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机电一体化优势范文

机电一体化优势范文

机电一体化优势

机电一体化优势范文第1篇

关键词:智能 网络 环保

众所周知,基于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向机械工业的渗透所形成的机电一体化,带来了机械工业在技术、产品结构、功能与构成、生产方式及管理体系的变化,使工业生产进入了以机电一体化为主要特点的阶段。

一、什么是机电一体化

机电一体化是指在机构的主功能、动力功能、信息处理功能和控制功能上引进电子技术,将机械装置与电子化设计及软件结合起来所构成的系统的总称。

二、目前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基本状况

回顾机电一体化发展历史,可以把机电一体化的发展概括为三个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前为第一阶段,即初级阶段,在此阶段,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利用电子技术的初步成果来完善机械产品的性能;20世纪70-80年代为第二阶段,即兴旺发育阶段,在此阶段,由于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通信技术的发展,为机电一体化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和微型计算机的出现,为机电一体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20世纪90年代后期为第三阶段也称为高级阶段,即机电一体化技术开始向智能化方向迈进的新阶段,此为深入发展时期。

中国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列入“863”计划中,许多大专院校、研究机构及一些大中型企业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一定成果。但与先进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三、机电一体化的优势方向探讨

据科学估测,机电一体化的主要发展方向大致有智能化、网络化、环保化等几个方面,这也是机电一体化的技术优势所在。

(一)关于智能化

这是21世纪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人工智能在机电一体化的研究中日益得到重视,机器人与数控机床的智能化就是重要应用之一。这里所说的智能化是对机器行为的描述,是在控制理论的基础上,吸收人工智能、运筹学、计算机科学、模糊数学、心理学、生理学和混沌动力学等新思想、新方法,使它具有判断推理、逻辑思维及自主决策等能力,以求得到更高的控制目标。

(二)关于网络化

这是20世纪90年代,计算机技术等的突出成就是网络技术。网络技术的兴起和飞速发展给科学技术、工业生产、政治、军事、教育等日常生活都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各种网络将全球经济、生产连成一片,企业间的竞争也将全球化。机电一体化新产品一旦研制出来,只要其功能独到、质量可靠,很快就会畅销全球。机电一体化产品无疑将朝着网络化方向发展。

(三)关于微型化

实际上,微型化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主要说的是机电一体化向微型机器和微观领域发展的趋势。在西方发达国家称为微电子机械系统,泛指几何尺寸不超过1cm3的机电一体化产品,这些产品在生物医疗、军事、信息等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其瓶颈在于微机械技术。

(四)关于环保化

工业的发达给人们生活带来巨大变化。一方面,物质丰富,生活舒适;另一方面,资源减少,生态环境受到严重污染。于是,人们呼吁保护环境资源,回归自然。绿色产品概念在这种呼声下应运而生,绿色化是时代的趋势。绿色产品在其设计、制造、使用和销毁的生命过程中,符合特定的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的要求,对生态环境无害或危害极少,资源利用率极高。设计绿色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具有远大的发展前景。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绿色化主要是指,使用时不污染生态环境,报废后能回收利用。

(五)关于系统化

本文所述之系统化,其表现特征是系统体系结构进一步采用开放式和模式化的总线结构。系统可以灵活组态,进行任意剪裁和组合,同时寻求实现多子系统协调控制和综合管理。再一个特质是通信功能的大大加强。一般除rs232外,还有rs485等智能化通信接口。未来的机电一体化更加注重产品与人的关系,机电一体化的人格化有两层含义:一层是如何赋予机电一体化产品人的智能、情感、人性等等,显得越来越重要,特别是对家用机器人,其高层境界就是人机一体化;另一层是模仿生物机理,研制出各种机电一体化产品。事实上,许多机电一体化产品都是受动物的启发而研制出来的。

四、结论

根据以上的叙述可以结论,机电一体化的出现不是孤立的,它是许多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晶,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和产物。当然,与机电一体化相关的技术还有很多,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技术相互融合的趋势将越来越明显,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前景也将日益获得人类的关注并为人类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作者单位: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钾肥分公司)

参考文献:

机电一体化优势范文第2篇

展鹏科技(603488.SH,下称“公司”)是国内拥有自主变频控制核心技术并较早应用于电梯门系统的企业,经过多年发展,公司已形成包括电梯门系统、电梯一体化控制系统、电梯轿厢及门系统配套部件等产品在内的多元化电梯配套产品体系,产品广泛应用于载客电梯、载货电梯、特种电梯等各类垂直电梯制造领域。

近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为中国电梯行业带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电梯行业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2005-2015年,中国电梯产量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8.86%。截至2015年年底,中国电梯保有量到达425.96万台,无论是保有量、年产量还是年增长量,均已位居世界第一。

从长期看,城镇化、工业化的进程仍将持续,国内保障房廉租房等住宅的建设需求、基础设施和商业地产的投资需求、旧楼加装电梯需求、原有电梯的维修更换市场需求、低层建筑安装电梯需求、较快增L的出口量等因素促进中国电梯产业良好发展。

电梯行业的繁荣发展带动了电梯部件制造企业的迅速壮大,涌现了包括公司在内的一批优秀的电梯部件供应商,经过持续的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技术水平和生产工艺水平已逐步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公司自成立以来,努力以自主掌握的变频驱动、智能控制、数据通信和机械设计技术,为客户提供技术先进、质量可靠和性能优越的机电一体化产品。

作为国内电梯部件供应商中拥有自主变频控制核心技术并将该技术较早应用于电梯门系统的企业,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公司凭借先进的技术、优质的产品和良好的服务,已成为电梯门系统领域的领先企业,产品得到市场的广泛认可,市场占有率达到7.8%。

公司具备电梯门系统、电梯一体化控制系统等产品个性化定制和多样化生产的能力和优势。如,在电梯门系统领域,根据电梯门机控制器使用的不同技术,公司能够提供应用VVVF变频控制技术、永磁同步变频控制技术和交流矢量变频控制技术等多种产品系列;在电梯控制系统领域,公司能够提供电梯一体化控制器、内呼板、外呼板、指令板等多种电梯一体化控制系统产品。

同时,公司还具有提品整体化解决方案优势。公司以自主变频控制技术和机械设计技术为基础,产品由电梯门系统逐步向电梯一体化控制系统、电梯轿厢等领域延伸,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品系列,能够为客户提供涵盖电梯门系统、电梯一体化控制系统、轿厢及门系统配套部件等多方位的电梯部件产品,成为国内少数能够实施产品整体化解决方案的电梯部件供应商之一。

在产品品质优势上,公司严格按照GB/T 19001-2008―ISO 9001:2008标准要求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编制和执行具有全员参与性的公司质量控制程序体系。同时,公司以精益化管理为目标,全面推进6S管理,“数字式门机控制器(FE-D3000)”等产品获得欧洲CE认证,“数字式VVVF同步带防爆门机产品”获得部级仪器仪表防爆安全监督检验站防爆合格证。

机电一体化优势范文第3篇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微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

一、机电一体化的基本概念

机电一体化是在以机械、电子技术和计算机科学为主的多门学科相互渗透、相互结合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边缘技术学科,而机电一体化产品是在机械产品的基础上,采用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生产出来的新一代产品。机电一体化技术同时也是工程领域不同种类技术的综合及集合,它是建立在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和信息处理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电力电子技术、伺服驱动技术以及系统总体技术基础之上的一种高新技术。

二、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及其特点

(1)数控机床问世:自从1952年美国第1台数控铣床问世至今已50个年头。我国数控机床制造业在80年代曾有过高速发展阶段,尤其是在1999年后,国家向国防工业及关键民用工业部门投入大量技改资金,使数控设备制造市场一派繁荣。

(2)微电子技术的发展:我国的集成电路产业起步于1965年,经过30多年发展,已初步形成包括设计、制造、包装业共同发展的产业结构。微电子技术是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的直接基础,如微机控制的数控机床己不再是传统的机床;又如汽车的电子化导致汽车工业的革命,目前先进的现代化汽车,其电子装备已占其总成本的70% 。进入信息化社会,集成电路成为武器的一个组成单元,电子战、智能武器应运而生。雷达的精确定位和导航,战略导弹的减重增程,战术导弹的精确制导,巡航导弹的图形识别与匹配,以及各类卫星的有效载荷和寿命的提高等等,其核心技术都是微电子技术。

(3)可编程序控制器(PLC)的应用于工业:上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汽车制造业开发出一种新型的工具取代继电控制盘。

(4)激光技术、模糊技术、信息技术等新技术的出现:以激光技术为首的光电子技术是未来信息技术发展的关键技术,它集中了固体物理、波导光学、材料科学、微细加工和半导体科学技术的科研成就,成为电子技术与光子技术自然结合与扩展、具有强烈应用背景的新兴交叉学科,对于国家经济、科技和国防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与传统的机电产品相比,机电一体化产品具有下述优越性:

(1)使用安全性和可靠性提高

机电一体化产品一般都具有自动监视、报警、自动诊断、自动保护等功能。在工作过程中,遇到过载、过压、过流、短路等电力故障时,能自动采取保护措施,避免和减少人身和设备事故,显著提高设备的使用安全性。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于安全监控系统,能够极大提升煤矿的安全系数。通过对大功率和长距离式带式输送机的应用,煤矿的井下效率获得了很大的提升。随着国家对煤矿安全规程相关条款的不断完善,我国的各个煤矿,不论大中小,也不论是高瓦斯还是瓦斯突出的矿井都必须按照规定装备上矿井监控系统。此举促进行了生产监控系统的工厂的出现和繁荣,不仅给煤矿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去选择,而且也使厂家在竞争中提升了产品的质量。多年来,实践表明,应用了机电一体化的安全监控系统为我国的煤矿安全生产做出了十分突出的贡献。

(2)生产能力和工作质量提高

机电一体化产品大都具有信息自动处理和自动控制功能,其控制和检测的灵敏度、精度以及范围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通过自动控制系统可精确地保证机械的执行机构按照设计的要求完成预定的动作,使之不受机械操作者主观因素的影响,从而实现最佳操作,保证最佳的工作质量和产品的合格率。同时,由于机电一体化产品实现了工作的自动化,使得生产能力大大提高。例如,数控机床在数控装置中使用了信息自动处理和自动控制对工件的加工稳定性大大提高,生产效率比普通机床提高5~6倍。

(3)可操作性能大大改善

机电一体化产品普遍采用程序控制和数字显示,操作按钮和手柄数量显著减少,使得操作大大简化并且方便、简单。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工作过程根据预设的程序逐步由电子控制系统指挥实现,系统可重复实现全部动作。高级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可通过被控对象的数学模型以及外界参数的变化随机自寻最佳工作程序,实现自动最优化操作。主要产品包括电火花加工机床、线切割机、超声波加工机以及激光测量仪等。这类产品的特点是执行机构为电子装置。

(4)调整和维护方便

机电一体化产品在安装调试时,可通过改变控制程序来实现工作方式的改变,以适应不同用户对象的需要以及现场参数变化的需要。这些控制程序可通过多种手段输入到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控制系统中,而不需要改变产品中的任何部件或零件。对于具有存储功能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可以事先存入若干套不同的执行程序,然后根据不同的工作对象,只需给定一个代码信号输入,即可按指定的预定程序进行自动工作。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自动化检验和自动监视功能可对工作过程中出现的故障自动采取措施,使工作恢复正常。

三、机电一体化的未来应用趋势

1.数控机床

数控机床及相应的数控技术经过40年的发展,在结构、功能、操作和控制精度上都有迅速提高,具体表现在:总线式、模块化、紧凑型的结构,即采用多CPU、多主总线的体系结构。开放性设计,即硬件体系结构和功能模块具有层次性、兼容性、符合接口标准,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用户的使用效益。比如,现在最先进的数控机床德国著名的德马吉DMG Deckel Maho 5轴万能机床,它具有极高的机床精度,使得该系列万能铣床成为了5轴加工中心新的里程碑。通过 duoBLOCK®方案与带一体式、直接测量系统的精确回转工作台的组合,duoBLOCK®机床展现出更大的准确度、高动态性能以及由此带来的生产率的大幅提高。

WOP技术和智能化系统能提供面向车间的编程技术和实现二、三维加工过程的动态仿真,并引入在线诊断、模糊控制等智能机制。

大容量存储器的应用和软件的模块化设计,不仅丰富了数控功能,同时也加强了CNC系统的控制功能。能实现多过程、多通道控制,即具有一台机床同时完成多个独立加工任务或控制多台和多种机床的能力,并将刀具破损检测、物料搬运、机械手等控制都集成到系统中去。系统的多级网络功能,加强了系统组合及构成复杂加工系统的能力。以单板、单片机作为控制机,加上专用芯片及模板组成结构紧凑的数控装置。

2.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这个系统的实现不是现有各分散系统的简单组合,而是全局动态最优综合。它打破原有部门之间的界线,以制造为基干来控制“物流”和“信息流”,实现从经营决策、产品开发、生产准备、生产实验到生产经营管理的有机结合。企业集成度的提高可以使各种生产要素之间的配置得到更好的优化,各种生产要素的潜力可以得到更大的发挥。

3.柔性制造系统

柔性制造系统是计算机化的制造系统,主要由计算机、数控机床、机器人、料盘、自动搬运小车和自动化仓库等组成。它可以随机地、实时地、按量地按照装配部门的要求,生产其能力范围内的任何工件,特别适于多品种、中小批量、设计更改频繁的离散零件的批量生产。

4.第3代工业机器人

第1代机器人亦称示教再现机器人,它们只能根据示教进行重复运动,对工作环境和作业对象的变化缺乏适应性和灵活性;第2代机器人带有各种先进的传感元件,能获取作业环境和操作对象的简单信息,通过计算机处理、分析,做出一定的判断,对动作进行反馈控制,表现出低级智能,已开始走向实用化;第3代机器人即智能机器人,具有多种感知功能,可进行复杂的逻辑思维、判断和决策,在作业环境中独立行动,与第5代计算机关系密切。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电子技术的成熟和广泛应用,机电一体化产品在国民经济建设、企业的技术改造和电子产品的更新换代方面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机电一体化是机械、电子技术和计算机科学技术等多种技术发展的结晶,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当然,机电一体化的发展不是孤立的,与机电一体化相关的技术还有很多,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技术相互融合的趋势将越来越明显,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也将更加广阔。

参考文献

[1]李建勇.机电一体化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2]芮延年.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3]姜培刚,盖玉先.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06.

作者简介:

邹志慧(1993―),男,山东蒙阴人,现就读于德州学院。

机电一体化优势范文第4篇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发展研究

科学技术的持续革命,使得整个社会都在以飞快的速度迈向科技化,科学技术对人类整个生活的影响日益紧密,机电领域当然也不可能脱离时代的怀抱,一枝独秀。在科学技术革命的影响下,机电一体化技术也逐渐应用于社会的相关行业,就笔者知道的就有很多煤矿都在采用机电一体化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现如今应用状况和未来的发展又是怎样,这些都有待进一步探索、研究。

1机电一体化技术

机电一体化在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进入发展的新阶段,纵观接近20年的发展成效,机电一体化技术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所谓机电一体化技术就是将机械、电工以及计算机等多种器械、技术融合在一起,并将其综合应用到相关的领域中。具体说来,机电一体化技术主要包括综合运用机械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接口技术、信息变换技术、传感测控技术以及软件编程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采用多种技术和设备,功能众多,应用范围广,显著的提高生产质量和效率;其次,应用各种软件,尤其是编程技术,不仅应用效率高,而且检查和维修非常方便;再者,机电一体化技术和设备自带监督和控制功能,对于提高运行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优化使用性能,显著的提高使用效率和质量。

2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我国各个领域都具有广泛的应用,典型的应用主要包括工业机器人、钢铁企业、煤矿机械以及数控机床等,具体表现为:

2.1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工业机器人中的运用

现阶段,大量智能化、数字化的工业机器人,逐渐的取代传统的人工流水线作业模式,智能工业机器人的广泛使用,不仅能够解放了大量的人力,同时还显著的提高了工业生产水平和质量。此外,随着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工业机器人优化、升级和换代中的应用,能够推动机电一体化技术逐渐的向数字化、智能化以及机械化方向发展。

2.2机电一体化技术在钢铁企业中的应用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钢铁企业中的应用,能够将仪器仪表、显示装置、通讯装置、工控系统以及微机系统联合起来,在提高钢铁企业的生产可靠性、安全性、质量以及精度等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机电一体化技术在钢铁企业中的应用优势具体表现为:其一,其在高炉控制系统中的应用,能够实现系统的智能化控制;其二,计算机控制中心利用信息采集系统对钢铁企业各个单元的数据信息进行采集,并由计算机控制中心通过网络通信系统对各单元进行动态的控制;其三,利用现场总线技术,显著的提高信息数据通信传输效率和质量;其四,利用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对生产过程进行全面控制,为实现钢铁企业的一体化管控奠定坚实的基础。

2.3机电一体化技术

在煤矿企业中的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煤矿企业生产中的应用,能够有效的提高煤矿机械设备的运行质量和效率,显著的提高矿井运输和安全监管效率,并且煤矿机电一体化设备重量轻、体积小、功能众多、操作方便等优点,降低操作人员工作强度的同时,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煤矿的生产效率和质量,在提高煤矿企业经济效益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4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数控机床中的应用

数控机床以其独特的优势被广泛的推广和应用在工业生产中,目前数控机床逐渐的多元化、数字化方向发展,通过将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在数控机床中,能够推动数控机床向模块化、总线式方向发展,显著的提高数控机床的制造效率和操作精度。同时,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数控机床逐渐的向智能化方向发展,显著的提高生产效率和精准度,和传统机械生产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

3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机电一体化技术以其独特的优势被广泛的推广和应用,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推动机电一体化技术不断的创新和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绿色环保趋势

在低碳、环保的时代背景下,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的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最大化的发挥资源的价值,降低资源的浪费,显著的降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或者不良影响。同时,随着绿色、环保、可持续理念的推广和进一步深入,机电一体化技术不仅能够降低污染物的排放和资源的浪费,还能够对污染物进行回收和在利用,最大化的发挥资源的价值,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

3.2微型化趋势

现阶段,不仅宏观经济逐渐的向微观经济发展,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为代表的机械行业,也逐渐的想微机械方向发展,尤其是纳米技术、微米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为机电一体化技术和产品想微型化发展提供了便利。同时,微型机电一体化产品材料消耗少、重量轻、能耗低以及体积小,不仅在工业机电行业具有广泛的应用,在刑侦、医疗以及生物技术方面也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3.3智能化趋势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当今社会逐渐进入智能化时代,智能机器人的研发和在生活、工作中的应用,不仅能够代替人的大多数功能,而且部分功能比人类自身更加强大,并且智能机器人可以升级、改造,将生理学、管理学、自然科学、运筹学等知识编入智能机器人芯片,能够不断的丰富和完善智能机器的功能,其在机电一体化领域的应用,能够显著的提高机电一体化运行和工作效率。

3.4网络化趋势

互联网已经覆盖全球,并且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推广和深入应用,其在机电一体化领域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尤其是“互联网+物联网”的模式,在推动机电一体化向方格化和网络化方向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结束语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领域还比较少,所发挥的效力也比较有限。在未来的发展中,还需要众多的技术支撑。为了更快地推进我国工业化的实现,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工业机械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姜新嘉.浅析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J].电子制作,2013(08):231.

[2]刘耀海.浅谈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与发展趋势[J].信息系统工程,2012(10):89+95.

[3]梁俊彦,李玉翔,林树忠.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及应用[J].科技资讯,2007(25):53-54.

机电一体化优势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西咸经济一体化 产业发展 优势互补 错位发展

西安、咸阳两市无论是在陕西,还是在我国的西部地区都具有重要的地位,两市经济发展对陕西和我国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两市的经济一体化所形成的经济增长极,能够带动陕西和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缩短陕西和西部地区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差距。改革开放以来,两市的经济发展很快,对陕西和西部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两市在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产业布局趋同、产业规模偏小的现象,严重限制了两市资源的有效利用,产业难以做大做强。因此,两市在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应按照优势互补、突出特色、错位发展的思路来进行产业聚集,做大做强产业规模,推动产业升级、实现两市经济在融合中快速发展。

一、西咸经济一体化中两市优势互补、错位发展中的障碍

1.产业趋同现象严重,资源利用效益不高

西安咸阳两市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计划经济时期所形成的产业基础来发展的。在计划经济时期,这种产业发展适应了当时经济发展的要求,对当时的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两市所形成的产业发展格局,很难适应市场机制对经济发展的要求。由于两市在经济发展中,受行政体制、经济体制以及财力等原因所限,很难从根本上对原有的产业格局进行根本性的调整,只是在原有的产业基础上进行延续式的发展。从目前来看,两市产业趋同现象严重。如西安咸阳两市的纺织产业、电子产业、机械产业、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医药产业、化工产业、电力产业都是如此。严重地限制了两市的产业做大做强。

2.两市的比较优势难以发挥,优势难以互补

由于产业趋同化严重,两市在同一产业方面难以发挥比较优势,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根据国际贸易理论,各个国家依据本国所具有的比较优势进行专业化的分工并进行贸易,从而在贸易中获益。同理,一省的不同地区之间的产业布局的前提依据也应是比较优势。各地区只有依据本地区的比较优势来配置产业,才能促进地区经济的充分发展,进而使两市的经济得到协调发展。而西安、咸阳两地产业结构的趋同,违背了按照比较优势来进行产业布局的基本原则,不仅不利于地区经济的发展,而且会扭曲产业结构,使两市的产业结构的优化难以实现。优势难以发挥,资源难以有效利用。

3.产业规模化不够充分,规模经济难以发挥

根据规模经济理论,产业规模必须达到一定的程度,才能获得最佳经济收益。没有适当的数量规模,也就没有最佳的经济收益。规模经济要求一定程度的产业集中,企业的规模要达到一定的产出数量水平。而西安、咸阳两地产业结构的趋同则意味着片面追求“大而全’“小而全”,“撒胡椒面”,把各地有限的资源用来进行低水平的重复建设,摊子铺得太大,财力过于分散,不能形成规模经济。

4.统一市场体系没有形成,地区间的市场分割严重

统一的市场依赖于社会化的合理分工,而在产业结构趋同的条件下,对于原材料的需求和产品的销售都很容易形成地区分割和地方保护主义。其结果是区域间的经济要素无法自由流动,一方面保护了区域内的落后产业,另一方面使全省范围内产业结构不能优化,导致整体经济效益下降,两市一体化进程推进缓慢,整体经济优势没有形成。

二、西咸经济一体化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理论和实施

1.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理论

两市经济发展优势互补就是要发挥西安文化密集、科技密集、人才密集、资金密集、行政地位、国家区域政治中心地位的优势,以及咸阳市在劳动力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煤炭资源、交通便利资源、电子产业制造技术资源等方面的优势,使两市的优势加厚、延伸、扩展,充分溢出和吸收,实现培增效应,推动两市经济总规模的快速增长。错位发展就是两市要根据自己的资源优势,突出特色,避免互相恶性竞争,在同一产业、同一项目上,两个或多个主体各自规划,跟风发展,重复建设。如西安在城市规划、产业布局、招商引资、高科技方面具有优势,在西安咸阳的整体发展方面,应由西安作为主体,在两市范围内进行城市规划,布局产业发展。咸阳在纺织产业方面具有发展优势,两市的纺织产业发展重心应放在咸阳,这样两市才能实现避其所短,扬其所长,实现两市的错位发展。

2.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在西咸经济一体化中的实施

根据优势互补、突出特色和错位发展理论,西安咸阳两市应在机械装备制造产业、电子信息产业、纺织产业、医药保健产业、农业等方面充分实现产业整合,推动两市经济一体化建设。

(1)机械装备制造产业的优势互补、错位发展。西安与咸阳两市应充分发挥老工业基地优势,通过加快行业重组和企业联合,积极推进输变电成套设备、通讯设备、大型工业风机、纺织机械设备、制冷设备、通用机床和矿山、冶金、筑路、农业机械及节水灌溉等专用机械装备的技术进步。西安应当积极运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和电脑集成控制技术,重点发展新型输变电机检测设备、智能化数控机床、自动缝制设备、新型制冷设备、模糊变频、新型数显装置、先进扫描成像系统、高灵敏传感器、电子防爆装置系统、智能化仪器仪表、机器人等产品,促进老工业基地的发展。着眼于我省装备制造业的进一步做大,可规划考虑在西安―咸阳都市圈内,将六村堡绕城高速公路西段以西沿咸阳世纪大道布局,在世纪大道路以南划定200平方公里,作为我省未来20年装备制造业的预留发展空间。二环路以内及附近和城内大中型企业的扩建和合资搬迁、市区中小工业企业的改造搬迁、新的招商项目落户、开发区产业存量的调整、对国家限制和淘汰产品的劣势企业的改造、转产和搬迁等,必须与装备制造业的重新整合相结合,要按照全省统一规划的总盘子、行业和专业化产业积聚的原则,分别统一迁入配置在各类开发区和工业园区。

(2)电子信息制造业的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咸阳应以信息产品和机电一体化设备制造作为重点,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计算机硬件产品。重点发展锂电池、片式元器件、光传输设备、光电子器件、敏感元器件、传感器、偏转线圈等新型元器件为主的基础电子产品和通讯电子产品,以电视广播发射机、彩色显像管等设备为主的数字视听产品,促进彩虹、康佳、偏转等优势企业规模扩张,打造全国重要的电子信息制造基地。电子工业已成为实力较强,技术装备水平较高的新兴产业,全国最大的彩管厂――陕西彩色显像管总厂等13家大中型电子企业集中于市区西部,其年产值占全省电子工业的进一半,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电子城。咸阳是部级制造业信息化50个重点城市之一,为了紧紧抓住机遇,咸阳政府应当积极打造部级显示器件产业园,并加快建设超大屏幕彩管玻屏生产线,加快液晶显示器生产线、电感器军品生产线和数字化彩片磁心生产线的技术改造进程,做强四达公司客车生产线,陕西华兴公司黑色铸造生产、汽车零部件生产线等一批机械工业项目。

(3)纺织产业的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咸阳作为一个新兴工业城市,经过多年发展已形成方棉纺、毛纺、化纤、印染、服装、纺织机械及纺织科研门类齐全,相互配套的完整的纺织工业体系。年产值占全省纺织业的1/3,已成为全市出口创汇的主导产业。根据区域优势理论,由于各地区之间在社会、经济、文化和地理环境方面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所以地区之间在社会、经济、文化和地理环境方面的发展速度也常会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根据比较优势理论,相对优势就产生在这种差异之中,一个地区的资源条件和地理环境越优越,这种相对优势在经济发展中表现得就越明显。因此咸阳应在具有区域相对优势的条件下,可利用其在纺织、电子等产业发展方面的优势,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获得相应的经济规模和发展空间。

(4)医药保健业的优势互补和错位发展。咸阳以现代中成药和生物制药为重点,加强医药康复保健品和医疗器械的开发生产。重点抓好步长制药公司、505药业公司、摩美德制药公司、西北医疗器械集团、白鹿制药公司等10个制药和医疗设备项目建设,开发生产生化医药、医疗保健品、中成药和医疗器械4大类28个主导产品。形成医药生产基地和科研开发中心,壮大医药工业实力,争取医药工业以20%以上的速度快速发展。通过全面推进医药工业结构调整,加快建设武功博瑞中药生产,等医药产业项目,整合医药产业资源,壮大医药产业规模,打造全国医药保健品生产基地。

(5)农业的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咸阳是陕西主要粮、棉生产基地,有耕地41.54万公顷,全市有9个省级优质商品粮基地县和6个部级优质商品粮基地县,人均产量居陕西之首。杨凌示范区成立7年多来,依托区内雄厚的科技实力和丰富的人力资源,紧紧围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积极创造条件,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为资本与知识的对接、科技与经济的融合搭建稳固的支撑平台,全方位、多渠道开展招商引资工作。经过这几年的快速发展,现已初步形成了以农林牧、良种繁育、生物制药、环保农资、绿色农产品加工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群,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的农业高新技术项目已经落户杨凌。外商投资企业从1999年的3家,发展到目前的18家。区内有21家企业取得了外贸自营进出口权。咸阳应当立足这些基础,发挥优势,以新型方便食品、乳制品、果汁饮料为重点,发展食品工业,建成陕西食品工业基地;依托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培育龙头企业,建设农产品深、精加工基地。要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强化品牌意识,实施名牌战略,把杨凌建成第一个部级绿色产业基地。

总之,推进西咸一体化是陕西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布局,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内容。西安、咸阳两市要有清醒地认识,抛弃两市联合合作的观念,建立两市融合共赢得发展新理念,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经济一体化,提高两市在国内和国际上的经济地位,推动两市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广信 刘总理 李慧著:陕西关中经济区产业集群发展问题研究[M].科学出版社,2005年12月

[2]咸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西咸一体化有关情况的汇报[R],2008年3月

机电一体化优势范文第6篇

一、制定新形势下发展战略的必要性及其分析工具

多年来,由于主业的大力扶持和培育,电力多经企业大多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但是这并不能反映出其真实的市场盈利能力和竞争能力。“主多分开”的新形势下,电力多经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长期生存与发展,必须深入分析自身优势和劣势等内部因素,分析自身面临的机会和威胁等外部因素,从而看清形势、扬长避短、科学定位,制定出适应环境变化趋势的企业发展战略。

针对电力多经企业的现状,可以使用SWOT矩阵分析法综合考虑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因素和内部资源能力因素,进而分析企业的优势、劣势及其所面临的机会和威胁,从而设计出企业的SO战略、WO战略、ST战略和WT战略。

二、电力多经企业SWOT矩阵分析

以下是利用SWOT矩阵分析法构造的电力多经企业SWOT矩阵。其中,优势-机会(SO)是一种发挥企业内部优势同时注重把握企业外部机会的战略;劣势-机会(WO)战略是一种通过利用外部机会来弥补企业不足的战略;优势-威胁(ST)战略是一种利用本企业的优势回避或减少外部威胁的战略;劣势-威胁(WT)战略是一种通过减少劣势来回避外部环境威胁的防御性战略。

三、电力多经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分析

通过以上SWOT矩阵分析,可以看出目前电力多经企业仍然处在高速发展期,多经企业应该牢牢抓住这个历史机遇期,在“主多分开”的新形势下,走独立自主的发展之路,以市场化为导向,以顾客需求为目标,以顾客满意为宗旨,通过现代化的企业管理理念和市场营销,为顾客提供高质量的市场需求,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高度统一。采取合适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管理科学规范、具有现代企业制度、市场竞争力、多种产品协调发展的集团化公司。具体来说,可持续发展战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第一,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做大做强的基础,没有核心竞争力就不可能形成市场竞争力,也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就要深入分析企业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分析企业的优势、劣势,就是要拥有或者擅长一项或者多项产品销售渠道、顾客服务、顾客群、品牌、资金、某种独特的产品或技术、新产品研发等方面的能力;就是要不走寻常路,使竞争对手难以效仿和追赶,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专,形成差异化的营销、研发、生产、服务。

第二,积极整合多经优势资源。电力多经企业在规模小、资源分散的情况下必将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必须集中优势资源,实行规模化、集团化运作,才能实现发展壮大。所以,在“主多分开”的改革实施或者重组过程中,要积极推进企业规模化和集团化工作,充分发挥电力系统不同业务领域的多经企业在市场预测、资金运作、产品开发、技术升级、产品生产、营销推广、售后服务等方面的优势,促进企业资金、设备、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的流动与整合,通过联合、兼并、收购、控股等多种方式,组建多经企业联合体,从而实现优化资源配置,整合优势资源,形成规模化、集团化生产。

第三,树立积极开拓的市场理念。主多分开后,多经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法人,想要生存和发展必须积极主动开拓市场,即使是主业原有的“内部”市场也要以一种积极主动的开拓观念对待。市场化的观念要求分开后的电力多经企业摒弃对主业“等靠要”的思想,主动开辟新市场、开发新产品、开拓新业务,依靠自身努力赢得市场、赢得客户。

第四,建立市场化的用人机制。由于电力多经企业与主业的长期依附关系,多经企业在用人、管人上缺乏市场化的人员管理机制。一是无独立自主的人事任命权。多经企业的领导由主业任命和考核,而任命的领导有些并不具备市场经营的思想,缺乏经营市场化公司的经验,导致领导班子市场意识不强。此外,多经企业在用人上无绝对的发言权,无法依据实际需求招聘和解聘员工, 处处投鼠忌器, 没有自。二是员工身份多元化,同工不同酬。由于多经企业成立的原因之一是基于安置主业分流人员而设立的,这就导致企业员工身份多元化,存在正式员工与集体职工、外聘员工之分,不同身份的员工适用不同的工资标准, “同工不同酬、同岗不同酬”的情况普遍存在, 严重影响了内部用工和薪酬的公平性, 极大影响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三是缺乏人才激励机制。多经企业大多沿用与主业相同管理体系,缺少市场化的薪酬激励体系和员工事业发展通道,员工报酬与经营业绩缺少联动,员工事业与个人才华缺少关联,不能给社会人才提供一个公正、公平的发展平台,不利于吸引人才、留住人才、锻炼人才、提拔人才。只有建立了一套市场化的人员管理机制和适于企业发展的薪酬体系,才能激发多经企业整合社会人才和有效发掘企业人才的潜能, 促进企业长远发展。

第五,积极达成企业战略合作。现代企业的竞争不仅仅是单个企业间独立的竞争,更多是企业间结成的各种各样的战略合作间的竞争。电力多经企业要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求生存、谋发展,必须抛弃过去的封闭思想和单纯的竞争观念,思考和探索与外部企业达成战略合作关系,依靠外部资源和力量推动企业的发展,实现合作双赢。电力多经企业与外部企业的战略合作形式多种多样,比如可以与国内外知名企业达成市场战略合作,借助其资源获得尽可能多的市场份额;可以与外部企业达成业务战略合作,嫁接其技术和产品优势,进入新产业,扩大主营业务范围;可以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达成研发战略合作,利用其知识优势研发新产品,抢占市场先机;可以与外部企业达成项目战略合作,共同参与项目投标、运作和承担工程等。达成战略合作可以使电力多经企业借船出海,不受自身资源和能力的限制,突破现存的瓶颈或壁垒,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机电一体化优势范文第7篇

【关键词】 天翼飞Young 品牌 SWOT 分析

“天翼飞Young”是中国电信集团公司针对年轻群体客户目标市场而推出的移动业务品牌。其中的英文“Young”是年轻、青春的意思,“天翼”与“添翼”谐音,整个品牌连读听起来更像是“添翼飞扬”,这样的设计让品牌名称跟天空、飞翔、自由、翅膀、多样等内容联想起来,以包含一个充分发挥自我、独立自主个性化的品牌内涵。因此,“天翼飞Young”的口号是“Young or never (年轻活出样)”!,以充满激情的口号表达了这一代年轻人的心声,激发了积极向上的热情和正能量。

该品牌包含了为年青目标客户群体倾心打造的中国电信独有的移动互联网特色应用和服务,如翼聊、爱音乐、爱游戏、爱动漫、天翼阅读、天翼空间等,另外天翼“飞Young”另一个特色就是采用了统一认证系统,手机号就是宽带号、QQ号、邮箱号,所有应用都跟手机号码关系而一次性认证,在技术上为竞争对手树立了壁垒。

SWOT(strengths Weakness Opportunity Threats)分析法,又称为态势分析法或优劣势分析法,用来确定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Strength)、竞争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从而将公司的战略与公司内部资源、外部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是一种常用的战略规划工具。下面就天翼飞Young品牌自2012年3月1日推出以来,在海南市场所面临的优势、劣势、机会及威胁情况以SWOT法分析如下:

一、优势(Strength)

(1)品牌优势:中国电信宽带品牌在本省宽带市场份额及宽带品牌认知度占有绝对优势,在校园宽带中的占有率也较高,作为海南唯一一家可经营全业务的运营商,针对现有的校园宽带用户推广宽带加手机的融合业务套餐,具有融合优势;(2)产品优势:校园翼机通产品是结合了校园一卡通行业应用及移动通信智能终端的组合产品,紧密结合了高校信息化管理的要求,通常情况下是一校一签,整体转网效果较好。目前校园翼机通在各大中院校中不断扩大签约规模,占领校园信息化制高点;(3)关系优势:通过电信宽带产品接入校园时与校方已建成的良好客户关系切入,继续与校方通信管理或信息化管理部门达成了更紧密的校园客户关系及利益链条,是其它运营商进入是较高的营销门槛。(4)技术优势:海南电信因基于较雄厚的通信基础设备维护及技术开发能力,在品牌的全业务运营维护及系统集成方面有优势,能够在高校信息化整体解决能力方面优于竞争对手。

二、劣势(Weakness)

(1)品牌劣势:同样是针对年青群体客户的通信品牌,电信的“天翼飞Young”比移动的“动感地带”和联通的“沃”相比推出最晚,同时也是三家运营商中最晚开始经营移动业务的。品牌接受度和影响力在品牌初期均处于较弱地位,难以发挥规模优势。(2)渠道劣势:校园渠道因建立较晚,渠道覆盖能力有限,现有的实体店+客户经理+学生直销+电子渠道的服务和支撑能力较竞争对手相比较弱,校园全业务运营能力不足。(3)终端劣势:因CDMA手机终端生产链条形成较晚,与GSM制式手机已完善强大的产业链条相比较弱,CDMA终端与GSM终端同样质量的情况下价格较贵,需要我司大力补贴终端销售渠道的利润及用于用户换机补贴,导致用户换机阻力及补贴成本居高不下。(4)服务劣势:与销售渠道队伍建设相同,因建立较晚,覆盖能力有限,因此维系体系不完善,用户服务的许多环节难以保障。(5)产品劣势:校园信息化应用产品虽丰富,但因技术不成熟,商业运作模式不完善,使校园增值业务和行业应用推广能力明显不足。

三、机会(Opportunity)

(1)教育信息化“十二五”规划要求,加大投入教育资源;教育行业为国家政策长期重视和投入的行业,财政相对保障;是一个全民参与的产业,参与人群众多;教育信息化起步晚,市场空间巨大,全业务规模拓展前景广阔,一个用户可带来3-4个用户发展,达到1=N的效果。(2)天翼飞Young品牌建立在天翼3G品牌之下,借助中国电信原有的宽带品牌主导地位,天翼飞Young品牌经过一年多的推广,改善了原中国联通CDMA网络在用户心中的满意度和接受度。本次年青群体品牌的旨在强化校园营销的品牌影响力度,时间恰好在一年一度的新生入学校园营销活动之前,为此可预计未来的校园营销竞争会更加白热化,甚至可能短兵相接。在此时刻,飞Young品牌将会成为重要的利器。在中国移动未推出4G之前,其所经营的技术TD-SCDMA仍处于劣势的情况下,中国电信还是有机会在校园市场中抢夺大批年轻用户。(3)在互联网宽带及带宽型产品、内容服务提供、企业运营能力强于竞争对手;随着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和各类型智能手机产品快速发展和推广,移动互联网时代已经到来。年轻人喜欢新鲜事情,并且因为能代表着时展潮流而得到较快的传播。转眼10年过去了,M-ZONE动感地带品牌建设方面缺乏大的进展,目前还是停留在话音、短信、移动梦网等第二代移动通信传统业务上面,在第三代移动通信领域内的业务拓展速度确实较缓慢。(4)CDMA终端、SI等产业链在2013年将趋向成熟,流量和终端经营将成为2013年中国电信集团的经营策略之一;借助于校园广泛的建立信息化应用平台机会,快速实施介入,领先于竞争对手;(5)该品牌包含了为年青目标客户群体倾心打造的中国电信独有的移动互联网特色应用和服务,如翼聊、爱音乐、爱游戏、爱动漫、天翼阅读、天翼空间等,另外天翼“飞Young”另一个特色就是采用了统一认证系统,手机号就是宽带号、QQ号、邮箱号,所有应用都跟手机号码关系而一次性认证,在技术上为竞争对手树立了壁垒。(6)自2008年10月CDMA自联通割接至电信以来,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校园移动用户营销经验。(7)品牌随之还推出了各名牌厂家的明星机型,包括苹果iphone、SAMSUNG、MOTOROLA、中兴 、华为、小米MI等在内的国内外知名品牌的专享天翼互联网明星手机,以满足更多用户需求。目前高校中90%以上的大学生已拥有手机。

四、威胁(Threat)

(1)海南移动:在2012年明显加快了校园宽带、WLAN的建设步伐以争夺校园宽带市场;海南移动市场上先天的客户规模、品牌、产品、一体化营销执行、渠道优势明显;移动的翼机通签约速度也咄咄逼人;同时,海南移动已整合客户关系、渠道、成本资源的优势,计划不计成本持续巩固其在校园市场的绝对领先地位;同时因其产品类型较少,因此市场响应速度快、用户需求响应快,决策流程短。(2)海南联通:因其与苹果公司战略合作以来,其终端优势比电信明显,同时其翼机通院校运作有前期经验,校园资源、低资费的策略对客户吸引较大。

机电一体化优势范文第8篇

一、电大远程教育的五大优势

电大远程教育是利用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在数字信号环境下进行的教育教学活动,它具有传统高等教育所不具备的五大办学优势,决定了其在培养人才、服务广西新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是差别化的教育优势。电大远程教育实行的是开放教育,生源开放,任何愿意学习的人都可以报读;办学开放,电大可以在任何地方设点办学,报读者可以不出工厂大门或社区就近学习;合作开放,电大可以广泛与行业、企业有针对性地联合办学,满足不同的专业学习需求等等。

二是低成本的办学优势。电大远程教育具有网络经济的高边际收益特点,因而可以通过规模办学降低成本,办学效益较高。其学费只相当于普通高校学费的1/5左右,相当于高职学费的1/10左右,有利于低收入人群学习深造。

三是资源共享的系统优势。电大并非是一所孤立的传统高等院校,它向上可以整合中央电大和全国68所重点高校网络学院的优质教育资源,横向可以联合44所省级电大协同办学,通过资源共享,能够及时高效开设广西发展急需却又欠缺甚至空白的专业。

四是适应性强的教学优势。电大远程教育可以根据企业等用户需求,“量身定做”学科专业和培训项目,充分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尤其是能够适应经济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小众化、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五是在职培养的属地优势。电大在各市县广泛分布有教学点,服务延伸性好,学习者可以获得及时有效的学习支持服务。电大还可以深入到企业办学,在职开展学历和非学历教育,为企业培育产业攀升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提供服务。

二、积极拓展电大远程教育服务新领域

发挥电大远程教育优势,是为了更好服务于广西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所带来的产业和相关人才的新需求,做大人才增量;服务于广西产业转型升级所带来的人才知识结构调整的新需求,优化人才存量;服务于社会全面发展所带来的终身学习新需求,促进人才的可持续发展。为此,要通过以下四个方面积极拓展电大远程教育服务新领域。

一是细分人才市场,找准远程教育服务的切入点。电大在以下人才教育培训层面更具有优势:数以万计的农村干部在职学历教育,可通过拓展“一村一名大学生”等项目,更好地服务于农村干部的学历提升教育;数十万计的北部湾人才学历教育,可通过整合中央电大或有关省电大的优质教育资源,尽快开展相关学历教育;数以百万计的产业工人技能教育培训,可通过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方式,甚至通过深入到开发区工业园区设点办学来加快培养产业工人。

二是创新服务平台,突出开放教育深入社区企业办学的独特优势。创新办学机制和网络教育平台,在强化中心城市办学辐射功能的基础上,积极拓展办学模式,送学送教上门。

三是完善系统功能,强化资源整合与学习支持的办学保障。充分发挥系统优势,整合中央电大和有关省级电大电大优质教育资源,围绕广西发展需要设置针对性的专业和培训项目。

四是扩大合作办学,探索灵活高效的远程教育培训服务新机制。进一步扩大合作办学,尤其是加大与省外重点高校网络学院、各级组织部门,以及教育、劳动人事等部门的合作,探索灵活高效的远程教育培训服务新机制。

机电一体化优势范文第9篇

趋势之一:规模化竞争趋势

面对国内大家电企业对于小家电业务战略视角的改变,以及跨国公司如伊莱克斯、飞利浦、松下等把国外小家电领域的经验移植到中国,加快了本土化运作进程的背景,在小家电领域有先行之利的企业和市场基础的企业必然有两种选择,其中一种就是规模化竞争,形成产品品项的规模优势和形成成本的规模优势,以阻止竞争对手的拓展机会。这一领域的代表首先必是年销40亿小家电规模的美的。美的集团旗下的生活电器制造有限公司借成立十周年之机亦宣布,将在电饭煲、电磁炉、电热水壶、电炖锅等领域推出一系列新品,大规模扩张。这一趋势亦使新一轮的价格战在所难免。

趋势之二:专一化竞争趋势

应对多家资本力量纷纷涌入厨房小家电的背景,除了规模化竞争策略之外,无疑就是专一化竞争策略。九阳豆浆机的成功首先就是得益于这一策略的坚定执行,当然九阳目前已经加速拓宽电磁炉等产品线。不过这一策略仍将会为更多的新进入厨房小家电的企业所采用。有亚洲电磁炉第一品牌之称的正夫人如果要想在国内市场有所建树,必得将此策略发挥得淋漓尽致。

趋势之三:技术研发竞争趋势

不少的大家电进入小家电特别是厨房小家电领域采用的是OEM贴牌生产的方式,当把厨房小家电业务进入战略性业务单元后首先就将重视技术研发,以改变产品同质化的现象,同时厨房小家电创意为先,特别强调新功能新造型。由此技术研发的竞争将是厨房小家电业务决胜终端的预埋管道。这一方面的代表作如技术型的科龙公司投资近800万元建成检测中心,可谓大家电企业战略运做小家电后的一大体现。又比如老板电器在炊具业务正式上市之前已经花了两年时间对该行业的市场及消费需求进行了充分的调查研究,然后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潜心研发新一代炊具产品,一上市即推出拥有相当的技术优势的乐厨系列电饭煲和电压力煲两大类共20种新品亦可见一斑。后期跟进的可能还有TCL等更多的大家电企业。与此同时,厨房小家电门类不少,决定了OEM的需求必将持续存在,技术研发的竞争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OEM的弊端。

趋势之四:同源产品整合趋势

据称,在发达国家平均每户拥有小家电30—40件,而在中国每户仅有几件。厨房小家电市场的繁荣实质上也是户均小家电拥有率提升的过程。人们对厨房小家电的要求将不会仅仅满足于功能新颖造型美观,同时还会要求与厨房的整体环境相匹配,让厨房看起来更加美观舒适视觉一体化,这就不单单是厨房小家电本身的风格了。这种市场消费基础为在厨房产品领域滚打已久的品牌企业特别是传统明火炊具业的企业带来了体现差异化竞争优势的机会。这一方面的代表如苏泊尔、双喜、爱仕达等原先在各类明火炊具方面具有领先优势的企业。国内第一炊具品牌苏泊尔在短短的时间内将电饭煲、电磁炉等产品运做到行业前列,就体现了这种同源产品结合、同源研发成果共享、同源渠道优势资源共享、品牌同源价值共享的成果,这一趋势将是一支有生的力量,因为谁都希望厨房干干净净而不是品牌简单堆积的大杂脍。

趋势之五:纵向整合营销趋势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家电市场研究组和北京顾能市场调研中心完成的《2003年中国城市整体厨房市场研究咨询报告》披露,未来3年中国整体厨房产品的潜在市场规模价值780亿元。整体厨房是指橱具、电器、燃气具三位一体的现代化厨房。其中电器部分主要包括冰箱、灶具、烤箱、微波炉、排油烟机、洗碗机、热水器、电饭煲等,有不少是厨房小家电。这一基础带来了两种类别的整合营销趋势:一是不少整体厨房生产厂家并不生产厨房小家电,他们需要采购品质优异的产品成为其产品的组成部分。二是该类产品自建连锁销售终端的比较多,引进名牌厨房小家电品牌联合销售为消费者提供便利度,从服务角度提升竞争能力有利于自身的发展。由于该渠道是厨房小家电产品有效目标消费者构成的因素,该种营销模式亦能为厨房小家电品牌厂商所赞成。

趋势之六:横向整合营销趋势

目前的厨房小家电业的决胜除了研发优势决胜、成本优势决胜、市场网络的管理优势决胜外,主要在于终端决胜,多少显得有些营销乏术。厨房小家电领域尽管国际品牌不少,如飞利浦、松下、博朗、伊莱克斯、LG、三洋、好运达、特福、象印、ACA等,但在厨电领域并未取得强势成果。厨房小家电板块六大品类除部分产品外,多数还有一个市场认知接受的过程,如食品加工类的搅拌机、干磨器等,饮料类的咖啡壶、泡茶机等,早餐类最为集中,如多士炉、三明治炉、电烤箱等,休闲类的电炸锅等,即便最为大众所熟悉的烹煮类的电磁炉也是近一两年才为市场正式接受。生活必须程度最高的当属于清洁类,如,洗碗机、排油烟机、消毒柜等,也是市场认知度最高的领域。这种产品认知构成特点也就意味着厨房小家电是一个认知接受蜕变集中度非常高的领域,其发展过程的快捷程度取决于“普通家庭对于小家电的需求从奢侈品转向同意小家电是一种时尚的代表、一种品位生活方式”的转移速度。这种转移速度取决于三个市场的沟通,一个是一般消费市场的沟通,一个是房地产市场带来年均260万户的新迁居民市场的沟通,一个是每年1000万对结婚人数的婚庆市场的沟通,而后两个市场构成的往往是直接效用人群。与房地产市场和婚庆市场的整合营销技术的研究应用,将是厨房小家电领域特别是后来者突破市场竞争壁垒的有效选择。

趋势之七:市场区域集中趋势

有人统计,发达国家小家电产品品种与国内之比为2:1(近200种VS不到100种),小家电市场的繁荣必将是一个不断引进和研发产品品种的过程。厨房小家电尤其如此。厨房小家电六个品类当中有不少都还有一个市场认知接受的过程,其随着产品品类与生活必须程度及其认知程度的界限,市场开发过程亦将呈现区域销售依次滚动的过程,竞争将随之呈现区域集中趋势(有业内人士统计,北京、上海和广州三个城市就占了小家电市场约60%的市场份额)。厨房小家电区域进程按照产品生活必须程度从低到高依次如下:一级市场主要是以广州为代表的珠江三角洲城市及以上海为代表的长江三角洲城市和京津地区,二级市场主要以青岛、大连、福州、厦门、重庆等有代表性的大城市为主,三级市场是部分省会城市和经济较为发达地区的中等城市。

趋势之八:新品牌纷呈趋势

“贴牌生产,为他人作嫁衣”的OEM业在国内多个行业都有大量的分布。我国拥有青岛、顺德、慈溪三大家电制造基地,各类小家电生产企业多达数千家,仅广东顺德一地就有1000多家,是从事厨房小家电领域OEM作业最多的地方。这些企业当中有不少实力雄厚,形成了小家电生产的深度配套加工产业链,绝大多数零配件自行生产配套,替国际品牌做OEM使它们拥有与全球同步的技术创新优势、产品品质优势、规模优势和市场价格杀伤力。比如东菱生产的面包机、咖啡机、电热水煲三大产品,在全球西式厨房小家电市场上全球占有率分别达50%、40%、70%,微波炉出口量已进入全国前四位。还有亿龙、德昕等众多品牌。东菱聘请著名影星徐静蕾作为小家电产品的品牌代言人就为这种趋势做了最好的注脚。厨房小家电领域缺少行业公认领导品牌的市场基础也为这一趋势提供了最好的动能。

趋势之九:重视品牌定位趋势

目前的厨房小家电大多重视产品功能而比较少的关注品牌,而其要崛起必定逐步从大乱走向大治,不仅要倡导厨房小家电与生活品质密切相关,更要倡导一种生活方式,以吸引消费者关注和共鸣,借以推荐新的产品门类,没有共鸣消费者就不会掏腰包。为满足不同的消费群体口味和不同的生活方式的沟通,提纯提高品牌及其副品牌的形象定位将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在此基础上将“品牌形象”、“产品功能”、“产品外观”、“产品价格”和“售后服务”融为一体将是下一阶段厨房小家电决胜的关键。以此优势资源的建立,合并研发优势、成本优势、市场网络的管理优势,才更易引起商家对你的品牌产生积极性从而更多占有市场份额。

趋势之十:等量淘汰趋势

机电一体化优势范文第10篇

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煤矿机电应用率越来越大,如何让这些高新技术形成一个丰富、完整、全面的体系,这就涉及到了机电一体化了。本文笔者重点阐述了煤矿机电一体化的应用及管理。

关键词:煤矿 机电一体化

随着我国社会建设的不断发展,对煤炭的需求量也在逐渐的增大。传统的煤矿产业的发展已经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急需一些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来支撑,机电一体化技术也就应运而生了。

一、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

1、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安全监控体系中的应用

煤矿安全生产监控体系中,科学引入机电一体化技术,可显著提升工作效率,应引入机械控制技术、信息化管理手段、计算机系统技术、自动化控制原理实施一体化管理,确保煤矿机电设备的持续良好运行,并为煤矿机械设备使用寿命、矿工生命安全提供完善保障。引入机电一体化技术,可令安全监控体系数据库基于局域网络平台形成同步模式。而主备机整体监督控制则可通过专用通信研发接口行驶相关权利,并可促进硬件、软件体系的优化结合,确保煤矿数据库同主机体系良好一致。进而有效分担检索信息、网络传输、呈现图像、打印报表图形等实践工作,体现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煤矿安全监控管理中的优质、高效、现代化、科学性应用效果。

2、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在运输提升设备中的科学应用

新时期,煤矿生产建设应符合市场经济现代化发展需求,为提升工作效率,缩短同国外快速发展的差距,可汲取先进行业经验,引入一体化机电技术,提升生产经营效率。可基于带式运输设备持续长距离大量运送特征,实现自动化管控。通过引入计算机控制体系,基于机电液一体化软启动模式,实现惯性载荷处理。一条皮带可引入一台或数台CST实现驱动,进行故障问题的准确评估、自我优化保护。例如对于轴承温度、跑偏现象、倒转问题可有效监控预测。在今后的应用研发中,还应重点关注该系统启动延迟问题,优化延长单机运输长度与总量,提升其设备监控能效、灵活运行性并延长应用服务寿命。还可科学采用内装提升设备,基于一体化滚筒电机规划,提升操控便利性。可基于机电一体化技术实施全数字化提升操控,借助总线方式,为电气安装提供便利性。同时该技术体系所需硬件投入有限,具有良好的兼容性,因此,在煤矿生产运营中可全面开发研究,创设优质运输提升模式,可引入双核处理器组建计算机体系,提升设备协调控制运行水平,实现可靠安全生产目标。

3、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在采煤生产设备中的实践应用

当前,我国较多煤矿应用机械化生产采煤体系,令自动化煤矿经营生产进程全面提速,并令液压牵引传统模式合理发展为电牵引手段,体现了机电一体化控制牵引技术的显著优势。即一体化的牵引可令采煤设备强化牵引能动性,有效抑制阻力影响,并可在下滑阶段中发挥制动能效。同时基于配有抑制下滑制动设备,令其可在大倾角煤层之中进行良好的作业。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引入令煤矿采煤设备生产运行更为安全、高效,可实现长期在恶劣现场条件下持续作业服务,并呈现出整体具有较小磨损度,故障率较低,不需要经常维修养护的科学优势。再者,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引入采煤生产设备中,令其具有良好的动态属性,可借助控制体系快速进行各类参数优化调整。且该采煤体系具有结构便利、整体体积量较小,应用效率较高等特征属性。机电一体化牵引采煤设备通过引入计算机技术全过程控制,可科学实现自动化支架目标。可通过在工作面刮板设备中设置计算机监控体系,科学实现全面系统化、自动化管控目标,并令采煤设备整体系统实现协调化动作、科学化管控,显著提升系统可靠安全水平与实践工作效率,并创设优质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二、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管理策略

为良好解决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实践管理问题,应创设优质管理策略,针对矿井特征、现场环境、生产开采需求创建计算机核心装置,明确相关管理岗位职责权限,实施统一优质控制。应科学监理机电一体化技术管理制度规范,合理编制机电工作方案,优化系统通信功能,进行汇总参数综合分析,故障诊断监测与科学预警。同时,应令管理人员享有分配配件、监控作业、处置违章行为、进行机电事故追查跟踪、综合评估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状况、实施奖惩考核、优化调整机电骨干人员等实践管理权力。再者应完善做好机电一体化技术设备综合管控,全面落实科学规章体制,强化机电技术管理培训,深化研发传感装置,引入集成化、网络化、数字化、多维度、智能化控制管理思维,令基层煤矿实现流程化控制监督,确保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深化开发、科学应用研究,提升综合实践效益。在培训管理中应激发员工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广泛热情,令其明确一体化技术的综合优势,进而主动的投入到实践学习活动中,丰富知识结构、提升技能素养,创新机电管理方案,优化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综合应用管理效果。

三、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机电一体化优势范文第11篇

关键词:新媒体 电视新闻 困境 媒介融合

科技的进步除了为人们提供更多的便利和选择外,也打破了传统媒体垄断播出渠道的局面。新媒体正逐步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不可或缺的信息源。新的媒介形态与传播技术的出现,不仅意味着传播领域的拓展,也是对传统媒体的挑战。作为主流媒体的电视也面临着网络电视、数字电视、IPTV、手机电视等视频新媒体的挑战。新闻是电视传播的第一要务,在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如何顺应大趋势,利用新的传播平台,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优势,赢得多元化的发展机遇,是我们必须认真审视的问题。电视新闻报道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下冲出重围,已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电视新闻面临的困境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媒体研究中心主任熊澄宇教授在中国网络媒体论坛上指出,“今天的新媒体主要是指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上产生和影响的媒体形态,包括在线的网络媒体和离线的其他数字媒体形式”。①

有学者称,由于网络化与互动视频时代的到来,电视即将消亡。这看似危言耸听,实则给电视敲响了警钟。新媒体正以其强大的优势剥离着一批又一批传统电视观众,即使不坐在电视机前,受众同样能够从网络、手机,甚至公交车、电梯、户外大屏幕上接收信息。

电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在其传统传播媒介优势地位摇摇欲坠之时,各大电视台使出浑身解数,意欲从新媒体中夺回更多的观众。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改版升级、上海卫视新闻定位的回归以及中国网络电视台的开播都彰显着电视新闻在新媒体的冲击下不断调整着自身定位,力图在新的传播环境下保持优势,突出重围,避免成为消亡的媒介。

当下电视新闻报道面临着诸多困境,而这些困境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新媒体呈现的种种优越性造成的。与新媒体相比,电视媒体目前面临以下困境:

互动性差。电视等传统媒体都是单向性传播,人的主动性消亡在媒介传播过程中,而网络等新媒体改变了传统媒体传播的单向性,它的互动性成为其显著的特征。对于新媒体来说,无论是网络还是手机,用户都能对收到的信息及时回复,发表自己的意见。传播者能够迅速得到反馈,及时对信息内容作出调整以符合受众的需求。而电视在这方面就有所欠缺,虽然可以通过网络、手机收集回馈信息,但是作为单向传播的媒介,电视在作新闻报道时仍然很难做到与观众的时时沟通交流,不能对观众的反应作出及时回应。

更新速度慢。新闻的生命力在于“新”与“快”,没有了时效性,新闻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然而对于电视媒体来说,一条新闻的播出需要经历采访、制作、审查、上传、播出等程序,这使得新闻事件发生和新闻播出之间的时间差大大增加。而对于新媒体而言,在网络上信息只需要注册一个ID即可,而通过手机信息也极为方便,因此一旦有重大事件发生,网络、手机就可以马上将信息出去。汶川地震期间,新媒体的这种优势极为明显,地震发生几分钟之后消息就见诸网络,人们在地震发生之后基本上依靠手机向亲朋好友传递相关信息,而后才是电视的跟进,在报道突发事件上,电视显然不及网络反应迅速。

接受方式单一。传统电视媒体是线性传播,受众只能按照播出顺序往下看,观众选择余地小,错过的节目只能等待重播;同时传统电视只能在家中观看,接受方式较为单一。而新媒体中的手机小巧轻便,可以随身携带,从而使受众能够随时随地接收信息;网络中的资讯、视频具有非线性的特征,不必拘泥于传统电视节目的编排,受众能够较为自如地点击符合自己需要的视频和信息。

缺乏个性化服务。以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多为大众传播模式,而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则拥有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的双重属性,优化了传播效果。网络平台和手机服务商能够根据用户的不同特征、需求为其提供按需定制的服务,使受众享受个性化服务,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例如豆瓣提供的电台服务,电台后台会根据用户的个人喜好随机播放歌曲,基本上能满足不同用户的音乐口味。再如流行于网络的RSS订阅,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订阅相关的新闻、资讯,过滤掉自己不感兴趣或是与自己无关的信息,受众掌握着获取新闻的主动权。

长尾理论认为,传统意义上的主流商品是一个坚硬的头部,而海量的、零散而无序的个性化需求则形成了一条长而细的尾巴,将长尾上足够的个性化需求累加起来,就会形成一个甚至比主流市场还要大的去中心化市场。②从这方面看,电视虽然推出了专业付费频道,但是仍然不能满足观众越来越精细的收视需求。

电视新闻的出路

新媒体发展势头迅猛,也难免存在不足。通过分析其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和缺失,才能为电视新闻报道找准定位,冲出重围。

重塑“新闻立台”理念,回归新闻本源。新闻乃是一家电视台的安身立命之本,新闻报道水平是一家电视台整体实力的风向标。所谓“新闻立台”,主要是指电视新闻类节目应该成为电视台所有节目特别是主频道的骨干。③当下许多电视台过度追求收视率,在新闻报道上失语,在“娱乐至死”中渐渐远离主流价值,丧失了电视的核心竞争力。重塑新闻立台的理念,不仅体现了电视台的职业操守,也是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应对之策。

树立权威形象,打造主流新闻媒体。虽然新媒体在信息更新上速度快、数量大,在时效性和信息量上能够极大满足受众需求,但正是由于信息的海量,加上把关人一定程度上的缺失,导致网络上信息庞杂、真伪难辨。网络是一个相对开放和自由的平台,任何人都可以就相关事件发表观点和看法。管理上的疏漏极易导致部分偏离主流社会价值、误导受众的言论出现。若不加以引导,则会聚集大量乌合之众,出现网络秩序上的混乱,引起不必要的恐慌。

当下,电视仍然是广大受众心目中的主流媒体,电视的优势在于拥有一批具有专业素养的记者和技术人员,以及具备严格的“把关”制度,原创实力雄厚,的新闻权威可信。对于电视媒体来说,切不要为了追求新闻的“新”和“快”而放松“把关”这一关键环节,而应为受众传播使他们信赖的权威新闻信息。因此电视新闻要靠内容占领新的战略高地,满足碎片化和日益互动的要求,只有如此,电视新闻报道才能巩固自身优势,以内容取胜。

追求高度与深度,加强新闻第二落点。新媒体对新闻的报道往往停留在表层,浅尝辄止,缺少对新闻事件的深度解读。如今已不是信息稀缺的时代,独家报道,即追求新闻的第一落点已不是电视一家的优势,能否拥有独家观点在这个信息碎片化时代显得尤为重要。而电视在时效性上虽不及新媒体,但是在报道新闻时可以发挥自身优势,寻求对新闻事件的深度解读,把新闻第二落点的优势发挥到极致。

中央电视台的新闻力量在全国首屈一指,2009年中央电视台进行了以新闻节目为主的全面改版。在新闻播报的形式、时间、具体内容上都有所调整,其中《新闻1+1》突破了以往新闻评论节目讲故事和作评论的界限,把专题性的深度评论的优势充分发挥了出来。正如央视宣传语所说:“站得更高,所以看得更远”。电视评论作为最平民化的表达方式,既是对新闻报道功能的延伸,更是开通风气、启蒙民智的法宝。因此电视媒体更要注重挖掘新闻表象下隐藏的深层意义,增强评论的时效性和政论性,“现在的新闻现在评”,追求电视新闻的“直播评论”状态。还应引入“新闻观察员”,培养一批富有个性化的评论人,以独到、犀利的观点和点评在庞杂的信息中出奇制胜。

电视新闻相较于新媒体上的信息更具可信性。通过新闻评论,电视媒体能够站在一定的高度上诠释新闻,发出权威声音,彰显其高端影响力和理性价值,从而提升新闻节目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媒体环境中站稳脚跟。

追求直播常态化,解电视之“短”。电视直播技术的出现使得从新闻事件发生到新闻播出的时间差几乎为零,最大限度地保证了新闻的时效性。电视直播是目前电视媒体区别于其他媒体最大的优势,电视媒体可以通过发挥直播优势,以最快的速度向受众传达最新的信息。目前,我国已经出现将直播纳入日常新闻报道之中、力求以最快的速度报道最新的新闻的方式。虽然网络也可以进行直播,但是其内容资源远不及电视媒体丰富。

力求主动出击,促进媒介融合。不难发现,诸多电视台已经推出了自己的视频网站,将电视节目搬到网络上,形成了电视、网络并举的局面。但是许多网络电视台仍然是将电视台已经播出的新闻节目照搬过来,没有形成很好的互补优势,这需要电视台进一步与新媒体融合,形成强大的合力,从而将传统电视观众和新媒体受众有机整合,将未在电视上呈现的节目或信息搬到网络或手机电视中去,拓宽事件背景资料,实现报道的全方位、立体化。譬如可以邀请记者、主持人做客网络聊天室,讲述新闻采访、制作背后的故事,或者撰写文章于网络,使受众对新闻事件有更清晰、全面的了解。

由于网络身份的隐匿性,导致话语的非理性和群氓性,但是电视媒体可以将网络议程上升为公众议程,实现网络议程与传统议程的对接。从而让电视新闻更加鲜活有效,通过网络元话语和官方话语结构互搭梯子的方式让草根议程走上了公共议题的舞台,实现了更广范围内的受众集纳。④

结语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并不是传统电视新闻报道的噩梦,也不会使电视成为即将消亡的媒介。电视新闻报道以其高端、权威、深度稳定着一批观众,而新媒体又在许多方面弥补了电视新闻的不足。在媒介融合渐成气候的大环境下,电视新闻报道所要做的是主动出击,积极探索新的报道模式,寻求与新媒体联姻的方式,整合自身及外部优势,在竞争激烈的媒体环境中求得生存和长足的发展。

注 释:

①《认识新媒体》:http://省略/tvguide/tvcomment/wtjj/xzlz/7233_3.shtml

②董年初、关字奇、熊艳红:《视听新媒体与广电节目形态的变化》,《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7(11)。

③:《重归“新闻立台”》,《新闻传播》,2009(10)。

④刘妍:《〈新闻1+1〉:诠释央视新闻观》,《广告大观》,2010(4)。

参考文献:

1.蔡丽莎:《以新闻立台 以专业制胜――兼议央视新闻频道改版特色》,《声屏世界》,2009(12)。

2.王长潇:《电视媒体应对播客挑战的策略分析》,《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8(4)。

3.彭兆平:《新媒体:传统媒体的西风或东风――美国当今传媒业发展的启示》,《出版科学探索》,2008(12)。

机电一体化优势范文第12篇

关键词:互联网 新媒体 电视

中图分类号:G25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4-0000-01

任何一种崭新的媒介出现,都会对旧媒介形成一定的冲击,广播出现时如此,电视出现时也如此,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也同样引起了关于传统媒体能否生存的激烈争论。

新媒体自问世以来就有着与传统媒体截然不同的特点一信息海量、时效快捷、互动性强,这些特点似乎更为符合市场需求和传媒业的发展。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传统电视媒体自身的优势一公信力强,政策优势明显,覆盖率高,原创的内容资源。

由此可见,新媒体与传统电视媒体之间的竞争是时展的必然结果,只有两者的互动,渗透才能获得共赢。

一、媒介融合的趋势

媒介的融合首先是技术上的融合。媒介融合根本和直接的诱因是数字技术的成熟,新一代数字技术、广播技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成为媒介融合的直接推动力。其次,媒介融合是内容上的融合。数字化使各媒体产品有了共同的平台基础,这给产品的整合带来了便利。各个媒体的内容可以更加方便地实现相互嵌入,并根据各自的传播特点和受众需求进行重组和分装,市场中将出现更为多样化的版本和更为丰富的内容,以满足受众个性化的需求。再次,媒介融合还是产业上的融合,不能把媒介融合简单的理解为电视节目的数字化,等同于多媒体叠加和电视节目的多向分布。单一的“视频+网站+手机”形式并不能真正实现数字化转型。

从竞争的角度来讲,传统电视媒体发展新媒体有很多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传统媒体有真正的原创的内容资源,这是很多新媒体所不具备的;另外传统媒体在广告经营上还有自身的优势,和一些传统行业的客户有比较长期的合作经验,这些都是传统媒体的优势。那么,在媒介融合过程中,新媒体要逐渐吸收消化融解转化这些优势,实现其自身价值,弥补自身的缺憾。

传统电视媒体和新媒体在竞争中加快相互融合,尤其是传统电视媒体的内容资源优势与新媒体平台的传播渠道的融合将加速呈现,二者之间的界限将不断被突破,这也将推动传媒业的全面升级。融合新媒体,传统电视媒体的优势将更加展现突出,也将注入新的活力;融合传统电视媒体,新媒体的发展也将不断冲破自身局限,完善视频音频内容来源,播放渠道等。

二、把握机遇,寻找突破

从1958年我国第一台电视机诞生,到现在也已经有了将近半个世纪了,而从1998年联合国秘书长安南第一次提出“第四媒体”的概念开始,新媒体也才发展了不到二十年的历史,然后在这短短的十几年里,新媒体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日益冲击着传统媒体。在新媒体的影响下,传统电视媒体也在寻找自己的出路。中央电视台对原有网络资源进行整合,成立了央视国际网络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运营中央电视台网络、手机电视等新媒体资源;凤凰卫视也对凤凰网进行改组,成立了凤凰新媒体,其后,又与中国移动进行合作,通过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网向大陆用户拓展其节目内容和服务。

随着受众分化程度的日益加深,碎片化的趋势也会越来越明显。“碎片化”时代的来临,给传统电视媒体带来的不仅是挑战,也是机遇。尽管新旧媒体存在差异,但从本质而言,作为媒介,作为服务受众、为观众提供传媒产品的组织机构,两者在根本上是相同的。但新媒体技术毕竟不同以往的媒介生态,新旧媒体之间的“替代性”远远大于“补充性”。与传统的电视媒体相比,新媒体在内容传输、播出模式、受众参与、互动性等方面与传统电视有很大的,而且质量上也有了提高。

新媒体的发展是一种历史趋势,是一种规律。对于传统媒体,失去新媒体就等于失去了未来,但目前各电视媒体的态度是复杂的。一方面,目前电视台的收入绝大部分来源于广告,虽然新媒体发展得如火如荼,鼓舞了无数人的信心,即使新媒体更多的是投入而不是收获。另一方面,谁也无法否认新媒体对未来电视的重大影响。因此许多电视传媒目前将新媒体只是视为传统媒体的延伸,作为现有播出渠道的补充,新媒体的播出内容几乎完全照搬传统电视。而新旧媒体同质化的节目内容又使受众更趋向于免费的传统电视,而不愿选择成本较高的新媒体,传统媒体下的新媒体步履维艰。

所以,二者要在受众需求上下工夫,在逆境中寻找机会,突破发展瓶颈。

三、整合资源,顺应趋势

当前,媒体的同质竞争日趋激烈,各频道和节目之间存在形象相似,相互干扰竞争的普遍问题;新技术的高速发展与媒介融合使得信息呈现爆炸性增长趋势,受众对媒介内容的接触点更加广泛和多元,在这种复杂的环境中,传统电视媒体需要通过与新媒体的整合,更好的开拓市场,吸引更多受众。同时,传统电视媒体拥有强大的品牌资源优势,通过媒介融合能够扩大其品牌内涵,提升品牌效益,而处在上升期的新媒体也急需构建自己的品牌来提升知名度、培养忠实受众。新旧媒体可以在各自媒介市场中实现优势互补,打造一个更具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品牌平台,从而拉动整个产业链,为资源的再度延伸和效益最大化创造条件。

新旧媒体之间的“替代性”远远大于“补充性”。要想不被狼吞掉,最好的办法是自己也变成狼。新媒体蕴藏着巨大的商业价值,传统电视传媒与其等待被慢慢发展起来的新媒体淘汰,还不如自己将新媒体放在与传统媒体同等重要的地位上,根据新媒体的产业性质,采取相应的运营模式,包括新内容形式、新的内容制作方式、新渠道、新的推广方式、新的业务模式等等自发地进行平台转移。将新旧媒体竞争从传媒集团与业外资本的外部竞争,转化为集团内部事业部之间的竞争,自发地进行平台转移,从而掌握主动权,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机电一体化优势范文第13篇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分析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剔除了国家总量波动和世界总量波动的影响,反映了一国某服务贸易的出口与世界出口的平均水平相比较之下的优势情况。[2]如表4所示,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的计算公式为RCA=(X1/X)/(Y1/Y),其中,X1表示中国电影音像服务贸易出口额,X表示中国服务贸易总出口额,Y1表示世界电影音像服务贸易类出口额,Y表示世界服务贸易总出口额。通常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评判标准的取值范围分为四个档次:小于0.8、0.8到1.25之间、1.25到2.5之间、大于2.5。竞争力情况依次为较弱、中度、较强、极强。

中国电影音像贸易逆差的原因

(一)外部原因

1.全球经济危机下的紧缩环境目前,由于欧债危机,欧洲市场正在萎缩,外国片商出于财政上的考虑,会在收购时捂紧钱包,而在需要投入成本的宣传发行阶段同样也走稳健路线,结果就是中国电影要么没有买家,即便发行,也只被投入到有限的市场。中国电影进入的市场主要有东南亚、日本、法国、美国、韩国,其他重要的世界电影市场如印度、英国、德国、意大利,罕有中国电影发行,至于其他地方就更少见了。

2.国外强势影音的挤压效应当前,好莱坞高概念大片进一步在全球扩张,不但鲸吞蚕食着各国电影市场上的本土片的份额,更对其他种类的进口片构成了巨大的威胁。从市场行为的风险控制角度来说,好莱坞电影显然比中国电影更有盈利的保障。“赢者通吃”的规则,不仅让好莱坞攫取着全球利润,还进一步让各国观众的口味愈发趋同地接受“美国样板”,而这一局面,还伴随着当今世界全球化、数字化、互联网应用的不断加深而日益彰显。

(二)内部原因

1.市场机制不够灵活我国的文化体制改革起步较晚,实际进展也不快。当前我国的思想传播组织和文化教育机构以及精神产品的生产企业强调电影音像产品的意识形态属性忽略其商业性质。而使文化产品富有竞争力,商业运作的系统化是核心途径。电影音像产品生产的产业链从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到产品生产力的形成,再到文化创意和技术革新的支持,生产方式和制造环节的把握,最终到国内外市场的流通发行,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起这样一套完备而复杂的需要长期建立的电影音像企业发展体系。就算是面对着自身有着绝对优势的文化资源,由于文化意识形态的禁锢,缩手缩脚,很多属于自己的宝贵资源财富却被其他国家占有、利用、获利。

2.规模经济成为发展瓶颈我国的影音企业经济规模和市场规模过小,规模经济成为影音业发展的瓶颈。生产规模和生产容量是内部规模经济的关键词。企业生产规模扩大可以实现生产成本的降低,间接获得优势的转换。而行业的生产容量的提升可通过贸易实现资源的整合,集中某些产品种类,从而发挥优势进行规模化生产,突破市场的局限性。“集群化效应”是产业外部规模经济得以实现的途径。[3]而集群化不能单单只体现在数量上,尽管我国是具有庞大数量的制作厂家和机构的影音产业生产大国,但由于各自为政的经营管理方式加之相当分散的地理位置,人力资本损失严重,始终不能成为生产强国。如果不努力打造像美国影音文化产业那样的始终有垂直链条贯穿的整合局面,规模经济的实施就举步维艰。

3.融资困难中国电影音像产业方面尚没有足够健全和良好的投资、融资机制作保障。制作机构一旦很难筹到资金,自然会产生对政府机构的依赖性,尽管政策逐渐不断地放开,可是制作机构的经营水平和竞争能力裹足不前,规模小,投资少,回报率低。总体来说,机构、社会和民间方面的投资稀缺已使自身陷入了不合理的产业资本平台,没有相应的信誉和资金的保障,制作机构忽视市场的真正需求,严重制约我国的影音创作走上科学合理的发展道路。影业公司凭借雄厚的资本和人才优势,遵循“大投入、大产出”的商业模式,每年都能推出数十部大制作的商业电影。我国电影市场虽然近些年陆续出现了投资近亿元的电影,但受限于资金实力,这类大制作电影年产量低,暂时无法形成与进口大片相抗衡的数量规模。

4.制作和发行分离当今,发达国家对于电影音像产业多是采用制作与发行相组合的一体化纵向的发展模式,即一体化模式。而我国的电影音像业还处于制作和发行剥离脱节的模式,即分离化模式。这种不协同的发展模式,导致无法对市场需求作出准确恰当的判断。加之独立的制作体系和发行网络还很不完善,常造成制作和发行工作均无法得以顺利展开,电影音像业的规模化发展受到严重影响,以至于长期陷入回报率较低、风险较大的不利局面。[4]

5.专业人才壁垒长期来讲,我国在文化教育、电影教育这方面还比较落后,所以我们的人才现在显得比较缺乏,尤其是这种高端的创意人才比较缺乏,这是现在最核心的问题,特别是电影这种大创意、大品牌更需要高端人才,品牌人才,国际化人才。电影业是典型的智力密集型行业,大制作影片不但对投资方的资金实力要求很高,而且对演职人员的素质(包括编剧、导演、演员、监制等)提出很高的要求,因此目前具有操作国产大片实力的仅有少数的几家电影企业,国产大片这个电影细分市场也已经形成了较高的进入壁垒。

6.国际营销能力较弱偶有国际营销失败,出现角色定位失误,导致自己产品的特色和理念无法被认识被感知。如何通过提前作出周密的可靠的国际市场调查,把握最恰当的切入点,注重传播和接收的细节,保证营销渠道的完整、高效和畅通,提升宣传投入和力度,我国电影音像文化产业还有太多需要改进的地方。[5]

提升中国电影音像贸易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1.深化电影音像业市场化机制改革电影音像业市场化改革的加快推动是必由之路。我国电影音像市场目前还没有一套完善有效的运行机制,政府要给电影音像业充分的自由竞争的空间,通过市场化调节和市场化运作,使资源配置实现合理化、优质化,拆除环节与环节之间的障碍和间隔,尊重经济运行规律,使各合作伙伴参与投资、发挥优势,建立一个产业环节贯通、产业整合完备的电影音像产业体系。

2.提高电影音像业的规模经济效应打破行业性、地域性的封闭型经营格局,推动电影音像业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经营,形成多媒体多元化经营结构。鼓励组建以资本为纽带的跨行业、跨地域、跨所有制经营的大型电影集团,将电影音像业做强做大。中小企业做到活、专、新、特,改变作坊式的生产方式和散兵游勇的状况,来提高电影音像业的国际竞争力。提供电影音像制作服务、节目制作服务、高科技后期制作服务这几种类型的产业园区和基地,作为电影音像业发展的孵化器和引擎,在带动形成产业集群,对电影音像产业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

3.加快数字化进程,促进电影音像业升级促进电影生产与先进科学技术的结合,提高电影技术制作水平,提高我国电影科研开发和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提升电影制作的高科技含量,加快创作应用的推广力度,显著提高电影的制作质量。引进国外先进的电脑特技设备,着重研究数码特技水平的提高和应用,以与国外高科技“大片”相抗衡。抓住技术升级带来新的机会,推动数字电影的全面发展。数字影院的出现和增多将促进电影放映环节的产业技术飞跃和市场营销模式的多样化。充分利用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的现代技术手段和传输方式,建立数字电影院线,扩大数字电影银幕数量,开辟数字电影市场,力争使数字电影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4.勇闯“低成本、精制作”蹊径在加入WTO后,低成本、精制作的产品将具有一定的竞争力,这也是国际上一些国家的通行做法。一是可以避开与发达国家“大片”的激烈竞争,独辟蹊径。二是影音科技水平不发达,应扬长避短。三是目前市场持续低迷,再加之中国影音制作企业规模小,“高投资、大制作”很难奏效。如果成本低,制作精,就可以凭借低成本、质量好打入国际市场。近几年,国内低成本制作的影片屡屡获奖说明了小制作也可以撑起电影音像大市场一片天。

5.落实电影音像业优惠政策制定并完善电影产业优惠政策,落实好国家扶持电影的现有政策,并通过财税政策调节并加大对电影企业进入市场运营的力度。同时政府继续对电影音像领域进行补贴扶持,在制作、营销、发行等环节通过补贴方式协助提升产业实力,保护受损企业。对那些经营电影音像产品的出口创汇企业实行减税甚至免税政策,多给予涉及传播我国文化品牌为目标的友好型外资企业政策上的切实帮助和优先考虑。实施政策支持,对于重点单位和出口项目,要在立项审批、贷款、利率、税率等方面实行优惠。

机电一体化优势范文第14篇

风电产业快速增长 风机装备制造国产化进程与之同行

我国发展可再生能源的总体目标和产业规划

为加快我国能源结构的优化调整,近年可再生能源产业的规划和相关政策频繁出台,给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撑和前景。2007年8月,《可再生能源中长期规划》颁布指出方向,要加快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提高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促进可再生能源技术和产业发展,充分利用水电、沼气、太阳能和地热能等技术成熟、经济性好的可再生能源,加快推进风力发电、生物质发电和太阳能发电的产业化发展,力争到2010年使可再生能源达到能源消费总量的10%,2020年达到15%。2008年3月《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对该目标进行阶段性目标的细化与调整。

通过对《可再生能源发展中长期规划》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的解读,风能和太阳能是未来10年发展的重点领域,累计近3200亿的市场容量,而十一五规划中对风力装机容量更是做了重新调整,2010年预测风电装机容量从550万千瓦上调到1000万千瓦,源于2007年我国风电总装机容量超预测的发展速度(截止2007年底我国累计风电装机容量己达556.17万千瓦);2006-2010年,预计风电装机容量和太阳能光伏装机容量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了58.49%和80.86%,爆发性成长阶段己经来临,新能源发展也到了方向选择的时间窗口。

风电装备制造业:行业格局出现分化,自主研发能力和关键零部件仍是挚肘

我国风电装备制造业伴随着风电产业的快速发展呈现出良好的上升势头,行业结构上分为风电整机制造和关键零部件配套,技术层面仍延续技术引进―消化吸收―自主研发、技术升级―规模发展、进口替代的发展路径;作为新兴产业,由于产业链不够完善,核心技术研发能力欠缺,因此我国目前的风电整机和零部件配套仍面临着外资企业掌握技术、内资企业跟进的格局,而行业集中度也较高,行业利润受到核心部件依赖进口和开发成本的挤压,整体而言,我国风电装备制造业面临着快速发展的机遇,但产业格局并不清晰,正经历着在快速发展和规模化中重新洗牌的阶段。

整机制造:内资企业赶超步伐加快,新增装机容量的市场份额大幅提高

从统计数据看,07年我国内资企业新增装机容量占到55.91%,首次超过外资企业和合资企业,其中新疆金风科技的市场份额最大,占新增总装机的25.1%,占内企新增总装机的44.9%;合资企业份额仍然较少,占当年新增总装机的1.6%,而这些新增装机几乎全部由中西合资的航天安迅能和中德合资的瑞能北方两家公司实现。

07年我国年风电累计装机容量统计中,我国内资企业占累计总装机的44.8%,其中新疆金风科技的份额最大,占累计总装机的25.4%,占内资企业总装机容量的56.6%;外资企业占累计总装机的52.8%,西班牙Gamesa 公司份额仍旧最大,占累计总装机的17.7%,占外资企业累计总装机的32.2%;合资企业占累计总装机的2.3%,中西合资的航天安迅能份额最大,占累计总装机的1.7%,占合资企业累计总装机的72.7%。

内资企业在风电新增装机容量的强劲表现,己体现了风机整机装备制造业国产化进程的加快,金风科技、大连华锐和东方电气三家内资企业己经走在行业的前端。

零部件配套业:技术配套能力大幅提升,但产能缺口依旧存在

我国目前风电机组的零部件配套能力提升较为明显,较为成熟的600KW、750KW机组的国产化率己近90%就是明证,06、07年的主流1.5MW机型的国产化率也己接近了70%。

但对于大功率风电机组而言,关键零部件(叶片、齿轮箱、轴承和电控系统等)的行业产能仍显不足,目前国内的整机制造能力近450万KW,而关键零部件的配套产能尚有近200-250万KW的缺口,原因一方面是随着风电机组的大功率化导致配套厂商的技术研发能力跟进吃力,另一方面国际厂商的产能也己基本满产,无力满足国内惊人的新增需求,此外,类似于电控系统和大功率风电轴承仍全面依赖进口,这就导致零部件配套行业往往无法满足整机制造的需求,一方面对风电整机发展产生压力,一方面导致风机整机制造商转而依赖进口,利润空间受到了挤压。

我国风电产业发展趋势与行业投资策略

综上所述,风电产业近年的快速发展趋势并不意味着清晰的产业格局,这一切仍将有待市场的考验与遴选。我们判断,风电产业发展趋势将有以下两个特点:

首先,风电产业投资冲动短期内无法消退,但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向将逐渐理顺。风电投资热潮全球化特征明显,可再生能源中以风电技术最为成熟、风电成本与传统能源成本最为接近,因此风电作为替代性能源的优势非常显著。

其次,市场结构调整是长远之计和必经之路。中短期内仍以国内市场为主,长期看有望在2015年后形成批量出口海外市场的能力。国内发电设备等重型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历程提供了成熟的海外市场开拓经验,随着可再生能源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取代火电等高耗能高污染的电源己是大势所趋。

行业投资策略

综上所述,面临快速发展的风电产业提供了良好的投资机遇,我们遵循产业利润链和优势企业筛选的原则对行业投资机会进行探讨。

产业链:寻求利润环节的契合。从下游看,目前风电场资源的主力均以大型国有发电企业集团和能源投资商为主,尽管特许权招标项目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风电投资商的利润来源(规定风电上网电价的合理水平,明确发电成本的分摊主体),但目前风电投资的利润回报水平并非是投资商唯一考虑的要素,可再生能源配额的指标性要求促使抢占风电场资源是最直接的因素,因而下游发电集团依赖风电获取利润的动机并不足以支撑该细分行业的投资逻辑。

然而,风电设备制造国产化率的要求和特许权中风电投资商与设备商“捆绑投标”却较好地促进了上游风电整机制造业的发展,我们了解到目前实现规模化生产的整机机组厂商(如金风科技、东方电气等)赢利能力提升超出预期,既受益于资本密集的下游需求推动,又受益于规模经济、成本控制和营销布局的产业优势。

此外,受风电装机容量爆发式增长的推动,风电整机行业明显感受到关键零部件配套不足的压力,在国际相关厂商排产无力的情形下,国内拥有明显技术优势的上游零部件配套行业将迎来难得的发展良机;我们认为,风电机组装备制造业和关键零部件配套业是风电产业链中己形成成熟赢利模式的利润环节,是良好的重点投资领域。

优势企业:产业成长的具体承载者。按产业链划分,优势企业也同样适用该原则。

风电整机制造业的优势企业应具备以下特点:紧随产业政策方向和主流技术,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消化吸收成熟技术,并在技术转化和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方面有明确的规划与时间表。此外较早进入风电领域并形成区域优势、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的企业也是行业投资重点关注的对象。整机制造商己形成优势不等的三级梯队,我们认为应重点关注第一梯队中可持续发展的优势企业,第二梯队中背景雄厚的追赶性竞争者,第三梯队中有望脱颖而出的新兴企业。

零部件配套优势企业的特征:把准下游需求的脉博,依据技术引进或自主研发迅速形成关键零部件(叶片、电控和轴承等)的量产能力。从这些特征看,国内叶片、电机、轴承和铸件各子行业内己有相关企业脱颖而出,应予以重点关注。行业内上市公司与A 股市场的业绩指标进行比较,我们发现风电整机制造和零部件配套子行业的业绩水平明显高于A 股整体水平,毛利率、净资产收益率及资产负债率等指标都优于整体A股(注:东方电气市值较大,计算行业指数时对营收增速及净利润增速拖累较大,剔除后行业平均营收及净利增速将超出A股整体水平)。

其次,整机制造子行业的毛利率较零部件配套子行业略低,整体盈利水平基本持平,但整机制造的净资产收益率普遍较高,这体现整机制造业普遍利用财务杠杆以解决资金问题的状况,资产负债率也体现了这个特点。

因此,我们认为,整机制造和零部件配套两个子行业前进步伐基本一致,均存在良好的投资机会。我国风电行业处于高速成长阶段的估值优势很明显,根据我们的估值结果,08~10年期间整机制造企业的成长性较零配件企业有更大的空间,但零部件企业业绩成长的持续性也具备了估值优势;整体而言,这两个子行业的投资价值空间均具备了有力的估值支撑。

重点上市公司投资价值分析

金风科技(002202):公司是目前国内最大的风电整机研发与制造企业,市场占有率持续占据第一位,连续8年业绩翻番,其技术领先和早期介入风电领域的先发优势非常明显。08年2月,公司与北京京能国际拿下第五期风电特许权招标项目,为内蒙乌拉特一个300MW的风电场提供200台1.5MW的风机,合同金额19.23;此外,公司“风电场销售”模式的探索为盈利成长带来新的亮点,我们认为公司业绩成长有充足的订单、灵活的销售模式和雄厚的技术与资金优势的保障。

预计公司08~10年EPS分别为1.06、1.42、2.25元,成长性突出,我们对公司的技术优势、资金优势和规模化领先优势有足够的信心,考虑公司目前动态PE高出风电行业平均水平,首次评级为“短期谨慎推荐,长期推荐”。

华仪电气(600290):公司介入风电产业的决心坚决,从中可以看到金风科技的影子,在与金风科技合作的近三年中锻炼出一批技术骨干,开发的680KW和1.5MW风机是向德国合作伙伴一次性买断,零部件供应以国内企业为主,对控制成本和解决产能瓶颈有良好的比较优势。公司未来三到五年内有望保证年均85%以上的业绩增速,成长性极具看点。

预计08~10年EPS为0.87、1.4、2元,综合考虑公司成长预期趋向明朗,动态PE31倍,较行业平均水平有明显的估值优势,当前二级市场价值明显低估,我们测算合理价值区间为38~43.5元,首次评级“推荐”。

湘电股份(600416):作为传统交直流电机的电气设备制造商,湘电股份己立足于两大主业,07年11月举行了2MW直驱式风机并网发电和2MW永磁同步风力发电机的下线仪式,标志着电机业务向风电领域的拓展取得成效,目前该型号永磁同步风力发电机为国内单机功率最大电机,多项测试数据和性能表现优于ABB同类产品,极大地填补了国内空白。我们认为2008年将是公司风电业务盈亏平衡的时间窗口,如果风电机组的性能表现良好,而上游零部件的产能约束得以解决,09起将是风电贡献利润的爆发期。

预计08~10年EPS为0.48、0.92、1.26元,08年业绩释放将仍旧依赖传统业务和风力发电机的突破,风电整机机组的盈利贡献将不会明显,目前动态PE35.9倍,尽管综合考虑成长性预期其估值优势并不明显,我们对公司风电发展的态势仍具有强烈的信心,首次评级“推荐”。

机电一体化优势范文第15篇

关键词:电子阅读 两个基础 三个组成部分 发展动力

DOI:

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4.215

电子书阅读并不等同于电子书。它是以计算机、互联网的出现、发展、普及为基础的新型阅读方式。与传统阅读相比,它兼具计算机、互联网的优势,是传统阅读的新发展。

它既是对传统阅读方式的继承,又是对传统阅读方式的发展与补充。我们可以称其为“阅读电子化”或“电子阅读”。

一、电子阅读的优势

电子阅读有两个基础:一是计算机,二是互联网。因此,其优势便继承自计算机与互联网。

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依托计算机巨大的信息存储与处理能力(8GB可存储100余本图书)以及互联网在信息传递速率方面的优势,个人可以通过接入互联网的计算机在短时间内获取并整理海量图书资源,再配合图书云数据库,那么效果会更加明显。同时,随着计算机轻量化、便携化发展,人们可以做到随时随地进行海量阅读,处理海量信息。

互联网作为既高效又开放的信息平台,在短时间、无障碍传递信息方面有着现实中实体图书所不能比拟的优势。我们都明白,现实环境中一本书的出版会受市场前景的影响,运输会受地理距离的阻碍,而在互联网世界中这些都不会影响图书的传播,依托我国出版就确定版权的特点,只要拥有互联网专业出版机构,就会间接促进人们创作与出版的热情,如能同时借助社交软件、视屏软件就能使电子阅读成为多媒体、互动式阅读平台,让一个人的阅读成为一群人的阅读,让简单的看书变为可看、可听、可表达的阅读。

可见,电子阅读对使用者来讲是将“信息海量”“传播迅速”“途径多样”“信息管理”“互动交流”有机结合的新阅读方式,不但能提升个人的信息获取与处理能力,还能提升个人信息传播能力。

当然,它还有一个衍生优势――“节约环保”,因为迅速传播的海量信息节约了生产与运输成本。

二、电子阅读的组成

通过电子阅读的优势,我们可以发现,这是一个既可以为使用者提供充足信息,又可以让使用者参与其中的信息平台,这个平台有三个组成部分。

(一)电子图书馆

这是最不可缺少的部分,电子阅读拥有计算机与互联网在存储量、信息传播效率方面的优势,自然就应发挥好这个优势,电子图书馆就是这一优势发挥的最明显的表现。

(二)电子出版社

电子出版社是连接使用者与电子图书馆的桥梁,它的建立对于解决电子书与实体书之间存在的出版时差很有帮助。而且由于其相对于传统实体书出版受市场情况影响更小,所以会间接刺激人们的出版与创作热情。

(三)数据处理软件

传统的阅读是一个人一本书,各本书之间的联系不是很密切,而实际上知识之间根本就是存在联系的。例如,我们在阅读历史的时候就经常会遇到地理信息。计算机拥有很好的信息处理功能,可以对零散的信息进行整理。

三、电子阅读的发展

电子阅读的出现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同样要面对资金、设备等问题。在它的发展中,有来自三个方面的发展动力:

(一)企业

让企业发展,会有很好的经营效果。同时有助于电子阅读在短时间内成为大众化产品。但因为企业普遍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会产生诸如图书种类偏、信息杂乱等问题。目前的电子书软件就存在以畅销书为主的局面。

(二)图书馆

图书馆拥有与生俱来的优势,其本身就存储了大量图书,对于其向电子阅读发展来讲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但问题是需要将纸质图书变为电子版将是一个十分巨大的工程量。同时作为一个不以经营为主业的单位,资金的运转也将是一个问题。

(三)个人

依靠自然人来发展电子阅读平台的确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可以将庞大的工作量发散到民间,十分符合互联网的功能――将原本集中的能力分散化。但是要想完成电子阅读的建设,却要面对时间、工作量等问题。

任何一方都有优势又都有劣势,面对这样的客观事实我们可以让企业、图书馆、个人联合建立电子阅读,将易盈利的部分交给企业经营,图书馆负责丰富图书,个人可以整理零散信息或接受分包的工作。也可以不在乎三者之间的协同关系,让三者各自发展,使用者可以自行将这些资源整合在一起,这样可以增强电子阅读的多元化,但也会带来标注不统一的问题。

在这里我们想要对个人额外说几句。历史上的很多事物并不是一定等到相关的技术与市场都产生了才出现的。

关于电子出版社,网络作家早已实践。关于电子图书馆,可以让每个人收集一部分资料,并存储在移动存储介质中,再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就可以将不同人拥有的资源整合成一个图书馆。而关于图书信息整理软件,则可以利用Word、Access等软件简易制作。

电子阅读有三个组成部分和三个发展动力,在未来开放式的发展环境中它的发展势必多元且复杂。

四、电子阅读带来的影响

电子阅读的发展必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但它的影响却已随着它的发展开始了。

首先是对使用者的影响,电子阅读就像是人脑的又一个组成部分,使用者通过它可以增强自己的信息获取与整理能力,同时因为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多媒体式的信息获取与交流,人们可以对以往校园式的学习方法不再过于依赖,这对于教育也是一种潜在的转变。

但问题是,能够利用业余时间阅读或继续学习的人依旧是少数。通过电子阅读,他们会在网络社会中结成一个个小群体,随着时间推移,这群人势必会与其他人在文化、知识甚至其他能力上的差距越拉越大。

其次受到影响的是与网络社会有关的法律问题与监管问题,随着电子出版社、电子图书馆的建立,相应的作者版权所得与版权所有问题将逐渐出现,电子出版的监督问题也会受到法律的关注,如果这些问题处理不好,那对于电子阅读的发展将是十分不良的影响与阻碍。我国现在正对网络进行规范,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再次会受到影响的是与实体图书有关联的产业,实体书店肯定要受影响,网上实体图书销售也不可避免,又因为其缺少实体书店多年沉淀出的文化气息,所以受到的影响会更明显。同时印刷、造纸、运输都会或多或少受影响。

五、结束语

电子阅读的优势必会吸引人们的实践。开始它会不成熟,无法体现全部优势,它可能是私人图书馆或电子书软件。但在个人、企业、图书馆的共同推动下,它必定会茁壮成长。不论是以什么样子出现,都势必对阅读方式产生影响。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