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物联网工程项目管理范文

物联网工程项目管理范文

物联网工程项目管理

物联网工程项目管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物联网,通信模块,工程效率

0引言

项目管理在管理学中属于一个分支学科,主要是在项目案例活动中使用专门的文化知识、技能技术、操作工具和操作方法,让项目可以在有限人力物力等限定的条件下,达到或超越假设的需求和期望的一个过程。关键路径法是项目管理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只有确保关键路径不延误,里程碑时间节点不变化,才能够保障物联网通信模组各项活动按计划进行,准时交付。如果在项目周期内管理过程中出现奇奇怪怪的问题,不但会导致项目交期延误,增加物联网模块设计交付成本,而且还会面临延误交期带来的违约金缴纳罚款,造成非常严重的成本财产增加。在项目里程碑的进度管理的过程中,应当向项目实物交付计划和生产进度进行组合,使用关键链路法来满足实际交付与计划交付互相对应。如果出现研发设计交付进度延迟的情况,则必须采取合理的科学项目管理方法,使用赶工等方式,增加人力和物力等来全力保证物联网通信模组项目可以按原计划按质按量完成。

1物联网通信模块的项目特点

项目进度计划里面输出比较细分的计划表,包括开始时间和完成时间的日期,为后续项目阶段输出绩效报告提供了参考依据。制作项目计划的时候,我通常选择关键路径法,项目成员将项目特定格式数据,如活动、计划时间、持续日期、相关方资源、相互依托关系和互相制衡因子等输入到项目进度计划制作工具里面,用来建立项目进度模型。关键路径法是项目进度计划的一种,是项目中时间最长的活动顺序,决定着可能的项目最短工期。关键路径是项目节点分配任务的设计中从输入任务到输出结果所经过的延时最长的链路路径。针对关键路径进行优化是提高效率的有效方法之一。关键路径法主要是一种基于单点时间估计、有严格次序的一种网络图[1]。一旦识别到项目有延迟风险后,就需要查看项目计划中,关键路径会延迟多久,需要着手为赶工等筹备人力物力,对比原计划和当前进度,确认可以减少多少工期延误。同时也为潜在的赶工带来的风险进行全面评估,记录到风险项中。我们有效的控制项目计划正常进行的前提是充分掌握当前项目实际进展信息,基于此,我们通过项目输出实际值与项目计划数值进行对比,查看、分析、审核项目进度。当然,在干预进行项目进度控制的时候,一定要落实项目团队人员干系人的组成,明确罗列出具体的控制任务和管理对应的职责。我们也需要制定探讨符合自己公司文化的进度控制方法,适当地选择进度预测分析方法或者进度统计的工具。

2物联网通信模块的项目进度控制

物联网通信模块在项目立项之前,应该根据具体要求对整个物联网通信模块的工作量进行预估,包括人力资源和环境资源等,这样才能够提供准确的产品成本和研发制造周期估算,按照不同的环节流程要求进行判断。在一段时间和临时组建的资源配置下,根据设定的期望值或者目标,处理好各式各样的临时交办的任务,而这临时任务通常也被称为项目。项目管理具有创新性、集成性、普遍性、独特性以及目的性的优点[2-4]。项目进度管理包含为管理项目按时完成所需的各个过程。其过程领域主要包含进度管理、制定进度计划、控制进度等。这次主要讨论物联网模块项目规划进度管理的方法之关键路径法。当前的物联网通信模块项目管理还存在许多的问题和不足:在整个物联网模块项目立项实施的过程中,由于对新知识新通信技术缺乏充分的应用,严重影响物联网通信模块项目计划安排的合理性。在物联网通讯模块立项时,由于前期的通信设计方案的规划,受限于新技术应用的缺乏,极容易出现偏差,必然会导致物联网通信模块项目出现里程碑交付物的不足;在生产制造技术研讨准备中,还可能存在研发设计新技术不满足当前生产技术等问题,无非生产;在物联网通信模块项目进行的过程中,使用的新技术由于对人力和物力资源优化配置的计划缺乏可行性和合理性,导致有限的物力资源被过度浪费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或者有限的人力资源被过度使用导致人员流失。在物联网通信模块项目开展中,必须要严格按照项目的产品定义和项目进度要求,建立协调统一的物联网通信模块计划管理体系,为后续阶段的项目实施过程中提供协调工作。使用项目管理方法,可以对已有资源和项目计划等配置按照项目管理的流程进行一定程度的优化,为下一个里程碑的项目实施及交付打下基础。当然,如果物联网模块的项目计划的能动性比较差,经常会发生突发事件,所以作为项目经理,必须要保证项目管理计划的合理性、能动性,这样才能够解决项目管理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否则只是纸上谈兵。在物联网通讯模块的项目计划方案制定的过程中,多数的里程碑节点计划与实际偏差较大,造成实际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许多环节不能打通,理顺。因此,在项目管理的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在制定进度计划、控制进度的过程中为物联网通信模块项目提供可靠的可实施的项目计划和保质保量的里程碑交付物。

3物联网通信模块项目的应用

物联网通信模块的项目实施,通常伴随着新技术新方案的诞生,一些不受控的因素常常影响着项目经理对进度的把控。在物联网通信模块的项目管理方法中出现的偏差因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供应商原材料因素,其次是物联网模块公司因素,最后是项目新技术新知识因素。在物联网通信模块项目进行的过程中,首先要保证原材料符合项目设计要求。如果采购或者资源质量等在签订合同时供货时间没有提前,导致原材料进入模块生产工厂时间较晚,必然会造成物联网通信模块项目进度延后。在物联网通信模块项目进行的过程中,其次是物联网模块公司加强针对物联网区块链这块的通讯保障实现拓展。如果某一地区的物联网模块需求数量激增,就需要提前规划生产交付任务,而对于局部地区物联网通信模块业务的扩展,必须要在现有的商务体系网络建设的基础条件下进行扩充。随着局部物联网通讯模块的项目不断增加,所以一定要加大新技术新知识研发体系的建设,此外还要对有测试能力限制的物联网测试设备进行升级改造,以适应新技术的发展。在物联网通信模块项目进行的过程中,最后是项目新技术新知识因素。例如,当前5G的基站网络配置没有全面展开,对物联网模块的项目来说,5G网络覆盖不全面,设备在有些地区不能上网,这就导致5G网络不能单独使用,必要要有4G网络的支持,即使该区域没有5G网络,只是设备在4G网络下可以正常进行物联网通信。虽然会带来物联网通信模块的成本增加,但是在5G物联网实际应用中是有通信质量保证的。在开展项目管理时不仅需要对专门的知识技能使用工具进行分析,而且还要重点加强对项目各方的重要性进行分析。

4结语

项目管理技术在物联网通信模块项目的应用能够有效推动工业领域,农业领域更加智能化的发展,提高客户企业的工作效率,对物联网通信项目的管理起到非常有效的助推作用。根据实际情况对物联网模块项目的实施计划,根据可实际的进度,运用项目管理知识进行及时调整优化,可以为物联网模块项目设计、生产、交付的过程,提供充足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杨丰玉,陈英,吴振华.一种面向物联网应用的底层网络通信模块设计[J].计算机应用研究,2012,29(03):1057-1059+1075.

[2]叶云.物联网的应用前景和解决方案[J].中兴通讯技术,2012,18(02):15-17+35.

[3]王麒奇.云平台环境下智能硬件互联通信的应用研究[D].广东:广东工业大学,2019.

物联网工程项目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建筑行业;成本控制;工程造价

中图分类号:F715.5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8-0115-02

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促使我国建筑行业自动化发展进程不断加快。在现代建设中,物联网技术被广泛应用至智能化建筑当中,实现建筑结构、相关服务与管理以及住宅居住者的需求的科学组合系统的形成。对于建筑项目来说,成本控制与工程造价管理对于实现建筑项目稳定高效的建设实现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在建筑需求不断上升以及建筑要求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相关建筑的成本控制与工程造价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问题。

一、物联网技术下的建筑成本控制与工程造价

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建筑建设项目实现成本控制工作与工程造价管理中,对于建筑项目进行成本预算以及成本控制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实现前期成本预算工作的精准性,才可以避免实际建筑项目建设过程中由于资金运转不周而出现的资金链条断开的状况,这是实现建筑工程建设顺利开展与实现的基础。对于现代建筑项目来说,物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在于实现建筑的自动化与智能化,如通讯建设、安保监控以及智能消防系统等。利用物联网实现建筑工程项目的成本预算,首先要对相关建筑在服务工程与管理工程中所需要的资金投入进行准确预算与评价估测,然后依靠信息数据的组合设计工程造价管理模型,为建筑住户的生活提供便利、节能。所以,对于现代化建筑建设工程来说,利用物联网技术来进行相关建筑的成本控制和工程造价的分析管理模型是十分必要的。

在建筑建设行业,在物联网的支持基础上,实现建筑成本控制与建筑工程造价的分析管理模型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其一是在建筑主要成分的分析基础上建立的模型形式,其二是在物网的模糊与逻辑控制的技术支持下的模型形式,其三是在物联网本身具备的拟自然随机的乘拟合技术支持下的模型形式。但是,就目前的实行经验来说,分析模型的设计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只有实现分析模型的不断优化,才能使建筑项目的成本控制与工程造价的精准性与效率得到有效提高。

二、利用物联网技术进行成本控制参量体系和目标模型设计

(一)建筑工程的成本控制参量体系设计

建筑项目中的工程造价主要是指在建筑工程建设过程中所需资金投入的预估与核算工作,主要执行内容包括估算投入资金、工程项目所需资金结算以及工程完工后的决算工作等。在现代化建设中,物联网技术被逐渐深入应用至建筑项目的成本控制与造价工程预算等方面。在实际运用中,相关技术人员首先要对该建设项目造价的限制性函数与参量体系进行合理分析,然后将物联网技术下的建筑规划、建筑环保、建筑消防等多种工程施工建造合理的参量体系与限制性模型。得出工程造价的合理评估与科学预测,最终利用物联网技术进行工程造价的管理控制,确保了实际工程项目建设的建设进度与施工质量。利用物联网技术进行工程造价的参数模型的设计,实现建筑材料选择合理与精确的施工成本预测。

在当前的大型物联网技术环境下实现的成本控制预算中,缺乏了对交叉因子的影响的实际考量,利用有限资源进行建筑项目的质量与成本的分析与预测。相关建筑项目在物联网技术支持下实现自动控制网络建设,最终利用建筑自控网络中的通信协议实现效益评估,最终计算得出建筑控制的工程成本。另外,为了使建筑所提供的生活环境更加便利舒适,有必要进行材料选择应用优化,利用物联网进行相关工程造价模型设计,确定最优的材料选择价格,并计算材料在实际成本预算中的限制性参数。由此可见,实现建筑成本控制的最好办法,就是利用物联网技术进行相关成本控制的参量体系的设计,精确的成本控制的参量体系是实现成本控制能力提高的重要途径。

(二)利用物联网技术建立工程项目造价分析的目标模型

将工程建设中的固定成本预算的限制参量直接导入建筑工程项目的工程造价控制链条当中,进行建筑项目中的成本控制与项目工程造价中所包含的不确定资金投入。在进行工程预算计算时,应当依据制定的《建设工程预算定额标准》来实现工程项目中的耗材分配,并利用物联网技术进行项目工程的工程造价控制管理的目标函数与目标模型。接着,相关技术人员应当根据之前的建筑项目的成本评估经验与建筑结构寿命的预测经验,利用物联网先进技术建立最优化的成本控制的博弈模型。随后建立合作博弈控制模型,并运用容错性的控制方法,把实现智能系统建设的设备表壳等相关设施的成本计算进工程造价的成本预算当中。除此之外,在建筑成本控制范围中,相关的信息设备建设与管理也是用新成本控制的参量因素之一。所以,为实现建筑项目的安全性能建设,在进行信息设施建设时,应当充分利用高科技技术。并制定相关的成本控制模型。

通过对上述内容的工程造价目标模型的分别建立,之后进行综合性的工程成本控制的限制性向量的特征函数的求得并进行特征值的有效评估。利用物联网技术进行项目工程的工程造价在效益与代价方面的参数控制模型的设计,科学合理地进行建筑项目的成本控制与工程造价的有效预测与评估。

三、实现建筑项目成本控制与工程造价分析模型设计优化的措施

利用物联网技术进行成本控制与工程造价工作,除了要利用相关先进技术进行工程成本的控制参量体系的设计与相关工程造价分析的目标模型之外,还要不断对建筑项目的工程造价的分析模型进行完善与优化升级。在传统的工程造价评估中,大都是在自控均衡博弈的基础上的相关建筑项目的工程造价的预测模型的设计与建立作为实现基础,然后进行相关工程造价的预测性目标函数的建立,最后运用科学估算法实现成本的预算制定工作。虽然利用这种预算方法可以实现工程造价的提预算与控制精确度提高,但是,由于实现该预算方法需要对大量先前经验数据与样本知识进行收集与囊括,所以在缺乏相关经验数据的情况下会很容易造成精度失衡,无法进行准确的工程预算工作。为实现建筑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与工程造价工作的精确度提高、考靠性增强,实现企业最大程度的成本预算降低,相关技术人员势必要对这种传统方法中的问题进行规避。在工程成本的限制参量贡献度的物联网技术支持基础上的成本控制预测模型的建立,就是对传统方案的技术优化后的设计方案,是基于实际问题的描述与相关参量分析进行的互联网技术下的建筑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与工程造价的分析模型建立,实现建设成本的最大优化。

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建筑施工过程中,要对相关设施的安全保障成本以及设施管理成本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虑,进而分析并建立工程成本预算的参数模型。在物联网基础上,要实现建筑项目的科学化性能评价,就要在精确性度量化评价水平之上利用分数阶差分函数对行管评价进行限制与管理控制,最大程度实现建筑项目成本与建筑质量之间的最优配比。在进行实际模型建设时,要充分体现出建筑效益与建筑质量之间的正确关系,利用特征分析法实现成本投入的时间序列之间的特征采集,在限制关系的模型设计中,将工程项目中的多方面因素展开线性二乘拟合计算,并由此实现工程项目造价的评价参数模型的科学化建立。

另外,由于实际工程项目中,除了固定成本的产生,其还包括不确定因素的不固定成本的出现,所以要实现成本控制,还应当对工程项目中的不固定成本进行有效控制。为实现可变化的不固定成本的有效下降,在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成本控制与工程造价管理时,也应当制定相应的完善的量化控制模型,以期实现物联网先进技术支持下的的最大化建筑工程效益。另外,在物联网技术支撑下的工程项目造价的函数目标模型还应当在进行函数定点控制时适应非线性的特征方程中所限制的连续性条件。只有这样,才能在物联网技术下获得真正的优化并且精确的工程建设效益的控制模型,才能确保实际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在成本最优的情况下实现施工建设效益的最大化。并且,实现成本与效益的匹配最优对于建筑工程来说,还可以进一步实现建筑项目工程的代价值与效益值两者之间实现最大程度的均衡。除此之外,为实现建筑项目的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的双重保证,在进行成本控制时,还可以依据累计方差,对建设成本的限制性参数进行自适应的加权处理。

以上即为在物联网基础上实现成本控制与工程造价优化的具体优化措施,意在利用先进的物联网技术将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施工效率以及施工成本最优控制进行统一,在实现成本控制与降低的同时保证建筑项目的施工质量。

结语

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环境下,物联网技术在现代建筑建设中不断深入,也逐渐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现代化建筑建设中,物联网技术不仅是实现建筑智能化的重要手段,同时,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建筑成本控制与工程造价核算管理也是十分重要的。相P技术人员不仅要顺应时展需求实现物联网技术的深入应用,还要不断对之前建筑成本控制与工程造价方面应用物联网技术实现的经验进行总结与分析,实现管理模式设计的不断优化,加强控制性能,不断提高建筑成本控制与工程造价工作的准确性,有效实现建筑建设的成本降低,实现现代化建筑建设的质量水平提高。

参考文献:

[1] 刘鑫.物联网技术下智能建筑的成本控制与工程造价分析[J].工程经济,2015,(12):16-22.

[2] 魏云燕.建筑工程的造价管理和成本控制探微[J].四川水泥,2016,(4):175.

物联网工程项目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网络管理与安全课程群;综合课程设计;项目角色划分;协同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29-0094-03

作者简介:徐慧,女,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网络与服务管理;邵雄凯,男,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教学副院长,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移动数据库技术和Web信息服务;陈卓,女,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信息安全;阮鸥,男,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网络安全。

作为一所地方工科院校,湖北工业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目前面向本科生稳步推进“721”梯级、分类、多元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针对70%左右的本科生,以就业为导向,实施以培养实践动手能力为主体、创新创业精神为两翼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针对20%左右的本科生,培养具有一专多能、湖北工业经济发展急需的复合型中坚人才;针对10%左右的本科生,扎实推进卓越工程师项目计划,培养高素质创新型的、未来湖北工业经济发展的领军人物。在这一背景下,网络工程专业与物联网工程专业在培养方案设置和修订的过程中,考虑利用科研平台、培训、竞赛等方式,切实加强实践环节的设计,进一步推进我校“7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并以此为契机,进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本文旨在讨论网络工程专业与物联网工程专业的网络管理与安全综合课程设计的改革实践。

一、网络管理与安全综合课程设计的定位

按照“721”梯级、分类、多元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我校依据学科专业特点探索实施“实验教学――实习实训――毕业设计(论文)――创新教育――课外科技活动――社会实践”六元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在这一实践教学体系的规划下,网络工程专业与物联网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都明确规定六大内容的基本要求和学分,并分为基础层次(基础课程实验、生产劳动、认知实习等)、提高层次(学科基础实验、课程设计、专业实习或生产实习、学年论文等)、综合层次(设计性实验及科研训练、学科竞赛、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或论文等)三个层次,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前后衔接,循序渐进,贯穿整个本科生培养过程,旨在增强本科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面向网络工程专业本科生的网络管理与安全课程群,主要包括“信息安全概论”、“应用密码学”、“计算机网络管理”、“网络防御技术”、“网络性能分析”和“网络安全编程与实践”这六门专业课程。在课程安排上,“信息安全概论”课程首先引入信息安全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包括消息鉴别与数字签名、身份认证、操作系统安全、数据库安全技术以及数据的备份与恢复等知识点;而“应用密码学”课程则介绍密码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以及主要密码体制的算法与应用;更进一步,“计算机网络管理”课程以协议分析为导向讲授网络管理的相关理论,包括功能域、体系结构、协议规范、信息表示等知识点;“网络防御技术”课程以统一网络安全管理能力作为培养目标,阐述网络攻击的手段和方法以及网络防御的基本原理;在此基础上,“网络性能分析”课程着重讨论网络性能管理的理论与应用;“网络安全编程与实践”课程讨论网络安全编程实现的基本技术。值得注意的是,网络工程专业的网络管理与安全课程群建设成果,目前正在为面向物联网工程专业的相关课程体系设置与教学方法改革所借鉴。

网络管理与安全综合课程设计介于实践教学体系中提高层次到综合层次的过渡阶段,作为网络工程专业与物联网工程专业本科生第四学年实践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有利于深入培养相关专业本科生的网络管理与安全综合实践能力。

二、基于项目角色划分的实施方案

为了培养网络工程专业与物联网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网络管理与安全综合课程设计实施过程的改革思路是:采用自主团队方式,选择并完成一个网络管理与安全项目。对于相关专业本科生而言,因为是自由组成团队,项目角色划分显得尤为重要。在这一背景下,提出基于项目角色划分的网络管理与安全综合课程设计实施方案。

网络管理与安全综合课程设计并不是要求本科生在短时间内便可以完成一个很大的网络管理与安全项目,主要是希望他们能够利用已有网络管理与安全课程群的知识基础,按照软件工程的思路合作完成一个规模适中的网络管理与安全项目,提高网络管理与安全综合实践能力。基于不太大的项目规模,网络管理与安全综合课程设计的项目角色划分与相应职责见表1。

三、网络工程专业与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协同设计

作为一所地方工科院校,我校自2008年开始面向本科生开设网络工程专业,并于2012年面向本科生开设物联网工程专业,同时已获批“湖北省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本科项目”。网络工程专业与物联网工程专业虽然是两个不同的专业,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如何保证网络管理与安全综合课程设计的实施方案对于这两个专业的协同设计,是专业改革实践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问题。图1给出网络管理与安全综合课程设计在实施过程中网络工程专业与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协同设计方案:

如图1所示,网络工程专业的网络管理与安全综合课程设计的选题主要包括四个方向,即“信息安全与密码学”、“网络防御技术”、“计算机网络管理”与“统一网络安全管理”。其基本的选题思路在于帮助本科生熟悉常用的网络管理与安全编程开发包,并掌握网络管理与安全项目实践的基本技术,为将来从事网络管理与安全方面的研发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各方向的参考选题见表2。

更进一步,较之网络工程专业,物联网工程专业具有更强的整合性与自身的特色,见图1,物联网工程专业的网络管理与安全综合课程设计的选题主要包括两个方向,即“物联网安全”与“物联网管理”,各方向的参考选题如表3所示。[1,2]

按照我校“721”梯级、分类、多元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作为实践教学体系中提高层次到综合层次过渡阶段的一个重要环节,网络管理与安全综合课程设计在改革实践过程中,考虑采用基于项目角色划分的实施方案,并尝试实现该方案在网络工程专业与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协同设计,同时给出这两个专业不同方向的参考选题。

参考文献:

物联网工程项目管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CDIO;物联网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模式

DOIDOI:10.11907/rjdk.151127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00(2015)006021702

基金项目基金项目:东莞职业技术学院2014年教学改革立项项目(JGXM2014031)

作者简介作者简介:柯钢(1983-),男,湖北黄石人,硕士,东莞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工程系讲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教育、网络安全技术;曹文梁(1980-),男,江西泰和人,硕士,东莞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工程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算法分析与设计、网络安全技术。

0 引言

物联网是通过条码与二维码、RFID、GPS、传感网络等自动标识与信息传感设备及系统,按照约定的通信协议,通过互联网将各种物品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与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信息网络。它是继个人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世界信息产业第三次浪潮,也称为继互联网之后信息产业的第二个万亿元级的产业。世界上有多个国家将物联网作为国家战略,我国政府将物联网列为新兴产业规划五大重大领域之一来积极推动发展[12]。

随着物联网产业的快速发展,物联网人才呈现爆发式增长。据东莞市人才交流中心及智通、卓博等人力资源服务公司的调查报告显示,随着物联网市场的急剧扩张,预计2015年东莞市物联网技术人才需求的缺口达2 000人,而且未来5~10年,每年会递增30%。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脱节的矛盾普遍存在。这种矛盾突出表现在:一方面社会急需大量来则能用的熟练技术人才,另一方面却有大量毕业生因不符合企业用人要求而不能顺利就业。如何系统有效地解决该矛盾成为摆在职业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难题。

本文提出将CDIO工程教育理念应用于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实践中,探索从根本上解决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供求脱节等诸多矛盾的有效途径,切实提高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为专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1 CDIO教育理念

CDIO是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操作(Operate)4个英文单调的缩写,它把这4个过程作为载体来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包括专业基础知识、终身学习能力、团队交流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等[34]。CDIO工程教育是一种提倡“做中学”和“基于项目的学习”的教学模式,与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所倡导的“工学结合”和“项目式教学”的教育理念完全一致。因此,将 CDIO 引入高职教育是可行的,也具有重要意义。

2 物联网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模式

2.1 CDIO人才培养目标

物联网应用技术人才的培养必须适应经济发展要求,为此,对东莞本土物联网企业进行了调研。调研结果显示,物联网企业对高职层次人才的主要需求为:物联网技术支持助理工程师、物联网系统管理员、物联网工程项目助理工程师、物联网应用开发助理工程师等,如图1所示。

借鉴CDIO大纲对工程师的培养目标,依据物联网应用技术岗位的职业要求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初步掌握物联网应用技术行业相应岗位必备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能适应物联网产业应用领域的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具有较强的物联网组建与管理、物联网设备安装与调试、物联网应用系统的软件设计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业精神,能从事企事业单位物联网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维护、技术支持等工作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

2.2 CDIO课程体系

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参照CDIO工程教育的理念,对该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进行了探索[5],如图2所示。

基于CDIO的课程体系设置以项目为导向,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整个课程体系以项目为骨架,分别设置了1级、2级两个级别的项目。1级项目为主线,包括物联网应用和毕业设计2个项目;2级项目为支撑,包括嵌入式开发课程设计、网络安全技术实训、物联网综合应用实训、移动互联应用开发实训4个项目。1级项目贯穿整个课程的学习过程,是整个课程体系的主线,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2级项目将各门核心课程串联起来,引导学生掌握核心课程的知识点,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这种鱼骨头式的课程体系设置,以项目为骨架,实现了课程和项目的有机关联,有利于学生职业技能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2.3 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实施基于CDIO理念人才培养的关键要素,如图3所示。学校通过各种途径与物联网企业进行校企合作。学校聘请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把企业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一些案例搬到课堂上,让学生了解项目实施的完整过程,增加学生的职业技能;学校安排学生去企业顶岗实习,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工作中的一些技术难题,提高职业能力,为今后的就业打下基础[6]。

2.4 师资培养

将CDIO工程理念引入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实质是对物联网专业课程体系实行“工学结合”和“项目式教学”的教学模式,因此教师自身的实践能力得到相应提高才能确保基于CDIO的人才培养模式顺利实施。而目前高职院校的物联网专业教师大多缺少企业工作经历,理论知识强,实践能力弱。为了强化教师的实践能力,通过本地的物联网行业协会,与本地的物联网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平台。校企合作平台促进了企业工程师与学校教师的交流,企业工程师作为兼职教师参与教学,学校教师利用自己的知识帮助企业攻克技术难题,实现学校智力资源与企业工程项目实践项目交融,促进了企业的发展,提升了学校教师的实践能力。在校企实习实训平台下,学校根据教师的个人情况,每年安排教师去企业进行至少1个月的顶岗锻炼,熟悉企业工作环境,掌握技术开发技能。这样不仅给教师提供了理论联系实际,解决企业实际技术难题及将来可能的科研项目合作机会,也让教师接触了社会,了解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提升了教师的实践能力。

3 结语

本文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校企合作、师资培养等4个方面探讨了基于CDIO理念的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基于CDIO的物联网人才培养模式以项目为导向,改变了以往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着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对促进当前高职教育改革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 胡颖.高职物联网技术专业建设探讨[J].辽宁高职学报,2011(12):2426.

[2] 曾宝国.高职物联网工程应用专业课程及实验室建设架构浅探[J].职业教育研究,2011(6):127128.

[3] 顾佩华,沈民奋,李升平,等.从CDIO到EIPCDIO――汕头大学工程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8(1): 12 20.

[4] 查建中.工程教育改革战略“CDIO”与产学合作和国际化[J] .中国大学教学,2008(5): 1619.

物联网工程项目管理范文第5篇

面向网络工程专业本科生的网络管理与安全课程群,主要包括“信息安全概论”、“应用密码学”、“计算机网络管理”、“网络防御技术”、“网络性能分析”和“网络安全编程与实践”这六门专业课程。

在课程安排上,“信息安全概论”课程首先引入信息安全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包括消息鉴别与数字签名、身份认证、操作系统安全、数据库安全技术以及数据的备份与恢复等知识点;而“应用密码学”课程则介绍密码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以及主要密码体制的算法与应用;更进一步,“计算机网络管理”课程以协议分析为导向讲授网络管理的相关理论,包括功能域、体系结构、协议规范、信息表示等知识点;“网络防御技术”课程以统一网络安全管理能力作为培养目标,阐述网络攻击的手段和方法以及网络防御的基本原理;在此基础上,“网络性能分析”课程着重讨论网络性能管理的理论与应用;“网络安全编程与实践”课程讨论网络安全编程实现的基本技术

。值得注意的是,网络工程专业的网络管理与安全课程群建设成果,目前正在为面向物联网工程专业的相关课程体系设置与教学方法改革所借鉴。网络管理与安全综合课程设计介于实践教学体系中提高层次到综合层次的过渡阶段,作为网络工程专业与物联网工程专业本科生第四学年实践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有利于深入培养相关专业本科生的网络管理与安全综合实践能力。

二、基于项目角色划分的实施方案

为了培养网络工程专业与物联网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网络管理与安全综合课程设计实施过程的改革思路是:采用自主团队方式,选择并完成一个网络管理与安全项目。对于相关专业本科生而言,因为是自由组成团队,项目角色划分显得尤为重要。在这一背景下,提出基于项目角色划分的网络管理与安全综合课程设计实施方案。

网络管理与安全综合课程设计并不是要求本科生在短时间内便可以完成一个很大的网络管理与安全项目,主要是希望他们能够利用已有网络管理与安全课程群的知识基础,按照软件工程的思路合作完成一个规模适中的网络管理与安全项目,提高网络管理与安全综合实践能力。

三、网络工程专业与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协同设计

作为一所地方工科院校,我校自2008年开始面向本科生开设网络工程专业,并于2012年面向本科生开设物联网工程专业,同时已获批“湖北省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本科项目”。网络工程专业与物联网工程专业虽然是两个不同的专业,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如何保证网络管理与安全综合课程设计的实施方案对于这两个专业的协同设计,是专业改革实践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问题。网络工程专业的网络管理与安全综合课程设计的选题主要包括四个方向,即“信息安全与密码学”、“网络防御技术”、“计算机网络管理”与“统一网络安全管理”。

其基本的选题思路在于帮助本科生熟悉常用的网络管理与安全编程开发包,并掌握网络管理与安全项目实践的基本技术,为将来从事网络管理与安全方面的研发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更进一步,较之网络工程专业,物联网工程专业具有更强的整合性与自身的特色,物联网工程专业的网络管理与安全综合课程设计的选题主要包括两个方向,即“物联网安全”与“物联网管理”。

物联网工程项目管理范文第6篇

关键词:物联网;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实践

作者简介:施炯(1982-),男,浙江余姚人,浙江万里学院电子信息学院,讲师;杨亚萍(1967-),女,浙江宁波人,浙江万里学院电子信息学院,副教授。(浙江 宁波 315100)

基金项目:本文系宁波市服务型教育重点专业子项目物联网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文件号:甬教计[2009]359号文件)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8-0106-02

“十二五”期间,从全国到浙江省宁波市,以物联网为特征的产业导向是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一项重要内容和重要举措,对于提高总体的经济实力和技术水平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此背景下,浙江万里学院(以下简称“我校”)于2011年7月申报了物联网工程专业,并于2012年2月在《教育部关于公布2011年度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备案或审批结果的通知》(教高[2012]2号)中得到了批复,浙江省首批物联网工程专业高校达到四所,浙江万里学院成为目前浙江除杭州外唯一拥有物联网工程本科专业的高校。物联网工程这个新专业与实际紧密结合,应用范围涉及到了社会的各行各业。[1,2]正是由于其处于初始阶段,且与现有专业相关的技术知识体系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使得该专业的教学模式不能照搬现有专业的教学模式,[3]而必须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以适应社会对于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4]

一、“物联网工程导论”课程目标

“物联网工程导论”是物联网工程专业学生学习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物联网的基本概念和相关技术,对物联网在各个领域的典型应用有所认识,[5]在此基础上了解物联网系统的整体框架,明确物联网工程各个专业课程的意义和课程之间的关系,为后续的学习打好基础,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设计“物联网工程导论”课程时,不应该把重点放在核心原理上,而应该注重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对物联网系统的认识。[6]

二、“物联网工程导论”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

物联网工程专业是一个新的本科专业,包含的技术和概念较多,如何精心设计课程内容来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的知识,激发其学习后续课程的兴趣,是教学工作的关键。因此,为了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和学习兴趣,提出了“内外结合、联系实际、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即教师授课与专家讲座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实际产品体验相结合,以项目为驱动,推动整个课程的教学。

1.课程总体教学规划

在内容上,“物联网工程导论”课程侧重于物联网的应用、技术、服务、知识体系以及作为物联网工程师的合格人才标准,涉及到的技术包括RFID技术、WSN技术、常见组网技术和应用开发技术等。在授课方式上,采用课堂讲解与企业参观相结合、学校老师和业内知名专家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这种课程安排,自下而上对物联网的应用案例、技术支撑、知识体系进行讲解和讨论,一方面让学生对企业实际的物联网项目和人才需求有所认识;另一方面,使得学校在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形成以本地物联网企业的实际情况为依据,以地方物联网产业的发展为依托,树立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强调应用创新和实践创新的结合,从而创建以培养应用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

2.课程内容分析

以课程总体教学规划为基础,设计了“物联网工程导论”课程的内容,详细安排如表1所示。

第一讲主要介绍物联网在国内外发展的近况,了解物联网发展需要经历的几个阶段和我国目前物联网发展所处的阶段,了解物联网在各行业的应用和发展前景。第二讲安排宁波市智慧城市建设领域专家为学生讲课,让学生了解智慧城市的发展历史,了解智慧城市的整体架构,理解物联网与智慧城市的关系,熟悉宁波市智慧城市建设的现状和发展前景。在此基础上,第三讲安排学生参观宁波市智慧城市建设应用成果展示厅,亲身体验物联网技术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各项成果和应用。在研讨课环节,引入物联网产品创意设计比赛,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前两次课对智慧城市应用领域的学习和参观,设计一款理想中的物联网产品,比赛分为初赛和决赛环节,在初赛中表现出色的团队进入决赛。在“物联网应用体验——手机控制家电”环节,利用学院已有的实验条件,向学生介绍手机控制家电的原理,熟悉控制信号的流程,了解应用程序和硬件之间的接口和开发流程,同时提供手机客户端的应用程序,使得学生可以现场安装,现场体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在物联网设计作品与分析环节,以高年级同学进行电子设计大赛的成果为基础,展示与物联网相关的作品,通过视频和现场演示等多种手段,向同学们展示触手可及的物联网产品,解开物联网技术的面纱,排除技术等因素给学生带来的困惑。

三、“物联网工程导论”教学实践

以“内外结合、联系实际、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为参考,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策略,结合“项目驱动”的物联网产品创意比赛,进行了“物联网工程导论”课的实际教学。

1.走出去——智慧城市建设应用成果展厅参观

宁波市是我国首批进行智慧城市建设的试点之一,物联网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反过来说,智慧城市是物联网技术的重要应用领域。从已经举办两届的“中国宁波智慧城市技术与应用”展会来看,很多基于物联网的产业和应用都已经服务于智慧城市的方方面面,物联网为智慧城市提供了城市的感知能力,并使得这种感知更加深入和智能,从而实现市政、民生、产业等方面的智慧管理。

利用宁波的地域优势,在“物联网工程导论”课程中引入智慧城市建设应用成果展厅参观的环节,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验多种物联网关键技术的应用场景。在参观过程中,学生对智慧城市应用成果展厅中展示的云计算技术、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和RFID技术表现出极大的兴趣。通过实物展示、应用系统演示、现场体验、动态更新等多种形式,学生形象直观地了解了智慧城市建设十大应用体系的建设成果,其中包括智慧社会管理、智慧公共服务、智慧健康保障、智慧交通、智慧物流、智慧贸易、智慧制造、智慧能源、智慧文化服务、智慧安居服务首批共36个应用成果,为后续的物联网产品创意比赛提供了灵感和素材。

2.请进来——智慧城市建设专家讲座

由于物联网工程是新建专业,因此,在人才培养方向方面,需要充分考虑宁波本地经济对物联网人才培养的需求,及时了解本地物联网产业的发展趋势,适时地调整专业方向,合理设置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以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物联网产业链。在“物联网工程导论”课程中引入专家讲座的环节,既有利于学生熟悉物联网相关的专业背景知识,又能够使学生了解企业实际的项目和用人需求,尽早树立自身的职业规划。

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邀请了浙江思创理德物联网(宁波)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黄生颜女士来我校授课。思创理德物联科技有限公司是中瑞思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旗下专注于物联网应用集成和市场开发的子公司,已成功开发并逐步推广服装供应链管理、数字化仓储管理、工厂精益管理、行业服务平台管理、防伪防窜货管理等系列RFID解决方案和关键产品。黄经理在向同学们介绍基于RFID技术的服装供应链管理的同时,引入了企业实际项目的运转和人才需求的现状,描述了物联网产业蓬勃发展的前景,鼓励同学们认真学好相关的专业课程,从而在毕业时能够成为一名满足企业需求的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为宁波智慧城市建设和物联网产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3.项目驱动——物联网产品创意比赛

通过之前物联网产生的背景和发展前景的学习,结合专家对于智慧城市建设的介绍和对智慧城市建设应用成果的体验,在研讨课环节,引入物联网产品创意设计比赛,让同学们以物联网相关技术为基础,设计一款产品,解决日常生活中碰到的问题。

在实施过程中,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由组长负责协调,各成员进行项目的创意、调研和设计,最终形成产品文档和展示材料。在产品展示环节,组员以PPT、视频和实物演示等多种手段,对小组设计的产品进行详细的讲解,内容主要包括创意来源、用户场景、产品功能、技术规范和产品前景。在项目的评分规则上,主要包含创意、影响力和执行力这三个部分,占的比重分别为50%、30%和20%。其中,“创意”是指产品或者服务是否具有创新性和突破性,是否具有全新的功能或者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已有的功能;“影响力”是指产品或者服务的影响力有多大,是否会被大量的用户和机构所采用;“执行力”是指设计的产品或服务是否具有较好的商业可行性。在评分环节,每个小组对除自己以外的每个项目进行打分,各个小组的最后得分为总分取平均。

研讨课环节一方面增强了学生们对于课程的参与度,另一方面通过小组头脑风暴和讨论,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极大地提升了其对于本专业后续课程学习的兴趣。

4.课程评价

在合作式学习模式的基础上,参考学生在课程过程中的参与程度以及课堂表现,课程的评价包含自我评价、小组评价、项目评价和教师评价。其中,小组评价在小组内部产生,主要参考组员在物联网产品创意比赛过程中的投入和参与程度。项目评价主要参考小组项目的评分,即其他各小组对本组项目的综合评价。教师评价主要参考学生的出勤率、课堂参与度。这种评价方式已经在我校其他“项目化”课程及合作式课程中实施,从学生的反馈来看,这种综合、全面的评价方法比传统、单一的评价方法更加合理,它有效地减少了学生的逃课现象,提高了学习的自主性和参与度,增强了学习的兴趣。

四、教学效果

在浙江万里学院物联网工程新专业建设过程中,探索了“物联网工程导论”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并付诸了实践。从目前来看,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培养了专业的学习兴趣,增强了专业的学习热情,为后续课程的开展打好了基础。从培养学生的角度来看,物联网技术在飞速发展,对于物联网课程教学的探索也没有终点,必须总结现有的经验,不断改进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吴功宜.对物联网工程专业教学体系建设的思考[J].计算机教育,2010,(2l):26-29.

[2]桂小林.物联网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0,(16):1-3.

[3]王志良,石志国.物联网工程导论[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

[4]秦磊华,张海珍,石柯,等.物联网导论课程实验教学探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6):150-151,167.

物联网工程项目管理范文第7篇

关键词:中职院校;现代学徒制;物联网专业;校企合作;双元育人

本校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于2019年底由本人构思并拟定的“现代学徒制”项目方案成功申报宁波市职业教育第三批“工匠精神”培育提升工程项目现代学徒制试点。至此从2020年初起本校物联网专业在校领导的牵头和带动下,由本人主持负责方案的具体实施落地工作。

1项目申报背景

1.1学校信息。宁波经贸学校是宁波市教育局直属的部级重点职业学校、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浙江省首批“名校”建设立项单位,浙江省“文明单位”。1984年始办职业教育,培养了一大批技能型实用人才。学校顺应宁波产业发展及布局,设有“智能化、大健康、新商科”三类专业群,其中智能化专业群涵盖物联网技术应用和楼宇智能化两大专业。1.2专业信息。物联网技术应用专业2013年开始招生至今,每年招收两个班级约80人(中高职一体化班,就业三年班),已招收七届学生;2013年牵头浙江省中职学校制定了“浙江省中职物联网人才培养方案”;2014年专业被评为宁波市级新兴专业;2017年宁波市“工匠精神”项目—物联网紧缺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建设立项;2017年成为浙江省三名工程第二批“优势特色专业”建设立项单位。2015年中职物联网实训平台发明专利一件;2015.6指导学生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作品交流赛”获一等奖(智能水文系统);利用物联网技术专业平台打造“智慧校园”,2016年获评首批“浙江省数字校园示范学校”;2017年市教学成果奖《基于中高职一体化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学生“核心技能”绩效化提升实践研究》获二等奖;2017年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基于核心技能的中职物联网专业“诉求整合•绩效提升”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一等奖。2019年宁波市职成教课题立项一项(产教融合视域下校企与人共同体创建研究)。积极探索校企合作路径,与三家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摸索校企双元“订单课程”实施。1.3目前专业已构建的“一体化培养模式”。1.3.1打造校企共育基地,建立“学-赛-训-用”一体化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单位宁波蓝海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将宁波经贸学校(物联网研究室)作为办公场地,常年驻点物联网研究室。企业将物联网学生兴趣小组学员作为学徒,师徒结对共同研发学校智慧校园项目五项(实训楼节能减排系统、中草药种植基地智能滴灌、设置产教融合的“物联网研发中心”、校园智能路灯控制、河道水质监测等系统)。聘用企业技术经理专项为物联网全国技能大赛指导两个月,并获得物联网国赛二等奖第二名成绩。2017年、2018年学校招聘会上,合作单位分别专门开设3个技术岗位为优秀学子铺设就业之路。1.3.2引入企业“订单课程”,真实再现企业实战化情境。企业“订单课程”的引入是亮点建设项目之一,与宁波蓝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每届学生的第六学期专项引入每周五课时的“物联网订单开发课程”。课程由企业真实、典型订单构成(且不少于三个具体项目),课程具体由企业师傅设计实施[1]。校企双方联合出台了《宁波经贸校企合作订单课程实施方案》及《宁波经贸校企合作订单课程考评方案》,保障项目顺利实施,提高教育质量。

2试点项目建设方案及实施计划

为响应国家“工匠精神”号召以及推进区域经济发展,在物联网蓬勃发展的今天,以“校企合作,双元育人”为核心,以学校和企业为主体,探索建立校企责任共担、人才共育、过程共管一体化育人的互利双赢长效机制。以现代学徒制人才“工匠精神”培育为总目标,在学校、企业产教深度融合的基础上,以校企共育的物联网专业实训室为载体,打造一支双元导师队伍作为师资支撑,实施工学交替、双元驱动式教学,逐步建立具有中职院校特色的物联网专业现代学徒制。2.1基于现代学徒制的课程体系重构。物联网专业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的实施,相配套的教学体系是关键。通过制订双元教学体系,重构核心课程,列出课程清单及教学安排计划,探索出一套适合自身特色的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这中间要整理出三大块课程资源,包括理论课的教学计划、实践课的课堂作品展示、以及企业课的讲座资源。最终要将这些教学资源整理成可基于网络的数字化教学平台做资源共享建设。除了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外,课程标准同样是值得深究的。探索研究出一套科学且相适应的课程标准会使得基于现代学徒制的课程体系更为完善和合理。2.2基于现代学徒制人才“工匠精神”培育路径。物联网专业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的实施,重在探索出一条符合“工匠精神”的人才培育路径[2]。该培养方案分“三段推进”:第一阶段通过组织学生下企业参观,了解企业物联网工作岗位特点,并培养学生职业规划意识。第二阶段通过组织学生下企业岗位实训,获得岗位实践体验。第三阶段通过组织学生下企业多岗位轮训,使学生专业技能水平得到全面提升。实习期间每位学徒都要递交心得体会、实践报告、下企业日志各项资料填写。另外通过学校培训学习,物联网专业学生还将在高中阶段考取“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这对于学生在未来的职业发展道路上提供更多的机会。而对于学生团队,学校也是给予莫大的关注,立志于打造经贸物联网专业品牌,组建专业的学生技术应用团队,如乐创软件工作室、标点设计工作室、物联网竞赛队等,在实际项目研发及应用领域和学生职业技能竞赛上有所建树。最后是培养每位学生的核心素养[3],从社团活动、主题班会课,班级文化建设、技能类选修课、校技能节、人人技能、素养类选修课等诸多纷繁复杂的活动中培养学生“身心健康、品德优良、技能精湛、人文扎实”的核心素养。2.3打造校企双元导师队伍。物联网专业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的实施,优质的师资是关键。首先要培养“导师型”教师,组织物联网专业教师分批下企业挂职历练,获得企业项目管理经验,提升技术研发水平。而企业同样需要培养“教练型”师傅[4],学校聘请具有资质的企业师傅到校以开讲座的方式任教。最后再组织“导师型”教师和“教练型”师傅一一结对,进而促成双元导师队伍内部交流互补,形成良性闭环。这样的校企双元导师队伍组建后,就可以指导参与各类项目研发和职业技能竞赛。如市省国各级别的物联网技术应用和维护学生类赛项,智慧校园以及校企合作类项目研发,甚至还可以参加各类教师类技能比赛和教学能力比赛。通过这些赛项“以赛促学,以赛促教”,都能更好的提升导师的技能水平和核心素养,为物联网专业的现代学徒制顺利推进保驾护航。2.4校企实训中心建设。物联网专业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的实施,建设好校内外的校企实训中心是项目实施的保障。根据实训教学与考证需求,校企共建校内实训中心。通过改造现有物联网综合应用实训室为物联网竞赛实训基地,用于参加各类学生赛事。改造物联网研究室为物联网项目研发中心,用于项目研发。改造两个物联网行业应用实训室为校内教学实训基地,为学生转变为学徒,下企业顶岗实习做好前期准备。综合以上三部分职能,将物联网竞赛实训基地、物联网项目研发中心和校内教学实训基地无缝衔接融合为“经贸蓝”校内项目工厂,集研发、竞赛、实训、考证于一体,进一步深化校企共育基地“学-赛-训-用”一体化培养模式。除了硬件设施的改造和提升,还要组织企业师傅到校内项目工厂对学徒进行课程培训,引进真实项目案例,提供相关培训课程资料。再有,根据企业内部的实际情况,在合作企业内部共建“经贸蓝”校外实训基地,聘任企业的高级技术员和项目经理为师傅,直接参与对学徒的实习指导与管理,组建项目组,开展实际项目的研发和实施工作。为学徒下企业实习提供保障。2.5共建教学管理与运营机制。物联网专业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的实施,离不开制度的保障。探索建立相适应的学校教学管理办法和企业教学管理办法至关重要。双元制的好处就在于对学生的塑造更加多元化,教学管理评价维度同样更为多元和科学[5]。相应的教学运营机制必须成文并能落实,如教学巡查机制,学生评教反馈都是值得去落实的。关于教学质量的监督和学徒的考核评价体系是另一个关键节点。多元化的考核评价,如学校的学分制管理方案、企业的积分制考核方案、导师对学生的评价表、师傅对学徒的评价表、企业对学徒的评价表都是具有多重维度和现实意义的。2.6构建紧密型校企家生“四位一体”合作运营机制。物联网专业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的实施,需要探索适合物联网专业的校企家生“四位一体”的现代学徒运行模式。需要成立校企联合办学委员会,制定《校企现代学徒制合作意向书》《企业招徒办法》《学徒、家长、学校、企业四方合作协议》《学校与师傅协议书》,构建双向选择机制。还要建设学校、企业、学徒、师傅资源库,探索紧密型校企家生“四位一体”的师徒资源库管理模式。

3试点保障

[6]为保障建设质量,学校成立了现代学徒制试点申报领导小组、项目工作小组、项目建设监控小组、项目资金管理小组。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制度保障、资金保障确保现代学徒制试点建设任务顺利推进。学校专门设置了校企联合办学委员会,由校领导牵头,一方面聘请行业主管部门领导、行业企业专家,为试点建设提供咨询和指导;另一方面由信息组教研组长负责,本人具体执行(现代学徒制试点方向),制定对口的工作制度、奖惩制度、财务制度等,确保现代学徒制试点建设进度和预期目标顺利实现。

4结束语

如今本校的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已经根据以上申报方案投入建设,建设周期计划三年。现代学徒制引导中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向着校企共育的方向持续推进,给各个专业的变革带来契机。本校领导团队抓住契机,调整专业布局,设置智能化专业群,组织申报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成功后,积极跟进项目建设,落地方案,旨在进一步提升本校中职院校特色的物联网专业办学水平。项目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引领和推动着物联网专业教师思考和探索未来专业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章鸿雁,赵鹏飞,杨敏,余涛.现代学徒制企业课堂的定位、构建和评价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2.

[2]王东梅,王启龙.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体系:内涵、要素与特征[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3.

[3]江平,俞素春.现代学徒制视域下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路径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27.

[4]李新泉,逯义军.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融入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研究[J].科技风,2019.25.

[5]赵鹏飞,陈秀虎.“现代学徒制”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2.

物联网工程项目管理范文第8篇

党的十以来,生态文明建设已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然而,我们面对的现状是环保部门的基础能力相对薄弱,监管力度还不够强、覆盖范围还不够广,行政效能还不够高。因此环境保护工作急需依靠科学化、集成化的思维,以及法制化和市场化的力量提升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信息技术,特别是物联网技术,无疑成为推动环保管理模式变革、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有效手段和途径[1]。环保信息化起步较早,但起点低、信息分散、系统内外数据缺乏有效共享、流程缺乏协同、信息碎片化严重。在国家层面近期密集出台了《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实施计划》、《关于加强环境监管执法的通知》等文件[2],要求环境保护工作运用物联网、移动互联、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实现管理的精细化、智能化,形成以问题为导向、以流程为驱动的新型管理模式。另一方面,环保系统各管理部门之间通过数据共享和大数据技术,可以为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决策参考依据。环保信息化向物联化、智慧化的演进是必然的趋势[3-4],“环保物联网”将成为推动环保监管变革的中坚力量。

2、研究背景

2014年3月3日,重庆市环保系统开展了“四清四治”专项行动,其内容为清理三同时、治理违法建设;清理排污权、治理违法排污;清理风险源、治理安全隐患;清理监管点、治理监管缺位。以重庆市璧山区为例,在“四清四治”专项行动期间共清理了污染源两千多家,建立各类问题台账一千多条,并对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治要求,督促责任单位制定“一源一案”治理方案,基本实现了摸清底数、理清老账的工作目标。如何巩固“四清四治”的成果,形成常态化的工作机制,让已建立的基础台账“活”起来是专项行动后面临的难题。经过缜密的调研和研讨,市局提出了“环保物联网”建设。环保物联网的建设正是基于“四清四治”专项行动成果,通过在系统中固化工作流程,规定环保工作人员必须按照要求的时间、地点和工作内容对监管对象进行管理,并且实时动态更新系统中的数据。

2.1物联网的定义

物联网的英文名是“TheInternetofthings”。顾名思义,“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物联网是指通过传感器、射频识别技术、全球定位系统、红外感应器、激光扫描器等各种互动的物体或过程,采集其声、光、热、位置等各种需要的信息,并与互联网结合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其目的是实现物与物、物与人,所有的物品与网络的连接,方便识别、管理和控制。

2.2环保物联网的定义

环保物联网是物联网技术在环保领域的智能应用[5]。通过综合应用传感器、全球定位系统、视频监控、卫星遥感、红外探测等装置与技术,实时采集污染源、环境质量、生态等信息,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全覆盖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以推动环境信息资源高效、准确的传递;通过构建海量数据资源中心和统一的服务支撑平台,支持污染源监控、环境质量监测、监督执法及管理决策等环保业务的全程智能,从而达到促进污染减排与环境风险防范、培育环保战略性新型产业、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环保事业科学发展的目的。

2.3建设环保物联网的必要性

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环保工作如何占领信息化高地,提高管理精细化水平,并逐步实现从人防到技防,事后监管转变到事前预警,成为目前环保领域最前沿的课题[6]。同时,污染源流动性大、监管人员不足一直困扰着环境监管和整治,所以重庆市计划用三年时间建成全市一体化的环保监管物联网,物联网建成以后,各企业的整治监管点都将安装上物联网芯片。这样,建设项目审批、风险源评估排查和整治、污染防治设施运行和排污情况等信息都将通过芯片传送到“云端”的信息库进行存储和共享,实现环境监管的全覆盖,消除监管盲点,提升环保监管和治理能力。

3、重庆市璧山区环保物联网体系框架的构建

为继续深化和灵活运用“四清四治”的成果,重庆市环保局提出了在全市建设环保物联网,并将重庆市璧山区环保局作为试点,对环保物联网的建设、理论及框架进行深入探索和研判。

3.1管理模式的改变

信息化助推环保,不仅是助推相关的环保业务,更是要求管理模式的转变。以往,环境监察极大地依赖人力,需要工作人员去现场监察,去现场掌握排污,但执法人员往往苦于没有确切的证据,而无法对排污企业进行处罚。信息化手段可以实现对各要素的实时管控,并且可以实时传输,如有违法行为,可以立即对排污企业进行执法。这极大地改变了以前靠“人眼”执法、以平台和系统为核心的管理模式。不仅如此,以往企业排污、工作岗位内容等详细情况主要靠“传帮带”(即人传人)的方式进行传递,因为这些信息都是被个人所掌握。这就面临着如果出现轮岗、换岗等情况,工作可能会面临生疏甚至“瘫痪”,而信息化手段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良方,无论人员如何轮换岗,只要依靠相关业务系统,很快就可以掌握工作内容,使工作具有连贯性。

3.2构建“一网一端一中心”

“一网”:广义指互联网,连接了“一端”和“一中心”,同时汇聚了海量污染源实时状态信息,准确掌握污染源动态变化,为环境管理变革提供大数据分析。“一端”:指移动监管手机终端,它既是环保管理感知的触角、又是执行指令的“规程”。通过移动监管终端,执法人员可以及时处理环保指挥调度中心通过环保物联网派发的任务,第一时间解决群众投诉、企业巡查等环境问题。除了处理任务之外,执法人员还可以随时在移动监管APP(环保通)上查询一企一档、环境质量、历史文档、环保知识库等等,所有信息及时动态更新。“一中心”:建立环保物联网指挥调度中心,此中心把各种渠道发现的环保问题汇聚到环保物联网平台进行统一分析和研判,并通过环保物联网平台进行调度处理,保证平台常态运转,是整个环保物联网的中枢大脑。日常主要工作:(1)统一协调环保局及相关部门,对环境投诉、日常巡查、监控预警、专项行动、生态创建等工作进行派发、催办和督办,保障环保监管业务的有效运行及管理。(2)对工作过程中的流程、业务规则、问题及解决方法等进行分析总结,不断形成制度和规范,促进业务持续改进。(3)对纳入环保物联网运行的相关部门和人员的每日任务完成情况、效率、质量等进行统计,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4)每周对系统的运行情况进行分析整理,并形成工作通报经审核后。

3.3环保物联网的组成

3.3.1环保物联网的眼睛、鼻子和耳朵

物联感知设施是指各种传感器及监测监控系统,感知设施中的视频监控类似人的眼睛,水、气、声在线监测类似人的鼻子和耳朵。环保物联网通过这些感知设施对环境进行实时的感知,就能自动地、不间断地获取环境和污染源的数据[7]。将这些数据汇聚到环保物联网系统就能对环境问题进行分析和研判。

3.3.2环保物联网的探头

环保物联网的探头主要包括电子标签、视频监控、工况监控、在线监测等。所谓电子标签是射频识别技术的俗称,简单的说就是带有线圈的电子芯片,它是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对其信息进行标志、登记、储存和管理。在环保物联网中使用的是NFC技术,是RFID技术的一种扩展,我们通常使用的交通卡、门禁都是应用的这项技术。电子标签可以为监管企业的排污口、治理设施建立唯一“身份证”,搭建统一数据库,为环境监管精细化打下基础。监控监测设备可以实现对企业的实时监测把控,在问题初显时及时预警,减轻人工监测比对的压力,解决人工采样监测不具备时效性和连续性的难题。

3.3.3环保物联网的系统组成

环保物联网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它包含一系列的系统用于支撑环保管理各项业务。重庆市璧山区环保局试点项目的首要目标是解决环境监管的问题,所以目前已经实现了最重要的指挥调度系统和环保通。指挥调度系统是环保物联网的中枢大脑,即“一中心”,用于环保监管工作的指挥调度,是整个环保物联网正常运行的后台保障;环保通,即“一端”,主要用于现场人员在监管单位现场记录检查情况、取证,是环保物联网的监管终端。两个系统相互协同配合,大大提高了环保监管的效率。目前环境管理应用了大量各自独立的信息系统,形成了一系列的信息孤岛。环保物联网通过统一数据标准、规范业务流程,建设基础支撑组件以支持各业务系统的互联互通。已经在使用的业务系统可以逐步通过数据接口的方式与环保物联网系统进行对接,实现功能的集成与完善。近期在原来调研的基础上已逐步完成了微信公众互动系统、企业门户系统、排污许可管理系统、审批系统、污染源管理系统、应急管理系统、移动执法系统、环保决策支持系统、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等的开发和试运行。

3.4构建环保物联网体系框架

根据目前璧山区环保局开展的物联网建设情况及后期的拓展开发,结合实际环保工作中的系统应用绘制出环保物联网体系框架,如图1所示。

4、环保物联网在日常环保工作中的应用

4.1在环境监管中的应用

以智能感知问题来源为例,当某企业在线监测超标时,环保物联网会自动产生一条报警。此时系统会自动将该条问题分派给相应执法人员,同时按照环保管理要求预置处理期限、任务内容等信息,再由指挥调度中心的调度人员派发到移动监管手机终端。执法人员手持终端第一时间到现场处理该监测值超标问题,处理完之后通过APP(环保通)将结论建议及照片等信息上传回调度平台。环保物联网指挥调度平台汇聚所有信息后从不同维度进行分析评估,做到奖惩有据、业务协同。

4.2在建设项目审批中的应用

随着环保物联网不断的深入各个环节,对环保各业务科室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将互联网+的思想融合进日常的业务工作中,成为今后的建设重点。新审批系统的研发全面提升了辖区内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的精度,以项目编号串联建设项目全过程,提供GIS大数据空间分析、重大项目跟踪、移动审批、查询统计等功能。同时,通过新建的门户系统企业可以直接进行项目申报,并能够随时掌握项目申报的过程信息和进度,为企业提供便利。

4.3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环境监测业务流程繁琐、仪器设备众多,管理难度较大,如何将信息化的手段利用到繁杂的日常业务工作中,提高监测的办事效率,成为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通过对监测站深入的业务调研,目前建立起一套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1)利用电子标签对仪器设备进行身份认证,跟踪仪器设备的使用情况,进行检修和校验提醒。(2)利用二维码对样品进行管理,通过二维码扫描获取样品和任务信息,为任务处理提供便利,提高了从采样、送样、领样、化样全流程的工作效率。(3)通过原始记录电子化的方式,将人工监测数据结构化,结合感知设施自动监测数据,构建监测大数据中心,利用云计算技术为污染源排放行为分析和环境质量分析提供依据和支撑。

5、结论与展望

环保物联网在璧山区环保局试点以来,将互联网+技术完全的融入到日常工作中,从以前的事后处理改变为现在的事前预警,从以前的纸质化工作流程转变到现在的电子化进流程,大大的提高了环保局的办事效率,不仅受到工作人员的推崇,还得到了企业和其它第三方的认可和支持。为使环保管理工作进一步提高,从环保业务整个流程出发,提出今后物联网建设的几点建议:(1)实现测管协同。环境监察支队队员在现场处置任务时,进行采样,将样品送到环境监测站,监测站通过二维码扫描收样,获取样品的相关信息并对样品进行管理。项目分析完成后,通过系统消息提醒支队队员,支队队员及时获取监测报告。其次,监管平台获取的监测数据,利用大数据分析算法对污染源企业及外环境历史数据进行分析整理,掌握环境质量的变化趋势,了解企业的排放规律,提供环境监管的效率与能力。(2)打通正向审批与逆向监管。通过开发新系统的监督管理功能,将许可证超期、试生产超期、久试不验、环评超5年、未建先批问题推送到物联网调度平台,打通正向审批到逆向监管的业务闭环。

作者:段然 谢春 王程 彭雪 单位:重庆市璧山区环境监测站 重庆扬讯软件技术有限公司 重庆市璧山区环境监察支队

参考文献:

[1]高峰.环保物联网在辽河流域水环境监管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5,(2):336,344.

[2]蒙海涛,张骥,易晓娟,薛娇娆.物联网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3,38(1):10-12,86.

[3]刘旭东."智慧环保"物联网建设总体框架研究[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3(1):122-123.

[4]张树礼,郝军,张巍.环保物联网技术及应用研究[J].中国环境管理,2012,(4):24-27.

[5]郭慧鹏.如何破解环保物联网应用难题[J].高科技与产业化,2012,(2):22-24.

物联网工程项目管理范文第9篇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 医院 物资综合管理

一、物联网概述

什么是“物联网”?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信息化”时代的重要发展阶段。顾名思义,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这有两层意思:其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延伸和扩展的网络;其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也就是物物相息。物联网是互联网的应用拓展,与其说物联网是网络,不如说物联网是业务和应用。

本文所说的物联网,主要是指利用先进的条码、二维码、RFID技术等,构建医院物资管理系统,支撑院内物流的SPD管理。SPD是Supply(供应),Processing(拆分)&Distribution(院内物流)的简称,起源于1960年代的美国。SPD服务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对医院物资的物流、商流及信息流进行管理、跟踪的一种服务模式。

SPD服务使用统一商品编码,对同一产品、同种同效产品进行分类后,基于该编码管理采购、供货、库存、支付等相关数据,与院内各部门或其他标杆医院进行比较,进而向医院提供物流改善、成本降低等有利于医院经营的后方支援。

SPD它大体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等级是统一采购阶段,第二等级是纸质条码卡阶段,第三等级是融入RFID技术的SPD模式,YH医院全面实施第三等级模式。

二、YH医院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物资综合管理

(一)项目实施背景

在实施物联网项目以前,YH医院物资供应商四五百家,采购部门工作量较大,效率不高;物资管理存在一定程度的“以领代耗”现象;部分物资无法或很难全过程追溯;物资管理占用巨大的仓储、配送成本,且存在一定程度的跑、冒、滴、漏等浪费现象。比如通常存在的人情关,如熟人找护士长要纱布、酒精等之类的物品,护士长一般碍于情面不好拒绝,无形中增加不少成本;护士长每周要去库房领取卫生材料,工作量较大,效率不高;盘点费时费事,业务部门盘点,财务、审计监盘,管理成本较高,等等。

(二)前期准备

1.成立物资综合管理工作小组

为进一步加强物资管理,节约仓储、库存、人力成本,降低物资损耗,实现物资全过程动态监管,经院办公会批准,YH医院成立由财务处牵头,医工处、后勤处、信息中心、医务处、护理部、审计处、纪监办等部门参加的物资综合管理工作小组。

2.制订物资综合管理改进方案

参观学习了日本医院物流管理,参考兄弟医院做法,结合YH医院实际和前期部分科室试点情况,财务处牵头,信息中心、医工处、后勤处全力配合,拟订物资综合管理改进方案。物资综合管理改进方案经院办公会批准后,工作小组慎重稳妥的推进该项工作。

3.公开招标,确定中标公司

按照管理需求,遵照招标采购相关规定和流程,由YH医院招标机构进行社会公开招标,根据招标结果,确定中标供应配送商。

4.中标公司组建项目团队

针对YH医院项目,中标供应配送商组建按职能划分的项目团队提供综合支持,主要包括综合窗口负责人、院内小组、院外仓库小组、间接部门小组、国内外SPD专家组等五个领域的成员。按职能划分人员,专业团队、专家保障,是项目顺利实施的条件之一。

5.安装RFID扫描门与卡片回收箱

根据医院管理需求,协商确定医院各主要卫生材料配送点,由中标的供应配送商在确定的各配送点安装RFID扫描门与卡片回收箱,为实施以物联网为基础的物资综合管理奠定硬件基础。

6.设定安全基数和配送频次

医院和中标的供应配送商根据各科室历史数据,结合科室业务性质、床位规模、发展趋势等,逐一与科室确定安全库存基数,再根据安全基数、医院管理要求等,与医院协商确定适当的配送频次。

7.梳理优化业务流程

在现有业务流程的基础上,根据精细化管理需要,在满足内部控制的前提下,财务处、医工处、后勤处、信息中心、审计处、纪检监督办公室等部门,梳理优化相关业务流程。

8、开发物资综合管理信息系统

根据医院管理要求,财务处、医工处等相关部门提出具体管理目标和需求,审计部门和纪检部门全程监督,由中标的供应配送商工程师和医院信息部门工程师合作,定制开发一套满足管理需求的信息系统。该信息系统需要与医院相关业务系统相连接,比如HIS系统、财务核算系统等。

(三)RFID-SPD模式的业务流程

科室根据需求请领卫生材料,采购部门审核,向公司订货,公司向各科室配送,科室验收签字。下次使用耗材后护士再次将RFID卡投入电子回收箱,就此形成一个闭环。

1.科室请领环节

各科室在使用卫生材料后,只需将粘贴在商品上的RFID卡投入回收箱中,卡片入箱瞬间,该使用数据即可自动传送至公司的SPDIS系统中,系统自动生成请领计划,请领数据通过系统接口传至医院信息系统中成为采购计划。

采购部门对收到的各科室自动传送的申领数据进行核对后,正式向公司订货。公司院外仓库收到医院订单后拣货,并向医院各科室进行配送。

通过该模式,各科室的护士无需进行手工请领或为此而确认当前库存量,采购部门也无需根据各科室的请领量确认当前库存量并向几百家供应商订货,由此实现业务量的大幅削减及人力成本的降低。

2.院外物流环节

公司总部收到订单后向仓库下达出库指令,仓库人员打印带有货位号的拣货单,进行拣货。仓库人员在耗材上贴附带标签的RFID卡,卡内含有相应的耗材名称、规格、批号、有效期、包装单位、科室名称等管理信息,贴好RFID卡的各种耗材按科室装入周转箱并装车。

3.院内物流环节

供应配送商物流车辆将卫生材料送至医院后,物流人员开始向科室配送。每位物流人员需携带存储着个人信息的RFID人员卡才可以激活科室扫描门开始扫描,科室扫描门开始扫描的同时,会记录下本次配送执行人、执行时间等。

院内周转中心的大屏幕可按日期、科室、卫生材料品目等查询科室消耗、物流配送、理论库存等每个物流环节的执行人与卫生材料明细信息,从而实现了院内物流环节的跟踪。

此外,商品在供应配送商院外仓库入库时,供应配送商采用其他信息系统对其批次和有效期进行管理,实现了从入库时点开始的可追溯管理,建立了完整的物品管理体系。

4.科室存储环节

配送的卫生材料均贴有RFID卡片,物流人员将卫生材料配送至科室,各科室入口处设置的RFID扫描门可以对进入科室库的商品进行自动验收,点击确认入库后,增加科室库存,即可在系统中实时按科室查询入库信息。科室护士不仅可以通过SPDIS系统查看完成入库验收的商品数据,还可以通过设置在各科室的显示器画面来阅览入库数据。

5.耗材使用环节

护士使用卫生材料前,将RFID卡片投入回收箱时,消减科室库存,可在系统中实时查询科室的消耗数据及理论库存。从科室的角度看,实现了从(科室)入库(科室)库存(科室)使用等一系列可追溯管理,由此建立起更加完备的物品管理体系。

科室护士将贴附在耗材上的RFID卡投入设置在各科室的电子回收箱内,该回收箱自动收集耗材使用数据后,作为科室申领数据传送给采购部门。

6.耗材盘点环节

实行该管理模式后,根据各科室投RFID卡片入回收箱的动作所自动传送的数据,供应配送商在院外仓库进行拣货并直接配送至各科室。因此,基本无需占用医院库房,医院省去了盘点院内库房的业务,大幅削减了医院的盘点业务量。

此外,各科室盘点时,系统会根据科室安全库存自动生成科室盘点单,并同步至PDA端,开启PDA扫描功能,PDA扫描半径约3米,即使有些耗材被锁在柜子里,无需打开柜门也可完成盘点,5分钟左右即可完成一个科室的盘点。扫描完成后在PDA端显示盘点差异,现场查找差异后,上传盘点结果,系统中自动更新盘点库存,完成盘点。盘点完成后,系统可根据医院的管理要求统计各种所需的盘点报表。

7.账务核对及款项支付环节

实施该项目之前,医院需要向多家供应商采购,并处理多家供应商提交的交货单和发票,工作异常繁忙。实施该项目后,由供应配送商统一采购并提交交货数据和发票;通过信息接口,事先将配送货物数据传至医院系统,医院将采购数据与实际配送数据一一核对;同时,物流人员将科室签字的配送单送至财务部门,每月以科室签字的配送单作为对账依据,实现单一供应商的对账,可以大幅削减医院结算业务的工作量,节省人力成本的同时,提高了效率。

三、初步成效

医院实施该项目的总体目标是:提高效率、加强监管、规范核算、降低成本。经过前期的精密准备,目前来看该项目的实施取得了初步成效。

实施该项目,可以明显地降低YH医院卫生材料的各项成本,包括采购成本、管理成本、库存成本等,同时有效提升了卫生材料的管理效率,实现了从科室请领订单审批采购管理院内物流科室使用的全过程信息化管理。最终让医院的医生、护士及相关管理人员回归到本职工作中,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为广大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一)安全采购、专业配送

医疗耗材的品牌、种类、规格、型号等实际采购权永远归属YH医院。中标供应配送商根据医院提供的订单及配送服务要求,提供与订单品规、价格、数量等相符的、质量合格的物资,并将相应合格证明文件提供给医院。

供应配送商具有完善的组织机构,建立了完整的质量管理体系,具有独立产权的全封闭物流中心,配送中心仓库面积为11000多平米,容积率为近9万立方米,库内设有现代化的常温库、阴凉库、特殊药品库以及两座大型拼装冷库,确保了卫生材料的质量安全;拥有15辆专业配送车辆,确保将卫生材料安全、高效地送至医院各科室。

(二)全程监控、可追溯

物联网系统通过信息手段,将医院相关业务类型所涉及物资的入、出、转、用、损、耗业务活动,实现对应的闭环控制;物联网系统可对物资流转的全过程进行实时监控,保证物资管理及使用的安全;卫生材料上的RFID卡片中存储有被使用耗材的名称、规格、批号、有效期等数据,系统中记录有每一个环节相对应的操作信息,实现物资采购、供应的全程监控和可追溯;对物资流转的全过程进行实时监控,流程规范,减少差错,保证物资管理及使用的安全、高效。

(三)成本核算准确

物联网建立后,所有“物”都规范为标准化信息,管理层监控所有物资在各业务流、各环节的状态及责任人,成本核算相关数据可以被准确测定,物联网中的感应设备是最细粒度、最实时、最客观的成本数据采集手段,为成本核算的准确性、及时性奠定基础。

(四)工作效率提高

使用基数化专有技术和RFID技术,实现业务量的大幅削减及工作效率的提高。通过该模式,各科室请领及医工处采购业务等业务量大幅削减;采用该服务模式,从院外仓库直送至科室,通过RFID扫描门,可以大幅削减医工处初次验收和各科室二次验收的工作量;通过信息系统对库存水平进行优化,随时自动补充足够的数量,可大幅减少订货和库存管理等非核心业务的业务量。

(五)节约成本

采用该服务模式,从院外仓库直送至科室,可以将院内仓库(2400平米)的空间用于其他用途,节省仓库面积;根据实际使用配送,医院的库存量实现了最小化,节约了库存成本;每月根据实际使用物资结款,节约了资金占用;采购成本降低;物联网设备可以部分取代非关键识别节点人工岗位,节省人力成本等。以上种种,据不完全统计,医院每年节约各项成本合计约3500万元。

(六)管理精细化

该模式可实现物资管理的安全、高效,物资的使用更便捷、存放更精细、规整;可实时全程监管,为精细化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该模式减轻医务人员物资管理工作,使医务人员安心本职工作,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更精准的临床医疗服务等。

四、持续推进

为不断加强物资管理,YH医院从市场调研、现状分析、设计完善方案等方面入手,自2012年开始试行对高值耗材进行条码管理,实现高值耗材可追溯;在高值耗材条码管理的基础上,引入RFID技术,搭建物联网平台;2014年下半年开始探索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医院物资综合管理体系并启动试点工作;2016年1月可在全院实施物联网系统。

为持续完善物资综合管理体系,在医用耗材实施稳定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物联网综合平台,逐步拓展到固定资产、药品等其他领域,逐步建设以物联网为基础的医院全部物资综合管理体系。

五、经验和建议

(一)“一把手”工程

物资综合管理体系涉及医院管理的方方面面,涉及临床医技科室、多个职能与管理部门,在实施过程中,会打破现有利益格局,涉及大量的沟通协调工作,因此“一把手”工程,院长高度重视,可有利于该工作的顺利推进。

(二)多部门协同

该工作涉及医务处、护理部、医工处、后勤处、财务处、审计处、纪检办等多个部门。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众多相关部门高效协同。为有序推进该项工作,工作小组中包含相关部门负责人和具体工作人员。

(三)梳理和优化业务流程

该项目的推进,同时也是相关业务流程的梳理和再造。既要尽可能全部解决之前物资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又要通过业务流程的梳理,借助信息手段,优化相关流程,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

(四)内控时刻记心上

梳理和优化业务流程的过程中,绝对不能忽略内部控制的要求,各项管理需求要在满足内部控制要求的前提下,通过流程的优化来实现管理要求。

(五)信息技术是支撑

YH医院物资综合管理体系是以物联网技术为基础的,可以说,没有物联网技术,就没有该项目的实施,就无法实现既定的管理目标。

(六)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做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笔者所在医院对这一点深有体会。比如招标,医院委托招标机构进行社会公开招标,既符合要求,又节约管理成本;比如方案的设计、流程的优化,需要吸取物流管理领域专业人士的意见和建议;比如通过该项目的推进,把医护人员真正还给患者等。

六、总结

物联网工程项目管理范文第10篇

本报讯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依据《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和《物联网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要求,工业和信息化部日前启动了2013年物联网发展专项资金项目申报工作。

 

据悉,此次专项资金支持重点领域物联网系统研制项目和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项目。重点领域物联网系统研制项目重点支持经济发展、社会管理等领域的物联网系统研制,推进精细化管理和科学决策,提升生产和运行效率,促进节能减排和产业升级,保障公共安全,提升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项目则重点支持物联网信息感知、传输、处理等方面的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形成集成性强、技术含量高、市场容量大、应用广泛、社会经济效益较好的技术和产品,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物联网技术发展水平,加快推动物联网产业的发展。

 

其中,重点领域物联网系统研制项目主要包括:

1.智能工业领域。重点支持工业生产过程控制、生产环境检测、制造供应链跟踪、产品全生命周期检测等物联网系统,形成综合管理监测平台,促进经济效益提升、安全生产和节能减排。

 

2.智能农业领域。重点支持农业生产精细化管理、生产养殖环境监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与产品溯源等物联网系统,形成重点农产品质量管理平台,保障农产品安全。

3.智能环保领域。重点支持城市大气环境实时监测、重点流域和湖泊水质监测、工业污染源排放实时监控等物联网系统,形成重点地区和行业的实时监控和预警平台,进一步改善环境质量。

 

4.智能物流领域。重点支持覆盖库存监控、配送管理、安全追溯全流程的物联网系统,形成跨区域、行业、部门的物流公共服务平台,提高物流效率,保障物流的安全和可控。

 

5.智能交通领域。重点支持交通状态感知与交换、交通诱导与智能化管控、车辆定位与调度、车辆远程监测与服务等物联网系统,形成城市交通实时监控和管理平台,提升交通管理水平。

物联网工程项目管理范文第11篇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装配式建筑;对策

近年来,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人们对建筑智能化、建筑节能性能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各地政策推动下,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传统建筑建造方式受到冲击,粗放型建筑发展方式亟待改变,建筑行业迫切需要推动信息技术与建筑工业化的协同发展,物联网与装配式建筑分别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建筑工业化的重要组成元素,两者的融合发展能有效提高项目的管理水平,促进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物联网技术与装配式建筑的融合发展已经成为近年来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尽管如此,物联网技术与装配式建筑融合发展的深度依然不足,仍需要政府、企业、高校、科研单位合力解决目前出现的一些问题。[1]

1相关政策

2020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13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推动建立以标准部品为基础的专业化、规模化、信息化生产体系。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建筑工业化技术协同发展,在建造过程中加大建筑信息模型(BIM)、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通信、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的集成与创新应用。”这明确了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是智能制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为物联网技术在装配式建筑中的应用做了积极引导。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等8个部门联合印发的《物联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指出:“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打造支持固移融合、宽窄结合的物联网接入能力,加速推进全面感知、泛在连接、安全可信的物联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技术创新,壮大产业生态,深化重点领域应用,推动物联网全面发展。”这将继续推动物联网技术与装配式建筑的深度融合。

2物联网技术在装配式建筑中的应用

2.1应用原理

物联网技术在装配式建筑上的应用主要是通过物联网的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来与建筑构件完成信息连接的。其中,感知层是通过传感器、射频识别(RFID)、二维码等拥有数据采集功能的感知终端来获取建筑构件信息的。网络层又称为管理层,主要对感知层获取的数据进行传输、处理、分析及管理。应用层是指装配式建筑信息化系统的门户网络或者App,项目各方可以通过应用层顺利开展监督、统计、管理等工作。[2]物联网以设计参数为基础,利用信息传感设备将建筑构件信息通过网络连接起来,实现信息互联互通,以实现对装配式建筑项目的全过程、全要素、全方位、全寿命周期管理。全过程管理是指对建筑构件原材料加工生产、检测检验、运输、存储、安装与验收等全部环节进行管理的过程[3];全面要素管理是指对建筑构件质量、成本、工期、安全等要素进行管理的过程;全方位管理是指对与项目有关的政府行政主管部门、建设单位、施工单位、材料生产单位进行全面管理的过程;全寿命周期管理是指对建筑施工前期、施工过程、建筑使用等所有阶段进行管理的过程。其中,从全要素管理角度分析,物联网技术在装配式建筑中的应用表现在质量溯源、安全管理、成本控制、进度管理四个方面。

2.2具体应用

(1)物联网技术在装配式建筑质量追溯体系中的应用。装配式建筑质量追溯体系是以装配式构件生产产业链为主线,使建筑质量问题发生的原因可以得到准确追溯。相关工作人员可以利用物联网技术来采集构件原材料入库检验、生产过程检验、出库检验、运输过程检验、进场检验、装配过程检验、验收检验等数据,并且按照相应的法律法规要求,实现各个环节的质量信息互通,保证质量问题可追溯。(2)物联网技术在装配式建筑安全管理中的应用。装配式建筑相较于传统建筑,在吊装作业、高空作业方面面临较大的安全隐患。因此,装配式建筑的搬运、存储、吊装、安装等方面需要得到重点监控。管理人员可以通过物联网无线射频识别技术来实现对人、物的实时监控,从而达到安全管理目的。(3)物联网技术在装配式建筑成本控制中的应用。装配式建筑成本主要包括技术研发成本、生产成本、物流运输成本、仓库保管成本和现场安装施工成本。[4]装配式构配件生产单位、采购单位和施工单位可以通过物联网的云平台数据对构配件在储存、运输和安装施工过程中的受力情况进行实时监控与数据分析,对构配件损伤部位进行实时查找与处理,从而降低构配件损耗以及物流运输成本、仓库保管成本、现场安装成本。(4)物联网技术在装配式建筑进度管理中的应用。相关部门应将物联网技术与BIM技术结合在一起,实行全方位的计划管理,将各流程连接起来,并通过云平台的协同管理、信息优化、预警机制等的有效结合,形成一个实时监控系统。这一系统可明显提高管理的精细度,加快资源调度、减少沟通时间,协调不同参与方协同作业,从而提高项目的进度管理能力。[5]

3物联网技术与装配式建筑融合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目前,物联网技术与装配式建筑的融合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物联网技术与装配式建筑融合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6]

3.1应用成本较高

物联网技术与装配式建筑的融合发展需要以大量装配式建筑项目为载体。目前,装配式建筑暂未形成完善的产业链,建造成本较高,规模较小,集聚化程度低,因此物联网技术在装配式建筑中的实际应用成本较高。[7]

3.2不被广泛认可

应用物联网技术会带来一定的成本增加,加上部分建筑企业高度依赖原有传统管理方式,造成物联网技术与装配式建筑融合的受重视程度不够。目前,即使部分建筑企业在装配式建筑项目中应用了物联网技术,也只是采用传统管理手段嫁接物联网设备。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这些建筑企业往往采用传统管理系统与物联网智能管理系统并用的方式,将物联网当作摆设,这就使得物联网技术难以发挥最佳效果。另外,同时使用两套管理系统,会造成信息沟通交流复杂化、重复化等问题,进一步导致建筑企业对物联网技术的应用缺乏信心。

3.3现有人才匹配度不高

(1)物联网技术与装配式建筑的融合发展需要“计算机”“信息技术”“建筑业”“电子技术”等领域复合型人才。目前,相关人才主要来自建筑行业、计算机等行业,在知识结构上有所欠缺,这种情况造成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契合度不高。一些涉及多学科的工作任务往往需要多个专业的人才共同协作,这容易导致沟通交流成本增加、工作效率降低、技术衔接困难等问题的发生。(2)高校针对装配式建筑与物联网技术的融合教学有待进一步加强。高校在课程设置上以基础课和传统专业课为主,应用课程占比较小。高校在课程设计上强调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而忽视了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另外,高校缺乏实训基地、学生实践机会少、学生的实际操作运用能力不强等问题,导致高校向装配式建筑行业输出的人才与行业需求不匹配。(3)装配式建筑、物联网技术等方面的培训制度不健全。这主要是因为装配式建筑与物联网技术融合属于前沿技术,专家稀缺,行业培训机会较少。

3.4融合尚不完全

目前我国物联网技术与装配式建筑的融合尚不完全,具体表现在融合深度不够、关键技术存在短板、产业链上下游协作不足、装配式建筑机构标准体系尚未建立等方面。例如,物联网技术目前主要应用于数据采集与存储方面,在数据处理、预警、预测等方面的应用不足,且平台缺乏自我优化功能;高端传感器、芯片、边缘计算等关键技术方面仍需要加大攻关力度;物联网与装配式建筑的上下游产业协作程度较低,缺乏物联网行业领军型企业;目前,物联网与装配式建筑融合的体系尚未形成,物联网技术与装配式建筑融合缺乏统一的设计和应用规范。[8]

4物联网技术与装配式建筑融合发展的优化对策

物联网技术与装配式建筑的融合发展离不开政府、建筑企业以及相关行业人员的共同努力。针对物联网技术与装配式建筑融合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几点优化对策。

4.1加大政策引导力度

政府可针对推行物联网技术与装配式建筑融合发展的建筑企业采取税收减免或差别税率、资金扶持、现金奖励等政策,引导建筑企业积极在装配式建筑项目中应用物联网技术,打造一批技术先进的骨干企业和示范基地,对示范试点项目进行经济支持。同时,政府可构建“产学研”一体化模式,鼓励企业、高校、科研机构进行技术孵化创新,对攻克物联网、装配式建筑关键技术的企业、科研机构与高校进行重点扶持,引导金融机构对物联网技术、装配式建筑技术研发进行支持。此外,政府相关部门可与专家、行业龙头企业共同制定和完善物联网技术与装配式建筑融合发展的规范标准,从而实现标准的规范化、系统化。

4.2多措并举,提升市场信心,提高市场认可度

政府投资项目(包括国有企业投资项目)应积极在装配式建筑施工中应用物联网技术,并对相关经验进行推广。建筑业行政管理部门首先要积极建立物联网信息系统,通过此系统对装配式建筑项目进行监控与管理;其次要落实政策优惠,让勇于尝试新技术的建筑企业在经济上受益;最后要建立物联网技术与装配式建筑融合发展的行业协会,定期举办融合发展效果评比,对优秀企业进行资金奖励。

4.3加强行业人才培养,提高人才供应与市场需求匹配度

教育部门应加快培育具有示范试点的高校,创设跨建筑、信息通讯、电子科技等学科的交叉学科。在专业设置上和培养目标上,教育部要协助大专、中职院校分层次培育一批满足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以补足人才缺口。高校要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实行校企联合、学徒制等培养模式,创设物联网技术与装配式建筑融合发展实验室,培养一批具有较强实践操作能力的学生。[9]此外,教育部应与高校应联合开展物联网技术与装配式建筑融合发展方面的资格考试,从而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

4.4加强新技术的应用,推动物联网技术和装配式建筑技术的发展

建筑企业应创新生产及管理办法,不断加强自身的责任意识,提高自我认识,组织人员进行新技术培训,提高工作人员应用新技术的能力。一些标杆企业在示范试点项目中,要及时推广新技术,积极与科研机构、高校合作,推动物联网技术与装配式建筑技术发展以及上下游相关企业协同创新发展,从而形成合力,攻克关键技术。

5结语

物联网工程项目管理范文第12篇

物联网是我国的一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了促进物联网产业的良性发展,我国大力培养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鼓励和支持高校改革和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的运行机制、管理体制、教学方法、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因此建设物联网实验教学中心势在必行,其有利于提高高校物联网专业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提高物联网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推动我国物联网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1 建设物联网实验教学中心的必要性

为了使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得到满足,2010年教育部办公厅鼓励有条件的高校积极成立相关专业,并提高相应的办学水平。在此背景下,一批高校开始成立物联网学院,以及测绘工程和物联网工程专业。

物联网专业涉及到的学科包括电子、计算机、通信等等,是一门典型的交叉学科,具有很强的应用性,以工程应用学科为基础,对现有的信息技术进行了综合化集成。物联网依托计算机关键技术、感知关键技术、互联网关键技术等技术的信息传感设备,以互联网设施为依据来实现信息的处理、协同和传输,能够在大范围或广域内实现物与物和物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换。物联网产业是一门新兴产业,也是一门交叉学科,当前各高校都根据自身的行业应用背景优势,积极建设物联网工程专业应用方向的实训和课程。

在培养物联网专业人才时不仅要传授相应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物联网专业人才的工程技能,加强实验教学。物联网专业要求相关人才要能够掌握系统工程、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无线网络通信理论方面的理论知识,同时具备物联网系统的应用层、感知层的关键涉及技能。因此高校积极建设物联网实验教学中心是非常有必要的,其可以使物联网专业的科学研究和实验教学的需要得到满足,切实提高高校物联网专业的办学质量,积极推进物联网专业的校企合作和科研工作。

2 物联网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规划

为了顺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要求,2014年7月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成立了物联网工程系,并对其进行重点扶持,将打造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物联网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必须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业创新能力。物联网的实验教学中心应该成为物联网专业的技能培训、产品测试、科研、创业训练、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实验教学改革的基地,同时支持校企合作开发、科学研究和实验教学[1]。

物联网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应该满足物联网工程的人才培养和发展的需求,在满足电子与工程学院相关专业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实验教学需要的基础上,还能够为师生科研项目、研究生科研创新、大学生创新提供相应的平台。以此为基础确定本校物联网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思路: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作为建设目标,在科学布局和合理规划的前提下,兼顾技术应用和科技创新,侧重于实验教学。有步骤、有顺序的建设高内涵、多层次的创新实训平台和实验教学平台,包括应用示范、研究实验、综合实验和基础实验。基础实验平台主要用于开放性实验、验证性实验和专业基础实验等,综合实验平台主要用于大学生科技创新、毕业设计、课程设计、综合设计性实验等,研究实验平台主要用于社会服务、校企合作、大学生科技创新、科研项目支撑等,应用示范平台主要用于社会服务、校企合作、成果转化、应用示范等[2]。

业务联网的实验教学大纲和培养大纲为基础,优先满足实验教学的需求,进而再建设相关应用构成、相关技术和相关学科的专业实验室、应用示范系统、实验教学中心,打造综合型物联网实验教学中心。

3 建设物联网实验教学中心的具体实践

根据物联网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思路,物联网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过程中应该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并其申请当地和中央的专项基金项目,获得财政支持。

3.1物联网实验教学中心的内涵建设

内涵建设是物联网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重点,关系到物联网实验教学中心是否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以后勤管理处、实验室建设与设备管理的安排部署为依据,将全校统一的大型设备仪器监管与共享系统、固定资产管理平台建立起来,并申请规划,实验室建设项目和实验室信息统计项目,开展全校性的软环境建设、实验室建设项目检查、实验仪器设备使用效益统计、实验室绩效考评等工作。全面审查实验室建设项目,以实验室建设制度和实验室设备购置制度为依据,定期召开会议,讨论全校实验室管理和建设工作。特别是要对全校各实验教学中心进行对比和考评,从而加强对物联网实验教学中心的内涵建设,这样也可以保障各类型科研项目、设备管理项目和实验室建设的顺利进行[3]。

3.2多层次完备的实验平台的建设

以物联网学院的教学与发展需要为根据,在当前的建设思路基础上,积极申报各类实验室的建设项目,有步骤的对多层次完备的实验平台进行建设。物联网实验教学中心前期的建设工作主要是建设基础实验平台,经费来源为中央与地方共建高等学校专项基金项目的划拨。物联网技术基础实验平台应该囊括物联网专业基础课的各类课程,包括电信业务开发、网络管理、嵌入式系统开发、无线传感器网络、ZigBee、RFID等。

与此同时,物联网实验教学中心不仅要满足基本的实验教学需求,还应该参照我国对物联网行业发展的具体规划,积极推进物联网技术应用示范、物联网技术研究、物联网技术综合平台。为了满足物联网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需要,保障充分的资金来源,应该积极申请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基金,并与中国电信公司开展校企合作,共建实验室的仪器工程项目[4]。

3.3建设高素质的实验室技术队伍

为了保障物联网实验教学中心的良性发展,高校在建设物联网实验教学中心的过程中还应该积极建设一支素质高、稳定性强的实验室技术队伍,保障物联网实验教学中心建成之后能够实现正常的实验教学。根据学校和学院的统筹安排,在物联网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的过程中,要组织实验室技术人员和任课教师参加实验仪器设备厂商组织的相关培训,使其掌握实验室仪器设备的基本操作技术。同时学校也要积极申报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计划STITP项目、实验室开放项目、实验室建设项目等等。为了进一步激发实验室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应该定期针对全校实验室技术人员、实验室管理人员和实验教师开展相应的评比活动,对于,表现优秀的人员给予相应的奖励。学校要加强对全校实验室技术人员、实验室管理人员和实验教师开展相应的综合培训和技术考核,要求实验室技术人员、实验室管理人员和实验教师能够掌握基本的,物联网实验式设备使用规则,能够科学地开展物联网各项相关实验和教学活动[5]。

4 物联网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成果

本校物联网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共经历了将近一年的时间,虽然还处在建设的初级阶段,但也取得了良好的建设效果,为嵌入式系统开发实验提供了较好的平台。当前本校物联网实验教学中心已经初具规模,具备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和教学成效。为促进建设广东省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省市两级政府大力支持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的发展,使物联网实验室建设获得了比较充足的建设经费支持,保障了物联网实验教学中心建设工作顺利进行。在物联网实验室建设期间,实验室主管领导带领实验人员参观了佛山职业技术学院的物联网实验中心,认真汲取了物联网建设的宝贵经验,提高了本校实验人员的业务水平,为建设较高层次的物联网实验室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使本校不同层次的学生和教师对物联网,专业的科研需求和实验教学需求基本能够得到满足。

物联网工程项目管理范文第13篇

完善平台功能,突出平台服务

2014年,天津农业物联网平台以“完善功能、突出服务、产业运营”为目标,制定数据规范、加强内容建设、扩大服务对象。在技术方面,开发平台在线视频系统,实现大华、海康和天地伟业等主流视频监控设备的接入服务支撑,完善接入平台数据和系统接入数据的接口标准和规范,研究制定平台架构设计标准和平台大数据中心建设方案。在应用方面,集成和移植“放心菜基地信息管理系统”、“市场价格监测预警系统”等应用系统;开发设施农业物联网通用管理系统、设施蔬菜智能识别与监测预警系统、农药监管系统等应用系统;开展了梦得奶牛数据管理系统、多兴农庄市民菜园远程监控和久玖养殖合作社养鱼自动饲喂控制系统等应用试点建设。在平台运维方面,充分借助首都资源,与有关大型企业研究制定平台运营机制,推进平台可持续发展。

平台涵盖了市场价格、遥感、知识规则等领域数据库17个,集成各类农业应用系统182个。其中天津本地应用系统44个,集成中科院各类应用系统138个,进一步完善视频和数据在线系统功能,实现了25个基地传感数据的在线采集,实现16个基地、21路数据视频接入。

强化产业效益,加强基地建设

实施的农业生产经营物联网智能化控制与管理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果:在试验基地建设上,目前已实施了三批核心基地建设项目,建设核心试验基地20个,总面积1.5万余亩,开展了约2000亩大田、1200栋节能温室、7万平方米工厂化养殖车间、170万平方米养殖水面、30多个大型企业牧场及养殖场示范应用。涉及大田作物、设施蔬菜、种羊、种猪、肉牛、肉鸡、海水鱼、淡水鱼、南美白对虾等种类。同时,以大顺园林、梦得奶牛、博汇瑞康为代表的一批企业,自主引进国外先进的物联网技术与设备,实现生产流程自动化、生产管理现代化。这些试验基地覆盖了天津市10个农业区县和天津主要农业产业,针对全市主要农产品生产和全部农业区县都起到了示范引导作用。

通过深入总结试验基地的建设内容与应用类型,构建了三类技术应用模式,一是农业生产环境信息监测与采集,通过监控设备和高清视频展示,实现生产现场数据的采集、传输,将各类预警、市场、栽培知识信息通过电脑、手机、Pad终端设备发送给用户,目前20个基地均具备上述条件。二是农业生产智能化控制与管理,在信息监测采集的基础上,实现智能灌溉、智能补光、智能卷帘、自动饲喂、自动投饵等功能,目前12个基地均具备上述功能。三是生产基地电商化,以静海多兴庄园作为示范样板建设集生产、销售、物流于一体的物联网全产业链应用,打造“3+1工程”,建设“产前”园区资源管理、“产中”智能生产管理、“产后”O2O电子商务营销管理,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管理,对园区资源、生产、加工、包装、仓储、销售、物流、溯源等各个环节进行标准化管理,实现园区农产品从生产到市场销售等全程监控。

推进电子商务,实现“网农”对接

这方面的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扶持培育了“食管家”、“津农宝”、“优农乐选”、“网通电商”等多家本地电商企业,以及“蓟县农品”、“际丰蔬菜”、“北辰双街电商村”等一批农产品网上交易应用试点。二是研究制定《关于组织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示范工程的实施意见》和《关于组织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示范企业评选办法》,并拟近期印发,为推进示范工程建设和发展提供指导依据。三是组织开展电商培训和宣传。结合农业物联网建设,会同市商务委组织开展了“网农对接活动”,积极做好政府的“桥梁”作用,鼓励和引导农业企业、合作社及产品开展网上营销,市发改委和市工信委等有关部门负责人、100多家农业企业、合作社和12家电商企业和应用示范企业参加了活动,农业企业、合作社与电商企业现场签订近50个合作意向,签订金额100万元。四是组织开展调研工作。对有农业的区县农业企业、合作社及产品进行电子商务应用情况调查,摸清底数,研究制定农产品网上交易规范和标准。

开展理论创新,建设标准体系

开展天津农业物联网产业理论研究。天津市把理论驱动作为区试工程的重要抓手,组织多方专家对区试工程进行了系统地理论研究,高度重视理论引进与创新,为区试工程的快速推进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加强天津农业物联网标准体系建设。一是加强合作,制定建设规划。与天津市市场与质量监督管理委员会合作开展标准体系建设规划的研究与编制工作,以构建天津农业物联网标准体系建设规划为目标,全面梳理农业物联网领域的相关标准,做好整体布局、系统谋划和顶层设计,初步构建了层次分明的农业物联网标准体系框架,明确农业物联网发展的急需标准和重点标准。着重急需基础共性标准、关键技术标准和重点应用标准几方面。按照信息生成、传输、处理和应用的原则,农业物联网可分为感知层、传输层、处理层和应用层4个层面。选取大田种植、设施园艺、畜禽养殖、水产养殖、农产品流通管理及追溯5个有代表性的农业应用领域。开展了天津农业物联网标准体系建设规划框研究。标准体系建设框架与规划目前已初步形成。二是加大培训力度,深化标准理念。三是落实项目资金,确保顺利实施。安排专项资金对农业物联网标准制定项目进行补助;2014年共落实项目补助资金100万元,用于农业物联网标准体系规划编制和9个应用技术标准的制定。2015年农业物联网标准体系建设市补资金正在落实中。

物联网工程项目管理范文第14篇

关键词:物联网、智能化仓库、军事物流

智能化仓库是继人力型仓库、机械化仓库、信息化仓库(数字化仓库)之后的仓库发展的第四阶段,是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军队后方仓库发展的基本方向。智能化仓库的建设与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密不可分,应同步推进,协同发展。根据国家和军队发展战略的总体要求和后方仓库的建设实际,本文对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化仓库建设提出若干思考和建议。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原则

物联网(The Intemet OfThjngs)是通过射频识别(RFl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物联网产业横跨电子信息制造业、智能装备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三大产业,集计算机、通信、网络、智能计算、传感器、嵌入式系统、微电子等多个技术领域,已被中国列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前,我国已具备一定的物联网应用、技术和产业基础,并以建设物联网产业园区、智慧/智能城市建设和应用示范等为标志,形成了物联网发展热潮,取得了积极进展。但我军的物联网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智能化仓库建设更是处于摸索状态,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和较好的发展前景。

(一)指导思想

按照“引领核心技术,建设智能化仓库;实施重大示范工程,打造智能化仓库示范”的思路,以促进后方仓库发展方式转变和管理模式调整为宗旨,坚持实用、规范、创新的发展理念,坚持“设施先行、创新驱动、以用兴库、重点突破、协同发展”的原则,确立应用牵引的智能化仓库发展模式,以物联网示范工程建设为核心、以全国建设现代后勤、现代军事物流体系建设和军事物流基地建设试点为契机,以智能化仓库创新体系、应用推广体系、标准研制与验证体系、公共技术服务体系和信息安全基础体系为保障,加快形成全面感知、可靠物流、智能处理的“智能化仓库”基本框架。

(二)发展目标

选择若干个后方仓库进行试点建设,力争用5年左右的时间,以构筑“智能化仓库”为目标,在“十二五”末建设成为现代物联网技术应用的重点示范仓库,在全军乃至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三)基本原则

1 统一规划、规范标准。尽快制定后方仓库物联网编码标准和数据共享交换等标准规范,统一设计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化仓库总体建设方案。

2 试点示范、分步实施。针对后方仓库物联网应用需求最迫切的领域和区域,鼓励有条件的单位或部门开展物联网技术应用和智能化仓库建设试点示范,总结运行经验,逐步扩展应用的领域和区域。

3 需求导向、模式创新。以提高后方仓库核心保障能力为目标,认真探索物联网技术在后方仓库的具体应用模式,通过军队智能化仓库的建设,切实推动后方仓库保障手段和保障力生成模式的创新。

4 依托现有、充分整合。依托已经建设的后方仓库管理信息系统和信息化设备,充分整合、集成相关各种信息系统、信息技术、信息化设备,提高整体系统效率,避免重复建设。

5 业务协同、资源共享。通过物联网技术整合后方仓库内部各部门各单位的分散资源,实现各部门各单位之间的信息共享,理顺后方仓库物流业务流程,形成物联网技术条件下新的保障机制,逐步实现后方仓库内部各部门各单位之间的业务协同。重点示范工程

可重点考虑分期分批建设重点示范工程,在示范先行的基础上推动物联网技术应用的工程化。由点到面,通过物联网技术在后方仓库的应用示范,稳步推进我军智能化仓库的建设与发展。

(一)智能库区示范工程

选择某仓库为试点单位,综合运用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红外传感技术、全球定位技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视频监控系统、自动报警系统、门禁系统、电子围栏技术、烟感探测技术、智能钥匙柜、巡更系统、宽带多媒体网络及虚拟仿真技术等技术,进行智能库区建设示范。

(二)智能化立体仓库示范工程

选择若干个自动化仓库进行智能化立体仓库建设示范,综合运用传感技术、智能控制技术、自动化技术、条码技术、RFID技术、指纹识别技术、温湿度控制系统、视频监控系统、自动报警系统、门禁系统、电子围栏技术、智能除湿技术、烟感探测技术、智能机器人、智能钥匙柜、巡更系统等技术,重点解决智能化出入库、智能化盘点、智能化包装、智能化维修、智能化配送等现实问题。

(三)智能配送示范工程

以某运输部队等为示范单位,综合运用智能交通工具、智能交通行车与停车诱导、仓库道路智能管理、交通事故预防和安全保障、道路基础设施管理与维护、集装箱智能调度、3S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遥感技术RS)、车辆监控管理和调度技术、军牌车辆的识别跟踪技术,研究物联网的技术选型、建设模式和基本框架,采用和制定相关配送信息标准,选择若干个重点单位开展“感知物流、智能配送”应用示范,实现敏捷化配送、可视化跟踪。

(四)智能安防示范工程

选择若干重点仓库开展“智能安防”试点,全面实施以物联网为基础的包括基础网络平台、数据仓库、仓库自动化系统、安全监测监控系统、地理信息系统与可视化平台、安全保障系统、仓库管理信息系统和基于周边环境、安防设备、安防人员互连的四维智能安防示范工程建设。可以周界防入侵系统为重点应用切入点,选择若干重要部门和重点区域建设周界防入侵系统示范项目。结合仓库安全的实际需求和物联网的技术优势,在周界防入侵、应急指挥和食品、特种设备、危险品等领域推进物联网示范应用,通过试点工程实现技术验证,并达到示范作用,推动形成仓库安防物联网的大规模应用体系。

(五)危化品智能监管示范工程

综合利用网络通信技术、RFID技术、跟踪定位技术及传感器组网等技术,对仓库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的采购、储存、运输、包装、装卸搬运、维护保养、配送、使用等全过程进行自动识别、危险预警预报和实时安全监控,实现仓库危化品的动态化、一体化、智能化监督管理。

(六)智能应急管理示范工程

选择若干“智能应急管理”试点仓库,建设具备异常事件自动发现和智能预警预报功能的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对突发事件、事故灾难、重要场合、大型活动实时全程监控、联动指挥、事后评估等,加速建设突发公共

事件应急物联网平台体系。

(七)智能电网示范工程

建设对重要输变电设备和高空塔架进行状态监测的物联网设施,实现智能的设备生命周期管理和故障预警:建立基于通信网络的电力远程抄表平台,实现全电子化抄表、通知和缴费,提升基础设施精细管理和自动化运营能力。以建设智能变电站为切入点,开展感知电力应用示范,实现电网可靠、安全、经济、高效运行,建成覆盖全基地的智能电网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建设1~3个智能电网示范仓库。

(八)智能家属区示范工程

综合运作红外传感、智能控制、RFID等技术,建设家属区安防系统以及基于通信网络的家庭环境监控等智能控制平台:实时收集水、电等资源使用信息,根据人员的活动情况自动调节空调、电灯和水源,实现节能目标。

应重点把握的几个问题

为实现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化仓库发展目标,后方仓库应发挥优势,整合资源,加快技术、资金、人才资源的引进集聚,突出抓好平台、基地建设和示范应用工程。

(一)加强项目组织领导

建立智能化仓库建设与发展联席会议制度,由分管领导牵头,有关部门参加,完善协调机制,统筹协调政策、经费、人才等各方面资源,向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化仓库建设项目重点倾斜,全面指导和推动智能化仓库发展,包括物联网示范项目建设推进和智能化仓库建设工作。建立重大项目的日常沟通协调机制,及时解决项目建设、应用推广中的问题。建立仓库与后勤学院军事物流工程实验室、物联网相关软硬件企业等单位的合作机制,争取国家和军队重大专项支持。

(二)注重专项规划引导

要紧密结合仓库实际,加强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化仓库建设专项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的编制,加快认定、建设一批物联网技术应用示范项目,强化对智能化仓库发展的具体指导。对技术先进、优势明显、示范作用强的重大项目,及时纳入仓库重点项目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确保有效实施。

(三)加大配套政策支持

研究制定经费、人才、设备采购等方面的政策措施,筹集资金,对物联网重大项目建设、示范应用推广、关键技术研发及人才培养和引进给予重点支持,经费安排时应优先购买智能化仓库建设的相关设备和软件。

(四)建立常态协作机制

构建“产学研用”四位一体的建设协作机制,有效整合资源,加快引进军内外科研院所,组织物联网设备制造企业、物联网软件开发企业、物联网集成服务企业及高校和研究、检测机构,突破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化仓库建设关键技术。

(五)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加强政策引导,加大经费支持力度,把加快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化仓库发展纳入仓库“十二五”发展规划。同时加强宣传,进一步加强物联网知识普及、物联网技术应用以及智能化仓库建设的专题讲座。

物联网工程项目管理范文第15篇

无锡科技职业学院抢抓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建在无锡这一历史性机遇,在国内高等职业院校中率先围绕物联网产业发展需要,与中国电信联姻组建“物联网技术学院”,共建“江苏省物联网应用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打造“感知校园”(物联网示范应用工程)系统工程,全力做好物联网技术研发、应用、推广和人才培养工作,为物联网产业发展助力加油,为破解高等职业教育的时代命题交上了自己的答卷。

一 感知校园,激情催生“智慧果”

从2008年7月到2009年8月,总理曾先后三次亲临无锡考察调研工作。2009年8月7日,温总理在无锡微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视察并发表重要讲话,“尽快建立中国的传感信息中心,或者叫‘感知中国’中心。”面对世界信息产业第三次浪潮,面对未来规模达万亿级的物联网产业市场,加快物联网技术开发应用、人才培养恰逢其时,前景广阔。无锡科技职业学院的领导层果断决策:把握区位优势,抓住发展机遇,举全院之力,赶考物联网,占据信息产业第三次浪潮的制高点。

2003年建院的无锡科技职业学院,在无锡区域经济转型、优化发展的重大实践中,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实现了由“零起点”办学到“双万人”(万人学历教育、万人技能培训)规模再到“两高”(高新技术产业与高端服务业)人才培养基地的三级跳。2007年学院与IBM、Intel等世界知名公司合作,率先创办了无锡IBM软件与服务外包人才实训基地,招生范围遍布全国10多省(市、自治区)的200多所本科院校,影响已达大半个中国。2008年学院与新加坡企业发展局合作,创办了中新外包管理学院,着重培养流程外包、管理外包、物流外包等高级技能型人才。

国家传感信息中心建在无锡新区,这是无锡科技职业学院发展史上的重要机遇。纵观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物联网行业应用需求十分广泛,潜在市场规模巨大。同时各级政府对发展物联网产业态度积极。面对如此重大的战略机遇,一直以“服务地方经济,创新培养模式”为己任的无锡科技职业学院,更不容错失历史机遇。

物联网面世的时间并不长,但在无锡科技职业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下,学院的一批管理干部和专业教师凭着对高新技术的追求,对学院未来发展的激情,快速启动了感知校园项目的各项工作。

2009年9月,中国电信无锡分公司、无锡科技职业学院举行校企合作签约暨“感知校园”启动仪式。双方合作旨在校企联手开展物联网产业人才培养、技术开发、推广应用,在高校普及物联网前沿技术,加快信息技术产业人才的培养,为物联网产业可持续发展服务。

2009年10月,学院和中国电信物联网应用推广中心、中国电信无锡分公司,联合成立物联网“感知校园”应用示范工程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同时,启动《物联网感知校园工程规划方案》、《基于物联网技术感知校园应用示范工程技术方案》编制工作。

2009年11月,学院与中国电信物联网技术应用推广中心、中国电信无锡分公司合作共建“感知校园”项目正式签约。

2009年12月,学院“感知校园”项目正式申报无锡市政府物联网技术首批应用示范工程。

2009年12月,中央电视台对学院“感知校园”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报导。

2010年2月,江苏省电教馆陈学军副馆长组织有关专业技术人员,专程来学院调研项目建设情况,对学院“感知校园”项目前期工作表示了充分的肯定,并表示该项目可以作为高职院校物联网应用示范基地,希望加快建设步伐,早日成为物联网应用的典范,在江苏高职院校中进行推广。

2010年4月,学院“感知校园”项目获批无锡市政府物联网技术首批应用示范工程项目立项。

2010年6月,学院“感知校园”一期工程正式启动,中国电信物联网应用推广中心、中国电信无锡分公司工程技术人员进驻学院,项目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2010年7月,学院姜庆余书记、辛望旦院长带队赴南京电信参观洽谈并确定9月份正式启动感知校园一期工程。

2010年9月,学院迎新系统、校园安防系统、水电智能控制系统、电子围栏系统、车辆管理系统、身份识别系统等投入运行。

二 信息大潮,长风破浪正当时

学院推出的“感知校园”,即利用智能终端通过计算机技术、RFID(电子标签)、视频监控、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对全校范围内与教学、管理和生活服务有关的信息资源进行采集、传输、整合和处理,实现教学管理、教务管理、学生管理、校园管理和校园服务等多个领域的智能化,确保校园的管理高效、安全可靠。借助中国电信网络技术,将信息化与手机有机结合,使校园内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四流合一”,通过手机终端能够感知大学的所有信息。无所不在的网络设施基础,无所不有的内容应用,无处不通的信息获取,汇聚成无所不能的“智慧学校”。

基于先进的技术手段和智能管理理念的结合,“感知校园”建设提出了“一示范,二基地,三进入,四课程”的建设目标:“一示范”即是打造物联网建设感知校园示范区;“二基地”即是建设物联网技术应用基地、物联网应用技术人才培养基地;“三进入”即是知识进课本、实验进课堂、应用进课题;“四课程”即是普及课程的通识教育、应用课程的推广教育、选修课程的专业教育、研发课程的合作教育。“感知校园”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特色鲜明、重点突出的建设思想,集中做好感知平安、感知教学、感知管理、感知服务、感知消费这五大示范工程系列建设。五大校园工程建设,体现了教师教学科研工作感知、学生学习知识感知、行政人员行政管理感知、全校资产设备感知、师生各种生活服务感知等。目前,一期工程已投资540万左右,投放475部教师终端机和2495部学生终端机,对学院2005个宿舍更换了新型的节水控制器,更换原系统内注册的6000张教师卡和学生卡,在190个教室安装学生考勤机,在教学区和宿舍区大楼内安装85个安保巡更设备,并完成通信线路的布线和全部巡更设备的安装和调试。初步实现了以下功能:

1 教育教学感知功能

学院一方面围绕无锡市物联网产业发展的需要,积极建设物联网学院。通过产业调研、专家认证等方式完善物联网技术及应用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广泛开设相关的基础应用课程,重点培养物联网专业人才支持地区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利用物联网技术推进学院教育教学改革,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积极推广运用“感知课堂”、“物联网应用实验室”和“远程互动教育平台”。

2 学生管理感知功能

将物联网技术嵌入到日常学生管理中,通过与管理制度的结合来提高管理效率。例如,用“智能考勤”代替课堂点名。“智能考勤”可以迅速将学生课堂教学、教室自习、试验实训、早操锻炼等考勤统计、分析数据经网络或短信方式上报管理者,同时可以对不正常考勤的学生做短信提醒。

3 校园安全感知功能

建设物联网技术的校园技防监控系统,在原有的设施基础之上积极应用互联网技术,使“平安校园”建设水平有新的提高。例如,将原有的校园视频监控中心延伸到校园网,运用无线监控技术实现移动监控、智能安保巡更系统,通过感测技术对重点部门进行实时检测和自动报警等。

4 行政管理感知功能

建设一个覆盖各部门和单位的信息管理大平台,统筹规划建设各项子系统,对于已有的部门系统做好系统对接工作,实现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在大平台系统的无缝运转,为学院的行政办公和发展决策服务,建成一个精简、高效、协同的新型行政办公系统。

5 后勤服务感知功能

通过采用物物相连的物联网技术来实现学生与后勤服务的“零距离”。例如,结合校园社区化管理建设学生公寓管理系统,提高后勤服务效率;推广能耗感知、智能水电管理系统,做到节本降耗;建设校园公共健康卫生监测系统,提高学生卫生和健康管理水平。

随着“感知校园”二、三工程的推进,在学院校园里,我们可以看到,手机在手就可以轻松实现无卡消费;学生可以通过手机下载学习资源,浏览视频学习资料,去图书馆借书还书;教职工通过手机处理公务、收发邮件、安排日程;科研人员通过感知平台,在工作中与他人进行沟通与交流,在科研项目中更好地进行协调,避免重复劳动或资源浪费;校内重要场所的出入门禁管理、会议签到、考勤信息管理、停车场管理等等,都可以借助通信的感知平台实现。

三 “政产学研用”领引,开启时代之门

大力推进“政产学研用”合作的创新政策,必须努力实现体制机制、合作模式、创新人才培养三大突破。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必由之路。其不仅能够加速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而且将实现我国比较优势的革命性转移,即从单纯依靠低成本和廉价劳动力,转向由产学研资源整合而形成的创新力。当前,产业结构转型面临缺少核心技术和缺乏创新人才两大困境,其背后的关键问题是没有形成有效的“政产学研用” 的创新合作体系。

在无锡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学院在启动“感知校园”工程的同时,与中国电信物联网应用和推广中心、中国电信无锡分公司联合成立中国高职类院校中首家“物联网技术学院”,并共建“江苏省物联网应用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该院的成立将以推进政产学战略联盟为抓手,以构建政产学用协同机制为路径,以形成“大学―产业―政府”三种力量交互影响的“三螺旋”结构关系,共同参与,协同作战,提升合作层级,深化合作内涵,促进区域协同创新。物联网技术学院组建以来,积极开展物联网产业和人才需求调研,依托中国电信技术研发力量,共同探讨和制订学院发展规划、专业设置和实验室建设。目前建设思路已基本明确:坚持以“植根新区,面向新区,服务新区”为办学宗旨,根据未来2-3年无锡物联网产业的发展趋势,整合校内的现有师资、实验设备和专业,建设物联网技术领域的专门学院,为区域物联网产业发展提供专业人才。中国电信物联网应用和推广中心为物联网技术学院的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实训支撑和师资支撑。合作三方采取“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实施人才培养、共同促进学生就业”的形式,联合共建物联网技术学院。学院下设软件外包工程系、网络信息服务系、感知应用工程系和物联网应用工程技术中心等。开设专业有软件技术专业、通讯网络与设备专业、物联网应用工程专业和嵌入式系统工程专业。学院未来三年的招生规模计划从2010年的80人,逐步增加到2011年500人,2012年800人。

目前,物联网技术学院正在开展一批实验实训室建设,包括物联网应用演示实验室、RFID(电子标签)应用实验室、电信工程实训室、程控交换实训室、光传输实训室、移动通信网络实训室等。同时,学院于2010年4月份申报江苏省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物联网应用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10月份获得批准,并得到江苏省教育厅拨入24万启动资金,目前学院已引入三家无锡市“530”(530是无锡市人才引进计划)A类企业,将共同开展物联网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