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cpa审计知识汇总范文

cpa审计知识汇总范文

cpa审计知识汇总

cpa审计知识汇总范文第1篇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CPA考试

作者简介:卢绪昌(1976-),男,山东济南人,积成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师,研究方向:财务管理;

许丽君(1988-),女,山东济南人,济南市第五人民医院助理会计师,研究方向:财务管理。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2.63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02-156-03

一、引言

随着当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它的影响力深入到各个角落,对于CPA审计服务业务也不例外。会计信息技术的发展,使CPA的审计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进而影响到CPA的审计方法。这要求注册会计师的知识结构和执业能力也要与会计信息化的发展相适应。而CPA考试作为执业资格和行业准入的权威性考试,其考试科目和内容对CPA 的学习与培训起着指挥棒的作用。因此,为了加强和完善CPA 的会计信息化知识与技能,提高CPA的执业质量和执业水平,我国CPA考试应尽快增加会计信息化方面的科目或内容,或者改变CPA的考试形式。而我国从去年的注册会计师考试开始,就开始采用机考形式,可以说是对CPA考试的重大改革。

二、会计信息化的涵义及发展

所谓会计信息化是指将会计信息作为管理信息资源,全面运用网络通信为主的信息技术对其获取、加工、传输、应用等处理,为企业经营管理、控制决策和经济运行提供充足、实时、全方位的信息。而从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进程来看,会计信息化这一词汇是由会计电算化演化而来。20世纪七八十年代起,电子计算机开始应用于会计工作中,即开始处于会计电算化阶段。而九十年代以后,随着计算技术的发展,会计信息处理进入会计信息化阶段。所以,会计信息化是对电算化阶段的优化和进步。

杨周南(2003)就曾讨论过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传统会计电算化向会计管理信息化转变的理论问题。她认为“会计电算化”已发展为“会计管理信息化”,即“会计信息化”,并提出了会计管理信息化的ISCA模型。她指出会计信息化的工作内容应包括建立和实施会计信息系统(IAS);建立健全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制度以及开展对AIS和内部控制制度的审计。这进一步印证了会计信息化与会计电算化有着本质的区别。传统的会计电算化,实质上并未突破手工会计核算的思想框架。而企业信息化环境下的会计信息化系统,无论是技术上还是内容上都是一次质的飞跃,两者的内涵大相径庭。尤其是在历史背景、目标、技术手段、功能范围和会计程序、信息输入输出的对象和系统层次等方面。

总之,这种会计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仅是一个概念的变迁,而且是会计领域的一次变革,是会计思想上的革新。我们应着重考虑这种信息技术对会计的影响。

三、会计信息化对CPA 审计的影响

(一)审计内容的扩展

会计信息化环境下的会计信息是基于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而产生的, 所以会计信息系统的有效性、安全性、可靠性将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会计处理及会计报表的真实、公允。因此,审计的内容除了关注财务审计外, 还应加入对会计信息系统功能及其控制的审查,即审计人员要审查应用系统的处理功能是否符合会计制度和财经法规的规定, 是否能合理、合法、正确地处理各项经济业务, 检查嵌入到应用程序中的程序控制措施是否恰当有效, 是否达到预期的控制目标。

(二)审计证据采集的复杂化

在审计过程中,为了确认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审计人员需要全面了解内部控制,并取得相关的支持证据。而面对相比手工环境更为复杂的内部控制技术,采集审计证据的难度和复杂性都大大增加。特别是在某些情况下,采用手工方式根本无法取得所需的证据,必须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此外, 由于信息系统在企业经营管理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系统如果停止运行, 有时会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给企业带来损失。因此, CPA 审计时往往是在系统运行过程中进行审计取证。审计人员一方面要及时完成审计任务, 另一方面又不能妨碍和干扰被审系统的正常运作, 这也使审计证据的采集更为复杂。

(三)审计线索的变化

在审计中,审计线索有助于审计人员跟踪经济业务的处理过程,并确定现有的会计信息是否正确反映企业的经济活动。在传统环境下,会计信息的载体主要为纸张,审计线索清晰,并且纸质的会计资料及其相关信息都便于审计人员直接查看并根据审计线索进行顺差或逆差。但是在会计信息化环境下,会计的整个处理过程主要在会计信息系统中进行。会计凭证由会计人员录入计算机后,计算机依据程序自动完成账簿登记和报表编制等相关工作。所以,除了部分原始凭证和打印出的会计报表外,大量数据和处理都在计算机系统中,而审计线索大都存储在磁性介质中,甚至某些信息仅是暂时性储存。这些信息只能依靠计算机查阅。而且存储在磁性介质上的信息具有被更改而不留痕迹的特点。因此,当信息系统发展到高级阶段,各项业务和会计处理的无纸化使审计线索更为复杂, 必须运用新的审计手段和审计技术, 才能跟踪审计线索,取得审计证据。

(四)审计风险的增大

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通过审计活动,未能发现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以及会计信息系统本身存在重大缺陷或漏洞,而在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在计算机信息处理环境下,由于信息系统本身的复杂性,特别是会计信息系统在发展变化过程中,系统本身可能存在的不稳定性以及对会计信息造成的影响,更加增大了审计风险。审计人员要消除或降低审计风险,必须采取能够适应计算机信息系统发展的,较为先进的审计技术和手段,而且可能要付出更大的劳动量,同时要求审计人员具有更高的业务素质。

(五)审计技术的变化

由于在计算机信息处理环境下,审计内容、审计线索、审计证据、审计风险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致使传统审计技术不足以胜任计算机信息处理环境下的审计工作。因此,必须不断推出新的审计技术和手段。比如,审计人员需要应用基于计算机的审计数据采集与分析技术,利用审计软件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采集和分析。随着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也在不断发展。

四、信息化对CPA的素质要求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知道,会计信息化对CPA的审计服务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了更好的适应现在的审计环境,以提高审计服务的质量,这些影响要求审计人员需要对自身的知识结构,审计技术及理念做出改变,提供自身的专业素质。CPA 要在传统的审计理论和实务知识基础上,熟悉会计软件和审计软件的使用,懂得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注册会计师只有懂得会计软件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方法,才能准确把握审计线索和审计证据, 有效判断和控制审计风险, 否则会增加审计的盲目性。因此, CPA 从事审计职业,必须要学习和掌握一定的会计软件、审计软件和计算机辅助审计方面的知识,以适应实现会计信息化后审计线索和审计技术的变化。

在应用的基础上,注册会计师一方面要增加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与技能, 包括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电子商务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现在的会计业务不仅仅只是涉及会计知识,而是已包含很多现代信息技术的知识。这就要求注册会计师要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专业知识,深入理解会计信息系统的原理与应用过程。另一方面,由于信息技术的应用对内部控制产生影响, 注册会计师需要把握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建立的原则,熟悉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体系。在执行审计时,其要了解和评价被审单位的内部控制,除注意内部控制中涉及的各个业务处理环节的控制外, 还应注意被审计单位对信息系统的控制。

此外,CPA还应具备一定的信息系统审计知识, 包括信息系统审计的目标、审计内容、审计方法、审计过程和审计技术。CPA对企业财务报表的审计与鉴证, 必须置身于企业整个管理信息系统之中来进行,而不能跳过信息系统,进行孤立的审计。注册会计师只有做到原有知识与信息系统审计知识的结合,才能有效地把握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五、CPA考试的现状及缺陷

作为CPA从业资格和行业准入的权威考试――CPA考试,其对于注册会计师素质的培养有着重要的决定意义。它是注册会计师在理念、知识体系及自我提高方面的航向标,它的形式及执行结果直接影响到我国审计行业的质量水平。本文以国际ACCA考试为比较模板,来分析我国CPA考试的现状及存在的缺陷。

(一)从课程设置上来看

我国的注册会计师考试自1991年实行以来至2008年,其考试科目一直未发生改变,共会计、审计、财务成本管理、经济法和税法五门。从2009年开始,CPA考试开始采用“6+1”考试制度,考试分为专业阶段和综合阶段。专业阶段的考试科目在原有考试科目的基础上增加了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综合阶段考试科目则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胜任能力指南》的要求进行考核。

而国际ACCA考试始于1904年,考试分为三个阶段,共考查14门。第一阶段为基本的会计原理,第二阶段为专业财会人员应具备的核心专业技能,而第三阶段为战略管理。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从第二阶段开始,ACCA考试就强调了信息系统技术的重要性。其第二阶段第一门所需通过的科目就是信息系统,而第三阶段中也有企业信息管理科目。

这表明,我国虽然对CPA考试做出了调整,但就其内容而言,并没有涉及信息系统和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

(二)从课程的关联性和渐进性来看

我国CPA考试的各课程之间是相对独立的,报考其中的任何一门几乎无须涉及另外4门的知识。但相比之下,ACCA考试的14门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和渐进性,如果不能通过前一阶段的考试,那么就没有资格参加后一阶段的考试。前面的知识是后面所考科目的基础,具有很强的知识连贯性。

(三)从考题设计来看

我国CPA考试题型主要为选择题,判断题,计算题和综合题,其中,主观题的分值仅占一半左右,而且对于会计相关知识的考查以分录的编制为主。ACCA考试中大部分课程的考题是主观题,包括问答题和案例分析题,并且一些相对不重要的公式会在考试时给出,不需要死记硬背公式。并且知识点的考查侧重于报表的编制。这样有利于CPA从总体来把握相关会计信息。

(四)从报考资格来看

我国对于CPA考试的报考资格要求较低,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均可报名。但是ACCA的考试资格报名要求较高。这种低资格要求,降低了我国注册会计师的整体素质。

(五)从考试模式来看

英国的ACCA考试从2004年开始采用计算机化考试模式,并于2007年将机考扩大到第一阶段的所有科目。但我国在2012年之前都是采用笔试形式进行考试,自 2012年开始,采用机考形式进行考试。

由以上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我国CPA考试所存在的主要缺陷表现为考试内容不重视会计信息化及计算机审计,根本不涉及信息技术和信息化方面的内容。这使得注册会计师的知识结构存在一定缺陷。许多注册会计师对会计信息化和计算机审计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在执行审计时,对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内部控制难以进行全面深入地了解与评价,往往绕过计算机进行审计,致使审计风险加大,难以高质量的完成审计工作。同时,面对全球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于会计师事务所来说,又出现了一些与信息技术有关的新的业务领域,这些都迫切需要提高注册会计师队伍的信息技术水平。我国目前CPA 考试的内容,已经不能适应目前审计工作和近几年来出现的新的业务领域对CPA 知识结构的要求。因此,迫切需要改革和完善CPA 考试的内容。

六、信息化对我国CPA考试改革的借鉴意义

会计信息化对审计工作的最大冲击是对于审计人员素质的冲击。审计人员如果仅仅是掌握单一的审计知识,缺乏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是难以胜任计算机信息处理环境下的审计工作。因此, 会计职业较发达的国家和会计组织, 在会计职业考试中都设置了与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有关的考试科目或内容。如英国的ACCA考试,其有关内容涉及信息系统,审计与内部控制及企业信息管理;美国的注册会计师考试中,涉及到的信息技术、信息系统方面的内容主要有计算机环境下的审计风险,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商业环境中信息系统的应用等。这些知识都是会计信息环境下,审计人员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所以,我国CPA 考试必须增加会计信息系统和计算机审计的相关内容。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可以分步进行:第一步, 首先在《会计》《审计》课程中增加会计信息系统和计算机审计的有关内容;第二步, 可考虑将会计信息系统和计算机审计作为相对独立的课程, 增加1-2门相应的考试科目, 使CAP 的知识结构更加充实和完整。

具体而言,借鉴国外有关考试的科目和内容,结合我国目前企业信息化程度和CPA 考试的基本情况,我国CPA 考试应逐渐增加以下方面的内容:(1) 信息技术基础。包括计算机硬件与软件、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原理等。(2) 会计信息系统。包括会计信息系统的整体架构、会计信息系统的建立和应用、会计信息的管理控制等。(3) 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包括数据查询、提取与分析, 计算机环境下的内部控制和审计风险, 嵌入审计模块, 通用审计软件, 电子表格分析, 自动化工作底稿等。(4) 信息系统审计。包括信息系统审计的目标、审计内容、审计方法、审计过程和审计技术等。(5) 管理信息系统。涉及管理信息系统的原理与应用,在应用环节应涉及物料需求计划 、制造资源计划、企业资源计划、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统管理等系统。

七、结论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会计及审计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而也需要我们对CPA考试做出改革,以更好的提高和完善注册会计师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我们可以借鉴国外注册会计师的考试模式,逐步完善我国的考试内容和模式,以能够提高我国审计人员的整体素质和职业水平,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参考文献:

[1] 杨周南.会计管理信息化的ISCA[J].会计研究,2003,(10).

cpa审计知识汇总范文第2篇

一、引言

随着当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它的影响力深入到各个角落,对于cpa审计服务业务也不例外。会计信息技术的发展,使cpa的审计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进而影响到cpa的审计方法。这要求注册会计师的知识结构和执业能力也要与会计信息化的发展相适应。而cpa考试作为执业资格和行业准入的权威性考试,其考试科目和内容对cpa 的学习与培训起着指挥棒的作用。因此,为了加强和完善cpa 的会计本文由收集整理信息化知识与技能,提高cpa的执业质量和执业水平,我国cpa考试应尽快增加会计信息化方面的科目或内容,或者改变cpa的考试形式。而我国从去年的注册会计师考试开始,就开始采用机考形式,可以说是对cpa考试的重大改革。

二、会计信息化的涵义及发展

所谓会计信息化是指将会计信息作为管理信息资源,全面运用网络通信为主的信息技术对其获取、加工、传输、应用等处理,为企业经营管理、控制决策和经济运行提供充足、实时、全方位的信息。而从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进程来看,会计信息化这一词汇是由会计电算化演化而来。20世纪七八十年代起,电子计算机开始应用于会计工作中,即开始处于会计电算化阶段。而九十年代以后,随着计算技术的发展,会计信息处理进入会计信息化阶段。所以,会计信息化是对电算化阶段的优化和进步。

杨周南(2003)就曾讨论过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传统会计电算化向会计管理信息化转变的理论问题。她认为“会计电算化”已发展为“会计管理信息化”,即“会计信息化”,并提出了会计管理信息化的isca模型。她指出会计信息化的工作内容应包括建立和实施会计信息系统(ias);建立健全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制度以及开展对ais和内部控制制度的审计。这进一步印证了会计信息化与会计电算化有着本质的区别。传统的会计电算化,实质上并未突破手工会计核算的思想框架。而企业信息化环境下的会计信息化系统,无论是技术上还是内容上都是一次质的飞跃,两者的内涵大相径庭。尤其是在历史背景、目标、技术手段、功能范围和会计程序、信息输入输出的对象和系统层次等方面。

总之,这种会计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仅是一个概念的变迁,而且是会计领域的一次变革,是会计思想上的革新。我们应着重考虑这种信息技术对会计的影响。

三、会计信息化对cpa 审计的影响

(一)审计内容的扩展

会计信息化环境下的会计信息是基于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而产生的, 所以会计信息系统的有效性、安全性、可靠性将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会计处理及会计报表的真实、公允。因此,审计的内容除了关注财务审计外, 还应加入对会计信息系统功能及其控制的审查,即审计人员要审查应用系统的处理功能是否符合会计制度和财经法规的规定, 是否能合理、合法、正确地处理各项经济业务, 检查嵌入到应用程序中的程序控制措施是否恰当有效, 是否达到预期的控制目标。

(二)审计证据采集的复杂化

在审计过程中,为了确认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审计人员需要全面了解内部控制,并取得相关的支持证据。而面对相比手工环境更为复杂的内部控制技术,采集审计证据的难度和复杂性都大大增加。特别是在某些情况下,采用手工方式根本无法取得所需的证据,必须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此外, 由于信息系统在企业经营管理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系统如果停止运行, 有时会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给企业带来损失。因此, cpa 审计时往往是在系统运行过程中进行审计取证。审计人员一方面要及时完成审计任务, 另一方面又不能妨碍和干扰被审系统的正常运作, 这也使审计证据的采集更为复杂。

(三)审计线索的变化

在审计中,审计线索有助于审计人员跟踪经济业务的处理过程,并确定现有的会计信息是否正确反映企业的经济活动。在传统环境下,会计信息的载体主要为纸张,审计线索清晰,并且纸质的会计资料及其相关信息都便于审计人员直接查看并根据审计线索进行顺差或逆差。但是在会计信息化环境下,会计的整个处理过程主要在会计信息系统中进行。会计凭证由会计人员录入计算机后,计算机依据程序自动完成账簿登记和报表编制等相关工作。所以,除了部分原始凭证和打印出的会计报表外,大量数据和处理都在计算机系统中,而审计线索大都存储在磁性介质中,甚至某些信息仅是暂时性储存。这些信息只能依靠计算机查阅。而且存储在磁性介质上的信息具有被更改而不留痕迹的特点。因此,当信息系统发展到高级阶段,各项业务和会计处理的无纸化使审计线索更为复杂, 必须运用新的审计手段和审计技术, 才能跟踪审计线索,取得审计证据。

(四)审计风险的增大

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通过审计活动,未能发现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以及会计信息系统本身存在重大缺陷或漏洞,而在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在计算机信息处理环境下,由于信息系统本身的复杂性,特别是会计信息系统在发展变化过程中,系统本身可能存在的不稳定性以及对会计信息造成的影响,更加增大了审计风险。审计人员要消除或降低审计风险,必须采取能够适应计算机信息系统发展的,较为先进的审计技术和手段,而且可能要付出更大的劳动量,同时要求审计人员具有更高的业务素质。

(五)审计技术的变化

由于在计算机信息处理环境下,审计内容、审计线索、审计证据、审计风险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致使传统审计技术不足以胜任计算机信息处理环境下的审计工作。因此,必须不断推出新的审计技术和手段。比如,审计人员需要应用基于计算机的审计数据采集与分析技术,利用审计软件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采集和分析。随着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也在不断发展。

四、信息化对cpa的素质要求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知道,会计信息化对cpa的审计服务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了更好的适应现在的审计环境,以提高审计服务的质量,这些影响要求审计人员需要对自身的知识结构,审计技术及理念做出改变,提供自身的专业素质。cpa 要在传统的审计理论和实务知识基础上,熟悉会计软件和审计软件的使用,懂得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注册会计师只有懂得会计软件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方法,才能准确把握审计线索和审计证据, 有效判断和控制审计风险, 否则会增加审计的盲目性。因此, cpa 从事审计职业,必须要学习和掌握一定的会计软件、审计软件和计算机辅助审计方面的知识,以适应实现会计信息化后审计线索和审计技术的变化。

在应用的基础上,注册会计师一方面要增加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与技能, 包括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电子商务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现在的会计业务不仅仅只是涉及会计知识,而是已包含很多现代信息技术的知识。这就要求注册会计师要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专业知识,深入理解会计信息系统的原理与应用过程。另一方面,由于信息技术的应用对内部控制产生影响, 注册会计师需要把握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建立的原则,熟悉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体系。在执行审计时,其要了解和评价被审单位的内部控制,除注意内部控制中涉及的各个业务处理环节的控制外, 还应注意被审计单位对信息系统的控制。

此外,cpa还应具备一定的信息系统审计知识, 包括信息系统审计的目标、审计内容、审计方法、审计过程和审计技术。cpa对企业财务报表的审计与鉴证, 必须置身于企业整个管理信息系统之中来进行,而不能跳过信息系统,进行孤立的审计。注册会计师只有做到原有知识与信息系统审计知识的结合,才能有效地把握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五、cpa考试的现状及缺陷

作为cpa从业资格和行业准入的权威考试——cpa考试,其对于注册会计师素质的培养有着重要的决定意义。它是注册会计师在理念、知识体系及自我提高方面的航向标,它的形式及执行结果直接影响到我国审计行业的质量水平。本文以国际acca考试为比较模板,来分析我国cpa考试的现状及存在的缺陷。

(一)从课程设置上来看

我国的注册会计师考试自1991年实行以来至2008年,其考试科目一直未发生改变,共会计、审计、财务成本管理、经济法和税法五门。从2009年开始,cpa考试开始采用“6+1”考试制度,考试分为专业阶段和综合阶段。专业阶段的考试科目在原有考试科目的基础上增加了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综合阶段考试科目则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胜任能力指南》的要求进行考核。

而国际acca考试始于1904年,考试分为三个阶段,共考查14门。第一阶段为基本的会计原理,第二阶段为专业财会人员应具备的核心专业技能,而第三阶段为战略管理。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从第二阶段开始,acca考试就强调了信息系统技术的重要性。其第二阶段第一门所需通过的科目就是信息系统,而第三阶段中也有企业信息管理科目。

这表明,我国虽然对cpa考试做出了调整,但就其内容而言,并没有涉及信息系统和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

(二)从课程的关联性和渐进性来看

我国cpa考试的各课程之间是相对独立的,报考其中的任何一门几乎无须涉及另外4门的知识。但相比之下,acca考试的14门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和渐进性,如果不能通过前一阶段的考试,那么就没有资格参加后一阶段的考试。前面的知识是后面所考科目的基础,具有很强的知识连贯性。

(三)从考题设计来看

我国cpa考试题型主要为选择题,判断题,计算题和综合题,其中,主观题的分值仅占一半左右,而且对于会计相关知识的考查以分录的编制为主。acca考试中大部分课程的考题是主观题,包括问答题和案例分析题,并且一些相对不重要的公式会在考试时给出,不需要死记硬背公式。并且知识点的考查侧重于报表的编制。这样有利于cpa从总体来把握相关会计信息。

(四)从报考资格来看

我国对于cpa考试的报考资格要求较低,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均可报名。但是acca的考试资格报名要求较高。这种低资格要求,降低了我国注册会计师的整体素质。

(五)从考试模式来看

英国的acca考试从2004年开始采用计算机化考试模式,并于2007年将机考扩大到第一阶段的所有科目。但我国在2012年之前都是采用笔试形式进行考试,自 2012年开始,采用机考形式进行考试。

由以上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我国cpa考试所存在的主要缺陷表现为考试内容不重视会计信息化及计算机审计,根本不涉及信息技术和信息化方面的内容。这使得注册会计师的知识结构存在一定缺陷。许多注册会计师对会计信息化和计算机审计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在执行审计时,对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内部控制难以进行全面深入地了解与评价,往往绕过计算机进行审计,致使审计风险加大,难以高质量的完成审计工作。同时,面对全球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于会计师事务所来说,又出现了一些与信息技术有关的新的业务领域,这些都迫切需要提高注册会计师队伍的信息技术水平。我国目前cpa 考试的内容,已经不能适应目前审计工作和近几年来出现的新的业务领域对cpa 知识结构的要求。因此,迫切需要改革和完善cpa 考试的内容。

六、信息化对我国cpa考试改革的借鉴意义

会计信息化对审计工作的最大冲击是对于审计人员素质的冲击。审计人员如果仅仅是掌握单一的审计知识,缺乏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是难以胜任计算机信息处理环境下的审计工作。因此, 会计职业较发达的国家和会计组织, 在会计职业考试中都设置了与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有关的考试科目或内容。如英国的acca考试,其有关内容涉及信息系统,审计与内部控制及企业信息管理;美国的注册会计师考试中,涉及到的信息技术、信息系统方面的内容主要有计算机环境下的审计风险,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商业环境中信息系统的应用等。这些知识都是会计信息环境下,审计人员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所以,我国cpa 考试必须增加会计信息系统和计算机审计的相关内容。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可以分步进行:第一步, 首先在《会计》《审计》课程中增加会计信息系统和计算机审计的有关内容;第二步, 可考虑将会计信息系统和计算机审计作为相对独立的课程, 增加1-2门相应的考试科目, 使cap 的知识结构更加充实和完整。

具体而言,借鉴国外有关考试的科目和内容,结合我国目前企业信息化程度和cpa 考试的基本情况,我国cpa 考试应逐渐增加以下方面的内容:(1) 信息技术基础。包括计算机硬件与软件、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原理等。(2) 会计信息系统。包括会计信息系统的整体架构、会计信息系统的建立和应用、会计信息的管理控制等。(3) 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包括数据查询、提取与分析, 计算机环境下的内部控制和审计风险, 嵌入审计模块, 通用审计软件, 电子表格分析, 自动化工作底稿等。(4) 信息系统审计。包括信息系统审计的目标、审计内容、审计方法、审计过程和审计技术等。(5) 管理信息系统。涉及管理信息系统的原理与应用,在应用环节应涉及物料需求计划 、制造资源计划、企业资源计划、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统管理等系统。

cpa审计知识汇总范文第3篇

一、引言

审计的发展与其赖以生存的环境密切相关。环境的不确定性、变化性和相互制约性将直接影响审计的目的和范围,进而影响审计的准则、程序和方法。

注册会计师业务素质的高低对审计效率和审计效果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现代审计要求注册会计师成为复合型人才,既要具有财务、会计、审计、企业管理、金融、税务、法律、计算机、外语、工程技术等专业知识,还要求具有推理能力、判断能力、研究能力、分析能力、写作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公关能力等,注册会计师制订合理的审计计划,选择恰当的审计方法,获取充分而又适当的审计证据,在审计时就较容易进入状态,准确识别良莠,正确出具审计报告。反之,就无法准确识别各种错误与舞弊,不能灵活运用各种审计方法、重复审计、重复取证等,则往往会延误审计时机,既影响审计效率又影响审计效果。

二、cpa审计质量低下的原因

1.cpa面临极大的审计风险

审计风险由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三个要素构成。一方面,未与前任审计人员取得应有的联系,以了解被审单位过去是否存在为操纵利润而人为更改会计处理方法的行为;另一方面,如果cpa对被审单位经济业务或账户处理提出异议时,被审单位就可能通过更换会计师事务所达到目的。

2.对客户成功的欲望影响注册会计师独立性

一个盈利的客户才有可能提高审计收费和其他费用,支付由事务所提供的其他鉴证业务和咨询业务的费用,并且成功的客户转入诉讼的可能性很小。另外,客户成功与否对审计人员个人也有一定影响,如大公司客户对于合伙人和审计人员的事业有着不言而喻的推动作用。所以,审计人员与客户之间的完全独立性是不可能的。

3.审计质量控制与行业监管不力本文由http://收集整理

一些事务所为追求短期的经济利益,缺乏质量控制意识和科学的控制方法,使现有的科学方法(如作底稿的三级复核制度)流于形式,审计报告的质量很难得到保障。各级cpa协会尽管已作了大量的行业监管工作,但仍然存在监管认证工作管理力度不够、监管工作体制不顺(监管主体多元、监管手段不力等)、监管队伍力量不足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行业违规现象,限制了审计质量的提高。

4.执业人员职业道德水平与业务水平较低

一些cpa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违背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迁就客户的非法要求,出具虚假或不实的审计报告,尽可能出具无保留意见的报告来满足客户要求。由于我国cpa事业起步较晚,cpa及助理人员业务能力不高是个普遍问题。尽管经过事务所的脱钩改制,一部分年龄较大、业务素质较差的人员已经离开了事务所,但仍然有一些事务所为了节省成本,保留了部分这样的人员,或临时招聘兼职人员执行审计业务。而这些人的业务能力普遍较差,加之缺乏cpa的督导,往往随意省略必要的审计程序,审计报告的规范性较差,审计质量不高。

5.心理素质对审计效率和效果的影响

良好的心理素质要求注册会计师不仅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准确的判断力,还要求注册会计师面对审计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新问题、新变化能沉着、冷静、灵活机智;面对被审计单位人为设置的各种阻挠和干预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力争以最快的速度获取所需资料;要有妥善处理各种复杂人际关系的能力,要经得起各种政治利益、经济利益的诱惑,回避按准则规定应回避的事项,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只有这样,才能既提高效率又确保审计效果。

三、提高cpa审计质量的措施

1.政府及有关部门不要干预cpa依法执业

不得授意或强迫会计师事务所为企业或单位出具虚假审计报告。各新闻媒体与广大投资者要关心和支持cpa行业的建设与发展,为共同维护健康稳定的经济秩序作出应有的贡献,从而营造一个良好的注册会计师执业氛围。不做假账、消灭假账,对净化审计环境是极为有利的。

2.完善审计执业规范体系与财务会计报告体系

完善行业自律式管理模式,提高行业管理水平。强化协会行业管理职能,淡化行政色彩,建立完善的专业委员会制度,组成由学术界、执业界和政府共同参加的行会,强化行业决策的权威性。完善专业标准,形成比较完备的职业规范体系。健全法规制度,一是要明确规定cpa审计的法律依据;二是要尽可能详尽地对cpa应当和不应当承担的责任作出说明,即要尽可能地对cpa责任与非注册会计师责任作出规范。另外,从我国cpa的审计实践出发,进一步修订、完善已颁布的《中国注册会计师质量控制基本准则》、《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基本准则》、《中国注册会计师后续教育基本准则》,完善当前实务工作中亟需的《独立审计准则》的具体准则、实务公告和执业规范指南。

3.建立健全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制度

质量控制是会计师事务所各项管理工作的核心,是保证独立审计准则得以遵守和落实的重要手段,是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控制体系的核心。如果一个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不严,很可能因某一个人或一个部门的原因而导致整个会计师事务所破产,甚至危及到整个注册会计师职业的存亡。因此,会计师事务所应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质量控制基本准则》的要求,建立健全一套严密、科学的内部质量控制制度,在事务所创造出一种文化氛围,激励事务所中的每个成员保持并提高执业质量。

4.加强cpa的执业素质和执业管理

cpa审计具有高风险、高收益的特点,为了降低审计风险,cpa必须加强执业规范和管理,强化cpa执业责任和风险意识,严格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执行审计业务,并在审计过程中,合理运用专业判断,进行恰当评估,减少执业风险。

5.创新审计技术方法

在erp环境下,由于会计数据的电子化和会计控制的局部程序化造成了审计线索的“不可见性”,所以,审计的执行必须依赖于计算机和网络,采用新的审计方法来适应这种变化。例如,cpa可以使用erp中的审计功能或单独的审计软件来对原始数据库审计;利用计算机强大的计算功能,快速、有效地对每笔重要业务进行抽样、检查、核对、分析、比较和计算,测试其原始凭证、入账、汇总的正确性;使用电子邮件向网络银行中心、供货单位进行函证,取得有关数据文件作为审计证据。由此可见,erp环境下的审计技术方法已大大突破了原有方式下所运用的审计技术方法,审计原有技术方法得以创新。

cpa审计知识汇总范文第4篇

一、存在的误区

(一)询证函由被审计单位会计人员发送和回收

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第1312号准则――函证》(以下简称“函证准则”)的规定,CPA应当直接控制询证函的发送和回收。此有两大要点:一是询证函经被审计单位盖章后应由CPA直接发出;二是必须在询证函中指明直接向接受审计业务委托的会计师事务所回函。但是,部分CPA往往将询证函的发送和回收交由被审计单位的会计人员办理,这就可能使回函的可靠性受到严重影响。

(二)对是否实施函证账户的判断仅是以大金额为标准

在对往来账户审计时,许多CPA往往仅是以金额大小为判断实施函证的标准,一定金额以下的就不实施函证,而对金额大小的判断往往又因人而异。

实际上,函证准则第十条对函证程序实施的范围作出了明确规定。如果采用审计抽样的方式确定函证程序的范围,无论采用统计抽样方法,还是非统计抽样方法,选取的样本应当足以代表总体。根据对被审计单位的了解、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以及所测试总体的特征等,CPA可以确定从总体中选取特定项目进行测试。选取的特定项目可能包括:(1)金额较大的项目;(2)账龄较长的项目;(3)交易频繁但期末余额较小的项目;(4)重大关联方交易,(5)重大或异常的交易;(6)可能存在争议以及产生重大舞弊或错误的交易。

(三)对函证的替代程序就是复印往来明细账页与抄录几笔会计凭证

替代审计中有一较常见的现象,一些CPA喜欢复印有关往来账户的明细账页,再根据账页上记录的凭证号码和经济内容随便抄录几笔会计凭证(没有考虑区分借、贷方分别抽凭的要求),然后在固定格式工作底稿中“查见内容”或“核对栏”的空格上打勾,表示已经履行了“查见”或“核对”程序,最后在审计结论中写上“余额可以确认”。

(四)为了节省函证时间,一律采用消极式的询证函

部分CPA针对回函率低的特点,至今仍一律采用消极式的询证方式,认为不但节省了函证时间,而且还“回避”了收不到回函的尴尬。事实上,由于信函在邮寄过程中有时不一定能准确投寄(如错投或遗失),或被函证单位根本就未认真核对,或即使在账面数据不相符的情况下被函证对方也可能不回函,所以,没有回函不一定表示与对方的账簿记录核对一致。实际上,函证准则第十七条已明确规定了采用消极式询证方式必须具备的四个前提条件,即(1)重大错报风险评估为低水平;(2)涉及大量余额较小的账户;(3)预期不存在大量的错误;(4)没有理由相信被询证者不认真对待函证。

(五)对债权账面余额认定不考虑可收回性

部分CPA认为,审计只是负责确认账面债权余额核算的正确性,而债权能不能正常收回则是被审计单位自身的责任,所以,在审计债权时,根本不考虑债权的可收回性,往往仅凭回函证明或一些简单替代审计的结果就作出余额可以确认的审计结论,对一些有明确线索证明已经形成潜亏的债权不仅不调整财务报表,而且也不要求在财务报表附注中披露。

(六)对债务不进行函证

函证准则第九条明确规定:“函证的内容通常还涉及下列账户余额或其他信息:“……(八)应付账款;(九)预收账款;……”,该准则指南对准则第九条是否实施函证程序做了补充,即CPA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对包括这两项在内的内容(包括但并不限于)实施函证。由此可见,在一般情况下,可能确实不需要对债务进行函证。但如何理解指南所言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呢?笔者认为,如果被审计单位控制风险较高,债务金额较大或被审计单位处于财务困难阶段,则应该对应付账款和预收账款中的重大项目进行函证。该问题实际上暴露了一些CPA在审计实务中重债权轻债务的问题。

(七)对被审计单位管理层不同意函证的审计报告披露不正确

在审计实务中,一些审计报告往往会出现这样的保留意见:“由于贵公司要求对应付账款的对方单位不实施函证,而我们也无法对应付账款的对方单位实施全面的替代审计程序,所以,对贵公司应付账款核算的正确性我们无法判断。”

这里,最重要的是判断被审计单位要求不实施函证的合理性。根据函证准则的规定当被审计单位管理层要求对拟函证的某些账户余额或其他信息不实施函证时,CPA应当考虑该项要求是否合理,并获取审计证据予以支持。如果认为管理层的要求合理,CPA应当实施替代审计程序,以获取与这些账户余额或其他信息相关的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如果认为管理层的要求不合理,且被其阻挠而无法实施函证,CPA应当视为审计范围受到限制,并考虑对审计报告可能产生的影响。

笔者认为,如果被审计单位要求不实施函证不合理,则应该采取以下披露形式为妥:

“由于贵公司要求对应付账款的对方单位不实施函证的要求不合理,且贵公司未能提供应付账款对方单位的通讯地址,使得对应付账款无法实施函证程序,以对期末应付账款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二、关于函证及其替代审计程序的四点注意事项

(一)不能凭询证函回函证明直接确认账户余额

仅凭询证函回函直接确认有关往来账项的观点不正确,在对往来账户的审计中,一般应该顺序实施如下较为规范、全部的审计程序(以对应收账款的审计为例):

1 获取或编制应收账款(包括相应的坏账准备)明细表(含账龄分析);

2 对与应收账款相关的财务指标进一步分析;

3 实施应收账款函证程序,编制“应收账款函证结果汇总表”,并对函证结果进行必要的评价;

4 对未函证或未回函的应收账款实施替代审计程序;

5 检查至审计时已收回应收账款的情况;

6 检查应收账款的贴现、质押或出售;

7 对应收账款是否属于关联方及其交易进行分析判断;

8 确定应收账款的列报是否恰当。

从上述审计程序可以看出,即使顺利实施了函证程序(即不再实施替代程序),但仍需履行后面(5)至(8)项审计程序。可见,即使顺利实施了函证程序,但仍必须根据各往来款项的实际情况实施其他必要的审计程序。

(二)对往来账户的随意抽凭非正确替代审计程序

替代审计程序应执行包括针对单一的往来账户实施专门的抽凭测试等审计程序,不具有针对性和系统性的随心所欲的抽查,其结果不能证明具体账户余额的完整性、真实性和正确性。

(三)要注意分别借贷方发生额进行抽凭测试

许多CPA在实施替代审计抽样往来

账户时,往往不分借、贷方发生额分别进行抽查并分别计算抽查比例,仅是抽查一方发生额,如对债权仅抽查借方,对债务仅抽查贷方,而且往往都不计算抽查比例。这不仅是替代方法不正确的问题,实际上这样抽查的结果也根本无法判断所抽查账户的发生额和余额是否正确。所以,CPA在今后对往来账户进行替代审计实施抽样测试时务必分别借贷方分别抽样、分别计算抽查比例。

(四)注意函证及其替代审计程序之间的交叉索引

在日常审计实务中,许多CPA往往不注意函证及其替代审计程序之间的交叉索引。如果CPA未能收到回函或不满意函证结果,则不仅应该在工作底稿中注明未有函证结果的原因,同时还应该在工作底稿中索引出后面实施的替代审计程序(可通过“函证情况汇总表”体现)。实际上,由于函证与其替代审计程序之间固有的勾稽关系,在函证与其替代审计程序的工作底稿之间必然会涉及到一些函证工作底稿和替代审计程序工作底稿之间的相互引用或需要说明的情况或事项,这时,科学运用索引号和交叉索引,不仅能够起到清晰审计思路和审计轨迹的作用,而且还能够起到提高审计质量,节约审计资源的功效。

三、对函证及其替代审计的意见或建议

(一)关于函证的技巧

1 预审时实施函证

CPA对一些有可能、有条件的老客户可在财务报表截止目前实施预审,并在实施预审时提前实施函证。由于此方法将函证时间大大提前,等到财务报表截止日以后实施审计时,有回函的也应该早已收到,这样,不仅能够较好地回避等待回函时间太久的问题,而且还可以有效地分流和降低CPA在财务报表截止日后的审计工作量。但必须注意的是’因提前函证,对函证截止日后至报表截止日之间往来账项的发生额,CPA应当补充实施适当的审计程序,以确定函证截止日与资产负债表日之间的变动是否已作正确的会计记录。

2 提前发询证函

如果未能实施预审,CPA可在进点实施审计工作以前,预计好询证函发函和回函所需的时间(一般需半个月以上),提前派出审计人员至被审计单位发询证函,这样,等到正式进点实施审计时,能够收到回函的基本上也均已收到,而且财务报表截止日与函证截止日之间也没有时间差,CPA也不需要实施补充审计程序。

(二)关于函证及其替代程序的注意事项

1 实施补充函证程序

如果对重大往来款项采用积极式的询证方式没有能够正常收到回函,CPA应考虑与被询证者联系,要求对方作出回应或再次寄发询证函,实施补充函证程序,或通过各种方式催请债务人回函。如果仍未能得到对方的回应,则CPA应该实施替代审计程序。

2 注意一般性抽凭和替代审计抽凭的区别

CPA要注意对往来账户的一般性抽凭和替代审计抽凭的区别,不能将一般性抽凭误认为就是替代审计抽凭。要知道替代审计抽凭是针对某一个具体的往来账户专门实施的抽凭测试,实施替代审计抽凭时,必须寻找具体被检查往来账户在被检查期限内实际发生的情况抽取足够数量和发生额的会计记录(会计凭证),并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便能够从总体上对被抽查往来账户记录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作出推断,即要复核设计的样本量。

3 注意规范实施对往来账户的替代审计程序

对没有回函或回函不满意的往来账户实施替代审计程序时,应从有关往来账户及原始凭证所涉及的具体业务出发,检查整个业务发生的过程、对相关内部控制的遵循以及原始凭证记载的正确性,而不能仅是检查往来账簿中记录的发生额甚至仅是抄录记账凭证。

实施对往来账项的替代审计程序时,CPA应该做的主要程序是(仍以对应收账款的审计为例);

(1)检查应收账款明细账户及相关会计凭证。顺序抽查该应收账款账户记载的业务发生情况,检查所抽查样本的会计凭证及相关原始凭证,如销售合同、销售订单、销售发票副本、出库单、货运凭证、对方收货单等,以验证相关往来账项发生额和余额的正确性和真实性。但必须注意三点:

一是需分别借、贷方发生额进行抽查并分别计算抽查比例;

二是抽查总额必须达到根据审计计划所设计的样本规模;

三要特别注意由被审计单位内部所产生原始凭证的真实性、可靠性。

(2)在对账户余额正确性和真实性作出判断后,还要分析该应收账款账户余额的可收回性,在对可收回性没有疑议的情况下,才可以作出余额可以确认的审计判断。

应收款项的可收回性可以从对方往来单位的信誉、往来结算的历史情况、账龄分析以及双方合同中对货款结算的约定等方面进行考虑和分析。

检查期后收款记录是确认应收款项可收回性的重要方法,CPA通过检查被审计单位资产负债表日后收到有关款项的记录和凭证,包括银行进账单、汇款证明、银行存款(或现金)日记账等,能为应收账款的存在性提供重要审计证据。但值得注意的是,CPA还需收集审计证据,验证期后收款确实源于资产负债表日前已存在的应收账款,而不是源于期后新发生的交易。

cpa审计知识汇总范文第5篇

2012年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简称中注协)了实施机考的文件,面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注会机考第一年,绝大多数考生迷茫不知所措,庆幸的是中注协网站提供了仿真的考试界面及样题供广大考生练习,因此,也稍许减少了考生内心的不安。2013年10月19日,CPA《审计》科目开考,也正是实施机考的第二年,与2012年的试题相比可以看出,题目难度有所增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根据近五年的真题,笔者认为,《审计》科目相比其他科目最大的特色在于出题的模式固定化,比如,六道简答题的分值分布基本确定,一般在职业道德、质量控制、集团审计、审计抽样、审计计划和审计抽样等这些章节出题,综合题重在对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以及审计报告流程的考察,选择题更多分布在其他主观题未涉及的尤其是特殊事项等各章节中,正是这种出题模式的固定,考试相对容易且各培训机构也容易押题,然而CPA考试是要控制通过率的,因此,2013年题型分布未变但题目难度有所增加,考察的面更广且更深入。从单项选择题开始,每个题目包括的每一个选项难度均有所增加,例如其中一道单选题中考核到对集团审计中的前后任注册会计师的理解,这样的题目只有在基本概念非常清楚、思路非常清晰情形下才能应对;简答题也不例外,例如,在简答题的老考点中对职业道德的考察,原来的题目基本上能快速判断是否影响独立性,今年难度亦有所增加,从原来单纯考核项目组成员是否拥有直接经济利益的考核点转变为考核间接的重大经济利益的判断等,需要对知识点理解的更全面、更深入;再如综合题,从原来非常直观的审计意见类型判断上(未更正错报汇总是否高于报表整体重要性即能判断)转变为需要结合考虑被审计单位的长期股权投资的金额,结合审计范围受限的广泛影响程度判断意见类型。因此,在平时应当多加训练对审计报告类型的判断,需要熟练掌握续写不同审计报告类型的段落,而不能只是背诵审计报告的模板。

二、把握机考模式形势

CPA考试作为国内会计类难度最高的考试,也体现在每年考试方式和内容的不断更新上。为了适应国际形势,对注册会计师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考试改革也是“一年一小变,五年一大变”。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发挥机考的优势,调整好心态从容应对,面对机考模式的《审计》科目考试,在考生习惯此方式的情形下,机考相比纸质考试方式优势明显。

(一)在机考模式下,答题只需直接点击选项,大大降低了填涂答题卡的效率低下且容易出错的风险。在2013年CPA《审计》科目考试的题型中单选题25道占25分,多选题10道占20分。客观题占了45分,在机考模式下,因为不用填涂答题卡,提高了答题效率,给考生带来了很大便利。

(二)简答题中文字的录入对字迹不工整的考生来说是福音。CPA《审计》科目考试客观题35道,主观题7道,其中综合题中又包含多个小题,在150分钟的答题时间里,需要对知识点非常熟悉才能应对。如果在纸质版考试方式下,主观题更难以完成,在这种紧张的气氛中字迹也会很潦草,严重影响考试得分。而在机考环境下这种情况即可避免。

(三)主观题中复制粘贴功能的熟练运用大大提高解题速度。在《审计》考试的主观题中需要书写很多的文字,而部分文字在题目的已知条件中是现成的,此时发挥“Ctrl+C和Ctrl+V”复制粘贴的作用,亦能提高答题效率。

cpa审计知识汇总范文第6篇

关键词:CPA;审计质量;审计业务

中图分类号:F239.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10-0108-02

一、引言

审计的发展与其赖以生存的环境密切相关。环境的不确定性、变化性和相互制约性将直接影响审计的目的和范围,进而影响审计的准则、程序和方法。

注册会计师业务素质的高低对审计效率和审计效果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现代审计要求注册会计师成为复合型人才,既要具有财务、会计、审计、企业管理、金融、税务、法律、计算机、外语、工程技术等专业知识,还要求具有推理能力、判断能力、研究能力、分析能力、写作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公关能力等,注册会计师制订合理的审计计划,选择恰当的审计方法,获取充分而又适当的审计证据,在审计时就较容易进入状态,准确识别良莠,正确出具审计报告。反之,就无法准确识别各种错误与舞弊,不能灵活运用各种审计方法、重复审计、重复取证等,则往往会延误审计时机,既影响审计效率又影响审计效果。

二、CPA审计质量低下的原因

1.CPA面临极大的审计风险

审计风险由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三个要素构成。一方面,未与前任审计人员取得应有的联系,以了解被审单位过去是否存在为操纵利润而人为更改会计处理方法的行为;另一方面,如果CPA对被审单位经济业务或账户处理提出异议时,被审单位就可能通过更换会计师事务所达到目的。

2.对客户成功的欲望影响注册会计师独立性

一个盈利的客户才有可能提高审计收费和其他费用,支付由事务所提供的其他鉴证业务和咨询业务的费用,并且成功的客户转入诉讼的可能性很小。另外,客户成功与否对审计人员个人也有一定影响,如大公司客户对于合伙人和审计人员的事业有着不言而喻的推动作用。所以,审计人员与客户之间的完全独立性是不可能的。

3.审计质量控制与行业监管不力

一些事务所为追求短期的经济利益,缺乏质量控制意识和科学的控制方法,使现有的科学方法(如作底稿的三级复核制度)流于形式,审计报告的质量很难得到保障。各级CPA协会尽管已作了大量的行业监管工作,但仍然存在监管认证工作管理力度不够、监管工作体制不顺(监管主体多元、监管手段不力等)、监管队伍力量不足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行业违规现象,限制了审计质量的提高。

4.执业人员职业道德水平与业务水平较低

一些CPA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违背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迁就客户的非法要求,出具虚假或不实的审计报告,尽可能出具无保留意见的报告来满足客户要求。由于我国CPA事业起步较晚,CPA及助理人员业务能力不高是个普遍问题。尽管经过事务所的脱钩改制,一部分年龄较大、业务素质较差的人员已经离开了事务所,但仍然有一些事务所为了节省成本,保留了部分这样的人员,或临时招聘兼职人员执行审计业务。而这些人的业务能力普遍较差,加之缺乏CPA的督导,往往随意省略必要的审计程序,审计报告的规范性较差,审计质量不高。

5.心理素质对审计效率和效果的影响

良好的心理素质要求注册会计师不仅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准确的判断力,还要求注册会计师面对审计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新问题、新变化能沉着、冷静、灵活机智;面对被审计单位人为设置的各种阻挠和干预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力争以最快的速度获取所需资料;要有妥善处理各种复杂人际关系的能力,要经得起各种政治利益、经济利益的诱惑,回避按准则规定应回避的事项,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只有这样,才能既提高效率又确保审计效果。

三、提高CPA审计质量的措施

1.政府及有关部门不要干预CPA依法执业

不得授意或强迫会计师事务所为企业或单位出具虚假审计报告。各新闻媒体与广大投资者要关心和支持CPA行业的建设与发展,为共同维护健康稳定的经济秩序作出应有的贡献,从而营造一个良好的注册会计师执业氛围。不做假账、消灭假账,对净化审计环境是极为有利的。

2.完善审计执业规范体系与财务会计报告体系

完善行业自律式管理模式,提高行业管理水平。强化协会行业管理职能,淡化行政色彩,建立完善的专业委员会制度,组成由学术界、执业界和政府共同参加的行会,强化行业决策的权威性。完善专业标准,形成比较完备的职业规范体系。健全法规制度,一是要明确规定CPA审计的法律依据;二是要尽可能详尽地对CPA应当和不应当承担的责任作出说明,即要尽可能地对CPA责任与非注册会计师责任作出规范。另外,从我国CPA的审计实践出发,进一步修订、完善已颁布的《中国注册会计师质量控制基本准则》、《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基本准则》、《中国注册会计师后续教育基本准则》,完善当前实务工作中亟需的《独立审计准则》的具体准则、实务公告和执业规范指南。

3.建立健全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制度

质量控制是会计师事务所各项管理工作的核心,是保证独立审计准则得以遵守和落实的重要手段,是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控制体系的核心。如果一个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不严,很可能因某一个人或一个部门的原因而导致整个会计师事务所破产,甚至危及到整个注册会计师职业的存亡。因此,会计师事务所应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质量控制基本准则》的要求,建立健全一套严密、科学的内部质量控制制度,在事务所创造出一种文化氛围,激励事务所中的每个成员保持并提高执业质量。

4.加强CPA的执业素质和执业管理

CPA审计具有高风险、高收益的特点,为了降低审计风险,CPA必须加强执业规范和管理,强化CPA执业责任和风险意识,严格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执行审计业务,并在审计过程中,合理运用专业判断,进行恰当评估,减少执业风险。

5.创新审计技术方法

在ERP环境下,由于会计数据的电子化和会计控制的局部程序化造成了审计线索的“不可见性”,所以,审计的执行必须依赖于计算机和网络,采用新的审计方法来适应这种变化。例如,CPA可以使用ERP中的审计功能或单独的审计软件来对原始数据库审计;利用计算机强大的计算功能,快速、有效地对每笔重要业务进行抽样、检查、核对、分析、比较和计算,测试其原始凭证、入账、汇总的正确性;使用电子邮件向网络银行中心、供货单位进行函证,取得有关数据文件作为审计证据。由此可见,ERP环境下的审计技术方法已大大突破了原有方式下所运用的审计技术方法,审计原有技术方法得以创新。

保证审计质量重要的一点是要把审计责任与注册会计师联系起来,这就要建立一个能够保持会计师事务所与注册会计师之间以无限责任或连带责任为基础的利益约束机制,也就是建立以注册会计师为会计师事务所出资人的体制。把责任分解到注册会计师个人,提高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和风险意识,从而提高注册会计师提供高质量审计服务的压力和动力。

参考文献:

[1] 贺新宇.CPA审计报告质量低下的原因与对策[J].当代经济研究,2001,(3).

[2] 洪卫青.审计质量低下的成因及对策[J].发展研究,2004,(7).

[3] 颜莉.上市公司CPA审计质量低下的原因及对策[J].当代经济,2006,(01).

[4] 初宜红,罗怀敬.谈注册会计师执业质量低下的原因及其对策[J].山东审计,2000,(5).

cpa审计知识汇总范文第7篇

她,是中国政府最早指定的三家涉外专利、商标机构之一。

她,提交了在中国专利法生效的第一天所收到的970件外国专利申请中的近500件。

她,自中国专利制度实施以来,每年的专利数量一直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CPA――中国专利(香港)有限公司,她的名字与中国知识产权事业紧密相连,她一直与中国专利事业光荣同行。

使命在肩 擎起专利的旗帜

众所周知,专利在整个专利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当1984年3月12日全国人大通过专利法时,如何建立一支优秀的专利人才队伍和一批合格的专利机构已迫在眉睫。为了建立国际国内知识产权交流与合作的窗口,加强中国专利法的对外宣传,满足国内外企业专利特别是涉外的需要,同时确保国内外第一批专利申请能在1985年4月1日专利法实施时顺利受理,时任贸促会法律部副部长的柳谷书先生临阵受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颁布15天后,于1984年3月27日在香港创建了中国专利(香港)有限公司,即CPA。

CPA创建之初,正值改革开放伊始,中国大多数老百姓尚不知何谓“专利”。在当时资金和专业人才都极度匮乏的情况下,我国知识产权事业的创始人,先驱者之一柳谷书先生凭着过人的眼光和策略,在香港各界的支持和帮助下,与同事们一起艰苦奋斗,积极到美国、日本等地宣传中国专利法,开拓业务,并创办了中英双语期刊《中国专利与商标》,从此开创了CPA的辉煌,为中国赢得了专利工作的世界声誉。

从事过知识产权工作的人都知道已故柳谷书先生生前说过的一句话:“一个人有两样东西谁也拿不走,一个是知识,一个是信誉。”CPA一个又一个案子的成功,让国家乃至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专利(香港)有限公司的品牌开始有了信心,对中国专利法的实施开始有了信心,对中国改革开放的真诚有了信心。

服务四海 诚信享誉天下

在中国专利(香港)有限公司20周年庆典上,八个大字格外醒目:“服务四海,诚信天下”。“诚信天下”并非空谈,“服务四海”更是需要勇气和实力。

经过25年不懈的努力,如今,中国专利(香港)有限公司已成长为中国最具规模和实力的知识产权公司之一,业务遍及国内外,涉及专利、商标、版权、商业秘密,反不正当竞争、计算机软件登记、知识产权海关保护、域名注册、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登记以及有关知识产权的许可和转让等所有与知识产权有关的法律业务。公司也接受国内外客户的委托、办理在香港特别行政区的专利、商标和外观设计注册业务。公司现有从业人员503人,其中专利人,商标人,律师和专利工程师达200余名,在北京、上海、深圳、纽约、东京、慕尼黑等地成立了分支机构。中国专利(香港)有限公司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国际保护工业产权协会(AIPPI)、国际许可贸易工作者协会(LES)、国际商标协会(INTA)、国际知识产权律师协会(FICPI)、各地区性专利律师协会以及上千家外国律师事务所、公司、科研机构建立并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了国内外大量的专利、商标申请,处理了上千件涉及知识产权的侵权案件,维护了国内外广大客户的权益。

CPA抓住了发展的历史机遇,在思想观念大转轨的基础上,在技术、管理、体系完善、专利应用,人才建设等诸方面都取得了辉煌成就。CPA发展的25年,也是中国专利事业发展的25年,同样也就是民族知识产权意识不断增强的25年。

与时俱进 打造法律服务精品

中国加入WTO后,知识产权事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涉外专利申请已由2001年的4万多件增长到了现在的10万多件,涉外机构数量从最初的3家发展到200多家,行业竞争悄然加剧。在中国专利申请量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长的背景下,CPA不仅要保持合理的专利数量,还要保证为客户提供更为优质的精品服务。

作为知识产权界的领航者,CPA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以国外客户为主的涉外专利工作。在中国经济越来越多地影响世界格局的今天,CPA开始着力重视中国企业的知识产权创造、管理、运用和保护事业,坚持“国内国外客户并重,两手抓”的方针,更多地参与了为中国企业服务的工作,先后举办或参办了“专利审查新动向与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实务”研讨会、“中美知识产权论坛”等。现任CPA总经理吴大建表示,今后还将继续举办类似的活动,为提高国内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推动国内知识产权保护事业的健康发展尽绵薄之力。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CPA以全新的“转变思维、可持续发展、多种经营”的管理模式,进一步合理配置和优化了人才资源,在公司里形成了尊重知识和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在原有业务基础上,CPA重点强化了知识产权诉讼等业务,最大限度地实现了知识产权机构的价值,并以优质的专业水平、团队合作精神和出色的管理模式受到客户和国内外业界的高度称赞。

任重道远 机遇与挑战并存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弹指之间,中国专利(香港)有限公司已走过25年的历程。风雨二十五载,潮起潮落,大浪淘沙,中国有无数的企业在草莽之径上行进,时显时灭。在起落之间,总有一些品牌能够脚踏实地,持之以恒,始终焕发着强劲的生命力。

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专利”、“知识产权”已经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上使用频率极高的词汇。中国民族产业以创新、拼博、跨越的理念全面推进改革,经历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进程,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但建设创新型国家,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中国知识产权事业依然任重而道远。

cpa审计知识汇总范文第8篇

【关键词】会计师事务所;事务所规模;比较;建议

一、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2010年度,我国会计师事务所超过8000家,执业注册会计师超过8.5万人,从业人员近30万人。可见在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已经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但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整体水平与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和全球会计行业发展水平还有较大差距。

2007年,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关于推动会计师事务所做大做强的意见》,2009年10月3日,国务院办公厅又批准同意并转发财政部《关于加快发展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若干意见的通知》,对于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政策引导作用。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该如何做大做强,如何健康发展,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国外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的行业发展现状对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发展前景具备一定的启示性,因此,笔者将对中、美、英三国的会计师事务所规模进行比较,以期为我国事务所规模化之路提供一点参考。

二、有关会计师事务所规模衡量的文献综述

对于如何衡量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国内外业界基本上达成了共识,笔者对所阅读的文献进行归纳,事务所规模的衡量标准主要为以下几点:

1、根据事务所收入的多少和结构进行衡量

会计师事务所的收入是其为社会提供服务所得到的产出,是衡量事务所规模的重要依据。Moizer and Turley(1989)、易琮(2002)、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CICPA)(2003)、黄洁莉(2011)等都将事务所收入作为一个重要标准来衡量事务所规模,这也是目前国际上比较流行的衡量方法。

2、根据事务所人力资源的多少进行衡量

人力资源是会计师事务所最重要的经营要素之一,要做大做强,人的因素影响最大。因此,根据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人数、合伙人人数、专业人员数、全体从业人数也成为很多学者对其规模进行衡量采用的重要标准。例如,张岚(1998)提出,会计师事务所是典型“以人为本”的企业,将技术、知识、体力集于一身的事务所员工是企业第一生产力,是最具价值的企业资源,他们是事务所赖以生存的资本。Brocheler et al(2004)检验了荷兰1930-1992年间审计市场中人力资本对事务所绩效的影响,结果发现,事务所成立和延续阶段教育程度对绩效影响正相关。

3、根据事务所拥有的客户资源进行衡量

事务所另一个重要的经营要素是其拥有的客户资源,因此,根据其拥有客户的数目、规模对事务所规模进行衡量也成为了很多学者的选择。例如,耿建新、房巧玲(2005)发现我国本土大所与“四大所”相比,“本土所”虽然在人力资源的数量上并不亚于国际“四大”所,在客户数量上也占有一定优势,但平均客户规模和以业务收入比例衡量的市场份额都大大低于“四大所”。杨永淼等(2007)发现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在大客户市场上具有明显的规模经济性。另外,李树华(2000)、王振林(2002)、原红旗、李海建(2003)等也采用了这种思路。

4、综合运用多个指标对事务所规模进行衡量

事务所要做大做强需要从多方面进行努力,因而,不能仅从一个或两个方面考虑事务所的规模,而要综合考虑以评价一个事务所的规模化程度。例如,韩晓梅、徐玲玲(2009)就综合审计市场、发展途径、收入等方面比较了“四大”与“非四大”的规模化。

三、中、美、英三国百强事务所规模比较分析

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是指事务所组织或活动所具有的格局形式或范围,它不仅仅指事务所人数、收入和利润的增长等数量指标,更重要的是质的规定性,即事务所人员的素质、行业整体素质以及竞争能力和适应能力等。下面笔者将主要通过收入规模、收入结构、CPA人数及分所数量等四方面对中、美、英三国百强事务所的规模进行一个比较。

1、收入规模比较

收入反映了会计师事务所产出的多少,是衡量事务所规模的重要标准。表1是2010年中美英三国百强事务所收入总额的比较,并在此基础上分别用2010年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中间价(6.7695)和人民币对英镑的汇率中间价(10.2182)将美国和英国的收入总额换算成了人民币。

表1 2010年中美英百家会计师事务所收入比较

项目 中国 美国 英国

收入总额 2,310,382.64(万元) 42,570.12(百万美元) 1,012,945(万英镑)

折算为人民币(万元) 2,310,382.64 28817842.73 10350474.6

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2010年按综合得分列全国前100家的事务所年总收入约230.04亿元,平均每家为23103万元。而美国2010年前100家事务所的收入总额约为2881.78亿元,为中国百强的12倍;英国2010年前100家的事务所总收入为1035.05亿,为中国百强的4.5倍。可见,中国百强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总量与美国、英国仍然有很大的差距。

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公布的数据,美国百强事务所2009年度为2899.45亿元,总额是中国百强事务所的14倍,而在2010年度仅为中国百强事务所的11倍。可以看出,2010年中国百强事务所的发展速度超过了美国百强事务所。与2009年相比,2010年我国事务所前100强收入规模有所提高。2009年100家中收入总额超过5亿的有11家,2010年有12家。说明中国“本土所”的业务规模在不断扩大,反映了其良好的发展趋势。

2、收入结构比较

收入结构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事务所是否做到了健康稳定的发展,也是事务所规模化的一个重要标准。表2为中美英三国前五十强事务所的业务明细。

表2 中美英三国前五十强事务所的业务明细

项目 非审计收入总额 业务明细

审计鉴证 管理咨询 税务服务 其他

中国 1,546,040(万元) 17.45% 82.55%

美国 21,538.51(百万美元) 46.9% 32.28% 16.68% 4.14%

英国 69,583.5(万英镑) 32.33% 23.82% 24.53% 19.32%

从表2可以看出,中国会计师事务所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审计业务,2010年前百强审计收入占到了80%以上,而美国和英国的审计收入比重均未超过50%。反映出中国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结构仍然呈“一支独大”的状况,收入结构不合理。随着审计业务的“玻璃天花板”效应日益临近(韩洁、徐蕊,2010),传统业务领域竞争日益激烈,单一的业务结构必然会成为制约会计师事务所持续、健康发展的瓶颈。因此,为了拓展事务所的业务空间,形成新的竞争优势,事务所必须要大力发展非审计业务,以形成自身特有的核心竞争力。

3、员工规模比较

作为知识密集型企业,人力资源是会计师事务所最重要的经营要素之一,其中包括CPA的人数、年龄、学历以及从业人员、专业人员等方面的因素。表3为中美英前50强事务所CPA人数的比较。

表3 中美英百强事务所CPA人数比较

项目 中国 美国 英国

CPA人数 20,796 121,807 45,086

CPA平均人数 416 2436 451

从表3可以看出,美国百强会计师事务所的专业人员人数为中国的5倍左右。另外,英国的CPA人数与中国相当,而英国的总收入为4.5倍,可见其人均创造的价值要远远大于中国。据相关资料显示,美国总从业人数为184,429人,CPA人数约占总从业人数70%。因此,在人力资源拥有的优势方面,中国与美国、英国差距十分明显。但从近两年的发展趋势来看,2010年中美英三国注册会计师人数都有所增加,说明随着经济的发展,注册会计师行业整体规模在逐年扩大,“本土所”与“国际所”都很重视人力资源占有优势的形成与培养。

4、分所数量的比较

分所尤其是异地分所数量可以反映会计师事务所在地域方面的扩张能力。表4为中美英三国前50家事务所的分所数量统计。

表4 中美英三国前50家事务所的分所数量

项目 中国 美国 英国

分所总数 403 1146 804

分所平均数 8 23 16

从表4可见,中国的分所数量无论从总数上还是平均数量上都与美国和英国存在很大的差距,这一方面说明我国事务所规模还很小,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的业务拓展潜力还很大。虽然,据中注协公布的数据可知,我国事务所前100家分所数量有所提高,由2008年的413家提高到了2009年的518家,说明我国事务所业务拓展能力有所提高,也反映了注册会计师行业实施做大做强战略的初步成效。

四、建议

1、做强与做大相结合

成熟的市场往往是强者越强,这也给我国内资事务所做大做强带来了更大的挑战。从前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与美国、英国的状况比较,中国的会计师事务所行业目前的状况是一个格局不稳定的状况,在未来必然会出现一波合并的浪潮,少数事务所将占据大部分市场。另外,会计师事务所行业存在着显著的规模溢出效应,这些规模溢出效应来自于客户对知名事务所的信赖,知识共享带来专业胜任能力上的提升,专业胜任能力带来的范围经济。所以,先做强还是做大并不是一个选择题,做强有利于企业在发展壮大中掌握主动权,做大有利于进一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行业地位。

2、拓展业务领域

在前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中国的非审计业务所占比例非常低,而美国和英国的会计师事务所服务领域十分广泛,涉及经济社会发展领域的各个层面,这是我们值得借鉴的一个重要经验。因此,内资事务所一方面要苦练内功,拓宽注册会计师服务非审计业务的能力与水平,另一方面要勇于创新,不断探索尝试新的服务领域。

3、实施人才战略

事务所要做强最大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有没有足够的人力资源。因此,内资事务所要特别加强注册会计师和从业人员关于前沿知识的培训,要培养员工熟悉国际化业务,同时引进新的国际服务项目和国际技术,拓展国际业务,帮助中国企业寻找国外市场,为外资企业提供会计、税务、法律、管理咨询等服务,不断提升内资所的国际知名度。

注释:

①由于AccountancyAge只公布了英国百强事务所前50强的详细信息,为增强可比性,笔者截取了中国和美国前50强的信息进行比较,下同。

参考文献

[1]2011美国公共会计公司百强榜[J].中国会计视野.

[2]2011年度会计师事务所综合评价前百家信息.211.167.229.177/cicpa/public/publicindex.jsp.

cpa审计知识汇总范文第9篇

一,实习目的

专业实习是我们完成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的学习之后,综合运用知识的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本专业必修的实践课程,在实践教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专业实习使自己在实践中验证,巩固和深化已学的专业理论知识,通过知识的运用加深对相关课程理论与方法的理解与掌握.加强对企业及其管理业务的了解,认识的基础上,将学到的知识与

实际相结合,使学生运用已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对实习单位的各项业务进行初步分析,善于观察和分析对比,找到其合理和不足之处,灵活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在实践中发现并提炼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习任务

本次实习我到的实习单位是河南省xxx县审计局,实习的主要任务如下:

1.调查xxx县审计局目前的审计事务的操作流程.

2.研究现行信息化系统对业务进程所起的作用.

3.分析xxx审计局信息化的经验及出现的问题.

三,实习内容

1.实习背我国现存的审计软件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类:

①审计法规管理系统.

②审计抽样软件.

③表格法审计软件,该类软件能完成审计表格及有关参数的增,删,改维护,能输入审计表格中要抄录的数据,能计算并填入审计表格中由计算得到的数据,能按预定的格式打印输出审计表格.

④基建工程预决算审计软件.

⑤工具箱式通用审计软件,如由北京通审软件公司开发的xx通审软件.

⑥工具箱式通用审计软件,该类程序是为了完成某些特定的审计任务.例如,公路费审计程序,工会经费审计程序,材料成本差异审计程序等.

从以上种类的覆盖度可以看出,我国的审计软件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审计署也已经高度重视计算机审计和审计信息化,制定出了相应的计划.并正在积极的推行现有审计软件的应用推广.但是我国现有的审计软件大都处于满足穿过计算机审计的阶段.还没有适用于网络审计的审计软件.即使是这样,象xxx审计局这样的基层单位仍没有实力购买使用单机版的,这样只是单机的电子化应用不可能将信息化的好处完全带到审计中.现状急待改进.

3.审计人员

审计署提出信息化建设总体目标和构想中指出全国审计系统已有3万多人具备计算机初级水平,占审计人员的25;在审计业务,公文管理,办公自动化方面运用计算机的水平都有较大提高.计划加强计算机审计队伍建设.全国培训800名审计信息化骨干,提高他们在审计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推动计算机审计的广泛运用;重点培养200名审计信息化专家,进行it审计师专家水平培训.

但是在注册会计师的行业,由于我国cpa的市场化建设及推行较晚,现行的cpa的素质较低.同时在cpa的考试中也没有计算机方面的要求,因此绝大多数的cpa运用计算机的水平很低.cpa的审计工作仍然是传统的手工审计.计算机仅仅用作文字处理或者基本不用.河南省xxx县审计局共有4名注册审计师,并且年纪相对交大,都已经习惯了手工审计的步骤,很难使他们接受新的计算机的审计流程.其他审计人员有的计算机基础较好,能够熟练操作计算机,但是很难把审计业务和计算机信息化结合起来进行.

因此,我国政府审计的计算机审计的水平高于cpa的计算机审计的水平.政府审计虽然已经在一定程度进入了穿过计算机审计的阶段,但是仍然处于其初级阶段.而cpa的计算机水平仅仅处于绕过计算机审计的阶段,仅仅运用计算机进行文字处理,穿过计算机审计的阶段还没有开始,最多有极少数的cpa进入了穿过计算机审计的阶段

.

四,实习体会

引用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副主任杨学山说过的一句话,十五个字:起步晚,基础弱,资金少,应用难,见效快.

首先是起步晚.国家审计署计算机应用是从八十年代后期开始的,到xx年南京计算机审计展示会上才只有18个参展单位,象xxx县这种经济欠发达县审计信息化的应用范围就更小了.第二是基础弱.因为搞信息化,计算机应用要有好的审计工作者,包括审计专业人员和it人员,这方面xxx县审计局基础比较薄弱;有的工组人员甚至连熟练使用计算机进行基本操作也达不到由于起步晚,投入少,网络,计算机设备在起步的时候基础也比较弱.网络环境较差.三是资金少.今年上半年,局里的负责信息工组的人员想购买一套新的审计软件,需要5000块资金,但最终因为没有批准而流产,这正说明了基层单位资金缺乏的程度.四是应用难.审计相对其他部门工作来说,其计算机应用难度比较大.被审计对象都是开放的,无论是金融机构还是财政部门或者大中型国有企业或小型企业都有各自的制度,要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审计的难度比较大.另外被审计对象的系统与审计单位系统主体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增加了技术上的难度.而且从技术上看,审计单位要在人家的基础上进行工作的技术难度大大增加.特别是在被审单位本身的信息化称度较低的情况下,应用就更加困难了.第五是见效快.虽然审计信息化起步晚,但是我在实习单位见到仅有的2个审计和网络财务软件的使用还是给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效率的提高,受到大大多数员工的肯定,效果显着.总之,xxx县审计局的审计信息化任重而道远.

21世纪是信息技术的时代.随着生产的自动化,贸易中的电子商务的普及,网络财务软件的广泛使用,以及支付手段的多样化,审计信息化将是21世纪必然趋势.但是我国现今的基层审计单位的信息化现状是什么样的呢我国基层审计信息化的现状,审计人员;软件条件以及硬件条件如何在信息化的过程中有什么样的经验和教训呢带着这个问题,我联系了河南省xxx县省审计局,并在那进行了我的专业实习.

本文所探讨的审计信息化是指,被审计对象进行财务工作和经营时,审计人员为了实现其审计目的,收集必要的审计证据,采取必要的审计程序,对企业的运营的合规性以及利用计算机以及网络生成的财务信息进行审计的工作.

2实习单位介绍

xxx县审计局是隶属于国家审计署的县一级的审计单位,编制大约30人.xxx县属于xxxx省的经济不太发达的农业县,所以审计机构不像大城市那样有很多的审计事务所,审计单位只有审计局一家,并且被审单位也大部分是国有企业和国家机关.平时业务工作量并不太多,同一时间基本上只进行一家被审单位的审计.

3.实习单位信息化现状介绍一个网络审计系统由三个重要的方面构成:硬件基础,软件基础,管理及操作系统的人员.要实现审计信息化,则必须三方面均达到网络审计的要求.因此我结合网上调查的我国的现状,针对我的实习单位,从这三个方面来分析网络审计的现状.

1.硬件条件

财政部1994年5月4日了《关于大力发展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意见》.其中关于推动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发展总的目标是:到xx年,力争达到有40~60的大中型企业事业单位和县级以上国家机关在帐务处理,应收应付款核算,固定资产核算,材料核算,销售核算,工资核算,成本核算,会计报表生成与汇总等基本会计核算业务方面实现会计电算化;其他单位的会计电算化开展面应达到10~30.到xx年,力争80在我国管理较好的大型企业,在会计电算化方面应该具备了较好的硬件条件,但是从总体上而言,电算化的硬件条件仍不太高,要实现所有企业电算化以及非企业财务部门电算化则有更大的差距,更别说网络化了.另外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网络审计,必须达到全社会的信息化,网络化,实现支护方式,财务数据生成等的电子化,则还有更长的路要走.

针对xxx县审计局这样的基层单位,其现状基本上于我国的大的局势类似,具备一定数量的微机,也基本建立了网络环境,但是硬件较落后,网络也只是简单的局域网联入互联网,防火墙和其他的配套设施并没有建立起来.

2.软件条件

(1)网络财务软件及应用

早在xx年我国主要的财务软及生产商:如北京用友,安易,山东浪潮通用,成都金算盘,深圳金蝶等公司的财务软件来看,大多数具有一定的远程数据处理与传输的功能,都推出了自己的网络财务软件.最近五年由于互联网技术应用的普及,中国财务及企业管理软件企业纷纷触网,从产品,服务,运营等方面全面向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应用转型.中国财务及企业管理软件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但是这些新的网络财务软件的推出时间大都在xx-xx年之间,所以在社会中使用的面还不太大,同时这些网络财务软件覆盖的核算领域还不太广.总体上而言我国的会计电化软件还是比较理想的,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也不太大.但是要达到审计信息化所要求的网络财务软件的水平,由于我国网络发展相对于国际先进水平的落后,仍然有很大的差距.

也还有一些小的财务软件开发公司开发的小规模的实用的财务软件也的相当的多.我的实习单位采用的正是这样的软件.但即使是这样小规模的低成本的软件的使用依然不很成熟.

cpa审计知识汇总范文第10篇

【一】

实习已经过去将近一个月了,思前想后还是得总结一下打工生活滴~反正开学得交实践论文,那——就不妨一石二鸟啦,呵呵^^身为会计专业的学生,同时又对审计怀有浓厚的兴趣,因而我选取到会计师事务所实习,尝试去感受审计工作的甜酸苦辣。

正式实习的前几天我就已经在网上查清楚到工作地点的公交路线,又牢记着具体的地址,心想万无一失了。谁明白实习的第一天按着在网上查出来的路线下车后,问了在车站维持秩序的保安和好几个路人都没有一个人明白我工作的那栋大厦在哪里。我着急了,怎样能够在实习的第一天出现这种意外呢?于是我见到保安人员就拦截,最后我碰到的第二个保安明白大厦的所在,朝他指着的方向望去才发现那栋大厦正在装修,整栋建筑都被竹竿和绿色的尼龙布给包起来了,怪不得我老找不着。在我的加速奔跑下最后在上班时光的前五分钟到达了办公室。

办公室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空密交错”。“空”指的是偌大的办公室却没几个办公人员;“密”指的是一排排的办公桌上摆满了层层叠叠的纸张。简单的景象却深刻的反映出了审计工作的最本质的特点:忙。办公室里工作的职员少是因为大部分的员工都出外勤了,而办公桌上堆满的是审计报告的工作底稿。审计工作的大部分就是由外勤和出具审计报告构成的。找到了自我的位置后我的上司给我的第一个任务就是看底稿。我才发现审计工作也分很多种,最普遍的当然是年度审计啦,除此之外还有劳保金的审计,离任审计等专项审计。而目前等待整理的底稿中最多的就是年审了,我就先看年审的底稿。其实底稿的格式都一样,首先是封面,之后是索引,然后是总体的审计计划,最后是具体业务的审计。

由于前三项的资料都相似,所以对我来说价值最大的就是具体业务审计的部分了。这部分是审计工作的精髓,凝聚了审计工作的过程。审定了的科目都汇集与此,每个科目都由具体审计计划,审定表,抽查表组成。之后我从上司口中得知并不是每一个会计科目都有审定的必要,只有被审计单位年度财务报表上出现了的科目才需要审定。而审定表上需要填写的资料有年初审定数,就是财务报表上的年初数;未审定数,就是我们核对了被审计单位的明细账与总账相符后,总账上填写的科目的本年发生额;已审定数,就是把年初数和发生额相加后的本年余额。一般来说,已审定数是和被审计单位带给给我们的财务报表上的数字相同的,如果出现不符就是被审计单位的财务工作出现问题了。除了核对明细账和总账外,审计人员还需要从被审计单位的账簿中抽出必须数量的业务,再检查这些登记入账的业务的记账凭证是否填写正确,记帐凭证后附有的原始凭证是否齐全。而这项工作的过程就记录在抽查表上。如果财务报表上的存在本年没有发生额的科目,那么这个科目就没有抽查的必要了。

大概看懂了一点审计工作底稿后,我就开始整理工作底稿的工作了。其实这是一个重复性很强的工作,但由于每间公司的业务不一样,底稿的资料也各不相同,我就趁着这个机会努力吸取知识,找出不懂的地方抓紧时光请教上司,却也感到其乐无穷。毕竟理论与实践是有着差别的,有时候甚至存在鸿沟。而实习的一个重要目的是感受这些鸿沟并对此作出应有的思考。

我实习的第一个感悟是实习价值的高低取决于自身的用心性。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里,有太多太多的事情你没有潜力把握了。比如是否能够碰到一个主动教导你并且放手让你做业务,再指出你的错误帮忙你进步的上司。能遇到这样的上司实属难能可贵,一般状况下前辈们都只顾着自我的工作,交代你做些基本的业务,做好了他看到有错误的地方就自我改掉了,也不会特地的去向你指出。因此到最后自我做的工作到底规范与否根本无从明白。这时候解决的办法就只有碰到疑惑的问题时抓住时机去发问,把握自我能够把握到的尽量让实习更具价值。

第二个感悟是实习不但是一个提高动手潜力的机会,更是一个锻炼交际潜力的时机。与办公室里的上司前辈们持续良好的关系,能够让你尽快的熟知公司的状况,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也能够及时的得到帮忙。很高兴的是我做到了和公司的前辈以及实习生相处融洽的这一点,让我在实习期间心境愉快并得到意外的收获。第三个感悟是在不断的挖掘与发问中我渐渐了解到内资会计师事务所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的生存困境。为了尽可能的降低营业成本,以比较优惠的价格吸引客户,留住客户,内资所的一些工作程序存在着不太规范的状况。比如信函的发放上,规范的做法是会计师事务所直接把信函送到被函证的单位的,但内资所为了节约成本会让被审计单位自我完成函证。在事务所林立的状况下,一方面事务所要创造利润,另一方面要保证审计报告的质量。当两者产生矛盾的时候,个性是发生尖锐的矛盾,关系到事务所生存发展的状况下,很多时候事务所会以折衷的方法,降低审计工作质量来谋求生存。

随着时光的流逝,实习生日渐增多,由于我是第一个进公司的实习生,学习东西比他们早,工作也完成得不错,负责管理实习生的职员就把教导后进实习生整理审计工作底稿的工作交给了我去完成。所谓人多力量大,在大家的努力下很快经过整理的底稿替代了没整理的底稿占领了一个又一个桌面。这时实习生的管理员就教我如何对已经整理过的底稿进行归档、装订、贴条、保存。

由于工作并不难,我很快就把从整理底稿到将底稿保存到铁柜里的这条流水线掌握到手了。当哪个实习生没有工作问我有什么能够帮忙的时候我总能交代她们新的工作,也很乐意把我掌握到的知识告诉她们。因为其他实习生对前辈们都有畏惧感,同时觉得我能把工作都完成得很好,所以她们碰到问题的时候就会选取首先向我询问;又因为管理员在实习生中与我沟通得最好,所以有什么任务都会交给我去做。最后就变成这样一种局面:办公室里名字被叫得最多次数的就是我了,从刚开始在办公室里走渐渐变成在办公室里跑来跑去。由于交给我的工作比较多,而帮忙其他实习生解决一些工作上的问题也需要时光,我无法在短时光里完成交与的任务。

所以我开始把手上的工作分派给其他工作量比较少的实习生,让每个人都有充足的工作。再之后,实习生的数量继续增多,中间就会出现一些沟通方面的问题。实习生中碰到诸如此类的问题时她们也会告诉我,期望我能够从中帮忙解决。而我在尽力化解沟通障碍的同时也能持续与实习生十分良好的关系。

其实在实习之前我就给这个实习定了一个目标:感受审计工作。我不刻意要求能学到很多的审计知识,能独立的完成审计的业务,这些对于一个实习生来说也不现实。我只期望能感受审计人的生活,体会事务所工作的氛围,了解我理想的行业是否真的适合我。而结果是我得到远远超过了我开始的要求。其中最珍贵的不是加深了对审计这个行业的理解,而是实习带给我的成就感,让一向带点自卑情结的我明白到自我的潜力。进入大学以后在参加的活动中我都扮演着一个teammate的主角。而实习中虽然没有定位职位,我就自然而然的成为了实习生里的leader的主角,从教导工作,分配任务到调解矛盾,一步步走来我都能把它们完成到位。上司和实习生们对我的信任让我更认真细致的完成自我的工作也增添了我的一份自信。真的,自信和出色是相得益彰的,而这些也是快乐的源泉。实习期间和大家一齐工作,一齐成长我感到由衷的喜悦。

到了最后,我都舍不得离开实习的岗位了,还有几个实习生叫我不要走,我深切的感受到短短一个月里大家结下的深厚的情谊。很庆幸自我得到了这个实习的机会,一个让我更自信的去应对即将到残酷的“卖身”期的经历。

【二】

为了更好的完成学校规定的实习计划,也为了锻炼自我和提高自我的实践操作潜力,而毕业实习作为大学里的最后一次时光机会,也是迈入社会前的最后一次演练,它是告别学生时代步入工作阶段的过渡,因此这次实习机会对我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本人从XX年2月8日开始在浙江天平会计师事务所实习,于XX年3月27日结束实习,返校。浙江天平会计师事务所是一家具有审计、资本验证、资产评估、工程造价咨询、基建财务预决算审核、工程招标、会计人员培训等业务的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在这50多天的实习过程中,和带队的CPA赵老师,助理张峰参与了15个单位的外勤工作和审计底稿的整理工作,获得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在实习过程中,我将平时在课堂上掌握的专业知识和实际状况相结合,进而加强对会计、审计的理解,更好的熟悉整个审计的流程和相关的业务。下方我将按时光叙述在此期间的主要经历。

在实习期间,我们主要的审计对象为浙江省机电集团下属的几家子公司(包括浙江运达风力发电工程有限公司,浙江新华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浙江机械设备进出口有限公司,浙江省机电设计院等子公司),康恩贝集团(包括浙江金华康恩贝生物制药有限公司,金华金康医药化工有限公司,杭州拜康医药有限公司以及康恩贝总部),杭州兴业园林环境工程有限公司,浙江恒丰投资有限公司等。每次参加审计的外勤工作对我而言都是一次很好的锻炼和提高的机会,因此我很认真对待项目部所分配的任务,按照执业规范的要求实施审计程序,在此期间,项目部的老师们给了我很好的指导作用,使我认识到在坚持独立,客观,公正原则的同时,加强和对方客户单位的交流是相当重要的。据以决定企业的财务是否贴合国家财经法规,财务人员素质高低等,使自我在审计过程中做到心中有底,同时也与客户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便于我们的审计工作能更有效地开展。

刚进天平所的第一天,就在所里翻阅了历年的审计工作底稿,熟悉相关的审计业务流程,明确年报审计的目的,大致的了解了会计师事务所的工作性质。紧之后第二天就和我们业务部带队的CPA赵老师,助理张峰去了位于德清的浙江运达风力发电工程有限公司。该公司是1家隶属于浙江省机电集团的以网型风力发电机组设计、生产和销售,兼营风场规划、科研和风场设计等技术咨询业务为主的公司。CPA赵老师交给我的第一个科目就是货币资金,有了第一天翻阅历年工作底稿打底,做起来也不会摸不到头脑。但是第一次还是对现金盘点表的各个项目之间的逻辑关系很模糊。但是随着后面几次的实践,也做的越来越熟练了。盘点现金不仅仅要点清楚现金的具体金额,而且要检查保险箱内是否放了不该放的东西,类似白条,金条,及其他私人物品等,然后用盘点日盘点出的现金余额倒轧出审计基准日的现金余额,再与审计基准日现金的账面余额相核对,确定现金账实是否相符。而银行存款的状况则要复杂一些,而且也是涉及货币资金安全的最重要的一个环节。首先一家有必须规模的企业必须会在不一样的银行开立不一样的几个账户,而每个账户都有余额,有些做进出口生意的还会开立外币银行账户。先核对审计基准日的银行存款日记账余额和相应账户。

的对账单的余额是否相符,如果不符,不符的话要看未达帐,检查每一笔未达帐的资料和构成的原因,未达帐是否及时清理,有没有长期挂账的未达帐等。还需要对每家开户银行寄银行询证函以证实银行存款金额的正确性。而比较特殊的是有些企业上年有余额,而本年则销户了,在需要出具相应的银行销户证明的复印件(外勤最主要是就是搜集审计证据,这也算其中之一)。而对于有些活期存款和保证金用户的则需要在其他货币资金中列示了,一般的企业在这方面的业务都不太会很大,因此查清楚还是比较容易的。其次还需要对外币业务进行汇兑损益的调整,天平所此刻对美圆的汇率都是8。0702,因此我们都是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汇兑损益的调整。在确认时做一笔调整分录,借:财务费用——汇兑损益贷:银行存款/往来款。对货币资金的凭证检测也是很重要的一块,尽管看起来很简单抄些附件中发票,银行转帐支票。但是真正想找出问题,透过测试是最容易发现的。简单的工作越不能马虎,这也是审计的特点之一。

从德清回来,休整了几日后,又马不停蹄的赶往杭州兴业园林环境工程有限公司,这是家以主营园林绿化设计和施工、市政配套工程,兼营苗木和草坪的培育和养护的公司。所以在某些税收方面是享受国家优惠政策的。照例做了货币资金,长期、短期借款等科目,进一步巩固了这几个科目的审计流程和就应注意的事项。

过了几日,又和带队的CPA赵老师,助理张峰去了金华,这次的任务是康恩贝集团在浙中的最大的子公司--浙江金华康恩贝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后面简称金华康恩贝)。金华康恩贝这几年业务量增长的速度很快,业绩在金华地区的也是数一数二的,从其的资产负债表上的资产总额4个多亿就显现一般了。对于新手的我来说当然是马虎不得的,需要仔细仔细再仔细,这也是带队CPA赵老师给我的要求。货币资金按惯例还是属于我的,而在盘点现金时则出了点岔子,盘点了几次实际金额和账面上还是相差一个整数。之后又仔细的翻阅了日记账,果然出纳在XX年2月底就应发放的抚恤金实际已经用现金支票支付了,但是未在其账面上反映出来。这明显是不贴合权责发生制的,带队CPA赵老师经审核认为这块是最后是需要披露出来的。在做待摊费用的凭证测试的时候,又发现好几笔600多万的待摊费用的明细居然列支了会务费,住宿费。按道理这么大金额的费用是绝对不能放在待摊费用的,既不贴合会计上的客观性原则,也不贴合做账的合理性,明显是为了某些特殊的目的而故意这样做的。之后经带队CPA赵老师和对方财务主管的沟通协调,才把这么大笔的金额调进管理费用,当然也少不了必要的披露。而在做长期、短期借款这个科目的时候发现有两笔银行短

期借款,银行12月20日结息,虽然该付的利息都付了,但是12月20日至12月31日的利息都没有计提,金额虽然不大,也就几千块钱左右,但是还是要调整,借:财务费用贷:应付利息。还有值得探讨的一点是,他们把工会经费和职工教育经费放在应付福利费科目里,按会计准则这两项就应放其他应付款科目。工资也是一个月发好几次,康恩贝内部有人夸张地说他们的员工在工资单上签名都能够签到手发酸。不仅仅如此,金华康恩贝交个调税不经过应付工资科目,等于是变相地提高工资,本来交个调税是为了调整收入差距的,本着收入高的人多交税,收入低的人少交或不交税的原则。它这么一来,收入高的人工资提高得更多,收入低的人工资提高得更少或根本没有,收入差距越发大,肯定是违反税法规定的。由于企业规模太大,加之做账的不合理,在很多细小的地方都需要调整,尽管有些的金额也不大,但是本着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该调的地方还是要调。

从金华回来,没有做任何的休息,就进驻了求是专修学院,是一家由中国民主同盟浙江省委员会创办,经杭州市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的全日制高复学校。而它又和一般的学校的性质上有区别,所以它适用的会计准则也是特殊的。翻阅了资产负债表后发现虽然科目不是很多,但是都是事业单位的科目类别。其占资产负债表最大的比重就是事业支出了,但就是这个事业支出他们的财务做的账很模糊,对于有些大额的现金的支出,完全没有任何附件证明,而在其账面上却列支出来,账实不符,是我们审计工作中最为注意的一块。而且在事业支出--学杂费中账面上的金额和实际我们累加凭证附件中的金额有差异,那中间是那块差额去哪里了呢?是不是有人在其中做了手脚,最后索性带队CPA赵老师说,对于这样的单位我们所肯定要出具不保留的报告的,因为风险实在是太大,里面的账务处理很多都已经违犯了国家相关的财经法规。如果出具保留的报告,万一审计署查下来,所里和他本人都吃不了兜着走。对于事务所来说,只要在遵循国家财经法规的基础上,做适当的调整也是贴合常理的,务必的。但是一旦突破了这层禁区,对双方都没什么好处的。看起来作为一名审计人员也需要很好的了解国家经济法规和把握住审计风险,这也算审计潜力之一。

进入3月中旬,进驻了康恩贝集团的杭州总部,由于需要对康恩贝集团做合并报表,所以需要做的工作很多,由于在其集团内部的往来实在是太多,我们需要一笔一笔的分出来,然后对于相同的还需要调账。但是集团是会计制度就是执行的很完备,光从做账的凭证上就很清楚的反映出来,条理比金华的子公司清晰多了,但是,在测试其的存货时候发现其的暂估有很多,做的也很规范,就是入库时,借:库存商品借:应交税金贷:应付账款,等销货方开来发票时,先将暂估金额冲回,再按发票金额做一笔。但是我发现,存货入库时光和销货方开来发票的时光往往相差一个月甚至两个月这么久,问了之后才明白,销售方为了少交增值税才这么做的,因为一开发票,就要计算销项税额,如果这个月能够抵扣的进项税额较少,就尽量延迟到下个月或以后开发票;如果下个月进项税额较多,就开发票也没有关系了,虽然从总量上来说是一样的,但是运营资金对于企业来说是极为重要的,交了税了,运营资金就会少一部分。在做主营业务成本的科目时,发现XX年的成本比XX年增长了10%,但是其主营业务收入只增长了4%,直接导致了税前净利是负数,试想下,那么大的一家集团辛幸苦苦做了一年,结果利润总额是个负数,现实吗?之后经CPA赵老师和对方的财

务总兼的沟通,原先其为了避税,故将很大一块新增的固定资产的净额进了成本,所以导致了主营业务成本的巨增,这样肯定是通但是的,CPA赵老师之后说像这种状况严重点的说法就是国有资产流失了,因为集团实际产生的大笔利润,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国有资产,如果就像这样被他们财务做账隐藏起来了,是肯定需要调整+披露出来的。

到了3月23日以后的几天里都呆在所里打审计报告的附注,表面看起来这是项没有难度的工作,但实际上也容不得半点马虎,因为输错一个数据就可能导致整篇报告的失真,这是绝对不允许的。由于是需要在EXCEL的表之间进行钩稽关系的操作,同时也强化了EXCEL的潜力。也算收获之一吧!

经过这段时光的实务锻炼,我从刚开始的无从下手到此刻的操作的基本了解,并慢慢构成了自我的审计思路。审计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其职业操守决定了不能存在任何蒙混过关的侥幸心理,这需要过硬的专业知识作为后盾。审计工作并不仅仅仅是核对、摘抄数字,在不了解被审计公司的行业背景、业务流程及同行业可比公司的基本状况下,审计工作的质量很难保证,审计程序很容易流于形式。这就需要多请教CPA老师们,多向被审计单位员工了解状况,在平时多注意相关信息

以上是我在实习期间的总结和感悟。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我将更努力地学习专业理论文化知识,以充实自我,提高自我,实现自我的目标。

【三】

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我到北京某会计师事务所实习(相关阅读:会计实习总结范文,会计要做的不单单是算盘珠子。)。在这近两个月的实习里,我先后随同四位项目经理到武汉、十堰、孝感、北京、大连、沈阳参与了欧盟——中国××××教育项目(PMU)、十堰××××轮胎有限职责公司(中外合资)、孝感××金属制品有限职责公司(上市公司××科技的子公司)、武汉××电子信息技术有限职责公司、北京××××超市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公司)等项目的年度审计。这段时光的经历,让我亲身经历了CPA的生活,不仅仅熟悉了审计业务,更看到了公司会计实务的许多资料,理论上实践上都有了较大的飞跃。为行文的方便,基本上按照项目的参与时光顺序叙述我的所见所感,客户的资料依照职业道德保密为宜,文中所述均为一个CPA新兵管窥,并不代表正式意见。

欧盟——中国××××教育项目(PMU)

这是我参与的第一个审计项目,PMU为欧盟在中国的援助项目,资金雄厚,类似事业单位。我们遵照的审计准则是独立审计准则和欧盟带给的TermofReference。既然是报告给欧盟委员会,那自然就要求使用中英双语,这TermofReference首先就给我来了个下马威,项目经理随手将9页纸的材料交给我,要求“这天就先把它翻译一下”。虽然英文会计没有好好学,但是有书和文曲星在,还是比较好对付的。这时才记起那本大厚书的好处来,就应还不算晚。

星期一就出外勤了。欧盟的内控要求严格,我们的测试率务必到达95%以上。因为不涉及业务收入和利润,我的任务就是对超多频繁发生的各项费用支出进行测试,着重于控制性测试。经过几天的测试,我发现了许多问题,PMU的员工只有8个人,出纳由数据工程师兼任,部分支出没有出纳签字,PMU的中方人员的解释是出纳经常出差,所以就由会计一人负责财务方面的事宜,只要中欧两方主任批准就可透过。这样的架构对于内部人犯罪实在是太具鼓励性了。在现场我们也的确看到有在小副食店开具的大额办公用品发票。

另外,在审计过程中我们发现PMU在组织各项培训时的咖啡茶饮开支大得惊人(虽然他们各项开支都十分巨大,一个翻译的周薪就折合人民币3750元),透过在网上查询受训人员名单我们得知,每个人(包括员工、教师、学员、助理服务人员)平均一天的咖啡茶饮就达30元。呵呵,难道每一天都去星巴克?会计最后不得不说实话,由于预算额度的限制,支付给培训场地带给方的部分支出开列到咖啡的发票中,而这部分的资料中方主任是清楚的,欧方则毫不知情。虽然我已经做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很清楚理论和实践有着巨大的差异,但当这差异暴露在我面前时,自我仍然显得手足无措……

周五下午接到所里领导的电话,第二天就动身去十堰。

十堰××××轮胎有限职责公司

五个小时火车的颠簸,我们一行三人来到了车城十堰。这家公司是所里的老客户了,是一家典型的国有工业企业,几年前和马来西亚一家著名的公司合资,但看的出来,外资的引入并没有给它带来实质性的改变。

cpa审计知识汇总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审计职业判断;基本特征;影响因素;应用

中图分类号:F23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0-0151-03

随着我国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经济活动的方式以及会计信息的处理方法也越来越复杂、多样。经济事项的不确定性日趋增多,使得会计判断的使用也越来越重要。而审计职业判断是对会计判断的一种再判断,因此,为了保证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客观上要求审计人员必须提高职业判断水平。AICPA指出:“在执行审计工作的过程中,审计专业判断是一项最为重要的因素。”2007年我国新准则实施尤其是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运用,更要求CPA在保持应有的职业怀疑态度的基础上,充分运用职业判断作出决策。因此,研究审计职业判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审计职业判断的含义及特征

对审计职业判断的含义,中外理论界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看法。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种观点是:审计职业判断(Audit Judgement)是审计人员为了实现审计目标,依据有关的标准,在审计实践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思维过程,对客观审计对象和主观审计行为所作出的某种认定、评价和判断。它既是对被审计单位会计资料、其他经济资料以及这些资料所反映的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作出的判断,又是对审计人员自身的主观审计行为的适当性、有效性作出的判断;既要在检查某个证据线索时加以运用,又贯穿于整个审计工作的全过程。可以说,整个审计过程就是一连串的判断过程,明智公允的判断意味着审计人员采取的审计程序不但能节约成本。规避风险,而且能提高审计质量,同时还能与客户保持着良好的关系,最终在激烈的同行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审计职业判断具有如下特征。

(一)主观性

判断作为思维的一种方式,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审计职业判断受判断者的知识程度、实践经验、认识能力、性格习惯以及心理状态等因素的影响,再加上有些审计判断领域里既无有效的规范和权威的技术,也没有约定俗成的合理判断和决策可供审计人员遵循,因此,不同的人对同一事项的判断结果可能不尽相同,有时甚至相去甚远。同时由于人的局限性,人都有一些容易导致判断错误的心里倾向,产生判断偏差难以避免。所以,审计判断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审计主体自身的素质,具有很大的主观性。

(二)复杂性

审计判断的复杂性是由判断过程的复杂性、判断内容的复杂性和判断标准的模糊性决定的。从判断过程看,审计职业判断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这个过程建立在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实践经验、分析、筛选、归纳、评价、决策、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基础上,同时还受环境、个人内在因素的影响。从判断内容看,其包含在审计的全部过程中,范围非常广。从判断标准看,审计职业判断尚无明确的标准,多数工作完全依靠审计人员的执业经验和判断力来作出结论。

(三)风险性

审计判断和审计风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只要有判断,就有判断正确或错误以及判断被接受或拒绝的问题,就有风险。审计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审计结论是以职业判断为基础的,这一判断结果可能导致报表使用人因信赖经审计过的财务报表而决策失误、造成损失,遭受损失的人可能要求对他们的损失予以赔偿,从而使审计人员及其会计师事务所遭受审计风险,承担法律责任。中外审计史上的审计人员承担法律责任的案例几乎都与审计失误有关。

(四)可验证性

在审计判断的过程中,尽管判断主体的经验起着重要的作用,具有不同经验和知识水平的审计人员作出的判断之间会存在差异,但如果给定的条件相同,不同审计人员对同一判断事项的判断应得到基本相同的结果,可以相互证实,即审计判断是可以验证的。否则审计判断的结果和质量就失去了评价标准,审计工作将失去可信性,审计人员的责任无法明确,审计的意义也将荡然无存。所以,可验证性为检验审计判断的质量提供了依据和可能性。

二、审计职业判断的影响因素

影响审计职业判断的因素有很多,大致可分为三大类。

(一)主体因素

主体因素指审计人员自身方面的可能影响判断的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独立、客观、公正。对审计人员而言,独立性是审计的灵魂,超然独立的立场是保持客观、公正心态的基本前提,这种独立性既要求保持形式上的独立,更要保持实质上的独立。

2. 专业胜任能力。专业胜任能力是审计人员在执业过程中体现出来的能力,包括知识结构、实践经验、个体智商、思维方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需要、动机、职业道德。审计人员作为人,也具有人类共有的一些需要,包括经济利益、职业地位的追求等。有些需要往往是被审计单位给予满足的,这使审计人员面临各种利益矛盾冲突时,有可能难以坚持客观、公正。

(二)客体因素

客体因素指被审计事项主要是会计信息对职业判断的影响。

由于会计信息是经过估计、分类、汇总、判断和分配等过程得出的近似结果,不是百分之百的准确可靠。对审计来讲,会计信息的模糊程度越高,对审计职业判断的要求也越高,失误风险也越大,这就需要审计人员在大量模棱两可的事件之间作出判断,确定其适当性。

(三)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指除主、客观因素外,影响审计职业判断的其他因素的总和,主要包括:

1.社会环境。主要指审计市场、审计和会计准则的完善程度、法律责任状况、监督体制、竞争压力、社会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等。各种因素不仅直接影响审计判断,而且通过相互作用间接影响审计判断。

2.被审计单位的环境。包括经营管理的理念、方式和风格、组织结构、董事会、人员素质、内部审计、管理控制方法等。

3.会计师事务所的内部环境。包括事务所的组织结构、质量控制、判断指南和技术辅助工具、审计方法、责任关系、组织文化等。不同的会计师事务所在以上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直接影响审计人员作出的判断。

三、审计职业判断在审计过程中的应用

(一)签署审计业务约定书之前的职业判断

会计师事务所在承接任何一项审计业务之前,都应当与委托人签署审计业务约定书。根据执业准则的要求,在签署业务约定书前,审计人员应对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如其业务性质、经营情况、经营风险、以前年度的审计情况、财务机构及组织工作等,然后运用职业判断来决定有无能力胜任,进而决定是否接受委托。

(二)审计计划阶段的职业判断

审计计划阶段是审计实务的开始,拟定审计计划一方面是审计工作程序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也体现了职业判断在实践中的广泛运用。

1.确定重要性水平。重要性是指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中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这一程度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然而错报或漏报究竟到什么程度才会影响投资者的决策,只能是审计人员判断的结果。对重要性水平的判断是为了平衡审计质量和效率之间的关系,权衡审计收益和审计风险,重要性水平制定的过高或过低都会给审计人员带来不利影响。重要性包括金额和性质两个方面。通常确定重要性水平应考虑的因素有:(1)审计任务的性质:性质不同,对重要性水平的判断也不同。(2)被审计单位的规模:不同规模的企业错报或漏报的程度对报表使用者的影响是不同的。相同数额的错报或漏报,对规模大的企业来说可能算不了什么,而对于小企业则可能是致命的。(3)错报或漏报的性质:重要性的考虑不应仅仅停留在金额的角度,还应注意错漏报的性质。如果一项错报或漏报的金额并不大,但由于项目本身具有重要性,即使他的错报程度达不到所确定的重要性水平,同样有可能导致会计报表使用者决策失误,对这类项目一般要降低重要性水平。

2.计划阶段分析性程序中的判断。审计人员运用分析程序主要是为了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用作风险评估程序。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是一个连续和动态地收集、更新与分析信息的过程。用作风险评估程序时,CPA首先要选择分析性程序的方式和确定运用的程度,然后判断是否存在异常波动、重大交易和事项,接着需要判断产生异常波动的原因,这是分析性程序的核心,也是实现分析性程序目标的关键。

3.评估重大错报的风险。现代审计已经进入风险导向审计阶段,现行审计风险模型是: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审计人员可以通过检查风险的大小来影响审计风险的大小。由于审计人员计划承担多少检查风险将会影响到审计计划的制定和初步审计策略,所以,审计人员需要首先通过判断确定可接受的总体审计风险,然后求出计划检查风险。计划检查风险=可接受的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而重大错报风险由以下因素决定:(1)企业所处环境和宏观经济环境。(2)交易和审计项目本身的因素。对于关联方之间发生的交易、不经常发生的交易或者容易被挪用和盗用的资产,审计时要特别小心;有的交易或事项在处理时本身就需要会计人员的判断,如坏账损失等,审计人员要考虑到这些项目可能对重大错报风险的影响。

(三)审计实施阶段的职业判断

审计实施阶段要做的工作主要是针对评估的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包括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

1.确定审计证据的充分性与适当性。充分性是指审计证据的数量足以使注册会计师形成审计意见,而适当性是指审计证据的相关性和可靠性,即审计证据应当与审计目标相关联,并能如实地反映客观事实。要花费多少成本,搜集多少真实可靠的审计证据,才能“足以”使CPA形成审计意见呢?如同当初判定客户重要性水平一样,从来就没有也不可能有具体的数字,但是,CPA往往可以依据一些总体原则,再结合某个客户的实际情况来作出自己的专业判断,并进而确保审计结论的“合理”正确,例如:当审计证据的相关与可靠程度较高时,所需审计证据的数量较少;反之,所需审计证据的数量较多。

2.实施分析性程序中的职业判断。在实施阶段,分析性程序主要在实质性程序中使用,但不是所有的情况都适用分析性程序,只有当采用分析性程序比采用详细测试更有效率时,CPA才会用它来代替其他程序。

(四)审计报告阶段的职业判断

审计报告阶段的职业判断包括:客户报表的编制是否符合《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和国家其他财会法规的规定,在所有重大方面是否均公充地反映了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资金变动情况;CPA是否已按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的要求实施了必要的审计程序,在审计过程中是否受到阻碍和限制;是否存在应调整而客户未予调整的重要事项,等等。 CPA往往要根据以上诸多因素来决定其应该签发的审计意见类型,即无保留意见、保留意见、否定意见或无法表示意见。值得注意的是,CPA通常要根据重要性水平以及客户的实际情况等因素作出艰苦决择,才能确定不同意见类型的真正差异,尤其是保留意见和否定意见之间的区别只是程度不同,对于“个别” 、“局部”、“重要” 、“严重”等措辞表示的状况,仍然需要CPA睿智过人的判断。

四、审计职业判断质量的提高

正确运用职业判断,保证审计质量是我国审计界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提高审计职业判断整体质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对策。

(一)强化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

在审计的工作岗位上,社会环境的影响,物质利益的引诱,工作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矛盾,人的思想都会发生冲突和变化,所以,我们应该经常进行一些职业道德教育和培训、思想政治理论与培训,每一个审计人员都应该积极参加,好好把握,保持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坚持勤谨自守、廉洁自律、淡泊名利。

(二)落实好审计人员的后续教育培训工作

在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新准则、新方法不断出台,这就要求审计人员不断更新和充实自己的业务知识,深入持久地加强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将其用于自身的实践工作,使之成为开展业务工作的“利器”。

(三)充分了解被审计单位的非财务信息

审计职业判断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获审计信息的质量和数量。由于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外部性”,所以只有以足够数量和质量的信息作为基础与依据,才能在判断中做到情况清、方向明。因此,在了解被审计单位的管理模式、企业文化时要系统周密,防止遗漏主要信息,并要加强与被审计单位的沟通,节约审计时间,提高审计效率。

(四)建立和健全审计机构的质量控制体系

审计机构是审计人员的工作场所,也是审计风险的最大承担者。故审计机构在建立考评机制时要注意考核标准的科学性,增强考核标准的可操作性,对不同的考核标准分配不同的权重;同时注重考核的结果,坚持正确的用人向导。

(五)完善执业标准

虽然我国已经建立起了会计审计准则体系,但是应该认识到改善和提高准则的质量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已有的准则可能会变得过时,科学技术和经济业务的创新又会使准则时刻面临新的挑战,因此,准则本身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创新。

参考文献:

[1] 吴亮,张素蓉.审计判断的成因及其在审计过程中的应用[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5,(10).

[2] 陶雪阳,王秩琴.浅谈审计职业判断[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2,(12).

[3] 古淑萍.审计职业判断研究[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4] 邱海辉.浅析审计职业判断[J].审计月刊,2006,(9).

[5] 师存香.审计职业判断在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实务中的应用[J].商情:教育经济研究,2008,(6).

[6] 张其镇.论CPA的职业判断[J].企业经济,2004,(1).

[7] 于团叶,张其秀.对审计实践中应用职业判断的探讨[J].经济论坛,2006,(7).

[8] 刘素珍.论审计执业判断及其影响因素[J].审计研究,2001,(5).

[9] 汤胜.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判断问题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8,(2).

cpa审计知识汇总范文第12篇

关键词:审计概念;模糊性;职业判断7

一、引 言

模糊性是指在对某事物进行判断时所具有的“似是而非”抑或“亦是亦非”的不明确判断。模糊性表现在事物发生的结果上是单一的和确定的,但就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来看,对其结果的预料或判断却是不清晰和模糊的(蒋尧明,2003)。审计概念的模糊性,就是指审计概念在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不清晰性和局限性。这种模糊性,增加了人们对有关审计概念进行理解和把握的难度,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刺激和激发了审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扩大了注册会计师职业判断的运用范围和深度。

审计的概念很多。早在1961年,罗伯特・・莫茨和侯赛因・A・夏拉夫在他们合著的《审计哲学》一书中,即把道德行为同审计证据、应有的审计关注(谨慎)、公允表达、独立性等一起,称作五大审计基本概念。事实上,随着审计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审计风险、审计程序、审计目标、内部控制、审计报告、抽样审计和审计职业判断等概念,都是审计概念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注意的是,组成审计概念体系中的诸因素几乎都没有十分精确的定义,而含有极大的模糊性,即不确定性。这意味着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和实践,都必须大量地运用到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判断。可见,审计概念的模糊性与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判断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职业判断,是指从事某项工作的人们,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对与本职业有着密切联系的某种(或某些)事物所做出的是与非的判定。而审计职业判断,通常也称之为专业判断,则是指“注册会计师从多种可能的工作方案中,运用审计及相关学科的知识和经验,做出取舍的决策”(秦荣生,1999)。或者“是审计人员根据其专业知识和经验,通过识别和比较对审计事项和自身的行为所作的估计、判定或选择”(张继勋,2002)。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判断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思维形式,它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从认知审计对象开始,到分析审计对象,再到最后判定审计结果为止,无不运用到审计职业判断。而且可以肯定的是,明智的职业判断,可以在确保审计质量的前提下,提高审计工作效率,节省审计时间,降低审计成本;而错误的职业判断,轻则使审计质量大打折扣,重则容易导致审计失败。而一旦引起审计失败,就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不断提高注册会计师(CPA)的业务素质,增强审计工作责任心,善于归纳和总结执业经验,不断提升专业判断能力,是注册会计师提高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和规避法律责任的必由之路。

二、审计概念的模糊性

(一)审计独立性的模糊性

美国的《基本审计概念说明》认为,审计的独立性,表现在审计人对被审计人和委托人(或授权人)保持独立性,是“财务报表准备者与使用者之间的利害冲突使得审计职能的履行必须由独立于报表准备者和使用的人员进行”。AICPA则认为,“审计必须在实质上和外观上满足独立性的标准,独立性是指客观而公正的能力”。在我国,通常的表达是指“CPA在执行审计业务出具审计报告时,应当在实质上和形式上都独立于委托单位和其他机构。”尽管各种理解存在差异,但我们仍可以从中找到它们的共同之处。实际上,审计独立性包括实质上的独立和形式上的独立。所谓实质上的独立,是指审计人员与委托单位之间必须实实在在地毫无利害关系。具体地说,它要求审计人员在精神态度上是真诚、客观、无偏见的,不受任何个人利益的困扰或勇于排除外来干扰。在整个审计过程中,特别是在查清事实,确定处理和表达意见等重要场合,审计人员应以独立的精神来做出公正无私的判断,并公正地编制审计报告。所谓形式上的独立,是针对第三者而言的,即审计人员必须在第三者面前呈现出一种独立于委托单位的身份。独立性要求审计人员既要保持实质上的独立,又要保持形式上的独立。形式上的独立是有形的、具体的,是可以观察和判断的;而实质上的独立是无形的、抽象的,难以观察和判断的。在实际工作中,要求CPA根据自身的控制能力和客户环境的变化等情况,综合考虑自己是否可以执行类似的业务。可见,这必须充分运用到CPA的职业判断。

另外,注册会计师要想真正“超然独立”于委托单位和被审计单位谈何容易!没有委托单位,就没有审计业务;没有被审计单位,就没有收入来源。民间审计是受托审计,而目前由于体制的不合理,我国的审计委托人往往就是被审查单位。这种委托人与被审查单位的同一性,往往使得CPA在承接审计业务时左右为难。对于正直的被审计单位,CPA可以保持良好的独立性;而对于不正直的被审计单位,则很难做到真正的独立。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注册会计师必须充分运用职业判断,充分关注审计独立性与审计风险,然后予以确定是否承接某一审计业务,或确定最终的审计意见类型。

(二)审计重要性的模糊性

我国2006年新颁布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21号――重要性》指出,审计重要性取决于在具体环境下对错报金额和性质的判断。如果一项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可能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依据财务报表作出的经济决策,则该项错报是重大的。审计重要性的模糊性主要表现为:一是审计重要性水平的确定到底体现的是CPA自身的执业标准,还是被审计单位抑或报表使用者的主观需求?二是到底多大的错报才会影响到那些“理性的”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

众所周知,注册会计师在接受委托后所进行的年度报表审计,必须按照审计准则的要求出具审计报告,并保证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合法性,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使报表使用者不至于因为CPA出具的不恰当审计意见(报告)而误信被审计单位报表,从而给报表使用者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因此,审计委托无非是以股东大会或董事会等委托人为代表的报表使用者对注册会计师的一种专业信任,这就要求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工作必须体现这些报表使用者的真实意愿(期望)。同时这也就要求注册会计师必须进行角色转换,运用充分的职业判断,去揣摩、掂量报表使用者对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的具体要求。由于报表使用者利用被审计单位会计信息所进行的判断或决策,主要是为了未来投资活动的筹划或规划,是一种预期性的经济行为,而财务报表信息只是对历史经营活动的简单描述,这就会形成财务报表信息的历史性与决策活动的未来性之间的不对称。但当报表使用者利用相关会计信息努力地作出判断或决策时,未来情况的发展变化可能已经大大地出乎人们预料,远远超出了会计信息可能提供的预测结果(蒋尧明,2003)。正是由于未来事项的不确定性以及预测方法和决策方法的相对科学性,使得现有财务报表信息“完全精确”或“绝对精确”既不可能又无必要。因此,从会计重要性的角度出发,应当允许被审计单位报表出现一定程度的错报,但应有一个最高界限(限额),应将错报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以不影响报表使用者的正常决策为准。因此,审计重要性的实质就是财务报表使用者的重要性。财务报表使用者能够接受的错报金额,也就成为审计人员在既定的审计风险水平下可接受的错报的金额。

重要性概念在审计中的运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判断。审计重要性要从性质和数量上加以判断,但目前世界各国的审计准则都既没有(也不可能)明确规定量化的标准,也没有(也不可能)明确指出哪些事项属于重要的, 哪些事项属于不重要的。这也就要求注册会计师根据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性质和经营规模及其所处的经济环境,结合被审查项目的内容、性质、精确度要求以及有关财会法规的规定等因素对其重要性做出恰当的判断。事实上,现行的审计重要性的确定标准,主要来自于注册会计师社会实践的经验积累,然而,由于不同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不同,社会实践的经验丰富程度不同,以及对被审计单位所处的特定经济环境及其会计核算过程中所选用的会计原则、会计方法等方面理解的程度不同,使得不同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判断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而对审计重要性水平的确定也就不尽一致。可以肯定的是,只要注册会计师不断地提高专业素质和增强社会实践,那么对同一行业或同一被审计单位所确定的审计重要性水平就会大体相同或相近。

(三)审计风险的模糊性

审计风险是指在被审计对象存在重大错报的情况下,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审计风险包括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在实际工作中,注册会计师往往要事先确定出一个可接受的审计风险水平(通常也称之为期望审计风险),而后根据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估计出重大错报风险,最后确定出注册会计师所应承担的计划检查风险水平。计划检查风险的确定,事实上是为了确定证实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实际工作中重大错报风险的高低是如何确定的,可接受审计风险水平又是如何确定的?这都涉及审计风险的模糊性问题。

审计风险常常体现在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某些交易或事项的重大错报风险的估计上,与实际水平产生了重大差异。具体地说,就是审计人员过低地估计了被审计对象的风险水平和过度信赖了被审计单位本不值得信赖的内部控制,才会导致忽略了必要的证实性测试程序和方法的运用,乃至于未能揭示出被审计单位报表尚存的重大错报就轻易地出具了不恰当意见类型的审计报告。归根结底,就是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判断出了问题。实际工作中,注册会计师往往通过“高、中、低”等表示一定程度(或变化范围)的概念来界定某一风险要素所存在的状态。这种“高、中、低”程度的相对准确性或模糊性,却较为真实地反映了某一风险要素的变动区间,反而更贴近风险的实际情况了。可接受审计风险是注册会计师认为在发表了审计意见后所愿意承担的风险水平。由于重大错报风险的发生与审计人员无关,所以可接受审计风险一经确定,事实上也就限定了计划检查风险的大小。由于财务报表审计的目的就是为了确保审计报告的真实、合法,使得财务报表使用者不至于误偏误信会计信息,因此,财务报表使用者所能承担的风险度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审计人员的“可接受”风险水平。而要确定财务报表使用者所能承担的风险度大小,显然是注册会计师利用自己多年的执业经验,结合不同报表使用者的特殊要求而界定的一个“合理”风险水平。这个界定过程,就是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判断过程。

(四)审计证据的模糊性

审计证据是指注册会计师在执业过程中,为了得出审计结论、形成审计意见而使用的所有信息,它有充分性和适当性两个特征。审计证据的充分性是对证据数量的要求,是指审计证据的数量足以使得注册会计师形成审计意见。这个“足以”并不意味着审计证据数量越多越好,而是审计人员收集的证据量在确保审计目标实现的同时,与收集证据所发生的成本之间的一个理想的平衡点。这个平衡点不是一个具体的数据,带有相当的模糊性。注册会计师必须利用恰当的职业判断,充分考虑重要性与风险、经济因素、总体规模与特征(张龙平,2003)等因素对审计证据充分性的影响。通常地,重要性与审计风险是决定审计证据数量的主要因素。审计项目越重要,审计项目风险越大,所需收集的审计证据数量就越多。审计成本(经济因素)是制约审计证据数量的另一因素。一方面,审计成本的增加可以收集更多的审计证据数量,以确保审计结论的可靠性,但出于同行竞争的需要,会使得注册会计师自觉地控制审计成本的发生;另一方面,审计成本的减少可以获得一定的业务竞争优势,却往往使得审计结论的可靠性大打折扣。因此,注册会计师必须在审计成本与审计结论之间做出恰当的职业判断,寻求一个合理的结合点,即平衡点。另外,总体规模的大小,总体特征的变异性,也会对审计证据的数量产生重大影响。

审计证据的适当性是对审计证据质量的要求,是指审计证据的相关性和可靠性,即审计证据要与审计目标密切相关,并能如实地反映客观事实。一般而言,审计证据的相关度和可靠程度越高,所需要收集的审计证据就越少;反之,审计证据的数量就越多。审计证据数量收集得再多,倘若证据质量不高,同样无法得出恰当的审计结论。因此,注册会计师必须充分运用职业判断,对审计证据的相关性、来源性、及时性和客观性进行判定,以求收集到数量合理、质量较高的审计证据。

三、基于审计概念模糊性前提下的注册会计师职业判断

在具体的审计实践活动中,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判断面临着两类复杂问题:一是会计信息的模糊性,二是审计概念的模糊性。无论是会计信息的模糊性还是审计概念的模糊性,都会导致注册会计师职业判断的模糊性,从而影响审计结论的正确性。会计信息的模糊性是指由于会计计量确认和财务报表编制而造成的模糊性,这种模糊性,需要注册会计师在完成审计任务和实现审计目标的过程中加以鉴定、甄别、分类与汇总,并最终据以发表审计意见。审计概念的模糊性,通常又被有些学者称之为审计标准的模糊性,它是注册会计师据以判定被审计对象是与非、对与错、好与坏、高与低等性质特征的依据、手段和衡量尺度。如果这把尺度不客观、不清晰,由此度量出来的结果就难以令人信服。因此 ,注册会计师必须灵活地运用审计概念的模糊性进行恰当的职业判断。

(一)“合理保证”理论是审计业务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同时也是注册会计师职业判断“恰当”与否的衡量标准

按照审计准则有关规定,由于审计中存在的固有限制影响了注册会计师发现重大错报的能力,使得注册会计师不能对财务报表整体不存在重大错报获取绝对保证。因此,注册会计师只有通过不断修正的、系统的执业过程,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对鉴证对象信息整体提出结论,提供一种高水平的即合理的保证,而非百分之百的绝对保证。“合理保证”是审计业务活动的出发点。也就是说,在承接审计业务、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时,委托和受托双方已经就“合理保证”问题达成一致意见了。而在审计过程中,当审计证据的搜集足以实现审计结论的“合理保证”时,也意味着审计程序的终结。因此,这种合理保证,意味着从审计业务约定书的签订,到审计程序的进行,乃至于审计报告的出具,注册会计师既不可能也无必要对整个审计过程和审计结论提供百分之百的绝对保证;而作为一个理性的财务报表使用者来说,也完全能够理解审计业务只不过是注册会计师提供的一项专业服务、合理保证而已。因此,注册会计师在整个审计过程中的职业判断恰当与否,主要也就是看注册会计师对已有的审计程序和审计证据经过一系列、系统的职业判断之后,所形成的审计结论能否实现和满足“合理保证”这一要求。

(二)模糊控制理论是注册会计师进行职业判断的指导思想

模糊理论认为:系统越复杂,模糊性越大;因素越多,综合评判便越模糊;动态的时变性越强,模糊性问题便越突出。“模糊控制”是一种基于模糊数学理论,采用语言规则与模糊推理和先进控制策略的一种现代智能控制理论。其突出特点在于:(1)控制系统的设计不要求知道被控对象的精确数学模型,只需要提供现场操作人员的经验知识和操作数据;(2)控制系统的鲁棒性强,适应于解决常规控制难以解决的非线性、时变等问题;(3)以语言变量代替常规的数学变量,易于形成专家的“知识”;(4)控制推理采用“不精确推理”,由于推理过程模仿了人的思维过程,同时介入了人类的经验,因而能够处理大量复杂而无法建立精确数学模型系统的控制问题,所以它是处理推理系统和控制系统中不精确和不确定性的一种有效方法。因此,注册会计师必须运用模糊控制理论来加强审计工作管理和推进审计工作的实施,运用模糊控制方法来确定审计时间、方法和重点。同时,通过模糊控制理论,来充分利用专家的知识和经验,尤其是开展专家集体判断,从而克服判断随意性和提高注册会计师职业判断效率和效果。

(三)不断加强学习和积累实践经验是提高注册会计师判断能力的重要途径

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判断是建立在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既有经验之上的。无论是确切的知识结构还是深附于个人的阅历经验的积累,总是需要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同时,高职业判断能力的形成也有高模糊性。人们无法分清有效发挥作用的职业判断能力究竟是因为具有数理知识还是因为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强逻辑分析能力,何况不同的人即使有同样的数理知识也未必能得出相同的判断结论。因此,只有不断地加强学习,注册会计师才能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知识境界和不断地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以增强对事物的认识和辨别能力;也只有不断地将知识和审计执业经验嵌入到长期的审计执业过程中,注册会计师才能在更好地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其重大错报风险的基础之上,进行恰当的职业判断,并最终形成审计意见。

(四)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是提高注册会计师职业判断水平的有力保证

注册会计师职业判断水平的高低,最终要体现在审计结论的准确性上,而审计结论的准确性又最终体现在审计证据的数量和质量上。在审计执业过程中,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一方面可以尽量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不错过发现重要审计证据的机会;另一方面可以评判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适当性。在审计证据不足的情况下,可以扩大审计样本量,加大审计力度。

四、结 语

审计概念的模糊性为审计职业判断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也为加大CPA的审计风险留下了隐患。要想降低审计风险,尽可能地规避法律责任,注册会计师必须做到以下三点:一是在严格按照审计准则的前提下,按照“合理保证”理论、模糊控制理论和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来开展审计活动;二是通过大量的审计实践活动,不断积累和总结各种经验乃至于规律性的东西,既可以提高自己的专业判断水平,也可以推而广之;三是通过参加各种后续教育和培训,不断提高认识,把握实质,增强对各种事物(含审计概念)的认识和辨别能力,正确分析模糊性,并不断提高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判断水平。

参考文献:

蒋尧明. 2003. 会计信息“失真”与会计学的本质[]. 财经研究(6).

秦荣生. 1999. 论注册会计师专业判断及其影响因素[]. 中国注册会计师().

裘宗舜. 2003. 审计学[M].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张继勋. 2002. 审计判断研究[M]. 沈阳: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张龙平. 2003. 审计[M]. 沈阳: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 2006. 企业会计准则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M]. 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W3Ambiguity Analysis of Audit Concepts: A Perspective of

CPA′S Professional udgments

W4"B ANG Qizhen

WB(School of Accountancy, i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Nanchang 330013)

cpa审计知识汇总范文第13篇

「关键词审计信息化;现状;建议

Realities and Suggestions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Audit informatization

Abstract: 21st century is an era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Following the productive automation,the widespread applications of e-commerce in trade, network accounting software , and the persification of means of payment,the audit informatization becomes a necessary trend in the 21st century.In this paper,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hinese audit informatization are investigated, including the auditors,the hardware and software, and then some suggestions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audit informatization are given.

Key words:Audit informatization, realities, suggestions .

本文所探讨的审计信息化是指,被审计对象运用网络技术进行财务工作和经营时,审计人员为了实现其审计目的,收集必要的审计证据,采取必要的审计程序,对的网络信系统的合规性以及利用机以及网络生成的财务信息进行审计的工作。

一审计信息化的必要性

1适应审计环境变化的必要

1998年全球的网上销售额达到430亿美元,据世贸组织测定2000年将达到3000亿美元,据世界货币基金组织预测到达2003年销售额将达到15000亿美元,是1998年的34倍。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电子商务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迅猛,使企业在各个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企业确认客户订购,安排生产计划,控制采购计划,进行账务处理都由系统自动完成,经营管理走向网络化与自动化(如BPG管理模式,虚拟的网络公司)。电子商务与网络经营使企业的经营观念、组织结构、管理模式、交易授权等发生巨大变化,同时交易中的支付方式也开始转向电子化。就工作而言,也开始由传统的手工操作转向电算华会计。我国自1999年4月起开始和采用“会计信息化”这一新概念。(《财经报》1999年月8日)。

我国组建了信息化领导小组,推动计算机在各个领域的推广,已经或正在建立金关工程、金卡工程、金桥工程、金税工程、金卫工程、金文工程等系统。会计信息化的工作这些年也发展迅速。

所有这些巨大的变化使得审计工作的环境、审计工作的对象、审计范围、审计线索等基本的审计要素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审计工作一定不能适应这种变化的要求,开展网络审计,实施审计信息化是信息化的必然。

2迎接加入WTO的需要

国际审计界,尤其是发达国家的审计事务所,在网络审计方发面有了较高的发展水平。如AICPA和CICA在1997年开始提供电子交易网站的审计——Web认证,香港会计师公会在去年年底成功与两会签订了网誉认证授权发牌人合约,在港推出“网誉认证”服务。

自l994年中国开始对外开放注册会计师,财政部又了允许境外非执业会员成为中国执业注册会计师的规定。另外,从l993年开始,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还参加了中国服务贸易市场对外开放谈判的政府代表团,参与了WTO服务贸易市场的谈判,并在1998年的谈判中作如下承诺:允许中外合作所的形式保持至20l0年;允许中外合作所、国际成员所在中国境内经批准设立分支机构;中国政府不再对中外合作所的中外双方控股比例进行限制,而是由事务所自己协商决定;允许涉外会计师事务所聘请中外方人员;支持涉外会计师事务所按照国际惯例管理事务所。

现今国际上五大会计师事务所均在中国设立了分所。他们十分重视审计信息化。安达信咨询公司的首席业务负责人Joe.W.Forehand在1999年11月接受采访时说,他打算把电子商务纳入公司的部分主要业务,将在今后5年投资10亿美元用于网络业务。这标志着安达信咨询公司可能成为从事网络业务的最大公司之一。普化永道、安永会计公司为网络事业而不惜裁员。1999年普华永道会计公司辞去了200名咨询人员、1000名行政人员,将节约的开支用于增加电子商务的计划。作为全球第三大会计及咨询公司的永安公司为了转向电子商务,于2000年初也裁减了近400名咨询人员。2000年4月,美国毕马威咨询公司同意成为SAP公司的my.SAP.com网络伙伴的一员,该网络由20个分公司组成,共同帮助开发和销售my.SAP.com公司的产品。SAP公司的业务主要是销售企业软件和提供资源计划服务。毕马威咨询公司此举是通过和其他公司的资源互补来加强自身的网络能力。为了迎接加入WTO,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必须迅速的由传统的手工审计转入网络审计。

二国内网络审计的应用现状

一个网络审计系统由三个重要的方面构成:硬件基础、软件基础、管理及操作系统的人员。要实现审计信息化,则必须三方面均达到网络审计的要求。因此我从这三个方面来分析我国网络审计的现状。

1.硬件条件

财政部1994年5月4日了《关于大力发展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意见》。其中关于推动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发展总的目标是:到2000年,力争达到有40%~60%的大中型企业事业单位和县级以上国家机关在帐务处理、应收应付款核算、固定资产核算、材料核算、销售核算、工资核算、成本核算、会计报表生成与汇总等基本会计核算业务方面实现会计电算化;其他单位的会计电算化开展面应达到10%~30%.到2010年,力争80%以上的基层单位基本实现会计电算化,从根本上扭转基层单位会计信息处理手段落后的状况。

据中新社消息,国家经贸委获悉将从明年开始,对国有大公司强制推行财务管理信息化,以解决目前企业管理中资金散乱、信息失真、监督乏力等,并试图与国际企业通行标准接轨。

从这两则信息可以说明,在我国管理较好的大型企业,在会计电算化方面应该具备了较好的硬件条件,但是从总体上而言,电算化的硬件条件仍不太高,要实现所有企业电算化以及非企业财务部门电算化则有更大的差距,更别说网络化了。另外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网络审计,必须达到全社会的信息化,网络化,实现支护方式,财务数据生成等的电子化,则还有更长的路要走。

2.软件条件

(1)网络财务软件及应用

2000年我国主要的财务软及生产商:如北京用友,安易,山东浪潮通用,成都金算盘,深圳金蝶等公司的财务软件来看,大多数具有一定的远程数据处理与传输的功能,都推出了自己的网络财务软件。由于互联网技术应用的普及,中国财务及企业管理软件企业纷纷“触网”,从产品、服务、运营等方面全面向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应用转型。中国财务及企业管理软件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撑起中国软件业的一方天地,郭新平(北京用友总经理))。但是这些网络财务软件的推出时间大都在1999-2000年之间,所以在社会中使用的面还不太大,同时这些网络财务软件覆盖的核算领域还不太广。总体上而言我国的会计电化软件还是比较理想的,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也不太大。但是要达到审计信息化所要求的网络财务软件的水平,由于我国网络发展相对于国际先经水平的落后,仍然有很大的差距。

我国关于财务软件的设计,评审等方面的法规如《财务软技术据接口标准98001》等均着眼于财务软件本身。财务软件在设计时大多没有考虑专用的审计软件接口,使得在财务软件中嵌入适时跟踪监控的审计程序难以实现,使审计人员采集数据出现一定困难。少量的财务软件虽有数据转化功能,也只是对于会计账簿的格式进行了简单的转化。财务软件的编译采用多种计算机高级语言,如Access、VB、VC、PowerPoint等,但由于软件的编译过程没有规范的程序,导致财务软件的库结构和科目代码等至今没有统一的准则。这种现状对计算机审计的发展极为不利。计算机审计软件要发展,不能专为一种财务软件而开发,财务软件的编译结构不一样,必然导致计算机审计软件的编译过程过于庞大或者对于部分财务软件的不适用。所以必须像规定会计准则一样,规定财务软件的基础结构,使计算机审计能得以顺利地发展。

总之,虽然我国的网络财务软件较国际先经水平的差距不大,但是由于推出较晚,目前使用面还不广。同时网络财务软件的设计没有考虑审计软件设计的需要,使得审计软件的数据收集以及其功能的发挥受到很大的制约。

(2)审计软件

从1990年11月山西省审计局开发的企业财务收支审计软件成为第一个通过审计署鉴定的审计软件至今,已有十多个审计软件通过了审计署组织的鉴定,并在全国推广使用。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类:①审计法规管理系统②审计抽样软件③表格法审计软件,该类软件能完成审计表格及有关参数的增、删、改维护,能输入审计表格中要抄录的数据,能计算并填入审计表格中由计算得到的数据,能按预定的格式打印输出审计表格。④基建工程预决算审计软件,⑤工具箱式通用审计软件,如由北京通审软件公司开发的2000通审软件⑥工具箱式通用审计软件,该类程序是为了完成某些特定的审计任务。例如,公路费审计程序、工会经费审计程序、材料成本差异审计程序等。

《审计署提出信息化建设总体目标和构想》(2001-3-28)中提出了审计系统信息化建设总体目标:用五年左右时间,建成对财政、税务、海关等部门和国有企事业单位的财务信息系统、电子数据系统实施有效监督的审计信息化系统,改变目前审计手工作业的现状,增强审计机关在计算机环境下查错纠弊、规范管理、遏制腐败、打击犯罪的能力,维护经济秩序,促进廉洁高效政府的建设,更好地履行审计监督职责。为实现这一目标,审计署要加快软件开发,开发一套比较有效、实用的审计项目管理、审计操作实施、审计结果汇总和审计文书管理软件;建立审计数据中心,为审计提供数据和法规方面的支持,逐步与政府其他部分专用网实现网络互联、数据共享,并利用数据中心对各种信息进行分析、选择、比较,决断重大审计事项。

《审计署2001年审计技术基础建设工作计划》关于审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要点如下:

①积极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规划》项目工作

②计算机审计软件开发应用工作

③制定计算机审计软件的评审标准。

④组织计算机审计软件评审鉴定工作。

⑤抓好成熟辅助审计软件的推广应用工作。

⑥继续抓好去年已立项辅助审计软件的开发完善工作。

⑦继续抓好有关软件的维护工作。

⑧根据2001年中国银行审计的需要,今年署里重点研制开发中国银行计算机辅助审计软件。

从以上的信息可以看出,我国的审计软件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审计署也已经高度重视计算机审计和审计信息化,制定出了相应的计划。并正在积极的推行现有审计软件的应用推广。但是我国现有的审计软件大都处于满足穿过计算机审计的阶段。还没有适用于网络审计的审计软件。

3.审计人员

审计署提出信息化建设总体目标和构想》(2001-3-28)中指出全国审计系统已有2万多人具备机初级水平,占审计人员的25%;在审计业务、公文管理、办公自动化方面运用计算机的水平都有较大提高。计划加强计算机审计队伍建设。全国培训800名审计信息化骨干,提高他们在审计工作中解决实际的能力,推动计算机审计的广泛运用;重点培养200名审计信息化专家,进行IT审计师专家水平培训。

但是在注册师的行业,由于我国CPA的市场化建设及推行较晚,现行的CPA的素质较低。同时在CPA的中也没有计算机方面的要求,因此绝大多数的CPA运用计算机的水平很低。CPA的审计工作仍然是传统的手工审计。计算机仅仅用作文字处理或者基本不用。

因此,我们认为我国政府审计的计算机审计的水平高于CPA的计算机审计的水平。但是政府审计虽然已经在一定程度进入了穿过计算机审计的阶段,但是仍然处于其初级阶段。而CPA的计算机水平仅仅处于绕过计算机审计的阶段,仅仅运用计算机进行文字处理,穿过计算机审计的阶段还没有开始,最多有极少数的CPA进入了穿过计算机审计的阶段。

三规划与建议

为什么我国的审计化会落后于整个的信息化的步伐了,我认为这与整个行业对这一工作的重视不够有极大的关系。今后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相关的职能部门应该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并在行业内大力宣传审计信息化的重要性。

急需解决的问题有:

1.提高会计、审计教师的计算机水平,改革审计专业教学中关于计算机审计方面的课程设置:(1)提高重要的常用软件如EXCEL水平,不能只停留在初级会用作计算的阶段。(2)开设适当难度的网络安全方面的课程。(3)开设高级程序语言课程(要随财务软件所用的语言同步调整)

2.集中一批既懂财会、审计业务、由精通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有经验的专业人员,开发适合我国现实情况的审计软件。

(二)普华永道、安达信、毕马威这些国际知名的会计公司均不惜采取化巨资以及裁减人员的非常措施推动这一工作。而我国会计师事务所为什么没有能自发的重视网络审计的工作。我认为这是由于我国审计质量不高,行业竞争不公平、以及能实施网络审计的人才奇缺,使得网络审计的提高审计质量、降低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率的优势在我国社会审计中并不明显。因此必须加大行业监管的力度,促使会计师事务所重视会计信息化环境下的计算机审计工作,从而提高会计信息化环境下审计质量,降低审计成本。

(三)审计可分为政府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这三种审计本身有着不同的作用与实施环境。应该针对其不同地环境分别予以,同时又要做好他们之间的衔接工作。

1.内部审计:相对而言,其实施的条件仅限于某一个的,实施的条件要容易些。

我国目前规模较大的财务软件公司各自使用的程序语言不一样,但是根据各自的财务软件编制设计的审计软件则必然很好能较好的解决审计软件与网络财务软件间的衔接问题,而且其开发成本较低些。同时也能为同用于各种财务软件的通用的财务审计软件的实际积累经验。

2.政府审计:审计署十分重视审计的信息化,制定了审计信息化规划。并且派人到国

外先进经验。先后开发出了一些审计软件,并正在积极的进行推广。可以认为,

我国的政府审计的信息化走在了其他审计的前面

3.社会审计:应该还处于手工阶段。我认为为了迅速的提高我国的网络审计的水平。

我国的相关的相关部门:注册会计师协会、国内较大的会计师事务所,应该在

这方面早做规划:

(1)可以在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内设立审计信息化部,积极的进行宣传,使各成元所深入认识到计算机审计、网络审计的重要性。由该部推进各成员所尽快进入穿过计算机的审计。促进各成员所制定相应的规划。

(2)改革CPA的考试。考虑到当今电算化会计的迅猛推进,被审单位提供的会计信息全部存于同张软盘,而且由于无纸凭证的出现,为失真会计信息的出现增加了另外一些途径。倘若注册会计师不懂计算机知识,在计算机面前一筹莫展,是无法对财务信息进行鉴证的。因此,CPA考试中增加计算机,网络方面的知识势在必行。

(3)修改审计法规中关于对审计人员的后续和考核的内容。强行要求现有的审计人员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计算机以及网络方面的知识。

(四)如何推动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实现

由于实施内部审计的软、硬件条件仅仅针对各个企业,因此使得内部审计实现的难度较小。而且内部审计信息化的提前实现,可以为整个审计信息化积累大量的宝贵经验,推动整个社会审计信息化的进程。我们认为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快内部审计的信息化:

1.有审计署或者内部审计委员会做出规定:以实现了全面的会计电算化以及国家863计划CIMS工程示范企业中制定出时间表,强制推行全方位的计算机审计。从而促使企业自行开发审计软件,也必然推动财务软件公司对审计软件的开发。

2.尽快以《审计机关计算机审计辅助审计》为基础,研究出更详细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内部审计工作的程序、、以及所要求的技术:

(1)会计电算化的组织、管理、操作以及软件控制。

(2)系统安全控制(研究计算机审计中关于安全方面的审计与计算机专家关于安全方面的工作内容的区别)

(3)日常工作中软件应用的控制

3.大力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培训。如:数据模拟检测法、整体检测法、程序编码控制法、受控再处理法、平行模拟法、嵌入审计程序法、程序追踪法。

1.《关于大力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意见》财政部1994年5月4日

2.《审计署2001年审计技术基础建设工作计划》(摘要)(2001-3-20)审计署办公厅

3.《审计署提出信息化建设总体目标和构想》(2001-3-28)审计署办公厅

4.周舟洪,会计电算化企业审计中的问题及对策,中国审计报

6.李庆,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下审计面临的问题与对策,中国注册会计师2000.7

7.张金城,巧学计算机审计,中国审计出版社,1999.7

8.汤云为、单喆敏,网上鉴正业务—注册会计师为商务的健康发展所提供的服

务,中国注册会计师2000.5

9.朱建国,会计教育,立信会计出版社,2000.8

10.王景新,最新财会电算化(上、下),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0.5

cpa审计知识汇总范文第14篇

【关键词】审计信息化;现状;建议

本文所探讨的审计信息化是指,被审计对象运用网络技术进行财务工作和经营时,审计人员为了实现其审计目的,收集必要的审计证据,采取必要的审计程序,对企业的网络信系统的合规性以及利用计算机以及网络生成的财务信息进行审计的工作。

一、审计信息化的必要性

1、适应审计环境变化的必要

1998年全球的网上销售额达到430亿美元,据世贸组织测定2000年将达到3000亿美元,据世界货币基金组织预测到达2003年销售额将达到15000亿美元,是1998年的34倍。随着信息经济时代的到来,电子商务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迅猛发展,使企业在各个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企业确认客户订购,安排生产计划,控制采购计划,进行账务处理都由系统自动完成,经营管理走向网络化与自动化(如BPG管理模式,虚拟的网络公司)。电子商务与网络经营使企业的经营观念、组织结构、管理模式、交易授权等发生巨大变化,同时交易中的支付方式也开始转向电子化。就会计工作而言,也开始由传统的手工操作转向电算华会计。我国自1999年4月起开始研究和采用"会计信息化"这一新概念。(《中国财经报》1999年月8日)。

我国组建了信息化领导小组,推动计算机在各个领域的推广应用,目前已经或正在建立金关工程、金卡工程、金桥工程、金税工程、金卫工程、金文工程等系统。会计信息化的工作这些年也发展迅速。

所有这些巨大的变化使得审计工作的环境、审计工作的对象、审计范围、审计线索等基本的审计要素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审计工作方法一定不能适应这种变化的要求,开展网络审计,实施审计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必然。

2、迎接加入WTO的需要

国际审计界,尤其是发达国家的审计事务所,在网络审计方发面有了较高的发展水平.如AICPA和CICA在1997年开始提供电子交易网站的审计----Web认证,香港会计师公会在去年年底成功与两会签订了网誉认证授权发牌人合约,在港推出"网誉认证"服务。

自l994年中国开始对外开放注册会计师考试,财政部又了允许境外非执业会员成为中国执业注册会计师的规定。另外,从l993年开始,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还参加了中国服务贸易市场对外开放谈判的政府代表团,参与了WTO服务贸易市场的谈判,并在1998年的谈判中作如下承诺:允许中外合作所的形式保持至20l0年;允许中外合作所、国际成员所在中国境内经批准设立分支机构;中国政府不再对中外合作所的中外双方控股比例进行限制,而是由事务所自己协商决定;允许涉外会计师事务所聘请中外方人员;支持涉外会计师事务所按照国际惯例管理事务所。

现今国际上五大会计师事务所均在中国设立了分所。他们十分重视审计信息化。安达信咨询公司的首席业务负责人Joe.W.Forehand在1999年11月接受采访时说,他打算把电子商务纳入公司的部分主要业务,将在今后5年投资10亿美元用于网络业务。这标志着安达信咨询公司可能成为从事网络业务的最大公司之一。普化永道、安永会计公司为网络事业而不惜裁员。1999年普华永道会计公司辞去了200名咨询人员、1000名行政人员,将节约的开支用于增加电子商务的计划。作为全球第三大会计及咨询公司的永安公司为了转向电子商务,于2000年初也裁减了近400名咨询人员。2000年4月,美国毕马威咨询公司同意成为SAP公司的网络伙伴的一员,该网络由20个分公司组成,共同帮助开发和销售公司的产品。SAP公司的业务主要是销售企业软件和提供资源计划服务。毕马威咨询公司此举是通过和其他公司的资源互补来加强自身的网络能力。为了迎接加入WTO,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必须迅速的由传统的手工审计转入网络审计。

二、国内网络审计的应用现状

一个网络审计系统由三个重要的方面构成:硬件基础、软件基础、管理及操作系统的人员。要实现审计信息化,则必须三方面均达到网络审计的要求。因此我从这三个方面来分析我国网络审计的现状。

1.硬件条件

财政部1994年5月4日了《关于大力发展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意见》。其中关于推动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发展总的目标是:到2000年,力争达到有40%~60%的大中型企业事业单位和县级以上国家机关在帐务处理、应收应付款核算、固定资产核算、材料核算、销售核算、工资核算、成本核算、会计报表生成与汇总等基本会计核算业务方面实现会计电算化;其他单位的会计电算化开展面应达到10%~30%。到2010年,力争80%以上的基层单位基本实现会计电算化,从根本上扭转基层单位会计信息处理手段落后的状况。

据中新社消息,国家经贸委获悉将从明年开始,对国有大公司强制推行财务管理信息化,以解决目前企业管理中资金散乱、信息失真、监督乏力等问题,并试图与国际企业通行标准接轨。

从这两则信息可以说明,在我国管理较好的大型企业,在会计电算化方面应该具备了较好的硬件条件,但是从总体上而言,电算化的硬件条件仍不太高,要实现所有企业电算化以及非企业财务部门电算化则有更大的差距,更别说网络化了。另外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网络审计,必须达到全社会的信息化,网络化,实现支护方式,财务数据生成等的电子化,则还有更长的路要走。

2.软件条件

(1)网络财务软件及应用

2000年我国主要的财务软及生产商:如北京用友,安易,山东浪潮通用,成都金算盘,深圳金蝶等公司的财务软件来看,大多数具有一定的远程数据处理与传输的功能,都推出了自己的网络财务软件。由于互联网技术应用的普及,中国财务及企业管理软件企业纷纷"触网",从产品、服务、运营等方面全面向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应用转型。中国财务及企业管理软件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撑起中国软件业的一方天地,郭新平(北京用友总经理))。但是这些网络财务软件的推出时间大都在1999-2000年之间,所以在社会中使用的面还不太大,同时这些网络财务软件覆盖的核算领域还不太广。总体上而言我国的会计电化软件还是比较理想的,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也不太大。但是要达到审计信息化所要求的网络财务软件的水平,由于我国网络发展相对于国际先经水平的落后,仍然有很大的差距。

我国关于财务软件的设计,评审等方面的法规如《财务软技术据接口标准98001》等均着眼于财务软件本身。财务软件在设计时大多没有考虑专用的审计软件接口,使得在财务软件中嵌入适时跟踪监控的审计程序难以实现,使审计人员采集数据出现一定困难。少量的财务软件虽有数据转化功能,也只是对于会计账簿的格式进行了简单的转化。现代财务软件的编译采用多种计算机高级语言,如Access、VB、VC、PowerPoint等,但由于软件的编译过程没有规范的程序,导致财务软件的库结构和科目代码等至今没有统一的准则。这种现状对计算机审计的发展极为不利。计算机审计软件要发展,不能专为一种财务软件而开发,财务软件的编译结构不一样,必然导致计算机审计软件的编译过程过于庞大或者对于部分财务软件的不适用。所以必须像规定会计准则一样,规定财务软件的基础结构,使计算机审计能得以顺利地发展。

总之,虽然我国的网络财务软件较国际先经水平的差距不大,但是由于推出较晚,目前使用面还不广。同时网络财务软件的设计没有考虑审计软件设计的需要,使得审计软件的数据收集以及其功能的发挥受到很大的制约。

(2)审计软件

从1990年11月山西省审计局开发的工业企业财务收支审计软件成为第一个通过审计署鉴定的审计软件至今,已有十多个审计软件通过了审计署组织的鉴定,并在全国推广使用。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类:

①审计法规管理系统。

②审计抽样软件。

③表格法审计软件,该类软件能完成审计表格及有关参数的增、删、改维护,能输入审计表格中要抄录的数据,能计算并填入审计表格中由计算得到的数据,能按预定的格式打印输出审计表格。

④基建工程预决算审计软件。

⑤工具箱式通用审计软件,如由北京通审软件公司开发的2000通审软件。

⑥工具箱式通用审计软件,该类程序是为了完成某些特定的审计任务。例如,公路费审计程序、工会经费审计程序、材料成本差异审计程序等。

《审计署提出信息化建设总体目标和构想》(2001-3-28)中提出了审计系统信息化建设总体目标:用五年左右时间,建成对财政、税务、海关等部门和国有企事业单位的财务信息系统、电子数据系统实施有效监督的审计信息化系统,改变目前审计手工作业的现状,增强审计机关在计算机环境下查错纠弊、规范管理、遏制腐败、打击犯罪的能力,维护经济秩序,促进廉洁高效政府的建设,更好地履行审计监督职责。为实现这一目标,审计署要加快软件开发,开发一套比较有效、实用的审计项目管理、审计操作实施、审计结果汇总和审计文书管理软件;建立审计数据中心,为审计提供数据和法规方面的支持,逐步与政府其他部分专用网实现网络互联、数据共享,并利用数据中心对各种信息进行分析、选择、比较,决断重大审计事项。

《审计署2001年审计技术基础建设工作计划》关于审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要点如下:

①积极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规划》项目工作。

②计算机审计软件开发应用工作。

③制定计算机审计软件的评审标准。

④组织计算机审计软件评审鉴定工作。

⑤抓好成熟辅助审计软件的推广应用工作。

⑥继续抓好去年已立项辅助审计软件的开发完善工作。

⑦继续抓好有关软件的维护工作。

⑧根据2001年中国银行审计的需要,今年署里重点研制开发中国银行计算机辅助审计软件。

从以上的信息可以看出,我国的审计软件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审计署也已经高度重视计算机审计和审计信息化,制定出了相应的计划。并正在积极的推行现有审计软件的应用推广。但是我国现有的审计软件大都处于满足穿过计算机审计的阶段。还没有适用于网络审计的审计软件。

3.审计人员

审计署提出信息化建设总体目标和构想》(2001-3-28)中指出全国审计系统已有2万多人具备计算机初级水平,占审计人员的25%;在审计业务、公文管理、办公自动化方面运用计算机的水平都有较大提高。计划加强计算机审计队伍建设。全国培训800名审计信息化骨干,提高他们在审计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推动计算机审计的广泛运用;重点培养200名审计信息化专家,进行IT审计师专家水平培训。

但是在注册会计师的行业,由于我国CPA的市场化建设及推行较晚,现行的CPA的素质较低。同时在CPA的考试中也没有计算机方面的要求,因此绝大多数的CPA运用计算机的水平很低。CPA的审计工作仍然是传统的手工审计。计算机仅仅用作文字处理或者基本不用。

因此,我们认为我国政府审计的计算机审计的水平高于CPA的计算机审计的水平。但是政府审计虽然已经在一定程度进入了穿过计算机审计的阶段,但是仍然处于其初级阶段.而CPA的计算机水平仅仅处于绕过计算机审计的阶段,仅仅运用计算机进行文字处理,穿过计算机审计的阶段还没有开始,最多有极少数的CPA进入了穿过计算机审计的阶段。

三、规划与建议

为什么我国的审计网络化会落后于整个社会的信息化的步伐了,我认为这与整个行业对这一工作的重视不够有极大的关系。今后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相关的职能部门应该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并在行业内大力宣传审计信息化的重要性。

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有:

1.提高会计、审计教师的计算机水平,改革审计专业教学中关于计算机审计方面的课程设置:

(1)提高重要的常用软件如EXCEL应用水平,不能只停留在初级会用作计算的阶段。

(2)开设适当难度的网络安全方面的课程。

(3)开设高级程序语言课程(要随财务软件所用的语言同步调整)

2.集中一批既懂财会、审计业务、由精通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有经验的专业人员,开发适合我国现实情况的审计软件。

(二)普华永道、安达信、毕马威这些国际知名的会计公司均不惜采取化巨资以及裁减人员的非常措施推动这一工作。而我国会计师事务所为什么没有能自发的重视网络审计的工作。我认为这是由于我国审计质量不高,行业竞争不公平、以及能实施网络审计的人才奇缺,使得网络审计的提高审计质量、降低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率的优势在我国社会审计中并不明显。因此必须加大行业监管的力度,促使会计师事务所重视会计信息化环境下的计算机审计工作,从而提高会计信息化环境下审计质量,降低审计成本。

(三)审计可分为政府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这三种审计本身有着不同的作用与实施环境。应该针对其不同地环境分别予以研究,同时又要做好他们之间的衔接工作。

1.内部审计:相对而言,其实施的条件仅限于某一个企业的,实施的条件要容易些。我国目前规模较大的财务软件公司各自使用的程序语言不一样,但是根据各自的财务软件编制设计的审计软件则必然很好能较好的解决审计软件与网络财务软件间的衔接问题,而且其开发成本较低些。同时也能为同用于各种财务软件的通用的财务审计软件的实际积累经验。

2.政府审计:审计署十分重视审计的信息化,制定了审计信息化规划。并且派人到国外学习先进经验。先后开发出了一些审计软件,并正在积极的进行推广。可以认为,我国的政府审计的信息化走在了其他审计的前面。

3.社会审计:应该还处于手工阶段。我认为为了迅速的提高我国的网络审计的水平。我国的相关的相关部门: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国内较大的会计师事务所,应该在这方面早做规划:

(1)可以在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内设立审计信息化部,积极的进行宣传,使各成元所深入认识到计算机审计、网络审计的重要性。由该部推进各成员所尽快进入穿过计算机的审计。促进各成员所制定相应的规划。

(2)改革CPA的考试内容。考虑到当今电算化会计的迅猛推进,被审单位提供的会计信息全部存于同张软盘,而且由于无纸凭证的出现,为失真会计信息的出现增加了另外一些途径。倘若注册会计师不懂计算机知识,在计算机面前一筹莫展,是无法对财务信息进行鉴证的。因此,CPA考试中增加计算机,网络方面的知识势在必行。

(3)修改审计法规中关于对审计人员的后续教育和考核的内容。强行要求现有的审计人员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计算机以及网络方面的知识。

(四)如何推动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实现

由于实施内部审计的软、硬件条件仅仅针对各个企业,因此使得内部审计实现的难度较小。而且内部审计信息化的提前实现,可以为整个审计信息化积累大量的宝贵经验,推动整个社会审计信息化的进程。我们认为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快内部审计的信息化:

1.有审计署或者内部审计委员会做出规定:以实现了全面的会计电算化以及国家863计划CIMS工程示范企业中制定出时间表,强制推行全方位的计算机审计。从而促使企业自行开发审计软件,也必然推动财务软件公司对审计软件的开发。

2.尽快以《审计机关计算机审计辅助审计》为基础,研究出更详细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内部审计工作的程序、方法、以及所要求的技术:

(1)会计电算化的组织、管理、操作以及软件控制。

(2)系统安全控制(研究计算机审计中关于安全方面的审计与计算机专家关于安全方面的工作内容的区别)

(3)日常工作中软件应用的控制

3.大力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培训。如:数据模拟检测法、整体检测法、程序编码控制法、受控再处理法、平行模拟法、嵌入审计程序法、程序追踪法。

参考文献

1.《关于大力发展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意见》财政部1994年5月4日

2.《审计署2001年审计技术基础建设工作计划》(摘要)(2001-3-20)审计署办公厅

3.《审计署提出信息化建设总体目标和构想》(2001-3-28)审计署办公厅

4.周舟洪,会计电算化企业审计中的问题及对策,中国审计报

5.李庆,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下审计面临的问题与对策,中国注册会计师2000.7

6.张金城,巧学计算机审计,中国审计出版社,1999.7

7.汤云为、单喆敏,网上鉴正业务-注册会计师为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所提供的服务,中国注册会计师2000.5

8.朱建国,会计教育,立信会计出版社,2000.8

9.王景新,最新财会电算化(上、下),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0.5

cpa审计知识汇总范文第15篇

一、黑龙江省MPAcc培养模式的框架构建

(一)黑龙江省MPAcc培养模式的目标设计

目前黑龙江省具备MPAcc培养资格的高校只有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商业大学、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和东北农业大学五所院校。其中东北农业大学也是刚刚在2012年才得到MPAcc培养资格,其他四所均是2011年开始招收第一批MPAcc学员。通过对这五所学校发放的MPAcc培养模式调查问卷发现,办学时间短,经验不足,成为构建培养模式的制约因素。当前阶段,各培养单位对于如何更好地、更有效地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级会计人才,仍处于积极探索阶段,处于边学习、边研究,边培养,边校正,边优化的状态。尚未制定出符合学校定位、学生发展、市场需求的MPAcc培养模式。MPAcc的培养旨在为社会提供系统掌握高级会计学、审计学、财务管理以及相关领域知识和技能,对实务有充分的了解,具有较高的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具备会计工作领导潜质的高层次、高素质、应用型的会计专门人才,以满足市场对高级会计人才的需求。因此在设立MPAcc培养模式时,立足市场需求、以学生的职业规划为导向;以实践指导理论,理论再反作用于实践。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发现自己的知识漏洞、技能缺陷,有目的性的进行系统性理论知识学习;而后重新确立真正适合自己的岗位,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充分融合,力求培养出“理论提升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和综合研究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会计人才。

(二)黑龙江省MPAcc培养模式的框架构建

通过调查发现,黑龙江省当前的MPAcc培养目标定位并不十分清晰,学术型会计硕士和专业型会计硕士在培养过程中没有进行明确的区分,而是大部分学校对于MPAcc的培养还延续着学术型会计硕士的培养模式。在教学方式上,依旧采取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虽然也加入了一些案例教学,但案例的选择多是一些经典的国外案例,从时间和空间上与中国国情及市场需求严重脱节。从师资队伍及实践基地建设方面,各学校的MPAcc指导教师90%以上从事学术研究的理论教师,同时负责学术型和专业型会计研究生教学工作,对于实务的指导甚少,难以摆脱学术型的影子;对于学生实践教学这块,多采取放任式教学,自己选择实习单位,实践导师近乎形同虚设,没有很好的起到辅导督促的作用。而部分学校的两年制速成式培养,致使研一就必须完成30学分的课程,繁重的课程除了量的积累外,却很少有质的飞跃,研二则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术论文及毕业论文的撰写上,忽视了实践环节的重要性,导致理论、实践、研究断层,更难以与市场需求相匹配。

二、产学研相结合的三年制MPAcc培养模式

为此,我们提出产学研相结合的三年制MPAcc培养模式,该模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立足学生的职业规划,突出实践指引教学,实践指导理论,理论反作用于实践,研究贯穿始终。“用中学,学会用”最终达到具备“理论提升、实践创新和综合研究”能力的高层次、高素质、应用型的会计专门人才。该培养模式共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录取阶段、理论学习阶段、实践阶段和课题研究阶段,如图1。

(一)录取阶段

针对全日制MPAcc的薄弱环节进行考核,以弥补在理论与实践环节的缺陷。对于全日制MPAcc本专业考生,要在笔试结束至复试开始这段时间进行至少三个月的专业岗位实习,由实习单位出具可认证的实习证明,同时聘请实际工作经验丰富的校外导师以面试的形式进行考核,以检验实习的效果。对于总成绩(全国联考成绩和复试成绩之和)优异者,按排名次序,给予奖学金奖励,如第一名全额奖学金,第二名学费减半,第三名部分减免学费。

(二)理论学习阶段

根据MPAcc学员的实习工作岗位和就业意向确定培养方向。根据学校办学条件及学员资质,将培养方向定位CPA(审计方向)、CFO(财务方向)。在课程设置方面,除了核心课程依旧按照全国MPAcc教育指导委员会制定的《会计硕士专业学位参考性培养方案》中指定的政治课、外国语、管理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财务会计理论与实务、财务管理理论与实务、管理会计理论与实务、审计理论与实务、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等课程外,还要及时的将新理论、新法规,以及当前企业中发生的真实的典型案例引入课堂教学之中,确保知识的前沿性、实用性。而在方向课的设置上,则依照培养方向设置相应的课程。针对CPA审计方向,增设会计准则与审计准则专题、IT审计、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专题、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治理专题、财务舞弊与识别专题、IPO财务与审计专题、注册会计师应用文写作、内部控制理论与实务、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中国税制与企业纳税筹划、管理沟通、Excel在审计中的应用等课程,通过上述课程学习,可使MPAcc学员加深对会计师事务所业务的认知,具备注册会计师所需的专业知识和工作能力,将各课程指导教师整合为一个CPA审计方向导师组,共同对学生的专业知识进行指导,同时聘请注册会计师事务所里的资深注册会计师进行相应的实务专题讲座,定期将校内导师派到相关单位调研学习。针对CFO财务方向,采取相似的策略进行课程设置及师资配备。在教学过程中,让学员确立论文的研究方向。期末考核的形式多样化,强调全程式考核,除了试卷的形式外,还将课堂作业、课上讨论、案例分析、撰写专题报告等按一定的比例构成总成绩。使学生养成主动学习、持续学习的习惯。期末按学习成绩与导师组综合评定,评出2—3名学习标兵,颁发荣誉证书并给予一定的奖学金,以资鼓励。而对于默默付出的导师,由全体学员进行投票选举,按照教学态度、质量、对学生的帮助等方面评出优秀导师,树立教学模范。

(三)实践阶段

作为培养单位要积极与所在区域的知名会计师事务所、政府与事业单位、大中型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平台,搭建实习基地,同时国家也为提供实习的单位制定出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等以鼓励校企联合的人才培养机制。研二的上学期(9月—次年3月),将MPAcc学员派遣到实习基地,进行为期半年的实习。CPA审计方向的学员进入会计师事务所实习,CFO财务方向的学员则进入政府企事业单位实习。这时的校外实践导师将充分发挥作用,不但要在实践中指导学生如何做,更要全面的指出学员的技能弱点、综合能力的不足之处。实习结束,学员要整理出一份详实的实习报告,实践导师也应做出一份客观的实习评价。整个实习训练,学员不但在实务技能上得到提升,同时也为论文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研究素材。根据校外导师评价,对于在实习中表现优秀的学员,评为实践之星;对于实习基地的大力支持,也可以给予奖励,建立优秀人才培养单位。研二下学期,则是一个将实践与理论重新整合的过程,对于实习中发现的问题与不足,与校内的专业导师进行交流探讨,以研促学,定期举行师生论坛、汇报演讲。在探讨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锻炼表达能力、增强团队意识。将知识与实践凝练成学术论文,增强逻辑思维能力与分析写作能力。最终以发表的学术论文质量与数量、汇报演讲的效果等来评定学员的学术能力,对于在学术上有突破的学员优先授予创新科研课题,根据教师对学生学术指导的成果来评选优秀导师,激发起积极向上的学术研究氛围,让老师和学生在解决企业实际问题之余更有成就感。

(四)课题研究阶段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