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太平保险资产管理范文

太平保险资产管理范文

太平保险资产管理

太平保险资产管理范文第1篇

太平洋保险总经济师徐东华表示,“中国太平洋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启动A股发行,这意味着国内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保险集团即将亮相资本市场,成为继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之后在A股市场挂牌的第三家保险公司。”

他还强调,本次上市将为太平洋保险“以保险业为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金融服务集团”的战略目标提供更加坚实的资本后盾;成为公众公司之后,太平洋保险的治理结构必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公司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必将更上一层楼。

专注主业

12月7日至12月11日,太平洋保险及联席保荐人(主承销商) 中金公司、瑞银证券在北京、上海、深圳和广州,组织了多场“一对一”和团体推介会,共有159家询价对象在规定的时间内提交了合格的初步询价表。根据对询价对象提交的合格初步询价表的统计,报价区间总体范围为19.00元/股-40.50元/股。

综合考虑发行人基本面、所处行业、可比公司的估值水平、初步询价结果和A股市场情况,最终确定本次网下配售对象累计投标询价的发行价格区间为:下限为27元/股,上限为30元/股。

根据招股书披露,太保集团拟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发行10亿股A股,占发行后总股本的12.99%。A股发行募集资金在扣除发行费用后,将全部用于充实资本金,以支持其业务持续增长。A股发行完成后,太保集团拟发行不超过9亿股H股,H股发行价格将不低于本次A股的发行价。预计太保集团将于今年年底前实现挂牌上市,H股发行的时间要取决于监管部门的核准情况。

据参与机构路演的相关人士称,太保集团董事长高国富在路演中首次披露了太保未来发展的战略选择―――将着重保险主业。整个路演过程中,高国富提及最多的词要属“专注主业”,这也正是太保集团一直强调的区别于中国人寿、中国平安的自身优势。高国富明确表示,未来5年内,太保集团将专攻主业保险,不走多元化的金融集团路线。

高国富向与会人士坦言,综观国内几大保险巨头,每家都有不同的战略定位。比如,中国人寿强调“主业特强,适度多元”的发展路线,而中国平安一直坚持构建金融集团架构。至于太保集团,“董事会还是坚定地认为,专注做好寿险、财险两大主业”。

在保险行业被长期看好的大背景下,市场普遍对太保的发行上市抱有积极参与的态度。一位参与询价的相关机构人士称,“太保作为首只真正意义上的内地保险股,其公司的基本面和未来发展战略是机构关心的主要问题,以目前太保的市场份额和盈利能力,发行后受市场追捧基本无悬念。”

北京工商大学保险研究中心主任王绪瑾告诉记者:“太保是刚刚起步,效率改善的斜率比较陡峭;人保效率改善的斜率略为平坦;国寿已经过一轮效率改善,目前所处的斜率较小;平安是又迎来一轮新的效率改善。从目前来看,平安是唯一一家具备长期效率改善能力的公司,其它的公司往往是上市后的一次性改善,能否持续改善还有待证明。”

据悉,中再保险、中国人保、泰康人寿、天安保险等都在排队候场进军A股。

艰辛成长路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通过多年的积累,太平洋保险如今稳居国内保险业第一集团军,拥有市场份额排名第三的太平洋寿险、排名第二的太平洋产险,以及管理资产规模排名第三的太平洋资产管理公司等主要子公司。公司还拥有了广泛的客户基础,拥有超过3,390万位个人客户和超过210万个机构客户。

“保险行业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金融子行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和谐社会的建设、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王绪瑾称,太保集团此次登陆A股的意义,已不仅仅是保险股规模上的放量,而且对于保险公司在中国资本市场上的地位也有显著的提升作用。

记者了解到,太平洋保险的前身是从商业银行的保险业务部门演变而来的,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设立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保险公司――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成立于1991年5月13日,注册资本为10亿元,当年保费收入仅2.56亿元。

2001年,根据国务院和保监会分业经营机构体制改革的批复,原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按照《公司法》进行规范,并更名为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同时,太平洋保险发起设立太平洋寿险和太平洋产险,注册资本均为10亿元。

尽管在涉足其他金融领域速度上,太保集团不及中国人寿和中国平安,不过,却也正是其在提升空间上的优势。

多位保险分析师均向记者表示,在经过业务高速发展和规模急剧扩张的阶段后,一些保险公司已陷入扩张瓶颈的窘境。相反,在扩张方面一直“按兵不动”、固守精耕细作战略的太保集团,其未来在综合经营上的突破却被市场抱以期待。

北京首放分析师黄琛表示:“保险股是A股市场相对稀缺的资源,现有保险股自上市至今均受到资本市场的追捧。此次太保集团登陆A股,将为A股市场增添一支大盘蓝筹股,并为国内投资者带来一定的投资价值。”

三足鼎立

资料显示,太平洋保险是中国领先的综合性保险集团公司之一,旗下主要有太平洋寿险、太平洋产险,并通过太平洋资产管理公司管理和运用保险资金。自1991年成立以来,太平洋保险市场占有率稳居行业前列,盈利能力稳步提高。其中,2001年以来,太平洋寿险在中国人寿保险市场稳居市场第三名,太平洋产险在中国财产保险市场排名第二;截至2006年底,太平洋资产管理公司投资资产总额在中国保险行业排名第三。

徐东华告诉记者:“为提高资产与负债的匹配程度,提高资产的投资收益率,太平洋保险一直致力于推进保险业务和资产管理业务之间的相互配合。”

他还称,太平洋保险根据行业发展情况、自身业务特点,以及未来的业务发展战略,对保险资金特性进行专业化的预测,为投资活动提供准确的保费收入流量情况及负债特征等信息,以辅助投资决策;并由太平洋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进行具体投资运作。

“太平洋保险的资产管理立足于保险资产与负债的合理匹配,并注重资金运用的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的基本要求,在合理配置资产和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实现投资收益最大化。” 黄琛称。

太平保险资产管理范文第2篇

    寿险、产险、养老金、资产管理,在海外市场已经全面介入各项金融业务中国保险(控股)正在内地全力打造以"太平"为品牌的金融控股集团。

    作为首家获准组建金融控股框架的保险集团,中保控股近年来一直是"名声在外",中保控股在海外市场上,旗下不仅拥有产险、寿险、再保险和保险经纪,还有财务、基金、信托、证券等业务。而随着境内市场环境的逐步成熟,业务开放日渐深入,其在内地市场上继续以保险核心业务,同时开始出击相关金融服务的保险控股模型也日趋成熟。

    如果说太平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的正式成立标志着中保集团在增强新领域、开拓新服务方面,取得了一个实质性突破的话,那么,资产管理业务无疑是中保控股内地业务拓展的一个新亮点。据中保控股董事长杨超29日在上海透露,由中保控股作为主发起人,联合集团旗下太平人寿、太平保险、中保资产管理公司,以及富通国际一起参与设立的太平资产管理公司已经提交中国保监会审批。

    另据杨超介绍,在海外市场已有着不错管理业绩的中保资产管理公司已申请管理运作中保集团旗下的太平人寿和太平保险外汇资金的海外投资运作。

    作为内地首批获准设立的养老金公司,太平养老保险董事长何志光透露,太平人寿是政府部门批准的惟一参与辽宁省企业年金试点的寿险公司。在太平养老保险公司正式开业后,原先由太平人寿管理的辽宁省48家企业省直单位的企业年金会转至太平养老保险公司。短期内太平养老金公司将在48家企业的基础上力争向辽宁全省延伸,同时公司也已在其他省市的部分企业开始试点受理年金业务。

太平保险资产管理范文第3篇

上海保交所为什么首发锁定在保险资产登记交易平台?的首批产品是什么?

首批产品总规模78.8亿元

早在挂牌之初,根据上海保交所的规划,到2020年建设成全国性乃至国际性的保险交易市场组织,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大型风险和巨灾风险分散中心、保险产品交易中心、保险再保险定价中心、保险服务创新中心。

保险产品交易平台就是其中之一。

据悉,上海保险资产登记交易平台首批用户包括寿险公司、产险公司、养老保险公司、保险资管公司、银行等金融机构20余家。

长江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太平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成为首批在平台发行产品的产品管理人,首发了长江养老―太平洋寿险保单贷款资产支持计划、太平―上海建工都江堰市滨江新区基础设施(PPP)项目债权投资计划共两只保险资产管理产品。发行注册总规模78.8亿元,首期合计发行及登记规模16亿元。

其中,长江养老―太平洋寿险保单贷款资产支持计划,是以保单质押贷款为基础资产,通过循环购买而设立的资产证券化创新产品。注册规模50亿元,首期发行10亿元,期限一年。产品结构上分为优先A、优先B及次级三档。

太平―上海建工都江堰市滨江新区基础设施(PPP)项目债权投资计划,总规模28.8亿元,期限5年,用于四川省重点项目配套工程都江堰市滨江新区基础设施(PPP)项目的建设,投资计划评级AAA。该项债权投资计划首笔发行金额6亿元,当日通过保交所交易平成对招商银行、兴业银行、太平洋人寿、招商信诺人寿等4家金融机构的发行认购。招商银行认购金额为3亿元,占比居4家金融机构之首。太平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担任管理人。

两单均为业内“第一单”

为什么上海保交所的“第一枪”会选择这两只产品呢?

上海保交所董事长曾于Z此前曾表示:“保险在经营过程中会形成大量的资产,通过上海保交所的交易可以将沉淀的资产盘活,为市场提供流动性。”

据《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获悉,这两只产品分别为业内第一单循环购买保单贷款资产证券化产品和业内第一单以PPP项目为底层资产的债权投资计划产品。

据悉,近年来,保单质押贷款规模逐年提高,截至2015年末,行业规模已突破2000亿元。保单贷款期限短、小额分散,同时以现金价值为质押非常安全。但该类业务的发展也带来了保险资金资产负债匹配难的新问题。目前市面上可实现大批量资产循环购买模式的资产证券化产品可谓凤毛麟角。

何为循环购买的保单贷款资产证券化产品?上海大学经济学教授王时芬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循环购买就是保险公司在购买资产管理公司理财产品后,再有新的保险。‘烫平’先前资产管理产品收益带来的波动。因为循环购买,可以不断有新的收益,使收益平稳。”

“长江养老―太平洋寿险保单贷款资产支持计划”,通过资产证券化方式服务于保险主业,协助寿险公司为保单持有人的流动性需求提供资金支持,优化了寿险公司的资产负债管理,促进了保单衍生业务。

“太平―上海建工都江堰市滨江新区基础设施(PPP)项目债权投资计划”的落地是《保险资金间接投资基础设施项目管理办法》正式颁布后保险机构投资PPP项目的首次尝试。

近年来,政府推动PPP项目的支持政策不断出台,也为保险资金投资PPP创造了良好环境。2016年7月,保监会颁布《保险资金间接投资基础设施项目管理办法》,明确保险机构可投资PPP项目。PPP项目投资规模大、回报周期长且收益稳定,符合保险资金风险偏好,能够有效化解部分资产负债匹配风险。

太平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认为:“此项投资计划不仅是太平资产联合战略合作伙伴上海建工集团在PPP领域做出的重要探索和突破,有助于保险资金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降成本’的实施和推进,也契合了保监会鼓励保险资金扩大投资范围的导向,为多元化社会资金支持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保交所要稳定运行至少要3到5年”

曾于瑾曾为保监会资金运用监管部主任,这让一些业内人士推测,上海保交所可能将保险资管产品的登记交易和流转作为初期的发力点。如今,一语中的。

2013年,保监会将解决保险资管市场的流动性问题提上了议程,于当年筹建的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下称“保险资管协会”),其功能便是建立保险资产管理产品上市交易的制度规则和细则、评价体系、公共机制等,推进保险资管产品上市交易,为保险资管机构打造一个注册、登记与交易的平台。根据其构想,未来将与外部交易所进行交易对接。

保险资管协会自2014年9月成立以来,目前已拥有273家会员单位,来自13个类别的会员单位覆盖了保险资金运用全流程。

保险资管协会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0月底,保险资产管理机构累计发起设立各类债权、股权和项目资产支持计划614项,合计备案(注册)规模15680.21亿元。

根据之前媒体报道,未来保险资管协会的资产交易平台,将有可能合并到上海保交所的保险资管产品登记交易平台上。

太平保险资产管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风险评估;风险管理;风险识别

一、概述: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风险评估相关状况

太平洋保险公司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董事会是风险管理政策的最高决策机构,其下设的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帮助董事会对风险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督;太平洋保险公司经营下设风险与合规工作委员会,协助经营层实施各项风险管理工作,公司指定一名副总裁分管风险管理工作;太平洋保险公司设立风险管理部,其他部门均设有风险评价工作联络人,协助所在部门开展风险自评,并协助风险管理部门开展有效的风险管理。公司指定了《风险管理政策》及其配套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保险风险、操作风险管理规范,开展了风险量化评估工具的研究探索工作,并初步建立了内部风险评估模型,设立风险监控指标进行风险评估等,对整体风险和重点风险尽享了风险评估和风险预警。

2011――2012年度,太平洋保险公司进一步加强了对偿付能力风险、资产负债管理风险、内控不到位风险以及境外风险传递等重点风险的监控:不断优化风险信息管理平台,并升级优化了风险自查系统功能,提高了风险评估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二、流程图法进行风险识别的主要成果

太平洋保险公司的业务流程主要可以分为两个主要阶段:承保和理赔。下面就将从这两部分对太平洋公司寿险业务的风险进行识别。

在图1、图2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知识和职业判断对每一个业务流程中的潜在风险进行了识别,初步识别出以下主要风险,形成了太平洋保险公司风险识别表。

1.经营决策风险指在公司经营过程中由于决策失误所造成的风险。如拓展保险业务的三种业务途径的调整、核保权限的分配、重大标的的承保和理赔的处理等等。对于这些决策,由于评审程序不规范、相应调查的缺失、决策过程的不公开、问责制度的缺乏等等都会导致其经营发展战略实现的不确定性。

2.业务风险指保险公司在其业务管理中,由于缺乏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意识造成行为不合理、不规范或造成舞弊行为而导致的风险。主要包括:销售风险、核保风险、单证管理风险等。

3.预算管理风险指由于预算管理制度不健全、编制的预算方案与太平洋保险公司战略和预算目标不符,预算编制与实际脱节,预算方案未得到严格执行,预算考核制度不合理等原因,导致全面预算管理战略实现的不确定性

4.会计核算风险指会计人员在从事会计核算工作时所面临的风险。会计人员在对资金入账的及时性、准确性上的缺失及在核对发票和业务系统的记录,核对银行回单及业务系统的资金到账记录上的失误都将导致会计核算中的风险

5.资产管理风险指由于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资产管理报批程序未得到严格执行。资产的确认、购置、使用、维护、处置不当、资产会计处理和相关信息不合法、不真实、不完整等原因,导致资产使用效率低下、资产损失、资产账实不符。

6.法律风险指因为自身行为超越法律规范或者监管部分规定所形成的风险。一方面,保险人的经营可能扰乱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损害了被保险人的合法权益,违反了相关法律法规;另一方面,其提供的财务报告及数据不是真实合法的,这些都可能导致法律风险。

7.承保风险 在承保过程中,由于风险意识的缺乏,重业务发展轻业务质量,重规模轻效益的行为的存在,核保制度的不健全等等都可能使保险公司的经验风险大大提高。

三、分析

(1)树立风险识别的理念,加强风险评估。加强风险的识别和有效控制才能推动保险业的可持续发展,在构建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体系过程中,相关部门应围绕风险这个核心,建立识别、评估、处理和监控四个层次的风险监管系统,通过对各种信息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准确、及时、系统地检测保险公司的风险状况。针对不同风险等级,实施不同层次的经营行为。

(2)建立风险管理框架,以更好地保证风险识别。一个良好的风险管理框架可以使保险公司的目标确定、风险事件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处理、控制活动、信息与工头和风险监控成为一个体系,并最终帮助公司实现其战略目标和使命。借鉴其思路,应首先做好的工作是建立良好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而正如上文的概述中提到的,太平洋保险公司在这一点上做出了一定成果,接下来只需继续完善,在组织架构、职责和分工更加明确的情况下,各尽其职,同时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协调,以促进风险识别的效率的提高。

(3)采取适当方法进行风险识别。即采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或设立风险评估模型的方式,对风险发生的概率,重要性和可能性进行分析、排序和分类,对重要风险予以密切关注。并且这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许多复杂的和潜在的风险要经过多次识别才能获得较为准确的答案。

(4)风险识别参与面“明确”,风险识别过程“细致”,风险识别内容“务实”。虽然不可能识别出企业面临的所有风险,但也要抓住重点,使风险识别能覆盖重大风险域。对于太平洋保险公司来说,从保险业务,投资业务到财务再到信息技术的管理都需要进行风险识别。再深入探究,产品开发,核保理赔,再保险管理,客户服务,投诉咨询管理等等细致的方面无一不需要企业提高自身的风险识别能力。

参考文献:

太平保险资产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保险公司;财务分析;杜邦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4-0120-02

截至2009年末,在沪深证券交易所上市的保险公司有3家,分别是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601628)、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601318)和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601601)。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最大的寿险公司,是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的核心成员,2003年12月17和18日分别在纽约证券交易所和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2007年1月9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成为国内首家“三地上市”的金融保险企业。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88年,是中国第一家以保险为核心,融证券、信托、银行、资产管理、企业年金等多元金融业务为一体的紧密、高效、多元的综合金融服务集团,2004年6月和2007年3月,公司先后在香港联合交易所及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在1991年5月13日成立的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的基础上组建而成的保险集团公司,2007年12月25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2009年12月23日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

一、杜邦分析法简介

杜邦分析法是一种通过分析公司赢利能力和股东权益回报水平,从财务角度评价企业绩效的经典方法。这种财务分析方法是由美国杜邦公司创造并首先应用,因而被称为杜邦系统(The Du Pond System)。杜邦分析法的基本思想是将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逐级分解为多项财务比率的乘积,并通过几种主要的财务比率之间的关系来综合地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可以使企业管理层更加清晰地看到净资产收益率的决定因素,以及销售净利率与总资产周转率、债务比率之间的相互关联关系,给管理层提供了一张明晰的考察公司资产管理效率和是否最大化股东投资回报的路线图。随着财务分析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发展,杜邦财务分析体系被越来越多的财务分析者所采用,并逐渐发展成为应用比较广泛、影响力较大的综合财务分析方法。

杜邦分析法的具体内容可以用图1表示。

从图1可以看出:(1)净资产收益率,也称权益报酬率,是一个综合性最强的财务分析指标,是杜邦分析系统的核心。(2)资产净利率和权益乘数是影响权益净利率的最重要的指标。资产净利率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而资产净利率又取决于销售净利率和总资产周转率的高低。总资产周转率是反映总资产的周转速度,销售净利率反映销售收入的收益水平。(3)权益乘数表示企业的负债程度,反映了公司利用财务杠杆进行经营活动的程度。权益乘数就大,说明公司负债程度高,公司会有较多的杠杆利益,但风险也高;反之,权益乘数就小,说明公司负债程度低,公司会有较少的杠杆利益,但相应所承担的风险也低。

二、保险公司杜邦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中国人寿无论是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营业收入和利润均为规模最大,除所有者权益外全部指标均达到规模最小的中国太保的3倍以上,中国平安居于中间地位。

从表2可以看出,中国平安的净资产收益率最高,为15.78%;中国人寿次之,为15.68%;中国太保最低,为9.88%。也就是说,中国人寿和中国平安的收益率要显著高于中国太保。为了更加清晰的分析净资产收益率,本文利用杜邦分析的方法将其扩展为销售净利率、资产周转率和权益乘数三个指标,结果发现,中国平安的销售净利率最高,为9.8%;中国人寿次之,为9.66%;中国太保最低,为7.16%。中国人寿的资产周转率最高,为0.28;中国太保次之,为0.26。中国平安最低,为0.16。中国平安的权益乘数最大,为10.2;中国人寿次之,为5.81;中国太保最低,为5.25。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中国平安的资产周转率是三个保险公司中最低的,销售净利率同中国人寿相差无几,但是其净资产收益率却是最高的,原因就在于其权益乘数非常高,甚至快达到其他两家公司的两倍,也就是说,中国平安能够获得较高的收益率主要高负债经营。中国人寿的净资产收益率同中国平安相差不大,但是其资产周转率却比中国平安显著偏高,其主要问题是权益乘数同中国平安相比太小,也就说没有享受到高负债所带来的高收益。中国太保的净资产收益率是最低的,但是其资产周转率却不低,主要是因为销售净利率和权益乘数较低。

为了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3家保险公司的财务状况,本文继续深入分析销售净利率、资产周转率和权益乘数3个指标。

从表3可以看出,中国平安的营业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均显著高于其他两家公司,而中国太保的营业利润率和成本费用利润率均为最低,这也就是中国平安销售净利率最高、中国太保销售利润率最低的原因。

从表4可以看出,中国平安的流动资产周转率、长期资产周转率最低,而中国人寿的流动资产周转率、长期资产周转率最高,这也就导致了中国人寿的资产周转率最高,而中国平安的资产周转率最低。

从表5可以看出,中国平安的资产负债率、产权比率均显著高于其他两家公司,而中国太保的资产负债率、产权比率均为最低,这也就是中国平安权益乘数最高、中国太保权益乘数最低的原因。

三、结论

本文以中国人寿、中国平安和中国太保等三家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保险公司为研究对象,利用杜邦分析法为分析工具,对其2009年的财务状况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发现,中国平安的盈利能力和负债水平均为最高,而资产管理水平最低;中国太保的盈利能力和负债水平均为最低,资产管理水平较中国人寿较差;中国人寿的资产管理水平最高,盈利能力和负债水平均处于中间。这些情况所共同导致的结果就是中国平安的净资产收益率最高,中国人寿稍差,而中国太保显著偏低。

针对以上研究结论,本文建议:中国平安需要加强资产管理,同时降低负债水平;中国人寿需要进一步提升其盈利能力;中国太保需要提升其盈利能力和资产管理水平,同时可以适当地提高负债水平,以获取更大的收益。

参考文献:

[1] 苗润生,陈洁.财务分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太平保险资产管理范文第6篇

保险行业信息化

标杆企业奖

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在1991年5月13日成立的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的基础上组建而成的保险集团公司,总部设在上海。集团推行的信息化战略帮助公司业绩快速增长,并于2011年荣登财富世界500强。

中国太平洋保险以“做一家负责任的保险公司”为使命,以“诚信天下,稳健一生,追求卓越”为企业核心价值观,以“推动和实现可持续的价值增长”为经营理念,不断为客户、股东、员工、社会和利益相关者创造价值,为社会和谐做出贡献。

作为一家“负责任的保险公司”,中国太平洋保险在积极追求可持续价值增长的同时,自觉履行作为一个企业公民的社会责任。致力于各类公益活动,履行企业公民的职责。公司自成立以来,积极开展关爱孤残、捐资助学、扶贫赈灾等公益活动:已建立60余所希望小学,总投资超过3,000万元;在特大洪涝灾害、非典、南方雪灾、512抗震救灾、云南地区干旱、青海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期间踊跃捐款捐物,总额超过1亿元。

中国太平洋保险始终以价值为导向,专注保险主业,通过信息化等手段持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公司根据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规划,贯彻落实金融行业“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战略,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使公司整体业务保持健康可持续发展。目标是:寿险业务积极应对市场挑战,“聚焦营销、聚焦期缴”的发展策略取得明显成效;产险业务强化专业管理水平,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资产管理业务着力提升投资能力,公司加强风险管理,努力提高投资收益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养老业务巩固优势、积极拓展,业务规模平稳增长。

太平保险资产管理范文第7篇

今年以来保险行业增加了不少新面孔尤其是一些大的保险公司为了搭建金融控股公司的架构纷纷在集团内部组建了健康保险、寿险、财险、养老保险等子公司为负责资金运用的资产管理公司提供了新的资金来源。

目前已经有中国人保控股公司组建健康险公司、人寿保险公司、保险经纪公司;华泰保险公司组建了人寿保险公司;平安保险公司组建了平安养老保险公司、控股中国平安保险海外控股有限公司、平安信托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平安信托依法控股平安银行有限责任公司、平安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太平人寿组建了太平养老公司等。

尽管一些新组建的公司尚没有更多的保费收入进账但统计显示人保健康公司今年累计最新的保费收入为万元华泰人寿累计的保费收入为万元。虽然这些数量规模不大但途径通畅今后随着新公司业务的开展所提供的可以运用的资金规模会逐步加大。

从目前保险资金的运用情况看几家大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掌管的资金规模分别为中国人寿资产为亿元中国平安资产为亿元太平洋资产为亿元其余的中国人保资产、华泰资产、新华、泰康所运用的资金规模都在几百亿元。整个保险行业截至今年月末保险资金运用余额为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

我们愿意把钱交给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运作。一位保险公司的有关人士明确表示。说此话的前提是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资金运用水平在不断提高。按照中国保监会副主席吴小平的预计今年全年行业的投资收益率将达到。

中国保监会主席吴定富对于保险资金的运用收益率非常重视。不久前他在中国人寿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进行调研时指出保险业要充分认识加强保险资产管理的重要性。承保业务的发展和保险资金运用有着紧密的联系。承保和资金运用是保险业发展的两个轮子。要进一步加强保险资金运用的体制、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强化风险防范不断提高资金运用收益率积极支持资本市场发展和金融改革为保险业做大做强发挥重要的促进作用。版权所有,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

尽管保险行业资金运用因为问题券商的出现引发保险公司资金运用一些案件的出现但随着相关行业的改善和保险监管部门资金运用防范风险体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将规避此类现象的发生。

太平保险资产管理范文第8篇

12月25日,圣诞节。中国第三大保险集团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太保)的10亿A股,将在这天登陆上海证券交易所。

不无巧合的是,一年前的同一天,中国人寿股份有限公司开始了A股网下申购――从保险股缺位到中国前三大保险股齐发,中间经历了正好一年。一年间,A股市场业已翻天覆地,上证综指从2700点一度冲高6124点,太保受资金追捧的热度与中国人寿(上海交易所代码:601628)、中国平安(上海交易所代码:601318)首发时,已不可同日而语。

挂牌前一周的12月18日,太保宣布将以每股30元的价格发行10亿股A股,融资300亿元。发行价对应的2007年预测市盈率为35.8倍。

在A股IPO行将冲过终点线之际,太保董事长高国富12月14日接受了《财经》记者专访。高国富透露,太保已着手H股上市的准备工作,预计于2008年初启动H股上市计划,并以不低于A股发行价的价格,发行9亿股H股。

回望上市历程,太保曾经历了一波三折:偿付能力不足,未能连续三年盈利,太平洋金融学院违规,董事长易人,外资战略投资者股权上翻……在业内人士看来,高国富的强势作风以及上海市政府的大力支持,是太保上市的重要因素。但对太保这家还保留着颇多大国企遗风的公司来说,能否在上市之后迎来脱胎换骨的变化,尚待观察。

出乎预料的定价

如果说此前在A股市场上保险股缺位的情况下,中国人寿和中国平安回归所引发的争论,是“保险公司值不值这个价”,那么,太保此次上市引发的争论,则是“太保值不值这个价”。

从人寿和平安上市开始,投资者已然接受了对保险公司以 “内涵价值”(EV)而非市盈率来估值。但太保披露发行价区间的当晚,即有多家机构对《财经》记者表示,此价格“偏高”。

在太保全国路演及询价过程中,共有159家机构投资者提供了有效报价,报价区间总体在19元/股至40.5元/股。据高国富介绍,在最后发行价的选择上,太保选择了四个均价中的最低价呈报证监会,由此轻松获得了证监会的通过。

一位资深的分析师对《财经》记者表示,在询价之前,他曾综合太保的盈利能力及业务发展前景,预期太保的股价在25元左右。但结果证明,最终定价超出了此前普遍的市场预期。

太保董事长高国富在接受《财经》记者专访时也坦言,这个定价超乎他的预料。但他表示,第一,这是投资者给的价;第二,从未来的发展情况来看,太保对这个价格有信心。“国际上很多寿险公司的财报都是亏损的,但往往也能卖高价,就是因为内涵价值高。”

高国富将保险行业比喻成一头慢牛,规模做得越大,投资效益越好,内涵价值越高。“如果我们的内涵价值做上去,我们对这个股价还是有信心的。”

根据太保的招股说明书,太保在2004年、2005年及2006年的总保费收入分别为473.33亿元,509.14亿元及560.34亿元。在相应的三年,太保的净利润分别为-11.1亿元,11.3亿元和10.1亿元。

高国富介绍,太保寿险保费一项中,2006年比2005年的年增长只有4.52%,而2007年上半年寿险保费与同期相比,增长了约30%;首年新保和期缴业务占总保费的比例,也从2004年的14%左右,上升到2007年17%。此外,资本市场的转暖,也令太保的投资收益大幅增加。今年上半年,太保投资收益率达到了7.6%。

“今年上半年,我们就实现了38亿元利润,全年来说,突破64亿元利润,应该是没有问题的。”高国富说。

远离多元化

相比于得天独厚的中国人寿和锐意进取的中国平安,太保显得特点并不鲜明。以至于在路演中,高国富被机构投资者问得最多的问题之一,是“太保和人寿、平安有何不同?”

太保成立于1991年5月,其前身为1987年交通银行设立的保险部。在上世纪90年代的分业经营的浪潮中,交行将保险部剥离成为独立的保险公司。

在路演中,高国富这样向机构投资者概括太保的特点:其一,在中国保险行业的第一集团军中,人保和人寿一业独大,平安知名于金融控股,而太保则保持了产寿险均衡发展,比例三七开,和全国保险市场的产寿险比例基本相当;其二,太保聚精会神做保险,不走多元化投资道路。

从市场份额来看,太保寿险的市场份额一直在9%和10.5%之间,位居全国第三;产险份额在11%到13%之间,始终全国第二。以资产规模计,太保排在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之后,位列第三。另外,人寿与平安早已于2003年和2005年成立了各自的资产管理公司,并成为中国资本市场上最大的两家机构投资者。太保的资产管理公司直到2006年6月才成立,在大手笔的投资中也少见踪影。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财经》记者,中国人寿投资规模为7000亿元,中国平安为4000亿元,太保则约2000亿元,有相当大的差距。

太保的公司架构也相对简单,旗下现有寿险、产险、资产管理等三家子公司,另有全资控股的香港太保,以及和荷兰国际集团(ING)合资的太平洋安泰,此外别无分支。

高国富认为,太保专注保险,首先是因为觉得保险市场值得继续深耕开拓。 从2001年到2007年,中国的GDP基本保持两位数增长,而同期保险行业的保费规模增长是21.7%,而且这个增幅并未到尽头。“未来五到十年,我们保险行业仍会高速发展,机遇巨大。”高国富说。

另外,高国富认为,太保并没有搞多元化经营的本钱。“我们这代人用余下来的工作时间,去专门从事这个保险行当,可能还不能做到尽善尽美,更不要说再花时间搞搞证券、基金或者别的什么。”

“在看得见的未来, 虽然我们不排除做一些财务性的投资,但不大会去控股银行、基金。”高国富说。

高国富认为,太保和人寿、平安在多元化投资上表现出来的不同,是风格问题,难言优劣。但他表示,“金融机构很少因主业倒闭。凡出现问题的,都是在投资上面。保险公司关键是投资性风险。我自己在这方面是比较谨慎的。”

先A后H

太保为上市已绸缪数年。因A股IPO要求连续三年盈利,受限于2004年亏损这一硬伤的太保,原计划在H股市场首发,等条件成熟后再发A股。但这个计划后来发生了变动。在证监会、保监会和地方政府三方力量的推动下,太保得到国务院的特批,并成为继中国中铁之后,中国第二家先A后H的公司。这一变化主要缘于监管部门的安排和调整。

此前,包括中国人寿和中国平安在内,都选择了在香港市场首发,再回归A股。回归A股时,定价方式都是择取H股一段时期的收盘平均价,再加以适当的折扣。而太保在招股说明书中承诺,将会以不低于A股发行价的价格发行9亿H股。

一位知情人士表示,太保A股30元的发行价,已将“先A后H”的因素考虑在内。换言之,如果没有H股发售的顾虑,定价有可能会更高。

因为A股的发行价格已经偏高,一位保险行业分析师对《财经》记者表示,预计太保H股的发行价格将会与A股持平,考虑到香港投资者的接受程度,不太可能会大幅度超出30元。

三关过后

在业内人士看来,高国富一直强调的“稳健”,与太保刚刚卸下诸多历史包袱、元气尚未恢复也有关系。太保和中国人寿、平安相比之大不同,也在于上市过程更加曲折。

直至2007年初,太保尚有多重障碍。为确保上市计划,太保集团于2004年成立的太平洋金融学院即将解散,今年已停止招生;2005年入股太保集团子公司太保寿险近25%的外资股东凯雷已将其持股转让给太保集团,并进而在太保集团持股19.9%;之前,澳大利亚保险集团 (Insurance Australia Group,下称澳保集团)与太保集团子公司太保财险达成的入股动议,暂被搁置。业内称之为“连过三关”。

2003年至2006年,太保寿险偿付能力出现不足,并曾收到保监会的“黄牌警告”。直到2007年之前,太保寿险还被保监会限制增设分支机构,并限制向股东分红。

太保也曾是中国保险业第一集团军中,惟一因偿付能力不足而受到警告的公司。在此背景下,2005年年底,凯雷作为战略投资者被引入太保,部分缓解了太保的偿付能力危机,但太保寿险的偿付能力缺口一直到2007年才得到彻底解决。

太保寿险子公司引进凯雷作为战略投资者,补充了资本金,也曾造成子公司之间的冲突和集团治理结构上的问题。据高国富介绍,在凯雷股权上翻之前,寿险董事会和集团董事会往往意见分歧。在他到任太保之后,发现太保内部针对要不要集团整体上市或者子公司谁先上市的问题,有许多争论。

经过一个月的广泛讨论之后,意见最终统一,认同集团整体上市模式。“凯雷上翻之后,集团化管理被弱化的局面彻底改变了。”高国富说。

至此次发行前,太保形成了一种中央、外资和地方三足鼎立的股权结构:央企宝钢集团有限公司下属子公司华宝投资有限公司持总股本的20%,为第一大股东;美国凯雷投资集团旗下基金所控制的投资实体Parallel Investors Holdings Limited及Carlyle Holdings Mauritius Limited合计持股19.9%,为第二大股东;上海市国资系统申能(集团)有限公司持有19.08%,为第三大股东。太保完成A+H上市后,大股东的股份将会有一定稀释,但持股结构不会生变。

虽然股权结构上是三足鼎立,但太保与上海市国资系统仍有着难以割舍的联系。在2001年重新登记发起人股东时,除云南红塔实业有限责任公司,其余四家发起人股东――申能、上海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上海久事公司及上海市浦东土地发展(控股)公司,均为上海市国资公司。

上海市政府也是太保得以顺利上市的主要推动力量之一。高国富称,对于太保上市,无论是分管金融的副市长冯国勤,还是现任上海国际集团董事长吉晓辉当时担纲的金融服务办,“基本上是有求必应。”2004年的亏损后来得到特批,上海市政府也出力颇多。

在高国富的主持下,太保结束了其前任王国良主导设立的复旦大学太平洋金融学院。2003年,太保获得保监会批准设立一个培训中心,并联合复旦大学及其他几家出资股东设立了太平洋金融学院。由于资金运用超出了《保险法》规定的范围,保监会多次要求整改。从2006年一直到2007年一季度,太保花了很大精力来处理此事。

最终,太保兼顾了各方面利益,解决方案为:2007年停止招生;复旦之外,所有办学合作方都退出,金融学院的牌照给复旦大学,保证在读的三届2500名学生完成学业;太保负担所有的工程款和负债,并获得所有的资产;地上教育设施免费给学院使用,直到2010年学生全部毕业,之后全部资产交还太保。

招股书上,太保已为金融学院计提了3.25亿元的坏账准备,高国富认为这已绰绰有余。据他介绍,现在看中金融学院所占1234亩教育用地这块资产的潜在买家很多,但太保并不急于把这块资产处理掉。

太保和荷兰国际集团(ING)设有合资寿险公司太平洋安泰。太平洋安泰到目前运营已有九年,但所占市场份额较小。之前有投行人士对《财经》记者表示,太保计划在上市之后退出太平洋安泰,并已与包括北京银行在内的多个买家接触。2007年上半年,太保曾放出出售风声,但由于上市任务较为紧急,又将工作暂停下来。

高国富表示,出售太平洋安泰的股份,到现在为止,并无实质性进展,但董事会已作出了出售股权的决议。他说,当年太保参股太平洋安泰是为了培养人才,吸收国际先进的保险理念和保险的管理模式。目前在太平洋安泰的处理问题上并不着急。

太平保险资产管理范文第9篇

在经历了引资曲折、人事调整、外资股权变动、清理对外投资等多重变故之后,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太保)历时七年的上市长跑已近终点。来自太保内部和承销商的消息称,太保已于“十一”长假前将股票发行申请材料递交中国证监会审批,预计11月上发审会。如果一切顺利,太保有望年内A股挂牌。

目前,A股上市已被列为太保工作的重中之重。2006年,太保曾计划先发行H股,并聘请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瑞银证券、瑞信集团担任承销商。然而,监管部门希望蓝筹股能留在A股发行,太保选择了先期发行A股的方案。今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上海市金融办负责人即开始和证监会沟通太保A股上市事宜,消息人士称,“H股上市是明年考虑的事了。”

太保集团的上市速度令外界不无惊讶。毕竟此前不久,它还面临着财务、人事、资产方面的重重障碍。

借力“特批”

2004年经营亏损而不能满足连续三年盈利的要求,曾经是太保难以启动A股上市的“硬伤”。

不过,太保对财务报表进行追溯调整之后,已经获得了证监会的特批,从而成功地跨过了这道栏杆。

一位投行人士向《财经》记者表示,太保在2004年确实产生亏损,在2005及2006年均为盈利。不过,市场上流传的亏损或盈利的多个数字,因不同时期的审计方法而不同,已经没有参考的必要。由于今年1月1日起实施新会计准则,证监会要求依据新会计准则,对以往三年财务报表进行追溯调整。

2006年,太保弃用了合作已久的会计师事务所普华永道而改聘安永,重新审计集团三年的财务数据。

该人士还表示,虽然经过调整,2004年仍为亏损,这一“硬伤”仍然出现在提交保监会的文件和未来的招股说明书中。未能持续三年盈利,但太保以获得国务院特批的方式,最终获得了上市的资格。这与正在申请上市的银河证券、中投证券等有相似之处,这些券商亦不能满足三年连续盈利的要求,但有望通过特批上市。

“当前的大牛市是太保急速突破、赶在2007年上市的主要原因。”上海一家证券公司金融行业分析师评论道。

太保旗下有数家子公司:中国太平洋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太平洋寿险)、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太平洋产险)、中国太平洋(美国)服务公司、中国太平洋保险(香港)有限公司以及与荷兰国际集团(下称ING)合资设立的太平洋安泰人寿保险有限公司(下称太平洋安泰),去年6月还成立了太平洋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集团的利润主要来源于太平洋寿险和太平洋产险。

目前,太保集团的总资产超过1800亿元,按照资产排名是中国第三大保险集团。

今年1月-8月,太平洋寿险的保费收入为322亿元,在国内寿险公司中排名第三,同期太平洋产险的保费收入为166亿元,在国内产险公司中排名第二。

产险资产流动性较高,可投资资金的规模受到限制,太平洋产险的收入情况相对稳定,据悉近三年盈利规模一直稳定在5亿元左右。因而,决定集团整体盈亏的关键在于太平洋寿险业务。

上海一家证券公司的保险行业分析师向《财经》记者表示,因2004年股市低迷,保险业业绩不佳,业界普遍认为太保集团当年是亏损的,“2004年亏损正是太保迟迟不能上市的两大重要原因之一。”这位分析师说。

知情人士告诉《财经》记者,在2004年到2005年间,太平洋寿险曾至少两次因偿付能力不足受到保监会的预警。2005年7月底,保监会向太保寿险正式下达偿付能力预警通知。

这份文件称,根据该公司2004年上报保监会的经营报告,太保寿险法定最低偿付能力额度为43.46亿元,而目前实际最低偿付能力额度为-46.70亿元;由此,公司实际最低偿付能力存在90.16亿元缺口。这一通知还规定,在达到偿付能力规定标准之前,太保寿险不得向股东分红,不得增设包括营销服务部在内的分支机构。

来自《中国保险年鉴》的数据显示,2004年、2005年太平洋寿险的未分配利润分别为-60亿元和-57亿元,2004年的所有者权益为-50亿元,当年亏损约10亿元,这一巨亏使得太保集团2004年出现亏损。

在这种情况下,太平洋寿险不得不引资排险。2005年底,太平洋集团和美国凯雷集团(携战略投资者美国保德信以4亿美元入股太平洋寿险,持股24.975%)共同注资66亿元后,太平洋寿险的所有者权益达到20亿元,每股净资产约1元,但此时仍存在“利差损”的挑战。

在引资之后,适逢资本市场反转,太保寿险在2005年、2006年实现盈利并非不可能,但2004年的财务数据显然成为上市的短板。

金融学院原委

占地1234亩、位于上海东南部南汇区惠南镇科教园区内的复旦大学太平洋金融学院,从创办到作出停办决定,前后只有大约三年时间。这是太保前任董事长王国良留下的最富争议的一桩“家产”。

设立一家金融人才培训学院一直是太保的愿望。经过几番选择,太保最终与复旦大学达成合作办学意向,双方于2003年9月12日正式签订协议,该学院也获得了上海市教委、市政府及教育部的批准。但业内认为,这项计划从一开始便突破了《保险法》有关保险公司资金运用的限定,因为当时还不允许保险公司进行实业投资。

一方希望打造中国最大的保险业培训基地,一方则想打破原有的办学限制,学院起步之时,太保与复旦意愿良好。根据双方最初的协议,复旦以品牌和教学管理等无形资产入股,占17.5%的股份,太保则以10亿元投资于基础设施,占股82.5%。

但矛盾很快接连发生。一位参与合作的复旦人士向《财经》记者透露:“签约的时候,太保与其他几家股东共同出资,这和复旦的理解不一致。为了打消复旦的犹疑,太保遂作出两个承诺:一是太保在出资方中作为大股东,出资50%;二是太保负责与其他所有股东的协调工作。最终,复旦以品牌和管理占17.5%,太保投资5亿元,占41.25%,其它股东(大连实德集团、上海德锦投资、台湾润泰集团、香港香江国际集团和嘉惠罗马集团)共出资5亿元,占41.25%。”

上述人士还称,复旦要求太保出示1234亩科教用地的产权证,并将产权注入金融学院。但复旦方面始终没有见过这块地的产权证。

此外,太保提出了以学院名义向银行贷款的建议,遭复旦方坚决反对。据了解,学院的董事会由13位成员组成,复旦共有四个席位,太保占三个席位,其他出资公司共有四个席位,另外有两名独立董事。虽然复旦希望通过引入两名独立董事来达到平衡的目的,但贷款的决议仍然在董事会获得通过,董事事会决议写明复旦不承担还款责任。

种种矛盾使双方的关系趋于恶化,同时,太平洋寿险正面临巨额利差损和偿付能力不足的问题。

2005年,太保收到保监会要求清理投资的通知,在资金投入上也犹豫起来。2006年初,太保正式将退出学院事宜提上日程。据前述人士介绍,2005年就收到保监会的通知,太保选择在2006年才提出退出要求,是因为这笔违规投资终于成为上市的一大障碍。

“复旦的要求很简单,太保继续出资,保证在读三届学生毕业;三年之后,办学结束,资产由出资方自由处置。三届学生教育需要继续投入的成本是按照教育部的标准估算的,实际支出并不是很多。”知情人士称。作为退出的条件,太保同意继续三年的出资责任,并回收学院所有的债务和债权。据估算,在太平洋金融学院中,太保需要承担的债务和资金投入总计约5亿至6亿元。

太保内部人士向《财经》记者确认,太保在金融学院的投资,已作为“固定资产”一项计入太保的资产负债表,从而摆脱了“违规投资”之嫌,为上市铺平了道路。

但由于现行制度下教育用地的性质难以变更,太保未来如何处理这块资产仍存较大悬念。较为普遍的看法认为,太保最有可能的选择是将土地连同地面建筑一并出售给其他办学机构。但也有意见以为,若政策松动,这块资产也极有可能在太保手上化生出较大价值。

2006年7月,在太保主政八年的王国良调任上海国资委辖下上海仪电控股(集团)公司监事会主席,原上海市城市建设投资开发总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高国富接掌太保。高上任的第二天即赴复旦,表达了对金融学院师生的歉意,并向保监会和学院董事会作了汇报,主要内容是收尾工作中的处理细节并承诺承担经济上的责任。高的这些举措,使复旦和太保之间的关系又“从斗争变为合作”。

太平洋安泰未了局

太保上市中的另一个障碍,在于太平洋人寿与太平洋安泰的同业竞争问题。

1998 年10月,太保与美国安泰保险集团在上海合资设立太平洋安泰,双方各持股50%。2000年,ING收购美国安泰旗下的安泰金融服务和国际业务(Aetna Financial Services and Aetna International),ING承继了安泰在太平洋安泰中的股份。

“竞争肯定是存在的,太平洋安泰发展业务的地域,也会遇上太平洋人寿的队伍。”一位曾经在太平洋安泰供职的人士对《财经》记者表示,“但在太保,从一开始这就是个被忽略的问题,也许是因为安泰所占份额比较小。”

东方证券保险行业分析师王小刚认为,由于中国的保险市场饱和度还很低,保险公司希望通过子公司抢占尽量多的市场份额,因此频频出现子公司关注同一块业务的现象。

对于ING抑或太保集团将从太平洋安泰中退出的传言,ING亚太区保险与投资业务主席韩诺达(Hans van der Noordaa)不置可否。韩诺达最近接受《财经》记者专访时表示,这一问题非常棘手,需要和各个合作伙伴讨论。

太平保险资产管理范文第10篇

全程顺利、感受私密、便利快捷的服务,让丁先生大感“省时省力省心”。对于更高端的客户,太平人寿提供的服务更多,品格更高。太平人寿并不仅仅局限于国内医院的预约服务,还有全球顶尖医院的全身体检等服务。

“保险产品往往是给客户以终极的体验,而此次太平人寿希望给客户以过程式的体验。也就是在投保的过程中,就能享受到保险公司提供的健康服务。”太平人寿有关人士表示,让客户真正做到健康地传承财富。

以“吉祥三保”为代表的产品针对银行保险的高端客户,推出限量版顶级专属财富管理服务,为高端客户的财富传承、健康保护以及意外防范这些问题,做出了整体的解决方案。

“银行有很多高端理财服务,但是缺少相应的高端医疗保险资源。因此‘吉祥三保’也深受银行销售人员的欢迎。”上述太平人寿人士表示,通常银行渠道销售保险产品纯粹是帮助保险公司销售,而此次太平人寿的“吉祥三保”产品成为银行高端理财产品的有效补充,深受各家银行的欢迎。

提供独家全球高端医疗资源

“太平提供的最优质的医疗资源,如果个人想预约是不一定能够预约到的。”上述太平人寿人士说,全球顶尖的医疗资源就那么些,太平人寿是通过自己特有的渠道帮客户联系。

此次全球的医疗机构包括日本札幌PET癌症筛查健康关爱体检、美国波士顿全面身体健康关爱体检等世界级高端技术检查。

以“吉祥三保”为例,只要保单承保一个月后,客户即可享受太平集海内外顶级医疗资源为客户量身定制的健康管理服务,为客户健康保驾护航。其中每年一次的体检服务,公司将根据客户所选计划,首年提供日本札幌或美国波士顿的海外健康体检,对客户的身体状况做全面的评估与诊断,第二年起提供国内健康关爱体检,直至缴费期满。

“我们为您提供的健康管理服务,就是想通过各项身体健康检查、疾病风险预估等方式,最大限度提高您的身体免疫机能,提高健康生活质量,延长健康寿命,让健康与您同行。”太平人寿人士介绍道。

资料显示,中国肿瘤患者五年生存率不到30%。在全球癌症死亡率不断攀升的同时,日本却在过去的30年里下降了27%。举国防癌的成果使日本保持着癌症治疗最重要的指标——五年存活率世界最高水平68%。日本防癌检查经验告诉我们,定期专业癌症检查是人类迄今为止抵御癌症的最佳方法。

日本LSI札幌体检中心内配备了日本最先进的医疗设备:mPET-CT、MRI、CT、超声波等,检查结束后,将由具备多年临床经验的医生对检查结果进行详细说明,并对病人进行具体养生指导,防疾患于未然。

美国波士顿关爱体检是来自于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附属麻省总医院,该医院是美国历史最悠久的医院之一,年度科研经费5.5亿美元,共产生了13位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投保人可以在该医院完成癌症排查、身体成分分析等权威体检报告。

太平人寿已经集中了诸如此类的顶级国际医疗资源供投保人选择。

除首年赴海外进行免费体检之外,日常健康管理项目包括:全天候在线电话医生,知名医院协助预约挂号,专家会诊/第二诊疗意见,住院安排/探望,国内健康关怀体检(保单次年起且交费期内,每年一次)以及健康档案的建立等等。

提供意外风险管理方案

人生并非一帆风顺,意外风险不得不防。

在全球范围内,每年约有近300万人死于意外伤害事故,约占人类死亡总数的6%。意外伤害已成为除自然死亡外,威胁人类生命与健康的第一杀手。

全世界每年约1000人死于空难,死于道路交通事故的达10万人。从这个意义上讲,乘飞机也许是最安全的交通方式。然而一旦飞机失事,幸存者寥寥无几。

太平人寿作为保险专家也为客户考虑到了风险的防范问题。“吉祥三保”除了保健康外,另一个功能就是保太平,免除客户对意外风险的担忧。

太平吉祥宝意外伤害保险责任则为客户提供了为期一年的意外保障(吉祥宝意外伤害保险),海外健康之行有保障,航空意外保障高达200万元,解除了客户的后顾之忧。

让客户健康完成财富传承

“吉祥三保”的财富产品——太平金生恒赢年金保险的特点是:交一阵,领一辈,留子孙;一张保单,三代受益。而“吉祥三保”整体解决方案更重要的是财富传承与健康、平安的结合。

“传统的理财产品只关注财富的风险,传统的保险产品则只关注意外风险。而吉祥三保财富管家首次提出了致力于解决人生可能面临的财富、健康、意外风险等三大方面的困扰,为您的幸福人生保驾护航。”上述太平人寿人士表示,针对银行保险的高端客户,公司在业界首次推出了限量版顶级专属财富管理服务,为高端客户的家庭财富管理、健康管理与出行太平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

太平保险资产管理范文第11篇

由于其经营的特殊性,保险公司的破产对被保人,保险市场,甚至整个社会的安稳都有可能造成很大的冲击。所以我们需要建立和完善一套科学规范的市场退出机制。通过完善保险公司整顿、接管、破产等的具体操作法律规定以及保险公司评级制度和保险保障基金等制度来维护投保人、被保险人的利益和维持整个社会的稳定,保持保险市场健康且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本文在阐述了保险退出机制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研究国家保险监管机构对于保险公司退出机制的设定,同时对比以美日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的保险市场退出机制,借鉴发达的保险市场的退出机制提出了完善我国保险市场退出机制的对策。

关键词:保险公司 破产 退出机制 保险保障基金 风险评级

一、保险业的特殊性

保险企业有其独特的经营对象,它经营的是风险而不是一般商品,这决定了其经营管理上与其他企业相比存在很多不同的地方。其突出表现在:

1.保险企业的公共性。具体表现在其经营的负债性、保障性和广泛性。当中以负债性最为特殊。所谓负债性表现在,保险公司通过向投保人收取保险费建立保险基金,而保险基金的绝大部分是保险公司为履行将来赔付责任而提存的责任准备金,这些责任准备金在保险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上表现为保险公司的负债,而不是保险公司的资产,在保险合同期满之前不为保险人所有。

2.保险合同的特殊性。具体表现在当保险合同是射幸合同、对价有偿合同、要式合同和最大诚信合同时,这些合同建立的保险关系是一种在信息不对称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关系。

3.保险技术的复杂性。保险标的无所不包,承保范围也越来越广,且合同中费率厘定的数理,法规条款中专业术语和技术并非一般投保人所能完全理解。

由上述的特点我们知道,保险公司的经营较一般的工商企业更具有风险性。虽然我们至今为止并没有看到任何中国保险保险公司的破产实例,但是外国的案例和本国具代表性的事件(如太保“红色预警”和东方人寿停业事件)时刻警示着我们――我们需要维护保险市场的健康持续发展,而当中“保险企业市场退出机制”将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保险企业市场退出机制

保险企业市场退出机制,主要是指运用保险市场系统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推动无法继续存在下去的保险市场主体以适当的方式退出保险市场系统的过程及规则。

结合之前谈及的保险公司经营特殊性,就可以得出为什么保险公司需要(无论其是否属于自愿)退出市场,同时为什么我们需要保险退出制度。

(一)保险公司退出市场的原因分析

保险市场的退出可以分成两种,即主动退出和被动退出。所谓主动退出,是指保险公司因分立、合并或者出现公司章程规定的事由需要解散,由此而退出市场。所谓被动退出,是指保险公司由于严重违规经营、资不抵债、支付困难等原因,被保险监管机构依法撤销或被人民法院依法宣布破产。

本文将探讨被动退出,尤其是破产清算的退出方式,因为它是完全的退出,而可能对于社会公众的利益和社会的稳定性产生强烈的影响,所以这种退出方式通常要受到严格的管制。

而导致保险公司被动退出,导致其破产清算的原因有很多,包括:

1.从外在环境来说,随着保险业的快速发展,其所面临的风险更加复杂。所在的环境不仅存在承保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巨灾风险等,还有综合经营风险、集团风险之类,这些都对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在美国次债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全面强力冲击之下,面临风险的危机更加大了。在2008年10月,日本大型生命保险公司“大和生命保险”受金融危机困扰正式宣告破产。这是一个典型的因为外部环境的恶化造就的经营苦难导致的破产,对我国越来越往外走的保险业来说深具警醒意义。

2.从内在经营现状来说,我国保险公司普遍处于转制初步阶段,治理结构和内控制度都还有待完善。经营行为也存在非理性价格竞争、挪用侵占保费和欺诈误导等违规违信情况,这些都加大了保险公司的经营风险。

(二)建立保险市场退出机制的必要性:

1)保险市场的自身发展要求建立市场退出机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保险市场的成熟和发展是通过公平的市场竞争来实现的。在保险市场中,对于那些由于种种原因而无法继续存在的保险公司,如果不让其尽快退出市场,这会极大挫伤其他竞争者的创新热情和积极进取性。华泰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梓木说过,近年来监管部门批设的机构越来越多,市场准入的门槛较低,同时退出机制不完善,导致企业“该死的不死,活的肯定活不好”。所以,现在应该着力研究企业的退出机制。

2)我国保险综合竞争力的提高要求建立保险市场退出机制。

通过建立保险市场退出机制,可以优化市场资源配置,提高保险市场效率,通过竞争中的优胜劣汰,经营不善的保险公司退出市场,节约了保险市场的资源,而经营好的保险公司可对其实施兼并、收购或重组,优化了资源配置。保险业通过不断吸引新的社会成本和整合保险资源,提高了保险业的综合竞争力和服务保障水平。一旦建立退出机制,对于那些处于经营亏损或者已经资不抵债的机构来讲,压力与影响尤为明显,惟一的途径就是发展.否则只能退出。

3)对问题金融机构救助到达临界点要求建立市场退出机制。

大体上,问题金融机构的处置可分为两种方式:救助与市场退出。救助指的是在维持原有金融机构法人资格不变的条件下,通过注入资金、提供流动性支持或融资担保等手段,恢复该机构的资本实力与正常的经营能力。但是救助方式的过多使用会降低市场约束,产生道德风险问题,导致金融体系整体效率的下降。保持一定的市场约束已逐渐成为各国处理问题金融机构的共识,市场退出在问题金融机构的处置中应发挥更大作用。

4)保险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建立保险市场退出机制。

保险公司是经营风险的企业,保险成本未来的不确定性和保险责任的连续性等经营性质,与保险经营环境融合交织,使保险公司的经营较一般的工商企业更具有风险性。保险业具有保障作用带来的效果是超越个体被保险人的的,所以保险危机不仅仅使得大量的保单持有人面临失去保障的威胁。其更为重要的社会保障功能会因保险公司经营不善、陷入困境甚至破产所带来的财富损失、恐慌和信心危机对整个社会带来巨大的冲击。于是我们需要一套退出机制,其示范效应将产生巨大的震慑和警示作用,可以增强保险公司的风险防范意识,防范化解保险公司的经营风险,维护保险市场的稳定,从而确保我国保险业的快速持续发展。

三、我国的相关案例

新中国到现在并没有保险公司退出市场的案例,而只有保险中介机构的退出。但也有一些“球”的案例来反映我国保险市场发展中的此类问题。

太平洋人寿保险公司“红色”预警事件

2004年8月,保监会根据《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额度及监管指标管理规定》对中国人寿集团、太平洋寿险、新华人寿发出偿付能力不足的“黄牌”警告。一时在业内掀起轩然大波。监会发出警告之后,中国人寿,新华人寿迅速做出回应,尽力清除警告的影响。而太平洋人寿是三家中惟一始终保持沉默的公司。

2005年7月底,保监会向太平洋人寿发出“红色”预警警告,正式下达偿付能力预警《通知》。而这次他是唯一的一家公司收到通知。《通知》称,该公司目前实际最低偿付能力额度为负 46.70亿元,存在90.16亿元缺口。《通知》责令,太平洋人寿必须在10月31日前提交改善偿付能力的整改方案,还规定,在达到偿付能力规定标准之前,太平洋人寿不得向股东分红、不得增设包括营销服务部在内的分支机构。

赶在2005年10月31日太平洋人寿偿付能力整改的最后期限之前,其母公司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大会通过了美国凯雷集团4亿美元收购太平洋人寿24.975%股份的方案,太保集团亦同时注资太平洋人寿,额度为与4亿美元等值的人民币。

随着整改方案的出台,太平洋人寿偿付能力危机似乎要告一段落。然而,作为中国保险业首例曝光出来的偿付能力危机案,从危机的爆发到危机的消除,太平洋人寿在死里逃生过程中留下了太多的疑问。面对这些疑问,太平洋人寿保持了一贯的沉默。

根据《保险公司最低偿付能力及监管指标管理规定》之规定,对偿付能力充足率小于100%的保险公司,保监会就可将这家公司列为重点监管的对象,并采取不同的监管措施。中国保监会将偿付能力充足率分为四个层次:100%以上为合格;70%~100%要求公司提出整改方案;30%~70%保监会采取措施停止新业务、责令转让保险业务;30%以下保监会将对公司进行接管。一位保险分析师指出,按保监会向太平洋人寿下达偿付能力预警通知的数据测算,太平洋人寿的偿付能力充足率为-93.06%。按规定,太平洋人寿应被接管,但实际只是限期整改,保监会并没有严格按照规定,对太平洋人寿采取接管的监管措施。

保监会新闻发言人袁力同时表示,如果我们对太平洋人寿马上采取接管的方式,却不一定能真正解决问题。对保险公司不论是接管还是关闭,目的都是为了防范风险。太平洋人寿偿付能力不足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国家7次下调利率产生的利差损所致。偿付能力不足不只太平洋人寿一家,一些开办寿险业务较早的保险公司都曾出现过这种情况,比如平安保险过去也存在偿付能力不足的问题,但通过增资扩股,引进外资战略投资者和海外上市,最终解决了偿付能力不足的问题。

这是一个可以接管但是最后不接管的案例,理由充分而且很合理,可以自己解决的事情比托管这类强制行措施影响力小。但是这个事件中有一点是值得我们去想的:

我们可以很容易就得出这次太平洋人寿事件的原因无非就是两点:利差损和扩张后遗症。撇开属于系统性风险的利差损,这个无限制扩张的风险是极大的,太保寿险在收到预告的前几年的“花钱砸市场”的做法也是导致其偿付能力不足的一个原因。从2002年开始,太保寿险开始实施三年发展规划,公司加大改革力度大举扩张。截至2002年末,公司营销人员达到21.87万人,直销业务人员3231人,中介网点超过2万个,当年设立分支 机构就达到40多个。这个快速的扩张是需要有强力的资本金和流动资金做支持的,资本金的不足就造成了这次的偿付能力不足。而且是一而再的不足,那是不是可以说,保监会的规定的阻吓作用并没有发挥出来?那这个是源自保险公司的“自信”?

面对此类型的问题,05年颁布的《保险保障基金管理办法》中也建立庞大的保险基金来减少这方面的损失,但是这当中存在着一些问题,这将在后文提及。

四、发达国家的保险退出机制

(一)美国的保险市场

首先,它拥有完善的法律框架。美国保险业实行以州监管为主,以全国保险监督官协会和联邦政府监管为辅的多重监管体制。除了《公司法》、《破产法》等一般经济法和普通的《保险法》的约束外,美国还制定了专门性的法律,包括有全国保险监督官协会(NAIC)制定的《保险重整和清算法案》等。使得保险公司实施具体退出计划时有法可依。

其次,多样化稳妥规范的退出方式。在美国,根据法律法规,保险公司市场退出主要有三种方式:

1.合并:保险公司的合并必须得到合并双方经营地所在州的监管者的同意,相互保险公司间的合并除了需要得到监管者的同意外,还需要得到合并双方拥有2/3以上表决权的保单持有人投票通过。一些保险公司合并法规规定,除非批准合并会造成对本州保险公司保单持有人不公平或减少对本州保险公司保单持有人提供的保障和服务,否则监管者必须批准合并。

2.兼并:只要是美国的保险公司被兼并,该兼并行为必须经过被兼并方所在州的监管者的审查和批准。兼并方必须向被兼并方所在州监管者提交申请,列明有关兼并的某些情况,主要包括兼并方的身份和状况、兼并如何实施和供款的声明以及兼并方对被兼并的保险公司的未来计划等。一般地,只要监管者认为兼并不会造成保险市场的垄断、损害保险公司客户的利益等就必须批准兼并行为的实施。

3.破产:在美国,如果保险公司处于破产、危险的财务境况或者具有16种可以实施整顿和清算程序之一,如营销行为不良、NAIC保险监管和信息系统及相关报告有预警记录等,它将被认为处于整顿和清算状态。当地的监管机构向州级法院上交请示报告,要求法院颁布清算或整顿令并出示相关证明。如果法院同意,则下发整顿或清算令,同时指定当地监管机构作为清算者或整顿者。清算者或整顿者根据法律条文的详细规定,享有清算或整顿的权限,收缴破产保险公司的资产,向债权人或相关人员发出通知,接受保险公司债权人(包括投保人)的索赔申请,做出资产分发的决定。

再有,规范严谨的清算程序。在美国,保险公司的破产与一般公司破产程序并不完全相同。美国破产法有关强制清算条款规定,所有无权提出自愿清算申请的债务人都不能被强制清算,这些债务人包括保险公司、银行、市政府和铁路公司等。如此规定的目的是因为这些债务人的性质都具有相当的特殊性,需要按特殊的条例进行清算一般来说,保险组织的清算可分为普通清算和特别清算两种。普通清算是指法院或债权人不直接干预保险组织的清算,仅是在保险监督管理机构的监督下,由保险组织自己进行的清算。普通清算不一定经过司法程序,但是如果清算中发现保险组织有破产原因的,应立即提出破产申请,转为破产清算程序。而特别清算则是指由法院和债权人直接介入的清算。特别清算必需按照破产法的规定进行,剩余财产用于偿还债务。

再次,美国市场退出的清算秩序能够保障投保人的利益。根据州立破产法的规定,作为没有保障的一般债权人,投保人比非投保人有优先受偿权,这样可以保证保单持有人的利益。

最后,合理的保险保障基金制度在美国每个州至少有两个分开的保险保障基金,人寿保险保障基金和非寿险保障基金。所有的州都允许保险公司采取一定措施来合理地冲减保证基金征收的分摊费,这样一来保险公司的破产成本被部分地转嫁给了州政府,最终则由所有纳税人担负。一般来说,企业和个人都是保险保证基金的保护对象。本州的居民要从本州的基金中领取赔偿,与保险公司在哪个州注册无关。

(二)日本的保险市场

首先,日本的保险市场也具有完善的法律框架。1998年6月,日本成立了隶属于内阁府的金融监督厅,管理原大藏省对银行,证券,保险行业的监管。其次,规定了保险公司的退出标准。在1996年新《保险业法》实施前,大藏省采取“保驾护航”式的监管方案,对有问题的保险公司进行暗中协调,并强制要求其他保险公司进行接管,故未出现保险公司的破产事件。新《保险业法》规定,在一定条件下,内阁总理大臣可命令该保险公司停止全部或部分业务,或罢免董事或监事,或吊销经营保险业务许可。新《保险业法》标志日本仿效美国对保险公司实行以偿付能力为中心的监管,并允许破产。

再次,拥有保单持有人保护机构。1996年4月,日本分别建立了人寿险和非人寿险的保险保障基金,并于1998年成立了生命保险契约者保护机构和损害保险契约者保护机构,强制所有日本境内的保险公司加入,以代替原有的保单持有人保障基金。投保人保护机构基于帮助保险合同的顺利转移,保护投保人的利益,维护公众对保险业的信心等目的经营以下业务:

1.对救济保险公司实施资金援助;

2.负责接受破产保险公司有关的保险合同以及管理及处理该保险合同;

3.收取、管理摊派金等。

保单持有人保护机构以不影响其业务为限度,对因暂时的资金周转状况有可能推迟保险金赔付或已经推迟保险金赔付的会员公司发放贷款。发放贷款的目的仅限于保证会员公司顺利的支付保险金,而且,必须确保与贷款有关的资金债权能够收回并符合大藏省令规定的其他必要条件。

最后,妥善地处理保险公司破产的方法。日本相关保险业法规定,被责令停止业务的保险公司可与另一家保险公司(救助公司或接收公司)就保险合同的转移或公司并购进行协商,救助公司由破产公司自行选择,也可由大藏省非强制性指定。如果双方协商和政府指定最终都未能确定一家救助公司,大藏省就要考虑暂由保险管理人来管理破产公司的业务及资产。保险管理人即破产管理人(清算组),一般为行业协会、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这尊重了保险人的自身意愿与保障了投保人的利益。同时,为确保保险合同的顺利转移及经营失败公司被救助公司接受,日本《保险业法》规定,救助公司可要求投保人保障机构提供资金支持。

五、我国现有的保险市场退出机制

在经济环境风险逐步加大和我国保险市场保险公司处于转制初步阶段,操作规范欠妥,非理性因素偏多,由此造成的经营风险加剧等不良作用。其实我国也一直就保险公司的退出机制在研究探讨,也有一些相关的规定办法在逐步推出。尤以《保险法》修订案的推出为重点,2008年8月26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在第四次会议开始审议的保险法修订草案,与此同时,中国保监会还于2008年7月10日颁布了新的《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管理规定》,并于2008年9月11日与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联合颁布了新的《保险保障基金管理办法》。联合起来对保险公司市场退出机制进行了进一步完善。

从保险法的第二次修订可以看出,保监会对市场退出的的方式和程序都进行了较详细的规定。现行保险法对保险公司的撤销和破产做了一些规定。为了维护保险市场秩序和社会公共利益,修订草案在现有规定的基础上,增加规定保险公司有违法经营、经营管理不善或者偿付能力低于国务院保险监管机构规定标准等情形,不予撤销将严重危害保险市场秩序、损害公共利益的,由国务院保险监管机构予以撤销并依法及时组织清算组,进行清算。修订草案还根据企业破产法的有关规定,对保险公司破产的特殊事宜做了规定,主要是:规定国务院保险监管机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请,对保险公司进行重整或者破产清算;进一步明确了保险公司破产清算时的债务清偿顺序。

新的《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管理规定》规定了科学、完整、有效的偿付能力监管机制。建立了与国际趋同的、以风险为基础的动态偿付能力监管框架。明确提出了分类监管要求。《管理规定》第三十七条至第四十条建立了分类监管机制,根据偿付能力状况将保险公司分为三类, 即不足类公司、充足I类公司和充足II类公司,并对三类公司分别采取不同的监管措施。

新的《保险保障基金管理办法》较之前有个较大的变化:

1.公司化运作,至少在理论上增强了保险保障基金保值增值的能力;

2.通过规范保险保障基金的缴纳范围和缴纳基数, 一方面做到应保尽保,另一方面突出了“保单持有人”这一核心保障对象;

3.通过保监会、财政部、人民银行三方的协同监管,对保险保障基金的风险管控将更加严格。

六、提出政策

在这个较以往更为“详细”的安排下,其实还有可以借鉴外国先进经验结合本国发展的一些实际问题进行修改和改进的地方。现在我就完善我保险退出机制提出几点我的看法:

(一)引入保险公司风险等级评级制度与相关配套

在国外的保险监管中,保险信用评级的作用非常大。他们在保险客户和保险公司提供信息服务以及完善保险市场监督、促进保险业公平竞争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即使对我国来说,引入并强行执行评级制度对解决我国当今保险业粗放型发展带来的问题是用正面作用的:

1.将保险公司的财务状况进行定量定性分析,减少信息不对称对投保人有可能带来的损失。

2.通过间接影响保险公司的经营来鼓励保险公司改善财务状况,促使保险人关心自身的偿付能力状况,以期在评级中获得理想的等级。

3.克服了保险监管资源不足的缺陷,降低了保险监管的成本,提高了保险监管的效率。

鉴于现状是我们并没有建立起这样的一套制度,参考国际著名的评级机构标准普尔对保险风险评级的关注点,可以给予我们很大的提示:标准普尔评价方法的基本尺度适用于各种类型保险公司的评级分析,也能在对各类型保险公司的分析中保持其所采用尺度的一致性。这一基本尺度涵盖行业风险、业务分析、管理及公司战略、运营分析、投资、资本率、流动性和财务灵活性。

1)行业风险

行业风险主要分析市场竞争以及市场环境发展变化所蕴含的内在风险,它主要关注:

1.业务范围

2.地域特征

3.监管、法律和会计制度的构架

2)业务分析

业务分析考察公司总体水平和稳健性,包括:

1.竞争优势/弱势

2.组织结构

3.经营的多样化

4.业务增长速度

5.市场占有率

6.营销渠道

7.公司产品与市场需求

3)管理和公司战略

公司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发展战略的效果取决于:

1.战略定位

2.运营技巧

3.财务风险的承受度

4)运营分析

决定保险公司盈利能力的要素包括:

1.风险加权后盈利的充足程度

2.承保业务的业绩

3.受益的回报率

4.成本效益

5)投资

投资分析考察资产管理以及与下述各方面的关系:

1.资产配置

2.资产组合的多样化

3.资产信用质量

4.利率风险管理、

5.流动性

6.市场风险

6)资本率、准备金和再保险

这是对受评级公司资本管理的考察,以及就资本与下述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的风险加权分析:

1.资产风险

2.再保险保障/质量

3.债务和准备金风险(死亡率/发病率/承保业务)

4.利率风险

5.价格风险

6.总体业务风险

7.财务杠杆/利息保障比率

7)流动性

保险公司的资产和负债之间的关系涉及:

1.流动资产来源

2.现金需求和债务

3.大额契约合同的到期日

4.承保业务/经营现金流量

8)财务灵活性

财务灵活性考虑的问题主要包括:

1.从外部取得资本的渠道

2.资金的流动性

建立完整和规范的评价模式,这有助于我们对保险公司进行定期的,有效的监管。其实退出机制讲就的不是每次都采用绝对的退出,它应该是一套完整的措施,面对有困难的企业我们怎么去帮助,面对社会影响重大的我们如何去挽救,面对应该退出的我们怎么去操作。由此可知,通过建立评级制度,更多的作用是一个预警,一个给监管机构的提示,从这点看,它的制定是有很好的社会作用的。

(二)提高保险基金的专业化管理

诚然,保险基金的建立的效果是正面的,将来保险公司破产的影响将有一个很好的缓冲物。但这其实也是监管机构的一个暗示:我国的保险公司破产将成为可能。其实保险保障基金是一把双刃剑,其中隐藏的风险是制度设计者绝对不应该忽视的,设计不佳的保险保障制度会通过降低保险保障制度参与者的激励,削弱市场约束,引发道德风险、逆向选择和问题,不利于长期的金融稳定。如果这样的话,我们就会希望这个基金的作用能够更全面,更强大。

举例而言,我国的保险基金是采用“相等缴纳”方式进行的,即仅仅按照业务类型来区分缴纳比例,但是这样做是有可能会造成逆选择的,即规模小,经营冒进的保险公司获得“利益”,这不利于健康的保险市场发展。

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可以将西方先进保险基金管理体制结合自身特点建设以下两点:

1.按照风险费率来制定各家公司,不同产品的保险保障基金缴纳比例,将应缴比例与具体保险公司的经营风险挂钩,使得保障基金更合理,更公正。

2.建立事前融资和事后融资相结合的方式,我国现采用的事前融资在面对大型保险公司破产时显得有心无力,美国(除纽约州外),采取保险保障基金事后融资方式。事后融资是指当保险公司有破产的事实发生时,基金组织才将按破产程序分配的破产财产与受保障的保单债务之间的差额在幸存行业成员中分摊。支持事后融资的理由包括:维持公众信心只需要观念上的、承诺性的基金存在即可,不需要一个真实的基金存在;另外事后融资减少了对公司资金的压占,使公司可以有效地运用这部分资金。但是这种方式也有其明显的缺陷:在危机时加重企业负担;造成道德风险。所以建议结合两个优点,事前按照我国保险业的规模订立一个基本的比例,再在保险公司发生困难时将一部分分出由行业里企业去共同分担。既保证了基本的保障,又能释放一部分资金让企业更自主地经营。

(三)建立完善投保人保障机制

我国的投保人保障机构即保险保障基金管理公司按照《保险保障基金管理办法》第八条从事下列业务:

1.筹集、管理、运作保险保障基金;

2.监测保险业风险,发现保险公司经营管理中出现可能危及保单持有人和保险行业的重大风险时,向保监会提出监管处置建议;

3.对保单持有人、保单受让公司等个人和机构提供救助或者参与对保险业的风险处置工作;

4.在保险公司被依法撤销或者依法实施破产等情形下,参与保险公司的清算工作;

5.管理和处分受偿资产;

6.国务院批准的其他业务。

而作为国外的投保人保障机构,他们的工作会扩大至向问题企业贷款,接受问题企业业务等工作,这类工作需要各方面的人才,所以我们应该一方面深化完善制度安排,另一方面积极加强人才的培养,加大相关人才的培训,交流。使得保险保障基金管理公司更好地向保险市场服务。

参考文献:

[1]殷洁:保险市场需建退出机制, 中国新闻网, 2009年12月29日

[2]易苑 茹珊珊:保险业监管应研究退出机制 和讯网 2009年4月17日

[3]郭琛:完善我国保险市场退出机制的研究 吉林大学 2008年4月

[4]陈宁:论建立我国保险市场退出机制[J] 保险研究, 2004, (9): 30-31.

[5]沈南宁:中国保险市场退出机制比较研究 2008

[6]李长春:债务处置、成本分担:金融相构市场退出的难点与选择 西南金融 理论探讨

[7]张洪涛 张俊岩:我国保险企业市场退出机制研究 河南社会科学 第14卷第二期

[8]罗韵轩:从西方保险公司破产反思我国保险市场退出保障机制的建设上海保险2003年第五期

[9]魏华林、林宝清:保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年

[10]魏巧琴:保险公司经营管理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7年

[11]王国军:保险经济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年

[12]中国保险业监督制度建设 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3年

[13]Insurance Supervision Law of USA 2004年

[14]Standard & Poor's China Insurance Outlook 2006-2007 2007年

太平保险资产管理范文第12篇

金融资产在上市保险公司资产中占据相当大的比重,是公司营业利润的重要来源,能够反映上市公司的资金投向、投资结构配置、风险管理能力和水平。由于金融资产的初始分类直接关系到后续计量方法的选择,进而影响公司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本文对我国上市保险公司金融资产四分类现状进行统计分析,并进一步研究其公允价值变动对利润的影响。

关键词:

金融资产分类;公允价值变动;利润;政策建议

一、上市保险公司金融资产分类现状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第二章第七条规定,金融资产应当在初始确认时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由于金融资产的初始四分类直接影响到后续计量方法的选择,进而影响到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因此成为监管部门、准则制定者和保险企业自身等所关注的焦点。由于保险公司几乎不涉及贷款业务,因此本文讨论的金融资产主要包括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笔者将在分析目前上市保险公司金融资产分类现状的基础上,进而深入分析不同分类对利润的影响。笔者根据2012-2014年四家上市保险公司,即中国人寿保险、中国平安保险、中国太平洋保险、新华保险(下文分别简称人保、平安、太保和新保)对外公布的资产负债表数据(共11个季度),利用EXCEL作为计算分析工具,得知金融资产状况如下:

第一,持有的金融资产数额方面,人寿、太保、新保、平安四公司持有的金融资产数额占总资产的比重平均数分别是53.57%、59.72%、55.75%和33.16%,平安保险的金融资产数额所占比重明显小于其他三家公司且波动范围较大,其持有数额呈现明显减少趋势。

第二,季度数额折线图显示,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四条折线从上向下依次是平安、人寿、太保、新保,均没有交叉点,并且四公司在2012年第二季度数值均为最低,以后逐季上升;从整体上依次观察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折线图发现,每个年度的折线段均类似抛物线,季节性特征尤为明显,平安和人寿的交易性金融资产季度数额折线均高于太保和新保,且前两者折线波动频繁、幅度大,2014年之后平安超过人寿;后两者折线从2014年初开始上升,太保是急剧上升并超过新保、新保则是缓慢上升趋势。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折线图也是四条折线没有交叉点,从上向下依次是人寿、平安、太保、新保,且人寿的持有数额远远超过其他三家公司,人寿的折线围绕季度均值5014.21亿元上下波动频繁但幅度不大,平安的折线季度均值为2882.33亿元,除了2013年第四季度为最低点2308.06亿元外,几乎没有明显的波动,太保的折线围绕季度均值1551.76亿元上下波动缓慢且幅度不大,新保的折线自2012年第三季度起平稳小幅上升。

第三,从三类金融资产占金融资产总额的比例来看(用AQ1、AQ2、AQ3、AQ4分别表示近三年第一、二、三、四季度同期平均比重),持有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数额均呈现出年度内先小幅度上升而后再大幅度下降、第四季度急剧下降的特征,占金融资产比重都很低,但平安和人寿明显高于太保和新保,平均比重在1.42%-3.8%之间。持有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数额除了第三季度数额略有波动外,人寿持有量最高达50%以上,其次是太保和新保、平安持有量最低至27%。平安、太保和新保三公司持有至到期投资数额基本持平且明显高于人寿持有量。经计算得出各公司投资结构,人寿、太保、新保和平安的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三项投资的比重分别为4:49:43,1:36:59,2:37:58,4:28:61。从中发现,人寿持有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和持有至到期投资占比重相当大,尤其是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几乎占金融投资的50%;太保和新保的投资结构差别很相似,持有的持有至到期投资均超过58%,其次是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所占比重在36%以上;平安公司的持有至到期投资超过61%,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相对较少为28%。

总而言之,除了平安保险以外,其他三家保险公司的金融资产投资所占比重都超过了50%;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持有数额受市场因素影响较大,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持有数额呈现显著的季节性特征,在四家公司中,人寿持有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投资数额远高于其他三家,除了平安公司2013年第四季度的持有量有明显下降外,其他三家公司持有量基本保持稳定;交易性金融资产占金融资产比重都很低,年度内基本上呈现先大幅上升后大幅下降、类似抛物线形状的特征;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量显著高于交易性金融资产,年度内走势相似、但上升下降的幅度较小;四家公司持有至到期投资数额都相当大,除人寿外持有量都在56%以上;交易性金融资产大量出售均出现在年末,很可能是管理层为了盈余管理的需要而减持,因为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

二、上市保险公司金融资产分类问题分析

根据我国财政部2014年3月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修订稿(财会[2014]14号)(本文简称2号准则,下同),从长期股权投资原核算范围中剔除“重大影响以下且没有公允价值”的权益性投资纳入22号准则的核算范围,自2014年7月1日起施行。在实施新规定过程中,随着投资企业所持股份的追加或减持,会计人员必须对涉及金融资产和长期股权投资的转换事项进行账务处理。刘国峰、孔盈(2014)的研究发现,在个别财务报表中,金融资产与长期股权投资互转过程中性质发生改变的那部分股权投资均以视同销售的方式来处理。由此可见,该转换的账务处理势必影响企业当期利润。对比2014年第二、三季度报告,发现平安和新保持有长期股权投资的数额有所减少,持有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数额有所增加,很可能是由于受2号准则的影响;太保的长期股权投资持有量自2013年第一季度以来一直未变,持有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数额2014年度在逐渐减少;而人寿的长期股权投资持有量却有所增加,持有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数额2014年度在逐渐增加。2号准则并未明确“重大影响以下且没有公允价值”的权益性投资纳入22号准则的核算范围时会计实务界该如何进行转换时的核算,在实务中此类问题的会计处理可能会出现同一业务账务处理不同的现象。

不仅如此,从上文得知四家上市保险公司金融资产投资在资产总额中所占比重都很大,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持有数额较少但呈现显著的季节性特征,年度内折线图类似抛物线,增持减持幅度非常大,很可能会使得当前利润随其公允价值变动而大幅变动;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量显著高于交易性金融资产且变动幅度较小,但两者走势相似,原因在于两者都是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进行后续计量且同受证券市场因素等因素的共同影响。准则规定,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计入损益表,一定会对当前利润产生影响;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计入所有者权益,虽然不影响当前利润,但是上市公司可以择机处置,处置时不仅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利润,而且原计入所有者权益的部分要转出计入当期利润,因而上市公司是较容易把握当期利润与前期利润的差距达到平滑各期利润之目的。上市公司在对交易性金融资产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进行初始分类时,实际上并没有绝对的界限。企业外部人根本无从得知管理层的真实意图,因而上市公司完全可以根据“财务目标”的需要把计划短期持有的证券划分为持有意图不明确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以便储蓄利润伺机释放。

三、上市保险公司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对利润的影响分析

我国保险全行业自2007年1月1日起执行2006年由财政部颁布的会计准则,对金融资产重新进行分类,并对符合条件的采用公允价值计价。按照22号准则规定,使用公允价值进行初始和后续计量的是第一类和第四类,第一类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计入资本公积。本文根据我国四家上市保险公司在2012-2014年间公布的定期报告,经过指标整合与精确计算,得到四家公司有关项目的季度数据(如图1所示),并就交易性金融资产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对利润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1)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与利润的同向变动。2012年第1季度到2014年第3季度期间,四家保险公司税前利润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情况如图1所示。从中发现,无论是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散点图形和线性趋势线还是税前利润的散点图形和线性趋势线,人寿和新保的运动路径都非常相似,而太保和平安的运动路径也都非常相似。但是这两个指标的数额大小是有明显差异的,新保和太保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和税前利润明显少于人寿和平安。同时资产负债表显示,新保和太保的交易性金融资产数额也明显少于人寿和平安,而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即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这可能就是新保和太保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和税前利润明显少于人寿和平安的原因。另外,图1显示四家公司的税前利润都是随公允价值变动的变化而变化的,也就是这两个指标的运动路径是一致的,并且呈现年度内年末数值最高、第一或第二季度数值最低;而资产负债表数据显示,四家公司期末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数额都有所减少,这很可能是管理层通过出售部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达到年报需要之目的。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占税前利润的比率来看,四家公司的情况也各有不同,总体而言,人寿的该指标比较平稳,太保和平安波动较大,新保波动剧烈,如图2所示。具体而言,结合图1可以看出,人寿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数额很少且变动小,税前利润线性趋势上扬、斜率大,因而造成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占税前利润的比率平稳。平安和太保的折现图走势相同,且在2012Q4、2013Q4数值达到年度顶点,这说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对税前利润的贡献相当大;新保在2013Q3之前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对税前利润的贡献有正有负、波动剧烈,而公司每年都是盈利的,结合图1可以看出,2012和2013年度税前利润受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影响较大,而2014年度的影响明显下降很多,因为年度内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量没有发生明显变化。

(2)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蓄积利润。会计准则规定,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不得被重分类为交易性金融资产,但却并没有对其持有时限和出售时机进行规范,当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满足终止确认条件时,原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公允价值变动累计额和因转移金融资产而收到的对价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均计入当期损益,从而会对利润产生重大影响。以平安为例,从图3可以发现,资产减值损失和税前利润的变动趋势一致,年末税前利润上升,同时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数下降。尤其是2013年末,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数额是两年内最低值,此时的税前利润却是两年内最高值。从资本公积的数额看,2013年末为830.06亿元,比2013年第三季度少20.84亿元。由此可见,平安公司在2013年末有通过出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释放利润之嫌。从上文得知,四家保险公司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都远远多于交易性金融资产。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与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倍数来衡量,11个季度的倍数平均值分别为人寿13.2倍、太保52.5倍、新保21.9倍、平安8.7倍,最高者属太保2013年第二季度为82.7倍,最低者属平安2012年第三季度为4.3倍。如图4所示,以太保和平安为例,2012年第三季度倍数比前一季度的倍数增长了3倍多,税前利润环比指数(当期税前利润/上期税前利润。)与前期相比却下降了近1倍,2013年第三季度倍数82.7与前一季度的倍数63.4相比显著下降,税前利润环比指数与前期相比却上升了1倍多,太保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与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倍数折线起伏波动最大而税前利润环比指数折线却能保持平稳;平安2012年第三季度以后两条折线总体上波动不算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与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倍数稳步小幅上升、而税前利润环比指数几乎是围绕均值1.1倍上下波动且均为正数,说明其税前利润每年都在上升,上升幅度有增有减。太保利润上升的稳定性很有可能是因为其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与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倍数的大波动平滑了其利润。

四、政策建议

(一)明确金融资产分类标准,加强监管与信息披露一方面金融资产分类界限不清,仅从管理层意图来分类是不恰当的,建议以盈利状况作为条件之一限制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限制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金融资产总额中的比重、初始确认后限制持有时限,从而减少利用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蓄积利润的行为。另一方面有关部门应明确“重大影响以下且没有公允价值”的权益性投资纳入22号准则的核算范围时,实务界应如何核算。另外监管部门对随意划分金融资产的保险公司应予以惩戒,还要监督其完善事前控制机制,建立适合本企业需要的金融资产分类管理办法。上市保险公司还应充分披露企业金融资产分类的依据和减值的依据,以增强财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

太平保险资产管理范文第13篇

关键词:财务管理;集权;分权

1 太平财产保险有限公司简介

太平财产保险有限公司(简称“太平财险”),即原太平保险有限公司(简称“太平保险”),为中国太平保险集团公司旗下的成员公司,是中国太平在国内拓展财产保险业务的主力军。

太平保险是中国保险市场上经营历史最为悠久的民族保险公司。 1998年,经国务院批准,太平保险成为隶属于国务院的国有金融保险集团,中国第一家金融保险控股集团公司,也是国内唯一一家将总部设在香港的保险主体—中国保险(控股)有限公司(即现“中国太平保险集团公司”)的全资附属公司。2001年12月20日,经国务院同意,中国保监会批准,太平保险全面恢复中国境内的财产保险业务。2009年8月7日,太平保险更名为“太平财产保险有限公司”。太平财险总部设在深圳,注册资本金15.7亿元。

2 国内研究现状

财务管理体制在于对集权与分权的选择,不过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实现企业的价值最大化,这也是企业的长远发展目标。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激烈的市场竞争对企业的组织效率与管理体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内专家从不同的方面对集团财务管理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和建议。

目前学术界公认的财务管理体制有三种:集权型、分权型和相融型。

集权型财务管理体制是将子公司的业务看作是集团公司(母公司)业务的扩大,母公司对于整个集团采取严格控制和统一管理,具体地说,集权型财务管理体制就是将集团的大部分财务管理决策权集中于母公司,子公司只享有执行和细化管理的权力,而子公司的资本筹集、投资、收益分配、资产重组、财务人员任免等重大事项都由母公司统一管理。

分权型财务管理体制是指母公司只保留子公司的重大财务事项的决策权或审批权,其他日常财务决策权与管理权下放到子公司,各地区的子公司在总公司的指导下,相对独立地从事财务管理决策和运作。母公司不干预子公司的生产经营与财务活动,其对子公司的管理强调的是结果控制,即对子公司完成受托责任的情况进行考核与评价。

综上可以看出,集权和分权型财务管理是我国早先最常见的财务管理体制,但是集权和分权的选择要受到多种元素的影响,很难清晰地判断。在这种情况下.集权不死、分权不乱、收放灵活的相融型财务管理体制无疑是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的最高境界。

相融型财务管理体制是指母公司主要侧重对方向性问题的集权,对子公司的具体事务则可分权,强调结果控制,但不对整个过程进行控制,只是有选择地对重大问题进行控制的体制。该体制期望通过集权与分权的交织配合,来聚合各方面各层次的资源优势,激发各层次管理者的积极性与责任感,推动集团整体利益目标的协调性和高效率性,既能发挥集团母公司财务调控职能,激发子公司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能有效控制经营者及子公司风险。在财务系统的整体优化和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动态调整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方式和节约组织成本等方面,该模式具备其他体制所无可比拟的优势。

3. 相融型的财务管理体制的建立

3.1财务管理体制选择及权变因素

集团在运用财务管理体制时,为保证其有效的运行,保证集团的财务组织机构!管理机制和管理制度等方面的施行,必须从集团公司的角度出发,根据企业特点来选择财务管理体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的思路入手:

1. 是现代企业制度是以产权为依托的,选择管控模式要体现产权制度管理思路"集团企业在选择财务管控模式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到集团各经济主体的产权关系,明确界定责!权!利的划分,切不可制造矛盾产生纠纷,各经济主体之间必须达成一致的目标,作为财务管控核心的母公司在实施管控时必须有制度!有规章可循,产权制度明确!思路清晰"

2. 是围绕管控目标根据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选择相应的管控模式"母子公司财务管控选择集权式还是分权式管控模式,以及如何确定集权与分权的程度一直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点和难点"集权过度会使子公司缺乏主动性!积极性!丧失活力,而分权过度则又会使集团财力分散!管理失控!削弱集团的整体实力"母公司一定要权衡利弊客观分析集团发展的不同阶段,选择不同的财务管理体制"要做到既能控制子公司财务,又不限制子公司发展,同时集团利益也不会受到影响"

3. 是要结合资本关系与业务联系程度选择财务管控模式"在母子公司权变因素的分析当中已经对母子公司关联度和资本关系做过分析"母子公司的关联度和资本控制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集团企业应该采用咋样的财务管控模式"所以在选择集权还是分权上要注重这两方面的考虑"

4. 是要明确集权与分权的轻重平衡度"母子公司在运营过程中要涉及方方面面的责权管理!如资源的利用!生产的组织分配!利润的取得分配等,母公司需要充分考虑在这一过程中的平衡度,母公司履行管控制职责但不能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障碍,子公司服从集团利益的同时,安排好生产经营,履行企业职责,合理分配利润,传递财务信息,维护集团的整体利益"

5. 要遵循成本效益的原则"在选择母子公司财务管控模式时,首先应遵循成本效益原则"任何模式在施行过程中都会有得有失,也就是要付出一定的成本"集权式财务管控模式产生的效益在于母子公司财务目标的协调和财务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付出的成本则是子公司缺少了积极性和创造性,财务决策效率也会有所的下降"分权式财务管控模式的效益在于子公司财务决策效率的提高以及子公司积极性!创造性的极大发挥,从而为集团创造更多的效益,成本则在于子公司财务决策目标及财务行为与母公司总体财务目标会出现背离以及财务资源利用效率的下降"所以在科学计算成本效益的同时制订管控模式才不致于集团成本投入过大高于产出效益,损害集团的整体利益"除此之外,母公司在选择集权式或分权式管控模式时,还应考虑母子公司所处的行业和市场环境及母子公司管理者的素质,管理层的业务和管理水平"这些因素也是可以影响到集团企业管控模式运行效果的"

3.2相融性财务管理体制建立的步骤

集团企业在选择企业管控模式上一定要充分考虑到自身的特点和情况选择更加适合自己的财务管控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子公司的生产运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能充分实现集团资源的合理利用,维护集团整体利益的实现,真正达到管控的目的。财险公司建立相融性财务管理体制的步骤包括:

1. 确立财险公司财务管控的目标,包括财务目标、制度目标、人员目标

2. 确立财务管理体制实施效果评价标准。

3. 建立相融性财务管理体制实施项目小组,制定计划,推动实施。

4. 对项目进行分阶段监控,分析实施效果。

5. 对相融性财务管理体制实施效果进行评价。

6. 总结经验。

3.3相融性财务管理体制建立的要点

财险公司建立相融性财务管理体制的步骤包括:

1. 建立对子公司的指标考核体系以及建立财务信息系统

2. 规范重要财务决策的机

3. 对子公司财务人员进行掌控

4 小结

目前我国集团公司财务管理体制基本上有三种类型:一是集权式财务管理体制,二是分权式财务管理体制,三是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相融性财务管理体制。相融型财务管理体期望通过集权与分权的交织配合,来聚合各方面各层次的资源优势,激发各层次管理者的积极性与责任感,推动集团整体利益目标的协调性和高效率性,既能发挥集团母公司财务调控职能,激发子公司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能有效控制经营者及子公司风险。通过太平财险贵州分公司的实践,我们发现在财务系统的整体优化和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动态调整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方式和节约组织成本等方面,相融性财务管理体制具备其他体制所无可比拟的优势。

参考文献

1. 陈一平肖明雄 加强信息化管理完善保险公司财务体系 冶金财会2006.12

2. 陈倩 财务分散管理模式的弊端与财务集中管理模式的实现 西部财会 2006.6

3. 董振东 集团企业财务集中管理模式探析 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9

4. 李文彦 对企业财务集中管理的思考 山西科技 2006.1

太平保险资产管理范文第14篇

8月初,国华人寿传出消息,其在微信平台上,推出了保险行业首个微信商城,提供移动投保、产品展示、在线客服等功能。在此之前,这家保险公司在淘宝聚划算创下“三天一个亿”的辉煌战绩。

众多保险公司纷纷开足马力,开拓电商渠道。截至2012年年底,共有约40家保险公司开展电子商务业务。今年6月份,和讯网也推出了保险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放心保”,目前共收录81家保险公司的212款产品。根据艾瑞咨询预计,2016年中国保险电子商务市场在线保费收入规模将达到590.5亿元,渗透率将达到2.6%。

保险公司纷纷砸钱建立自己的销售渠道,更多的中小保险公司选择与第三方平台展开合作。未来网销渠道可能代替银保和个险渠道,成为保险产品销售的主流渠道吗?疯狂售卖保险理财产品的背后,是否保险电商化发展走上歪路?

砸钱布局

电子商务已经成为保险公司销售产品的主要战场之一。

6月,新华保险公告,称将设立公司全资子公司新华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为1亿元人民币,注册地暂定北京。2012年8月,中国平安确认将和阿里巴巴、腾讯合资成立在线保险公司,平安占股15%;2012年7月,中国太平成立太平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注册资本5000万元;同年1月,中国太保成立全资子公司太平洋保险在线服务科技有限公司,注册资本5000万?元。

尽管2012年险企电子商务市场保费收入占整体保费收入不过区区0.26%,但根据艾瑞咨询的数据,2012年在线保费收入规模达到39.6亿元,相较2011年增长123.8%。

据了解,目前保险公司进军电子商务领域主要分为两种模式:一是自建网站销售,包括官网及与官网相分离的网销平台,例如中国平安、中国太保等均建立了与普通官网相分离的网销平台;二是与第三方平台合作销售,以及寻找网上第三方保险机构代销保险产品。淘宝、京东等电子商务平台均可买到保险公司产品。

7月21?22日,保监会举办保险业深化改革研讨班,项俊波主席出席了此次培训班并亲自授课。会议把保险行业的改革与创新的重点放在互联网金融上,项俊波重点提及互联网技术将给保险业带来的颠覆性变化,即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保险业的游戏规则和经营模式。

“中国电子商务市场经过了几年的高速增长之后步入成熟期,大型电商平台、第三方支付企业纷纷通过扩展品类以及向传统金融市场的扩张来维持市场增速,这为传统金融的互联网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撑。”艾瑞咨询分析道。

“传统销售渠道不断萎缩,个险渠道增员困难,银保渠道大幅下降,销售成本居高不下。这样,网销渠道就成为一个新的着力点,产品简单,好销售,对于中青年消费者有很大吸引力。”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和财政金融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保险学会理事庹国柱接受《新财经》记者专访表?示。

险企纷纷抢滩电子商务市场的背景在于,自2011年开始,保险市场一直处于低谷,保费收入增长幅度放缓。尤其是寿险,艰难度日,直到现在,其颓势也未有明显改变。公开数据显示,2013年第一季度,寿险保费收入为3224亿元,同比增长仅为0.7%。

保险通过电子商务在卖什么?由于财产险标准化程度更高,增速远超整体市场。

记者登陆淘宝、京东等第三方平台,发现可以买到的主要是车险、意外险、旅行险、健康险、少儿险、医疗险、财产险等产品。中国太保2012年年报显示,其电销、网销及交叉销售等新渠道业务收入占财产保险业务收入的18.6%,同比上升6.7个百分点。

国华人寿电子商务部总经理赵岩对寿险电商化充满信心,他说:“包括复杂的险种、期缴,现在这些产品也开始在淘宝或一些平台销售了,今年寿险电商规模将要达到近100亿元。”

“尽管银保渠道在下滑,但网销渠道不可能代替,只能说是一种补充,对于保险公司来说,这是一种非常有前途的渠道。”庹国柱对记者分析道,2008年、2009年银保渠道大战,把银行渠道的成本弄得很高,保险公司卖一单赔一单,但并不意味银保渠道会衰落。相反,银行渠道有天生的优势,客户资源得天独厚,现在银保渠道处于调整期,成本会随着市场的调整而回归理性。

“网销不可能代替银保和个人营销渠道,而是会迅速崛起,与其他两个渠道形成互相补充的关系。”庹国柱说。

疯狂卖理财

在业界纷纷看好保险布局电子商务之时,寿险公司在网络平台疯狂销售理财产品的举动却引起了极大争议。

“你去看看,现在保险公司在网上卖的,很多是低门槛、高收益的理财产品,这是存在问题的。”一家合资保险公司个险渠道中层对记者说。

记者登录淘宝网,搜索“理财”关键词,发现出现在首页的5款产品全部为投资门槛1000元,保底收益2.5%的寿险公司的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最高的一款产品为“泰康旺财1号”,由泰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出售,预期年化收益5.15%,投资期限1?3年,承诺保底、无风险。此外,网络平台上销售的保险理财产品,其投资门槛很多低至100元。

据了解,保险公司在网上卖的理财产品,其实是万能险,目前针对这类网销保险的做法还存在法律监管空白点。

值得注意的是,这类产品的预期收益率与银行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算法不同,这类产品预期收益率为预期年化结算利率,结算利率以保险公司每月公布为准,然后根据该利率计算当期的投资收益,每个月都可能发生浮动,到手的实际收益并不一定为宣传所称能达到的收益。

北京中高盛律师事务所保险维权律师李滨公开批评保险公司不道德,他认为披着理财外衣销售的保险产品,存在骗保空间。并且当风险真正来临时,可能合同却存在违反法律的禁止性规定的情况,不仅不能雪中送炭,还徒增法律烦恼。

据了解,国华人寿在微信保险商城共上线四款明星产品,分别是国华1号、理财宝、国华1号增强版以及国华2号增强版,起卖金额降至100元,也为保险理财产品,具有收益诱惑。

保险公司在新平台过分强调其理财产品收益率和理财功能,其发展是否已经“异化”?毕竟,保险公司又不是理财机构,力推低门槛、高收益、少保障功能的产品,其目的到底是什么?有业内人士分析,保险公司疯狂在网上卖理财产品,其目的在于缓解现金流压力。

今年是寿险公司现金流压力最大的一年,银保渠道下滑以及寿险定价利率政策的推行也给保险公司带来巨大考验。

申银万国分析认为,退保及满期给付是2013年寿险行业均面临的压力,此前粗放式发展的弊端集中显现。而在寿险销售环境依然恶劣的情况下,保险公司只能通过再次销售短期投资型产品将问题推后。

“今年和明年的满期给付压力大,保险公司现金流压力确实大,网销渠道上这些火爆的短期产品也是保险公司动脑子吸引资金的一种办法。”庹国柱?说。

实际上,在网上卖得火爆的保险产品,基本上都是具有理财功能的万能险和分红险。险企电商化,难道是为了做理财公司?这多少让业界怀疑其电商路是不是“走歪了”。

不管怎么样,在庹国柱看来,网上卖理财类保险,只要没有触及监管政策,就是合法的,没有必要去管保险公司具体卖哪一类产品。庹国柱认为,网络销售渠道有利于保险业的发展,现在各方对互联网的认识在不断深化,如今处于摸索和试验阶段。

“投保人要有风险意识,网上卖的理财类保险产品,按照结算利率体现收益,市场条件好,收益达到5.5%以上很有可能;市场条件不好,可能达不到预期收益率,但也有保本的2.5%的收益。”庹国柱认为,没必要质疑保险公司在网销渠道卖理财类产品的合法性,因为确实就这类产品能卖得好,纯保障的产品消费者买得少,保险公司要生存,自然卖得少。只要符合监管规定,没什么不可以。

“回归保障是伪命题,寿险的销售要依赖理财性质的产品。因为回归保障,剔除投资性质,可能产品根本就卖不出去,因而强调纯保障对保险公司没有意义。对于新渠道的发展,监管要注意贴近市场,谨慎防范风险,这对监管能力也是很大的考验。”庹国柱说。

诸多瓶颈

不少互联网公司及投资人不太看好保险公司当前的布局。

一位研究传统行业转型互联网的投资银行董事总经理对《新财经》记者分析道,保险公司并不具有电子商务的基因,它们布局电商更多的是把它作为一个销售渠道,其功能在于增加销售,银保渠道和互联网渠道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革,只不过换了个卖产品的渠道而已。

“国内保险产品品种太少,没有创新,价格卖得贵,这是国内保险市场发展的最大瓶颈,短时间内解决不了。”该位人士表示,在网上卖产品,越简单越好卖,这也是为什么标准化运作的财产险比寿险好卖的原因,寿险产品本身就比较复杂,投保人一般不太可能在短时间内看懂,需要有专业的营销员讲解。“创新类财险产品保费低利润空间低,而一款寿险产品,投保人一年就要交个1万、3万、10万的。”

太平电子商务公司创新事业部总经理万俊勐的观点是,互联网对于整个保险产业而言,会从以公司产品为主导的销售模式,逐步转变为真正以客户为核心的销售模式。但这谈何容易?

上述投行人士分析认为,保险电商到底要个性化,为客户定制产品,还是要标准化?其实保险公司没几个人能搞明白。

在移动互联时代,要围绕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服务,这需要保险公司开发出更多具有个性化特点的保险产品,但这一渠道真正要把产品销售出去,产品设计又必须简单明了,消费者在网上的消费往往是碎片化时间内瞬时做的决定,这就是“矛盾”之处。

一家互联网上市公司董事长对《新财经》记者说:“互联网金融,又叫数据金融,业态冲击了金融行业,这是单向的,但反过来呢?我认为传统的金融业做互联网机遇不大,因为传统行业根深蒂固的行为模式和固有的框架难以被改变。”

“但是,我认为现在互联网金融,被媒体炒得太凶了,好像一下子变成洪水猛兽了,其实要想颠覆掉整个金融行业,还为时尚早。”在这位老互联网人看来,中国保险公司离市场化还有很长一段距离,对于电商的布局也仅仅从销售渠道的角度出发,产品单一,甚至行业内真正了解移动互联的人才都极少,未来网络渠道也仅仅是险企一个销售产品的渠道之一而已,谈不上真正电商化。

在8月19日东方证券的《互联网改变金融》报告中,分析师金麟分析认为,网上金融产品销售平台的兴起主要来源于渠道高收益的刺激,由于银行对终端销售渠道的高度垄断,例如基金的尾随佣金率已经上升到50%乃至于70%,从而刺激了银行渠道竞争品的出现,但这与模式的优越性无关。

金麟分析认为:“互联网的双边平台可能在信用管理风险、投资和保障方面有一定推动作用,但期待不宜太高,无论是P2P(个人网贷)、网上理财产品销售,还是保险销售平台,都面临局限。但对保险业来说,大数据可能明显提升其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和精算能力。”金麟认为,如果未来有保险公司能够掌握医疗的大数据,那么就能在寿险和健康险等产品上获得精算定价上的优势。

太平保险资产管理范文第15篇

    反反复复的关于外资计划入股太平洋保险集团(下称“太保集团”)的消息已经使人们没有太多的耐心了。

    昨天(4月7日),一条来自Bloomberg的消息称,澳大利亚最大的汽车和房产保险商——澳洲保险集团(IAG)可能会计划出资2.5亿美元购买太保集团旗下的太平洋财产保险公司(下称“太平洋财险”)24.9%的股权。《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试图与太保集团就此消息进行确认,但至记者发稿时,都没有收到明确的答复。

    从2000年产、寿险分业经营开始,急于发展寿险业务的太保集团一直在寻求外力的支持,希望既能化解其近百亿元的利差损,又可以提高公司内部管理水平。在太平洋人寿和凯雷投资停停走走的谈判已经出现一丝曙光的时候,却不断传出太保集团几大股东想法相左,提出反对意见的消息。

    本报曾在2005年2月17日,以《太保财险又成‘皇帝女儿’IAG不日即来沪迎亲》为题,报道了这家澳大利亚大型保险商计划出资1.85亿美元购买太平洋财险24.9%股权的消息;当时还有消息称,双方可能在3月底达成收购协议。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这一协议并没有达成。尽管才过去了不到两个月,但IAG用于收购相同股份的资金却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如果2.5亿美元出资属实,那将比原来增加6500万美元。由此看来,太平洋财险也面临着与太平洋人寿在引进外资上类似的问题。

    国泰君安证券公司保险行业分析师戴祖祥认为,在短短两个月时间里,太平洋财险的业务增长幅度并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而业务增长速度也并不能为每股价格的提高提供支持。在太平洋财险没有获得母公司追加注册资本金和公司内部管理结构没有发生巨大变化的情况下,入股价格可能提高应该是双方谈判的结果。

    中国保监会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头两月,太平洋财险共有大约36亿元的保费收入。尽管澳大利亚AMP、美国安泰、AEGON、花旗、高盛、ING等金融巨头和太保集团都有过亲密接触,但都没有成功,业内普遍认为是“价钱”的原因。另外,有消息称,美国安泰、AMP、ING都曾对太保集团(包括太平洋财险)作过评估,而ING的评估次数至少在2次以上,但都没有最终敲定,在一定程度上,是这些巨头对太保集团在将来是否拥有一个明确的发展前景存在顾虑。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