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生物医药市场分析范文

生物医药市场分析范文

生物医药市场分析

生物医药市场分析范文第1篇

摘要:从主营业务收入和净利润、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及市场潜力等方面,实例分析了我国现有的18家生物医药产业上市公司的发展和资本经营情况,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生物医药;上市公司;实例研究;资本融资环境;资本市场

自1993年6月29日我国第一家医药公司—哈医药在上海交易所上市以来,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至2009年3月我国共有医药上市公司100家,医药板块作为朝阳产业广受投资者关注。医药上市公司已成为我国医药行业中具有一定规模和市场竞争能力的优势群体,成为我国医药产业发展的主力。其中属于生物医药领域的上市公司有18家,占医药行业的18%,代表了目前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利用资本市场的总体状况。笔者将对这18家生物医药上市公司进行资本市场利用现状的实证分析,以期对利用资本市场促进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1生物医药产业上市公司总体发展概况

生物医药是一个投入相当大的产业,前期的研究开发与后期的产业化都需要雄厚的资金作为保障。生物医药业的发展需要资本市场为其注入资金、专业技术和人才等多种现代生产要素。生物医药公司上市是走向资本市场利用的有效途径,上市后的生物医药公司可成为龙头企业,拥有组织制度优势、市场组织优势以及资金、技术和人才等优势。

至2008年底,我国已有18家生物医药概念的股份公司上市发行股票,利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筹集到大量生物医药业发展资金,同样也说明我国生物医药业目前对资本市场的利用主要是通过股票市场进行的。自1993年第一家生物医药类公司—四环生物上市以来,深、沪A股市场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数量不断增加,迅速发展到2008年的18家,流通A股从最初的9亿元增长至44.08亿元,增长了3.9倍。可见,生物医药业类公司整体筹资能力在不断增强,生物医药业的投入不断加大,有力推动了我国生物医药业的发展。

2生物医药产业上市公司资本经营情况分析

生物医药类企业发行上市进入证券市场,打开了通往资本市场融资的道路,为生物医药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积极在资本市场上进行资本运营,为生物医药业的产业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融资环境,企业实力不断增强,业绩稳定增长,为各公司上市后实施配股或发行债券创造良好条件。适时分析该类上市公司的资本运营情况,结合企业实际、经济发展内在要求以及资本运营的规律,发现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适时进行资产调整与重组,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对于该类上市公司持续利用资本市场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具有重要意义。

2.1主营业务收入和净利润分析

2002-2007年,我国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总体呈稳步增长趋势(见图1)。2002年平均每个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为3.267亿元,占医药类上市公司平均值的31.87%;2007年平均每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已达到4.291亿元,占的医药类上市公司的26.78%,年平均增长0.205亿元,年增长率为5.89%。其中,长春高新、北海国发、交大昂立、钱江生化、星湖科技、诚志股份等6家公司的年平均主营业务收入在4亿元以上,收入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行业平均水平3.842亿元,年平均增长7.119亿元;其余12家上市公司年平均主营业务收入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年平均增长仅2.102亿元。由此可以看出,在主营业务收入方面,仅1/3左右的上市公司以较大幅度增长,而大多数上市公司的年平均主营业务收入徘徊在2亿元左右。

2002-2007年,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平均每公司每年净利润为0.149亿元,占医药行业整体水平的23.97%,变化范围在0.01-0.31亿元之间,年际间有较大的变化幅度。北生药业、银广夏、深本实、四环生物、长春高新等5个公司的平均年净利润为负值,莱茵生物、达安基因、交大昂立、诚志股份、四环药业、上海莱士、天坛生物、双鹭药业、华兰生物、科华生物等10个公司的平均年净利润为0.519亿元,是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平均水平的3.48倍。由此可见,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净利润年际间存在明显波动,体现出一定的风险性特点,但超过一半以上的该类企业仍然可以获得较大的净利润。

结合图1来看,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和净利润在2002-2003年、2004-2007年分别是两个逐年增长的过程。但在18家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中,1/3左右的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和一半以上的公司净利润都明显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这些公司应该属于本行业的优势企业。但其主营业务收入虽逐年增长,净利润却依然存在年度间的大幅增减变化,说明其年际间存在明显的成本增减变化。

2.2净资产收益率分析

净资产收益率反映企业自有资金投资收益水平和资本运营的综合效益,是企业获利能力的核心指标。该指标越高,企业自有资本获取收益的能力越强,运营效益越好,对企业投资人和债权人权益的保证度越高。2002-2007年,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为1.41%、9.02%、8.23%、2.41%、-3.74%和3.85%,年度间有明显差异。但诚志股份、达安基因、天坛生物、莱茵生物、华兰生物、双鹭药业、科华生物、上海莱士等8个公司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16.83%,公司之间的差异范围在5%-35%之间,年际变化幅度为12%-22%,属于具有稳定净资产收益的企业。而四环药业、北生药业、深本实、长春高新、四环生物、星湖科技等6个公司的年际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负值,属于自有资本获取收益能力和资本运营效益较差的公司。说明生物医药上市公司之间、年际之间其资本收益和资本运营效益存在差异,也是其经营风险的体现。

2.3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分析

每股收益反映企业普通股股东持有每一股份所能享受的企业利润和承担的企业亏损,是衡量上市公司获利能力时最常用和综合性较强的财务分析指标。每股收益越高,说明公司的获利能力越强。2002-2007年我国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平均每股收益为0.13元,年际间变化范围在

-0.06-0.23元之间,公司间变化幅度在

-0.76-1.01元之间;其中上海莱士、双鹭药业、华兰生物、科华生物、莱茵生物、达安基因、天坛生物、诚志股份、交大昂立等9个公司的每股收益高于生物医药业平均水平,达到平均每股收益为0.45元,公司间变化范围在0.13-1.01元之间,年际间变化范围在0.33-0.47之间。但深本实、北生药业、银广夏、四环药业、长春高新、四环生物等6个公司年平均每股收益为负值,星湖科技、北海国发和钱江生化等3个公司的年平均每股收益仅0.02-0.06元,远低于平均水平。

每股净资产是上市公司年末净资产(即股东权益)与年末普通股总数的比值。2002-2007年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6年平均每股净资产为2.16元,年际间在1.75-2.57元/股之间波动,公司之间的差异范围在-3.24-4.23元/股之间。除了深本实和ST银广夏的为负值外,其余公司的均为正值,其中双鹭药业、交大昂立、华兰生物等12个上市公司的每股净资产高于生物医药行业整体平均值,年际间变化幅度在2.73-4.04元/股之间,公司间差异范围为2.31-4.23元/股之间。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在2002-2007年间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资本运营,总体呈现出稳定发展的趋势,但是生物医药公司之间和年际间存在明显差异,其中50%左右的公司平均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均比较高,显示出稳定的高水平发展优势,其资本经营状况良好。

2.4我国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市场潜力分析

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与其他行业类上市公司比较,其股票具有更大的市场增长潜力。因为投资者投资股市除了希望获得眼前的稳定收入外,更多的是期盼企业的高成长性和具有良好的未来发展前景。因此,具有高技术、高投入、高收益、高风险特征的生物医药类高新技术产业,必将是投资者投资追逐的热点领域。

(1)生物医药业是典型的高新技术产业。生物技术是当前高新技术研究开发的一个热点,生物医药作为生物技术开发应用的前沿之一,在生物医药研发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因此,高科技与资本对接,为生物医药类企业提供诱人的发展空间。作为典型的高新技术产业之一,生物医药产业既有很高的投资收益和广阔前景,技术创新活动又充满风险性。但是风险往往与机遇并存,这也是风险投资的魅力所在。只不过在投入生物医药技术创新活动时,企业经营管理者注意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来进行风险控制即可尽可能地避免之。

(2)获利能力与上市公司本身直接相关。从每股收益来看,2002~2007年有67%的生物医药上市公司具有获利能力,50%的公司具有良好的业绩,年平均每股收益达到0.45元,明显高于医药行业的年平均每股收益0.23元。其余1/3的上市公司年平均每股收益为负值,盈利能力较差。说明年平均每股收益在公司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资本运营好的公司可以获得明显高于医药行业平均水平的每股收益,对于投资选择来说这也是风险性的一种体现。

(3)资产负债率较低,净资产收益率较高。除深本实和银广夏两个公司外,其余16家生物医药上市公司2006年的平均资产负债率为41.62%,明显低于医药行业平均资产负债率60.83%。2002-2007年医药行业的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0.64%,而生物医药业为3.53%,其中近半数的上市公司更达到了16.83%。可见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在医药行业上市公司中的突出地位。

综上所述,约30%-50%的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在主营业务收入、净利润、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等指标方面明显高于该类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属于本行业的优势企业,具有良好的资本运营和获利能力;除此之外,年际间的差异也是影响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资本市场利用潜力的因素之一。

2.5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优势分析

2003-2007年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年平均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9572.78万元,是非上市生物医药公司的7.04倍;上市公司的年平均利润为5624.29万元,是非上市公司的29.73倍。我国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平均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都比远比非上市公司的高,充分说明生物医药类企业利用资本市场的优越性。

3结语

目前我国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积极在资本市场上进行资本运营,为生物医药业的产业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融资环境,企业实力不断增强,业绩稳定增长,为各公司上市后实施配股或发行债券创造良好条件。

2002-2007年,我国生物医药上市公司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资本运营,总体呈现出稳定发展的趋势,其中约30%-50%的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在主营业务收入、净利润、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等指标方面明显高于该类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属于本行业的优势企业,具有良好的资本运营和获利能力;除开公司本身因素外,年际间的差异也是影响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资本市场利用潜力的因素之一。

由于生物医药业是典型的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投资者投资追逐的热点领域。年平均每股收益在公司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资本运营好的公司可以获得明显高于医药行业平均水平的每股收益。大多数生物医药公司的资产负债率较低,净资产收益率较高。因此,我国的生物医药企业具有良好的市场潜力。我国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平均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都比远比非上市公司的高,充分说明生物医药类企业利用资本市场的优越性。

参考文献

1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期货统计年鉴200……全8[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

2国家发改委.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08[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3中国科学技术部.中国统计年鉴2008[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生物医药市场分析范文第2篇

1生物医药产业上市公司总体发展概况

生物医药是一个投入相当大的产业,前期的研究开发与后期的产业化都需要雄厚的资金作为保障。生物医药业的发展需要资本市场为其注入资金、专业技术和人才等多种现代生产要素。生物医药公司上市是走向资本市场利用的有效途径,上市后的生物医药公司可成为龙头企业,拥有组织制度优势、市场组织优势以及资金、技术和人才等优势。

至2008年底,我国已有18家生物医药概念的股份公司上市发行股票,利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筹集到大量生物医药业发展资金,同样也说明我国生物医药业目前对资本市场的利用主要是通过股票市场进行的。自1993年第一家生物医药类公司—四环生物上市以来,深、沪A股市场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数量不断增加,迅速发展到2008年的18家,流通A股从最初的9亿元增长至44.08亿元,增长了3.9倍。可见,生物医药业类公司整体筹资能力在不断增强,生物医药业的投入不断加大,有力推动了我国生物医药业的发展。

2生物医药产业上市公司资本经营情况分析

生物医药类企业发行上市进入证券市场,打开了通往资本市场融资的道路,为生物医药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积极在资本市场上进行资本运营,为生物医药业的产业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融资环境,企业实力不断增强,业绩稳定增长,为各公司上市后实施配股或发行债券创造良好条件。适时分析该类上市公司的资本运营情况,结合企业实际、经济发展内在要求以及资本运营的规律,发现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适时进行资产调整与重组,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对于该类上市公司持续利用资本市场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具有重要意义。

2.1主营业务收入和净利润分析

2002-2007年,我国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总体呈稳步增长趋势(见图1)。2002年平均每个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为3.267亿元,占医药类上市公司平均值的31.87%;2007年平均每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已达到4.291亿元,占的医药类上市公司的26.78%,年平均增长0.205亿元,年增长率为5.89%。其中,长春高新、北海国发、交大昂立、钱江生化、星湖科技、诚志股份等6家公司的年平均主营业务收入在4亿元以上,收入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行业平均水平3.842亿元,年平均增长7.119亿元;其余12家上市公司年平均主营业务收入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年平均增长仅2.102亿元。由此可以看出,在主营业务收入方面,仅1/3左右的上市公司以较大幅度增长,而大多数上市公司的年平均主营业务收入徘徊在2亿元左右。

2002-2007年,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平均每公司每年净利润为0.149亿元,占医药行业整体水平的23.97%,变化范围在0.01-0.31亿元之间,年际间有较大的变化幅度。北生药业、银广夏、深本实、四环生物、长春高新等5个公司的平均年净利润为负值,莱茵生物、达安基因、交大昂立、诚志股份、四环药业、上海莱士、天坛生物、双鹭药业、华兰生物、科华生物等10个公司的平均年净利润为0.519亿元,是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平均水平的3.48倍。由此可见,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净利润年际间存在明显波动,体现出一定的风险性特点,但超过一半以上的该类企业仍然可以获得较大的净利润。

结合图1来看,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和净利润在2002-2003年、2004-2007年分别是两个逐年增长的过程。但在18家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中,1/3左右的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和一半以上的公司净利润都明显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这些公司应该属于本行业的优势企业。但其主营业务收入虽逐年增长,净利润却依然存在年度间的大幅增减变化,说明其年际间存在明显的成本增减变化。

2.2净资产收益率分析

净资产收益率反映企业自有资金投资收益水平和资本运营的综合效益,是企业获利能力的核心指标。该指标越高,企业自有资本获取收益的能力越强,运营效益越好,对企业投资人和债权人权益的保证度越高。2002-2007年,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为1.41%、9.02%、8.23%、2.41%、-3.74%和3.85%,年度间有明显差异。但诚志股份、达安基因、天坛生物、莱茵生物、华兰生物、双鹭药业、科华生物、上海莱士等8个公司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16.83%,公司之间的差异范围在5%-35%之间,年际变化幅度为12%-22%,属于具有稳定净资产收益的企业。而四环药业、北生药业、深本实、长春高新、四环生物、星湖科技等6个公司的年际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负值,属于自有资本获取收益能力和资本运营效益较差的公司。说明生物医药上市公司之间、年际之间其资本收益和资本运营效益存在差异,也是其经营风险的体现。

2.3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分析

每股收益反映企业普通股股东持有每一股份所能享受的企业利润和承担的企业亏损,是衡量上市公司获利能力时最常用和综合性较强的财务分析指标。每股收益越高,说明公司的获利能力越强。2002-2007年我国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平均每股收益为0.13元,年际间变化范围在

-0.06-0.23元之间,公司间变化幅度在

-0.76-1.01元之间;其中上海莱士、双鹭药业、华兰生物、科华生物、莱茵生物、达安基因、天坛生物、诚志股份、交大昂立等9个公司的每股收益高于生物医药业平均水平,达到平均每股收益为0.45元,公司间变化范围在0.13-1.01元之间,年际间变化范围在0.33-0.47之间。但深本实、北生药业、银广夏、四环药业、长春高新、四环生物等6个公司年平均每股收益为负值,星湖科技、北海国发和钱江生化等3个公司的年平均每股收益仅0.02-0.06元,远低于平均水平。

每股净资产是上市公司年末净资产(即股东权益)与年末普通股总数的比值。2002-2007年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6年平均每股净资产为2.16元,年际间在1.75-2.57元/股之间波动,公司之间的差异范围在-3.24-4.23元/股之间。除了深本实和ST银广夏的为负值外,其余公司的均为正值,其中双鹭药业、交大昂立、华兰生物等12个上市公司的每股净资产高于生物医药行业整体平均值,年际间变化幅度在2.73-4.04元/股之间,公司间差异范围为2.31-4.23元/股之间。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在2002-2007年间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资本运营,总体呈现出稳定发展的趋势,但是生物医药公司之间和年际间存在明显差异,其中50%左右的公司平均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均比较高,显示出稳定的高水平发展优势,其资本经营状况良好。

2.4我国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市场潜力分析

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与其他行业类上市公司比较,其股票具有更大的市场增长潜力。因为投资者投资股市除了希望获得眼前的稳定收入外,更多的是期盼企业的高成长性和具有良好的未来发展前景。因此,具有高技术、高投入、高收益、高风险特征的生物医药类高新技术产业,必将是投资者投资追逐的热点领域。

(1)生物医药业是典型的高新技术产业。生物技术是当前高新技术研究开发的一个热点,生物医药作为生物技术开发应用的前沿之一,在生物医药研发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因此,高科技与资本对接,为生物医药类企业提供诱人的发展空间。作为典型的高新技术产业之一,生物医药产业既有很高的投资收益和广阔前景,技术创新活动又充满风险性。但是风险往往与机遇并存,这也是风险投资的魅力所在。只不过在投入生物医药技术创新活动时,企业经营管理者注意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来进行风险控制即可尽可能地避免之。

(2)获利能力与上市公司本身直接相关。从每股收益来看,2002~2007年有67%的生物医药上市公司具有获利能力,50%的公司具有良好的业绩,年平均每股收益达到0.45元,明显高于医药行业的年平均每股收益0.23元。其余1/3的上市公司年平均每股收益为负值,盈利能力较差。说明年平均每股收益在公司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资本运营好的公司可以获得明显高于医药行业平均水平的每股收益,对于投资选择来说这也是风险性的一种体现。

(3)资产负债率较低,净资产收益率较高。除深本实和银广夏两个公司外,其余16家生物医药上市公司2006年的平均资产负债率为41.62%,明显低于医药行业平均资产负债率60.83%。2002-2007年医药行业的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0.64%,而生物医药业为3.53%,其中近半数的上市公司更达到了16.83%。可见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在医药行业上市公司中的突出地位。

综上所述,约30%-50%的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在主营业务收入、净利润、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等指标方面明显高于该类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属于本行业的优势企业,具有良好的资本运营和获利能力;除此之外,年际间的差异也是影响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资本市场利用潜力的因素之一。

2.5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优势分析

2003-2007年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年平均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9572.78万元,是非上市生物医药公司的7.04倍;上市公司的年平均利润为5624.29万元,是非上市公司的29.73倍。我国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平均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都比远比非上市公司的高,充分说明生物医药类企业利用资本市场的优越性。

3结语

目前我国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积极在资本市场上进行资本运营,为生物医药业的产业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融资环境,企业实力不断增强,业绩稳定增长,为各公司上市后实施配股或发行债券创造良好条件。

生物医药市场分析范文第3篇

模式:板块分析,选准行业

3年前,当众多技术分析人士还在津津乐道“价、量、时、空”微观分析的时候,以基金、QFII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已经开始关注在大盘指数宏观分析之下技术分析之上的中观思维――行业板块分析。回顾一下,即便是在1001年以后的熊市中,均存在着某些行业的局部牛市。而这些局合走牛的股票均足以行业、板块为特征出现的,从“五朵金花”到2004年的煤炭、电力及设备、工程机械、港口水运行业走强,再到2005年的有色金属、军工、商业零售等行业的崛起,均可以发现树立证券市场的中观思维、选准行业投资的实用价值。

行业是介于宏观经济与微观上市公司之间的中观部门,“板块分析,选准行业”的行业板块分析学已经成为联系宏观经济分析与微观技术分析,图表分析和价量分析的证券投资分析的脊梁。

一般来说,同行业企业由于其产品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相互替代而发生紧密联系,因而一个行业板块具有比较大的联动性,以投资上市公司为对象,实质上也就是以某一行业为对象。分析行业所属的不同市场类型和所处的不同生命周期,以及影响行业发展的若干因素,对正确进行投资决策是至关重要的。有关研究表明,选准行业进行投资,即便不是龙头企业也可以获得当年市场的平均收益。

实战:医药行业投资价值分析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人民币升值和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为标志,我国从第十一个五年计划开始进入消费经济发展的新时期。和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医药行业,应该说是一个永不衰竭的投资行业。2000年以前医药行业的投资主线是基因概念,2001~2002年延续的是重组并购概念,到2003年是大盘蓝筹医药股概念,2004年由于非典的后续影响,特色原料药、生物医药成为市场资金追逐的对象,到了2005年品牌中药、生物医药成为市场热点。那么2006年以后医药行业各子行业价值几何?

行业发展环境滋生“创新”热点

随着我国医疗服务体系改革的推进,医疗服务机构所有制由单一公有体系转变为多样化,由非盈利机构转变为自王经营的盈利机构,医药体制也由计划管理走向了全面市场化,这就为医药上市公司带来了良好的发展契机。目前,国家要重新对医药卫生体系进行重构,从源头上整顿药品市场的混乱,一系列新政将陆续出台,如更严的新药审批标准、医生处方的强制通用名规定等。这些措施将会对目前混乱的市场产生正面影响,未来产品同质性强的企业基本上要进入价格战的斗争。在全球医药产业的大背景下,生物技术产业欣欣向荣,医药工业进入平稳增长期。药品制造阶段规模小、集中度低、销售阶段带金销售的商业贿赂爆发了医药行业增长中的危机,2006年“鱼腥草注射粉剂”的停用和“齐二药假荮”事件都是这一危机的反映。

国家产业政策针对医药行业出现的矛盾所进行的规范调整可渭“李一发而动全身”,这无疑将加剧医药行业的分化,择强汰弱。在医药行业非周期高增长的特点下,行业洗牌所伴随的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加速,针对产业链各环节的政策治理,将促使企业回归医药行业增长的源动力――科技创新。可以预计未来有竞争力的医药上市企业主要集中在具有医药商业,品牌中药和研发创新能力的企业中,已构筑较高竞争壁垒的创新型优秀公司是良好的投资品种。

PEG值衡量出3大价值子行业

对于医药行业,仅用市盈率(PE)是难以说明其投资价值的,因为从国际成熟市场经验看,成长型行业的股票估值上一般享有较高市盈率。而医药行业的特征就是非周期加高成长,因此,在分析医药行业的时候用PEG(PE/EPS Growth Rate,即市盈率相对盈利增长比率)来衡量行业的投资价值应该更具合理性。从PEG指标来看,中药、生物制药,医药零售3个子行业在接下来3年中的PEG值都维持在较低水平以下,行业成长性较好,具有较高的投资价值。

中药板块“品牌,资源、创新”型企业因具备恃续增长潜力而拥有较高的投资价值,科技创新对医药行业带来的重大影响将在未来几年逐步显现。在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纲要中,对于创新药物、现代中药给予了较多关注,在随后的配套措施中,国家对于企业的研发投入在税收上给予较大的优惠。中药现代化是中药大发展和进入主流医药市场的必由之路,在中药现代化领域具有品牌、资源、研发实力的企业是投资重点之一。

生物制药板块细分子领域龙头公司将处于快速成长期。AIDS,SARS、禽流感等新型疾病的出现,加快了国内生物制药市场的培育,国家政策也明显向生物医药产业倾斜。我国生物制药起步较高,相对容易赶超世界水平。此外生物制药行业发展迅速,2005年收入增长率达18%,利润增长率达33%。国内基因制药、疫苗、血液制品。诊断试剂4大细分产业在经历10多年技术进步、行业规范和洗牌之后,龙头企业正在迅速成长。

医药商业板块医药流通业长期被市场所忽视,但被忽视的同时,可能也蕴藏着良好的投资机会。未来医疗体制改革可能带来医药分家,这将给医药流通企业带来最大的发展机遇。销售网络就是医药流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未来医药流通企业可以通过并购扩大自己的网络规模。在“渠道为王”的时代,规模大的企业拥有较强的议价能力。

具体潜力品种分类提示

对于不同的投资者由于个人的风险偏好不同,下面的表格给出一些可重点关注的医药行业上市公司。

生物医药市场分析范文第4篇

医药产业被誉为永不衰落的“朝阳产业”,是我国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根据全球知名医药调研公司IMSHealth对医药市场的监测,1991年全球医药市场为2058亿美元,2011年达到8800亿美元,二十年间医药市场的平均年增长速度超过4.0%。目前,我国医药产业也呈高速增长,但总体上看我国医药产业的发展还处在比较“年轻”的阶段,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不够,产业竞争力不强等不足仍然存在于医药产业中。为了促进医药产业的健康发展,国家需要制定与医药产业相关的一系列政策。但政策的制定并不是盲目的,相关政策的制定需要建立在对医药产业定位的基础上,在制定政策前需要对目标产业进行全面而正确的定位。因此,对医药产业进行定位对于相关政策的制定的意义非同小可。医药产业作为一种产业类别,具有一般产业的基本属性,医药产业作为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还有着这类产业的特点。同时,医药产业由于其产品——药品关系国计民生而具有自身的特殊属性。随着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医药产业有别于其它产业的属性更加突出。因此,本文拟首先从市场调节的角度、国家变迁的角度对医药产业进行基本定位,再从医药产业的产品的出发,结合基本药物制度与医药产业的关系对医药产业的特殊属性进行分析,以达到对医药产业的全面定位。

1从市场调节的角度对医药产业的定位

医药产业作为一个正在逐步进入国家主导和核心产业的产业类别,与其它产业一样,必须接受市场的自发调节。作为一只看不见的手,市场通常是通过该产业的投入、产出等方面的一些特性来发挥调节作用。从而一个产业的投入、产出方面的特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产业的市场结构,诸如进入壁垒条件、生产者规模和分布、产品差异、规模经济等。

1.1医药产业是高投入的产业医药产业本身是一种高新技术产业,具有高技术的特征,而与此特征相联系,医药产业具有高投入的特点。医药产业的高投入主要体现在医药研发上。医药产业中,承担研发的是制药产业。制药产业在产品研发的早期和生产过程中严格的标准和质量控制,以及最终产品上市和市场开发的过程中都需要非常高的投入。尤其是新药的研究开发过程更是耗资巨大。国外通常开发一种新药需要2.5亿美元,有的甚至高达10亿美元。

1.2医药产业是高收益和高产出的产业众所周知,医药产业是一个高盈利产业,发达国家医药行业的销售利润率一般高达30%。而创新药物的利润回报率更高、更快。一般情况下,一种新药上市后2~3年就可收回所有投资。换言之,新药品一旦开发成功,投放市场后将获取暴利。

1.3医药产业具有相对垄断性医药产业在大多数国家都是由政府控制准入的行业,政府的严格监督和医药产业本身的高投入特性使得医药行业的进入壁垒很高。高进入壁垒进一步导致了企业一旦进入医药产业则可形成相对垄断的地位。这种相对垄断性不仅表现在区域方面,也表现在企业垄断方面。区域的相对垄断主要体现在发达国家是全球制药市场的主体。北美市场首屈一指,其次是欧盟地区和日本。医药产业中企业的相对垄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跨国公司通过大规模的联合兼并,对市场的垄断性越来越强,对世界医药经济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另一方面,主要发达国家及其跨国企业垄断地占有着医药研发资源和医药技术创新的成果。医药产业的高投入、高产出及相对垄断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医药产业的诸如进入壁垒条件、生产者规模和分布、产品差异、规模经济等这些市场结构,而产业的发展状况往往受这些市场结构的制约并通过这些市场结构得以体现,从而该产业的发展也就必须遵循市场规律,接受市场的自发调节。

2从国家变迁的角度对医药产业的定位

受市场调节是医药产业与其它产业的共同属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医药产业与一般产业并无差异。然而,随着国家发展的变迁,我国需做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大战略选择。当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技部、工信部等有关部门正在组织各部门和有关专家正在抓紧研究制定《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进入重要战略机遇期。医药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被赋予了这类产业的新的属性和特征,这些属性和特征便成为我国对医药产业制定针对性政策的依据。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基于新兴技术、科技含量高、出现时间短且发展速度快,具有良好市场前景,具有较大溢出作用,能带动一批产业兴起,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支撑作用,最终会成为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业态形式,其产品质量要稳定并有较大的市场需求,发展前景要好,符合节能减排要求,经济技术效益显著。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和特征,医药产业可被定位为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2.1医药产业是刚兴起、渗透力强的高新技术产业我国医药产业规模较小,正处于产业生命周期快速成长期。医药产业作为一种基于新兴技术的高新技术产业,对未来产业发展具有极强的带动作用,对传统产业和支柱产业具有较强的辐射和渗透作用。医药产业结合了传统产业和现代产业,它不仅能带动一批新兴产业的形成,也能带动传统产业的升级发展,并将最终成为国民经济的重点或支柱产业。

2.2医药产业是高科技含量、高产品价值的先导性产业医药产业需要坚实的科学知识基础和新技术的支撑,其产品蕴含大量的技术突破。在医药产业中知识产权密布。因此,医药产业往往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优势,附加价值高,能够引导和发展市场需求,并因此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先导。

2.3医药产业是综合消耗少、环境污染小的友好性产业医药产业的发展主要依靠科技创新,不仅适应低碳经济条件下的产业选择,也是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有力手段。医药产业不以产生消耗大量资源为条件,更不以造成大量污染为代价,节约资源,排放少,强调环境保护是创新驱动的产业,也是环境友好型产业。

2.4医药产业是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的导向性产业目前,我国产业结构还处于低级阶段,现代服务业所占比例不高,农业人口比例仍很高,制造业主要依靠投资和资源消耗。医药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我国在当前激烈的国际竞争和创新竞赛环境下抓住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重要战略机遇,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

2.5医药产业是吸纳新就业、社会效益好的依靠性产业扩大就业是促进民生的一大主题。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未完全消除的情况下,我国制造业发展仍面临一系列瓶颈问题和制约因素。医药产业的兴起和发展在促进充分就业、保持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3从公共性质的角度对医药产业的定位

上述医药产业的特性是医药产业作为某一类产业的一些属性,然而,由于产品的特殊性,以及与之相关的一些公共政策,医药产业又有着自身的特殊属性。医药产业的产品——药品,与人民的健康息息相关,因此,医药产业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特殊产业。随着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医药产业的这种特殊属性更加显著,医药产业的公共性质也越发凸显。基本药物制度的落实是以实现基本药物的可及为主要目的的,而基本药物的产业部门就是医药产业。因此,医药产业是基本药物制度得以顺利实施的直接相关产业。为此,笔者从基本药物及基本药物制度的公共产品属性的角度对医药产业的公共性质进行探讨和论述。

3.1公共产品理论分析经济学家大卫•休谟(Hume,1739)最早对公共产品进行了理论分析,他认为“某些对每个人都有益的事情,只能通过集体行动来完成”。此后,随着众多经济学家对公共产品相关理论进行了分析和讨论,该理论逐渐趋于完善。但萨缪尔森对公共产品的定义对该理论的影响最大。依照萨缪尔森的分析,纯公共产品是指任何一个人对某种物品的消费不会减少别人对其消费的物品。换言之,一定数量的纯公共产品只要被生产出来或被提供,社会的所有成员都可以对其进行消费。后来的研究者根据萨缪尔森对公共产品的定义,总结出区别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的两个特性,即消费的非竞争性(Non-rivalness)和收益的非排他性(Non-excludability)。对于同时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和收益的非排他性的消费品称之为公共产品(Publicgoods);而对于同时具有消费的竞争性和收益的排他性的产品称之为私人产品(Privategoods)。这里的消费的非竞争性是指任何一个消费者对某种产品的消费不会减少其他消费者对该产品消费。因此,整个社会对于该产品的消费量就是每一个消费者的消费量。这表明:第一,从消费角度来看,任何一个消费者都可以支配公共产品的总量商品;第二,公共产品在个人之间是不可分的;第三,该类产品多分配给一个消费者的边际成本为零。而这里的收益的非排他性是指某种产品一旦被提供,就不能排斥该社会任何人消费该种产品,或者排他成本很高。可见,非排他性与外部性具有密切联系,具有收益的非排他性的产品往往具有明显的外部性收益(ExternalBenefit)的特征。当然,外部性与非排他性是有区别的,外部性收益通常发生在有限个体之间;而收益的非排他性通常是指广泛的外部性收益,甚至涉及全社会的个体。对于公共产品的消费的非竞争性与收益的非排他性而言,前者是公共产品的基本属性,是由公共产品自身的因素决定的。而后者则是由外部因素决定的。根据消费的非竞争性和收益的非排他性,可以将所有产品分为4类:纯私人产品,既不具消费的非竞争性也不具收益的非排他性;纯公共产品,既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又具有收益的非排他性;俱乐部产品,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但不具有收益的非排他性;共同资源,具有收益的非排他性而不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俱乐部产品和共同资源因只具有这两个竞争性和排他性两个特征中的一个,有时也被称为准公共产品。

3.2医药产业的公共性质分析

3.2.1基本药物的公共产品属性分析基于上述公共产品理论的分析,笔者从是否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和收益的非排他性出发来判断基本药物是否属于纯公共产品。布朗和杰克森(BrawnandJackson,1990)曾以图示方式,给出判别公共产品的步骤,如图1所示。根据图1的流程进行判断,首先基本药物具有明显的消费竞争性:在所有的基本药物中,某一个单位的药品被某一个患者使用后,同一单位药品不可能同时被另外一个患者使用,也就是说,多分配给一个消费者的边际成本不为零,即具有消费竞争性。进一步对收益的非排他性进行判断,可以发现绝大多数基本药物不具有收益的非排他性,因为某一个患者用药治疗后,一般不会导致该患者以外的很多人的健康状况的改善。即使对于一小部分传染病防治的药品(如疫苗)而言,它们确实存在明显的外部性,但这种外部性并非是公共产品收益的非排他性意义上的外部性。因此,基本药物也不具有收益的非排他性。由此得出,基本药物本身并不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

3.2.2基本药物制度的公共产品属性分析在对基本药物制度的公共产品属性进行分析时,笔者仍然遵循图1的流程来进行分析。基本药物制度作为一项国家制度,一旦建立,就意味着国家中的每一个居民都有权力享有,每一个居民都能从中获益。对于国家而言,收益的排他成本很高,当然,也不可能进行收益的排他。所以,基本药物制度具有明确的收益的非排他性。但基本药物制度的政策下,多一个人享受基本药物制度的待遇就会多消耗一份药品资源,也就是基本药物制度分配的边际成本不为零,即基本药物制度不具有消费的非排他性。因此,基本药物制度应属于准公共产品。

3.2.3医药产业的公共性质分析基本药物制度得以落实,根本的物质保障就是基本药物。而医药产业作为基本药物的产出部门,是基本药物制度得以顺利实施的坚实后盾。通过上文分析得出基本药物制度具有准公共产品的属性,而基本药物制度的这种属性便赋予了与之密切相关的医药产业某些特性:医药产业关系到国民对准公共产品的消费;医药产业的健康发展与否与国民的基本用药息息相关等。总之,作为公共产品的基本药物制度的建立,使得医药产业在也具有了一定程度的公共性质,从这个角度说,医药产业可以被看作一种公共产业。

生物医药市场分析范文第5篇

2008年上半年度医药行业经济运行特点:工业增速加快,经济效益大幅提升,商业销售保持活跃,三大终端增长明显,医药进出口继续趋好。

随着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工作正式启动,覆盖我国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体系日渐完善。一些疗效确切、价格低廉的国产普药及新药仍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OTC药品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用于治疗、预防新的传染病、常见流行病药物以及消、保健药品的需求持续增长。同时,现代生物技术药物、天然药物、海洋药物成为挑战常规化学药物的新品种,市场消费呈现多层次的格局。

医院用药作为药品销售的第一终端,依旧左右医药市场,所以统计医院用药数据,分析医院用药的动向依然是人们关注的热点。本文运用2008年上半年典型城市样本医院的数据,对医院用药结构和领先品种做一番分析,所得的结论和所思考的问题仅供参考。

1 样本医院用药分析

1.1 2008年上半年度样本医院用药总体分析

2008年上半年样本医院购入药品总金额同比增长32.76%,高于2007年度4个百分点,显示出强劲的反弹势头(表1)。2008年上半年的增长态势预示我们2008年全年度的增长率可能会超过上半年度(32.76%)。需要说明的是,2008年上半年样本医院购入药品总金额包括新增的样本医院数据,所以显示比上年同期报道的大得多。为了具有可比性,在与2007年同期比较时也增加目前新增的医院数据,但对总年度的购入总金额没有做修改,仍按照原有的样本医院数。医院使用金额领先的前五大类药品购入金额约占总金额的78.98%,其在医院用药居主导地位依旧不变。

统计样本医院使用领先前20个品种,发现只有2个品种出现替换,而且基本是在前30位内做调整,说明这些品种在医院的使用是相对稳定,这些药品在临床上的使用正处于高峰期(表2)。奥美拉唑、泮托拉唑、银杏叶制剂与紫杉醇、多西他赛等品种位序前移与抗感染药物不再名列前茅的情况说明,抗肿瘤药物、心血管药物、消化系统药物在临床使用的优秀品种会越来越受到关注。

领先前20位的药品占总金额的份额为17.75%,领先前50位的药品占33.88%份额,领先前100位的药品占51.36%的份额,所以对前100位的药品了解透彻就等于掌握了占医院购入金额一半的药品需求动向。

1.2 政策和制度左右医院抗感染用药最为明显

全国样本医院的统计数据表明,2004至2007年医院购入药品总金额虽呈上升趋势,平均增长率虽然达20.17%,但是连年比较可以看出,2006年却出现明显的下滑(跌至12.62%),这与近几年政府多次对药品降价及反商业贿赂等政策的实施有关。

由于国家连年来对药品实行降价和2004年7月起对抗生素使用采取限制,导致抗感染药物购入金额的增幅始终低于医院购入药物总金额的增幅,同时抗感染药物占总金额的份额也出现平稳下降的态势。2008年上半年统计数据显示,该大类购入金额同比虽稍有上升,但是占总金额的份额又下降0.67%。而这下降的百分点还不足以说明2008年4月份国家卫生部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通知》已经对医院用药习惯产生了影响,今后可能还会继续发生变化。在抗感染药物中,按治疗小类分,头孢类药物(其它β-内酰胺类抗菌药)仍旧占50%以上的份额,喹诺酮类抗菌药居次,占12.18%。

1.3 领先大类的品种统计

无论是生产者、经营者或者使用者都想进一步掌握使用金额领先的大类品种动态。故本章节特将五大类中领先前10位的品种予以统计,括号内的数字为占该类药品总金额的份额。这些品种具有很大的市场垄断性,尤其是血液和造血系统大类中的领先品种更具明显的市场集中度,希望引起关注。

1.3.1 抗感染药物

抗感染药物大类中建档的有247个品种,现在有230个品种在使用,较上年减少了1个药品。领先前10位的药品分别是:左氧氟沙星(4.17%)、头孢替安(3.89%)、头孢呋辛(3.62%)、舒巴坦钠/头孢哌酮钠(3.21%)、头孢孟多(3.03%)、头孢米诺(2.99%)、头孢吡肟(2.63%)、头孢哌酮钠/他唑巴坦钠(2.55%)和哌拉西林/三唑巴坦(2.32 %),这些品种占了该大类药品总金额的31.18%。

1.3.2 抗肿瘤药及免疫调节剂

抗肿瘤药及免疫调节剂大类中建档的有201个品种,现在有184个品种在使用,较上年减少了4个药品。领先前10位的药品分别是:紫杉醇(5.52%)、多西他赛(5.42%)、胸腺肽α1(4.17%)、香菇多糖(4.17%)、胸腺五肽(4.16%)、奥沙利铂(4.07%)、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3.61%)、霉酚酸酯(3.49%)、卡培他滨(3.08%)、他克莫司(2.79%),这些品种占了该大类药品总金额的40.48%。

1.3.3 心血管系统用药

心血管系统用药大类中建档的有244个品种,现在有215个品种在使用,较上年减少了7个。领先前10位的药品分别是:前列地尔(7.46%)、三七(4.58%)、氨氯地平(4.29%)、复合辅酶(4.24%)、磷酸肌酸(3.98%)、桂哌齐特(3.74%)、硝苯地平(3.48%)、单硝酸异山梨酯(3.09%)、麝香/栀子/郁金/冰片(3.03%)和阿托伐他汀(3.01%),这些品种占了该大类药品总金额的40.90%。

1.3.4 消化系统及代谢药

消化系统及代谢药大类中建档的有382个品种,现在有337个品种在使用,较上年减少了22个。领先前10位的药品分别是:奥美拉唑(10.08%)、泮托拉唑(6.02%)、阿卡波糖(5.24%)、水溶性维生素(4.24%)、单组分胰岛素(3.38%)、多烯磷脂酰胆碱(3.01%)、托烷司琼(2.97%)、左卡尼汀(2.62%)、腹膜透析液(2.28%)、埃索美拉唑(1.84%),这些品种占了该大类药品总金额的41.67%。

1.3.5 血液和造血系统药物

血液和造血系统大类中建档的有382个品种,现在有337个品种在使用,较上年减少了22个药品。领先前10位的药品分别是:氯化钠(11.21%)、人血白蛋白(9.11%)、脂肪乳(7.68%)、氯吡格雷(6.99%)、葡萄糖(6.63%)、N(2)-L-丙氨酸-L-谷氨酰胺(4.16%)、蛇凝血素酶(4.13%)、人血丙种球蛋白(4.13%)、脑蛋白水解物(3.71%)、甲钴胺(3.46%),这些品种占了该大类药品总金额的61.22%。

1.4 医院用药数据分析的启示

1997-2007年国内制药行业面临24次降价,但医院药品购入金额仍保持一定增长幅度,这是由于处方量增加和高价药出现的原因。

高价的专科用药增长远快于普药,这反映居民医疗消费水平提高直接促进高端用药增长带来的用药结构性变化。由于高价药的高毛利的特点决定了其受成本上升影响不大,盈利增幅的多少是导致医生喜欢用高价药的直接原因。

1.4.1 普药的增长源于就诊病人的增加

以上海地区为例,2007 年门诊处方药的总体金额较2006 年同比上升12.06%,而单张处方的平均金额并没有增长。这清晰地表明门诊处方上的药费总体价格并没有发生变化。与此相应的是,2007 年的门诊处方数量较2006 年也明显增加11.37%,表明了门诊处方药的消费增长主要源于就诊病人的增加。

1.4.2 高价的处方药消费增长源于消费水平的提高和就诊人群的增加

上海地区2007 年住院病人用药的金额同比增加了19.31%,值得注意的是单次的日均药费呈现环比增长的态势,表明在住院病人的消费中,高价药占的比例越来越高。数据表明住院病人的用药金额增长的动力来源于就诊病人数量的增加和高端的专科用药和处方药的消费快速增加。

2 思考和分析

2.1 正确看待突发事件

天灾人祸乃是突发事件,引发用药市场的变化有其特殊性,更是局部和短暂性的。2008年3月以来流行于幼童的手足口病并非人类出现了新疫情,目前虽无特定疫苗和药品防治,但完全可控。由于临床通常使用的一些抗病毒药物生产企业众多,难以给某些药企带来商机。

四川汶川地震伤亡惨重,受伤需医治者达数万人,对输血、伤科用药、手术用药、抗生素以及相关医疗器械产生灾用需求,但实际影响不会很大。救灾用药主要来自政府储备和制药企业人道主义捐赠,对相关企业的业绩影响十分有限。医药行业本身产能过剩严重,此次增加的灾用需求虽有数万人,确会产生小部分增量需求,但整体来说,对整个行业及企业的影响是轻微的。所有地震伤员的医疗费用由卫生部协调国家各相关部门统筹解决,不需伤员本人承担。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地震伤员的康复及后续治疗费用如何解决?

2.2 基本药物目录的思考

据说,基本药物目录出台后,其中的药品将招标定点生产。但若有生产批文,而没有进入招标定点范畴的企业难道就由此消失了吗?联想阳光招标采购和“一品二规”实施过程中,在医院里也出现许多非中标企业的同类品种,说明同类药品还是有市场、有卖点,是有机可乘的。

政府集中采购,区域公司,可能在一个地区会有2~3家商,如果某企业中标了但是其商却没有成为区域,那怎么办?所以企业必须对此有所准备。

在集中采购时需要注意,不能单纯以低廉的价格作为主要遴选标准,应对药品的选择进行综合评价,对其质量、疗效、生产单位等建立打分制度,以综合分最高者入选为佳。

2.3 医药服务向上下游发展,预防和康复用药理应成为关注点

卫生部把甲肝等15种传染病纳入国家免疫规划,将有力地刺激疫苗市场。中国的疫苗市场,按年使用约10亿剂次计,2007年疫苗的市场规模约32亿元人民币。中央政府将出资28亿元购买14种疫苗,这将极大地带动疫苗产业的发展。

医保坚持公益性,将从以前单纯治疗扩大到预防和康复治疗,对重点疾病由国家买单实行最低费用的治疗,这将扩大临床用药范围,会给医药市场带来又一次扩容机会。

2.4 正确分析农村市场的扩容

“新农合”从理论上分析会给医药市场带来2 000亿元的扩容,事实上农村的“两网”建设不完善和医护人员严重匮乏,将阻碍市场的开拓。也不要把农村用药理解为仅使用城市医院淘汰的或已过了临床使用高峰期的老药、普药。新农合作为医药产业崛起的第三终端,覆盖面广,涉及人群众多,其医药消费能力虽不及第一、二终端,但第三终端带来的广阔市场摆在了众多医药企业面前,成为公司营销人员的聚焦点,是众多的中小企业急需寻找的新的市场空间和业绩增长点。

2.5 医院属地化管理,将会有多方资金投入到医院

国家对医院实行医药分家的实质就是实行收支两条线,实行总量控制。要正确理解这个提了多年的“医药分家”理论实质。同时医院将实行院长负责制,院长作为法人代表肯定会吸纳更多的资金投入医院。以后的发展趋势可能成立医疗集团,大医院与社区医院联合,实行多元化管理。

2.6 密切关注近期国外厂商的进口新药申报的动态及其品种

据笔者统计,2008年1-7月份,进口申报的新药品种(含不同剂型)有285个,其中许多品种已有国产品,何况进口药的市场价无疑是高于国产品,但是依然有进口申报,这是为什么?是毛利率的诱惑,还是国产药品跟不上临床的需求,或是国产药的质量不及进口药的原因?感兴趣者不妨做一个深度剖析,以明真相。

3 结语

生物医药市场分析范文第6篇

关键词 政策与制度 医院用药 样本医院

中图分类号:F713.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6-1533(2013)09-0032-05

我国政府部门在2012年先后了多个与医药行业相关的“十二五”规划及配套政策。内容涉及医药工业、医药流通、电子监管码、医药工业转型升级、药品安全、社会保障、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卫生事业发展等方面,这些政策的出台旨在提升医药工、商业行业集中度、促进行业转型升级;规范行业管理、促使医药市场快速向有序化发展;配合医疗体制改革、加快医药分开的速度。不少政策与制度的出台的确左右了医药市场,致使样本医院药品的使用出现了明显的变化。

1 政策与制度简述[1-2]

由于2009年开始实行新医改,为此围绕新医改而出台的配套政策是接二连三,其中直接影响医药市场的真不少。这些政策对医药环境而言,既表明医疗体制改革进入深水区,在变革中循序渐进越来越明显;又说明国家始终对医药市场进行着宏观调控,加快了医药市场从无序走向有序的步伐;同时也印证了笔者曾阐述的观点――政策与制度左右着我国医药市场。2012年出台的相关政策分类见下。

1.1 规划类

《医药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年-2015年药品电子监管工作规划》、《关于医药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 《国家药品安全“十二五”规划》、《“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2年主要工作安排》和《关于印发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等。

1.2 医改类

《关于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意见的通知》、《关于做好2012年公立医院改革工作的通知》、《关于推进县级公立医院医药价格改革工作的通知》、《关于开展基本医疗保险付费总额控制的意见》和《关于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等。

1.3 价格类

2010年起,国家发改委对药品价格进行第三轮调价。从2010年12月《关于降低头孢曲松等部分药品最高零售价格的通知》开始,经2011年3月《关于调整部分抗微生物类和循环系统类药品最高零售价格的通知》,2012年5月《关于调整消化类等药品价格及有关问题的通知》,2012年10月《关于调整免疫 抗肿瘤和血液系统类等药品价格及有关问题的通知》,到2013年2月《关于调整呼吸解热镇痛和专科特殊用药等药品价格及有关问题的通知》结束,共分5次,对化学药进行调价,涉及医院使用的主要大类药物,影响面极广、影响度颇深。下一步将对中药价格进行调整。

1.4 其他

《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11年修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关于开展基本医疗保险付费总额控制的意见》等。

2 样本医院用药分析[3-4]

本文讨论的2012年样本医院用药变化数据取自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PDB数据库。数据表明,整个医院市场在平稳中出现复苏;新医改的全面铺开,尤其是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使22个城市的样本医院中,有50%的地区增长幅度低于平均水平,而上海、北京是医院体制改革的试点城市,实施总额预付制的因素使其增长幅度低于22个城市样本医院的平均水平,但已经较其上年同比有所上升;抗感染药物由于经历了3年的分级管理,目前已进入了正常期,所以已从负增长的困境中走出;抗肿瘤药物由于医保外自费品种较多,排序上升为首位,前不久出台的2012年版《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出现26个抗肿瘤药物,可以预见此大类药物可能会风光一时;样本医院的品类结构的比重变化也与10余年间疾病谱变化趋势相符,感染性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比重下降,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关节炎等慢性病、抗抑郁等药物的比重上升。

2.1 典型城市样本医院用药变化

上海、北京是医院体制改革27个试点城市之一,总额预付制的实施使其增长幅度虽低于平均水平,但已经较2011年有所上升。山西出现高增长可能是样本医院数量太少的原因,个案不能表示全部,但石家庄、郑州、武汉等地区的高增长有待于进一步分析(表1)。

2.2 样本医院用药总量分析

表2所示是样本医院自2007年到2012年药品购入总金额统计。2009年开始实行新医改,基本药物制度与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的实施使样本医院用药在2011年跌入一个新的历史低谷,抗菌药物出现负增长。2012年医院购入药品总金额同比比2011年上升2个百分点,医药市场出现复苏迹象。这可能是因为抗菌药物使用和管理进一步趋于合理,导致抗感染药物同比出现回升,脱离了负增长。

表3所示是在样本医院使用的15大类药品中,主要6大类品种购入金额及同比增长的情况。2012年样本医院药品购入金额份额显示,首席位置已被抗肿瘤药物所替代,抗感染药物主导地位已被撼动,金额排序已退居第二,这是历年来第一次发生的情况。这也进一步佐证国家政策与制度的确左右着我国医药市场。细观之,其他几类药品所占份额也是逐年上升,他们正在取代抗菌药物让出的份额。

2.3 主要大类所占份额变化

从1999年至2012年10余年间,我国疾病谱显示感染性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比重下降,而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关节炎等慢性病、抗抑郁症等领域药物的比重上升。其中也不排除政策的导向与临床治疗手段提升等原因,更有老龄社会提前到来、城市工作节奏加快、人们生活压力加大等因素存在。样本医院所示的品类结构的比重变化也与疾病谱变化趋势相符。其中,全身用抗感染药物份额下降最快,抗肿瘤和免疫调节剂与神经系统药物则上升最快。表4仅将医院15大类药物中的前10类予以排序分析。

2.4 样本医院领先药品统计

样本医院使用归档的药品共有2 395个。从领先的前50位品种中分析,前20位中已经没有抗感染药物,前50位中也只有9个,其中还有一个是抗病毒药物。他们分别是:哌拉西林/三唑巴坦(23――位序,下同)、恩替卡韦(26)、美罗培南(29)、左氧氟沙星(34)、伏立康唑(35)、头孢呋辛(37)、莫西沙星(38)、头孢孟多(40)、三唑巴坦/头孢哌酮(50);抗肿瘤及免疫调节剂有11个品种,除了表5已罗列4个品种外,还有,培美曲塞(27)、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28)、奥沙利铂(30)、康艾(39)、卡培他滨(41)、吗替麦考酚酯(46)、利妥昔单抗(49);前50位中心血管系统用药6个;消化系统用药5个;血液和造血系统用药9个;神经系统用药6个。

根据表5统计,看好复方维生素、复合辅酶、阿托伐他汀、磷酸肌酸、前列地尔、神经节甙酯、奥拉西坦和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等品种。奥美拉唑出现负增长可能是与销售渠道走向基层医院有关。

2.5 领先供应商分析

供应样本医院的厂商有2 934家。前20家供应商中,进口、合资与国内企业正好平分天下(表6)。分析这些销售领先的国内企业均是属于创新性企业或具有特色的民营企业,主要集中在长三角、环渤海等地。

近些年在分析样本医院用药时,发现对通用名加厂商进行金额排序能研究出许多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首先,领先品种均是被临床认可的好品种(比如神经节甙酯);其二,领先品种中不少是一些企业的主打品种(比如前列地尔、复合辅酶);其三,也有一些很不错的中药制剂(比如康艾)。表7将药品通用名+生产商进行排序,共有15 650项,前150位占全部金额的37.59%,前100位占29.48%,前50位占18.77%,前20位占9.88%。建议对这些品种及供应商进行一次深度研究,可能会发现一些临床热门品种、销售策略得当的品种和有发展前途的新品种。

3 分析与思考[5]

1)新医改“低水平、全覆盖”是宗旨;基本药物制度“安全、有效、价廉”是导向。与此同时,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的深入实施,使抗菌药物的市场出现连年下滑,跌到历史低谷。可以说我国的药品市场的确被政策与制度所左右。

2)全身用抗感染药物占全部药品的比例,已从2009年的23.88%下降到2012年的16.72%,但也必须看到此类药虽退居抗肿瘤药物和免疫调节剂之后,从其所占药品的份额说明还是医院主要使用的大类药物,因此必须继续予以重视。

3)大城市的样本医院要保证引入新药的机会,应该启动备案制,通过程序保证满足临床需要。同类品种择优入选,尤其是免疫制剂和复方制剂,要选择被公认的品种。

4)人口老龄化比例扩大,根据人口统计数据推算,到2020年,中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人,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17%。到2050年,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人,老龄化水平推进到30%以上。老年人目前用药占全部用药的一半,老龄化的加速推进意味着,用药量大的群体基数在快速扩大,这些人群的用药又具有相当程度的特殊性,今后医院用药结构的变化必定会发生变化,这些值得我们关注。

5)2012年版《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出台,将规定各级医院使用比例,但其并不会直接带来医药产业的整体消费增量,更多的是产业内部的再分配,而相同疗效品种之间的竞争无疑将会进一步加剧。

6)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需要和一系列改革同步综合起作用,包括公立医院改革、取消药品加成政策的不断推进,使基本药物从配备使用走向合理使用和规范使用。

参考文献

[1] 干荣富. 我国医药市场现状及行业发展探讨[J].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2013, 44(1): 100-104.

[2] 黄敏, 干荣富. 新医改政策对医药行业影响分析[J].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2011, 42(5): 116-120.

[3] 徐培红, 干荣富.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新政解读及其对医院用药品种结构的影响[J]. 世界临床药物, 2011, 32(8): 67-71.

[4] 干荣富. 我国抗感染药物市场现状与发展趋势简析[J]. 上海医药, 2010, 30(9): 398-401.

生物医药市场分析范文第7篇

一、国内医药流通行业的现状分析

1.医药流通行业地方保护问题突出

医药流通不同于一般商品的流通,需要建立起完善的市场机制才能保障医药流通规范进行。受计划经济时代政策影响,以及国内对药品流通严格的监管,药品在国内范围内流通并不顺畅。一些地方政府通过设立地方贸易壁垒,阻碍外区域药品进入本地市场。例如:通过药品检验、审查等行政手段影响一些非本土药品的本地销售。地方政府的地方贸易壁垒不仅严重干预了市场机制,造成了市场的不公平竞争,还使一些地方药品流通企业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尽管我国药品管理办法第69条规定地方政府不得设立药品流通地方保护政策,但从国内药品流通的现状来看地方保护问题还是非常突出。造成药品流通地方保护问题的关键还在于国内相关的法规机制不完善。

2.医药流通行业发展还不成熟

制药产业发展带动医药流通行业发展,但国内医药流通企业大多规模小,而且企业经营盈利能力差。目前国内初具规模的医药流通还是以国营为主,民企医药流通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2014年度药品流通企业中上市公司共17家,市值总值为2593亿元,但平均市值只有152.54亿元,是远远不能满足国内潜力巨大的医药消费市场的。新时代背景下医药流通电子商务也有了一定发展,截至2015年6月30日,拥有互联网药品交易资质的企业合计仅为425家。与发达国家相比,国内互联网药品交易平台也还远远不能满足国内的药品物流需求。“多、小、散”的产业生态还是当前国内医药流通的主要现状,市场竞争力较弱。近几年国内医药流通企业数量统计如表1。

二、基于价值链分析的国内医药行业

1.医药行业价值链组成分析

医药行业价值链由医药原料供应商、医药生产商、医药流通企业、医院或零售药品、顾客等组成。在整个价值链中医药流通是处于承上启下的链条环节。全球医药市场近年来持续快速增长,据国际权威医药咨询机构IMS预计,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新兴医药市场,2020 年将成为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市场,市场份额将从3%上升到7.5%。2013年医药工业总产值达到222,97亿元,同比增长18.79%。随着医药工业总产值的不断增长,需要高效的医药物流做支撑。另一方面,随着医药生产产业的快速发展,医药行业市场竞争激烈。医药生产端与销售端的利润空间不断缩水。由于医药流通不完善,药品流通行业运营成本增加、毛利率不高,导致医药流通成本过高。医药流通成本过高必然不利于医药产业发展,因此医药流通成为了制约医药行业发展的瓶颈。

2.医药行业价值链保障措施分析

行业价值链分析的主体部分是价值链的各个组成部分分析,此外就是价值链价值保障的组成部分分析。保障组成部分包括规范的医药市场秩序、医药信息化和智能化、医药物流创新服务、雄厚的资金保障、优秀的人才队伍等,是保障价值链各个环节发展的关键。在价值链模型分析中,明显能感受到国内医药行业在相关保障方面的建设比较滞后。例如:2015年公布的数据显示,具有食品药品监管部门颁发的开展第三方药品物流业务确认文件的有93家,开展物流延伸服务的有68家,承接药房托管的有64家,承接医院药库外设的有22家。同时,从国外发达国家医药流通企业的发展经验来看,高度集中、降低成本、发挥细分市场的优势、创新发展是医药流通企业发展的新趋势。但以国内医药流通企业现状和规模来看政府不及时出台相关的保障措施是很难实现的。

三、国内医药流通企业转型的策略

1.加强药品流通行业整合,发展一批规模型的医药流通企业

在美国,医药流通业务主要集中在麦卡森、卡地纳、美源博根三大公司。由于业务高度集中,这三家公司获得了稳定的利润来源,从而有足够的资金和实力支持医药流通模式创新。例如:对上游建立OEM业务,为下游提供药房管理、医疗手术用品定制、自动售药系统和医院信息化服务等业务。在龙头医药物流企业的带动下,美国国内医药流通水平大大提升。国内医药流通企业发展还不成熟,需要加快国内医药流通企业的行业整合。行业整合不仅包括行业内整合,还包括上下游行业整合,打造一批核心药品流通服务企业。通过行业整合也能在医药流通行业内引发鳗鱼经济现象,提高国内医药流通市场的活力,从而实现提升流通效率、下降流通成本的改革目标。借鉴美国成功的经验,加强行业整合实现国内医药流通企业集中度,通过市场竞争机制增加医药流通行业转型动力。为实现国内医药物流企业集中发展,需要鼓励金融市场向医药流通企业倾斜资金扶持,鼓励和支持医药流通行业企业兼并和重组,也可以鼓励上下游的医药生产企业、医药销售企业进入医药流通行业,增加市场活力。当前国内物流行业发展迅速,药品流通企业加强与物流行业企业合作与整合也是非常必要的。鼓励一些专业物流企业进入医药流通行业也将促进医药流通的大发展。

2.在医药流通企业内部积极转变经营理念

利润增加是推动医药流通企业转型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医药流通企业的转型应该以利润增加为主要目标。在企业内部加强营销渠道建设无疑是流通企业转型中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首先,转型过程中流通企业要正确定位自己,认清当前的市场形势,变被动等待为主动发掘客户需要的营销观念,积极开展营销渠道建设。结合价值链模型分析,医药流通企业是连接消费终端和生产企业的重要环节,掌握销售市场才是流通企业的市场核心竞争力。因此,转型中营销渠道的建设应以提高企业对营销渠道控制为主。对于医药流通企业来说,强有力的控制力能够提升其与医药生产企业的议价能力,从而提高其在行业中的竞争能力。为了提升企业对营销渠道的控制力,需要在传统管理模式上大胆创新。例如:某知名医药流通公司通过收购兼并药品零售企业发展建立自己的药品零售连锁体系,获得了绝对的市场话语权。思维创新方面国外有很多方式可以借鉴,例如:医院药房托管业务。积极拓展医院药房托管业务,使其能覆盖更多的医院、诊所和卫生院等,一定能为医药流通企业带来客观的利润。管理思维理念上需要打破常规,可以通过让销售终端入股的方式,牢固企业与销售终端的联系,还能为企业吸纳更多的发展资金。

3.完善医药流通行业的市场规范机制

完善医药流通行业的市场规范机制是非常必要的。只有建立起完善的市场机制才能为企业转型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首先,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现行药品的定价制度体系和新药审批制度体系,坚决治理医药流通地方保护贸易壁垒,实现市场公开、公正、公平竞争。受国内传统药品监管政策的影响,地方政府既是政策的制定者,同时也是监管者。这样的现状是完全不利于医药流通市场化发展的。改革国内医药及医药流通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透明的医药行业流通保障机制十分必要。近几年国内药品监管及审批制度不断修订,但与欧美药品审批制度比较,还是有很大差距。例如:美国的法规体系由三级组成,包括了基本法案、具有法律强制作用法律及技术指导原则。欧盟的法规体系则分为法规、法令、通知、指南四部分。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药品管理体系加强国内医药市场规范机制建设,将药品准入检测交给第三方专业研究机构,实现地方政府对药品监管部分放权。监管中将社会监督纳入监管范围,同时适当提高该行业的准入门槛,以此来淘汰一批盈利能力弱、服务水平低的弱小药品流通企业。市场机制的创新还要避免药品流通企业内部恶性竞争,提高药品流通行业的资源配置效率为目标。

生物医药市场分析范文第8篇

[关键词]市场环境;营销策略;药物行业;抗肿瘤药物

[DOI]1013939/jcnkizgsc201529066

1抗肿瘤药物市场环境

1.1宏观市场

1.1.1人口与自然环境

根据1973―1975年全国人口死因回顾调查及1990―1992年1/10抽样人口回顾调查资料,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肿瘤死亡率的变化见下表。

由上表可见,在过去30年间,我国肿瘤死亡率呈明显上升趋势;预计在未来20~30年,我国肿瘤死亡率将继续上升[1]。

1.1.2经济因素――社会消费者个人收入

分析宏观环境中的经济因素的主要目的是找出直接或间接决定、影响社会购买力的各种因素,社会购买力是制约企业营销的关键,而消费者个人收入又是影响社会购买力的最重要因素。由于抗肿瘤药的研发周期长,研发难度大,常常导致单价较高,这个特点要求社会具备较高的社会购买力。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我国2005年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55%,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67%。由此可见,以2005年作为参考,抗肿瘤药物虽然价格普遍较高,但在我国仍处于可接受的范围[2]。

1.1.3科技因素――专利期之争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体现在医药行业就是药物的研发和创新上,这是一个技术壁垒。新药可以申请专利保护,包括药物产品专利、药物制备工艺专利、药物用途专利等不同类型。国家规定药品的专利保护期限通常为20年。药品市场的竞争也是科技实力的竞争。如2012年,礼来公司由于抗肿瘤药健择(Gemzar)及抗精神药物再普乐(Zyprexa)专利到期,导致当季净利润同比下滑27%。

1.1.4政治与法律因素

医药行业作为一个对国家政策非常敏感的行业,其市场动向受政治和法律的影响非常之大。如限制药品价格、医药分家、深化医改等政策都使药物行业发生了地震。

1.1.5小结

纵观抗肿瘤药物的宏观市场,其主要特点为:一是患者基数大且增速高、社会购买力强。这说明抗肿瘤药物有天然的很好的市场前景;二是技术更新快,新药不断推陈出新。这对于患者来说是一个利好,将使更多患者受益,并有可能通过个体化治疗,找到更适合自己的药物,从而延长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而对于公司来说,将不断处于药物更新换代的压力中,尤其是药物即将专利到期时,如果不能升级产品或联合用药产品,将极大的影响销售额;三是国家政策的变化。这要求企业在营销时时刻用高标准要求自己,遵守法律、遵守合规,并且不断适应政策变化,推出更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或产品组合,优化营销策略,必要时做出市场转型。

1.2微观市场

1.2.1企业内部条件

企业内部条件涉及9个方面内容:目前的战略运行效果、资源强势和弱势、企业价值链、核心能力、产品竞争力及市场营销状况、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状况、经济效益状况、组织效能与管理现状、面临的战略问题[3]。这些内因都影响着企业在微观市场中所处的位置。

1.2.2竞争对手

抗肿瘤药竞争对手之间存在着互利互节的关系。有的是纯粹的竞争关系,如治疗乳腺癌的长春瑞滨和多西他赛;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吉非替尼和厄洛替尼。有的是合作关系,如治疗结直肠癌的Xelox方案,就是卡培他滨和奥沙利铂的联合治疗方案;如可以选择联合或不联合细胞毒性药物的分子靶向药物西妥昔单抗、曲妥珠单抗等。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联合方案中的药品厂家通力合作,使患者最大可能的受益。

1.2.3营销中介――医疗机构

在药物行业,最终的消费和受益者是患者,而抗肿瘤药物是处方药,根据国家法律,必须由医生开具处方,患者才可以购买。这是区别于其他行业的一个显著特点,即产品的销售要通过中介,即医疗机构。与医疗机构的合作关系直接影响着药物的销售,某些社会偏见通常会将药品销售与提成挂钩,将合作关系与行贿受贿划等号,而现实并非如此。药品是涉及人类健康的特殊产品,尤其是抗肿瘤药物更是关系患者的生存,无论是药物公司,还是医疗机构,都会本着患者受益的原则选择药品,两者的合作关系主要体现在药品医疗信息的传递上。医学信息传递的越充分,医生理解的越充分,运用的越得当,患者的受益越大,此处所说的医学信息包括:药品的临床适应症、有效率、药物相互作用,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现和上报、临床试验的更新等。

1.2.4小结

在抗肿瘤药物宏观市场一片大好的景象下,微观市场可谓险象环生。企业自身实力、竞争对手之间的互利互节、与医疗机构的合作关系强弱等,都影响着企业的营销成绩。企业需要不断发展壮大;找到药品的特点和适应人群,推出适合的营销策略,以对抗竞争;加强客户关系管理,使药品被充分了解和正确使用;并保证物流配送的及时和有效。

2抗肿瘤药物营销策略分析

2.1调研与市场定位

通过对符合药品适应症的客户群及医院的调研,选择目标市场。制定合理的市场定位是制定营销战略的关键组成部分,其将顾客作为细分为多个市场,利于药品快速占领市场并维持市场占有率[4]。市场定位是企业市场营销的重要内容,它的实质是突出企业及其产品的特色,给消费者留下良好的印象,从而取得目标市场的竞争优势[5]。比如同为治疗食管癌的药品,可根据其治疗有效率,选择早期、中期或晚期食管癌患者作为其目标客户群。

2.2竞争与合作

第一,差异化竞争。包括产品差异化、形象差异化、价格定位差异化、促销战略差异化、服务差异化等多方面的差异化,形成企业药品的品牌价值。差异化既可以满足患者个体化治疗的需求,又为企业构筑了进入壁垒,降低了竞争的激烈程度[6]。第二,市场活动。企业通常开展科室级会议、区域级会议、全国级会议等,进行药品的学术推广。针对病情复杂比如涉及多学科合作的疾病,还可以通过开展多学科协作诊疗(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集合多个科室的医生,讨论病例并给出诊疗意见。另外还可以通过慈善赠药活动,患者和医生有机会使用更多药品,从而更了解药品的效果,为医生改变处方习惯及患者后续持续使用奠定基础。第三,“多赢”合作。立足于联合用药,企业之间可以展开合作,不但可以促进企业药品营销,也可以帮助医生积累用药经验,使患者更大程度受益,从而实现“多赢”。由于药品的研发周期长和投入大,企业间还可以共同投入研发,为未来长期的营销收入做准备。如2012年,安进(Amgen)公司与阿斯利康(Astra Zeneca)公司合作协议开发和销售安进公司在研的5种单抗药物。

2.3客户关系管理

第一,目标客户的选择[7]。在确定了市场定位之后,需要对各细分市场做细致入微的分析,发现问题的症结,找到销售的增长点,这项工作要具体化到科室、适应症、处方医生上。即药品在相关科室、适应症和目标医生处方中所占的比例。如某一治疗结直肠癌的药物,其目标科室为肿瘤内科、肛肠科、普通外科、肛肠外科等,目标医生常为制定治疗方案的主任或副主任医师。第二,客户分级[7]。根据客户的重要程度,即对处方的贡献度或者对市场的引领度,可总结出客户分级金字塔。根据客户分级,来确定对不同级别客户的拜访频率、资源投入方式及数量。第三,医生处方行为分析。医生在进行处方时,往往会有自己的处方首要原则,如某医生相信某种抗肿瘤药物是发病初期的最佳选择,或者当病人不能用其他药物得到控制时,这种药物也是替代药物的首选[8]。企业营销策略应该包括改变医生的处方行为,尽量使药品成为某一类治疗方案的首选,以争取更多的市场占有率。第四,充分传递信息。包括药物的正面和负面信息,以便使医生更好的做出处方决策。[8]

2.4营销人员管理

第一,销售目标导向力度。目标导向力度是衡量销售人员的一个方面,即销售人员是否可以在接触客户的不同阶段都牢记要实现的销售目标,是否在不同阶段都可以落实向成交目标努力的具体行动,以及这样的行动是否具力度、执行落实是否到位等。[9]第二,过程管理。一个完整的销售过程包括销售探查、接触前准备、接触顾客、需求识别、商品展示、处理反对意见、完成销售、售后。[10]表现在抗肿瘤药物行业,即营销人员通过探询,了解医生新收患者,患者疾病类别等信息,并在拜访过程中,了解患者的用药倾向,介绍自己药品的适应症及优缺点,必要时解答医生或患者的提问,从而帮助医生或患者正确选择并使用药物。完善过程管理,可以更好的向销售目标进发。

3结论

由上所述,抗肿瘤药物既处于形势大好的宏观市场中,也处于白热化竞争的微观市场中,这对企业来说既是利好,也是挑战。企业需要从市场调研及市场定位、竞争与合作、客户关系管理、营销人员管理等多个角度出发,制定多维度的营销策略,全面提升自身营销实力,面对挑战,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徐宁志,董志伟中国肿瘤流行状况与防治对策述评[J].肿瘤防治杂志,2013(1)

[2]刘子安中国市场营销[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

[3]刘冀生企业战略管理[M].2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4]托马斯・英格拉姆,雷蒙德・拉福格,雷蒙・阿维拉,小查尔斯・施韦普克销售管理:分析与决策[M].李桂华,译4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5]上官方平医药销售医药代表实务[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6]唐玲,邱家学试论医药企业的差异化竞争战略[J].中国药业,2006,15(17)

[7]苏朝晖客户关系管理――客户关系的建立与维护[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8]安迪・法兰医聊:医药代表拜访指南[M].张志扬,孙峰,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生物医药市场分析范文第9篇

关键词:生物制药;投资价值;因子分析;聚类分析

中图分类号:F830.9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9-000-03

引言

近年来,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促进了生物医药产业的繁荣,生物技术药物在全球医药市场比重从2006年开始年年攀升,预计每年以7%的速度快速增加。虽然我国生物医药产业起步较晚,但我国高校及研究院所中拥有大批科研人才,有充分的潜力发展生物科技,更重要的是我国生物医药产业不断获得政策上强有力的扶持。随着“十二五”战略规划中生物医药被列入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之一以及重大新药创制科技专项、生物医药863计划、《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2006-2020年)》、《医药工业“十二五”规划》、《生物产业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扶持政策的出台,资本、人才等资源今后将会向生物医药产业聚集,未来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将迎来重大发展机遇。因此,生物制药产业具有诱人的投资前景和巨大的投资潜力,吸引了广大投资者的目光。正确认识生物制药上市公司投资价值,进行理性投资,将投资风险最小化是投资者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1]。

本文建立生物制药企业价值投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综合分析法中的因子分析方法对在我国沪深两市上市的生物制药公司的内在价值进行实证研究。将所得综合因子得分排名与市盈率排名进行对比,寻找最具有投资价值的公司。利用聚类分析方法,进一步说明投资者需要采取不同的手段发掘各公司的投资价值。

一、资料与方法

1.样本选取

根据最新的行业分类标准,2012年度在沪深股市交易的生物制药上市公司有27家,再对这些样本进行进一步的筛选,剔除了最新上市和连续三年亏损的四家,最后得到的样本公司为23家(见表2)。

2.数据来源及处理

本文的数据来源于沪深两市上市公司公开披露的2012年年度报告,结合财务管理、统计学等专业的理论知识,运用SPSS19.0和EXCEL数据处理与分析工具进行数据的定量分析。

二、生物制药上市公司价值评价

1.生物制药上市公司价值评价指标选择

结合财务管理、投资分析的知识以及参考相关文献[2-6],本文选取了每股收益等15个指标建立评估体系,见表1。

2.因子分析过程

(2)确定公共因子数量

利用KMO检验和Bartlett's球形检验进行因子分析适用性检验[7]。方差贡献率由各变量对某一个公共因子的方差贡献加总而来,是表示某个公共因子相对重要性的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提取,前五个特征值的方差累计贡献率达到了89.279%,因此只需要选取前五个公共因子就可以保留原始变量提供的89.279%的信息。

(3)因子得分

为了增强各公共因子和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更好地解释公共因子代表的含义,本文以最大方差法旋转因子载荷矩阵。分析成份得分系数矩阵可知,公共因子F1在净资产收益率、资产报酬率、每股剩余收益、营业利润率、本科以上人员比例上有较大的载荷量,可以理解为代表着公司的盈利能力;公共因子F2在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流动负债比上有较大载荷量,可以理解为代表着公司的偿债能力;公共因子F3在营业收入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每股收益增长率上有较大载荷量,可以理解为代表着公司的成长能力;公共因子F4在每股净资产、每股收益、每股剩余收益上有较大载荷量,可以理解为代表着公司的市场表现;公共因子F5在存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上有较大载荷量,可以理解为代表着公司的经营管理能力[8]。

通过计算每一个公共因子旋转后的方差贡献率乘以对应样本的相应因子得分进行加总,因子得分越高其内在价值越大,见表2。

3.因子分析结果

表2的综合得分反映了各公司的内在价值大小,但是内在价值高的公司并不代表投资价值最高。根据价值投资的观点,要选择股票市场中内在价值被低估或者说市价被高估的上市公司股票作为投资目标。各公司每股市价也是一个绝对的概念,我们要把它用一个能在各公司之间横向比较的指标替代。市盈率是最常用来评估股价水平是否合理的指标之一[9]。

市盈率是(普通股)每股市价与每股收益的比率,反映了投资者愿意对每一元净利润支付的价格,可以用来比较公司股票的投资报酬和风险。市盈率越低,说明公司的盈利能力越强或每股市价越低,因此投资风险就越小。但需要注意的是,市盈率指标只适用于同一行业中不同股票的投资价值的比较,因为他们的每股收益接近,具有可比性[7]。本文研究对象仅限于生物制药行业,所以适用该指标。

由上表结果可知,按照综合因子得分的排名与市场上表现的上市公司市盈率排名存在明显差异。表明在上市公司中存在价值被低估或者被高估的股票,也就是说有些上市公司是具有获得超额收益投资价值。由于市盈率排名越高,股票价格越高,存在着价值被高估的可能越大,从而投资风险越大。所以因子得分排名越高即公司内在价值越高、市盈率排名越低即投资风险越小、价值被低估的股票越具有投资价值。因此,公司价值被市场投资者低估的股票有:天坛生物、长春高新、科华生物、双鹭药业、上海莱士、安科生物、千红制药。这些股票按照因子分析结果在2013年具有投资价值,投资者可以以此作为参考获得高于市场的平均收益。

4.基于因子得分的聚类分析

上述的结论分析已经为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投资价值分析提供了一定的信息,但是因为投资者在做投资决策时,出发点往往各不相同,投资理念差异很大。为了更深入细致地分析行业板块的情况,帮助投资者发现投资价值,本文将进一步根据上文研究结果中的因子得分将这23家生物制药公司进行聚类分析,以期得到更多投资分析的有用结论。

本文利用聚类分析中的系统聚类法,测量尺度选用平方欧氏距离,聚类方法为离差平方和法[10],将23家生物制药公司划分为4类,结合各公司多方面能力排名(表3)分析如下。

第一类:该类别囊括了生物制药上市公司的大部分,一共有15家,这些公司的综合排名位于市场中等或者偏下的位置,且各自在一两个指标上低于市场平均水平,有待进一步的改善。但是个别指标表现突出,具有一定的投资价值,投资者如果希望寻找股市中的“黑马”,应该对该类别股票给予密切关注。

第二类:包括3家公司。该类别公司在盈利或经营管理能力方面表现较好,但是市场表现低于平均水平,偿债不佳,希望在较短时间内获得较高投资回报的投资者在选择该类股票时需谨慎。

第三类:包括4家公司。该类别公司偿付债务能力具有很大优势,抗风险能力强,容易获得银行投资者和债务持有人的青睐。但是大部分的盈利报酬能力低于医药行业整体水平展望未来,随着我国医疗体制的继续深化改革和连锁药店规模的逐步扩张,医药流通业的盈利报酬能力应该会有所改善。

第四类:莱茵生物一家。观察分析结果可知,只有莱茵生物市盈率为负值,这是因为2012年度该公司一项投资的项目资金需求较大,公司新增借款额度较大,其财务费用支出和管理费用大幅增加,但该项目部分收益无法确认,造成该年度净利润为负值。由于该公司存在这一特殊情况,其与同行业的其他公司并不具有可比性,不能因综合排名居于后位而否认该公司的投资价值,投资者可以追踪观察该公司动态及投资进展,以寻求合适的投资时机。

这些公司分别具有不同的特色,投资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投资理念和策略从中选择适合的投资对象,构造合理的投资组合。

三、讨论

我国生物制药上市公司数目少,上市年数短,可获得的数据十分有限,很多评估方法无法使用,对于它们投资价值的评价是非常复杂和困难的。本文利用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进行综合分析,涉及的指标因素众多,可较全面的反映上市公司的盈利、偿债、股东回报、成长多方面能力,有利于投资者依据自己的投资理念构建投资组合,尽可能的提高投资收益,降低投资风险。但是本文仍存在着以下不足:(1)由于某些指标难以在公司之间比较或者很难量化,本文选择的指标大多数仍属于财务指标,不能完全反映公司的业绩状况。(2)生物制药公司可能会因为某些突发事件而受益,业绩出现爆发性的增长,这种分析方法无法考虑这一点对投资价值的影响。(3)本文只研究了生物制药上市公司2012年一年的数据,没能从动态的角度反映出生物制药公司的发展趋势。这其实也是受限于我国生物制药上市公司上市年数太短,追溯到五年前或者三年前样本数太少,难以反映问题的实质。

参考文献:

[1]李泉,陈雪花.股票市场CAPM和三因子模型分析――兼议中国股市的未来发展[J].发展研究,2015(6).

[2]吴伟容,王召.基于奥尔森模型的高新技术企业价值评估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11.

[3]邵永同,陈淑珍.基于DEA方法的我国上市生物医药企业融资效率实证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3,33(2):174-178.

[4]陈D.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生物医药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以华兰生物医药为例[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2(1):35-36.

[5]Casey C. Corporate valuation, capital structure and risk management: A stochastic DCF approach[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001, 135(2):311C325.

[6]范颂华.研发型生物医药企业风险投资的价值评价体系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1(1):9-11.

[7]张应应.稳健性因子分析在股票评价中的应用[J].统计与决策,2015(16):76-79.

[8]郑向前.基于因子分析法对我国生物制药上市公司投资价值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2009.

[9]曾贵.市盈率在股票投资分析中的适用性研究[J].湖南商学院学报,2014,21(2):68-72.

[10]杨林,王天翊,赵桂梅.金融业股票投资价值分析――基于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J].中国市场,2014(10):87-88.

作者简介:

张婷婷(1990-),女,浙江临海人,硕士,研究方向:医药产业经济及政策。

生物医药市场分析范文第10篇

2013年3月22日,《“限抗令”后中国抗菌药物应用与开发趋势》会议在上海虹桥元一希尔顿酒店召开,大会由上海市药学会、《上海医药》杂志社和上海医药行业协会联合主办,共有300余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临床医生、药师、抗菌药物生产和销售企业及零售药房的专业技术人才参加会议。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资深教授、临床抗生素专家、《上海医药》杂志总编张永信教授和上海市静安区中心医院临床药学与临床药理科终身名誉主任黄仲义教授共同担任大会主席,上海市卫生局党委书记王龙兴代表大会主办方发表致辞,卫生部医政司焦雅辉处长等7位医药专家发表演讲。会议聚集产业、临床共同关注的热点,对话创新策略,给予中国医药人前行的思考。

解读政策背后思考,了解政策制定方向

2012年8月1日正式实施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使医药行业掀起了轩然大波,“史上最严厉”的抗菌药物管理办法将药品的处方权分配给不同级别的医生,同时限制抗菌药物处方权;明确了医疗机构抗菌药物遴选采购、临床使用、监测和预警、干预与退出流程工作机制。

焦雅辉处长和张永信教授分别介绍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进展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解读精神。焦处长肯定了在三年整治时间里,抗菌药物临床管理取得的成绩。另外,她传达了两个重要信息。第一,卫生部将建立一个全国耐药细菌的细菌库,进一步指导临床医生合理用药,并服务于更大的市场价值,比如为企业新药研发提供参考,遏制低水平重复型的抗菌药品充斥市场的乱象;第二,《国家抗微生物治疗指南》已编写完成,即将,这是一本由国内专家根据临床经验,针对我国具体的细菌情况编写的临床医师口袋用书。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抗生素研究所杨帆教授作了上海抗菌药物分级目录的解析。杨教授表示,上海市的抗生素管理相比全国而言,更加严格,更加细致,增加了“限制级按分限制级管理”一类,而且相对于卫生部目录来说品种“只减不增”,种类更少,更易于抗生素的临床推荐和管理。值得注意的是,上海抗菌药物分级目录的制定理念已被卫生部认可,写入《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修订版管理部分。

透视市场趋势,寻找未来方向

抗菌药物市场变化与临床合理应用之间的实际关系必将影响未来的发展走向。王龙兴书记在致辞中指出,虽然全世界都普遍存在抗生素的滥用情况,但抗生素的发展依然是一个很大的市场环境,抗生素生产企业应注重结构调整以及合理生产。

黄仲义教授分析了耐药菌治疗发展趋势对新型抗菌药物的需求,他总结了近年来细菌耐药性的变化和上海抗感染用药趋势,他认为“掌握抗菌药应用指征”、“根据感染发生场所、部位、流行病学资料选择抗菌药”、“注重科学的抗菌给药方案”以及“根据PK/PD选择抗生素”是合理运用抗生素的关键。

卫生部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全国推广计划核心专家、上海市医院内感染质控中心主任何礼贤教授从宏观上对抗菌药物的应用思路和策略作了总结。他认为,对于制药企业来说,改变药物剂型也是一种选择,以头孢克洛为例,优化的缓释胶囊发挥了头孢克洛的最大抗菌疗效。

中国医药工业研究总院陈代杰副院长从事微生物药物研究开发和教育工作近30年,他指出,目前全球存在抗生素开发乏力和细菌耐药性泛滥的情况,化学合成依然是新抗菌药物发现的重要途径。

国药控股股份有限公司高级行业研究员干荣富长期从事情报研究,关于“限抗令”下中国抗菌药物市场的变化,他结合3月13日刚刚的2012年版《国家基本药物目录》,通过对国内外抗菌药物市场和近几年全国医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的分析,为企业代表提出了建议和应对措施。

生物医药市场分析范文第11篇

木竭胶囊,一种治疗骨关节疾病的部级新药,哈尔滨样板市场运做, 三个整版报纸广告一出来,短短十天内,消费者日电话咨询量就高达五百多个,并实现了“第一天广告就销售九十盒”的奇迹;样板市场成功后,短短半个月内,全国市场的招商工作就圆满完成;不到五个月,全国日销量突破2万盒,日销售额突破200万,被业内誉为又一个营销神话。那这个神话是如何策划的呢?作为木竭胶囊的策划人,我们应广大经销商朋友的邀请,特撰写此文。一般来说,一个成功的药品保健品策划包括五个方面,即一个通俗易懂的科学机理、一个极具诱惑力的利益诉求、一个强有力的市场支撑、一套有冲击力的传播表现、一个令人信服的营销模式。 二、如何制造一个通俗易懂的科学机理

要成功制造一个通俗易懂的科学机理,一般要经过组方分析、市场竞争程度及市场容量分析、产品研发背景分析、产品疗效实验、病症分析、病因分析、竞争产品的药理分析、药理通俗化改造等八个步骤。

1、组方分析

分析的目的:1、挖掘组方配伍中药材成分的差异资源;2、通过功能主治,初步确定可能目标市场 。

从说明书上,我们得知木竭胶囊的组方配伍由木耳、川龙、赤芍、牛膝、血竭、桂枝、杜仲(炭)、鹿衔草、葛根、延胡索、牡蛎等十一味药构成,君药为黑木耳,其主要成分为黑木耳多糖提取物。

首先,我们开始分析药材是否具有鲜明的差异性。君药黑木耳是一种很普遍的药物,其不具有核心价值,不能有效支撑产品品质,黑木耳多糖提取物,其作用价值还不知道,暂时抽取出来,等待再次挖掘。其他十位药物也不是非常珍稀药材,很多补肾药物中均含有,也无法挖掘核心资源。

其后,我们开始分析各药材的药理。川芎、赤芍、血竭、元胡,此四味均有活血行气、散淤止痛的功效;木耳具有补气血的功能(黑木耳多糖提取物的功能还不清楚);牛膝、杜仲、鹿衔草具有补肝肾、强筋骨的功效;桂枝有温经通脉、助阳功能;葛根有生津功效;牡蛎有滋阴潜阳、软坚散结功效。通过分析,我们认为除黑木耳多糖提取物的功能尚待挖掘外,其他药理资源只可作为辅助资源,不能放大处理。

组方配伍分析完后,我们开始分析木竭胶囊的功能主治。国家药监局所批的功能主治为:补肾活血、温经止痛。适合于肾虚血瘀、寒邪闭阻所致的疼痛、僵硬、麻木等症及骨质增生,见有上述症状的辅助治疗。

对于中药,国家所批的功能主治一般有七八项。这时,我们应该先挖掘消费者的强需求,通过强需求来对接产品。

可见,通过木竭胶囊的功能主治,我们初步分析,这里隐含四大市场:补肾壮阳市场、骨关节病市场、止痛活血市场、骨外伤市场,显然,止痛功能不具有差异价值,补肾、治疗骨关节病(骨质增生)的主治功能尚待比较分析。

上述分析挖掘的差异资源及下一步工作方向为:1、黑木耳多糖提取物值得挖掘。2、木竭胶囊目标市场定位有两个选择:一是补肾壮阳市场;二是骨关节病市场或其细分市场(治疗骨质增生的市场)。

2、市场竞争程度及市场容量分析

产品营销要尽可能地避免过度竞争的市场,要善于发现并成为细分市场的领头羊。

分析的目的:从市场角度出发,明确目标市场。

补肾壮阳市场分析:2003年正是补肾壮阳市场的混战时期,处于两极分化的阶段。一方面是几大领导品牌异常强大,二是投机产品满天飞。如果目标市场定位在此,那么,木竭胶囊要想在混战中占有一席之地,将是非常的困难,产品上市后也将面临巨大的风险,这是我们和客户都不愿看到的。

骨关节病市场分析: 骨关节疾病,是一组好发于中老年人的疑难杂症,据中国流行病学研究结果表明:50岁以上的老年人骨关节疾病发生率为98%。骨关节病市场巨大,而且是一个强需求市场,竞争对手虽然很多,但缺乏全国性的领导品牌。木竭胶囊目标市场如果定位在整个骨关节病市场或其细分市场,其胜算概率较大。但是骨关节病市场很大,骨关节病可分为腰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颈椎病、股骨头坏死等,细分市场究竟定在哪里,还需要进一步的分析。

分析结论:目标市场暂定在骨关节病市场,细分市场待分析。

3、产品研发背景分析

分析的目的:详细了解黑木耳多糖提取物功能;确定细分市场。

初步明确木竭胶囊的目标市场定位后,我们决定亲自去哈尔滨现场考察,希望能更全面的了解木竭胶囊的研发背景及客户所拥有的相关资源,从而找到新的机会点。在哈尔滨,我们先后拜访了木竭胶囊的研发人邢鸿麟大夫、生产厂家哈尔滨华雨制药有限公司及其董事长华德林先生、原黑龙江省科学院齐乃忱院长,取得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当我们问到黑木耳多糖提取物的药理时,邢大夫告诉我们:黑木耳虽然不是什么名贵药材,但黑木耳多糖提取物却是一个很有价值的药物成分,它含有大量的骨骼必需的双项营养含量(有机质和无机质);原黑龙江省科学院齐乃忱院长告诉我们:黑木耳多糖提取物与数种药物配伍后,有清除死骨细胞的独特功能。

当我们问到木竭胶囊对骨关节病的治疗效果时,邢鸿麟大夫告诉我们:木竭胶囊对骨质增生有不错的疗效。

分析结论:1、黑木耳多糖提取物可作为核心差异资源;2、细分市场可定在治疗骨质增生、颈椎病市场上。

4、产品疗效实验

实验目的:明确木竭胶囊对骨质增生的治疗效果。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木竭胶囊对骨质增生的实际疗效,我们从生产厂家哈尔滨华雨制药有限公司拿回了一些实验药品。

回到北京后,我们通过骨科专家选定了30名骨质增生患者作为木竭胶囊的实验人群,我们不但免费向他们发放实验药品,还派专人进行全程跟踪观察。实验患者服用一个星期后,我们发现28名骨质增生患者的症状有明显改善,半个月后,10名轻微患者症状全部消失,12名中度患者疼痛症状基本消失,行动较以前灵活;5名重度患者疼痛症状大大缓解,关节基本可自由活动。

实验结论:木竭胶囊对治疗骨质增生疗效显著。

5、病症分析

分析的目的:了解骨质增生对病人有哪些危害。

现代医学发现:骨关节疾病基本伴随着骨刺的出现。骨刺压迫关节周围组织,如神经、脊髓、肌腱、肌肉时,就会出现关节酸痛、关节活动受限、肢体疼痛麻木、无力等症状。有些患者则表现为头痛、头昏、脖子发硬、跛行,严重者还可以引起瘫痪。骨关节疾病,是影响老年生活质量的疑难杂症之一。主要表现为骨质增生症、颈椎病群。骨质增生症,包括颈椎增生、腰椎增生、骨关节增生和足骨增生等。颈椎病则分为神经根型颈椎病、椎动脉型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混合型颈椎病五种。骨关节病的病症主要表现为负重的关节(如颈椎、腰椎、膝关节、跟骨)疼痛、僵硬、酸胀,屈伸不利。关节疼痛可因风寒、久立、远行、爬楼、上坡而诱发或加剧,休息后能缓解,但易复发。增生的骨刺压迫血管神经,可导致头晕、头痛、下肢剧痛、行走困难、甚至瘫痪。

分析结论:骨质增生危害大,轻者关节疼痛、僵硬、酸胀,屈伸不利,重者可导致头晕、头痛、下肢剧痛、行走困难、甚至瘫痪。

6、病因分析

分析的目的:全面了解中西医对骨质增生病因的医学研究成果,从中找到中西医的结合点,为黑木耳多糖提取物的功能寻求中西医证据。

传统中医认为,随着人体的自然衰老,骨头和骨关节上可产生许多斑点般的物质,它们全是由死骨细胞构成的,医学上称为“骨斑”。原黑龙江省科学院齐乃忱院长告诉我们:现在相当多的医学研究表明,骨斑很有可能就是产生骨质增生的温床。我们分析,黑木耳多糖提取物清除的死骨细胞其实就是中医所说的“骨斑”。

了解了中医对骨关节病的病因解释后,我们还需了解西医对骨质增生病因的解释。为此,我们请教了两位西医骨科专家,他们告诉我们:西医认为骨质增生病因比较复杂,是由骨骼退行性改变产生的,随着骨关节的退行性变化,骨头和骨关节上会产生一种叫“骨钙化点”的物质,它们会不断分泌出一种钙化物质,这些钙化物质附着在骨骼上,就形成骨质增生。

深入了解中西医对骨关节病因的研究后,我们对传统中医所说的“骨斑”现象有了全新的认识,经过严格的考证,很多中医专家认为西医所说的“骨钙化点”就是中医所说的“骨斑”。由于年老体衰,骨细胞的免疫力开始下降,骨关节屏障保护膜逐渐老化,骨关节的新陈代谢也发生障碍,致使代谢残留物、软骨破损等骨垃圾不能正常排出体外,它们滞留在骨关节周围。这些因素导致骨组织退化产生许多“斑点”,如同皮肤老化会产生老年斑一样,这些“斑点”,它们依附在骨关节上,医学上称为“骨钙化点”。另外,由于骨关节负重、运动不当,骨关节易产生血淤和血肿,在骨垃圾、血淤、炎症等因素影响下,“骨钙化点”源源不断地分泌钙化物质,这些钙化物质依附在骨关节上就形成骨质增生,俗称“骨刺”。

分析结论:“骨钙化点”是骨质增生的病根,西医中的“骨钙化点”就是中医所说的“骨斑”;黑木耳多糖提取物清除的死骨细胞就是中医上所说的“骨斑”,也就是西医所说的“骨钙化点”。

7、竞争产品的药理分析

目的:分析竞争产品药理特点,从而寻求木竭胶囊药理的独特性,并将其放大。

现代医学已经发现骨关节病主要由骨质增生导致,而要根治骨质增生,就需具备两个基本条件:1、对异常的骨质细胞产生抑制、分解双项作用,消除骨刺,除掉骨刺的根“骨钙化点”。2、补充骨内双项营养含量(同时补充有机质和无机质),同时清除病理瘀积。

我们对几十个竞争产品的药理进行了仔细的分析,发现这些传统药物在治疗骨刺上存在很大的弊端:1、它们全都停留在消除骨刺上,而没有亲和与消除“骨钙化点”的功效,所以骨刺消除后还会复发。2、它们都是单向补充骨内营养物质,易造成骨关节营养不良。

结论:要挖掘木竭胶囊药理的独特性,就需要从“骨钙化点”和双项补充骨内营养两处着手,从前述分析可以看出,黑木耳多糖提取物具有这两个功能。

8、药理通俗化改造

目的:1、回避黑木耳多糖提取物给患者的低价值感,进行名称转换;2、提取出“体内洗骨”独特概念,利于传播。

为此,经过严密的医学推理,我们以“形象、可感、通俗、浅显”为指导原则,以黑木耳多糖提取物(碱性化合物)的药理为主线,以其他药物药理为辅线,结合中西医研究成果,完成了木竭胶囊药理的通俗化改造。

一、“体内洗骨”,消刺去根

木竭胶囊,根据最新骨病理论,利用世界上最先进的临界萃取技术,从木耳、桂枝、杜仲、鹿衔草、延胡索、牛膝、血竭、牡蛎等十几种药物成分中合成提取出一种碱性化合物,这种化合物对“骨钙化点”有很强的亲和性,就像磁铁强烈吸引铁钉一样。它进入人体血液循环,靶向给药达到病灶区后,在骨刺周围形成一层膜。该碱性化合物首先将骨刺软化,并按照从外到内的顺序,一层一层地溶解的钙化物质“骨刺”;“骨刺”溶解完后,就开始溶解骨刺的根“骨钙化点”直到“骨钙化点”被完全溶解。就像用超强洗衣粉来洗刷衣服上的污渍一样,医学家将这个过程形象的比喻为“体内洗骨”,这些溶解后的物质经血液循环通过人体的肠胃系统和肾脏系统排出体外。这样既消除了骨刺,又除掉了“骨钙化点”--骨刺的根,从而彻底铲除了因骨刺产生的疼痛、麻木等各种症状。

二、双项补充、关节修复

骨刺消除后,关节中先前被骨刺所覆盖的营养通道得到恢复;骨细胞的通透性增强,细胞能从人体的组织液里得到更多的营养物质。木竭胶囊主要以真菌黑木耳为君药,内含大量黑木耳多糖、碳水化合物等有机物,同时含有钙、磷、铁等无机物。这些物质能迅速吸收关节附近的炎症,消除血肿、血淤;另外,它们可以双向补充骨内营养含量,增加关节内滑液的分泌,增加骨胶原蛋白的合成,提高骨关节的韧性等。比如,骨关节里髓核中的蛋白多糖的含量开始增加,骨组织中的纤维环的韧性也变强,弹性也开始恢复,骨头中的钙磷的含量也增加,骨组织变得更紧密,骨关节内受损的细胞也逐渐恢复正常功能,关节的支撑、负重、运动功能也开始恢复。

三、关节保养

木竭胶囊的配方从组成来看,主要药物木耳具有补气血的功能;川芎、血竭有活血行气的功能;牛膝、杜仲、鹿衔草具有补肝肾、强筋骨的功效;桂枝有温经通脉功能;牡蛎有滋阴潜阳、软坚散结功效。骨关节修复后,这些药物成分开始促进骨关节的新陈代谢,这样,血液中含有更多的氧气和活性营养物质,骨关节能从组织液中获得维持其正常功能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同时,骨关节的排毒功能增强,使毒素不会积聚在关节内。排毒功能正常后,骨细胞的免疫力也提高了。骨关节对外界环境的抵抗能力也增强了,如对风、雨、湿侵袭的抵抗力增强,对外力的冲击的缓冲能力更强了,骨关节因各种外因受损的机会也就降低了;另外木竭胶囊里的药物成分在关节腔内周重新形成新的保护膜,杜绝骨刺再生。 三、如何创意出一个极具诱惑力的利益诉求

1、患者的强需求分析

骨关节病对患者的危害很大,轻者疼痛,重者可导致瘫痪。因此,骨关节病的患者最需要的药品是那些既能迅速消除疼痛,又能快速除掉病根的好药。我们知道,骨关节病是一种顽症,患者往往吃过不少的药物,却总是断不了病根,病痛总是复发,病人对此非常痛苦,所以,我们认为:“去痛断根”的诉求能击中患者心理。

2、利益点的提炼

项目组经过数次头脑风暴,以体现疗效、患者心理感觉为原则,最后提炼出“干干净净消骨刺,快快乐乐除痛根”这个核心利益点。

这个核心利益点对患者有哪些利益诱惑呢?我们的分析是:“干干净净消骨刺”能完美体现出木竭胶囊的独特疗效,“干干净净”意味着木竭胶囊具有治疗彻底、疗效显著、值得信赖的高品质形象,“快快乐乐”既反映出患者病情天天好转所带来的好心情,因为木竭胶囊的药物颗粒比传统药物颗粒小很多,能快速到达病灶消除骨刺,能迅速解除病人的痛苦;又能形象地体现病人康复后的喜悦;“消骨刺”诉求的是治标过程;“除痛根”诉求的是治本过程,两者的结合就是一个标本兼治的过程,也是患者最关心的心理焦点。

3、利益点的细化

核心利益点找到后,我们还从各个方面对这个核心利益点进行了细化。从治疗效果上,我们提出了“木竭治骨病,一盒去骨毒,二盒消骨刺,三盒除刺根,四盒养好骨。快速、简单、无痛苦”的利益承诺;从服用感觉上,我们提出了“一盒药,痛减轻;二盒药,好轻松;三盒药,除痛根;四盒药,开怀笑”的承诺;从疗程上,我们做出了“一般患者,一个疗程就可治愈;病情严重的,两到三个疗程就可全治愈”的承诺。 四、如何找到一个强有力的市场支撑

支撑支撑包括机理的权威论证、专家权威的佐证、重量级证言、社会评价等。

1、如何寻求机理的权威论证

一般来说,我们是从药品评审环节的资料开始入手。 木竭胶囊是国药准字号产品,那它肯定有一些专家的评审意见或结论。为此,我们要客户提供这方面的完整资料。在资料的整理和翻阅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七位医学专家对木竭胶囊发表了评审意见,而且各位专家对其疗效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于是,我们把这些评审意见抽取出来,进行了必要的放大处理。

2、如何寻求专家权威的佐证

评审资料提取完后,我们开始寻求医学权威来佐证木竭胶囊的疗效。我们向研发人邢鸿麟大夫打听,看他有没有这方面的关系。在他的推荐下,我们找到了原黑龙江省科学院齐乃忱院长,让他作为第三方来谈论木竭胶囊的临床贡献。

3、如何寻求重量级证言

我们了解到我国著名表演艺术家谢芳老师患有严重的颈椎病、我国著名相声演员李国盛老师患有多年的脚骨增生后,我们马上给他们每人送去了四盒木竭胶囊。想不到,没到一个月,两位老师就觉得症状基本消失了,对木竭胶囊的疗效大为赞叹。我们趁机邀请他们对木竭胶囊就自身的感受做一个客观的疗效见证,两位老师爽快答应了。在我们的努力下,两位老师做了很有感召力的证言。谢芳老师的证言是:“我患颈椎病很多年了。经常头疼、上肢发麻,就象被电打了一样。晚上,翻来覆去根本睡不着,疼得我直咬牙,那罪,真不是人受的。做了很多次按摩、牵引,也服过不少的药,没什么效果。服用木竭胶囊后,不到半个月,神了,头也不疼了,上肢也不发麻了,可以自由活动了,昨天,我又去医院拍了片,骨刺明显好多了。木竭胶囊的药效的的确确很不错,没它,我还得天天受颈椎病的折磨和痛苦。”李国盛老师的证言是:“ 医生说,颈椎增生是大病,头晕头痛是小事,说不定,哪天变瘫痪。自从得了颈椎增生,我就没了好日子。头也不能扭,相声也不能说,真烦人。一年到头,天天疼,一天也不得安宁。用了八盒木竭胶囊,颈椎病就没了,我的快乐日子又来了。又可以说相声了。中老年朋友们,木竭是新药,好药等于好疗效。”

3、如何寻求社会评价

由央视著名主持人赵忠祥主持,在人民大会堂召开了木竭胶囊新药学术研讨会。该次大会上,各权威医学专家从医学研究上对木竭胶囊的独特疗效做了客观的论证、康复后的患者就服用木竭胶囊前后的病情变化做了详细描述、赵忠祥还满怀激情地朗读了患者对木竭胶囊的感谢信。 我们建议客户以“木竭胶囊走进人民大会堂”为诉求点,在全国传播推广。 五、如何策划一套有冲击力的传播表现

一个新药品上市后能否成功,关键在于药品疗效可信度的建立。为了能让患者在短时间内信任木竭胶囊的疗效,我们根据消费心理设计了三个不同作用的整版广告。

1、第一个整版:权威论证疗效

我们将七位评审专家的评审意见抽取出来,进行了必要的放大处理,并把它作成一个整版报纸广告,以极其冲击性的标题“我国7位著名部级中医教授和骨科专家共同论证木竭胶囊的神奇疗效”吸引患者的注意力,将医学权威的形象成功转嫁到木竭胶囊上,使患者对木竭胶囊的疗效深信不疑。

2、第二个整版:放大药品研发经历,强化品质。

木竭胶囊虽然由邢鸿麟大夫所研发,但其前身却是邢大夫的父亲研制的民间丸剂。经过数十年的民间临床验证,当地老百姓普遍认为:此种丸剂对各种骨质增生疗效显著。为了让父亲研制的丸剂具有更好疗效,邢大夫决定利用最新的医学理论和技术对丸剂配方进行改进。于是,在国内,他与哈尔滨华雨药业的骨科专家进行长期的合作,国外,他找到前苏联骨科研究所的骨病权威雅可夫斯基,两人共同研究了多年,通过国内国外两方面的积极配合,终于研究出效果卓越的“木竭胶囊”。

我们请邢大夫详细介绍了木竭胶囊的来历及其数十年的民间临床验证效果后,我们又请原黑龙江省科学院齐乃忱院长对木竭胶囊做了客观评价,并邀请前苏联骨科研究所的骨病权威雅可夫斯基做了一个佐证。三位权威专家对木竭胶囊的来历、工艺、技术演变、药材、药理做了详细的阐述,我们把其内容整理成一个整版报纸广告,以真实客观的事实让患者认可了木竭胶囊的高品质形象。

为了增强这版广告的威力,我们故意将其设计成党报的版式,虽然版式给人沉闷、呆板的形象,但是反而给患者以安全感。

3、第三个整版:重量级明星证言,增强产品美誉度

我们将谢芳老师、李国盛老师的证言和木竭胶囊的药理、其他典型患者的证言做了一个整版广告,以重量级的明星证言,拉近了木竭胶囊与消费者的距离,增强了木竭胶囊的美誉度。 七、如何设计一个令人信服的营销模式

生物医药市场分析范文第12篇

摘要:基本药物制度已成为一个全球化的概念,是一个国家医药卫生政策的核心。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是惠及民生的重大制度创新,是我国近期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文章以无锡市为例,研究了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对社区医药消费行为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基本药物制度;社区医疗;消费行为

0引言

医药卫生事业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健康是人类社会全面发展的基础。为解决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水平与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的矛盾,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于2009年8月18日启动和部署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工作,同时公布了《关于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意见》、《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管理办法(暂行)》、2009年版《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基层部分)》三个文件。这标志着我国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工作正式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制定和推行旨在改善目前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保障人民群众的安全用药。

1基本药物制度对医药消费的影响概述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对改善医药卫生服务将会有更高的要求。当前,加快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医疗保障制度,普及基本药物制度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1]就医疗消费行为与国家政策之间的关系而言,一方面,医疗卫生政策的建立会制约医疗卫生资源与各方面利益的重新分配,从而影响我国城市和农村居民的医疗消费行为;另一方面,居民医疗消费行为既能反映出医疗卫生政策的实际成效,也能影响到我国医疗卫生政策的顺利进行。[2]

新医改提出“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中央政府统一制定和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按照防治必需、安全有效、价格合理、使用方便、中西药并重的原则,结合我国用药特点,参照国际经验,合理确定我国基本药物品种和数量。”[3]建立和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目标在于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我国把减低群众基本用药负担、保障人民利益贯穿这一制度建设的每个环节,于各个环节让人民群众得到实惠。在医药消费行为中的具体表现为:在药品质量环节,加强对基本药物质量监管,确保基本药物的质量,保证用药安全;在价格制定环节,国家统一制定基本药物零售指导价格,同时,在基层实行零差率销售,取消15%药品加成,增加医药消费中的可得性和可及性;在基本药物使用环节,国家要求基本药物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使用,促进医疗机构优先合理使用药物,规范用药行为,避免药物滥用,同时,改革“以药补医”机制,减低人民群众不必要的用药负担;在支付报销环节,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药品报销目录,基本药物报销比例要高于非基本药物,降低个人支付比例。[4]

2基本药物制度下无锡市居民社区医药消费行为的调查分析

2.1 研究的方法与工具本研究采用深度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深度访谈过程中主要针对新医改、基本药物制度等问题与被调查对象进行交谈,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居民对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社区医疗机构的看法和态度,以及他们社区医疗消费的情况,对社区医疗消费未来发展的看法等。

同时,根据本研究的目的和研究的内容,本研究自行编制了调查问卷。问卷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①消费者的基本情况,包括家庭所在地、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等;②消费者对基本药物制度的认识和态度情况,包括主要关注基本药物制度的哪项措施、目前药品领域的主要问题、基本药物制度实施的保障措施等;③居民社区医疗消费行为情况,包括对一些疾病的认知情况、对社区医疗机构的认知情况、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利用率、每月购买费用、选择医疗机构的依据、实施后医疗费用等方面的变化等。

2.2 研究的对象本研究在无锡各城区的公共活动场地向居民发放调查问卷。同时,考虑到一些居民文化水平有限,采用一人一表的代填式问卷调查。总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66份,剔除其中不合格问卷7份,收到有效问卷159份。在有效研究对象中,城镇人口83人(占52.20%),农村人口76人(占47.80%),年龄分布广,性别构成适当。

2.3 研究的结果对调查的数据运用Excel软件来分析认知和态度情况的人数所占的百分比;运用SPSS11.0软件来综合统计不同的性别、年龄、学历及文化对居民消费行为影响所占的比重,分析他们之间存在的关系。并结合图表的形式将结果如实的表现出来,使分析数据具有真实性、科学性。

2.3.1 居民对基本药物制度及社区医疗机构的认知及态度分析

2.3.1.1 居民对基本药物制度的认知情况分析对于“您对这次医改中的基本药物制度的关注程度”这一问题,调查结果显示,只有15.09%的消费选择了“非常关注,有深入的了解”,有32.08%的消费者选择了“有大概的了解”,有36.48%的消费者选择了“只听说过”,还有16.35%的消费者不知道有基本药物制度。了解和不了解的消费者占到了大致相同的比重,由此可知,消费者对基本药物制度的认知度比较低,缺乏了基本药物与非基本药物辨别意识。

2.3.1.2 居民对社区医疗机构的态度分析在对社区医疗机构的理解的调查中,其中有15.72%的的消费者认为其设施简陋,医疗人员缺乏专业知识及经验;有9.43%的消费者认为它是私人小医院,价格偏高,不放心;有5.66%的消费者不知道其具置,具体情况等;还有69.18%的消费者认为他能切实解决居民的实际问题,而且离家近,很方便。由此可见,大多数的消费者对社区医疗在心理上是可以接受的。

2.3.2 居民社区医疗消费行为调查分析

2.3.2.1 居民购买药品的频率分析调查显示,无锡市居民对自身的身体健康状况关注程度一般,只有37.47%的居民会经常购买药品,预防一些常见病,如感冒、咳嗽等;有35.85%的消费者只是在身体不好时才去购买药品;还有26.42%的居民患一些小病时不用药,等稍严重时才用药。

2.3.2.2 社区医疗机构利用率分析在有关居民是否经常去所在区域的社区医疗站等问题时,只有16.98%的居民会经常去;有50.94%的居民会只在生病的时候去;有23.27%的居民偶尔只是去领药打针;还有8.81%的居民从来不去社区医疗站。数据显示社区医疗站的利用率较低,从一定程度反映了居民对社区医疗站并不完全信任。

2.3.2.3 对于基本药物最为关注的因素的调查分析在调查中发现,对于基本药物,居民最关心的是基本药物的质量,占总调查人数的45.28%;其次是基本药物的定价与基本药物的报销,分别占总体的28.30%和22.64%;少数居民关心各级卫生机构的药品配备。这些数据一定程度反映出居民对社区医疗机构的关注度低。

2.3.2.4选择就医地点的考虑因素分析调查发现,居民在选择医院时最大程度考虑的是费用问题;其次是病情需要和医院的服务质量,两者占到了相同的比重;超过一半以上的居民会考虑医院是否离家近、医院是否可以报销等;只有少数的居民会选择名气大的医院。居民选择医院时并不是盲目的,而是考虑能否切实解决自己的实际问题。

同时,从调查数据中发现,27.67%的消费者会选择去社区医院或乡镇诊所;大部分居民还是选择去公立大中医院,占到了62.26%;8.81%的消费者会去私立大中医院;少数居民选择去小医院,占总体的1.26%。可见居民对社区医疗机构的信任程度较低,由于消费者对社区医疗机构缺乏信任,这就制约了社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3基本药物制度下提升居民社区医疗消费行为的建议

3.1 对医疗机构的建议

3.1.1 设立医疗机构时应考虑周围的环境因素研究发现,57.23%的居民就医时会首选离家近的医院,因此可以选择在几个社区的中心位置设立医疗机构,不管是公立大医院还是小型社区门诊,最主要的是可以在第一时间给予快捷方便的得到诊疗。

3.1.2 全面落实医疗改革政策,贯彻执行基本药物制度我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基本目标是:提高药品的可获得性;保证药品的可支付性;促进药品的合理应用。其中,倡导合理用药是基本药物的宗旨。因此,社区卫生医疗机构应深入贯彻基本药物制度,着力解决当前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3.1.3 全面提高社区医疗服务质量调查显示62.26%的居民关注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在居民对社区医疗机构的态度分析中有近40%的居民持消极的态度。所以,迫切需要从医疗器械和医疗环境等硬件设施的改善、医护人员的临床知识和临床经验的提升以及医护人员服务质量的优化等多方面提高社区医疗站的服务质量。

3.2 对政府相关部门的建议

3.2.1 加强对基本药品及社区医疗的宣传管理调查显示居民对基本药物制度认知程度较低,对社区医疗机构信任度较低。基本药物制度推行成功与否和社会对基本药物的认识程度有很大关系。相关部门可以加强基本药物制度的宣传,全面体现社区医疗的优势,正确引导人们对基本药品的认识,形成良好的社区医疗消费理念。[5]

3.2.2 进一步完善现有的药品监督管理的法律法规虽然《药品生产监督管理办法》及配套措施,初步确定了药品的法律界定,完善了药品的审批制度,对药品的生产经营、广告宣传和监督管理都作了相应的规定。然而,《药品管理法》和《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却没有相关条款来规范、约束、引导基本药物制度的推行。因此,进一步完善有关药品监督管理方面法律和法规,有利于基本药物制度的进一步推行。

3.2.3 加强与药监局,卫生部等部门的合作,增强监管力度规范药品市场经营秩序,要与药监、卫生等部门加强合作,形成强有力的监管网络,打防结合,标本兼治,堵住源头,管住流通,切实规范药品市场经营秩序。加大监管力度,严惩虚假宣传违法行为。除了定期的检测监管外,要根据群众举报,随时出动,及时查处,消灭虚假宣传违法经营行为。

4结语

随着新医改方案的提出,各项医疗改革制度如火如荼的进行,今年是医改方案的收官之年。本文通过以无锡市消费者为代表,从消费者对基本药品的认知、社区医疗机构态度及消费行为三个方面进行实地调查和研究,运用消费心理学、消费行为学、市场营销学、市场调研、营销策划、统计学等相关专业知识,反映出无锡市消费者社区医疗消费行为的现状,分析了消费者社区医疗消费行为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了合理的建议,包括对企业药品营销的建议、消费者个人购买行为的建议和政府应该采取的措施。希望通过上述调查与分析,能对改善社区医疗、完善基本药物制度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李艳杰.新医改下的中国医药市场潜力[J].市场研究,2009(10):23-26.

[2]曾智,贺云龙.新医改政策对医疗消费行为的影响研究[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0(06):11-12.

[3]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关于深化医药体制改革的意见(征求意见稿)[ER/OL].(2008-10-14)sdpc.省略.

生物医药市场分析范文第13篇

【关键词】 世界医药经济 医药工业 中成药市场 数据 一、世界化学药市场疲软与植物药及天然药物市场坚挺形成鲜明对比

1、全球医药经济减速,化学药市场增长乏力

从2002年至2010年,全球医药经济的市场规模不断扩展,全球医药市场2010年的销售额达到8750亿美元,与2009年相比增长了4.5%。虽然全球药品销售在2010年继续增长,但其增长率已经从2002年的近年高点9.1%减慢到了2010年的4.5%,其中非专利药的使用和新兴市场的兴起对药品市场影响显著。2010年,新兴医药市场的增长幅度在10%~16%之间,而发达国家医药市场的增幅却仅在4%左右。随着“重磅炸弹”药物专利的到期,非专利药上市品种增多,产品可及性增加,支付方影响力增强,新兴市场扩容和全球医药市场重新布局,未来的药品主战场将会向亚洲、非洲和拉美市场转移。

2、世界植物药及天然药物市场高速增长

据保守估计,世界植物药及天然药物市场(含中国中药市场)规模到2009年超过800亿美元,同比增长22%。近年来,世界植物药及天然药物市场每年均以超过20%的速度增长,远远高于世界化学药品的年平均增长速度(5%~8%),世界药品行业眼光更多投向植物药及天然药物。

二、中药:世界药物市场的新大陆

1、中医药在当代疾病治疗方面表现不俗

中医药是中国人的药品,是中国的国宝,它已有三千年的历史,中国人两千多年来对抗瘟疫的历史更证明了它的辉煌作用。

2003年,非典(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在全世界三十多个国家的不断出现,尤其是在中国内地以及香港、台湾地区的流行,使之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之一。而此时,中医药在非典治疗中的亮眼表现,举世赞叹。

当随后出现禽流感、手足口病、甲流、超级细菌的时候,人们不约而同的把目光投向了中医药,而中医药也不负众望,表现不俗。

2、中国中成药市场发展迅速,高速增长

2002—2010年,中国中成药市场规模呈现稳定增长趋势,由2002年的671亿元增至2010年的2592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20.32%。特别是2007年以来,中成药市场每年均保持20%以上的增长。

3、中国中药饮片行业工业销售收入增长速度遥遥领先

2004年到2010年,我国中药饮片行业工业销售收入持较高速度增长水平,近三年增长幅度均达到30%以上,特别是近几年,随着中药材价格上涨带动,销售收入增长明显高于生产总值增长,2010年中药饮片工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30.61%,达到636亿元。

三、中药行业:扎根中国本土稳健增长

1、中国医药经济未来的黄金十年

根据IMS Health最新的分析数据显示,2001年时,中国药品市场规模仅名列第10,但2009年,中国药品市场规模已经跃居世界第7,预计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2大药品市场。

2、我国医药工业发展迅猛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制药工业快速发展。医药工业总产值从1978年的79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2349亿元。从2000年至2010年,我国医药工业总产值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1.2%,远远高于国内GDP的增长速度。2010年我国医药工业总产值为12349亿元,与2009年同期相比增长22.9%。

随着医药工业的迅猛发展,我国医药工业总产值占GDP的比重不断上升,由2000年的1.85%上升至2010年的3.10%,总体上看比重上升的幅度较大。

3、国家品牌与国家定位优势是中药腾飞的基础

提到美国,人们会认为其电脑和飞机是世界上最好的;提到日本,人们会想到其汽车和高科技电子产品;提到意大利,人们会想到其风靡全球的品牌服装;提到瑞士,人们会想到他们的军刀和钟表;而提到中国,人们会想到太多神奇和神秘的东西,而中药是其中最神奇的一种。每个国家都会被认为在不同的领域具有特别的专长,这是天然形成的,在世界人民心目中占有独特的位置。而这种心智是促使购买的最直接因素,为中药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尽显东方智慧和中国特色的中医药,成为国际竞争中我国最具原始创新潜力的资源宝库。中医药的文化特征,使其同“孔子”一样,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国家品牌”。

4、根据要素禀赋论,中国在中药方面有比较优势

我国中药资源极为丰富,全国药用资源共12807种,其中药用植物11146种,药用动物1500余种,药用矿物80种;用量较大的药材均能人工栽培,是世界上最大的药材生产国。中药复方在应用上品种繁多,这为新药开发、保健食品的开发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来源;特别是中药在临床上表现出来的相应毒副作用小或无毒副作用、无耐药性,对一些疑难病、慢性病和老年病有独特的疗效等优势,引起了世界许多国家的重视。

综上所述,中国有如此丰富的中药资源,根据要素禀赋论,中国在中药方面有比较优势。

5、人口老龄化推动中成药市场的扩大

2009年2月,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了《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指出,中国从1999年进入了老龄社会,是较早进入老龄社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全球老年人口总量的五分之一。从2001年到2020年是快速老龄化阶段。这一阶段,中国将平均每年增加596万老年人口,年均增长速度达到3.28%,大大超过总人口年均0.66%的增长速度,人口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2004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1.43亿,2014年将达到2亿,2026年将达到3亿,2037年超过4亿,2051年达到最大值,之后一直维持在3—4亿的规模。

我国已经步入老龄化人口社会,老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60岁以上的人群占我国人口总数的比重越来越大,心脑血管、内分泌疾病等发病率的上升和发病年龄的年轻化,使得药品消费整体的增长是不可避免的。老龄人口对医疗的需求为普通人的3—5倍。同时人口老龄化使人类疾病谱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老年性、慢性疾病用药市场增长迅速,这对医药生物技术产品提出了新要求的同时也扩大了市场需求量。中药一直以来的市场基础以及其标本兼治的作用,将成为最大的受益领域。

6、新医改推动中医药大规模的推广和临床应用

2009年,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等文件,开始新一轮医改。新医改方案体现出的基本目标是“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药卫生服务”。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将保证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农村人口和进入城市的农民工将逐渐享有公平的医疗卫生服务,这意味着农村将会是基本药物使用的主要市场,也将是最大的普药使用市场。

2009年5月,国务院公布了《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加大对于基层医疗机构的中医药配置,同时增加医保目录中的中药品种,使得中药市场扩容。

随着新医改的推进,医改回归公益的本质进而推行“低水平,广覆盖”,加大医保覆盖面,降低药品成本,致使国家必将深入推进中医药的应用。

四、前途光明下潜藏着无数的问题与挑战

1、中药产品水平亟待提高

中药材是中药发展的基础,但目前中药材质量不稳定,品种混乱,已经制约了中药产品的发展。

在中药饮片加工方面,主要是生产水平低、产品质量不稳定、炮制规范不统一等问题。中药饮片生产厂家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技术工艺落后,致使药材的有效成分流失,饮片质量难以保证。

在中成药方面,主要问题是单个产品和同类产品低水平重复严重,其中一些产品质量不高,疗效不佳,销路不畅,致使真正质量过硬的品种难以形成规模。中成药的质量标准不完善,产品的质量还不够稳定,主成分含量差异较大,农药残留量和重金属超标现象没有很好解决。

2、规范建设有待完善

药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其研究、开发和生产都必须在规定的条件下进行。尽管多年以来,我国医药管理部门认识到这方面的问题,提出并建立了一些规范和制度,但从整体上来说,距离国际通行标准和市场要求还有相当距离。

3、基础性研究亟待加强

中医药理论是以我国传统的朴素哲学思想为基础,以传统经验为标准而建立起来的,它与以客观分析为主要方法的现代科学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加上中药自身的复杂性,使得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目前尚难以说明中药作用的本质、作用机理、中药药性理论等丰富的内涵。

4、产业规模需要扩展

经过40多年的建设,我国中药企业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整体工业水平还很低,表现在生产企业多、规模小、效益低,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弱,生产工艺和设备落后,管理不规范,企业的现代经营管理经验缺乏等问题。

5、应用市场需要开拓

长期以来,我国中药主要满足于国内市场需求,在医药市场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的今天,中药生产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已是大势所趋。但我国医药生产企业对此还准备不足,缺乏相应的对策,导致出口秩序混乱,产品质量缺乏保障,影响了我国中药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和形象。对新兴的OTC市场缺乏认识,在传统的营养保健产品市场上又因产品的质量、包装等问题而缺乏竞争力。在市场竞争中,对专利、商标等知识产权的保护观念淡薄,未能有效维护自身的技术权益。此外,在慢性病、疑难病等领域中还未充分发挥中药产品的优势。

【参考文献】

[1] 艾美仕公司:IMS Health Market Prognosis[Z].2012.

[2] SFDA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中国医药工业市场发展蓝皮书[Z].2012.

[3] 国家卫生部:中国医药卫生统计年鉴[Z].2011.

[4] SFDA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中国中成药市场发展情况研究报告[R].2012.

[5] 国家统计局:中国工业经济运行运行基础数据库[Z].2012.

[6] IMS Health:全球医药经济发展预测[Z].2010.

[7] 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R].2009.

[8] 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R].2009.

生物医药市场分析范文第14篇

北京奥科迪医药技术开发有限公司通过与国内医药和生物技术企业形成战略伙伴关系,在进行一些新药研发的同时,也提供医药研发过程中所需的技术支持和咨询服务,帮助客户快速将其技术成果转化为医药产品而迅速占有市场。

作为研究开发技术支持和服务的一部份,北京奥科迪公司同时提供优质的实验用产品,包括与台湾旭基公司(Geneaid Biotech)合作开发的常用分子生物学试剂盒、自主开发的Orcugen品牌系列实验室耗材和试剂等高质量的产品。主要产品包括:

1)新药开发:本公司以主要股东成员的长期研究成果作为基础,综合利用美国的技术和信息资源,不断引入新的产品,通过设立于美国Orcutis实验室的基础研究,在国内按照SFDA的要求,展开进一步的研究和开发工作,并积极推动创新产品的开发和上市。目前已经复制并于近期在欧美上市,但尚未进入中国市场的数十种化学药品,集中在皮肤药物领域,适应症主要集中于头屑、脂溢性皮炎、粉刺/痤疮治疗,及搏散性神经性皮炎、特异性皮炎、皮肤搔痒、牛皮癣、脚癣、股癣、尖锐湿疣等皮肤病的最新药物。其它药物还涉及到呼吸用药(用于内分泌紊乱、风湿、儿童哮喘)、内分泌用药(用于慢性肾疾病和肾移植引起的过高甲状旁腺激素分泌)、心血管用药(用于心血管硬化所引起的间歇性跛行)及镇痛用药等。部分药物已经在中国申请了专利。

2)分子生物学试剂盒和试剂及实验室耗材:公司与Geneaid Biotech合作,共同开发了系列分子生物学试剂盒及试剂,包括动物、植物组织和细胞、血液DNA提取试剂盒,动物、植物组织和细胞、血液RNA提取试剂盒,病毒核酸提取试剂盒,质粒DNA提取试剂盒,DNA/PCR产物胶回收和纯化试剂盒等。公司同时开发了系列有自主知识产权Orcugen品牌的系列实验室耗材,包括各种型号的试管、吸尖、培养皿等。该系列产品以国际优质产品的质量和国产产品的价格服务于各科研单位,医疗机构和相关企业。

3)研究开发咨询服务:公司同时为企业提供药品市场潜在容量分析、药品市场特征分析、影响药品市场发展的因素分析,市场竞争性决策分析,国家医药重要技术管理趋势分析,由此,通过技术和市场的双向评估,获得药品研究开发趋势及有潜力产品分析、不同研究开发阶段的决策分析、知识产权保护决策分析。

公司管理团队是由一批具有良好专业能力、丰富本土经验和国际视野的专业管理人才组成,其高级管理人员全部具有国内/外硕士以上学位。主要企业领军人包括

公司董事长刘鸿君博士(留学美国):

现任公司董事长及美国一大型制药公司高级经理,负责公司的全面药物研发工作。1992年同济医科大学毕业,1997年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硕士毕业;2001年美国lowaStete University毕业获统计学硕士和药理毒理学博士。先后就职于美国PanacosStiefel等制药等制药公司负责公司的药品安全,新药研发和申报工作。现已在国际期刊20多篇及国际会议论文30多篇,多次应邀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做大会专题报告。在攻读博士期间,连续三年荣获大学校长委员会颁发的优秀研究生奖学金,并获大学校长委员会颁发的杰出博士业生称号。刘鸿君先生先后被吸收为美国毒理学会(SOT),美国统计学会(ASA),美国制药协会(AAPS)会员,并是美国国家毒理委员会(American Board of Toxicology)认可的毒理学专家。刘鸿君有着12年的药品研发及临床研究经验,熟悉中国(SFDA)和美国(FDA)以及欧洲(EU)的药品申报程序和管理法规。并成功的完成数个NDA(FDA)和MAA(EU)的申报。

公司总经理杨志伟博士(留学美国):

1969年出生,1988~1993年,就读于安徽医科大学卫生管理专业,获医学学士学校;1994~1997年就读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获公共卫生硕士;2000~2004年在美国乔治敦大学(Georgetown University)攻读生理学博士。具有近10年的项目和基金管理经验及多年的药物前期开发经验。2004年回国后,一直致力于该公司的管理工作。

公司技术总监马学军博士(留学美国):

1966年出生,1988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病毒及分子生物学系,获学士学位。1999毕业于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病毒预防控制所病毒基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获理学博士学位。1999.9月~2003.7月先后在美国新泽西州立大学高级生物技术和医学研究中心的生物大分子结晶学实验室,新泽西牙医学院生物化学系留学深造,在新泽西GSI公司实习,担任生物信息学顾问,2003年7月回国,致力于公司分子生物学研究和分子生物学试剂盒的开发。马博士有着十多年的分子生物学领域的研究经验,主译了“精编分子生物学实验指南”第4版,2005年初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市场研究总监崔巍:

生物医药市场分析范文第15篇

【关键词】 青海中草药;研发思路

据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的黄汉儒教授介绍,全球每隔三年就会产生1个耐药性更强的病毒,以目前美国的药物开发水平,平均从一万多种化合物中才能筛选一个新药,而且投入资金多达五亿美元,花费十年时间才能产生一个新药,从时间上根本应付不了新病毒,对付精神病老年病等慢性病,化学药几乎束手无策,而且在杀死病毒的同时,也极可能损害正常细胞,其毒副作用令人头疼。中药在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有沉淀的文化底蕴,他以协调平衡为治疗机理,对不少慢性疾病有一定的治疗效果,而且毒副作用较小。因为中药的独特药理作用,现代医药为中药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中药已经迎来了大好发展的机遇。⑴

1 国际天然药物应用现状

全球约有80%的人以天然药物作为基本医疗保健,国际植物药增长速度高于医药产品平均速度,西方发达国家植物药市场的年增长率达20%以上。1996年全世界天然药物市场销售总额高达160亿美元,2000年跃升到430亿美元。印度EXIM银行最近发表的报告认为全球天然药物每年的贸易额达600亿美元,指出天然药物的原料供应上主要为中国、印度、巴西。世界银行的报告则认为2000年世界天然药物产业约800亿美元,到2008年将达到2000亿美元。据Freedonia Group公司估计天然药物的市场需求将按每年13%的速度增长,天然药物的市场份额将从目前的全球医药市场的1/7增长到1/6~1/4。⑵

目前全世界已有174个国家建立了各种类型的中医药机构,中医药在美国和欧洲正逐步被接受。美国、德国、英国、法国等西方国家的一些医学学术机构和大型的化学企业巨头,直接把研究对象瞄准了植物药,且加大了对植物药研究的投入力度。

2 国内影响和制约中医药发展的因素

在国际天然药物巨大的利润空间里面,中国的天然药物只占很小的一部分,而且大部分是初加工和原材料。在国内,2004年医药市场近500亿元产值的中药仅占整个医药产业产值的18%的市场份额。影响和制约中医药发展的主要因素有:

2.1 市场开发严重不足.目前约占人口总数60%的农民及低收入群体, 消费仅占中药产品的5%。因农村医药市场监督不到位,用药质量没有保证,农民对用药失去信心,增加了医药产品在农村市场的推广难度。

2.2 中药企业普遍缺乏核心竞争力。由于新品研发周期长,投资多,风险大,许多企业研发实力极其薄弱,他们仅跟踪市场上销量较好的品种进行低水平仿制,结果没有自己的特色,形成销售困难。

2.3 基础研究薄弱。近年来,国家实施中药现代化工程,对医药产业投资不少,但在基础理论研究不多,在中药材的质量标准界定,中药材有效部位筛选毒理研究等方面投入不足尤为突出,在基础研究方面能力十分薄弱。⑶

目前在世界排名前25位的制药公司已有20家进入中国,辉瑞、葛兰素史克、默沙东等名声显赫的企业纷纷投巨资在天然物研发领域展开合作。

3 对青海省中草药产业的分析思考

1986年全国中草药的普查表明,青海中草药资源蕴藏丰富,共有1619种,其中药用植物科1352种,药用动物75科196种,药用矿物12类71种。其品种大部分是野生的,极少部分为栽培。⑷

由于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日月山以东逐渐向黄土高原过渡,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形成日照时间长、光质好、昼夜温差大,药用植物的光合作用强烈,由太阳能转化的化学储藏能(干物质)不易散失,加上生长在天然的生态环境中,因而药材一般质地优良,干物质积累多,无污染,药效独特,品等上乘。根据化学分析,有效成分含量高,并具有明显的生物活性。如冬虫夏草、麝香、鹿茸、牛黄、柴达木人工培植的枸杞等。⑸

然而,在明显的自然资源优势下,我省中草药研究开发以及中草药市场的开发却在国内同行业中处于落后状态,这与我省的科研力量、资金积累、生产销售理念等息息相关。

面对中药在国内国外市场的巨大利润,依托青海丰富的中药资源,青海省政府已把发展植物药列为优势产业,大力扶持。

鉴于这种情况,我省企业应充分利用我们现有的科技力量,借鉴外省和国外先进的研究成果,研究思路以及它们的科学经营理念,青海的中药产业的前途是光明和充满希望的。我对青海省中草药研究开况有以下几点思考。

1)思路决定出路,没有思路一定是死路。我省目前有十几家小型中草药企业,但经过几年的运作,已都举步维艰,勉强度日。这与企业对其自身的发展研究的少,对企业向何处去,能走多远没有进行定量定性分析有关。因此一个企业必须要有明确的思路,量力而行。

2)品中决定发展,产品带动企业。GMP认证后,我省的小型企业陷入固定资产投入过大,没有新的、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形成生产力过剩的情况。目前不仅是我省就是全国普遍存在的跟风现象严重,为了眼前的利益,搞“短、平、快、老、普”的产品,仿制,缺乏二次开发的能力。缺乏核心竞争能力,结果大家一哄而上,造成产品泛滥,陷入资金投入而收不回的困境。

产品、市场、执行,其中第一位的就是产品,而产品的核心就是研发。企业在研发战略上,应当满足目前生产或生存需求的同时,及早开发中长线项目,短:中:长的最合适比例为10:3:1,使产品形成梯队。

3)有理念、有敬业精神的人才。新产品的研制,科学理念的管理,智慧型的销售都需要有专业知识的,能多思多虑的,敢为人先的有敬业精神的人来完成。

4)产品类型的定位。世上疾病种类繁多,治疗疾病的药物种类更多,对于企业来说应立足于某一面某一点,作强作精,如青海制药厂就立足于麻醉性镇痛药,效益可观。

5)科学的营销。拼设备,拼价格已不是今天的竞争手段,靠中专生、高中生去跑市场,让市场来接纳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是不可想象的,学术推广,知识营销是智慧加专业的诠释。

6)合作共赢。我们的企业家要舍去“宁做鸡头、不做凤尾”的旧观念,应互借优势,互惠互利。如你有GMP的厂房,我有市场前景好的新药,它有GSP的销售网络,不妨合作共赢。

7)市场定位。我省是一个农牧业大省,我国是农业大国,70%-80%的人生活在农村,他们购买力低、知识层面低,而中草药正好有价格低,使用方便,毒副作用小的优势,在农村医药市场的销售刚刚起步,竞争还很弱,我省的医药企业应注重农村药品品种的开发。

总之,我省的医药企业如想分享药用植物这个利润丰厚的蛋糕,就要立足本省,本企业,借助先进的管理理念,营销方法,技术力量,严把产品质量,在所选择的领域闯出一片天地。

参考文献

[1]黄绍斌.民族药步入投资黄金期.世界医药,2005,2:65-66.

[2]李磊,裴天才.国际天然药物应用现状分析.世界医药,2005,2:34.36.

[3]李磊.影响和制约中医药快速发展的关键要素等.世界医药,2005,3:6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