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古中医治疗学的基础范文

古中医治疗学的基础范文

古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古中医治疗学的基础范文第1篇

一、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

蒙医药是一门科学,也是多年来通过科学论证和临床实践相结合而组成的,首先在理论上有其独特性,蒙医的主体理论、赫依、希日、巴达干即概论了阴阳五行学说,也有气热寒之说。通过这一理论去辩证论证,用有多年的临床实践和经验。蒙医蒙药确实有很好的临床效果。几千年来,蒙医学是蒙古族人民在历史创造的医学学科,是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医学的组成部分,中国有56个民族,各个民族在历史上都有自己的医学创造和医学贡献。以汉文化为背景的中医学,一直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医学,至今仍然是中国传统医学的当然代表。而以蒙医学同样为各民族的繁衍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并正在面向全国,走向世界。蒙古族谚语说:“病始于消化不良,药始于开水。”这句话看起来非常简单,却道出了一切传统医学创造发展的真理,成为学习理解一切传统医学的钥匙。医学是人类与生俱来,至死方休的生命探索。它从中诞生,从痛苦中创造,从实践中积累,从继承中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检阅了无数的生命现象,动员了当时最先进的哲学思维和科技手段。一步步地摸索人体生老病死的规律。传统蒙医学是蒙古族人民长期生活在北方,寒冷、潮湿、风雪的自然环境,狩猎、放牧、逐水草而居的马背生活,面对寒症、骨伤、胃肠疾患等常见病、多发病,利用饮食、艾灸、草药等便廉的防治方法。这一切都是蒙医学形成的土壤和基础。

公元13世纪蒙古民族崛起于世界的东方,成吉思汗在统一了蒙古地区之后,东讨西征,建立了横跨亚欧的大帝国。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从辽、金、南、宋到西亚、阿拉伯半岛、中医学、契丹医学、回回医学和古印度医学、阿拉伯医学、古希腊医学、自然地交会在一起。

积极引进、兼收并蓄为蒙医药注入新的活力,从此蒙医药在人民长期实践取得丰富经验的基础上,全面吸收其它医学以阴阳五行学中心的“三根、七素”理论,又经老一辈蒙医学家联系实际发展创新形成了相对完整的蒙医学体系。著名蒙医学家伊希巴拉珠尔的名著《四部医曲》、《甘露之泉》等系列著作,系统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原则和方法,验方等从理论上做了精辟的论述。特别是对寒症的理论和对“六基症”的全面论证,补前人之不足,发前人所不发,对蒙医学理论体系的奠定了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蒙医学体系具有一定特点,是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和人体内环境的稳态平衡为生理、病理基础。而以人的常见病、多发病为防治对象的别具一格的临床医学。这是世界文化交流史上兼收并蓄、继承创新的范例。今天蒙医蒙药在党的民族政策指引下,蒙医、西医、中医等少数民族医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开始进入现代化生产和国家医疗保险目录,为人民健康做出了新的贡献。

二、蒙医的特殊优势

正像任何一门科学一样,蒙医学的生命在于创新,首先不能忘记来于甘露之泉,能保持新鲜的生命力。在全面继承的基础上,坚持发扬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为了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也充分发挥蒙医药在临床治疗疑难病症中具有的独特之处。

首先对病毒感染性疾病,即呼吸道感染、肠道感染、甲乙型肝炎、心脑血管(萨病)病有它特有的优势,药无副作用,可利用蒙医蒙药,简、便、廉,显效快的优势,全面灵活的治疗各个脏器,能辩证地对人体生命过程进行综合的动态观察、治疗,其蒙医的传统疗术对于一些疾病有显著的奇效,蒙医的蒙古针灸、甘露药浴、浸泡、酸奶疗法具有降脂降血压,震疗以震动刺激治疗脑、肝、肾、子宫等脏器治疗放血、治疗热性疾患,具有“引病外除”的功效,并且通过多年的总结,用现代结合疗效神奇并用蒙药内服外功,可以得益样的疗效。 除了上述蒙医传统疗的治疗作用,还有调理改善组织营养,增加机体修复,代偿,适应能力增强和自身生理调节机制等作用。

世界上一切高水平的传统医学都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对人体生命的整体观察和积极调整。同时注意天然药物的应用和心灵手巧的技艺,这是传统医学的精华所在。我们要在这基础上发扬广大。

三、蒙医药浴临床应用

一是治疗风湿类疾病。蒙医药浴治疗风湿类疾病有悠久的历史,这种疗法有简便易行、疗效特点,适合于农村牧区,深受患者欢迎。锡盟蒙医研究所用蒙医药浴治疗风湿类疾病94例,其中风湿性关节炎75例,类风湿性节关炎9例,椎间盘退行性变6例,腰椎间盘突出4例,治疗结果94例中显效53例,占56.38%;有效37例,占39.36%;无效4例,占4.26%;总有效率达95.74%,未发现毒副作用。乌盟医院用蒙医药浴治疗风湿类疾病60例,显效24例,好转3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达96.7%。新疆博州蒙医院在5年间用西医诊断蒙医药浴治疗风湿类疾病632例,痊愈427例,好转175例,无效30例,总有效率达95.3%。呼盟鄂旗医院用蒙医药浴治疗风湿类疾病100例,治愈47例,明显好转40例,好转7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达94%。阿盟阿右旗医院用蒙药浴治疗风湿类疾病74例,治愈26例,明显好转41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达90.5%。二是治疗漫性布病性骨关节炎。西医治疗布病,对慢性型尤其是局部损害的残余型神经性布病,其治疗不明显。对此内蒙古中蒙医院用蒙医药浴治疗慢性布病102例疗效观察结果,近期治愈51例。好转40例,无效2例,恶化7例,总有效率达94.86%。三是治疗皮肤病。阿盟阿右旗医院用蒙医药浴为主以蒙药口服剂为辅治疗13例牛皮癣等皮肤病,结果治愈7例,好转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达92.3%。包头市蒙中医院用蒙医药浴为主以蒙药口服剂为补治疗20例牛皮癣患者,结果治愈19例,占95%,疗效不明显1例,占5%。哲盟医院用蒙医药浴治愈“巴木病”(似皮肤坏死性血管炎)2名典型病例。四是治疗高血压病。新疆巴州蒙医院采用传统的蒙医药浴疗法,治疗以高血压病收治入院的患者93例,治疗结果表明,药浴治疗高血压病的效果优于单纯的内服药物治疗,总有效率在90%以上,获得了满意效果。

除此之外,可根据具体病情,再加专门药物,如胸部血盛或头晕、希拉热盛者,宜以白檀香、紫檀香、硫磺各15 g,共研细末,加入药水中;由于寒赫依而致饮食未消者,宜以寒水石、山奈、五灵脂、荜茇各15 g,共研细末,加入药水中;黄水盛者,宜以白芸香、决明子、苘麻子、朱砂、黑云香、文冠木各12.5 g,共研细末,加入药水中;白脉病者,宜以麝粪20 g,或羊粪和碱亦可,共研细末,加入药水中;如加上列方药浴后无效而催动赫依者,用马、狗、驴骨各50 g,曲酒100 g,奶酒500 g,加入五味甘露汤中,进行药浴,对肌肉、骨胳、皮肤、筋腱等各种疾病,必有良效。以上诸方,如无必要,则毋须另加。药物剂量大小,须与疾病轻重情况相适应,剂型也不必拘泥为药粉,如能煎成汤剂,浴水清净,更佳。

参考文献

[1] 伊希巴拉吉尔.甘露点滴[M].锡林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0:340.

[2] 罗布桑却泊勒.蒙医药选[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5:431.

古中医治疗学的基础范文第2篇

1984年,郭卫东于内蒙古医学院毕业后,从事了内科消化专业的临床工作,擅长诊治消化系统急危重症,在诊治疑难病症方面积累了较丰富的临床经验,并且在胃镜和肠镜诊治方面也有较深造诣。

1999年,郭卫东于北京医科大学肿瘤专业读研归来后,又把自己的主攻方向定位在了肿瘤防治领域。2001年,在郭卫东的提议下,包钢医院成立了肿瘤科,当时正逢医改之初,包钢医院经受着市场大潮的严峻考验,在这种大形势下,郭卫东和他的同事用自己诚实的劳动和无私的奉献,开始了对包钢医院肿瘤科的开拓发展之路。针对肿瘤发病率高、治疗不规范的实际情况,郭卫东确立了“以病人为中心,以规范治疗为基础,采用新技术新药物为肿瘤患者解除病痛、减轻痛苦”的理念,依托综合性医院肿瘤治疗多学科、多专业的技术优势对病人实行会诊,为病人提供合理、先进、个体化、人性化的治疗方案,为之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据了解,包钢医院肿瘤科成立之初只有3名医生、12张床,而经过10余年的努力,目前,包钢医院肿瘤科已经发展成为包括肿瘤内科、肿瘤放疗科和肿瘤外科在内的肿瘤治疗综合科,涵盖外科、化疗、放疗和介入4个专业,开放床位100余张,医护人员64人。包钢医院肿瘤治疗综合科现已成为集手术、化疗、放疗、热疗、介入治疗、内镜治疗以及放射性粒子植入为一体的专业性科室,是自治区最大的肿瘤治疗中心之一,同时,也是内蒙古自治区三级甲等医院中唯一一家同时具有手术、放疗、化疗、介入治疗、免疫治疗等多学科综合治疗优势的专业性科室。

郭卫东说,包钢医院在肿瘤治疗上起步很早,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曾经成立了包头市第一个肿瘤科,引进了第一台当时最先进的钴治疗机,引领包头肿瘤放疗数十年,为后期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积累了经验。

2011年3月,包钢医院肿瘤治疗综合科成立后,最突出的特色就是形成了肿瘤治疗的新模式。郭卫东说,每个专业都有自己的特色,而内科、放疗科一起合作的最大优势就是可根据患者的病情需要在不同阶段运用不同手段,必要时不同专业医生共同讨论病历并制定治疗方案,从而能够给予患者最合理的治疗。

作为科主任,郭卫东还十分注重培养人才,建立梯队,并且,他瞄准国内肿瘤治疗第一方阵,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和国内先进水平迅速接轨,在较短时间内使包钢医院肿瘤治疗综合科的治疗水平达到了内蒙古自治区内先进水平。

郭卫东带领他的团队引进和开展了多项新技术,如5FU持续静点治疗消化道肿瘤,胸腹腔微创置管治疗癌性胸腹水,内镜下注射化疗药物治疗消化道肿瘤,胸腹腔热灌注治疗肺和消化道肿瘤,在B超、CT引导下穿刺诊断肿瘤,在口服三阶梯治疗基础上辅以止痛泵、止痛贴膜和止痛仪治疗肿瘤等,形成了癌痛治疗较完整的体系。目前,包钢医院肿瘤科能对肝癌、肺癌、胃癌、胰腺癌、肠癌和盆腔肿瘤灌注及栓塞治疗,并已形成了该科的特色治疗。

在郭卫东的主持下,包钢医院肿瘤科先后开展了术前新辅助化疗、术后辅助化疗等各种恶性肿瘤化疗,肿瘤复发转移综合治疗,恶性胸腹腔积液、心包积液局部微创置管引流治疗,原因不明转移性肿瘤的诊断治疗以及肿瘤骨转移治疗等。此外,包钢医院肿瘤科对于肝癌、胃癌、肺癌、胰腺癌及盆腔肿瘤的灌注及栓塞治疗,食道、胆道狭窄的扩张和支架置放以及实体瘤的X光介入治疗等,不论在例数上还是在项目的开展上,在内蒙古地区均居先进水平。

为了救治病人,医生在专业领域里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早在2005年,郭卫东就在内蒙古地区率先利用粒子刀治疗肺部肿瘤,之后他不断开辟粒子刀的适用领域,目前可在B超和CT引导下进行组织间放射性粒子插植(粒子刀)。郭卫东还十分注重与兄弟科室合作,并开展了核素治疗肿瘤骨转移等业务。

古中医治疗学的基础范文第3篇

蒙医药浴疗法是指用蒙药煮沸之后产生的蒸气熏蒸或蒙药煎汤洗浴全身或局部,利用药性、水和蒸气等刺激作用来达到防病治病、强身健体为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

一、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

蒙医药是一门科学,也是多年来通过科学论证和临床实践相结合而组成的,首先在理论上有其独特性,蒙医的主体理论、赫依、希日、巴达干即概论了阴阳五行学说,也有气热寒之说。通过这一理论去辩证论证,用有多年的临床实践和经验。蒙医蒙药确实有很好的临床效果。几千年来,蒙医学是蒙古族人民在历史创造的医学学科,是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医学的组成部分,中国有56个民族,各个民族在历史上都有自己的医学创造和医学贡献。以汉文化为背景的中医学,一直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医学,至今仍然是中国传统医学的当然代表。而以蒙医学同样为各民族的繁衍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并正在面向全国,走向世界。蒙古族谚语说:“病始于消化不良,药始于开水。”这句话看起来非常简单,却道出了一切传统医学创造发展的真理,成为学习理解一切传统医学的钥匙。医学是人类与生俱来,至死方休的生命探索。它从中诞生,从痛苦中创造,从实践中积累,从继承中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检阅了无数的生命现象,动员了当时最先进的哲学思维和科技手段。一步步地摸索人体生老病死的规律。传统蒙医学是蒙古族人民长期生活在北方,寒冷、潮湿、风雪的自然环境,狩猎、放牧、逐水草而居的马背生活,面对寒症、骨伤、胃肠疾患等常见病、多发病,利用饮食、艾灸、草药等便廉的防治方法。这一切都是蒙医学形成的土壤和基础。

公元13世纪蒙古民族崛起于世界的东方,成吉思汗在统一了蒙古地区之后,东讨西征,建立了横跨亚欧的大帝国。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从辽、金、南、宋到西亚、阿拉伯半岛、中医学、契丹医学、回回医学和古印度医学、阿拉伯医学、古希腊医学、自然地交会在一起。

积极引进、兼收并蓄为蒙医药注入新的活力,从此蒙医药在人民长期实践取得丰富经验的基础上,全面吸收其它医学以阴阳五行学中心的“三根、七素”理论,又经老一辈蒙医学家联系实际发展创新形成了相对完整的蒙医学体系。著名蒙医学家伊希巴拉珠尔的名著《四部医曲》、《甘露之泉》等系列著作,系统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原则和方法,验方等从理论上做了精辟的论述。特别是对寒症的理论和对“六基症”的全面论证,补前人之不足,发前人所不发,对蒙医学理论体系的奠定了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蒙医学体系具有一定特点,是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和人体内环境的稳态平衡为生理、病理基础。而以人的常见病、多发病为防治对象的别具一格的临床医学。这是世界文化交流史上兼收并蓄、继承创新的范例。今天蒙医蒙药在党的民族政策指引下,蒙医、西医、中医等少数民族医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开始进入现代化生产和国家医疗保险目录,为人民健康做出了新的贡献。

二、特殊优势

正像任何一门科学一样,蒙医学的生命在于创新,首先不能忘记来于甘露之泉,能保持新鲜的生命力。在全面继承的基础上,坚持发扬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为了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也充分发挥蒙医药在临床治疗疑难病症中具有的独特之处。

首先对病毒感染性疾病,即呼吸道感染、肠道感染、甲乙型肝炎、心脑血管(萨病)病有它特有的优势,药无副作用,可利用蒙医蒙药,简、便、廉,显效快的优势,全面灵活的治疗各个脏器,能辩证地对人体生命过程进行综合的动态观察、治疗,其蒙医的传统疗术对于一些疾病有显著的奇效,蒙医的蒙古针灸、甘露药浴、浸泡、酸奶疗法具有降脂降血压,震疗以震动刺激治疗脑、肝、肾、子宫等脏器治疗放血、治疗热性疾患,具有“引病外除”的功效,并且通过多年的总结,用现代结合疗效神奇并用蒙药内服外功,可以得益样的疗效。

除了上述蒙医传统疗的治疗作用,还有调理改善组织营养,增加机体修复,代偿,适应能力增强和自身生理调节机制等作用。

世界上一切高水平的传统医学都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对人体生命的整体观察和积极调整。同时注意天然药物的应用和心灵手巧的技艺,这是传统医学的精华所在。我们要在这基础上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伊希巴拉吉尔.甘露点滴[M].锡林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0:340.

[2]罗布桑却泊勒.蒙医药选[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5:431.

[3]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蒙医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38.

古中医治疗学的基础范文第4篇

关键词:浅析 民族 地区 蒙医 蒙药 认识

蒙医药是蒙古族人民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蒙医药以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经验和确切的疗效为民族同胞的健康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蒙医药是中国乃至世界传统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蒙古民族的珍贵遗产。它是蒙古族劳动人民长期以来,在生产、生活、实践中探索、总结而逐渐形成与发展起来的传统医药学,其历史悠久,内容丰富。蒙医药在发展过程中,在原有的传统医药学基础上吸收了各兄弟民族医药精华,同蒙古民族的体质、生活习俗及自然环境密切结合而形成为今天的有民族特色的蒙医药学。也是上千年来蒙古民族在自然界与疾病作斗争的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总结和智慧的结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点。蒙药具有独特的组方特点、用药习惯、指导理论、治疗效果及宝贵的实践经验和多种防病治病手段,是一外伟大的宝库,对人类医药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特别对很多疑难病症和久治不愈的慢性病有去本之医疗效果,有绝妙的药物炮制和君臣配伍、禁忌及用法用量等独特理论,是中西药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也是人类战胜疾病不可缺少的一种独特的医药选择。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西药发展日新月异,为保障人民健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做出了巨大贡献。蒙药在这30多年中也有了天翻地覆的发展,由内蒙古自治区及蒙古民族的内部使用,上升为全中国各族亿万人民群众选择和使用。无论是教学、科研、生产、销售、使用和发掘等方面都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高潮。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医药行业的前进,蒙药的发展速度明显滞后,上升到中国蒙药发展的层面探讨和研究蒙药的发展刻不容缓。

一、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

蒙医药是一门科学,也是多年来通过科学论证和临床实践相结合而组成的,首先在理论上有其独特性,蒙医的主体理论、赫依、希日、巴达干即概论了阴阳五行学说,也有气热寒之说。通过这一理论去辩证论证,用有多年的临床实践和经验。蒙医蒙药确实有很好的临床效果。几千年来,蒙医学是蒙古族人民在历史创造的医学学科,是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医学的组成部分,中国有56个民族,各个民族在历史上都有自己的医学创造和医学贡献。以汉文化为背景的中医学,一直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医学,至今仍然是中国传统医学的当然代表。而以蒙医学同样为各民族的繁衍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并正在面向全国,走向世界。蒙古族谚语说:“病始于消化不良,药始于开水。”这句话看起来非常简单,却道出了一切传统医学创造发展的真理,成为学习理解一切传统医学的钥匙。医学是人类与生俱来,至死方休的生命探索。它从中诞生,从痛苦中创造,从实践中积累,从继承中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检阅了无数的生命现象,动员了当时最先进的哲学思维和科技手段。一步步地摸索人体生老病死的规律。传统蒙医学是蒙古族人民长期生活在北方,寒冷、潮湿、风雪的自然环境,狩猎、放牧、逐水草而居的马背生活,面对寒症、骨伤、胃肠疾患等常见病、多发病,利用饮食、艾灸、草药等便廉的防治方法。这一切都是蒙医学形成的土壤和基础。

公元13世纪蒙古民族崛起于世界的东方,成吉思汗在统一了蒙古地区之后,东讨西征,建立了横跨亚欧的大帝国。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从辽、金、南、宋到西亚、阿拉伯半岛、中医学、契丹医学、回回医学和古印度医学、阿拉伯医学、古希腊医学、自然地交会在一起。

积极引进、兼收并蓄为蒙医药注入新的活力,从此蒙医药在人民长期实践取得丰富经验的基础上,全面吸收其它医学以阴阳五行学中心的“三根、七素”理论,又经老一辈蒙医学家联系实际发展创新形成了相对完整的蒙医学体系。著名蒙医学家伊希巴拉珠尔的名著《四部医曲》、《甘露之泉》等系列著作,系统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原则和方法,验方等从理论上做了精辟的论述。特别是对寒症的理论和对“六基症”的全面论证,补前人之不足,发前人所不发,对蒙医学理论体系的奠定了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蒙医学体系具有一定特点,是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和人体内环境的稳态平衡为生理、病理基础。而以人的常见病、多发病为防治对象的别具一格的临床医学。这是世界文化交流史上兼收并蓄、继承创新的范例。今天蒙医蒙药在党的民族政策指引下,蒙医、西医、中医等少数民族医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开始进入现代化生产和国家医疗保险目录,为人民健康做出了新的贡献。

二、特殊优势

正像任何一门科学一样,蒙医学的生命在于创新,首先不能忘记来于甘露之泉,能保持新鲜的生命力。在全面继承的基础上,坚持发扬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为了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也充分发挥蒙医药在临床治疗疑难病症中具有的独特之处。

古中医治疗学的基础范文第5篇

内蒙古是蒙药的原产地和发祥地,蒙药产业由于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已经成为内蒙古的特色产业,得到了优先发展。但是,由于历史和客观条件所限,传统蒙医药在步入现代化的过程中困难重重,严重影响和制约着蒙药产业的发展。面对当前经济全球化、产业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在全面客观对内蒙古蒙药产业发展状况做出分析判断的基础上,结合国际、国内医药产业发展现状、国家医药产业政策及内蒙古实际,认真分析研究制约和影响蒙药产业发展的关键性难题,提出科学合理发展内蒙古蒙药产业的策略,对于内蒙古医药产业发展,乃至内蒙古的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蒙医药是蒙古族人民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蒙医药以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经验和确切的疗效为民族同胞的健康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1 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

蒙医药是一门科学,也是多年来通过科学论证和临床实践相结合而组成的,首先在理论上有其独特性,蒙医的主体理论、赫依、希日、巴达干即概论了阴阳五行学说,也有气热寒之说。通过这一理论去辩证论证,用有多年的临床实践和经验。蒙医蒙药确实有很好的临床效果。几千年来,蒙医学是蒙古族人民在历史创造的医学学科,是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医学的组成部分,中国有56个民族,各个民族在历史上都有自己的医学创造和医学贡献。以汉文化为背景的中医学,一直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医学,至今仍然是中国传统医学的当然代表。而以蒙医学同样为各民族的繁衍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并正在面向全国,走向世界。蒙古族谚语说:“病始于消化不良,药始于开水。”这句话看起来非常简单,却道出了一切传统医学创造发展的真理,成为学习理解一切传统医学的钥匙。医学是人类与生俱来,至死方休的生命探索。它从中诞生,从痛苦中创造,从实践中积累,从继承中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检阅了无数的生命现象,动员了当时最先进的哲学思维和科技手段。一步步地摸索人体生老病死的规律。传统蒙医学是蒙古族人民长期生活在北方,寒冷、潮湿、风雪的自然环境,狩猎、放牧、逐水草而居的马背生活,面对寒症、骨伤、胃肠疾患等常见病、多发病,利用饮食、艾灸、草药等便廉的防治方法。这一切都是蒙医学形成的土壤和基础。

公元13世纪蒙古民族崛起于世界的东方,成吉思汗在统一了蒙古地区之后,东讨西征,建立了横跨亚欧的大帝国。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从辽、金、南、宋到西亚、阿拉伯半岛、中医学、契丹医学、回回医学和古印度医学、阿拉伯医学、古希腊医学、自然地交会在一起。积极引进、兼收并蓄为蒙医药注入新的活力,从此蒙医药在人民长期实践取得丰富经验的基础上,全面吸收其它医学以阴阳五行学中心的“三根、七素”理论,又经老一辈蒙医学家联系实际发展创新形成了相对完整的蒙医学体系。著名蒙医学家伊希巴拉珠尔的名著《四部医曲》、《甘露之泉》等系列著作,系统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原则和方法,验方等从理论上做了精辟的论述。特别是对寒症的理论和对“六基症”的全面论证,补前人之不足,发前人所不发,对蒙医学理论体系的奠定了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蒙医学体系具有一定特点,是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和人体内环境的稳态平衡为生理、病理基础。而以人的常见病、多发病为防治对象的别具一格的临床医学。这是世界文化交流史上兼收并蓄、继承创新的范例。今天蒙医蒙药在党的民族政策指引下,蒙医、西医、中医等少数民族医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开始进入现代化生产和国家医疗保险目录,为人民健康做出了新的贡献。

2 特殊优势

正像任何一门科学一样,蒙医学的生命在于创新,首先不能忘记来于甘露之泉,能保持新鲜的生命力。在全面继承的基础上,坚持发扬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为了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也充分发挥蒙医药在临床治疗疑难病症中具有的独特之处。

首先对病毒感染性疾病,即呼吸道感染、肠道感染、甲乙型肝炎、心脑血管(萨病)病有它特有的优势,药无副作用,可利用蒙医蒙药,简、便、廉,显效快的优势,全面灵活的治疗各个脏器,能辩证地对人体生命过程进行综合的动态观察、治疗,其蒙医的传统疗术对于一些疾病有显著的奇效,蒙医的蒙古针灸、甘露药浴、浸泡、酸奶疗法具有降脂降血压,震疗以震动刺激治疗脑、肝、肾、子宫等脏器治疗放血、治疗热性疾患,具有“引病外除”的功效,并且通过多年的总结,用现代结合疗效神奇并用蒙药内服外功,可以得益样的疗效。

除了上述蒙医传统疗的治疗作用,还有调理改善组织营养,增加机体修复,代偿,适应能力增强和自身生理调节机制等作用。

3 传统的炮制技术和独特的疗效

蒙医药学有着悠久的历史,是蒙古族人民长期与疾病斗争的经验总结。蒙古族人民在同各种疾病作斗争的慢长实践以及同其他民族医药学的相互交流和结合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完整、独特的医疗和理论体系。它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传统的炮制技术和以独特的疗效,它和汉医、藏医、壮医、维医、回医一样是祖国民族医药学宝库中的一颗绚丽的明珠。

古中医治疗学的基础范文第6篇

一、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

蒙医药是一门科学,也是多年来通过科学论证和临床实践相结合而组成的,首先在理论上有其独特性,蒙医的主体理论、赫依、希日、巴达干即概论了阴阳五行学说,也有气热寒之说。通过这一理论去辩证论证,用有多年的临床实践和经验。蒙医蒙药确实有很好的临床效果。几千年来,蒙医学是蒙古族人民在历史创造的医学学科,是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医学的组成部分,中国有56个民族,各个民族在历史上都有自己的医学创造和医学贡献。以汉文化为背景的中医学,一直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医学,至今仍然是中国传统医学的当然代表。而以蒙医学同样为各民族的繁衍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并正在面向全国,走向世界。蒙古族谚语说:“病始于消化不良,药始于开水。”这句话看起来非常简单,却道出了一切传统医学创造发展的真理,成为学习理解一切传统医学的钥匙。医学是人类与生俱来,至死方休的生命探索。它从呻吟中诞生,从痛苦中创造,从实践中积累,从继承中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检阅了无数的生命现象,动员了当时最先进的哲学思维和科技手段。一步步地摸索人体生老病死的规律。传统蒙医学是蒙古族人民长期生活在北方,寒冷、潮湿、风雪的自然环境,狩猎、放牧、逐水草而居的马背生活,面对寒症、骨伤、胃肠疾患等常见病、多发病,利用饮食、艾灸、草药等便廉的防治方法。这一切都是蒙医学形成的土壤和基础。

公元13世纪蒙古民族崛起于世界的东方,成吉思汗在统一了蒙古地区之后,东讨西征,建立了横跨亚欧的大帝国。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从辽、金、南、宋到西亚、阿拉伯半岛、中医学、契丹医学、回回医学和古印度医学、阿拉伯医学、古希腊医学、自然地交会在一起。

积极引进、兼收并蓄为蒙医药注入新的活力,从此蒙医药在人民长期实践取得丰富经验的基础上,全面吸收其它医学以阴阳五行学中心的“三根、七素”理论,又经老一辈蒙医学家联系实际发展创新形成了相对完整的蒙医学体系。著名蒙医学家伊希巴拉珠尔的名著《四部医曲》、《甘露之泉》等系列著作,系统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原则和方法,验方等从理论上做了精辟的论述。特别是对寒症的理论和对“六基症”的全面论证,补前人之不足,发前人所不发,对蒙医学理论体系的奠定了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蒙医学体系具有一定特点,是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和人体内环境的稳态平衡为生理、病理基础。而以人的常见病、多发病为防治对象的别具一格的临床医学。这是世界文化交流史上兼收并蓄、继承创新的范例。今天蒙医蒙药在党的民族政策指引下,蒙医、西医、中医等少数民族医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开始进入现代化生产和国家医疗保险目录,为人民健康做出了新的贡献。

二、特殊优势

正像任何一门科学一样,蒙医学的生命在于创新,首先不能忘记来于甘露之泉,能保持新鲜的生命力。在全面继承的基础上,坚持发扬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为了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也充分发挥蒙医药在临床治疗疑难病症中具有的独特之处。

首先对病毒感染性疾病,即呼吸道感染、肠道感染、甲乙型肝炎、心脑血管(萨病)病有它特有的优势,药无副作用,可利用蒙医蒙药,简、便、廉,显效快的优势,全面灵活的治疗各个脏器,能辩证地对人体生命过程进行综合的动态观察、治疗,其蒙医的传统疗术对于一些疾病有显著的奇效,蒙医的蒙古针灸、甘露药浴、浸泡、酸奶疗法具有降脂降血压,震疗以震动刺激治疗脑、肝、肾、子宫等脏器治疗放血、治疗热性疾患,具有“引病外除”的功效,并且通过多年的总结,用现代结合疗效神奇并用蒙药内服外功,可以得益样的疗效。 转贴于

古中医治疗学的基础范文第7篇

生命之脆弱,医学之伟大

其仁旺其格出生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镶白旗伊克淖尔苏木。在他8岁那年,妹妹得了急症被送到旗里的医院,住院没几天,终因救治无效离开了人世。活泼可爱的小妹一下子没有了,让其仁旺其格幼小的心灵深受打击。其仁旺其格的母亲常年患有慢性病,因久治不愈也早早离开了人世。在跟随姥姥陪着母亲四处求医的日子里,其仁旺其格对医院、医生都不再陌生,几位为他母亲治病的医生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母亲和小妹的相继离去,使其仁旺其格在心里埋下了一颗理想的种子――做一名医生,挽救生命,避免更多的人承受早早失去亲人的痛苦,有什么比这更有意义的呢?

1968年初中毕业后,其仁旺其格在生产队参加劳动,还当过大队会计,当时特殊的社会背景让他的学医梦想遥不可及。1973年,其仁旺其格幸运地被推荐到了内蒙古医学院蒙医专业。当时,其仁旺其格对蒙医还不是很了解,听到同学们私下聊天时都说西医好,他便找到了系主任,说想换专业,改学西医。系主任笑了:“孩子,你是有福气的,蒙医学是我们蒙古民族特有的民族医学,学好它,将来大有用处。”系主任还向他透露了一个小秘密,其仁旺其格本来是被内蒙古大学的文科专业录取的,后因另一名考生被作为重点培养的工农兵学员,由内蒙古医学院蒙医专业改读内蒙古大学文科,才使其仁旺其格被调剂到了医学院。听了系主任的一番话,其仁旺其格才知道自己的学医机会来之不易,他从此开始专心学习蒙医学。

蒙医学与西医结合各取所长

1976年,其仁旺其格以优异的成绩大学毕业了。考虑到蒙医学人才的稀缺,学校让他留校任教。为期一年的师资培训班毕业后,其仁旺其格一边搞好教学,一边钻研蒙医学。其仁旺其格说,蒙医学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它以整体观为指导的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为主导。阴阳学说、五元论、六基症理论和三根七素学说是蒙医学解释人体生理和病理的基础理论,也是诊治疾病的指导原则。

据其仁旺其格介绍,蒙医学以阴阳的变化和相互关系来解释自然现象及人体结构和功能。五元,指土、水、火、气、空,是世间万物构成的基本要素。蒙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有机体,其各部位间都有密切联系,这种相互联系和构成的动态变化,均可用五元理论来解释。六基症理论和三根七素学说是由此延伸、并在蒙古民族长期医疗实践基础上形成的理论体系。

1990年,在内蒙古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其仁旺其格创建了蒙医科。自古以来,蒙医蒙药在蒙古族百姓的防病治病和延年益寿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它的安全、有效、方便、廉价及对疑难病症的独特疗效,也逐渐被全社会所公认。有些用西医难以治疗的慢性病,在蒙医理论的指导下辨证施治后,取得了令人惊奇的意外效果。其仁旺其格说,运用蒙医理论诊病,先是望、闻、问、切,然后再在详细了解患者年龄、职业、生活习俗、居住环境、个体特性、患病季节、致病因素、起居及饮食习惯等诸多相关因素的基础上,做出诊断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治病方法常涉及饮食、起居、药物、疗术(针灸、按摩、放血疗法等)四个方面。如神经衰弱症,西医可能使用固定的几种药物治疗,而蒙医则在整体理论和辨证分析的基础上,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自蒙医科成立之日起,其仁旺其格就要求科室的医生们撰写蒙医、西医两套病例。刚开始,医生们觉得麻烦,不理解。其仁旺其格告诉他们,蒙医是一门独立的医学学科,分别写病历就将西医与蒙医区别开来;经过长期临床实践,也可从中发现一些规律,从而研究蒙医与西医如何取长补短,研究出更好的治疗方法,造福于百姓。

多年来,其仁旺其格致力于蒙医学的研究。1990年,他与学院领导和蒙医专家赴蒙古国考察,在蒙古国国家图书馆里发现了许多珍贵的蒙医学古籍。经与蒙古方协商,决定双方合作,将蒙医学古籍翻译出版,使蒙医学重吐芬芳。这些古籍经过藏文译成斯拉夫蒙文,再由斯拉夫蒙文转写成维吾尔真蒙文并进行注解。以其仁旺其格为第二主持人的“四部医典注释塔吉得整理研究”,荣获内蒙古自治区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

其仁旺其格还主编或参编了十多部蒙医学书籍,如《蒙古学百科全书・医学》、《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蒙医》、《高等医药院校通用教材・蒙医外科学》、《蒙医丛书・温病》、《蒙医丛书・外科》、《蒙汉英日俄医学名词术语辞典》、《高等教材・局部解剖学》、《蒙汉对照人体解剖图谱》等。由他审定注释的《罗布桑希德日布医案》荣获内蒙古自治区医药卫生科技进步三等奖和自治区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第二主持人)。

发展蒙医学需要政府支持

其仁旺其格说,蒙医是古老的民族医学,如今也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借鉴现代科学手段,使蒙医学在创新中发展。作为研究生导师,其仁旺其格培养了近20名蒙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他对目前偏重西医而忽视蒙医的现象十分担忧,他教导他的学生一定要将蒙医学的理论知识学深、学透。

作为蒙医学专家,其仁旺其格非常关心民族医学的传承与发展。身为第十、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他撰写递交了大量提案,希望国家大力支持蒙医药学的发展和蒙医医院的建设。他说,蒙医药等少数民族医药既实惠又安全,深受广大群众喜爱。但是,旗县级蒙医、中医医院的基础建设还十分落后。国家发改委2009年下发的《关于编报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2009年建设项目中央专项资金投资计划的通知》中提出:“一个县级行政单位只能报送一所县级医院,各省的中医县级医院的建设比例要达到一定比例”,而且“要严格控制县级医院的建设规模,县级医院规模按照服务人口、服务需求和县域内现有医疗资源确定。”对县级西医医院和中医医院(含民族医院)又分别规定了不同的建设规模,且相差很大。具体如床位方面,以10万人口计算,县西医医院最低可拥有100张床位,县中医医院(民族医医院)则最低才可拥有22张床位。其仁旺其格举例说,扎兰屯中蒙医医院的床位使用率和门诊量常常超过县人民医院,如果根据目前文件的规定,其床位远远不能达到实际需求,但是又没有被报送的机会,由此,蒙、中医医院就会错过被扶持和发展的机会。

其仁旺其格说,国务院2009年下发的《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长期以来,中医药和西医药互相补充、协调发展,共同担负着维护和增进人民健康的任务,这就是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重要特征和显著优势。中医药临床疗效确切、预防保健作用独特、治疗方式灵活、费用比较低廉,特别是随着健康观念变化和医学模式转变,中医药越来越显示出独特优势。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对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弘扬中华文化、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其仁旺其格认为,蒙医药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为人民群众的健康事业作出了贡献。目前,在内蒙古、新疆、青海、甘肃、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乃至蒙古及俄罗斯等国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以内蒙古地区蒙医药发展来说,2006年成立了蒙中医药管理局;2005年至今,全区蒙医、中医医院由83所发展到了113所,其服务体系日臻完善;2004年,由自治区政府牵头组织实施了蒙医药标准化项目,目前,第一步的《内蒙古蒙药制剂规范》等四部标准的制定工作已经完成,第二步工作正在进行中; 蒙、中医药科研成果不断涌现;药物研发不断深入;全区各级蒙、中医医疗机构把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蒙、中医药服务提供给人民群众,服务能力和水平显著提高,服务范围拓宽,社会效益突出。

其仁旺其格非常希望国家能够从抓基础设施建设入手,扶持民族医药事业的传承与发展。他在提案中建议,就中医医院(民族医医院)的床位设置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以期更趋于合理。建议除旗县级西医医院外,把旗县级中医(民族医)医疗机构建设统一纳入2010年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投资规划中。

在医院里,其仁旺其格本着“为百姓省钱也能看好病”的原则,成为受百姓尊重和欢迎的蒙医名医,大家都亲切地叫他“旺大夫”。在他的名字中, “其仁”是“长寿”的意思,“旺其格”蕴含“富裕”、“权力”的意思。其仁旺其格笑着说:“我这一生可能与‘富裕’、‘权力’都没有关系,但‘长寿’是我向往的。” 淡泊名利的他,正是这样固守在蒙医学的土地上默默耕耘,怀着对家乡的热爱,用精湛的医术造福百姓。

古中医治疗学的基础范文第8篇

“古巴在一线提供了256名医生与护士――是全球提供医疗救助占据比重最多的国家。”《卫报》记者Seumas Milne如是说。因此,支持古巴,并要求美国解除对古巴封锁的提议再次被英美媒体提及。

事实上,纵观全球灾难史,每次古巴医生总会冲在前线,古巴医生也终于用行动打破了半个多世纪以来美国对古巴的封锁。2014年12月17日,奥巴马发表讲话,解除对古巴封锁,美古关系开启了“新篇章”。

美古关系新进展固然有美国调整国际战略、奥巴马预留“外交遗产”的因素,但古巴半个多世纪以来在全球展开“医疗外交”也成为卡斯特罗对抗欧美的“利器”。

古巴,在这个人口只有1100万,人均收入4000美元,且遭到美国半个多世纪封锁的国家,何以能派出如此庞大的医疗队伍?是什么成就了古巴的医疗外交?

向世界输出“古巴医生”

没有医保需要自己缝伤口,没有钱在医院接中指,最后深受9・11后遗症影响的美国病人无奈之下跑到古巴医院,结果却得到了免费治疗。

这是美国著名导演、编剧迈克尔・摩尔制作的电视剧《医疗内幕》(《Sicko》)的结尾。在这部荒诞的讽刺美国医疗的喜剧中,尽管现实中古巴并不会对外来移民给予免费医疗待遇,但对于古巴人,全民免费医疗却并非杜撰。

全民免费医疗、医生与人口比例为1:175(全球之最)、医疗支出占政府总预算的30%……这是一个“像穷人一样活着、像富人一样死去”的国度――在古巴,人均预期寿命为78.3岁,人口死亡和患病率接近西方发达国家水平。

尽管并非每个人都承认古巴医疗发展的成就,但卡斯特罗在国内进行的医疗革命却从此打开古巴医疗外交之门。

“革命后领导层的任务之一就是训练医疗人员,一半的医生离开了古巴。”2009年在哈瓦那会议中心举办的全球卫生研究论坛闭幕式上,古巴科技与环境部部长巴鲁埃科毫不掩饰古巴通过医疗向外输出“软实力”。

根据古巴官方数据,自卡斯特罗革命成功以来,古巴向海外派驻的医护人员多达13万,现如今,3.7万古巴医生和护士分散在全球70多个国家。

能大规模向外“输出”医护人员,自然与古巴的医改有很大关联。在美国封锁古巴并禁运包括医药与医疗设备以来,卡斯特罗投入了国民收入的9%发展公共医疗,并努力培育医护人员,且主要集中在基础医疗的医护人员培训。

也因此,在古巴,医疗是“劳动力密集行业”。大批的医护人员的培养也让古巴向外输出“医疗外交”成为可能。

医疗的政治砝码

“在飓风中死了多少人就要训练多少名医生!”

1998年,在乔治和米切飓风肆虐加勒比海之后,卡斯特罗当场做出这样的决定,并在此基础上成立了拉美医学院。

多达一万名的在校生,比美国同类最大医学院的在校生数量多十倍,在卡斯特罗的指示下,拉美医学院发展成世界上最大的医学院。

以拉美医学院为基础,古巴源源不断地向世界各地输送医护人员。据统计,迄今为止,拉美医学院培训了超过3.3万名来自76个国家的学生,他们学成后返回各自的国家行医,主要收治贫困病患。

事实上,自从1960年智利大地震,古巴首次向外派出医疗团队后,古巴就将“革命输出”改为“医疗输出”。

在国际政治上,古巴确实也依靠医疗外交换取了其国际地位与其所需要的能源。例如,委内瑞拉是古巴对外输出医生的第一大国,大约有3万名古巴医生分布在委内瑞拉的各个地区。自1998年查韦斯执政以来,古巴就与委内瑞拉政府达成“医护人员换石油”的政策。据美国官方数据,委内瑞拉每天向古巴提供大约10万桶石油。

但是,古巴的政策在收获国际赞誉的同时,也让很多人产生不满。

在医疗体制与古巴截然不同的发展中国家,很多医生认为古巴人提供的免费服务对他们的生计造成了威胁。

以医疗作为对外的政执砝码,古巴确实得到了想要的资源与地位,但也牺牲了其国内经济的发展与大多数医生的利益。在古巴国内,因为频繁地向外输出医生,古巴国内的医生经常人手紧张。同时随着古巴年轻一代的崛起,自愿为国献身的精神正在逐渐远去――要知道,在古巴,医生月均收入只有25美元,即使参加古巴对外医疗团队之后薪水会提高10倍,但其薪水依旧少得可怜。

“历史将赦免我”

在拉丁美洲与加勒比地区实行免费眼科手术、海底地震时照顾40%的伤患、克什米尔地震时治疗70%的患者……翻开古巴的医疗外交史,几乎每一次国际灾难中,古巴医生都会贡献一份绵力。

对此,加拿大教授约翰・柯克的“古巴医疗外交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的评价也许并不夸张。因此,西方媒体在古巴对外输出医疗队伍时的态度显得无比团结。

尽管古巴对外输出医疗有其政治目的,但正如查韦斯所说:“这是我们经常所指的‘玻利瓦尔革命’,即把教育、医疗还原成为人民的基本权利,还有住房、粮食我们追求的是社会上的公平与经济上的公义。”

事实上,医疗在很多国家的政策中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都不能与古巴相比。也许这与卡斯特罗的亲密战友、世界最著名的“医生游击战士”切・格瓦拉分不开。

在古巴革命成功之后,正是卡斯特罗任命切・格瓦拉开始了古巴的医疗改革之路,现如今,在古巴几乎所有的医院大门之上,切・格瓦拉的肖像都会被高高悬挂。

但随着剧变,古巴的“免费”对外输出医疗逐渐变为有偿,“医疗换外汇”开始占据主要位置。在古巴与美国关系解冻之前,医疗服务甚至成为古巴最重要的外汇来源之一。

加拿大学者约翰・科克曾在《古巴医疗国际主义》一书中指出,古巴输出医生的真正动机极为复杂。他说:“菲德尔・卡斯特罗对于公众健康问题特别执着。除了和西方截然不同的医疗制度外,他们还有一种想和世界分享财富的高尚信仰。”

古中医治疗学的基础范文第9篇

    时展到今天,包括中医学、蒙医学在内的传统医学,都无可避免地走进了现代科技时代。19世纪中期起的半个世纪是西方医学在中国确立地位的关键时期,[1](P.55)从那时起作为中国国粹的中医经典其权威性尚且受到质疑,包括蒙医学在内的民族医学更是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单纯的传统理论与经验很难为现代人接受。传统医学在现代的发展史,基本上属于它的衰落史。然而,另一方面,看似无所不能的现代科技以及被现代科技滋养着的现代医学,远远没有给人们解决所有的健康问题。鉴于人类疾病的复杂性和现代医学的局限性,人们在返璞归真中,重新思考着传统医学、民族医学的价值和作用。医学人类学者亦提出了“多元医疗模式”(medicalpluralism)的概念,分析探讨在同一社会中,多种医疗体系和医疗资源如何共生、共存。本文从医学人类学的视角,对蒙古族传统医学的形成、发展及其特征进行考察,并以生活在内蒙古的蒙古族医疗信仰和实践的多样性为例,分析探讨多元医疗模式的存在带给人们的多样化选择。以期为理解文化多样性与人类健康的关系,以及医疗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提供一种新的认识视角。

    一、医学人类学视角中的医疗文化

    就医学的性质而言,一方面,现代西方医学将人看成一个生物体,在实验室进行器官、组织、细胞以至分子水平的研究,属于自然科学范畴。但由于作为医学服务对象的人既是自然进化的产物,具有生物特征,同时人还具有社会特征,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是文化的创造者。因而,健康和疾病不仅仅是生物学问题,更是社会文化问题。

    医学人类学着重于有关健康与疾病的跨文化研究,在20世纪60年发展成为人类学的主要分支学科。医学人类学在人类学基本理论指导下,运用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从生物和社会文化的角度,研究人类的疾病和保健问题及其与生物学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的相互关系。[2](P.2)在医学人类学文献中,根据医疗体系在其社会中的地位以及病因观①的不同,可以分为三种主要类型。

    第一类:现代医学,即现代西医。在其所在国被称为是常规医学、正统医学或主流医学等。在当代,现代西医借助科技力量获得快速发展,在治疗人类的疾病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被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政府认定为正统医学体系,而当地的民族传统医学则被归入非正统的医学体系。

    第二类:替代医学或称补充医学。这类医学一般有较长的发展历史、较系统的医学理论,且疗效确切,但因其医学理论和治病机理尚未能用科学做出圆满的解释,使得这类医学的治疗者执业的合法性受到一定限制,其药品在许多西方国家不能作为药品销售,只能作为健康补充品在一般食品商店里销售。中医学及中国少数民族的传统医学等都属于这一类。

    第三类:民间医学。依照医疗人类学的定义,就是非现代西方的、土着的、当地人自行发展出来的或具有鲜明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的一套固定而完整的医疗观念和行为,包括对疾病的认知、命名、分类、病因查找、治疗、预防等内容。[3](P.42)

    上述分类采用的是以现代医学作为常规医学的西方国家的划分标准。在中国,上述分类标准中的替代医学或补充医学被称为传统医学,就是指历史上传承下来的中医学以及少数民族医学。在我国的医疗制度中赋予中医学、蒙医学等传统医学和西医学一样的合法地位,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这不仅是政府的选择也是社会文化的选择。可见对医学体系的分类与其在社会中的地位及所处的历史时期有关。

    医学不仅是生物学意义上的科学,而且是人类学意义上的文化。不同民族的传统医学是该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该民族利用当地的植物、动物、和其他自然资源对抗疾病的经验总结。不能因为其理论和方法暂时还不能用现代科学做出圆满的解释而轻易予以否定。一般认为,传统医学的历史往往是一个古老民族文化的缩影,甚至被视为是本民族的象征之一。蒙古族传统医学,简称蒙医药学,是一门历史悠久、具有完整理论体系和丰富临床实践经验的传统医学系统。蒙医药是蒙古族文化的宝贵财富,具有鲜明的地区特色和民族特色。千百年来,为蒙古民族的繁衍昌盛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了更好地理解蒙医药学等民族医学在维护健康治疗疾病方面的作用,及其所具有的持久而旺盛生命力的原因所在,笔者认为,有必要就蒙医药学的形成、发展及特征做简要论述。

    二、蒙古族传统医学的形成、发展与特征

    蒙医药学的形成与发展可概略地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12世纪以前,原始医学阶段,即蒙医药学的萌芽和积累经验时期。古代蒙古族及其祖先,繁衍生息在北方辽阔的蒙古高原,过着逐水草而游牧、狩猎的生活,在同寒冷、潮湿、风雪等自然灾害和各种疾病抗争的实践中,逐步积累了原始的医疗知识和经验,早在12世纪以前,就发明和使用了许多适合当时蒙古社会、经济、文化、气候、地理条件的独特治疗方法。当时,蒙古人多饮用酸马奶、羊肉汤以补养身体;对由寒冷所致的疾病用热敷、热针、艾灸及瑟必素疗法;①对于因长期食用肉食,积热内盛,则施以放血、煎服大黄根等医治。自古以来蒙古人因狩猎、游牧等生产生活方式以及长期的征战,经常骑射搏击,容易发生跌伤、骨折、脱臼、脑震荡等外伤事故。因而,古代蒙古人积累了丰富的治疗骨伤的经验,创造出许多适合当时社会生产、生活条件的整骨疗伤的方法。这一时期是蒙医药学的萌芽和积累经验时期。

    第二阶段: 13-16世纪上半叶,古代蒙医药学的形成时期。从13世纪初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落,到明朝初期,随着蒙古帝国的兴起和强大,各民族、各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交往十分频繁,蒙医药也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原始时期产生的整骨术、蒙古灸、刺血疗法、外伤科、饮食疗法以及药物学知识均有了新的发展。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随着临床经验的积累,产生了初步的医学理论。至迟到公元13世纪,蒙古族开始孕育自己的医学体系。这一时期最大的特点是,随着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发展,医药学方面的交流也更加频繁。蒙医药学不仅吸取了其他民族医药学的精华,丰富了自己的内容,而且,蒙医药对其他民族医药学的发展也给予了一定的影响。

    第三阶段: 16-20世纪中叶,近代蒙医药学的形成与发展时期。16世纪以后的近400年的历史时期,蒙医药学在古代蒙古族经验医学的基础上,吸收了古印度医学和藏医学、中医学等传统医学的成分,发展成为有系统的理论体系,又保持原有古代蒙医药学丰富医疗经验特点的近代蒙医药学。随着印、藏医学的传入,在蒙医内部出现了三个不同的学术派别,即:传统的古代蒙医学派、藏医学派和近代蒙医学派。

    古代蒙医学派:这个学派以擅长传统医疗技术而闻名。他们有丰富的蒙古传统医疗经验,尤其在骨伤科、传统疗术和饮食疗法等方面经验丰富。当时这个学派的某些疗术带有蒙古传统宗教———萨满教的色彩。这一学派崇尚自然疗法,理论上受蒙古族传统的天人相协思想影响,追求顺应自然,强调和谐,因此治疗思想基本是通过传统的针刺、放血、药浴、整骨、正脑等方法,达到寒、温、动、静的相对平衡状态。

    藏医学派:印、藏医学经典在蒙古地区广泛传播以后,蒙古族中学习印、藏医学,尤其学习《四部医典》并支持其理论的人日益增多,并成为一个学派。此学派基本沿用藏医理论、方法治病。他们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其中的很多人精通《四部医典》,编写了许多医学着作,对藏医理论和医疗经验的传播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他们忽视古代蒙医学的传统疗术和临床经验。

    近代蒙医学派:大约17世纪末、18世纪中叶,在上述两派争鸣的基础上形成了这一学派。他们主张古代蒙医学同印度医学和藏医学相结合的观点。这个学派既熟悉古代蒙医的传统医疗经验,又精通藏医《四部医典》的理论。在几个学派的长期并存中,近代蒙医学派逐渐强大,到了19世纪以后成为蒙医学的主流。这个时期是蒙医药学发展史上的极盛时期。在这400年的历史中涌现了很多着名的蒙医药学家,他们给后人留下了《方海》、《四部甘露》、《蒙药正典》等数十部丰硕的古典医学巨着。[4](P.71-73)

    包括蒙医药学在内的民族医学大多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在千百万年的演进发展中,形成各自不同的特征,但同时民族医学也具有一些共同特征,例如:

    朴素的自然观。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在人与自然相抗争、相协调的过程中,充分尊重和运用自然力,尽量调整人体自身以适应自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整体的、以调整人体功能为主的医学观。即认为人是由身体、心理和精神构成的精细而复杂的整体,因此,要以整体观来诊断和治疗疾病。又因为每个人都是独特的,都有不同的体质和气质,医生在诊断和治疗时要分别对待。

古中医治疗学的基础范文第10篇

【关键词】蒙医药 研究 价值

一、蒙药的历史渊源

蒙药的发展与蒙古民族的兴衰,社会政治、经济地位及科学文化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蒙药的发展历史可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一)萌芽时期(公元7世纪以前)

在古代,蒙古人常年在辽阔的草原上过着逐水草而游牧、狩猎的生活.因而与自然界的各种动物、植物、温泉、矿泉、矿物等广泛接触,逐步发现了能够医治疾病的药用动、植、矿物,并将之反复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不断总结、提高,形成蒙药学的基础,那时己经出现了适应当时社会生产条件的蒙占医药知识。如炙疗、外伤治疗与正骨、正脑术及饮食疗法、民间用药等。

在慢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随着蒙古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由原来的口授相传发展成文字记载,因而出现了不少蒙医药著作,对继承发展蒙医药学知识起了积极作用。蒙药学的有关著作,在历史上统称为“本草”。这些本草,源于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与生产,故有民族风俗与区域特点。在诊治疾病中药量少,疗效好,经济简便,适应广大牧民生活和劳动特点,为北疆各族人民的繁衍昌盛作出了贡献。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曾受到印度、藏族和汉族传统医药学的影响。

(二)形成时期(公元7-16世纪)

元太祖成吉思汗时期,蒙古军大举西征,建立起横跨亚欧的四个蒙古汗国。1271年,成吉思汗的后裔忽必烈入主中原,并于1279年统一了中国。忽必烈建立的元朝,沟通国内各民族以及东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往同时也使中外医药科学有了更多的联系和交流。元代医事制度除设太医院,御药院外,还在大都(北京)和上都(开平)各设回回药物院一所。

太医院饮膳大医忽思慧著作《饮膳正要》三卷,为中国最早的营养学专著。因引,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蒙古医药学先后吸取了藏医学及部分印度医药物中医学理论,逐步形成了既有独特理论又有丰富医疗经验的近代蒙医药学术体系。

(三)发展时期(公元16世纪以后)

通过国内各民族及中外经济、文化交往,医药科学的联系与交流,这一时期的蒙医药学具备了完整的理论体系,而且积累了极为宝贵临床经验和丰硕的学术成果。当时,许多蒙医药学家的医药学著作,为蒙医药学基础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医法海鉴》、《甘露滴珠》、《甘露医理》、《甘露临证鉴别论诊疗集》、《识药品鉴》等一整套蒙医药著作;还有《脉诀概要》、《巴莎森制药法》、《药物识别》、《蒙药正典》、《实用蒙医药学》等著作。19世纪未至20世纪初,蒙医药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先后涌现出许多医药学家和蒙医药学专著:《诃黎勒・晶珠医药学鉴》、《增补医疗解释》、《蒙医验方集》、《红珊瑚方剂》、《普东方》、《医方与手法》、《珊瑚珠方》等著作。这些著作的出版使蒙医药学日趋完善,逐步形成了具有鲜明北方民族医药特点和地域特点的近代蒙药学。为保障北疆各族人民的健康及蒙古族的繁衍生息作出了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的民族政策和中医(民族医)政策,促进了蒙医药事业的迅速发展。在内蒙古广大牧区及部分农区,普通建立了蒙医医院,使蒙医药在医逆境保健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广大蒙医药工作者在防治常见病、多发病、地方病及疑难病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就.内蒙古自治区部分盟市先后建立了一批蒙医药科研机构,在系统理论、药物、临床等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显著成就,自治区还建立了蒙医高等院校,蒙医中等专业学校,培养了大批新型蒙医药人才,使蒙医药学的发展后继有人。

近年来,广大蒙医药工作者广泛地搜集各地的蒙药方剂.对全区各地的蒙药资源进行了普查,开展了采、种、制、用的活动,并加强了科学研究工作.同时建立了规模较大的现代化蒙药制药厂,以满足区内外的需要。

二、蒙医药目前研究发展的状况

在我国,蒙药在东北区的黑龙江、吉林、辽宁;华北区的北京、陕西、甘肃;华东区的江苏、湖南;西南区的贵州、四川;华南区的广东、福建;西北区的宁夏、新疆等地区有分布,但最主要集中在内蒙古。长期以来,由于受地域、交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绝大部分蒙药局限在内蒙古自治区以内销售和使用,全国各地的销售很少。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蒙药的发展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前各地区制药厂垄断藏药生产的局面迅速被打破,以内蒙古蒙药厂为代表的蒙药药业迅速崛起,推出一系列蒙药。乌恩通过药理研究,从蒙成药“扎木萨-4汤”中,筛选出有明显疗效的降血脂活性成份,并组成新方,命名为“格根”饮片,己广泛应用于高血脂症患者;顾维彰等,通过对古方“赞丹一3汤”的研究,筛选出治疗心血管系统病的活性成分(广枣总黄酮等),研制出复方广枣注射液;刘振国等对古方”阿如拉-3味”的研究,研制成了具有扩张冠状血管、改善心肌功能等作用的新方”嘎格日一塔布”注射液;内蒙医院对传统蒙成药“三普勒一淖日布”和“扎冲一13”进行研究,研制出“偏瘫康口服液”和“偏瘫康II号”注射液,己通过国家“七五”攻关成果鉴定;在蒙成药治疗风湿病的研究中,研制出具有显著镇痛作用的“那如注射液”对风湿病具有显著疗效。

与此同时,各地应运而生的“蒙药厂”也不断推出自己的产品。他们利用蒙药材在人们心中的珍贵,掀起一个又一个蒙药热潮,迅速地占领着市场。但是,个别不负责任的厂家任意改动药品治疗范围。导致药品疗效大打折扣,不同程度地损害了蒙药的声誉。这对蒙药的发展无疑是一大忧患;目前对蒙药研究多局限于粗略的病案观察统计,缺乏系统的药理及毒理研究,从微观角度,尤其是从细胞与分子水平探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机理的工作开展其少;在一些地方,对蒙药资源进行毁灭性采猎。使药用资源数量锐减及质量下降,保护蒙药材资源己刻不容缓,蒙医药学作为占老的民族药学,要实现自身发展与繁荣,适应21世纪的要求。

长期以来,由于地处边远少数民族地区,交通不便,经济落后,加之蒙医蒙药事业起步晚、底了薄,其机构数量与广大游牧民的防病治病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仍然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随着现代医学科技的不断发展,蒙医药在防病治病和医学科研等方面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发展蒙医药事业是各级卫生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随着世界传统药物学的发展,我国民族药物学也必然发生巨大变化,原有的研究手段远不能适应。新材料、新工艺、新理论促使中西药学产生了质的进步。相比之下,蒙药改革滞后于现行相关学科,其状态不容乐观。现代药物学使绝大多数药物具备剂量小、药效强、治疗可靠、副作用低、使用方便等诸多优点,而传统蒙药从外观、剂量、药效、副作用、方便程度,以及包装运输、保存等方面均明显落后。它的不良影响是造成大量服务对象(患者)的流失和传统蒙医药的日渐退落。如继续发展下去将会使这个经千白年游牧民族劳动和生产总结的具有优良素质的宝贵财富变成历史记载。此意义上蒙医药的改革和创新刻不容缓。因此要运用高新技术,如红外、紫外光谱,核磁共振,液相、气相色谱,电子显微镜等现代仪器设备,使之逐步引入到蒙医药研究领域。

三、蒙医药研究价值

(一)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蒙医药业的研究发展能够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和解决相关人员的就业问题

蒙医药研究和产业涉及到种养殖业、草业、加工业、营销策划、科学研究、医疗服务、教育培训、广告与媒体等多个部门,是一个产业关联度较高的产业,它的发展不仅可以带动这些部门的发展,还可解决相关人员的就业和工作。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蒙医药用植物的种植和开发属于草业范畴,它的发展不仅能够促进草业的发展,使蒙医药用植物身价倍增,还可以增加当地农牧民的收入。蒙医药业中的蒙医、蒙药和医护等环节上就业的一般都为蒙古语群体的人,这一群体的人多为蒙古族。因此,蒙医药业的发展可为蒙古族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为他们的生存和发展开辟更加广阔的领域。基于这一点,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蒙医药业是属于蒙古族特有的经济部门,它的发展有利于蒙古族经济的发展和蒙古族的发展,因而也是政府应该重点扶持的一个产业部门。

内蒙古自治区蒙药开发研究的总体战略目标应当是,充分发挥蒙医药资源优势,坚持资源开发可持续发展战略,加速蒙药科技成果向实现生产力转化,逐步构建以蒙医药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医疗机构、药品生产企业为基本要素的技术创新体系。坚持自主研究开发与引进消化吸收相结合的原则。加大蒙药高新技术的开发研究力度,及时吸收国内外医药科技前沿信息,发挥医、教、研、产整体优势,集中力量完成医药市场急需的蒙药新药科研课题,逐步形成体现蒙医药特色与优势的名优新药产品。通过在较高的起点上开展技术创新与科技产业化,努力形成全区蒙药产业的规模化、集团化、现代化,将其培育成我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及优势产业为自治区经济建设做出较大贡献。

发展蒙医药是蒙医药向现代化、国际化的必经之路,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我们既要发扬蒙医蒙药的优势和特色,又要应用现代科学的先进方法和技术,加强基础研究;既要看清发展蒙医药广阔的前景,又要认识到所面临的种种困难和艰巨任务,作好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只有这样,我们刁‘能有所作为,完成我们的使命。

(二)从民族学的角度看,蒙医药研究发展符合文化多样性原理,是世界文化多样化发展所需要

自古以来,蒙古族人民过着逐水草而游牧、狩猎的生活,在常年与寒冷、潮湿、风雪等自然灾害和疾病的斗争中,不断积累了医疗实践经验,在此基础上,吸收了藏医及印度医学部分基础理论,并结合当地民间疗法、中医和西医知识形成了独特的民族医学,成为医学人类学(或医学民族学)家族中的一员。蒙医用药范围很广,包括植物、动物、矿物及化学制品,但绝大部分还是取自野生植物。近40年来,自治区组织过对蒙药植物的种类、地理分布、生态环境、蕴藏量、传统用药经验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深入调查,对采集的大量蒙药植物标本整理鉴定,确定蒙药植物品种945种,其中中蒙医兼用药材732种,蒙医专用药材87种,动物药与矿物药250种,总共达1195种。这些植物大多生长在高寒、干早等极断的环境中,而在极端环境下的植物通常会以代谢途经产生一些特殊的物质,增强自身对恶劣环境的抵抗力,这些生存在极端环境中的药用植物多具有滋补强壮、活血通络、增强机体耐缺氧、抗疲劳、抗衰老能力。正因为这种极端环境中植物的独特功能,蒙药在悠久的历史中形成了一些与其他民族植物药不同的特点,例如中医药理论认为红花具有活血化癖、通经破血的功效,而蒙医药理论认为红花有清热解毒、凉血清心的作用。虽说中医用药材与蒙医用药材之间有大量的交叉,但由于药物理论体系的不同,同一种药材在不同理论的指导下产生了不同的功效。可见,蒙医药蕴含着蒙古族所特有的精神、智慧、思维方式、文化意识。蒙医药拥有悠久的历史,是蒙古族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蒙古族文化的具体表现,蕴涵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和民族情感,是蒙古族草原文化生存和文化发展的宝贵财富。如今一些蒙医药机构、医护人员以及他们所拥有的独特技术已经成为蒙古族草原文化的一个标识,对于当地人的身心健康和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对于弘扬民族文化,发展民族地区经济,增进民族团结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蒙医蒙药业的存在和发展符合文化多样性原理,为世界文化多样化发展所需要。

四、结论

在对蒙药有效成分的结构与理化性质研究的基础上,改进剂型;将传统剂型逐步改进为更易为患者接受,更符合药动学和药效学的剂型。在蒙药的大规模生产中,加强质量管理、逐步实现严格按药品生产质量竹理规范(GMP)生产药品,做到与国际接轨,在市场活动中做到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树立品牌意识、保护知识产权。必须是在弘扬传统蒙药基础上的现代化只有做到保持蒙药民族特色与现代化的最佳结合,蒙药才能真正誉满全国,走向世界;在蒙医药事业的研究中要正确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即要认真继承蒙医药事业的特色和优势,又要勇于创新,积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促进蒙医药事业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实现蒙医药事业的现代化,更好地保护和增进人民健康,使蒙医药事业成为医药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琪格其图.现代蒙医学[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2.

[2]罗布桑等.蒙药学[M].北京:北京民族出版社,1989.

古中医治疗学的基础范文第11篇

关键词:音乐治疗发展特色问题

音乐治疗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它与医学和心理学等学科有着“亲缘”的关系。美国音乐治疗协会(AMTA)在创建时曾对音乐治疗做出了这样的定义:音乐治疗的目标就是将音乐运用于恢复和改善人的身心健康。我国学者对音乐治疗提出了这样的定义:音乐治疗是运用音乐特有的生理和心理效应,通过各种专门设计的音乐行为和音乐体验,达到消除心理障碍、恢复和增进身心健康的目的。上述定义的理念焦点都集中体现在运用音乐使人类身心的失调损害状态得以恢复,帮助患者回归社会。下面笔者拟从音乐治疗的起源、音乐治疗在我国的发展、我国中医音乐治疗的特色、制约我国音乐治疗发展的因素等几方面对其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音乐治疗溯源

1.我国是音乐治疗最古老的发源地之一。我国早期音乐多用于祭祀、娱神灵、省风、宣气,而“宣气”是指在阴阳阻滞、不能通畅运行的时候,音乐具有宣导、疏通的作用。在我国古代文献中能找到大量关于音乐治疗的论述及临床实例。我国古代的医学著作《内经》中说“五脏之象,可以类推,五脏相间,可以意识”。指出五音和五脏有特定的联系,各脏有病其发声常出现与之相应的音阶,各音阶又会侧重影响与之相应的脏腑,即宫通脾、商通肺、角通肝、徵通心、羽通肾,并指出五音对人的身心健康有很重要的作用。欧阳修曾记述自己“予尝有幽忧之疾,退而闲居,不能治。既学琴于友人孙道滋,宫声数引,久则乐乐愉然,不知疾之在体矣。”这是宋代孙道滋以“宫声数引”使欧阳修的“幽忧之疾”得到治疗的典型实例记载。另外,在《乐记》《律历志》《太平经》《养生论》《论衡》等文献中也蕴含着丰富的音乐治疗思想。

2.音乐治疗在国外也有悠久的历史。古埃及人通过巫医治病,除了给病人服用一些确有疗效的天然药物之外,还经常采用一定的仪式,对病人手舞足蹈一番,口中念念有词,哼唱着怪异小调,这样的怪异小调不仅起着暗示作用,也使病人内心得到很大的安慰,心情变得舒畅,病情便趋于好转。古希腊人很早就将健康和音乐联系起来,他们所崇拜的太阳神阿波罗就是主宰健康和音乐的神,他们将情绪的净化看作是精神治疗的重要过程,而完成净化过程是通过戏剧表演和音乐演奏来实现的。文艺复兴时期,许多爱好音乐的医生把音乐视为一种娱乐和焕发精神的手段,认为音乐的价值就在于它能安慰人,使人摆脱烦恼恐惧与胡思乱想。18至19世纪,出现了大量关于音乐的心理效应的研究材料,并有许多医生采用音乐作为辅助治疗手段。

二、音乐治疗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我国的音乐治疗思想古已有之,但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我国的音乐治疗起步较晚。1980年,美国阿利桑那州立大学副教授、美籍华裔音乐治疗专家刘邦瑞先生,在中央音乐学院进行了讲学活动,首次把音乐治疗介绍到中国。此次讲座开启了我国进入音乐治疗领域的大门。1981年,医院开展了以音乐信号转换成电信号的音乐电疗,随后又与传统针灸相结合,使我国的音乐治疗从一开始,便具有不同于西方的中国特色。1984年,湖南长沙马王堆疗养院开展心理音乐疗法,为适应国内患者特定的文化背景,大量采用了中国乐曲。后来又与长沙医疗器械厂共同研制了心理音乐治疗机,并在全国推广。1985年,中华医学会音像出版社成立,开始出版、发行音乐治疗的音像制品。1986年,北京安定医院和回龙观医院与音乐专业人员合作,先后开展了老年忧郁症的主动治疗和慢性精神分裂症的操作性音乐治疗。1988年,中国音乐学院建立音乐治疗专业,1989年正式招收专科生。1989年,中国音乐治疗学会成立,参加者有25个省市100多个会员单位。成立同时,举办了首届学术交流会,音乐界著名人士赵沨、张非等出席了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1991年和1993年又分别举办了第二届和第三届学术交流会。该学会的建立,大大促进了我国音乐治疗事业的发展步伐。1992年,中国音乐治疗学会北京设备研制中心成立。

到目前为止,我国已有200多家医疗单位开展了音乐治疗,初步形成了由音乐家、心理学家、医学家和其他专业人员组成的音乐治疗队伍,有了全国性的学术团体、专门的教育机构、专业的音像出版社和设备研制中心。可以说,一个覆盖全国的音乐治疗网络已初步形成。

三、我国音乐治疗的发展特色

我国的很多专家学者在开拓音乐治疗的过程中,合理地结合中国传统医学中的理论和方法,创造了不少新的音乐治疗内容,补充了现代音乐治疗学的学术体系,扩大了音乐治疗研究的视野。

1.在理论上,注重音乐的物理治疗作用,强调音乐声波的生理效应,补充了现代音乐治疗学以心理学为主的理论体系。在中医音乐治疗思想中,注重“身、心双修”。在音乐对生理调节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相应”理论认为,自然界与人是“同构异质”的,无论世界上的什么实物,都是由各种相同的元素构成的,只是结构不同,所以才表现出不同的形状和特征。音乐也是一样具有世间万物所共有的属性,“五音”也有着和“五脏”相应的各种属性,因此,以五音调式编配的各种乐曲,可以通过这种共同的属性而直接作用于人体的五脏系统。在音乐对心理调节方面,中国的七情理论认为:情志的失调可以通过“相生、相克”来获得平衡,例如,过度压抑的病态,可以用“怒”来平衡,通常采用激昂、悲愤的旋律,强大而带震撼性的音量,帮助患者宣泄郁闷的心志,然后再用轻松、流畅的音乐放松患者精神。2.在作品上,中国古典音乐、中国传统文化氛围下的作曲理论,为西方的音乐治疗提供了大量曲目。与西方作曲家强调个性大相径庭,我国自古以来的多数音乐作品都是为环境、为氛围、为景观而创作的,这非常符合音乐治疗对作品的要求。因此,诸如《春江花月夜》《渔舟唱晚》之类的音乐,以及近年来中国的一批医学家、音乐家主动地“为治疗而创作音乐”。诸如《阴阳五行疗效音乐系列》《现代心身疾病疗效音乐》《心理健康保健系列》《美容系列》《睡眠音乐系列》《现代催眠疗法系列》等制品,受到国内外音乐治疗师和广大患者的欢迎。

3.在方法上,中国音乐治疗结合了诸多中医方法,使音乐治疗的手段更加丰富。我国在音乐治疗的方法上,比较突出的是创造了音乐穴位电疗法、音乐气功疗法等。其中电针疗法是采用亳针刺入穴位,通过音乐电流,同时兼听音乐,其作用机理是音乐、音乐电流、经络穴位等作用机制的综合,其疗效更为显著。

四、制约我国音乐治疗发展的因素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人们对健康长寿的要求日趋迫切,音乐治疗作为一种“享受型”“自然型”的医学方法,受到了越来越多民众的喜爱,这是它具有蓬勃生命力的民众基础。然而,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音乐治疗在我国发展的历史毕竟还短,我国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医学研究水平等,和西方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所以,在音乐治疗方面还存在着发展中的瓶颈,还有很多困难需要克服。

1.理论基础薄弱。音乐治疗是由临床实践开始起步的,实践中有了疗效,自然不胫而走,广为效法。但作为一门真正的科学,只有实践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而理论基础薄弱,临床实践就会存在不同程度的盲目性,这正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现有的几次学术会议科研报告,大部分是以对照比较的方式说明音乐疗法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对治疗机制,也就是音乐作用于人心身的原理所涉不多。这里一方面是因为进行这样的测试和研究,都离不开新型的、价格昂贵的仪器设备,使得有些研究望而却步;另一方面是从事该项工作的大部分是医护人员,他们忙于日常的临床治疗工作,又没有受过系统的有关基础学科及技能的训练,所以进行基础研究也比较困难。

2.学科人才紧缺。目前从事我国音乐治疗的队伍分两大阵营:音乐界和医学界。这两大阵营的学术相容性极差,音乐界从事音乐治疗研究的学者不懂医学,医学界从事音乐治疗研究的学者对音乐知之甚少。这种现象严重削弱了我国音乐治疗的学术发展,难以达到应有的学术水平。把音乐治疗学作为一门新学科,在高等院校普及开设这门专业课程势在必行。

3.政策法规的束缚。欧美的音乐治疗学会大多具有资质审查权力,通过学会认可的资格证书后,可以在医疗单位工作,也可以独立开业,它作为一门独立的职业受到法律的保护。而我国医疗职业序列中没有音乐治疗师的职位,更没有音乐治疗师的资格认定机构,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音乐治疗从业人员的就业发展,也限制了音乐治疗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使得我国音乐治疗的发展前景受到一定影响。

在音乐治疗的发展道路上,我们丰收过、喜悦过,但我们还需不断努力、不断探索,才能打破制约音乐治疗发展的瓶颈。展望未来,这里将是一片广阔的天地。

参考文献:

[1]张鸿懿.音乐疗法(一)[J].中国自然医学杂志,1999(1).51.

[2]张鸿懿.音乐治疗学基础[M].中国电子音乐出版社.2002,第1版.

[3]张鸿懿.中国音乐治疗实践与教育二十年[J].艺术教育,2003.

[4]高天.第一届音乐治疗训练班讲义[R].2000,8-10,1-4.

[5]王志远.高等医学院开展音乐治疗学初探[J].音乐治疗学科信息,2002(6):38.

[6]侯建鹏.音乐有镇静作用——京城流行音乐止痛[N].北京青年报,2003-1-28.

[7]郑璇,徐建红,龚孝淑.音乐疗法的进展和应用现状[J].护理杂志,2003(7)42-43.

[8]普凯元.音乐治疗原理[J].音乐艺术,1996(3):71-73.

古中医治疗学的基础范文第12篇

医案是记述历代医家重要医学经验和医学思想精华的文献资料,反应了医者诊疗疾病时辨病、辨证、辨治思维的整个过程。文章通过对古今文献病案的对比,分析古今误治频率及其分布、误治原因及后果,变证治疗及变证治疗结果等情况,从而揭示目前中医存在误治现象的主要原因,初步探讨减少误治,提高中医疗效的方法。

【关键词】 中医 医案 误治 原因

中医学是数千年来在医疗实践中始终延续并发展着的医学科学,临床疗效是中医生存与发展的关键。一直以来,中医对于解除广大民众的病痛有着十分切实的疗效。但近一段时期以来,中医的临床疗效不理想,甚至有每况愈下的趋势。究竟如何提高中医的临床疗效,是一个涉及诸多因素的问题,如果中医生临证时,能够减少辨治错误,应该是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一个重要因素。

医案是记述历代医家重要医学经验和医学思想精华的文献资料,在有些医案中也记载着误治病例,本文通过对这些误治医案的研究,能认识历代医家在诊疗疾病时辨病、辨证、辨治思维的整个过程,分析误治发生的规律,并通过对比古今误治病案的区别点与共同点,从而揭示出他们发生误治的原因及纠正误治的方法。

1 研究方法

随机收集古代文献120例,现代文献80例中医内科复诊病案。随机方法:单纯随机抽样(将古、现代文献所有能查到的有复诊病案的病例,按其出现于文献的先后顺序排号,用随机数字表各随机抽取120例和80例病案)。对误治频率及其分布,误治原因及后果,变证治疗及变证治疗结果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2 文献选用标准

根据本课题需要,在古代文献,现代文献医案中选用具有代表性的,记录较为详尽,有多次复诊经历的医案文献。

2.1 古代文献选用《中医历代医案精华》《明清十八家名医医案》《名医类案》《续名医类案》《清代名医医案精华》《临证指南医案》等著作中的具有代表性有复诊病案医案。

2.2 现代文献应用《中草药文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光盘》《中文科技资料目录,医学分册》3种文献检索工具,选中其中的复诊病案的医案,资料收集时间为1979~2008。

3 误治病案判断标准

3.1 对现代文献病案,判断医案误治的标准主要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5年实施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把最终疗效评定分为治愈、好转、未愈3个等级。

3.2 对现代文献病案中,判断误治医案标准①凡是通过第1次就诊,疗效评定为未愈的复诊医案;②虽经转变治疗方案后,再诊好转但第1次就诊疗效评定为未愈的复诊医案。

3.3 对古代文献判断误治医案标准古代文献描写的症状,体征,检查方式等与现代文献和临床观察医案有很大区别,所以不能用《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评定,本文以患者或医生主观认为的诊疗效果为依据,判断误治医案标准为:①复诊病例第一次就诊疗效不显著或恶化;②虽经转变治疗方案后再诊好转,但第一次就诊未愈的复诊医案。

3.4 统计方法运用四格表的χ2检验等,对误治频率及其分布,误治原因及后果,变证治疗及变证治疗结果等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

4 结果

4.1 古今医案出现误治频率情况对古代文献、现代文献病例出现误治的情况进行统计并加以分析。结果见表1。表1 古今医案出现误治频率情况(略)

从表1可以看出,古代文献,现代文献病例均有误治情况出现,古代文献出现误治的例数21例,构成比17.5%;现代文献出现误治的例数19例,构成比23.75%,现代文献病例与古代文献病例出现误治的例数经行四格表的χ2检验,P<0.05 ,有显著差异性,说明现代观察病例中出现误治的频率有增多的趋势。

4.2 古今误治病种及其频率分布情况对古代文献,现代文献病案误治病例病种及其频率分布进行分析。结果见表2。表2 古今误治病种及其频率分布情况例(略)

从表2可以看出,古代文献病案病种出现频率依次为,感冒3例,腹痛2例,痢疾2例,胃痛2例,胸痹心痛2例,咳嗽2例,喘咳1例。其它7例;现代文献病种出现频率依次为,眩晕4例,胸痹心痛4例,痹证3例、喘咳2例、消渴病1例、肺胀1例、胃痛1例。其他3例。

4.3 古今误治原因及其频率分布情况临床上引起误治的原因很多,包括医生的技术和医德,病人自身体质与心理,社会与环境等等因素都能引起误治,而其中医生的医疗技术有待提高却是最主要的原因,根据本文的需要,这里所统计的误治原因,只局限于揭示医生的主观原因,发生误治是否与医生的中医基础理论的水平不足有关。

中医诊治疾病的形式是辨证论治,而八纲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纲领。无论是《伤寒论》创立的六经辨证论治体系,或是《金匮要略》的脏腑经络辨证,八纲辨证均是其辨证方法的基本要素。所以本文对误治进行的探讨研究,是以八纲辨证为主要对象,即主要研究阴阳的误治、表里的误治、寒热的误治和虚实的误治,本文统计的方式只是揭示医生对发生误治医案的八纲辨证是否有误。古代文献与现代文献病案古今误治原因八纲辨证失误情况见表3。表3 古今误治原因八纲辨证失误情况例(略)

从表3可以看出,古代文献病案误治原因依次为,虚实6例,表里5例,寒热5例,阴阳2例。其他3例;现代文献误治原因出现频率依次为,表里5例,虚实5例,寒热4例,阴阳1例。其他4例。

对所选误治病案,本文从八刚辨证分析,古代文献病案有18例是因八刚辨证有误相关,占85.71%;现代文献病案有15例是因八刚辨证有误相关,占78.94%。对古代文献与现代文献病案误治病例误治原因行秩和检验,P>0.05, 古代文献,现代文献误治病案误治原因之间无显著差异。

4.4 古今误治后果统计对古代文献、现代文献病案误治后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见表4。表4 古今误治后果统计例(略)

从表4可以看出,古代文献21 例误治病案中有14 例没有产生不良影响,有7 例产生了不良影响;现代文献19 例误治病案中有15 例没有产生不良影响,有4 例产生了不良影响。现代文献误治病例与古代文献误治病案误治是否出现严重后果行四格表的X2检验,P>0.05 ,在统计学上无显著差异。

4.5 古今误治变证治疗统计对古代文献与现代文献病案误治变证治疗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见表5。表5 古今误治变证治疗统计例(略)

从表5可以看出,他们基本上都对误治变证进行了治疗,古代文献变证治疗19 例,构成比是90.45 %;现代文献变证治疗18例,构成比是94.73% 。对古代文献与现代文献病案误治变证治疗例数经行四格表的X2检验,P>0.05 ,无显著差异性。

4.6 古今误治后治疗结果情况 对古代文献与现代文献病案误治变证治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见表6。表6 古今误治后治疗结果情况(略)

从表6可以看出,基本上大多在误治后经过变证治疗有所好转,古代文献治愈15 例(构成比71.42%),好转4 例(构成比19.05%),未愈2例(构成比9.5%);现代文献治愈 11例(构成比57.89%),好转5例(构成比26.32%),未愈3例(构成比15.79%)。对古代文献,现代文献病案误治变证治疗例数经行四格表的χ2检验,P<0.05 ,有显著差异性。

5 结果与讨论

5.1 中医古今都有误治现象从古今医案出现误治频率情况可以看到,古今医案中都存在着误治现象,可见从古至今在中医医疗史中误治都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本文所选的古代文献和现代文献医案大都为名医家,他们在诊疗过程中都会出现误治现象,更何况一般的临床医生呢。值得我们学习的是,他们能有面对错误的勇气,把自己出现误治的原因及过程公布出来,供大家参考学习。从现代文献医案与古代文献医案比较看,所查临床观察医案的中医误治现象有增多的趋势,这从一定程度上能说明现在的误治现象并不比古代少,我们应该重视中医误治问题,可以说现在中医对误治的研究是不充分的,我们应该更系统和深入研究中医误治问题。

5.2 当今疾病谱发生了变化从古今误治病种及其频率分布情况,疾病谱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现代心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明显增加,这与现代社会的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发生了很大改变有关,疾病的病因与人们的体质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因此,中医师的诊疗水平也要与时俱进,在继承好中医理论的前提下寻求发展。但继承是第一位的,只有解决了继承与发展的问题,我们的中医才能前进。另外从发生误治的医案的病种看,多是一些病因多样,证侯复杂,病程较长的难治病,中医师只有具备扎实的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具有中医经典的修养,才能把握住疾病的本质,才不会出现误治现象。

5.3 八纲辨证失误是误治的主要原因从古今误治原因八纲辨证失误情况分析看,医生对病证的表里,寒热,虚实,阴阳的分析错误,与误治的发生有直接关联,在临床实际中,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在病证的表现上错综复杂,有时并不只是单纯的虚实夹杂,表里同病或寒热错杂等,往往会相间出现,比如表虚里实,外寒内热等,在判断这样的病案时,要着重抓住疾病的主要矛盾,这就要求医者有更扎实的中医基本功。在对现代文献医案与古代文献医案统计病因比较看,他们之间无显著差别,说明古今误治在因八纲辨证所引起的原因上有一致性。

5.4 中医有着固有的内在规律从古今误治后果统计结果看,中医产生的后果相对而言多不能引起大多中医师的重视,他们认为第1次用药效果不行,与自己并无多大关系,可以第2次就诊时再换治疗方案,甚至第3次、第4次,这使得人们认为中医缺乏科学的严谨性,其实中医有着固有的内在规律性,并不是可以随意而为的,只是在于我们的中医师能否掌握这种内在规律。

5.5 总结经验,避免误治从古今误治变证治疗统计分析看,当初诊或二诊疗效不好,医生多会改变治疗方案进行治疗。从积极的方面分析,说明医生意识到了前次治疗方案的不妥。可问题的关键是,医生是否知道为何不妥,如果我们在面对这类问题的时候,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深挖其原因,就能总结经验,从而减少初诊试探治疗,避免以后再次误治,提高临床疗效。《先哲医话集》中就说:“凡医误药几十遭,然后困心、焦虑,得以成良医之名”。也就是说,要想成为好医生就要从前人失误中获得借鉴和启迪,这样才能真正减少失误。相反地,如果不去研究误诊误治,不去吸取应有的教训,也就不会去从失误中奋发求学。

5.6 中医误治与西医医疗事故有本质的区别从古今误治后治疗结果情况分析看,古代文献未愈2例,构成比9.5% ,现代文献未愈1例,构成比5.26% ,均说明了误治后治疗的结果较好,只要在理解先前失误的原因,抓住了疾病的本质,疾病还是能有所好转的,同时从表4~6分析,可以看到中医误治与西医医疗事故是有本质区别的。医疗事故是指医务人员缺乏责任心,或者因为医疗技术过失,直接造成病员死亡、残疾、功能障碍等严重后果而言的,也就是说医务人员既有失职、违规或过失的行为,又产生了严重的后果。而我们所讲的中医误诊误治,上述情况出现较少。中医诊断、治疗发生失误,一方面是因为病情复杂多变,一时认识不清所致,另一方面是因为人类掌握的知识还不够完全。严格地说,中医误诊误治是属于“治疗失宜”的范畴,一般来说,只要经过严格的诊断,即使治疗失宜一般也不会产生严重伤亡事故,它与医疗的错误、差错、事故等概念有着本质的区别,不可同日而语。对古代文献,与现代文献误治变证治疗治愈与好转例数经行四格表的χ2检验,P<0.05 ,有显著差异性,说明古代文献医案的治愈与好转比现代文献病案高,这与多方面的因素有关,比如疾病谱的变化,社会环境的变化病人体质的变化等,但同时与医者的中医素养的高低也有很大关系。

通过古今文献病案的对比,本文分析了古今误治频率及其分布,误治原因及后果,变证治疗及变证治疗结果等情况,说明了目前由于医者对中医理论的特质把握不到位是导致辨证不准、施治不当的主要原因。通过本文对误治的研究,揭示出临床常见误治现象,其原因之一与医生自身的中医素养息息相关。所以,要提高中医临床疗效,就要注重提高中医理论的素养,尤其是能体现中医理论特质经典的素养。

参考文献

[1]王新华.中国历代医案精选[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2]李占永.明清十八家名医医案[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

[3]明·江瓘,清·魏之秀.名医类案 [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

古中医治疗学的基础范文第13篇

1.内蒙古民族大学医学院,内蒙古通辽028000;

2.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内蒙古通辽028000

【摘要】目的:评价以蒙医辨证动态施治原则治疗缺血性脑卒中(萨病)的疗效。方法:将146例缺血性脑卒中(萨病)患者,依据平行对照原则分为蒙西医结合治疗组111例和西医常规治疗组35例。蒙西医结合治疗组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口服蒙成药和传统疗术治疗。随访记录发病至90天时不同时间点的NIHSS评分、BI评分和萨病蒙医症侯疗效评价量表症侯评分。结果:BI评分和NIHSS评分在试验组与对照组均有显著改善,两组间比较差别无显著性;蒙医症侯评分在试验组与对照组均有显著改善,两组间比较,恢复期症侯改善情况蒙西医结合治疗组优于西医常规治疗组。结论:以蒙医辨证动态施治原则治疗缺血性脑卒中(萨病)可起到积极的治疗效果,使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生活自理能力及蒙医症侯得到显著改善。

关键词 蒙医治疗;缺血性脑卒中;萨病

【中图分类号】R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5)03-0001-02

脑卒中是当前人类疾病死亡的三大主要原因之一[1],其发病率、死亡率、致残率及复发率均高,严重危害着人类健康的同时也对社会医疗体系造成巨大压力。而缺血性脑卒中是脑血管疾病中最常见的类型,约占全部脑血管疾病的70%左右,动脉粥样硬化是其主要病因。缺血性脑卒中在蒙医学中称为“萨病”,属于蒙医白脉病范畴[2]。蒙医学以辨证动态施治原则指导治疗缺血性脑卒中(萨病)已有悠久的历史并取得了一定疗效。本文通过对照蒙西医结合治疗与西医常规治疗对缺血性脑卒中(萨病)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生活自理能力和蒙医症侯改善的评分,以期科学评价蒙医原则治疗缺血性脑卒中(萨病)的临床疗效。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本文所选146例患者均为住院治疗的的缺血性脑卒中(萨病)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符合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诊断标准[3],蒙医诊断符合蒙医萨病诊断标准[4];患者年龄在35~85岁之间,入院时NIHSS评分≥5分。受试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将146例缺血性脑卒中(萨病)患者,依据平行对照原则,就治疗类型分为试验组即蒙西医结合治疗组和对照组即西医常规治疗组。试验组即蒙西医结合治疗组111例,男76例(68.5%),女35例(31.5%),平均年龄(56.52±8.954)岁;对照组即西医常规治疗组35例,男24例(68.6%),女11例(31.4%),平均年龄(58.97±7.422)岁。蒙医萨病五行分类主要类型:试验组火萨56例(50.5%),水萨55例(49.5%);对照组火萨17例(48.6%),水萨18例(51.4%)。经检验,对照组与试验组在性别、年龄及蒙医五行、病质分类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治疗方法对照组进行西医常规治疗,包括溶栓、抗血小板聚集、积极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控制血压、清除自由基、改善脑供血、营养脑细胞、处理并发症、治疗基础疾病、现代康复及常规护理等。试验组进行蒙西医结合治疗,即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口服蒙成药和传统疗术治疗。萨病(脑卒中)蒙医治疗方案(参照《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蒙医学》[4]制定)提倡遵循病症结合、以治疗病质为本、兼治症侯变化、协调脏腑关系、平衡体素为总的原则,使用额日敦乌日勒、嘎日迪-13、萨乌日勒等主剂进行辨证动态施治。

1.3主要观察指标随访记录发病至90d时四个时间点(0d、14d、28d和90d)的BI评分、NIHSS评分和萨病蒙医症侯疗效评价量表评分。

BI评分即Barthel指数是1965年由Mahoney和Barthel设计评价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评定量表,对于患者残疾水平的测定意义较大。其内容包括能否独立进行进食、修饰、穿衣、洗澡、可控制大便、可控制小便、用厕、床椅转移、行走及上下楼梯等10个项目,总分为0-100分,分值越高,病人的独立性越好,分值越低,依赖性越强。NIHSS评分是由Brott[5]等于1989年研究设计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作为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价的主要量表适用于脑梗死患者的各个时期,尤其广泛用于脑卒中急性期评定,它由语言、认知、视野缺损、运动、感觉和反射等15个项目组成,分值越高,病情越重,分值越低,病情越轻。萨病蒙医症侯疗效评价量表我院蒙医脑病科制定的关于评定萨病(脑卒中)患者临床症侯轻重程度及改善情况的量表。包括萨病主要症侯即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不利、感觉减退或消失、意识障碍肢体僵硬、共济失调、眩晕等十余项,分值越高,病情越重,分值越低,病情越轻。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BI评分结果由表1和表2可见:BI评分和NIHSS评分在试验组与对照组均有显著变化,组内不同时间点间两两比较P=0.008,差异均有显著性;两组间比较,各时间点P>0.05,差别无显著性。

2.2萨病蒙医症侯疗效评价量表症侯评分结果由表3可见:蒙医症侯评分在试验组与对照组均有显著降低,组内不同时间点间两两比较P=0.008,差异均有显著性;两组间比较,在28d、90d时P=0.013,试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

3讨论

缺血性脑卒中即萨病在蒙医学中也称“诺罗病”、“苏德日病”、“戈日戈病”[2]。其病因在《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蒙医学》中归纳为:众多外因使体内赫依、协日、巴达干三根失调,赫依与奇素相搏引起白脉之海——脑受损而致病[4];李玉棠[6]等总结为主要因赫依偏盛引起,赫依与奇素(血)相搏,使气滞、血瘀,致气血运行障碍,继而损伤脑部的黑脉并引起脑缺血受损而致病。十六世纪经典医著《兰塔布》[7]将萨病分型五类,即嘎拉萨(火型)、乌素萨(水型)、赫依萨(气型)、希瑞萨(土型)和敖塔日皈萨(空间型),各型都有其各自发病部位的特征。缺血性脑卒中(萨病)临床症侯以猝然晕倒、不省人事、口眼歪斜、言语不利、半身不遂为主[8]。蒙医学理论体系是以整体思想为基础构建的,所以在萨病的治疗中提倡以辨证动态施治原则,依据蒙医五行、病质分类进行个体化治疗,使用额日敦乌日勒、嘎日迪-13、萨乌日勒等主剂进行辨证施治,达到调理三根,通脉活络,散瘀活血,恢复白脉的功效[9]。

长期以来,蒙医治疗缺血性脑卒中(萨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田利清[10]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额尔敦乌日勒治疗脑梗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王玉山等[11]用蒙西医结合方法及抗凝扩血管西药加蒙药嘎日迪-13治疗缺血性脑梗死患者800例,结果显示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本试验以蒙医辨证动态施治原则为指导,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口服蒙成药和传统疗术综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萨病),观察真实性和可靠性较高的BI指数和NIHSS评分以评估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及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情况,观察萨病蒙医症侯疗效评价量表症侯评分以评估蒙医症侯改善情况(萨病蒙医症侯包括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不利、感觉减退、意识障碍、头痛、瞳孔对光反应、肢体僵硬、共济失调、眩晕及目偏不瞬等,分值越高、病情越重,分值越低,病情越轻)。结果显示,以蒙医辨证动态施治原则治疗缺血性脑卒中(萨病)可起到积极的治疗效果,使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及生活自理能力得到显著改善,但与西医常规治疗比无显著差别;患者蒙医症侯改善显著,尤其在恢复期,症侯改善情况优于西医常规治疗。

蒙医的原则和方法,长久以来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治疗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由于相关临床试验研究不多,使得传统蒙医治疗脑卒中(萨病)方法的临床疗效无法被确切评价。本研究期望使用NIHSS、BI指数等国际公认的量表及蒙医症侯量表评分,对蒙医辨证动态施治原则治疗缺血性脑卒中(萨病)的临床疗效进行科学评价。但本研究也受到样本含量小、随访时间偏短、单一医院样本采集等因素制约。所以蒙医原则治疗缺血性脑卒中(萨病)的临床疗效还有待进一步验证。

参考文献

[1]程学铭.脑血管病的流行病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72-87.

[2]策苏荣扎布.蒙医内科学(统编教材)[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6:440.

[3]中华医学会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4]白清云.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蒙医学[M].赤峰: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187-189.

[5]BrottT,AdamsHP,OlingerCP,etal.Measurementsofacutecerebralinfarction:aclinicalexaminationscale[J].Stroke,1989,20:864-870.

[6]李玉棠,阿古拉,阿日嘎太.蒙医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认识及其早期干预意义[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2,4(4):65-67.

[7]桑杰扎木苏.兰塔布[M].呼和浩特:民族出版社,1987:508.

[8]陈留柱.萨病的基础理论与临床研究[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8,14(3):23-24.

[9]洪玉光,布仁达莱,姚哈斯,等.萨病康复研究进展[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0,16(6):60-64.

[10]田利清.额日敦-乌日勒治疗脑梗死132例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1,8(8):10.

古中医治疗学的基础范文第14篇

摘 要:中医证候规范化研究是实现中医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中医继承与发展的需要。分析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中医证候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功血中医证候规范化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关键词: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证候;规范化;思路与方法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简称功血)是妇科的疑难重症。祖国医学古籍中没有功血的病名记载,但根据其临床表现,无排卵型功血可隶属于“崩漏”范畴,排卵型月经失调相当于中医学的“月经过多、月经先期、经问期出血、经期延长、月经先后不定期”等。中医药通过辨证论治对功血采取“止血”和“调经”治疗,效果显著,历代医家在此方面论述颇多,但至今有关功血证候、证型、诊断及疗效标准等缺乏科学性、规范化、标准化。本文在总结功血中医证候研究现况的基础上,尚就研究中存在的某些问题略抒己见,提出功血中医证候规范化研究的思路与方法。以抛砖引玉。

1 功血中医证候研究现状

功血的病机主要是冲任受损,不能制约经血。在脏责之肾虚,又与脾虚或肝郁有关。在气血主要与气虚、血瘀或血热有关。但对于具体证型证候的认识,各医家有不同的看法。

有以传统病机为基础进行辨证论治的。潘老中医将崩漏分为脾肾两虚、气血两虚、肝郁气滞血瘀阻络3型辨证治疗;谢娜将崩漏分血热、气虚、血瘀3型辨证;刘小青将崩漏分为血热旺盛、瘀血阻滞、脾气虚弱、肝肾亏虚4型;姬淑琴将崩漏分血热、肾虚、脾虚、血瘀4型;朱长丽将崩漏分为脾气不足、冲任不固型,肾阴亏虚型,肾阳虚弱、冲任不固型,血热内扰、迫血妄行型,瘀血内停、阻滞胞宫型5型;茅正义将崩漏分为脾不统血、阴虚火旺、瘀血内阻、肝气郁结、湿热蕴结5型进行辨证治疗。

有结合西医病理生理进行辨证施治的。卢翠敏治疗无排卵型功血以西医的病理生理为基础进行辨证施治:出血期采用活血化瘀,固冲止血以塞其流,血止后(经后期)重在滋阴填精,养血固冲,促进卵泡发育,7-8天后(相当于排卵期)在滋肾填精的基础上加一些话血化瘀,温肾通络之品,以促进肾阳的转化,诱发排卵经前期(相当于BBT高温相)则重在补肾助阳,佐以疏肝理气,为月经来潮奠定基础,更年期以滋肾调肝,健脾养血,调理冲任来延缓卵巢功能衰退,使其平稳过渡到绝经期。

有以年龄为基础再进行辨证分期施治的。宋斌认为青春期崩漏为肝肾不足、脾气虚弱、瘀滞胞脉3型;伊琴华则分为血热、脾气虚、脾肾两虚3型辨证论治。傅元彩治疗育龄期崩漏,分血热、气虚、血瘀冲任3型论治;王少峰认为育此期妇女处于工作及家庭的重担下,忧思过度,肝郁气滞,横逆克脾,致脾气虚弱,或因饮食劳倦,损伤脾胃,致脾虚统摄无权,血不归经,形成崩漏,拟以益气养血,健脾补肾治之;杨晓海将此期崩漏分虚实两大型,并且制定虚、实证基本方,在基本方基础上进行辨证加减治疗。于晓妹以血热内扰、阴虚阳搏、气血虚弱、瘀阻胞宫四型治疗更年期崩漏。夏泽芳提出更年期崩漏的4个治法:滋肾养阴、清热固冲,疏肝解郁、凉血调冲,清热除湿、化瘀止血,补中益气、举陷固冲;邢玉霞用益肾化瘀法治疗更年期崩漏,分阳虚瘀浊、阴虚瘀热两大证型论治;虞亚菊将此期崩漏分气阴两虚、肾虚血瘀、肝郁气滞3型。

文献对于排卵型功血辨证治疗报道尚少。武保乡分肾虚型(偏阳虚、偏阴虚)、肝郁型、肾虚肝郁型、气滞血瘀型、肾虚痰湿型、气血两虚型。

即使是同一证型,众医家对其证候的描述也不尽相同。以功血肾虚血瘀型表现的出血证候为例,王忠民描述为出血量时多时少,经色紫黯或有块,质黏稠;李秀华等,描述的出血证候为量多或淋漓不尽、色红或色黯、有瘀块;黄爱云等记录肾虚血瘀型的出血证候为阴道出血时多时少,淋漓不断,伴少腹疼痛,排出血块后痛减。

2 存在问题

综上可见,功血的中医诊疗经验十分丰富,给功血证候赋予了丰富的内涵,但诸多文献中存在着辨证分型个案多,整体证治规范少;遣方用药多,系统评价少;回颈性研究多。前瞻性论述少等问题,大多数医家的辨证标准也是以古代医家对于类似功血的疾病的论述或专家材定的标准为依托,再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和经验综合而成,缺乏在群体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的数理统计推断,加上对功血证候本质的认识深度参差不齐,导致证候分型名称不规范、证候标准不同的局面。证候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证侯不规范将导致证型不规,证证型辨识的偏倚使理法方药的运用随机性强,不利掌握,不利推广,疗效的确定性亦受影响。统一规范的证候分类标准的缺乏还使科研成果缺乏可比性和可重复性,无法对治疗成果进行客观科学的评价,不利于中医的继承与发展。近年来,随着中医证侯规范的逐步开展,功血的证候研究在此方面也做了一部分工作,但由于缺乏严谨设计、样本量偏小、未按标准操作规程进行质量控制以及地域、人为因素的影响,调查结果存在较大的偏倚,结论的可靠性尚未斟酌。

总之,正如菠昌全所说“证候候传统定义虽然是基本清楚的,但具体证候的宏观或定性的标准自古至今都不十分规范,这也是证候研究难以突破的瓶颈所在”。

3 功血中医证候规范化研究思路与方法

3.1 病证结合是证候规范化的前提病是对疾病总体规律和特点的概括与抽象,证是疾病某一发展阶段的内在规律。证是建立在病的基础上的,有病才有证,辨病与辨证的有机结合,体现了中医整体论治特色,辨证也只有在辨病的前提下才更具稳定性,可操作性以及可重复性。宋代名医朱肱在《南阳活人书》中提到诊治疾病必须“名定而实辨”,“因名识病,因病识证,如暗得明,胸中晓然,反复疑虑,而处病不差矣”。

就功血而言,中医以“崩漏”、“月经先期”、“月经量多”、“经期延长”等症状为病名,内涵不够确切严格,缺乏明确的病因、病性、病位和病理变化规律,不便于证候规范化研究,如果在青春期、绝经期无排卵型功血,排卵型功血等西医诊断基础上进行证候规范化研究,把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则可以去繁就简,使功血证候规范化更具可操作性。

3.2 古今医家经验是功血证候规范化的基础 祖国医学历经数千年发展,历代医家在功血证治方面留下的经验和体会是弥足珍贵的财富,祖国医学的发展也是始于继承,从历代中医药古藉文献中搜集关于功血中医证候的丰富资料,通过系统归纳和整理,总结前人在功血中医证候方面积累的宝贵经验,可以使我们全面了解历代功血中医辨证体系的基本结构,使证候的规范化站在一个更高的起点上。然而,中医又是一门与时俱进的科学,随着时代的进展,疾病谱也在发生变化,现代专家在深厚的中医理论基础指导下,对功血证候的认识既有专业深度,又有时间广度,贴合现代功血证候的变化规律,因此在整理古今功血证候文献的基础上进行专家经验调查,通过汲取前人研究成果,咨询

相关领域专家及课题内部反复讨论,初步制定功血中医证侯规范。

3.3 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研究是功血证候规范化的重要手段 中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在经过文献整理和专家调查初步建立功血证候基础上,进行功血中医证候的临床调研,以实践检验并完善功血证候。但是症状作为患者的主观感受,是不易量化的软指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而医生的临床辨证具有极大的波动性和不确定性,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研究方法的引进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严格设计证候流行病学伺卷调查和生活质量量表调查,对调查对象、样本数量、调查方式、调查内容和数据的统计分析进行合理安排,测试问卷的信度、效度和灵敏度,制定严格的可实施的统一的标准操作规程,然后开展多中心、大样本、前瞻性的大规模的功血中医证候流行病学调查,应用数理统计学中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功血的中医主证、次证、兼证及其相关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和归类,寻找出其证候因素和特征,完成功血证候的横断面调查。另外,还应对功血的证候随病情发展,年龄增长而演变的规律进行深入的研究。具体步骤包括:①运用循证医学/EBM和临床流行病学/DME设计方法进行回顾性和前瞻性群体水平的研究;②运用数学和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对收集的全信息进行盲法的统计处理和分析;③运用“界点”理论研究病的证的分布及其诊断指标;④建立病的临床基础证及相关型的诊断和评价标准;⑤把研究结果和以中医体系为本的理性分析密切地、有机地、科学地结合。这就使功血中医证候研究更具时代性,也使功血证候更具普遍性和适用性。

4 小结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也是中医学的精华所在。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证候是在致病因素作用下,机体内外环境各系统之间相互关系发生紊乱所产生的综合反映,是反映疾病处于某一阶段病因、病性、病位、病势等病理要素的综合性诊断概念聆。证是立法遣方用药的依据,法随证立,方依法制。制法、处方、用药的着眼点全在于证候。正如叶桂在《临证指南医案>中云:“医道在乎识证、立法、用方,此为三大关键,一有草率,不堪司命。然三者之中,识证尤为紧要”。中医证候规范化、标准化是实现中医现代化的重中之重,是中医学术研究的核心内容,也是中医学最终过渡到客观化、标准化和科学化的必由之路。

古中医治疗学的基础范文第15篇

【关键词】 蒙医;传统疗术;现代医学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956-01

1 理论体系

蒙医药学是在蒙古民族传统的长期的医疗实践基础上,不断总结长期的临床经验,借鉴了古印度医学、藏医学的部分基础医学理论及汉方医学的哲学思想,以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及自发的辩证法思想为指导,逐渐形成的相对独立的蒙民族医学。蒙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对立统一的有机整体,重视从宏观层面上动态地来研究人体的各种内在联系。该医学的特色是阴阳五元学说,三根、七素理论,蒙医学以病因依据把疾病总结成六基症,分析疾病的本质把疾病分为寒热症,按照入侵部位归纳为脏腑、五官、黑脉、白脉等疾病。蒙医学认为,人体发病时因为三根七素(正)在与外因(邪)相互斗争的过程中失去了相对平衡而导致。在治疗上坚持“平衡三根”、“扶正祛邪”的原则。蒙医传统疗术是蒙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蒙医发展的现代化,蒙医传统疗术的基础及临床发展也渐趋完善,形成了一门特色的相对独立的临床学科[1]。

2 蒙医传统疗术的特色[2]

2.1 民族特色比较鲜明 蒙古民族的生活方式主要以游牧、狩猎为主,主要的饮食为乳汁品、肉类、奶茶、马奶酒等。蒙医疗术就和上述的生活习惯及饮食联系在一起,还与蒙民族居住区环境、自然环境等密切相关,不断地实践发展和完善直到到现在。蒙医传统疗术至所以能在游牧民族当中广为流传取决于以下几个特点:器具简陋,易于掌握;应用范围广;治疗效果快;安全系数大,副作用小。

2.2 独特的治疗原则

2.2.1 平调寒热原则 矛盾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中最基本的规律,蒙医传统疗术中就有寒热相搏这一矛盾对立统一的辩证观点,这种观点在其认识自然界、研究人体与自然界的关系、探索生活规律及疾病治疗等各个领域均有所体现,蒙医传统疗术中始终把“平调寒热”作为重要的治病指导原则来坚持。

2.2.2 引病外除原则 在蒙医临床上,始终坚持着引病外除的原则,以此为指导,针对患者不同的病情,灵活使用拔罐、发汗、放血贴敷、缠、蒸、涂抹等传统疗法,以将病毒直接引出。其中拔罐疗法可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能够直接引出病毒,使疾病得到快速治愈。在蒙医近代临床上相互配合使用拔罐、放血等疗法,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在引病外除原则指导下的烙法在消除恶血和风湿病毒方面应用非常广泛,疗效确切。

3 蒙医传统疗法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及其作用[3]

3.1 蒙医放血疗法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及作用 蒙医放血疗法是应用特定的器具刺破沿人体表浅静脉特定的穴位,通过直接放血,使气血循环得到调整,进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该疗法包括术前近行与远行准备及结扎、穴位选择、具体操作、观察血量、血色等内容。术前远行准备,是指服用三籽汤等“分离汤”,使正血和病血分离。放血疗法主要适用于血和希拉引起的热症疾病,如疫热、伤热扩散、疮疡、疖肿、黄水病等。该疗法的禁忌症主要是孕妇、产妇、浮肿、胃阳衰退等体弱寒症。蒙医认为放血疗法可以把病气和病血同时排除体外,具有泻下病血、引病出外、去腐生新、消肿止痛、干涸黄水、根治脓液等功效。

3.2 蒙医针刺疗法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及作用 蒙医针刺疗法是使用特定的针具,刺入人体特定的体表穴位,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该疗法的刺激性较强,还能具有一定的创伤性,还被称为火针疗法或穿刺疗法。蒙医常用的传统针具主要是金针、银针,所用穴位有110个,现代蒙医在临床用穴上也有中医的一部分穴位。蒙医针刺疗法多用于治疗赫依性疾病、不消症、巴达干性寒症、黄水症。功能抑制赫依、疏导气血运行、调理寒热、增强胃火、散积消聚破痞、舒筋通络、活血化瘀、排除脓液、消肿止痛、干涸黄水、平衡阴阳、调理机体。

用现代医学理论来讲,针刺疗法具有针灸麻醉、消炎镇痛、提高局部体表温度、加速局部血液循环、改善神经传导、修复神经损伤、通过调节神经传导负反馈的作用促进脑细胞的结构重组等作用。可用于治疗神经衰弱、神经官能症、抑郁症、更年期综合征及面肌痉挛;还能用于治疗颈椎病、腰椎病、肩周炎、退行性膝关节病、中风、失语症、面神经麻痹、神经性头痛、血管性头痛、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肌肉劳损、末梢神经炎、格林巴利综合征等多种疾病。总之,骨科、神经科、风湿免疫系统疾病通过针刺治疗均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3.3 蒙医灸疗法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 蒙医灸疗法是用艾草炷烧灼、熏熨体表的特定穴位来防治疾病一种疗法,该疗法在治疗过程中对皮肤具有较强的刺激性。灸疗所用的穴位据古书记载有224个,部分穴位和针刺用穴相同。该疗法的主要适应症为痞症、不消症。其禁忌症为男女生育脉道疾病、一切希拉性热症、血症、及五官疾病。蒙医灸疗法的功能有守护脏腑之门、防护脉道要隘,抑制赫依、消除黄水、增强胃火,还可以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4 蒙医传统疗术的未来发展及展望

蒙医传统疗术主要是指蒙医中的五疗法,这是蒙医治疗学中的主体部分,也是蒙医学中最具有特色的部分。该疗法主要包括针灸、推拿、拔罐、放血及人工药浴等,这些都属于外部疗法。这种疗法一般不用太长的疗程,且起效较快,费用比较低,无明显的不良反应,简单易学,对特殊的疾病还有其独到的疗效,因此,得到广大医务工作者及患者的肯定。

今后要想使蒙医学得到长足的发展,需要进行多种学科的交叉研究,找出蒙医学和其他学科的交叉点,并进行综合研究。现在,蒙医传统疗术在理论和临床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有突出的不足,就是其所用的器具比较落后,这严重影响了蒙医传统疗术的发展。要推广研究蒙医传统疗术,需要重新应用现代的医学理论、方法对传统疗术中的指导理论及临床诊疗方法进行对比研究,使其更加科学、规范,其中有些落后或错误的理论或诊疗方法一定要予以摒弃,还要应用现代先进的技术来研究更新提高传统疗术中所用的各种器具,使之适应现代医疗市场的形势,不断地更新换代,这样传统的疗术才能取得持久的发展,才能在医学界中占据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 白清云.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蒙医学分册汉文版[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