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大学美术教育论文范文

大学美术教育论文范文

大学美术教育论文

大学美术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1.由素质结构看,心理素质是人的素质结构中的核心和灵魂,更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主要课程。

从它的内容看,心理素质教育提出明确要求,包括自我意识、心理承受能力、情感和意志等很多非智力因素。发展和丰富了以前的全面发展学说,使全面发展教育理论更加成熟完善。

2.从变化万千的发展形成看,学校必须得开展心理素质教育。

学生的性格等个性心理特征形成主要在大学期间,社会、家庭、就业各方面无形的压力,毫不留情地吞噬着大学生的灵魂。他们渐渐开始坚持自己的信仰与追求,但是灵魂却在外力的作用下越来越变得精神恍惚、焦躁,于是他们开始厌学、逃学,甚至犯罪。所以,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急不可待。

3.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学生专业学习成长中重要的一部分。

在学习美术时,我们发现,基本技巧的不足可以通过努力得到较快的提升,但是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一些心理因素却经常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生活。根据研究表明,提升美术生的基本功虽然重要,但随着世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培养学生健康心理更加重要,我们应建立完善的健康心理教学机制。

二、美术活动和美术训练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作用

美术兴趣社团活动、艺术展览、美术比赛、美术讲座等都是美术活动,这些活动为学生心理教育健康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在活动中,学生增强了彼此交流,学会了共同合作,有利于加强学生的群体意识,在各种精彩的美术活动中,学生和老师、学生和学生之间相互平等、相互信任、相互理解和责任感等好的品质得到充分发挥。年龄相仿的人容易产生情感的共鸣,让集体活动和学生的情感相结合。先确定目标后研究方法的做法在实践课程中不一定可以采取,而应该达到目的和方法有机结合。我们应该重视课程内容的多样性,激发学生潜力,让他们能主动提升自身心理素质。开展美术课程,绝不仅仅是培养个人的兴趣爱好。美术活动要求有安静的环境,学生能专心致志,具有严格的秩序性,能使学生达到最好的心理状态。完成美术作业时是自由、自主的,没有任何强制性。学生应该在老师的指导下,打开心扉,审视自我,宣泄释放自己的感情,通过严格的作业程序中自主独立地完成美术作业,在作业中认识自我,随着时间的变化,让学生养成自觉、自知、自尊、自信、自强等良好的自我心理,而自我心理的培育正好是青少年个性全面发展的中心问题。美术作品创作过程是学生努力细心的创作过程,会有很多困难。克服各种遇到的困难,可以锻炼抗挫折意识,调整克服脆弱心理。

三、利用美术教育加强学生心理素质教育

在学习美术专业时,美术教育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美术知识和能力,同时对于心理素质的提升也起了重要作用。所以,我们应该怎样通过这种教育去强化大学生心理呢?在我看来,首先应该去提高老师的教育素质,坚持改善教育体制,丰富校园文化与多开展美术活动等。

1.通过老师去影响学生的心理。

学生的心理教育的主要场所在学校,老师的作用至关重要,老师的素质提高了,心理素质教育才能成功的进行。正确的教育观、德育观是每个老师必要条件,自觉去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水平,能知道解决简单心理问题的方法和技巧,自己以身作则和对学生的管理相结合,把情感教育和严格管理相结合。要知道树立心理素质教育是教授学生专业教育中应该明确提出的,是整个美术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美术教学的心理素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科学的艺术性地解决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对老师产生信任感、愉悦感,才能相信老师,认真学习老师传授的知识。

2.在专业教学中充实教学内容,因势利导,可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大学美术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古典严肃的文学艺术在学生中受喜爱的程度远不及通俗感性的流行艺术,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到青年大学生审美观念的变化与国门大开、流行文化盛行和价值取向改变有着密切的联系。外界对现在大学生的审美情趣褒贬不一,更有学者批评当今大学生文化艺术品位庸俗化。我们要注意大学生审美情趣的变化,引导他们不要把过于低俗的东西奉为时尚,把高雅的文化艺术视为落伍;教育他们不能把传统与现代截然分开,二者是有机联系的。社会倡导的美应是符合时代要求的,做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高校艺术教育应该运用恰当的引导方法让大学生既接受传统审美观念,又不失他们独特的审美情趣。

影响当代大学生审美情趣变化的因素

经济上一系列重集体轻个人的政策影响了当时的社会舆论,在大众思想上形成了重集体轻个人的人生价值观念。大部分的生活用品靠国家计划供应,普通民众没有开展自己喜欢的文化娱乐形式的经济能力,只能随大流。可以说当时的经济环境限制了青年人对多样化审美情趣的培养。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环境的逐渐开放,各种经济成分在中国内地的出现,应运而生的不同文化形式迅速发展,对大学生的审美观念具有重要的影响。其次,在政治上,国家在思想文化上的政策对大学生的审美观念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改革开放之前的“政治时代”,中国社会的主导理念是政治决定一切。随着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上,国家对文艺工作进行了必要的调整。政治上较宽松的氛围以及相对自由的政策环境,使得当代中国大学生的审美观有了改变的空间。在文化上,大学生审美情趣变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改革开放后文化的逐渐多元化。全球化影响的进一步扩大,使不同地域、不同传统、不同民族的文化相互碰撞、融合。面对纷繁复杂的文化“万花筒”,青年大学生有机会接触更多不同的文化样式,从而形成了不同于以往的审美观念。另外,在学校教育上,改革开放前后对于艺术教育的工作目的也不一样,这对于长时间生活在学校的大学生有一定的影响。

大学美术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众所周知,由于现代科技的强力冲击,当代美术教育理念及方式的发展方向发生了改变,以视觉文化的审美趣味性和创造性为主题的美术教育正在兴起。亦正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影响,美术教育的体制必然会出现相应变化。我国的教育纲要明确指出:“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美术教育是美育的主要阵地。在当代中国艺术教育体系中,我们对美术教育的诠释更加科学,如教育概念的界定范畴不仅包含技能上的培训,还需着重强调“视觉美术教育”或者“视觉文化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如今美术教育的空间范畴大而广,它包含了各种与视觉有关的艺术作品、艺术现象和视觉图像等方面,也包含了传统的绘画和雕塑以及工艺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当代的美术教育实际上指的是视觉艺术教育,特别是现代科技对传统美术教育的冲击和影响表现的尤为突出。首先,现代科技的发展,特别是电脑美术的产生,对传统艺术具有较大的冲击和影响。对于当代美术教育的工作者而言,更加需要以开阔的视野和发展的眼光,建立起艺术创造力的主体性意识。电脑美术是以计算机及其配套设备为主要载体的一种新兴视觉艺术种类,其设计速度比传统美术样式可提高数十倍乃至数百倍。

软件方面,以Photoshop、CorelDraw、AutoCAD、3DSMax为主的绘图软件对传统纸笔颜料美术绘图产生着巨大冲击。每一种电脑制图软件的推出都显示出了微电子科技巨大的数字化魅力,而传统的美术表现技法,如油画、国画、版画、水彩画、素描、水粉,必然受到数字虚拟界面的影响,而审美大众甚至美术教育的主体意识也将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其次,摄影技术的诞生,使得对生产生活以至于传统绘画存在的必要性发生了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我们似乎很难分清楚现代科技与视觉艺术教育之间的关系,而作为两种对世界不同的掌握方式,必然有着各自内在不同的规定性。一般来说,现代科技是理性的思维方式,它往往诉诸概念、原理,强调逻辑性、前沿性,需要主观符合于客观,追求真理,是人们对自然规律、社会规律知识性的给予;美术教育是一种感性思维方式,它以审美体验为基础,诉诸形象,强调主体的感受、体悟等形而上的精神表达,要求客观见之于主观,追求审美,给予人们的是审美和情感的积极愉悦。虽然摄影技术的革新层出不穷,使人们的视觉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开阔。然而,随着审美意趣在客观再现的追求中发生异变,促使现代艺术走向内质与抽象的表达。如今,高科技数字媒体技术的影像时代已经来临,如何处理其与传统美术图像的表现关系,值得考虑。现代美术教育系统已经充分利用数字媒体技术来处理传统图像学知识和技法,这将给予传统美术教育以巨大冲击。因此,美术教育这种特殊性的内在特质,决定了现代美术教育中建立起主体意识的必要性,尤其是对于现代科技影响下的当代高校美术教育来说显得相当重要。

二、现代科技对当代大学美术教育的启示

大学美术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美学教育;文艺评论教学;新媒体美学;通识教育

哈佛大学在2007年的教育改革方案中,把美学教育列为八大核心必修领域之首。为什么美学教育这么重要?这是本文重要探讨的一个问题。

艺术教育可以停在技术层次、它可以是审美的培养,但更为贴切的应该是美学的训练。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美学已经涉及到人们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1]。

美感的培养与美学教育是不同的:美感培养是老师引导学生对美的观察以及感受;而美学教育还要培养学生的批判及创造能力。美感培养属于教育范畴,可以在学校进行;而美学教育属于社会文化范畴,要由国家、社会以及个人的共同努力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我们的教育体系中,科学化、技术化的训练己经做的很好,美学课程内容也很丰富;而美学教育则一直未受到充分的重视。本文也将探讨美学教育的必要性、基本理论、以及实施的方法[2]。

一、美学与艺术教育

1、艺术教育需要美学的指导,美学是艺术教育的理论基础。教育与美学不可分,在我的教育理念中,我希望将这两者进行融合,因而当我提到艺术时,我的意思是指教育或提升的过程;当我提到教育时,我意指艺术或自我创造的过程。

艺术教育最需要的是人文的精神,而非技巧训练。美学是艺术与人文的共通知识,美学能让艺术评论更为深入、让艺术创作不断更新、同时也让艺术教育与人文教育整合起来。能欣赏艺术就能提升美学素养;美学素养提高了以后,就能欣赏艺术,他们是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3]。

2、美学在大学通识教育中的价值。通识教育是大学教育的核心,它主要的目的是拓展大学生的外在与内在能力。在通识教育中加入美学教育是极为前瞻性的作法,我们都知道以往的艺术教育只注重专业训练,培养出许多艺术家,而社会大众、尤其是社会的中坚力量,或许并没有受到任何提升艺术或美学素养的教育,这也使得文化艺术在社会上没有成长的沃土,而连带地使艺术土壤失去了根基。站在培养美学的立场,我们希望看到每一个大学毕业生都具有相当的美学素养,文化艺术才能在社会发展中茁壮成长[4]。

3、美学与整合教育。缺乏创造性的教育是美学教育的最大敌人,没有思辨、批判的教学是审美教学的头号敌人。不能欣赏,就不能整合;不能欣赏,也就不能获得智慧。提到艺术时,我的意思是指教育或提升的过程;当我提到教育时,我的意思是指艺术或自我创造的过程。这也可以作为我们推行美学教育的格言。

二、美学教育方法论

1、赋予意义。最有价值的艺术是能唤起美感的艺术。大多数的学科的学习目标都是想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但美学教育的目标是要去感受它。如纽约某社区艺术协会认为美学教育应培养人们赋予物品意义,从而透过艺术品赋予生活意义的能力:①赋予物品意义:真正有价值的不是你作的物品,而是制作的过程。②探讨他人作的作品:制作艺术品的同时自然也会欣赏到别人的作品。③用对待艺术品的态度对生活:艺术家透过生活与工作的互相作用,用询问、参与、关联,给他们自己的生活带来意义。

换言之,美学教育就是要教学生在寻常物品或日常生活中找到它们的意义。而追寻意义的方法,可以从艺术欣赏的角度下手。让学生能够认识艺术,才有可能建立他们的美学经验和兴趣[5]。

2、艺术评论之教学。艺术评论是美学教育的一个重要方法。因为艺术课程如果单纯欣赏深度不足,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批判性思考。学生不一定都有机会从事艺术创作,所以艺术评论应该是各个学校提供的教学内容。

艺术评论有描述、分析、诠释、评价四个层次。事实上描述不算达到美学教育的层次;它只是预备知识的建立而已。分析要包含美学特性、美学概念等要素,才算达到美学分析的目标。诠释不仅是集合分析之所得,它必须提出解释。至于评价,则不需要依靠媒介、形式、内容与风格的评论。美学教育似乎也可以按上述流程循序渐进,逐步引导学生到美学的境地中。我们认为至少要分为描述─分析、诠释─评价两个层次的教学。

3、课程设计。艺术教育一定得透过实践才能得到。虽然美学教育重视的是批判能力,但没有亲身的实践是不可能做出艺术评论的。美学教育的课程设计应当包含实践部分;有了实践能力,美学教育重视的独创性也才有可能表现出来。传统重视记忆知识的任何科目课程內容,应加入美学教育的因素,才能真正让学生内化为自我的认知,进而开发出创新的能力。

五、结论:美学教育的可及性与时代性

通过上面的论述,我们得到两个结论:一是美学教育是人人所需;我们需要要让每个学生尽量受到美学教育。二是美学教育必须与时俱进,才能融入现今文化。美学教育不是专业的艺术家训练,它的目的是要让每位学生都能接受到本身将来可能需要的美学陶冶。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必须敞开胸怀去面对所有的艺术创作。同时我们也要积极建立美学准则以及推动美学教育,让文化和思想取得新的进步。

作者:唐志伟等

参考文献 

[1] 杨芳.论艺术素质教育的科学化[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6):145. 

[2] 刘智强.论艺术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关系——高校艺术审美教育意义的探讨[J].艺术教育,2009(10):10-11. 

[3] 董变林,郭成桥.高等院校应加强美学教育[J].上海铁道大学学报,2004,20(9):91-92. 

大学美术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美学教育;文艺评论教学;新媒体美学;通识教育

哈佛大学在2007年的教育改革方案中,把美学教育列为八大核心必修领域之首。为什么美学教育这么重要?这是本文重要探讨的一个问题。

艺术教育可以停在技术层次、它可以是审美的培养,但更为贴切的应该是美学的训练。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美学已经涉及到人们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1]。

美感的培养与美学教育是不同的:美感培养是老师引导学生对美的观察以及感受;而美学教育还要培养学生的批判及创造能力。美感培养属于教育范畴,可以在学校进行;而美学教育属于社会文化范畴,要由国家、社会以及个人的共同努力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我们的教育体系中,科学化、技术化的训练己经做的很好,美学课程内容也很丰富;而美学教育则一直未受到充分的重视。本文也将探讨美学教育的必要性、基本理论、以及实施的方法[2]。

一、美学与艺术教育

1、艺术教育需要美学的指导,美学是艺术教育的理论基础。教育与美学不可分,在我的教育理念中,我希望将这两者进行融合,因而当我提到艺术时,我的意思是指教育或提升的过程;当我提到教育时,我意指艺术或自我创造的过程。

艺术教育最需要的是人文的精神,而非技巧训练。美学是艺术与人文的共通知识,美学能让艺术评论更为深入、让艺术创作不断更新、同时也让艺术教育与人文教育整合起来。能欣赏艺术就能提升美学素养;美学素养提高了以后,就能欣赏艺术,他们是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3]。

2、美学在大学通识教育中的价值。通识教育是大学教育的核心,它主要的目的是拓展大学生的外在与内在能力。在通识教育中加入美学教育是极为前瞻性的作法,我们都知道以往的艺术教育只注重专业训练,培养出许多艺术家,而社会大众、尤其是社会的中坚力量,或许并没有受到任何提升艺术或美学素养的教育,这也使得文化艺术在社会上没有成长的沃土,而连带地使艺术土壤失去了根基。站在培养美学的立场,我们希望看到每一个大学毕业生都具有相当的美学素养,文化艺术才能在社会发展中茁壮成长[4]。

3、美学与整合教育。缺乏创造性的教育是美学教育的最大敌人,没有思辨、批判的教学是审美教学的头号敌人。不能欣赏,就不能整合;不能欣赏,也就不能获得智慧。提到艺术时,我的意思是指教育或提升的过程;当我提到教育时,我的意思是指艺术或自我创造的过程。这也可以作为我们推行美学教育的格言。

二、美学教育方法论

1、赋予意义。最有价值的艺术是能唤起美感的艺术。大多数的学科的学习目标都是想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但美学教育的目标是要去感受它。如纽约某社区艺术协会认为美学教育应培养人们赋予物品意义,从而透过艺术品赋予生活意义的能力:①赋予物品意义:真正有价值的不是你作的物品,而是制作的过程。②探讨他人作的作品:制作艺术品的同时自然也会欣赏到别人的作品。③用对待艺术品的态度对生活:艺术家透过生活与工作的互相作用,用询问、参与、关联,给他们自己的生活带来意义。

换言之,美学教育就是要教学生在寻常物品或日常生活中找到它们的意义。而追寻意义的方法,可以从艺术欣赏的角度下手。让学生能够认识艺术,才有可能建立他们的美学经验和兴趣[5]。

2、艺术评论之教学。艺术评论是美学教育的一个重要方法。因为艺术课程如果单纯欣赏深度不足,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批判性思考。学生不一定都有机会从事艺术创作,所以艺术评论应该是各个学校提供的教学内容。

艺术评论有描述、分析、诠释、评价四个层次。事实上描述不算达到美学教育的层次;它只是预备知识的建立而已。分析要包含美学特性、美学概念等要素,才算达到美学分析的目标。诠释不仅是集合分析之所得,它必须提出解释。至于评价,则不需要依靠媒介、形式、内容与风格的评论。美学教育似乎也可以按上述流程循序渐进,逐步引导学生到美学的境地中。我们认为至少要分为描述─分析、诠释─评价两个层次的教学。

3、课程设计。艺术教育一定得透过实践才能得到。虽然美学教育重视的是批判能力,但没有亲身的实践是不可能做出艺术评论的。美学教育的课程设计应当包含实践部分;有了实践能力,美学教育重视的独创性也才有可能表现出来。传统重视记忆知识的任何科目课程內容,应加入美学教育的因素,才能真正让学生内化为自我的认知,进而开发出创新的能力。

五、结论:美学教育的可及性与时代性

通过上面的论述,我们得到两个结论:一是美学教育是人人所需;我们需要要让每个学生尽量受到美学教育。二是美学教育必须与时俱进,才能融入现今文化。美学教育不是专业的艺术家训练,它的目的是要让每位学生都能接受到本身将来可能需要的美学陶冶。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必须敞开胸怀去面对所有的艺术创作。同时我们也要积极建立美学准则以及推动美学教育,让文化和思想取得新的进步。

作者;唐志伟等

参考文献 

[1] 杨芳.论艺术素质教育的科学化[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6):145. 

[2] 刘智强.论艺术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关系——高校艺术审美教育意义的探讨[J].艺术教育,2009(10):10-11. 

[3] 董变林,郭成桥.高等院校应加强美学教育[J].上海铁道大学学报,2004,20(9):91-92. 

大学美术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探究;技艺师傅;职业心理

美术院校的美术教师普遍存在 “技艺的师傅”的职业心理,注重专业技术,技艺精深;忽视理论研究,理论贫乏。

一、这种职业心理形成的原因

在中国美术教育发展史中我们可以看出,美术教育的教学方式主要是师徒式,正统的美术教育和民间工艺美术都是如此,这种师徒教学方式代代相传,专业技术的方法和技巧越来越丰富和精深,这给美术的传承和发展起了基础性的作用,但这种师徒方式的传承,重视专业技术教育,忽视理论的研究和教育。纵观中国古代的美术发展史,理论专著也寥寥无几。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发展不过一个世纪,由于漫长的古代美术师徒教育方式所形成的重视专业技术忽视理论研究的职业心理的强大历史根基,使得这种职业心理一直存留在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中,“技艺的师傅”职业心理在一些美术教师中明显存在。

二、这种职业心理对美术和美术教育的影响

从美术教育的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美术教育由于高等院校美术教师长期存在重视专业技术轻视理论研究的职业心理,导致美术教育的科学研究至今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系科的教育科研工作严重滞后,美术教育理论非常薄弱,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比较陈旧,严重影响中国美术教育的发展。一些院校由于缺乏理论研究,因此对美术教育的发展趋势失去了前瞻性的估计。社会的迅速发展,对一些新兴专业人才的需求增加,导致一些高等院校盲目开设新专业,然而这些专业硬件不齐,专业教师奇缺,胡乱拼凑而有名无实。一些设计专业教师也就由绘画的“师傅”临阵倒戈,从事设计教育,因缺乏专业基础知识而敷衍塞责。由于美术理论专业教师的匮乏,一些理论课程的教师居然由中文专业或历史专业的教师兼任,这不能不说是长期重视专业技术,忽视理论研究带来的悲哀!在近代百年的教育发展中,中小学语文、数学、物理、历史、地理、外语等学科已经建立了比较完整、合理的教学体系和学科的基础理论。而作为中小学一门必修课的美术课,长期存在随意性,教学体系不够成熟,至今尚未建立起自己比较完整、合理的学科体系,其美术学科的基础理论建设非常薄弱。这不能说与美术教师的这一职业心理没有一定关系。

这种职业心理的存在,使这部分教师在自身能力上,只注重专业技术的学习、研究,忽视美术理论和美术教学理论的研究,导致专业技术精深,理论知识贫乏。在教学上,也只注意专业技术和方法传授,自己就成了名副其实的“师傅”。同时,在这种职业心理的影响下,一些院校的美术教育多重技轻道,在课程设置上,不管是绘画或设计都偏向专业技术,理论课程可有可无,在专业设置上偏向技法类专业的设置,理论类专业比重太少,结果培养一些像中世纪一样的匠人,而不是造就理论素养丰厚,并具有基本技术的综合型美术人才,使得学生虽然掌握了一门美术技能,但美术理论知识和美术教育理论相当贫乏。虽然一些院校的美术专业也发现了教育和教学的问题,表面上似乎也对陈旧的教学模式进行调整和改革,但因为缺乏理论研究和先进的理论思想作指导,表面上似乎进步了,但实际上也是在沿袭旧法,找不到更好的方法取而代之,使这些院校的美术教育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这问题在近几年已经引起了一部分美术教育界人士的重视,也积极参与到美术理论和美术教育理论的研究,也有一定的成果。我们可认真审视一下近百年来我国美术理论和美术教育理论的状况,与大量出版的画册、专业美术技法、美术画刊、画家专著等等书刊相比,由我国学者编写的美术史论、美术批评、美术教育理论等著作可以说是沧海一粟。

三、矫正这种职业心理问题之我见

1.美术技艺的传承是美术文化发展的前提和先行条件

美术的产生是建立在一定的工具和技艺的基础上的,“正像人类文明是从使用工具开始一样,人类的艺术也是从使用适合于艺术的工具才产生的。”[1]“人类的第一件工具和人类的第一件艺术品是有同一性的。”[2]因为“(1)人类的第一件工具是以后所有创造物的起点和最初形态,第一件工具的创造,是人类一切精神和物质的创造活动的胚胎,它孕育着人类由幼年到成年发展所有最初的因素、方面和关系;(2)人类早期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是交织在一起的,没有可以分割开来的确定界限,因而他们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在当时是混沌同一的;(3)从史前艺术的特征出发就其创造性的意义而言,人类最初那简陋的石器和后来精美的彩陶、玉器等等同属于史前艺术,它们的具体形态虽然不同,却没有根本性质的不同,后来的一切创造物都是对第一件工具的继承和发展。”[3]因此,人类的美术文化若要得到发展与延续,美术技艺的进步和对其传承是必不可少的。有史以来的各种美术教育活动,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对美术技艺的传承的活动。美术技艺传承构成了美术教育价值取向的历史本源,正是在这本源的基础上,才有了此后人们在美术教育价值取向上所做的诸多拓展和抉择。所以,美术技艺的传承是美术文化发展的前提和先行条件。我们现在的美术教育也是肩负美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美术教育活动之一,也有美术技艺传承的先行责任。当然,在人类美术教育发展过程中,有关美术技艺的概念和范围,也是与时俱进的,其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的变化当中。时至今日,美术技艺不能简单理解为某种狭义的技法、技术或技巧,而应该是对史前至现时期对美术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对美术创作、创造最基础性的技术和方法的总和。

随着现代艺术的发展,一些教师受到了一些理论的影响,认为美术创作观念是最重要的,技能反而不那么重要。他们欣然地接受或认可了“反技艺”或“无技艺”的大旗,在教学中淡化、取消对美术技艺的训练的严格性和严密性。从实质而言,忽略美术技能的教育是不完全的美术教育,最终否定和颠覆了美术教育学科自身存在的合理性。

无论是单纯地强调技能的学习,还是极端地否定技能的学习,都是不足取的态度,我们需要将技能的训练和理论的学习兼顾起来,鉴于当前两者关系的失衡现象比较严重,应该加强理论方面的学习。

2.科学研究是一切学科发展的生命线

美术学科的科学研究可大致分为这几类:美术史理论、美学理论、美术批评理论、美术创作理论、美术教育理论、新兴的思想意识流派、经验、观点等。美术史可以使我们获得远距离审视美术作品所表现的不同文化时代所持有的价值观,把握美术历史发展脉络,掌握宏观的美术知识,也可以提供很多美术历史事实,刺激我们用清醒的头脑去思考目前的美术状况;在推崇人文教育的今天,艺术史作为人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还能帮助学生体验人的价值观念,形成尊重人和人的价值的精神品质。美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在审美活动中获得乐趣,更好地理解艺术的性质和价值。美术批评理论不仅指导推进美术创作,而且作用于美术教育、美术史及促进新兴美术流派和观点的形成与发展。美术创作理论则指导创作实践,帮助学生更好地在规范与创新的维度中高水平地从事美术创作活动。美术教育理论可帮助师生更好地从事教学活动,同时也能在整体上推动美术教育的发展。因此,美学理论、美术史论、美术批评理论、美术创作理论、美术教育理论,以及新兴的思想流派、经验、观点等等与美术实践活动共同构成了美术文化,在不同的社会中满足着人们精神和物质生活的需要。

美术教师担负着美术学科教学和科学研究的双重任务,科研为根,教学为本,只有彻底放弃轻视理论的职业思想,积极参与美术理论和美术教育理论的研究,才能提高自身的素养,有效地完成自己的工作,履行自己的职责。只有不断提高科研能力和理论水平,以改革培养模式,调整课程结构,用现代化、科技发展的新成果充实和更新美术教育内容,逐步实现美术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现代化,提高美术教育专业化水平,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对美术和美术教育发展需要的新型人才。只有树立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美术教育思想和观念,才能改革美术人才和美术师资培养模式,才能尽快构建具有示范性、典型性、影响大和有实质性突破的美术教学计划、课程体系、新型教材和教学模式,为现代社会、经济、科技和美术教育发展相适应的现代美术教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打下基础。我们美术教师应以科学研究为切入点,扎扎实实地开展美术和美术教育等多方面的科研工作,使我国的美术和美术教育研究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上。

3.从我国现代美术专业培养的目标来看,大部分学生是为服务现代社会经济、文化、科技或者为美术专业师资和素质教育师资而学美术,这些的学生不必也不可能都成为艺术家,但他们必须懂得审美,要成为具有艺术修养的一代新人。我们美术教师肩负着培养服务现代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的美术人才或普及美术文化以提高社会整体审美素质的重任,作为一个合格的美术教师,首要任务是让自己的学生了解什么是美术,了解世界美术的历史和现状,了解中华民族优秀的美术遗产,培养他们认识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由此看来,美术教师只有具备一定的美术专业基础知识和美术理论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方能称职。

四、结束语

作为美术文化的传播者,我们美术教师,拥有新时代意义的专业美术的技艺,全面的美术理论和美术教育教育理论以及广博的其他知识是基本的条件。在这种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美术教师才能既专业又全面地培养学生与职业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的能力和综合素质,帮助他们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更好地完成创作、教学、科研和教改等工作。

注释

[1]朱隶著.《艺术的起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37页.

[2]邓福星著.艺术前的艺术―史前艺术研究.山东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序第3页.

[3]邓福星著.艺术前的艺术―史前艺术研究.山东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序第3页.

大学美术教育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 美术教育哲学;构建

[中图分类号]J0-02 [文献标识码]A

从美术教育学科发展的宏观视野看,研究美术教育哲学是必须的。从思考中国当下美术教育如何可持续发展的微观视点看,也需要及早建构美术教育哲学学科。

一、何谓美术教育哲学

面对美术教育的一些实际问题,如果有另外的学科学理或认知方式的支持,也许会有办法一些。比如:“如何认识中国画的程式教育问题?或如何认识中国画的模式化教学问题?”如果从美术教育哲学的视野去思考,此问题可以从辩证的角度予以解析。认识到了中国画程式教育的正负性内容,可以更主动和全面设计与掌控中国画的教学活动。即,首先认识到程式的优效性:整体、快捷、惯例。也就是对中国画的模式、语言、修辞、造型、意味等编码知识有直观清晰的快速认识。其次是认知到程式的欠缺性:阻碍新见、惰性养成。即,程式性容易导致对中国画艺术的封闭认知,故而,宜以“不仅仅是这些”的观念而注重认识中国画的个性,以及叩问自己对中国画艺术的诉求是什么?这样,才有助于在享受中国画程式化教育带来益处的同时,又发展性地学习了中国画。在此基础上,继续思考中国画的课程设置,以及具体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实施。一句话,如果从“美术教育哲学”的视野审视美术教育,可以有助于从原理上思考美术教育的系列问题,获得另一种促进美术教育开展的思路与方法。

美术教育哲学(Philosophy of Fine Art Education),是研究人们理性终极关怀美术教育存在的学科。或者说,美术教育哲学,是以思辨方式求解美术教育的学科。简言之,美术教育哲学,就是美术教育的哲学观照。即,用哲学的思维和方法研究美术教育的学科。

美术教育哲学研究的对象是美术教育存在,或美术教育存在及其关系。因为,“在一切学问中,哲学被认为是最根本、最抽象的学问,是人类对于存在的思考与探索。”(1)美术教育存在:是指美术教育的本体存在、已经存在、可能存在。美术教育的本体存在,即美术教育应该的学科存在。美术教育的本体存在的范畴包括:美术教育目的、美术教育理想、美术教育评价等根本性内容。依此思考切入点,是可以从“中国传统图案教学与素描教学的比较中”获得各自独立的价值体系性认识结论;美术教育的已经存在,即美术教育发生了的存在。其包括美术教育在事实上存在的所有事象,如美术教育的问题存在等等内容;美术教育的可能存在,即美术教育的确保走向和不可控走向。

美术教育哲学强调:整体主义、非美术教育中心主义、反思行为、思辨、理论思维、创造理想、促进成长。这是由美术教育学科和哲学学科所决定的。美术教育是人类对美术文化理解传达的育人活动。即:美术教育是人帮助人获得把握美术文化系列知识与能力的活动。哲学一般探析的主题领域是: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逻辑学。通过这些诉求关于事物本体、知识、伦理的学问。哲学这门智慧之学的根本价值在于:提供认识论、方法论、实践论,以及知识体系。即,“哲学,按其本性说来是人类思想的批判反思维度和理想创造维度,它要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批判力,冲击人们思维中的惰性、保守性和凝固性,使人们葆有鲜明的主体意识、自觉的反思态度和鲜活的创造精神。”(2)简单地说,哲学要诉求“深化理论思维、提升人生境界”。当然,美术教育哲学不是美术教育与哲学的简单相加关系。美术教育哲学是教育学科、美术学科、哲学学科的有机化合的产物。因此。美术教育哲学有自身的特征——反思性:诉求美术教育主体的主动性、批判性;引导性:诉求美术教育主体的实践性;智慧性:诉求美术教育的纵深思考性;学术性:诉求提供美术教育成长的思想基础、原理、方法和洞察力。

美术教育哲学的贡献诉求是——美术教育哲学旨在为美术教育提供认识论、方法论、模式论与实践论,并不断构建美术教育秩序,把握美术教育的领会一致性与差异多样性。

美术教育哲学为美术教育提供理性思维。也就是做美术教育的哲学求解。如思考:当下美术教育的逻辑起点是什么?美术教育哲学为美术教育提供理性思维,一是要诉求创见美术教育思想。二是要追求积极定位美术教育。总之,美术教育哲学是要诉求和提供美术教育的哲学精神,以及美术教育的高级知识,让美术教育哲学学科的建设真正达到哲学学科的高度。

美术教育哲学要诉求检验美术教育思想。一是诉求将自己创建的美术教育思想予以自我检验。即耕耘美术教育试验田。二是诉求检验他者的美术教育思想。如思考和检测“中国画与素描的教育观相同吗?”“美术学科对设计艺术的正负性影响是什么?为什么?”等等。

美术教育哲学要诉求反思美术教育行为。一是对已有的美术教育究竟该如何评价与定性?如系统思考:“在中国目前的美术教育中 ,看不到什么?看到了什么 ?”“在当下的中国美术教育中,相反的美术教育信息是由谁提供的?”“各美术教育主体的美术教育的荣誉与教学艺术风格是什么?”“中国美术教育的现实关怀是什么?”“以经验和他者为支撑的中国当代学院美术教育何时是个头?”“自己的美术教育高招是什么?”二是追问“美术教育还有哪些?”即确立“美术教育不仅仅是这些”的观念。如:通过学生对课程学习后的回忆评价看美术教育实效。“为什么我们的高校美术教育中还画石膏像?”这些现实问题是值得追问的。因为,“现在的西方艺术学院特别是美国的艺术学院里已经看不到这些石膏像了。以芝加哥艺术学院为例,它曾经拥有大量的石膏像,以供学生临摹,可是早在1950年代就全部处理掉了。”(3)

美术教育哲学要诉求引领美术教育学术。即便是已有美术教育的阳光大道,也还要另辟美术教育的蹊径。美术教育学术,是指关于追求美术之教育学问的行为信仰。学术(Academic)是指关乎追求学问的行为信仰。学术的内涵:一是指研究者探究事物规律和系统知识的行为;二是指人的一种信仰。美术教育学术是要研究推进美术教育活动与美术教育研究。也就是说,美术教育哲学是诉求和促进美术教育之学术教育的必须。

美术教育哲学要诉求促进美术教育发展。美术教育哲学不仅要着力揭示美术教育认识论、方法论,还要揭示美术教育的系列模式和实践系统。如从美术教育本体论的角度是可以探究认识美术教育最基本的内涵的。即,从本体论追问美术教育是个什么?可进一步思考“美术教育学科究竟诉求的内容是什么?”例如:有人问——找个什么样的人教小孩学美术为好?或者,如何教美术?回答很简单:教美术文化。首先,理解美术是什么?美术就是通过人们视觉反应和表现的意味图式艺术。其次,寻找训练方法?答案就是——观看。视觉观察——形状、色彩。训练——观察到一些图式及其色彩、记忆、表现、动手做出相关有味道、有形的可欣赏图式。久之,自然会增强图形识别观念、意识和方法,进而也知道了美术是怎样的一种文化。

美术教育哲学要诉求丰富美术教育生活。包括美术教育范畴的哲学的、创造的丰富生活。

构建美术教育哲学的三大观照构成系统:一是,美术教育实现系统。即:美术文化的教育学活动哲学。二是,美术教育构成系统。即:美术教育门类范畴哲学。三是,美术教育学术系统。即:美术教育学科目哲学。

以学科结构论为旨,可以将美术教育哲学的本体范畴划定为这样几个结构内涵:(1)美术教育哲学本体论;(2)美术教育逻辑论;(3)美术教育认识论;(4)美术教育相关论;(5)美术教育反思论;(6)美术教育实现论;(7)美术教育空间论;(8)美术教育哲学的自觉。比如:美术教育逻辑轮,就要讨论这几个问题:其一、美术教育要讲逻辑。美术教育逻辑论,是指探讨和说明美术教育的形式与规律等事理。包括对:美术教育目的设立逻辑、美术教育内容选择逻辑、美术教育方法选择逻辑、美术教育评价实施逻辑、美术教育思维及其思维规律的认识。美术教育逻辑论的核心是探究美术教育的规律。其二、认识美术教育的逻辑起点。其三、认识美术教育的规律性。其四、认识反思美术教育的常态性。再如:美术教育相关论,则要讨论:其一、如何认识美术教育相关论。美术教育相关论,是指审视美术教育与存在之关系价值的主张。寻找与美术教育相关的方法,一是寻找以美术教育为中心的思维触点而求关系。二是发现与美术教育相关的具体连接点。其二、美术教育相关的运用原理。总的理论思想是——确保美术教育在关系中自由行走。即注重把握构力作用、避让作用、创生作用。其三、美术教育的内相关。美术教育内相关,是指美术学科系统内的彼此影响关系。其四、美术教育的外相关。美术教育外相关,是指美术学科与外在存在的关系。其五、美术教育的正相关。美术教育正相关,是指美术教育的积极价值——积极正面意义、积极正面作用。其六、美术教育的负相关。美术教育负相关,是指美术教育的负面效应——消极作用。其七、美术教育与人生成长。美术教育相关论中至为重要的核心关系是——美术教育与人生成长的彼此互动关系。

在教育哲学中,有教育活动哲学与教育学术哲学的区分。依此类推,称为“美术教育活动哲学”系统的内涵有:美术教育理想、美术教育目的、美术教育政策、美术教育主体、美术教育内容、美术教育方法、美术教育组织、美术教育评价。其重点是关注研究美术文化的教与学范畴的哲学思考。而称为“美术教育学术哲学”的系统内涵是,一方面是:美术教育哲学、美术教育原理、美术教育历史、美术文化课程论、美术文化教学论、美术教育评价论、比较美术教育、美术教育学术。其重点是关注研究美术教育学科范畴的哲学思考。二方面是:美术教育学知识、美术教育观念、美术教育学术、促进美术教育完善。其重点是关注研究美术教育作为深层学问的哲学思考。比照教育哲学的演进历程,此类“美术教育学术哲学”可以称为“现代美术教育哲学”。不过,我的美术教育哲学观点与此不同。我主张的美术教育哲学,是将美术教育所有存在予以理性质疑与反思研究的专门学问。美术教育哲学是美术教育学科体系中重要的内涵构成学科。

总之,美术教育哲学的终极命题和任务目标是——追问美术教育是什么或什么是优效的美术教育?美术教育哲学是新兴的美术教育学科,美术教育哲学为美术教育活动的全面和完善开展提供自律性保障。一句话,美术教育哲学是美术教育学科建设和学科现实的需求,是追求美术教育生态智慧的结果。尽管,目前研究美术教育哲学还困难重重。

二、为什么要研究美术教育哲学

为什么要研究美术教育哲学?这是探究构建美术教育哲学首先要追问的问题。从总体上来回答,一是美术教育实践的完善与纵深发展需要哲学介入。二是美术教育学科的完善建设需要美术教育哲学。三是中国当下是到了需要着手探究构建美术教育哲学的时候了。音乐教育哲学、数学教育哲学等学科教育哲学已经是成果较为丰富的学科了。美术教育学科自然是不应该缺失“美术教育哲学”的。从学理上来看,探究构建美术教育哲学是:解决美术教育依据的需要、解决美术教育问题的需要、满足美术教育学科自觉成长的需要。

构建美术教育哲学是解决美术教育依据的需要。也就是寻求“美术教育的哲学基础。或者说:思考解决中国美术教育建立在什么哲学思想上。寻求解决美术教育的依据,也就是探寻美术教育的道理。对美术教育依据内涵的认识,一是美术教育要讲道理。其核心是:探究什么是美术教育?美术教育是什么?为什么要教?教什么?怎么教?二是要积极创立美术教育行为之思想。三是要主动寻求合乎美术教育根本的原理。研究美术教育原理:就是探究美术教育的基本规律性内容。即诉求美术教育的“统之有宗,会之有元”(三国·王弼)的内涵。

构建美术教育哲学是解决美术教育问题的需要。美术教育问题是多元的,其主要包括:美术教育理想问题、美术教育命题、美术教育现实问题等等。比如:从美术教育哲学的视点审视解决美术教育生存问题,便可以从下视点切入:其一,校正对美术教育的认识误区。如:当面对在大学美术专业从事素描、中国画教学的人说出“我不是搞美术教育的”之后,听者有什么感受或认识?这种事象揭示出:人们应该全面正确认识美术教育存在。即区分“常规化美术文化教育”与作为美术教育范畴的“美术教育构成”、作为学科研究的“美术教育学”,以及“美术教师教育”的概念。其二,解决忽视美术历史变迁脉络教学的问题。现实中,教油画的人,多不给学生讲清楚:其课程是从油画史的哪一个历史断面切入而展开的。事实上,美术教育是要诉求全面传播美术文化,并求得有效促进提升美术学习者获得美术文化教养。其三,解决缺乏美术教育策略的问题。例如:有的教师在设计初中美术课中《生活中的标志》的教学过程中非专业的问题突出。这从其设计给学生做的作业题可以看出:“为学校、班级或个人设计一个标志。要求:单纯、简洁。”试问:怎样理解“单纯”?或者说怎样的标志为单纯?出题应该有品位和专业性。作业要求至少应该具有可操作性——准确、系统、细化。如:规定用色多少种、尺寸、材料、原则、评价标准等等。

构建美术教育哲学是满足美术教育学科自觉成长的需要。即,美术教育哲学的建设是为了美术教育学科建设需要、美术教育学科完善需要、荣誉美术教学实施需求。

研究构建美术教育哲学是有学术与现实价值的。一是美术教育哲学可以促成美术教育始终保持望在高妙的视点和视野。不断提示各美术教育主体思考自己的美术教育依据?美术教育观念?美术教学观念?美术观念?学生观念?自己的美术教育学派?如:北京美术教育学派的内涵是什么?二是美术教育哲学可以促成人们不断追问自己的美术教育的学理依据。三是美术教育哲学可以促成诉求美术教育现实问题的自我解决。四是美术教育哲学可以促成获得美术教育健康成长的方法。五是美术教育哲学可以促成完善建构美术教育学科。总之,美术教育哲学的建立,可以有效地促进美术教育超越美术教育的俗常性思维与行为,可以远离美术教育经验而开拓出新的视野。

三、如何研究美术教育哲学

当下讨论美术教育学哲学的语境是不乐观的。一方面,美术教育哲学是新兴的美术教育学科。美术教育哲学的起始学科性质,决定构建美术教育哲学的路较为艰难和漫长。二方面,美术教育哲学构建的必要性还没有被业界予以应有的重视。较之同为艺术学科的音乐教育哲学的建设来看,中国的美术教育哲学研究是起步晚了。不过,做任何事情都不怕晚,而是怕不被意识到。教育哲学被关注是在19世纪上半叶。中国是在1919年杜威来华讲学才开始注意到教育哲学的。1921年年仅26岁的范寿康(1895-1983)撰写了中国第一本教育哲学的著作(《教育哲学大纲》,1922年出版)。他认为:教育哲学是“研究教育学的假定的哲学。”(4)将教育哲学的内涵界定为三大单元:教育论理学、教育美学、教育伦理学。教育论理学,即教育逻辑学,研究教育的价值。教育美学,研究教育情意。教育伦理学,研究人生观等问题。而今,中国的教育哲学研究是成果丰富的。因此,只要现在意识到并开始着手探究构建中国的美术教育哲学,是会促进中国美术教育学科发展的。

当下研究构建美术教育哲学,可以从借鉴他者、自立构建、吐故纳新的探索几个方面努力。

首先,借鉴他者而构建美术教育哲学。其方法是:一是在积极学习与研究教育哲学的基础上探究构建美术教育哲学。二是在比较学习研究其它学科教育哲学的基础上探究完善构建美术教育哲学。三是深入学习哲学而谋求美术教育哲学的深度建设。

其次,自立构建美术教育哲学。其方法是:一是以学科结构论思考美术教育哲学的具体结构内涵。以学科基本框架与基础知识为审视切入点而构建。即,本体探索法。追寻美术教育哲学作为学科存在的最基本、最终生命组成元素内涵。二是守候哲学认识与方法作用于美术教育实际而展开多视点的研究。三是守候美术教育学科。四是开掘个人智慧。个人智慧开悟法。即强调从美术从业者与美术教育业者个体直接经验切入认识和建设。一方面,重视和认识从业者的个体直接经验与有限编码知识。每一个美术与美术教育从业者都会有自己的直觉或悟对反映的认识。注重发掘和提升美术与美术教育从业者的诸多个性化认识结论,有助于形成对美术教育的本质性认识。另一方面,重视和认识“缄默知识”与“附属意识”理论的价值。20世纪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和思想家波兰尼(Michhael Polanyi,1891-1976),在1957-1969年期间分别提出了著名的知识理论——“个体知识”(personal knowledge),以及“缄默知识”(tacit knowledge)与“附属意识”(subsidiary awareness)和“焦点意识”(focal awareness)等知识新概念。(5)该理论,不仅对客观知识理论是一个解构,重要的是对包括美术教育在内的艺术教育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学术引领价值。“个体知识”,强调个体的理解而形成的个体直接经验。“缄默知识”,是强调个体的不可言传、不可反思的知识。“焦点意识”,是指专注对象意识。强调注意力分配。“附属意识”,是指利用工具意识。在美术教育哲学研究中,研究者的“个体知识”、“缄默知识”与“附属意识”和“焦点意识”的揭示是重要的。也就是要注重运用自己对于美术教育哲学学科的独特认知拓进研究方法。即注重个人学术思路与研究方法。每个美术教育哲学研究者的个体知识,对于探究完善构建美术教育哲学十分重要。

最后,吐故纳新的探索构建美术教育哲学。研究和构建美术教育哲学的目的是为了促进美术教育的有效作为,只要是有助于有效构建美术教育哲学的实效理论与方法都可以采用。比如,运用深生态学(Deep Ecology)和艺术深生态学的学理就有助于深入研究美术教育哲学的构建。(6)深生态学,是指关于整体性认知人和自然互相关联而自我实现的学说。艺术深生态学,是指关于整体性认知艺术与相关存在联系而自觉实现内在价值的学说。

大学美术教育论文范文第8篇

大学美术教育,作为国家艺术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为国家培养了大批艺术拔尖人才外,还在为我国民族美术矗立于世界艺术之林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美术教育的辐射力在国家“重教”政策的感召下,取得了重大的突破。

一、美术理论对技法教学的重要作用

任何教育都是在既定的培养目标下进行,美术教育同样以培养取向不同分为“美术教育”和“教育美术”。在“美术教育”(美术取向的教育)中,以突出美术创作、研究、发展为抓手,开设艺术基础情感培养、科学理论积累、技法创作探究的课程。加大对艺术领域的挖掘力度,针对时下媒体热点的艺术新事物进行探索,逐步对动漫产业艺术引领的卡通、行艺为绘画等新兴术动向进行挖掘。课堂教学中不断探究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美术需求,重点对绘画时代思维形成较为稳定的导向价值,运用流行的美术话语、美术展览,提升传统美术教育理论。尽管这只是美术教育理论面临挑战的一个焦点而已。但从美术教育理论发展的轨迹分析,则可以更为清晰地概括出美术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分化融合的趋势。

不可否认,任何理论的产生都有着它特定时代背景。在民族文化蓬勃发展,世界文化相容相成的时代里,美术理论更需要适时赋予它新的含义。出现理论被实践即技法相隔离的现象,这说明我们的理论在技法训练中的指导性价值还没有真正得到实现,或者在技法实践中,学习者对理论的渗透把握度还不够。笔者始终认为,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作用于理论的道理。专业美术教育教学中,美术理论课程的开设,都是专家经过多次论证得出的结果,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只不过在不同课程作用联系上存在一时的权重之别。所以它的基本作用仍然体现在指导实践提升素养的前提下。

二、美术理论在公共课程教学过程中的辅助作用

值得高兴的是,美术课程开设,开始走向交融相并的良好局面。当下流行一个新职业叫做美术心理治疗即绘画疗法。绘画疗法最早起源于上世纪20世纪初对精神病艺术家的研,目前,绘画疗法在西方国家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成为心理咨询和治疗的主要技术之一,我们国家也在逐步尝试。当然,这里讲这样的一个例子,并不是鼓动大家都以美术为专业来学习。我想说明的是,美术在人的生活中吃、穿、住、行的渗透已成不辨的事实,而今美术开始从表及里,它的影响力注入人的各个器官,作用不仅仅停留在视觉中。这门学科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公共性综合学科。

美术的影响力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离弃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这样的背景下,笔者认为高校对各个学科开设公共美术课是非常理智且必要的,各高校应该以此作为创新学校课程设置、优化教学资源的契机来抓,真正落实到以人文本的教育教学初衷上来。其实,高校开设的公共美术课程,结合实际,就应更多地开设美术史论、美术鉴赏、美学常识等艺术理论课。目的,通过这些美术知识的学习帮助提高审美情趣,陶冶情操,开拓创新精神,丰富美的感受,触动对美的思考,最终达到身心美,寓教于乐,健全人格。跟以美术取向的美术教育比起来,这种以教育取向的美术教育,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更多的是关注人们的素质的提高。它的影响力远远没有专业美术教育那样功利。相反,让其它学科的同学学习美术理论,能更好地通过发现美(即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帮助其理解自己学科内部的联系。促进对所学学科有个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起到一个辅助、补充的作用。

三、理论在美术教育中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前瞻性作用

人文精神是 “以人为本”的人文教育的核心,它是以人文关怀、 人文价值为内容,以人格的完善为最终目标。近几年,关注人文精神的培养已成为有识之士的共识。美术作为人类精神的物化必然与人类自身有关美术可以从“人类学“、“心理学”等视角深入研究。为什么在不同时代,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审美会发生变化,社会心理会对美术产生什么影响,反过来美术形式层次的变化又会影响社会的审美心理,其间是一个动态的反馈机制。

美术和心理学不同之处,美术是典型视觉艺术,而心理学则是抽象艺术的物化。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感言:唔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美术理论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一份子,通过美术史论、美学思想、美的教育美化人的心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这里,更加充分地体现了美术理论是为真理的存在意义。心理学所提及的却往往可以通过美术及其理论进行教育后通过创作,实现美的视觉化。

而美术理论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具有其他学科替代不了的作用,有着特殊的地位。美术的趣味性、直观性,具有很强的吸引力。美术教育的多样性、灵活性使得这门学科充满活力。美术理论通过丰富的课堂教学能够带给学生无穷的乐趣和创造的欢乐,为促进其全面发展提供了前瞻性的作用。突出体现可从以下几方面来归纳:

1.美术史论及其鉴赏,在教育中形式的多样性、文化提炼的多元性,有利于受教者构建科学的思维辨别能力,直观感受能力。

2.美术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情商”

3.美术批评课程开设直接影响受教者高审美判断和审美趣味的提高,是其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知识获取部分。

4.美术史论、批评(画论)、美术鉴赏为学生提高文化理论素养,艺术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独特个性和创造力效果明显。

5.美术理论本身就是智慧的结晶,是建立在前辈实践创作的总结上得出的规律。理论课程教学本身就有一种启迪功效,净化心灵。

6.理论教学就是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有机部分。这也是人的综合性所要求的。

四、美术理论的科学性对文化传承具有的传播作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国画论中最提倡的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我们的先辈们借助自然的灵气,向大自然诠释美的生命意义,在人类创造美好未来时,积累先进经验,继往开来。美术家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在诠释着对中国独特的传统文化精髓,用艺术的语言提炼着东方文化的精华。按照中国美学(哲学)思维出发,美术理论从“法” 、“理”、“道”三个层次都依次说明了中国美术理论在美术实践积累中留下科学合理的内在价值。第一层次属于美术的技法操作层次,第二层次为美术的本体层次,第三层次属于文化哲学层次。从这三个层次的意义上来说,我们再看何为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即使是中国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智慧的结晶,其核心就是道德教育,突出民族特质。如是,美术鉴赏通过理论对作品的理性分析,美术教育理论通过加强情感教育,突出人文关怀,更能立于教育的初衷,缓解人们偏见思想的左右,达到“真善美“的道德行为之触动。

中国美术理论的延续就是在继承中国文化脉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不管以前还是现在,美术理论的形成、阐释都是围绕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进行的,以此对美术理论及其教学都将是对中国文化传承起到重要的传播作用。

1.美术理论通过教育教学的形式,总结前人的经验,汇聚前人的智慧,从美学思想中感悟传统的“法、理、道”。传承中国文化。

2.美术理论通过扩展其研究范围,通过加大艺术实践,丰富传统文化的内涵,传达民族文化发展和需求。

3.中国地大物博,历史源远流长,传统画论思想的延续本身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

4.美术鉴赏通过对不同时代作品评析,在前人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明晰中国文化发展的脉搏,了解中国历史波折,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五、为艺术家学习前人经验提供基础和借鉴作用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万事都有个始终。如果以艺术家作为制高点的话,那么入门学画,就是从有学画的想法或兴趣开始的。奇怪的是,在中国的美术教育中,学美术的人往往是从技法学习开始的,这跟西方美术学习者入门恰恰相反。但这从整个艺术求学的造诣讲,艺术理论的作用似乎没有减轻它对实践起到的指导性意义。

大学美术教育论文范文第9篇

现代美术学院美术教育专业的课程设计应以现代中小学美术教师综合素养的建设为基础,以推动中小学美术文化的普及,推动中小学生人文素养与综合能力的完满为核心价值目标。本科四年的美术教育专业,美术师范生所要学习的课程应包括基础文化知识类课程,普通教育基础理论类课程,美术教育理论与实践类课程,美术理论与专业实践类课程,艺术文化素质拓展类课程等五个部分。

1.基础文化类课程应涵盖基础人文学科和部分自然科学学科的文化常识。它是作为教师素养的基本保障和学习钻研更深层的艺术教育以及美术文化的基础。一般大学都会开设诸如大学语文、大学外语、哲学基础、现代计算机基础与应用等文化课程。这些课程一般不作为学生专业技能的主体学科而开设,应该在具体内容和程度上合理配置。

2.普通教育基础理论类课程是教育类专业的通修课程,包括教育学、教育政策与法规、教育心理学、教师口语、现代教育技术研究等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是所有教育专业学生的基础理论与素养的保障,也是学生获取教师资格证的必修课。

3.美术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类课程是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第一大核心专业课程。它具体包括:美术教育史、美术教学方法论、美术教学实践(或美术教育见习与实习)、现代美术教育研究与论文写作等。往往在美术学院的教育专业中很多学生并没有把这些课程当作专业核心课程来看待,更多的是把它们笼统的归类为文化或理论课程,这是本质性的错误。造成这样的认识究其原因根本来自于学科教育中对这些课程的性质、作用以及价值的忽视。加上美术学院大的教学环境中对美术实践类课程的推崇与侧重,也是使其形成的重要因素。加强对这些课程的核心地位的引导也是专业课程建构中的重要环节。

4.美术理论与专业实践类课程是美术教师美术专业素养的基础。它的地位仅次于美术教育类课程,是美术教育专业课程构成中的第二大核心。对于它的构成应具有现展的课程观念,应具有包容意识和综合意识。其中美术文化理论课程应包括:美术史、美术概论、美学(或艺术哲学)、美术批评、现代美术研究、艺术比较学等。其次,美术专业实践类课程可以因不同的校本资源来合理配设。建议开设课程包括:造型基础(以现代开放的素描实验为基础)、色彩基础(色彩知识与主观色彩表现实践)、自由绘画(自觉的、自主的、非特定媒介的绘画实践)、现代媒体艺术、综合艺术实践(以社会生活与现实为背景,开展总体的、综合的、多元的视觉表述、艺术策划)等。另外,传统的书法、国画、油画、工艺设计、版画、雕塑(或陶艺)、水彩、水粉、摄影等可以以选修的形式开设,具体的内容则以鉴赏和基础技法训练为主,点到为止。

5.艺术文化素质拓展类课程是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得以滋养与丰满的途径。各学校应结合自己的办学基础开设相关的拓展课程以供学生选学。在这个板块中综合类大学相较于美术学院更显得得天独厚。建议所开设课程应尽可能的宽泛和丰富。可开设的课程如:艺术人类学、艺术市场学、音乐鉴赏、现代艺术传播与媒体研究等。对综上这些课程的课时配比需依据美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及各学校资源的整合、综合利用的整体考量之后来设计。建议在第一部分基础文化类课程中做到文理兼容,理论性与应用性相结合。在第二部分普通教育基础理论类课程中,尽可能做到对先进的教育理念与经典的教育理论综合阐释,兼容并蓄使其具有包容性。在第三部分美术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类课程中,应尽可能多的展示国内外最优秀的美术教育理论与教学方法。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习、研究与调研、总结相结合。在第四部分美术理论与专业实践类课程的设置中,应以前瞻的眼光来看待发展中的美术文化,以作为素质教育要求下的中小学生的美术需求为出发点,以美术教师综合的现代美术能力的培养为目标来设计。在第五部分艺术文化素质拓展类课程的设计中,应充分的考虑到现代美术教师应具有的艺术文化素养的广博性和可延展性。具体到每个课程板块的比重,因第一、第二部分为国家调控课程,已基本固定。第三、四、五部分的课程内容应至少是等分的比例。其中第三部分美术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课程的比例应保持2:3左右。第四部分则较为复杂,建议美术理论课程与美术实践课程的比例为2:1;美术理论课中传统美术文化与现代美术文化的比例应保持2:3左右;创造性、实验性美术实践课程与传统技法实践课程内容的比例至少保持1:1的比例,甚至2:1。在美术实践课程中民间美术的研究与实践内容应占到其总内容的1/4左右。现代美术信息的收集与整理,创造与管理也应该在所有课程中有所涉及。第五部分艺术文化素质拓展类课程应兼顾到传统与当代、理论与生活实践相互补的原则。如此设计与配比是基于对现代美术师范生的自身素质的需求而考虑。总体设计理念是立足当代美术文化的多元性与包容性,以美术的发展为前瞻,以美术文化的传统为滋养。也只有具备了当代意识的美术教师,才能在美术传播中紧密的联系生活,发觉现实世界的审美本质。

二、现代高等美术学院美术教育专业课程实践研究

明确了美术教育专业课程组织的方法与原理,还应该对不同的美术课程实践有一定的理解和认知。课程的实施包括课程定位、课程研究、课程实践、课程总结与评价四个部分。

1.课程定位是课程实践的基础。每一门课程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价值,具有不可替代的设计目的。特定的课程针对受教者产生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同时也促使受教者在某一方面得到完善与发展。每一门课程与其他课程都具有关联性,相互联系、相互补充、互为基础。认识每一门课程的目的、意义与价值是进行课程实践的开始。在美术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课程中所罗列的美术教育史、美术教学方法论、美术教学实践(或美术教育见习与实习)、现代美术教育研究与论文写作课程就具有关联性。其中美术教学方法论是美术教学实践的前提和指导。美术教学实践是美术教学方法论的具体应用与检验。美术教育史是理论与实践知识的补充,现代美术教育研究与论文写作则是所有这些课程的总结与深化。这几门课程的安排也应由浅入深,由理论到实践,再由实践到理论总结。

2.课程研究是针对不同课程的具体内容、秩序、组织、知识点、难点、重点的深入研究和思考。对课程的深入研究是课程实施的关键和保障。比如在美术理论课程中,美术史的内容就应该有所侧重。因为课程时间的限定,合理分配教学内容就成为一个新的课题。对于非艺术史论专业32课时的西方美术简史授课内容里,西方传统美术文化与现代美术文化的内容合理的比例应该是40%比60%。而在中国美术简史的教学中,32课时的教学时间里对中国传统美术文化与现当代美术文化的比例则应该是70%比30%左右才更合理。在美术实践课程里,自由绘画的提出和设立则意在模糊传统的国画、油画、版画等狭隘的画种界限。鼓励学生自主的选择工具媒介,自觉的寻找适合自己的艺术造型语言。从而自由的吸纳更多元的美术技巧,创造更为原创的、丰富的视觉信息。

3.课程实践是对课程的具体实施和体验。不同的美术课程实施的方法存在极大的差异,没有绝对的正确与标准。教师在课程实践的过程中应保持主导的地位,参与与旁观相结合。理论性课程建议以学生课外的资料收集、整理,加课堂讨论为主。教与学双方提出问题以学生自主研究并解决问题为目的。美术史类的课程则建议以比较美术的方法来展开。实践类的课程也由学生自己提出方案,学生个体独立实践与集体小组实践相结合。教师适时地旁观与指导整个过程,但不能生硬地左右学生的实践成果。

4.课程总结与评价是课程实施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理性的思考课程实施中的具体问题与客观的界定课程得失的重要环节。评价则包含两个部分。一是对课程实施的评价,另一个是对课程中学生学习的评价。建议课程实践中及时记录相关信息和整个过程。课程结束时总结得失,并记录下学生的学习感受,思考存在问题并解决问题。对课程中学生的学习评价则应该以形成性评价为主,既对学生在本课程学习行为的开端与整个过程以及学习结束为终止的所有表现如实的记录。以学生本人的学习态度、学习进展的程度来综合评定其学习成绩。美术教育课程的设计、构成与实施并不能如此简单的归纳与梳理便得以完整和清晰的。它基于对现代教育理念、国情特色与人文素质发展的需求而来,这些因素相互矛盾、互相磨合且互相妥协。

三、结语

大学美术教育论文范文第10篇

面对中国伟大的美术文明与现代阵容庞大、发展迅速的中国美术教育现状,对我国美术教育史进行研究是一项非常必要、非常紧迫的任务。从我国师范美术教育来说,按照2005年“教育部关于《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试行)》的通知”,美术教育史作为必要的基础理论课程进行开设,但目前最缺的是教材和相应的研究资料。另外从阵容庞大的中小学美术教师来看,他们职前教育就缺乏这门必要的知识。教师工作中要进行教学研究,参与教学改革,研究、思考问题是不能缺乏教育史知识平台的。古今中外教育史中蕴含着先贤宝贵的经验,有着深厚精辟的理论,体现着美术教育与社会关系的规律,是他们思考发展和改革我国美术教育不可缺少的知识资源。

我国美术教育史涉及美术教育观念、教育理论、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各个层面,我国美术教育发展史蕴含着美术兴邦的历史经验。通过展现美术教育的历史,有助于深化人们对中华美术多方位的总体认识,对美术教育事业发展与社会进步将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具体体现为:第一,能为正确认识美术教育的性质、特点和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思考依据。第二,是改革我国美术教育与我国美术教育学科理论体系建设的必要因素。

研究我国美术教育史要在深入挖掘和大量占有历史资料的基础上,深入探讨美术教育从传统走向近代的各个层面的深刻变革过程,探讨美术教育的产生、发展与社会转型的内在联系,展现我国美术教育走过的辉煌历程。我国美术教育史不仅要勾勒出我国美术教育的总体发展面貌,并要史论结合,概括出各个时代的特点,找出规律性和特殊性。美术教育史研究必须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与方法论为指导思想,研究各时期的美术教育现象、教育形式与教育思想的社会政治文化历史关系。紧密联系社会背景进行分析,并广泛吸收学术界科学研究的成果,对我国美术教育发展的历史作出在宏观上把握教育思潮流向的前提下,对具体的教育制度、教育经验进行剖析和梳理。美术教育史研究紧密联系着历史学、社会学、美术史、美术学等,美术教育史研究要思路开阔,在综合其他学科史学研究的成果上建立新的美术教育考证方法,借鉴教育史研究的一切具有科学意义的成果和方法,博采众长,努力以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在一个统一的理论体系中研究美术教育发展的历史。

美术教育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它继承和发展着人类的文明成果,传播、保存、融合、发展着民族的文化,是民族形成、生存及发展的生命机制。美术教育作为一种精神生产,对人们的社会心理、风俗习惯、道德规范、文化传统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成为整个文化建设的基础。

谈到美术,我们可能会想到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美术(或者现代人说的艺术设计)。谈到美术教育,我们可能会想到美术本体的传承教育,这显然是不全面的。那些流传在民间的属于造型艺术的现象,其实也都属于美术现象。这些美术现象是劳动者的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体现着他们的情感、理想、审美和造型观念,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和典型的美术文化特征。那些被称作“美术”的作品,发展中既有明显的承传性,又在不断地翻新。这些美术在民间传承与发展的过程,属于美术教育的范畴,美术教育在其中的作用是特殊而意义重大的。

不同的美术教育形式对应不同的社会阶层,一般来说美术教育史研究包括三大类:一是专业美术教育。“专业美术教育”在传统中的主要教育方式是:父子相传、师徒相授、图样临习等。在现代社会“专业美术教育”一般在学校实施,如美术学院、职业技术学院和其他各类学校的美术专业学科。这种教育以培养专业美术人才为主要目标,教育目的是美术文化本体的传承与发展,最终指向是以创造的产品为社会提供精神的与物态的艺术,促进社会发展。二是人文素质美术教育。“人文美术教育”的主要教育方式是:作品认知、社会活动与信息接受等方面中的教育,主要指为教化国民素质而言。在现代社会的“人文素质美术教育”一般指幼儿园、中小学和大学中的通识教育,教育目的是公民素质教育。三是社会美术教育。“社会美术教育”包括家庭与社会生活、活动等方面的美术现象对人的影响与教育,内容丰富多样,主要有家庭与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建筑、影视、网络、工业产品、宗教美术、政治美术、商业美术;生活活动的器具、婚丧嫁娶与礼仪活动中美术参与的运用等。这些美术文化随时随地对公民起着教育的重要作用。

大学美术教育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高校;成人美术教育;水彩课程;教学;探讨

普通高校成人美术教育由来已久,但是今年随着高校课改,成人美术教学的课程需要得到新的梳理。本文以水彩课程教学为案例,在分析当下普通高校成人美术教育现状的同时引入案例,希望从课程安排、教学目标、教学模式等几个方面入手,分析现有成人美术教育的不足,为新的教育模式开辟路径,帮助成人美术教育在教学过程上获得提升,从而引入现有的美术教学当中,解决其所存在的教学问题。

1 普通高校成人美术教育现状

众所周知,艺术的本质在于其具有的审美特性。审美即主体通过感官对美的对象进行体验和感受,从中获得精神的享受与启迪,艺术以其独特的审美方式把握人们的内心体验,人们能够在艺术的独特审美体验中获得心灵的自由,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这是艺术之外的事物所无法企及的,也正是艺术审美本质的表现。艺术的审美本质决定了艺术教育的本质也必然是审美的,失却了审美,艺术教育也就失去了主心骨和独立性。从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对艺术教育本质属性的理解到苏联美学家斯托洛维奇对艺术教育本质的判断,作者向我们娓娓道来,在缜密地分析后对艺术教育的本质下了结论:艺术教育的本质是审美,艺术教育是审美教育,艺术教育只有突出了其审美本质属性,才能塑造美的灵魂,才算得上是真正的艺术教育,艺术教育本质的澄清对有效实施学校艺术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2 水彩课程教学现状

普通高校水彩课程属于热门课程,对颜色的赏析有助于增强学生对设计色彩的感受。对水、颜料、工具的掌控有助于学生增强对艺术技巧的掌控性,而水彩本身与国画及油画互通,有一定的艺术联系,因此学习水彩画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基于此近年来水彩课程受到了热追,但是其课下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学生感到学习的知识过于狭隘,不能全面了解水彩课程。这是因为在成人美术教育的过程中,教学课程“稀释化”严重,如水彩画课程教学应当从《水彩画艺术史》开始,对水彩画的文化、兴起所处在的年代、近现代的发展进行详细分析,让学生能够充分了解水彩画的艺术发展规律,而现代化的快速教学忽略了这一点,只是单纯地从技法上出发,力求教会学生在短时间内如何运用水彩画,从“道”变成了“技”。基于这一点,不难发现,水彩画课程教学在课时安排上本身就存在一定的问题。

现代成人美术水彩画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临摹、速成、复制”的现象,教师在课堂上并不能起到引导作用,而是如同文化教学一样进行填充式教学,课程设计存在一定的问题,如课程一开始就是以讲技法为主,同时要求学生对优秀作品进行临摹复制,考核标准被设定为“临摹优秀与否”。这一现象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将大部分经历投入在技法的学习上,忽略了对于水彩艺术的了解。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弊端。艺术课程的教学,尤其是艺术史和文艺史的教学需要学生自我研读与探索,教师能够做到的是在一旁进行引导,引导学生对艺术产生兴趣,而现在的教学,教师完全充当全职教育者的角色,课堂教学没有情景,分析问题过于古板,这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降低。因此,如何帮助教师完善教学制度,帮助学生走出填充式教学,就成为美术教育乃至整个教育的思考方向。

3 提升水彩课程教学对策研究

综上所述,水彩课程的弊端比较明显,主要体现在教学方式与课程设定两大方面。作者认为,教师也在其中有一定的教学责任,无论是教学方式还是课程设定最终都是以教师为主导所进行的教育形式,因此要解决普通高校水彩课程成人美术教学问题,从而延伸到所有教学问题,就必须从三个方向出发:第一,结合实践需求和艺术理论需求完善课程设定,美术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提升所教学生的艺术文化水平,加深其文化内涵素养,使其在工作当中能够将美术艺术与工作实践相互结合。因此,在进行课程设定时,首先应该重视艺术理论的培养,其次应当重视时间的需求,最后还应当重视实践与理论需求的结合,以这三点构筑成主要的课程设定内涵,拉开课程时序,遵照“433”理论,重新划分课时安排。第二,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激发教师的引导力,提升教师对学生在学习艺术文化知识过程中的辅助力,而并非教师的思想意识灌输,构建合情合理的课堂模式。作为艺术教学,应当将艺与术放在第一位,依托优秀的情景实践帮助学生迅速掌握所学课程的文化内涵,从而达到提升学习的效果。最后应当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激发艺术形式与技能实践的相互融合,鼓励教师站在引导的位置,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梳理,帮助学生完善教实结合。

4 结语

普通高校成人美术教育的研究很多,但从教实结合理论上研究的文章并不多。作者依据国外经典著作《审美价值论纲》从艺术与实践的领域出发,从教程与课程安排的角度出发,以水彩画作为案例,以研究整体成人美术教育为出发点进行分析,以教实结合为论证点,重新解读问题。高校成人美术教育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成人美术教育中遇到的业余性以及短期学习等问题,对教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是成人教育又不同于速成班,不能够简单低将基础内容灌输式地传递给学习者。本文以水彩课程教学为例进行深入的探讨,实质上是要针对成人教育的现状和特殊性,剖析重要的教学模式,引导和重塑成人教学的针对性,通过一定期限、短期内容的客观要求,不断地强化理论和实践的指导与引导,让成人在加深兴趣,在教学中深入学习。一方面加强理论基础的学习,一方面要保证观念上的正确性,在教学模式的循循善诱和课程体系设置的步步引导下,不断提升学习者的认识和创新能力,从而达到普通高校不普通,成人教育不简单,教学模式齐全完备的新特征。

参考文献:

[1] 黄会林.经典美术读解教程(前言)[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

[2] A.L.Kroner and Clyde Chuckhole.Culture:A Critical Review on acceptsand Definitions[M] . New York:Random House,1952:71.

[3] Additions.美国传媒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34.

[4] 杜天力.审美价值论纲[J].文学评论,1992(6):44-57.

大学美术教育论文范文第12篇

关 键 词:高师美术教育 美术教师素质

高师美术教师是高师美术教育的工程师,是高师美术教学改革的实施者和实践者。高师美术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高师美术教育改革的成绩,决定高师美术教育的方向、水平和质量。没有能适应现代学术发展需要的师资队伍,再好的方案、计划也将付之东流,因此,加强高师美术师资队伍建设是发展教育的一项战略性任务。

所谓素质,是指事物本来的性质。教师的素质在教育心理学上是指老师在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上所具有的一般人的先天特点,以及作为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特质。根据教育学的解释,素质只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不能决定人的心理内容和发展水平。教师的心理内容来源于教育与社会实践,教师素质也是在教育与社会实践中逐渐发育成熟和养成的。研究教师的素质对于发展现代教育有十分积极的意义,这不仅有利于发挥、利用教师的智慧和潜能,而且能促进教师通过有目的的学习和实践,对自己某些素质上的缺陷进行不同程度的补偿。

高师美术教师既是艺术的传授者,又是未来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塑造者。艺术性和师范性的双重统一,决定了高师美术教师除了应具备一般美术家应有的艺术创作能力外,还应具备独特的素质。这些素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

合格的高校美术教师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教育方向和马列主义文艺观,热爱美术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这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师资队伍建设上显得尤为重要。高尚的道德素质,要求高师美术教师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这是最重要的精神要素之一。有了事业心和责任感,才能产生强大的持久的动力,才能忠于职守、踏实工作,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高尚的道德素质,还要求高师美术教师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搞绘画艺术,可贵的是功力和灵气;搞美术教育,最重要的是热忱和无私。当一个画匠要比当一个画家容易得多,而当一个画家与当一个美术教育家相比,后者比前者艰巨得多。因而,高师美术教师的道德素质应表现为献身教育、志向坚定、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还应该指出的是,平等信任每一名学生也是高师美术教师良好师德的表现。美术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美术教师应热爱全体学生,并公正平等地对待所有学生,而不是因为偏爱几个“未来画家”,冷落了大多数学生。

二、全面的文化理论素质

高师美术教师应具备全面的文化素质,包括知识素质和智能素质。

首先,要有牢固的基础知识。在科技、文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大量的新发现充斥着各个知识领域,新理论、新学科、新技术令人目不暇接,但各学科的基础知识是相对稳定的,只有牢固掌握基础知识,融会贯通,才能沉着应变,不断进行知识更新。

其次,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长期以来,高校美术师资普遍存在画地为牢的状况,教中国画的教师不去过问色彩或工艺;甚至教中国花鸟画的教师还要分为工笔和写意两大阵营,专业方向分得太细太窄。这种状况带来的副效应就是因人设课、编制的膨胀、师资力量的浪费,等等。在欧美高等艺术院校里,很少有人终身只从事一门课的教学,不少人可同时胜任几种不同类型的课。现代艺术发展的特性之一就是由分化走向综合,材料、技法、语言的综合运用使艺术门类之间的界限正在模糊。因此,高校美术教师应具有全面的艺术素养,提倡一专多能。也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美术和美术教育的发展。具体言之,高师美术教师必须掌握美术史和美术理论知识,了解美术概论、构图学、色彩学、透视学、解剖学、材料学、艺术鉴赏等相关知识;要具有综合的绘画知识与技能,掌握素描、色彩画、中国画、版画等基本绘画技能,同时还要掌握一些设计知识和技能。

再次,要有广泛的专业理论知识。美术专业的教学过程既是技法的传授过程,也是理论的传播过程。一个合格的美术教师必须要有系统扎实的理论知识和熟练的技能技巧,懂得艺术教育的规律,才能担负起“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一个缺乏理论素养的教师必然流于俗匠。所谓的专业理论,至少由三个部分构成:一是教育理论;二是专业基础理论;三是艺术美学理论。目前,高师美术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仍是基于感性经验上的侧重于具体技法技巧的传授,比较忽视对艺术教育规律和专业理论的研究和系统把握。而国外高师则开设了教育原理、教育哲学、课程论、学科教学论、教育心理学、教育评析、教学法等课程。作为一个合格的高师美术教师必须自觉学习理论知识,不断加强自身理论修养。

高师美术教师除了应具有上述知识储备外,还应具备独特的智能素质,这包括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立体思维能力等。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日益发展的高师美术教育的需要。

三、灵活的教育教学素质

作为高师美术教师,除了应具备运用材料媒介进行艺术创作的能力外,还应具备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

首先是审美教学能力。高师美术教育应善于通过审美施教,让学生学会注意材料的特性和运用工具进行艺术创作,使学生逐步树立审美观,提高审美理论、审美知识、审美想象、审美表现、审美技能等多方面的审美素养。

其次是组织教学能力。由于美术教学具有实践性强、创造性强等特点,这就要求美术教师不仅要有一般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组织能力,还要发挥教学过程本身的组织作用,即:通过教学过程本身,应用教学技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此外,高师美术教师还应具备较强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师范美术教学要求专业知识的传授要有较强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不能停留在师傅带徒弟的作坊式的传技水平上。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是教师必备的基本条件。作为一个美术教师,还应该去研究美术教育的规律,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建立一定的理论体系,同时,还要了解本学科的学术动态,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中外成功的美术教育家能建立教学思想体系,著书立说,这与他们广博精深的专业素养、文化理论水平以及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是分不开的。人们常说,美术教师要有善思的头、灵巧的手、能讲的口,这的确道出了美术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

参考文献

[1]潘憋元:新编高等教育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李春秋:《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3]康翠萍:师范性与学术性统一[J].江苏高教,2001年3月

大学美术教育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美学教育 高等院校 美育 艺术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得到大力发展,上世纪九十年代高校扩招,使我国高等教育比例大幅提高,特别是提倡素质教育以后,美学教育占据重要地位。美育教育以其独特的方式,培养学生审美观念和审美情操,将社会文化和社会文明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但在我国高校的美学教育中只有很少的学校在哲、文、艺术等专业开设美学课或选修课,虽然有些理工院校也开设人文素质的美学选修课,但在教学实质上大多是艺术欣赏而已,多数学校都停留在口头上的重视,没有实质性教学。在升学率、就业率等诸多指标的竞争下,美学教育显然处于等而次之的边缘地位。

近年来,一系列的社会事件让我们真正认识到我国教育正陷入技术进步与社会文明退化的困境之中。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中如何实现我们的教育目标,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合格的社会公民和部分社会优秀人才,在价值观念、道德观念、文明素养得到很好的提高,美学教育所承担的生命与爱,陶冶人的性情,培养优秀的人格魅力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一、美育教育的重要性

美育教育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精神世界的塑造,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首先,必须明确美学教育的内涵。美学是一门成熟的学科,早在文艺复兴时期有人专门对美学教育做过针对性研究,并将其归为领域范畴。著名美学家蒋孔阳认为“人类对审美心理功能和客观现实美学特征研究愈加深入,而人类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也愈来愈丰富,愈加复杂,因此美学终于从哲学文艺理论中独立出来,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美学教育是对美的本质、美感、美的形式和状态、审美活动和审美教育的研究。鲍姆加通认为,美学研究最初从感性对象为出发点和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不仅要依赖于哲学的思想,还应有感性的体验以及灵性和心里的沟通。其次,我们要明确美育教育在人的培养和家长会文明进步中的重要性,我国近代大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是中国现代美学学科的奠基人,倡导“美育代宗教”,并把美育列入国民教育方针。1949~1978年间,美育教育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1979年后,美育教育又重新受到重视,2002年教育部颁布了《学校艺术教育发展工作规程》和《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要求在2010年前后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大、中、小学校相衔接,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校艺术教育体系”。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优秀和合格的社会公民,具有健全的人性和完整的人格,高等院校是社会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进步和社会文明的主体和推动者,大学教育在传授知识、培养专业技能和拓展视野的同时,更应当通过美育教育促成学生完美发展和完整人格的形成,从而增进学生的道德福址。

二、高校美学教育的困境

虽然国家提出发展规划,但在现实中美学教育存在相当大问题。高校扩招,整体文化水平下降,急功近利,课程建设力度匮乏,导致美学教育的低效。或是纯理论性空论,或是学校功利主义将美学教育狭隘化(艺术技能学习)。

大多数二类学校出于功利的考虑,就业率、升学率视为学校考核标准,本身就处于次要地位的美学教育更是趋于边缘化,加之现有美学教育方面的人才较少,更多是文学、艺术、哲学兼职美学教育,因此其教学缺乏专业性和系统性。另外,学校的教育重点是技能教育,认为美学教育是精英教育内容,其他学生的发展基本靠自身努力。由于学生的心理和身体发展正处于易变阶段,没有真正认识到美学教育对学生身心发展的作用,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的影响。

2.课程建设力度重视不够

美学教育中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的内容。美学中的哲学内容是帮助塑造大学生世界观的利器。黑格尔曾经说过:“美是人类最早的老师”。美学教育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对美的认识,陶冶情怀,对世界观的形成,对人在社会中生存的价值,人格的形成都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美学中的伦理社会学内容,可以改变和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伦理社会学研究是人之间的道德关系,是善与恶、美与丑、真与假之间的本质区分,对美学中的真善美的关系分析和研究,认清真正的真善美,能很好地推动学生的努力方向和提高学生的心灵境界。美学中的艺术教育有助于学生审美观和对艺术修养的培养,对于文学、艺术的欣赏,是美学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对美的欣赏,真正领悟美学的真正涵义,去影响和规划今后生活中美感。罗丹说过“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对美的发现”。因此,只有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和树立一个正确的审美意识,才能培养出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

美学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提高自己的人格魅力,人类生活不是在一个真空的环境中,每天与行行的人打交道,生活在一个复杂的环境中。人格魅力在社会交往中显现尤为重要,而且人格魅力的形成与美育教育是分不开的。席勒曾经说过“为了解决政治中的问题,人们必须解决美学问题的途径,因为正是通过美,人们才能可以走向自由”。因此,美育教育对人的价值观、审美观、人生观的形成直到巨大作用,进而指导整个社会向自由、和谐的方向发展。

3.混淆美学教育的内涵

我国高校美学教育存在两种趋势:一是传统的理论性为代表的美学教育,其主要内容是美学理论研究,脱离了艺术教育的内容,导致了意识形态决定一切的唯心主义思想,完全凭意境和心灵构思,甚至是主观臆念的东西,有些唯美至上的感觉。二是艺术教育等同或替代美学教育,这种现象在我国高校美学教育中非常普遍。近年来,我国艺术教育体系逐渐完善,其范围从小学、中学到高校,并配之以专业艺术教育、师范艺术教育等类型。在一般学校,艺术专业教育受到一定的重视,因此许多学校领导将美育教育视为艺术教育,混淆其概念。艺术教育(艺术技能教育)是美学教育的基础,它是美学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艺术教育可以更好地帮助大学生对美的认知和欣赏,对进一步拓展大学生人生境界有帮助,但不等于美育教育的主体,美育教育是大学生学习阶段较高层次的教育,是修养、品行的塑造。叶朗先生在《大学生与美学》一文中提出:“美学和美术研究、艺术欣赏都有密切关系,但美学并不等于美术研究和艺术欣赏。从根本上说,美学是对于人生,对于生命,对于文化,对于存在的理论思考。”

4.美学教育本身的弱势

美学教育的弱势表现在理论上的高深和教学活动的枯涩。美学理论学派林立,从本质上讲从哲学体系剥离出来,对研究的性质、研究的对象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涉及到教学之中更是门户之见、众说纷纭,研究内容差异较大,很难做到理论结合实际。另外,纯理论性教学空洞,学术性过强,大多数人难以启及。另一种是注重于艺术欣赏,内容过于简单和肤浅,缺乏理论积淀和艺术审美理论的深度,教学方式基本以讲授和视听形式为主,相应的实践环节和艺术评鉴相对缺乏。

三、探讨美学教育的新途径

1.美学教育定位:面向群体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美育教育已提到相当高的地位,它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社会文明发展有效的结合在一起。著名学者钱理群说过:“现在我们的大学教育培养的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不言而喻,我们的大学教育缺乏对学生人格的培养和社会责任的培养,面对逐渐大众化的高等教育,美学教育已经不是精英教育的特权,应当面向全社会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面向受社会教育的每一个公民,其教育内容应随教育主体的改变而转变,应考虑受教育群体的知识结构、爱好和心理特征,抛弃美学专业教育中抽象、枯涩的内容,增加更多符合学生和社会群体的审美经验、审美视角、审美境界和社会美、道德美、伦理等内容,培养学生的审美视觉,提高审美的自觉性,才能使其生活充满美感。

2.加强美学教育建设

教材是上好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提高美学教学。好的教材从出发点、研究的基本问题、重点问题,博引众家之说,内容由浅及深,把握教材深难的“度”,使观者一览无余,又能细细品味,讲者可引经据典,给予其充分发挥和拓展的空间。我国一些学者现已编写出雅俗共赏、清新悦目的美学教材,如凌继尧编著的《美学十五讲》,肖鹰编写的《美学与艺术欣赏》。另外,根据学校不同、专业不同,可根据自行情况侧重不同的领域。文、艺术和哲学可适当增加理论性,理工农医以通识为基础。

3.学校应加强对美学教育的重视

浓郁的校园文化对美学教育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学校领导应充分认识到美学教育在学校教学和学生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改变大多数学校课程设置轻视美学教育的看法,从课程设置内容、课时量、现代化教学设施条件给予充分的保障,在对学生的养成教育中不断活化美学教育的影响作用。另外,加强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一个学校的文化建设、学生培养以及今后学生在社会中的发展,校园文化建设在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审美观和情操品行等方面的影响是很大的。如进行各种演讲会、文艺沙龙、文化沙龙,各种“十佳评选”、音乐会、美术展览、国文教育、各种社团活动和展览,都可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生活中存在的美,是内在与外在的有机统一。

高校是国家未来发展的知识基地,是国家发展的希望基地。国家的强盛,不仅体现在国力的强盛、经济的强大,还体现在整体国民素质的提高和现代文明程度的发展,而美学作为高校人文教育的学科,在培养高素质和文明公民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它对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欣美观,促进社会向健康、自由、文明的社会发展,从而诗意地生存,这是和谐社会发展的基础。

教育是一个让人不断脱离野蛮,渐进人性、集取理性的社会化过程。美学教育则是积蓄精神,提高品行,优化现代文明的重要工具。只有全面地认识世界,理解人生,才能懂得人活着的意义,才能勇敢面对生命中的种种挑战,展示自己绚丽、多彩的人生。

参考文献:

[1]蒋孔阳.美学新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6-17.

[2]钟朝玲.人的全面发展与高校美学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14,(12):174.

[3]包莉秋.美育视野中的成人世界[J].教育评论,2012,(2):15-17.

[4]李木子.对当前我国高校美学教育困境的反思[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7):242-243.

[5]叶朗.胸中之竹[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319.

大学美术教育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美术教育;美术理论;美术实践

一、美术教育的地位

在素质教育中,美术教育占据重要位置。美术教育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塑造学生的灵魂,使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提高学生的美术素质,有利于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美术教育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美术教育既是一种专业技能的教育,也是一种有效的思想道德教育。美术教师可以用美术的形式将祖国的大好河山、历史事迹、英雄人物展现出来,使学生体会历史的变革和人类不断发展的创造力,让学生了解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理念,让学生在了解画作背后的历史的同时,思想和心灵得到洗礼。学生感悟了这些作品的思想之后,融入对艺术的理解和认知,从而产生艺术创作灵感。部分美术作品具有爱国主义教育的作用,可使学生体会到前辈坚忍不拔、自强不息、顽强抵抗、团结一致的爱国主义精神。美术教育会对人的心灵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得到启迪。思想的影响力是巨大的,能改变人的行为;思想的影响力也是持久、稳固的,一旦形成很难被改变。

二、学习美术理论的意义

“美术是人类实践与文化中极具特殊性的一部分,人类的美术能力是经过不断学习与教育形成的,而非自然发展所得。”所以,美术基础教育是当代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而美术基础教育中美术理论教育占据重要的地位。美术理论包括四个方面,即美术创作、美学、美术批评、美术史。在西方,美术教育学家注重美术理论教育,将美术理论教育列为基础教育之一。西方学者认为,美术理论教育对全民审美教育和人生观的建立具有重要作用,人们只有发现美、鉴赏美,才能创造美。美术批评是在美术鉴赏的基础上对美术作品进行分析和判断。美术批评能培养学生高层次的审美鉴赏能力。学生学习美术史,可了解美术发展的历程,能够掌握美术发展的脉络,知道在不同时期美术发生的改变和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在汲取不同历史阶段的美术精华之后,形成自己的创作风格和鉴赏能力。

三、我国美术理论教育的发展状况和措施

现阶段,我国的美术理论教育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美术实践应该以美术理论为基础,现在部分高校存在忽视美术理论教育而只注重美术实践教育的问题。部分高校认为美术理论教育由初级美术教育完成,不需要过于强调,但实际上初级美术教育涉及美术理论教育的内容甚少。所以,笔者认为,美术理论教育存在的问题是初级美术教育和高校美术教育衔接失败造成的。在高校中,部分学生只会画画而不知道自己画的是什么,不了解画作的思想,也不知道画作的背景,只是单纯地模仿,这样的作品是没有灵魂也没有创造力的。发展美术理论教育,要从基础做起。我国小学教育中早已有美术学科,应该将美术理论教育加入小学美术教育,同时,各阶段的美术理论教育应该做好衔接。在高校美术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将美术理论教育细化,培养美术从业者的基本素质,将专业知识与素质教育结合起来,陶冶学生的情操,美化学生的心灵,使学生成为品德高尚的人,在培养优秀艺术工作者的同时,也为社会培育有素质、有道德的合格公民。

结语

不管是立志成为艺术家的创作者,还是实用美术领域的从业者,都需要相应的美术理论基础。值得庆幸的是,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理论知识的不可替代性和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吴传景.浅谈艺术教育对学生人格培养的作用.美与时代(下半月),2009(2).

[2]马静.高等美术教育中美术理论课程开设现状及其价值——以河南高校为例.大舞台,2014(8).

大学美术教育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美术学;人才培养;问题研究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家基础教育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大,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科建设和教育教学出现许多实际问题,大学教育改革逐渐被提到重要的日程上来。21世纪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培养人才,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就美术学科而言地方本科院校美术学专业是为国家培养基础美术教育人才的重要基地和摇篮,多年来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了大批优秀的基础美术教育人才,但是,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地方本科院校美术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这些年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一、美术学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现有的地方本科院美术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才培养过分强调学科自身的独立性,但缺乏教育目标的针对性

地方本科院校美术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中小学美术师资,中小学基础美术教育不是专业美术教育,属于普通美术教育,与专业美术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基础美术教育,能够提高学生对美的认识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它所包含的内容应该有利于中小学生未来的教育成长和身心健康发展。地方本科院校美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设置上与西方教育发达国家相比,教育教学方面的课程所占比例严重偏小,专业技能课过多,只注重了专业课的培养,而轻视了对学生的教学能力培养,失去了其“师范性”的特征,大学阶段不注重对艺术理论、文学等基础课程的培养与学习,势必会造成学生教育教学能力、艺术鉴别能力和文化素养严重不足等现象。

(二)现行的美术学人才培养模式与中小学美术教学实践相脱节

大多数地方本科院校美术学专业在教学模式上采用2+2或1+3的教学模式,就是前两年普修美术基础课,后两年分方向学习专业课程,在大学第四学期根据学生的学习意愿,分为国画、油画、版画或雕塑等专业方向,这种分方向教学的模式有利于学生对自己所选的专业进行纵深的学习与发展,与专业美术院校的绘画类专业教学非常一致,这更有利于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但并不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

(三)教师的教学观念没有转变,不能够与中小学新的课程标准要求相一致

尽管大多数地方本科院校美术学专业人才方案,在近几年也都进行了重新修订,增加了横向学科的一些课程,也增加了教育理论与技能课程的课时比重,但是经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效果并不理想,这与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有直接关系。美术专业教师大多毕业于省国内专业美术院校或老本科院校,这些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基本上都是按照专业美院的模式进行课程教学的,注重美术学科本位的专业教学,他们接受的都是专业美术教育,对培养中小学美术师资这一目标理解甚少。

二、美术学专业人才培养对策研究

(一)加强美术学专业人文素养教育,进一步明确其师范性的专业特点和培养目标

美术学专业是高等院校一个以培养中小学美术师资为目标的专业,是一种培养教师职业的教育。它与普通美术教育和专业美术教育有着根本的区别,其“师范性”是美术教育的本质所在。

在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今天,在中小学美术教育实践过程中,怎能做到即能完成美术技艺的传授,又能实现美术的教育功能,是培养中小学美术教师的高校美术学专业的教育者要思考的一个问题。笔者认为只有突出美术学专业的师范性,才能使美术学专业脱离单纯追求美术专业课程教学的应试教育模式,回归到素质教育模式上来。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在不同的教育阶段共同努力才能实现,以培养中小学美术教师的高校美术学专业在整个系统中处在非常重要的地位,只有高校美术学专业学生亲身经历了素质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得到受益,他们才会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去实施素质教育。所以,高校美术专业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必须突出其师范性,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中小学美术教师。

(二)加强美术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中小学美术教学实践的联系

高等院校美术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中小学美术教师,中小学美术教师需要具备什么样的基本素质,中小学美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都与高校美术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有着直接的联系,高校的人才培养不能脱离培养对象的实际工作需求,而盲目地偏离培养目标要求地开展教学。

1.学习新课程标准,掌握中小学美术教学的新变化

随着《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的相继出台,中小美术教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在国家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新的课程标准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体现课程设置的基础性、灵活性、时代性、综合性、多样性的特征。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由美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者,转变为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的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起到主导作用。中小学美术教师的角色转变对培养中小学美术教师的高校美术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美术学专业的教育工作者,要全面学习中小学美术课程标准的新内容,认真体会标准的新变化、新要求,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中小学美术教育人才,才能推进、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全面实现素质教育。

2.改“一专”为“多能”的培养模式,加强美术史论的学习

“一专”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掌握一个画种的知识与技能,这种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就是,如果学生选择了国画方向,那么他在油画或其它画种方面了解得就很少,这又不符合中小学美术教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新课标要求中小学美术课程设置具有综合性和多样性,那么只掌握一个绘画门类的知识与技能的美术学生是不能够胜任现在的中小学美术教学的。根据培养对象岗位需求的变化,我们必须改变现在“一专”的教学模式为“多能”的教学模式,在大学四内不再分专业方向教学,要求学生统修所有专业课程,增强学生对专业综合知识的学习与掌握。

提高美术学专业学生对美术史论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完善美术史论教学环节,关注现当代艺术发展,是现今美术学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途径之一。对于美术学专业学生来说,在学习美术专业知识与技能过程中,学习美术史论知识同学习专业绘画技法同样重要。美术学专业学生只有全面地学习中西方美术史,对国内外美术发展有个清晰的认识,才能使自己具备更广阔的艺术视角和准确的审美判断能力,在将来的中小学普通美术教育过程中,才能正确引导学生对社会上发生的美术现象有一个准确的认识和判断。改“一专”为“多能”的培养模式,加强美术史论的学习,完善美术史论教学各环节,强化对现当代艺术发展的认识,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美术理论素养。

3.结合地方文化特色,丰富课程设置,加强学生对本土本民族美术资源的学习

美术教育是一种文化教育,我们要在美术教育过程中实现对学生文化观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认同观,从多元文化的角度看待各种文化现象,保护文化生态的多样性,这对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基础美术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在继承和发扬本国艺术传统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培养中小学基础美术教育工作者的地方高校美术学专业,在继承和发扬本地区艺术传统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对民间美术的介绍较少,具有地域特色的民间美术介绍的也十分有限,在地方本科美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增设具有地域特色的民间美术相关课程是十分必要的,如河南省浚县的“泥咕咕”、淮阳的“泥狗狗”、滑县的“秦氏绢艺”、朱仙镇的“木版年画”、舞阳的“农民画”等,加强学生对本地区民间美术的学习与了解,有助于在基础教育中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美术教育,有助于广大青少年了解、掌握珍贵的民族文化艺术的内涵,增强民族文化涵养,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4.加强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课程的教学与管理

美术学专业的师范性决定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该把教育理论、教育技能与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放在同等重要的教学地位。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更加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对教育理论和技能的培养,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美术专业课程课时系数所占比例较大,教育理论课时系数比例偏小,纵观先进的国家和地区,在师范美术教育中,把教育理论课程放在专业必修课的重要位置,课时比重与美术专业课相当。对教育理论教育技能的学习是提升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对美术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能够夯实专业基础,只有掌握科学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具备坚实的专业文化基础知识,才能符合未来的基础美术教育要求。

出台有效的教育实践环节考评管理办法,加强各个实习环节的监督管理,培养专职的教育实习指导教师,在校内教育实习阶段邀请中小学教学经验丰富教学名师,为实习生进行课堂观摩教学,才能提高教育实践环节的教学质量和水平,才能不偏离中小学美术教学实际。

(三)加强任课教师的岗前和岗后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