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第三方物流行业研究范文

第三方物流行业研究范文

第三方物流行业研究

第三方物流行业研究范文第1篇

[关键词]第三方;回收物流;可行性

1 回收物流的概念

回收物流作为逆向物流的一部分,1998年carter和ellram对回收物流下了比较成熟的定义,他们认为“回收物流是物品在渠道成员间的反向传递过程,即从产品消费地(包括最终用户和供应链上的客户)到产品来源地的物理性流动”。

2 第三方回收物流的市场前景分析

2008年,工业品物流总额为79.86万亿元,同比增长20.8%,占社会物流总额的比重为88.8%,仍是带动社会物流总额增长的主要因素,但我国制造业缺乏精细产业和高技术产品,制造成本和物流成本太高,增值空间太小。在国外制造业中,纯生产时间只占生产流程总时间的10%,而采购与物流成本占90%;生产利润占总利润的10%,而物流与销售利润占90%。物流业增加值占全部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6.5%,占gdp的比重为6.6%,在

4.3 第三方回收物流能使服务的质量得到保证

社会分工专业细致化已经成为全球的发展趋势,更高质量、更高专业的服务对于现代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是企业能优于其同行的另一项竞争优势,提高自身的服务专业水平,而第三方物流的大量信息网络和节点网络,能加快退货处理和废品回收,保证企业为顾客提供稳定、可靠的高水平服务。

4.4 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为发展第三方回收模式提供引导

发达国家的一些物流公司通过重组、资本扩张、兼并、购买、流程再造等形式,形成了拥有雄厚的资金、先进的技术和设备、科学的管理理念的跨国综合型物流集团和全球性的服务物流网络,使物流成为创造财富的技术与服务型产业。2009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通知,把现代物流产业列为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增强国民经济竞争力的十大产业之一。现代物流产业的繁荣意味着物流服务从低端走向高端,物流服务可以达到高技术的、一体化的、高附加值的水平,可以为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2010年8月末,海尔电器全面收购青岛海尔物流,也暗示着全面发展第三方相关业务的成熟。

5 结 论

面对金融危机、环境危机的双重后续效应,我国制造业要想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应对出口下滑、效益不佳的现状,必须从粗放产业转向大力发展专业化、节约化的第三方回收物流体系,为制造业提供专业化的服务,降低制造业物流成本,在总体上扭转我国制造业不利状况,全面提高我国制造业在世界上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陈宇,唐春勇.逆向物流的有效管理策略分析[s].软科学,2004,18(1):30-32.

第三方物流行业研究范文第2篇

[关键词]第三方;回收物流;可行性

1 回收物流的概念

回收物流作为逆向物流的一部分,1998年carter和ellram对回收物流下了比较成熟的定义,他们认为“回收物流是物品在渠道成员间的反向传递过程,即从产品消费地(包括最终用户和供应链上的客户)到产品来源地的物理性流动”。

2 第三方回收物流的市场前景分析

2008年,工业品物流总额为79.86万亿元,同比增长20.8%,占社会物流总额的比重为88.8%,仍是带动社会物流总额增长的主要因素,但我国制造业缺乏精细产业和高技术产品,制造成本和物流成本太高,增值空间太小。在国外制造业中,纯生产时间只占生产流程总时间的10%,而采购与物流成本占90%;生产利润占总利润的10%,而物流与销售利润占90%。物流业增加值占全部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6.5%,占gdp的比重为6.6%,在

4.3 第三方回收物流能使服务的质量得到保证

社会分工专业细致化已经成为全球的发展趋势,更高质量、更高专业的服务对于现代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是企业能优于其同行的另一项竞争优势,提高自身的服务专业水平,而第三方物流的大量信息网络和节点网络,能加快退货处理和废品回收,保证企业为顾客提供稳定、可靠的高水平服务。

4.4 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为发展第三方回收模式提供引导

发达国家的一些物流公司通过重组、资本扩张、兼并、购买、流程再造等形式,形成了拥有雄厚的资金、先进的技术和设备、科学的管理理念的跨国综合型物流集团和全球性的服务物流网络,使物流成为创造财富的技术与服务型产业。2009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通知,把现代物流产业列为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增强国民经济竞争力的十大产业之一。现代物流产业的繁荣意味着物流服务从低端走向高端,物流服务可以达到高技术的、一体化的、高附加值的水平,可以为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2010年8月末,海尔电器全面收购青岛海尔物流,也暗示着全面发展第三方相关业务的成熟。

5 结 论

面对金融危机、环境危机的双重后续效应,我国制造业要想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应对出口下滑、效益不佳的现状,必须从粗放产业转向大力发展专业化、节约化的第三方回收物流体系,为制造业提供专业化的服务,降低制造业物流成本,在总体上扭转我国制造业不利状况,全面提高我国制造业在世界上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陈宇,唐春勇.逆向物流的有效管理策略分析[s].软科学,2004,18(1):30-32.

第三方物流行业研究范文第3篇

[关键词]第三方;回收物流;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6-0017-01

1 回收物流的概念

回收物流作为逆向物流的一部分,1998年Carter和Ellram对回收物流下了比较成熟的定义,他们认为“回收物流是物品在渠道成员间的反向传递过程,即从产品消费地(包括最终用户和供应链上的客户)到产品来源地的物理性流动”。

2 第三方回收物流的市场前景分析

2008年,工业品物流总额为79.86万亿元,同比增长20.8%,占社会物流总额的比重为88.8%,仍是带动社会物流总额增长的主要因素,但我国制造业缺乏精细产业和高技术产品,制造成本和物流成本太高,增值空间太小。在国外制造业中,纯生产时间只占生产流程总时间的10%,而采购与物流成本占90%;生产利润占总利润的10%,而物流与销售利润占90%。物流业增加值占全部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6.5%,占GDP的比重为6.6%,在中国的劳动力成本、物流资源成本、设备成本均大大低于美国的条件下,显然在供应链过程中产生了巨大的隐含成本,其中就包括回收物流成本,估计要占到物流总成本的25%以上。

3 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现状

通过改革开放,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激烈的竞争中,一些企业凭借自身的实力和优势在竞争中胜出,取得立足之地。随着市场经济全球化,这些企业逐渐失去原有的优势,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危机。而造成这种状况的因素有很多,但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3.1 企业组织臃肿,制约了核心发展

目前我国许多制造企业囊括了采购、销售、物流等流程,企业一揽子思想根深蒂固,导致生产成本和物流成本上升,分散了有限的资源实力,严重制约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甚至有些企业失去了原有的竞争优势。当前,无论微观的还是宏观的制造行业,其物流成本有不断上升的趋势,只有大力培养和发展第三方物流,推进现代物流产业繁荣兴旺,我国的物流成本才会有一个根本性的改观。

3.2 制造企业不愿意选择物流外包

在经济发达国家,制造企业大多选择把非主营业务外包模式,重点发展企业自身核心竞争力业务,如耐克这样的虚拟公司,把生产也外包出去了。物流被一般工商企业特别是制造企业视为非主营业务,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物流外包成为了大的趋势。美国、日本等国制造企业物流外包比例达到80%以上。而我国制造企业中,销售物流外包给专业化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只有16%,原材料供应物流外包的占18%,运输和仓储外包的达到60%,生产物流外包的几乎没有。

4 第三方回收物流的可行性分析

回收物流的影响和重要性随行业和在供应链中的位置不同而异,一般来说,对于那些产品价值很大或是回流率较高的企业,回收物流的构建与管理是至关重要的;同时供应链模式的不同也影响着回收物流的重要性。然而,从回收物流的上述发展趋势可以看出,回收物流的总成本将在物流总成本中占越来越大的比例,并随着循环经济的推进而不断增长。

4.1 第三方回收物流利用物流网络为制造企业提供专业化的服务

目前国内的回收模式还没有成型,企业很难做到大批量集中回收,而第三方回收物流具有更专业水平和相应的物流网络,采用第三方回收物流可以使生产等业务进一步专业化,企业把主要精力和资源集中在自己的核心竞争优势的活动上而把非核心领域外包给其他专业企业,已成为企业增加竞争力最重要和最有效的战略手段之一。

4.2 第三方回收物流有助于企业节约物流成本

降低制造业物流费用的关键是制造企业要降低偏高的物流费用,我国的库存周转期比西方发达国家高3~4倍,其商品储存的各项费用支出成为降低企业效益的主要因素。在制造企业中,库存占用的费用达到40%~70%,有的企业库存竟占用了全部的流动资金,使企业无法正常生产。采用第三方回收物流可以提高配送效率和积载率从而减少企业的物流成本。首先对回收物流处理设备的建设等配置以及信息系统的研究和开发等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其次回收周期长、系统建设和实施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

4.3 第三方回收物流能使服务的质量得到保证

社会分工专业细致化已经成为全球的发展趋势,更高质量、更高专业的服务对于现代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是企业能优于其同行的另一项竞争优势,提高自身的服务专业水平,而第三方物流的大量信息网络和节点网络,能加快退货处理和废品回收,保证企业为顾客提供稳定、可靠的高水平服务。

4.4 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为发展第三方回收模式提供引导

发达国家的一些物流公司通过重组、资本扩张、兼并、购买、流程再造等形式,形成了拥有雄厚的资金、先进的技术和设备、科学的管理理念的跨国综合型物流集团和全球性的服务物流网络,使物流成为创造财富的技术与服务型产业。2009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通知,把现代物流产业列为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增强国民经济竞争力的十大产业之一。现代物流产业的繁荣意味着物流服务从低端走向高端,物流服务可以达到高技术的、一体化的、高附加值的水平,可以为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2010年8月末,海尔电器全面收购青岛海尔物流,也暗示着全面发展第三方相关业务的成熟。

5 结 论

面对金融危机、环境危机的双重后续效应,我国制造业要想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应对出口下滑、效益不佳的现状,必须从粗放产业转向大力发展专业化、节约化的第三方回收物流体系,为制造业提供专业化的服务,降低制造业物流成本,在总体上扭转我国制造业不利状况,全面提高我国制造业在世界上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陈宇,唐春勇.逆向物流的有效管理策略分析[S].软科学,2004,18(1):30-32.

第三方物流行业研究范文第4篇

2002年10月,中国物流学会在广东南海召开了第一届中国物流学术年会,2003年10月在北京召开第二届中国物流学术年会。去年我在会上就提出,要把中国物流学术年会开成全国物流理论研究最高水平的学术会议,今年的论文投稿十分踊跃,水平大有提高,涉及的面极为广泛,涌现了不少新人,这种欣欣向荣的局面十分可喜。

我想利用这一机会讲三个问题。

一、关于中国物流理论研究

在2002年的年会上,我曾提出下一步物流理论研究的十大重点:

(1)物流定义

(2)物流规划与物流政策

(3)物流成本与物流统计信息体系

(4)传统企业流程再造和业务转型

(5)物流市场与需求

(6)供应链理论

(7)物流信息化

(8)物流技术、装备及标准化

(9)物流人才教育和学科建设

(10)国外物流发展趋势

一年来,研究的情况如何?从今年征集的200多篇论文来看,基本上都在这10个方面。但有新的扩展,如突发事件中的物流研究、关于物流的数学模型与经济核算方法等。我认为特别取得较大进展的是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物流基础理论研究

对物流、物流产业、物流企业、企业物流、物流行业的基本概念,包括其内含与外延的研究;对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对供应链与物流、电子商务与物流、采购与物流相互关系的研究;物流系统论与物流价值论的研究;物流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的研究;物流与国际贸易的研究;物流与大通关的研究等等,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第二,物流企业与企业物流的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最多、最广,有一些新的突破,比如物流企业与企业物流成本研究,运作模式研究,物流外包研究,物流企业竞争力研究,工贸企业物流流程再造研究,传统运输与仓储企业向第三方物流服务转型研究,第四方物流研究,物流过程各方利益冲突的产生与解决方案研究等等。

第三,行业物流与区域物流研究

在编辑今年的《中国物流年鉴》时,我感到行业物流与区域物流的内容比较丰满,说明了各行各业都在关注物流的发展,如汽车物流、家电物流、药品物流、烟草物流、连锁物流、食品物流、粮食物流、邮政物流、港口物流、IT物流、服装物流、航空物流、交通物流以及长三角物流、珠三角物流、环渤海物流、中部物流、西部物流、开发区、保税区物流等等。交通部为此专门拨款1000万元。许多部门的研究开始从宏观层面向中观与微观层面展开。

第四,物流市场研究

物流市场如何形成,物流环境包括哪些要素,物流资源如何进入市场达到优化组合与合理配置,不同行业物流市场的供需分析,物流市场主体、客体、载体与中介组织的相互关系以及如何促进物流外包的研究等等。

第五,供应链管理研究

供应链管理是经济运行中一个新的模式,今后企业之间的竞争将被供应链之间的竞争所代替,供应链是什么,供应链管理的要素有哪些,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如何进行供应链设计,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关系等等,这方面的研究虽然相对还比较薄弱,但已经起步,并取得可喜进展。

第六,物流信息化与标准化研究

信息化与标准化都是中国物流发展中的瓶颈,是我们的薄弱环节,如何在物流业发展中充分应用各种信息网络技术,如何使中国物流标准化并与国际接轨,已有不少研究成果。

我认为,中国物流理论研究起步不晚,但存在的问题是研究不深不广,这几年物流业快速发展,更显得理论准备不足,实践走到了理论的前面,这是一个必须面对的现实,怎么办?作为物流理论工作者,应当迎难而上,勇挑重担,推进物流理论研究,使中国物流业的发展有一个较好的理论指导。这里应该提倡学术评论、批评与争论,营造一个鼓励创新的学术氛围。

下一步物流理论研究的重点是什么,我认为是以下十二个方面:

第一,物流基础理论与方法论研究

第二,物流经济学及学科建设研究

第三,物流发展的战略规划与相关政策的研究

第四,物流企业与企业物流研究

第五,物流信息化研究

第六,物流标准化研究

第七,行业物流与区域物流研究

第八,国际物流研究

第九,采购与供应链管理研究

第十,物流市场研究第

十一,物流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

第十二,应急物流与军地合作的战略研究、

我希望,全国从事物流理论研究的同志们,在物流业发展的实践中,善于总结,勇于创新,把中国物流理论研究推向一个新水平,走向世界,确立自己的地位。

二、关于推进中国物流业发展的基本思路

如何推进中国物流业的发展,经过这几年的积极探索。我们认为,主要要抓好以下十个方面:

第一,制定中国物流发展大纲。要不要做这件事本身就有争论,但我很赞赏日本政府的做法,制定“综合物流施策大纲”与“新综合物流施策大纲”是十分必要与正确的,实践证明,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中国是一个转型国家,国家有一个物流发展大纲十分重要。这个大纲实际上是一个指导性意见,有目标,有措施,有要求,但完全不同于计划经济时期的规划。我们已参与了原国家计委组织的中国物流规划草案的起草。现在国家计委已改成国家发改委,我们强烈呼吁把这一工作继续下去,争取以国务院名义中国物流发展大纲。

第二,出台物流产业政策。原国家经贸委已着手调研物流业发展产业政策,有关部委也在研究行业物流的产业政策,一些省市在制定地区性物流规划时也出台了一些产业政策。这些产业政策涉及到市场准入政策、土地政策、税收政策、融资政策、标准化政策、投资政策、外资合作政策等等。但由于全国没有统一的政策,有些矛盾已十分突出。2003年全国政协专门组织一个小组调研物流问题,由石万鹏同志牵头,主要调研两大问题,一是中国物流业的管理体制,二是中国物流业发展的产业政策,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积极参与了这一工作。但根据历史的经验,国家统一出台一些政策比较难,我们主张先在地方上出台一些有利于物流业发展的地方性政策,同时在某些领域实现全国性的个别突破。我认为这是有可能的。

第三,推进以信息化、标准化为重点的物流现代化建设。信息网络化与标准化是现代物流技术发展两大关键,信息网络技术是现代物流生命线,而物流标准化则是促进整合、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的桥梁。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通过每年评选优秀案例来推进物流的信息网络化。对于物流标准化,已经成立全国物流技术标准委员会与全国物流信息标准委员会,秘书处分别设在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与中国编码中心。两个标委会已共同启动了建立物流标准体系表的课题。我们深信,在全国标准化委员会的领导下,中国物流标准化工作一定能扎扎实实的向前推进,但这要得到有关部门、行业与企业的大力支持。物流的现代化除信息化与标准化以外,还有两个重点,一个是物流管理的现代化,一是个物流技术装备的现代化,这两项也是非常关键的,我们必须给予高度重视。

第四,启动中国物流人才教育工程。2001年,我们提出了启动中国物流人才教育工程的设想,分三个层次,一是学历教育,二是继续教育,三是岗位培训。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与中国物流学会已开了三届全国高校物流教学研讨会,成立了中国物流学会人才培训专业委员会。在教育部支持下,已有47所大学开设了物流管理与物流工程专业,多层次、多模式、多目标的物流学历教育体系已初步形成。在职教育目前虽然比较混乱,但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巨大的需求,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在劳动部指导下,已制定物流师标准,并已。物流师培训明年将在全国规范运作。国外的一些物流师证书教育也在引进,作为一种补充。上岗资格培训目前还未启动,因为涉及的部门、涉及的岗位太多,需要专门研究。

第五,推动物流企业与企业物流发展,繁荣物流市场。中国物流业的发展需要政府推动,创造一种环境,特别是培育与发展物流市场的环境,使企业真正进入市场,企业在物流市场的运作水平决定一切。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通过评选“中国物流示范工程”与“中国物流实验基地”来以点带面,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同时通过物流企业与企业物流的发展来带动行业物流发展,推动区域物流发展,并与国际物流接轨。

第六,建立中国物流统计信息系统。物流统计是政府宏观决策的需要,是国内外物流企业市场预测的需要。一些地方已经做了不少积极的探索,上海已建立了统计体系,北京也进行了物流的调查。2002年,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已安排中国物流信息中心完成了全国物流信息统计系统研究。我们希望国家统计局把物流统计列入政府统计范围。同时,我们也在积极探索,在中国建立采购经理指数的可行性,已取得重要进展,另外为了给政府经济部门、给行业、给企业、给教学科研单位提供权威信息,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每年编辑出版《中国物流年鉴》与《中国物流发展报告》。

第七,抓好物流科技进步。现代物流业既然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现代物流中必然有科技生产力。在科技部支持下,已批准设立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科学技术奖,包括科技进步奖与科学发明奖。国家2020年科技中长期规划中,已把物流科技单列为服务业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已与团中央合作,在光华科技基金会下设立“中国物流发展专项基金”,宗旨就是推进物流科技的发展,希望得到全社会的支持。

第八,大力推进物流理论研究。理论来源于实践,反过来理论又指导实践。中国从1978年引进物流概念以来,物流理论研究一直没有间断过,但由于客观环境所限,难以深入,影响也不够广泛,在最近几年,物流理论研究才进入一个新阶段。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与中国物流学会通过每年一次的“中国物流学术年会”,通过“中国物流专家论坛”,通过专题理论研讨会,大力推进物流理论研究,在全国物流理论界的努力下,出现了百花齐放,欣欣向荣的景象。

第九,注重物流知识普及与舆论导向。要发展物流首先就要让大家知道什么是物流,懂得什么是物流才能知道怎么去干,怎样干得好。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与中国物流学会通过编辑出版物流读物,通过新闻单位加强物流知识普及,并进行正确的舆论导向,仅北京就有40多个新闻媒体参与了这一行列。现代物流业的兴起,有新闻出版部门的汗马功劳。

第十,加强物流界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现代物流业是全世界的产业,是一个整体,是庞大的系统工程。各个国家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都成立了物流行业组织,无论是企业,还是行业组织,还是大学,都需要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与国际物流协会,与国际采购联盟,与各国的物流与采购组织有着广泛的联系,并进行多方面的合作。除此之外,我们还加强了两岸四地物流界的交流与合作。国内许多机构也在进行这一工作,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绩。

三、关于物流专门人才

物流专门人才我认为可以作不同的区分。从学术与理论研究角度,可以有物流学科带头人,也可以有物流理论专家;从物流实践角度,可以有物流企业家,也可以有物流职业经理。总称物流专家。

我在《中国物流》一书中,推荐8位同志为中国第一代物流专家,他们是:李京文、徐寿波、吴润涛、王之泰、吴清一、张文杰、何明珂、王宗喜。我是从学术理论研究范围讲的,他们著书立说,有观点,有创新,对中国物流理论研究作出了贡献。与他们同期的还有一批人,如高博、张卓元、张济民、胡俊明、牟惟仲、张声书、钟志奇、周淑俊、秦毅、詹荷生、王嘉霖、虞和谦、张绪昌、李震中、胡怀邦、黄国雄、陈梅君等同志。推动物流理论与实践的著名经济学家有顾卓新、于光远、柳随年、刘国光、童大林等同志。还有一批有关部委的领导同志。他们都是推动中国物流起步的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最近这几年,中国的物流业快速推进,涌现出了物流理论研究的新人,他们年富力强,将逐步成为物流学科带头人,成为物流理论研究的骨干力量。比如王佐、汪鸣、刘秉镰、朱道立、宋远方、徐天亮、黄有方、王耀球、陈文玲、任兴洲、王薇、戴定一、许胜余、田学军、刘志学、范棣、桂寿平、鞠颂东、翟学魂、翁心刚、邬跃、沈绍基、马士华、张锦、索沪生、王国文、龙军生、刘凯、杨东援、杨长春、杨赞、骆温平、崔介何、董千里、缪立新、陆大明等同志。以上只是我接触的部分同志,还有些没有接触到,这里不可能全列出来。

第三方物流行业研究范文第5篇

一、文献综述

在学术界,学者们对制造企业如何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协同作业、快速响应市场做了比较多且全面的研究。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观点,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协同作业必要性研究

Christopher(1998)在对制造企业价值链进行分析时,认为达到“双赢”的协同效应,制造企业需要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协同作业,改变过去纯粹的交易关系,以求整体收益最大化。Burdiek et al(1999)指出,企业应用信息技术的演进已经从内部流程系统整合发展到价值链整合,演进至目前的协同商务时代。制造企业可以利用与伙伴企业协同作业的力量整合供应链,获得更大的利润。刘晓红(2003)讨论了制造企业物流外包过程和其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合作模式的选择,认为供应链管理中出现的许多问题可以通过加强企业之间的协同作业来得到解决或者缓解。

(二)协同作业价值取向研究

Mike Tayles与Colin Drury(2001)认为,制造企业与第三方物流之间的协同作业具有规避物流外包的风险、提高个性化和专业化服务、提高客户忠诚度、降低交易成本等优势。陈晓屏(2002)认为,协同作业的制造企业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利用网络提升价值链上信息的透明度,促进企业间整合活动的进行,人与人之间沟通能力及方式的改进以及信息技术的进步,达到协同系统的两大效益:沟通效益(达到全体对目标的共识)和信息技术效益(具有共同目标的信息共享)。Surgeney(2002)在研究中提出,制造企业与物流外包服务提供商的协同作业取得的效益可以分为三种类别:即缩短时间、降低成本和强化产品对顾客的优点。

(三)具体协同作业模式研究

在制造企业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如何进行协同作业的问题上,国内外学者做了很多细致而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协同作业模式。Huiskonen和Pirttila(2002)研究了物流外包双方的正式与非正式协调机制,提出制造企业需要与第三方物流企业通过建立跨组织团队开展协同作业。邱华军(2004)在参照了Lambert、Emmelhaz和Gardrer(1996)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模型的基础上,认为第三方物流企业和制造企业应共同规划工作流程,实施有效的沟通。共同管理业务。赵义胜(2006)提出,建立伙伴关系的制造企业与其第三方物流企业间应构建基于Internet,面向电子商务的信息交换平台,实现信息协同作业。张光森(2005)提出,物流外包型印刷企业的协同作业可供采用的模式有信息协同、配送协同和服务协同。

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1、缺少对制造企业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协同作业影响因素的分析,这对于如何进一步促进双方企业协同作业共同发展是极为不利的。2、尽管国内外学者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协同作业模式,但对于双方协同作业模式缺少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基于上述不足,本研究分析归纳了影响制造企业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协同作业的主要因素,在制造企业与第三方物流企业间构建全面协同作业的基本架构,提出优化工作流程的作业模式,提高双方企业快速响应市场的能力。

二、影响制造企业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协同作业的因素

基于伙伴关系的制造企业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协同作业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涉及的领域全面。其在业务层面的协同作业主要体现在协同采购、协同仓储、协同运输与配送和协同客户服务。业务层面上的协同作业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其协同发展所必需的战略、管理和信息层面的诸多要素,这些要素影响并决定着伙伴企业业务流程整合的效果和无缝衔接的状态。本研究结合Dilek等人对影响因素的划分,将影响制造企业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协同作业的因素划分为战略、管理、信息三个层面。

(一)战略层面因素

制造企业与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协同作业需要从战略角度看待物流业务外包,基于共赢的合作理念来考虑每项经营活动及双方企业的需要,彼此间要建立稳定的战略伙伴关系来增强信任度,促进各项作业流程无缝衔接。Roberts伫007)认为制造企业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协同作业的实施与高度相容的企业文化和员工的知识分享程度有关。Dileketa],(2005)在对土耳其的纺织业进行研究时,发现影响协同作业的因素有信任、共同目标与现存的协调机制。

(二)管理层面因素

Cagliano(2005)在针对网络制造商的研究中发现,协同的组织形式、协同的创新过程和协同的控制程度三种要素影响协同作业效应。Mentzer et a1,(2000)针对制造企业物流外包的研究指出,相互信任、组织间的协调、信息分享、科技能力皆为影响协同作业的关键因素。Barratt(2004)对欧洲6家制造企业进行的个案研究,发现沟通与信息分享程度、促进协同规划的相关行为等因素影响协同作业效应。此外,在探讨协同作业的相关文献中,高层管理者是否支持是协同作业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

(三)信息层面因素

伙伴企业能够真正立足于竞争市场的关键在于获取基于因特网的协同管理软件支持,便捷信息传递、分享经营信息,使得合作伙伴可以共同对新发生的顾客行为进行交流探讨,快速一致地响应顾客需求的变化。Olaen andMyers(1999)在其供应链协同的相关研究中指出,新兴的信息科技如软件技术及互联网络等,将会大幅改善组织的协同作业。Fleck(2008)通过对IBM公司的访谈中得知,成功实施协同作业应致力于关键伙伴的交易弹性与市场响应性。邱灿华等(2005)在对供应链协同的研究中指出,通过Intemet技术实现供应链伙伴成员间的信息系统的集成与如同,实现运营数据,市场数据的实时共享和交流,可以使伙伴间更快更好地响应终端客户需求。

三、制造企业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协同作业的主要模式

(一)战略界面协同作业模式的要素分析

高效的协同需要以伙伴企业的目标共识为前提。因此,制造企业与第三方物流企业战略界面的协同作业首先要达成目标共识,建立稳定的战略伙伴关系,在此基础上进行业务资源的整合、信息的共享、风险的共担和收益的共得等。制造企业要准确界定自身的物流需求,在深入分析内部物流状况的基础上,了解第三方物流企业管理深度和幅度、战略导向、信息技术支持能力、自身的可塑性和兼容性、行业运营经验等,尤其要确保第三方物流企业有与制造企业相匹配的或类似的发展战略。由于企业的知识、技能、资源分散在内部不同的管理部门、经营组织和战略经营单位,怎样协调、整合不同技术和资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文化。制造企业与第三方物流企业要使双方企业各个部门、战略经营单位、管理者和员工建立统一的价值观,在一个和谐的企业文化氛围中运作,使伙伴企业达到经营思想和经营行为高度一致,降低合作摩擦,提高合作绩效。

(二)管理界面协同作业模式的要素分析

物流外包的深层合作要求制造企业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必须具有内部作业环节个性化整合能力。但无论是作业环节的增加、减少、合并或新的投入性建设,对伙伴企业而言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需要计划、组织、领导层面上实现协同作业,并加强因利益驱使而产生的投机行为的控制。制造企业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在管理界面上协同制定订货计划、生产计划、销售计划、仓储计划、运输计划。充分利用信息管理平台,统一运输合同、统一运力配置、统一运输管理、统一运价政策、统一服务标准。当制造企业根据市场的变化而调整生产计划时,第三方物流企业能迅速获取信息,并相应地调整各个环节,满足制造企业的需求。在企业高层管理者的支持下,制造企业与第三方物流企业调整各自组织结构,使职能部门的设置有利于双方企业的合作,便于双向信息交通和资源流动,增强伙伴间的信任程度。同时,伙伴企业针对协同作业要建立相应的激励与监督机制,制订完善的合作规范。

(三)业务界面协同作业模式的要素分析

业务界面的协同作业要求伙伴企业建立委托机制,协同采购、仓储、运输、配送及客户服务。制造企业委托第三方物流企业进行供应商选择和物料采购,协同制定采购计划,完成进货、验货并将物料存放在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仓库中。制造企业提供销售实时数据和生产需求信息给第三方物流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利用自身的人力资源优势和长期的仓储管理经验,设计科学的安全经济库存,协助制造企业做好库存管理决策。在协同运输与配送的形势下,第三方物流企业通过信息平台获取制造企业客户的档案数据和交易记录,同时把车辆信息、司机信息等信息集成到管理系统上,生成最合理的运输方案,规划引导车辆运输。此外,协同作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还应该提供其他高附加值的相关服务,发展非资产型物流服务,尤其是开展可以提高顾客满意度的服务。例如,提供“门到门”送货服务,反馈客户信息,代收业务款等。

(四)信息界面协同作业模式的要素分析

信息共享是实现各界面协同作业的基础。制造企业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在战略、管理、业务界面的协同作业必须建立在双方企业高质量信息传递与共享的基础上。因此,制造企业与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协同作业要求统一双方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信息连接,发挥信息系统的信息交换和信息处理功能。制造企业与第三方物流企业通过共享信息进行科学预测,及时制定出更准确的生产计划来满足顾客需求。制造企业可以通过信息平台实时查询货物的运输状态,实现运输信息的实时网上跟踪,并接收第三方物流企业反馈的客户信息和市场信息。合作伙伴通过共享技术进步信息和研发信息,共同开发产品满足市场需求,提高客户满意度,促进双方企业的共同发展。

四、结束语

第三方物流行业研究范文第6篇

2002年10月,中国物流学会在广东南海召开了第一届中国物流学术年会,2003年10月在北京召开第二届中国物流学术年会。去年我在会上就提出,要把中国物流学术年会开成全国物流理论研究最高水平的学术会议,今年的论文投稿十分踊跃,水平大有提高,涉及的面极为广泛,涌现了不少新人,这种欣欣向荣的局面十分可喜。

我想利用这一机会讲三个问题。

一、关于中国物流理论研究

在2002年的年会上,我曾提出下一步物流理论研究的十大重点:

(1)物流定义

(2)物流规划与物流政策

(3)物流成本与物流统计信息体系

(4)传统企业流程再造和业务转型

(5)物流市场与需求

(6)供应链理论

(7)物流信息化

(8)物流技术、装备及标准化

(9)物流人才教育和学科建设

(10)国外物流发展趋势

一年来,研究的情况如何?从今年征集的200多篇论文来看,基本上都在这10个方面。但有新的扩展,如突发事件中的物流研究、关于物流的数学模型与经济核算方法等。我认为特别取得较大进展的是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物流基础理论研究

对物流、物流产业、物流企业、企业物流、物流行业的基本概念,包括其内含与外延的研究;对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对供应链与物流、电子商务与物流、采购与物流相互关系的研究;物流系统论与物流价值论的研究;物流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的研究;物流与国际贸易的研究;物流与大通关的研究等等,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第二,物流企业与企业物流的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最多、最广,有一些新的突破,比如物流企业与企业物流成本研究,运作模式研究,物流外包研究,物流企业竞争力研究,工贸企业物流流程再造研究,传统运输与仓储企业向第三方物流服务转型研究,第四方物流研究,物流过程各方利益冲突的产生与解决方案研究等等。

第三,行业物流与区域物流研究

在编辑今年的《中国物流年鉴》时,我感到行业物流与区域物流的内容比较丰满,说明了各行各业都在关注物流的发展,如汽车物流、家电物流、药品物流、烟草物流、连锁物流、食品物流、粮食物流、邮政物流、港口物流、IT物流、服装物流、航空物流、交通物流以及长三角物流、珠三角物流、环渤海物流、中部物流、西部物流、开发区、保税区物流等等。交通部为此专门拨款1000万元。许多部门的研究开始从宏观层面向中观与微观层面展开。

第四,物流市场研究

物流市场如何形成,物流环境包括哪些要素,物流资源如何进入市场达到优化组合与合理配置,不同行业物流市场的供需分析,物流市场主体、客体、载体与中介组织的相互关系以及如何促进物流外包的研究等等。

第五,供应链管理研究

供应链管理是经济运行中一个新的模式,今后企业之间的竞争将被供应链之间的竞争所代替,供应链是什么,供应链管理的要素有哪些,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如何进行供应链设计,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关系等等,这方面的研究虽然相对还比较薄弱,但已经起步,并取得可喜进展。

第六,物流信息化与标准化研究

信息化与标准化都是中国物流发展中的瓶颈,是我们的薄弱环节,如何在物流业发展中充分应用各种信息网络技术,如何使中国物流标准化并与国际接轨,已有不少研究成果。

我认为,中国物流理论研究起步不晚,但存在的问题是研究不深不广,这几年物流业快速发展,更显得理论准备不足,实践走到了理论的前面,这是一个必须面对的现实,怎么办?作为物流理论工作者,应当迎难而上,勇挑重担,推进物流理论研究,使中国物流业的发展有一个较好的理论指导。这里应该提倡学术评论、批评与争论,营造一个鼓励创新的学术氛围。

下一步物流理论研究的重点是什么,我认为是以下十二个方面:

第一,物流基础理论与方法论研究

第二,物流经济学及学科建设研究

第三,物流发展的战略规划与相关政策的研究

第四,物流企业与企业物流研究

第五,物流信息化研究第六,物流标准化研究

第七,行业物流与区域物流研究

第八,国际物流研究

第九,采购与供应链管理研究

第十,物流市场研究

第十一,物流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

第十二,应急物流与军地合作的战略研究

我希望,全国从事物流理论研究的同志们,在物流业发展的实践中,善于总结,勇于创新,把中国物流理论研究推向一个新水平,走向世界,确立自己的地位。

二、关于推进中国物流业发展的基本思路

如何推进中国物流业的发展,经过这几年的积极探索。我们认为,主要要抓好以下十个方面:

第一,制定中国物流发展大纲。要不要做这件事本身就有争论,但我很赞赏日本政府的做法,制定“综合物流施策大纲”与“新综合物流施策大纲”是十分必要与正确的,实践证明,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中国是一个转型国家,国家有一个物流发展大纲十分重要。这个大纲实际上是一个指导性意见,有目标,有措施,有要求,但完全不同于计划经济时期的规划。我们已参与了原国家计委组织的中国物流规划草案的起草。现在国家计委已改成国家发改委,我们强烈呼吁把这一工作继续下去,争取以国务院名义中国物流发展大纲。

第二,出台物流产业政策。原国家经贸委已着手调研物流业发展产业政策,有关部委也在研究行业物流的产业政策,一些省市在制定地区性物流规划时也出台了一些产业政策。这些产业政策涉及到市场准入政策、土地政策、税收政策、融资政策、标准化政策、投资政策、外资合作政策等等。但由于全国没有统一的政策,有些矛盾已十分突出。2003年全国政协专门组织一个小组调研物流问题,由石万鹏同志牵头,主要调研两大问题,一是中国物流业的管理体制,二是中国物流业发展的产业政策,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积极参与了这一工作。但根据历史的经验,国家统一出台一些政策比较难,我们主张先在地方上出台一些有利于物流业发展的地方性政策,同时在某些领域实现全国性的个别突破。我认为这是有可能的。

第三,推进以信息化、标准化为重点的物流现代化建设。信息网络化与标准化是现代物流技术发展两大关键,信息网络技术是现代物流生命线,而物流标准化则是促进整合、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的桥梁。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通过每年评选优秀案例来推进物流的信息网络化。对于物流标准化,已经成立全国物流技术标准委员会与全国物流信息标准委员会,秘书处分别设在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与中国编码中心。两个标委会已共同启动了建立物流标准体系表的课题。我们深信,在全国标准化委员会的领导下,中国物流标准化工作一定能扎扎实实的向前推进,但这要得到有关部门、行业与企业的大力支持。物流的现代化除信息化与标准化以外,还有两个重点,一个是物流管理的现代化,一是个物流技术装备的现代化,这两项也是非常关键的,我们必须给予高度重视。第四,启动中国物流人才教育工程。2001年,我们提出了启动中国物流人才教育工程的设想,分三个层次,一是学历教育,二是继续教育,三是岗位培训。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与中国物流学会已开了三届全国高校物流教学研讨会,成立了中国物流学会人才培训专业委员会。在教育部支持下,已有47所大学开设了物流管理与物流工程专业,多层次、多模式、多目标的物流学历教育体系已初步形成。在职教育目前虽然比较混乱,但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巨大的需求,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在劳动部指导下,已制定物流师标准,并已。物流师培训明年将在全国规范运作。国外的一些物流师证书教育也在引进,作为一种补充。上岗资格培训目前还未启动,因为涉及的部门、涉及的岗位太多,需要专门研究。

第五,推动物流企业与企业物流发展,繁荣物流市场。中国物流业的发展需要政府推动,创造一种环境,特别是培育与发展物流市场的环境,使企业真正进入市场,企业在物流市场的运作水平决定一切。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通过评选“中国物流示范工程”与“中国物流实验基地”来以点带面,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同时通过物流企业与企业物流的发展来带动行业物流发展,推动区域物流发展,并与国际物流接轨。

第六,建立中国物流统计信息系统。物流统计是政府宏观决策的需要,是国内外物流企业市场预测的需要。一些地方已经做了不少积极的探索,上海已建立了统计体系,北京也进行了物流的调查。2002年,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已安排中国物流信息中心完成了全国物流信息统计系统研究。我们希望国家统计局把物流统计列入政府统计范围。同时,我们也在积极探索,在中国建立采购经理指数的可行性,已取得重要进展,另外为了给政府经济部门、给行业、给企业、给教学科研单位提供权威信息,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每年编辑出版《中国物流年鉴》与《中国物流发展报告》。

第七,抓好物流科技进步。现代物流业既然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现代物流中必然有科技生产力。在科技部支持下,已批准设立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科学技术奖,包括科技进步奖与科学发明奖。国家2020年科技中长期规划中,已把物流科技单列为服务业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已与团中央合作,在光华科技基金会下设立“中国物流发展专项基金”,宗旨就是推进物流科技的发展,希望得到全社会的支持。第八,大力推进物流理论研究。理论来源于实践,反过来理论又指导实践。中国从1978年引进物流概念以来,物流理论研究一直没有间断过,但由于客观环境所限,难以深入,影响也不够广泛,在最近几年,物流理论研究才进入一个新阶段。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与中国物流学会通过每年一次的“中国物流学术年会”,通过“中国物流专家论坛”,通过专题理论研讨会,大力推进物流理论研究,在全国物流理论界的努力下,出现了百花齐放,欣欣向荣的景象。

第九,注重物流知识普及与舆论导向。要发展物流首先就要让大家知道什么是物流,懂得什么是物流才能知道怎么去干,怎样干得好。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与中国物流学会通过编辑出版物流读物,通过新闻单位加强物流知识普及,并进行正确的舆论导向,仅北京就有40多个新闻媒体参与了这一行列。现代物流业的兴起,有新闻出版部门的汗马功劳。

第十,加强物流界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现代物流业是全世界的产业,是一个整体,是庞大的系统工程。各个国家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都成立了物流行业组织,无论是企业,还是行业组织,还是大学,都需要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与国际物流协会,与国际采购联盟,与各国的物流与采购组织有着广泛的联系,并进行多方面的合作。除此之外,我们还加强了两岸四地物流界的交流与合作。国内许多机构也在进行这一工作,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绩。

三、关于物流专门人才

物流专门人才我认为可以作不同的区分。从学术与理论研究角度,可以有物流学科带头人,也可以有物流理论专家;从物流实践角度,可以有物流企业家,也可以有物流职业经理。总称物流专家。

我在《中国物流》一书中,推荐8位同志为中国第一代物流专家,他们是:李京文、徐寿波、吴润涛、王之泰、吴清

一、张文杰、何明珂、王宗喜。我是从学术理论研究范围讲的,他们著书立说,有观点,有创新,对中国物流理论研究作出了贡献。与他们同期的还有一批人,如高博、张卓元、张济民、胡俊明、牟惟仲、张声书、钟志奇、周淑俊、秦毅、詹荷生、王嘉霖、虞和谦、张绪昌、李震中、胡怀邦、黄国雄、陈梅君等同志。推动物流理论与实践的著名经济学家有顾卓新、于光远、柳随年、刘国光、童大林等同志。还有一批有关部委的领导同志。他们都是推动中国物流起步的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最近这几年,中国的物流业快速推进,涌现出了物流理论研究的新人,他们年富力强,将逐步成为物流学科带头人,成为物流理论研究的骨干力量。比如王佐、汪鸣、刘秉镰、朱道立、宋远方、徐天亮、黄有方、王耀球、陈文玲、任兴洲、王薇、戴定

一、许胜余、田学军、刘志学、范棣、桂寿平、鞠颂东、翟学魂、翁心刚、邬跃、沈绍基、马士华、张锦、索沪生、王国文、龙军生、刘凯、杨东援、杨长春、杨赞、骆温平、崔介何、董千里、缪立新、陆大明等同志。以上只是我接触的部分同志,还有些没有接触到,这里不可能全列出来。另一类就是物流企业家。这里有二个问题要说明,一是只有著名的物流企业,才能产生物流企业家,二是并不是物流企业的领导都能称得上企业家。什么是企业家,称得上企业家的人不同于一般的管理者与经营者。经济学家把企业家描绘成“在建立与发展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敢于承担经济风险和责任的人”;“凭借自己的洞察力和统帅力,善于从市场的不均衡状态中发现交易机会,从而给生产过程指出方向的人”;“能够创造性地、卓有成效地进行经营管理的人”。企业家是一种资本,是一种稀缺资源,能称得上物流企业家的,目前很少。我认为中远董事长魏家福、中外运董事长罗开富、中海运总裁李克麟、中外运总裁张斌、中远物流公司总经理叶伟龙、中储总经理洪水坤、大田物流董事长王树生、宝供物流董事长刘武、招商物流董事长丁克义等都可以称得上是物流企业家。他们基本具备了企业家的素质。当然企业家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动态的。由于物流企业与企业物流没有排过队,也没有科学的物流企业分类,谁能成为公认的物流企业家还需要一个过程。但培育物流企业家是一件十分重要的工作,我们要创造企业家成长的环境。

我认为以上两类物流专家要彼此尊重,彼此学习,团结起来,才能共同完成推进我国物流现代化的重任。

第三方物流行业研究范文第7篇

2002年10月,中国物流学会在广东南海召开了第一届中国物流学术年会,2003年10月在北京召开第二届中国物流学术年会。去年我在会上就提出,要把中国物流学术年会开成全国物流理论研究最高水平的学术会议,今年的论文投稿十分踊跃,水平大有提高,涉及的面极为广泛,涌现了不少新人,这种欣欣向荣的局面十分可喜。

我想利用这一机会讲三个问题。

一、关于中国物流理论研究

在2002年的年会上,我曾提出下一步物流理论研究的十大重点:

(1)物流定义

(2)物流规划与物流政策

(3)物流成本与物流统计信息体系

(4)传统企业流程再造和业务转型

(5)物流市场与需求

(6)供应链理论

(7)物流信息化

(8)物流技术、装备及标准化

(9)物流人才教育和学科建设

(10)国外物流发展趋势

一年来,研究的情况如何?从今年征集的200多篇论文来看,基本上都在这10个方面。但有新的扩展,如突发事件中的物流研究、关于物流的数学模型与经济核算方法等。我认为特别取得较大进展的是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物流基础理论研究

对物流、物流产业、物流企业、企业物流、物流行业的基本概念,包括其内含与外延的研究;对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对供应链与物流、电子商务与物流、采购与物流相互关系的研究;物流系统论与物流价值论的研究;物流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的研究;物流与国际贸易的研究;物流与大通关的研究等等,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第二,物流企业与企业物流的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最多、最广,有一些新的突破,比如物流企业与企业物流成本研究,运作模式研究,物流外包研究,物流企业竞争力研究,工贸企业物流流程再造研究,传统运输与仓储企业向第三方物流服务转型研究,第四方物流研究,物流过程各方利益冲突的产生与解决方案研究等等。

第三,行业物流与区域物流研究

在编辑今年的《中国物流年鉴》时,我感到行业物流与区域物流的内容比较丰满,说明了各行各业都在关注物流的发展,如汽车物流、家电物流、药品物流、烟草物流、连锁物流、食品物流、粮食物流、邮政物流、港口物流、IT物流、服装物流、航空物流、交通物流以及长三角物流、珠三角物流、环渤海物流、中部物流、西部物流、开发区、保税区物流等等。交通部为此专门拨款1000万元。许多部门的研究开始从宏观层面向中观与微观层面展开。

第四,物流市场研究

物流市场如何形成,物流环境包括哪些要素,物流资源如何进入市场达到优化组合与合理配置,不同行业物流市场的供需分析,物流市场主体、客体、载体与中介组织的相互关系以及如何促进物流外包的研究等等。

第五,供应链管理研究

供应链管理是经济运行中一个新的模式,今后企业之间的竞争将被供应链之间的竞争所代替,供应链是什么,供应链管理的要素有哪些,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如何进行供应链设计,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关系等等,这方面的研究虽然相对还比较薄弱,但已经起步,并取得可喜进展。

第六,物流信息化与标准化研究

信息化与标准化都是中国物流发展中的瓶颈,是我们的薄弱环节,如何在物流业发展中充分应用各种信息网络技术,如何使中国物流标准化并与国际接轨,已有不少研究成果。

我认为,中国物流理论研究起步不晚,但存在的问题是研究不深不广,这几年物流业快速发展,更显得理论准备不足,实践走到了理论的前面,这是一个必须面对的现实,怎么办?作为物流理论工作者,应当迎难而上,勇挑重担,推进物流理论研究,使中国物流业的发展有一个较好的理论指导。这里应该提倡学术评论、批评与争论,营造一个鼓励创新的学术氛围。

下一步物流理论研究的重点是什么,我认为是以下十二个方面:

第一,物流基础理论与方法论研究

第二,物流经济学及学科建设研究

第三,物流发展的战略规划与相关政策的研究

第四,物流企业与企业物流研究

第五,物流信息化研究

第六,物流标准化研究

第七,行业物流与区域物流研究

第八,国际物流研究

第九,采购与供应链管理研究

第十,物流市场研究

第十一,物流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

第十二,应急物流与军地合作的战略研究

我希望,全国从事物流理论研究的同志们,在物流业发展的实践中,善于总结,勇于创新,把中国物流理论研究推向一个新水平,走向世界,确立自己的地位。

二、关于推进中国物流业发展的基本思路

如何推进中国物流业的发展,经过这几年的积极探索。我们认为,主要要抓好以下十个方面:

第一,制定中国物流发展大纲。要不要做这件事本身就有争论,但我很赞赏日本政府的做法,制定“综合物流施策大纲”与“新综合物流施策大纲”是十分必要与正确的,实践证明,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中国是一个转型国家,国家有一个物流发展大纲十分重要。这个大纲实际上是一个指导性意见,有目标,有措施,有要求,但完全不同于计划经济时期的规划。我们已参与了原国家计委组织的中国物流规划草案的起草。现在国家计委已改成国家发改委,我们强烈呼吁把这一工作继续下去,争取以国务院名义中国物流发展大纲。

第二,出台物流产业政策。原国家经贸委已着手调研物流业发展产业政策,有关部委也在研究行业物流的产业政策,一些省市在制定地区性物流规划时也出台了一些产业政策。这些产业政策涉及到市场准入政策、土地政策、税收政策、融资政策、标准化政策、投资政策、外资合作政策等等。但由于全国没有统一的政策,有些矛盾已十分突出。2003年全国政协专门组织一个小组调研物流问题,由石万鹏同志牵头,主要调研两大问题,一是中国物流业的管理体制,二是中国物流业发展的产业政策,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积极参与了这一工作。但根据历史的经验,国家统一出台一些政策比较难,我们主张先在地方上出台一些有利于物流业发展的地方性政策,同时在某些领域实现全国性的个别突破。我认为这是有可能的。

第三,推进以信息化、标准化为重点的物流现代化建设。信息网络化与标准化是现代物流技术发展两大关键,信息网络技术是现代物流生命线,而物流标准化则是促进整合、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的桥梁。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通过每年评选优秀案例来推进物流的信息网络化。对于物流标准化,已经成立全国物流技术标准委员会与全国物流信息标准委员会,秘书处分别设在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与中国编码中心。两个标委会已共同启动了建立物流标准体系表的课题。我们深信,在全国标准化委员会的领导下,中国物流标准化工作一定能扎扎实实的向前推进,但这要得到有关部门、行业与企业的大力支持。物流的现代化除信息化与标准化以外,还有两个重点,一个是物流管理的现代化,一是个物流技术装备的现代化,这两项也是非常关键的,我们必须给予高度重视。

第四,启动中国物流人才教育工程。2001年,我们提出了启动中国物流人才教育工程的设想,分三个层次,一是学历教育,二是继续教育,三是岗位培训。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与中国物流学会已开了三届全国高校物流教学研讨会,成立了中国物流学会人才培训专业委员会。在教育部支持下,已有47所大学开设了物流管理与物流工程专业,多层次、多模式、多目标的物流学历教育体系已初步形成。在职教育目前虽然比较混乱,但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巨大的需求,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在劳动部指导下,已制定物流师标准,并已。物流师培训明年将在全国规范运作。国外的一些物流师证书教育也在引进,作为一种补充。上岗资格培训目前还未启动,因为涉及的部门、涉及的岗位太多,需要专门研究。

第五,推动物流企业与企业物流发展,繁荣物流市场。中国物流业的发展需要政府推动,创造一种环境,特别是培育与发展物流市场的环境,使企业真正进入市场,企业在物流市场的运作水平决定一切。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通过评选“中国物流示范工程”与“中国物流实验基地”来以点带面,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同时通过物流企业与企业物流的发展来带动行业物流发展,推动区域物流发展,并与国际物流接轨。

第六,建立中国物流统计信息系统。物流统计是政府宏观决策的需要,是国内外物流企业市场预测的需要。一些地方已经做了不少积极的探索,上海已建立了统计体系,北京也进行了物流的调查。2002年,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已安排中国物流信息中心完成了全国物流信息统计系统研究。我们希望国家统计局把物流统计列入政府统计范围。同时,我们也在积极探索,在中国建立采购经理指数的可行性,已取得重要进展,另外为了给政府经济部门、给行业、给企业、给教学科研单位提供权威信息,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每年编辑出版《中国物流年鉴》与《中国物流发展报告》。

第七,抓好物流科技进步。现代物流业既然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现代物流中必然有科技生产力。在科技部支持下,已批准设立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科学技术奖,包括科技进步奖与科学发明奖。国家2020年科技中长期规划中,已把物流科技单列为服务业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已与团中央合作,在光华科技基金会下设立“中国物流发展专项基金”,宗旨就是推进物流科技的发展,希望得到全社会的支持。

第八,大力推进物流理论研究。理论来源于实践,反过来理论又指导实践。中国从1978年引进物流概念以来,物流理论研究一直没有间断过,但由于客观环境所限,难以深入,影响也不够广泛,在最近几年,物流理论研究才进入一个新阶段。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与中国物流学会通过每年一次的“中国物流学术年会”,通过“中国物流专家论坛”,通过专题理论研讨会,大力推进物流理论研究,在全国物流理论界的努力下,出现了百花齐放,欣欣向荣的景象。

第九,注重物流知识普及与舆论导向。要发展物流首先就要让大家知道什么是物流,懂得什么是物流才能知道怎么去干,怎样干得好。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与中国物流学会通过编辑出版物流读物,通过新闻单位加强物流知识普及,并进行正确的舆论导向,仅北京就有40多个新闻媒体参与了这一行列。现代物流业的兴起,有新闻出版部门的汗马功劳。

第十,加强物流界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现代物流业是全世界的产业,是一个整体,是庞大的系统工程。各个国家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都成立了物流行业组织,无论是企业,还是行业组织,还是大学,都需要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与国际物流协会,与国际采购联盟,与各国的物流与采购组织有着广泛的联系,并进行多方面的合作。除此之外,我们还加强了两岸四地物流界的交流与合作。国内许多机构也在进行这一工作,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绩。

三、关于物流专门人才

物流专门人才我认为可以作不同的区分。从学术与理论研究角度,可以有物流学科带头人,也可以有物流理论专家;从物流实践角度,可以有物流企业家,也可以有物流职业经理。总称物流专家。

我在《中国物流》一书中,推荐8位同志为中国第一代物流专家,他们是:李京文、徐寿波、吴润涛、王之泰、吴清一、张文杰、何明珂、王宗喜。我是从学术理论研究范围讲的,他们著书立说,有观点,有创新,对中国物流理论研究作出了贡献。与他们同期的还有一批人,如高博、张卓元、张济民、胡俊明、牟惟仲、张声书、钟志奇、周淑俊、秦毅、詹荷生、王嘉霖、虞和谦、张绪昌、李震中、胡怀邦、黄国雄、陈梅君等同志。推动物流理论与实践的著名经济学家有顾卓新、于光远、柳随年、刘国光、童大林等同志。还有一批有关部委的领导同志。他们都是推动中国物流起步的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最近这几年,中国的物流业快速推进,涌现出了物流理论研究的新人,他们年富力强,将逐步成为物流学科带头人,成为物流理论研究的骨干力量。比如王佐、汪鸣、刘秉镰、朱道立、宋远方、徐天亮、黄有方、王耀球、陈文玲、任兴洲、王薇、戴定一、许胜余、田学军、刘志学、范棣、桂寿平、鞠颂东、翟学魂、翁心刚、邬跃、沈绍基、马士华、张锦、索沪生、王国文、龙军生、刘凯、杨东援、杨长春、杨赞、骆温平、崔介何、董千里、缪立新、陆大明等同志。以上只是我接触的部分同志,还有些没有接触到,这里不可能全列出来。

第三方物流行业研究范文第8篇

2、制造企业生产物流合理化的研究

3、绿色物流管理的研究

4、现代采购管理对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探讨

5、第三方物流企业资源整合研究

6、中小物流企业竞争力研究

7、公路运输业对发展物流服务的研究

8、xx企业物流模式分析

9、制约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因素的研究

10、商业连锁企业配送中心运作研究

11、企业物流外包的战略决策和关系管理

12、郑州市物流业发展现状调查

13、xx企业配送体系的构建

14、中国物流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15、中国物流业的发展战略浅析

16、企业生产过程的物流效率浅析

17、准时采购模式在企业当中的运用

18、敏捷制造模式下的物流策略

19、应对供应链管理中不确定性的对策研究

20、企业运输优化方法探讨

21、生产企业物流中心的规划策略

22、连锁经营业的物流配送策略研究

23、零售企业物流配送浅析

24、企业销售物流管理研究

25、中小型生产企业采购管理研究

26、中国回收物流的发展策略

27、供应链节点企业的目标冲突的解决策略

28、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客户管理研究

29、全球物流业的发展趋势分析

30、供应合同对供应链管理运作的影响分析

31、论产品包装与物流运输的关系

32、物流管理与产品设计关系探讨

33、中国物流现状分析及改进策略

34、企业库存控制与生产物流的关系

35、物流运输工具(设备)选择对成本的影响

36、论库存管理方式对物流管理的影响

37、论公路运输建设与物流行业发展的关系

38、铁路运输方式在企业物流运输中的地位

39、asp在中小企业物流管理中的运用

40、物流配送行业在中国的发展前景

41、关于郑州港发展现代物流的思考

42、传统储运如何向现代物流转化方式探讨

43、第三方物流业发展中的存在的问题分析

44、从交易成本角度分析第三方物流的发展

45、中国第三方物流服务营销策略组合的研究

46、我国发展现代物流的企业战略选择

47、从运价的影响因素看我国公路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物流策略选择

48、推动公路港建设与现代物流中心的关系研究

49、电子商务环境下专业物流公司发展的探讨

50、电子商务与物流配送——探讨新经济与现代物流的关系

51、实施分销商一体化面临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52、中外物流配送业发展比较研究

53、论物流标准与物流发展

54、电子商务环境下第三方物流企业业务模式的研究

55、物流管理的现代化建设

56、物流技术对物流发展的影响

57、网上商店的物流配送研究

58、汽车行业零部件供应链管理的模式分析

59、服装企业物流创新与物流中心建设研究

60、快速消费品(fmcg)物流管理特点初探

61、我国零售商与供应商的关系透视

62、电子商务对物流的影响

63、中小企业管理的采购供应问题

64、供应链管理与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关系探讨

65、中国企业物流运作现状及发展战略探讨

66、绿色物流在国外的发展及我国的差距

67、供应链管理中的战略合作伙伴的选择问题

68、运输企业企业发展现代物流的策略

69、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现状及其制约因素分析

70、第三方物流在供应链整合中的作用

71、物流外包对企业运营的意义

72、第三方物流与第四方物流对比分析

73、降低企业物流运作成本的方式分析

74、第三方物流企业物流运作探讨

75、制造企业与商业企业物流运作的差别分析

76、大型零售商的配送策略选择

77、顾客价值与供应链管理的关系

78、供应链管理与企业竞争力的关系

79、供应链分销渠道与物流配送的关系

80、实施集装箱运输一体化研究

81、国际物流运作系统初探

82、xx企业库存管理问题分析与改进

83、论我国企业的物流外包问题

84、关于社会大物流合理化之探讨

85、信息技术在物流企业中的应用探讨

86、我国中小物流企业的发展前景分析及对策研究

87、文化差异对物流管理的影响

88、采购绩效评估指标的研究与分析

89、供应商关系管理问题的研究

90、企业物流成本控制途径分析

91、零售商-供应商伙伴关系实施中面临的问题

92、第四方物流及其发展策略研究

93、航运企业向现代物流转型的策略研究

94、货运企业发展第三方物流的经营战略

95、我国物流园区建设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96、xx企业仓储合理化途径与改进策略

97、物流企业的资源整合策略研究

98、在中国实施零售商共享库存面临的挑战

99、xx企业物流外包的决策分析

100、jit物流的企业联盟最优伙伴的选择研究

101、电子商务与物流配送关系研究

102、dell供应链运作模式对企业运作模式的启示

103、中国邮政如何迎接联邦快递和dhl的挑战?

104、我国物流企业品牌战略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105、我国第三方物流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

106、物流管理与顾客满意的关系

107、郑州发展物流业的区位优势研究

108、麦当劳的服务模式对现代餐饮业的影响分析

109、crm与供应链管理的关系

110、我国绿色物流发展探讨

111、我国第三方物流服务营销策略组合的探讨

112、物流企业的绿色运输战略分析

113、物流企业管理模式分析

114、第四方物流业趋势分析

115、物流系统成本控制策略分析

116、供应链管理提高企业竞争力策略研究

117、电子商务对物流企业的价值分析

118、信息技术在物流管理中的运用

第三方物流行业研究范文第9篇

2、制造企业生产物流合理化的研究

3、绿色物流管理的研究

4、现代采购管理对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探讨

5、第三方物流企业资源整合研究

6、中小物流企业竞争力研究

7、公路运输业对发展物流服务的研究

8、xx企业物流模式分析

9、制约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因素的研究

10、商业连锁企业配送中心运作研究

11、企业物流外包的战略决策和关系管理

12、郑州市物流业发展现状调查

13、xx企业配送体系的构建

14、中国物流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15、中国物流业的发展战略浅析

16、企业生产过程的物流效率浅析

17、准时采购模式在企业当中的运用

18、敏捷制造模式下的物流策略

19、应对供应链管理中不确定性的对策研究

20、企业运输优化方法探讨

21、生产企业物流中心的规划策略

22、连锁经营业的物流配送策略研究

23、零售企业物流配送浅析

24、企业销售物流管理研究

25、中小型生产企业采购管理研究

26、中国回收物流的发展策略

27、供应链节点企业的目标冲突的解决策略

28、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客户管理研究

29、全球物流业的发展趋势分析

30、供应合同对供应链管理运作的影响分析

31、论产品包装与物流运输的关系

32、物流管理与产品设计关系探讨

33、中国物流现状分析及改进策略

34、企业库存控制与生产物流的关系

35、物流运输工具(设备)选择对成本的影响

36、论库存管理方式对物流管理的影响

37、论公路运输建设与物流行业发展的关系

38、铁路运输方式在企业物流运输中的地位

39、asp在中小企业物流管理中的运用

40、物流配送行业在中国的发展前景

41、关于郑州港发展现代物流的思考

42、传统储运如何向现代物流转化方式探讨

43、第三方物流业发展中的存在的问题分析

44、从交易成本角度分析第三方物流的发展

45、中国第三方物流服务营销策略组合的研究

46、我国发展现代物流的企业战略选择

47、从运价的影响因素看我国公路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物流策略选择

48、推动公路港建设与现代物流中心的关系研究

49、电子商务环境下专业物流公司发展的探讨

50、电子商务与物流配送——探讨新经济与现代物流的关系

51、实施分销商一体化面临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52、中外物流配送业发展比较研究

53、论物流标准与物流发展

54、电子商务环境下第三方物流企业业务模式的研究

55、物流管理的现代化建设

56、物流技术对物流发展的影响

57、网上商店的物流配送研究

58、汽车行业零部件供应链管理的模式分析

59、服装企业物流创新与物流中心建设研究

60、快速消费品(fmcg)物流管理特点初探

61、我国零售商与供应商的关系透视

62、电子商务对物流的影响

63、中小企业管理的采购供应问题

64、供应链管理与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关系探讨

65、中国企业物流运作现状及发展战略探讨

66、绿色物流在国外的发展及我国的差距

67、供应链管理中的战略合作伙伴的选择问题

68、运输企业企业发展现代物流的策略

69、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现状及其制约因素分析

70、第三方物流在供应链整合中的作用

71、物流外包对企业运营的意义

72、第三方物流与第四方物流对比分析

73、降低企业物流运作成本的方式分析

74、第三方物流企业物流运作探讨

75、制造企业与商业企业物流运作的差别分析

76、大型零售商的配送策略选择

77、顾客价值与供应链管理的关系

78、供应链管理与企业竞争力的关系

79、供应链分销渠道与物流配送的关系

80、实施集装箱运输一体化研究

81、国际物流运作系统初探

82、xx企业库存管理问题分析与改进

83、论我国企业的物流外包问题

84、关于社会大物流合理化之探讨

85、信息技术在物流企业中的应用探讨

86、我国中小物流企业的发展前景分析及对策研究

87、文化差异对物流管理的影响

88、采购绩效评估指标的研究与分析

89、供应商关系管理问题的研究

90、企业物流成本控制途径分析

91、零售商-供应商伙伴关系实施中面临的问题

92、第四方物流及其发展策略研究

93、航运企业向现代物流转型的策略研究

94、货运企业发展第三方物流的经营战略

95、我国物流园区建设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96、xx企业仓储合理化途径与改进策略

97、物流企业的资源整合策略研究

98、在中国实施零售商共享库存面临的挑战

99、xx企业物流外包的决策分析

100、jit物流的企业联盟最优伙伴的选择研究

101、电子商务与物流配送关系研究

102、dell供应链运作模式对企业运作模式的启示

103、中国邮政如何迎接联邦快递和dhl的挑战?

104、我国物流企业品牌战略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105、我国第三方物流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

106、物流管理与顾客满意的关系

107、郑州发展物流业的区位优势研究

108、麦当劳的服务模式对现代餐饮业的影响分析

109、crm与供应链管理的关系

110、我国绿色物流发展探讨

111、我国第三方物流服务营销策略组合的探讨

112、物流企业的绿色运输战略分析

113、物流企业管理模式分析

114、第四方物流业趋势分析

115、物流系统成本控制策略分析

116、供应链管理提高企业竞争力策略研究

117、电子商务对物流企业的价值分析

118、信息技术在物流管理中的运用

第三方物流行业研究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第四方物流平台;双边市场;第三方物流组织;货主方

[中图分类号] F06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20- 0039- 03

0 引 言

自1998年美国埃森哲咨询公司提出“第四方物流”的概念以来,在短短的15年时间里,第四方物流以迅猛的态势在物流产业内发展起来。一些国际大型物流企业成功由第三方物流向第四方物流的角色转换,在国际物流产业中占据主要的市场份额。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的一些大型物流企业也开始了物流业务的整合运作,向第四方物流运作模式发展,并在与国内同行竞争的同时,建立了与国际第四方物流企业的竞争合作关系。

在第四方物流逐渐发展的过程中,一些学者也展开了对第四方物流的理论研究。通过对近几年相关学者对第四方物流研究结果的梳理,可以看出目前理论界对第四方物流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方面:①第四方物流的定义、特征及功能;②第四方物流的运作模式;③第四方物流的产生以及与第三方物流的绩效比较;④也有一些学者对第四方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进行了分析。

通过上面的阐述,可以看出目前第四方物流理论方面的研究大都集中于第四方物流概念运作以及企业平台运作层面,而对第四方物流企业组织建立之后竞争力如何提升以及在相关产业内的竞合策略则较为缺乏研究。本文基于双边市场理论的研究结论,对第四方物流平台的竞合行为进行分析,借以对中国第四方物流的发展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1 双边市场理论概述

1.1 双边市场的界定及主要类型

国内外的众多学者虽然对双边市场概念的描述存在差异,但大都已经达成了共识。双边市场组织不同于传统企业组织而独有的特征如下:存在双边用户及平台三方参与主体,平台为双边用户提供互补性的产品,双边用户间存在间接网络外部性,平台竞争力的关键不仅仅是价格水平更重要的是价格结构来决定。

关于双边市场的类型,理论界普遍接受的是Evans(2003)的分类方法,主要分为市场创造、受众创造、需求协调3种类型。市场创造型双边市场一般通过中介平台为双边用户提供交易信息和匹配服务,一般市场集中度较低;受众创造型双边市场主要是通过吸引观众、读者和网民等来拓展广告业务的传媒平台;需求协调型双边市场通过平台的整合匹配等专业技术来满足双边用户非对称的互补性需求,比如银行卡组织、操作系统平台等。

1.2 双边市场竞争策略研究现状

双边市场的竞合行为可以通过因定价传导机制、一体化行为引致的对双边用户规模的影响来分析。

1.2.1 均衡定价策略

在Armstrong、Rochet and Tirole等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我们了解到双边市场组织一般对双边用户采用非对称定价结构。在均衡状态下,平台价格总水平P=P1+P2不变(P1为一方用户价格,P2为另一方用户价格)。平台为了吸引足够的双边用户到平台中来,一般对具有较弱交叉网络外部性的一方制定较高的价格,而对具有较强交叉网络外部性的一方制定较低的价格,甚至负价格即补贴。由此平台对双边用户的定价结构呈现出一定的非对称性。胥莉、陈宏民、潘小军(2009)研究结论表明具有初始规模优势并且品牌价值评价高的双边市场通过设定更加倾斜的价格结构来削弱竞争对手。

1.2.2 一体化行为下定价策略

在企业采取一体化等竞争的情况下,平台的价格水平及价格结构均可能发生变化,进而平台双方的用户规模发生变化。董维刚(2011)基于单归属假设分析了产业间平台合作对固有收益的影响,得出结论:双边市场平台企业具有较强的跨产业合作的倾向并因此而获利,这与王小芳、纪汉霖(2011)的研究结论不谋而合。王小芳、纪汉霖(2011)通过引入互补品与平台之间的互补效应参数,基于用户部分多归属条件对双边市场平台组织的纵向一体化策略进行了分析,结论表明:当互补品与平台互补程度较低,平台纵向一体化策略有利可图;否则当互补品与平台互补程度较高时,平台缺乏纵向一体化的激励。

1.2.3 基于网络外部性的定价策略

双边市场的网络外部性分为组间间接网络外部性和组内网络外部性。网络外部性对平台的定价结构起到较大的影响作用。Bolt等人的研究结论表明双边用户的需求价格弹性可以通过间接网络外部性对平台定价结构会起到较大影响作用。另外Armstrong、Cailaud以及Doganoglu等许多学者在对双边市场定价策略的研究中均运用了间接网络外部性。除此之外,Belleflamme和Byugjoon等人对双边市场平台卖方组内网络外部性对平台定价策略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程贵孙(2010)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重点对双边用户的组内网络外部性对平台定价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结论表明平台竞争的获利水平以及定价结构受双边用户组内网络外部性的影响均较大。

2 第四方物流双边市场的要素分析

2.1 第四方物流平台的双边市场特征

第四方物流最初由埃森哲咨询公司提出,大部分学者也一直沿用其所作的定义“是一个供应链集成商,一个调配和管理组织自身的及具有互补性的服务提供商的资源、能力与技术,来提供全面的供应链解决方案的供应链集成商”。一般认为专门为社会提供某一部分物流职能的专业物流组织称为第三方物流,笔者认为能够整合具有互补职能的不同第三方物流业务从而提供增值服务的组织即可称为第四方物流。

对第四方物流竞争策略的深入研究较少,目前以双边市场视角所作的研究仅有2篇。首先关于第四方物流平台的双边市场特征,戴勇(2010)研究结论表明物流平台为双边用户提供相互依赖性的服务,同时双边用户之间存在交叉网络外部性。另外刘卫华(2011)对不同模式的第四方物流平台的定价策略进行了初步的分析。

2.1.1 相互依赖性的服务

由于物流产业内的诸多子产业组织在职能层面以及地理覆盖层面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因此在第四方物流平台的第三方物流职能供应方,承担不同职能的以及处于不同地域的企业组织之间存在较强的依赖性。

另外由于物流是从生产制造、商贸企业组织中由于专业化分工而分离出来的服务性职能,因此在第四方物流的双边用户之间也存在较强的依赖性,第三方物流组织依赖生产制造、商贸企业的需求而生存,同时生产制造、商贸企业依赖第三方物流组织而保持生产销售的连续供应。

2.1.2 间接网络外部性与组内网络外部性

正是由于第四方物流双边用户所独有的上述依赖性的服务使得第三方物流职能供应商与货主方之间产生正的组内网络外部性和组间间接网络外部性。正的组内网络外部性是指一边用户数量的增加不仅不会加剧竞争程度,反而会带动更多的同边用户加入到平台中来。间接网络外部性指货主方的数量会影响到第三方物流职能供应商是否加入到平台中来,而同时也受第三方物流职能供应方数量的影响。

2.1.3 固有收益与平台效用

第四方物流平台竞争的目的就是吸引更多的用户加入到平台中来,并可以制定有竞争力的价格水平和结构。而双边用户所关注的是平台能为其带来的固有收益的变化以及整合效用。第四方物流平台的固有收益是指货主方可以通过平台搜索到所需要的物流服务,而第三方物流方可以通过平台出售物流服务。对于双边用户来说,是否加入第四方物流平台,其所预计的固有收益不会有太大变化。但平台可以通过物流职能的延伸,比如物流金融、担保等技术来增加双边用户的固有收益水平。除此之外,双边用户更看重的是平台能为其带来的整合效用。货主方通过“一揽子”交易模式来降低对不同职能、不同地域的第三方物流交易的总成本,第三方物流方同样通过“一揽子”交易模式提高配装效率、降低空载空置率。

下面采用Hotelling模型,借鉴Armstrong研究理论,本文构建第四方物流的双边市场分析框架。

2.2 第四方物流平台的参与主体

双边市场的参与主体包括平台及双边用户。由于第四方物流平台参与主体具有不同于银行卡、媒体等平台组织的复杂性,这里有必要对第四方物流平台的参与主体进行说明。

2.2.1 平台组织

第四方物流由于发展的基础不同,存在多种形式,主要包括协同运作型、方案集成型、行业创新型和动态联盟型4种。分属不同形式的第四方物流组织的产业结构、行为、绩效存在很大差异。比如锦程物流网、青岛物流网、中国物流信息网、中国物流网、中国物通网等协同运作型的第四方物流信息中介平台属于市场创造型双边市场,由于进入壁垒较低导致市场集中度不高,竞争较为激烈,平台经济绩效较低。而一些由规模较大的第三方物流发展而来的第四方物流企业组织则基于智力资本和关系资本、对原有客户的拓展和整合服务的深化创新,以及完善的信息服务平台和在地理上具有一定规模覆盖的物流网点,一般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在市场格局上呈现垄断特征,属于具有网络特征的需求协调型双边市场,扮演方案集成商的角色。比如在国际上整合能力较强的俄罗斯过境运输总公司(SOJUZTRANSIT)担当西伯利亚大陆桥的总经营人,在运距、气温均不如中国境内的新欧亚大陆桥的情况下,仍在亚欧大陆多式联运产业内处于垄断地位。另外中国的宝供物流、传化物流等企业组织在一定的经济区域内也处于垄断地位。

2.2.2 第三方物流职能模块供应方

物流服务包括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和信息管理七大职能。每一职能模块均在不同程度上发展成为物流产业内的子产业。除此之外,物流产业内还衍生出一些辅助职能的子产业,比如物流设备工具生产、咨询培训等企业组织。为了便于研究,本文把由这些子产业一并归为物流服务职能供给方——第三方物流方。

在七大物流模块子产业中,运输子产业的功用和发展是独占鳌头的,发展势头较好的第四方物流企业组织以及排名靠前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组织大都由运输公司发展而来并以运输业务为基础职能。并且在中国铁路运输一直处于垄断地位,这为第四方物流对运输职能的整合增加了较高的交易成本。

2.2.3 货主方

第四方物流平台的货主方多为生产制造企业或商贸企业①。这些企业组织一般具有一定的地域特征,同时对物流的需求具有一种连贯、敏捷、持续的特征,因此呈现出在一段时期内与一两家第四方物流建立联盟的趋势。比如宝洁、雀巢、飞利浦等企业纷纷与宝供物流结成战略联盟。

3 第四方物流竞合策略

3.1 对第三方物流的整合策略

根据王小芳、纪汉霖(2011)在其研究中所采用的互补程度系数一说,第四方物流双边市场与一些物流服务职能的关系也呈现出由于各个物流职能之间互补程度高,采取分而治之,平台通过信息技术、物流管理技术对众多第三方物流企业组织进行整合匹配。因此在物流产业内,即便市场制造型的第四方物流企业处于垄断地位,也不会把提供运输、仓储等各种职能的第三方物流组织兼并过来。比如物流产业内的运输子产业、仓储子产业、包装子产业、信息管理子产业等,由于互补性较高,需要相互依存,第四方物流双边市场组织一般采取平台匹配或市场化下包的方式对这些子产业进行资源配置,在此过程中,第三方物流子产业业务分配量的大小取决于其市场势力。

第四方物流通过平台整合技术实现了双边用户在传统市场中所没有的平台整合效用,进而吸引双边用户到平台中来。

3.2 与其他产业间的融合策略

对于产品互补程度不高的其他产业,第四方物流可以采取业务或技术层面的融合策略。融合的手段可以采取技术购买、相互投资等一体化模式。

目前一些第四方物流平台组织为了可持续发展,开展了跨产业竞争合作业务,纷纷与物流产业外的生产制造企业、电子商务平台建立联盟。2010年5月阿里巴巴与UPS结成战略联盟;2011年12月顺丰等快递公司甚至通过与7-11等连锁超市建立联盟的模式发展终端网点;另有一些第四方物流组织融合了金融、媒体传播等技术对平台服务内容进行延伸。

综合来看,基于产品和技术的关联性不强,产业间平台业务与技术的融合类似于业务的创新,能增强平台双边用户的固有收益。

4 第四方物流发展的促进措施

第四方物流平台组织需要通过双边用户的规模扩大来提升间接网络外部性。但在双边市场建立之初,由于双边规模有限,平台定价水平较高,无法吸引到足够多的用户。比如中国的海铁联运由于成本高于海公联运,因此发展较为缓慢。而在国际上铁路运输要比公路运输便宜20%~30%。因此相关协调部门需要通过制度建设来打破“鸡生蛋”的问题,促进第四方物流平台的发展。

(1)政府可以通过税收减免、财政补贴等方式对类似于多式联运等有益于提升物流产业整合效率、提升区域竞争力的第四方物流平台的发展进行引导。

(2)政府可以通过立法对一些处于垄断地位的第三方物流组织进行规制,为第四方物流双边用户的拓展提供具有竞争力的产业环境。在这方面可以借鉴美国的成功经验。自20世纪80年,针对多式联运业务平台的发展,美国先后出台了包括《协议费率法》、《斯泰格斯铁路法》、《交错运输法案》以及《多式界面联运有效性法案》等一系列法律制度,用以确保美国多式联运平台得以迅速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赵广华.赢在供应链——第四方物流[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2]董维刚,许玉海,孙佳.产业间平台合作下的双边定价机制研究——基于对固有收益影响的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11(7):65-75.

[3]杨益华,赵梦华.国内外第四方物流理论述评[J].经济研究导刊,2010(24):152-153.

第三方物流行业研究范文第11篇

一年来,研究的情况如何?从今年征集的200多篇论文来看,基本上都在这10个方面。但有新的扩展,如突发事件中的物流研究、关于物流的数学模型与经济核算方法等。我认为特别取得较大进展的是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物流基础理论研究

对物流、物流产业、物流企业、企业物流、物流行业的基本概念,包括其内含与外延的研究;对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对供应链与物流、电子商务与物流、采购与物流相互关系的研究;物流系统论与物流价值论的研究;物流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的研究;物流与国际贸易的研究;物流与大通关的研究等等,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第二,物流企业与企业物流的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最多、最广,有一些新的突破,比如物流企业与企业物流成本研究,运作模式研究,物流外包研究,物流企业竞争力研究,工贸企业物流流程再造研究,传统运输与仓储企业向第三方物流服务转型研究,第四方物流研究,物流过程各方利益冲突的产生与解决方案研究等等。

第三,行业物流与区域物流研究

在编辑今年的《中国物流年鉴》时,我感到行业物流与区域物流的内容比较丰满,说明了各行各业都在关注物流的发展,如汽车物流、家电物流、药品物流、烟草物流、连锁物流、食品物流、粮食物流、邮政物流、港口物流、IT物流、服装物流、航空物流、交通物流以及长三角物流、珠三角物流、环渤海物流、中部物流、西部物流、开发区、保税区物流等等。交通部为此专门拨款1000万元。许多部门的研究开始从宏观层面向中观与微观层面展开。

第四,物流市场研究

物流市场如何形成,物流环境包括哪些要素,物流资源如何进入市场达到优化组合与合理配置,不同行业物流市场的供需分析,物流市场主体、客体、载体与中介组织的相互关系以及如何促进物流外包的研究等等。

第五,供应链管理研究

供应链管理是经济运行中一个新的模式,今后企业之间的竞争将被供应链之间的竞争所代替,供应链是什么,供应链管理的要素有哪些,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如何进行供应链设计,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关系等等,这方面的研究虽然相对还比较薄弱,但已经起步,并取得可喜进展。

第六,物流信息化与标准化研究

信息化与标准化都是中国物流发展中的瓶颈,是我们的薄弱环节,如何在物流业发展中充分应用各种信息网络技术,如何使中国物流标准化并与国际接轨,已有不少研究成果。

我认为,中国物流理论研究起步不晚,但存在的问题是研究不深不广,这几年物流业快速发展,更显得理论准备不足,实践走到了理论的前面,这是一个必须面对的现实,怎么办?作为物流理论工作者,应当迎难而上,勇挑重担,推进物流理论研究,使中国物流业的发展有一个较好的理论指导。这里应该提倡学术评论、批评与争论,营造一个鼓励创新的学术氛围。

下一步物流理论研究的重点是什么,我认为是以下十二个方面:

第一,物流基础理论与方法论研究

第二,物流经济学及学科建设研究

第三,物流发展的战略规划与相关政策的研究

第四,物流企业与企业物流研究

第五,物流信息化研究

第六,物流标准化研究

第七,行业物流与区域物流研究

第八,国际物流研究

第九,采购与供应链管理研究

第十,物流市场研究

第十一,物流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

第十二,应急物流与军地合作的战略研究

我希望,全国从事物流理论研究的同志们,在物流业发展的实践中,善于总结,勇于创新,把中国物流理论研究推向一个新水平,走向世界,确立自己的地位。

二、关于推进中国物流业发展的基本思路

如何推进中国物流业的发展,经过这几年的积极探索。我们认为,主要要抓好以下十个方面:

第一,制定中国物流发展大纲。要不要做这件事本身就有争论,但我很赞赏日本政府的做法,制定“综合物流施策大纲”与“新综合物流施策大纲”是十分必要与正确的,实践证明,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中国是一个转型国家,国家有一个物流发展大纲十分重要。这个大纲实际上是一个指导性意见,有目标,有措施,有要求,但完全不同于计划经济时期的规划。我们已参与了原国家计委组织的中国物流规划草案的起草。现在国家计委已改成国家发改委,我们强烈呼吁把这一工作继续下去,争取以国务院名义中国物流发展大纲。

第二,出台物流产业政策。原国家经贸委已着手调研物流业发展产业政策,有关部委也在研究行业物流的产业政策,一些省市在制定地区性物流规划时也出台了一些产业政策。这些产业政策涉及到市场准入政策、土地政策、税收政策、融资政策、标准化政策、投资政策、外资合作政策等等。但由于全国没有统一的政策,有些矛盾已十分突出。2003年全国政协专门组织一个小组调研物流问题,由石万鹏同志牵头,主要调研两大问题,一是中国物流业的管理体制,二是中国物流业发展的产业政策,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积极参与了这一工作。但根据历史的经验,国家统一出台一些政策比较难,我们主张先在地方上出台一些有利于物流业发展的地方性政策,同时在某些领域实现全国性的个别突破。我认为这是有可能的。

第三,推进以信息化、标准化为重点的物流现代化建设。信息网络化与标准化是现代物流技术发展两大关键,信息网络技术是现代物流生命线,而物流标准化则是促进整合、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的桥梁。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通过每年评选优秀案例来推进物流的信息网络化。对于物流标准化,已经成立全国物流技术标准委员会与全国物流信息标准委员会,秘书处分别设在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与中国编码中心。两个标委会已共同启动了建立物流标准体系表的课题。我们深信,在全国标准化委员会的领导下,中国物流标准化工作一定能扎扎实实的向前推进,但这要得到有关部门、行业与企业的大力支持。物流的现代化除信息化与标准化以外,还有两个重点,一个是物流管理的现代化,一是个物流技术装备的现代化,这两项也是非常关键的,我们必须给予高度重视。

第四,启动中国物流人才教育工程。2001年,我们提出了启动中国物流人才教育工程的设想,分三个层次,一是学历教育,二是继续教育,三是岗位培训。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与中国物流学会已开了三届全国高校物流教学研讨会,成立了中国物流学会人才培训专业委员会。在教育部支持下,已有47所大学开设了物流管理与物流工程专业,多层次、多模式、多目标的物流学历教育体系已初步形成。在职教育目前虽然比较混乱,但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巨大的需求,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在劳动部指导下,已制定物流师标准,并已。物流师培训明年将在全国规范运作。国外的一些物流师证书教育也在引进,作为一种补充。上岗资格培训目前还未启动,因为涉及的部门、涉及的岗位太多,需要专门研究。

第五,推动物流企业与企业物流发展,繁荣物流市场。中国物流业的发展需要政府推动,创造一种环境,特别是培育与发展物流市场的环境,使企业真正进入市场,企业在物流市场的运作水平决定一切。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通过评选“中国物流示范工程”与“中国物流实验基地”来以点带面,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同时通过物流企业与企业物流的发展来带动行业物流发展,推动区域物流发展,并与国际物流接轨。

第六,建立中国物流统计信息系统。物流统计是政府宏观决策的需要,是国内外物流企业市场预测的需要。一些地方已经做了不少积极的探索,上海已建立了统计体系,北京也进行了物流的调查。2002年,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已安排中国物流信息中心完成了全国物流信息统计系统研究。我们希望国家统计局把物流统计列入政府统计范围。同时,我们也在积极探索,在中国建立采购经理指数的可行性,已取得重要进展,另外为了给政府经济部门、给行业、给企业、给教学科研单位提供权威信息,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每年编辑出版《中国物流年鉴》与《中国物流发展报告》。

第七,抓好物流科技进步。现代物流业既然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现代物流中必然有科技生产力。在科技部支持下,已批准设立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科学技术奖,包括科技进步奖与科学发明奖。国家2020年科技中长期规划中,已把物流科技单列为服务业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已与团中央合作,在光华科技基金会下设立“中国物流发展专项基金”,宗旨就是推进物流科技的发展,希望得到全社会的支持。

第八,大力推进物流理论研究。理论来源于实践,反过来理论又指导实践。中国从1978年引进物流概念以来,物流理论研究一直没有间断过,但由于客观环境所限,难以深入,影响也不够广泛,在最近几年,物流理论研究才进入一个新阶段。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与中国物流学会通过每年一次的“中国物流学术年会”,通过“中国物流专家论坛”,通过专题理论研讨会,大力推进物流理论研究,在全国物流理论界的努力下,出现了百花齐放,欣欣向荣的景象。

第九,注重物流知识普及与舆论导向。要发展物流首先就要让大家知道什么是物流,懂得什么是物流才能知道怎么去干,怎样干得好。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与中国物流学会通过编辑出版物流读物,通过新闻单位加强物流知识普及,并进行正确的舆论导向,仅北京就有40多个新闻媒体参与了这一行列。现代物流业的兴起,有新闻出版部门的汗马功劳。

第十,加强物流界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现代物流业是全世界的产业,是一个整体,是庞大的系统工程。各个国家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都成立了物流行业组织,无论是企业,还是行业组织,还是大学,都需要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与国际物流协会,与国际采购联盟,与各国的物流与采购组织有着广泛的联系,并进行多方面的合作。除此之外,我们还加强了两岸四地物流界的交流与合作。国内许多机构也在进行这一工作,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绩。

三、关于物流专门人才

物流专门人才我认为可以作不同的区分。从学术与理论研究角度,可以有物流学科带头人,也可以有物流理论专家;从物流实践角度,可以有物流企业家,也可以有物流职业经理。总称物流专家。

我在《中国物流》一书中,推荐8位同志为中国第一代物流专家,他们是:李京文、徐寿波、吴润涛、王之泰、吴清一、张文杰、何明珂、王宗喜。我是从学术理论研究范围讲的,他们著书立说,有观点,有创新,对中国物流理论研究作出了贡献。与他们同期的还有一批人,如高博、张卓元、张济民、胡俊明、牟惟仲、张声书、钟志奇、周淑俊、秦毅、詹荷生、王嘉霖、虞和谦、张绪昌、李震中、胡怀邦、黄国雄、陈梅君等同志。推动物流理论与实践的著名经济学家有顾卓新、于光远、柳随年、刘国光、童大林等同志。还有一批有关部委的领导同志。他们都是推动中国物流起步的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最近这几年,中国的物流业快速推进,涌现出了物流理论研究的新人,他们年富力强,将逐步成为物流学科带头人,成为物流理论研究的骨干力量。比如王佐、汪鸣、刘秉镰、朱道立、宋远方、徐天亮、黄有方、王耀球、陈文玲、任兴洲、王薇、戴定一、许胜余、田学军、刘志学、范棣、桂寿平、鞠颂东、翟学魂、翁心刚、邬跃、沈绍基、马士华、张锦、索沪生、王国文、龙军生、刘凯、杨东援、杨长春、杨赞、骆温平、崔介何、董千里、缪立新、陆大明等同志。以上只是我接触的部分同志,还有些没有接触到,这里不可能全列出来。

第三方物流行业研究范文第12篇

关键词:第三方物流;汽车制造业;评价指标体系

中国已经逐渐发展为全球最大的汽车销售国,2011年我国累计生产汽车1841.89万辆,销售汽车1850.51万辆,汽车市场的不断扩大,促进了汽车行业的迅速发展。同时,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以及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日趋显著,迫使汽车生产企业追求更快的速度、更高的质量、更低的成本以及更加完善的服务,以期建立自己的竞争优势。而选择合适的第三方物流是现代汽车制造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渠道,它对降低企业的风险和成本,创造收益,使企业更加专注于自身核心业务等方面都有积极意义。

本文基于对汽车物流的特点及发展状况的研究,分析汽车物流的内涵,试着建立较为完善的汽车业第三方物流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希望能给汽车制造企业提供一些参考意见及帮助。

一、汽车制造业第三方物流的发展现状

汽车物流是对汽车制造企业进行集现代运输、仓储、保管、搬运、包装、产品流通及信息于一体的综合性物流管理,是沟通零件供应商、生产厂商、销售商、物流中心及最终用户等整个汽车产业链的纽带和桥梁,是实现汽车产业价值流顺畅的根本保障[1]。

由于汽车制造业是一个规模庞大的协同产业,使汽车物流成为一种复杂程度极高的物流活动[2],主要表现在:

1、零部件来源与生产工艺的离散、繁杂,对物流服务的及时性、准确性与柔性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

2、生产技术的复杂性决定了相配套的物流服务应当具备高度的专业性,例如:零件供应与配送物流需要专用的运输工具和器具,生产物流需要专业的零部件分类方法等。

3、汽车物流需要运用大量专用的运输和装卸设备,实现"准时生产"和"零库存",这些特殊性决定了汽车物流是一项高度资本密集、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的系统工程。

鉴于汽车物流的特点,对汽车制造企业而言,应当正确地选择专业性更强的物流合作伙伴,尤其是第三方物流,以更好地降低物流成本,提升管理与作业效率。国外的第三方汽车物流已发展到一定的水平,专业的汽车物流服务商都具有较为完备的运输服务网络,同时还有相应的高科技信息平台与之形成便捷的物流服务体系。我国汽车制造业的第三方物流服务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汽车物流高标准需求与物流服务商水平不足的矛盾还比较突出。虽然许多汽车制造企业已将部分物流业务外包,但仍受原有自营物流模式以及内部改革压力等众多因素的影响,不愿请第三方物流公司进行物流设计与运作;同时现有的许多汽车物流服务商规模小、功能单一、增值服务能力薄弱,无力承担专业化与全方位的第三方物流服务,这些都制约了汽车第三方物流市场的发展。

二、第三方物流选择与评价的研究概况

针对第三方物流的选择与评价问题,国内外学者作了不少相关的研究,例如在供应商选择方法上采取层次分析法(AHP)、数据包络分析法(DEA)、成本法(DBA)等,通过数学建模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在评价指标选取方面,通过对汽车汽车制造企业及其零部件供应商的调查,提出一系列评价指标体系与选择第三方物流服务商的步骤。这些研究对指导实践有很大的启发,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国内外的研究大多是以供应链上的服务商选择研究为主,专门针对汽车制造企业的第三方物流服务商研究较少。

2、针对汽车行业的评价指标体系不够全面,评价方法多只源于数据,不能充分考虑企业的需求,难免出现最终结果与实际不符的情况。

3、现有研究成果大多是在国外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评价指标和模型是针对一般情况而言,大多还是概念性的纯理论模型,对企业的适用性不够强。

在现实中,我国汽车制造企业在选择第三方物流服务商时也存在不少的问题,大多企业仍采用传统供应商选择和绩效评价指标,甚至有的企业只是简单的以价格作为主要的判断因素。因此有必要从长期的、战略的角度出发,结合企业自身特点去建立一套更完善、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

三、汽车制造业第三方物流服务商选择的原则

随着第三方物流供应商选择问题的发展和研究,建立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的任务越来越急迫。在实际操作中,除了遵循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一般性原则,如:科学性、客观性、易获性、全面性、易操作性等等以外,还需要体现专门为汽车制造企业选择第三方物流供应商的原则[3]。

1、第三方物流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必须体现服务型产品的特点,即服务质量是核心因素,必须保证物流服务的高效性。汽车制造企业早已实行了JIT生产模式、精益生产模式,这就要求物流供应商的服务也必须是准时制。

2、汽车物流是一个专业化综合性的物流系统,业务内容繁多,涉及合作关系网络庞大。因此,汽车制造企业应当选择物流业务集成度高、物流服务网络广、物流技术先进的第三方物流供应商,以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

3、由于汽车制造企业物流业务的专业性和复杂性,在评价选择第三方物流供应商时,企业会耗费较多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所以稳定的合作关系是汽车制造企业选择第三方物流供应商所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只有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才能确保企业获得持续的效益。

四、汽车制造企业第三方物流服务商评价指标的建立

物流服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因而对第三方物流供应商不能用单一的指标,而必须进行多角度、多透视点的评价,建立综合的指标体系。通过查阅一些专家学者在物流供应商选择和评价时所用到的指标,大致归纳整理如下表[4]:

根据对文献资料的分析整理,结合汽车制造业物流需求的特点及选择第三方物流的原则,本文建立了一套适合汽车制造业的评价指标体系:

该指标分为2层,第一层包括物流作业能力、技术能力、经营能力、合作联盟能力4项指标,第二层是第一层下属的子指标共12项。指标体系的详细分析说明如下:

1、物流作业能力维度:在此维度下,选取了物流作业质量、物流作业柔性和物流作业服务三个方面。第三方物流服务商提供的物流作业质量高,说明货损率低、事故率低以及作业的速度快,使第三方物流服务商能满足企业物流完好性的要求;而物流作业柔性,表明第三方物流供应商提供的物流作业灵活,能较好地应对企业的突况;物流作业服务是说明第三方物流服务商曾提供的服务受到过好评,即有很好的信誉、成功率高,得到了用户企业的肯定,设置该指标能够了解第三方物流服务商的经验。

2、物流技术能力维度:在此维度下,选取了技术设施设备、信息技术与信息系统、技术研发三个方面。技术设施设备反映了企业在物流技术设备方面的先进性,可使得第三方物流服务商能有更高效的工作能力;信息技术与信息系统则说明第三方物流服务商自身信息系统的完善性,以及与企业信息的兼容性,可使得第三方物流服务商能够给汽车制造企业提供更加准确、更加完善的物流服务;技术研发则确保了企业与时俱进的学习能力。

3、物流经营能力维度:在此维度下,选取了财务稳定性、服务质量、与汽车物流经验三个方面。财务稳定性这一点充分反应了第三方物流服务商的资金运作情况;服务质量则保证了企业的工作质量、满意度、货物破损率,到达及时率和企业信誉等,保证了物流质量;汽车物流经验则说明第三方物流服务商是否从事过汽车物流,是否有汽车物流的经验,保证第三方物流服务商与汽车行业的专业结合。

4、合作联盟能力维度:在此维度下,选取了协作能力、企业合作机制以及员工合作状况三个方面。协作能力保证了第三方物流服务商与合作企业共同面对突况的能力;企业合作机制则包含了企业的沟通平台、企业间的文化兼容性以及企业的战略匹配度,这些方面大大增加了第三方物流商与企业的合作可能;员工合作状况是指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员工是否有合作的意愿以及他们自身的素质是不是能够适应这种合作,若员工合作意愿强烈并且有较高的素质,说明他们有足够的能力来完成外包任务,这样第三方物流服务商与汽车制造企业就能更好地发展,并成为长期的联盟合作伙伴。

五、结语

随着汽车行业的迅速发展,选择合适的第三方物流供应商成为汽车制造企业的发展趋势和现实问题。在实践中企业常因评价指标与方法不够合理导致所选的物流供应商不理想,因此,本文从汽车物流的内在特点及发展现状着手,针对汽车制造企业选择第三方物流供应商的评价指标等问题提出建议。当然,在实践过程中,还需更多地结合企业自身特点进行研究,使理论不断完善和发展,从而更好地指导实践。

参考文献:

[1]姜姗.汽车企业物流服务评价指标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9,(19).

[2]赵映霞.第三方物流--汽车制造业的最佳选择[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4,(23).

[3]杨春梅.汽车制造企业第三方物流供应商评价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

第三方物流行业研究范文第13篇

关键词:物流外包;二元关系;第三方物流;制造企业;物流外包绩效

一、 引言

随着全球竞争的日益加剧和客户期望的逐步提高,企业迫于降低成本、改善服务和提高绩效的多重压力,纷纷进行服务外包,物流是最常被外包的服务之一。尤其是制造企业,通过将自身的物流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物流公司,可以在专注于核心竞争力的同时,获得外部的专业技能。根据估计数据,2009年~2011年西欧和美国企业利用第三方物流服务的增长速度在15%~20%之间(Gadde & Hulthén,2009),超过70%的西欧、美国和亚太平洋地区的企业从基本的运输服务到整个物流网络的控制,都曾有过外包的经验(Hsiao et al.,2010)。可见,物流外包在全球的发展趋势变得越来越强,其在世界范围内的重要性和发生率正在不断增加。

国外学术界在物流外包领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且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还在不断增加。从研究的地理范围看,对发达国家或地区的物流外包问题进行研究的文献较多,而针对发展中国家,尤其在中国情境下进行研究的文献相对较少。由于第三方物流行业在中国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大多数中国的制造企业不得不向其客户提供主要的物流服务,但必须认识到,与专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相比,制造企业在人力资源、客户服务和信息技术集成方面面临很多挑战(Rahman & Wu,2011)。从研究的主题来看,大多集中在物流外包的动机及结果,物流外包成功的关键因素,以及在特定行业中物流外包活动的主要类型等方面,而在物流外包领域的实证研究却是非常有限的。企业对第三方物流服务的利用是一项战略性决策,感知且定量分析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是非常必要的,但目前的研究成果显示的结论混乱模糊,一些企业通过物流外包确实获得了令人满意的绩效,但另一些企业则没有。

为了厘清国外物流外包研究的主要内容和观点,本文基于对相关文献的长期跟踪,对国外物流外包问题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评述,并在中国特殊的国情背景下指出未来颇具潜力的研究方向,以期为我国的物流外包研究及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二、 物流外包的定义与内涵

通常意义上的物流外包也指第三方物流,在相关文献中可以找到很多物流外包的定义和解释,但缺乏对物流外包概念统一的定义,学者们通常采用很多广义和狭义的方法来定义或解释物流外包。从广义角度而言,物流外包是指利用外部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执行传统上在组织内部执行的物流功能,包括全部的物流过程或者在这一过程中选定的任何物流活动(Lieb,1992)。狭义的物流外包则是指某些具有特色的物流功能外包和/或组织间物流外包关系的特征。例如,Berglund等(1999)强调,物流外包是指由物流服务商代表货主企业执行物流活动,除了运输和仓储的管理和执行,这些物流活动还可以包括信息服务、增值活动、客户服务,甚至是供应链管理等其他一些活动。Murphy和Poist(1998)提出,物流外包还要考虑合作双方关系的持续和双赢的本质。可见,狭义的物流外包假定在货主企业与物流服务商之间的关系建立之前,要满足几个特征才能将其定义为物流外包,这些特征包括提供更广泛的物流服务、长期持续、共同努力发展合作关系、提供客户化物流解决方案、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等。在物流外包的广义和狭义观点之间,Bask(2001)提出了一种折衷的观点,即将物流外包描述为:“供应链节点与第三方物流服务商之间的关系,在这里提供从基本服务到客户化的物流解决方案,双方之间的关系是短期或长期的,以实现效率和效力方面的目标”。这一定义被学者们广泛应用于当前的研究中,因为其清楚地指出物流外包的定义应包括企业与企业间的关系,充分体现了物流外包概念的本质。

但要指出的是,Bask(2001)把物流外包看作一组三元关系,涉及供应链中的买方、卖方和物流服务商。然而,这种三元关系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是一种正常的关系,因为大多数第三方物流关系仅局限于买方或卖方与物流服务商之间的二元关系,因此,本文认为,应将物流外包定义为一种二元关系,这种关系存在于货主(货物的买方或卖方)与供应链上的物流服务商之间,应研究的是物流服务商与买方或卖方之间的双向联系。

三、 物流外包的动机与优势

传统上企业决定外包大多基于以下三方面原因:削减成本、应对生产能力的短期不足、解决关键资源的匮乏问题。而最近的研究证明,物流外包的驱动力增加了更具战略性的内容,包括提高市场覆盖率、提升服务水平、增强柔性等,将其看作创造价值和赢得竞争优势的潜在源泉。本文将物流外包的优势总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1. 成本优势。物流外包可以带来很多与成本有关的优势,例如资产投资减少(将固定成本转变为可变成本)、减少劳动力、降低固定资产维持成本等(Bardi & Tracey,1991)。通常,企业认为物流外包的成本要低于在企业内部由自身进行相同的活动或功能所花费的成本,因为第三方物流公司的核心业务就是物流,它们的物流运作会比制造企业更有效,成本也更低。第三方物流公司可以帮助制造企业降低额外的运送成本、退货成本和丧失销售的成本,也可以帮助制造企业在满足客户需求的前提下,用更少的资产移动更多的物料。在某些情况下,合并库存和/或共享第三方物流公司的设施设备,也可以为制造企业节省成本。此外,一些第三方物流公司在优化配送网络和合并路线方面具备专业知识,可以利用专业设施和技术使库存实现合理化,提高运输工具的效率。

2. 运作优势。第三方物流公司还可以为制造企业带来运作方面的好处,包括降低库存水平、缩短订单循环期、缩短提前期、提高客户满意度等(Bhatnagar & Visw-anathan,2000)。另外,第三方物流公司能够帮助客户提高市场响应能力;借助第三方物流公司已有的设施、技术和人员,使客户更容易进行流程再造;第三方物流公司通过延伸其服务,帮助客户企业专注于核心竞争力;利用第三方物流公司的运输工具,更经济合理地处理客户企业的货物等,都被认为是物流外包的运作优势所在(Richardson,1992;Sahay & Mohan,2006)。

3. 战略优势。第三方物流公司在完成客户企业战略目标的过程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其提供的价值链服务包括:利用及时的配送和高质量的服务,提高企业服务水平;降低库存水平,实现更高的产品完好率、更少的顾客抱怨,提高订单的准确性,提升质量的一致性;客户企业的非核心业务如被第三方物流公司高效执行,核心业务能力因此而得到提升(Aktas & Ulengin,2005)。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企业进行物流外包不仅可以通过节约成本和减少投资,实现成本优势,更重要地,由于第三方物流企业拥有的技术和人力资本可以有效嵌入到制造企业的价值链中,通过增强快速响应能力和运作柔性,提高客户服务水平,从而进一步形成企业的差异化优势。

四、 物流外包决策的影响因素

外包决策是基于简单的“自制或外购”考虑,选择能够满足其需求的价格最低的外部企业。文献中对物流外包决策的影响因素进行过研究,这些影响因素大致可以归纳为:企业规模、行业类型、JIT生产模式等。一般认为,较大型的企业具有较充足的财政资源和规模经济优势,有利于进行外包;另一方面,小企业又往往需要利用外部服务和专业技能作为自身的补充(Razzaque & Sheng,2002)。行业类型是影响外包决策的另一个可能因素。Murphy和Poist(1998)发现,制造企业和商业企业在物流外包的数量和各种服务功能的利用方面存在显著差异。Bernard和Maltz(1992)通过对美国企业的实证研究也发现,在利用外包的过程中,食品/消费品、化工、卫生保健和汽车/汽车零配件四个行业之间存在显著区别,其中化工行业属于资本密集型成本结构,需要通过外包分担较大的潜在风险,因此对物流外包的热情是最高的。Rahman(2011)则研究发现,在澳大利亚物流外包排名第一的是汽车企业,其次是制药企业和化工企业。但也有学者认为,制造业和贸易业在大多数物流运作方面是相似的,只不过制造企业把物流作为其业务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更倾向于物流外包(Solakivi et al.,2011)。采用JIT生产模式也是促使企业决定是否进行物流外包的重要因素之一,JIT生产模式的复杂性和运作成本的要求促使企业利用外部资源作为其自身的补充(Sheffi,1990)。

可见,影响物流外包决策的因素较多,有企业层面的,也有行业层面的,即使是同一因素,在不同情境下的影响作用也是不同的。而且,以上这些影响因素大多适用于发达国家的企业,对于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处于转型经济期的中国未必适用。考虑到宏观层面的因素,如经济因素、文化因素、制度因素等,也可能影响到企业的物流外包决策,有必要在具体情境下对这些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五、 物流外包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尽管物流外包变得越来越重要,但是关于物流外包对客户企业绩效的影响并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很多研究显示,物流外包对企业绩效具有正向的影响,特别是在成本方面。例如,Sohail和Sohal(2003)对马来西亚企业进行调查后发现,第三方物流服务对客户企业的成本、战略绩效和顾客满意均具有正向的影响。Sahay和Mohan(2006)构建了一个研究框架,其中输入变量为企业特性,包括第三方物流的利用程度、物流外包的原因及影响;输出功能为企业未来对第三方物流服务的利用,其受到三个输入变量的影响。通过问卷调查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尽管印度的第三方物流实践仍处于发展初期,但利用第三方物流服务对企业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Rahman(2011)在澳大利亚对210家大型企业的物流/运营经理进行问卷调查后发现,澳大利亚企业利用第三方物流对其企业内部物流系统绩效产生了正向的影响。

但是,也有一些学者认为物流外包对企业绩效不产生任何影响。Hsiao等(2010)构建了一个不同水平的物流外包决策对物流服务绩效影响的研究框架,并以荷兰和台湾114家食品加工企业为样本,研究发现物流外包对物流服务绩效(运送可靠性、柔性和提前期)没有直接影响。Solakivi等(2011)对223家芬兰制造业和贸易业的中小型企业的调查结果显示,外包对物流绩效没有任何正向或负向的影响。他们认为,物流是留在企业内部还是外包出去,企业处理物流业务的效率都是相当的。这意味着,企业所处环境和外包决策的适应性可能是一个更重要的绩效驱动因素,而不是外包本身。

另有一些文献则指出,从事外包的企业可能失去对某些功能的控制和运作柔性,面临将企业专有知识暴露给供应商的潜在风险,而这些供应商未来可能成为企业的竞争对手。Boyson等(1999)甚至认为物流外包已经成为企业经营失败的根源。尽管很多组织采用物流外包来控制或降低成本,但一些证据表明,外包并没有如预期那样使成本得到降低,在某些情况下反而增加了成本(Aktas & Ulengin,2005)。有些企业甚至在最近的合同期满时,将外包的运输和仓储业务收回到企业内部。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物流外包带来的服务绩效不佳,例如物流中断、服务提供者专业知识不足、员工质量欠佳、缺乏客户反馈、物流服务商处理特殊产品需求和紧急状况的能力不足等。

应该指出的是,物流外包绩效是一个重要的战略性问题,但是在物流领域的文献中受到的关注极少。学者们对物流(服务)绩效和物流外包绩效的理解是存在分歧的,有的学者认为企业的物流绩效由自营物流绩效和外包物流绩效共同组成,物流外包绩效是指企业通过将物流活动及伴随的责任委托给外部的服务提供商所带来的被客户感知到的绩效(Deepen et al.,2008)。另外一些学者则将物流外包绩效等同于物流服务绩效,认为物流外包绩效是指长期关系中的合作双方彼此的物流行为,其一方面受到企业内部物流流程绩效的影响,另一方面受到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的外包绩效的影响,是通过两者的合力实现合作双方的效率、盈利能力和客户服务水平的提高和改善。由于物流外包的绩效结果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不同行业出现了模糊混乱的结论,加之学者们对物流外包绩效的多重定义和测量方法,造成理解上的困难。随着我国采用物流外包的企业越来越多,有必要在中国情境下对物流外包绩效的概念、影响因素和测量指标进行研究,以增强企业对物流外包的信心,进一步推动物流业与其他产业,尤其是制造业之间的互动发展。

六、 结论与未来研究展望

1. 结论。本文以物流外包为主题,围绕物流外包的定义与内涵、物流外包的动机与优势、物流外包决策的影响因素,以及物流外包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等方面系统梳理了国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并明确未来的研究方向。本文的研究结论是:(1)物流外包是货主(货物的买方或卖方)与供应链上的物流服务商之间的二元关系;(2)物流外包最根本的驱动力是降低成本,但目前增加了更具战略性的内容,物流外包在降低成本、提高运作水平和帮助客户企业实现战略目标等方面具有优势;(3)物流外包决策的影响因素包括企业规模、行业类型、JIT生产模式等,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这些因素的影响作用有所差异;(4)物流外包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存在正向、无影响和负向三种不同的结论。

2. 未来研究展望。

(1)已有研究大部分是在发达国家情境下进行的,在中国情境下针对物流服务商与客户企业之间的关系进行的研究则较少。仅有的少数文献只是冰山一角,缺乏对中国物流外包问题的全面剖析,尤其是对中国制造企业物流外包绩效的研究几乎没有。由于制度和文化方面的差异,我国企业与物流服务商之间的关系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发达国家情境下得出的结论可能不完全适用于我国。因此,有必要以我国本土的企业与物流服务商为对象,开展跨文化研究,以求为双方的合作提供指导。

(2)物流外包定义的本质是货主企业与物流服务商之间的二元关系,这种组织间关系强度或关系质量对实现更好的物流外包绩效必然造成一定的影响(Lai et al.,2013)。尽管在供应链关系管理中关系质量的重要性已经开始被了解,但在物流外包情境下这个问题还没有得到深入研究(Chu & Wang,2012)。尤其是在我国国情背景下,“关系”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因此未来有必要探索性地研究关系强度或关系质量对物流外包绩效的影响。

(3)已有研究没有深入探索物流外包对企业绩效影响的作用机制,物流外包与企业绩效之间可能并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而是存在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因此构建一个整合的模型,进一步揭示物流外包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可以解答前文一些令人困惑的研究结论,进而为设计物流外包的管理机制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Gadde L E and Hulthén K. Improving Logi- stics Outsourcing through Increasing Buyer-pro- vider Interaction.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 ent,2009,38(6):633-640.

2. Rahman S and Wu Y C J.Logistics Outso- urcing in China: The Manufacturer-cum-supplier Perspective.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n Interna- tional Journal,2011,16(6):462-473.

3. Aktas E and Ulengin F.Outsourcing Logist- ics Activities in Turkey.Journal of Enterprise Information Management,2005,18(3):316-329.

第三方物流行业研究范文第14篇

关键词:物流高级人才物流项目经理职业能力能力模型

物流业是兼有知识密集、技术密集、资本密集和劳动密集特点的外向型和服务型行业,物流运作链、商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贯穿其中。伴随着我国物流产业启航,多年来的蓬勃发展,对系统的物流知识、成功的物流经验、成熟的物流技术的呼声越来越响,对高层次的物流人才也更为渴求。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调查统计,预计到2010年大专以上物流人才的需求量约为30-40万人,且预测其每年需求量还将以15%的速度增长。

物流项目与物流项目经理的内涵诠释

现代物流企业已认识到物流项目是其当前和潜在的业务利润源。所谓物流项目是指融入先进的项目管理理论,借助成熟的项目管理技术,实施企业物流高效运作和管理的具体项目。通过成功的物流项目实施,可以实现企业一站式、贴身、延伸、增值服务,充分满足企业自身或他人的物流需求。物流项目运作借鉴了先进的项目管理理论,必然继承了项目管理的主要研究成果,其中包括对项目经理职责、权限等方面的研究。

服务于物流行业的物流项目经理是一种高级管理人才,他们在整个物流项目团队中居于核心地位,对物流项目全权负责,是关系物流项目成败的关键人物。然而,物流项目经理与传统的工程项目经理仍存在不同,主要有:职业特点不同,物流行业不像传统的工程项目源于单一的学科(工民建或相关学科),它涉及多方面交叉学科,由此也决定了物流项目经理这一职业具有面广、业博、技精的复合性特点。个人条件不同,我国物流项目经理所处的是新兴快速发展的行业,新行业和其职业的具体工作内容,均要求物流项目经理必须具备一些特殊背景和个人条件,也较传统工程项目经理有特殊要求和实质内涵。

职业能力相关研究概述

从文献检索结果来看,当前对职业能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职业技术类院校对学生职业能力及其培养方面的研究(包括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于1998年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对职业核心能力的分类),除此之外的其他研究甚少。从实践调查结果来看,对职业能力测验或职业能力倾向测验的研究占职业能力研究的八成以上。其中被大家广泛熟知的就是我国公务员选拔考试中的行政职业能力倾向测验。

通常,职业能力与职业活动相联系,包括个体身心素质、思想品质、职业道德、创业精神和知识、经验及技能等在内,是完成职业活动任务所需,并在特定的生产、技术、管理和服务等职业活动中具体体现出的个性心理特征。职业能力直接影响工作效率,对职业活动的效果、质量、速度等起决定性作用。本文研究的物流项目经理职业能力是特指在物流行业从事项目管理职业活动的项目经理所具有的职业能力。

需要指出的是,本文所界定的职业能力与其他学者研究的岗位胜任力,虽都以心理学及相关学科的理论为部分基础,并与职业岗位存在着一定的对应关系,还可能在某些研究中采用相似的研究分析方法,但二者仍有一些显著区别:职业能力与职业相联系,岗位胜任力与岗位相联系;职业能力不仅涉及当前静态的职业能力,还涉及动态的职业发展,岗位胜任力通常仅从当前岗位出发展开相应研究。

物流项目经理职业能力模型研究设计

(一)选取典型研究对象

本文选取第三方物流的货运企业的物流项目经理为研究对象,选取上海8家货代企业,它们在2007年中国货代物流百强企业评比中均榜上有名,其中有的已位于前20强。这些货代企业大都有较广的经营范围,包括进出口业务、项目与咨询服务,仓储与储运、供应链整合,涉及海运、空运、陆运、多式联运等,为国内外许多行业的诸多厂家提供服务,因此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典型性。

(二)确定研究方法

本文对物流项目经理职业能力分三个阶段研究,对应不同的研究方法。第一阶段:信息资料收集,采用个别访谈的方法,即通过对被调查企业的权威人士进行访谈,了解物流项目经理应当具备哪些职业能力。第二阶段:信息分析与整理,采用文献资料与综合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项目经理的相关资料研究,结合上一阶段的调查结果,形成本文的最初研究成果。第三阶段:反馈与修正,采用专家评价的方法,即将最初研究成果反馈给权威人士,请其逐项提出个人观点,在过半数权威人士的意见或建议下,做合理修正,最终形成本文的研究结果。

-

(三)研究结果描述

在与8家企业、12位专家的沟通和积极配合下,耗时3个多月完成了前述三个阶段的工作,形成了由6大项能力模块、19个能力单元、61个细分的能力要素组成的3级物流项目经理的职业能力模型体系(见图1,只绘制能力模快和能力单元),其能力模块(一级)、能力单元(二级)、能力要素(三级)及能力层级对应关系见表1。

在物流项目经理的职业能力模型体系的基础上,通过向专家近一步请教,按照分级培养物流项目经理的思路以及当前物流项目经理的具体情况,将每个能力要素细分为3~6级不等的级别,并通过相应的组合,构建了6级物流项目经理的能力模型,并依据物流项目经理职业能力,由高到低排列为A、B、C、D、E、F级。例如:表2为能力要素“需求满足”的分级情况,其中级别序号“1”-“6”依次对应A、B、C、D、E、F级的物流项目经理职业能力。表3为能力要素“关键节点把握”的分级情况,其中级别序号“1”对应A、B级物流项目经理职业能力,级别序号“2”对应C、D、E级物流项目经理职业能力,级别序号“3”对应F级物流项目经理职业能力。

结论

本文构建的物流项目经理职业能力要素和能力单元较多,如何借助科学的统计方法(如相关分析或独立性分析、主成份分析或聚类分析等)归类、合并、简化模型体系值得进一步研究。第三方物流的货运企业能否较好地适用本职业能力模型,还有待于做更大范围的实证研究。同时,该模型与第三方物流的非货运企业,以及物流行业的其他企业(非第三方物流)的项目经理职业能力模型存在哪些共性和个性,也有待做相关的对比研究。在本文的基础上,确立物流项目经理培养目标、建立和完善其职业能力培养体系和培养或培训效果评估等课题,是有效缓解物流高级人才短缺的基础和途径,同样也值得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丁俊发.展望“十一五”中国物流业的发展.中国市场,2006(15)

2.张晓燕.长三角物流人才需求及培养.经济师,2008(3)

第三方物流行业研究范文第15篇

关键词:第四方物流;理论;述评

中图分类号:F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4-0152-02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因特网的发达与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使得企业界发现信息科技在整合供应链管理服务上的重要性不断提升,他们对现代物流的需求也逐渐超过了原有的范围。同时,第三方物流业者也体会到除了在传统物流,如报关承揽、运输仓储、配送发货等领域的专业实力以外,还必须在信息技术、知识管理与策略联盟等方面加强,以迎战现代物流的发展趋势。学术界、管理顾问公司、第三方物流公司和最终客户都认为,物流管理的日益复杂和信息技术的爆炸性发展,使得供应链管理的过程中的的确确需要一个“超级经理”[1] ,第四方物流的提出正好符合这一需求。对于第四方物流,国内外都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但相比国外,国内对于第四方物流服务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还有一定的差距。本文从定义、优势、研究方法等几方面归纳整理出第四方物流理论并进行简要的评述,为进一步研究奠定一个理论基础。

一、第四方物流定义

对于第四方物流,虽说目前尚没有统一的定义,但下面是几种普遍存在的定义:第四方物流是指集成商们利用分包商,来控制与管理客户公司的点到点式的供应链运作 [2]。强调的第四方物流是一个具有集成各种知识的总承包商设计了总体方案;第四方物流负责传统的第三方安排之外的功能整合 [3] 。强调的第四方物流企业只是在第三方物流企业不擅长的领域,通过自己具有的集成的知识与技能从供应链的角度来为客户提供服务。第四方物流是一个集中管理自身资源、能力和技术并提供互补服务的供应链综合解决方案的供应者 [4]。第四方物流是一个供应链的集成商,它对公司内部和具有互补性的服务供应商所拥有的不同资源、能力和技术进行整合和管理,提供一整套供应链解决方案 [5]。强调的是第四方物流提供商利用各种互补性资源为顾客提供基于客户供应链的综合解决方案。显然,四个定义各有侧重,但都不全面。四个定义有着一些共同的观点,也存在着很大的分歧。共同之处在于:都认为第四方物流提供商具有提供综合物流解决方案的能力,通过优化客户所在的供应链来提供物流服务为出发点。最大的分歧是有关第四方物流服务商的角色和地位,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第四方物流的是组织策划者,不参与具体物流过程;另一种认为对第四方物流服务商是否参与具体的物流不作严格规定,只要是注重提供供应链物流解决方案的都可以算第四方物流。事实上,一方面,目前,不存在实力雄厚的纯粹的第四方物流服务商可以直接控制第三方物流服务商为其服务;另一方面,目前由于缺乏足够的信息能力,第四方物流服务商如果不参加具体的物流过程,将难以有效地实施供应链的物流优化。

本文综合上述学者的研究,将其定义如下:第四方物流是一种现代物流运作模式,它是指物流客户将整个供应链的物流管理外包给具有集成管理、信息技术、第三方物流运作等知识能力的第四方。即由第四方来拟定一套供应链总体解决方案,并负责对解决方案的实施过程进行监控与评价,以便提高供应链的整体运作绩效。第四方物流是一种物流运作模式,同时,也指代按照第四方物流方式运作的企业。

二、第四方物流的比较优势

第四方物流是在第三方物流不能满足客户日益提高的物流需求下诞生的,是物流运作模式的新发展,其优于第三方物流。两者的对比关系见下页表 [6]。

从下页表中可以看出,第三方物流由于受专业化的限制只能局限于某些物流功能的运作,不能满足现代供应链企业的全球化、个性化的物流服务需求。第四方物流由于集成了互补性资源,拥有多种知识和技能,能够以整个供应链为着眼点为企业做出战略规划,设计出综合性的物流方案,主要负责整体规划方案的设计。

可见,第四方物流和第三方物流是一种协同服务的关系,如果第四方物流和第三方物流截然分开,就很难成为解决供应链价值的最佳途径。

三、第四方物流的研究方法

对第四方物流研究,最初主要第四方物流应用实例的报道性,逐步转向理论高度的研究探讨,这些研究大体可以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从定性的角度论述第四方物流出现的原因、概念、分类、作用、功能特点、现状与发展趋势、实际运作方式及与第三方物流的区别与联系等。这些研究把第四方物流这种新型的物流服务介绍给我们,使我们对第四方物流有了初步的认识。Cooper,Lambert和Pagh(1997)认为供应链上需要有一家公司承担领导者的角色,由一个供应链领导者对整条供应链进行协调和监管,进而提出了第四方物流出现的可能性[7]。朱庆伟(2002)介绍了第四方物流的概念界定及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8]。杨宝军、李华增(2003)从价值链和战略管理的角度分析了第四方物流产生的必要性,并分析了第四方物流在供应链设计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及第四方物流供应商应具备的能力 [9]。刘舒燕、王飞洲(2004)分析了第四方物流的优点和发展第四方物流的前提条件 [10]。

第二类引入量化手段来研究第四方物流模式的具体运作问题。Bumstead和Kempton(2002)对从供应链管理角度对具体第四方物流的运作模式进行了分析,探讨了第四方物流的出现对供应链绩效的影响[11]。陈建清、刘文煌、李秀(2003)提出了第四方物流基于多维权重的有向图模型及算法,并用有向图模型研究第四方物流的工作机理 [12]。李奕(2004)分析了第四方物流存在和发展所依赖的微观环境,揭示第四方物流企业和它的主要竞争对手与合作伙伴之间相互的关系,并在这个基础上探讨第四方物流竞争优势的构建 [13]。

四、上述研究存在的不足

可见,第四方物流还未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对第四方物流的研究还处于一个探索性阶段。国内外大多都停留在对其概念界定、特点、出现原因与功能等定性的某一方面的单一研究上,对其定量的研究也仅仅从一般物流活动角度出发,很少能结合第四方物流这种具体的新型模式。同时,以上所提到的都只是对第四方物流的某些方而进行的阐述,并没有对第四方物流进行系统的论述。对于第四方物流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运作模式?为什么会产生第四方物流? 它与第三物流的关系?企业发展第四方物流条件是否成熟?如何组建第四方物流企业?如何高效地运作第四方物流企业?第四方物流企业运作中的所遇到到主要问题及其解决方案等等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黄蓓.新的天地――第四方物流[J].市场周刊,2008,(2).

[2]周丹.缝隙中生存的中国第四方物流市场的破局分析[J].中外管理导报,2002,(4):43-45.

[3]刘伟.第四方物流的运作模式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2003.

[4]张新,田澎.第四方物流及对物流规划功能的外包[J].工业工程管理,2002,(2):38-40.

[5]Bade.Douglas,Mueller,Jansk.New for the millennium:4PL[J].Transportation and Distribution,1999,(2):78-80.

[6]浦永平.第四方物流理论及其应用研究[D].南京:江苏大学,2005.

[7]Martha,C.Cooper,Douglas M.Lambert,Janus D.Pagh.Supply Chain Management:More Than a New for Logistics[J].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1997,(1):11-13.

[8]朱庆伟.第四方物流[J].物流科技,2002,(6):35-37.

[9]杨宝军,李华增.第四方物流剖析[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3,(3):49-51.

[10]刘舒燕,王飞洲.第四方物流核心竞争力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4,(6):90-92.

[11]Jon Bumstead,Cannons Kempton.From 4PL to Managed Supply-Chain Operations[J].Logistics &Transport Focus,2002,(4):18-24.

[12]陈建清,刘文煌,李秀.第四方物流中基于多维权的有向图模型及算法[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3,(3):45-59.

[13]李奕.第四方物流企业竞争优势研究[J].物流科技,2002,(111):25-29.

The Fourth Party Logistics――The Domestic and Abroad Literature Review

YANG Yi-hua1,ZHAO Meng-hua2

(1.Guangzhou Railway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Department of Mass Transit,Guangzhou 510430, China;

2.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X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Xi’an 710054,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