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日语语言特征范文

日语语言特征范文

日语语言特征

日语语言特征范文第1篇

关键词:日语;日本文化;特定表达

在对学生进行日语语言教学过程中往往会比较频繁的使用特定表达,面对不同场合应当如何使用准确的语言进行表达,同样是对日本文化的一种体现,同样,也是本研究中的重难点。语言作为传递知识与情感方面的重要载体,说话过程中对个人意图的传递一方面能够直接呈现信息,同时,也能够表现出一个人的心理状态以及基于此心理情感状态下形成的更加深层次的文化基础。本研究基于语言表达特征进一步探究日本语言的分类,同时阐述日本文化的核心精神。

一、日语的语言表达形式分析

日语的语言表达形式具有多样化特征,在日常生活中所运用的语言表达形式具有一定的形式特征,即词汇表达形式、句型表达形式、省略表达形式。

(一)词汇表达形式

在日语语言表达过程中能够准确的运用日语,其语言词汇的表达至关重要,准确把握日语词汇表达形式,是学好日语的基础。特别是在相应的场合运用合理的词汇,因此应加强对词汇表达形式的把握和理解。以「はい为例,该词汇一般情况下使应用于应答过程中,或进行肯定回答时使用。例如“兄 ちゃん、ちょっと 待って”。“は ` い”。这种应用就是在应答过程中所表达的意愿。通过情况下这种词汇表达更多的是应用在会话环节中,作为倾听者的一种附和形式。通过资料调查了解到,在日本人日常对话中,倾听者对语言表达者的附和与点头频率极高,大约为几秒钟一次。在对外国人的访谈调查中了解到,他们与日本人对话时,对方在对话过程中会不断的说「はい,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能够兑现的却并非像谈话中默许的。同样,日本人与外国人对话时也会存在类似的不解,为什么对方面对自己的言语意见表达总是冷淡不回应,总是产生“他是否在听我的意见”的疑问。这和外国人对「はい的表达功能认知不清有着一定关系。

「ちょっと在日语中的使用可以称得上相当广泛,既能表达数量程度少,时间距离短。例如,そのチ`ズケ`キをちょっとだけ食べたいな。除此之外,「ちょっと也能表达以轻松的心情做某事,没有实质的意思,例如:ちょっと行ってくる。还可以表达程度之深或和否定形式呼应表达“不太…”的意义。正是由于用法丰富,误用的场合才特别多。外国人若想正确使用「ちょっと,必须掌握其在各种场合下的深刻含义。

(二)句型表达形式

句型表达是日本人在日常生活中长期积累形成的一种具有固定性和代表性的语言表达方式。在对日语语言学习的过程中为掌握其语言核心,就要对其句型表达形式以及句型中所表达的含义进行熟练掌握,以达到对日语句型准确把握,并对其句型中所表达的意图进一步分析。以“对不起”(「すみません)为例,“对不起”本身的意思是传达歉意以及进行谢罪。但在语言不断发展的完善的过程中,「すみません逐渐转变为不愿意给别人增添麻┑囊馑迹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应用「すみません替代「ありがとう,表达的意思是对别人的感激之情。另外,在日语语言表达中还会用「すみません替代「こんにちは,表达对别人的打招呼和问候。在日语语言表达中,「すみません句型已经成为一种最为普遍的句型,在任何情况和场合下都可以应用。

除此之外,在日语语言表达中「何もございませんが也是常见句型表达形式之一,主要是应用在款待客人情境中。日本人在宴请客人时会通过忙绿为客人准备一桌丰盛的食物,但在客人就坐后往往会说“何もございませんが、どうぞ召し上がってください。”如果是宴请外国友人,外国朋友会对这种表达表示不理解,因为饭桌的饭菜已经准备的十分丰盛,却说“什么都没准备”,这种表达方式是日本人语言文化的一种独特形式。

(三)省略表达形式

在日语语言表达中“省略表达”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形式。以在语言表达中开场的省略形式为例,通常情况下日语表达中讲话者在开始说话之前都会应用开场白以避免话题太过突兀。这种开场白形式会使对话的双方留有思考的时间,也是考虑对方感受的一种形式,因此这种形式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频率较高。在两个人或多个人对话过程中,为陈述自己的观点往往不会贸然直接表达,会先进行暗示,例如:率直に申し上げると…或ご不氦猡ありでしょが…等等。另外,当一个人要对其他人提出请求意见时,即使是举手之劳这个人也会在说事情之前说“o理なおいであることは承知しておりますが…” ,委婉的表达出自己有求于对方的抱歉,再对事情进行详细的说明。

除了在开场白表达应用到省略表达形式外,在文末未说完情况下也会应用到省略表达。日本人在进行对话的过程中通常情况下当一句话没有说完就会适当结束,这种情况主要是出现在道歉、解释缘由等等场合之中,且使用频率较高。例如,当某人邀请自己去做某件事情,而自己并不方便去做,为合理的表达出自己的这种不方便信息会说:“今日はちょっと…”不会直接拒绝对方。或是在禁烟商场中有人吸烟,会说“あのう、ここ禁なんですけど…”。这种语言表达方式更加婉转,是日本语言文化中的一种特色形式。

二、日语语言特点呈现展现说话人意愿

语言在表达方面具有众多形式,面对不同对象以及不同场合,选择得体的表达方式十分重要。语言表达的关键与目的是为了能够让对方了解需要传递的信息,也会在语言表达的过程中传递个人情感意图。

(一)表达感激之情

在独自用餐,家人一起用餐或被人款待等场合下,「いただきます被频繁使用。值得注意的是,即使为全家做饭的是自己,日本人也不会忘记这句话。用餐时脱口而出这句话,一方面是对准备食物的人或款待自己的人表示感谢和礼貌。另一方面更表达出对马上就要吃进嘴里的食物的感谢。人类将一切生物(包括动物和植物)的生命剥夺,并将其作为食材进行烹调,从而使得自己的生命得以延续和生存。抱着这样一种对延续自己生命的食物的珍惜、重视和感激,日本人自然地说出了「いただきます。

(二)谦虚

日本人在找到客人的情况下,会对客人给予周到的照顾,并会摆上自家最为喜欢的食物,并希望对方能够得到宾至如归的感觉。食物能够满足客人口味以及是否充足更加是招待过程中需要被考虑到的。日本人觉得,能够将拿出客人经常食用且美味的食物,尽管可能是客人并不值得一提的东西,因为是主人尽心准备,也需要请客人尝一尝。基于这种谦虚与谦和的心态,何もございませんが这样的表达方式就产生了。针对这句话的理解并不是“什么食物都没有”而是指针对客人而言,并没有逞心如意的珍馐美味,所以请你不要嫌弃的含义。说话者在说出上述中内容的同时,已经面对客人传递了对其的尊重以及自我谦虚方面的含义。

(三)礼节有度

「すみません的频繁使用体现的是日本社会文化之中关于人的礼节的表现。其具有万能作用,在遇到所有情况下,都可以通过「すみません这样的一句话化解矛盾,并可以促使对方放下对自己的怒火。这样的语言表达更加可以拉近彼此之间的交流的距离。

除此之外,日本人通常在语言交流的过程中具有点头以及附和的习惯。通过点头这样看上去并不明显的习惯,能够对彼此交流形成。这种习惯并非是日本人的行为方式表里不一,而是通过这种方式传递对方,自己非常尊重对方的言论,表现出自己的礼节。

(四)“婉拒”

在交际与沟通时,日本非常看重对方的面子,为此,实际交往过程中,日本人将交流与交际的和睦状态放在最重要的地位上。在“婉拒”的表达上,日本人通常会表示是自己的原因造成了无法达到对方希望的程度或者愿望。「ちょっと则属于语言交流“婉拒”过程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词汇,使用此词汇则能够在确保不伤害交流着的情况下,达到婉拒的目的。同时也能够回避自身的某些难言之处。

(五)“体谅”

「h]的使用可以代替“禁止”等相关具有否定意味的词汇,更加对表达对对方的原谅方面,且与不希望对对方造成伤害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省略方法则在日语之中拥有十分丰富的表现方式。开场白式的省略可以有效化解与对方之间发生冲突,在造成误解或者反驳之前就已经打好预防针。这样也会使得语言表达成体具有柔和的情感。在文末对未说明的事情的省略则是表达的人认为并不需要将话说尽,并给予对方此类的明确的判断。因此,对方给予清洗判断将可以有效避免出现尴尬局面,因此,也就可以更好地得到对方的原谅。

三、日语特征下日本文化的深度分析

基于特定语言形式中传递个人主观意愿,其意图形成势必在深层次传递的是社会根源性以及文化的内容。由此可知,日语语言所具有的特定表达方式可以深层次分析其文化内涵,也就是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以及心传心的内核。上述中的三种文化形式与内核普遍见于日本的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更加对日本人日常行为方式以及语言方式产生巨大影响,是实现日本人之间交流的重要介质,也可以被理解为是日本文化之中的精髓。

(一)“和”心

日本人在语言交流的过程中经常出现模棱两可的语言表达,也会经常性流露出“神秘”的微笑。这正是日本“和”心精神的成分体现。在现实生活之中的所有交流,日本人总是能够为人们创造一种避免造成伤害的环境和氛围,尽可能避免出丑。例如对「すみません以及「何もございませんが的使用等,就深刻w现出了日本人对彼此之间的尊重与理解。

这种语言方式充分呈现出的是日本文化之中关于“和”的态度。而这种关于“和”的态度也不仅存在于人与人之间,更加体现在对自然的关爱方面。

(二)体察的观念

日本文化之中习惯将对方的态度与观点放在第一位,并不会出现生硬拒绝的对方的情况出现。从日本人的语言交流过程中可以深切体会到日本人的主要意图,这种形式体现的是日本文化中“体察”的意味。「h]这样的词汇以及日语之中对省略方面的准确表达是对文化的综合体现。

(三)以心传心文化研究

日本人在进行思想交流的过程中通常会注视对方观察对方的动作与表情以及言语之中所使用的措辞。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能够通过这种细节观察到对方在交流中所希望传递的真实意图。日本人认为这是一种“以心传心”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了能够将沟通更深一层。日本人更希望认为需要坚持拥有共同生活基础以及文化根源,这样就算不必详细陈述,也能够让对方懂得你所传递的含义。这就是在文化基础上才能够拥有的省略的表达。

四、结语

综上所述,日语的语言表达具有独特性,这种独特性是充分建立在日本社会环境基础上产生,综合了语言要素以及社会心理状态等文化形成的。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日本人所具有的潜在性格特点以及心理状态。文化与语言两者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关联,其中,文化更加是对语言的一种重要精神内核,语言则是对文化的一种载体。「和の 精神、察し、「以心坛心直接构成了全日本社会环境中最为重要的交际基础,体现的正是日本文化之中的核心价值观念。基于上述中内容,呈现了日本文化方面的特征以及核心价值观念。

【参考文献】

[1]李庆祥.从文化背景看日语的语言特点――谈日本文化背景下的日语特点及其教学[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76-81.

[2]守屋三千代,徐爱红.日语的所见与视点――从「立て看日本文化和日本语言[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5(04):17-20.

[3]贾朝勃.语言表象的文化内因――集团意识在日语语言中的渗透[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2(04):37-42.

[4]孙晓柳.从商务日语的角度看日本人的语言表达方式[J].景德镇高专学报,2012(04):45-47+72.

[5]江晓燕.从日语感谢场合中的致歉表达看日本人的文化心理[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07):178+188.

[6]刘志荣.从日语和汉语的表达方式比较来看日本人的语言心理[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5(04):56-61.

日语语言特征范文第2篇

【关键词】日本商法 语言特征 日语词汇

【中图分类号】H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11-0088-01

日本的“六法全书”,指日本现行的成文法,一般认为包括宪法、刑法、民法、商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及其他特别法律。随着中日交流的不断拓展和深化,双方商务活动日益频繁,因此日本商法逐渐进入中日两国商务人士的视线,在双方的协议合同中甚至约定为准据法。但是,日本商法作为法律,除了具备一般法律具有的特点外,还具备民商法的独特特点。因此,有必要对日本商法从日语语言特征的层面进行研究、比较、分析、对比。

一、法律与语言之间的关系

法律作为行为规范,必须要求明确、具体、便于执行、实行。而语言的研究则是从语言的声音、构造、形态、文法、句法、含义等方面进行分析的一种智力活动。但是也有一定例外,法律也规定了沉默权等有关语言使用的规范。

二、日语商法中日语词汇的特点

1.法律用语精炼、规范,不同词汇之间有细微而又严格的区分。

法律用于规范和约束人们行为的规范,要求法律用语精炼、规范,不同词汇之间有细微而又有严格的区分。如日语的“过料にIする”就不能简单译成“处以罚款”。因为“科料”和“过料”虽同表示为“罚款”,其意思上又有细微区别,若说“刑事罚款”则必需用“科料”,若是“行政罚款”,则用“过料”即可。(日本商法)第十三条前条第一の定に`反した者は、百万乙韵陇芜^料にIする。译文:第十三条 违反前条第一项规定的,处以一百万日元以下的罚款。^料、^失罪科にnする金品。①江r代、庶民の刑として^失のいにださせた金E。②F在、Xい禁令を犯した者に支Bわせる金E。秩序P・徒淞P・绦辛Pとしての^料がある。科料と`って刑法上の刑Pではない。^ち量。译文:“过料”是针对过失违法行为所处的财物罚款。①江户时代,作为过失的补偿所交付金钱的平民刑。②现在,针对让违反轻微禁令者所交付金钱。与“科料”不同,并不是刑法上的刑罚。科料、①罪科をあがなうための金品。②刑法の定する主刑の一つで、X微な犯罪にnするb刑。F行刑法では千乙陨弦煌椅骸¥趣りょう。译文:“科料”是指①用于赎罪的财物②刑法规定的主刑之一,对轻微犯罪课以的财产刑。现行刑法规定为一千日元以上不满一万日元。P金、①Pとして出させる金E。制裁として出させる金E。②b刑の一。犯罪のIPとしてnする金E。F行刑法では一万乙陨稀R胛模骸胺=稹雹僮魑惩罚所交付的金钱。作为制裁所交付的金钱。②财产刑之一。作为犯罪的处罚而课以的金钱。现行刑法规定一万日元以上。

2.汉语词汇与日语中的汉字词汇含义有出入

中日文都使用汉字,很多汉语词在中文和日文的使用傍边意义都相近,但同时,很多词也有不同的内涵,有些词汇在中文傍边是妇幼皆知的基本词汇,但是,到了日文傍边,就颇有可能成为不常见的词,其中有一些作为法令词汇经常出现,比如中文的“债权债务抵消结算”,在日本商法中“交互算”的表达。比如中文的“隐名协会”,在日本商法中有“匿名组合”的说法。

三、法律日语句子的特点

1.逻辑严密,具体罗列与抽象概括相结合。

比如:日本商法第五百二十四条商人gの淤Iにおいて、I主がその目的物の受Iを拒み、又はこれを受Iすることができないときは、又鳏稀その物を供し、又は相当,の期gを定めて催告をした後に婴烁钉工毪长趣できる。この龊悉摔いて、又鳏その物を供し、又は婴烁钉筏郡趣は、W滞なく、I主にしてその旨の通知をkしなければならない。译文:第五百二十四条 在商人间的买卖中,买主拒收该标的物或者无法受领该物时,卖主能委托保管该物、在规定一段时间进行催告之后,能交付为拍卖。这种情况下,卖主托付保管或交付为拍卖时,必须无迟延通知买方该旨意。卖主在限定的条件下才能托付保管和拍卖,即买主拒收该标的物或者无法受领该物时和在规定一段时间进行催告之后,但在两种状况下,买房必须无迟延通知买方该旨意。逻辑严密。再比如:第五百二十一条商人gにおいてその双方のために商行椁趣胜胄椁摔瑜盲粕じた丐弁g期にあるときは、卣撙稀その丐污gを受けるまで、その照撙趣伍gにおける商行椁摔瑜盲谱约氦握加肖耸簸筏照撙嗡有する物又は有^券を留置することができる。ただし、当事者のe段の意思表示があるときは、この限りでない。译文:第五百二十一条 商人之间为了双方利益从事商行为而产生的债权在偿付期时,债权人在该债权获得偿付前,有权留置与该债务人之间的商行为所产生的属于自己占有的债务人的所有物或有价证弧5是,当事人有另外的意思表示时,不在此限。逻辑严密,具体罗列与抽象概括相结合。对债权人留置该所有物或有价证唬在占有时间、占有条件、留置要件上设定了种种条件和限制,一方面要保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要防止该权利的滥用。

2.日本商法中用一部分表示认定或推定的句型

如第五百三条商人がそのIのためにする行椁稀⑸绦椁趣工搿I倘摔涡椁稀そのIのためにするものと推定する。译文:第五百三条商人为了其营业进行的行为,为商行为。 商人的行为推定是为其营业而为的行为。“とする”句型表示“认为”“当作”的含义。如“可とする方はご起立ください。”认为可行的人请起立。法律来源于生活,生活丰富多彩;而法律多是成文法,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和预见性。因此需要用大量假设性和推定性的法律句子,从语言上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成文法的滞后性等缺陷。

另外,日本商法上也出现大量汉字音读类词汇,如“受I” ,来代替“受け取る”、“受けГ幛搿薄笆埭堡搿钡龋使语言简洁凝练。

参考文献

1 日汉大辞典.上海译文出版社.讲谈社

2 新明解国语辞典.(第五版).三省堂

日语语言特征范文第3篇

关键词:语言文化;特征;教学;中日文化

语言文化是指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群体内成员们共同的生活方式和个人行为的语言表达习惯。具体来说,就是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为人处世、价值观以及交流中的被认同的各个群体所特有的语言方式。由于文化差异,人们总喜欢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来解释对方的语言,这可能对对方的语言做出不准确的推论判断,因而产生冲突和矛盾,最终导致异文化间交际受阻或失败。

1 日语语言文化的背景

汉字在中国的隋唐时代开始大量进入。日本人逐渐认识到汉字的用途和先进的中华文化,从而激起了他们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创造欲望。日本人利用汉字的草体和偏旁部首创造了平假名和片假名,开创了用日本本国文字书写的历史。从这一点不难看出,当时的日本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之大。

近代以来,日本大量地吸收和引进西方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这为日本的语言又带来了大量的新汉字词汇和外来词汇。后来,日本人为了与本土词汇相区分,又把外来词汇全部由汉字书写改为片假名书写,即现在的外来语。由此可见,任何一种语言都是建立在其社会文化基础之上,并具有独特的文化背景和丰富的风土民俗内涵。认识这种背景和内涵,即语言文化,对于理解掌握一门语言是非常重要的。

2 日本语言文化的特征

日本人的思维模式影响着日语的表达方式和词语的选择,其语言文化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寒暄问候与丰富、语言表达委婉模糊和敬语的广泛使用等方面。

(一)寒暄问候语丰富

日本人认为,在人际交往中,勤于问候是营造和睦气氛最重要的基本礼节。日本自古是农耕民族,所以长久以来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方式与天气、气候等有着紧密的联系。在日本社会中,制约人们生活习惯、价值取向等自然条件中,天气是左右甚至主导人们生活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日本人每天初次见面除了互道一声“早上好!”外,必定会围绕天气寒暄一番。如:“今天天气真好啊!”“今天真冷啊!”“今天真热啊!”“连日阴雨真令人烦恼!”等等。而中国人除彼此问好外,最常用的寒暄问候语多是“吃饭了吗?”“去哪儿啊?”等等。这一点充分体现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不同的交际语言特点。

(二)语言表达委婉模糊

语言表达委婉模糊是日语的一大特色。这主要是受到日本人的“和”意识及“以心传心”意识的影响所致。与日本人聊天时,最常听到的词汇就是「ね,例如「今日はいい天荬扦工汀!梗今天真是个好天啊!)等,日本人不管说什么,总是习惯在句尾处加上这个「ね。那么这个「ね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它只是起到调节语气的作用,即「今日はいい天荬坤人激盲皮ります。あなたも同じでしょう。(我觉得今天真是个好天,你也有同样的感受吧?)这种表示我和你是同样的想法或心情的语气。日语中的“和”精神是表示“以和为贵”,所以他们在对话中尽量寻求意见一致,保持和谐的关系。日本人在于周围人相处时,这种强烈地希望与人保持协调、和谐的心理,使得他们在选择使用语言时处处考虑到如何让自己的话语给对方以好感,即使说不合对方心意的事也要做到不引起对方的不快。因此,委婉地拒绝、似是而非地回答、留有余地地断定与承诺、巧妙迂回地暗示等模糊的表达方式就成了他们的最佳选择,也成为了日语非常鲜明的语言特征。

(三)广泛地使用敬语

敬语是日本人在交际活动中根据说话人、听话人以及话题提及人之间的尊卑、长幼、亲疏等方面的各种差异,为表示说话人自己的礼貌敬意而使用的一种语言表达方式。敬语在日语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日本人“内外”意识的典型表现,最能体现日本人的思维方式、思想感情以及交流艺术。同时,也是日本传统纵向型社会结构――“上下关系”在日本人语言行为上的具体表现。正确地使用敬语被视为一个日本人必备的教养,也是日本社会交际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日本人普遍将能正确地使用敬语看作是高雅、有教养的表现。甚至可以说,在日本,敬语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事情的成败。传统上一般把日Z的敬语分为三大类,即尊敬语、自谦语和礼貌语。

3 中日语言文化的差异

(一)敬意表达

日本民族注重礼节,日本人的谦恭、拘谨、抑制、附和和保守等性格特征决定了他们在交际时特别地谨慎。

自谦。日本人对自己所做出的的成绩不喜欢张扬,多予以轻描淡写,以表示谦虚。

比如,当日本人问你“你曾经学过日本文学古典语法吗?”(「君は古典文法を勉したことがありますか。),如果你直接回答说:“学过。”(「あります。),他会很认真地问你:“真的吗?”(「本当ですか。)。这并非这位日本人不相信你的话,而是异文化差异造成的。汉语中的“学过”是对事实的确定与陈述,没有任何高傲自大的成分。但是日本人在这种场合下,习惯用自谦表达方式“只学过一点点。(「少し勉しただけです。)”来显示自己的谦恭和不会令对方觉得自己过于高傲自大的礼貌。这就是差异所在。

2.自责。日本人经常在社交场合用自责的语言以求得人际关系的和谐,其自责程度往往会令中国人觉得不可思议。比如,日本人经常说「先日は失礼しました。。中国人听了会感到有些意外和吃惊,不禁会在心里暗想“的确前几天见过这个人,但是那是他并没有对我做出什么失利的事情,难道是在我不知道的时候做了什么不好的事情吗?”。事实上,日本人说「先日は失礼しました。这句话时,是要表达“前几天见到你,我本人虽然不觉得有什么失礼的地方,但我是个粗心的人,那时也可能有什么令你觉得不周之处。如果有的话,我表示歉意。”。注重面子,害怕出丑是日本社会共同心理的一大特点,也是维护日本社会道德秩序的重要力量。这即是日本人说的“知耻文化”。

3.替他人着想。日本人在语言行动方面处处谨小慎微,往往站在对方立场上考虑问题。尤其在向对方打听与对方有关的信息时非常在意对方的情绪和感受,生怕因为自己考虑不周使对方难堪不满。他们会根据对方的状况选择一些合适的表达方式以示敬意。其中使用较多的「すみませんが、「申しUございますが、「恐れ入りますが、「失礼ですが等,都用于对交际对方心情、感受及面子的顾及。如乘车途中上来了一位行动不便的人,当有人为他(她)让座时,中国人一般会说“谢谢!”,而日本人则会说「すみません(对不起)。因为如果我不上来的话,你就能坐着了。正是因为我上来了,你却只得站着,真是对不起。在日本,用这种语言方式来表示谢意的现象有很多。

(二)随声附和

日本人善于察言观色,通过对方的脸部表情、眼神及相关的身体动作来判断对方的态度。凡与日本人交谈过的中国人可能都会有这样的印象:日本人在聆听对方的讲话时,往往频繁地点头哈腰并随声附和道「そう、「はい等词语。这是中国人常会误解为对方同意或接受自己的意见或主张。其实则不然。中国人在交谈时,只有在自己同意对方意见或主张时,采点头并伴有“对”、“是的”的语言表达。而日本人是严格区分感情与逻辑的。所以说「あいづち(随声附和)是日本人作为听者或动作接受者时的谦和,是他们不张扬在身体语言上的反应而已。日本人这种融语言与非语言交际于一体的“随声附和”与中国人完全不同。

语言时人类交流的工具,也是文化的产物,它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不同民族的文化、习俗、心理、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差异,人们往往存在一定程度的交际障碍和困惑。仅靠语法正确的日语不一定能虺晒Φ赜肴毡救舜蚪坏馈R虼耍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还应当有意识地、适当地进行日本语言文化知识的传授,向学生介绍日本独特的社会风貌,揭示与之相关的日本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使学生能在对其文化的理解中加深对其语言现象的领悟,避免因为中日语言文化的差异而影响对日语的理解和掌握。

参考文献

[1] 杜勤.日本语言文化结构的心理分析[A].日语学习与研究.第三期.2001.

日语语言特征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角色语言 人物特征表现 社会特征 个性特征

中图分类号:H3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2.064

The Role Language and Character Characterized in Japanese

Anime "Magical Girl まどか マギカ"

LIU Jing

(Dalian Staff and Workers College, Dalian, Liaoning 116033)

Abstract "Role language" by the Japanese scholar Goldwater Minti the concept. This expression in animation and other fiction works often appear. "Role language" given the role of "social features" and "personality." The role of "social features" and "personality" has enriched the "role language." This article is intended for the Japanese anime "Magical Girl まどか マギカ" in the role of language study, and concluded the role language and characteristics performance figures.

Key words role language; characteristics performance; social characteristics;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1 角色语言的定义

金水敏(2003)将“角色语言”定义为:日语当中存在着某些表达方式(包括词语,语法,表达方式,语调等),人们一听到这种话语,马上就能联想起某种特定人物的年龄、性别、职业、阶层、时代、外貌、性格等;或者提到某种特定的人物的时候,人们也能够马上联想起他/她应该会说的语言,这种表达方式被称为“役割Z”。

2 角色语言与人物特征表现的关系

西田(2010)认为,角色语言分为与真实人物对应的角色语言和与虚拟人物对应的角色语言。特定的角色语言所表现的特定人物特征分为“社会特征”和“个性特征”两类。所谓的“社会特征”是指与真实人物对应的角色语言所表现的人物特征;所谓的“个性特征”是指与虚拟人物对应的角色语言所表现的人物特征。因为特定人物的“社会特征”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人物原形,所以使用的角色语言也就更接近现实中的人物形象。相反,特定人物的“个性特征”在现实生活中难以找到人物原形,因此与其对应的角色语言就要为更加突出这个虚拟人物的个。

3 《魔法少女まどか マギカ》中的角色语言及其人物特征表现

3.1 动漫《魔法少女まどか マギカ》简介

故事发生在见泷原町,一个各项城市建设都相当前卫和富概念性的未来城市里,围绕着以就读于市立见泷原中学二年级的少女鹿目圆为主人公的,五位魔法少女的成长与冒险展开。因为怪物“丘比”会实现任何愿望,作为代价,愿望成真的女孩们要和“丘比”签订契约成为魔法少女,获得魔法的少女,必须肩负起与魔女战斗的使命,并为了和魔女的战斗奉献自己的灵魂与生命。

3.2 主要人物的角色语言及人物特征表现

3.2.1 鹿目まどか

(1)(美ほむらに保健Sであることを言い当てられた雒妫

まどか:あ、あの、その、私が保健Sってどうして…

(2)(美浃丹浃、志筑仁美との会)

まどか:あのね、ゆうべあの子と簸沃肖腔幛盲俊ような…

(3)(美ほむらに魔法少女になることを止められた雒妫

まどか:ほ、ほむらちゃん!あ、あの、あなたはどんない事をして魔法少女になったの?

(4)(攻膜丹欷骏ュゥべえを庇う雒妫

まどか:だ、だって、この子、怪我してる。だ、だめだよ、ひどいことしないで。

鹿目まどか是主人公,中学二年级,家中有父母和弟弟四人。性格温柔,很为朋友着想,非常友善、平凡的少女,在朋友间有着很好的品格。虽然是主人公,她的话并不多,而且很少主动发表自己的意见。鹿目まどか的角色语言很好地表现出她是一个说话嗦很多,没有长句子,往往词不达意,不能清楚表达自己意图的人。当她成为魔法少女卷入战争时,她的角色语言依旧表现出没有自信、性格软弱的特点,但是由于鹿目まどか乐于助人,角色语言中又加入了成熟稳重的部分。

3.2.2 美浃丹浃と佐}杏子

(5)(教のk言にして)

さやか:そっちが後回しかよ。

(6)(ケ`キを食べて)

さやか:うん、めっちゃうまっすよ。

(7)(魔女の世界で)

さやか:うわぁ、来んな、来んな!

マミ:どう?怖い?2 人とも。

さやか:なんてことね`って!

(8)(さやか、ほむらとの殛Lにて)

杏子:チャラチャラ踊ってんじゃね`よ、ウスノロ!

杏子:妙なワザを使いやがる。

(9)(魔法少女の秘密をいた雒妫

杏子:テメエは…何てことを…!ふざけんじゃねえ!

美浃丹浃是鹿目まどか的同班同学,与鹿目まどか和志筑仁美是好朋友。性格阳光活泼,开朗健康,重友情,实际上是个很单纯可爱的女孩子。喜欢思考,说话极具哲理性。佐}杏子是从其他城市来的魔法少女。为人霸道、自私自利、不信任他人,喜欢争强好胜、吃东西。说话方式像男孩子一样粗暴、野蛮。她们二人的角色语言的共同点就是喜欢使用男性用语,而且由于两个人都是直性子,非常不注重日语中的委婉表达,常常是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但是由于美浃丹浃还是一个中学生,她的角色语言更接近现实中偶尔说些粗话的学生。而佐}杏子已经不是学生了,她的角色语言中尽是男性用语,而且有很多脏话和粗话。在现实中这样的女孩很难找到原形,为了使这个虚构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佐}杏子的角色语言中加入了更多的个性特征。

3.2.3 巴マミと美ほむら

(10)(まどかとさやかを魔女から救う雒妫

マミ:危なかったわね。

(11)(魔女との殛L中)

マミ:大丈夫、けるもんですか!

(12)(マミとほむらとの会)

ほむら:その 2 人の安全は保障するわ。

マミ:信用すると思って?

(13)(まどかとほむらの会)

ほむら:あなたは自分をめすぎているわ。

まどか:え?

ほむら:あなたを非yできるものなんてlもいない。いたら、わたしがSさない。忠告、き入れてくれたのね。

まどか:うん…。

まどか:わたしがもっとはやくにほむらちゃんの言うことをいていたら…

ほむら:それで巴マミの\命が浃铯盲郡铯堡袱悚胜い铩¥扦狻あなたの\命は浃à椁欷俊1 人が救われただけで、わたしはうれしい。

巴マミ是鹿目まどか、美ほむら、美浃丹浃的学姐,也是她们的魔法少女导师。性格成熟、稳重、坚强,但内心懦弱害怕,总希望有人陪伴在身旁。常以学姐自居,经常教训学妹。美ほむら是转校生,鹿目まどか的同班同学,试图阻止鹿目まどか成为魔法少女。性格内向、温柔、冷静,成绩优秀、喜欢运动。不善言辞,态度冷漠,经常独来独往。由于巴マミ是学姐,而且成熟女性特征明显,因此她的角色语言中常使用长辈教训晚辈的语气,喜欢使用成年女性语言,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大姐姐。而美ほむら这个人物,因为要隐藏不为人知的秘密,她的角色语言虽然也使用女性的说话方式,但却不使用终助词,多使正式场合的用词,话语中很少掺杂个人感情。现实生活中的中学生即使有太多的秘密也不可能使用这种说话方式,这种角色语言的设置,更加丰满了美ほむら这个人物有着不为人知的一面的个性特征。

3.2.4 志筑仁美

(14)仁美:あら、もうこんなrg?ごめんなさい、お先に失礼しますわ。

さやか:今日はピアノ?日本舞踊?

仁美:お茶のお稽古ですの。もうすぐ受Yだったいうのに、いつまでAけさせられるのか。

さやか:わあ、小市民に生まれてよかった。

(15)(まどかにして)

仁美:まどかさん、本当に美さんとは初面ですの?

(16)(まどかとの会)

仁美:あら、鹿目さん、ごきげんよう。

まどか:ねえ、どうしちゃったの?ねえ、どこへ行こうとしてたの?

仁美:どこって、それは…ここよりも、ずっといい鏊、ですわ。

まどか:仁美ちゃん。

仁美:ああ、そうだ、鹿目さんもぜひご一wに。ええ、そうですわ、それがすばらしいですわ。

志筑仁美是鹿目まどか、美浃丹浃、美ほむら的同学。性格沉稳、冷静、非常友善的大家闺秀。擅长钢琴、日本舞蹈、茶道。对朋友说话经常使用敬语及郑重表现,甚至连称呼好友的名字后面都要加上“さん”。志筑仁美的角色语言把她定位在典型的日式公主身上,「ごきげんよう、「~わ的表达方式,是她的个性特征的很好的表现。

4 结语

角色语言是为角色的人物特征表现服务的,角色的人物特征表现也丰富了角色语言,甚至很多动漫中虚构的角色语言也成了现实生活中的流行语。本文通过考察日本动漫《魔法少女まどか マギカ》中的角色语言,总结出了其中的角色语言及其人物特征表现,今后将在此方面做出更多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金水敏.『ヴァ`チャル日本Z 役割Zのi.岩波店,2003.

[2] 金水敏.『役割Z研究の地平.くろしお出版,2007.

[3] 定延利之「キャラクタは文法を浃à毪.シンポジウム「役割・キャラクタ`・言Zk表Y料,2009.

日语语言特征范文第5篇

【关键词】日语新词 构词法

本文对近几年日语中出现的新词进行了考察。运用词汇学的理论,主要从复合法、派生法、借用法、省略法、旧词新义法五方面,通过实例、分析说明了日语新词在构词法上的特点。

一、复合法

运用词根进行复合是日语新词构成的最主要的方法。词根复合的方式灵活多样,用这些方式可以构成大量新词。日语由和语、汉语、外来语等语种的词构成,因此可以形成多种复合形式。其中由外来语和日语构成的新词最多。如:「Yカリキュラム「ゲリラ豪雨「居酒屋タクシ`「ハンカチ王子「NANO主D「ANGEL症候群「CFO人材B成プログラム「サラリ`マンNEO。另外,像「格差社会「oF社会「老会「お手商法「L末地方生活「g感力等由既有的词汇重新组合构成的新词也不少。

在复合词中,有很多以词素做标记进行类推构词的词群。在同一词群中,均具有一个相同的词素来表示共同意义,可以用来描述该词群的共性。如:「ガ`ル一词,在词语中作为组成要素,构成许多有关「ガ`ル的词群。「ガ`ルズバ`、「ガ`ルズジャイアンツシ`ト、「K-POPガ`ルズ・グル`プ、「理系ガ`ル、「森ガ`ル、「山ガ`ル、「オバマ・ガ`ル、「小gガ`ルズ等词语。此外还有「エコ~「マイ~「グリ`ン「デコ~「エネルギ`等词素构成的词群。

二、派生法

1.在既有词汇上添加接头词或者接尾词。「新「超「小等接头词和「化「さん「ちゃん「くん「マン「等接尾词使用的频率很高。如「新邦S「新酎「新健\「新{骨堂「超Q光立h宣言「Iい子さん「パウル君「ロンメル君「整理屋等。

另外,像「ミニ秋~原「シニアカ`「ネオパパ「ニュ`ツ`リズム「ニュ`かりんとう等使用外来语接词的新词较多。

2.在外来语后加活用词尾「る,派生成动词。如:「デコる「トラバる「ググる「ポチる「ビる等。

三、借用法

1.外部借用。主要借用英语、汉语、法语、俄语、德语等语言。这是新词产生的重要方式。在借用英语的过程中大部分采用音译的方法,如「ホットママ「イフミ`「ランブラ`等。借用汉语时,文字标记大致相同,但读音不同,如「80後「房奴「金婚等。另外,还有像「ワ`キングプア「リレ`・フォ`・ライフ「ハンドルキ`パ`、「マイア`ス、「マザ`ズ・ハロ`ワ`ク、「デジタルパ`マ、「プチプラ(フランスZ+英Z)等词,是将各种外来语重新组合而形成的新词,即和制英语。

2.内部借用。内部借用多来自方言和隐语。如「どんだけぇ(v西地方の方言)、「グリ`ンイズグリ`ン(アメリカのゼネラル・エレクトリック(GE)社のLZ)等。

四、省略法

1.短缩法。把原有词语或句子中具有代表性的语素提取出来组成新的词语。如「s史好きの女子「s女、「Y婚するための活印埂「婚活、「恋郅工毪郡幛嘶印埂「恋活、「国内外のリゾ`ト地でい菠虢Y婚式「リゾ婚等。

2.头文字法。主要是通过提取英文中的首字母组合构成的,如「ANGEL症候群是指学生在就职活动时重视的几个要素,「快mなh境(Amenity)、「地元や近O(Nearby)、「友人と一w(Group)、「氦护Δる(Economical)、「知名度(Looks)。也有使用日语单词首个假名组合而成的新词,如「秋~原48觥埂「AKB48、「マゴワヤサシイ这一单词中「マ是「豆、「ゴ是「ゴマ、「ワ是「ワカメ、「ヤ是「野菜、「サ是「~、「シ是「シイタケ、「イ是「芋。「か・け・い消M分别是「感印埂「健康、「Kし的第一个假名。

3.用数词概括法。即用数字概括相同的成分,省略不同的成分。如:「3同男是「仕事Qが同じ「金E感が同じ「育ったh境が同じ的缩略语,指女性对作为结婚对象的男性提出的三个条件,即事业观、金钱观和成长环境相同。

五、旧词新义法

利用原有的语言材料,赋予其新的含义,增加新的义项,或者改变其原有的感彩来通过给旧词赋予新义的途径创造新词语。如:「アネゴ原来指「の敬称;やくざなどのH分・兄F分の妻や女H分の敬称,现在是指「仕事がよくできて、後の面倒がよく、みんなから慕われる中预らベテランクラスのキャリア女性。此外还有「ゾクセイ「アガる「jむ「ひよる等词,都是赋予了其新的意思。

日语新词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其产生都有不同的方式。将新词归入不同的类型是我们研究的首要任务,通过对新词的构词法的分析有利于我们更好的认识新词语的面貌,从而可以发现新词产生及发展的规律。

参考文献:

[1]米川明彦.新Zと流行Z[M].南堂.1989.

日语语言特征范文第6篇

[关键词]粤语 分布图 特征图

[中图分类号]H1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326(2011)09-0152-07

自从德国语言学家温克(Georg Wenker)、法国方言学家纪耶伦(J.Gilli6ron)等人创造了用地图来表示语言成分的地理分布的地理图示法以来,这种方法已被方言学家广泛使用。他们的信条是:地理上的分布反映历时的演变,这是新语法学派的基本观点之一,同时也是语言类型学的重要议题。

目前关于语言地理学研究的重头戏方言地图的制作有两项具有标志性的工作:一是中国语言地图集的修订,二是汉语方言地图集的出版。粤方言在这方面也在积极进行,由暨南大学中文系甘于恩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项目《广东粤方言地图集》也已经完成,相应的成果将让我们看到以粤方言特征为条目的广东粤方言地图,这也是粤语研究的一件大事。

语言地图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语言或方言的分布,二是语言或方言的特征在地理上的表现:前者用连片标示法来表示不同的方言或方言内部的分区,后者则用单点标示法来表示不同的方言点所具有的语言特征。在此基础上的解释与分析也是十分重要的。本文拟就地理语言学、方言地图与粤语研究中的地图制作问题做一些探讨。

一、粤语的分布图

我们先看《中国语言地图集》的汉语方言分布总图中的粤语分布,见地图1。

除了汉语方言总图之外,《中国语言地图集》还有三张地图与粤语有关:B13《广东省的汉语方言》,将粤语分为5个片:广府片、四邑片、高阳片、勾漏片、吴化片。B14《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汉语方言》,广西的粤语分为4个片:广府、邕浔、勾漏、钦廉。B-16a+b《印度太平洋地区及世界其他地区的汉语方言分布》,这张地图是粤语等汉语方言在海外的分布情况。上述这些分布图是相对符合实际的,但是粤语与其他方言以及少数民族语言的交叉、接触情况还只是粗线条的,比如粤北的粤语分布就不够细致、准确。

侯精一主编《现代汉语方言概论》中只有粤语的分布图而没有特征图(见地图2),它按语言特色和地理分布大致将粤语分为6个方言片。(1)粤海片,又称“广府片”,主要分布在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这一片是粤语的“大本营”,它以广州话为代表,在粤语中影响最大。(2)四邑片,主要分布在台山、开平、恩平、新会四邑以及邻近的斗门县(属珠海市)、江门市,四邑话通常以台山话为代表。(3)高阳片,主要分布在粤西南阳江、茂名、湛江三市所辖各县(市)。(4)莞宝片,分布在珠江口东岸东莞市及深圳市宝安区沿珠江一带。(5)香山片,通行于珠江口西岸的中山市、珠海市。香山片粤语以中山市石岐话为代表。(6)桂南片,主要分布在广西邕江、郁江、浔江沿岸南宁、玉林、梧州等地区所属县(市)以及桂东南北海、防城、钦州等沿海港口及其所辖地区。广西粤语通行的地域约占整个广西壮族自治区面积的1/3。这个分布图是有一些问题的,比如将雷州半岛上也全部都划归粤语高阳片,说了一句很含糊的话“粤西南凡是通行粤语的地区,所说粤语大致均属高阳片”。并且认为“这一片的粤语各地大同小异,尚未形成具有权威性的代表点”。我们且不说茂名、湛江的客家话等方言,就湛江所属的雷州、徐闻、遂溪而言,主要通行的是闽语,闽语的使用几乎遍及全社会的各个层面,而粤语只是在县城的一些人、个别的镇、农场使用。

就上述情况而言,粤语的总体分布图所反映的还只是一个较为模糊的状态,要完成一个粤方言总体分布的精确地图,还需要研究者进一步的调查研究。

二、粤语的特征图

关于粤语的特征,《中国语言地图集》的B13《广东省的汉语方言》,B14《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汉语方言》,B16a+b《印度太平洋地区及世界其他地区的汉语方言分布》等一些关于语言分区的地图也有一些讨论。较为集中反映粤方言地图制作的当属《珠江三角洲方言综述》、《粤北十县市粤方言调查报告》、《粤西十县市粤方言调查报告》、《广东粤方言概要》,它们有效地使用了地理图示法,将粤语的分布和特征直观而形象地反映出来。它们的总体情况如表1所示。

表中反映了从《珠江三角洲方言综述》到《广东粤方言概要》地图的制作情况,有了前期的成果,《广东粤方言概要》地图的制作更加成熟。这些地图能较为充分地反映粤语的特征。从图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地理图示法的优点,能将粤语的分布和一些重要特征直观而形象地反映出来。这些地图兼具以存古为目的的方言地图、以分布为主的方言地图以及以说明特征为主要目的的方言地图的优点,做到既反映了粤语的分布状况,也反映了粤语的主要特征。我们选择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的几个特征图来看看粤方言特征图的制作情况。

首先看看全浊声母在广东粤方言的分布情况。地图3将广东粤语全浊声母演变的情况比较清晰地反映了出来:就主体情况而言。古全浊声母在粤语的演变趋势是平声送气,仄声不送起;部分平声送气,其余均不送气的地点在粤西的怀集等个别点;无论平仄均不送气的分布在北江以西、西江以北组成的梯形地区,这也是少数民族语言(瑶语等)、客家话以及其他一些系属未明的语言和方言。然而,由于调查点不够密,过渡地带界线不是很清楚。

其次,我们看看“明天”的分布形式。在粤语中“明天”的说法较为复杂(见地图4):第一,“听日”最多,占广东粤方言的51%以上,可以说是粤语的代表,主要分布在珠江三角洲、北江流域以及西江的下游;第二是“天早”或“朝日”,分布在四邑片:第三是“明日”或“明朝”,分布在粤西北;第四是“听日”和“明日”交叉使用的地方,分布在珠江口东岸东莞市及深圳市的宝安区沿珠江一带莞宝片;第五是有两个以上的调查点使用的,斗门和与之有一定距离的花山都叫“听朝”(或早朝),而“通朝日”或“栋朝日”,分布在粤西的怀集、广宁等地;第六是只有一个调查点说的,如阳山叫“第日”、新兴叫“来日”,沙头叫“兴日”,云浮叫“清日”,四会叫“大日”或“大之日”,平台叫“物朝日”。从“明天”的分布来看,基本上能够反映广东粤语各个点的情况,但是由于调查点的限制,一个大片里面的区别就很难再做进一步分析。“明天”在珠江三角洲25个调查点中有9种不同说法,其中吕田叫“下晡”(这是客家话的说法),南茚叫“晨早”,隆都叫“明光”不包括在地图4之中。粤北10个调查点中“明天”有4种不同的说法:“听日、明日、递日、听日/明日”,但是阳山的“递日”在《广东粤方言概要》中叫“第日”,可能是同音代替,这也说明在地图制作上一个系列作品处理同一个问题时照顾不周。

最后,我们再看看语法项目的“被”。粤语中表示“被”意义的词语一致性较强,四邑片的赤坎、 台山叫ei55,粤西北的清水叫“分”,粤西北的布田叫“被”,除了上述这3个地方之外,其他地方都叫“畀”,占调查点的91%以上。但是概要中的这张地图没有标出反映珠江三角洲情况的一些点:清溪、沙头角的“分”,隆都的“放”。作为前期成果的总结,概要也对前期的一些标注做了改进,如珠江三角洲的赤坎、台城标注为“贻”,在概要中改为ei55,这也是处理本字时较为慎重的办法。

总体说来,从《珠江三角洲方言综述》到《广东粤方言概要》,粤方言地图的制作越来越趋于完善,选点更合理,语言成分展示也更加均衡,这一点从表2可以看出来。表中后面4列中的“+”号表示有该项目,数字是几部粤语研究著作中的地图序号。这几部著作中的地图主要涉及如下几个方面:粤语在语音上的一些特征(48项),一些特色词(明日、找、害怕等32项),还有一些特殊语法现象(32项)。《广东粤方言概要》中的方言地图所涵盖的方言点、方言的整体特征、方言的区域性特征等都比此前所制作的任何一部粤方言专著的地图多。

关于《广东粤方言概要》地图的制作,作者写道:“本方言地图只是展示粤方言的某些特征及地域差别。若要系统地反映方言的地图分布,几十幅地图是远远不够的。……本方言地图仍然只是将来深入研究的基础。”《粤北十县市粤方言调查报告》对地图制作也有说明:“条目的设立,主要侧重于粤北十个方言点内部的差异,有些语言特征虽然在方言学理论上较具典型意义,但在这次调查范围内各点相当一致,因而不予立目绘图。”《粤西十县市粤方言调查报告》对有关问题也做了解释:“分类中以语音和词汇为主,语法项,尤其是那些反映类型特征的语法项相对不足”;“词语图部分尽可能选择高使用频率的口语词立目。”从上述的这些叙述和说明,我们可以窥视到这一批粤语学者对粤语地图制作研究的探索历程,既谈到设立条目的主要目的,也指出了尚待解决的问题。

三、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要做的工作

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两个方面:(1)内容上的;(2)技术上的。就目前的情况而言,粤语的调查点还是明显不足,调查点的分布不太合理,因此一些重要的特征无法呈示清晰的走向和边界。粤语边界还没出来;粤语与东部的闽语、客家话的界限、关系,与西部的闽语、客家话的边界、关系,与北部的土语、湘语、官话的边界、影响,加上还有与少数民族语言的接触与影响等等,都有待进一步调查研究。

陈章太、詹伯慧、伍巍(2001年)在谈到方言地图的不足时指出:(1)对方言的分布情况及特征只能做到宏观标示,难以准确、细致地描写;(2)无法准确标示方言混杂和边界方言的情况:(3)无法准确画定方言及其特点的分界线。这些情况在粤语中也是一样的。

关于粤语方言地图的制作,甘于恩、贺敏洁在谈到《广东粤方言概要》的地图制作时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的问题:(1)由于前期成果的材料选择不一,使得一些颇具粤语特色的条目无法形成一个综合图,比如“怎样”;(2)地图体例不够完整、一致,比如地图中数字加圈与否前后就不一致,第40幅以前的加圈,以后的却不加圈;(3)地图的制作工艺相对原始,造成地图的效果不十分完美,采用的符号也不够简洁。这三个方面既有内容上的,也有技术上的,这些问题都有待于今后进一步完善。

在地理上反映出来的差异,虽然从表面上看只是个别的现象,但是它所反映的是语言内部系统性差异的冰山一角,语言演变的规律隐含其中,并且在语言发展的历程中起主导作用。比如语言地图中所反映的现象往往显示,在那些偏远、过渡的地方总有一种偏离“正轨”的倾向,而古代语言的残留成分往往会因此积攒在中心文化所难以渗透到的边远地区,而这些地区所呈现出的特点在地图上往往会与多数地方有区别。我们目前所见到的方言地图在这方面的分析与研究还是不够的。语言是通过上下代之间相互传递而得以延续和发展的,因此出现语言差异的地方出现在代与代之间的可能性与出现在地理分布上的差别是各有特点的,但是一般的语言地图只是反映一般的语言特征在地理上的分布,很少涉及代与代之间的差异在地理上的分布情况。语言在地理上所表现出的差异性是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语言在地理上的分布显示了非常强的区域一致性。我们在注意差异的同时,还应该注意它们之间的共同点。语言地图所反映出的这两种特点,差异性就是所谓“每一个词都有它的历史”,共同性反映的是“规律没有例外”,而差异恰恰是不同的规律在起作用。因此我们坚持语言地图既要反映差异性,也要反映共同性,反映语言发展演变主要规律和共时的主要特征。

作为方法,方言地理学有它的适用范围,我们必须明白语言地图能表现什么,同时它不能表现什么。就我们的情况而言,我们能利用语言地图表现的语言现象都是共时层面上的,概括起来有各种语言的分布情况,语言的使用人口,语言系统中语音、词汇、语法等各种特征,并由此反映语言之间的差异性和共同性。虽然语言地图可以“为语言演变的历史研究提供可靠的材料”,但是同一张语言地图不能直接表现的是,相同的一些点的历时演变。要表现语言历史演变的地图,则可以根据历史地图的做法,制作某些断代的语言地图。至于社会语言学的内容,应该根据不同的情况而将不同的社会语言学的现象做成不同的地图。

日语语言特征范文第7篇

【关键词】英语口语 话语特征 语用特征 语法特征 词汇特征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11-0047-02

【Abstract】Too much work and research have done on written English, but the research on spoken English is still in the priliminary stage. On the basis of A Grammar of Speech, and Longman Grammar of Spoken and Written English, characteristics of English colloquialism are extracted in the following four aspects, that is, conversational characteristics, pragmatic characteristics, grammat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lex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poken English.

【Key words】Spoken English Conversational characteristics Pragmatic characteristics Grammatical characteristics Lexical characteristics

语言是主要的交流媒介,写作次之。然而传统语言学的研究很少触及口语的研究。当今社会,口语的熟练程度,特别是流利程度通常被视为语言学习的终极目标。自从1978年第一版《朗文当代英语词典》引发了对口语研究的重视以来,口语的研究也逐渐发展起来。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英语口语语法的特征仅作一试探性的总结。笔者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英语口语的话语特征、语用特征、语法特征及词汇特征。

一、英语口语的话语特征

日常交流中的口误、停顿犹豫经常困扰着说话者。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因为不像书写,说话人没有足够的时间来计划要说什么。正如Douglas Biber等人在《朗文口笔语语法》一书中提到,话语的显著标志就是不流利,口误,重复,修正以及混乱。

1.犹豫停顿

犹豫停顿被视为口语交际中一种正常的不连贯现象。在日常交流中,时间的不充足迫使说话者自发地说话,所以停顿是不可避免的。比如,erm,uh,so,well,okay,沉默等等。

2.重 复

从心理学角度说,话如果说得太流利会让人觉得像是在读书。成功的交流不一定完美的没有任何重复,但这并不表示所有的重复都是正常的。根据对“朗文口笔语语料库”的分析,大多数重复是词汇的重复,比如一个极端的例子:“Tom is is is…”。

3.修 正

在实际交谈中,说话人可能停下来并且修正不合适或者错误的说法,比如“Eh, walk along this street, then turn left…right…”。

4.混 乱

混乱指一个句子或分句的开头与结尾词汇不一致的一种现象。有很多类型的混乱,比如:代词、动词、时态,数的混乱等。

5.不完整性

在交流过程中,说话人可能因为未能继续谈话而稍做停顿。根据语法不完整的原因,可将语法的不完整归结为以下四类:说话者引起,听话者引起,说话者与听话者之外的干扰,以及这三种类型之外的因素。

二、英语口语的语用特征

语言是一套用于人类交流的随意的发音符号系统。伦敦学派的代表人物韩礼德认为语言有三种功能:意念功能,人际关系功能以及语篇功能。[7]

1.临近与优先

日常交谈中,一些类型的话语通常成对出现,比如,问候与对问候的回应,疑问与回答,邀请与接受/拒绝。邀请可以被接受,也可以被拒绝;要求可能得到满足,也可能被拒绝。肯定的表达形式被认为是“受欢迎”的行为;否定的形式则被认为是“不受欢迎”的行为。

2.模糊指代

模糊指代是在日常交谈中为了避免过多解释而使用的一种说话技巧。通过直接的方式,说话者就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表达更多的内容,这是一种省力的做法。通常使用的模糊言语有 kind of, sort of, like, something like that等。

3.感情表达

日常交谈中的插入成分如thanks,please,bye,would you,could you和sorry等表达都标示了说话人的感情。这种感情表达的言语可分为四类:亲昵的称呼,如darling/honey等;专业的头衔,如Professor,Doctor等;尊称,如Sir,Madam;熟悉的称呼,如Mike是Michael比较熟悉的称呼。

4.方 言

语言通常能表明说话者的教育背景和社会地位。通常对“方言”的定义是195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在社会和政治上受另一个说不同语言的团体统治的一个团体所说的母语。”可根据说话者的社会关系、社会阶层、地理位置等来对方言进行分类。

三、英语口语的语法特征

英语口语最明显的特征是它的不正式性及不标准性。不正式性与传统习惯紧密相连,不正式是指它与传统习惯背道而驰;不标准与语言的影响相联系,它指与标准类型不同的语言类型。交际中,省略、词的缩约、时态和数的不一致都是不标准的表现。

1.省 略

省略指对完整的语法结构中某个或某些单词的省略,例如,(Do you)Want a drink? 括号中被省略的部分包含了一些新信息,但是这种新信息在交谈中通常都被省略。

2.词的缩约

缩约是指一个或几个单词的简短形式。在英语中,系动词“be”、情态动词、助动词通常都用缩约的形式,比如人们常用“aren”或“ain’t”来代替“am I not”。

3.语法中的“数”

英语中只有两个数:单数和复数。在英语句子中要保持数的一致,这种一致被叫做一致关系。[7]然而,这种一致关系不总是严格地被遵守。有许多这种类型的例子,如“He don’t know”,“There was her words”等。

4.时 态

英语中有两种时态和两种体:现在时态和过去时态;进行体和完成体。我们可以运用这两种时态和两种体形成不同的结合。由于交谈的缺少计划性,使说话者更倾向于选择简单而不是复杂的结合。

四、英语口语的词汇特征

张韵斐在《现代英语词汇学概论》一书中根据用法的不同层次将英语词汇分为五类:常用类,文学类,口语类,俚语类和专业类。[8]在日常非正式交流中,人们常常使用不准确的词汇、动词短语或俚语,从而使自己说的话符合场合。在口语交际中,日常词汇更受欢迎,学究气的词汇是不受欢迎的。

1.常用词汇

英语本族语说话者在日常交谈中更喜欢用普通词汇。下面两例就可以很好地说明文学词汇和日常词汇在风格上的区别:

(1)When his dad died, Peter had to get another job.

(2)On the decease of his father, Mr. Brown was obliged to seek alternative employment.

第一句话中使用了普通词汇,第二句中使用的是正式的词汇。第一句话可能是非常熟悉彼得•布朗的人说的,第二句话则很可能是在非常正式的文章中的用语。

2.有限的词汇

根据语言学研究,顺畅的日常交流只需要英语一百万词汇中的五千词汇。英语国家语料库中口语和笔语的词汇量比例为1∶9。由此可见,相对于笔语的海量词汇而言,口语词汇量只占很少一部分。因此,在口语的有限词汇里,重复是不可避免的,例如,do,want,go,good,well,come这些词汇就经常出现。

3.意义辐射

尽管口语词汇有限,这并不代表传递的信息很少。一些简单的词汇具有多个含义,这保证了信息的成功传递,这种一词含有多个含义的现象也叫做“多义现象”,这种含义的发展过程就叫意义辐射。

4.抽 象

日常交流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多地传递信息,往往避免过于具体地表达意思。正如前两部分讲到的:日常词汇有限,很多简单词都具有一词多义现象,所以它们能够覆盖很大的意义范围。例如,日常所用的短语“to be on”用法就很广泛:

(1)The fashion show is on.(has begun)

(2)The water is on.(is boiling)

5.不准确的词汇

在日常交流中,不必准确地使用每一个词,这能使别人感觉自在和放松。在交流中,语言环境可以使意思非常明显,正如下例所示:

A: How do you like Xi’an?

B: I doubt if I’ll like it but I like where it is.

在上例中,“where it is”指的是“西安所在的地方”。“西安所在的地方”在意义表达上的确很精确,但是如果在随意的交谈中这样说很容易使气氛紧张起来。

6.动词短语

常用的英语动词可以和其它的介词、副词连用(或者同时与介词、副词连用)构成动词短语。其中常见的单音节活跃的动词如bring,call,get,give,go,keep,look,make,put,set,take,turn,work等。在日常交流中,动词短语比它所对应的动词更受欢迎,如,在比较随意的交谈中“can’t put up with”就比它所对应的“endure”更受欢迎。

7.俚 语

俚语被定义为“具有滑稽的,禁忌本质的语言,词汇或者短语。”俚语产生于一些特殊的场合,或者一些对标准词汇的不规范使用。如“beat it”和“cop”在日常交流中比它们对应的正式用法如“go away”和“policeman”更受欢迎。俚语可以使谈话更加生动,也能使说话者加深友谊,更加亲近。

五、结束语

本文从话语、功能、语法、词汇四个方面提取了英语口语的特征。这些特征并不能穷尽英语口语的所有特征,但至少提供了一些标准,据此用以区分口语和笔语。当然,要得出更加合理和完整的英语口语特征,还有更多的工作有待完成。

参考文献

1 Brazil, David(1999). A Grammar of Speech.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 Douglass Biber, Stig Johansson, et, al.(2000). Longman Grammar of Spoken and Written English. Beijing: the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3 Halliday, M.A.K.(2005).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4 Lemmens, M., and Wekker, H.(1991).‘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exis and grammar in English learners’ dictionari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exicography

5 Svartvik, J.(1982: 167~177). The Segmentation of Impromptu Speech, in Enkvist(eds)

6 薄 冰.新编英语语法[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

日语语言特征范文第8篇

(1“)拉丁语——凯尔特语——英语”途径的可能性

我们之所以考虑到“拉丁语——凯尔特语——英语”途径,是因为罗马人即“罗马征服者”讲的是拉丁语,而不列颠这块土地上的被占领者凯尔特人将的是凯尔特语,“罗马征服者”离开后的不列颠这块土地上的人们使用的是英语。要探讨这些与“罗马”文化有关的习语是否通过“拉丁语——凯尔特语——英语”途径来影响英语,就必须探究两个问题。一,拉丁语是否影响过凯尔特语?二,凯尔特语是否与英语有渊源关系?凯尔特语是否影响过英语?首先,我们来讨论第一个问题。罗马征服者使用的语言是拉丁语,被征服者凯尔特人使用的是凯尔特语。“罗马人占领了不列颠之后,拉丁语也在英国使用开来。”(AnneCurzan&MichaelAdams,2006:440)虽然罗马占领期间,“不列颠的凯尔特居民中的罗马化相当广泛,但是拉丁语未能取代凯尔特语。因此,拉丁语口语与古英语直接接触的唯一机缘未能实现。”(见《英语简史》(兰登书屋维伯大学英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7:8)所以,拉丁语对凯尔特语影响甚微。现在,让我们讨论第二个问题。由于凯尔特人被罗马占领者赶往西部和北部,虽然在Dorset地区东北部的一些地名就是用凯尔特语命名,而且至今保留在英语中(Zachrisson1927:55),但是,就仅此而也。由于凯尔特语对古英语的影响较小(AnneCurzan&MichaelAdams,2006:440),因此,凯尔特语对英语的影响甚微。从整体上来看,“拉丁语——凯尔特语——英语”途径只是体现在一些为数不多的词汇上。正如AnneCurzan&MichaelAdam(s2006:441)所指出“,只有很少的拉丁语词汇通过凯尔特语进入英语,最明显的是一些至今还幸存的地名。”如,凯尔特语中的ceaster来自拉丁语中表示“营地”castra,它在英语的一些地名中还保留着,如Lancaster、Worcester、Chester、Manchester、Gloucester等地名。所以,与“罗马”文化有关的习语通过“拉丁语——凯尔特语——英语”途径进入英语的可能性很小或不大。

(2“)拉丁语——日耳曼语族——英语”途径的可能性

在英语的发展史上,拉丁语对英语的影响,或者说英语中的拉丁语成分,出现在“大陆时期”、“古英语时期”、“中古英语时期”、“文艺复兴之后”四个时期(汪榕培、李冬,1984:147-150)。从时间来看,“罗马”语言文化对英语的影响在“大陆时期”就开始了。因为“盎格鲁撒克逊人早在不列颠定居以前,他们的部落还在欧洲大陆的时候,就与罗马人发生贸易等往来。表示罗马人特有的一些拉丁语随之进入日耳曼语族各语言。”(汪榕培、李冬,1984:147)因此,与“罗马”文化有关的习语通过“拉丁语——日耳曼语族——英语”途径的可能性是有的。我们可以设想这种可能性:这些用拉丁语表达的习语进入日耳曼语族,然后又从作为古英语基础的日耳曼语族进入英语。当然,一些与“罗马征服”有关的习语虽然是沿着“拉丁语——日耳曼语族——英语”途径进入英语的,但也可能不在“罗马征服”时期,而在英国历史上稍晚的时期。如下文讨论的WheninRome(doastheRomansdo).或DoinRomeastheRomansdo(.入乡随俗,入国问禁)就是一例。个例讨论由于语料的局限和英国“罗马征服”历史的特殊性,上述讨论具有尝试性质。但是,从现有的一些语料来看,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英语中一些与罗马有关的习语的语言源流是“拉丁语——英语”途径。下面是一些例子。习语WheninRome(doastheRomansdo)或doinRomeastheRomansd(o入乡随俗,入国问禁)出现于16世纪,来自拉丁语SifuerisRome,RomanoVivitomore;sifuerisalibi,vivitosicutibi(=IfyouareinRome,liveintheRomanway;ifyouareelsewhere,liveastheydothere.)(在罗马就要过罗马人的生活;在别处就要过那里人的生活。)(孙海运、方如玉,2002:71)习语Thedieiscast/throw(n木已成舟,事已经定,不容翻悔)来自拉丁语aleajactaest。与凯撒(Caser)大帝有关。他在渡过鲁比河向罗马进兵时曾说此语,以鼓舞军队士气(参见《英语成语词典》;1980:404)。凯撒大帝在公元前55年,率领罗马人入侵不列颠群岛,将凯尔特人赶入威尔士和苏格兰的深山之中。结束语英国历史上的“罗马征服”历史事件对英语语言文化有着深刻的影响,在英语习语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记。这也是语言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反映了语言和历史文化的密切关系。

作者:陈渊媛 单位:四川文化传媒职业学院

日语语言特征范文第9篇

关键词:日本女性用语 特征

世界各国诸多语言中都存在着男性用语和女性用语之间的差异现象,特别是日语尤为突出。日语中的女性用语较之男性用语具有饱含感彩、较为柔和、表达方式委婉、敬意程度高等特点,即使表达相同的内容,与男性用语的表达方式也有所差异。作为日语专业教师,在教授日语的过程中,有必要让学生理解男女性用语的差别,学会选择与自身性别相符的表达方式,以提高日语能力,掌握地道的日语。

一、日本女性用语的含义

根据《广辞苑》记载,女性用语是指在单词、文体、发音上体现出来的女性特有的措辞[1]。

其次,根据日本语言学家铃木丹士郎的概括,所谓男性用语是男性特有的语言和表达方式,而女性用语是女性特有的语言和表达方式,是相对男性用语而产生的[2]。

此外,日本社会语言学家井出祥子指出,语言性别表达差异可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只局限于男性或女性一方专用的措词,第二种是具有其中一种性别运用偏多倾向的措词[3]。根据《广辞苑》记载及铃木丹士郎、井出祥子对女性用语的定义,日语的女性用语可以理解为女性专门使用或相对较为频繁地使用的语言表达形式。

二、日本女性用语的发展

日本女性用语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直到今日形成了相对固定的表达形式。平安时代的“斋宫忌词”被视为是女性用语的起源。“斋宫忌词”指的是皇族的未婚女子在天皇即位之际赴伊势神宫从事祭祀活动时,为了避免直呼皇室物品和谈论佛神相关的事情,改用其他说法也就是隐讳用语来谈及这类事物。

接着室町时代“女房词”得以产生。“女房”指的是在宫廷供职的女官,其认为在尊贵的人面前直呼器具名称或者表达过于直接是一种粗俗的行为,就换成其他较为含蓄的说法达到美化语言的效果。如把寿司说成“すもじ”,把饭说成“おだい”,把浴衣说成“ゆもし”等。此外,加接头词“お”的表达方式也是这些女官发明的,而且该用法至今仍被使用着。此后的江户时代初期,“女房词”传至上层女性社会,江户时代后期,女性用语在民间也被广泛地使用起来。

明治时代女性用语得到了充分发展,由于政府大力推广和普及标准语,女性用语发展成了日本女性在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的规范的语言形式。随着近现代印刷技术和出版文化发展,以女性为对象的出版物增加,但因女性用语规则太多,不能很好地表达作者的意思,女性用语在书籍中的使用减少,女性用语也变得模糊起来。尤其二战后,男女平等化的趋势势不可挡,女性用语逐渐减少,男女性用语不再像以前那样被严格划分,女性用语在时代推移中开始了新的变化。

三、日本女性用语的特征

以下将从语音语调、敬语、句子形态、词汇这四个方面更深入地了解日本女性用语的特征,探讨其反映的社会与文化背景。

(一)从语音语调来看

首先在语音上,日本男性在非正式场合经常会使用变化语音的表达形式,例如把“知らない”说成“しらん”,而女性为了语言优美,则不太使用此类表达形式。另外从语调上看,日本女性在句尾处较多地使用升调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感彩较之男性会更浓一些。有时会在问句中使用升调来代替疑问终助词“か”,如“そう思いません(升调)(你不那么认为吗)”。根据有关调查显示,女性在疑问句句尾中使用升调上扬的比例为84%,男性为67%[4]。

(二)女性用语在敬语中的使用特征

在现代日本社会中,敬语能恰到好处地体现出文明礼貌、郑重或谦逊的语言特色,敬语使用率高也是日本女性用语的重要特点之一。下面从敬语中的接头词、美化语、汉语与和语这三个方面对女性用语在敬语使用中的特征进行说明。

1.接头词「お

据有关调查显示,女性使用接头词「お的频率比男性高出48%[5]。接头词「お的使用是敬语的表现之一,且女性使用居多,可以表现出说话人对对方的尊敬和语言的文雅。「お常用于以下几个方面。(1)常用于忌讳或崇拜的事物,如お葬式、お寺;(2)对高贵之人的尊敬语,如お体、お;(3)自谦语的表现形式,如お届けの品;(4)与家庭有有关的事物,如お米、お洗濯[6] 。

2.美化语

在交际过程中,尤其是在与客人或不相识的人的交谈中,日本人尽量不使用带有贬义、卑俗语感和忌讳、伤感色彩的词语[7]。被视为上述类别的词汇逐渐被其他词汇所取代。如:「b婆「助bD、「便所「お手洗い等。以上的美化语也被归类为敬语中的一种,并在女性用语中得到广泛使用,使女性语言更为柔和、优雅,体现自己富有教养。

3.汉语与和语

日语中的汉语是指中国传入日本的采用音读的汉语词汇,和语是指日本文化中固有的日语词汇[8]。汉语词汇在古时被称为是“男文字”,这是因为汉语词汇相对生硬,不太适合表达感情,常被男性所使用。而反之,和语更能体现女性之“柔”,受到女性的青睐。据有关资料统计显示,男性的汉语使用率为20.8%,女性为14.9%[9]。

(三)句子形态方面特征

日本人在提出要求或请求时,男性倾向于直截了当的命令形式,而女性则往往采用婉转的表达方式,以免给人以高压和强制的不愉快的感觉[10]。如男性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しっかりとやれ、「泣くな等命令或禁止的表达形式,而女性却更多使用「~ください、「~てちょうだい的形式。即使是命令语气较强时,女性用语也多用「~なさい的表达形式,相比男性的表达形式更委婉、柔和。即使拒绝对方时,女性常采用表示委婉的省略方式,如「~はちょっと…等,避免给人带来不快。

(四)词汇方面特征

日本女性用语在词汇上也有很突出的特征,以下主要从人称代词、感叹词和终助词三个方面来解析女性用语在词汇方面的特征。

1.人称代词

在第一人称代词中,除了男女通用的一般场合使用的「わたし之外,有的人称代词则分别为男女性专用,女性专用的第一人称代词有「あたし、「あたい等,而男性专用的第一人称代词为「おれ、「ぼく等。为了表示对他人的尊敬,日本人会尽量避免使用第二人称代词,特别是对于地位比自己高的上司或是长辈更是慎重。比如男性有专用的较为随意的「おまえ、「てめえ等第二人称代词,而女性没有专属的第二人称代词,只能使用男女性兼用的「あなた等。

2.感叹词

日本女性常用的感叹词有「あら、「おや、「まあ等。但是由于频繁使用感叹词容易引起他人注意,所以内敛、温和的日本女性倾向于较少使用感叹词。据有关资料记载,日本男女性使用感叹词的频率比大约为13:8[11],男性使用感叹词的频率高于女性。

3.句末终助词

女性专用句末终助词比较多,常用的有「わ、「わね、「の、「かしら、「こと等。女性终助词既让人理解自己要表达的意思,包括疑问、主张、意志、感叹、愿望、劝诱。和男性用语终助词相比,语气上毫无强加于人之感[12]。女性用语的句末终助词体现了女性柔美、表达委婉的特点。与此相对,男性专有的句末终助词较少,其中较为典型的有「ぜ、「ぞ、「さ,也更为粗鲁一些。

综上所述,笔者围绕日本女性用语的历史发展及特征,从语音语调、敬语、句子形态、词汇这四个方面对日本女性用语做了简单的分析。如今的日语学习者除了在课堂上学习日语、与日语母语者交流,还可以通过电影、电视剧、综艺节目、网络资源等多种手段学习日语,为了更好地掌握符合自己性别特征的语言表达,了解男性用语和女性用语的特征是必不可少的。二战后,由于日本社会在思想、教育、家庭模式上都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女性的社会地位随之提高,女性用语也发生了变化,在接下来的研究中笔者将着眼于现代女性用语的变化,以期更好地帮助日语学习者理解日本女性用语最新的发展,掌握其特征,提高日语水平。

参考文献

[1] 新村.广辞苑[M].第5版.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154.

[2] 木丹士郎.日本文法事典[M].有精堂出版株式会社,1982:198.

[3] 井出祥子.男女性Zの比^[M].大修^,1982:48.

[4] 王秀文.日本语言与社会文化[M].大连海运学院出版社,1993:53.

[5] 黄建娜.浅谈日语中的女性用语[N].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1-22(1).

[6] 申亮.浅析日语敬语“お”[N].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12-5(4).

[7] 孙玉林.日本人的语言行为与审美意识[J].日本学习与研究,1997(27):1.

[8] 朱柏智.日语中的和语、汉语及外来语[N].中国医科大学学报,1993-8-6(3).

[9] 郝素岩.谈日语的性别差异[J].日语知识,2002(21):2.

[10] 陈玉泉.日语中女性用语的历史成因及特点[J].福州大学学报,2004-1-29(2).

日语语言特征范文第10篇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要提高日语会话能力,绝不仅仅是词汇和语法的掌握,它要求对语言所传承的文化有一定的了解,要学会转换思维,掌握异国文化氛围中人们的思维及言行特点。

一、了解日本文化特色,掌握语言心理

每一种语言都是文化的外化,无一不打上文化的烙印。融东西方文化为一体的日本文化,对语言的影响尤为突出。日本文化首先汲取的是我国的儒教,形成了儒家文化,后又广泛吸纳西方文化,东西方文化与日本本土文化融会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日本文化。

著名美国人类学家露丝・本尼迪克特在其名著《与刀》中认为日本是“唯一真正彻底的等级国家”,其文化特征是“耻感文化”。“耻感文化”的特点是非常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因而,日本人在与人交往时十分谨慎,上下、内外关系泾渭分明,对不同关系的人采用不同的措辞。

在这种文化氛围中成长起来的日本人与人交往时非常拘谨,言词小心翼翼、闪烁其词。目的是为了不明确表达出自己的观点,而试探对方的心理和态度。在他们看来,坦白的言辞有一个显而易见的缺点:它易使说话者采取明确的立场,将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从而可能伤害对方的自尊。熟人之间也经常使用“恐怕是这样的吧?”“我是这样考虑的,你看如何呢?”来委婉地征求和试探对方的想法,逐渐缩小意见差距而求得一致结论。

二、理解语言内涵,掌握日语会话特征

1.委婉、含蓄。日语会话特征之一是委婉含蓄、随声附和。“是”“嗯”“是吗?”给人的印象是“你说得对”“我明白了”,但实际上,这只是一种礼貌之举,并非一定赞同对方的观点。在拒绝对方时,我们中国人往往直截了当地回答“不”或“不用了”,但日语中很少或不用“不”这种否定的词汇,以免伤害对方。习惯上先用“是”“行”,然后再用“稍微”或“不巧”之类的词婉拒。

2.句末多重否定。日本人说话时优先考虑的是听话人的感受,说出的话尽量能让对方愉悦地接受,即使是上级也不会对下属采用直接的命令方式。因此经常使用“可否……”“我觉得……”“或许……”“不是……这样吗?”等表达方式,并常常用多重否定形式缓和语气。这常常使学生如坠雾中,难以理解,不知其所云。

在教学中,我们针对不同的句式加以分析,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规则,学会判断,首先确认该句含有几重否定。一般情况下,单重否定后加表示疑问的终助词时为肯定,双重否定为肯定,后再加疑问助词又变为否定,三重否定亦为否定,疑问助词接否定后代表一重否定。这样学生就不易混淆,能够理解并应用自如了。

3.敬语的使用。“谨言慎行”的文化特征使日本人在交流时十分注意自己的言词,同样内容的一句话,谈话的对象不同用词亦不同,长幼分明、内外有别,明显的标志是敬语的使用。“敬语”可谓人际交往中的剂,它体现了使用者的文化素养。恰如其分地使用敬语,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增进会话双方的亲密关系,反之,会给对方以敬而远之的感觉,造成失礼的现象,甚至会破坏双方的关系。因此把握敬语的 “适度”原则至关重要。

敬语的正确使用历来是日语教学中的难点之一,必须经过反复实践。在教学的初级阶段,我们以郑重语为主,让学生使用郑重体和美化语,进而利用场景会话等方式,让学生感受不同敬语的使用效果。通过反复实践,使学生能够根据具体的交际对象,恰当地选择使用尊他语和自谦语的表达方式,循序渐进地把握敬语的‘度’。例如学习“吃饭”的敬语时,设定场景让学生练习。简单的一句话,在日语中可以演绎出多种表达方式,对长辈、对同辈、对晚辈,根据亲疏关系说法不一。设定场景,反复练习能够减少学生的误用现象。

4.省略句式的掌握。由于有男女用语的区别和敬语的存在,日语会话变得简洁、精炼,大量使用省略形式。会话中,人称代词极少出现,听话者会根据语境判断出来。各种句子成分也均可省略,最多的是主语和谓语的省略现象。另外还有语音脱落、约音、连音等,给学生的听力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在教学中,我们将涉及到的知识点教授给学生,让学生掌握会话技巧、根据语境正确判断,能清楚被省略的成分,抓住句子的主要脉络。

5.寒暄语的应用。在日常生活的各种场合里,日本人经常使用固定的寒暄语,特点还是委婉、含蓄。例如送他人礼物时,习惯上采用谦虚的说法“这是个没有什么价值的东西,请您收下吧”。宴请宾客时面对丰盛的宴席主人也要说“什么也没有,请用吧”,回答时一定要说“那我就不客气了”。久未相见的朋友见面要问候:“久未相见,您身体好吧?”回答一定是:“托您的福,很好。”路上遇到熟人时的习惯问候是:“您出去吗?”“是的,到那边去一下。”

这些寒暄语主要体现在形式上,表示对他人的关心,而不涉及具体内容。刨根问底触及他人隐私是日语会话之大忌。理解寒暄语表达方式,学生在应用时就会非常自然,恰如其分地使用,否则会觉得做作,无所适从。

三、文化的理解对语言的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一种文化决定了一种语言的特征,文化与语言密不可分。文化特征的掌握极大推进了语言的理解和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在教学中我们采用以文化为支撑的教学法,将教学中所涉及到的文化背景传授给学生,加速且加深了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掌握。具体体现在:开阔了学生视野,了解日本人的思维方式;掌握其语言心理,避免误解;增进理解,掌握日语表述特点;排除母语干扰,避免误用;语言的使用更符合日本方式,使交流顺利进行。

由此可见,学习外语时,只凭母语的猜测与理解是不行的,必须学会转换思维,掌握日本人语言心理及会话特征。在日语教学的初级阶段,随着教学的推进,有意识地传授文化知识,引导学生从语言特别是会话中感受文化氛围,理解日本人的思维方式与交际方法,增进对语言的理解。这是学好日语、提高交际能力的前提与保障。

参考文献:

[1]露丝・本尼迪克特.与刀[J].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

[2]约翰・内森著,周小进译.无约束的日本[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弗・普罗宁可夫著,赵永穆译.日本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3.

[4]佐佐木瑞芝原著,陆泽军编译.日本事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日语语言特征范文第11篇

致使动词“让”构成的致使句

专题导读:关于中日两国现代语言生活中的同形词问题

中日同形词的及物性差异研究

中日同形类义词的互译与意义相似度研究

从日语学习者的角度看日汉同形词词典编写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性向词汇”的汉日对比研究——以“做事快、很得要领的人”为例

集体讨论中话语标记的汉日对比研究

“诉苦表达”的汉日对照分析——以网络上对宾馆的差评为例

翻译、翻译研究与语言对比研究

近四十年来的汉日对比研究综述——以礼貌现象为焦点

从语言经济性原则看汉日鳗鱼句的异同点

汉英日韩接近性副词和相关格式的句法语义比较

汉日语音对比及日语语音习得研究——选题、方法与成果

《译书汇编》(1900—1903)中的二字日语借词

历史书面文献音系“存雅求正”的性质与汉语语音史研究

《裴务齐正字本〈刊谬补缺切韵〉》切下字反映的时音

古莱州方言“去分阴阳”——基于对共时材料的统计分析

从“朽”的声母类型看粤语晓母字的历史层次

“预设”与汉语被字句的“偏离义”问题

“看在X的面上”构式的固化历程及其语用特征

从时间范畴到假设条件连词的演变——以“还”“向”为例

汉语方言中的无条件连词“在”及其来源

景颇语方式范畴的句法形式及其类型学特征

藏语鼻冠音声母的特点及其来源

作为呼唤动物声的嗒嘴音:共性与规律

两汉诗人用韵的数理统计分析

中古铎药觉三韵在汴洛方言中的演变

元曲入韵字与《中原音韵》所收字比较研究

“怀疑”的意义引申机制和语义识解策略

《徐邈音切研究》音义匹配失误例释

近代汉语评价性语用标记及其向现代的演变

明清时期副词“真个”的句法表现和主观性分析

《史记》时量成分与现代汉语的若干句法差异

类推而来的“有不有”——地方普通话特征性构式的个案研究

惯常类非现实句中NP的有定性特点

也谈先秦汉语并列式结构的音节排序

黔东苗语tiu33的语法分析——兼与?i?11对比

ERS时体理论与“刚刚(刚)/刚才”的隐性时体表征

汉语双音节副词后“地”的零形式化趋势及原因探析

《语言研究》入选“2013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名单

也谈《西儒耳目资》“甚”“次”“中”的含义

《韵法直图》蓝本《切字捷要》与《洪武正韵》的关系

《花园庄东地甲骨》介词结构位置的异序并存分析

吴语全浊塞音声母的感知研究——以上海话为例

试析中古梗开二牙喉音在北京话中的介音问题

《五音集韵》引《广韵》《集韵》异文所见之金代若干语音现象

路桥话主观量标记“个”的来源——兼与普通话比较

日语语言特征范文第12篇

关键词:日语 女性用语 分析

女性用语,顾名思义:就是女性惯用的语言或表达方式,与男性使用的语言是相对的。女性用语与男性用语的最大区别女性用语谦卑恭敬、温文尔雅。日本女性用语的产生与日本女性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和社会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认为,日本女性语所具有的特点、特征是委婉、含蓄、柔和,富有情感色彩,追求优雅美,总体表现是“女人味”实足。这也正是大多数人认为日本女性大都性格温顺、声音甜美。甚者很多男性都梦想娶到一位日本女性为妻。那么日本女性用语的共有语言特征人手,探讨女性语与男性用语的主要差异。

一、从历史上来看

人有性别之分,语言也不可避免的带有性别特征。性别语言不仅反映出男女双方对社会、文化、历史等诸多方面的认识差异,更体现出社会、文化、历史等方面对男女两性在语言运用上限制。阐述日语中女性用语的历史原因,进而从中找出其具体特点,可以揭示日本女性独特的语言表达心理,并追溯日本语语言上的性别差异与社会历史的关系平安时代之前,日语中原本没有性别用语的差异,女性语言的运用也很自由。日本“女性语”的出现与日本所处的特定历史环境和女性的社会地位关系甚密。在漫长的岁月中,日本妇女一直处于从属地位,无论是政治上还是社会地位上都居于受人支配的位置。日本女性传统的人生价值是家庭和社会赋予的,这种价值的特征为:女性天生应该是顺从、婉约、恭谦、文雅的女性,从属依附于男性。女性的天地应该是在家庭及服务领域,天职是生儿育女、传宗接代、料理家务、服侍长辈、丈夫和儿女。因此,在语言风格上,女性当然不能越“雷池”而使用不恭的禁语。反之,使用“恭谦”的言辞会使女性显得更加文雅婉约,更加符合不同时代的潮流和社会要求。对日本女性生活自由、奔放、热情等场面的描写早在《万叶集》中就出现过。就有这说明当时的女性在政治上具有很高的地位,其语言运用也没有同男性有任何差别。在长期的封建社会里,日本女性被看成男性的附属品,不论在家庭还是社会均处于从属男性的次要位置。虽然随着社会的进步,女性的社会地位和家庭地位不断提高,但是女性用语还是保留着弱势群体的特点,显得谦恭、礼貌。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女性用语在中性化发展的基础上更加趋于个性化。

二、日本“女性用语”的特点

一般认为,日本女性语所具有的特点、特征是委婉、含蓄、柔和,富有情感色彩,追求优雅美,总体表现是“女人味十足”。性别用语最明显的差异体现在词汇方面,女性更倾向于使用正式、礼貌的人称代词及称谓语、具有柔和语感的感叹词、富有甜美感彩的形容词及表示强调的副词等等。女性多用和语词汇,少用汉语词汇,因为和语词汇是日本固有的语言,更接近于日常生活,也更适于表达女性细致、丰富的情感。另外,因为男性和女性的生活空间不同,擅长使用的词汇领域也有很大差别。女性与男性相比,有尽量回避晋语及埋语的倾向。同时,通过对新词接受态度的分析,结果表明女性更倾向于使用标准、规范的表达方式,而男人则更富于创新。在句法结构方面,女性多使用不结句的表达方式,使句子留有余韵和回味的余地:也更多使用重复的表达方式。女性使用倒装句的次数没有男性多,这表明在会话中女性的逻辑性往往没有男性强。在交谈方式上,在向别人表达自己的要求和愿望时,女性往往要比男性表现得谨慎、委婉,多使用一些表示让步的说法;比男性更加频繁地随声附和;也更为注重对于寒暄语及套语的使用。在书面语表达方面,两性差异虽不如口语中那么明显,但还是表现出了一些特点。女性常用形容词、表示强调的副词及明喻的修辞手法。因此,女性的文章常给人以主观而且情绪化表达比较多的印象。女性较多地使用体言结句和连用形结句的表达形式,给读者想象空间,有余韵不尽之感。

首先从终助词上来看女性专用的终助词(の、のよ、わ、わね、のね、からし、こと等)较为典型的男性专用终助词有(ぜ、ぞ、さ、い等。)其次,日语女性语中较为突出的特征之一是爱用特定的感叹词,其中有一些与男性感叹词也在现代日语中,男女在用词、造句上各具特色。这一点在感叹词的使用上也表现得淋漓尽致,使语句变得极富情调,而且在传达对事情表示惊讶、感叹、遗憾或后悔等情感时是不可缺少的。女性多使用まあ、あら等;而男性则多使用おい、はあ、やあ、おや等。

然后从日语的敬语方面来看,与男性相比较,日本女性使用敬语更多一些。即使是夫妻之间,妻子对丈夫也多使用敬语。这是因为,在以前的日本社会中,女性不论是在社会上或者是家庭中,身份和地位都比男性低下。在这种男尊女卑的社会中,女性使用敬语也就成为了一种习惯。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女性社会地位的逐渐提高,女性所使用的敬语的性质也发生了变化,其中有很多敬语已经失去了它原有的意思.单纯只是表示恭敬、高雅的意味。另外才文体是使用上来看:日语文体分敬体和简体「ます、です体和だ体。一般情况下,女性多使用「ます、です体,男性多用「だ体。当然,关系亲密的人之间,女性也会使用简体加终助词使其敬体化。男性在正式的场合也使用敬体。例如:一般情况下作自我介绍是,男女都可以使用的表现形式是「わたしはxxです(我是xx、我叫xx),但是「ぼくはxxだ(我是xx、我叫xx)只能是男性专用语。总体说来,女性使用的终助词要听起来柔和悦耳,有使自己的主张和断定语气减弱的功效,容易博得对方的好感与共鸣,不像男性使用的终助词那样生硬、充满张力。另外,敬语表达也是女性用语的一个明显特点。因为女性社会地位长期低于男性,在社会要求女性使用敬语的同时,女性本身也乐于使用敬语来进行自我保护。因此,日语中敬语的发展与女性用语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日语语言女性用语有着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对于现代女性来说,自如、恰当地使用敬语,既是身份、地位、教养等的体现,同时也可以恰到好处地将“女人味”展示出来。这也是日语有别于其它语言的明显特点之一。男性用语的共同特点是不拘礼节、粗暴的感觉较强,语气上显得过于激烈。而女性用语却显得较为优雅,含蓄、温柔,极富感彩,听起来感觉“女人味十足”。因此日本女性也正是利用了这一点来表现自我,使自己的语言具有恭谨、庄重的色彩,以向听话人或听众表示恭谨有礼的态度和敬意。

参考文献:

[1]吴侃.日语词汇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5.

日语语言特征范文第13篇

关键词: 英语 语言发展史 外来入侵 基督教登陆 文艺复兴

英语隶属世界上最大的语系:印欧(Indo-European)语系中的低西日耳曼语分支。在追溯英语的发展历史时我们通常将它分为三个时期:古英语,从公元450年至1150年;中古英语,从公元1150年至1500年;现代英语,从1500至今。而不管是上述哪个时期的英语,尤其是古英语和中古英语,就其语言的任何一个层面来说都与当今时代(21世纪)的英语有着不可思议的区别。做过相关研究的人们都知道古英语,按结构分类是综合语,其语法特点倒是与现代德语很相近,按形态分类是屈折语;而现代英语却是分析语,词与词之间的语法关系主要靠词本身以外的成分(如虚词、次序等)来表示,而从屈折变化上来讲,现代英语的屈折形式基本上已消失殆尽。另外,据统计,古英语最初约有三万个单词,到后期发展到五万多个,而其中保留在现代英语中的只有15%,这也就是为何在伦敦或是美国的大学里学习古英语就如同学习一门外语一样吃力。本文主要就历史上四次重大的异族入侵和相关的两大事件来谈谈英语发展演变的社会背景及其历史渊源,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分析语言现象,更多地了解和掌握英语以及这门语言和其他语言之间的联系。

一、四次外族武力入侵

(一)英语(现代英语)的来源之一:罗马人的征服――拉丁语的传播。

英国历史上真正的“罗马人的征服”并不是始于凯撒大帝(Julius Caesar)。当时居住在这片不列颠土地上的是凯尔特人,凯撒大帝的两次“不列颠之行”是在征服高卢之后,其意在警告凯尔特人不要支持那些居住在高卢的正受罗马人奴役的凯尔特同族人,所以这两次入侵并没有对英语产生大的影响。而真正的罗马人征服是在公元后43年开始的,当时的罗马皇帝克罗迪斯(Claudius)用了三年的时间终于征服了不列颠岛的中部和东南部,随后的三百多年整个英格兰被罗马人牢牢控制了。罗马文化与风俗习惯渗入不列颠,社会生活开始“罗马化”,这必然导致拉丁语在不列颠的传播。在罗马人看来,凯尔特语是“低俗的”,难登“大雅之堂”。故在当时的不列颠,拉丁语成为官方、法律、商业用语,是上层凯尔特人士的第二语言,而这也就是凯尔特语词汇很少能幸存下来的历史原因。相反,拉丁语对英语的影响之大同属必然。

(二)英语的来源之二:盎格鲁―撒克逊语(古英语)。

(1)日耳曼人的征服――盎格鲁―撒克逊语的形成

如上所述,罗马人的古拉丁语对凯尔特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真正的古英语的形成是在罗马人被迫撤出不列颠以后,大约公元449年,居住在西北欧的三个日耳曼部族侵犯不列颠,他们是安格鲁人、撒克逊人和朱特人。凯尔特人的顽强抵抗使得这次征服过程拖延了一个半世纪之久,到了公元6世纪末,大不列颠岛上原先的居民凯尔特人几乎完全灭绝,这就是历史上发生的“日耳曼人征服”,又称“条顿人征服”。而正是这些被凯尔特人视为蛮族的日尔曼人(Low German),也就是后来统称的盎格鲁―撒克逊族人开创了英国历史。当时的盎格鲁人自称其语言为Englisc,正是English一词的由来。公元一千年前后,整个国家被称为Englaland,后演变为England。这就是当今英格兰、英吉利和英语的源头和根。征服不列颠后,朱特人主要盘踞在英格兰东南部的肯特(Kent)和南汉普郡(Southern Hampshire),形成了古英语的肯特方言。盎格鲁人占领了不列颠的中部和北部,形成了古英语的中部方言和北部方言。撒克逊人占领了不列颠岛的西南部和泰晤士河以南地区,于是形成了古英语的西撒克逊方言,也是当时最为重要的方言。这三个日耳曼部族虽然有各自的方言,但这些方言都属于低地西日耳曼语,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步融合成他们共同的语言:盎格鲁-撒克逊语,也就是古英语。

(2)维京人的征服――北欧文化的渗透,古英语的简化

大约从公元9世纪开始,英国遭到来自北欧的维京人(Vikings)又称斯堪的纳维亚人(Scandinavians)的大规模入侵,其中尤以丹麦人的入侵为甚。这次入侵对古英语的影响很大。虽然当时的艾尔弗雷德大帝(Alfred the Great)与丹麦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但是维京人的入侵给大部分英国地区带来了北欧文化的影响。后来在英国出现的十二进位制计数法就是斯堪的纳维亚人传授的,故:1英尺=12英寸;1先令=12便士;法庭的陪审团也是由12人组成的。更重要的是,英语简化了,它复杂的词尾变化逐渐消失。古英语属于西日耳曼语支,有着繁杂的屈折变化。名词不是借助介词而是依赖词尾变化来表达有关意思。斯堪的纳维亚语也属于日耳曼语的一种,它与英语的词干基本是相同的,但是屈折变化各不相同。所以英国人如果想同北欧人交流,只有放弃词尾变化了。应该说,维京人入侵给英语带来的最大的影响是促进了英语的简化,而简化是语言发展的趋势(邝江红,2007)。

(三)英语的来源之三:诺曼底人的征服――法语的大量引入。

可以说,诺曼底人的征服标志了中古英语时期的到来。1066年,英国国王爱德华去世,当时还是公爵的威廉从诺曼底成功登陆入侵英格兰,随后在哈斯丁斯战役(the Battle of Hastings)中击败了哈罗德(Harold)。不久威廉进入伦敦加冕为王,自称威廉一世。此后一直到14世纪英语地位重新被确立起来的三百年间,英国的法律结构、社会结构、英国文化、尤其是英语语言本身受到的影响是巨大而深刻的。首先,大量法语词汇的引入规模之大,范围之广是前所未有的。其次,中古英语语言内部的屈折变化已基本消失:名词的复数变化只剩-(e)s,-en两种;形容词基本失去性、数、格和人称的屈折变化;动词变化形式大大简化,不规则动词大为减少;介词代替了词的曲折变化,作用更为重要。总体来说,英语越来越从一种综合型语言变成一种具有明显分析型特点的语言。

纵观这四大英语历史上的异族武力入侵,有着血腥屠杀,但更能带来民族的融合和不同语言的掺和与融化。战争是残酷的,但从历史语言学的角度来看,正是这些给被征服民族带来剧烈刺痛的异族入侵创造了文化和语言的奇迹。

二、两大相关事件――基督教的登陆和“文艺复兴”

公元597年罗马传教士圣・奥哥斯丁及其门徒登上英伦三岛,基督教和拉丁文化便由此开始向英语渗透。随着宗教思想及信仰的普及和深入,英语的宗教色彩也日益浓厚。首先,因为基督教的语言主要是建筑在希腊语和拉丁语之上的,所以大量的拉丁语词汇被古英语词汇吸收,如:priest(牧师),organ(风琴),candle(蜡烛),pope(主教),creed(教义)等。其次,宗教的传播带来的还有来自遥远的东方国度印度、中国和日本的词汇和文化。这些词汇涉及到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既有宗教的,如:abbot(男修道院长),alms(善举),altar(圣坛),angel(天使),anthem(圣歌)等;也有日常生活的:cap(便帽),sock(短袜),silk(丝绸),purple(紫色),chest(箱子),mat(席子)等。

到了十六七世纪,“文艺复兴”运动席卷欧洲大陆,此时期的英国正值现代英语初期。“文艺复兴”运动使得早期现代英语比中古英语更具有可塑性。英语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尤其是对古罗马希腊文化掀起的新浪潮,使英语吸收并借用了大量拉丁语、希腊语、意大利语、法语等语言的词汇,进一步弥补了英语词汇的不足,使得英语更加丰富多彩,促使其更加趋向规范化。

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的历史都紧密连着一个民族的兴衰,与它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交织相融。追溯英语的历史,不难发现正是这些异族的征服、文化的入侵以及其自身的不断改进和演变才创造了这个美丽而又灿烂的英语神话史。

参考文献:

[1]谭琴.外族入侵对英语习语的影响[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22).

[2]邝江红.英语史上的三次文化入侵及其启示[J].考试周刊,2007,(22).

[3]蔡军.诺曼征服对中古英语词汇发展演变的影响[D].山东大学,2006.

日语语言特征范文第14篇

传统文人画的绘画主体是一群士大夫文人,他们不屑与画工甚或宫廷画师为伍,耻于“与诸工巧杂处”。加之将绘画视作文心、诗情、书意之流泻。是“立德立言”之余事的观念支撑。决定了传统文人画在语言结构上对“就画论画”的根本性排斥。提倡诗、书、画、印兼合的综合语言能力,所谓“诗画本一律”、“书画本来同”,绘画与书法同构,诗情与画意同辉,另有金石印钤点缀。共同构成了传统文人画更趋综合性艺术的语言结构形态。这种综合性语言特征,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同时,也在“逸笔草草”、“不求形似”中弱化着绘画的视觉追求。使文人画走上了一条远离绘画本体的、由较多庞杂语言元素构成的不再纯粹的视觉艺术之路。

在这种融多种语言形式的复合能力面前,当代画家只能望尘莫及。究其原因。文化的变迁。审美感受的转移,毛笔实用书写功能的丧失,文言文的衰弱与白话文的兴起等都是传统文人画综合语言能力在当代日趋弱化的历史原因。如果我们认可诗文、书意是传统文人在绘事中的自然流泻。如果我们还将诗、书、画、印作为考量当代水墨画的不变法门,那么,在学科分类日趋细化的今天,我们只能将书法、诗词作为绘画的必备技能而刻意研磨,这也许已违背了传统文人鄙视技能、将绘画视为文之末流的初衷。在我们将诗、书、画、印能力视为独特传统的同时。我们还应看到这种传统在绘画本体形式语言上日趋弱化的历史局限。因此,强化中国画形式张力,以相对单纯的语言方式。传达丰富深邃的精神意旨,就成为传统文人画在当代文化语境中得以延伸和可能拓展的形式空间。

以强化形式功能为语言特征的当代水墨画创作的作为是:将传统文人画从更似综合性艺术的语言结构特征转向独立纯粹的绘画本体,语言的纯粹化进程,标志着当代水墨画已从传统文人画日渐模糊的视觉语言形态中,回复了绘画本来具有的本体语言形态。使绘画走向绘画自身。

与其说诗、书、画、印兼台的语言形态是中国画传统的独特表征,我更愿意认为此种特征是在特殊历史境遇中、特殊文化心理映照下。中国绘画发展的阶段性表征。而凸显绘画语言的形式功能。正是当代水墨画朝向绘画终极语言意义迈进的坚实步伐。

(本文为节选)

日语语言特征范文第15篇

关键词:方言 方言特征词 地域特征词

近年来,随着方言研究的进一步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方言词汇的研究。每种方言都有自己的词汇特征,这主要通过各个方言区的方言词体现出来,而最能表现方言词汇特征的就是方言特征词。方言特征词的研究是方言研究领域中新兴的分支,是现代汉语方言的比较研究,目前国内对这方面的研究还不是很多。在《汉语方言及方言调查》(詹伯慧,1991)中,作者在谈到汉语方言分区的语言条件时就提到了“独特的方言词”:“方言中蕴藏着大量富有地方色彩的独特词语,只要我们深入考察,便可以从中选取一些‘只此一家’的典型方言词语用来作为识别某一方言的特征条目。例如闽方言词库中的‘箸’(筷子)、‘厝’(房子)、‘鼎’(铁锅)、‘冥’(夜晚)这类独特的方言词,在现代汉语共同语及其他方言中都很难见到,而却普遍存在于闽方言中,把这类词用来作为辨认闽方言的标志,不正符合‘对内一致性,对外排他性’的要求吗?”随着词汇研究的深入,1999年,李如龙提出了方言特征词的理论,系统论述了方言特征词的涵义;苏新春提出了方言特征词词频选取的方法。这样,方言特征词在理论和方法上建立了自己的体系,随之出现了部分研究各大方言区特征词的成果。

一、方言特征词的界定

李如龙在《论汉语方言特征词》(2001)中对方言特征词的涵义作了如下界定:“方言特征词是一定地域里,区内大体一致,区外相对殊异的方言词。方言特征词批量的大小取决于不同的地域及其历史文化条件;根据区内覆盖面是否普遍、区外有否交叉以及区片大小、常用度高低等条件,可把特征词分为基本特征词和一般特征词。”根据以上界定,方言特征词应当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各种方言既有语音特征,也有自己的词汇特征。方言的词汇特征首先体现在特征词上。

2.汉语方言的特征词是具有特征意义的方言词,在方言区内普遍应用、大体一致,在方言区之外又是比较少见的。

3.汉语方言特征词不应该是一两条或少数几条,而应该有一定的批量。有一定批量才能构成可信的特征。不同的方言区(无论是大区、小区)可能有不同规模的批量,数量多少,只能具体分析,不能统一规定。

4.由于共同的源流或相连的地域造成的密切交往,不同方言区之间往往有共同的特征词。这种共有的交叉也是一种特征。独有特征词是个体特征,共有特征词是关系特征。

5.方言区往往有典型的核心区和边缘区之分。方言特征词往往在核心区表现较为明显,而边缘地带则因受周边方言的影响而表现得不充分。考察方言特征词可把重点放在核心区。

6.方言特征词既然是批量的,就应该按其特征意义的大小分为不同的等级。凡是区内相当一致、区外未见或极少见的,可以称为一级特征词;凡是本方言内部不够一致,或区外有较多交叉的,可作为二级特征词。如果方言特征词数量大,也可按不同的重要性细分为三级。

7.考察方言特征词应该首先注意常用词、有派生能力的根词、单音词中的特征词。这些特征词无疑具有更多的特征意义,因而也更具有重要性。

二、方言特征词的分类

方言特征词的词类不同,其表现出的差异程度也不同。封闭性词类因为常用,所以差异比较大。非封闭性词类中的人体名称和动植物名称差异比较大。此外,动词的差异也比形容词的差异大。一般来说,和人们日常生活贴近的用词方言差异大,反之则差异小。动词大多与人的活动有关,所以差异相对较大,形容词的主观色彩较浓,所以差异也较大。而且同是近代出现的事物名称中,小件物品也因为贴近日常生活而差异较大。从词义的角度来看,表示整体的泛指的类别概念的词要比分体的特指的概念差异小。如果从构成方式来说,加缀词、叠音词或合成词、词组词的差异较大。这样方言特征词就有了明显的词汇特征:在口语中经常使用的有较强派生能力的方言多义词。

方言特征词是在方言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从其本身的形成来看主要有三种类别:承传词、变异词和创新词。承传词是从古代汉语直接承传下来,词义没有发生明显变异的词语,包括从古代共同语和古代方言承传下来的两类,历史比较久远。变异词是指在承传了古代语词之后意义或用法发生较大变异的方言词。创新词是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各方言区人们根据日常交际的需要创造的方言词汇。此外还有一类方言特征词是借用的结果,包括受共同语的制约而借用、受周边方言的影响而借用,以及古代向原住民的借用,或近代向外国语言的借用。这样在研究各个方言区的特征词时,也可以统计各类特征词的数量和比例,考察不同历史时期各类方言特征词的消长。

三、方言特征词的研究方法

在方言特征词的研究方法方面,李如龙提出了“由点到面,由内到外的比较,制定分级的特征词表”和“重点考察,排除假象”以及“群策群力、反复修改”等方法。苏新春则提出了更为具体的频率选取法。苏新春认为方言特征词的研究可以分为“特征词的选取”与“特征词的考释”两个阶段。选取是基础,考释是目的,两者有密切的联系。方言特征词的选取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学者、专家凭经验和语感选取。但这不能保证从整体上全面地描述一种方言词汇的特征。而研究方言特征词的目的是寻找一种方言的本质特点和分布规律,寻找不同方言之间的差异对应规律。因此,合理的选取方法要保证选取的特征词具有足够的代表性和典型性。这样就需要用统计的方法对一定量的词语进行地域分布、使用频率、构词能力、义项数量等方面的计算来发现词语在分布的大小、频率的高低、义域的广狭、表达能力的强弱等方面的差异,由此来认定方言特征词的存在或存在范围。而这些都是可以通过在确定的语料范围内进行频率方面的穷尽性统计做到的。但是频率统计方法对材料的依赖性很强,对材料的选取也有很高的要求。这就要有足够量的语料,选取的材料要有典型性和可比性,还要对已有的材料进行改造,重新归纳义类,并且要充分利用电脑的统计功能。通过频率统计法可以得到一个词语在词汇体系中的性质、地位、作用等比较全面、清晰的认识。但是频率统计方法的运用也有它的不足之处。四种频率统计方法之间并不是完全协调、互为支持的,有时甚至会出现冲突之处。对语料的使用也存在许多不足。这就要求我们在研究特征词的不同层面时,对不同的语料要运用不同的方法。

苏新春在《词频选取法在方言特征词研究中的运用――“长辈亲属称谓类”方言特征词例析》一文中系统地运用词频统计的方法,对《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李荣主编)中所收的长辈亲属称谓词作了详细的封闭性研究,验证词频选取法的价值和不足。亲属称谓词是词汇体系中一个充满文化信息的类别,稳定性强,不容易受到其他方言的影响,具有封闭性特征。文章对长辈类亲属称谓词进行穷尽统计,从而发现它们在不同方言点的分布规律;对构词能力强弱进行统计,从而探索词语在该方言词汇体系中的性质、地位与作用;对词语义域进行统计,则可以观察不同方言词语的构成与表义功能。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21个方言点共有616例称谓词,在对性别、父系母系、血亲与姻亲、辈分等方面进行分类统计后可以发现:女性词与男性词各有优势;“父辈”的称谓词最多;而且经常用长辈词来指称“平辈”。616例长辈类亲属称谓词中单次呈现词有432例,占总词语数的70.1%,这其中有很多区别意义的语料,但“单次呈现词”与方言特征词之间不能划等号。必须对其进行严格的筛选、甄别。不仅要与周边的相关方言互相对照,有的还须再作实地考察,经过仔细地斟酌,才能使单次呈现词具有方言特征词的意义。对“爷”“妗”及“丈夫之父亲”义的方言词语的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则能够为相关方言区的亲疏关系提供佐证。通过这种尝试性的例释,我们可以知道用数量统计的方法来查寻方言特征词的做法是可行的。

此外,李如龙提到的方言特征词的特点,是就大方言区的特征词而言的。进一步探究便可以发现,有些特征词流行的范围很小,只通行于几个方言点。这样的特征词对于方言的分区,也许意义不大,但是对以后的研究工作,比如通过方言特征词判断某个说话人的籍贯或生活地点,却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认为这样的词语,也可以叫特征词。为了区别于大方言区的特征词,可以称之为“地域特征词”。

方言特征词和地域特征词是比较方言的异同得出的能体现方言特点的词语,它出现的范围很广泛,既出现在基本词汇中,也出现在一般词汇中。基本词汇中的词汇有的在不同方言里会有不同的说法,这种方言词往往成为特征词中最重要的部分。一般词汇中一些表示不常见的小动物、某些农作物、建筑物部件或具体细小动作的方言词,说法也比较多,但一般只是很小地域的方言特征词。

运用上述理论研究汉语各大方言区的特征词,已经取得了一些很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李如龙.汉语方言特征词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2.

[2]李如龙.汉语方言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李如龙.汉语方言的比较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4]李如龙,苏新春.词汇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1.

[5]苏新春.汉语词汇计量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

[6]董绍克.汉语方言词汇差异比较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2.

[7]袁家骅等.汉语方言概要[M].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1989.

[8]詹伯慧等.汉语方言及方言调查[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