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心理学潜意识范文

心理学潜意识范文

心理学潜意识

心理学潜意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潜意识;留学生教育管理;心理危机;危机干预

进入新世纪以来,来华留学生教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我国已成为国际学生流动的重要目的地国家之一。在华的外国留学生规模从2000年的52万人已经增加到2009年的23万人,在9年时间里增长了4倍多。近几年,每年的外国留学生都来自180多个国家和地区。教育部综合国际学生流动的趋势特点和我国高等学校的容纳能力,初步确定到2020年争取将来华留学生规模扩大到50万人。(前言,于富增,《改革开放30年的来华留学生教育》)

一、 心理危机及留学生心理危机

11 大学生心理危机内涵及现状

心理危机是指学生在面临自然、社会或个人的重大事件时,由于无法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自己的感知与体验而出现的情绪与行为的严重失衡状态。(337,刘向信《高校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研究》)它是由心理冲突引起的一种内部心理状态或生理反应,是指当事人遭遇超过其承受能力的紧张刺激而陷于极度焦虑、抑郁、失去控制、不能自拔的状态。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中存在的心理危机问题日趋严重。有关调查显示,全国大学生中因精神疾病而退学的人数占退学总人数的544%,有28%的大学生具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有近10%的学生存在着中等程度以上的心理问题,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相当严重。

12 留学生心理危机现状

由于来华高校留学生的年龄差异大、汉语水平参差不齐,留学目的、留学时间以及自身教育背景、和文化背景的差异,这给我国高校的留学生管理工作中处理各类心理危机带来了新的挑战。当留学生从一种环境来到另一种文化环境中时,文化差异会对留学生的心理发展产生影响。除了在物质上可能遇到的问题外,留学生在华生活的适应性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这种适应问题主要是指社会、文化层面的心理调适和转变问题。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式,如何借鉴一种心理危机干预理念,将该理念融入高校留学生教育管理过程和心理危机处理中,制定有效地危机管理应急策略,不仅可以提高各高校阻止突发事件发生、发展和降低时间不良影响的防御力,避免突发事件给学校和社会带来的巨大经济损失和政治危害,而且可以使基于危机意识的高校在今天瞬息万变的社会中持续有效地维持学校在师生和社会中的公信力和影响力,保证高校建设稳步发展。

二、心理危机干预理念

21心理危机干预的内涵

心理危机干预亦指心理危机介入或调解,是一种心理援助和辅导过程,它的目的是对那些经历危机、处于困境或遭受挫折和将要发生危险(如自杀)的人提供支持和帮助,战胜危机,使之恢复心理平衡,重新适应生活。

成功地心理治疗和干预不管用什么具体的理念和方法,都能帮助留学生明察事物,了解自身,认识现实。来华留学生越是理解自己的动机、需要、欲望和心理障碍,他们就越能解决自己在华的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留学生管理工作者的作用就是帮助留学生剖析自己,发现自己对正确行为的需要和基本需要,并帮助他们提高满足其需要的能力,同时,帮助他们真正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潜能,使他们走上自我实现的道路。

22留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理念――潜意识

221 弗洛伊德的潜意识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新论》一书中认为,人的潜意识“乃是一种本源,一个意向,和一个目的。这种本源是人体内的一种紧张状态,而它的目的便是消除这种紧张。在从本源到实现它的目的的过程中,潜意识在心理上变成为能动的力量。因此,我们把它说成是一种向一定方向冲出的一定数量的力。”(264,高宣扬《弗洛伊德传》)

来自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文化,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不仅是生活习惯、方式上的适应,同时也是一种心理适应的过程,在触及和适应一种新的文化时,会出现孤独、焦虑、思乡等心理问题,而这些问题如不能很好地得以解决将不利于留学生顺利地适应在中国的学习和生活。本文将从潜意识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有效帮助留学生解决跨文化适应性问题对日常生活的无奈和冲突的精神调适,拓宽每个在华留学生的心理承受力,将留学生心理危机的影响降低到最小。

222 潜意识的特点和实现途径

弗洛伊德认为,所谓潜意识是被心理抑制和压迫着的领域,它栖息在内心阴暗的角落里,要经过外力的帮助、引诱和启发,经过某种分析的照明,除掉精神的压力,才能转化为“意识”。而这种潜意识在没发现以前是深不可测的;就其内容和倾向性而言,也有好有坏的;它有时甚至抑制为一种荒谬不经的“梦魇”。(83-84,高宣扬《弗洛伊德传》)

所以,潜意识具有主动性、非逻辑性、非语言性、非道德性,是极端的以“我”为中心的。他的唯一愿望就是达到自我满足。

本文尝试将潜意识理念用于留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发挥健康潜意识的积极作用,转移或消除不健康潜意识对留学生心理造成的压抑、不满、烦闷、焦虑、恐惧,目的在于应对各种有心理问题的留学生,同时让更多其他留学生在华能健康生活和学习。

三、潜意识对心理危机干预的作用

潜意识作为一种没有被察觉到的意识状态,与明显的意识一样贯穿于人类意识发生与发展过程的始终,并以集人的生物属性与社会属性于一体的特殊反映方式,参与大脑整体思维功能的实现。

潜意识作为深度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具有原始性、冲动性、非逻辑性、非时间性、非道德性以及非语言性等特点,这就决定了潜意识轻易是无法被察觉,被发现。正是由于潜意识的种种特点,要求我们在留学生教育管理和心理危机干预过程中,更要深度发掘潜意识对心理危机干预的作用,努力发挥潜意识对心理调节和干预的积极作用,避免潜意识随意表现和泛滥,防止潜意识不问时机、不看条件、不顾后果地一味自我满足,帮助留学生找到调节、压制、转移的方法和途径。

31良性互动机制――意识与潜意识的相互作用

人不管多么复杂,欲望多么强烈,性格有多少不同的侧面,总是有其主导的一面,这是由个人的种种心理生理因素预期所处的社会地位、所受的环境影响等客观因素相结合而决定的。(259吴立昌《精神分析与中西文学》)

很多留学生在认知上会产生“文化的自我中”错误,认为与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类似的才是好的,正确的,与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差异很大的就是不好的,错误的。来到一个陌生的文化中,留学生发现很多的文化差异,就会产生心理的冲突和障碍。留学生管理工作应经常和留学生一起交流、学习、沟通,让他们了解文化差异存在的客观性,认识到积极面对差异,单单求全地专注于各自文化系统的内在组成,一味地顺从或拒绝文化差异是没有多少实际意义的,留学生管理工作者要真正触及两者交互作用之活的现实,仅将两者进行单纯的同异比较,采取文化隔离等措施也是无济于事的,在此,惟有对中西间性特质的切入和了解才能真正贴近两者交互作用的实际,解决留学生在华学习和生活的文化适应性问题。

由于留学生国别和数量的逐年增加,而留学生管理工作者人数有限,可以在尝试在留学生中组建集体讨论小组,拓宽交流的渠道,小组成员可包括各国留学生,既有心理有障碍或问题的留学生,又有心理健康的留学生。

32 潜意识帮助建立平等自律机制

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不仅是生活习惯、方式上的适应,同时也是一种心理适应的过程,在触及和适应一种新的文化时,会出现孤独、焦虑、思乡等心理问题,而这些问题如不能很好地得以解决将不利于留学生顺利地适应在中国的学习和生活。

席勒在剧本《强盗》第一版序言中说:“任何人,即使是最坏的人,他们身上都会或多或少地反映出上帝的影子来。”所以,留学生管理工作者在心理干预和咨询过程中,不能用形而上学的观点方法去看待留学生或其来源国家:要么好,绝对的好,一切都好;要么坏,绝对的坏,一切都坏。很多留学生都认为中国学生不喜欢他们,对他们缺乏必要地礼貌和热情,在于中国学生交往的过程中,由于文化和语言的障碍,留学生感到中国学生不喜欢和他们交流,让他们缺少归属感,感觉自己是“圈外人”。

在心理干预过程中,留学生管理工作者应主动与留学生打成一片,而不是保持高高在上的权威姿态,既不能“仇”外,也不能“媚”外。而应该包容、尊重外国留学生的风俗习惯、承认文化的差别,但并不是要放弃自己的文化价值观,而是谦虚好学、不卑不亢、以礼相待,勿用自己的标准去评价他人的行为,展开平等对话,努力帮助留学生了解两种文化的差异,用乐观向上的心理看待两国文化差异,从心理包容差异。培养留学生用积极地心理对自己进行再社会化,通过心理释放和调节,使他们成为既能在本国积极进取,也能在异国努力向上的“双文化”人。

33 潜意识帮助建立倾听机制

弗洛伊德说,“人心的所有罪恶都作为一种倾向而包含在潜意识之中”。所以,对留学生而言,从他们的潜意识欲望来说,本无什么区别,所谓区别仅仅在于能否将本能的欲望和恶念有效地以理性予以克制和压抑。众所周知,受到别人爱的人,尤其在孩提时代受到爱的人,心理往往更容易健康地发展,而被剥夺了爱的人则往往不能。鉴于此,留学生管理工作者应耐心倾听留学生当事人的倾诉内容,要与当事人一起体验其快乐和痛苦,达到共情的效果,并帮助当事人处理其被压抑的痛苦、愤怒、负罪和抑郁等情绪,使其调整自己,逐渐控制留学生本人的欲望和恶念。

很多留学生管理工作者在进行心理咨询和干预时,急于求成,催促留学生当事人对某个问题或指定的题目说些什么,急促想找到他们内心的想法和动机,这种方法不仅不能让留学生当事人身体和精神放松,反而增强他们的反感。相反,留学生管理工作者,首先创造安静隐私的谈话沟通环境,让留学生尽量放松身体与神经,不要给予任何压力和时间限制,进入一种自由联想状态,让他们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不给予任何思路的限制或指引。自由联想所展示的心理现象表明上很混乱,似乎毫无规律、毫无逻辑性,但实际上,它恰恰反映出精神活动本身的最原始状态及其内在的构成因素。(127,高宣扬《弗洛伊德传》)耐心倾听,忍耐他们那些认为不够重要或毫无意义的抱怨,把因“压制作用”而隐蔽起来的东西带回到意识界来。经过似乎是漫无目的的交谈以及对留学生当事人的分析,留学生管理工作者能洞悉那些引起了或正在引起痛苦的以往经历,能提前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有助于预防危机事件的发生。

34 潜意识有助于自我心理治疗

潜意识服从于暗示的作用,留学生要用积极的暗示来引导自己,尽量减少不良暗示。中国俗语“心病还须心药医,解铃还须系铃人”都反应了积极地暗示对心理治疗的作用。有人提出“潜意识”思想教育的说法,目的在于“创造”出一种人,这种人既能进入到既有文化(本国文化)中去适应它,又能从文化中“跑出来”(他国文化),能够改变、矫正、整合个人的思想和行为的社会影响,主要通过“暗示”和“模仿”两种实现方式。

在心理咨询和心理危机干预的过程中,留学生管理者应适当提出一些很有技巧的问题,给予适当正确的暗示和引导,鼓励留学生自我分析,自我回忆,自我判定,培养他们的社会意识和自我价值的感受。所以,对于童年生活经历的发掘,让留学生管理者应强调现在和未来,发现留学生潜意识的基本成分和想法。有目的地再现童年生活经历,将有助于了解潜意识的内容及其形成过程,这是解释留学生潜意识神秘王国的捷径。留学生管理工作者应充分发挥这种自律在留学生心理调适和消解的作用,让留学生当事人自己发现问题,自我解决问题,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

心理学潜意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潜意识 大学生 心理问题 形成因素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3.080

Abstract This article describes Freud and Jung's theory of the subconscious, and the College Counseling common cases, analysis of how to apply the theory to analyze the subconscious psychological problems form factor, thereby expanding counseling skills, to enhance the level of college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Key words subconscious;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problems; form factors

由于我国社会形势的发展,高等教育已由过去的精英教育,转变为现在的大众化教育。随着大学生基数的增加,大学生心理问题也愈发地突出。大学生心理问题已经是一个客观存在、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了。现在我们就结合心理学的潜意识理论,透过现象看本质,去分析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的形成因素。

1 弗洛伊德潜意识理论①

1.1 潜意识的本质

潜意识是人们在内心已经发生但并未达到意识状态的心理活动过程。常见的例子:人们内心深处一直被压抑而没有被意识到的欲望。

1.2 意识的结构

弗洛伊德认为意识由不同意识水平的三部分所组成,这就是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1)意识:是人格的表层部分,它是由人们清楚贯彻到的主观经验所组成,是人们可以直接在大脑当中按照个体的需要随时地提取出来的认知组成部分。(2)前意识:前意识位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由那些虽不能即刻回想起来,但经过努力就可以进入意识领域的主观经验所组成。在弗洛伊德看来,意识和前意识二者虽有区别,但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前意识的东西可以通过回忆进入意识中来,而意识中的东西当没有被注意时也可以转入前意识中。(3)潜意识:人格的深层部分,不曾在意识中出现的心理活动和曾是意识的但已受压抑的心理活动。这个部分主要是由人类原始的冲动与本能、童年时期经历、早期的创伤性经验、被个体压抑的不合伦理的各种欲望和情感。

1.3 潜意识对个体的影响

潜意识是人格结构中最底层,但又是最有影响力的部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并不意识到它的存在,但其对于人类的一切行为都产生深厚的影响。例如:它影响我们的思维、感知和行为的方式,影响我们的职业发展方向,影响我们婚姻对象的选择,甚至我们的爱好、兴趣和习惯等等,可以说是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2 荣格的集体潜意识理论

2.1 集体潜意识的本质

集体潜意识是人格结构最底层的潜意识,但与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的区别在于,荣格认为这种集体的潜意识是由人类祖先在内的世世代代的活动方式和经验储存在人脑中的遗传痕迹。例如,人类都会对太阳感到温暖,对树林感到生机,这种人类种族的共同意识,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认知组成经验,但是不同的人类种族之间,也会存在不同的遗传痕迹。荣格曾用岛打了个比方,露出水面的那些小岛是人能感知到的意识;由于潮来潮去而显露出来的水面下的地面部分,就是个人无意识;而岛的底层是作为基底的海床,就是我们的集体潜意识。

2.2 荣格的意识结构

荣格的意识结构大胆地突出心理结构的整体性,提出“集体潜意识”等概念。他也认为人格结构由三个层次组成:意识(自我)、个人潜意识(情结)和集体潜意识(原型),其中个人潜意识(情结)能够有效地描述心理问题的症结所在。

2.3 原型

原型是集体潜意识中一个创新性的论点,是集体潜意识形象的总汇。他是一种本原的模型,其他各种存在都根据这种原型而成形。原型深深地埋在心灵之中,因此当他们不能在意识中表现时,就会在梦、幻想、幻觉和神经症中以原型和象征的形式表现出来。

2.4 人格面具

人格面具是指个体为了让社会群体更好地接纳自己而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其目的在于表现对自己有利的良好形象以便得到社会认可。人格面具能够使人在社会中获益,但过分关注人格面具,必然会忽略了人格结构中的其他部分,从而对心理健康造成危害。

3 运用潜意识理论分析高校中常见的心理咨询案例

笔者从事高校心理咨询工作近五年,积累了一定的心理咨询实践经验,而且咨询对象以大学生群体为主,笔者发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具有一定特点,现总结出以下常见类型:新生适应不良、考试焦虑、自卑心理、人际沟通障碍、恋爱问题等。②现结合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分析高校常见心理问题形成的因素。

3.1 家庭环境

前来咨询的高校学生,大部分都存在家庭问题,特别是心理问题比较严重的来访者,家庭问题更为突出。现把家庭情况分为以下几类:

3.1.1 家庭不完整

该类型学生的家庭从其幼年开始就长期处于不完整状态,或父母离异,或家庭长期处于争吵破裂的状态,还有就是长期寄养在别人家庭。

(1)父母离异:该类学生在大学生活中经常会遇到恋爱问题,表现为在恋爱中容易对异性产生不信任感,例如会偷偷翻阅对方的聊天信息,查探对方的行踪等,即使自己明知道不应该这样,仍然会不由自主地怀疑对方,一点风吹草动都会引起很强烈的反应。根据潜意识的理论分析,该类型学生由于从小父母就不在自己身边,所以童年时期渴望被关爱的欲望得不到满足,缺乏安全感的意识深深地植入潜意识当中,以至于在长大后会表现出对别人的不信任感,在恋爱中要求对方为自己做很多事情才能满足自己的安全感需要。由于大部分学生都是在大学期间开始谈恋爱,所以很多学生在高校首次暴露该心理问题。

(2)家庭长期处于争吵破裂状态:该类学生长期处于家庭的激烈争吵状态,在大学期间多数表现为脾气暴躁,遇到事情总不能平静思考解决,偏向用高亢的语气压倒别人顺从其意愿。根据潜意识的理论分析,该类学生在童年时期就经常目睹家人争吵的场景,潜移默化地把这种行为模式植入自己的潜意识中,同时情绪容易表现出不稳定,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与行为。

(3)长期寄养在别人家庭:该类学生以农村地区的女生尤为多见,由于农村地区重男轻女的思想严重,所以其父母都更希望生男丁,经常造成超生的现象,很多超生的女童会被寄养在亲戚家里。由于从小得不到父母的关爱,而且感到自己是被父母所遗弃的,该类学生的问题往往最为严重,表现为内向、自卑、情绪容易波动,除了会有极度的不安全感外,还会表现出明显的行为,对舍友同学蛮不讲理,对老师、家长有不满、蔑视等行为,甚至还有毁坏公物、虐待动物等表现。根据潜意识理论的分析,该类学生由于从小父母就不在自己身边,所以童年期间严重缺乏正常的父母关爱,长大后会有内向、自卑、缺乏安全感等心理,再加上自己父母为了追生男丁而把自己抛弃,对父母以及兄弟姐妹充满着怨恨之意。同时该类学生因目睹父母把所有的关爱都投放在自己的弟弟身上,故产生严重的妒忌心理。若在成长的过程中父母没有给予及时的安抚与关怀,长大后往往会有的心理,总觉得世界对她不公平。这种被压抑在内心的情绪会随着年龄的长大,到了大学这个相对自由的环境里面就会被宣泄出来,该类学生认为幼年得不到满足的欲望,长大后就要向这个社会加倍索取。

3.1.2 家庭教养苛刻

该类型学生家庭完整,但是父母从小对其的教养极其苛刻,在学习上要求拿高分,在生活上要求严谨细致。若孩子做不到就严厉呵斥,甚至还动手打骂,并少有时间与孩子交流,也不允许孩子娱乐玩耍。该类型的学生内向、自卑,说话结巴,做事死板,缺乏灵活性,不善于交流,不懂得与他人协作。

3.1.3 家庭极度贫穷

该类学生家庭非常贫困,支付每天的吃穿费用都显得困难,甚至大学的学费都是东拼西凑的,此类学生具备强烈的内向、自卑性格,看似温顺,但是一旦触碰到其心理底线,就会一发不可收拾。根据潜意识理论的分析,该类学生从小生活在捉襟见肘的环境里面,感觉自己低人一等,也常常目睹自己父母为生计而尝尽心酸的情景,想通过努力改善自己的生活。所以他们的求胜欲较强,但是为了得到同学的认可,往往给自己打造一副温文儒雅的人格面具,所以情绪不敢表现在外,久而久之容易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

3.2 童年经历

每个人都会有着自己的童年经历,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对自己的童年经历只会记得很少一部分,但是童年经历却塑造出我们一生的人格。早期的童年经历随着时间的推移,从当年的意识沉淀为潜意识,在日后无形地影响着我们一生的行为与思想。③如果在童年遇到一些负面的事件,而且事件对人的心灵造成了巨大影响,待成长后这种影响还会继续延伸。比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童年被蛇咬过,这种疼痛感即使随着时间的推移也难以消除,只要见到类似于蛇的物体,被埋藏的潜意识又会被勾起来,而且是不受控制地勾起来,让我们再次回想起被蛇咬的疼痛感,即使知道是草绳,不会对自己有所伤害,但是还是不由自主地敬而远之,运用荣格潜意识的理论描述,这便是形成了情结。典型的案例:童年时期被过的女生,长大后会特别厌恶男人,形成了对男人具有排斥感的情结,该类学生往往容易发展为同性恋,选择女性为自己的恋爱对象。

3.3 地域风俗文化

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都会对个人的人格形成产生深远的影响。此因素用荣格的集体潜意识更容易解释。由于每个地区有着各自的风俗习惯,根据荣格的理论,集体潜意识是人格结构中最底层的潜意识,包括祖先在内的世世代代的活动方式和经验库储存在人脑中的遗传痕迹,所以每个地区的每个人,其基因里就带有当地的特色。比如沿海的居民大多适应潮湿气候,以吃海鲜为生;内陆的居民大多适应干爽的气候,以畜牧业为主。具体案例:随着政府招生政策对西部内陆的学生的倾斜,每年会有越来越多的西部学生考入广东省内的高校。往往这类学生在大学中都会产生适应不良的问题。很多这类的学生一开始都愿意配合老师的指导,去努力适应南方沿海地区的生活,但是由于地域风俗文化的差异太大,集体潜意识对人的影响深远,故往往怎么努力都较难做出改变例如每年3至4月份,是广东地区最潮湿的时候,这时候来自西部地区的学生感觉最难受,容易产生水土不服的情况,出现关节疼痛或者拉肚子的现象。由于身体上的不适应,也让学生的情绪受到影响,表现为内向、自卑,时常后悔自己当时选择广东的高校,出现自责、怨恨的心态,同时也对自己在大学的学业与人际交往产生负面情绪。因此,如有外省的学生前来咨询的时候,都要了解其在学校的生活情况如何,应尽量安排同乡的同学在平时予以辅的安慰与陪同。

心理学潜意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潜意识心理观;学习动机;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

学习活动总是由一定的学习动机所牵引和支配,它对学习活动起着定向、引导、保持、调节和强化的作用[1]。学习动机的高低与否,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动力、主动性、以及学习效果。在研究领域,研究者大多以某一动机理论为基础,从学生学习动机的不同维度、不同角度、不同背景出发,探寻学生学习动机培养的发展规律。但是,动机只是学生复杂心理活动的一个因素,不能立足于一点而去分析全部。因此,本文从新潜意识心理观的角度来整体分析学习动机的心理本质,并由此探索出一条高效培养学生学习动机的新思路、新方法。

一、新潜意识心理观下学生的心理结构

(一)新潜意识心理观的核心

新潜意识心理观是在精神分析潜意识观基础上提出的,它认同了精神分析疗法有关潜意识的合理成分并将其加以利用,仅强调潜意识是无意识的心理状态[2]。著名心理学家车文博先生提出“无意识现象是一种条件反射[3]”,进一步揭示了潜意识是人们通过学习而得到的。

金洪源教授将有关潜意识的理论应用于教学与临床治疗上,并进行了创新。他将新潜意识心理观解释为,几乎所有心理障碍现象都表现为潜意识的行为或思维;几乎所有潜意识行为或思维都是以条件性情绪反应为主要和关键因素的复杂心理活动;几乎所有的潜意识行为或思维都可以为元认知智慧有效干预[4]。由于新潜意识心理观的提出,大大的拓展了心理学对学生学习动机行为的培养或干预范围,能够对学生人格问题、学习问题以及意志问题进行积极塑造和培养,从而开创了从潜意识干预学生学习动机的先河。

(二)学生的潜意识心理结构

学生的潜意识心理活动有积极和消极之分。积极的一般多表现为“优秀学生具备的积极”的“潜意识行为”现象。如:对学习情不自禁,主动的学习行为,并且学习高效高能,并伴随着快乐体验,易于产生灵感的创新思维状态等。所以,他们表现的比其他人更优秀。反之,消极学习状态的学生表现为一提到学习就哈气连天;一做题,就显得疲倦不堪、心烦,出现厌学,分心,缺乏学习动机以及学习效果不佳等行为。

二、学习动机高效培养的新潜意识心理观分析

(一)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应对学习动机培养的影响

对于学习动机的培养,潜意识在其中发生着重要的作用。比如学生知道学习英语的重要性,可偏偏一上英语课就心烦、困倦不堪。这是一种典型的缺乏学习动机的潜意识表现。那么,如何改变这一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呢?根据新潜意识心理观,就是必须抓住潜意识的条件性情绪反应这一核心因素,把原本消极的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应转变为积极的潜意识的条件性情绪反应,并能够让这一反应内化、习惯化,最终成为一种自动运行的积极的学习行为反应。

条件性情绪反应说到底是条件反射的一种。即出现某情景就会表现出某种情绪。它是以SER为反应式的。S为条件刺激或情景;E为自动实现的条件性情绪;R为条件性情绪推动下的思维和行为反应[5]。“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被蛇咬过的人看到井绳(与蛇相似的刺激S),明知没危险但仍然害怕(情绪E),然后要么远离要么走开(行为反应R)。

众所周知,有较强学习动机的学生在学习时是积极主动的,心情是快乐平静的。学习时他们不用父母和老师苦口婆心的教诲,甚至在看到课本时就会情不自禁的兴奋起来,有一种跃跃欲试、如饥似渴的感觉。相反,对于没有学习动机的学生而言,在看到作业或者做题时就提不起精神,哈气连天,磨蹭拖延,甚至很多学生也不知道为什么,就是不爱学习。这两种行为的截然不同都源于刺激条件下与潜意识情绪建立的条件反射。我们说,在学习情境S中(S:刺激情境),学生会出现两种可能(R:行为反应),即喜欢学习(R1)和讨厌学习(R2),而在这两种行为的背后隐藏着两种不同的情绪体验(E)。如果学生在学习时经常带着快乐体验的话,积极的情绪体验就很容易与学习情境建立条件反射,从而促使学生出现喜欢学习的良好学习动机,而且这种喜欢是情不自禁的。反之,如果每次学习时学生都是痛苦的,当这种消极情绪与学习建立条件反射时,学生的厌学行为也随之产生了。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积极的情绪体验在学习时必不可少的。

(二)认知行为心理结构对学习动机培养的影响

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不能简单的运用SER理论等进行心理结构分析,必须更为深入、详细地表征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的整个心理结构。这就要求我们了解学生在学习时是如何运行程序性知识的。

程序性知识是关于“怎么办”的操作程序知识。它一般能够在面临实际问题时自动实现并表现为能力,就如同电脑在运行程序时那样,是一系列“如果/那么的规则。程序性知识往往以潜意识的状态存储于学生的大脑中,学生大脑中正确的程序性知识有利于学生学习动机的形成。例如:如果在自习时,那么我坐下来打开学习资料,如果我一坐下来,那么我应该保持一个平静的心态,如果心情平静下来了,那么注意力集中的学习,如果注意力集中,那么积极肯定自己做的很好……,当一个正确的程序性知识在学生的大脑中自动运行时,良好的学习行为就形成了。而培养学生形成积极正确的程序性知识也是我们培养学生学习动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学习动机培养的心理辅导

(一)重塑学生学习时轻松愉快的心情

对存在潜意识消极的条件性情绪反应的学生,需要临床暗示放松技术来进行辅导,从而让消极的条件性情绪反应转化成积极的条件性情绪反应。步骤如下:

1、通过肌肉渐进式放松训练让学生获得一种宁静、放松的状态;

2、通过输入风景想象、学生曾经的成功经历、对未来的美好愿望等语言内容调动学生积极愉快的情绪情感体验;

3、引入学习时的各种情景,让积极情绪(E)与学习情景(S)建立联结,同时给学生输入一套正确学习的程序性知识(R);

4、多次训练,巩固和强化这种新建立的SER反应,并使其能够自动运行。

(二)积极创设条件促成学生积极心理经验的形成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课前5分钟的小程序放松训练、心理冥想或者小故事等方式,让学生的大脑和情绪始终处于平静,轻松的状态,这样做可以让学生的大脑高度集中和专注,从而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接受知识,掌握学科学习的解题方式和方法,促进学生学习动机的形成。

(三)把握最佳水平的学习动机,争取良好的学习效果

向学生讲明学习动机应该保持在最佳水平,过强过弱都达不到最好状态。老师应该做到:教学内容要深浅适度,使绝大多数学生每次学习都能接受并有所提高。教学方法要生动形象,灵活多样,通过新异的刺激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对学习产生直接兴趣,从而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

(四)调节学生正确认知观念,对学习行为给予积极乐观的、现实的态度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能时好时坏。这种对待学习成绩的认识和观念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从而影响学习效果、学习状态和学习动机等。对于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分析失败的原因,并且能够积极克服自身的问题,通过努力和改变,迎头赶上。针对成绩好的学生,合理地利用竞争效应,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使得成绩更上层楼。

四、大面积临床干预的效果

元认知干预技术服务团队当前在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大连工业大学大学生心理素质发展教育研究中心等地进行的大面积临床干预效果来看,新潜意识心理观对学生心理结构的分析是正确的,元认知干预心理干预技术培养学生学习动机和开发学生学习潜能是高效成功的。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应把上述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应用到一线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动机,这将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姚树洲.浅谈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和保持[J].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论坛,2006.2.

[2]金洪源,刘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战略新一代技术开发[M].吉林大学出版社,2005.5.

[3]车文博.意识与无意识[M].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46~47.

心理学潜意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潜意识;亲密关系;精神控制;秘密

【中图分类号】G44

一、意识的概述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格是由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组成。意识指的是人们正意识到的、与直接感知有关的心理活动,是个体心理活动的有限外显部分;潜意识是被压抑到意识下面的、主体意识不到的、一般无法从记忆中招回的部分,它们通常是被社会的风俗习惯、道德、法律所禁止的内容;前意识是指介于二者之间的、可召回到意识中的那部分经验和记忆。弗洛伊德认为:我们的内心世界能够意识到的部分只是冰山一角;潜意识决定个体行为的真正原因和动机。

潜意识活动对人发挥许多正向作用,如听歌,电视里、广播里、录音机里放歌,虽未用心去学,但由于不经意中听了许多,也就会唱了。有的精神病人能说普通话,迷信者以为是神仙扛起,其实是潜意识在听收音机、看电视中学会了。我们写文章灵感往往就是潜意识在将知识修通,我们苦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在梦中或睡眠将醒时就想通了。弗洛伊德和许多现代心理学家都认为,梦是人潜意识最真实的表达,梦中或冥想时潜意识最活跃。潜意识将所学整理归类,不知不觉中在人的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成为习惯。潜意识帮助我们学习,控制情绪,指挥行为。外界的许多资讯在不经意中进入了潜意识,宣传造势,制造氛围,广告等就是给潜意识施加影响。人们有时犹豫不绝,理智上要往右,感情上要往左,这种感情上的东西就是潜意识主意。潜意识是人们不能认知或没有认知到的部分,但却是人们已经发生但并未达到意识状态的心理活动过程。

二、意识与潜意识的统一

精神分析学说最初是从对人的潜意识的发现开始的。潜意识,是相对人的主观意识而言的,顾名思义,通常指一个人意识不到但确实存在的内在的精神领域。现代心理学已达成这样一个共识:即自我所意识的到的一切,并不是精神世界的全部,相反,意识只是精神世界的冰山一角。还是要说道弗洛伊德的经典比喻:意识是浮在海平面上看得见的冰山的上端,更庞大的部分隐藏在水面下看不到,则好比潜意识的内容。对潜意识的认识是人类科学史上少有的发现之一,哥白尼发现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达尔文证实人类原本是从猿猴进化而来,而弗洛伊德则表明个人甚至也不是自己思想的主人,人更多是受内在的潜意识的作用,并不那么自觉的行动。种种迹象表明,一个人主观意识到的一切,只是精神世界的表象,实际上人的精神从来就是意识和潜意识的复合体,人什么时候也不可能摆脱潜意识的影响。

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意识是人特有的功能。动物是无意识的,它们靠本能行动。人类与动物的重要区别之一,就是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有独立的思想和意志。人类拥有意识能力大概是从几十万年前开始的,在此之前人类也几乎完全是受潜意识的支配。而意识从潜意识分化而来,潜意识相当于意识的源泉,它一直是我们赖以生存的重大根基。潜意识比意识更原始,潜意识是一个人更内在、更深刻的自我,它包含着数百万年来的智慧。

意识的发展若是与潜意识的需求和谐一致,人就能充分发挥出他的潜能和个性。像所谓天才,好像是上天赋予的才能,这被普通人称作智慧。其实则是达到了意识与潜意识的协调与配合,潜意识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我们知道,很多艺术家优秀的作品,都是在迷狂状态下创作出来的。可以说,一般人之所以不能像天才那样出类拔萃,就是由于意识与潜意识的关系处理不好的缘故。其实每个人都有在他喜欢的领域成为天才的可能。这就是意识和潜意识统一后的秘密。

但潜意识事实上是绝不可能被压倒的,它只不过是被迫沉入地下活动,并在暗暗酝酿对过分发展的意识的反抗。在人格面具趋于沉重的同时,“阴影”原型悄悄崛起了,对人格面具构成破坏和威胁。人格面具越强大,阴影越遭到压抑,二者的矛盾对立相应会逐渐升级。人越是希望自己在别人心目中高大正派,善良纯洁,而一个人越不能忍受自己的缺陷,不能正视自身的原始欲望,对阴影的表现也就越来越压抑。人的本能不可处在长期被遏制状态,有压抑必然有反抗,这在心理学中也是一道真理。如果阴影得不到表现,得不到发展的机会,它就会以一种扭曲变态的方式反映出来。邪恶,其实是人的正当本能以不正当的方式发泄出来的结果。

三、隐藏在亲密关系中的潜意识秘密

我们知道原生家庭的亲子关系基本上是和谐的,而一般情况下这个关系最终会内化到一个人潜意识深处,成为后代人格的基石,这也意味着其内心是和谐的;相反,如果在一个人的关系模式是充满冲突的,那么其婚恋关系也势必会充满冲突。没有任何一种关系比亲密关系更能重现潜在于潜意识的这种关系模式了。我们常在夫妻矛盾冲突中可以看到,许多妻子习惯性的抱怨自己丈夫的暴力、冷淡或者不忠,永远以一个受害者的形式自居。久而久之,一开始的猜忌变成了现实。这是因为,内化成潜意识的亲密关系模式会在无形中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现在或者未来对亲密关系模式的选择。

这种内在关系模式的重现就是潜意识影响亲密关系的重要方式。如果一个人在亲密关系中发现了自己的内在关系模式存在着很大的缺陷,无疑这种发现是幸运的,而发现的本身是不幸,那么就需要好好把握这样的机会,在认清自我模式的情况下,打断潜意识的惯性思维,学会从生活中吸取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摆脱被潜意识“操纵”的命运,以扩大自己自主选择的空间,最终改变自己的命运。

参考文献:

【1】 陈继文,郭永玉.人格心理学中的潜意识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01)

心理学潜意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体育教学训练;潜意识;培养

中图分类号:G807.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7)08-1117-02

1潜意识概述

1.1定义意识(Conscious)是指我们理的精神活动,包括逻辑、分析、计划、计算等。潜意识,顾名思义,是意识下的一种心理活动,即隐藏式的意识。它是“不能被人意识的较深的心理部分,包括那些不见容于社会风俗、习惯、道德、法律而被压抑或排斥到意识之外,仍积极活动着的个人的原始冲动和本能欲望” (沈德灿,2005年, 33)。本能论是弗洛伊德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能是人体与生俱来的一种身体状况的心理征象,它引起身体的兴奋即需要。本能的最终目的是满足人体的需要状态,从而解除由此而产生的兴奋和紧张过程。本能是人类精神现象的主要源泉与动力。

1.2作用德国心理学家费希纳在19世纪末期就把人的心理比做一座“冰山", 冰山的顶尖部分为意识,最小,约占1/10;而其余部分,藏在水面以下,则为潜意识心理,约占9/10 (沈德灿,2005年, 60)。可见,潜意识对人的作用有多大。潜意识的作用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有以下几方面:

1) 潜意识控制人的基本生理功能(如:心跳、呼吸)、记忆、情绪反应、习惯、创造梦境、直觉,临床催眠学将其概括为六大功能:本能、记忆、习惯、情绪、能量、想象力。

2) 潜意识是人们认知客观现实的一种不可缺少的形式。21世纪是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特征的信息时代。不断更新和增加的信息量给我们接受和加工信息的能力提出了挑战。运用多种形式来认知世界就成为必由之路。除了意识之外,潜意识可对人的认知产生影响。在人的大脑中,存在着没有察觉到的信息储存、加工、整理、创造等过程。 潜意识可通过直觉和灵感的形式来提高人的认知过程。

3) 潜意识可提高学习效果。近年来,心理学家、教育学家运用提示法、暗示法等方法来提高教学效果,就是充分挖掘潜意识的作用。

4) 利用潜意识,丰富、和谐社会和文化生活。

潜意识在处理感情方面有独特的作用。由潜意识负责的人的喜怒哀乐常常是艺术创作、文化和社会活动的源泉。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是社会形成的基础;而社会的发展是潜意识矛盾斗争的结果;整个人类的历史就是生之本能与死之本能的冲突与斗争所构成的有节奏的戏剧。

尽管潜意识有上述的诸多功能,不少心理学家对弗洛伊德过分强调潜意识的作用提出了批评。因此,当我们探讨潜意识在体育教学和训练中的作用之时,也不应过分夸大其词。可以肯定的说,潜意识和意识合为一体,共同影响我们的想法和行动。

2体育教学训练中的潜意识培养

2.1正面鼓励人们只有在想象自己愿望、持续思考、相信愿望能够实现和付诸行动时,潜意识才会发现惊人的作用。正如皮格马利翁效应:“说你行,你就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所揭示的,要想使一个人发展更好,就应该给他传递积极的期望。期望对于人的行为的巨大影响。积极的期望促使人们向好的方向发展,消极的期望则使人向坏的方向发展。要让学生感动,就要与他的潜意识对话,因为潜意识是显意识的3万倍以上。

在体育教学训练中,要经常鼓励学生有能力去完成某一动作,切忌用指责口吻去批评学生,挫伤学生学习动作的积极性,进而形成恐惧和畏怯的潜意识。但对那种善于表露激情者,应调控意识,防止运动过渡造成伤害事故的发生,有利地培养抗挫折能力和情绪的调节意识能力,有利于正确的技、战术的掌握与形成。

2.2重视情感交流带感彩的信息最易迸发潜意识。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积极性来自对老师的敬爱和尊敬,这种情感可转化为对学生的爱的反馈,有了师生之情,就可以如春风化雨般地化解练习中的消极情绪和畏惧心理,促进情感的交流,而情感是兴趣的调节器,是认识运动的能力。

当学生成绩提高或完成动作很好时,利用语言提示:很好!你爸妈以你为荣!为你骄傲!或当着最要好的朋友与同学面前表扬激励,特别是在重大比赛时,邀请最亲近的人一块分享比赛的快乐与成功,为其呐喊助威狂欢造成感觉超负荷激发潜能。

2.3复述动作和比赛感受潜意识不识真假直来直去,一旦被接受它会构成真实的事物,创造一种原动力。利用潜意识的者以特点,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口述或用文字来表达自己训练和比赛中的情感活动,或描绘其所希望达到成功的场景,要求记录感彩,将思维活动、肌肉神经感受都反复记录在脑海中,感受表象的刺激。

利用潜意识直来直去的原理,在体育教学中动作先分解,成绩分段调控,然后,完整去完成动作;整体成绩达到预定目标需及时巩固,达到动作的自动化程度,及时指出学生还有巨大的潜能有待挖掘,仍需要努力以达到预定目的。

2.4利用催眠技术,进行暗示和想象训练潜意识如同过眼烟云,难以长久。当人处在催眠状态时,人的知觉、情绪、记忆、时间、感觉、思维、自控和接受暗示等方面都会发生一些改变,潜意识记忆的东西会闪现出来。在体育教学和训练中,尤其是在比赛前夕,学生或运动员常被要求反复地想象动作过程、比赛情感体验,让正确和积极的信息进入到潜意识之中。随着运动强度的加大、比赛次数的递增,运动员受伤的可能性会增加。而肉体痛苦的潜意识积累越多,动作的技术、灵活性、个性与创造性就会越来越差。因此,清除掉以往那些因受伤而导致的内心痛苦的潜意识,将有助于运动员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身体和心理,并提高其自信心。暗示训练法和想象训练法等,是常用的运动员心理训练。当运动员处在半睡眠的情况下,对其进行暗示,可以有效地帮助运动员形成正确的动作技术概念、克服比赛失败产生的挫折感以及受伤后产生的恐惧心理。

2.5采用强烈或重复的刺激在教学中,可利用强烈或重复的刺激来逐渐丰富、扩大和加深潜意识,就如同法国药剂师埃米丽的神奇公式;每天以一种单一的声调大声重复朗读:每一天不管用什么方式,我都会变得越来越好。持之以恒,潜移默化。潜意识和潜能会发生令人吃惊的积极变化。

下面是一些刺激潜意识的方法:

1) 高热法。进入高热室仓待一定的时间或者由按摩师用加压手法推拿肌肉产生热量。准备活动后穿棉衣盖棉被保热进入临赛状况。

2) 脱水法。进入高热仓干蒸桑拿脱水进入临赛状况。

3) 强力呼吸法。当进入临赛状况时,可采用深呼吸、大声呐喊等方法减少心理的压抑,调动体内能量的释放,提高神经、肌肉的兴奋性。

4) 短时感觉剥夺法:指大量减少外部刺激,又称为限制环境刺激法。让运动员进入一个限制的环境:黑暗无声的水中含有上百千克的盐水,水温适当的小隔室、隔仓,使人漂浮在温度与体温相同的浅水中,待一定的时间后,感觉警觉性会提高,即视觉、听觉、嗅觉和味觉变得更加敏感,可提高运动成绩。另外,短时期的感觉剥夺能使大多数人感到非常放松。值得注意的是时间不可太长。

2.6安排放松练习放松时,人最容易进入潜意识。为此,在体育教学和训练中,应安排专门的放松练习时间。在神经支配下,放松肌肉、排斥杂念,在潜意识中自动、准确地完成动作。

3体育教学训练中潜意识培养的具体手段

3.1听觉刺激法当你完成动作或面临比赛缺乏自信心,感觉恐惶,害怕时,大声呐喊,放松高歌,听听幽雅的音乐,调动恢复力量,在最后发力或冲刺中借声发力。你的信念带来了积极的情感行为,最终化恐惶、害怕为振奋的积极的心态迎接挑战。

3.2视觉刺激法反复观摩高水平运动员技、战术,比赛录像教学片,做到知己知彼,掌握成功的表象进行模仿、练习。临近比赛时利用闪烁的灯光狂欢节造成感觉超负荷,迅速进入一种兴奋状况。可以达到事倍功半的作用,从而更准确掌握技、战术和提高体育教学效果与成绩。

此外在学习、训练、生活场所建立模想模块,如我心中需战胜对手,离比赛还有多少天,我需达到的成绩,激励斗志的口号、标语;人生座右铭;心中的偶像等等,天天时时处处重复刺激你的潜意识。可在教学训练和比赛中随之调动潜意识。中国乒乓球队就是最好的成功经验的佐证。

3.3观想刺激法体育的一大特点是比赛,而竞赛具有过程瞬息万变、结果不可预知的戏剧性特性。而过去比赛成功或失败的经历都可能给运动员留下深刻的记忆。通过反复的观想、暗示,改变自我的意象。描绘你所希望达到的成功、胜利的喜悦、欢乐的场景。进行口、笔述。同时观察此时的表情是喜悦、欢乐、还是仍无法表露,进行有效调控。需注重时效,改变自我意象,树立成功信念。产生有效的积极心态,达到预定的目的任务和成绩。

总之,潜意识与实践能力是衡量学生心理健康的一项重要指标,体育教学中必须具有饱满的精神和乐观的情绪,充沛的体力,通过各种手段培养活跃思维,丰富的想象,促进心理与生理精神的提升。

潜意识培养在教学中要有明确的目的、任务,是一种自觉的心理调控活动,可以有效提高教学与练习效果和练习积极性,提高运动成绩。建立良好的心理过程,开发和培养学生的潜意识和潜在能力。

参考文献:

[1] 车文博.意识与无意识[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2] 张传开,章忠民.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述评[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87.

[3] 张春兴.现代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心理学潜意识范文第6篇

关键词:建筑与城市;场所精神;潜意识营造

中图分类号:TU-8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60(2012)03—0042-05

一、建筑与城市场所精神的营造及潜意识的出场

后现代主义建筑由于现象学的引入势必导致建筑设计方法论的相应改变,建筑现象学如何在当代建筑设计实践中运用?建筑与城市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能够使人们获得场所精神或环境的意义,而来自实践的问题却在于一旦设计师刻意抱着民族历史意识进行设计创作,结果往往是又一批大屋顶及斗拱等历史构件、民族符号的泛滥——在急切地为了博取受众对于设计中历史感的肯定而进行的命题式创作,往往由于丧失主体(潜)意识而沦为庸俗的做秀,所谓民族历史意识事实上已演变为一种身份危机。主体(潜)意识的丧失主要缘于设计师陷入他者视角,他者视角可能是权力意志视角,也可能是西方视角。权力意志视角导致歌功颂德迎合卖乖,西方视角导致东方主义卖弄做秀,其共同处在于都不是自发地无意识呈现。

建筑与城市场所精神的营造需要潜意识的出场,诺伯格·舒尔茨提出“场所精神”的背景和指向及对“场所精神”的心理研究脉络本身也说明了这一点。

1979年挪威建筑理论家诺伯格·舒尔茨出版了《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在现代主义、国际主义建筑衰退和后现代主义建筑兴起大背景下舒尔茨提出“场所”与“场所精神”,在胡塞尔抛开文本“面对事实本身”的现象学方法和思维态度启发下研究人类生存环境,凭借直觉从现象中直接发现本质,旨在以场所概念弥补现代主义建筑“空间”这一关键词对于特性、气氛及意义的漠视。作为对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社会中“孤独和高傲流浪者”的现代都市人群心灵枯竭的回应,“场所精神”的提出得到众多建筑师及城市设计专家的认同支持。

在弗洛伊德及荣格潜意识理论出现后不久,不乏学者运用潜意识理论解读建筑与城市,直至1960年代末环境心理学作为一门探讨心理与环境关系的独立学科得以确立,但既有的环境(建筑)心理学大多偏执于研究环境的物理一生理功能一端,至今尚未看到以潜意识理论系统结合建筑现象学场所精神理论从设计方法论角度解读城市或建筑设计的正式出版物。

而就《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及舒尔茨的研究体系本身而言,事实上却存在着一个心理研究的隐性脉络。作为其哲学基础的胡塞尔现象学理论指出“原初在确切意义上进行着直观的那种意向体验是对一个事物的视觉感知”,“它在所有体验类型中都被设为前提”,这种“感性感知和其他意向体验之间因而存在着一种单向的‘奠基关系’:其他的意向体验没有感知是不可能的,而反过来则是可能的”。舒尔茨建筑现象学亦注重总体上感知体验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以揭示建筑环境结构和形式的具体意义和价值,而这种感知体验首先基于心理。拉丁语中Genius Loci指某地“土地神”,也是个指向心理层面的词,以“Genius Loci”作为著作第一标题的舒尔茨在该书中也试图将所分析城市案例提升至某种心理结构而形成具普适性的指导原则。事实上,舒尔茨在此之前的研究如《建筑意向》、《存在·空间·建筑》、《西方建筑的意义》也一直是沿着心理学的研究脉络在推进:其研究在心理层面提出知觉、架构(schema)、社会化及具体化(concretization)、方向感、认同感等概念探讨人们拥有的环境意象——存在空间及其心理需求。

二、个人潜意识作为营造建筑与城市场所精神的动力

弗洛伊德认为心理升华是转换被压抑的“本我”(即荣格所谓个人潜意识)欲望形成的心理能量、平衡构成人精神的本我、自我、超我三者协调活动的引导条件。要营造建筑与城市的场所精神亦须心理升华。在建筑设计中需要释放个人潜意识使其通过设计过程得以升华,并使身处场所中的人由场所精神产生共鸣以获得归属感、认同感进而达到心理升华。

而设计实践中面临的问题是,抱着历史意识刻意搬弄陈旧的斗拱、窗格等历史符号往往并不能够达成心理升华,场所精神亦难以藉此得以营造。因为历史的真实不是绝对的,它始终处在不断的流变之中,我们无法规定后代人必须按照我们过去乃至目前的方式去认识历史,更不用说每代人在不同阶段对同一历史事件的认识都有可能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因此,所谓历史意识只能以当代人的观点来重写历史,仅仅建立在我们这一代人对历史和未来理解的基础上。所以克罗齐说,历史就是当代史。这是因为“过去”是一种社会建构,这种社会建构,如果不是全部,那么也主要由现在的关注所形塑。这就是现在中心观(presentiist)。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学派重要人物哈布瓦赫在《福音书中圣地的传奇地形学》一书中使用的正是这种现在中心观的方法。他认为,在每个历史时期分别体现出来的对过去的各种看法,都是由现在的信仰、兴趣、愿望形塑的。因此,某个特定时期的朝觐者建构圣地形象的方式与其他时代的朝觐者是很不相同的。而福柯在其《知识考古学》中干脆拒绝传统实在论的历史客观性,认为历史主体只是一个变项,或者说是一个陈述变项的整体派生出来的功能和可能的位置的游戏而已。跨知识型的历史客观性是不存在的,所谓历史客观性只是话语建构而成的,只能在特定知识型或认识阈中谈论才有意义;而所谓传统线性连续、进步的历史观,只不过是在现代知识型这种特定框架中将充满断裂、歧义、分岔的历史重新装配成的神话而已。

荣格说个人潜意识包含着个体生命史中一切被遗忘的记忆、知觉以及被压抑的经验,它以情结的形式表现出来。情结的表现类似于“上瘾”即不能自拔。“上瘾”说明个人潜意识中潜伏着强大动力,这些动力对精神发展起着巨大作用。被压抑的个人潜意识通过进行话语建构并诠释对于过去的看法而得以升华,历史亦由此被不断重新形塑。个人潜意识的升华为文化的成就带来不竭动力,这动力使历史中某些较为恒定的东西随着不同时代而呈现出不同面貌。营造场所精神是设计师个人潜意识升华的重要途径,个人潜意识为其提供不竭动力。

这动力使当代设计者运用当代社会审美趣味及新材料技术对历史及传统空间意象进行新的诠释,正如洛克菲勒广场的壁画、浮雕等建筑装饰虽都延续了“过去”常见的历史题材,但很明显都具有其建造时代的独特面貌。可见,任何历史作为当代人的社会建构都是在个人潜意识驱动下所进行的现在时态建构,历史的当代性根源于个人潜意识的现时态,建筑与城市中场所精神的营造是以个人潜意识为动力所进行的人类精神建构活动的一部分(见图1)。

笔者曾就上述相关问题请教导师潘公凯先生,先生指出:除柯布西耶等早期现代主义大师,现代主义及其之后相当长时期内建筑形式探索大多囫于显性节奏,而事实上业已发生美学转向的当代建筑创作更多应注重隐性节奏。落实到设计方法论层面即需调动设计师个人潜意识的作用机制:例如强调设计中的直觉而不是程序和过程,注重平时潜移默化的学养积累,而不是做设计时再翻建筑画册等……笔者在导师潘公凯教授带领下参加三亚华宇迎宾酒店建筑设计时曾请问潘先生是如何设计出折脊短檐状如白鹭屋顶的(见图2)?潘先生说这是没有过程的。这其中其实是个人潜意识直觉在起作用,这种建筑创作中直觉个性自由纵横的张扬是一种完全不同于建筑历史上基于理性计算的“现代主义”的东西(见图3、图4)。可见,调动设计师的个人潜意识具有设计方法论层面的实际指导作用。

三、建筑与城市场所精神的营造以集体潜意识为素材

虽然前述关于历史的现在中心观的理论有重要意义,但当人们面对那些很久以来一直保持着主要社会相似性的社会时,对于从过去和现在盘根错节的交互作用中生发出来的错综交织的复杂性,纯粹现在中心观的方法并不能够恰当地加以处理。一个社会当前所感知到的需要可能会驱使它将过去翻新,但同时,即使是处于当代改造中,通过一套隐形的符码和象征规则,各个前后相继的时代也会保持生命。社会学家施瓦茨认为,过去总是一个持续与变迁、连续与更新的复合体。我们或许的确无法步入同一条河流,但是这条河流却仍具有绵延不绝的特征,具有别的河流无法与之共有的性质。如果过去被视为完全异己的,那么集体记忆包括集体潜意识也就不能作为当前历史的支柱。关于历史连续性的问题社会学家涂尔干强调定期的纪念、公共节庆、大众节日等至关重要,它们确保了一个民族不同时代的连续性,至少是不同时代一定程度的聚合力。在此有必要指出的是,对于确保历史的连续性,建筑与城市的场所及其场所精神起到了更为普遍而重要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其中,舒尔茨所谓场所精神(spirit of place)与族群的“集体潜意识”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首先,以集体潜意识为主要内容的历史信息有相当的部分通过建筑与城市的场所及其场所精神来存续,场所是身居其中人们“集体潜意识”的重要载体。并且场所会帮助形成族群的“集体潜意识”。特定民族群体的“集体潜意识”,将对特定场所作出特定反映,建筑与城市的场所包涵的场所精神使今天身处其中的人们无法摆脱从他们祖先那里遗传下来的记忆痕迹的影响,从而决定了其心理状态与精神状态。

其次,集体潜意识有两大要素:一是本能,一是“原始印象”,而通常科学家艺术家的创造“如有神助”,都是原始印象起了一部分作用。而设计师在设计营造建筑与城市的场所精神中,往往须要凭借其社会族群集体潜意识中的“原始印象”来获得灵感,这种“原始印象”是人类从原始时代一直积累到现的印象,往往同生与死这样至关重要的记忆痕迹相关,不仅具有生理遗传的先天倾向,更是一种社会性遗传。因而,场所精神与“集体潜意识”之间的这种渊源,决定了建筑与城市场所精神的营造须以集体潜意识作为素材。

四、“潜意识传统”的“潜意识传承”

如前所述,历史其实存在于一个当代性与连续性的悖论之中,悖论缘于人类思维逻辑的内在矛盾,这是由线性思维的致命弱点所决定的,它把可信赖的基础完全放置在逻辑的轨道上。为克服逻辑思维方式的局限,人类开始以基于潜意识的直觉来替代线性逻辑的推导。就建筑与城市的场所精神营造中民族传统及其传承而言,以潜意识视角把握潜意识传统,以历史潜意识实现潜意识传承,或可作为对场所精神营造中历史当代性与连续性悖论的一种有效回应。

一个民族的潜意识传统不同于匢于具体形态的民族显性传统,它是一种微妙而深刻的隐性意象(images)。它渗透在一个民族的集体潜意识及其无意识的日常行为方式和习惯中。如贝律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室内外山水景观表达的内容就可归入这类意象(见图5、图6)。室内楼梯处瀑布水槽以黑色花岗岩做大气精确的线型分割叠落,灰色烧毛壁面由此化作山体形成富有变化的体块构成;室外水庭叠山举重若轻,将中国传统造园小中见大的“壶中”范式推向超现实的极致:几块普通顽石,并不如传统园林叠山层层堆积,而是以大观小若观盆景,从形质到色彩斟酌着沿背后粉墙一字摆开,前后稍作叠障而已,却超越有限空间而在意境上达到了无限,真可谓“移天缩地入君怀”、“一勺则江湖万里”。或高山流水、或江湖之远,“山水”意象中的人格和气质、玄思和禅意所潜藏的民族潜意识传统得到了极富当代性的一种表达。可见,作为某种微妙而深刻的隐性意象的民族潜意识传统是活的传统。

此外,建筑与城市场所精神中的潜意识传统虽是一种微妙而深刻的隐性意象,却也是具有客观性的,它有别于那些被随处主观滥用以致作秀的固定观念和符号传统。在最低限度上,它也是由地域气候风土(包括地段肌理结构、地质及建筑材料工艺等)文化历史及其形塑的潜意识心理等“外部条件的总合”即“contaxt”所决定。如ZAHA HADID设计的维特拉家具厂消防站,若从地段肌理结构看,十分注重与周围农田、铁路和公路及建筑的关系,而建筑尖锐形态造成的紧张、刺激的动态造型方式,也与消防站的特殊建筑属性以及人们的潜意识心理特征相吻合,它激发了人们的警觉性。

潜意识(包括个人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是建筑与城市场所精神作用于人的实质途径,无论对于历史抑或场所,潜意识都是很重要的。我们以潜意识视角看到潜意识传统,还需以历史潜意识实现其潜意识传承。

心理学潜意识范文第7篇

任何学说都不可能十全十美,精神分析学说也存在着某些缺陷,但从科学研究的角度来看,它依然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成就之一。它为从哲学上认识人类意识提供了很多有启发性、有价值的资料。自从精神分析学说问世以来,便渗透到了哲学、社会学等人文科学中,对二十世纪的西方社会生活发生着相当可观的影响。当然,这种影响远远比它在科学领域的影响要复杂得多。

作为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十世纪的文学艺术不乏深受精神分析学说影响之处。弗洛伊德本人也在心理学研究过程中探讨过文艺创作心理、艺术本质、艺术起源等问题,并有过不少颇为独到的论断,在文学艺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上世纪二十年代初兴起于法、德国等的超现实主义文艺运动,正是受精神分析学说的影响、启迪而产生的。这一运动历几十年而不衰,以各种各样的面目传播到西方各国,成为现代派艺术的主要倾向之一。超现实主义美术即是这一运动中最为耀眼的景观。

“超现实主义,名词。纯粹的精神的自动主义,企图运用这种自动主义,以口语或文字或其他的任何方式去表达真正的思想过程。它是思想的笔录,不受理性的任何控制,不依赖于任何美学或道德的偏见。”“……超现实主义建筑在对于一向被忽略的某种联想形式的超现实的信仰上,建筑在对于梦幻的无限力量的信仰上和对于为思想而思想的信仰上。它肯定要摧毁所有其他的精神机械主义,同时代替机械主义来解决生活的主要问题。”

这是超现实主义的主要发起人作家布雷东在1924年的第一个《超现实主义宣言》中给“超现实主义”下的定义。按布雷东的说法,超现实主义是作为“纯粹的精神的自动主义”而成立的。它要用“口语或文字或其他的任何方式去表达真正的思想过程”,并“不受理性的任何控制”和美学、道德的偏见的阻碍,是“思想的笔录”。它建筑在对“某些联想形式的超现实的信仰上”,“对于梦幻的无限力量的信仰上”以及“为思想而思想的信仰上”。说到底,就是要用文艺形式把潜意识活动体现出来。可以说,超现实主义要表现的内容就是所谓的“潜意识”。

潜意识理论,是精神分析学说的核心部分,是弗洛伊德研究的出发点。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结构可分为三个层次: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潜意识隐藏在意识、前意识下面,是人类心理最原始、最基本的因素。它是一种本能的性冲动,是导源于以大脑为中心的神经系统的生理机制。它每时每刻都以其自身内在规律活动着,是整个精神活动的源泉和动力。潜意识往往通过梦幻、口误、笔误等等方式曲折地显现出来。弗洛伊德说:“潜意识是精神生活的一般性基础。潜意识是个较大的圆圈,它包括了‘意识’这个小圆圈;每一个意识都具有一种潜意识的原始阶段;而潜意识也许停留在那阶段上,不过却具有完全的精神功能。潜意识乃是真正的‘精神实质’”。甚至,“一切心理现象无非就是潜意识的发展和延伸,也是潜意识的表现,就此而言,潜意识实在是心理活动的真正本质”。精神分析学说的基本概念就是认为一切心理活动都以潜意识的存在及活动为基础。无可怀疑,潜意识理论在精神分析学说中是最为重要的。它从深层结构揭示了人类心理活动之谜,意义重大,以至有人把它与达尔文的进化论相提并论。

潜意识理论对于心理科学发展影响深远,而且,由于它对人类心理结构的新发现,也波及了整个社会意识形态。一些敏感的文学艺术家对它发生了浓厚兴趣,纷纷进行探讨。1919年,曾经当过心理学学生、医生,参加过主张“彻底革命”、“反艺术”的“达达主义”的布雷东和阿拉贡、瓦歇等人组成了超现实主义集团。如上所述,他们明确主张以潜意识为内容的文艺创作。精神分析学说乃是他们首要的、决定性的理论依据。显然,没有精神分析学说,就没有如此一个超现实主义。

弗洛伊德说:“幻想的动力是未得到满足的愿望,每一次幻想就是一个愿望的履行,它与使人不能感到满足的现实有关联。”他又说:“孩子最喜爱、最热心的事情是他的玩耍或游戏……因为在游戏时,他创造了一个属于他自己的世界,或者说,他用一种新的方法,重新安排他那个世界的事物,来使自己得到满足。”而“创作家所做的,就像游戏中的孩子一样。他以非常认真的态度――也就是说,怀着很大的热情来创造一个幻想的世界,同时又明显地把它与现实世界分割开来。”他更进一步认为:“事实上,有一条从幻想回到现实的道路,那就是艺术。艺术家也具有一种内倾的性格,与成为一个精神病患者相距并不太远。他是一个被过分嚣张的本能需要所驱策着前进的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懂得怎样把他的白日梦加以苦心经营……当他做了这一切,他给旁人打开了一条路,让他们回到自己舒服而又安适的、欢乐的、无意识的根源中去,并从而得到他们的感激和赞赏。”我们可以看到,弗洛伊德把艺术的本质看作幻想的实现,艺术作品就是愿望的替代物,而艺术家的创作过程,就是发泄、变相实现愿望的过程。在这类颇为高深的、与具体的创作实践隔了一层的美学理论上,超现实主义者似乎并无明确的论述,也不如对潜意识理论那么兴趣盎然。

精神分析学说认为,隐藏在心理结构深层的潜意识,蕴含人的原始欲望,但却受意识的抑制,在正常状况下,是不能表现出来的,只有在某些意识松弛的特殊情况下,比如做梦、口误、笔误等等,才可能或多或少地渗漏出来。这渗漏出来的潜意识也必得经过伪装之后,才能逃过意识的监视。这就是说,梦幻、口误、笔误等皆是潜意识曲折的表现。以此为依据弗洛伊德在精神病治疗中发明、应用了“自由联想”的方法,引导病人自由地联想过往经历,找回失去的记忆。医生对这些联想的素材加以分析,找到潜意识里的病根,对症下药。这些见解和方法,深深吸引了超现实主义者。他们起而仿效,在创作实践中应用类似的手段,以图揭示潜意识的状况。“自动主义”便是他们受自由联想方法启发而产生的重要创作方法。

什么是“自动主义”呢?布雷东曾详细地描述道:“在思想最易集中的地方坐定后,叫人把文具拿来。尽量使自己的心情处于被动、接纳的状态……事先不去选择任何主题,要提起笔来疾书,速度之快应使自己无暇细想也无暇重看写下来的文字。开头第一句会自动跃到纸上;不言而喻会这样,因为潜意识的思想活动所产生的句子无时无刻不在力图表达出来。接下来一句就较难写了,因为他无疑会接受我们意识的影响……但这些毕竟无关紧要,因为运用超现实主义的最大兴味正在与此……”可见,自动主义的创作过程、方法、目的确实十分接近自由联想方法。

最初进行自动主义创作的,主要是布雷东等文学家。随后,画家马松、米罗、唐吉及恩斯特等也参加进来。他们这些诗歌、绘画作品,看起来全无逻辑性,堪谓拼凑,实在谈不上有什么传统意义上的“美感”。然而,一如他们的原则:“方法高于作品。”作品的效果有无“美感”,实非追求所在,也就无所谓了。

若说“自动主义”在方法上深受弗洛伊德的精神病治疗方法启发的话,则达利、马格利特及唐吉等人的“非现实世界的逼真描绘”方法便是弗洛伊德对潜意识(特别是梦幻)的分析和描述的形象表现。更确当地说,就是它的图解。布雷东1938年在《超现实主义简明辞典》一书中指出,超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两大类型是“自动主义”和“非现实世界的逼真描绘”――“对梦境的真实再现”。这里对后者的解释,可说是简明扼要。

精神分析学说的潜意识理论认为,梦幻是最常见的潜意识的体现方式之一。弗洛伊德说:“梦的内容是在于愿望的达成,其动机在于某种愿望。”潜意识的愿望是原始的、非逻辑的,而在梦中必须经过伪装才得以表露出来。所以,它必定要寻找自已的象征物――各种各样可以改头换面地象征潜意识的形象。这样,梦中便时常出现奇妄怪诞,违反常理的景象。弗洛伊德对种种象征作了详细描述:“梦中的象征代表的事物为数不多。如人体、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生死、。代表整个人体最常用的象征是一所房子……人们做梦在房子的前面攀援下来,有时觉得愉快,有时觉得惶恐。墙壁若是平滑的,那房子指的便是男人;若有可以把持的架棚和阳台,便是一个女人。"这些描述,使得超现实主义者大受其益。他们在绘画中大量借用了这些象征,加以扩展,以逼真的艺术手法画出了一幅幅梦幻图景。西班牙画家萨尔瓦多・达利,是这方面最为典型的代表。他的画中,常常出现怪兽、肢解后又重新组合的人体、阴沟、空洞、扭曲的时钟、蚂蚁,诸如此类浑含象征意义的形象。它们以细腻精致的写实手法绘成,气象恐怖,情调怪异,使人仿佛身历恶梦之境,某种不可名状的畏缩感觉油然而生。弗洛伊德把人的愿望归结为本能,认为潜意识愿望就是本能的体现。达利等人也在创作中表现了很多色情形象。叫人仿佛看到受了压制的矛盾、痛苦,更加忐忑不安。

精神分析学说开拓了心理学研究和对人类精神世界认识的新领域。潜意识理论更具有开创性意义。受此启发,超现实主义画家力图以绘画创作表现这个前人所未知未见,而又与人类自身紧密相关的潜意识世界,力图以艺术形式把那隐蔽在人们内心的“超现实”呈现出来,从而开辟了一个审美和艺术表现的新领域,丰富了人类的精神生产。通过这些作品,人们可以形象地观察、体会到潜意识所反映、记录着的心理状态,人的愿望,社会环境对人类心理的影响等等。由于它们往往以怪异奇特,违反常理的面目出现而使人们议论纷纷,以至惊诧不已。自超现实主义诞生之日起,持各种各样态度的评论也层出不穷,实在热闹。尽管如此,超现实主义在客观上启发了新的审美和艺术表现的可能性的作用,仍然是对人类艺术宝库的一大贡献,应该得到充分的肯定。

参考文献:

[1]郝伯特.里德:《现代绘画简史》,刘萍君译,周子丛、秦宣夫校,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弗洛伊德:《梦的解析》,丹宁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3]高宣扬:《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概论》,香港天地图书公司。

心理学潜意识范文第8篇

[论文摘要]研究潜在课程的本质及其特点对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推进新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完善我国的课程理论体系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一、研究隐性课程的现实意义

1.扩大课程研究的视野,完善我国的课程体系

潜在课程是一个与显性课程有密切关系又相对独立的领域,其作用和地位越来越突出,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潜在课程对学生的影响在某些方面比显性课程更加具有影响力,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课程研究领域,尽管它对学生产生的影响的效果在短期内尚无法精确测量和评估。对潜在课程的深入研究必将扩大我们的课程研究视野,丰富和发展我们的课程理论体系,更加全面地、深入地认识课程这一概念。

2.顺应时代的发展,丰富课程研究的内容

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以及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和发展,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现代化的人才,不仅要掌握先进的科学知识,还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学会学习、学会交流、学会合作等能力,而隐性课程在这些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起着重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形势的发展促使我们必须重视潜在课程,加强对潜在课程的深入、全面的研究,这将进一步丰富我国课程研究的内容,同时还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

3.利于重视学习过程,加强学校环境的建设

显性课程的实施较偏重于教科书,偏重于对知识的“灌输”,偏重于对学生的“训练”。仅仅靠这种单向的“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学生很难实现个性的全面、和谐的发展。潜在课程的重要特点就是在学生学习、生活过程中利用学生的无意识心理逐渐使学生受到环境的熏陶,从而使学生受到教育。对隐性课程的本质和作用的深入研究必将使人们认识其重要性和作用,进而使我们更加重视环境以及学习过程的重要性。

4.有助于人们课程观念的现代化

对潜在课程的认识、研究和宣传,能够促进人们对学校课程的科学理解以及对学校教育各种现象的深入理解,能够促进人们教育观念的现代化和教育思维模式的科学化,有利于全面贯彻我国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二、隐性课程的含义及特点

1.隐性课程的含义

关于隐性课程的含义,有多种表述方式。尽管人们对隐性课程的看法不尽相同,下一个明确的定义也并非易事,但其中的共同点还是非常明显的,即隐性课程是指学生在学习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精神环境)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的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等,是学校课程表上看不到的课程。隐性课程是非正式的课程,具有隐含性,泛指在学校教育中没有被列入课程表,但却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一切学校文化要素的统称,是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

2.隐性课程的特点

(1)广泛性。隐性课程泛指除显性课程之外的所有学校文化因素的总和。它涉及到学校建筑的样式及色调、各项规章制度、各种人际关系(包括领导与教师、学生之间的关系、师生关系、学生之间的关系)、学生团体及其亚团体、环境卫生甚至学校的一草一木等因素。

(2)潜在性。隐性课程主要是以间接的、潜在的等不明显的方式,通过学生无意识的心理反应机制来对学生产生影响。这些潜在的课程因素整天与学生相伴,在学生看来似乎是“熟视无睹”、“充耳不闻”。一般情况下,学生也很难意识到隐性课程对他们的实际影响,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之感。

(3)持久性。隐性课程多是通过心理的无意识层面对学生产生影响的,正因为这些影响是在学生几乎处于无意识的状态下产生的,学生对这种影响就有一种“理所当然”的感觉,学生从情感上接受了这些影响,所以这些影响一旦产生就会持久地发挥作用,难以消除。

(3)难量化性。隐性课程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多是精神方面的,属于非理性的,例如学习能力、合作精神、心理适应能力等,这些都是难以量化的,所以我们对隐性课程的影响结果往往采用定性分析。

三、隐性课程的分类及其关系

1.有意识安排的潜在课程

指学校有意识安排的具有一定隐蔽性的用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教育要素,这些教育要素体现着教育者或学校的意图。如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校园中某些特殊的布局、各种学生组织及其活动等均属于此类潜在课程。此类潜在课程的目的性是明显的,这在潜在课程的第一层次即意识形态层面上表现最为明显,可以从教材内容的选择、组织甚至教学法的选择上,说明学校是怎样有意识地向学生传授特定的社会观、哲学观、政治观、价值观等。另外,此类潜在课程的结果具有一定的可预见性。

2.自发形成的潜在课程

泛指除学校有意识地设置的潜在课程外的在学生生活中自发形成的对学生身心发展产生影响的教育要素的总和。这类潜在课程并不一定体现学校或教育者的意志,它对学生影响的结果或许与学校的教育目标相一致,或许不一致,甚至相反。从这个角度讲,潜在课程对学生的影响具有两面性。此类潜在课程的明显例子就是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自发形成的各种小团体。这类团体主要是以共同的爱好、兴趣等为基础产生的,成员之间的关系比正式团体成员之间的关系更密切,所以具有更强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对于这类潜在课程,需要注意的就是尽量使其目标与学校的教育目标相一致。

3.以上二者之间的关系

以上两类潜在课程之间的关系并非对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转换的。前者具有明显的价值导向和国家意志,对后者具有导向作用,会影响后者。当自发的潜在课程的目标与有意识的潜在课程的目标一致的时候,二者实际上就成为一体。在一定条件下,自发的潜在课程会转化为有意识的潜在课程。

四、潜在课程与显性课程的关系

1.并存关系。潜在课程与显性课程之间并非隶属关系,而是各有自己独特的内容、呈现方式、设计模式以及学习的机理等,是两种独立的课程形态,是两个不同的学术研究领域。

2.相互转换关系。潜在课程与显性课程之间是一种动态的辨证关系。也就是说,潜在课程并非永远是潜在的,而显性课程也并非总是明显的计划性,二者之间是可以互相转换的。为了新的社会需要,为了更新教育内容,可能把旧的教育内容下放到生活当中,使其成为潜在课程来影响学生。反过来,我们也可以通过有意识的设计或组织,使潜在课程转换为显性课程。

3.互补关系。一个和谐、健康发展的学生既需要显性课程来使他们掌握先进的科学知识,还需要潜在课程对他们的滋润。如果只把学生局限于那些看得见的课程,仅学习有限的学科,那就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所以,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必须使潜在课程和显性课程紧密联系,相互支持,相互补充,从而使学校教育获得好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马云鹏.课程与教学论.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4.

[2]冯海伦,李宏龙.隐性课程发挥作用的心理学方式[J].教育探索,2006,(12).

心理学潜意识范文第9篇

[论文摘要]研究潜在课程的本质及其特点对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推进新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完善我国的课程理论体系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一、研究隐性课程的现实意义

1.扩大课程研究的视野,完善我国的课程体系

潜在课程是一个与显性课程有密切关系又相对独立的领域,其作用和地位越来越突出,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潜在课程对学生的影响在某些方面比显性课程更加具有影响力,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课程研究领域,尽管它对学生产生的影响的效果在短期内尚无法精确测量和评估。对潜在课程的深入研究必将扩大我们的课程研究视野,丰富和发展我们的课程理论体系,更加全面地、深入地认识课程这一概念。

2.顺应时代的发展,丰富课程研究的内容

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以及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和发展,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现代化的人才,不仅要掌握先进的科学知识,还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学会学习、学会交流、学会合作等能力,而隐性课程在这些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起着重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形势的发展促使我们必须重视潜在课程,加强对潜在课程的深入、全面的研究,这将进一步丰富我国课程研究的内容,同时还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

3.利于重视学习过程,加强学校环境的建设

显性课程的实施较偏重于教科书,偏重于对知识的“灌输”,偏重于对学生的“训练”。仅仅靠这种单向的“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学生很难实现个性的全面、和谐的发展。潜在课程的重要特点就是在学生学习、生活过程中利用学生的无意识心理逐渐使学生受到环境的熏陶,从而使学生受到教育。对隐性课程的本质和作用的深入研究必将使人们认识其重要性和作用,进而使我们更加重视环境以及学习过程的重要性。

4.有助于人们课程观念的现代化

对潜在课程的认识、研究和宣传,能够促进人们对学校课程的科学理解以及对学校教育各种现象的深入理解,能够促进人们教育观念的现代化和教育思维模式的科学化,有利于全面贯彻我国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二、隐性课程的含义及特点

1.隐性课程的含义

关于隐性课程的含义,有多种表述方式。尽管人们对隐性课程的看法不尽相同,下一个明确的定义也并非易事,但其中的共同点还是非常明显的,即隐性课程是指学生在学习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精神环境)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的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等,是学校课程表上看不到的课程。隐性课程是非正式的课程,具有隐含性,泛指在学校教育中没有被列入课程表,但却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一切学校文化要素的统称,是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

2.隐性课程的特点

(1)广泛性。隐性课程泛指除显性课程之外的所有学校文化因素的总和。它涉及到学校建筑的样式及色调、各项规章制度、各种人际关系(包括领导与教师、学生之间的关系、师生关系、学生之间的关系)、学生团体及其亚团体、环境卫生甚至学校的一草一木等因素。

(2)潜在性。隐性课程主要是以间接的、潜在的等不明显的方式,通过学生无意识的心理反应机制来对学生产生影响。这些潜在的课程因素整天与学生相伴,在学生看来似乎是“熟视无睹”、“充耳不闻”。一般情况下,学生也很难意识到隐性课程对他们的实际影响,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之感。

(3)持久性。隐性课程多是通过心理的无意识层面对学生产生影响的,正因为这些影响是在学生几乎处于无意识的状态下产生的,学生对这种影响就有一种“理所当然”的感觉,学生从情感上接受了这些影响,所以这些影响一旦产生就会持久地发挥作用,难以消除。(3)难量化性。隐性课程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多是精神方面的,属于非理性的,例如学习能力、合作精神、心理适应能力等,这些都是难以量化的,所以我们对隐性课程的影响结果往往采用定性分析。

三、隐性课程的分类及其关系

1.有意识安排的潜在课程

指学校有意识安排的具有一定隐蔽性的用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教育要素,这些教育要素体现着教育者或学校的意图。如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校园中某些特殊的布局、各种学生组织及其活动等均属于此类潜在课程。此类潜在课程的目的性是明显的,这在潜在课程的第一层次即意识形态层面上表现最为明显,可以从教材内容的选择、组织甚至教学法的选择上,说明学校是怎样有意识地向学生传授特定的社会观、哲学观、政治观、价值观等。另外,此类潜在课程的结果具有一定的可预见性。

2.自发形成的潜在课程

泛指除学校有意识地设置的潜在课程外的在学生生活中自发形成的对学生身心发展产生影响的教育要素的总和。这类潜在课程并不一定体现学校或教育者的意志,它对学生影响的结果或许与学校的教育目标相一致,或许不一致,甚至相反。从这个角度讲,潜在课程对学生的影响具有两面性。此类潜在课程的明显例子就是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自发形成的各种小团体。这类团体主要是以共同的爱好、兴趣等为基础产生的,成员之间的关系比正式团体成员之间的关系更密切,所以具有更强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对于这类潜在课程,需要注意的就是尽量使其目标与学校的教育目标相一致。

3.以上二者之间的关系

以上两类潜在课程之间的关系并非对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转换的。前者具有明显的价值导向和国家意志,对后者具有导向作用,会影响后者。当自发的潜在课程的目标与有意识的潜在课程的目标一致的时候,二者实际上就成为一体。在一定条件下,自发的潜在课程会转化为有意识的潜在课程。

四、潜在课程与显性课程的关系

1.并存关系。潜在课程与显性课程之间并非隶属关系,而是各有自己独特的内容、呈现方式、设计模式以及学习的机理等,是两种独立的课程形态,是两个不同的学术研究领域。

2.相互转换关系。潜在课程与显性课程之间是一种动态的辨证关系。也就是说,潜在课程并非永远是潜在的,而显性课程也并非总是明显的计划性,二者之间是可以互相转换的。为了新的社会需要,为了更新教育内容,可能把旧的教育内容下放到生活当中,使其成为潜在课程来影响学生。反过来,我们也可以通过有意识的设计或组织,使潜在课程转换为显性课程。

3.互补关系。一个和谐、健康发展的学生既需要显性课程来使他们掌握先进的科学知识,还需要潜在课程对他们的滋润。如果只把学生局限于那些看得见的课程,仅学习有限的学科,那就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所以,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必须使潜在课程和显性课程紧密联系,相互支持,相互补充,从而使学校教育获得好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马云鹏.课程与教学论.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4.

[2]冯海伦,李宏龙.隐性课程发挥作用的心理学方式[J].教育探索,2006,(12).

心理学潜意识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体育运动讲授训练 潜意识 培养 激励

一、潜意识概述

定义意识(Conscious)是指咱们理的精神活动,包括逻辑、阐发、计划、计算等。潜意识,顾名思义,是意识下的一种心理活动,即隐蔽式的意识。它是“不克不及被人意识的较深的心理部分,包括那些不见容于社会风俗、习气、道德、法律而被压制或排异到意识之外,仍积极活动着的个人的原始冲动和本能欲望”(沈德灿,2005年,33)。本能论是弗洛伊德学说的重要构成部分。本能是人的身体与生俱来的一种身体状况的心理现象,它引平身体的兴奋即需要。本能的最终目的是满足人的身体的需要状态,从而解除由此而产生的兴奋和严重想象力是不等于潜意识的。你想锻炼潜意识,其实是希望开发潜能。潜能如何去开发,这是一个很深的学问,但有一些比较简单的方法我可以告诉,就是不断暗示,暗示自己可以想象。你每天都这么想,经过一段很长的时间,你就可以影响你的潜意识了,然后你的潜意识就会改变你的行为(想象),你就可以想象力丰富了。还有一个比较快的,就是去找催眠术师利用催眠帮你提升你的潜能。不过这个比较困难,因为中国的催眠术师比较少,整体素质也不如国外,同时去找人催眠也是要相当小心的,一定要找人品值得信赖的,至于价钱一般是几百块一小时。催眠与平时的暗示是有相同的原理的,都是同时暗示去影响潜意识,只是催眠可以直接到达潜意识深处,平时的暗示作用就很慢了。没耐心就不要利用平时的暗示了历程。本能是人的总称精神现象的首要源泉与动力。

二、激励,是体育教师的一门教学艺术

加强这门教学艺术的修养,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体育课上得生动、活泼、有实效。体育教学中常用的激励方式有如下六种:

1、融通式激励

学生是有感情需要的,从上第一堂体育课开始,他们就需要从教师那里得到尊重、友爱、温暖、情谊和教诲。当这种情感需要得到满足后,他们便会以更大的激情上好体育课。这种情感建立在师生情感交融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感情融通包括情感和信息两个方面,感情和信息融通了,可以增强师生之间的相互信任感和了解的程度。

2、勉励式激励

这是体育教师经常运用的教育手段之一。现代管理学研究的结果表明,以勉励的口气布置任务,可以充分利用人的自尊心和荣誊感,使其潜在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生硬的命令,一开始就剥夺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降低了他们的活动热情。如教师布置学生跳高:“你们必须给我跳过去,跳不过去的要受罚!”学生听了心里不舒服,带着顾虑练习,效果肯定不会好。如果换成勉励式布置:“同学们要大胆地练习,跳不过去没关系,我再继续辅导你们。”同学们听了不但乐意去练习,而且练习时没有心理负担,练习效果肯定比前者要好。

3、参与式激励

行为科学研究的结果表明,参与管理、参与决策,是人的一种自我实现的需要,是精神方面的一种自我实现的需要,是精神方面的一种高层次的需求。从这一原理出发,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就要倾听学生的呼声,了解学生的要求,收集学生的建议,让学生献计献策,让学生参与备课。这样备出来的课,肯定是从实际出发,集思广益,教师教得自在,学生学得称心。

4、期望式激励

在体育教学中,表现特别好的学生,最大的期望莫过于得到教师恰如其分地评价和鼓励;有某些过失的学生,最害怕的莫过于受到教师的挖苦和冷遇。遇到上述情况,正确的做法应是:该表扬的,就实事求是地给予表扬,并提出新的期望,鼓励其向更高的目标迈进;有过失的,论过要适度,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激发其补缺改过的动机和行为。

5、宽容式激励

课堂上,师生之间产生矛盾是常有的现象。遇到这种情况,首先,教师要容人之短,不怀成见。教师的宽容是育人的前提,是妥善解决矛盾、融洽师生关系的基础。其次,教师对学生要热情教诲,以情感人。若采取“以牙还牙”的办法,必然激化矛盾,破坏师生关系,严重影响教学。

6、影响式激励

影响式激励主要表观在教师自身的模范作用上。课堂上,教师懒懒散散,学生就会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教师严于律己,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学生就会模仿老师,严格要求自己。教师的表率行为,具有很大的感召力,能对学生产生有力的感情激励作用。

心理学潜意识范文第11篇

关键词: 大学生 潜能 概念 属性 开发路径

人具有潜能,人成长成才的过程,就是不断开发潜能的过程。因此,开发大学生的潜能,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成为了培养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笔者在分析人的潜能的内涵与属性的基础上,对开发大学生的潜能,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力谈点粗浅的认识。

一、人的潜能的概念

潜能的概念起源于古希腊哲学,但它绝不是一种古老而形而上学的理念,当代的教育家、心理学家、教师及家长都高度重视开发学生的潜能。人们进行实践和教育的目的就是不断发现人的潜能并实现其潜能。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把这种人类自身的自然中沉睡的潜力概括为人的潜能。这种潜能就是人的体能和智能的总和。通俗地说,潜能是指有待于开发的处于挖掘状态的潜伏的一种能力。

潜能在《辞海》中的解释是:“与‘现实’相对。这是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用语。潜能指‘可能性的存在’,现实指得到实现的潜能,潜能通过运动转化为现实。如大理石和雕像的关系就是潜能与现实的关系,潜能转化为现实的过程即质料加上形式成为具体事物的过程。”

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中,“潜能”与“现实”和“质料”与“形式”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两对哲学范畴。“质料和形式讲的是事物的构成,潜能和现实则是事物的存在方式。前者从静态的角度讲,后者则注重于动态的角度。质料要实现自己的形式,必须经历从潜能到现实的运动过程”。到了黑格尔以后,潜能变成了“自在”,潜能的实现变成了“自为”。“从潜能到现实,就是从‘自在’到‘自为’,把自在和自为的两个观念结合起来,我们就得到具体事物的运动”。

心理学家从潜意识的角度研究潜能,认为潜能是潜意识的一部分。弗洛伊德把心理结构分为三部分: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潜意识是主要的,并且潜意识的内容比意识丰富得多,也起着主要的作用。这可以用“海下冰山”来形容,隐藏在海平面之下的巨大的冰山是人们未发掘的尚待开发的潜意识,而那露在海平面上的冰山的一角是我们已经表现出来的能力,即显能,是极小的一部分。

由此可见,人的潜能是无限的。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认为,人生来就有学习的能力,就对世界充满好奇心。学习者总是渴望发展和学习。在合适的条件下,每个人所具有的学习、发现丰富知识和经验的潜能都能释放出来。

20世纪最重要的心理学成果之一是自我意象的发现,其发现者马斯威尔・马尔兹在《心理控制论:让生命充满活力的新途径》中指出:“不管我们意识到与否,我们每个人的脑子里都有一副自我蓝图或自我画像,在我们有意识的凝视下,它也许是模糊不清,但它确实存在的,每一个细节都完整无缺。”这种自我意象就是想象自我,为自己树立一个形象。一旦这种自我形象确立后,就变成一种潜在的巨大的推动力,激励人们去实现想象中的自我。从这个角度来看,潜能就是自我意象的能力。

刘奎林认为,潜能是潜在着的机能、技能、智力和能力的意思,大脑的潜能就是与大脑有关的智能、技能、能力的系统整合。因而大脑的潜能既具有社会性,又具有生物性。

由以上分析,我们知道,潜能是一种现在还没有显露出来的,在合适条件下可以被激发的,并对人的其他能力、行为产生重要作用的隐形能力。

二、人的潜能的属性

通过对潜能内涵的分析,可以得出,潜能有以下属性:

1.人的潜能是不断变化的。任何事物都处在绝对的运动之中,人的潜能也不例外,都处在某种“可能状态”中,它随着人的生理、心理的发展,社会、生态环境的变化,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不同,以及文化传统的改变而变化。正因为潜能的变化性,一方面,教育学家、心理学家、教师及家长应想尽一切办法深入分析各种“可能”的潜能,不仅要创造一定条件帮助学生实现已经拥有的潜能,还要帮助他们获取暂时还没有的潜能,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另一方面,潜能的变化会造成连锁反应。潜能的实现不是孤立的、毫无关系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即一种潜能的实现影响另一种潜能的实现。原有的潜能实现了,就会激发新的潜能的实现,这样,人的思维变得活跃开阔,因而又诱发更新的潜能实现。

2.人的潜能是能动的。谢弗勒认为,潜能的重构还取决于行动者的能动性的那一方面。行动者的能动性因素,使行动的实施或其他既定结果处于行动者的能力或控制范围之内。假如背景中不存在相关方面确定的阻碍因素,那么在行动者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如果他决定实现某一结果,他就可能会实现。所以,行动者能动性的具备就使具体的条件性预测成为可能。在这种预测中,主动性或努力是分析的核心。行动者能动性的增强提高了其努力的有效性,使目标的实现成为可能。

3.潜能具有社会性。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独立性表明人自由的一面,人的社会性则表明人不自由的一面,表明人受他人、社会制约的一面。人与人通过社会关系联结,构成人类社会。每个人都有多种社会关系:家庭关系、生产关系、政治关系,等等。在每个具体的社会关系中,个人与他人、集体、社会以责、权、利为内容相互协作、相互制约。每个人在多种社会关系中受到约束,承担多种社会责任。同理,人的潜能发挥即人的全面发展也受到各种社会关系的影响,比如,社会环境、组织气氛、生活条件、文化传统、个人经验,以及所接受的教育和培训等。

三、大学生潜能开发的路径

任何人都有成功的潜质,并且成功的种子就埋藏在人自己体内,等待着被唤醒。古今中外许多成功之士之所以能成功的奥秘不是他们具有超凡脱俗的本领,而是他们能够探求并开发自己的潜能。人的潜意识深处有着无限的智慧、力量,以及所需要的所有东西。因此,大学生应努力开发潜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力。

1.潜能的变化性要求把握学习的关键期。潜能是变化发展的,即每种潜能都处在“可能状态”之中,这就要求在开展学习、教育活动之前,学生、教师和家长都必须充分认识并具体分析各种“可能状态”的潜能。学习存在关键期。关键期这一概念是由奥地利习性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K・洛伦兹提出来的。他利用人工孵化灰色雁,并日夜观察它由蛋孵化成雁的过程,结果该灰色雁出生后不与伙伴一起行动,而是独自追赶洛伦兹。洛伦兹把这种行为称为“印刻现象”。这种“印刻现象”是一种快速的先天学习,发生在个体生命中一个短暂的关键期。客观刺激只有在这个时期内,印刻才能产生或者最为有效。如果错过了这一阶段,就不容易出现这样的好时机。由此可见,大学生的有效学习、潜能的实现都要抓住机遇,充分利用资源,在学习的关键期内尽可能掌握最多的知识。学生本身在确定关键期时起着核心作用,教师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主要是正确认识不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准确定位学生的学习关键期,从而适时为学生构建合理而有效的知识框架,起着“扶手架”的帮助作用,从而有利于导航学生的学习方向,增强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

2.潜能的能动性要求增加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潜能的能动性概念强调,行动者自己的主动性是保证某一结果实现的关键。大学生的学习尽管受外部条件的限制,但其自身的特点和价值观起主导作用。因此,如何培养大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增加学习的自主性成了大学教育的关键。首先,培养大学生的独立性。独立性是相对于依赖性而言的。对于学生的发展来说,学习是一个从依赖走向独立的过程。大学教育较之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的最明显的区别是大学教育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独立学习能力。独立学习是大学教育的核心。因此,大学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独立性,积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并创造各种机会发挥学生的独立性,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其次,增强大学生的自控能力。潜能的能动性要求学生规划各阶段能否学习、学习什么、怎么学习等问题,它突出表现为学生对学习的自我计划、自我调整、自我指导、自我强化,即在进行学习活动之前能确立明确的学习目标,选择正确的学习方法,安排合理的学习步骤,以及树立应达到的学习目标;在学习过程中,能按照预先的计划如期进行。自控性能规范学习者的学习行为,从而使学习者不断进取,持之以恒。最后,注重学习的内化。大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反复练习所接受的信息。若要提高大学生的潜能,促进大学生的学习,就要想方设法促使其将环境中其他有效主体支持进一步内化,纳入自己的选择范围。这样,大学生所接受的教育就成了自身的一部分。

3.潜能的社会性要求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潜能具有社会性,即学生潜能的发挥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因此,正确认识自我,充分利用外部条件是促进学习的重要途径。在这个世界上,认识自己才是最难的事情,这是因为自我是多层次的,并且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受到各种外在条件的制约。所以,客观地、正确地认识自我,对学习是很有帮助的。要正确地认识自我,就要恰当利用各种社会关系,经常和朋友或他人交流,了解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了解别人对自己所作所为的评价,从而认识客观的自我。在学习中,如不能正确认识自我,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就容易陷入迷惑之中。此外,通过与别人的比较,认清自己的优缺点,有利于明确自己的定位,保持现有的优势,集中弥补自己的不足和缺陷,从而提升自我,大学生尤其应重视这一点。由于以前的学习方法不再适用,也不能再依靠老师进行所有学习活动,因此大学生必须在自己感兴趣的基础上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此过程中,认清自我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因为他们必须留心周围同学、朋友,用心审视生命的轨迹(因为追踪历史可以知道现在和未来)来认清自己的强项和弱项,从而不失时机地促进学习。

人的潜能随着人自身的发展及其外部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大学阶段是大学生完善知识结构、学习专业特长、完善自我的重要阶段,因此,大学生应抓住机遇开发潜能,不断提高学习力。

参考文献:

[1]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1999年版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1179.

[2]谢庆绵.西方哲学范畴史[M].江西人民出版社,1987:103,106.

[3]伊斯雷尔.谢弗尔著.石中英,涂元玲译.人脑的潜能[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1,61.

心理学潜意识范文第12篇

关键词:网络广告形式、受众、潜意识、心理

互联网无疑是当今世界最具划时代意义的一种新生事物,随着它的高速发展,网络广告作为网站收入的主要来源而备受关注,并且被作为一个新广告媒体的代表而广受赞誉。网络广告从不景气的冷冬走向暖春,可以说是在广告诉求方式、受众心理探索上的理性思考过程。目前,网络广告也在寻求更合适的形式,以弥补现实处境带来的尴尬。其中,潜意识诉求成为网络广告使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策略,其目的是让消费者在毫不费劲的同时不知不觉地接受广告信息,并且激发消费者的潜在需要。对于潜意识,许多心理学家对它进行过解释,利用好这些解释对我们探求网络广告的诉求有很好的帮助。

关于网络广告受众潜意识的研究

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互联网的信息传播把人们紧密联系在一起,潜意识在此过程中发挥着一定作用。对于潜意识的研究,影响最大的恐怕是弗洛伊德,他充分认识到潜意识及其动力作用的重要性,并找到了研究它的方法,且对它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发展到今天,现代心理学理论也认为,人的心理结构是由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组成。

潜意识是指潜藏在我们一般意识底下的一股神秘力量,是相对于“意识”的一种思想。一些本能冲动、被压抑的欲望或生命力却在不知不觉的潜在境界里发生,因不符合社会道德和本人的理智,无法进入意识被个体所觉察,这种潜伏着的无法被觉察的思想、观念、欲望等心理活动被称之为潜意识。潜意识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1.能量巨大;2.最喜欢带感彩的信息;3.不识真假,直来直去;4.易受图像刺激;5.记忆差,需强烈刺激或重复刺激;6.在放松状态下潜意识最容易沟通。

潜意识如同“随风潜入夜”的春雨一般,对实现成功具有巨大的作用,博恩・崔西曾经说:“潜意识的力量比意识的力量大3万倍以上。”因为潜意识是形成人的一切思维意识的源泉,对人的动作、行为具有很大的控制作用,它影响我们的思考、感觉、行动的方式及我们的日常生活。比如我们在超市购买礼品时,就会下意识地联想到“送礼就送脑白金”的电视广告。因此我们在研究网络广告受众心理认知模式时,也应该充分把潜意识运用在网络广告视听效果的集成性和交互性上,使它在网络广告创意中发挥得淋漓尽致,为网民受众构筑一个宽阔的信息认知平台。

虽然人们意识不到潜意识活动的存在,但它对人的心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美国学者维克利于1957年在美国新泽西州的一个汽车影院里做的一个潜意识诉求实验,证明了广告信息在进入观众的潜意识当中,是潜意识的力量勾起了观众的购买欲望,让消费者在毫不费劲的同时不知不觉地接受广告信息,从而激发受众的潜在需要。从中我们也不难看出潜意识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巨大影响是令人惊叹的。网络广告作为一种新兴媒介广告,是在国际互联网站上通过图文或者多媒体方式旨在推广产品、服务或站点的宣传手段。在任何时候它都是通过不断在网页上出现,来向广大受众宣传自己的产品品牌,以强化品牌名称在受众心目中的印象为重要使命和责任。因此,网络广告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和特点,来提高其有效的关注率,并唤起人们的注意,进而把人们的潜意识注意转换为有意注意,最终达到有效地完成网络广告信息传播的任务和效益。通常来说,要想引起人们对某件事情的注意,首先就要让他进入潜意识注意的状态,然后发展成为有意注意。而在这其中,广告信息外在形式的刺激性成为潜意识注意生成的决定因素。网络广告也会出现这种情况,有时受众只会被跳动的广告图标、Flas、网络小电影广告等形式吸引,然后才会逐渐被引导到有意识地去注意详细的内容。打开以后才会有意识地去注意详细的内容。这种状况就属于从潜意识状态转化为有意识状态了。通过上面的例子我们不难发现,改变潜意识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就是通过不断的视觉感官刺激,将一些正面的信息或画面输入潜意识之中。所以,外部刺激对于受众来说是很关键的作用,而这一点对于传播者来说,恰恰是最应该研究和总结的。

网络广告中的潜意识分类

潜意识理论研究发展到今天,其分支庞杂。而运用到网络广告的潜意识形态多表现为镶嵌的视觉潜意识和听觉潜意识。

人们的视觉受到潜意识的影响。在判断物体整体特征时,无意识视知觉具有形状优势效应①。也就是说在潜意识状态下,人们会受到视知觉的刺激,它是“通过提供人所无法意识到的信息达到说服的目的”。②网络广告常用的一种方法就是镶嵌,镶嵌是视觉潜意识的一种,是运用高速摄影或喷墨技术插在某个画面上的微小的图像。当我们打开网站时,除了可以看到镶嵌在各个网页上大小不等的各种广告以外,我们还可以看到那些以极快速度弹出来的广告窗口,它有时还可以强制性地占据整个屏幕或不定向地游弋于网页之上。尽管这种广告形式令我们特别讨厌,但是它在无形之中还是刺激了我们的视觉细胞并引起我们下意识的注意,这有时能起很大的视觉冲击作用。如果这些网络广告符合我们的兴趣或当时的需求,就能引起我们有意识地去注意,从而达到一定的宣传效果。

听觉潜意识,顾名思义,是指诉诸声音的潜意识暗示。大量的心理学实际研究结果发现,阈下刺激对人的行为有很大的影响。这些研究中比较著名的就是威尔逊在1979年所做的“两耳分听”实验。这个实验证明“阈下刺激在不知不觉之中,仍然发生影响”。③在网络广告运用中多以企业形象广告多见。企业形象广告主要传递企业独特的精神、理念,而通过音乐特定的旋律、节奏,可以使网民在无意识的状态下领略隐约的企业文化。另外,也有将两者结合起来运用的网络广告,它将更全面地发挥潜意识对人的本能刺激。

因此,网络广告在制作和设计时应该注意:l.色彩鲜明醒目,标题简明扼要,图像清晰,点明主题,构图新颖独特,在较短时间内唤起受众的视觉潜意识注意。2.通过明快悦耳的节奏和旋律,刺激受众的听觉潜意识注意。3.运用新异刺激与强烈视觉对比的动画形象,并结合强烈劲爆的音乐,充分激发受众的视觉潜意识注意、听觉潜意识注意及触觉潜意识注意。只有这样才能照顾到受众的好奇求异心理,并以最新鲜最奇特的内容入题,来不断地激发受众的视觉、听觉等潜意识注意,使其在潜移默化中转换成有意识注意,最终网络广告肯定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潜意识在网络广告中的外延表现

早期网络广告的传播效果基本上都是通过点击率来衡量的,但事实上衡量网络广告效果的合适标准与主要依据并不是点击率,如果要是按照点击率作为衡量依据,那么很大一部分网络广告的效果就会被忽视。当网民看到网络广告横幅时,广告就已经产生了效果,而并非要亲自去点击之后才会产生效果。如果一个人能够完整地看完一个四五秒的banner,他就会了解这个广告的大概内容,该网络广告的目的就已经达到。目前,网络广告的形式除了交互式广告需要网民的点击参与外,大部分形式都是通过潜意识来达到广告传播效果的。其形式主要包括:网幅广告、文本链接广告、电子邮件广告、插播式广告、赞助式广告、伸缩式网幅广告、网上视频广告、网上流媒体广告、网上声音广告等。

从长远的角度看,目前的青年人是伴随着网络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他们对网络的依赖和忠诚度较之其他年龄层次的人更甚,10年后他们将成为最有能力的消费者。网络广告能否风光,一方面需要网络技术的创新带给人们新鲜感,另一方面需要消费者对网络广告的“再度宠爱”。从青少年心理特点来看,他们对未知事物充满好奇、冒险,对网络媒体的认知和接受程度高,因而,网络广告的潜意识作用更容易根植于青少年心中,这对于欲长期树立品牌形象或抢占下一代消费市场的企业广告(如SONY、NIKE)尤为有利。

今天,随着科技、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以Internet为传播媒介的这种崭新的大众媒体,正在悄然驶入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它以方便、快捷、交互性强的优势为人们所喜爱,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网络广告这种新的传播方式,既可以为不同的受众实施不同的广告宣传,也可以用图、文、声、像等多种形式传送多感官信息,并为消费者和广告商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潜意识现象广泛存在于网络广告之中,其力量和作用是巨大的,网络传播者应很好地掌握并使用人们的潜意识规律,提高网络广告的传播效果,使网络广告朝着健康正确的方向发展则是我们应该深思和研究的重点。

注 释:

①柯学、白学军、隋南:《视知觉无意识加工中的形状优势效应》,《心理科学》,2004(2)。

②刘晓红、卜卫:大众传播心理研究,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版,第155页。

③张春兴:《现代心理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56页。

心理学潜意识范文第13篇

关键词:潜意识行为 环境认知 情绪反射

检 索:.cn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on the influence and effect of subconscious behavior to environmental cognition. Stated from the basic conception of subconscious behavior, it summed up systemically, and debated from under these four aspects, including the guiding and immediate of emotional reflection to stimulate environmental cognition, the type of subconscious behavior reflection, the influence that subconscious behavior had on environmental cognition, as well as the environmental factor that potential emotion impacted on. Results show that human’s acquired experience and learning under subconscious could had great influence on environmental cognition, and owing to the difference of human subconscious behavior, people’s perception of circumstance is also different.

Keywords :Subconscious Behavior, Environmental Cognition, Emotional Reflection

Internet :.cn

潜意识行为是人们在认识事物时产生的一种非主体思想支配的、少有自悟的、潜在的行动和习惯性动作,它受潜在情绪的影响。潜意识被莱布尼茨称为“次要知觉”[1],它虽未被认知主体意识到,但却对心理机能造成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的行程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文化、个体行为习惯、环境刺激、本能反应等多种因素。同时这些因素也使人在感知事物时头脑中形成对事物取舍或评判的前意识[2]。这些内容会被人进一步梳理加工逐步结成可被语言表达、在头脑中清晰可鉴的意识。在环境认知的过程中潜意识行为表现为不同人对不同环境具有不同的认知习惯、接触方式以及评价标准,通过主体表皮性的认识内容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不同人对同一环境会产生极有差异的评价和观点。

潜意识作为人的元初认知对人的内心有一定的暗示和影响作用。它可以在形成认知前,使人脑具备察觉导向进而指导意识的关注点[3]。人的意识里会既存一部分对已知事物的善恶判断,在认识的过程中,人会带着这些观念去理解庞杂环境中的方方面面[4],进而,会对既有现实形成或喜爱、或厌恶、或适应、或紧张的不同的评价。在这个过程中,潜意识是富于首发性和暗示性的部分,它以一种似是而非的方式影响人的行为,形成思维习惯或暗示[5],使人对环境产生心理或生理上的感知[6]。因此研究潜意识情绪的影响作用,再进一步分析它们如何形成于人的生活环境、如何促动人的行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不同个体为什么对同一环境具有差异性评价。

一、情绪反射的先导性与直接性对环境认知的刺激

情绪反射是某些因素作用下,人在感受周围事物时自然产生的一种情感上的反应。通常我们把这种反应归结为一种潜意识行为,在这里情绪产生于一个无意识的过程,也在人的后期生活中逐渐完善、发展或转化,因此它有一定的自主性,如普拉奇克所述:“情绪在发生上经常处于心理活动的前沿,有机体遇到事情,情绪先触发;有机体做事,先要经受情绪监察。可见,情绪发生于有意识的行为之前,这样看来,固有的情绪会在人认识环境、感受环境中自觉被激发出来,在这样的情形下,情绪会与周围事物产生新的互动与碰撞,认知者的潜意识行为会因感情因素而被导引,潜藏的先导性刺激被瞬时激发出来,可见情绪是早于认知过程而直接发生的神经控制。同时,情绪也是一种条件反射,他会在人与事物的接触中通过刺激记忆而习得,其中深刻的刺激有时仅有一次就被人终身难忘。

二、潜意识情绪反射的类型

依据情绪反射的现象来看,情绪反射大致有二种反映状态,一类是有一定意识察觉的情绪发射,这种发射多建立在一定的认知背景中,另一类则是认知者完全无意识感的情绪发射,在这二者中前者知道自己的情绪反射是因何刺激产生的,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潜意识已经逐步转化为一种可知的思维习惯,认知者会依据已有的信号来激发和诱导自己的情感。因此在对环境的感知上趋向于一定的系统性,方向性,并逐步向意识认知的形态靠拢。后者则完全不知道自己的情绪发射因何而生,由何而来。在这样的条件下,偶然性的环境刺激和突变性的环境变化会导致感受者在情感上的全新反应,这个阶段属于潜意识的激发与刺激阶段,它具有较强的本能反应和情感驱动性。而针对情绪的形式而言,无意识的感知对情绪的影响要更为深刻。因此,当一个人进入一个未知的环境中,周遭事物的刺激,可以产生潜在的环境判断,这些观念也会影响他今后对此或类似环境的印象和理解。

三、潜意识行为对认知的影响

潜在的情绪常被心理学人士看作影响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对人行为的影响有时表现为积极的促进,有时则导致消极的后果。这因为人的脑思维必须具有一定的认知模式和评价标准。这是一种先验框架,用康德的话来说就是认识图式,它的样式取决于认识者所处的环境状态和个人辨识能力,认识模式的形成和其发生作用的过程都是潜移默化的。当这种思维形成定式,它便自主的影响人的判断和行为,其中积极的心理暗示诸如喜爱、欢乐、愉快、轻松会使人在形成思维定式时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也被人本能的在遇到类似的心理感受时对周遭环境产生好感,对一些事物形成主观的良性认知。譬如,无论在公园或是花房只要闻到花的芳香就有心旷神怡的满足感,而鲜花也成为一种美好的印记留在心田,这也会大大的推动个体喜欢接近鲜花的行为。相反,消极的心理暗示会引发人对事物及环境的厌恶感,甚至形成一定的心理障碍,在有些时候这些不良的潜意识会导致人行为上的过失与错误,包括一些判断和认识上的错误,而这种错误会形成或发展为一种条件发射,当某个人处在某种情绪或环境中时就会自然的,不假思索的产生一种对立感即使摆脱了周遭的不快,来到一个新的环境,只要碰到能激发这种不良情绪的元素,他的反感情绪还会不由自主的产生。

四、影响潜在情绪的环境因素

人的潜在情绪虽未形成明确的意识,但也绝非凭空产生,除先天的本能外,它是经由人的学习行为在后天形成的感知基奠。如学习者接触到的政治、法律、艺术、科技等知识都会对其社会和文化认识产生影响,也会影响他后天形成的潜意识。在人评判事物之初,这些内容是以潜意识的状态存在的,但久而久之,这种潜意识也可转化为意识层面的东西。在人的生活环境中可形成这些意识暗示的内容很多,在这里简要的将其总结为以下三方面:

(一)个体所在的群体观念

如荣格所说:“集体无意识,不像个体无意识那样依赖个人经验而存在。它从不为单个人独有,它的存在毫无例外的要经过遗传。”在这里集体的潜在意识是经验性的,换句话说,它是长期以来前辈经验的存储,它源于经验者的生活经历和生活轨迹,并将其观点深入到其所在的社会群众中。如儿时看到狂风四起,乌云密布,我们会自然的联想到雷雨一样,许多先验性的东西在我们孩童时就因祖辈的暗示和传教先印在脑海中。而其中一些观念具备一定的社会性质,他在社会环境中被认可和推崇。

(二)个体所在的时代影响

时代的烙印具有一定的历史性。处于不同年代的个体会对同一事物产生不同的认知和评价。这些暗示与潜在影响主要由所在年代的主导思潮来决定。由于不同年代的阶段特性,人的认识也会有极大的局限性,这也是由个体所在年代的思想水平限定的。这种环境因素可谓是历史环境因素,以环境评价为例。早在汉晋时代因政治的动荡,隐居、避世和山林之趣是择建一个雅居的要旨。而诉求公共效益和环境保护的今天,一个好的栖息之所需具备可提供公共交流、休闲的场所和空气质量、绿地率都达到要求的品质。

(三)个体遭受的环境刺激

环境刺激有时被看做一种外界干扰,它也是认识个体在后来的学习、生活中遭受较重大的心理触动而萌生的心理变化。这种变化与个体的认知方式有密切联系,这涉及一个人先天的大脑机能和后天养成的理解能力,有些个体在面对刺激时,因先天人格、情绪的缺欠会引发一些偏颇的认知,情绪上表现为激进、暴躁、难以释怀。而后天理解能力的提高则有助于一些个体在待人接物的过程中改变自身或极端、或自我的认识,用坦然的心态面对环境的不足,这就是个体差异对同一事物的不同认识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外界环境的干扰刺激了人的神经。引发了人的心理感受,这种感受因感知者前期不同的遭遇、背景和心理特性会引发不同的认识效果,进而对环境产生不同的评价,也因情绪导致人在环境中的差异。

综上述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人在认识事物之初是带着主观情感去看待一个崭新的环境。这种情感在不经意之间发生于人的认识之初或之前。因认识者个体差异和先前的经历、经验,这种潜在情感有时可被人感知、提炼为意识,而很多时候却形成了一种潜藏的心理暗示,未被认识者明确感受。形成这种潜意识的因素有很多,对成人来讲,后天的经历、学习会使他在接受社会历史、文化、知识的过程中对其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这会使个体在认知环境时因个人意识形态的差异产生不同的感触。同时,面对全新的环境,新的刺激也会给不同性格、经历的人在脑海烙下不同的印记或引起某种对过去的记忆的回忆。

项目来源:重庆邮电大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K2012-123)

注释

[1] 黄和林.论潜意识的存在性及其作用[J].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4,6(3):52-56.

[2] 张浩.论潜意识或无意识认识[J].东岳论丛,2007,28(4):126-130.

[3] 时光.论潜意识的认知功能[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1:34-40.

[4] 傅婕,赵江红,谭浩.基于潜意识和行为习惯的交互设计启示性[J].包装工程. 2013,34(2):50-52,86.

心理学潜意识范文第14篇

【关键词】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意识;潜意识;梦

【中图分类号】 R7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8231(2011) 07-0416-02

1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基本理论评述

弗氏认为,人的精神或心灵具有复杂的结构。在人的精神中,除了有意识的情感、思维和意志以外,还包括无意识的情感、思维和意志。“我们有两种无意识,一种是潜伏的,但能够变成意识;另一种是被压抑的,在实质上干脆说,是不能变成意识的。”前一种是以记忆的形式保存的过去的观念或经验,因与现实关系不大或根本没有关系,遂被逐出意识领域。但如有需要,这些被暂时忘却的记忆可以通过集中注意力或加以提醒而被召回意识层。所以,他称之为“潜伏”的“无意识“或“前意识”。后一种是指潜藏在精神结构深层的、为人所意识不到的心理过程,它是人的各种原始冲动的储藏库。

弗氏认为,完整的心灵由潜意思、前意识、意识三个系统构成。前意识位于潜意识和意识之间,它的角色就像一道屏障,阻隔了潜意思与意识的沟通交换,而且控制着和检查着潜意思的流动。意识效果不过是潜意思的一个遥远的、次要的精神产物。潜意思是心灵的真正精神实质。

在此理论架构基础上,弗氏又发展了自己的精神分析概念,他认为人格或人的精神主要分成三个基本部分,即本我、自我和超我。他把人的动机归纳为饿、渴、睡、性等,其中占主导地位(本我)。但本我往往受到道德、社会法规等现实条件的制约(超我),受到压抑得不到纾解的冲动而透过梦、失语等形式来寻求满足。

在精神分析学说中,弗氏对于梦的阐述里认为梦是完全有意义的精神现象,每个梦都不是无意义的,梦是通向我们认知潜意识工作的途径,梦既不是神谕,也不是毫无意义的生理现象。梦是愿望的达成。弗洛伊德认为,我们每个人在自己心灵内部均有两种心理系统,第一个在梦中表现为愿望的内容,第二个则扮演着检查者的角色,对前者的愿望加以检查、压抑、变形,这形成了梦的改装。有些梦中不愉快的内容只不过是愿望造成的变相和改装。一个愿望的达成往往隐蔽另一个愿望的达成,只有经过最后层次的分析才能找出最早时期某种愿望的达成。弗氏认为,梦所表达的是某些特定的潜意识幻想的产物,多为性本能冲动的变相满足,并认为这便是梦的本质所在。

2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缺陷

要分析弗氏精神分析学说的缺陷还都从另一位心理学家荣格说起,他在谈到弗洛伊德的学说时用了一个词“偏激”,并说弗氏的学说之所以显得偏激是因为他“大部分理论只是根据心理症的事实而推敲研究出来的,它的适用性当然也就仅限于那些情况而已”,荣格认为,弗氏心理学的病态症结在于,其学说只观察那未被人批评过的,或者甚至是属于潜意识的世界,这样一来,就将人的经验范围以及了解力加上了一个相当大的限制。荣格对于精神分析的理论分歧并不是凭空的,荣格让我们看到了另一个精神分析的向度。具体概括起来,弗氏精神分析学说的缺陷主要有以下两个大方面:

(1)以生物性为人类心灵的本质而欠缺对其他因素的考量

在弗氏著述中,他总在告诉我们这样一条信息:力比多是人类心灵的决策力。他认为人出生时就有,是人格发展的动力,梦也受支配,甚至文学艺术创作也是象征性地满足,这样的臆断多少显得让人乍舌。他的泛性论和他过度的对动物性的强调,使得他忽略了在构造人之心理和心灵过程中的其他因素的力量。人的心灵活动并不单一性的归结于“”的压抑,它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如,社会性对于人的影响,甚至还有神学的影响等。因为,人的心灵活动是负责的,它的运作机制不可能只取决于某一种去向。

按照精神分析学说,弗氏认为潜意识是本质和人类心灵的真相,意识只不过是潜意识的外在表现方式。但为何不能把意识与潜意识之间的关系看成是意识对潜意识(或生命本质)的找寻?潜意识只是现世外部世界与意识的反导向运作机制,它是为了表现意识中的灰色地带的?或潜意识是被压抑的意识,是意识的沉积和压抑?

在关于神经病病因的分析中,弗氏指出,神经病病因有三种:(1)性的剥夺,这是最普遍的条件,代表体外的偶然因素;(2)力比多的执着,代表着内心的成因;(3)自我的发展既拒斥了力比多的特殊的激动,缘此产生了矛盾的易感性。由此看出弗氏把精神病的病因主要归咎于了力比多的未满足上,这样的定论欠缺实证主义的论证。

(2)弗洛伊德学说因其主观性而欠缺事实验证

对于意识,我们不能靠实证科学和实验在仪器下进行全知的窥探,只能依靠学理分析以及逻辑方法,因为研究主体是主观的人而不是没有思维认知的科学仪器,所以无论是方法抑或最后的结论,都显得不直观,不科学。而弗氏的精神分析学说就是建立在他自己的主观论述中的,即便他也举列了许多案例,但正如荣格所说的,弗氏的大部分理论只是根据心理症的事实而推敲研究出来的,它的适用性当然也仅限于那些情况而已。难怪爱因斯坦在见到弗氏时会说:“直到最近,我还只能理解您的思路中的思辩力量,以及这一思想给这个时代的世界观所带来的巨大影响。据我判断,只有用压抑理论才能对它们作出解释。我很高兴自己遇到了这些例证。因为,当一个伟大而且美丽的构想与现实相吻合的时候,它总是令人愉快的……”。

弗氏的理论观点很多是出于主观的构思和纯粹的逻样演绎。所以对其结论往往难以进行客观性验证。虽然不能证实的理论并非不能成立,但这毕竟大大降低了他的学说的科学性和说服力。弗洛伊德主要通过对精神病人进行分析研究,对此,有人尖锐地指出:对残废的、发育不全的、不健康的样本的研究只能产生一种“残废的”心理学和哲学。这种评价不无道理。

参考文献

[1] (奥)弗洛伊德著,周艳红,胡惠君译.梦的解析[M].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

[2] (奥)弗洛伊德著,杨韵刚译.弗洛伊德心理哲学[M].九州出版社,2003年版.

心理学潜意识范文第15篇

关键词:跆拳道;意识潜力;作用

意识在心理学中定义为人所特有的一种对客观现实的高级心理反应形式,是具体事物的存在、运动和行为表现出来的普遍性规定和本质,是每个具体事物普遍具有的自主、自新、自律的主体性质和能力。在体育训练中,它是借助于第二信号系统而实现的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具有自觉性、能动性、创造性等特点,发挥着调节、控制、指导的作用。

一、意识潜力形成阶段的特点

意识与潜力是两个相互联系的整体,潜力是意识的形成基础和内在条件,意识是潜力发挥的动力和推手。但对于意识潜力而言,其形成和作用的发挥有着阶段性的特点,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跆拳道训练中发挥意识潜力的前提就是要尊重其特点,有计划地发挥其积极作用。

意识潜力形成初期,是在训练中人体对外界的刺激,对各类信息获取后所引起的大脑皮质细胞强烈的兴奋。在这一时期,运动员对所学动作还没有完全掌握,肌肉感受性低,对动作要领掌握不正确,协调性不强。特别是对跆拳道项目而言,其要求身体协调性高,而在这一时期,由于意识潜力尚未完全建立,导致动作常常出现变形、僵硬等问题。

从生理学角度而言,在这一时期由于运动员对外界信息获取较多,对运动技能掌握相对熟练,一些不协调和多余的动作得到改正。大脑皮质运动中枢内兴奋和抑制过程逐渐集中,完成的动作在空间和时间上日趋清晰准确,动作基本定型。

在这一阶段,运动员对相关动作的掌握更为熟练,对动作要领和细节的把握更为准确,动作连贯性更为顺畅。从生理特点上讲,此时大脑皮质对相关信息有着更为深刻的记忆,能够在头脑中形成较为全面准确的信息反映,并能够有意识地激发个人的潜能,使运动员能够在训练中迅速明确地形成适应个人特点的技术风格,提高训练质量。

二、在跆拳道训练中发挥意识潜力积极作用应把握的关键环节

在跆拳道训练中发挥意识潜力作用,是借助于教练员的语言传授经验,依赖于学生的感知、思维能力和运动表象的形成以及第一、第二信号系统的相互作用,通过训练和培养而实现的。通过教练员对运动员有意识的训练和培养,就可以改善其自身的神经活动的机能,提高反应能力,使他们建立起复杂的、连锁的、本体感受性的运动条件反射,真正融会贯通教练员的意图,并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动,进而充分发挥教练员和运动员的主观能动性,使之在训练中更有目的性、方向性、创造性。

意识潜力作用的发挥是潜在的,对运动员心理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一旦出现畏难和焦虑心理,会使得训练质量难以发挥应有的效果。对此,在跆拳道训练过程中,要注重中积极的方式进行引导,发挥意识潜力的正面作用,克服其存在的消极影响。

1.在训练中鼓励运动员参与到训练活动中,教练员要多倾听运动员的心声,特别是在跆拳道训练初始阶段,运动员对训练内容掌握不熟练,因此,要鼓励运动员参与到训练中可以为其创造良好的环境,促进训练效果的达成。

2.在训练阶段后期可以让运动员之间进行相关的交流,引导相互间思想的沟通,从而加深对训练内容的理解,使各自的意识潜力能够得到更为有效的成长。

3.要把握意识潜力形成的特点,通过语言提示、肢体训练等方面逐步加强对意识潜力的感受,鼓励运动员克服困难,消除害怕心理,提高心理的承受力,从而在头脑中愿意接受新的事物。

4.要按照动作规律,分析动作特点,把动作的个性要素概况为整体的动作系统,运用“阻力加助力”等练习反复,经过反复训练,提高肌肉感受力和耐久力,使之达到训练的要求。

5.通过教学比赛、观看比赛录像等方式,让运动员在实践中增强判断的准确性,对自身的意识潜力不间断地进行反思,提高动作的预见性,掌握训练的主动性,提高训练的目的性。

三、注重用专项的意识训练提高意识潜力作用发挥的效益

做好意识训练能够有效地促进意识潜力的提高。如表象训练与相关训练,表象训练是运动员有意识地系统地在脑中再现已形成的运动动作表现,而想象训练是以原来的实践表象为基础,想象和模拟未来比赛的情况,在头脑中演练战术及变化。这些训练,完全是在意识支配下在头脑中进行的,对于增强运动意识具有明显的作用,由于不费时,不需更多条件,因此,可以安排在技术、战术训练中进行。跆拳道运动作为一种当前较为流行的体育项目,对运动员反应速度、动作连贯性等方面有着独特的要求,因此发挥意识潜力的积极作用能够有效促进运动员的反应速度,对跆拳道训练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意义。

参考文献:

[1]常辉.浅谈体育教学训练中潜意识的培养[J]中国外资,2010(2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