美章网 精品范文 青少年的心里咨询范文

青少年的心里咨询范文

青少年的心里咨询

青少年的心里咨询范文第1篇

(新乡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4)

摘 要:青少年是一个人成长的最为迅速的一个阶段,这个阶段不论是在身体上还是在心智上都开始飞速地发展.因为这个阶段青少年自身的特点,再加上当今家长和教师往往只注重青少年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对其心理的疏导,所以极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青少年心理咨询是解决其心理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所以其有效性十分重要.本文从青少年心理咨询的相关概念切入话题,分析当前心理咨询评价的相关情况,进而当前青少年心理咨询的效果评价进行探讨.

关键词 :青少年;心理咨询;效果评价

中图分类号:G4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8-0083-02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这句口号已经喊了很长时间了,但是各方面对于青少年的要求却总是在学业上,忽视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信仰塑造和情感交流.这种要求的弊端已经无数次地显现出来,很多青少年长大以后具备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却在性格上存在各种缺陷,相当一部分青少年大学毕业后久久不能融入社会.近些年来,无论是家长还是学校亦或是社会都已经意识到了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开始注重青少年的心理疏导和指引.心理咨询就是一种不会让青少年产生抵触情绪的,并且能够让其主动进行心理交流的活动.

1 青少年心理咨询概述

1.1 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能够让其日常生活和学习更加有效率.青少年阶段,最重要的任务还是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这是以后能够在社会上立足的根本.只有心理健康才能够让其生活和学习都更有效率.恐惧、焦虑、过分兴奋、愤怒这些情绪都会让学生根本无法正常生活,遑论学习.

其次,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对其人生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其实好的性格和不好的性格都是心理健康与否的体现.青少年在这个年龄段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着未来的性格发展,对其以后在社会中立足是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的,这种心理方面的因素对于其在社会上的立足甚至有些时候会高于本身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

再次,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是维护家庭和谐、学校和谐、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青少年可以说是最为重要的一个层次,因为他们担负的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那么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就会收到广泛的重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了,能够让家长和学校放心,更能够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和学校的学习气氛.

1.2 青少年心理咨询的概念

心理咨询指的是咨询者认为或者实际出现心理上的疑惑或者问题,主动或者被动地前往专业的咨询机构或者寻找专业的心理咨询专家甚至仅仅是寻找愿意吐露心扉的其他人进行交流,寻求帮助,并且专业的人士给予其帮助的过程.青少年的心理咨询在概念上基本没有大的差别,只是将心理咨询的主体缩小解释为青少年.

心理咨询并不是心理治疗,首先心理咨询并不一定有心理疾病,也可能仅仅是对自己的情绪、思想无法把握,以青少年所在年龄段的阅历无法明白这种情绪和思想从何而来又会对自己产生什么影响,所以需要向他人吐露.而心理治疗则必须要求青少年有严重的心理疾病.其次,心理咨询主要是一种疏导和帮助,而心理治疗则更加注重“矫正治疗”这一过程.

2 心理咨询效果评价概述

2.1 影响心理咨询效果的因素

影响心理咨询效果的因素有很多,既有主观的,又有客观的;既有具体实在的,又有抽象的.较为重要的几个影响因素如下:

第一,咨询者本身的基本情况.这个基本情况包括了自己的性格、认知程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这里主要指的是咨询者自身的因素,并不包括外界对其的影响.性格影响效果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并不是相对活泼的孩子就会比内敛沉默的孩子咨询的效果要好,也可能内敛的孩子更能够领会咨询师的意见和建议.三观对于心理咨询的影响毋庸置疑,因为心理咨询就是正确三观的灌输,三观没有偏差的青少年自然效果就会更好一些.认知程度也是非常重要的评价因素,青少年能否对自身的心理状况有正确的认知也是影响心理咨询评价效果的因素.

第二,心理咨询的主动性.一般来说,能够主动去进行心理咨询的青少年往往咨询效果较好,因为既然主动去咨询,心理对心理咨询是不排斥甚至是较为看重的,那么咨询的效果就会较好.而被动咨询的往往效果就较差,这是因为在被动咨询者心里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有心理问题或者有去进行心理咨询的必要,那么效果自然也不会太好.当然这个也并不绝对,在某些情况下,被动咨询者被家长或者教师要求去咨询并不是因为自己没有发现问题,而是碍于面子等这方面的性格原因,那么主动和被动并不能成为咨询效果的绝对评价要素.

第三,咨询师本身的水平和技巧.毋庸置疑,咨询师在心理咨询的效果评价中是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的.咨询师心理咨询知识的扎实与否,心理咨询的技巧是否巧妙都会影响实际效果.扎实的心理咨询知识是进行心理咨询的基础,只有具有专业的知识,才能够从青少年表述的只言片语中看出问题的所在并及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而技巧则对效果的影响更大,因为常规的理论基本上心理咨询师都能够掌握,但是每一个咨询师咨访过后,青少年能够从中获取益处的程度是不同的,这正是因为咨询师本身采用的技巧各不相同.

第四,外部因素.这里主要指的是家长、学校和社会.家庭教育是学生心理塑造的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家长的知识水平和教育方法使得青少年从小就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那么即便出现了心理问题进行了心理咨询,也会因为从小到大根深蒂固的理念影响其效果.学校则是青少年花费时间最多的活动的场所,学校内有大量的教师和学生,这些教师和学生的行为和意见都能够对心理咨询产生影响,学生更愿意去相信自己熟悉的人.至于社会,在现今时代对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学生从社会或者网络上见过越多的负面信息,心理咨询的效果就会越差.

2.2 心理咨询效果评价沿革和现状

心理咨询效果评价是一门并不古老的科学,它是伴随着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发展起来,而心理学作为独立的学科始于19世纪末,那么效果评价也就随之诞生并在20世纪有所发展.但是早期的心理咨询效果评价都是单一的评价,这种评价很多,每个人的评价标准又不尽相同,所以其评价实际上并不能令人信服.直到20世纪90难带,多元化的评价标准才开始流行起来,但是多元化的评价标准仍然没有统一,不同的研究者对于这一评价标准各抒己见.当前心理咨询效果评价至今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仍然是研究者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自行设定.

3 青少年心理咨询效果评价探讨

3.1 青少年心理咨询评价过程应当注意的问题

首先,在评价的时候要综合地、长远地考虑,不能够只看眼前现象.在进行青少年心理咨询的评价时,应当长远地看,看到青少年在咨询后是否能够对以后的成长和发展有帮助,而不是仅仅看到对青少年所诉问题是否解决.仅仅解决了青少年特定所诉的内容,不能够说心理咨询的效果就是好的,因为如果以后青少年还出现了类似的心理问题,说明被咨询者对青少年的心理帮助并没有落到实处.

其次,评价要注意到青少年本身的特殊性,将其与成人的心理咨询效果区别开来.青少年与成人相比,无论是知识结构还是社会经验,还有内心活动的情况都是大相径庭的.对于青少年的心理咨询效果评价要加入特定的评价要素.例如,要将家长和学校对学生的评价纳入到心理咨询效果的评标标准中去.除此之外,还要讲求一些技巧.青少年在心理咨询手应当有合适的技巧.多用开导和聆听,尽量少用命令和要求,以免引起请少男的反感.青少年年轻气盛,心智并未发育成熟,很容易受到情绪的影响,如果不能顺着其特点进行疏导,心理咨询的效果就无从谈起.

最后,评价要客观.某些数据上的表现和观感上的表现是不仅一致的,这个时候在评价的时候就要对评价的结果和对青少年心理咨询后对其的了解进行结合,不能够过分地迷信数据,也不能够相信自己的观感,要综合地去考虑这个问题,从客观实际出发,得出真正实在的效果评价.另外,心理的评价并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是需要一段时间的观察和评价的,不能够拿着一两次的研究数据就来确定青少年心理咨询的效果,要进行反复的观察和分析,以得出更为准确的结论.

3.2 青少年心理咨询效果评价模型构建

青少年心理咨询效果评价模型的构建要考虑到下面的几个重要因素:

第一,研究对象.研究对象必然是青少年,儿童和成人不在青少年心理咨询效果评价范畴之内.

第二,评价者.评价者自然是与接受心理咨询的青少年相关的人,与其没有联系的人进行的评价毫无意义.评价者的范围包括本人、家长、心理咨询者、学校同学和老师等等.

第三,研究工具.研究工具一般是通过交流和调查问卷,进行数据的量化或者程度上的结论,对这些结论进行的总结和统计.举例来说,OQ-45.2就是一项专业的运用于心理咨询效果评价的研究工具.

第四,研究方法.对于心理咨询的效果评价,自然是面对面交流和调查问卷最有效.面对面交流是针对青少年本身,通过青少年的表述来对心理咨询效果进行评价;调查问卷则是针对与青少年相关的外部因素,最重要的就是家长和教师.因为单纯地通过与青少年的交流得出的结论其实并不客观,因为青少年对自己心理的评价不一定准确.调查问卷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下面的内容:咨询的事项;咨询事项对生活的影响程度;咨询事项对人际关系的影响程度;因为咨询的问题而导致内心不正常情绪的程度(包括痛苦、悲伤、愤怒、烦躁等等).对这些因素设置不同层次的分数例如1-5或者1-10或者1-100,对每一个级别的数字赋予不同程度的描述,使这些因素的程度能够一一对应.

在调查以后就要研究数据,进行分析和统计.对调查问卷中的答案进行统计并且依据相关的公式进行换算,得出一个数值或者范围,对照这个数值或者范围所对应的效果评价.本文仅对相关理论进行论述,具体的计算方法不再赘述.另外运用不同的研究工具得出的结论也不相同.举例来说,采用某种研究工具,通过复杂的计算,得出经过心理咨询后,学习和工作被咨询事项影响的程度为2,若0~3的范围代表心理咨询效果较差,那么可见该次咨询的效果在对被咨询者学习和工作影响方面是不显著的.

4 结语

总之,伴随着青少年的成长,出现各种心理问题是无可避免的现实,堵不如疏,面对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应当积极引导青少年进行必要的心理咨询.当前的心理咨询并没有专门的青少年心理咨询理论,仅仅是在一般的心理咨询基础上进行一些能够让青少年接受的方法,这样其实并不能够做到因人而异,从实际出发.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关乎其自身的成长和未来的发展,心理咨询能够极大地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所以心理咨询的效果必须要能够保证.当然,心理咨询的效果评价是复杂的工程,其效果也是抽象的,也不是靠着量化的数字就能够确定的,所以心理咨询的研究者还应当对相关理论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制定出系统的、统一的、科学的心理咨询效果评价机制,让心理咨询成为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重要保障措施,让每一个孩子都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李寿欣,张秀敏.中西方关于心理健康标准问题的探讨及对我们的启示[J].心理学探新,2001(03).

(2)甄志平.体育与健康教育对中学生心理健康干预的实验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4.

青少年的心里咨询范文第2篇

心理咨询师的人格魅力

青少年心理咨询师与成年人的咨询师有所不同,不仅要有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高超的心理咨询技能,更应具备独特的人格特质。笔者从事心理辅导工作多年,在学校咨询实践中,逐渐领悟到一些珍贵的道理,写出来供大家研凿。

首先,青少年心理咨询师的人格应当是高尚无私的。这是心理咨询师人格中首要的品质。自私,心胸狭隘的人是不能充当未成年人的心理辅导老师的。在我们公道中学开展心理咨询活动时,我们学校领导从实际出发,有计划、有针对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再三斟酌,从精神面貌积极向上,久经考验,品德高尚的优秀教育工作者中选聘具有一定资质的人担任本校的心理咨询师。这一做法,体现出学校领导对心理咨询师人格的重视。因为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的心理素质发展,特别是未成年人的人格健全,这方面工作是无价的,无法用数字数量来测算、衡量,基本上属于无私奉献,心理疏导的效果也不宜到处张扬,心理咨询师们总是在默默无闻地工作。“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只有具备这样的高尚情怀与无私人格的人,才能是学生人格健康发育的楷模,也只有这样高尚的人,才能塑造起未成年人高尚无私的人格。

咨询师高尚无私的人格对顺利展开心理咨询活动具有特殊的魅力。因为在咨询关系形成与建立的过程中,面对来访求助的学生,心理咨询师需要更多耐心倾听、支持求助者,以毫不张扬的方式悄悄给渴望得到温暖和关爱的幼小心灵提供无私的援助。象春风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象阳光,无私地释放光和热,给需要光明和温暖的生机万物提供能量。

第二,青少年心理咨询师的人格应当具有温暖的母性。母性,意味着什么,母性意味着真诚的爱,意味着不计个人的恩怨得失,意味着无私奉献,也意味着给心理需要救助的孩子提供尽其所能的帮助。母性,女教师担任这一角色,具有先天的优势,但是好的男教师在担任心理咨询师时同样可以具备。在来咨询室的孩子心目中,有意无意地把面前的老师视为“母亲”,在他们精神上、心灵上最无助的时候,他们希望从“母爱”的怀抱里获得温暖。所以,咨询师的母性人格特质是必要的。

我在学校的心理访谈室里接待过几位失去母亲,失去母爱的孩子,这些孩子容易产生心理偏差和心身疾病。他们或因母亲不幸去世,或因父母离异,他们心灵上有无法弥补的空缺和创伤,他们是真正需要母爱的孩子。面对这些孩子,我作为一名男性心理咨询师,用柔情似水般母性的爱充分地关注他们,帮助他们排查心理困惑的根源,促进他们人格健全发展。我充分体验到母性人格的魅力所在,而且青少年心理咨询师的母性人格与他们高尚无私的人格品质是相一致的。

第三,青少年心理咨询师的人格还应具备充分的弹性。弹性,意味着刚柔并济,能屈能伸,能够承受各种各样的牵拉和挤压。心理咨询师人格中的弹性使他们能够承受人性中所有破坏性的力量,包括愤怒、歧视、嫉妒、敌意,甚至攻击性。心理咨询师在心理咨询活动中经常会遭遇这些无端的消极情绪。心理咨询师甚至成为咨询对象发泄宣泄不良情绪的出气筒。有位高考落榜生,本以为自己至少能考个本二,结果落空。他很失望、沮丧。家长要求他复读再考。他很勉强同意,但情绪很差,总是愁眉苦脸,他的班主任把他带到心理访谈室来,想通过我们疏导他的不良心态。他很不以为然,走进访谈室,气乎乎的,也不肯跟咨询老师打招呼,猛地往椅子上一坐,翻翻白眼,以示抗议。咨询师小心翼翼地询问他,他一言不发,然后突然粗声粗气地向咨询师咆哮起来。我们做心理咨询师应有充分的心理准备,磨练好自己的耐性和受挫力,心甘情愿地去接受心理偏差甚至心理变态的学生不良情绪,寻找有利时机,理智地化解目前的困难。

我们需要理智,需要沉着冷静。当我们遇到很棘手的问题时,我们是人不是神,我们也会产生一定的焦虑、紧张,内心感到压抑。这时我们需要充分的弹性,我们要做心胸比海洋、天空更广阔的人。我们坚忍的品质会成为未成年人人格完善的推进器。

第四,青少年心理咨询师的人格应当具备高度的同一性和适当的灵活性。同一性,要求心理咨询师表里如一,言行一致,信念坚笃。一个优秀的心理咨询师应当是一位品德高尚,充满热忱和母爱,信仰坚定不移的人,至少在青少年来询者心目中是完美至善的人。

青少年的心里咨询范文第3篇

导读是联系读者与馆藏文献的纽带,是架起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桥梁,是图书馆众多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图书馆的服务水平在整体上虽已有很大提高,但怎么才能使服务更具有特色呢?“心理咨询导读”应该成为图书馆特色服务之一。心理导读服务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引导读者阅读,达到读书育人的目的。本文试图从心理导读服务的角度,结合大学图书馆实际,谈谈图书馆建立心理咨询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以及学科馆员在从事心理导读服务过程中所应具备的素质和技能。

一、图书馆心理导读的含义

在这个张扬个性的年代,富有个性的读者对图书馆服务的需求多种多样。部分学生适应环境能力较差,他们来到图书馆学习,或多或少地有些心理不适。让一些掌握或具备一定水平心理学专业的各学科图书馆学科馆员,对前来阅读的这类读者,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因人而异进行个别或群体的引导,使其明确来馆阅读的目的,解开心结,缓冲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压力,在图书馆中充分轻松利用各类书刊文献,获取相关信息,同时感到自我“愉悦”,使其身心健康发展。

教育本身不可能立竿见影,“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潜移默化的过程,图书馆对读者的教育更是难以速见成效。图书馆管理人员需要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对每一位有其与众不同的个性的读者,有的放矢地进行引导,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馆员的心理咨询导读服务的过程,应该是那些与读者阅读需求密切相关心理品质服务的综合;是在馆员的服务过程中反映出来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品质的总和。它主要包括:认知品质,如观察能力,反省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等;情绪情感品质,成就动机、服务心态、浓厚的兴趣等;意志品质、如自我监控、自我调节行为支配等;个性品质,如外向、内向等;人际沟通能力。

二、高校图书馆开展读者心理导读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据统计,我国目前至少有3000万青少年处于心理压力亚健康状态.每年至少又25万青年自杀,自杀已成为青少年群体的第一死因,在15~34岁的青少年死亡人群中又24.4%为自杀死亡。2005年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率较2004年上升了19.1%。从这两个数据,可以看到目前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青少年犯罪率居高不下,心理不健康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而在当前的大学生中,由于学习、升学、就业等方面的压力,有许多学生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在图书馆建立心理咨询室,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导读服务,使其个性得到自我发现和完善起到重要作用。根据国内大量调查表明,10%~20%的中小学生都存在不同程度、类型各异的心理障碍。有一些是显性的,有一些是隐性的。我们都知道,成长中的青少年,心理、生理发展迅猛,但尚未成熟,心理矛盾交织,知识经验、生活阅历相当有限,适应能力较差,因此心理发展中容易出现障碍。而他们一旦进入大学,离开了父母、亲戚、朋友们的呵护,进入一个新的学习环境,容易产生误解、隔阂,以及产生矛盾等,这就需要学校能够给他们提供一个心灵的港湾,需要一个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的场所,而图书馆就是一个最具有优势的理想之地。

图书馆环境优美,影响到人的视觉感受和情绪。馆内建筑自然、庄重、富有艺术特色,内部布局合理,灯光柔和、明亮,色彩协调,给每一名来馆的读者营造一个优美的读书环境。这种环境的作用是微妙的,其背后隐藏的教育涵义极其丰富多彩,它会以一种无形力量激发读者的学习动力和求知欲望,促进大学生全面的素质提高和发展。

图书馆是人类知识的宝库,其丰富的馆藏是实施教育智能的基础。这里具有适合各年龄段学生阅读的书籍,有指导人生道路、帮助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的经典作品和哲学图书;有陶冶情操,丰富情感,培养美感的文学、艺术书籍;有拓展知识,开阔视野,训练思维的史、地、自然科学书籍;另外,馆里还有电子阅览室,丰富的网上资源,这里可以让读者找到自己喜欢的音乐、赏心悦目的影视资料,也可以通过网络与更多的人进行交流、畅谈,了解更多的时事新闻,从而达到愉悦身心的目的。总而言之,图书馆可以给读者提供一个积极向上、思想健康、格调高雅、知识性强的书刊和网络信息。

图书馆还可以为根据广大读者生理、心理特征,举办各种读书活动、教育讲座,这样不仅大学生的身心得到了健康发展,而且可以激发了读者读书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的阅读行为有了积极的动力和目标,同时也起到了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三、建立心理咨询室

图书馆心理咨询室的是广大学生进行心理咨询的场所,主要针对学生学习、心理等方面的“疑难杂症”,提供专业指导。咨询的原则是,首先处理好整体与个体的关系。从整体观念出发,关注广大学生在面对升学、交友、成材等方面心理取向,并且通过讲座、各类活动、读书等形式,广泛宣传以正确的世界观、对待各类可能出现的问题,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在这一基础上,对个别需要帮助的读者进行心理咨询,针对具体问题进行诊断和矫正。其次,要尊重咨询个人的尊严及选择,以平等、民主、互相理解和互相尊重的态度对待前来咨询的读者。不能采取强制手段,更不能代替咨询者处理或解决他们自身存在的问题。再次,要对咨询者个人情况以及谈话内容等给予保密,这是鼓励咨询者畅所欲言和建立互相信任的心理基础,同时也是对咨询者人格及隐私的尊重。图书馆建立心理咨询室应注意以下两点:

1. 选择咨询教师

在挑选或聘任咨询教师时,应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具有理论知识。他们系统地学习过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理论知识,了解并掌握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接受过专门、全面、系统的心理咨询训练。第二,有实践经验。从事过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对大学生中存在或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有较全面的了解,具备一定的心理咨询和大学教育实践经验。第三,有科学方法。在心理测试方面受过专门而系统的训练,熟悉心理测试并能熟练运用常用的心理测试工具,能对测试结果做恰当的解释。第四,熟悉馆藏文献,能根据学生特点提供阅读指导。所以,理想的图书馆读者心理咨询教师应是馆员和心理辅导员的组合。

2.设置阅读和交流一体化的咨询室

咨询室可以取名为“心理书屋”或“谈心室”等,咨询者可以以读者身份自由出入,以减轻咨询者的心理压力。“心理书屋”可以设置为里外间,外间为图书、杂志阅览室,里间为咨询室,是咨询老师与咨询者交流的场所。“心理书屋”要保持宽敞明亮,干净整洁,可悬挂名人肖像,张贴哲理名言,构建“活”的立体教科书。花木盆景与音乐相陪伴,营造出一种清新、轻松、幽雅的阅读环境。另外,还要努力做到宽松管理,热情服务,充分体现对学生的信任和尊重,营造出一个使咨询者在不知不觉中缓解心理压力的氛围。

高校图书馆开辟读者心理咨询室后,要通过专家指导、学校教育及自我教育的有机结合,通过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和游戏活动,办出特色,取得理想的咨询效果。

聘请专家指导图书馆可针对某一些常见的青年心理困扰,邀请心理学专家开展普及性的心理健康讲座,如考前减压讲座、学习心理讲座、交际与沟通讲座、心理健康青春期心理讲座、塑造完美个性讲座、升学及就业前的适应性讲座等。通过普及性教育,预防大学生心理疾病的发生。针对个别情况,专家可采取与咨询者面对面沟通、交流的方式,了解咨询者的“症结”所在,进行“疏导”、“帮助”,有针对性地推荐阅读书目及短期心理训练,从根本上解决了咨询者心理问题。

开辟心理书屋图书馆心理咨询室可以通过“心理书屋”对读者进行图书疗法服务。图书疗法是工作人员根据读者心理症结,通过给他们推荐一些有益的书籍,使他们通过独立阅读或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阅读,来缓冲或消除心理疾患,促进身心的健康,提高学习和生活质量的一种心理疗法。在阅读过程中,读者会不由自主地与作品的内涵发生共鸣,从而产生美的感受,愉悦身心,陶冶性情,激发起某种崇高的感情,提高境界。通过阅读,读者会逐渐建立起平和健康的心态,松弛情绪,增强自信。图书疗法的灵活性、随意性、广泛性及其心理治疗的暗示作用,易于被读者接受,他在排除青年心理困扰方面起着父母、老师、医生所无法替代的作用。

“心理书屋”应放置几类图书:一、心理学类。挑选那些针对性强,有助于解决当前青少年最普遍心理问题的图书,如《青年心理》、《心理世界》等。二、论理学类,如《伦理的思考》(许启贤著)等。一个简单的故事,一句貌似平凡的话语,能使陷入苦闷的孩子幡然悔悟。三、人物传记类,如《比尔?盖茨传》等。这些书可以告诉人们如何面对逆境,如何坚持信念,并最终取得成功。四是诗歌、散文,可以净化人的心灵、扫浮躁、去心火,明心智,是不可多得的“良药”。五是人文科学类期刊,如《青年研究》、《青年犯罪心理研究》、《读者》等。读者可以从这些杂志中的故事中或名言警句中感悟人生,得到平静。六是其他类书刊,如智力开发类书籍、体育杂志、轻松明快的时尚书刊等。这类书刊可以满足读者的各种心理需要。

设立心理咨询室,开展心理咨询是一项科学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它有利于化解青年的心理障碍,弥补学校学生健康教育力量的不足,有利于青年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完美人格的塑造。我们相信它将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作者单位:包头师范学院图书馆)

参考文献:

[1]徐军.高校图书馆教育职能浅谈[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00,(6)

青少年的心里咨询范文第4篇

学生们喜欢听他的课,不仅因为他知识渊博,旁征博引,更在于其2500小时以上志愿服务的“实战经验”。“这比理论上的空对空强多了。”学生们说。

这种身体力行的默默教化始自1999年,连续十余年的志愿服务,他在朋友们心目中留下这样的印象:“做志愿工作,他的确认真负责,热情周到”,“他非常关注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热心和责任心”。因为表现优秀,他被共青团杭州市委、杭州市志愿者协会评为“终身荣誉志愿者”、“优秀志愿者”、“志愿工作者先进个人”等;现被杭州市志愿者培训学院聘为“志愿者讲师”,专门负责新加入志愿者的岗前培训。

“志愿者并不简单地等同于学雷锋、做好事!”每次为志愿者培训,滕冬明往往会提及一些挑战性的话题,“现在所说的学雷锋,一般意义指的是当好人、做好事,更强调行为的个体属性;而志愿者行动,无论在社会动员、社会责任、机构管理,还是在运营水平、服务规模等方面,都已经远远超出了当年学雷锋活动的范围和规模。志愿者行动发展和成熟以后,将会成为当代整体社会架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公民社会自我组织的方式,以及NGO(非政府组织)的一种重要形态。其意义将远远大于单纯的助人为乐的个体行为。”

在十余年的志愿服务中,滕冬明面临的挑战性话题的确不少。2011年一个仲夏之夜,滕冬明像往常一样,守在12355(杭州团市委青少年专线)热线旁,接听青少年的咨询。突然,一位神色严峻的母亲出现在他面前。事情是这样的:上中学的女儿在暑假里为自己打了耳孔,这显然触及了父亲的容忍底线。一场管教迅速上升为争吵,内容也很快超出打耳孔的范畴。母亲在一边不知如何解劝,焦急中想到了滕冬明主持的热线,于是,特地上门前来咨询。

“面对这个极具挑战性的话题,滕冬明通过母亲请父女两人来到咨询室,巧妙地在父、母、女三人之间通过换位思考等方法,用了两个多小时,最终当场解决了父女间的矛盾,一家三口非常高兴。父亲在临走前要拿出钱来向他表示感谢,并说外面的咨询都要收费。他笑笑说:“我是一名志愿者,为大家服务是志愿者的职责,志愿者的服务不收取任何费用。”

“做志愿者 ,一辈子 !”课堂上,滕冬明往往用这样的话语激励每名学员,而他自己也是这样身体力行。

他连续10年作为志愿者在团市委青少年热线担任热线咨询员,每周一次,从晚上18:30—21:30,作为当晚值班的志愿者组长,每周三个小时的志愿工作,无论刮风下雨,严冬酷署,还是节假日,别人在休息享受时,他总是在默默付出,在志愿工作中接待受理青少年及家长的咨询,提供青少年心理咨询、家庭教育咨询、亲子沟通咨询等服务。

青少年的心里咨询范文第5篇

青少年逆反心理角色扮演心理咨询青少年逆反心理是心理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但是如果逆反心理比较严重,就容易和家长、老师发生矛盾冲突,甚至出现过激行为,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在心理咨询工作中,经常会遇到青少年逆反心理的案例,尤其以初中学生最为多见。心理咨询师面对这类问题,通常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咨询方法。其中角色扮演是一种常用的咨询方法,如果使用得当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一、青少年逆反心理

(一)逆反心理的定义

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对于学生而言,逆反心理就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因自身固有的思维模式与特定教育情境下所产生的,与一般常态教育要求相反的对立情绪和行为意向。

(二)青少年逆反心理的表现

1.对家长和老师不认同、不信任,对正面教育进行反面思考。

2.对家长和老师的重复要求感到厌烦,产生抗拒心理。

3.对拉帮结派、挑战权威、打架斗殴等不良倾向产生情感认同。

4.对家长和老师的要求进行消极抵抗,甚至公开对抗。

(三)青少年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

1.心理发展因素。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生理迅速成熟,心理还不成熟,造成了成人感与半成人现状之间的矛盾。由于自我意识的飞跃发展,青少年进入“心理断乳期”。在心理上要摆脱对父母的依赖,以独立人格出现,但心理能力明显滞后于自我意识,从而呈现难以应付的危机感。当自主性被忽略或受到阻碍时,就会引起反抗。

2.家庭因素:

(1)家庭结构。家庭结构是指家庭人口的构成。如果家庭结构不稳定甚至破裂离异,孩子往往焦虑水平偏高,容易出现防御性的逆反心理和行为。

(2)父母教养方式。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的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其对子女的情感表现的一种组合方式。一般将教养方式分为溺爱、专制、放纵、民主四种类型。其中溺爱型、专制型、放纵型的方式所教育的孩子都比较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只有民主型的教养方式是最好的,孩子的情绪长期处于稳定和健康的状态,即使出现逆反心理也可以自己进行调适。

(3)家庭氛围。家庭氛围是指家庭的气氛,它与家庭成员间的人际关系息息相关。如果家庭成员之间不能和睦相处,家庭气氛紧张,就会促使孩子出现逆反心理和行为。

3.学校因素:

(1)教师的影响。教师在管理学生过程中应注意方式方法。如果学生出现错误,要耐心进行教育,不能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批评学生时应以理服人,不要采取高压政策,更不要当众羞辱学生。教师“揪辫子”“揭疮疤”的做法是最令学生反感的,容易使学生出现逆反心理,从而产生对抗行为或者自暴自弃。

(2)同学的影响。同学之间不仅有共同的心理感受和需求,而且都有相近的兴趣、爱好和共同的行为倾向。他们之间容易相互认同,也容易相互影响。其中消极的价值观和行为倾向会对青少年的心理产生不良影响,再加上青少年的模仿性较强,因此容易出现逆反心理和行为。

4.社会因素。社会不良文化对青少年的心理也有很大的影响。在一些影视剧中,为了制造戏剧冲突,其中的人物有时会挑战权威、顶撞父母、对抗老师,这些行为对青少年有很坏的示范作用。在一些网络游戏中充满暴力、色情、享乐等内容,严重影响青少年的价值观的形成。当青少年的价值观和家长、老师的价值观差别越来越大时,就容易出现逆反心理。

因为上述原因,青少年逆反心理已经成为普遍性的问题。心理咨询师面对这类问题时,通常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咨询方法,其中角色扮演是在咨询实践中比较常用的方法。

二、角色扮演

(一)角色扮演概述

角色扮演(role-playing)是一种心理咨询技术,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雅各布・莫雷诺(Jacob Levy Moreno,1889-1974)提出的,是由求助者通过角色扮演来改变自己已有的行为模式或者是学习到新的行为模式,促进产生相应的认知改变。

角色扮演的目的在于运用戏剧表演的方法,使人发现问题,了解问题的症结所在,进而更好地调整心理状态,解决心理问题。在角色扮演中,求助者能亲身体验和实践他人的角色,从而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的处境,体验他人在不同情况下的内心情感,同时,反映出个体深藏于内心的情感。

(二)角色扮演的理论

角色扮演理论是以米德的角色理论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1.米德的角色理论。美国心理学家乔治・赫伯特・米德(George Herbert Mead,1863-1931)通过对自我的研究发现,自我是通过学习、扮演其他人的角色发展起来的。角色扮演是在与他人交往和实际社会生活中,一个人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特定行为。在不同场合,人们所扮演的角色是不同的,这就要求人们根据社会环境的变化,适当地调整自己所扮演的角色。

2.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1925-)的社会学习理论也是角色扮演用于塑造人的行为的理论基础。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的社会行为是通过“观察学习”获得的。在观察学习中,人们不需要奖励或强化,甚至也不需要参加社会实践,只要通过对榜样的观察,就可以学到新的行为。因此,有意识地从正面给人以正确、规范的行为刺激,有利于人养成良好的习惯,改变不良的行为。

(三)角色扮演的作用

1.协助求助者觉察、纾解情绪。

2.修正求助者对他人的了解。

3.协助求助者对自己的行为、感觉和想法有新的认识。

4.协助求助者学习与预演新的行为模式。

因为角色扮演的方式比较轻松、自由,可以使求助者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增进求助者对他人的理解,从而促进心理问题的解决,所以角色扮演在心理咨询工作中比较常用,尤其是在青少年逆反心理个案咨询当中被广泛使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角色扮演在青少年逆反心理个案咨询中的应用

(一)角色扮演的技术步骤

1.求助者描述问题时,咨询师从求助者的描述中,找出可以使用角色扮演的情境。

2.确定可以使用角色扮演的情境后,请求助者重演事件经过,并且扮演不同的角色。

3.如果求助者无法进入某一个角色时,咨询师应先处理阻碍求助者进入该角色的障碍。障碍去除后,求助者再扮演该角色。

4.求助者进入每个角色的内心世界后,咨询师协助求助者体验该角色的感觉、想法和行为。

5.角色扮演结束以后,咨询师给予求助者相应的反馈,或者由咨询师进行示范在当时的情境下怎样反应更适宜,让求助者逐渐学会相应的技能。

(二)角色扮演在逆反心理个案咨询中的应用

1.澄清问题。角色扮演可以帮助求助者了解其心理过程中的内心冲突与外在表现,为解决问题提供切实有效的途径。一个周末的下午,初三学生小李和父亲来到了心理咨询室。小李原来是在甘肃省某初中上学,初三时因为父亲来宝鸡市工作,所以转学到宝鸡市某初中。父子二人住在宝鸡市某小区,母亲还留在甘肃老家。虽然功课很紧张,但小李一有时间就去网吧,学习成绩也是直线下降。父亲多次进行教导,甚至打过他几次,但是都无济于事。

经过心理测验,收集相关资料,咨询师发现小李对父亲有比较强的敌对情绪。建立咨询关系以后,咨询师请小李讲述了他和父亲的对话过程,从中选取了一段对话。由咨询师扮演小李父亲,小李扮演自己,重现了当时的情境。然后进行角色互换,由小李扮演父亲,咨询师扮演小李。经过角色扮演和咨询师的反馈,小李认识到自己问题的原因。他转学后对陌生环境不太适应,而父亲对自己管教太严,缺乏关心,所以小李感到特别孤独,就想去网吧打游戏。而父亲在和小李的对话过程中,只是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并没有考虑到小李的心理需要。这就造成小李对父亲有比较强的逆反心理。父亲不让他上网,他就偏偏去上网。

问题澄清之后,咨询师制定了咨询方案,引导小李想办法解决当前的问题。同时,咨询师也和小李父亲进行了深入沟通,使小李父亲理解了儿子的真实想法,改变了对儿子的教育方式。经过两个月的咨询,小李逐渐适应了新的学习环境,在班级里交了几个好朋友,不再去网吧上网,学习成绩稳步提高。小李父亲也经常抽时间和小李一起去打篮球,父子二人能够很好地沟通交流。

2.疏导情绪。角色扮演中,求助者重演事件发生的过程,在咨询师的帮助下,觉察过去未觉察的情感。透过言语和非言语行为的释放,将求助者内心的不满和积压的情绪以及难以表达的想法宣泄出来。求助者内在的情感得以纾解,从而不会干扰其认知与行为。

国庆节放假期间,咨询室来了一对母女。女儿小赵是某重点高中的高三学生,她从高二第二学期开始成绩下降,感到学习压力很大。因为父亲是某厂工人,对女儿的期望值很高,母亲从私营企业辞职,专门到学校附近租房陪读。所以小赵最近压力特别大,感到心烦意乱,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做作业时效率也不高。还好小赵母亲比较关心女儿,带她来心理咨询室寻求帮助。

经过两次咨询,咨询师和小赵建立了比较好的咨询关系,小赵感到学习压力有所缓解。谈话过程中咨询师发现,小赵的压力有很大一部分来自父亲,而她对父亲有比较强的逆反情绪。第三次咨询时,咨询师打算用角色扮演的方法来疏导小赵的情绪。于是根据小赵的讲述,选取了一段小赵和父亲的对话场景,由咨询师扮演小赵父亲,小赵扮演自己。在角色扮演过程中,小赵父亲严厉的话语使小赵突然间泪流满面。她哭着说,难道父亲的面子就那么重要吗?难道女儿就是学习的机器吗?小赵哭诉的时候,已经完全进入了当时的情境,她平时不敢对父亲说的话一下子全说出来了。当小赵的情绪平静下来以后,咨询师问她的感觉及想法。小赵说她内心想说的话说出来以后,感到轻松了很多。

两个月的咨询结束时,小赵已经从学习压力的困境中走了出来,对父亲的逆反心理也基本上消除了。咨询师和小赵父亲也沟通了一次,提出了一些建议,小赵父亲完全同意。三个月后电话回访,小赵母亲高兴地说,女儿现在情绪稳定,学习效率也提高了,和父亲相处也很好。

3.改变认知。求助者的问题常常是过去未完成事件的反映。重演现在发生的事件,常常会带出过去未完成事件的情境。当过去未完成事件与现在事件产生联系时,求助者可以对目前事件的行为、感觉与想法产生改变。求助者扮演他人,有机会体验别人内在的感觉、想法与行为,这种体验可以使求助者从别人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增进对他人的理解。

暑假刚开始,初二学生小刘的母亲来到了心理咨询室。她说小刘从上初中开始就特别叛逆,学习成绩很差还不愿意去上辅导班,经常和同学打架,在学校和老师顶嘴,在家里和母亲顶嘴。咨询师让小刘母亲把儿子带来,先进行心理测验,收集相关资料。在谈话过程中咨询师发现,父母教养态度不一致是小刘产生逆反心理的重要因素。

通过两次咨询建立了咨询关系之后,咨询师打算用角色扮演的方法来改变小刘的认知。先让小刘讲述自己回家后和父亲的对话过程,再讲述和母亲的对话过程。然后分别选取了一段对话,进行角色扮演。第一个场景是小刘扮演自己,咨询师扮演小刘父亲。第二个场景进行角色互换,由小刘扮演父亲,咨询师扮演小刘。通过角色互换和咨询师的引导,小刘认识到父亲对自己过分溺爱,而小刘父亲本身也是一个不喜欢遵守规则,情绪容易冲动的人。

第三个场景是小刘扮演自己,咨询师扮演小刘母亲。第四个场景进行角色互换,由小刘扮演母亲,咨询师扮演小刘。经过角色扮演和咨询师的引导,小刘认识到母亲对父亲的溺爱行为非常不满,希望儿子能作一个好学生,遵守校纪校规,不要轻易动手打人。所以小刘母亲对儿子管得比较严,结果引起了小刘的反感,故意和母亲作对。

在咨询师的引导下,小刘认识到自己的逆反心理是由于父母教养态度不一致造成的。父亲过分溺爱,而母亲又管教太严,巨大的反差让他难以接受。小刘认为母亲就应该和父亲一样溺爱他,这种“绝对化要求”使他对母亲极为不满,甚至认为自己是母亲捡来的孩子。但事实上,父亲过分溺爱是绝对错误的,母亲管教太严虽然也需要改变,但毕竟有她的理由,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经过这次咨询,小刘好像突然长大了许多,态度发生了明显转变。咨询师和小刘的母亲也进行了沟通,提出了一些建议。在咨询结束的时候,小刘已经消除了对母亲的逆反心理,和母亲能够很好地相处,在学校也不再和老师顶嘴了。

4.塑造行为。通过角色扮演,求助者可以在咨询师的帮助下,学习与预演新的行为模式。

寒假里的一天,初二女生小张和母亲一起来到了心理咨询室。母亲说小张逆反心理严重,希望咨询师能开导开导她。小张却什么也不说。咨询师建议让小张母亲先离开,单独对小张进行咨询。小张这才讲述了对母亲的反感。原来小张学习一直很好,但母亲总是不满足,经常提醒她要努力学习,不要贪玩,将来一定要出国留学,和小张的阿姨一样定居英国。说的次数多了以后,小张就比较厌烦,故意和母亲不说话,进行消极对抗。

咨询师对问题进行了全面分析之后,打算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第二次咨询,小张和母亲一起来到咨询室。咨询师向她们简单介绍了角色扮演的原理和作用,她们说可以试一下,并且选好了一段对话场景。首先由小张扮演自己,小张母亲也扮演她自己,重现当时的情境。咨询师从旁观者的角度,对扮演的过程进行了反馈,并且指出母亲有哪些方面需要改进,而小张也需要和母亲好好沟通,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告诉母亲。然后再次进行角色扮演,在当时的情境下重来一次,结果双方沟通得非常好。角色扮演结束以后,小张和母亲都说有所收获。咨询师也对整个过程进行了反馈,分别给小张和母亲提出了一些建议。

经过五次咨询,小张的逆反心理已经基本消除。母亲和小张也逐渐改变了以前的沟通交流方式,母女之间又和好如初了。

(三)角色扮演的注意事项

1.咨询师和求助者建立咨询关系以后,如果要使用角色扮演的方法,应该向求助者说明角色扮演的原理和作用。如果求助者同意进行角色扮演,咨询师应选好一段场景,引导求助者进入设定的情境。

2.角色扮演应尊重求助者的自发性,使求助者在比较宽松、自然的状态下进行扮演。当求助者觉得无法继续扮演下去,或者认为扮演已经完成,咨询师可以停止角色扮演过程。

3.心理问题一般都比较复杂,只是用角色扮演技术往往不能解决求助者的问题。所以在心理咨询过程中,角色扮演经常和其它心理咨询技术结合起来使用。

参考文献:

[1]何良长.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及其疏导[J].教育科学论坛,2005,(10):75-76.

[2]王雷.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及疏导案例[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1,(10):35.

[3]韦焕能.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及化解对策[J].职业技术,2006,(12):55.

青少年的心里咨询范文第6篇

把咨询当成一块磨刀石,敏锐自己的眼光、犀利自己的判断,也许是选择的初始动机,这个没错。叶敦明认为,营销咨询是洞察人性、尊重人性和满足人性的工作,以智慧为舞台,以经济为道具,一场场企业与客户的恩爱大戏,我们总是扮演着幕后导演的无名角色。快乐恩仇,也只是在公司内部或者坊间的段子而已。

激动、激愤、激情。见多识广,激动不已,是信息的量级变化。激愤,则是看到民族企业的落后,奋起直追的雄心壮志勃然而起。而激情,则是把咨询当成人生起点和终点的持久态度。咨询,是一辈子的选择,总是会被当成一段子的经历。是选择者的错误,还是咨询行业本身的悲哀呢?

中国市场的特殊性,专业、智慧、人情世故的混合体,是中国式营销咨询的吃饭本钱。科班出身的营销咨询新人,书本上的专业知识基本具备,还需要融通各种跨专业的知识体系,比如哲学、心理学、经济学等关联学科。如此,才能算是初通专业。有了专业,就可以当咨询老人的徒弟了,干干资料搜集、做做会议记录、偶尔发点声响,在具体工作中锻炼自己、表现自己,才是更好的工作姿态。

以配角的身份,做了几个像样的营销咨询案子,总算是积攒了一点专业经验,从菜鸟变成了行内人。再往上发展,就需要智慧的帮助了。一眼能看穿行业的机会、风险,是一等高人;能看清别人看不清的,算是优秀人士;做别人做不到的普通事儿,则是执着人士。有没有慧根,决定能否在咨询土壤中扎得更深。一次次春天里的陶醉,总是伴随着不期而遇的秋风萧瑟。因为,营销咨询师的成败,是由客户说了算、市场业绩干了看的。自我的感觉,必须与客观实际在同一个调性上。悲喜交加的咨询人生,没有智慧的化解,会郁闷死人的。君不见:来的都是笑脸人,走的都是伤心客,营销咨询界的频繁流动,流淌着多少辛酸与眼泪。

咨询催人老,如何青春保?叶敦明认为:单纯的心、复杂的脑袋、融通的智慧,营销咨询师青春常驻的三件宝。单纯的心,不容易脆弱,在严寒的冬日里,也能发现左手温暖右手的力量。目标单纯,动机单纯,敢为理想执着地行动。单纯的人,他的眼睛是纯净的,他的内心是安静的。人生的一切风暴,他总是当成茶杯里的潮起潮涌,超然的感受,能够让人在如今浮躁的社会中走的更远。

单纯的心,摒弃了绝大多数无谓的干扰。可是要做的更好,还需要一颗复杂的脑袋。分析、决策能力,是营销咨询师的基本功。发现、反思、领悟与超越,则是营销咨询师的高境界。毕竟,卖的是智慧,平时日就要生产和储存大量的专业、行业和商业智慧。营销咨询干了10年以上的老鸟,则开始领会到融通智慧的重要性。自己与客户、企业与对手、企业与顾客的辩证关系,是超越专业经验与咨询智慧的开放心态,自己如同一滴水,融入到善意社会的江河海洋,在更为广博的天地里,找到了自我的大归宿。

青少年的心里咨询范文第7篇

[关键词]图书馆 服务创新 青少年 心理援助

[分类号]G252

1 引 言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社会结构和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社会心理也日益复杂、多样和失衡。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不稳定阶段,思想尚未成熟,社会、学校及家庭处处显现的竞争、压力和负面影响,很容易在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给其带来种种困惑和障碍。北京师范大学2009年所做的课题研究发现,在过去的一二十年里,我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并未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而提高,而是随着负面社会问题的增多而明显下滑。其中,部分消极的心理特征如焦虑、敌对、抑郁等逐渐增多,部分积极的心理特征如自尊水平却在逐渐下降。因此,全社会同心协力关注和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已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本文试图从分析图书馆的社会责任、行业优势出发,以业内部分图书馆开展心理健康特色服务的实践以及无锡市图书馆建设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活动中心为例,探索图书馆开展青少年心理援助服务的内容与形式,供同行借鉴与商榷。

2 图书馆开展青少年心理援助的社会责任与行业优势

2.1 图书馆的社会责任

社会责任往往理解为是一个组织对社会应负的责任,通常指组织承担的高于组织自己目标的社会义务,以一种有利于社会的方式进行经营和管理。当代中国正处于特殊的社会转型期,经济体制和结构的巨大变革,深刻影响和改变着我国传统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心理,社会矛盾也日益显化。针对这一现实,中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构想,旨在重塑社会秩序。而建设和谐社会关键在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心理健康及思想道德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与命运。图书馆是公益性文化教育机构,也是青少年的第二课堂,在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过程中有着其他事业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因而有义务和使命关注和拯救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2.2 图书馆的行业优势

开展青少年心理援助,图书馆具有得天独厚的功能优势。作为公益性的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图书馆通过提供自身特有的资源和环境而成为人们从儿童期到成人期成功转变的一支重要力量,不仅能引导青少年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能在寓教于乐中帮助其学会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进而实现自我认知与自我完善,从而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培根也读过:读书能陶冶个性。不仅如此,读书还可以铲除一切心理上的障碍。图书馆是人类文明成果集散地,其丰富、系统的专业收藏是青少年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宝贵资源。图书馆还常年开展各类富有特色的读书活动,也有助于青少年尽早养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健康人格。同时,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设施无条件向社会开放,其完备的设施,舒适的环境和书香气息融合成一种特有的人文氛围,本身就具有教化作用,青少年身处其中不由自主地受到文化洗礼和熏陶,能让心灵得以放松和慰籍。此外,图书馆作为社会文化活动中心,其拥有的丰富的社会合作资源也是开展青少年心理援助服务强有力的支撑。

3 图书馆界的服务实践

关注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历来是各级各类图书馆的工作重点。近年来,随着“以人为本”服务理念的深入人心,图书馆界在服务内涵的拓展、服务功能的延伸等方面,创新层出不穷。笔者通过网络搜索,发现有不少图书馆已在尝试开展心理援助服务,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3.1 建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服务机构或服务点

荆州市图书馆与该市社会心理学会联合成立心理咨询与辅导中心,每周六、日开展儿童及青少年心理咨询服务。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成立心理咨询点,对有心理困扰的孩子进行指导、劝解和帮助。此外,厦门市少儿图书馆、深圳少儿图书馆,连云港市少儿图书馆、南山图书馆、吴江市图书馆等也都设有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开展青少年心理咨询服务。

3.2 开展青少年心理咨询活动

成都图书馆每周日下午都举办免费的“阳光读友会”心理咨询沙龙活动,由一群热心公益盼专家、学者、心理咨询义工组成员为家长孩子免费提供心理咨询。上海杨浦区少儿图书馆的“心语空间”以及广东东莞图书馆。万江图书馆的“亲子心理沙龙”,为孩子及家长提供心理咨询服务。此外,广州,宁波等市网书馆也先后开展过大型、系列的青少年心理咨询现场活动。

3.3 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活动

近年来,随着公共图书馆延伸服务的不断拓展。公益讲座逐渐成为各地的服务品牌。不少图书馆都举办过心理健康类专题讲座,普及大众心理健康知识,如温州图书馆的“高考成功心理学”,武汉图书馆的“青少年的心理与成长”,深圳、重庆、大连、辽阳等市图书馆也都举办过类似的讲座活动。

虽然上述图书馆已在探索和实践心理援助服务,但总体来说;图书馆界开展此类服务还不普遍,内容与形式比较单一,大都还仅局限于讲座,展览等宣传活动,真正开展心理咨询和其他实质性援助服务的还不多,且活动的特色与品牌意识尚不明显,服务水平与社会效果还有待提高。

4 无锡市图书馆建设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活动中心的实践

4.1 背景与目的

无锡市图书馆(以下简称锡图)有着近百年的历史,深厚的底蕴和良好的传承使之成为长三角地区富有特色的城市公共图书馆。2004年中央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引起社会强烈反响。锡图充分认识到自身的行业优势及社会责任,抓住契机,创意成立无锡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活动中心,以期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创新活动载体,有效提高全社会对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关注度,增强未成年人认识自我、调控自我以及自我管理能力,促进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发展。

4.2初步尝试

构建网上服务平台。锡图在完善创意后,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文字方案,在上报主管部门争取支持的同时,先期开始尝试,于2004年10月创立无锡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咨询平台(次年10月改为“无锡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咨询网”,网址:省略)为,业内首家专为未成年人服务的心理咨询网站。该网站由“成长心曲”、“家校园地”、“专家咨询”等栏目组成,聘请了卫生,教育等领域的十多位专家,为未成年人提供全方位信息导航及心理咨询服务。网站访问量至今已达88万余人次,文章阅读量逾240万人次。其中“专家咨询”专栏更是受到未成年人及其家长喜爱,求助对象除无锡外,已远涉内蒙、河北、浙江、广东、四川、上海、北京等地。2005年中央文明委领导来视察时充

分肯定了该馆的这一创举。

4.3 政府助力开展各种活动

成立未成年人心里健康活动中心。在网上咨询平台成功运作一年的基础上,锡图又通过多途径呼吁,引起市委市府高度重视,于次年10月在锡图隆重举行了无锡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活动中心(以下简称活动中心)揭牌仪式,标志着由政府主办、图书馆承办、联合社会力量共同搭建的公益性未成年人心理援助服务平台正式成立。锡图高度重视,倾注大量精力,不断创新形式,拓展服务内涵,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特色活动:

・开设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沙龙。每月一次的活动都有一个主题,主题提前预告,如“明明白白孩子心”、“青少年阅读习惯培养”等,邀请1―2名专家主持。因规模小、针对性强,又能与专家交流互动,深受家长和未成年人的喜爱。

・举办未成年人心理健康专题报告、讲座。先后邀请了李子勋、许金声、徐光兴、卢家楣等业内著名专家举办“如何处理亲子关系”、“成长心事,快乐沟通”等心理辅导专场,邀请台湾著名专家林昆辉作“如何培养快乐儿童”主题报告,由本地专家轮流主持专题讲座,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同时,有效提高了全社会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度。

・开展大型现场咨询活动。每年利用世界精神卫生日、图书馆服务宣传周以及节庆假日开展大型现场咨询活动,地点选在图书馆或市民广场或社区或学校,每次都能吸引众多的未成年人及其家长参与,社会效果明显。

・组织寒暑期系列活动。结合学生寒暑假期长、在图书馆活动时间长的特点,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精心设计“走进你的心灵,关注你的成长”、“同享知识,共建和谐”等大型主题系列活动,通过特色沙龙、主题展览、专题讲座、模拟法庭、亲子活动、体验夏(冬)令营等形式,丰富中小学生的假期生活,增强其认识自我、调控自我、承受挫折和适应环境的综合能力。

・开展社会调查,编制心理健康宣传手册。2006年在对该市部分中小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的基础上,形成了《无锡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抽样调查报告》,为近几年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提供了较为客观的依据。2007年编制了《无锡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手册》,向无锡市中小学生免费发放。2010年又在着手开展专题性的社会调查,为下阶段工作重心调整提供参考。

4.4 延伸服务

主动把关爱送到最需要的人群和场所。从2005年始,锡图先后启动了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咨询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系列活动,在未成年人相对集中的学校、社区及特殊机构先后设立了13家心理辅导站,将心理咨询、讲座、团体辅导等活动主动送到未成年人身边。其中,在蠡湖中学(工读学校)、聋哑学校、市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心等辅导站,更是针对弱势孩子的特殊心理需求,开展个性化的服务。只要对方需要,活动中心随时安排专家、志愿者前往为学生、流浪孩童进行心理疏导和矫治,定期跟踪和反馈。2008年活动中心-又启动了0-6岁婴幼儿心理保健计划,与全市幼儿园及部分早教机构合作,开展婴幼儿家长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和心理保健意识培养,从而实现了该市各年龄段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知识普及的全覆盖。

4.5 夯实基础

精心打造服务品牌。活动中心的良性运作与创新,得到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认可。2007、2010两年,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系列活动连续两次被评为该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十大品牌,2008年被江苏省文化厅评为公共图书馆优秀服务成果一等奖。2009年初,政府加大投入,在图书馆内辟出200平米空间,根据未成年人特点和需求设立了图书角、多功能团体活动室、个案咨询室、沙盘室以及音乐放松室。一个功能齐全、设施先进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活动基地构建完成。活动中心的实体化建设为最大限度发挥社会奠定了基础。基地启用后,开通96111未成年人心理咨询热线,为公众免费提供咨询和预约服务。增设周末“公益咨询日”活动,为预约家庭安排一对一心理咨询。今年5月,在首届无锡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服务月期间,“太阳花开”心理辅导站品牌正式启用。

活动中心自成立以来,已开展各类活动250余场次,受众达3.5万人次,成为无锡地区一大文化服务品牌,在加强和改进该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一是为全市未成年人提供了一个开放、专业、公益的社会化服务平台和活动基地;二是帮助未成年人逐步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排除成长烦恼;三是引导全社会关注未成年人身心和谐发展,积极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在市相关部门配合下,一个以活动中心为中枢,学校、社区、特殊机构为节点的心理援助网络正在逐渐形成。

5 图书馆开展青少年心理援助服务的若干建议

5.1 以地区需求、馆藏资源及社会资源调研为前提

图书馆开展心理援助服务,首先应了解本地区或本馆服务医域内的读者需求。锡图在2001年就已尝试开展少儿心理咨询服务,在了解读者需求同时也积累了经验。2004年项目启动之初又对全市未成年人心理状况进行了调研,掌握一手资料以了解潜在的社会需求,同时对本馆馆藏及活动资源进行盘点。由于有单独建制的少儿图书馆与锡图在同一建筑里,因而有少儿借阅室、活动室、电子阅览室以及多功能室,有丰富的藏书以及开展各类少儿活动的经验。此外,还对该市精神卫生领域的专业队伍以及教育、司法、新闻等领域众多社会资源进行调研、摸底,以确保有充足的社会资源可调用来一起开展心理援助服务。

5.2 高点定位,争取政府支持

青少年心理问题近年来受到社会各界普遍重视。有条件开展心理援助服务的图书馆,应尽可能成立专门服务机构,若能冠以全市性的名称则更好。图书馆可单独也可联合其他专业机构共同主办或承办。锡图于2004年上报项目方案,在成功运作网上平台基础上,又通过政协提案、社情民意等多途径呼吁,引起市委领导高度重视,于2005年10月正式挂牌成立。高点定位的好处是容易争取到政府支持。有了政府的支持,活动中心的硬件建设、队伍建设、运行维护和活动组织都有了保证,而且有政府机构的宏观指导和协调,活动的可持续性、社会的参与度与关注度以及社会影响力都会有明显的提升。

5.3 整合社会力量,组织服务团队

前文已分析过图书馆开展青少年心理援助服务具有功能、环境和资源等多方面优势,但也有明显的劣势,那就是缺少具有心理咨询资质的专业人才。因此,除了加强自身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外,还应整合社会力量,吸纳有爱心、有经验的专业人士组成志愿服务团队,是图书馆开展公益心理援助服务的人才保障。锡图自2004年网上平台建赢时就聘请了10多位专家作为特约咨询员,以后又陆续招募、吸纳了大量有爱心、有热情的专业志愿者,至今已近70余人,另有10个以心理咨询所为主的志愿团队。同时,锡图也非常重视团队建设,经常举办学习沙龙,邀请业内著名专家米锡

上专业督导课,为团队成员提供交流及成长平台,不断增强团队凝聚力和队员归属感。除此之外,锡图还加强与市精神卫生中心、学校、法院等机构的联合,在活动的设计和进行中尽可能寻求合作,以追求活动效益的最大化。

5.4 主动向学校、社区及弱势群体延伸服务

图书馆是青少年除学校外的第二课堂,但由于青少年最主要的生活和学习场所还是在学校与家庭,因此,图书馆除了利用周末、节假日在阵地上开展各类活动外,平时还应主动把活动送进学校、社区,送剑有需要的青少年人群集聚地。锡图除了在一些有特殊需要的学校、社区、机构建立心理辅导站外,还与教育局联合共同开展一些主题活动,让全市所有的中小学、幼儿园都纳入到活动中心的服务范围内。寒暑假前,及时到社区了解其辖区内青少年假期社会活动的计划与发排,主动配合设计有针对性的主题活动或团体活动,以丰富少年在家门口的假期生活。除未成年人外,图书馆还可以向更多的社会弱势人群提供心理援助服务,充分体现图书馆对弱势人群的人文关怀和心灵呵护。

5.5 与图书馆活动紧密结合,富有图书馆特色

图书馆毕竟不同于专业的医疗机构和咨询所,开展心理咨询服务的内容与形式应充分考虑自身的行业优势和本馆特色,尽可能扬长避短,量力而行。如组织心理健康、心理调节类专题书目推荐、专架陈列或专门阅览区,组织专题读书沙龙、读书活动分享阅读心得和体会,开办主题夏令营,开设团体辅导课或专题讲座等,是大部分图书馆都可开展的活动。有条件的图书馆还可色好几一些更具专业性、针对性的心理援助特色服务,如心理测试、心理咨询等,以满足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深层要求。条件较弱的图上馆,也可通过橱窗宣传和专题馆藏的有序组织,来建立适合青少年朋友的心理自助辅导模式,倡导阅读疗法。

5.6 注重服务效果,树立品牌意识

图书馆开展心理援助服务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特殊活动,需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精心策划和认真组织实施。活动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活动的成败和项目的可持续性。因而在心理援助服务的全过程应随时做好各类档案的登记与积累,认真做好每次活动、每个案例的跟踪与反馈,及时了解和掌握活动效果,修正服务目标与进度。同时,还应树立服务的品牌意识,把为青少年提供心理援助服务作为一项关注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大事要事来抓,作为一项图书馆为民办的新事实事来做,在取得服务效果的前提下,加大社会宣传,扩大社会影响,逐渐把它打造成在地域内或行业内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服务品牌。

青少年的心里咨询范文第8篇

案例一:小丽,高一女生,一度很苦恼,不愿意去上学。因为她在学校里不敢抬头走路,怕看到男生,尤其担心男生会认为她在看异性的下体。小丽的母亲反映,小丽在家洗澡的时候,不愿意开灯,说是担心被人看见。这些心理问题困扰得她不得不休学在家,小丽的问题属青春期的性敏感问题,已有靠近精神障碍边缘状态的危险。经过家长劝说,小丽来到心理咨询中心,经过了两个疗程的心理咨询和治疗以后,小雨欢欢喜喜地去上学了。

案例二:一天,—位在职业学院上课的老师提到本校的一名男生,居然下课时在教室门口大喊:“我要。”这位男生所面临的是青春期性冲动难于按捺的问题。有性学家甚至认为,17~19岁的学生性能量是最强的。说明青春期性心理健康的维护是相当重要的。

案例三:某职高女生,18岁,突然休学了,一天比一天忧郁,后来经过网络咨询时,她告诉—位心理老师,同班一位男生邀她去玩,一句“我爱你”都没说就占有了她的身体。从此就对她避而不见。为此,这位女生很苦恼,也很担心自己会怀孕。这个案例,也是典型的性冲动问题,事发之后,既感到“不好意思”,又担心承担“责任”,从而退缩逃避导致忧郁休学。

案例四:某大学三年级男生来心理咨询室咨询,他的烦恼是不敢抬头看人。经过咨询辅导,他说自从在网上看过两性视频后就忍不住老想那些事,自己觉得很羞耻,也特别担心大家知道他在想那些事。这是一位看黄色图片、视频“上瘾”的男生的苦恼,这也是现在一部分“网瘾青少年”的问题之一。

专家点评:

青少年的心里咨询范文第9篇

简里里创办互联网心理咨询平台“简单心理”,是在2014年6月。那时她刚结束高校的心理咨询老师生涯,想出去闯一闯。

令她受到巨大鼓舞的是,平台上线第一天,就收到了600元的预约咨询款。运行不到两年,2016年1月“简单心理”便完成了数百万美元的A轮融资,入驻的400余位心理咨询师在80多个城市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和“简单心理”一样,这个行业整体上在2016年迎来了属于自己的一波小浪潮。在这一年中完成融资的机构包括“壹心理”、“暖心理”、“成长保”、“初心客厅”、“松果倾诉”等互联网平台及一系列自媒体。

心理咨询并非新的业态,但其在中国的发展一直不温不火。遇见互联网后,心理咨询能够突破这块商业冻土,寻一条新的路径出来吗?

剩下的百八十人

中国的心理咨询行业始于1985年。那一年,1200人进入中科院心理所学习心理咨询知识,其中就有杨凤池。

“当时来学的有各行各业的人,包括老师、医生、机关干部等等,多数人都没有把这个当成主业,所以后来看大约90%的学员最后都没有做心理咨询。坚持下来的百八十人里出了很多业界的领军人物。”杨凤池告诉《t望东方周刊》。

作为这“百八十人”中之一,后来他成为首都医科大学教授、知名的心理学专家。

那时,心理咨询是个新鲜事物,发展到新千年前后,市场才初具规模。

“1998年我开始做个案咨询,主要针对青少年群体,有不少家长带着孩子过来做心理咨询。”上海林紫教育咨询有限公司创始人林紫告诉《t望东方周刊》,那时为了普及心理咨询,她还做了大量的公益宣传,让更多人了解心理咨询。

但林紫坦言,彼时中国还称不上有了心理咨询行业,“因为那时候还没有心理咨询师这个职业,全国也没有几家心理咨询机构。”

2001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开始推行心理咨询师的国家职业资格鉴定制度,心理咨询师作为一个职业得到了官方认可。

直到2003年,“非典”来袭,许多人开始恐慌,一些非典患者也出现了心理问题。于是,心理专家和心理咨询师的身影开始较多出现在公众视野中。

2004年在央视开播的《心理访谈》还请来杨凤池,从心理学家的角度为每期一位来访者提供新角度和建议。许多人正是通过这个节目开始了解心理学和心理咨询,不少人因此进入了这个行业。

新成立的心理咨询机构也渐渐多起来。

深圳灵通心理科学研究所(以下简称灵通)创办于2003年,其常务副所长蒋宇告诉《t望东方周刊》,由于灵通是深圳第一家心理咨询机构,当时没有什么竞争,成本也很低。

从某种角度来说,灾害和不幸是心理咨询行业发展的催化剂。

2008年汶川地震后,通过媒体报道,各组织和机构对灾区群众的心理援助,被社会熟知,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对心理咨询师这个职业产生兴趣。

心理咨询培训机构成功之道(北京)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成功之道)创始人张冉在接受《t望东方周刊》采访时称,2008年之后,其公司培训课程的销售收入每年都能翻一番。

一批批成立,一批批倒闭

“尽管社会公众对心理咨询的需求在增加,但整个行业并没有出现爆发式增长。”华中师范大学心理辅导研究所所长江光荣告诉《t望东方周刊》。

蒋宇也体会到了这个行业的发展困境,“创办后基本上每隔两年,灵通就在深圳多开一家机构,直到2009年开到第4家之后,就扩张不下去了,因为市场增长有限,但成本却越来越高。”

他告诉本刊记者,人工费一直水涨船高,宣传费从每点击一次几角钱攀升至每年100万元的预算,房租更是成为无法选择的大负担――只有将心理咨询室开在闹市区,才有客户,而每年房租至少30万元。

而成功之道甚至于2014年停止了心理咨询业务,只做培训。

林紫也发现,有些人一拿到证书之后就自己创办心理咨询机构,结果经营不长时间就得关张。

“我们4个直属中心加起来,每年接待1万名来访者,价格在每小时300~2000元不等,收入一半给咨询师,剩下的一半贴进硬成本,盈利空间有限。”林紫说。

杨凤池也观察到,行业里自发的心理咨询机构,是“一批批成立,一批批倒闭”,“做一次咨询平均四五百元,假如只做心理咨询的话,一个咨询师一个月总共才能接待多少人?而在繁华地段租一个写字楼又要多少钱?这样算下来,你就可以想象他的生存空间了。”

而另一方面,则是激烈、复杂的同行竞争。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从业者告诉本刊记者,莆田系医院也逐渐切入心理咨询领域,但他们的目的却不在心理咨询市场,而是借此兜售仪器、推销中药。

“这其实完全不是心理咨询该干的事,但他们钱多,宣传力度大,即便口碑很不好,还是有人去。不但把心理咨询的口碑做坏了,还会把正规的心理咨询机构往邪路上逼。”上述从业者告诉本刊记者。

“捞偏门”才能赚到钱

林紫告诉本刊记者,即便发达如上海,心理咨询业务能实现收支平衡就已经很不错了。

只有另寻出路。

当时林紫心理机构靠近华东师范大学,于是双方达成合作,为其心理系学生提供实践平台,由此林紫便自然而然地发展出了培训业务。如今,培训和企业EAP业务,与个案咨询业务在林紫心理机构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态势。

“EAP业务也是顺势而为,当时有大型国企请我去做一个心理咨询培训,后来发现,慢慢有越来越多员工想接受心理咨询,所以就逐渐形成了企业员工的心理关怀业务。”林紫说。

她发现,对于心理咨询机构来说,培训和企业EAP业务市场更容易开拓,这逐渐演变成它们的支柱业务。后来甚至涌现出了一批只做培训或者企业EAP业务的公司。

“EAP业务很火,但也不好做。有不少同行跟我抱怨说甲方不懂心理学,不尊重专业方案,需要大量沟通和磨合,这非常考验品牌运营能力。”张冉说。

在他看来,培训是轻资产业务,不但能吸引有进修需求的心理咨询师,也吸引了对心理学感兴趣的更广泛的人。

“有些人对做心理咨询是有耻感的,但又很想了解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参加培训听听课,对他们来说会减轻心理负担,而且有些人真的学成了心理咨询师。”张冉观察到。

也有业内人士认为,做培训或EAP服务机构风险更小、灵活度更高,特别是在心理咨询行业监管关系尚未理顺的当下,更是如此。

一个例子是,在某些地方,带“心理咨询”字样的公司名称是不允许注册的,而咨询或培训机构的注册标准,则宽松多了。

98%和2%

对这样一个并非爆发式增长的行业来说,要靠自身的发展来扩张并不容易,而要想获得资本青睐,从而赢得更大的成长空间,凭借现有的模式恐怕很难。

一个事实是,创投圈更青睐“互联网+心理”。

2016年,除“壹心理”、“简单心理”之外,在线儿童成长顾问平台“成长保”、心理咨询平台“初心客厅”、心理健康及咨询移动平台“暖心理”、“松果倾诉App”等相继获得投资。

“二战后美国已经建立起完备的心理咨询的公有体系,留给市场的空间不大,所以在美国没有成长出大的心理咨询公司。但在中国,心理咨询仍处在起步的阶段,通过商业途径满足规模巨大的需求是可能的,这是时代和国家给我们的机会。”投资了心理学自媒体Know yourself的真格基金投资管理副总裁刘元告诉《t望东方周刊》。

2016年1月,老牌心理网站壹心理宣布完成近千万美元A+轮融资。

“我们做到2014年,已经有了700万用户,当时我就开始思考怎么变现,也有一些不错的尝试。”壹心理创始人黄伟强告诉《t望东方周刊》。

壹心理的变现思路是把心理咨询都做成轻型互联网产品。黄伟强判断,目前找心理咨询师的渠道已经很多了,并且真正会选择心理咨询服务的可能不足总人口的2%。

“98%的人对心理咨询认知不足,我要争取的是这98%的存量市场,而不是已经接受心理咨询服务的2%的增量市场。”他说。

壹心理的变现尝试,包括场景化心理课程、每次10元的付费小测试、半小时58元的即时倾听服务等。

“我们做过调查,用户中70%是女性,因此我们的产品设计会偏向她们这个群体。比如我们199元的《谈一场不分手的恋爱》课程,两千余人购买,收益还是可观的。”黄伟强说。

只是这样的尝试,对于形成稳定的、可持续的商业模式而言,还远远不够。

黄伟强也觉得不是很乐观,他判断现在中国的心理咨询行业仍处于一个早期阶段,消费者对心理咨询有概念但没形成习惯,但他认为,这个过程就像电影的发展史,最终心理咨询会像看电影那样被广大消费者接受。

因此,黄伟强做科普、热文,做免费试听、测试等等一系列“看不懂商业模式”的工作。

“不服务好98%的人,心理咨询的商业拐点也不会到来。”他说。

这个行业能承受高速增长吗

2016年11月29日,北京大学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心与简单心理联合了《2016心理健康认知度与心理咨询行业调查报告》。

报告指出:98.1%的受访者面临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扰,平均每人预约9.6次咨询,平均每人在咨询中花费4631.1元,更有15.5%的来访者在简单心理进行了20次以上咨询。这样的数据看起来生机勃勃。

杨凤池非常认可这种“心理+互联网”的尝试,但他也为这些先行者“捏一把汗”:“互联网经营最重要的就是把规模做大,从执业心理咨询师的数量和接受心理咨询服务的数量两方面来看,怎么做大?从另一方面说,即便做大了,怎么管理咨询师、保证线下心理咨询的质量?要是出一例来访者自杀事件,平台有没有责任?”

这些问题,简里里不是没想过,她自认为选了一条最难走的路。

她告诉《t望东方周刊》,从2014年发展至今,简单心理活得还不错,现金流保持每月20%左右的增长,单月流水已达数百万元,71%的来访者选择了线下面对面的咨询方式。

“我们主要的商业模式就是咨询费用的5%~15%的抽成,这比线下机构抽成比例低很多。并且我们提供一整套工具、流程、专业成长、法律服务的系统,在这个复杂的行业市场里最大程度地维护咨询师的正当权益。”简里里说。

她还告诉本刊记者,简单心理获客主要靠口碑和咨询师推荐,这与铺天盖地的宣传、吃力不讨好的地推等惯常的互联网打法并不相同。

青少年的心里咨询范文第10篇

一、由两个咨询个案引发的思考

作为一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笔者在工作中接触到的大多为青少年。不久前,一个女孩走进心理辅导室寻求帮助。她叫小岚,就读初二,住宿生。室友们最近迷上了熄灯后讲鬼故事,引来女孩们蒙着被子的惊呼。即使这样,其他女生不一会儿就渐入梦乡,而小岚却只要闭上眼就“看到”一个“空荡荡的房间”和一张“模糊的人脸”,她已经连续好几天怕得睡不着觉了。确认最近没有令小岚焦虑和恐惧的特别事件后,我打算做一些深入的了解。教给小岚放松技巧后,我请她闭上眼睛回想曾经出现在眼前的场景和面孔,像谁?像在哪儿?起初她不停地摇头,我一边引导她放松一边鼓励她,终于小岚告诉我:“我想起了太太(曾祖母),那个地方像太太的家,乡下很简陋的房子,我和太太、爷爷、奶奶在那里生活过两年。”睁开眼睛,小岚的眼睛湿润了。随后她回忆起“有一天家里突然来了很多人,他们聚在一起商量着什么,隐约听到‘死’这个字眼,当时也不明白是什么意思,远远看到太太躺在床上一动不动,大人嫌小孩子碍手碍脚,总把我们支开。后来爸妈就把我接回城里了”。很多年以后她才渐渐明白,太太其实已经去世了。

第一次访谈主要是了解问题和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小岚离开后,在整理她的资料时,我突然想起了开学初接到的一个个案:来访者小晋是一名初一新生,男,住校,父母周末轮流来探望,开学三周时由校医转介过来,校医反映男孩的身体不太好,瘦瘦弱弱的他黑眼圈很重,看上去精神状态不佳。在谈话中我了解到,小晋的父母在年纪比较大的时候才生下小晋(目前父母均已年近五十),家庭关系比较融洽,妈妈承担了主要的教养任务。一年前爷爷因病突然过世,小晋感到“爸爸的精神一下子垮了下来”,他“从来没有见过爸爸那么伤心”。后来虽然生活逐渐回归正常,但是从那时起,他开始经常思考一个问题:“要是有一天爸爸妈妈突然离开我了怎么办?”特别是来到宁波读书后,他特别想家,这个问题又不由自主出现在脑海里。他每天晚上都会想这个问题想得睡不着觉,蒙在被子里偷偷哭泣。上语文课的时候,只要一学到和亲情有关的章节,他就忍不住当堂呜咽。爸妈知道后安慰他说他们的年龄也不是很大,身体还是很健康的,不可能突然离世,让他不要担心,但是小晋的情绪问题并没有好转。我进一步了解了小晋的成长经历,他没有经历过创伤性事件,父母没有重大疾病,没有家族遗传病史。

这两个案例中的来访者一个主诉受恐惧情绪困扰,一个主诉适应不良,诱发事件和来访者的成长经历也不尽相同,但是我注意到一个共同点:两位来访者在成长过程中都曾经历过“丧失”事件(亲人离世),而且他们的情绪困扰都和“丧失”事件有关。这引发了我的思考:两个案例中的来访者都是青少年,他们第一次经历“丧失”事件的时候还是懵懂的儿童时期。中国的传统不主张让儿童参与到葬礼等事件中,一方面是怕孩子添乱,另一方面也是顾忌给孩子们留下心理上的阴影或者是“不吉利”,这样的做法确有不妥之处。首先,成年人得知亲人离世后自然流露出的强烈的情绪反应对于还不能理解发生了什么的儿童来说,是一个很奇特的反应,会引发他们形成一种“死亡――悲伤(恐惧)”的联想,这可能就成为了他们日后在面对死亡时的基本情绪。其次,儿童虽然不理解死亡,但是他们能够从家中的变化(如,家长的表情都很严肃、家中突然聚集起很多人等)发现这是一件很重大、很特别的事件,他们会对此产生一系列的猜想,这些猜想可能就是儿童对死亡的理解的雏形,这些猜想如果不加引导,其中一些歪曲的、不正确的猜想可能就会造成日后的心理困扰。一些青少年会寻求解释“这是为什么”,如果找不到答案,就可能产生冲动行为。最后,成年人通过哀悼活动、亲友的支持等,在一段时间后能够从悲伤中走出,恢复正常生活,而儿童的情绪反应则一直被忽视,他们的感受可能被压抑,引起一些过度反应。

二、案例分析

案例一中的女孩第一次目睹“死亡”时还不到十岁,她与逝者的情感依恋一下子被中断。作为儿童,她不能理解这种中断的原因和意义,加上家里的成年人没有注意到孩子的情感变化,忽视了对孩子情绪的处理,于是疑惑、不舍甚至是恐惧等情绪被压抑。多年后,同学们讲鬼故事时,那种神秘、恐惧、新奇的情绪唤起了女孩被压抑的情绪,她产生了比其他同学更强烈的情绪反应,甚至是出现了和过去经历相关的意象(“空荡荡的房间”“模糊的人脸”),在女孩没有识别出这些意象的意义之前,它们的重复出现让女孩感到恐惧。

案例二中的男孩在爷爷离世后目睹了爸爸强烈的情绪反应,根据班杜拉的模仿学习理论,男孩在没有经历过和父母分离的情况下,从爸爸的行为反应中“观察学习”到了和父母分离的悲伤,让他把同父母的“分离”理解为一种很强烈的、难以承受的痛苦。另外,男孩此时已进入青春期,自我意识的觉醒使这个年龄的孩子经常对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的去向有很多矛盾、冲突的想法,男孩家中的变故使他在面对生命的去向时感受到的更多的是担心和害怕。此外,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原因,那就是男孩此时正在经历一个并不容易的“适应过程”:他第一次离开父母到异地过集体生活,身体素质不佳的他不仅要独自克服生活上的困难,处理和同学在生活习惯、价值观念上的冲突,而且他从一个相对轻松的学习环境到一个竞争激烈的环境,学业上也面临很大的压力。面对压力事件,青少年可能会出现退行――哭泣、想家、寝食不安。空间的阻隔使男孩不能即时满足对父母的依恋,强烈的思念唤起了男孩曾经的体验,即“同父母的分离”是一种很强烈的、难以承受的痛苦。他还给自己的思念和担忧找到了一个合理化的借口――爸爸妈妈的年龄比较大,所以他们会更早离世或者年老体衰,这就成了他日日烦恼的源泉。

如果说丧失是人在成长过程中必然会经历的现象,青少年儿童在成年之前很可能会经历家人离世等“丧失”事件,那么怎样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义和死亡的意义,帮助他们更加合理地处理面对亲人离世等丧失事件带来的负面情绪呢?我想到了心理危机干预中的专业技术――“哀伤辅导”。

三、运用哀伤辅导理论开展心理辅导

在确认运用哀伤辅导的技术对小岚开展辅导后,我首先明确开展哀伤辅导的主要任务不是回避丧失和悲伤,而是要确认和理解丧失的真实性,表达、调整和控制悲伤,应对由于丧失所带来的环境和社会性改变,并修复内部和社会环境中的自我。换言之,哀伤辅导的过程是修通丧失,避免形成创伤的过程。来访者正处在青春期,她对死亡的了解已经接近成人,明白死亡是不可逆转的、普遍的和正常的。所以我辅导的主要任务是:帮助来访者表达曾经被压抑的悲伤;分析由于丧失所带来的改变并寻找应对的方法;改善不适认知,采用新的方式生活并发掘生活中的积极力量。

第一次咨询,我和小岚建立了良好的咨询关系,对往事的回忆让她感到放松了不少。一周后,小岚来到咨询室,告诉我她的情绪状态有所好转,不过她还是不明白怕鬼故事和太太有什么关系。我结合哀伤理论向小岚进行了解释,小岚点头表示认可。简单的小结后,我们结束了咨询。第三次咨询,我们共同确定了“处理由太太去世这一事件带来的负性情绪”的阶段性辅导目标。通过营造安全的氛围,我鼓励小岚说出对死亡的感受。

咨:小岚,我们来谈谈关于太太死亡这件事你现在的感受吧。(关注现在)

岚:心里怪怪的,一个曾经和我生活过的人再也不会出现了,而我当时却连她其实已经死了都不知道,她会不会怨我?

咨:如果时光一下子回到太太临终前,你可以选择一种方式去参与接下来的事情,你希望做些什么?(奇迹问句,让来访者自己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

岚:我希望大人们能告诉我太太已经永远离开了,然后让我参与整个(葬礼)过程,也许我就会理解到底发生了什么。

咨:听得出你对太太的不舍,假如有机会让你在太太临终前和她告别,你想和她说什么?

接下来,通过空椅子技术,小岚表达了对太太的不舍和怀念。陪伴着小岚释放悲伤和不舍的情绪,等她平静下来,我对她说:“当年家人是想保护你才隐瞒了这件事,现在你长大了,有足够的心理力量去面对这件事,你可以和家人主动谈谈这件事情。”我布置给小岚两个“作业”:一是试着和家人谈谈,二是通过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太太的怀念。我希望小岚能通过完成这两个任务感受到自己拥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寻找到支持性的力量。

第四次咨询,小岚告诉我她的睡眠情况已经恢复了正常,然后她向我“汇报”了她的作业:周末回家她主动问起太太的事情,爸爸感到很吃惊,但是看到她真诚的样子,就给她讲了一些太太的故事,与她分享了对太太的感情。小岚画了一幅画,“太太不识字,还是画画比较好”,她画了一个老人搂着一个小女孩的画面,“这是我对太太印象最深的画面,想起它就觉得很温馨、很感动。画完之后我找了片空地把画烧了,希望太太能收到”。

咨:现在想起太太,你的感受是什么?

岚:虽然想到太太已经死了感觉很不舒服,不过不会害怕了,更多的是想起她活着时的一些片段,希望她在“那边”也能开开心心的。

接下来,我希望能够带着小岚进行积极主动的建构,在过去的经历中寻找正向的意义。

咨:回想和太太生活直到后来她去世的这段经历,你有什么收获吗?

岚:(思考)听爸妈说爷爷奶奶当时年纪已经很大了,为了照顾太太特意搬到乡下去住,他们全心全意照顾太太直到她去世,这让我很感动,我也要努力去继承这个传统。

小岚通过和家人的共情以及仪式化的行动释放了对太太的思念,相比原来“死亡――恐惧”的联想,她对这一丧失事件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甚至从中寻找到了积极的力量。总结后我们结束了咨询。

四、反思和小结

(一)青少年儿童“哀伤”的特殊性

由于认知能力和社会经验的限制,青少年儿童的哀伤和成年人会有以下一些区别。第一,认知能力的发展影响对死亡的理解。例如儿童可能受到童话故事的影响,把死亡理解为“去了一个很远的地方”,而青少年则能够用“死亡”来表达,但是对其含义理解不深刻。第二,青少年儿童只有有限的能力以口语表达自己的感受。死亡带来的感受对成年人来说是复杂的,成年人在情绪比较激动的时候尚难以表达,青少年更是只能用简单的词汇描述,如上文中的两位来访者,在提及死亡时的感受就是“害怕”“奇怪”,没有更多、更复杂、更深刻的表述。第三,对于确认自己失落的经验所带来的痛苦,青少年儿童的承受能力很有限。第四,哀伤时,青少年儿童与人相处的方式和成人不一样。在失去亲人时,成人通常被允许表达悲伤,并能得到周围人的关怀与安慰,但青少年儿童不会也避免谈论这样的主题。

因此,青少年儿童面对“丧失”事件时很可能无法适度处理哀伤,而在以后的生活中出现抑郁情绪,或在成年后无法与人建立亲密关系;且青少年儿童自我建构尚未完成,客体关系发展尚未成熟,往往用退行来应对哀伤,寻求替代物(替代客体)。所以,青少年儿童的哀伤处理,不能生硬地用成人的方式,要依据青少年儿童的认知、人格、社会和情绪的发展有所调整。

(二)咨询中建立安全性联结非常重要

在个案的辅导中,我深切地感受到,在青少年儿童的哀伤辅导中,陪伴和建立起新的安全性联结非常重要,而共情正是咨询师和来访者建立安全联结的基本条件。咨询师尊重、接纳、真诚、温暖的态度为鼓励孩子表达悲伤提供了可能。咨询师要丢掉框架,走进孩子,聆听他们的悲伤和困惑,通过言语和非言语反应表达理解和支持,特别是要做到跟着孩子,而不是教条和漠不关己地说教。

(三)不足和展望

在这个案例中,从案主表面的情绪问题识别出背后深层次的原因,然后开展有针对性的辅导,这一点非常重要。由于小岚的领悟力和表达力较好,咨询进行得比较顺利,但是我深知对“死亡”“生命”的疑惑不是通过四次咨询就能解开的。咨询中如果我能放慢脚步,少一些咨询师的解释,多一些耐心和陪伴,把思考的空间更多地留给小岚,也许会打开小岚对生命更加深入的思考。

青少年的心里咨询范文第11篇

关键词:青少年 心理辅导 意外妊娠 干预研究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11.155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1-0098-01

培养社会所需的心理、行为健全的高素质人才,最高效最科学的途径就是青少年阶段就引导他们的个性、心理,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和完善 [1]。现将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关于青少年心理辅导工作介绍如下,特别针对青少年意外妊娠这一特殊人群的心理辅导干预方法进行详述。

1 青少年心理辅导的必要性

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主要分为5大类:学习类问题、人际关系类问题、情绪类问题、人格障碍类问题及青春期性心理类问题,特别是青春期性心理问题已开始成为社会安全的一大隐患 [2]。造成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的因素是多样的,具体体现在家庭、学校、社会及个体四个方面。

2 青少年心理辅导的实施现状

目前,我国对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的心理辅导越来越重视,教育部早在1999年8月就颁布《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的指导方针;在各大医院和人口计生服务中心也相继设立心理咨询门诊,心理辅导室等。我中心把青少年心理辅导作为一项重点项目进行了落实,在取得一定的社会效益中也存在着不足。

2.1 取得成绩。构建“三二一”活动载体,拓展青少年心里辅导和治疗的渠道。“三”即三个室,精神文明展览室、图书阅览室、心理咨询室;“二”即两个中心,青少年健康教育中心、活动中心;“一”即一个活动之家。

(1)精神文明展览室: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历程为主要内容,忆往昔、展未来。表扬身边的好人好事,弘扬正气、大树新风。

(2)图书阅览室:提供生殖保健、自然科学、心理咨询等内容的图书,供随时阅览。

(3)心理咨询室:在尊重青少年的隐私的基础上,开展青少年健康教育服务。

(4)青少年健康教育中心:通过系列健康教育活动,科学地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婚育观;定期进行精神卫生方面的检查和健康教育,提高青少年的卫生保障水平;定期开设心理学专题讲座,引导青少年远离暴力、网瘾、和这些不利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文化垃圾。

(5)活动中心:活动中心配备健身器材,包括乒乓球、象棋、围棋、书画等活动设施,丰富青少年的娱乐活动,促进青少年之间的相互沟通和交流。

(6)活动之家:融生殖健康、宣传、教育、娱乐为一体,丰富了活动之家的活动内容。利用青少年健康教育中心,面向青春发育期的中学生,开办青春期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帮助他们顺利地渡过青春期。

2.2 存在不足。

2.2.1 缺乏具有医学心理学专业水平较高的专家。目前,卫生服务中心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匮乏,理论水平参差不一,具体操作不够规范。从事心理咨询辅导的专职人员少,缺乏系统的专业训练。因此,尽快形成一支专职队伍已迫在眉睫,这也是我们今后将努力改进提高的地方。

2.2.2 人们对心理咨询辅导存在误解与偏见,对心理问题存在不科学的认识。由于对心理咨询业存在误解和偏见,导致许多青少年有了心理问题和疾病却不知;或知道自己有心理问题和疾病,而不愿去看心理医生和接受心理咨询。大多数受访者缺乏科学的心理问题认知,认为看心理医生,则很可能被认为有精神疾病。这提示今后需要加强社会宣传。

3 青少年意外妊娠心理辅导干预

据北京市的调查 [3],北京男孩子的首次遗精年龄已经从60年代的平均16.6岁提前到90年代的13.7岁,女孩子的月经初潮从60年代的14.5岁提前到90年代的12.2岁。身体发育提前而性心理的成熟则存在着相对后延的趋势,这二者之间的冲突,带来了许多的青少年心理问题。比如青春期的闭锁心理和青春期的心理冲突。其中封闭心理是青春期心理的一个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标志,这两种情况如果得不到理解,得不到解决,就会出现压抑心理,出现焦虑与抑郁,甚至性冲动等意外事件的发生。以下将详细介绍笔者在工作中遇到的青少年意外妊娠这一特殊人群的心理干预:

3.1 青少年意外妊娠原因调查分析。相关数据显示,年流产手术40%为未婚女性,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青少年和学生,在40%的手术中30%的未婚女性是重复流产 [4]。未婚青少年妊娠的上升趋势已成为世界范围内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通过对盐城卫生技术学校650名在校学生和盐城技师学院550名在校学生调查,六成以上的学生未能从学校获取青春期生殖健康教育,而仅有30%的学生能够正确回答避孕方法,更多的学生是自行通过报刊、杂志、网络零散地获取生殖健康知识。可想而知,这些学生在已发生的情况下,根本不懂得如何避孕及处理可能产生的后果;而一旦受孕后,也不可能及时采取恰当手段终止妊娠。

3.2 青少年意外妊娠的后果分析。人工流产手术是避孕失败的一种补救措施,既然是手术,其并发症不可能完全避免和预料。跟据我们对盐城协和医院2010年1月~2013年3月在该院妇产科要求终止妊娠的青少年意外妊娠者(15~24岁),共248例,青春期有的女性发生盆腔炎的几率为1/8;盆腔炎发作1次,以后不孕风险为15%~25%;若发作3次,不孕风险上升到50%~60%,患有盆腔炎发生宫外孕的危险性较健康妇女增高6~10倍。值得关注的是早孕女孩普遍缺乏自我保护意识,甚至连自己怀孕了都不知道。多数人对待流产很漠然,其中有不少患者还是反复流产,其中最多的达4次。可见关爱女性特别是未婚女性,指导科学避孕,避免非意愿妊娠及重复流产势在必行。因此减少青少年的非意愿妊娠是保障青少年健康的重要内容。

3.3 青少年意外妊娠的心理辅导与干预。本研究通过对青少年意外妊娠者进行生殖健康知识、态度、行为调查,寻找青少年意外妊娠的高危因素和特点,在严格保护意外妊娠青少年个人隐私的情况下,为青少年提供避孕节育知识指导、心理咨询。为在校学生和未满20周岁的社会青少年中的受助对象提供生殖健康保健知识宣传咨询、心理疏导、性道德教育,意外妊娠检查诊断,采取药物或手术方式人工终止妊娠,倡导健康的、负责任的,给这些出现意外妊娠的青少年及时提供帮助。同时,对他们进行预防性病的个性化知识指导。维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是一项系统工程,意外妊娠检查诊断,采取药物或手术方式人工终止妊娠并不意味着鼓励婚前,而只是提供一个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渠道,今后医疗卫生、计生、学校、家庭以及社会都应加大健康教育的力度,强调预防和保护,而不仅仅只是医学上的补救。

参考文献

[1] 菲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系统研[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

[2] 陈坚,王玲.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影响因素及干预措施研究进展[J].现代医药卫生,2008,(15):162-163

青少年的心里咨询范文第12篇

关键词:高中生;负性心理;抑郁心境

那天我在学校心灵港湾值班,一位高二女生来访,在与来访者的交谈中,发现由于来访者的生活经历和成长环境以及由此形成的人格特点,来访者追求完美但是缺乏面对现实的勇气,尽可能地回避困难并在潜意识里拒绝失败事实。来访者对现在的学习和家庭状况显然是不满的,因此造成内心冲突。贝克认为:“只有当认知中的不良成分被揭示出来,进行正确合理的再认知,并有效予以调整,不良情绪才随之改善。”由此,确定了来访者的咨询方案。方案确定后,我向来访者进行了认知治疗的常规解释,并简要分析了她的情况,要求来访者回去后想想自己在生活和学习中最不满意的事情是什么?最感到挫败、最心烦和不安的是什么?想好后写下来,下次咨询时带来。

第二次咨询:对于上次的问题来访者作了很认真地思考,她说,她最不满意的是自己的家庭现状,父母工作一向很忙,彼此交流很少,再加上从小由爷爷奶奶带大,现在也基本上跟爷爷奶奶同住,所以情感上非常空虚和寂寞。她时常想自己各方面那么优秀,为什么情绪却总是起伏不定,她从来不对人说,一直憋在心里。我表示理解,并要求她讲讲最感挫败的事情,她说,最感挫败的事情是进入高中后,因为班上同学都是最优秀的,所以成绩没有初中的名列前茅,也没有以前那么受老师和同学关注了。

理智上,她明白自己在整个年级并不差,可是情感上她无法接受这种失落和挫败,努力挽回自己在班上同学心目中的地位,处处显示自己的高贵气质,但事与愿违,反而因此人际关系变得疏远而且敏感。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现在,学习成绩一直在中游,人际关系也很淡漠、敏感。为此一直心烦、不安。听完,我肯定了她的积极配合,以及对问题的认识,并进一步向她解释了认知治疗的相关观点,提出在实际生活中,她的认知中是否存在一些“负性想法”,并要求她从生活或者个别事件中,找出哪些想法是合理或正性的,哪些想法是不太合理或负性的,这些不合理的想法或者信念怎样作用于她的情绪和行为,并要求她坚持写一周的“每日想法日记”,以检验其中的负性想法。

第三次咨询:通过前面两次的咨询和作业,来访者对自己的内心冲突和认知特点有了一些认识,但是仍不太明确。为此,我们进行了归类和辨析,她的主要负性想法有:

A、“我原来很优秀,所以做什么都应该完美。”“我要显得很高贵,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认可和赞赏。”

B、“我很优秀,所以我不该有那么多失败和不开心。”

C、“我对文学有很强的欣赏和理解能力,别人的理解应该和我一样。”

D、“我一定要说服他们接受我的观点,他们和我争论,代表他们排斥我。”

通过对这些负性想法的讨论和探讨,来访者若有所悟,并能及时在生活中意识到这些负性想法。我趁热打铁,指出,总是审视自己是开心还是痛苦,是否处在抑郁中,这是抑郁周期性复发的又一大原因;所有的人都会痛苦,但普通人是带着痛苦去继续工作,去继续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而来访者过于在意自己内心的感受,时时检测自己的心理状态。一旦觉得心情很坏,会导致自己不去继续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而是逃避,去寻求那种快乐的感受。来访者表示非常同意。

第四次咨询:来访者对自己的问题有一定深入认识,但是自感心里还是很空虚,不知道该怎么做。

为了能帮助她把这些方面的获益扩展到生活的其他方面,使她明白可以通过控制抑郁来掌握自己的生活,我们在这两次的咨询中,开始面向来访者的人际关系,寻找其中导致抑郁的人际关系模式,并尝试作出行动。通过咨询发现,该来访者在人际交往中采取被动选择和接受的模式,其中包含“害怕被拒绝”因素,以及对自己“高贵完美气质”的过高期望。其深层原因在于希望通过以上模式,得到情感需求(被关注、被认可等)的满足。

在这些问题引起来访者思考和赞同的基础上,我们开展相关的人际关系指导和训练,分步骤、按程度布置作业(比如“了解同学真实想法”、“迈出主动交流第N步”),并在下次对作业完成情况及时检查和反馈。另外,通过班主任和周围关系好的同学的主动交流沟通和积极反馈,增强其人际主动性的自信心。

第五次咨询: 针对来访者和母亲之间的矛盾,我们商量着进行了一次“空椅子对话技术”,和“母亲”沟通内心想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来访者的愤怒情绪。在后来的一次咨询中,她给母亲的打分上升到了6分。接着,我们用同样的方法,和她的“父亲”进行了一次深入交流,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父女间的隔阂。这两次咨询促进了她和父母交流的强烈愿望和行动力,在后来的一次尝试之后,她说,没想到原来和父母亲沟通就是这么简单而愉快的一件事情,也没想到父母其实也一直为此苦恼不堪。她的行动能力越来越强。

整个咨询过程中,我都很注意运用鼓励、支持等技术,着重消除来访者顾虑,提高其行动能力和自信心。在鼓励、支持之下,来访者开始体验内心资源以及为自己做选择的力量,挑战自己的自我局限并将计划付诸行动。

心理咨询效果评估。咨询结束半年后,来访者进入高三的紧张备考,通过随访发现,该来访者情况比较稳定。

据来访者自己及其周围人评价:来访者自我感觉情绪起伏较少,基本较稳定,能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学习中,睡眠质量有所好转,人际关系趋于平和稳定,与父母保持一定的沟通;对自己的人格特点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信心倍增,各方面状态良好。

本案例咨询效果良好。来访者对抑郁情绪的关注明显减少,能将大部分注意力投入到紧张的学习生活中,成绩稳定。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成长动力明显增强,自我控制感增强,对他人有了更加合适的期望,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加完善和合理的设计。

参考文献:

[1]张日升著:《青年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孟昭兰著:《人类情绪》,上海人民出版社

[3]郑日昌主编:《中学生心理卫生》,山东教育出版社

青少年的心里咨询范文第13篇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有利途径

一、青少年心理特点

(一)心理封闭性与开放性兼具

青少年的心理具有封闭性,他们不愿意向外界透露自己的想法与情感,这种封闭性是由青少年的自我成熟感和独立意识所导致的。另外,青少年往往认为与成人尤其是父母无法难以沟通,因而不愿意将自己的内心世界轻易地吐露给他们,这又增加了他们的心理封闭的程度,这使得青少年变得孤僻,感到孤独。同时,青少年的心理又具有开放性,他们又渴望与人交流、沟通,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他们把对父母的依赖逐渐减少,而是渴望同同龄人交往。

(二)独立性逐渐增强,但又无法摆脱对父母的依赖

青少年的身体机能处于迅速成熟的时期,同时他们的自我意识和独立人格也在逐渐形成,这使得青少年总认为自己已经是成人,总认为自己在思想和行为上都表现得成熟,总认为自己能独立地决定并完成事情。他们渴望摆脱家长的束缚,认为应该被社会和成年人平等对待,需要成年人给予他们信任、尊重和肯定。但由于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尚处于半成熟状态,他们的阅历不够丰富,在经济上仍需要依靠父母,在遇到复杂情况和面对重大抉择时,他们仍然会选择依赖父母。

二、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因素

(一)社会因素

学习压力及应试教育机制,这些客观存在的现实确实对青少年心理素质提出了挑战;社会上的金钱万能论等消极观念从心理基础上妨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使部分青少年信念缺失而导致不健康心理和扭曲人格;网络作为一种载体、一种工具,本身并不带有善恶性质,但是网络上不断地充斥着黄色暴力等危害青少年心理健康。他们处于青少年这个可塑性很强的时期,容易被社会上不良风气所影响。

(二)家庭因素

小孩自呱呱坠地,就生活在家庭里。父母是他们人生中的第一位老师,是一个人成长的开端。因此父母的行为深深地影响着孩子。然而由于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使大多数的家庭对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关心不够或者显得力不从心。并且有的家长望子成龙 、望女成凤心切,把孩子的分数看得过分重要,只关注他们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青少年的品德素质教育;有的父母由于社会竞争压力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和教育,认为只要满足了孩子们的物质生活就足够,忽略了他们的精神世界;有的父母或其家庭成员本身的品德修养差或行为不检点,直接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长;有的由于父母离异,青少年生活在不完整的家庭中,这就很难为其成长提供一个健康的环境。

三、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其综合素质的有利途径

(一)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广泛开展心理咨询活动,积极进行心理训练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着眼于发展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注重维护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而不能将工作重点放在心理出现问题的学生的矫正与治疗方面。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以培养个体良好的心理素质为目的的专门课程,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途径。目前不少中学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一方面普及心理学有关知识,更为重要的方面是给学生进行心理训练、心理指导。其教学方法主要有认知法、操作法、集体讨论法、角色扮演法、行为改变法几大类。

心理咨询是指根据个体心理特点与规律,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和技术,帮助前来咨询的人排除各种心理障碍,使之能及时摆脱不利的心理状态,恢复到健康状态。学校应设心理咨询室,由经过心理咨询专门培训的教育者,对前来咨询的学生举行咨询和帮助,使心理处于不平衡状态的学生或者心理处于程度较轻的不健康状态的学生恢复到健康状态。根据需要,既可以开展个别咨询也可以开展团体咨询。心理健康咨询活动形式可采取心理测验、问卷调查、信件、网络、电话、广播、讲座、讨论、黑板报等学生喜欢的形式开展。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如果发现有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的学生,应及时转介,推荐其向专业的心理治疗师寻求帮助。

(二)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和帮助,引导孩子身心全面发展

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庭的教育,每一个因心理不健康而患心理疾病的事例也同样有着家庭的成因。父母的教育观念、教养方式、家庭的教育环境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其健全人格的形成。家长的心理状态以及他们对心理教育的认识程度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将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三)营造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把学生培养成一个人格健全的“我”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不仅不能离开学校、家庭的教育和辅导,而且也离不开社会环境的熏陶。环境育人,不良的社会环境会直接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社会各界和社区应关心青少年的成长,支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并促进其发展,形成一个有益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会氛围。我们的社会必须加强措施,减少不良思想和文化对青少年的腐蚀和渗透,减少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事件发生,如向未成年人出售不健康书刊物,出售香烟及不合法药品,开放“三室一厅”等等。只有为青少年的成长建立一个全社会的“保护网”,过滤社会有害物质,还青少年一个洁净的蓝天,同时加大社会对青少年健康的心理宣传和教育,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和造就二十一世纪人格健全的创新人才,促进社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江光荣.关于心理健康标准的理论分析[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4,(1).

[2]周燕.关于我国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几点思考[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5,(1).

[3]刘宣文.心理健康标准与学校心理辅导[J].教育研究,1999,(3).

青少年的心里咨询范文第14篇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对策

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校心理咨询室”有名无实

近年来,有无心理咨询室已成为检查各中小学是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硬性指标。为此,有些不管学校条件如何,纷纷在校团委办公室或大队部、教导主任办公室挂上了“学校心理咨询室”的牌匾,也有的学校腾出资料室或小仓库当做心理咨询室,并安排没有接受过心理咨询培训的教师做专职或兼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有些农村学校的心理咨询室除上级来检查的时候外,平时,一次也没有接待过来访学生。有学生说:“要找咨询老师作咨询本来就很难为情的,一看咨询室里还有其他老师就更不敢进去咨询了。”学校心理咨询室成了有名无实的存在。

2.心理健康课被其他课挤占

目前,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及课时没有统一规定,各学校根据本校的情况自主安排,一般安排在校本课程时间或团队活动课时间。各学校安排心理健康课的起始学年和课时数也各有不同。全校各学年每周都上一次课的学校为数不多,大部分学校都是部分学年两周上一次课。在访谈中,心理健康课教师反映,即使这点时间也难以保证,常被其他主课排挤。值得一提的是,学习压力最大、升学负担最重、出现问题最多的初三和高三年级,几乎所有学校都不安排心理健康课,大多以搞几次讲座的形式敷衍了事。

3.心理健康课教师队伍不稳定

很多中小学校心理健康课教师主要由校医、身体欠佳或年龄偏大的教师担任,也有的是班主任、共青团书记、少先队辅导员、主管教导主任等兼任。即使是已经从事若干年心理健康和心理咨询工作的教师,只要文化课教学需要就马上调整过去。加之提职、离岗、出国或调动等原因,心理健康课教师队伍流动性非常大。

4.心理咨询时间难以保障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把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性教育和面向个别学生的心理辅导与咨询结合起来,两项任务缺一不可。不少学校的兼职心理咨询教师每天忙于本职的日常工作,能用来搞心理咨询工作的时间日平均仅有1至2小时。有一名学生在接受采访时说,学生找几次都找不到心理咨询老师,以后就不再找了。即便是专职教师,每天忙于上心理健康课,也很少有时间进行个别咨询。

教师们对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所持的立场、观点和采用的方法不尽相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多以教育和传授知识的形式接触学生,而心理咨询教师则以理解、同情、包容与接纳的态度接近学生。两种不同的接近方式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不同的。没有学过心理咨询理论与方法的“心理咨询教师”,往往以说服、解释、判断甚至批评教训的方法进行“心理咨询”,其效果甚微,尤其是在心理危机干预状态下也采取上述方法,有时会引起强烈阻抗,甚至会起负作用。

二、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加强对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技能的培训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知、情、意、行和谐发展的人。要实现这一目标,仅靠少数心理健康课教师的力量是很不够的。要解决心理健康课教师素质不高和数量不足的问题,必须对全体教师进行科学的、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和技能的培训,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心理素质。有关研究表明,中小学教师中,表现出明显的职业倦怠症状的比例约为16%。2006年6月,我们对吉林省延边地区八个县市的初中教师进行过SCL-90心理测试,结果有254%的教师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惑或问题,其中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是当前中学教师群体中最主要的心理障碍。近几年从心理咨询个案了解到,学生的一些心理问题,与家长和教师教育方式的不当有着密切关联,甚至有些教师的侮辱性语言暴力,将学生推向自杀的边缘。因此,要制定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达标的量化标准,规定对学生心理影响较大的一些岗位,如心理健康课教师和班主任等,必须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门培训和心理测查,并要达到标准,没有达标的教师不能上岗或暂缓上岗。

2.关注单亲和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应关注近年来形成的单亲、留守学生群体,要对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新的家庭结构形式有所认识,要能预见它给青少年可能造成的心理创伤甚至心理扭曲的结果,切实加强学校心理咨询部门的影响力。可采取一对一的近距离心理交流形式进行疏导,让这些学生转换看问题的视角,潜移默化地学会接纳现实、理解父母、自尊自爱、快乐成长;让他们感受到离开父母的痛苦可以变成磨炼毅力、提高独立生活能力的良好机会。要引导教师和周围学生对待这些同学要改同情与怜悯为理解与支持、改另眼看待为一视同仁;在言行上既不要过分地体现照顾也不要冷言相待,不做无意中强化他们有别于其他学生的意识的举动。

3.积极开展同辈团体心理咨询活动

同辈团体心理咨询是在英、美等发达国家较为流行的一种教育方式。它先对有影响力的个体进行有目的的培训,通过他们与自己年龄相仿、知识背景和兴趣爱好相近的人把握信息、观念或者行为技能,以实现某种教育目标。诸多先行研究和经验证明,同辈咨询是在同辈之间互动和相互影响过程中,帮助同辈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促进自我成长的助人与自助相结合的好办法,是解决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师资力量不足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求之间的矛盾的最有效方法,因此,应大力推广应用。在成长过程中,每个孩子都会遇到不同程度的社会问题,例如与朋友吵架、受人嘲笑、被排挤、害羞、没有要好朋友等,然而,父母往往看重的是学生的学业成绩,而对他们的交友问题却常常忽视。但专家研究表明,小学时期不受欢迎的学生,与人际关系良好的孩子相比,将来更易辍学,到了青少年期,也较易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并在职业生涯和家庭幸福方面拉开差距。因此,通过开展同辈心理咨询,让孩子了解他们在社交方面的长处和不足,进而加以发扬和矫正,达到熟练地掌握社交技巧的目的。

4.引领学生建立健康的网络文化

在当今信息时代,青少年已成为网络使用的主要群体。强烈的好奇心,使部分缺乏自控能力的青少年对网络游戏“成瘾”,最终导致人格扭曲、学业失败。“网络成瘾”成了社会的一个不易治愈的痼疾。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以学生成长为本,一方面要通过平时观察和心理普查,测量筛选出学生中哪些是具有性格内向、低自尊、不善沟通、缺乏自控力、易受挫等敏感人格的学生,要有针对性地组织适合他们的团体咨询活动和个别咨询活动,以便做到对有成瘾危险的学生的早期发现,早期介入,及时沟通,进行相应的心理疏导,以防患于未然。另一方面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引导青少年正确使用网络,变以往教育的封闭堵截方式为适度开放方式,发挥网络对青少年成长的积极作用。通过组织兴趣小组,团体辅导活动,引导学生把网络当成学习进步的良师益友和便利工具,引导学生通过制订网络学习计划,建立互相交流的有益网站,通过网络查询资料、学习知识、进行小制作等活动,教育学生健康上网。要引导学生在团体中制订合理使用网络的契约或协议,规定上网的时间,培养其自律能力。要组织一些网络小知识、小设计等竞赛活动来激励学生学好用好网络,激发他们广泛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创意能力,让他们成为网络的主人而不是成为网络的奴隶。

5.理性地开展性安全教育

心理学研究表明,越是被禁止的东西,越是人们向往的东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冲击禁锢多年的性,要编写体现不同年龄阶段的性健康知识的教材,要根据不同学年学生的年龄特征,通过课堂教学、团体活动等多种形式开展科学的、正确的性教育和性咨询活动;也可以广泛采取同伴教育方式,通过形象有趣的互动式游戏,使性教育活动深入人心。要让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认识到性是神圣的、美丽的,又是自然的、健康的;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己的性别角色,获得“性免疫力”,从小潜移默化地习得两性平等、相互尊重的人类美德。

6.建立心理危机干预运行机制

校园危机包括意外伤害、学生自杀、校园暴力、师生冲突、家校冲突,以及波及到校园内的社会非常事件。危机干预是一种特殊的心理咨询服务,是一种在紧急情况下提供的紧急心理支援,它能帮助当事人度过危机,重新建立心理平衡与获得健康。

目前,学生危机干预普遍被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所忽视,大多数学校都没有形成危机干预机制及干预网络,责任没能落实到人。

青少年的心里咨询范文第15篇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对策

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校心理咨询室”有名无实

近年来,有无心理咨询室已成为检查各中小学是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硬性指标。为此,有些不管学校条件如何,纷纷在校团委办公室或大队部、教导主任办公室挂上了“学校心理咨询室”的牌匾,也有的学校腾出资料室或小仓库当做心理咨询室,并安排没有接受过心理咨询培训的教师做专职或兼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有些农村学校的心理咨询室除上级来检查的时候外,平时,一次也没有接待过来访学生。有学生说:“要找咨询老师作咨询本来就很难为情的,一看咨询室里还有其他老师就更不敢进去咨询了。”学校心理咨询室成了有名无实的存在。

2.心理健康课被其他课挤占

目前,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及课时没有统一规定,各学校根据本校的情况自主安排,一般安排在校本课程时间或团队活动课时间。各学校安排心理健康课的起始学年和课时数也各有不同。全校各学年每周都上一次课的学校为数不多,大部分学校都是部分学年两周上一次课。在访谈中,心理健康课教师反映,即使这点时间也难以保证,常被其他主课排挤。值得一提的是,学习压力最大、升学负担最重、出现问题最多的初三和高三年级,几乎所有学校都不安排心理健康课,大多以搞几次讲座的形式敷衍了事。

3.心理健康课教师队伍不稳定

很多中小学校心理健康课教师主要由校医、身体欠佳或年龄偏大的教师担任,也有的是班主任、共青团书记、少先队辅导员、主管教导主任等兼任。即使是已经从事若干年心理健康和心理咨询工作的教师,只要文化课教学需要就马上调整过去。加之提职、离岗、出国或调动等原因,心理健康课教师队伍流动性非常大。

4.心理咨询时间难以保障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把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性教育和面向个别学生的心理辅导与咨询结合起来,两项任务缺一不可。不少学校的兼职心理咨询教师每天忙于本职的日常工作,能用来搞心理咨询工作的时间日平均仅有1至2小时。有一名学生在接受采访时说,学生找几次都找不到心理咨询老师,以后就不再找了。即便是专职教师,每天忙于上心理健康课,也很少有时间进行个别咨询。

教师们对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所持的立场、观点和采用的方法不尽相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多以教育和传授知识的形式接触学生,而心理咨询教师则以理解、同情、包容与接纳的态度接近学生。两种不同的接近方式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不同的。没有学过心理咨询理论与方法的“心理咨询教师”,往往以说服、解释、判断甚至批评教训的方法进行“心理咨询”,其效果甚微,尤其是在心理危机干预状态下也采取上述方法,有时会引起强烈阻抗,甚至会起负作用。

二、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加强对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技能的培训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知、情、意、行和谐发展的人。要实现这一目标,仅靠少数心理健康课教师的力量是很不够的。要解决心理健康课教师素质不高和数量不足的问题,必须对全体教师进行科学的、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和技能的培训,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心理素质。有关研究表明,中小学教师中,表现出明显的职业倦怠症状的比例约为16%。2006年6月,我们对吉林省延边地区八个县市的初中教师进行过scl-90心理测试,结果有254%的教师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惑或问题,其中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是当前中学教师群体中最主要的心理障碍。近几年从心理咨询个案了解到,学生的一些心理问题,与家长和教师教育方式的不当有着密切关联,甚至有些教师的侮辱性语言暴力,将学生推向自杀的边缘。因此,要制定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达标的量化标准,规定对学生心理影响较大的一些岗位,如心理健康课教师和班主任等,必须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门培训和心理测查,并要达到标准,没有达标的教师不能上岗或暂缓上岗。

2.关注单亲和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应关注近年来形成的单亲、留守学生群体,要对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新的家庭结构形式有所认识,要能预见它给青少年可能造成的心理创伤甚至心理扭曲的结果,切实加强学校心理咨询部门的影响力。可采取一对一的近距离心理交流形式进行疏导,让这些学生转换看问题的视角,潜移默化地学会接纳现实、理解父母、自尊自爱、快乐成长;让他们感受到离开父母的痛苦可以变成磨炼毅力、提高独立生活能力的良好机会。要引导教师和周围学生对待这些同学要改同情与怜悯为理解与支持、改另眼看待为一视同仁;在言行上既不要过分地体现照顾也不要冷言相待,不做无意中强化他们有别于其他学生的意识的举动。

3.积极开展同辈团体心理咨询活动

同辈团体心理咨询是在英、美等发达国家较为流行的一种教育方式。它先对有影响力的个体进行有目的的培训,通过他们与自己年龄相仿、知识背景和兴趣爱好相近的人把握信息、观念或者行为技能,以实现某种教育目标。诸多先行研究和经验证明,同辈咨询是在同辈之间互动和相互影响过程中,帮助同辈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促进自我成长的助人与自助相结合的好办法,是解决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师资力量不足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求之间的矛盾的最有效方法,因此,应大力推广应用。在成长过程中,每个孩子都会遇到不同程度的社会问题,例如与朋友吵架、受人嘲笑、被排挤、害羞、没有要好朋友等,然而,父母往往看重的是学生的学业成绩,而对他们的交友问题却常常忽视。但专家研究表明,小学时期不受欢迎的学生,与人际关系良好的孩子相比,将来更易辍学,到了青少年期,也较易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并在职业生涯和家庭幸福方面拉开差距。因此,通过开展同辈心理咨询,让孩子了解他们在社交方面的长处和不足,进而加以发扬和矫正,达到熟练地掌握社交技巧的目的。

4.引领学生建立健康的网络文化

在当今信息时代,青少年已成为网络使用的主要群体。强烈的好奇心,使部分缺乏自控能力的青少年对网络游戏“成瘾”,最终导致人格扭曲、学业失败。“网络成瘾”成了社会的一个不易治愈的痼疾。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以学生成长为本,一方面要通过平时观察和心理普查,测量筛选出学生中哪些是具有性格内向、低自尊、不善沟通、缺乏自控力、易受挫等敏感人格的学生,要有针对性地组织适合他们的团体咨询活动和个别咨询活动,以便做到对有成瘾危险的学生的早期发现,早期介入,及时沟通,进行相应的心理疏导,以防患于未然。另一方面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引导青少年正确使用网络,变以往教育的封闭堵截方式为适度开放方式,发挥网络对青少年成长的积极作用。通过组织兴趣小组,团体辅导活动,引导学生把网络当成学习进步的良师益友和便利工具,引导学生通过制订网络学习计划,建立互相交流的有益网站,通过网络查询资料、学习知识、进行小制作等活动,教育学生健康上网。要引导学生在团体中制订合理使用网络的契约或协议,规定上网的时间,培养其自律能力。要组织一些网络小知识、小设计等竞赛活动来激励学生学好用好网络,激发他们广泛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创意能力,让他们成为网络的主人而不是成为网络的奴隶。

5.理性地开展性安全教育

心理学研究表明,越是被禁止的东西,越是人们向往的东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冲击禁锢多年的性,要编写体现不同年龄阶段的性健康知识的教材,要根据不同学年学生的年龄特征,通过课堂教学、团体活动等多种形式开展科学的、正确的性教育和性咨询活动;也可以广泛采取同伴教育方式,通过形象有趣的互动式游戏,使性教育活动深入人心。要让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认识到性是神圣的、美丽的,又是自然的、健康的;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己的性别角色,获得“性免疫力”,从小潜移默化地习得两性平等、相互尊重的人类美德。

6.建立心理危机干预运行机制

校园危机包括意外伤害、学生自杀、校园暴力、师生冲突、家校冲突,以及波及到校园内的社会非常事件。危机干预是一种特殊的心理咨询服务,是一种在紧急情况下提供的紧急心理支援,它能帮助当事人度过危机,重新建立心理平衡与获得健康。

目前,学生危机干预普遍被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所忽视,大多数学校都没有形成危机干预机制及干预网络,责任没能落实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