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安全社区论文范文

安全社区论文范文

安全社区论文

安全社区论文范文第1篇

老年人体育活动现状

老年人因自身生理特点,在社区体育活动选择上有较强取向性,从杭州翠苑、九莲、朝晖、大关、和睦5大老龄化社区做1000份问卷及访谈情况,99.7%老年人平时都有到社区活动场所进行体育活动的经历,42.3%的老年人基本每天进行体育活动。对体育活动内容选择上,85.2%老年人参加过社区或学校体育场所的健身器材,32.1%老年人经常参加早晚太极拳、交谊舞等体育活动,15.1%早上跑步、爬山,10.4%老年人经常参加社区老年活动室活动。在活动时间选择上,80.6%老年人认为没有特定安排,有空就来,63.5%老年人选择早晚时间参加体育活动为主。在参加体育活动的老年人中,95.7%老年人选择免费体育活动场所,只有4.3%老年人有时参加付费体育活动活动。从上数据分析,社区体育器材和早晚太极拳、交谊舞等是老年人社区体育活动的首要选择,时间上,早晚是老年人体育活动高峰。

老龄化社区体育活动的安全隐患

老龄化社区体育场地、健身器材安全问题老龄化社区由于历史原因,社区内体育活动场地普遍狭小,部分为1996年后城市整治过程中规划的绿地,如运河边、山坡上,而老年人室外活动时间相对比较集中,造成活动场所人满为患,而运动场地、运动器材显然不能满足需要,有部分老年人只能就地取材,利用树木、突石进行简单体育活动,稍有不慎,容易发生树木断裂、突石翻到,造成人员伤亡,甚至掉入河中,滚下山坡。社区内活动场所相对安全,但也存在地面不平整,高低落差大的问题。社区健身器材是全民健身工程的重要成果,每天都会吸引很多老人来健身,但是活动安全是健身器械永远的伤痛。老龄化社区老年人体育活动的规范性问题体育活动旨在以身体运动促进和保持人的健康状态,“一个人的健康状态随着年龄的增加呈现出抛物线的发展轨迹”,老年体育活动与年青人体育活动多有不同,老年人身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逐步衰退,多数老人患有不同的疾病,运动机能与年轻人不可比较,适宜的体育运动可以延缓骨骼的衰老,防止老年性骨质疏松,提高老年人的免疫机能,对老年人产生积极的效果;但违反体育活动规律,会对老年人造成较大伤害;如果是心脏不好或有高血压的老年人进行漫步机等体育健身器械训练,容易发生晕倒等危险,而走健身路径、打太极拳、做五禽戏等则是其较好的锻炼选择。

老龄化社区体育活动安全防范措施

安全社区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安全社区;安全社区建设;持续推进

为了预防和减少公共社区各类伤害,2002年3月,原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引进了世界卫生组织(WHO)倡导的安全社区理念,以期通过开展安全社区建设,加强社区安全预防,提高社区人员安全素质,增加其安全防范的意识和能力,形成以社区为中心的事故灾害预防和应急管理模式,经过几年的发展,安全健康工作已从传统的部门、行业、单个组织和个人预防发展到社区、城市、社会、国家乃至国际层面,事故预防已从生产事故、交通事故预防扩大到家居安全、学校安全、运动休闲安全、老年人安全、儿童和青少年安全、自杀和自残预防等方面的全过程之中。安全社区建设、安全促进等概念已成为事故预防的理念,成为构建和谐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安全社区建设方兴未艾,引起了各级政府和社区各界的广泛关注,但是,由于社区建制不同,管理体制不同,文化背景和全民素质不同,安全社区建设的方法和途径也存在着差异。建设符合中国国情的安全社区,还处在探索和尝试阶段,还面临着很多问题。

一、目前我国社区的现状

1、普及覆盖率低。由于各地区发展水平差距较大,经济社会生存环境、安全生产状况也不尽相同,目前安全社区建设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和经济较为发达的区域,广大农村和乡镇尚处于分散管理的状态。

2、社区资源短缺。安全社区作为新生事物,社区内的社会资源几乎没有积累,大量的经济组织、科学教育文化等社会组织与所在的社区仍然存在游离状态,主动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没有被充分发挥出来,出现安全社区建设中“供不应求”的现象。

3、社区资金缺少保证。创建安全社区投入大,需要大量的资金,而现阶段社区发展所需资金来源“底气不足”。一是社区发展所需要的资源还没有成为政府财政体制性的安排,没有用于社区建设的专项资金。二是社区筹集资金渠道狭窄,外部筹集和获得的资金很少,资金来源不足。三是企业型社区主要依靠企业的经营状况来投入,资金来源不稳定。

4、居民参与不高。不少居民认为,社区工作是街道、居委会的事情,与己无关,对单位的依赖性很强,对社区的依存关系较弱,缺乏对社区的归属和参与意识。社区活动主体还传统地依赖老年人、病残、失业人员等弱势群体和困难群体。造成居民向心力不足,对社区认可程度不高,远没有成为社区建设中的重要因素和力量。

5、安全理念狭义。在居民的观念中“安全”的重点主要是生产安全、交通安全和社会治安等,很少涉及到诸如家居安全、儿童安全等内容。“大安全”观念淡薄,还有待于提高。

6、社工素质参差不齐。社区建制起源或等同于居委会或家委会,其职能大多沿用传统的调解邻里纠纷、计划生育、卫生管理等内容,随着安全社区建设工作的高度扩充和膨胀,原有的社区工作者难以胜任安全社区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出现人员资源短缺的现象。

7、社区管理经验缺乏。社区目前大多处在服务功能的建设和完善过程中,涉及到健康与安全的内容尚未规范化,缺乏安全管理经验,工作职能的扩大和膨胀,使原有的管理和服务不能及时适应安全社区建设的要求。

二、持续推进安全社区建设的几点建议

1、安全社区标准应中国本土化。各地要因地制宜地按照分批试点、总结经验、逐步推广的安全社区建设思路,选择一些有条件的社区、村作为安全社区建设的试点,使安全社区建设既适合中国国情又与国际接轨,在此基础上逐步扩大推广面。

2、完善组织机制。要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支持、社区牵头、部门配合、社会支持、全民参与的多元组织网络架框,明确各方面在安全社区中的责任,紧紧围绕“安全、健康、和谐、发展”的主题,以降低伤害、事故为目的,建立项目实施小组,抓好安全促进项目的组织策划与管理设施,持续改进地实现安全目标。

3、整合内外资源。大力培养社区居民的自治组织、社区服务团体以及中介组织,发挥这些组织和团体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功能。合理运用社区中的安全文化的带头人和社区志愿者服务队伍,找准社区安全工作中的结合点和切入点,以“共享”促“共建”,动员社会力量支持和参与社区安全工作,形成推进社区安全的强大合力。

4、扩展社区功能。扩大社区管理服务的范围和深度,安全管理和服务理念不只是生产过程中的安全生产问题,还要将安全和服务的意义延伸至生命、科学、法制、道德和社会稳定的广泛意义之中,纳入构建和谐社区和维护稳定的总体工作中。依托社区平台,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促进社区经济、文化、环境的协调和健康发展,满足社区个体化、个性化、多样化居民的安全需求。

5、加强队伍建设。随着安全社区建设的不断深入,迫切需要一支高素质的队伍来保证工作的高效运行,因此优化人才配置,广开用人渠道,吸收觉悟高、素质好、能力强的人才,培养一批懂业务、会管理、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的工作骨干,凝聚集体的力量,提高社区工作者的整体素质,改变传统社区概念中社区工作者的形象。同时要注重社区工作者理论和实务能力的培训,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管理水平,做到人尽其才、人尽起用。

6、加大宣传力度。安全宣传教育要做到经常化、制度化,有计划、有重点的开展社区安全宣传培训活动,大力开展社区性的卫生、安全、健康、教育、法制、文艺等活动,引导不同层次、不同背景、不同领域的居民群众参与社区建设的各项活动,通过文化主导行为,行为主导态度,态度决定结果,用多种形式影响人、转变人、塑造人,促进人的安全意识和安全行为的养成,提高社区居民和单位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安全社区论文范文第3篇

作者:杜双梅 单位:中国石化集团江汉石油管理局广华社区管理服务中心

“班前安全教育”考核不认真,成了形式,没有效果,忽视岗位安全隐患在一些员工中,安全意识非常淡薄。少数员工甚至认为,社区工作不像钻井、作业等前线单位那样工作风险大,安全要求高,社区工作没有技术含量,就靠力气,安全不存在很大问题。偶然发生事故也是运气不好。员工观念上的忽视导致安全行为的不规范,同时给企业实现安全生产埋下隐患。安全生产活动监管落实不力群众参与广泛与否是检验安全生产各项活动是否取得实际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有的单位主管领导对班组安全教育只是开会说说,并没有参与、监管,造成安全教育落实难、效果差,员工的自觉参与意识未能得到根本调动和激发。

全面加强班组安全管理,推进企业快速发展做好安全生产工作是油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和条件,是职工群众安居乐业的保证和生活质量提高的体现。全面加强班组安全管理,是企业快速发展、和谐发展的生命线。高度重视班组安全生产管理要把安全生产贯穿到全员,贯穿到生产全过程。坚持以人为本,抓住“人”这个根本要素,推进企业班组安全文化建设,处理好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解决好个性问题与共性问题,认真地分析和掌握员工思想动态,坚持班前、班中、班后安全教育“不断线”,因人、因地、因时去跟进,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共同构筑牢固的安全生产思想防护体系。要培养班组群体的安全价值观和安全生产的主人翁意识。通过建立安全警示牌、安全标语等方式,营造良好的安全氛围,使“安全是职工的最大福利”的思想深入人心。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坚持“以人为本、珍爱生命”的安全理念,坚定信心,真抓实干,从员工培训、管理创新、技术进步、设备更新等多方面多层次努力,坚定不移地推进社区安全管理。

创新班组安全管理手段要把精细化管理引入班组安全生产管理中,做到班组安全工作标准精确化、班组现场管理精确化、班组绩效考核精确化,切实形成班组现场管理的运行体系。一是在班组开展“七预”。通过班前预想、预知,现场危险预报、预警,安全隐患预防、预查,事故预控,提高员工时时、事事、处处预知危险、防范事故的意识。特别是把握危险预知“三步程序”:查找潜在危险,明确危险点,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的发生。二是做实班前5分钟教育及每日自查。坚持班组安全教育月月有、周周有、天天有,使员工牢固树立起“安全为天,生命至上”的思想,确保各班组员工熟知、熟记、熟用各种安全理念,不断规范员工的安全操作行为。坚持每日自查,对班组工作的各个环节进行检查,对每个员工的安全工作状态和绩效实施精确、细致、规范、严格的管理,及时发现问题,迅速解决问题。不断提升班组长个人能力注重班组长的素质培养、选拔任用和日常管理,着力在完善班组长业务培训、竞聘上岗、职能落实、激励约束等“四个机制”上下功夫,在严把“三道关口”上做文章:一是把好“入口”关。通过采取公开竞聘、择优录用的方式选拔任用班组长,严格竞聘制度,规范录用程序,把素质高、业务精、技术硬且富有知识性、创造性和经验性的人选拔到班组长位置。二是把好“充电”关。制订培训计划,加强班组长培训,不断提高班组长的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三是把好“考核”关。定期对班组长进行安全生产管理考核,根据考核情况,及时调整班组长队伍。

积极实施员工安全培训员工安全素质的提高必须通过不断培训和持续的行为养成训练才能实现。除了抓好上级组织的各类培训外,也可采取以会代训、模拟演练、现身说法、岗前培训、示范引领、行为纠偏、实战训练等各种有效形式,形成有效的班组安全培训机制。既要抓好定期培训,又要抓好动态培训;既要抓好专业技术培训,又要抓好安全教育培训;既要抓好普通员工培训,又要抓好班组长培训。努力构建班组安全竞赛体系在各班组经常性地组织开展安全模拟演练、行为纠偏训练、技术比武和劳动竞赛等活动,不断提高员工的安全技能水平和应急应变能力,形成班组安全生产竞赛机制。同时要注重发现、培养和选树各类先进典型,充分发挥先进典型在安全生产中感召人、鼓舞人、带动人的作用,让班组员工学有榜样、赶有目标。要重视发挥班组成员参与安全生产管理、开展技术攻关的积极性,鼓励班组员工积极开展小改革、小发明、小创造、小建议等活动,使之形成制度,做到经常化、制度化、长期化,从而切实提高社区班组安全管理的实效。

安全社区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社区安全 危机 响应机制 免疫机理

中图分类号:D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3-0073-02

一、建立危机免疫机理的社区响应机制重要性

1.保证社会稳定的要求

社会稳定是社会生活的前提和基础,一旦发生公共危机,对整个国家乃至世界的安全和稳定将造成巨大的威胁。公共危机突发事件,严重危害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破坏了社会稳定。某些危机爆发性高的地方,单靠基层的警力更难以顾全所有区域,这时社区危机应对机制显得尤为重要。应对机制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

2.加快群众从危机中恢复的步伐

人是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突发危急事件的发生,对人的心灵造成了极大的打击,紧张压抑气氛严重影响到人民的正常生活。心理受到一定程度上影响的人民,没有过多的精力将注意力投入到如何恢复原有生活上,所以建立应急响应机制一方面可以保证政局稳定,另一方面也可以加快群众从危机中恢复的步伐。

二、社区危机响应机制存在问题及措施的采取

1.我国社区应对社会安全事件机制存在的问题

(1)社区应对能力不及时。危机发生后各方救援能力跟不上,对于日常发生的突发性灾害不具备应对能力,灾害发生时不能及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而“社区”人员较为集中,因此必须加强对社区人员应对危机能力的建O。

(2)基础设施不够完善,设备老化。部分社区急救基础设施配备不完善,例如:社区中逃生楼道堆满垃圾,楼道中安全逃生标志不明显或根本没有,没有每个楼层配备消防栓等安全设施,即使配备也存在损坏或生锈的现象,此外,还存在无专用逃生通道,楼道狭窄等情况。

(3)防灾减灾人员匮乏,投入资金不足。社区基本没有防灾减灾科技人员的配置,保安人员不具备任何急救知识,可能在入职前不会进行急救措施的培训,另一方面就是对防灾减灾的投入资金不足。

2.我国社区应对社会安全事件机制应采取的措施

(1)加强社区防灾减灾建立,提高危机应对能力。 ①加强领导及健全防灾工作机制,建立社区应急救援队,规划社区安全工作,以社区领导人员为核心,建立包括保安人员、负责人等的社区安全工作领导小组。②广泛宣传、培训居民自救能力:利用宣传栏、条幅等工具宣传防灾减灾常识,或定期召开此类主题会议,举办专业知识讲座;建立安全逃生通道,在楼道醒目位置张贴安全标志;组织社区居民开展逃生演练,对高发事故采取针对性演习,邀请专业人士为居民做专业性示范,提高居民自我防范意识及自救能力。③与实战相结合,完善应急预案:组织开展灭火演练,增强实战能力;定期对社区进行安全检查,以防灾害隐患的存在。

(2)加大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①建立社区安全防治设备室,备有灭火器、消防栓、应急灯等应急设施 ②定期对基础设施进行检修,以防设备故障导致灾害发生时营救不及时。

(3)加强防灾减灾科技人员建设,多渠道增加资金投入。①加强防灾减灾科技人员建设,对专业人才进行考核,探索社区防灾减灾综合管理模式,通过一系列激励措施强化人才队伍。②多渠道增加资金投入,每年用于财政经费的投入应按比例分配到防灾减灾工作建设中,如基础设施建设、装备的投入,吸收外界对社区防灾减灾工作的投入。

三、危机后的社区安全恢复响应机制的研究

①抗体进化机制的构建。模仿免疫系统的抗体进化机制,构建社区安全的预案升级机制,对现有的预案进行修改、升级。②免疫记忆机制的构建。模仿人体免疫系统的免疫记忆机制,构建社区安全应急案例理论归纳总结机制,记录下社区安全应急响应处理的整个过程,作为下次应对“”事件的参考样板。③免疫学习机制的构建。模仿人体免疫系统的免疫学习机制,建立社区安全的应急学习机制,目的是针对多次出现的危险,评价并整理成档案,供相关应急人员学习,以提高应对同类危险再次出现时的效率。并仿效免疫学中接种疫苗的方式,对未曾遇到、但可能发生的危险进行事先模拟演练,提高对初次入侵危险的响应速度。

1.社区抗体进化机制的构建

抗体又称免疫球蛋白,是一种由B细胞分泌,被免疫系统用来鉴别与中和外来物质如细菌、病毒等的大型Y形蛋白质,仅被发现存在于脊椎动物的血液等体液中,及其B细胞的细胞膜表面。

2.免疫记忆机制的构建

免疫记忆是免疫系统内淋巴细胞初次遇到入侵的抗原,经过一定的时间调整后,以便更好地识别抗原,此外并在免疫识别过程、免疫应答结束后以最优抗体的形式保留对该抗原特征信息的记忆,大大提高当再次遇到类似或相同抗原时在联想记忆下的应答速度。

危机响应中的记忆就是把已处理过的危机特征保存并记录下来,目的是提高应对危机的反应速度。模仿人体免疫系统的免疫记忆机制,构建社区安全应急案例理论归纳总结机制,记录下社区安全应急响应处理的整个过程,作为下次应对危险急发事件的参考样板。

3.免疫学习机制的构建

免疫学习指在免疫过程中,免疫系统边识别边学习的过程,提高免疫细胞的个体亲和度、群体规模扩大,并且保存最优个体免疫记忆的形式。即免疫系统通过学习,将应对外界风险效率提高,并以记忆的方式将最佳应对策略保存起来,为再次识别同类危机提供蓝本。在危机发生后,保存免疫记忆下响应机制最优方案构建的记忆方式,在下次此类危机发生后能及时得到有效的恢复。加强对危机事故的演练,一是紧急事故发生的状态下应如何逃生,二是训练如何对急救设备的使用,在无法逃生的状况下如何在灾害中保持自身的生命安全。

四、总结

本文以社区安全防范突发事件为背景,以相似论和社会仿生学为工具,将人体免疫系统的免疫机理运作机制移

植到社区安全领域,以人体免疫系统的免疫机理运作机制为借鉴对象,构建社区安全应急响应机制,以提高社区安全应对“”响应效率和效果,达到维护社区安全、社会稳定、政权稳固的目的。创新之处一是理论创新,本文创造性地将相似论、免疫学和危机管理等多门学科交叉运用,建立了社区安全应急管理的全新理论。将免疫应答原理开创性地引入了社区安全管理领域,为社区安全应急管理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二是实践创新,应用模仿人体免疫机制建立的社区安全应急响应机制,用来应对暴力恐怖袭击。

参考文献:

[1]Matzinger P.The Danger Model: A Renewed Sense of Self [J].Science,2002,296 (12):301-305.

[2] Fink.S.. Crisis Management: Planning for the Invisible[M].New York: American Management Association, 1986:8,9-12,15,217.

[3]罗伯特・雷纳.警察与政治[M].易继苍等译.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

[4]刘浪,邓伟.基于免疫危险理论的危机预警系统设计[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37-50.

[5]李瑞昌.社区安全建设中府民合作与角色定位[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9(5):6-10.

安全社区论文范文第5篇

一、强化支部建设,提高综合能力

社区党支部在创建工作中,注重理论学习与专业业务学习相结合,用理论指导实践。以提高自身理论素养和工作能力为目标,组织党员认真学习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三会一课"制度。做到年初有计划、年终有总结。一年来,我们定期组织社区党员上党课,共计4次,召开支委会12次,党小组活动4次。,利用远程教育网进行政策法规的学习,共计25次,通过这种方式以保持党员应有的先进性。

为进一步了解社区党员的基本情况,社区党支部对现有25名党员进行了入户走访,耐心细致地对他们的基本情况进行了摸底、登记及核查工作。并在今年五月初完成了党员基本信息录入微机的任务,为下一步党员网络化管理打好了基础。

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中我社区党支部经常组织社区党员和居民群众利用远程教育网络和《中国监察》学习党风廉政建设的政策、方法以及相关警示实例。去年10月24日我社区还与其它5社区共同组织了廉政文化进社区活动,以文艺活动的形式宣传廉政文化,使廉政文化深入人心。

二、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全面提高服务能力

在工作中,我们充分体现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带领社区成员相互配合,对上级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保质保量出色完成,并积极主动为提高社区服务水平集思广益、出谋划策。

1.社区文化:为营造文明祥和的生活环境,我社区党支部把文明创建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由支部书记牵头、专人负责,制定了社区教育工作计划、制度,明确了指导思想。一年来我社区由30多人组成的腰鼓队、秧歌队、太极剑队等文化宣传队伍,经常参加街道办事处举办的各种活动。

在以"学习、奉献、快乐"为主题的"全民学习周"活动中,出黑板报6块、张贴标语20余条。对居民和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宣传教育,开展学习型家庭活动,加强居民遵纪守法、明理诚信、团结互助、和睦相处的理念,促进居民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区委组织的"九九"重阳节文艺汇演活动中,由我社区干部和居民参与表演的第三套秧歌得到好评。丰富了居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今年四月,我社区还组织社区干部和部分居民参加街道组织的第五套健身球学习活动,并定期组织队伍进行练习。丰富了居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安全社区论文范文第6篇

现代城市林业建设,就是从城市整体发展的角度,谋划林业发展,促进林业社会化、生态化,使林业发展融入到城市整体发展中去,充分发挥林业多种效益,维护生态安全,进而为城市发展提供基础生态保障功能,建设生态系统稳定、林业产业发达、生态文化丰富、人居环境优良的和谐林业[1-4]。

2 现代城市林业建设的理论基础

2.1生态文明理论

生态文明理论比较倡导生态化,对生态思想进行传播。生态化,就是将广义的生态系统当成是一个活的不可分割的有机生命体,把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及生态关系当作子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的纽带。人类社会的发展,应该在对自然规律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平等、公正地对待广义生态系统中的每一个子系统(因子与关系),在人类的所有活动中,融入生态学的规律。这种生态化了的世界观就是生态观[5-6]。

2.2生态环理论

区域发展的总体布局,杜能环只对经济指标进行考虑,而在和谐城市的总体布局中,应对生态、社会、文化及经济多种因素进行考虑。因此,区域发展的总体布局及城市的总体规划都要以当地的社会及自然条件作为基础,将当地的文化历史注入其中,科学地进行布局和规划,可结合生态学、美学、社会学、文化历史学及系统学等手段。

城市是一个典型的人工生态巨系统,建设和发展城市,均要以尊重生态学规律为前提,为人类的健康与幸福服务。因此,在对城市发展规划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应对生态容量理论进行应用,科学布局,并对生态、文化、社会及经济等因子进行综合考虑,将城市建设成一个功能丰富、生态安全的“生态环”,即城区、环城公园、森林公园、半农区、农业区、牧业区、林业区,其中城区主要是人类从事生活生产的场所。环城公园是供城市居民度假及休憩的场所,同时还是消解生产生活废弃物的场所。该处所说的消解生产生活废弃物,不是简单地对垃圾进行填埋和焚烧,而是通过回收、分类及无害化处理后制成肥料,用于园林植物的培育中。森林公园是城市生态的保障区,可对城市环境的污染进行消解,将健康的生产生活环境提供给市民。此外,其还是客运和货物中转区及过境车辆的绕行区。半农区为城市与农区的缓冲区,可进一步消解城市的环境污染,为城市生产生活及园林绿化等提供非食用性的农产品。农业区是为城市居民提供生产生活用农产品的场所。牧业区是为城市居民提供生产生活用牧产品的场所。林业区是区域发展的生态基础,是为城市居民提供林产品的场所[4,7-8]。

2.3社会化理论

个体为适应现在及未来的社会生活,在社会环境中,经由教育活动或人际互动、个体认同并接受社会价值体系、社会规范以及行为模式,并内化至个体心里,成为个体价值观与行为的准绳,该过程叫做社会化。

个人社会化指的是自然人个体在社会实践中获得社会行为规则的过程,即自然人个体的社会化;团体组织的社会化,是指某一团体、组织等特定自然人集合体在社会实践中,集体获得社会行为规则的过程,即这一团体社会化。

生产社会化,是生产者通过广泛的社会关系,在社会环境中,经由互动、认同、接受社会价值体系、社会规范以及行为模式,并内化生产者个体行为规范,同时积极参与社会价值体系创新,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过程[9]。

2.4和谐发展理论与和谐林业理论

和谐发展就是根据广义生态系统的特性和演替动力,遵照广义生态系统发展规律,维护生态系统健康,促进人类社会不断进步,实现生物圈稳定和繁荣,达到天人合一、人地共荣、人人幸福的目标[10-15]。也就是说,和谐发展就是不断追求广义生态系统的健康。如果从狭义的生态系统去看,就是追求3个系统的健康:生态系统的健康、社会系统的健康、个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

和谐林业理论认为,林业并不是一个孤立的行业,而是融入社会・生态这个复杂的巨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在区域上可涉及到整个陆地生态系统,包括平原、岛屿、湿地、荒漠、山地、城市、海岸、草原,林业是人・地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是维护社会・生态系统和谐的主体之一[16-18]。因此,笔者认为和谐林业应该是:以 人・地系统为对象,和谐地对人与人、人与环境、陆地生态系统等之间的关系进行协调,以促使人的生理和心理平衡的实现;在和谐林业中,最高目标即为达到人地共荣。因此,和谐林业的内涵可以理解为: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手段,以和谐发展理论为指导,协调社会・生态系统的研究与管理,全社会共同参与,采用生态化技术,协调人与环境、人与人、陆地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同时对生态文化进行倡导,以人类生理系统及心理系统的健康为目标,促使大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和谐共荣[5]。

2.5现代化理论与现代林业理论

现代化常被用来描述现生的社会和文化变迁的现象[19]。根据马格纳雷拉的定义,现代化是发展中的社会为了获得发达的工业社会所具有的一些特点,而经历的文化与社会变迁的、包容一切的全球性过程。现代化可以理解为4个亚过程:技术的发展、农业的发展(农产品的生产更多是用来作为商品,而不是自己使用)、工业化、都市化。

现代化理论是关于现代化研究成果的集成,大体上包括经典现代化理论、后现代化理论和第二次现代化理论等三大体系。第二次现代化涉及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20]。在第二次现代化过程中,政治、经济、社会、个人、文化等领域的变化将是新现代化,不同于第一次现代化过程中发生的经典现代化;尤其是在社会、经济和文化等领域,第二次现代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对第一次现代化的淘汰,甚至是否定。如果说,第一次现代化的主要社会经济目标是加快经济增长,那么,第二次现代化的主要社会经济目标是提高生活质量。

现代林业理论是在我国生态危机日益突出的背景下提出的,根据许勤统计,现代林业理论有6种模式的表述,其中以江泽慧的“现代林业是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全社会广泛参与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高效发挥森林的多种功能和多重价值,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生态、经济和社会需求的林业”为主流表达模式,并逐渐发展成为“生态建设、生态安全、生态文明”的“三生态”理论。另外,李丽、陈建成、陈贵松还将平衡论、造血论、参与论、预警论、跨越论融入现代林业理论,其目标就是重点解决我国的生态危机。

3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工作总体取向和保障生态安全、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的三生态建设林业主题,以城市现代化和林业现代化建设为突破口,从林业方面着力解决环境问题,改善城乡人居环境,突出抓好城市生态建设、城市美化、城市环境改善、城市游憩四大重点,充分发挥城市林业的生态保护、环境美化等主体功能,满足社会的多样化需求,全面推进现代城市林业又好又快发展,努力建设社会和谐、生态健康、环境优美的新型发达城市。

4基本原则

现代城市林业建设的基本原则为:坚持统筹区域,协调城乡林业发展的原则;坚持生态优先、改善生态和人居环境的原则;坚持改善环境、消除污染、美化居住环境的原则;坚持立足资源、分类经营、分区施策的原则;坚持改革创新、解放和发展城市林业生产力的原则;坚持市场配置资源、多渠道投融资的原则;坚持依法治林、科教兴林、人才强林的原则。

5安庆市现代城市林业建设发展的基础及存在的问题

5.1发展基础

安庆市位于安徽省的西南部,长江下游北岸,是长江沿岸著名的港口城市。有“万里长江此封喉,吴楚分疆第一州”之美称。安庆市是长江下游的第一个城市,也是万里长江安徽段的第一个城市,东与安徽省铜陵市、池州市隔江相望,南以长江与江西省的九江市相连,西界湖北省黄梅、蕲春、英山3个县,北接安徽省六安市和巢湖市。

安庆市是全国重要的油、棉、粮、水产品和畜禽生产基地,是安徽省重要的汽车零部件制造、石油化工及纺织加工业基地。工业初步形成了轻纺、石油化工、建材及机械四大支柱产业。安庆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园林城市及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市辖7县1市3区,共设19个街道办事处和102个镇、61个乡、1 226个居委会、1 608个村委会。另外,省属农垦企业华阳河农场和皖河农场均坐落在市境内,总人口609万人,其中农业人数509万人。

5.2统筹城乡林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5.2.1理论观念障碍。缺少正确的生态观。由于发展决策者缺少生态化观念,不了解生态健康的内涵,把现代化简单地等同于经济化、商业化、货币化,在发展决策时,尤其是在招商引资时,生态为经济让路事件屡见不鲜。

5.2.2森林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森林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在山区,生态功能脆弱。安庆市林地面积虽然占土地总面积的38.8%,但分布不平衡,资源大多集中在岳西、太湖、潜山3个山区县;林业用地面积占67.7%,林地面积占63.1%,活立木蓄积占62.5%;全市有林地中,中幼林所占比例近70%,林分郁闭度低,蓄水保水保土功能较差,导致局部地区生态环境虽然得到治理,但整体生态功能仍很脆弱;水土流失严重,全市水土流失面积4 000 km2,占土地总面积的26%,其中中度以上流失面积逾1 000 km2,占水土流失面积的25%,年土壤流失量2 000万m3。

5.2.3林业发展基础条件较差。由于林业经营管理粗放,林业产值低,林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不足10%;由于森林质量不高,生态保障能力仍较弱,局部地区生态十分脆弱,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且治理难度大;城乡生态建设统筹不够,重远山造林绿化、轻身边增绿工作,城镇、村庄、工矿区等人口聚集区的绿化工作相对薄弱,人居生态环境改善任务繁重;林业再发展能力弱,林业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有限,加之林业生产周期长、短期效益不明显,贷款和社会融资困难,投入严重不足。

5.2.4工业化水平低。安庆市工业化水平偏低,产业结构层次低,传统产业改造速度不快,竞争能力差。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小、资源开发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比重过大,重工业和知识、技术密集型的工业有待提高。第三产业比重偏低,城镇化建设步伐缓慢。

6安庆市统筹城乡林业发展的总体布局

按照我国现代林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围绕保障生态安全、美化人居环境、促进林农增收、统筹城乡一体发展,结合林业分类经营,在总体上,将全市分为大别山旅游生态区、丘陵圩畈商品林与农业经营区、安庆市区园林城市与工商业区三大林业发展区域;在各行政区,以中心集镇园林绿化为点建设森林生态网络城镇生态结点,以道路、河流堤岸绿化和农田林网建设构建生态防护林网,以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其他山地及重要生态区位生态公益林建设生态林保育区,以丘陵圩畈为重点建设高质、丰产、速生的工业原料林区。

通过安庆市现代城市建设,基本建成以安庆市区为中心,包括安庆市郊、重点中心集镇在内的园林型工商业中心、文化中心和林产品加工集贸中心;结合生态防护林网,在丘陵圩畈区建成工业原料林区和其他优质农产品生产区;对生态林保育区将保护与改造相结合,提高公益林健康水平,充分发挥其生态功能和旅游功能;以天柱山为中心,综合开发其他国家森林公园、部级自然保护区、省级风景名胜区和历史文化名城、文物保护单位,深度发展黄梅戏文化,充分发掘安庆古皖文化和名人文化,开展传统产品逆开发,将安庆建成文化旅游城市。

7参考文献

[1] 张国庆.生态环理论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1(22):222-223.

[2] 张国庆.论城市建设的和谐性[EB/OL].(2005-02-03)[2006-02-23].http://省略/htm/jjlc/glkx/2005-02-03-18260.htm.

[3] 张国庆.和谐建设现代城市[J].绿色中国,2005(6):55-57.

[4] 张国庆.和谐的城市布局[EB/OL].(2008-01-18)[ 2009-02-05].http://bbs.省略/home.php?mod=space&uid=3344&do=blog&id=14628.

[5] 张国庆.和谐发展:生态文明之路[EB/OL].(2008-01-11)[2010-03-01].http://省略/blog/user_content.aspx?id=14287.

[6] 张国庆,赵文琴.文化、生态文化与中国和谐森林文化体系建设[EB/OL].(2010-12-22)[2011-02-12].http://club.省略/bbs/viewthread.php?tid=267442.

[7] 张国庆.都市化: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EB/OL].(2009-01-18)[2010-08-06].http://bbs.省略/home.php?mod=space&uid=3344&do=blog&id=210619.

[8] 统筹城乡林业发展研究――以安庆市为例[EB/OL].(2009-09-09)[2011-10-03].http://bbs.省略/home.php?mod=space&uid=3344& do=blog&id=254528.

[9] 张国庆.论社会化[EB/OL].(2008-03-30)[2009-10-11].http://bbs.省略/home.php?mod=space&uid=3344&do=blog&id=19897.

[10] 张国庆.再论和谐发展[EB/OL].(2001-01-08)[2006-04-09].省略/bbs/dispbbs.asp?boardID=5&ID=1351.

[11] 张国庆.论和谐发展与和谐林业[J].绿色中国(B版),2003(3~4):79-83.

[12] 张国庆.论和谐发展与生态建设[J].安徽农业,2003(学术版):69-79.

[13] 张国庆.按需育林,和谐发展[N].安庆日报,2002-01-19(1).

[14] 张国庆.试析现代林业的思想内涵[EB/OL].(2004-03-24)[2006-04-09].http://省略/htm/jjlc/hgjj/2004-03-24-16469.htm.

[15] 张国庆.从林业系统自组织探讨生态林业的设计[J].华东森林经理,1990,4(3):37-41.

[16] 张国庆.试论复合生态系统与按需育林[J].安徽林业科技,2001(2):37-38.

[17] 张国庆.从森林法看环保法规[J].香港中文大学《二十一世纪》,2005(2):23-28.

[18] 张国庆.生态原则与按需育林[J].安徽林业,2001(1):31.

安全社区论文范文第7篇

一、认真实行民主自治,着力提升社区法治化管理水平

社区坚持从建组织、定规章、强监督等方面狠下功夫,不断提高社区民主自治管理的法治化水平。一是建立健全社区民主管理组织体系。社区建立和完善了以社区党总支为核心,以社区居民代表大会、社区业主大会、社区四方联席会、社区居民委员会、社区事务顾问团为主体的社区民主管理组织体系。每月召开一次社区四方联席会,讨论议定社区内的阶段性重大问题,针对居民在生活、居住、社区需求方面提出的建议和意见,研究解决措施办法;每季召开一次社区事务顾问团会议,发挥社区事务顾问团的协商、议事、监督的工作职能;每半年召开一次社区居民代表大会,审议社区居委会工作报告和年度计划,对社委会各项工作以及社区工作者进行评议,研究决定社区重大事务。二是制订和完善社区民主管理制度。社区制订了《社区事务工作站工作职责》、《社区居委会工作职责》、《社区居务公开制度》、《社区四方联席会议制度》、《社区四方分工负责制度》、《社区联席会议工作通报制度》、《社区自治章程》、《居民公约》等各项规章制度,有效保证社区各个组织、各项工作有章可循。三是健全社区民主管理和监督机制。社区完善了事务顾问团、四方联席会议活动机制,将社区知名人士、民主党派、居民代表、驻区单位代表等人员纳入到社区事务顾问团,增强社区居民和成员单位对社区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通过社区事务意见征询表收集社区居民对社区工作的意见和建设,以及居民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根据排查时间表及时处理,做到事事有结果、件件有反馈。社区事务顾问团先后就社区雨污分流社区停车位改造、文明养狗、社区绿地的分片包干管理、社区汽车智能化管理、社区文体场所改建等议题展开讨论,并将协商、讨论结果公布在社区中。

二、强化法制宣传教育,着力提升居民群众的法律素质

近年来,社区大力加强法制建设,不断加大法制宣传力度,着力营造学法用法守法氛围,社区居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和素质进一步提升。一是加强法制宣传阵地的建设。依托社区事务工作站设立了社区法律服务工作接待联络点,并开设妇女维权、法律宣传、价格法规等法律宣传角,让法律服务走进社区、贴近百姓,使社区居民在有法律服务需求时能及时、就近得到帮助。每月最后一个星期的星期六定期组织法律志愿者和法律专业人员进入社区,开展法律咨询、法制教育、民事调解、安置帮教等工作;以社区法制学校为基地,聘请专业法律工作者担任普法宣讲员,每二个月为社区居民上一堂法制教育课,讲解国家新颁布的法律法规、法律常识、禁毒知识等,为居民群众提供了学习法律的场所;聘请上海《新老娘舅》柏万青为社区人民调解特别法律顾问,提高了社区调解工作者的业务能力;在社区图书室设立法律之窗,有近xx0册的法律书籍和10份报刊杂志、法制宣传资料供社区居民阅读; 设立社区法制宣传专栏,开辟社区廉和园,强化法制宣传教育的有效性和导向性,定期将国家新出台的,与社区居民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有针对性地编写宣传材料载入专栏,内容涉及到残疾人保障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食品安全法、价格法,包括今年即将出台的侵权法等,让社区居民随时都能学到法律知识,提高法律素质。二是加强社区法制宣传和法律服务志愿者队伍建设。根据社区居民需求,建立社区法律志愿者服务队伍,目前社区有法律志愿者60余人,有效保证社区法制宣传工作的顺利开展。xx年,社区以培训的方式组织居民小组长、青少年、党员志愿者、计生信息员、城管巡逻队员等学习了《物业管理条例》、《交通安全法规》、《党章》、《艾滋病防治条例》、《xx省计划生育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

《食品安全法》、《妇女维权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婚姻登记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和相关条例共xx次,共计参与人数超过xx00人次。三是开展形式多样的普法宣传活动。采取文艺演出、青少年摸拟法庭、庭外调解、法制图片展览、法律咨询服务、法律个案服务等形式,为居民群众解答法律问题、提供法律服务。在社区每年一届的和睦节上,通过将社区普法宣传典型事例编写成文艺节目,用小品、说唱等形式表演出来,使法制教育融于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娱活动之中,增强了宣传、教育的效果。xxXX年社区自编说唱《纳税为民共和谐》、歌伴舞《和谐家园法捍卫》在第三届中国xx法制建设论坛文艺演出中荣获三等奖;xx年说唱《和谐xx和谐风》获得了新区文艺汇演优秀演出奖。

三、狠抓综合治理工作,着力提升社区和谐文明度

安全社区论文范文第8篇

1.全面发展理论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人的片面发展、人的异化等现象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为了避免资本主义社会片面发展的缺陷,马克思恩格斯曾多次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主义原理》、《资本论》、《反杜林论》等著作中提出全面发展理论。我们应该从广义上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全面发展理论。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全面发展理论既包括个体的全面发展,也包括文化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理论作为重大文化发展项目可行性评估制度的理论基础,其原因在于:第一,重大文化发展项目的实施目的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任何人的职责、使命和任务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3]人不只是作为物理意义上的存在,文化意义上的人才是人的本质存在。可见,全面发展理论昭示了文化发展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它是重大文化发展项目可行性制度研究的理论支撑。第二,文化的发展不仅仅是文化独立的发展,它的发展与社会经济政治各方面的发展汇集成全面发展的社会。十郑重提出要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这个愿景即是我们追求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所以,在进行重大文化发展项目可行性制度研究时,必不可少地要考察经济、政治等其他因素,以追求和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

2.可持续发展理论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4]十六大以来,可持续发展理论成为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发展的指导思想。可持续发展理论作为重大文化发展项目可行性制度的理论基础,其原因在于:第一,可持续发展是现时代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文化发展取得了极大的进步,文化事业发展基本惠及全民,文化产业已经具有相当规模,文化商品生产步步走向繁荣,可以说,我国的文化已经脱离粗放型发展模式。现阶段,我们应该更加注重提高文化的发展质量,应努力将文化规模转化文化实力和文化影响力。所以,可持续发展理念是现时期进行重大文化发展项目可行性制度设计时必须遵循的指导思想。第二,可持续发展理论是理顺文化内部各方面关系、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的指导思想。“文化建设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就要理顺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加强文化建设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之间的相互协调和配合,使文化发展的结构和布局更加全面均衡,发展的速度与效益更加协调统一,文化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增强。”[5]文化发展与现代化其他各项事业的发展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进行重大文化发展项目可行性制度设计时,必须协调好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政治发展、社会发展的关系。同时,也必须正确处理文化内部各方面的关系,否则既不能达到文化发展的目标,也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和谐发展理论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种美好社会,马克思主义政党将此作为社会理想不懈追求。实现社会和个体的和谐发展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状态。进入21世纪后,中共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并将其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重大文化发展项目可行性评估制度应以和谐发展作为指导思想。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文化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和谐发展。文化的发展必定建立在政治昌明、经济昌盛的基础之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须臾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所以,在进行重大文化发展项目可行性评估制度设计时,不仅要注意到文化的发展,还要看到地区社会经济其他方面的指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实现政治、经济、文化的和谐发展是题中应有之义。第二,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文化内部各方面的和谐发展。文化也是庞大的系统,它的发展需要协调好内部各方面的关系。例如,协调好文化内容与文化形式的关系、协调好文化意义和文化规模的关系、协调好文化本体与文化载体的关系。第三,文化的发展最终要内化为人的和谐发展。文以化人。文化的作用表现在个体方面,就在于文化能够将人熏陶为德、智、体、美各方面和谐发展的个体。诚然,不同个体在不同方面有所差异,在发展水平上参差不齐,这是人的成长规律,也是社会多样性的体现。

二、重大文化发展项目可行性评估程序

重大文化发展项目可行性评估的程序可以分为以下几步:第一步:确定评估对象,制定评估方案。凡对地区经济社会影响较大的文化发展项目、资金需求量巨大的文化发展项目和对人民群众生活影响甚巨的文化发展项目,均应列为评估对象。对确定评估的对象,建立专项档案,制定评估方案。方案要准确把握评估重点,明确责任主体,由相应部门适时组织实施。第二步:收集社情民意,进行重点论证。群众路线是党的基本路线。地区重大文化发展项目事关地方福祉,重大文化发展项目的确立不是为了搞政绩,而是真正为了将文化发展成果惠及到广大群众中去。所以一个地区的重大文化发展项目不能由某些领导拍脑袋决定,一定要广泛征求民意。可以采取座谈会、问卷调查、重点走访等形式,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准确把握群众对评估事项的反应及心理动态。对争议较大、专业性较强的评估事项,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组织相关群众和专家进行听证和论证。对重大文化发展项目实施可能造成的群众安置问题与生态保护问题,一定要将其作为重要评估对象,进行预先谋划、反复论证,要征得相关群众的同意与支持。第三步:汇总分析论证,编制重大文化发展项目评估报告。综合收集的信息,对评估事项实施的前提、时机、后续经济社会影响、配套措施、可持续发展等进行科学的预测分析和论证,特别要对因实施重大文化发展项目可能引发的矛盾冲突和发展前景作出评估预测,并制定相应的防范、应急预案,形成专项报告,作出可行性评估意见和结论。第四步:运用评估结论,进行科学决策。在充分调查研究、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按照相关程序和民主集中制原则,对重大文化发展项目作出实施、暂缓实施、暂不实施的决定。对虽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但经评估决定可以实施的事项,落实具体实施措施。对暂不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产生不了经济效益甚至有巨大亏损风险、对人民群众生活影响巨大又得不到妥善解决或对地区现有生态环境和文化安全会产生较大破坏性影响的,应实行一票否决,决定暂不实施。对有一些困难或问题,在现有条件下尚没有形成解决方案和安置措施,实施起来有一定不可控风险的,应决定暂缓实施,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研究对策,待时机成熟后再行实施。

三、重大文化发展项目评估内容

一般来说,每个项目在实施之前都会进行可行性研究。要评估事项是否符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是否具有相关政策的连续性和严密性;实施方案是否周密、完善、具体、可操作。[6]对重大文化发展项目进行可行性评估主要考察内容可行性、程序可行性、安全可行性、地区承受可行性、群众接受可行性、风险控制可行性六个方面。

1.内容可行性

内容可行性主要考察重大文化发展项目内容是否符合国家法律要求、是否符合党和国家文化方针与政策、是否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是否统筹兼顾该地区各方利益、是否符合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文化对象是否具有合理性、文化意义与实体规模是否匹配。在内容可行性评估中,尤其要重视重大文化发展项目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适应性评估、文化对象合理性评估、文化意义与实体规模匹配度评估。

(1)重大文化发展项目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适应性评估

这一评估制度主要指文化发展项目是否与本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总体水平相称,是否与本地区的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相符。文化的发展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国家或地区的文化发展水平必须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这一点却经常被忽略。这种忽略主要有两种表现:一种倾向是只重视GDP的发展,忽视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地区的文化发展水平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得不到较好地满足;一种倾向是盲目地加大和拔高文化发展的地位,人为地打造出一些文化发展点,强力推出文化牌,将文化发展拔高到首要的位置,地方发展格局单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文化发展不匹配。进行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适应性评估,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明确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要对本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实事求是的规划。第二,文化发展可以适度超前经济发展,但不能逾越一定的限度。文化发展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宜、相匹配,这不代表文化发展机械地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反应。文化发展可以适度超前。适度的文化发展可以很好地带动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

(2)文化对象合理性评估

重大文化发展项目中的文化对象必须合理、健康,这样才能对社会风俗起到引领作用,才能被人民群众所接收。一些地区的文化发展项目公然宣传封建糟粕,如山东安徽两省三地争夺西门庆故里。其中,山东临清的“西门庆项目”(即“金瓶梅文化旅游区”)占地8公顷。当地在福德街建设《金瓶梅》文化街区,按照《金瓶梅》的描写,建设西门庆以及他的妻妾潘金莲、李瓶儿、庞春梅等的宅院,打造一个“金瓶梅”式的大观园。大观园里上演美其名曰的“民间艺术”,如“西门庆初会潘金莲”、“武大”等,游客还可以自费参与表演,演出后得到光盘。交钱就可以参与表演并拍摄成光碟,亲自体会一次西门大官人的奢靡放荡生活。[7]这种文化对象蕴含的价值观低下,宣传一种富即奢靡、富即放荡的生活观,严重污染群众的精神生活,尤其对青少年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这种文化发展项目仅仅是对社会不良思想的迎合,文化发展项目的对象完全不具有合理性。我国亟需建立重大文化发展项目文化对象合理性审查评估制度,对文化对象的合理性进行评估和审查。

(3)文化意义与实体规模匹配度评估

重大文化发展项目蕴含的文化意义是否与项目实体规模匹配也是内容可行性重点审查对象之一。现在一些地区对文化项目具有求大求全的心态,将一些文化对象的文化意义加以无限制的拔高,动辄冠以“中国之冠”、“世界之最”之名,然后当地政府倾其全力,投入重金打造项目,以之心态将地区发展的希望全部寄托在一个文化发展项目中。陕西省宝鸡市法门寺景区即是一例。地方政府欲以法门寺的佛指舍利打造“世界佛都”。佛指舍利具有巨大的文化意义,也有重大的旅游价值,但是当地政府和相关企业将该文化项目的意义进行了拔高。佛指舍利在世界多地存有,陕西省宝鸡市法门寺景区以己为佛都,有自己强立中心之意。而且在宗教界看来,“佛都”这个远大梦想面临着一个理论陷阱:在佛教世界里,是不存在“佛都”这个概念的。佛教宣传的是众生平等,且佛教并没有基督教伊斯兰教圣地朝拜的传统,并且自近代以来,以太虚大师、星云法师所倡导的人间佛教,本身就是以“去魅”、“淡化神圣化”为特征的。[8]可见,“佛都”既不合佛理,也不切实际。法门寺景区项目蕴含的文化意义与项目实体规模不相匹配。

2.程序可行性

程序可行性不仅要考察重大文化发展项目的决策主体、决策方式、决策步骤、决策时限、审批主体、审批方式、审批步骤、审批时限是否合法,是否公开透明。程序可行性还要考察重大文化发展项目的实施各环节是否符合程序的要求。重大文化发展项目的决策程序与重大文化发展项目的审批程序对文化发展项目的顺利实施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现今,尤其要完善重大文化发展项目决策主体制度。一些文化发展项目之所以前景暗淡的原因在于不按程序办事。一些地区的重大文化发展项目关乎该地区福祉,却是由少数党政领导决定,视民意为无物。实际上,若没有一个范围较广的群体参与到重大文化发展项目的决策中,将会使决策者自身陷人忙乱的状态,在疲于应付的情况下只能靠感觉和非常有限的经验“拍脑袋”,失误的概率必然大增。当今社会,各阶层蓬勃发展,各类群体有发出、发表自己意愿的意图和权利。在当今的文化发展项目决策程序中,尤其要注意吸收更大范围的主体加入到决策程序中。所以,在决策对象日趋复杂化的今天,不实现重大文化发展项目决策的主体多样化是跟不上形势发展的。而一个范围较广、配置合理的决策主体圈有助于将重大文化发展项目决策纳人法治轨道,使其在有序的状态下进行,决策失误的可能性将大为减少。因此,在重大文化发展项目决策中,应当坚决贯彻党的群众路线。除了决策主体多样化之外,在重大文化发展项目决策方式、决策步骤、决策时限、审批主体、审批步骤、审批时限等方面仍需进一步完善。(本文来自于《甘肃理论学刊》杂志。《甘肃理论学刊》杂志简介详见.)

3.安全可行性

安全可行性主要论证重大文化发展项目是否有可能引起、是否影响自然生态环境、是否影响地区文化生态环境和文化安全以及重大文化发展项目本身是否具有安全问题。稳定问题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前提,没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根本谈不上任何发展。这里特别要注意对地区文化生态环境和文化安全进行考察。现今,一些重大文化发展项目以追求经济利益为导向,将最能带来经济收入的文化类型作为重点发展对象,在宣扬、强化一种文化的同时,却不注意保护该地区的其他文化传统和文化基因,无形中使得该地区非常可贵的其他文化资源流失,减弱、消除了地区的文化多样性,对地区文化生态造成了破坏,对地区的文化安全构成了威胁。在重大文化发展项目的文化安全可行性方面,特别要重视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多样性和文化安全。一些地区在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同时弱化了少数民族的特性,使少数民族的语言在弱化、少数民族内在文化品质在减少。现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项目看似轰轰烈烈,也在少数民族的特色上大做文章,可仔细分析可以看出,这些文化发展项目只是采用了少数民族地区一些表面的因素,用一些特别的服饰、新奇的风俗、奇特的地貌来吸引人,对于少数民族的文化品质重视不够。少数民族的价值判断、道德标准、文化个性、精神气质以及行为规范、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而且,一些地区的文化发展项目以经济效益为导向,这使得传统的价值判断、道德标准、文化个性、精神气质以及行为规范、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发生深刻变化,一些民族特色的东西在悄悄流失。市场经济本身也代表了一种观念形态,其蕴含的等价交换、契约意识、效率观念、非物质形态的货币化等,都会以一种强势文化的姿态对当地传统文化观念带来巨大冲击,特别是对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造成极大的影响。如果处理不好市场开发与文化安全的问题,一些文化发展项目的实施可能会对一些地区的文化安全构成威胁。

4.地区承受可行性

重大文化发展项目的地区承受可行性主要考察该项目是否具有实施该项目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地区政府负债是否在可承受范围内。当今,一些地区在确立、实施重大文化发展项目时不考虑当地的承受可能性,摆脱不了唯GDP的思维,盲目求大求全。一些地方政府在一些文化发展项目上投入资金动辄上亿,甚至数十亿,完全不考虑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与政府负债程度,动用一切行政资源盲目贷款,完全不考虑以后各届政府如何填补巨大的财政窟窿。陕西省当地政府在对法门寺景区进行规划时,就没有很好地进行地区承受可行性论证。在2005年一份名为《陕西宝鸡法门寺发展战略策划纲要》中,合十舍利塔及佛光大道总预算约6亿元,而5平方公里景区的总投入,经计算将达到12亿。经过计算,在不计利息的情况下,12亿投资需要13年才能收回。甚至该规划的制定者也认识到,这一项目已经“远大于合理的商业投资规模”。战略策划纲要对此下结论道,“舍利塔投资成本过大,以招商引资的融资模式吸引商业投资,将使得项目的开发无利可图。”[9]但是地方政府仍然决意倾力发展该项目,且对法门寺景区的投入规模继续扩大,规格一再拔高。法门寺景区的规划面积上升到12.5平方公里。2007年,法门寺景区的投资总额已提高到15.2亿。2009年景区建成时,数字定格在32亿。2011年一期短期融资券募集说明书显示,其投资控股的法门寺集团截至2010年9月末公司资产总额为34.2亿元,负债总额23.2亿元。债务并未到此为止。以2011年为例,当年景区接待游客135万人次,实现营收1.4亿元,利润400万元,但来年集团所需偿还的借款利息高达1.07亿元,是利润的26.75倍之多。同时,2012年集团还需偿还本金3.2亿,这更是一个天文数字,与之对应的,景区不得不从工商银行陕西省分行等金融机构贷款5.2亿。计算下来,等于运营一年下来,景区所背负的债务非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2个亿。[10]笔者曾经到西安及其附近地区考察过,法门寺景区作为距离西安较远的一个旅游点,实际游客并不是很多。陕西是个旅游大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法门寺景区并不突出,其游客接待量远远不及兵马俑、华清池、华山等传统景区。法门寺景区的投资规模如此庞大,却远远没有带来预期的经济效益,反而极大增加了当地政府的财政负担,给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沉重的包袱。

5.群众接受可行性

群众接受可行性主要考察决策是否适合大多数群众的利益和预期、群众是否对项目有较充分的了解并普遍拥护、决策的出台与项目的实施是否在群众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我们的责任,是向人民负责。每句话,每个行动,每项政策,都要适合人民的利益,如果有了错误,定要改正,这就叫向人民负责。”[11]重大文化发展项目对当地群众影响甚巨,一定要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定权。在重大文化发展项目的论证阶段,一定要广泛地了解民意,仔细做好调查研究工作,不仅要利用人大、政协、群众组织广泛征求人民群众的意见,还要深入到基层了解和听取人民群众最直接的声音。这就需要在重大文化发展项目的论证阶段进行广泛的民意调查和民意收集工作,通过制作调查问卷、进行网络舆情收集、实地深入基层访问,真正把决策建立在对人民群众真正关心问题的了解和掌握上。

6.风险控制可行性

安全社区论文范文第9篇

一、指导思想

以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牢固树立“三个理念”,以坚决杜绝重特大事故,有效遏制较大事故,大力压降一般事故,确保各类事故起数、死亡人数持续下降为目标,紧紧围绕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和企业安全标准化两个重点工作,进一步整合宣教资源,拓展宣教阵地,加大宣传力度,加强安全知识普及,强化安全公益宣传,增强全社会科学发展、安全发展的思想意识和安全素质,大力倡导“关注安全、关爱生命”的安全文化,促进公众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思想转变,为全面落实安全生产工作的各项任务,促进全市安全生产形势的进一步稳定好转提供精神动力、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

二、工作任务

(一)大力宣传“安全发展”科学内涵。党的十对安全生产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要“强化公共安全体系和企业安全生产基础建设,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要采取多种形式宣传“安全发展”的科学内涵和以安全发展为核心的安全生产理论体系,宣传安全生产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宣传党的安全生产方针,用“安全发展”的科学理念指导工作。

(二)宣传“科学发展、安全发展”理念,提高全社会安全意识。进一步打牢安全生产基层基础,以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负责人安全轮训为重点,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宣教工作;围绕典型案例剖析,加大用事故案例和事故教训推动安全生产工作力度;围绕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加强企业各级各类人员的安全意识教育和安全技能培训;围绕提升安全监管监察人员基本功,大力开展岗位练兵、比武和业务竞赛等活动。

(三)加强安全生产重要法律文件的宣传,提升公众法制意识。深入宣传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继续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 业病防治法》、《国务院关于坚持科学发展安全发展促进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的意见》、《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建设的意见》、《市电梯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等重要文件精神,积极利用现有平台与渠道,深入开展宣传,大力普及安全法律知识,提高各级政府、各部门、广大企业和社会群众的知晓率,强化全社会的安全法制意识。

(四)大力宣传安全生产先进典型,传递安全生产正能量。积极推出安全生产监管一线的先进典型,让社会更多地了解一线安全生产监管人员对社会做出的贡献和他们的崇高精神。积极发现总结本地方、本行业、本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监督的先进经验和有效做法,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交流、借鉴和推广。

(五)加强安全生产宣传阵地建设,强化正面舆论引导。充分发挥电台、电视、报刊、网络和社会传媒等新闻媒体作用,在现有的宣传平台基础上,作适当优化组合,继续在移动电视开辟专题节目,加强与中国安全生产报、无锡主流媒体的合作宣传力度。以新闻会、媒体通气会、官方微博等形式,及时通报全市的安全生产形势、安全生产工作情况、安全生产工作措施和事故查处情况。鼓励群众和新闻媒体通过网站、举报电话、微博等途径对安全生产领域的非法违法现象、重大安全隐患和危险源及事故进行监督、举报,为推动全市安全生产形势的持续稳定好转提供有力的舆论支持。继续在全市100个社区科普宣传画廊开设安全宣传栏,并利用全市所有出租车、银行和邮政网点、宾馆饭店、隧道出入口的共计1万余块电子显示屏以及公交车、部分楼宇的5000多个移动电视,宣传安全生产。通过“百个科普专栏”、“千个移动电视”、“万块电子屏幕”,营造安全生产社会化宣传阵势。充分发挥安全生产宣教机的作用,制作涵盖生产、消防、交通、特种设备等安全生产内容的短片,坚持每天在电子宣传屏滚动播放10-12小时,宣传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相关知识。通过构建有影响的立体式公益性社会安全宣传平台,更好地体现时代性,针对性,增加互动性、参与性、趣味性、实效性。

三、重点活动

(一)深入开展以安全生产宣传月等为重点的各项活动。筹划组织好全市第20个安全生产宣传月的各项宣传活动,利用安全生产宣传月契机,全面普及安全知识,典型案例剖析,全面开展安全生产、公共应急避险和职业健康知识的宣传。通过面向基层、面向普通群众的安全警示教育电影、安全文艺节目巡演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感染力强、群众喜闻乐见的安全生产宣传教育,真正让安全意识和理念深入人心,营造好安全是幸福的良好社会氛围。举办安全警示教育电影“下基层”活动。采取图片展、宣讲会、事故分析会等形式,开展安全警示教育活动,举一反三,及时采取对策和措施,防止同类事故重复发生。做好重点时段、重要节点的宣传工作。要利用“夏百安”、“安康杯”、 “11.9”消防宣传日、“12.2” 交通安全日、“12.4”法制宣传日和重点节庆等时机,精心筹划,细化方案,创新方法,突出形势宣传,引导社会舆论,凝聚安全发展共识。开展“宣传用语练练看”活动。以征集安全生产宣传用语为主题,突出“幸福无锡”的特色,在“无锡市安监局”官方微博上开展“宣传用语练练看”活动,向全国乃至全世界网友征集安全生产宣传用语,进一步提升无锡城市形象。活动时间:全年。

(二)开辟中国安全生产报“__安全生产”专版。以中国安全生产报专版为重要载体,各地要组建通讯员队伍,及时提供宣传要点、各类新闻线索和重要新闻稿件,组织重大采访报道活动,对全市安全生产工作进行全方位的宣传报道,全面展示我市安全生产正面形象,提升“无锡安监”社会影响力。活动时间:全年。

(三)开展《安全生产—我身边的人和事》征文竞赛活动。各地、各部门、各单位要深入挖掘、大力宣传安全生产监管监察和安全生产一线的先进典型,踊跃撰写反映本地、本部门、本单位安全生产先进经验、做法和先进典型的宣传稿件和信息,全年除完成统一部署的征文稿件外,市安监局在江南晚报开辟“无锡安全生产”宣传专版。各市(县)、区(不含三城区)应在__主流媒体自行撰稿报道文章不少于3篇;三城区不少于2篇;各部门不少于2篇。实实在在的反映安全生产取得的成果,在全社会形成了解、关注和尊重安全生产工作者的贡献和崇高的职业精神,充分发挥其对安全宣传工作的主导作用。活动时间3至12月份。

(四)开展安全生产“六进”活动。围绕普及安全知识,全面开展安全生产、应急避险和职业健康知识进企业、进工地、进学校、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活动。将各类法律、法规文件、安全生产知识和各类安全事故汇编成书籍、手册、宣传页等形式,免费发放给各地、各部门、单位、企业以及广大市民,不断提升公众的安全意识、安全素养和安全技能。同时发挥官方微博的作用,利用寒暑假期间召集网友、市民、义工、学生等走进社区,开展“安全在我身边”活动,宣传“关注安全、关爱生命” 的安全文化。市总工会等部门要继续组织好“安康杯”竞赛,促进安全知识进企业。市建设部门要结合贯彻落实《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规范》、《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评价标准》和《无锡市建设工程文明施工管理办法》等重要文件,组织开展“安全知识进工地”。市教育部门、校管中心要开展“安全知识进学校”,与市安委会办公室联合举办《安全在心中——致亲人的一封信》征文活动;继续推进部级和省级中小学“消防安全教育示范学校”创建活动,全力推进“家庭消防安全计划”。市公安局交巡警支队要坚持开展文明交通志愿服务,组织“文明交通劝导日”、“文明交通我先行”等志愿服务活动。市公安消防支队要通过推进“社区、农村消防宣传员”聘任活动,开展好日常消防宣传,联合有关部门组织社区消防应急演练。市人保局要加强预防工伤事故的宣传教育培训,提高员工防范事故能力。市地震局和市气象局要开展自然灾害预防知识宣传活动。活动时间:全年。

(五)力推进安全文化建设。重点抓好示范安监所、安全生产示范村(社区)、安全文化示范企业的创建工作和国际、国家安全社区创建工作,为推动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等重点工作奠定思想文化基础。每年创建命名一批示范单位,推选10家以上省级和3-5家部级安全文化示范企业。年内争取创建国际安全社区2个;国家安全社区创建备案不少于8个,每个市(县)区创建安全社区全覆盖。大力开展安全班组创建,开展基层班组安全文化建设,最大限度发挥班组、班组长和群监员等在安全生产工作中的作用,打牢安全文化建设的基础工作,提升企业现场安全管理水平,扩大安全文化建设的影响力和渗透力。活动时间:全年。

(六)加强安全文化理论研究和队伍建设。要充分挖掘安全文化建设方面的人才,针对安全生产重点、热点、难点问题提出研究课题,组织开展安全文化理论研究,形成以安全发展为核心,各具特色的安全文化建设理论体系。鼓励各地、各部门和广大企业,结合自身特点,创新安全文化建设的内容和方法途径,总结实践经验,凝炼理论成果, 以点带面,指导和推动工作。建立安全文化成果表彰、宣传推广机制,年内积极组织开展地区、行业领域和企业间的安全文化建设成果交流活动,切实做好成果转化应用工作。加强安全文化队伍建设,提升安全文化建设水平。加强安全文化建设人才培养,提高组织协调、宣传教育和活动策划的能力,打造一支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基层安全文化队伍。

四、工作步骤

第一阶段(1至2月):动员部署。各地、各部门和单位要细化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实施方案,认真部署,落实责任,强化措施,确保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第二阶段(3-11月):有序推进。印发安全宣传教育相关活动的具体实施方案,制定安全生产示范村(社区)、安全文化建设示范企业和示范安监所评选条件和标准,细化具体工作计划,广泛宣传和发动广大群众和职工积极投入安全生产宣教活动,营造全社会“关注安全、关爱生命”的浓厚氛围。

第三阶段(12月):总结表彰。评比表彰全市安全生产宣传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个人和单位,大力宣传好经验、好做法和先进典型。

五、工作要求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安委会要把做好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统筹全社会资源,明确职责分工,增加宣传教育投入,改进宣传方式与方法,加强工作指导和督查,确保安全宣传各项活动有效开展。

安全社区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全球化趋势,“中国-东盟”合作机制文化安全

 

一、全球化趋势下文化安全问题的重要性

(一)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出,人类的社会生产是全面的生产,既包括生活资料的生产,又包括精神文化的生产,还包括人自身的生产。经济与文化之间存在着天然的割不断的联系,人类在进行物质生活资料生产的同时,总是会进行着精神文化的生产,文化是一定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的思想灵魂[1]。它不仅仅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而且还对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起着巨大的影响作用。文化建设要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要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继承和发扬民族优良的思想文化传统,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建立具有民族核心价值体系的新文化。因此,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面临着世界多元文化的互动和发展,文化建设应具有全球性视野,要把全球化作为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契机和推动力。区域一体化是世界各国应对全球化所普遍采取的合作模式, 所谓区域一体化, 就是按照地缘关系、经济内在联系、民族文化传统以及社会发展需要, 而形成的区域联合体[2]。,全球化趋势。区域一体化集团往往拥有促进共同经贸利益实现的独特优势, 如天时(资源禀赋、市场自然联系) 、地利(地缘相近、周边关系) 与人和(人文优势、文化习俗相近) 等有利条件, 使区域内各国可以利用区域地缘优势, 打破国界限制共享资源、资本、市场, 共同促进区域内经济发展。在此之中, 文化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全球大大小小的各种经济圈总体上均以相应的文化认同作为合作的基础。区域化的成功, 一方面会加强区域内的文化认同, 另一方面文化上的相互认同会更有力地促进经济的合作与交流。

(二)文化安全问题的重要性

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社会长期历史实践中所形成的,是深入人心并指导、影响人们行为的思想、意识、价值、习惯和行为方式,也是一个民族和社会长期共同尊奉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所谓文化安全是指针对异质文化的渗透、入侵和控制,通过反渗透、反入侵、反控制来保护人们的价值观、行为方式和社会制度的完整性、独立性和延续性[3]。,全球化趋势。在全球化背景下,最初是以经济为主导的,经济发达国家的文化就成为强势文化,而发展中国家的文化或者第三世界国家的文化就会受到更多的损害。文化安全是针对在当前国际关系中,文化霸权损害发展中国家的文化主权的事实而提出来的,其目的在于对文化主权的保护。

中国与东盟国家同属于发展中国家, 建立“中国-东盟”合作机制区域性联合体,实现频繁政治对话, 加深相互信任,增强经贸关系, 提升合作水平,深入安全对话, 拓展全面合作,谋求共同发展, 是中国与东盟各国的共识。在中国与东盟加强文化合作与交流方面, 无论在官方层面、学者层面, 还是在民间, 此类活动日益频繁。双方文化部的部长级官员都已实现互访, 双方的文化艺术团体也常有交流, 大学之间的学术研讨会、各种类型各种形式的文化艺术节更是不断举行。通过这些不同层次的沟通交流, 双方在文化上的共识越来越多。,全球化趋势。但是在全球化趋势大环境下,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等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挑战和威胁,在相互融合、沟通交流、依存互动的进程中怎样维护文化安全成为当今全球化文化发展的重大课题。作为亚洲地区和第三世界中极具影响力的“中国-东盟”合作机制,同样面临着全球化趋势下文化安全危机问题。,全球化趋势。

二、全球化趋势下“中国-东盟”合作机制文化安全存在的问题分析

全球化条件下,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碰撞不可避免。这种碰撞有两种可能,一种就是文化入侵或文化渗透,它以一种不平等的、蛮横无理的态度对待其它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另一种碰撞是合理的交流。不同的文化,具有自己产生的不同的环境,带有自己民族的特点,打着自己民族的烙印,在相互沟通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困难是不可避免的。

(一)西方文化价值观念对“中国-东盟”合作机制文化安全的严重威胁

全球化削弱了国家控制力,西方运用文化的意识形态作为其有效的控制手段,力图使西方的文化意识形态具有权威性,通过价值观、信仰体系等精神力量让人产生心理与行为上的服从,用价值认同、心理服从达到西方资本主义用“软刀子”统治世界的目的。事实上,一些“有远见”的西方政治家提出,要着眼于“在亚洲培养一批有实力的中间阶层”、“社会精英”,并力图以西方价值观、政治观、民主观乃至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影响、征服和控制他们。利用文化合作交流优势,鼓励拥有高技术专长的人进行“技术移民”,并且通过跨国公司,在亚洲网罗高技术人才,培养和形成西方价值标准的所谓“白领文化”,并使其逐渐融入相当一批亚洲青年的生活方式,成为一种时尚文化,培植西方价值观念的利益人[4]。一旦西方的文化价值观念渗透到“中国-东盟”合作机制中,那么可能颠覆的就是中国和东盟努力建立起来的“亚洲-世界文化共同繁荣”价值观念体系。

(二)文化帝国主义对“中国-东盟”合作机制文化安全的严重威胁

文化帝国主义又称“后殖民主义”或“文化殖民主义”,是指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凭借其掌握的强大的文化传媒,对第三世界国家所实施的隐形文化侵略和精神洗脑,它以一种“友好的”、“温情脉脉”的文化殖民主义侵略方法使“落后的”东方在西方文明的抚慰下俯首就范[5]。通常以经济全球化框架中的经济上的优势为主要依托进行,利用对外文化交流项目或项目援助进行文化渗透。目前,以发达国家为首的各区域组织同“中国-东盟”合作机制通过精神文化产品的输出,进行文化产业形态的殖民入侵,从主宰人们生活的消费观念与消费模式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全球化趋势。

(三)非传统安全问题和变化多端的国际局势对“中国-东盟”合作机制文化安全的严重威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而出现的,譬如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而为各国所重视的金融安全问题,随着信息化的发展而出现的信息安全问题,随着美国一“超”独霸国际格局的加速形成和对西方特别是美国不满情绪的滋长而出现的恐怖主义问题,以及SARS和禽流感等疫情的传播等等都会对文化安全造成“链接式”波及。此外,变化多端的国际局势大大增加了“中国-东盟”合作机制实现文化合作一体化目标的难度,而且严重影响了东盟内部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合作,延缓了东盟区域一体化的进程。从东盟在维护东南亚地区安全方面所做出的种种努力来看,其一直所致力的以东盟地区论坛为基础的多边安全合作在通过与区域外大国对话以减少外来威胁、增加自身的安全感方面的确起了很大作用,但是,在协调外部安全关系、特别是在进行东盟与世界组织及各大区域组织之间非传统安全合作的安排方面却做得不够,协调能力还十分有限,因此,文化合作由此而产生防范心理,文化安全受到威胁。

三、全球化趋势下维护“中国-东盟”合作机制文化安全的对策

“中国-东盟”关系走过了从消除疑虑、开展对话、增进互信到最终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不平凡历程。双方政治互信不断增强,经济融合日趋加深,在重点领域的合作全面展开,在应对公共安全问题上相互支持,在维护地区稳定和促进区域合作上紧密配合[7]。我们为此必须在全球化趋势之下,努力维护“中国-东盟”合作机制的文化安全,让其成为亚洲地区国家间友好交往与合作的典范,为各国人民创造实实在在的利益,也为促进亚洲地区和世界的和平、稳定与繁荣做出贡献。

(一)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核心体系和“忧患意识”

要在对当前“中国-东盟”合作机制文化合作在世界文化交流中所处弱势地位及其原因的正确分析的基础上, 树立全球观念,增强危机意识,创建新的文化安全观。这种新的文化安全观的首先必须符合“中国-东盟”合作机制文化发展情况,反映“中国-东盟”合作机制文化利益的文化安全观,而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文化安全观;其次还要符合充分利用全球化资源、市场的积极发展文化安全观,而不是疏离于现代世界体系之外的、消极的、孤立主义的文化安全政策[8]。,全球化趋势。

(二)用辩证的方法处理好内因与外因、继承与创新、文化的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关系

大力推进有“中国-东盟”合作机制文化建设,借鉴国际上加强和维护文化安全的经验;继承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合理吸收外来文化精华,大力进行文化创新;将主流意识形态融入民族文化之中,积蓄文化势能;抵制西方不良文化观念的侵蚀和影响,坚决反对全盘西化;大力弘扬爱国主义传统,加强对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

(三)大力发展“中国-东盟”合作机制的文化事业和产业,建立“中国-东盟”合作机制文化产业合作区

应当说文化的发展繁荣与文化的安全是互为条件、相互促进的。一方面,文化的发展繁荣为文化安全提供抵御风险的内在基础和战胜威胁的强大力量;另一方面,文化安全为文化的发展繁荣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发展文化产业,要实行国家和政府联合为主导,确立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紧密结合的运作目标,把文化产业的发展置于国家利益的基础之上,保证“中国-东盟”合作机制文化建设发展不受制于任何外国文化利益集团。

(四)将文化安全危机管理纳入“中国-东盟”合作机制危机管理系统之中,建立综合性区域文化安全危机管理系统

文化安全管理机制,是一个国家按照本国的文化利益、国家利益和国家战略需求,建立起来的对国家文化安全状态进行预警、应对和恢复的组织体系和制度形态[8]。我们要建立“中国-东盟”合作机制文化安全预警系统,就要通过各个国家的内部整理和外部监测来实现,对区域文化安全进行合作机制、控制机制、督导机制、反馈机制以及抗干扰机制测评。

参考文献

[1]俞可平著.全球化:西方化还是中国化[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P126

[2]张骥、刘中民等著.文化与当代国际政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P280

[3]马纬野主编.全球化时代的国家安全[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P290,292

[4]楚树龙.国际关系基本理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5]鲁毅、顾关福.新时期国际关系理论研究[C].北京:时事出版社, 1999

[6]李毅夫等著.世界各国民族与宗教概览[M].北京: 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5

[7]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15周年纪念峰会上

安全社区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煤矿社区 和谐社区 廉政文化

1 煤矿企业安全与社区安全

针对许多煤矿重大事故频发的状况,在2005年9月份的时候,国务出台了《关于预防煤矿安全事故的特别规定》。这一规定的颁布体现出了政府对煤矿安全生产的关注。为什么政府会这么重视煤矿企业的生产安全呢?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1 构建和谐氛围

我国的煤矿企业大多偏远,且相对独立。因此,大多数矿工都是以住矿为主,鉴于此种原因,矿区人对矿区有一种深厚的感情,将煤矿和社区也就联系在了一起。这种联系的基础就是安全,如果能在煤矿社区构建一种和谐的氛围,那么对整个煤矿社区的安全生产就会更加的有利。

1.2 小家庭大社会

煤矿人以矿为家,那么他们的家属也就在此安家落户了。这些家庭就像是社会的小小细胞,它们一头连着煤矿,一头也连着矿工,同时,他们也是构建和谐煤矿社区的主要动力,煤矿社区从每一个家庭成员开始做好教育宣传工作,当家庭都和谐了,那么整个煤矿都和谐了,从而整个社会也就和谐了。

1.3 煤矿安全管理与安全社区建设

建设和谐社会主义的过程中,煤矿社区建设的出发点都是以人为本的。安全社区建设覆盖了煤矿工人的各工作场所、公共场所等区域,安全管理与安全建设都是构建和谐社区必不可少的要素。两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保证了人员和社区的安全与和谐,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基本哲学思想。无论是煤矿企业安全管理还是安全社区的建设,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都使用了先进的科学管理方法,而安全社区的建设内容,与煤矿企业安全管理在内容和实施方式上都有相互融通的部分,因此,也能双管齐下地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2 如何建设和谐煤矿社区

在一个社区的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有一些麻烦,如果社区有一个强有力的组织领导部门,那么这些难题都会迎刃而解的,但是如果社区的廉政文化建设不过关,那么终究来看是对社区成员没有帮助,因此,廉政文化建设在构建和谐社区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廉政文化建设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先进文化,通过廉政建设,能够让社区更具凝聚力,这在社区建设中非常重要,除廉政文化建设之外,笔者认为还应当从社区的组织机构、社区情况分析和社区帮教机制等方面考虑,具体而言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

2.1 完善社区组织机构建设

安全煤矿社区的建设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在一项制度的实施过程中,需要一个合理的领导组织,统筹兼顾,因此有必要加强领导制度的完善,建立健全组织机构,设立专人负责制,这样才可以在问题发生后,就知道找谁解决。那么强有力的领导组织该如何建立呢?笔者认为,可以先设立一个和谐社区促进会,在促进会下再设立专人,专门负责相关问题的解决和对外接洽,以此办法,在碰到特定问题的时候,社区成员就能够有目的地去寻找帮助,从而让难题变得容易解决,避免了走弯路。与此同时,社区的组织机构还可以根据需要组建一些分工组,这些分工组将社区的建设分成了各个部门,每个部门都有它具体的职能,从而可以提高办事的效率。

2.2 全面分析社区情况

只有有的放矢,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因此,对社区情况的全面分析的过程中,要联合相关机构和部门,对社区情况做一个全面的调查,综合分析社区的情况。只有分析了社区的具体情况,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建设。安全社区的建设过程中,应先对社区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再进行详细规划,社区诊断直接决定着创建安全社区的目标和方向。

2.3 完善安全帮教机制

煤矿生产中有可能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在煤矿的安全生产中,如何运用先进的方式和理念促进煤矿业的生产呢?通过家庭感染、家庭帮教的方法去形成企业人的安全意识,当每个家庭都把这种感染法有效实践,必将收到良好的实际效果。因此常会看到企业悬挂的“高高兴兴上班去、平平安安回家来”;通过安全出勤的奖励,来激励煤矿员工的一种安全责任感,将安全与经济联系,一旦出现了安全事故,造成了损失,算好账可以督促职工从思想上引起高度的重视;通过家访等活动促使家庭成员也能支持煤矿上的工作。由于煤矿企业职工的个人素质参差不齐,以及他们的成长背景都是有很大的差别的,针对这种情况,就可以采用家庭谈心法,可以起到较好的作用。

2.4 进行安全知识培训

建立了完善的机制还不足以避免事故的发生,在社区建设的过程中,宣传工作也是必不可少的,宣传可以让和谐之风流传开来,那么对员工进行安全文化的培训也变得尤为重要。对煤矿员工和煤矿管理者进行安全培训主要分3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对安全社区领导组成员的培训;第二层次对各个具体分工小组的专业化培训;第三层次是对全体社区成员的培训,第三层培训的涉及面广,因此也是最重要的。

2.5 推进社区廉政建设

安全社区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需要长期发展和不断完善的,那么资金就成为了必不可少的要素,要想所有的工作都按原定计划进行,党风廉政建设就必不可少。①强化领导。组建强有力的领导集体,能够带动社区成员,共促社区建设,促使社区形成一股和谐之风;②提高认识,通过举行听证会、评议会、监督会等形式加强廉政建设。社区应加大宣传力度,动员一切力量,共同促进和谐社区的建设;③加大经费投入力度。每年企业要调拨一部分经费,用于社区建设,同时建设组成员要凭借着为社区成员谋福利的原则,从而提升建设和谐社区的效益。

2.6 做好廉政文化延伸工作

廉政文化建设是思想观念的形成过程,又是行为习惯的养成过程。这对于个人的内在修养和觉悟具有很强的约束力,若能有针对性的开展与廉贞文化有关的活动,可以增强职工的法纪意识和廉政意识。比如,可以开展“廉政警语”活动,通过廉政警语的作用,在领导干部中和普通员工中,形成强烈的廉政意识,用廉政的思想激励自己做好本职工作;开展“家庭助廉”建设,通过多种教育形式让员工的家属能够支持自己家人的工作,让家庭和单位之间形成合力,营造崇尚廉洁、崇尚文明的良好社会氛围。

3 综述

构建和谐社会是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党中央根据我国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充分反映了新的发展阶段的特征。社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廉政文化建设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先进文化,其核心就是务实。在廉政文化建设中要抓好领导干部为重点、带动煤矿社区的员工和矿工的家庭成员,对于营造和谐、富裕的社区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总而言之,廉政建设和安全意识教育,在构建和谐煤矿社区中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1]张明梁.关于企业廉洁文化的思考[J].冶金企业文化,2010年01期.

安全社区论文范文第12篇

一、构建创新型文明油田社区

当今全球的社区管理模式共有三种类型:政府主导模式、社区自治模式和混合模式。无论选择哪种管理模式都应根据当前的背景、环境以及社区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管理模式,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党的十报告中多次提出“创新”一词,吹响了“创新”的新号角,其中就有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2]。油田作为国家石油战略安全的屏障,在国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凭借其特殊的背景和环境,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肩负着伟大的历史使命。由于油田社区的服务能力和水平不高,创新管理模式的能力和意识不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油田的和谐发展,因此构建创新型文明油田社区成为重要任务。

首先明确社区管理的目标。油田社区的管理目标就是要全方位实现社区管理,具有高水平的管理水平,时时处处从居民的出发,最大程度的满足居民生活上的各项需求,使居民对社区产生依靠感和归属感,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社区管理理念。其次制订一系列科学的管理制度和规范管理体系,实现事无巨细有章可循,有规可依,不断完善油田社区内部的运行机制。再次建立管理人员的选拔和培训制度,提高社区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和服务水平,做到为居民提供高质便捷的服务,提供多元化的服务管理形成专业化、制度化、服务性较强的社区管理。最后注重社区的文化和感情投资。社区的管理应注重居民的文化需求,把文化建设纳入社区管理的重要部分。油田社区中退休人员日益增多,社区应利用假期休息日组织丰富多样和群众喜闻乐见的社区活动,丰富居民和老人的业余生活,为居民沟通交流提供平台,使社区居民文明程度得到极大的提高,推动社区和谐健康文明发展。

二、构建现代化信息化油田社区

随着科技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建设信息化现代化的新型社区已经成为未来社区的发展趋势。社区的管理要充分运用现代电子通讯和计算机网络,建设具有现代化功能的电子化、网络化和数字化社区,最大程度的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方便居民们的日常办事。建立“一站式”服务、 亲情化服务和24小时维修服务,为居民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以社区实体服务和管理体系为基础,建设信息服务平台,完善社区 “一站式”、“门禁”、物业收费等系统,启动幼儿保教、医疗卫生、公共事业信息化建设,完善体检、公积金、社保基金等的业务管理、信息、查询、政策咨询等服务功能。为了方便日后的查找,收集整理加工信息资源并进行规范化的登记、分类、存放和录入社区内建立的信息资源库。同时建设网上社区,使社区各管理机构运用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更快速高效的进行自动化服务。社区信息化建设,搭建了一个可以满足现代社区管理和服务的综合平台,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和满意度不断提高。

三、构建平安和谐油田社区

创新型社区管理的建立,使社区管理智能化。“一站式”服务、 亲情化服务和24小时维修服务的出现,使社区的居民更加关注社区的安全性,保安是否24小时尽职尽责,管理人员是否能及时发现并排除安全隐患可以更加安全幸福的生活。社区的安全性不仅关系到居民的安居乐业,更是油田是否能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3]。建立健全安全体制,人人遵守安全规章制度,责任到人。加大安全隐患治理和应急管理力度,始终把防患于未然放在第一位,早发现早治理,即使隐患出现和危机发生时,能以最快的速度反应并做出相应的应预案。根据地区和季节的特点,有针对性的指定安全措施。认真开展社区诊断和伤害监测,全面识别社区高风险环境、脆弱群体;明确目标,以“一老一少”、居家安全、交通安全、消防安全、燃气使用、社区治安等为重点,积极实施安全促进项目;利用各种形式和机会,对居民开展广泛的宣传教育和培训,讲解基本的防火防盗安全知识,加强居民的安全意识 。平安社区,和谐油田,居民们的安居乐业,才是油田更好的发展的有力保障。

四、构建绿色园林油田社区

油田社区应以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前提,以提升绿化工作水平为任务,积极构建和谐油田。在绿化管理方面,应不断的完善社区的绿化管理体制,创新绿化管理方式,倡导绿色健康环保的生活环境和居住环境,构建具有人文关怀精神的绿色园林社区[4]。社区的绿化工作从过去的“见缝插针”转变为“规划建绿”,创建“绿色”社区,努力创造一个能使居民身心更加愉悦的优质环境。在具体建设工作中,应制定社区绿化总体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进行分类管理,增加花草树木的广度和厚度。根据小区的特色以及客观条件,科学的制定相应的绿化方案,努力做到因地制宜,布局合理,整洁优美。不断充实丰富植物层次,使乔、灌、花、草配置得当,使社区的绿化环境具有美感和文化内涵,提升绿化品味和档次,提高小区环境质量。

油田社区的管理对油田稳定和谐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应不断创新完善油田社区的管理,积极推动油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候典忠,中原油田社区管理工作浅谈. 经济论坛,2009,8

[2] 张高远,老物业管理一站式服务在新时期油田社区中的作用及重要性―以准东矿区为例. 社会论坛.2013,1

安全社区论文范文第13篇

公共服务供给理论经历了政府单中心供给、多元供给和多元多中心供给三个阶段。鄱阳湖区公共安全服务供给也经历了从政府单一供给为主到多元供给并存的过程,但鄱阳湖区共安全服务进一步完善依赖于供给模式的改进。当前鄱阳湖区公共安全服务供给模式仍处于从政府单中心供给向多元主体参与供给的多元阶段转变过程中,存在政府供给严重不足、市场和社会力量未能充分发挥等问题,下一阶段供给模式的改进仍然是以多元多中心供给为目标,改进政府供给效率,培育市场和社会供给力量。

[关键词]

公共服务供给理论;供给模式;公共安全服务;不足;对策

改革开放30多年来,鄱阳湖区同中国其他地区一样,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面对人们生活和生产方式全方面巨变的新形势,湖区公共安全服务需求也经历到从简单而单一到复杂而多元的变化,但与此同时,公共安全服务供给模式在过去的30多年里却并未产生太多的变化,这就导致了湖区目前公共安全服务存在供给效率不高、安全隐患频现等诸多问题。为此,笔者拟从公共服务供给理论视角出发,结合鄱阳湖区安全需求的变化现状,尝试着分析当前湖区公共安全服务供给中存在的不足,并据以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以期对改善鄱阳湖区公共安全服务供给有所裨益。

一、公共服务供给理论的演变

公共服务是指以实现公共利益为目的,由政府、市场或社会组织向公众平等供给的、满足公共需求的公共产品(服务)的活动,以及由政府向特定公众提供的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私人产品(服务)的活动。公共服务理论研究最早源于法国学者莱昂•狄骥,早在1921年他就从公法的角度对公共服务进行了定义,而对于公共服务供给理论的研究,则始于二战之后。根据各国公共服务实践和学者们的研究,公共服务供给理论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以政府为主体的单中心供给理论阶段二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西方公共服务理论界奉行公共服务由政府单中心供给。该理论认为,由于存在“搭便车”、外部性、信息不对称以及公共产品的特性等因素影响,市场不能有效地解决公共产品的供给问题,即市场失灵问题,因而公共产品只能由政府来提供。政府作为社会公共服务提供者能够保障居民享受较好的物质生活设施。如开创公共产品理论研究先河的美国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在其《公共支出纯理论》一文中指出,由于公共产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两特征,导致市场供给公共物品会存在失灵现象,因此,公共物品只能由政府来提供,政府是公共物品最好的提供者。以威尔逊和古德诺的政治———行政二分论和韦伯科层制为理论基础的传统公共行政运用“两分法”将政府与市场完全分割开来,认为公共产品由政府和官僚制组织垄断供给,并强调“效率至上”。

(二)多元主体参与供给的多元供给理论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一方面由于“政府失灵”问题的出现使得人们对公共服务单一政府供给模式的有效性产生了怀疑;另一方面,随着布坎南的“俱乐部理论”的提出、罗纳德•科斯对于灯塔私人建造和收费可能性论证和戈尔丁关于“平等消费”和“选择性消费”公共产品的分类,理论界已证明了在合适的制度安排下,私人有效提供部分公共产品的可能性。于是实践界和理论界纷纷思考从政府供给主体之外,探讨治理“政府失灵”的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先后提出市场供给模式、第三部门供给模式和PPP供给模式等。这三类模式的共同特征是在政府供给之外发现和论证了更为有效的供给主体的存在,但这些模式均未摆脱政府供给为中心的视界束缚。

(三)多元多中心供给理论阶段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以奥斯特罗姆夫妇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在公共管理领域创立了“多中心治理”理论。该理论认为,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事实上政府已经无法成为唯一的治理者,它必须依靠与民众、企业、非营利部门共同治理与共同管理”。“每一公民都不是由一个政府服务,而是由大量的各不相同的公共服务产业所服务……大多数公共服务产业都有重要的私人成分。”我国学者俞可平指出,治理的基本含义是指在一个既定的范围内运用权威维持秩序,满足公众的需要,其目的是在各种不同的制度关系中运用权力去引导、控制和规范公民的各种活动,以最大限度地增进公共利益。多中心是治理理论的核心观点和本质特征,与多元化供给不一定要求或能够实现供给的多中心相比,多中心治理强调以自主治理为基础,在公共服务供给过程中允许多个权力中心或服务中心并存。从公共服务供给理论的演变过程,我们可以看出,在西方发达国家公共服务供给模式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公众对公共服务需求的变化而变化的,人类社会从前资本主义社会进入到资本主义社会后,原有的家庭式或家族式的服务供给已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于是为维持社会的有效运转,政府承担起了供给公共服务的职能,起初由于对公共服务性质认知上的原因等,是政府独自供给公共服务,即为单一制供给模式,后来随着政府单一供给模式的弊端显现,及学者们对公共服务性质认识的逐步深入,市场及其他社会力量开始参与到公共服务供给活动中来,公共服务供给开始进入到多元主体参与阶段。此后,随着市场和社会力量的不断壮大,以及公共对于公共服务需求的日益多样化,以政府为中心的公共服务供给逐步被多中心供给所替代。

二、鄱阳湖区公共安全服务的演变

公共安全服务是指安全领域内的公共服务。广义上的公共安全服务包括国防安全、生态环境安全、公共卫生安全、生产安全、食品安全、社会治安和危难救助等诸多公共产品,狭义上仅指社会治安服务。本文在此讨论鄱阳湖区的公共安全服务范围采用广义口径,但就鄱阳湖区的安全需求而言,由于水域内的常住人口的上岸和公共交通职能的消失,湖区公共卫生安全、食品安全等需求不明显,因此,本文在论述时又仅限于湖区需求较为突出的生态环境安全、生产交通安全、社会治安及危难救助等范围。随着鄱阳湖区经济社会发展,湖区公共安全服务供给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不自觉状态下的政府单一供给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前,当时的中国,公共服务的概念还未完全引入,理论界对于公共服务的性质尚未能充分认识,实践界更是无从谈及供给模式的选择问题;同时由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政府为全能政府,此时的政府是各类公共安全服务供给的唯一选择。

(二)需求不断上升、营利性组织市场供给萌芽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末,湖区安全需求持续上升,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湖区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湖区人财物流通性大大增加,生产交通安全、社会面安全及危难救助等的安全需求不断增加,同时渔业生产方式的变革,造成湖区生态环境公共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与此同时,由于计划经济一统天下的局面逐步被打破,各类私营企业开始活跃于湖区各行各业,一些营利性市场主体力量开始出现并初步介入到公共安全服务领域中来,如保安企业的出现。

(三)政府供给公平性、效率性不足和社会力量逐步介入阶段进入本世纪以来,随着陆地交通的飞速发展,湖区水域作为公众出行的交通职能已完全消失,湖区社会公共安全问题已不再突出,转而以全体公众为需求主体的生态环境安全需求日益突出。同时交通安全服务和社会面安全服务需求主体转为以各类水域从业人员为主,在此种情况下,政府作为全体公众的代表,在生态环境安全公共服务供给方面仍然肩负重任,但政府为水域范围内的从业人员供给诸如交通安全、社会面安全、危险救助等公共安全服务则不断引发学者的质疑:一方面,政府动用全社会纳税人的钱去为水上范围内的从业人员(或者说是运输业主、采砂业主和捕捞从业人员等)提供安全服务,从公平性角度看存在异义;另一方面,水域范围内提供各类公共服务的成本相比陆地来讲要大得多,再加上久受诟病的政府供给效率,故从经济性角度看存在异义。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就整个社会而言,市场和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的积极性越来越高,作用越来越大。但在鄱阳湖区,则出现了社会力量逐步介入情形,一方面是市场力量介入湖区公共安全服务仅限于保安企业的出现;另一方面蓝天救援、蓝豹救援等民间救援社会力量频繁地出现在湖区各类危险救援现场。从湖区公共安全服务演变历程来看,我国湖区的公共安全服务模式在改革开放之前是典型的政府为主体的单中心供给模式,而改革开放之后的模式虽然在部分公共安全服务中出现了市场主体和社会组织的参与,但其所占份额微乎其微,因此可以说,目前我国湖区公共安全服务模式处在由政府为主体的单中心供给模式向多元主体参与的多元供给转变的过程中。

三、鄱阳湖区公共安全服务供给中存在的不足分析

(一)政府供给严重不足当前政府供给相对于需求来说存在严重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湖区政府供给方式与湖区实际不相适应;在鄱阳湖区,水域一体,人财物的流动十分便利,资源的开发利用也要求整体考虑,但政府在供给湖区公共安全服务的方式简单照搬陆地供给模式,将整个湖区服务供给的责任按行政区划分割给3个设区市12个县市区,同时又按管辖类别分别将监管执法职能划归8个行政部门,如此分割造成湖区公共安全服务供给中常常出现地区部门间的相互推诿、无人负责的情形。二是政府的“经济人”特性影响政府供给湖区公共安全服务的积极性发挥。一方面政府“经济人”的特性使得政府在湖区和陆地公共安全服务供给时因成本问题作出牺牲湖区的选择。与陆地相比,湖区问题存在显现滞后和社会关注度低等特征,再加上湖区公共安全服务的供给成本远远高于陆地,面对这些因素,政府在供给公共安全服务时,常常将有限的资源优先用于陆地上人口集中的城镇,故而造成湖区公共安全服务供给量明显不足。另一方面政府在面对经济发展和湖区生态环境安全供给时作出牺牲湖区生态环境的选择,从而加剧了安全服务的需求。

(二)市场力量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当前在湖区公共安全服务供给中,市场力量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首先在服务供给中,部分服务供给完全可以向市场开放,由市场供给,市场主体通过向公众收费的方式进行运作。比如湖区内的交通安全,因为目前湖区公共交通运输的职能几近于无,绝大部分的船只属于私营运输业主或湖区内生产作业的渔民,因此,这部分公众享有的交通安全服务,不再是所谓的纯公共产品,事实上更接近“俱乐部产品”的属性,故通过收费提供此类交通安全服务更为合理有效。同样湖区内的部分社会安全服务也可以通过私营性质的保安公司来实现合理有效提供。其次在安全服务的生产过程中,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由市场主体参与到公共安全服务的供给过程中来,这样不但可以直接由市场生产来降低公共服务的生产成本,还可以通过市场生产来促进仍由政府直接生产的公共服务的供给效率。比如在生态环境安全供给服务中,可以由政府聘请有资质的环境监测公司对湖区生态环境进行监测,政府可以集中更多的精力来制定政策法规、打击违法犯罪等。

(三)社会力量供给仍有较大发展空间当前社会力量在湖区的应急救援、社会治安服务中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蓝天救援队等社会救援力量,在湖区的溺水救援、水域交通事故救援等方面的表现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同和参与。但就社会力量参与湖区公共安全服务而言,至少有两个方面仍有待加强:一是社会力量与政府力量的沟通衔接上有待进一步加强,目前社会力量的作用虽然得到了社会的认同,但由于缺乏与政府力量的有效对接,其作用还未能充分发挥。如在湖区水域的溺水救援中,公安机关未能将湖区社会救援力量与110接警系统进行充分有效对接,导致很多时候社会救援力量不知晓身边的救援需求,而公安110接到报警知晓需求却不能就近派出救援力量。二是社会力量参与湖区公共安全服务的范围可以更为广泛,湖区的生态环境安全服务、交通安全服务等可以吸纳越来越多有能力、有热心的社会力量来参与供给。国外的实践证明,社会力量参与生态环境的安全保护服务,其及时性和有效性都是政府力量所不能比拟的。

四、改进鄱阳湖区公共安全服务的对策建议

当前鄱阳湖区公共安全服务供给模式处于从政府单一中心供给阶段向多元主体参与的多元供给阶段转化的起始阶段,我们应通过改进政府供给、扩大市场和社会供给等措施努力全面进入到多元主体参与的多元供给阶段,从而为最终进入到多中心供给阶段培育力量。

(一)提升政府在生态环境安全、社会面安全等服务方面的供给效率生态环境安全服务和社会面安全服务存在政府供给的必要性和低效率两个特征。必要性特征是指这两大类安全服务都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属于典型的纯公共物品。低效率特征是指政府供给本身由于官僚机构的低效与浪费、政府的扩张、寻租和腐败等,使得政府公共物品供给中存在低效率及资源浪费现象。同时,鄱阳湖区公共服务供给中的条块分割模式,更使得湖区公共安全服务供给低效率愈加明显。正是由于必要性和低效率两个特征并存,使得提升效率的研究非常有必要。提升湖区政府供给的效率,有以下两个办法:1.改进供给方式,改分散供给为统一供给。当前鄱阳湖区的生态环境安全服务和社会面治安服务是按照地域和部门分别由12个县级地方政府和农业、水利、林业、国土、环保和公安等部门,互不隶属的众多地域及部门在服务供给实践中不但易产生相互推诿等情形,还造成供给体系的重复建设和整体低水平,因此,对于水域特别是鄱阳湖区政府公共安全供给方式应适应湖区实际,由省级政府设立鄱阳湖管理局,实行全湖统一的垂直管理模式,设计实施统一的湖区公共安全服务供给体系,从而集中资源、减少推诿、提升质量。2.改进供给流程,改自行生产为购买服务。现有的政府供给流程使政府不仅是公共安全服务的供给者,也是公共安全服务的生产者,这种集供给者与生产者于一身的公共服务供给早已被证明是缺乏效率的。我们可以尝试着让市场力量参与到服务的生产中来,政府承担规则制定者、服务购买支付者、服务质量监督者的角色,这种市场化的公共安全服务供给效率得以提升,集中精力后的政府也能更好地履行供给者的职责。

(二)引入市场力量供给交通安全和部分社会面安全的公共服务鄱阳湖区公共安全服务(除生态环境安全外)更多的是面对水域从业人员,因此存在引入市场力量参与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必要性体现在:一方面,公平性使然,即秉持谁享有谁负担的原则,应由市场供给,而不应由全民买单;另一方面,湖区公共安全服务的需求主体非大众化,也即意味着需求形式的多元化,对于多元化的需求,市场供给也是理想的选择。可行性体现在鄱阳湖区目前公众运输职能的消失,进入湖区绝大部分为从业人员,湖区的公共服务可以以市场机制进行成本收益核算,进行定价收费,消除搭便车者,使市场供给主体带来利润。引入的具体措施为:1.将交通安全服务实行有偿供给。可以仿照陆地上的收费公路的模式,由私营企业投资航道和港口安全服务设施,提供服务,并由此获取收费权以回收投资。2.将部分社会面安全服务实行市场化供给。在湖区的单位或特定区域内的社会面安全服务,完全可以依照陆地上的做法,引入保安企业或物业公司提供服务,如在港口、码头及船只集中的过驳点等地,鼓励企业或私营业主通过向保安服务企业购买服务的方式,提升企业或船只的生产经营的安全系数,预防和减少危害的发生。

(三)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在生态环境安全、社会面安全及危难救助等公共服务供给中的作用在生态环境安全的供给方面,社会力量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公众参与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扩大生态环境安全服务供给;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地制约政府经济人角色的缺陷,促使政府改进服务供给。社会力量参与社会面安全服务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它不但可以满足公众对社会面安全异质需求,还可以在市场力量失灵时起到补缺的作用。社会力量参与危难救助可以使危难救助公共服务覆盖面更广、供给更有效。1.允许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生态环境的监测保护。生态环境安全服务供给中存在较强的专业性和强制性,因此让社会力量完全参与存在一定的障碍,但可以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存在面广和参与意愿强的优势,允许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到生态环境的监测保护中来,及时发现生态环境安全服务中存在的不足,提升和扩大生态环境安全服务供给。2.鼓励湖区各类社会志愿组织参与到社会面安全服务供给。目前湖区渔民自发成立了一些渔民协会,这些协会不但为渔民生产提供信息服务、调解渔民之间的各类纠纷,还组织渔民成立义务巡逻队等,自我提供巡逻守护服务。3.将社会力量纳入到政府救援体系之中。社会力量分布点多面广,但与受援主体之间缺乏及时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政府救援体系虽然与受援主体之间有成熟的沟通渠道,但存在力量过于集中的特点。两者的有效对接则可使二者均能扬长避短,发挥出1+1>2的功效。

参考文献:

[1][美]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制度分析与发展的反思———问题与抉择[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32.

[2][英]简•莱恩.新公共管理[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245.

[3][美]盖伊•彼得斯.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72.

[4][美]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集体行动制度的演进[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204.

[5]方圆.我国公共安全服务社会化的理论基础及制度安排[J].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6).

[6]李礼.公共安全服务供给的可选择机制[J].中南大学学报,2012,(4).

[7]李礼.城市公共安全服务供给的合作网络[J].中国行政管理,2011,(7).

[8]侯雷.城市公共安全服务供给的基本机制及其整合———以城市社会治安服务为例[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

[9]赵子健.公共服务供给方式研究述评[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9,(1).

[10]冯云廷,骆德武.论城市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政府与民间投资的互补性贡献与制度安排[J].财经问题研究,2007,(6).

[11]孙建军,何涛,沈最意.公共服务供给理论的发展脉络:基于供给模式的分析[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10,(3).

[12]刘阳.公共服务供给理论对校市共建图书馆管理的启示[J].图书馆学研究,2013,(7).

[13]W.VerEecke.Publicgoods:Anidealconcept[J].Jour-nalofSocio-Economics,1999,(28).

[14]EntwistleTom;MartinSteve:FromCompetitiontoCol-laborationinPublicServiceDelivery:ANewAgendaforRe-search[J].PublicAdministration,2005,83(1).

安全社区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油田社区;安全管理;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C93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4-00296-01

一、油田社区安全管理的形势分析

油田在很多年前就推行了HSE管理体系,这是以“健康、安全、环保”为管理理念,在国际石油天然气工业通用的管理体系,这种体系是在世界范围内本行业的管理经验的集成,有很高的实用性。油田公司的安全管理核心是提高安全教育意识、加强风险识别和有效控制、完善HSE管理体系、制定严格的生产规章制度、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详细有效的应急预案。随着石油工业的不断发展,在市场作用下,油价在不断攀升,这就使油田企业有很高的收益,因此,油田社区的建设步伐就随之加快了。各种高档的社区成为了城市新的亮点,解决好相应的管理工作,提高管理质量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油田社区安全管理所存在的问题

(一)对油田社区安全管理工作不够重视。在油田社区安全管理工作中,有一些现场安全管理人员在思想上对安全管理工作不够重视,他们认为现场工作较多,安全事故是难以避免的,因此在安全管理过程中,没有严格按照管理办法来严格控制生产过程,这些对于油田社区安全管理是严重的安全隐患。

(二)对管理人员管理不严格。在油田社区安全管理工作中,对安全管理人员有相应的管理措施,但是很多都是用罚款的方式来处理在管理中失职的人员,他们认为这样就能解决问题,以杜绝安全管理问题的发生,但是,在安全管理工作中重要的是管理人员的思想认识,对待工作的态度,这样的处罚只能使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降低,所以说,在管理制度上可以采用教育和处罚相结合的方式来对约束管理人员的行为。同时,在管理工作中还可以辅助使用适当的奖励制度,以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对员工缺乏HSE培训。在石油工业生产中,员工的培训是非常重要的,提高员工的素质是保证生产安全的前提。在生产中,每一项任务都是由人来完成的,很多的安全事故是由人为的错误操作或者安全意识不够引起的。因此,企业应该坚持以人为本,加强HSE培训,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和安全意识,对于生产工作应严格按照工序要求进行。为了使员工树立牢固的安全意识,加强对安全的重视,提高公司的效益,就必须加大对员工的培训力度,使员工紧绷安全、质量这跟弦,使员工具有高度的责任感。

三、解决油田社区安全管理问题的措施

(一)建立有效的安全管理机制。在油田社区安全管理中,要坚持“以基层工作为重点、领导工作为方向”的工作思路,切实提高领导者的能力,做好基层工作。在保证领导方向正确性的同时,加强基层工作安全的控制,提高安全管理质量。对于安全管理人员,企业应该签订安全责任书,将安全责任划分到人,对相关责任进行细分,将每一项工作落实到每一个人,使管理人员具有高度的责任感。

(二)建立社区安全文化。安全社区建设中,建立社区安全文化对提升安全管理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安全社区的建设需要有更多人的参与,在对社区人员进行教育的同时,加大对社区安全文化的传播,在宣传中使更多的人参与到安全社区的建设中来。首先,在社区安全文化建设中,可以增加一些技术培训、组织一些技能比赛活动等,使社区安全文化深入人心。其次,可以加大社区安全文化的宣传,增加安全生产月、安全生产周、安全警示日以及相关法定节日的活动组织力度,在活动中增加对相关案例的展示、进行安全防范知识演讲等,有条件可进行媒体宣传,印制相关安全法律法规,使社区人员很容易就能学习到安全知识。

安全社区建设活动的开展,提升了安全管理质量,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在管理中,还应该增加创新,理论联系实际,研究出实用的安全管理办法。安全管理在社区管理中作为重点工作,在采用各项安全管理措施实施过程中,统一了人们的安全意识,形成了良好的安全管理氛围,加上严格的规章制度和相关约束行为,提升了社区安全工作的高度。

(三)完善社区管理制度。社区物业管理在不断的创新中,现在的物业管理更加全面,为社区生活提供了全面保障。例如,24小时社区服务、窗口服务人性化等。在社区安全管理中,必须提高保安的安全意识和物业管理人员的素质,能够准确判断安全隐患并很好的处理。这样就能让社区居民生活安全放心。

加强风险管理和提高处理隐患能力。社区安全管理有其季度特点,需要在不同的季度制定不同的安全管理措施,定期进行安全检查,排除安全隐患。在每个季度的社区安全报告中应该统计所发生的安全隐患和解决办法,并对报告进行存档,为以后的工作做指导。

(四)加强安全管理队伍建设。对于安全管理人员进行素质进行培训,提高管理者水平,对社区安全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新社区的安全要求下,建设一直高素质、高能力的安全管理队伍是安全建设的根本。对社区安全管理人员的培训是加强安全生产的基础,主要对其发现安全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培养,在遇到安全隐患时能够有效排除,成为社区居民有力的安全后盾。对于安全管理队伍应该有详细的培训计划,教学专业的知识,教会每一位管理人员熟练掌握现代化计算机技术,对社区安全进行全方位监控,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提高社区安全管理人员的素质,为提高油田社区安全管理提供人力和技术支持。

油田社区安全管理是极其重要的,做好油田社区安全工作为企业发展有着助推作用,它解决了油田职工的后顾之忧,能让员工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提高了工作效率,为企业带来不可小觑的效益。油田社区安全管理者应该提升自己的能力,切实做好社区的安全工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使企业成为一个大集体,共同为建设安全社区这一目标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魏忠华.论油田社区安全管理[J].中国外资,2013,8(1):103-104

安全社区论文范文第15篇

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为奋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征途上的中国人民注入了强大精神力量。根据会议安排,下面,我简要谈谈对学习《江泽民文选》的一点感触。

一、充分认识学习《江泽民文选》的重大意义

《江泽民文选》主要收录了江泽民同志从2o世纪8o年代末到21世纪初的重要著作。这些重要著作,生动记录了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的历史进程,科学总结了我们党领导人民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全面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宝贵经验,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的新的重大理论成果。《江泽民文选》贯穿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条主线。“三个代表"重要

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在长期执政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实现了我们党在指导思想上的又一次与时俱进。认真学习《江泽民文选》,对于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对于全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牢固树立机遇意识和创新意识,把发展的主导战略真正转变到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上来,对于用创新的方法抓住发展机遇,开拓发展空间,加快推进繁荣翔安、平安翔安、文明翔安建设,对于努力实现翔安“十一五”的总体目标一一实现一个大跨越,打造一个大基地,崛起一座新城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深刻领会《江泽民文选》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

学习《江泽民文选》,要把一至三卷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在潜心研读原著的基础上,牢牢把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牢牢把握党的建设这个关键,牢牢把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个活的灵魂,牢牢把握和坚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这个马克思主义立场,全面领会基本内容,系统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历史地位和重大意义。

学习《江泽民文选》,要深刻领会精神实质。要深刻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深刻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深刻认识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坚持和发展。要深刻领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重要性,认真学习江泽民同志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解决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继续推进理论创新。要深刻领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紧紧抓住本世纪头二十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满怀信心地为实现“十一五"时期的宏伟目标、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而努力工作。要深刻领会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要深刻领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深刻领会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重大意义,贯彻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继续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要深刻领会维护和促进祖国统一的重大意义,坚持“一国两制’’方针,积极促进祖国统一大业。要深刻领会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为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作出贡献。要深刻领会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大意义,着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三、认真组织学习《江泽民文选》

认真扎实地学习《江泽民文选》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的思想建设和党员干部理论学习培训的重要任务。学习《江泽民文选》,要同学习马列著作、毛泽东著作、邓小平著作结合起来,同学习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的重要文献结合起来,同学习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结合起来。要紧密联系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着眼于推进党和国家的工作,进一步增强贯彻邓小平理论和“三个 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继续在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上下功夫。要对照检查思想、工作和作风,切实增强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加快推进翔安新区建设,为实现翔安新区新一轮跨越式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四、用学习成果推动翔安更快更好的发展

学习《江泽民文选》,要大力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紧密联系

我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紧密联系我区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实际和工作实际,坚持把学习宣传《江泽民文选》与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紧密结合起来,与自觉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部署结合起来,与学习贯彻省委的一系列重大部署紧密结合起来,与学习贯彻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精神结合起来。要特别注意用学习收获研究解决关系我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研究解决影响发展的突出问题,更好地做到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实现转变,突出创新,努力做到思想水平明显提高,各项工作有新亮点。

全区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把思想真正统一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贯彻落实区委的工作部署上来。要通过深入学习《江泽民文选》,坚决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突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工业经济发展,培植壮大产业群,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强化基础设施支撑能力,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促进全区经济健康、快速发展。要坚持从思想、组织、制度、素质和基层基础上全面推进,确保政治安全、社会安全、信访安全和生产安全,确保社会和谐稳定。要大力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着力打造翔安的城区文化,不断深化文明城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