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语文教学的艺术范文

语文教学的艺术范文

语文教学的艺术

语文教学的艺术范文第1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语文教师;语言艺术

一、表情达意的准确性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教学中,如果教师的语言表达不准确,则必然不能表达出蕴含于课文中的情感。语文教师语言首先要规范,口型准确,发音正确,措词精当,用凝练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容。老师的语言,要能够让学生准确地理解并模仿运用,达到认识、理解、掌握的目的。准确,就是确切、科学、合乎规范的,而不是前后矛盾,混淆不清的,模棱两可的,不置可否的模糊语言万不可用。教学过程中更不能带有“这个”、“那个”、“真那个”等等诸如此类的语病,干扰学生通畅的接受思维。再者,教师自己不能生造词语,让学生不知所云,更忌讳讲废话,大话,虚话,应用实在淳朴的语言感染学生。

二、热切似火的情感性

语文教学是一种包含丰富情感活动的知识传授和能力训练过程。教师如果偏重于篇章结构或行文笔法而淹没了情感,致使勃勃然的审美客体被苍白、冷漠、理性化的教学语言所肢解,无疑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性失败,当然无法唤醒学生作为审美主体的潜在热情,充其量只使其满足了求知欲而无法满足审美欲。如何运用情感性教学语言不仅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艺术,是教师人格力量在课堂操作过程中的充分外现。

三、绘声绘色的形象性

语言能绘声绘形、栩栩如生地描绘各种事物和环境,也能活灵活现、形神兼各地再现已经有过的或者应该有的生活:能反映具体形态的客观对象,也能表现不是形的主观情景,使听者产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如历其事的感觉,语言的这种创造形象的功能,正是语言形象性的表现。形象性,就是学生能够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语言形式,它能够寓庄于谐,增加记忆,增加印象。大多形象是靠教师语言描绘的,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插入一些短小的故事、典故、成语、箴言,学生理解和接受起来会觉得直观有趣些,也能降低他们的学习难度。

四、和谐悦耳的音乐性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本身虽无意义,但它是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物质形式,不但本身具有独立的音响美因素,而且还可以靠此提高语言的感染力、鼓动力,也有助于传情达意。因此,语文教师要注意用好教学语言,切忌平铺直叙,平淡无奇,而应使自己的语言尽量做到高低起伏,长短结合,疏密相间,快慢适宜,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的需要时轻时重,时缓时急,抑扬顿挫,有板有眼,错落育致,声情并茂,有一定节奏感和施律美,和谐动听,使学生听起来舒服悦耳,精神饱满,兴趣盎然,津津有味,其注意力能随着教学语言的声波和声调不断得到调节、转移和强化,提高教学效果。

五、通俗幽默的趣味性

通俗性就是教师的教学语言既要通俗、达畅、浅显,符合学生的接受实际,又要符合学生的学识水平理解水平,和教学的每个过程衔接得恰如其分,它具备书面语和口头语的双重性。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人们可以采取多种幽默的形式参与到教学中去,如双关语、俏皮话、格言警句、诗文、图画、手势、表情、体态、服饰、环境等等,让富有深意性、暗示性、奇巧性、流动性的幽默语言等,并不断注入给学生,让他们始终情绪高昂地参与学习全过程,用最佳的精力接受学习内容。

六、鲜活生动的独创性

独创性就是教师个体独一无二的语言特色,如高亢洪亮、娓娓动情、抑扬顿挫,慢声拉语,柔刚兼济,具有号召性、感召力、鼓动性等等,用自己的独特语言个性,增加学生的学习信心,转移学习的障碍因素,缓解学习的焦虑或压力,增添学习的愉悦和。这既是对教学语言艺术化的高品位要求,也是优化课堂教学的险避之径。在言语过程即教师运用语言材料和语言规则而通过口头表达的活动中,用学生所习见惯听的语词不断组合出新的意义,创设新的意境。这就是在创新意识支配下的对语言的改造和再制作,这就是化腐朽为神奇的风格化优秀语文教师的独特才能。

语文教学的艺术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理念;中学语文;教学语言

语言是文化的条件和背景,人类所有的文化活动都是在语言所提供的平台上开展的,不仅如此,语言还是知识的载体,是人际交往和知识传递的基本手段。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艺术对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有着决定性的作用。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学语文教师,就需要提升自己的语言修为,熟练掌握教学语言的技巧和语言艺术的运用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在新课改的中学语文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笔者根据自己多年教学经验,总结出以下几点以共勉:

一、字正腔圆,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是中学语文教师的基本素质

教师在教学中,尤其是在语文教学中离不开导读、范读,当你用标准的普通话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时,你动听的声音会如仙乐般地传入学生耳畔,你传达的文情、才情如丝丝春雨,滋润学生心田,使他们沐浴在艺术美的春光之中,情感在潜移默化,道德之苗在潜滋暗长,

二、语言精炼、做到言简意赅

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本节课给学生讲授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更需要思考在教的同时用怎样的语言表达出教师授课的主要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对问题的表述要准确、生动,更主要的是语言要做到精炼、做到言简意赅。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讲课时不应夸夸其谈、不能信口开河、不能含糊不清、不能空发议论,要做到简洁,明确;要精心设计、反复提炼课堂的语言,变深奥为浅显,既准确又生动。因为精简扼要的讲述与适当中肯的比喻,学生更易于理解也更乐于接受。

三、要因势利导,深入浅出,循循善诱

孔子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即强调教学语言应富有启发性。语文课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启发式教学,这样就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渴望,使他们融会贯通的掌握知识并发展智力。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深奥的知识点剖析开,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教授给学生,让他们能听懂。对于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可向他们提出简单的问题来回答,关键在于引导他们融入和堂教学中来,充分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四、要具有鲜活生动的独创性

独创性就是教师个体独一无二的语言特色,如高亢洪亮、娓娓动情、抑扬顿挫,慢声拉语,柔刚兼济,具有号召性、感召力、鼓动性等等,用自己的独特语言个性,增加学生的学习信心,转移学习的障碍因素,缓解学习的焦虑或压力,增添学习的愉悦和。这既是对教学语言的较高品位要求,也是优化课堂教学的险避之径。是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相应的语言材料和语言规则通过口头表达的形式传递给学生,把学生所熟知的网络语言或者口头禅结合不同的教学环境重新组合出新的含义,创设新的意境,化腐朽为神奇,展示教师独特风格才能。

五、课堂教学语言要有启发性

启发式教学有助于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有这样一个比喻,它形象地说明了启发性教学的含义:如果把知识比作果实的话,那么“教师不把果实塞到学生的嘴里,也不把果实放在学生手里或伸手就能逮住的地方,而应把它挂在学生跳起来才能够得着的位置,让学生自己费点力气去摘取。”可见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的启发式教学语言,能加快把语文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锻炼学生思维,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六、注重态势语言,让学生在求知过程中健康成长

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初中教学中,学生具有极强的模仿能力。所以教师不仅言传还要身教。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好的态势语言也极为重要。所谓态势语言,指人的举止、动作、行为、眼神、姿势等,由于它是不需要口头表达,所以又叫无声语言。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艾伯尔梅拉别斯曾经通过大量的实验,总结出这样的方式:信息的效果=7%的文字+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在实践教学中也常有这样的体会,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情绪如何,直接影响着学生听课的听课情绪,往往一位没有微笑,表情呆板的教师不会给学生好感,在教与学的双边配合中也是失败的。此外,一位教师采用何种态势语言表达,不仅能表现出该教师的道德情操,工作作风和文化素养,也能体现出该教师的政治素质,由此可见,态势语言对传递教学信息,提高教学实效有着重要的作用。

语文教学的艺术范文第3篇

关键词:艺术化;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2-273-02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对语文的定性,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尤其是低年级的语文教学,更需要我们激活课堂,让课堂更加生动活泼。我这一学期在《课标》精神的指导根据现有的语文教学内容,运用艺术教育手段,在课堂上尝试开展艺术化的语文课堂教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辩证认识语文教学与艺术教育的关系

艺术化的语文课堂教学是在语文教学的框架内,用艺术教育的手段优化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丰富语文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课标》的基本理念看,语文课程最终目的就是“是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是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但是,语文学科是一种工具性学科,其工具性的特点使课堂教学难免带上某种趋同性。如果,在语文教学中融入艺术教育,艺术教育因其无误性的特征,可以为孩子自身创造力的发展提供广阔自由的活动空间。一方面,艺术教育中美术、音乐、舞蹈、戏剧以及书法等艺术手段的教育功能可以为语文教学提供有效的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另一方面,语文课堂教学也能为培养学生艺术能力和艺术情操提供舞台,真正达到《课标》“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的要求。这一点也反映了《课标》关于“多综合”的精神:“… …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因此,语文教学要富有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一切有利于语文课堂教学的课程资源,在课堂教学中适当融入音乐、美术、戏剧、舞蹈等多种艺术学科,使学生在愉快、欢乐的氛围中,主动去探求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实现语文课堂教学艺术化。

二、深入挖掘语文教材的艺术教育因素

《课标》把一、二年级化为一个学段,是因为一、二年级阶段孩子心理特征相对明显,从艺术教育的角度看,这个时候孩子思维正处于意象期艺术思维阶段,《艺术课程标准》在这一学段设定了四个方面的教学内容标准,也就是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情感、艺术与文化,艺术与科学。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我们可以依照四方面的内容标准,深入挖掘出语文教材内容的艺术教育因素,使语文教学和艺术教育在教材内容上达到协调统一,为完成教学任务提供可行的基础。

现行的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材,课文内容涉及面广,有古诗、儿歌、童话故事等等,生活味道浓厚,充满童真、童趣。以《大自然的语言》(《语文》第二册15课)为例,这是一首反映自然现象的儿歌,用孩子的口吻表达出来,童趣盎然,亲切自然。若从艺术与生活的角度看。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感受自然;若从艺术与情感的角度看,可以引导学生在欣赏和体验中,练习自己曾经体验过的情感,进行思考讨论;若从艺术与文化的角度看,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文化符号了解自然与文化的关系;若从艺术与科学的角度看,可以引导学生尝试某些媒材,配合身体动作、声音、绘画等形式表现身边的自然变化等等。

在《课标》精神的指导下,语文教材处处都有艺术教育的痕迹,只要我们认真探索,深入挖掘,每一堂语文课都将充满艺术色彩。我们可以结合汉字的不同造型,从文字的起源为学生讲解汉字的审美特征,让学生喜欢我们的沐浴,喜欢我们的汉字,增强民族自豪感。我们可以发挥教材中的诗歌的形象性和音乐性的特点,融入美术、音乐、舞蹈等艺术手段,让学生在色彩、线条、歌声旋律、动作节奏中感受生活,积累生活。我们也可以发挥教材中童话故事的叙述性、想象性的特点,融入戏剧、舞蹈等艺术手段,让学生模仿、表演中体验生活,宣泄情感。

三、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技术

前面我们分析了艺术教育和语文教学的关系,目的在于确立语文教学课堂中的艺术教育概念,这是贯穿在语文课堂教学的指导思想。这一指导思想是优化设计课堂教学和组织教学过程的依据,课堂教学就是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针对低年级同学的心理特征。选择有效的教学方式,得以优化和组织。低年级同学思维处于意象期阶段,这一阶段是儿童艺术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儿童对所认知的事物的共同特征能有一种简化的形象表达,是儿童最天真、最可爱、最富有表现性的时期。因此,老师在选择教学方式时,尤其要发挥启发式、讨论式教学作用,充分运用体验教学、直观式教学、谈话教学等教学手段,创设游戏活动场景,在师生语文实践的互动中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感受力。

我在《小小的船》(第一册10课)一课的教学中,有意识地强调艺术教育的尝试。这是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的作品,文章用儿歌的形式展现了想象的奇妙。在教学中我只要围绕着以下几个问题展开:

1、请把你见过的小船表现出来(提示:可以用画画,折纸等方式)。

2、(请同学们把作品贴到黑板上),试比较小船和月儿的异同。

3、朗读课文。想想“我”为什么能够坐到月儿上面。(提示:把自己的想象形成画面)

4、用演唱的形式把这首儿歌唱出来

课堂上,学生动笔、动手、动口、跺脚,好不热闹。同学们围绕第1个问题兴致勃勃地艺术创作着,有的画出各种各样的船儿,有的还用折纸、有的还用撕纸,手段各式各样,这是对脑中已有的形象感知和艺术创作,体会月儿与船儿在形象上的异同。接着,学生在回答第三个问题时大胆踊跃,答案五花八门,有的说是爬梯子,有的说是飞上去,有的说是乘飞机,乘宇宙飞船,这样进一步挖掘学生的想象空间,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在不经意间得到锻炼、提高。而后,我因势利导,要让孩子们当一回小作曲家,自己用旋律哼唱这首儿歌,这样的设计目的就是要孩子们在自己的表现中体会艺术的真谛和汉语,语言的美感,在最后播入了《小小的船》这首歌的音乐,在音乐中,同学们跟着唱,我还让他们跟着节拍跺脚、拍手。

整个教学活动一环紧扣一环,孩子们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体验到了艺术的乐趣,从而获得语文实践能力。

语文教学的艺术范文第4篇

[关键词]艺术类职校 教学艺术 语文教学 学习方法

语文作为学校提升层次和培养现代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标志,一直是中职艺术类院校各专业的必修课。语文教学过程是一个知、能转化的教、学、做合一的过程,是一个德、智交织的知、情、意合一的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真、善、美合一的过程,没有艺术的方法,这个过程就会落空,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没有达到,语文教学的任务也就没有完成。学生自身的思维方式限制、教师以自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和学校的重视程度等,都是造成教学质量不高的原因。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中职艺术类院校,语文作为提高学术应用能力的工具,教师应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革。

一、艺术生的语文学习现状

(一)艺术类专业学生的语文水平普遍较低

艺术类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都是初中毕业后考入的,其中选择入读的很大部分原因是文化课成绩太差,无法考上高中,所以选择了文化成绩门槛相对较低的艺术类职业学校,希望学得一技所长,以后可以找到一份专业的工作。结果是艺术类学生入学时的语文水平明显低于入学要求,而艺术类职校的课程都是以专业课为主,文化课学习地位明显低于各专业课。学生从入学起就把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放在对专业课的研习上,重视专业课,轻视文化课。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时间投入很少,缺乏必要的预习和复习,学习效率低下,上语文课对他们来说如坐针毡,甚至借各种理由逃课,即使在课堂上也是心不在焉,上课打瞌睡、走神的现象普遍存在。

(二)学生学习语文的内在动力不足

艺术类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处在15―19岁的年龄段,正好处于叛逆期与自我意识发展的阶段。与其他专业的学生相比,艺术生多富想象力和创造力,形象思维能力强于逻辑思维能力,但条理性不够,情绪不稳定,容易波动。他们不像一般高中或高校毕业生,受市场经济制约,无论主观与客观都给他们造成压力,务必学好语文,打好基础。他们觉得语文对他们毕业后所从事的艺术类工作用处甚少,学不学都无所谓。他们觉得自身语文基础差,教材又没有艺术专业特色,很多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无助,丧失了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对语文课堂产生反感情绪。所以学生对语文学习普遍存在着畏难情绪,更谈不上什么积极性。

二、艺术类职校语文教学现状

(一)师资力量有限

就教师队伍而言,艺术类职校的语文教师水平参差不齐,年轻教师有朝气,有理想,但是教学经验尚且不足,老教师知识没有及时更新,这些都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由于各职业学校之间的交流较少,缺乏教学理念的流通,单靠上公开课和集体讨论探索,但都很难有所突破,收效甚微,教师自身的发展也受到一定的局限性。再者,教师长期面对学生的厌学情绪和张扬的个性,还有对文化课特别是语文课的轻视,教师感觉受到的重视不够,也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情绪和教学的态度,因此教学效果也大打折扣。

(二)教学管理模式和教学配套设施

在教学模式和授课的手段方法上,大多艺术类职校还是沿用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的教学模式,采取大班教学。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法忽视了语文的语用功能,缺乏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这对习惯活跃的艺术类学生无疑是一种束缚。由于教学设施的缺乏,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配套设备跟不上,多数情况下用的还是黑板、粉笔和课本。艺术类职校主要注重的是专业的培养和教育,因此文化课的课程安排相对较少,语文教学的课时量大多在一周四至六节课,训练强度很难达到要求。

(三)教材使用与实践脱节

中职语文教学要满足职业教育的要求,就要把语文作为学生提高应用技术的工具,为专业学习和研究服务。但是现有的教材很多仍以考试为重点,很难充分适应不同专业的特点和要求。到目前为止,中职语文教材尚未形成科学体系,水平、质量参差不齐,而且教材与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和实践严重脱节。与艺术生语文水平相适应的语文教材更难找到。

三、如何运用教学艺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一)艺术备课,准确评估学生的语文学体水平

古人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教师来说,这个“预则立,不预则废。”的过程,是指备课过程,是备课的艺术,即有的放矢。根据学生的实际,结合教材的设计,确立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法。教材与学生的关系处理好了,处理恰当了,处理科学了,这就是备课的艺术。这一“预”不“立”好,这一着不慎,这一艺术的契机没有抓好,这一艺术的闪光点没有亮出夺目的光彩,就会酿成满盘皆输的不良后果。艺术备课一是备学生,了解学生的年龄段、知识层、心理素质、兴趣爱好、已知什么、想知什么等等。二是针对学生,确立教学目标,深刻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教材、艺术的设计方法,科学的安排步骤。设计出有特色的教案和课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授课效果有直接影响。

(二)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寻求教学艺术的途径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启发、引导。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导学生如何“学”。个性化的语文教学艺术,必须有轻松幽默的一面。轻松的教学、幽默的启发,能沟通师生之间的情感,创设教学的情趣和氛围,产生幽默中不失本分,欢乐中不乏启发的教学效果。个性化的语文教学艺术,必须要有生动、精彩描写的另一面。入胜的细节描绘与非凡的思想境界相辅,将学生引入教材的美的境界之中,引导学生在作品的鉴赏、联想、体验之中融入学生个性的理解,从而将教学的情趣、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从而创造课堂气氛“其乐融融”。

因此,了解学生的专业,从学生所学的专业课程去激发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对语文教学具有促进作用。在广西艺术学校里,艺术生们对他们的本专业是非常重视和爱好的,任何跟他们专业相关的事物他们都会好奇,因此从这个点切入到学生的语文学习中,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讲授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的时候,全文通过描绘素静、淡雅、冷清的荷塘月色,表现了作者不满现实而又无法超脱现实的一种淡淡的忧悉和苦闷的心情。在给美术专业的学生授课的时候,我会着重讲述作者描述荷塘月色的词句,让学生想象月下荷花的别样情趣,荷叶的交错,光和影的重叠,把课文当作他们的画板,把词句当作他们的画笔,引导全班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用美术的眼光去欣赏作品描绘的素雅朦胧的景色,去体会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而在给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授课的时候,我会用著名歌手组合“凤凰传奇”所唱的歌曲“荷塘月色”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带领他们像歌词中的“鱼儿”一样畅游在这铺满月色的荷塘里,一边轻声歌唱,一边用低缓而委婉的语调将全文诵读,学生带着自己的遐思冥想,沉浸在散文所表现的意境中。

(三)重视个体差异,教学艺术的师生情感培养

现在广西艺术学校的中专语文教学,教师授课的班级都是按专业分别上课,舞蹈班、美术班、声乐班、器乐班、主持班等。专业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性格也不同。舞蹈班的学生外向而活跃,美术班的学生内敛而安静,声乐班和器乐班的学生比较开放和张扬,主持班的学生比较沉稳和自我,等等。但是在所有的班级当中,都有语文基础较好的,一般的,和基础较差的学生,由于他们的语文学习呈现层次多样化,教师在组织教学的时候就更要有针对性,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基础较好的学生,基本都是想在中专毕业后参加高考,继续读书深造的。

教师要让他们充分认识到,语文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道理,从而加强他们的学习动力。教师在要求他们除了掌握课本的知识外,还要布置阅读一些课外参考书,并做一些练习题以巩固和强化,要求学生进行反馈,以便掌握学生的自学情况,及时批改和讲解作业,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语文水平,为高考做准备。

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则应根据他们的起始水平,在统编教材外,另外为他们提供一些材料和练习,帮助他们学习、复习、巩固基础知识,排除畏难情绪,慢慢提高他们的成绩,不能操之过急,而且要多鼓励,使他们逐渐提高,达到中专语文入学水平,从而为他们毕业时达到语文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打下坚实的基础。尤其重要的是要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告诉他们,只要肯努力,成绩就有望提高。如在进行写作指导的时候,基础较差的学生通常不知道从何处着手写作,在这种情况下,我除了为学生进行审题、分析、立意,进行发散性提问引导他们积极思维外,还会给学生一定的鼓励,在作业本上写下一小段鼓励的话语,如“如果能够把过程写得再详细一点,肯定会更好!”、“你的立意很新颖,想法很独特,给力啊!”、“这次较上次有进步,要继续努力哦!”。这样学生就会觉得自己被重视,被关注,就算成绩暂时落后也没有被抛弃,对教师的感情会更深厚,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内在动力。这也是教学艺术中既教书又育人的统一。

(四)优化教学手段,激发学习兴趣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任何一个学科的学习,都离不开兴趣的引导。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催化剂,是学生能够全身心投入的动力所在。如何才能使这个催化剂发生作用,使之成为一个推动学生不断向上的动力?除了一成不变的粉笔、黑板、课本之外,教师还应积极引进现代化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进行双向沟通,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如教具教学,根据教学需要,针对教学主题,为学生提供感知材料的实物、模型、仪器等器具。又如实物教学,让学生通过实物的感官,认识事物之间的来龙去脉,从而习得新的知识。而多媒体教学是现代教学的趋势,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借助计算机和互联网等先进技术,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结合课文的内容和意境,给音乐班的学生播放一段音乐,给舞蹈班的学生观赏一段视频,给美术班的学生欣赏一幅油画,给主持班的学生学习一场辩论……在这种视觉和声音的双重冲击下,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被吸引进课文中,这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记忆也相对于单纯的课文讲解要深刻得多。使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进行教学,不论是新课导入、课文分析、知识点讲解,还是总结复习,都比单一的教师讲解要生动、形象,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和知识的巩固都会更强烈和深刻。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双师型”人才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教育者、领导者和组织者,在教学中占主导地位。艺术类职业学校一方面要不断引进既有实践能力,又有较高理论水平的高素质教学人才来充实师资队伍,完善合理师资结构;另一方面也要提供教师继续教学、深造的机会,不断培养高素质语文教学人才,才能真正改善艺术类职校的语文教学水平。同时,教师自身也要加强责任心,积极发挥自己的作用,继续积极学习,进入到学生的专业课堂,探索研究文专结合的教育教学方法,努力全方面提升自己。

总之,语文教学艺术同其它艺术一样,它是一座令人神往的宫殿,它是教学皇冠上的明珠。谁都想走近,谁都想摘取。在艺术类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艺术中,我们还只是处于起步的探索阶段,还有很多的问题需要我们重新去面对和适应。我们应该在今后的实践中,不仅要教语言知识,更要教文化知识,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准确评估、合理分配、文专结合、教学优化、联系实际和自我提升等教学策略来提高艺术类职校的语文教学。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让各种语文教学方法和手段最优化,以便更好地应用于语文教学中,使我们的教学更生动、更丰富,从而最终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崔,2012,浅析提高艺术类大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文科爱好者》(教育教

学版),第2期

语文教学的艺术范文第5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表演艺术;角色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1-0009

平时经常能听到语文教师说:“语文课太难教了。”若问他们为什么,他们总会说:“语文课的教学太活了。”正是由于语文课文所特有的生动形象性,决定了语文教学是“活的语文教育”。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运用“活”的教法,教学富含艺术性,学生学趣浓厚,效果良好。

如何再现生动形象性呢?“活”的教法很多,笔者在此从“表演”的角度来解释。“表演”是一种形象化的艺术。已故教育家徐振维教授讲解《背影》一文时,在讲台上艰难地演示“父亲”爬月台的动作。这是语文教学上“表演”的先驱,也是形象化的具体表现。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为何不用此法教“活”每一节课,以提高效果呢?以下是笔者在教学中的一些心得。

一、教师生动说教,再现形象,丰富想象

笔者认为语文课堂,教师既是“导演”,又是“演员”,既有“吹、唱”表现,又有“拉、弹”之举。所以“吹、唱”是语言的艺术,“拉弹”是演示的艺术。”要当好一名出色的“导演”,首先要对“剧本”(教学内容)了如指掌。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允许学生读、说、演,把课堂交给学生。教师在课堂上只不过是作引导和点拨。例如:在教《核舟记》时,让学生充分地研读课文,教师只作个别难词上的点拨,重点在体会文中对“核舟”上人物的生动描写。这时,让学生分组讨论,并自找搭挡,分别扮演坡、黄鲁直及佛印,还有舟尾的两个舟子的情态。学生的扮演情况怎么样?这跟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密切相关,教师也不要急于去纠正或评价。让学生仔细观察,创造条件激发他们发言,指出表演学生的优缺点。再请其他学生表演,在观察与比较中提升对课文的理解。又如《市长》一课,就是现成的剧本,更加适合于发挥师生之间导演与演员的关系,共同学好、演好这场戏。这样一来,语文课就活跃起来了。这里最重要的是,学生要当好演员就必须认真地研读课文。再如教朱自清《背影》一文,笔者学习徐先生之法。当时表情是严肃、敬佩的,表演“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场面。笔者做到一点;动作演示慢,如电影的慢镜头。尽量重视课文“探、爬、缩、倾”的动作,还添加动作、神态描写的讲解,形象生动,逼真传神。学生从中品味“父亲”行为慈爱,形象高大,也解读了“天下父母心”。学生想的、见的,能不流泪?

二、学生自扮角色,吃透内容,揣摩韵味

活泼好动是学生的天性,教师因势利导,把学生的好动引进课堂,他们的兴趣会更浓,达到“教是为了不教”之目的。

《雷雨》之教学,即可如此。上课之前,笔者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课文内容,研究剧中的角色。上课之时,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学生配上相应语调姿态、表情动作,进入解角色再现剧情。之后,围绕自扮角色表演是否“投入”,是否体现人物的特征等来分析。尤其是鲁侍萍三十年后再见周朴园等各自的内心世界,周朴园知道眼前的是侍萍时,说话的变化,从“你来干什么?”到“好,好,好,你,那么,你现在要什么?”的过程,揣摩其中的韵味,充分让学生讨论。“演员”也自谈体会,深入的研讨之中,味道越来浓了。从初读教材到分角色的表演,学生学习的全程无不为理解教材、把握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笔意及其表现形式服务。

三、师生共同活动,积极参与,谋求创新

课文内容给学生直观抽象的感觉,他们也许有时觉得枯燥乏味,教师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参与,使他们动脑、动口、动手,培养其高层的创造思维。

在教学中,笔者组织学生进行过辩论、演讲。《项链》所叙,是“谁的错”,是路瓦栽夫人或佛来思节夫人,还是其他呢?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理解。正如文学作品中人物理解一样,“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贾宝王”。笔者作为中介人出现在课堂中,通过辩论表演的活动,学生萌生浓烈的学趣,发挥了学习的主动性,从中培养创造思维。还可进一步启导:这事如果发生在中国的话又会怎样?新时代的路瓦栽夫人会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诸如此类,恰似“一石激起千层浪”。创新的意识有了,《项链》的不同结局,高科技时代的真与假,网上的路瓦栽夫人,形形的都有了。那么,学生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有了一个各抒己见的表演机会。

四、表演的延伸,余韵未了,拓展时空

表演的不单有课堂之中,还可延伸到课堂之外。两年前的元旦文娱晚会上,笔者所在学校高三(2班)的学生表演课文剧《守财奴》,惟妙惟肖,形象生动地再现了葛朗台爱财胜于命的性格,全校师生喜见乐闻,深受教育。这是语文科教学在时间上的延续。在空间中的拓展。

总而言之,表演的艺术是可取的。当然,这涉及教师的修养、业务水平问题,表演要注意得体,切忌一味取乐,无为搞好笑玩耍。形象表演的教学,效果良好。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还要注意以下三点:

1. 它是对照本宣科、满堂灌的教法的宣战,形象生动易被学生接受。从教此法多年,深受学生喜欢,“仿佛亲身经历了他们所描述的事物之实实在在的可触觉的情景”。比传统教学好得多。

2. 在写作教学上,表演的艺术深入学生之心。像《我的老师》、《一堂生动的语文科》及《课外活动》等题材作文,学生提笔有东西可写,有信心写。

3. 形象表演尤适合于农村中学。电化教学及多媒体教学对他们来说只在希望之中,表演艺术更显它的威力。

语文教学的艺术范文第6篇

脸谱一:播音员虽然普通话二级甲等是对语文教师的基本要求,但并不是终极目标,一级甲等以及播音员所应具备的综合素质,也应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追求。当我们听着李瑞英、罗京们标准郑重的中国之音,马上就会感觉到一种庄严和神圣;当我们跟着陈铎老师话说长江,便会不自觉走进一种沧桑和久远;任志宏富有磁性的声音增添了国宝档案的神秘,韩乔生连珠炮似的幽默激情又使人倍感愉悦和激动……这些还都是他们的个人表演个人魅力,如果我们语文教师也拥有这样的个人感染力,无疑会展示祖国语言文字的可爱与美丽,激发起学生学好语文的巨大热情。

长期以来,不少语文教师错误地接受了重练轻讲的思想,忽视了教师个人魅力的展示和对学生语文趣味的开发,使语文教学越来越理科化,以练代讲,以生代师,使教师的声音几乎消失于无形。还有的用别人的声音特别是大家的声音代替了自己的声音,成为课件的操作手。这不能不说是打着教改幌子及教学现代化旗号的一种萎缩和倒退。

试想一下,当你朗读《沁园春・长沙》,激发起青年学生“我主沉浮”的生活热情,当你吟诵《琵琶行》,引起“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共鸣,当你唱响“大江东去”,唤起学生建功立业的豪情,当你引领学生走进史铁生的地坛,领悟到那份至爱亲情和生命体察……那该是怎样的一种成功感和幸福感!是你用自己的声音把学生不知不觉引导到语言的世界、文学的殿堂!一张动情的播音员的脸谱所带来的效果比起枯燥的训练师、布道者、传声筒和课件操作手不知要好过多少倍!

脸谱二:演讲家演讲具有说理性、动情性、鼓动性等特点,辅以动作、体态、表情,很容易收到震撼人心的效果。除了播音员的一些素质外,语文教师还应具备一定的演讲家的风范。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后,当代牧马人曲啸、国际教育艺术家李燕杰以及刘吉、彭清一、李永田等演讲家的演讲风靡大江南北,教育了几代人,究其原因,就是他们通过动情的说理达到了鼓动的目的,用激情和热情展现了理性和智慧。魏书生等许多优秀的语文教师本身就是优秀的演讲家,他们把演讲艺术引进课堂,为语文教学开辟了新天地。

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是可以通过演讲去调动的。希望拥有演讲家一样的口才也是许多学生的梦想,如果语文教师善于鼓动和煽情,用演讲家的脸谱现身说法展现语言文字的魅力,老师当然会更有亲和力,学生学习语文的自觉性、积极性也定会大大提高。

学生的记忆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推理能力、想象能力、应变能力等是可以通过演讲去训练的,演讲辩论本身也是语文教学的内容之一。通过定期演讲比赛、课前即兴演讲等多种形式,搭建口语能力训练的平台,把让不少同学谈之色变的写作训练变为喜闻乐做的听说训练,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不少课文,像《最后一次讲演》《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我有一个梦想》等本身就是演讲词,教学时更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演讲技巧,将历史重演,原音再现。声情并茂的演讲比任何一种方式都更容易让学生感受闻一多的爱国激情,更容易体会恩格斯对马克思逝世的矛盾复杂的感情,更容易理解马丁・路德金那颗追求自由平等的心。

脸谱三:主持人与上述脸谱相比,主持人的组织设计能力和现场气氛激活互动能力则显得更突出和重要。而语文教学中的讨论课、辩论课、研究性学习等内容也对教师的通盘组织、现场调控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有必要借鉴学习一些主持人的全局观及工作技巧,把语文课上得轻松热烈又不失其教育教学意义,使学生有忘记身在语文课堂而似乎置身于某个节目现场的感觉。主持人主持的综艺节目、访谈节目、竞赛辩论节目等一般都包含如下的创意过程:一是轻松幽默的开场,二是充分的展示和互动,三是精当的分析总结,而这也恰恰是一堂高质量的语文课所必不可少的要素。因此,这张主持人的脸谱对语文教师来说也是意义非凡的。

央视主持人康辉在主持中国人民大学明星辩论赛《猪八戒和孙悟空谁更适合做老公》时一句“爱需要理由吗?不需要吗?”的开场白赢得满堂喝彩,魏书生老师的唱军歌、诗朗诵、口头作文、气功冥想等精彩的新课导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挑战主持人》的老主持马东和嘉宾张绍刚、叮当以及选手之间的互动使很多人津津乐道,蹲下来看学生的于永正老师与学生的平等讨论沟通交流也让人获益多多;白岩松和杨澜的访谈从问题设计到分析点评让人回味无穷,王大绩老师关于主体片断的普及式的知识总结也使人收获颇丰……主持人主持节目和语文教师驾驭课堂竟是如此的异曲同工,与其说主持人是语文教师的脸谱不如说是语文教师的本色!

当传统的语文教学成为一言堂、独角戏,当正常的互动和交流被简单粗暴的灌输所取代,当本是学习主体的学生无奈地被动地做起了看客和听众,当本该轻松愉悦的快乐学习变得郁闷窒息、死气沉沉,我们多么需要一张别开生面的主持人的脸谱!

脸谱四:相声演员“逗你玩”的马三立,“醉酒”的侯宝林,卖香烟的马季,快嘴李伯祥,这些相声大师与语文似乎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但仔细想来,相声是一门语言艺术,语文教学也主要是靠语文教师的有声语言去完成的,相声艺术说学逗唱的精髓也可以给语文教学以有益的借鉴。当课堂气氛不活跃时,可适时地打个灯谜,抖个包袱,讲个笑话,幽上一默,砸他一挂;当需要表现教师的记忆功底和嘴皮子功夫时,可滔滔不绝地背诵一段传统名篇或来上一段作家作品文学常识的顺口溜、贯口;当进入作品角色或情境时,不妨惟妙惟肖地进行一段表演或摹仿;当需要展示才艺提升人气时,来上几句诗词歌赋曲……如果牛群有朝一日再改行从事语文教学不知会有怎样的轰动。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牛群的课堂气氛定会空前热烈。也巧,以前国学大师们的长袍马褂倒真的很像相声演员的行头的。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时间超过一定的限度就容易分心,精神也逐渐疲劳。除了正常的教育教学内容的需要外,单从消除疲劳,活跃课堂气氛来说,语文教学中来点变脸也是十分必要的。在新课改的今天,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运用变脸艺术,当然还要准备更多更吸引人的脸谱。语文学科的特殊性也对语文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时是导演,有时是编剧,有时是演员,有时是观众,有时是记者,有时是评论员,有时是观察员,有时是魔术师,有时是分析师……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在语文教学的广阔天地里,追求是无止境的,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要丰富自己的脸谱,在合适的时间场合展现合适的脸谱,还语文教学以丰富炫目的本色。

语文教学的艺术范文第7篇

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关键词】 舞台; 主导; 主体; 演绎; 陶冶

1 充分发挥教师的课堂教教学的主导作用

语文教学是科学。也是一种巧妙的艺术。好的语文教师,往往把讲台视为舞台,在40分钟内,演出一场场生动的活泼、形象感人的剧目来,使台下的观众一学生们受到感染和陶冶,从而获取思想营养,增长聪明才干,掌握知识和技能。

学生始终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但是,要想使学生能很好地获得学习成果,就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有这样一种认识,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 中的主体地位,不大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把课堂讨论法、自读法的优越性说的非常绝对,教师在课堂上多讲了一些就横加指责。这种把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作用相对立的看法和做法是不对的。教师毕竟是教材和学生之间的中介,起着知识媒体和信息的传递者的作用,这是无法代替的。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真正的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依靠教师所处的地位发挥的,首先要取决于教师的知识水平和业务修养,能够精通教材,驾驭教材,对教材的知识系统了如指掌,对教材的来龙去脉无不通晓。如果老教师讲的和学生理解的差不多,这就无所谓教师的作用。因此,教师应该比教材站得更高,能够讲出教材意犹未尽的话,能够说出一些新意。只有教师的讲述和学生的理解之间有比较大的距离,方能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也方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其次,还取决于师生之间的情感和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必须在学生中有一定的威信和影响,这种威信当然不能靠压服和钳制,而是靠师生之间的友谊、相互信任感和感情的交流。有的教师教学中谬误百出,对学生却百般挑刺,结果师生之间出现严重的对立情绪,教师的主导作用当然也就无从发挥。教师要和学生建立感情,就应当放下架子,深入学生之间去,关心他们的成长,了解他们的兴趣和爱好,做学生的贴心人,取得学生的信任感.学生有心理话也愿意向教师倾诉,师生之间关系非常融洽,课堂教学就会有良好的气氛。这就必然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过纵横自如,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就可带领学生顺利开展各种教学活动:师生之间的密切配合,就一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 注意培养课堂教学的教育机智

教育机智是老师之力品质在课堂敦学中的具体体现。语言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水平与教师的教育机智的多寡有着直接的关系。教育机智表现在教学中善于根据教学环境的变化随时修正自己的教学方案,密切注意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反馈信息,不断调整教学手段,利用现代控制论的学说对教学活动进行定向、定量、定度、定序与定势的控制,选取最有决策,以取得最佳效果。

教育机智直接表现为教师的应变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可能会出现一些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由于学生思维的活跃,他们可能会向教师提出老师事先没有想到的问题。这时学生的思维往往显示出高度兴奋地状态,是课堂教学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的最佳时机。如果教师这时反应迟缓,你能随机应变,甚至粗暴地压制学生的提问,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就会受到摧残,这是十分可惜的。具有教育机智的语文教师,常常有意思地启发学生发问,并善于利用学生的问题展开教学活动,使整个教学过程生动活泼,灵活机动,往往是“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语文教师课上的“活”不“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教育机智的发挥。

在语文教学中还可能会出现一些偶发事件,这些偶发事件常常是一些活泼好动、纪律性较差或聪明过人的学生引起的,尤其初中生为多见。这些偶发事件有的与教学内容多少有点关系,有的根本无关,甚至有的纯属恶作剧。遇到这样的情况,应变能力较差或经验不足的教师常常显得举止无措,或者失态,有的就采取训斥、体罚等方法平息事端,结果常常使学生心灵上留一下创伤,使学生一与教师的关系疏远,教师在学生中失去信任,阻碍了师生感情上的交流,给教学带来不应有的损失。旦出现这些偶发事件,教师应该首先明白这是青少年的心理、性格特点所致,不必为之动怒。然后根据不同情况,因事利导,

采取疏导的方法,妥善加以解决,以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使教学活动正常进行。

教育机智建立在扎实的知识基础之上,它是教师长期教学经验的结晶,教育机智也取决于教师本人在学生中的威信和教师对学生的了解程度。教育机智充分表现出教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和原则性与灵活性的兼顾、深谋远虑与当机立断相得益彰的品质。

教育机智是长期的教学实践中获得的,只要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的培养自己的应变能力,注意积累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并加以筛选取舍,积久成习,多则活,活则变通,教育机智也就形成了。

3 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艺术水平

教学是一种艺术,成功的教学,就是一种伟大的创造性劳动,是一种高超的艺术。成功的教学就是一种艺术创造,但只有教师的创造符合教学规律的时候,才能形成这样的教学艺术,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教学,一方面是主客观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复杂过程,因此既要发挥教师个人的主动精神和创造性,又要努力探索教学的客观规律,将主观与客观两方面都有机的统一起来,才能产生教学艺术。

课堂开讲和课堂提问往往集中体现了课堂教学艺术的水平:

3.1 课堂开讲的艺术。常言说的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设计好一堂课的开讲(亦称“导语”),使它精彩、出色、具有引人入胜的作用,这是课堂教学艺术的重要表现之一。

好的课堂开讲,其指导思想应该是:通过开讲,要能够引起学生 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他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到新课的学习上去。.

开讲的方法很多:或有旧课导入新课;或提出问题,造成悬念;

或演示练习,激发思维;或利用教具,引发联想;或描绘场面,渲染气氛:或激发感情,引起共鸣:或开门见山,点明教学目的等等。但是,不管用哪种方法开讲,都必须紧扣课文内容和学生思想实际;妙语横生,言简意赅,就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积极性。

3.2 课堂提问艺术。用提问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学习课文,这是当前语言教学比较流行的一种方法。但是,有的提问只求表面上的轰轰烈烈,效果不佳,谈不上提问的艺术。

课堂提问的艺术,首先表现在提出的问题要有启发性,具有思考的价值。只有这样的提问,才能有效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突出训练学生的思维敏捷性和口头表达能力。其次,好的提问。总是能围绕教学目的和教学重难点提出的,它绝不是课文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以要求领会知识和运用知识为前提的,具有一定的难度。正是由于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一方面能够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去突破这个难题,深刻理解课文;另一方面也可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甚至还能有助于学生获得一些新鲜的见解。当然,这个难度是学生通过努力能够跨越的,这样才能称得上是艺术的提问。再次,提问的艺术还表现在所提问的问题具有连贯性,这样才可以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思维的系统性,全面性的理解课文。

当然,提问的艺术不单是教师问学生,还应当鼓励和启发学生向老师提问、质疑。鼓励学生提问题比教师问学生更重要,因为真正能够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困难。问题的提出是一定思维的成果,要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就需要从不同的、比较新的角度去认识事物,经过反复思考,才有可能提出新的见解。所以说,能提出新问题的本身就具有创造性;而解决问题,只不过是集中自己所具有的某些知识求得问题的解答,和提出问题相比,难度一般要小些。同时,培养学生提问、质疑的好习惯,也比教师自己提问更为困难。这就需要教师加强思维训练指导,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方法。

语文教学的艺术范文第8篇

汉语言文学教学语言是一门艺术。是汉语言教师在课堂上使用的教学用语。是在规定时间内,依据教学要求,使用规定的教材,针对特定的教学对象,采用一定的教学方法,最终为达到某一教学效果而使用的语言。是汉语言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基本工具,也是汉语言教师应具有的最基本的教学技能。同样,汉语言教学语言也对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和意义。汉语言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的重任,要求汉语言教师要有高尚的道德,为人师表。因此,汉语言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将对学生的心灵造成影响。这也决定了汉语言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行;决定了汉语言文学教学语言的特点,依据学科和教授对象不同:既要严谨规范有科学性、学科性和教育性,又要不乏幽默性、启发性、简明性和可接受性。恰当有效的课堂教学语言,不但有利于学生轻松顺利地接受知识,还有利于汉语言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良好形象,并建立威信。

2汉语言教师课堂教学语言一般具有的风格类型

汉语言教师课堂教学的语言风格由一般语言、文学语言和态势语言三个要素决定,有一定的稳定性和独创性。每个汉语言教师因个体在性格、知识和阅历等方面的差异而形成各自不同的风格。那么,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汉语言教师课堂教学语言风格类型一般有哪些?查阅有关文献资料发现,汉语言教师课堂教学语言分类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从制约汉语言文学教学语言的主客观因素来看,汉语言教师课堂教学语言大体分为:质朴型、情感型、典雅型、通俗易懂型、机智幽默型等;按照姚鼐的分法,有优美型、阳刚壮美型和刚柔并济型;笼统地说,还分为积极型和消极型。除了这些分类法,依照汉语言教师自身性格不同来分类,大体又可分为:外向型和内向型两种风格。一般性格活泼的汉语言教师所采用教学语言的风格是外向型,其特点是:声音洪亮、语速偏快、感情充沛、幽默风趣;性格偏于内向的汉语言教师所采用的教学语言是内向型风格,其特征是:音调适中、语速较慢、庄重典雅、朴实无华。两种不同的语言风格,对汉语言文学教学效果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一般来说,外向型教学风格,由于教师音调较高、语速较快、表情和肢体语言都较为丰富,所以容易调动学生的注意力,课堂效率较高。长期在这种课堂环境中学习的学生往往思维比较活跃,容易对新鲜事物产生兴趣。但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因汉语言教师输送信息速度较快,信息量过大,学生在接受信息时大脑来不及反应,造成知识不能完全消化吸收,严重导致接受信息的障碍。教育的学生容易草率思考问题,不能细致周全掌握知识要点。内向型语言风格,教师往往音调较低、语速较慢、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单一或缺乏,但能细致周密教授每个知识点,学生容易接受消化全部知识,不容易出现积压和疏漏。教育出的学生往往思维周密,考虑问题周全。不利影响是学生长期在这种课堂环境中学习,因教师讲解较慢,学生容易分散注意力,大脑皮层神经系统容易由兴奋转入抑制状态,学生会有瞌睡发困之感。可见,不同的语言风格对教学效果有着不同的影响。每种教学语言风格各有利弊。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采用何种教学语言风格,应根据学科不同、教授对象不同,进行灵活调整。高效艺术化的课堂教学语言,应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能开拓学生的思维模式,能帮助学生轻松顺利接受知识。

3实现汉语言教师课堂教学语言艺术化的方法和途径

艺术化的教学语言是能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语言。一般具有规范性、形象性、情感性和创造性几个特征。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要实现教学艺术化效果,应掌握如下方法和途径。

3.1实现汉语言教学语言艺术化的方法

(1)注意课堂语言的声调语速和韵律节奏。学科不同,内容不同,所采用的语速语调和韵律节奏也会不同。适中的语速语调和韵律节奏作用于学生,能引起学生共鸣。

(2)进入角色,带着感情讲课,充分发挥表情和手势等非语言因素的作用。在教学语言艺术化的课堂中,教师衣着整洁,面部表情和手势丰富,针对不同学科和内容,充满感情地运用丰富适当的词汇和语调进行讲解,一定也会感染学生的情绪,调动学生的热情,启发学生的思维,引起学生的共鸣。进而,有助于学生轻松接受课堂知识。

(3)运用修辞方法,让课堂教学语言生动起来。语言艺术离不开修辞,依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灵活巧妙地运用比喻、排比和拟人等修辞方法进行知识的讲解,能引发学生联想和思考,使得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复杂的事物简单化,更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4)善于引用诗句名言,使教学语言文学化。在教学中,根据需要引用古诗文和名言警句,能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5)寓教于乐。在教学中,根据需要大胆穿插幽默段子、笑话和小故事的娱乐手法,使得课堂真正充满艺术魅力。但要注意分寸,不可过多,否则会适得其反。

3.2实现汉语言教学语言艺术化的途径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在汉语言文学课堂教学中,要使用艺术化的语言进行教学,就需要汉语言教师像演员一样在平时多练基本功。

(1)要钻研教材,吃透教材。艺术化的教学语言,来源于对教学内容的融会贯通和对知识的透彻理解。教师深入钻研,吃透教材,自会思路清晰,逻辑分明,语言贴切。

(2)要不断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和阅历。艺术化的教学语言,离不开教师自身深厚的专业知识,也离不开教师阅历的丰富和知识的广博。还要多增加自己的情趣,陶冶自己的情操,这样才能把自己的高雅情绪传染给学生。

(3)要有强烈的事业心。语言是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如果一个教师没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在课堂教学中就不会有高度认真的态度和饱满的感情,也就不会有艺术性的教学语言。所以,作为一名教师,要想在教学中,能轻松运用艺术化的教学语言,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就要有高度的热情和责任感,有浓厚的教学兴趣和对学生的爱。

语文教学的艺术范文第9篇

想象付诸实践,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实践我发现语文教学与“留白”手法相结合,能够使语文教学呈现出有虚有实、有疏有密、盎然生趣的和谐的美感;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是新课程背景下的合作探究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既然“留白”对于教学如此重要,那么该如何设计呢?

一、保留教学内容,造成“留白”。经验丰富的老师在讲课的时候,总只是微微打开一个通往一望无际的知识世界的窗口,把某些重要内容有意留下来不讲,这样给学生造成知识上的暂时“留白”,当学生发现从教师所讲和现成教材中得不到需要求得的知识,那块空白就会促使学生到更广阔的海洋中去寻找。这种“欲擒故纵”的艺术手法,既节省了课堂时间,又放手给学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比如本人在教授舒婷的《致橡树》一文时,先把本文的背景介绍和内容疏导之后,教学在紧张之余却嘎然而止,学生面面相觑之后便问:“老师,《致橡树》要表达的是什么爱情观?”学生味口吊得正浓的时候,我因势利导,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学生争得面红耳赤,最后我加以引导得出结论:本诗表达一种独立平等的爱情观。接着我进一步要求学生将本诗和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进行比较阅读,学生兴趣盎然,学习更加积极主动,对于《我愿意是急流》的讨论更加激烈,更加透彻,更加全面,也更有自己的主见,因此教学收效也甚是明显。可见,课堂上暂时的“留白”,能够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艺术效果。

二、协调课堂结构,造成“留白”。优秀的教师除了要使课堂内容生动独到以外,还要会协调课堂。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就要把语文课上得生动有趣,要让春风吹绿一池泉水,涟漪不断;要让课堂有动有静,有张有弛;急时像瀑布,奔流而下,一泻千里,激起学生“沉睡”;缓时似清泉,绵绵不绝,涓涓流淌,流入学生“干涸”的心田,而不能让课堂变成一潭死水。因此,有时人为地拦住某处,造成暂时的“断流”,然后又放开,会更加富有吸引力,更加有刺激性。相反如果一味地“急”或者是一味地“缓”,而没有“断流”,就会使课堂索然无味,就不能激起学生想要占有知识、掌握知识的那种冲动。综观我国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结构模式,无论是魏书生的“六环书”,还是钱梦龙的“三主四式、自读和练习”,在结构上,相对于教师的讲来说,实际上就是教师精心设计的留给学生的一段空白。这段空白可视为一种“召唤结构”,它正像河水流淌中的“断流”一样,成为学生期待的视野的强烈呼唤,从而造成虚实相映、错落有致的课堂教学效果。

三、利用提问激疑,造成“留白”。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就要求老师在提问启发时,留有空白,给学生一个“蓄势”,目的是唤起学生求知欲,使学生兴趣达到高潮。例如:我在教学《变色龙》一文时,围绕“变”这个字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奥楚蔑洛夫有几变?怎么变?因何而变?有哪些表现力很强的动词?人对狗哪些称呼体现了主人公的一次次变化?学生对这几个问题,探究的兴趣极为浓厚,学生展开讨论,但未能做出全面准确的回答,我让学生回归课本留白,很自然地就得出了结果。

四、借助语言技巧,创造“留白”。语言技巧是语文教学艺术的表现形式之一。教学语言不应从头到尾像机关枪一样“哒、哒、哒”响个不停,应讲究速度,讲究变化,应当缓急更迭,抑扬顿挫,富有节奏。其中“停顿”是教学语言的技巧之一,它能造成语言暂时的“留白”,产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这种“留白”表面上看只是一种停顿,而实际上它却蕴含着丰富的潜在内容,能给学生咀嚼、回味已讲内容的机会,有利于下一步“教”和“学”的进行。另外,“停顿”造成的教学语言的空白,对组织课堂教学也具有重要作用。有的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分散,不注意听讲,做小动作,教师就可以采用“停顿”的技巧,突然停止讲课并凝视着他或她,有时还可以轻轻摇头示意等,这种金口不开、以静制动的办法比起大声点名批评更具有威慑力,而且当事人不会陷入窘境,其他同学的注意力也不会受影响。因此利用语言技巧创造“留白”,能够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在课堂上能牢牢地抓住学生,从而更加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语文教学的艺术范文第10篇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讲话带有审美色彩,这是一把最精致的钥匙。它不仅开发情绪的记忆,而且深入到大脑最隐蔽的角落。”可见美的语言对学生的影响。在这方面,语文教学比其他任何学科都表现得更为突出。教师教学语言的美,一方面来自语言表达的准确、恰当和生动,另一方面则来自教学语言中速度的快慢、节拍的强弱、力度的大小等的交替交换,以及句子长短、语调升降的有规律变化。这种抑扬顿挫、富有韵律感的教学语言使教学具有鲜明的节奏。同时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带来直接影响。现代生理学研究表明,人在一种单调的声音刺激下,大脑皮层会很快进入抑制状态,而抑扬顿挫、具有节奏感的教学语言能有效地打破大脑的抑制状态。所以,必须加强语言调控,讲究对教学语言的巧妙编排与合理组装。

如何控制教学语言的轻重隐显和疾徐张弛,主要应考虑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一般地说,讲解教材的重点和比较深奥抽象的内容,应放慢语速,增强音量;如果是浅近易懂或本身节奏明快的内容,应加快语速,放轻音量。表现急切、震怒、兴奋、激昂、壮烈等基调的内容,可用快节奏的语言;表现宁静、优美、沉郁、悲哀、沉思等基调的内容,可用慢节奏的语言。如讲《听潮》一课的“涨潮”部分,需要用快节奏表现惊心动魄的壮美;而“落潮”部分表现的温柔宁静之美,则需用慢节奏来传达。又如讲《一月的哀思》,介绍周总理的丰功伟绩时可用中速平调;讲到人们静静地伫立长安街的暮色里等待载着周总理遗体的灵车时,要用慢速降调,表示哀痛之情;讲到有人不允许我们缅怀周总理伟大一生时,要用快速升调,表达激愤之情。这样快慢交替,急缓相间,能渲染出与课文内容相吻合的课堂气氛,使学生产生情绪、情感上的摹仿,在心中激起相应的感情,大大增强接受的效果。

2.讲究教学方式的间隔变换、有机组合

教学方式的交替变换,有助于消除学生疲劳,保持注意力。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巧于设计和安排教学方式,讲究教学方式的间隔变换和合理搭配,使之有动有静,动静结合,使教学活动在动静交替中有节奏地进行。如学习《孔乙己》一文,第一步用讲授式,介绍与课文有关的背景资料及对小说中人物、情节、环境理解和把握的导读提示。第二步运用练习式。一是填表对比分析孔乙己两次出场的肖像、语言、动作等方面的变化,引导学生把握孔乙己这个形象的特征及意义;一是完成课后练习,体味该文语言精炼、深刻、含蓄的特色。第三步运用讨论式,思考讨论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根源,把握小说的主题。这样安排,整堂课讲练结合,动静相生,表现出一种与学生心理相容的节奏变化。

板书也是调整教学节奏的重要手段,对此应给以足够重视。教学板书是教师的书面语言,它从视觉上刺激学生,增加信息接受的渠道。这种信息渠道的转换,会带来学生心理和行动的变化,使学生由听变看,由听变写,或边听边看边写等。就是说,教师可通过板书引导和控制学生,使整个教学进程保持适当节奏。这里的关键是把握板书的时机。实际教学时,有的教师是先把整个内容讲完再板书,或者先抄好板书而后讲内容。这样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教学的流程和教学的效果。最理想的应是板书与教学语言密切结合,边讲边写。比如,有位教师教《第比利斯的地下印刷所》时的课题板书时序的安排就很巧妙,他说:“今天,我将领你们去参观一个地方(略停),那是一处印刷所(板书)。不过,不是咱们学校的印刷厂,而是建筑在地下的(板书)印刷所。而且,还得到苏联的第比利斯(板书)去。”教学板书与教学语言的配合严密精巧,妙趣横生。这样可起到有效的控制作用,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文思路、教师思路和学生思路合拍共振。还要讲究板书出现的频率和书写速度。频率过大或书写太慢,都会直接影响整个教学的节奏。

3.注重内容安排的疏密相间、错落有致

教学活动信息量的疏密也是构成教学节奏的重要因素。信息量的疏和密直接影响学生心理感受的变化,疏给人舒缓、轻松的感觉,密则使人感到急促和紧张。密而不疏,会给人以堆积感。学生长时间紧张,容易疲劳;如果一味地疏而不密,则会使人产生空疏感,学生情绪过于松弛,注意力就难以集中。只有疏密相间,才会给学生带来有张有弛的心理节律,保持旺盛的精力。所以,教学内容的安排要区分详略并进行合理组合与布局,讲究信息的疏密相间,错落有致。一般说来,重点难点要重锤敲,要学生精力高度集中,积极思考,以体现一个“张”字。学生易懂的非重点内容,则可在“张”中体现一个“弛”字。张而不弛和弛而不张,都是不讲究节奏美的表现。只有在紧张之中见松弛,激越之中见舒缓,学生才能在张弛相济、起伏有致的富有美感的节奏变化中轻松愉快地获得更多的知识。

4.追求教学节奏的融洽统一、整体和谐

语文教学的艺术范文第11篇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讲话带有审美色彩,这是一把最精致的钥匙。它不仅开发情绪的记忆,而且深入到大脑最隐蔽的角落。”可见美的语言对学生的影响。在这方面,语文教学比其他任何学科都表现得更为突出。教师教学语言的美,一方面来自语言表达的准确、恰当和生动,另一方面则来自教学语言中速度的快慢、节拍的强弱、力度的大小等的交替交换,以及句子长短、语调升降的有规律变化。这种抑扬顿挫、富有韵律感的教学语言使教学具有鲜明的节奏。同时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带来直接影响。现代生理学研究表明,人在一种单调的声音刺激下,大脑皮层会很快进入抑制状态,而抑扬顿挫、具有节奏感的教学语言能有效地打破大脑的抑制状态。所以,必须加强语言调控,讲究对教学语言的巧妙编排与合理组装。

如何控制教学语言的轻重隐显和疾徐张弛,主要应考虑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一般地说,讲解教材的重点和比较深奥抽象的内容,应放慢语速,增强音量;如果是浅近易懂或本身节奏明快的内容,应加快语速,放轻音量。表现急切、震怒、兴奋、激昂、壮烈等基调的内容,可用快节奏的语言;表现宁静、优美、沉郁、悲哀、沉思等基调的内容,可用慢节奏的语言。如讲《听潮》一课的“涨潮”部分,需要用快节奏表现惊心动魄的壮美;而“落潮”部分表现的温柔宁静之美,则需用慢节奏来传达。又如讲《一月的哀思》,介绍周总理的丰功伟绩时可用中速平调;讲到人们静静地伫立长安街的暮色里等待载着周总理遗体的灵车时,要用慢速降调,表示哀痛之情;讲到有人不允许我们缅怀周总理伟大一生时,要用快速升调,表达激愤之情。这样快慢交替,急缓相间,能渲染出与课文内容相吻合的课堂气氛,使学生产生情绪、情感上的摹仿,在心中激起相应的感情,大大增强接受的效果。

2.讲究教学方式的间隔变换、有机组合

教学方式的交替变换,有助于消除学生疲劳,保持注意力。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巧于设计和安排教学方式,讲究教学方式的间隔变换和合理搭配,使之有动有静,动静结合,使教学活动在动静交替中有节奏地进行。如学习《孔乙己》一文,第一步用讲授式,介绍与课文有关的背景资料及对小说中人物、情节、环境理解和把握的导读提示。第二步运用练习式。一是填表对比分析孔乙己两次出场的肖像、语言、动作等方面的变化,引导学生把握孔乙己这个形象的特征及意义;一是完成课后练习,体味该文语言精炼、深刻、含蓄的特色。第三步运用讨论式,思考讨论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根源,把握小说的主题。这样安排,整堂课讲练结合,动静相生,表现出一种与学生心理相容的节奏变化。

板书也是调整教学节奏的重要手段,对此应给以足够重视。教学板书是教师的书面语言,它从视觉上刺激学生,增加信息接受的渠道。这种信息渠道的转换,会带来学生心理和行动的变化,使学生由听变看,由听变写,或边听边看边写等。就是说,教师可通过板书引导和控制学生,使整个教学进程保持适当节奏。这里的关键是把握板书的时机。实际教学时,有的教师是先把整个内容讲完再板书,或者先抄好板书而后讲内容。这样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教学的流程和教学的效果。最理想的应是板书与教学语言密切结合,边讲边写。比如,有位教师教《第比利斯的地下印刷所》时的课题板书时序的安排就很巧妙,他说:“今天,我将领你们去参观一个地方(略停),那是一处印刷所(板书)。不过,不是咱们学校的印刷厂,而是建筑在地下的(板书)印刷所。而且,还得到苏联的第比利斯(板书)去。”教学板书与教学语言的配合严密精巧,妙趣横生。这样可起到有效的控制作用,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文思路、教师思路和学生思路合拍共振。还要讲究板书出现的频率和书写速度。频率过大或书写太慢,都会直接影响整个教学的节奏。

3.注重内容安排的疏密相间、错落有致

教学活动信息量的疏密也是构成教学节奏的重要因素。信息量的疏和密直接影响学生心理感受的变化,疏给人舒缓、轻松的感觉,密则使人感到急促和紧张。密而不疏,会给人以堆积感。学生长时间紧张,容易疲劳;如果一味地疏而不密,则会使人产生空疏感,学生情绪过于松弛,注意力就难以集中。只有疏密相间,才会给学生带来有张有弛的心理节律,保持旺盛的精力。所以,教学内容的安排要区分详略并进行合理组合与布局,讲究信息的疏密相间,错落有致。一般说来,重点难点要重锤敲,要学生精力高度集中,积极思考,以体现一个“张”字。学生易懂的非重点内容,则可在“张”中体现一个“弛”字。张而不弛和弛而不张,都是不讲究节奏美的表现。只有在紧张之中见松弛,激越之中见舒缓,学生才能在张弛相济、起伏有致的富有美感的节奏变化中轻松愉快地获得更多的知识。

4.追求教学节奏的融洽统一、整体和谐

语文教学的艺术范文第12篇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讲话带有审美色彩,这是一把最精致的钥匙。它不仅开发情绪的记忆,而且深入到大脑最隐蔽的角落。”可见美的语言对学生的影响。在这方面,语文教学比其他任何学科都表现得更为突出。教师教学语言的美,一方面来自语言表达的准确、恰当和生动,另一方面则来自教学语言中速度的快慢、节拍的强弱、力度的大小等的交替交换,以及句子长短、语调升降的有规律变化。这种抑扬顿挫、富有韵律感的教学语言使教学具有鲜明的节奏。同时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带来直接影响。现代生理学研究表明,人在一种单调的声音刺激下,大脑皮层会很快进入抑制状态,而抑扬顿挫、具有节奏感的教学语言能有效地打破大脑的抑制状态。所以,必须加强语言调控,讲究对教学语言的巧妙编排与合理组装。

如何控制教学语言的轻重隐显和疾徐张弛,主要应考虑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一般地说,讲解教材的重点和比较深奥抽象的内容,应放慢语速,增强音量;如果是浅近易懂或本身节奏明快的内容,应加快语速,放轻音量。表现急切、震怒、兴奋、激昂、壮烈等基调的内容,可用快节奏的语言;表现宁静、优美、沉郁、悲哀、沉思等基调的内容,可用慢节奏的语言。如讲《听潮》一课的“涨潮”部分,需要用快节奏表现惊心动魄的壮美;而“落潮”部分表现的温柔宁静之美,则需用慢节奏来传达。又如讲《一月的哀思》,介绍周总理的丰功伟绩时可用中速平调;讲到人们静静地伫立长安街的暮色里等待载着周总理遗体的灵车时,要用慢速降调,表示哀痛之情;讲到有人不允许我们缅怀周总理伟大一生时,要用快速升调,表达激愤之情。这样快慢交替,急缓相间,能渲染出与课文内容相吻合的课堂气氛,使学生产生情绪、情感上的摹仿,在心中激起相应的感情,大大增强接受的效果。

2.讲究教学方式的间隔变换、有机组合

教学方式的交替变换,有助于消除学生疲劳,保持注意力。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巧于设计和安排教学方式,讲究教学方式的间隔变换和合理搭配,使之有动有静,动静结合,使教学活动在动静交替中有节奏地进行。如学习《孔乙己》一文,第一步用讲授式,介绍与课文有关的背景资料及对小说中人物、情节、环境理解和把握的导读提示。第二步运用练习式。一是填表对比分析孔乙己两次出场的肖像、语言、动作等方面的变化,引导学生把握孔乙己这个形象的特征及意义;一是完成课后练习,体味该文语言精炼、深刻、含蓄的特色。第三步运用讨论式,思考讨论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根源,把握小说的主题。这样安排,整堂课讲练结合,动静相生,表现出一种与学生心理相容的节奏变化。

板书也是调整教学节奏的重要手段,对此应给以足够重视。教学板书是教师的书面语言,它从视觉上刺激学生,增加信息接受的渠道。这种信息渠道的转换,会带来学生心理和行动的变化,使学生由听变看,由听变写,或边听边看边写等。就是说,教师可通过板书引导和控制学生,使整个教学进程保持适当节奏。这里的关键是把握板书的时机。实际教学时,有的教师是先把整个内容讲完再板书,或者先抄好板书而后讲内容。这样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教学的流程和教学的效果。最理想的应是板书与教学语言密切结合,边讲边写。比如,有位教师教《第比利斯的地下印刷所》时的课题板书时序的安排就很巧妙,他说:“今天,我将领你们去参观一个地方(略停),那是一处印刷所(板书)。不过,不是咱们学校的印刷厂,而是建筑在地下的(板书)印刷所。而且,还得到苏联的第比利斯(板书)去。”教学板书与教学语言的配合严密精巧,妙趣横生。这样可起到有效的控制作用,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文思路、教师思路和学生思路合拍共振。还要讲究板书出现的频率和书写速度。频率过大或书写太慢,都会直接影响整个教学的节奏。

3.注重内容安排的疏密相间、错落有致

教学活动信息量的疏密也是构成教学节奏的重要因素。信息量的疏和密直接影响学生心理感受的变化,疏给人舒缓、轻松的感觉,密则使人感到急促和紧张。密而不疏,会给人以堆积感。学生长时间紧张,容易疲劳;如果一味地疏而不密,则会使人产生空疏感,学生情绪过于松弛,注意力就难以集中。只有疏密相间,才会给学生带来有张有弛的心理节律,保持旺盛的精力。所以,教学内容的安排要区分详略并进行合理组合与布局,讲究信息的疏密相间,错落有致。一般说来,重点难点要重锤敲,要学生精力高度集中,积极思考,以体现一个“张”字。学生易懂的非重点内容,则可在“张”中体现一个“弛”字。张而不弛和弛而不张,都是不讲究节奏美的表现。只有在紧张之中见松弛,激越之中见舒缓,学生才能在张弛相济、起伏有致的富有美感的节奏变化中轻松愉快地获得更多的知识。

4.追求教学节奏的融洽统一、整体和谐

语文教学的艺术范文第13篇

语文和数理化等科目在教学中呈现的是截然不同的特点,数理化中的问题的探讨和表述,要求极其清晰与准确,一是一,二是二,不存在半点的灵活性;而语文,在日常生活和教学中难以避免其灵活性与模糊性,有时候的表达有很大的差异,但表意却是清晰明了的,这就对评价者提出了一个需要有意注意的问题,我们面对的学生在语文能力上也有着很大的差异,人人有差异,人的不同成长阶段的努力程度与结果也呈现出很大的差异,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灵活恰当地运用评分等多种手段,激励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而平时的检测考试过程中的评分,就对同学们学习能力的提高就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这也正如平常教学中一些老师的看法,评分有两面性的作用,积极的一面是可以激励学生上进,消积的一面是可以使学生受打击。事实上,正确地运用评分手段不仅仅是检察教学活动结果的反馈活动过程,还会激发同学们的上进心,他们会相互比较,查缺补漏,提高能力。

我结合多年在重点班和普通班的教学经验发现:不管对成绩好的还是成绩差一点的同学,只要恰当把握评分的艺术,充分运用评分艺术积极性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其努力,激发其潜在的能力,就提高语文能力。在与身边老师交流中,我也发现一些青年老师认为自己本着公正的原则,在“周周清”“日日清”“堂堂清”的课堂和作业等评价中,或面对一套试题,给所有学生同一把评价的尺子。但这却无法反应出学生个体在一段时间内的努力程度,所以,我面对我的学生,采取比较温和的评价态度,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教育工作中最主要的鼓励和最有力的(虽然不见得经常有效)惩罚是评分。这是最尖锐的工具。使用这种工具要求有高度的水平。要取得使用这一工具的权力,首先应当热爱孩子。”这段话可以作为评分艺术的指导思想和出发点。

评分艺术的把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尝试:

第一、作为老师,首先要清醒认识到评分只是一种手段,虽然考核要评分,批改作业要评分,课堂提问有时也要评分……但它只能是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经常运用的一种手段,绝不是教育的目的。在语文教学中,它不仅仅是为了检查学生的语文水平,更重要的是,从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过程角度看,它是用来检查教学成绩、调动和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的积极性,督促学生不断努力上进的,检查阶段性教学中得失时经常运用的一种手段。

第二、少苛求,多包容,鼓励尝试,坚持温和的评价思想。“少苛求”不是不苛求,教学过程中要清楚了解所评的对象及对象的能力,我们应全方位关注学生,而对于一贯优生,在评分上,我认为应当苛刻些。优生一直处于一些小小的的成功的光环的包裹下,也就造成大多数优生极易产生骄傲自大,目空一切,歧视差生等不良习性,对他们可以适当放大缺点,引起他们的的有意注意,使他们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促使他们查漏补缺,戒骄戒躁,认识到学无止境,学会用谦虚谨慎的态度始终如一地对待学习。

“多包容”就是要包容差生,包容缺陷,新课改倡导我们多表扬学生。我认为口头上的表扬远远不够,我们应从全方位对学生关注,抓住机会表扬激励学生,而对学生作业评分更是不容忽视的机会,是对学生努力表现的一种肯定和信任。

能力较差一些的同学,他们一般在班级群体中表现得自卑、胆小、敏感,探讨问题缺乏主动性,怕自己的理解不完美,思考不够成熟,回答错误时别人异样含义的眼神,对于他们,评分尺度可以适当放宽,我们在帮助其发现他们的失误的同时,重点要放大他们的长处,让他们体验到努力后成功的快乐,促其学习的信心,提高能力。

一般的情况下,能力好的同学由于平时学习和考试的成功,心中会慢慢地不自觉地萌发少年英雄的的胆识与魄力,将平日阅读中了解到的语文方面的新思想新技巧等会不自觉地做一些大胆的尝试,但会因为了解的不够全面或成熟而出现偏颇,这是一种积极上进的表现,我们应该鼓励,并且加以指导,少苛求,多包容,鼓励尝试,我们看重的是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和上进心。当他们的努力没有得到他们期望的成功时,当他们与别人比较后发现自己的缺陷时,尝试失败时,我们不能在他们的痛苦上“雪上加霜”。这时候,“渴时送水”也许是最佳的选择,对没有得到好成绩的学生要“送温暖”的包容和鼓励,热情关心、耐心辅导外,只要发现他们学习上有点滴进步,就及时肯定鼓励,给较高分数。

语文教学的艺术范文第14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语文教学 语言艺术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b)-0000-00

一、概述小学语文教学的语言艺术

1.小学语文教学语言艺术的内涵

小学语文教学尤其自身的特点,它的教学对象主要是小学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符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教学语言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并且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从小学语文语言艺术的内涵上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语言的艺术,课堂教学语言应该是规范的、生动的、幽默的、优美的。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使用标准的普通话,发音要准确规范,吐字要清晰流利,用词要准确得体,表述要清楚生动。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语言艺术方面,严格要求“自我”,不断完善“自我”,不断提升“自我”,以达到 “语出惊人”的完美艺术境界。

2.小学语文教学语言艺术的意义

小学语文教学语言艺术的意义也不容忽视。对小学语文教学而言,以语言为载体,运用语言艺术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是深化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迫切需要。就目前而言,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内容非常丰富,在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运用灵活多样的语言艺术,启发小学生的心智,培养小学生良好的用语习惯,对于规范小学生礼貌用语,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将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说来,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语言艺术教学,一方面可以塑造出千差万别、形形的人物形象,另一方面还描绘出了瑰丽多姿的人文景观及自然景观,将每个时代的人情冷暖与社会百态都明显地表现出来。在进行课堂教学时不仅要对课本中的每个字句的真实含义进行准确把握及理解,而且适当融入和课本内容所匹配的美感及情感,可以增强教学语言的吸引力及感染力。

二、发挥小学语文教学语言艺术的策略

1.生动形象地描述,加深理解

生动形象地描述,加深理解,是小学语文教学语言艺术的关键,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充分结合小学生阶段学生的特点,这个阶段的学生思维还处于初级阶段,容易注意力不集中,不能较好地理解抽象化的语言知识,逻辑思维能力、观察力、理解力均不够成熟。因此在教学语言的运用上,应多以便于小学生理解的形象思维为主,发挥小学生的想象力,通过小学语文教师生动形象地表述,引导小学生接受语文知识,并加深小学生对语文知识的了解。例如:教师在进行疑难词“躁”与“噪”讲解时,为区分两个字的区别,可以针对这两个字的不同侧重点进行重点分析,“噪”字左边只有一个口,就好像很多学生在说话,使教师一点都不安静,“躁”字左边形似一个“足”,就好像一个人在一个地方没有办成事情,赶紧跑到其它地方办事,心情非常着急,这就是急躁的意思。赋予文字本身的意义,使简单的故事用形象化地字来代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学习了知识,而且也加深了对语言的理解。

2.幽默风趣地解答,点评讲解

幽默风趣地解答,点评讲解在小学语文教学语言艺术中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对小学生而言,小学生在学习到相关语文知识的时候,如果能得到语文教师的点评讲解,引导小学生用正确的方法和认识看待语文知识,可以达到提高小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目的。幽默风趣地解答,是小学生最喜闻乐见的一种方式。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小学生可以通过布置作业的方式来达到点评讲解的目的。具体说来,在布置课后作业时,采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进行批注,一方面便于学生接受自己的不足,另一方面更容易引起学生的重视,进而改正自身的错误。如教师对作文中喜欢用“了”字的学生可以进行这样的批注:不该用“了”的时候,你净用“了”;该用“了”的时候,你不用“了”。最后再说明“了”字用得有些多,希望你以后运用“了”要准确恰当。

3.灵活多样地沟通,化解矛盾

灵活多样地沟通,化解矛盾也是小学语文教学语言艺术的重要环节。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在对课堂秩序维持时,难免碰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时候就对小学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小学语文教师采取灵活多样的沟通方式,充分利用语言艺术的重要作用,在维护班级秩序时化解矛盾。如果遇到班级内部两名学生出现矛盾冲突的现象,应从宏观上稳住大局,平复两位学生的情绪,再通过逐一了解情况的方式,适时予以批评教育。在此过程中,语言艺术的运用就极为重要,一旦运用得不好,将对小学生的的自尊心受到伤害,还给学生留下非常不好的印象,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相反,如果此时小学语文教师意识到语言艺术的总要性,不仅可以化解双方的矛盾,还可以起到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的目的。

4.条理清楚地交流,循循善诱

条理清楚地交流,循循善诱,在小学语文教学语言艺术的运用中的作用也不容小觑。对小学语文教学而言,小学语文课程内部存在着一定的系统性和关联性,小学语文教师要深入研究小学语文教材,把握好这种内在联系,掌握其确切的含义和规律,以便在知识传达的过程中更好地和学生交流沟通。只有井然有序的讲解,才能清晰地讲述小学语文知识,使学生在面对语文课程时,能够有条理地分析课程内容,进而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学习小学语文。对小学语文教师而言,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循循善诱,通过适当引导小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遇到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和求知的渴望,将小学语文知识用恰当的语言艺术组织语言,适当传达给小学生,引导学生质疑问题,使他们能够将所学的语文知识融会贯通,增强学习过程中的内驱动力。从具体学习方法上看,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通过课前预习的方式,因势利导,深入浅出,循循善诱地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小学语文知识。

结 语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语言艺术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为发挥小学语文教学的语言艺术,应生动形象地描述,加深理解;幽默风趣地解答,点评讲解;灵活多样地沟通,化解矛盾;条理清楚地交流,循循善诱,不断探索小学语文教学语言艺术的有效途径,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水平,促进小学语文教学发展。

参考文献:

[1]靳艳琴.浅谈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J].学周刊.2011(23)

[2]于秀霞,王玲玲.浅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导语设计[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0(02)

语文教学的艺术范文第15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艺术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和实践性极强的学科,也是学好其他各门学科的基础和前提。低年级孩子理解力差,注意力易分散,擅长记忆形象、具体的实物。因此,在教学中注重教学艺术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课堂教学反映在组织课堂教学中

教师的课堂教学,应向市场管理那样,“放而不乱,管而不死”。放下老师架子,以平等态度对待学生,讲究课堂民主,不搞一言堂。我们有些老师,往往习惯于传统教育师道尊严,习惯于用训斥的口吻而不是用“导游”口吻,对于“俯身侧耳以听”,训斥后“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的学生,表示欣赏。教学中我们要尊重学生个体,创设和谐融洽的学习环境,只有让学生处于一个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空间,他们才会心情地“自由表达”与“自由参与”。我根据孩子的性格特点和学习能力,把全班同学分成了六个学习小组并由学生推选小组长。在需要时,就让各组长带领自主、合作学习。在教学中,只要学生积极参与,无论对错,我都会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从不直接批评训斥学生,正因如此,班上的学生从来不害怕回答问题。放开学生思路,让其思路畅开而不凝滞,联想滔滔而不漫流,这里有三个方面的问题。至于“管”,一要管住自己,不随心所欲,不损害学生自尊心;二管课堂纪律,不能听之任之,让学生任意喧哗吵闹;三管学生视听,有的学生上课,身在教室,神却游乎江河之上,教师应以最快的方式,凝聚学生的目视、耳听、心思。

二、语文教学语言要幽默风趣,妙趣横生

教师应尽量用生动、有趣的课堂语言,才能使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有趣起来,使学生能从原以为无趣的课堂中得到意想不到的享受和乐趣。教师在授课中还可以根据教学进程、根据学生情绪、反应随机应变地穿插一些生动幽默的话语,这样便可以调节教学节奏,轻松课堂气氛,也有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和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在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特别是对于初入学的学生来说,他们最熟悉、最感兴趣的是儿歌和手势。手势可以帮助他们形象直观地理解所学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又能帮助他们强化对所学知识的记忆。例如孩子们在学习汉语拼音时,他们对声母“b”和“d”“p”和“q”混淆不清,我们就可以编出儿歌并配以手势来帮助孩子们记忆:老师举起左手,竖起大拇指,弯曲其余四个手指说“左手b”,紧接着变换手势:竖起左手食指并弯曲一二骨节,其余四个指头也弯曲并说:“和p”,完整的话就是“左手b和p”。老师以同样的方法教学生记忆“d”和“q”:举起右手,竖起大拇指,弯曲其余四个手指说“右手d”,紧接着变换手势:竖起右手食指并弯曲一二骨节,其余四个指头也弯曲并说“和q”,完整的话就是“右手d和q”。再如,我在教学二年级上册课文《秋天的图画》时,我就让孩子们站起来一边朗读课文一边做动作,这样学生就能在轻松快乐的课堂氛围中进行学习。

三、教学语言应富于鼓励性

我们经常会听到出自教师之口的这样一些话:“笨蛋,连这个也不会吗?”“你为什么还没完成作业,昨晚上到哪儿疯去了?就知道玩!一点出息也没有!”这些话实在严重地伤害了学生的自尊,我们可以这样说:“这个问题还需要老师再讲一遍吗?”“老师希望你能按时完成作业。”“我相信你会努力的。”“老师觉得你只要认真完成作业,就是最棒的。”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造就了他们对故事的喜闻乐见。如将学习中的一些或抽象、或单一、或枯燥的内容赋予感彩浓的故事情境中,无疑,学生的参与会主动的多。例如,教学“比尾巴”时,课始,用动物王国发来的邀请函,创设一个童话故事中比赛的情境,引出课题“比尾巴”。而后用了解比赛内容――认识比赛选手,宣布比赛项目,公布比赛结果几个环节贯穿整堂课的始终,让学生不知不觉地参与到这个童话故事中来,充当比赛中的评委、主持人。忘掉自己,将自己化为童话本身,尽情地体验参与其中的快乐。细读感悟环节中,变单纯的问句指导为有趣的报项目,变枯燥的问答为有趣的冠军入座……以此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故事情境中学习语言,接受教育,掌握知识,在师生、生生、生本多向互动中努力让语文课活起来。

四、关爱每一个孩子,爱具魔力

只有爱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鼓励他们的每一点进步,才能让每个孩子都喜欢上语文课。教师对学生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既要爱优生,也要爱差生。对聪明勤奋的倾注满腔热情,对迟钝、调皮的耐心培育,引导后进生成为品学兼优的学生,不要动不动就训斥乃至辱骂,应该用爱心去教育、感化孩子,帮他们重树信心,给他们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鼓励其不断进步,获得成功的愉悦。这学期,我新接班学生薛发允,性格内向,不爱与人交往,胆怯、反映迟钝、目光呆滞,老师不重视他,同学孤立他,说他是,家长放弃他,说任其发展,不报希望,在学校混大年龄就是了。因此,他很自卑。小小年纪就独来独往,或静坐于自己的位子上发呆。我了解到这些情况后,鼓励同学们在生活上、学习上多关心他,帮助他,我也经常找他说话,了解他的家庭,了解他学习上的困惑,鼓励他与人沟通,与同学们一起游戏,经常给他开小灶,辅导其学习,只要他有丁点进步,我及时表扬,还经常在同学们面前夸夸他,在黑板左上角的表扬栏内写上他的名字。慢慢地,他脸上有了笑容,慢慢地,他有了自信。“用满怀感激的心灵叩门,再沉重的铁门也会开放。”他与同学们走在了一起!学习稳步上升。我高兴,我自豪感!我在想,如果没有我的关爱,如果没有同学们的热情帮助,他会是现在自信而活泼的孩子吗?的确,一次次与他促膝谈心,一次一次“骗”他入套,一回回厚着脸皮联系他父母,虽也艰难,不过看到孩子一天天在变化,一天天在进步,值!孩子不是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了吗?孩子的父母终于露出了笑脸,从他们真诚的眼神中读出了对我的感激。帮助别人解决困难和痛苦不是人生最大的幸福和快乐吗?况且孩子的自信、勤奋,也在悄然影响着班里其他孩子。我看在眼里,喜在心里,我深知: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我没有渊薄的学识,没有超人的智慧,没有让人羡慕的口才,我有的只是一颗理解人,关心人的善心。我知道:没有爱的教育不算成功的教育。在我的班里,同学们能处处感受爱,正如春风细雨般在孩子们的心里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这就是爱的力量!爱具魔力!

小学低段的教学需要教师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多一点耐心和细心,巧妙地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自主学习,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