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雷锋精神研究性学习范文

雷锋精神研究性学习范文

雷锋精神研究性学习

雷锋精神研究性学习范文第1篇

[关键词]党员干部;求真务实;雷锋精神;研究与弘扬

[DOI]1013939/jcnkizgsc201615214

1雷锋精神的时代价值要求做好雷锋精神的研究和弘扬工作

11雷锋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动诠释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也是雷锋精神的理性所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也是雷锋精神的方向所指。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也是雷锋精神的活力所在。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也是雷锋精神的境界所系。正像马克思所说:“人类生存于各种社会关系之中,正是通过为他人的服务,才真正体现自身的价值。社会越向现代化发展,对人的这种要求就越强烈。”雷锋精神展示的那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境界,是共产主义社会至善、至美的道德境界,是我们永远追求的目标。社会主义荣辱观,与雷锋精神所展示的道德境界是完全一致的。

12雷锋精神是推动中国梦实现的精神动力

实现中国梦,就要像雷锋那样,发扬“钉子”精神,善于挤时间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实现中国梦,就要像雷锋那样,发扬雷锋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深刻把握世情国情,应对各种可以预见和无法预见的风险挑战,不断开拓进取。实现中国梦,就要像雷锋那样干一行爱一行,立足本职,忠于职守,艰苦奋斗,努力奉献,在平凡的工作中奉献青春和热血,尽显人生价值。实现中国梦,就要像雷锋那样,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言行一致、勤勉自强,胸怀宽广、谦虚忘我,常为善小、持之以恒,为推动中国梦的实现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

2党员干部要与时俱进,做好雷锋精神的研究工作

21深入研究雷锋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联性

做好雷锋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工作,深入研究用雷锋精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雷锋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高度契合性,雷锋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雷锋精神的弘扬指明了方向,雷锋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内涵、功能、形成发展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因此,当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与雷锋精神的弘扬结合起来。我们要从不同角度深入研究雷锋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辩证关系,积极探索用雷锋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思路新对策。

22深入研究雷锋精神与中国梦的关系

雷锋精神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有着持久的影响力,弘扬雷锋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不竭动力,通过人人学雷锋,有利于创建实现中国梦的良好局面。深入研究“雷锋精神与中国梦的关系”是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认真学习中央领导有关中国梦的一系列论述,探究雷锋精神在中国梦实现中的意义、把握雷锋精神与中国梦之间的内在契合性、研究雷锋精神在实现中国梦中的重要作用、探索如何用雷锋精神助推中国梦的实现,通过研究为雷锋精神与中国梦的结合点上寻找理论支撑,大力弘扬雷锋精神和推动学雷锋活动的常态化,激发社会正能量,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23做好“雷锋精神种子”理论研究工作

做好“雷锋精神种子”的理论研究工作,推进“雷锋精神种子”工程的实施。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率先在全国高校提出“雷锋精神种子”工程,提出要做“五类”种子,即弘扬雷锋“一颗钉”的刻苦钻研精神,做进取创新的种子;弘扬雷锋“一滴水”的团结协作精神,做齐心合力的种子;弘扬雷锋“一团火”的无私奉献精神,做克己奉公的种子;弘扬雷锋“一块砖”的爱岗敬业精神,做恪尽职守的种子;弘扬雷锋“一片叶”的感恩反哺精神,做回报社会的种子。我们在原《雷锋精神概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修课教材体例基础上,围绕做“五类”种子,编辑了新的《雷锋精神概论》教材。同时,用“雷锋精神种子”的理论研究成果引导“雷锋精神种子”工程的实施,让雷锋精神的种子开花结果。

3党员干部要以服务社会为宗旨,做好雷锋精神的弘扬工作

31与更多的优秀企业合作,推进“雷锋精神种子”工程进企业,在企业中弘扬雷锋精神

推进“雷锋精神种子”工程进企业是在全党上下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学习贯彻有关学雷锋活动的一系列讲话精神,不断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近年来,辽宁省雷锋研究会相继与辽宁城际客运有限公司、中建三局集团有限公司东北公司、沈阳军威训练器材装备研究所等优秀企业合作,推进“雷锋精神种子”工程进企业,在企业中弘扬雷锋精神,通过与企业合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一是与企业深度合作,优势互补,对接雷锋精神的理论与实践系列活动,充分发挥“雷锋精神种子工程实践基地”作用;二是在新的形势和条件下,探索出与企业合作的新方法和新途径,共同为弘扬和传承雷锋精神,在企业中弘扬雷锋精神。

32做好雷锋精神进校园、进社区、进农村的“三进”工作

(1)雷锋精神进校园。为传承雷锋精神,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辽宁省雷锋研究会要继续走进辽宁省高校,弘扬雷锋精神。通过雷锋精神进校园报告,可以让学生感受雷锋精神的“真”、雷锋精神的“实”,也深深感到雷锋精神作为一座不朽的丰碑,是学生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楷模,是当代大学生学习的榜样,把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到实处。

(2)雷锋精神进社区。向社区居民宣扬雷锋精神、宣扬爱岗敬业服务基层精神。为在基层干部群众中深化拓展学雷锋活动,进一步培育和弘扬雷锋精神,在全社会营造传承雷锋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浓厚氛围。

(3)雷锋精神进农村。为弘扬雷锋精神,普及志愿理念,倡导文明新风,营造“学雷锋、见行动、促和谐”的浓厚氛围,辽宁省雷锋研究会要开展“雷锋精神代代传、志愿服务进农村”活动,着力推进实施雷锋精神服务行动。

雷锋精神研究性学习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雷锋精神;教育;大学生;社会实践

雷锋精神,是以雷锋的名字命名的、以雷锋的精神为基本内涵的、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的革命精神,其实质和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了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自二十世纪60年代诞生至今,雷锋精神影响了几代人。在飞速变化的当今社会,“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依然是每个立志奉献的中国公民的应有意识。把雷锋精神作为工作和学习的动力并加以深化和与时俱进,更是每个大学生都应追求的新时代精神目标。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教书育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这就要求高校不仅要注重学生的专业素质、科学水平,更要着力培养大学生的思想素养、道德水平,因而在大学生群体中弘扬雷锋精神尤为重要。大学生学习雷锋精神,有助于持续不断地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提升大学生的道德境界,锻造大学生的实干品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大学生真正具备承担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重担的双重素质。

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学习雷锋精神,就要在社会实践中自觉地以雷锋精神为指引、身体力行地践行雷锋精神。笔者认为,在以雷锋精神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过程中,高校应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

一、营造以雷锋精神为主题的校园文化环境,让学雷锋的实践活动在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展开

高校要致力于营造以雷锋精神为主题的校园环境文化,大力开展以弘扬雷锋精神为主题的各类文化活动,丰富活动形式,营造活动氛围,让大学生在浓厚的氛围中感知雷锋精神、感悟雷锋事迹,使得学雷锋社会实践在浓厚的校园文化中开展,并最终为提高校园文化软实力、提升学生素质、涵养学生心灵发挥出重要作用。以笔者所在的天津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院为例。2012年3月,研究生院组织广大同学积极参与市文明办等单位主办的“学雷锋在行动”主题征文活动。研究生院大力宣传,积极营造氛围,认真动员每一位同学,最终上交征文200余篇,5人获奖,并由于组织得力,稿件数量多、质量高,获天津市“学雷锋在行动”征文活动优秀组织奖。这在全院掀起了学雷锋的浓厚氛围。暑假期间,研究生院又组织了赴河南南召山区支教活动,义务辅导山区孩子半月有余,获得天津市多家媒体的跟踪报道。

二、鼓励学生创新实践形式,提升学习效果

雷锋精神对于当代大学生的作用格外凸显,正是由于其内涵丰富、表现形式多样、直观生动,能够很好地弥补当前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枯燥、教育形式单一的缺点,符合大学生的接受心理,有利于增强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的教育宣传效果。

具体来说,要抓住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生活习惯等多种因素来进行。学习雷锋的实践活动可以不仅仅局限于支教、进社区等形式,高校可以引导广大学生引导广大学生写自己的“雷锋日记”,记录日常生活中的感人故事;通过“雷锋班级”、“雷锋小组”等优秀道德典范的宣传和表彰,让雷锋公而忘私、助人为乐的宝贵品质在大学生中发出耀眼的光芒;或是开展“寻找身边的活雷锋”,接近义工团体等等,利用各种实践式、情景式、体验式的活动,将雷锋精神真正融入课外实践。在踏实开展的前提下,鼓励学生积极创新实践形式,使学生在在雷锋精神的指引下,牢固树立起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的意识,保持坚定正确的思想方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自觉的集体主义精神,强化大学生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感,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之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者。

三、以科研优势为依托,做到科研与实践有机结合

高校在培养学生专业水平的过程中具备了强大的理论研究优势,然而长期以来,这一理论优势普遍集中于专业知识的研究,在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中利用得尚不够充分。高校应当以理论优势为依托,以实践活动为载体,通过问卷调查、总结报告等形式,深入研究新时期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及时总结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取得的成效与不足,形成一批有较高理论水准和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再将这些成果及时纳入对社会实践的指导中去。

此外,高校还应当建立健全长效机制,让学习和践行雷锋精神常态化,而不能仅仅局限于雷锋活动月,同时还应引导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学雷锋的活动中来,引导大学生自觉的将学习雷锋精神、践行学雷锋活动的热忱“纵向传承、横向感染”,培育广大青年学生奋发向上、无私奉献、服务社会的精神力量,以使雷锋精神生生不息。

四、结语

雷锋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的集中表现,是每一个新时期的大学生都应该具备的精神,其先进性、时代性、民族性、群众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等决定了雷锋精神在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是每一位大学生在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中都应当认真学习并努力践行的时代精神。高校应积极引导学生学习雷锋精神,开展学习雷锋精神的实践活动,通过将雷锋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用雷锋精神指导社会实践、发挥科研理论优势并使实践活动常态化等三种途径,充分发挥雷锋精神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指导作用,使雷锋精神大学校园不断发扬光大,在大学生的成长与成才中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真正做到与大学生同在。

参考文献:

[1]邵燕.论雷锋精神与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J].人民论坛(总第365期),2012,(5).

雷锋精神研究性学习范文第3篇

关键词:学雷锋活动常态化;研究现状;存在问题

中图分类号:B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14)03-0094-05

收稿日期:2014-03-05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研究》(批准号13XZX020)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陈广亮,男,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及当代价值;

陈南生,男,中共广西区委党校应急管理培训部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管理学;

介燕菁,女,中共广西区委党校组织人事处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管理学。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指引下,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获得了一个巨大的飞跃。不过,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化、社会结构的调整,人们的思想观念日渐庞杂多元,秩序道德亟待优化。在此背景下,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为构筑我们的道德家园提供了社会道德建设的精神坐标。因而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倡导深入展开学雷锋活动常态化以后,国内学术界也加强对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的理论探索,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一、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研究现状概述

2012年杨木在《时事报告》杂志第1期发表了《学雷锋为何要常态化》一文,按照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倡导的“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采取措施推动学习活动常态化”目标较早展开了学术层面的探究。其他诸多杂志也在同一年相继登载了学者们对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研究的相关成果,譬如《道德与文明》在2012年第2期刊发《雷锋精神的时代意义和践行路径》、《党政论坛》在2012年第4期刊发《学习先进典型 推动学雷锋常态化》、《当代青年研究》在2012年第4期刊发《对推动高校学雷锋活动常态化的思考》等。可以说,正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引发了国内学术界对学习雷锋活动向常态化研究的关注,此后不断吸引学界的广泛瞩目。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来的相关研究成果可概括为三个方面。

第一,以学术论文为主、报纸为辅。根据中国知网(CNKI)的相关资料可以发现,截止到2014年2月关于学雷锋活动常态化研究的论文共276篇,其中论文类207篇,包括学术期刊、学位论文、国内重要会议论文等;日报类69篇;关于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研究的学术专著仅有两部,即张仲国等编著的《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研究》和马振清所著的《大学生价值观与民族精神教育研究丛书:雷锋精神及其当代价值研究》;论文集3部,即郭俊波主编的《再论雷锋精神 弘扬雷锋精神推动学雷锋常态化论文集》、红旗出版社编辑的《雷锋精神永放光芒――雷锋精神论坛文章汇编》以及崔延强等编著的《雷锋精神的时代观照》;课题研究成果集1部,即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所编的《雷锋精神的当代价值――广西2012年“雷锋精神研究”重点课题研究成果》。此外,中共中央宣传部宣传教育局、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宣传部、研究出版社、新华出版社、红旗出版社等也各自出版了《雷锋精神学习读本》。

第二,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的倡导为起点,研究热度以井喷形式出现,使得对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的探索相比其他时断时续的零星关注或者处于忽视状态的项目而言,一开始即处于学术界广泛关注的状态。2012年之前国内学术界虽有一些展开学习雷锋活动的研究,但数量屈指可数,每年仅一到两篇左右;另外,成果与探索常态化推动学雷锋活动没有关系,仅是运动式对雷锋精神的学习。可见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的倡导是一个转折点和源起点。

第三,从科研立项看,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来的两年内,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研究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资助项目就达7项,其中2012年度4项,2项为重大项目,2项为一般项目;2013年度3项,1项为青年项目,2项为西部项目。分别是陆杰荣为首席专家的《雷锋精神的当代价值研究》(2012年度重大项目)、张湘涛为首席专家的《雷锋精神研究》(2012年度重大项目)、罗文章主持的《学雷锋常态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2012年度一般项目)、江玉贵主持的《学雷锋常态化研究》(2012年度一般项目)、陈漫涛主持的《当前学雷锋面临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2013年度青年项目)、唐善茂主持的《基于受众的雷锋精神传承与弘扬研究》(2013年度西部项目)和陈南生主持的《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研究》(2013年度西部项目)。由此可见,国家对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的高度重视,也说明了学雷锋活动常态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二、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研究相关成果及主要观点综述

当前,国内学术界关于“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的研究具有点多、面宽、系统性和一定的持续研究空间等特点。总体上来说,学者们主要对学雷锋活动常态化的动因、内涵、践行方法路径、实践领域、困难及原因、意义等6大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索。

关于学雷锋活动常态化的动因。倡导学雷锋活动常态化既有时代原因,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因素影响。韩振峰教授从时代因素视角认为推动学雷锋常态化的动因在于:第一,任何国家或民族都需要伟大精神的激励、崇高道德的引领,雷锋精神就是历经中国几代人传承和发展的高尚精神;第二,解决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出现的道德、诚信失范的迫切需要;第三,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传承要求通过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实现;第四,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和任务要求雷锋精神的常态化践行弘扬[1]。王立新从哲学基础视野对为什么是常态化推动学雷锋活动分析,认为在人的属性上,雷锋的奉献主导精神、服务社会意识、高尚追求展现了一个人为什么活以及怎样活这个人的根本问题[2]。王锁明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的必然性上,认为存在四个必然:一是当前道德局部领域面临的失范问题迫切需要形成常态化学雷锋活动;二是常态化学雷锋是解决向雷锋学习长期以来存在的一阵风现象,机制化巩固和发展学习活动成果的内在要求;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而常态化学雷锋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效载体;四是有效防范和解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出现人生观、价值观扭曲,个人意识主义等问题,常态化学雷锋是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顺利发展的重要动力[3]。

关于学雷锋活动常态化的内涵。一些学者认为由于常态化内蕴是趋向正常的状态,因而学雷锋活动的常态化就是活动形态实现正常化、定期化。朱薇在《论学雷锋活动常态化的时代内涵》中认为学雷锋常态化就是“把雷锋精神作为集中、统一的规范,对雷锋的事迹进行宣传,对雷锋精神进行弘扬,并采用游戏、学习、劳动等活动的基本形式,使学雷锋活动趋向正常化、合情化、合理化,达到教育人们,提高人们素质,使人民全面发展,推动社会和谐向前的目的。”[4]也有学者则把对学雷锋常态化内涵的解读侧重在雷锋精神品质上。孙炜、蒋志强、周剑锋提出学雷锋活动常态化就是坚定崇高理想信念,树立正确人生追求;服务人民奉献社会,扶危济困助人为乐;爱岗敬业脚踏实地,增强才干苦练内功;解放思想锐意进取,追求进步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攻坚克难,勤俭节约居安思危[5]93。

关于学雷锋活动常态化的践行方法路径。学者们分别从宏观方法论指导和中观具体对策两个层面展开了探究。在方法论指导学雷锋常态化践行路径上,王兴东认为雷锋是平常人的典范,加上评判一个社会的道德文明程度主要是看社会大众的道德底线恪守度,因而学雷锋活动常态化的践行,一要以平常心宣传雷锋事迹,二要把学雷锋从寻常事做起,三要干群一心[6]。聂银学主张要做好“四个辩证结合”:内涵的统一性与外延的多样性相结合、优化社会环境与培育感恩情结相结合、领导垂范与公众践行相结合、制度建构与榜样示范相结合[7]。王立新、邓兆国认为关键是始终坚持领导带头,根本是及时化解社会难题,方向是坚持自觉自为[8]。朱维平认为除党员干部带头示范和辐射带动外,还要找好有效载体、实现机制创新、不断拓展领域[9]。在具体对策指导学雷锋常态化践行路径上,宋顺喜认为常态化的学雷锋活动机制的建构包括健全学习教育机制、舆论宣传机制、群众参与机制、实践养成机制、评价激励机制等[10]。孙国相认为应以项目化方式促进学雷锋活动的常态化[11]。王认为使学雷锋由道德义务转为法律义务,构建符合社会与公民需要的法律保障机制,也是一种重要途径[12]。吴志国认为建立常态化学雷锋活动的体制机制,一是要培育全社会的公益文化氛围,二是大力培育民间公益团体[13]21。

关于学雷锋活动常态化的应用领域。学者们不仅对社会不同群体如何学雷锋活动常态化展开探究,更从不同部门视角积极展开探索。其中,对学校学生推进学雷锋活动常态化展开探究的最多,譬如刘欣从当代大学生学雷锋活动的现状入手,通过问卷调查,探究了当代大学生学雷锋常态化的现实困境,认为推动大学生学雷锋活动常态化需要引导认知、引导认同、引领实践和加强制度建设[14]。禹哲、李春如[15]和李浩、王超[16]分别对高校学雷锋活动运行模式展开解析,并有针对性地指出了目前学雷锋活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譬如缺乏针对性、形式大于内容,任务多于志愿等。

在推进企业学雷锋活动常态化方面,李荣臣认为要驾驭好五个方面:一是准确把握企业学雷锋活动的内涵意义;二是加强对企业学雷锋活动的组织领导;三是营造企业学雷锋活动的良好氛围;四是构建企业学雷锋活动的日常机制;五是确保企业学雷锋活动的实际效果[17]。范希春为首的抚顺供电公司学雷锋活动常态化调研组通过实践调研总结了企业成功推进学雷锋活动常态化的五条经验:把雷锋精神融入企业、党员干部典型引路、推进企业学雷锋活动常态机制化、制定学雷锋活动激励政策、立足岗位学雷锋[18]。在军队展开雷锋活动常态化方面,朱志鑫、王兰稳认为要抓好四个方面:一是不断深化学雷锋教育凝聚思想共识;二是以融入实践为途径,增强学雷锋质量效益;三是以齐抓共管为手段,形成学雷锋的整体合力;四是以制度机制确保学雷锋活动的常态开展[19]。王中立、司先喜对基层部队学雷锋活动常态化分析,认为既要准确把握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推动部队学雷锋常态化的坚定信念,又要以军事斗争为牵引,促进学雷锋活动更加深入发展,同时以长效机制建立保持学雷锋活动生机与活力[20]。在医院推进学雷锋活动常态化方面,肖尊军认为医护工作者要正确认识雷锋和雷锋精神,明确目标,形成共识,并不断在医疗工作中创新学雷锋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同时以长效机制建构和完善确保推动学雷锋活动的常态化[21]。

关于学雷锋活动常态化面临的困难及原因。陈莲凤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学雷锋活动像一阵风原因是由于雷锋榜样的政治色彩浓厚、形象过于完美、学习渠道过于单一[22]。吕蓉蓉认为开展学雷锋活动面临困难的原因在于四大困境:一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的多元价值取向,形成社会道德价值取向扭曲和共生道德观念缺失;二是市场经济社会形成的人与人信任危机和个人利益至上观念造成献爱心遭遇风险处境;三是网络娱乐化颠覆式宣传雷锋形象及雷锋精神,影响其正能量传承;四是学雷锋活动的形式化倾向造成了常态化学雷锋活动的苍白和单一[23]77。在探究造成学雷锋常态化面临困难的原因方面,王认为由于传统的学雷锋活动仅仅是出于道德层面的倡导或推动,而道德本身又缺乏强制力,因而导致学雷锋活动存在推动力不足的缺陷[24]。吕蓉蓉对学雷锋活动展开遭遇尴尬处境的原因分析,认为助人为乐行为缺乏健全法制护航、新闻媒体的泛娱乐化倾向影响、知识分子精英舆论引导功能弱化、雷锋精神教育中知与行的分离等造成了行动上的实践雷锋精神的行动无力[23]78。

关于学雷锋活动常态化的意义。部分学者对学雷锋活动常态化的宏观意义或价值进行了探究,譬如吴潜涛、杨峻岭认为推动学雷锋精神常态化主要具有如下价值:一是便利现代社会公共秩序的形成;二是服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三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25]。孙炜、蒋志强、周剑锋认为,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将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以及公民道德建设加强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5]92-93。也有一些学者从较为具体层面把学雷锋活动的常态化对不同阶层的影响或教育意义做了探究,譬如李诗夏、李祖超从雷锋精神的时代价值对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进行了探究,认为雷锋精神可以引导大学生健全人格[26]。

三、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的关联性研究

在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的关联性研究中,学术界关注最多的就是学雷锋活动的主体。但在关于谁是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进行的主体时,国内学术界没有对此展开宏观的一般探究,而是不同学者分别从各自关注的具体领域出发,探究推进这一领域学雷锋活动常态化的主体。譬如有的以地方省区[27]、军区[28]、城市[29]作为推动学雷锋活动的主体;有的以学校[30]、企业[31]等作为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的主体;更有以社会不同群体譬如青年志愿者[32]、民间公益团体[13]20、媒体人[33]等作为推进学雷锋活动常态化的主体。在探究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的效果上,一些学者则着重分析了学雷锋活动的异化现象,譬如喻瑜、唐瑞、刘阳就高校开展学雷锋活动的问题分析认为,当前学雷锋活动是重形式轻内容,重短期效应轻长期目标、表面敷衍内心抵触[34]。辛延英、张静认为由于历史上雷锋形象的高大全远离生活形象、违背真实历史的宣传和虚假新闻宣传,而当前学雷锋又总是单一搞活动样式并且多集中于三月,加上高职大学生自身文明素质程度与雷锋精神的要求差距,因而高职校园学雷锋活动存在着一定的形式化倾向[35]。

除此以外,也有学者论述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与传承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精粹关系、弘扬雷锋精神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关系、雷锋精神与保持党的纯洁性、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与道德英雄建构关系等。许莉在论述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与传承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精粹关系时认为,雷锋精神诠释着“仁爱”的道德风习、雷锋精神彰显着“重义轻利”的道德价值、雷锋精神体现着“见贤思齐”的道德进取、雷锋精神体现着“积善成德”的道德践履[36]。在探究雷锋精神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关系方面,庄虔友认为二者具有三个一致性:制度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追求[37]。何建华在探究市场经济与雷锋精神时,认为“市场经济既需要功利性、竞争性价值,也需要具有规范性价值和超越性价值的雷锋精神。”[38]邱少明认为市场经济呼唤雷锋精神,在于雷锋的奉献精神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基石、雷锋的艰苦奋斗精神是企业发展倡导的思想风尚、雷锋的忘私轻利精神是规避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良药、雷锋的忠于职守与点滴做起精神是企业员工必需的职业素养[39]。关于雷锋精神弘扬与保持党的纯洁性关系,杨洪林、张宪利认为,雷锋精神集中体现了党的党性,是保持党的纯洁性的楷模:思想上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科学方法论;组织上,具有严格的组织纪律性;作风上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40]。在探究雷锋纪念与道德英雄建构关系上,陈红军认为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迫切需要的英雄,通过雷锋由历史必需和历史可能的英雄形象出场,经过早期神化纪念,最终理性回归为普通人可以效仿的平民道德英雄形象,从而为新时期开展榜样宣传与道德教育提供有益的启示[41]。

四、相关研究的不足与努力方向

国内学术界对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的研究旨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支撑与决策参考。该项研究深化了对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的原因、内涵、路径、意义等的认知,拓深了社会道德建设的理论探究和现实实践,强化了社会主义道德模范对全社会的正能量示范引领作用。

在肯定国内学术界在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研究积极贡献的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当前相关研究存在的一些明显不足。第一,绝大部分学者过度重视中观对策,对微观案例研究和宏观理论阐述不足;第二,研究视野相对狭窄,多学科协同探究意识总体比较薄弱;第三,国内学术界专职探究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的科研力量尚未形成,更无学术梯队的传承、发展,从而不能实现系统整合式的梯级层进;第四,在对学雷锋活动常态化的探究,高水平高质量的文章相对较少,更多的是相对初步浅层的探索,当然更有一些重复研究,甚至学术不端。这从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来至今(截至2014年2月25日)学术界相关探究借助呈现的载体――期刊杂志即可看出来:在全部207篇期刊文章中,核心期刊34篇,仅占总数的16%,被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收录只有9篇。因而从总体上看,对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的探究还有待持久深入系统挖掘。

为使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研究更加深入,未来研究应重视如下四个方面。首先,在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的研究方法上,要注重中观对策与微观案例的有机结合,强化宏观理论对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研究的基础指导作用,从而既有根有据,也有的放矢,实现科学理论与现实实践的完整对接。其次,在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的研究视野上,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与系统学、信息统计学、历史学、文化学、管理学、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传播学、社会学等学科有着广泛的交织,这就需要推进跨学科合作研究,因而我们要敢于和善于打通单一学科局限的条条框框,推进和强化多学科贯通研究。再次,在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研究的主题范畴上,应注意进一步拓深拓宽相应探究的纵横面。不仅继续深化现有关于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动因、内涵、方法路径与意义的探究,研究纵横度上不仅应将推动主体与推动效果有机结合,也应重视开展对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与国外伦理道德建设的比较研究。最后,在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研究的学术梯队与平台架构上,应注重相应学术梯队与平台的建设,努力促进老中青三代有序衔接、共聚探究学雷锋活动常态化的有效合力,同时在不同行业、不同地域、不同部门有的放矢地推进架构适宜的学雷锋常态化科研平台的建立,使不同科研人才通过相应科研平台为推动学雷锋活动的常态化研究提供既力所能及又更具实效的见地。

参考文献:

[1]韩振峰.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是时代的呼唤[N].光明日报,2012-5-12(011).

[2]王立新.学雷锋活动常态化构建的哲学基础和时代意蕴[J].前沿,2012(22):45.

[3]王锁明.论学雷锋活动常态化的必然性与实现路径[J].唯实,2012(7):35-36.

[4]朱 薇.论学雷锋活动常态化的时代内涵[J].学理论,2013(10):112.

[5]孙 炜,蒋志强,周剑锋.学雷锋活动常态化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7).

[6]王兴东.如何使学雷锋活动常态化[J].政协天地,2012(3):14-15.

[7]聂银学.学雷锋活动常态化应着力四个辩证结合[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4):107-108.

[8]王立新,邓兆国.论学雷锋活动“常态化的构建与实施[J].前沿,2012(19):18.

[9]朱维平.以创先争优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J].传承,2012(15):26.

[10]宋顺喜.论学雷锋活动常态化机制的构建[J].湘潮,2013(9):21.

[11]胡爽.以项目化促进学雷锋活动常态化[N].盘锦日报,2012-3-1(01).

[12]王 .实现学雷锋活动常态化的法律保障机制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3(1):29.

[13]吴志国.民间公益团体培育与学雷锋活动的常态化机制建设[J].湘潮,2013(6).

[14]许笑声.当代大学生学习雷锋常态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3.

[15]禹 哲,李春如.高校“学雷锋”活动运行模式研究[J].理论界,2012(12):144.

[16]李 浩,王超.高校大学生学雷锋活动常态化、机制化研究[J].品牌,2013(6):26.

[17]李荣臣.关于企业学雷锋活动常态化的几点思考[J].冶金企业文化,2012(3):32-33.

[18]范希春,等.让雷锋精神成为企业文化的灵魂和血脉[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2(5):41-42.

[19]朱志鑫,王兰稳.对促进部队学雷锋活动常态化开展的几点思考[J].改革开放,2013(12):53.

[20]王中立,司先喜.推动基层部队学雷锋活动常态化的几点思考[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12(4):37-38.

[21]肖尊军.推动医院学雷锋活动常态化的思考[J].企业家天地,2012(7):28.

[22]陈莲凤.学雷锋活动常态化与公益文化培育[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2(10):162.

[23]吕蓉蓉.开展学雷锋活动困境对高校德育教育的启示[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13(4).

[24]王 .实现学雷锋活动常态化的法律保障机制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3(1):29.

[25]吴潜涛,杨峻岭.学习雷锋活动常态化的价值思考[J].中国德育,2013(5):15-16.

[26]李诗夏,李祖超.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及其对当代大学生的教育意义[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5):10-11.

[27]姚庆武.湖南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的实践启示[J].企业家天地,2013(10):98.

[28]李 谦,等.南阳军分区积极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J].国防,2012(6):62.

[29]陈绍鹏.我市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N].上饶日报,2012-03-06(01).

[30]鲁 薇,左嘉琳,朱桂银.高校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的策略[J].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9):11.

[31]中央企业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N].经济日报,2013-03-26(8).

[32]马 洁.以青年志愿者服务推动高校学雷锋活动常态化研究[C].第七届河北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2012:70.

[33]张怡恬.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中的媒体责任[J].求索,2012(9):240.

[34]喻 瑜,唐瑞,刘阳.高校开展学雷锋活动存在的问题与思考[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2012(5):113.

[35]辛延英.高职校园学雷锋形式化成因探析[J].山西青年(下半月),2013(9):96.

[36]许 莉.浅谈雷锋精神与中国传统伦理道德[J].理论经纬,2012(00):224-228.

[37]庄虔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弘扬雷锋精神[J].理论学习与探索,2012(3):83-84.

[38]何建华.论市场经济与雷锋精神[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12(2):14.

[39]邱少明.市场经济呼唤雷锋精神[J].新重庆,2012(4):40.

雷锋精神研究性学习范文第4篇

关键词:雷锋精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简介:胡培培(1981-),女,湖北潜江人,广东财经大学会计学院,讲师。(广东 广州 510320)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4-0220-03

雷锋精神是以雷锋的名字命名的,对雷锋事迹所体现出来的崇高思想和优秀品德的理论概括与总结,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丰富的文化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彰显了党的先进本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动体现。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全面加强学校德育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的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的意见》的总体要求,教育部下发了《教育系统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实施方案》,要求在教育系统广泛进行雷锋事迹、雷锋精神和雷锋式模范人物的宣传教育,引导广大师生员工努力成为新时代雷锋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践行者。因此,如何认识雷锋精神的德育价值,发挥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理应成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思考的时代课题。

一、雷锋精神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

2012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的意见》将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概括为: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这些是塑造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资源。

1.用雷锋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雷锋精神以共产主义信仰为核心和灵魂。翻阅《雷锋日记》不难发现雷锋在日记中多次提到“党”、“祖国”、“社会主义”等诸如此类的词语,并深情地写道:“我觉得一个革命者活着就应该把毕生精力和整个生命为人类解放事业――共产主义事业全部献出。”雷锋精神启示人们,“人有理想、人追求理想、人实践理想的过程和结果就是创造辉煌。”[1]在当前国内外各种社会思潮碰撞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下,深化学雷锋活动,通过弘扬雷锋精神来坚定大学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理想信念,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凝聚社会主义主流意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一项根本任务。

2.用雷锋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提升大学生的道德境界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雷锋精神的实质。雷锋时常告诫自己:“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当前,部分80、90后大学生对道德信仰缺乏敬意与温情主要表现在片面强调个人利益和自我价值,不重集体和他人利益;只讲个人权利,不讲个人的责任与义务;只讲索取,不讲奉献。在当代大学生中弘扬雷锋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可以加深大学生对人生目的的理解,指引他们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人生、生活,不为名利所累,不为私心所扰,不为物欲所感,鼓励他们在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实践中创造人生价值。

3.用雷锋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引领大学生立足本职,脚踏实地

在22年的短暂人生中,雷锋不管在哪个岗位都甘做“螺丝钉”。在工业战线,雷锋3次被评为“先进生产者”,5次被评为“红旗手”,18次被评为标兵;在农业战线,雷锋被评为“优秀拖拉机手”;在部队,雷锋荣立二等功、三等功。雷锋这种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正是当代大学生所普遍缺乏的。在学习中知难而退,缺乏刻苦学习的良好学风;在工作中好高骛远、眼高手低,是大学生学习和工作中的一大通病。为此,大学生应当学习雷锋的敬业精神,树立立足本职、脚踏实地的学习和工作作风,努力成为栋梁之才,为国家和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

4.用雷锋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激励大学生探寻新知

雷锋虽只是高小毕业,但在学习和工作中永不满足、永不懈怠,体现了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当前,人们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大学生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生力军,不仅需要丰富的知识结构,还必须具备探寻新知的创新精神和进取意识。正如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所言:“着力增强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2]从这个意义上看,在当代大学生中弘扬雷锋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鼓励大学生突破陈规、探寻新知是建设创新型国家赋予的时代要求。

5.用雷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指导大学生奋发有为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雷锋精神丰富内涵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他在日记中写道:“在工作上,要向积极性最高的同志看齐。在生活上,要向水平最低的同志看齐。”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务必要增强忧患意识,始终居安思危,勤俭创业。在大学中倡导雷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有助于匡正当前大学生群体中出现的相互攀比、贪图享乐、铺张浪费等不良风气,有助于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为此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才有希望。

二、雷锋精神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困境

当前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雷锋精神教育还存在着不容忽视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雷锋精神遭到质疑

发挥雷锋精神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要以大学生接受、认同雷锋精神为前提。当前社会上出现了一些质疑、误解雷锋精神的错误思潮,其中以“雷锋精神过时论”最具代表性。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处于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国际排挤中国,中苏关系急剧恶化。面对如此的内忧外患,“国家需要一个全国上下都能认同的典型人物来团结整合民众共度难关。”[3]雷锋对党和国家的绝对忠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和面对困难勇往直前的高昂精神状态,顺应了党的全局工作需要,雷锋成为了全国人民心目中的楷模。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历了“从革命时代到后革命时代,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以及公而忘私、理想主义、禁欲主义到随处可见的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消费主义”。[4]不少大学生认为雷锋精神中的“勤俭节约”、“大公无私”等道德内涵与市场化时代所倡导的合理的利己主义、个性的觉醒、个人主义思想意识等存在着深刻的紧张乃至对立。尤其是2006年发生在南京的“彭宇案”以及此后多个地方的“彭宇案”所反映的问题非常尖锐:雷锋精神是否已经日渐丧失了存在的土壤?学习雷锋精神是否就意味着要“吃亏”?

2.雷锋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结合不足

雷锋精神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不够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其一,雷锋精神在“两课”教学内容中所占的比例不大。当前现行的“两课”主要包括“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主干课程。就这些课程的内容而言,涉及雷锋精神的部分是极其有限的。其二,部分教育工作者缺乏对雷锋精神的认同感,这对学生的思想影响极大。有些教师在宣讲雷锋精神过程中公开否定雷锋精神的价值取向,使得雷锋和雷锋精神的信誉受到损害。其三,教学方式容易陷入两种误区。一是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容易塑造出“高大全”的雷锋形象,其结果往往会造成“高处不胜寒”的假象,使不少大学生对雷锋和雷锋精神敬而远之;二是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往往局限于对雷锋生平事迹的介绍,片面地将雷锋精神定义为助人为乐,未能结合大学生当前思想状况的实际时代精神和社会现象对雷锋精神作进一步阐释,这只能导致雷锋精神渐行渐远。

3.学雷锋活动存在形式化

1963年3月5日,在《人民日报》发表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之后,全国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学雷锋热潮。在实践过程中,由于部分人对弘扬雷锋精神的内涵、重要性和意义认识不够,在思想深处没有真正重视起来,往往使学雷锋活动流于形式。一是内容单一。活动项目主要以在养老院、福利院等公益场所服务为主,导致学雷锋活动形式简单,难以体现出雷锋精神的实质。二是态度敷衍。部分大学生把学雷锋当做一项硬性的考核指标,为了应付学校、学院布置的任务或出于得到某种奖励而作表面文章、刻意夸大活动内容,使得雷锋精神难以入脑入心。三是缺乏常态化。部分大学生把学雷锋当做一项强制性的任务,只在“雷锋日”当天象征性地走形式,“雷锋同志没户口,三月里来四月走”,正是对“节庆式”学雷锋活动缺乏持续性的真实写照。究其原因主要是在于高校对学雷锋活动缺乏总体规划和一整套学生接受、社会认可、操作性强的常态化推进机制,这很容易使人们对学雷锋活动产生逆反心态,进而使其失去信誉和权威。

三、雷锋精神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践行

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雷锋精神的教育归根到底是要探索出一条适应当代大学生自身特点和新时展要求的新路径。

1.加强宣传力度,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引

高校要通过多种有效手段来宣传雷锋事迹、形成崇尚雷锋精神的良好氛围。

(1)高校既要利用高校广播台、宣传栏、校报等传统媒介的文化宣传功能,又要根据社会生活的新变化和青年群体接受习惯的新特点,充分发挥微博、BBS、手机短信等新媒体独特优势,形成全方位、多角度、高密度、持续性的舆论宣传态势,扩大学雷锋活动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2)在宣传过程中,高校不应预设某些宣传口号进行道德说教,避免使用过度夸大、拔高、美化等手段树立雷锋形象,要树立忠于生活原型的雷锋形象,客观评价宣传雷锋身上所具有的闪光点和高尚品质,让雷锋和雷锋精神走下神坛。正如王超海在文章《关于“雷锋精神”》中提到:“雷锋作为一个典型个人,从他的事迹汇总可以直观或派生出许多可贵的精神,但雷锋精神作为一种社会形态的精神,其实质和精髓我认为不应该随意用‘政治剪刀’去‘剪裁’。昔日吃亏就在于此。[5]事实证明,在后革命时代淡化政治色彩的宣传方式不仅没有弱化雷锋精神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反而更容易让许多80后、90后大学生接受、认同这一精神。

(3)高校必须加大力度引导舆情,及时纠正学生群体中出现的对雷锋精神的误读、恶搞雷锋等现象,消解不良社会风气对青年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

2.将雷锋精神纳入到两课课堂,提高大学生对雷锋精神的理性认识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必须突出雷锋精神的重要性,通过一些切实可行的教育环节使大学生系统掌握雷锋精神。

(1)让雷锋精神走进教材、走进课堂。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高校必须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将雷锋事迹、雷锋精神写进教材大纲和教学计划,使之成为理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2)加强有关雷锋精神的理论探讨,推出一批有分量的研究成果。教育部要把雷锋精神研究纳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学规划和全国教育科学研究规划,支持一批重点研究课题,推出一批有分量的研究成果。高校要组织相关学科的专家学者,进一步研究阐释新时期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深入挖掘新时期雷锋精神与培育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的内在关系和融合方式,积极探索新时期学雷锋活动常态化、机制化的模式与方法,促进研究成果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不断推动学雷锋活动在教育系统深入开展。

(3)将雷锋精神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教师要重视教授技巧。高校教师要对雷锋精神的要义作深入全面阐释,避免单纯的事迹介绍和片面将雷锋精神定义为助人为乐的教育倾向,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立足于新的时代、新的要求,将雷锋精神与时代精神统一起来,以体现其与时俱进的时代品质;要结合大学生的生活、思想和社会热点,回答他们在学雷锋活动中所面临的困境,指引他们正确认识奉献与索取、个人与集体、理想与现实等问题,切忌生搬硬套、牵强附会。

(4)提升教师的道德素养。身教重于言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主要力量,应成为自觉践行雷锋精神的典范,用自己的言行去感染广大学生。

3.依托校园文化活动,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

校园文化活动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发挥雷锋精神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需将其与校园文化活动有机结合,在实践中“活化”雷锋精神,使雷锋精神走进大学生的生活和头脑,这体现了过程与结果的统一,即雷锋精神为广大师生所认同和自觉践行。

(1)丰富、创新学雷锋活动的形式,实现活动的时代化。当代大学生实践雷锋精神的形式应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发展,进一步拓展学雷锋活动的领域,重点开展“学雷锋、讲文明、树新风”等主题志愿服务活动,推进扶贫助学、慈善捐助、应急救助等创新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向深度和广度拓展;根据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自我发展等现实需要在高校范围内开展榜样教育,在大学生中选树雷锋式的先进个人或集体;结合雷锋的生平事迹,创造一批富有时代特点和青春气息的校园舞台剧、影视剧和文学作品,使雷锋精神更加贴近实际、更富时代气息、更能打动人心。

(2)采取措施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采取措施推动学习活动常态化。”高校需要建立一套师生接受、社会认可、操作性强的常态化推进机制,充分发挥共青团、党支部、学生社团组织等的作用,有针对性地组织策划好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把学习建设活动同普通师生的日常善举结合起来,把学习建设活动的长期性和有效性结合起来,在全校营造形成学习雷锋精神的浓厚氛围,力戒形式主义和表面文章,防止走过场、“ 一阵风”。

综上所述,在当代大学生中大力弘扬雷锋精神、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在新的形势下,要不断丰富雷锋精神的思想内涵,弘扬雷锋精神的时代价值,创新学雷锋活动的形式,努力营造学习雷锋精神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王立仁.德育价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202.

[2].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04-25.

[3]袁为.建国以来政治形象人物的塑造与传播[J].黑河学刊,

2008,(3):61.

雷锋精神研究性学习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雷锋精神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教育机制

一、弘扬雷锋精神的时代意义

在多年的实践工作中我们发现,把学习和弘扬雷锋精神作为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线常抓不懈,有利于培养学生勤奋学习、艰苦奋斗、为民服务、构建和谐社会的品质,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良好成效。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广泛开展学雷锋活动,大力弘扬雷锋精神,打造学雷锋活动品牌,对于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建立以雷锋精神为主线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势在必行。

二、以雷锋精神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格局现状

通过调查发现,目前国内对于雷锋精神在高校教育工作中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教育方法和手段、教育效果和实践、教育作用和意义等方面,却很少聚焦通过雷锋精神引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机制方面研究。为此,着重研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雷锋精神如何有效地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寻找合适的切入点,使得雷锋精神教育成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线,逐渐形成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的良性机制,从而不断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突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瓶颈,最终形成对于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完善工作机制具有科学性和现实指导意义。

三、以雷锋精神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设想

雷锋精神从本质上而言是与时俱进的。岁月变迁,时代进步,雷锋精神也在不断丰富和升华,彰显着耀眼的时代魅力。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通过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在大学生中广泛开展雷锋精神教育,并使之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将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必将产生积极作用,特别是对于大学生的“三观”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将会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从长远看,以雷锋精神教育为主线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形成,对于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也将产生深远影响,将为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形成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为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提供支持和保障。

1.坚定理想信念方式。

教育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树立集体主义意识,用实际行动为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振兴贡献青春与力量。引导学生自觉把自己融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大潮中,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中,使他们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使自己努力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

2.改变静止的观念方式。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在不断进步,改革创新、勤劳致富、公平竞争、互利互惠已经逐渐成为当下国人的社会伦理和行为规范。然而就狭义的雷锋精神而言却与雷锋精神不符。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推动用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与狭义的雷锋精神相融合,改变相对静止的思想观念方式,使雷锋精神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重新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有力地推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3.注重实绩功效方式。

工作实践中既要注重动机和效果的辩证统一,又要重视实践的检验作用。在开展大学生学雷锋活动的工作中,如何确保学习的目标、内容和形式的内在统一是我们不可回避的问题。因此,在开展学雷锋活动的过程中,要注重层次性、针对性和渐进性,要从具体问题的实际出发,解决好不同思想层次学生的学雷锋目的和内容、形式内在统一,切实达到预期的工作实效。

4.倡导志愿服务方式

雷锋是中国青年志愿者永远的形象代言人。从志愿服务的宗旨、精神、内容、原则、形式等方面与雷锋精神的实质是一脉相承的。可以说,志愿服务活动与学雷锋活动具有强烈的内在联系,其本质上同属于社会公益活动。然而从活动的主体而言,学雷锋活动则更加体现行为者的道德素质,而志愿服务活动则更加体现行为者的业务素质。学雷锋活动是长期、持久的,有集体但更注重个体行为,青年志愿者行动则多为短期,一次性,群体性的。因此,我们应充分发挥志愿者行动的有益方式,补充到学雷锋活动中,从而使学雷锋活动也具有更强的凝聚力量、更大的活动空间、更有效的运作机制和更广泛的国际基础。

可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通过推动志愿服务的多样化发展,引导广大学生像雷锋那样把个人发展与国家命运统一起来,使活跃在学雷锋活动队伍当中的大学生参与到志愿服务当中,使雷锋精神成为中国特色的志愿服务精神。

四、构建以雷锋精神引领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机制

1.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活动机制。

不断完善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组织机制、激励机制、人员培训机制和服务保障机制,使得广大大学生青年在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过程中,既能较为明确、规范地服务于他人、服务于社会,又能在服务过程中,得到社会的认同与肯定,从而达到自我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

2.积极促进大学生志愿者自我完善和发展。

要注重培养和树立大学生的志愿精神,使志愿者在志愿服务活动中深刻理解志愿精神,行动上不断外化志愿精神。要加强对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宣传和指导,使志愿服务成为大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

3.积极探索与专业学习相结合的志愿服务形式。

抓好志愿服务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不仅可以提高服务质量,而且可以促进志愿者自身专业实践能力的提升,为大学生提供一条深入接触社会,进行社会实践的重要途径。

4.注意借鉴国外志愿者管理的成功经验。

国外的志愿者服务工作起步早,法制健全,管理规范,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要充分借鉴成熟做法,使志愿者活动扩展到社会福利之外的众多领域。

五、实施对策或建议

1.科学定位,树立创新的教育理念。

要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把立德树人作为活动根本,把弘扬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作为活动主线,用雷锋精神改造学生的主观世界,提升学生思想境界。要坚持示范引领、全面提升的原则。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学生干部的带头示范作用,引领全校学生学雷锋、树新风、同进步、共成长,全面提升思想道德素质。要坚持关注成长、贴近实际的原则。把学习雷锋活动和实施成长计划结合起来,找到学生成长成才的最佳契合点,使学雷锋活动更加贴近学生学习、生活、思想和工作实际。要坚持典型选树、打造特色的原则。坚持每年一度的评选表彰学习雷锋标兵制度,注重雷锋团支部的创建和校园雷锋班的建设,注重发挥学习雷锋精神研究会的引导作用,着力打造活动品牌,逐步形成自身特色。

2.丰富内容,提升雷锋精神教育的内涵。

要在狭义雷锋精神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要教育学生学习雷锋刻苦钻研、锲而不舍的钉子精神,争做学习优秀标兵、科技创新标兵。要教育学生学习雷锋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争做勤俭节约标兵、自立自强标兵。要教育学生学习雷锋乐于助人、团结友爱的个人美德,争做助人为乐标兵、志愿服务标兵。要教育学生学习雷锋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人生追求,争做社会工作标兵、文化活动标兵。通过开展广泛深入的学习雷锋活动,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明确的成才导向和鲜明的校园特色,逐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思想政治素质,切实增强广大学生的成才紧迫感、集体荣誉感、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逐步树立起当代大学生“勤奋学习、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勇于创新、艰苦创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营造氛围,创造和谐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

要立足校情着眼实际,着力创造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用校园文化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完善自身的品格塑造,促进身心的协调发展。要大力建设校园文化的制度环境,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制度保障。要建设校园文化的精神环境,指导和激励大学知荣辱、辨是非、明善恶、懂美丑,不断形成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通过循序渐进的工作逐步打造和谐向上的校园文化大环境,不断提升雷锋精神的时代魅力,不断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4.加强领导,形成工作合力。

学校要定期听取学习雷锋活动开展情况的汇报,加强对活动的领导。相关职能部门要进一步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加强对活动的指导。各基层单位要把学习雷锋活动纳入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总体计划中,结合各自实际,精心组织实施,提升活动实效。要加强对学习雷锋精神研究会的具体指导,加强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提升学习雷锋活动的内涵。要逐步加大经费投入,把学习雷锋活动经费纳入财务预算管理体系,保障学习雷锋活动的顺利开展,进一步完善活动评比表彰和考核评价制度,逐步构建有效的保障机制。

参考文献:

[1]王志堂.大学生村官在农业科技服务中的作用研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5(08).

[2]栾艾华,王玉莉.浅析雷锋精神内化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作用[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04).

基金项目:

雷锋精神研究性学习范文第6篇

   学习雷锋精神心得体会2000字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我国五千多年礼貌发展历程中,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自强不息,共同创作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供给了强大精神力量,为人类礼貌提高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中华文化从来都不缺少文化的重视传承者和弘扬者,不缺少先进文化的进取倡导者和发展着。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应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个人不断以思想文化新觉醒、理论创造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向前发展,文化工作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这次学习我认识到雷锋精神的实质,就是全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雷锋为了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把帮忙别人当做人生最大的欢乐和幸福。这种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是为人民服务人生观的重要体现。我深刻的认识到仅有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发扬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人们才能对人生的目的有更深刻的理解,切实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时时处处为人民着想以人民利益为重;才能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人生对待生活,始终对祖国和人民具有高度职责感,不为私心所扰,不为名利所累,不为物欲所惑。

   众所周知,雷锋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家庭,他的命运是那么的坎坷,7岁的他就已经沦为孤儿,只能靠乡亲们的救济活下来。正因为从小就处在水深火热的生活中,加入.....后他更加地回报大众,报答人民。雷锋工作出色,多次被评“红旗手”、“劳动模范”、“先进生产者”和“社会主义建设进取分子”。雷锋被人们赞颂铭记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他优异的工作成绩,最重要的是他以“一辈子做好事”的那种恒久的理念与坚持。在那个活力燃烧的背景下,他仍然戒除浮躁,坚守朴素的理念。他的一生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学习,更多的是思考。有人说:共产主义事业极其遥远,以此为梦想只可是是痴人说梦。可是雷锋就是一个共产主义思想品质活生生地存在于一生的人。虽然我们做不到像他那样生活,可是我想雷锋那种坚定不移的信仰确实是值得我们为之深思的。

   经过学习雷锋感人事迹,让我认识了雷锋精神的神圣性、大同行和领导性。雷锋被称为共产主义战士,是因为他有着高尚的梦想、信念、道德和情操。作为一名新来的实习生,学习雷锋精神纪念日的重点,不在于能否记住雷锋纪念日,这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能不能把雷锋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我们的日常的实际工作相结合,把雷锋的精神更好的继承和发扬下去。应当在日常的工作生活当中继续发扬雷锋精神,以雷锋为榜样,使其成为我们工作和生活的一部分,使其精神成为我们的一份良好的品格。

   经过学习雷锋事迹,我总结了雷锋精神是全心全意的团结一致的一心为公的具有正义的钉子精神。

   (1)雷锋的全心全意是他坚守岗位,为人民服务,乐于助人,做好事不留名,是一个真正的党员。哪里需要帮忙那里就有他。我们在学习雷锋精神活动中更是弘扬了这种精神。以此为鉴,同学利用课余时间帮教师打扫办公室;互相在一齐学习讨论相关疑难病例。相信将来在社会上,有困难的地方不仅仅有雷锋,还有我们。

   (2)雷锋的团结精神表此刻雷锋是一个团结团体,服从团体的人。我们在团体中生活、学习更要学习他这一点。要敢于为团体出力奉献,培养自我的职责感,在班级建设和班级管理中都涌现了一大批敢于为团体奉献的优秀学生。

   (3)雷锋同志敢于为团体为国家牺牲的精神让我们每个人深感佩服。雷锋不计较个人得失把个人的利益上升为国家的利益,把自我的前途和祖国紧紧联系在了一齐。我们更要学习他这种一心为公的精神。在学习雷锋活动中,我们有了很大的收获。

   (4)正义、勇敢、奉献、节俭,雷锋的优秀是多方面的,我们要学习他,也不仅仅是做

   一件或两件好事,而是了解其内涵,领会其精神实质后,真正的一种体此刻行为行动中的精神。

   (5)做任何事情都要认真求实,敢于钻研,敢于深入。仅有深入进去才能看到实质,才能有所收获。雷锋同志教我们做“钉子”,让我们深入的去干每一件事,丢弃浮夸和浮躁,它使得干好每一件事。尤其是学习,更要有探索精神。此刻作为研究生的我更应当注意学习这种精神,在教师的帮忙下学习钻研科研知识。

   事实上,雷锋精神的化身在我们的身边无处不在。象我们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儿女孔繁森、牛玉儒、任长霞,哪一个是为了个人得失,他们心中只装着国家,装着人民,为工作、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象那些为抗洪救灾、扑灭大火、舍己救人而捐躯的年轻指战员、武警官兵,哪一个研究到个人的安危。他们就是雷锋的精神化身。他们无愧是我们党的好儿女,好干部,好战士。我们的工作需要这种精神,我们的生活需要这种精神,我们的时代需要这种精神。雷锋精神不是标语和口号,我们也无需喊口号,贴标语,摆阵势,只需实实在在向他们学习并努力践行就足矣。

   于是我明白了“向雷锋同志学习”不应当只是一句让我们“模仿雷锋几天”的宣传标语,形式不能大于宣传,宣传的目的不是为了走形式,而是需要我们长期身体力行的学习雷锋。作为学生时期的我们更应当领悟其中的真谛,认真严格要求自我。学生学习仍然是最最主要的,也是最为根本的,所以我认为,现阶段我的任务是在学习专业基础的前提下,学习一些关于我们专业方面的知识,以及了解和我们专业相关的知识,充实自我的头脑。并认真配合导师的工作,完成各项任务和学习。

   学习雷锋精神心得体会2000字

   众所周知,雷锋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家庭,他的命运是那么的坎坷,7岁的他就已经沦为孤儿,只能靠乡亲们的救济活下来。正因为从小就处在水深火热的生活中,加入.....后他更加地回报大众,报答人民。雷锋工作出色,多次被评“红旗手”、“劳动模范”、“先进生产者”和“社会主义建设进取分子”。雷锋被人们赞颂铭记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他优异的工作成绩,最重要的是他以“一辈子做好事”的那种恒久的理念与坚持。在那个活力燃烧的背景下,他仍然戒除浮躁,坚守朴素的理念。他的一生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学习,更多的是思考。有人说:共产主义事业极其遥远,以此为梦想只可是是痴人说梦。可是雷锋就是一个共产主义思想品质活生生地存在于一生的人。虽然我们做不到像他那样生活,可是我想雷锋那种坚定不移的信仰确实是值得我们为之深思的。

   经过学习雷锋感人事迹,让我认识了雷锋精神的神圣性、大同行和领导性。雷锋被称为共产主义战士,是因为他有着高尚的梦想、信念、道德和情操。作为一名研究生,作为一名医学院学生,学雷锋纪念日的重点,不在于能否记住雷锋纪念日,这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能不能把雷锋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我们的日常的实际工作相结合,把雷锋的精神更好的继承和发扬下去。应当在日常的工作生活当中继续发扬雷锋精神,以雷锋为榜样,使其成为我们工作和生活的一部分,使其精神成为我们的一份良好的品格。

   经过学习雷锋事迹,我总结了雷锋精神是全心全意的团结一致的一心为公的具有正义的钉子精神。(a)雷锋的全心全意是他坚守岗位,为人民服务,乐于助人,做好事不留名,是一个真正的党员。哪里需要帮忙那里就有他。我们在学雷锋活动中更是弘扬了这种精神。以此为鉴,同学利用课余时间帮教师打扫办公室;互相在一齐学习讨论相关疑难病例。相信将来在社会上,有困难的地方不仅仅有雷锋,还有我们。(b)雷锋的团结精神表此刻雷锋是一个团结团体,服从团体的人。我们在团体中生活、学习更要学习他这一点。要敢于为团体出力奉献,培养自我的职责感,在班级建设和班级管理中都涌现了一大批敢于为团体奉献的优秀学生。(c)雷锋同志敢于为团体为国家牺牲的精神让我们每个人深感佩服。雷锋不计较个人得失把个人的利益上升为国家的利益,把自我的前途和祖国紧紧联系在了一齐。我们更要学习他这种一心为公的精神。在学习雷锋活动中,我们有了很大的收获。(d)正义、勇敢、奉献、节俭,雷锋的优秀是多方面的,我们要学习他,也不仅仅是做一件或两件好事,而是了解其内涵,领会其精神实质后,真正的一种体此刻行为行动中的精神。(e)做任何事情都要认真求实,敢于钻研,敢于深入。仅有深入进去才能看到实质,才能有所收获。雷

   锋同志教我们做“钉子”,让我们深入的去干每一件事,丢弃浮夸和浮躁,它使得干好每一件事。尤其是学习,更要有探索精神。此刻作为研究生的我更应当注意学习这种精神,在教师的帮忙下学习钻研科研知识。

雷锋精神研究性学习范文第7篇

关键词:校园;学雷锋;常态化;理念解析;实现路径

一、学雷锋常态化的提出

北京雷锋小学39年坚持续写《雷锋日记》,坚持培养雷锋精神,让“雷锋”成为北京的常住市民,使学雷锋成为了常态化。学雷锋常态化的核心是延续传承雷锋精神。雷锋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重要内容,学习雷锋精神是当前加强社会思想道德建设的需要。学雷锋常态化的提出赋予了“学雷锋”的全新理念。“常态化”就是将非常规、不普通、不平常的事物或状态转变成正常、普通、平常的状态。[1]学雷锋常态化是旨于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个人品德建设,聚焦于日常生活中的实践,注重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新时期的“学雷锋”是全民参与的精神建设,“常态化”成为新时期学雷锋活动的主题。

学雷锋常态化强调以青少年为重点,学雷锋活动将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纳入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评价体系。全国青少年学生要广泛开展以“弘扬雷锋精神、做全面发展一代新人”为主题的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学雷锋为主要内容的志愿服务;深入推进以雷锋精神为重要内容的校园文化建设;开展“雷锋式学校”、“雷锋式班级”、“雷锋式青少年”创建和命名活动。校园是青少年实践学雷锋精神的主阵地,校园学雷锋常态化建设的实现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二、新形势下校园学雷锋常态化的理念解析

校园学雷锋常态化作为校园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校园学雷锋的理念转变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其新时期的时念伴随着道德建设的发展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

(一)从政策性到常态化的发展

雷锋精神是在政策环境中不断传承的。学校组织开展“学雷锋月”、“学雷锋周”、“学雷锋日”等各种活动来学习、弘扬、践行雷锋精神,然而在政策环境下的学雷锋容易形成阶段性,形式化的不良效果,形成“为了学雷锋而学雷锋”的尴尬局面,而学雷锋常态化是突破此类难题的关键。校园学雷锋常态化是将学雷锋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推进雷锋精神的校园文化建设,培养雷锋精神的一代新人,引导广大师生努力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传播、弘扬和践行雷锋精神。

(二)从模仿行为到内化精神的转化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是最富有模仿性的生物,人的大部分行为是模仿行为,而榜样则是模仿行为发生的关键。[2]对先进人物和事迹的效仿是提升道德觉悟和修养的直接途径,然而校园学雷锋常态化需要从模仿行为向内化精神进行转化。内化雷锋精神是提升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需要。雷锋精神的实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用雷锋精神感化思想、提升觉悟,让雷锋精神内化为价值观来指导实践活动,价值观的指导相对于模仿行为更具有科学性和稳定性。

(三)从雷锋精神到民族精神的升华

雷锋精神具有时代性,不同时代的雷锋精神凝聚着不同时代的价值观;雷锋精神具有民族性,雷锋精神是时代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雷锋精神在形式和内容上体现着时代性和创新性,例如“希望工程”、“志愿服务”等雷锋精神的核心是扶危济困、无私奉献的民族精神。校园学雷锋常态化是对雷锋精神的弘扬,更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践行。以校园学雷锋常态化为契机推进学生的民族精神建设,是校园道德建设的现实需要,是培养振兴民族的高素质人才的必然要求。

三、新形势下校园学雷锋常态化实现路径的思考

校园学雷锋是学校榜样教育的典型示范。榜样教育就是利用榜样的影响与作用,实现教育或教化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3]而学校榜样教育可以定义为:利用榜样的影响与作用,实现学校教育或教化目的的学校实践活动。榜样教育在中国现代的道德教育活动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在榜样教育中,榜样范例作为思想道德信息的承载体,为社会成员提供了具体的道德期望和行为动力。[4]而在学校的榜样教育中,榜样典型为学生提供了具体的行为参照,是学生的道德模范。雷锋是学校教育的永恒榜样,那么如何实现学雷锋常态化,将雷锋精神在校园发扬光大?

(一)树立校园的雷锋榜样

“榜样人物对青少年的励志教育作用较大”[5],以学校自身的特性为视角,树立校园雷锋榜样是实现学雷锋常态化的有效路径。“58.1%的青少年认为榜样形象‘神话’、‘纯化’”,“48.4%的青少年认为榜样多是‘高、大、全’的完人形象”,“那些有血有肉的常人,既有缺点又有人格魅力的榜样更容易为人接受,让人觉得真实,可触摸,学得到,进而能激发学习追赶的欲望和力量”。[6]校园的雷锋榜样生活在学生的身边,是真实、可信、亲切的,是青少年学生乐于接受、愿意学习的榜样形象,能够更充分的发挥榜样的励志教育作用。

(二)开展践行雷锋精神的教育实践活动

通过悬挂宣传标语、设立宣传专栏、组织座谈会等多种方式开展活动;组织学生通过主题演讲、报告座谈、读书征文等多种形式来了解雷锋的先进事迹,感悟雷锋时代精神。积极倡导鼓励师生参加内容丰富的学雷锋实践活动和各种形式的志愿服务实践中,亲身践行“为人民服务”的雷锋精神。丰富校园网络的学雷锋资源,通过网络教育宣传来弘扬雷锋精神。推动雷锋精神的校园文化建设,使雷锋精神成为校园文化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校园文化软实力践行雷锋精神。

(三)丰富校园弘扬雷锋精神的书籍、影视资源

名人记实传记对青少年影响很大,“名人传记”在青少年励志教育作用最大的书籍中排行第一,占总人数的20.0%。[7]从这一调查结果可以得出,学校的榜样教育要丰富雷锋精神的相关书籍,使学生在读书阅读中了解认知雷锋精神,感悟学习雷锋精神。由调查统计结果可以看出,青少年认为用榜样对其进行励志教育最有效的途径中观看与榜样人物有关的影视片排第一。充分利用校园里的媒体资源,借助观看影视片这种寓教于乐的形式弘扬雷锋精神有助于推动校园学雷锋常态化的实现。

(四)携手学生父母、优秀企业家共同推进学校榜样教育

从榜样教育的实效性来看,社会所认同和推崇的榜样人物必须得到学生个体的认同和学习,才能达到榜样教育实际所预设的教育效果[8],而校园榜样的选择也必须得到学生的认同和学习。调查结果显示,父母对青少年所起到的励志教育作用最大,其比例占45.9%,高居榜首。[9]优秀企业家以43.7%的比例位居第二,牛根生、史玉柱、张瑞敏等这样一批当代中国优秀企业家们成为如今青少年耳熟能详的偶像。[10]学生父母和优秀企业家将成为校园学雷锋常态化的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张光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研究[D].西南大学,2008.

[2]胡娟.论榜样的激励作用及其机制的重构[J].职业圈,2007(6).

[3]文晶晶.榜样教育的当代价值及实现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

[4]徐美元.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吗?――对我国榜样教育的反思与构想[D].湖南师范大学,2007.

[5][6][7][9][10]李祖超,邵敏.青少年榜样激励与励志教育现状研究――基于全国8省(市)青少年问卷调查[J].中国青年研究,2011(11).

雷锋精神研究性学习范文第8篇

[关键词]雷锋精神;建校育人;思想政治教育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1208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的学雷锋活动和弘扬雷锋精神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即学雷锋活动的蓬勃兴起阶段、学雷锋活动的不断延伸阶段、学雷锋纵深发展阶段、学雷锋活动的理论和实践创新阶段。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学雷锋过程中,形成了用雷锋精神建校育人的实践经验。

1形成了用雷锋精神建校育人的办学特色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历程,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形成了用雷锋精神建校育人的办学特色。面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创造性地实施了用雷锋精神建校育人的办学特色,其核心是育人,重心是建校。育人,就是要用雷锋精神陶冶师生的情操、提高师生的修养、塑造师生的灵魂;建校,就是要用雷锋精神指导实践,不断深化改革,大力推进创新,实现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又好又快发展。

2总结提炼出了适合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特点的雷锋的“五个一”精神为推进用雷锋精神建校育人的成效,辽宁石油化工大学总结提炼出了适合学校特点的雷锋的“五个一”精神,即“一颗钉”的爱岗敬业精神、“一滴水”的团结协作精神、“一团火”的无私奉献精神、“一块砖”的普通劳动者精神、“一片叶”的感恩反哺精神。作为高校开展学习雷锋活动,不仅是学习雷锋的行为以及口头、文字表达出来的表面的东西,更为重要的是要承担起,透过表面看本质,通过言行发现内涵的归纳、理论梳理的责任,要从道德、伦理、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的角度概括,提炼出精神层面的东西,形成理论的创新,总结、凝炼、升华出适合学校特色的“五个一”教育模式,并将其贯穿于建校育人全过程。

3实施雷锋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程为提高用雷锋精神建校育人的实效性,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实施雷锋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程。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要求,充分利用“两课”教育主阵地,率先将雷锋精神引入课堂,组织教师编写了《雷锋精神概论》教材,在大学生中开设了《雷锋精神概论》课程,将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必修课,实施雷锋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程。现在《雷锋精神概论》已成为大学生的必修课。因为特色明显,教学效果显著,《雷锋精神概论》课2010年被评为辽宁省教育厅精品课,目前我们正在努力将《雷锋精神概论》课打造成全国精品课。

4创立了“雷锋精神在线”网站

为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宣传平台,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创立了“雷锋精神在线”网站。雷锋精神在线网站于2008年3月20日正式开通运行,是落实中央关于新形势加强高校网络宣传教育的一系列要求,充分利用抚顺是雷锋第二故乡的地域优势,辽宁石油化工大学以“用雷锋精神建校育人”为主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突出了网站的政治性、示范性、主题性以及服务性,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及不可或缺的教育平台。

“雷锋精神在线”网站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共设有8大版块82个栏目。经过了4次升级改版的“雷锋精神在线”网站成为内容全面,特色显著的品牌网站。雷锋精神在线网站先后被辽宁省教育厅评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红色品牌网站”。目前,“雷锋精神在线”网站点击量超过280万人次,具有很强的社会影响力。“雷锋精神在线”网站获得党建网链接,辽宁省雷锋研究会将以此为契机,做好雷锋精神在线网站的管理及维护工作,推进学雷锋活动的常态化,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

5创办了“学雷锋示范班”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创办了“学雷锋示范班”。“学雷锋示范班”在专职教师的指导下,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从该班走出去的优秀毕业生成为企事业单位的“抢手人才”,他们把雷锋精神的火种带到了不同的单位和工作岗位上,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该班也被辽宁省政府命名为“雷锋号”先进集体。

6建设雷锋校园

雷锋校园是全面育人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是展示辽宁石油化工大学育人特色的重要平台,也是提升办学品位的显性表现。我们在“雷锋擦汽车”照片拍摄地建立人文景点,再现当年拍照的历史场景。如今,照片拍摄现场已成为学校教育师生的特色景点。雷锋持枪塑像和雷锋“五个一”纪念塔的建成,使广大师生走在景色秀丽的校园里,随处可见体现育人特色的众多教育景点,也随时都能感受到极富特色的雷锋文化氛围。

7成立了专门研究雷锋精神的机构――雷锋学研究中心辽宁石油化工大学成立了全国首个专门研究雷锋精神的机构――雷锋学研究中心。该研究所是全国高校中唯一的以研究雷锋为主题的科研机构。2009年研究中心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由校党委书记臧树良教授主持的辽宁省社科基金课题项目“雷锋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研究”获得了鉴定专家们的一致好评。

8辽宁省雷锋研究会挂靠在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为研究雷锋精神,推进用雷锋精神育人成效,辽宁石油化工大学首倡成立辽宁省雷锋研究会。2008年10月,辽宁省雷锋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学术年会在辽宁石油化工大学成功召开之后,经过多方努力,辽宁省雷锋研究会成功注册登记,这也是挂靠在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的第一个具有社会团体法人资格的省级学会。8年来,辽宁省雷锋研究会与辽宁省社科联、中共抚顺市委联合举办了八届大规模的雷锋精神论坛,受到了国内外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在全国产生强烈的影响。

几十年来,在雷锋精神的熏陶和鼓舞下,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培养出的八万多名优秀毕业生,因为作风朴实、专业扎实,动手能力和适应环境能力强而备受用人单位青睐,他们不论是在繁华都市还是在祖国边疆,都爱岗敬业、执着地奉献着自己的聪明才智。被石化行业赞誉为“抚油现象”,同时也涌现出了辽宁省师德楷模雷锋式的好老师――路永洁教授。这是辽宁石油化工大学数十年来坚持以雷锋精神建校育人的可喜成果。

9创建了“中华雷锋号”公众号宣传平台以及中华雷锋号微信群为宣传雷锋精神,提高用雷锋精神建校育人的实效性,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创建了“中华雷锋号”公众号宣传平台。《中华雷锋号微刊》是中国第一本网络雷锋杂志,她从2015年12月18日雷锋75岁生日这天诞生,她问世之始就秉承着“传承雷锋精神的平台、引领雷锋文化的航标、汇集雷锋知识的文库、整合雷锋资源的瑰宝、宣传当代雷锋的载体、播种雷锋种子的基地”的办刊宗旨,致力于雷锋精神的传承与弘扬,雷锋种子的广播与结果。这支主编团队,从最初的一个人发展到今天的16个人,他们或是教授、正高级编辑,或是博士,或是学者专家、心理学家,他们均来自雷锋的第二故乡。这本网络微刊从零起步,现共刊出文章4000篇,文字量达1200万字;这本网络微刊从创办伊始一直坚持零资金运行,没用任何部门投入一分钱,创造了中国办刊史上的一个奇迹;这本网络微刊成为中国雷锋人每天必读的精神食粮,观众阅读量达200万人次。我们聚焦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注重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时代性、平民性、可读性;我们坚持以弘扬主旋律、倡导主导向、发挥正能量;我们坚持以雷锋精神为主,涵盖了心理、励志、国学、做人、修身、认知、前瞻、荐读、妙语、感悟等近百个栏目,版式新颖、内容丰富。

为宣传雷锋精神,提高用雷h精神建校育人的实效性,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创建了中华雷锋号微信群。中华雷锋号微信群由来自全国各地的雷锋人组成,目的就是弘扬正能量、广播雷锋精神的种子,被誉为在微信的世界中“华夏第一群”。

参考文献:

宋焕斌雷锋精神概论[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12

雷锋精神研究性学习范文第9篇

张伟强,(1963—),男,邵阳学院教授,湖南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工作。

摘要:近年来,随着诸多关于道德伦理的社会热点话题出现,弘扬雷锋精神也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由于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许多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也发生扭曲,部分学者对雷锋精神在当今社会能否延续下去发表了自己看法,大多数主要是从雷锋精神的时代特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否可持续发展、与中国志愿者精神想比较等角度进行了阐述,通过国内外关于雷锋精神的价值研究,来说明在当今社会弘扬雷锋活动的重要性。

关键词:雷锋精神;志愿精神;思想政治教育

近几年来,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发展不断加速进展,经济形势日趋转好的时期,我国的社会矛盾却日益尖锐起来。社会道德滑坡,广大人民群众信仰缺失,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混乱,缺乏社会公众及社会各界都认可的基本价值底线和共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还未塑造成功。雷锋作为一个价值观念符号,不仅代表了深刻契合中华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优秀的精神风貌,而且还具备了足够的政治和意识形态色彩,对于动员群众力量、塑造社会主义中国人民的国民性,曾经起着现在起着,并且一直在遥远的未来都会起着非常重要的现实作用。

一、国内关于雷锋精神的阐述

(一)雷锋精神的涵义

雷锋精神即,共产主义精神,是以雷锋的名字命名的、以雷锋的精神为基本内涵的、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的革命精神,其实质和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了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它不是自然产生的,而是有其历史客观必然性,从思想来看,雷锋精神既是马列主义时代精神的体现;又是对我党我军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也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升华,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具体体现在:1、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2、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3、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4、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5、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6、全心全意为人服务的服务精神。

(二)雷锋精神内涵与时代特征

雷锋精神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它是人们拼搏进取、自强不息、吃苦耐劳、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助人为乐、爱国、奉献的完美体现,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雷锋精神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发扬,同时也是对光荣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的继承和发扬。学雷锋活动以它40年常学常新的历史,展示出它深入发展的轨迹和趋势,内容日渐丰富,时代性增强,群众性日益广泛,全民性特点突出,真实性、经常性、规范性、制度性特点凸显,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和重要形式。雷锋精神是社会主义时代精神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是中国社会主义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的一面旗帜。雷锋精神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关于人生的正确认识;二是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三是平凡而伟大。时至今日,我们仍习惯用它来作为衡量事物发展的标准,评价社会状况的尺度,这正是新时期雷锋精神的时代特征的反映。

(三)学习雷锋活动的可持续发展性

有人认为雷锋精神已经过时,学雷锋已纯粹成为一种形式主义,认为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今天,没有必要去学习雷锋,也没有可能让人们真正像雷锋那样去做人和生活,雷锋精神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存在着矛盾。产生这样的矛盾主要有:对雷锋精神的本质缺乏全面的理解和把握,认为雷锋精神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产物,市场经济已抽掉了雷锋精神赖以存在的基础,认为雷锋精神只是一种形式;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存在一种片面的观念,对超越功利的雷锋精神产生怀疑;学习雷锋活动过于形式化、简单化,造成一些人对学雷锋活动产生逆反心态,学雷锋活动没有形成常态化。但面对新的时代,面对当代青年,雷锋精神的内涵必须与时俱进,学雷锋活动的机制必须不断创新,只有实现学雷锋活动从突击性到长效性、从单体性到整体性、从自乐性到共乐性、从外化性到内化性、从精神性到物质性、从体力性到智力性、从事务性到人格性、从政治性到人文性的全面转型,才能把雷锋精神与现代社会的时代特征结合起来,从而实现学雷锋活动的可持续发展。

(四)雷锋精神与中国青年志愿者精神

有学者认为:“志愿精神是指一种自愿的、不为报酬和收入而参与人类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和完善社区工作的精神,是公众参与社会生活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式,是公民社会和公民社会组织的精髓。”“志愿精神在中国是相当引以为荣的公民精神。”近年来,也有学者在原有的概念上有补充注解:“志愿精神是一种看不见的和谐,是在一个国家内部居民的价值取向和精神世界,是诚信、责任、勇敢、正义等美德,寓于人们心里、体现在行为之中,是政策得以施行、制度得以建立和完善的基础。”中国青年志愿者精神和雷锋精神存在着很大区别:青年志愿者精神承接了雷锋精神的实质,在价值理念上对雷锋精神具有新发展;雷锋精神承载了比较多的政治内容,具有突出的意识形态性。社会性、事业性是中国青年志愿者精神最为鲜明的特点;以人物为载体的雷锋精神与以事业为载体的中国青年志愿精神在当今社会中的境遇也不同。

二、国外关于雷锋精神的阐述

雷锋、学雷锋活动、雷锋精神是一个时代性、阶级性、地域性和民族性极强的命题,国外有针对性的研究雷锋精神主要还是围绕志愿服务,志愿精神这两个方面展开探讨。

(一)志愿精神和志愿服务的研究

国外志愿服务起源于十九世纪初西方国家宗教性的慈善服务,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国家的志愿服务工作逐渐制度化、专业化,不断扩展走向成熟。志愿服务是一种通过免费、自愿地贡献自己的时间使得他人、团体或组织受益的助人行动。它也是一种长期、有计划的亲社会行为,可以看作是个人行为向公共领域的一种延伸。志愿精神起源于宗教慈善观念,包涵“自愿”、“无偿”、“利他”、“爱人”、“自助”的精神,它们是公民社会和公民社会组织的精髓。

(二)志愿者行为的研究

有学者认为志愿者的行为动机是利他主义、利己主义和社会动机的混合体。通过调查发现,青年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主要是追逐某种信仰、运用自身技能和经验的愿望、开发潜能、提高工作机会、寻找休闲的体验、与其他志愿者交友等。并认为将志愿服务内容植入学术课程大学生从事志愿服务意愿将更强,发现青年大学生参与社区服务的积极性较高,认为影响美国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因素主要是个人背景、个人价值取向、社会压力和情感刺激。

(三)志愿服务管理的研究

志愿服务管理不仅包括志愿服务活动过程管理,而且包括志愿服务组织(机构)管理,更包括志愿者管理。Katherine和Susan运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研究了志愿者招募、工作分配等问题,对志愿者的领导和管理、志愿者招募、培训、监督、激励、营销、公共关系等内容进行了系统分析并认为如果志愿服务缺乏管理,年复一年,美国约有三分之一的志愿者将不再从事志愿服务。(作者单位:1.湖南农业大学;2.邵阳学院)

参考文献:

[1]刘忠和.新形势下雷锋精神学习读本[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2.2

[2]高炜.论雷锋精神的时代特点与学雷锋活动的发展趋势[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3(04).

[3]罗建军.大力弘扬与时俱进的雷锋精神[J].政工学刊,2003.

雷锋精神研究性学习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唯实论 唯名论 雷锋精神

最近,全国上下掀起一股“学雷锋”热潮,四处都能见到学习雷锋的活动与标语,人人争做好事,人人争当雷锋。新近在全国上下对“雷锋精神”的倡导,既是各大媒体热议的焦点,也是社会上下聚焦的热点。

我在组织党支部学习雷锋活动的同时,学习了社会唯实论与社会唯名论,并结合这两个观点思考了“学雷锋,做好事”这一口号。是学习了雷锋人们才做好事呢,还是不学习雷锋也可以做好事或者说做好事的行为促进了人们“学雷锋”? “学雷锋”和“做好事”到底哪个先哪个后?带着这个问题,我尝试着分别从社会唯实论与社会唯名论两个观点出发分析这一问题。

在此,我想先明确一下“学雷锋” 和“做好事”的定义。一般而言,“学雷锋”,学的是精神,靠大脑思考之后指挥人们的行为,属于意识或观念层面。“做好事”,去行动用手做,做的是实实在在的事情,属于客观实在层面。

社会唯名论以韦伯为代表,这一观点否认一般的客观实在性,否认概念的客观内容,认为只有个别事物才是真实存在的,而一般事物不过是人们用来表示个别的东西的名称;个别才是科学的对象,一般则是逻辑的对象。他们认为,个人是实际存在的,社会只是单纯的名称。个人是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其研究方法是从个人行为的细节上,或者从其行为中可能推知的事项上加以研究。 从唯名论的观点看,当前全国各地举办的学习雷锋的现象也即“做好事”的现象“事实上是不存在的”,只是单个个体做出了一些利他行为,而这些利他行为恰好符合“雷锋精神”,同时这个“雷锋精神”也只不过是人们赋予一些利他行为的一个概念而已;全国学雷锋的现象是人们建构的名称,而每个个人做出的好事是真实存在的;是这些纯粹的个体利他活动,形成了全国做好事的风尚。事实上,“雷锋精神”是近现代才提出的,但利他行为古已有之,为什么古代没有“雷锋精神”呢?因为“雷锋精神”是一个不具有实体性的抽象名词,它必须由个人的动机和行为来说明和解释,不能由自身的整体性质来解释。换句话说,基于个体利他活动之上的行为形成了某种令人们效仿的观念,继而这种观念加以传播推广,当这种利他观念广泛影响到了人们的行为,雷锋精神得以建构,并在社会上存在。

与唯名论相反,以涂尔干、斯宾塞等学者为代表的社会唯实论认为,社会本身就是一种实在,它存在于个人之中。社会现象只能由抽象的、普遍的本质加以说明而不能归结为个人因素。因为社会中存在着集体意识、集体特征,它们具有外在性和强制性,必须把它当做一种客观事物。社会固然是由个人组成的,但当他们组成为社会后便产生了一种超越个体总和的性质。社会往往先于个体而存在,比个体的生命更持久,并影响和塑造个体。社会现象不能还原为生理或个体心理现象,必须用社会事实而不能用个体生理或心理过程去解释社会。从唯实论的观点看,当前全国各地举办的学雷锋活动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社会现象,是真实而非人们主观建构的。起初,个人做出的利他行为的确是存在的,但并没有形成所谓的“雷锋精神”。但当人们互相影响,在社会范围内形成了一种普遍的值得人们推崇效仿的氛围,继而整个社会把利他行为作为一种认同的“制度”或“好的观念”,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全社会开始做好事,形成了学习雷锋的活动,形成了雷锋精神。雷锋精神正是人们的集体利他活动的产物。

以上只是我的一些浅见,我想社会唯实论和社会唯名论是先辈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出发提出的对社会现象的解释,不能绝对地说哪个对哪个错,只是侧重点不同,都是对社会的一种理解。

最后,我想不管是先“学雷锋”还是先“做好事”,雷锋精神必须成为社会自发的道德精神,而非政治的产物,怎样把雷锋精神根植于当今的中国社会,根植于市场经济与个人主义和消费主义的社会,这才是问题的核心所在。但愿雷锋精神能再度唤醒整个中华民族的道德与精神和价值的辉煌,唤醒每一个中国人都理性的审视雷锋精神、正视雷锋精神,努力把雷锋精神根植于现代化中国的土壤。

雷锋精神研究性学习范文第11篇

关键词:雷锋精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整合性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5-0253-02

一、当代大学生心中的雷锋精神

当代大学生成长于我国社会发展的转型期,具体说是社会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高等教育模式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社会就业体制由国家统配向双向选择转变、利益分配由平均主义向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转变,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对当代大学生产生了无形的影响,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又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为有效促进大学生践行雷锋精神,进一步提高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本课题组向大学生发放了120份雷锋精神调查问卷,共收回有效问卷100份,通过对问卷的分析、统计,我们初步了解了当代大学生心中的雷锋精神,具体情况如下:

1.当代大学生所知的关于雷锋的常识。根据调查,九成以上的大学生在小学时就知道了雷锋,七成以上的大学生是通过老师知道雷锋事迹的,超过八成的大学生知道雷锋日,但是,近八成的大学生没有读过雷锋日记。可见,绝大多数大学生比较了解关于雷锋的常识。

2.当代大学生与雷锋精神的关系。根据调查,近九成的大学生认为学习雷锋精神、参加雷锋活动与维护自己的利益并不冲突,超过六成的大学生认为当今社会还需要雷锋这样的人物,并在雷锋日参加了雷锋活动。当被问及是否愿意成为一名雷锋志愿者时,九成以上的大学生态度比较积极,表示愿意参加。当代大学生还是很认同雷锋精神的。

3.当代大学生对雷锋精神的认识。据调查,几乎所有大学生都认为学雷锋就是从身边点滴小事做起。当被问及雷锋精神的精髓时,选择“无私奉献”的近七成,选择“爱岗敬业”的占两成,而选择“锐意创新”、“艰苦创业”的仅占一成。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雷锋精神被赋予了新的内涵,这说明当代大学生对雷锋精神精髓的认识还有待提升。

4.影响雷锋精神传承、发扬的因素及改进措施。根据调查,有七成大学生认为学雷锋活动是流于形式。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认为雷锋精神与己无关的大学生占据一半;认为宣传不够、雷锋精神已过时的大学生分别占据两三成。为了更有效地传承和弘扬雷锋精神,超过八成的大学生认为雷锋精神应当与时俱进,近七成的大学生认为应当建立学习雷锋精神的长效机制,以便使学雷锋活动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

二、当代大学生在践行雷锋精神方面存在的问题

1.侧重短期效应,缺乏长效机制。当前学雷锋活动常常是三月来四月走,追求短期效应,缺乏长效机制,这与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是不相符的。学雷锋活动不是阶段性的志愿服务活动,不是功利性地追求成绩荣誉,更重要的是体现在日常行为之中,因此要建立长期有效的体制机制作保障。

2.多元价值观冲击,降低认同感。当代大学生心中崇拜的偶像多是娱乐、体育明星,心中的雷锋形象却越来越模糊,他们将雷锋及雷锋精神定格于报纸杂志、影视作品对雷锋形象的宣传上,使榜样缺乏时代性、吸引力和感召力,导致当代大学生对雷锋精神的认同感减弱,甚至提出质疑,主要表现为:价值取向模糊、集体意识淡薄、责任意识匮乏、节约意识缺失等。

3.践行手段陈旧,新媒体利用率低。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与普及,拓宽了人们的视野,加强了彼此间的交流,消除了传统媒体在时间和距离上的弊端,是现代社会中人们学习、生活、工作必不可少的工具。然而,高校在推进学雷锋活动时依然多是采用传统手段,固然,传统手段是推进学习雷锋精神行之有效且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但是我们应该紧随时展,准确把握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充分发挥新媒体在促进当代大学生学雷锋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三、促进当代大学生践行雷锋精神的对策分析

1.内化于自我意识,全面开展“雷锋精神进校园”主题教育活动。面对开放复杂的社会环境、多元化的社会思潮,大学生难免陷入思想上的困惑和行为选择上的困境,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引导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高等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高校应该充分发挥第一课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全面开展“雷锋精神进校园”主题教育活动,旗帜鲜明地对大学生进行雷锋精神的正面教育和引导,严厉批判各种、挥霍浪费、崇洋等与雷锋精神相悖的现象,提高学生辨别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能力,鼓励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增强学习雷锋精神的自觉性,将“要我学雷锋”转变为“我要学雷锋”的自发行动。

2.外化于实际行动,广泛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学习雷锋精神不能只是口头上的标榜,必须要贯彻落实到实际行动之中,而且,只有通过亲身践行雷锋精神,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雷锋精神的实质,感受雷锋精神的魅力,弘扬雷锋精神的精髓。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与无私奉献、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是一脉相承的。因此,高校应该鼓励青年志愿者开展以实际行动践行雷锋精神、服务社会为主旨的“雷锋精神走出去”系列活动,包括组织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开展青年文明社区共建活动,定期开展服务他人、共创和谐的社会公益活动等。坚持“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专业优势和个人特长,开展义务支教、义务帮扶等活动,切实以实际行动传承弘扬雷锋精神。

3.借助于现代媒体,创新完善学习雷锋精神的新渠道。日新月异的网络技术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既为大学生提供了便利的交流渠道和丰富的知识,也给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和行为规范带来一定的影响。高校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因此,高校必须适应网络时代的发展要求,占领网络思想文化引领高地,充分发挥网络优势,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以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为契机,将弘扬雷锋精神作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成立网络“雷锋之家”,开展学雷锋系列活动,是提高学习雷锋精神成效的重要渠道。“雷锋之家”包括义卖平台、志愿服务、雷锋大讲堂、开心话吧等模块,设立高校爱心基金,网上募捐与网下捐助并存,建立完善的捐助制度和资金监管制度,保证捐助活动的顺利开展;学生自行联系需要帮扶的社会单位或个人,自发组织开展社会公益活动;开辟雷锋精神网上论坛,家族成员可分享心得、畅议感想等,吸引广大青年志愿者加入到雷锋之家,达到以个人带动集体、以小家影响大家的效果,从而推进学雷锋活动的全员化、自觉化、常态化。

参考文献:

[1]龙晓菲.对高校弘扬雷锋精神现实途径的思考[J].教学研究,2012,(9).

[2]彭蕾,孙波.对推动高校学雷锋常态化的思考[J].当代青年研究,2012,(4).

雷锋精神研究性学习范文第12篇

50年来,学雷锋活动一直如火如荼地开展,宣传载体也越来越丰富。从最早的《雷锋日记》到雷锋小故事再到雷锋影像,从各类有关雷锋的文学书籍再到各地的雷锋纪念馆等。如今,网络载体更是丰富多彩,各类学雷锋网站层出不穷。学雷锋活动宣传载体的不断变迁,正是雷锋精神时代性的体现,也使学雷锋活动不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让雷锋精神永远焕发时代光彩。

一、学雷锋活动悄然兴起

1962年8月15日,雷锋在帮助战友乔安山倒车时不幸被圆木砸中身亡。在雷锋生前,他工作和生活过的每个地方都留下了他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故事。1960年,中国人民工程兵第十团委,向全国发出了:《人人都来学雷锋、赶雷锋,做雷锋式的五好战士》的号召。1961年1月14日,中国人民政治部发出了《关于开展学习雷锋的通报》。他的先进事迹多次被弓长岭《矿报》、《弓长岭报》、《前进报》、《辽阳日报》、《抚顺日报》等多次报道。这些报道将雷锋的先进事迹向全国推广,并受到了人民群众的认可和效仿,从而掀起了一场全国性、群众性的学雷锋活动。在20世纪50年代,学雷锋活动的宣传主要依靠的是报纸等大众传播载体。但是真正让学雷锋活动深入人心的还是他平实动人的精神,和一桩桩一件件人们细数不清的真实故事。

二、学雷锋活动在全国火热开展

1963年3月5日,《人民日报》等各大报刊刊登了的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学雷锋活动在全国范围内火热开展。全国涌现出了十几万个学雷锋活动小组和上万个学雷锋式的标兵和先进集体。雷锋式的先进典型和英雄群体在不同岗位、各行各业不断涌现,雷锋已成为亿万人民心中的偶像。这些成就与学雷锋活动的宣传密切相关。

第一,报刊、广播等大众传播载体的宣传对学雷锋活动的开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以《人民日报》为首的各大报刊杂志纷纷报道雷锋的先进事迹,颂扬雷锋精神,党和国家领导人也纷纷题词,号召全国人民大力开展学雷锋活动。在20世纪60年代,报刊、广播等大众传播载体为学雷锋活动创造了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到了20世纪90年代,电视作为新一代传播载体的加入,使学雷锋活动的宣传达到了又一个顶峰。“学雷锋活动既有普遍群众性,又有很强的实践性,要把这一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离不开经常性的舆论向导。”正是因为大众传播载体的宣传和正确引领,才能让雷锋精神的火炬经久不息,越烧越旺,才能造就那个时代千千万万个雷锋的“传人”和全国上下学雷锋的火热场面。

第二,活动载体。全国各地开展了丰富多样的学雷锋活动。如沈阳部队组织的雷锋事迹报告团,足迹踏遍了东北。在雷锋生前所在的部队、抚顺市、鞍山市、长沙等地先后建立的雷锋纪念馆也成为了宣传雷锋精神的生动课堂。形式多样的雷锋事迹报告和展览也深受群众的喜爱。展览的物品都是雷锋生前日常使用过的东西,平实的体现了雷锋刻苦专研、艰苦朴素、钉子精神等优良品德。还有雷锋生前的照片日记,深度还原了雷锋的所作所为,使得雷锋能够活生生的展现在人们面前。

第三,文化载体。随着学雷锋活动的开展以及雷锋精神的弘扬,雷锋的光辉业绩和崇高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一些著名的诗人、作家,纷纷写诗、作文来歌颂雷锋精神,来传唱雷锋精神。各地出版社还编撰雷锋事迹学习丛书,供广大群众学习。《学习雷锋好榜样》这首歌,更是深入人心,人人会唱,响遍大江南北,传遍祖国山河。

三、学雷锋活动在新时代的继承与发展

进入21世纪,雷锋精神在传承传统美德的同时,也被时代赋予了更多的意义。学雷锋活动宣传载体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得更加丰富多彩。除了对传统的宣传载体的继承外,发展出了新的宣传载体。

第一,网络载体。新的时代,科技也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越来越多的高科技途径被应用,网络就是其中之一。而且网络不仅仅是一个传播工具,它是一个大的信息整合体,让信息透明化、多样化,学雷锋活动的宣传更是在网络载体的推动下,达到了新的高潮。全国各地各种学雷锋组织都在创办学雷锋网站,赞扬学雷锋的好人好事,招募学雷锋志愿者,评选学雷锋道德模范、先进个人、先进团体,极大地鼓舞着人们对学雷锋活动的赤诚之心。因此,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网络了解、认识到学雷锋的重要性。

第二,影视载体。一部好的影视作品能够真实的还原所要刻画的人物,学雷锋题材的影视作品更直观的告诉了人们什么是雷锋精神。进入新世纪之后,越来越多关于学雷锋题材的电影相继登上大荧幕,如电影《雷锋的微笑》,电视剧《雷锋》等,通过对人物的描写,事件的叙述,向人们展示了雷锋精神的可贵,以及学习雷锋能够造福人民,服务人民的高尚情操。更有网络微电影《雷锋侠》,主人公在雷锋精神感召下打扮成一个身穿旧军装、戴着墨镜、披着红斗篷形象的“超级英雄――雷锋侠”的故事。这部电影一经推出即受到网友热议和关注,迅速走红网络,它旨在宣扬雷锋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整剧以雷锋侠在平常生活中所做的点滴小事为故事,表达了新时代的雷锋精神。

雷锋精神研究性学习范文第13篇

关键词:农业 雷锋精神 高等农林院校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08-051-02

一、新时期雷锋精神的解读

(一)符号互动理论视野下“雷锋精神符号化”现象的解读

新时期,雷锋不单单是一个中国人耳熟能详的、仅能在纪念日才能想起的名字,雷锋精神也不仅仅是一种人们所向往和追求的价值标准,已经嬗变成为一种价值符号、道德符号、精神符号深深印在每个中华儿女的心里。雷锋精神作为道德符号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作用日趋受到人们的关注。符号互动理论认为:“符号是指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主要包括语言、精神、思想等,并且认为符号是社会相互作用的中介,人们通过对符号的定义与理解进行互动,符号互动是能动的与可变的过程,符号互动创造、维持与变革社会组织、结构与制度。”雷锋精神作为道德符号,只有在社会互动中才能发挥其作用。而雷锋精神本身作为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其产生就是在特定社会历史背景下社会互动的结果,而它的发展以及在现时代的无可取代的道德意义和精神价值也是社会互动的必然结果。

(二)雷锋精神作为道德符号在高等农林院校中的重要作用

雷锋精神作为符号互动理论中的有象征意义的“符号”,同时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着能动的反作用,作为传播和弘扬雷锋精神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其放在符号互动理论的视野中,来探讨其发生、发展的过程,并且探讨特定历史阶段雷锋精神这一“符号”所具有的不同意义,同时遵循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辩证关系,来探讨其当今的时代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符号互动理论暗合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的关系,同时从自身的视角出发,把雷锋精神上升为不断变化和丰富的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来探讨雷锋精神在当代中国的价值。

二、雷锋精神与高等农林教育契合

雷锋文化有着深刻、丰富的精神内涵,如“一颗钉”的爱岗敬业精神;“一团火”的无私奉献精神;“一滴水”的团结协作精神;“一块砖”的普通劳动者精神;“一片叶”的感恩反哺精神。

(一)雷锋赤子精神是高等农林院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

在雷锋身上,体现了我国青年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优秀品质。正是这些传统美德和优秀品质,汇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雷锋精神。雷锋精神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所谓雷锋精神,就是忠于党和人民、舍己为公、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就是立足本职岗位,在平凡的工作中创造不平凡业绩的“螺丝钉精神”;就是苦干实干、不计报酬、争做贡献的艰苦奋斗精神。

高等农林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影响和推动作用。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迫切需要雷锋精神教育。2012年2月,教育部党组再次印发在教育系统和青少年中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的通知,通知强调,雷锋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顺应了社会进步的时代潮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通知指出,青少年学生是学雷锋活动的重要主体,各级各类学校是学雷锋活动的重要阵地,要大力传承和弘扬雷锋精神,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学生行为习惯需要用雷锋精神去养成。叶圣陶先生说过:“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他化成习惯,只有熟练成了习惯,好的态度和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地表现,一辈子受用不尽。”在学生中广泛开展学雷锋服务活动,让雷锋精神成为学生的习惯养成。

(二)雷锋奉献精神是高等农林院校培养专业人才的价值追求

全心全意为为人民服务、矢志不渝地为远大理想奋斗,这种精神贯穿于雷锋短暂的一生,表现于雷锋的一言一行。雷锋正是这一崇高理想,始终激发着他的革命热情,指引着他朝着既定目标奋斗不息。相同的理想,一致的追求,新时期的大学生和雷锋也是心心相通。雷锋为远大理想奋斗,总是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个一个实际行动紧密联系,总是通过爱国家、爱人民、守纪律、讲道德等具体实践体现出来的。雷锋是一颗平凡的“螺丝钉”,就是服从革命需要,干一行爱一行。高等农林院校大学生就要像雷锋那样,为人民服务,热爱农业工作,对工作极端负责。雷锋曾说:“一个人的作用,对于革命事业来说,就如一架机器上的螺丝钉。”雷锋的“螺丝钉精神”,是自觉地把个人融入党和人民的事业之中,个人服从整体,服从组织,忠于职守,兢兢业业,干一行爱一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一个人,有了像雷锋那种做一颗“螺丝钉”的精神,既能不计个人名利得失,安于在平凡岗位上做一名普通劳动者,也一定能够为国家、社会作出突出的贡献,创造自己的人生价值。天津劝业场卖扣子的售货员王娟,为了更好地为顾客服务,特意到工厂了解生产过程,向懂美术的同志学习色彩搭配法,创造了一套独特的售货方法。

高等农林院校学雷锋更重要的是广大师生职业道德教育。由于职业活动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因而职业道德比婚姻家庭道德、社会公德更能反映一定社会、一定阶级的道德要求和道德面目,它是社会道德的主体部分。我国在各行各业万余名劳模树立了职业道德的光辉榜样:艰苦奋斗的老模范孟泰、机械工业战线的红旗马恒昌、纺织女劳模郝建秀、钻头大王倪志福、建筑业的骄子张百发、大庆铁人王进喜、走在时间前面的人王崇伦、青年鲁班李瑞环、宁可一人脏换来万家乐的时传祥。

(三)雷锋创新精神是高等农林院校创新教育教学的迫切需要

教育教学需要用雷锋精神去创新。雷锋不仅是一个脚踏实地的实干家,而且是一个勇于探索的创造者。他在学习和工作上永不满足、永不懈怠,体现了一种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我们的教育教学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过去那些陈旧的、传统的方式和手段已完全不适应现代化教学的需要,需要我们在教育教学实际中不断去更新理念,不断去创新内容和形式。在这方面,雷锋精神无疑是我们创新教育教学的最好内涵和动力。

高等农林院校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不仅是农林科技人才和新型农民的培养、培训基地,也是农业高新技术的孵化器和辐射源。高等农业院校是农业科技创新的桥头堡,具有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的比较优势。学校发展需要雷锋精神教育。学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的重要阵地,建设积极向上、充满朝气的校园文化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条件和重要氛围,作为一所学校,在新形势下用雷锋文化建校育人,传承雷锋精神,在师生中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培养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是学校的生命与灵魂,是学校发展的命脉和社会形象的根本,是学校内涵式发展的动力,更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时代赋予我们的任务。我们提倡的学校人文化管理,其核心就是建设“以人为中心”的服务管理文化。这种管理文化要求我们要给予教师和学生充分的尊重与欣赏,为师生的全面发展搭建平台、提供服务。这些与雷锋精神也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三、高等农林院校开展雷锋精神教育实践路径分析

(一)开展雷锋精神教育,培养大学生服务三农意识

高等农林院校需要在人才培养转变上做出改革,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高等农林院校应该通过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做出突出改变,培养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通过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来增强大学生学农、爱农、服务“三农”的意识,为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添动力。

培养大学生服务三农意识,不要把历史仅仅在概念的说教上反复碾压,要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让丰富、有效的雷锋精神教育形式开展在校园中具体活动安排。逐渐形成校园文化,将校园文化建设与优良传统美德的继承相结合,将雷锋精神的传承有效融入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中,不断丰富雷锋精神传承的载体,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和言行。

高等农林院校教师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尤其是从事“两课”教学的教师需从努力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积极开展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教育工作。教师要理直气壮地批判各种消极腐败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大力弘扬雷锋精神,宣传先进典型,鼓励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努力增强学生做雷锋精神传人的自觉性,培养其高尚的情操、健康的心理、完美的人格。

(二)开展雷锋精神教育为载体,加强农业培训体系

高等农林院校应从有效整合农林科技教育资源入手,完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以高等农林院校和科研院所为龙头,以各级农业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为骨干,以企业与民间科技服务组织为补充,以县、乡、村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和各类培训机构为基础,从中央到省、地、县、乡相互衔接、上下贯通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为建设新型农民培训体系提供新路径。

高等农林院校教师到农村广泛开展农民生产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向农民传授农业科技知识和技术,充分发挥雷锋精神主题教育活动的适度展开。但目前,高校职称评定仍然以论文和获奖情况为标准,对于科教兴农的成果很难量化考核。因此,高等农林院校及时制定相关政策,杜绝参加科教兴农的教师的收入和技术职称评定受到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师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和服务质量。这就需要在高校广大师生中间开展雷锋精神主题教育以及雷锋精神教育机制,促进提高教师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和服务态度。

雷锋没有生长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当代,不可能像现代青年那样涉猎如此多的当代科学文化知识。后人研究和学习雷锋,在于学习他的本质精神。雷锋那崇高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永远是我们人生的灯塔。今天学雷锋就是要沿着雷锋走过的道路,走好雷锋没走过的路,推进精神文明建设。雷锋精神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人类文明事业,而不是变动和完善已经定论的雷锋精神。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协调多种动态因素,更好地促进社会和谐。针对发展出现的问题,不应该从概念出发,进行简单的定性和判断,追求一致,非此即彼。这种论调片面化、极端化,与和谐社会的要求格格不入。学习雷锋不仅要沿着雷锋的足迹走来,更要走雷锋没有走完的路程。

四、总结

在新的历史时期,学习雷锋精神,要注意在校园生活中发现新雷锋,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使之成为凝聚中国梦的精神动力。可学可用、能学能用、活学活用的德育资源,已成为高校和社会急需解决的课题。通过剖析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总结经验做法,并结合高等农林院校教育教学管理的实际,为雷锋精神教育制定正确的服务现代化农业的战略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传承雷锋精神,实现“雷锋精神”和“学雷锋活动”的科学发展,是高等农林院校德育的重要责任。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课题基金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NCET-13-0925),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EDA100386),中央高校创新团队与重大项目培育资金项目(DL2EC02)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吴晓春.论新时期雷锋精神的时代价值及践行途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4)

[2] 高阳.高等农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2

[3] 张柳.符号互动理论视野下的雷锋精神研究[D].云南大学,2013

[4] 徐姗姗.新农村建设视阈下高等农业院校人才培养创新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3

[5] 钱朝军.大众化教育背景下我国高等农业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9

[6] 马丽娟,杨沛霖.高等农业教育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SWOT分析及对策[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09(4)

[7] 胡宝龙.构筑学校雷锋文化,用雷锋精神建校育人.学周刊,2014(5)

[8] 杨胜勇,赵刚,李晓颖.雷锋精神在高校传承状况的调查与分析――以河北农业大学为例.河北农业科学,2012(9)

雷锋精神研究性学习范文第14篇

关键词 新建高校 大学生 雷锋精神 常态化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Learning from Lei Feng activities normalization is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learning and practicing the core values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o promote college health, building a harmonious campus has a positive significance, research is still learning from Lei Feng New Colleges normalization of the community currently empty This article from the New Universities existing special times and special status quo to analyze the new university learning from Lei Feng normalization of the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of the new universities attempt to achieve normalization of learning from Lei Feng to analyze and explore effective ways of promoting a wide range of learning from Lei Feng normal technology, has significant and far-reaching significance.

Key words new college; college students; Lei Feng sprit; normalization

在党的十报告中明确提出“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这是第一次在党的报告中提出推动学习雷锋活动常态化,这需要社会每个人都努力将自己的爱心转化为社会的正能量,深刻体会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共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高校作为学雷锋活动的重要阵地,理应承担起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的重要责任。新建高校作为高校的新生力量,拥有一定的特殊性,目前社会上对新建高校学雷锋常态化的研究尚属空白,有一定的探究性,对广泛推动学雷锋常态化,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1 新建高校学雷锋常态化的现状

1.1 部分新建高校学雷锋常态化流于形式

目前部分新建高校在学雷锋活动中形式简单,喊喊口号,贴贴标语,组织几个人简单“活动”一下,走走过场,对学雷锋活动突击化、间断化、被动化,不深入。通常每年三月份集中开展“运动式”、“临时性”、“一阵风”的学雷锋活动,三月一过,活动就基本停止了,呈现出“雷锋叔叔没户口,三月里来四月走”的局面,使雷锋精神只停留在活动表面,没有深入人心。

部分新建高校把时间精力主要放在招生、基建、专业建设、教学等关系学校生存发展的大事上,没有将雷锋精神常态化的精神文明建设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没有把学雷锋常态化纳入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中和摆在重要工作日程上。

1.3 部分学生对雷锋精神认识不足

部分学生认为雷锋过时了,他们崇拜“高富帅”,“白富美”,认为学雷锋太傻了,怕被人嘲笑,怕惹事上身,看到老人摔倒不敢扶,看见小偷不敢说等现象时有发生,这就折射出严重的信任危机和道德危机。

2 新建高校学雷锋常态化的必要性

2.1 学雷锋常态化有利于推动新建高校形成系统的教育理念和深厚的文化传统

大学理念是高等学校发展的灵魂。一所高校的理念从提出到形成、完善、发展、贯穿于管理、教学、科研和服务等各个环节,需要很长时间的积淀。新建高校发展的历史时间较短,发展的思路仍处于探索时期,因而缺乏系统的高等教育理念和深厚的文化传统,致使一些高校常常因为人的变动而引发学校发展方向的变动,另外新建高校大多把校园基础设施建设视为头等大事,积极筹集资金建设高标准、高起点的现代化新校区和标志性建筑。但是,新校区和标志性建筑往往缺乏深刻的人文内涵,无法体现学校的理念和文化。雷锋精神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时代性,符合社会发展的方向,将雷锋精神融入到新建高校对教育理念和文化传统的建设中,能够为精神文化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有利于加快新建高校的精神文化建设,促进新建高校的健康发展,学雷锋常态化应成为新建高校面临的一项迫切和重要的战略任务。

2.2 学雷锋常态化有利于提高新建高校的社会声誉

在当今社会里,高校的社会声誉对高等学校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它直接关系到学校对有资历的学者、教育工作者和优质生源等人才的吸引力和社会资源的竞争能力。新建高校由于建校时间较短,正处在发展阶段,因而教师队伍、骨干学科、专业设置以及教育质量等综合影响力有限,另外社会上对新建高校的了解不足、认识有误,致使新建高校的发展比成熟高校面临着更大的困难。雷锋精神是在中国人民建设美好生活的实践中孕育和锤炼出来的高尚精神,是被全社会所推崇的高尚品格,学雷锋活动常态化有利于使新建高校得到社会的认可,提高社会声誉和知名度,对新建高校的长远发展有着现实意义。

2.3 学雷锋常态化有利于对新建高校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做正确的引导

新建高校缺少有主导作用的先进校园文化,学生容易受社会不良文化的冲击和影响,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在大学生中有相当的市场,一些低俗文化如“厌学风”、“吃喝风”、“网游风”、“恋爱风”等在学生中流行,导致师生交流越来越少,师生感情越来越淡,学校与学生沟通不畅,关系僵化,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及行为方式产生不良影响。雷锋精神是爱国主义精神,蕴含着爱党、爱国、爱岗敬业、助人为乐、无私奉献、艰苦朴素的民族精神,是一种大爱,将雷锋精神常态化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践行社会主义新风尚,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思想观,为走向社会、走向工作岗位,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奠定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础。

3 实现新建高校学雷锋常态化的有效途径

(1)把学雷锋活动纳入新建高校精神文明建设指标考核体系。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把学雷锋活动纳入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指标考核体系中,能督促高校把学雷锋活动当作一项常态的工作来抓,把雷锋精神常态化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列入年度工作计划、安排、考核中。成立学习践行雷锋精神常设领导小组,明确领导责任制, 建立健全学雷锋活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加大考核力度,设置合理的考核指标。通过领导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更好地来带动广大师生学习践行雷锋精神系列活动的深入开展。

(2)把雷锋精神的学习和宣传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使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充分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对帮助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培养健全人格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它理应承担起传承雷锋精神的重任,使得雷锋精神在高校人才培养上发挥重要作用。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可以在原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中,将雷锋精神的实质内涵、时代价值、实践意义融入到教学内容中,用鲜活的榜样、典型的事例感染学生,使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得到升华,为学雷锋常态化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同时创新教育模式,可以通过应用典型的案例教学、情境教学、报告教学、观摩教学、实践调研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从而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为高校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奠定理论基础。

(3)把学雷锋活动纳入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建立完善的评奖评优机制,树立典型,表彰先进。把学雷锋活动纳入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中,使学雷锋活动考核具体化,加大对学生学雷锋活动常态化的考核力度,把学生参与学雷锋活动的情况及具体实效记入档案,并形成合理的德育评分机制。同时将学雷锋活动纳入到评奖评优制度中,作为学生评奖、评优、学生干部任用提拔、入党等重要依据,引导学生自觉践行雷锋精神。在此基础上,重点抓好学雷锋典型创评工作,使雷锋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为自觉行动,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和践行力。例如,可以设立“雷锋班级”、“学雷锋先进个人”、“雷锋式的好干部”等评奖评优机制,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雷锋活动的积极性。

(4)完善创新大学生社会志愿服务体系,用志愿服务活动践行雷锋精神,打造学雷锋活动品牌。近年来,志愿服务活动在各地蓬勃兴起,志愿者热心助人、不求回报的精神和雷锋同志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精神本质上是一致的。成立志愿者小分队,如:郭明义爱心小分队、青年志愿者小分队等,搭建“感恩学雷锋”、“公益学雷锋”、“创新学雷锋”等一系列具有特色的系列学雷锋活动平台,打造学雷锋品牌活动,可以为高校所在城市举办的各类赛会提供志愿服务,如2013年全运会,营口奥体中心篮球赛事;2013“星耀万达・璀璨营口”营口万达群星演唱会;“走进营口”李杰作品演唱会等,无论哪种形式的志愿活动,都要得到持续、有效、常态化的组织和推进。

(5)创新组织方法,建设浓厚的校园雷锋文化,使学雷锋成为师生党员的自觉行动。把学习雷锋与校风建设结合起来,使学雷锋由活动向传统转变,逐步形成新建高校的文化传统。每年开展一次大学生学习雷锋文化节,包括主题征文比赛;演讲比赛;评选优秀主题班会;德育知识竞赛;关注留守儿童、孤儿、孤寡老人、残疾人、贫困家庭等特殊群体,开展形式多样的暖心活动;书画作品比赛;邀请雷锋战友到校讲座;邀请道德模范和学雷锋道德标兵报告团到校做报告;参观抚顺雷锋纪念馆;到雷锋雕像前祭奠;诗歌朗诵比赛;读书沙龙;摄影比赛;暑期社会实践和歌咏比赛等几十项系列活动,使学雷锋活动常态化,使整个校园成为一个德育基地。把学习雷锋与班风建设结合起来,选任学雷锋先进典型、品学兼优的高年级学生给低年级班级当班导,言传身教,把校园雷锋文化一届一届传下去,形成传统。

(6)宣传方式多元化,充分发挥网络和新媒体的作用。做好活动的宣传工作,既有利于弘扬雷锋精神,教育学生,使雷锋精神深入人心,又可以让社会更多地了解、认识新建高校,最终得到社会的认可,形成品牌。可以充分利用校园广播、橱窗、校刊校报、媒体、网络、标语、专栏、广告等多种形式宣传雷锋及雷锋似的先进人物,以及学雷锋品牌活动讴歌雷锋精神,把雷锋精神的宣传由平面引向立体,调动大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与持久性,形成崇尚雷锋精神的良好校园文化氛围。

新建高校学雷锋常态化是推进大学生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建设和谐校园的需要,是高校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也是新建高校立足长远发展的时代需要。高校学雷锋活动常态化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而需要坚持不懈地努力,推进实现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提升全社会道德水平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 黄力.雷锋精神对当代大学生的德育价值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

雷锋精神研究性学习范文第15篇

为引导动员广大师生员工积极参与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党委宣传部、校团委决定,在全校范围内联合开展学雷锋系列活动。具体实施办法如下:

一、活动范围

武汉科技大学全日制本专科生、研究生,教职工

二、活动内容

(一)认识雷锋——讲诵传唱(2月-3月)

雷锋离开我们将近50年,通过开展“讲、诵、传、唱”活动,使全体师生特别是80后、90后年轻一代进一步了解雷锋、认识雷锋。

1、讲雷锋故事。雷锋同志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楷模,雷锋故事感人肺腑。各单位可策划、筛选故事选题,征集一批雷锋故事作品,发动师生改编、创作故事,以课前故事会、“讲故事”主题班会、党团组织生活等形式开展讲雷锋故事活动。

2、诵雷锋诗词。雷锋一生留下大量脍炙人口的诗词作品,在全国学雷锋活动中也涌现出很多学习雷锋精神的诗词。各单位可开展雷锋诗词的学习活动,背诵经典篇目,组织师生开展诗歌朗诵比赛、诗词创作比赛,发挥雷锋诗词育人作用。

3、传雷锋箴言。各单位可组织广大师生编发红色短信、微博博文,包括雷锋名言、警句、语录,对学习、生活、工作有益的励志箴言。可通过开展红色短信创作比赛、博文征集等活动推动箴言的创作和传播。

4、唱雷锋歌曲。全国开展学雷锋活动50年来,创作了大量的歌颂雷锋精神的歌曲。相关单位可通过集体教唱、课前演唱、校园广播定时播放、以班级或年级为单位开展集中展示唱等形式全面推动雷锋歌曲的传唱。

(二)学习雷锋——寻访调研(3月-10月)

近年来武汉科技大学涌现出一大批可亲可敬可学的先进典型和事迹,通过开展“寻、访、调、研”活动,引导师生发现身边的“雷锋”,理解雷锋精神。

1、寻找“雷锋”事迹。用相机拍下帮助他人的感人瞬间,拨打学校新闻中心电话反映身边的“活雷锋”,寻找昔日曾无私帮助过自己的“雷锋”。通过寻找,让师生了解到雷锋就在我们身边;通过寻找,提炼出基层一线的雷锋精神。

2、访谈“雷锋”典型。收集感动线索、采访感动人物、撰写感动故事、宣传感动事迹,通过访谈这种互动交流的形式,让更多的师生能够重温雷锋精神,在收听、观看、参与节目的过程中,受到教育、有所感悟、得到提高。

3、调查“雷锋现象”。多年来,武汉科技大学师生员工秉承“钢铁品质”,奋发进取、敬业奉献,出现不少可喜的“雷锋现象”。可通过开展“雷锋现象”调查活动,带动广大师生认识这一现象产生的背景、原因,增强开展学雷锋活动的责任感、使命感。

4、研究“雷锋精神”。组织师生开展形式多样的雷锋精神大讨论,就“雷锋精神新解读”等主题进行研讨,理解雷锋“一颗钉”的爱岗敬业精神、“一滴水”的团结协作精神、“一团火”的无私奉献精神、“一块砖”的普通劳动者精神、“一片叶”的感恩反哺精神。

(三)争当雷锋——创树立兴(5月-12月)

结合学校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通过开展“创、树、立、兴”活动,引导广大师生员工践行雷锋精神,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

1、创“雷锋号”集体。深入开展典型集体创建工作,争创“雷锋班级”、“雷锋社团”。用雷锋精神打造团队建设,提高团队成员的创造力,提升团队的凝聚力、战斗力,打造优秀班级和社团。

2、树“志愿者”风尚。深入开展文明风尚培育工作,切实推动志愿者队伍的壮大和发展,积极探索我校志愿服务体系建设的新举措,形成知荣辱、讲正气、树新风、促和谐的文明新风尚。

3、立“雷锋式”人物。深入开展典型人物培育工作,争做“学雷锋标兵”。引导广大师生立足岗位学雷锋,把学习和弘扬雷锋精神融入日常学习和工作中,不断提高个人素质和能力,推出一批先进个人。

4、兴“学雷锋”行动。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立足校园,辐射社会,大力开展“四进社区”和“三下乡”活动,在全校形成“人人学雷锋、天天有雷锋”的良好氛围。

三、活动要求

1、高度重视,提高认识。广泛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是党中央、湖北省委的统一部署。各单位要高度重视,提高认识,把握机遇,加强领导。要加强协调,相互配合,推动本单位形成良好的“学雷锋”工作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