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对民办高等教育的认识范文

对民办高等教育的认识范文

对民办高等教育的认识

对民办高等教育的认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民办高等教育;政策;原因分析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2012年度研究项目《民办高等教育政策发展研究》(课题批准号:2012-QN-293)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探根寻源:解析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政策缺陷的深层次原因

收录日期:2013年3月15日

国家最初兴办民办高等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弥补教育资源不足和缓解高等教育财政紧缺,是替政府分担责任,理应得到政府的鼓励和支持。但如今,政府民办教育政策不合理,民办高等教育受不公平对待,已经严重阻碍民办高等教育健康发展。

民办高等教育政策中存在的多种问题导致民办高等教育政策理想与现实不符,甚至错位,失去了原本的效度。那么,民办高等教育政策问题的根源何在?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层面的原因:

一、对民办高等教育政策认识不清

1、传统教育意识与观念的束缚。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长期积淀而成的传统教育意识与观念对教育政策选择的影响作用特别明显,而且往往超过了其他的制约因素。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高等教育是公办教育“一统天下”,在这种大“公”无“私”的格局下,“一切要遵循计划”、“越公越好”便变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而作为市场经济的产物,民办教育一开始就被视为“异类”,长期得不到教育主管部门和各级行政部门的重视,处于“可有可无”的境地。在这种传统教育意识与观念的束缚下,大家不但对民办高等教育不关心、不重视,而且对民办高等教育政策也无所谓、漠然置之。即使到了现在,仍有一部分教育行政人员认为国家发展民办高等教育只是一时的权益之计,国家的民办高等教育政策也只是临时的、过渡的应急措施。由于这种认识上的偏见,我国的民办高等教育总是“政策跟着现实跑”,出现什么问题就出台什么政策,制定的政策不但随意性大、系统性差,而且制定时也缺少必要的程序,致使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政策不系统、不完善,也缺乏必要的前瞻性和指导价值。

2、对民办高等教育政策的本质认识不清。目前,我国各级政府对民办高等教育政策的本质认识不足,最初制定民办高等教育的目的主要在于缓解高等教育资源的不足,为政府分忧。所以,政府在我国高等教育压力相对得到缓解的情况下,就忽视了民办高等教育政策真正的本质所在――解决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中的实际问题,促进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这种认识不清,使得政府在制定和执行相关民办高等教育政策时出现偏差,民办高等教育所遇到的实际困难总得不到政策有效的回应和落实,而相关的管制和限制却很多,并被严格执行。所以,这是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政策教育公平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

3、对民办高等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民办高等教育事业从勃兴到迅速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积累了有益的经验,改变了政府单一的办学体制,开创了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办学的新格局。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到今天,以其自身的生命力和价值逐渐得到了社会的认可,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中的一支新的生力军。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受“官尊民卑”、大一统等观念的影响,民办高等教育并没有受到国家的重视,反而被政府视为另类,处于“二等公民”的尴尬境地,其地位和作用得不到应有的认可和发挥。

二、政策缺乏总体规划和合理发展布局

1、政策目标不具体、不明确。一项好的政策往往是政策目标具体明确,政策措旄和行动步骤非常清晰。而那种政策模棱两可、含糊不清的现象,往往会导致政策的随意变通。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政策法规,其条文多为原则性、实体性的规范,没有多少程序性的规范,还只是对民办高等教育领域内一般行为准则的总结,因而比较抽象,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缺少合法有效的权力监督和权利保障机制。

此外,政策的不明确、不具体使得政策执行者有了更多“灵活变通"的可能,造成了政策的严重失真。我国的政策法规对民办高等教育的产权界定一直比较模糊。例如,我国的《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民办学校对举办者投入民办学校的资产、国有资产、受赠的财产以及办学积累,享有法人财产权。”“在民办学校存续期间,所有资产由民办学校依法管理和使用,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占。”从相关的规定中可以看出,民办教育的出资人不能享有其所投入资产的产权,而民办学校只是一个法律意义上的实体,究竟由谁代表学校处理财产问题并不明确。正是由于产权界定的不明确,造成了政策的失真,导致许多民办高等教育的出资者、举办者出现了营利行为和违规操作的发生。

2、政策缺乏总体规划和合理发展布局。对发展民办高等教育,国家明显缺乏总体规划和长远考虑,没有明确的发展目标,也缺乏具体、有效的发展措施,主观经验决策方式大量存在,使得民办高等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处于无序发展的状态之中。

政策的制定需遵循一定的程序,民办教育政策也不例外。可遗憾的是,我国民办教育政策的制定,大都处于消极被动的状态,总是有了问题才制定政策,政策制定程序不够规范。一般地,教育政策的制定需要经过四个阶段,即确定政策目标、拟定政策方案、方案论证、颁布实施等。而我国民办教育政策的制定,由于主观上的认识和客观上的立法技术不高等原因的限制,并未严格按照这一程序进行。有的政策在制定时缺少必要的调查研究和分析论证,有的没有翔实的方案论证,从而使制定的政策缺乏应有的效度,在实施中失真,甚至名实不符。

三、没有完整的民办高等教育法规体系

成功的公共政策必定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单独的一项政策很难真正解决公共问题。民办高等教育是一个复杂和庞大的命题,他的解决必须依靠民办高等教育的政策系统而不是单独的政策法规。

政策系统是一个由政策主体系统、政策支持系统、政策反馈系统三个子系统构成的政策巨系统,涉及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各类相关政策机构及其运行机制。民办高等教育政策是公共政策的一部分,因此,成熟的民办高等教育政策应该包括以上三个子系统。这三个子系统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正是由于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政策在系统化建设上的缺失,造成了政策制定不合理、执行不到位、反馈不客观等问题。民办高等教育不能充分表达它们对政策的意见,不能参与到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来,无法很好地保障和争取自己的合法权利,因此民办高等教育政策系统化的不完善是民办高等教育政策教育公平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法制体系的不完善,首先体现在不同法律对同一问题口径不一,从而造成执法行为的碰撞与冲突。例如,我国的《民办教育促进法》中规定:“民办学校享受国家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而我国的《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则要求民办非企业单位必须要缴纳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

由于国家对民办高等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中的地位和特性一直未能得到认可和确认,所以还没有制定出发展我国民办高等教育事业的具体、有效的扶持措施,其主要依靠的仍然是“命令”、“通知”、“指示”、“会议纪要”等行政手段,使得“行政高于法”,造成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情况时有发生,并且常常是“立法跟着现实跑”,等出现问题的时候才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这种做法成为严重制约我国民办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四、政策执行者自身的缺陷

政策执行者通常身兼执行者和目标群体双重角色,经常处于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体利益的矛盾之中。当前,民办高等教育政策的执行者主要有两类:一是国家及地方政府和相关教育主管部门;二是民办学校的举办者。作为不同的利益主体,他们对民办教育政策的关注点各有不同,也倾向于从自身利益出发去解读和贯彻民办教育政策。如此,民办教育政策在实施中难免失真,甚至背离政策的预期目标。

五、政策执行缺少完善的监督评估体系

我国的民办教育政策还缺少完善的监督评估体系。因为没有有力的监督评估体系,一些政策执行者我行我素,将民办教育政策玩弄于股掌,对于有利于自己的政策大加宣扬,对于不利于自己的政策要么避而不谈,要么人为“篡改”、“替换”,为自己的利益服务。如此,同样的政策,在十个不同的利益主体眼中,就有十种版本,从而产生十种截然不同的实施效果。

1、政策的监督不力,还没有建立一个完善的监督评估体系。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监督,实际上就是对民办高等教育设置政策的制定、执行等活动状态进行监督,以深入调查、分析政策运行过程的情况,进而采取措施纠正政策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错误和偏差,以及对违反政策的责任人给予惩罚,旨在保证民办高等教育政策内容的合法性和政策结果的有效性。此外,我国目前还没有单独建立一个针对于民办高等教育的监督评估体系,对民办高等教育的评估管理也是由不同的行政部门负责,一直沿用与公办学校相类同的评估目的、原则和标准,而没有考虑到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特点和其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定位、地位与作用;另一方面,社会对民办高等教育进行监督的渠道尚不完善,由于缺乏权威性的民间中介机构,使得我国民办高等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机制难以真正建立,从而不利于政策的有效执行。

2、缺乏对政策制定活动的监督。民办高等教育政策制定的监督,是指对民办高等教育政策制定过程中的信息收集、政策制定主体选择、政策制定程序、政策决策等政策活动状态的监督,以保证政策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保证政策的实际效果达到预期政策目标的要求,尽量减少决策失误。从理论上讲,由于政策决策者代表利益的局限性,掌握信息的有限性,用以指导决策的理论存在一些不正确性,因而制定的政策难免出现错误和偏颇。在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政策制定过程中,有关政策制定信息的收集、政策主体成员的选择、政策方案的选取等都由政府单方面说了算数,政策制定过程缺乏必要的听政,其透明度不高,因而对于可能违背政策制定基本程序和政策制定者的谋利行为都缺乏必要的监控。

3、缺乏对政策执行活动的监督。民办高等教育政策执行监督,是指为了民办高等教育政策执行的准确性、全面性而实施的监督,以防止抵制、违反、滥用政策的现象发生和及时纠正政策执行的偏差。由于政策执行者的价值取向、个人及其所代表的利益和认识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常导致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发生误解、曲解、滥用和抵制等现象。目前,一方面由于缺乏对政府行为的有效监督和制约,政府官员的意愿就很容易演变为政策,致使民办高等教育层次和种类结构不合理;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对民办高等教育的有效监督,一些地方政府不顾教育的公益性,把民办高等教育办成了单纯赢利性的机构、从而使得民办高等教育的教育质量不高、特征不鲜明。

六、政策执行中,辅助政策资源投入严重不足

任何政策的执行都需要消耗一定的政策资源,主要是经费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和权威资源。国内外许多政策研究的专家学者,都把政策资源列为影响政策执行有效性的重要因素。在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政策的执行过程中,无论是肢解政策,选择性执行,还是搁置政策,象征性执行,抑或是曲解政策,替换性执行,其罪魁祸首就是政策资源投入严重不足,尤其是人力资源和权威资源的投入严重不足。

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一个高层次专门管理民办高等教育的机构,仅是在教育部教育发展司中设有一个社会力量办学管理办公室。由于机构不全,普遍缺少编制,工作人员流动性较大。一般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专职管理干部仅为1~2人,甚至1人兼职,管理人员奇缺,管理任务繁重,不少地方处于只批不管的状态。像陕西省设有专门的民办教育管理机构,正式的编制也只有4人,然而要面对20所民办高等教育和80多所其他层次的民办学校,人力资源严重不足。

另外,政策执行活动的基本特点,是需要很多人的共同活动,而共同活动的首要条件就是要有一个能够处理一切所管辖问题、并起支配作用性的权威。然而,我国民办高等教育从中央到地方,其教育行政部门都还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管理体系。从中央一级来看,原来民办高等学校是由教育部成人教育司分管的,机构调整之后,教育部高教司的远程教育处和综合处主要分管民办高等教育的教学管理和人才培训,而教育部的发展规划司则成立了一个社会力量办学办公室,其职能是:(1)研究制定社会力量办学的方针、政策、规章,在办学体制、办学资格等方面指导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对社会力力量办学的管理工作;(2)根据《社会力量办学条例》的规定,具体负责办学许可证的样式设计和印刷的组织工作,负责国家高等教育文凭考试资格的认定管理工作;(3)筹建并管理国家社会力量办学表彰奖励基金。从其职能中可以看出,社会力量办学办公室只负责民办教育有关政策的制定以及民办高等教育宏观发展的指导,而没有评估与监督民办高等教育的责任。民办高等教育的办学则由高教司与规划司共管,高教司主要分管民办高等教育的教学设置和人才培养,规划司则分管民办高等教育教学以外的事务,可见这两个部门都没有管理民办高等教育的绝对权威。但是,作为一个教育管理机构,很多方面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而目前我国民办高等教育这种分部门管理的现象,很容易造成“两司”都管都不管的状态,直接造成了政策执行过程中的权威性资源不足。

主要参考文献:

[1]王萍.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政策解读[D].兰州大学,2009.

对民办高等教育的认识范文第2篇

民办高等教育政策中存在的多种问题导致民办高等教育政策理想与现实不符,甚至错位,失去了原本的效度。那么,民办高等教育政策问题的根源何在?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层面的原因:

一、对民办高等教育政策认识不清

1、传统教育意识与观念的束缚。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长期积淀而成的传统教育意识与观念对教育政策选择的影响作用特别明显,而且往往超过了其他的制约因素。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高等教育是公办教育“一统天下”,在这种大“公”无“私”的格局下,“一切要遵循计划”、“越公越好”便变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而作为市场经济的产物,民办教育一开始就被视为“异类”,长期得不到教育主管部门和各级行政部门的重视,处于“可有可无”的境地。在这种传统教育意识与观念的束缚下,大家不但对民办高等教育不关心、不重视,而且对民办高等教育政策也无所谓、漠然置之。即使到了现在,仍有一部分教育行政人员认为国家发展民办高等教育只是一时的权益之计,国家的民办高等教育政策也只是临时的、过渡的应急措施。由于这种认识上的偏见,我国的民办高等教育总是“政策跟着现实跑”,出现什么问题就出台什么政策,制定的政策不但随意性大、系统性差,而且制定时也缺少必要的程序,致使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政策不系统、不完善,也缺乏必要的前瞻性和指导价值。

2、对民办高等教育政策的本质认识不清。目前,我国各级政府对民办高等教育政策的本质认识不足,最初制定民办高等教育的目的主要在于缓解高等教育资源的不足,为政府分忧。所以,政府在我国高等教育压力相对得到缓解的情况下,就忽视了民办高等教育政策真正的本质所在——解决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中的实际问题,促进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这种认识不清,使得政府在制定和执行相关民办高等教育政策时出现偏差,民办高等教育所遇到的实际困难总得不到政策有效的回应和落实,而相关的管制和限制却很多,并被严格执行。所以,这是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政策教育公平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

3、对民办高等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民办高等教育事业从勃兴到迅速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积累了有益的经验,改变了政府单一的办学体制,开创了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办学的新格局。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到今天,以其自身的生命力和价值逐渐得到了社会的认可,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中的一支新的生力军。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受“官尊民卑”、大一统等观念的影响,民办高等教育并没有受到国家的重视,反而被政府视为另类,处于“二等公民”的尴尬境地,其地位和作用得不到应有的认可和发挥。

二、政策缺乏总体规划和合理发展布局

1、政策目标不具体、不明确。一项好的政策往往是政策目标具体明确,政策措旄和行动步骤非常清晰。而那种政策模棱两可、含糊不清的现象,往往会导致政策的随意变通。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政策法规,其条文多为原则性、实体性的规范,没有多少程序性的规范,还只是对民办高等教育领域内一般行为准则的总结,因而比较抽象,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缺少合法有效的权力监督和权利保障机制。

此外,政策的不明确、不具体使得政策执行者有了更多“灵活变通"的可能,造成了政策的严重失真。我国的政策法规对民办高等教育的产权界定一直比较模糊。例如,我国的《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民办学校对举办者投入民办学校的资产、国有资产、受赠的财产以及办学积累,享有法人财产权。”“在民办学校存续期间,所有资产由民办学校依法管理和使用,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占。”从相关的规定中可以看出,民办教育的出资人不能享有其所投入资产的产权,而民办学校只是一个法律意义上的实体,究竟由谁代表学校处理财产问题并不明确。正是由于产权界定的不明确,造成了政策的失真,导致许多民办高等教育的出资者、举办者出现了营利行为和违规操作的发生。

2、政策缺乏总体规划和合理发展布局。对发展民办高等教育,国家明显缺乏总体规划和长远考虑,没有明确的发展目标,也缺乏具体、有效的发展措施,主观经验决策方式大量存在,使得民办高等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处于无序发展的状态之中。

政策的制定需遵循一定的程序,民办教育政策也不例外。可遗憾的是,我国民办教育政策的制定,大都处于消极被动的状态,总是有了问题才制定政策,政策制定程序不够规范。一般地,教育政策的制定需要经过四个阶段,即确定政策目标、拟定政策方案、方案论证、颁布实施等。而我国民办教育政策的制定,由于主观上的认识和客观上的立法技术不高等原因的限制,并未严格按照这一程序进行。有的政策在制定时缺少必要的调查研究和分析论证,有的没有翔实的方案论证,从而使制定的政策缺乏应有的效度,在实施中失真,甚至名实不符。

三、没有完整的民办高等教育法规体系

成功的公共政策必定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单独的一项政策很难真正解决公共问题。民办高等教育是一个复杂和庞大的命题,他的解决必须依靠民办高等教育的政策系统而不是单独的政策法规。政策系统是一个由政策主体系统、政策支持系统、政策反馈系统三个子系统构成的政策巨系统,涉及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各类相关政策机构及其运行机制。民办高等教育政策是公共政策的一部分,因此,成熟的民办高等教育政策应该包括以上三个子系统。这三个子系统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正是由于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政策在系统化建设上的缺失,造成了政策制定不合理、执行不到位、反馈不客观等问题。民办高等教育不能充分表达它们对政策的意见,不能参与到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来,无法很好地保障和争取自己的合法权利,因此民办高等教育政策系统化的不完善是民办高等教育政策教育公平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法制体系的不完善,首先体现在不同法律对同一问题口径不一,从而造成执法行为的碰撞与冲突。例如,我国的《民办教育促进法》中规定:“民办学校享受国家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而我国的《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则要求民办非企业单位必须要缴纳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

由于国家对民办高等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中的地位和特性一直未能得到认可和确认,所以还没有制定出发展我国民办高等教育事业的具体、有效的扶持措施,其主要依靠的仍然是“命令”、“通知”、“指示”、“会议纪要”等行政手段,使得“行政高于法”,造成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情况时有发生,并且常常是“立法跟着现实跑”,等出现问题的时候才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这种做法成为严重制约我国民办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四、政策执行者自身的缺陷

政策执行者通常身兼执行者和目标群体双重角色,经常处于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体利益的矛盾之中。当前,民办高等教育政策的执行者主要有两类:一是国家及地方政府和相关教育主管部门;二是民办学校的举办者。作为不同的利益主体,他们对民办教育政策的关注点各有不同,也倾向于从自身利益出发去解读和贯彻民办教育政策。如此,民办教育政策在实施中难免失真,甚至背离政策的预期目标。

五、政策执行缺少完善的监督评估体系

我国的民办教育政策还缺少完善的监督评估体系。因为没有有力的监督评估体系,一些政策执行者我行我素,将民办教育政策玩弄于股掌,对于有利于自己的政策大加宣扬,对于不利于自己的政策要么避而不谈,要么人为“篡改”、“替换”,为自己的利益服务。如此,同样的政策,在十个不同的利益主体眼中,就有十种版本,从而产生十种截然不同的实施效果。

1、政策的监督不力,还没有建立一个完善的监督评估体系。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监督,实际上就是对民办高等教育设置政策的制定、执行等活动状态进行监督,以深入调查、分析政策运行过程的情况,进而采取措施纠正政策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错误和偏差,以及对违反政策的责任人给予惩罚,旨在保证民办高等教育政策内容的合法性和政策结果的有效性。此外,我国目前还没有单独建立一个针对于民办高等教育的监督评估体系,对民办高等教育的评估管理也是由不同的行政部门负责,一直沿用与公办学校相类同的评估目的、原则和标准,而没有考虑到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特点和其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定位、地位与作用;另一方面,社会对民办高等教育进行监督的渠道尚不完善,由于缺乏权威性的民间中介机构,使得我国民办高等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机制难以真正建立,从而不利于政策的有效执行。

2、缺乏对政策制定活动的监督。民办高等教育政策制定的监督,是指对民办高等教育政策制定过程中的信息收集、政策制定主体选择、政策制定程序、政策决策等政策活动状态的监督,以保证政策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保证政策的实际效果达到预期政策目标的要求,尽量减少决策失误。从理论上讲,由于政策决策者代表利益的局限性,掌握信息的有限性,用以指导决策的理论存在一些不正确性,因而制定的政策难免出现错误和偏颇。在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政策制定过程中,有关政策制定信息的收集、政策主体成员的选择、政策方案的选取等都由政府单方面说了算数,政策制定过程缺乏必要的听政,其透明度不高,因而对于可能违背政策制定基本程序和政策制定者的谋利行为都缺乏必要的监控。

3、缺乏对政策执行活动的监督。民办高等教育政策执行监督,是指为了民办高等教育政策执行的准确性、全面性而实施的监督,以防止抵制、违反、滥用政策的现象发生和及时纠正政策执行的偏差。由于政策执行者的价值取向、个人及其所代表的利益和认识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常导致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发生误解、曲解、滥用和抵制等现象。目前,一方面由于缺乏对政府行为的有效监督和制约,政府官员的意愿就很容易演变为政策,致使民办高等教育层次和种类结构不合理;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对民办高等教育的有效监督,一些地方政府不顾教育的公益性,把民办高等教育办成了单纯赢利性的机构、从而使得民办高等教育的教育质量不高、特征不鲜明。

六、政策执行中,辅助政策资源投入严重不足

任何政策的执行都需要消耗一定的政策资源,主要是经费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和权威资源。国内外许多政策研究的专家学者,都把政策资源列为影响政策执行有效性的重要因素。在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政策的执行过程中,无论是肢解政策,选择性执行,还是搁置政策,象征性执行,抑或是曲解政策,替换性执行,其罪魁祸首就是政策资源投入严重不足,尤其是人力资源和权威资源的投入严重不足。

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一个高层次专门管理民办高等教育的机构,仅是在教育部教育发展司中设有一个社会力量办学管理办公室。由于机构不全,普遍缺少编制,工作人员流动性较大。一般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专职管理干部仅为1~2人,甚至1人兼职,管理人员奇缺,管理任务繁重,不少地方处于只批不管的状态。像陕西省设有专门的民办教育管理机构,正式的编制也只有4人,然而要面对20所民办高等教育和80多所其他层次的民办学校,人力资源严重不足。

对民办高等教育的认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民办高校;管理;风险

我国民办高校经过长达三十多年的发展,办学规模不断壮大,教育教学质量逐步提高。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内外部环境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民办高等学校面临前所未有的不确定性,而我国民办高校风险意识普遍淡薄,学校风险管理机制尚未形成或基本流于形式,为民办高校发展带来了很多隐患,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管理者风险意识薄弱

在现实的办学中,许多投资者由于对投资教育本质属性缺乏清晰的认识,对教育投资回报有非常乐观的态度,没有充分认识到教育投资的连续性、递增性、收益周期长、投资效果长效性,没有做好连续投资的思想准备和足够的资金储备,结果造成许多投资者甚至不具备资金实力的办学者因盲目投资、盲目跟风,最终或因资金准备不足,或因融资渠道不畅,或因招生不力,致使许多学校处于不上不下的十分尴尬的境地,不得不退出民办高等教育市场。在某种程度上说,对投资办学特殊性及其风险的认识不足,是导致当前一些民办高校办学风险骤增的重要原因,诚如邬大光博士所指出的:“我国今天民办高等教育发展遇到的各种困境,几乎都与对投资办学的特殊性认识不足有关。是对投资办学的风险认识不足,是对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特殊性认识不足。”

2 缺乏规范的治理体制

由于民办高校起步晚,部分民办高校的法人治理结构不尽合理,出资者、管理者与教职工等权益相关人之间无法建立一套有关运营与权利配置的机制或组织结构。

一方面,董事长作为主要股东的代表,对高等教育规律不甚熟悉,由于自身利益的驱动在经营管理学校活动中可能会偏离正常的教学轨道,以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标,淡化了教育的公益性,出现忽视或压低教育教学的投入。即使一些董事长熟悉高教规律甚至是教育专家,但也会因为股东之间的利益权衡而妥协,出现注重短期忽视长远、注重局部忽视整体、注重规模忽视质量、注重招生就业忽视培养过程的现象。

另一方面,有些学校的确聘请了资深教育专家担任校长,但不赋予学校任何人、财、物处置权,不参与校内教学管理与学术活动,对外仅作为名誉校长身份出现。而所谓的“执行校长”或副校长恰恰就是“影子董事长”,半暗半明地代表董事长左右着学校教学与管理,除了具有财权与物权,更主宰着包括校长在内所有教职员工的聘任与解聘的“生杀大权”。我国大多数民办高校创校的时间都比较短,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建立监督机构对民办高校发展的重要性。

3 定位不合理

现在相当部分民办高校不明确自己的发展目标,没有把握好自身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的科学定位,学校发展时常呈现无序的状态。由于缺乏科学规划的指导,对到底要“办成什么样的大学”这个问题心中无底。有的学校设置多少专业、设置什么专业、学科建设怎么搞,不做研究,这些民办高校在办学定位中出现与公办高校“趋同化”的趋势,在课程设置上追求其学术性,在教学中重视理论教学,而轻视实践环节,甚至部分民办高校花费大量的办学经费追求重点学科的数量,致使在长期的办学中难以形成自己的特色。这样的办学定位,只会使民办高校在激烈的高校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同时也逐渐丧失了自己最大的优势。在高等教育市场越来越激烈的形势下,民办高校只有发挥优势,扬长避短,准确定位与正确选择发展道路,才能使学校发展如鱼得水,大展身手。反之,则必然陷于困境。

4 文化理念的缺失

大学文化是一所大学在其长期办学历史过程中积淀的价值理念、制度约束、行为规范和品牌形象的集成,也是一所大学的个性、素质、目标和氛围,体现一所大学对价值观的认识。有一些民办高校由于师资队伍建设的滞后,外聘所占比例偏高,只为应付教学秩序的简单运转。教师不注重科研和教研,无法掌握各专业前沿动态和新知识的更替,仅仅充当了会教书的教书匠,谈不上科研水平与教学效果。由于高校之间学术、教学交流机会少甚至没有,教师业务培训和后续知识更新无从谈起,只能靠吃老本维持现状。学生学风考风受到教风的不良的影响每况愈下,大学生缺乏了应有的积极向上的精神,导致学校的学习氛围缺失。

我国大部分的民办学校办学时间较短,缺少文化积淀,而有部分民办学校的办学更是为了追求商业利益,而导致价值理念弱化,这样就会使办学指导思想跑偏,学校的办学特色与科学定位就失去了根本保证。

5 师资建设相对落后

精良的教师队伍是支撑一所民办高校的脊梁,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关键,更是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大部分民办高校师资队伍普遍存在素质参差不齐、人员不稳定等诸多问题,使得民办高校教育质量难以得到保证。

从师资队伍结构来看,专兼职并存,兼职居多。从年龄结构上看,民办高校教师呈现“两头大中间小”的现象,相当比例的民办高校的师资队伍主要以高校的退休教师和近几年刚从学校毕业的青年教师为主,缺乏的是教学经验丰富、年富力强的中年教师。从学历结构上看,本科居多,硕士生和博士生占少数,近几年也有逐年增多之势;从职称结构上看,职称结构严重畸形,大部分为教授与助教,副教授、讲师职称比例偏低甚至空白。

从师资队伍的稳定程度看,人心不稳,人才流失严重。由于民办高校均采用全员聘任制,对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不到位,各种社会保障机制不到位,加之教师对学校未来丧失信心,“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临时雇佣心态表现明显。有的民办高校为了使专业教师“全身心”地投入民办高校教学工作,实行有违背高等教育教学规律的全天“坐班制”,用现代企业管理模式或项目管理模式来管理、约束教师。甚至还规定专业教师除了完成日常教学工作,还要担负学生管理、行政事务等工作,整天忙于拼命,无暇顾及备课与教法研究,就更谈不上科研能力的培养。一味加重教师工作负担,教师只能成为简单应付上课的机械。教师也会感觉到学校缺乏对教师的人文关怀,就不会安心教学,也谈不上对民办高校的忠诚度,更不会终生热爱民办高等教育,寻机跳槽就成了自然态。

综上所述,民办高校管理的风险主要表现为高层管理的战略规划不够清晰,缺乏长远战略眼光,管理体制不够规范和顺畅,办学定位不够准确,师资力量严重匮乏等。因此,应当清醒的认识到这些风险因素,通过不断的资源整合和组织运作和当地政府一起,化威胁为发展机遇,实现民办高校的跨越式发展,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邬大光.投资办学: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本质特征[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6,(6).

[2]于长福.民办高校声誉风险机理分析与管理机制的构建[A].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2).

对民办高等教育的认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民办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3-0275-02

民办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办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水平将影响我国大学生整体人文素质,进而影响我国大学生整体素质。为此,摸清民办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找出现行民办高校大学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针对性措施,对于提升大学生素质,培养对社会有用的合格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一、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

所谓人文素质,是指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各种因素结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品质,表现为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是一个人外在精神风貌和内在精神气质的综合表现,也是一个现代人文明程度的综合体现。[1]人文素质是一项综合素质,优秀的人文素质不仅要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素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更要有较高的道德修养。所谓人文素质教育,是指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内化为受教育者的人格、气质、修养,内化为人相对稳定的品质。[2]其目的“是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包括如何外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以及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3]需要指出的是:人文素质教育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一般需要经历认同、接受和内化三个阶段,为此,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必须贯穿于整个大学生活,大学所有教职员工都是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践行者,大学校园的一切都是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载体。

二、民办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1.民办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们对物质财富的无限追求,使得知识技能教育市场占有率大大超过了人文素质教育。而民办高校迫于生存压力,必须以不断提高大学生知识水平、提高学生就业率为第一要务,为此,在民办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往往得不到应有的重视。2012年11月以来,笔者对西安市几所民办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情况进行了调查。从调查情况看,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学生对人文类课程不重视。有39.8%的学生认为人文类课程对自己未来工作生活没有影响。二是学生对人文知识缺乏。有近三成学生认为自己缺乏历史、美术、音乐、劳动等方面的知识。三是教师对人文知识传授不够。教师往往只注重所讲课程知识的传授,不重视人文知识的穿插教育。有30.8%的理工科学生认为专业课老师从未在课堂上涉及人文知识。

2.原因分析。①学校重技能培养,轻价值观培育。民办高校应当培养具有丰富科学知识和高尚道德情操的全面发展的人,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未来生存的基本知识、技能,更应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但是,在今天以就业为导向的浮躁社会里,学校往往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对学生价值观的培育存在不足。②学生对人文素质认识缺失,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民办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落脚点。然而,目前,民办高校大学生对人文素质认识存在缺失。有学生认为人文素质的高低很难用定量的标准来衡量,更不能用考试成绩来评定,不必花大力气去学;有的认为人文素质是人文社科类学生的学习范畴,与其他专业学生关系不大;更有学生认为,人文素质对自己未来就业几乎没有帮助,只要学好专业知识就行,没有必要提高自身人文素质。③部分老师人文素质还不高,一方面,从调查的情况来看,目前民办高校教师以年轻教师为主,40岁以下的教师占到60.7%。许多教师本身是在教育产业化背景下的高校毕业生,本身人文素质水平并不高。例如,从学生反映情况看,仅有21.4%的年轻教师板书规范、书法基础好、书写漂亮,有11.2%的年轻教师书法较差,字迹潦草。④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自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国家对大学生不再进行统一分配工作。民办高校毕业生与国家统招毕业生竞争本身就处于劣势地位,学生必须切实提高自身本领,才能有好的发展。“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是整个社会重理轻文的真实写照。人文类学生无论是就业面,还是工资待遇都低于理工类学生,这就造成了整个社会对人文素质教育的漠视。

三、提高民办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水平的对策措施

1.转变观念,完善教学体系。提高民办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水平,学校责无旁贷。一是转变教育观念,把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综合能力作为第一要务;二是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变“重科学文化教育、轻人文素质教育”为“科学文化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并重”;三是科学设置课程体系,加大人文素质教育的学分要求,摒弃课程设置的“功利主义”,加强人文课程的设置,促进学生全面培养、全面发展。

2.提高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的认识。人文素质是一个人外在精神风貌和内在精神气质的综合表现,是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素质虽然不能进行定量化测定,但能衡量人的层次水平;虽然不能立竿见影表现为工作技能、工作能力,但能潜移默化影响人的精神、人的修养、人的性格,进而影响人的长远发展。当代大学生必须多倾听人文讲座、多参与社会实践,切实将人文素质内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

3.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教师是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水平的核心因素,人文精神的塑造主要来源于教化,通过内在教化作用于人的情感状态,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人的价值取向,影响人的情感、气质、性格、胸襟等。[4]一是教师要转变观念。二是教师要主动加强人文知识学习,特别是年轻教师。三是教师要努力将自身人文素质内化为教学实践,并传授给广大大学生。

4.营造特色的校园文化[5]。民办高校作为社会的组成部分,虽然不能改变社会大环境对人文素质教育的认识,但可以通过营造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一是加大校园文化建设经费投入,更新教学基础设施、美化校园环境;二是多举办各类人文社科类讲座、人文艺术竞赛等活动,通过各社团活动,吸引大学生参与其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组织协调能力、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三是搭建校园文化网络平台,为广大青年学生提供良好的沟通渠道,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相互教育的能力。

总之,民办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要从学生的长远发展考虑,摒弃唯就业论的功利主义思想,继续加大人文素质教育投入,不断改善校园人文环境,不断提高民办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水平,切实将人文素质教育质量内化为学生的实际行动和道德修养。

参考文献:

[1]任倩.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学习月刊,2010,(12):81-82.

[2]王敏,王金花.浅析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10,8(6):48-50.

[3]钱源伟.社会素质教育概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287-289.

对民办高等教育的认识范文第5篇

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我市民办教育的发展,召开这次会议是为了进一步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实施中小学教育六项工程》、推动民办教育促进工程的实施。这次会议不仅是一次学习经验的会议,更是一次民办教育工作的回顾总结和研讨探索的会议。下面,根据会议安排,我作一个发言。

一、认真学习*经验,进一步增强发展民办教育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近年来,*市教育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和关心下,取得了显著成绩。特别是民办教育发展方面,市委、市政府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探索,大胆实践,吸引了大量社会资本投入教育事业,走出一条具有*教育特色的公、民办教育均衡发展的开放之路,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研究、学习*发展民办教育的经验,有四个方面的特点:

(一)在认识层面上体现了“高”。近年来,在全市教育中,*市的教育事业从经费投入、办学条件、师资队伍等各方面与其它市市区相比,没有什么优势,甚至存在的困难还是比较突出的。但是,我们也的确看到了*市教育近年来在快速健康发展。分析其原因,我认为*市推动观念更新、重视发展民办教育是一个重要因素。思想观念的转变是事业发展的前提,观念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往往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市提出“政府政策推动、全社会积极参与,教育部门全程服务”的方针,将发展民办教育确定为加快全市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途径,为*市教育改革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在支持措施上突出了“实”。*市支持民办教育发展不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更是体现在抓落实上。市里成立了支持民办教育的扶持服务动态管理机制,出台了《*市鼓励社会力量办学的实施意见》,市教育局下发了《优化学校后勤依法投资环境的通知》,甚至在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市扩大开放五十条》中也对民办教育的优惠政策进行了规定。这些实实在在的优惠政策,为民办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前所未有的机遇。

(三)在工作力度上突出了“大”。*市把优化民办教育发展环境上升到扩大开放和优化全市投资环境的高度,可以看出宣传力度之大。从项目规划设计、征地、师资配备、考核评比等优惠政策方面,可以看出扶持服务的力度之大。从对影响、阻碍民办教育的处罚上可以看出发展民办教育的决心之大。没有工作的大力度,就没有事业的大发展。

(四)在工作成效突出了“显”。一是大量社会资金投向了教育,减轻市财政压力,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特别是在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等教育基础设施方面有了大的发展。二是民办教育的发展使*市的教育布局和结构更加合理,多元化的办学体制逐步形成。三是民办幼儿教育和公办学校后勤社会化工作得到有力推动。四是由于社会资金的投入,在很短的时间里形成了一批办学条件较好、教育管理规范、教育质量较高的“亮点”学校,如*、*、*、*等校。

学习*经验,要学习他们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在逆境中求发展的奋发有为的精神。学习*经验,要学习他们重视发展民办教育、狠抓落实的工作作风。学习*经验,要认真研究*市发展民办教育好的政策和措施,结合本地实际,抓住机遇,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掀起民办教育发展的新高潮。

二、正确分析和把握我市民办教育发展的形势

民办教育是在社会经济体制改革、公共教育投入不足和公众受教育需求多样化的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回顾我市的民办教育发展历程,大体经历了低速滚动、高速投入、创建品牌三个阶段,其中第三个阶段刚刚开始。总的来说,我市民办教育发展的形势是好的,主要表现在:1、各级党委、政府、教育部门以及社会各界对民办教育的认同感增强,思想观念有了很大转变,民办教育的发展环境得到改善。2、大量社会资金涌向民办教育,固定资产增加到1.5亿元,民办教育的办学条件有了很大改善。3、民办学校的数量不断增加,办学层次进一步提高。4、办学体制改革实现形式开始多渠道、多元化。公办学校改制、企业学校改制、优质学校举办民办教育等形式正在积极探索。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市民办教育的发展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认识不平衡。有的地方对民办教育的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认识较高,而有的地方却观念滞后,对民办教育的认识存在很多误区,把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对立起来看,或者是把民办教育看成是可有可无的,没有很好地解决“破”与“立”的问题,怕改革、怕承担风险。认识的不平衡导致发展的不平衡,我市有的地方民办教育发展很快,而有的地方却没有抓住机遇。二是民办教育本身的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诸如是办学理念、办学形式、办学层次、学校管理和办学水平、教育质量等方面的问题,制约着民办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三是民办教育的发展环境仍然不够宽松。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支持民办教育的优惠政策还不能得到很好地落实,民办教育还缺乏一个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

基于对现状的把握和问题的分析,我们认为,我市民办教育的发展到了一个关键时刻 ,有许多认识和实践上的问题需要我们研究、探索和解决。我们要进一步明确当前民办教育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市委、市政府要求全市教育系统要以思想解放促进教育发展,把教育放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环境中去认识,增强教育市场意识和开拓创新意识,以发展民办教育为突破口,推动我市教育事业的发展。20__年,市委、市政府颁发了《关于实施中小学教育六项工程的意见》,提出要进一步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实施民办教育促进工程,到20__年,民办教育固定资产总投入达到2亿,民办学校在校生占全市在校生的比例高中达到10、初中达到8、小学达到5、学前教育达到50。对照这一要求,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民办教育的发展任重而道远。

三、加大支持、服务和管理力度,促进民办教育持续、健康、有序发展

民办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民办教育又是新生事物,需要倍加爱护和关心。因此,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方针,规范政府的管理行为,规范民办学校的办学行为,加大对民办学校的支持、服务和管理力度,促进民办教育持续、健康、有序发展。这里,我想从教育主管部门的角度来强调几点: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这是老生常谈的问题,也是最重要的问题。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观念不转变,支持民办教育肯定是一句空话。所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高度,从构建多元化办学体制,推动教育进一步改革和发展的高度来认识民办教育的重要性,把民办教育的发展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结合本地实际,认真研究民办教育的发展规划和有关政策措施。

(二)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从民办教育发展历史来看,随着数量和规模的扩大,民办学校与公立学校、民办学校与民办学校的竞争加剧,竞争将成为影响民办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除了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为民办学校创设平等的竞争平台以外,教育部门要特别在师资配备,职称评定、招生、教科研等方面给予民办学校实际的支持,提高学校的竞争和发展能力。

(三)规范管理。一是要规范准入,依照法律和各级各类学校的设置标准以及教育发展规划,严格审批新办民办学校,并纳入相应的管理渠道。我们在积极鼓励的同时,也要反对盲目办学,一哄而起。二是要加强年审年检,强化对学校办学行为的监督。三是加强学校招生宣传的管理和学校财务的监督,确保民办学校依法办学。四是加强信息网建设,及时了解学校的情况,出现问题快速研究解决,做到防患于未然,维护民办教育的整体形象和教育的整体利益。

对民办高等教育的认识范文第6篇

关键词:民办高校;继续教育;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3―097―03

2002年,《民办教育促进法》颁布,我国民办教育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期。湖北省作为一个教育强省,至2010年5月已有民办高校42所(含二级学院和独立学院),占全省高校总数的31.3%。这标志着民办教育在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及时调查湖北省民办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现状,并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将有利于湖北省民办高校教师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本文以华中农业大学楚天学院、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华中师范大学武汉传媒学院、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等5所民办高校的124名教师作为调查对象,对教师继续教育的现状进行了调查,从中探讨并分析了民办高校教师继续教育存在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一、调研活动介绍

此次调研活动采取问卷调查与座谈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共召开座谈会3次,向在职教师发放调查问卷200份,回收的有效问卷124份。其中骨干教师31名,新教师36名,教研室主任级以上管理干部6名;博士生8名,硕士生68名,本科生47名;副教授2名,讲师82名,助教及其他40名,涉及农学、生物、园林、植物、生药、景观、环境、资源、化学、艺术类等专业。调查对象类别、学历层次、职称级别覆盖面广,调查结果具有代表性。

二、民办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现状

1 继续教育政策的现状。《教师法》中明确规定,教师具有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培训的权利,也有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的义务,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主管部门和学校应当制定教师培训规划,对教师进行多种形式的思想政治、业务培训。

调查显示,有55.6%的教师对国家、省、市教师继续教育政策了解不多,甚至有7%的教师“一点儿都不了解”。这说明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主管部门和民办高校在教师继续教育政策的宣传和实施方面还不到位,或者个别民办高校在教师继续教育方面的政策目前还是一纸空文。

2 继续教育的必要性。在调查问卷中,有88.7%的被调查者认为“民办高校教师继续教育很有必要”。这说明,广大教师也已经认识到自身专业知识、教学能力、素质框架上的缺陷与不足,大多数教师都希望能有一个更新知识、提高业务水平、提升自身素质的机会。

据专家考证,我们大部分的知识是在参加工作之后获得的,所以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继续教育的必要性。而对于向大学生传授知识的高校教师这个高知群体来说,知识的及时更新补充、素质的全面提高更显其重要意义。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新知识、新思想、新观念层出不穷,如果不通过继续教育进行知识更新,知识就会老化,思想就会落后;如果不通过继续教育进行素质提高,就不能很好地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就更谈不上培养人才了。

3 继续教育的紧迫性。调查显示,在湖北省民办高校教师中,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的人数比例已达到6%和54.8%,但是仍有40%左右的本、专科生工作在民办高校的教学和教辅岗位上。由于近几年的博士、硕士扩招和近年来全球的金融风暴,一定数量的博士分流到民办高校,充实到教师队伍或管理岗位。他们在科研上有着明显的优势,但是在教学经验、教学技能、课堂管理等方面还要依赖继续教育得以提高。

数据表明,只有15%的教师认为提高学历水平就能解决自己在教育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这就说明,以非学历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继续教育迫在眉睫。目前在湖北省民办高校教师中硕士和本科生工作年限一般分别超过3年和5年,这个群体作为民办高校教师的主力军迫切的需要通过继续教育的方式来实现教学、科研和育人水平的全面提高。

因此,在教师学历稳步提高、教师数量基本满足需要之后,怎样对在职教师进行教学、科研和育人水平等方面的继续教育是摆在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民办高校面前的一项迫切而艰巨的任务。

三、民办高校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

民办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对民办高校师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过一段时期的发展,当前民办高校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教师的社会地位、学历层次、学缘结构、职称结构、“双师型”教师比例有所改善,但离教育部对高等教育教师的总体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通过座谈发现,目前湖北省民办高校仍然普遍存在着教师队伍稳定性差、师资结构不合理、分配制度和继续教育体制不完善等问题。具体表现有:

1 对继续教育不够重视:

(1)学校对继续教育不够重视。目前,民办高校为了提高师资队伍质量和快速提高高学历人才比例,通常采取的措施是一方面大量引进高学历人才充实到教师队伍,一方面从在职教师中择优选取少量教师参加学历培训,甚至按照优胜劣汰原则转岗或淘汰一批低学历教职员工,却忽略了在岗教师继续教育的全民性。有些民办高校的领导、教师认为继续教育是“副产品”,继续教育的内容“缺乏智能因素”、“没有学术水平”,而不屑承担继续教育的课程,即使是开展继续教育,也仅限于零打碎敲,不系统、不规范。

统计数据表明,18.3%的受调查者认为学校没有意识到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重要性,35.8%的教师认为学校对教师继续教育的态度不够明确,40%的教师认为学校在教师继续教育方面没有实际举措出台。

(2)教师对继续教育不够重视。继续教育作为教师发展权的一部分,理应受到高度重视。但是,当前形势下,湖北省民办高校教师普遍缺乏归属感和对学校的认同感。调查数据显示,只有20%的教师对自己目前的工作较满意,只有26.7%的教师表示对民办高等教育比较适应,只有9%的教师感到工作压力较轻。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会对学校有很高的认同感,自然就不会有归属感。在自己“生存权”还没有得到完全的保证之前,自然就不会重视目前的“发展权”。这就同时导致了另外一个问题,即普遍存在于民办高校的一个通病――教师队伍的不稳定。

2 工学矛盾突出。湖北省现有的42所民办高校薪酬分配形式几乎全是基本工资、课酬津贴(或岗位津贴)、奖金三大块。学校为了减少办学成本,教师为了达到一定的收入水平,民办高校教师的工作量通常是超负荷的。加之这几年民办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师资源紧缺,教师很少有时问和精力参加继续教育。55%的教师认为参加继续教育对自己的经济收入有影响,这一点在调查中得以证实。也有43%的教师认为参加继续教育对照顾家庭有影响,因为有些学校将教师的继续教育安排在节假日,培训内容往往也是集中

在几天内完成的,而且有的内容还需要在日常教学实践中落实,变相增大了教师的工作量。

3 继续教育制度不健全。大部分民办高校对在职教师参加继续教育不够重视,认识不足,也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这就导致在教师继续教育方面,缺少总体规划,培训资金短缺,培训教师缺乏,培训考核和激励机制缺失或不完善等一系列问题。如学校既没有提出合理的工作量折算方法,也没有在评定职称方面给予必要的机制保障。因此,很难激发教师将继续教育作为一项长期事业来抓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4 继续教育的方式单一。目前,民办高校对教师的继续教育通常采用行政命令的方式统一进行。但是这种继续教育的方式没有充分考虑到不同年龄段、不同类别、不同级别的教师的培训需求,抹杀了教师的个性。在这种培训方式中,教师没有选择权和主动权,有时培训内容“不对口”,导致教师参加的培训经常是学一套、用一套,学的东西一时用不上,实际的问题又不能马上解决,出现了内容与实际脱节的现象;这种培训方式本身缺乏针对性,既浪费时间,又虚耗了人力、物力、财力。

四、民办高校实施继续教育的主要对策

1 提高认识,树立终身教育观念。要落实党中央提出的科教兴国的战略,首先要振兴民族的教育事业,而振兴教育的关键是教师。教师的素质也应该,且必须与时俱进。因此,要把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提高到战略性的高度来认识,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管用一生”的一次性教育,转到“终身受教育”的观念上来。一方面,要使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主管部门、民办高校明确意识到,教师参加继续教育是《教师法》等法律文件规定了的教师的权利与义务,任何人无权剥夺教师这一神圣的权利;另一方面,要使民办高校教师意识到发展权与生存权同等重要,作为高等教育的实施者,自己有义务积极参与到继续教育的工作中。

2 采取措施,彻底解决工学矛盾。日益突出的工学矛盾是影响民办高校教师参与继续教育的重要因素之一。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学校应该采取切实措施,解决工学矛盾。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学校在制订教学计划或安排教学工作量时,充分考虑教师的继续教育问题,保证教师参与培训的时间和精力,避免因参与培训而出现调课、停课等影响正常教学秩序的现象出现,可以或折合减免工作量的方式进行,也可以考虑给教师集中排课,在时间上提供便利;二是学校应采取措施解决培训期间教师的后顾之忧,可以对参加培训教师给予一定的补贴,以弥补课时减少而带来的课酬损失。

3 健全制度,建立科学长效机制。民办高校应根据自己的办学定位与发展目标,对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作出科学、全面的规划,进行合理的培训资金预算,建立继续教育的考核、监督和激励机制,形成科学的长效机制。有条件的民办高校可建立专职的教师培训机构,如“教师培训学院”等,将教师的继续教育职能化;还可将教师参与继续教育的学时与职称评定、岗位竞聘等直接挂钩,从制度上要求教师积极参与继续教育;也可减免教师参与继续教育的费用,可对进修学习成绩优秀者给予表彰和奖励,将继续教育学时应折算成教学工作量等,从经济上吸引教师主动进行继续教育。

4 多元培训,激发教师参与激情。此次调查显示,在继续教育方面没有积极性的教师达12%,对现有培训方式、培训内容、考核形式不够认同的教师竞高达41%。所以,目前教师没有激情参与继续教育是可以理解的。民办高校应该想方设法促进教师培训的多元化。如培训内容多元化,可以是专业知识培训,可以是教学能力培训,甚至可以是情商、逆商的培训,但是应该充分考虑教师的培训需求;培训方式多元化,可以是学历培训和非学历培训,可以是正式培训和非正式培训,可以是名师讲座、经验交流,可以是学术报告,但是应该考虑教师的时间和精力;培训地点可以在本校内,也可以在兄弟院校,甚至可以下到工厂、企业进行产学研相结合的培训;考核方式多元化,如笔试、口试、操作考试、才艺展示等。这样一来,培训方式灵活多样,培训内容丰富多彩,培训地点内外相宜,考核方式不拘一格,又考虑到教师的培训需求、时间、精力,才能激发教师参与继续教育的激情,才能达到使教师享受继续教育的高度。

当然,更重要的是要充分调动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民办学校开展继续教育的积极性。没有地方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组织安排和民办高校的积极配合,培训工作一不系统、二无经费,难以深入开展。

民办高校教师的继续教育是个系统工程,全面启动和深入开展此项工作,整体提高民办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育人水平任重而道远。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湖北省民办高校教师的继续教育必将走上一条健康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湖北省教育厅.湖北省高等学校名录(截止2010年5月31日)[Z]

[2]陈玉琨.教育评价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3]李春霞.民办高校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导刊,2009,(2):58―60

[4]刘红梅,许百华.民办高校教师职业压力源分析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8,(9):107―108

[5]韩明.高校教师继续教育中的功利性及其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2009,(2):1-2

[6]伍婵提,宝.民办高校教师的薪酬研究[J].教育管理,2009,(4):121―122

对民办高等教育的认识范文第7篇

[关键词]民办高等教育教育政策政策体系

[作者简介]张晓红(1976- ),女,河南商丘人,黄河科技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法学。(河南郑州450006)

[课题项目]本文系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重点课题“民办高校法人治理机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010]-JKGHAG-0338)

[中图分类号]G649.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5-0023-02

民办高等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办高等教育机构的发展需要多种条件的配合,其中,政策法规是最重要的条件保障。民办高等教育政策的合理性、科学性及相关政策环境的优劣,对民办高等教育机构的发展会产生明显的推动或阻碍作用。认真研究我国陆续出台的有关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政策,对梳理并完善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政策、推动民办高等教育机构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意义与实践价值。为落实“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方针,真正贯彻国家发展民办高等教育的要求和指导思想,本文主要针对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政策法规发展的特点和趋势,借鉴国外先进的民办高等教育管理经验,对未来民办高等教育的政策发展、法制保障提出相关建议。

一、端正认识,准确认识民办高等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在我国,公办高等教育长期占据绝对的优势地位,加之传统观念的影响,民办高等教育一开始就被贴上各种“标签”,受到种种非议和责难,即使在民办高等教育大发展的今天,仍有不少人提到民办高等教育就摇头、讥讽,甚至“谈民色变”。有人认为,“政府认识不足是导致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缓慢的最重要原因之一。”①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们必须为民办高等教育营造一个公平、和谐的发展环境,彻底端正认识,准确定位,从思想根源、立法源头上解决问题。

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之初,就碰上了姓“私”还是姓“民”的问题,公众和学界对此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由于受传统文化和公众固有偏见的影响,民办高等教育长期处于公办高等教育的阴影下,在不公平的环境中艰难生存发展,“唯公性”成为一贯坚持的教育政策理念。在教育政策的制定上,也或多或少地受了“唯公性”影响,甚至以公办高等教育为范本,凡事先考虑公办高校的利益,使民办高等教育丧失了与公办高等教育公平竞争、发展的政策基础。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应首先端正教育政策理念,树立“教育没有公私之分,只有好坏之别”的思想,在教育政策的制定中,不以“公”“私”来划分教育的高低、好坏,因为民办高等教育首先姓“教”。同时,也要切实认识到“发展民办高等教育首先是政府的需要,投资者、办学者帮助政府分担高等教育供给的责任,应该得到褒扬和支持”②。如果做到了,民办高等教育才能真正成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才能真正做到与公办高等教育的公平发展、公平竞争,从而形成公办、民办和谐发展的格局。

二、完善政策内容,明晰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

1.落实民办高校办学自政策。民办高校作为独立的办学实体和法人单位,享有充分的办学自,这是由民办高校本身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从目前所颁布的《民办高等教育促进法》来看,民办高校主要享有有限的教师聘任权(第二十四条)、自主招生权(第二十五条),但缺少自主决定专业设置权,这些自对民办高校的存在与发展至关重要,但现在法律仅赋予民办高校部分的办学自。应该指出,《教育法》第二十八条规定的学校应享有的权利,对民办高校也是适用的。落实这些权利,不但可以充分调动办学的积极性,而且可以增强民办高等教育的成本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

2.落实减免税收的相关政策。民办高等教育是一个非企业单位,应当在收入和税收方面按照非企业单位进行管理。在国际上,通常的做法是“减免学校税收”。是否执行税收优惠政策及执行结果,对于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至关重要。我们应尽快进行改革,主要围绕民办高等教育,出台相应的标准和要求,确保民办高等教育享有与公办学校同等的优惠政策。

3.明细并落实“合理回报度”。分析民办高等教育机构的资金来源,中国的民办高等教育机构基本上是“投资学校”,通过资本运作获得回报成为民办高等教育界的共同愿望和自然驱动。同时,投资者的回报也是解决高等教育资金来源的重要途径。《民办高等教育促进法》在“合理回报”方面进行了规定,但没有明确“合理回报”的具体措施,也没有明确“回报的合理程度”,更没有配套的政策法规。我国应尽快修改完善相关政策,出台细化的具体措施,使立法原则得到贯彻。

4.明晰并落实产权政策。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机构所面临的一个大问题就是产权政策。如何看待和界定民办高等教育机构的资产,关系到民办高校的生死,也影响民办高等教育事业甚至整个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笔者所在的课题组建议,我们应借鉴其他国家私立高等教育发展的经验,将民办高等教育进行分类管理,即区分“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在此基础上建立较为合理的法人产权制度,以明晰举办者(投资者)与学校法人的产权界限,保护民办高等教育举办者和民办高等教育法人各自的合法权益。同时,我国政府应尽快建立民办高校资产监督与管理制度,切实履行监管责任,保障民办高等教育法人的财产权。

5.增加评估政策。长期以来,国家对民办高等教育的评估都参照公办高校的模式和标准,没有制定单独针对民办高校的标准,也没有考虑民办高等教育的特殊性和现实状况,造成评估工作的信度不够、效度不高。因此,民办高等教育评估应建立质量的多元概念,确立满足社会需求的质量理念,注重整体质量和差异化的质量需求,以及不同层次和类型民办高等教育的需求差异,采取不同质量标准的评估和评价模型。

6.制定资助政策。“政府的资助不仅仅是一种经济行为,更体现了政府对民办高校的实质性接纳和深层次关爱。”③民办高等教育同公立高等教育从性质上来说没有区别,同属公益事业,承担着为社会培养人才的任务,应该由政府补贴。但是,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没有获得政府的财政支持,国家还没有将民办高等教育纳入国家资助的范围,拨款只停留在平衡层面,并没有直接资助。国外民办高校所需资金的一项重要来源是西方国家资助,而且这笔资金力度在不断加强。因此,中国应借鉴国外经验,从给予民办高等教育资助政策、政策优惠、税收减免出发,逐步加强对民办高等教育的直接财政支持,将民办高等教育真正纳入国家的教育体系。

三、完善配套法规,构建完整的民办高等教育政策体系

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政策不仅仅滞后于机构的发展,而且缺乏相关配套的政策法规,还未建立完整的政策体系,从而导致有关民办高等教育机构的政策在实际执行中很难落到实处。鉴于此,在修订有关民办高等教育机构管理政策时,应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及时出台有关民办高等教育的政策,构建完整、完善、合理的民办高等教育政策体系。

1.合理布局、精心设计,完善民办高等教育机构发展政策的配套。政策的配套性,意味着不是一个孤立的政策,应注意配套的设计和实施细则的落实,以及当地政府的政策和法规。《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后,在有关税收政策、合理回报的策略、产权政策等诸多方面,都没有出台相关配套措施,使得《民办教育促进法》的实施存在障碍。为保障《民办教育促进法》的顺利实施,各地方政府也应采取行动,制定适合本地条件或实施条例的细则,并促进和监督《民办教育促进法》的实施,确保民办高等教育政策的有效性,使民办高等教育政策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同时,在制定国家和地方的相关政策时,应注意收放结合,以便更好地发挥动态平衡和指导协调的作用。

2.完善民办高等教育政策体系。政策体系是指所需要的民办高等教育政策作为一个政策体系,可以使体制内的政策与政策之间互相协调、互为补充,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这方面,中国应该向日本学习,从水平和垂直角度入手,建立纵横交错的私立高等教育的三维网状政策体系。(1)从横向角度分析,应提高民办高等教育政策和法规的完整性和逻辑性。当前,我们执行的民办高等教育政策是以《民办高等教育促进法》及《实施条例》为核心,具体政策如发展政策、体制政策、组织和管理政策、师资政策、收费政策、评估政策、捐赠策略、审核策略等,很多没有引入民办高等教育的相关规定,导致出现无法可依的局面。未来,具体政策应尽快在民办高等教育的各个方面有所改善,发挥政策的优势互补作用,增强前瞻性。(2)在纵向上,以政府相继出台的《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民办高等教育促进法》为基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本地经济、文化、教育发展水平的实际,制定地方性的民办高等教育政策法规及其实施细则,保护和促进地方民办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四、转变政府职能,重点加强执行监督,防止政策失真

任何一种政策的实施比颁布更重要,教育政策也不例外。良好的政策一旦制定出来,就需要得到全面、认真的贯彻和执行,否则就会成为一纸空文,实现不了政策制定的初衷。因此,我们在具体实践中一定要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及时评估政策执行情况,严防误解、扭曲、滥用权力,也要严防借执行政策之名谋一己私利,确保政策能够真正落到实处,确保政策的执行质量,这就要有完善的监督执行的机制、机构、制度、措施。“我们必须对民办高等教育政策过程的各个环节尤其是该项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活动加以全面监督,以确保政策本身的科学性和全方位贯彻实施,并及时发现与纠正政策偏差。特别是应建立健全多层次、多功能、内外沟通、上下结合的立体的缜密的监督网络,形成和完善以党的监督为先导、权力监督为主体、舆论监督为动力的监督体系,以增强民办高等教育政策执行的透明度”。④

五、积极培育社会中介组织参与对民办高等教育的管理

在当前环境下,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教育与经济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民办高校实行的是开门办学,学校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的要求调整教育结构、改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要想快速、准确地做出决策,必须在短时间内准确了解大量的资源。实践中,鉴于单个民办高校的力量和所掌握资源的有限,短时间内整理大量完整的资料非常困难。在这种大的市场需求下,教育中介组织的专业作用就大大发挥出来了,专业化的组织可以在短时间内提供完整的资料与信息服务。与此同时,伴随着我国教育改革速度的加快,总结分析各地改革的经验和教训也成为迫切要求,这就需要民间的教育中介组织把这些信息及时输送到民办高校,为民办高校的深入改革提供参考。此外,由于民办高校具有自主管理和政府宏观调控的双重属性,因此,在处理民办高校与政府的关系时,社会中介组织的介入也是必要的。社会中介组织既不同于政府的教育行政部门管理,也不同于行业协会的管理,主要发挥以下三方面的作用:

第一,教育行政部门加快管理职能的转变,把一些不必由政府管理的工作移交给中介机构进行落实。比如,对民办高等教育机构的办学硬件设施及软件环境、学校经费的使用、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对教职员工的服务和管理、对教学的组织与管理、对教育教学质量等评估可交给中介机构来具体实施。

第二,通过社会中介机构进行沟通,解决学校与社会、民办高校之间的关系。社会中介组织及时将社区家长的建议意见反馈给民办高校,将民办高校的需求和意见及时反馈给社区和家长,从而获得社区和家长的帮助和理解。

第三,为民办高校提供信息服务。社会中介组织可以提供民办高等教育的政策法规、相关理论重点、办学体制、管理体制、素质教育,特殊教育、考试制度,以及全球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教育评价和不同地区的教育资讯等方面的服务。

总之,作为中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重要组成部分的民办高等教育机构,是我国办学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完善教育的宏观结构发挥了积极作用。民办高等教育政策法规建设不易,它已经以不寻常的方式谋求了自己的发展,也形成了一系列颇具体系的政策法规,但在实践中,关于《民办高等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的有关内容,有学者存在不同意见,相关争论仍然很激烈。以产权和政府管理为例,涉及合理回报、举办者退出机制、民办高校平等地位的保障、政府资助、社会捐赠、民办高校内部法人治理、民办高校优惠政策的落实、政府管理模式、会计制度和税收优惠政策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都直接或间接地与民办高校的法人性质有关。《民办高等教育促进法》规定,民办高等教育是公益事业,但对从事这种公益事业的主体,即一所民办高校的法人性质规定,仍较模糊,不够明晰,这些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也不利于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政策法规体系已经初步建立,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但仍存在诸多问题,民办高等教育政策法规体系的完善仍然任重而道远。我们期待并努力促进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大发展,也期望全面规范、调整和促进民办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民办高等教育法》能够早日颁行。

[注释]

①岗本佳子.日中政府资助民办大学政策的比较研究[D/OL]./KCMS/detail/detail.aspx?QueryID=0&CurRec=1&recid=&filename=20040874

39.nh&dbname=CMFD9908&dbcode=CMFD&pr=&urlid=&yx=&v=MjA2NjNMdX

hZUzdEaDFUM3FUcldNMUZyQ1VSTDZmWk9ScUZ5cmdWN3ZCVjEyN0dyT3d

HZFhQcHBFYlBJUjhlWDE=,2004-04-01.

②徐绪卿.新时期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研究[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75.

对民办高等教育的认识范文第8篇

关键词:民办高校;创新型人才;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9-0286-02

2010年5月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纲要中强调培养大批的创新人才应该成为面向未来十年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大目标。民办高等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承担着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

一、民办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意义

所谓创新即是通过创造性的劳动产生新的、有价值的东西。高校培养的创新型人才应具备三个基本要素:知识、能力、素质。首先,具备知识基础,包括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其次,具备基础能力和创新能力。其中最主要的是具有批判思考能力,善于发现问题及其症结所在,并能够积极地去寻找可靠的合理的改进措施[1]。第三,素质全面。素质是比知识和能力更重要的东西,它对于人才接受和获取知识、提高和发挥能力有决定性影响,包括思想道德、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诸多方面。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大力支持民办教育,支持民办学校创新体制机制和育人模式,提高质量,办出特色。民办高等教育将成为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未来民办高校的发展是必然趋势,而且会从目前的边缘化地位逐渐融入主流,从必要的补充变成必要的选择[2]。而在高等教育事业总体进入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大形势下,民办高校必须把自己的注意力和着力点转移到提高质量上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也是形成有特色、高水平高校的核心。民办高校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二、民办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教育理念落后。所谓教育理念是指教育主体对教育及其现象进行思维的概念或观念的形成物,是理性认识的成果,包含了教育主体关于“教育应然”的价值取向或倾向[3]。作为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指导思想和基本要素,教育理念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建和发展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方向和趋势。然而,当前民办高校教育理念仍然过于传统,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知识取向,把知识的获取和技能的提高作为最主要的价值追求,认为民办高校首要任务应该培养学生具有获取一定知识和技能的专业人才,过分突出教育的服务功能,忽视了教育最本质的价值目标——培养人、解放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甚至不少民办高校仍把招生放在首要位置,只注重“量”的发展,不注重“质”的提升,将教育作为一种“人力教育”而不是“人的教育”。

2.民办高校定位模糊。高等学校定位是指高等学校按照一定的品种、数量和质量向社会提供服务,并对高校在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发展方向做出战略选择[4]。目前民办高校在办学定位上主要存在两方面的误区:一是有的办学者对学校定位认识不清,重视不够,在办学过程中缺乏认真的理性思考。二是相当多的学校定位不准,出现定位偏差。其一,定位过高。把办学目标不切实际地定为东方的哈佛、剑桥。其二,定位过大。一部分民办院校办学规模定得过大,盲目提出办几万人大学。其三,定位过全。一部分民办院校办学门类求全,不顾及自身条件贸然提出办综合性大学。其四,定位类同。相当一些民办高校没有从自身办学条件和客观需求出发,而是亦步亦趋地比照公办高校或者办得比较成功的其他民办高校。

3.人才培养模式单一,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大多数民办高等学校现在的课程和教学体系基本上是沿用了传统的精英化教育或者是公办高校的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这种课程体系主要特征是强调学科纵向知识的系统性与完整性,课程之间缺乏有效的整合和有机联系。院系结构和学科设置过分狭窄;课程体系建构不合理,通识教育课程比例偏低;培养途径和教学方法单一;评价标准和方式单一、不合理等,导致民办高校所培养的学生成为学科知识继承型人才,缺乏批判精神、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民办高校缺乏明确的、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培养目标,阻碍了高校人才培养在空间上的延伸,使高校培养的人才素质结构同社会发展需求无法统一。

4.实践环节薄弱。据调查,专业实践能力不强仍然是民办高校毕业生的软肋。民办高校实践教学链和教学平台的构建很不平衡,学生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由于受到实习经费、接受单位、安全责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不能得到科学的安排,进一步加剧了理论与实践的脱离。一些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定出的专业实践能力指标体系过于笼统、缺乏原则,缺乏可操作性,缺乏具体的落实措施。许多民办高校缺少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一些专业的校内实训基地和实训实验室,尚未建设完善。实验课的管理职责不明确,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另外,教师队伍自身的专业实践能力比较薄弱,无法满足学生提升专业实践能力的需要。

5.教学管理手段落后。高校教学管理的任务是培养创新人才,其服务与管理对象是高校教师与学生,其工作性质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与智能性。高校的管理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服务工作,它需要管理人员具有先进的管理思想与管理观念,并具有一定的管理知识与技能。事实上,大多数民办高校的管理人员并未达到这些要求,学历不高以及人员数量不足仍是中国民办高校教学管理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同时民办高校管理体制较为僵化,灵活变通性较差。国内研究者“对一年级新生的专业满意度进行调查,发现80%的学生对自己选的专业不同程度地存在不满意,还有些学生认为自己不适合学习这些专业”[5]。目前在很多民办高校中无法灵活地实现专业选择。而且民办高校的课程设置、教学计划的制订比较僵化,远跟不上知识更新的速度。

三、民办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1.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创新人才必须具备创新的意识,“思想有多远,发展才能有多远”,没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学生,必然不会有创新的动力。因此,创新应该成为高校学子的必备素质。民办高校应该改革传统的教育理念,认识到教育的终极价值取向是要促进学生“成人”,促进人本身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真正实现“以人为本”。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防止受到工具理性思想影响而忽视对人自身发展的关注。民办高校应更新教育理念,关注人个性、潜能和创造力的发展,才能真正提高大学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出个性十足,富有探索精神、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

2.明确定位,找准办学特色。民办高校由于在办学历史、区域位置、学术科研水平、师资队伍、学校专业结构等方面不尽相同,不可能采取同种定位、同种模式来办学。一所学校在定位上个性特色鲜明,它在社会上就有了核心竞争力,就占据了不可替代的位置。从高校教育的主要功能来看,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是各类高校所面临的共同任务,但不同类型的高校,其工作重心有所不同。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私立大学发展的经验来看,学校办得好不好,不在于规模大小、层次高低,关键看是否在合理定位的基础上办出自己的特色、形成自己的优势。民办高校应整合学校的教学资源,努力形成自身办学特色的比较优势,在人才培养目标上体现高校特色,在主干的学科专业领域中办出特色,在学生的职业技能上体现特色,在人才的创新能力方面凸显特色。

3.制定明确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要素,对整个人才培养模式起着统筹的作用,明确的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模式取得成效的基本保证和重要条件。民办高校同公办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决定了其培养模式的不同。依据当前中国民办高校在高等教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来看,民办高校的主流定位在从事高等职业教育,应强调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在传统的本科教育和传统高职高专教育的链接点上求生存,谋发展。民办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应以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为主要特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性为重点,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设计适应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民办高等学校创新型人才在培养目标上应充分体现其自身特点:高等性、职业性、区域性和社会性。

4.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民办高等学校应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建立校企合作的机制,实行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目前,中国企业参与民办高校合作办学的积极性不高,内在动力不足,在这种情况下,民办高校更应该不断增强服务意识,发挥自身优势,提高服务功能,积极参与企业、科研机构的项目开发、技术公关、员工培训,进而形成相互依存的“利益共同体”,真正建立起谋求双赢、共同提升的长效机制。推行校企合作,建立校企间良好的合作交流关系,既是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利途径,更是民办高校未来发展必然方向和趋势。另外,可以聘请校外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或行业内的知名人士或企业人员来校讲座或任教,以此来弥补校外实习不足的的劣势。

5.改革教学管理手段。在民办高校学生管理的改革和创新上,可以推行弹性学制。弹性学制具有可选择性、灵活性、个体性,是创新人才培养的科学途径。可以允许学生依据个人兴趣,有第二次选择专业的机会;对于考核能达到培养目标、质量标准的学生准予提前毕业,或允许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延长修学年限。其次,优化管理和服务。不断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为教学工作提供良好的平台。教学人员传授基础知识、前沿理念和科学方法,管理服务人员做好制度和硬件设施上的保障,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高校的办学目标,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王洪才,高馨.论创新人才素质特征与高校办学定位[J].现代大学教育,2008,(5).

[2] 张玉民,民办高校新一轮发展的出路[N].中国教育报,2009-01-02.

[3] 眭依凡.简论教育理念[J].江西教育科研,2000,(8).

对民办高等教育的认识范文第9篇

关键词:民办高校;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

中青年教师是民办高校师资队伍的主体,是民办高校提升教学质量,实现内涵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提升中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民办高校实现创新发展的关键所在。特别是在民办教育外部发展环境逐步改善,民办高校发展日趋稳定,教师自身不断成熟的背景下,从社会、学校和教师这三个层面探索民办高校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政策先行和践行:营造有效的外部激励环境

1.落实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的平等地位作为社会主义公益性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办教育在丰富教育资源和满足多样化的教育需求等方面具有积极的重要意义。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在对此有充分认识的基础上,落实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同等的法律地位。然而现实的情况不容乐观,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在地位上的显著差距蚕食弱化着民办高校青年教师的归属感和责任心。欠缺归属感和责任心的青年教师更关心如何能考入公办院校或如何寻求一份让他们有安全感的工作,试问他们怎能用心追求当下工作中教学能力的提升?所以,民办教育的地位需要进一步落实,这是宏观层面上促进民办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重要举措。2.继续加大对民办教育的政策扶持力度毋庸置疑,当下民办高校教师的待遇与公办高校教师的待遇不可同日而语,这种巨大的差距使民办高校教师职业信念不坚定,流动性强。有心从事民办教育的青年教师想寻求更多自我提升和发展的机会,然而往往由于民办院校自身资金受限、意识不到位等原因,青年教师的积极性容易在现实中受挫。安居才能乐业。民办教育的政策扶持力度直接影响到民办高校教师的待遇和自身能力提升。《国务院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中要求,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各级人民政府应因地制宜,调整优化教育支出结构,加大对民办教育的扶持力度。民办教育的政策扶持力度继续加大可以缓解民办高校发展经费的不足,稳定青年教师从事教育事业的心志和热情,有利于激发青年教师的敬业心和责任感,帮助他们更加尽心尽力尽意地追求教学能力的提升。

二、学校正视和努力:营造积极的内部激励氛围

1.高度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民办高校对于青年教师的培养至少包括如下两方面:一方面,是学校对青年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青年教师在民办高校中往往占很大比重。然而受年龄阅历所限,青年教师相比中老年教师,在教学技巧的娴熟运用和教学知识的累积等方面现实差距较大,总体而言教学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专业能力的培训有利于青年教师更快地提高教学能力,提高其自身的自信和责任感,最终可以增强教学效果使学生受益。然而专业能力的培训需要资金投入。尤其是对于营利性的民办高校而言,增加教师培训的投入在短期内会影响学校的教学投资回报。除非民办高校的办学者对青年教师培训有着长远的认识和高度的重视,否则很难愿意牺牲一定的收益做出此举。另一方面,是学校对青年教师职业感和忠诚感的培养。基于多方面的综合原因,目前民办高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人才流动较为严重。民办高校对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固然重要,但对青年教师职业感和忠诚感的培养,更是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目前民办高校普遍通过大力招聘的方式来补给人才流动的空岗,缺乏对于现有人才的忠诚度和责任感的培养,这样解决人才流失的方式治标不治本。2.建立健全有效的教学工作管理与监督机制目前很多民办高校并没有建立或健全教学工作管理和监督机制,有的没有专门的教学督导管理机构,有的没有专业的教学督导团队,有的没有健全的教学督导管理办法等。无规矩不成方圆。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需要学校创造一个积极的教学工作管理与监督机制来约束和激励。缺乏这个机制,完全仰赖青年教师的自律和自觉来自我提升教学能力,既不现实也不科学。在认识到位的前提下,设置教学督导管理机构和聘请专业的教学督导团队,相比摸索健全的教学督导管理办法要容易得多。民办院校的教学督导管理办法不能直接照搬公办院校或其他民办兄弟院校的成熟经验,必须考虑本校的办学定位、办学特色、区位优势、专业设置等实际情况。在实践中应及时根据督导效果来调整管理办法的细节,例如教学督导的评价指标、教学督导评价的反馈与教学效果的改进、教学能力提升的激励和教学能力退步的惩处等。3.促进教学与科研的平衡发展科研长进是教学能力提升的“源头活水”,若无科研工作做后盾和底蕴,大学课堂教学能力的提升将会失去后劲和根基。科研薄弱是目前民办高校长远发展必须重视解决的硬伤,这是不争的事实。然而科研与教学是相辅相成的,不能重这个、轻那个。对于科研不能不重视,但也不能过度重视。过度重视科研,容易引导青年教师把大量的时间精力分配在科研工作中,而忽略教学能力的提升,如此将影响学校的教学质量,造成教学发展停滞甚至退步的内伤。民办高校领导层必须站在战略的高度,重视教学与科研的平衡发展,引导青年教师建立科学的人生科研规划和教学能力成长规划,为青年教师从事科研提供校级资金资助和激励,还可通过举办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等灵活的方式,对青年教师中的教学能手进行表彰与奖励。4.提供有效的教学实践平台民办高校多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必须与实践紧密结合。民办高校青年教师有着年轻人的朝气和热情,愿意挑战新时代的实践信息,然而实践平台的建设即硬件和软件的采购及实践人员的培训,需要民办高校的办学者耗资巨大才能完成。有的民办高校高调重视实践教学,但吝惜资本投入,有的民办高校斥资建设了实验室,配备了实验器材,然而由于忽视相关软件的配备和相关人员的培训,导致教学实践平台不过徒有其名,无法真正为实践性人才的培养发挥作用。有的民办高校积极发展论证特色专业,并在此基础上申请省级特色专业成果,获得不菲的经费支持,从而可以更深入地开展特色专业建设,有效缓解搭建实践平台的资金问题。部分民办高校积极利用扶持民办高校的利好政策,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办学的资金筹集渠道。当然,更重要的是民办高校办学者自身提高对于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和长远战略眼光。

三、教师热爱和追求:打造教学能力提升的根本内因

1.提高教育的责任感民办高校青年教师与公办高校青年教师在职业道德修养方面的根基不会有太大差别,多数教师都以为人师表和教书育人为理念。但不得不承认,民办高校给青年教师提供的薪酬和福利等待遇与公办院校教师待遇相去甚远,让部分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在现实的生存压力下,往往无奈地追求工作量及课时费过于追求教学质量及学生收获,同时等待时机跳槽,对于所任职学校的情感归属逐渐减弱。信仰缺失的当代,让相对清贫的民办高校教师义无反顾地守着教育事业着实很难,但能坚守到底的,无一例外,都是出于对教育事业的热爱。热爱是教育事业腾飞的原动力。教育的对象不是工业生产流水线上的产品,而是活生生且独一无二的个体。若不是出于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才华横溢的人站在讲台无论如何滔滔不绝,也不过是在满足自己的虚荣,而不能造就台下的学生。因为没有热爱,师生之间难以产生情感共鸣。热爱教育,才真爱学生,才会根据他们未来的成长所需设计自己的教学重点,不惜课下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只为看到学生收获满满的笑容。民办高校青年教师自身应常常回顾自己选择教育尤其是民办教育的初心,眺望自己对于教育事业起初的热情,坚定自己的职业信念和责任感。2.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民办高校教师的准入门槛虽然逐年有所提高,但总体而言,民办高校青年教师的学历和资质与公办院校青年教师的学历和资质存在相当的差距。而且,高校青年教师的普遍特点就是从学校到学校,即毕业之后直接从教,没有接触社会实践活动的经历和阅历,实践知识储备不足,不利于民办高校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在信息化社会进程迅猛推进和教育改革浪潮此起彼伏的当下,为迎接严峻的挑战,民办高校青年教师不仅仅应提高教育的责任感和热情,也应该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底和与时俱进的知识积淀,否则,对于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将心有余而力不足。故此,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必须树立时时充电、终身学习的理念,夯实自己的专业文化底蕴和知识结构,拓展广阔的课内课外学习资源和思维空间,通过自学、进修等形式,主动获取新知识,研究新问题,探索新方法,适应新环境。3.加强教学反思大多数民办高校青年教师都能认真对待课堂教学,通过用心备课,对于所授内容了如指掌,并充分运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然而现实的教学过程总有得有失。部分高校青年教师由于职业归属感和教育责任感不强,在这个欲望横流的年代心气浮躁,较少注重教学反思,教学水平容易停滞不前。教学反思是所有教师自我提升的有效方式,只有反思,才能扬长避短,才能取长补短,才能有针对性地使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楼。教学反思的范围很广泛,包括教学内容与教学大纲的对应、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认知、教学时间的分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课堂气氛的调节、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灵活应用的能力、专家督导提出的建设性意见等。教学效果是个永恒的追求,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只要能谦卑静心的反思,总能找出自己可以提升的空间,更好地完成下一堂课。4.摆正科研与教学的关系部分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容易在科研与教学的关系处理中走极端。民办高校青年教师"轻科研"的情况较为普遍地存在:有的人在学校科研激励不足和自身科研认识不到位的情形下,对科研漠不关心;有的人因为科研工作太过辛苦对科研望而却步;有的人有科研热情却缺乏科研经验和科研规划,对科研开展茫然不知所措。民办高校青年教师"轻教学"的情况也一定程度地存在。部分人特别注重科研带来的职称晋升等名利双收的“福利”,在教学方面的关心和投入不足,纯粹为了科研而科研,科研方向与教学专业没有紧密结合,以至于丰硕的科研成果对于教学能力的提升没有产生推动作用。对科研与教学的态度不可偏颇,只有从教学中发现值得探索的课题角度来激发科研,从科研的启示和成果中汲取精华促进教学,两者才能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参考文献:

[1]罗佳.民办高校教师幸福感及其与职业认同、离职意向的关系研究[D].南昌大学,2010.

[2]张丹.民办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研究——以湖南涉外经济学院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17(3):159-160.

对民办高等教育的认识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民办高等教育 对策 发展前景

中图分类号:G64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b)-0001-01

目前,虽然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前景美好,但是前景的道路是蜿蜒曲折的;社会大众对民办教育还存在误解,认为办学层次低、教师素质和知识能力有待提高、学生毕业后社会的认可度差。民办高校教师队伍不稳定,认为不是铁饭碗,福利待遇得不到保障,心态不稳,在这工作作为一个跳板等情况。就以上问题,我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和实地考查来分析一下民办教育的地位及发展前景。

1 我国民办高校发展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科技飞速发展,各类人才需求量迅猛增加,为民办教育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发展空间和机遇。截止2013年我国民办高校有424所,独立院校292所,占普通高校在校生人数18%以上,为我国家培养了大批的高技能人才。民办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民办教育第一次从“对公办教育的补充”改变为“与公办教育并重”。民办高校的办学灵活性和开放性,突出了自己办学特色,培养社会上真正需要的人才,以致和公办学校在师资力量、学生招生、毕业生就业等方面形成鲜明的对比,展开激烈的竞争。竞争使民办学校不断加强自己的办学实力。如西安(欧亚、外事、培华、思源)学院已经经过教育评估,成立高技能本科大学,特别西安翻译学院除了专业教师,食堂、宿管、后勤人员都要求用英语来交流,为学生创造了口语交流的机会,所以毕业生得到社会的高度评价,就业率甚至超过西安外国语学院,并已经获取硕士研究生办学资质,充分展现了我国民办教育发展的成果。

2 我国民办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尽管全国民办高校发展日新月异,各方面逐渐走向成熟,但是必须要认识到,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路“任重而道远”,存在很多问题是阻碍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屏障。

2.1 办学条件较差

从全国来看,我国民办高校办学条件都比较差,和公办学校的硬件设施没法比,因为民办高校的经费都是投资者个人出资、贷款、融资和学生学费来支撑整个学校的运营。好多民办高校现在还是租用企业或者民办高校的校舍来进行办学,就是有自己的办学设施,一般校园占地面积小,实验实训仪器陈旧、图书藏储量少、教师队伍不稳定等的方面。其次,生源质量都比较差,入学门槛低,一般都是高考落榜的学生和社会考生,必然阻碍教学质量的提高。

2.2 内部管理混乱

民办高等学校好多都是私人投资或以企业为依托来运营,所以在办学的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如:有的办学者办学动机不纯,完全以盈利为目的,没有深刻理解教育的内涵;有的是家族式办学,没有实现教授治学为主体的办学模式;有的办学理念和教育部的办学方针存在冲突,没有把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放在重要的位置;有的为了争夺生源,甚至会宣传一些和学校实际情况不符的广告。以上这些情况严重影响了民办高等教育的健康、有序的发展。

2.3 社会认同感差

因为民办教育的发展历程、教学成果、办学规模等与公办教育还是不能相提并论,好多家长对民办高校的办学还有戒备心理,如:(1)学校是不是经过教育部备案批准;(2)学生毕业学历在社会中是否能得到承认。现在企事业单位还是对民办毕业的学生存在歧视,总是觉得“211”和“985”工程院校毕业的学生文化涵养高,这种社会观念也阻碍了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

3 民办高等教育长远发展对策及战略

3.1 合理定位突出办学特色

民办高校要审时度势、因地制宜,充分分析自己办学模式和办学特色,抓住国家民办教育的良好发展势头,克服困难,切实突出专业特点。民办高校重实践能力,主要培养国家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办学模式上要灵活多样,要随市场的需求来申报专业,突出实用性和有效性。克服普通高校设置专业周期长的弊病,多开设新型专业、稀缺专业。如现在护理专业和学前教育专业很火,民办高校就应该积极申报,教育学、哲学、中文等这些冷门专业,应该停止招生,设置专业完全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目的,这样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2 加强民办教育法制建设

当今社会是法制社会,同样我国民办高等教育业需要法制法规来约束和规范。我国出台的《社会力量办学条例》虽然在规范民办教育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是在民办学校的投资回报、民办学校的建设的优惠政策和政府扶持方面还有很多不足。同时,法律法规对公办学校在教育市场中的垄断地位和由此产生的不平等竞争,更没有任何制约。所以我国要尽快出台《民办教育法》来保护民办学校,保证教育市场公平竞争,创造一个健康、有序的发展环境。

3.3 积极扩大社会影响力

学校的社会影响力主要靠教学质量和科研成果。民办高校要通过大众媒体宣传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办学方针,凸显民办教育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尤其要遵守以服务学生为宗旨,以学生就业为导向,恰当地给学生、家长和社会宣传民办的特色,完全以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为教学目标来增加公众的信任感,在社会中提高自身的知名度和荣誉度,逐步消除人们对民办教育的误解和不接受的观念和态度。

3.4 加强民办教育的办学层次

目前,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大多是高职院校和三本,办学层次要低于公办院校,只能努力提高办学层次才能持续发展。民办高校现在逐年增多,办学定位层次不齐,办学定位各具特色,应该突出精品和特色专业,大力引进博士、教授、副教授、学科带头人等专家学者,科研和教学并驾齐驱,逐渐从专科升格为本科,三本升格为二本和一本,实行教授治校的方针和政策,形成一批基本功硬、知识面宽、科研能力强的教师队伍。加强民办高校教学质量评估监督体系,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如,西安翻译学院现在已经获取培养硕士研究生的资格。民办高校提高办学层次是可持续发展的命脉所在。

参考文献

[1] 肖起清.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空间与前景[J].民办教育研究,2006(5).

[2] 潘懋元,林莉:2020: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前瞻[J].民办教育研究,2005(4):1-4,111.

[3] 郭占元.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潜力与内涵增长方式[J].教育发展研究,2005(4):15-20.

对民办高等教育的认识范文第11篇

【P键词】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原因;对策

近年来,我国的民办高校数量及学生人数都有了大幅度的增加,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形成了巨大影响。民办高校各方面的独特性,使得民办高校大学生在有着当代大学生共性的同时,又具有其鲜明的个性。比如,既会遇到当代大学生普遍问题,还需要承受着因考分偏低带来的学业压力、高额学费带来的经济压力和社会偏见带来的认同压力,民办高校学生面对的困难和压力远远超出公办院校的学生。目前高校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已比较成熟,但更多的成果主要集中在公办院校,民办高校在研究深度、广度及系统性、规范性等方面与公办院校相比有较大差距。

一、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造成的原因

(一)社会环境因素

1. 社会对民办高校认可度低。

为适应教育大众化潮流的需要, 1999年来高校不断扩招,在校大学生数量与日俱增,民办高校在这样的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应运而生。与公办院校相比,民办高校无论是在办学历史、办学力量、学生生源,还是在教育成本、办学品牌及文凭的含金量等方面,都有着一定差距,这种客观存在的差距甚至导致社会对处于摸索阶段的民办高校存在着偏见,如“民办不如公办”、“民办高校不正规”、“公办高等教育才是正规的大学教育”、民办高校的大学生被视为“混文凭者”等,这无形给民办高校学生造成比公办院校学生更大的压力。

2. 社会对民办高校学生的认可度不高。

如前所述,民办高校与公办院校的客观差距,致使社会对民办高校认识存在偏差,同时也会对民办高校学生产生不认同甚至是歧视,如就业和考研方面。大学生就业压力大、竞争激烈已是不争事实,公办院校毕业生就业已存在困难,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显然难度更高,而用人单位在考察民办高校毕业生时,除了有一定认识歧视,还会有着比公办院校毕业生更高的学业与技能要求,有部分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明确表示不招民办高校的学生,在报考公务员和选调生当中也存在同样的问题;伴随着考研政策的改变,公办院校研究生录取时更加倾向于公办院校和本校的本科毕业生,民办高校毕业生在考研录取时处于劣势,就业和考研方面的不平等遭遇,导致民办高校学生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二)民办高校的因素

1. 民办高校自身的现实原因。

很多民办高校都是由民办学校升级转轨或者新筹建而来,在师资力量、办学条件等方面与公办院校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办学理念及经验方面也相对不足。对于很大部分民办高校来说,先解决生存才能谈发展。解决生存需要扩招以形成规模经济,但学生人数的增加,对原本就比较落后的民办高校硬软件的压力更大。很多民办高校除了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和报效国家的目标以外,本质上仍是企业,企业难免以盈利为目标,在管理、行为、决策理念上充满着浓厚的商业气息,尽可能降低成本、增加收益,导致很多民办高校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上并没有倾注太多的精力和时间。

2. 民办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缺乏正确认识。

对心理健康重视程度不够,机构设置与服务都是流于形式。在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得不到充分的重视,被长期排斥于人才培养范围之外,无法和其他学科建设和专业教学相结合,成为一门可有可无的选修课或者课时补充。在具体工作中,学校对身体健康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心理健康,在高校广为流传的一句话就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同时很多民办高校也在各个院系及学校设置心理咨询室等机构,但经常就是摆设,甚至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混为一谈。

3.民办高校缺乏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

要想把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搞好,必须有一支有较高专业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的教师队伍。但从目前来看,民办高校不仅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人员数量缺乏,而且在教师专业化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差距,民办高校专职心理教师人数普遍较少,很多教师都不是心理学专业毕业,更多是让辅导员来充当这个角色,队伍水平层次不齐。师资数量不足及专业化程度不高会使民办高校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无法应对,使民办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出现严重危机。

(三)大学生的自身因素

1. 经济因素。

民办高校的学生学费和公办院校相比显然更高,民办高校的市场化运营,学生的生活费用也相对较高,同时在生活补助、奖学金数目、勤工助学岗位方面都十分有限,致使学生在经济压力方面远远大于公办院校,在民办高校内部学生贫富差距很大,经济条件差的学生易因自卑形成压力。

2. 学习能力较弱。

民办高校学生高考成绩相比于公办院校普遍较低,差距少则几十分、多则几百分。特别是不少民办高职生源吸收困难,需要多次降分补录完成招生计划。高考成绩固然不能代表一切,但也能说明一些问题,比如能够侧面反映学生中学时代的学习热情、学习能力、学习习惯、求知欲望、自我管理等方面能力。而这些方面对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及出现心理问题后的处理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比如,在大学生活中遇到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如何认识如何处理;在大学生活中遇到人际交往问题,如何认识如何处理;遇到生活挫折如何面对;在学习上遇到问题如何处理等等问题上,民办高校学生由于自身的水平问题,更易比公办院校学生出现心理问题

二、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解决的对策

(一)提升社会对民办高校及民办高校大学生的认可度

当前,中国的民办高校整体实力固然不及公办院校,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涌现了一批高质量的民办高校,这些民办高校在办学力量、办学资金、办学品牌、师资力量、学生生源、学生培养等方面俨然超过了很多传统的公办院校。民办高校更具备一些公办院校无法比拟的优势:专业设置更符合市场化、办学更有活力、在学生应用能力培养方面投入更大等。社会应与时俱进,用新眼光来审视现代的民办高校及其学生,减少甚至消除对民办高校及其学生的偏见,平等看待民办高校和民办高校学生,无论是在社会地位、认可度还是就业、考研等方面给予公平地位。只有这样,才能减少社会给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带来的负面影响,对其健康成长成才具有极大的意义。

(二)民办高校应增加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和增强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

1. 民办高校应协调好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目标与企业盈利目标之间的关系,努力找到二者的最佳结合点。

在学校硬软件上要加大经济投入,努力品牌化。比如在对待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上不能仅追求盈利而忽视,尽可能减轻学生学费和生活费负担,学校可以多设置勤工俭学岗位给贫困生,可以通过减免学费、发放助学金、提供助学金等方式帮助贫困生,也可以多组织一些互帮互助活动,让贫困生得到更多的关爱,有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

2. 民办高校应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和课程建设。

民办高校需建立专门的多级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在课程设置上,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大学必修或者选修课程中,也可以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各科教学之中。这样学生就可以多渠道、全面、随时接触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耳闻目染,学生就会重视心理健康问题,既可以帮助他们了解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完成自我诊断,又可以帮助他们遇到心理健康问题时找到的解决办法及途径。

3. 民办高校应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其素质和业务水平。

民办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师资数量与专业化存在的问题,肯定会影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应在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建设上加大经济投入,增加相应的岗位数量,最好是能建立一支专职化专业化的队伍,减少兼职心理教师和跨专业心理教师;民办高校在建设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时,一定要有一套严格的选拔和考核标准,要本着对学生、对学校负责的态度,真正选拔那些能够热爱教育事业、自身具备良好修养和健全人格、心理学专业知识过硬、责任心强的老师来担任;与此同时,高校还应多组织相关岗位培训、多去高水平的高校交流考察,不断提高心理健康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

4. 民办高校应营造一个文化气息浓重的校园环境。

民办高校校园文化相对缺失或者商业气息比较浓厚。而一个有着浓郁文化气息的校园环境对学生保持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几乎所有时间都是在校园里度过,校园文化往往能影响学生的心理认知。比如勤奋好学、注重道德、敢于创新、勇于实践、不惧竞争、团结向上的校风会使得学生很容易产生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意识,而学校也可以多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鼓励学生多多参与集体活动,提升同学之间相互沟通和人际交往能力,这些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作用。

5. 民办高校应加强新生心理健康教育。

在有关的调查中,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普遍高于其他年级,最好的教育是预防。所以在新生开学教育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前预防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民办高校可以根据大一新生的具体情况,重点开展如何尽快适应大学环境、大学学习与中学学习的变化、人际交往、如何面对现实和理想的冲突、生涯规划、大学期间会遇到那些重点问题及如何解决等专题教育,使学生尽快适应大学新生活,融入大学新环境中去。

(三)民办高校大学生自身需掌握一些心理{适的方法

解决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内部和外部相结合。学生自身掌握一定心理问题的调适方法对心理问题的解决有着重要的作用。比如合理调控自己情绪就是重点之一,可以采用积极的自我暗示,遇到特殊情况时自己对自己说一些鼓励的话,可以用自己喜欢的励志名言或者伟人故事来鼓励自己,使自己的心态能够得到及时调整;可以学会注意力转移,把视线从糟糕的情景中转移到其他积极的方面;可以适当地发泄不良情绪,向别人倾诉和运动等都是好的方法;学生不应羞于和惧怕心理问题,也可以向他人求教;平时多注重身体和精神上的自我放松;注意处理各方面问题的方式;学会自省和多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等,这些都对解决心理问题有着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张翔. 民办高校大学生与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 [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 (4).

[2] 周小娟.《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综述》,载于《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第10-12页.

对民办高等教育的认识范文第12篇

就此相关问题,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会同中央电视台《中国财经报道》,于近日对、、三座城市的0余位常驻户口居民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

进入信息化时代,人们对新兴的网络教育方式表示出认可的态度。调查中,44.7%的人认为网络教育是未来的主流教育,41.7%的人认为网络教育一样能学到知识,对网络教育持肯定态度的人计达86.4%。

教育的网络信息化,一是指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教育技术在学校的普及和应用,二是指可以利用网上资源提高教学质量,三是指开办远程教育达到资源共享。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目前网络教育不论是在国外还是在国内,都已经普遍被人们接受。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区之间的教育水平还存在着很大差别,网络化教育的迅速发展,对缩小地区之间的教育差别,扩大教育规模、提高教育质量等方面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调查还显示以下特点:

一、官办教育仍唱主角

虽然各类教育齐齐涌现,但仍然有41.7%的人更为肯定官办教育的形式。在我国,官办教育是一个全国性的教育体系,有着完善的教育硬件设施,雄厚的师资力量,广泛的国际交流经验,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官办教育一直担负着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重任,本次调查也显示出素以严肃和严谨教学著称的官办教育深植人心;与此同时,肯定国外教育的比例也较高,19.1%的人表示如有可能,自己或家人应该接受更为开放的海外教育;11.1%的人肯定民办教育,认为只要学生本人努力,一样可以成材成杰;4%的人对网络教育持肯定态度;值得一提的是:24.1%的人宣称自己对以上各类教育一视同仁,这也多少得益于最近几年国家对各类教育的加大了管理力度,各类教育的质量因此不断提高,逐渐得到社会认可。

二、官办教育需破除僵化

那么,被广泛认可的官办教育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呢?调查中,39.1%的人认为首先需要破除僵化,从办学思想上就要适应不断发展和开放的社会;28.8%的人认为应该活跃教学,使学生学有所长、能够尽快学以致用;20%的人认为应该敞开大门,广纳向学的人才;6.9%的人认为官办教育应该有意识地增加海外交流、合作。

由于旧教育体制或多或少的影响,官办教育机构还难以完全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和形势,目前的国家教育相对于国外教育还显得薄弱,那么,面对民办教育、国外教育、网络教育等新的教育形式的冲击,官办教育确实应该尽快破除僵化、活跃教学,发挥自己的优势,调整在竞争中的位置,迎接多方面挑战。

三、民办教育需提高管理

面对越来越成气候的民办教育,41.2%的人认为最紧迫的问题是需要提高管理水平,一扫"杂牌军"的面貌;24.1%的人认为应解决好办学资格的问题,以正规面目出现于教育舞台;15.5%的人认为学籍认定非常重要,对于扩大生员有积极效果;14.4%的人认为师资稳定也是大事情;另外3%的人认为需要加强环境设施的建设。

我国的民办教育是在官办教育发展到相当水平后才开始建立的,目前的民办教育虽然只是官办教育的补充,但它在满足广大群众受教育的需要、以及提高国民素质等方面还是起到作用的。民办教育遇到的管理水平低、办学条件严重不足、师资力量薄弱、以及缺乏广泛交流等困难,也是发展道路中所不可避免的,面对日渐激烈的竞争,民办教育只有逐步提高自身的软件和硬件水平,提高整体办学吸引力,才能在竞争中生存、壮大。

对民办高等教育的认识范文第13篇

关键词创新创业师资队伍民办高职院校

1民办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整体情况

1.1民办高职院校教师创新创业理念淡薄

当前,很多民办高职院校开始设置了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但开设的创新创业课程的深度和广度都不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具体工作表现出思路不清晰、定位不准确。很多民办高职院校把创新创业教育仅作为辅导员授课的一门选修课,在教学方法上仍采用填鸭式教学,创新创业的教学内容陈旧,把一些死板的创业案例灌输给自己的学生。课堂上不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教育和培养,课下也不和学生沟通如何开展可操作性的创业形式,最终导致大学生没有形成浓厚的创新创业意识,走出校门后也不知道如何进行创业。

1.2民办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型师资力量薄弱

目前,很多应用型高校都面临创新创业教育缺少专职的教师队伍,民办高职院校就更难聘请到经验丰富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师。很多创新创业教育的授课老师本身就是从高校毕业应聘到民办高职院校工作,老师自身都没有受过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他们也没有创业经历,对创新型企业的运作、经营、管理根本不了解。使得创新创业教育的老师不具备良好的创业实践指导能力,其所授的创新创业课程不能让学生有创业的动力。

1.3民办高职院校对创新创业的师资队伍重视不够

民办高职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的定位较为模糊,没有相应的制度和政策支持,因此投入的师资力量总体让步于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师的积极性普遍不高,仅靠几位教师很难保障课程的教学质量。有些专业的专职教师都缺编,致使创新创业教育课程通常由学院行政人员和教辅人员兼职授课,教师往往只经过短暂培训就开始授课,理论体系、知识结构、实践经验都不够完整,教师的水平和素质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影响教学质量;加之该类课程一般为通识课或选修课,在学校开设的众多课程中创新创业课程被挤压到一个狭小的空间,选择课程的学生通常只是为满足学分要求才进行学习,因此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不高,授课和学习流于形式,教学效果难以得到保障。创新创业类课程资源有限,课程种类单一,授课多以理论结合案例进行,教学方法过于局限,没有形成合理科学的理论体系,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另外,目前的创新创业类课程大多缺少实践环节,课堂上仅能学习非系统性的理论知识,将造成很难培养学生自主性、创造性地独立思考问题,也谈不上培养学生敢于挑战权威的优良品质,更不用说培养学生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竞争,从而不能满足社会对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需求。

2民办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探讨

在“十三五”期间,国家大力提倡“工匠精神”,对于民办高等职业教育来说,是一个大好的机会。在中美贸易战的历史关键时期,如何提升民办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创新创业教育素养,尽快培育创新创业教师对工作执着、对所做的事情精雕细琢的可贵品质,也就是尽快提高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质量,让更多的应用型民办高职院校毕业生投入到创新创业的浪潮之中。为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奉献力量,这些将是民办高职院校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中面临的紧迫任务。

2.1全校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氛围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石

如何构建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氛围作为民办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因素。笔者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贯穿大学生整个培养过程的一项系统工程,在民办高职院校中形成良好创新创业教育氛围,才能吸引和培养出创新创业型师资队伍。构建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氛围需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需要。例如,一是以教研室为单位定期召开创新创业教育研讨会,共同探究教学方法,解决创新创业教育的疑难问题。二是实现二级学院院长创新创业责任制工程,让创新创业的业绩作为考核院长的重要指标,以保障二级学院创新创业工作能按部就班地扎实推进,进而使得广大师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创新创业工作当中。三是对创新创业教师队伍给予一定的晋升或提高待遇的政策倾斜,让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获得成就感。当前很多创新创业课程都是由学院行政人员和教辅人员兼职授课,很多人潜意识地认为学校随便一个教师都能讲授创新创业课程。实际上这是很大的误区,所以,需要将创新创业教育列为一类专业教育,并使其纳入到培养计划中,进行准确定位,每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要加入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不仅要有创新创业的必修课,还要有创新创业的选修课,从而使得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获得同事及学生的认同感。

2.2开展系列培训和教师进入大中型企业挂职锻炼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纽带

由于很多民办高校的老师有两个极端现象:一是高职称教师大都是60岁以上的退休人员。二是年轻的老师大都是研究型高校的毕业生。因此,对民办高校的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培训尤为重要。创新创业教育是面向全校师生的系统工程,仅仅依靠开展讲座、竞赛、活动等方式难以达到理想的教育目的,因此创新创业教育应该重视第一课堂的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体系,涵盖金融、数学、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统计学等众多学科的知识。因此,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理论知识,还要有扎实的创新创业知识,同时还要有创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授课能力。因而针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进行全面的培训是非常必要的。任何创新创业的理论知识都应与实践相结合,更需要重视实践环节,空有理论难免让学生觉得课程枯燥乏味,因此教师的实践能力也是需要足够重视的。培养教师的创新创业的实践能力,应推进教师到各行业中的大企业进行挂职锻炼,积累实战经验,锻炼创新能力,增强对创新创业的认知,特别是相关专业的社会认知和把握,回校后与大学生分享经历和经验,做到知识来源于实践而高于实践,既能加深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果,又能促进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更深层次的认知。同时,合理利用假期时间,安排创新创业型教师带领学生深入企业、基层参加实习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师生一同深入所在行业的一线了解行业发展现状,包括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等,共同促进师生的认识和提高。

2.3聘请企业家、创业者等社会中各类专家为兼职教师是丰富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手段

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要考虑专兼职相结合的理念,用“二级导师+一级大师”的方式搭建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队伍。所谓“二级导师”是指由专业的创新创业教师、辅导员组成第一梯队的导师,对学生传授创新创业的理论知识和成功创业案例的实践经验;另外由顶岗实习老师和就业指导老师组成第二梯队的导师,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和创意大赛,通过大赛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意识等创业必备的实践能力。所谓“一级大师”是指从创新创业型企业聘请大师级的专家对学生进行项目计划书的诊断及辅导。创新创业教育其培养过程需要的不仅仅是专职教师,而是需要全体师生共同参与,专职教师、辅导员、就业指导老师、顶岗实习老师以及企业的大师级创业指导教师,都要积极研究创新创业方面的理论和案例,努力提升自身创新创业教育的能力;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管理、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教育等方面的导师,与学生接触更为密切,更能够贴近学生的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多鼓励督促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参加相关的讲座、比赛,通过潜移默化作用帮助学生培养、树立创新创业的观念和意识。企业家、创业者等社会中各类专家,在讲授他们各自的经验、经历时,那能够更生动地将创业中要重视、避免的问题讲解出来,更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各行业的成功人士、学者、专家等作为兼职教师,他们有相关的管理、实践经验和经历,对行业背景与发展前景有很深刻的见解,对企业的运转流程更为清晰,对创新创业过程中需要规避的风险更加敏锐。因此,打造一支“二级导师+一级大师”的教师队伍是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重要手段,也是创新创业教育成败的关键因素。

2.4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的评价体系和奖励机制是民办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措施

当前,许多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认为是学生的学费养着教师,没有认识到老师的工资是辛勤劳动获得的酬金,学生缺乏对任课老师基本的尊重,导致很多老师普遍缺乏身份认同感。另外,民办高职院校的年轻老师待遇普遍低于同等公办高职院校。所以,民办高职院校应通过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待遇、激励教师积极主动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和实践,让他们能在工作中提升创新创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同时,针对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做出成绩的指导教师,民办高职院校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评价体系,并制定相应的奖励机制。为更好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发挥积极的作用,为有效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在民办高职院校中良性发展,避免创新创业教育浮于表面、流于形式。将教师的考核评价制度与他们的工作量和绩效评估相结合,能够有效地激发创新创业型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动性;当创新创业型教师组织相关创新创业讲座、组织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实践实习、基层挂职锻炼等工作时,工作量都应该进行相应的折算。另外,对开展创业教育有突出贡献的教师个人及团队还应通过传统媒体、新媒体等多种方式进行报道,营造浓厚的校园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

对民办高等教育的认识范文第14篇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宿迁学院高教研究课题“民办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及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2GJ03)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0-0078-03

我国民办高校的发展,不仅要强化教学设备的发展,更要重视教师本身的组织发展,要从民办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入手强化整体提升。通过强化民办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可以强化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管理高校的工作内容,还能够提高民办教师的能力素质,从而提高学校的整体竞争能力。

一、民办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基础

(一)民办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理论

教育领域对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一直不够重视,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除了要有固定的知识累计之外,还要有知识的更新和发展的能力。高校教师需要终身化的发展,其专业化的发展也是其全方面成熟的过程。高校教师发展是全部高校教师通过不同的方法实现知识累计和能力提升的过程,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丰富自身的知识理论,教师要作为终身学习的代表者根据自身的工作特点不断学习提升。高校教师的发展主要是教学能力的提升,分析教育发展状况和认识不同,这可以看成是新教师的培训。高校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帮助教师实现专业水平和个人素质的提升,提高其教育、教学和科研等方面的能力。教师提高能力水平的关键是要强化学术能力,一般教学工作要重视对学生职业生涯的培养和发展。民办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比较特殊,它的专业发展水平要结合教师的个人成长提升状况分析,以此强化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素质,最终强化专业成熟性。在这个过程中,要重点发挥教师的主体性作用,强调其人生价值的展现。

(二)民办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内容

民办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内容包括专业知识、技能(包括教学设计、表达、教学组织管理、教育教学交往和机智、反思、教育教学研究、创新等多方面能力)、专业情意、教育科研素养等内容。

二、民办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民办高校教师培训不够完善具体

大多数民办高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没有明确的定位,在工作实施的过程中对自身的办学类型特色以及实际状况也没有详细的了解。此外,对教学时间和计划也没有明确的安排和规划,从而在最后针对教师展开教学培训的时候就没有足够的参考标准。同时,现在很多民办学校的教师都是在保证自身具备从业资质和教育资格后直接上岗,缺乏岗前培训,没有足够的针对岗位要求的训练,这会在日后的教育工作中对教学效果的提升有阻碍作用。现在民办高校在岗教师的在职培训比较落后,由于受到师资力量和资金投入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岗教师的培训一直是各民办高校的落后之处,也是民办高校不及公办高校的教师福利待遇的一个方面。教师在岗培训不到位,其自我发展认识自然不够完善,整体发展也就达不到理想的状态。

(二)教师待遇低,科研经费不足

民办高校人才流动性比较大,造成这种情况的关键因素是教师的收入较低,与其初始的心理期望存在偏差,教师的经济收入和付出的劳动不成正比,不能提高教师的生活水平,教师的心理认知和情感价值也不能得到充分的肯定,会使其产生一定的失落感。假如高校教师一直专心于工作,一直坚持教学研究却并没有获得相应的肯定和成绩,这种工作情况他如果不理智,也不会将全部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其在专业发展上投入的精力会逐渐减少。所以说,高校教师的待遇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教师的专业发展,甚至会影响学校的整体能力提升。

科研经费的投入力度也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教育和科研是目前高校教师的主要任务,科研是实现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但是,民办高校由于自身办学力量的限制以及资金方面的约束,在科研经费投入方面不够充分,就会影响教师在科研方面的热情和工作的积极性。

(三)民办高校教师评价体系还很不完善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民办高校所应用的教师评价体系都是终结性评价。终结性评价是属于结论性评价的一种,其强调的是评价的结果,不够重视基本过程。民办高校始终重视对教师的形成性评价,这样的评价方式对教师的专业发展会有一定的阻碍作用。再者,现在的评价体系还不够科学,很多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存在一定差距,但传统的评价体系不能根据专业内容的不同,课程内容的差别以及不同阶段教师的教育特点确定所对应的评价体系。所以,参考的评价体系缺乏系统完善的科学参考,在进行评价工作的时候也没有相对统一的参考标准。

(四)民办高校教师自我思想认识不到位

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就是教师不断独立学习的过程,是教师实现自主发展的重要过程。一直以来教育领域始终关注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对民办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不够重视,使得这部分教师一直处在被动状态,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没有得到彻底发挥。很多民办高校教师对专业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其中的具体指导思想没有足够的了解。民办高校教师的思想认识和能力水平都比较落后,对集体合作的提升方向也不够了解,因此,这也会影响民办高校教师的个体提高和发展。

(五)民办高校教师不善于处理教学和科研的关系

很多民办高校教师认为教学和科研是互相矛盾的两部分内容,很多教师会将教育和科研区别开来分析。高校教师的主要工作包括教学、科研以及服务等多项内容,但是民办高校教师所处的工作环境比较特殊,他们认为教育和科研是一分为二的两个部分,认为教育和科研只能有一个成为其工作发展的重点。长时间的工作习惯和思想认识,使得大多数民办高校开始区分教育和科研的工作。民办高校因为本身师资力量弱和教育条件受限,会更加注重自身在教育教学方面的资金和精力投入,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都有意无意地偏离了教研的基本工作思想。大多数民办高校的教师都不能认识到实际的教学状况,对教学过程中发现的教学问题不能实施进一步的分析假设。由于科研力量投入较少,民办高校的科研水平整体落后,解决教学问题的能力也逐渐下降。大多数教师没有认识到教育和科研之间的关系,没有明确其和专业发展的关系,没有认识到这两方面内容的协调对专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教师对科研的忽视,对教学的过度重视,使得教师的研究和思索能力降低,这也使得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水平有所降低,对民办高校教育的完善强化产生不良影响。

三、强化民办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方法

(一)构建民办高校教师培训制度

民办高校教师队伍完善的根本是提升教师培训质量,这也是提升民办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法,是终身教育的完美体现,更是新的教育环境下对民办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新要求。民办高校的管理人员要强化教学培训,要建立完善的教师培训制度。

第一,民办高校要明确自身的目标定位,要根据自身的实际状况、办学类型和特点,根据不同的教学实践和教师水平及心理状况确定明确的培训计划,同时要确定完善的实施措施,按步骤递进完成培训工作。

第二,要重视对高校教师的岗前训练,完善教师的职业能力,提高他们的教研水平,这是国家完善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强化教师整体水平的主要方法,也是新形势下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手段。民办高校教师的教学预先培训主要是强化其多样化发展和多元化需要的一种培训类型,能够有针对性地提高教学水平。

第三,民办高校要构建多种多样的教师在职培训。教师在职培训是民办高校为教师提供的最重要的福利待遇。教师的在职培训和人员优化是民办高校强化教师专业发展层次的重要内容,强化民办高校的教师培训,不仅能够满足教师的自我发展需求,更能为高校的整体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民办高校要提高教师的待遇,增加科研经费投入

提升待遇水平是保证人才结构稳定的基本要求,提高教师待遇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学校对教师的尊重,展现了对教师价值的肯定。所以,民办高校要从提高教师的教育动力入手,这样才能引导教师获得教育的满足感和价值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够在强烈的职业信念的支撑下完善并实现自身专业的发展,为个人的成熟和整体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三)建立以教师专业发展为参考的绩效评价体制

民办高校在开展教学评价的时候大多会从教学和科研两部分入手,评价的具体内容主要有教师的全方面提升,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奖惩制度的强化,以及完善师资管理几方面内容。现在我国民办高校教师的评价体系还不够系统,民办高校想要构建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根本的绩效评价体系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要强化学校对教师的形成性评价。与传统的终结性评价相比,形成性评价主要看重的是评价的过程。形成性评价最关键的是要从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入手,强化其教学动力,这是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的关键内容。因此,要强化教师的形成性评价,就要从根本入手,这最能展现民主和人文的基本思想,对教师的教学提升有重要作用。

第二,要确定科学系统的评价体系。要进一步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差异,分析专业的属性、课程的特征以及各个发展时期教师的差异性特点,确定出和其对应的教学科研的评价体系,将其落实在一致的评价标准中。在进行教育评价的时候,要改变传统的学生为主的教学过程,要站在新的思想高度研究对学生的评价理念,从领导、同行、教师还有学生等多角度展开系统化的评价,在整个评价过程中凸显教师的评价的主体地位。要重视评价方法,从传统的重视“量化评价”转向注重“质性评价”,强化民办高校对教师的基本关怀。这种综合性的评价方法,反映了主体和客体两个方面的评价,能够促使教师有效地改善教学效果。

第三,要正确应用评价成果。分析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研究教师的行政职务的任免以及考核教师的科研业绩。

(四)要强化民办高校教师的专业自主发展

教师的个体发展是其自主发展、独立提升的过程,民办高校教师要转变理念,提出自主专业发展的新理念,重视并发展专业的独特性。民办高校教师要研究并整合整体专业的发展,总结并掌握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理念。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是其本身能力提高的坚实支撑,同时也是帮助教师实现职业发展的关键。教师对专业发展内容的认识、感受和水平等都会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程度产生重要影响,对其具体的需求、认识和情感体验也起到重要作用。

民办高校教师要展现出自我教育提升的思想和水平,实现自我管理并强化自身发展,最主要的是要强化合作认识。教师要在和谐互助的环境中,实现自我提升和发展,最终实现个体提升和专业发展的目的。

(五)民办高校教师要协调教学和科研的关系

高校教师的主要工作内容就是教学、科研以及服务社会,民办高校的主要任务是教学,教学是提高人才能力的主要方法。教师要协调处理教学和科研的关系,要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强调科研发展,要在重视科学研究的同时提升教学水平。

对民办高等教育的认识范文第15篇

据调查,作为部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豫东北某县,2011年财政收入刚刚超过1亿元,是典型的“吃饭财政”。全县总人口38万,仅有1家公办幼儿园,民办幼儿园却在短短的几年内迅速发展到184家。

调查显示,该县的民办学前教育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无序发展。公办学前教育稀缺,与人民群众对学前教育日益增长的需求形成极大反差,同时也为民办幼儿园的生存与发展创造了广阔的空间。目前,该县拥有民办幼儿园184家,但其中取得办学许可证的只有5家。

同时,一些幼儿园举办者缺乏依法办园的意识,随意性强。而教育行政部门又缺乏强有力的手段与措施。这使得民办幼儿园的监管处于盲区,造成有证的办园,无证的也办园;有条件的办园,不符合条件的也办园。

办园条件落后、标准较低。民办幼儿园办学条件参差不齐,绝大部分不具备基本的办学条件。在该县的184家民办幼儿园中,仅在农家院办园的就高达92家,占民办幼儿园的1/2。这些农家幼儿园条件极为简陋,没有室内外儿童活动场所,教具、玩具等教育设施及幼儿活动器材严重缺乏,不具备幼儿厕所、饮水、保洁等最起码的条件。有的幼儿园仅有一两间教室,教室里也仅摆放一些大小、高低不一的课桌凳,与学前班没有什么差别。

师资队伍不稳定,整体水平不高。幼儿教师配备不齐全、数量不足、队伍不稳定,部分教师缺乏从事学前教育事业的积极性,因而幼儿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也不高。

违背教育规律,小学化倾向严重。个别民办幼儿园的举办者不是把举办幼儿园作为一种事业,而是将之当作一种职业,主要为了经济收入。同时,一些家长特别是农村幼儿的家长不懂得学前教育的规律,片面地认为孩子在幼儿园能多认识几个字,多做几道数学题,甚至会说几个英语单词,就说明幼儿园的教学质量好,“教学质量”的高低成为家长为孩子选择幼儿园的唯一标准。

一些幼儿园举办者为了招收更多幼儿、增加收入,便迎合家长的这一心理,不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把幼儿园办成了小学,不仅开设语文、数学等课程,还开办美术、音乐、舞蹈、播音与主持等五花八门的特长班、实验班。更有甚者,有的幼儿园还为幼儿布置课堂作业和家庭作业,对幼儿进行考试。这些幼儿园在对幼儿进行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常常忽略了对幼儿的保育工作,使得幼儿过早地背上了课业负担,影响了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工作人员配备不齐全。据调查,为了节省开支,一些民办幼儿园除了配有教师外,很少配备保健医生、保育员等其他工作人员。幼儿教师除了负责正常的幼儿教育外,还包揽了幼儿的吃喝拉撒睡等一切保育工作。

上述问题严重制约了经济欠发达地区民办学前教育的健康发展,解决这些问题已刻不容缓。笔者认为,解决上述问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强化政府责任,将学前教育纳入政府目标管理体系

《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要求: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发展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将大力发展学前教育作为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突破口,作为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任务,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民生工程,纳入政府工作重要议事日程,切实抓紧抓好。

发展学前教育要坚持政府主导,切实落实各级政府的责任,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并鼓励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举办幼儿园。同时,要把学前教育纳入政府目标管理体系,作为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考核的重要内容,并建立督促检查、考核奖惩和问责机制。

二、搞好宣传教育,增强依法办园意识

笔者认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特别是农村的个别民办幼儿园举办者文化程度偏低、法律知识浅薄,一些人甚至不知道有《民办教育促进法》和《幼儿园管理条例》,让他们申请办园许可、依法办园也就无从谈起了。因此,对民办幼儿园举办者普及法律知识、进行有关法律的宣传和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教育行政部门、司法部门和乡镇政府要密切配合,通过举办学习班、培训班或送法律知识上门等形式,有针对性地对民办幼儿园举办者进行有关法律知识的宣传与教育,以普及法律知识,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和依法办园的意识。

三、制定优惠政策,积极扶持民办学前教育

针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公办学前教育资源严重短缺的现状,当地政府要切实担负起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在努力办好公办幼儿园的同时,积极引导、大力扶持民办幼儿园的发展,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学前教育需求。

分类治理,妥善解决无证办园问题。对于众多的无证经营的民办幼儿园,既不能一概取缔,也不能任其无序发展。政府要组织教育、建设、卫生、交通、公安、消防等部门逐一进行排查、评估和整顿治理,然后分类管理:对于安全隐患较多的农家院式的幼儿园,坚决予以取缔、关停;对于效益比较好,而其他条件暂时不符合要求的,由有关职能部门提出限期整改意见和措施,整改合格后由教育部门统一颁发办园许可证和民办教育办学许可证,逾期拒不整改或整改不合格的予以取缔。

降低农村民办幼儿园的注册门槛,实行分类管理。为了满足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针对农村幼儿园办园条件相对落后的情况,要结合当地实际,适当降低农村民办幼儿园注册门槛,在确保幼儿安全的前提下适当放宽幼儿园准入标准,并实行分级分类管理,即对所有取得办园许可证的民办幼儿园分出等级或类别,并提出递升上一个等级幼儿园的年限和要求,对于在规定期限内达不到升级标准的,予以降级或关停,为农村民办幼儿园留出发展余地。

对于保教水平高、办园规模大、社会效益好,而园舍、基础设施一时达不到要求的农村民办幼儿园,提供布局调整后闲置的中小学校舍或其他富余公共资源供其使用。

设立专项资金,一是对办园成绩突出的民办幼儿园和优秀园长进行表彰和奖励,对优质幼儿园实施以奖代补;二是贫困幼儿的学费、午餐费由政府买单。

四、建立管理体制,规范办学行为

针对目前经济欠发达地区民办学前教育管理失序的状况,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对所有幼儿园实行统一监管,规范其办学行为。

明确办园原则与方向。幼儿园要坚持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以保障幼儿的身心健康,促进幼儿的智力发展,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以及良好的品德行为为办园方向,严禁开设特长班、实验班,严禁学前教育小学化。

在班额设置、课程设置、教材使用、保教管理等方面,要严格执行国家的有关规定,不能一园一个模式、一园一个标准。

配齐、配足幼儿教师和工作人员。幼儿园园长、教师和其他工作人员应具备国家规定的合格学历,并取得相应的任职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