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输血护士论文范文

输血护士论文范文

输血护士论文

输血护士论文范文第1篇

1专科护士的定义专科护士是指在护理专业人员中培养起来的一部分具有丰富经验的和专门理论基础和技能的护士。在国外专科护士是经过专业的培训及考核,有权威部门颁发的证书,拥有硕士学位的护理高级人才。在我国,专科护士队伍也具有较高水平的相应专业技能及扎实的理论基础。

2我院输血科(血站)护士的工作范围及对护士的工作要求。我院的输血科不但承担为临床输血开展血型鉴定、交叉配血、抗体筛选及与输血相关的实验诊断,同时也是一个采供血机构。输血工作也包括了验血(血型、抗体筛查等)、储血、配血、发血、输血、不良反应、疗效评价等系列工作(2)。因此,我科的护士不但要有在采血时过硬的穿刺技术、高度责任心,也应具备指导临床合理用血,推广成分输血、自身输血和宣传输血新技术,宣传现代输血专业知识以及进行临床输血技术指导等相关的理论知识。

3护士在输血科(血站)工作的优点。由于我科护士大都有过三到十年不等的临床工作经验,对于临床大部分需要进行输血治疗的病人的病程发展有一定的认识。因此,在需要的时候能够运用自己的临床经验并结合输血科的专科知识指导部分病人的合理用血。

4输血科(血站)护士应培训的方面。护理专业所学习过的内容能用在输血科工作中的毕竟有限,所以如果需要护士从事不同专业的输血科工作时就应结合护理专业的优点并结合输血科工作的实际从多个渠道组织学习新技术、新知识,从而指导临床科学、合理、安全用血,提高我院的输血诊治水平。有计划地进行全面质量教育和岗位培训,定期考评,并建立个人技术档案。培训的方面应包括:

4.1专业理论的培训。每月开展有针对性的科内业务讲课,包括献血知识的培训,临床用血及血源管理,保证临床科学合理用血、安全用血知识讲座;学习并掌握血液质量标准、血液储存管理规定;定期派人参加专业人员举办的临床输血专业知识讲座,并派出人员到上级医院或输血机构进修学习,以及参加部级、省级的继续教育或专业培训。经常更新输血专业新知识,并让最新理论知识结合实际运用到临床,使输血科的专科护士能在一定程度上指导临床病人的科学合理用血,尽可能保证临床病人的用血安全。

4.2操作技能的培训。找出有效的途径全面提高每一位护士采血的穿刺成功率。通过讨论、练习以及互相之间的学习等手段尽量减少献血员献血穿刺时的疼痛感,并学习怎样在最大程度上降低献血员的献血反应率。

4.3有关法律法规的学习。有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可以增加每个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对于输血科的护理人员及其他工作人员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其次,制定具体的培训计划并定期进行业务知识问卷测试有助于提高学习效果,是检验学习成绩的一种有效手段。

总之,教育是培养人才和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输血技术也在不断提高,输血技术学科已经发展成为一门多种学科的综合性学科,其内容已经深入到临床医学各个方面。输血科(血站)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也直接关系到学科的发展建设速度与方向,更是直接影响着临床医学的发展及患者的安危。因此,提高输血科(血站)工作人员的专科素质已经是迫在眉睫的学科发展手段之一。

参考文献

输血护士论文范文第2篇

论文关键词:临床输血护理

 

输血治疗是多部门和成员共同完成的一项治疗任务,输血护理工作的严密,操作的规范,护理人员掌握有关输血知识及副作用、并发症、做好输血前、中、后的观察及护理,不仅有助于顺利完成输血治疗,而且可以起到为患者安全输血最后把关作用,所以输血护理对于预防和消除不良反应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输血前的护理

输血前护士应充分掌握患者的病情(如疾病的诊断、输血史、过敏史、妊娠史、传染病史、有无休克和肝肾衰竭等),输血的目的、输注的血液类型、剂量等资料,有助于护士在输血前合理安排输注的顺序、速度和时间,预计输血中可能发生的潜在危险。护士应当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针对患者及其家属有关输血的各种心理问题和心理需求,进行必要的输血前心理护理,特别是要说明输血的目的和必要性,以消除患者对输血的恐惧心理,增强对输血治疗的信心;也需说明输血可能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及并发症护理论文,让患者及其家属有一定的思想准备。

2.采集患者血标本

据文献报道输血失误10%在于护士采样,51%在于样管的收集和管理[1]。因此,采血护士在抽取交叉配血标本前,必须事先将试管贴上条型码或交叉配血通知单上的联号(必须完整、规范填写患者的住院号、病床号、姓名);检查患者在输血前,是否已检测输血前五项,医生是否已履行告之义务,并按要求签定《输血治疗同意书》。准确、无误的采集患者的交叉配血标本(如患者在输液时必须应选另外部位,以保证交叉配血标本质量)。如果同时为2名以上的患者采集交叉配血标本,应加强核对,避免混淆,按一人一次一管的顺序逐个完成。抽血完毕,应及时记录采血时间,并将标本尽快送至输血科或血库。

3.取血

护士接到取血通知后,及时、准确记录通知时间和通知者姓名,并尽快到输血科或血库取血,与输血科或血库工作人员共同核对血液的登记、交叉配血单、血袋标签等内容,并仔细检查血袋有无破损渗漏、血液颜色是否正常怎么写论文。确认无误后应签名并登记取血时间(准确到分),以备查验。

4.输血及输血过程中的护理

有文献报道床边核对环节失败占所有输血操作程序错误的25%[2]。因此,护士在取回血液后应尽快输注,不得自行储血,护士在患者床前应严格、认真履行“三查八对”程序,即检查血液的有效期、血液的质量和输血装置是否完好;对姓名、床号、住院号、血袋号、血型、交叉配血实验结果、血液种类和剂量[3]。所以输血前必须由2名医护人员进一步仔细核对有关信息,特别是对患者的信息一定要认真核实(如果患者处于昏迷、意识障碍,必须反复核对),确认与配血单报告相符,并再次核对无误后方可用符合标准的输血器进行输血,并记录核对和输血护士的姓名及输注时间。在输血过程中必须经常询问患者有无异常感觉,可以消除患者对输血的恐惧和顾虑,输血过程中应先慢后快,再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护理论文,并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反应,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

5.输血后的护理

输血完毕将输血记录单贴在病历中,将血袋送回输血科或血库至少保存一天,对有输血反应的应逐项填写不良反应回报单,并返还输血科(血库)保存。输血后护士对患者进行特殊的关心和询问,有助于及时发现因输血引起的异常情况,也有益于患者提高对输血的正确认识,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6.输血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护理

发热反应、过敏反应、溶血反应、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是常见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热、寒战、头痛、腰背痛、进针部位疼痛、气促、皮肤瘙痒、呼吸困难等是常见的症状。输血时应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一般情况,尽可能做到早发现、早处理,若发现患者有上述症状,应立即报告,暂停输血,保持静脉通路,做好抢救前准备;尽快报告输血科或血库,查明输血反应的原因。

参考文献

[1]魏小斌,《输血人为误差和输血安全》。中国输血杂志,2005,18(3):251-253

[2]李丽英,李琦。《在输血方面医务人员的误差与输血安全》。中华现代临床护理学杂志,2006,1(3):244-245。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卫医发[2000]148号,2000-10-01。

输血护士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关键词:临床输血护理

 

输血治疗是多部门和成员共同完成的一项治疗任务,输血护理工作的严密,操作的规范,护理人员掌握有关输血知识及副作用、并发症、做好输血前、中、后的观察及护理,不仅有助于顺利完成输血治疗,而且可以起到为患者安全输血最后把关作用,所以输血护理对于预防和消除不良反应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输血前的护理

输血前护士应充分掌握患者的病情(如疾病的诊断、输血史、过敏史、妊娠史、传染病史、有无休克和肝肾衰竭等),输血的目的、输注的血液类型、剂量等资料,有助于护士在输血前合理安排输注的顺序、速度和时间,预计输血中可能发生的潜在危险。护士应当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针对患者及其家属有关输血的各种心理问题和心理需求,进行必要的输血前心理护理,特别是要说明输血的目的和必要性,以消除患者对输血的恐惧心理,增强对输血治疗的信心;也需说明输血可能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及并发症护理论文,让患者及其家属有一定的思想准备。

2.采集患者血标本

据文献报道输血失误10%在于护士采样,51%在于样管的收集和管理[1]。因此,采血护士在抽取交叉配血标本前,必须事先将试管贴上条型码或交叉配血通知单上的联号(必须完整、规范填写患者的住院号、病床号、姓名);检查患者在输血前,是否已检测输血前五项,医生是否已履行告之义务,并按要求签定《输血治疗同意书》。准确、无误的采集患者的交叉配血标本(如患者在输液时必须应选另外部位,以保证交叉配血标本质量)。如果同时为2名以上的患者采集交叉配血标本,应加强核对,避免混淆,按一人一次一管的顺序逐个完成。抽血完毕,应及时记录采血时间,并将标本尽快送至输血科或血库。

3.取血

护士接到取血通知后,及时、准确记录通知时间和通知者姓名,并尽快到输血科或血库取血,与输血科或血库工作人员共同核对血液的登记、交叉配血单、血袋标签等内容,并仔细检查血袋有无破损渗漏、血液颜色是否正常怎么写论文。确认无误后应签名并登记取血时间(准确到分),以备查验。

4.输血及输血过程中的护理

有文献报道床边核对环节失败占所有输血操作程序错误的25%[2]。因此,护士在取回血液后应尽快输注,不得自行储血,护士在患者床前应严格、认真履行“三查八对”程序,即检查血液的有效期、血液的质量和输血装置是否完好;对姓名、床号、住院号、血袋号、血型、交叉配血实验结果、血液种类和剂量[3]。所以输血前必须由2名医护人员进一步仔细核对有关信息,特别是对患者的信息一定要认真核实(如果患者处于昏迷、意识障碍,必须反复核对),确认与配血单报告相符,并再次核对无误后方可用符合标准的输血器进行输血,并记录核对和输血护士的姓名及输注时间。在输血过程中必须经常询问患者有无异常感觉,可以消除患者对输血的恐惧和顾虑,输血过程中应先慢后快,再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护理论文,并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反应,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

5.输血后的护理

输血完毕将输血记录单贴在病历中,将血袋送回输血科或血库至少保存一天,对有输血反应的应逐项填写不良反应回报单,并返还输血科(血库)保存。输血后护士对患者进行特殊的关心和询问,有助于及时发现因输血引起的异常情况,也有益于患者提高对输血的正确认识,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6.输血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护理

发热反应、过敏反应、溶血反应、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是常见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热、寒战、头痛、腰背痛、进针部位疼痛、气促、皮肤瘙痒、呼吸困难等是常见的症状。输血时应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一般情况,尽可能做到早发现、早处理,若发现患者有上述症状,应立即报告,暂停输血,保持静脉通路,做好抢救前准备;尽快报告输血科或血库,查明输血反应的原因。

参考文献

[1]魏小斌,《输血人为误差和输血安全》。中国输血杂志,2005,18(3):251-253

[2]李丽英,李琦。《在输血方面医务人员的误差与输血安全》。中华现代临床护理学杂志,2006,1(3):244-245。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卫医发[2000]148号,2000-10-01。

输血护士论文范文第4篇

方法:选取2009年5月―2011年5月在我科住院输血患者1471人次作为对照组,其中输红细胞悬液843人次,输新鲜冰冻(普通)血浆628人次;选取2011年6月-2013年6月在我科住院输血患者1755人次作为实验组,其中输红细胞悬液901人次,输血浆(同上)854人次。对照组护士采用常规的输血护理工作流程,试验组护士在输血护理工作流程中采取一系列护理干预措施。

结果:实验组红细胞悬液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1%,对照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3%,两组红细胞悬液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X2=8.570,P

结论:护士在输血工作流程中,应用所学的输血相关知识,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可减少临床输血环节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

关键词:护理干预 输血工作流程 输血不良反应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250-01

血液作一种特殊的药品,已成为临床上治疗和抢救患者的常用医疗措施,由于血液成分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得临床输血发生各种不良反应。特别是急性期的输血反应,频繁发生,对人体的健康有一定的危害性[1],应引起医护人员高度重视。而护士是输血环节的执行者。有文献报道,护士输血失误51%在于样管的收集和管理[2]。我院骨科于2011年6月―2013年6月改进了护理输血流程,减少了临床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选取2009年5月―2011年5月在我科住院输血患者1471人次作为对照组,其中输红细胞悬液843人次,输新鲜冰冻(普通)血浆628人次。选取2011年6月―2013年6月在我科住院输血患者1755人次作为实验组,其中输红细胞悬液901人次,输输新鲜冰冻(普通)血浆854人次,两组患者均在我科行手术治疗,手术类别为四肢骨折内固定术、人工关节置换术、脊柱手术、骨盆手术等。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例史、输血史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两组患者输血均严格按照《临床输血技术规范》[3]严格掌握输血指征[4]。输血前检测9项传染性指标,检测血常规和出凝血情况。填写输血申请单、输血治疗同意书、输血记录单,输血后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简称4单)。我院血库配送的血制品均由湖北省十堰市中心血站提供。我科系创伤骨科,常用血制品以新鲜冰冻(普通)血浆(简称血浆)和悬浮少白红细胞(简称红细胞悬液)为主,血库配血时常规进行血型、血交叉、Rh(+)鉴定,还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保证血液制品的同种、同型相合。当血液从血库发送到病区,再输入患者体内的整个运送,储存过程都是装在由北京福意电器有限公司生产的福意联温度显示保温冷藏箱内。箱底放入0℃冷源2块,冷源与血制品之间间隔2层毛巾,箱内温度控制在10℃-20℃之间,根据箱外温度显示器不断更换冷源。两组患者输血过程均在病房内完成,对照组护士输血工作流程见图1,实验组护士输血工作流程见图2。

1.3 输血不良反应诊断标准[5]。①非溶血性发热反应(FNHTR):输血前体温正常,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1-2h体温升高1℃,伴或不伴寒战,可排除溶血、细菌污染等其它原因引起的发热;②过敏反应: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新发生的皮肤瘙痒、荨麻疹、红斑、腹痛、腹泻等胃肠通症状以及哮喘发作、呼吸困难、紫绀等过敏性休克。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B-O统计软件,计数资料的统计采用X2检验,P

2 结果(见表1)

3 讨论

本研究中所探讨的输血不良反应均为急性反应,输血护理工作流程中,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输血医嘱开出,实验组护士首先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

3.1 监测目前的体温、血压。其目的是能及时了解患者的体温,当T≥37.5℃,说明体内已存在现存的致热源,当机体再输入悬浮少白红血胞时,同种异体白细胞免疫反应产生白细胞抗体,产种热源[4]诱发FNHTR。另一方面,两热源同时作用患者机体,加重了患者发热的程度。所以在抽交叉前,必须监测体温,若T≥37.4℃时,立即通知医生及时处理,消除输血前的致热因素,减少FCHTR发生。监测血压,为医生提供动态病情信息,也是临床输血有效指标之一。

3.2 评估患者既往有无输血史、过敏史、妊娠史,因这三方面都是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高危因素。当机体再次接受输血时,易发生Ag-Ab反应,激活补体,进一步引起白细胞溶解释放热源。当患者多次接受输血时,可使缺乏LgA受血者产生类特异性抗LgA(抗-a),引起过敏反应[4]。当受血者是过敏体质时,平时对某些物质(如花粉、尘埃、牛奶、鸡蛋、药物等)过敏输注血浆时,特别是含有变性蛋白血浆会引起变态反应。当受血者有多次妊娠史,产生高效价的抗-HLA抗体或产生同种异型抗体(抗-Gm),均可引起严重的过敏反应。固输血前应及时评估,及时告知医生,当Hb=70-100g/L或PT/APTT>1.5倍时,根据患者病情,心肺疾患等因素,全面评估,避免输“安慰血、保险血”。若患者必须输,及时电话告知输血科医生,并交“三史”填写在输血申请单上,实现专科会诊,在专科医生指导下选择输血不良反应少的洗涤红细胞或在输血前使用抗组胺药来预防[6]。

3.3 输血操作规则需求血液从血库发出,禁止再入库。输血流程中,实验组护士在去血库取血前再次监测体温,再次确认患者体温是否在正常范围内。当T

3.4 埋植BD针的优点是:①针管软,肢体轻度活动不易折断,液体不易渗漏;②有两个静脉通道,可同时输入两路液体,可根据病情需要随时调控,可输一路,也可同时输入二路;③管径粗,无论晶体、胶体均可快速滴入;④含有抗凝剂,可保留在肢体上3-5d,为随时抢救患者提供生命通道。实验组输血流程中护士为患者建立了BD通道,确保了输血过程畅通,当出现输血不良反应时,快速从BD针另一通道建立静脉通道,为抢救患者争取更多时间。

3.5 输血过程中,禁止输入其它液体。目的是防止血液发生聚体、溶血、血稀释等不良反应[7],导致输血不良反应率增加,破坏血制品的生理特性,输注疗效下降。

在输血环节流程中,由于护士的主动干预,两组患者发生输血不良反应有显著不同。本研究病例中,实验组901例输注红细胞悬液(包括13例洗涤红细胞),输血不良反应以FNHTR为主,这与文献报告[6]相一致,发生11例,发生率为1.11%,而对照组843例,输注红细胞悬液,输血不良反应28例,发生率为3.33%,两组患者输注红细胞输血不良反应率比较X2=8.570,P

总之,在如今随时发生“血荒”的年代,作为临床护士,我们要尽可能地应用所学的输血相关知识,严格遵守规范的输血护理操作流程来保障输血安全,以减少输血不良反应发生,减少这个环节中的血液报废率,将有限的血液资源合理利用,共同进行血液保护。

参考文献

[1] 靳艳华,崔键,从外科学合理用血角度探讨治理“血荒,中国输血杂志;2011,24(6):451-452

[2] 魏小斌,输血人为误差和输血安全,中国输血杂志,2005,18(3):251-253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卫医发[2000]184

[4] 从玉隆,胡丽华,检验与临床诊断―输血分册,人民军医出版社,北京43-44,51,335

[5] 彭涛,赵维齐,刘敏等,138名肿瘤患者输血不良反应病例的回顾性分析,中国输血杂志,2011,24(7):598-600

输血护士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内科;输血;护理;评估;安全

输血是治疗贫血的主要手段,也是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输血护理的质量不仅会直接影响到临床治疗效果,与患者的生命安全也有着很大关系。输血过程中存在着不少的危险因素,比如可能引发不良反应、感染上通过血液传播的疾病以及输血差错引起医疗纠纷等[1]。通过对2230例患者的输血全过程进行评估,可以让护理工作得到加强,减少发生输血反应的概率并有效避免输血差错与纠纷。

1、临床资料

2010年2月~2011年2月期间,我院内科共收治了2230例接受输血的患者,其中男性患者1224例,女性患者1006例;患者最大年龄为87岁,最小年龄为19岁;急性贫血患者为154例,慢性贫血为2076例。在急性贫血患者中,急性失血的患者有106例,急性溶血的患者有41例,剩下的7例为急性骨髓造血功能障碍。而在慢性贫血患者中,营养不良性的贫血患者有612例,再生性贫血患者536例,缺铁性贫血患者有395例,地中海贫血患者有197例,白血病患者42例,剩下的294例患者为其他疾病导致的慢性贫血。

2、评估与护理干预

2.1 评估要点

2.1.1 输血前的评估要点 主要包括患者的病史、临床症状、心肺功能、输

血目的、血细胞数量、是否愿意签输血治疗同意书、输血申请单的信息是够填写完整与准确、需要的血液成分、输血器材是否达标、出现输血反应后的抢救设施是否齐备等。

2.1.2 输血过程的评估要点 主要包括患者的血液需求量、生命体征是否正

常、输血速度是否合适、输血速度对输血效果以及血液质量的影响、心肺功能有无恶化情况、患者的配合度、患者症状的改善情况以及不良反应的症状。

2.1.3 输血后的评估要点 主要包括贫血症状是否缓解、输血目的是否达

到、输血没有治疗效果的原因、患者生命体征、血细胞数量的变化以及不良反应反馈单的回送情况。

2.2 护理要点

2.2.1 对原发病的护理 首先要对患者的病情有详细、透彻的了解,并遵照医师的嘱咐给予正确的治疗药物,及时进行药物评价并了解药物可能会带来的负作用;其次,应该为患者安排合理的饮食与活动时间,并耐心观察患者症状并采取预防感染与出血的措施。

2.2.2 输血护理的操作步骤 ①采集患者的血样并送检:在确认清楚医生已经向接受输血的患者家属告知了相关注意事项以后,应该先让患者家属签订输血同意书;②取血:配血合格以后,应该由医护人员到输血室取血;③输血:在最短的时间内为患者输注取回的血液,并核对各项输血信息。

3 结果

2230例贫血患者中,只有1例出现轻微的输血反应,经医护人员及时处理以后症状缓解,没有发生输血差错与纠纷。

4 讨论

4.1 充分了解患者情况并谨记护理要点

对患者病因、心理状态的了解有利于护理人员更准确的分析与判断。急性失血的情况有时候会导致红细胞丢失以及缺氧的后果,最后损伤患者的心、脑、肾等器官[2]。所以,护士应该在输血前稳定患者的情绪,同时进行止血操作。然后根根据医生对病情的判断决定是够需要输血。在对患者进行抢救时,要时刻留意患者的呼吸、脉搏以及血压等指标。对于年长者以及患有心肺功能疾病者,要格外注意输血的量与速度。

4.2 血液的储存条件与输注要求

全血与浓缩红细胞在贮存温度为2~6℃时可以保存35天,从血库取出以后,需要在30分钟内开始使用并在4小时以内全部输完。血小板的适宜保存温度为20~24℃范围内,此温度下可以保存5天,但是从血库中取出以后,需要在20分钟以内全部输完。

4.3 护士需要严格遵照输血护理的操作规范

采血、配型、输注等各个环节都会对输血的安全性造成影响[3]。因此,护士应该严格遵照输血的规范程序,避免在这些环节中出现疏漏导致输血失误。在采集血液的时候,应该仔细核对患者姓名、科别、床位等信息并让患者签名,确认无误之后才能对患者进行输血。

4.4 提高护士的输血技能与法制意识

输血的步骤繁多,如果护士的输血技能掌握不够熟练就很容易出现操作失误,所以应该加强对护士输血理论以及输血技能的培训。同时还应该加强护士的法制意识,让他们充分认识自己所肩负的责任,进而达到提高临床输血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梁尚恩,李建,邹文等.护生安全输血知识培训的效果评价[J]. 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2013(3).

输血护士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术中输液;安全隐患;防范措施

护理安全是指护士在实施护理的全过程中,严格遵循护理核心制度及操作规程,确保患者不发生法律和法定的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伤害、障碍、缺陷或死亡[1]。在当今医疗技术日益发展的形势下,患者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而护理又是一项涉及维护和促进入健康的医疗活动,具有专业性、服务性的特点。输液技术的广泛应用,增加了输液实践的护理安全隐患,认识和防范输液实践存在的安全隐患,提高输液安全与质量,都是非常重要的。在术中静脉输液给药可保证物迅速吸收、快速起效和长时间维持,是保证手术顺利进行和维持麻醉状态的重要手段。现将手术室临床护理工作中常见手术患者术中输液护理安全隐患分析如下。

1 护理安全隐患

1.1 护士法律意识较淡薄部分护士法制观点淡薄,自我保护意识不强。目前患者自我保护意识逐渐在提高,特别是社会新闻媒体对许多医疗案例及违规行为的曝光,以及在新的医疗处理条例的引导下,人们就医过程中越来越注重自己的权益。患者会观察和了解医疗护理过程中存在潜在的可能出现的问题。

1.2 护士责任心不强,规章制度落实不到位护理工作的规章制度和护理操作常规都是护理前辈呕心沥血的结晶,也是用许许多多的经验和教训积累而成。对护理各项核心制度掌握不够,执行不到位,就会发生制度风险[2]。近几年随着医院的发展,进入临床工作的低年资护士所占比例较大。他们经验不足,工作责任心不强,"慎独"意识不强等因素导致护理行为不当或过失,甚至出现差错、事故,给患者和家属带来不安全感或不良后果。

1.3 护士专业技术水平和理论知识较低 目前护理专业技术发展迅猛,对护理人员素质及专业技术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而现有的护士知识结构不同,缺乏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等方面的知识,高、精、尖专业技术掌握不好,缺乏自我提高的能力和继续教育的机会,处理问题时在技能、理论等方面不能满足现代护理发展需要。

2 手术过程中静脉输液潜在的护理安全隐患因素分析

2.1药品因素

2.1.1药物的外包装比较相似,容易造成混淆,未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护士未按照"三查七对"进行认真核对,导致液体输错。如现在有很多软包装液体,外观都很相似,如果核对不仔细,就有可能将液体输错。

2.1.2个别药品存在质量问题,如液体出现杂质,有的液体因温度升高而发生变质;还有液体包装质量的问题,如瓶口松动,瓶身有裂痕等。

2.2护士操作技术因素

2.2.1穿刺因素手术室患者采用的留置针大都比较粗,在穿刺的时候大部分患者对疼痛反应明显,很容易造成穿刺不成功。在进行静脉留置针穿刺前护士没有正确评估,造成血管选择不当,如腕部、内踝等关节活动处静脉难固定,易导致局部回流不畅,留置针脱出血管外,而引起局部肿胀、液体外渗。置管时由于技术不熟练,没有掌握好进针角度及速度、送管时机及退针芯手法等技术要点,穿刺时过多来回移动,损伤血管内壁,导致通透性增加而引起液体渗漏。

2.2.2护士无菌观念不强违反无菌操作原则,造成操作过程污染,如污染液体瓶口、加药操作时手污染注射器轴芯等,导致药液污染;皮肤消毒区域被污染、穿刺时针头被污染等等,都容易引起医源性感染。

2.3术中巡视不够及时

2.3.1输液中巡视不够:当发生渗漏;输液贴膜粘贴不妥当,导致套管针脱落,液体未输入等情况未及时发现并妥善处理。

2. 3.2药物不良反应:主要针对抗生素类药物,患者可能会出现过敏反应。

2.3.3空气栓塞:更换液体衔接不紧密,莫非氏滴管滴空,未能及时更换液体而导致空气栓塞。

2.3.4巡回护士对于老年、小儿、心肺疾患的患者,必须严格遵医嘱控制输液速度,防止加重心、肺负担,发生心力衰竭或肺水肿等并发症。

2.4输血的护理安全隐患:在输血前,未检查血袋有无渗漏,血液有无絮状物、浑浊、颜色有无异常,是否超过有效期等,发现问题,未能迅速与血库取得联系,报告手术医师,妥善解决。

3 防范措施

3.1 学习法律法规、强化法律意识 。组织护理人员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特别需要对《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士条例》、《传染病防治法》等与护理人员关系密切的卫生法律法规有所了解,认真履行岗位职责,遵守职业道德,在学法、懂法的同时,学会尊重患者的权利。认真履行告知可能出现风险的义务,用法律武器保护护患双方的权益。重视护理队伍的建设和发展,改善护士的工作条件,保障护士的合法权益,充分调动护士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营造"尊重护士、爱护护士"的氛围。

3.2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利用晨会、小讲座进行安全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规章制度学习,培养护士严谨的工作作风和慎独精神。修订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操作流程,如交接班制度、分级护理制度、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抢救制度、给药制度等,组织全科护士认真学习、组织实施,并检查考核。对违反规章制度的人员进行批评、教育、惩罚,按情节轻重处理,提高督查力度。

3.3 丰富各学科知识,提高护士综合素质。长期以来的护理传统,护理人员处于医疗服务的主导地位 。随着病历的公开,需要护士有丰富的专业理论和全面的知识结构。因此,护理人员必须熟悉各方面的知识信息,掌握扎实的医学理论和娴熟的护理操作技术,特别是现代整体系统化护理要求护士针对不同患者不同阶段给予相应的心理护理,做好健康教育工作在与患者交往中,护士应具备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横向知识。

4采取相应对策,预防潜在的隐患

教育护士从思想上认识到安全意识是保证护理安全的前提条件,经常进行安全教育,使护士牢固树立"安全第一、质量第一"的观念,不断增强安全意识,落实护理安全措施。

4.1开展安全教育加强护士在使用静脉输液时的安全意识,严格检查液体质量,一定要对光检查。认真仔细检查液体名称,有效日期。

4.2开展安全教育,提高护士使用静脉留置针的安全意识。

4.2.1重点掌握病情、用药,根据息者的不同情况制定计划,选择不同型号的留置针。

4. 2.2由年资高,对静脉留置针有经验的护士向新护士讲解静脉留置针的使用方法、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和科室曾经发生的意外,对并发症及意外案例进行分析和警示教育,讲解和分析静脉留置针所致并发症及意外的后果。

4.2.3严格无菌技术:护士在穿刺前充分洗手,在穿刺过程中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进行。

4.3及时排除输液故障。在给患者输液过程中,巡回护士应该加强巡视查看液体是否通畅,如发现输液故障要及时排除。常见的输液故障大致有以下几类:

4.3.1液体不滴原因是套管针紧贴血管壁,这时应调整套管针方向酌情轻移针头,重新妥善固定。

4.3.2输液瓶位置过低影响输液的压力,需抬高输液瓶位置。

4.3.3针头滑出血管外造成局部肿胀或针头阻塞,无回血时应拔出针头选择血管重新穿刺。

4.4为避免术中过敏及液路不畅造成事故,应密切关注患者术前主诉,如有无过敏史、是否疼痛、用药有无不适反应。有些患者对酒精过敏,如果术前访视得知此情况就能避免消毒时使用,避免不良状况的发生。有些患者对胶布过敏,如果我们能多问一句,就能避免术后患者皮肤过敏起水泡,可减轻患者负担,减少手术创面难以愈合的情况。在面对重大手术或患者为体弱多病型时,输液通道应开通两个以上,避免术中无法快速输入液体、血液,而造成严重后果。为避免用错药、输错血,术中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使用任何药物时,应与麻醉师共同核对药名、浓度、剂量及有效期,如有字迹不清或怀疑污染则禁止使用。执行口头医嘱时,执行前需复述一遍,并做好三对(对药名、剂量及用法。)

4.5准备取血时将输血单内容与患者病历核对,避免取错。取血后与麻醉师再次检查输血装置是否完好、血的有效期、血的质量,核对床号、姓名、病历号、血袋号、血型、血的种类、剂量、交叉配血试验结果等。输血时密切观察患者反应,输血后将输血袋放置24h,确定未发生输血反应后,毁形处理。

5 结论

综上所述,影响输液安全的因素较多,作为护理人员应认真履行护士职责,重视并尽量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发展和患者法律意识、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患者在就医过程中的安全状况日益受到重视。护理安全是其中的重要环节,只有通过严格的规章制度,规范的护理行为,娴熟的护理技术,先进的医疗设备,以及护理人员强烈的责任感,才能保障护理安全效果。只要认真学习正确合理的用药知识,熟练掌握正确的输液技术。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就能保证静脉输液安全,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

护理安全是实现优质服务的关键,是防范和减少医疗事故和纠纷的重要环节。通过分析护理安全的影响因素,完善防范措施,规范护理行为,切实为患者提供安全、放心、舒适、安全充满人文关怀的护理服务,做好最基本的治疗和护理,保障患者安全是护理工作永恒的主题[3] 。

参考文献:

[1] 马春霞,刘东英.血液内科护理安全隐患与防范[J].医药论坛杂志,2010,12(31):205-206.

输血护士论文范文第7篇

手术室是医院对患者实施手术治疗、检查、诊断,并担负抢救工作的重要场所,也是发生职业危险的高发区域。为保障护理职业的安全性,手术病人静脉输液的通畅,以及麻醉、抢救工作和手术的顺利进行。我院手术室自2007年10月起开始应用防针刺伤安全型留置针,现介绍如下。教学

1 材料与方法

1.1 使用材料 采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BDSaf-T-Intima防针刺伤安全型留置针及3M透明贴膜。

1.2 方法 (1) 穿刺部位的选择合适的静脉(粗、直、血流量丰富、无静脉瓣),避开关节部位、不完整的皮肤。(2) 穿刺步骤使用安尔碘消毒穿刺部位两次(8cm×8cm),穿刺前检查留置针。取针,松动针芯,左手示指、中指固定针翼(多点面朝外),拇指和无名指固定连接座,右手持白色激活柄向右转动针芯,将针尖斜面朝向左侧,右手夹紧双翼,针尖斜面向上,左手绷紧皮肤在消毒范围内1/2或2/3处以15°~30°直刺静脉。进针速度宜慢,从延长管内观察,见回血后,降低角度5°~15°继续进针0.2mm。送导管松开两翼,用右手或左手示指、中指固定,中指和示指固定连接座,拇指和无名指后撤针芯少许(0.2~0.3mm),右手持针翼将软管全部送入血管。撤针芯,左/右手中指与示指固定双翼,手持白色激活柄快速持续拔出针芯,启动针尖保护系统,针尖全部缩到保护套内,并无法回复,表面不留残血。以穿刺点为中心用3M透明贴膜固定留置针,牢固后,连接输液器进行输液。(3)操作注意事项[1] :①选择合适的血管:根据病人的年龄、病情、手术大小,选择弹性好、粗直、无静脉瓣的血管及相适应的静脉留置针,是保证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的前提。②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穿刺部位的选择要便于手术医生操作、护士观察和麻醉用药,并考虑手术体位、手术部位等情况的影响,避免在关节部位、易受压肢体和表皮有损伤、感染的部位进行穿刺。③提高穿刺成功率:穿刺之前,切勿折弯针芯。针尖进入皮下后,进针速度不宜过快,应边进针边观察有无回血,见回血后减小穿刺角度再进针0.5cm,因针尖与套管有一段距离,防针芯刺入血管而套管端位于血管外或血管壁内出现置管于皮下或置管不畅等穿刺失败现象。对血容量不足、血管塌陷及使用较小型号的静脉留置针穿刺时,有时回血慢或不回血,这时应拔出部分针芯观察是否有回血。针芯撤出后不要尝试再次会刺入套管内,使套管损坏或针芯回缩在套管内,这样会导致无法进行穿刺或穿刺失败。④减少了护士针刺伤及血液污染的发生率:操作完毕后应及时将钢针就进丢弃在锐利器收集盒内,减少了护士针尖扎伤的机率,有效预防医务人员血液污染的发生率。教学

2 讨 论

2.1 有效地保护了血管[2] 传统的头皮针,针体短尖,不易固定,在体位变动时针尖易刺破血管壁,需要重新穿刺,增加了病人的痛苦。安全型留置穿刺操作简单,成功率高,针尖柔软,对血管的刺激小,双翼宽大,容易固定,保留时间长,一般可在血管中保留3~5d,这样减少了因反复静脉穿刺造成的血管损伤,使病人免去了反复穿刺的痛苦,为病人手术后静脉输液提供方便,减少了病房护士的工作量。

2.2 争取了抢救时机[3] 用头皮针输液,由于输注速度慢,不能满足快速输液、输血的需要。而静脉留置针具有壁薄而光滑、管腔阔的特点,因此输注速度较快,可保证在短时间内输入大量的血液及液体,使病人避免反复静脉穿刺的痛苦,提高病人手术及抢救的安全性。当遇到术中大出血及失血性休克等病人,可使液体及时开放,可在较短时间内将液体和血液快速输入,保证病人有效循环血量,为抢救病人赢得宝贵时间。连接1个三通,可建立多条输液通道,并供各种抢救用药,快捷方便,提高抢救成功率。教学

2.3 提高了输液的安全性[4] 安全型留置针套管由特殊的生物材料制成,软光滑,可随血管弯曲,不会刺破血管,且在血管内有一定的长度,有利于病人的活动及搬动。手术病人术中常需翻动体位,或难以耐受长时间的被动体位而躁动不安以及术毕从手术床搬到推床上,送回病房后又从推床上搬到病床上。安全型静脉留置针具有柔软宽大的的双翼,固定时有较大的接触面积,较为牢固和舒适,使用的病人在搬动或躁动时发生针头刺破血管或脱针现象的情况明显少于使用普通头皮针的病人,从而避免了药液外渗,确保了手术的顺利进行及输液的安全。教学

2.4 应用防针刺伤安全型留置针穿刺极大地减少了护士针刺伤及血液污染的发生率,保证了护士操作的安全[5]。职业性感染血源性传染病的医护人员中,80%~90%由针刺伤引起,全国有80%的护士曾受过针刺伤。BD密闭式防针刺伤安全型留置针的针尖通过伸缩性设计,在拔出针芯时,针尖自动收纳保护套内,并且无法复原,表面不留残血,可靠的保护护患双方远离针尖扎伤的威胁,对预防医务人员感染血源性传染病起到了重要作用。教学

3 小 结

应用防针刺伤安全型留置针穿刺操作简单,成功率高,不但保证了病人手术过程中输液、输血顺利,患者治疗的连续性,而且减少了患者穿刺的疼痛感,利于紧急抢救,减少护士穿刺操作次数,提高工作效率。特别是极大地减少了护士针刺伤及血液污染的发生率,保证了护士操作的安全。教学

【参考文献】

 

[1] 杨淑英,胡春华.静脉留置针的临床应用及护理要点[J].青岛医药卫生,2007.19(2):142.

[2] 罗凤莲,蔡 均,杨晓蓉.安全型与头皮式静脉留置针在颈外静脉穿刺中的应用比较[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4(22):44.

[3] 杨昌凤,张玉梅.安全型静脉留置针的临床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2007.23(8):22.

输血护士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护理不良事件 教训 改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2-0167-01

近一年来我科发生了2例护理不良事件,给患者造成了极大的身心健康,我们深感内疚,现将事例教训和改进措施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例1:患者,男。45岁,以“上消化道出血”于2011年2月5日入院。住院第二天医生下医嘱静脉输同型浓缩红细胞1.5单位,护理人员将血液输入后,患者未发生不适,滴数为60滴/分。半小时后患者感觉床单潮湿,掀开盖被,发现头皮针与输血器连接处脱落,血液全部漏到病床上了。急忙通知护士,做了相应处理。

例2:患者,男,70岁,因“支气管扩张并咯血”于2011年11月26日急诊入院。当班护士常规抽血配血,经二人核对后,输注同型浓缩红细胞2单位,一名护士将血袋交给患者家属,说:天气寒冷,让家属揣在怀里捂热,过会儿再用。结果护士去取血时发现家属将血放到热水袋上加温,后此袋血液交血库作废。重新配备同型红细胞给患者使用。

2 教训分析

2.1 理论知识缺乏。近年来成分输血在临床上广泛应用,成分输血体现了一血多用,既节省了血源,也减少了由于输入全血而引起的不良反应。成分血中,只有冰冻血浆使用时放在37的温水中融化,并要在6小时内输完。浓缩红细胞取血后,可在室温下放置15~20分钟后再输入,不能将血液加热,防止血浆蛋白凝固变性而引起反应[1]。

2.2 未及时巡视病房。输血过程中应加强巡视,认真听取病人主诉,及时处理各种意外事件,密切观察有无输血反应。

2.3 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上述两起事件都是发生在工作时间不满一年的年轻护士身上,由于刚到临床工作,面对超负荷的劳动,心理素质差,只注重完成工作量,而忽略了工作质量。操作中只求完成任务,不严格执行各种规章制度。

2.4 医院人事制度造就了护理人员无紧迫感和危机感。我院还是一所公立医院,人事制度沿用着计划经济时代的用人机制,单位用人没有自,管理力度不大,工作开展难尽人意,处于被动地位。护理人员平时不加强自身的业务和法律知识的学习,以至于不良事件常有发生。

3 改进措施

3.1 加强业务学习,提高执业水平。科内定期组织多种形式的业务学习,让每个护士轮流讲课,使她们进行业务知识的学习和更新,不断提高全科人员的整体素质和执业水平。

3.2 定期组织法律学习,加强法律观念。通过定期的法律法规学习,使护士熟知自己和患者的权利及义务,用法制观念和规章制度及操作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提高风险意识,真正树立起保护病人就是保护自己的职业意识,使她们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

3.3 做好每日工作安排,建立登记制度。护士长每日将一天的工作安排写在小白板上,下午下班时检查当天工作的完成情况,对于不良事件进行登记,要求当事人写明原因,事情经过及预防措施,不得瞒报、漏报,对举报者还要给予一定的奖励。在护士会议上通报,使科内所有护士从中得到教训,引以为戒。

3.4 严格执行制度,强化质量意识。全院建立三级质控网:一级质控由科质控小组组成,及时发现处理;二级质控由科护士长组成,对高危人群及因素进行重点监控;三级质控由科护士长和护理部组成,对二级质控以上的不良事件进一步分析核实并讨论定性。另外院科要制定完善的各项工作制度和操作规程,使护理人员有章可循,有章必循,对发生不良事件者应给与处罚,对发现者进行表扬和奖励。

输血护士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护士;静脉输液;血管通道器材;认知;选择

静脉输液是临床中一种常见的、专业的治疗方式。肿瘤患者治疗周期长,经常输注刺激性药物,如中药制剂、脂肪乳、化疗药等,对静脉血管带来不可逆的损伤。合理选择静脉输液血管通道器材,保护患者血管是肿瘤科护士的责任和义务[1]。而目前临床上血管通道器材种类繁多,日趋先进,多样的选择虽然有利于患者,但选择不当,给患者和护士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2]。为了解肿瘤科护士对静脉输液血管通道器材的认知与选择情况,进一步规范静脉输液治疗工作,对我科60名护士进行了调查并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科已完成了肿瘤专科护士培训并取得了专科护士资格证书的60名护士为调查对象,均为女性。年龄:21~40岁48名(80%),31~40岁12名(20%)。学历:大专16名(26.7%),本科44名(73.3%)。职称:护士33名(55%),护师27名(45%)。

1.2方法

1.2.1调查工具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有3部分:第1部分为填表人一般资料,包括年龄、学历、职称等;第2部分为护士对静脉输液血管通道器材的认知调查,由12个条目组成包括各种血管通道器材的穿刺部位、留置时间、常见并发症等;第3部分为护士对静脉血管通道器材的选择调查,由7个条目组成包括血管通道器材选择的的重要性、输注刺激性药物时血管通道器材的选择、选择血管通道器材的依据等。针对不同问题,采用单选或多选方式收集资料。

1.2.2调查方法 在调查前讲明调查的目的、意义和问卷填写方法。发放问卷60份,有效收回60份。

1.2.3统计方法 将所有调查数据录入Excel2007表格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护士对静脉输液血管通道器材的认知情况,见表1。

2.2护士对静脉输液血管通道器材的选择情况

2.2.1 选择合适的血管通道器材对静脉治疗的重要性,见表2。

2.2.2选择使用较多的血管通道器材类型,见表3。

2.2.3药物类型与血管通道器材的选择,见表4。

2.2.4血管通道器材选择的依据,见表5。

2.2.5 影响血管通道器材选择的因素,见表6。

3讨论

3.1 护士对静脉输液血管通道器材的认知情况 静脉输液是肿瘤患者保守治疗最普遍的一种治疗方式,了解肿瘤科护士对静脉输液血管通道器材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对患者静脉血管保护具有重要意义。表1显示:我科护士对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的部位正确知晓率为95%;对外周静脉留置针的留置时间、穿刺PICC首选部位正确知晓率均为86.7%;对PICC留置时间正确知晓率为80%;对CVC留置时间正确知晓率为53.3%;而对输液港植入的执行者及输液港留置时间正确知晓率相对偏低为26.7%,对穿刺CVC常选择的部位(包括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及股静脉)完全知晓率仅8.3%。问卷中关于护士对目前使用的血管通道器材类型(包括头皮钢针、外周静脉留置针、CVC、PICC及输液港)完全知晓率仅27.8%,其中对输液港知晓率最低,这与科室对输液港的使用率低有关。对外周静脉留置针、CVC、PICC的常见并发症知晓较多的是静脉炎、导管堵塞、导管相关性感染。结果表明需要加强对CVC及输液港知识的培训,提高对工作中使用较少的血管通道器材的认知。

3.2选择合适的血管通道器材对静脉治疗的重要性 静脉输液治疗前护士应全面评估患者,根据评估结果合理悬着静脉输液血管通道器材[3]。表2显示,没有护士认为选择合适的血管通道器材不重要。表明我科护士对选择合适的血管通道器材重视程度较高,注重对肿瘤患者的血管保护。

3.3选择使用较多的血管通道器材类型 我科常使用消癌平、艾迪针、紫杉醇、奈达铂、阿霉素等抗肿瘤药物,宋向阳等[4]认为抗肿瘤药物往往引起严重的毒副反应,除对造血系统及全身重要脏器具有毒性以外,局部毒性反应包括抗肿瘤药血管外渗漏以及静脉炎。外周静脉留置针操作简单,保护血管,减少液体外渗[5]。CVC、PICC及输液港需要穿刺需要由专业的静脉治疗医护人员进行操作,我科大部分护士尚未取得此项操作资格,因此表3显示:我科护士对外周静脉留置针选择使用较多。

3.4药物类型与血管通道器材的选择 肿瘤患者静脉治疗的药物均有一定刺激性,不同药物类型对血管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需要护士根据患者的病情、血管条件、药物的刺激性程度选择血管通道器材。表4显示:对于抗肿瘤药物和甘露醇等刺激性强药物均选择使用留置针较多,对于肠外营养药物选择使用CVC较多,而对于各类药物头皮钢针的选择均在5%以下。表明我科护士已基本接受肿瘤患者静脉治疗钢针"零容忍"的理念。

3.5血管通道器材选择的依据 随着静脉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静脉血管通道器材种类繁多、日益先进,但不同类型的血管通道器材特点各有不同,使用时需从患者角度考虑,既利于治疗又方便活动。表5显示:护士在血管通道器材选择的依据中,首先依据实际情况,其次是工作经验、患者要求及执行医嘱。在执行医嘱方面占10%,这与科室目前只有CVC和PICC会下达医嘱有关。

3.6影响血管通道器材选择的因素 在日常静脉治疗工作中不乏有众多因素影响着护士对静脉血管通道器材的选择,表6显示,70%护士表示在选择血管通道器材时会受患者要求的影响,其次是血管通道器材操作的方法未掌握、对血管通道器材类型不清楚,工作忙、没时间选择、操作过程麻烦都是次要因素,另外还有药物需要、经济情况等因素。结果表明我科护士还需加强对静脉血管通道器的材学习,熟悉各种类型,掌握操作方法,从专业角度为患者选择合适的血管通道器材,减少受患者要求的影响,提高静脉护理质量。

肿瘤患者静脉治疗时间长,反复穿刺与各种药物刺激血管,血管条件逐渐变差,正确选择合适的血管通道器材,保护患者血管,减少静脉炎发生,减轻患者痛苦是肿瘤科护士义不容辞的责任。提高护士为患者选择合适血管通道器材的意识,加强对各类血管通道器材知识的学习,形成正确的选择理念,从患者角度出发,从专业角度选择,提高肿瘤科静脉治疗管理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关芬,王国蓉.肿瘤患者静脉输液穿刺工具的选择[J].医学信息,2010:1462-1643.

[2]吴曼丽.护理人员对输液器具选择的态度与行为分析[J].护理管理与实践,2010,1(9):25-27.

[3]汪晖,黄海珊.住院患者对静脉输液血管通道器材认知的调查[J].护理学杂志,2010,10(25):8-10.

输血护士论文范文第10篇

护理质量管理应以保障病人安全,确保护士能够提供正确、规范的技术服务为安全底线[1],规范正确的护理技术操作是每个护士必须具备的基本功。然而笔者发现,部分护士在临床工作中,存在着随意简化操作程序、操作不规范等质量缺陷。护理操作质量缺陷的存在,增大了护理操作风险,甚至可能导致医疗纠纷的发生。笔者调查了本院护士血压测量和静脉输液两项护理操作中常见的质量缺陷,并进行了原因分析,提出相应对策。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我院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病房及门诊输液室护士23人。

1.2  方法 

成立护理操作质量缺陷调查组,成员为2008年上半年参加全市护理技能大赛的选手,共4名。熟练掌握护士血压测量和静脉输液操作的操作规程及评价标准。在各护理单元的护士长及护士不知情的前提下,调查组成员2人一组,于2008年8月26日08:30~10:30分别到各护理单元现场调查当班护士实施血压测量和静脉输液护理操作的情况,记录存在的质量缺陷。由专门人员对调查结果进行数据汇总,由护理操作质量缺陷调查组成员讨论分析汇总结果。

2  结果

2.1  血压测量调查结果 

共调查血压测量48人次。www.133229.coM血压测量质量缺陷:未询问病人20 min内有无运动、情绪变化、吸烟等活动36人次,未询问病人近期头疼、头晕等不适感的变化33人次,袖带缠绑位置过低8人次,袖带缠绑过松7人次,打气过猛过度32人次,放气太快6人次,未协助病人取舒适卧位29人次。

2.2  静脉输液调查结果 

共调查静脉输液52人次。静脉输液质量缺陷:未询问病人是否需要大小便18人次,未向病人解释输液的目的及注意事项19人次,未对光检查药液有无混浊、沉淀和絮状物28人次,将输液瓶挂于输液架上时未再次查对40人次,皮肤消毒不符合规范14人次,违反无菌原则6人次,未协助病人取舒适卧位28人次。

3  讨论

3.1  护理操作质量缺陷原因分析

3.1.1  护理人员质量意识与风险意识淡薄 

血压测量中,部分护士测量血压前未询问病人20 min内有无运动、情绪变化、吸烟等情况,部分护士测量血压的手法不规范。测量血压前未评估病人的状态及测量血压的手法不规范都会导致血压测量值不准确。由此可见,护理人员在实施护理操作时质量意识差。静脉输液时最主要的质量缺陷为执行查对制度不严,这样就会显著增加因输入液体不合格所致的输液反应、输错液等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率。这也同时证明了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低。

3.1.2  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欠缺 

部分护士在测量血压时未询问病人头疼、头晕等不适感的变化,在静脉输液前未询问病人是否需要大小便,未向病人解释输液的目的及注意事项。这表明护理人员在实施护理操作时,服务意识欠缺。她们在临床工作中通常以完成本班次的工作任务为目标,并不关注病人对护理操作的感受与需求,不注重与病人的沟通。这与相关文献报道是一致的,张洪君[2]在医院管理年督导中发现,在护理技术操作方面最严重的问题是缺乏人文关怀。

3.1.3  护理人员的专科理论知识不扎实 

护士在静脉输液时未向病人解释输液的目的及注意事项,除与服务意识差有关外,也是专科理论知识欠缺的结果。如心内科的护士在为病人静脉输注硝酸甘油时,只有熟练地掌握硝酸甘油的药理作用、临床用途、副反应,才能向病人解释输入该药的目的、控制静脉输注速度的必要性及可能出现的不适感。

3.1.4  护理人员不能熟练掌握常用的护理操作规程 

护理人员只有熟练掌握常用的护理操作规程,才能准确运用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才能杜绝或减少质量缺陷的发生。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护理人员在实施血压测量和静脉输液时质量缺陷较多,这表明护理人员对常用护理操作规程的细节掌握不好,以致在实际工作中简化了操作流程。

3.1.5  常用的护理操作规程不能适应临床护理工作的需求

医学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各临床科室不断引进新药物、新仪器。护士通常是药物、新仪器的具体使用者。在引进之初,相关的护理操作并无现成的操作规程可循。在临床工作中实施护理操作时就易出现操作步骤及操作手法不统一、规范性及科学性差的情况,增加了护理操作质量缺陷的发生率。

3.1.6  监督检查力度不够 

本次对护理操作质量缺陷的调查是在各护理单元不知情的状态下进行的。调查结果与护士长在护士长手册中记录的护理操作检查结果有较大差异。这说明平日里对护理操作的监督检查力度不够、流于形式。

3.1.7  护士严重缺编 

严格执行护理操作规程是以充足的人力资源作保障的,而目前全国各级各类医院普遍存在床护比不达标、护士严重缺编的情况。笔者所在医院床护比为1︰0.27,护士完成常规的护理工作非常困难,只好注重那些可以定量的硬性工作量指标,而忽视了一些沟通、告知等软性指标,这无疑是严格执行护理操作规程的主要障碍之一。

3.2  对策

3.2.1  提高护理人员的质量意识及风险意识 

组织护理人员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聘请专家进行“护理操作失范引发的医疗纠纷与事故评定”的讲座。通过学习使护理人员清楚规范执行护理技术操作是法律赋予护士的神圣职责,不规范的护理操作是引发医疗纠纷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临床工作中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是降低执业风险、实现自我保护的有效手段。

3.2.2  增强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 

人文观念是整体护理的精髓,建立人文关怀理念,是指引护理人员人性化护理临床实践的前提[3]。在实施护理操作时,应引导护士将关注点从工作任务转向病人,重点关注病人对护理操作的感受,努力满足病人的合理需求,最大限度地提高病人的舒适度。这种服务意识的转变会进一步密切护患关系,降低护理操作风险。

3.2.3  夯实护理人员的专科理论基础 

护士只有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才能理解护理操作规程每一个步骤的科学性、合理性,在工作中认真主动地执行操作规程。护士理论知识的培训要紧密结合临床需求,重点是专科护理理论知识及本科室应用于临床的新药物、新疗法、新技术的相关理论知识。

3.2.4  开展护理技术操作岗位练兵活动 

护理管理部门应当按照护理岗位及护士年资不同进行相应的技术培训,注重培养技术能手,带动大家学业务、学技术的热情,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护士不仅仅满足于熟练掌握常用护理技术的操作规程,更重要的是应用在实际工作中。

3.2.5  及时制订并不断完善新疗法、新仪器的操作规程 

为提高护理操作的科学性、统一性,在新疗法、新仪器应用于临床之前,应组织护士广泛查阅、认真学习相关资料,讨论制订出科学、规范的操作程序,并进行培训,使每个护士都熟练掌握。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定期讨论、不断修订操作规程中的不当之处,使其日臻完善。

3.2.6  加大监督检查力度 

实行护士长周检查与护理部月抽查的两级检查制。护士长每周不定期检查每个护士执行操作规程的情况。检查结果除现场告知被检者外,于次日晨会交接班时讲解,并于月度护理工作会议上总结。护理部每月不定期抽查各护理单元执行操作规程的情况。抽查结果在月护士长会议上公布,并计入季度护理质量考评成绩。通过检查反馈整改,实现护理技术操作水平的不断提高。

3.2.7  适当增加护士编制 

呼吁相关部门适当增加护士编制,使床护比尽快达标,为护理操作规范化提供可靠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彭刚艺,冯秀兰,陈伟菊,等.对广东省医院管理年督导中护理质量问题的反思[j].中国护理管理,2006,6(3):16.

输血护士论文范文第11篇

护理质量管理应以保障病人安全,确保护士能够提供正确、规范的技术服务为安全底线[1],规范正确的护理技术操作是每个护士必须具备的基本功。然而笔者发现,部分护士在临床工作中,存在着随意简化操作程序、操作不规范等质量缺陷。护理操作质量缺陷的存在,增大了护理操作风险,甚至可能导致医疗纠纷的发生。笔者调查了本院护士血压测量和静脉输液两项护理操作中常见的质量缺陷,并进行了原因分析,提出相应对策。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我院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病房及门诊输液室护士23人。

1.2 方法

成立护理操作质量缺陷调查组,成员为2008年上半年参加全市护理技能大赛的选手,共4名。熟练掌握护士血压测量和静脉输液操作的操作规程及评价标准。在各护理单元的护士长及护士不知情的前提下,调查组成员2人一组,于2008年8月26日08:30~10:30分别到各护理单元现场调查当班护士实施血压测量和静脉输液护理操作的情况,记录存在的质量缺陷。由专门人员对调查结果进行数据汇总,由护理操作质量缺陷调查组成员讨论分析汇总结果。

2 结果

2.1 血压测量调查结果

共调查血压测量48人次。血压测量质量缺陷:未询问病人20 min内有无运动、情绪变化、吸烟等活动36人次,未询问病人近期头疼、头晕等不适感的变化33人次,袖带缠绑位置过低8人次,袖带缠绑过松7人次,打气过猛过度32人次,放气太快6人次,未协助病人取舒适卧位29人次。

2.2 静脉输液调查结果

共调查静脉输液52人次。静脉输液质量缺陷:未询问病人是否需要大小便18人次,未向病人解释输液的目的及注意事项19人次,未对光检查药液有无混浊、沉淀和絮状物28人次,将输液瓶挂于输液架上时未再次查对40人次,皮肤消毒不符合规范14人次,违反无菌原则6人次,未协助病人取舒适卧位28人次。

3 讨论

3.1 护理操作质量缺陷原因分析

3.1.1 护理人员质量意识与风险意识淡薄

血压测量中,部分护士测量血压前未询问病人20 min内有无运动、情绪变化、吸烟等情况,部分护士测量血压的手法不规范。测量血压前未评估病人的状态及测量血压的手法不规范都会导致血压测量值不准确。由此可见,护理人员在实施护理操作时质量意识差。静脉输液时最主要的质量缺陷为执行查对制度不严,这样就会显著增加因输入液体不合格所致的输液反应、输错液等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率。这也同时证明了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低。

3.1.2 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欠缺

部分护士在测量血压时未询问病人头疼、头晕等不适感的变化,在静脉输液前未询问病人是否需要大小便,未向病人解释输液的目的及注意事项。这表明护理人员在实施护理操作时,服务意识欠缺。她们在临床工作中通常以完成本班次的工作任务为目标,并不关注病人对护理操作的感受与需求,不注重与病人的沟通。这与相关文献报道是一致的,张洪君[2]在医院管理年督导中发现,在护理技术操作方面最严重的问题是缺乏人文关怀。

3.1.3 护理人员的专科理论知识不扎实

护士在静脉输液时未向病人解释输液的目的及注意事项,除与服务意识差有关外,也是专科理论知识欠缺的结果。如心内科的护士在为病人静脉输注硝酸甘油时,只有熟练地掌握硝酸甘油的药理作用、临床用途、副反应,才能向病人解释输入该药的目的、控制静脉输注速度的必要性及可能出现的不适感。

3.1.4 护理人员不能熟练掌握常用的护理操作规程

护理人员只有熟练掌握常用的护理操作规程,才能准确运用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才能杜绝或减少质量缺陷的发生。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护理人员在实施血压测量和静脉输液时质量缺陷较多,这表明护理人员对常用护理操作规程的细节掌握不好,以致在实际工作中简化了操作流程。

3.1.5 常用的护理操作规程不能适应临床护理工作的需求

医学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各临床科室不断引进新药物、新仪器。护士通常是药物、新仪器的具体使用者。在引进之初,相关的护理操作并无现成的操作规程可循。在临床工作中实施护理操作时就易出现操作步骤及操作手法不统一、规范性及科学性差的情况,增加了护理操作质量缺陷的发生率。

3.1.6 监督检查力度不够

本次对护理操作质量缺陷的调查是在各护理单元不知情的状态下进行的。调查结果与护士长在护士长手册中记录的护理操作检查结果有较大差异。这说明平日里对护理操作的监督检查力度不够、流于形式。

3.1.7 护士严重缺编

严格执行护理操作规程是以充足的人力资源作保障的,而目前全国各级各类医院普遍存在床护比不达标、护士严重缺编的情况。笔者所在医院床护比为1?0.27,护士完成常规的护理工作非常困难,只好注重那些可以定量的硬性工作量指标,而忽视了一些沟通、告知等软性指标,这无疑是严格执行护理操作规程的主要障碍之一。

3.2 对策

3.2.1 提高护理人员的质量意识及风险意识

组织护理人员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聘请专家进行“护理操作失范引发的医疗纠纷与事故评定”的讲座。通过学习使护理人员清楚规范执行护理技术操作是法律赋予护士的神圣职责,不规范的护理操作是引发医疗纠纷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临床工作中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是降低执业风险、实现自我保护的有效手段。

3.2.2 增强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

人文观念是整体护理的精髓,建立人文关怀理念,是指引护理人员人性化护理临床实践的前提[3]。在实施护理操作时,应引导护士将关注点从工作任务转向病人,重点关注病人对护理操作的感受,努力满足病人的合理需求,最大限度地提高病人的舒适度。这种服务意识的转变会进一步密切护患关系,降低护理操作风险。

3.2.3 夯实护理人员的专科理论基础

护士只有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才能理解护理操作规程每一个步骤的科学性、合理性,在工作中认真主动地执行操作规程。护士理论知识的培训要紧密结合临床需求,重点是专科护理理论知识及本科室应用于临床的新药物、新疗法、新技术的相关理论知识。

3.2.4 开展护理技术操作岗位练兵活动

护理管理部门应当按照护理岗位及护士年资不同进行相应的技术培训,注重培养技术能手,带动大家学业务、学技术的热情,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护士不仅仅满足于熟练掌握常用护理技术的操作规程,更重要的是应用在实际工作中。

3.2.5 及时制订并不断完善新疗法、新仪器的操作规程

为提高护理操作的科学性、统一性,在新疗法、新仪器应用于临床之前,应组织护士广泛查阅、认真学习相关资料,讨论制订出科学、规范的操作程序,并进行培训,使每个护士都熟练掌握。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定期讨论、不断修订操作规程中的不当之处,使其日臻完善。

3.2.6 加大监督检查力度

实行护士长周检查与护理部月抽查的两级检查制。护士长每周不定期检查每个护士执行操作规程的情况。检查结果除现场告知被检者外,于次日晨会交接班时讲解,并于月度护理工作会议上总结。护理部每月不定期抽查各护理单元执行操作规程的情况。抽查结果在月护士长会议上公布,并计入季度护理质量考评成绩。通过检查反馈整改,实现护理技术操作水平的不断提高。

3.2.7 适当增加护士编制

呼吁相关部门适当增加护士编制,使床护比尽快达标,为护理操作规范化提供可靠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彭刚艺,冯秀兰,陈伟菊,等.对广东省医院管理年督导中护理质量问题的反思[j].中国护理管理,2006,6(3):16.

输血护士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 口头医嘱;手术室;护士;护师;主管护师

口头医嘱是术中麻醉、抢救及治疗患者时的一种医嘱形式。2007年3月至2009年8月调查了本院手术室护士术中执行口头医嘱的情况,对常见错误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防范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手术室护士共13人,其中副高职称护士1人,主管护师7人,护师3人,护士2人。

1.2 方法 在征得医院手术室负责人同意的前提下,每月的第1天向手术室负责人了解其护士上月术中执行口头医嘱情况,对出现的错误及当事人情况进行调查,详细了解并做好记录。

2 结果

见表1。

表1

不同职称护理人员术中执行口头医嘱时常见的错误

职称人次急救给药时用药剂量错误术中输血时执行错误 术中快速冰冻切片标本处理错误

副主任护师2 0 0 0

主管护师57 1 0 0

护师27 3 2 1

护士 46 0 6 3

合计 1324 8 4

3 原因

《护理学基础》规定护士在执行口头医嘱前,需复述1遍,无误后方可执行。此次调查对象均做到了这点,但在执行口头医嘱时仍有错误发生,具体原因如下。

3.1 急救用药时给药剂量错误原因 主要表现在剖宫产术时新生儿窒息急救,当复苏无效时常常需要脐静脉快速给药,其中最常用的是 1∶10000 的盐酸肾上腺素。盐酸肾上腺素的剂量为 1 mg/ ml,发生错误1名主管护师和3名护师在执行口头医嘱时,把剂量错误执行为 1∶1000,1名护师把剂量错误的执行为 1∶1 000 000。不能正确的使用药物,药物知识缺乏,平时疏于对手术室护理急救工作的应对演练是发生这类错误的主要原因。

3.2 术中输血时执行错误原因 1名护师在输入2袋血之

作者单位:417000湖南省娄底涟钢医院

间未输注生理盐水冲洗管道出现了溶血反应,还有2名护士把取出的血液放置在运行的冷光源上加热致血液出现凝血块。护师和护士这类人群工作年限短,经验欠缺,有一定的护理专业知识,但比较肤浅,存在似懂非懂的现象,因为几次输多袋血液时未输注生理盐水未发生溶血反应,就认为输注多袋血液时不需输注生理盐水。不能严格执行护理操作规章制度,粗心大意,眼高手低是发生此错误的主要原因。

3.3 术中标本需送快速冰冻切片时标本处理错误原因 发生此错误的1名护师和3名护士均把需送往病理科做快速冰冻切片的标本组织用甲醛溶液或乙醇固定。快速冰冻切片时禁忌.固定,尤其是含水的固定液,否则不符合做快速冰冻切片的要求,从而影响了术者手术范围及方式。此错误的原因在于护士知识面狭窄,缺乏对工作中与护理相关学科常规知识的了解。

4 防范措施

4.1 严格遵守各项护理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重视专业理论和操作技能的培训 制定各项护理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是预防和判定差错事故的法律依据,是正常医疗活动的安全保障[1]。注重细节,严格遵守各项护理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使其与实际工作中的患者护理紧密结合,才能保证患者安全及工作安全。护士的专业素质和能力与医嘱执行准确性及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率往往有直接关系,是维护护理安全最重要的基础[2]。

4.2 提高安全意识,强化责任 由于工作责任心不强,行为不当等非技术性原因的护理过失,给患者造成的不安全结果是不可饶恕的。护士应强化自己的安全意识,尤其是年轻护士应加强自身建设,忠于职守,勤奋工作,对业务精益求精,树立一切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

4.3 持续质量改进,防患于未然 手术室护理安全直接关系患者的健康与生命,护理质量的不断提高是护理安全的保证。一旦发生护理缺陷,应立即调查事情的原因经过,组织科内讨论,提出防范措施,杜绝类似事件再次发生,确保患者的安全及工作的安全。

参 考 文 献

[1] 宋烽,王建荣.手术室护理管理学.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 :279.

输血护士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321―02

新生儿静脉输液是新生儿科治疗措施中最基本的操作技术,但是由于新生儿头皮静脉表浅,管腔小,弹性差,分支多,若渗出未被及时发现,可造成局部组织肿胀坏死等。因此,分析外渗原因,提出预防措施对提高护理质量,减少护患纠纷有着重要意义。

1 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分析

1.1 患儿因素 (1)新生儿血管壁发育不完善,管壁薄,脆性大,通透性高,容易造成外渗(2)新生儿不能自主表达,相同原因造成的外渗致局部损伤程度明显高于成人。

1.2 护士因素 护士由于缺乏经验,对血管情况不熟悉,局部解剖位置不清楚,穿刺技术不熟练,易造成液体外渗;或者未使用留置针,对同一血管反复多次穿刺,据文献报道钢针外展是留置针的两倍[1];无菌技术操作不严格,也可能引起局部静脉感染而外渗。

1.3 药物因素 与药物酸碱度、渗透压、药物浓度等有关。药物渗透压高如甘露醇,容易引起渗液致局部组织和血管硬化;药物浓度大,如脂肪乳等药物粘稠,容易引起血管堵塞;血管收缩类药物如多巴胺,外渗后能引起毛细血管平滑肌痉挛、缺血、组织坏死等[2];静脉输入碱性液体如碳酸氢钠后,二氧化碳在血管内积聚,致使血管压力升高,血管扩张,导致穿刺部位液体外渗[3] 。

1.4 环境温度及治疗因素 环境温度及液体温度太低,输液量大,持续输注时间长,输液速度过快,特别是新生儿头皮静脉和四肢静脉表浅、细小,加上头皮针的刺激使液体更容易从穿刺部位渗出。

总之,高危新生儿病房的患儿,在输液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只有掌握新生儿的生理特点及输液规律后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也是新生儿病房护士所应具各的重要条件。同时不断学习新理论,新技能,理论联系实践,提高护理水乎。

2 输液外渗的护理对策

2.1 提高护理人员穿刺技术,选择粗直、血流量丰富、无静脉瓣的血管,选择合适的静脉和留置针,减少穿刺次数。提高穿刺成功率可使用扩血管药物,如硝酸甘油贴剂[4]。

2.2 加强护士责任心 经常巡视输液是否通畅,有无液体渗出。密切观察穿刺周围组织是否肿胀,必要时与对侧肢体进行比较。

2.3 根据药物的性能、浓度、特点,选择合适的给药方式,采取适当的稀释方法,调整输液速度。每次输注前用生理盐水冲管。

2.4 调节室温,必要时穿刺部位保暖,提高药液温度,防止血管痉挛,减少药物对管壁的刺激。

2.5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 操作前洗手戴口罩。穿刺部位严格消毒,尤其进行头皮静脉穿刺时更为重要。

2.6 正确拔针 输液结束拔针时顺时针走向迅速拔针,在针尖即将离开皮肤的瞬间,迅速用干棉签沿按压穿刺点及其稍上方,直到不出现为止。切记在按压处来回揉,按压力度适中,正确拔针可避免血管损伤,提高血管利用率,防止皮下淤血和再次输液时发生渗漏。

3 讨论

新生儿输液外渗是输液治疗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严重可导致血管受肿胀组织挤压产生局部皮肤缺血、缺氧,表现为皮肤青紫、坏死等[5] 。随着医学发展和社会进步,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逐渐成为各种护理模式的核心内容,新生儿输液穿刺过程应加强心理安抚,保持新生儿情绪安静,输液期间加强护理[6]。根据新生儿的生理、解剖特点,对静脉输液外渗新生儿采用整体护理,遵循科学性、先进性、合理性、适应性等原则为新生儿提供连续性、整体性、协调的护理服务,不仅有效治疗外渗病情,而且加强新生儿的心理护理,提高了家长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综上所述,通过对护士和患儿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可降低患儿输液外渗发生率,减轻患儿的痛苦,减少人力资源的浪费,提高护理质量和满意度,同时为治疗抢救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值得在护理工作中推广。

参考文献:

[1] 白继荣,沈宁,张忠丽,等.护理学基础[M].第二版: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3.265

[2] 孙丽娜.静脉输液不良反应的若干问题[J].实用护理杂志.1996.13(10):510

[3] 孙 宏.静滴碳酸氢钠外漏原因分析及处理[J].中华护理杂志,1990,25(4):198

[4] 恭维冷.静脉输液渗透性组织损伤的临床观察及防治[J].实用护理杂志,1996,12(12):530

输血护士论文范文第14篇

输血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治疗方法,而安全输血可以让患者转危为安,耽搁时间或者操作不当可能会危及生命,也是命悬一线之间。当代,输血安全也成为了对医疗机构考核指标的一项关键内容,近年来输血医学也备受人们的关注重视。在输血过程中护士进行优质护理干预非常的有必要,具体看以下介绍。

关键词:安全输血; 优质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7-0232-02

安全输血指输血不仅能达到预期和应有的治疗效果, 也能避免由于输血不当或者血液制品本身存在质量问题所导致的不良反应与副作用,甚至发生的并发症[1],将血液错误地输给患者(输血错误)是最严重的输血危险[2]。一般而言,输血安全包括:输血相关的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发热反应、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溶血性输血反应等, 在输血过程中,要求护士严格执行输血优质护理工作制度,认真负责的完成,现报道如下:

1 国家相关输血政策法规

在1998年为了满足医疗临床用血需要,同时有力的保障用血者身体健康与安全保证输血者,而制定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卫生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相继制定了《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与《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管理办法》等[3]。这也标志着我国临床用血工作有法可依,有了法律保障。做为输血的一线人员,护士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这就要求护士人员对于我国的输血的政策法规应该十分的熟悉,以便在工作中能够游刃有余。输血的优质护理对于病人来说很有意义,病人通过血液维持生命,进行护理干预才能让护士意识到安全输血的重要性,能提高治疗的有效性。

2 安全输血中优质护理干预方法

2.1 输血前的准备:为了能更好的安全输血一系列的准备工作也尤为重要,护士首先要了解到病人的病情细节(输血史、疾病的诊断、传染史、过敏史、妊娠史、有无休克、肝肾衰竭等)、输注的血液类型、输血的目的等情况要一并掌握,这些能够帮助护士心理有数再去合理的安排输注的时间、顺序、速度及考虑输血中潜在危险。同时护理应该注意运用心理护理,在输液前与病人、家属进行交流,讲解输血的注意事项、过程、让病人能放松心情的予以配合。让他们觉得输血不可怕,增强输血的信心,也讲清楚输血的不良反应、并发症,让病人、家属心理上有所准备。一般来说,全血和红细胞的储存温度为4~6℃,若是未能及时输注,只能在4℃冰箱内保存24h;红细胞内不能加任何药品,否则会发生凝集、凝固、溶血[4]。双方也要按要求签定《输血治疗同意书》。

2.2 采血相关报道,输血失误10%是由于护士采样不当,52%由于血样收集和管理。护士在抽取交叉配血标本前,应该认真负责的查对,检查病人在输血前是否已进行传染病检测,医生是否已履行告之义务,才能准确、无误采集患者的血样(如病人在输液时必须应选另外部位,以保证交叉配血标本质量)。需要注意,不能同时为2名以上的患者采集交叉配血标本避免发生混淆。抽血完毕,应记录采血时间,并将标本尽快送输血科或血库。

2.3 取血:护士接到取血通知以后将通知者姓名与通知时间做好记录,在及时到输血科(或血库)取血,与输血科(或血库)医务人员进行核对交叉配血单、输血科(或血库)的登记、血袋标签等,) 要对血液质量进行严格检查。确认没有问题之后,签名并且对取血时间做好登记,以备查验。

2.4输血及输血过程中的护理:护士在取回血液后,应尽快输注。通常情况下,在室温下放置30分钟即可输注,选择较为粗大的静脉穿刺;再次与医嘱进行核对确定无误。输注前需反复颠倒血袋数次,使红细胞与添加剂充分混合,必要时在输注过程中轻摇血袋使红细胞悬起,以防止产生越输越慢的现象,在血液输完时可用0.9%氯化钠注射液冲洗血袋,避免不浪费血袋内的余血;严格掌握输注时间,先慢后快,开始15分钟宜慢,在没有出现的不良反应后依据病情调节速度。输注时间一般不超过4h。护士要严格、认真履行“三查八对”程序,即查血的质量、血的有效期、输血装置是否完好;对床号、姓名、血袋号、住院号、血型、交叉配血实验结果、血液种类和剂量一一核对。所以输血前必须由两名医护人员再一次仔细核对有关信息,特别是对病人的信息一定要认真核实(如果病人处于意识障碍、昏迷、必须反复核对),确认无误后方可输血,并记录核对和输血护士的姓名及输注时间,以备查验。在输血过程中要注意经常询问病人有无异常感觉,以尽早发现异常情况,通过交流安抚可以消除病人对输血的紧张和害怕。

2.5 输血后的心理护理:输血完成后护士要对病人进行询问与交流,在心理上去安抚病人,对于输血引起的异常情况等尽早发现,也帮助病人对输血的正确有所了解,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整个的输血过程完毕护士要连同血袋及不良反应回报单一同送输血科(或血库),以备查验。

2.6 输血并发症及不良反应的护理:常见的输血不良反应有,溶血反应、发热反应、过敏反应、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等;一般而言,病人出现寒战、气促、腰背痛、发热、头痛、呼吸困难、进针部位疼痛、皮肤瘙痒等是常见的症状[5]。护士在输血时应一丝不苟跟踪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做到有备无患,尽可能做到早发现第一时间加以处理,若发现病人有以上症状,应立即报告,暂停输血,保持静脉通路,同时做好各项抢救前准备;也尽快报告输血科(或血库),对输血反应的原因加以调查。

3 结论

输血在医疗手段中是比较特殊的,从发展到成熟,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也成为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血液系统疾病治疗、创伤急救、器官移植、肿瘤大剂量化疗等大型手术等提供了有力的支持。由上可知,加强输血的法律意识、责任意识、安全意识,对输血护理技术严格按照操作程序,不但极大地提高了临床输血护理质量,也能使得病人、医院、和自身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对安全输血病人提供优质的护理干预很有价值,值得加以推广。

参考文献

[1] 唐锐,马郑萍,陈进凡,等.输血护理记录单的制作与应用[J].护理学报,2011,18(17):76-78.

[2] 黄飞侠,方晓蕾.安全输血的体会[J].内蒙古中医药,2010,29(10):142-143.

[3] 陈淑芬.浅谈输血安全与护理[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4):111-112.

输血护士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 输血相关知识;我院;医护人员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7―117―03

Doctors and nurses in our hospital blood transfusion related knowledge and Countermeasures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in Guangyuan City, Sichuan

Wang Ming rong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in Guangyuan City,Sichuan 628017)

【Abstract】Objective Blood transfusion in our hospital medical staff on the mastery of knowledge, and to propose appropriate solutions. Methods A questionnaire survey on 310 clinical staff in our hospital for a blood transfusion to investigate the knowledge on the results using statistical analysis software SPSS11.5. Results Knowledge of health care staff senior titl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low-level medical titles; (P

【Key words】 Transfusion-related knowledge; Our hospital; Health care workers

输血是临床抢救和治疗疾病无法替代的一种治疗手段。医生是整个输血过程中的决策者,护士是输血的执行者,他们在临床输血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临床医护人员应该具备扎实的输血相关知识以应对复杂的临床情况。我国1998年开始相继施行《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血液制品管理条例》、《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法规文件,其中《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中明确提出要科学合理用血,提高临床输血治疗水平。尽管血液筛查越来越严格,但仍有各种与输血相关的风险难以控制。同时因需血量日益增大,血液及血液制品的制备、保存及检查开销日益增大,不能满足临床需要。因此应严格控制输血指征,加强对输血的管理,提高医护人员对输血的认识。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对医护人员进行输血相关知识的测评,并根据评价结果制定相应对策。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我院相关专业的医生及护士共310人。受访人员职称有护士、住院医师(护师)、主治医师(主管护士)、副主任医师(副主任护师)及主任医师(主任护师);受访科别包括:外科、内科、ICU、麻醉科、急诊科、妇产科。

1.2 基本资料 本组310人中男性88名,女性222名;年龄20岁~65岁,平均34.87岁;文化程度:专科及以下111人,本科及以上199人。

1.3 调查内容与方法 问卷内容涉及《临床输血须知》、《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临床用血》及美国血库协会(AABB)指南。具体分为3部分:输血基本知识、血液及血液制品临床应用知识、输血不良反应,共30道答题,答对1题算1分,答错l题算0分,满分为30分。由分管输血的院领导亲自组织调查发放输血相关知识问卷,发放问卷310份,有效及回收率100%,由长期从事输血教学的专家评定、修订问卷并确定内容效度。

1.3 统计学方法 回收问卷后,统计每张问卷的总答对率及输血各部分的答对率,采用统计软件SPSS11.5分析调查数据,绘制成表,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输血基本知识正确率79.74%;血液及血液制品临床应用知识正确率73.25%;输血不良反应知识正确率81.62%。在本次问卷调查中有91.94%的医护人员认为有必要再强化学习输血相关知识,有助于提高临床输血水平。

表l不同职称输血相关知识知晓得分比较(%)

职 称 例数 输血基本知识 临床应用知识 不良反应处理 平均分

初级职称 109 71.23 62.45 75.29 69.66

中级职称 125 82.32 75.33 81.65 79.77

副高职称 65 88.45 86.17 90.32 88.31

正高职称 11 83.18 80.31 92.48 85.32

P

表2不同科室输血相关知识知晓率比较(%)

科 室 例数 输血基本知识 临床应用知识 不良反应处理 平均分

血液科 23 88.29 85.12 88.15 87.19

麻醉科 20 82.07 76.25 83.06 80.46

外 科 137 78.56 71.19 80.01 76.59

内 科 92 80.60 73.34 81.63 78.52

I C U 16 78.69 70.02 80.09 76.27

急诊科 22 73.14 72.93 84.52 76.86

P

表3 不同专业的输血知识掌握情况比较(%)

专 业 例数 输血基本知识 临床应用知识 不良反应处理 平均分

医 疗 102 84.02 81.79 83.82 83.21

护 理 208 77.64 69.06 80.54 75.75

P

3讨论

临床输血是抢救生命、治疗疾病的重要医疗手段。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医疗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输血知识的掌握对临床医护人员十分重要,它关系到临床用血的安全性、合理性、科学性。

我院是一所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地处川陕交界处,由于经济比较落后,医护人员的专业水平有限,输血相关知识也十分欠缺,尤其在输血指征把握方面。影响输血效果的一项关键因素是医生对输血知识的掌握程度。输血是一项涉及多个环节且充满风险的治疗手段,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错误都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1]。调查中发现医护人员对血液及血液制品临床应用知识掌握方面不足得分低,可能与该部分内容设计面广,且近年来血液及血液制品的知识更新快等因素有关。另外对成分输血的指征这方面的答错比例较高,说明临床医护在这方面也需要进一步学习。临床合理输血的指征是输血相关知识的基础,也是合理用血的决定性因素,是临床减少不必要输血、降低医疗风险、提高输血疗效和确保输血安全的重要措施。根据我院相关资料分析临床用血还存在:由于观念陈旧影响用血决策错误、血液及血液制品不合理应用、备血和取血不规范、不严格把握输血指针、用血监督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因此,加强对医护人员输血相关知识的培训十分重要。

本次调查与吴迪[2]等的结果有所不同。也许我院的的综合实力比较差,人才分布布局与科研教学的综合性医院有所区别。我院高职称普遍比低职称的医护人员对输血相关知识掌握好,尤其是不良反应的处理明显优于低职称的掌握,这表明高职称的医务人员确实临床经验丰富,善于钻研,能承担起传、帮、带的作用,尤其是高年资医生在制定输血决策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高年资护士在输血执行过程中的作用也不容忽视;从医护人员分配科室看输血知识掌握情况:血液科分数显著高于其他科别外,麻醉科、外科作为输血需求高的科室,与内科比较并无显著差异,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如内科医护人员要求对理论的掌握可能优于外科医护人员;从不同专业角度分析:医生的输血知识明显优于护理人员,也可能与医生职业性质有关,医生相对比护理人员基础知识扎实,另外医生是输血的决策者也决定了医生的重要使命,护理人员是输血的执行者,加上工作的繁忙、琐碎,就养成依赖等行为。从问卷调查显示91.94%的医务人员认为有必要强化学习输血相关知识,说明绝大多数医务人员希望继续加强输血教育,扩展输血相关知识。

掌握输血相关知识、合理用血是每个医务工作者的共同责任;合理用血能够有效利用宝贵的血资源,最大限度地避免输血风险。我院针对临床医护人员输血相关知识掌握不足提出以下措施:继续加强临床输血知识教育和培训,重点在于明确合理用血重要性、严格掌握输血指针、有正确的输血决策、合理用血措施、出现不良反应的防护等。发挥高年资医生、护士在医疗、护理过程中的主要指导作用,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进行有的放矢,有针对性的培训,尽可能引入输血医学的新进展、新理论,针对输血需求高的科室,应重点加强合理输血的认识;对护理人员进行输血查对及输血不良反应处理的培训。医院对临床专业人员进行输血知识培训,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我院的输血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