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民间文学与文化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旅游 京族 民间文学
基金项目: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课题“中国京族民间文学旅游开发研究”,项目编号:YCW2012061
京族是中国的跨国民族之一,16世纪开始陆续从越南迁徙至中国广西东兴,京族①人口虽然不多,在中国定居的时间也不算长,但聪慧的京族人创造了灿烂的民间文学。从数量上看,仅《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的《防城县民间故事集》收录了140篇京族民间文学。从分类上看,苏维光、过伟和韦坚平在《京族文学》中将京族民间文学分动植物故事、海岛传说和自然寓言、幻想故事、生活故事和现代歌谣等五大类。从质量上看,京族民间文学被大量地收录在国家级、省级的民间文学集成中。可见,京族民间文学艺术是中华民族文学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旅游业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产业,几乎覆盖了世界的各个角落,影响着文化背景各异的人们,并将每个区域的原生文化卷入旅游文化语境中。
一、旅游语境下的广西京族民间文学――以“哈节”为例
目前的旅游开发过程中有意无意地会涉及京族民间文学。一是导游在介绍旅游景点时利用民间文学吸引旅游者。二是京族嘲戏的传统剧目主要为民间文学。三是游客参与和民间文学紧密相关的节日,如哈节。以上方式只是旅游业对民间文学较为粗浅的利用,若能深入地挖掘开发,或许能吸引更多旅游者的眼球。哈节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京族最重大的节日,是展示京族民间文化的最佳场所,具有典型性,透过哈节可管窥旅游语境下的京族民间文学的生存状态。
(一)民间文学的借用
哈节是与京族民间文学密切相关的节日,因为哈节上所演唱的内容主要为《琴仙》、《十三哥买鬼》、《宋珍与陈》、《金桃姑娘》、《刘平杨礼结义》、《金仲和阿翘》等民间叙事诗和民间诗。京族的故事家们在不任意歪曲、篡改原作品的基础上,将民间文学作品成功改编,融合自然环境、民俗和音乐等,以舞台表演的方式呈现在人们的面前,可以说是维持并发扬其生命力的手段之一。
哈节中,“哈妹”的“唱哈词”一般经过了精心的改编。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琴仙》、《十三哥卖鬼》、《宋珍和陈》、《刘平杨礼》、《金仲和阿翘》等汉文古典诗歌、民间叙事诗或被译成京语,或被借用了诗歌当中的诗意编新词,进而再以“唱哈词”的曲调进行演唱。
(二)独弦琴的借用
在哈节上,“哈妹”在唱歌或者跳舞过程中,亦使用大量的乐器,打击乐器主要以大鼓、大锣、小鼓、小锣、镲等为主,而其中最独特的乐器要数独弦琴。独弦琴是广西京族人迁徙时从越南带来的。关于独弦琴的来历,广西京族地区流传着许多版本的民间故事。如《氏风独弦琴》、《善翁的故事》、《盲人艺术的始祖和独弦琴》、《独弦琴的来历》、《独弦琴的声音》、《龙王七公主》、《琴仙》、《独弦琴的神效》和《阮柳和碧桃》。京族人为独弦琴倾注了深情的艺术幻想,结合自身生活的环境,创作了各种与独弦琴有关的民间故事。独弦琴大量吸取了京族民歌的曲调,如《过桥风吹》、《摇篮曲》、《唱哈调》等,曲调较为丰富。据独弦琴传承人苏春发介绍常见的独弦琴乐谱内容较为广泛,其中不乏一些由京族民间文学改编的乐谱,通过独弦琴的演奏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并接受京族的文化。
(三)唱哈的借用
京族的歌曲曲调繁多,有海歌、小调、舞歌、祭祀歌等,共30多种。据京族哈妹苏海珍介绍,在哈节的仪式上,哈妹以京语歌唱,唱词包罗万象,有向神灵为京族百姓祈福的,如《向神求财又求子》、《人人都平安长寿》、《敬神乐鼓》、《出入亭门迎五福》、《村民年年求富贵》等;有颂扬美好姻缘的,如《谁送姻缘到村来》、《真正姻缘难解散》等;有感念父兄恩情的,如《父母育儿情意重》、《父辈栽树儿乘凉》、《父母话儿记在心》、《同结日月义同天》等;有关于中国历史人物的唱词,如《一统山河刘伯温》;有歌颂对美好生活的,如《美好生活全靠党》、《美好生活人追求》;有关于哈节的唱词,如《一年一度庆哈节》、《建设雄伟新哈亭》、《哈节回家来助兴》、《哈节祝词》等;有关于智慧锦囊的唱词,如《有益寄语牢记心》、《不靠天地靠自己》、《让后代人永铭记》、《积善奉善》等。哈妹苏海珍认为唱哈不仅能让更多的人知道京族,更能让京族的民族文化艺术传播得更远。
二、 文化语境中广西京族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不是纯文学,其与人们的生活状态息息相关,反映人们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是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诚如法拉格所说:“民间文学是人民灵魂的忠实、率直和自发的表现形式;是人民的知心朋友,人民向他倾吐悲欢苦乐的情怀;也是人民的科学、宗教和天文知识的备忘录。”②透过民间文学,可以寻找到京族人的思想感情、风俗习惯、语言特点和历史故事。
(一)服饰文化
京族的服饰沿袭了越南京族传统服饰的特色。1945年的《防城县志》中记载:“安南(即现在的越南)人的服饰,男衫长过膝,窄袖袒胸,腰间束带;女衫长不遮臀,裤阔……”③京族民间文学《米碎姐和糠妹》中,后母虐待米碎姐,母亲化鸟护女,天子在哈亭选美,米碎姐正是穿着鸟儿提供的绸衣和花鞋赶到哈亭和天子对歌。故事中的绸衣正是京族的传统服饰。目前,京族人的服饰已和汉族日趋相同,只有在参加节日庆典时才着传统服饰,即奥黛(Ao Dai)。京族的服饰透露出浓浓的异国风情,在哈节时,京族人往往着盛装前往海边迎神,令人驻足观望。
(二)歌舞文化
京族人民在哈节时载歌载舞,通宵达旦。从迎神到祭神、乡饮,再到送神,“哈妹”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祭神中,需要由六个或者八个“哈妹”进香,并跳进香舞,还要齐唱《神灵灵》。之后跳天灯,即哈妹需在头顶上放置一个倒置的大碗,碗上叠碟,碟上点上三支蜡烛。向神明敬灯时,她们需要不停地前后走动,按逆时针方向绕圈,左右换位。这时,亦需要唱起敬灯歌。乡饮和“听哈”是哈节的重头戏。歌曲的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汉文古典诗词、哲理佳话和爱情故事、道德观念,以颂扬海神和祖先,祈求人畜兴旺,对族人进行道德规范教育。在送神中,“哈妹”则跳起有浓厚宗教意味的“花棍舞”,舞者两手各持一根花棍,频频将花棍转动于身体的上下前后,向东南西北各舞一次。“花棍舞”的动作繁多,或以两棍相互敲击,或不断转动花棍。哈节中多种多样的歌舞仪式不仅让外族人大开眼界,了解京族的民族文化,而且对京族民族歌谣和舞蹈的传承大有裨益。
(三)海洋文化
京族长期临海而居,以打鱼、养殖和加工渔业为业,独特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环境孕育了独特的海洋文化。在京族的民间故事中,有关很多大海里的海神和动植物神化的故事,如动植物的故事和寓言有《海龙王开大会》和《海白鳝和长颈鹤》、《山揽探海》等;反映世态人情的动物故事《白牛鱼的故事》、《鲎的故事》;京族三岛来历的传说和寓言故事有《三岛传说》、《日月分道》;海神传说如《镇海大王》和《珠子降龙》等;关于京族传统乐器――独弦琴的众多传说中,有其中一个传说是独弦琴是龙宫传来的宝物。除了民间故事外,京族有很多的歌谣与大海有关,如《出海歌》、《摇船曲》、《问明月》、《思乡情》、《海上钱银取不尽》等;甚至于京族的儿歌中也有很多题材是与大海有关的,如《螺儿甜》、《七月思》;京族亦有很多谚语与大海有关,常见的如“近山知鸟性,近海识鱼情”、“潮退不留鱼,光阴不等人“等。
(四)崇拜文化
京族人的信仰体系主要受到越南京族人的影响和汉族人的影响。京族人崇拜祖先,崇拜自然,并相信神灵的存在,因此在京族人的崇拜信仰中,道教、佛教和巫教交错,其中以道教为主。京族民间信仰的主体为:祖先、镇海大王、海公、海婆(围红公主、围珠公主、水晶公主、海底公主)和龙皇天子、水口大王、观音、伏波将军。从中可见,海神崇拜在京族民间信仰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这与京族临海而居而形成的海洋文化有关。其中,镇海大王被京族人尊崇为众神之首,京族人将其牌位放置在哈亭的中央,哈节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将镇海大王从海边迎回哈亭供京族人祭拜。此外,京族在外出打鱼前,总要祭拜镇海大王,祈求出海平安,鱼虾满仓。
三、结语
在哈节中,京族民间文学经过改编,结合独弦琴和唱哈曲调以全新的面貌呈现在众人面前。从对京族本地人的调查问卷中可以看出,在参与调查的 200人中,知道十个以上京族民间文学的有156人,通过学校教育的占了21%,祖辈的口耳相传的占了56%,参与京族民间活动的占了29%,其中年龄在50岁以上的人占了总数的40%。在200人中,参加过哈节的有178人,周末看电视台娱乐节目的有 186人。在对前往京族地区旅游游客的调查中,调查人数为100人,其中对民间故事略为了解的为56人,了解的渠道是导游的讲述和通过参加哈节;参加哈节的人数为93人,参加哈节却不了解京族民间故事的原因主要是因为语音障碍所导致的。在上述的两种调查中,90%的人知道“天天向上”、“快乐大本营”、“非诚勿扰”、“中国好声音”等节目。无疑,随着人们娱乐方式的多样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口耳朵相传的传统方式传承的民间文学保护和传承工作阻力很大,但旅游活动对于人们了解京族民间故事确实起到了一定作用。此外,京族民间文学中所传递的民间文化也让更多的人了解并认识京族。虽然,目前针对京族民间文学的旅游开发还不多,但是哈节确实能让游客接触到部分京族民间文学文化。这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民间文学传承的空间,成为传播京族民间文学的新媒介。
注释
① 笔者注:文章中提及的京族特指中国少数民族――京族.
② 法拉格.关于婚姻的民间歌谣与礼俗[A]//文论集[C].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7-9.
关键词:维吾尔民间文学 民间故事 相互关系
中图分类号:I20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0-0000-01
1、前沿
中国是一个博采众长,有着五千年文明的古国。随着新时代传播媒介文化的迅速发展,新疆的民族文化出现了很多形式上的变化。维吾尔民族文化中内容和形象的趋于多元化,促使维吾尔成为一个政治、经济、文化、音乐、舞蹈等相互融合发展的少数民族[1]。在构建和谐社会型文化中起着巨大的文化推进作用。推动着新疆维吾尔文化事业蒸蒸日上的发展,与世界文化同步。新疆地区的地理位置,语言文化决定着新疆的民间文学资源丰富多彩,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遗产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目前,在中国文学史中,有很多少数民族出版和发行的书籍,上百余种,甚至还囊罗了历年来维吾尔文学中《福乐智慧》这本举世闻名的书籍。国家文化部门和维吾尔当地文化部门对民间文学传播、研究、调查、出版等做了一系列工作,不少出版的维吾尔民族文化的书籍都凝聚着文学家和艺术家们的心血。中国很多民间故事都是从维吾尔民间故事中衍化出来的,是传统民间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维吾尔当地文化的传播奠定了多元化的发展特色,其民间故事也有着很高的收藏价值,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核心组成部分。
2、维吾尔民间文学及民间故事渊源
在人类漫长的文化发展过程中,维吾尔人民用其自身的智慧和辛勤的劳动创造了不朽的民族文化,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特色和民族风情、民族信仰。多样化的民族文化为民间故事的出现奠定了物质基础和文化基础。大家在生活中广为流传的民间故事之――《阿凡提故事》[2]以其幽默而诙谐的情调在中国民间故事中广为流传。维吾尔民间文学多元化传播的趋势,为其民间故事做了必要的普遍。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社会的稳定,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都彰显出了艺术的民间艺术的说不休魅力。维吾尔民间故事内容广泛,风格多样化,呈现出百家争鸣,百花齐发的民间趋势。民间故事的显著特征主要表现在,诙谐而清新优雅,有着神奇的色彩,寓意深远,通过平淡易懂的语言,折射出维吾尔民族广大劳动人民爱憎分明,不屈不挠的观念和情感,体现出他们独树一帜的性格特色。
3、维吾尔民间文学研究
3.1维吾尔民间文学的起源
凡事必有根源,维吾尔民间文化之所以能够呈现出多元化的传播特征,还是跟少华民族的多年来的口头创作和口头传播为主。维吾尔族当地的地理因素、文化习俗、风土人情好和历史特征决定着民间文化内容的多样性,形式的丰富性。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也是少数民族人们社会生活的折射。维吾尔民间文学有着自己的语言文字特征,丰富的文化遗产,地处中西文化的交汇处,是孕育文明的古城迹。佛教文化多样性,新疆维吾尔[3]是十几少数民族杂居的地方,最初的民间文化起源于古印度。早在新疆佛教文明传播之际,古印度的民族文学对新疆维吾尔民族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很多古印度的文学作品可以看到现如今新疆维吾尔民间故事的根源。两个民族在审美兴趣和文化爱好方面有着诸多的相似之处,在很多文化名著中,也能看出古印度文化和维吾尔民间文化有着密切的关联性。
3.2维吾尔民间文学的多元性特色
新疆维吾尔在漫长的几千年发展历程中,农业文明发展悠久而丰厚,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棉花,水果、农作物发达,畜牧业,工商业举世闻名。传统的民族服装极具有特色,服装图案优雅时尚,风格别具匠心。维吾尔人们饮食文化丰富,奶茶,手抓饭等等都是他们的最爱。建筑物风格因地势,文化而定。有着礼仪之邦之称,民族人们能歌善舞,乐器丰富,舞蹈和游戏结合起来独创一种新的民族文化格式。语言文化历史功不可没,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传丰富,地大物博,矿产资源丰富,有着最大的内陆河。风景优美,这些因素都促使新疆维吾尔民族文化传播多元化,多角度,全方位发展。推动了民间故事的多样性,丰富性,是中华民族文化不可缺少的核心力量。
4、维吾尔民间故事的出现及发展
4.1维吾尔民间故事出现的历史背景
新疆维吾尔族出现的历史悠久,从远古时代开始人们就开始在这片土地上休养生息,劳作为生。繁衍生息。而古人类在西域建设开发的长河中,创造了独具特色的而传统中华民族文化,丰富多彩的文化促使民间故事的滋生。民间故事是民族文化的深层体现,出现在神话、传说、民族故事[4]、笑话中。维吾尔族民间故事的出现有着客观的特征文化,无论是集体创造形式的特征还是口头传承,都蕴含了新疆维吾尔当地的民族风俗和低于特色,体现出了民族文化繁衍的历史性和文化性。维吾尔民间故事出现的历史背景在社会大环境,合适好古人类开发建设的进行中应运而生出现,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的演化和完善,最终形成了今天广为流传的维吾尔民间故事。
4.2民间文化与民间文学之间的关系
新疆维吾尔民间文学类数于民间文化不可割舍的一部分,与民族文学之间的关系是整体和部分之间的联系。正是由于维吾尔民间故事在传播的过程中,并不是一层不变而是被融入新鲜的元素和血液,创作性的维吾尔民族人民将艺术性的才能、情趣性的审美、高尚的价值观念[5]融合在民间文学中。民间故事有着流动性的特征,是生生不息,源远流长的。传播的过程就是一种文化扩散的过程,有着无名性的特征。艺术感染力和生命力旺盛,正是这种生生不息,广为流传的民间故事文学才创造出了民间文化的经典。维吾尔民间故事是维吾尔民众的一种智慧和艺术的捷径,是百姓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维吾尔民族文化的沉淀,正是这些故事的浓缩出的精髓,价值观念,生活习俗的体现。所以说,维吾尔民间文化与民间文学之间的关系是互相促进,囊罗与被囊括的关系。
5、结语
维吾尔民族文化能够得到迅速的发展和扩散跟现如今发达的媒体传播技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其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传生生不息,维吾尔民间故事文学中蕴含着多民族文学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因子[6]。不少维吾尔民间文学著作和民间流传的故事集锦,为维吾尔文学传播创造了有利的发展条件和广阔的跳跃平台。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促进了维吾尔文化创造的借鉴。从深度和广度上拓展维吾尔民族文化的传播和多样性发展。维吾尔民族文学是一种广泛的社会现象,综合了少数民族的社会意识,具有多种功能性,伴随着人类历史文明的发展而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膜。形象的刻画着人类文明进程中,少数民族文化绽放出的璀璨文明,通过探讨维吾尔民间文学多元化传播与民间故事的相互关系来深入了解中华文化。
参考文献
[1]刘正江;现代维吾尔语成语研究[D];新疆大学;2005年
[2]热汗古丽,哈得江;维吾尔文化中的绿色审美[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3]艾娣雅・买买提;文化与自然:维吾尔传统生态伦理研究[D];新疆大学;2003年
[4]汪娟;新疆文化地理与新疆当代散文[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福泉市第一小学贵州福泉550500)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作家冯骥才说:“民族文化是民族精神的载体。民族文化包括两个部分——精英文化和民间文化。精英文化主要是给我们力量、思想、精神,是一种父亲文化,民间文化是一种母体文化,给我们情感、血肉、特征、凝聚力、亲和力。精英文化和民间文化都是不可或缺的。”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现代语文学科教学日益强调人文性,于是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从当今多元文化教育中寻求新的定位,树立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为核心,以民族民间文化为载体,实现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与人类文化的回归与统一,丰富学生的语文视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进一步拓宽语文教学之路。近年来笔者在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有的放矢地将地方民族民间文化与教材相结合、与学生实际发展相结合,在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方面作了不少有益的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现将做法浅析如下,以期能抛砖引玉,资源共享。
一、在语文教学情境中了解我国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
在新的课程理念中,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儿童是有主动性的人,他们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一切有成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做先决条件。”民族民间文化产生于远古时代,起源于民间,我们现代的学生大多知之甚少,因此,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有目的地创设情境,引导他们进入所创设的境界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感受到民族文化的魅力,激发他们传承民族文化的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我把课文教学与本土特色联系起来,积极创设情景,让学生感到耳目一新、润物无声。例如在上《难忘的泼水节》时,先请大家观看傣族泼水节盛况,看看这个情景向我们介绍了一个什么地方?你们知道西双版纳吗?说到西双版纳,你会想到什么?今天,我们就和作者一起到版纳——这个神秘的地方去看一看!这样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在教学中我除了让学生感受西双版纳的建筑风貌、民族服饰和风土人情之外,我还有意识地加入本地的一些特色文化,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家乡,做一个传承民族文化的使者。我首先请学生自己收集相关苗族住房的资料,让学生了解仙桥乡大花水、大麻窝、麒麟山、以及高坪镇的王卡等少数民族村寨都独具特色的一楼一底吊脚楼群的建筑风格;还有建于明朝时期的两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即是被誉为贵州八达岭的福泉城墙和被茅以升称为“北有赵州桥、南有葛镜桥”的葛镜桥(俗称豆腐桥)的历史价值、建筑价值等。让学生在对比中了解了苗族的特色文化和有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既提高了学习兴趣、丰富了他们的知识,同时增加了学生的民族文化自觉、增强了他们的民族文化自信。
二、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习民族民间文学,激发学习兴趣
我国民族民间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雅俗共赏、生生不息。在语文教学中引入民族民间文化,对开阔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促进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在上《牛郎织女》时,我让学生认真学习,弄清文章主旨,体验到牛郎织女勤劳善良的品格和古代人民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之后,又安排学生搜集福泉市“福泉”的来源以及张三丰在福泉的众多民间神话故事。同时让学生去搜集福泉的民歌(含山歌)民谣。如“脚踏三江河、石笋对石鹅、谁人能识破、金银用马驮”;“一颗豆子圆又圆,推成豆腐卖成钱,人人说我生意小,小小生意赚大钱”;“入山看见藤缠树,出山看见树缠藤;树死藤生缠到死,藤死树生死也缠”等等。将其选择性地分期登载班级板报,还将其汇编成册让学生传阅,这让学生既尝到了自己劳动的成果,体会到一股甜甜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又进一步激起了他们学习民族民间文化的兴趣,拓宽了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渠道,有效地培养和提升了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三、在作文教学中运用民族民间文化,拓宽语文视野
我国著名民俗学专家陈勤建教授曾说:“我们民族文化的DNA,存在于民俗、民间文化之中。”新课标的实施给语文教学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给民族民间文化教育赋予了更深层次的发展空间,而作文正是语文教学的回归,把民族民间文化引入作文教学,用我国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去感染学生、熏陶学生,能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样的作文。”叶圣陶先生精辟地道出作文和生活的关系。因此在日常的作文教学中,我常常以春节、清明节、端阳节、中秋节、重阳节等我国特有的民族节日为契机,有意识地让学生的视野走出书本、走出课堂,认真观察当地和周边的民族风情、民族习俗,实地观察、亲身体验,并以此为题材让学生自由作文。这样,学生常能写出许多清新自然、真情流露的好作文,字里行间洋溢着学生热爱民族民间文化的情怀。福泉是一个山川秀丽、资源丰富的黔中交通枢纽地。建制至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贵州省较早的历史文化名城。各民族多姿多彩的文化给我们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教学条件,我时常让学生用实地参观、采访等方式,了解苗族的斗牛节、跳月节、芦笙舞,起源于布依族和苗族青年男女自由对歌恋爱的“六?二四”民族传统节、清水江杀鱼节以及阳戏、花灯等民族民间文化,进行观后习作。通过描写民俗风情,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大语文学习观,让学生深切体会民族民间文化蕴含的民族情感,使民间文化、民族精神逐渐根植到学生灵魂深处,为今后进一步传承和发扬我国的民族民间文化奠定了情感和思想基础。
四、在教学评价中渗透民族民间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