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安全管理理论知识范文

安全管理理论知识范文

安全管理理论知识

安全管理理论知识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21世纪是“知识世纪”,知识管理作为一种崭新的管理形态,已经成为现代管理的主体。为适应形势的变化,部队的安全管理理念必须进行更新,内容必须进行变革,以此促进部队安全管理的模式的创新与发展。文章在简要阐述知识管理的含义和特征的基础上详细论述了部队安全管理模式如何进行创新与发展。

1知识管理的含义

知识管理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种全新的管理.它是人类历史上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泰勒模式的科学管理以来的一次最伟大而深刻的革命,是信息化和知识化浪潮的产物。知识管理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知识管理是指知识经济环境下管理思想与管理方法的总称;狭义的知识管理是指对知识及知识的作用进行管理。本文所指的知识管理,是其广义含义。

2知识管理的特征

与传统的管理相比,知识管理具有以下特点:

1在管理理念上,知识管理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知识管理的核心是人力资源管理,人的因素将决定着组织乃至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的水平。知识管理以人为出发点和中心。围绕着激发和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而开展。传统的管理以机器为中心,实行的是人被当作机器系统中的“配件”的刚性管理。知识管理倡导以人为本的柔性管理。充分反映了当前人类社会发展的新需要。

2在管理内容上,知识管理以无形资产管理为主要内容,包括对显性知识管理和隐性知识的管理.并且以隐性知识管理为重点。特别强调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之间的相互转化与共享。

3强调知识的重要性。“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一个国家的繁荣与进步并不取决于其所拥有的矿产、资源和一般资本,而是取决于其拥有的积累知识、创造知识和利用知识的能力。知识管理就是促进这些无形资产向有形资产、潜在生产力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变和实现。

4在管理目标和策略上,知识管理以知识创新为直接目标。以建立知识创新体系为基本策略。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知识创新包括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等。知识创新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和加速器。

5重视社会整体发展目标的实现。知识管理摒弃了传统管理的以追求组织利益最大化的目标。知识管理倡导组织在追求自身经济利润的同时,还应追求整个社会的发展目标,实现组织与社会整体的和谐发展。

6在组织结构上,知识管理采取开放的“扁平式管理”的学习型组织模式,这与以往其他管理形式所采取的金字塔式的等级结构模式截然不同。

7知识管理以信息管理为基础,当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知识管理的实现提供了强大的知识集成和精确量化管理的技术保证。

3顺应知识管理发展大局.改革部队安全管理模式

在当今的知识管理时代。部队的编制体制、武器装备、人员素质和作战理念等都发生了巨大改变,为此,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改革部队安全管理模式:

3.1封闭式管理向开放式管理转变

知识管理的特点要求部队安全管理从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从根本上实现部队安全管理知识的持续积累式、螺旋循环式和突变式发展变化.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环境.在知识的积累中运用知识、在知识的运用中升华知识、在知识的升华中实现对部队安全的最佳管理,从而在安全稳定的环境中孕育出强大的战斗力。为此,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3.1.1组织结构的开放

以往的部队管理强调严格的制度、上下级之间的权力距离以及知识信息流动的内部性和封闭性。而知识管理时代的管理则强调以弹性、开放、自由和机会为特征的开放型组织结构。这种组织结构的边界具有高度渗透性.呈现出扁平化和网络化特征,从而保证信息的真正自由流动和部队安全管理经验的成员共享。

3.1.2管理手段的开放

开放式管理看重一切能够发挥成员创造力的方式方法,提倡革新观念,向经济、文化、科技等其他社会领域开放,向普通官兵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开放。其根本的出发点和归结点则是活跃官兵创造力,实现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价值共享,使得整个部队安全管理能力生成为一种新型的管理能力——“智力管理力”。

3.1.3知识信息的开放

21世纪知识和信息就是经济实力,就是部队战斗力。而知识和信息的生命力在于其流动性,并在流动中被人类共享。知识管理时代的部队安全管理必须向知识与信息开放,使不同官兵所拥有的不同知识重新组合,创造出新的知识,为知识的分享、流动与创新提供最佳平台。

3.2守业式管理向开拓式管理转变

自建军以来,我军在安全管理工作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但是,辉煌的成就很容易形成一定的惰性,局限和满足于以往的经验和成绩.带来守业式管理的各种弊端。而知识军事则时刻处于快速发展变化中,守业式管理远远满足不了知识军事对于管理方式发展变化方面的新要求。因此,在知识军事时代,必须实现管理方式从守业式向开拓式的转变

实现这一转变必须把握以下几点:首先,要具备开拓式的安全管理理念,要善于以新的思想思考部队安全建设,以新的视角观察部队安全动态,以新的态度对待部队新事物,并以创新的思维方式解决新情况和新问题;其次,要创造开拓式的安全管理环境,其根本目标是打破传统的封闭环境,使信息灵活流动.加强部队安全管理与社会安全管理经验与外军甚至外国的最新安全管理经验接轨,使部队安全管理真正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具备真正开拓进取的环境氛围;最后,要采取开拓式的安全管理手段,以开拓式的安全管理手段,创造良好的部队集体氛围,激发官兵创造热情,实现知识信息的流动与创新,提升部队安全保障能力。

3.3制度式管理向人性化管理转变

知识管理时代要求官兵具备特殊的专业素质,成为“专家型”战斗人员。而要使官兵具备这一素质要求,就必须打破以往的制度化安全管理模式,实现制度化安全管理向人性化安全管理模式的转变。

所谓人性化安全管理是在深刻认识人在部队安全管理中关键作用的基础上.突出人在安全管理中的地位,实现以人为中心的安全管理。要实现从制度化安全管理向人性化安全管理的转变必须把握好以下几点:1转变安全管理理念,依靠人。依靠官兵所拥有的知识、智慧、才能和技巧,提升部队安全管理水平。2明确管理任务,开发人。部队官兵通常潜藏着大量的才智和能力。安全管理的任务在于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其积极性,释放其潜藏的能量,创造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的环境和机制。3把握成功关键,塑造人。官兵素质对部队安全发展至关重要.尤其是在军事技术急剧变化的当代,技术生命周期不断缩短,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每个官兵个体都必须不断学习,以适应环境的变化、不断满足部队对官兵个体的素质要求.重新塑造自己。因此,塑造人是部队安全管理成功的关键。4树立终极目标.发展人。部队是革命的大熔炉.人性化安全管理的终级目标,是促进官兵的全面发展.不仅为部队培养优秀的战斗人员,而且为社会造就合格的、有责任感的公民。5发挥组织功能,凝聚人。部队组织本身是一个生命体.部队安全管理不仅要研究每一成员的积极性培养、创造力发挥和高素质养成,还要研究如何发挥官兵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形成整体的强大合力。

3.4现代化安全管理向知识化安全管理转变

现代化管理方式是以封闭的组织结构、严密的管理体系、科学的管理制度为主要特征的。结合上文论述,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认为:在知识管理时代,仅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现代化安全管理方式必须向知识化安全管理方式转变。知识化安全管理就是要搜集并组织信息,将信息传给需要者,其核心就是管理信息的流动、扩散,以创造更多知识,让需要者正确且快速地获取知识。知识化安全管理的核心目标是人尽其才,材尽其用,这才契合部队安全管理的核心内容与最高境界。:

安全管理理论知识范文第2篇

知识管理尚无统一的定义,不同学者对知识管理的定义不完全相同。通常认为,知识管理指个人、组织或国家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对知识和知识流动的过程、知识组织机构、知识资产、知识人员进行全方位和全过程的管理,以期实现知识的共享、创新和增值,从而促进知识的价值增值。因此,笔者认为,高校知识管理是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为实现高等教育目的,高校管理者遵循教育规律,运用知识管理相关理论和方法,合理利用高校内、外部知识资源,充分发挥师生员工的潜能,建立知识库,实现知识的共享和创新,从而达到最佳的知识产出、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的功效管理过程。对于生态安全来说,狭义的生态安全是指自然和半自然生态系统的安全,即生态系统完整性和健康的整体水映。结合狭义生态安全的定义,笔者认为,生态安全是一种宏观层面的安全,生态安全是指在人的生活权、生存权、健康享乐权、必要资源权、社会次序和人类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等方面不受威胁的状态,包括自然生态安全、经济生态安全和社会(或人文)生态安全,组成一个复合系统工程,它是环境、经济、社会三大系统的协调配合,共同作用的结果。结合以上生态安全的定义,笔者认为,高校的生态安全包括高校的自然生态安全、人文生态安全、社会生态系统安全三个方面,即能为师生员工生活、学习、工作和科研提供良好的保障,同时高校自身运行良好,具有良好社会影响力,能为地方经济的振兴和科研服务的一种良好的状态。

二、高校生态安全的知识性分析

1.系统性。

高校是以知识作为基本的操作材料和加工材料,几乎所有的活动都跟知识有关。高校自然生态安全包括高校自然生态环境的建设,树木花草的种植,自然环境的绿化,校园整体的美化亮化都需要有生态学相关的知识作为积累。而高校人文生态安全更需要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精彩纷呈的学术讲座和探访神奇的科学研究,这一切都是在知识的应用和创新中体现知识系统性的魅力。高校的社会生态安全是社会对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高校社会声誉的综合反映和系统的写照,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体现了其知识的传递、升值过程,也正体现了知识的系统性和综合性。

2.动态性。

高校的生态安全正如知识的学习和提高一样,不是一个固定不变、一劳永逸的事情,它会受到经济、社会、政治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一所高校受其综合实力、科研水平、师生的生态环保意识、文明素质等因素的影响,其生态安全状况呈现动态性,这跟知识的学习一样,常用常新。

3.艰巨性。

高校生态安全一旦出现问题后进行整治和治理,就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甚至超出了前期的投入,所以高校生态安全又具有艰巨性。知识也如是,一旦用在了错误的地方,就会产生惊人的后果。例如,携带核弹头的原子弹用在战争上,会对人类产生毁灭性后果。当然,对于知识的学习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要达到较高的专业水准更需要经过专业的熏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因此具有一定的艰巨性。

三、影响高校生态安全的要素分析

高校生态安全包括自然、文化、社会三个方面的影响因素,其中自然因素是直接影响因素,因为自然因素出现问题,生态安全问题就会直接表现出来。文化因素、社会因素是间接影响因素,它们主要是通过自然因素这一中介变量对生态安全产生间接影响。因此,我们可以把自然因素作为文化、社会这两个变量的中介变量来研究生态安全。要想解决高校生态安全问题,可以从自然、文化和社会这三个因素入手进行研究。把这三个方面作为影响生态安全的3个一级指标,而自然因素又分为高校环境绿化、高校空气状况、高校植被情况、高校物种多样性、高校土地资源、师生居住情况6个二级指标来进行分析;文化经济因素可分为高校教育教学、高校的科学研究、高校的人才培养、高校的文化传承4个二级指标来判断;社会因素分为高校的生态安全意识、高校的生态宣传力度、高校师生数量、国家对高校的政策、高校规模扩张程度、高校拥有生态技术、高校科技教育经费、高校汽车数量8个二级指标来分析。这样我们可以从18个二级指标来判断生态安全的破坏程度,每一个指标有一个合格或良好的经验值(标准值),用管理学上的专家打分法对高校的生态安全进行评估,邀请专家对这3个一级指标和18个二级指标进行打分,打分结果的平均值作为这个指标最终得分,再根据指标的相应权重,得出总的得分与相应的经验值比较,判断高校生态系统的安全程度。

四、高校生态安全教育的现状分析

1.生态安全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在一些没有设立生态、环境资源等专业的高校,其生态安全教育体系尚未形成,如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材编写、师资配备都不完善,要真正开展非生态专业大学生的生态安全教育就是不可能的事了。即使开设了相关专业的一些大学,主要是进行专业课教学,非本专业的大学生也是不可能得到相关的教育熏陶。从全国高校来看,每年招收的环境类专业学生不到普通学校招生总人数的0.5%,非生态专业学生占绝大多数,而在非生态专业开设与生态相关选修课的院校仅占全国高校总数的10%左右。这意味着绝大多数学生没有选修或必修过生态安全教育相关课程,没有接受过生态安全教育,这势必导致大学生对生态安全和生态环境缺乏应有的敬畏之心、尊重之情,更不能主动参与环保公益活动。

2.生态安全教学设置不够合理。

在教学体系方面,许多高校只重视生态专业或是环境专业学生的课程设置,但是在非生态专业或环境专业的学生中,把生态安全教育作为必修课或选修课的非常少。在人才培养规格方面,高校大学毕业生应该是具有生态意识、懂得生态文明、有专业技术的现代人,因此在大学教育教学的培养方案中,就应该含有生态世界观和生态伦理道德观的内容;在专业设置方面,对非生态专业的学生来说,虽然不是其专业课,但是高校的课程设置应该包括生态意识、生态的重要性、生态安全危害性及生态安全的基本技能技术等内容,并且有相应的学分。

3.缺乏长远通识生态安全意识。

生态意识是开展生态安全教育深入开展的前提条件,没有生态学的相关知识,就不可能对生态安全的危害性有深刻的认识。以下三种情况都是因为生态安全意识的缺乏导致的生态安全:一是过度开采带来的生态安全;二是盲目引进外资带来的生态安全;三是忽视森林资源保护带来的生态安全。我国的高校生态环境教育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目前虽有几百所大学开设了环境专业,但在专业学生中的生态环境专业教育不能代替在非专业学生中的生态普识教育,更不能替代生态文明教育。生态安全意识,事关21世纪我国能否顺利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构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远景目标。

五、实施高校生态教育的对策

1.加强高校生态环境建设。

要推进高校生态安全教育,就必须把高校生态安全教育与生态环境建设结合起来。而加强高校的生态环境建设,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加强高校自然生态环境建设。高校要加强绿化,植树种花,注重校园美化,保护物种的多样性,维护高校生态平衡,让人在一个芳香宜人、绿树成荫的环境里学习和从事科学研究。二是加强高校人文生态环境构建。如先贤感悟、节能降耗、低碳出行等的生态文明行为,这些均能激发师生践行生态文明的意识,也能自觉地内化自身素质,提升师生员工内在人文素养,表现为自觉的生态文明行动。三是强化师生的生态环境意识的构建。即让师生员工树立良好生态观,积极主动地投身到高校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生态环境的建设中。反过来,参与又提升了其主体意识,强化了责任。因此,要提升师生的生态环境意识,让其主动关心生态安全建设,从而慢慢地固化为其行为,养成生态文明习惯。

2.深化高校生态教育改革。

生态学是一门学问,更是一种理念。课堂教育是高等生态安全教育的主阵地,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对高校生态课堂教育模式的改革:一是改革高校的生态课程设置。高校可以在非生态专业、非环境专业的学生中开设生态安全教育选修课,课题内容涉及生态观、生态建设的合理性和必要性论述、生态建设的不可逆性等生态安全的特性介绍,以及生态环境破坏带来的严重后果,让大学生深刻体会到生态安全和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二是注重生态环境师资的培育。一方面,可以在重点大学或研究生院培养生态教育师资力量,为生态环境教育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师资基础;另一方面,加强师资对生态安全教育定期培训,提高高校现有师资对生态安全的教学能力和生态意识。三是寓教于乐,把生态理论教育融于社会实践中。例如,可以将生态理论融于大学生毕业实践的调查和学习中,让他们有针对性地对高校所在的地区的山川河流、厂矿企业、生态环境、物种情况进行实地调查,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这既让学生了解社会自然环境和生态状况,又得到相应的科学锻炼,也为地方政府正确有效地规划环境治理与城市发展提供科学的方案和依据。

3.加强高校生态实践教育。

高校应视生态文明素养与人格素质、学术品质和职业素养一样重要。高校学生处、团委、学生社团等组织是推进生态实践教育的重要力量,在高校团组织生活会、院校活动中将引进生态环境保护的议题,这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能给广大学生带来普遍而深刻的教育作用。高校还可以利用校园网、电视台、广播站、校报等,开设生态教育专栏,倡导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并且邀请专家作环保讲座,交流生态环保的经验和体会。

4.建立高校生态安全知识库。

高校的活动是以知识作为基本的操作材料和加工材料,高校的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均是以知识为基础的。因此,高校应该建立一个核心的生态安全知识库,集中高校的生态安全的理论知识、教学讲义、科学研究、生态历史资料、环境保护、毕业生生态论文、学术交流等知识组成的知识库。其核心知识库由校学术委员会作为最高的领导层,任命由校长和学术带头人为主的知识主管(CKO)决定其知识共享机制和范围,下设知识管理办公室,办公室由学校的科研处、教务处、校长办公室、信息中心组成,统一知识库的日常管理,保证生态安全知识的共享、创新和增值。同时,可以建立校园生态安全知识库的知识共享机制和知识激励机制。

5.建立高校生态安全知识链。

高等教育是联系社会的纽带,具有较高的自由度与开放性。生态意识的形成,生态习惯的培养既可以在高校也可以在社会组织中获得。因此,高校生态安全教育应该具有一定的延展性,不能拘泥于某一组织或者范围内,应该与其他社会组织机构开展合作,把生态安全知识的节点(高校、政府、居民社区、社会民间组织)连接起来,组成一个开放的生态安全知识链,让生态安全知识在整个知识链中流动起来,从而在知识流动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共享、传播与创新。在实践上,高校可以加强与地方政府、居民社区以及敬老院、中小学等机构的合作。开放的高校生态安全知识链,可以有效地运用知识管理的相关理论,让高校生态安全知识高效运行。

六、结语

安全管理理论知识范文第3篇

现代企业安全管理中存在很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安全意识不足。现代企业的很多领导只注重经济效益,忽略了生产安全的重要性,许多企业制定的安全方针都没有得到认真的落实,很多情况下只是做了表面工作,没有真正起到加强生产安全的作用。现代企业制定的安全目标不符合实际,也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实现安全目标,这都安是全意识不足的现象。(2)对安全管理理念的认识不足。现代许多企业都是在事故发生之后,才开始考虑安全的相关问题再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虽然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事故的发生在不同程度上都给企业带来损害,这种管理理念非常落后,不符合现代企业的发展要求。(3)没有成立专门的安全管理机构。现在许多企业都没有成立专门负责企业经营生产活动的管理机构,在安全管理过程中没有统一的管理制度,也就不能够很好的实现管理。(4)企业员工的安全文化不足。没有加强对企业员工安全知识的培训,企业员工的安全意识非常薄弱,相关领导者安全素质也不高,也就不能很好带领员工加强安全管理[2]。

二、在知识管理下加强企业安全管理的相关策略

1.加强对安全知识的运用

企业要分析在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安全问题,要把相关的安全知识进行整合分类。企业可以把生产安全说明书、安全建议、以及在实际生产过程的安全经验等这些安全知识相关的资料收集起来,并且把这些资料弄成电子资料,放在企业的安全知识系统中。收集了相关的安全知识,企业的员工需要不断学习这些安全知识,并且把这些安全知识运用到企业实际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企业可以利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通过资源共享,加强对安全知识的了解,同时企业还可以利用电子模拟软件和数据解析软件,根据相关安全知识通过模拟来制定安全有效的实施方案[3]。

2.加强对企业安全管理的认识

企业的领导层只有认识到安全管理的重要性,才能够根据企业运行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有效的措施,提高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有条件的话可以通过新闻、广播等方式宣传企业安全管理的重要性,提高所有员工对安全管理的认识。企业的领导层要把安全管理的相关认识传达给企业的各个部门,各个部门可以通过交流会、座谈会以及开展相关的活动来加强企业各部门对安全知识的认识。

3.加强培训,建立安全奖罚制度

企业要不断加强安全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加深他们对安全知识更进一步的思考,激发他们的对安全知识的创造力,这样可以在生产经营中为员工提供准确的安全指导,保证员工的生产安全。企业还要建立安全奖罚制度,对没有根据安全知识进行生产经营的员工,即使没有造成安全事故,也要给予一定的惩罚,这样不仅可以起到警示作用,还加强了企业员工对安全知识的重视。在企业的安全管理、安全生产经营中有突出贡献的人要给予一定的奖励,这样可以增加企业员工学习安全知识的积极性。

三、结束语

安全管理理论知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公安教育;交通管理工程;专业建设;学科归属;课程体系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机动车保有量的增加,一方面,道路交通安全、拥堵、污染等问题日益严峻,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承担的工作任务日益繁重;另一方面,随着工作的深入开展,虽然交通管理中的传统问题逐步得到破解,但新深层次矛盾不断凸显,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必须进一步提升交警队伍专业素养,以确保科学、合理地开展工作。近年来,全国公安院校纷纷开设了交通管理工程专业,学历层次也由原来的专科提升为本科。在课程建设方面有二个问题亟需解决,一是判别该专业的学科归属,确定其专业发展方向及教学重点;二是构建起逻辑严密、符合认知规律的课程体系,保证教学质量。

一、公安院校交通管理工程专业学科归属

(一)学科归属上存在的争议。学科归属对交通管理工程专业发展和课程体系建设影响很大。普通高等院校都将交通相关专业归入工学门类,但它属于机械汽车类还是土木道路类,不同高校曾有不同认识,这给其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带来了不少困扰,导致其专业建设特别是课程体系进行了反复调整①。因此,必须慎重考察专业归属问题。1998年,教育部将原有交通相关专业统一于交通工程和交通运输两个专业,属于工学门类交通运输类,原有道路交通管理工程专业在专业目录中被取消。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联合印发《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正式批准设立公安学、公安技术两个一级学科,并将其分别列入法学和工学门类,同时在公安技术一级学科下设置了交通管理工程专业。但事实上,公安院校交通相关专业到底归属于管理学、法学还是工学门类的争议②仍然存在着,且仍需要进行讨论。

(二)行业知识需求和学科属性分析。分析交通管理工程专业学科归属,应从交通管理工作对知识需求角度出发。根据实际需求和《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负责道路交通安全和秩序管理,参与道路交通规划与组织。做好交通管理工作需要信息技术、新闻传播乃至法医等多个专业领域的人才,而核心需要交通管理专业人才,其对知识的需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工程是基础。交通管理对象是人的交通出行行为。研究表明,尽管人是交通系统中最关键的因素,但也是最难改变的因素。③因此,从研究和实践来看,干预交通行为最经济也最符合人本精神的措施仍然是针对交通设施的工程措施。从系统角度看,道路安全、有序、畅通与否,深受交通规划和交通工程设计好坏的影响。大量实践证明,不科学的交通规划和设计严重制约着交通管理水平,且无法通过路面执勤执法加以改善。由此可见,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研究和开展交通管理工作,必须掌握交通规划和设计方面的相关知识,才能与其他部门实现无缝对接,共同为交通有序出行创造一个基础性环境。这就要求公安院校交通相关专业毕业生应当具备扎实的工程学知识基础。但需要注意的是,公安院校毕业生进入公安机关工作,主要是承担社会管理任务,与工科院校交通工程专业以工程师为培养目标不同,后者更加注重具体技术。以智能交通系统为例,公安院校毕业生侧重系统规划和设计,需要对城市交通管理宏观状况有深入的了解,而工科院校毕业生更侧重系统建设,需要掌握具体的实践技术,如计算机编程技术等。

2.管理是统领。管理是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工作的基本定位。公安交通管理工作不仅包括对驾驶人、车辆的管理,还包括对交通安全、执法活动、交通工程设计等方面的规划、组织和管理。这些工作要求以科学的管理学知识为指导和统领。当然,这种管理还必须建立在对法律特别是工程知识掌握的基础之上,否则将会是空中楼阁、无水之源。

3.执法是职责。执法是公安机关的主要工作职责。对于交通警察来说,其执法任务主要是路面执法和交通事故处理,但“法律不是独立存在,而是深深地嵌入社会”的,因此,执法必须建立在对交通出行行为的客观规律深刻认识的基础之上。综上所述,交通管理工程专业是以交通出行行为和道路交通系统为研究对象,以工程知识为基础、管理学知识为统领、法学知识为重要内容,以信息技术等其他知识为支撑或补充的多学科交叉专业。由于工学的基础性地位,交通管理工程专业归属工学门类之下,并置于公安技术一级学科之下,体现了公安学和法学特色,而以交通管理工程为专业名称,正是对本专业学科属性的准确描述。

(三)能力培养目标及课程群设置。按照实战部门人才需求和交通管理工程专业的学科归属,其培养对象应具有如下四种能力:一线执勤执法能力——掌握法律和交通管理基本知识,能够完成一线执勤执法工作,确保规范、理性执法;事故处理能力——掌握交通安全原理和相关法律知识,具有事故勘查、鉴定、处理、追逃的能力,确保事故得到公正、规范处理;交通工程设计能力——掌握道路交通运行基本原理,能够开展交通工程设计、交通组织优化等工作,以推动交通出行更加安全、有序、畅通;交通管理能力——掌握管理学、系统科学和数据分析等方面的知识,能够对交通管理问题进行科学分析和研究,完成交通管理辅助决策任务,提升交通管理科学化水平。鉴于上述能力目标存在较大差异,本着“通专结合”的原则,在交通管理工程专业培养后期,以交通工程、交通管理和事故处理为发展方向,将若干门课程设置为一个课程群,进行适度有区别的培养,这也符合一线实战部门存在不同岗位的实际情况以及人才专业化的教育发展趋势。

二、课程体系设置分析

作为多学科交叉专业,交通管理工程专业涉及心理学、工程学、法学、管理学等多个学科门类。这些学科门类的研究方法、思维模式各不相同,给学生认知带来诸多困难,为此,必须要构建逻辑严密的课程体系,才能保证教学质量。

(一)交通管理工程专业的知识框架。课程体系设置需要建立在学科知识框架上。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交通管理工程专业知识框架分为三个层次(见表1)。一是研究个体驾驶行为,以规范出行、保证安全为目的;二是研究群体特征(即交叉口和路段的交通运行特征),用于指导交通工程设计,确保点段交通出行的安全、有序和畅通;三是研究道路交通系统状态及影响因素,以优化道路交通系统结构,提升系统运行效果。上述理论框架是课程设置的基础,但课程体系设置还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课程体系构建和优化的原则。以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为目标,根据系统科学的原理,注意知识的整体性、层次递进性,④结合交通管理工程专业的知识特征,提出优化其专业课程体系结构的五点原则和方法。

1.分层次构建体系。通常将专业课程分为理论和应用两部分,修完理论课程后再修应用课程,而交通管理工程专业课程按照研究对象分为三个层次。尽管研究对象之间存在着“个体组成群体,群体构成系统”的规律,但不同层次的理论之间并不存在较强的支撑关系。如研究个体特征的驾驶行为理论虽然为研究点段交通运行的交通流理论提供了部分知识基础,但后者更多地建立在相对独立的研究基础上。各个层次内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理论与实践之间联系十分密切。因此,构建课程体系应充分考虑上述特征,分为三个层次,且每一层次有相应理论课程和应用课程。

2.同一学科背景的课程必须紧密衔接。交通管理工程专业属于多学科交叉专业,同一学科不同知识点在不同时间点介入形成若干门课程,但必须注重这若干门课程之间的联系。如智能交通系统的先修课程为信息系统,有的学校将这种关系紧密的课程分割安排在第二个学期和第七个学期,这就破坏了学习的连贯性。因此,构建交通管理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要尽量将同一学科背景的课程紧密衔接起来,前后相隔最多不应超过两个学期。

3.在理论和实践结合中研究并解决对象抽象问题。人、车、路是道路交通系统的三要素,但交通管理工程专业并不是以单个元素为研究对象,而是以它们组成的系统为研究对象的。研究内容并非交通系统元素的物理特征,而是系统的运行状态。抽象的研究内容,给学生认知带来了困难。为此,交通管理工程专业应按照“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路径,实现感性和理性的统一,不断提升认知深度。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理论学习应建立在实践基础上,实践应置于理论指导之下。如为深入学习交通安全知识,首先,学习驾驶技能,形成对安全驾驶的感性认识;其次,学习交通心理学、道路工程、车辆构造等理论课程,掌握交通安全基本理论;再次,学习事故处理、交通秩序管理等应用课程,掌握事故处理、秩序管理等方面的理论知识;最后,参加交通管理一线实习,在实践中检验知识,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4.区别实务知识体系和教学知识体系,确保教学中认知的系统性。作为多学科交叉专业,交通管理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必须突出主干课程,并逐步延伸至支撑课程。如在设置事故处理系列课程时,一种安排是借鉴事故处理的实务流程,先安排事故勘查课程,后安排事故处理与调解课程;另一种安排是先讲授事故处理与调解一般原理,后讲授事故勘查课程。前者虽然符合实践工作流程以及“从具体到抽象”的规律,但由于事故勘查课程距离交通管理工程专业主干课程较远,容易造成认知碎片化。而后者的安排可以让学生先对事故处理工作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然后再学习事故处理相关技术细节,符合“由面到点”和“由易而难”的认知科学规律。事实上,实务知识体系是面向工作流程而非认知的,因此,在课程设计中,必须要警惕业务知识体系对课程知识体系的干扰,即实务知识体系对教学知识体系的干扰。

5.强化方法论教育,夯实理论基础,增强对应用知识的理解。交通管理工程专业的知识多是通过运用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来研究具体交通实践问题而获得的。如交通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方法来研究交通行为的。由此可见,交通管理工程专业知识的科学性,是建立在方法正确的前提下的。因此,教学时必须注重课程中的方法论部分,而不仅仅是应用知识部分,否则,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不仅会因未能深入理解掌握方法论而增加对应用知识的学习难度,而且还会因缺乏方法论的支撑而不能妥善解决纷繁复杂的现实问题。尽管交通管理工程专业属于典型的应用学科,以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为目标,但“应用型”不等于“操作型”,这就要求培养对象在工作中要努力做到理论联系实践。如实战部门要求交通管理工程专业毕业生不仅要能够执法,更要能够做好说理执法,这就需要执法者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

(三)主要课程和各学期课程安排。根据上述分析,应结合不同阶段学习目标,安排相关专业课程(见表2)。大一两学期基本不开设专业课程,因此在表中不涉及大一的课程安排。

三、结语

2011年,公安学和公安技术一级学科的设立,是公安高等教育的一大突破,填补了公安高等教育一级学科的空白,为公安学科体系建设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在顶层设计完成后,还需要全国公安教育者为公安学科的丰富、完善添砖加瓦。通过立足当前、面向未来,在对一线实战部门繁杂的知识需求进行梳理概括的基础上,笔者论证了交通管理工程专业应归属工科门类的理由,并描述了多学科交叉的具体表现形式,提出了交通管理工程专业四个能力培养目标,并建议按照三个发展方向设置课程群,以“通专结合”的方式,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在对交通管理工程专业理论知识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根据系统科学原理和专业知识特点,提出了课程体系构建和优化的五点原则,特别是注意到“应用型人才和‘操作型’人才”“交通管理工程和交通工程”“教学知识体系和实务知识体系”的区别,并希望通过科学的课程体系建设,确保课程教学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保证教学质量,培养满足一线实战部门知识需求的人才。

注释:

①朱明轩、孙静怡、曾应昆:《建立科学合理的交通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探索》,《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②宁乐然:《公安交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简论》,《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龚鹏飞:《论公安院校交通管理专业的发展》,《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③刘志强、赵艳萍、汪澎:《道路交通安全工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第17页。

安全管理理论知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网络工程; 网络安全与管理; 知识结构;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3)10-62-02

0 引言

网络工程专业从1998年教育部批准开设以来,发展十分迅速。截止2012年,全国已有329所高等学校设置了网络工程专业,其中重点院校超过50所。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网络工程从原来计算机专业的一个专业方向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大专业。2011年教育部将网络工程专业列入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基本目录,标志着网络工程专业已经成为一个稳定发展的基本本科专业[1]。

网络工程专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普遍性的困难与问题。比如:网络工程专业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信息安全等其他信息类专业的差异区分不够明显,办学特色不够鲜明。因此,有必要从专业方向和课程体系建设入手,结合自身办学优势,制定特色鲜明的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这样,才能培养出合格的网络工程专业人才。

笔者所在学院2012年获批了中央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重点建设“网络与信息安全”实验室,改善网络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条件。网络工程系以此为契机,结合已有的信息安全师资优势,凝练出网络安全与管理方向,并开展相应的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本文以此为背景,探讨网络工程专业网络安全与管理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

1 网络安全与管理方向人才培养要求

与其他信息类专业类似,网络工程专业网络安全与管理方向的人才培养要求从素质和能力两方面入手。

1.1 基本素质

网络工程专业人才要求具备的基本素质包括思想政治素质、人文素质、职业道德素质、专业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等[2]。

思想政治素质要求政治立场坚定,热爱祖国,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崇高理想,培养高尚情操,养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人文素质要求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高雅的文化气质,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职业道德素质要求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坚持职业道德的底线,具备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的品格,具有爱岗敬业的精神,一丝不苟的作风,以及服务社会的意识。专业素质要求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工作风格,具备较好的创新思维和踏实严谨的实干精神。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要求具有健康的体魄,乐观向上的心态,坚忍不拔的毅力和身体力行的风格。

1.2 基本能力

网络工程专业人才要求具备的基本能力包括学习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阅读写作能力、协同工作能力、专业适应能力、创新能力[2]。

学习能力是指自学能力,即知识和技术的获取能力、理解能力与应用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指通过专业调研、理论分析、设计开发、仿真实验等方法解决网络工程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阅读写作能力是指专业技术文档的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协同工作能力包括专业表达能力、问题沟通能力、协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专业适应能力是指在学习网络工程专业知识和技术的基础上,能够从事并适应相关领域的研究、开发与管理工作,并能适应网络工程专业技术和市场不断发展变化的能力。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

1.3 专业能力

网络安全与管理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除了满足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基本要求外,还需要注重培养两方面的专业能力:网络系统安全保障能力和网络管理维护能力[3]。网络系统安全保障能力是指熟悉信息安全基本理论和常见网络安全技术的工作原理,掌握主流网络安全产品的安装、配置和使用方法,能初步设计开发网络安全产品。网络管理维护能力是指熟悉常见网络设备与系统的工作原理,掌握网络管理的主流模型、系统功能、以及各类管理技术与方法,能初步管理和维护网络与信息系统。

2 网络安全与管理方向专业课程体系

2.1 知识结构

网络工程专业网络安全与管理专业方向人才要求具备的知识可分为三大类:公共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

公共基础知识相对固定,具体知识包括政治理论知识、人文社科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其中,政治理论知识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人文社科知识包括大学英语、大学生心理健康、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社会和职业素养、军事理论、体育。自然科学知识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物理、大学物理实验。

专业基础知识根据网络工程专业人才的专业能力要求制定,具体包括电子技术基础、计算技术基础、计算机系统基础。其中,电子技术基础包括数字电路、模拟电路和电路基础,技术技术基础包括数据结构、离散数学、程序设计、算法分析与设计,计算机系统基础包括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软件工程。

专业知识相对灵活,通常根据所在院校的专业特色和办学条件制定,具体包括专业核心知识、专业方向知识、专业实践环节[1]。下面重点讨论这部分内容。

2.2 课程体系

依据上述知识结构,结合笔者所在学院的师资力量、办学条件和专业特色,制定了网络工程专业网络安全与管理方向的专业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由于公共基础课程基本固定不变,在此不再列出。

2.3 专业方向课程知识点

网络工程专业网络安全与管理方向可分为网络安全和网络管理两个分支。其中,网络安全分支课程包括信息安全基础[4]、网络安全技术[5]、网络攻防技术,每门课程的主要知识点如表1所示。网络管理分支课程包括网络管理[6]、网络性能测试与分析、网络故障诊断与排除,每门课程的主要知识点如表1所示。

3 结束语

本文以笔者所在学院的网络工程专业建设为背景,分析了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说明了网络安全与管理专业方向人才培养的专业能力要求,进而得出与之相适应的知识体系结构和课程体系内容。最后重点介绍了网络安全与管理专业方向主要课程的知识单元与相应的知识点。接下来的工作是将该课程体系落实到网络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中,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分段调整,逐步完善。希望本文所作的研究与探讨能给兄弟院校的网络工程专业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网络工程专业规范[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 姜腊林,王静,徐蔚鸿.网络工程专业物联网方向课程改革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1.19:48-50

[3] 曹介南,蔡志平,朱培栋等.网络工程专业与计算机专业差异化教学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0.23:139-142

[4] 教育部信息安全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信息安全类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安全管理理论知识范文第6篇

1.1风险管理课程对于安全工程专业的适用性分析

目前,风险管理属于哪一学科是学术界尚未确定的问题,但我国已有一些高校将风险管理课程划入数学、统计学、金融学、会计学、保险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安全工程等专业中。将风险管理理论应用到生产过程中,能通过有效的风险评估结果、风险应对手段来减少或避免损失的发生,从而实现以最小成本获取最大安全保障的风险管理目标。风险管理不但是安全工程专业的核心理论,也应是贯穿于众多安全工程专业课程的基本思想,使安全工程专业的学生掌握风险管理理论的内容和方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我国安全工程专业的学科教育和课程体系还处于发展阶段,各高校对风险管理理论对安全工程专业学科建设相关性的认识程度也参差不齐,在将风险管理课程划入到安全工程专业规划课程的过程中还存在以下问题:(1)在我国,通用的风险管理理论在金融、经济管理方面应用较多,发展相对较成熟。但通过问卷调研得知,开设安全工程专业课程的各高校中对风险管理理论与工业、工程项目的实践运用结合的内容还较少,不利于学生系统掌握风险管理的理论和应用方法。(2)风险管理标准作为风险管理过程建立和实施的通用导则,包括确定范围和风险的辨识、分析、评价、处置、沟通与实时监控风险等内容,是风险管理理论的核心内容。但现有已出版的风险管理课程教材中很少涉及国际和国内风险管理标准的相关内容。(3)有些高校没有认识到风险管理与安全管理、应急管理、安全评价等其他课程内容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致使各专业课程之间内容交叉重复,造成了一定的教学资源浪费。因此,设置风险管理课程对于充实安全工程专业课程具有重要意义,但还需要根据安全工程专业的需求来适当调整风险管理课程内容的侧重点,更好地适应当前社会对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更好地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1.2风险管理课程内容要素的提取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提取安全工程专业风险管理课程应包含的内容要素。在全国范围内选取50所具有代表性的开设安全工程专业的高校进行问卷调查,接受调查的高校数目及其在全国覆盖范围。由高等学校安全工程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向这些高校的相关教师发出问卷调查函,共发出问卷50份,收回48份,有效问卷48份,回收率为96%,有效率为100%。调查问卷的内容涉及到各高校安全工程专业开设风险管理类课程设置的基本情况和教学的主要内容,以及完善其课程体系建设的意见和建议,能较全面地反映我国各高校风险管理课程发展的基本情况。据问卷统计,所调查高校中已开设风险管理课程的仅占21%,但93%的高校都开设了除“安全管理”课程以外与风险管理类似的课程,如风险辨识与评价、应急管理等。调查显示:各高校风险管理课程体系在结构上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内容设置差异较大,与相关课程存在不同程度的交叉情况。由于各高校安全工程专业重点研究的领域不同,其风险管理课程的授课重点也有所不同。统计显示,所调查各高校开设的风险管理课程都涉及风险管理基础知识、风险管理基本程序、风险管理方法、风险管理标准和风险管理实践共五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作为风险管理课程的核心。

1.2.1风险管理基础知识

按照学生的基本认知规律,在介绍风险管理基础理论之前,首先应使学生了解风险的相关知识,包括风险的定义、特性、分类、要素、成本以及度量方法等。风险管理基础理论方面应介绍风险管理理论的起源和发展,风险管理的目的、意义、组织、程序等内容,使学生在宏观上熟悉该门课程的基本内涵。

1.2.2风险管理的程序及方法

风险管理的程序和方法是该课程的核心内容,然而各高校关于这方面的教学内容并不统一。笔者认为相关内容应根据《风险管理原则与实施指南》(GB/T24353—2009)进行统一规范,风险管理程序应包括沟通与协商、确定环境信息、风险评估(即风险识别、分析、评价)、风险决策、风险应对、检测与评审等主要环节;风险管理的方法可以分为风险规避、损失控制和损失融资3种基本形式。表1中列出了风险管理的程序及方法各环节所涉及的具体方法。

1.2.3风险管理标准

风险管理标准能够提供合理、系统的方法,使组织更加有效地进行风险管理,因此该部分是风险管理课程的重点内容。在风险管理标准的指导下,学生能认识到如何更高效地识别、分析、评价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并给出适当的处理措施。

1.2.险管理实践

学习风险管理理论的最终目的是指导并将其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因此,风险管理理论在石油、电力、工程建设、矿山和钢铁等典型高风险行业领域的实践应用,也应是该课程需要重点涉及的内容。在风险管理实践中,需要利用一些软件来实施风险识别、分析、评价等环节,典型的风险管理软件模型有CRM模型、Riskit模型、SoftRisk模型等。同时,在风险管理实践部分,可以吸收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出台的《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中的相关内容,并结合国外风险管理最新发展趋势。

1.3构建风险管理课程内容体系的结构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提取了13个普适于安全工程专业的风险管理课程内容要素,并构建了适用于安全工程专业的风险管理课程内容体系。

2基于DEMATEL方法的安全工程专业风险管理课程内容设置

2.1DEMATEL方法介绍

DEMATEL方法最早由美国学者Gabus和Fontela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该方法主要运用图论及矩阵论原理来进行系统因素分析,通过分析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与直接影响关系,计算出每个要素对其他要素的影响程度及被影响度,从而计算出每个要素的中心度和原因度,然后判断要素之间关系的有无及其强弱程度。目前,已有一些学者将DEMENTEL方法应用到教育系统的分析研究中,并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效果。因此,将DEMATEL方法应用到安全工程专业风险管理课程内容要素研究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2结果分析

2.2.1影响度分析由风险管理课程各内容要素影响度计算结果,综合影响值排在前5位的内容要素为风险管理基础知识(A2)、国际风险管理标准(A11)、国内风险管理标准(A9)、风险基础知识(A1)和风险识别与分析(A3),说明这些内容要素对其他内容要素的影响程度较大,是风险管理课程整体内容框架的基础。在风险管理课程13个内容要素中,受其他内容要素影响程度最大的是风险管理的3种基本方法,即风险规避(A6)、损失控制(A7)和损失融资(A8),这表明只有在丰富的风险管理知识和正确的风险识别、分析、评价的基础上,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并选取合理的风险应对措施,这也与风险管理实施的基本程序相符。

2.2.2原因度分析

原因度反映了风险管理课程各个内容要素之间的关联程度。若原因度指标大于0,则表明该要素与其他要素之间关联程度高,反之则关联程度低。在风险管理课程内容体系中,原因要素有6个,按原因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依次为风险管理基础知识(A2)、风险基础知识(A1)、国内风险管理标准(A9)、国际风险管理标准(A11)、国外风险管理标准(A10)和风险识别与分析(A3),说明这些要素对其他内容要素影响度较大,应重点对这些内容进行系统而详细的阐述,才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其他部分知识。

2.2.3中心度分析

中心度反映了风险管理课程各内容要素在该门课程中的重要程度,图3中各内容要素从左到右表示该部分内容越来越重要。中心度排在前5位的内容要素有风险识别与分析(A3)、损失融资(A8)、风险应对(A5)、国际风险管理标准(A11)和风险管理基础知识(A2),表明这些内容要素是贯穿风险管理课程的核心内容,任课教师可以根据各内容要素的重要程度进行合理的课时分配。

3安全工程专业风险管理课程内容体系发展对策

本文根据对我国安全工程专业风险管理课程内容的问卷调查和DEMATEL方法分析结果,并针对安全工程专业风险管理课程内容体系今后的发展,提出以下对策:

(1)若要构建规范、系统的适合安全工程专业的风险管理课程内容结构体系,需要明确风险管理课程本身的学科内涵,并结合笔者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提出的风险管理课程内容体系结构,同时综合考虑学生培养方向和知识结构需求,合理规划和选择课程内容。

(2)风险管理课程内容安排既要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又要注意其与安全管理等其他课程之间的区别与联系,避免内容重叠;同时,应把授课的重点放在介绍风险管理基础知识、风险管理标准和风险管理方法等影响度、中心度和原因度都较高的内容要素上,而以往的风险管理教材很少涉及到风险管理标准的内容,在这方面应加以完善。(3)须重视风险管理方法的应用和实践教学,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应使学生熟练掌握风险的识别与分析、风险评价、风险应对等基本内容,并能够较好地应用到各行业领域的风险管理中;同时,应增加风险管理软件模型、COSO全面风险管理框架等风险管理学科前沿方面的内容,以适应当前对安全工程专业高级技术型人才的培育要求。

4结论与建议

(1)风险管理课程内容适用于安全工程专业的教学,通过该课程教学应使安全工程专业的学生熟练掌握风险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我国安全工程专业开设风险管理课程的高校数目还很少,该课程在全国各高校的发展水平不均衡。

(2)构建了适用于安全工程专业的风险管理课程内容结构体系,确定了风险和风险管理基础知识、风险管理程序及方法、风险管理标准和风险管理实践作为该课程的核心内容,可为开发适用于安全工程专业的风险管理教材提供依据,也可为安全工程专业的课程内容规划设置提供参考。

(3)DEMATEL方法分析结果表明,风险管理基础知识、风险识别与分析和风险管理标准是所提取风险管理课程各内容要素中影响度、原因度和中心度都较高的内容要素,应在授课时重点介绍这些内容。

安全管理理论知识范文第7篇

关键词:事故事件管理石油化工安全

石油化工生产的特点是易燃、易爆、高温、高压。随着工业化生产规模的扩大,工艺技术的不断更新,新设备、新材料、新型催化剂及高效节能设备越来越多地被用于石油化工生产装备中,使得装置的规模越来越大,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这些都对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化企业事故事件管理,是保证企业安全生产的必要条件和企业安全生产的重要手段。事故事件管理是企业安全管理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搞好事故事件管理,对提高企业安全管理水平,防止重复事故事件发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事故事件

1.1事故的定义

事故在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叙述,对人们来说他是惨痛的,有时候会给我们带来难以承受的伤害和损失,在石化企业中,事故是指由人、机、环境三大因素引发的无法控制的意外情况,一般会造成死亡、疾病、伤害或损坏等。

1.2事件的定义

是法律事实的一种。是指与当事人意志无关的那些客观现象,即这些事实的出现与否,是当事人无法预见或控制的。通常情况下事件可分为:自然人死亡的事实;发生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的事实;时间经过的法律事实。

2事故事件成因分析[1]

事故事件的发生一般是由多个因素共同作用产生的,表面上看属于突发事件,带有一定的随机性和偶然性。但是,从安全管理的角度来看,事故在发生以前,安全方面的隐患就已经存在。事故发生的原因有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直接原因不外乎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两种。不直接导致事故的发生,但能促使事故发生或增加其严重性的一些因素即间接原因,主要包括技术的原因、教育的原因、身体的原因、精神的原因、管理的原因。一般说来,调查事故发生的间接原因,不外乎是以上五种原因中的某一个或某两个以上的原因同时存在。但是,技术、教育、管理这三个原因是极其重要的事故原因。

一般认为事故发生以前,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管理缺陷等安全隐患就已经存在。根据统计,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管理缺陷三个因素单一作用引发事故的概率在30%以下,一般情况下都是多个人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共同作用的结果,而管理缺陷往往存在其中。

3事故事件管理运行中遇到的问题

3.1安全管理人员事故理论知识掌握深厚程度的问题

安全管理人员需要具备事故控制的知识,现在,多数企业在安全管理中已经通过培训班的形式来培养企业自身的安全管理人员,提高他们的管理水平。但是,大部分企业通常的做法是讲解本企业的经验做法,而没有进行理论教育提升。这样的结果是,安全管理人员对事故组成要素、事故发生倾向、事故控制方法理论知识一无所知,工作过程中创造性、灵活性不够。

3.2事故事件发生后员工学习问题[2]

长期以来,石油化工企业内部安全事故事件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有效利用,存在着在安全管理过程中注重对事故事件的结果进行处理,通过问责来惩罚、教育和警示他人,忽视了事故事件形成原因分析在企业内部的传播、学习,不能使更多员工通过学习受到教育、得到启发、举一反三,进而形成良好的安全习惯。这样就容易造成员工“把别人的事故当热闹看,当笑话看,自身安全陋习、安全行为没有通过事故得到警醒、得到改进”。事故事件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部分员工得不到引以为戒,类似事故重复发生。

3.3事故真相问题

事故发生以后,员工担心受到惩罚,他们就不大可能报告事故的真相,就有可能存在找不到或者找不准事故发生的真正原因,事故就存在重复发生的可能性。

4 事故事件管理应采取的措施

4.1安全管理人员应进行安全理论知识学习

企业应该为事故事件管理理论知识的引进提供决策支持,公司主管安全方面的领导、部门主管安全方面的领导要采用多种形式进行理论知识的推广应用,各级安全管理人员要积极参与理论知识的学习。企业可以采取外送本企业安全人员到高校进行理论知识的系统培训;也可以邀请安全专家到企业进行系统培训。同时各级安全管理人员根据实际工作情况,要向老师、专家进行请教,解决事故事件管理过程中遇到的疑难点,尽可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做到学以致用。

4.2掌握事故理论的实质,做到活学活用[3]

事故管理理论有的很简单,有的很复杂,但是无论简单还是复杂,各级安全管理人员都必须对其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和应用。例如:美国人海因里希通过数千次事故统计分析得出的著名理论事故三角形理论认为事故之间是有联系的。他认为24000不安全行为会产生600次险情或未遂事故,600次险情或未遂事故会产生30次财产损失事故,30次财产损失事故会产生10次轻微伤害,10次轻微伤害会产生1次死亡事故。事故三角形理论反映的是一种内在的规律,是事故的发展倾向。各级安全管理人员要充分理解理论的本质,就可以得出要力求消灭未来的事故,必须对已发生的所有事故进行收集和研究,并采取相应的措施,预防事故的发生。事故三角形理论也就得到了灵活地应用。

4.3把事故事件当作资源,员工加强学习

事故事件给我们带来了强化自身安全和改进安全管理的机会,通过对事故事件的原因分析和学习,广大员工可以从中受到教育、得到警醒,也会让部分员工在警醒同时改掉自身的不安全行为,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类似事故事件的重复发生。事故事件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企业应引导和鼓励员工在企业内部进行案例的分享和学习。

4.4鼓励员工上报事故事件

企业应该建立员工上报事故事件奖励机制,鼓励广大员工的安全行为。企业应坚定信心,多措并举,营造处理和对待安全事件和未遂事故的上报工作[2]。报告事故和险情,找出具体原因,进行针对性的改进和学习,是预防事故发生的重要手段,也可以促进安全管理提升和安全管理水平持续改进。

4.5全员参与

事故事件管理的措施,只有领导的高度重视,没有全体职工的大力支持,仍很难获得期望的效果。重要的是发动全员参与安全管理,激发全体职工在实践中有贯彻安全措施的愿望。

5结束语

事故事件管理是企业一项艰巨且持续的工作任务,把事故事件作为资源、各级安全管理人员加强理论知识学习、员工积极上报各类事故事件和加强事故事件的学习是现代化企业安全管理的需要,也是预防事故事件发生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李成,靳帅.事故事件管理对HSE管理的影响[J].江西建材,2015(22):275-276.

安全管理理论知识范文第8篇

内容摘要:本文运用综合归纳的方法,提出了企业安全管理能力的概念框架,对企业安全管理能力进行了剖析。本文把企业安全管理能力界定为企业在对安全系统进行协调控制的过程中积累起来的一组知识与技能的集合。它包括五个方面:增加员工安全知识与技能的能力、优化设备安全性能的能力、提高物料安全水平的能力、改善安全制度的能力、监测环境安全状况的能力。最后对企业安全管理能力研究的现实意义进行了分析。通过研究发现,安全管理能力可以综合反映出企业安全管理现状和发展潜力,是企业提高安全管理水平的关键。

关键词:企业安全管理能力 概念框架

全球化及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的提出,向企业提出了改善安全管理的客观要求,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已成为企业的必然选择。企业改善安全管理状况的关键就在于通过提高安全管理能力,从而完善企业安全战略决策机制、优化安全资源配置、整合安全管理体系与政策,从而提升企业安全管理水平。学术界对企业安全问题的研究重点,经历了关注技术因素与关注人的因素两个阶段,现在已经向深层次的关注管理因素或组织因素的阶段转变(Sasou,1999;Varren,1998;王二平,1998),安全管理的相关研究正日益兴起。但国内外学术界对安全管理能力并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在研究时多使用安全系统效能(Pope,Cresswell,1965;Petersen,1996)、安全管理绩效(Steen,1996;OECD,2003)、安全能力(马继业等,2005)等相关概念,对安全管理能力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还没有一个清晰准确的认识。概念的界定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没有一个清晰准确的概念,就无法准确地划分研究边界,无法促进研究的深入。为此,本文拟在对相关概念及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综合归纳的基础上,构建企业安全管理能力的概念框架。

企业安全管理能力相关研究

安全与安全管理

安全泛指没有危险、不出事故的状态。韦氏大词典把“安全”定义为,没有伤害、损伤或危险,不存在危害或损害的威胁,或免除了危害、伤害或损失的威胁。即所谓的“无危则安全,无损则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即安全生产,是指免除引起个人伤害、疾病或死亡的状态;或是免除设备损坏或财产损失的状态;或者免除环境危害的状态。库尔曼(A. Kuhlmann)提出,安全科学最终目的是将应用现代技术引起的任何损害后果控制在绝对的最低限度内或者减少到可容许的限度内。总的说来,生产过程中的安全,是指由人、机物、环境构成的安全系统无伤害的状态,就可以称之为安全。

而安全管理作为安全科学的一个分支,其研究的起步较早。海因里希(H. W. Heinrich)在1929年就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当时安全管理思想和经验,但早期的安全管理等同于事故管理,安全管理主要是围绕着事故做文章,其效果有限。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专家学者开始从事故后管理开始向事故前的隐患管理转变。从表1所列出的一些专家的观点看,罗云把安全管理对象从事故系统拓展到安全系统,提出了事故预防的重要意义,但没有对安全管理实质进行解释;Papadakis和陈宝智则把企业管理中管理的功能向安全管理进行了移植,强调安全管理是企业管理功能的一种,具有企业其它管理功能同等的属性,但他们的定义没有反映出安全管理的要素与特征;丹麦标准协会的简化定义,把关注的焦点集中危险管理,适于中小企业安全管理活动,不适于大型企业集团的安全管理。

对安全管理概念的界定可以分为两类,一类简单的说明了安全管理的功能,它适用于一般的普通中小企业,海因里希、丹麦标准协会、崔政斌的定义倾向于这一类;另一类强调了对安全的系统管理,适用于大型高危险性企业,Papadakis、罗云、陈宝智的定义倾向于这一类。本文倾向于采用后一种安全管理定义,即针对大型企业集团和高危险性企业的安全管理定义。

企业能力与企业管理能力

企业能力是当前企业理论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研究专题。以沃纳菲尔特(Wenerfelt,1984)为代表的资源学派认为企业异质性资源构成了企业能力;哈默尔(1990)认为能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巴顿(1992)提出企业能力的四种尺度,即知识与技能、技术系统、管理系统和价值与规范;王锡秋和席酋民(2002)认为,企业能力是企业所具有的、直接影响企业效率和效果的主观条件,是知识、结构和文化三个方面耦合的结果。这些专家的观点都是从企业基本属性的角度来理解企业能力,但都不十分全面。相比而言,德(Day,1999)对能力(capability)定义更全面:“能力是复杂的技能和累积知识的集合,通过组织程序得到锻炼,能够使企业协调行动,并充分利用它们的资产”。这个定义关注知识与技能,强调对知识与技能的累积形成了复杂的能力,对企业能力的内涵给出了较全面的解释。而且这种解释即强调能力的技术属性,又强调了能力的管理属性,较为全面。

从企业能力的分类看,能力理论研究先驱克里斯蒂森把企业能力分为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国内外许多研究企业能力的专家学者也有类似的分类(史东明,2002;,2002)。学术界对技术能力的研究多集中技术创新、知识管理领域;对管理能力的研究刚刚兴起,研究领域并不集中,如Mohsin(1999)的研究关注“动态技术管理能力”(dynamic tech- management capability)、Chuang(2004)和Liu(2004)的研究关注“知识管理能力”(knowledge management capability)、Shi(2004)的研究关注于“全球会计管理能力”(global account management capability)等。目前对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的区分尚不明显。王锡秋和席酉民依据波特的价值链的思想,把企业能力分为基本能力与辅助能力,认为基本能力是企业完成基本活动的能力,辅助能力是企业进行辅助活动的能力。从这个角度理解,可以把技术能力理解为一种基础能力,把管理能力理解为一种辅助能力,它们都是构成企业竞争能力的基础,缺一不可。但必须指出,管理能力在本质上是一种知识和技能,由可以言传的书本知识和不可以言传的经验知识有机结合而成,在不同的领域,可言传的书本知识和不可言传的经验知识所占的比重并不一致(见表2所示)。

企业安全管理能力

国内外学者直接针对安全管理能力的研究还未出现,已有的相关的研究主要有安全系统效能、安全管理绩效、安全能力等。国外学者的研究关注于安全系统效能的改善。Pope和Cresswell(1980)提出通过安全管理来发现系统安全效能的差距,Petersen(1996)、Steen(1996)和经合组织(2003)提出通过管理对系统安全效能进行改善。国内学者在安全管理的研究方面起步本来就比较晚,在安全管理能力方面的研究就更少,已有的研究主要关注安全系统的管理现状综合评价,如陈宝智(1999)关注整个人机环境的现状;徐德蜀等(2004)关注对管理体系中人的因素;马继业等(2005)从企业能力中的资源学派观点出发对安全能力做出了理论探索。这些学者的主要观点如表3所示。

总的来说,安全管理能力相关研究有两种取向:关注能力的静态特性――能力的构成要素;关注能力的动态特性――能力的动态提升。从“能力”的基本属性看,企业能力是累积的复杂技能和知识的集合,是一种把各种可得到资源“在行动上组合起来并引导它们为特定的生产目标服务”的整合能力,它理应同时包含静态和动态两种属性,应从这两个方面同时加以考察。

企业安全管理能力概念

企业安全管理能力的概念

结合以上分析,本文认为,安全管理能力首先是一种企业能力,具有企业能力的属性,是企业在对安全生产进行管理的过程中积累的各种知识与技能。安全管理能力是由企业掌控的资源决定,企业拥有的资源及其组合情况形成了不同的安全管理能力。企业安全管理能力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动态变化的,随着企业的成长而不断增长。此外,企业能力作为一种累积的知识与技能,知识与技能的难言属性(波兰尼,1998)使得企业安全管理能力具有特异性和不可模仿性,构成了企业竞争能力的基础。

企业安全管理能力概念的内涵

本文界定的安全管理能力概念如下:企业安全管理能力是企业对由员工、设备、物料、制度、环境组成的安全系统进行协调控制的过程中积累起来的一组知识与技能的集合,企业通过对安全系统的协调控制过程逐渐积累了能力,使企业安全系统性能达到最佳状态。

这个概念的内涵包括四个方面:安全管理能力的主体是作为组织而存在的企业,即安全管理能力是企业的一种基本属性;安全管理能力的载体是由员工、设备、物料、制度、环境所构成的企业安全系统,即安全管理能力是企业对安全系统进行协调控制中表现出来的,对其考察也应从这几个方面入手;安全管理能力是一组知识和技能的集合,本质上是一种知识资源,具有动态属性,可以反映出企业安全管理现状;安全管理能力通过对安全系统的协调控制过程所构建,是在不断地动态形成的,具有动态属性,可以反映出企业安全管理的发展潜力。这四个方面构成了安全管理能力概念的内涵。

企业安全管理能力概念的外延

安全管理能力作为一种企业能力,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其内容各不相同。关注静态属性的研究,把注意力放在安全系统现状评价上,各个能力要素的设置上力求尽量要全面反映安全管理现状;关注动态属性的研究,把注意力放在安全系统效能的改善上。事实上,对企业安全管理能力的认识,不能仅仅关注于安全系统现状评价,也不能仅仅关注于安全系统的动态改善,而应当将两者相结合。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认为,应同时采用行为指标(activities indicators)与结果指标(outcome indicators)来衡量安全系统管理效能,行为指标可以识别组织是否采取了降低风险的行动,而结果指标则识别组织采取的行动的后果。

本文认为,应从两个角度来考察安全管理能力。一是安全系统构成因素的知识与技能的含量,即员工、设备、物料、制度、环境这五个构成因素的知识与技能情况;二是安全系统效能改善情况,即安全系统构成因素应当具有动态改善能力。前者关注管理结果,后者关注管理行为。从这两个角度可以构造出安全管理能力的内容。本文认为,企业安全管理能力的内容包括:增加员工安全知识与技能的能力、优化设备安全性能的能力、提高物料安全水平的能力、改善安全制度的能力、监测环境安全状况的能力。企业提高安全管理能力应综合考察这五个方面的内容,实现安全系统效能的综合性能的改善。

企业安全管理能力研究的现实意义

长期以来,许多学者对提高企业安全管理水平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但一般采用安全检查表的形式进行安全管理现状评价,不能反映企业安全管理的发展潜力,而利用本文构造的安全管理能力的框架,可以弥补这样的差距。

提高安全管理能力对企业安全管理的影响体现在:首先,作为对安全系统进行管理的一组知识与技能的集合,通过提高安全管理能力,可以使企业明确安全管理政策的关注要点,为企业制定合理科学的安全战略提供决策借鉴;其次,通过提高安全管理能力,可以使企业提高对安全资源投入效率,实现企业以最小的安全资源投入,获得最大的安全绩效,提高企业安全资源投入的优化配置水平;最后,目前企业面临各种各样的安全管理新体系与新制度,这些新的安全管理体系与管理制度,与原有管理体系与制度存在着一些功能重合与冲突。通过提高企业安全管理能力,可以新的安全管理新体系与新制度整合到企业安全管理能力的框架内,有利于企业整合资源,提高企业安全管理水平。

结论

安全管理能力决定了企业安全管理水平。针对安全管理能力概念未清晰界定的理论研究缺憾,本文综合归纳了国内外专家学者对安全管理、企业能力及安全管理效能等的相关研究成果,提出了安全管理能力的概念与内容,并对安全管理能力研究的现实意义进行了探讨。通过研究发现,安全管理能力可以综合反映出企业安全管理现状和发展潜力,是企业提高安全管理水平的关键。但本文对安全管理能力的增长路径并没有进行研究,这有待在未来的研究中进行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隋鹏程,陈宝智,随旭.安全原理[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2.陈宝智.安全管理[M].天津大学出版社,1999

3.DSA (Danish Standards Association). Occupational Health and Safety Management[EB/OL]. DSA,Denmark,2003

4.崔政斌,邱成,徐德蜀.企业安全管理新编[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5.Harms-Ringdahl L. Relationships between accident investigations,risk analysis,and safety management[J].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2004

6.王锡秋,席酉民.企业能力缺陷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2,23,(6)

7.克里斯蒂森.从企业技术基础分析―资源多样性与能力理论.企业万能,面向企业能力理论[J]. Foss,N.J.,Knudsen,C. eds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安全管理理论知识范文第9篇

关键词:企业安全管理能力概念框架

全球化及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的提出,向企业提出了改善安全管理的客观要求,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已成为企业的必然选择。企业改善安全管理状况的关键就在于通过提高安全管理能力,从而完善企业安全战略决策机制、优化安全资源配置、整合安全管理体系与政策,从而提升企业安全管理水平。学术界对企业安全问题的研究重点,经历了关注技术因素与关注人的因素两个阶段,现在已经向深层次的关注管理因素或组织因素的阶段转变(Sasou,1999;Varren,1998;王二平,1998),安全管理的相关研究正日益兴起。但国内外学术界对安全管理能力并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在研究时多使用安全系统效能(Pope,Cresswell,1965;Petersen,1996)、安全管理绩效(Steen,1996;OECD,2003)、安全能力(马继业等,2005)等相关概念,对安全管理能力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还没有一个清晰准确的认识。概念的界定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没有一个清晰准确的概念,就无法准确地划分研究边界,无法促进研究的深入。为此,本文拟在对相关概念及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综合归纳的基础上,构建企业安全管理能力的概念框架。

企业安全管理能力相关研究

安全与安全管理

安全泛指没有危险、不出事故的状态。韦氏大词典把“安全”定义为,没有伤害、损伤或危险,不存在危害或损害的威胁,或免除了危害、伤害或损失的威胁。即所谓的“无危则安全,无损则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即安全生产,是指免除引起个人伤害、疾病或死亡的状态;或是免除设备损坏或财产损失的状态;或者免除环境危害的状态。库尔曼(A.Kuhlmann)提出,安全科学最终目的是将应用现代技术引起的任何损害后果控制在绝对的最低限度内或者减少到可容许的限度内。总的说来,生产过程中的安全,是指由人、机物、环境构成的安全系统无伤害的状态,就可以称之为安全。

而安全管理作为安全科学的一个分支,其研究的起步较早。海因里希(H.W.Heinrich)在1929年就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当时安全管理思想和经验,但早期的安全管理等同于事故管理,安全管理主要是围绕着事故做文章,其效果有限。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专家学者开始从事故后管理开始向事故前的隐患管理转变。从表1所列出的一些专家的观点看,罗云把安全管理对象从事故系统拓展到安全系统,提出了事故预防的重要意义,但没有对安全管理实质进行解释;Papadakis和陈宝智则把企业管理中管理的功能向安全管理进行了移植,强调安全管理是企业管理功能的一种,具有企业其它管理功能同等的属性,但他们的定义没有反映出安全管理的要素与特征;丹麦标准协会的简化定义,把关注的焦点集中危险管理,适于中小企业安全管理活动,不适于大型企业集团的安全管理。

对安全管理概念的界定可以分为两类,一类简单的说明了安全管理的功能,它适用于一般的普通中小企业,海因里希、丹麦标准协会、崔政斌的定义倾向于这一类;另一类强调了对安全的系统管理,适用于大型高危险性企业,Papadakis、罗云、陈宝智的定义倾向于这一类。本文倾向于采用后一种安全管理定义,即针对大型企业集团和高危险性企业的安全管理定义。

企业能力与企业管理能力

企业能力是当前企业理论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研究专题。以沃纳菲尔特(Wenerfelt,1984)为代表的资源学派认为企业异质性资源构成了企业能力;哈默尔(1990)认为能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巴顿(1992)提出企业能力的四种尺度,即知识与技能、技术系统、管理系统和价值与规范;王锡秋和席酋民(2002)认为,企业能力是企业所具有的、直接影响企业效率和效果的主观条件,是知识、结构和文化三个方面耦合的结果。这些专家的观点都是从企业基本属性的角度来理解企业能力,但都不十分全面。相比而言,德(Day,1999)对能力(capability)定义更全面:“能力是复杂的技能和累积知识的集合,通过组织程序得到锻炼,能够使企业协调行动,并充分利用它们的资产”。这个定义关注知识与技能,强调对知识与技能的累积形成了复杂的能力,对企业能力的内涵给出了较全面的解释。而且这种解释即强调能力的技术属性,又强调了能力的管理属性,较为全面。

从企业能力的分类看,能力理论研究先驱克里斯蒂森把企业能力分为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国内外许多研究企业能力的专家学者也有类似的分类(史东明,2002;,2002)。学术界对技术能力的研究多集中技术创新、知识管理领域;对管理能力的研究刚刚兴起,研究领域并不集中,如Mohsin(1999)的研究关注“动态技术管理能力”(dynamictech-managementcapability)、Chuang(2004)和Liu(2004)的研究关注“知识管理能力”(knowledgemanagementcapability)、Shi(2004)的研究关注于“全球会计管理能力”(globalaccountmanagementcapability)等。目前对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的区分尚不明显。王锡秋和席酉民依据波特的价值链的思想,把企业能力分为基本能力与辅助能力,认为基本能力是企业完成基本活动的能力,辅助能力是企业进行辅助活动的能力。从这个角度理解,可以把技术能力理解为一种基础能力,把管理能力理解为一种辅助能力,它们都是构成企业竞争能力的基础,缺一不可。但必须指出,管理能力在本质上是一种知识和技能,由可以言传的书本知识和不可以言传的经验知识有机结合而成,在不同的领域,可言传的书本知识和不可言传的经验知识所占的比重并不一致(见表2所示)。

企业安全管理能力

国内外学者直接针对安全管理能力的研究还未出现,已有的相关的研究主要有安全系统效能、安全管理绩效、安全能力等。国外学者的研究关注于安全系统效能的改善。Pope和Cresswell(1980)提出通过安全管理来发现系统安全效能的差距,Petersen(1996)、Steen(1996)和经合组织(2003)提出通过管理对系统安全效能进行改善。国内学者在安全管理的研究方面起步本来就比较晚,在安全管理能力方面的研究就更少,已有的研究主要关注安全系统的管理现状综合评价,如陈宝智(1999)关注整个人机环境的现状;徐德蜀等(2004)关注对管理体系中人的因素;马继业等(2005)从企业能力中的资源学派观点出发对安全能力做出了理论探索。这些学者的主要观点如表3所示。

总的来说,安全管理能力相关研究有两种取向:关注能力的静态特性——能力的构成要素;关注能力的动态特性——能力的动态提升。从“能力”的基本属性看,企业能力是累积的复杂技能和知识的集合,是一种把各种可得到资源“在行动上组合起来并引导它们为特定的生产目标服务”的整合能力,它理应同时包含静态和动态两种属性,应从这两个方面同时加以考察。

企业安全管理能力概念

企业安全管理能力的概念

结合以上分析,本文认为,安全管理能力首先是一种企业能力,具有企业能力的属性,是企业在对安全生产进行管理的过程中积累的各种知识与技能。安全管理能力是由企业掌控的资源决定,企业拥有的资源及其组合情况形成了不同的安全管理能力。企业安全管理能力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动态变化的,随着企业的成长而不断增长。此外,企业能力作为一种累积的知识与技能,知识与技能的难言属性(波兰尼,1998)使得企业安全管理能力具有特异性和不可模仿性,构成了企业竞争能力的基础。

企业安全管理能力概念的内涵

本文界定的安全管理能力概念如下:企业安全管理能力是企业对由员工、设备、物料、制度、环境组成的安全系统进行协调控制的过程中积累起来的一组知识与技能的集合,企业通过对安全系统的协调控制过程逐渐积累了能力,使企业安全系统性能达到最佳状态。

这个概念的内涵包括四个方面:安全管理能力的主体是作为组织而存在的企业,即安全管理能力是企业的一种基本属性;安全管理能力的载体是由员工、设备、物料、制度、环境所构成的企业安全系统,即安全管理能力是企业对安全系统进行协调控制中表现出来的,对其考察也应从这几个方面入手;安全管理能力是一组知识和技能的集合,本质上是一种知识资源,具有动态属性,可以反映出企业安全管理现状;安全管理能力通过对安全系统的协调控制过程所构建,是在不断地动态形成的,具有动态属性,可以反映出企业安全管理的发展潜力。这四个方面构成了安全管理能力概念的内涵。

企业安全管理能力概念的外延

安全管理能力作为一种企业能力,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其内容各不相同。关注静态属性的研究,把注意力放在安全系统现状评价上,各个能力要素的设置上力求尽量要全面反映安全管理现状;关注动态属性的研究,把注意力放在安全系统效能的改善上。事实上,对企业安全管理能力的认识,不能仅仅关注于安全系统现状评价,也不能仅仅关注于安全系统的动态改善,而应当将两者相结合。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认为,应同时采用行为指标(activitiesindicators)与结果指标(outcomeindicators)来衡量安全系统管理效能,行为指标可以识别组织是否采取了降低风险的行动,而结果指标则识别组织采取的行动的后果。

本文认为,应从两个角度来考察安全管理能力。一是安全系统构成因素的知识与技能的含量,即员工、设备、物料、制度、环境这五个构成因素的知识与技能情况;二是安全系统效能改善情况,即安全系统构成因素应当具有动态改善能力。前者关注管理结果,后者关注管理行为。从这两个角度可以构造出安全管理能力的内容。本文认为,企业安全管理能力的内容包括:增加员工安全知识与技能的能力、优化设备安全性能的能力、提高物料安全水平的能力、改善安全制度的能力、监测环境安全状况的能力。企业提高安全管理能力应综合考察这五个方面的内容,实现安全系统效能的综合性能的改善。

企业安全管理能力研究的现实意义

长期以来,许多学者对提高企业安全管理水平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但一般采用安全检查表的形式进行安全管理现状评价,不能反映企业安全管理的发展潜力,而利用本文构造的安全管理能力的框架,可以弥补这样的差距。

提高安全管理能力对企业安全管理的影响体现在:首先,作为对安全系统进行管理的一组知识与技能的集合,通过提高安全管理能力,可以使企业明确安全管理政策的关注要点,为企业制定合理科学的安全战略提供决策借鉴;其次,通过提高安全管理能力,可以使企业提高对安全资源投入效率,实现企业以最小的安全资源投入,获得最大的安全绩效,提高企业安全资源投入的优化配置水平;最后,目前企业面临各种各样的安全管理新体系与新制度,这些新的安全管理体系与管理制度,与原有管理体系与制度存在着一些功能重合与冲突。通过提高企业安全管理能力,可以新的安全管理新体系与新制度整合到企业安全管理能力的框架内,有利于企业整合资源,提高企业安全管理水平。

结论

安全管理能力决定了企业安全管理水平。针对安全管理能力概念未清晰界定的理论研究缺憾,本文综合归纳了国内外专家学者对安全管理、企业能力及安全管理效能等的相关研究成果,提出了安全管理能力的概念与内容,并对安全管理能力研究的现实意义进行了探讨。通过研究发现,安全管理能力可以综合反映出企业安全管理现状和发展潜力,是企业提高安全管理水平的关键。但本文对安全管理能力的增长路径并没有进行研究,这有待在未来的研究中进行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隋鹏程,陈宝智,随旭.安全原理[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2.陈宝智.安全管理[M].天津大学出版社,1999

3.DSA(DanishStandardsAssociation).OccupationalHealthandSafetyManagement[EB/OL].DSA,Denmark,2003

4.崔政斌,邱成,徐德蜀.企业安全管理新编[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5.Harms-RingdahlL.Relationshipsbetweenaccidentinvestigations,riskanalysis,andsafetymanagement[J].JournalofHazardousMaterials,2004

6.王锡秋,席酉民.企业能力缺陷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2,23,(6)

7.克里斯蒂森.从企业技术基础分析—资源多样性与能力理论.企业万能,面向企业能力理论[J].Foss,N.J.,Knudsen,C.eds.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安全管理理论知识范文第10篇

一、努力目标

按照局党组“创建学习型党组织,争做安全发展忠诚卫士”为主题的“创先争优”活动,我将努力学习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成为安全监管工作的行家里手。争取在2010年底前实现以下目标:

1、坚定的政治信念。做为一名共产党员,我将通过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等政治理论知识的学习,增强自身素质,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坚定共产主义信念。

2、扎实的监管知识。作为省级安监部门的一员,我将认真学习业务理论,深刻理解相关法律法规的内涵,熟悉安全监管业务知识,提高安全监管理论水平。

3、务实的工作作风。近期我将以五个意识(责任意识、大局意识、服从意识、合作意识、服务意识)为切入点,迎难而上,积极工作;根据自身工作特点,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脚踏实地的投入到工作中。争做“五带头优秀共产党员”。

4、强烈的服务意识。在督促企业认真落实安全监管主体责任,消除安全隐患,增强安全意识的同时,我将把关心企业,帮助企业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做好服务工作,解决企业难以解决的问题。真正做到监管与服务的有机结合。

5、自觉的廉洁自律。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认真遵守党纪政纪和《廉政准则》等规定,正确行使手中权利,不利用职权谋取私利,坚持秉公办事、照章办事、依法办事。

二、具体措施

第一阶段(7月15日——7月30日)对照“创先争优”方案,重点查找存在不足,制定个人整改措施。

通过自查,我感到还有以下不足,有待改进。

1、政治学习不够系统。主要表现在对政治学习不够主动,学习不能经常化,学习重点不突出。以前自己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只注意主要观点的学习,只是把学习当作一种任务去完成,不能主动的、经常的、系统的去认真学习和研读,注重业务知识的学习,淡化了政治理论学习,不能很好的处理工作与学习的关系。

2、创新意识不够强。虽然在烟花爆竹安全监管工作中做了一些工作,但离局领导和处长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没有很好地为领导出谋划策,面对难以解决的监管问题,主动大胆地协调解决的决心不大,开拓创新、知难而上的魄力不足,开拓创新的积极性不够。

3、作风建设不够深入。一是对基层工作缺乏更多的指导和服务,深入基层调研较少,掌握情况不够,帮助基层切实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的能力还不足,整体工作水平和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二是为基层和群众服务的作风还有待改进,工作责任心、主动性需要进一步提高。三是抓工作落实力度还不够,在推进工作和抓落实方面,要求强调多,检查督促少,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谋划安全监管工作还有一定的差距。

4、业务工作不够踏实。表现在:对待工作有时不够及时主动、积极,只满足于完成上级和领导交给的任务,未把工作做实、做深、做细。不注重业务知识的全面性,等到问题的出现再想办法解决。有时由于工作的重复性,图省事,照搬照抄,只要按时完成工作就算了事。在工作中遇到繁琐、复杂的事情,有时会采取逃避的方法,不是自己力求寻找对策,而是等待领导的指示,缺乏一种刻苦钻研的精神。

5、监管效能不能体现。对民爆行业了解不够,综合监管效能未能体现。

6、廉洁自律意识不强。一直以为自己监管的企业较少,且日常工作全部交给市县安监部门,个人一般与企业不发生直接联系,不会发生受贿等问题,所以廉洁自律这根弦绷的不紧。

第二阶段(8月2日——9月30日)针对查找出的不足,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水平和业务知识。

1、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政治素质。我将于8月2日——8月13日,用两个星期的时间,深入系统的学总书记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中国共产程》、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读本》、《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等相关文件和书籍,并进行反复研读,不断加深理解,全面准确领会党的理论精髓。特别是在学习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上花大力气,在学习理论联系实际、指导实践上下真功夫,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修养,坚定自己的政治信念。

2、加强业务知识学习。在理性认识中丰富自我。计划于8月16日——8月31日,用半个月的时间,认真学习《安全生产法》、《行政许可法》、《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和《烟花爆竹工程设计规范》等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从书本中理解烟花爆竹相关业务知识的内涵。9月份,利用一个星期的时间,专门到烟花爆竹生产经营企业蹲点,对照相关法规和规范,实地进行学习。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升自身业务水平;抽时间认真学习近三年来国家总局下发的关于烟花爆竹安全监管方面的规范性文件,研究烟花爆竹安全监管特点,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其间还将多看权威性的烟花爆竹杂志,了解烟花爆竹专家的观点;多登兄弟省局网站,学习兄弟省市烟花爆竹安全监管模式;多看国家烟花爆竹安全网,了解当前的烟花爆竹监管动态。在学习的过程中,及时作好笔记,写出自己的心得,丰富自己的业务知识。适时学习《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条例》和《民爆器材工厂设计规范》,以及国防科工委和省民爆办的关于民爆行业规范性文件,提高自已的民爆方面的业务知识。

3、加强廉洁自律知识学习,自觉抵制不良风气的侵蚀。计划于8月2日至8月15日,用半个月的时间认真学习《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和安监总局“九条纪律”等相关规定,从思想上进一步强化廉洁意识,在工作中以身作则,严于律己,自觉抵制各种不良风气,严格遵守廉洁自律各项规定,争做一名服务型、创新型、务实型、廉洁型安监干部。

第三阶段(2010年10月8日——2011年6月30日)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工作中来,提升安全监管水平。

1、推动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从10月份开始,结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要求,积极推动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一是督促烟花爆竹生产批发企业加强企业基础管理,建立健全并严格落实各项管理制度和岗位操作规程。加大烟花爆竹安全标准规范的贯彻执行力度,规范日常生产经营行为。二是督促企业落实日常安全管理制度和隐患排查治理制度,真正实现隐患排查治理的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督促生产经营企业认真做好日常检查台帐,明确检查内容、检查方式、检查时间和检查人员,坚持“谁检查、谁签字、谁负责”的原则,落实检查责任,防止检查流于形式,走过场。对检查中发现的隐患能整改的立即整改;不能立即整改的,应当落实整改责任、整改措施、整改要求、整改期限和整改期间的安全防范措施,确保不发生安全事故。三是要求烟花爆竹生产批发企业信守安全承诺,切实做好自身的安全生产经营工作。督促生产企业继续落实禁止违规使用氯酸钾生产烟花爆竹的规定,督促批发企业严把进货检验质量关,严防购进违规含氯酸钾和非法生产的烟花爆竹产品。按照《烟花爆竹流向登记通用规范》(aq4102-)要求,全面实行烟花爆竹流向登记管理,如实记录购买、销售和库存产品的数量,及时核对产品来源和去向,有效管理烟花爆竹原材料和产品流向,规范烟花爆竹流通秩序。四是督促企业强化从业人员教育培训。针对10月份到来,许多因高温停产的生产企业开始复产,生产旺季临时用工人员增多,督促企业做好安全培训工作,重点是复产前的工人业务知识的培训和生产经营旺季企业临时用工人员的岗前培训,使参训工人了解和掌握所从事工种的危险性质和安全注意事项。提高从业人员的防范意识。那一世

2、强化烟花爆竹安全监管工作。10月份开始进入烟花爆竹生产经营旺季,针对部分烟花爆竹生产经营企业存在安全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安全意识较差,安全设施不健全等问题。一方面,将以省局出台的《关于规范全省烟花爆竹生产批发企业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规范烟花爆竹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工作的通知》等文件为依据,督促各市、县(市、区)安监部门职责履行到位,确保各项安全管理规定得到全面贯彻落实。另一方面,以宣贯《烟花爆竹工程设计规范》和《烟花爆竹劳动安全技术规程》为契机,对全省烟花爆竹生产经营企业开展隐患排查整改活动,重点排查生产企业有无“三违”(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规程)和“三超一改”(超人员、超药量、超范围生产、擅自改变工房用途)现象;排查批发企业有无超量、超品种储存、无序堆放、采购和销售含氯酸钾等违禁药物的产品等现象。对排查中发现的隐患,要求企业在一个半月的时间必须全部整改完毕。通过隐患整改,使企业强化安全意识,完善安全设施,提高安全条件,确保我省烟花爆竹安全生产条件更加完善。

3、建立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结合我省正在开展的阳光,不断建立和完善烟花爆竹监管的各项规章制度。一方面,按照监管职能和工作需要,逐步建立健全本地区烟花爆竹生产经营企业基本信息、安全生产监督检查、专项整治与隐患排查治理、各类安全事故等情况的台账,提升管理水平;另一方面,修订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主要工作有:12月份之前完成《江苏省烟花爆竹经营许可实施细则》和《江苏省烟花爆竹批发企业储存仓库安全管理规范》的讨论修改工作,在讨论成熟的基础上正式进行修订下发;抓紧时间进行调研,拟用三个月时间收集相关法律依据和兄弟省市好的经验,出台适合我省烟花爆竹生产经营企业安全设施“三同时”管理的文件和全省烟花爆竹批发企业布点规划文件初稿并组织人员讨论修改,争取明年6月份前制定下发。

安全管理理论知识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存在问题 配网工程 配电工程 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TU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0-0059-01

只有了解了现在配网工程中存在的安全问题才能更好的对症下药。那么我们就首先看看现在配网工程中存在哪些问题。

一、配电网工程中存在的安全问题

(一)工作人员在工作的时候存在的安全问题

我们都了解,现在我国电网工程建设的施工单位较多,而各单位的管理水平和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这样就使得工程建设中出现了许多共性的问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不足,安全技能在掌握能力较少进而导致安全事故的频繁发生。同时施工单位为减少成本投入,获取更多的利润,聘用的专业技工少、农民工多,使得整个施工队伍的专业素质低、经验少,为工程建设留下事故隐患。还有个别施工单位投机取巧,偷工减料,这样是 直接威胁工程建设的安全。

(二)管理人员素质不高,没有相应的知识

管理人员的缺乏,使得工程安全管理和监察不到位;还有部分的工程管理人员自身素质达不到行业的要求;同时也有部分管理人员专业不对口,实践经验缺乏,电网建设工程管理经验不足的同时还对电网工程建设安全、质量等各方面的管理制度都不熟悉,这样就使得管理工作事倍功半;从高层就没有树立安全管理的意识 ,不重视工程的安全建设。

(三)设备和材料方面存在的问题

由于近几年配电网工程建设力度加大,而部分设备、材料暂时短缺,不能及时供应,拖延了工程的施工进度,使得整个工程实际施工时间减少,给工程施工安全造成了隐患;另一方面,由于设备材料的急剧增加,使得部分厂家一味地追求利益,赶制设备,保证数量的同时质量的要求放松,这也直接影响了工程的安全。

简单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就需要对症下药,解决问题,更好地促进配网工程的安全管理。

二、各级单位加强开展安全教育的理论学习

(一)增强配电工程人员的安全意识

不论在什么时候都要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从事配电工程的工作人员数量多,流动性强,文化水平有高有低,需要应对各种地区的不同电网状况,因为施工人员所掌握的安全知识不足、安全意识淡薄等原因使得违规操作的现象时有发生,进而导致各类事故的发生率上涨。如果经常进行安全教育活动的话,一方面工程人员会对国家相关的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有相应的了解同时熟悉本行业的规范、流程、标准,普及配电工程的相关安全知识,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技术知识,掌握安全生产的技能,对于本行业的工作岗位和作业场所存在的危险因素和相应的应急和防护措施。同时把案例教学法运用到安全培训中,加深工作人员对事故产生的后果的影响,使得施工人员在工程建设中更加注重安全问题。防患于未然。

(二)经常开展安全教育活动,提高配电工作人员的的安全知识水平

经常开展安全教育活动,是企业快速发展的根本,要针对配网人员在共组中可能出现的不利于安全生产的各种观念行为要及时的劝导,并让他们认识到危害,因为肉食有一些其他因素的话会使工作人员产生心理波动进而影响工作状态,造成精力不集中,改变不良的陋习,实行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人员、问题等的不同情况分别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使得所有人员端正安全生产的态度,必要的时候实行奖惩制度,同时要经常开展模拟演练、应急救援的演练、安全知识的竞赛等常规性活动,并且在公司建立宣传墙,把一些安全生产的宣传画、标语等张贴起来,先从理论上杜绝安全隐患。

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知识水平是非常有必要的, 工作人员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安全知识理论,提高自己的安全知识技能、安全素质以及安全意识,把把安全的行为控制到最低,降低由人为失误而导致的不安全行为,达到配网人员的安全生产的目的。

总之,理论知识和安全生产的意识的培养需要各单位的具体落实和各工作人员的认真学习。只有把安全意识深入人心,才能减少事故的发生率。

三、加强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

在开始工作之前,聘请专业的技术人员对作业的环境及安全生产、劳动环境、电力设备、基础设施等各方面存在的不安全因素进行排查,以免发生人身伤害事故或是重点设备事故等,加强现场的调度管理,提前控制最好能减少事故的发生率。

同时各单位最好建立健全安全管理隐患排查治理的长效机制,积极开展安全管理隐患排查治理一旦发现苗头就立即整改。

加强施工现场作业管理。施工单位要进一步规范配电网工程施工作业管理,完善各道工序和流程,派遣专门的人员监督社工人员的活动,严格落实施工现场的安全措施,防止各类违法事件的发生。

完善安全管理标准化体系,严格执行建设施工安全管理标准,各单位督促建立安全管理标准化考评机制,努力提高施工现场安全设备设施、 技术装备、 施工环境本质安全水平,提升配电网工程安全管理保障能力。

把专项安全资金运用到实处。把保障安全管理费用真正的投入到规范安全管理的地方上去,让施工者和企业都真正的享受到专项资金的好处。

小结:配电网的建设有重大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意义。国家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广大人民奔小康生活都需要配电网的正常运转,同时它也是当前电力建设的中心任务之一。如何保证配电网工程建设的安全是每一个有责任心的人值得深思的问题。因此,必须加强各单位的人员的安全素质,加强电网安全的建设管理,确保电网建设的顺利进行,满足人们日益剧增的用电需求,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穆崇敏;;浅谈建筑施工的安全管理[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年12期.

安全管理理论知识范文第12篇

一、努力目标

按照局党组“创建学习型党组织,争做安全发展忠诚卫士”为主题的“创先争优”活动,我将努力学习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成为安全监管工作的行家里手。争取在2010年底前实现以下目标:

1、坚定的政治信念。做为一名共产党员,我将通过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等政治理论知识的学习,增强自身素质,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坚定共产主义信念。

2、扎实的监管知识。作为省级安监部门的一员,我将认真学习业务理论,深刻理解相关法律法规的内涵,熟悉安全监管业务知识,提高安全监管理论水平。

3、务实的工作作风。近期我将以五个意识(责任意识、大局意识、服从意识、合作意识、服务意识)为切入点,迎难而上,积极工作;根据自身工作特点,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脚踏实地的投入到工作中。争做“五带头优秀共产党员”。

4、强烈的服务意识。在督促企业认真落实安全监管主体责任,消除安全隐患,增强安全意识的同时,我将把关心企业,帮助企业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做好服务工作,解决企业难以解决的问题。真正做到监管与服务的有机结合。

5、自觉的廉洁自律。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认真遵守党纪政纪和《廉政准则》等规定,正确行使手中权利,不利用职权谋取私利,坚持秉公办事、照章办事、依法办事。

二、具体措施:

第一阶段(7月15日——7月30日)对照“创先争优”方案,重点查找存在不足,制定个人整改措施。

通过自查,我感到还有以下不足,有待改进。

1、政治学习不够系统。主要表现在对政治学习不够主动,学习不能经常化,学习重点不突出。以前自己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只注意主要观点的学习,只是把学习当作一种任务去完成,不能主动的、经常的、系统的去认真学习和研读,注重业务知识的学习,淡化了政治理论学习,不能很好的处理工作与学习的关系。

2、创新意识不够强。虽然在烟花爆竹安全监管工作中做了一些工作,但离局领导和处长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没有很好地为领导出谋划策,面对难以解决的监管问题,主动大胆地协调解决的决心不大,开拓创新、知难而上的魄力不足,开拓创新的积极性不够。

3、作风建设不够深入。一是对基层工作缺乏更多的指导和服务,深入基层调研较少,掌握情况不够,帮助基层切实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的能力还不足,整体工作水平和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二是为基层和群众服务的作风还有待改进,工作责任心、主动性需要进一步提高。三是抓工作落实力度还不够,在推进工作和抓落实方面,要求强调多,检查督促少,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谋划安全监管工作还有一定的差距。

4、业务工作不够踏实。表现在:对待工作有时不够及时主动、积极,只满足于完成上级和领导交给的任务,未把工作做实、做深、做细。不注重业务知识的全面性,等到问题的出现再想办法解决。有时由于工作的重复性,图省事,照搬照抄,只要按时完成工作就算了事。在工作中遇到繁琐、复杂的事情,有时会采取逃避的方法,不是自己力求寻找对策,而是等待领导的指示,缺乏一种刻苦钻研的精神。

5、监管效能不能体现。对民爆行业了解不够,综合监管效能未能体现。

6、廉洁自律意识不强。一直以为自己监管的企业较少,且日常工作全部交给市县安监部门,个人一般与企业不发生直接联系,不会发生受贿等问题,所以廉洁自律这根弦绷的不紧。

第二阶段(8月2日——9月30日)针对查找出的不足,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水平和业务知识。

1、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政治素质。我将于8月2日——8月13日,用两个星期的时间,深入系统的学书记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中国共产程》、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读本》、《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等相关文件和书籍,并进行反复研读,不断加深理解,全面准确领会党的理论精髓。特别是在学习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上花大力气,在学习理论联系实际、指导实践上下真功夫,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修养,坚定自己的政治信念。

2、加强业务知识学习。在理性认识中丰富自我。计划于8月16日——8月31日,用半个月的时间,认真学习《安全生产法》、《行政许可法》、《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和《烟花爆竹工程设计规范》等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从书本中理解烟花爆竹相关业务知识的内涵。9月份,利用一个星期的时间,专门到烟花爆竹生产经营企业蹲点,对照相关法规和规范,实地进行学习。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升自身业务水平;抽时间认真学习近三年来国家总局下发的关于烟花爆竹安全监管方面的规范性文件,研究烟花爆竹安全监管特点,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其间还将多看权威性的烟花爆竹杂志,了解烟花爆竹专家的观点;多登兄弟省局网站,学习兄弟省市烟花爆竹安全监管模式;多看国家烟花爆竹安全网,了解当前的烟花爆竹监管动态。在学习的过程中,及时作好笔记,写出自己的心得,丰富自己的业务知识。适时学习《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条例》和《民爆器材工厂设计规范》,以及国防科工委和省民爆办的关于民爆行业规范性文件,提高自已的民爆方面的业务知识。

3、加强廉洁自律知识学习,自觉抵制不良风气的侵蚀。计划于8月2日至8月15日,用半个月的时间认真学习《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和安监总局“九条纪律”等相关规定,从思想上进一步强化廉洁意识,在工作中以身作则,严于律己,自觉抵制各种不良风气,严格遵守廉洁自律各项规定,争做一名服务型、创新型、务实型、廉洁型安监干部。

第三阶段(2010年10月8日——2011年6月30日)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工作中来,提升安全监管水平。

1、推动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从10月份开始,结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要求,积极推动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一是督促烟花爆竹生产批发企业加强企业基础管理,建立健全并严格落实各项管理制度和岗位操作规程。加大烟花爆竹安全标准规范的贯彻执行力度,规范日常生产经营行为。二是督促企业落实日常安全管理制度和隐患排查治理制度,真正实现隐患排查治理的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督促生产经营企业认真做好日常检查台帐,明确检查内容、检查方式、检查时间和检查人员,坚持“谁检查、谁签字、谁负责”的原则,落实检查责任,防止检查流于形式,走过场。对检查中发现的隐患能整改的立即整改;不能立即整改的,应当落实整改责任、整改措施、整改要求、整改期限和整改期间的安全防范措施,确保不发生安全事故。三是要求烟花爆竹生产批发企业信守安全承诺,切实做好自身的安全生产经营工作。督促生产企业继续落实禁止违规使用氯酸钾生产烟花爆竹的规定,督促批发企业严把进货检验质量关,严防购进违规含氯酸钾和非法生产的烟花爆竹产品。按照《烟花爆竹流向登记通用规范》(AQ4102-2008)要求,全面实行烟花爆竹流向登记管理,如实记录购买、销售和库存产品的数量,及时核对产品来源和去向,有效管理烟花爆竹原材料和产品流向,规范烟花爆竹流通秩序。四是督促企业强化从业人员教育培训。针对10月份到来,许多因高温停产的生产企业开始复产,生产旺季临时用工人员增多,督促企业做好安全培训工作,重点是复产前的工人业务知识的培训和生产经营旺季企业临时用工人员的岗前培训,使参训工人了解和掌握所从事工种的危险性质和安全注意事项。提高从业人员的防范意识。

2、强化烟花爆竹安全监管工作。10月份开始进入烟花爆竹生产经营旺季,针对部分烟花爆竹生产经营企业存在安全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安全意识较差,安全设施不健全等问题。一方面,将以省局出台的《关于规范全省烟花爆竹生产批发企业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规范烟花爆竹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工作的通知》等文件为依据,督促各市、县(市、区)安监部门职责履行到位,确保各项安全管理规定得到全面贯彻落实。另一方面,以宣贯《烟花爆竹工程设计规范》和《烟花爆竹劳动安全技术规程》为契机,对全省烟花爆竹生产经营企业开展隐患排查整改活动,重点排查生产企业有无“三违”(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规程)和“三超一改”(超人员、超药量、超范围生产、擅自改变工房用途)现象;排查批发企业有无超量、超品种储存、无序堆放、采购和销售含氯酸钾等违禁药物的产品等现象。对排查中发现的隐患,要求企业在一个半月的时间必须全部整改完毕。通过隐患整改,使企业强化安全意识,完善安全设施,提高安全条件,确保我省烟花爆竹安全生产条件更加完善。

3、建立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结合我省正在开展的阳光,不断建立和完善烟花爆竹监管的各项规章制度。一方面,按照监管职能和工作需要,逐步建立健全本地区烟花爆竹生产经营企业基本信息、安全生产监督检查、专项整治与隐患排查治理、各类安全事故等情况的台账,提升管理水平;另一方面,修订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主要工作有:12月份之前完成《江苏省烟花爆竹经营许可实施细则》和《江苏省烟花爆竹批发企业储存仓库安全管理规范》的讨论修改工作,在讨论成熟的基础上正式进行修订下发;抓紧时间进行调研,拟用三个月时间收集相关法律依据和兄弟省市好的经验,出台适合我省烟花爆竹生产经营企业安全设施“三同时”管理的文件和全省烟花爆竹批发企业布点规划文件初稿并组织人员讨论修改,争取明年6月份前制定下发。

安全管理理论知识范文第13篇

关键词:煤矿;机电;培训;策略

中图分类号: TP271+.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5(c)-0000-00

随着我国不断深化改革开放,以及企业的跨越式发展,煤矿机电设备也处在不断更新换代阶段,这就对煤矿机电设备操作人员和维修人员的技术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提高煤矿机电作业人员的安全技术素质,就要做好煤矿机电工作人员的安全技术培训工作。

1.煤矿企业机电工作人员技术培训的现状

1.1 对煤矿机电安全培训不够重视

煤矿机电安全培训工作没有提上议事日程,煤矿领导对机电人员的安全培训工作不重视,想起来一阵子,在管理上也没有制定相应的机电安全管理规范,甚至连最起码的煤矿机电安全工作标准也没有,这就造成了煤矿机电设备管理制度不健全,出了问题没有标准可以衡量。不管是煤矿企业领导,还是一般职工,在潜意识中,总是认为煤矿事故就是顶板事故、瓦斯事故、放炮事故,而对于机电设备事故,顾及不多,因而忽视了对机电从业人员的管理和培训,有的煤矿企业虽然建立了相应的管理制度,但却没有能够贯彻执行下去。管理人员对机电设备的安全管理的认识不够清楚,没有树立牢固的安全意识,没有质量长存的管理理念,因而对工作怠慢松懈,忽视了安全培训的重要性。思想上的麻痹是造成机电事故的一个主要原因。

1.2 煤矿安全培训的难度大

有的煤矿企业,在利益驱使下,不想大动干戈,对煤矿机电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另外,在煤矿企业中,机电人员设计的范围广,需要培训的人员种类多,而大部分工作人员,又以工作繁忙,抽不出时间等理由拒绝培训,培训学习时间不能保证。再者,需要培训的机电安全知识种类特别多、技术要求高,理论性强,教学难点多,这些都给我们的安全技术培训造成相当大的难度。

1.3受训人员文化层次参差不齐

在煤矿机电方面工作的人员,他们的文化程度参差不齐,理论水平和技术水平各有优劣,这些从业人员中既有大中专毕业生、技校毕业生,还有高中毕业生、初中毕业生,甚至有的煤矿还有小学毕业生;既有缺乏理论知识,但工作经验丰富技术熟练的老工人,也有刚刚参加工作,只有理论知识,缺乏操作技术的大中专毕业生;还有理论知识、操作技能都欠缺的技术工人。老工人对新技术接受能力不强,刚参加工作的新工人缺乏实际的工作经验,技术不熟练,但对新设备、新技术的接受能力较强,理论水平相对较高。

1.4培训的质量和效果不能令人满意

在培训过程中,一方面没有具体的培训时间要求,一般都是短训的形式,培训时间一不能呢个保证,而另一方面需要培训的知识多,要求掌握的内容多。而参加培训的人员,大部分都是中年人,很多是多年没有碰过书本的人员,因而他们学习不习惯,自觉性差。甚至对培训产生厌烦情绪;有的学员不懂得学习的重要性,得过且过,敷衍了事;有的学员培训过程中,事务多,注意力不集中,精力分散。有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能通过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讲解,课堂呆板,也有一些教师观念落后,对新技术,新设备不甚了解,照本宣科。这些因素都导致了煤矿安全培训的效果不理想。

2.应对策略

2.1建立健全煤矿机电培训领导机构和管理制度

煤矿企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强化机电培训工作的主体责任,加强组织领导,逐级明确工作职责,按培训的规定,建立健全培训管理机构和组织,配备专兼职职业培训人员;制定详细的培训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建立健全培训制度。

2.2提高对煤矿机电培训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煤矿企业要充分认识煤矿机电培训工作的重要性,明确机电工作在整个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启动煤矿煤矿机电工作人员培训,各企业要按照《煤矿安全规程》要求,明确一名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制定计划,明确责任,确保培训计划得到有效落实。使工人认识到煤矿安全培训的重要性;提高作业工人安全知识和技能,增强保护能力,防止违章作业。

2.3加强煤矿安全培训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煤矿企业机电人员培训的师资力量,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的方法,自己培养加上外部引进,也可以结合大专院校,建立一支既有较强的理论水平,又有具体操作经验的专兼结合的机电培训师资队伍。从而加强煤矿机电作业人员的技术培训,不断强化和提高机电作业人员的整体技术素质。

2.4分门别类,分层次培训

在培训过程中,要根据学员不同的工种情况、文化程度和工作经历,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分门别类加以培训。如对那些有一定经验的老工人,重点对它们培训新的机电设备知识;对技术要求高的井下电钳工、主提升司机等工种,以提高技术素质和业务能力为主,增强安全意识为辅;对那些刚刚参加工作的机电工作人员,既要培训基本的理论知识,也要培训操作技巧,更要培训安全知识。在授课过程中,把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实践操作上。

2.5培训形式多样化,培训方法灵活性

机电作业人员安全技术培训内容较多,涉及面广,小到安全法律法规、抢险救灾以及自救、互救知识,大到通风仪器仪表、机电运输设备等等,要求学员必须掌握相关的安全基础知识,掌握本工种的操作规程及有关机电运输设备的日常维护、故障排除等知识,并且机电安全技术要求高,理论性强,这就造成教学难点多,备课难度大。因此我们应该使培训形式多样化,尽量避免“大锅饭”式、“一窝蜂”式的培训形式。尽可能组织多种形式的培训,既可以以班组为形式进行培训,也可以以机电比武的形式进行培训;既可以采取授课的形式,也可以采取实地操作的形式;以老带新也是行之有效的培训方式。总之,要不拘一格,不拘形式,只要能达到既增长知识有提高技能的学习目的皆可。

3.结束语

加强矿山机电安全管理方法与手段的培训,提高责任意识,就能不断地提高安全技术培训质量和效果,就能促进我们煤矿企业机电作业人员综合素质的整体提高,将对矿山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可以有效避免各种安全事故的发生。建立健全安全管理手段,采取有效的奖惩措施,全面渗透安全管理观念,才能更好地保障机电设备安全、高效、稳定运行,推动矿山企业健康、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 贾猛.地方煤矿机电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煤矿机械.2003(12).

安全管理理论知识范文第14篇

高职教育监理医学课教学模式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为社会不同行业各类生产企业管理一线培养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要根据经济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要,培养符合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技术运用型专业人才,为社会经济建设提供人才支持。高职院校要根据高职教育定位,注重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实际工作技能的掌握,不仅要培养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本专业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具有对所学专业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要使学生知识的掌握服务于职业能力的构建,学习与现实的工作紧密联系,能够解决现实工作的实际问题。长期以来,管理类专业的课程教学大多是按照专业学科理论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教学的结果是,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相关专业理论知识,但缺乏相应的专业操作技能与动手能力,导致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不能立即进入岗位角色,难以很快适应岗位工作。要达到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需要根据不同专业的性质、特点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上不断改革与创新。

监理医学课程是安全技术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高职安全技术管理专业培养的是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安全技术管理人员、交通事故理陪人员等人才,其岗位职责要求从业者具备一定的医学知识和岗位操作技能,能够在道路交通事故发生后,迅速初步判明人员损伤情况,根据伤情判断预后,依据道路交通事故人员伤残鉴定,为进一步理赔等业务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力支持。同时,从业者还要具备一定的人际协调能力与组织能力。高职生以上知识和能力的获取需要有相应的课程教学作为支撑,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安全管理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提高。

通过监理医学课程教学模式的探讨研究,使学生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具有学习积极性及工作主动性,具备较强的阅读能力能有针对性地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并运用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本专业学生明确安全技术管理岗位工作内容和工作事项,明确岗位职责、懂得如何处理安全技术管理工作岗位的具体工作事项,熟知处理道路交通事故人员伤亡各具体工作、事项、流程的技巧和方法及应当承担的责任。使学生具备从事安全技术管理的基本职业能力,并且使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得以提高,具有较强的安全技术管理岗位竞争能力。打破管理类专业学科体系的理论教学模式导致的学生理论知识有余,专业操作技能与动手能力严重缺乏,难以适应专业岗位要求的现状,使安全技术管理专业的教育教学真正符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规格要求。

一、教学内容选取符合岗位职业能力要求

安全技术管理专业毕业生将来就业方向主要是交通运输企业安全管理部门及保险公司的车辆交通事故出险理赔部门,学生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业务中,均会涉及到交通事故的人员伤亡,该专业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医学知识。安全技术管理专业的学生按专业要求需掌握基本的医学知识,但应有别于医学专业学生对医学知识的专和精。监理医学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应按照高职教育“必须、够用”的原则,从应知应会角度出发阐述基本理论,即“理论够用”,与企业实际工作需要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学用一致。针对职业岗位能力要求,按照交通安全技术管理具体工作岗位中的典型工作任务的完整工作过程,将监理医学教学内容分为:交通事故人员损伤的伤情判断、不同伤情的预后判断、交通事故中人体伤残等级的划分依据、道路交通事故人员伤残鉴定、交通事故人体损伤赔偿五个学习情境。以上教学内容就是道路交通事故中涉及人身伤害,从事故发生到事故处理结案的一个完整工作过程。

二、按照交通安全技术管理工作过程设计教学过程

监理医学课程的教学要符合安全技术工作岗位的能力需要,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来整合相应的知识,突出技能,强调实际工作流程与岗位能力的掌握,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监理医学课程以交通安全技术管理具体工作岗位中的典型工作任务的完整工作过程,把交通事故中人员的损伤作为载体来设计教学活动、组织教学,建立工作任务与知识、技能的联系,增强学生的直观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获得安全管理技术岗位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综合职业能力。根据学习情境给出工作任务(如:交通事故中有人员腹部遭到撞击,安全管理人员要做哪些工作)学习情境既是安全技术管理具体工作岗位中的实际工作任务,又是学生学习的任务,即工作任务与学习任务紧密衔接,完成本课程学习行动的目标。

通过实际“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形成“以工作任务为目标,以行动为导向,做学教融为一体”的教学模式。

三、教学的组织以学生作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根据学习情境和工作任务的不同,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法开展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学方法的设计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疑难问题的解答者,课程推进的引导者,为学生提供资讯、指导,对疑难问题进行释疑。在整个教学组织过程,教师工作可以分为三个步骤:第一,课前做准备,收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信息,根据教学目标分析安全技术管理工作中涉及人员伤害的典型工作任务。第二,设计课堂教学计划,计划本单元要解决哪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应该掌握哪些知识,提出引导问题,设计工作任务单。第三,将任务单给学生,组织学生完成该任务。学生接到老师的任务单后,根据任务要求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对任务进行讨论分析、思考归纳,用所掌握的知识(课堂学习及课后查阅资料),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在老师的帮助下,学生自主地学习,掌握完成该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通过这种方式的教学,全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增强,潜力得以挖掘,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得以提升,学生真正做到“做中学,学中做”。

安全管理理论知识范文第15篇

需要企业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也需要专职人员的本身的努力。

1.企业专职安全管理人员的安全知识体系

(1)安全科学(即安全学)。这是安全学科的基础科学,包括安全设备学、安全管理学、安全系统学、安全人机学、安全法学;

(2)安全工程学。这是技术科学,包括安全设备工程学、卫生设备工程学、安全管理工程学、安全信息论、安全运筹学、安全控制论、安全人机工程学、安全生理学、安全心理学;

(3)安全工程。这是工程技术,包括安全设备工程、卫生设备工程、安全管理工程、安全系统工程、安全人机工程;

(4)专业安全知识。各行业不同,具体的专业要求也不一样。总体来讲,大概包括:通风;矿山安全;噪声控制;机、电、仪安全;防火防爆安全、汽车驾驶安全、环境保护等;

(5)本行业的生产工艺、生产流程;

(6)计算机方面的知识。随着社会的发展,计算机在生产、管理方面的应用越来越普及,在安全管理方面也逐步得到利用,所以安全管理人员不仅要掌握一般的计算机使用常识,而且应该具备一定的应用软件开发基础。

2·企业专职安全管理人员的安全教育目标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企业对安全专职管理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那种单一功能的安全员,即仅会照章检查。仅能指出不足之处的安全员,已不能满足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和发展的需要。企业强烈的呼唤“复合型”的安全员。通过对企业专职安全管理人员的安全教育,除了具有安全知识的一系列知识体系外,还应该具备如下条件:①要有广博的知识;②要有敬业精神。

3.企业专职安全管理人员的安全教育方法

对企业专职安全管理人员的安全教育,一方面是通过学校进行安全管理人员的学历教育;另一方面对在职安全管理人员可以通过讲授法、研讨法、读书指导法等进行安全教育,不断获取新的安全知识。安全管理人员的学历教育在专篇进行论述,在此仅谈谈日常对在职安全管理人员的安全教育方法。

提高安全专业管理人员的素质是21世纪安全管理的需求。为此,就需要对安全管理人员有计划地进行培训:①充实安全队伍,将年富力强的人员安排到安全队伍中,他们还有一个绝对优势就是接受新事物、新知识比较快;②抓培训学习、充实基本功。既然安全队伍来源比较复杂,就必然存在着水平参差不齐的客观现实,同时适应安全知识不断更新、不断发展的特点;③勇于实践、善于总结,使新科技为安全工作服务。21世纪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如何使新科技成果不断为我所用,的确是未来也是当前的一个“焦点”问题。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