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小学德育途径范文

小学德育途径范文

小学德育途径

小学德育途径范文第1篇

关键词:网络环境;小学生德育;教育途径

网络是时代的产物,是社会进步的表现。网络的普及和发展对小学生的成长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它可以为小学生获取各方面的信息提供更加便捷的渠道,为小学生了解社会、认识世界创造了很大的空间,然而,网络还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把学生带入知识的天堂,还可以让学生进入不能自拔的玩乐的地狱。一句话,网络在给小学生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不可避免的会带来一些消极、负面的影响。不仅会影响到小学生的情感、心理和对事物的认知,还容易使学生对道德教育的认识产生偏颇。针对这些现实存在的情况,必须通过科学的态度、有效的措施来净化网络环境,将网络环境下小学生的德育问题解决好、处理好,还小学生一片干净、文明、科学的网络环境。

1发挥家庭教育的引导和监督作用提高孩子的自身素质

1.1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家长应该做好对孩子的监督工作。小学生年龄小,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面对网络,小学生往往会迷恋,这时候就要求家长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对孩子做好监督工作。比如,电脑尽量不安装在孩子的寝室内;要在电脑上安装一些反黄软件,避免网上不良信息的出现;努力和孩子沟通交流,让孩子学会正确上网,文明上网,不去看一些未成年不应看到的图片和文字;不间断地检查孩子的上网记录,了解孩子的网上踪迹;还可以通过和孩子网上聊天等渠道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从而实行有效的监督。

1.2家长要多和孩子做情感上的沟通,让孩子正确认识网络。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家长可以以引导为主,用平等友好的态度与孩子多在情感上沟通,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从心理上让孩子感觉到家长对他们的关爱,而不是简单粗暴的训斥和制止。在使用网络的问题上,家长要做好孩子的表率,提高自身素养,这样进行家庭教育时孩子才会容易接受。让孩子清楚网络其实就是一种工具,可以利用它学习知识,加强交际和沟通能力,可以涉猎方方面面的知识,它不仅仅是游戏和娱乐。

2学校加强管理和教育培养学生健康良好的网络行为

如今,网络给予人们的自由已经远远超过了当今社会的道德约束,基于此,学校应格外重视对互联网的管理。比如可以设定网络信息管理机构,实现对网络信息的适时管理和限制;还可以制定相应合理的管理制度,从刚性上实现对学生的约束和管理。另外,要设置一些关于净化网络、培养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的课程,对小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对一些文明上网、利用网络完成一些科技小制作的学生进行公开表扬,用树立正面典型感染学生,以培养小学生的思想觉悟和道德认识,从而增强他们抵制不良信息的能力。

2.1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课、品德课和班会,加强道德责任感教育。小学阶段正是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阶段,学校要充分利用这个阶段,加强小学生的道德责任感教育,帮助他们从小就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为培养良好的网络道德意识和意志做铺垫。可以借助信息技术课、品德课和班会,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把网络看作知识的来源和学习的平台,而不是娱乐和游戏的工具,让学生在网络生活中学会自我调节、自我管理,从而加强学生的道德责任感。

2.2借助学校的网络资源,有效拓宽德育教育的渠道。大部分学校都建立了少先队网站,教室里都安装了多媒体设备。学校要鼓励学生通过少先队网站来表达自己的心声,说出自己的愿望,这样更加有利于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从而能帮助学校和教师了解学生实际,找到真正德育教育的切入点,以更好地实施网络环境下的小学生的德育教育。总之,要有效结合小学生特点,在尊重小学生的基础之上抓好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让学生正确地认识网络的作用、价值和意义,这才是搞好网络环境下小学生德育教育最有效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张曦艳.网络文化对中学生心理的影响及对策[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5):68~71.

小学德育途径范文第2篇

【关键词】德育;小学;途径

《学记》有云:“物有本末,事有始终”,就人的一生来说,“德”就是人性的本源、人性的开端。德育对其人生发展、对社会发展的影响都非同小可。那何为德育呢?《中国小学教学百科全书•品德卷》指出:德育是指政治思想和品德教育。小学阶段,学生德育发展可塑性强,是人的品德形成的基础阶段,因此小学德育要通过家庭、学校共同发挥效力。

一、加强家庭德育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生活世界。[1]孩子从出生开始就接受着家庭的“人之初”的教育,家庭所持有的教育环境和家长的日常行为表现往往给学生带来不可磨灭的影响,是其他教育形式所不能比拟的,所以加强家庭德育势在必行。

(一)家长要形成家庭德育意识家长需要明确孩子是在不断成长的,且对于小学生而言,家庭才是成长的第一影响源,学生的很多习惯都是在模仿父母的行为。威尔逊提出,家庭自觉和不自觉的德育是学校德育先入为主的基础。因此,家长不仅要“养”孩子,还要“教”孩子。

(二)生活即教育教育孩子最有效的途径就是父母对孩子的“言传身教”。这要求为人父母者一方面要多和孩子沟通,在交谈中了解孩子,并有意识地将“上善若水”、“尊老爱幼”等道德意识和道德规范教给孩子;另一方面,父母要在生活中以身作则,如教导孩子“孝敬长辈”,那自身就要孝敬长辈,做到言行合一,这样孩子会形成内化于心的德行。

二、重视学校德育

近年来,新闻揭露了一系列的“校园暴力事件”,这些事件的发生有各方面的原因,笔者认为最主要的是学生德育的缺失。小学阶段,学校定要把德育放在首位,正所谓‘有才有德是精品,无才无德是废品,有德无才是半成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2]因而要依托学校平台,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成为一个精品。

(一)教师要起典范作用在学校,教师是学生的德育领路人。小学阶段,教师在学生眼中是权威者,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所以要求教师一要不断加强个人的道德修养,时时规范自己的言行,做到“言必行,行必果”,保证自身言行对学生的有效引导。二要巧妙搭建德育课堂。在日常教学中,以语文课堂、品德社会课堂等为德育平台,让德育悄然的融入课堂,潜移默化地塑造学生。教师还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下载有德育意义的动画、图片等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其获得最直观的心灵感悟。三要建构多维的班级活动体系。班主任要多开展德育主题活动,帮助学生建构德育意识,通过标榜班级劳模,表扬助人为乐的同学等,让学生向往成为有德行的人。

(二)打造学校人文环境学校的人文环境是其文化底蕴的直接体现,对学生德育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其一,学校要定期组织学校的工作人员进行德育培训,以保证校园中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德行氛围。其二,学校要装饰有关“德行”的名言警句、广告标语等,让学生从校园环境中感染到“德”。其三,学校要确定一个以德育为核心特色活动,例学校开展“日行一善”的活动,启发学生“勿以善小而不为”,将‘“善”“德”内化于行为中。

(三)开展德育实践儿童有着较强的活动需要,对他们进行德育不能只停留在说教层面,更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将课堂中所学到的品德认识实践于活动中,从显性德育内化于自身的行为准则。一是定期举办不同的德育教育主题,如助人为乐主题、节约资源主题、礼貌待人主题、团队合作主题等不同类别引导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感知,[3]从让学生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言行协调一致;二是学校要重视中华传统节日,宣传节日的传统文化并组织相应的活动,使学生学其中的精华。三、结合家庭德育和学校德育小学生有较强的模仿能力,家庭和学校作为小学生生活的主要阵地,教师和家长对学生的德育示范也是最直接、最有效的。为了防止5+2≤0的德育低效,在家庭德育和学校德育的配合下形成教育合力是十分必要的。学校与家长要加强双向沟通。教师了解学生学校状态,家长知悉学生的家庭情形,只有家长和教师进行双向交流,才可以全面了解学生,做到“因人施教”。一方面教师要重视与家长沟通。通过建立家长群和家长们集体探讨德育的重要性,让家长意识到德育对孩子的作用。同时学校还要组织家长参与到德育活动中,呼吁家长陪伴孩子成长。另一方面,家长要主动与教师交流,一是了解学校的相关德育方针,最佳地配合学校发挥家长的指引作用;二是更好地发现孩子在不同环境中的差异,找出不足,帮助孩子加以改正。

四、结语

但丁说:“道德常常能弥补智能方面的缺陷,智能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空白”。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小学教育是儿童教育的启蒙期,学生的德育是小学教育的重中之重。学校要联合家庭一起开展德育,真正将德育融于学生生活,把“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贯彻落实到学生的方方面面。

【参考文献】

[1]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著.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2]余恺庶编著.本真教育快乐学习之旅[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4.

小学德育途径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学德育实效德育途径

传统的小学德育工作由于忽视学生的主体性,缺乏社会实践性,教学缺乏艺术性,加之部分教师缺乏人格魅力,导致德育的实际效果不甚理想,德育工作面临机遇和挑战的双重考验。如何做好小学德育工作,提高德育实效成为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下面笔者将结合工作实践就德育工作方法的改进作一些初步探讨。

1以“学生为本”,凸显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小学德育实效

长期以来,小学德育工作采用的基本上是学科教学模式,学生在德育过程中获得的是道德知识,而不是美德本身,小学生成为道德知识的“容器”,成为一个个“美德袋”。要想提高小学德育实效,必须彻底革除学校道德教育中“灌输式”的教学形式,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1.1鼓励学生主动参与

道德心理学的研究证明:儿童的道德发展既不是一个自生的过程,也不是单纯环境强化的产物,而是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自己建构的过程。这个研究结果告诉我们,儿童是自己道德发展的主人。现代德育高度重视受教育者的主体参与,要求受教育者作为参与德育活动的主体,主动积极地认识、体验、践行,把社会和国家的思想、政治、道德规范和要求内化为精神财富,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结构,能够自主地解决知不知、懂不懂、信不信、行不行的问题。所以说小学德育真正的主体应该是小学生,只有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作用,并让这种作用体现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培养起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增强敢于进行道德体验的勇气,培养他们为远大理想而奋斗的毅力和高度的自制能力,才会使学生在成功体验中不断前进,才能使学校的德育实效真正得到提高。因此在小学德育工作中,我们必须要以“学生为本”,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让他们参与到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的、丰富多彩的德育教学和活动中,加深体验,促进小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

1.2指导学生自我教育

任何教育最终必须变成学生自己的认识、自己的情感、自己的意志、自己的行动。小学生的可塑性非常强,他们品德的形成是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结果。因而我们要想方设法调动小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启发他们进行自我教育的愿望,然后给予指导。可以让小学生以自己的身份、自己的视角去参与体验,让他们感受参与的真实、参与的快乐、参与的辛劳,从而获得真情实感,在道德选择中形成良好的习惯。

例如以少先队员自己的身份去感受大自然,获得热爱大自然,祖国山河非常美好的体验;去做“自然小卫士”、“环保宣传员”,懂得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性。可以让小学生转换角色,让他们以别人的身份、别人的视角去参与体验生活,让他们感受到别人工作时的心情和责任、工作过程中的辛劳和完成工作时的喜悦心情与成就感,形成尊重他人、珍惜劳动成果的良好习惯。例如让他们当一天“父母”、“老师”、“工人”、“农民”、“”、“售票员”、“交警”、“记者”等。可以让小学生进入设定的事件和设定的环境情景中去体验,以设定的事件和设定的环境为体验情境,让学生感受到平时不易遇到但未来很可能出现的有意义、积极向上的事情,以丰富经验,作好克服挫折的心理准备,获得宝贵的人生财富。例如设定一些“困难”和“难题”等。

2开展各类道德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社会实践性,提高小学德育实效

以小学德育实践课为例。首先,教师要以德育内容为中心,并且围绕中心设计活动;其次,要求设计的活动具有可操作性、感染性;最后,活动的组织要有序。总的说来,就是要通过活动让学生受到感染、得到启发。一次好的主题班会课,可以让学生热情高涨;一次生动的小品演出,可以让学生哽咽在喉……以三年级“我和父母交朋友”为主题的德育实践课为例。通过班主任精心组织、筹划,学生们以多种形式来展示他们风采,分别以四个小组进行汇报,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调查,制作了父母档案卡或以歌舞的形式,或以小品的形式,或以朗诵来表达他们对“父母”的理解。通过此次德育实践课让学生自觉树立爱父母、敬父母的意识,并将以实际行动来回报父母、老师、学校、社会。开展这些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且具有时代气息的道德实践活动,使他们获得道德知识、情感、行为、意志、品质等,最终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品质,提高德育实效。

3以课堂为阵地,在学科教育中渗透德育,并且讲求教学艺术,提高小学德育实效

3.1以课堂为阵地,在学科教育中渗透德育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元素,也是德育的主要渠道。而课堂教育中的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中最基础最根本的育人工程。小学思想品德课是向小学生比较系统地直接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它着重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培养道德情感,以指导他们的行为。其它各科教学对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同样具有重要作用。从语文、数学到历史、地理等,众多的学科内容中渗透着不同国家、地区、民族和时间段的多种多样的精神粮食,对学生的成长有着积极的作用。如小学数学学科最易于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并能通过数学训练,培养小学生认真严谨、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思考的良好习惯。小学史地学科最易于具体、形象、生动地进行热爱祖国的教育,通过教学,教育小学生学习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和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传统,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小学音乐、美术学科可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的力量,陶治小学生的情操,培养活泼开朗的性格和爱美情趣。体育学科在体育技能技巧训练的同时,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和朝气蓬勃、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精神。并通过体育活动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培养集体荣誉感,组织纪律性和合作精神。

3.2讲求教学艺术

教师要提高教学艺术,需把握以下几点。一是激发兴趣。从儿童心理学角度分析,小学生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且与兴趣密切相关,生动、具体、新颖的事物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和注意,而对于比较抽象的概念、定义,他们则不感兴趣,因此德育中要改变呆板、命令式、灌输式、强制式的教育模式,将德育内容渗透在游戏、谈天、生活之中,创造富有情趣的教学环境,“寓教于乐”,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二是因材施教。每个小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性格、认知、情感、态度等方面存在差异,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切勿“一刀切”。三是循序渐进。小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始终处于成长发育过程,随着年龄段的不同,心理差异也十分明显。要按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施教,不能性急,切忌“揠苗助长”。四是适当宽容,以情动情。要善于严格要求学生,也要善于宽容学生,适当的宽容有时能收到惊人的教育效果。

4增强小学教师人格魅力,构建平等、民主、合作、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提高小学德育实效

“教师必须好好检点自己,他的一举一动都处在最严格的监督之下,世界上任何人,也没有受着这样严格的监督。”作为小学教师,不仅要时刻自警,还要时刻想着怎样以自己的行为影响学生,以自己的真情实感打动学生,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

4.1言传身教、为人师表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榜样对个体行为具有深刻的影响,处在人格形成过程中的小学生年龄小、独立性差、知识经验有限,他们往往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把教师作为自己模仿的对象。因此小学教师一定要树立“教书育人”的思想,把言传和身教结合起来,以身作则,以身立教,这样才能使自身的言教发挥更大的教育作用,才能使学生从自身的形象中感受到所学的道德准则可信,从而激励他们积极行动。

4.2热爱学生、了解学生

要热爱学生,以对祖国未来和对学生负责的态度,满腔热情地爱护并全面关心每一个小学生,要信任和尊重学生,对缺点较多和有特殊情况的学生,更要亲近和帮助他们,切忌偏见和偏爱。要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了解他们的思想品德状况和日常行为表现;了解社会和家庭环境变化给他们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了解每个学生的性格和兴趣爱好等,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以取得良好教育效果。

4.3加强针对性

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较差,因此小学教师要多运用生动感人的题材、形象化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德育,不要给他们讲空洞的大道理和难以理解的政治概念,防止成人化;要针对小学不同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分清层次,由浅入深,由近及远,从具体到抽象,循环反复,不断加深;要针对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学生的思想品德实际以及个性差异,提出不同要求,采用不同教育方法,坚持因材施教,避免一般化。

小学德育途径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德育教育;基本途径

“德育为首,五育并举”。而今人文意识的复杂化,个性思维的自主化,道德价值观念的市场化,再加上小学生的辨别能力差,可塑性强等特点,都对现阶段的教育形成较强的冲击。在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的今天,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对德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实行有效的德育教育方法使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思想教育素养呢?

一、小学德育的一些基本认识

从内容上说,小学德育涉及的面非常广,而且十分抽象,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做起,化抽象为具体,把虚的工作办实。例如,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我们可以让学生从爱家乡、爱学校做起,从热爱身边的一草一木做起,把爱国主义教育具体到学生日常生活的一举一动中。

小学德育教育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通过抓好班主任工作,搞好班级德育,也可以通过抓好各科教学,促使德智体美劳有机渗透,还可以搞好课外校外活动,利用寓教于乐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另外,通过集会、班会、少先队主题队会、社会实践等形式,也都可以进行小学德育教育,它们都是开展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二、小学德育的主阵地是课堂

小学德育的形式和渠道很多,但主阵地仍然还是在课堂上,课堂教学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在课堂中,德育由于结合了学科教学内容,采用的是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点滴浸润的方式,“润物细无声”,学生可以很方便地接受、领悟和内化,并逐渐转化为自己的行为。具体到课堂中,为了增强德育教育的实效,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1、深入挖掘教材德育内容,高度重视课堂随机教育

在小学课本中,并没有明显的德育教材,但是大量的内容却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他们均贯穿着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教师在备课时,应主要把这些蕴含在科学知识中的德育因素挖掘出来,寓德于教,把德育内容科学地、灵活生动地融汇于教学过程中。其实,在实际的教学课堂上,也经常会出现一些德育教育的契机,教师要善于学会抓住这些契机,及时向学生开展德育教育。要做到这一点,除了必须做有心人之外,还必须要有教育的热情、广博的知识与高超的艺术。这即是我们常说的课堂上的随机教育,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2、合理选择恰当教学方法,切实增强德育实际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对于增强德育教育的效果,影响是十分明显的。例如,语文课的内容丰富多彩,涉及面广,德育教育贯穿于文章的始终,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对于那些语句含义深刻,思想性强,又比较含蓄,有特定历史背景的课文,我们应采取辅导理解法,不但要让学生收集有关资料,还要对学生作适当的讲解,帮助他们领悟其中的思想、道理。另外,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通过阅读思考法、讨论吸收法加强德育教育。总之,我们就是要让学生在愉悦的情感中感受到美好,领悟到含蓄,受到德育的教育,形成健康全面的人格,增强德育教育实效。

3、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受到情感感染

在小学德育教育过程中,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电教设备,从音、像各方面最大限度地激l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受到环境氛围的感染和熏陶,以实现良好的思想教育效果。专家认为,道德可以通过学习获得,也可以通过学习加以改变,其中影响道德行为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环境。可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对德育所起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在德育教育中,通过课堂渗透德育,以课堂知识为基础,做到以文传道,以情入理,文道结合,情理交融。这样,学生在“随风潜入夜”的潜移默化中,逐渐受到思想品德的熏陶,提高对真善美和假恶丑的辨别能力,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和健康的道德情感。

4、创新德育教育载体,丰富德育教育活动

社会的不断变革和发展,促使我们在传统德育的基础上,必须寻找多样化的、富有新意的德育载体。针对少年儿童对网络的兴趣,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教室、远程教育设备等现代化设施,建设专门的德育网站,用于学生浏览学习、互动交流、收看音像资料、参与各种德育活动,通过网站图文并茂、声像俱全、多姿多彩的资源特色,打开网络绿色通道,使学生在充满趣味的网络浏览过程中,陶冶情操,健康成长。另外,还可以以活动为载体,融德育教育于活动中,让学生参与活动,这不仅能使学生通过活动展示才艺,还可以使学生在活动中陶冶情操、感悟道德,形成道德意识。

三、开展活动,以实践检验学生

小学德育途径范文第5篇

1分析中小学生德育教育的意义

1.1让学生面对现实,明辨是非

现在的社会人们的公共生活领域逐渐扩大,人们在不断频繁相互沟通,而德育教育是在维持公众利益和秩序,能够体现出社会稳定性,也能够体现一个人的修养和社会文明。而我们今天的社会中依然会出现不文明的问题:对社会道德思维模糊性和矛盾性、集体主义观念淡薄。所以要针对中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广大,着帮助中小学生对社会的一些不健康、消极甚至堕落的行为能够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产生抵制思想,增强“免疫力”,并且去影响自己身边的人。

1.2让学生厚德载物,重视未来发展

对中小学从小实行德育教育,这样有利于他们能够健康的成长,这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和祖国的命运。邓小平同志之前也曾说过,教育要从幼儿和青少年抓起,要大力在中小学生中倡导勤奋努力学习、遵守法律法规。因此,在中小学生中加强社会公德教育,培养他们的公德意识,必将会使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

2分析中小学生德育教育的内容

2.1严格要求和热爱尊重相结合

在现实的教育中,要求中小学生热爱尊敬老师和同学,慢慢的提出更严格的要求对自己,结合热爱、尊重和严格要求,来知道学生不断的进步。

2.2德育内容与学生认知特征相一致

中小学生的发展必须经历童年、少年年、青年这三个过程。每一过程的学生身心发展都各有特征,教育者一定分析了解这些特点,使德育意义、内容和途径在保持系统性的同时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只有如此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2.3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相结合

前人的道德经验传授给我们,然而道德行为和习惯则需要长期的实际锻炼,因此在现实的德育中,极易出现言行脱节的问题。贯彻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要求在思想品德教育中,不仅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每一个行为规范准则等,还要培养他们拥有良好的行为习惯。

3分析中小学生社会德育教育的途径

3.1首先要学习《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通常在教师的墙上挂上《规范》,但没有老师指导学生对照自己的行为。中小学生行为的指导性标准就是应该努力加强养成教育规范,如果教师可以根据教育规范的要求来指导学生去对照自己的行为,指导自己的生活,学生会受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3.2利用学校教学方式对学生实行德育教育

课堂教学就是一条主渠道来实施德育,在每一科教学中都会涉及到社会公德教育的相关内容,其实在教学里讲述效比单独的说教具有更好地效果。对于作文教学最体现了学生的思想,语文教学能够利用文本自身蕴含的思想情感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还可以通过自然科学、生物学科的教学中,能够依据实验、观察等活动,对学生渗透生命教育、环保教育、良好习惯的养成等德育教育。

3.3在学校各项活动中渗透社会公德教育

在校内的各项活动中渗透社会公德教育。如,在学校开展“放养一条鱼环保活动”等,可根据活动的内容,让学生积极体验与感悟,形成良好的公德。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渗透社会公德教育。学校经常开展各项社会活动,能让他们感受劳动的光荣和挣钱的艰辛,增强他们的责任感、环保意识和热爱祖国的崇高情感。

4分析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有效措施

4.1加强德育工作的重要作用

学校德育工作关系到教育事业的稳步发展和青少年的成才大局。农村中小学要逐步转变观念,避免重智轻德,反对智育和德育相对立的观点,理清学校办学思路,稳步做好学校的德育工作。借助举办讲座、课外活动,将学习制度化,强化学校内全体教职工对中小学德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努力做好中小学德育教育工作。

4.2提高学校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我国农村中小学经常对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但是多数学生并不明确其中的意义。中小学教师要引导学生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努力创造有优美的学校环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教育,逐步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

4.3改革创新德育教育方式

德育教育应始终贯穿在整个课堂教学内外,依据学生的言行举止进行常态教育,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性格品质与习惯,让学生在快乐氛围中积极的参与学习,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这要求每位教育工作者要处理好德育和各学科知识之间的关系,

5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来看重社会公德,中小学德育教师应该正确认识德育发展的艰巨性,不断创新德育教育理念,教师对学生有表率的作用,让中小学生学会做人,教师会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以收到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使用新方法、新途径,努力提高中小学德育教育的效果,做到树人先树德。

作者:赵明磊 单位:阜新蒙古族自治县蜘蛛山学校

参考文献:

[1]程凯.浅谈加强小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性[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15.

[2]陈丽萍.浅谈新时期小学德育工作创新的途径[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6.

小学德育途径范文第6篇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 德育教育 途径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099-02

农村中小学教学创新对于我国新时期的社会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小学的德育教育作为教学创新领域的重点内容,在实践环节能够有效健全学生的人格,促使中小学人才培养在创新与优化过程中能够满足新时期社会的实际要求,更好的实现基础课程教育的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对农村中小学德育教育的实施途径进行探究,以此为我国今后的农村中小学教育研究与发展提供合理化参考。

一、新时期农村中小学的教育环境现状

农村中小学的德育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长期以来重要的教育模式。针对我国传统农村中小学课堂教育领域存在的问题情况,例如教学工作者在授课环节采取“照本宣科”及“灌输教育”的模式,这些固有的教学模式长期以来极大的降低了我国农村中小学教育的科学性与有效性,严重者还极大地阻碍了农村中小学教育创新的发展,致使农村中小学教育长时间停留在传统教学模式当中。随着德育教育在我国农村中小学教育领域的逐步应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正在逐步被新形势的教学方法与授课模式所替代,农村中小学教育在德育教育环境的影响下正在逐步得到改善。近年来,我国从事农村中小学教育的教学工作者普遍能够感受到德育教育在农村环境中应用与开展的实际效果,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深蒂固,对我国农村整体中小学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严重降低了中小学课堂教学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德育教育环境在农村中小学当中的应用与普及,逐步促使农村的教学环境出现了变化,越来越多创新型的教学模式在实践环节得以应用,并且有效提高了农村中小学的整体教学质量。

二、新时期农村中小学德育教育的实施途径

1.建立德育教育的目标管理体系

农村中小学的德育教育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完善诸多方面的系统工程,在确保不同系统工程协调有序运行的同时,还要加强各个教学系统的管理工作,建立完善化的目标管理体系,以此提升德育教育的实施质量,逐步在农村中小学教学环境当中培养出良好的德育教学环境。例如,教学工作者在建立德育教育的目标管理体系时,应当随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品德情况,确切掌握学校德育教育的实施情况。在实践工作环节由学校、班级或者学生组织积极发挥团体作用,将个人或院校开展德育教育的实际情况进行反馈,对突出的班级或个人予以优秀奖励,对扰乱德育教育实施的班级或个人予以通报批评,突出预防为主的目标管理核心,逐步完善农村中小学德育教育的整体环境。

2.加强互联网环境下的文化教育工作

随着网络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与完善,互联网已经逐渐成为我国当下社会环境中的主要媒体工具。针对我国农村中小学传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情况,相关部门及院校管理单位理应积极加强互联网环境下的文化教育工作,利用网络对青少年进行德育教育,正确引导青少年上网,将网络文化作为与传统教育形式相结合,进一步提升农村中小学教育的整体质量。教学工作者在授课过程中可以针对性的联系院校网站维护单位建立德育网站,增设适当的德育教育栏目,例如,心理咨询、电子邮箱、热线服务等形式,在对院校青少年开展德育教育的同时,积极引导青少年利用互联网环境与同学和教师进行情感宣泄,促使互联网环境成为师生之间交友谈心的重要场所。

3.构建师生与家长相互交流沟通的平台

农村中小学在办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留守儿童问题,这些留守儿童因家长外出打工,在家中长期缺乏关爱、帮助与教育,为了充分发挥家长的教育效果,学校在开展德育教育的过程中理应积极构建师生与家长相互交流沟通的平台,促使更多的学生能够通过这个平台与家长和教师进行联系与交流,通过一起沟通、一起倾诉,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步在农村校园环境当中培养良好的德育教育环境,并为之后的课堂教学提供必要的帮助与支持。农村院校应尽可能的加强德育教育基地的建设,创建优质化的育人环境,定期定时带领班级学生在当地敬老院、老干部之家、工厂等环境中体验生活,逐步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思想观念。

三、结语

综上所述,农村中小学德育教育的实施与发展对于我国现阶段农村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相关部门及院校管理单位理应重点关注农村中小学德育教育的实施与开展情况,通过有效途径充分提升农村中小学德育教育的实施力度,促使我国农村中小学教育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孟炜. 农村中小学教育科研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D].渤海大学,2014.

小学德育途径范文第7篇

[关键词]德育途径问题策略

进行德育,不仅要有正确的内容,而且要有恰当的途径。常有这种情况,教师对学生所讲的内容是正确的、有针对性的,但实际上却收不到良好的效果,其原因就与德育途径选择不当或不畅通有关。为此,必须针对中小学德育途径存在的问题,采取优化策略,以确保德育途径畅通,顺利实现德育目标。

一、中小学德育途径的重点

德育途径是指学校为了向青少年学生施加德育影响而组织进行的各个不同方面的活动和工作。它是德育工作在教育对象那里取得效果的基本渠道,是实现德育目标的桥梁。德育途径规定了实现德育目标、落实德育内容所必须经过的基本通道或路径。

根据我国现行中小学德育大纲的规定,并结合中小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当前我国中小学应重点抓好以下德育途径:第一,教学途径。包括专门的德育课教学(如思想品德课、政治课等)与其他各学科的教学。第二,活动途径。包括课外与校外活动(含劳动与社会实践),共青团、少先队所组织的各种活动。第三,班主任工作。班主任是教学途径统一要求缺陷的弥补者,是活动途径的主要组织或指导者,是学校德育向家庭、社会德育延伸的搭桥者。第四,家庭、社会等校外环境。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空间,父母是学生发展的第一任教师。社会是学生成长的广阔空间,社会的各种事件、变化等是影响学生发展的全方位途径。

上述四个途径在实践运行过程中,存在着程度不同的问题,需要我们加以关注并寻求优化的策略。

二、中小学德育途径存在的问题

1.教学途径不畅通,发挥不了主渠道的作用

教学途径不畅通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专门的德育课教学在中小学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往往成为其他所谓“主课”的牺牲品,教学时间得不到保障、教学内容陈旧僵化、教学方法单调死板、教学评价重知轻行。二是其他各科教学未能做到寓教育于教学之中,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只顾教书,忘了育人,认为那是德育课老师和其他德育工作者的事;有的教师则游离于教材之外生硬添加或简单联系学生实际,使学生反感。这些均导致教学途径发挥不了主渠道的作用,让学校德育的实施丧失了主阵地。

2.活动途径走过场,形式大于内容

由于活动途径有着特殊的外显魅力,所以活动被很多学校、老师所青睐,但实践中许多活动途径只是走过场并未取得预期的实效,形式大于内容。有些学校的德育工作,搞起计划来相当正规和庞大,似乎很受重视。诸如:搞多少次主题班会、主题队会,请名人做多少次报告,搞多少次参观、访问、调查等等。当然这些活动本身是好的,但若只追求形式和数量,就会使这些活动徒有虚表,而学生的思想境界、道德品质、言谈举止中存在的很多具体、实际的问题则不一定能解决。

3.班主任工作急功近利,智育重于德育

面对升学的压力和外在歪曲的评价、物质的诱惑,班主任工作的重心往往落在短期内能够抓出成效的智育上来,而不大钟情于吃力不讨好的德育。其实促进学生的学业成绩进步并不是班主任的主要职责(说极端点它都不是班主任的职责),而是班主任工作的副产品。“班主任的具体任务和职责很多,其中的一项主要任务和职责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因此,班主任的主要职责应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学习态度、学习目的等较为深层的有关思想认识领域的规范与引导。学生学业成绩的进步是各科教师优秀教学的结果,是学生求知欲强烈、学习态度端正的必然结果,这并不能成为班主任工作的根本追求,更不能成为评价班主任工作的主要指标。

4.学校、家庭、社会德育相分离,未能形成有效合力

有人曾形容我国当前的学校德育是强调奉献的教育,强调学生高尚品格的形成;家庭德育是实惠教育,强调自家的孩子在与外界交往时不吃亏;社会德育是利己教育,突出自我发展,有点“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痕迹。这些说法也许是不恰当的,但却也说明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即学校、家庭、社会在教育未成年人方面,尤其是在德育方面相互分离,各自为政,未能形成一股有效的合力共同地作用到未成年人身上。学校是高处不胜寒,孤掌难鸣;家庭钟情于孩子能否在学业上继续深造,将来出人头地;社会不太能够自觉控制自己的不良影响,“社会教育对我们所说的,把父亲和师长所教育的思想全部。”这种分散的、甚至有点相悖的德育影响阻碍了学生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的健康成长。

三、优化中小学德育途径的策略

1.恢复教学途径的主渠道地位

(1)必须恢复德育课在学校教学中应有的地位,同时改革德育课的教学与评价,真正发挥德育课专门的教育、养成作用。第一,确保专门德育课的教学时间,不能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第二,及时更新并不断吸收新的德育素材,让学校德育素材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社会现实。第三,改革德育课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学校其他各科的教学都在探索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方法的变革,而作为专门培养人思想品德的德育课本应该是这场变革的先导,更不能落伍了。小组讨论与合作、采访或追寻身边先进人物、参观、辩论、社会实践、主题演讲、情感体验等都可以成为德育课教学的策略。第四,打破以试卷、笔试、背诵有关道德条款等以考查德育知识为主的德育课评价体系,构建融面试、道德实践活动、义务劳动、爱心体验等为一体的,以考查知行统一为主的德育课教学评价体系。

(2)必须明确德育“工作”不仅是德育工作者的专门工作,也是学校全体员工的工作,只是科任教师在学校里承担的教学任务不同,所施加德育影响的方式有别罢了。“任何人没有权利剥夺任何教师参与学校德育工作的权利,任何教师也没有权利放弃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义务,德育是教师的天职,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2.还活动以育人的本真面目

(1)开展活动之前必须明确活动的育人目的,并依此来检验活动的成败。有的时候也可能需要活动来“做做秀”,但更多的时候则是应该通过活动达到其他途径所不能达到的最佳德育效果。

(2)活动目的的实现离不开活动过程中每个细节的认真处理,所以对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突发事件、对学生在活动中的言谈举止等都要加以认真对待。正所谓成功的活动必须考虑到所有方面,但失败的活动只要有一个细节没有考虑到则足以导致。

(3)活动的数量、类型应因德育的目标和内容而定,不是数量越多越好,不是活动越热闹越好。如对于激发学生的同情、友爱之心来说,一个贫家子弟发奋成材的现身说法,可能比声势浩大的向灾区人民捐款要来得更为直接和有效。

3.让班主任成为学生成长为“人”的引导者

“‘教育’最本源的意义就是‘引导’,教育者在本真的意义上就是一个‘引导者’。”必须明确班主任工作的主要职责,让班主任将主要精力投入到不能立竿见影的,需长期抓、抓长期的德育工作中去,促进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促进学生良好品德习惯的养成,促进学生浓厚学习兴趣和踏实学习态度的形成。“野心人人各不相同,同一个事件或对象也不会满足两个人的野心;但人道人人相同,同一个对象触动所有人的这种激情。”班主任就是要不断激起学生这种充满人性的激情,成为学生成长为“人”的引导者。

小学德育途径范文第8篇

[关键词]德育途径问题策略

进行德育,不仅要有正确的内容,而且要有恰当的途径。常有这种情况,教师对学生所讲的内容是正确的、有针对性的,但实际上却收不到良好的效果,其原因就与德育途径选择不当或不畅通有关。为此,必须针对中小学德育途径存在的问题,采取优化策略,以确保德育途径畅通,顺利实现德育目标。

一、中小学德育途径的重点

德育途径是指学校为了向青少年学生施加德育影响而组织进行的各个不同方面的活动和工作。它是德育工作在教育对象那里取得效果的基本渠道,是实现德育目标的桥梁。德育途径规定了实现德育目标、落实德育内容所必须经过的基本通道或路径。

根据我国现行中小学德育大纲的规定,并结合中小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当前我国中小学应重点抓好以下德育途径:第一,教学途径。包括专门的德育课教学(如思想品德课、政治课等)与其他各学科的教学。第二,活动途径。包括课外与校外活动(含劳动与社会实践),共青团、少先队所组织的各种活动。第三,班主任工作。班主任是教学途径统一要求缺陷的弥补者,是活动途径的主要组织或指导者,是学校德育向家庭、社会德育延伸的搭桥者。第四,家庭、社会等校外环境。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空间,父母是学生发展的第一任教师。社会是学生成长的广阔空间,社会的各种事件、变化等是影响学生发展的全方位途径。

上述四个途径在实践运行过程中,存在着程度不同的问题,需要我们加以关注并寻求优化的策略。

二、中小学德育途径存在的问题

1.教学途径不畅通,发挥不了主渠道的作用

教学途径不畅通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专门的德育课教学在中小学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往往成为其他所谓“主课”的牺牲品,教学时间得不到保障、教学内容陈旧僵化、教学方法单调死板、教学评价重知轻行。二是其他各科教学未能做到寓教育于教学之中,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只顾教书,忘了育人,认为那是德育课老师和其他德育工作者的事;有的教师则游离于教材之外生硬添加或简单联系学生实际,使学生反感。这些均导致教学途径发挥不了主渠道的作用,让学校德育的实施丧失了主阵地。

2.活动途径走过场,形式大于内容

由于活动途径有着特殊的外显魅力,所以活动被很多学校、老师所青睐,但实践中许多活动途径只是走过场并未取得预期的实效,形式大于内容。有些学校的德育工作,搞起计划来相当正规和庞大,似乎很受重视。诸如:搞多少次主题班会、主题队会,请名人做多少次报告,搞多少次参观、访问、调查等等。当然这些活动本身是好的,但若只追求形式和数量,就会使这些活动徒有虚表,而学生的思想境界、道德品质、言谈举止中存在的很多具体、实际的问题则不一定能解决。

3.班主任工作急功近利,智育重于德育

面对升学的压力和外在歪曲的评价、物质的诱惑,班主任工作的重心往往落在短期内能够抓出成效的智育上来,而不大钟情于吃力不讨好的德育。其实促进学生的学业成绩进步并不是班主任的主要职责(说极端点它都不是班主任的职责),而是班主任工作的副产品。“班主任的具体任务和职责很多,其中的一项主要任务和职责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因此,班主任的主要职责应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学习态度、学习目的等较为深层的有关思想认识领域的规范与引导。学生学业成绩的进步是各科教师优秀教学的结果,是学生求知欲强烈、学习态度端正的必然结果,这并不能成为班主任工作的根本追求,更不能成为评价班主任工作的主要指标。

4.学校、家庭、社会德育相分离,未能形成有效合力

有人曾形容我国当前的学校德育是强调奉献的教育,强调学生高尚品格的形成;家庭德育是实惠教育,强调自家的孩子在与外界交往时不吃亏;社会德育是利己教育,突出自我发展,有点“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痕迹。这些说法也许是不恰当的,但却也说明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即学校、家庭、社会在教育未成年人方面,尤其是在德育方面相互分离,各自为政,未能形成一股有效的合力共同地作用到未成年人身上。学校是高处不胜寒,孤掌难鸣;家庭钟情于孩子能否在学业上继续深造,将来出人头地;社会不太能够自觉控制自己的不良影响,“社会教育对我们所说的,把父亲和师长所教育的思想全部推翻。”这种分散的、甚至有点相悖的德育影响阻碍了学生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的健康成长。

三、优化中小学德育途径的策略

1.恢复教学途径的主渠道地位

(1)必须恢复德育课在学校教学中应有的地位,同时改革德育课的教学与评价,真正发挥德育课专门的教育、养成作用。第一,确保专门德育课的教学时间,不能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第二,及时更新并不断吸收新的德育素材,让学校德育素材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社会现实。第三,改革德育课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学校其他各科的教学都在探索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方法的变革,而作为专门培养人思想品德的德育课本应该是这场变革的先导,更不能落伍了。小组讨论与合作、采访或追寻身边先进人物、参观、辩论、社会实践、主题演讲、情感体验等都可以成为德育课教学的策略。第四,打破以试卷、笔试、背诵有关道德条款等以考查德育知识为主的德育课评价体系,构建融面试、道德实践活动、义务劳动、爱心体验等为一体的,以考查知行统一为主的德育课教学评价体系。

(2)必须明确德育“工作”不仅是德育工作者的专门工作,也是学校全体员工的工作,只是科任教师在学校里承担的教学任务不同,所施加德育影响的方式有别罢了。“任何人没有权利剥夺任何教师参与学校德育工作的权利,任何教师也没有权利放弃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义务,德育是教师的天职,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2.还活动以育人的本真面目

(1)开展活动之前必须明确活动的育人目的,并依此来检验活动的成败。有的时候也可能需要活动来“做做秀”,但更多的时候则是应该通过活动达到其他途径所不能达到的最佳德育效果。

(2)活动目的的实现离不开活动过程中每个细节的认真处理,所以对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突发事件、对学生在活动中的言谈举止等都要加以认真对待。正所谓成功的活动必须考虑到所有方面,但失败的活动只要有一个细节没有考虑到则足以导致。

(3)活动的数量、类型应因德育的目标和内容而定,不是数量越多越好,不是活动越热闹越好。如对于激发学生的同情、友爱之心来说,一个贫家子弟发奋成材的现身说法,可能比声势浩大的向灾区人民捐款要来得更为直接和有效。

3.让班主任成为学生成长为“人”的引导者

“‘教育’最本源的意义就是‘引导’,教育者在本真的意义上就是一个‘引导者’。”必须明确班主任工作的主要职责,让班主任将主要精力投入到不能立竿见影的,需长期抓、抓长期的德育工作中去,促进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促进学生良好品德习惯的养成,促进学生浓厚学习兴趣和踏实学习态度的形成。“野心人人各不相同,同一个事件或对象也不会满足两个人的野心;但人道人人相同,同一个对象触动所有人的这种激情。”班主任就是要不断激起学生这种充满人性的激情,成为学生成长为“人”的引导者。

小学德育途径范文第9篇

关键词:德育教育;有效性;措施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针对学生思想、政治、道德以及心理品质方面的教育。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祖国未来的发展,他们的道德品质以及思想素质也关系到祖国的未来,且小学阶段是进行德育的好时机,德育效果颇为明显。因此,教师务必要重视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

一、提升小学德育有效性的必要性

1.人类社会在不断发展,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不仅要求人才具有丰厚的知识储备、创新的应用技能,同时还要求具有良好的品德。因此,提升小学德育的有效性,培养具有高品德素质的学生,有利于学生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成为一个优秀的、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2.我们已经提到过,德育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且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德育已经逐渐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标志。要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就要重视德育,由此而言,提升小学德育的有效性,可以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通过德育、智育、美育、体育等的加强来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同时又通过素质教育的发展深化德育等教育活动,使各个方面的教育能够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共同促进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提高小学生德育实效性的途径分析

1.重视班主任素质的提升

班主任是一个班集体的领导者,班主任在班级中的重要影响和作用是毋庸置疑的,班主任自身的素质与班级的德育教育具有直接的关系,班主任的行为对学生的教学具有示范的作用。德育教育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教育活动,并不是只讲述理论就可以取得教学效果,学生需要在特定的环境中受到身边人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样才可能使学生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此,班主任应该重视自身素质的提升,为学生做好表率的作用。

2.广泛开展校园活动

通过集体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具有明显的效果。首先,通过团队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以及合作意识;其次,活动的开展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竞争意识,在竞争中学会向对手学习,并学会尊重竞争对手等;再次,多彩的校园活动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帮助学生拓宽自己的交友圈,有良好的人际圈子,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为提升小学德育的有效性,学校与教师应该多开展一些校园活动或者班级活动,促使学生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3.加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教育平台的德育教育作用的发挥

德育是一个较广阔的教育范围,涉及学生在家庭中、在学校以及将来步入社会之后的行为,为此,教师的德育不应该仅仅局限在校园活动中,教师更应该结合学生的家庭、社会等资源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教师应该多与学生的家长联系沟通,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与家长共同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同时,教师要关注社会对学生品德的要求,结合社会提供的资源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全面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从而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人才。

总而言之,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思想教育的启蒙时期,这一时期的德育教育具有奠基性的意义。教师应该充分意识到小学德育的重要意义,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和途径来实施德育,充分利用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等各方面的资源,全方面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从而促使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

小学德育途径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渗透德育;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12-0002-01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育人作为学校教育之本,把德育放在学校教育首位。 这充分说明了我们学校培养的人才应是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具有可贵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健康体魄和心理素质的人才,只有这样中华民族的振兴才有希望,国家的繁荣富强才有保证。我在长期的教育工作中,深深地体会到要做好新时期小学生德育教育工作,必须贴近新时期小学生的思想实际,采取这种德育教育途径,才能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一、改革传统的班会召开模式,促进小学生德育内化

传统的班会召开方式是,班主任老师仅仅依据《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对学生进行宣读和讲解,这种空口读教学式的德育,只能是“喝凉水”式的德育,实效甚微。我采取的班会方式是:在低年级着重采取“欣赏式”德育模式,即在召开班会前,根据德育的主题,制成德育情景投影片,以实现德育“生活化”,通过教师的点拨、引导,激发学生自主自由的道德判断和推理。

在高年级,我曾经采取“亲身体验式”德育教育,就是教师针对德育教育主题,通过让学生演练或讲演的形式,让学生亲身体验怎样做才符合道德要求。今年我担任六年级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时,我在班会前,精心设计了防交通、防地震、防火等不安全的场景,让学生根据安全措施进行演练,由于学生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演练的同学动作娴熟,技巧性强,观看的同学很认真、体会深,切实达到了安全教育之目的。

传统的班会召开模式的改革,使学生形成了良好的道德认识,促进了小学生道德内化。

二、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德育

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使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是素质教育最重要的内容,而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是课堂教学。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十分重视渗透德育,在备课中,我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思想实际精心设计德育目标,精心研究德育渗透方法,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做到了既不牵强附会,又切合教材、学生特点,收到了良好的德育效果。

如在教学小学生语文第十二册《詹天佑》一课时,我精心设计了如下德育目标:(1)我们应怎样学习詹天佑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2)我们在学习中应怎样创新?为了实现这样的德育目标,我在教学中恰到好处的插入这样的环节:第四自然段有一重点句,即“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民自己修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结合这一重点句,我让学生在深刻体会其内涵的基础上,我提出了:“我们应如何学习詹天佑的爱国主义精神?”的问题,教室里立即沸腾了起来,大家经过讨论后,纷纷发言道:“我们小学生学习詹天佑的爱国主义精神,就应当从现在起,刻苦认真的学习,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将来更好的建设祖国。”当教学到“他和工人一起商量,决定采用中部凿井法,外面两端也同时施工,把工期缩短了一半。”时我适时提出了詹天佑在爱国主义精神的鼓舞下,大胆创新,那么我们新时期的一代少年,应怎样以他为榜样,进行创新学习?这一问题切中小学生的学习实际,引起了同学们的强烈共鸣,个个争先恐后的发言,班长李娜在交流中说道:“学习詹天佑的创新精神,我们小学生在学习中就用当自觉动脑、动口、动手,善于总结学习方法,做创新学习的标兵,将来也做铁路建设的工程师。”这慷慨激昂的语言,崇高的理想,博得同学们一阵如热烈的掌声。

三、容德育教育于各种活动之中,培养德育的实效性

几年来,我结合学校的各种活动,善于在各种活动中认真挖掘活动中蕴含的德育因素,适时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渗透。每当活动前,都要认真与同年级班主任老师讨论活动中的德育教育主题、方法、步骤,以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在去年组织的给残疾人捐款中,我设计了“人人都献出一点爱,社会将充满温暖”主题班会,让学生在班会上发表自己的见解,在此基础上,我班四十二名同学,人人都伸出援助之手,大家把零花钱拿出来,共捐款123.35元,在全校名列第一。

在落实中共中央《农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我在深入发动、深入学习的基础上,提出了“争做合格小农民”主题教育活动,仅上学年,我班拾金不昧,为五保老人、烈军属送温暖,为同学补课等好人好事达八十余件。

良好的德育教育,促使我班的班风正,学风浓,凝聚力强,广大同学都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对待学习,积极参与各种活动,最终铸就了我们优秀的班集体。

四、不失时机的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德育途径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小学德育;方法;途径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德育工作逐渐成为了小学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要求小学各科教师在专业教学中也要加强对学生德育的重视,保证学生的智力发展、专业发展和的德育发展并举,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以下本文就小学教育应该如何较强学生德育的方法和途径进行简单分析。

1创新学校管理模式

德育的发展与学校的内部管理是分不开的,要加强学生的德育必须要求学校能够从内部管理着手,创新内部管理理念,重视小学的德育工作。在过去的学校发展过程中,大部分学校采用的均是传统的管理模式,传统管理模式的特征是固定化管理、效率低。而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为了促进学生在德育方面的发展,学校必须要创新“低重心运行,高效率工作,走动式管理,近距离服务”的管理理念,转变内部管理模式,实现扁平化管理。而在日常教学管理中,学校不仅要加强对教学的重视,做好后勤管理工作,还要将德育工作当作管理的重要内容。为了保证德育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学校还需要建立完善的决策系统、监督系统和执行系统,即创建德育处,使德育处和教务处对各班级和年级的德育工作进行实时监督,要求各年级和各处室必须要严格按照新的管理思想进行教学,同时建立完善的反馈系统,方便年级教师或者处室人员进行德育相关信息的反馈。只有做好以上这些方面的管理工作,德育工作才能够真正取得实效,促进学校和学生的共同发展。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是加强德育的必要条件,教师和领导在教学和管理中应该要充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让学生能够在良好的环境中接受文化熏陶,并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我的道德素质。校园文化包括几个方面:首先,反思文化。反思文化主要是针对各科任教师而言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压将反思的精神和思想贯穿于教学中。每堂课上,教师均需要做好反思工作,如做好案例的编写和教学记录工作,要形成习惯,逐渐培养教师的反思意识和批判意识,让教师能够更加客观的看到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效果;其次,合作文化。教师是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位教师均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中坚力量。但是,要打造优质的校园文化不能够仅仅将各教师的力量进行简单的相加,而是要将每个教师的力量相乘,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能够认识到合作的力量,在合作中实现学校师资力量的乘积。因此,各教师一定要强化自我的团队意识,在教学中和日常的管理中要相互合作和交流,优化资源整合,提高校园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再次,学习文化。学习文化的建设主要指的是让各教师和管理人员均能够坚持“活到老、学到老”的思想,打造学习型的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就教师队伍而言,教师应该要加强对《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义务教育法》以及《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的学习,认真严肃其中关于师德方面的内容,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此外,就管理队伍而言,学校应该要加强对管理队伍的专业培训,切实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素质,使管理人员能够不断接受性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思想,促进学生的德育发展。在培训之外,各管理队伍还应该要定期进行学习交流,如每周进行一次学习交流,交流大会中可以为管理队伍推荐管理类的书籍和文章,相互交流工作经验和心得,做好必要的记录;最后,做好校园环境文化建设。营造书香环境文化,进行布置校园,通过将文化、景观和绿色相结合的校园环境建设,为学生营造书香校园环境,感染和熏陶学生。

3举办多样化的主题活动

充分利用法定的和具有重要意义的节假日,如历史重大事件发生的日子、传统的节日、校庆日等,举办多种多样的校园主题活动,通过这些主题活动的举办来加强对学生的德育,保证学生德育的发展。例如,开学的第一周组织学生观看“开学第一课”,定期让学生观看道德模范颁奖典礼,以“孝顺、敬老”为主题举办多样的专题活动等,当然也包括“学习雷锋”、“环保”为主题的黑板报活动、竞赛活动等。这些主题活动的设计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还能够使学生在校园活动的参与中接受道德教育,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开发特色校本课程

为了加强对德育的重视,学校还可以通过开发特色校本课程的形式来促进学生的德育发展。以德育为中心的校本课程指的是将我国的传统文化进行独立的科目进行教学,如教授学生关于我国的景点诗词和传统文化礼仪,让学生在学习我国传统文化的同时,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促进学生的德育发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对低年级学生可以以礼仪教育为主,以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基本原则,开发校本课程。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情景教学法的运用,让学生在实际的情境中进行快乐的学习,提高德育的效果。而对高年级学生,校本课程则应该以诗词朗诵为主要内容,让学生在诗词朗诵中加强德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5结语

德育是我国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加强对学生专业知识的教学,还要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让学生能够实现自我的全面发展。因此要求各教师在教学中能够重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运用,同时要求学校能够通过校园管理念的创新和校园文化的建设,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完成奠定扎实的外部环境基础,进一步提高学校德育效果,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将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也为学校的发展提供更多的保障。

作者:娜拉 单位:呼和浩特胜利街小学

参考文献:

[1]魏民.积极探索德育途径不断创新德育特色[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07).

[2]师瑞军.小学德育途径的开发与整合[J].北京教育(普教版).2007(Z1).

[3]赵兴明.浅谈新形势下小学德育途径的创新[J].新课程学习(上).2014(07).

[4]关洁馨.浅议思想品德课的说理教学[J].教育导刊.1994(Z1).

小学德育途径范文第12篇

关键词:小学美术;德育教育;有效途径

1.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小学教育的目的不仅是能否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实现德育教育的决定性因素,同时也是美术教学大纲的明确要求之一。要想在小学美术课程中实现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就必须以小学生的发展为主体,注重培养其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为其在人格、道德和思想等方面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小学美术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认识美术的特征和多样性,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其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艺术中所蕴含的高尚品德与思想的尊重。

2.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实现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

2.1将民间工艺与传统艺术相结合实现德育教育

生活的多姿多彩少不了颜色的点缀。民间工艺与传统艺术不仅是我国文明和文化的象征,更是在多方面和多层次体现出了爱国主义和中华传统美德。因此,倘若小学美术教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将民间工艺与传统艺术的德育作用最大化,势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对小学生的德育教育。例如在教学《老人和儿童》(江苏版)这一具体课程时,笔者首先向学生教授人物类意象的绘画方式和绘画技巧,并在黑板中画出一人物形象以供学生参考,而后再引导学生展开自己想象的翅膀,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同时再结合生活实际来自由创作。在整个自由创作的过程中,虽然学生们兴致勃勃,但显然没有领会到尊老爱幼的高尚品德。于是,笔者便打开多媒体设备,将事先已准备好的一幅名为《父亲》(作者:罗中立)的作品呈现在孩子眼前,并加以解说:“这一人物形象是典型的老年农民形象,老人枯黑,干瘦的脸上布满了像沟壑,又如车辙似的皱纹,深陷的眼睛露出了凄楚、迷茫又带着恳切的目光,像是在缅怀过去,又像是在期待未来,让我们感受到那牛羊般的善良目光。咱们班有许多同学都来自农村,对这样的人物形象并不陌生,从年龄阶段来讲,这应该与同学们的爷爷差不多。正是因为有了爷爷、爸爸这些父辈们的辛勤劳作,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当笔者讲解完,许多学生都沉默了,后期更是有家长打电话来反映说孩子突然变得懂事了很多,不挑食了,还能主动做点家务活,帮家里老人捶背捶腿,耐心陪老人聊天。这就充分显现了寓德于美的重要作用。

2.2不断从现有教材挖掘德育教材

随着我国教育界新课改方针的推出与实施,不管是教材,还是教学方法,都有了很大的变化,而这些改变对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实现德育教育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与此同时,要想更好地在对小学生进行美术教学的同时达到实现德育教育的双重教学目标,各从事小学美术教育事业的工作者不应仅局限于现有教材,而应善于在现有美术教材中不断挖掘出新的德育教材,以将教材的作用最大化。小学美术教材中的德育素材其实是非常丰富的,但其丰富性和实用性则完全由教师来决定。大部分小学美术教师认为美术只是一门绘画类艺术学科,除了画还是画,根本无法利用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但其实不然,比如说在教学与自然资源相关的绘画内容时,笔者并未急于教授绘画技巧,而是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向学生展现了一幅正在不停滴水的作品,并给出了一道与之相关的计算题:假设这是我们学校一个公用水龙头,没有被拧紧,不停地滴水,每小时滴水2千克,那么这个水龙头一分钟能滴多少水?一天又能滴多少水呢?当学生在笔者的耐心指导下将题目解答出来后会恍然大悟:原来光一个水龙头就能浪费这么多水,那以后一定要注意关好水龙头,不能浪费水。当学生有一定的思想道德觉悟时,笔者再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更多因水资源匮乏而带来的灾难以及水资源污染对人类整个生活产生不良影响的画作,使学生内心深受触动,激发其保护水资源的决心,从而达到利用小学美术教材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最终目的。

小学德育途径范文第13篇

关键词:农村小学 德育工作 途径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0(a)-0236-01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不只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育我们的学生如何做人,做事。我们农村广大教育工作者要有全新的教育思想,树立与时代精神相符合的现代教育观,总结农村小学德育教育的规律,探索农村小学德育工作的途径,创新德育工作方法,使德育工作更具有实效性。

1 建立适应农村环境的德育工作的管理体制

我校是一个偏远农村小学,这里教室简陋,设备陈旧,但是却有一群天真聪明可佳的孩子。为了学生,为了适应新环境新时期的需要、保证德育工作内容的落实,我校重新组建了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德育工作的组织建设,学校德育工作形成了以校长为核心的督导指挥系统,以德育校长为核心的具体实施落实系统。以全校教师为核心的评议反馈系统。从而构建了严密科学的管理系统。

2 探索适应农村环境的德育工作的途径与方法

2.1 树立老师良好的师德风范影响学生

单独的德育工作不是传授知识那么简单更不只是说服教育,德育工作最重要的是班主任老师尤其是每一位班主任的仪表形象,更应是德育工作者,古有“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亲其师,信其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些古代教育名言,有助于学校德育工作。正如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所说的”教师是孩子们心中最完美的偶像。我们应用这种完美的偶像力量启开学生的那向往美好的心灵。每一位教师都应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一种习惯,以自己的良好的师德风范,循序渐进地影响学生,反过来再让孩子去影响家长,这样便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不但有利于德育工作的进行,更有利于改变同代素质。

2.2 抓住班级这块德育工作的主阵地

以班级的德育工作推进全校的德育工作。德育工作不是学校某个人的工作,而是每一位教职工的工作,从校长到教师每一个人都是德育工作者,尤其是班主任老师更应是一个好的德育工作人员。在学校里班主任和学生走得最近,学生的每一个缺点,最先知晓者那就是班主任,每一位教师都不希望自己的学生成为品德的差生。那么就看班主任的工作,只要班主任耐心、细致的做好每一位同学的工作,善于把握他们向好的方向上引路,才能以班级的德育工作推动全校的德育工作。

2.3 发挥课堂教学这块德育工作的主渠道作用

小学生在学校的主要时间和精力是投入在教学活动中的,所以无论哪个学科都应理所当然地成为德育教育的主渠道,所有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个渠道,抓住契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如:语文课《桂林山水》、《富饶的西沙群岛》通过这些课文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祖国的山河,从而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而《小音乐家杨科》、《凡卡》则能培养学生辨别美与丑,善与恶的人和同情心。思想品德课:教育学生热爱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优良传统和文化遗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让学生了解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一个伟大的祖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是世界文明古国之国。

3 摸索农村小学德育工作的新规律

3.1 根据年级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渗透不同的德育教育

近几年来,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在进行各项活动的同时,根据不同年级的特点,安排了不同的教育内容:小学一年级进行争做一名合格的小学生一系列活动,向小学生进行基本的道德教育。二、三年级进行社会调查活动,观察乡村的变化,培养学生的爱国激情。五年级为毕业班,进行“我为学校添光彩。”培养学生关心集体,热爱校园的思想感情,这样在不同的层次上受到不同的教育。

3.2 根据不同的月份的重大节日和纪念日开展系列活动进行德育教育

如三月份“我为妈妈唱首歌”的孝心献给父母的教育;四月份“消防知多少”的防炎安全教育;五月份“勤劳小帮手”的热爱劳动教育;六月份“做一名合格的少年队员”的组织观念教育;七月份“党的光辉传万化”的爱党教育;八月份“写给叔叔的一封信”的热爱叔叔的教育;九月份“献上一份祝福”的尊师教育;十月份“祖国好儿女”的爱国主义教育,每月都以演讲、征文、文艺汇演等形式开展不同的活动。在活动中进行良好的德育教育,以有声的说服教育转化成一种轻松活的无声教育,这种教育更容易在学生心中激起波澜,更容易让学生的心灵得到震撼,不断的争取进步向好的方向发展。

3.3 德育工作要善于观察,根据学校的情况而改变德育教育的内容

我们的德育教育不能关门造车,那样只能把脚下的教育之路越走越窄,要脚踏实地的去细心观察,观察学校学生的问题,多年来,我很少坐在办公室里,我要么和教师聊天、谈心。了解他们对德育工作的想法,要么在走廊、楼梯、班级间行走,去发现德育教育的问题,记得在上学期,我在走廊行走时,有几次听到学生说脏话,为了改变这一现象,使学生养成文明用语的好习惯,我连续一年在班级“文明在我心中”系列主题队会活动。一年后,学生讲脏话的现象再也没有出现了。学校的德育活动不是想搞什么就搞什么,为检查而设计,而是要细心的观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德育工作做到实处,这就需要我们善于观察。

4 德育教育要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

德育教育不是孤立的教育,如果把德育教育和别的教育相割断,德育教育就不可能尽善尽美,例如:有的家庭因父母离婚,孩子无人管教,或家庭成员的唆使,熏染孩子犯错误,有的学生受到社会上不良习气的影响,有偷偷摸摸、打架、耍流氓等行为,这些问题都不是谈一两次话能解决的,这些病因已超出了学校的范围,那么就需要家庭的配合、社会的支持,只有这样德育工作才能起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是要经过长期教育、反复培养和逐步提高的过程才能形成。我们要不断地探索农村小学德育工作的新规律、新途径和新方法,使德育工作更具实效。

参考文献

[1] 郭顺雨.农村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探讨[J].才智,2010(16).

[2] 王济幼.校本课程――农村小学创办科技园的探索[J].湖南农机,2009(3).

小学德育途径范文第14篇

小学 品德教育 途径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学科,是帮助学生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先导,直接影响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转变。因此,在义务教育中,必须加强小学思想教育,尽可能地运用心理学原理去观察、分析学生的思想,并对其观点和行为进行综合分析,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思想品德教育的重点,有针对性地选择途径来加强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一、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意义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重在知行合一。道德是由人的内心维系的,生活是品德教学的归宿。情境是品德教育的生活化载体,它能引起学生对情感和生活的体验,创设良好的情境,能使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体验中接受熏陶,进而在体验中升华。情境教学能使学生身临其境,能对学生的身心产生暗示作用,从而成为他们以后实践中的引导,能让学生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形象化、深刻化。

二、加强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1.从实际生活中提炼出真实的情境

事实证明:创设情境与学生实际越接近,就越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情境中的感悟也会越深刻。所以创设的情境一定要设法贴近学生的生活。教师应尽量从学生熟悉的社会生活和文化习惯中进行选择,选择的题材要符合学生年龄和学生特点,要有趣味性,也更要有积极的教育意义。创设生活情境主要采取故事再现或视频再现的形式。

小学品德课程是一门指导学生生活实践的课程,课程教学必然不能脱离生活实际,否则我们就很难激起学生的共鸣。在品德教育过程中,我们选取的实例一定要紧紧根植于社会这个大舞台,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思想实际来进行指导教育。

2.在角色转换中促进品德的发展

经过研究发现,课堂教学在角色转换中可以得到突出的效果,学生在角色转换的游戏中得到锻炼,智力有所发展,品德也会有所提升。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正确的坐、立、走姿势,可以先采用放视频给学生们观看,观看过后学生就要自己模仿,这种有趣的表演形式一下子就吸引住了很多学生,通过模仿不同的场景,如礼仪队员站在校门口欢迎老师和同学、在站岗等,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表演,在这种情境的创设体验中,学生们都学会了坐立行的正确姿势,并感受到了不同场景下不同的精神风貌,礼仪队员欢迎过程中都带有一种强烈的愉悦感,这种角色扮演让学生们充满了学习的兴趣,也激发了学生的道德需要。

教学的目标就是使学生有集体荣誉感,也学会处理一些班级同学间的矛盾。在学生参加活动的时候,有的学生为了玩好就抢占体育用品,甚至冲撞其他同学。为此可以创设矛盾发生时的实际情境,让同学们分别扮演“肇事者”和“被侵犯者”,通过具体的角色模拟和角色的轮换能让学生明白两者不同的心理感受,使学生明白,不管是“肇事者”还是“被侵犯者”,两者的心理状态都会变差,只有和谐相处才是大道理,侵犯别人,自己同样也会成为受害者,在创设的情景中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难题,进行角色转换的体验,学生的内心道德会得到激发,进一步能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在情感体会中得到道德的升华

在小学品德教育中,情感引导是一条尤为重要的途径。教师要激起学生浓厚的情感,引导和支配他们的行为习惯,创设情境要有丰富情感,这无疑能更加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的思想火花,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大爱思想。无论是经验的积累,认识的提高,能力的发展,行为的形成,还是对社会生活的理解,都需要学生自己由实践中获得。教师可创设日常班级生活中因为小事引发的矛盾,本来退一步就海阔天空,但正是因为双方都不懂得宽容,矛盾才会越积越深,教师可重点让这类学生参与该情境的创设,使他们明白待人宽容的道理,对日后处理人际关系有很好的引导作用。

在对自然的情感上,教师应当和学生一起走出课堂,走进生机勃勃的大自然,为自己打开更广阔的活动空间。在这多彩的活动空间里,去实践,去体验,去发现,去获取。教师可带领学生走出教师,来到田野,来到花园,来到河畔,寻找春天,发现春天的影子,在大自然美丽的景象中,感受到亲近自然的快乐,获得情感的陶冶。在自然界的亲密接触中净化自己的情感,发现大自然的春天。学生通过自己的寻找、观察、感受体验到的春天的勃勃生机。在这种情境的创设中,学生真正感受到春天带给他们的快乐。

4.重视情感教育,润物无声

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中,要重视情感教育,以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提高小学生的品德。重视情感教育,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行为规范的训练,从认识心理的规律出发,及时引导小学生的心理,实现小学生内心信念的正确树立。

化雨无形,润物无声,这是思想道德教育的艺术。正如一位道德学家所说的:“如果教育家要从多方面来培养人,那么他首先应该在多方面来了解学生。”因此,在进行小学思想道德教育时,要选好形式新颖、感情亲和的载体,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状况,客观掌握小学生的思想动态。教师要平易近人,做学生的领路者和知心人,有时适时的倾听和平等的交流,更胜似长篇大论的劝说。在日常学习中教师要学会润物无声,在孩提时代,一个和蔼的笑容、一束信任的目光、一声温暖的问候或一个轻抚的手势,都会深深的打动学生,叩响学生心灵深处的琴弦,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因此,只要教育工作者用心浇灌,善待呵护,每一颗幼苗都会绽放出光彩夺目的花朵。

三、结束语

总之,学生品德的提升既是教育的出发点又是最终归宿,品德课中模拟生活情境,课堂上选取一些场景将它鲜明地展现在学生眼前,教师需要努力创设适宜情境,开展有效的品德教育,把学生带入生活的情境中,触发他们真实的情感体验,使学生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积极主动地发展自我。

参考文献:

\[1\]王怀玉.底线伦理:个人品德建设的基础――小学生一日规训中底线伦理渗透的教育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08,(13).

小学德育途径范文第15篇

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它是塑造青少年心灵的一项活动,也是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方向,学生正处于长知识,长身体和思想品德形成的重要时期,所以在工作中自己时刻注重加强学生的品德教育,使他们健康成长,那么我是通过哪些有效途径开展德育工作的呢?下面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利用语文教学渗透德育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思想性很强的基础学科。是贯彻和落实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有力的一种宣传工具,因此,教学过程中,我十分注意根据教材的特点,深入挖掘属于语文文字内联系中的德育因素,在指导学生阅读理解文章中进行德育渗透。如教学小学语文六年上册《詹天佑》一文,学习重点段时,根据训练重点,让学生读出“勘测线路”一段,并找出当时描写环境的句子,“塞外常常是狂风怒号,黄沙满天,一不小心就有坠入深谷的危险。”联系上下文阅读思考在这样的情况下,他是怎样做的,引导学生抓住他经常勉励工作人员的话,理解“精密”。詹天佑是怎样“亲自”做的?他为什么能这样做?因为这是中国人修的一条铁路,为了给中国人争气,回击外国人的讥笑,为了增强中国工程师修好这条铁路的信心,所以詹天佑要战胜一切困难勘测好线路,这就使学生体会出詹天佑的爱国主义思想,从而使学生接受好好学习,长大去建设祖国的这种爱国主义教育。

二、通过班队会渗透德育

班队会的目标是对培养对象的总体要求,它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对教育内容的确定,教育方法的选择及教育对象的培养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针对现在的孩子们的好吃,不爱劳动的不良现象。召开《说说我们的父母一天的辛苦》主题班会,让学生说说父母每天都要为我们做哪些事?有的同学说,是我还没有起床,爸爸就出去给别人家打草帘子去了,晚上回来很晚,有时候还要上夜班,爸爸很辛苦,有的同学说,妈妈每天早晨很早就给我做饭,还给我装饭盒,有时早晨还很黑,妈妈怕我害怕,还要送我一段,同学把父母一天所做的事都说了出来,我及时引导,那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同学们说他们是为了我们一家能生活好,还有的同学说:爸爸,妈妈这样做是为了关心我们。这时我说:我们的父母为了我们的家,一天忙碌着他们把好吃的先给我们吃,好穿的先给我们穿,那么我们每天都做些做什么呢?拿着父母用汗水换来的钱,任意挥霍,还觉得很理所应当,不觉得惭愧吗?这时同学们不做声了,我接着说“我们应该怎样做才不辜负父母的一片心,这时同学们情绪高涨,纷纷举手。有的说“我要改掉爱吃零食的不好习惯,积攒零用钱,有的同学说从今天起我要好好做家务,减轻父母的负担,做爸爸妈妈的好帮手,这次班会显得生动,有力,对孩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增加了教育的实际效果,使学生受到了教育。

三、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

课外活动是指学校在课堂教学任务之外,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实施的各种有意义的教育活动。校外活动是指由学校以外的教育机构组织和领导的学生课余教育活动。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是整个教育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学校实施德育的一条重要途径。

这两种形式生动活泼,不受教学计划的限制,可让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愿选择参加,自主地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制订并执行一定的计划与纪律,以调节自己的行为和处理人际关系。因此,通过这个途径进行的德育,符合学生的特点和需要,能激发他们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特别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明辨是非、自我教育等道德能力和互助友爱、团结合作、纪律性与责任感等良好品德。

四、运用名人故事进行教育

每天利用两节课前两三分钟的时间要求学生讲演名人故事,这项活动是“七个一”活动的落实,又是学生能力的培养,同时又是德育因素的渗透。因为在这些故事中既有名人勤奋读书的事例,又有他们关心它人的故事,特别是老一辈革命前辈创业的艰难,更加珍惜今天的生活,激发学生以革命为榜样,树立起为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丽而努力学习的志向,在思想上受到启迪和教育。

五、通过校园文化进行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