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青少年素质教育内容范文

青少年素质教育内容范文

青少年素质教育内容

青少年素质教育内容范文第1篇

“互联网+”时代青少年成长常常有许多“烦恼和困扰”,不但影响着他们的身心健康,而且也影响着他们的人格发展和健全。因此必须立足于“互联网+”这一社会、科技大背景,从丰富青少年心理素质养成教育入手,着眼于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塑造与培养,将青少年心理素质养成教育的变革推向全面化、系统化、高效化。

1丰富青少年心理素质养成教育的内容与形式

“互联网+”时代中教育的内容和教学的形式得到了极大丰富,青少年心理素质养成教育既面临巨大而严格的挑战,同时也存在宏观与微观上的机遇,进行青少年人格健全的建设必须要立足于“互联网+”的社会特点,要不断深入“互联网+”为平台的青少年心理素质养成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通过“互联网+”的资源加工和信息利用全面认知健康人格对青少年心理素质养成教育和青少年自主成长的重要价值与核心功能,采取“互联网+”时代学生乐于接受的网络平台、沟通平台和交互平台进行青少年心理素质养成教育的具体工作,使学生的人格健康和人格完善得到“互联网+”科技的基础支持和平台支撑,整合“互联网+”与青少年心理素质养成教育、“互联网+”与青少年健康人格发展的深层次关系,做到内容的丰富、层次的提升、形式的多样,进一步挖掘青少年心理素质养成教育的潜能,为青少年健康人格的有效塑造和全面发展提供形式与内容上的保障。

2建立青少年人格健康的基础信息库

“互联网+”是资源和信息在互联网平台上的深层次整合与重构,“互联网+”时代更加需要基础信息的详实、准确和全面,青少年心理素质养成教育工作要以“互联网+”科技作为基础,以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和人格建设为目标,建立起“互联网+”载体的青少年认可健康信息库。根据青少年心理素质养成教育的要求设置基础信息库的目类、体系、系统,并根据青少年实际做好人格健康信息的采集、测评和量化工作,使青少年心理素质养成教育通过“互联网+”平台及时了解青少年人格健康的信息,以“互联网+”基础信息库的资源整合和信息深加工全面把握青少年人格健康的动态、特点和规律,对于人格健康的问题做到及早发现、及早诊断、及早敢于,发挥青少年心理素质养成教育的专业型、系统性优势,真正把握学生的需求和发展特点,实现对心理素质养成教育改革和青少年人格健康建设的全面支持与服务。

3丰富青少年的学习、生活与交往环境

“互联网+”社会中青少年的学习环境、生活情境、交往方式与传统社会有着继而不同的特点,青少年呈现的状态,表现出的需要也具有巨大的差异性,基于“互联网+”的交际和沟通方式正成为青少年相互联系和交互式交往的基本形式,“互联网+”逐步转化为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完善的时代和环境大背景。作为心理素质养成教育的工作者必须重新解读当前青少年成长的影响因素和周边环境,正确理解“互联网+”社会带来的心理素质养成教育与青少年人格成长的问题和挑战,以心理素质养成教育为主题,兴办各类讲座、座谈会、网络宣传,全面渗透心理素质养成教育的知识和技能,使学生能够在心理素质养成教育的指导下,在优秀的校园文化氛围中进一步优化学习、生活和交往的外部环境,使学生能够稳定获得心理素质养成方面的知识,全方位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多方面磨砺学生的意志品质,在外部环境和结构上做到对青少年健康人格的激励、促进、培养和提高。

4建立青少年心理素质养成教育新网络

“互联网+”的时代中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个体与社会面临着关系重构的问题,青少年心理素质养成教育必须要立足于“互联网+”这一社会和时代标志进行全面整合,充分尊重学生发展的意愿和主动性,主动进行青少年心理素质养成教育结构和形式的创新与探索,将自我教育和网络教育结合在青少年心理素质养成教育的细节和过程之中,相信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发展和自我认知有效化解青少年心理素质养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扰,构建起青少年心理素质养成教育新型的模式和工作网络,达到促进青少年心理素质发展,更好进行养成教育的目的。在青少年心理素质养成教育的实践中可以借用“互联网+”科技建立起微博、微信等IT2.0技术为平台的新平台和新载体,加强青少年心理素质养成教育的私密性、实时性,在吸引广大青少年注意力和兴趣性的基础上,更为有效地进行心理素质养成教育。在青少年心理素质养成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借用互联网技术的核心思想组建起教育新结构和新平台,利用学生社团、心理服务机构的专业优势和资源优势,积极进行青少年心理素质养成的普及、干预、指导,在更大的范围内、更高的层次上提升青少年心理素质养成教育的内容和质量。

青少年素质教育内容范文第2篇

1青少年科技素质教育项目绩效评价的功能

绩效评价具有导向功能。绩效评价的导向功能体现在绩效目标科学的制订,而绩效目标的制订又要参考绩效评价指标。因此,绩效评价在青少年科技素质教育项目实施过程中能够发挥导向性的作用。绩效评价具有诊断功能。通过对青少年科技素质教育项目绩效评价能更好地获悉、判断和反馈青少年科技素质教育项目实施的绩效信息,通过信息反馈可能达到诊断与调节项目实施效果的作用。绩效评价具有监督功能。通过对青少年科技素质教育项目绩效评价能够把握项目经费使用的绩效表现状况,不仅能够分析项目经费支出绩效的影响因素,还能够提出督促的措施。绩效评价具有激励功能。激励是项目管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或活动,有效的激励可以成为组织或个人活动的重要措施,能够有效地实现活动目标。通过对青少年科技素质教育项目绩效评价,能够使得项目团队更加振奋精神,体验到成功的乐趣。绩效评价具有鉴定功能。鉴定是对组织或个人在一个时期活动成效大小的判断。通过对青少年科技素质教育项目绩效评价,可以判断其项目的效益与效率,进而对项目成效做出客观、公正的评判。

2青少年科技素质教育项目绩效评价模型设计的依据

依据系统科学理论。从系统科学角度来看,青少年科技素质教育项目是一个多因素和多层次的复杂系统,因此,要把青少年科技素质教育项目作为一个整体加以分析。运用系统科学的观点与方法,分析与评价青少年科技素质教育项目绩效使其具有全面性和系统性。国外科技教育评价经验。与许多发达国家的科技教育相比,我国科技教育起步较晚,绩效评价更晚。因此,借鉴国外科技教育评价的相关经验,可使我们少走弯路,而且还可以提高绩效评价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项目功能与特点。青少年科技素质教育有基础建设项目,有队伍建设项目,有实践探究项目,有科技竞赛项目等等。如何评价这些内容不同、实施方式不同的青少年科技素质教育项目绩效是对绩效评价的一个挑战。因此,在设计评价模型时要充分考虑这些项目之间的差异。项目实施目标。目标是项目实施的出发点,也是项目评价的依据。衡量一个项目是否有成效,最重的一点就是看其目标的达成度如何。目标达成度高,则绩效就明显,否则绩效就差。

3青少年科技素质教育项目绩效评价模型

系统科学理论提出任何一个系统只要存在着输入就会存在一定的运作现象和结果的输出,人们称这种运作现象和结果为绩效。系统的输入、运作和输出都会受到一定因素的影响,因此,在进行绩效评价时,也不能忽略这些影响因素。影响因素和绩效的关系可以用下图表示。根据绩效与影响因素关系,再结合管理科学理论、绩效评价与项目实施过程密切相关。

(1)青少年科技素质教育项目绩效目标。青少年科技素质教育项目作为评价对象,其类型是多样的。因此,评价对象的性质直接决定着评价内容及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因此,要科学设计青少年科技素质教育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就必须要对评价对象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青少年科技素质教育是提高国家和民族科技创新能力的关键。因此,青少年科技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提升青少年科技素质。科技素质包括科技意识、科技知识与技能、科技应用与创新能力、科技活动成果。

(2)青少年科技素质教育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青少年科技素质教育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包括评价指标、评价标准和权重。由于青少年科技素质教育项目评价涉及的因素多、层次多,因此,评价指标也是多层级的。

(3)青少年科技素质教育项目实施设计。青少年科技素质教育项目实施前,要根据项目性质、目的、实施条件进行科学设计。包括针对青少年科技素质教育总体绩效的项目总体目标设计,根据目标设计相应的任务,设计基于任务驱动的运作过程,以及预期的绩效。项目设计后就要付诸实施,实施中可能会因实践条件的限制或现场影响,目标可能会有进一步的调整,但实施目标不能偏离项目的总体目标。项目实施步骤、实施过程、实施方式方法等直接影响着实施效果,项目绩效完全取决于实施效果。青少年科技素质教育项目绩效评价模型是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基础,评价模型也是评价指标体系应用的基础。

(4)青少年科技素质教育评价指标项的设计。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指标项系统是关键。指标项是有层级的,如一级指标、二级指标项等。根据评价对象的特点,依据某种特定的目标,将其分解为若干层次,每个层次又可分解出若干组成要素,依据每个要素和每一结构层次所起的作用和功能形成评价指标系统。根据青少年科技素质教育项目特点,运用系统科学观点可将其分为七个一级指标项,二十三个二级指标项。青少年科技素质教育目标与内容评价:科技教育目标、科技教育内容;青少年科技素质教育环境评价:科技教育环境条件、科技教育环境资源、科技教育环境领导、培训文化;青少年科技素质教育过程评价:活动安排、活动内容(课程设置)、活动方式、活动安全;青少年科技素质提升状况评价:科技观念、科技知识与技能、科技应用与创新能力、科技成果;青少年科技素质教育管理评价:科技教育管理制度、人员配备、经费保障、科技教育后勤服务;青少年科技素质教育结果评价:项目效益、项目效率;青少年科技素质教育持续发展评价:队伍发展、条件改善、未来规划。

青少年素质教育内容范文第3篇

关键词:青少年;科技教育;要素;创新模式

当今时代是一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每一个公民都应该具备良好的科学素质,而科学素质的培养关键在教育,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培养青少年的科学素质极具现实意义。

一、关于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的开展要素分析

1.青少年科技活动的开展要以科学精神为追求

科学发展的推动力是科学精神,科学精神在青少年的科技教育活动开展中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是科技教育活动开展要实现的重要目标,科学精神主要是从事科学活动的人对于科学的态度,以及对于科学活动的理解与认识,还包括科学的习惯,以及对科学活动实施的行动自觉等等,科学精神是一种探索未知世界的强大的精神源泉,其表现为对于自然本有的科学内在规律的遵循,并形成优秀的科学研究的行动方式,科学精神是科学素质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培养青少年的科学精神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2.科学的知识与技能是科技教育活动开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学知识与技能包含的范围是比较宽泛的,其中既有相对基础的科学知识与技能的内容,同时也有存在一定深度的内容,现代的科技内涵包罗万象,既有传统科技知识与技能的内容,也有前沿的科技内容。面对这纷繁复杂的科技活动的知识与技能的内容,青少年科技活动的开展要充分遵循青少年的年龄特点与心理特点,在科技活动的内容选择上要选择一些适合青少年科技活动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青少年科技活动教育的有效开展。

3.科学方法也是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开展的要素

科学的方法是搞好一切教育活动的基础,有了科学的方法作为活动的指导,科技活动的开展才能更好地实施,科学的方法贯穿于科技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好的科技方法的运用可以有效地促进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的高效实施,相反,在青少年科技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如果活动的开展不够科学,那么青少年科技活动开展的效率就会大打折扣,预期的培养目标就很难得到应有的实现。

二、要加大力气构建青少年科技活动教育实施的创新模式

1.要以学校为平台构建青少年科技活动教育的创新模式

青少年科技素质的提升其最重要的平台还是学校,因为学生接受教育的主渠道依然是学校,学校是学生学习科学知识与提升科技技能的重要窗口,而学校教育开展最重要的活动就是课堂教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课堂教育的实施对促进青少年科技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要通过课堂教学抓好青少年的科技活动教育的开展,就要求教师要在日常的教学中,要充分创新有利于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开展的教学模式,通过对课堂教学的模式创新,有效地促进课堂教学效率提升的同时,也会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形成良好的科技技能,促进青少年科技素质的全面进步。

2.要以校外为平台构建青少年科技活动教育的创新模式

要在创新学校的科技教育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校外的力量,推进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校外开展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的场地与途径是非常丰富的,其中图书馆就是一个重要的科技教育基地,在现代的图书馆中有大量的有关科技内容的书籍,开展科技教育的活动可以有效地利用这样的教育资源,经常组织学生到图书馆进行科技书籍的阅读活动,这样的做法对学生科技知识的丰富与科技技能的提升都有非常大的帮助;要充分利用校外的一些科技活动场所,比如,科技馆、科技主题的展馆,都是非常好的校外科技教育活动开展的场所,教师要经常组织青少年到这些科技活动的校外场馆中开展相关的科技教育活动,以全方位、多层次的校外科技活动促进学生科技素质的不断提升。

3.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传媒技术促进青少年科技活动教育的开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近些年来,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对推进教育的有效实施具有重要的作用,青少年的科技教育活动的开展,也可以以多媒体信息技术为媒介,开展相关的科技教育活动,可以充分的利用网络资源,进行青少年科技活动的广泛开展,这可以大大促进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的实施,推进教育活动实效性的开展。

4.要以科技教育队伍建设模式的创新促进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的开展

科技辅导员素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科技辅导工作的开展,科技辅导员教师要在具有丰富的科技知识的同时,还要有丰富的科技辅导经验,要具备科技辅导工作实施所必需的实践技能,要善于创新科技辅导工作的方法,在实际的工作开展中,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原有的知识与技能,以适应新时期科技活动教育的开展工作,教师不仅要具备良好的科学素质,还要具备科学精神,只有这样,从事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的教师才能够胜任青少年科技活动教育工作。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从事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培养工作的教师队伍,就要不断创新教师队伍建设的模式,改进现有的教师培养的方式,推进教师队伍素质的全面提升,以适应现阶段科技教育的需要,促进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的开展。

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的开展,对促进青少年科技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现阶段我国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的开展,虽然取得了许多的成果,但是依然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本文对如何推进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的有效实施,展开了尝试性的探讨,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对相关工作的开展有一个良好的借鉴。

青少年素质教育内容范文第4篇

一、青少年法制教育的背景

1、传统的法律文化背景

“天人合一”的哲学理想致使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单纯盲目追求社会秩序的和谐,认为“讼”是矛盾的集中体现,无讼才能和谐,以诉讼为耻,无讼为德,无讼是儒家所追求的理想境界,“礼之用,和为贵”,对破坏和谐的诉讼极力予以反对,主张“讼不可长”、“讼不可妄兴”,无讼是求是全社会追求的目标。受到传统法律文化的影响,现在,民众多多少少都存在一定的厌讼心态,把诉讼仍然称之为“打官司”,遇到问题和麻烦,往往“不信法”,这恰恰违背制度的立法原意和目的,也与市场经济的规则运行相悖离,与依法治国方略和理念相悖离。法治要求在一定层面上讲缺乏传统文化土壤。

2、现在的社会环境背景

改革开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现阶段中国社会内部已引入市场机制为主轴的改革,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发展和继续向前推进,在各行各业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同时,平等利益主体多元化进一步生成和发展,各利益主体的利益呈现多元化的格局,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进一步体现出复繁多样。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和良好运行要求建立健全健康和谐的法治环境,利益主体之间的交往交易、摩擦纠纷需要法律来保护保障,需要用法律途径来解决。

3、法育的课标设置背景

目前,青少年法制教育仅仅存在于小学、初中《思想品德》课标中,而且是极少量存在。在于小学《思想品德》课标中的总体目标中规定树立法律意识,在分类目标中规定尊重规则,尊重权利,尊重法律,追求公平;知道法律基本知识,了解法律的基本作用和意义。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标 分类目标中规定:遵纪纪法,追求公正,自主自立,增强公民意识;在内容标准中规定学法知法,目标为知道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体会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意义,了解我国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了解我国法律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规定,增强法律意识。高中的《思想政治》课标内容基本与初中相同。在这里,法制教育不是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是作为思品德育内容的少量存在。因此,中小学法制教育存在教研教改滞后,法制教育与新形势不合拍,与培养具备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不适应,法制教育不够重视。

二、青少年法制教育现状

1、教育现状

一是中小学法治教学课程设置存在较大缺陷,在教材上,目前尚缺乏成套、统一的法制教育教材,除了初中开设的《思想政治》(内含少量法律知识) 外,小学和高中均无法治教育正式教材,因而使小学、高中甚至普通大学的法治教育大多流于形式,效果极其欠缺。二是法制教育教学活动组织不规范,缺乏生动活泼的法育教学与宣传活动,具体表现在时间上,没有确定统一的法制课时,有的甚至没有安排法制课。三是把法律素质排除在素质教育内容之外。在法律已经影响规范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今天,法律素质已成为个体社会化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三是我国素质教育理论研究中,法律素质的理论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没有对法律素质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培养受教育者法律素质的途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在实践中忽视甚至放弃对学生的法律素质培养。熟不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的政治理想,教育在一定意义上讲是为政治服务的,当今大力倡导的素质教育同样要为实现政治理想服务,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强大推进器,这种作用的集中表现就是培养法律职业群体和包括法律素质在内的综合素质人才。如果素质教育理论仍然停留在原来的水平,无视法律素质的存在,不重视法律素质的研究,学校教育实践仍然沿用原来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加强法律素质教育,就必然影响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程。

2、学生现状

当前,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极大改善,青少年身体生理发育出现早熟现象,而其心理成熟相对生理发育明显滞后,因缺乏独立自理、自我约束、辨别是非的能力,极易受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而误入歧途,目前,青少年犯罪正是当今世界各国不愿面对而又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近年来,青少年犯罪问题已向家庭、学校、社会敲响警钟,我国青少年犯罪呈逐步上升趋势,数量多、蔓延快、危害大,青少年犯罪已逐渐成为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

3、社会现状

一是对青少年法制教育认识不到位,多年来,在应试教育体制下,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学校办学指导思想始终受制于社会、家长及政府职能部门对学校的评价标准,升学率上去了,可“一好遮百丑”,学校就是“先进学校”,不愁生源,雨后春笋般 的“特色学校”,“改制学校”,“名校”,都来自升学率。二是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 “三厅一吧”(游戏厅、歌舞厅、录像厅、网吧)等文化市场经营不规范,管理不到位,往往成为诱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温床。

三、青少年法制教育的重要意义

青少年法制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普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六五”普法的重点对象中的重中之重,也是实施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方略的重要基础。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承担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作为“六五”普法工作重点对象,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意义十分重大,事关国家民族事业前进、发展和未来

二十一世纪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是人才的强弱对比竞争,我们必须深入贯切人才强国战略。梁启超先生在《少年中国论》提出:“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在法律已经影响规范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今天,青少年法制教育十分重要,提高青少年法律素质法律素养、提高青少年依法办事能力和水平十分重要,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刻不容缓。

四、切实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刻不容缓

深入开展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均衡发展的教育。全面发展,这是党的教育方针的核心部分。它提出了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合理素质结构,包括生理的、心理的、思想的、文化的素质。我国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教育、学生、社会现状要求我们应高度重视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切实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刻不容缓。

1、将青少年法制教育设置成独立的课程体系

法制教育在学校教育中之所以没有地位,得不到应有重视,一个重要原因是学校没有法制教育课程,没有相应的教学计划和教材,使法制教育成了可有可无的“软任务”。也因此建立科学的法制教育课程体系,使学生从小学到大学都能够接受到系统的法制教育十分重要、迫在眉睫。比如,许多学校仅仅是每一学期或学年请校外的“法制辅导员”举办一至二次法制讲座。其实,法制教育与其它学科教育一样,具有自身的认知规律和结构体系,没有相应的课程就难有法制教育实效。因此,教育决策部门应当及时修改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建立法制教育课程体系,让法制教育作为一个重要学科纳入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中去,使法制教育在学年编制、课时分配、学周安排和教材编写等方面都加以明确,把“软任务”变成“硬任务”。这不仅是法制教育地位使然,也是课程现代化的一个客观要求。同时,要加快法制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在法学院校、师范院校增加开设青少年法律教育专业,为青少年法律教育配备专业师资力量。

2、编写统一的法制教育教材

法律作为调整人的行为的规范已渗透到个人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培养提高法律素质法律素养的落脚点在于养成和提高人的依法办事的能力和水平及习惯,为切实培养提高青少年法律素质和素养,教育主管部门首先应该组织编写完整而系统的法制教学教材。我国的法律已形成了以宪法为根本法的较为完备的法律体系,教育部门应组织力量,根据未成年人成长发育的特点和认知、接受能力特点,编写小学、中学、大学的法制教育教材,使未成年人接受法治教育系统化、持续化。比如说,在小学根据儿童的特点以法制连环画、法制小故事等形式编写教材,让他们初步树立法律观念;而到了中学,以文字和案例相结合等方式编写教材,开展开办法制板墙报、开展模拟法庭、创建校园法治文化等实践活动,让中学生逐步形成法律意识等等。

3、将法制教育纳入毕业升学考试考核考评

青少年素质教育内容范文第5篇

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中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也获得不少宝贵的实践经验。我国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依然满足不了青少年发展的需要,时至今日,依然存在较大部分的普法盲区,很多地方的普法教育工作依然流于口号和形式,没有条件开展实质性的普法工作。加之,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互联网进入了青少年的生活,很多外来文化、思想、行为模式被判断能力较低的青少年群体懵懂的效仿和没有区分的吸收。许多所谓的时尚文化、先进思想侵蚀着青少年的生活,沉淀在青少年成长的路上,不良的思想、文化元素及行为模式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发展,给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在当下的社会环境、教育环境和现状里,要准确、针对、持续、稳定和健康地做好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工作,笔者认为,关键是要仔细、清楚地分析影响青少年成长的障碍因素,构建贴近生活、符合实际,形式多样、系统的法制教育内容体系,去设计和规划青少年群体的法制教育工作。

1.法制教育需要解决的问题

1.1法制教育的现状。关注和重视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早已成为世界各国和地区政府部门、教育机构、学校及家庭共同的认识。美国2000年教育法中明确将青少年法制教育列为美国公民教育的核心内容。我国的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也有了不短的发展历程,多部门联合开展的青少年普法工作已近步入了"六五普法"的阶段,走过了20几个年头。法制教育也取得了不少成果,但目前学校青少年法制教育仍存在不少不容忽视的问题。

1.1.1对法制教育的认识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法制教育作为学校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各级各类学校的法制教育内容不系统、不全面、无规律,缺乏内在连续性,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力度不够,法制教育内容流于形式。 把法律素质排除在素质教育内容之外。没有对其进行分析研究。当前的学校素质教育也没有突破传统学校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认识上只承认"法律意识"或"法制观念"的存在,在实践中忽视甚至放弃了对学生的法律素质培养。

1.1.2法制教育缺乏一个良好的运行机制。社会各界和各部门没有形成合力。尽管有关部门设立"关工委",在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方面作了不少努力,但在实际运作中各有关职能部门缺乏共同支持配合,法制教育工作落实不到位,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学校缺乏法制教育专职教师。目前绝大多数设立法制。

1.1.3法制教育的载体和形式有待创新。目前,多数学校还是延用填鸭式教学模式,教学形式略显呆板陈旧,缺少现代媒体技术和手段,缺乏长期性和有效性。学校采用的集中辅导讲座的形式,不分年级,不分对象,不分内容,缺乏针对性和趣味性。因教育方式方法不得法而导致青少年法制教育质量、水平不平衡,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和效果。在校青少年学生的法制宣传教育,有一些生动形象、喜闻乐见的形式,如模拟法庭、征文比赛、法制情境剧、现身说法等有待进一步总结提升。

1.2影响法制教育的因素

1.2.1学生个性特点的形成。家庭的成长环境影响孩子的性格特点,影响孩子今后的价值判断和行为方式。独断专行、包办主导、代替成长、留守散养等是我国家庭较为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模式。这些理念普遍存在忽视孩子独立个体,阻碍孩子个性发展的共性。关爱、分享,平等、理解,尊重、妥协等基本的处事方式不能形成。

教育的过程是孩子学会做人,掌握知识,增长能力的过程。对于心智良好、人格健全的孩子,知识就是促进成长,增强生活技能和生存能力的有效工具。但是对于心智不良好,人格不健全的孩子,知识可能就是其伤害与自我伤害的工具。投毒、沷酸、伤害等发生在学生群体中的事件让人堪忧。

1.2.2法制教育的内容与手段。多数学校还是延用填鸭式教学模式,教学形式略显呆板陈旧,缺少现代媒体技术和手段,缺乏长期性和有效性。学校采用的集中辅导讲座的形式,不分年级,不分对象,不分内容,缺乏针对性和趣味性。因教育方式方法不得法而导致青少年法制教育质量、水平不平衡,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和效果。

1.2.3法制教育的主体。由于对法制课的重视程度和经费等原因,大多数学校的法制教育投入积极性不高,在课程设置、教师配置方面投入不足。

2.提高学校法制教育实效性探析

2.1明确法制教育地位。法制教育在现代学校教育中的地位是由现代学校法制教育的功能决定的。我们认为,现代学校法制教育对建立法治国家、造就法治人才和培养守法公民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培扬尊崇法律、维护法律的勇气和毅力的法治精神,形成推动法治化进程的源动力。为国家造就合格的法律操作者和守法公民。无论从"英才教育"意义上,还是从"普及教育"意义上,唯有学校法制教育才能持久而有效地担当起培养"法治英才"与"法治公民"这一历史使命。使青少年学生知法、守法,减少青少年犯罪的最有效途径。在学校教育中要牢固确立法制教育的"三个地位"。(1)是确保法制教育在学校教学计划中的地位。(2)是将法制教育与教职工的工作实绩评价直接挂钩,实行一票否决制,落实法制教育在班级管理和教职工管理中的地位。(3)是确保法制教育在学校各个管理机构中地位。

2.2构建适合学生身心的法制教育内容体系。法制教育在学校教育中之所以没有地位,得不到应有重视,一个重要原因是学校没有法制教育课程,因此,建立法制教育课程体系,让法制教育作为一个重要学科纳入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当中,使法制教育在学年编制、课时分配、学周安排和教材编写等方面都加以明确,把"软任务"变成"硬任务"。使学生从小学到大学都能够接受到系统的法制教育。在师范院校增加一定比重的法律课程,从而使法律专业人员能够有机会进入教师队伍,使师资队伍具有相应的法律素质,最终使现代学校法制教育具有可靠的智力资源保证。

2.3丰富法制教育的形式手段。充分认识学生的个性特点,在组织法制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努力突出中小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动作用,通过开展符合中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具有学生情趣和时代气息的法制教育实践活动,来帮助他们学习法律知识,理解法律真谛,培育法制意识。

青少年素质教育内容范文第6篇

青少年社会教育的本质是促进青少年的社会化,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的思想意识。思想意识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处理问题时的情感和态度,是对客观事物的理性认知。青少年社会教育在意识层面,就要引导青少年形成国家意识、科学意识、劳动意识和审美意识;在价值层面,引导青少年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理想信念层面,培养青少年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崇高理想。二是引导青少年习得社会规范和必要的社会化技能。在习得社会规范和必要的社会化技能上,青少年社会教育就是要引导青少年习得民俗、道德、法律等方面的社会规范,习得劳动、科学、安全、心理调适、交往、职业规划等多方面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社会化技能。三是发展青少年的个好。青少年社会化是社会性与个性的统一。社会化既培养青少年的社会性,又发展青少年的个性。源于青少年个体天赋、兴趣、需要的差异化,青少年智能发展也是多元的。青少年的兴趣爱好、智能发展不应只停留在传统的数理逻辑上,还应该发展言语语言、视觉空间、身体动觉、音乐节奏、人际交往、自知自省、自然观察等多元智能。

二、青少年社会教育的主要内容

活动是青少年社会教育机构的载体和生命。青少年社会教育的本质决定青少年社会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培训活动、集会活动、展示活动、竞赛活动和体验活动。国家有关政策法规明确规定,青少年社会教育的主要内容是思想道德、科学技术、文化艺术、体育、游戏、社会实践等。

(一)活动内容的形式

第一,培训活动。培训活动是以青少年儿童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和归属点,以自愿参加形式,将有共同兴趣爱好的青少年儿童组织在一起,参加思想品德教育、科学技术知识普及教育、文化教育、艺术教育、体育教育、健康教育等方面的培训。

第二,集会活动。主题集会活动是群众性活动,能够把教育性和娱乐性融合在一起,使青少年儿童在集会过程中始终保持热烈、饱满的情绪,迅速有效地传播知识和思想,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各青少年社会教育机构利用各种法定节日、传统节日、历史人物纪念日、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等,根据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从青少年儿童的年龄特点、兴趣要求出发,围绕思想品德、科普、文化、艺术、体育等内容,开展联欢会、见面会或座谈会等主题活动或进行各种主题仪式。夏(冬)令营是集会的另一种形式,充分利用寒、暑假,使青少年儿童学会适应集体生活、锻炼独立生活能力。通过“红色之旅”夏(冬)令营、“小科学家”夏(冬)令营、“艺术体验”夏(冬)令营,“户外拓展”夏(冬)令营,“海外游学”夏(冬)令营等活动,开拓青少年儿童的视野,陶冶性情、磨炼意志、强健体魄,增长知识才干,培养集体主义和团结互助的精神。

第三,展示活动。以图片、影像、文字等多媒体形式,将知识和时事生动、直观、具体地展示在青少年儿童面前,引起他们的共鸣和思索;展出在书画、摄影、手工艺、科技等各类全国或国际性青少年儿童比赛中的获奖作品,鼓励他们探索、启发他们创新;展示青少年社会教育成果,营造全社会关心和支持青少年社会教育工作的良好社会氛围。

第四,竞赛活动。针对青少年儿童竞争意识强的特点,组织和开展体育类、艺术类、科技类、智力类、游戏类等个人或集体竞赛。通过健康有益的竞赛调动青少年儿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青少年儿童身心健康地发展。

第五,体验活动。体验是少年儿童在实践中亲自经历的一种心理活动,是对情感的一种体会和感受。体验活动就是组织和引导青少年在亲身实践中以自己的身份、自己的视角去参与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和大自然环境,通过扮演不同角色和进入特定的事件与情景,获得一种感受、明白一个道理、养成一个品质、学会一种本领。体验活动作为一种崭新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教育模式、有效的德育载体,有助于提升青少年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养成他们合作、分享、进取等个性品质,使他们在心灵上有所触动,情感上有所升华,思想上有所收获,道德上有所进步。如科学体验活动、好书阅读与体验行动等。

(二)国家政策法规的规定

1957年4月,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少年宫和少年之家工作的几项规定》,这是我国第一次从国家政策法规的层面上对青少年宫的性质、任务、内容和方式等进行明确规定。此后,国家又多次以政策法规形式对青少年宫的活动内容加以明确。如1987年2月国家教委、颁布的《关于加强少年宫工作的意见》和《少年宫工作条例》,1995年6月国家教委、文化部九部委等联合颁布的《少年儿童校外教育机构工作规程》,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8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200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4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等。以上政策法规对以青少年宫为主体的青少年社会教育机构做出了明确规定,即教育内容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科学技术、文化艺术、体育、游戏、社会实践等,要求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做到教育性、知识性、趣味性相结合,要适合少年儿童的年龄特点,并为他们所喜爱。

三、目前活动的开展情况

国家政策法规虽然明确规定了青少年社会教育机构应该开展的教育内容,但在现实实践中,由于受教育观念、家长期待、青少年需求和机构利益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实际开展的教育内容总体上与政策法规的应然规定有所偏差。突出表现在德育活动、劳动实践、科普活动偏少,而学科活动、艺术培训偏多。

第一,学科、艺术类培训过多。我国青少年学生人数众多,家庭与社会把教育视为改变个人命运的重要途径,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相对稀缺,加上“应试教育”影响广泛。在这样的背景下,升学考试竞争异常激烈。为了孩子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增强孩子在考试中的竞争力,有的家长让孩子在学校教育之外,参加各种文化培训班、补习班、提高班,学科培训类教育服务由此而发展和蔓延开来。在家长眼里,以青少年宫为主体的校外教育机构开展的培训与补习,其功效等同于学校教育,二者皆是增强孩子在升学考试中竞争力的手段。过去由于市场购买力低,只有学校教育一个途径来提高学生的竞争力,现在随着经济收入提高而增加了校外教育这个新的途径。升学考试的竞争已经从学校延伸到学校之外。艺术培训很受学生欢迎,既有特长生加分政策的助推,也有一部分学生是为了培养艺术兴趣、训练艺术素质。

第二,科普活动偏冷。调研发现,各机构科普教育普遍不够,这是因为科普活动不想艺术培训那样效果立竿见影,许多家长没有意识到青少年科普活动的意义。应试教育体制下催生的学科培训热,使科普教育变冷。尽管近几年素质教育改革、新课程改革等逐步推进,但“应试”的情况并没有根本改变。考名牌大学、找好工作的想法,依旧是家长指导青少年教育的基本追求。由此导致各机构也围绕升学这根指挥棒转,使得学科类、艺术类培训项目火爆。因为这些项目可以在考试中加分,而科普类活动项目奖项少、获奖加分的难度大。

第三,游戏和娱乐活动不足。玩耍是青少年的天性,他们是在游戏和娱乐活动中认识世界。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明确规定,儿童有权享有休息和闲暇,从事与儿童年龄相宜的游戏和娱乐活动,以及自由参加文化生活艺术活动。但是我国青少年的休闲娱乐空间正在被压缩。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城市少年儿童生活习惯研究”调查,35.6%的孩子不同意“玩是儿童的权利”这一观点,其不同意的比例甚至高于成人(22.6%)。有38.4%的孩子不同意“对儿童来说,玩也是学习”这一观点,远远超出了父母不同意(21.9%)的比例。这说明青少年在巨大的学习压力下,甚至将玩视为学习的对立面。因为青少年此类需求不足,加之青少年宫维持此类活动的经济压力,使得青少年宫实际开展的游戏和娱乐活动不是很多,有的甚至被取消了。

第四,劳动与社会实践、成长教育等活动缺乏。在全球化深入发展、影响广泛和我国经济社会深刻变化的双重作用下,青少年的成长环境更为复杂多样,在青少年群体中出现了心理、网瘾、犯罪等多方面的问题。青少年宫等机构本来是组织劳动实践、开展教育活动,引导健康成长的重要阵地。但是,由于“应试教育”的导向渗透到这些教育机构中,使得它们开展的教育内容趋向“应试化”,忽略了青少年的情感体验、社会实践和心理疏导,忽略了青少年群体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使得此类活动开展不足。目前,有的青少年社会教育机构为了自身利益,迎合家长和社会的需求,举办收费的培训班,开展收费的活动,没有很好地履行社会教育机构的教育职能,扭曲了机构的教育功能,这也是青少年社会教育机构出现公益性困境的重要因素。

四、大力发展青少年社会教育是实施

青少年素质教育内容范文第7篇

关键词:青少年 体育锻炼习惯 影响因素 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8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9(b)-0162-02

近年来,青少年的体能素质、身体健康状态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不仅影响着青少年的全面发展,还决定我国未来人才的质量。各级党政领导十分关注和重视青少年的体能健康,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鼓励青少年奔向操场、走进自然,掀起了青少年体育锻炼的热潮。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青少年的体能素质,因此,促进青少年的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已经成为了教育工作的重点。

1 体育锻炼习惯的内涵及意义

1.1 体育锻炼习惯的定义及特征

根据定义,习惯是指在特定的情境中自觉进行特定活动的一种需要。体育锻炼习惯是指在多次反复的体育锻炼活动中慢慢形成的,不需要通过特意提醒而自觉进行促进身心协调发展、稳定的行为方式。可以通过以下的指标来判断是否形成了体育锻炼习惯,一周内进行3次及以上的体育锻炼,并且每次体育锻炼的时间达到半小时及以上。

形成体育锻炼习惯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较强;(2)所进行的体育锻炼具有明确的价值取向;(3)体育锻炼的方式、内容、每周次数、锻炼强度、时间较为固定;(4)锻炼过程中能够获得正能量,并能够自我调整。

1.2 培养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的意义

作为国家未来的接班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身体素质作为青少年成长的基础,在青少年素质发展过程中显得尤其重要。在人体生长过程中,青少年时期是最为关键的时期,身体发育水平不仅影响他们的学习效率,甚至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智力水平。青少年培养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不但可以增强体质,还可以释放压力、加强心理健康,更利于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此外,体育锻炼还能增强青少年的抵抗力,体育锻炼能够有效防控疾病。然而,青少年的身体素质下降时,伴随着常常出现青少年近视、居高不下的肥胖率等问题。

2 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习惯养成的影响因素

2.1 中国传统价值取向的影响

在中国传统价值中,长期形成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观念,并且出现了重文轻武的现象。与体力劳动相比,通过学习、考试等脑力劳动方式,人们能够较为容易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和劳动报酬,所以人们更加会倾向于脑力劳动。由于传统价值取向的影响,当今社会的家长更多关注孩子的文化成绩,一直以“考上名牌大学”作为青少年培养的首要目标,很少关心孩子的身体素质。培养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的最佳时期是家庭体育阶段,在该阶段孩子最容易形成体育的正确观念,所以家长需要转变对于青少年体育锻炼的偏见,正确认识到体育锻炼习惯对于孩子的积极意义。

2.2 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

目前我国的教育体制还是应试教育,学生通过高考来决定自己的命运,所以学校、家庭以及学生都是更多关注文化课学习和考试成绩。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面还是通过学习成绩和排名来评价学生,导致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到文化课程的学习,这无疑会压缩了体育锻炼的时间,体育锻炼得不到大家的重视,所以对于青少年来说,很难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身体素质逐年下降。

教育部等部门十分重视加强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阳光体育运动”,旨在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加强学生的身体素质。然而,在应试教育体制的限制下,更多的学校仍一味追求“升学率”而对于落实阳光体育运动采取敷衍了事、应付检查的态度,阳光体育运动的效果发挥较小,青少年体育锻炼的时间并不能保证。

2.3 体育场地、制度、文化等环境的影响

学校体育在培养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过程中发挥着主要作用,学校应该注重营造良好的体育氛围,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并因人制宜提高体育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最大限度发挥体育器材、场地的作用。体育器材、场地是保障学生经常性进行体育锻炼,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物质基础。学校体育锻炼的规章制度、体育传统等软文化,是影响青少年形成体育锻炼习惯的无形因素。通过调研资料显示,我国学校内的专职体育教师明显不足,部分农村等学校缺少专职的体育教师,同时体育锻炼的设施、场地等满足不了学生需求。此外,部分场地的开放时间有限,学生进行锻炼的利用率不高。同时,社区内的健身器材往往是针对中老年人的,不利于青少年经常性进行体育锻炼。

3 培养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的策略研究

3.1 培养青少年的兴趣

在培养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过程中,首先需要充分发挥青少年的主人公作用,调动青少年主动进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应试教育体制以及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产生了一定的厌恶、消极的心态。体育教师应该善于激发学生的激情,并不断维持学生的热情,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合理趣味的方法,及时发掘并肯定鼓励学生的优点,逐步让他们在体育锻炼过程中感受到运动的乐趣,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和欲望。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过一定的时间和过程,在培养体育锻炼习惯的过程中需要注重克服青少年的惰性,意志薄弱的学生往往很容易因为锻炼的辛苦和短期内成效不明显而选择放弃。因此,老师需要定期鼓励帮助学生,引导他们克服困难,鼓励他们树立信心坚持锻炼。

3.2 转变观念、打破应试教育观念的限制

首先,家长需要走出“体育无用”和“体育影响文化课学习”的认识误区,正确认识体育锻炼对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性,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体育锻炼观念,并通过身体力行来引导孩子。此外,学校应该准确认识体育教学的作用,注重营造良好的体育氛围,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目前,体育课程教学中,老师更多地注重对学生体育知识、技能和技术的培养,忽视了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态度和习惯。在缺乏兴趣习惯和态度不端正的基础上,学生学习体育知识和技能的效果也大打折扣。因此,体育老师也应积极转变教学观念,重视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重要性。

3.3 充分开发、利用体育资源

相对于众多的体育锻炼人群,我国现有的体育资源相对较为匮乏,因此,需要综合高效利用各方面的体育资源。家庭的体育资源一般不多,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并结合实际的收入情况,适当置备一些体育装备。家庭的体育资源相对还是有限的,需要社区和学校共同参与进来。社区和学校根据需求,合理采购体育物质资源,并定期定向进行开放借用。比如:节假日内或者晚间可以适当向青少年进行开放。学校里专业的体育教师资源,也可以适时走进社区等场所,提高体育锻炼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也有利于社区人员和家长锻炼指导能力,更多科学引导青少年进行体育锻炼。

参考文献

青少年素质教育内容范文第8篇

【关键词】青少年 网球训练 发展策略

贵州省青少年网球运动的开展较晚,基础训练水平不高,然而,贵州青少年网球运动有良好的运动氛围,2011年,“体育杯”贵州青少年业余网球赛开幕,报名人数达到60人。2012年,这一赛事报名的小运动员达到70人,尽管增幅不大,但依然呈增加趋势。也充分说明,更多的青少年开始对网球运动产生浓厚的兴趣,但由于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网球的基础设施较薄弱,场地少,业余训练的教练员较少,网球训练水平也亟待提高,从总体看,贵州青少年网球业余训练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一、贵州省青少年网球业余训练的基本状况

(一)训练内容及技术要求

青少年网球训练有着年龄的特殊性和训练的阶段性特征,青少年时期的网球训练必须结合青少年年龄特征制定科学的训练计划,在训练内容上,注重身体素质与网球基本技术相结合,心理素质与体能训练相协调。然而,由于教练员对青少年网球业余训练的理解不同,许多教练员在体能训练、技战术训练、心理训练等方面比重不同,显示了教练员对青少年网球业余训练不同的理解。

经过对贵州省各地市级青少年业余17名网球教练员的调查发现,各地市网球业余训练都安排了体能、技战术以及心理等专项训练内容,然而,各教练员对三项指标的比重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直接影响训练水平的提高。

表1 各校业余网球教练员训练内容安排结构(N=17)

上表中,训练内容结构比例不同,比如,11名训练员在训练时,70%时间安排技战术训练,体能训练内容占20%,心理素质训练10%。以下各比例中,分别为接受调查的教练员对训练内容的结构安排。从训练比例中明显反映出,各教练员对技战术训练内容安排比重较大,有个别教练员甚至安排90%内容用于技战术训练,从一个方面分析,大部分教练员认为技战术是训练的重点。而心理训练和体能训练只需要附带训练。基本沿袭传统训练理念,忽视青少年主体性在训练中的作用。

(二)训练时间调查

训练时间关乎训练强度和训练密度对青少年身心影响,对青少年训练水平提高程度的影响。合理的训练时间安排,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调查发现,贵州省青少年业余网球训练时间大多较短,基本在课余时间或者双休日训练。有两方面原因造成,一方面保证孩子们正常文化课时间,文化教育课时是官方时间,网球训练只能在教育课时之外安排训练。另一方面,孩子的家长对孩子业余训练和文化教育的认识,希望训练前提是不影响孩子文化课学习,一旦发生时间冲突,一些家长会主动放弃训练。从而造成当前青少年网球训练时数不足的状况。(表2)

表2 网球业余训练时数(N=17)

从上表看,每周训练时间和次数难以保证,集中训练时间不多,只能靠每天课余时间,增加训练次数弥补时数的不足。

(三)训练方式

从整体看,贵州省青少年网球业余训练主要是言传身教,身体力行。以教练员的教为主,青少年在训练过程中,其主体地位、个性心理都没有充分体现。新教改强调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强调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这需要教练员要更新观念,紧跟教育时代变革,提高网球训练质量,把只重视网球运动的成绩,转变为注重青少年全面发展,身心健康为主,尊重青少年主体性在网球训练中的作用,促进贵州网球业余训练方式发生根本改变。

二、贵州省青少年网球训练对策

结合青少年身心特点,对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分别采取不同的训练方式和手段,实施不同的训练内容,形成系统化训练体系。是贵州青少年网球业余训练的战略发展思路。

(一)结合训练的训与练,全面提升网球训练质量

训,是预设的训练方案,练,则是实训过程,结合训练的综合过程,提高预设教案的质量,并重视青少年在训练中的感受,学会观察青少年运动员个体感受,行为习惯,训练中的思想变化,针对性的设置多种训练方案,比如,不断调整训练伙伴,增加训练趣味,重视个性心理素质的提高,体能的增强与恢复。让青少年运动员提高技战术能力,强健体魄。

(二)引导青少年对网球的兴趣

青少年在训练中,容易出现兴奋时间段,注意力不够集中,遇到挫折容易气馁等特点,如果一味强调技战术训练,忽视青少年在运动中所体验到的乐趣,将不利于青少年对网球运动持久的热爱。因此,引导青少年对网球运动热爱,学会体验网球运动快乐,逐步培养青少年参与网球训练的兴趣,培养青少年持久参与网球运动的习惯,是网球业余训练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因此,在训练中,增加趣味性的内容,灵活多样的训练方式,丰富多彩的训练手段充分发挥网球训练的魅力,激发青少年兴趣。

(三)量身定制的训练方案

对于低龄段(9-12岁)孩子训练,以培养兴趣为主,以身体素质为主,结合网球运动基本技术要求,熟悉球性,形成稳定的技术动作,在这样训练思想指导下,运用灵活的训练手段,训练方式,增强运动训练的趣味性为主。游戏教学方式,让青少年在玩中学,学中玩。对于中年龄段孩子(12――16岁)训练,需要挖掘运动潜能,结合身体素质训练,进行针对性的准备训练,网球运动具有开放性运动特征,不管老人,妇女还是孩子,都能参与网球运动与训练,因此,在网球训练中,结合年龄特征,身体特征进行网球训练,更切合训练需要,加强青少年网球步法、握拍动作、正反手击球动作等多球练习等,以提高训练效率。

(四)体能训练

体能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基础,也是网球训练的需要,在网球业余训练过程中,重视青少年身体素质是网球训练的重要环节。竞技网球不是技战术的比拼,而是技战术、体能、心理能力和运动智能综合能力的比拼,技战术能力高,是赢得胜利的首要条件,没有体能保证,高超先进的技战术难以发挥,许多优秀运动员由于体能原因、伤病原因饮恨赛场的例子比比皆是。体能训练既要训练身体素质,也要提高意志品质,身体素质训练量的加大,需要坚强的意志品质,意志品质的提高,又可以使得运动员承受更大抢夺的体能训练。因此,遵循一定的准则,把握青少年年龄特点和身体特点,加强体能训练。

三、结论

贵州省青少年网球业余训练除了训练内容、训练手段和训练时间问题,还存在与其他体育运动同样的尴尬,训练投入不足,场地不足,设施差,条件亟待改善等问题,同时,由于业余训练的教练员人数较少,难以满足训练人数增加的需求,这样,就造成个性关注度不够,训练不系统,针对性不强等状况。同时,由于参与网球业余训练的青少年家长的因素,也为青少年参与网球业余训练的人数受到限制。

参考文献:

[1] 史为临.关于中国青少年网球运动员训练的几点思考[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1.1.

[2] 陶志翔.网球运动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 蒋伟皓.现代网球运动技术模式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5.3.

[4] 刘伟光.孙永平.辽宁省少年网球运动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体育科学.2005.2.

青少年素质教育内容范文第9篇

[关键词]青少年 科技教育 活动

中图分类号:R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6-0249-01

引言:

科技教育活动对于青少年的素质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提高全民的科学教育,应当从青少年开始。因此针对这一状况,要充分的了解到当亲青少年活动的特点。本文将通过调查而得到的关于青少年活动的特点,科学性的提出关于青少年如何更好的开展教育活动的方案。

一、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的要素

青少年的科技教育活动主要由三方面的要素构成:科学精神、科学知识和技能、科学方法和能力。这三方面的要素各有各的侧重点,他们共同构成了一个人科学素质的关键部分。因此,在对青少年开展科技教育活动时,更应该充分的考虑到这三方面的内容。

1、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于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培养青少年科学素质时,应当充分的考虑到对青少年科学精神的培养。科学精神是开展青少年教育活动的基本内容。科学精神所涉及的范围十分的广阔,包括了青少年对于科学的看法、思维活动等。简单的说,科学精神表现为追求科学的勇气,尊重真理的态度以及理性的思考等。这些共同构成了青少年科学素质的关键内容。在任何年龄段科学精神都对一个人的科学素质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对青少年开展科技教育活动时,应当充分考虑到对于青少年科学精神的培养。

2、科学知识和技能

科学知识和技能主要包括了七个方面的内容,主要有生命科学、基本物质科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军事科学、科学前沿与高新技术、实用技术、科学技术发展史。这七个方面内容分别涉及了不同的内容。在对这七个方面的内容进行教授时,应当重恩考虑到学生接受的能力,充分考虑到学生各年龄段的水平,根据由远及近、由深到浅、有个别到一般的规律对学生进行教育。

3、科学方法和能力

科学方法是青少年科技教育的另主要内容。科学的方法所设计的方面也十分的多,例如:观察、操作、实践、收集等。在对学生进行科技教育的时候,同时还要考虑到进行科学方法和能力的教育。

这三个部分并非是独立的个体,他们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因此在对青少年进行科技教育的时候,要充分的考虑到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不能简单的只对科学知识和技能进行阐述,还需要让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在日积月累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二、创新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模式的意义

全民的科学素质培养中,青少年的科学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地位。对青少年的科技教育活动,是增强国家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基础。首先,我国当前大力提倡人才强国和科教兴国的战略,对于青少年进行科技教育也是在响应国家政策的号召,对于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战略性的意义。其次,当前我国呼吁对于青少年的教育应当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进行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一大特点就是对模式创新的呼喊,传统的科技教育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对这样问题的解决不仅仅是学校、社会以及广大教育者的努力,这也无法解决当前中小学科技教育落后的状态。因此,传统的科技教育模式不能够实现对农村、城市中小学生的科技教育。

科技教育模式的创新应当充分的发挥学生自主学习、对动手的能力,构建一种能够发挥课堂主体地位,对社会产生影响力的机制。对中小学科技教育创新需要整合相关的资源,例如互联网、大众媒体、城市基础建设等,充分发挥社会、学校、家长的力量,突破传统的模式。

三、着力构建科技教育新模式

在素质教育中,对学生进行科技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创新科技教育的模式,打破传统的方式,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努力,着力打造社区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三种教育相结合的科技教育新模式。

1、创新青少年科技教育学校模式

在对青少年进行科技教育时,要充分的结合教育部颁布的"新课标"的要求,同时还要将科技教育的层次理论为指导,在对学生进行科技教育时,要考虑到学生的能力,尤其是低年龄段的学生。要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个别到一般的规律对学生进行科技教育。同时,在传统的科技教育模式中,只是单纯的向学生介绍有限的知识,应当对这一传统模式进行颠覆。将日常课堂的教学作为主阵地,从而不仅仅的提高学生的科学知识水平,并且提高学生的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在学校内开展相关的大型科技教育活动。从而在学校内营造浓厚的科技教育的氛围,提高学生对于科学知识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2、创新青少年科技教育校外模式

对青少年进行科技教育不仅仅需要来自学校的努力,还需要校外的努力。尤其是相关的科技馆、高等院校、D书馆以及从事高新技术产业的企业。对相关的资源进行充分的整合,从而实现科技教育资源的充分整合。可以在图书馆、大众媒体、社区的联合努力下共同的开展相关的科技教育活动。可以采用演讲、讲座、影视作品播放的方式,对广大的青少年进行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等的教育。向学生们展示当前我国科技发展中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以及当前在科学技术方面还存在的不足,同时还要展示当前的综合国力竞争是科学技术的竞争,科学技术不仅仅对于一个人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一个国家的建设也具有重要的作用,进而培养学生对科技知识学习的兴趣。学生的家长应当充分的支持学生参加相关的科技教育活动,可以在周末等时间带孩子到科技馆等进行参观,为学生提高科技素质创造良好的氛围。

3、培养专职科技辅导员

学校和相关的教育部门,还可以培养具有丰富的科学知识,热爱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的专职辅导员。首先这一辅导员要有足够的科学知识储备,能够胜任这一职位;还要熟悉科学研究的方法,能够带领学生完成简单课题的研究;再者,专职科技辅导员还需要具有良好的科学精神,讲求精益求精、实事求是,具有理性精神。学校培养专职科技辅导人员,还要对这些在教育一线上的科技辅导员适当的进行奖励和表彰,对于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个人要及时的进行表彰。同时,各个学校之间的专职科技辅导人员还可以定期组织相关的研讨工作,共同献策,分享在实际的教育中总结的经验和遇到的困难。从而达到共同进步,共同促进学生的科学技术素质。

四、总结:

青少年的科学素质影响着整个民族的科学素质水平,因此加强对青少年的科技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对青少年开展科技教育活动要充分的考虑到科技活动的三个要素: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方法与能力以及科学精神。传统的科技教育模式无法适应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在对学生进行科技教育时,要创新科技教育模式,从学校、社区、家庭三方面入手,共同为学生打造良好的科技学习的氛围,还可以培养专职的科技辅导员,对学生进行具体的科技教育,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科技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杨西博,浅谈如何更好地开展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J],科技视界,2011(3):5-6。

[2] 张静华,浅谈如何加强青少年科技教育[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27(4):157-157。

青少年素质教育内容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社区青少年教育活动” 兴趣课程 活动课程 隐性课程 综合课程

一、 对“社区青少年教育活动”的理论认识

“社区青少年教育活动”是指社区组织或社区工作者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对社区内学龄青少年施以各种形式的课后教育,从而提高青少年素质的社会教育活动或过程。

“社区青少年教育活动”的实质是通过社区为青少年学生提供一个课后教育的良好环境。不同人员参与社区学生课后教育辅导,提供教育资源,可使社区内的青少年有可读的书籍,可看的影视,可玩的地方,可实践的基地。“社区青少年教育活动”是一种促进素质教育的实践过程,社区为青少年进行课后教育提供组织保障,由社区中的相关组织出面,充分利用和开发社区内的各种教育资源。从机构方面看,它把中小学校、社区学院等专门的学校教育机构与社区少年宫、文化馆、图书馆等校外机构进行有机整合。从人力方面看,它把教师等显性教育人力资源与学生家长、社区志愿者、企业界人士、大学生等潜在人力资源进行有机整合[1],社区课外教育可以充分利用并综合配置各种教育资源。在“社区青少年教育活动”中,课外辅导员与青少年学生的关系是一种更为开放、民主参与的互惠关系,学生在社区中接受轻松的、非强制性的社会教育,通过社区文化渗透,将从学校教育中获得的价值观与社会实际生活方式联系起来,逐步实现青少年的社会化。

二、“社区青少年教育活动”所遵循的原则

1.开放性原则

开展“社区青少年教育活动”,首先,应做到教育对象的开放。即按照自愿原则,社区内所有学龄青少年,都是教育对象。其次,必须做到教育内容的开放性。“社区青少年教育活动”的内容应当是以满足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为导向,教育内容丰富多彩,教学形式多种多样,多层次、多渠道满足青少年的文化需求。第三,应逐步做到组织管理开放,逐步改善学校管理“一统天下”的状况,鼓励学校与民间组织或个人结合进行管理。

2.实际性原则

各社区各学校应充分发掘自身经济、文化、设施、人员等方面的优势,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社区青少年教育活动”模式。坚持实际性原则,也表现在“社区青少年教育活动”的推进要符合实际,应保留各社区各学校的独特性,采取实验、示范等形式逐步推广。

3.发展性原则

开展“社区青少年教育活动”应有利于学生的社会化,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全面发展。通过在社区对学生进行课后的非正式和非正规的教育,使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社会意识,以及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为青少年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社区青少年教育活动”的课程类型

社区青少年教育活动内容与其他教育形式相比较而言,具有一定的独特属性。从社区青少年教育实际出发,笔者认为至少有以下几种课程类型:

1.兴趣课程

任何教育阶段的内容,只能是在广泛的知识与价值中选择适合当时社会发展要求的特定部分,这是信息的无限性和学习时间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决定的,社区教育自然也不例外。所选择的课程内容必须是真实反映时代精神和社会文明的鲜活内容,以引导青少年主动适应变化着的社会。社区青少年教育活动选择什么样的课程形式和课程内容,要考虑青少年自身的特点和其已有的知识水平,使之可接受、乐于接受。兴趣课程是为了满足青少年个体或群体在身心或技术上的需要而采用的课程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以青少年的兴趣爱好为转移,来设计教学内容,编排教学活动和教学环节、教学进度。这类课程能够激发学习的兴奋点、满足个人喜好,并能与社区生活紧密相连。比如社区生活方面的文化娱乐教育、艺术审美教育等、各种兴趣小组活动等都属于这一类。

2.活动课程

众多教育家都强调活动对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独特作用,认为活动不仅是人类获得经验、知识的最初源泉,也是个体获得直接经验、增加感性认识、培养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活动课程,如各种演讲、参观和军事训练等,在社区教育内容中是非常普遍的。通过活动课程培养青少年的独立思考能力、竞争参与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经受挫折能力,是社区教育的主要目标和内容之一。以灵活多样的个性课程、丰富多彩的活动课程为重要阵地,以青少年的兴趣爱好为主要依托,切实尊重了青少年的特殊需要,发挥了活动课程的参与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具有明显的优越性,是社区教育富有由表及里的吸引力的重要方面。

3.隐性课程

隐性课程是指一切发挥教育功能的非正式课程内容。它不直接指向学科内容,更多地是属于非实体形式的精神文化。社区教育中的隐性课程,指社区环境产生的影响,例如,社区与学校绿化美化、社区与学校卫生环境、社区与学校建筑装饰环境、社区与学校文化活动氛围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健康的心理承受能力,融洽的人际交往能力、敬业精神等等都需要而且容易接受潜移默化的影响,而教条说教和外来灌输容易引起逆反心理。应该说,隐形课程对社区成员的影响是无形、潜隐性的,其作用是持久的、长远的,因而是社区青少年教育活动内容所选择的重要课程形式。隐形课程是既教会青少年学会生存,又教会青少年做人的深层次的教育课程,它主要体现在思想品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社区文化教育、社区整合教育等方面。

4.综合课程

综合课程是针对分科课程的缺陷提出的,是对分科课程的矫正和补充。它不再单纯地追求某一学科孤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是将相近的学科知识内容进行重新构建,形成新的课程体系,着重培养青少年的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开拓能力和应变能力,以灵活多样的教学内容来造就青少年的宽厚知识基础和随机应变能力。实践证明,开设综合课程,以多学科知识和活动为依托,强调受教育者的亲身体验和主动参与,有利于培养受教育者综合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社区青少年教育活动中应用较多、前景较广的课程类型,也是社区青少年教育活动内容适应性的有效表现形式。

总之,在社区青少年教育活动的课程设置上,应加强综合课程、活动课程、隐性课程的运用,以发挥社区教育的实效。首先,要以青少年的兴趣、需要、能力、经验为基础设置课程,突出课程的综合性和整体性,使社区成员能够从中获得广博的知识、提高综合变通的素质能力;其次,在社区教育中要注重活动课程的运用,以求培养青少年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最后,要重视隐形课程的运用。在社区之中,隐形课程对于青少年形成文明的生活方式,树立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有重要的作用。

“社区青少年教育活动”是学校与社区之间双向合作与交流的产物。它对于正确引导和规范我国的中小学课外教育,并将其纳入到学校、家庭和社会所创造的良好氛围中,巩固和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促进社区教育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实现有着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张晓峰,范国睿.试论学习型城市的构建[J].成人教育,2002,(2-3).

[2]陆炳炎,王建磐.素质教育的理想与目标[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青少年素质教育内容范文第11篇

【论文关键词】青少年信息素质教育公共图书馆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摘 要】本文阐述了青少年信息素质教育的概念和内容,分析了公共图书馆开展青少年信息素质教育的现状及必要性,提出了公共图书馆对青少年进行信息素质教育的四项措施。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信息海量般递增。鱼龙混杂的大量信息,令人应接不暇,无所适从。如何引导青少年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准确地获取信息,并有效地处理加工,让信息最终为我所用,是摆在公共图书馆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在信息社会,人们只有具有敏锐的信息意识,具备良好的信息素质能力,才能更好地生存与发展。公共图书馆利用其自身丰富的信息资源优势,得天独厚的人才技术及服务优势,对青少年进行信息素质的引导与教育,是当前形势的需要,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探讨公共图书馆在全面提高青少年信息素质中的角色和作用,对提高青少年信息素质,为国家培养具备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 青少年信息素质教育的内涵信息素质(Information Literacy),最早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车可斯基(Paul Zurkowski) 于1974年提出来的,定义为“人们在解答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我们可以这样定义:信息素质是指用计算机和信息技术高效获取、正确评价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信息素质不仅是人的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在信息社会中必备的基本能力。青少年信息素质教育包含以下三个方面:1)信息意识教育。信息意识是人们对眼前的繁杂信息的正确判断与捕捉,也是人们对信息的敏感度。要培养青少年具有良好的信息意识,就是要培养他们敏锐的信息观察力,善于发现信息,利用信息,让真正有价值的信息为自己的学习研究服务。2)信息能力教育。信息能力包括信息的获取能力,信息的组织处理能力与信息的利用能力等。信息能力是青少年自主学习和创新研究的基础,也是未来社会必备的基本能力。3)信息道德教育。信息道德是个体在获取信息过程中所必须遵循的准则和规范。信息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促使青少年遵循一定的信息伦理与道德准则,来规范自身的信息行为与活动。要培养青少年具有良好的信息道德素质,有信息责任感,能遵循一定的信息伦理与道德,来规范自身的信息行为活动,那么未来的信息社会才会在良性循环的轨道上健康发展。2 公共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的现状长期以来,在基础教育阶段,由于普遍注重应试教育的分数,升学率,忽略了对青少年人生很重要的图书馆自主学习能力的引导与培养,加之中小学的图书馆条件简陋,不成规模,学校义务教育中也没有一整套完全针对中学生的完备的图书馆知识教育体系的理论或教材做支撑,导致青少年图书馆意识淡漠,更不用说利用图书馆自主学习的能力及信息能力了。在2010年初的一份公共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现状调差统计表中,在被调查的18个公共图书馆中,只有4个图书馆开设的中小学生利用图书馆知识的早期教育业务还只占到22%;只有3个图书馆开展了信息检索知识教育培训课,培训内容包含的信息检索知识教育只占到16.67%;只有2个图书馆开展了现代信息知识教育的培训,培训内容包含的现代信息知识教育只占到11.1%。在被调查的公共图书馆中,竟没有一个图书馆开展过关于读者信息素质状况相关调查和网络培训,也没有几家图书馆开展信息知识讲座与培训。由此可见,公共图书馆对读者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视还很不够,需加大力度开展此项服务。信息素养是人的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国家民族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精神,一种人格特征,一种综合能力,关系着个人、团体、社会在信息时代的生存与发展,关系着整个民族的国际竞争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青少年信息素养培养不但能促进未来信息社会创新人才的培养,而且能使青少年获得知识创新的基本素质。更重要的是培养起青少年获取信息、分析判断信息及处理信息的能力,为他们将来的生存、竞争及终身学习奠定基础。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今天的信息素质能力的提高,综合素质的提升,既关系着个人将来在信息时代的生存与发展,也关系着整个民族的国际竞争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作为有社会教育职能的公共图书馆,应肩负重任,为青少年信息素质教育撑起一片蓝天,做出应有的、不懈的努力。3 公共图书馆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优势信息时代的公共图书馆作为社会教育系统的重要窗口,作为学校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地,是知识和信息的主体,其丰富的馆藏信息资源、便捷的文献检索系统、 得天独厚的人才技术及特有的服务、在青少年信息素质教育中具有其他部门不可替代的优势。3.1 公共图书馆具有资源方面的优势公共图书馆作为社会教育系统的文献信息中心,肩负着为社会大众及青少年提供精神食粮、传递情报信息和传承人类文明等重要职能。它所蕴藏的丰富多样的文献信息资源,无论是纸质文献,还是电子信息文献及网上期刊数据库,其专业性、系统性、连续性,是任何其它信息机构所不能比拟的。所有这些都使公共图书馆成为社会首选的重要的信息素质教育基地;也使其成为普及社会大众及青少年信息素养的中坚力量。3.2 公共图书馆便捷的文献检索系统、特有的人才技术及服务,使青少年信息素质教育更容易实施公共图书馆具有浓厚的学术氛围,是集信息储存、开发、检索、评价、使用等为一体的信息管理部门,其便捷的文献检索系统,对青少年的信息素质教育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在这里汇集了一批既有专业水准、又能熟练应用计算机等现代信息技术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队伍。公共图书馆通过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先进的技术手段,完善的服务设施,使各类杂乱无章的知识信息经过分类、排序、编目,成为有有章可循便于查找的有序信息,这种便捷的文献检索方法使信息素质教育更容易实施。

4 公共图书馆实施信息素质教育的措施公共图书馆承担着社会教育和信息资源开发的双重功能,事实上已成为实施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承担者。应当充分利用图书馆自身信息资源和优势,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对青少年信息素质教育发挥其应有的引导作用。

4.1 通过公共图书馆入馆教育的专题宣传,培养青少年的信息意识公共图书馆作为信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应根据自身的信息资源特点及服务优势,积极应用信息技术,做好关于信息素养实践的宣传。把新生入馆教育课做成网络专题宣传片的形式,放在图书馆主页的醒目位置,便于读者浏览与学习,也便于读者更快地学会利用图书馆的能力。入馆教育的内容是关于如何利用图书馆的信息导航:如图书的借阅方法,纸质期刊的查阅方法,电子期刊的网上查阅及下载方法,必须遵守的信息道德准则及规范等。图书馆在青少年首次入馆时便做好信息导航工作,引导其观看新生入馆教育宣传片,便于他们更快速地了解图书馆的各类信息资源及服务。图书馆的一线服务部门也要张贴有关本室服务的说明, 并备有相关资料的目录查询及索引、导航指南,与网上宣传相得益彰。这种周到细致的宣传,让青少年更快速的了解与熟悉图书馆信息资源,进而增强他们发现并获取信息的能力,因而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起青少年的图书馆意识、信息意识。4.2 制定针对青少年信息素质教育的基础标准教材,有计划地开展青少年信息素质教育我国目前还没有适合国情的专门针对青少年群体的信息素质教育的标准。应该尽快制定出满足青少年需求的信息素质教育标准,有计划地开展青少年信息素质教育。使青少年在接受能力、学习能力最强的学习阶段就能具备熟练的查询各类文献信息资源的本领和技能,为他们将来进一步的专业信息素质教育的学习与研究打下良好基础,也为国家培养具备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信息人才奠定基础。4.3 公共图书馆可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与人才优势,不断培养青少年利用图书馆自主学习的能力及信息能力公共图书馆凭借完备的文献信息资源、人才技术、及服务优势,可充分发挥在信息素养方面的教育、指导作用,不断培养青少年利用图书馆自主学习的能力及信息的获取和加工处理能力。国家要加强对图书馆的政策性支持及资金投入,支持公共图书馆不断拓展自身的社会教育职能,增强全社会的图书馆意识和利用图书馆终身学习的能力。图书馆可以设立专人专室,专门从事青少年信息素质教育实践。在信息素质教育方面可以多借鉴国外先进的信息素养教育理念及经验。作为具有社会教育职能的公共图书馆,有义务与责任对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青少年,进行信息素养教育的学习与培训。青少年可以利用周末去图书馆,完成信息素养课的学习与实践。有了信息素质教育的基础学习与实践,相信在青少年的心里会种下信息素质理论与知识的种子。对青少年开设的信息素养理论的基础课、拓展课由公共图书馆的信息专家专门讲授。在信息素养课的授课过程中,将计算机检索和电子信息资源的利用作为授课重点,网络信息检索课,文献信息资源检索课贯穿其中,从提升青少年信息素养的高度来统筹实践这些课程。在青少年对信息素质理论进行初步实践阶段,公共图书馆会安排专业馆员对青少年进行相应的指导,以此进一步提高青少年的信息获取、加工处理能力。这期间,青少年要学会如利用图书馆的文献检索系统查找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资料,无论是纸质资料还是网上电子期刊文献,最终要为我所用,最后以论文或报告形式完成本次信息课的学习。随着青少年年级的增高,图书馆的信息素养课的级别、课题研究、课业的难度也会相应增加,相信通过这样的信息素质教育课启蒙、实践、及拓展,青少年有效利用图书馆的自主学习能力,信息能力都会有很大的提高,这将会为他们未来终身利用图书馆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4.4 馆员的专业素质提升刻不容缓要培养青少年的信息素养, 公共图书馆员的信息素养水平首先要提高。图书馆必须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才能真正承担起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职责。要重视馆员自身专业素质的培养,使他们应持有积极的态度,开放的思想为自己量身定制科学的、具有前瞻性的学习计划,不断地、主动地、自觉地坚持自我学习、终身学习,关注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未来产生的影响,熟练掌握包括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以及包括图书馆专业知识在内的多学科的理论知识,具备对现代信息的理解能力、应变能力,用全新的理念、现代化的手段、新颖的方式主动为青少年信息素养培养提供服务。要尽快构建包括信息教育专家在内的多学科领域内的专家指导队伍,以此来提升并拓展青少年的信息素质能力及综合素质,以满足未来社会对不同层次、不同学科专业信息人才的需求。公共图书馆是青少年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是否具备必要的信息技能,熟练地利用图书馆获取信息并有效的加以利用,体现了当今青少年的个人自学能力和研究能力,也是未来信息社会对人才素质的最基本要求。而探索青少年信息素质教育的长效机制,真正发挥公共图书馆在提高青少年信息素质中的作用,这又是当前信息教育管理者,特别是图书馆员将会长期面临的一项任务。面对信息社会的新挑战,公共图书馆需要做出新的尝试,做青少年信息素质教育的引领者。【参考文献】[1]薛明.公共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现状与对策[J].图书馆学刊,2010(6):74-76.[2]张彤.中外公共图书馆青少年信息素养培养对比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9(4):103-105.

青少年素质教育内容范文第12篇

关键词: 养成教育 素质教育

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的教育,通过有效的培养与锻炼,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克服不良行为,成为具有良好素质的社会公民。

一、什么是养成教育及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养成教育是指家庭、学校、社会根据个体道德的生长规律,通过对受教育者的道德行为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反复训练,使之形成稳定的行为习惯,从而将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体的道德心理结构,凝聚为道德品质的培养方法。养成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什么是素质教育?我们通常所说的素质教育的“素质”是指“素养”,是指这种平时养成的,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的水平以及正确的待人处事的态度。

养成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是什么?简单地说,养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养成教育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如何加强养成教育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特别要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引导人们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这段话指出了加强青少年基本行为准则培养,对青少年今后的成长至关重要。而青少年各种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的任务在学校,因为学校的养成教育是育人的基础工程,也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当前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从基本道德素质抓起。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倡导的“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20字“基本道德规范”,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所阐明的“八荣八耻”是对全体公民的基本要求,当然也是青少年的基本道德行为规范。对于学生,我们还应当始终长期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教育,他们的道德素质养成必须从这些最基本的道德素质要求的培养抓起,要求他们人人皆知、人人践行,将这些规范作为自己生活的基本准则。只有着眼于青少年的道德建设实际,从切实可行处抓起,才能逐渐提升青少年的道德层次和水平。

(2)道德规范、准则的要求要有可操作性。

道德规范、准则要求必须具备可操作性,这是养成教育中必须坚持的最基本原则。青少年道德素质的培养,不仅要使受教育者明了道德原则、规范、准则的基本要求,而且要使他们具体知道如何去做。只有可操作性强,才能使青少年易于理解和遵循,从而将道德认知转变为自觉的道德行为,并在行为的不断重复中凝结成优秀的品质。因此,我们应着重进行道德行为规范的可操作性研究,将正确道德观念的教育落实在行为之中,使得青少年能够在道德行为中培养习惯,在道德习惯养成中积淀道德素质。

(3)组织各种类型的活动,寓养成教育于活动之中。

道德建设是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养成教育尤其强调教育和实践活动的有机统一。为此,应注意以活动为载体,吸引广大青少年普遍参与,在自觉参与中深化道德认识,践行道德规范。青少年道德实践活动多种多样,应该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根据不同层次青少年的特点,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道德实践活动,明确具体标准,制定落实措施,力求取得实效。要坚持在各种类型的道德实践活动中突出德育内涵,强化道德要求,并与丰富多彩的兴趣活动和文体活动结合起来,使青少年在自觉参与中道德情操得到陶冶,道德习惯得到养成,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4)家庭、学校和社会凝成合力,共同做好养成教育工作。

在对青少年进行养成教育过程中,家庭起着重要的作用。家庭是人们接受道德教育最早的地方,家庭中长辈的思想品德观念和言行作风,对子女不仅潜移默化地发生着熏陶作用,形成其品德发展特别是学会做人的主观基础和出发点,而且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血缘上的联系决定了家庭德育对青少年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长期和相对稳定的影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一任“老师”给予孩子的影响是最久远的。家长应该充分意识到这一点,给予孩子积极正面的示范,为他们树立良好的榜样,帮助孩子从小培养良好的道德素质。

学校德育是青少年养成教育的主要阵地。学校德育具有德育内容系统性、途径方法综合性、德育管理规范性等特点,这些特点使得它在德育活动中使社会德育、家庭德育的内容理论化;可以帮助青少年学生提高识别、抵制和消除社会、家庭中不良因素的能力。学校道德教育在青少年道德素质养成中具有主导性作用,要科学规划不同年龄学生及各学习阶段道德教育的具体内容,坚持贯彻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坚持不懈地把养成教育放在整个学校教育的重要地位抓紧抓好。

社会德育是家庭、学校和单位德育的延伸、补充和拓展,而且因其德育资源丰富、感染力强,从而导致社会德育具有极大的覆盖面、辐射力和渗透性。青少年道德养成,应该充分利用社会德育的资源,建设有利于青少年优良品德生成的环境氛围,培养良好的社会文明风尚。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也应时刻注意社会不良环境对青少年道德养成的副作用,花大力气整治道德建设的社会大环境。

(5)与规章制度建设相结合,并辅以必要的法律手段。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强调,“公民良好道德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离不开严明的规章制度。”青少年道德素质的养成靠教育,也要靠制度、纪律和法制。科学、合理、严明的纪律、规章制度可以促进各项道德规范、守则等在实践中的落实,为整个青少年道德建设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青少年道德养成还必须始终注意利用法律对其行为的调节和规范作用,因为法制是推进道德建设的有力手段和重要保证,而青少年良好道德素质的养成总要经历一个由他律到自律、由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法律的约束是绝对必要的。

三、我院在学生养成教育方面所做的一些工作

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党的十七大赋予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光荣使命。我院始终围绕“学生的养成教育”这个中心,目标明确、常抓不懈,为培养出具有良好行为规范、积极向上、勇于创新的“人格+技能”的高素质的人才而努力。

(1)以入学教育为起点,引入养成教育。

从新生入学报到的第一天起,就开始进行入学教育和军事训练。在为期近十天的入学教育和军训期间,学生要学习学院专门编订的《学生手册》、《学生安全手册》、《学生学籍管理规定》、《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考试纪律、宿舍管理、违纪处分条例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从思想上绷紧养成教育这根弦,同时参加队列训练、内务整理、野外拉练等军事训练项目,从行动中落实养成教育,养成不怕苦、不怕累、团结协作、一切行动听指挥的良好作风,上好入学第一课。

(2)以一日常规为抓手,融合养成教育。

系对班级的考核以及班级对学生的考核主要以一日常规为抓手,内容涉及遵守作息时间、遵守课堂纪律、爱护环境(教室、宿舍、保洁区)卫生、文明礼貌用语、爱护公共财物、团结互助等多方面内容。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在学生养成教育方面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他们利用班会、周记、个别谈心、亲手做示范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在他们的示范作用下,学生们很快就适应了学院的学习、生活环境,也自觉遵守规章制度和维护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3)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激活养成教育。

学院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活动来深化养成教育。平时通过校园广播、报纸、网站、橱窗、黑板报等阵地宣传报道校内先进人物的光荣事迹,请专家学者来学院讲学等。还举行一些专题活动,如举行“宿舍文化艺术节”,活动对宿舍的要求不再仅仅是干净整洁,而是要突出宿舍布置的文化品位和宿舍成员的文化素质,这就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逐步达到这个要求,同学们就在创建的过程中,无形地提高了自身养成教育的要求。一年一度的“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更是学生施展才能的大舞台,他们通过书画、美术、摄影、演讲、朗诵、文艺汇演等形式,展示自己的文艺才能,并在活动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4)以“三自”服务为契机,深化养成教育。

养成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增强社会综合竞争力。学院开展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教育活动,让学生以自己的力量来服务大家,以自己的高素质来感染大家,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帮助别人,快乐自己”的滋味,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通过学生会来协助搞好学生管理;通过学生评议会等组织来帮助大家解决矛盾,促进团结等等。

养成教育是一种道德行为习惯的教育,是一种素养和人格的教育,是关怀学生一生的教育。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将使学生终生受益。所以,我们不应把养成教育仅仅理解为贯彻学生行为规范的内容,而应把它提高到贯彻教育方针的高度去认识。学生的心田是一块奇怪的土地,播下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播下行为的种子,就会获得习惯的收获;播下习惯的种子,就会获得品德的收获;播下品德的种子,就会获得命运的收获。学校德育的核心就是养成教育,学校德育的根本出路在于以校为本、以生为本、以人为本。

参考文献:

[1]张树臣.本能教育论.全国高校素质教育教材研究编审委员会.

[2]张大均.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青少年素质教育内容范文第13篇

【关键词】:青少年;品质道德;培养;中学体育课教学

德育工作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这一特点促使我们努力培养青少年艰苦奋斗和坚忍不拔的意志精神,培养青少年团结合作的作风以及更好适应社会的能力。也就是说,要培养青少年树立坚定信念、学会做人、学会艰苦奋斗和在竞争中合作的精神状态。在学校的教育中,每位教师都有育人的义务。德育工作的本质是育德,而实现目标必须依靠教育的载体,中学体育课自然是一个重要的载体。对青少年品质道德的培养,有着很好的作用。

一、中学体育课的特点

中学体育课与中学教育中的其他学科相比,有如下特点:

(一)体育课程的内容和范围比较广

体育课的教学内容较多,包含的面较广,有室内体育理论课,有室外实践教学课,各种教学的内容里面都蕴含非常丰富的品质道德教育资源。如球类活动中具有的竞争性、群体性、对抗性、规则性和协作性。所以含有拼搏竞争的精神,群体协作的精神,包含胜不骄、败不妥的精神品质,这些都是品质道德教育的重要因素。

(二)体育课的教学过程是参与性教学

实践课教学的主要内容是进行众多的身体动作,身体参与性的教学。青少年承受运动的负荷,还承受心理的负荷,使个性素质和心理都得到发展,增强青少年的体质,发展青少年得智力,实现知觉和运动合一和身心统一。

(三)体育课的教学有人际互动的性质

中学体育课大部分在运动场,个体在移动和协作的过程中,完成动作。这种教学活动过程,参加者根据体育课中需要担任的体育角色,履行职责和义务,使个体间、小组间、师生间发生关系与联系。这是较明显的人际的互动和社会化的发展过程。

(四)体育课的教学赋予竞争合作的机制

体育课教学的单位是小组,小组竞争产生的基础是小组内的各个成员间精诚合作,能够很快的默认共同的意见,并努力共同的执行。这可以演变为集体生活的演练过程。

二、中学体育课教学用于德育教育的基础

无论是教学课,还是活动课,无论是提升热情,还是营造氛围,竞赛性的教学形式,是最有优势的。中学体育课品质道德教育的重要支点,就是“竞赛性教学”。因为竞赛性运动竞争激烈,强度大,讲究战术运用和整体配合。

实践育人,比其它活动的内涵更深刻、更丰富,能具体、全面地影响,能从人的本质促进人完善、全面发展;因为竞赛性活动过程所发生的心理学的依据,就是从受教育者的个体进行合作与归属的行为判断,从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进行创造发展和超越发展。竞合,是中学体育课教学中进行品质道德教育的现实基础。这一基础,是中学体育课教学具备个体社会化教育的基础,又可演化成青少年集体生活的演练。

人际间的归属感、责任感、社会性,都是渗透于中学体育教学活动之中,中学体育教学中竞争与合作的活动,使教学的体育活动内化为青少年的内心品质道德认知。竞争与合作,是中学体育教学进行德育功能的坚实基础,品质道德的种子,播散在一个积极的人际关系中,融入互动和友善的环境,融入集体生活的沃土,就会有一个丰收的美好期望。

三、中学体育课对青少年品质道德培养的主要方向

体育教学培养青少年品质道德的优势是教学训练,我们注意青少年品质道德的培养,对造就优秀人才有好处,体育教学能使更多青少年有更好的锻炼身体、强健的体质,并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健康生活。

(一)培养责任感

体育课是培养集体主义思想、培养责任感的手段。通过比赛,体育游戏培养青少年行为的责任感和集体主义精神,以及组织纪律性。青少年在活动中认识个人作为集体一员具有的尊严,承担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触发青少年学习的欲望和锻炼自身的热情。

如乒乓球教学中的双打、团体赛,可以让青少年养成永不放弃的团队习惯和集体主义精神,要青少年时时想到,自己不是一个人在进行比赛,个人的态度对集体会带来很大的影响。无论水平如何,每个青少年都能为集体积极的投入比赛。这种气氛进行教学,可收到好的教学效果,锻炼身体,提高技能水平,培养青少年集体主义精神和责任感。

(二)培养青少年的意志品质

人的成长,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可能历尽坎坷。要不畏吃苦,努力克服困难,努力发挥聪明才智,努力解决问题寻找办法。人才培养不能缺少对意志品质的培养,体育教育的形式直接形象,手段丰富多样,青少年不知不觉就得到了锻炼。

(三)培养青少年的道德修养

让青少年树立正确思想道德的良好观念,培养青少年良好道德情感和执行良好道德行为,首先靠教育,其次还要靠实践。道德教育的实践属于教育中的养成教育,是追求知行统一的一个过程。教学中,只有到道德实践中去亲身的体验和感悟,才会真正体会到道德的力量,才能提高青少年对道德力量的认知,从而更好的支配青少年的道德行为。而中学体育课教学,就要用教学中的一点一滴,每一个动作,每一个项目来引导青少年的参与意识,不断提高品质道德水平。

总之,体育教学所具备的特有优势,使青少年在开发智力的同时,品质道德也得到发展,培养出青少年热烈的情感、坚强意志、独立性格、从而能够不怕吃苦,能够不畏艰难困苦、能够勇于拼搏,更会具有强烈事业心。这样,能够保证青少年走出校门之后,适应社会的变化和需要,更好的在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建军等.试论学校体育追求的最高目标[J].体育与科学.2000(5).

[2]陈天石.从教育实习体育系教学改革的思路[J].福建体育科技.2008(8).

青少年素质教育内容范文第14篇

【关键词】:青少年;品质道德;培养;中学体育课教学

德育工作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这一特点促使我们努力培养青少年艰苦奋斗和坚忍不拔的意志精神,培养青少年团结合作的作风以及更好适应社会的能力。也就是说,要培养青少年树立坚定信念、学会做人、学会艰苦奋斗和在竞争中合作的精神状态。在学校的教育中,每位教师都有育人的义务。德育工作的本质是育德,而实现目标必须依靠教育的载体,中学体育课自然是一个重要的载体。对青少年品质道德的培养,有着很好的作用。

一、中学体育课的特点

中学体育课与中学教育中的其他学科相比,有如下特点:

(一)体育课程的内容和范围比较广

体育课的教学内容较多,包含的面较广,有室内体育理论课,有室外实践教学课,各种教学的内容里面都蕴含非常丰富的品质道德教育资源。如球类活动中具有的竞争性、群体性、对抗性、规则性和协作性。所以含有拼搏竞争的精神,群体协作的精神,包含胜不骄、败不妥的精神品质,这些都是品质道德教育的重要因素。

(二)体育课的教学过程是参与性教学

实践课教学的主要内容是进行众多的身体动作,身体参与性的教学。青少年承受运动的负荷,还承受心理的负荷,使个性素质和心理都得到发展,增强青少年的体质,发展青少年得智力,实现知觉和运动合一和身心统一。

(三)体育课的教学有人际互动的性质

中学体育课大部分在运动场,个体在移动和协作的过程中,完成动作。这种教学活动过程,参加者根据体育课中需要担任的体育角色,履行职责和义务,使个体间、小组间、师生间发生关系与联系。这是较明显的人际的互动和社会化的发展过程。

(四)体育课的教学赋予竞争合作的机制

体育课教学的单位是小组,小组竞争产生的基础是小组内的各个成员间精诚合作,能够很快的默认共同的意见,并努力共同的执行。这可以演变为集体生活的演练过程。

二、中学体育课教学用于德育教育的基础

无论是教学课,还是活动课,无论是提升热情,还是营造氛围,竞赛性的教学形式,是最有优势的。中学体育课品质道德教育的重要支点,就是“竞赛性教学”。因为竞赛性运动竞争激烈,强度大,讲究战术运用和整体配合。

实践育人,比其它活动的内涵更深刻、更丰富,能具体、全面地影响,能从人的本质促进人完善、全面发展;因为竞赛性活动过程所发生的心理学的依据,就是从受教育者的个体进行合作与归属的行为判断,从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进行创造发展和超越发展。竞合,是中学体育课教学中进行品质道德教育的现实基础。这一基础,是中学体育课教学具备个体社会化教育的基础,又可演化成青少年集体生活的演练。

人际间的归属感、责任感、社会性,都是渗透于中学体育教学活动之中,中学体育教学中竞争与合作的活动,使教学的体育活动内化为青少年的内心品质道德认知。竞争与合作,是中学体育教学进行德育功能的坚实基础,品质道德的种子,播散在一个积极的人际关系中,融入互动和友善的环境,融入集体生活的沃土,就会有一个丰收的美好期望。

三、中学体育课对青少年品质道德培养的主要方向

体育教学培养青少年品质道德的优势是教学训练,我们注意青少年品质道德的培养,对造就优秀人才有好处,体育教学能使更多青少年有更好的锻炼身体、强健的体质,并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健康生活。

(一)培养责任感

体育课是培养集体主义思想、培养责任感的手段。通过比赛,体育游戏培养青少年行为的责任感和集体主义精神,以及组织纪律性。青少年在活动中认识个人作为集体一员具有的尊严,承担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触发青少年学习的欲望和锻炼自身的热情。

如乒乓球教学中的双打、团体赛,可以让青少年养成永不放弃的团队习惯和集体主义精神,要青少年时时想到,自己不是一个人在进行比赛,个人的态度对集体会带来很大的影响。无论水平如何,每个青少年都能为集体积极的投入比赛。这种气氛进行教学,可收到好的教学效果,锻炼身体,提高技能水平,培养青少年集体主义精神和责任感。

(二)培养青少年的意志品质

人的成长,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可能历尽坎坷。要不畏吃苦,努力克服困难,努力发挥聪明才智,努力解决问题寻找办法。人才培养不能缺少对意志品质的培养,体育教育的形式直接形象,手段丰富多样,青少年不知不觉就得到了锻炼。

(三)培养青少年的道德修养

让青少年树立正确思想道德的良好观念,培养青少年良好道德情感和执行良好道德行为,首先靠教育,其次还要靠实践。道德教育的实践属于教育中的养成教育,是追求知行统一的一个过程。教学中,只有到道德实践中去亲身的体验和感悟,才会真正体会到道德的力量,才能提高青少年对道德力量的认知,从而更好的支配青少年的道德行为。而中学体育课教学,就要用教学中的一点一滴,每一个动作,每一个项目来引导青少年的参与意识,不断提高品质道德水平。

总之,体育教学所具备的特有优势,使青少年在开发智力的同时,品质道德也得到发展,培养出青少年热烈的情感、坚强意志、独立性格、从而能够不怕吃苦,能够不畏艰难困苦、能够勇于拼搏,更会具有强烈事业心。这样,能够保证青少年走出校门之后,适应社会的变化和需要,更好的在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建军等.试论学校体育追求的最高目标[J].体育与科学.2000(5).

[2]陈天石.从教育实习体育系教学改革的思路[J].福建体育科技.2008(8).

青少年素质教育内容范文第15篇

一、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思想政治素质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网络文化数量繁多、内容丰富,而且突破了时间、地域的限制,青少年可以自由选取自己喜欢或感兴趣的各类文化内容,和其他爱好者进行有效的交流,有利于视野的拓宽和思维的开阔,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互联网相对比较自由的空间,可以促使青少年与其他人进行深入的心灵沟通,更好地展示自我,增强自己的自信心,享受成功的喜悦,形成独具特色的个性特征。网络信息量大而且更新速度快,是青少年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要手段,而且网络可以大大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有助于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

(二)消极影响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给青少年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一部分青少年长时间沉迷于网络中,体力和精力严重透支,学习成绩急速下降;网络文化的隐匿性和虚拟性让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变得非常自由和轻松,久而久之,青少年就会比较依赖这种人际交往方式,在现实生活中反而变得沉默寡言、不愿意主动和别人交谈,不愿意靠近人较多的地方,进而影响青少年形成正常人际交往能力;一部分青少年受网络不良文化的影响,开始抽烟、酗酒、打架,造成家庭关系高度紧张,严重者甚至造成家庭破裂;青少年长期沉迷于网络世界中,只有在网络中才能找回自信,无法承受现实中巨大的升学压力和复杂的人际交往,心理不堪一击。

二、网络文化环境下提高青少年思想政治素质的有效策略

(一)充分发挥网络文化的积极作用

要充分发挥网络文化的积极作用,不断创新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内容和形式,努力提高青少年思想政治素质。传统的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课比较单一,基本上由教师进行讲解,学生被动地接受。多元的网络文化内容,快速、便捷的传播方式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思想政治课教师积极跟上时展的步伐,将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由课堂逐步转向网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提高青少年的思想政治素质。新时期,青少年的价值取向、人生观和行为方式已经发生了重大改变,如果再采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青少年肯定会产生一定的抵触心理,学习积极性不高。因此,学校要积极利用网络平台,开辟网上思想政治教育专栏、网上心理咨询等,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成果。

(二)加强对网络文化环境的优化

加强对网络文化环境的优化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第一,不断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学校要重视并不断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加大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提高学校硬件设施水平;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保证网络的正常运行。第二,加快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内容是教师精心搜集和整理的,有利于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显著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激发学生思想政治学习的兴趣,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第三,及时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内容。

(三)培养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意识

网络带来的消极影响无处不在,而且类型多样,在网络道德教育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互联网和计算机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青少年的法律意识、自律意识和网络道德责任意识。教师要指导青少年正确认识网络文化,坚决抵制各种不良文化,合理利用各种有价值的网络文化。要积极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充分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坚决抵制网络的消极作用,提高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客观、公平地看待现实社会。在当前比较复杂的网络环境下,德育工作者要认清当前的严峻形势,积极进行探索和创新,努力培养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意识,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