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金融危机产生原因范文

金融危机产生原因范文

金融危机产生原因

金融危机产生原因范文第1篇

关键词:亚洲金融危机;原因;影响

一、亚洲金融危机的具体成因如下:

(一)内因

一些发生金融危机的亚洲国家,普遍存在着生产结构性过剩问题。由于整个市场是开放的、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与之相适应的先进的生产力水平得以呈现,资本也可以自由流动,于是生产者开始扩大生产追逐利润。由于市场经济存在盲目性、不可预见性等自身的缺陷,使整个生产处于无序状态。比如,当某一种产品有利可图时,许多生产商都集中生产同类商品,这样很有可能会造成生产供过于求使产品挤压,商家无利可图。

当资本无创新、无利润或市场饱和时,金融资本会不断侵蚀产业资本的利润,导致一小部分富裕的亚洲人开始将资本由实业型制造业和新兴产业流向如房地产、证券、股票等“泡沫型”产业,造成房地产市场、证券市场的虚假繁荣。而房地产和证券等投机利润高的行业,不断吸引着外资和银行贷款的资金投入。比如,房地产价格远超出居民实际承受能力,产生巨大的房地产积压,形成银行不良债权。由于东南亚国家货币资金的流动具有盲目性和集中性,不能引导资源进行合理流动和配置,资金的流动只是对社会财富的超经济和虚假再分配。

亚洲与世界市场联系密切,亚洲经济的发展受世界市场经济发展的影响。以泰国为例,泰铢在国际市场上是否要买卖不由政府来主宰,它本身没有足够的外汇储备量,面对金融家的炒作,该国经济不堪一击。市场经济有盲目性,自发性,滞后性,整个市场局势也难以控制,因而投资者不能正确预测市场经济发展趋势。市场经济无法解决“负面外在效应”问题,我们很难把控市场经济运行规律。

亚洲一些国家为了吸引外资,既保持固定汇率又扩大金融自由化,这给国际炒家提供了可乘之机。如泰国于1992年取消了对资本市场的管制,使短期资金的流动畅通无阻,为外国炒家炒作泰铢提供了条件。由于泰国所有的百姓都可以拿着泰铢自由兑换美元,且没有一定额度,导致泰国的外汇储备不够且没有美元可去换之。7月泰国政府已没有固定汇率了,在这样浮动的情况下泰铢贬值。这些对冲基金当时炒东南亚时,以美国为首的索罗斯的量子基金,老虎基金和长期资本管理基金三大基金调动了1000亿美元攻击亚洲,当时任何一个国家的外汇储备都没这么多,东南亚金融风暴想把亚洲四小龙和四小虎辛苦赚来的钱变成一场金融风暴或金融战争。

在中短期债务较多情况下,一旦外资流出超过外资流入而本国外汇储备又不足以弥补其不足,便会不可避免地使本国货币贬值。1997年索罗斯把目标盯在东南亚,利用汇率来赚钱。当时泰铢与美元的比率是1:25,一个美元可换25个泰铢。美国在90年代经济发展较快,在当时泰国房地产、股市都有泡沫境况下,其利用有量子基金及大量抵押资本带着钱首先冲向泰国。索罗斯找商业银行来借钱并给其利率,泰国很多银行都把钱借给他。而美国利率低亚洲利率高,于是,索罗斯就在国际上借泰铢抛泰铢,许多人心理惊慌便拿美元去换泰铢,最终获得许多美元。

银行是经济发展的源头、是国家的经济命脉,所有经济问题均源于银行体系。亚洲一些国家的银行业未能及时建立较完善的金融体制,特别是监管体制,使发展中国家金融体制的系统性风险高于发达国家,外资银行进驻也带来了各种先进的金融工具。此外,政府主导型的银行体系虽能最大限度地动员国内资金,但缺乏竞争效益低下;银行体系中对贷款存在严重的权力干扰,内部的腐败导致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和分配不公, 企业债务重负,银行坏账和呆账现象普遍存在,导致各种要素的配置不可能达到最优化的结果。

(二)外因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有一些流动国际资本,国际炒家一旦发现在哪个国家或地区有利可图,马上会通过炒作冲击该国或该区货币,以获取短期暴利。美国金融大鳄们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其胃口大开,认为工业方面赚的利润已不能满足其欲望,于是对其它国家发动以暴富的金融战争。起初美国乔治.索罗斯从事美国套利交易,二战后欧洲经济萧条美国经济崛起,马歇尔计划给欧洲很多钱让欧洲复兴,欧洲股票大涨美国人去买赚了很多钱,这样其逐渐名声大振。索罗斯70年代成立了自己的量子基金公司,其希望其公司的爆炸速度像原子爆炸速度那么快。而有钱的大客户,为在一定期限从对冲基金中获取回报,便将自己的钱交给金融炒家,这给炒家进行金融炒作提供了可乘之机。1997年以索罗斯为代表的金融巨头,携巨额资本冲击亚洲金融业,引发东南亚金融风暴,最终演变成整个亚洲的金融危机。

美国建国以来特别是成为超级大国后,为维护其超级大国地位,经常保留危机感。新中国成立后其在亚太地区建立了一个资本主义统一战线,东南亚、韩国等都是美国经济附庸国。七十年代,东南亚一些国家的经济飞速发展,在各种内外因共同作用下,1991苏联解体。苏联解体标志着社会主义阵营瓦解,其解体后只剩下世界上唯一超级大国美国。美国为遏制亚洲经济发展,且为本国创造经济财富,便开始采取遏制中国经济发展的政策。美国经济增长达到极限后,美国认为他们有金融大鳄,有能力去金融市场掠夺更多钱,于是开始纵容索罗斯的行为。在美国经济利益与经济政策的纵容下,1997年西方金融大鳄们的思维从创造财富向掠夺财富方向转变。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市场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世界各国对外依存程度日益加深。一些发生金融危机的亚洲国家,主要依靠出口拉动经济增长,商品多往美国出口,对外贸易的依存程度高。由于没有妥善处理好投资、消费、出口三者的关系,经济发展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制约,一旦际市场局势发生动荡,商品的出口会受到巨大影响,经济的发展也必然会受到影响。这为金融大鳄们的金融投机活动提供了可乘之机,因此为亚洲金融危机的发生埋下了伏笔。

二、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

(一)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中国出口受阻,使中国经济发展幅度放缓。东亚国家在我国资金投入比重最多,我国的外资企业大多是加工型企业且主要靠出口来带动经济增长。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东亚、东南亚等国减少了对中国的投资,使我国商品出口下滑。亚洲金融危机使东亚、东南亚等国货币贬值,消费市场萎缩,人民购买力下降。东亚政府实施紧缩货币政策,减少在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项目方面的财政预算,东亚国家经济发展速度放缓。伴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及中国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中国与东亚各国在商品贸易上有紧密联系。但中国对东亚的出口受到严重制约,中国生产的商品不能顺利销售阻碍了出口产业的发展,企业亏损现象大量存在,阻碍了中国对外贸易顺利进程及中国经济发展。

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东南亚地区货币贬值的现象十分严重,给人民币汇率稳定带来了压力。虽然中国政府表明人民币不贬值,但不意味着能保障其将来不贬值。中国人民币币值很大程度上受到经济发展趋势,东南亚金融危机等因素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促进了外汇储备的连续增长。我国的进出口贸易促使我国国际收支项目顺差,也在很大程度上使我国得外汇储备量不断地增加。但因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国内都对中国产品的需求减少,使商品的出口受到限制,造成我国外汇储备量增速减缓的趋势。

(二)对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影响

亚洲金融危机使曾创造奇迹的东南亚地区的金融秩序遭受重创,经济增长速度缓慢,也阻碍了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此次危机使韩国以美元计算的全国资产减少了一半多,日本资产达到数十亿美元的银行、证券公司接连倒闭,亚洲许多大企业也相继陷入金融危机困境中。因受金融危机影响,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在财政和金融方面实施了紧缩政策。亚洲尤其是东亚地区出口环境恶化,经济发展缓慢。作为世界经济强国的日本经济的发展也没摆脱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其经济发展陷入衰退状态。

东南亚、韩国的货币贬值,加剧了中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东南亚是我国主要的出口国,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本身就与该国有较强的竞争力。金融危机发生后,我国主要依靠廉价的劳动力,出口商品有价格优势。因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东南亚国家的货币贬值,为了增加外汇储备,于是扩大在国际市场上的商品出口,而中国实行人民币不贬值政策。此外,由于韩国的货币贬值,该国的技术型产品对中国的技术型产品形成的冲击。因此,出口商品价格的降低及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增强,极大地冲击了中国商品的出口,给中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带来了巨大挑战。

(三)对世界的影响

欧洲和美国经济没有经受住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经济增长出现疲软趋势,影响了世界贸易。亚洲金融危机不仅影响亚洲经济,也影响着美国等发达国家经济的发展。东亚大量的廉价商品售往国际市场,很有可能会引发产品输入国的贸易保护,反倾销等行为的产生。这些将会对我国产品的出口不利。此外,在各国家间的交易过程中,美国的进口总额大于出口,经济发展出现贸易赤字,势必影响世界贸易的不平衡发展及国际关系的紧张。

亚洲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政治产生影响。危机发生后各国自身发展存在着经济呆滞、财政状况恶化等问题,横扫东南亚的此次危机影响到港台、韩日等国家和地区,造成股市,出口等受阻局面,整个国民经济倒退了约十年。此次危机,对地区性和全球性金融市场经济局势造成的影响不断恶化,此次危机使全球经济增长缓慢。此外,这次危机使包括美国在内的主要发达国家和世界经济的增长率都呈下降趋势,冲击了1/4的世界贸易市场和1/5的世界服务业市场,加剧了全球性的产品过剩,导致了全球性的通货紧缩。全世界范围内,此次危机使经济增长缓慢,失业人数上升,美国的贸易赤字大大增加,这种状况影响社会的安定和谐,不利于政局的稳定及国家的长治久安。

三、小结

亚洲金融危机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其产生的原因错综复杂,主要是由于中国经济形态及外在环境所致。在亚洲金融危机后约两年里,中国及其周边地区货币贬值,通货膨胀现象严重;金融体系处于无序状态,银行纷纷倒闭信贷紧张,国际融资难度加大;国内外投资减少,企业倒闭、失业率上升等使国内局势动荡不安。世界政治经济也受到此次危机的影响。货币贬值和物价上涨给世界贫苦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造成了人心惶惶以及社会动荡的局面,可以说亚洲金融危机在一定时期内阻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季风.当前日本金融危机风潮透视[J].世界经济与政治,1998(02).

[2]金姬云.韩国金融危机对其经济的影响[J].世界经济与政治,1998(02).

金融危机产生原因范文第2篇

关键词:金融创新;监管;全球经济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F11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09)017(c)-0071-01

众所周知,2008年从美国掀起的金融危机迅速蔓延,不光给美国同时给全世界的经济造成相当严重的破坏。小到华尔街的覆灭,再至冰岛及韩国经济的严重衰退,大到全世界经济的严重衰退。为何百年一遇的经济危机会是美国成为始作俑者?为何美国国内的金融危机会在短短的时间内迅速扩散并蔓延到世界各地?

一、美国过度的金融创新为金融危机埋下了祸根:金融创新:变更现有的金融体制和增加新的金融工具,以获取现有的金融体制和金融工具所无法取得的潜在的利润,这就是金融创新,它是一个为盈利动机推动、缓慢进行、持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在这次危机中美国住房抵押贷款中的次级贷款的证券化是这次危机的主要导火索。根据商业银行的经营特点,银行的贷款业务使其主要的资产业务,应当如实反映在资产负债表当中,并且要承担相应的由各种原因带来的风险。但是由于美国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及应用,美国的商业银行在中介机构的协助下,把数量众多、金额巨大的次级住房贷款转换成证券在市场上发售,吸引各类投资机构购买;而投资机构则利用“精湛”的金融工程技术,再将其打包、分割、组合,变身成新的金融产品,出售给对冲基金、保险公司等。表面上看,这种金融创新产品可谓“一石几鸟”:信用较差的购房者能以极低的首付款甚至零首付获得房产;提供抵押贷款的商业银行不必坐等贷款到期,通过打包出售债权方式便提前回笼了资金,增加了银行资产的流动性;提供资产证券化服务的金融中介可以在不承担风险的情况下赚取服务费;由抵押贷款演变成的各种新型金融产品,又满足了市场上众多投资者的投资牟利需求……据美国经济分析局的调查,美国次贷总额为1.5万亿美元,但在其基础上发行了近2万亿美元的住房抵押贷款支持债券(M),进而衍生出超万亿美元的担保债务凭证(CDO)和数十万亿美元的信贷违约掉期(CDS)。资产证券化所创造的金融衍生产品本来可以起到分散风险、提高银行等金融机构效率的作用,但是,过度的资产证券化就加长了金融交易的链条,使美国金融衍生品越变越复杂,金融市场也就变得越来越缺乏透明度。一旦金融链条的基础不复存在,那建立在基础之上的庞大的金融创新产品的实现将面临着很高的风险。通常情况下,虚拟经济的健康发展可以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但是,一旦虚拟经济严重脱离实体经济的支撑,就会逐渐演变成投机经济。起初1元钱的贷款可以被逐级放大为几元、十几元甚至几十元的金融衍生品,金融风险也随之被急剧放大。

二、美国金融监管的不力:金融创新的过度只是导致经济危机的一方面原因,如果有完善的金融监管体制对其进行约束,那金融创新只会朝着对经济有利的方向发展,但是美国金融监管的缺失使得金融创新如脱缰的野马,必定会对经济的稳健运行产生伤害。美国金融监管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缺乏对投资银行、金融公司和抵押贷款经销商的有效监管。美国的投资银行本身就是为绕过分业经营的限制而成立的金融机构,其主要业务包括证券发行、承销和经销证券、证券经纪业务、自营交易和咨询服务。金融公司主要是向家庭和工商企业提供资金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如消费者金融公司、商业金融公司等。尽管金融公司也要遵守相关的金融法律、法规,但没有专门机构对其进行监管。抵押贷款机构及其经销商,也因不吸收存款而不在美联储监管之列,处于无监管状态。第二,缺乏对金融产品创新的监管。金融衍生品属于虚拟经济范畴,金融产品创新不能脱离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否则,必然出现泡沫经济,最终危害实体经济的发展。第三,缺乏对金融机构高管人员的有效监管。金融企业高管的风险决策,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稳定和发展。金融企业的特殊性在于,各家企业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联系,一家出现问题会殃及大家。美国的金融监管制度恰恰缺少对金融企业高管的监管。美国证交会不仅对高管人员的错误行为熟视无睹,而且在有人投诉的情况下仍不予理睬。这种渎职行为直接导致麦道夫金融诈骗案的发生,致使许多金融机构损失惨重。第四,缺乏对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管。信用评级,即由专业信用评级机构对拟发行证券作出信用等级评定,把债券分为投资级或投机级。由于信息不对称,投资者无法了解资产证券化过程资产池中由哪些资产构成、其质量如何,只能把信用评级机构的评级作为选择投资产品的主要参考依据。但是,美国并没有专门针对信用评级机构的法律和专门监管机构。

三、美国是世界最有影响力的大国,美元是目前为止最坚挺的货币:美国从二战之后在世界上处于霸权地位,美元逐渐成为了世界货币,在各国都得到了普遍的认可。美国政府发行的以美元标价的证券在世界各地得到了热烈的追捧。当美国的金融以至于实体经济出现问题时,其债券的偿还能力减弱,美元面临着贬值的危险。持有美国债券及美元的国家和地区的人们会由于美元的贬值而使自己的财富相应的减少,从而导致心理预期与本国投资及消费的数量,进而影响到实体经济的运行。

金融危机产生原因范文第3篇

然而,在我看来,这一切还只是表面现象,而绝不是根源。根源应该存在于导致美国贷款买房的债务人越来越普遍地无力还款而不得不断供的社会因素里面。

一般来说,如果银行明知一个人根本就无力还款,还要高额贷款给他买房是不可能的;而觉得自己根本就没有还款能力的人,也是不可能贷款买房的。

这就是说,凡是能够得到贷款买房的债务人,在当时是有还款能力的,至少自己和银行确定有还款能力。

由此可以断定,美国贷款买房的债务人无力还款以至于不得不断供,肯定是后来的原因造成的。

而且,我们知道,债务人断供必将迫使银行收回房屋,损失最大的首先是债务人,前期的投入可能都会化为乌有。所以,债务人不到万不得已,是绝对不会轻易断供的。

如此分析,我们不难得出结论,美国贷款买房的债务人越来越普遍地无力还款而不得不断供的主要原因,无疑是贷款时预期的收入减少甚至没有了。

换句话说就是:美国贷款买房的债务人越来越普遍地或破产、或减薪、或失业了。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美国贷款买房的债务人越来越普遍地或破产、或减薪、或失业的呢?

无疑是市场不景气。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市场不景气的呢?

无疑是竞争太激烈。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竞争太激烈的呢?

无疑是生产力过剩。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生产力过剩的呢?

无疑是资本家对利润的追求以及迫于外部竞争的压力,总是盲目地、不断地改进技术,扩大生产规模,造成生产能力无限扩大的结果。

如果美国市场是封闭的,那么,这一切无疑是美国的资本家造成的。

但是,如今美国市场基本是开放的,每年的对外贸易额都很大。而且,在美国的对外贸易中,最突出的问题是贸易逆差不断扩大,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美元汇率过高。80年代中斯前后,为刺激各国对美投资,美国政府几次提高美元汇率,致使美元升值了50%以上。由于美元汇率过高,美国产品在世界市场上便失去了竞争力。

2.在美国的贸易伙伴中,有些国家如日本对美采取不公平的贸易做法,使美国产品难以进入该国市场,造成了较大的贸易逆差。

3.美国产品本身的原因。80年代以来,在外国产品潮水般涌入美国的时候,美国国内生产的某些产品却出现了价高质次的问题,丧失了国内外市场,从而导致出口萎缩,进口猛增,贸易逆差不断扩大。

这些现象无疑表明:当今美国的生产力过剩,已经不单是美国资本家的作为所致,其它国家的资本家显然功不可没。

不说别的国家,仅中国这些年来,对外贸易额就越来越大,而且顺差也越来越大,以至于积累的外汇储备已达近两万亿美元,其中很大一部分无疑是从美国市场上赚来的。

各个国家的大量的价廉物美的商品充到美国市场,并被美国消费者购买和享用,必然会导致美国相关产业的产能过剩,致使这些产业的一些资本家破产,许多就业者不得不被减薪甚至失业。

这些产业的破产资本家及其他失业者,为了生活必然会压缩开支以及涌入其它行业挣钱,这就势必会影响其他产业的利润以及薪酬,导致越来越多的人被减薪甚至失业,以至于越来越多的人不得不压缩开支,导致整个社会需求逐渐萎缩,必然会使许多贷款买房者,越来越普遍地无力还款而不得不断供,导致银行的资金链断裂,从而引发了金融危机。

而且,如今这些现象绝对不会仅限于在美国发生。

因为,所有向美国等其它国家出口商品赚取外汇的国家,专门生产出口商品的这部分产能,对于国内需求来说,本来就是多余的。一旦国外需求萎缩,这部分产能也就必然过剩,致使这些产业的一些资本家破产,许多就业者不得不被减薪甚至失业。这些产业的破产资本家及其他失业者,为了生活必然会压缩开支以及涌入其它行业挣钱,这就势必会影响其他产业的利润以及薪酬,导致越来越多的人被减薪甚至失业,以至于越来越多的人不得不压缩开支,导致整个社会需求逐渐萎缩,最终也会出现金融危机乃至经济危机。

由此可见,发生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并最终导致全球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原因,还是生产力过剩乃至商品过剩,而且是全球性的生产力过剩乃至商品过剩,必然会引发全球性的经济危机。

金融危机产生原因范文第4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爆发原因;观点综述

中图分类号:F830.9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7-0075-02

一、美国房贷危机是这次危机的触发点

黄朝翰认为,美国目前的金融风暴根源于次贷危机。王自力认为,美国政府不当的房地产金融政策为危机埋下了伏笔。在“新经济”泡沫破灭后,房地产成为美国政府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抵押贷款公司、商业银行把各自放出去的次贷,打包卖给“房地美”和“房利美”(即联邦住房贷款抵押公司和联邦国民抵押贷款协会),“两房”却忽视资产质量,这就成为次贷危机爆发的“温床”。杨圣明也指出,次贷危机是这次金融危机的导火索。由于“住宅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的泛滥,加之2002―2006年期间,美国的房市火爆,很多金融机构把这种次级抵押贷款权的证券同其他行业真正的次级证券甚至垃圾证券“打包”出售,使得多年积累下的大量金融残次品涌向金融市场,出现金融危机就不足为奇。

二、金融体制结构不合理,缺乏金融监管和风险预警机制

黄朝翰认为,这次美国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是其金融部门的结构性问题。美国金融管制框架仅仅适用于金融部门的正式机构,却不适用于迅速扩张的“非正式机构”。当产生信贷紧缩、金融机构之间失去相互信任时,就引发整个金融市场信用危机乃至金融危机。秦汉峰提到,美国金融监管体制暴露出一系列漏洞,例如,监管机构交叉重叠、监管部门过于依赖“市场纪律”等等,是最终引发金融危机的导火索。王自力认为,金融外部监管的严重滞后、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步伐不一致,是导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的深层原因之一。朱金玉指出,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是金融业严重缺乏监管,内部管理机制失误造成的。杨伟、黄贤福、杨选奎认为,忽略对金融创新的监管,特别是对金融衍生品的监管是产生金融危机的原因。彭俊明认为,金融监管不严,导致华尔街金融机构杠杆过高是美国爆发金融危机的直接原因。

三、流动性过剩引发金融危机

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过度依赖金融政策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作用,使金融市场的流动性过剩问题日趋严重。晓健认为,流动性过剩是导致金融危机的导火索。贸易顺差偏大和外汇储备过多,增加通货膨胀压力,货币供应过多和银行体系资金过多容易造成资金泛滥,引发金融危机。左小蕾认为,金融危机的缘由是全球过剩资金的过度流动。美国“9・11”事件后经济放缓,为了恢复经济增长,美国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使美元的流动性大大增加。陈华、赵俊燕指出,流动性过剩是引发金融危机的原因之一。2000年后美联储开始连续降息,低利率拉动了经济增长,同时也带来了流动性过剩。王喜梅认为,流动性过剩是导致美国金融危机的外部原因。2000年以后,发达国家经济进入低利率金融缓和时期,低利率带来了全球性的“流动性”过剩。

四、盲目创新金融衍生品

2002年以来,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的金融规模超常扩张,金融创新及其金融衍生品空前发展,导致金融工具风险加大。曾康霖认为,当代金融风险引发金融危机的切入因素是金融创新。骆克龙、政、贾殿春认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金融管制放松、金融创新泛滥以及风险评估滞后,导致金融工具风险增加,埋下了危机的种子。刍议认为,此次全球性金融危机,各经济体都经历了2002年以来的金融规模超常扩张、金融创新及其金融衍生品空前发展、房地产超常增长的“经济繁荣”时期,这一经济发展模式就是此次金融危机的根源。胡俞越、孙提出,金融危机的爆发要归功于场外金融衍生品(OTC)这一金融创新,OTC衍生品市场的放大效应与监管缺失,使得OTC金融衍生品市场成为金融危机的催化剂。

五、经济制度不合理

西方国家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下,生产与消费等各种矛盾并没有随经济的发展减弱,而是不断变化,暴露出经济制度存在缺陷。瓦迪・哈拉比(美)认为,此次金融危机可以追溯至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能力和收入之间以及生产商和消费者的需求之间的内在的深刻的不平衡。高巍指出,美国的经济制度存在缺陷,违反客观规律是导致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经济仍是金融的基础,金融创新若脱离经济,让金融衍生品无节制地蔓延,就会导致金融危机的爆发。彭俊明指出,美国爆发金融危机的直接原因可以追溯到社会制度缺陷,即奉行自由市场的资本主义制度不再灵验了。

六、新自由主义时期的金融自由化

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奉行过渡自由化的市场模式,包括金融自由化,导致金融系统的崩溃。朱安东、尹哲认为,导致这次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主要是近三十年来在新自由主义指导下的金融自由化。陆源京也谈到,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是金融市场自由化和资本账户开放。蒋定之提到,美国自由金融主义的发展模式最终导致了金融危机的产生。衍生品过度泛滥,盲目信奉市场主义放松监管,最终必然导致金融市场的系统性崩溃。何钦梅认为,美国金触市场过度自由化的发展模式走到了极端,衍生品过度泛滥,监管长期缺位,直至出现系统性的崩溃,这是导致金触危机的重要原因。

七、不合理的货币政策

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通过不断调整货币政策,以应对经济的衰退和反弹,宽松和骤紧的货币政策交替实施,成为危机爆发的隐患。肖才林认为,金融危机的原因主要是刺激经济的超宽松环境埋下了隐患。在新经济泡沫破裂和“9・11”事件后,美联储连续降息,贷款买房又无须担保,房地产市场日益活跃,为放贷危机乃至全球金融危机埋下伏笔。徐明祺认为,国际货币体系扭曲是形成金融危机的原因,现存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难逃其咎。王自力指出,美国不合理的货币政策对金融危机的爆发起了推波助澜作用。为了应对2000年前后的网络泡沫破灭,2001年1月至2003年6月,美联储连续13次下调联邦基金利率,这促成了美国房地产泡沫的持续膨胀。然而,当货币政策连续收紧时,房地产泡沫开始破灭,低信用阶层的违约率上升,由此引发次贷危机并最终引发金融危机。朱金玉也提到,美联储政策的失误可能是较为严重的一个导致危机的因素。在2000―2005年之间美联储所采取的低利率货币政策在美国经济和金融体系中埋下了危机的种子。董洪日谈到,宽松的货币政策为危机产生埋下祸根,而扩张政策则成为危机爆发的导火索。2000年前后,美国政府开始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随着美国经济的反弹和通胀压力的增大,从2004年6月开始美国政府连续17次加息,骤紧的信贷成为危机爆发的导火索。

八、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长期的超前消费经济模式

西方国家长期存在的超前消费习惯,加之政府的支持,导致了经济泡沫。刘玉霞认为,美国长期超前消费的经济模式是金融危机爆发的深层次原因。董洪日认为,超前消费、借钱消费是危机产生的社会基础性原因。长期以来,美国人的消费观念就是不储蓄光消费,而且是借钱消费,加之政府的支持,一旦环境改变使多数人不能还贷且不得不违约时,危机的爆发则不可避免。

九、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严重脱节

金融业的过快发展,使得虚拟经济过度膨胀,严重脱离实体经济的发展。王静认为,当前的美国金融危机是经济过度虚拟化和自由化后果的集中反映。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严重背离是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之一。何维达认为,虚拟经济严重脱离实体经济,产生严重的泡沫风险,最终引发金融危机。杨圣明认为,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源之一,就在于虚拟经济(其主要代表是金融业)严重脱离实体经济而过度膨胀。吴晓求指出,此次金融危机是对全球实体经济、虚拟经济严重脱节的重大调整,目的是实现资本市场、金融资产在规模和结构上与实体经济相匹配。

金融危机产生原因范文第5篇

关键词:次级贷款;金融危机;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

2007年4月爆发的次贷危机,以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美国第二大次房贷公司)破产事件为标志,由房地产市场蔓延到信贷市场,进而演变为全球性金融危机。此次危机波及到全球,由于美国金融机构把次级贷款打包成债券,大量出售给国际投资者,包括我国的一些金融机构。而且金融危机对美国经济实体造成影响并促使美国调整宏观经济政策,而在全球化不断深化的今天,美国的经济政策调整必然会跨越国界,传导到全世界,这必将对世界经济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因此,在此背景下正确审视这次金融危机,探讨其产生的机理和原因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 关于金融危机原因的探讨

关于这次金融危机产生的机理和原因,国内外学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形成了不同的观点和看法。笔者根据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吴晓求教授关于“制度说”、“政策说”、“市场说”和“周期说”的提法,将学术界学者的观点归纳总结如下:

(1)制度说。“制度说”认为,高度自由、过度竞争的经济制度和金融体系是全球金融危机产生的制度原因。大卫科茨认为,此次美国次贷危机的根本原因是新自由主义的资本主义。因为,解除管制是新自由主义的资本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没有国家严密监管的金融市场是非常不稳定的。日本共产党中央前主席不破哲三谈到国际金融危机对当今资本主义和世界社会主义的影响时指出,国际金融危机的性质是金融危机与生产过剩的结合,其根源是新自由主义的泛滥。李鹏程指出,次贷危机的深层次意思就是过度宽松的经济政策,即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此次金融危机就是由先前一阶段的次贷危机所引起的,而次贷危机产生的源头又于政府“放任经济、任其发展”的新自由经济政策密切相关。

(2)政策说。“政策说”认为,长期的低利率和宽松的货币政策是全球金融危机形成的政策基础。许小年指出,美联储所发行的货币超出实体经济的需要,金融机构的钱太多了,再加上对对冲基金监管不力,最终成为次贷危机的罪魁祸首。甄炳禧认为,美国次贷危机起源于近年来美国次贷市场的过分膨胀,是近些年来其国内积累的金融和经济风险不断释放的结果,也与金融创新、金融全球化及西方货币政策相关。美国的货币政策和与此相关的美国房地产行情的变化也是次贷危机发生的重要因素。孙音则指出,自2000 年起美联储屡次降低利率来刺激经济鼓励消费,致使美国国内出现过低的储蓄率、长期的消费热潮、进口不断增加以及长期的经常性收支恶化,而美国之所以可以按照这种形势维持经济的繁荣,其最主要的原因是当前全球经济的严重失衡和不对等、不均衡、不稳定的国际货币体系,尤其是以美元本位制为特征的国际货币体系,存在着内在的重大缺陷。

(3)市场说。“市场说”从更微观的角度分析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他们认为,金融的过度创新和监管的相对滞后,金融工具的结构化、衍生性和高杠杆趋势,导致了金融市场过度的流动性,加剧了金融体系的不稳定程度,是这次金融危机产生的直接原因。王胜国指出,美国政府为刺激经济复苏的宽松的货币政策促使了次级抵押贷款的迅速增长和美国居民的过渡消费,造成了资产价格泡沫;监管制度的漏洞和监管手段的不足使金融体系的风险逐步积累,是导致此次危机的主要原因;华尔街的经济精英们违背信用原则,漠视风险控制,缺乏制衡机制,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迷狂中陶醉,将社会责任抛诸脑后;美联储为抑制经济过热和稳定通货膨胀预期大幅度地提高利率的货币政策,直接促使这次次级抵押贷款偿付危机的爆发。而究其根源在于金融创新中对于信用风险的控制不当。

(4)周期说。“周期说”认为,这次金融危机是全球经济长周期的一种反映,是20 世纪30 年代大危机以来全球经济结构、贸易结构、金融结构大调整在金融体系上的一种必然反映。它是对国际经济金融体系中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严重的结构性失衡的一次重大调整,以实现资本市场、金融资产在规模和结构上与其赖以存在的实体经济相匹配。在上述四种说法里,吴晓求教授比较倾向的就是“周期说”。并且他认为,“百年一遇”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只会发源于美国、发端于华尔街。因为,在那里,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现代金融),无论在规模上, 还是在结构上都已严重失衡,华尔街的极端利己主义行为把这种失衡推向了极端, 从而使金融危机一触即发。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建中央主席成思危认为,美国金融危机并不单纯是监管不力,如果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分析来看,实际上是虚拟资本过度膨胀的结果。

除了这几种主要的原因分析之外,还有的学者提出过度消费说,委托链过长说、流动性过剩说等不同的理论。

2 基于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成因再探讨

上述关于金融危机产生原因的分析,分别从不同的视角阐释了危机的成因。各位学者虽然都提出了自己的独特看法,每种分析也都具有一定的解释力,但是都只是分析了金融危机的表面原因或者具体原因,并没有揭示出当前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或者深层次原因。因此,我们要从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视角透析当前金融危机的本质,揭示危机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虽然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没有在完整系统的专著里给我们呈现,但是马克思早在19世纪40年代就已经开始研究资本主义周期性的、普遍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而《资本论》的写作并问世,标志着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完成。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写道:“资本的生产过剩,仅仅是指可以作为资本执行职能即可以用来按一定剥削程度剥削劳动的生产资料——劳动资料和生活资料——的生产过剩;而这个剥削程度下降到一定点以下,就会引起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混乱和停滞、危机、资本的破坏。”可见,马克思认为,经济危机的实质是资本生产相对过剩引起的危机。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相对过剩”,它是针对“绝对过剩”而言的。马克思又指出:“生活资料和现有的人口相比不是生产得太多了。正好相反,要使大量人口能够体面地、像人一样地生活,生活资料还是生产得太少了……但是,要使劳动资料和生活资料作为按一定的利润率剥削工人的手段起作用,劳动资料和生活资料就周期地生产得太多了……不是财富生产得太多了。而是资本主义的、对抗性的形式上的财富,周期地生产得太多了。” 可见,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的社会基础和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即不断扩大的社会生产能力与相对有限的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

资本主义当代危机的产生流程是:资本制度的内在矛盾——两极分化——有效需求不足——生产相对过剩——透支消费——违约率上升——经济危机——淘汰过剩生产能力——回到起点。通过增加透支消费、违约率上升两个环节,一方面延迟了危机;另一方面生产过剩不再直接表现为有效需求不足,而是表现为有效需求旺盛,甚至表现为有效需求“过度”(透支消费)。可见,其实质仍然是马克思早已指出的“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自从“911”事件后,美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房地产市场繁荣,次贷机构为了获取利益,大量发放次级抵押贷款。当美联储为了避免通货膨胀而提高利率时,借款人无法正常还贷,导致了危机的发生。这种透支消费,正是由于消费者消费能力有限,而资本家要获取高利益,所以低估风险,盲目发放贷款,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缓解生产过剩。所以,透支消费,只不过是将危机从当时推迟到了未来。

可见,正是由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才导致了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的矛盾。这也就引发了生产无限扩大和消费能力落后的矛盾,出现了消费能力不足,导致生产过剩。由此引发了透支消费,出现了违约率上升,引起了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波及到全球之后出现了当前的金融危机。按照马克思的逻辑,只有用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实现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才能最终解决这个对抗性矛盾。这也就揭示了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经济危机仍将继续甚至更加频繁,资本主义也终将走向穷途末路。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是一个科学的理论,它把握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从本质和根源上说明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发生的必然性。对今天而言,它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市场经济基本保持稳定发展,事实证明了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科学发展观是经得起考验的。

参考文献

[1]大卫科茨.美国此次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是新自由主义的资本主义[J].红旗文稿,2008,(13).

[2]赵静.日共前主席不破哲三谈国际金融危机对当今资本主义和世界社会主义的影响[J].当代世界,2009,(5).

[3]李鹏程.新自由主义与经济危机[J].知识经济,2009,(9).

[4]许小年.次贷危机罪魁祸首是格林斯潘[DB/OL].

[5]甄炳禧.透视美国次贷危机及对我国的启示[J ].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11).

[6]孙音.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深层原因探究[J].北方经济,2009,(5).

[7]王胜国.全球金融危机的缘由及其主要经济理论的反思[J].商场现代化,2009,(4).

[8]吴晓求.关于金融危机的十个问题[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9,(1).

[9]成思危.分析金融危机还是要回到马克思[J].中国改革,2009,(1).

金融危机产生原因范文第6篇

关键词:次级贷款;金融危机;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

2007年4月爆发的次贷危机,以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美国第二大次房贷公司)破产事件为标志,由房地产市场蔓延到信贷市场,进而演变为全球性金融危机。此次危机波及到全球,由于美国金融机构把次级贷款打包成债券,大量出售给国际投资者,包括我国的一些金融机构。而且金融危机对美国经济实体造成影响并促使美国调整宏观经济政策,而在全球化不断深化的今天,美国的经济政策调整必然会跨越国界,传导到全世界,这必将对世界经济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因此,在此背景下正确审视这次金融危机,探讨其产生的机理和原因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 关于金融危机原因的探讨

关于这次金融危机产生的机理和原因,国内外学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形成了不同的观点和看法。笔者根据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吴晓求教授关于“制度说”、“政策说”、“市场说”和“周期说”的提法,将学术界学者的观点归纳总结如下:

(1)制度说。“制度说”认为,高度自由、过度竞争的经济制度和金融体系是全球金融危机产生的制度原因。大卫?科茨认为,此次美国次贷危机的根本原因是新自由主义的资本主义。因为,解除管制是新自由主义的资本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没有国家严密监管的金融市场是非常不稳定的。日本共产党中央前主席不破哲三谈到国际金融危机对当今资本主义和世界社会主义的影响时指出,国际金融危机的性质是金融危机与生产过剩的结合,其根源是新自由主义的泛滥。李鹏程指出,次贷危机的深层次意思就是过度宽松的经济政策,即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此次金融危机就是由先前一阶段的次贷危机所引起的,而次贷危机产生的源头又于政府“放任经济、任其发展”的新自由经济政策密切相关。

(2)政策说。“政策说”认为,长期的低利率和宽松的货币政策是全球金融危机形成的政策基础。许小年指出,美联储所发行的货币超出实体经济的需要,金融机构的钱太多了,再加上对对冲基金监管不力,最终成为次贷危机的罪魁祸首。甄炳禧认为,美国次贷危机起源于近年来美国次贷市场的过分膨胀,是近些年来其国内积累的金融和经济风险不断释放的结果,也与金融创新、金融全球化及西方货币政策相关。美国的货币政策和与此相关的美国房地产行情的变化也是次贷危机发生的重要因素。孙音则指出,自2000 年起美联储屡次降低利率来刺激经济鼓励消费,致使美国国内出现过低的储蓄率、长期的消费热潮、进口不断增加以及长期的经常性收支恶化,而美国之所以可以按照这种形势维持经济的繁荣,其最主要的原因是当前全球经济的严重失衡和不对等、不均衡、不稳定的国际货币体系,尤其是以美元本位制为特征的国际货币体系,存在着内在的重大缺陷。

(3)市场说。“市场说”从更微观的角度分析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他们认为,金融的过度创新和监管的相对滞后,金融工具的结构化、衍生性和高杠杆趋势,导致了金融市场过度的流动性,加剧了金融体系的不稳定程度,是这次金融危机产生的直接原因。王胜国指出,美国政府为刺激经济复苏的宽松的货币政策促使了次级抵押贷款的迅速增长和美国居民的过渡消费,造成了资产价格泡沫;监管制度的漏洞和监管手段的不足使金融体系的风险逐步积累,是导致此次危机的主要原因;华尔街的经济精英们违背信用原则,漠视风险控制,缺乏制衡机制,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迷狂中陶醉,将社会责任抛诸脑后;美联储为抑制经济过热和稳定通货膨胀预期大幅度地提高利率的货币政策,直接促使这次次级抵押贷款偿付危机的爆发。而究其根源在于金融创新中对于信用风险的控制不当。

(4)周期说。“周期说”认为,这次金融危机是全球经济长周期的一种反映,是20 世纪30 年代大危机以来全球经济结构、贸易结构、金融结构大调整在金融体系上的一种必然反映。它是对国际经济金融体系中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严重的结构性失衡的一次重大调整,以实现资本市场、金融资产在规模和结构上与其赖以存在的实体经济相匹配。在上述四种说法里,吴晓求教授比较倾向的就是“周期说”。并且他认为,“百年一遇”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只会发源于美国、发端于华尔街。因为,在那里,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现代金融),无论在规模上, 还是在结构上都已严重失衡,华尔街的极端利己主义行为把这种失衡推向了极端, 从而使金融危机一触即发。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建中央主席成思危认为,美国金融危机并不单纯是监管不力,如果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分析来看,实际上是虚拟资本过度膨胀的结果。

除了这几种主要的原因分析之外,还有的学者提出过度消费说,委托链过长说、流动性过剩说等不同的理论。

2 基于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成因再探讨

上述关于金融危机产生原因的分析,分别从不同的视角阐释了危机的成因。各位学者虽然都提出了自己的独特看法,每种分析也都具有一定的解释力,但是都只是分析了金融危机的表面原因或者具体原因,并没有揭示出当前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或者深层次原因。因此,我们要从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视角透析当前金融危机的本质,揭示危机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虽然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没有在完整系统的专着里给我们呈现,但是马克思早在19世纪40年代就已经开始研究资本主义周期性的、普遍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而《资本论》的写作并问世,标志着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完成。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写道:“资本的生产过剩,仅仅是指可以作为资本执行职能即可以用来按一定剥削程度剥削劳动的生产资料——劳动资料和生活资料——的生产过剩;而这个剥削程度下降到一定点以下,就会引起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混乱和停滞、危机、资本的破坏。”可见,马克思认为,经济危机的实质是资本生产相对过剩引起的危机。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相对过剩”,它是针对“绝对过剩”而言的。马克思又指出:“生活资料和现有的人口相比不是生产得太多了。正好相反,要使大量人口能够体面地、像人一样地生活,生活资料还是生产得太少了……但是,要使劳动资料和生活资料作为按一定的利润率剥削工人的手段起作用,劳动资料和生活资料就周期地生产得太多了……不是财富生产得太多了。而是资本主义的、对抗性的形式上的财富,周期地生产得太多了。” 可见,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的社会基础和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即不断扩大的社会生产能力与相对有限的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

资本主义当代危机的产生流程是:资本制度的内在矛盾——两极分化——有效需求不足——生产相对过剩——透支消费——违约率上升——经济危机——淘汰过剩生产能力——回到起点。通过增加透支消费、违约率上升两个环节,一方面延迟了危机;另一方面生产过剩不再直接表现为有效需求不足,而是表现为有效需求旺盛,甚至表现为有效需求“过度”(透支消费)。可见,其实质仍然是马克思早已指出的“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自从“9?11”事件后,美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房地产市场繁荣,次贷机构为了获取利益,大量发放次级抵押贷款。当美联储为了避免通货膨胀而提高利率时,借款人无法正常还贷,导致了危机的发生。这种透支消费,正是由于消费者消费能力有限,而资本家要获取高利益,所以低估风险,盲目发放贷款,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缓解生产过剩。所以,透支消费,只不过是将危机从当时推迟到了未来。

可见,正是由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才导致了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的矛盾。这也就引发了生产无限扩大和消费能力落后的矛盾,出现了消费能力不足,导致生产过剩。由此引发了透支消费,出现了违约率上升,引起了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波及到全球之后出现了当前的金融危机。按照马克思的逻辑,只有用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实现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才能最终解决这个对抗性矛盾。这也就揭示了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经济危机仍将继续甚至更加频繁,资本主义也终将走向穷途末路。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是一个科学的理论,它把握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从本质和根源上说明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发生的必然性。对今天而言,它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市场经济基本保持稳定发展,事实证明了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科学发展观是经得起考验的。

参考文献

[1]大卫?科茨.美国此次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是新自由主义的资本主义[J].红旗文稿,2008,(13).

[2]赵静.日共前主席不破哲三谈国际金融危机对当今资本主义和世界社会主义的影响[J].当代世界,2009,(5).

[3]李鹏程.新自由主义与经济危机[J].知识经济,2009,(9).

[4]许小年.次贷危机罪魁祸首是格林斯潘[DB/OL].

[5]甄炳禧.透视美国次贷危机及对我国的启示[J ].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11).

[6]孙音.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深层原因探究[J].北方经济,2009,(5).

[7]王胜国.全球金融危机的缘由及其主要经济理论的反思[J].商场现代化,2009,(4).

[8]吴晓求.关于金融危机的十个问题[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9,(1).

[9]成思危.分析金融危机还是要回到马克思[J].中国改革,2009,(1).

金融危机产生原因范文第7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虚拟经济;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中图分类号:F830.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892(2009)08-0044-05

2007年以来,美国次级住房抵押贷款拖欠率大幅上升,引发了次贷危机,并进而爆发了波及世界的金融危机。特别是2008年9月以来,国际金融形势急剧恶化,迅速演变成上世纪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国际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又迅速影响实体经济,造成全球性经济衰退,因而这次金融危机已不限于金融领域,事实上已成为一次严重的经济危机。古巴全国人大经济委员会主任、著名经济学家奥斯瓦尔多·马丁内斯认为,这场经济危机一方面是生产过剩,同时又是消费不足。“我们面临的形势已经超出了经济和金融危机,也是一场社会危机、食品危机和生态危机,是所有这些烈性危机爆发的综合性结果。”这次危机的根源是什么?中外学者见仁见智,各有见解。但其深层次的根源是什么?不少中外学者已“回归马克思”。因此可以说,危机的根源还需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去找寻。

一、金融危机根源的不同解释与理论分歧

对于这场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不同立场、不同学派的学者,对其产生的根源做了不同的分析与解释,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1 “市场说”。即从更加微观的角度分析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主要观点有三种。(1)消费需求过度论。将这次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归结为美国居民的消费需求严重超过居民收入,并得出启示:无论政府执行何种政策,无节制的负债消费必然会导致金融危机的爆发。(2)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背离论。认为由于商品的价值同使用价值的运行渠道、轨迹、方式以及监管机构、经营主体各不相同,这就导致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相脱节。当这种背离达到相当严重的程度时,就有可能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巨额财政赤字和外贸赤字,直至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3)金融创新引起的一系列弊端论。认为金融的过度创新,以及金融工具的结构化、衍生性和高杠杆趋势,导致了金融市场过度的流动性,加剧了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是这次金融危机产生的直接原因。

2 “制度说”。认为高度自由、过度竞争的经济制度和金融体系是全球金融危机产生的制度原因。其主要观点是金融监管缺陷论。认为次贷危机的主要根源,是美国的金融监管体制存在着重大缺陷:对金融机构实行分类监管的体制不完善;以机构监管为重点,功能监管薄弱,不能适应混合经营的特点,对一些多功能的金融机构监管不力;过快发展的衍生产品监管滞后。金融监管缺陷论还认为,不负责任的放贷行为、受利益冲突的证券评级等,才是这次危机的主因。这种“制度说”,实际上是“体制说”,是从体制层面看监管制度的缺陷。还有人认为,这次危机的根本原因是新自由主义的资本主义。因为新自由主义的资本主义模式取代了原来由国家管制的资本主义模式,政府不再对宏观经济进行积极调控,放松对经济和金融的管制,资方完全控制劳方,社会福利急剧减少,自由、残酷的竞争取代了有节制的竞争,商品、服务和资本在不同国家之间相对自由地流动等等。它解除了对金融的管制,加速了贫富两极分化,必然导致金融危机。资本主义制度缺陷论认为,实体经济中以房屋为代表的商品卖不出去,生产相对过剩,有效需求不足,最终引起危机爆发,故危机的根源正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3 “政策说”。认为长期的低利率和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赤字财政,是全球金融危机形成的政策基础。2000年至危机爆发前,美联储14次降低联邦基金利率,使得企业、金融机构和居民能够以十分低廉的成本进行融资和借贷。与此同时,2001年之后,美国政府进行大规模的减税,推动居民消费增长。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赤字财政刺激了美国居民的过度消费和金融机构的高杠杆运营,造成了资产价格泡沫。

4 “周期说”。认为这次金融危机是全球经济长周期的一种反映,也是全球经济严重失衡的一种反映;是上世纪30年代大危机以来全球经济结构、贸易结构、金融结构大调整在金融体系上的一种必然反映,也是对国际经济金融体系中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现代金融或资本市场)在不同经济体之间严重结构性失衡的一次重大调整,以实现资本市场、金融资产在规模和结构上与其赖以生存的实体经济相匹配。

二、当前金融危机的深层次根源仍然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马克思在分析货币的支付手段时曾指出,在支付手段的链条中,隐藏着危机的可能性。但只有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危机的可能性才会成为现实性。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金融、信贷业广为发展,虚拟经济空前扩大,支付链条不断拉长;支付链条一旦断裂,就会发生金融危机。马克思进一步指出,金融投机活动猖獗是引发金融危机的一个直接原因;扩大信贷带来的营业活动过度扩大,是造成生产过剩的一个重要因素。马克思对危机根源的深刻分析,对于我们清醒认识当前的金融危机,具有更加直接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首先,马克思恩格斯关于金融危机的理论,是建立在货币危机理论基础之上的。正如马克思指出的:“一旦劳动的社会性质表现为商品的货币存在,从而表现为一个处于现实生产之外的东西,独立的货币危机或作为现实危机尖锐化的货币危机,就是不可避免的。”马克思认为,货币危机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内在矛盾的必然产物,在现实中表现为资金链条的断裂。商品不能转化为货币,使商品贬值;债务不能转化为现实货币,使债务到期无法偿还;信用货币不足,银行和工厂纷纷倒闭。在一般情况下,危机常常表现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生产过剩的危机;另一种是银行信用的危机。当前的金融危机从表面上看似乎不是生产过剩的危机,而是银行信用的危机或货币危机,但事实上却与生产过剩的危机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银行家为了帮助资本家解决生产过剩问题,并从中分割超额利润,设计出能够超现实买卖商品的金融衍生品,使之成为解决生产过剩的途径,结果造成了本来手中货币不足、支付能力欠缺的老百姓,在银行家设计的金融衍生品的诱导下超前消费,拉长了信用资金链条。而信用资金链条过长,则为货币危机和整个社会的经济危机埋下了隐患。

其次,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资本的本性决定了生产规模的无限扩大与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不足之间的矛盾,从而使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现象成为社会经济运行的一种常态。这一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爆发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正如马克思指出的:“一切真正的危机的最根本的原因,总不外乎群众的贫困和他们的有限的消费,资本主义生产却不顾这种情况而力图发展生产力,好像只有社会的绝对的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需要注意的是,马克思所讲的生产过剩是指商品生产过剩而非产品生产过剩。马克思指出:只要社会上相当大一部分人的最迫切的需要还没有得到满足,就“绝对谈不上产品的生产过剩”。“在这个意义上,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上往常是生产不足……产品的生产过剩和商品的生产过剩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因为“资本主义生产的界限是资本家的利润,而非群众的需要。”从现象上看,导致这次危机爆发的导火索是美国的次贷危机,是金融领域中的危机,但其实质是实体经济中的生产过剩。美国的房屋生产过剩表现在房屋空置率的不断提高上:由1978年的6%左右提高到2008年的13%。这表明房屋的供给超过有效需求越来越大。而且,已出售的房屋中,靠抵押贷款购房所占比例很大。2007年,靠抵押贷款购买的房屋占全部已售房屋的比例为68%。可见,次贷危机的出现不是偶然的,是由房产供给的不断扩大而现实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不足的矛盾积累造成的,其实质仍然是生产过剩。当前资本主义发展的事实说明,尽管由于现代金融的发展和各种金融工具的运用,使得经济危机更多的是以金融危机的形式首先表现出来,但作为经济危机先兆的金融危机,并不是经济危机的原因:相反,它是生产过剩的结果和危机的表现形式。

再次,资本主义制度加剧了虚拟经济的发展,使之与实体经济相脱节;虚拟经济危机的最终根源,也是实体经济危机的根源。美国经济最大的特点是虚拟经济成分较高,即高度依赖虚拟资本的循环来创造利润。由于虚拟资本不是现实资本,从而虚拟经济的发展与实体经济的发展严重脱节。这种脱节具体表现为:一方面是由虚拟经济所产生的巨大虚假需求对实体经济发展造成的假象形成的,即由虚拟经济制造出来的需求假象诱导实体经济盲目发展;另一方面,社会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又远远跟不上实体经济的发展速度,当社会信用链条在某一环节发生断裂,首先爆发的就是金融危机或信用危机。金融危机直接影响到相关群众的收入减少,从而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直线下降,并引发由虚拟经济造成的虚假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破灭。使实体经济中本来存在而被掩盖的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不足的矛盾显露出来,从而回归为实体经济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而实体经济的衰退,又反过来加剧虚拟经济的波动,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这正是应验了马克思所指出的:资本主义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是以货币危机或信用危机为先导的。

马克思恩格斯曾对虚拟经济危机和实体经济危机的关系作过论述:第一,之所以会出现作为现实生产过剩危机的先期表现的货币危机,是因为商业和工业危机的一切因素已经存在,货币危机是由商业危机所引起的。第二,就作为生产过剩危机的先期表现的货币危机而言,金融危机是实体危机的预兆、先声、序幕和第一阶段。对此,马克思恩格斯不但指出,金融危机的根源或根本原因在于生产过剩及其过剩危机:而且还揭示了金融危机作为工商业危机的一个阶段。是工商业危机的最一般的表现,因而金融危机的实质也就是生产过剩危机。第三,金融市场也会有自己的危机,这时,工业中的直接的紊乱对这种危机只起次要的作用,或者不起什么作用。恩格斯还进一步指出,在金融市场中,总的说来是头足倒置地反映出工业市场的运动;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金融市场对工业市场具有反作用。金融市场可能影响工业市场,从而影响到工业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总之,此次金融危机并没有跳出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逻辑。作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所表现出的生产无限扩大趋势和需求不足的矛盾,导致了生产过剩的危机爆发。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是一个科学的理论,它把握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从本质和根源上说明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发生的必然性。对于今天而言,它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二战后,尽管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在经济发展中自我调节乃至实行经济计划化的政策措施,这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其矛盾和周期性经济危机;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市场经济不可能解决其基本矛盾,矛盾因素积累到一定程度,依然和必然会爆发危机。因此,企求单纯依靠货币政策、财税政策或救助困难企业这类经济手段。来根本消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内生的消费与生产相背离的矛盾,是不可能的;它只能起一种治标的缓和性作用,而不能起治本的根本性作用。

三、我国应对世界金融危机的几点思考

世界各国救市的力度越来越大,但效果却并不理想,这说明只停留在体制层面的救市措施解决不了制度根源上的问题。斯蒂格利茨曾批判布什政府的减税政策和7000亿美元的救市计划,他认为,这无异于是向体内出血的病人输血,向投机者提供补偿。我们认为,世界经济衰退的局势,只能依照马克思所揭示的经济规律运转下去。

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由于参与经济全球化,特别是对外贸易依存度高,也受到世界金融危机的较大冲击。但我国的经济衰退不是始于金融领域,而是始于实体经济主要是出口经济领域。20世纪90年代前后,我国采取了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在低利率、低汇率、低要素价格政策的支持下,沿海地区中小企业积极融入到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全球生产网络中,但是它们大多只充当了低层次的供应商。随着金融危机爆发,引发了广东和浙江一带的中小企业纷纷关门,掀起了一轮中小企业“倒闭潮”。国家发改委公布的一项数据显示,2008年上半年,我国共有6.7万家规模以上的中小企业倒闭。而仅2008年10月上旬,珠三角就有近50家香港企业申请破产清算。据香港工业总会会长陈镇仁近期表示,珠三角7万家港资企业中,2008年底可能会有四分之一即1.75万家企业倒闭。以一家企业倒闭导致500人失业计算,1.75万家企业倒闭就将导致87.5万人失业,而这些工厂所聘用的绝大多数都是来自中国内地的农民工。反映中国经济总体状况的GDP增速下滑,对外出口增速大幅回落,工业生产增速持续减缓,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也在下降,财政收入不容乐观。而来自典型行业的报告更表明,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已十分明显。如2008年10月初的钢铁行业的报告称,这次金融危机对我国钢材需求较大的实体经济部门,如房地产行业、造船行业、汽车行业等都造成了巨大影响。110

当然,由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包括金融体制,没有完全融入由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经济一体化当中,故我国不会陷入美国那样的深重危机之中。我国的资本市场没有完全开放,我国的金融衍生品也没有像西方一些国家那样泛滥,因而我国金融体系所受到的影响不会很重。而且,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不存在资本主义那样的基本矛盾,不存在产生过剩经济危机的制度性根源。人们有时会提到,20世纪30年代美、德等经济大萧条年代,苏联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竟未受冲击,经济蓬勃发展,形成了鲜明对比。为什么这次金融危机会对社会主义的中国造成不小的冲击呢?这是因为,现在社会主义中国的国内外情况与当时社会主义苏联不同。首先,当时还没有发展到经济全球一体化,苏联经济没有融入到国际经济一体化之中,所以苏联当时没有我国这么高的外贸依存度。直到20世纪50年代,还存在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和两大市场体系。而我国随着扩大对外开放,早已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当中。其次,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非公有制中的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目前已占相当大的比例,其防范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能力远不如国有经济;但国有经济所占比重在大幅度降低,这会削弱我国防范世界经济危机的能力。

关于走出这次危机的出路,不少学者也有不同的看法。世界银行代表佩雷拉·达·希尔瓦说:“最后的可能结果是资本主义的终结,或是建立一种更加有调节的资本主义。”著名学者何明认为,走出资本主义危机的惟一出路是摆脱资本主义。到目前为止,惟一的结论是走向社会主义。本文提出了我国应对世界金融危机的四点思考。

首先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抵制和消除新自由主义对我国的影响。有如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让人们认为资本主义的末日已经来临但又“起死回生”一样,这次危机也不会导致资本主义终结,但可以说是美国原有资本主义模式的终结,也可以说是新自由主义的资本主义模式的终结。中外学者进一步看清了新自由主义的危害。可以说,正是新自由主义使资本主义制度的矛盾不断积累与激化,导致危机的爆发。美国著名学者斯蒂格利茨也在批判新自由主义的基本原则,即市场本身可以自我调节;认为这种教条造成了当前的危机。因此,新自由主义的私有化、自由化、市场化(市场万能)以及反对国家干预,决不是我国改革的方向。当前,任何国家都不可能依靠市场运作去解决这次金融危机,必须靠政府有效的宏观调控手段。我国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大投资,目前“调结构、保增长、惠民生、保稳定”的调控措施已初见成效。

其次,要重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结合。虚拟经济不能脱离实体经济而无序扩张;否则,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越远,产生的泡沫就越大,泡沫也就越易破裂,而破裂后带来的灾难性后果也就越大。要知道,脱离了实体经济的支撑,虚拟经济可能变成投机经济,带来不断增长的泡沫。美国近年来的网络泡沫和房地产泡沫的破裂,就是一种值得汲取的教训。

再次,要减少我国过高的外贸依存度。我国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应主要依靠扩大消费需求,积极促进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这不仅有助于积极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更重要的是作为最终需求,消费增长是保持经济长期持续增长的主要动力。受这次世界金融和经济危机的冲击,我国首当其冲的是南方生产出口商品的企业,许多工厂倒闭,大量工人失业,这正是我国外贸依存度过高导致的消极后果。日本也是出口大国,其外贸依存度不过20%左右,而我国2004年曾高达70%,但1970年我国外贸依存度只有5%。这表明我国外贸依存度提高过快,远远高于GDP的增长速度。

最后,要防止金融与经济危机危害的继续扩大,加强对虚拟经济的有效监管。金融衍生品的创新,本来可以分散风险;但如果缺少有效监管。原来作为分散风险的链条可能变成传递风险的渠道。因此,我们既要避免金融衍生品的过度开发,又要重视加强对其有效监管,处理好信贷、货币供应与信用这三个层次的关系;既要避免简单地模仿当今西方国家最前沿的金融技术和金融工具,又要结合我国自身特点进行金融创新,正确处理好经济与金融的关系。金融事业发展成功与否,不能只看金融自身的单项指标,还应看经济社会是否稳定增长与发展的指标。

参考文献

[1]宋晓平,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全球化和发展问题,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09,(5):10。

[2]余永定,美国次贷危机:背景、原因与发展,当代亚太,2008,(5):30,

[3]杨圣明,美国金融危机的由来与根源人民日报,2008-1 1-21。

[4]陈华,赵俊燕,美国金融危机成因分析及对我国的警示上海商学院学报,2008,[9):17-19。

[5_吴建环,次贷危机真正根源究竟是什么[EB/OL],人民网,2008-10-24

[6]陈志武,从美国次贷危机中学到什么?,21世纪经济报道。2008-05-10。

[7]大卫·科茨美国此次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是新自由主义的资本主义,红旗文稿,2008,(13)。

[8]申家驹,关于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原因分析,人民日报,2009-01-10。

[9]吴晓求,金融危机是全球经济长周期的反映[N],中国证券报,2009-01-10。

[10j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585。

[11]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548。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Ⅱ[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602,

[13]白暴力,刘永军,白瑞雪,当前世界金融——经济危机的根源与集中强烈爆发的原因[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5):

[14]张娜,王月金,田岳,金融危机致沿海企业倒闭严重引发中国就业难题,中国经济新闻网,2008-11-10。

金融危机产生原因范文第8篇

[关键词]次贷危机;金融危机;国内文献

[摘要]此次源于美国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使世界经济陷入衰退。如何认识此次金融危机的发生根源、传导机制、发展趋势以及对中国的启示,目前国内理论界已有大量研究,有共识也有争议。本文围绕上述四个方面对国内关于当前全球性金融危机的理论研究进行述评。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不仅使美国经济遭受重创,而且迅速蔓延全球,使全球经济陷入衰退。与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不同,此次全球性金融危机的策源地就在市场经济发展程度最高、现代金融市场发展最为完善的美国。分析其原因、传导机制和发展趋势将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经济运行机制。国内许多专家、学者对此次金融危机做了大量深入的研究,在多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一、此次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

美国次贷危机于2006年下半年初露端倪,到2008年8月升级为全球性金融危机,次贷危机是引发此次金融危机的直接原因,这是目前国内理论界的共识。因此,要探究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发生,首先必须弄清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目前国内理论界在这方面有大量文献,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主要观点。

1.美联储货币政策变动。

一种观点认为,美国次贷危机爆发是由美联储货币政策变化和房地产市场不景气所导致的,即是由于利率变化和房价波动引起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赴美考察团(2008)认为,美国次级贷款之所以引发全球范围内金融市场的危机,利率与房价波动是关键因素。首先看美联储利率政策及贷款利率的变化。美联储从2001年初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推动次贷规模迅速增加。但出于对通货膨胀的担忧,美联储从2004年6月起逐步提高联邦基金利率与房屋贷款利率。利率的上升无疑对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形成压力。其次是美国房屋价格普遍出现大幅下降,利率变动影响到借款人的融资成本和还款能力,而房屋价格变动则影响到借款人的还款意愿,两者共同决定了次级贷款的违约率。房价增速放缓甚至下跌是到期未付率开始上升的重要原因。[1]

2.金融衍生产品的滥用与金融市场操作不规范。

另一种观点从金融市场层面挖掘次贷危机的原因,强调了次贷危机中金融衍生产品的滥用与金融市场操作不规范造成的影响。如何帆、张明(2007)将利率上升和房价下跌归结为次贷危机发生的触发动因,并从创新的金融衍生产品和金融市场操作视角出发,将次贷危机爆发的深层原因归纳为:宽松的贷款标准和创新的贷款品种、风行的证券化和偏高的信用评级。金融衍生产品创新方面,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面向的是那些收入较低、负债较重的、原本不够资格申请住房抵押贷款的潜在购房者群体,同时房地产金融机构开发出多种抵押贷款品种,如可调整利率抵押贷款。另一方面,从金融市场操作角度看,房地产金融机构为了迅速回笼资金,以便提供更多笔抵押贷款,可以在投资银行的帮助下实施证券化,发行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在市场繁荣时期,信用评级机构有时候通过提高信用评级的方式来讨好客户,主观上降低了信用评级的标准,而证券化产品偏高的信用评级导致机构投资者的非理性追捧,最终导致信用风险的累积。[2]

此外,刘克崮(2007)[3]、冯科(2007)[4]等也认为,次贷产品设计本身存在缺陷,且过度衍生,使得风险跨市场传递;而且信用评级机构的中介独立性弱化,以资产证券化为代表的金融创新工具被过度滥用,是产生次贷危机的根本原因。

3.金融监管不力。

还有许多学者将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原因归结为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管缺失。罗熹(2008)认为,对金融机构监管的放松是导致次贷危机的重要因素。在此次受次贷危机影响较大的美国、英国、爱尔兰等国家实行的是典型的盎格鲁—萨克逊模式。该模式信奉自由贸易主义、最低政府干预以及最大程度的竞争,其逐渐放松的金融监管使得其金融体系常常陷入危机当中。首先,从美联储的职能看,以往美联储在金融市场发生动荡时采取的救市行为容易助长投机心理,甚至产生不负责任的道德风险。其次,从对金融部门的松懈监管看,监管机构了旨在将投行业务和商业银行业务分离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让商业银行能够从事全能银行的业务。在美国,金融扩张的幅度明显大于其所服务的实体经济,而且随着监管的绊脚石被移走,一旦房地产泡沫破裂,危机便不可避免地发生了。[5]

4.流动性过剩。

在此次全球金融危机之前,流动性过剩是理论界讨论的热点问题,金融危机发生后,许多人将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原因与流动性过剩联系起来。华民(2008)认为,此次全球性金融危机的根源在于全球流动性过剩。由于全球经济进入成本竞争后产生了价格持续下降的通货收缩效应,从而导致货币需求的减少、美国长期累积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规模巨大的贸易赤字,导致了美元的过度供给等因素,不可避免地造成全球性的流动性泛滥。过剩的资金大量购买高风险资产,从而引发了以美国次级债为典型的金融风险。[6]陈雨露、庞红、蒲延杰(2008)认为,就根本而言,次贷危机的根源在于货币紧缩政策的时滞和全球的流动性过剩。随着美国利率的不断提高,货币紧缩政策的累积效应逐步积累沉淀,最终引发次贷危机突然大规模爆发;而在全球资金供给过剩的背景下,贷款标准降低,贷款规模过度扩大,最终演绎成为全球潜在的金融风险。[7]黄纪宪、张超(2008)则试图从商业银行这一视角,探讨流动性过剩背景下商业银行风险不断积累的原因。他们认为,银行流动性过剩会影响商业银行的竞争行为,导致过度竞争,使得次级抵押贷款的信用风险快速膨胀。[8]

5.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失衡。

当今资本主义经济运行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虚拟资本的运动,虚拟经济的发展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发展之间的失衡角度出发研究此次全球金融危机的发生也是目前比较流行的观点。

杨圣明(2008)认为,次贷危机的最深的根源之一是虚拟经济同实体经济严重脱节。由于价值背离使用价值,这就导致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脱节。当这种背离达到相当严重的程度时,就有可能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巨额的财政赤字和外贸赤字,直至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源之一,就在于虚拟经济(其主要代表是金融业)严重脱离实体经济而过度膨胀。[9]

杜厚文、初春莉(2008)从美国房价与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对比、出租房屋空置率两方面进行分析,认为多年来美国房地产市场在虚假繁荣的外表下泡沫化程度十分严重。同时市场的杠杆作用又导致虚拟资本价值过度膨胀。脱离实体经济的泡沫资产一旦开始向真实价值回归,就必然导致泡沫的破裂。所以,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过度膨胀,产生的资产泡沫终将破灭,这才是次贷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10]

6.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矛盾。

还有一种观点是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视角分析此次全球性金融危机,这种观点认为,虽然历次经济危机的直接或具体原因各有不同,但危机的本质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性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关于金融危机影响实体经济的过程及途径,理论界的观点比较一致,徐克恩和鄂志寰(2008)[21],黄小军、陆晓明和吴晓晖(2008)[22],曹红辉(2008)[23],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赴美考察团(2008)[1]等,他们认为,金融危机通过投资和消费两条路径导致实体经济下滑。例如,曹红辉(2008)认为,次贷危机从住房投资和居民消费两方面对美国经济产生影响。首先,次贷危机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加大房价下跌压力。一方面,丧失抵押品赎回权比例的提高意味着贷款人将处置更多作为抵押品的房屋或有更多借款人被强制要求出售房屋,增加了房屋供给;另一方面,贷款人为控制信用风险提高贷款利率,并提高贷款标准以压缩信贷规模,控制房贷风险,对住房需求也起到抑制作用。其次,次贷危机通过两方面对消费产生负面影响。一方面,次级贷款的借款人中部分中等收入群体的债务状况对消费的影响相对于低收入群体更加显著;另一方面,抵押品权益撤回(MEW)金额占消费的比重从2005年起下降,对消费的影响日益突出。[23]

理论界在次贷危机如何由次级贷款市场传导至投资银行、保险公司和对冲基金的机理研究得十分透彻,对金融危机的传导机制和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途径分析也十分到位。许多人相信,次贷危机、金融危机和全面经济危机是以连锁反应形式依次出现的,只有在实体经济受到影响后,金融危机才会导致全面经济危机的发生,似乎实体经济受损是金融危机的结果,而非原因。事实上,实体经济的失衡恰恰是引发金融危机的原因。源于美国的这场金融危机,正是由于在新自由主义的政策指导下,居民收入增长长期停滞,工人的实际工资甚至下降,贫富分化加剧。为维持生活水平,多数家庭不得不大量借债,信贷消费开始流行,而居民消费又是拉动美国经济增长的主力。但这种没有实际收入增长,仅仅依靠借贷实现的虚假的消费繁荣终究是不可持续的。一旦信贷消费减少,生产过剩的危机就不可避免地爆发了。而信用制度只是加速和扩大了危机发生的程度、范围和持续时间,同时也反过来影响实体经济的发展。是产业危机引起次贷危机,次贷危机通过金融信用制度进一步引起整个金融系统的危机,而金融危机又在更大的规模上、更深的层次上推动产业危机发展,这一点是目前认识比较欠缺的。

三、此次金融危机的发展趋势

此次全球性金融危机已经对世界经济产生了较大影响,金融危机将何去何从,其影响有限抑或将演变成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那样的危机,也是目前国内理论界讨论的焦点。

1.金融危机影响有限。

赵涛(2008)利用康德拉季耶夫长周期理论分析认为,20世纪90年代IT产业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等启动了新一轮长周期,这次长周期的终结期应在2050年以后。从时间上看,当前的美国次贷危机不可能演化为类似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的大危机。关于次贷危机的时间长度,赵涛认为,战后美国共发生10次经济衰退,经济衰退的时间平均为11个月左右,次贷危机从2007年8月开始,美国已于2007年11月进入经济衰退。这次经济衰退的时间长约11-16个月,美国经济在2008年年中到达谷底,2008年底或2009年初结束,2009年出现全面复苏。[24]

黄隽(2008)利用2000—2007年美国十大银行的财务数据,对银行的基本业务性指标、稳定性指标和效益性指标等方面进行分析,认为,次贷危机对美国主要银行的影响有限,美国十大银行的基本面没有受到很大冲击。次贷危机的影响还将持续,但对人们心理和信心因素的影响要大于对经济的实质影响,只要银行的支付系统和支付能力没有问题,美国的次贷危机并不会导致真正的金融危机。[25]

2.危机尚未结束,但美国经济长期内出现衰退的可能性很小。

李翀(2007)认为,次贷危机对美国经济的各个方面产生了影响,造成了金融机构和投资者的损失;导致信贷市场提高贷款条件和减少贷款数量,造成信贷市场的收缩;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造成房产市场的收缩;通过股票、信贷和房产市场三个途径造成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的下降。但由于此次次贷规模并不大,考虑到美国中央银行对经济的干预,次贷危机可能导致美国消费支出、投资支出、进口支出以及国内生产总值小幅度的下降,但不会对美国经济产生严重的破坏性影响。[26]

李向阳(2008)在《2009年世界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一书中认为,次贷危机存在向纵深发展的可能。目前,次贷危机尚未全面扩展到信用违约掉期领域。其发展前景一方面将取决于政府干预措施能否遏制金融市场的信心危机,另一方面将取决于能否遏制房地产价格的继续下跌。从调整的时期和幅度来看,美国房地产市场会在2009年下半年进入稳定状态。进而,金融市场会趋于稳定。[27]

3.美国经济在长期内将步入衰退。

陈雨露、庞红和蒲延杰(2008)认为,次贷危机导致美国经济陷入衰退已经确定无疑,唯一不确定的仅仅是衰退的程度。现在所暴露出来的次贷损失,可能只是世界金融体系总体损失的一小部分,次贷危机并未触底。全球经济将面临经济衰退和通货膨胀可能同时出现的局面。[7]

李慎明(2007)根据康德拉季耶夫周期理论分析得出结论,经济全球化和新的高科技革命可能使美国摆脱正常的商业周期危机的影响,但却无法使其摆脱长波周期危机的规律。他接受比利时经济学家曼德尔在《晚期资本主义》中的观点,认为美国经济从1967年起,已经进入长波收缩期中的衰退。从1993年3月至2001年3月美国经济长达近10年的繁荣,仅仅是美国经济进入长波收缩期衰退中出现的特例。美国经济要走完这一衰退时期,可能需要二三十年甚至更长一点的时间。[28]

总之,对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V字型,即触底反弹,这是一种比较乐观的估计;U字型,即金融危机尚未结束,经济放缓将维持一段时间,然后才会逐渐复苏;L字型,即在金融危机影响下,美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在较长时间内将进入衰退阶段,这是比较悲观的观点。目前国内理论界大多数人都集中于分析经济危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对于经济危机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历史趋势之间关系这个问题却少有关注。我们认为,历次经济危机之后,资本主义经济就会产生许多新变化,如加强国家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和调节等,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取消经济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和现实性,从而改变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历史趋势。一方面,国家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和调节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经济危机的破坏性,但另一方面,国家的干预和调节使经济危机不能充分展开,不能充分发挥危机淘汰过剩生产能力、危机对生产的强制性调节作用,以暂时解决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矛盾,这就使生产能力的过剩经常化,加深了生产过剩的危机,使经济危机不是消失或者转移了,而是爆发得更加频繁了。[29]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继续存在和更加频繁的爆发,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制度即将崩溃。因为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在经济危机频繁发生的同时,用一系列自我调节和改良措施去缓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的束缚,并采取一系列社会调整措施,如企业职工持股、实行“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福利制度等,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使劳资矛盾趋向缓和,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保持稳定。简言之,正如马克思揭露的: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绝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绝不会出现的。我们要运用唯物史观方法辩证地看待资本主义经济的历史趋势及其与经济危机的关系。四、对中国的启示

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揭示的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而我们现在面对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都是市场经济,在经济运行的一般层面是存在共性的。因此,此次发生于美国并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也为我们把握宏观经济平稳运行、熨平经济周期波动提供了重要启示。目前国内理论界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讨论:货币政策、房地产市场、金融市场和经济结构。

1.货币政策方面。

吴培新(2008)通过对次贷危机形成机理以及对现行货币政策框架的含义分析,对我国货币政策框架的改善提出了四点启示:(1)在坚持币值稳定和经济增长目标的同时,也要适当考虑资产价格的过度偏离以便采取防御性的货币政策;(2)由于现行的货币政策框架有“时间不一致性”的新的表现形式,因此必须延长货币政策目标的覆盖期限至整个经济周期,并考虑货币政策在全经济周期中的均衡性;(3)以央行为主导,加强三大监管机构的合作与沟通,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和宏观金融审慎监管协调机制,以改善货币政策环境,抵消金融系统的过度顺周期性;(4)开展对我国人民币升值背景下的货币政策框架的内在不稳定性研究,改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采取预防性的货币政策,防止经济大起大落。[30]

2008年底我国外汇储备已超过2万亿美元。李若谷和冯春平(2008)认为,中国外汇储备规模巨大,迫切需要加强对外投资。次贷危机以后,美国一些金融资产价格相对缩水,更接近合理的价格区间,为中国对外投资创造了一个很好的契机。[31]

2.房地产市场方面。

蒋先玲(2007)认为必须从意识上强调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也是一种风险资产;警惕住房抵押贷款的潜在信用风险,严格贷前审查;认为我国已在很大程度上具备了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条件,应尽快总结抵押贷款证券化的经验并进一步推广;寻找有效手段调控房地产市场,对利率杠杆的使用要慎之又慎,完善土地出让制度,提高土地管理机关、房地产交易管理机关的透明度,减少商业腐败等,从制度上保证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32]

刘克崮(2007)认为,借鉴美国用次级贷款等市场方式解决中低收入者住房问题的总体思路,加强住房金融市场分层和金融产品创新,将有利于我国形成完善的住房金融体系,以多种方式解决中低收入人群住房困难问题。[3]

麦元勋、刘湘云(2007)则对抵押贷款的证券化持谨慎态度。他们认为,当市场参与主体过度追求利润而滥用资产证券化工具时,资产证券化不但不能分散风险,反而会沿资金链条迅速将风险传播出去,最终演变为影响广泛的危机。应坚持审慎原则促进我国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发展。[33]

汪利娜(2007)认为,“人人享有适当住宅”并不意味着人人都要买房,让无支付能力的低收入者进入购房市场,不仅事与愿违,还会产生许多负效应。一个优化的市场结构应是新建房与存量房、出售房与租赁房、商品房与政府提供公共住房的统一。[34]

3.金融市场方面。

此次金融危机对中国在金融市场方面的启示,大家的观点比较一致,在许多问题上达成了共识。首先看关于金融业金融创新和金融市场操作的讨论。如蓝庆新(2008)认为,必须提高金融机构的风险防范意识,完善风险防范制度。我国银行必须加强金融机构内部风险控制制度建设,提高金融机构自身风险管理能力,并有针对性地加强对金融机构的外部监管。[35]黄润中(2007)提出,金融创新工作要特别注意掌握规律,金融创新尤其是金融衍生工具是把双刃剑,必须在趋利避害中寻求利益最大化。[36]罗熹(2008)认为在银行风险管理方面有以下启示:一是在投资、信贷活动中要坚持独立的风险判断,确保对风险的识别、控制能力,不要投资于“不懂”的产品和领域。二是现代金融领域各类风险的内在关联性越来越大,风险的表现形式越来越复杂。当今的金融风险很难孤立地进行识别和管理,要求国内银行必须加快提高全面风险管理水平。三是要有明确的风险战略、政策制度和健康的风险文化,健全内部治理结构,严格执行风险政策和制度,在风险收益的长期平衡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四是要进一步密切关注我国房地产市场走势,重新检讨现行的住房开发贷款和按揭贷款管理制度,最大限度地估计房地产泡沫破裂引发大规模不良贷款的可能性。[5]

其次看关于金融监管的讨论。张雪春(2008)指出,必要的中央银行监管职能,有利于中央银行在危机处理中积极有效地履行职责。必须赋予中央银行必要的监管职能,进一步完善中央银行与银监会等金融监管机构的实时信息交换机制和维护金融稳定的预警机制。此外,在构建存款保险机制时,中央银行应该占据特殊地位。从这次美国次贷事件看,在危机发生时,中央银行是站在第一线的,应当与存款保险机构共享信息,并与存款保险机构的运作有相当的默契。[37]阳建勋(2008)认为,为减少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必须构建完善的市场纪律约束机制,加强市场化监管,同时构建完善的金融市场准入机制、金融市场行为监管机制和金融市场退出机制;加强监管成本意识,完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谨防国际金融风险,加强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38]

4.经济结构方面。

张宇、赵峰(2008)在深刻揭示此次金融危机的根源的基础上,将此次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的重要启示总结如下:(1)注重社会公平,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我国现阶段在促进发展的同时,应把维护社会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为我国经济实现持续稳定协调的发展奠定基础。(2)在以股票、债券等为基础的虚拟经济中,由于资本的运动与实体经济的运动往往是脱节的,市场失灵的问题更加突出。作为一个处在发展与转型中的社会主义大国,有效发挥国家的调控作用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3)当前的金融危机证明了新自由主义不顾一切的盲目的私有化是有害的,我国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4)在世界经济全球化不断扩大和加深的情况下,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无视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巨大经济影响,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的关系,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同时坚持独立自主。[13]

何干强(2008)从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的关系角度分析认为,从产业结构来看,我国将小汽车产业和房地产业作为拉动经济发展的支柱行业是不合理的。如果过多地发展脱离一般老百姓消费力的高档商品且超出一定限度,产生供过于求而导致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商品流通遇到困难,这就必然反映到货币流通上,引发金融问题。并且,引起产业结构不合理与市场社会分工制度的自发性有关,私有制比重越大,这种自发性就越大。因此,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振兴新型公有制经济;同时从有利于人民角度出发,调整产业结构。[39]

朱安东、尹哲(2008)认为,应出台关乎民众利益的政策,采取有效措施在稳定物价的同时提高中低阶层的收入,降低贫富分化的程度,提高居民消费和内部需求,减少对国际市场的依赖。[14]

余永定(2008)认为,在积累了1.8万亿美元外汇储备之后,中国已经成为美国次贷危机的“损失分担者”,出口导向的发展战略能保持中国的巨大贸易顺差,但这些顺差代表中国可能或已经遭受的真实财富损失。因此,中国必须加速经济增长方式、增长战略的调整,坚决把经济增长的动力尽快转移到内需上来。[20]

吴敬琏(2009)认为,中国应对金融危机的根本方法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但实现这一转变存在体制,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各级政府仍然掌握了过大的资源配置权利。因此,要继续深化尚未完成的市场化改革,特别是产权改革进程,减少政府对资源的控制权,提高市场机制对资源的配置效率。[40]

彭兴韵、吴洁(2009)则认为,次贷危机归根到底是自由市场竞争体制的危机,虽然完全排斥市场机制会阻碍经济发展,但那种迷恋于完全自由市场竞争的发展道路,终究是要付出惨重代价的。只有在政府的宏观引导、风险及时得到消解的情况下,市场机制才能够较好地服务于社会与经济的发展。[41]

从我国理论界关于此次全球性金融危机对我国启示的讨论中可以看出,对启示的讨论是建立在对原因的分析的基础上的,对金融危机产生根源的不同层次的研究决定了在不同层次提出各自的启示和对策。将此次金融危机产生的主要原因归结为美联储货币政策失误的观点,主张采取预防性的货币政策;房贷的发放要严格审核,并从制度上保证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认为金融危机主要是由于金融创新和金融市场操作失误引起的观点则更侧重于从金融角度,要求银行加强风险防范意识,合理利用金融衍生工具,加强银行风险管理,监督机构必须充分发挥监管职能。另一些学者在认识到金融危机发生的本质原因后提出,应转变我国经济结构,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注重社会公平,缩小居民收入差距,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内需。我们认为,这场全球性金融危机根源于产业危机,通过信用制度和经济全球化将危机扩散到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及世界各国,并加深其影响的范围、程度和持续时间。因此,上述各种观点实际上是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归纳出此次金融危机对我国在经济运行各层面应把握和注意的问题。但是最根本的还是应该认识到,此次金融危机实质上是一种债务危机,是因为生产的商品在流通中遇到困难而导致货币流通不畅引起的,因此,要从生产领域寻找解决办法,同时调整货币政策和金融市场制度,标本兼治,从根源和外部条件上预防金融危机的发生。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赴美考察团.美国次贷危机考察报告[J].中国经济研究报告,2008,(69、70).

[2]何帆,张明.美国次级债危机是如何酿成的[J].求是,2007,(20).

[3]刘克崮.美国次级房贷危机的原因及启示[J].管理世界,2007,(12).

[4]冯科.从美国次级债危机反思中国房地产金融风险[J].南方金融,2007,(9).

[5]罗熹.美国次贷危机的演变及对我国的警示[J].求是,2008,(18).

[6]华民.2008,全球流动性过剩仍将持续[J].沪港经济,2008,(1).

[7]陈雨露,庞红,蒲延杰.美国次贷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J].中国金融,2008,(7).

[8]黄纪宪,张超.流动性过剩下美国次贷危机的原因与借鉴[J].金融论坛,2008,(6).

[9]杨圣明.美国金融危机的由来与根源[N].人民日报,2008-11-21(7).

[10]杜厚文,初春莉.美国次级贷款危机:根源、走势、影响[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1).

[11]张宇.金融危机、新自由主义与中国的道路[J].经济学动态,2009,(4).

[12]白暴力,梁泳梅.当前世界金融—经济危机的原因及后果[J].经济学动态,2008,(12).

[13]张宇,赵峰.新自由主义政策:金融危机最深刻的根源——当前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启示(上、中、下)[N].中国青年报,2008-12-0(1、2、3).

[14]朱安东,尹哲.长波理论视野中的美国金融危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4).

[15]吴宣恭.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J].经济学动态,2009,(1).

[16]顾钰民.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阐释金融危机[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1).

[17]刘明远.政治经济学视野中的美国次贷危机[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11).

[18]张作云.金融危机的根源、生成机制及其在我国发生的可能性[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11).

[19]张明.次贷危机的传导机制[J].国际经济评论,2008,(7、8).

[20]余永定.美国次贷危机:背景、原因与发展[J].当代亚太,2008,(5).

[21]徐克恩,鄂志寰.美国金融动荡的新发展:从次贷危机到世纪性金融危机[J].国际金融研究,2008,(10).

[22]黄小军,陆晓明,吴晓晖.对美国次贷危机的深层思考[J].国际金融研究,2008,(5).

[23]曹红辉.美国信用危机:成因、风险传导与制度变革[J].经济学动态,2008,(10).

[24]赵涛.应对美国次贷危机,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J].经济学动态,2008,(6).

[25]黄隽.次贷危机对美国银行业的影响不宜估计过重[J].经济纵横,2008,(7).

[26]李翀.论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的原因和影响[J].经济学动态,2007,(9).

[27]王洛林,李向阳主编.世界经济黄皮书:2009年世界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28]李慎明.“康德拉季耶夫周期”理论视野中的美国经济[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4).

[29]徐崇温.从实际影响中去把握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J].理论视野,2003,(1).

[30]吴培新.次贷危机的形成机理及其对货币政策框架的含义[J].国际金融研究,2008,(10).

[31]李若谷,冯春平.美国次贷危机的走向及对中国经济的影响[J].国际经济评论,2008,(2).

[32]蒋先玲.美国次级债危机剖析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7,(11).

[33]麦元勋,刘湘云.从美国次级债券危机引发的思考[J].经济纵横,2007,(12).

[34]汪利娜.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的警示[J].财经科学,2007,(10).

[35]蓝庆新.美国“次贷危机”与我国金融风险防范[J].理论探讨,2008,(2).

[36]黄润中.美国次贷危机的市场影响、启示及对策[J].中国金融,2007,(19).

[37]张雪春.透视美国次贷危机的传导与启示[J].金融纵横,2008,(1).

[38]阳建勋.美国对次贷危机干预的两难选择与启示[J].财经科学,2008,(9).

[39]何干强.关于“信心”的访谈[Z]./Article/ArticleShow.asp?ArticleID=1348

金融危机产生原因范文第9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影响;原因; 启示;监管;创新

中图分类号:F830.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544(2009)04-0021-04

当前这场由美国次贷危机演变而成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对全球金融格局产生了深刻影响,给全球实体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挑战。 本文梳理了金融危机发生的经过及其影响,剖析了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总结了金融危机带来的教训, 试图为我国未来金融改革和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一、全球金融危机的演变及救助

2007年美国房地产泡沫破灭,次贷危机爆发,新世纪金融公司、 美国家庭抵押投资公司等从事次级住房抵押贷款的金融机构纷纷倒闭。2008年前后, 花旗、 美林、瑞银等大型金融机构因次贷出现巨额亏损。2008年3月, 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被摩根大通收购。2008年6月以来, 美国次贷危机进一步恶化,扩散成为美国金融危机,雷曼兄弟公司申请破产保护、美林银行被美国银行收购、“两房”被政府接管、美国国际集团(AIG)被国有化。2008年10月以来,美国金融危机传染到欧洲和亚洲等地区,成为全球性金融危机。

自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 特别是成为全球金融危机以来, 各国纷纷采取有力措施来应对危机,主要手段有:(1)注资。美国、英国、法国等都对国内主要金融机构进行了注资, 以保持人们对金融体系的信心。(2)担保。为了保持货币市场的流动性, 很多国家都对银行同业拆借进行了担保。(3) 保险。 通过提高存款保险的限额或对全部存款进行担保, 防止金融机构挤提带来的危机。(4)降息。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大多数国家纷纷降息,增强市场的流动性,防止实体经济下滑。

作为1929年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其影响波及全球。全球主要经济体开始寻求合作,纷纷联合采取措施,以共同度过危机。同时,寻找对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改革方案, 以更好地适应当前全球经济格局的需要。特别是2008年11月15日和2009年4月2日20国集团(G20)在美国和英国举办的金融峰会, 确立了对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主要原则和行动计划,拉开了新一轮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序幕。

二、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

(一)深刻改变了全球的金融格局

在美国,华尔街投行历史被终结,住房抵押贷款公司被政府接管,大量商业银行破产,最大的保险公司美国国际集团(AIG)被国有化,美国的金融版图被彻底改变(见表1)。在欧洲,大量银行被政府接管和收购。比利时、卢森堡、荷兰将其境内的富通集团业务出售和国有化, 冰岛将其前三大银行Kaupthing、Sandbank、Glitnir接管, 英国将诺森罗克银行和布拉德福德-宾利银行国有化,法国、比利时和卢森堡对德克夏注资并提供担保, 瑞士政府出资53亿美元购入瑞银9.3%股权,英国最大抵押贷款银行哈利法克斯银行被英国莱斯银行收购。在亚洲,日本大和生命保险公司申请破产, 韩国多家金融机构信用评级被调低。

(二)打破了原有的国际金融体系

1944年,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确立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该体系实行美元和黄金直接挂钩以及固定汇率制度, 奠定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金融秩序。由于它面临着“特里芬难题”,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在经历多次美元危机后,“布雷顿森林体系” 逐渐解体,1976年确立了牙买加体系,转入以美元为中心的多元储备货币制度和浮动汇率制度。美元作为当今最主要的储备资产,它面临两个“两难困境”:(1)对于美国来说,美元作为本国货币, 需要为本国的货币政策服务, 作为世界货币,需要加强对美元的约束。因此美元具有内生的不稳定性。(2) 对于很多新兴和发展中国家来说,为满足对外贸易和国际清偿的需要, 需要大量持有美元;而美元过多将带来美元的贬值, 从而产生风险。随着美国经济地位的衰落, 特别是本轮金融危机的打击,美元作为世界主要货币的地位将下降,持有美元的风险也将随之加大, 原有的国际金融秩序已不能够适应现有的经济金融需要。

(三)严重打击了实体经济

全球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信贷渠道。在金融危机的打击下,金融体系的瓦解必然会带来信贷紧缩, 损害企业的正常信贷需求,从而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带来工业生产的下降,制造业等将出现萎缩。(2)财富渠道。随着金融产品等价格的下跌,居民的财富将大大缩水,人们的消费能力将大幅下降,消费信心将大幅下滑,而消费能力的下跌将带来经济的进一步下滑,这将对零售业、汽车业等产生重大影响。(3)贸易渠道。随着全球消费能力的下降, 不仅会打击美国、 欧洲等经济发达地区, 也将对以出口为导向的亚洲等新兴市场地区带来损害,从而影响全球经济增长。(4)投资渠道。金融危机不仅导致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来自海外的投资减少, 还有可能使发达国家的金融机构收回流入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的资金。目前,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已开始显现。IMF已将2009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调至0.5%,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最低水平。

(四)殃及中国的经济金融

一是中国商业银行持有的美国金融资产将出现风险。 中国商业银行持有的美元资产主要有以下两类:(1)雷曼兄弟债券或贷款,共涉及7家商业银行,6.7亿美元资产;(2) “两房”相关债券,共涉及6家商业银行,253亿美元资产(见表2)。随着金融危机的发展,上述金融资产将受到损失。

二是中国政府持有的美国资产外汇储备存在潜在风险。 目前, 中国外汇储备中50%以上为美元资产,包括美国国债、机构债、公司债等。

三是中国对外金融投资将面临损失。 中司分别投资摩根斯坦利和百仕通集团30亿美元和50亿美元, 而目前百仕通和摩根斯坦利股票仅为投资价格和中投转股价的50%左右。

四是冲击中国实体经济。在金融危机打击下,美国消费的不振和全球经济的下滑, 将通过外需渠道打击中国经济的出口。同时,随着国际大宗产品价格泡沫的破裂,将有可能出现全球性通货紧缩,中国实体经济将面临严重挑战。

三、对全球金融危机原因的解释

目前, 对由美国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原因的解释主要有以下几个观点:

一是创新论, 认为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在于创新过度。在美国,金融机构通过金融工程技术不停地创造出各种各样眼花缭乱的金融衍生品和证券化产品,如MBS(抵押房贷支持证券)、CDO(抵押债券凭证)及其衍生品、CDS(信贷违约掉期)等。其中CDS到2007年底名义市值达到62万亿美元, 几乎相当于当年全球GDP水平或美国GDP的4倍多,然后在住房抵押信贷公司、评级公司、保险公司和投资银行等机构的设计下,把大量不具备足够偿付能力的贷款,通过打包和信用评级后大量发放给投资者, 放大了风险,助长了投机,最终酿成危机。

二是监管论, 认为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在于监管失败。在美国,投行通过追求高杠杆率来实现高利润,主要投资银行的杠杆率都达到30倍左右。但是美国实行分业监管体制, 投资银行既不受美联储监管, 同时也不受联邦存款保护机制的保护, 还不受巴塞尔协议对商业银行8%的资本充足率要求的约束。 评级机构等中介组织也没有受到严格的监管, 金融衍生品在场外交易甚至绕过了监管, 从而纵容了金融冒险行为。同时,在市场繁荣时,缺乏对金融机构的反周期性监管措施,导致金融泡沫越来越大,最终出现危机。

三是货币论, 认为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在于美元的泛滥。原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在位期间,为保持美国经济的持续增长,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连续13次下调利率, 联邦基金利率由2001年1月的6.5%降至2003年6月1%的历史最低水平,并且在1%的水平上停留了一年之久,导致流动性过剩,大大降低了融资成本,房价快速上升,一些不具备偿债能力的人也获得了金融工具的支持,从而产生金融泡沫,导致金融危机。

四是失衡论, 认为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在于经济失衡。在美国,存在巨额的经常项目赤字和以透支为代价的消费信贷, 这些都建立在房地产和信贷泡沫的基础上,都需要无拘无束的海外借贷。而同时美国储蓄率持续下降,从2005年起,美国储蓄率一直为负数,分别为-0.4%、-1%和-1.7%。当美国居民债务难以支撑房市和信贷泡沫的时候, 将造成各类次级贷款无法按时偿还, 这将风险传递给大量债券和衍生品,从而使危机不可避免。

五是干预论, 认为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在于政府的过多干预。在美国,政府为了刺激经济,帮助人们提供住房融资,设立了“两房”,其虽为私人持股的企业,却享有政府隐性担保,从而放大了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为危机的发生留下隐患。同时,政府放低贷款发放标准,对长期贷款提供补贴,放任甚至鼓励表外融资,从而扭曲了金融体系的正常运行,最终造成金融危机。

六是自由论, 认为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在于过快的金融自由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快速的金融自由化进程,特别是1999年美国通过的《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拆除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所建立的商业银行与资本市场之间的防火墙, 大力推进金融机构的混合经营,但相应的风险管控没有跟上。在金融机构普遍采用的“发起-分销”的低资本消耗型的商业模式下, 银行体系与资本市场的联系更加紧密,当信贷市场一紧张,流动性就迅速干涸,从而出现流动性危机,带来金融动荡。

七是贪婪论, 认为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在于资本家的过度贪婪。 在华尔街现行的治理体制特别是短期巨额奖金制度的激励中,缺乏正确的价值约束,资本家道德风险被持续放大, 其为了追求个人短期的高薪酬,忘记职业操守,放松风险管控,缺乏长远考虑,不计风险地追求高回报,将巨额收益建立在欺诈不明真相的投资者身上,最终也引火烧身。

八是雷曼论, 认为美国政府错误地让雷曼破产是造成全球性金融危机的直接原因。 雷曼作为美国第四大投行,有6200亿美元资产,其中1800亿是无担保债券。 它的破产将其无担保债券的信用风险转移给其交易对手。同时,雷曼作为银行间市场最主要的投资者和对冲基金等的主经纪商, 它的破产让银行间市场流动性迅速萎缩, 导致大量银行不能及时获得流动性而破产, 并且还带来了对冲基金的倒闭和货币市场基金的缩水, 从而将美国的信用危机升级为全球性系统金融危机。

四、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启示

(一)提高金融监管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金融危机表明, 不管是成熟还是新兴的金融市场,都需要强有力的监管。在实践中,需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 要始终加强基础性工作的监管。在监管中,要高度关注银行资产分类、风险资产拨备、表内外风险等基础性监管工作,加强对金融衍生品的监管, 重视对系统性风险和重要金融机构的监管。(2)加强银行亲周期行为的监管。新会计准则和新资本协议的实施, 使金融机构经营往往具有亲周期的特征。在经济景气时银行能够放大信贷,从而出现泡沫,而经济下滑时,信贷过度收缩,从而影响实体经济的发展。 因此需要加强监管引导来保持银行信贷的合理投放。(3) 要积极采取逆周期监管行为。在经济繁荣时,采取更为严厉的监管政策,督促金融机构通过提高资本充足率来增强抗风险能力, 而在经济萧条时, 采取适当的金融宽容措施来缓解信贷紧张对实体经济的影响。

(二)保证金融创新的有序和透明

有效的金融创新,有利于分散风险,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从而提升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从本源上来看,本轮金融危机并不是由金融创新造成,而是金融创新偏离了审慎经营原则,放松了风险管控。从金融危机来看, 在金融创新中要着重把握好以下原则:(1)真实性原则。即金融创新的“原材料”必须货真价实,只有良好的基础信贷产品,才能有效控制金融衍生品的风险。(2)风险可控原则。金融创新产品只能分散风险而不可能消除风险, 因此金融创新是双刃剑,在推动金融创新的同时,必须加强对金融风险的管控。(3)透明度原则。在危机中,大量金融创新产品在OTC市场而不是在场内市场进行交易, 透明度很低,客户并不能充分了解其风险。因此在金融创新中,要充分揭示与创新产品和服务有关的权利、义务和风险,让创新在“阳光下”运行。

(三)审慎推进中国金融业的改革

在中国未来的金融改革和发展中, 需深刻汲取这次全球性金融危机的教训, 重点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审慎推进金融机构的综合经营。这次金融危机表明, 混合经营后风险管控和监管措施没有跟得上, 不仅易引发危机, 也会加深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因此,综合经营必须与银行的风险管控能力、监管部门的监管能力相协调。(2)审慎推进银行“走出去”战略。危机表明,金融机构的“走出去”将面临巨大的风险,必须有良好的风险管控措施和应对预案。因此中国银行业“走出去”战略须稳步推进。(3)加强金融安全网建设。 进一步完善和细化最后贷款人制度,尽快出台存款保险制度,提前制定金融危机处理预案。

金融危机产生原因范文第10篇

金融危机是指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一短期利率、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一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Goldsmith,1982)。根据《世界经济展望1998》中的分类,金融危机可分为四种类型:货币危机、银行业危机、外债危机和系统性金融危机。

货币危机是指实行固定汇率制的国家当面临如经济基本面恶化或遭遇强大投机攻击等被动情况时,调整汇率制度实行浮动汇率制,而由市场决定的汇率水平远远高于原来维持的官方汇率水平,汇率持续大幅变动难以控制。货币危机理论有代表性的是三代货币危机模型,均从货币危机的引致原因角度进行了分析。第一代货币危机模型(Krugman,1979)认为货币危机的根源在于经济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的冲突:第二代货币危机模型(obsfeld,1994)认为货币危机发生的原因是危机的自我促成:第三代货币危机模型(Mckinnon,Krugman。1997)认为货币危机发生是由脆弱的内部经济结构和亲缘政治所致。

银行业危机是指银行不能如期偿付债务,或迫使政府出面,提供大规模援助,以避免违约现象的发生。弗里德曼(Friedman)认为银行业危机的产生是由货币政策失误造成的;明斯基(Minsky)提出“金融不稳定假说”认为:外来冲击或失误的宏观经济政策不是引致银行业危机的原因;戴尔蒙德(Diamond)和荻伯威格(Dybvig)认为:银行业危机主要源于存款者对流动性要求的不确定性以及银行资产较之负债缺乏流动性之间的矛盾:麦金农(Mckinnon)认为:存款保险制度及政府金融监管部门扮演的角色会使银行业产生“道德风险”,从而引致银行业危机。

外债危机是指一国支付系统混乱,无论是债还是私人债均不能按期偿付的危机。费雪(Fisher)认为外债危机产生原因是企业在经济上升时期过度负债:沃尔芬森(Willfen-shen)认为企业过度负债使银行不愿提供贷款只能降价出售资产,资产价格急剧下降使企业债务负担加重,从而增加债务危机爆发的可能性。

系统性金融危机是指主要的金融领域都出现严重混乱,货币危机、银行业危机、外债危机同时或相继发生,如1929年美国金融危机、20世纪90年代日本金融危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等。该类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较为复杂,结合了前三种类型危机的引致原因及交叉作用。

2007-2008年的美国金融危机是一场银行业危机引致的全面系统性金融危机,虽然此次危机对于中国经济和资本市场的实际影响不大,但对其爆发深层根本原因的研究仍具有很强的理论及现实意义,不仅有利于金融危机理论的发展和完善,还有利于准确预测、防范金融危机或者减少金融危机带来的损失程度。

二、金融危机爆发的深层原因

此次美国金融危机起源于2007年3月美国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危机,9・11事件后美国实行了宽松的货币政策,2000-2004年连续25次降息,联邦基金利率从6.5%降至1%,长期的低利率政策造成了美国房地产行业的持续繁荣,推动了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市场的过度竞争,大量竞争者进入市场争夺份额,设计贷款的标准也越来越低,甚至对一些没有收入证明或抵押品不足的家庭提供“零首付、只付息”的次级抵押贷款。贷款机构在发放抵押贷款之后,将抵押贷款转化为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卖给投资银行,投资银行再把它们重新分割包装,转化为次级债务抵押证券(CDO)出售给对冲基金和保险公司等,转移了风险,也为金融危机爆发埋下种子。2004年7月至2007年8月美联储连续17次加息,房地产市场由盛转衰,致使许多次级抵押贷款的借款人陷入资不抵债的窘境,贷款违约率持续上升,贷款机构纷纷倒闭。受其影响,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金融市场也出现了严重的危机,股指持续下跌,全球经济陷入衰退和萧条。

针对此次危机发生的表层原因,经济学家们已基本达成共识,认为美国金融危机是由美联储的持续加息加重了购房者的债务负担,房地产市场膨胀过后持续降温致使抵押贷款质量下降,美国国内居民储蓄率过低,CDO等衍生品流动性不足以及信用评级机构的评级扭曲等原因引致的。但这些表层原因分析并未切中要害,并未揭示出危机发生的实质及深层原因。目前对于此次美国金融危机爆发深层原因的研究仍存在争议与分歧。Costas Lapavitsas(2008)认为。此次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当今美国社会中的大企业已经很少依赖于银行借贷,而更多的是利用企业留存利润扩大再投资,因此在过去的二三十年间金融机构只能寻找企业之外的利润来源,积极从事消费和住房信贷的扩张,导致金融相对独立于生产性企业迅速增长,从而制造了严重的金融泡沫;Michael Pettis(2008)认为发达国家大范围的资本流动性收缩是导致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Martin Wolf(2008)认为此次危机的根源在于资金从东亚横跨太平洋转移到了美国,而现在资金则从美国企业那里转移到金融市场中,造成大量现金在寻找出路,从而支持了美国次贷危机;邓翔(2008)认为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深层原因是由于金融监管未能跟上金融创新的步伐,从而导致监管的缺失;王运成(2008)提出国际货币合作的缺陷是导致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

我认为。以上分析都还没有揭示出此次美国金融危机的深层原因,要想究其根本。从此次危机的源头(即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的原因分析中不难看出,自2000年起美联储屡次降低利率来刺激经济鼓励消费,致使美国国内出现过低的储蓄率、长期的消费热潮、进口不断增加以及长期的经常性收支恶化,而美国之所以可以按照这种形势维持经济的繁荣,其最主要的原因是当前全球经济的严重失衡和不对等、不均衡、不稳定的国际货币体系,尤其是以美元本位制为特征的国际货币体系,存在着内在的重大缺陷。在该种体制下,美国勿需担心国际结算问题,美元就是最终的国际结算手段,面对各种问题美国只需要开动印钞机印制美元。就可以长期的支配外国的商品和劳务。危机前,美国通过数年大量印制的美元钞票大赚国际铸币税收入,同时也为全球性的流动性过剩和通胀危机奠定了基础:危机中后期,美元将大幅持续的贬值,尽管美元的信誉及国际地位可能会动摇,但各国手中大量购买的美元债务也会迅速贬值,美国正在利用不均衡的国际货币体系进一步剥削世界各国的财富。全球经济的严重失衡状态也在支持美国的该种行径,全球的顺差国、新兴市场

国家等动用过多的外汇储备购买美国债券,进一步支持美国的狂热消费,导致此次金融危机爆发。而全球经济的严重失衡状态也是与美元本位的国际货币体系密不可分的,由于许多新兴市场国家并不能以本币在国际市场上筹资,甚至不能在国内进行长期借贷,而国际主要支付结算又以美元计价,因此这些长期保持贸易顺差的国家只能持有大量的美元及美元资产,于是形成了这种奇怪的全球资金环流,美国消费全世界提供的廉价货物和劳务,而消费资金来自于向全世界各国的举债。即使各国已意识到这个问题,尽量调整外汇储备结构,减少美元比重,但至今美元仍然是世界重要的储备货币。因此全球经济以美国意志为转移,美国不惧怕通胀,通胀的后果由全世界共同承担,美元不惧怕贬值,贬值可以白白消费世界各国资源之后又可以降低债务水平。可见,2007-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最根本、最深层的原因就是不对称、不均衡的国际货币体系,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迫切需要改革目前国际货币体系和美元金融霸权地位。美国金融危机的受难者不是美国人民。而是待宰的,被玩弄于鼓掌之上的全世界人民。

三、未来发展趋势和我国的应对措施

针对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及全球蔓延态势,美国已经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如美国政府投放7000亿美元拯救经济,帮助金融机构剥离地产和商业等不良资产,以恢复信贷市场运行:美国政府注资2500亿美元收购花旗集团、摩根大通公司等金融机构的优先股股权:美联储针对危机做出的常规与非常规回应,从关注银行资产负债表规模转向管理资产构成等措施。这些措施可能会减轻危机造成的损失程度,缩短危机发生的时间,尽快恢复美国及全球经济,但并不是根本的解决之道。要想根治此类危机,就必须改革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为各国创造公平的国际经济发展环境。

如我们所知,国际货币体系的发展也经历了几个主要的历史阶段:20世纪20年代前的国际金本位制是对称性的国际货币体系,其博弈规则对称地适用于所有国家,没有国家居于绝对主宰的地位:1945-1971年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美元处于绝对霸权地位,国际货币体系是美元完全垄断的,但由于存在“特里芬难题”该体系无法长期维系,1971年尼克松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1973年建立的牙买加体系下美元已与黄金脱钩,但仍然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结算和储备货币,部分发达国家不再盯住美元而实行浮动汇率制,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仍然采取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而此时的美元已经不再是稳定的错货币了。美国仍然凭借其世界第一的经济政治军事实力维系美元的霸权地位,但这种“非均衡”、“非对称”的国际货币体系不可能长期存在。

金融危机产生原因范文第11篇

内容提要: 当前的危机既是国际金融危机,又是国际经济危机;只承认当前的危机是国际金融危机而否认它是国际经济危机,是不符合实际的。这次危机的产生固然有多种原因,但其根源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当前危机的经济法对策,在我国,主要包括依法加强对社会主义公共财产的管理和保护,依法完善计划调控、财政调控、金融调控和金融监管,以及依法加强反对垄断和反对不正当竞争。

这次源自美国、震惊世界的金融风暴,很快从金融领域扩散到其他各个经济领域,从经济发达国家蔓延到广大发展中国家。这次危机连锁效应之快、涉及范围之广、冲击力度之强、影响程度之深是前所未有的。它给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严重影响。

如何应对这次危机,这是2008年以来国内外社会各界最为关注的重大问题。但是,各自提出的危机对策有很大区别:有些对策是可行的;有些对策治标不治本;有些对策完全是“无的放矢”。这同人们对于这次危机的性质和根源的认识存在严重意见分歧直接有关。因此,搞清楚当前危机的性质和根源,是正确地确定当前危机的对策的前提。在经济法学界,除了要搞清楚这次危机的性质和根源以外,还应该搞清楚必须采取哪些经济法对策和为什么要采取这些对策。

一、当前的危机是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

在西方国家,政界和学界一般认为,当前的危机是国际金融危机,而不是国际经济危机。但是,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当前的危机是国际金融和经济危机。例如:美国麻省大学大卫·科茨(DavidKotz)教授认为,当前的危机是“2008年由美国开始的金融和经济危机”[1];巴黎政治学院政治研究中心主任帕斯卡尔·佩里诺认为,当前的危机是“2008年夏天爆发的经济和金融危机”[2]。

在我国,关于当前危机的性质,人们都不否认它是国际金融危机,但在它是不是国际经济危机的问题上存在两种观点:一是否认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同时也是国际经济危机,不过公开否认的人并不很多;二是肯定当前的危机既是国际金融危机又是国际经济危机,不过明确肯定的人只占少数。这少数人的观点基本内容是一致的,表述方式有所不同。例如:认为这次危机是“席卷各国的金融风暴”和“全球性的经济危机”[3];认为这次危机是国际“金融和经济危机”[4];认为“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实质上是资本主义世界周期性发作的经济危机”[5]。

笔者认为:当前这次危机的性质,既是国际金融危机,又是国际经济危机;或者说,是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说当前的危机是国际金融危机而不否认它是国际经济危机,是可以的;认为当前的危机只是国际金融危机而不承认它是国际经济危机,是不符合实际的。为什么否认当前的危机是国际经济危机的观点不可取呢?因为:第一,从这次危机所涉及到的经济领域的范围和国家的数量来看。这次危机不仅涉及到金融领域,而且涉及到包括金融领域在内的经济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不仅涉及到西方经济发达国家,而且涉及到广大发展中国家,是涉及国家最多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第二,从这次危机所表明的生产过剩的情况来看。经济危机即周期性的生产过剩危机。国际经济的实际情况表明,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爆发以来,西方发达经济体相继陷入严重的衰退之中,工业生产、出口、投资和就业等诸多经济指标全面恶化。美国2008年第四季度GDP负增长6. 8%,创27年来单季降幅最高纪录; 2009年第一季度继续下滑,GDP负增长5. 5%; 2009年11月失业率按照官方标准计算,达到10. 2%,创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最高纪录。日本经济也出现了35年来单季最大幅度的萎缩,欧元区经济也出现了严重衰退。由于外部需求减少、资金加速外流等因素,还直接使其他许多国家的经济陷入衰退,社会稳定面临巨大挑战。[6]总之,正是由于严重生产过剩,使大量商品卖不出去,生产严重萎缩,企业大批倒闭,失业率迅速上升。

二、当前危机的根源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有一种观点认为,这次危机之所以首先在美国爆发,是由于超前消费、金融创新过度、金融监管过松、金融衍生产品泛滥,于是引发了次贷危机,进而爆发了金融危机,然后蔓延到全球成为国际金融危机。持这一观点的人的逻辑是:由于超前消费的广泛需求引发了金融创新过度;由于金融创新过度和政府监管过松,引发了金融衍生产品的泛滥;由于金融衍生产品的泛滥,引发了次贷危机;由于次贷危机的加剧,爆发了金融危机;由于美国在国际金融和经济体系中的特殊地位,金融风暴很快蔓延到了全球成为国际金融危机。另一种观点与上述观点不同。有的学者说:世界“金融-经济危机的根源是资本-雇佣劳动制度”[7]。有的学者认为:“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存在资本与劳动的对立以及私有制与生产社会化之间的对立,经济发展成果不能为广大人民公平公正地分享,导致整个社会购买力和市场需求不足,因而经济危机必然周期性地发生。”[8]

笔者认为:上述第一种观点虽然谈到了产生国际金融危机的一些原因,也有一定道理,但其要害在于掩盖了产生当前危机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第二种观点指出了产生这次危机的制度根源,是可取的。应该指出,要正确地确定当前危机的对策,在搞清楚了当前危机的性质之后,还必须搞清楚产生危机的原因、特别是根本原因。为此,有必要明确以下几点:一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二是由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存在,广大劳动群众受剥削,社会贫富分化,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劳动群众收入低,社会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不足,市场的扩大远远赶不上生产的扩张,于是导致严重的生产过剩,即生产相对过剩。三是由于生产过剩严重地影响了工业、房地产业和商业资本家的赢利,因而他们要求银行业资本家开设住房贷款和消费贷款,以改善住房和消费品的销售,增加其赢利;而银行业资本家为了赢利,也希望在严重经济衰退中将过剩的银行资金盘活,于是大搞所谓“金融创新”,积极开设住房贷款、消费贷款等金融衍生产品,促使收入低、现实购买力不强的劳动群众“超前消费”[9]。可见,面对生产过剩、银行资金过剩产生的所谓“金融创新”过度,进而导致金融衍生产品泛滥,是资产阶级的利润至上的原则决定的。四是为了让资产阶级利润至上原则得以实现,国家机关按照新自由主义的“市场万能”、“国家干预最小化”这种错误的经济思潮和政策,放松了宏观调控和市场监管,任凭金融衍生产品泛滥。五是由于金融衍生产品泛滥的恶性发展,引发了次贷危机;次贷危机的进一步加剧,爆发了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六是由于美国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美元的特殊地位,把新自由主义的贸易自由化、投资自由化、金融自由化作为向其他国家自由扩张的战略工具,并且形成了主要体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利益的、不合理的国际金融体系和国际经济秩序,因此,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的背景下,美国首先爆发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很快蔓延到全球,成为世界性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七是根据以上分析,应该得出的结论是:产生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固然有多种原因,但是,根本的原因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

关于经济危机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关系,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就先后指出:“一切现实的危机的最后原因,总是人民大众的贫困和他们的受着限制的消费,但与此相反,资本主义生产的冲动,却是不顾一切地发展生产力”[10];这表明了“社会化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的不相容性”[11]。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一文中指出,马克思把事物矛盾的法则“应用到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结构的研究的时候,他看出这一社会的基本矛盾在于生产的社会性和占有制的私人性之间的矛盾。”[12]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这些精辟论断,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三、当前危机的经济法对策

由于产生当前危机有多种原因,因此,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需要从多方面采取对策,其中包括加强宏观调控和市场监管,推进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由于产生这次危机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问题,彻底批判新自由主义所大力推行的私有化思潮和政策,必须在生产社会化发展的同时,最终消灭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下面,联系我国的实际情况,择要论述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经济法对策:

第一,依法加强对社会主义公共财产的管理和保护。如前所述,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根源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1929年末爆发的世界经济危机,为什么当时的苏联没有被卷入进去呢?因为前苏联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13]

对于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我国应该如何应对呢?《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简称《宪法》)第6条第1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第7条规定:“国有经济,即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力量。国家保障国有经济的巩固和发展。”第12条规定:“社会主义的公共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国家保护社会主义的公共财产。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用任何手段侵占或者破坏国家的和集体的财产。”我们必须按照我国《宪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保护社会主义的公共财产。在我国,可以依法创办私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并保护其合法权益。但是,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私有化,绝不能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搞什么“国退民进”、“公退私进”,让大批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退出市场,造成国家的和集体的财产大量流失。

为了加强对社会主义公共财产的管理和保护,除了必须严格执行我国《宪法》和法律的现行规定以外,还应该加强这方面的立法。从1993年起,第八、九、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先后将《国有资产法》列入了三个五年立法规划之中,可是该法至今尚未制定。虽然2008年我国制定了《企业国有资产法》,但它并不能代替《国有资产法》。关于集体财产管理的法律不仅至今没有颁布,而且还没有列入立法规划。这种立法滞后的状况,不利于加强对社会主义公共财产的管理和保护,不利于坚持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和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应该尽快改变。

第二,依法完善计划调控。党的十四大报告指出:“国家计划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14]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国家计划明确的宏观调控目标和总体要求,是制定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主要依据。”[15]

计划法规范计划行为、调整计划调控关系,将计划的制定和实施纳入符合客观规律要求的法治轨道,可以为制定和实施好计划提供法律保证,以利于充分实现计划的功能,发挥计划的重要作用,推动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规定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指标、经济结构的优化、外贸进出口总额的增长、民生的保障等,都是计划的重要内容。如果不能依法制定和实施好计划,就不利于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也不利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例如:“有的地方GDP增长速度很快,数字很好看,但并没有相应地增加社会财富,反而浪费了社会资源”[16];不少领域产能过剩、重复建设问题仍很突出,这只会使经济结构更不合理,加剧生产过剩[17];出口依存度过高,内需与外需结构不合理,就不是主要依靠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投资率过高,投资与消费比例失调,就不是把扩大居民消费放到应有地位。

我国《计划法》的起草工作开始于1980年。第七、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先后将制定《计划法》列入了五年立法规划。国务院有关部门于1995年将《计划法(送审稿)》提交国务院审议,但长期处于搁置状态。现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已将制定《促进经济稳定发展法》列入了立法规划。希望该法能够抓紧制定,并早日公布施行。

第三,依法完善财政调控。财政调控是现代市场经济宏观调控体系的重要支柱之一。财政法将财政活动纳入法治轨道,可以从法律上保证财政功能的实现,发挥财政在我国宏观调控中的重要作用,推动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也有利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根据我国《预算法》第54、73条的规定,中央预算的调整方案必须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查和批准,不得擅自变更预算。这是实行民主决策、科学决策的需要,也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需要。国家要发挥财政的分配收入功能,“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增强居民消费能力,扩大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18]国家要依法对征税对象、计税依据、税种、税目、税率、减免税等税法的构成要素做出合理的规定,以利于缩小收入差距,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国家要完善转移支付法律制度,加强转移支付力度,将部分财政收入无偿提供给经济不发达地区、提供给乡村和经济困难群众,有助于缩小地区、城乡、贫富差距。

第四,依法完善金融调控和金融监管。宏观调控的核心内容之一,是保持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的大体平衡。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从价值形态上看,就是货币供应量和货币需求量的平衡。金融调控即金融宏观调控,是现代市场经济宏观调控体系的重要支柱之一。中国人民银行即我国的中央银行,是国家银行、发行银行、银行的银行,在金融机构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是金融调控的唯一主体。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是金融调控的主要手段。中央银行要依法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正确处理货币供求关系,维护金融稳定,充分发挥在金融调控中的作用。金融业是高风险行业。国家金融安全是经济安全的核心。为了保障国家金融安全,必须处理好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关系,维护金融稳定,控制与预防金融风险。2009年上半年,我国发放了约7. 4万亿元贷款,是2008年上半年的3倍,超过了2009年全年5万亿元的贷款计划。其中,有1万亿至2万亿元违规流进了房地产和股市,这里还不包括直接对房地产开发和抵押购买发放的巨量部分。对于这种严重透支未来经济增长和居民收入的资产泡沫,监管部门应给予强烈关注。[19]

美国的金融战略的核心内容,是极力推行金融自由化。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我国的金融改革必须排除新自由主义的误导,加强金融调控和金融监管,维护金融稳定,保障国家金融安全,提高金融效率,推动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第五,依法加强反对垄断和反对不正当竞争。在我国,已经制定了《反垄断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并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这两部法律的实施还存在着问题。例如,外资在我国不仅已经在某些行业形成垄断态势,而且已进入我国钢铁、金融、水泥等支柱企业进行并购,重点并购大中型企业或整体并购同一行业的骨干企业。外资利用其优势产品和垄断地位操纵市场,左右价格,获取高额利润,将大量财富转移至国外;同时,压缩我国民族经济的生存空间。[20]多年来,外资在我国不断提高股权控制率[21]和市场控制率的同时,还往往采取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排除、限制竞争和滥用知识产权等《反垄断法》禁止的行为,以及采取商业贿赂和侵犯商业秘密等《反不正当竞争法》禁止的行为,严重地影响我国民族产业的发展,危及我国的金融安全和经济安全。竞争法包括反垄断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维护国家金融安全和经济安全,保障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有必要在对《反垄断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进行修改完善的同时,依法强化反对垄断和反对不正当竞争。

结论

笔者对当前危机的性质、根源和经济法对策,进行了认真研究和探讨,深刻地论述了当前危机的性质和根源,创造性地论述了当前危机的经济法对策,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

首先,在当前危机的性质问题上,认为当前的危机是国际金融和经济危机的观点是可取的。笔者从这次危机所涉及到的经济领域的范围和国家的数量以及这次危机所表明的生产过剩的情况两个方面,深刻地论述了为什么说2008年爆发的这次危机是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

其次,在当前危机的根源问题上,认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国际金融和经济危机的根源的观点是可取的。笔者深刻地论述了要搞清楚产生当前危机的原因、特别是根本原因,必须明确的7个观点;同时指出,关于经济危机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精辟论断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再次,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需要从多方面采取对策;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问题,必须在生产社会化发展的同时,最终消灭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笔者紧密联系我国的实际情况,从5个方面创造性地论述了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经济法对策:一是依法加强对社会主义公共财产的管理和保护;二是依法完善计划调控;三是依法完善财政调控;四是依法完善金融调控和金融监管;五是依法加强反对垄断和反对不正当竞争。

注释:

[1]转引自丁晓钦:《全球危机与经济政治的民主治理》,《经济经纬》2009年第4期,第158页。

[2]原载法国《费加罗报》2009年12月2日,转引自《参考消息》2009年12月5日。

[3]国纪平:《呼唤公平合理的国际金融新秩序——初析国际金融危机的成因、危害及应对(下)》,载《人民日报》2008年11月6日。

[4]《人民日报》记者报导:《杨洁箎在联合国高级别会议上讲话》,载《人民日报》2009年6月26日。

[5] 《人民日报》记者采访刘伟教授的报导:《国际金融危机的重要启示》,载《人民日报》2009年8月24日。

[6] 参见《“海啸”起处神话灭——怎么看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载《人民日报》2009年8月27日。

[7] 白暴力、刘永军:《当前世界金融-经济危机的根源与集中强力爆发的原因》,《经济经纬》2009年第3期,第26页。

[8] 《人民日报》记者采访刘伟教授的报导:《国际金融危机的重要启示》,载《人民日报》2009年8月24日。

[9] “超前消费”,又称“透支消费”,是指收入低、现实购买力不强的劳动群众,通过贷款用未来的收入购买房屋和消费品的一种消费形式。

[10]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561页。

[11]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11页。

[12]《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2年版,第305—306页。

[13]那次世界经济危机导致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情况严重恶化,只有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经济是迅速发展的。以工业为例,1933年与1929年比较,美国降到了65%,英国降到了86%,德国降到了66%,法国降到了77%;而前苏联1933年等于1929年的201%。见《苏联共产党(布)历史简明教程》,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第391页。

[14]载《人民日报》1992年12月21日。

[15]载《人民日报》2003年10月22日。

[16]汪洋:《应对危机不能“赶数据”》,载《人民日报》2009年8月4日。

[17]例如: 2008年我国粗钢产能6. 6亿吨,需求仅5亿吨左右,加上2009年上半年完成的投资和目前的在建项目,粗钢产能将超过7亿吨,产能过剩矛盾将进一步加剧; 2008年我国水泥产能18. 7亿吨,加上在建生产线和已核准而尚未开工的生产线全部建成后,水泥产能将过到27亿吨,市场需求仅为16亿吨,产能将严重过剩。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09年第28号,第12页。

[18]《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2009年第3号,第300页。

[19]《报刊文摘》2009年7月31日。

金融危机产生原因范文第12篇

关键词:国际金融危机;经济危机;比较 

 

马克思主义金融危机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19世纪中后期,马克思和恩格斯针对资本主义全球扩展过程中日益严重的经济与金融危机进行了系统深入的分析,在劳动价值论和商品与货币关系理论的基础上形成了 科学 的金融危机理论,这些理论精华都表现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巨著《资本论》中,在经历了一个半世纪之后,金融危机同样的出现,并有加剧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研究马克思的《资本论》就显得十分必要了。本文从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出发,分析两次金融的成因,从中找出我国应对金融危机的办法。 

 

一、金融危机概述 

 

马克思认为,金融危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金融危机是只伴随经济危机爆发而爆发的一般意义上的金融危机;狭义的金融危机则是指单纯的货币危机。在广义的金融危机当中,生产即是以商品为载体的剩余价值的生产,是攫取尽可能多的剩余劳动的生产,因此在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中就包含着不顾市场的限制而生产的趋向。这个本质就成为了资本主义生产现实运动的起点和驱动力,也是商品和货币走向绝对对立的基本线索;狭义上的金融危机是当社会的再生产过程尚未拉紧到极限、全面的生产过剩尚未 发展 到临界程度时所产生的金融危机。 

马克思在当年 总结 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就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生产的社会化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就必然会造成经济危机并伴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马克思曾指出,在资本主义的制度体系下,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就不可能消灭,它是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矛盾。自资本主义制度确定以来几百年的 历史 中,世界上发生了很多次大大小小的危机,21世纪前后就发生了亚洲金融危机和目前持续全球的美国次贷危机。 

 

二、亚洲金融危机和目前全球性金融危机的成因分析 

 

按照马克思金融危机理论,亚洲金融危机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中多种矛盾激化的表现,既有国际经济市场化过程中打破了原有经济格局、尚未形成新的经济秩序必然引发的矛盾,也有发展

另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过度消费。美国式的文化模式使其居民过度消费。美国只有依靠大量发行负债才能满足其消费欲望,从而造成美国债务存量持续增加,最终影响了国家信用,引发了 经济 波动。美国居民对住房的需求超过其收入水平,因此只有通过住房抵押贷款才能满足需求。随着时间的推进,其债务越积越多,无论政府执行何种政策,无节制的负债必然会导致 金融 危机的爆发。 

 

三、对比两次金融危机的相似处 

 

金融监管不健全是这两次危机产生的相似原因。金融资产质量差是亚洲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政府对金融部门的监管水平直接关系到社会资金的分配总量和结构,关系到经济持续、稳定的 发展 。发生金融危机的亚洲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建立健全金融监管体系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金融机构设立比较混乱,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管理薄弱,经营水平不高。同时,这些国家的金融机构发放贷款对贷款风险分析重视不够,而只是较多地照顾各种关系,最终导致银行出现大量坏帐。 论文  

金融危机产生原因范文第13篇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金融危机;虚拟经济;实体经济

2008年9月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席卷全球,全世界经历了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这场全球性金融危机已引发了不同程度的世界性经济社会危机,我们不得不深入思考,爆发此次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能否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来对此次金融危机作出科学的分析和阐释?

在当代,要证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根本上要从理论上科学阐释两大现实问题:一是资本主义的发展现实和趋势是否验证了马克思所揭示的规律;二是社会主义的发展现实和趋势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这一基本矛盾的发展,将产生两方面的矛盾:一是资本的本性决定了生产规模的无限扩大与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不足之间的矛盾,从而使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现象成为社会经济运行的一种常态,这一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爆发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二是资本主义由市场自发调节的运行方式与社会经济按比例发展要求之间的矛盾,会引起社会生产宏观上的比例失调,这一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因经济不能正常运行而爆发经济危机。

金融危机产生原因范文第14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比较;机遇

中图分类号:B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0)02-0074-06

2007年春爆发在美国的次贷危机已经演变为2008年夏的金融危机,目前这次金融海啸已经波击到了全世界,其影响范围之广、程度之深,实属罕见,众多研究者进行了大量研究,他们介绍了金融风暴的发展状况,分析了其原因以及对世界,尤其是对中国的影响,但这些文章大都着重分析了金融危机中的“危”的一面,即消除影响。然而,凡事皆有利弊,正如中国哲学中的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附。因此,我们不仅要看到金融危机造成的困难和危害,还应该清醒地意识到坏事之中蕴含的积极因素和危机中的机会,可能为中国未来发展带来难得的历史机遇。

一、本次金融危机与1929经济大萧条的比较

巴菲特曾预言,2008年的金融危机是1929年经济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格林斯潘也说,美国正陷入“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中。国内的学者也认为,国际金融危机目前已经发展到第二阶段,其影响从发达国家扩展到发展中国家,从金融领域蔓延到实体经济(李向阳,2009)。金融危机已成为实实在在的经济危机(吴宣恭,2009)。那么,这两次危机究竟有哪些不同。

(一)背景不同

1929年大萧条的时候,全世界只有美国和欧洲两个强大的经济体,美国处于上升阶段,欧洲处于相对停滞阶段。从政治环境看,在欧美尚处于意欲殖民统治全球各地的理念的主导下,德国、日本等新兴工业强国有挑战既有秩序的强烈动机;从资金流向看,当时美国对欧洲有很多借款,危机首先在美国爆发,美国信用收缩后直接导致欧洲资金回流从而挤压欧洲,很快欧美都处于流动性丧失状态;从国际协调看,1929年美国危机爆发以后,最重要的影响是国际贸易急剧萎缩,各主要工业国在当时盛行的激进民族主义倾向下都采取了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以国家主义的名义推动了一同滑人深渊的结局。这是一个分裂的世界注定要承受的结果。

而这场危机在这三个方面都是不一样的。首先,自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以后所建立的以美元为核心的国际贸易金融体系,美国、欧洲、日本、中国和印度,都是这个体系的受益者,并不存在挑战这个体系的强烈欲望;其次,从资金状况来看,在这个体系链条中,中国、日本、中东等自由贸易金融体系的受益者,握有总数上万亿美元的贸易盈余,总量资金充裕,并不存在1929年美国经济收缩而欧美都没有资金的状态;再次,激进民族主义的隔离政策到目前为止似乎并没有很大的市场,世界的整体性比以前有很大增强,各个有影响力的经济体并不希望原有国际金融贸易体系发生崩溃(刘辉,2008)。而是联手同时出台政策来应对金融危机。

(二)机理不同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20年代美国经济繁荣的背后,隐藏着严重的危机。在此期间,社会经济虽然有一定发展,但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资本家攫取了高额利润,广大劳动人民却日益相对贫困,限制了社会实际消费能力的增长。分期付款和银行信贷刺激了市场的虚假繁荣,资本家为眼前的利润驱使,盲目扩大生产,使得生产和销售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同时,人们醉心于利润丰厚的股票等投机活动,股价被大幅度哄抬,大大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1929年lO月,纽约华尔街股票市场形势急转直下,股价狂跌。人们疯狂抛售股票,股市崩溃,引发了一场经济危机。

目前这场金融危机:在放松抵押贷款标准、创新抵押贷款产品的情况下,美国房地产金融机构持有很多住房抵押贷款债权。这些债权在未来一般可以获得稳定的现金流,但是这些债权的流动性比较差。为了迅速回笼资金,房地产金融机构和投资银行合作,将部分住房押贷款债权从资产负债表中剥离,以此为基础资产(UnderlyingAsset)发行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这样,住房抵押贷款债权就被证券化了。但是,证券化金融产品根据未来偿付优先权的次序不同进行分级,依次为优先级、中间级和股权级。相应地,优先级证券化产品的评级最高,而中间级等其他证券化产品流动性则较差。为了获得流动性,房地产金融机构在投资银行的帮助下设立特别目的公司(special PurposeVehicle,SPV),特别目的公司购买中间级MBS等缺乏流动性资-产,再以该资产池的未来现金流为基础发行债券,即为担保债务权证(Col-lateral Debt Obligation,CDO)。出于类似的分级,优先级CDO往往能够获得AAA评级,具有稳健的投资价值和良好的流动性,而中间级、股权级CDO因收益相对高于中间级MBS而受投机性投资者的偏爱。此时,中间级MBS等资产也被证券化了。实质上,CDO是中间级MBS等证券化产品的证券化,是一个再证券化(Resecuritization)的过程。这些证券化产品经过评级机构评级,再卖给保险公司、商业银行、对冲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等。资产证券化和担保债务权证给房地产市场带来了规模巨大的流动性,为房地产的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何德旭,2008)。

然而,2006年以后,随着美国国内物价水平的不断攀升,为避免通货膨胀,美联储不得不提高利率水平。利率的上升加大了借款者的成本,导致浮动抵押贷款违约率提高,取消抵押品赎回权的次级贷款比重出现大幅攀升,美国次级住房按揭贷款的违约率创近10年新高。违约率的大幅提高拉响了美国次级房屋抵押贷款的危机警报,随着大量借款者无力偿还贷款,“次贷”风波迅速爆发和升级,并波及全球金融市场,演化为金融危机(于洋,2008)。

(三)原因不同

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20年代美国经济出现繁荣景象,由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存在,在经济发展的本身又潜伏着严重危机。首先,美国20年代的繁荣是建立在不稳定的基础上,少数垄断组织控制着国家的经济命脉,这就造成国民收入分配不均,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一方面,资本家攫取了高额利润,20年代,国民收入的1/3为占人口5%的最富有者所占有;另一方面,广大劳动人民都日益相对贫困,1929年,约60%的美国家庭收入仅够维持生活,他们的收入在全国总收人中尚不足24%。这就限制了社会实际消费能力的增长,造成市场的相对狭小。第二,分期付款和银行信贷刺激了市场的虚假繁荣。20年代后半期,美国市场日益盛行分期付款,以此来刺激消费,造成市场的虚假繁荣。这种繁荣不是社会实际消费能力的增长,

而是一种提前消费的形式,随之而来的必然是消费的疲软。而资本家为眼前利润驱使,盲目扩大生产,使得生产和市场的矛盾日益尖锐。第三,无限制的股票投机活动。当时美国的股票投机活动非常猖獗,不但职业投机者,一些普通的美国人也参与股票的投机,把它作为致富的捷径。人们不但把自己的积蓄全部投入,甚至向银行贷款购买股票,结果造成这一时期股票价格被大幅度哄抬,发展到令人难以相信的极端,股票以其账面价值的3倍到20倍的价格卖出,这大大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为货币和信贷系统的崩溃准备了条件。1929年10月,以纽约股市的崩溃为开端,引发了一场空前规模的经济危机。

目前这场金融危机的原因。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发生以后。以及从次贷危机演化为金融危机的过程中,危机的原因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经济学者们从各个角度分析了原因,外国学者的主要观点如下:有的经济学者从房产泡沫破裂的角度进行了分析。比如,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前里根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马丁・费尔德斯坦(Martin Fddstein)认为,美国的金融危机发生的直接原因是美国房地产泡沫的破裂。美国圣路易斯联邦储银行尤利娅・德姆言科(Tuliya Demyanyk)和美国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金融学教授奥托・范・赫默特(Otto VanHeme~)认为次级抵押贷款危机主要是由2006和2007发放的抵押贷款的违约率上升造成的。有的经济学者从制度和政策的角度进行了分析。美国印第安纳州立大学克里斯托佛・惠伦(R.Christopher Whalen)认为,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政府政策,二是金融创新,三是会计准则。有的经济学者从综合的角度进行了分析。美国房地产研究所高级研究员艾伦・马利亚奇(Manmallaeh)认为,一些贷款经纪商的欺诈行为以及一些资产评估机构和一些借款人的欺骗行为等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李嘉图・卡巴莱罗(Ricardo J.Caballero)、美国哈佛大学伊曼纽尔・法希(Emmanuel Farhi)和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技皮埃尔・奥利维尔・古里蔡斯(Pierre-Oliver Courin-ehas)通过建立理论模型和实证分析,证明了持续的全球经济失衡、次级抵押贷款危机和最近石油价格波动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李羽中,焦志文,2009)。美国耶鲁大学经济系教授罗伯特・希勒(Robert J,Shiller)认为造成危机的原因是整个社会对房地产泡沫急剧膨胀造成的恶果缺乏深刻认识,以及抵押贷款人的欺诈行为,对冲基金和信用评估机构日益膨胀的贪婪和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的失策(罗伯特・希勒,王燕燕译,2008)。有的经济学者从道德风险的角度分析了原因。美国CCH公司分析师卡塔莉娜・M・比安科(Katalina M.Bianeo)认为,道德风险在此次危机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导致了贷款标准和抵押贷款证券发行标准的放宽(李羽中,焦志文,2009)。

中国学者有以下观点,有人认为原因有三点:放贷冲动,风险集中释放和金融机构监管缺位(于洋,隋学礼,2008)。陈四清将危机的表面原因归纳为六个方面:一是贷款机构放弃信贷原则使次贷质量先天不足;二是投资银行高杠杆率操作放大收益的同时也放大了风险;三是一些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薄弱环节;四是金融市场特别是金融衍生品本身存在缺陷;五是外部评级机构对证券化金融工具评级存在严重问题,六是政府监管缺位。深层次原因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美国经济运行进入下行周期;二是资产价格形成泡沫,越来越脱离实体经济,三是市场经济下“经济人”假设,使得各主体过度追求“利”,忽视了“义”;四是美国主导的世界经济格局下过度消费的生活方式(陈四清,2008)。葛奇将次贷危机原因归纳为五条:美国政府长期宽松的货币政策,美国政府对次贷发行的有力政策导向,贷款机构对次级贷款人资格审核流程的变化,美国房地产市场的泡沫破灭,权威评级机构对次贷证券的评级并未体现真正的内在风险(葛奇,2008)。刘克崮则将次贷原因分为内因和外因。内因是次贷产品自身和运行机制的缺陷,外因是房地产走弱,利率持续上调(刘克崮,2007)。张炳辉则认为美国次贷危机的主要原因是过于宽松的房贷政策种下了危机的种子,资产证券化将房地产市场风险传递到整个金融系统,而利率的上升和房价的下跌最终导致这场危机爆发(张炳辉,2008)。陈颖则认为次贷危机是由四大缺陷共同导致的“完美风景”。一是低利率条件下授信标准放宽带来的信用风险;二是一些大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明显缺陷;三是评估机构对证券化金融工具评级存在严重问题;四是“发起一分数”经营模式下市场参考者的激励机制扭曲(陈颖,2008)。光认为这场危机的发生是源于三个层次的问题:一个是美国现在的经济增长方式和生活消费模式;二是金融运行机制上的监管缺失;三是危机发生的条件,包括三个方面,金融过度自由化、美元的世界主货币地位和宏观政策(光,2008)。胡汝银则认为这次危机是政治、经济、货币、金融等一系列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宏观经济层面上政府宽松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房贷政策及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微观层面上的原因有三个:市场参与者的信息不对称、对华尔街金融机构管理层与员工激励机制失当,以及监管不力下的高杠杆和投标行为(胡汝银,2009)

除了以上综合的原因,有些研究者着重从单一方面对金融危机的原因进行了深度分析,比如美国金融监管体制方面(邓翔,李雪娇,2008),次贷危机中评级机构的角色及影响。2008年5月,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声称已开始对穆迪、标准普尔和惠誉三大信用评级机构进行调查,以确定这三大评级机构是否在次贷危机期间出现违背法律和职业规范的行为(史健忠,2008)。金融危机标志美国超前的消费模式和自由资本主义模式的终结,也标志着旧的世界经济体系的崩溃(高辉清,2008)。金融危机中金融产品的过度创新(何德旭,范力,2008)。

吴宣恭首先总结了外国和中国经济学家给出的原因:美国信贷环境急剧变化、金融衍生工具太多太长,贷款门槛太低,金融监管机构工作失误,美国监管体制存在重大漏洞,美国人过度透支国家信用和新自由主义的盛行。然后他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认为,这场危机的根本原因仍然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被美国信贷消费模式遮掩着、生产无限扩大趋势与消费能力相对缩小的矛盾,是爆发这场经济危机根本的、深层次原因(吴宣恭,2009)。

(四)特征不同

1929--1933年经济危机具有明显的三个特征,第一,它范围特别广,从经济范围看,危机期间信贷货币危机、工业危机与农业危机同时并发、相互交织;从地域范围看,危机从美国蔓延到德、日、英、法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并且波及殖民地、半殖民地和不发达国家,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它持续时间特

别长,1929~1933年,持续四年之久;第三,它破坏性特别大,不仅在危机期间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下降1/3以上,国际贸易额减少2/3,甚至在危机以后也不见经济的复苏。

而此次金融危机表现出系统性、全球性、交互性和集中性等特征。

1 系统性金融危机

本次金融动荡最初以次级抵押债券市场动荡的形式出现,影响范围限于持有或经营次级抵押资产的房地产投资信托公司、商业抵押贷款机构、投资银行及商业银行的抵押贷款子公司等。随着次贷危机的加深,一些商业银行开始冲减次贷有价证券,财务状况恶化,甚至出现净亏损。受此影响,银行业普遍收紧企业和消费者放贷标准、提高贷款条件,信贷紧缩开始困扰实体经济。至此,次贷危机完成了向信用危机的传递。信贷紧缩笼罩短期资金市场,导致货币市场基金的机构投资者面临陡然增大的资金赎回压力,流动性出现紧缺,货币市场总市值萎缩。信贷紧张加剧了业已存在的借款人房贷违约现象,并波及经营债务保险及信用违约担保产品的保险商,导致其融资成本升高,债权人相继要求其追加债务担保。除了商业信用市场、保险市场外,金融动荡还波及公司债券市场、商业票据市场、股票市场、汽车融资市场等其他金融市场,形成系统性的全面金融危机。

2 全球性金融危机

1995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和随后的俄罗斯、巴西等金融风暴,均发生在国际金融市场的边缘区域,其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程度有限。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范围和波动幅度则远远超过历次新兴市场危机,是近年来罕见的发生在国际金融市场核心并冲击世界的全球性金融危机。

次贷危机发生后,除美国银行业遭受损失外,从欧洲到亚洲,多家国际活跃银行因广泛参与美国次贷市场而蒙受损失,并大规模收缩相关业务,导致全球范围的流动性枯竭,迫使欧洲、日本、澳大利亚等央行纷纷加入救市行列,频繁向银行系统注入巨额资金。

美国金融危机导致美国股票市场大幅度下滑,并对全球股票市场产生了严重冲击。美国金融危机向欧洲蔓延,引起欧洲股市大幅震荡。

3 与实体经济交互作用的金融危机

美国金融危机源于实体经济,并作用于实体经济,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因而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本轮金融动荡首先源于房地产市场的快速下跌。由于美国金融市场的规模数倍于实体经济总量,金融市场动荡严重冲击实体经济。

在本次金融危机中,金融动荡向实体经济的传导渠道是:随着金融危机深化,信贷收缩笼罩市场,使企业融资成本快速攀升,甚至导致新增投资来源枯竭;金融市场尤其是股票市场的大幅度下滑带来强烈的逆向财富效应,抑制了居民消费。最终,金融危机从投资和消费两个角度导致实体经济下滑,从而完成了“房地产市场下滑导致次贷危机,次贷危机演变为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冲击实体经济”的逆向反馈循环。因此,金融危机最终能否结束,将取决于美国经济的表现尤其是美国房地产市场的恢复状况。

4 各类金融风险集中爆发的金融危机

在次贷危机中向金融危机的演变过程中,美国金融市场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金融风险。危机开始于利率周期性变化所引起的利率风险、借款人无法偿还贷款引起的信用风险;危机也因金融机构面对严峻的市场环境减少同业拆放所引起的流动性风险以及金融市场价格快速变动所导致的市场风险而不断加深,最后大量的交易对手违约导致的操作风险几乎使金融市场出现了去功能化的趋势(徐克恩,鄂志寰,2008)。

(五)影响不同

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影响,可以从局部和整体两个方面进行归纳。从局部看,经济危机激化了资本主义各国严重的社会危机。各国政坛丑闻层出不穷,政府信誉扫地;广大人民强烈要求改善生活状况,示威、游行和罢工斗争不断;法西斯分子乘机兴风作浪,促使社会更加动荡不安。从整体看,经济危机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改善本国经济形势,加紧在国际市场上争夺,使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各国进一步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进行掠夺,激起当地人民的反抗,世界局势危机四伏。

有学者认为这场危机分三个阶段,由2007年初的次贷危机演化为2008夏以雷曼兄弟倒闭为标志的全球金融危机,现在处于由金融危机向经济危机的演化中,最终能否变成经济危机,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但2009年2月中东欧国家银行的纷纷倒闭,有人认为是金融危机的第二波,金融危机对银行业的冲击由发达国家转移到新兴经济体,有学者认为金融危机已经演化为实实的金融危机。

从危机的演化过程中,可以看出人们对危机的认识越来越刻,对于危机原因的探究越来越多,对危机带来的影响越来越广泛,负面影响越来越大,但很多负面影响超出了人们以前的判断和自身的认知。因为金融危机对世界各国的影响远远大于次贷危机的影响,这种影响从地域上看,可以由大到小分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对于欧美发达国家和东欧和亚洲新兴经济体的影响,从国别上看,中国学者研究最多的是对美国和中国的影响;从行业上看,各位研究者着重分析了对证券市场、对房地产和银行业的影响。

1 次贷危机对美国和中国的影响

在次贷危机阶段,对美国经济的影响有两种观点,以巴菲特、索罗斯和其他学者们认为次贷危机会引起美国经济的衰退。以布什为代表的政府界人士认为,次贷危机不会导致美国经济的衰退,只能引起美国经济增长放缓,这种观点也就导致了现在看来错误的决策:美国政府放弃了对雷曼的救助。另外的解释可能是政府的相对乐观态度是为了稳定美国民众的信心。

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压倒一切的看法是,直接影响有限,比如,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在美国的投资损失占整个银行资产的比例非常低,不到l%,对银行业的业绩没有实质影响。但对中国外贸出口的影响非常明显,中国对美外贸出口大幅下降。更多的是间接影响,主要体现在心理层面和信心上。现在看来,多数研究者对危机的影响偏于保守,次贷危机对美国银行业的影响不宜估计过重(董隽,2008)的观点是太乐观了。

2 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人们对次贷危机的认识随着情况的不断恶化是逐步加深的,从美国的次贷危机已经演化成全球的金融危机人们已经达成了共识,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也已经显露无遗,美国三大汽车品牌濒于倒闭就是最好的例子,毫无疑问,金融危机已经实实在在的影响到了全球的实体经济,但是在是否定性为经济危机。学者们还有不同观点。世界经济的未来走势是触底反弹的“U型”,还是漫漫无期的“L型”,人们还不能确定。

最悲观的观点要数巴菲特,他认为他有生之年不会看到世界经济的复苏,他的有生之年到底是多少年我们不清楚,但他和格林斯潘认为这是自“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一场危机的观点则得到公认。因此,这场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将是长期、广泛和深远的。

美国及其他发达国家的负债消费模式将会进行调整,美元汇率有可能再次贬值,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会陷入阶段性调整,困

挠清洁能源所形成的产业群有可能成为下一轮经济周期繁荣的支撑点(李向阳,2009)。所以巴菲特向具有研发新能源汽车的比亚迪投资了20亿。在可预见的未来,全球经济将进入一个低利率的通胀的时代(刘辉,2008)。世界经济将进入大调整、大动荡时期,经济调整是对美国过度消费生活模式的大纠正,旧的世界经济体系会崩溃,中国等新兴经济体面临的发展机遇将大于挑战(高竣清,2008)。本次金融危机与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不同,对东亚,特别是中国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但影响严重性还要看美国经济衰退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黄朝翰,2008)。

(六)两次危机的相同点

除了不同点,两次危机也有一些共同点,背景方面,危机爆发之前的经济繁荣。“一战”后美国经济高速发展,成为世界经济的领头羊,美元取代英镑,成为世界货币。这次危机发生之前,美国经济同样呈现稳定持续地发展,7--8年的经济周期波动被熨平。原因方面,房地产泡沫、信贷过度扩张、投机盛行、股市暴跌成为导火索。特征方面,危机的负面影响范围广、程度深、持续时间长,影响到全世界的各个角落。影响方面,大萧条的结果是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本次金融风暴能否引起世界格局的变化,还是未知数,但干预手段有相似之处,上次危机引起罗斯福新政和凯恩斯主义的盛行,而本次危机引起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和资本主义国家国有化程度的提高。两次危机给中国带来影响都很大。不过,上次是消极影响,这次可能积极的成分会更多。

二、金融危机对中国的机遇

从以上两次经济危机的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不同点和相同点,但对中国的影响完全不同,1929--1933年大萧条时期中国社会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国贫民穷,内战四起,对危机的影响只能被动接受。而今天情况完全不同,新中国已经建立60周年,改革开放也已30年,中国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已初步实现了小康社会的目标,已经成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外汇储备近2万亿,中国政府拿出4万亿刺激经济,保持经济又好工快地发展。同年2月份,国务院又相继出台了钢铁、汽车、船舶、石化、纺织、轻工、有色金属、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和物流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在这样一个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日益强大的中国将面临着更多的机遇,我们需要抓住机遇,不失时机地推动中国金融市场充分利用后发优势,迅速、高效、健康地发展。为中国的和平崛起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利用金融危机,引进高端金融人才

利用英美金融高端人才被裁员或减薪之机加大引进力度,不仅有机会招到优秀人才,而且还有可能节约招聘成本和使用成本,有利于弥补国内金融人才结构缺陷。《2008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蓝皮书》指出,目前上海金融行业从业人员超过18万,仅占上海总人口约1%;行业领军人才,兼具金融、法律、外语、产业等知识,又能掌握金融服务运作惯例的中高层金融管理人才、高级专业金融人才尤为短缺。对于力图把上海打造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规划,“抄底”华尔街金融人才,以此来增强上海的软实力是一个非常重要且难得的举措。

当然,有人会反对说,这些人曾搞垮了美国华尔街的五大投行,是引起这场金融风暴的“元凶”之一,把他们引进到中国来,可能搅乱中国的金融市场。对于这个问题,60年前就有了答案,共产党打败了,但重用了许多中的军事将领,当时许多共产党将领也想不通,成功的将军怎么能向败将学习。但事实证明:这些败将对共产党应对未来更大规模的战争还是很有价值的。同样,美国的情况是金融创新过度,而中国的问题是创新不足(胡汝银,2009)。与美国相比,中国的金融人才不能满足实体经济对金融市场的需求,难以为实体经济提供有效的金融服务,从而降低了实体经济的运行效率,同时导致金融风险在低水平的金融体系中不断的积累,导致实体经济和金融体系的脆弱与动荡。因此,在从美国金融危机中吸取经验教训的同时,绝不能放慢中国金融市场改革与发展的步伐。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的经济和金融对外开放的程度将不断提高,最终会不可避免地与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实现一体化。必须抢在这种一体化之前不失时机地发展国内的金融市场,使国内的市场参与者积累起足够的经验和市场运作技能,形成足够的竞争实力,不至于在金融市场全面开放后沦为任由国外金融机构宰割的牺牲品。QDII、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平安等海外军团的在海外市场的全军覆没和巨额浮亏就是明证。还有黑石对摩根土担利投资50亿美元,现在仅剩10亿美元。因此,就国内市场和市场参与者而言,“发展是硬道理”,没有金融市场发展,就没有操作经验;没有金融市场发展,就没有竞争实力;没有金融市场发展,就没有成长空间;没有金融市场发展,就没有金融安全。必须只争朝夕地推动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要发展就必须依靠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经验,熟悉国际金融运行规则的高端金融人才。

(二)利用金融危机,发展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

第六届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10日至11日在北京大学举行。百余名专家围绕文化战略、文化产业与城市发展等展开探讨,普遍认为,在金融危机中我国文化产业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

全国政协副主席厉无畏认为,虽然金融危机影响了我国经济增长,但网络游戏、影视文化等文化创意产业却不断增长,已经远远超过经济增速。金融危机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一是文化产业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小、发展潜力大、资源消耗少,符合国家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结构要求;二是符合国家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的要求;三是金融危机影响到我国传统的出口企业,反而给中国文化产品“走出去”创造了机遇;四是从内需来讲,文化消费是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五是新媒体、新文化业态的兴起也为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文化部副部长赵少华也认为,经济危机出现时,文化消费需求反而有可能增加。近年来,文化产业逐渐成为许多地方的支柱型产业之一。国家一系列扩大内需的措施出台后,也有利于解决中小文化企业的融资问题。

印度的班加罗尔是一个成功的例子,而北京中关村和大连高新创业园具有很好的条件。文化创意产业和软件外包服务业面临着新机遇。

(三)利用金融危机,加快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进程

金融危机产生原因范文第15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金融创新,金融监管,过度消费

发端于美国的次贷危机正在一步步演化和扩大为一场全球金融危机。其时,危机刚爆发时,很少有人预料到,美国次级抵押债券市场的这场疾患会迅速星火燎原;更想不到它会在全球范围内引发如此大的连锁反应。

一、美国金融危机的原因分析

美国金融危机表面看是由住房按揭贷款衍生品中的问题所引起的,深层次原因则是美国金融秩序与金融发展失衡、经济基本面出现问题、美国的过度消费三个方面。

1、金融秩序与金融发展、金融创新失衡,金融监管缺位,是美国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

一个国家在金融发展的同时要有相应的金融秩序与之均衡。美国在1933年大危机以后,出台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实行严格的分业监管和分业经营。在随后近60年里,美国金融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在其高速发展的同时,金融市场上的不确定性相应增加。1999年美国国会通过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推行金融自由化,放松了金融监管,并结束了银行、证券、保险分业经营的格局。

此外,金融生态中的问题,也助长了金融危机进一步向纵深发展。金融生态本质上反映的是金融内外部各要素之间有机的价值关系,美国金融危机不仅仅是金融监管的问题,次贷危机中所表现出的社会信用恶化、监管缺失、市场混乱、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等,正是金融生态出现问题的重要表现。

从1999年开始,美国放松金融监管使金融生态环境不断出现问题。金融衍生品发生裂变,价值链条愈拉愈长,终于在房地产按揭贷款环节发生断裂,引发了次贷危机。华尔街在对担保债务权证(CDO)和住房抵押贷款债券(MBS)的追逐中,逐渐形成更高的资产权益比率。各家投行的杠杆率变得越来越大,金融风险不断叠加。

2、美国金融危机的另一重要原因还在于美国经济基本面出了问题。

仔细分析美国金融危机发生时的宏观经济环境,我们可以发现,20世纪末到本世纪初,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调整,世界原有的供需曲线断裂,出现了价格的上升。美国采取了单边控制总需求的办法,使得原有的供给缺口不断扩大,物价持续上升,就业形势出现逆转,居民收入和购买力下降。

过去60年,美国经济增长和国内消费超出了本国生产力的承受能力。一方面,美国在实体经济虚拟化、虚拟经济泡沫化的过程中,实现不堪重负的增长;另一方面,美国把巨额的历史欠账通过美元的储备货币地位和资本市场的价值传导机制分摊到全世界。这增加了美国经济的依赖性,动摇了美国经济和美元的地位和对它们的信心。

3、美国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则是美国的过度消费。

美国的过度消费和亚洲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过度储蓄是这次危机爆发的深层原因。长期以来美国国内储蓄一直处于低位,对外经济表现为长期贸易逆差,平均每年逆差占GDP总额达到6%的水平,且这些逆差主要靠印刷美元“埋单”。而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和石油生产国居民则是储蓄过度,长期贸易顺差,积累起大量的美元储备。这些美国经济体外的美元储备需要寻找对应的金融资产来投资,这就为华尔街金融衍生品创造、美国本土资产价格的泡沫化提供了基础。

1990年代后期,充裕的全球资金涌入美国,金融业在美国的发展越来越旺盛,金融产业演变成一个大产业,可以吸纳大量的就业,产生大量的产值,有关统计数据显示,美国金融产业所创造的增加值竟达到GDP的40%,华尔街的从业人员可以获得天文数字的薪酬和奖金。但是,虚拟经济一旦脱离实体经济,必定演变成一种虚幻经济(fiction economy)。如果将华尔街的金融产业视作一台巨大的昼夜不停运作的“机器”,它一方面吸纳全球金融资源,同时通过其“生产”变成全球各地一个个投融资项目,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用资本在生产中获得的收益回报给全球投资者。如此循环,华尔街的金融产业是没有问题的。或者,这些金融产品的创造立足美国本土的实体经济,能促使美国实体经济的发展,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那么危机出现的概率也可以大大下降。然而,由于美国经济和世界经济周期已经进入IT周期波段的末尾,缺乏投资机会,而且美国已经将大量的制造业转移到国外,通过制造业信息化而提升劳动生产率的机会也失去,近期又不可能有大量的科技创新项目吸纳融资。在这种情况下,华尔街金融资产的供应没有坚实的实体经济发展作为支撑。

二、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

这次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是多重的,有直接影响、间接影响和心理影响,甚至也会产生思想认识方面的影响。

直接影响如中国拥有的美元资产缩水,海外投资出现亏损,出口下降。间接影响有,引致性的资本市场下跌,海外金融机构为“救火”需要抽走流动性,导致国内流动性紧缩,并且热钱开始外流,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贬值,等等。同时,金融危机导致中国居民的心理变化,预期变化以及对未来宏观经济信心的丧失,这些因素又进一步构成对中国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向下压力。因此,中国受到的间接影响不能忽视,并且随着时间的推延,可能继续深化。

从包括美国在内的一些国家政府的表态和经济数据来看,目前的国际金融危机已经对实体经济产生严重冲击。那么,金融危机是如何影响实体经济的?实体经济到底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呢?

对于金融危机对美国经济的影响,经济学家打了这么一个比喻:美国经济就像一个人的身体,金融业是心脏,资金是血液,实体经济是身体其他器官。金融业遭到重创如同一个人得了心脏病,心脏供血不足,其他器官就会疼痛或者萎缩。从这个比喻上不难理解,金融业对实体经济最直接、也是最大的影响是“惜贷”。也就是说银行不愿意向企业提供贷款,或者提高贷款利率。面对筹资困难以及利率提高,实体经济的运行规模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萎缩。尽管美联储以及其他主要央行在不断地调低基准利率水平,但决定企业筹资成本的市场利率却不降反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