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初级财会实操培训范文

初级财会实操培训范文

初级财会实操培训

初级财会实操培训范文第1篇

    1.信息化管理的需要。电力企业财务信息系统是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系统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电力企业财务信息化知识更新速度快,操作要求高,企业对会计人员在信息系统的操作应用、会计数据分析等方面的业务能力要求也相应提高,会计人员只有持续学习,定期接受后续教育,才能适应财务信息化管理工作需要。

    2.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的需要。会计工作是经营管理工作的基础,会计信息质量直接关系到企业生产经营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提高会计人员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加强会计人员后续教育,是做好会计基础工作,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关键。

    3.防范经营风险、提高企业整体效益的需要。目前,部分电力企业会计岗位存在兼职、业务交叉的情况,严格履行会计业务的审核、复核、监督环节显得尤为重要。在后续培训中有针对性地加强这些环节的内部控制制度学习可以提高会计人员的内部控制风险意识,及时发现并纠正财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有效保护企业的资产安全和完整,促进企业整体效益的提高。

    二、加强会计人员后续教育的主要措施

    1.认真履行财政部门规定的后续教育课时要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规定》(财会〔2006〕19号)要求,“会计人员每年接受培训(面授)的时间累计不应少于24小时”,“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会计理论、政策法规、业务知识、技能训练和职业道德等”。电力企业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应严格履行“规定”,科学合理安排后续教育课程及培训内容,定期邀请有关专家,结合最新财税领域的一些政策变化进行专项培训。

    2.有针对性地开展会计后续教育。

    2.1加强行业会计知识培训。电力企业会计有其行业特殊性,现阶段的电力企业会计高度依赖信息化,在ERP环境下并运用财务管控等系统的核算手段。电力企业会计人员的后续培训,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ERP、预算执行等方面的知识、技能培训,将电力企业会计信息系统新的新的会计核算规定、新的管理要求,进行统一学习、贯彻,提高业务协同水平和处理质量。

    2.2对不同层次会计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教育。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分为高级、中级、初级三个级别。由于会计人员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经验层次结构不同,应针对不同级别会计人员分别组织后续教育培训。初级会计人员的基础培训,应着重满足新进会计人员及初级会计人员的理论和实际操作能力学习需要,巩固专业技能。对于中级会计人员,除了开展向复合型会计人才发展的理论知识培训和技能型培训,还要锻炼这些会计人员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有较高的财务管理目标,以打好财务队伍坚实基础。而高级会计人员或财务负责人后续教育,则不仅从微观角度培训会计知识,还要从宏观经济角度加强学习,如金融及证券知识、经济合同法律法规知识、理财知识等,从更高层次提高这部分人员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驾驭能力。

    2.3后续教育培训形式多样化。根据会计人员后续教育内容不同,可以采取多种教育培训形式,如邀请财税专家开展财税法规等专业理论知识讲座、行业内优秀会计培训师特色知识培训,还可以组织学习交流、上机操作培训、远程在线培训、专业调考等多种形式,活跃培训氛围,扩大教学规模,解决工作和学习的矛盾。

初级财会实操培训范文第2篇

1.信息化管理的需要。电力企业财务信息系统是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系统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电力企业财务信息化知识更新速度快,操作要求高,企业对会计人员在信息系统的操作应用、会计数据分析等方面的业务能力要求也相应提高,会计人员只有持续学习,定期接受后续教育,才能适应财务信息化管理工作需要。

2.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的需要。会计工作是经营管理工作的基础,会计信息质量直接关系到企业生产经营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提高会计人员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加强会计人员后续教育,是做好会计基础工作,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关键。

3.防范经营风险、提高企业整体效益的需要。目前,部分电力企业会计岗位存在兼职、业务交叉的情况,严格履行会计业务的审核、复核、监督环节显得尤为重要。在后续培训中有针对性地加强这些环节的内部控制制度学习可以提高会计人员的内部控制风险意识,及时发现并纠正财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有效保护企业的资产安全和完整,促进企业整体效益的提高。

二、加强会计人员后续教育的主要措施

1.认真履行财政部门规定的后续教育课时要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规定》(财会〔2006〕19号)要求,“会计人员每年接受培训(面授)的时间累计不应少于24小时”,“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会计理论、政策法规、业务知识、技能训练和职业道德等”。电力企业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应严格履行“规定”,科学合理安排后续教育课程及培训内容,定期邀请有关专家,结合最新财税领域的一些政策变化进行专项培训。

2.有针对性地开展会计后续教育。

2.1加强行业会计知识培训。电力企业会计有其行业特殊性,现阶段的电力企业会计高度依赖信息化,在ERP环境下并运用财务管控等系统的核算手段。电力企业会计人员的后续培训,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ERP、预算执行等方面的知识、技能培训,将电力企业会计信息系统新的新的会计核算规定、新的管理要求,进行统一学习、贯彻,提高业务协同水平和处理质量。

2.2对不同层次会计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教育。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分为高级、中级、初级三个级别。由于会计人员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经验层次结构不同,应针对不同级别会计人员分别组织后续教育培训。初级会计人员的基础培训,应着重满足新进会计人员及初级会计人员的理论和实际操作能力学习需要,巩固专业技能。对于中级会计人员,除了开展向复合型会计人才发展的理论知识培训和技能型培训,还要锻炼这些会计人员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有较高的财务管理目标,以打好财务队伍坚实基础。而高级会计人员或财务负责人后续教育,则不仅从微观角度培训会计知识,还要从宏观经济角度加强学习,如金融及证券知识、经济合同法律法规知识、理财知识等,从更高层次提高这部分人员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驾驭能力。

2.3后续教育培训形式多样化。根据会计人员后续教育内容不同,可以采取多种教育培训形式,如邀请财税专家开展财税法规等专业理论知识讲座、行业内优秀会计培训师特色知识培训,还可以组织学习交流、上机操作培训、远程在线培训、专业调考等多种形式,活跃培训氛围,扩大教学规模,解决工作和学习的矛盾。

3.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维护国有资本权益。电力企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属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企业。电力企业会计人员肩负着维护国有资产安全完整的责任,不仅要有过硬的业务素质,还要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标准。财政部1996年6月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规定,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内容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爱岗敬业、熟悉法规、依法办事、客观公正、搞好服务、保守秘密。”电力企业会计人员接触到的工程项目多,资金量大,面临的诱惑多。电力企业不仅要完善内部控制制度,防范会计人员职务犯罪,还应组织开展多种教育形式,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使会计人员自觉树立良好职业道德品质,经得住诱惑,廉洁清正,主动维护国有资本权益,珍惜来之不易的工作。

初级财会实操培训范文第3篇

1.信息化管理的需要。电力企业财务信息系统是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系统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电力企业财务信息化知识更新速度快,操作要求高,企业对会计人员在信息系统的操作应用、会计数据分析等方面的业务能力要求也相应提高,会计人员只有持续学习,定期接受后续教育,才能适应财务信息化管理工作需要。

2.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的需要。会计工作是经营管理工作的基础,会计信息质量直接关系到企业生产经营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提高会计人员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加强会计人员后续教育,是做好会计基础工作,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关键。

3.防范经营风险、提高企业整体效益的需要。目前,部分电力企业会计岗位存在兼职、业务交叉的情况,严格履行会计业务的审核、复核、监督环节显得尤为重要。在后续培训中有针对性地加强这些环节的内部控制制度学习可以提高会计人员的内部控制风险意识,及时发现并纠正财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有效保护企业的资产安全和完整,促进企业整体效益的提高。

二、加强会计人员后续教育的主要措施

1.认真履行财政部门规定的后续教育课时要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规定》(财会〔2006〕19号)要求,“会计人员每年接受培训(面授)的时间累计不应少于24小时”,“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会计理论、政策法规、业务知识、技能训练和职业道德等”。电力企业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应严格履行“规定”,科学合理安排后续教育课程及培训内容,定期邀请有关专家,结合最新财税领域的一些政策变化进行专项培训。

2.有针对性地开展会计后续教育。

2.1加强行业会计知识培训。电力企业会计有其行业特殊性,现阶段的电力企业会计高度依赖信息化,在ERP环境下并运用财务管控等系统的核算手段。电力企业会计人员的后续培训,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ERP、预算执行等方面的知识、技能培训,将电力企业会计信息系统新的新的会计核算规定、新的管理要求,进行统一学习、贯彻,提高业务协同水平和处理质量。

2.2对不同层次会计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教育。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分为高级、中级、初级三个级别。由于会计人员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经验层次结构不同,应针对不同级别会计人员分别组织后续教育培训。初级会计人员的基础培训,应着重满足新进会计人员及初级会计人员的理论和实际操作能力学习需要,巩固专业技能。对于中级会计人员,除了开展向复合型会计人才发展的理论知识培训和技能型培训,还要锻炼这些会计人员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有较高的财务管理目标,以打好财务队伍坚实基础。而高级会计人员或财务负责人后续教育,则不仅从微观角度培训会计知识,还要从宏观经济角度加强学习,如金融及证券知识、经济合同法律法规知识、理财知识等,从更高层次提高这部分人员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驾驭能力。

2.3后续教育培训形式多样化。根据会计人员后续教育内容不同,可以采取多种教育培训形式,如邀请财税专家开展财税法规等专业理论知识讲座、行业内优秀会计培训师特色知识培训,还可以组织学习交流、上机操作培训、远程在线培训、专业调考等多种形式,活跃培训氛围,扩大教学规模,解决工作和学习的矛盾。

初级财会实操培训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三农”问题 农村劳动力转移 职业培训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型升级转型时期,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面临着结构性的供需矛盾,阻碍着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进程。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培训,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是有效缓解就业供需结构性矛盾、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手段。

一、农村劳动力的现状

由于历史的原因,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总体文化素质偏低,劳动力以初中及以下为主,而且,绝大多数缺乏职业技能培训。根据国家抽样调查统计,2004年,全国农村6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约为7年,仅相当于初中一年级水平;在农村劳动力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87.04%,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的占12.18%,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0.77%。根据教育部的有关统计,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教育或培训的占3.4%,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占0.13%,接受过短期培训的占20%,其中接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只占9.1%,没有接受过任何培训的占76.47%。另一方面,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企业对劳动力的要求不断提高。根据原劳动和和社会保障部课题组的调查,企业87.7%的新增岗位要求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其中23.8%的岗位要求达到高中以上文化程度;37.3%的岗位需要初级工以上的技能水平,其中9.2%的岗位需要达到中级工以上的职业资格。而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中, 45.3%的人没有接受过任何培训,25%的人只接受过不超过15天的简单培训,接受过正规培训的人员仅占13.1%。企业招聘员工的条件要求与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自身素质之间存在一定差距。

二、当前职业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1.思想认识不到位,农村劳动力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

一方面,有些地方、部门和企业领导对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认为教育培训是农民自己的事情。重经济指标,轻教育培训的现象较为普遍,没有认识到职业培训对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以及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没有认识到加强职业培训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由于文化知识所限,农民还没有认识到教育培训对自身长远利益的影响,加之培训的成本较高农民难以承受,少数培训机构的办学形式、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实用性,增加了农民对培训后就业预期的不确定性,因而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

2.培训经费严重不足

由于职业培训的特殊性,职业培训对实习、实训条件的要求很高,而实习实训需要投入的成本较大。据调查,培训1个农民工,需要3个月左右的时间,费用约1000元;职业学校培训1个学生2年~3年,花费近10000元。按照财政部、农业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财政补助资金管理办法》,“培训补贴资金由地方财政和中央财政共同承担,以地方财政为主。中央财政根据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办公室确定各省示范性培训任务,平均每期每人按100元的标准补助。”尽管从2004年开展阳光工作以来,中央和地方逐年加大资金支持力度,但由于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数量巨大,地方财政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地方财政有限,农民培训的人均补贴标准与实际之间有较大差距。经费短缺制约了培训机构办学条件的改善,导致师资队伍的不稳定,影响了培训规模的扩大和质量的提高。

3.培训形式单一,培训内容与生产实际脱节

有的培训机构,特别是一些技工学校、中职学校注重学历教育,而轻视技能培训或者技能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学习时间过长,加重了农民的经济负担;有的培训机构没有考虑到农民培训的特殊性以及农民文化素质低的实际,强调文化知识教学而忽视职业技能培养,强调课堂系统理论讲解而轻视技能操作;有的培训机构忽视引导性培训,教学中很少涉及到对于法律法规、城市生活常识、市民意识等知识,致使很多新到城市转移就业的农民工不适应城市环境;有的培训机构不是从自身实际出发,没有在对市场进行认真的调研后确定自身的市场定位,而是人云亦云,盲目设置专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4.办学条件参差不齐

有的培训机构教学设施落后、实习实训仪器设备简陋,有些教学仪器甚至是淘汰产品,与新工艺、新技术、新技能用工培训的要求极不适应;有的培训机构师资匮乏,特别是既懂一定的理论知识,又具有实践操作能力、了解企业培训需求的“双师型”教师奇缺,难以保证正常的培训质量;更有少数培训机构以培训为晃子,坑蒙拐骗,损害农民利益。

三、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农村劳动力转移,一方面可以缓解农村人多地少的矛盾,促进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另一方面,劳动力的外出可以带回先进的思想观念、信息、资金,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因此,各级政府应充分认识到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重要性,把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列入议事日程。同时,加强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制订并落实相应的职业培训规划和政策措施,加强对培训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充分发挥社会各部门、各方面的优势,有效地提高管理水平,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2.建立职业培训的长效管理体制和评估机制

进一步完善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组织领导机构。建立起由农业部门牵头,其他部门配合的统筹协调的领导体制和分工负责、相互协作、相互制约的工作推进机制,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数量和质量纳入地方政府、部门、企业领导干部的考核之中。

建立多元化的农民培训投入机制。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农民收入整体水平较低,而农民的转移培训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因此,对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经费应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用人单位、农民个人以及其它社会力量共同承担的合理的、多元的投入机制。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要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经费纳入财政经常性预算科目,加大对农民参加培训的补贴力度,并且根据国家和地方经济的发展适时予以增加。制定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激励机制,对社会声誉好、质量高、办学规范的培训机构以及积极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其它社会力量,政府应提供优惠政策给予支持。

完善培训经费发放机制。建立培训经费与培训质量、就业效果挂钩机制,培训经费与用人单位分摊机制。根据不同的培训类别、培训专业、培训时间确定培训成本,在此基础上确定政府、用人单位和农民个人的培训费用比例,经培训合格并实现就业的,按事先确定的比例支付培训费用。

建立行之有效的教育培训评估机制。国家应出台有关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评估体系,对其办学条件进行明确,在此基础上对现有的教育培训机构进行科学评估,规范办学行为。积极扶持办学条件好,社会声誉高的培训机构,努力培育一批有市场前景、办学规范的培训机构,坚决取缔不具备基本办学条件、以赢利为目的、坑害农民的培训机构。

3.整合培训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目前,我国需要转移培训的农村劳动力数量巨大,而国家财力、教学资源等又极其有限,为解决这一矛盾,应进行资源整合,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各地要树立全局观念,对农民培训要统筹规划,精心布置,要用系统的观点整合转移培训的财务资源、教育资源和环境资源,形成1+1>2的效果。政府应在广泛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借助培训评估结果以及各培训机构的具体情况,对各培训机构的培训专业、项目进行统一布暑。各培训机构应根据自身实际,有选择地设置培训专业,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突出重点,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改善教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力争形成特色和优势,进而形成品牌。另外,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在规范办学行为的前提下,鼓励和支持那些热心教育培训事业、有一定经济实力的社会力量以各种形式参与劳动力转移培训,实行公办与民办并举,多渠道、多形式、多规格的办学。  4.创新办学模式,改革教学内容

鉴于农民参加职业培训的目的是为了就业,以及农民的文化素质偏低,时间分散的实际。在培训的形式上,应以短期培训为主,变书本教学为实用操作、技能传授,尽量减少理论知识的讲解;变课堂教学为现场教学,直接传授新技术、新工艺的使用规范,新仪器、新设备的操作章程。其办学形式既可利用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地区培训机构在信息、教学条件等方面具备的优势,加强与他们的合作,采取东西结合的方式,实行中西部培训机构与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联姻。又可加强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企业的联合,根据企业所需的人才质量标准,采取“订单式”培训,培训合格的农民直接到企业就业,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还要充分发挥网络优势,积极探索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与就业相联系的培训模式,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就业指导和跟踪服务工作,逐步形成“培训基地+信息网点+就业服务平台”的农村劳动力培训就业“一体化”模式。在培训内容的安排上,一要以就业为导向,将培训定位于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坚决摒弃传统的升学导向、文凭导向。二要注重引导性培训与技能培训并重,既要传授就业所需的职业技能,更要传授市场经济知识、法律法规、城市生活常识、市民意识等知识,使农民既学到实用技能,顺利就业,又拥有现代思想,又好又快地融入城市。三是技能性教学应突出实用性、可操作性,主要以仪器设备的操作、使用为主,确保培训质量。

5.改善办学条件,努力创建示范性培训基地

增加教学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加大实训仪器设备地投入,让农民在培训时能够接触到当今主流的仪器设备,掌握基本的操作规程,为就业打下基础。关心教师生活,保障教师福利待遇,为教师的工作、学习、生活提供必要的条件,让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

加强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高水平的教师是保证培训质量的前提。培训机构应从长远考虑,一方面将部分有发展潜力的教师送到企业进行实际锻炼,掌握新仪器、新设备的性能和操作规程。另一方面,聘请企业的技术骨干、生产能手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特聘教师,实现更深层次的校企联合。

突出地方特色,努力创建示范性培训基地。培训机构要根据师资优势、专业优势以及当地资源优势,有所为,有所不为,有选择地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突出重点,狠抓培训质量,创建特色,努力创建示范性培训基地,以适应新时期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张竺鹏:全面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发展的研究[J].成人教育,2007,(8)

[2]劳动保障部专题调研组:农村外出务工人员2006年就业情况和企业2007年春季用工需求调查分析[EB/OL].http://www.molss.gov.cn/gb/zwxx/2007~03/08/content_167919.htm

初级财会实操培训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三农”问题 农村劳动力转移 职业培训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型升级转型时期,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面临着结构性的供需矛盾,阻碍着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进程。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培训,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是有效缓解就业供需结构性矛盾、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手段。

一、农村劳动力的现状

由于历史的原因,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总体文化素质偏低,劳动力以初中及以下为主,而且,绝大多数缺乏职业技能培训。根据国家抽样调查统计,2004年,全国农村6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约为7年,仅相当于初中一年级水平;在农村劳动力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87.04%,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的占12.18%,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0.77%。根据教育部的有关统计,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教育或培训的占3.4%,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占0.13%,接受过短期培训的占20%,其中接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只占9.1%,没有接受过任何培训的占76.47%。另一方面,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企业对劳动力的要求不断提高。根据原劳动和和社会保障部课题组的调查,企业87.7%的新增岗位要求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其中23.8%的岗位要求达到高中以上文化程度;37.3%的岗位需要初级工以上的技能水平,其中9.2%的岗位需要达到中级工以上的职业资格。而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中, 45.3%的人没有接受过任何培训,25%的人只接受过不超过15天的简单培训,接受过正规培训的人员仅占13.1%。企业招聘员工的条件要求与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自身素质之间存在一定差距。

二、当前职业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1.思想认识不到位,农村劳动力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

一方面,有些地方、部门和企业领导对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认为教育培训是农民自己的事情。重经济指标,轻教育培训的现象较为普遍,没有认识到职业培训对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以及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没有认识到加强职业培训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由于文化知识所限,农民还没有认识到教育培训对自身长远利益的影响,加之培训的成本较高农民难以承受,少数培训机构的办学形式、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实用性,增加了农民对培训后就业预期的不确定性,因而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

2.培训经费严重不足

由于职业培训的特殊性,职业培训对实习、实训条件的要求很高,而实习实训需要投入的成本较大。据调查,培训1个农民工,需要3个月左右的时间,费用约1000元;职业学校培训1个学生2年~3年,花费近10000元。按照财政部、农业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财政补助资金管理办法》,“培训补贴资金由地方财政和中央财政共同承担,以地方财政为主。中央财政根据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办公室确定各省示范性培训任务,平均每期每人按100元的标准补助。”尽管从2004年开展阳光工作以来,中央和地方逐年加大资金支持力度,但由于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数量巨大,地方财政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地方财政有限,农民培训的人均补贴标准与实际之间有较大差距。经费短缺制约了培训机构办学条件的改善,导致师资队伍的不稳定,影响了培训规模的扩大和质量的提高。

3.培训形式单一,培训内容与生产实际脱节

有的培训机构,特别是一些技工学校、中职学校注重学历教育,而轻视技能培训或者技能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学习时间过长,加重了农民的经济负担;有的培训机构没有考虑到农民培训的特殊性以及农民文化素质低的实际,强调文化知识教学而忽视职业技能培养,强调课堂系统理论讲解而轻视技能操作;有的培训机构忽视引导性培训,教学中很少涉及到对于法律法规、城市生活常识、市民意识等知识,致使很多新到城市转移就业的农民工不适应城市环境;有的培训机构不是从自身实际出发,没有在对市场进行认真的调研后确定自身的市场定位,而是人云亦云,盲目设置专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4.办学条件参差不齐

有的培训机构教学设施落后、实习实训仪器设备简陋,有些教学仪器甚至是淘汰产品,与新工艺、新技术、新技能用工培训的要求极不适应;有的培训机构师资匮乏,特别是既懂一定的理论知识,又具有实践操作能力、了解企业培训需求的“双师型”教师奇缺,难以保证正常的培训质量;更有少数培训机构以培训为晃子,坑蒙拐骗,损害农民利益。

三、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农村劳动力转移,一方面可以缓解农村人多地少的矛盾,促进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另一方面,劳动力的外出可以带回先进的思想观念、信息、资金,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因此,各级政府应充分认识到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重要性,把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列入议事日程。同时,加强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制订并落实相应的职业培训规划和政策措施,加强对培训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充分发挥社会各部门、各方面的优势,有效地提高管理水平,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2.建立职业培训的长效管理体制和评估机制

进一步完善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组织领导机构。建立起由农业部门牵头,其他部门配合的统筹协调的领导体制和分工负责、相互协作、相互制约的工作推进机制,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数量和质量纳入地方政府、部门、企业领导干部的考核之中。

建立多元化的农民培训投入机制。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农民收入整体水平较低,而农民的转移培训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因此,对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经费应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用人单位、农民个人以及其它社会力量共同承担的合理的、多元的投入机制。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要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经费纳入财政经常性预算科目,加大对农民参加培训的补贴力度,并且根据国家和地方经济的发展适时予以增加。制定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激励机制,对社会声誉好、质量高、办学规范的培训机构以及积极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其它社会力量,政府应提供优惠政策给予支持。

完善培训经费发放机制。建立培训经费与培训质量、就业效果挂钩机制,培训经费与用人单位分摊机制。根据不同的培训类别、培训专业、培训时间确定培训成本,在此基础上确定政府、用人单位和农民个人的培训费用比例,经培训合格并实现就业的,按事先确定的比例支付培训费用。

建立行之有效的教育培训评估机制。国家应出台有关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评估体系,对其办学条件进行明确,在此基础上对现有的教育培训机构进行科学评估,规范办学行为。积极扶持办学条件好,社会声誉高的培训机构,努力培育一批有市场前景、办学规范的培训机构,坚决取缔不具备基本办学条件、以赢利为目的、坑害农民的培训机构。

3.整合培训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目前,我国需要转移培训的农村劳动力数量巨大,而国家财力、教学资源等又极其有限,为解决这一矛盾,应进行资源整合,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各地要树立全局观念,对农民培训要统筹规划,精心布置,要用系统的观点整合转移培训的财务资源、教育资源和环境资源,形成1+12的效果。政府应在广泛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借助培训评估结果以及各培训机构的具体情况,对各培训机构的培训专业、项目进行统一布暑。各培训机构应根据自身实际,有选择地设置培训专业,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突出重点,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改善教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力争形成特色和优势,进而形成品牌。另外,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在规范办学行为的前提下,鼓励和支持那些热心教育培训事业、有一定经济实力的社会力量以各种形式参与劳动力转移培训,实行公办与民办并举,多渠道、多形式、多规格的办学。

4.创新办学模式,改革教学内容

鉴于农民参加职业培训的目的是为了就业,以及农民的文化素质偏低,时间分散的实际。在培训的形式上,应以短期培训为主,变书本教学为实用操作、技能传授,尽量减少理论知识的讲解;变课堂教学为现场教学,直接传授新技术、新工艺的使用规范,新仪器、新设备的操作章程。其办学形式既可利用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地区培训机构在信息、教学条件等方面具备的优势,加强与他们的合作,采取东西结合的方式,实行中西部培训机构与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联姻。又可加强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企业的联合,根据企业所需的人才质量标准,采取“订单式”培训,培训合格的农民直接到企业就业,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还要充分发挥网络优势,积极探索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与就业相联系的培训模式,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就业指导和跟踪服务工作,逐步形成“培训基地+信息网点+就业服务平台”的农村劳动力培训就业“一体化”模式。在培训内容的安排上,一要以就业为导向,将培训定位于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坚决摒弃传统的升学导向、文凭导向。二要注重引导性培训与技能培训并重,既要传授就业所需的职业技能,更要传授市场经济知识、法律法规、城市生活常识、市民意识等知识,使农民既学到实用技能,顺利就业,又拥有现代思想,又好又快地融入城市。三是技能性教学应突出实用性、可操作性,主要以仪器设备的操作、使用为主,确保培训质量。

5.改善办学条件,努力创建示范性培训基地

增加教学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加大实训仪器设备地投入,让农民在培训时能够接触到当今主流的仪器设备,掌握基本的操作规程,为就业打下基础。关心教师生活,保障教师福利待遇,为教师的工作、学习、生活提供必要的条件,让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

加强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高水平的教师是保证培训质量的前提。培训机构应从长远考虑,一方面将部分有发展潜力的教师送到企业进行实际锻炼,掌握新仪器、新设备的性能和操作规程。另一方面,聘请企业的技术骨干、生产能手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特聘教师,实现更深层次的校企联合。

突出地方特色,努力创建示范性培训基地。培训机构要根据师资优势、专业优势以及当地资源优势,有所为,有所不为,有选择地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突出重点,狠抓培训质量,创建特色,努力创建示范性培训基地,以适应新时期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张竺鹏:全面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发展的研究[J].成人教育,2007,(8)

劳动保障部专题调研组:农村外出务工人员2006年就业情况和企业2007年春季用工需求调查分析[EB/OL].http://www.molss.gov.cn/gb/zwxx/2007~03/08/content_167919.htm

初级财会实操培训范文第6篇

[关键词] “三农”问题 农村劳动力转移 职业培训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型升级转型时期,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面临着结构性的供需矛盾,阻碍着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进程。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培训,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是有效缓解就业供需结构性矛盾、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手段。

一、农村劳动力的现状

由于历史的原因,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总体文化素质偏低,劳动力以初中及以下为主,而且,绝大多数缺乏职业技能培训。根据国家抽样调查统计,2004年,全国农村6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约为7年,仅相当于初中一年级水平;在农村劳动力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87.04%,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的占12.18%,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0.77%。根据教育部的有关统计,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教育或培训的占3.4%,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占0.13%,接受过短期培训的占20%,其中接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只占9.1%,没有接受过任何培训的占76.47%。另一方面,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企业对劳动力的要求不断提高。根据原劳动和和社会保障部课题组的调查,企业87.7%的新增岗位要求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其中23.8%的岗位要求达到高中以上文化程度;37.3%的岗位需要初级工以上的技能水平,其中9.2%的岗位需要达到中级工以上的职业资格。而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中, 45.3%的人没有接受过任何培训,25%的人只接受过不超过15天的简单培训,接受过正规培训的人员仅占13.1%。企业招聘员工的条件要求与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自身素质之间存在一定差距。

二、当前职业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1.思想认识不到位,农村劳动力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

一方面,有些地方、部门和企业领导对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认为教育培训是农民自己的事情。重经济指标,轻教育培训的现象较为普遍,没有认识到职业培训对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以及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没有认识到加强职业培训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由于文化知识所限,农民还没有认识到教育培训对自身长远利益的影响,加之培训的成本较高农民难以承受,少数培训机构的办学形式、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实用性,增加了农民对培训后就业预期的不确定性,因而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

2.培训经费严重不足

由于职业培训的特殊性,职业培训对实习、实训条件的要求很高,而实习实训需要投入的成本较大。据调查,培训1个农民工,需要3个月左右的时间,费用约1000元;职业学校培训1个学生2年~3年,花费近10000元。按照财政部、农业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财政补助资金管理办法》,“培训补贴资金由地方财政和中央财政共同承担,以地方财政为主。中央财政根据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办公室确定各省示范性培训任务,平均每期每人按100元的标准补助。”尽管从2004年开展阳光工作以来,中央和地方逐年加大资金支持力度,但由于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数量巨大,地方财政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地方财政有限,农民培训的人均补贴标准与实际之间有较大差距。经费短缺制约了培训机构办学条件的改善,导致师资队伍的不稳定,影响了培训规模的扩大和质量的提高。

3.培训形式单一,培训内容与生产实际脱节

有的培训机构,特别是一些技工学校、中职学校注重学历教育,而轻视技能培训或者技能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学习时间过长,加重了农民的经济负担;有的培训机构没有考虑到农民培训的特殊性以及农民文化素质低的实际,强调文化知识教学而忽视职业技能培养,强调课堂系统理论讲解而轻视技能操作;有的培训机构忽视引导性培训,教学中很少涉及到对于法律法规、城市生活常识、市民意识等知识,致使很多新到城市转移就业的农民工不适应城市环境;有的培训机构不是从自身实际出发,没有在对市场进行认真的调研后确定自身的市场定位,而是人云亦云,盲目设置专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4.办学条件参差不齐

有的培训机构教学设施落后、实习实训仪器设备简陋,有些教学仪器甚至是淘汰产品,与新工艺、新技术、新技能用工培训的要求极不适应;有的培训机构师资匮乏,特别是既懂一定的理论知识,又具有实践操作能力、了解企业培训需求的“双师型”教师奇缺,难以保证正常的培训质量;更有少数培训机构以培训为晃子,坑蒙拐骗,损害农民利益。

三、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农村劳动力转移,一方面可以缓解农村人多地少的矛盾,促进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另一方面,劳动力的外出可以带回先进的思想观念、信息、资金,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因此,各级政府应充分认识到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重要性,把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列入议事日程。同时,加强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制订并落实相应的职业培训规划和政策措施,加强对培训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充分发挥社会各部门、各方面的优势,有效地提高管理水平,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2.建立职业培训的长效管理体制和评估机制

进一步完善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组织领导机构。建立起由农业部门牵头,其他部门配合的统筹协调的领导体制和分工负责、相互协作、相互制约的工作推进机制,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数量和质量纳入地方政府、部门、企业领导干部的考核之中。

建立多元化的农民培训投入机制。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农民收入整体水平较低,而农民的转移培训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因此,对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经费应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用人单位、农民个人以及其它社会力量共同承担的合理的、多元的投入机制。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要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经费纳入财政经常性预算科目,加大对农民参加培训的补贴力度,并且根据国家和地方经济的发展适时予以增加。制定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激励机制,对社会声誉好、质量高、办学规范的培训机构以及积极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其它社会力量,政府应提供优惠政策给予支持。

完善培训经费发放机制。建立培训经费与培训质量、就业效果挂钩机制,培训经费与用人单位分摊机制。根据不同的培训类别、培训专业、培训时间确定培训成本,在此基础上确定政府、用人单位和农民个人的培训费用比例,经培训合格并实现就业的,按事先确定的比例支付培训费用。

建立行之有效的教育培训评估机制。国家应出台有关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评估体系,对其办学条件进行明确,在此基础上对现有的教育培训机构进行科学评估,规范办学行为。积极扶持办学条件好,社会声誉高的培训机构,努力培育一批有市场前景、办学规范的培训机构,坚决取缔不具备基本办学条件、以赢利为目的、坑害农民的培训机构。

3.整合培训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目前,我国需要转移培训的农村劳动力数量巨大,而国家财力、教学资源等又极其有限,为解决这一矛盾,应进行资源整合,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各地要树立全局观念,对农民培训要统筹规划,精心布置,要用系统的观点整合转移培训的财务资源、教育资源和环境资源,形成1+1>2的效果。政府应在广泛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借助培训评估结果以及各培训机构的具体情况,对各培训机构的培训专业、项目进行统一布暑。各培训机构应根据自身实际,有选择地设置培训专业,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突出重点,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改善教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力争形成特色和优势,进而形成品牌。另外,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在规范办学行为的前提下,鼓励和支持那些热心教育培训事业、有一定经济实力的社会力量以各种形式参与劳动力转移培训,实行公办与民办并举,多渠道、多形式、多规格的办学。

4.创新办学模式,改革教学内容

鉴于农民参加职业培训的目的是为了就业,以及农民的文化素质偏低,时间分散的实际。在培训的形式上,应以短期培训为主,变书本教学为实用操作、技能传授,尽量减少理论知识的讲解;变课堂教学为现场教学,直接传授新技术、新工艺的使用规范,新仪器、新设备的操作章程。其办学形式既可利用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地区培训机构在信息、教学条件等方面具备的优势,加强与他们的合作,采取东西结合的方式,实行中西部培训机构与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联姻。又可加强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企业的联合,根据企业所需的人才质量标准,采取“订单式”培训,培训合格的农民直接到企业就业,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还要充分发挥网络优势,积极探索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与就业相联系的培训模式,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就业指导和跟踪服务工作,逐步形成“培训基地+信息网点+就业服务平台”的农村劳动力培训就业“一体化”模式。在培训内容的安排上,一要以就业为导向,将培训定位于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坚决摒弃传统的升学导向、文凭导向。二要注重引导性培训与技能培训并重,既要传授就业所需的职业技能,更要传授市场经济知识、法律法规、城市生活常识、市民意识等知识,使农民既学到实用技能,顺利就业,又拥有现代思想,又好又快地融入城市。三是技能性教学应突出实用性、可操作性,主要以仪器设备的操作、使用为主,确保培训质量。

5.改善办学条件,努力创建示范性培训基地

增加教学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加大实训仪器设备地投入,让农民在培训时能够接触到当今主流的仪器设备,掌握基本的操作规程,为就业打下基础。关心教师生活,保障教师福利待遇,为教师的工作、学习、生活提供必要的条件,让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

加强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高水平的教师是保证培训质量的前提。培训机构应从长远考虑,一方面将部分有发展潜力的教师送到企业进行实际锻炼,掌握新仪器、新设备的性能和操作规程。另一方面,聘请企业的技术骨干、生产能手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特聘教师,实现更深层次的校企联合。

突出地方特色,努力创建示范性培训基地。培训机构要根据师资优势、专业优势以及当地资源优势,有所为,有所不为,有选择地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突出重点,狠抓培训质量,创建特色,努力创建示范性培训基地,以适应新时期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张竺鹏:全面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发展的研究[J].成人教育,2007,(8)

[2]劳动保障部专题调研组:农村外出务工人员2006年就业情况和企业2007年春季用工需求调查分析[EB/OL].molss.省略/gb/zwxx/2007~03/08/content_167919.htm

初级财会实操培训范文第7篇

关键词知识经济社会初级会计人员培训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变革与创新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发展经济的首要资本,知识经济的特色就在于创新。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会计教育必须在素质教育的基础上进行通才教育,知识经济、网络经济的日益普及,使会计人员对现实中出现的许多新问题、新情况适应性较差。当前为企业管理提供服务的会计及其模式,有些内容已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展的需要。我国会计教育体系中,会计学历教育、会计继续教育以及会计职称、资格等考试培训构成了会计教育的主要内容。随着知识经济逐步渗入经济生活,培养会计人才要结合我国社会实际和未来的需要,未来会计的发展与创新应从初级会计基础教育抓起,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继续教育则应使会计人员了解和掌握最新的会计理论知识和方法。这里就重点阐述对社会初级会计人员的培训及继续教育的变革创新的思考。

一、社会初级会计人员培训的应试教育弊端及改革创新的思路

我国现行的会计教育中对初级会计人员培养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学校的会计学历教育,二是社会职业培训机构对社会人员的会计培训。但不管是哪个途径,我国《会计法》都明确规定了从事会计工作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所以会计从业资格证的考试课程就成了培训初级会计人员的必修课程。会计从业资格证的考试课程包括会计基础、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初级会计电算化或珠算五级,前两门是笔试理论考试,后两门是实务操作考试,从考核结构来看,理论与实操相结合确实是考试的最优结构,然而就在这种最优结构考试后,很多通过考试并取得会计证的人员对现实的会计工作无从入手,根本不能运用考试课程中所学的内容来胜任会计职务。这是为什么呢?归根到底,这就是应试教育所带来的弊端。首先,两门理论考试课程的内容主要是理论基础概念知识及法律条文,虽然包括实务知识,但却限于纸上谈兵,为了通过考试,不管是培训教师和还是应试学生都只会注重考试内容的讲述和学习,而不会花时间进行会计实务操作的训练。其次,初入门的应试学生仅靠对这几门课程的学习,内容范围非常有限,尤其是对非会计专业的社会人员,根本不能对会计工作有详细的认识,即使通过考试也只停留在对会计入门概念的理解上,无法进行实际的会计工作。所以切实改变目前应试教育对人才的束缚,转向素质教育,培养优秀会计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也是会计教育改革和创新的方向。

1、对初级会计人员的培养层次主要是培养实用型人才,会记账、算账、报账,满足社会和企业对会计人员的基本要求,对初入门的会计人员除了会计从业资格证的考试内容外,还应增加手工会计实务操作和电算化会计操作相结合的考核,加强对初级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及业务实操知识的培养和提高。更新培训内容,完善会计人员会计电算化知识结构体系,丰富相关计算机知识。财务软件向网络化、管理型发展,掌握必要的网络和应用软件知识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对会计人员的必然要求。

2、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运用。在教学中,教师可将有关教学内容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让学生通过多媒体去感知、认识和交流信息。采用多媒体、网络技术进行开放式的教学,使学生接受到更多、更新的知识,丰富和扩大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建立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需要,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有意识地提出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问题,让学生上网查找资料解决,逐步培养学生利用网络探究学习的能力,促使学生更好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所学的知识真正变成学生自己的东西,使学生获得能够受益终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

3、针对社会初学会计的人员,应将案例教学与其他教学手段有机结合,相互补充,以加强学生的职业经验的训练。可以设计模拟现场业务范例,购置供实习使用的各种凭证、账簿、报表、操作台等,让学生亲自操作,按会计工作程序进行综合训练。还可以在学生中分组,分别循环扮演会计部门中的不同角色,以满足学生对不同岗位职责的认识和掌握。在会计实验室里模仿从多媒体教室里学到的会计案例知识,进行会计核算模拟实习,以此验证从案例教学中学到的知识,从而增强了动手能力,加深对会计专业知识的理解。

二、会计继续教育的变革和创新

在我国,会计继续教育是会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国家财政部发了明确的规定。会计继续教育是对正在从事会计工作和已取得会计专业技术资格的会计人员,以提高其政治思想素质、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为目标,以及为使之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而进行的再教育、再培训。我国现在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大多流于形式,去参加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提高自己,而是为了财政局年审会计证的需要才参加继续教育的,面对知识经济对会计教育的影响,不仅要在会计学历教育上进行变革和创新,而且还要在会计继续教育上进行变革和创新,要求会计继续教育的内容和方法适应新形势的变化。

1、树立会计人员终身继续教育理念,增强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积极性。在知识经济经济时代,人才的竞争非常重要,大力宣传继续教育的重要性,提高竞争意识,使广大财会人员和其他有关人员都积极支持、关心、投入会计继续教育的活动中。会计人员接受继续教育,不仅是从事会计工作的实际需要,更是适应社会形势及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会计人员必须树立起学无止境、终身学习的理念,使“要我学”改变为“我要学,我必学”,增强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做到自觉主动学习、不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步伐、适应工作需要。

2、及时更新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内容,提高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实效性。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内容应坚持联系实际、讲求实效和学以致用,将重点内容放在会计人员急需的会计理论与业务知识更新、会计法规条例变更修订、技能训练补充、会计职业道德等方面。在具体继续教育的内容选择上,还要充分考虑会计的具体工作差异、根据会计专业技术资料(职称)分为高级、中级和初级三个级别,按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工作水平等方面存在的层次性和差异性来划分。对不同层次、不同行业会计人员应设定不同的继续教育内容,使每位会计人员都能从培训中真正受益。

3、创新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方式,彻底改变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形式化。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培训学习,应以自学为主,培训为辅;以专门培训为主,其他学习形式为辅。既可运用传统的课堂讲授、录像、讲座等方法,也可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进行网络教育、网络查询、远程教育、电化教育等方式,还可以进行实地演练。在教学方法上,要针对在职人员的特点,尽可能采取操作式、案例式、体验式等教学形式,增强内容的可听性、教学的互动性,提高培训效果和质量。在培训中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在于咨询,解决日常学习、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提高会计服务水平。

初级财会实操培训范文第8篇

    工作

    21世纪,是计算机的时代。计算机具有运算速度快,精度高等无以复加的优势,被广泛运用于各行各业,改变了世界,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当计算机被运用到会计实务中时,财会电算化便应运而产生,掀开了会计业发展的新篇章。

    财务电算化故名思义,曰:电子计算机为主的当代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与会计实务相结合的时代产物,是一个应用电子计算机实现的会计信息系统。财务电算化实现了数据处理的自动化,它的使用极大地减轻了会计人员的劳动强度,不仅提高了会计数据处理的时效性和准确性,更是提高了会计核算的水平和质量;财务电算化的运用,有利于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令财务会计管理由事后管理向事中控制、事先预测转变,为管理信息化打下基础。它推动了会计技术,方法,理论创新和观念更新,促进会计工作的进一步发展。财务电算化,是会计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是会计发展的需要,更是经济和科技对会计工作提出的要求。

    一、硬件方面的基础工作

    会计人员应有所准备,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必要的基本操作技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使用现代化的计算机技术开展工作,需要会计从业人员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的操作技能。在大中型企业中,一般管理岗位的员工都通过了计算机应用能力方面的培训考核,作为会计从业人员,最好能够达到财政局认可的会计电算化中级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从容面对会计电算化的一系列问题。会计电算化中级考试中就包括了有关计算机操作系统的熟练使用、一般办公软件的应用、财务软件的实际运用等知识,尤其是微软办公软件中的EXCEL内容对会计工作帮助很大,很多日常会计核算中的辅助工作以及财务数据分析等方面都要用到。单位里还要准备财会电算化的计算机设备,如计算机、服务器、显示器、u盘、硬盘等基础工作。

    二、软件方面的基础工作

    无论是通用的商品软件还是针对本单位定点开发的,亦或是通用与定点开发相结合的会计软件,都具备处理数字信息快捷、准确的特点,这也是计算机技术的优势所在。企业实行会计电算化,在初始化之前要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在确定准备使用的软件后,便要在符合会计政策、会计原则的前提下,根据企业自身的需要进行系统初始化设置,然后将期初数据录入,这个过程就如同我们选购新房后,在不改变房屋结构的基础上,根据个人需求、喜好进行内部装修,布局计划,一切就绪后才搬入家具正式入住。在建账之初,会计人员要遵循财务会计制度的要求,选择好适合本企业的会计核算方法及核算体系。另一方面会计科目设置时,除了要按照企业会计制度中规定的会计科目名称和代码设置一级总账科目外,还要根据本单位的实际业务,设置二级科目甚至三级、四级科目,做到名称简洁,编码遵循软件要求,尽可能在初始阶段考虑周全,因为建账以后,有了数据的科目将不能再修改名称和编码。在会计电算化的实际应用过程中,应充分利用会计软件的功能,如新的会计科目代码很长,一级总账科目即有四位编码,每增加一级又增加两位编码,不易记忆。但软件本身提供了“助记码”功能,可以将常用的会计科目用简便易记的数字代替,这样就能加快会计凭证的录入速度,对提高日常会计核算业务的工作效率有很大帮助。

    三、人员培训方面的基础工作

    (一)更新培训内容,完善会计人员会计电算化知识结构体系,丰富相关计算机知识,具体地说一方面是要加大会计信息系统和会计电算化的理论知识比重,要求会计人员掌握会计核算软件功能结构,数据处理流程,具备计算机基础知识,懂得简单操作与维护,能运用office等办公软件,熟悉Internet的知识;另一方面要能适应知识经济环境下新的会计分支如人力资源会计,或新的商务模式(如电子商务)等对传统会计电算化内容扩充的要求。

    (二)充分利用计算机与互联网资源,丰富会计电算化培训的方式

    知识经济时代计算机网络发展迅速。以网络为媒介,采用远程教育或兴办教育网站的方式,既可以及时更新会计人员的电算化及相关知识,又可以解决培训时间、场地不足的问题,官方网站与软件供应商网站还可以优势互补,从政策与实务两方面提供会计电算化培训所需材料。

    (三)建立良好培训机制,  完善培训制度,落实培训效果 从宏观来看,可改革现有的会计电算化人员培训上岗证制度,使会计电算化培训成为会计人员从业资格教育及后续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从微观企业来看,可制定企业内部培训制度,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内部培训工作,并明确奖惩以激励会计人员,形成良好的组织培训和自我学习的环境。 (四)培养会计电

    算化骨干力量,带动会计人员素质的提高

    在几年的会计电算化工作中,发现短时间内要普遍提高会计人员素质是不很现实的。但会计人员会计电算化知识的缺乏又会成为制约企业会计电算化实施效果的瓶颈。为充分利用会计电算化优势和所用软件的功能,应付日常会计电算化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缓解技术压力,降低咨询维护费用,建议实施电算化的单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会计电算化方面的人力资源投资,培训数名具有较高计算机应用与维护能力,熟知财务软件知识,对计算机与会计电算化相关知识有一定了解的会计人员,既可提高本单位会计电算化应用水平,又可在必要时在部门内开展不定期的培训活动,带动其他会计人员素质的提高。

    财务电算化,是顺应时代的产物,公司和会计人员都应引起足够多的注意,并且为这一潮流做足应对措施。毕竟在这个科技化的时代,谁利用好了这个“聚宝盆”,谁就会遥遥领先。

初级财会实操培训范文第9篇

关键词:会计职业教育;学生;能力;知识结构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05-0222-02

为适应市场对于会计人才的新的需求,各高校也积极地进行着会计教学的改革,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然而也暴露出一些需要进一步思考,应对的问题。

一、会计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会计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一是不能立即顶岗,二是缺乏后劲,三是眼高手低。具体地说:

(一)不能立即顶岗。从实际工作来看,我们几乎所有的毕业生都做不到。到单位工作后,仍然需要师傅带徒弟,带上个几个月甚至半年。对于大型组织是可以师傅带徒弟的,但是,对于目前中国的多数中小组织,特别是小型、微型组织是不现实的。不仅是对新进人人员培训成本的问题,其实,培训了能不能用呢?又回到了培训本身的问题上来了。当然,对学生就业不利。这也是绝大多数组织招聘要求有工作经验的员工的主要原因。会计这个行业尤其如此。

(二)眼高手低。我国的会计教育和会计职业教育有普遍存在这样的问题。传统的会计教育是指会计知识的普通教育,即学校内的会计课程教育。它侧重于以现有的会计教材作为教学主导,通过教师讲授完成教学任务。只能是一种不完善的会计职业岗前教育。会计职业教育会计及相关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精确的说就是操作性很强的学科。我们的全日制学员再就业之前,或没有得到很好地实训之前,就像一个还不会走路的孩子。教他过多的怎么跑和跳的理论和规则,具体地说,教那么多的中级、高级会计、审计、财务管理的理论是没有多大意义的。这不符合人的成长规律。既浪费了教育资源,也浪费了学生的时间和金钱。大学教育是可以培养一些中级会计人员,但是,必须在学员有了好的实训,特别是有了动手能力后,再进行一些中级知识的教育和能力的培养,才有可行性。这就同国内、国外应用型中高级管理人才、会计人才EMBAM MBA、MPAee的培养,为什么一定要招收有工作经验的学员是一个道理。

1 专业划分的眼高手低。我国绝大多数会计学院主要设三个专业:会计专业、财务管理专业(或者是会计专业的财务管理方向)、审计专业。其实,财务管理、审计只有在做好会计工作的基础上才能去做的工作,这是我们行业实际工作的常识问题。本来我们的教会学员操作能力的教学组织就有问题,再去学习以财务管理、审计为主的专业,这些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实际市场需求就差距更大。为了培养有潜力的高级会计人员,往往我们开设了中级会计、高级会计、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课程,浪费了很多时间,结果学生并没有搞懂,既有害于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而且对他们的职业发展也没有什么大的作用,有的课程许多人一辈子再也没有用过。

2 课程设置的眼高手低。我们的会计学院的会计专业经常开设的核心课程主要有:会计学原理、管理学原理、中级财务管理、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审计学、高级财务会计、会计信息系统、企业会计综合实训。一是,线条粗。二是,核心课程中所谓的高、中、低课程都有,既然这些都是核心课程,可能会均衡教学,冲淡了主题,不符合培养实用型会计人才的需要,更谈不上,立即上岗的动手能力的培养。

3 组织教学资源的眼高手低。鉴于这样的专业划分及课程设置,教材和培训对象也就是通用性和单一性,即培训教材不分高级、中级和初级,培训对象不分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等,结果造成培训内容与本职工作需求严重脱节。不适合学生就业和今后发展的内容学得太多,难以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实训的计划、组织、评价粗略,投入远远不足,效果很差。实训效果差,是大家的共识。

(三)缺乏发展后劲。专业的划分、课程的设置会影响教学资源的组织,最终会影响我们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潜力的培养。一是,从个人的成长来看,一个在初级会计岗位上做得不好的人,是难以进入中、高级岗位的,这是现实。二是,在做好初级工作的基础上,要升到中级岗位的话,需要一些条件。比如:人际能力沟通能力(包括尊重别人的能力、换位思考的能力、团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逻辑综合能力等。三是,再往高级岗位上升,需要的是概念技能、计划、组织、指挥、领导、控制能力以及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从我们财会专业的课程设置来看,并没有充分的体现人的成长规律。

专业的划分、课程的设置会影响教学资源的组织,最终会影响我们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和潜力的形成与发挥。其根本原因,来自于我们会计职业教育本身并没有能够按照在培养实用型人才或应用型人才的市场定位之下,做更细致的市场需求分析,做更细化的市场定位,没有重视从财会人员的成长周期来考量我们的会计职业教育。

二、学生能力知识结构的规划

(一)动手能力。这是新上岗会计人员,在初级会计岗位上的操作能力。我们要求第一天上班就能独立顶岗工作。这也是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基本要求。这是我们的重中之重。

(二)人际沟通能力。包括尊重别人的能力、换位思考的能力、团队能力、与上级和下级打交道的能力、公开说话的能力、文字表达的能力。

(三)逻辑综合能力。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系统各部分既相互联系又存在因果关系,应教会学生要有发现这种联系的意识和一般方法。这是会计人员对组织经营活动分析的基础。

从实际工作需要来看,大凡能够成长到中级岗位的会计人员。这三项技能最为重要。

(四)管理意识。包括现代管理的计划、组织、指挥、控制、领导、控制的基本方法。特别是要让学生真正树立,会计是经济管理的工具,会计的主要目只有一个,即为经济管理服务。说起来很简单,但是做起来很难。现在的国内开始重视了,我们的会计学专业也开了管理学的课程。就我所接触到的受过这种管理学教育的会计人员,也存在不少问题。比如,不同的报告对象需要不同的信息形式,但是,我们多数会计人员甚至很多高级会计人不懂,拿着会计报表或财务报告向总经理或行政领导汇报工作,结果许多领导特别是中小型组织的领导难以听得懂他们报告的信息。对于平行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就更不用说有多难了。

(五)学习意识。树立终生学习理念,培养循序渐进的学习会计、管理和经济知识的方法。显然,这对我们学员今后的潜力自我培养和发挥非常有用。

初级财会实操培训范文第10篇

一是利用市县两级组织、劳动保障、财政部门等多方力量组织对操作人员的集中培训。二是利用教师、大学生志愿者和商家等社会力量组织对操作员的分散培训。三是利用技术比武,以赛带训。

湖南省常德市在远教终端站点操作员队伍建设中坚持整合各方资源,多形式抓培训,强措施确保效果。

一是利用市县两级组织、劳动保障、财政部门等多方力量组织对操作人员的集中培训。市委组织部联合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下发了《常德市开展统筹城乡就业、培训计算机操作员实施办法》,文件把农村远教操作员培训纳入到了统筹城乡就业培训范围。对培训对象产生、培训指标落实、培训机构认定、培训考核办法以及培训补贴核拨等多个步骤的工作做了具体规定。经认定合格的定点培训机构,将利用三年时间,每年为全市每个乡镇和行政村培训一名农村远教计算机操作员。在培训内容上,以省委组织部组织编印的《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操作指南》为基础,兼顾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需要。在培训时间上,根据农村生产生活的实际情况,选择农闲时期集中开展培训。在参训人员的选择上,首先把村党支部书记作为操作员队伍培训的重点,使其成为农村远程教育的带头人 。

二是利用教师、大学生志愿者和商家等社会力量组织对操作员的分散培训。各区县(市)结合本地工作实际,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对操作员进行培训。如 武陵区每年从湖南文理学院招募一批大学生志愿者,利用节假日到各站点对操作员进行跟踪访问培训。指导和协助各站点操作员加强设备的日常维护和保障,协助乡镇党委了解党员干部和群众的学习需求,科学制定学用工作方案,督查指导各站点的学用工作等等。临澧县、安乡县与电脑商家签订站点设备维修服务协议,要求商家在对设备进行维修服务时,对站点操作员进行现场随机培训,并将操作技术录制成光碟,供操作人员自学。

三是利用技术比武,以赛带训。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站点操作员技术比武活动,通过技术比武促进培训工作的落实。每年,以村级远教站点为参赛单位,各乡镇组织初赛,区县(市)组织预赛,市委远教办组织决赛。比赛内容重点是远教设备操作技术和农村适用技术,兼顾农村政策、法律、科技、卫生等方面知识。比赛采取笔试、现场操作考试的方式进行,对决赛优胜单位给予一定的奖励。

初级财会实操培训范文第11篇

【关键词】 课岗证一体 课岗融合 课证融通 人才培养模式

“课岗证一体化”是指将国家职业标准对会计人员所要求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和职业素质贯穿于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中,系统地形成基于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工作过程的课岗证一体化课程体系,将岗位能力、职业证书考试大纲与课程标准相衔接,做到课程与岗位能力融合、课程与职业证书融通,培养学生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实现零距离上岗。

一、会计实务教学与岗位能力相融合的实施

笔者以湖北科技职业学院为例,阐述了该院从2010年开始实施“课岗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情况。

1、岗位课程与会计岗位职责要求相融合

在课程体系上,以财务工作任务与岗位设置为内容起点,以财务工作岗位为主线,按出纳岗位、往来结算岗位、成本核算岗位、资产核算岗位、职工薪酬核算岗位、资金核算岗位、财务成果岗位和主管会计岗位构建内容体系。通过岗位课程与会计岗位的融合,将行业职业资格标准和具体的岗位需求融入到会计实务的课程体系中,使课程与岗位职责融为一体。

2、理论教学与岗位实践相融合

合理分配理论学时与实践学时,适当地增加实践学时,增强学生的岗位职业技能培养。通过对会计岗位技能的实际培训,包括每个会计岗位的认知、职责、工作流程和实务操作,实现理论学习与岗位职业技能培养相融合。如湖北科技职业学院会计专业学生的专业课程中,职工薪酬核算岗位分配36个学时。有20个学时的理论教学,使学生了解该岗位的岗位职责、岗位要求和具体的工作流程,掌握职工薪酬的内容,工资计算表的编制及其相关的账务处理等内容;有16个学时的薪酬会计核算岗位实训操作和技能培养,通过模拟手工实训和计算机实训,体验职业角色,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他们岗位业务处理能力。

3、四环双轨实践教学体系与岗位技能相融合

构建“基础技能实训岗位模拟实训会计综合实训企业顶岗实习”系统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模拟企业内外部职业环境,分岗位角色进行实训。在实践组织方式上,采取手工和计算机模拟双轨并行的方式,强化对学生实践能力、学习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的培养。

(1)基础技能实训。该环节的主要实践项目:填制与审核凭证,登记账簿。实践形式:手工模拟和计算机模拟。实践平台:会计手工实训室,厦门网中网的基础会计实训平台。

(2)岗位模拟实训。该环节的主要实践项目:分岗模拟实训。实践形式:手工模拟和计算机模拟。实践平台:会计手工实训室,厦门网中网的分岗实训和福斯特财务软件。分岗模拟实训是在每个岗位理论学习结束后对应进行,针对八个具体的会计岗位设计相应的技能训练。

(3)会计综合实训。该环节的主要实践项目:会计综合模拟实验、会计信息系统——财务链和供应链。实践形式:手工模拟和计算机模拟。实践平台:福斯特财务软件和用友财务软件。该实训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一套模拟资料的实训。通过综合实训,使学生把会计岗位之间的业务衔接起来,能够独立完成会计具体工作的全部操作过程。

(4)企业顶岗实习。该环节的主要实践项目:顶岗实习和毕业综合实践。实践平台:校外实习基地或顶岗实习单位。通过顶岗实习,使学生真正地接触社会的专业实践活动,真正地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为实现零距离上岗夯实基础。

4、课程考核采用理论知识和岗位要求考核相融合

采用“课岗证融合”的教学模式,课程考评采用理论知识和岗位要求考核相融合的方式,既注重知识的传授,更注重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如湖北科技职业学院在实施“课岗证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后,采用灵活多样的考评方式,实现考试内容由教材向职业岗位要求转移。如《会计基础》考核方式由形成性考核(包括到课率、课堂表现、期中考核、作业等)、知识性考核(主要包括会计理论知识等)和职业能力考核(包括手工综合作业和计算机模拟)组成,考核的比重分别是30%、40%和30%。分岗课程采用“442”结构考核评价体系,主要体现为岗位技能考核、知识性考核和学习过程考核。课程成绩由三部分组成,其中岗位实操能力考核占40%,理论知识考试占40%,平时成绩考核占20%。

二、课程教学内容与会计职业证书相融通的实施

课程与职业证书相融通的课程体系设置,是将财政厅的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和财政部的初级会计职称考试融入教学内容和考核标准,实现专业知识和社会认证相结合。课程与职业证书相融通后的课程体系,分成三个学年来实现。

第一学年:完成会计基础、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初级会计电算化、出纳实务、资产岗位会计核算、往来岗位会计核算和薪酬岗位会计核算的学习,能够获得数码字书写、点钞等技能证书和会计电算化证书。最重要的是,这一学年会突出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科目的学习与培训,加大学生在大一下学期顺利通过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机率。

第二学年:完成资金岗位会计核算、成本会计岗位核算、财务成果会计核算、主管会计岗位核算、纳税实务、财务管理、审计等内容的学习,要求没有通过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学生获得该资格证书,通过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部分学生可以报考助理会计师证。

初级财会实操培训范文第12篇

1.会计行业已经形成规范、明确、社会高度认可的岗位分工制度。会计职业岗位分工明确,岗位工作职责分明,岗位操作规程已经成熟,岗位绩效考核指标基本确立。总体上看,规模大的企业、上市公司、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三种类型企业由于财务管理、会计监管要求严格,也由于业务复杂业务量大等原因,其会计岗位划分很细,相对而言,规模小的企业,尤其是小规模民营企业,其会计岗位划分很粗,但岗位划分粗细程度并不改变岗位工作流程和内容,为岗位实训和顶岗实习提供了可行性。

2.会计行业已经形成体系完善、管理规范、考试常规化的资格证书制度。我国会计职业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证书考试和管理制度,另外,一些国外的财会证书也逐步引入我国,尽管高职学生并非适应所有证书,但从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终极目标来看,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应当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考试和初级会计师证书考试,另外,还有一些会计职业所需的技能类证书也已经开设,有些比较成熟,如珠算、中文输入、电脑传票、点钞,虽然没有形成统一的社会证书,但为证书培训提供了可行。

3.校企合作为课岗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平台和保障。高职院校紧紧依托行业和企业办学,积极探索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产学研道路的背景下,依据高职院校会计类专业的教学特点,从会计专业教学标准的制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办学特色等方面入手,通过对高职会计专业在校企合作中的外部保障、内部共同需求以及合作机制的分析,提出了校企深度合作模式下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一些具体措施,以实现会计专业校企合作中的共赢,为课岗证一体化。人才培养提供了基础和保障。

二、高职会计专业课岗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1.开发基础+培训、课岗证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一体化的岗位能力课程和证书培训课程,打破学科框架,整合课程体系,形成课岗证一体化的新型课程体系,实现教学内容、岗位要求、证书培训等衔接的一体化课程体系。

2.整合课岗证一体化教学内容。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涵盖会计职业资格考证大纲、岗位能力培养要求的核心课程教学内容选取、整合和序化,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创设具有职场氛围的教学情景,构建互通互融的教学内容体系。

3.课岗证一体化教材体系建设。基于基础+培训与岗证互通的课程体系和内容选取,与行业企业深度校企合作,共同开发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项目教材、实训教材以及职业操作内容的特色讲义,满足项目教学、资格考证、岗位技能训练的应用型会计职业人才培养的综合需要。

4.践行高职会计专业课岗证一体化专业核心课程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模式。通过科学确定课程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目标,教学与工作结合,课程与岗位结合,实现课程教、学、做一体化和教、考、训零距离。

5.制定适合课岗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需要,适应岗位培训、证书培训、课堂教学、学训指导要求,专兼结合的双师队伍建设方案,形成由专业带头人领衔、专任教师和行业兼职教师为主体的专业教学团队。

6.基于四化、三性、两高、一中心原则和实现课岗证一体化培养目标,实践校内仿真实训室和校外项岗实习基地建设融通的校企组合运行模式,培养三项业务联结动手操作能力,实现校内实训、校外实习和顶岗实习一体化,提升岗位实训的仿真度和职业性。

7.构建过程化考核制度、校企合作管理制度、资格证书培训制度等实施课岗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机制,为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提供制度、组织保

三、高职会计专业岗证单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方案

1.课程建设与教材建设并重

(1)建立基础+培训课程体系。打破学科框架,整合课程体系,重构教学内容,建设基础+培训的新型课程体系。开发会计实务培训课程、会计证书培训课程、职业技能培训课程、审计实务培训课程和银行实务培训课程。同时将《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大纲》,《会计基础》、《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电算化》三门课程,融会贯通于《会计学原理》、《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电算化》三门专业基础学科之中,让在校学生学完这三门专业基础学科之后,有能力通过会计从业资格的考试。将《初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大纲》,《初级会计实务》、《经济法基础》两门课程融会贯通于《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经济法》、《财务管理》等主干学科之中,让在校学生学完这几门专业主干学科,掌握会计岗位的操作技能,在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或实际工作后,有能力通过初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

(2)建立实训教材体系。围绕课程建设开展教材建设,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实训教材,编写突出职业操作内容的特色教材。重点建设融财税审三大业务、银税企三个行业,从文音像三个维度表现职业操作流程和场景,服务于项目教学和实训练习的特色教材《财会实务情景专题》和《会计综合模拟实训教程》。

2.建立适用课岗证一体化人才培养要求的教学团队打造一支由专业带头人领衔、专任教师和行业兼职教师为主体的适合岗位培训、证书培训和订单培养的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是践行课岗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所在。

(1)加强教学队伍能力培养。通过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逐步形成专职教师从事基础课程讲授、实践课程设计、聘请兼职教师、开展教学监控和服务社会的工作机制。

(2)加大行业兼职教师的聘用力度。大量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工作机制,打造专兼比例不低于1 ∶ 1 的双师结构的师资队伍,提高职业会计的教育教学能力。

3.建设实训实习功能强的校内外实训基地

(1)以四化、三性、两高、一中心为原则,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建设先进开放、覆盖面广、兼具资格培训功能的校内实训基地,服务于以四化为基础的实验课程体系。重点建设财税审和银税企实训室,通过财税审平台实现财务、税收、审计三项业务联结的平台,培养学生三项业务联结的动手操作能力。通过银税企平台实现企业、银行、税务三个模拟单位业务联结的平台,培养学生三个单位联结的动手操作能力。我院按照实践课程的内容,将会计专业的实验实训室构建成三个技能培养平台:即基本技能训练平台,包括手工账会计实训室3 个;专项能力实践平台,包括电算会计实训室1 个、税务实训室1 个,审计实训室1 个;综合实践能力应用平台。即进行财会综合模拟实训的场所。目前,这些实训室能够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完成对学生会计技能的培养任务。

(2)以会计工作流程为导向,建立与学生规模相当的校内仿真的模拟实训基地。设置会计模拟教学系统、会计岗位模拟系统、会计业务模拟系统、银行结算模拟系统、纳税申报模拟系统等,让会计各岗位的业务都能在会计模拟实训中体现,并能提供相应的模拟操作训练,还可以将各个环节进行组合,为学生提供一个仿真的实训环境,校内模拟实训应聘请企业兼职老师提供实训指导。与此同时,可以运用校内师资的优势,组建会计服务机构,建立校内生产型实践基地,承担社会记账、会计咨询、审计等业务,组织具有会计从业资格的学生,在会计老师的指导下,直接从事企业会计业务的处理和审计基础工作实践课程体系。

(3)大力建设校外实训基地,重点建设校外顶岗基地,促进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力求校内实训、校外实习和顶岗实习形成系统。

(4)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会计实践。在会计实践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个体之间在学识、能力、兴趣方面的差异,同样的实训内容和要求,完成情况却可能出现较大的差异。为了满足不同个体的教学要求,在实践教学时间之外,可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将学生的课外活动纳入到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来。积极探索公共实践、岗位实训、综合实训、暑期工学结合、综合实习等多种形式,注重课内与课外、学期内与学期外、校内与校外的结合。

4.开展学生技能比赛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会计技能大赛是实现学校教育要素与企业实践要素深度融合的有效途径,也体现出现代职业教育鲜明的类型特点。将高职会计技能大赛融入会计专业教学,探讨高职会计技能大赛与会计专业教学的协同性是当前会计专业职业教育改革深水区的关注热点问题。组织竞赛的内容,包括专业基础技能(珠算、点钞、填制原始凭证、记账凭证、登记会计账簿、中英文打字、会计书法)大赛;专业单项技能(出纳岗位、工资核算岗位、存货核算岗位、成本核算岗位等)大赛;专业综合技能大赛;手工业务处理技能大赛和会计电算化业务处理大赛。还要积极参加国家、省、市有关单位组织的职业技能大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

5.构建过程化考核制度、校企合作管理制度、资格证书培训制度等实施课岗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机制,为技术技能型会计人才培养提供制度、组织保障。从课程、教材、考证与竞赛、师资、学生管理、实习实训、就业指导、项目教学、毕业设计、工学交替等方面建立精细化管理制度,编写《会计专业精细化管理制度汇编》,制定精细化管理措施,开展项目教学和精细化质量管理培训,力争成为精细化管理的示范。

四、会计专业实施课岗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预期效果

1.从总体效果上看,推进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入发展,提高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互动服务模式的成效,基本实现了以会计职业资格为框架弥合会计职业教育与岗位能力培养、学生就业竞争力之间的距离,提升了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应用型、实践型、职业型和开放性水平。

初级财会实操培训范文第13篇

[关键词]高职 会计实用软件 课程建设

“会计实用软件”课程是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也是一门专业技能和实务操作课,是现代会计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会计实用软件”课程建设中必须优化课程内容,突出实践能力和实务操作技能的培养,符合职业技术教育的办学要求。笔者依据多年从事“会计实用软件”课程教学的实践经验,对“会计实用软件”课程的建设谈几点思考。

一、准确定位课程地位,明确课程教学任务

“会计实用软件”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务操作技能,是培养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技能型、实用型人才的一门重要专业课。要求学生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掌握会计实用软件的基本理论和现代通行财务软件,熟悉会计电算化技术,了解现代企业财务软件的功能和特点,能够熟练运用财务软件进行账务处理,最终出具会计报表的能力;能够利用财务软件提供的管理功能,具备参与企业管理,为管理层决策提供会计信息的能力。课程初级任务是获得电算化会计证书,终极任务是具备企业会计信息化的能力,为企业信息化服务。

1.课程开设符合经济发展、企业管理升级对会计工作电算化日益增长的需要。经过改革开放,我国市场经济得到飞速发展,我国企业管理已经进入市场经济时期的“新管理”时代,企业管理正在实现国际化、信息化、系统化,传统的手工记账方式已越来越难以满足各方面对会计信息的需要。进入21世纪后,顺应市场经济瞬息万变的需求,企业行为必须快捷、灵敏,要求企业在管理理念、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上不断创新,借助当代信息科技的最新成果,优化和加强企业的运营和管理,提高企业会计人员参与管理、为决策服务的功能,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会计人员的参谋职能。“会计实用软件”课程正是顺应这一需要而产生的一门学科。

2.课程开设符合职业技术教育对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会计电算化专业培养的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具有诚信、敬业的良好职业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通晓国际实用会计、审计以及相关经济领域知识,具有一凭多证(一个文凭,多种证书:计算机等级证、外语等级证、珠算证、会计电算化证、会计从业资格证),一专多能(一个专业,多种能力),胜任本专业工作需要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办出职业技术教育特色,会计电算化专业多次进行了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以及教学模式的改革,并初步尝试了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其中“会计实用软件”课程改革就是强化实践技能的一个突破口。为了和本科理论型教育相区别,我们将本科教学体系中的“会计电算化”课程调整为“会计实用软件”课程,突出了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同时在课程教学模式和方法手段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促进了学生就业率的提升。

3.课程开设符合企业管理信息化的要求。现代企业管理要求会计工作者能够准确、快捷、系统地提供会计信息,并且参与企业管理,为企业管理层的决策服务,而目前由财务软件公司开发的erp软件可以满足企业这一需求。学生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技能训练掌握作为会计电算化核算岗位工作人员所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能够熟练运用财务软件进行账务处理,最终出具财务报表,达到财政部对会计人员的初级会计电算化要求。同时能够利用财务软件提供的管理功能,为管理层决策提供相关的会计信息,具备会计信息化的能力,财务软件的高效、自动、准确、及时、数据量大、完整、全面为企业信息化的实现提供了有力保证。

二、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会计实用软件”课程教学设计以培养学生会计职业能力为重点,与用友财务软件集团及其他企业合作进行基于会计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课程在设计上以企业实际业务为依托,在实际操作中以企业的具体经济业务为例,根据会计电算化工作岗位的基本流程为主线组织教学。采用举例法、比较法、讨论法、演示法、一揽子实验、岗位轮换、顶岗实习等方法组织课程教学,课程设计充分体现会计电算化核算工作岗位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突出培养学生的会计电算化职业能力。

教学设计中以企业的具体经济业务事项核算处理为教学内容,顺序开展教学。首先,对学生进行摸底测试,考核学生对会计实务和新准则的掌握情况,并对达不到会计电算化要求的学生利用课后业余时间补课,以适应会计实用软件教学的要求。其次,在课程理论教学阶段,采用举例法、比较法、讨论法教学增强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第三,在实务技能教学阶段,采用演示法和实务操作一揽子到底两种方法教学。利用多媒体演示设备进行财务软件操作的演示,学生在教师演示结束后利用一揽子到底方法实际上机操作(即不分岗位由学生独立完成会计案例),这样学生能熟悉财务软件全部操作,实际操作更容易上手。遇到问题通过教师的随堂讲解,可以使得学生在短时间内迅速掌握财务软件的全部功能。第四,在校内实训阶段,采用岗位轮换教学,即先将学生分好组,对学生进行岗位分工,学生按照不同的会计角色共同完成实训案例,在整个实训过程中,学生要用手去做,动脑去想,深刻理解会计工作岗位的职责划分,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对财务软件的综合应用能力,使学生深刻了解财务软件的数据联系和各子系统之间关系,正确把握财务软件操作的要领和精髓,养成爱思考、负责、合作的精神。第五,学生进行会计综合实训。让学生通过综合实训将会计专业核心课程融会贯通,比较手工账与计算机账的异同,体会会计电算化对企业信息化的作用与意义。最后,在校外实习阶段,通过校企合作,采用顶岗实习的方法,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下感受财务软件的使用和会计实务流程,比较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践的异同,遇到问题可以向企业实习指导教师请教,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巩固课堂知识,熟练职业技能,而且可以培养学生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为学生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改革教学内容,强化技能训练

“会计实用软件”课程针对会计职业岗位要求以及完成会计电算化岗位的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来设计课程教学目标和安排课程教学内容。为了突出职业技术教育特色,强化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我们将“会计实用软件”教学由学期课程改为阶段性课程,并将课堂教学和实训教学紧密联系在一起,在组织教学时以理论够用为度,序化教学内容,注重会计电算化核算岗位的职业能力培养。

在教学安排上,“会计实用软件”课程的教学以用友erp-v8为蓝本,按照强化职业能力要求组织教学。本课程的教学分为两周理论教学(合计60学时,其中理论讲授34学时,上机操作26学时);两周会计实用软件实训教学,学生通过岗位轮换提高对财务软件的综合应用能力;五周会计综合实训,将会计理论课程转化成职业技能,并比较手工账与计算机账的异同,深刻体会财务软件对企业信息化的作用与意义;最后为期3个月的顶岗实习,让学生在真实的会计职业环境中进行实务操作,弥补课堂教学不足。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每名学生均能利用财务软件完成三个企业的三套账务,并通过手工建立完成“中联商贸公司”一个月的全部经济业务(合计四套账),大大强化了学生的会计职业技能,实现了与会计工作岗位的“零距离”对接。

四、课程主要的特色与创新点

1.以任务驱动序化教学内容,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会计实用软件”课程教学的任务是取得电算化会计证,达到财政部对会计人员的初级会计电算化要求。无论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紧紧围绕会计电算化岗位职业能力展开,按照教学任务序化教学内容,由浅入深,由易入难,每名学生在课程教学结束后均能独立完成企业从电算化资料的准备、建账、记账、结账、自定义报表到生成财务报表的全部工作。同时课程教学与职业资格认证相对应,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每年的会计电算化证取证率为100%,会计从业资格证取证率和珠算技能取证率均为100%,突出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

2.实现会计技能与实际会计工作的“零距离”对接。课程教学与企业会计核算密切结合,教学内容根据企业会计核算和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进行了多次修改和完善。近几年来为解决“信息孤岛”的问题,很多企业已从原来单纯使用财务软件转变为在企业整个范围内使用erp软件,因此我们在课程内容设计上随着企业的变化而做了相应的调整,讲课及实践用的软件升级为用友erp-v8软件,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中突出学生的职业或岗位技能训练,使学生毕业后到企业上手快,操作技能强,实现了会计技能与实际会计工作的“零距离”对接。

[参考文献]

[1]张玉胜.高职会计专业《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07(3).

初级财会实操培训范文第14篇

[关键词]高职 会计实用软件 课程建设

“会计实用软件”课程是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也是一门专业技能和实务操作课,是现代会计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会计实用软件”课程建设中必须优化课程内容,突出实践能力和实务操作技能的培养,符合职业技术教育的办学要求。笔者依据多年从事“会计实用软件”课程教学的实践经验,对“会计实用软件”课程的建设谈几点思考。

一、准确定位课程地位,明确课程教学任务

“会计实用软件”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务操作技能,是培养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技能型、实用型人才的一门重要专业课。要求学生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掌握会计实用软件的基本理论和现代通行财务软件,熟悉会计电算化技术,了解现代企业财务软件的功能和特点,能够熟练运用财务软件进行账务处理,最终出具会计报表的能力;能够利用财务软件提供的管理功能,具备参与企业管理,为管理层决策提供会计信息的能力。课程初级任务是获得电算化会计证书,终极任务是具备企业会计信息化的能力,为企业信息化服务。

1.课程开设符合经济发展、企业管理升级对会计工作电算化日益增长的需要。经过改革开放,我国市场经济得到飞速发展,我国企业管理已经进入市场经济时期的“新管理”时代,企业管理正在实现国际化、信息化、系统化,传统的手工记账方式已越来越难以满足各方面对会计信息的需要。进入21世纪后,顺应市场经济瞬息万变的需求,企业行为必须快捷、灵敏,要求企业在管理理念、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上不断创新,借助当代信息科技的最新成果,优化和加强企业的运营和管理,提高企业会计人员参与管理、为决策服务的功能,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会计人员的参谋职能。“会计实用软件”课程正是顺应这一需要而产生的一门学科。

2.课程开设符合职业技术教育对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会计电算化专业培养的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具有诚信、敬业的良好职业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通晓国际实用会计、审计以及相关经济领域知识,具有一凭多证(一个文凭,多种证书:计算机等级证、外语等级证、珠算证、会计电算化证、会计从业资格证),一专多能(一个专业,多种能力),胜任本专业工作需要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办出职业技术教育特色,会计电算化专业多次进行了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以及教学模式的改革,并初步尝试了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其中“会计实用软件”课程改革就是强化实践技能的一个突破口。为了和本科理论型教育相区别,我们将本科教学体系中的“会计电算化”课程调整为“会计实用软件”课程,突出了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同时在课程教学模式和方法手段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促进了学生就业率的提升。

3.课程开设符合企业管理信息化的要求。现代企业管理要求会计工作者能够准确、快捷、系统地提供会计信息,并且参与企业管理,为企业管理层的决策服务,而目前由财务软件公司开发的erp软件可以满足企业这一需求。学生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技能训练掌握作为会计电算化核算岗位工作人员所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能够熟练运用财务软件进行账务处理,最终出具财务报表,达到财政部对会计人员的初级会计电算化要求。同时能够利用财务软件提供的管理功能,为管理层决策提供相关的会计信息,具备会计信息化的能力,财务软件的高效、自动、准确、及时、数据量大、完整、全面为企业信息化的实现提供了有力保证。

二、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会计实用软件”课程教学设计以培养学生会计职业能力为重点,与用友财务软件集团及其他企业合作进行基于会计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课程在设计上以企业实际业务为依托,在实际操作中以企业的具体经济业务为例,根据会计电算化工作岗位的基本流程为主线组织教学。采用举例法、比较法、讨论法、演示法、一揽子实验、岗位轮换、顶岗实习等方法组织课程教学,课程设计充分体现会计电算化核算工作岗位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突出培养学生的会计电算化职业能力。

教学设计中以企业的具体经济业务事项核算处理为教学内容,顺序开展教学。首先,对学生进行摸底测试,考核学生对会计实务和新准则的掌握情况,并对达不到会计电算化要求的学生利用课后业余时间补课,以适应会计实用软件教学的要求。其次,在课程理论教学阶段,采用举例法、比较法、讨论法教学增强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第三,在实务技能教学阶段,采用演示法和实务操作一揽子到底两种方法教学。利用多媒体演示设备进行财务软件操作的演示,学生在教师演示结束后利用一揽子到底方法实际上机操作(即不分岗位由学生独立完成会计案例),这样学生能熟悉财务软件全部操作,实际操作更容易上手。遇到问题通过教师的随堂讲解,可以使得学生在短时间内迅速掌握财务软件的全部功能。第四,在校内实训阶段,采用岗位轮换教学,即先将学生分好组,对学生进行岗位分工,学生按照不同的会计角色共同完成实训案例,在整个实训过程中,学生要用手去做,动脑去想,深刻理解会计工作岗位的职责划分,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对财务软件的综合应用能力,使学生深刻了解财务软件的数据联系和各子系统之间关系,正确把握财务软件操作的要领和精髓,养成爱思考、负责、合作的精神。第五,学生进行会计综合实训。让学生通过综合实训将会计专业核心课程融会贯通,比较手工账与计算机账的异同,体会会计电算化对企业信息化的作用与意义。最后,在校外实习阶段,通过校企合作,采用顶岗实习的方法,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下感受财务软件的使用和会计实务流程,比较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践的异同,遇到问题可以向企业实习指导教师请教,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巩固课堂知识,熟练职业技能,而且可以培养学生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为学生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改革教学内容,强化技能训练

“会计实用软件”课程针对会计职业岗位要求以及完成会计电算化岗位的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来设计课程教学目标和安排课程教学内容。为了突出职业技术教育特色,强化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我们将“会计实用软件”教学由学期课程改为阶段性课程,并将课堂教学和实训教学紧密联系在一起,在组织教学时以理论够用为度,序化教学内容,注重会计电算化核算岗位的职业能力培养。

在教学安排上,“会计实用软件”课程的教学以用友erp-v8为蓝本,按照强化职业能力要求组织教学。本课程的教学分为两周理论教学(合计60学时,其中理论讲授34学时,上机操作26学时);两周会计实用软件实训教学,学生通过岗位轮换提高对财务软件的综合应用能力;五周会计综合实训,将会计理论课程转化成职业技能,并比较手工账与计算机账的异同,深刻体会财务软件对企业信息化的作用与意义;最后为期3个月的顶岗实习,让学生在真实的会计职业环境中进行实务操作,弥补课堂教学不足。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每名学生均能利用财务软件完成三个企业的三套账务,并通过手工建立完成“中联商贸公司”一个月的全部经济业务(合计四套账),大大强化了学生的会计职业技能,实现了与会计工作岗位的“零距离”对接。

四、课程主要的特色与创新点

1.以任务驱动序化教学内容,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会计实用软件”课程教学的任务是取得电算化会计证,达到财政部对会计人员的初级会计电算化要求。无论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紧紧围绕会计电算化岗位职业能力展开,按照教学任务序化教学内容,由浅入深,由易入难,每名学生在课程教学结束后均能独立完成企业从电算化资料的准备、建账、记账、结账、自定义报表到生成财务报表的全部工作。同时课程教学与职业资格认证相对应,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每年的会计电算化证取证率为100%,会计从业资格证取证率和珠算技能取证率均为100%,突出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

2.实现会计技能与实际会计工作的“零距离”对接。课程教学与企业会计核算密切结合,教学内容根据企业会计核算和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进行了多次修改和完善。近几年来为解决“信息孤岛”的问题,很多企业已从原来单纯使用财务软件转变为在企业整个范围内使用erp软件,因此我们在课程内容设计上随着企业的变化而做了相应的调整,讲课及实践用的软件升级为用友erp-v8软件,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中突出学生的职业或岗位技能训练,使学生毕业后到企业上手快,操作技能强,实现了会计技能与实际会计工作的“零距离”对接。

[参考文献]

初级财会实操培训范文第15篇

关键词:中职学校;会计实践教学;教学模式

职业教育旨在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倡导“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将学生培养为符合行业基本技能要求的“准职业人”的教学目标。会计专业,是一门对专业技能要求较为严格的应用型学科,其在实际工作中的每一个操作环节,都有着非常明确的规范标准。因此,加强中职学校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以会计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职业技能经验,逐渐构建有特色的实践教学模式,已成为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划中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确立中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主体地位

职业教育是面向就业的教育,中职学校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首先要找准市场定位。随着高等教育的连年扩招,中职学校生源质量普遍下降,给中职学校的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困难。目前,各地中职学校的教学改革均意识到了专业实践教学对学生日后在就业时的竞争能力及迅速融入行业职场能力的影响,所以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的目标应定位于培养应用型、操作型人才,定位于培养初级会计职员,即具备会计从业资格的“会计员”,而就业岗位应定位在一些小型工商企业、服务业以及中型企业的财会初级岗位。但限于各校自身的具体情况差异较大,所以尚未形成理想、成熟的会计教学样板。

在会计专业的总体教学中,理论与实际的密切结合是会计学科教学改革的重要原则和基本目标。教学中要突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应用会计的理论和方法来解决会计工作中实际业务问题,大力提高学生的会计职业能力和操作技能。中职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不能仅仅作为理论联系实际的一个教学环节,而应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贯穿于中职会计专业的全部教学活动过程中,成为中职会计专业教学的主体,并且应把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提高到与会计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位置。不断强化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应用性、针对性和职业性,夯实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让学生在走出校门之前就清楚从业行业的基本工作要求与规范,并能熟练操作与正确处理日常基本业务。

二、中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实施

国外职业教育以胜任岗位为出发点,以培养岗位能力为中心开发课程,其理论基础主要是能力本位的教育思想与模式。能力本位教育的核心就是如何使学生具备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需的实际能力。中职学校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应该从会计职业岗位需要出发,培养学生在未来实际工作中的操作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奠定学生就业基础。

会计职业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由浅入深、由初级到高级的训练过程。所以在会计实践教学中,其内容设置应做到“不同层次,逐级递升”,使实训内容随着专业教学内容的深入,最大限度地涵盖会计专业的主干课程,构建成一个合理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会计职业能力的训练、会计实践教学的组织应突出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一)基本技能训练

这主要是指职业岗位(群)最基本的操作能力训练。基本技能是完成专业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所必需的基础性技能。这些训练主要在课堂或校内实训基地进行。如开设“书法”、“计算技术”、“出纳实务”等课程,进行汉字书写、阿拉伯数字书写、珠算、计算器使用、点钞等技能训练,在开设的《基础会计》课程中,进行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填制与审核会计凭证、登记账簿等技能训练。在开设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中,进行汉字输入,计算机操作等技能训练。通过这些基本技能的训练,主要是着力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态度及对专业初步的认识与最基本的规范操作方法应用的把握。在这部分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和目的都以调动学生参与实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来设计,以其能通过对会计基础技能要求部分的实训了解,对专业的重点、难点、实际工作中易出现的差错点等做到心中有数,并在日后的学习中,有针对性的关注这些问题的处理方法与要求规范。在基本技能训练部分,只要能达到这样取得教学效果,那么本阶段的实训教学目标就基本完成。

(二)专业技能训练

专业技能主要是指能胜任职业岗位(群)的专业能力所必需的专业经验技术和操作技能,是完成职业岗位(群)所必需技能。这种训练主要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主要采取模拟训练的办法。如《财务会计》课程重点进行出纳核算、往来款项核算,财产物资核算,企业财务成果核算,明细账、总账、报表的核算等会计专业技能训练;《成本会计》课程主要进行各种成本费用的归集、分配及各种成本计算方法等会计专业技能训练;《会计电算化》课程主要进行的是会计软件应用能力及会计电算化上岗证考试的技能训练等。通过这些专业技能的训练,主要是解决学生某一项或几项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的熟练程度,处理职业岗位经常出现的一些实际问题。在这一实训阶段,重点在于对学生在综合运用会计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工作中的系统财务问题能力的培养,学生通过对企业一个会计期间较为完整的日常基本业务的账务处理,锻炼学生的处理企业全盘日常会计业务的能力,这不但能考查学生的综合思考和专业知识的衔接运用能力,而且还有利于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系统综合处理能力的提高。另外,在此阶段还要基本完成传统的手工做账与现代的利用财务软件进行计算机做账的结合。要求学生熟悉工作中常用的财务软件,并把完成的手工记账部分,在计算机上进行操作入账。

(三)综合技能训练

综合技能是指能胜任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必需的综合技能、操作技能和应变技能。综合技能训练是训练学生应用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训练。

本阶段的综合会计模拟实训是在轮岗方式下的会计综合实训,应突出其综合性和岗位流转性,它综合运用相关的知识和技能,4人-5人分为一个学习小组,设置会计主管、记账、制证、审核、出纳等岗位,按照各个会计岗位技能要求组织训练,让学生体验会计各岗位的业务处理过程,熟悉会计岗位的职责要求,强化对学生会计职业能力的培养。在实训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单、证、账、表及其他用品均按实际工作中的样式和使用情况予以配备,使学生通过实训,了解和掌握各个会计岗位不同的职责和工作内容,提高学生综合的职业能力及实践能力。同时,实训老师还可利用学生在进行会计电算化部分的实训时,强调学生要基本掌握对会计数据信息化的运用,结合其在《财务管理》等课程中所学的财务指标的计算与要求,利用账务处理结果,能尝试计算出相关的财务指标,并在此基础之上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基本分析。这样,不但能把实践教学与专业课程资源进行整合,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对财务数据的理解和利用能力,进而为学生在专业能力上的提升拓宽了空间。

三、建立有效的中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考核体系

我国《会计法》规定,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这些会计职业资格证书形成了我国会计行业的一套职业准入制度。它是对学生接受职业教育和专业知识水平考核的基本标准。

中职学校将会计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于“会计员”岗位,将学生具备会计从业资格作为教学所必须达到的要求。这样,教师在教学中和学生在学习中既有明确的目标,又有压力和动力,对专业建设在教学质量上的基本考核标准也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从学生今后从事会计职业的需要角度来讲,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有时比其中专毕业证书更具有意义,所以我们必须将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取得会计从业资格作为会计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并将其纳入教学计划之中,同时,将学生的“取证率”也作为考核教师教学水平和工作业绩的重要指标。这样,也就相应地对会计专业的师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近年来,随着新的会计准则的出台,会计的核算内容与方法发生了不小的变化,这些都对会计教师的知识更新提出了挑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自觉的更新和提高自身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拓宽专业知识面,尽快适应会计学科和其他学科相互融合而形成的边缘学科的知识需要。同时,密切关注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的结合效果,并随时随着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接受能力适度地调节教学方法和方式。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效果不断提高,进而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此外,我们还把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应取得“会计电算化证”、“珠算通级证”及书法能力等会计专业应具备的技能,作为构成会计专业素质教学和能力培养的重要措施。

广东省财经职业技术学校通过“双证”(毕业证和职业技能等级证)融通的教学改革,提出了努力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师资团队素质要求。会计专业的“双师型”教师,是指既具有教师系列职称又具备会计从业系列专业技术职称;既有较高的会计理论水平又具有丰富的会计实践经验。这样,确保了教师在指导学生在实训中,能较好地把学过的会计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业务的操作和处理中,也会激发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的热情和信心,在使考证通过率稳步提高的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姚晓春.高职会计专业会计教学改革的探讨[J].会计之友,2008(8).

2、贺三宝.基于实践能力培养的会计案例教学研究[J].财会月刊,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