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思想政治工作的含义范文

思想政治工作的含义范文

思想政治工作的含义

思想政治工作的含义范文第1篇

关键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科技含量

社会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企业建设的加快,但与此同时,多种多样的思想文化冲击着企业员工的思想,使其思想上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此时如果不能在企业内部展开良好的思想政治工作,企业的发展将面临一定的阻碍,为了使思想政治工作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内外部形势,企业应当加大相关工作的“科技含量”,将现金的管理理念、先进的技术手段、现金的传播理论等应用其中,对此展开探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加大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科技含量”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应对新的挑战

经济与科技的进步,使企业在生产、经营以及管理活动中面临新的挑战,越来越多的技术手段被应用到实际的工作当中,如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由于网络具有高度的虚拟性与开放性,它可以为人们提供多种类型的文化知识与信息资源,而这些资源有好有坏,在此情况下,企业员工的思想就有可能l生多样的变化,有些员工受积极因素应当较深,热爱工作、敬业奉献;而有些受到不良因素影响的员工则可能出现消极懈怠等情况,甚至做出违法乱纪、危害企业利益的行为。这都是企业在经营管理中需要正视的挑战。而将科技引入到思想政治工作后,企业就可以利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如微博、微信等,向员工传递正确的思想观念,使员工的思想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自觉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并积极投入到工作中。

(二)有利于提升工作效率

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经营、管理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属于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其“科技含量”能够为企业整体工作效率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日常工作中,政工人员将会利用科技手段与方法,将优秀的企业理念、企业精神、新推出的政策、制度等传递给基层员工,这些内容具有较强的先进性与创新性,能够深深的感染员工,使员工将对企业产生认同感与凝聚力,从而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工作当中。

(三)有利于推动思想政治工作的全面展开

科技知识本身就具有思想政治教育意义,科技是先进的生产力,当思政教育与生产力融合到一起,相关工作就变得更加有说服力与科学性,使科学知识顺利转化为科学精神以及思想觉悟。当科技手段得到有效运用后,思想政治工作将在企业内部蔓延开,员工将在不知不觉中感受科技的魅力,并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与科学态度,在生活与工作中,如果有伪科学思想出现,他们就可以及时辨别,并作出正确的选择。

二、加大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科技含量”的有效途径

(一)管理人员应当树立创新意识

为了保证思想政治工作能够顺利引入科学技术,管理人员应当首先树立创新意识,深刻意识到提高“技术含量”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管理人员应当对思想政治工作予以重视,将其作为企业发展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对管理意识进行更新与调整,并主动研究新思想、新方法与新手段,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将科技理念与技术应用到工作中。

(二)加强对企业思想政治建设方面的投入

技术与设备是提高思政工作“科技含量”的重要物质基础,为了使技术能够顺利投入实践,管理人员应当加强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资金投入,积极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保证其数量的充足。在投入资金后,管理人员应当关注资金的有效利用情况,首先,应当引进高质量的设备,使其能符合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需求;其次,应当定期对软件与硬件进行更新,保证技术手段能够实现与时俱进;最后,应当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与检修,保证设备可以正常投入使用,如果设备损坏要及时进行修理或更换。在技术与设备的支持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信息化水平、自动化水平都将得到极大的提升。

(三)利用科技手段展开思政宣传

相关工作人员应当积极利用科技手段展开思政宣传工作,保证技术与设备能够真正投入到使用中。第一,在对员工进行教育与培训时,思政工作人员应当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员工播放与思政内容相关的视频、音频或者动画,以提高工作的生动性与趣味性,使思想政治教育变得活跃起来;第二,为了获取全面的思政信息,工作人员可以利用网络收集资料、查找案例,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展开,奠定基础,使教育内容能够丰富多样;第三,相关人员还可以展开网络宣传,通过微信、微博等多媒体平台思政教育信息以及企业的重大决策或活动,并与员工展开互动,从而加快宣传范围与宣传速度。

(四)引进高素质的思想政治人才

企业还应当积极引进具有高素质的思想政治人才,保证他们具有较强的思想政治素养,并具备利用技术手段展开工作的能力。对于现有的思想政治人员应当积极进行培训,使其素养与能力能够满足实际需求,在培训结束后,管理人员还应对其进行必要的考核,考核合格方可参与思想政治工作。另外,在思政人员的管理方面,企业还应当制定完善的奖惩与激励制度,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使其能够在工作中投入更多的激情与责任心。

三、结语

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发展使企业面临的内外部形势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员工的思想与行为也呈现出了多样化的特征,为了实现对企业的良好管理,管理人员应当对思想政治工作予以重视,积极增加工作的“科技含量”,使企业有能力应对新的挑战,实现全面有效的发展。为了提升“科技含量”,企业应当树立正确的创新意识,加强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资金投入,积极利用科技手段展开政治宣传,并引进高素质的思想政治人才,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真正实现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胡峥.新时期提高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策略[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7(08).

[2]胡筱.如何做好当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J].管理观察,2016(33).

思想政治工作的含义范文第2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工具理性;人本理念

Abstract:Ithasbeenestablishedastheguidelinesinbuildingawelloffsocietyinanallroundwaytohaveacomprehensive,coordinated,sustainable,humanistandscientificviewondevelopment.Whentheseguidelinesareappliedto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theyformulateinideologicalandpoliticalworkthehumanismwhichimpliestheideaofallrounddevelopmentofmankindaswellasthatofpromotingthedevelopmentofeconomyandculture,overcomingthedeficiencyofinstrumentalrationality,enablingideologicalandpoliticalworktobetterserveman’sallrounddevelopmentandthedevelopmentofeconomyandculture.

Keywords:ideologicalandpoliticalwork;instrumentalrationality;humanism

一、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着单向度工具理性的误区

中国社会正处于全面赶超西方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进程中,因为是赶超就必须动员全体国民凝心聚力谋发展、一心一意搞建设;中国社会又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新旧社会形态相互影响,各种思想文化观念相互激荡,利益矛盾与冲突错综复杂。问题是,过分的政治动员,极易产生社会的浮躁心理;利益矛盾与冲突得不到有效协调,则易导致社会的不和谐。由此,思想政治工作如何因应新情况、新问题,主动适应建设和谐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重大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经历了从单纯的政治动员向服从并服务于经济建设中心的转变;从空洞抽象的说教向解释说明现实生活中的热点与难点问题的转变;从简单的“灌输”、居高临下的“你打我通”向双向交流、尊重人、关心人、帮助人解决实际问题的转变。这3个转变无疑是巨大的进步,使得思想政治工作本身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与革新。与此同时,由于社会经济形态——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社会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以及普遍存在的社会浮躁心理等因素的影响,许多人(包括思政工作的领导者)往往只把思政工作作为完成某种经济(业务)工作的手段或工具,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了它的价值导向功能,在一定程度上迷失了它的终极指向,由此,思政工作日渐趋于功利主义[1]。例如:对政治理论的学习,不少党政干部和政工人员视作“改造客观世界的工具”,疏于用先进理论审视自身的思想与行为,乃至给人以“双重人格”的印象,大大削弱了理论武装的感召力。又如:关心、帮助人时,重物质帮助,轻思想引导,见物不见人。再如:校园文化活动越来越趋于感官享受,有意无意地消解理想、回避崇高,丧失了高校校园文化应有的高雅特色;在学生干部培养中,更是用交换代替教育;等等。如何克服思政工作中认知与实践层面的上述积弊,走出传统思政工作中“工具理性”的误区,笔者认为,在强调思想政治工作服从并服务于经济建设的同时,应当确立以人为本的立场,高扬价值理性的旗帜,超越工具理性的“单向度”。

二、思想政治工作应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革命的实质是共产党领导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统治,争得民族独立和民众解放的运动。因此,当时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也必然是围绕着革命的中心任务而展开,其根本目的就是要造就在激烈的革命斗争中不怕艰难困苦、勇于为革命事业献身的无产阶级战士。显然,可以理解,为了最终实现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这一历史使命,革命及其服务于革命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具有强烈的工具化色彩。建国以后,因为我们事实上没能自觉实现从革命逻辑到建设逻辑的转向,继续强调斗争哲学的指导,乃至酿成无产阶级的历史悲剧。这一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充斥着虚幻的理想、空洞的口号,仍然具有强烈的工具化色彩,以至成为一种违背人性的极“左”思潮,使人望而生畏,望而生厌,甚至政治工作干部也被普通民众视为“异类”。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中心的指导思想,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战略,时代的主题则由革命转为建设。与之相应,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思想也实现了从“斗争哲学”向“为经济建设服务、为社会发展服务”理念的嬗变。由于社会上普遍存在“急于求成”的赶超心理和焦虑心态以及希图在短期内实现生活水平大幅提升的物质诉求,致使人们更多地关注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更多地关注人类自身的利益而忽略人与自然的关系,以至将除自身以外的一切都当作了手段。在这种情况下,视思想政治工作为一种手段、一种工具,忽视其价值导向功能也就不足为怪了。

进入21世纪,我们拉开了“全面小康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帷幕。为达此目标,中国共产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站在历史和全局的高度,提出了新的战略构想——科学发展观。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科学发展观是指,不单纯追求GDP的增长,而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实现社会和谐和全面进步。”可见,“以人为本”是这种发展观的核心理念。事实上,只有以人为本的社会才是全面小康的社会,才是真正的和谐社会。以人为本即以人为根本,是指人在社会中占据主体地位,社会各项事务的发展与进步均须“以人的发展”为目标、为价值取向和评价尺度。如是认为,根源在于人民群众是人类历史的创造者。当然,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也有其功利性的目的,即为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争取更为有利的条件,以期实现自身的价值。由此,不难发现,人是目的与手段、价值与工具的统一体。人是统一体的身份定位,决定了人的行为逻辑既有价值理性的成分,也有工具理性的成分。诚然,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统一于人的行为当中,但两者却有优先序位之分:价值理性是体,工具理性是用,前者是主导后者的引擎,后者是实现前者的动力。过分张扬工具理性,深度抑制价值理性,则易遮蔽并摧残人性,从而导致人性的残缺与异化,因为“工具理性支配社会的前提一定是工作中主体的消亡”[2]。西方法兰克福学派对于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物化”与“异化”现象的深刻揭示,则印证了这一点。

因此,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的今天,“以人为本”的理念应成为我们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思想。

三、思想政治工作中以人为本理念的双重意蕴

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尽管我们主张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工作理念,诚如前面指出的,人是最终的目的,但是人作为目的也需要自身作为手段来完成。因此,新时期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工作理念自然也就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3]:第一层含义是以人的价值为根本,注重人的价值的实现,表现出来的就是“为人民服务”;第二层含义是以人为根本的依靠力量,注重人的工具性,表现出来就是“依靠人民群众”。就第一层含义而言,由于其本着“人民是价值主体”的理念,因而,“达人”与“为人”便成为了其本质诉求,反映在建构和谐社会的今天,则要求全体人民共享改革与发展的成果;就第二层含义而言,由于其本着“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主导力量”的理念,因而,“用人”与“依人”便成为了其侧重方面,反映在建构和谐社会的今天,则要求全体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共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工作理念,就第二层含义来看,当前主要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1)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坚持引导的基本原则,强化对现阶段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力度,努力塑造全民族共同的理想信念,从而使民众对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充满信心,对社会主义的未来充满信心;(2)在利益多元化以及社会诸单元利益矛盾与冲突加剧的今天,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工作就应该在理顺利益关系、协调利益矛盾、维护安定团结的局面上下功夫;(3)因为发展既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也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因此,思想政治工作就应该以根本任务与第一要务为轴心,致力于公民积极性的调动、使命感与责任感的激发。

由于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在理论上是体用关系,加之,为了改变以往把工具理性当作唯一向度而造成的华而不实的思想政治工作局面,所以,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工作理念,应当着重在第一层含义上下功夫。笔者认为,就第一层含义来说,当前主要包括4个方面的内容:(1)关注每个思想政治工作对象世界观、人生观的建构。从根本上说,人的一切思想和行为总是受制于自己的世界观。如果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能够有助于人们加强对自我、对他人、对外物非对象化的、境域化的理解,那么,我们相信人们必将改变以操控、算计等功利方式看待世界的态度,真正领会人与人的共生在世、人与物的情景统一、人与自我的诗化和谐,从而实现人生纵向而非横向的超越。(2)关注每一个思想政治工作对象主体性的道德境界。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克服以往把道德当作外在于人的抽象的行为规范,应该在平等交往的和谐关系中让工作对象体验道德情感的油然发生。这就是说,思想政治工作不应该以规训人的方式从外在植入某种道德,而应该营造我们所追求的道德氛围。(3)思想政治工作要重视生命情感意识的培养。说到底,生命的存在不需要生命以外的虚幻理由。人类生命的历程从本质上说,正是人类意义的发生过程,而意义并非仅指某种功利的价值,相反,意义是建立在生命高尚情操的基础之上的,忽视“万水千山总关情”的思想政治工作,必然意味着生命本身不可承受之轻或重。(4)毫无疑问,在社会节奏加快,不确定性增加的今天,化解思想政治工作对象内在的心理矛盾和冲突,完善其人格,也应该是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务。人的行为问题说到底是人的心理问题,如果我们不首先解决对象的心理问题,那么,无论技巧多么娴熟的思想政治工作也必将落空。

四、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工作得以推进的四点设想

首先,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工作理念,要求我们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思想,并立足我国特定的国情,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推进思想政治工作。以人为本的理念是马克思主义在对西方人本主义思想进行尖锐批判与合理继承的基础上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以实践唯物论为理论基石,超越了西方人本主义的唯心主义哲学根基;以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克服了西方人本主义思想中抽象的个体本位论;用唯物史观驱逐了西方人本主义思想的唯心史观,其本身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是社会历史观与价值观的统一,是真正科学的生活世界哲学。思想政治工作者只有真正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并把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价值观、社会历史观内化为自己的真实体验,他才能在工作中克服简单的说教,并结合每一个对象的具体问题,有的放矢,与被教育者一道在生活世界孕育的“实践智慧”中经历合理思想的诞生。

其次,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工作理念要求我们确立最基本的人道关怀。马克思主义的人本主义认为,人与人在类的本质关系上是统一的,因而,人与人是平等的。所以,思想政治工作者与工作对象之间只不过“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而已,并没有谁高人一等。那种把工作对象当作被塑造、被管束甚至被训斥的思想政治工作[4],显然是错误的。无论思想政治工作有什么样看似崇高的目标,都应该以人与人之间在人格、地位等方面的平等为前提,反之,不仅达不到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而且很可能造成对象的逆反心理,甚至产生敌对情绪。况且,思想政治工作的最终目标指向总是人,所以,对对象的关心、感情上的靠拢、相互之间的尊重与信任,应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题中之意”。

第三,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工作理念要求我们抛弃传统的理性主义知识化的传授方法,代之以境域性教育。从思想政治工作教育方式上来说,也许更应该相信“人常常不是被说服的,而是被感动的”。因此,思想政治工作应该抛弃传统理性主义知识化的传授方式,注重创设融洽的情感氛围,从而化解问题于无形之中。人产生各种各样的思想问题是正常的,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思想政治工作者与对象之间能否在情感上趋于接近或相通。具体来说,如果我们放弃理性主义知识化的态度,放弃指出对象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的简单做法,而是营造某种特定情境,让对象在境域性的情境中,体验人与问题本身双向开放的可能性,那么,对象必将在诗意的情境中超越自我当下的狭隘性。所以,与其说是我们在情境中引导对象、教育对象,还不如说是对象在情感体验中进行自我教育。

第四,坚持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本理念,要求我们既要坚持崇高的理想与目标,又要注重现实,注重对象的个体利益、个体目标、个体发展和个体价值的实现。尽管从理论上说,个人和社会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但在现实中却经常存在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矛盾张力。在某种抽象的集体主义价值观的指导下,所谓的思想政治工作,更是无视个体合理的利益主张。因此,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工作理念,要求我们首先检讨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本身,进而检讨造成对个体利益不合理抑制的社会组织关系。在此基础上,思想政治工作才能真正实现双向良性互动:一方面,对对象合理的利益主张给予认同,帮助其拓展谋求个体利益实现的渠道;另一方面,将对象的利益置于与社会利益双向互动的背景下,引导对象对自身利益的合理性进行深刻反思,从而化解利益矛盾与冲突,减少不必要的社会震荡。

总之,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世纪之交众多政治家、思想家和专家学者回顾总结我国改革发展的现实状况和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而提出来的,现已成为指导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思想。把这个思想贯彻到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就形成了思想政治工作人本理念。这一理念克服了单纯工具理性的缺陷,必将有助于纠正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功利主义倾向,有助于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精神支柱,有助于提升个体公民的思想境界,使思政工作最终更好地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赵发荣.超越工具理性——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02(3):8-10.

[2]张一兵.无调式的辩证想象[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33.

思想政治工作的含义范文第3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工具理性;人本理念

Abstract:It has been established as the guidelines in building a well off society in an all round way to have a comprehensive,coordinated,sustainable,humanist and scientific view on development. When these guidelines are applied 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they formulate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the humanism which implies the idea of all round development of mankind as well as that of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culture,overcoming the deficiency of instrumental rationality,enabl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to better serve man’s all round developmen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culture.

Key word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instrumental rationality;humanism

一、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着单向度工具理性的误区

中国社会正处于全面赶超西方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进程中,因为是赶超就必须动员全体国民凝心聚力谋发展、一心一意搞建设;中国社会又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新旧社会形态相互影响,各种思想文化观念相互激荡,利益矛盾与冲突错综复杂。问题是,过分的政治动员,极易产生社会的浮躁心理;利益矛盾与冲突得不到有效协调,则易导致社会的不和谐。由此,思想政治工作如何因应新情况、新问题,主动适应建设和谐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重大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经历了从单纯的政治动员向服从并服务于经济建设中心的转变;从空洞抽象的说教向解释说明现实生活中的热点与难点问题的转变;从简单的“灌输”、居高临下的“你打我通”向双向交流、尊重人、关心人、帮助人解决实际问题的转变。这3个转变无疑是巨大的进步,使得思想政治工作本身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与革新。与此同时,由于社会经济形态——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社会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以及普遍存在的社会浮躁心理等因素的影响,许多人(包括思政工作的领导者)往往只把思政工作作为完成某种经济(业务)工作的手段或工具,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了它的价值导向功能,在一定程度上迷失了它的终极指向,由此,思政工作日渐趋于功利主义[1]。例如:对政治理论的学习,不少党政干部和政工人员视作“改造客观世界的工具”,疏于用先进理论审视自身的思想与行为,乃至给人以“双重人格”的印象,大大削弱了理论武装的感召力。又如:关心、帮助人时,重物质帮助,轻思想引导,见物不见人。再如:校园文化活动越来越趋于感官享受,有意无意地消解理想、回避崇高,丧失了高校校园文化应有的高雅特色;在学生干部培养中,更是用交换代替教育;等等。如何克服思政工作中认知与实践层面的上述积弊,走出传统思政工作中“工具理性”的误区,笔者认为,在强调思想政治工作服从并服务于经济建设的同时,应当确立以人为本的立场,高扬价值理性的旗帜,超越工具理性的“单向度”。

二、思想政治工作应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革命的实质是共产党领导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统治,争得民族独立和民众解放的运动。因此,当时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也必然是围绕着革命的中心任务而展开,其根本目的就是要造就在激烈的革命斗争中不怕艰难困苦、勇于为革命事业献身的无产阶级战士。显然,可以理解,为了最终实现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这一历史使命,革命及其服务于革命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具有强烈的工具化色彩。建国以后,因为我们事实上没能自觉实现从革命逻辑到建设逻辑的转向,继续强调斗争哲学的指导,乃至酿成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悲剧。这一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充斥着虚幻的理想、空洞的口号,仍然具有强烈的工具化色彩,以至成为一种违背人性的极“左”思潮,使人望而生畏,望而生厌,甚至政治工作干部也被普通民众视为“异类”。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中心的指导思想,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战略,时代的主题则由革命转为建设。与之相应,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思想也实现了从“斗争哲学”向“为经济建设服务、为社会发展服务”理念的嬗变。由于社会上普遍存在“急于求成”的赶超心理和焦虑心态以及希图在短期内实现生活水平大幅提升的物质诉求,致使人们更多地关注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更多地关注人类自身的利益而忽略人与自然的关系,以至将除自身以外的一切都当作了手段。在这种情况下,视思想政治工作为一种手段、一种工具,忽视其价值导向功能也就不足为怪了。

进入21世纪,我们拉开了“全面小康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帷幕。为达此目标,中国共产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站在历史和全局的高度,提出了新的战略构想——科学发展观。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科学发展观是指,不单纯追求GDP的增长,而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实现社会和谐和全面进步。”可见,“以人为本”是这种发展观的核心理念。事实上,只有以人为本的社会才是全面小康的社会,才是真正的和谐社会。以人为本即以人为根本,是指人在社会中占据主体地位,社会各项事务的发展与进步均须“以人的发展”为目标、为价值取向和评价尺度。如是认为,根源在于人民群众是人类历史的创造者。当然,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也有其功利性的目的,即为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争取更为有利的条件,以期实现自身的价值。由此,不难发现,人是目的与手段、价值与工具的统一体。人是统一体的身份定位,决定了人的行为逻辑既有价值理性的成分,也有工具理性的成分。诚然,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统一于人的行为当中,但两者却有优先序位之分:价值理性是体,工具理性是用,前者是主导后者的引擎,后者是实现前者的动力。过分张扬工具理性,深度抑制价值理性,则易遮蔽并摧残人性,从而导致人性的残缺与异化,因为 “工具理性支配社会的前提一定是工作中主体的消亡”[2]。西方法兰克福学派对于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物化”与“异化”现象的深刻揭示,则印证了这一点。

因此,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的今天,“以人为本”的理念应成为我们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思想。

三、思想政治工作中以人为本理念的双重意蕴

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尽管我们主张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工作理念,诚如前面指出的,人是最终的目的,但是人作为目的也需要自身作为手段来完成。因此,新时期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工作理念自然也就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3]:第一层含义是以人的价值为根本,注重人的价值的实现,表现出来的就是“为人民服务”;第二层含义是以人为根本的依靠力量,注重人的工具性,表现出来就是“依靠人民群众”。就第一层含义而言,由于其本着“人民是价值主体”的理念,因而,“达人”与“为人”便成为了其本质诉求,反映在建构和谐社会的今天,则要求全体人民共享改革与发展的成果;就第二层含义而言,由于其本着“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主导力量”的理念,因而,“用人”与“依人”便成为了其侧重方面,反映在建构和谐社会的今天,则要求全体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共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工作理念,就第二层含义来看,当前主要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1)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坚持引导的基本原则,强化对现阶段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力度,努力塑造全民族共同的理想信念,从而使民众对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充满信心,对社会主义的未来充满信心;(2)在利益多元化以及社会诸单元利益矛盾与冲突加剧的今天,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工作就应该在理顺利益关系、协调利益矛盾、维护安定团结的局面上下功夫;(3)因为发展既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也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因此,思想政治工作就应该以根本任务与第一要务为轴心,致力于公民积极性的调动、使命感与责任感的激发。

由于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在理论上是体用关系,加之,为了改变以往把工具理性当作唯一向度而造成的华而不实的思想政治工作局面,所以,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工作理念,应当着重在第一层含义上下功夫。笔者认为,就第一层含义来说,当前主要包括4个方面的内容:(1)关注每个思想政治工作对象世界观、人生观的建构。从根本上说,人的一切思想和行为总是受制于自己的世界观。如果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能够有助于人们加强对自我、对他人、对外物非对象化的、境域化的理解,那么,我们相信人们必将改变以操控、算计等功利方式看待世界的态度,真正领会人与人的共生在世、人与物的情景统一、人与自我的诗化和谐,从而实现人生纵向而非横向的超越。(2)关注每一个思想政治工作对象主体性的道德境界。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克服以往把道德当作外在于人的抽象的行为规范,应该在平等交往的和谐关系中让工作对象体验道德情感的油然发生。这就是说,思想政治工作不应该以规训人的方式从外在植入某种道德,而应该营造我们所追求的道德氛围。(3)思想政治工作要重视生命情感意识的培养。说到底,生命的存在不需要生命以外的虚幻理由。人类生命的历程从本质上说,正是人类意义的发生过程,而意义并非仅指某种功利的价值,相反,意义是建立在生命高尚情操的基础之上的,忽视“万水千山总关情”的思想政治工作,必然意味着生命本身不可承受之轻或重。(4)毫无疑问,在社会节奏加快,不确定性增加的今天,化解思想政治工作对象内在的心理矛盾和冲突,完善其人格,也应该是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务。人的行为问题说到底是人的心理问题,如果我们不首先解决对象的心理问题,那么,无论技巧多么娴熟的思想政治工作也必将落空。

四、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工作得以推进的四点设想

首先,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工作理念,要求我们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思想,并立足我国特定的国情,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推进思想政治工作。以人为本的理念是马克思主义在对西方人本主义思想进行尖锐批判与合理继承的基础上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以实践唯物论为理论基石,超越了西方人本主义的唯心主义哲学根基;以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克服了西方人本主义思想中抽象的个体本位论;用唯物史观驱逐了西方人本主义思想的唯心史观,其本身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是社会历史观与价值观的统一,是真正科学的生活世界哲学。思想政治工作者只有真正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并把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价值观、社会历史观内化为自己的真实体验,他才能在工作中克服简单的说教,并结合每一个对象的具体问题,有的放矢,与被教育者一道在生活世界孕育的“实践智慧”中经历合理思想的诞生。

其次,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工作理念要求我们确立最基本的人道关怀。马克思主义的人本主义认为,人与人在类的本质关系上是统一的,因而,人与人是平等的。所以,思想政治工作者与工作对象之间只不过“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而已,并没有谁高人一等。那种把工作对象当作被塑造、被管束甚至被训斥的思想政治工作[4],显然是错误的。无论思想政治工作有什么样看似崇高的目标,都应该以人与人之间在人格、地位等方面的平等为前提,反之,不仅达不到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而且很可能造成对象的逆反心理,甚至产生敌对情绪。况且,思想政治工作的最终目标指向总是人,所以,对对象的关心、感情上的靠拢、相互之间的尊重与信任,应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题中之意”。

第三,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工作理念要求我们抛弃传统的理性主义知识化的传授方法,代之以境域性教育。从思想政治工作教育方式上来说,也许更应该相信“人常常不是被说服的,而是被感动的”。因此,思想政治工作应该抛弃传统理性主义知识化的传授方式,注重创设融洽的情感氛围,从而化解问题于无形之中。人产生各种各样的思想问题是正常的,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思想政治工作者与对象之间能否在情感上趋于接近或相通。具体来说,如果我们放弃理性主义知识化的态度,放弃指出对象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的简单做法,而是营造某种特定情境,让对象在境域性的情境中,体验人与问题本身双向开放的可能性,那么,对象必将在诗意的情境中超越自我当下的狭隘性。所以,与其说是我们在情境中引导对象、教育对象,还不如说是对象在情感体验中进行自我教育。

第四,坚持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本理念,要求我们既要坚持崇高的理想与目标,又要注重现实,注重对象的个体利益、个体目标、个体发展和个体价值的实现。尽管从理论上说,个人和社会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但在现实中却经常存在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矛盾张力。在某种抽象的集体主义价值观的指导下,所谓的思想政治工作,更是无视个体合理的利益主张。因此,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工作理念,要求我们首先检讨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本身,进而检讨造成对个体利益不合理抑制的社会组织关系。在此基础上,思想政治工作才能真正实现双向良性互动:一方面,对对象合理的利益主张给予认同,帮助其拓展谋求个体利益实现的渠道;另一方面,将对象的利益置于与社会利益双向互动的背景下,引导对象对自身利益的合理性进行深刻反思,从而化解利益矛盾与冲突,减少不必要的社会震荡。

总之,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世纪之交众多政治家、思想家和专家学者回顾总结我国改革发展的现实状况和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而提出来的,现已成为指导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思想。把这个思想贯彻到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就形成了思想政治工作人本理念。这一理念克服了单纯工具理性的缺陷,必将有助于纠正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功利主义倾向,有助于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精神支柱,有助于提升个体公民的思想境界,使思政工作最终更好地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赵发荣.超越工具理性——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02(3):8-10.

[2]张一兵.无调式的辩证想象[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33.

思想政治工作的含义范文第4篇

思想政治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对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有重大作用。为促进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作为上层建筑重要组成部分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容忽视。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义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该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二、加强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内容,也是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思想政治教育既十分重要,又相当难做,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中国的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着相对疲软的状况,很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因此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刻不容缓。

1.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是党的奋斗目标,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崇高目标。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全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平有了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础。

2.加强凝聚力和向心力

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不仅体现在提高职工的思想道德水平、政治文化素养,在加强单位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上也有一定的作用。通过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一种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文化氛围,有利于受教育者形成一定的主流价值观念,从而自身的思想道德观念、政治看法也会受到影响,形成一种良性转变,更加认可这种大环境,有利于企业的稳定。

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1.坚持以人为本,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

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基础是尊敬人,途径是激励人,目的是凝聚人。尊重人的内涵极为丰富。它既包含对职工人格、尊严的尊重,又包含对职工需要、利益的尊重,也包含对职工主体地位、创造精神的尊重,尊重职工的人格和尊严是对思想政治工作贯彻以人为本最基本的要求。

2.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政治素养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政治理论学习作先导。政治理论学习是提高职工的理论水平重要途径。一是健全职工理论学习制度,促进职工政治理论学习;二是制定理论学习计划,并结合当前的形势和任务,突出学习重点,增强学习的计划性,职工学习每月安排两次,每次学习安排一人重点发言,使大家对专题学习认识和理解更加深刻;三是集中学习与自学结合起来,政治理论与其他学习结合起来;四是与时俱进、紧跟形势,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坚定职工的理想信念。根据工作实际,积极开展公民道德教育、公务员公共行为规范教育,提高职工理论水平。

3.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班子建设为重点

班子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点。领导自身形象直接影响干部职工的信任度,职工对领导的信任度又取决于领导的自身形象。思想政治教育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工作要高标准、严要求、以礼待人,作风正派坦诚相待给人以安全感,豁达大度给人以宽厚感,使干部职工体会组织温暖;二是领导关心他人要热心,关心体贴帮助干部职工是领导的责任,党支部时刻把职工的冷暖挂心上,使职工深深体会到组织的温暖;三是领导换位思考,交心帮人要诚心,讲出话来,职工听了亲切,容易接受,干部职工也敢讲真话,领导帮助有针对性,解决问题会取得好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达到预期的目的。

4.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超前引导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质就是从“声势”向实效型转交,如果还停留在依靠行政命令、报告、大会的老套路上,很难收到预期效果,超前引导,就是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渗透到实际工作的各个环节,发挥其导向引路激励和保证作用。

思想政治工作的含义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与任务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1-0177-02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与任务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最根本的问题,体现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和方向,规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与方法。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与任务,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与前提。

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含义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党的一切工作的生命线,要做好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必须首先明确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与任务是什么,而明确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与任务又必须先明确何为思想政治教育,所以,明确思想政治教育是什么的问题是我们解决一切问题的根基。

(一)思想政治教育中思想、政治与教育的含义

思想是一个具有多种含义的概念。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中,思想是指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也即是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过程,是认识的一个飞跃过程。有时,我们也习惯把“理想”称作为一种理论体系,如思想。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思想的意义就更具外延性,它包括人们的思想认识、思想意识以及行为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绪、情感、意志等诸多精神因素的总和。换句话而言,凡是人的大脑对外界的任何反映,都能称之为思想。

“政治”与“思想”一样,也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概念。一般而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源于经济基础,并为经济所服务,是实现经济目的的手段。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政治的含义主要指的是人们观察问题、处理问题的政治立场以及人们在言论与行动中所坚守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与政治方向是一致的,鲜明正确的政治立场就是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谋福利。所以,必须通过有感召力、有说服力、有吸引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人们站稳正确的政治立场,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自觉的努力为人民工作。

现代意义上的教育却有着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和社会实践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则主要指的是教育的广义方面,即对人们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进行有目的的影响,以期实现党的奋斗目标与任务的顺利完成。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理解

一般而言,政治思想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这两个概念是没有实质性的区别的,在我们党的许多重要文件和、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著作中,都使用过这两个概念。但无论是用哪一个概念,其基本精神都是讲党的思想教育工作和理论工作都要为党的政治任务所服务。政治思想教育着重强调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政治内容,而思想政治教育则着重强调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中就是以保证党的政治任务的完成与奋斗目标的实现为宗旨,以解决人的思想问题和普遍提高人的思想政治素质为任务,以宣传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为内容,以充分发挥人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性和培养社会主义新人为目的,面对广大干部群众而进行的思想教育与思想转化工作。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这一含义中,我们就不难发觉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与任务。所以说,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是认清其目的与任务的根基。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与任务

(一)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与任务的内涵和分类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思想教育活动,在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为上所要达到的预期效果,它是开展各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依据和动力。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通常可以分为直接目的、根本目的与最终目的三个层次。而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则主要指思想政治教育这项活动所要解决的问题与承担的责任。与目的一样它也具有层次性,我们通常将其分为具体任务,基本任务和根本任务这样的三个层次。

就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与任务而言,二者有着许多相通之处。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目的亦即所要达到的预期效果就是对人的主观世界的改造,也就是解决人的思想问题,提高人的思想政治素质。在这个意义上他与自身的基本任务是同等内涵的概念。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则是要通过改造人的主观世界来解放人的思想,培养造就一代社会主义新人。在很大程度上讲,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之所在。如果说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目的(基本任务)和根本目的(根本任务),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所要达到的效果的话,那么,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则外化成为它的宗旨即为党的政治任务的完成和奋斗目标的实现所服务。在当前形势下,也即是为力求国家稳定团结、深入进行改革开放,创造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服务。

(二)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与任务的价值分析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党的“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而目的与任务的确立则又处在一个先导的地位。恩格斯曾说:“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借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的。”所以说,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为其活动的顺利开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同时还能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因为人一旦活动有了目的性,就难免不具有方向性与持久的动力性。其次一点,目的也为衡量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成效提供了依据。目的即是活动所也达到的预期效果,当一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完成后,结果的呈现与预期效果的一比对就能衡量出该项活动的成效来。

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确立一方面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指明了方向,另一方面也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达成的实践。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开展与完成也是大力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政治素质水平,造就新一代社会主义新人的一个强有力举措。只有任务的顺利完成,才能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坚定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并能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奉献的忠诚劳动者,进而为目的的实现提供强有力的力量保证。

三、新时期、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与任务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根本任务)为确定一定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目的(具体任务)指明了方向。所以现阶段,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仍然要以造就一大批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服务的社会主义新人为根本,同时结合当前党所面临的形势与所要完成的任务与奋斗目标的实现而制定出具体的任务。

(一)加强形势政策教育

“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开展形势政策教育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分析形势任务,制定实施政策,是一个政治组织的主要任务。进行形势政策教育,可以帮助党员干部群众认清形势、明确任务、掌握政策。进而能够循着党的具体路线方针而努力奋斗。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在这样一个时期集中开展形势政策宣传教育,对于统一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的思想,紧紧抓住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而团结奋斗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弘扬主旋律教育

党的十四大报告指出,要在全国各族人民特别是青少年中,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世界观。十四大以后,同志明确指出:“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要使之成为我们的主旋律。新中国成立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建设和发展的实践证明,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是中国人民克敌制胜、实现民族复兴的法宝,是维系中华民族生存与中国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动力和源泉。唱响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主旋律,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必然,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三)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就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必须强化教育引导,增进社会共识,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坚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它决定着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制度体制和目标任务,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地位。是我们党的精神实质,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国家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是解决国内外各种矛盾、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的强大思想武器。因此,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指针,也是完成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内在要求。

参考文献:

[1]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思想政治工作的含义范文第6篇

李正阳

王时丹

[摘 要] “至善”是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核心范畴,同时也是其政治学的核心范畴,是政治学所追求的最终极的价值目标。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困境,我们可合理借鉴亚里士多德思想,使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更加有序健康,广大人民群众更好地实现精神与物质的全面发展。

[

关键词 ]至善;困境;新思路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4)35-0097-01

基金项目: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研究生科研重点项目“亚里士多德政治伦理思想现代意义研究” (编号:CUEB20151314)的阶段性成果。

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困境

我国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很悠久的历史,从我党成立之日就极重视对广大党员人民群众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复方法系统。但由于时代的发展、市场经济的推进、国外社会思潮的侵蚀,我国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很大的困境。笔者认为其主要困境有三:

1.核心价值目标不凝练,难以形成合力。从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知道,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功能是教育主体通过一系列价值体系对社会成员思想施加影响并加以引导,使他们形成符合特定社会要求的价值行为体系。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体系包含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等一系列内容,必然要求有一个核心价值目标来统摄全局。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市场机制搞活了经济,也搞活了人们的思想,国外各种思潮也乘机打着各种旗号进入中国。受此影响,人民群众的思想日益多元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空前挑战。党中央及时关注了这一问题,在十八大之后提出了二十四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树立符合我国社会发展需求的社会主义文明新风尚。然而,就整个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体系来看,涉及领域颇广,内容也较多,对于引导广大文化层次较低的人民群众还是存在一些难度。

2.形式重于实质,手段高于目标。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情况来看,其指导思想包含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思想理论;教学内容包含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党史党建理论、形势政策,等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包含课堂灌输、理论讲座、校外实践等。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看似无所不包近乎完美,但由于核心价值目标不凝练,内容再多也显得空泛,方法再好也难以明确方向。

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努力避免理论脱离实际的教条主义倾向,改变与经济工作、业务工作相脱离的“两张皮”现象,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点,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重点。

3.不能系统区分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不能进行分层教育。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后,中国社会阶层日益分化,每一个阶层都有自身的特点,对思想政治教育有着特殊的要求。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要有一个适合每一个社会阶层的核心价值目标,同时要照顾到不同社会阶层的特殊需求,这无疑加大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难度。

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我们把工作重点放在了军队、政府机关、高校等机关,积累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宝贵经验,为社会的稳定发展提供了精神支持与智力保障,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物质与精神文明建设。与此相对的是,我们对农民、工人、商人等社会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对农民、工人、商人等社会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研究与经验积累。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社会阶层不断分化重组,各社会阶层的阶层意识逐渐苏醒,并产生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符合本阶层特征的利益诉求。

二、 ”至善之钥”

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开篇第一句话讲“每种技艺和探索与每种行动和选择一样,都显得是追求某种善,所以人们有理由把善表示为万事万物所追求的目标”。亚里士多德所讲的善是一个广义概念,指的是一切事物所追求的目标,使本体呈现完美状态的功用。同时亚里士多德不仅给出了我们关于善的概念,还用三分法将世间的诸善用三分法概括为外在诸善、躯体诸善、灵魂诸善,并向我们强调灵魂之善是被经验证明的最根本的善,即至善。在《政治学》中亚里士多德给“至善”下的初步定义是: “人的至善就是灵魂的符合德行的实现活动,如果有不止一种的德行,就是合乎那种最好、最完善的德行的实现活动”。

为什么说“至善”能成为解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结”的钥匙?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言,至善是德行的实现活动。那么一个国家的繁荣富强是至善,一个社会的安定有序是至善,一个家庭的和睦团结是至善,一个人的健康发展也是至善。反过来说,无论个人、家庭,还是社会的幸福都离不开至善,那么至善理所当然地能成为我们思想政治教育追求的核心价值目标。有了“至善”这个核心价值,以至善统帅思想政治教育诸方法,对教育对象分层次教育都是符合善行的事情。

三、以“至善之钥”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结”

“至善”理论不是西方亚里士多德的独创,关于对善阐释与追求,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自古以来,中国人对“善”以及善行推崇备至,有着极深的价值认同。 “善”虽然只有一个字,却包含了丰富而深刻的哲学内涵。中国传统伦理有丰富的劝善内容,如“善,德之建也”, “善不可失,恶不可长”,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等。由此可见,我党对“至善”理想的不断追求和“善”在我国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为我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亚里士多德的“至善”理论相结合提供了良好基础。

思想政治工作的含义范文第7篇

关键词:“中庸”思想;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中庸”思想与主流价值体系具有内在一致性,“中庸”思想塑造出的“至诚”、“致中和”、“时中”、“慎独”的至高境界与价值取向,具有历久弥新的时代价值,是思想政治工作中应当品鉴的珍贵思想资源。①“中庸”思想的精髓内核就是立德、立功、立言之道,在“中庸”思想的观照下践行“中庸”之道、追问“中庸”之道的应然价值,从而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中庸”思想与思想政治教育在价值目标上的内在契合

思想政治教育立足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认知模式、价值导向、目标选择上的耦合重叠,进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效的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培养人的高尚思想道德品质、塑造完善的人性,达致育人、育德、育心的价值期许,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庸”思想在目标定位上具有内在一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赋予受教育者社会道德意识与社会责任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完整建构是思想政治工作目标与任务的具体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基础价值是诚信、善良、责任等维系社会秩序、实现自我发展的道德准绳,以及与其密切关联的政治理想性价值。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包含着道德形而上的内蕴与道德践履的内在要求。“中庸”思想在政治哲学中包含两重性,既含有超越时代的真理性认识,也有相当成分的局限性认识。“中庸”思想曾遭遇了全盘否定的的对待,被曲解为乡愿先生的折中主义、顽固派的保守主义,因此对“中庸”思想的借鉴要去伪存真、去粗取精。②在道德、哲学、政治等层面阐发“中庸”思想的合理之处以及现代价值,从而为目标选择、价值取向与哲学思维方法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与重要借鉴。“中庸”思想既是道德践履的原则规范,也赋予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如《中庸》所言:“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中庸”思想阐发了立诚的思想政治教育旨归以及思想政治工作者引发人性至诚之道的应然素养与价值追问,思想政治工作即是明诚,在求诚致诚上狠下功夫,塑造完整独立的人格,光耀不息,普照四方。“中庸”思想作为珍贵的思想资源具有永恒的价值,是思想政治教育可以积极挖掘的文化宝库。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廓清思想迷雾就必须要加强思想道德的宣传教育,以“中庸至诚”作为目标选择建构共同的价值观,使社会群体普遍的把“中庸至诚”奉为待人处世的圭臬,从而使思想政治工作在“点点入地”中凸现实效。

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庸”思想在价值追寻上具有内在一致性。社会主义道德具有现实批判性力,是反思、批判社会转型期诚信缺失、道德沦陷现象的价值判断,是拯救道德危机的良药,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中心要义与关键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着力点与重点是诚实守信,充分发挥诚信在经济发展与政治稳定上的基石作用,为构建共同的价值观、构建和谐社会搭建诚信的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应在诚信建设中充分发挥导向功能与凝聚功能,把诚信价值原则深入人心、融入血液,夯实构建社会主义道德的文化与人文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应在诚信建设中发挥转化功能和挖掘功能,把诚信价值原则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转化为受教育群体的意识与行为,彰显构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实践与现实价值。与“过”与“不及”相较,“中”就是均衡的意思,即相反相成、和谐共生,是万物处于协调与均衡状态的理论表征;“庸”在儒家的诠释范式中与天理融合在一起而被赋予了平常之理的涵义。因而儒学意义上的“中庸”即是“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而平常之理,乃天命所当然,精微之极致也。”“中庸”本身的涵义具有两重性,含括本体论意义上的“中道”与方法论意义上的“时中”。“中庸”之道就是至诚至德,诚是“中庸”思想的核心范畴,诚的道德形而上意义的申说奠定了儒家道德本体论的基础,正如《中庸》所言:“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中庸”的思想结构阐发了道德的普遍性意义以及道德践履的非凡重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结构是庞杂的,是包含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心理教育的大德育。在当前的社会转型期,道德问题日渐显化,道德教育日益紧迫,道德教育理所当然的成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以诚信为契合点,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庸”思想在价值目标上具有内在一致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创新需要根植于现实生活中人们对诚信、责任、担当、善良的普遍价值诉求,需要充分挖掘“中庸至诚”的思想宝库,为培养诚实守信的社会集体意识夯实传统文化基础。③

二、“中庸”思想与思想政治教育在路径原则上的内在契合

思想政治教育原则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铸成的,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与基本准则,涉及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方方面面,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所有阶段。坚持和运用正确的原则才能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效果、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中庸”思想蕴藏的“致中和”、“时中”、“慎独”的路径原则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路径原则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致中和”的思想原则就是求同存异、和而不同、趋向和谐的路径取向,如《中庸》所言:“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致中和”的思想观念在思想政治教育原则中的具体体现就是适度原则、和谐原则。适度原则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要处理好刚与柔、宽与严的管理模式,达到刚柔相济、宽严有度的最佳平衡点,实现功效逻辑与情感逻辑的有机统一,进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谐原则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要把对和谐的追求作为终极价值追求,考量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关系的现实状况,尊重个性的发展,达到规避风险、均衡利益的工作境界,建立融洽、健康的人际关系,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扫清人为障碍。“致中和”原则可以理解为自主性与社会化相统一原则的凝练表述,是在全面剖析纷繁复杂社会矛盾体的前提下对以人为本价值导向的坚持,体现了对人的多样化需求的尊重,顺应了多元化发展趋势,推动了和谐社会的建构。

“时中”的思想原则就是把握时机、顺应时势、与时俱进的辩证原则,如《中庸》所言:“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时中”原则在思想政治教育原则中的具体体现就是随时而中、圆融变通。圆融变通的前提是唯道是从即遵循相应的原则、把握相应的形势,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客观环境,因人、因事、因地、因时的适应新的变化了的客观环境,灵活变通的运用不同的工作方法、调整习惯性的固化工作模式,成效显著的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时中”原则可以理解为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统一原则的凝练表述,是在新形势下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水平、夯实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艺术基础的必然要求,深谙“时中”、圆融、变通的的哲学意蕴与实践价值,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与艺术性,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先进性,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时代感,更加注重了思想政治教育效能的人本回归。

“慎独”的原则就是自我反省、自我监督、自我约束、自我完善的修身原则,如《中庸》所言:“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慎独的原则在思想政治教育原则中的具体体现就是自警、自律原则。自警自律原则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以追贤希圣的理想人格为内在要求,严谨自重,自查自纠,不断的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与思想品质,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中身体力行、率先垂范、言行一致,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进程中遇到的复杂棘手问题要勇挑责任、敢于担当,在与思想政治教育间接关联的日常生活中的细小之事或生活作风处彰显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人格魅力,发挥人格感召的巨大教育力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与说服力。“慎独”原则可以理解为主体性与主体间性互动原则的凝练表述,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主体之间、主体与客体之间立足于自我反省基础上的主体性审视,从而更有效的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格塑造功能,实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自我塑造、自我完善的理想目标,对于探讨网络社会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如何有效的引导网络舆论、如何由道德的他律变成道德的自律提供了有益的启发,呈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价值。④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主流思想经受了多元文化浪潮的普遍性洗礼,价值观念多元化趋势与意识形态多样化倾向的日渐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受到了严重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在达成和谐有序的价值期待中具有导向性意义,思想政治工作逻辑与现实变化的契合理路要与时俱进、适时创新。当下思想政治工作的逻辑就是效法唯变所适的“中庸”之道,对社会转型保持理论自觉与批判反思,在复杂多变的社会转型期正本清源、拨乱反正,筑牢主流价值体系。“中庸”思想是传统儒家思想教育体系的重要架构,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交融、实践性与超越性的统一。“中庸”思想内涵丰富精深,含括了“中和”理念、“时中”原则、“慎独”精神、“忠恕”思想、“至诚”境界等诸多意义上的境界诉求与践行理念,这些超越时代的真理性认知对于当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借鉴。

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探讨是每一个思想政治教育者面临的庞大理论课题与亟待解决的实践问题。探究这一重要课题的现实路径选择具有多样性,但有一点可以确定:汲取儒家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品鉴“中庸”思想蕴涵的要义精髓对于实现“中国梦”的价值目标、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具有极为有益的启发和借鉴意义。⑤

引文注释

①时琳.《中庸》思想关照下的高校教学管理创新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14):22.

②刘宏伟,王圣宠.重新审视“中庸”―兼论思想政治工作对中庸的借鉴[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1(3):59.

③秦琳.诚信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作用[J]. 前沿,2013(8):112.

④倪娜,张澎军.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特质[J].思想教育研究,2011(7):19.

思想政治工作的含义范文第8篇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的关键,是行政立法与执法的重要思想指导基础,对推进依法行政工作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因此,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指导下,改进依法行政工作既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的基本要求,也是依法行政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主要阐述了依法行政的含义与内容,依法行政工作的重要意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涵与特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依法行政工作之间的联系,以及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指导下,改善依法行政工作的建议。

关键词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指导;依法行政工作

依法行政工作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尤其是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指导下。为促进依法行政工作改进,就必须对依法行政的含义与内容、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涵以及两者之间的联系进行充分的认识与了解,并意识到其中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够提出切实可行的、科学有效的建议,才能够提高依法行政工作的质量。

一、依法行政的含义与内容

(一)依法行政的含义依法行政的具体含义是指各级行政机关及各级行政人员在行驶职责权利时,在管理各种公共事务时,必须要依据有关法律规定和要求在法律授权的情况下以正确合理的方式来依法行使权力。其主要宗旨是各级行政机关必须要依照法律程序和法律规定的权力范围来履行岗位职责,开展行政工作,且在正常情况下,在工作过程中既不能放弃法定职责,放弃岗位,也不能越权管理。

(二)依法行政的内容根据依法行政的具体含义,其主要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第一,行政机关利用权力管理公共事务时,必须要以宪法法律为准绳,在保证自身严格依法办事、依法履行自身职责的同时,保证个体公民、企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也依法行驶应有的权力和义务,并对不正当行驶权力行为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第二,行政机关在进行管理工作时,必须要在法律允许范围内依法进行,依法行驶职权,并按照有关法律规定的程序和要求执行对公共事务的合理管理。在依法行政实践工作中,对行驶权力行为进行规范,对行政管理进行统一,对依法行政理念和效果进行强化,从而有效提高依法行政工作的效率,实现执法为民的发展目标。

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涵与特点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对社会主义法治观念、价值等一系列内在要求的体现与综合。在社会主义法治基础上形成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包括的主要内容有依法治国、勤政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全局和服从党领导,这几项内容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它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根本宗旨,对依法行政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这种指导意义主要表现在,一方面社会主义法治理念适用于司法、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法治理念适用于个体公民、社会团体法律意识的形成以及国家权力的运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主要具有先进性、科学性特点。先进性体现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能够真正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实际需要,充分体现并促进了依法治国、依法行政、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做主内容的有机统一。从精神观念层面来看,科学性体现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对社会主义法律制度本质的一种高度概括。它以马克思主义法学作为理论基础和支撑,作为重要的指导思想,体现了当代社会经济发展对法治国家建设的具体要求,并遵循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一般性规律,通过科学合理的借鉴国外成功经验,保证了自身存在与应用的科学性。

三、依法行政工作的重要意义

(一)是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是我国当前建设任务中的重中之重。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指导下,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工作,加强落实依法治国方针政策,加快法治行政机关建设,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进程。建立法治社会、法治国家与法治行政机关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其中负责实施大部分法律法规的行政机关,必须要履行好自身职责,发挥正向带头作用,严于律己、严格执法、用法和守法,以及维护法律和普及法律知识,并加强相互之间的监督与管理,防止依法行政工作中职权滥用或形同虚设现象的发生,防止某些行政人员利用职权侵害普通民众的利益,帮助社会群众学会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并依法享有与正常行驶基本权力。

(二)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的有效途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始终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推动社会先进生产力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各项工作开展与进行的重要指导思想。这反映出只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得到全面的贯彻与落实,才能够实现加快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有效推动社会经济与先进生产力发展等各项重要工作目标。在国家领导主持集体学习中就明确强调,依法行政工作的推进是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理念、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有效途径和必然要求。

四、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依法行政工作之间的联系

(一)依法行政工作是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一种直接体现现阶段,国家与各级行政机关所开展的每一项依法行政工作无一不渗透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作为当代一种科学的、先进的、民主的指导思想,通过依法行政工作开展的不断深入,其对党积极努力探索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进行了充分的体现。同时,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发展、科学发展观的贯彻与落实以及确保法治建设方向的正确等也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由此可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要想切实发挥指导性作用和各项职能,就必须要依赖于各级行政机关进行的依法行政工作。它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得到切实贯彻与应用的重要保障和基础要求。总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只有借助依法行政工作才能够直接充分的体现出来。

(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依法行政工作的思想指导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指导下,国家对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建设以及依法行政工作给予了高度的关注与重视,特别是近几年。国家有关部门通过开会、出台政策等一系列工作不断加强法律在社会中的执行效果,并加大对行政机关工作的监督力度,要求政府工作信息透明化,从而让社会群体对行政机关的依法工作执行情况以及行政人员的行为起到一个良好的监督作用。党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将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人民当家做主与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是推进依法行政工作正常进行的重要任务。党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全面贯彻与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针政策,加快法治国家建设、加快依法行政步伐。党十报告中也明确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进程。

五、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指导下改善依法行政工作的建议

(一)加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提高公民法治意识2004年我国国务院颁布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明确指出,要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为贯彻好这一指导方针,引导行政人员与公民树立法治观念,就需要加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通过在社会、政府、学校、企业等组织中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普及法律知识,增强社会整体公民及行政人员的法治观念,让公民意识到法律是保护自身合法利益的一个重要武器,从而提高公民的法治意识。同时,行政领导干部要积极发挥示范作用,对法律进行不断学习,落实与完善法律培训体系,开展法治讲座,不断提高依法决策能力。当众多公民的法治思想观念得到了提高,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才可能在全民中得到大范围的推广与宣传,才能够加快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进程。传统封建主义人治文化根深蒂固在人们的思想当中,导致民众普遍缺乏民主法治理念,另外我国在推进法治建设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矛盾与问题。针对这一现象,我国开始在全国范围内集中开展大规模的普法教育。其中山西省进行的“六五”普法教育就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这给今天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开展、进行与普及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支持,并让教育者们意识到法治理念的推广需要明确目标与对象、掌握推广工作重点内容,以层层递进的方式来进行。

(二)加强行政立法建设与管理,完善法律体系完善的法律制度体系是社会主义法治实现的重要前提与基础,是切实做好依法行政工作的必要条件。为加强行政立法的建设与管理,完善法律体系,可以将某些法律试运行,通过总结经验进而对该法律进行修正与补充,实现逐步规范与完善,提高法律的适用性和实用性,以确保制定的法律能够适应当前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也可以通过加强行政立法调研工作,严格执行法定程序,及时制定与实际相符的法律法规等措施来完成。立法建设需要遵循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立足于现实的思想原则,摒弃束缚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滞后观念,处理好政府机关与市场及人民之间的关系,解决好群众的困难,适应社会改革发展新形势,积极创新法律制度与立法管理方法。

(三)加强执法队伍建设,规范执法行为加强执法队伍建设,规范执法行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加强各级领导干部队伍建设。由于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经济发展与改革的重要转型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的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等都将面临着新的挑战与困难,而社会主义法治在深化改革、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行政机关各级领导在行政工作中能否处理好出现的各种问题与矛盾,能否严格依法办事、依法决策非常关键。领导干部应摒弃传统封建思想,学会以法治方式开展行政工作,深化行政工作,学会用法治理念处理行政事务,提高自身对法治理念的认识与觉悟,重视依法行政的重要性,推动国家各项行政工作的法治化。其次,加强执法工作者队伍建设。执法工作者在实际运用中应严格遵守法律,提高法律执行效率和依法行政能力,强化依法行政意识,树立法律权威和权责统一观念,切实发挥法律的约束与指导作用,保证法律在行政工作中的有效应用。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以及法律知识的日益普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在当今社会人民群众中的意识会变得越来越高,而国家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指导下的依法行政工作也将会给予更高层次的关注与重视。总之,依法行政工作的进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普及、法治国家的建设,需要国家、政府、人民三者的共同努力与相互协调,需要不断加强各机构执行力度与各项方针策略的贯彻与落实。

参考文献:

[1]包成功.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先导推动司法行政工作的创新与发展.中国司法.2007(2).

思想政治工作的含义范文第9篇

关键词 :“中庸”思想;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中庸”思想与主流价值体系具有内在一致性,“中庸”思想塑造出的“至诚”、“致中和”、“时中”、“慎独”的至高境界与价值取向,具有历久弥新的时代价值,是思想政治工作中应当品鉴的珍贵思想资源。①“中庸”思想的精髓内核就是立德、立功、立言之道,在“中庸”思想的观照下践行“中庸”之道、追问“中庸”之道的应然价值,从而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中庸”思想与思想政治教育在价值目标上的内在契合

思想政治教育立足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认知模式、价值导向、目标选择上的耦合重叠,进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效的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培养人的高尚思想道德品质、塑造完善的人性,达致育人、育德、育心的价值期许,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庸”思想在目标定位上具有内在一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赋予受教育者社会道德意识与社会责任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完整建构是思想政治工作目标与任务的具体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基础价值是诚信、善良、责任等维系社会秩序、实现自我发展的道德准绳,以及与其密切关联的政治理想性价值。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包含着道德形而上的内蕴与道德践履的内在要求。“中庸”思想在政治哲学中包含两重性,既含有超越时代的真理性认识,也有相当成分的局限性认识。“中庸”思想曾遭遇了全盘否定的历史虚无主义的对待,被曲解为乡愿先生的折中主义、顽固派的保守主义,因此对“中庸”思想的借鉴要去伪存真、去粗取精。②在道德、哲学、政治等层面阐发“中庸”思想的合理之处以及现代价值,从而为目标选择、价值取向与哲学思维方法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与重要借鉴。“中庸”思想既是道德践履的原则规范,也赋予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如《中庸》所言:“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中庸”思想阐发了立诚的思想政治教育旨归以及思想政治工作者引发人性至诚之道的应然素养与价值追问,思想政治工作即是明诚,在求诚致诚上狠下功夫,塑造完整独立的人格,光耀不息,普照四方。“中庸”思想作为珍贵的思想资源具有永恒的价值,是思想政治教育可以积极挖掘的文化宝库。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廓清思想迷雾就必须要加强思想道德的宣传教育,以“中庸至诚”作为目标选择建构共同的价值观,使社会群体普遍的把“中庸至诚”奉为待人处世的圭臬,从而使思想政治工作在“点点入地”中凸现实效。

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庸”思想在价值追寻上具有内在一致性。社会主义道德具有现实批判性力,是反思、批判社会转型期诚信缺失、道德沦陷现象的价值判断,是拯救道德危机的良药,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中心要义与关键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着力点与重点是诚实守信,充分发挥诚信在经济发展与政治稳定上的基石作用,为构建共同的价值观、构建和谐社会搭建诚信的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应在诚信建设中充分发挥导向功能与凝聚功能,把诚信价值原则深入人心、融入血液,夯实构建社会主义道德的文化与人文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应在诚信建设中发挥转化功能和挖掘功能,把诚信价值原则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转化为受教育群体的意识与行为,彰显构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实践与现实价值。与“过”与“不及”相较,“中”就是均衡的意思,即相反相成、和谐共生,是万物处于协调与均衡状态的理论表征;“庸”在儒家的诠释范式中与天理融合在一起而被赋予了平常之理的涵义。因而儒学意义上的“中庸”即是“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而平常之理,乃天命所当然,精微之极致也。”“中庸”本身的涵义具有两重性,含括本体论意义上的“中道”与方法论意义上的“时中”。“中庸”之道就是至诚至德,诚是“中庸”思想的核心范畴,诚的道德形而上意义的申说奠定了儒家道德本体论的基础,正如《中庸》所言:“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中庸”的思想结构阐发了道德的普遍性意义以及道德践履的非凡重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结构是庞杂的,是包含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心理教育的大德育。在当前的社会转型期,道德问题日渐显化,道德教育日益紧迫,道德教育理所当然的成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以诚信为契合点,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庸”思想在价值目标上具有内在一致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创新需要根植于现实生活中人们对诚信、责任、担当、善良的普遍价值诉求,需要充分挖掘“中庸至诚”的思想宝库,为培养诚实守信的社会集体意识夯实传统文化基础。③

二、“中庸”思想与思想政治教育在路径原则上的内在契合

思想政治教育原则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铸成的,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与基本准则,涉及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方方面面,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所有阶段。坚持和运用正确的原则才能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效果、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中庸”思想蕴藏的“致中和”、“时中”、“慎独”的路径原则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路径原则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致中和”的思想原则就是求同存异、和而不同、趋向和谐的路径取向,如《中庸》所言:“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致中和”的思想观念在思想政治教育原则中的具体体现就是适度原则、和谐原则。适度原则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要处理好刚与柔、宽与严的管理模式,达到刚柔相济、宽严有度的最佳平衡点,实现功效逻辑与情感逻辑的有机统一,进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谐原则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要把对和谐的追求作为终极价值追求,考量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关系的现实状况,尊重个性的发展,达到规避风险、均衡利益的工作境界,建立融洽、健康的人际关系,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扫清人为障碍。“致中和”原则可以理解为自主性与社会化相统一原则的凝练表述,是在全面剖析纷繁复杂社会矛盾体的前提下对以人为本价值导向的坚持,体现了对人的多样化需求的尊重,顺应了多元化发展趋势,推动了和谐社会的建构。

“时中”的思想原则就是把握时机、顺应时势、与时俱进的辩证原则,如《中庸》所言:“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时中”原则在思想政治教育原则中的具体体现就是随时而中、圆融变通。圆融变通的前提是唯道是从即遵循相应的原则、把握相应的形势,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客观环境,因人、因事、因地、因时的适应新的变化了的客观环境,灵活变通的运用不同的工作方法、调整习惯性的固化工作模式,成效显著的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时中”原则可以理解为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统一原则的凝练表述,是在新形势下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水平、夯实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艺术基础的必然要求,深谙“时中”、圆融、变通的的哲学意蕴与实践价值,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与艺术性,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先进性,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时代感,更加注重了思想政治教育效能的人本回归。

“慎独”的原则就是自我反省、自我监督、自我约束、自我完善的修身原则,如《中庸》所言:“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慎独的原则在思想政治教育原则中的具体体现就是自警、自律原则。自警自律原则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以追贤希圣的理想人格为内在要求,严谨自重,自查自纠,不断的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与思想品质,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中身体力行、率先垂范、言行一致,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进程中遇到的复杂棘手问题要勇挑责任、敢于担当,在与思想政治教育间接关联的日常生活中的细小之事或生活作风处彰显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人格魅力,发挥人格感召的巨大教育力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与说服力。“慎独”原则可以理解为主体性与主体间性互动原则的凝练表述,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主体之间、主体与客体之间立足于自我反省基础上的主体性审视,从而更有效的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格塑造功能,实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自我塑造、自我完善的理想目标,对于探讨网络社会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如何有效的引导网络舆论、如何由道德的他律变成道德的自律提供了有益的启发,呈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价值。④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主流思想经受了多元文化浪潮的普遍性洗礼,价值观念多元化趋势与意识形态多样化倾向的日渐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受到了严重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在达成和谐有序的价值期待中具有导向性意义,思想政治工作逻辑与现实变化的契合理路要与时俱进、适时创新。当下思想政治工作的逻辑就是效法唯变所适的“中庸”之道,对社会转型保持理论自觉与批判反思,在复杂多变的社会转型期正本清源、拨乱反正,筑牢主流价值体系。“中庸”思想是传统儒家思想教育体系的重要架构,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交融、实践性与超越性的统一。“中庸”思想内涵丰富精深,含括了“中和”理念、“时中”原则、“慎独”精神、“忠恕”思想、“至诚”境界等诸多意义上的境界诉求与践行理念,这些超越时代的真理性认知对于当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借鉴。

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探讨是每一个思想政治教育者面临的庞大理论课题与亟待解决的实践问题。探究这一重要课题的现实路径选择具有多样性,但有一点可以确定:汲取儒家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品鉴“中庸”思想蕴涵的要义精髓对于实现“中国梦”的价值目标、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具有极为有益的启发和借鉴意义。⑤

引文注释

①时琳《. 中庸》思想关照下的高校教学管理创新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14):22.

②刘宏伟,王圣宠.重新审视“中庸”—兼论思想政治工作对中庸的借鉴[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1(3):59.

③秦琳.诚信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作用[J]. 前沿,2013(8):112.

④倪娜,张澎军.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特质[J].思想教育研究,2011(7):19.

思想政治工作的含义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科学共同体; 思想政治教育; 学科共同体; 涵义; 基本维度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0)03-0040-03

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制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化、科学化的发展诉求,对思想政治教育从业人员的职能、素质、联合生产运作等方面提出了进一步的命题和挑战。共同体理论尤其是科学共同体理论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共同体的构建提供了直接理论依据,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共同体从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成员和单位中凸显出来,以明确的成员资格和功能边界塑造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知识权威,以期摆脱“人人都能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共识”,在基本理论、基本范畴上更深层反映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丰富性。

一、科学共同体阐释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借鉴意义

共同体(Community)一词源于希腊语koinonia,其寓意在于“相同”、“团体”、“社会”等。在集约化生产结构的诉求下,共同体进一步被理解为一定的个体、群体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联合,具有明显的自我和他者的正向认同价值。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均将共同体引入形成前沿问题,以期更好的规范从业人员。20世纪40年代,英国学者M・波拉尼从科学认识论和科学社会学角度首创了“科学共同体”概念,认为正是由于科学知识的个体性以及主观性,使得科学共同体面临着一个极其开放、具体的系统,它的职责就在于维护科学的自主性以及为科学共同体的规则辩护,实现对科学统一性的自我期许。美国社会学家R.K.默顿十分强调科学共同体的作用,认为科学共同体的任务则是建立和发展科学家之间那种为获得可靠知识而必须的最佳关系,在科学的精神气质规制下,表达出科学共同体的集团价值取向。托马斯・塞缪尔・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关注的主要论题是科学知识生产的一般规律,包括历史传统、内在的理论逻辑、研究者的共同信念、共享的方法论训练等因素对科学知识生产的影响,“范式”的系统论述为科学共同体形成、发展和转变提供了认识论基础和方法论系统,更加引起科学社会学界对于科学共同体的广泛重视。

科学共同体作为共同体的一种专业、职业联合体,强调共同体的功能或精神力量的发挥,对于现代学科的发展更具有直接的实践意义。思想政治教育理应从中借鉴吸收,提高实效性。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者那里有着普遍性的泛化,即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大帽子”或是“大箩筐”,无论是不是思想政治教育应有的范畴均以思想政治教育概论之。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或是队伍也形成了这样一个“共识”,即具有此功能的即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而实践中较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大白话似的表述亦让人们质疑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据此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事业和研究的工作者、学者无法获得归属,甚至在无直接经济效应的外界认识中自我否定,不敢言明自己的专业和职业。科学共同体明确了成员的资格和功能边界,在同一规范的约束和自我认同下,促使共同体成员为着共同的目标进行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理应明确自己学科的成员资格,建立本学科应有的边界和学科知识权威。其次,科学共同体抽象出对科学的合理诠释,锻造了共同体内部问题的正统解释权,为成员决策提供一个安全边际。现代学科知识群之间相互交叉相互融合,而以生产率高低为评判标准的物质进步论使国人在学习中容易唯西方至上,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谈话方法是过时的、意识形态的,而西方的心理学谈话是先进的、个性的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应在学科共同体的塑造中强化对学科的诠释,而不应把理论联系群众等方法仅仅局限于政党的红头文件或是学者的空头讲演,在决策时总是从心理学、组织行为学等学科挖掘资源,丧失应有的正统解释权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优势。再次,科学共同体展示的历史延续性和凝聚效应使众多相同、相近研究领域的科学工作者共享一种科学传统,而在学科领域,这种共享的传统就是一门独立而成熟的学科从业人员必须遵守的学术规范。思想政治教育从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伊始,就遭到了来自各方学者对其成为独立学科合法性的质疑,质疑其政治斗争发展的背景和政策解读的学术研究基础。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发展过程中尚未处理好学科与政治之间的关系,但政治性依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属性。思想政治教育应做的不是否定这种背景和现状,而是应积极的将历史经验转换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共同体成员共享的传统,在凝聚效应下发挥现代学科应有的规范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共同体的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由于学科历史短暂、学科属性特殊等原因,与一些成熟学科相比,还存在着研究基础薄弱、从业人员学科归属感和自觉性不强等学科建设弱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共同体未形成系统完整的表述,替代性的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思想政治教育者”、“政治工作者”等。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探寻,就是从思想政治教育内在动力机制和规律出发,进一步探寻思想政治教育者联合的状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者联合的目标、内在规律、动力、结构等问题,用哲学反思的态度回答思想政治教育者为什么联合,思想政治教育者联合的方式,思想政治教育者联合的目标,从而为思想政治教育者获得更多的正向认同价值,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被质疑的实效性。

科学共同体经过不断的发展和演变可将其概括为两种含义,“一种是共同职业意义上的科学共同体;一种是共同专业意义上的科学共同体。”[1]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共同体在科学共同体意义上理解,有着强烈的知识专业性和归属排他性。从广义上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共同体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的共同体,是接受共同学科基础知识教育、从事同类学科研究、共享马克思主义信仰以及学科共同信念的人所形成的结构体系。一方面在共同职业意义上包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副研究员、研究员,从事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政工员、助理政工师、政工师、高级政工师,军队从事政工工作的指导员(连)、教导员(营)、政委(团以上)等。在形态方面表现为一种想象的共同体,没有严格的组织界限和框架约束。实际上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共同体成员是以共同的研究目标和共享的信念为精神纽带,有机生成的整体展现着非实体的联合。成员以一种团结松散的方式存在着,在其中感受不到任何的组织压力和结构压力,身份的取得和失去以职业和个人的意愿为判断基准。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共同体作为想象出来的真实,在团体友爱、共同体情感中论述学科共同体的合法性与权威性,在对成就的模仿中论证存在的价值。另一方面从专业意义上则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学者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而狭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共同体则体现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队伍的集合体,专指专业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学者和学生,包含了思想政治教育学术团体、学术刊物、学术平台、学术队伍、科研项目、学术成果、专业载体等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共同体拥有共同的概念工具和分析框架,有着同样的文本阅读方式,摆脱信念的随意性,消除个人主见从而有效承担集体责任。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共同体作为科学共同体的实然存在,不仅仅具有科学共同体一般的科学属性,强烈的政治性以及意识形态性又赋予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广泛的人民属性和阶级性,因而在利益取向上,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共同体摆脱了单一的学科价值追求,以符合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公共利益作为自我表达方式。

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共同体的基本维度

维度之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共同体的认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共同体的存在首先是对认同的肯定,将共同体内部成员与外部进行有效划分,消除认识上的含糊不清和行为上的摇摆不定,有效确定成员的实践取向。其一,伦理认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共同体的伦理认同的意义就在于对确定性的追求,在个体对外在物的自我关照之下折射出行动的动机意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共同体成员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的掌握、解题过程中所运用的学科方法论、言说方式以及独特的精神气质,以此来区分“我们”与“他们”,明确个体是共同体中的一分子,定位在共同体中的角色和地位,明晰个体应承担的义务和享有的权利,并对该共同体的价值取向表示出认可和遵从,从而完成自我建构和个体化的过程。其二,社会认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共同体而言,个体的伦理认同具有不稳定性和特殊性,无法替代整体的他者价值,因而需要进一步得到社会认同,即他者对共同体以及成员的认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共同体运用专业化的知识检验学科效能发挥的程度和公众信仰的能力,同化不一致的认同和反应,以专业的研究队伍、广泛的交流平台、丰硕的学术成果等精确性的表述成功获得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共同体的认同,强化成员的集团荣誉和归属,以扩展和合理化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支配。其三,政治认同。政治是思想政治教育中本质属性,主要是指教育内容的政治性以及人们言行中的政治立场,是有关政党、政权以及政治制度、政治意识、政治行为的实现。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延续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权力关系语境下导入的社会支配性制度的合法性认同,故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共同体具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化解读方式,从技术上通过蓝图设计等方式强化马克思主义信念以及共产主义信仰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共同体成员身份的独特塑造作用,凸显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生命线的地位。

维度之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共同体的共有理解。共有的理解不同于人们所理解的共识,共识是“有思想见解根本不同的人们达成的一致,它是艰难的谈判和妥协的产物,是经历多次争吵、许多次反对和偶尔的对抗后的结果。”[2]共有理解是对学科基本理论的前提性认同,是社会行动者内在化的意义所在。它主要解决的是一个独立学科应有的理论框架,该框架设定了该学科的基本理论立场和逻辑基础,其本质是塑造学科独立存在的合法性。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共同体成员“在一种大多数其他领域无法比拟的程度上,他们都经受过近似的教育和专业训练;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都钻研过同样的技术文献,并从中获取同样的教义”,[3]大量的经典文献和著作,展示了当前范式传统的基础,如此的不证自明和自然而然,避免了人们对常规知识和规则的关注,不使共同理解成为深思熟虑和详细审查的对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成员也就不会在对学科基本知识点和逻辑原则质疑的状态之下进行研究分析。共有理解不仅包含对当前的前提性把握,还囊括了对于传统的既定继承。思想政治教育有着优良的教育资源和丰富的历史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共同体成员在研究的过程当中传承和展现思想政治教育在历史进程中的丰富性,肯定其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指引性价值,发挥中国传统文化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当代性实践中的合力。

维度之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共同体的共有信念。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共同体作为人格化的观念和研究的虚构,成员之间需要某种普遍的、共通的情感和目标来维系,以保持整体的协调和统一。作为科学共同体的表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共同体的共有信念意味着学者、学生、研究者对集团的整体专业承诺,塑造基本的学科意识、问题意识以及实践意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共同体成员自觉地遵循学科的内在发展规律,并在学科建设的不同方面表现出自觉态度,在现有学科规制下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和繁荣不断奋斗,为保持现有研究框架和传统的刚性和稳定性不断消融反常事例。在层次上包含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共同体的目标和规范、共同体认同的情感以及共同体的集合、归属意识。而作为意识形态的解读,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共同体成员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信念,超越狭隘的群体意识归属和群体忠诚,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根本利益,从而形成情感和意识上的阶级归属。

维度之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共同体的总体方法论训练。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重要的理论元典不仅仅赋予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独特的阶级意识,更在方法论上强调了总体范畴。总体作为唯物史观的基本线索和基本方法,以系统、具体、历史的特点展现了对社会、对实践的认识,不仅规定对象还包含了认识的主体。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共同体成员共享这种历史整体的能动方法,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主体、对象等要素作为系统整体的辩证过程,有差别的结构、环节通过中介作用达到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以具体的、现实的境遇抗拒逻辑上的形而上学,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放在历史整体进程中反思,以一种历史塑造感和参与感的形式传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传统。

科学共同体不仅仅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共同体的定位提供了一个可靠的参考系,更指明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共同体发展的实然和应然状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共同体以特定含义的符号、特定的观念和价值向社会和共同体成员提示一种独立的环境,规定共同体成员的角色和职责,协调成员的活动,并通过共有的规范保证个人的自我同一性以及个人联合参与的群体合作。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共同体以基本的理论论域有力地回答了全球化以及现代性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当代性问题,但如何回归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厘清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共同体之意,仍需思想政治教育学者与实践者的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薛桂波,倪前亮.科学共同体的伦理之维[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10-13.

思想政治工作的含义范文第11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契合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矛盾与问题集中凸显的同时,价值多元、文化多元及思想多元的特征越来越明显,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和预期目标的实现,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对此,党的十报告将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一步升华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以高度概括、凝练、简洁的形式,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而且也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思想、共同信念、具体内容及行为规范。这就决定了,在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存在多重的契合点,甚至是一致性。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范畴厘定

1.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不应“弱化”而且应“强化”政治教育

每一个国家的教育都摆脱不了特定意识形态的潜入,都有明确的政治目标。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大背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为人民服务的“人”,这就是最大的“政治”。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了其必须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主导性作用,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科学、内容合理、方式恰当、途径有效的保障,而不是“党化教育”。为此,党在每一个时期都特别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保证了我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顺利进行。因此,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涵盖“政治教育”。

2.强调“公民教育”实质是以“普世价值”取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

随着改革开放战略实施和“舶来品”的日益涌现,流行于西方国家的公民教育渐盛,使其成为攻击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把“利剑”,试图以此弱化政治教育。但必须认识到,公民教育是以“个人权利为核心”,以培养一般社会公民为目标的价值教育,而不是注重集体主义、阶级属性和政党属性。这种以公民教育取代我国现有思想政治教育的观点,实质上是将西方资本主义的“普世价值”奉为全人类价值的谬误,是对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特殊系的模式与对普世价值的盲从。公民教育是国家教育体系中最基本的内容构成之一,也是我国政治迈向现代化的需要。但我国作为超越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国家,教育体系中不仅包含了公民教育,而且又超越公民教育的“公民”,表现出“独有”的政治取向。

3.思想政治教育是关照个体、社会和国家三个层面的综合性人格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培养什么样人的问题,即教育的目标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在个体层面上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在社会层面上要培养“为人民服务”的人,在国家层面上是要培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既有包含对个体培养的道德教育与心理教育,又包含社会需要的思想教育和法制教育,还包括国家政治需要的公民教育和政治教育。

所以,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一般的公民教育,也不是单一的德育教育,而是集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心理教育、道德教育及法制教育等,为一体的综合性人格教育。这一定位既符合我国的教育方针,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对接;既使得指导思想与理论体系一脉相承,又使得教育客体能够接受稳定的、连续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性

1.社会背景的契合:多元价值的侵蚀与干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培育与践行,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似,都是基于社会主义价值观受到严重侵蚀的大背景。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之后,社会主义在全球范围内陷入“低潮”,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价值受重创。时至今日,我国作为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更是面临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取向的质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是对价值信仰问题的针对性反馈,目的在于凝聚共识,以形成共同的价值观。

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命线,是统一思想、攻坚克难的前提和基础。当前人民群众的价值理念、思维方式及行为方式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思想政治工作面临诸多新情况、新问题。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将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坚实的指导思想和科学理论基础,从而解答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可见,无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还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都来源于我国转型期特殊国情的驱动,都是在当前社会问题倒逼之下的回应,目标都是为了塑造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适应的价值观。

2.指导思想的契合:马克思主义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一位的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是被已经证明了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导我国革命与建设的理论武器。在理论继承与探索创新之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其成为活的理论,使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又在发展中不断指导实践。历史证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但没有“终结”,反而表现出更为强大的生命力。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培养人的实践活动,必须为受教育者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供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即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这就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包括:①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即讲授和应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去分析和认识各种问题,去分辨和澄清是非与困惑。②对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坚守,即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与实践的指导思想,作为意识形态和社会形态划分的依据。

可见,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建设中处于指导地位,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既是内容又是指导思想。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指导思想方面具有高度的契合性。

3.直接目标的契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

恩格斯说:“每个社会集团都有它自己的荣辱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求,对接了社会主义法律规范,为全体社会成员判断行为得失、作出道德选择、确定价值取向,提供了明确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社会主义荣辱观不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也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主要内容,它将“五爱教育”“四有新人”等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都囊括进来,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公民,提供了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高度凝练,在个人层面上提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要求,这是评价公民道德行为的价值尺度,也是公民道德建设的最新表述。“爱国”要求热爱国家、自觉报效祖国,维护统一、促进民族和谐;“敬业”要求发扬忠于职守、艰苦奋斗的职业道德;“诚信”要求继承诚实做人、信守承诺的传统美德;“友善”要求坚守互相尊重、和睦相处的社会公德。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什么样的“人”,提供了明确的价值指标。

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目的,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中,“德”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为原则,以“五爱”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发力点,以培育“四有公民”为目标,蕴含了丰富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价值内涵。

由上可知,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共同的价值追求——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思想政治教育侧重于学校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贯穿人的一生,二者有着共同的使命。

4.最高价值的契合:把我国建成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既包含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信,排除了“老路”与“邪路”的干扰;又涵盖了社会主义不同阶段的奋斗目标憧憬,是人民认可和追求的共同梦想。党的十报告更是鲜明地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写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系之中。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上的要求,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发展目标上的规定,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属性,具有广泛的感召力、强大的凝聚力和持久的引导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凝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识,激发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动力。大力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能够使“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内化为自觉奋斗的目标,以坚定社会主义理想,努力实现“中国梦”。

《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内容,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树立起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理想信念构成的重要内容,理想信念教育又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从培养目标来看,思想政治教育虽以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为目的,但最终目标却是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为了现实中华民族的复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纳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将其定位为最高的价值追求,而思想政治教育又将其细化、融入到理想信念教育之中。可见,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着共同的最高价值追求。

参考文献:

[1].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0-09-09.

[2]詹万生.整体构建德育体系总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思想政治工作的含义范文第12篇

一、认识论中的思想界定

在我们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思想”这个概念虽被高频率地使用着,但基本上没有离开认识论这个大范围,它是对我们认识事物和认识事物过程中的某一现象、结果或阶段的概括指代。在认识论中,思想的含义一般有如下两种界定:

(一)思想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从唯物主义反映论的角度看,这个定义是正确的。这里的“思想”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反映的所有结果。因此,它的外延广阔,包括整个精神世界、整个认识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说,“思想”等同于认识、意识,是认识的代名词,“思想”与认识、意识具有基本相同的含义。我们平时所说的思想,大部分是从宽泛的意义上使用的,实质是指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各种实践、交往中产生的所有认识,在这里,思想代表着人脑对所有客观事物的反映。从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角度看,这个定义强调的重点是“反映”。反映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脑而产生的模写、映象,也就是人对物的认识。反映是人脑的机能,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感觉、知觉、表象和思维是反映的基本形式。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说,“观念是现实的反映”,“一切观念都来自经验,都是现实的反映??正确的或歪曲的反映”。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这些论述,强调的是从客观事物来解释思想的产生。第一,肯定了客观物质世界是不依赖于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它是思想的惟一源泉、惟一对象,离开了物质世界就没有思想。第二,肯定了人的思想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第三,肯定了人的思想能够正确地反映外部世界,获得客观真理。但是,当离开唯物主义反映论的角度,将“思想”等同于认识,将其泛化到日常的生活领域,变成经常性的所“思”所“想”,那只能算做一种习惯用语,虽然大家都明了它的含义,但从科学的意义上说,“思想”与“认识”不能完全等同,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思想”是不规范、不准确的。

(二)思想是指理性阶段的认识。

同志指出,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开始是感性认识,这种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列宁把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叫“从感觉到思想的转化”。显然,把认识发展的高级阶段即理性认识称做思想,是革命导师的共识。至今为止,这个定义被我国理论界认为是最具权威的定义。这个科学的定义向我们揭示了如下内容:

思想是人脑的机能。人是万物之灵。灵在何处?灵在思想上。人为什么会有思想,而动物却没有呢?因为人有大脑,而且人的大脑同动物的大脑的根本不同点就在于它有思想功能。人的大脑能认识事物的本质;能记忆,可以将认识成果贮存于脑际之中;能借助语言、思维理解事物;具有想像、预见和创造性思维的本领。

思想是大脑思维的产物。人的感官只能反映事物的外部表现、反映事物的现象。为了透过现象发现事物的本质、规律,了解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就需要思考,这就需要思维。思维通过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判断与推理,对大量丰富的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及逻辑分析,从中找出内在的规律和本质。所以,思想主要以抽象思维的形式表现出来。列宁说:“表象比思维更接近于实际吗?又是又不是。表象不能把握整个运动,例如它不能把握秒速为30万公里的运动,而思维能够把握而且应当把握。”如马克思主义对国家概念的抽象,认为“国家是阶级统治的机关,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关”。这个国家的定义舍弃了个别国家进行阶级统治的具体形式、具体情况,但这个概念却深刻、全面地反映了所有国家的本质。所以,列宁认为:“物质的抽象,自然规律的抽象,价值规律的抽象及其他等等,一句话,那一切科学的(正确的、郑重的、不是荒唐的)抽象,都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着自然。”思想能达到这个境界,靠的是思维。没有人脑的思维,便没有思想。

思想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人的认识可分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不是所有认识都是思想,只有理性认识,即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才能叫做思想。所以,本质和规律是思想区别于感性认识的根本点。在人们的认识过程中,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认识的真正任务。所以,思想是认识的最高境界。认识如果达不到思想的层次,即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那认识就没有意义。

二、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思想界定

从一般意义上说,上述的思想定义完全适用于思想政治工作领域。因为思想政治工作离不开人的认识运动,更离不开科学的理性认识。但思想在跨出认识论的大门进入思想政治工作领域中以后,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是因为:

第一,思想从一般走向个别。哲学是科学的科学,认识论中的思想概括层次高,适用范围广,但过分抽象,少有灵气。当它进入思想政治工作领域之后,就有了鲜明的学科特色,具有浓厚的政治气息、社会气息和生活气息。这里的思想范围变小了,但内涵更加深刻,比起认识论中的思想,更丰富、更具体、更有活力。

第二,思想从理论走向实践。认识论中的思想舍弃了大量个别和具体,从直接的实践上升为一般,而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思想,则是从理论的殿堂走向实践,在各种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学研究中发挥作用。这里的思想更具有实践味、操作味,因而它在许多方面已大大超出认识思想的域限,既包括理性认识又包括感性认识,既有认识问题也有心理问题。它一方面反映了思想科学定义的准确性、规范性,另一方面又离开科学性、规范性,赋予思想在实践工作领域定的含义、特定的指代。

第三,思想从反映走向“改造”。哲学意义上的思想是为了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获得真理性的认识,思想政治工作的思想旨在改造人的思想,提高人的认识,虽然其中也包含有认识论思想的内容,但思想在这里亦变为多重角色,它既是主体又是客体,既是锐利的武器又是改造的对象。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应把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思想定义为:思想是指通过实践进入政治工作领域里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各种认识。

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思想包括以下三层含义:

(一)思想政治工作主体的思想。

所谓思想政治工作主体中的思想,是指党用于做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各种思想道德规范。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党是主体,党用于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思想是主体性思想,它是“矢”的思想、精神武器的思想,是为思想政治工作者和思想政治工作对象提供立场、观点、方法,提供“望远镜”、“显微镜”的思想。这种主体性思想,主要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思想、理想、信念、道德、纪律等各种规范。思想政治工作主体思想的上述内容,首先规定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性质,指明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工作,是用科学理论和先进思想宣传、教育、武装群众的工作,指明只能用党的指导思想、党路线方针政策和各种思想道德规范来教育群众,而不能用也不允许用其他的理论或思想来教育群众。其次,它规定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务是用马列主义、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这项任务完成的好坏,决定着思想政治工作的成败。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党的指导思想和路线、方针、政策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它决定和指导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对象思想和本体论思想。因此,它是思想政治工作中思想的主体部分。如果不把主体思想作为思想政治工作中思想的核心内容,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就失去了方向和目标,失去了武器和支柱,思想政治工作也就不能称之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了。

(二)思想政治工作对象的思想。

所谓思想政治工作对象的思想,是指进入思想政治工作领域里的人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所形成的各种认识。自然和社会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因其研究对象不同而区分为各种学科,形成各种思想。思想政治工作中对象的思想是专指能进入思想政治工作领域里的人的思想,而不是泛指所有自然科学思想和社会科学思想,不进入思想政治工作领域内的思想不能称做对象思想。对象思想也可以称做客体思想,它是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的思想,是要被认识、被改造、被提高的思想,也是检验思想政治工作成败的思想。

思想政治工作中对象的思想,首先,具有政治性。进入思想政治工作领域里的人,对外部世界的反映多种多样,思想政治工作不能把所有的反映都列入自己的工作范围,都当做自己的工作对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的重点是与政治有关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道德、法律等给人们所带来的思想认识。正是这个重点把思想政治工作与教育学、伦理学、社会学、心学等中的对象思想相区别。其次,它具有现实性。历史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对人的思想形成和发展是有极大影响的。但思想政治工作所研究的对象思想,其重点是现实实践中的思想,即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密切相关,与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变化息息相关,与现实的学习、工作、生活密不可分的“活”的思想。这一重点,又把思想政治工作同各种科学文化教育相区别。再次,这一思想具有宽泛性。对象的思想不仅包括理性认识,也包括感性认识,这比认识论中所说的思想要宽泛得多。作为生活中的人,他的大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首先产生的是感性认识,大量的、主要的也是感性认识。这是因为理性认识来源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源泉。在人们日常的社会实践中,人脑每时每刻都在反映客观世界,也就经常不断地产生各种想法、看法、念头、认识,这些想法、念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现象的、外部联系的直接反映。它们有的经过思维的加工制作上升为理性认识,长期支配着人们的行为;有些则只是对某事、某物暂时的认识,仍停留在感觉、知觉或表象的层次上,上升不到理性认识的高度。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对象的思想较之主体的思想不但层次性低,而且也复杂多样、杂乱无章,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就在于用主体思想改变对象思想,使之从感性上升为理性,从低层次发展到高层次,从模糊到清楚,从不正确到比较正确。如果对象思想同主体思想一样,能反映事物的本质,都是先进科学的理性认识,我们也就用不着进行思想政治工作了。

思想政治工作的含义范文第13篇

[关键词]企业;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D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2)05 — 0105 — 02

一、 现阶段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背景

自80年代初以来,伴随着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一门科学的讨论的开始和全国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会和研究机构的成立,许多学者对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且都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研究成果。

(1)关于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以疏导人的思想问题,实现人的观念转变,塑造人的精神世界为目的的,其宗旨是关心人、激励人、发展人、实现人的价值、调动人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占据着“生命线”的地位。

目前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种理解:1)所谓思想政治教育,也可以理解为政治思想教育,是为了实现人的政治化和社会化而进行的教育。2)所谓思想政治教育,也就是思想教育,它主要包括政治思想、哲学思想、道德思想和法制思想以及审美思想等一切内容的教育,目的就在于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得以完成现实任务。3)所谓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包含思想教育,而且还包含道德品质教育。4)所谓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以政治思想教育为核心和重点,但是它所包含的范围还应当再宽泛一些,它不仅应该包含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而且还应该包含心理教育等方面的内容。

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从广义上来说,就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以及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逐步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2)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我党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的各级组织了解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状况、把握思想动态、统一思想认识和提高思想境界的一种有效手段。尤其是现阶段,认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很好地将人民群众的思想统一到全国的经济建设大局中来。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研究价值不仅仅是停留在学习理论知识,构造一套知识体系那么肤浅和简单,它的巨大价值在于以科学的实践观为指导,解决实际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解决的基本问题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人民群众的理想、信念的培育培养问题。二是对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正确认识和理解的问题。三是具体工作中的思想观念问题,以及矛盾和困惑的化解问题。1)从内容上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仅是靠直接指向客观实际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而更主要的是解决人们在理论观点、思想认识以及政治觉悟等主观意识方面的问题。2)从形式上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也并不是采取政治的、经济的、法律的等这些强制性手段,而是要靠采取教育、学习、说服等方式方法,通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来解决思想问题。事实上,要想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卓有成效,就必须把工作落实到实处,并注重其实效性。所谓落实到实处,从宏观上来说就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经济建设这个大局服务。从微观上来说,就是要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真正发挥它“生命线”的作用,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持续提高。

(3)关于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直是企业管理过程中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仅是实现企业各项任务的重要保证,更是党的政治工作的一部分,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向广大员工灌输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宣传党的路线方针、贯彻国家法律法规,以期达到正确解决职工生产、生活中出现的种种思想问题和矛盾,提高广大员工的思想政治水平,激励广大员工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人民,从而能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的利益关系,遵纪守法,实现企业经济建设大发展的目的。因而,为了有效的开展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协调员工与企业和谐发展。

(4)关于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党对国有企业的政治领导实现方式和对工人阶级的政治教育手段,体现了党的阶级性质和公共意识形态权力。因此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企业党委负责人和行政管理人员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以及以人为本这些思想为指导,在党的正确路线、政策和方针的指引下为实现企业目标,有计划地对职工施加意识形态和心理的影响,以达到转变职工思想,引导其行为的目的。

现阶段,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正处于十分关键的时期,正在进行的整体大重组、大整合和大改制活动使新旧矛盾交织在一起,热点、难点问题也随之层出不穷。这就要求我们面对新形势下的新任务和新挑战,要在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更要按照科学发展观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的基本要求不断进行改进和创新,大力加强和改进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 现阶段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状

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稳步推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国有企业内部也发生了十分深刻的变化,具有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和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国有企业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也日趋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对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工作的研究也越来越多角度,全方位,深入细致化。

(1)关于国有企业改革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法方面的研究

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突出抓好理想信念、形势任务、安全意识、道德等四个方面的教育引导工作。在现阶段要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赋予教育两个字具有针对性的新内涵,不断提高企业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效果。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要着眼于企业职工的实际需要。在教育方式的运用上,要准确把握企业职工的适应特点。现代企业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包含以下四个层面的内容:政治组织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行政组织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经济组织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对个别职工所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其主要方式是疏导教育、对比教育、典型教育和个别教育等。因此,切实做好现代企业的思想政教育工作,既要探讨从实践到认识的方法,又要探讨从认识到实践的方法。

(2)关于国有企业内部思想政治教育运行机制和功能的研究

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是企业进行两个文明建设的可靠保障。而激励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最基本的功能之一。如何切实有效的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激励功能,构建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效益的关键。因此,在对国有企业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探索和研究过程中,机制始终是人们关注重点之一。伴随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目标,以人为本建设理念的确立以及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要求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优化自身机制,努力探索并建设出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新机制,提高工作的实效性。

(3)关于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状及可行性对策的研究

市场经济体制下,在企业快速持续稳定的发展过程中,如何认识企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维护社会稳定中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大力提倡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因此,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业必须以人为本、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着眼于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巩固和提高,正确处理好各种矛盾,大胆进行探索和创新,使思政工作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企业发展的需要,从而保持企业稳定和谐发展。

(4)关于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机融合的研究

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软管理方式,主要表现在它是一种软约束和其所具有的多种软性管理方式等方面。企业文化与企业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存在很多异同点,若两者视角相互弥补,可共同发挥作用。所以,建设和谐企业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是推动企业发展的新动力,也是创新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要求。因而,进一步提高企业员工素质,把人才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企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中国企业发展一个很重要的特色,也是中国企业文化建设方面的一大优势,对企业文化建设更是具有统帅、保障和导向的作用,而且还可以保证企业发展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前进方向。因此,我国将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结合起来,不仅是改善和加强当前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种改革创新,更是在新时期中国现实国情下企业谋求发展的一种有意创新。

三、现阶段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意义

对现阶段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状进行分析研究,不仅关系着能否有效地激活企业员工的心态和理智活动,能否为企业带来良好的精神面貌和企业形象的问题,还关系到能否为企业创造出良好的经济效益的问题,因此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长期以来,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系统的理论,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企业经营管理必不可少的重要辅助条件,如何恰当地利用好这种独特的资源,围绕企业的生产经营,引导和发动广大员工在企业发展中树立起正确的思想意识,团结一致,增强信心,是实现党的目标和企业任务的一个重要问题。

探索新形势、新阶段对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影响和挑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方法如何实现创新优化,以及面对新情况,企业如何及时转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运行机制都有重要意义。这些都不仅有利于有效开展国有企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好的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使爱国主义思想、诚信意识、团结协作等观念更加深入人心,民族精神得到进一步弘扬,而且也有利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和精神文明建设,巩固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坚定人们对马列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信仰,进而最终达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丰富、完善的目标。

〔参 考 文 献〕

〔1〕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徐鸣.新时期企业思想政治工作〔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4.

〔3〕李建平,杜红印.新形势下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探索与实践〔J〕.今日科苑,2007,(22).

思想政治工作的含义范文第14篇

一、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论的视角

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与基础,教育资源是人类教育实践活动中为教育者开发利用的、有利于完成教育目的和任务的各种要素的总和。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中,能够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实现的各种要素都属于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按照本源、属性、来源以及发生作用来划分,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包括物质性资源与精神性资源、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社会(区)、家庭与学校资源、显性资源与隐性资源四种代表性分类。[1](P47)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内涵与划分标准,结合红色文化概念及其内容来看,红色文化是教育者应该充分挖掘和有效利用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一)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实现中的红色文化助力作用

实践目的是实践主体的目标指向或价值取向,它反映了实践主体最本质的愿望和要求,体现了实践活动的发展方向,它是主体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和方向,是受教育者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思想与行为上符合社会和阶级在思想、政治、道德方面的基本要求。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规定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运用和发挥;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实现,又受到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和方法运用效果的影响。简言之,顺利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实现教育目的,需要教育者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助力作用,发挥包括红色文化在内的一切因素的积极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是一个集合体,它不是单一的目标要求,不同标准和不同角度的划分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体系。从地位上看,它有根本目的和具体目的之分,根本目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终极目标。在我国,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与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它从本质上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要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思想政治教育的阶级性,旗帜鲜明地要求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学科建设与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本质内容,捍卫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的一元主导地位。一元主导应然地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要始终固守马克思主义在社会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主导权,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突出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此外,马克思主义一元主导必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要在根本目的的引导下展开,将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贯穿于实践活动的始终。当前,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就是要着重突出主旋律教育,即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强化受教育者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意识,凭借主旋律教育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协调人们的行动;充分调动和利用社会各方面的有利资源,激励人们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而红色文化蕴含丰富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内涵,教育者可借助红色文化对受教育者开展主旋律教育,并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将红色文化的思想精髓内化为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此外,教育者可进一步借力红色文化传递时代精神与价值追求,砥砺受教育者为中国梦的实现披肝沥胆、勇往直前。显然,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要求与红色文化蕴含的思想教育内容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红色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教育者必须充分挖掘和有效利用的宝贵资源。

(二)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需要借力红色文化

实践是社会生成的基础,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也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过程。教育主体发挥和实现红色文化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和价值,必须通过实践环节。实践环节既是教育主体主观意志见之于红色文化的对象化活动,也是红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不断外显的过程。然而,红色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并不能自发地实现,它需要教育主体根据红色文化的内在属性,结合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规律与教育对象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规律,才能有效发挥它应有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素养,即教育者在政治、思想、道德、知识与能力方面的素质,直接影响着红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程度和实现效果。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较高的理论素养和扎实的专业功底,是红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应有之义。具备优秀的理论素养,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高度概括和深度凝练红色文化教育价值的理论之基,也是实现红色文化教育价值、拓展红色文化多样性教育功能的应有之义;而理论素养欠缺、专业功底薄弱的教育工作者,则会弱化红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效果与实现程度。另一方面,具备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掌握熟练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艺术,是教育者实现红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多元化的保障。反之,如果教育者实践经验少、方法艺术运用不到位,不仅会削弱红色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还会阻碍红色文化多元化教育功能的发挥,造成红色文化资源的闲置与浪费。因此,教育者不仅需要具备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在理论上继续阐释、挖掘红色文化的内在基因,还需要不断积累和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经验,掌握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艺术,灵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全面、立体地呈现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核,以受教育者易于并乐于接受的形式,实现红色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二、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论的视角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承载、传递阶级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等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且能够被教育者用以完成思想政治教育根本任务,促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借此进行双边互动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实体,它主要包括管理载体、大众传播载体、活动载体与文化载体四种基本类型。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的形成亦即实践客体的“人化”过程,文化产生和成熟于特定的时空领域。红色文化是特定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下的意识形态产物,它清晰地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历尽苦难、辉煌迭出的不朽历程,蕴含了深厚的历史文化信息和丰富的意识形态内容。

(一)红色文化承载思想政治教育信息

形成于特定时空领域内的红色文化,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和意识形态内容,而反映在思想、政治、道德、心理方面的信息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任务是高度契合的。教育者帮助受教育者内化红色文化蕴含的思想品德内容,外化红色文化倡导的思想品德行为,这既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重要环节,也是教育者期望通过红色文化载体,促使受教育者在思想和行为上达到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通过红色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利用,教育者引导受教育者感悟红色革命文化,在红色革命文化的学习与践行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在受教育者感悟红色革命文化精神的过程中,红色文化既发挥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功能,又将意识形态内容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积极因素。受教育者思想观念、政治观点与道德规范的养成,需要借助一定的教育形式才能完成。红色文化的内在特质与外在表征,为它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形式,具备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性质,提供了强有力的根据和充分条件。传唱红色歌曲、品读红色经典、参观红色遗址、聆听红色故事,这些活动形式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承载体,也是红色文化载体功能得以实现的凭借。同时,红色文化载体功能的发挥,需要教育工作者对红色文化进行科学利用与合理控制。只有当红色文化符号与红色文化精神相统一,红色精神在红色文化的开发、利用中得到全面、完整的传承时,红色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才能充分体现。反之,当红色文化符号低俗化,红色精神庸俗化,红色符号形式与红色精神相分离,出现红色文化工具化、过度现代化的倾向,红色文化开发利用流于“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表层时,种种“短视”与“近视”的实践行为,必然会弱化和消解红色文化的内在价值,冲淡红色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意义。例如,红色旅游在本质上是红色文化的精神再现和传承载体,在基于红色精神为思想内核的红色旅游中,教育者如果不加以科学运用与合理控制,那么,人们的视野容易局限于旅游中的山水之色,而忽视红色旅游在思想品德塑造方面的形象性、体验性和感染性教育意义,也就难以发挥红色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承载方面的积极作用。

(二)教育主客体互动的红色文化介体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在本质上是育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教育者通过一定的媒介,将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要求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灌输给受教育者,向受教育者进行社会主导意识形态的教化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主导意识形态上的灌输和教化职责,需要借助一定的教育媒介才能完成,教育媒介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充当介体角色。教育媒介既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主体与教育对象沟通联系的桥梁,也是教育者运用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手段。红色文化的内在特质与外在表征,使其具备了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与活动载体的功能。从文化载体的角度看,红色文化蕴含的思想道德信息,能有效沟通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联系;从活动载体的角度看,红色文化寓意识形态内容于实践活动,它以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艺术的形式存在。而无论是文化还是活动的载体形式,两者都体现了红色文化在教育主客体之间的介体互动价值。红色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有机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信息蕴含其中。在红色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利用中,教育者必须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功能,借助红色文化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促使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结构的逐渐完善。然而,红色文化载体功能的发挥以及内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不仅需要教育者深度挖掘和充分利用红色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还需要借助科学的方式和手段才能达到预期目的。红色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介体功能,使其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既用以承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又融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艺术之中。换言之,红色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介体功能发挥过程中,它既是教育内容,又是教育方法。教育者借助红色文化承载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资源禀赋,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灌输给受教育者;同时,在信息传递过程中,红色文化以文化载体、活动载体的形式,沟通了教育主体与教育对象间的有机联系,促成了思想内容与方法手段、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间相辅相成的共生关系,推动着红色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顺利开展。

三、思想政治教育中介论的视角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将一定社会、一定阶级要求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与道德规范灌输给受教育者,实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中介。思想政治教育中介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相互联系的媒介,也是教育主体客体化和教育客体主体化的中间环节。其中,内容中介和载体中介是思想政治教育中介的主要形式。红色文化在政治驾驭、思想引导、道德示范与审美熏陶方面具有的教育功能,使其具备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介与载体中介的基本属性。教育者可以借助红色文化蕴含的思想内容与外在表现形式,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精神食粮”,搭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沟通联系的桥梁。

(一)红色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精神食粮”

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与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指南,它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始终,规定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产生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它由思想政治教育根本任务与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实际来确定。不同的划分标准和划分角度,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思想灌输、政治引导、道德规范与身心健康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4]基于红色文化内容的结构考察,红色文化蕴含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它以充沛的“精神食粮”发挥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介的作用。“文化由外显和内隐的行为模式构成,这种行为模式通过象征符号而获致和传递……文化的核心部分是传统的观念,尤其是它们所属的价值”。[5](P50)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中形成的红色文化,以马克思主义尤其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构成其内在的红色基因。红色文化是红色基因的思想文化存在形态,是红色基因彰显时代性、焕发思想性、凸显政治性的生动体现。而以红色文化形态存在着的红色基因又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事业中具有的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闪烁着实事求是、艰苦奋斗、不屈不挠、开拓进取的崇高精神。红色基因彰显时代性、凸显政治性和思想性的崇高精神,是当前“思想教育”的主要内容。在“政治教育”方面,红色文化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革命道路的选择、革命文化的塑造与革命精神的养成,彰显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政治信念、坚定不移的政治立场与革旧维新的政治观念。在“道德教育”中,红色文化折射出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履笃行与无私奉献的时代精神,引领人民群众践行中华传统美德、恪守社会主义公德、坚守职业道德、弘扬家庭美德、提升个人品德;引导受教育者晓家国大义、明义利之辨,正确处理“公德”与“私德”、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国家、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心理教育”方面,红色文化以革命先辈的鲜活事例为榜样,激励受教育者以昂扬的精神来求真、求善、求美,激发他们内在的自信心、自豪感和正义感,锻造不屈不挠、坚忍不拔的顽强意志,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受教育者身心健康、协调发展。

(二)红色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承载与传递的文化“桥梁”

思想政治工作的含义范文第15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环境;区别;联系

学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当作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根本要素。然而,随着思想政治理论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很多政治学者逐渐主张将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根本要素更改为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同时又提出了大量理论性观点。就功能、关系以及本质方面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与情境的区别与联系进行分析与探讨。

一、从本质看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和环境本质的联系和区别

1.联系

思想政治教育情境与环境在一定情况下又存在深刻关联性,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有机结合体,两者相互作用与链接,所以逐渐形成一种思想政治教育中观环境。就两者性质而言,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属于自发与自觉环境混合体,而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属于自觉环境。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并非主客观环境的统一、实践主客观的统一,而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则是在教育工作者优化、打磨以及改造下,被受教育者所参与、认可以及相应的教育环境。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包括思想政治教育情境,两者具有本质上的关联性。

2.区别

就广义而言,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和人存在关系而且对人有一定影响的精神及物质条件。就狭义而言,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就是相关工作人员根据教育目标,选择、创造以及加工能够感染、鼓舞、激励人们的教育环境,这种情况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要求必须具备充足的条件以及场所等客观因素。而所谓思想政治教育情境,一种是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而创设的情境;另一种是教育工作者依照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以对受教育者兴趣进行激发为目的,为达到良好教育效果而设置的教育情境;还有一种是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主体所把握与规定的具体教育环境。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与情境的概念可以看出,两者存在本质性区别。尽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与情境均属于主客观因素的统一体,然而,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主观因素比较明显,而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客观因素则比较明显。也就是说,多数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时运行与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外部条件,尽管其中存在教育工作者大量的主观选择与判断,然而,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却不会受到教育工作者主观意识的控制。而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却属于有计划、有目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这是一种教育工作者精心开发或者设计的教育环境,主观判断色彩非常浓。

二、从关系看思想政治教育情境与环境的联系和区别

1.就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性质范围而言,两者存在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

就本质来讲,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教育工作者通过主观判断而形成的、能顺利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环境,此为基本而初步的筛选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同时也是对无法影响或者无法涉及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一个基本与初步的过滤。也就是说,作为比较宏观的教育环境,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并非纯粹性教育环境,而且也并非被教育工作人员所掌控与甄别,其客观性因素具有无法预测性,不仅包含自发环境,而且也包含自觉环境,不仅包含干扰环境,而且包含良性环境。而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属于环境的一部分,而且源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范畴。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其实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领域的自觉环境,同时把自发环境的干扰因素剔除掉,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2.就运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而言,两者存在相互渗透、相互排斥以及相互转化的关系

(1)就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所发挥的作用而言,两者存在相互排斥性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存在多重性特点,属于先进与落后环境、积极与消极环境的混合体,存在不可预测性、不可控性以及不确定性。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则属于自发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人为创设或者开发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存在自觉性、确定性以及可控性特点,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情境是为有效运转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而服务的。

(2)运行思想政治教育时,情境与环境存在相互渗透与转化的关系

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与情境始终在进行着能量、物质以及信息的交换,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若要对教育系统起正面作用,就一定要由思想政治教育情境转换、锤炼与过滤,而若要对教育系统形成一种持久性渗透,则教育情境一定要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中的转化非自觉因素或自觉因素进行不断吸纳。在两者的信息、能量以及物质渗透超越其性质临界点时,思想政治教育情境与环境就会发生转化。

3.就思想政治教育境遇而言,两者存在相互容含与彼此重叠的关系

就本质上讲,思想政治教育属于一种时空存在,所有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和实践均为在具体场域与时空下所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也是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和实践中的时空存在,若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缺乏具体教育活动和实践,则其就只具抽象性。但是,思想政治教育情境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重要载体,而且还是一种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和实践,就此意义上来说,思想政治教育情境与环境具有相互容含与彼此重叠的关系。也就是说,两者存在本质一致性,而这种一致性在以下两方面具体体现出来:(1)物理组成一致性。即具体场域中,将在构成具体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和实践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纳入其中;(2)功能性质一致性。

三、从功能看思想政治教育情境与环境的联系和区别

1.思想政治教育情境既具有体验与认知功能,同时还存在共同体形成功能

教育工作者在具体思想政治教育情境中与受教育者的情境经历经验和身心特点进行有效结合,根据教育目标和内容进行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教育情境开发与创设,承载着能促进人们正确意识的形成与发展的符号、信息以及知识系统,具有更为生动、具体、明显以及深刻的体验功能,可以确保受教育者形成某种顿悟,并以此使受教育者形成一种清晰的认知倾向与情感体验。所以,就某种意义而言,思政教育共同体属于一种教育情境存在形式。开发与运用不同类型的思政教育情境,会思政教育共同体的差异性得以催生。

2.思想政治教育情境既存在正面导向功能,同时还具有意义构建功能

对特定社会来说,不管是挖掘历史积淀情境,或是创设现时优化情境,每个情境都会存在一定的符号、信息、技能、知识、观点以及思想内涵,对一定社会文化、经济以及政治价值导向与信息表征进行传承,暗含统治阶级所制定与要求的道德价值原则与思想规范,以激发、引导并促使社会成员实施统治阶级所规定的道德行为。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在对社会成员道德意识进行隐形灌输的过程中,又在特定情境中促使教育对象通过亲身实践,在真实世界中对实际性问题以及问题情境脉络进行捕获,而后将其转变为自己所创设的问题,并对此问题进行追问、思考及解决。所以,一方面可从教育者处获取知识,另一方面又可在自身参与构建过程中获取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功能意义。

对思想政治教育情境与环境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进行全面、深刻的理解是科学化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科学化实践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就本质而言,思想政治教育情境与环境一方面存在共通性,另一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对两者的关系进行分析,应该从动态与非线性思维角度对思想政治教育情境与环境的样态转换进行审视。对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和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特征、本质内涵以及两者的功能厘定与关系转换进行分析与探讨,其主要目的是:一方面,能从理论方面对思政教育情境与环境的研究进行深化,另一方面,可分析与探讨在实践中怎样使思政育人环境得以提升,而这也是本文对比分析思想政治教育情境与环境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