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乡村经济的发展范文

乡村经济的发展范文

乡村经济的发展

乡村经济的发展范文第1篇

【关键词】乡村振兴;旅游;经济发展

在新的时代环境下,回归生态、回归自然已成为许多人的追求,乡村旅游战略也随之产生。乡村旅游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提高农民文化素质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乡村旅游更是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点项目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作为乡村管理者,应积极地推动乡村旅游在农村经济发展中作用的发挥,让乡村旅游的价值能更好地得到体现。

一、乡村旅游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拉动乡村经济增长的新形式,在近年来的乡村发展过程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从宏观上看,乡村旅游不仅可以为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支持,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也可以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发挥区域特色,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具体而言,乡村旅游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奠定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

乡村旅游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方面,乡村旅游可以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另一方面,乡村旅游也可以完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从而吸引更多的投资。作为旅游地的村庄,居民可以依靠销售手工艺品获得收入,也可以通过为游客提供服务获得劳务报酬,通过资源的共享和信息的共享提高本地区居民的收入,在良好的生态环境和齐全的基础设施引领之下以区位优势吸引更多人来消费。

(二)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解决农村就业问题是新时代环境下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可以为农村居民的就业提供更多可行性空间,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农村地区人口多、工作岗位少的问题。在新时代环境下,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已不能仅依靠外出务工或在家务农,这也可以让农村人民在家中获得应有的收入。除此之外,乡村旅游战略的持续推进也给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居民可以在当地找到工作岗位,缓解了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问题,使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更趋合理,让农民有更多的收入。

(三)实现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乡村旅游战略除了在经济上给予农村更多的帮助之外,也可以实现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近年来,乡村旅游的发展给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带来了很大的提升,也使农村产业结构得到了优化。来乡村旅游的顾客会买一些当地的特色产品作为纪念品,给当地的农民带来了可观的收益,也使农村的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在我国农村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背景下,农村也逐渐从传统的农业为重点转向以观光旅游为重点。通过休闲农业模式的发展,当地可以利用较好的旅游资源实现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对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及打造具有特色的乡村旅游环境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四)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在传统的资源发展模式引领之下,一些乡村的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许多村民甚至只关注经济利益,忽视了自然环境的保护,由于过多追求利益最大化,盲目开采自然资源的问题时有发生,给当地的长远发展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而在乡村旅游战略的引领之下,村民有了新的利润获取方式,他们在保护自身基本收益的基础之上,可以保护环境,从只关注眼前的利益转向关注乡村长远利益,这就推动了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乡村旅游是指农村地区可以利用自己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自然资源吸引各地人们来游玩学习,并使游客得到身心的放松。因此,在乡村旅游战略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当地居民必须以保护生态环境和有效利用自然资源作为重要的任务。在经济的推动下,当地居民可以对自然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及乡村旅游开展过程中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有更深刻的认识,能在生活中自觉地保护水资源,保护空气资源,保护土地资源等,这从某种程度上推动了乡村地区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1]。

二、发挥乡村旅游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策略

从乡村经济发展的现实状况来看,许多乡村已经在大力吸引旅游专业的人才,也采取了多种方案推动当地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完善,但是由于受到一些固有因素的影响,乡村旅游在促进农村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作用发挥仍然有限。实现乡村旅游的高水平发展是一项长远的工程,而乡村管理者及当地政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一)健全乡村旅游产业的政策

一些地区尽管关注到了乡村旅游在拉动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但是由于政策和体制不够健全,乡村旅游仍受到很大阻碍。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方式,乡村旅游管理体系建立的时间尚短且缺乏专业性人才,并没有实现规范化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乡村旅游作用的发挥。而健全乡村旅游的相关政策,如采取减免税收或直接补偿生态环境等方式,就可以持续拉动乡村经济的发展。政府在投资的过程中,也应当着力避免乡村旅游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新矛盾,要在充分有效地利用扶贫资金的基础之上,实现以政府为主导、以村民为主体的联合经营方案,通过多渠道、多层次的管理模式实现乡村旅游业的长远发展[2]。当地政府也要推动各个部门联动,形成切实有效的互动机制和沟通机制,可以对乡村旅游体制机制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做出快速的反应,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基础之上,解决乡村旅游体制机制中存在的显著问题,从而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

(二)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培养人才

许多农村在为乡村旅游事业的发展培养专人,但由于当地村民文化素质不高且缺少专业系统的培训,在应用信息化和网络平台时往往会存在一些困难。除此之外,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各地模式雷同,缺乏特色的问题,因此,要想实现乡村旅游业的长远发展,相关人员要以创新性来吸引消费者,让游客在参与乡村旅游活动时获得美的享受。当地政府和乡村管理者应培养具有较高水平的乡村旅游从业者,要从大中专院校吸纳人才,以完备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乡村旅游管理方案融入当前阶段的乡村旅游事业之中,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基础之上,发挥人才优势,实现乡村旅游业的健康发展[3]。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国家的政策扶持已经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多的帮助,当地政府应积极与国内大中专院校合作,引进专业人才,鼓励学生到乡村旅游试点进行考察学习,在提高学生能力的基础之上,引导学生对乡村旅游事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除此之外,当地也可以聘请旅游业的专家莅临指导,对乡村旅游的经营活动及农村的经济发展模式进行系统的分析,从而制定完备的经营规则和服务标准。

(三)实现乡村旅游管理模式的信息化

在现代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信息化的乡村旅游管理模式可以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也可以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持续不竭的动力。从当前阶段人们旅游消费的现实状况来看,许多消费者喜欢通过互联网或手机获取旅游地的相关信息,并根据当地的气候及区位环境选择自己的出行方式。农村地区的自然环境有所优势,但一些地区由于缺乏完备的旅游信息管理平台,良好的自然环境并没有被外界了解,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因此,当地应推动乡村旅游管理模式的信息化,在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之上,将具有自身特色的乡村旅游资源拓展传扬,吸引更多的游客[4]。由于农村地区受特殊的自然环境及地理环境的影响,许多农村交通不便且网络基础设施落后,一些游客对当地的自然环境了解不多,这也影响了乡村旅游事业的长远发展。因此,开展乡村旅游管理,必须以完备的信息平台和信息管理平台为依托,及时更新游客的信息,并做好游客信息的处理与反馈工作。通过完善的信息管理平台,游客可以对当地的乡村旅游特色及地域文化特色有更深刻的认识,这正是能吸引游客的地方。政府也要加大网络信息的投资力度,在完善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培育大量信息化人才,以实现乡村旅游管理模式的信息化[5]。

(四)发挥当地的资源优势

发挥当地的资源优势是实现乡村旅游战略常态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乡村旅游作为依托于当地生态环境开展的一种旅游经营模式,对当地的自然环境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而当地居民就需考虑到影响是短期还是长期及这种影响是否可以被消除。在推动乡村地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基础之上,实现传统农业向休闲农业和现代旅游业的转变,以田园风光吸引众多的城市观光者[6]。此外,乡村旅游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在不同的季节,乡村旅游应有不同的项目。相关人员要在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的基础之上,根据游客反馈的信息做好改进,在开发新的旅游产品的同时,形成自己独特的品牌优势。

三、结语

乡村经济的发展范文第2篇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农村经济;发展对策

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我国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村人口不在少数,加上我国国土面积十分辽阔,城市面积相对有限,农村地区面积广,村镇多,一些偏远农村地区很难获得社会的大力扶持,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农村经济可持续平稳发展,推动农民共同富裕,农村共同繁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业生产全面升级和进步,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可以缓解甚至解决相应的社会矛盾。发展农村经济是当务之急,也是农村工作的重点内容。

一、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

在党的报告中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既是延续党中央重视农业、农村、农民(即“三农”)问题的传统,也是为了提高农民素质、实现农业现代化,促使农村持续发展。当前,虽然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但农村人口仍占全部人口三分之一以上,因而如果农村经济不发展,就没有乡村振兴可言,国家的现代化也就不可能完成。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是把乡村放在了与城市平等的地位,立足于乡村的产业、生态、文化等资源,注重发挥乡村的主动性,来激发乡村发展活力,建立更加可持续的内生增长机制。

二、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一)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因为我国的国土面积辽阔,涵盖了平原、丘陵、山地、高原等具体地貌,使得农村经济发展受到了各种地形的影响。各个乡村的自然资源与地质条件存在很大差别,某些偏远的地方村庄的潜力还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国家的政策方针还无法深入这些乡村。国家出台关于农村农业农民发展的政策方针是针对全国的,各个地区需要根据当地具体情况制定更加详细的政策,以便更好推动当地农村发展,而国家的投资也会因此而有所不同,这是导致农村经济发展相对于城市较为落后的影响因素。尤其是在东西部农村地区发展中,东部沿海农村地区往往因为东部地区经济发达而受到国家的重视,比较容易获得发展的机会,拥有的社会资源也会比西部偏远农村更多。由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之间存在很大差距,不同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更加明显,所以乡村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导致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受到约束,进一步影响到农村经济的整体发展。

(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下目前从我国农村整体的发展态势来看,农民收入水平还比较低,只能通过出售当地农产品或者其他农业产品维持生活来源,但近些年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国外农产品的冲击严重影响了农产品的销售,使得国内农产品价格有所降低,导致农民经济收益减少。对于仅依靠出售农产品作为主要收入的农民来说,一旦农产品销售价格下降,农村的经济收入就会降低,产生一系列的不良影响,这也是大部分农村群众选择进入城市打工的主要原因,放弃了农业生产这一支持国家经济发展的根基,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当前,我国大部分中青年农民在外出打工的同时,会将土地闲置或者进行粗放式管理,忽略了农村土地或者农业生产所带来的收入,随着时间推移,农业生产会进入一个恶性循环状态,经济水平无法有效提高,严重影响农村生态环境的建设。此外,当前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农业农村投资短板还比较突出,包括高标准农田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管护,这些都存在很大的资金缺口,迫切需要通过增加资金投入拉动各方面投资,更多聚焦农业农村,以解决好农业农村的投资问题。

三、农村经济发展策略

(一)以农业为本,推动农业现代化转型作为农村发展的重要因素,农业生产发展是关键环节,更是制约国家发展的根本要素,无论在任何时期,国家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也是农村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主要动力来源。因此,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必须重视农业发展,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提高农业的现代化水平,以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效率,实现农村的统一发展。而要想实现农业的转型升级,应当从以下三方面出发。第一,必须对症下药,各个地区应当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制定与之相适应的农业发展策略,推动农业种植业的建设,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组织专业农业技术人员科学设计,实现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的最大化。第二,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借助现代化的农业科技发展特色农业,建立系统完善的农业加工企业,构建种植、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生产链,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第三,借助发达的网络信息,依据社会发展调整当地的农业产业结构,促使农业转型升级。

(二)协调城乡共同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增长推动农村经济的科学持续发展,实现乡村振兴,应当不断缩小城乡差距,协调城乡共同发展,实现城乡同步发展,促使农村农业快速发展。首先,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加大力度扶持城乡规模较大、发展良好的企业,在此基础上让城市企业带动农村企业的发展,促使农村产业的升级,还能够帮助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增加农民经济收入。其次,利用金融机构资金密集的优势,给予农村小型企业或者农民一定的政策优惠。同时,在投资政策上向农业农民倾斜,以此鼓励大型企业在农村进行投资,互相帮助,在农村地区形成规模化产业集聚区,推动农村企业的持续发展,进而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第三,城市可以利用自身经济发展中心作用,辐射农村,协调城乡经济发展,发挥城市的经济优势,带动农村发展、共同进步,统筹城乡二元体系,保障农村经济发展。

(三)发挥人才作用,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大背景下,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都离不开人才。科技是当今社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而科技的创新更是充分发挥人才作用的结果,因而从本质上来说,人才才是真正的第一生产力,是发展的根本动力。无论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还是农村经济的发展,都需要相关人才队伍的共同建设,应加大地方政府在人才建设上的投入,积极引进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提高农村相关人才的素质,助推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影响下,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区域,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同时,充分发挥人才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加强对农民农业科技的培训,引导农民在农业生产中积极采用新的科技成果,并积极促使农业生产成果的转化,提高农业产品的价值,更加有效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乡村经济的发展范文第3篇

一、乡村旅游和农村区域经济

乡村旅游是在乡村地域内开展的,以乡村独特的生产方式、田园风光、人文古迹、民俗风情以及乡村生活情景为吸引物,吸引旅游者前往观光、休闲、度假和学习考察的旅游活动。农村区域经济是按照自然地域、经济的内在联系、商品流向及社会发展需要而形成的经济联合体,是特定区域农村经济整体的总称。每个区域都有其特有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和特点,因而导致了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结构和布局的差异性。

二、乡村旅游产业和农村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的现实意义

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意义表现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将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与第三产业的旅游业相联接,对于农业产业升级、调整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稳定农村社会,增加农民收入,农户离土不离乡,就地搞接待,对其兼业、转业的技术要求不高;改变农村破败的面貌促进农民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整体提升农村地区的卫生面貌;沟通城乡,引进城市资金流、信息流以及先进的思想观念,缩小城乡差距。因此,乡村旅游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

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最终要实现各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农业产业的区域化、专业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将有限资源实现最佳配置的体现,也是农村从温饱向小康迈进的必由之路。农村经济生产的区域化,有益于实现农业生产的统一组织、统一协调、统一标准和指导;有益于“品种、知识、科技”三大更新工程;产品易集中收购和销售;容易实现效益农业致富农民,推进农产品的深度加工。实现农村经济区域化,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基础。

三、渝西经济走廊乡村旅游业的现状

(一)宏观管理力度不够,相关政策欠缺

中国“旅游法”尚未出台,乡村旅游的发展更没有相关的法律条文,在这方面也未能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来保护和管理。这种无章可循、无法可依、自由发展的状况导致许多乡村旅游地发展处于自发、盲目、无序状态,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乡村旅游的发展。

(二)乡村旅游景点分散,缺乏整体规划

目前,乡村旅游的发展普遍存在投资与经营规模小、地区分布与组织形式散、项目低水平重复设置、市场竞争秩序乱的局面,地域上的分散性也给旅游线路在设计上造成很大困难。而且乡村旅游景点在很大程度上和其他旅游景点缺乏有机联系,共生性较差,极大地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三)项目活动形式单一,产品深度不够

渝西经济走廊乡村旅游的主体方式仍是以观光旅游为主,丰富的农业旅游资源尚未得到充分的开发与利用。虽然已经注意到产品开发的参与性,但因对其深度挖掘不够,使旅游活动形式过于单调。

(四)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环境条件较差

尽管各乡村旅游区开发时对基础设施建设都有较大的投入,但由于乡村旅游地大都位于城市的郊区和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农村,许多基础设施仍然适应不了游客的需要。

四、乡村旅游产业与农村区域经济的互动发展对策

(一)打造乡村旅游的品牌文化

在积极支持和鼓励农民在办好家庭旅馆和提供特色餐饮服务的基础上,组织、引导和培训农民依托当地的特有资源,参与设计、开发和销售具有民族、地方特色的服饰、手工艺品、特色食品、旅游纪念品等旅游商品。提升传统农业和手工业的附加值,使更多的农民成为制作、生产旅游商品的能工巧匠,并从中得到实惠。努力打造“一村一品”、“一家一艺”;推动接待、农副产品加工和旅游商品生产的分工,加强自主品牌深加工农产品和纪念品、工艺品的开发和生产,提升产业化水平,逐步完善乡村旅游商品生产和销售体系。

(二)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

科学编制乡村旅游规划,并纳入各级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农业发展总体规划和旅游总体规划,强化规划的衔接和协调。建立规划实施和监督机制,加强乡村旅游规划执行情况的跟踪分析和监督检查。同时,建立健全乡村旅游标准化体系,建立和实施乡村旅游住宿、餐饮、娱乐、购物等主要消费环节的服务规范和安全标准。启动准入标准、组织管理标准、基础设施标准、服务标准、市场营销与信息管理标准和乡村旅游区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等地方性标准的制定,提升乡村旅游产品质量和档次。另外,根据乡村旅游地域差异大、类型丰富、方式灵活多样等实际情况,要加强分类指导。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乡村旅游发展,明确各自工作重点,制定不同的政策措施。

(三)加大对乡村地区的资金投入

探索推动重点地区农村旅游项目的集中招商,吸引社会资金和民间资本,引导大型旅游企业参与开发和经营。鼓励多渠道和多层次筹措资金,探索建立社会化的旅游就业发展基金。积极鼓励和引导规范各种扶贫基金和社会捐助。建立“政府主导、业主开发、市场运作、多方参与”的开发建设机制,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业主开发为主体、社会资金为补充、项目经费打捆使用的模式,多渠道投入。在确保农民利益基础上,鼓励社会资金以租赁、承包、联营、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投资开发乡村旅游项目,兴办各种旅游开发性企业和实体;鼓励农民集资入股或以村组集体经济组织采取公司+农户方式参与乡村旅游投资开发;有条件的地区要引导大企业参与投资开发,推动乡村旅游向集约化、规模化发展。

(四)继续加强基础设施环境建设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领导,把发展乡村旅游纳入当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整体布局中部署和推动,促进各级政府有关公共服务向乡村旅游延伸,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建设。农村沼气、乡村道路、人畜饮水、乡村清洁等支农工程项目要向发展乡村旅游的村镇倾斜,推动乡村旅游开发项目和各种支农资金挂钩。重点是优先解决交通干道、重点旅游景区到乡村旅游点的道路交通建设;加强农村环境污染综合防治,加大旅游区及周边环境垃圾和污水处理、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和有机食品建设;推进旅游村镇街道硬化、绿化和亮化工作,指导乡村旅游点房屋外表改造和标牌、标识规范设置;改善乡村教育、医疗卫生和文化条件。

(五)因势利导起好带动特色经济

积极探索,用好用活国家和市政府制定的土地流转、土地整治和土地转换等土地政策。在“建设用地总量不增加,耕地面积不减少、质量不降低,用地布局更合理”的前提下,探索按照“城乡挂钩、指标周转”的要求,通过建新拆旧和土地复垦,保障乡村旅游项目建设用地。各级政府每年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采取补助和奖励等办法,鼓励乡村旅游企业应用小型污水、垃圾处理设施,保护乡村生态环境。在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等扶持中,对乡村旅游示范点予以支持。在星火计划、863、服务业支撑计划、新能源发展计划等重大科技专项中,加大对乡村旅游的科技扶持,纳入国家和各级政府相关科技计划,享受相关政策,用于发展乡村旅游。

乡村经济的发展范文第4篇

关键词:乡村旅游 农村旅游经济 区域发展

现代旅游最重要的特征是普及性和大众性。所谓的普及性和大众性,实际上就是最大程度按照大多数人的收入水平和闲暇时间来开展旅游活动,旅游业也采取各种措施吸引尽可能多的人消费自己的产品,使企业占有最大的市场份额。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大众旅游兴起以来,经常性的休闲度假已渐渐取代一年一次或几年一次的观光型旅游而成为旅游的主要形式,西欧发达国家每人每年外出旅游3至4次,在英国已占到全国人口的55%,瑞典更高达75%,休闲度假已成为发达国家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在我国现阶段,虽然人们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大多数人的收入仍然十分低下,衣食之外稍有节余却不足以很风光地远行逍遥。而社会时尚的召唤、追求生活质量的意识,促使现今中国平民十分渴望休闲度假。但是,国内旅游业却在一定程度上因盲目、浮躁和急功近利而忽视他们的需求。在我国,因为人均收入水平较低,旅游者占总人口的比例依然很小,而且主要集中在城市。www.133229.coM对大多数人来说,旅游还是奢侈品,只有少数市民节衣缩食一年或几年才能外出旅游一次。这种“打牙祭”式的消费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市民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渴望和高涨的旅游需求。一些主要面对国内游客的旅游热点,因季节性强、旅游交通拥挤、旺季人满为患和价格上涨、质量不佳而使游客往而却步或扫兴而归。旅游热点的门中门、票套票和部分旅游业的不规范操作行为,也使某些旅游企业声名狼藉,为人诟病。一边是豪华宾馆的冷若闲置、国家财力的耗费,一边是广大工薪阶层因阮囊羞涩而无力消费、望洋兴叹;一边是旅游热点的季节性人口过密,一边是大众化旅游产品的缺少。高涨的旅游需求与旅游产品不如人意之间的尖锐矛盾,使国内旅游市场上形成一个巨大的空白和广阔的真空地带。在普遍的返璞归真、回归大自然的休闲度假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几个人自发去郊游,在农家短暂歇脚休息却产生了国内旅游业一个影响深远的新生事物——“乡村旅游”,即以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农事生产活动以及传统的民俗为资源,融观察、考察、学习、娱乐、购物、度假于一体的旅游活动。

一、乡村旅游的兴起无疑带动了农村旅游经济文化的发展。

1.吸纳农村多余劳动力,增加农村收入。乡村旅游以“离土不离乡”的形式为农民提供了新的就业门路。广东河源市的苏家围景区,自2000年开展乡村旅游以来,当地农民的人均年收入从当年的1000多元上升到3000多元。乡村旅游,使祖祖辈辈靠老天吃饭的农民,也享受了经济社会的成果,走上了致富之路。

2.促进农村文化发展。乡村旅游在城乡之间架起了文化传播的桥梁,城市居民在乡村旅游活动中感受到了农村生活的风貌,同时传播了城市文明。农民群众在旅游服务实践中开阔了视野,学习了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生活方式。

3.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旅游活动包括吃、住、行、游、购、娱六大主要要素,这使得以农业为主的农村经济结构得到优化和补充,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二、乡村旅游出现的诸多问题抑制了农村旅游经济的发展。

1.各区域“各自为政”,难成规模效益。乡村旅游一般以户为单位,没有统一规划,盲目开发资源,不做切实可行的旅游发展规划,导致农村旅游业不能健康持续发展。

2.缺乏宣传,没有品牌效应。一些乡村旅游经营者市场促销意识不强,缺乏主动宣传和参加集体促销的积极性。

3.乡村旅游开发资金严重不足。旅游资源的开发需要强大的资本做后盾,农村旅游资源的开发更需要大量资金做支撑。农村一直以农业经济为基础,其经济实力还很薄弱,由于乡政府不可能对其旅游发展做大规模投入,加之农民收入有限,因而资金短缺就成为制约农村旅游经济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4.基础设施建设仍需不断加强。由于资金投入不足,一些乡村旅游点在交通、食宿、卫生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制约着进一步发展。

5.乡村旅游总体水平不高,资源开发力度小、层次低,特色不够明显,内涵不够丰富,缺乏上规模、上档次的名牌拳头产品。尤其是在乡村文化方面的发掘和运用不够。一些乡村旅游点在开发建设上存在追求城市化的趋向,削弱了原汁原味的农家本色。

三、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推动乡村旅游经济发展。

1.制定科学的高水平的区域发展旅游规划。资源要转化为现实的产品必须实施科学的规划。在发展旅游经济的大好形势下,乡村旅游必须适应形势,站在全局的高度,重新制定一个科学的、高层次的、高水平的旅游发展规划。在区域旅游发展中突出重点,形成特色,这样才能保障乡村旅游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2.加强宣传,树立企业良好形象。积极向相关媒体提供新闻线索,想办法通过电视台、日报、周刊、广播电台、旅游网等媒体的报道(转载),把一块荒废的沙滩从零开始摇身一变成了可以让农民增加收入的“宝地”,逐步扩大了知名度和影响力,做到了“花最小的钱、做较大的宣传”。

3.多渠道筹集旅游发展资金。制约乡村旅游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缺乏旅游开发资金,因此如何筹集资金发展农村旅游成为乡村旅游开发中的一个难题。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在融资方面要全方位突出,多渠道引资。一是充分利用国家发展农村经济的大好时机,抓住政策大力发展农村旅游经济。二是利用各种优惠条件,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各种投资,包括外商投资、企业投资和利用民间资本等多种形式的投资。

乡村经济的发展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人均收入的不断提高和双休日的实行,越来越多的人利用节假日外出旅游,特别是近年出现的乡村旅游让许多人度过了轻松而有趣的周末。乡村旅游的出现为城里人提供了方便,同时也带动了农村旅游经济的发展。不过也出现了诸多不如人意的问题,如卫生条件较差、基础设施不完善、缺乏整体规划、产品形式单一雷同等。要想发展农村旅游经济就必须采取措施,解决乡村旅游出现的问题。如制定科学的高水平的区域发展旅游规划,实施“政府主导型”旅游 发展战略 ,多渠道筹集旅游发展资金,加强宣传等。

现代旅游最重要的特征是普及性和大众性。所谓的普及性和大众性,实际上就是最大程度按照大多数人的收入水平和闲暇时间来开展旅游活动,旅游业也采取各种措施吸引尽可能多的人消费自己的产品,使企业占有最大的 市场 份额。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大众旅游兴起以来,经常性的休闲度假已渐渐取代一年一次或几年一次的观光型旅游而成为旅游的主要形式,西欧发达国家每人每年外出旅游3至4次,在英国已占到全国 人口 的55%,瑞典更高达75%,休闲度假已成为发达国家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在我国现阶段,虽然人们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大多数人的收入仍然十分低下,衣食之外稍有节余却不足以很风光地远行逍遥。而 社会 时尚的召唤、追求生活质量的意识,促使现今

二、乡村 旅游 出现的诸多问题抑制了 农村 旅游 经济 的发展。

1.各区域“各自为政”,难成规模效益。乡村旅游一般以户为单位,没有统一规划,盲目开发资源,不做切实可行的旅游发展规划,导致农村旅游业不能健康持续发展。

2.缺乏宣传,没有品牌效应。一些乡村旅游经营者 市场 促销意识不强,缺乏主动宣传和参加集体促销的积极性。

3.乡村旅游开发资金严重不足。旅游资源的开发需要强大的资本做后盾,农村旅游资源的开发更需要大量资金做支撑。农村一直以 农业 经济为基础,其经济实力还很薄弱,由于乡政府不可能对其旅游发展做大规模投入,加之农民收入有限,因而资金短缺就成为制约农村旅游经济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4.基础设施建设仍需不断加强。由于资金投入不足,一些乡村旅游点在 交通 、食宿、卫生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制约着进一步发展。

5.乡村旅游总体水平不高,资源开发力度小、层次低,特色不够明显,内涵不够丰富,缺乏上规模、上档次的名牌拳头产品。尤其是在乡村 文化 方面的发掘和运用不够。一些乡村旅游点在开发建设上存在追求城市化的趋向,削弱了原汁原味的农家本色。

三、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推动乡村旅游经济发展。

1.制定科学的高水平的区域发展旅游规划。资源要转化为现实的产品必须实施科学的规划。在发展旅游经济的大好形势下,乡村旅游必须适应形势,站在全局的高度,重新制定一个科学的、高层次的、高水平的旅游发展规划。在区域旅游发展中突出重点,形成特色,这样才能保障乡村旅游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2.加强宣传,树立企业良好形象。积极向相关媒体提供 新闻 线索,想办法通过 电视 台、日报、周刊、广播电台、旅游网等媒体的报道(转载),把一块荒废的沙滩从零开始摇身一变成了可以让农民增加收入的“宝地”,逐步扩大了知名度和影响力,做到了“花最小的钱、做较大的宣传”。

3.多渠道筹集旅游发展资金。制约乡村旅游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缺乏旅游开发资金,因此如何筹集资金发展农村旅游成为乡村旅游开发中的一个难题。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在 融资 方面要全方位突出,多渠道引资。一是充分利用国家发展农村经济的大好时机,抓住政策大力发展农村旅游经济。二是利用各种优惠条件,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各种 投资 ,包括外商投资、企业投资和利用民间资本等多种形式的投资。

乡村经济的发展范文第6篇

关键词:乡村旅游农村旅游经济区域发展

现代旅游最重要的特征是普及性和大众性。所谓的普及性和大众性,实际上就是最大程度按照大多数人的收入水平和闲暇时间来开展旅游活动,旅游业也采取各种措施吸引尽可能多的人消费自己的产品,使企业占有最大的市场份额。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大众旅游兴起以来,经常性的休闲度假已渐渐取代一年一次或几年一次的观光型旅游而成为旅游的主要形式,西欧发达国家每人每年外出旅游3至4次,在英国已占到全国人口的55%,瑞典更高达75%,休闲度假已成为发达国家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在我国现阶段,虽然人们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大多数人的收入仍然十分低下,衣食之外稍有节余却不足以很风光地远行逍遥。而社会时尚的召唤、追求生活质量的意识,促使现今中国平民十分渴望休闲度假。但是,国内旅游业却在一定程度上因盲目、浮躁和急功近利而忽视他们的需求。在我国,因为人均收入水平较低,旅游者占总人口的比例依然很小,而且主要集中在城市。对大多数人来说,旅游还是奢侈品,只有少数市民节衣缩食一年或几年才能外出旅游一次。这种“打牙祭”式的消费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市民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渴望和高涨的旅游需求。一些主要面对国内游客的旅游热点,因季节性强、旅游交通拥挤、旺季人满为患和价格上涨、质量不佳而使游客往而却步或扫兴而归。旅游热点的门中门、票套票和部分旅游业的不规范操作行为,也使某些旅游企业声名狼藉,为人诟病。一边是豪华宾馆的冷若闲置、国家财力的耗费,一边是广大工薪阶层因阮囊羞涩而无力消费、望洋兴叹;一边是旅游热点的季节性人口过密,一边是大众化旅游产品的缺少。高涨的旅游需求与旅游产品不如人意之间的尖锐矛盾,使国内旅游市场上形成一个巨大的空白和广阔的真空地带。在普遍的返璞归真、回归大自然的休闲度假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几个人自发去郊游,在农家短暂歇脚休息却产生了国内旅游业一个影响深远的新生事物——“乡村旅游”,即以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农事生产活动以及传统的民俗为资源,融观察、考察、学习、娱乐、购物、度假于一体的旅游活动。

一、乡村旅游的兴起无疑带动了农村旅游经济文化的发展。

1.吸纳农村多余劳动力,增加农村收入。乡村旅游以“离土不离乡”的形式为农民提供了新的就业门路。广东河源市的苏家围景区,自2000年开展乡村旅游以来,当地农民的人均年收入从当年的1000多元上升到3000多元。乡村旅游,使祖祖辈辈靠老天吃饭的农民,也享受了经济社会的成果,走上了致富之路。

2.促进农村文化发展。乡村旅游在城乡之间架起了文化传播的桥梁,城市居民在乡村旅游活动中感受到了农村生活的风貌,同时传播了城市文明。农民群众在旅游服务实践中开阔了视野,学习了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生活方式。

3.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旅游活动包括吃、住、行、游、购、娱六大主要要素,这使得以农业为主的农村经济结构得到优化和补充,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二、乡村旅游出现的诸多问题抑制了农村旅游经济的发展。

1.各区域“各自为政”,难成规模效益。乡村旅游一般以户为单位,没有统一规划,盲目开发资源,不做切实可行的旅游发展规划,导致农村旅游业不能健康持续发展。

2.缺乏宣传,没有品牌效应。一些乡村旅游经营者市场促销意识不强,缺乏主动宣传和参加集体促销的积极性。

3.乡村旅游开发资金严重不足。旅游资源的开发需要强大的资本做后盾,农村旅游资源的开发更需要大量资金做支撑。农村一直以农业经济为基础,其经济实力还很薄弱,由于乡政府不可能对其旅游发展做大规模投入,加之农民收入有限,因而资金短缺就成为制约农村旅游经济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4.基础设施建设仍需不断加强。由于资金投入不足,一些乡村旅游点在交通、食宿、卫生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制约着进一步发展。

5.乡村旅游总体水平不高,资源开发力度小、层次低,特色不够明显,内涵不够丰富,缺乏上规模、上档次的名牌拳头产品。尤其是在乡村文化方面的发掘和运用不够。一些乡村旅游点在开发建设上存在追求城市化的趋向,削弱了原汁原味的农家本色。

三、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推动乡村旅游经济发展。

1.制定科学的高水平的区域发展旅游规划。资源要转化为现实的产品必须实施科学的规划。在发展旅游经济的大好形势下,乡村旅游必须适应形势,站在全局的高度,重新制定一个科学的、高层次的、高水平的旅游发展规划。在区域旅游发展中突出重点,形成特色,这样才能保障乡村旅游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2.加强宣传,树立企业良好形象。积极向相关媒体提供新闻线索,想办法通过电视台、日报、周刊、广播电台、旅游网等媒体的报道(转载),把一块荒废的沙滩从零开始摇身一变成了可以让农民增加收入的“宝地”,逐步扩大了知名度和影响力,做到了“花最小的钱、做较大的宣传”。

3.多渠道筹集旅游发展资金。制约乡村旅游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缺乏旅游开发资金,因此如何筹集资金发展农村旅游成为乡村旅游开发中的一个难题。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在融资方面要全方位突出,多渠道引资。一是充分利用国家发展农村经济的大好时机,抓住政策大力发展农村旅游经济。二是利用各种优惠条件,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各种投资,包括外商投资、企业投资和利用民间资本等多种形式的投资。

乡村经济的发展范文第7篇

社会经济与生活水平的提高正在不断影响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态度与意识,并且科技的进步极大的缩短了人们的工作时间,带来了更长的闲暇时间,这使得休闲正在以一种崭新的生活方式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在这种背景下,乡村休闲旅游成为人们闲暇选择的重要途径之一,这带动了乡村经济的发展.本文从乡村休闲旅游为视角,以实证分析的方法,对当前我国休闲旅游经济的发展进行深入研究与探讨,进而寻求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

乡村休闲旅游;旅游经济;休闲需求与供给

休闲旅游产业是工业化社会高度发达的产物,并且发展到目前为止,休闲业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在其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推动力的作用.而从国内来看,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各种先进科技不断运用于各领域的生产中,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闲暇时间不断增多,这给人们提升生活质量提供了基础支持,使人们对生活质量的提升有了新的认识与更高的要求.在这种背景下,乡村休闲旅游获得了蓬勃发展的契机,逐渐成为乡村经济发展中除农业生产之外的重要产业.休闲参与经济创造,并且其不仅带动消费,而且调节再分配,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是农村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高级阶段.因此对农村休闲旅游经济的发展进行深入的分析,对于促进我国乡村休闲旅游经济与新农村建设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1中国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的条件

从我国乡村休闲旅游的市场需求来看,乡村休闲旅游市场逐渐形成,并且在新农村建设的推动下,农业经济正在与旅游经济实现一体化.首先,对市场机遇进行分析可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为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基础推动力,并且我国当前城市职工的假日需求强劲,闲暇时间供给充足,这给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持续的动力.此外,我国城市都市圈逐渐成熟,这也给乡村休闲旅游提供了支持,因为相关研究表明,中国城市市民出游范围中80%集中在距离城市500公里以内的范围,15~50公里范围的出行游客占24%,15公里以内占37%,而且15公里以内的休闲出行多集中在周末.其次,从居民休闲出行范围的分布来看,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经济具有巨大的客源市场.这是因为超过80%的市民在出行时选择就近休闲,并且有超过50%的出现游客具有观光休闲目的性,而其中民俗、生态等休闲旅游逐渐发展成为新的休闲旅游形式.从我国乡村休闲旅游资源来看,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具有多样性的乡村自然景观与农业景观,此外还包含丰富的民族文化和民俗文化,这些都为我国发展乡民休闲旅游经济提供了优越条件.我国地域广阔,跨越不同的气候区域,形成了具有气候层次性的农业分布模式,这给乡村休闲旅游的非同质性提供了有利条件.农村地区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以及社会资源为乡村开展休闲旅游提供了丰富的旅游资源.从地区分布来看,我国西部地区具有丰富的林地与草地资源,以及典型的气候资源,比如新疆的光热资源等,西部地区的生物资源也是其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的重要优势资源.此外,西部地区的少数民族的民族文化资源、宗教文化资源(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等同样体现了西部地区乡村旅游资源的优势与特色.对于东部地区而言,其休闲旅游资源与西部地区具有显著的差别.东部地区休闲旅游资源更多的体现在历史资源、民耕文化资源、国家政策资源、水资源、经济资源等方面,具有便利的交通条件,为这些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提供了交通支持.

2中国乡村休闲旅游经济发展的问题与建议

2.1乡村经济发展滞后由于乡村经济发展的基础因素的存在,虽然近些年来新农村建设、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发展取得良好效果,显著提升了农民收入水平,不断缩小了城乡“二元结构”,但乡村经济发展现状仍然远远滞后与城市经济,这给乡村休闲旅游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首先,城乡居民在可支配收入方面存在显著差距极大的制约了乡村休闲产业的发展《.中国统计年鉴》的统计数据显示,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率从1978年时的2.36,发展到1990年时的2.20,再到2000年的2.79,2012年的3.1,2013年的3.03,由此可见,虽然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例在进入2010年后开始呈现稳定趋势,但城乡差距依然很大,这显然不利于农村休闲旅游产业开发.其次,城乡社会的“断裂现象”发展得到不断纠正的同时,“乡村主义”的观念仍然存在与多数城市居民思想之中,他们认为乡村休闲旅游是城市人对农民经济水平提升的一种方式,是城市反哺农村的行为.但从乡村休闲旅游的市场本质来看,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品交换,休闲旅游产品为游客提供优质服务与精神享受的同时,带来了自身经济的发展,这体现了经济发展的本质规律.综合来看,乡村经济发展滞后造成农村居民收入水平较低,进而使得他们没有进行乡村休闲产业开发的资金支持、动力与条件.并且城乡见经济发展的差异也造成了教育差异与文化差异,这也制约城市居民参与乡村休闲旅游与消费的因素.

2.2乡村休闲产业开发投入不够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发展意识等因素导致用于乡村休闲旅游资源开发的投资与精力十分有限,缺乏整体规划,发展模式单一、投资模式单一、政策支持力度不够、未形成有效的产业链等问题,是目前困扰我国乡村休闲旅游经济发展的难题,也具有普遍性.乡村休闲旅游产业的消费群体具有一定的固定性特征,多为附近200公里以内的出行游客,一旦休闲旅游产品缺乏层次性、系统性与可持续性,将会在长期范围内影响客户群体休闲消费的需求和欲望,最终使休闲旅游业陷入衰落.从目前的实际现在来看,由于投入力度不够,引发了连锁反应,比如产品开发深度与广度不够,产业链过窄过短,区域范围内的交流合作不够,为形成突出的核心企业等.

2.3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经济的宏观策略从国家宏观层面,各级地方政府积极引导、扶持与鼓励具备乡村休闲旅游优势资源的乡村开展休闲旅游产业,按照“有基础、有资源、有积极性”的原则建设休闲旅游的重点村镇,以试点模式引导其他乡村休闲业发展,进而形成区域规模,构建特色休闲产业链.对于具有资源优势与休闲产业的乡村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改善目前松散的状态,突出市场导向,迎合市场需求,引入科学机制,深层次挖掘休闲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基层政府要重视乡村休闲旅游经济,组建开发团队,创新观念,突出乡村生态与农家特色,打造乡村品牌,形成品牌效应.

2.4促进乡村休闲旅游经济发展的措施目前我国乡村休闲旅游业的发展模式体现出单一模式、分散投资、分散经营的特征,这种模式不具有可持续性,因此需要以市场为主导,培育新型发展模式,比如“A+B+C”模式,即“吸引中心+利润中心+文化中心”模式.围绕市场需求,在传统休闲旅游产业的基础上创新开发衍生产业,构建新型优势产业体系,要体现特色差异,比如地区特色农村文化产业、农业活动产业、银色产业、自驾产业、休闲房地产业、温泉产业、乡村娱乐产业、农林渔业、疗养健身等产业体系.此外,要重视农业的多功能统筹,引导休闲需求,培育休闲市场,建立城乡休闲接轨体制,重视乡村的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突出城乡休闲差别与乡村特色,实现可持续发展.

3中国乡村休闲旅游经济发展实践———以温州市为例

3.1温州市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的优势温州乡村休闲旅游的雏形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时,乡村农民创办的农民特色餐馆,为城市消费者提供吃农家菜、住农家房服务.随着城市居民乡村休闲需求的不断增加,逐渐发展成为集田园观光、农业采摘、农业娱乐、农业生产体验、乡村餐饮、乡村住宿为一体的现代乡村休闲产业,为温州经济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截止2014年底,温州市全年共接待游客6578.4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81亿元,其中农家乐占据37.65%的份额,乡村休闲性质旅游占据57.21%的份额.从乡村休闲旅游资源上看,截止2014年,温州市具有79个乡村旅游特色村,426个乡村旅游特色点,参与经营乡村休闲旅游的经营户高达3700多户,由此可见,温州市乡村休闲旅游事业蓬勃发展.温州市乡村休闲旅游经济的蓬勃发展一方面得益于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政策,另一方面得益于温州市丰富的乡村休闲旅游资源.从温州市旅游局内部资料《温州市乡村旅游数据统计表》得知,温州市乡村旅游类型主要包括城市依托型、景区依托型、村寨依托型及其它类型,其中景区依托型占据主导地位,这与温州市突出的自然景观资源具有极大的关系.此外,村寨依托型不断发展,其在温州市乡村旅游经济中占据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这一方面是因为温州市本身具备丰富的村寨休闲旅游资源,另一方面也与温州市政府对村寨投入力度具有直接的关系.温州市具备独特的文化资源,这使得温州自古以来具有“一片繁荣海上头,从来换做小杭州”的美誉.温州文化资源中最具有代表意义的是楠溪江古村落文化、泰顺廊桥文化、永嘉森林文化以及苍南古村落文化等,这些均能够体现温州市与众不同的休闲文化形式,具有休闲旅游也开发的特色优势.温州市在乡村自然环境方面同样具有优势资源,比如雁荡山风景、楠溪江水风景、田园风光(杨梅林、茶园、竹林、梯田等)以及渔村风貌.除此之外,乡村宗教及历史文化资源亦十分丰富,比如大若岩陶公洞、包公殿、江心寺、周宅祠巷天主堂等,以及“永嘉四灵”、谢灵运、刘基等.丰富的民俗节庆活动也给温州市乡村休闲旅游增添了风采,比如泰顺的“百家宴”、泰顺提线木偶、拦街福、泽雅“造纸”、杨府爷、点柚灯、温州鼓词、永嘉昆曲、瓯剧、瑞安藤牌舞等.此外,温州乡村民俗中不可忽略的还有特色饮食文化,比如“吃重五棕”、“菖蒲酒”、“草头汤”、“送节宴”等.这些具有典型的温州乡村特色的休闲文化只有在温州乡村亲身体会才能感受其魅力.

3.2温州市乡村休闲旅游经济发展的贡献首先,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带动了温州市地方经济的发展,无论是全年接待游客数据,还是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数据,近些年来均呈现稳定增长趋势,且增长率维持在15%左右,明显高出温州市地方经济年增长率,这说明乡村休闲旅游产业给地方经济做出了显著的贡献.其次,乡村休闲旅游经济实现了温州市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总体上来看,第三产业的产值上升势头较猛.乡村休闲旅游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包括农业结构调整、养殖业快速发展、新型农业综合开发等.再次,乡村休闲旅游经济的发展扩大了温州市的招商引资、提高了就业率.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开发还使得温州地区民俗文化、古村落等具有地区特色的文化形式与建筑获得了持续稳定的投入,保护了民族文化,并提高了利用水平.最后,乡村休闲旅游推动了地方基础设施建设与改造,尤其是交通设施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乡村休闲旅游所引发的连锁反应改变了当地的产业结构,带动了三大产业的共同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是休闲、旅游与农业融合的产物,是农业多功能拓展和延伸的表现,体现了现代农业多元化发展的思路,无论是在新农村建设还是在城镇化建设中,乡村休闲旅游经济均展现出了强劲的经济势头,丰富了地方经济发展模式,尤其是对农业发展而言,提升了农业的附加值,这具有积极的经济价值与社会意义.

参考文献:

〔1〕姜玉辉.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以长沙市乡村旅游发展为例[D].广东海洋大学,2014.6.

〔2〕李强.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实证研究———以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为例[J].农业经济,2012(12).

〔3〕焦豫.乡村旅游经济增长与“三农”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4(24).

〔4〕张洁.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7.12.

乡村经济的发展范文第8篇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电商;农村经济

引言

在党的报告中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并指出“三农”问题是关乎国民生计的根本性问题,乡村的兴衰与国家的命运前途紧密相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现阶段党和国家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随着智能手机及互联网在农村广泛渗透,农村电商创业已成为当下的新业态和新潮流,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农村电商带来了发展机遇,农村电商的快速推进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能,在市场拓展、产业升级、资金融通等方面促进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1]。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公布的第45次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到2020年,中国农村网民规模突破了2.55亿,占全国网民的28.2%,较2018年底增加了3308万人次。中央一号文件更是连续三年都提出要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在2020年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支持电商、快递进农村、拓展农村消费”。可见,近年来,国家十分重视农村电商的发展,积极出台有利于农村电商发展的扶持政策措施,给予资金补贴,为农村电商的快速成长创造了有利条件。贵州地处西南地区,受地形地貌、区位自然条件等因素影响,工农业基础薄弱,曾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的省份之一,自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省贫困发生率从26.8%下降至0.85%,脱贫攻坚取得如此大的成效,与农村电商的蓬勃发展密切相关。贵州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存在不少的绿色优质的特色农产品,农村电商平台的迅速崛起,成功开通了“黔货出山”的新路径。

1贵州农村电商发展对农村经济的积极作用

1.1为农村带来先进的互联网理念

在互联网技术尚未延伸到农村地区之前,农民对外界信息的接受多半是通过电视、报纸、书本等媒介,思想观念落后,农户对农产品的销售方式传统且单一,主要是靠单独零售或卖给当地的大宗批发市场。随着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在农村全面覆盖,改变了农民保守的消费思维,特别是自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两会上提出“互联网+”这个概念以后,各行各业发展都与互联网结合,农业发展也紧跟其后,“互联网+农业”也开始蓬勃发展。当电商行业在城市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各大电商平台开始将目光聚焦到农村市场,催生了一大批农村电商创业者。农民在农村电商平台的引领和带动下,不再拘泥于传统的购销方式,便捷的网上购物体验及农产品销售渠道的多元化提高了农民对互联网的认可度。贵州农村电商的发展相较东部起步晚,但在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积极探索切合贵州省发展实际的农村电商模式,农村电商发展取得阶段性的成就。当各大电商平台扎根贵州偏远农村地区后,提升了农民的互联网意识,农村居民开始尝试在网上购物,同时也学会借助电商平台推销本地特色农产品,开启了“黔货出山”的新征程。

1.2促进贫困地区农户减贫增收

贵州曾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的省份之一,近年来贫困发生率大幅下降,2018年,贵州有14个部级贫困县实现摘帽,贫县数量减至51个,另有雷山县等18个国贫县拟退出。2020年11月23日,贵州省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会,宣布贵州省最后九个贫困县脱贫摘帽,贵州66个贫困县全部实现脱贫,创造了脱贫攻坚的“省级样板”,这些成效离不开农村电子商务和大数据等新兴产业的迅速发展。“十三五”以来,贵州省明确将发展电子商务作为弯道取直、后发赶超的战略选择,将农村电子商务作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抓手。当前,农村电商作为新业态已经渗透到农业产业链的整个过程,成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贵州的电商扶贫模式主要有“电商企业+贫困户”、“电商企业+合作社+贫困户”,这种电商扶贫模式促进了农民与市场的有效对接,拓宽了农产品销售渠道,促进了农民增收,打通了“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的通道,解决了物流“最后一公里”难题。农村电商在助力全省农民减贫增收,改善村容村貌及缩小城乡数字“鸿沟”等方面正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3推进了特色农产品标准化、规模化、商品化和品牌化建设

贵州省作为全国唯一一个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其农业发展主要以山地特色农业为主。贵州拥有独特的气候条件,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特色农业资源,贵州好山、好水、好空气、好土壤的完美结合,是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特色农产品的最佳宝地。在过去,农民缺乏品牌意识,认为靠自身的能力和农产品本身的特点就能吸引广大消费者的青睐,但事实证明这些想法都行不通,农产品滞销问题时有发生,对以农业收入为主的农户家庭来说无疑是一种致命打击。但随着淘宝、京东、拼多多等电商平台崭露贵州农村电商市场后,专注于帮助贵州特色农产品打造本土化品牌,对农产品生产过程进行全方位指导,实现特色产品规模化和标准化生产,高度重视农产品品质,致力于为贫困地区农村打造“一村一品”、“一县一业”、“一片一特”的产业发展模式,有研究表明,较强品牌识别度与溢价效应,能够为地区发展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2]。农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和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不仅有助于拓展销售市场,降低营销成本,提升销售价格,还可以增强贵州省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1.4为农村青年提供了创业机会,激发了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积极性

“互联网+”时代激起了“互联网+”创业浪潮[3],农村电商是“互联网+”创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农业”创业已站在时代的风口,在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的号召和政策鼓励下,吸引了大批农村青年和毕业大学生回乡进行电商创业。据农业农村部2019年的统计数据,全国返乡下乡创新创业人员超过850万人次,在乡村创业创新人员达到了3100万人,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农村电商极大触发了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4],而且是当下农村创业成本最低、参与最便捷、风险相对较小的创业项目[5]。面对当前我国严峻的就业形势,鼓励更多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返乡创业是缓解就业压力的一种重要方式。毕业大学生和农村青年拥有领悟能力强,敢于拼搏、勇于创新和互联网思维强等特点,这些特点正是电商创业者必须要具备的基本素质。前几年,贵州大多数农村青壮年都选择外出打工,留在村里面的基本是上了年纪的老人、留守儿童和妇女,农业生产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土地抛荒现象严重。现今,贵州各级政府对农村地区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积极鼓励贫困劳动力创业和返乡农民工创业,带动更多贫困户就业,及时为创业者开展创业培训、落实资金补贴、场地安排和创业担保等优惠政策,既实现了贫困户脱贫,也基本消除农村的“三留”现象。贵州省青年联合会副主席石宇波认为,要有效利用好电商和大数据平台,助力青年在农村创业就业,加大对“返乡青年电商创业”的政策扶持力度。贵州近年来十分重视农村电商发展,竭力为返乡青年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和提供就业机会,提高了返乡创业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贵州农村电商发展的现实困境

2.1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落后

近年来,贵州依托大数据产业,建设电子商务云等“云上贵州”平台,与各大电商巨头合作,实现电商平台对贫困地区的深度对接,在助力脱贫攻坚方面功不可没。贵州作为一个经济欠发达的省份,特别是在广大贫困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仍然处于相对落后状态。大部分贫困地区农村的自然环境恶劣,自然灾害频发,农业生产方式相对落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高,如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和信息基础设施资金投入严重不足,造成了农村基础设施普遍落后,这无疑增加了贵州省农村电商推广难度,阻碍了“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道路的建设。由于特殊的地形地势,特色农产品难以开展大规模种植,作为理性经济人,在农村没有形成规模效益前,出于利益最大化目的,电商创业者不愿意也不可能在农村设置配送点[6]。

2.2农村电商专业人才的匮乏

贵州大部分农村居民的文化教育水平不高,普遍为小学学历或文盲,对新技术、新信息的反应迟钝,对电子商务专业知识的认识和了解不够,且大部分农村青年的创业意识不强,宁愿选择进城务工也不愿意回乡创业。究其原因可知,农业生产是一个生产周期长而且面临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较大的产业,农业生产成本较高收益低,专业的电商人才作为理性经济人,自然不愿意回到农村创业。留在村里的基本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儿童及妇女,他们是典型的风险规避者,思想观念落后,无法适应电子商务复杂的运营程序,更加习惯于保守、传统的购销方式。另外,由于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的巨大差距,面对城市良好的教育、医疗、卫生、住房、交通、工作环境等条件的诱惑,哪怕背负着房贷、车贷和巨大工作压力,大多数高校毕业大学生也更愿意选择留在城市发展,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大学生毕业后返回农村,自己觉得丢人,邻居会嘲笑,家人会反对,迫于种种压力,很多人没有勇气回乡创业,因此,回乡服务和创业的毕业生寥寥无几,导致大部分懂农业、懂农村电商的专业人才的严重流失。

2.3物流水平不高

物流水平的高低决定着电商产品能否顺利流通。贵州贫困地区城镇物流体系布局不够完善,涉足的物流企业也非常少,目前贵州乡镇地区设置的物流网点主要有邮政、中通、申通和顺丰四类,在农村配送点甚少,且大部分自然村根本没有设置配送点,农村居民若在网上消费或出售特色农产品,必须要到乡镇上才能邮寄或拿包裹,过低的物流覆盖率和较高的物流成本严重制约了贵州农村电商的发展。

乡村经济的发展范文第9篇

(一)促进农村居民多元化经营,增加农民及财政收入。乡村旅游依托的资源主要是当地的自然景观、田园风光和农业资源,而这些资源都与农村居民有着密切的联系。要进行乡村旅游活动,必然少不了旅游的六要素“食、住、行、游、购、娱”。所以,由旅游“六要素”所带动的相关服务与产品也必然得到发展。农村居民可以将一般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转化为经营性资产,为游客及其他经济活动提供服务与物质需求,同时也使农业资源、农业产品和农村劳动力得到增收,农民自身的收入增加的同时也相应促进了当地财政收入。

(二)乡村旅游能有效促进第一、二、三产业升级。今年中央一号首次提及要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而乡村旅游无疑是最好的融合器,第一产业与乡村旅游的融合,直接增加了农产品的需求量,催生了休闲农业的全面繁荣;第二产业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可以带动旅游用品、旅游商品和房车等大型旅游装备制造业发展;第三产业与乡村旅游融合,能拉动文化、信息、金融、商业、运输等服务业发展。

(三)乡村旅游能提高农村就业率。农村人口的就业一直是我国非常重要的政治、经济问题。乡村旅游依托于乡村的生态环境、农产品供给及农村产业链结构上,可为区域提供多样化的就业岗位,解决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另外,向乡村旅游产业转移的农村的剩余劳动力,通常会比单一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获得的收入更多。因为农民在参与经营乡村旅游的过程中也能够获利。

(四)乡村旅游有利于改善投资环境,促进区域的经济发展。乡村旅游的发展必然促进区域内的基础设施建设,如房屋、道路、桥梁等,而这类基础设施一般具有公共性,它们的改善也意味着投资环境改善,投资环境得到改善后,农村区域内更易获得投资,投资又将吸引消费,再配合各种措施宣传,提高景点(区)知名度,如此乡村旅游可以创建一个良性循环的经济圈。

(五)乡村旅游促进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发展。乡村旅游中的文化资源指的是独特的乡村文化,包括地方性的历史文物古迹、特色村落、丰富的民俗活动,传统的手工艺术以及具有当地传统特色的文化产品等。文化资源属于乡村旅游中的特色资源,相对来说,文化资源对游客的吸引力比较持久,文化产品的附加值较高。乡村文化资源被开发后,可以为外界打开一个了解当地民俗民风的窗口,借助这些文化资源,乡村区域的知名度得以提升,能促进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

二、乡村旅游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消极作用

(一)扩大区域内居民的贫富差距。乡村旅游的发展会改变农村区域原有的经济结构,即原有的以农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将受到旅游业的冲击。由于旅游业对从业者有一定的素质要求,基于区域内居民素质和能力不同,使得区域内居民旅游业获得的收入差异很大,这势必扩大他们之间的收入差距,甚至引发的较大的贫富分化,这将引起部分居民对乡村旅游的不满,使乡村旅游的持续发展受到影响,进一步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

(二)增加区域经济的风险。乡村旅游的开发需要大量的资金,如果区域内居民解决不了,将会交给外来投资者来经营。外来投资者为了能够在短时间内回收投资,获得利润,大肆修建别墅、餐馆、旅舍等设施,许多农村用地被占用和毁坏,这可能会造成传统产业的消失,使那些依赖于传统产业的农村居民面临失业的危机。

(三)社会成本上升。乡村旅游者相对乡村居民而言,消费水平较高,他们在乡村的消费会占用相应的资源,从而导致供给的减少,这样会使得当地消费品和服务价格上涨,从而使得区域内居民的生活消费水平也随之提高;另一方面,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通常只有一部分居民能从旅游开发中获得实惠,而大多数人都会感到发展旅游带来的社会成本上升,社会成本的上升又会导致在区域内的其他投资需要更大的支出,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

三、乡村旅游开发的原则

(一)政府引导、扶持原则。政府部门应引导乡村区域居民进行合理的旅游开发。对于不具备旅游潜质区域内居民的开发热情,政府部门需要进行积极的协调,以避免他们不理智行为所带来的损害;而对于具备乡村旅游开发条件的区域,则要积极鼓励当地居民进行有效开发,并参与到旅游经营活动中去。政府还应对乡村旅游发展进行扶持。主要包括四点:第一,由政府出资对乡村区域内居民进行培训,使他们获得相应的知识与技术,增强其经营乡村旅游的能力;第二,对无力投资旅游设施建设的居民,政府部门需要对其提供信贷支持,相对来说,低息或贴息小额项目抵押贷款是比较合适的;第三,对刚起步阶段的乡村旅游经营者,政府应考虑税费方面的优惠;第四,通过各种渠道积极改善乡村区域内的基础设施,包括:水、电、道路、桥梁等,为旅游开发创建一个良好的环境。

(二)区域内居民广泛参与的原则。区域内居民广泛参与到乡村旅游的开发中,不仅可为当地带来更多经济效益,还有利于旅游资源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对产业结构的调整也起着积极的作用。参与分为直接和间接两种形式,直接参指直接为游客提供服务,如接待服务服务、餐饮服务等;间接参与指参与与和旅游有关联的产业活动,如养殖业、食品加工、纪念品生产等。

(三)利益分配公平原则。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中只有一部分乡村居民参与其中,而没有参与的居民也要承担社会成本的上升及旅客的打扰,这显然是不公平的。发展乡村旅游应该使当地乡村区域居民普遍受益,尤其是区域中的贫困人口获益,才能体现公平,才能激励当地居民自觉保护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所以,公平分配旅游收益不仅是非常必要的,也是乡村旅游健康发展所必须的条件。

(四)乡村性及可持续发展原则。乡村旅游开发的乡村性原则要求乡村旅游地的旅游产品保持和体现乡村性特色,住宿产品和餐饮产品都要求具有当地乡村风味,其他旅游产品要求有广泛的参与性,使游客能够深入到乡村居民之中,体验真实的乡村生活。可持续发展原则是指在乡村旅游的开发经营过程中,要确保旅游资源能够不受损害或受到尽可能少的损害,以使旅游资源能够永续利用。旅游资源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基础条件和依托,只有确保旅游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才能实现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

四、结语

乡村经济的发展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电子商务农村经济物流城乡一体化

一、问题的提出

电子商务是基于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现代流通方式,改变了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郭承龙,2015)。农村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兴的商业模式,已经渗透到农村产业链全过程中,改变了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和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对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大意义(王红梅,2016);对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实现农村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发挥着重要作用(王杮栋,2017);具体而言,农村电子商务是扩大农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着力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举措(姚庆荣,2016)。农业农村部数据称:截至2017年年底,我国农村网络零售额达到1.25万亿元人民币,农村网店带动就业人数超过2800万人,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迎来新的历史时期。但与此同时,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包括信息技术、人才、资金、物流等多个方面都有一定欠缺,制约了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需要得到有效解决。对于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多数研究者看到了其积极意义,较少研究者认识到其存在的问题。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背后的深层次内涵,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现实价值。

二、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农村电子商务是指发生在农村地区的电子商务活动,农村电商在农产品领域、日用消费品、服装、电器、农资购销等多方面都会产生重要影响,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构成影响。农村电子商务是通过网络手段进行农村商务活动的一种经济贸易方式,实现企业与企业、企业与消费者直接沟通,实现农产品跨越国界、省界的大范围、及时的商务联系(刘可,2008)。随着信息化的普及,农村电子商务成为近年来电子商务发展的新兴产业,改变了农产品的传统生产和销售方式(吴杭媛、周昭雄,2015)。我国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历程短,但成果显著,1998-2005年棉花、粮食两个品种先后在网上进行交易,开启了我国农村电商发展的先河;2005-2012年生鲜农产品开始在网上进行交易;2012-2013年是生鲜农产品网上交易的热点时期;而在2013-2014年,B2C、C2C、C2B、O2O等各类交易模式竞相推出,成为农村电商发展的成熟期。从交易总量分析,2013年开始农村网络零售额占全网交易量的比重不断提升,2014年为6%,且当年农村电商网络零售额为1800亿元。随后年份中,2015年达到3530亿元,2016年更是达到8945亿元,而2017年则是突破万亿元大关,零售额达到12448.8亿元,占全网交易量的比重达到17.4%,农村电商的飞速发展为带动农村经济起到了重要作用。具体而言,我国农村电商发展的现状如下:第一,农村电商多样化特点突出,形成完整产业链图谱。农村电商所涵盖范围广、产业链条长是其重要特征,农村电商的发展依赖于其自身所形成的、庞大的产业链做支撑,随着农村电商的不断发展,业已形成的产业链生态将会为农村电商发展提供更加便利的基础和条件。目前,我国农村电商形成了包括综合平台电商、农资电商、农产品电商、网络品牌商、信息服务电商以及支撑链在内的产业链图谱,构成了全新的农村电商生态。第二,农村地区物流基础设施有大幅度提升,但质量有待提高。农村交通运输条件受限于经济、地理、人才、资金等因素的束缚,运输条件差、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问题较为明显。虽然国家多年来一直重视乡村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但在建设效率和质量上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农村经济发展需求。与此同时,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质量堪忧,所用建材偷工减料现象突出,严重影响农村公路的建设质量。而且,全国约有50%以上的农村公路处于突击性、季节性养护甚至失养状态,且存在公路毁损但修护不及时的情形,公路养护周期长,导致各项运输效率下降。此外,农村地区专业运输工具缺乏,包括冷藏、保鲜等在内的运输工具和运输技术缺乏,使得农产品对外运输的损失增加。交通运输条件改观的滞后影响农村电子商务的正常发展和扩大化发展,限制农村电子商务规模的扩张,不利于农村市场的开发。第三,进入农村电商市场的主体外来多、内部少。当前,进入农村电子商务市场的主体多以外来为主,而农村地区本土电商平台较少,甚至主要以京东、淘宝、苏宁等大型电商企业为主导。这种发展模式的好处在于,由于农村自身不具备发展电子商务的能力和基础,因此需要外来力量加以引导,外部进入主体能够形成推动力量,带动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进而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但是不足之处在于,随着竞争的加剧,很容易形成几家寡头垄断的情形,虽然前期通过多种措施对农产品的价格进行补偿性保护,促进“农产品进城、网货下乡”,能够维护农民利益,但一旦形成垄断机制,可能存在逐步侵蚀农民利益的情形,对此需要引起格外关注。对于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而言,本土企业的崛起更有利于推动农村电商发展,对农村市场更为了解,加强城乡经济交流的效率更高。第四,支持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政策增多。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受到国家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出台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以支持农村电商发展。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改造现有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经纪人、农产品拍卖、网上交易等方式;2015年国务院《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提出发展电子商务物流工程,推进农产品物流园区建设。支持农村电商发展政策的出台,对促进农村信息化建设意义重大,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具有全局性、整体性、综合性与复杂性等特点,鉴于农村市场的特殊性,政府应当继续发挥宏观规划与指导作用,通过宏观规划,组织协调、制定有利于农村电商发展的优惠政策,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三、电商下乡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内在作用

农村电商对农村经济发展作用可围绕资源配置、技术、资金、人才等几个角度进行阐述,以经济增长理论为基础进行分析。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是对农村市场的调整、优化与转变,即对产业格局形成调整,并进行必要的优化升级,同时对农民的经营理念进行转变,而这些是发展农村经济十分重要的前提和基础。由于我国农村地区在过去发展过程中作出巨大牺牲和贡献,农业支持工业,乡村支持城镇经济发展导致农村地区一直处在发展的边缘地带,“三农”问题凸显且一直未有较大改观。如何寻找突破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切入点显得十分关键,由于电子商务具备突破时空限制的能力,对优化农村经济发展结构影响明显,因此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国家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中,其实首要问题是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城乡之间根本的差距是经济发展的差距,以电子商务为突破口是缩小差距的关键。一方面,电子商务下乡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要素投入结构进行了重新配置,优化要素投入结构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转型升级。在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当中,投资主导下的经济发展带有较为明显的主观意识,资源配置存在严重的不均衡现象,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乃至农村生产的粮食都大量向城镇地区倾斜,直接导致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滞后。相对于快速崛起的城市经济,农村经济实际上是没有实质性发展的,巨大的收入差距也在进一步扩大这种不利影响。电商业务的发展最核心的突破点在于能够重新分配经济增长要素,促使资金、人才和技术开始大量向农村地区涌入,以充分开发农村市场。形成这种分配作用的机制就在于电商借助于互联网信息技术可以高效率地为要素寻找价值区间,并进行快速交易,同时辅之以信息、技术等互相交流而增强这种要素重新配置的积极影响,从而促进城乡不同市场的融合与发展。另一方面,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为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创造了基础,城乡一体化又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路径。农村电子商务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农产品的对外流通和消费品的网络下乡,二者的协同发展是农村电子商务的完整内容。电子商务在农村的快速发展促进城镇消费品向农村地区流通,以满足农村地区的消费转型升级的需求,同时扩大我国商贸流通企业的市场范围。农产品借助电子商务业务实现从农村生产地向城镇消费市场流通,将劳动投入转换为价值产出,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对外流通与产品下乡是城乡一体化的具体体现,也是推动城乡一体化和谐发展的根本特点和本质内容,而随着城乡一体化发展则带来的是一种循环递进的反作用力,能够持续为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创造有利条件,进而从实质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存在的问题剖析

我国农村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当前农村市场总量不断增加,农民消费需求不断升级,对来自城镇地区的商品产生大量消费需求,同时广大居民对农村优质农产品的需求呈现几何增长的趋势,这主要得益于居民对健康消费的重视度不断增强。在此背景下,发展农村电商显得十分必要,且更为紧迫。但是在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既构成了对农村市场开发的束缚,也对农产品的对外输出构成负面影响。从微观角度看,相对于城镇居民而言,农民的消费能力弱,想要充分释放农村消费潜力在短时期内是不可实现的。一方面是基于我国居民消费观念,节约、储蓄是我国居民重要的思维习惯,对增加消费甚至是过度消费存在排斥心理,尤其是在农村地区,更是如此。虽然包括电视、冰箱、洗衣机等在内的大件消费逐渐增多,但也仅限于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关于提升生活品质的消费严重不足。另一方面,也是最为核心的原因,即农民收入低、收入渠道狭窄是阻碍农民消费的关键,农民可支配收入远远不及城镇居民,而承担医疗、红白喜事、养老、教育等主要支出后,已经不具备继续消费的能力。综上,农村电商发展因农民消费能力的弱小而受到限制。关于农村经济对外交流方面,农村电商的发展对促进优质农产品对外输出具有重要意义,电商平台为扩大农产品销售市场提供了渠道和机会,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加,进而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但是,农村电商所需的人才短缺、现有的物流体系不足以支撑农村电商、农产品品牌化程度低、农产品标准化落后等问题的存在制约了农村电商的发展(朱品文,2016);物流运输条件差限制了农产品流通的效率;信息化程度低,信息安全管理不到位,导致电子商务安全指数较低,使得农村电商发展水平层次低(杨坚争、周涛、李庆子,2011),这些问题都或多或少对农村电商的发展构成负面影响。从宏观角度看,受经济发展周期性因素的影响,宏观经济进入缓慢增长期,将影响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受到市场大环境的影响,以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为特点的“三期”叠加使得我国当前经济发展进入缓慢增长期。以往投资主导的发展模式下房地产市场和金融市场大量累积泡沫,导致居民消费能力下降明显,过多资金集中在房地产领域,使得居民不敢过多消费,消费的内生动力作用无法持续发挥,势必影响经济发展。这种不利影响也逐步对农村消费能力提升构成阻碍,会降低农村地区消费需求,不利于电子商务的进一步发展。由此,我国农村电子商务既有突出的成绩,也存在十分明显的问题,既要客观认识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有利条件,同时也需要综合多种措施为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提供积极环境。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是带动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并最终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举措。

乡村经济的发展范文第11篇

[关键词]乡村旅游;必要性;发展策略

1 清远乡村旅游发展现状概述

1.1 清远的乡村旅游资源已得到了部分的开发

近年来,清远依靠其农业资源丰富,农村景观类型多样,独特的民风民俗和地方文化,以及独具特色的传统饮食等,开发出一系列颇受欢迎的乡村旅游产品。清远的乡村旅游注重树立品牌,几年的时间就形成了一批有一定特色的新型的旅游项目。比如,连南县的“千年瑶寨”、盘王节等且有民族特色的乡村旅游、英德市茶趣园、英西峰林、连州地下河、阳山农家游、清城区的牛鱼嘴乐园、清新的温泉绿色生态园均是省内知名的乡村旅游景点。

1.2 清远实际的乡村旅游已形成了一定的模式

现在,清远乡村旅游已经初具规模,并主要呈现出三种发展模式:一是“农家乐”旅游模式,农户利用自家的房院、自家种的菜、自家饲养的家禽等开发的集餐饮、住宿等于一体的旅游,如在阳山阳城镇的“农家乐”旅游就有不少户;二是农园观光采摘模式,利用农村的果园、菜园、花圃等发展及观光采摘等于一体,如清新石角镇,就是利用村里的万亩果园,春季赏花观光,秋季采摘瓜果;三是农业科技旅游模式,依托现代农业园区、农业科技示范园、生态养殖场等开发的旅游,如清城区的“红旗谷”中小学生实践基地。

1.3 存在的主要问题

清远的乡村旅游地除在吃这方面旅游服务设施相对较完善以外,其他方面服务设施落后,许多景区没有相关配套的设施设备。乡村旅游产品缺乏科学规划,专业人才匮乏,经营管理不规范;缺乏对乡村旅游经营特点和规律的深层认识,缺乏足够的市场竞争意识和宣传营销观念,宣传促销手段单一,对新的营销手段认识不够。

2 清远发展乡村旅游开发的必要性

2.1 顺应了市场需求

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生活空间日趋缩小,逐渐失去了与自然的亲密接触;而随着生活水平及文化素质的提高,人们的旅游观念也发生着转变,厌倦了传统的走马观花式的旅游,对生态、体验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比起舟车劳顿,更喜欢近距离亲近自然的、生态与健康的休闲活动;长期生活在都市里的人尤其是青少年也缺乏对于农村、农事和大自然的基本了解。基于以上种种原因,从热门拥挤的旅游胜地疏散到广阔的农村,体验幽静的田园生活,感受乡村田野宁静、清新的空气和淳朴的民风,成为新的时尚休闲,满足了城市人舒缓工作压力、老年人向往闲适生活、年轻学子扩大知识视野和陶冶情操、外国游人感受中国乡土文化和风土民情等不同层面的多种需求。

2.2 促进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条绿色道路

“三农”是我国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清远作为一个农业大市,农民收入增长难也一直是政府头疼的事情,如何提高农民的收入,发展农村经济,是摆在每届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发展乡村旅游能够大大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且是一种绿色经济,因此成为一个不错的选择。同时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保护生态环境。旅游者在乡村旅游中所追求、所享受的是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是返璞归真的体验,幽静的田园,清新的空气,碧水蓝天的环境是吸引旅游者进行乡村旅游的前提,在开发乡村旅游时必须选择生态效益型的发展模式,防止过度开发而造成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只有这样的乡村旅游才有生命力,才能得到旅游者的青睐,从而进一步促进村容村貌的改善,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

2.3 加快地方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1)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如何调整产业结构,使传统的低效益农业向现代化高效益农业转化,从单一的农业生产模式向综合开发型农业模式转化,一直是清远市政府重点关注的问题。发展乡村旅游,将多形式、多渠道地丰富和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拓宽农业发展的内涵和外延,同时乡村旅游的发展带动农村相关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协调农村经济结构的比例关系,带动农业产业化、农业基地和市场建设。

(2)优化旅游业产业结构。现在很多的风景名胜区已经人满为患,尤其在集中假期更是超过了景区的环境承载力,而且传统的观光游览也无法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旅游需求层次的需要。开展乡村旅游丰富了清远市旅游产品的类型和内涵,延伸都市旅游产业链,也优化清远市旅游产业结构,开拓新的旅游空间,缓解清远市旅游热点地区压力,形成旅游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2.4 保护挖掘传统农村景观文化遗产的需要

我国广大农村几千年来形成的农耕文化、民俗文化是我国古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根基,也是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利用的最珍贵的旅游资源。但是,由于受到现代农业的冲击和认识上的误区,许多农业文化遗产类型已经或正面临着消失的威胁,传统农业文化面临着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城市化进程、生态环境恶化等的冲击。而通过深入挖掘和利用当地的民俗、文化,开展多种形式的乡村旅游,使旅游产品的类型不断丰富的同时,也使当地农民认识到农村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和经济价值,更加注重对当地传统文化的自觉保护和挖掘,使古老的乡土文化和民俗风情得以传承和发扬,全方位地保存这些物质的和非物质的农业景观与文化遗产。

3 清远发展乡村旅游的优势

3.1 资源分析

清远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发展乡村旅游具有资源优势:一是自然资源优势。清远以喀斯特地貌为主,农村地理环境多样化,自然景观丰富多彩,其中不乏奇特的自然景观和地理风貌,如溶洞、地下河、峰林;而且农林牧副渔品种齐全,农作物种类繁多,并形成了一些独具特色的传统特产。例如,英德的茶叶、清新的竹笋、连州的东坡腊肉、阳山的板栗等,物产十分丰富。二是人文资源优势。清远历史悠久,古文化源远流长,其特殊的发展历史形成了典型的多元文化,多个少数民族也聚居于此地,主要有瑶族、壮族,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独特的民风民俗和地方文化大都保留在乡村。这些形成了清远乡村旅游发展的资源优势。

3.2 区位分析

清远位于大珠江三角洲经济圈,距离广州不到40分钟的车程,交通十分便利,北江贯穿整个城市,水陆交通发达,是珠三角的后花园,地理位置十分优越。8个县市区之间都有高速公路连接,村村都通柏油路,为乡村旅游提供了良好的区位优势和便捷的交通条件。

3.3 政府支持

近年来,国家旅游局大力倡导“中国乡村游”,提出了“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时尚 ”的旅游主题。在各级政府、旅游部门的主导下,中国的乡村旅游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这对于发展清远的乡村旅游,可谓是千载难逢的机遇。

4 清远发展农村旅游的策略

4.1 加强政府部门规划的统一指导

清远的乡村旅游发展路子,必须全局一盘棋,统筹兼顾,预先做好规划。要做到依据本地的特色,发挥地方的优势,做大做强,做出品牌,一县一品牌,一村一项目。不要重复建设,更不能铺张浪费。相互拆台的事情要不得,要形成地方与地方之间的联动,形成有特色的旅游圈、旅游带。

4.2 加强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造

清远的乡村旅游在吃的方面是可以的,但其他方面如住的方面、卫生方面、合适方面等还需加强。要将清远乡村旅游办得使游客进得来、住得下;玩的愉快、走的高兴;加大道路、通信、水电等基础设施改建的力度,充分调动农民投资积极性,重点进行旅游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乡村旅游接待户的客房、厨房、厕所的改造,使更多的旅游者到乡下体验乡村旅游的同时,也能体验到乡村旅游的建设和发展。

4.3 挖掘地方特色,提升文化内涵

特色是旅游产品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的所在,也是旅游开发的灵魂。清远乡村旅游资源数量丰富、规模宏大,而且种类多样、特色鲜明。因此,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必须突出特色,发挥优势:一是要突出清远乡村自然景观的优势,引导游客领略独特的田园风光、山水景观,满足游客旅游审美的需求。二是要突出乡村的传统文化优势。清远乡村旅游不能只停留在观赏、采摘的表象繁荣上,必须走与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相结合的道路,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挖掘民族文化中丰富的营养,才能持久而兴旺地发展下去。充分挖掘古村、古镇的文化内涵,包装具有特色的传统乡土工艺技术,使游客在乡村旅游过程中,满足游客物质和精神享受的需求。三是要突出体现地方民族特色,挖掘农村特有的民风民俗,增强乡村旅游产品的“乡村性”。在建筑、服饰、饮食、歌舞乃至旅游活动的设计等方面,尽可能体现出民族风貌、风情、习俗等特色,满足游客对跨文化差异的了解、感受和体验,增强乡村旅游的吸引力。

4.4 统一专业包装,提高品牌知名度

清远的乡村旅游应该采用多种促销方式,加大宣传力度。可利用电台、电视台、报刊、网站等多种手段进行宣传,开设乡村旅游专版和专栏、增加乡村旅游专题和时段。新产品投入市场可以首先与旅行社合作,通过定价优惠,结盟合作,互惠互利等方法 联合促销,借助中间商力量,使营销活动辐射范围更广,获取充足客源。

乡村经济的发展范文第12篇

【关键词】农村经济;乡镇企业;发展

现阶段,若要实现我国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就必须找出不仅与我国国情相符合,同时又与市场经济要求相符合的发展形式。农民生产实践过程中,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其所创造出的与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有效形式,同时也是现阶段农村经济与农业发展的最终选择,农业产业化经营对战略性调整农业结构,实现农业增产增收极具重要价值。而乡镇企业是在是在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的基础上逐渐成长与发展的,而且由于市场环境的改变与不断深化的市场变革,使得政府不断调整乡镇企业相关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国乡镇企业发展的客观环境。

一、企业集群对区域发展的推动作用

所谓企业集群,就是地方企业集聚在相邻区域内彼此联系。企业集群可以说是介于纯层级组织和纯市场间的一种中间体组织,同时也是彼此关联、彼此独立的一组企业,这些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彼此配套,甚至同种类型。

1.企业集群有利于区域经济快速增长

通常中小企业都会集聚在特定区域内,这对区域发展与增长具有很大推动作用,而且和企业集群竞争优势存在很大关联性。企业集群具有外部经济效应。企业集群达到一定规模后,就会出现规模效应,这样企业集群中的任一企业都可以任意获取相关生产要素,以此使外部范围经济与规模经济得以实现。而且企业集群有利于节约空间交易成本。因为产业集聚,所以企业在一定区域内较为集中,有助于企业就近取得所需产品,节约库存成本与运输成本,同时还可享受产品供应商义务服务。

2.企业集群对区域城市化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企业集群一方面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另一方面也将更多新活力注入给该区域。相对乡村城市化进程而言,企业集群不仅吸引了很多农村人前往小城镇,不断扩大城镇规模,通过第三产业的发展来增加更多就业机会。而且将大量资金提供给小城镇建设。建设资金充足,当地政府就势必会强化通讯、水、路及电等相关设施,使得城镇用地规模进一步扩大,加速了农村城市化进程。

二、实现农业产业化,推动乡镇企业的不断发展

从根本上说,创新我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仅仅是创新农地产权体制,属于变革经营方式的一种,并未将土地集体所有的根基触动,而且在运行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将农民放在大市场与小生产矛盾体系中,造成农民短期化经营行为。所以,农业经营体制还应该基于家庭联产承包制下不断创新。

作为农业经营方式的一种,农业产业化是现阶段市场经济条件下所产生的具有现代化特征的新型农业发展机制,同时也是我国农业经营的创新机制。农业产业化目的主要在于从外延方面对农产品生产范围予以不断扩大,采用农业与工业产供销一体化机制,密切连接农产品的加工、生产与销售,以此不断提升农产品科技含量与商品率,确保各利益主体在产业化机制中都可以享有平均利润,从而形成农村农业自我发展、自我积累的健康循环机制,使农民增收、农业增产以及财政增收目标得以实现。

三、农村经济发展中乡镇企业的重要作用

社会迅猛发展的新时期,政府将农村、农业与农民工作视为所有工作的核心,但是若想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就应该一起完成非农业和农业两篇文章,而乡镇企业是将非农业和农业连接起来的一条纽带,在我国农村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以及农民富裕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1.有利于农民增收与就业,创建和谐农村社会

农民增收与就业是和谐农村社会得以实现的前提与基础,以上两点缺乏,农村就不能实现社会和谐。而乡镇企业为农民增收与就业提供了一个良好平台,而且发展乡镇企业将很多农民企业家培育出来,这些农民企业家对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有着推动作用,有利于城乡差距的进一步缩小。

2.有利于工业反哺农业

就某方面来说,乡镇企业是从农业中演变而来的,同时又承载着反哺农业的责任。我国十一五期间,在资金支持方面,国内乡镇企业向农村补助与支农补农的相关社会性支出达到800亿元,平均每年大约有160亿元。此外,产业支持方面,对农产品加工业进行大力发展,积极开展农业产业经营,实现了农业生产逐渐向标准化、规模化、优质化以及专业化方向转变与发展。

3.对农村城镇化具有促进作用

国内很多乡镇企业中的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逐渐集中到小城镇,一方面将大量产业支撑提供给城镇建设,另一方面对转移农村非农业人口至城镇具有带动作用,有效缓解了大量农民转移至大城市的趋势。

四、总结

总而言之,不断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农业产业化,同时不断扩大乡镇企业规模,有利于农民增收与就业,对我国农村城镇化进程具有很大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乡村经济的发展范文第13篇

1.1促进了客运事业发展,提高了行政村通车率

截止目前九台市新修乡村水泥路3187km。至2010年底全市310个行政村,除四面环水的上河湾镇套子里村外全部实现村村通。随着村村通水泥路的竣工,九台市公路客运新增和更新了客运车辆,基本覆盖全市,行政村通客车率达到100%,屯通客车率达到了99.8%,乡村公路的全面建设为九台市城乡客运发展规划提供了基础保障,至2010年,九台市道路旅客运输市场已初步建立起一个发育较为完善,功能较为齐全,主体结构和布局基本合理的道路运输市场体系,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不同层次旅客的乘车需要。

1.2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九台市农业资源丰富,多种经济作物分布在各乡镇,过去由于交通不便,制约了经济作物的发展,公路修通后,有效解决了农产品运输难、出售难、货损多、成本高、价格低等问题。九台市卡伦镇多年来形成了以蔬菜产业为主导的种植业产业结构,过去由于路况差,运输比较困难,蔬菜产业规模的扩大化严重受阻,同时,一些已成熟的绿色蔬菜也经常会因为不能及时运出来而烂在田地里。2003年起“,村村通”筑路工程在九台市全面展开,卡伦镇火迅行动,率先实现了村镇相连的“村村通水泥路”,几年间镇党委狠抓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蔬菜产业,其中和气村、镇郊村、东风村发展较快,种植蔬菜有豆角、香菜、黄瓜、油菜等,远销吉林、沈阳等城市,同时任家村快菜已打入韩国市场。蔬菜业收入4~5万元/公顷,2010年农民人均收入8728元,蔬菜产业占农民人均收入的30.7%。交通发展了,投资进来了。九台市卡伦镇实现“村村通水泥路”后,该镇的招商引资情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仅在今年上半年,卡伦镇就招来17个新项目,投资总额达3亿多元。是去年招商项目的两倍还多,项目的增加,还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渠道。

1.3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发展

整洁通畅的乡村公路大大拉近了城乡的时空距离,随着城乡交流日益频繁,在潜移默化中,农民群众的生活习惯与风气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乡村公路,不仅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也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村容整洁”和“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和切入点,带动了九台市的新农村建设,村容村貌得到了显著改善。

2存在问题

2.1尽管九台市委市政府在乡村公路建设和养护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在有限财力的情况下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倾斜,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但是乡村公路资金,仍旧是困扰和制约乡村公路建设的关键所在。

2.2乡村公路管理养护,由于里程长,范围大,很大程度上要依靠乡镇政府和行政村进行管理。目前,乡村公路在路政管理上存在很多薄弱环节,对路产路权缺乏有效的保护,特别是对超限车辆的治理,没有有效的措施。

2.3乡村公路上的老旧油路改建。老旧油路多为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修建的,目前已超期服役,一些油路由于弃养多年,行车十分不便,这些老旧油路多是乡镇与乡镇、乡镇与外县相连接的主要乡道,里程长,涉及的行政村少,单靠地方财力无法进行改建。

3对策及建议

乡村公路建设和养护工作,是全面打造乡村公路网络的关键。要下大力气实施通村、通屯工程。切实加强对乡村公路建设的领导。市交通建设领导小组要重点发挥好三方面的作用:一是发挥好先进典型的带动作用,强化宣传学习,营造乡村公路建设的良好氛围。二是发挥好财政资金的作用,市财政每年在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中安排专项资金用于乡村公路建设,兑现“以奖代补”的资金,提高村民修路的积极性。三是发挥好目标管理的作用,将乡村公路建设纳入目标管理,严格进行考核,对乡村公路建设实施重点督查,定期通报情况,确保每月有进度、每季度有进展。

3.1多渠道、全方位筹集乡村公路建设资金

按照“量力而行”的原则,坚持“三力并举”(即用足公共财力、聚集民力、广借外力)和“七个一点”(即向省市要一点、本级财政补一点、对口单位帮扶一点、乡(镇)政府筹一点、村民自己集一点、社会各界人士捐一点,一年修一点)的办法,共同解决乡村公路建设资金难题。一是争取国家、省、市公路建设各种补助、上级政府财政拨款、企业和个人捐款等直接投资,重点是编制好项目,加大同省市联系,积极争取资金以及项目的支持,同时通过资源开发等协助企业和个人投资乡村公路建设。二是加大以工代赈,减免各种税费等间接投入力度,将乡村公路建设项目列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快乡村公路建设。三是进一步发动群众,重点发挥好村民委员会、农村专合组织的带动作用,加大“一事一议”筹资力度,促进乡村公路建设。四是由市级领导牵头分片包干,市级各部门分别联系乡(镇),对乡村公路建设实施“联帮扶”,帮助解决各乡(镇)乡村公路建设的资金困难等问题。

3.2严格乡村公路建设管理

公路建设资金管理和公路质量是农民群众关注的焦点,如果资金管理不规范,公路质量不过关,将极大挫伤农民集资修建公路的积极性。要切实加强对乡村公路建设的管理,有效保护群众投资修路的积极性。一是依托国、省、县主干道,按照干支合理原则,对全市乡村公路进行整合,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不断提升乡村公路路网等级。二是根据《乡村公路建设技术规范》、《验收标准》、《处罚措施》等,认真进行贯彻实施,确保乡村公路规范、健康发展。三是针对公路建设工程队伍素质参差不齐,管理者专业素质不高等具体实际,加强培训和指导。四是认真落实质量责任追究制,完善质量保证体系,建立健全监督机制,依法对工程建设的质量、进度进行科学、有序、高效的监督管理。

乡村经济的发展范文第14篇

关键词 乡村旅游;特点;农村经济;促进作用;安徽歙县

中图分类号 F59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5-0326-01

乡村旅游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可以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村经济快速增长,缩小城乡差距,实现社会和谐发展。

歙县位于安徽省南部,是古徽州府衙所在地,徽州文化及国粹京剧的发源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典型的皖南山区地貌、深厚的文化底蕴、依山而建的土坯房、古民居、丰富的森林植被、自给自足的农耕模式为乡村旅游提供了很好的潜在资源。近几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重点扶持下,歙县乡村旅游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形成了以徽州府衙为中心,深渡山水画廊、霞坑写生摄影、上丰花果山、雄村宰相故里为四大板块的乡村旅游群。乡村旅游已成为歙县农村经济发展的朝阳产业,带动了新农村建设。研究分析乡村旅游与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将有助于实现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1-3]。

1 乡村旅游的内涵与特点

乡村旅游以乡村自然条件为基础,以乡村独特的民俗风情、自然风光、乡村文化等为旅游产品,合理规划设计并根据乡村特色组合产品,乡村旅游具有观光、游览、娱乐、度假和购物等多种形式,是新农村建设中颇有发展潜力的旅游形式。乡村旅游具有如下4个特点:一是乡村景观特有的丰富性。作为新型的旅游形态,乡村旅游应合理融合乡村独特的自然景观与人文风情。如石潭自然风光摄影游,深渡阳产土坯房游,徽州府衙、雄村宰相故里人文游。二是地域的多样性及时间的可变性。乡村旅游资源主要分为自然风貌、劳作形态和传统习俗。如每年的歙县油菜花节和深渡镇的三潭枇杷、上丰乡的上丰雪梨采摘游等。三是具有实践性与体验性。乡村旅游与传统的单纯观光游览不同,其还包括观光、娱乐、康疗、民俗、科考、访祖等多种丰富的旅游项目。如环千岛湖自行车赛、新安江山水画廊的龙舟赛、歙县乡村摄影大赛等旅游景点赛事活动集文化、体育、旅游于一体,形式多样,吸引了诸多游客。四是同时具有高效益和低风险。乡村旅游是将农业生产与旅游活动有机结合起来的特色旅游形式,从而可产生多方面效益。如新溪口的三口蜜桔采摘游实现了乡村旅游和柑橘生产双赢的新格局[4-7]。

2 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2.1 为农村经济拓宽增收渠道

乡村旅游利用已有的农业资源,加以美化、修饰,改善旅游接待设施,建设观光农业项目,即可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源。如霞坑石潭自然风光摄影基地,年接待游客达1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3 000万元。新安江山水画廊景区年接待游客2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5 000万元。

2.2 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旅游业作为综合性较强的服务行业,为提高服务水平,需要向游客提供多种多样的服务,因此直接或间接地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能够吸收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目前,歙县仅从事食宿、餐饮的农家乐就达200余家,解决农村劳动就业岗位1 000余个,同时优化了农业从业人员的年龄结构,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科技转化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2.3 提高乡村的开放程度

旅游业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当地信息、技术与资金的流动,同时,随着乡村旅游的开发、基础设施的进一步改善,乡村旅游发展地区业已成为宜居、宜游、宜业的人居乡村,为农业综合开发、招商引资提供了平台,促进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2.4 提高乡村农产品成交量

游客的自主参与是乡村旅游的一大特色,其中亲自采集、品尝农产品便是体验性旅游项目的重要一环,当地生产的农产品就地销售,降低了农产品交易成本。同时还可对特色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制作成为易于保存、方便携带的精美礼品,从而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民增收。

2.5 有利于农业产业结构优化

通过乡村旅游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农村商业、服务业、加工业等产业的协同发展,从而优化产业结构;且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了交通设施的建设,使农产品运输更为便捷,“小而全”的农业结构得到彻底改变,促进“一村一品(业)”等特色产业示范村的发展,增强了农产品抵御风险的能力。

3 结语

乡村旅游有机融合农业和旅游业,充分利用农业景观和农村自然环境的独特旅游资源,吸引广大游客。发展乡村旅游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了农民的整体素质,缩小了城乡差距,保护乡村文化和乡村环境,促进了新农村建设和社会和谐。发展乡村旅游的独特优势是旅游发展切合农村实际,多方面获取经济利益,推动农村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实施开发乡村旅游中,要确保资源有效配置,科学规划建设;要挖掘产品特色,提升品牌知名度;要突出民俗特色,提高文化品位;拓宽融资渠道,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加强人力资源培训,提高服务水平。

4 参考文献

[1] 徐更生,刘宗超.我们的治农方略:化解三农问题的“另类”方案[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2] 高军波.我国乡村旅游发展中农户利益分配问题与对策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5):67-70.

[3] 李德明,程久苗.乡村旅游与农村经济互动持续发展模式与对策探析[J].人文地理,2005(3):90-93.

[4] 曹艳英,刘春燕,马润花.我国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学术交流,2004(4):87-90.

[5] 吴建华,郑向敏.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3):3-7.

乡村经济的发展范文第15篇

关键词:乡村旅游 ;农村经济 ; 生态

现代社会人们生活工作压力越来越多,大部分旅游者喜欢外出到环境好的农村游玩,呼吸新鲜空气,品尝绿色食品,乡村游的兴起对农村经济的促进起了很大作用。如何抓住这一契机发展农村旅游经济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一、我国乡村发展现状

乡村旅游是到乡村去了解一些乡村民情、礼仪风俗等。也可以观赏当时种植的一些乡村土产(水稻、玉米、高粱、小麦等)、果树、小溪、小桥及了解它们故事。旅游者可在乡村(通常是偏远地区的传统乡村)及其附近逗留、学习、体验乡村生活模式的活动。该村庄也可以作为旅游者探索附近地区的基地。

乡村旅游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依托农村区域的优美景观、自然环境、建筑和文化等资源,在传统农村休闲游和农业体验游的基础上,拓展开发会务度假、休闲娱乐等项目的新兴旅游方式。据国家旅游局的最新测算,目前我国乡村旅游的年接待游客人数已经达到三亿人次,旅游收入超过400亿元,占全国出游总量的近三分之一。据介绍,目前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已经达到359家,遍布内地的31个省区市,覆盖了农业的各种业态。每年的三个黄金周,全国城市居民出游选择乡村旅游的比例约占70%,每个黄金周形成大约6000万人次的乡村旅游市场,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旅游业新的增长点。

现代乡村旅游对农村的经济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随着具有现代人特色旅游者迅速增加,现代乡村旅游已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有效手段。

二、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文化的影响

1.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推动农业转型

乡村旅游作为传统农业的后续产业十分有助于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结构的调整,可形成旅游业带动第三产业,第三产业服务第一、第二产业,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提出对第三产业活动的新需求这样一种良性结构。

2.“乡村游”促进经济增长多元化

世界旅游组织认为,旅游业每增加一个直接就业人员,能为社会创造5个以上的就业机会,从而产生极大的联动效应。乡村旅游不仅为周边地区剩余劳动力创造了就业的岗位,而且为周边地区的农副产品的销售提供了一个大市场,带动了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由于乡村旅游规模不断扩大,旅游接待对食品饮料、农副产品、山货等的需求量不断加大,使得乡村旅游接待村与周边地区形成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延长了旅游的产业链,扩大了产业面,形成产业群。

3.“乡村游”扩大了就业机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旅游活动包括吃、住、行、游、购、娱六大主要要素,这使得以农业为主的农村经济结构得到优化和补充,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也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提供了很多工作机会。

4.促进农村文化发展

乡村旅游在城乡之间架起了文化传播的桥梁,城市居民在乡村旅游活动中感受到了农村生活的风貌,同时传播了城市文明。农民群众在旅游服务实践中开阔了视野,学习了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生活方式。

三、发展农村旅游的途经

1.制定科学的高水平的区域发展旅游规划

资源要转化为现实的产品必须实施科学的规划。在发展旅游经济的大好形势下,乡村旅游必须适应形势,站在全局的高度,重新制定一个科学的、高层次的、高水平的旅游发展规划。在区域旅游发展中突出重点,形成特色,这样才能保障乡村旅游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2.加强宣传,树立企业良好形象

积极向相关媒体提供新闻线索,想办法通过电视台、日报、周刊、广播电台、旅游网等媒体的报道(转载),把一块荒废的沙滩从零开始摇身一变成了可以让农民增加收入的“宝地”,逐步扩大了知名度和影响力,做到了“花最小的钱、做较大的宣传”。

3.多渠道筹集旅游发展资金

制约乡村旅游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缺乏旅游开发资金,因此如何筹集资金发展农村旅游成为乡村旅游开发中的一个难题。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在融资方面要全方位突出,多渠道引资。一是充分利用国家发展农村经济的大好时机,抓住政策大力发展农村旅游经济。二是利用各种优惠条件,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各种投资,包括外商投资、企业投资和利用民间资本等多种形式的投资。

4.实施“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战略

旅游业的综合性、关联性的特点决定了旅游产业是一个政府主导性极强的产业。国内外旅游实践证明,凡是实行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的国家和地区,旅游业就上的快、效益好。党委、政府要因势利导,寻找切入点,积极创造条件,采取低门槛进入的办法,引导和鼓励当地有文化、有素质、热爱旅游的农民青年充分利用资源,开发田园风光休闲旅游景点,开设农家饭店、农家旅店等,想方设法把每天有成千上万过往家门口的游客留住,拉动消费,促进农民增收。

5.培养专业人才,提高产品质量

利用农村远程教育平台,设立村民技能培训中心,对农民进行实用技术培训和旅游服务技能培训,特别是乡村旅游的管理、经营,并加大对农民的教育引导力度,促使他们遵纪守法、提高修养、崇尚科学、移风易俗。依托节气、民俗等文化资源,筹划并举办民俗文化节,展示民俗文化,提高旅游的品位和丰富性。

参考文献

[1]郑群明,钟林生. 农村居民旅游认知特征分析——以湖南省四县市为例[J]地理研究, 20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