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学会理财的方法范文

学会理财的方法范文

学会理财的方法

学会理财的方法范文第1篇

一、重视财政法基础理论研究

任何一门学科要想获得较大的发展与繁荣就必须首先在基础理论上下工夫,没有一个坚实的基础理论做支撑,任何学科都不可能获得长足的发展。

财政法学是以财政法及其与财政法相关的一切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法学学科。我国财政法学基础理论研究是相当薄弱的,大多基础理论问题都没有进行深入的探研,而只是停留在借鉴法理学、部门法学和财政经济学的一般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可以说,尚没有提出具有中国财政法学特质的基础理论学说。甚至有些基础理论问题尚未引起人们的重视或关注,如财政法学方法论、财政法学体系、财政法范畴、财政权力(利)、财政法行为、财政法责任等。

我国财政法学尚没有得到较大的发展与财政法学基础理论研究的薄弱和欠缺有着直接的联系。没有基础理论的支撑,财政法学就是苍白和无力的,它只能停留在对现有的财政法律文件的浅层次注释和评价的层面,只能对财政法制建设提供一些零星的立法建议和完善措施,这种方法和思路使财政法研究注定只能随着我国的财政法制建设亦步亦趋,而始终落后于实践。由此,我国财政法学研究成果的价值是暂时性的、应急性的,而不可能是长远的、稳固的。

法学是一门应用科学、实践科学,作为部门法学的财政法学,其应用性和实践性更强,再加上理论联系实际的指导,很多学者都倾向于与实践紧密相连的研究,但往往忽视了纯理论研究的价值,理论联系实际的前提是有理论存在,在根本没有理论存在的情况下,所谓的联系实际,就只能是就事论事,其理论的抽象性和普适性都要受到极大的限制。理论研究的价值不是眼前的,也不是暂时的,而是长远的,当然,理论出台之后,其最终的生命力还是需要由实践来检验的。

要锻造财政法学与众不同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必须依赖于财政法学基础理论研究的加强。只有较科学的财政法学基础理论,才能将财政法学研究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使之不仅关心在财政收入、财政支出、财政管理过程中的具体问题,更会着意将财政法置于整个国家法律体系的大环境中,确立财政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有机的处理好财政法与其他法律部门如何协调的问题等;也只有较科学的财政法学基础理论才能使财政法内部发展为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科学体系,使概念与概念之间、原则与原则之间、制度与制度之间环环相扣却又领域分明。可以说,财政法学理论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财政法立法的质量和财政法实施的效果,也决定了财政法学能否在我国成为一门独立的法学学科,以及财政法学自身研究的进展和步伐。

财政法学基础理论的研究,首先应当重视法理学,也就是要进行“财政法的法理学研究”,将财政法的理论及研究条理化、体系化和规模化。一方面要将法学上的一些共性问题,如价值、效力、功能等置于财政法的具体环境中深入研究,使其为财政法学基础理论的完善做出贡献;另一方面也要着力从财政法自身出发,对财政法的起源、原因、性质、功能、价值,以及主体间的相互关系等展开法理分析,为其寻找法理渊源。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抽象的法理可以用来指导具体的财政法活动,而从具体的财政法制度和概念中也能总结出一般法理,这样才能引导财政法学走向成熟。财政法学基础理论研究还应关注财政法在宪法上的含义和要求。除了增加理论深度的法理学和提升效力位阶的宪法学以外,财政法学还应该多借鉴国家学说、政治学、财政学、公共选择理论、社会学、历史学,以及新兴学科等相关学科的先进成果,以丰富自己的理论殿堂。

二、拓展财政法研究领域

任何一门学科要不断发展,不断取得新的成果,就必须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就必须从中不断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财政法学也不例外。

财政法学是一门年轻的、开放的、尚处于成长、上升期的新学科。谓其年轻,是因为它不象民法学和刑法学一样拥有悠久的历史渊源;谓其开放,是因为它与经济学、政治学以及其它法学学科等存在多方面的交叉与融合;谓其成长和上升,是因为它的应用和发展空间无限广阔。目前,财政法可研究的领域尚有很多,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领域也有不少。当然,未开垦的领域并不等于学科一定会向前发展,这就要求我们的研究人员具有开拓创新的精神以及不畏艰难险阻的毅力和勇气。

拓展研究领域的方法和思路有多种,可以借鉴其他部门法学研究的课题与领域,从而发现本学科需要研究的课题与领域,也可以深入财政法制建设的第一线,通过采访、观察、访谈、调查等方式发现新问题,并以此为切入点,开拓一片新的研究领域,寻找财政法实践急需解决的理论问题。

拓展财政法研究领域实质在于发现问题,而发现问题最重要的是方法的问题。方法是达到目的的基本路径,科学的研究方法对于丰富一个学科的理论体系,提升该学科的整体研究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财政法学是一个融法学、经济学和政治学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即使在法学内部,它与其它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也十分明显。因此,在研究方法方面,其选择具有开放性和发散性,加强对财政法学方法论的研究是当务之急。自然科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各种自然科学方法的采用,近些年出现的“经济学帝国主义”倾向,实际上也是得益于经济学方法的广泛运用,经济学方法的独特性也就奠定了经济学在人类各门学科中的重要地位。财政法学乃至于法学,要想树立自己学科的地位,就必须在研究方法(如规范分析法、价值分析法、经济分析法、历史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等)上下工夫,就必须创造出自己独特的研究方法。

为拓宽研究领域,财政法学应注意加强与法学其他学科的联系,加强彼此之间相通点的研究。财政法与宪法、经济法、行政法、民法、刑法、诉讼法、国际经济法、国际私法等关系非常密切,我们从中能够找到跨部门合作研究的共性问题。今后,财政法学必然在加强自身基础理论研究和制度建设的基础上,在跨学科研究方面不断深入拓展。除此之外,中国财政法学还应该大力加强外国财政法、国际财政法和比较财政法的研究,广泛地借鉴国外财政法立法和执法的先进经验,吸收国外财政法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丰富和发展渴望进步的新世纪的中国财政法学。

三、挖掘财政法研究资源

一门学科要想取得长远的发展,就不能把目光局限在本学科的领域之内,而要从整个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高度出发,去不断拓展自己的研究领域,不断挖掘自己的研究资源。

在我国各门法学学科

发展都比较落后的情况下,制约各个部门法学发展速度的主要因素就是研究资源的多寡。在我国的部门法学中,民法学之所以能够率先发展为一门比较成熟的学科,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民法学有丰富的研究资源,大量国外的先进民法典的翻译,大量国外民法学著作的引进,都为我们民法学的研究提供了充足的研究资源。同样,行政法学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兴起并逐渐走向繁荣,除了我国加强行政法治建设的现实需求外,丰富的研究资源的引进也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刺激因素。

比较起来,财政法学的研究资源的确是稀缺的。目前我国尚没有引进几部象样的外国财政法文件,也没有翻译几部象样的外国财政法学著作。没有充足的财政法学研究资源,我们研究的视野和研究的水平就要受到一定的限制,就难以充分有效的借鉴和利用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财政法制建设的经验和成果,这样我国的财政法制建设也只能在低水平状态下徘徊,财政法学发展的速度缓慢,也就不难解释了。

研究资源的获得不能等待他国或他人来提供,只能靠财政法学者自身的努力,去不断学习,不断挖掘财政法的研究资源。当然,这需要我们的财政法学者具有坚实的外文基础以及孜孜不倦、埋头苦干的精神。如果我们能够组织力量在短期内翻译一批国外先进的财政法规范性文件,翻译一批国外著名的财政法学著作,再从我国台湾地区引进一批财政法学著作,那么,我国财政法学研究的繁荣将是指日可待的事情。

对于国外的学术专著和具有代表性的立法文件,应全面收集,建立外文财政法资料中心。对其别具有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的,国家应投入必要的资金,并积极组织人员翻译出版。由于这不仅是翻译者个人完成科研任务的问题,而是关系到中国财政法制建设和财政法学整体的发展,因此,凡是具有能力的单位和个人都应当支持这一伟大的事业。至于我国台湾、香港和澳门地区以及其他华语国家的财政法学资料也应该利用各种机会收集和整理,并建立中文财政法资料中心。设想中的外文财政法资料中心和中文财政法资料中心可设在财政部或有条件的科研机构和大学内,有关资料不能为某一个或几个单位所垄断,应该面向社会开放,最大限度的发挥其效应。

四、加大财政法研究合作与人才培养的力度

学会理财的方法范文第2篇

一、重视财政法基础理论研究

任何一门学科要想获得较大的发展与繁荣就必须首先在基础理论上下工夫,没有一个坚实的基础理论做支撑,任何学科都不可能获得长足的发展。

财政法学是以财政法及其与财政法相关的一切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法学学科。我国财政法学基础理论研究是相当薄弱的,大多基础理论问题都没有进行深入的探研,而只是停留在借鉴法理学、部门法学和财政经济学的一般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可以说,尚没有提出具有中国财政法学特质的基础理论学说。甚至有些基础理论问题尚未引起人们的重视或关注,如财政法学方法论、财政法学体系、财政法范畴、财政权力(利)、财政法行为、财政法责任等。

我国财政法学尚没有得到较大的发展与财政法学基础理论研究的薄弱和欠缺有着直接的联系。没有基础理论的支撑,财政法学就是苍白和无力的,它只能停留在对现有的财政法律文件的浅层次注释和评价的层面,只能对财政法制建设提供一些零星的立法建议和完善措施,这种方法和思路使财政法研究注定只能随着我国的财政法制建设亦步亦趋,而始终落后于实践。由此,我国财政法学研究成果的价值是暂时性的、应急性的,而不可能是长远的、稳固的。

法学是一门应用科学、实践科学,作为部门法学的财政法学,其应用性和实践性更强,再加上理论联系实际的指导,很多学者都倾向于与实践紧密相连的研究,但往往忽视了纯理论研究的价值,理论联系实际的前提是有理论存在,在根本没有理论存在的情况下,所谓的联系实际,就只能是就事论事,其理论的抽象性和普适性都要受到极大的限制。理论研究的价值不是眼前的,也不是暂时的,而是长远的,当然,理论出台之后,其最终的生命力还是需要由实践来检验的。

要锻造财政法学与众不同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必须依赖于财政法学基础理论研究的加强。只有较科学的财政法学基础理论,才能将财政法学研究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使之不仅关心在财政收入、财政支出、财政管理过程中的具体问题,更会着意将财政法置于整个国家法律体系的大环境中,确立财政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有机的处理好财政法与其他法律部门如何协调的问题等;也只有较科学的财政法学基础理论才能使财政法内部发展为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科学体系,使概念与概念之间、原则与原则之间、制度与制度之间环环相扣却又领域分明。可以说,财政法学理论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财政法立法的质量和财政法实施的效果,也决定了财政法学能否在我国成为一门独立的法学学科,以及财政法学自身研究的进展和步伐。

财政法学基础理论的研究,首先应当重视法理学,也就是要进行“财政法的法理学研究”,将财政法的理论及研究条理化、体系化和规模化。一方面要将法学上的一些共性问题,如价值、效力、功能等置于财政法的具体环境中深入研究,使其为财政法学基础理论的完善做出贡献;另一方面也要着力从财政法自身出发,对财政法的起源、原因、性质、功能、价值,以及主体间的相互关系等展开法理分析,为其寻找法理渊源。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抽象的法理可以用来指导具体的财政法活动,而从具体的财政法制度和概念中也能总结出一般法理,这样才能引导财政法学走向成熟。财政法学基础理论研究还应关注财政法在宪法上的含义和要求。除了增加理论深度的法理学和提升效力位阶的宪法学以外,财政法学还应该多借鉴国家学说、政治学、财政学、公共选择理论、社会学、历史学,以及新兴学科等相关学科的先进成果,以丰富自己的理论殿堂。

二、拓展财政法研究领域

任何一门学科要不断发展,不断取得新的成果,就必须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就必须从中不断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财政法学也不例外。

财政法学是一门年轻的、开放的、尚处于成长、上升期的新学科。谓其年轻,是因为它不象民法学和刑法学一样拥有悠久的历史渊源;谓其开放,是因为它与经济学、政治学以及其它法学学科等存在多方面的交叉与融合;谓其成长和上升,是因为它的应用和发展空间无限广阔。目前,财政法可研究的领域尚有很多,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领域也有不少。当然,未开垦的领域并不等于学科一定会向前发展,这就要求我们的研究人员具有开拓创新的精神以及不畏艰难险阻的毅力和勇气。

拓展研究领域的方法和思路有多种,可以借鉴其他部门法学研究的课题与领域,从而发现本学科需要研究的课题与领域,也可以深入财政法制建设的第一线,通过采访、观察、访谈、调查等方式发现新问题,并以此为切入点,开拓一片新的研究领域,寻找财政法实践急需解决的理论问题。

拓展财政法研究领域实质在于发现问题,而发现问题最重要的是方法的问题。方法是达到目的的基本路径,科学的研究方法对于丰富一个学科的理论体系,提升该学科的整体研究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财政法学是一个融法学、经济学和政治学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即使在法学内部,它与其它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也十分明显。因此,在研究方法方面,其选择具有开放性和发散性,加强对财政法学方法论的研究是当务之急。自然科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各种自然科学方法的采用,近些年出现的“经济学帝国主义”倾向,实际上也是得益于经济学方法的广泛运用,经济学方法的独特性也就奠定了经济学在人类各门学科中的重要地位。财政法学乃至于法学,要想树立自己学科的地位,就必须在研究方法(如规范分析法、价值分析法、经济分析法、历史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等)上下工夫,就必须创造出自己独特的研究方法。

为拓宽研究领域,财政法学应注意加强与法学其他学科的联系,加强彼此之间相通点的研究。财政法与宪法、经济法、行政法、民法、刑法、诉讼法、国际经济法、国际私法等关系非常密切,我们从中能够找到跨部门合作研究的共性问题。今后,财政法学必然在加强自身基础理论研究和制度建设的基础上,在跨学科研究方面不断深入拓展。除此之外,中国财政法学还应该大力加强外国财政法、国际财政法和比较财政法的研究,广泛地借鉴国外财政法立法和执法的先进经验,吸收国外财政法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丰富和发展渴望进步的新世纪的中国财政法学。

三、挖掘财政法研究资源

一门学科要想取得长远的发展,就不能把目光局限在本学科的领域之内,而要从整个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高度出发,去不断拓展自己的研究领域,不断挖掘自己的研究资源。

在我国各门法学学科发展都比较落后的情况下,制约各个部门法学发展速度的主要因素就是研究资源的多寡。在我国的部门法学中,民法学之所以能够率先发展为一门比较成熟的学科,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民法学有丰富的研究资源,大量国外的先进民法典的翻译,大量国外民法学著作的引进,都为我们民法学的研究提供了充足的研究资源。同样,行政法学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兴起并逐渐走向繁荣,除了我国加强行政法治建设的现实需求外,丰富的研究资源的引进也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刺激因素。

比较起来,财政法学的研究资源的确是稀缺的。目前我国尚没有引进几部象样的外国财政法文件,也没有翻译几部象样的外国财政法学著作。没有充足的财政法学研究资源,我们研究的视野和研究的水平就要受到一定的限制,就难以充分有效的借鉴和利用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财政法制建设的经验和成果,这样我国的财政法制建设也只能在低水平状态下徘徊,财政法学发展的速度缓慢,也就不难解释了。

研究资源的获得不能等待他国或他人来提供,只能靠财政法学者自身的努力,去不断学习,不断挖掘财政法的研究资源。当然,这需要我们的财政法学者具有坚实的外文基础以及孜孜不倦、埋头苦干的精神。如果我们能够组织力量在短期内翻译一批国外先进的财政法规范性文件,翻译一批国外著名的财政法学著作,再从我国台湾地区引进一批财政法学著作,那么,我国财政法学研究的繁荣将是指日可待的事情。

对于国外的学术专著和具有代表性的立法文件,应全面收集,建立外文财政法资料中心。对其中特别具有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的,国家应投入必要的资金,并积极组织人员翻译出版。由于这不仅是翻译者个人完成科研任务的问题,而是关系到中国财政法制建设和财政法学整体的发展,因此,凡是具有能力的单位和个人都应当支持这一伟大的事业。至于我国台湾、香港和澳门地区以及其他华语国家的财政法学资料也应该利用各种机会收集和整理,并建立中文财政法资料中心。设想中的外文财政法资料中心和中文财政法资料中心可设在财政部或有条件的科研机构和大学内,有关资料不能为某一个或几个单位所垄断,应该面向社会开放,最大限度的发挥其效应。

四、加大财政法研究合作与人才培养的力度

加强财政法学研究,首先要加强合作研究。这在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尤为重要。中国财政法学界面对财政法学落后的状况,迫切需要以合作的形式增加科研投入,发挥规模效应和避免重复研究。合作的形式多种多样,只要有助于开拓思维、知识互补就行。如加强课题合作,鼓励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研究者开展横向交流,增强研究人员的凝聚力,甚至国内外学者联合攻关。同时应发挥中国法学会财税法学研究会的作用,通过年会、小型研讨会、项目论证会以及创办刊物、支持出版等工作,将其建设成中国财税法学研究的一个战斗堡垒,为科研合作提供条件和机会。

学会理财的方法范文第3篇

一、重视财政法基础理论研究

任何一门学科要想获得较大的发展与繁荣就必须首先在基础理论上下工夫,没有一个坚实的基础理论做支撑,任何学科都不可能获得长足的发展。

财政法学是以财政法及其与财政法相关的一切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法学学科。我国财政法学基础理论研究是相当薄弱的,大多基础理论问题都没有进行深入的探研,而只是停留在借鉴法理学、部门法学和财政经济学的一般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可以说,尚没有提出具有中国财政法学特质的基础理论学说。甚至有些基础理论问题尚未引起人们的重视或关注,如财政法学方法论、财政法学体系、财政法范畴、财政权力(利)、财政法行为、财政法责任等。

我国财政法学尚没有得到较大的发展与财政法学基础理论研究的薄弱和欠缺有着直接的联系。没有基础理论的支撑,财政法学就是苍白和无力的,它只能停留在对现有的财政法律文件的浅层次注释和评价的层面,只能对财政法制建设提供一些零星的立法建议和完善措施,这种方法和思路使财政法研究注定只能随着我国的财政法制建设亦步亦趋,而始终落后于实践。由此,我国财政法学研究成果的价值是暂时性的、应急性的,而不可能是长远的、稳固的。

法学是一门应用科学、实践科学,作为部门法学的财政法学,其应用性和实践性更强,再加上理论联系实际的指导,很多学者都倾向于与实践紧密相连的研究,但往往忽视了纯理论研究的价值,理论联系实际的前提是有理论存在,在根本没有理论存在的情况下,所谓的联系实际,就只能是就事论事,其理论的抽象性和普适性都要受到极大的限制。理论研究的价值不是眼前的,也不是暂时的,而是长远的,当然,理论出台之后,其最终的生命力还是需要由实践来检验的。

要锻造财政法学与众不同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必须依赖于财政法学基础理论研究的加强。只有较科学的财政法学基础理论,才能将财政法学研究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使之不仅关心在财政收入、财政支出、财政管理过程中的具体问题,更会着意将财政法置于整个国家法律体系的大环境中,确立财政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有机的处理好财政法与其他法律部门如何协调的问题等;也只有较科学的财政法学基础理论才能使财政法内部发展为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科学体系,使概念与概念之间、原则与原则之间、制度与制度之间环环相扣却又领域分明。可以说,财政法学理论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财政法立法的质量和财政法实施的效果,也决定了财政法学能否在我国成为一门独立的法学学科,以及财政法学自身研究的进展和步伐。

财政法学基础理论的研究,首先应当重视法理学,也就是要进行“财政法的法理学研究”,将财政法的理论及研究条理化、体系化和规模化。一方面要将法学上的一些共性问题,如价值、效力、功能等置于财政法的具体环境中深入研究,使其为财政法学基础理论的完善做出贡献;另一方面也要着力从财政法自身出发,对财政法的起源、原因、性质、功能、价值,以及主体间的相互关系等展开法理分析,为其寻找法理渊源。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抽象的法理可以用来指导具体的财政法活动,而从具体的财政法制度和概念中也能总结出一般法理,这样才能引导财政法学走向成熟。财政法学基础理论研究还应关注财政法在宪法上的含义和要求。除了增加理论深度的法理学和提升效力位阶的宪法学以外,财政法学还应该多借鉴国家学说、政治学、财政学、公共选择理论、社会学、历史学,以及新兴学科等相关学科的先进成果,以丰富自己的理论殿堂。

二、拓展财政法研究领域

任何一门学科要不断发展,不断取得新的成果,就必须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就必须从中不断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财政法学也不例外。

财政法学是一门年轻的、开放的、尚处于成长、上升期的新学科。谓其年轻,是因为它不象民法学和刑法学一样拥有悠久的历史渊源;谓其开放,是因为它与经济学、政治学以及其它法学学科等存在多方面的交叉与融合;谓其成长和上升,是因为它的应用和发展空间无限广阔。目前,财政法可研究的领域尚有很多,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领域也有不少。当然,未开垦的领域并不等于学科一定会向前发展,这就要求我们的研究人员具有开拓创新的精神以及不畏艰难险阻的毅力和勇气。

拓展研究领域的方法和思路有多种,可以借鉴其他部门法学研究的课题与领域,从而发现本学科需要研究的课题与领域,也可以深入财政法制建设的第一线,通过采访、观察、访谈、调查等方式发现新问题,并以此为切入点,开拓一片新的研究领域,寻找财政法实践急需解决的理论问题。

拓展财政法研究领域实质在于发现问题,而发现问题最重要的是方法的问题。方法是达到目的的基本路径,科学的研究方法对于丰富一个学科的理论体系,提升该学科的整体研究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财政法学是一个融法学、经济学和政治学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即使在法学内部,它与其它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也十分明显。因此,在研究方法方面,其选择具有开放性和发散性,加强对财政法学方法论的研究是当务之急。自然科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各种自然科学方法的采用,近些年出现的“经济学帝国主义”倾向,实际上也是得益于经济学方法的广泛运用,经济学方法的独特性也就奠定了经济学在人类各门学科中的重要地位。财政法学乃至于法学,要想树立自己学科的地位,就必须在研究方法(如规范分析法、价值分析法、经济分析法、历史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等)上下工夫,就必须创造出自己独特的研究方法。

为拓宽研究领域,财政法学应注意加强与法学其他学科的联系,加强彼此之间相通点的研究。财政法与宪法、经济法、行政法、民法、刑法、诉讼法、国际经济法、国际私法等关系非常密切,我们从中能够找到跨部门合作研究的共性问题。今后,财政法学必然在加强自身基础理论研究和制度建设的基础上,在跨学科研究方面不断深入拓展。除此之外,中国财政法学还应该大力加强外国财政法、国际财政法和比较财政法的研究,广泛地借鉴国外财政法立法和执法的先进经验,吸收国外财政法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丰富和发展渴望进步的新世纪的中国财政法学。

三、挖掘财政法研究资源

一门学科要想取得长远的发展,就不能把目光局限在本学科的领域之内,而要从整个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高度出发,去不断拓展自己的研究领域,不断挖掘自己的研究资源。

在我国各门法学学科发展都比较落后的情况下,制约各个部门法学发展速度的主要因素就是研究资源的多寡。在我国的部门法学中,民法学之所以能够率先发展为一门比较成熟的学科,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民法学有丰富的研究资源,大量国外的先进民法典的翻译,大量国外民法学著作的引进,都为我们民法学的研究提供了充足的研究资源。同样,行政法学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兴起并逐渐走向繁荣,除了我国加强行政法治建设的现实需求外,丰富的研究资源的引进也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刺激因素。

比较起来,财政法学的研究资源的确是稀缺的。目前我国尚没有引进几部象样的外国财政法文件,也没有翻译几部象样的外国财政法学著作。没有充足的财政法学研究资源,我们研究的视野和研究的水平就要受到一定的限制,就难以充分有效的借鉴和利用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财政法制建设的经验和成果,这样我国的财政法制建设也只能在低水平状态下徘徊,财政法学发展的速度缓慢,也就不难解释了。

研究资源的获得不能等待他国或他人来提供,只能靠财政法学者自身的努力,去不断学习,不断挖掘财政法的研究资源。当然,这需要我们的财政法学者具有坚实的外文基础以及孜孜不倦、埋头苦干的精神。如果我们能够组织力量在短期内翻译一批国外先进的财政法规范性文件,翻译一批国外著名的财政法学著作,再从我国台湾地区引进一批财政法学著作,那么,我国财政法学研究的繁荣将是指日可待的事情。

对于国外的学术专著和具有代表性的立法文件,应全面收集,建立外文财政法资料中心。对其别具有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的,国家应投入必要的资金,并积极组织人员翻译出版。由于这不仅是翻译者个人完成科研任务的问题,而是关系到中国财政法制建设和财政法学整体的发展,因此,凡是具有能力的单位和个人都应当支持这一伟大的事业。至于我国台湾、香港和澳门地区以及其他华语国家的财政法学资料也应该利用各种机会收集和整理,并建立中文财政法资料中心。设想中的外文财政法资料中心和中文财政法资料中心可设在财政部或有条件的科研机构和大学内,有关资料不能为某一个或几个单位所垄断,应该面向社会开放,最大限度的发挥其效应。

四、加大财政法研究合作与人才培养的力度

加强财政法学研究,首先要加强合作研究。这在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尤为重要。中国财政法学界面对财政法学落后的状况,迫切需要以合作的形式增加科研投入,发挥规模效应和避免重复研究。合作的形式多种多样,只要有助于开拓思维、知识互补就行。如加强课题合作,鼓励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研究者开展横向交流,增强研究人员的凝聚力,甚至国内外学者联合攻关。同时应发挥中国法学会财税法学研究会的作用,通过年会、小型研讨会、项目论证会以及创办刊物、支持出版等工作,将其建设成中国财税法学研究的一个战斗堡垒,为科研合作提供条件和机会。

学会理财的方法范文第4篇

一、高级财务管理课程在财会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定位

在财会专业的课程体系中,高级财务管理课程是专业课程中的核心课程,有着极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是对财务管理理论中的应用理论的研究。这门课程是在学生学习了财务管理原理和中级财务管理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开设的,是财会专业学生在高年级才能够学习的专业课程。高级财务管理课程中涉及的财务理论,需要学生全面掌握了经济学、企业管理、会计实务、高级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金融学、财政学、经济数学、统计学、财务管理原理、中级财务管理等相关知识才可以较好地领会和掌握的,因此,高级财务管理课程在财会专业课程体系中起着高屋建瓴的作用,是各种知识的综合应用,体现了财务理论研究的全面性、综合性和应用性。

由于财务管理理论结构受财务管理环境的影响,不同的政治经济发展阶段对财务管理理论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内容上而且还反映在财务管理方法上,所以,财务管理理论结构中包含了对所有企业都适用的财务管理基本理论、对各类企业都有的通用财务管理业务适用的通用财务管理理论(如,投资理论、筹资理论、分配理论和只对特定时期、特定企业才有的特殊业务适用的特殊业务理论(如,并购理论、企业集团财务管理、跨国业务的财务管理。这些理论分别反映了财务管理的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不同层次,高级财务管理针对的是特殊业务理论和发展理论,居于财务管理的最高层次,应用研究性很强。与财会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其他课程(如,中级财务管理相比,高级财务管理学的内容设计和安排的侧重点是那些突破了财务管理假设的有关内容。其内容更具有探讨性和研究性,公司财务管理的重要活动在实践中的丰富和完善,在本课程都得以很好体现。本课程的开设通常安排在大学三年级,对高年级学生确定毕业前论文写作方向起着重要的指引作用。

二、高级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

高级财务管理是一门应用性理论研究学科,在教学方面不可仅仅局限于目前通行的传授式言堂”方法,尽管这种方法在有限的授课课时中讲授了丰富的知识,但是不符合高级财务管理课程的定位要求。所以,笔者认为,为了提高本课程的教学质量水平,在高级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方法上应加以改革,应在使用传授式言堂”方法之外,还需灵活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认识实习和课堂讲授相结合法等创新方法。

(一)启发式教学法

启发式教学法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能力和对已掌握知识的运用能力。采用该教学法的形式比较灵活,可随时在授课过程中根据学生听课情况,就某方面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不必点名让学生回答,学生思考后可即时讲出自己的想法。该种方法有利于引导学生认真听课,跟随教师授课内容积极思考,活跃课堂气氛。

(二)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在经济管理类专业、法律专业的课程中被运用得较多。该方法通常的做法1般是先由教师对某章节的主要内容进行讲授,然后给出学生案例,让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这种案例教学方式的好处是,学生可利用已经掌握的知识点,有针对性地对案例进行分析;其不足之处表现为有的学生对已掌握的知识不甚重视,对案例分析应付了事,甚至有的学生认为是浪费时间。对高级财务管理课程来说,这种先讲授后案例分析的方法仍可运用,但不可频繁,避免学生得案例分析运用疲劳症。

考虑到修学高级财务管理课程的学生都是大学高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较多的财会知识、金融知识、企业管理知识、统计学知识和数学知识等,所以,在高级财务管理课程的授课过程中,另外一种可以使用的案例教学方式是先案例后讲授。教师可对某一章节的重点内容先给出案例,让学生运用以前已经掌握的各种知识先对案例分析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然后由教师针对其不足,将本案例中所需要的本章节内容讲授出来,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而且还可以在有限的授课时间内将丰富的知识结合案例传授给学生,也规避了学生案例分析应付和知识内容重复、课堂时间浪费等问题。

高级财务管理课程中的并购管理和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两部分内容涉及的知识广泛,都各包含两章以上甚至三章内容需要讲授,其中的大量案例都是企业的实际操作和实践,所以,并购案例和企业集团筹资管理案例、投资管理案例等都需要学生加以分析。笔者认为,这些内容应将先讲授后案例方式和先案例后讲授方式交替使用,效果会更好。

(三)认识实习和课堂讲授相结合法

作为财务工作者,最主要的任务是解决企业经营活动、筹资活动、投资活动和分配活动出现的资金问题。所以,高级财务管理课程与中级财务管理课程1样,都要求学生在学修该课程后能具有很好的财务知识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财务管理课程时应作出课时的科学安排,应给学生到公司财务部门顶岗实习的时间和机会安排。这个实习任务的时间最好安排在授课学期的前一个假期或授课学期开学之初,让学生对财务人员所从事的工作和企业财务活动有感性认识之后,带着对相关知识的渴求在课堂听课,事半功倍。

(四)授课方式与课程考试方式相结合

过去教师满堂灌的知识注入式授课方式下对应的考试方式往往是考卷测试,但在高级财务管理课程采用多种授课方式并存的情况下,只通过一纸试卷考核学生的学习成绩显然有失偏颇。对高级财务管理课程的测试方式,可以在学期内就同步进行。每堂课或每个内容学习结束之后,就可采用实习报告、学习心得、案例分析报告、问题论述、问题简答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加以考核并计入平曰成绩,期末考试可采用闭卷测试、写小论文等形式对学生考核,对平曰成绩和期末成绩综合计算,最后得出学生的本门课程的总成绩。该种课程考试方式和成绩计入方式不仅是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手段,更是促进教与学、提高听课率和提高学生课堂学习认真度的一种有效方法。

三、结语

学会理财的方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全面统筹协调发展中国财税法学理论创新

【正文】

一、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与要求

(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与内涵

发展观,是对发展的本质、发展的规律、发展的动力、发展的目的和发展的标识等问题的基本观点与基本态度。[1]发展观作为意识形态,其正确与否,对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可以说,发展观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决定了一个国家在发展问题上所采取的基本策略与基本方针。我们党历来重视发展观问题,也在不断探索科学的发展观,但一直没有将之明确表述出来。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新的、科学的发展观,这就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是在充分估量当今世界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趋势的基础上,进一步从理论高度对发展的内涵进行的科学凝练,抓住了发展问题的关键和要害,揭示了发展的核心和实质,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2]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就是“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全面发展”就是要谋求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全面发展,经济、社会、自然和人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就是要谋求经济、政治、文化相互协作、相互推动,国际间、区域间人口资源环境相互配合、相互影响,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备、速度适宜和效益兼顾的社会良性发展形态。“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发展的良性循环。因此,科学发展观体现了当代共产党人的崭新发展理念,具有十分丰富而深刻的内涵。[3]

(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科学发展观为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层次的要求,概括说来,新的发展观所提出的基本要求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必须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人的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本质,人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终极目的,人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人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4]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基本取向和核心理念,是我们党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表明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5]

2.全面统筹、协调发展。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必须对重大社会关系进行全面统筹、协调发展。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要对重大社会关系进行“五个统筹”: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其核心是“统筹”,充分体现了完善之意。这“五个统筹”构成了科学发展观的第二个基本要求。要科学地把握、正确地认识、全面地理解“发展”的内涵,就要做到“五个统筹”。“五个统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强有力的体制保障,是一种新的发展观,它不仅是对客观世界最真实的认识,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在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以及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中,要特别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是解决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的基础性工作。[6]

二、科学发展观对中国财税法理论创新的指导

(一)中国财税法理论研究之现状

中国财税法研究在老一辈以及新兴一代财税法学者的不懈努力下已经取得了很大进步。中国财税法学的理论体系基本上已经建立起来,[7]其基本范畴体系也已经提出并对某些核心范畴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8]在具体制度研究方面,也具有诸多建树。从中国财税法学近些年来出版的学术著作、发表的学术论文以及召开的学术研讨会来看,[9]可以说,中国财税法学已经初步显示出了蓬勃发展的新气象。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必须看到中国财税法学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与严峻挑战。从数量上来看,中国财税法学研究的确给人一种欣欣向荣的印象,但从质量上来看,就不是那么令人乐观了。中国财税法学界仍有一大批文章是照搬照抄经济学界的研究成果,其文章与其说是法学论文,不如说是财政税收学的论文,但作为财政税收学论文又明显感到理论层次不够,达不到经济学论文的水准。中国财税法学界的研究大多是应时之作,能够对中国财税法学的发展进行高瞻远瞩论述的论文仍是凤毛麟角。关注财税法具体制度建设的论文很多,但真正具有财税法理论味道并能够窥探中国财税法理论之精髓的论文数量仍然不多。中国财税法学的发展正面临一个巨大的转折点,找准方向并勇敢地迈出这一步,中国财税法学的发展与繁荣就是指日可待的事情,如果选错方向,中国财税法学只能在表面的繁荣景象下原地徘徊。在我们已经迈入新世纪征途上的时候,中共中央所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理论给中国财税法学的发展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

(二)科学发展观对中国财税法理论创新的启示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社会发展的哲学,也是指导社会科学发展的哲学。把握了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并以此作为学科发展的指导方针,定会对学科的发展繁荣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中国财税法学发展到今天正需要一个科学的发展观的指导。

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事物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国财税法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一门尚不成熟的学科,其发展更离不开创新。科学发展观对于中国财税法学的理论创新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1.以人为本对中国财税法研究的启示

科学发展观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财税法学的发展也应当强调以人为本。现代国家从获取财政收入的角度来看都是税收国家,税收是联系现代国家与人民之间关系的纽带。税收是国家得以存在并能够履行其提供公共物品职能的必要条件,税收也是现代国家的人民得以享有政治权利并获得国家提供的公共物品的必要条件。现代财税法作为规范财税关系的法律,其本质既是国家获得财政收入之法,又是纳税人权利保护之法。而现代国家的纳税人与公民的范围是大体相当的。因此,财税法学贯彻以人(纳税人)为本的思想是顺理成章的。

中国财税法学的二十年发展历程实际上也体现了对以人为本思想的重视与追求,从“税收权力关系说”到“税收债务关系说”从某种意义就是财税法学发展从以国(国库)为本向以人为本思想的转变。但中国财税法学从整理上来讲,以人为本的思想尚未真正全面贯彻。中国财税法研究仍然是以国家的税收权利为核心,仍然以保证纳税人依法纳税为重点,对于如何依法制约国家课税权的滥用,如何更好的保障纳税人当家作主的权利,仍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特别是中国财税法的以人为本主要是以现代城市人为本,而没有将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村人口纳入财税法学研究的核心领域之中。由此,农民的众多财税法问题也就没有得到学界的重视,比如我国长期工农产品价格的剪刀差所造成的农民收益向工业领域转移的问题,农民收入低于城市职工,却要负担高于城市职工的类似个人所得税的农业税等等。这些问题更是我国社会所面临的具有“本土性”的财税法问题,也是我国财税法学能够为世界财税法学贡献一份特殊知识的领域。坚持以人为本,可以使得我国财税法研究的视野更加开阔,也能够使得我国财税法研究更好地把握中国的核心问题。

2.全面统筹、协调发展对中国财税法研究的启示

科学发展观要求社会经济发展要全面统筹、协调发展,这种发展观对中国财税法学的研究和发展也是具有重大指导意义的。

中国财税法学近些年来的研究虽然有重大突破,也初步显示出欣欣向荣的景象,但从另一方面来看,中国财税法学研究也呈现出零散化、个体化和孤立化的倾向。中国财税法的研究往往体现在一个一个问题的突破,一个一个制度的研究,非常零散,问题与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制度与制度之间的逻辑结构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所以给人的感觉就是就问题研究问题,就个案研究个案,没有从整理性、逻辑性和系统性的角度来审视财税法所要研究的问题,没有将财税法学的概念、范畴、理论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全面统筹、协调发展的发展观正好为中国财税法学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全面统筹要求财税法学研究必须把基础理论研究与具体制度研究结合起来,必须把财税法学的长远问题研究与当前问题研究结合起来,必须把国外财税法学研究成果与我国的现实国情结合起来,必须把财税法学理论引进与理论创新结合起来,必须把财税法学研究与相关部门法的研究以及相关社会科学的研究结合起来。以上这些财税法学研究的方方面面都需要一个宏观的、长远的全面统筹和协调规划的发展观的指导。唯其如此,中国财税法学才能走上健康的发展道路,才能走上通向光明的发展道路。

(三)在科学发展观下创新中国财税法理论的思路

科学发展观属于哲学层次的问题,它对各门学科的发展都具有指导作用,对于中国财税法学来讲,必须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具体化为财税法学理论创新的思路,否则,谈论这种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就有空谈之嫌。

1.创新中国财税法学研究方法

方法是指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式、途径、手段和规则的总和。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没有科学的方法,就不可能形成科学的学科,没有方法论的创新,就不可能有学科发展的突破。

财税法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整个财税法学的学科体系仍处于不断完善之中,许多基础理论问题尚处于空白,许多具体制度问题尚待进一步研究。财税法学的学科建构需要财税法学界所有同仁的共同努力,而在这一学科建构的过程中,方法论的建构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科学史上的大量史实证明,任何规律的揭示、理论的创造都得益于恰当方法的运用,没有方法的科学运用和创造,就没有科学的进步。

加快财税法学研究的步伐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财税法学的方法论问题,财税法学方法论研究的广度与深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财税法学研究的广度与深度。没有财税法学方法论上的突破与创新,就很难有财税法学研究的突破与创新。没有财税法学方法论的发展与成熟,就很难有财税法学学科体系的发展与成熟。[10]

近些年来,中国财税法学引进了很多先进的财税法学理论和著作,德国、日本以及我国台湾地区的著名财税法学著作的大量引进大大拓展了我国财税法学研究的视野,这些财税法学著作给我们的最大启示莫过于方法论上的启示。[11]从宪法、行政法和民法角度研究财税法,结合判例研究财税法,从历史学、社会学和经济学角度研究财税法,从法认识论和法实践论相结合的角度来研究财税法等等,这些研究方法逐渐在我国财税法学的研究中运用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们认为,在财税法学研究中,特别有价值的研究方法包括经济分析法、政策分析法、系统分析法、社会分析法、个案分析法、规范分析法、实证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和历史分析法等。在财税法学研究中,既需要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特点分别运用某种方法,更需要多种方法的交叉和综合运用,以期更全面地把握被研究对象。

2.构建中国财税法学的范畴体系

财税法范畴是指概括和反映财税法现象本质属性和普遍联系的基本概念。它是人们在认识财税法现象的过程中概括和总结出来的一些定型化的概念和术语。范畴是理论思维的工具和基本形式,是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标志,是构造科学理论的基本单元,是学科和理论的标志,是学科和理论发展的动力。范畴的研究对于一门学科的发展和成熟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根据财税法范畴概括和反映财税法现象的深度和广度,可以把财税法范畴分为一般范畴、基本范畴和核心范畴。财税法的核心范畴、基本范畴和一般范畴构成了财税法的范畴体系。[12]

有了完整的财税法范畴体系,进行财税法研究才能高瞻远瞩、统筹规划、全面协调。至于我国财税法学的核心范畴是什么?有哪些基本范畴?有哪些一般范畴?这些问题需要中国财税法学在发展、创新中不断探索,最终形成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财税法学范畴体系。

3.转换中国财税法学的研究范式

范式(paradigm)这一概念是美国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最早提出来的,是库恩历史主义科学哲学的核心。库恩所说的“范式”是指科学共同体的共有信念。[13]研究范式是在某一学科领域内进行科学研究的包括规律、理论、标准和方法等在内的一整套理念和信念。它是某一领域的科学共同体在长期的研究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是这一领域中的研究人员进行科学研究的模式与框架,对这一领域的科学研究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上的指导作用。

在财政法学领域存在两种研究范式:国家分配论范式和公共财政论范式。在税法学领域中也存在两种研究范式:权力本位范式和权利本位范式。目前中国财税法学界正在进行着从前者向后者的转化。两种研究范式在财税法学中分别体现为两种学说:税收权力关系说和税收债务关系说。税收债务关系说的提出及其发展与完善直接导致了税法学研究范式的转换。

中国财税法学研究一致以来处于低水平研究和封闭研究的状态之中,研究力量分散,没有形成一个团队精神和财税法学术共同体。研究人员大多缺乏财税法学的学科意识和创新意识,没有意识到财税法学可以作为一门独立的法学分支学科而存在,没有意识到财税法学可以有自己独立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理念和研究框架,没有对传统财税法学研究予以批判性的审视并进行大胆的创新与改造。归根到底,就是缺乏财税法学研究的范式意识,没有意识到财税法学研究中进行范式转换的革命性意义。

财税法学研究范式的转换在理论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财税法学研究范式的转换带来了财税法学的革命与财税法学的重生。现代民主法治国家中的财税法学是建立在公共财政学说和税收债务关系说的基础之上的,公共财政学说和税收债务关系说是现代财税法学理论体系建立的根基,是现代财税法学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没有公共财政学说和税收债务关系说就不可能有现代的财税法学,甚至根本就不会产生一个独立的财税法学。[14]

中国财税法学已经有不少学者在推动着这种研究范式的转换,但仍然遇到了不少的阻力,将来中国财税法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能否沿着学界的这种研究范式转换的道路走下去。

4.拓展中国财税法学的理论空间

在完成了创新中国财税法学研究方法,构建中国财税法学的范畴体系,转换中国财税法学的研究范式等基础性和前提性的工作之后,所要进行的就是拓展中国财税法学的理论空间。

中国财税法学的空白之地仍然很多,财税立宪、财税民主、财税法的基本原则、财税法的主体理论、行为理论、责任理论、救济理论等等仍然需要我们去深入研究,在研究方法、范畴体系和研究范式的基础之上去拓展这些领域必然能够统揽大局、推陈出新,迅速攻克财税法学上的一个个难题。

5.加快中国财税法学的制度建设

中国财税法学面临一个良好的发展契机:中国财税法治建设正在中华大地上如火如荼地进行。理论发展的源泉在于实践的推动,恩格斯的那句名言至今仍在我们耳边回响——“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当然,中国财税法学要想获得巨大的发展也必须关注实践,必须能够回答实践中提出的问题,必须能够给实践以理论指导。

中国财税法学在进行理论研究的同时必须对财税法治建设问题进行研究,内外资企业所得税法的合并、个人所得税法由分类所得税制向分类综合所得税制的转换、增值税由生产型向消费型的转化、农业税的改革、城乡二元税制的统一、遗产税的开征、税收基本法的制定、税务法庭的设立等等,都是需要中国财税法学界予以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无疑是一股春风,它给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希望的同时,也给包括中国财税法学在内的各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带来了希望。相信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在中国财税法学界全体同仁的不懈努力下,必将在不远的明天迎来中国财税法学发展繁荣的春天。

【注释】

[1]参见刘福垣:《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载《党建》2003年第12期。

[2]参见朱正昌:《坚持科学发展观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载《东岳论丛》2004年第1期。

[3]参见朱正昌:《坚持科学发展观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载《东岳论丛》2004年第1期。

[4]参见刘福垣:《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载《党建》2003年第12期。

[5]参见朱正昌:《坚持科学发展观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载《东岳论丛》2004年第1期。

[6]参见冯之浚:《树立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载《中国软科学》2004年第1期。

[7]具有代表性的财税法学理论体系可以参见张守文:《税法原理》(第3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刘剑文主编:《财税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8]参见翟继光:《论我国税法的核心范畴与基本范畴》,载韦苏文、陆桂生主编:《世纪论坛》,中国社会出版社2003年版。

[9]中国财税法学界的近期动态可以参考中国财税法网(/)的相关报道。

[10]参见翟继光:《经济法学方法论论纲》,载《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翟继光:《税法学方法论》,载中国财税法网(/)2004年3月16日。

[11]参见翟继光:《独具特质的“北野税法学”》,载刘剑文主编:《财税法论丛》第2卷,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12]参见翟继光:《论我国税法的核心范畴与基本范畴》,载韦苏文、陆桂生主编:《世纪论坛》,中国社会出版社2003年版。

学会理财的方法范文第6篇

【要害词】科学发展观全面统筹协调发展中国财税法学理论创新

【正文】

一、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与要求

(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与内涵

发展观,是对发展的本质、发展的规律、发展的动力、发展的目的和发展的标识等问题的基本观点与基本态度。[1]发展观作为意识形态,其正确与否,对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可以说,发展观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决定了一个国家在发展问题上所采取的基本策略与基本方针。我们党历来重视发展观问题,也在不断探索科学的发展观,但一直没有将之明确表述出来。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新的、科学的发展观,这就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是在充分估量当今世界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趋势的基础上,进一步从理论高度对发展的内涵进行的科学凝练,抓住了发展问题的要害和要害,揭示了发展的核心和实质,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2]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就是“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全面发展”就是要谋求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全面发展,经济、社会、自然和人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就是要谋求经济、政治、文化相互协作、相互推动,国际间、区域间人口资源环境相互配合、相互影响,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备、速度适宜和效益兼顾的社会良性发展形态。“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发展的良性循环。因此,科学发展观体现了当代共产党人的崭新发展理念,具有十分丰富而深刻的内涵。[3]

(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科学发展观为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层次的要求,概括说来,新的发展观所提出的基本要求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必须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人的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本质,人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终极目的,人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人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4]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基本取向和核心理念,是我们党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表明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熟悉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5]

2.全面统筹、协调发展。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必须对重大社会关系进行全面统筹、协调发展。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要对重大社会关系进行“五个统筹”: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其核心是“统筹”,充分体现了完善之意。这“五个统筹”构成了科学发展观的第二个基本要求。要科学地把握、正确地熟悉、全面地理解“发展”的内涵,就要做到“五个统筹”。“五个统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强有力的体制保障,是一种新的发展观,它不仅是对客观世界最真实的熟悉,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在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以及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中,要非凡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是解决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的基础性工作。[6]

二、科学发展观对中国财税法理论创新的指导

(一)中国财税法理论研究之现状

中国财税法研究在老一辈以及新兴一代财税法学者的不懈努力下已经取得了很大进步。中国财税法学的理论体系基本上已经建立起来,[7]其基本范畴体系也已经提出并对某些核心范畴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8]在具体制度研究方面,也具有诸多建树。从中国财税法学近些年来出版的学术著作、发表的学术论文以及召开的学术研讨会来看,[9]可以说,中国财税法学已经初步显示出了蓬勃发展的新气象。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必须看到中国财税法学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与严重挑战。从数量上来看,中国财税法学研究的确给人一种欣欣向荣的印象,但从质量上来看,就不是那么令人乐观了。中国财税法学界仍有一大批文章是照搬照抄经济学界的研究成果,其文章与其说是法学论文,不如说是财政税收学的论文,但作为财政税收学论文又明显感到理论层次不够,达不到经济学论文的水准。中国财税法学界的研究大多是应时之作,能够对中国财税法学的发展进行高瞻远瞩论述的论文仍是凤毛麟角。关注财税法具体制度建设的论文很多,但真正具有财税法理论味道并能够窥探中国财税法理论之精髓的论文数量仍然不多。中国财税法学的发展正面临一个巨大的转折点,找准方向并勇敢地迈出这一步,中国财税法学的发展与繁荣就是指日可待的事情,假如选错方向,中国财税法学只能在表面的繁荣景象下原地徘徊。在我们已经迈入新世纪征途上的时候,中共中心所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理论给中国财税法学的发展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

(二)科学发展观对中国财税法理论创新的启示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社会发展的哲学,也是指导社会科学发展的哲学。把握了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并以此作为学科发展的指导方针,定会对学科的发展繁荣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中国财税法学发展到今天正需要一个科学的发展观的指导。

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事物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国财税法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一门尚不成熟的学科,其发展更离不开创新。科学发展观对于中国财税法学的理论创新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1.以人为本对中国财税法研究的启示

科学发展观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财税法学的发展也应当强调以人为本。现代国家从获取财政收入的角度来看都是税收国家,税收是联系现代国家与人民之间关系的纽带。税收是国家得以存在并能够履行其提供公共物品职能的必要条件,税收也是现代国家的人民得以享有政治权利并获得国家提供的公共物品的必要条件。现代财税法作为规范财税关系的法律,其本质既是国家获得财政收入之法,又是纳税人权利保护之法。而现代国家的纳税人与公民的范围是大体相当的。因此,财税法学贯彻以人(纳税人)为本的思想是顺理成章的。

中国财税法学的二十年发展历程实际上也体现了对以人为本思想的重视与追求,从“税收权力关系说”到“税收债务关系说”从某种意义就是财税法学发展从以国(国库)为本向以人为本思想的转变。但中国财税法学从整理上来讲,以人为本的思想尚未真正全面贯彻。中国财税法研究仍然是以国家的税收权利为核心,仍然以保证纳税人依法纳税为重点,对于如何依法制约国家课税权的滥用,如何更好的保障纳税人当家作主的权利,仍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非凡是中国财税法的以人为本主要是以现代城市人为本,而没有将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村人口纳入财税法学研究的核心领域之中。由此,农民的众多财税法问题也就没有得到学界的重视,比如我国长期工农产品价格的剪刀差所造成的农民收益向工业领域转移的问题,农民收入低于城市职工,却要负担高于城市职工的类似个人所得税的农业税等等。这些问题更是我国社会所面临的具有“本土性”的财税法问题,也是我国财税法学能够为世界财税法学贡献一份非凡知识的领域。坚持以人为本,可以使得我国财税法研究的视野更加开阔,也能够使得我国财税法研究更好地把握中国的核心问题。

2.全面统筹、协调发展对中国财税法研究的启示

科学发展观要求社会经济发展要全面统筹、协调发展,这种发展观对中国财税法学的研究和发展也是具有重大指导意义的。

中国财税法学近些年来的研究虽然有重大突破,也初步显示出欣欣向荣的景象,但从另一方面来看,中国财税法学研究也呈现出零散化、个体化和孤立化的倾向。中国财税法的研究往往体现在一个一个问题的突破,一个一个制度的研究,非常零散,问题与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制度与制度之间的逻辑结构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所以给人的感觉就是就问题研究问题,就个案研究个案,没有从整理性、逻辑性和系统性的角度来审阅财税法所要研究的问题,没有将财税法学的概念、范畴、理论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全面统筹、协调发展的发展观正好为中国财税法学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全面统筹要求财税法学研究必须把基础理论研究与具体制度研究结合起来,必须把财税法学的长远问题研究与当前问题研究结合起来,必须把国外财税法学研究成果与我国的现实国情结合起来,必须把财税法学理论引进与理论创新结合起来,必须把财税法学研究与相关部门法的研究以及相关社会科学的研究结合起来。以上这些财税法学研究的方方面面都需要一个宏观的、长远的全面统筹和协调规划的发展观的指导。唯其如此,中国财税法学才能走上健康的发展道路,才能走上通向光明的发展道路。

(三)在科学发展观下创新中国财税法理论的思路

科学发展观属于哲学层次的问题,它对各门学科的发展都具有指导作用,对于中国财税法学来讲,必须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具体化为财税法学理论创新的思路,否则,谈论这种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就有空谈之嫌。

1.创新中国财税法学研究方法

方法是指人们熟悉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式、途径、手段和规则的总和。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没有科学的方法,就不可能形成科学的学科,没有方法论的创新,就不可能有学科发展的突破。

财税法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整个财税法学的学科体系仍处于不断完善之中,许多基础理论问题尚处于空白,许多具体制度问题尚待进一步研究。财税法学的学科建构需要财税法学界所有同仁的共同努力,而在这一学科建构的过程中,方法论的建构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科学史上的大量史实证实,任何规律的揭示、理论的创造都得益于恰当方法的运用,没有方法的科学运用和创造,就没有科学的进步。

加快财税法学研究的步伐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财税法学的方法论问题,财税法学方法论研究的广度与深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财税法学研究的广度与深度。没有财税法学方法论上的突破与创新,就很难有财税法学研究的突破与创新。没有财税法学方法论的发展与成熟,就很难有财税法学学科体系的发展与成熟。[10]

近些年来,中国财税法学引进了很多先进的财税法学理论和著作,德国、日本以及我国台湾地区的闻名财税法学著作的大量引进大大拓展了我国财税法学研究的视野,这些财税法学著作给我们的最大启示莫过于方法论上的启示。[11]从宪法、行政法和民法角度研究财税法,结合判例研究财税法,从历史学、社会学和经济学角度研究财税法,从法熟悉论和法实践论相结合的角度来研究财税法等等,这些研究方法逐渐在我国财税法学的研究中运用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们认为,在财税法学研究中,非凡有价值的研究方法包括经济分析法、政策分析法、系统分析法、社会分析法、个案分析法、规范分析法、实证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和历史分析法等。在财税法学研究中,既需要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特点分别运用某种方法,更需要多种方法的交叉和综合运用,以期更全面地把握被研究对象。

2.构建中国财税法学的范畴体系

财税法范畴是指概括和反映财税法现象本质属性和普遍联系的基本概念。它是人们在熟悉财税法现象的过程中概括和总结出来的一些定型化的概念和术语。范畴是理论思维的工具和基本形式,是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标志,是构造科学理论的基本单元,是学科和理论的标志,是学科和理论发展的动力。范畴的研究对于一门学科的发展和成熟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根据财税法范畴概括和反映财税法现象的深度和广度,可以把财税法范畴分为一般范畴、基本范畴和核心范畴。财税法的核心范畴、基本范畴和一般范畴构成了财税法的范畴体系。[12]

有了完整的财税法范畴体系,进行财税法研究才能高瞻远瞩、统筹规划、全面协调。至于我国财税法学的核心范畴是什么?有哪些基本范畴?有哪些一般范畴?这些问题需要中国财税法学在发展、创新中不断探索,最终形成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财税法学范畴体系。

3.转换中国财税法学的研究范式

范式(paradigm)这一概念是美国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最早提出来的,是库恩历史主义科学哲学的核心。库恩所说的“范式”是指科学共同体的共有信念。[13]研究范式是在某一学科领域内进行科学研究的包括规律、理论、标准和方法等在内的一整套理念和信念。它是某一领域的科学共同体在长期的研究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是这一领域中的研究人员进行科学研究的模式与框架,对这一领域的科学研究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上的指导作用。

在财政法学领域存在两种研究范式:国家分配论范式和公共财政论范式。在税法学领域中也存在两种研究范式:权力本位范式和权利本位范式。目前中国财税法学界正在进行着从前者向后者的转化。两种研究范式在财税法学中分别体现为两种学说:税收权力关系说和税收债务关系说。税收债务关系说的提出及其发展与完善直接导致了税法学研究范式的转换。

中国财税法学研究一致以来处于低水平研究和封闭研究的状态之中,研究力量分散,没有形成一个团队精神和财税法学术共同体。研究人员大多缺乏财税法学的学科意识和创新意识,没有意识到财税法学可以作为一门独立的法学分支学科而存在,没有意识到财税法学可以有自己独立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理念和研究框架,没有对传统财税法学研究予以批判性的审阅并进行大胆的创新与改造。归根到底,就是缺乏财税法学研究的范式意识,没有意识到财税法学研究中进行范式转换的革命性意义。

财税法学研究范式的转换在理论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财税法学研究范式的转换带来了财税法学的革命与财税法学的重生。现代民主法治国家中的财税法学是建立在公共财政学说和税收债务关系说的基础之上的,公共财政学说和税收债务关系说是现代财税法学理论体系建立的根基,是现代财税法学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没有公共财政学说和税收债务关系说就不可能有现代的财税法学,甚至根本就不会产生一个独立的财税法学。[14]

中国财税法学已经有不少学者在推动着这种研究范式的转换,但仍然碰到了不少的阻力,将来中国财税法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能否沿着学界的这种研究范式转换的道路走下去。

4.拓展中国财税法学的理论空间

在完成了创新中国财税法学研究方法,构建中国财税法学的范畴体系,转换中国财税法学的研究范式等基础性和前提性的工作之后,所要进行的就是拓展中国财税法学的理论空间。

中国财税法学的空白之地仍然很多,财税立宪、财税民主、财税法的基本原则、财税法的主体理论、行为理论、责任理论、救济理论等等仍然需要我们去深入研究,在研究方法、范畴体系和研究范式的基础之上去拓展这些领域必然能够统揽大局、推陈出新,迅速攻克财税法学上的一个个难题。

5.加快中国财税法学的制度建设

中国财税法学面临一个良好的发展契机:中国财税法治建设正在中华大地上如火如荼地进行。理论发展的源泉在于实践的推动,恩格斯的那句名言至今仍在我们耳边回响——“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当然,中国财税法学要想获得巨大的发展也必须关注实践,必须能够回答实践中提出的问题,必须能够给实践以理论指导。

中国财税法学在进行理论研究的同时必须对财税法治建设问题进行研究,内外资企业所得税法的合并、个人所得税法由分类所得税制向分类综合所得税制的转换、增值税由生产型向消费型的转化、农业税的改革、城乡二元税制的统一、遗产税的开征、税收基本法的制定、税务法庭的设立等等,都是需要中国财税法学界予以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无疑是一股春风,它给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希望的同时,也给包括中国财税法学在内的各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带来了希望。相信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在中国财税法学界全体同仁的不懈努力下,必将在不远的明天迎来中国财税法学发展繁荣的春天。

【注释】

[1]参见刘福垣:《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载《党建》2003年第12期。

[2]参见朱正昌:《坚持科学发展观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载《东岳论丛》2004年第1期。

[3]参见朱正昌:《坚持科学发展观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载《东岳论丛》2004年第1期。

[4]参见刘福垣:《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载《党建》2003年第12期。

[5]参见朱正昌:《坚持科学发展观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载《东岳论丛》2004年第1期。

[6]参见冯之浚:《树立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载《中国软科学》2004年第1期。

[7]具有代表性的财税法学理论体系可以参见张守文:《税法原理》(第3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刘剑文主编:《财税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8]参见翟继光:《论我国税法的核心范畴与基本范畴》,载韦苏文、陆桂生主编:《世纪论坛》,中国社会出版社2003年版。

[9]中国财税法学界的近期动态可以参考中国财税法网的相关报道。

[10]参见翟继光:《经济法学方法论论纲》,载《黑龙江省政法治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翟继光:《税法学方法论》,载中国财税法网2004年3月16日。

[11]参见翟继光:《独具特质的“北野税法学”》,载刘剑文主编:《财税法论丛》第2卷,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12]参见翟继光:《论我国税法的核心范畴与基本范畴》,载韦苏文、陆桂生主编:《世纪论坛》,中国社会出版社2003年版。

学会理财的方法范文第7篇

【关键词】发行上市;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改革

许多财务管理人员都想通过发行上市将企业蜕变为“上市公司”,从而达到扩大融资渠道和提升品牌价值的目的,进而将企业做大做强。然而,根据中国证监会最近几年公布的审核数据,我国拟上市企业因财务和非财务方面的问题而被否决的现象却屡见不鲜。企业发行审核的失败必将引起企业财务人员对企业财务管理质量的重视,也必将引起社会对企业财务人员自身素质和能力培养目标的重新审视。高等教育学校作为企业财务人员培养的摇篮,更应根据经济市场环境和学生就业环境的变化,进行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改革,以便更好地满足社会对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

一、企业发行上市的基本要求

根据我国《公司法》、《证券法》、《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相关规定,中国证监会对拟上市企业在主体资格、规范运作、财务与会计、股本结构、同业竞争、关联交易、独立性及募集资金等方面做出了严格的审查要求。根据其内容实质,可将这八方面进一步归纳为财务要件和非财务要件[1]。财务要件方面主要包括:

1.企业财务会计的处理基础和处理方法是否符合企业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是否能真实合理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信息。

2.企业是否具有持续盈利能力,这是发行上市过程中最核心、最实质的问题。

3.企业募集资金的使用方向和范围是否合理、有效。

4.信息披露方面,要求最低应披露企业招股说明书内容与格式准则。非财务要件方面又从企业主体是否具备上市资格,企业日常运作是否规范、内部控制制度和公司治理结构是否完善,企业是否在人员、业务、资产、财务、机构方面做到“五独立”,企业是否依法履行社会义务、恪守社会职责等方面来对企业上市发行进行审核。

二、从企业上市要求看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素质要求

根据我国企业发行上市要点可以看出,一个企业要想破茧成蝶、实现质的蜕变,需要跨越证监会设置的一道道包括财务和非财务的关卡。这不仅是对拟上市企业的考验更是对拟上市企业财务管理人员能力素质的考验。财务管理人员要想成功地带领企业改革上市,不仅要精通专业知识,还要有扎实深厚的综合素质能力及运用能力,即可以用“厚基础、宽口径、有道德、重创新”来归纳财务管理人员应具备的技能与素质。具体来说,可以分解为以下几方面:

1.“厚基础”是指企业财务人员应具备深厚、广博的通识知识理论。企业高级财务管理人员必须要熟练掌握各种工具方法(包括英语、语文、计算机、数学等)的运用;熟知国际、国内证券市场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了解国内外经济领域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等。在企业上市过程中,改制重组是否合法、上市申报材料书写是否规范、企业运行过程中各项财务与非财务处理程序是否符合审核标准等都依赖于财务管理人员对上述知识技能的了解和掌握程度。

2.“宽口径”是指企业财务人员的知识结构不能仅限于本专业。财务管理学科的基本框架是以管理学为管理工具、以金融学为理论基础、以会计学为商业语言。财务管理作为一种价值管理,其核心内容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而企业上市又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途径。企业上市过程融合生产经营、管理、市场、经济、财务会计、金融、法律等多方面的知识,这些都要求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知识领域突破财务会计范围,进一步扩充到金融学、财政学、经济学、管理学和法学范畴。

3.“有道德”是指企业财务人员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市场的不断完善,各行业企业社会责任也不断加强。我国《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上市企业不得违反工商、税收、土地、环保、海关及其他法律、行政法规,并进一步强调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的披露。根据中国证监会公布的拟上市企业由于社会责任缺失而被否的案例,我们应更加重视企业财务人员职业道德品质建设,真正做到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坚持原则、不做假账,把国家和公众利益放在首位。

4.“重创新”突出强调企业财务人员在自我学习基础上的不断创新能力。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尤其是经济全球化下的全方位开放市场体制的不断发展,我国经济日益呈现出信息网络化、知识资本化、科技产业化、贸易国际化等特征。

相应地,国家在财政、金融、税收、投资、企业会计制度方面也不断出台新的方针政策。这就要求企业财务人员具有较强的自我学习能力,不断改善自身知识结构,并运用所学知识对企业与市场状况作出恰当的判断和评价,最终及时有效地作出相关财务决策以指导企业应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

三、对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几点启示

随着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环境的变化及财务管理理论和方法的不断创新,我国各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只有在确定合理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相应进行课程体系的优化设置及教学手段的改革,才能为社会输送高素质、有能力、敢创新的高级财务管理专业人才。

(一)科学建立我国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专业培养目标是专业教育思想及教育理念的综合体现,它决定了人才的培养质量。要科学定位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先必须对社会需求做出系统分析。我国教育部目前对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定位过于抽象,人才模式定位不够准确,与当前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标准存在一定差距。我国各高等院校应本着方向性、前瞻性、统一性、创新性、整体性、系统性、科学性及国际化等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原则[3],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和社会需要,确立与此相适应的人才培养目标。

财务管理专业具有浓郁的专业性、技术性和实用性特色,因此,各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应着重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培养。基于企业IPO审核视角,我国财务管理专业应大力培养为企业改制上市服务的、综合素质高、专业精、能力强、职业道德高尚、具备创新精神的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专门人才,且培养过程中应突出对财务人员综合素质能力、职业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合理构建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

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是指以专业培养目标为前提,将有关财务管理学科内容的专业课程列入财务管理专业教学计划,并对财务管理专业课程内容的具体安排具有指导意义的课程整体结构。为了符合IPO审核视角下财务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厚基础、宽口径、有道德、重创新”的专业人才素质要求,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可分为三个部分:公共基础课、学科(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其中,专业课又包括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限选课[4]。

1.公共基础课。为了使将来向社会输送的财务管理人才具有扎实深厚的“通识”理论知识和较高的综合素质能力、职业道德修养,我国各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必须开设一定数量、涉及面广的公共基础课程,如思想政治理论课、工具方法课(包括大学英语、大学计算机、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大学语文等)和通识选修课。学校可以采取“课堂+网络+实践”相结合的多元教学模式,同时,将社会上与课程相关的等级考试(如英语四六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等)或职称考试引入教学评价体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5]。

2.学科(专业)基础课。财务管理专业学科基础课程应充分其学科特性,使学生在掌握本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加强与相邻专业理论知识的衔接并充分体现各类学科基础课程的特色。从而使学生具有较为深厚和广博的学科理论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的职业能力、适应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这些课程应涵盖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金融与贸易、经济法规以及公司战略与组织等学科领域,应设立的主要课程包括:经济学(宏、微观)、管理学、基础会计、统计学、金融学、财政学、税法、经济法、会计信息系统、战略管理等、组织行为学、公司治理、风险管理等。

3.专业课。专业课承载着反映各院校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的任务,其主干课程由教育部统一规定,不得随意变更。专业课程内容应涵盖本专业核心知识点,并保证核心知识体系的完整性、稳定性、适应性,避免各知识体系之间出现重复交叉。其中,专业必修课程可包括:财务会计、审计学、财务管理基础、中级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财务管理专题、财务管理理论研究、财务管理法规学、国际财务管理、公司理财、成本管理会计、资产评估原理等课程;专业选修课是为扩大学生的专业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适应人才流动和择业需要而开设的,具有灵活性特点。其授课方式既可以是教师课堂讲授,也可以是专家讲座、实务案例分析或实践教学等形式。专业选修课程可设置有:电子商务概论、证券投资、财务软件应用、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税收与纳税筹划、咨询与鉴证服务、财会职业道德专题、毕业论文专题讲座等课程。为了体现财务管理专业培养人才的特性,各校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既应该体现自己的人才培养特色,也应遵循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普遍规律,不能过分追求创新[6]。

(三)不断创新教学方法

信息网络时代的到来,使财务管理教学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为此,财务管理教学必须转变思想,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将传统教学的优势和网络数字化学习优势相结合,充分发挥老师的引导、监督作用,致力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数字化时代,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更适用于情景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学生自主学习及教师网上答疑与交流等教学方法[7]。同时,各高校还应致力于校内模拟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通过“实验、实训和实习”三种实践教学模式,大力培养学生在实务工作中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苏芳东.我国拟上市企业IPO发行审核问题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0.

[2]周萍,李占国.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探索[J].会计之友,2008(27):71-72.

[3]邱玉兴.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问题研究[J].会计之友,2007(8):85-86.

[4]张旭东.教学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改革思路[J].会计之友,2008(26):87-88.

[5]王彤彤.我国财务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的比较研究[J].会计之友,2011(8):126-128.

[6]张惠忠.谈构建高校本科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J].财会月刊(理论版),2007(6):91-93.

学会理财的方法范文第8篇

关键词:高等学校;内部财务制度;建设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2-0175-04

当前,中国高等学校面临着高等教育改革和公共财政改革的双重压力,社会越来越关注高等教育质量,关注教育经费是否得到有效使用。规范高校财务行为、理顺内部财务关系,做到依法理财、科学理财、民主理财、精细理财,发挥财务管理在学校可持续发展中的保障、引导和监管作用已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高校内部财务制度是规范学校财务行为、理顺财务关系,用好管好教育经费,提升财务管理水平的重要基础保障。所谓内部财务制度是指高等学校根据国家和政府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学校自身运营管理的特点和要求而制定的,是用来规范和优化学校财务行为、理顺财务关系的具体操作性、基础性规则、办法、流程等。其随着高等学校现代大学制度的逐步建立和办学自的逐步回归而显得越来越重要。因此,对高校内部财务制度建立的理论与实践进行探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内部财务制度建设的需求分析

高等学校所建设的内部财务制度应是适应学校自身特点和管理要求的内部财务制度,是能满足规范内部财务行为、理顺内部财务关系、提高财务管理水平需求。为此,高等学校内部财务制度建设应满足以下基本需求。

1.合法性需求。学校内部财务制度的建设必须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严格按照国家现行法律、法规、政策和办法制定内部财务制度,满足学校对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贯彻执行需求,不能违背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办法来建设内部财务制度。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中,在公共财政不断改革过程中,为了保障高等教育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目标,国家和地方先后实施并颁布实施了“部门预算、收支两条线、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收支分类改革“等财政改革,出台了一系列有关科研经费管理、教学经费管理、学科建设经费管理、学生资助经费管理等具体经费支出管理办法。全面、及时、准确贯彻落实国家相关法规政策是高校贯彻依法理财的重要要求,也是高校内部财务制度建设过程中必须满足的,学校所制定的内部财务制度必须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办法的规定。

2.适应性需求。高校内部财务制度是为学校财务管理服务的,不仅要适应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等外部社会、经济环境变化,更要能适应学校内部发展规模、内部组织结构状态、内部财务运行特点等内部财务管理环境变化,符合学校财务活动的实际情况,能解决学校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财务管理问题。如,原来不常见的经济活动变得常见、原来不重要的经济行为变得重要,出现了原来没有出现过的的经济行为等。这时原有的财务制度可能就不适应新情况下的需求,需要进行相关问题的分析,发现不适应的地方,针对存在的不足及时修订和增补财务制度。

3.整体性需求。高等学校财务活动基本贯穿于学校教学、科研以及社会服务等整个教育活动的全过程,财务管理必须对教育活动的全过程进行多方位管理,包括资金筹集、资金支出等整个流动过程。因此,高等学校内部财务制度必须覆盖这种全过程财务管理的需求,满足学校各项财务事项的决策、执行和监督管理需求,不留死角,严格按照财务制度、会计制度、操作规程由粗向细建设。高校内部财务制度建设既要考虑学校财务管理要素——经费筹集、经费支出、成本与费用、收入与分配以及资产等管理内容,又要考虑财务管理主体—教学、科研、总务后勤、学生事务、行政管理等管理内容。使学校内部财务制度形成一个完整的互相补充、由粗向细、纵横交错的内部财务制度体系。

4.操作性需求。学校内部财务制度是为财务管理服务的,需要在日常财务活动中得到执行,要具有操作性。因此,高等学校在进行财务制度建设时,必须注意不同制度之间的勾稽关系,注意相同部分的标准和用语的一致;相同制度建设要保证基本概念明确、流程清晰,要保证其可操作性,便于财务人员贯彻执行,也便于经济业务经办人和责任人准确掌握制度规定,提高制度的执行率。为此,制度建设不易过于原则性和模糊性,应从管理制度、实施细则、实施流程、实施标准等多方面进行连贯规定,提高制度的可操作性和执行性。

二、高校内部财务制度建设的现状分析

高等学校财务管理职能涉及收入管理、支出管理、专用基金管理、资产管理、负债管理、成本费用管理等内容,涵盖教学经费、科研经费、行政经费、学科经费等各项功能性经费管理。当前高校普遍存在着制度建设不健全、不精细、不适应、不及时等问题,影响了高校财务管理职能的发挥,制约了高校财务管理水平,导致财务行为异化、经费浪费严重和腐败发生,降低了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削弱了学校财务可持续发展能力。

1.内部财务制度建设不健全。目前,高等学校内外部经济环境越来越复杂,教育经费来源越来越多元,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差异很大,教育经费支出规模和结构都发生了根本变化,用好管好教育经费将越来越重要,任务也越来越艰巨。但高校传统的依附型财务管理理念造成学校不重视内部财务制度建设,而是过多依靠贯彻执行国家现有的法律法规和政策,高等学校许多具体的经济活动和财务行为得不到具体的内部财务制度的规范指导和约束控制。高等学校内部财务制度建设的这种不健全性易造成学校内部财务管理漏洞,易产生腐败和浪费行为。如零星办公用品采购制度的缺失,导致假借购置办公用品转移资金和谋取小集体福利等;科研耗材出入库制度的缺失导致科研虚购耗材转移资金或通过购置耗材转移资金等。

2.内部财务制度建设不精细。高等学校作为准公共产品的提供者,受到政府的严格管控,高等学校的各项资金来源和各项支出等经济活动基本上都有相应的国家法律、法规、政策的指导和约束。但由于高校经费来源的多渠道,导致高校经费受不同部门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约束,满足不同需求,实现不同目标,往往造成相互之间的不一致和脱节,以及过于原则性规定问题的存在,显得财务制度建设不够精细化,十分粗放。

3.内部财务制度建设不适应。高等学校内部财务制度建设的适应性包括适应外部经济、教育发展环境和学校内部实际状况两方面。中国高校已建立起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集资金为辅的格局,高校不仅从政府获得稳定的财政性教育经费支持,更要从教学市场、科研市场、社会服务市场等通过市场交换规则获得非财政性资金供应。因此,以资金活动为对象的财务管理活动必须从学校与政府之间扩展到与整个社会。为满足学校适应市场化的资金筹集和支出需求,必须对原先单纯满足政府财政性教育资金管理需求的内部财务制度进行改进,使学校内部财务制度适应市场化经济行为管理需求。但同时,高校内部财务制度毕竟是为学校内部财务管理服务的,相对而言,不同发展规模、不同地域、不同隶属关系、不同发展历史、不同专业构成、不同竞争实力、不同组织架构的高校之间在财务行为和财务关系上差异较大,其财务活动和财务管理方式、方法、程序等也可能不完全一样。所以,高校内部财务制度建设不仅要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更应充分考虑学校内部教育经济活动的特点和管理需求,增强其适应学校内部管理的需要。

4.内部财务制度建设不及时。近十多年是中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和不断改革创新的时期,也是学校违法案件和资金严重浪费的高发期。一方面,国家出台了一系列财经法规和政策,试图从政府角度加强对高校经费的宏观管理和微观指导,加强教育经费监管,督促高校提升高校财务管理水平。另一方面,各高校也在不断强化内部财务管理,从财务制度、财务信息化和财务组织建设等方面加强教育经费内部管理。但在此过程中,高校普遍存在制度建设惰性,一方面表现为简单套用政府财经法规和政策,导致制度执行过于原则性;另一方面制度建设过于陈旧,没有及时进行修正。

三、高校内部财务制度建设的几个关系处理

学校办学过程中的一切经济活动都必须有明确的财务制度给予保障、监督和管理。针对当前高校内部财务建设的迫切需求和存在的不足,应理顺和把握制度建设过程中的组织协调、财权配置和管理要素三方面关系。

1.高校内部财务制度建设过程中的组织协调关系。高校内部财务制度的建设必须有相关部门的参与,必须由相关部门和人员共同贯彻执行。没有业务部门的参与,单纯财务部门制定的内部财务制度将可能不符合学校实际,操作性上也将受到约束。所以,高校在内部财务制度建设过程中,财务部门必须首先与相关业务部门积极沟通、协调,充分了解业务活动的规律、业务活动过程,共同分析国家相关法规政策、具体业务活动过程的财务行为、易产生的问题及原因;其次应就形成的内部财务制度拟订稿与相关业务部门再沟通、征求意见并最终达成一致。但在此过程中,应保持财务的相对独立性、自主性和全局性,财务部门要敢于坚持原则,充分发挥财务部门的综合管理、全面监督职责。

2.高校内部财务制度建设过程中的财权配置关系。财权配置是高校财务管理体制的核心,是学校内部经济责任制和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体现 [1]。高校内部财务制度的建设应合理划分财权,明确各部门以及各级领导的经济责任,构建清晰的财权与事权相统一的财权配置体系以理顺财务关系。首先,在内部财务制度建设中应清晰定义财务组织架构和职权,包括校长、主管财务副校长或总会计师、财务人员,明确不同层级的职权;其次,在职权明确的财务组织架构建立的基础上,着重对财权中的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以及相关的建议参与权等财权架构进行规范,在具体财务制度建设过程中充分把握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的合理配置,包括业务流程中或不同责任部门间的配置。

3.高校内部财务制度建设过程中的管理要素关系。高校财务管理要素可归纳为主体要素、客体要素、动力要素和控制要素四个要素 [2]。其中主体要素主要指财务活动中的全体管理人员,重点是财务管理人员;客体要素主要是指财务管理的对象,即学校资金及其运动;动力要素是指激励机制;控制要素主要是对主体要素、客体要素和动力要素进行约束、监督和指导,体现为学校财务管理体制。高校内部财务制度建设过程中应正确把握和贯彻财务管理四要素构成体系,在制度建设中要明确管理的主体、管理的对象、管理的手段以及适用的激励约束机制。

四、高校内部财务制度建设的实践过程建议

高校内部财务制度建设是一个理论与实践、政策与实践相互贯通的过程,制度建设者需要具备较强的理论功底、较深的政策把握能力、全面的学校管理需求洞察能力和未来管理发展的脉搏把握能力,在新的环境下重新审定财务制度,贯彻财务风险控制 [3]。

1.全面整理和分析国家相关管理法律法规和政策,为内部财务制度建设奠定合法性基础。关于高校财务管理方面,国家出台了很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如《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高等学校会计制度》、《高等学校财务制度》以及各项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国有资产管理办法、部门预算系列管理办法、内涵建设投入政策、学生收费管理办法、学生资助经费管理办法、“三重一大”管理办法等。这些规章制度分别涉及学校财权配置、财务事项具体处理程序、财务支出结构、支出控制方面等等。学校要全面收集和分析这些法律法规所管理的内容,可通过建立Excel表格形式,将不同制度办法的颁布实施时间、主要规范内容以及执行难点等进行归类整理。一方面方便学校财务人员和相关业务部门人员学习掌握、贯彻执行;同时也易于发现这些法律法规政策未明确的地方,发现学校在执行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办法方面不到位、不及时、不全面的地方。

2.全面整理和分析学校各项经济活动及管理需求,为内部财务制度建设奠定适应性基础。财务制度是为财务管理服务的,是用来规范财务行为、理顺财务关系,为学校经费有效使用提供制度保障和指导约束的。全面分析学校各项财务活动的特点是内部财务制度建设的关键,各项财务活动也是财务制度建设的对象。高校财务活动按财务管理内容分为收入、支出、资产、负债、基金、成本费用、收入分配等;按照部门预算支出经济分类可分为人员经费支出和公用经费支出,其中公用经费支出又分为水电支出等;按照部门预算支出功能分类可分为教学经费支出、科研经费支出、行政经费支出、后勤经费支出等;按照经费支出的预算责任单位可分为行政部门、院系教学部门、科研院所、后勤保障部门等不同责任单位经费支出。所以,内部财务制度建设过程就是全面分析和把握学校各项经济活动的过程,这也是内部财务制度建设必须依靠业务部门共同参与的原因所在。通过分析发现学校现行各项经济活动监管中存在的不足,特别是在规范性、科学性、精细化、有效性等方面的问题,保证学校所建设的内部财务制度适应学校财务管理需要。

3.全面整理和构建学校内部财务制度建设理论体系框架,为内部财务制度建设奠定整体性基础。根据学校执行的国家相关法规政策和学校内部经济活动范围、内容,按照财务管理内容整理和构建学校内部财务制度建设体系整体架构。

第一部分:基本财务管理制度。包括高校基本建设财务管理制度和高校事业财务管理制度以及高校控股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三个方面。

第二部分:基础财务管理制度。包括高校综合部门预算管理制度、高校内部综合执行预算和院系责任预算管理制度、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制度、高校经费支出审批制度、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制度、高校采购及招投标管理制度、高校财务信息化管理制度、财务信息披露与财务分析报告制度等方面。

第三部分:财务机构与财务人员管理制度。包括财经领导小组设置与职权制度、财务机构设置与职责管理制度、高校财会人员聘用管理制度、财会人员岗位职责与工作标准管理制度、高校财会岗位与人员考核管理制度等方面。

第四部分:高校资产管理、内部控制与会计核算制度。主要包括:(1)货币资金管理制度。包括货币资金管理制度、现金管理制度、银行结算管理制度、国库集中支付管理制度、网银支付管理制度等方面。(2)债权债务管理制度。包括筹资管理制度、职工暂借款管理制度、往来款项管理制度等方面。(3)材料(存货)管理制度。包括工程(基建)材料管理制度、教材(图书)管理制度、药品管理制度、教学科研试剂耗材管理制度、办公用品管理制度等方面。(4)固定资产(在建工程)管理制度。包括基建工程管理制度、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大中修项目管理制度、零星小维修项目管理制度等方面。(5)对外投资及担保管理制度。包括对外担保管理制度、对外投资管理制度、控股企业投资管理制度、后勤实体管理制度等方面。(6)其他管理制度,包括外币业务(外汇)管理制度、无形资产管理制度等方面。

第五部分:负债管理、内部控制与会计核算制度。包括借入款项管理及会计核算制度、应付及预收款项管理及会计核算制度、应缴款项管理及会计核算制度以及代管款项管理及会计核算制度等。

第六部分:经费支出及成本费用管理、内部控制与会计核算制度。包括差旅费开支管理制度、实习经费开支管理制度、实验经费开支管理制度、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人员薪酬开支管理制度、业务招待费管理制度、水电费开支管理制度、学生资助经费开支管理制度等方面。该部分要严格按照经费支出经济分类和支出功能分类进行设计,其中经济分类财务制度设计是基础标准,如招待费的支出审批制度中的招待标准、审批内控、报销票据管理等;功能分类财务制度设计重在结构和程序上,如科研经费中的招待费支出审批重在招待费比例、招待费支出审批流程等方面。

第七部分:收入及结余、基金管理、内部控制与会计核算制度。包括学生缴费管理制度、学生奖贷勤助补管理制度、发票及票据管理制度、资产出租出借收益管理制度、对外投资收益管理制度、捐赠收入管理制度、服务性收入分配管理制度、事业结余管理制度等方面。

第八部分:财务决算、财务报告、财务分析管理制度。包括综合财务决算制度、项目经费决算编报制度、预算执行报告及分析制度、经费支出财务报告与分析制度、预算执行进度报告制度、水电费用分析报告制度等。该部分应按照重要性原则,分月度、季度、学期和年度展开分析报告,为学校决策管理提供依据。

第九部分:辅助财务管理制度。包括财会人员工程交接管理制度、会计档案管理制度等方面。

4.全面整理和分析现有内部财务制度成果,寻找差距,发现漏洞,明确制度建设项目和进度,为内部财务制度建设奠定及时性基础。学校财务部门应重视整理和审核学校现有财务规章制度,能及时根据学校内外部财务环境的改变,对照内部财务制度理论体系进框架,找出现有制度建设成果中存在的不健全、不适应、不精细、不及时问题,明确拟修订、拟废除、拟新增制度建设项目。为此,学校财务部门内部应重视财务制度建设分工,明确具体负责牵头人,支持内部制度建设工作,要将日常的财务管理工作、会计核算工作的习惯做法、要求给予制度化、书面化和成果化。

5.财务牵头、分工协作实施制度建设,为内部财务制度建设奠定组织保障基础。学校内部财务制度建设应形成以财务部门为牵头部门、相关部门参与实施的制度建设组织模式。首先,财务部门内部根据科室设置和岗位分工,明确相关制度建设负责人具体负责制度初步拟订工作;其次,财务部门内部集中讨论已完成的制度建设初稿,在听取制度建设具体负责人就本制度建设文稿解释汇报后,集中讨论确定正式拟订稿;第三,根据财务工作与业务工作的全流程作业管理理念,根据不同财务制度所涉及的不同业务部门,财务部门分别与不同业务部门就财务制度正式拟订稿进行商讨会签,重点就制度执行和效果发挥进行商讨,确定需要修改和补充的地方;第四,财务主管校领导审签通过。

总之,中国高等学校内部财务制度建设存在严重的国家法规政策依附性,主要处于应付和应对国家法律法规政策的阶段,还没有真正从学校内部管理需要出发,系统地进行制度建设。为此,高校应全面把握内部财务制度建设的需求和现状,正确处理好制度建设中的组织协调、财权配置和财务要素三个关系,严格按照制度建设程序进行高校内部财务制度建设。

参考文献:

[1] 乔春华.财权配置是高校财务管理体制的核心——论高校财务管理体制研究[J].会计之友,2011,(2):107-111.

[2] 张兵,厉留清.研究型大学财务运行机制的创新研究[J].教育财会研究,2009,(8):11-14.

[3] 蒋延富,曾烨.基于企业财务管理要素的高校财务制度改革趋势分析[J].财会通讯,2012,(1):70-72.

Theory and Practice Institutions of the Internal Financial Syste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YE Qing-song,ZHAO Juan,QIN Xin

(Finance Department,Nan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Nanjing 210009,China)

学会理财的方法范文第9篇

「关键词理性财务范式 新制度主义 财务学

一、财务学的理性选择范式及其理论与现实缺失

财务学的研究范式是承袭主流经济学的“理性选择范式”。该范式是从亚当。斯密著作中的一个基本假设——“经济人假设”继承而来,同时承接了马克斯。韦伯的“工具理性”概念。理性财务范式的基本范式构件包括:(1)把理性的个体作为财务研究与分析的基本单位和根本出发点。所谓理性,在财务学上是指理财者有判断选择所从事行为的财务成本与收益的能力;(2)理性个体的财务选择和财务行为动机是实现收益最大化,表现为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或企业价值最大化等;(3)财务的制度因素和文化因素是既定的,是解释财务行为的外生变量,对所有企业的影响是均质的,因此不是财务行为范式解释中的自变量;(4)由于把企业及其利益相关者集团界定为自我利益的最大化者,所以对整个企业财务状态的基本判断是冲突的。这些基本的范式构件使理性选择范式具有了自己鲜明的特点和解释优势。表现在:理性范式在确立财务基本假设时采用了“剃头式”的做法,把“多余”的问题全部去除,使假设简单明了,从而保证了整个范式解释的清晰和系统,避免了通常因为过大的理论雄心而希望面面俱到所导致的理论的内在矛盾。同时,由于理性范式在基本假设上肯定了既有的制度,突出了个体利益本位,实际上认同甚至维护了西方社会所倡导的价值观,因此长期占据西方财务学的主流地位。

理性选择范式虽有解释上的一定优势,但也存在难以克服的缺陷。反映在财务学理论体系上主要有如下方面:第一,由于认同了既有的制度,没有把制度纳入财务行为的解释框架,因而对制度与财务行为之间的内在联系缺乏深入地分析,无法为财务制度的改革和创新提出见解,使理论的构建趋于保守。如同新制度主义经济学在批判主流经济学时所指出的那样,检查一下学术杂志和著作,我们可以看到连篇累牍的复杂的形式推理与经济计量技术,完全将人、制度、文化等社会基本要素游离于财务学之外,财务学因此而变成“没有血液循环的躯体”;第二,由于工具理性发达以及过分关注财务的“操作性”技术方法,企业的财务效率大大提高,但同时也导致了对非正式制度(如文化)安排在企业财务中作用的轻视,并使人类的一些基本价值准则遭到蹂躏;第三,以经济人假设为理论前提,必然形成对财务经济性效率和经济性规则的过分关注以及对财务的社会属性的轻视。由于正统财务学强调理财者的“利己主义”和“机会主义”倾向,因此,尽管日益受到重视的经济伦理学将这种“自利性假设”称为经济学的“无伦理”现象,并批判性地指出这种极其狭隘的自利行为假设阻碍了对一些富有意义的经济关系的关注,也尽管涉及“人性”的理论在社会学、伦理学和管理学等学科中已有较大的发展,但在财务学领域,至今仍看不到任何“社会人”的影子,有关社会的公共性利益、社会的规则和制度至今没有被引入财务学的分析框架;第四,理性选择范式具有盲目地把西方文化和理财价值观推向普遍主义的危险和倾向,忽视甚至无视其他文明和文化的存在,因而在分析非西方背景下的财务选择行为时难以深入。这大概就是近年来我国财务学理论研究中“西化”倾向较为严重、缺乏体现本国制度和文化特色的财务学研究的方法论根源。从实践看,理性选择的财务范式还导茁财务价值导向偏颇和财务制度设计失效,进而使财务实践偏离“情、理、法”。就中国企业的财务实践看,主要表现为:对账面利润的过分追求,结果导致对企业财务行为的社会后果的轻视,生态破坏和环境损失严重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缺乏主流价值观的文化背景下过分追逐财务的收益性或盈利性,导致企业理财中大量“败德行为”发生,诚信危机、信任危机、信用危机,说明了单纯强调“工具理性”的负面效应,同时也说明了确立“以德理财”、“以义理财”和“以信理财”等“非理性化”财务理念的现实意义。可以说,财务学的理论与现实缺失是正统财务学强调“工具理性”逻辑并采用“个体主义方法论”的必然结果。因此,要从根本上克服正统财务学的理论与实践缺失,必须对理性选择的财务范式进行彻底革命。

财务学所遵循的理性选择范式,实际上早就受到包括经济学在内的所有社会科学的批判。早在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美国经济学家凯里就指出,英国古典经济学家提供给我们的“经济人”假说,讨论的是人性的最低级的本能,是一种纯粹的“野兽哲学”,认为斯密的经济人是“经济的利己主义者”,是惟利是图的“抽象的人”、“虚假的人”(王可敏,2000)。制度主义经济学对经济人假设的批判更为猛烈,认为它是超越一切社会环境和历史时间概念的、非伦理、抽象化的人性观,是导致“金钱社会”的根源。按照制度主义经济学的观点,我们所研究的对象,不是一些简单的个体,而是一些在社会秩序中占有一席之地的社会个体。为了了解这种个体,我们必须把它放在群体环境中加以研究。因此,制度主义经济学十分强调在广泛的制度和文化等社会环境中来考察人的行为(G.M.霍奇逊,1993)。对理性选择范式的批判导致了20世纪50年代以后出现“科学总估价的转变”(1),同时引起了社会科学工作者对人、制度和文化的高度重视的倾向,这种倾向后来被统称为“新制度主义”。新制度主义在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体现。按照詹姆斯。马奇(JamesgG.March)的看法,新制度主义包括三种,即新制度主义经济学、新制度主义政治学和新制度主义社会学。毫尔(PeteraA.Hall)则把新制度主义分为另三种,即历史制度主义、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和社会学的制度主义。历史制度主义有四个突出的特点:(1)倾向于在相对广义上理解制度与个人行为间的关系;(2)强调与制度的运行和发展相联系的权力的非对称性;(3)强调“路径依赖性”的制度发展观;(4)特别关心将制度分析和观念等因素结合在一起的分析方法。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实际上是理性选择范式向制度方面调整的结果,它继承了理性选择范式中关于个人行为的基本假设,同时又较为充分地考虑到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对个人行为的约束。社会学上的制度主义发挥了自己的学科优势,在界定制度上采取了更为宽泛的态度,试图把文化涵盖进制度的框架中。这个界定打破了制度与文化在概念上的隔离,使文化更加具体化,更容易在分析中加以把握,同时也强化了该范式在宏观层次上的解释力(李惠斌、杨雪冬,2000)。

因此,可以说,财务学的研究正经受着一种奇特的精神困惑,这就是“理性主义的财务行为观”,这是导致财务学理论逻辑缺欠和现实缺失的极为重要的方法论根源。如同在社会科学里出现的变革情形,财务学的进一步发展也必须寻求财务学与制度主义的有效结合。

二、财务学与新制度主义理论耦合的可能性分析

1.企业财务行为的社会性与嵌入于社会结构之中的企业财务行为。斯维德伯格和格兰诺维特(R.Swedberg and M.Granovetter)曾就经济行为的性质及其与社会结构的关系提出了三个基本命题:第一,经济行动是社会行动的一种特定类型;第二,经济行动具有社会性的定位;第三,经济制度是一种社会性的建构(2)。这三个基本命题,实际上也是企业财务行为的基本命题。尽管正统的财务学继承主流经济学的逻辑传统,将企业财务行为视为一种有目的性的纯经济行为,但事实上,企业财务行为的社会属性是客观存在的。企业是社会结构体系的一个基础性环节,其决策与行动必然地给社会带来一定的经济的和非经济的、消极的或积极的后果,企业因此也就成为了一个“社会经济机构”,尤其是处在高度社会化市场经济中的现代企业。这里的“决策与行动”,自然包括财务的决策与行动。就是说,企业的财务决策与行为必然地会形成一定的社会影响,自然也受到社会的种种约束与限制。即使把财务行为视为一种理性的行为,但正如韦伯所分析指出的,任何理性行动都受到社会的影响,因为它必须考虑到他人的相应行动并作出调整。其次,企业财务行为均是有主体的行为,也就是由人来进行的行为。作为从事财务活动的人,首先就是“社会人”,因而其行动也首先就是一种社会行动,限定于特定的社会情境之中。第一,财务行为受到理财者的社会价值观的指引和约束。可以说,任何财务行为都是基于某种道德判断之上的,这种判断影响着理财人对财务行为目标和手段的选择与使用,中国历史上“儒商”(3)的理财行为就是较好的说明;第二,理财者在对物质利益追求的同时,往往还夹杂着对他人的赞同、个人地位及权力的渴望,这些都与其他社会成员有关。完全不受限制的纯以个人为中心的最大化行为是不现实的;第三,即使是不受限制地对物质利益或经济利益的追求,也必然受到建筑在社会互动之上的互惠性期望的限定。因此,企业财务行为实际上是“嵌入”于社会结构之中的。“嵌入”(embeddedness)是社会学广泛使用的概念,意指各类经济行为都受到其所处的社会结构的限定,这种社会结构决定着它们的形式与结果。社会学中的“嵌入性理论”给财务学研究的重要启示就是,财务学应当象经济社会学和制度经济学那样,把“制度”纳入企业财务行为分析的框架。

2.财务的基本职能与财务效率的制度性影响。笔者认为,财务的基本职能是有效培育和配置财务资源。在财务职能的实现过程中,效率总是被优先考虑的因素。财务效率取决于多种因素。从系统论的角度看,主要包括:(1)理财者的素质,特别是掌握财务决策控制权的经营者的能力与责任心。(2)环境。在不同的环境中,财务效率也是有差别的。通常的情况是,经济繁荣时期的财务风险小于经济萧条时期,而过剩经济条件下的财务风险又大于短缺经济。(3)技术和方法。一般情况下,采用科学的决策技术在效率上总是优于“拍脑袋决策”,科学的管理效率总是优于经验管理,尽管经验管理经常地被人采用。(4)信息。信息越充分可靠,财务的效率也就越高。(5)制度。包括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财务效率的影响因素是随着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而不断变化的。比如科学技术,在马克思时代是重要的效率因素,到邓小平所处的时代就上升为“第一生产力”。制度也是一样。尽管制度与管理、分工、协作、科技等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添加的要素,但是,正像其他领域通行“后来居上”和“软件能高于硬件”的原则一样,从效能的角度衡量,在财务活动中制度的地位和作用并不能低估。谭忠真、邹东涛(1999)曾将制度解释为“更是第一生产力”,并认为制度生产力包括制度的整合力、制度的激励力、制度的规范力、制度的开发力、制度的协同力和制度的更新力六个方面。

本文的看法是,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影响财务效率的各种因素中,关键是制度因素。具体地说:(1)制度是充分发挥理财者创造潜能和积极性的“启动器”。科斯在考察制度的作用时曾提出,实际的人是在“现实制度所赋予的制约条件中活动的”(4),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在1841年对西方国家经济史的对比考察后指出:“个人的生产力大部分是从他们所处的社会制度环境中得来的”(5)。制度所制约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制度所提供的社会条件制约着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因此,没有有效的制度,经营者的理财积极性的创造性不可能会充分发挥出来,财务效率也就不可能会高。(2)制度创新是财务技术和方法创新的“孵化器”。诺思在分析制度的作用时曾提出,“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增长的关键因素。西方世界兴起的原因,就在于发展了一种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有效率的经济组织需要建立制度化的设施,并确立财产所有权”(6)。从财务上说,没有一种在制度创新基础上形成的组织上的有效创新,现代的财务管理技术和方法是难以在实践中有效利用的,这是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中习惯于传统的经验式管理的重要原因。(3)制度是信息充分可靠的“保护神”。没有良好的制度体系,财务资源配置中所依赖的信息的充分性和可靠性是根本无法保证的,曾“一石击起千层浪”的“郑百文”等就是典型的例证。(4)制度架构是制约资本生产力“水流”大小的“管道”和“阀门”。现实中,资本或财务资源是一种能量系统,制度则是一种控制系统,控制系统制约着能量系统的开发。控制系统通过制度规则创新、管理体制创新、产权法则创新、激发社会创新的活力,释放能量,使资本的各种潜力得以发挥,形成现实的生产力。因此,资本就好比“水”,而制度是“阀门”,决定着“水”的流量。制度与财务效率的关系原理告诉我们,财务学的研究必须充分考虑制度对财务效率的影响,并在理论上将制度主义有机地融入财务学体系。

3.利益相关者财务网络与财务性的制度安排。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有效率的利益相关者财务支持网络,这个网络的稳定性和强度是企业财务效率的又一重要影响因素,因此财务学的研究不能忽视企业的利益相关者财务网络。企业的财务支持网络首先具有合作性的特征。利益相关者(诸如股东、债权人、经营者、员工、客户与供应商、政府和社会公众等)愿意给企业提供有形的和无形的财务支持,是因为他们相信通过财务支持的形式组成“战略联盟”能够产生“合作盈余”(企业价值大于其所有成员独立行动的收益之和的差额),并相信自己能够从合作盈余中分得比独立行动更多的收益,企业的财务活动本身就是利益相关者合作(包括有形资本合作与无形资本合作)的产物。但是,企业的财务支持网络同时又具有“冲突性”或“非均衡性”,诸如包括出资者或股东与企业及其经营者之间的财务冲突、不同股东类型(如国家股东与非国家股东、优先股东与普通股东、中方股东与外方股东等)之间的财务冲突、债权人与企业及其经营者之间的财务冲突、政府与企业及其经营者之间的财务冲突、企业与其客户之间的财务冲突、企业及其经营者与社会公众之间的财务冲突、经营者内部董事会与经理班子和董事长与总经理之间的财务冲突、企业与其内部分部之间的财务冲突、企业与其员工之间的财务冲突等。财务性的冲突既体现在财务收益的分配方面,又体现在财权安排即财权争夺方面,还体现在财务观念如目标观念和风险观念等方面。企业财务网络内部的冲突性,一方面来自企业及其利益相关者的利己心和机会主义动机;另一方面,信息的不对称性、风险偏好差别以及利益相关者在财务关系中讨价还价能力的差别等,事实上也会导致相互间的非合作倾向。按照社会学的观点,冲突具有系统破坏性和分裂性。这个观点应用在企业财务上就是,客观存在的各种类型的财务冲突是导致企业财务合作失败和企业契约分裂的重要原因,合资企业中存在的大量不稳定性和财务失败率就是典型的例证(7)。因此,企业财务冲突及其协调的问题,必然地构成财务学研究的又一重要课题。

对企业利益相关者财务持续网络及其内部冲突性的研究必然地需要深入到制度层面。这是因为:首先,冲突形成与制度相联。按照社会学的观点,社会主体间的冲突源于“交换”(包括经济交换和社会交换),而交换又起源于个体拥有资源的有限性。这里所说的有限资源,总是与个体的特定产权有关。换句话说,产权制度是形成冲突的根源。产权制度导致交换行动中利益主体间的报酬矛盾和目标不相容,进而导致“两难困境”或社会冲突。其次,冲突的程度与制度相关。在不同的制度结构中,利益相关者财务冲突的程度是存在差别的,社会信任度与企业合作强度的关系原理就是较好的例证。按照Fukuyama(1995)提出的“信任半径(radiusoftrust)理论”的见解,信任半径越大,企业财务合作与规模扩张的空间越大,冲突程度越小。格兰诺维特(1981)提出的IS—TS解释模型(8)也认为,信任与关系强度成正向关系。也就是说,社会信任度越高,社会网络内部的合作强度越大,冲突程度越小。中国企业与银行、客户之间财务程度较大的事实,也能说明制度与财务冲突强度之间的内在联系。再次,冲突需要制度来整合。社会功能主义的代表帕森斯将社会整合均衡视为现代社会的中心问题,按照他的观点,由于利益或报酬冲突,适合需要整合和均衡,而社会系统实现自身的整合与均衡,需要有一系列的制度化的社会控制的机制和作用于社会秩序的文化模式。另一西方社会学家科塞曾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冲突与制度间的内在联系:冲突可能导致法律的修改和新条款的规定;新规则的应用会导致这种新规则和法的实施而产生的新的制度结构的增长;冲突还可能导致竞争对手们和整个社区对本已潜伏着的规范和规则的自觉意识。因此,冲突对制度的建立具有激发功能,冲突需要制度来化解和整合(L.A.利塞,1989)。

财务网络内部的冲突性决定了企业财务性制度安排的必然性,而财务性的制度安排过程其实就是企业财务网络内部各种相互冲突的力量互相抗衡和妥协的过程,是有关各方利益或力量均衡的结果。而企业财务网络主体的多元性特征,又决定了这种财务性制度安排是面向全部利益相关者的,是协调和均衡利益相关者财务关系的重要机制。财务性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目标是通过对财务性权利和责任的明确,均衡各契约主体即利益相关者的经济利益关系,以最大限度地协调和化解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财务冲突。就企业财务网络结构而言,财务性制度安排的目标是面向企业的全部利益相关者的,而不仅仅面向股东或经营者。财务作为联结企业与其利益相关者的重要纽带和企业合约的重要组成内容,其本身的性质就是一种以法人财产权为基础的明确各利益相关者的财务权利和责任为主要内容的一种制度安排与运作。

综上所述,制度是企业财务行为的一个内生性因素,研究企业的财务问题,不仅不能回避制度,而且更应当将制度因素融入企业财务学的框架,实现制度主义与财务学的理论耦合与互动式发展。

三、财务学与新制度主义理论互动式发展的基本路径

本文把正统的财务学称之为“技术主义财务学”,是因为正统财务学所关注的主要是甚至完全是财务的操作性技术方法,诸如财务决策的技术方法、财务预算的技术方法、财务控制的技术方法和财务分析的技术方法等。技术主义财务学割裂了企业财务行为与制度结构的内在联系,导致财务学与社会学的理论隔阂。解决正统的技术主义财务学所存在的理论与现实缺失,需要通过财务学与新制度主义的理论耦合,建立起新制度主义的财务学。为此,需要在财务学理论研究中实现如下三个重大转变:

1.研究前提:从经济人假设到社会人假设。企业财务行为是由“人”(包括自然人和法人)进行的有目的性的行为,因而其行为动机、方式和结果必然地受“人性”的影响。在人性方面,正统财务学所一贯坚持的是经济人假设和自利性假设,并认为经济人假设具有令人满意的解释和预测功能。所以如此,其认识论根源就如同汪丁丁(1998)所描述的:“当群体中多数人的行为是效率导向的时候,自利性假设,不论是工具主义的还是本体论现象学的,都足以解释众数现象。因为,‘效率’——以最小的努力达到既定的目标,是自利性的一个必要条件”。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第一,能够解释众数现象的并不仅仅是效率。因为,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完全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单纯讲究效率问题势必割裂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那种认为经济学及其应用学科(包括财务学)研究效率而社会学、法学等研究公平的传统观点,是不全面甚至是完全错误的。第二,任何社会主体(包括企业组织和个人)的逐利动机,都必然受社会结构的限定,并建立在社会互惠性期望的基础上,企业组织和个人完全不能超越社会制度结构和法律设定的边界追求个人的私利。第三,以经济人假设为前提构建的财务学体系,几乎总是与社会学、经济社会学、伦理学和法学等发生对立和冲突。换句话说,财务学的人性立场与社会学的人性立场总是不连贯,财务学与社会学因此而出现彼此对立的局面。

有效解决正统财务学所面临的理论与现实困惑,客观上需要转换理财主体的人性立场,实现从经济人假设向社会人假设的重大转变。达此目的,首先要扩展企业财务的目标结构,将企业的社会性和道德性责任纳入财务行为的目标体系,同时修正企业财务的经济性目标定位。无论是将企业财务的经济性目标解释为利润最大化或股东财富最大化还是解释为企业价值最大化,客观上都只能体现企业及其股东作为经济人的利益需求,将企业及其利益相关者作为社会人看待,需要将企业行为的“社会成本”纳入目标体系,也就是把社会成本纳入企业成本计算与控制体系;其次,将生态和社会规则纳入财务运作规则体系。企业的财务决策与控制,不能只考虑经济后果或现金流量,还应当考虑财务行为的社会性影响以及社会结构对企业财务行为的限制作用;再次,要将制度作为企业财务行为的内生性因素纳入财务学的分析框架,分析制度尤其是非正式制度对企业财务行为及其后果的影响,以凸现企业财务行为中的“人文关怀”或“人文精神”。

2.研究方法:从个体分析到网络分析。正统财务学在方法论上信奉个体主义,即以企业个体作为独立的封闭式考察对象,并从企业个体的内在属性和内部驱力出发来解释企业财务行为。比如投资决策行为,就是完全从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动机需求来解释。个体主义方法论给人的错觉是:似乎企业财务行为是孤立地进行的,完全不依赖于其他社会主体。而消除这种错觉的关键,就是实现财务学研究方法的重大转换。若将财务学置于社会科学系统之中考察,就会发现传统的个体主义方法论正经受网络分析法的挑战。80年代以来,西方极端个人主义文化倾向对社会共同体的内在和谐关系所造成的负面作用的日益显现以及东亚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等新的环境因素的出现,使“社会资本”(9)成为许多学科关注的热门概念和分析的重要起点,“网络分析”成为流行的社会科学研究范式。该分析范式的构件包括:(1)用对行动的结构限制而不是单位内部的内部驱力来解释行为。换言之,结构性的社会关系是比系统成员的个体属性更有力的社会科学解释素材;(2)网络分析的焦点是个体之间的关系,而不是试图将个体还原为其内在属性和本质特征的范畴;(3)个体社会网的结构决定了其二人关系的作用;(4)世界是由网络而非群体构成的,因为群体有严格的界限;(5)网络方法补充和替代了个体主义方法。

将网络分析法应用于财务学的研究,要求我们把企业财务行为视为一种网络化行为,来分析企业利益相关者财务网络的内在结构与关联性质,特别是网络内部的冲突协调机制。事实上,企业总是在以市场为基础的社会网络结构中展开财务活动的,并且其网络成员就是那些向企业提供财务资本(股东与债权人)、人力资本(经营者与员工)、市场资本(客户与供应商)和社会资本(政府与公众等)的利益相关者。离开了企业的利益相关者财务网络,企业的财务行为几乎是无法进行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财务行为就是一种网络行为而不是企业个体的内部行为。财务的网络性是企业作为“社会人”(社会的法人或社会经济机构)的重要表现。因此,实现从技术主义财务学向制度主义财务学的转变,还需要强化对企业利益相关者财务网络的研究。这方面的研究课题主要有:企业财务网络的内部结构及其演进;财务网络关系的特性;财务网络内部合作性及其影响因素;财务网络内部冲突性的表现、形成机理和协调机制;社会资本与利益相关者财务冲突整合等。对这些课题的进一步研究,需要转换财务学研究方法并将效率与公平同时纳入财务学体系,以实现财务学与社会学的互动式发展。

另一方面,还要将企业的利益相关者财务网络“嵌入”于社会网络结构之中,分析企业利益相关者财务网络与社会网络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从现实看,企业利益相关者财务网络不是一个封闭的结构,而是动态的、开放的系统,这个开放的财务网络系统既受社会网络结构的限定,比如信任机制时刻限制着企业财务网络的建立与发展,同时又对社会网络结构系统的正常运行施加一定的影响。总体考察,“优质”的企业财务网络系统促进社会的财务资本的流动,使社会网络结构的支撑基础——市场(10)——得以不断拓展,并强化社会网络的联结机制——社会信任体系;相反,“劣质”的财务网络系统会破坏一个国家的社会网络结构。企业财务网络对社会网络系统的负面作用的典型例证是目前我国的信用危机。按照社会学的观点,信任与网络强度呈正向关系,而时下企业流行的“重利轻信”做法,无疑会弱化社会网络系统的功能作用。因此,将网络分析法应用于财务学研究,也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事。

3.研究内容:从财务技术到财务制度。新制度主义财务学的研究重心不是财务的操作性技术,而是“嵌入”于企业财务网络之中的财务制度结构。一般认为,制度是至少在特定社会范围内统一的、对单个社会成员的各种行为起约束作用的一系列规则,这种规则可以是正式的,如法律制度、组织章程等,也可以是非正式的,如道德规范、习俗、信任等。对企业财务网络行为而言,起约束作用的制度都可以称之为“财务制度”,并且财务制度应当包括两大类:

一是财务本体性正式制度,即直接约束企业财务行为要素的制度规范,诸如我国财政部制定各种专业财务制度。财务本体性制度的表现形式可以是专门的企业财务制度,也可以是散见于证券法、税法、公司法等有关法律法规中的“公共财务规则”。“公共财务规则”虽是一个新的术语,但各国的公司法、税法、证券法和证券交易法等有关法律中,确实包含有类似“公认会计原则”的、适合所有企业的公共财务规则,这些规则对企业的财务行为包括筹资、投资和收益分配等行为形成强制性的约束。公共财务规则存在的依据,是企业的财务活动的网络性和社会性。既然企业财务行为是一种网络行为,所影响的并不仅仅是企业或其股东,而且还影响企业所有利益相关者乃至整个社会,那么,政府出于对维护良好社会经济秩序和实现效率与公平统一的考虑,就有必要和可能通过制定和执行公共性的财务规则,来规范企业的财务行为。当然,政府作为一般社会管理者制定的财务规则与政府作为产权所有者制定的财务规则是有差别的。从国际经验看,国有企业应当有专门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其财务行为,以体现国有企业产权制度的特殊性及其对国有企业财务的特殊影响。政府作为产权所有者制定的国有企业财务制度,其主要特点是:体现政府作为国有企业所有者代表的特殊财务权利;体现出资者所有权与企业法人财产权的分离;侧重于政府如何约束和规范企业财务行为。

学会理财的方法范文第10篇

摘要:财务管理是经济类院校多数专业的必学课程,但目前众多学者的研究发现,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效果并不理想。本文结合专业特点,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说明财务管理教学改革的具体做法和重要意义,为目前财务管理教学实践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财务管理 教学 改革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西方国家对财务管理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研究,在50年代就已大量涌现(Upton. Miller,1950;Halley, Donald M., 1950;Hunt. Pearson,1950 等)。近期的研究文献主要结合调查问卷结果及实地访谈的方式,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手段方面展开研究。

在教学内容方面:Sizoo、Steve等人(2008)的研究发现,财务管理课程由于内容繁多而使学生感到焦虑和缺乏自信,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Vama、Jayanth R.(2011)结合2007―2008金融危机的发生,指出财务管理理论与实践存在脱节问题,并提出现代财务管理模型应根据现实做出修正;财务管理应该结合其他学科的知识为本学科服务。Sants Michael R. 等人(2014)选择了191位中高年级学生采取嵌入式评估方法和区域性测试的方法对财务管理教学进行评价,发现在财务事实、财务概念等方面存在教学缺陷。

在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方面:David Carrithers等人(2008)通过调研发现,学生在分析财务管理实际问题方面存在很多不足,诸如对分析工具的使用、对图表的合理应用及对财务管理概念的准确解释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提出了通过给与学生一定量的课下作业进行训练及注重教与学相互配合等措施加以改善。Ming Ming Lai等人(2009)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板书和面授的方法仍然是财务管理授课最重要的方法,通过财务管理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分析、计算、人际交流技能和语言技能,风险收益原则是最重要的财务概念。Chang chun-Hao等人(2012)使用对比研究法进行调研发现,网络课堂注册的学生多于面授注册的学生,但参与教学评价的人数却少于面授的学生,这主要是由于大多数网络注册的学生只希望通过考试即可,对教学的多媒化和教师的评价并不关注。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关于财务管理教学方面的文献则主要集中于:(1)财务管理教学培养目标方面,多数文献提出应该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作为财务管理教学的培养目标(赵冬梅,2009;黄玉梅,2010;苏利平,2013),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成绩考核方法方面进行全方位改革来塑造满足社会实践需要的人才。(2)财务管理教学内容改革方面,吴星泽(2011)提出,我国财务学教学必须顺应环境的变化和社会的要求,跳出对西方财务学盲目推崇的怪圈,增加反映我国财务理论的新发展和企业实践中的成功经验的内容,使我国财务管理学的教学内容与我国环境和实践相匹配。王玉春(2010)认为,财务管理教学内容应随管理环境的变化不断创新。目前应该引进新型财务治理结构理论,明确财务治理结构,构建证券分析财务指标体系、EVA评价体系等。(3)财务管理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方面,李华(2010)提出使用“问题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提升其自学能力。闫华红、张锐(2013)建议使用沙盘模拟教学改革财务管理的教学模式。刘锦、于庆东(2013)提出了教学内容本土化、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学手段立体化、教学目的明确化及教师培养同步化等五个相应的步骤解决财务管理教学中存在问题。(4)分专业教学模式。多数学者认为,现行财务管理教科书主要作为会计学专业的教材,对于非会计专业的学生会存在一些专业知识缺陷问题,应通过改革教学目标,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调整课时,合理处置课程衔接等措施(刘红宇,2009;何芳玲,2011)。此外,尹汶莉(2012)提出了分层次教学、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结合;专用教材与开放资源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学生科技活动相结合等措施来解决非会计专业学生学习财务管理的困难。

上述内容基本涵盖了近年来有关财务管理教学研究的主要方面,但可以看到,通过对文献的分析发现,研究内容部分是对调查问卷进行总结找寻财务管理教学中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学生学习的匹配性;更进一步的研究则是从教学内容、方法与学生专业的匹配性来考虑财务管理教学存在的问题。多数研究者也确实发现了“教与学”不匹配这一现象,但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并未形成一系列公认可行的有效措施。

二、财务管理教学改革建议

(一)财务管理教学改革的基础环节

1.注重财务管理教学与学生所在专业的匹配。目前,经济类院校的很多专业都开设财务管理课程,比如财务管理专业、会计学专业、审计学专业、资产评估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国际贸易专业、金融学专业等等,不同的专业所具有的专业基础知识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多数学校是按照必修、选修等标准进行分类教学,很少或几乎不考虑学生的专业特点,一个教学大纲(或一本教科书)通用于经济类院校所有专业的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能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随意性较大,这导致学生的学习内容出现明显的不一致性,对本门课程的学习或者本门课程对专业课程学习的提高度都大打折扣。因此,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以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特点为基础,重新对这些专业进行分类,具体分类如下图(图1)。

判断相似性与相关性专业的依据是财务管理课程内容与该专业的相关性,把相关度较强的专业归为相似性专业,剩余为相关性专业。针对不同的类别,设计不同的教学大纲,以更好实现财务管理课程对不同专业的价值。对于必修课,按照不同的专业,设置不同的教学大纲。针对财务管理专业,可以设为学年课,周学时为3―4节。非财务管理专业,可以设为学期课,周学时4节左右,但内容也要完整,此时可根据专业特点有重点地讲解部分章节,自学部分章节。对于选修课,则以筹资、投资、资金使用和收益分配四个环节为依据,系统说明财务管理活动的目标、原则及财务管理的各种决策行为即可,周课时一般设为2节。

2.把握财务管理课程开设时机。学生要想很好地掌握财务管理课程,至少需要微观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统计学、高等数学、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等课程作为学习基础。不同专业,专业课程的选择及开设时间有比较明显的差异,财务管理课程的开设时间必须是在专业基础课之后。如果没有这些基础,财务管理的教学效率和效果将大打折扣,甚至会直接影响某些内容的学习。因此,对于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根据需要可从第四或第五学期开始,而非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至少要从第五学期开始学习本课程,这样才可以基本具备学习本门课程的基础知识。

(二)财务管理教学改革的具体内容

1.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匹配。(1)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匹配。就财务管理课程的内容而言,结合我国本科教育的实情可以继续采取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增加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比例,试行学术界提出的ABC教学法、ERP教学法、案例法、实地观摩与操作等方法。此外,教学实践发现,课堂教学多数是教师在唱独角戏,学生参与度较低,这也是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低下的原因之一。因此,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增加学生自学、自讲环节,既能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2)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的匹配。目前,多数普通高校的财务管理课程主要采取PPT+板书模式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在传授知识方面的作用毋庸置疑,但教与学是一种互动的行为,学生是否很好地掌握了所讲的内容,教师很难及时得到反馈。由此,可以针对不同学校的特点,适当适量引入网络教学或设立一个互动平台,方便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以便适时调整教学进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教学内容、方法、手段与专业的匹配。针对目前不同学生学习财务管理课程的基础和目的差别,分专业教学具有明显的优势。首先要围绕各专业的培养目标调整财务管理的教学大纲,根据教学大纲调整教学内容。对于财务管理专业,可以设置较为详细和统一的教学大纲,保证全面掌握专业知识。对于会计等应用财务管理知识较多的专业,首先要保证财务管理知识的全面性,然后根据课时量确定重点与非重点章节,分类讲解。对于其他相关专业(一般多为选修课),则规定基本内容不变的前提下,允许教师根据专业特点及学生的课堂表现做出适当的微调,这样做不仅可以满足学生的专业学习要求,也可以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

3.教学设计与学生专业基础的匹配。良好的教学设计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听课的兴趣,也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与学习效果。财务管理课作为一门经济类院校学习难度较大的课程,教师的教学过程不仅要体现专业理论特色,同时在讲授时尽量做到将晦涩的理论与实际生活经验、学习经验、日常现象相结合,深入浅出,这就要求教学设计环节一定要做到循序渐进,针对不同的专业,结合专业特色做好教学设计环节,提升学习兴趣,降低听课难度。

4.辅助教学环节与主要教学过程的匹配。除了注重整个课堂教学外,课外的知识拓展与复习也非常重要。根据以往的课堂经验,目前多数学生在学习该课程期间,对教科书之外的知识掌握普遍较低,课后复习的情况也不够理想。针对这种现状,除了给学生介绍传统经典教材之外,尽可能提供一些与课程相关的视频、音频资料,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的主动性,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服务。对于财务管理中需要加强的计算分析能力,教师则要根据学习进度,提供给学生合适的学习资料,包括直接提供资料、间接提供资料来源,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复习、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结束语

财务管理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在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对理论深入浅出的讲解,还要结合国内国际经济现象进行深入分析;通过教师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方面不断改进与提升,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积累丰富的专业知识,满足未来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J

参考文献:

1.Sizoo Steve.The Effects of Anxiety and Self-Efficacy on Finance Students[J].Journal of Instructional Psycholoy,2008,(4):347-356.

2.Vama Jayanth R..Finance Teaching and Research After the Golbal Financia Crisis[J].The Journal for Decision Makers,2011,(4):1-15.

3.Santos Michael R..Incorporating Multiple-Choice Questions into an AACSB Assurance of Learning Process:A Course-Embedded Assessment Application to an Introductory Finance Course[J].Journal of Education for Business,2014,(2):71-76.

4.Carrithers David,Ling Teresa,ean John C..Busine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2008,(2):152-170.

5.Ming Ming Lai.Effectiveness,Teaching,and Assessments: Survey Evidence from Finance Courses[J].Journal of Education for Business,2009,(1):21-29.

6.Chang chun-Hao.Teaching Finance course:A comparison of Face to Face and Online Teaching Platform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inance,2012,(2):186-199.

7.吴星泽.财务管理教学内容扩展的路径与方法[J].财会月刊,2011,(6):108-110.

8.王玉春.财务管理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创新[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10,(1):90-94.

9.李华.“问题式”教学法在财务管理教学中的运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6):122-123.

10.闫华红,张悦. ERP沙盘模拟教学在财务管理教学模式改革中的应用[J].财务与会计,2013,(2):34-35.

11.刘锦,于庆东. 本科财务管理教学的困境与出路[J].科教导刊,2013,(3):88-89.

12.尹汶莉. 对非会计专业财务管理教学的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2,(34):273-274.

学会理财的方法范文第11篇

高等学校财务管理职能涉及收入管理、支出管理、专用基金管理、资产管理、负债管理、成本费用管理等内容涵盖教学经费、科研经费、行政经费、学科经费等各项功能性经费管理。当前高校普遍存在着制度建设不健全、不精细、不适应、不及时等问题影响了高校财务管理职能的发挥制约了高校财务管理水平,导致财务行为异化、经费浪费严重和腐败发生降低了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削弱了学校财务可持续发展能力。

1.内部财务制度建设不健全。目前高等学校内外部经济环境越来越复杂教育经费来源越来越多元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差异很大教育经费支出规模和结构都发生了根本变化用好管好教育经费将越来越重要汪务也越来越艰巨。但高校传统的依附型财务管理理念造成学校不重视内部财务制度建设而是过多依靠贯彻执行国家现有的法律法规和政策高等学校许多具体的经济活动和财务行为得不到具体的内部财务制度的规范指导和约束控制。高等学校内部财务制度建设的这种不健全性易造成学校内部财务管理漏洞,易产生腐败和浪费行为。如零星办公用品采购制度的缺失,导致假借购置办公用品转移资金和谋取小集体福利等科研耗材出入库制度的缺失导致科研虚购耗材转移资金或通过购置耗材转移资金等。

2.内部财务制度建设不精细。高等学校作为准公共产品的提供者,受到政府的严格管控高等学校的各项资金来源和各项支出等经济活动基本上都有相应的国家法律、法规、政策的指导和约束。但由于高校经费来源的多渠道导致高校经费受不同部门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约束满足不同需求实现不同目标往往造成相互之间的不一致和脱节,以及过于原则性规定问题的存在显得财务制度建设不够精细化。

3.内部财务制度建设不适应。高等学校内部财务制度建设的适应性包括适应外部经济、教育发展环境和学校内部实际状况两方面。中国高校已建立起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集资金为辅的格局高校不仅从政府获得稳定的财政性教育经费支持更要从教学市场、科研市场、社会服务市场等通过市场交换规则获得非财政性资金供应。因此,以资金活动为对象的财务管理活动必须从学校与政府之间扩展到与整个社会。为满足学校适应市场化的资金筹集和支出需求必须对原先单纯满足政府财政性教育资金管理需求的内部财务制度进行改进使学校内部财务制度适应市场化经济行为管理需求。但同时高校内部财务制度毕竟是为学校内部财务管理服务的相对而言不同发展规模、不同地域、不同隶属关系、不同发展历史、不同专业构成、不同竞争实力、不同组织架构的高校之间在财务行为和财务关系上差异较大其财务活动和财务管理方式、方法、程序等也可能不完全一样。所以高校内部财务制度建设不仅要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更应充分考虑学校内部教育经济活动的特点和管理需求增强其适应学校内部管理的需要。

4.内部财务制度建设不及时。近十多年是中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和不断改革创新的时期池是学校违法案件和资金严重浪费的高发期。一方面国家出台了一系列财经法规和政策拭图从政府角度加强对高校经费的宏观管理和微观指导加强教育经费监管督促高校提升高校财务管理水平。另一方面洛高校也在不断强化内部财务管理从财务制度、财务信息化和财务组织建设等方面加强教育经费内部管理。但在此过程中高校普遍存在制度建设惰性,一方面表现为简单套用政府财经法规和政策,导致制度执行过于原则性;另一方面制度建设过于陈旧段有及时进行修正。

二、高校内部财务制度建设的几个关系处理

学校办学过程中的一切经济活动都必须有明确的财务制度给予保障、监督和管理。针对当前高校内部财务建设的迫切需求和存在的不足应理顺和把握制度建设过程中的组织协调、财权配置和管理要素三方面关系。

1.高校内部财务制度建设过程中的组织协调关系。高校内部财务制度的建设必须有相关部门的参与必须由相关部和人员共同贯彻执行。没有业务部门的参与单纯财务部制定的内部财务制度将可能不符合学校实际操作性上也将受到约束。所以高校在内部财务制度建设过程中则务部「]必须首先与相关业务部门积极沟通、协调充分了解业务活动的规律、业务活动过程洪同分析国家相关法规政策、具体业务活动过程的财务行为、易产生的问题及原因;其次应就形成的内部财务制度拟订稿与相关业务部门再沟通、征求意见并最终达成一致。但在此过程中应保持财务的相对独立性、自主性和全局性则务部门要敢于坚持原则充分发挥财务部门的综合管理、全面监督职责。

2.高校内部财务制度建设过程中的财权配置关系。财权配置是高校财务管理体制的核心是学校内部经济责任制和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体现。高校内部财务制度的建设应合理划分财权,明确各部门以及各级领导的经济责任胸建清晰的财权与事权相统一的财权配置体系以理顺财务关系。首先在内部财务制度建设中应清晰定义财务组织架构和职权包括校长、主管财务副校长或总会计师、财务人员,明确不同层级的职权;其次在职权明确的财务组织架构建立的基础上着重对财权中的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以及相关的建议参与权等财权架构进行规范在具体财务制度建设过程中充分把握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的合理配置包括业务流程中或不同责任部门间的配置。

3.高校内部财务制度建设过程中的管理要素关系。高校财务管理要素可归纳为主体要素、客体要素、动力要素和控制要素四个要素团。其中主体要素主要指财务活动中的全体管理人员重点是财务管理人员;客体要素主要是指财务管理的对象即学校资金及其运动动力要素是指激励机制腔制要素主要是对主体要素、客体要素和动力要素进行约束、监督和指导沐现为学校财务管理体制。高校内部财务制度建设过程中应正确把握和贯彻财务管理四要素构成体系在制度建设中要明确管理的主体、管理的对象、管理的手段以及适用的激励约束机制。

三、高校内部财务制度建设的实践过程建议

高校内部财务制度建设是一个理论与实践、政策与实践相互贯通的过程制度建设者需要具备较强的理论功底、较深的政策把握能力、全面的学校管理需求洞察能力和未来管理发展的脉搏把握能力在新的环境下重新审定财务制度,贯彻财务风险控制叽

1.全面整理和分析国家相关管理法律法规和政策,为内部财务制度建设奠定合法性基础。关于高校财务管理方面,国家出台了很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如《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高等学校会计制度》、《高等学校财务制度》以及各项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国有资产管理办法、部门预算系列管理办法、内涵建设投入政策、学生收费管理办法、学生资助经费管理办法、“三重一大”管理办法等。这些规章制度分别涉及学校财权配置、财务事项具体处理程序、财务支出结构、支出控制方面等等。学校要全面收集和分析这些法律法规所管理的内容河通过建立Excel表格形式将不同制度力、法的颁布实施时间、主要规范内容以及执行难点等进行归类整理。一方面方便学校财务人员和相关业务部门人员学习掌握、贯彻执行;同时也易于发现这些法律法规政策未明确的地方发现学校在执行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办法方面不到位、不及时、不全面的地方。

2.全面整理和分析学校各项经济活动及管理需求,为内部财务制度建设奠定适应性基础。财务制度是为财务管理服务的是用来规范财务行为、理顺财务关系为学校经费有效使用提供制度保障和指导约束的。全面分析学校各项财务活动的特点是内部财务制度建设的关键洛项财务活动也是财务制度建设的对象。高校财务活动按财务管理内容分为收入、支出、资产、负债、基金、成本费用、收入分配等技照部门预算支出经济分类可分为人员经费支出和公用经费支出其中公用经费支出又分为水电支出等技照部门预算支出功能分类可分为教学经费支出、科研经费支出、行政经费支出、后勤经费支出等技照经费支出的预算责任单位可分为行政部、院系教学部门、科研院所、后勤保障部门等不同责任单位经费支出。所以内部财务制度建设过程就是全面分析和把握学校各项经济活动的过程这也是内部财务制度建设必须依靠业务部门共同参与的原因所在。通过分析发现学校现行各项经济活动监管中存在的不足特别是在规范性、科学性、精细化、有效性等方面的问题保证学校所建设的内部财务制度适应学校财务管理需要。

3.全面整理和构建学校内部财务制度建设理论体系框架,为内部财务制度建设奠定整体性基础。根据学校执行的国家相关法规政策和学校内部经济活动范围、内容技照财务管理内容整理和构建学校内部财务制度建设体系整体架构。

第一部分基本财务管理制度。包括高校基本建设财务管理制度和高校事业财务管理制度以及高校控股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三个方面。

第二部分基础财务管理制度。包括高校综合部门预算管理制度、高校内部综合执行预算和院系责任预算管理制度、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制度、高校经费支出审批制度、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制度、高校采购及招投标管理制度、高校财务信息化管理制度、财务信息披露与财务分析报告制度等方面。

第三部分财务机构与财务人员管理制度。包括财经领导小组设置与职权制度、财务机构设置与职责管理制度、高校财会人员聘用管理制度、财会人员岗位职责与工作标准管理制度、高校财会岗位与人员考核管理制度等方面。

第四部分高校资产管理、内部控制与会计核算制度。主要包括(1)货币资金管理制度。包括货币资金管理制度、现金管理制度、银行结算管理制度、国库集中支付管理制度、网银支付管理制度等方面。(2)债权债务管理制度。包括筹资管理制度、职工暂借款管理制度、往来款项管理制度等方面。(3)材料(存货)管理制度。包括工程(基建)材料管理制度、教材(图书)管理制度、药品管理制度、教学科研试剂耗材管理制度、办公用品管理制度等方面。(4)固定资产(在建工程)管理制度。包括基建工程管理制度、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大中修项目管理制度、零星小维修项目管理制度等方面。(5)对外投资及担保管理制度。包括对外担保管理制度、对外投资管理制度、控股企业投资管理制度、后勤实体管理制度等方面。(6)其他管理制度包括外币业务(外汇)管理制度、无形资产管理制度等方面。

第五部分负债管理、内部控制与会计核算制度。包括借入款项管理及会计核算制度、应付及预收款项管理及会计核算制度、应缴款项管理及会计核算制度以及代管款项管理及会计核算制度等。

第六部分:经费支出及成本费用管理、内部控制与会计核算制度。包括差旅费开支管理制度、实习经费开支管理制度、实验经费开支管理制度、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人员薪酬开支管理制度、业务招待费管理制度、水电费开支管理制度、学生资助经费开支管理制度等方面。该部分要严格按照经费支出经济分类和支出功能分类进行设计其中经济分类财务制度设计是基础标准加招待费的支出审批制度中的招待标准、审批内控、报销票据管理等劝能分类财务制度设计重在结构和程序上加科研经费中的招待费支出审批重在招待费比例、招待费支出审批流程等方面。

第七部分:收入及结余、基金管理、内部控制与会计核算制度。包括学生缴费管理制度、学生奖货勤助补管理制度、发票及票据管理制度、资产出租出借收益管理制度、对外投资收益管理制度、捐赠收入管理制度、服务性收入分配管理制度、事业结余管理制度等方面。

第八部分财务决算、财务报告、财务分析管理制度。包括综合财务决算制度、项目经费决算编报制度、预算执行报告及分析制度、经费支出财务报告与分析制度、预算执行进度报告制度、水电费用分析报告制度等。该部分应按照重要性原则分月度、季度、学期和年度展开分析报告,为学校决策管理提供依据。

第九部分辅助财务管理制度。包括财会人员工程交接管理制度、会计档案管理制度等方面。

4.全面整理和分析现有内部财务制度成果寻找差距发现漏洞朋确制度建设项目和进度,为内部财务制度建设奠定及时性基础。学校财务部门应重视整理和审核学校现有财务规章制度,能及时根据学校内外部财务环境的改变对照内部财务制度理论体系进框架找出现有制度建设成果中存在的不健全、不适应、不精细、不及时问题朋确拟修订、拟废除、拟新增制度建设项目。为此学校财务部门内部应重视财务制度建设分工,明确具体负责牵头人,支持内部制度建设工作要将日常的财务管理工作、会计核算工作的习惯做法、要求给予制度化、书面化和成果化。

5.财务牵头、分工协作实施制度建设为内部财务制度建设奠定组织保障基础。学校内部财务制度建设应形成以财务部门为牵头部门、相关部门参与实施的制度建设组织模式。首先则务部门内部根据科室设置和岗位分工朋确相关制度建设负责人具体负责制度初步拟订工作;其次财务部门内部集中讨论已完成的制度建设初稿在听取制度建设具体负责人就本制度建设文稿解释汇报后集中讨论确定正式拟订稿第三根据财务工作与业务工作的全流程作业管理理念根据不同财务制度所涉及的不同业务部门则务部门分别与不同业务部门就财务制度正式拟订稿进行商讨会签重点就制度执行和效果发挥进行商讨确定需要修改和补充的地方第四则务主管校领导审签通过。

四、总语

学会理财的方法范文第12篇

1 非财会专业财务管理课程教学中的困境

1.1 教学内容方面

非财会专业财务管理的教学目标不同于财会专业,非财会专业的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具有财务管理理念和思维,明白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和职能,能进行初步的定量和定性分析,能从价值增长的角度进行分析,并在企业决策中潜移默化地运用财务思维,提升学生未来作为管理者的综合能力。因此,在课程设置上,不同于财会专业是在会计学原理、中级财务会计、税法等专业课程完成后开设财务管理课程,非财会专业学生通常只安排了会计学原理作为铺垫,由于前期知识储备不足,使得非财会专业学生在学习财务管理课程时普遍觉得难度较大,兴趣较低。其次,在教材的选择上,由于现有的教材内容都以财会专业为学习对象,没有专门针对非财会专业编写的财务管理教材,可以选择的余地较少,只能由任课老师根据学生的层次来决定授课内容和程度,随意性比较大。

1.2 学生方面

由于财务管理的理论性较强,很多知识点又与会计、税法和统计等相关学科联系紧密,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由于非财会专业的课程设置原因,学生前期没有接触到会计、税法等专业知识,知识结构不完整,后期学习财务管理就觉得非常吃力,进而降低学习的能动性,出现逃课现象。另外非财会专业的学生对财务管理课程的重视程度普遍没有财会专业的学生强,学生认为财务管理与将来他们要从事的职业没有多少关系,甚至觉得这门课是多余的,感兴趣的学生不多。

1.3 教师方面

财务管理课程对于教师水平要求较高,需要有扎实的理论和管理经验,能够将复杂的理论简明生动地传递给学生,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提升课程的趣味性。但实际教学中,由于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在非财会专业财务管理教学中很多教师没有意识到与财会专业的差异性,仍然运用针对财会专业学生那样教学要求和模式,由于学生的基础不一样,无形中增加了课程难度。另一方面,受限于教学能力,很多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主要介绍理论和公式推导,比如在讲资金时间价值时如果只强调资金时间价值的计算和推导,对于非财会专业的文科学生来说觉得乏味,增加厌学情绪。由于教学双方的互动不理想,再加上教师如果没有丰富的教学手段和实际经验,学生学习压力大没有兴趣导致课堂不活跃,教师上课的情绪和积极性也大受挫折。

1.4 实践教学方面

作为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的课程,特别是由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复杂性,使得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不能仅仅依靠理论教学来完成,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理论知识,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应用,通过实践教学既能够让学生深刻理解理论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但实践教学对财务管理老师的综合素质要求比较高,实际情况是大多数高校教师都缺少在企业工作的经验,没有实战经历,无法较好的胜任实践教学。其次,在实验室资源配备和建设方面,很多高校由于受诸多条件限制而达不到要求。即使有部分高校投入了资金建立了高品质的实验室,资源也没有达到共享的程度,主要由财会专业学生优先使用。由于学校层面没有进行协调分配教学资源的机制,非财会专业的教师也就没有动力来进行申请了。

2 非财会专业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

2.1 明确教学目标改革教学方法

非财会专业财务管理课程教学中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认识到差异性,让非财会专业学生理解财务管理的框架体系和基本理论,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主要目的在于拓宽非财会专业学生的财务视野,做到因材施教,缓解学生畏难的情绪。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能够再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比如:

案例教学法:教师通过生动活泼的财务管理案例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讨论积极性,将课堂知识点与学生生活相结合,比如讲年金时可以与住房还贷的方式选择结合起来分析,这样更利于学生理解。

情景教学法:还可以在财务管理课程教学中采用情景式教学法,可以将某个抽象的知识点通过现场演绎,让学生形成直观的认识。

角色互换教学法:传统的老师授课学生听讲模式容易使学生产生惰性,如果教师选择一些较容易的知识点让学生备课上台讲解,老师点评总结,既让教师发现教学中的盲点,也能锻炼学生的自学、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用小组作业现场展示、借助网络平台等互动式方法来辅助教学。

2.2 打造高水平的非财会专业财务管理课程教师团队

对于非财会专业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依靠教师个人努力改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的幅度是有限的。前面提到的困难中,无论是非财会专业财务管理教材的缺失、相应教学案例的缺乏,都不是个人力量可以有效解决的。学校需要像重视其他教学团队建设那样,建立非财会专业财务管理教学团队,利用团队的力量集思广益,编写出针对非财会专业的财务管理教材;结合所在专业的特色,编写符合专业特色的教学案例,丰富课堂教学。案例要真实生动,来源于企业,涉及企业经营的具体问题。因为案例的编写工作量大,从采编到编写完成,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因此无论是教材编写还是案例收集,也只能通过教学团队才能完成。另一方面,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尤其是年青教师,大多数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企业工作经验,理论知识较多,实际经验不足。本科院校可以借鉴高职院校的教师顶岗实习的模式,分批将教师送到企业中工作,在企业中积累丰富的经验,这样有利于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也有利于丰富课堂知识。

学会理财的方法范文第13篇

高等学校财务管理职能涉及收入管理、支出管理、专用基金管理、资产管理、负债管理、成本费用管理等内容,涵盖教学经费、科研经费、行政经费、学科经费等各项功能性经费管理。当前高校普遍存在着制度建设不健全、不精细、不适应、不及时等问题,影响了高校财务管理职能的发挥,制约了高校财务管理水平,导致财务行为异化、经费浪费严重和腐败发生,降低了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削弱了学校财务可持续发展能力。

1、内部财务制度建设不健全。目前,高等学校内外部经济环境越来越复杂,教育经费来源越来越多元,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差异很大,教育经费支出规模和结构都发生了根本变化,用好管好教育经费将越来越重要,任务也越来越艰巨。但高校传统的依附型财务管理理念造成学校不重视内部财务制度建设,而是过多依靠贯彻执行国家现有的法律法规和政策,高等学校许多具体的经济活动和财务行为得不到具体的内部财务制度的规范指导和约束控制。高等学校内部财务制度建设的这种不健全性易造成学校内部财务管理漏洞,教学科研活动中的许多经济业务管理尚未建立相应的财务制度加以规范和控制,易产生腐败和浪费行为。如零星办公用品采购制度的缺失,导致假借购置办公用品转移资金和谋取小集体福利等;科研耗材出入库制度的缺失导致科研虚购耗材转移资金或通过购置耗材转移资金等。

2、内部财务制度建设不精细。高等学校作为准公共产品的提供者,受到政府的严格管控,高等学校的各项资金来源和各项支出等经济活动基本上都有相应的国家法律、法规、政策的指导和约束。但由于高校经费来源的多渠道,导致高校经费受不同部门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约束,满足不同需求,实现不同目标,往往造成相互之间的不一致和脱节,以及过于原则性规定问题的存在,显得财务制度建设不够精细化,十分粗放。导致高校内部财务制度执行难,易出现执行偏差等问题。

3、内部财务制度建设不适应。高等学校内部财务制度建设的适应性包括适应外部经济、教育发展环境和学校内部实际状况两方面。我国高校已建立起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集资金为辅的格局,高校不仅从政府获得稳定的财政性教育经费支持,更要从教学市场、科研市场、社会服务市场等通过市场交换规则获得非财政性资金供应。因此,以资金活动为对象的财务管理活动必须从学校与政府之间扩展到与整个社会。为满足学校适应市场化的资金筹集和支出需求,必须对原先单纯满足政府财政性教育资金管理需求的内部财务制度进行改进,使学校内部财务制度适应市场化经济行为管理需求。但同时,高校内部财务制度毕竟是为学校内部财务管理服务的,相对而言,不同发展规模、不同地域、不同隶属关系、不同发展历史、不同专业构成、不同竞争实力、不同组织架构的高校之间在财务行为和财务关系上差异较大,其财务活动和财务管理方式、方法、程序等也可能不完全一样。所以,高校内部财务制度建设不仅要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更应充分考虑学校内部教育经济活动的特点和管理需求,增强其适应学校内部管理的需要。

4、内部财务制度建设不及时。近十多年是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和不断改革创新的时期,也是学校违法案件和资金严重浪费的高发期。一方面,国家出台了一系列财经法规和政策,试图从政府角度加强对高校经费的宏观管理和微观指导,加强教育经费监管,督促高校提升高校财务管理水平。另一方面,各高校也在不断强化内部财务管理,从财务制度、财务信息化和财务组织建设等方面加强教育经费内部管理。但在此过程中,高校普遍存在制度建设惰性,一方面表现为简单套用政府财经法规和政策,导致制度执行过于原则性;另一方面制度建设过于陈旧,没有及时进行修正。

二、高校内部财务制度建设的几个关系处理

学校办学过程中的一切经济活动都必须有明确的财务制度给予保障、监督和管理。针对当前高校内部财务建设的迫切需求和存在的不足,应理顺和把握制度建设过程中的组织协调、财权配置和管理要素三方面关系。

(一)高校内部财务制度建设过程中的组织协调关系

高校内部财务制度的建设必须有相关部门的参与,必须由相关部门和人员共同贯彻执行。没有业务部门的参与,单纯财务部门制定的内部财务制度将可能不符合学校实际,操作性上也将受到约束,制度的管理效能也将大大降低。所以,高校在内部财务制度建设过程中,财务部门必须首先与相关业务部门积极沟通、协调,充分了解业务活动的规律、业务活动过程,共同分析国家相关法规政策、具体业务活动过程的财务行为、易产生的问题及原因;其次应就形成的内部财务制度拟订稿与相关业务部门再沟通、征求意见并最终达成一致。但在此过程中,应保持财务的相对独立性、自主性和全局性,财务部门要敢于坚持原则,充分发挥财务部门的综合管理、全面监督职责。

(二)高校内部财务制度建设过程中的财权配置关系

财权配置是高校财务管理体制的核心,是学校内部经济责任制和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体现。高校内部财务制度的建设应合理划分财权,明确各部门以及各级领导的经济责任,构建清晰的财权与事权相统一的财权配置体系以理顺财务关系。首先,在内部财务制度建设中应清晰定义财务组织架构和职权,包括校长、主管财务副校长或总会计师、财务人员,明确不同层级的职权;其次,明确学校职能部门和教学科研单位各项经济责任,以及职责履行所对应的职权;第三,在职权明确的财务组织架构建立的基础上,着重对财权中的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以及相关的建议参与权等财权架构进行规范,在具体财务制度建设过程中充分把握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的合理配置,包括业务流程中或不同责任部门间的配置,保证高校内部财权顺利运行,实现学校教育事业健康稳定发展。

(三)高校内部财务制度建设过程中的管理要素关系

高校财务管理要素可归纳为主体要素、客体要素、动力要素和控制要素四个要素。其中主体要素主要指财务活动中的全体管理人员,重点是财务管理人员;客体要素主要是指财务管理的对象,即学校资金及其运动;动力要素是指激励机制,体现为职责履行考核评价;控制要素主要是对主体要素、客体要素和动力要素进行约束、监督和指导,体现为学校财务管理体制。高校内部财务制度建设过程中应正确把握和贯彻财务管理四要素构成体系,在制度建设中要明确财务管理主体、财务管理对象、财务管理手段以及适用的激励约束机制,贯彻事前、事中、事后的连贯性管理,实现制度以及内含政策在学校教育事业发展中的持续性。

三、高校内部财务制度建设的实践过程建议

高校内部财务制度建设是一个理论与实践、政策与实践相互贯通的过程,制度建设者需要具备较强的理论功底、较深的政策把握能力、全面的学校管理需求洞察能力和未来管理发展的脉搏把握能力,严格按照制度建设过程进行制度建设。

1、全面整理和分析国家相关管理法律法规和政策,为内部财务制度建设奠定合法性基础。关于高校财务管理方面,国家出台了很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如《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高等学校会计制度》、《高等学校财务制度》以及各项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国有资产管理办法、部门预算系列管理办法、内涵建设投入政策、学生收费管理办法、学生资助经费管理办法“、三重一大”管理办法等。这些规章制度分别涉及学校财权配置、财务事项具体处理程序、财务支出结构、支出控制方面等等。学校要全面收集和分析这些法律法规所管理的内容和具体规范,可通过建立EXCEL表格形式,将不同制度办法的颁布实施时间、主要规范内容以及执行难点等进行归类整理。一方面方便学校财务人员和相关业务部门人员学习掌握、贯彻执行;同时也易于发现这些法律法规政策未明确的地方,发现学校在执行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办法方面不到位、不及时、不全面的地方。

2、全面整理和分析学校各项经济活动及管理需求,为内部财务制度建设奠定适应性基础。财务制度是为财务管理服务的,是用来规范财务行为、理顺财务关系,为学校经费有效使用提供制度保障和指导约束的。全面分析学校各项财务活动的特点是内部财务制度建设的关键,各项财务活动也是财务制度建设的对象。高校财务活动按财务管理内容分为收入、支出、资产、负债、基金、成本费用、收入分配等;按照部门预算支出经济分类可分为人员经费支出和公用经费支出,其中公用经费支出又分为水电支出等;按照部门预算支出功能分类可分为教学经费支出、科研经费支出、行政经费支出、后勤经费支出等;按照经费支出的预算责任单位可分为行政部门、院系教学部门、科研院所、后勤保障部门等不同责任单位经费支出。所以,内部财务制度建设过程就是全面分析和把握学校各项经济活动的过程,这也是内部财务制度建设必须依靠业务部门共同参与的原因所在。通过分析发现学校现行各项经济活动监管中存在的不足,特别是在规范性、科学性、精细化、有效性等方面的问题,保证学校所建设的内部财务制度适应学校财务管理需要,适应学校教学科研事业发展需求。

3、全面整理和构建学校内部财务制度建设理论体系框架,为内部财务制度建设奠定整体性基础。根据学校执行的国家相关法规政策和学校内部经济活动范围、内容,按照财务管理内容整理和构建学校内部财务制度建设体系整体架构。

第一部分:基本财务管理制度。包括高校基本建设财务管理制度和高校事业财务管理制度以及高校控股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三个方面。

第二部分:基础财务管理制度。包括高校综合部门预算管理制度、高校内部综合执行预算和院系责任预算管理制度、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制度、高校经费支出审批制度、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制度、高校采购及招投标管理制度、高校财务信息化管理制度、财务信息披露与财务分析报告制度等方面。

第三部分:财务机构与财务人员管理制度。包括财经领导小组设置与职权制度、财务机构设置与职责管理制度、高校财会人员聘用管理制度、财会人员岗位职责与工作标准管理制度、高校财会岗位与人员考核管理制度等方面。

第四部分:高校资产管理、内部控制与会计核算制度。主要包括(1)货币资金管理制度。包括货币资金管理制度、现金管理制度、银行结算管理制度、国库集中支付管理制度、网银支付管理制度等方面。(2)债权债务管理制度。包括筹资管理制度、职工暂借款管理制度、往来款项管理制度等方面。(3)材料(存货)管理制度。包括工程(基建)材料管理制度、教材(图书)管理制度、药品管理制度、教学科研试剂耗材管理制度、办公用品管理制度等方面。(4)固定资产(在建工程)管理制度。包括基建工程管理制度、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大中修项目管理制度、零星小维修项目管理制度等方面。(5)对外投资及担保管理制度。包括对外担保管理制度、对外投资管理制度、控股企业投资管理制度、后勤实体管理制度等方面。(6)其他管理制度,包括外币业务(外汇)管理制度、无形资产管理制度等方面。

第五部分:负债管理、内部控制与会计核算制度。包括借入款项管理及会计核算制度、应付及预收款项管理及会计核算制度、应缴款项管理及会计核算制度以及代管款项管理及会计核算制度等。

第六部分:经费支出及成本费用管理、内部控制与会计核算制度。包括差旅费开支管理制度、实习经费开支管理制度、实验经费开支管理制度、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人员薪酬开支管理制度、业务招待费管理制度、水电费开支管理制度、学生资助经费开支管理制度等方面。该部分要严格按照经费支出经济分类和支出功能分类进行设计,其中经济分类财务制度设计是基础标准,如招待费的支出审批制度中的招待标准、审批内控、报销票据管理等;功能分类财务制度设计重在结构和程序上,如科研经费中的招待费支出审批重在招待费比例、招待费支出审批流程等方面。

第七部分:收入及结余、基金管理、内部控制与会计核算制度。包括学生缴费管理制度、学生奖贷勤助补管理制度、发票及票据管理制度、资产出租出借收益管理制度、对外投资收益管理制度、捐赠收入管理制度、服务性收入分配管理制度、事业结余管理制度等方面。

第八部分:财务决算、财务报告、财务分析管理制度。包括综合财务决算制度、项目经费决算编报制度、预算执行报告及分析制度、经费支出财务报告与分析制度、预算执行进度报告制度、水电费用分析报告制度等。该部分应按照重要性原则,分月度、季度、学期和年度展开分析报告,为学校决策管理提供依据。

第九部分:辅助财务管理制度。包括财会人员工程交接管理制度、会计档案管理制度等方面。

4、全面整理和分析现有内部财务制度成果,寻找差距,发现漏洞,明确制度建设项目和进度,为内部财务制度建设奠定及时性基础。学校财务部门应重视整理和审核学校现有财务规章制度,能及时根据学校内外部财务环境的改变,对照内部财务制度理论体系进框架,找出现有制度建设成果中存在的不健全、不适应、不精细、不及时问题,明确拟修订、拟废除、拟新增制度建设项目。为此,学校财务部门内部应重视财务制度建设分工,明确具体负责牵头人,支持内部制度建设工作,要将日常的财务管理工作、会计核算工作的习惯做法、要求给予制度化、书面化和成果化。

学会理财的方法范文第14篇

关键词: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会计分解与整合

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四个领域在财务和经济学中被广泛使用,他们在使用过程中相互联系,但又都有重点。在国家改革之后,这四个学科找到了发展方向,对这四个领域进行透彻研究,逐步找到一体化发展的方向,不仅带动经济发展,而且对财务管理活动的实际作用也有巨大意义。

一、财会学科的发展

经济理论的发展与相关的经济实践密不可分,并受到市场经济理论和其他会计学科理论的影响。其中,财务会计是历史上最古老的学科。财务会计也称为传统会计,因为它采用传统的会计模型,经济学和金融危机都可以刺激相关专业的发展。1929年至1933年的经济大萧条导致传统会计向现代会计过渡,并建立了新的会计准则。后来,为了适应管理学科的发展,就出现了管理会计这一学科,作者认为,这两个会计和财务管理课程的起源仍然是财务会计。

二、四项工作具有独立性

由于这四个学科的内容不同,因此他们被分为四种会计类型。虽然名字类似,但从整合到的内容设计中,包括的技术仍然具有相对独立特点。

(一)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計的差异

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的两个学科内容相交,例如资金时间期限和长期投资决策分析,成本量效益评估和经营杠杆分析和存活控制,但是,虽然这项工作的内容是重复的,但是他们的工作目的不同。财务管理侧重于使用正确的方法和技术进行决策,以及如何确保决策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会计管理强调对财务管理方法和技术的讨论,以及大多数财务技术的应用。换句话说,管理会计工作包括该工作中使用的分析方法和技术方法,另一项工作描述了如何评估通过该方法和技术收集的数据和信息。鉴于以上部分,管理会计的重点在于本里量分析方法,以及经营杠杆方法的使用,但是财务管理它着重于评估如何使用经营杠杆原理来解决实际经济情况下出现的问题。

(二)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的差异

在某些西方国家,将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合并为一项称为“成本管理会计工作,这表明这两个概念密切相关。中国对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也是将两者视为一体,统称为“财务成本管理”,这表明,这些工作经常在实际应用中联系在一起,实际上,在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在内容方面仍然有所不同。成本会计主要负责计算企业业务流程的各种成本,管理会计主要是分析成本数据。换句话说,两者都是财务管理,但是一个是基础,另一个是后续,成本管理和分析应基于财务数据,以便进一步管理和评估数据,但是计算出来的数据又可以对成本进行指导,两者的工作都是相辅相成的。

三、四门学科之间存在的关联

这四个领域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都是财务管理和会计的全部方面。通常,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都是会计领域。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需要更详细地了解会计。因此,人们对会计进行了详细划分,财务管理的实质和管理会计的性质可能与会计学科有所不同。根据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对它们进行划分。在会计管理之处,只强调了两种学科的差异,但是没有设置明确的界限,只是强调学科之间的重要性,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两个学科在会计和管理成本方面都具有某些劣势,并且缺乏创新的能力。为了扩展学科的功能,在后续开发过程中,学科的内容不断增加,这就导致学科之间出现界限模糊现象,而重复的内容越来越多,管理会计和成本会计都是会计,是经济发展的两种会计类型,即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两者都是为财务管理服务的。因此,这四个学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四、四门课程的有效整合

考虑到上面列出的四个核心会计课程之间的关系,需要有效整合这四个课程。作者认为,当前大多数管理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和会计管理之间的关系协调主要是弄清楚四个之间的逻辑关系。从系统的角度来看,强调了这四个过程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一是有效整合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成本会计需要弄清楚成本计算方法,而对于如何对成本进行控制和分析需要管理会计来弄清楚,作者认为,应将它们两者分开,以考虑它们之间的差异。二是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也很明显,但管理会计应着重于会计的内容,标准和功能。因此,应通过会计成本课程以及会计管理来研究成本控制方法或成本预算。对于企业未来的成本核是重要的成本管理方法,也是重要的预算管理工具,这需要通过管理会计来完成,成本会计和会计管理应该从不同的角度去阐述,例如,产品成本计算中的品种法,分步法,分批法等是为财务会计编制损益表,甚至限制了资产负债表的许多结果。作为内部管理报告的基础,主要使用变动成本核算方法,固定成本核算方法和定额成本核算方法。当然,带作业成本与财务成本最好分离,并且同时还需要注意衔接问题。成本会计的主要功能之一是创建有关多种成本的数据库。三是为了处理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之间的关系,必须考虑两者的特点。财务管理的本质在于宏观经济核算方法,而核算则基于技术方法的应用。管理会计重在介绍基本的知识原理,例如价值理论,成本预算方法(净现值法,内涵报酬率法等),本利量分析和存活控制管理模型,应属于管理会计类别。财务会计应在这些类别基础上,是证券股价,价值分析,资本预算的具体决策,换句话说,财务管理过程主要是应用某些经济方法。关于具体的调整,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之间的共同内容部分,具体类型为:经济批量,短期决策,销售预测,收入预测,运营预算,经营杠杆和利润表都是属于管理会计。但是资金时间价值,财务预算,现金预算,预期现金流量以及决策预算都是属于财务管理。四是在协调财务会计和成本会计之间的关系背景下,作者认为财务管理应着重于如何使用这种方式上,成本会计是成本会计和财务管理的重点。生产成本的计算和核算在财务会计与成本会计部分中有介绍。作者认为,财务会计应侧重于会计处理,而会计成本应侧重于成本的分配与计算。

学会理财的方法范文第15篇

关键词 :教师;财务;技能

21 世纪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财务技能培养是满足市场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在应用型和创新型方面的基本要求。教师在学生财务技能培养中要以学生的实际应用为基本出发点,适时面向农业生产、经营服务和基层管理高技能的需要,认清财务技能培养与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的相关性;处理好财务技能培养与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的协调性。

一、教师的渗透作用

(一)教师渗透财务技能到教学内容中

根据市场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财务技能的要求,即熟悉会计主体业务的财务技能;掌握机构会计系统和会计政策的财务技能;掌握各种财务分析和报表生成软件的使用方法财务技能。根据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所设计的专业课程,教师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培养学生财务技能的相关专业课进行分类为业务课程类、法规政策课程类和信息课程类,教师将财务技能分别渗透到这些类别的专业课程类型中的。

(二)教师渗透财务技能到教学模式中

教师根据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财务分析能力培养方案,明确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培养学生财务技能的“财务分析情境—财务分析岗位和财务分析任务—财务分析方法”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财务分析情境—财务分析岗位和财务分析任务—财务分析方法”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教师就应该关注学生的发展,教师服务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给学生一个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去探索;给学生一个机会,让他们自己去抓住;给学生一个权力,让他们自己去选择。

二、教师的引导作用

(一)教师在教学内容上的引导

业务课程教学内容是财务技能培养的根本,教师对学生财务技能培养起到直接的作用。基础会计课程侧重在企业基本经济业务核算、制造业企业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和账务处理程序方面加以引导。企业会计课程侧重在资金的筹集、使用、耗费、回收和分配进行连续、系统、全面、综合的核算与监督方面加以引导。成本会计课程侧重在费用要素的归集与分配、成本会计核算法方面加以引导。管理会计课程侧重在规划、组织、控制和评价方面加以引导。财务管理课程侧重在组织财务活动和处理财务关系方面加以引导。项目投资评估课程侧重在以国家计委颁布的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为依据的,对投资项目进行合理的评估方面加以引导。技术经济学课程侧重在技术领域内资源最佳配置方面加以引导。

经济法、税法和证券投资属于法规政策课程,是业务课程内容的基础,教师对学生财务技能培养起到间接的作用。经济法、税法和证券投资侧重在基本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内容方面加以引导,为更好地对学生财务技能培养奠定基础。

会计电算化属于信息课程,是业务课程的延续,教师对学生财务技能培养起到手段更新与扩展的作用。利用会计软件,培养学生在各种计算机设备替代手工完成或在手工下很难完成的会计工作过程的财务技能。

(二)教师在教学模式上的引导

实施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培养学生财务技能的“财务分析情境—财务分析岗位和财务分析任务—财务分析方法”的教学模式,教师为学生主动提供财务业务情境、财务岗位和财务任务和财务分析方法,学生在此基础上,不断接受财务技能的培养。

1.课程实验教学活动的财务技能培养

教师为学生主动提供财务业务情境、财务岗位和财务任务和财务分析方法,培养学生记账、报账和算账的技能和管理技能。

2.综合性实验教学活动的财务技能培养

信息对现代经济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谁掌握信息多、快、准, 谁就能取得经济的发展。教师引导学生如何获取信息和加工整理信息的财务技能。训练培养学生及时获取信息,并及时加工整理,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第一手资料,不断开发信息资源,以满足经济管理的需要。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利用训练中积累的大量信息资源,总结过去,把握现在,探索未来,积极发挥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财务工作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重要。管理知识和技能日新月异,发展迅速,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以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引导学生获取新知识并增强创新的财务技能。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工作越来越具有综合性、复杂性的特点,培养学生具备根据国家财经法规、会计工作法规等要求,具有区分真假和是非的能力,引导学生实际分析财务技能。

3.毕业论文设计教学活动的财务技能培养

教师在学院教学活动引导下,除论文以外,设立可行性研究报告、商业计划书等多种文体的毕业论文设计,让学生在多种文体毕业论文设计之间进行选择,尤其在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商业计划书毕业论文设计中,教师积极引导学生的财务分析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学生通过教师有效的引导,练就过硬的语言表达能力,发挥其应有的财务分析职能作用,参与经济管理,设计出相应的文本。练就人际交往能力,发挥其处理各方面经济关系作用。

三、教师的沟通作用

教师在渗透和引导过程中,有效发挥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作用是强化学生财务技能培养的条件。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就业导向,采用不同方式激发学生财务技能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财务分析的观念。教师采用不同方式示范引领财务基本技能操作,指导学生财务问题解决分析方法。教师组织学生参加多种多样的财务技能培养活动,训练学生财务分析的能力。教师与学生沟通的主要途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见表1所示。

基金项目:

2009年山西省教育厅普通本科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提高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财务分析能力的研究”(晋教高[2009]44号);山西农业大学教学改革立项项目“高等农林院校大学生创业财务素质培养的研究”(YB-201309)。

参考文献:

[1]颜华.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J] .北方经贸,2007, (8).

[2]巩建闽.基于系统的课程体系概念探析[J] .中国高教研究,2012,(6 ):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