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防洪风险评估范文

防洪风险评估范文

防洪风险评估

防洪风险评估范文第1篇

关键词:南水北调工程 交叉建筑物 洪水 防洪风险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由丹江口水库引水枢纽、输水总干渠和沿途省市供水区组成的大型调水工程,跨江、淮、黄、海四大流域到达天津、北京,线路全长1264km。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以解决京津及华北地区用水,缓解水资源紧缺为主要目标[1]。

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沿线河流水系发达,与大小近千条河流交叉。其左侧的太行山区和伏牛山区曾发生过“63.8”和“75.8”两场国内最著名的特大暴雨,因此,中线总干渠如遭遇超标准的特大洪水而使其中任一座交叉建筑物发生失事时,则整个工程就可能受到影响,以致被迫中断运行,并且中线总干渠的走向几乎与所有交叉河流成正交或斜交之势而易受到洪水的冲击。可见,该工程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和风险因素,特别是引水工程交叉建筑物的综合防洪风险问题,传统的水文计算方法很难解决,简单的概率叠加结果也使许多人怀疑该引水工程的可行性。对该问题一直争论不休,至今尚未达成统一的共识。在南水北调工程即将实施之际,对该问题的认识及评估,已成为工程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1 防洪风险估算模型的建立

在南水北调工程中线总干渠上,若有n个交叉建筑物,其设计标准分别为P1、P2、…、Pn,在暴雨和洪水同频率的基础上,相应的设计洪水或设计暴雨分别为F1、F2、…、Fn,则整个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因交叉建筑物因超标准洪水出现而中断运行的风 险为

R=P{(F1>FP1)∪(F2>FP2)∪……∪(Fn>FPn)}

(1)

可见,为了推求上述组合事件的概率,需要各交叉建筑物设计洪水或设计暴雨的n维联合概率密度分布函数f(F1,F2,…,Fn),以及f(F1,F2),f(F1,F3),…,f(F1,Fn),f(F2,F3),f(F2,F4),…,f(F2,Fn),…,等大量2至n-1维的联合概率密度分布函数。由数理统计学可知,在各变量的概率密度分布函数f(F1),f(F2),…,f(Fn)均属正态分布或对数正态分布时,其联合概率密度分布函数f(F1,F2,…,Fn)等才可能会有函数表达式。而实际上,水文变量大都是偏态分布,特别是暴雨和洪水。这样当n较大时,在实际水文资料条件下是不可能推求出这些联合概率密度分布函数的。

针对上述情况,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人们为了解决多项因素共同作用下的风险计算问题,不得不通过模拟技术求解数值解。由于受到计算能力的限制,最初在保证计算精度的前提下,如何减少计算机时就成为重点考虑的问题。因此,Bourgund U和C G Bucher曾提出重点抽样法ISPUD(importance sampling procedure using design)的模拟技术[2]。而其应用理论主要包括联合概率法、变量构造法和多元极值理论等,其中变量构造法在分析问题前,需要先确定所研究变量的函数表达式,如Jonathan AT曾把区域降雨量表达为其中m、ν是有关参数,xj代表各雨量站的降雨量[3]。多元极值理论的依据是极值点过程理论,其边际分布一般为标准Gumbel分布。实际降雨过程的复杂性,及水文变量非标准Gumbel分布,使变量构造法和多元极值理论的应用,在水文风险计算上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为此,朱元NFDA9等人曾探讨过二维复合事件的风险计算模型,并用于分析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防洪风险问题[4]。冯平等人也曾研究过暴雨洪水共同作用下的多变量防洪计算问题[5]。

但对于二维情况,依据联合概率理论有

p(F1∪F2)=P(F1)+P(F2)-P(F1∩F2)

(2)

其中

(3)

(4)

(5)

式中f(x)和f(y)分别为两个交叉建筑物设计洪水或设计暴雨的概率密度分布函数,按我国的防洪规范二者均采用PearsionⅢ型分布[6],即

(6)

(7)

而f(y/x)是暴雨或洪水的条件概率密度分布函数,它是由两部分决定的:(1)在暴雨或洪水x 条件下,暴雨或洪水y的条件期望值E(y/x),它决定了这两个暴雨或洪水之间的关系;(2)在给定暴雨或洪水x下,暴雨或洪水y在E(y/x)附近的离散分布情况,它是因下垫面情况、暴雨时空分布等诸多不同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由中心极限定理可假定其近似符合正态分布,即

(8)

如果有足够的暴雨或洪水资料,(1)部分可以通过建立这两个暴雨或洪水的相关关系来确定;(2)部分是给定某一暴雨或洪水x下,暴雨或洪水y的条件方差值σy/x,也可以通过实测暴雨或洪水资料估算。

若暴雨或洪水资源有限,或上述正态分布的假定难以保证,可以通过幂变换法等方法把x和y 正态化处理,并且对正态化后资料系列可采用偏峰检验法进行正态化检验[7]。将x和y转换为正态系列x1和y1后,则有

(9)

(10)

式(9)和式(10)中:Ex1和Ey1分别是2个交叉河流的暴雨或洪水正态化系列的均值;σx1和σy1分别是其均方差;r1是其相关系数。因此

(11)

两个交叉建筑物因水毁而中断运行的组合风险计算问题,就是求解式(1)~式(5)给出的二维复合随机模型,其中式(3)和式(4)可以通过传统的PearsionⅢ型分布曲线,即通过这2个交叉建筑物的设计防洪标准给出。而式(5)可以采用数值积分方法或Monte Carlo等方法计算。如果采用数值积分方法,式(5)可由下式近似给出:

(12)

式中:m和n分别是概率密度分布函数f(x1)和f(y1/x1)在(x1p,∞)和(y1p,∞)区域的离散区间数。

防洪风险评估范文第2篇

关键词:山洪灾害;风险评估;风险区划;GIS技术;易损性指标

中图分类号:S15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5485(2015)12-0041-05

1研究背景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丘区面积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2/3。复杂的地形地质条件、暴雨多发的气候特征、密集的人口分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导致山洪灾害发生频繁。据《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报告》数据统计,我国山丘区流域面积在100km2以上的山溪河流约5万条,其中70%因受降雨、地形及人类活动影响会发生山洪灾害[1]。由于山洪灾害的发生具有突发性强、来势猛、时间短等一系列特点,且其造成的危害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影响巨大[2],因此,关于山洪灾害的研究早在20世纪初就已经开始了。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山洪灾害的研究已经涉及成因、空间分布特征、灾害损失评估、风险评价与制图等各方面[3-11]。风险评估与管理逐渐也成为国际上倡导和推广的减灾防灾有效途径之一[12]。目前,山洪灾情评估工作得到了来自地学工作者、工程专家和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并逐渐成为国际性的研究项目。特别是在山洪风险评估方面的表现尤为突出[7-11]。但是,这些评价工作的对象往往是泥石流、滑坡或单纯的溪河洪水等单一灾种,评价单元基本以行政区域为单元,缺乏流域系统性、灾害种类完整性,评价指标选择也无可比性[2-6]。其次,目前对大尺度范围上的山洪灾害区划成果,多为如何防治山洪灾害的目的进行的,是一种黑箱模型,未完整给出各山洪沟的危险性、易损性和风险等级水平,因而无法准确判断不同区域的山洪风险等级。因此,本文将借鉴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中对山洪灾害的定义,将由降雨在山丘区引发的洪水及由山洪诱发的泥石流、滑坡等对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损失的灾害统一纳入研究范围[1]。以小流域为评价单元,开展四川省山洪灾害风险评估研究,以期为四川省山洪灾害管理及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2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2.1研究方法

本研究对风险评估的方法,仍借鉴联合国有关自然灾害风险的定义,即风险是危险性与易损性的乘积。其中危险性是灾害的自然属性,易损性则是灾害的社会属性。风险分析在危险性和经济社会易损性分析的叠加基础上完成。因此,本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危险性分析、易损性分析以及二者叠加基础上的风险分析。最后,在风险分析的结果基础上,采用一定的区划原则和方法,结合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中的一级区划和二级区划,对四川省山洪灾害风险进行更进一步的三级分区,形成风险区划图。由于在进行危险性和易损性分析时,选取的指标较多,各个指标在危险性和易损性大小中的贡献不同,为定量评价各指标在其中的权重,本研究选用层次分析法进行分析。其基本原理为:首先建立山洪灾害危险性、易损性分析评价指标体系,每一层都有1个或2个评价因素对应上层目标层,根据这些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因素按照它们之间的隶属关系排成3层评价结构体系;然后,根据专家经验针对某一个指标相对于另一个指标的重要程度进行打分,打分后即建立判别矩阵。根据山洪灾害的成因和特点,结合目前现有数据情况,本研究选取的危险性和易损性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和表2。在进行山洪灾害危险性和易损性的评价时,为了将不同的指标体系组合后用一个统一的量化标准对其等级进行划分,首先根据已有数据的分布区间按照StandardDeviation分类方法,对危险性和易损性水平进行划分,根据实际需要,共划分为5个等级,各个等级的指标范围见表1和表2。

2.2数据来源

四川省山洪历史灾害资料来自四川省山洪灾害防治分区项目调查数据。该数据以小流域为单元,其面积界定为<200km2[1]的小流域共计2471条(近50a来发生过山洪灾害的小流域)。部分县域,小流域单元数据是由国家气象局与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项目———系统科学数据共享平台提供;四川省内及周边82个站点年雨量数据来自中国气象局数据库;DEM(90m)数据来自SRTM;土地利用数据来自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数据中心;岩性数据来自中国地质调查局的1∶250万中国数字地质图;基础土壤数据来自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的1∶100万中国土壤属性数据库。

3山洪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

3.1危险性指标体系及评估

根据危险性各评价指标及对各指标数值的综合统计分析,结合专家的经验判断,参与者均为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中承担相应数据资料分析的专家(共3位),各位专家根据经验判断各级指标间的相对重要性,然后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出危险性各指标的权重值,如表3所示。结合ArcGIS的空间分析计算,将各指标危险性分级图转换为栅格格式(见图1(a)至图1(e)),结合上表给出的每个指标所确定的综合权重值,利用ArcGIS的栅格叠加计算功能,可得到山洪灾害危险性图(见图1(f))。具体计算方法为:山洪灾害危险性=0.041×最大24h暴雨极值+0.021×最大24h暴雨极值变差系数+0.207×最大1h暴雨极值+0.105×最大1h时暴雨极值变差系数+0.035×地形坡度+0.04×地形起伏度+0.091×小流域主沟比降+0.19×河网缓冲区+0.071×历史灾害缓冲区。

3.2易损性指标体系及评估危险性

根据易损性评价指标体系,依据层次分析法计算了四川省山洪灾害易损性指标的权重值(见表4)。在ArcGIS中,将各指标分级图转换为栅格格式(见图2(a)至图2(c)),结合表4给出每个指标所确定的综合权重值,利用ArcGIS的栅格叠加计算功能,可得到山洪灾害易损性成果图(见图2(d))。具体计算方法即为山洪灾害易损性=0.18×沟道两侧范围人口数量+0.42×沟道两侧范围人口密度+0.18×地均GDP+0.12×人均住房数量+0.06×历史灾害死亡人数+0.04×历史灾害冲毁房屋数。

3.3山洪风险评估

根据山洪风险度R等于危险度H乘以易损度V的定义,利用ArcGIS的空间分析叠加功能,可以计算山洪灾害的风险度图。在处理数据时,首先将危险性分级图和易损性分级图进行归一化取值(0~1)见表5,然后进行栅格相乘计算,即可得到四川省山洪灾害的风险图,其取值范围为0~1之间。根据山洪灾害风险区等级划分标准进行分级,可得到四川省山洪灾害风险分级图,如图3所示。

3.4山洪风险区划

根据山洪灾害风险分级结果,结合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中的一、二级防治分区范围,采用基于空间邻接系数的聚类分析方法,对风险分级结果中的最小单元进行逐级向上合并,根据主导因素与综合因素相结合、区域单元内部相对一致、以人为本的经济社会分析等山洪灾害区划原则,划分出全国山洪灾害风险区划单元。以四川省山洪灾害风险等级为基础进行最小单元聚类,在ArcGIS中叠加全国山洪灾害防治二级区划(四川省境内)成果,同时根据四川省自然条件和山洪灾害防治现状,将四川省境内的西南地区细分为3个三级区(图4所示Ⅰ-8-3,Ⅰ-8-1,Ⅰ-8-2),原二级区划中的藏南地区、藏北地区、秦巴山地区由于面积不大,山洪灾害现状和自然条件比较一致,因此不做进一步划分(如图4所示的Ⅲ-1,Ⅲ-2和I-4)。因此,四川省山洪灾害风险区划共涉及6个区划单元,如图4所示。在完成风险性等级划分图和区划图以后,以各风险区划单元为单位,统计各三级区内风险度等级分布特征。表6为四川省各风险区划单元内风险度等级面积统计,表7为四川省各风险区风险等级比例统计。从表7中可见,四川盆地及周边为山洪灾害中高风险区,为四川省山洪灾害重点防治地区。其它地区山洪灾害风险等级较低,在进行山洪灾害防治时,应以防治措施为主,同时加强灾害监测的预警预报。

4结论

(1)整个四川省的山洪灾害风险等级水平处于较高水平,特别是四川盆地及周边地区是山洪灾害的高风险值地区,中风险区等级以上的面积占到了整个四川盆地及周边总面积的近80%,这一区域也是四川省人口、经济密度最大的区域,因此山洪灾害防治任务艰巨。其次,秦巴山地区是四川省山洪灾害次严重地区,中风险区等级以上的面积占到了整个四川省秦巴山地区总面积的18%。其它几个三级区域山洪灾害风险水平不高,大多处于低风险和较低风险水平,山洪灾害防治应以防治措施为主,同时加强灾害监测的预警预报。(2)由于山洪灾害的成因机理十分复杂,特别是溪河洪水及其诱发的滑坡、泥石流灾害成因更为复杂,在进行山洪灾害危险性、易损性评估时,评价指标体系应在深入研究成因机理的基础上进行选取,但限于目前研究成果和资料的可获取性限制,本研究风险评估结果的准确性仍有待验证。

参考文献:

[1]长江水利委员会.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报告[R].武汉:长江水利委员会,2005.(ChangjiangWaterRe-sourcesCommission.TheMountainTorrentDisasterPre-ventionandControloftheNationalPlanningReport[R].Wuhan:ChangjiangWaterResourcesCommission,2005.(inChinese))

[2]唐川,师玉娥.城市山洪灾害多目标评估方法探讨[J].地理科学进展,2006,25(4):13-21.(TANGChuan,SHIYu-e.Multi-ObjectiveEvaluationMethodofMountainTorrentDisasterinUrbanArea[J].ProgressinGeography,2006,25(4):13-21.(inChinese)

[3]石凝.闽江流域灾害性洪水形成机理分析[J].水文,2001,21(3):30-33.(SHINing.FloodingDisas-terMechanismofMinjiangRiverWatershed[J].Hydrol-ogy,2001,21(3):30-33.(inChinese))

[4]谢洪,陈杰,马东涛.2002年6月陕西佛坪山洪灾害成因及特征[J].灾害学,2002,17(4):42-47.(XIEHong,CHENJie,MADong-tao.MountainTorrentDisasterCausesandCharacteristicsofFoping,ShaanxiProvinceinJune,2002[J].Journalofcatastrophology,2002,17(4):42-47.(inChinese))

[5]韦方强,崔鹏,钟敦伦.泥石流预报分类及其研究现状和发展方向[J].自然灾害学报,2004,13(5):10-15.(WEIFang-qiang,CUIPeng,ZHONGDun-lun.ClassificationofDebrisFlowForecastandItsPresentSta-tusandDevelopmentinReseach[J].JournalofNaturalDisasters,2004,13(5):10-15.(inChinese))

[6]许有鹏,于瑞宏,马宗伟.长江中下游洪水灾害成因及洪水特征模拟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5,14(5):638-644.(XUYou-peng,YURui-hong,MAZong-wei.CauseofFloodDisastersandFloodCharacter-isticSimulationAnalysisoftheMiddleandLowerRea-chesoftheYangtzeRiver[J].ResourcesandEnviron-mentintheYangtzeBasin,2005,14(5):638-644.(inChinese))

[7]张春山,李国俊,张业成,等.黄河上游地区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区域危险性评价[J].地质力学学报,2003,9(2):143-153.(ZHANGChun-shan,LIGuo-jun,ZHANGYe-cheng,etal.Collapse,LandslideandDebrisFlowandGeologicalDisastersRiskAssess-mentofUpstreamoftheYellowRiver[J].JournalofGe-omechanics,2003,9(2):143-153.(inChinese))

[8]赵士鹏.中国山洪灾害的整体特征及其危险度区划的初步研究[J].自然灾害学报,1996,5(3):93-99.(ZHAOShi-peng.AnElementaryStudyonWholeChar-acteristicsofMountainTorrentsDisasterSysteminChinaandItsHazardRegionalization[J].JournalofNaturalDisasters,1996,5(3):93-99.(inChinese))

[9]钟敦伦,谢洪,韦方强.长江上游泥石流危险度区划研究[J].山地研究,1994,2(2):65-70(ZHONGDun-lun,XIEHong,WEIFang-qiang.HazardRegionalizationofDebrisFlowintheUpstreamofYangtzeRiver[J].JournalofMountainResearch,1994,2(2):65-70(inChinese))

防洪风险评估范文第3篇

美国地广人稀。辽阔的国土,孕育了密西西比河、科罗拉多河等大河流水系,江河洪水较为频繁。美国海岸线长,沿海地区受飓风、台风及地震的影响,风暴潮、海啸比较严重。美国受洪水威胁的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7%,影响人口约3000万(约占总人口的9%)。根据陆军工程兵团的资料,有洪水风险的城镇达5539个,其中人口超过1万的有1637个。

洪水灾害是最受美国联邦政府关注的自然灾害,一是因为洪灾损失占各种自然灾害损失的比重最大;二是因为根据灾害分级管理的原则,只有超出州政府防御、救援、重建能力的重大灾害,才向总统申请联邦政府的支援,而流域性的大洪水往往涉及数个州,大规模的防洪活动需要联邦政府出面协调有关各州和各部门的行动,并给予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

美国国会在1917年、1928年、1936年、1938年的防洪法(FloodControlAct)中,明确规定国内所有可通航河流都要制定、实施防洪计划;水库建设与维护管理及河道整治等全部费用由联邦政府负担。1938年的防洪法中,授权陆军工程兵团主要负责防洪工程建设与防汛活动。随后的25年中,陆军工程兵团耗资90亿美元,修建了900项防洪工程,包括220座大中型水库、1.45万km长的堤防与防洪墙,整治了1.2万km的河道。此外,垦务局与农业部也兴建了一些有防洪效益的水库。据介绍,目前,陆军工程兵团仍负责国内大型防洪工程的可行性论证、设计、施工管理以及水毁工程的修复,是联邦和地方防洪区域的主要工程力量。

50年代中期以后,洪泛区管理在美国逐渐受到重视。联邦政府投资兴建的大量防洪工程所取得的防洪效益是毋庸置疑的,但水灾损失与政府的灾害救济费用仍呈增长趋势。损失增长的主要原因是洪泛区土地的无序利用以及其中人口、资产密度的提高,又缺乏必要的防洪减灾措施。为了改变这一状况,美国的防洪政策作了极大的调整,强调防洪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为加强洪泛区管理,美国陆续制定了一系列的法规和计划,著名的有《洪水损失管理的全国统一计划》(AUnifiedNationalProgramforManagingFloodLosses,1966)、《全国洪水保险法》(NationalFloodInsuranceActof1968)、与《全国洪水保险计划》(NationalFloodInsuranceProgram)、《洪水灾害防御法》(FloodDisasterProtectionActof1973)、《洪泛区管理的全国统一计划》(AUnifiedNationalProgramforFloodPlainManagement,1975)等。洪泛区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洪泛区土地利用规划、洪水保险、洪水预报和警报系统、应急避难和救灾计划等。洪水风险分析与洪水风险图的绘制为洪泛区土地的合理利用与科学管理提供了基本的依据。

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FEMA)的总部设在华盛顿区,在全美设有10个区域办公室(Re-gionalandAreaOfficesoFEMA),每个区域办公室负责协调若干州的紧急事务管理。此外,FEMA在弗吉尼亚州设有一个紧急救援中心(TheMountWeatherEmergencyAssistanceCenter),在马里兰州设有全国应急培训中心(TheNationalEmergencyTrainingCenter)。

各州设有州紧急事务管理机构,负责各州的紧急事务管理。当灾害的规模超出了地方和州的抗灾救灾能力时,州政府就会向总统请求联邦政府的救援。联邦的救援可以动用国会设立的特别基金。

对于总统宣布的灾害(apresidentiallydeclareddisaster),FEMA将负责:

①评估灾害的损失并决定救援的需求;

②组织灾害救援,处理贷款和保险理赔的申请、审批和发放等;

③建立联邦与州的灾区办公室,根据联邦应急反应计划,协调其他26个在联邦应急反应计划上签约的联邦部委的抗灾救灾活动;

④通过FEMA主办的报纸(TheRecoveryTimes)、广播(24小时播音的TheRecoveryChannel和FEMARadioNetwork)以及电子网络信箱及时向公众通报灾情;

⑤探讨减轻未来灾害的途径。

FEMA的总部中设有应急指挥中心,其组织形式类同于我国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及其办公室。在重大灾害发生时,根据联邦应急反应计划,有关的26个部委将迅速派出负责人和高级专家到应急指挥中心工作。应急指挥中心设有三个大的房间。第一个大房间为FEMA的信息处理工作人员的工作室,房间隔离成方格状,每个工作人员占用一个方格,各人都有计算机,按照分工收集处理各自负责的信息,互不干扰。第二个大房间为高级专家及助手的工作室,专家们按六人一组分成五个小组,每个组的办公桌隔离成星状,每个专家占用60°的一个角。每个角的桌面上也都有计算机,既便于专家查询消息,又便于相互讨论。室内沿墙为FEMA工作人员与各部委专家的助手们提供了一排长桌,桌面无间隔,挨个摆着许多计算机。室的一端设有记者室,中间隔着玻璃墙。记者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专家们的工作,并可向工作人员了解情况,但不能与专家对话,以免干扰工作。第三个大房间为各部委负责人的会议室,他们对专家组提出的方案进行讨论并作出决策。FEMA应急指挥中心的这种布置方式充分体现了决策过程中信息处理层、决策辅助层的特点和需要,值得国内借鉴。

美国一项大型防洪工程从立项到建成应遵循的程序包括:

①由地方政府提出存在的问题和防洪工程立项的请求;

②国会授权并资助陆军工程兵团研究;

③陆军工程兵团进行前期调查研究;

④陆军工程兵团进行可行性研究;

⑤政府行政部门同意立项;

⑥国会批准工程计划;

⑦陆军工程兵团组织工程招标并负责施工监理;

⑧中标单位负责工程建设。按上述程序,建一项工程通常需要17年左右的时间。

二、美国的洪涝灾害调查与评估

(一)美国洪涝灾害调查与灾情评估的基本特点

美国的洪涝灾害调查及灾情评估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显著特点:

(1)洪涝灾害调查与全国洪水保险计划密不可分

与洪水保险计划紧密结合是美国洪涝灾害调查的基本特征,它同时决定了调查的其它诸多方面,如调查的组织方式、基本数据获取、计损方法、统计程序与规范等,可以说该特征奠定了美国洪涝灾害调查的基础。美国于1969年兴起洪水风险图的研究工作且于1973年制定出相应的操作规范后,洪水保险计划随之在全国范围内逐步深入地展开,迄今已大约有60%以上的家庭和企业参加了洪水保险。高比率的投保率为灾情调查与统计提供了十分可靠而准确的数据源。

(2)洪涝灾害调查具有一条主线,两种层次

美国洪涝灾害调查基于洪水保险计划的支持,主要灾情数据从保险系统获得、汇总,从而构成了洪涝灾害调查的主线。从保险的对象和责任来看,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FEMA)负责全国范围内中等以下家庭(家庭财产总值低于25万美元)和小型企业的财产基础保险;对于财产超过25万美元的家庭及大中型企业,FEMA不实施基础保险,该部分财产一般由私人保险公司负责承保。因此,从洪水保险系统中获取灾情数据具有两种层次,即联邦保险和私人保险。从前者获取基础保险对象的灾情损失数据,从后者获取非基础保险对象的灾情损失数据,二者互为补充。

(3)灾情调查的反应速度快,人力投入充分

FEMA的联邦保险业务一般是委托私人保险公司具体承办,并通过私人保险公司等雇佣专门的业务和技术人员负责灾后的损失核定。在全国范围内,FEMA组建了一支大约2000多人的灾情核查队伍,一旦发生洪涝灾害,则可迅速组织人员深入灾区进行具体、细致的灾情调查与核实,从而大大保证了灾情数据获取的快速性与准确性。

(4)损失计算遵从保险赔付的计算原则

财产的赔付额定义为财产因受灾损坏而造成的损失赔付额度。因此,财产损失值即为保险赔付额,计算方法上述二者等同。根据美国财产保险赔付计算原则:对于灾后尚可修复的财产,按恢复于灾前标准的费用投入计损;对于不可修复的财产,按该财产全部投保金额计损。对于损失赔付,美国的保险部门,尤其是私人保险公司(如FM公司),制定了一整套完善的核损方法,从而保证了灾情统计的精度。

(5)逐户的精细调查与宏观的评估分析相结合

对于60%以上已参加洪水保险的那一部分家庭和企业,由于涉及到灾后核损和赔付问题,因此国家更直接地关心他们的利益,灾后,FEMA分派调查人员深入灾区进行逐户的精细调查。此外,精细调查还包括由联邦负责建设和管理的交通、水利工程等设施的水毁损失调查。对于近40%的非保险受灾户,因不涉及到赔付问题,FEMA对他们并不进行逐户的灾情调查和统计,而通常使用损失评估模型进行宏观分析与评估,在宏观尺度上,运用模型估算的损失在总体上具有较高精度。由于保险面大、投保比例高、灾后调查精细,从保险系统上报及汇总的总损失值已在宏观量级上接近全国总的洪灾损失,即使运用评估模型估算非保险受灾户的损失出现较大偏差,也不会过分地影响到全国总的灾情统计精度。

(6)信息充分共享,灾前灾情预评估作用显著

与灾害相关的各类基础信息如社会经济现状、地形、洪水风险图、雨情、水情、防洪工程运用情况等,数据分类详尽完备、检索查询极其便利、且这些信息为灾前的损失预评估及防洪决策提供了可靠而迅速的信息保障。信息充分共享与洪水风险图相结合,建立了各类财产洪灾损失率与洪水淹没要素的关系,如FEMA和陆军工程兵团等早在70和80年代就分别建立了诸如各类房屋、工程设施等资产相应的洪灾损失率评价关系并不断进行修正,依据这样的关系可评价出不同频率下可能的淹没损失。快速的灾情预评估已大量地运用于灾前的防洪避难和灾中应急决策,同时为灾后的灾情统计提供了对比与参考。

(二)中、美洪涝灾害调查与损失评估的对比及存在的不足

中、美两国洪涝灾害调查的异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调查的组织及核损方式具有显著差异

美国的洪涝灾害调查由联邦政府机构FEMA负责,以几种不同的途径调查及核实灾情:

①由FEMA雇佣专门的灾情核查人或通过FEMA的承包商(如私人保险公司)组织人员进行逐户核查,这是灾情调查的主要方式;

②由受灾户(一般是针对已保险户)通过通讯渠道汇报灾情,再派专门人员核查;

③组织专门人员对诸如陆军工程兵团等联邦部门修建和管理的国家大型工程设施的损失进行核查;

④由各州、县政府上报所估算的可能的灾害损失(该上报损失一般仅作参考)。由于美国的洪水保险面大,灾后灾情调查一般与保险赔付相结合而采用精细调查的方式,使灾情调查结果比较真实和可靠。

我国的洪涝灾害调查由国家防办(类似于美国的FEMA)负责组织,由各省、市、县防办具体承担,调查的基本组织单位为县级防办。各县灾后调查一般以各乡镇上报损失为主,兼派工作组赴重点受灾地区核查灾情;上报损失同时涉及到多个职能部门,如工业、交通等部门,则通过县防汛指挥部(或行政首脑机关)进行协调。由于我国未建立全国洪涝灾害保险制度,调查的方法和核灾规范不够具体和完善,调查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不足,人为模糊性较大,致使灾情调查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较差。

(2)灾前的资产调查与评估差距明显

美国的信息产业相当发达,在较完善的税收、保险、档案管理等制度的支撑下,建立了一套快速准确的财产信息查询网络,提取最新的财产信息极其便利。特别是保险系统,每年派出专门的资产评估人员对各类财产可能的价格变化进行及时的评估与更新,保证了资产价值的现实性。

相比较而言,我国的灾前资产调查和资产评估工作还相当匮乏,举步维艰。虽然某些省、市已陆续开展了资产调查和评估工作,但全国范围内尚未建立统一的资产调查和评估方法、程序和规范,调查队伍及信息传输网络还不健全,从而影响了洪灾损失评估的全面开展。在这一方面,我国与美国相比具有相当大的差距。

(3)洪灾损失评估系统的应用差距较大

美国开展洪灾损失评估的工作较早,70年代以来,通过洪灾损失调查就已积累了大量的基础资料并建立了相应的财产损失评估关系且加以不断的完善。现阶段,在资产评估的支持下,洪灾损失评估已大量地运用于防洪减灾决策中,同时也作为灾后灾情定损的重要手段,如对于未参加洪水保险的约为40%的家庭或企业,洪灾损失主要是通过灾情评估的方式加以确定的。美国的洪灾损失评估注重与其它先进技术的结合,如与遥感遥测、气象预报、地理信息系统、仿真模拟等技术的结合,使灾害评估的时效性、准确性较高。

我国的洪灾损失评估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虽然一些地区和部门依据本区域的洪灾损

失调查建立一些损失评估关系并与相应的计算机技术,如数据库、图形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等相结合,取得了一些进展和突破,但就整体而言,还比较落后,还需要逐步地规范化、科学化。最重要的是应首先建立和完善洪灾损失调查的规范和方法,完备区域的人口与资产调查,迅速积累基础资料,以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多区域洪灾损失评价关系,注意结合和应用新技术,才能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的洪涝灾害评估系统。

(三)经验借鉴、思考和建议

综观中、美的洪涝灾害调查和损失评估工作,从调查和评估的基本思路、原则、指标定义和评价方法上并未存在显著的差异或不足,但在调查和评估的法规和规范性、基础资料的积累、投入的人力和物力、新技术的运用及与诸如洪水保险计划相结合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差距。通过对美情况的考察,结合我国洪涝灾害调查与评估工作的实际状况,提出以下建议:

(1)尽快地建立和完善我国洪涝灾害调查的统一规范,明确计算指标的定义和方法,规范化地实施灾前资产调查与洪灾损失调查;

(2)组建专门的洪涝灾害调查队伍,投入更多的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实施调查计划;

(3)进一步规范和完善资产调查和灾情调查的统计报表制度,建立调查资料数据库,不断积累基本资料,逐步建立具有各区域特征的洪灾损失评价关系并不断地修正与完善;

(4)建立和完善信息交换网络,将新的技术方法和手段同洪灾损失调查和评估结合起来,体现快速性、先进性与科学性;

(5)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建立和推广洪水保险计划,将洪灾损失调查与保险赔付调查结合起来,使调查结果更加精细、准确和可靠;

(6)将洪灾损失调查与评估同洪水风险图的制作统一起来,使之有效地服务于防洪减灾决策。

三、美国的洪水保险制度

(一)美国的洪水保险制度的沿革

洪水保险是美国重要的洪泛区管理措施之一。地价低廉使洪泛区土地的开发利用产生极大吸引力。而一旦受灾,根据美国的法律,联邦政府要承担救济的责任。

50年代初,美国已开始重视洪水保险的研究。1956年国会通过了《联邦灾害保险法》(TheFederalDisasterInsuranceAct),创设了联邦洪水保险制度,希望通过对洪泛区征收洪水保险费,一方面可以部分抵消地价低廉的诱惑;另一方面,能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但是,这时期的洪水保险业务是由民间保险公司承担的,一场大的洪水可以导致数家保险公司破产。因此,国会意识到民间保险业应得到联邦政府的支持,否则不能承担洪水保险。但是,由于保险行业意见分歧和对保险措施有效性的怀疑,保险基金一直未获批准。

1968年国会通过了《全国洪水保险法》,据此制定出了《国家洪水保险计划》(简称NFIP),建立了国家洪水保险基金。国会授权住宅与城市建设部(DepartmentofHousingandUrbanDevelopment)组建了联邦保险管理局(FederalInsuranceAdministration,简称FIA),负责国家洪水保险计划的管理。FIA与国家洪水保险协会建立了合作关系。国家洪水保险协会是120多家私营保险公司的联合体。联邦政府对保险费收入和实际支出的差额给予补助,并承付超过私营保险公司财力的赔偿费。联邦补贴率约占实际保险费的10%。

根据新法律,只有参加国家洪水保险计划(NFIP)的社区(Community),才能购买由联邦补贴的洪水保险。而参加NFIP的社区必须承诺加强洪泛区的土地利用与管理,包括:

①采取措施限制洪水风险区的开发;

②引导拟建项目避开洪水风险区;

③协助减轻洪水破坏;

④采取其它长期改善洪泛区土地管理和利用的措施。

考察中了解到"Community"一词,在NFIP中被定义为“任何州、地区或政治分区(有权在其管辖范围内实施洪泛区管理条例的印地安部落或印地安人组织、阿拉斯加土著人村或土著人组织等)”,即参加NFIP的可以是不同级的行政管理区域。本报告中,对"Community"仍沿用国内习惯的“社区”译法,但应按NFIP的定义理解其含义。

1968年的洪水保险法实施之后遇到两大困难:

①计划是自愿性的。因为短期内要增加居民的负担,许多社区对此不感兴趣。

②为了确定保险费率,需要对各社区逐一进行详细的洪水风险研究,确定洪泛区范围,并对洪泛区进行风险区划。而这项工作至少需要5年才能完成。结果,计划实施的头一年,全国仅有4个社区有条件参加保险,总共只办理了20件保险业务。

为了克服这一矛盾,1969年国会修改了原法规,制定了洪水保险应急计划,允许各社区在洪水风险研究未完成的情况下,以部分投保的形式先参加保险计划。应急计划中,洪水保险费率暂时采用全国平均的保险费率,但是,洪水保险费的最高限额只能采用正式计划中的低档级。应急计划实施后,洪水保险的参加者有所增加,但直到1973年5月,也只占到应参加者的15%,国家的救灾费用仍不断上升。

1973年,美国国会通过《洪水灾害防御法》,将洪水保险计划由自愿性改为强制性。该法规定不再向确认为有洪水风险的资产提供联邦资助,除非①财产所在社区参加了国家洪水保险计划;②资助申请者已购买了洪水保险。联邦资助不仅包括所有形式的联邦政府的直接援助,而且包括联邦机构保险和管理的私人贷款。该法授权联邦政府确定洪水风险区并通知有关社区。社区接到通知后,须申请参加洪水保险计划,或证明其不属于洪水风险区。社区在收到通知一年后仍未参加洪水保险计划,将受到惩罚。

强制性保险计划实施之初,激起了大量的矛盾和反对。国会不得不对该法的某些条款进行修改。1976年放宽了抵押贷款的禁令,1977年又取消了禁止由联邦保险的信贷机构向位于洪水风险区内但未参加保险计划的社区的资产所有者提供贷款的条款,但要求信贷机构告之借贷人,他将无权享受联邦的灾害救济和援助,因此在开发洪泛区时应自行采取相应的防洪保护措施。

1977年底,由于工作中的矛盾难以协调,联邦保险管理局(FIA)解除了与国家洪水保险协会的合作关系。1979年,FIA转归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FEMA)统一领导。1981年,FIA开始谋求重新发挥私营保险公司在NFIP中的作用。经过与几家大的保险公司和保险业协会代表的艰苦谈判,提出了一个“以你自己的名义”的计划(WriteYourOwnprogram,简称WYO)。私营保险公司仅以自己的名义为NFIP出售洪水保险,但不承担赔付的风险。私营保险公司将售出的保单全部转给FIA,按保单数量获取佣金。FIA负责保险金的统一管理和使用。1983年8月,FIA向私营保险公司发出参加WYO计划的邀请,至1986年10月,已有200多家私营保险公司与FIA签约向社会提供洪水保险服务。

尽管存在争议,1973年之后,国家洪水保险计划(NFIP)进展比较顺利。从1985年起,NFIP实现了自负盈亏,不再需用纳税人的钱来补贴赔偿和运营费用。考察期间得到的最新资料表明,至1996年4月,全美参加NFIP的社区数已达18469个(占应参加数的87%,其中参加正式计划的18277个,参加应急计划的192个),共售出3416842份保单,平均每份支付保险金284美元,收入保险费11.415亿美元,投保总额达3496.447亿美元。国家洪水保险计划总体上作到了收支平衡,尚有2600万美元的结余,另有向财政部的借款6.886亿美元(法律规定的限额为10亿美元),以应付特大水灾的赔付。

(二)美国洪灾保险的主要特点

(1)洪灾保险由国家专设机构专项管理并具有强制性

联邦保险管理局(FIA)负责的保险计划仅有两个,一为全国洪水保险计划(NFIP),另一为联邦犯罪保险计划,可见洪水保险是一个具有特殊性的险种。大的洪灾一旦发生,受灾区域内赔付对象占投保群体的比重很大,这对在局部发展业务、资本有限的私营保险公司来说往往难以承受,只有国家才有力量在全国推行强制性洪水保险,在更大的范围里调剂使用保险经费。

(2)洪水保险是加强洪泛区管理的重要手段

洪泛区管理主要依靠地方政府,而地方政府未必肯下力气作好这项得罪人又不易见到短期效益的工作。美国将改善洪泛区土地管理和利用、采取防洪减灾措施作为社区参加洪水保险的先决条件,形成双重的压力,促使地方政府加强洪泛区管理,使洪水保险计划达到分担联邦政府救灾费用负担和减轻洪灾损失的双重目的。

(3)洪水保险有法可依并经历了逐渐完善的过程

从1956年通过《联邦灾害保险法》开始,联邦洪水保险法规和制度不断进行调整。可以说是积累了40年的经验和教训,才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法规与管理办法。尽管如此,美国的洪水保险仍有相当大的死角。据FEMA官员介绍,洪泛区中约有40%的居民,宁肯受灾后不要联邦政府的救助,也不愿购买洪水保险。1993年密西西比河大洪水中,受洪水破坏的建筑有4万余间,其中参加了洪水保险的只有1.15万间。

(4)国家洪水保险的对象与额度受严格限定

受保对象主要为有墙有顶的建筑及内部财产,但不包括完全在水上的建筑与地下建筑。房产的最高赔付不超过25万美元,室内财产对居民不超过6万美元、对小型企业不超过30万美元。不保的对象还包括:天然气和液体的储蓄罐、动物、鸟、鱼、飞机、码头、田里的庄稼、灌木、土地、牲畜、道路、露天的机器设备、机动车及地下室里的财产等。可见美国的洪水保险并不搞大包大揽。水利工程与公共设施也不在保险范围,一旦遭洪水毁坏;前者由政府负责修复,后者由有关部门负责修复。

(5)洪灾保险的重要依据是FEMA统一绘制的洪水保险率图该图以500年一遇洪水的淹没范围为洪泛区,确定参加洪水保险的对象;以100年一遇的洪水作为洪水保险率区划的基准洪水(baseflood),并标注行洪区与水位分布。由水位与地面高程可以确定水深分布,进而可以根据风险大小计算保险费率。原则上,行洪区内禁止修建房屋,已建的要拆迁出去;行洪区外的洪泛区中,建筑物基础要超过100年一遇水位以上。参加保险计划之前已有的建筑,要采取减灾措施。水毁的房屋,在利用保险赔付重建时,必须满足100年一遇的防洪要求。

(6)适当发挥私营保险公司的作用

由私营保险公司负责洪水保险金的收发,而由国家承担风险的方式已证明是失败的。完全由国家自建一套洪水保险系统也不现实。在“以你自己的名义”的计划中,私营保险公司在全国各地代售洪水保险,既发挥其特长,又有利于国家对洪水保险的管理。对国家不保的资产,私营保险公司也有用武之地,如一些大型企业,不满足于国家保险的限额,就求助于私营保险公司。这次我们考察的工业联合保险公司就承担了大型企业的洪水保险,该公司也利用FEMA的洪水保险率图判断洪水风险,但有自己的一套规范来计算工业资产的保险费率。

(7)保险理赔的效率很高

FEMA认为投保户受灾后是最急需钱用的,保险费应该尽快送到受灾户的手中。FEMA在若干大的咨询公司里专门培训了一批损失评估人员,在全国各地还专门联系了一批具备损失评估能力的志愿人员(通常是退休的会计师或经理),一旦收到水灾赔偿的要求后,1天之内要赶到现场,4天之内要完成损失的评估。FIA一收到有损失评估人员签字的赔偿单,立刻如数将赔偿费直接寄给投保人。这种高效率为FEMA赢得了很好的声誉,但据介绍也容易造成浪费。相比之下,私营保险公司则要慎重得多。如前所述的工业联合保险公司,在灾情核查与赔付时分工程组、估价组、赔偿组三个小组开展工作。灾害发生后,该公司的工程组负责损失调查,提出对灾害损失的评价报告;估价组对评价报告进行核实,并据此进行赔偿估价;赔偿组对估价报告进行核实,并据此向客户发放赔偿金。三个小组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制约。

四、美国的洪水风险图

(一)美国洪水风险图的由来

美国洪水风险图的绘制与国家洪水保险制度的建立有密切的关系。1956年国会通过了《联邦洪水保险法》。与此相配合,内务部地质调查局从1959年起开始确认洪水风险区,陆续绘制了许多地区的洪水风险区边界图。1960年的防洪法提出,为了合理利用洪泛区和减轻洪水风险,授权陆军工程兵团为地方政府提供技术服务与立案补助。为此,陆军工程兵团开始为各地区绘制洪水灾害地图及编制洪泛区信息通报。这些图基本上是根据历史洪水资料或加上水文资料分析确定的洪水淹没范围图。

1968年开始推行国家洪水保险计划(NFIP)。为了合理确定洪水保险费率,仅有洪水淹没范围图还不够,还需要组织详细的洪水风险研究及根据洪水风险分布绘制出社区的洪水保险率图。对于尚未完成洪水保险率图的社区,只能先参加NFIP的应急计划,即仅根据洪水风险区边界图确定洪泛区,在洪泛区内,无论风险大小,采用全国平均的保险费率。

联邦保险管理局(FIA)并入FEMA之后,FEMA制定了洪水风险研究与洪水保险率图的统一规范,出钱资助指定的公司统一印制洪水保险率图。目前,FEMA统一印制的洪水保险率图已覆盖全国,并仍不断在根据环境与防洪工程条件的变化,进行修改。据FEMA官员介绍,自1968年以来,美国绘制全国洪水保险率图的费用累计已超过了100亿美元。

(二)洪水风险区边界图与洪水保险率图

洪水风险区边界图(FloodHazardBoundaryMap)是根据历史洪水资料绘制的,用于确定一个社区的特定洪水风险区域(SpecialFloodHazardArea)。图中用阴影区表示100年一遇洪水的淹没范围,标示出淹没范围内的街道、资产限度及河流,但是不显示等高线、水深或洪水水位。在NFIP的应急计划中,该图可直接用于洪泛区管理和洪水保险的目的。

洪水保险率图(FloodInsuraneRateMap)是对社区进行洪水风险评价(AFloodRiskAs-sessment)和洪水保险研究(FloodInsuranceStudy)后的产物。通常先利用洪水风险区边界图大致确定一个社区的洪水风险研究范围,通过更为详细的水文、水力学计算,确定特定洪水风险区域内的水位、水深分布,据此进行洪水风险区划(见表1),再用于确定洪水保险费率。一个社区要有了洪水保险率图之后,才可以转入NFIP的正式计划。

表1FEMA洪水保险区划表

A100年一遇洪水范围,BFEs未定,洪泛区用近似方法确定

AE100年一遇洪水范围,BFEs用详细方法确定

AH100年一遇洪水的浅水区,水面高程一定,水深1—3ft(折合30.5-91.4cm),BFE用详细方法确定

AO100年一遇洪水的浅水区,通常为斜面地形,水深1—3ft,水深(ft)与流速(ft)的积小于15

A1-A30100年一遇洪水范围,BFEs用详细方法确定,新版图中用AE代替

A99100年一遇洪水范围,正在兴建防洪保护工程BFEs不定

B100年一遇与500年一遇洪水之间的区域,或100年一遇洪水范围中水深小于1ft(3035cm)区域;或集雨范围小于1ft2(实地面积2.6km2),或超过100年一遇防洪标准的堤防的保护区域

C极少发生洪水的区域,在500年一遇洪水淹没范围之外的区域

D上尉研究的区域,洪水有可能发生,但风险未定

VO沿海100年一遇洪水范围,具有流速(波浪作用),BFEs已定。新版图中用VE代替

X有阴影100年一遇洪水范围之外,500年一遇洪水的区域;或100年一遇洪水范围中平均水深小于1ft(30.5cm)的区域;或集雨范围小于1ft2(实地面积2.6km2),达到100年一遇防洪标准的堤防的保护区域,不标注BFEs和水深。新版图中用于代替B区

X无阴影500年一遇洪水范围之外的区域,不标注BEFs和水深,新版图中用于代替C区

M特定泥石流、滑坡灾害区域

N轻度泥石流、滑坡灾害区域

C极少泥石流、滑坡灾害区域

P未确定,但是可能会发生泥石流、滑坡灾害的区域

表注:

1.某些区域不在特定洪水灾害区(A区与V区),可能受到防洪工程的保护;

2.虽然B区和C区标注为非严重的洪水灾害区,但暴雨仍在B区和C区引起洪水;D区也可能发生严重的洪水;

3.A1~A30、B、C,VO及V1~V30区在新版地图上不再要求标注。老图上的B区和C区大致相当于新图上的X区。

洪水保险率图中不同频率洪水的淹没范围用不同密度的阴影表示。每个阴影区标有一个代码字母,有时后面跟一个数字或另一个字母。基本洪水水位(BaseFloodElevations,简称BFEs),即100年一遇洪水的水位如果已经确定,通常标在图上。此外,图上标出500年一遇洪水的淹没范围和行洪区。制好的洪水保险率图可以单独使用,或作为洪水风险研究成果的一部分。

在洪水保险率图上,100年一遇洪水的淹没范围被称之为“特定洪水风险区”。100年一遇洪水不是指100中年发生一次的洪水,而是指任何一年达到或超过某一洪水水位的概率为1%。美国的抵押贷款年限通常为30年,按统计学计算,30年里发生100年一遇洪水的概率为26%。100年一遇洪水与500年一遇洪水淹没边界之间的区域称为“中度洪水风险区”。500年一遇洪水淹没范围之外的区域,称为“最小洪水风险区”。

在洪水保险研究报告中,附有不同频率洪水沿河的纵向水面线图。该图与洪水保险率图通常结合使用,以确定具体某一地点的不同频率洪水的水深。

对于沿海区域,1969~1980年发表的洪水保险率图中显示的基准洪水位没有考虑波高。1980年以后发表的洪水保险率图说明了是否包括波高。基准洪水位减去地面高程等于洪水水深,该值乘以0.55为波高的修正值,最小值采用2.1ft(64cm),修正值随后加到基准洪水位上。

(三)洪水保险率图绘制的组织方式

为了绘制好全国的洪水保险率图,FIA负责制定了统一的指导手册《FLOODINSURANCESTUDY,GuidelinesandSpecificationsforStudyContractors》。据介绍,最初的指导手册仅是个薄薄的小册子,以后根据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不断总结经验,加以修改补充,才形成了今天这样一大本子。

FEMA采用招聘制确定区域洪水保险的研究单位。对报名的单位进行严格的资格审查,从中选择了40家作为研究单位。据介绍,开始阶段,FEMA采取直接与研究单位签合同的方式进行管理。很快发现,尽管有统一的指导手册,各研究单位画出的图仍然有明显的差异;而且,FEMA作为管理单位,也没有力量对所有的研究报告和图进行严格的审查和鉴定。为此,FEMA选定了二、三家大的咨询公司,分片负责,如我们这次参观的贝克公司就负责密西西比河以西地区。这几家咨询公司从FEMA得到经费支持,与研究单位签定合同,并负责技术指导与成果的审查。研究单位需要提交洪水风险研究的所有资料、研究成果和洪水保险率图的草图,再由咨询公司统一绘图,正式印刷。研究单位是以行政区域为对象开展洪水保险研究的,但为了保证研究成果的一致性,对涉及一个流域的若干行政区域,通常交给一

家研究单位进行研究。

洪水风险图的绘制不是一劳永逸的。在以往的洪水风险分析中,由于资料不足或选用的研究方法不当,可能出现计算上的误差;由于环境的变化或水利工程的兴建等原因,也可能引起洪水风险分布的变化。对于现行的洪水保险率图,FEMA提供了三种修改的途径:

①资产拥有者向FIA提供足够的科技资料证明其资产被错误地划在特定洪水风险区内了。FIA通过审查,确认其言之有理后,发给其“风险图修改证书”,证明其资产不在特定洪水风险区内。

②地方政府向FEMA提出修改洪水保险率图的要求,如改变洪水风险区划、洪泛区与行政区的界线、洪水水位等,FEMA确认地方政府要求合理后,将安排修订洪水保险率图,发给地方政府“风险图修订证书”。

③在一个区域由于工程建设等原因使洪水风险分布发生显著变化的情况下,FEMA将重新研究绘制该区域的洪水保险率图,发行新版本来代替老版本。

(四)洪水保险率图的制图技术

在贝克公司参观时,主人向我们介绍了洪水保险率图绘制的传统方法与最新方法。

在传统方法中,洪水保险率图分行政区域绘制。对一张图上超出该行政区域的地方则留成空白,不绘出一般的地理信息,以免查图引起误会。一张图上的信息,通常需要人工分绘在十几张大的透明胶片上。这样一旦该图由于种种原因需要修改时,信息未变的胶片可以保留,不必要整幅图全部重画,以减少绘图的工作量。

最新方法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绘出的图完全按经纬度进行切分。图上的地理信息与洪水风险信息全部分层存入计算机,可以很方便地进行修改。地理信息利用遥感技术和全球定位系统(GPS)可以较方便地更新。据介绍,采用新技术后,由于减少了大量的人力,绘图费用较过去减少了20%。

(五)洪水保险率图的应用

美国的洪水保险率图应用十分广泛。在参加了洪水保险计划的社区,保险机构可利用该图确定各类资产的洪水保险费率,资产拥有者们可根据洪水保险率图确定是否需要买洪水保险;新的投资者根据该图可以回避洪水高风险区;洪泛区中已有的单位可以根据该图选择采取适当的防洪保护措施。如我们这次访问的FM公司,从图上发现该公司总部设在特定洪水风险区内后,立刻按图上标注的水位,自建了一条防100年一遇洪水的圩堤;政府部门可根据该图进行洪泛区管理,如在行洪区内禁止修建阻水建筑、洪泛区内新的建筑的基础高程必须高于100年一遇洪水水位;应急指挥部门可以根据洪水量级的预报,由该图估计洪水可能的淹没范围,结合社会经济信息,评估灾害的损失,判断救灾的对象和规模等;洪泛区内的居民可以根据该图选择合理的避难撤离路径和避难地点等。

五、体会和建议

根据考察情况,结合我国防汛工作的实际,有如下体会和建议:

(一)加强与FEMA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就防汛而言,FEMA的组织形式与我国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及其办公室有相似之处,可谓对口单位。中美两国都是大国,对自然灾害都实行分级管理,都有大江大河,洪水规模也差不多。中国人口多,洪泛区开发利用程度高,防洪负担较美国重得多,在防汛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美国目前采取的是限制洪泛区开发政策,但特定洪水风险区中已有40%的居民宁肯受灾后不要政府救济,也不愿意参加洪水保险。这说明随着人口的增加,洪泛区开发利用程度的提高是必然的趋势,限制开发的效果是有限的。另一方面,美国的技术较为先进,法制较为健全,有值得我国学习的地方。因此,国家防办与FEMA的国际交流具有双方互利的基础。交流与合作的形式可以包括:

①高层领导人互访,签订合作协议;

②对双方有兴趣的问题组织定期的研讨会;

③先进技术与设备的引进;

④人才培训。

(二)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洪灾保险制度

洪灾保险作为非工程措施,有利于防灾减灾,也为灾后重建家园、恢复生产提供了资金渠道,可以减轻国家负担,从美国的实施情况看,确有显著的效果。美国的洪水保险体制经过40年的探索和调整,有些经验教训可以借鉴。但我国的国情与美国不同,不能简单照搬美国的具体作法。具体想法是:

①建立一个权威性的机构,类似于美国联邦紧急事务管理署(FEMA)下设的联邦保险管理局(FIA)。美国的实践证明洪灾保险应作为专门的险种,并实行全国强制性的保险制度,需要由专门的政府机构管理。该机构应能负责研究并制定我国洪灾保险方面可操作性的法规,如洪灾保险的对象和标准、实施的范围和办法、保险费率的确定等,并统一全国洪水保险费的管理。

②洪水保险与减灾对策相结合。美国洪水保险的成功经验之一是以社区为单位参加,而社区参加洪水保险的前提条件是推进洪泛区管理与实施减灾措施。我国实施洪灾保险有一定难度,可以先进行试点。如在蓄滞洪区实行洪水保险,可结合蓄滞洪区安全建设进行。

③确定适当的洪灾保险对象和标准。美国国家洪水保险的对象有严格的限定,保险费率与具体区域的水灾风险有关,赔付有一定的限额。我国的洪水保险也可以先保房产和小型乡镇企业,这有利于重建家园恢复生产。洪灾保险标准,根据我国情况,不宜定得过高。

④绘制洪水风险图。从美国的实践来看,许多社区由于没有洪水风险图而不能参加到计划中来。为此国家要及早制定统一的规范和标准,安排试点,逐步推广。

⑤建立灾情核查系统。灾情核查是洪水保险的重要环节。美国FEMA与私营保险公司的灾情核查分别有其不同的组织方式。结合我国的情况,有必要建立核灾的班子,组成人员可以由各有关各部门的人员组成,同时成立一个专家评估系统,对灾情损失作出评价,对损失值作出结论,这个专家评价系统应是有权威的。

(三)全面开展洪水风险图的编制工作

美国投入了大量经费,完成了全国洪水风险图的编制工作,并根据情况的变化,不断修订风险图,充分说明了洪水风险图的重要性。我国从80年代中期起,水科院与有关流域机构合作,开展了部分区域的洪水风险研究和洪水风险图绘制工作。浙江省防办近年在全省开展城镇洪水风险图的编制工作,已绘成的风险图在防洪减灾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建议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总结经验,争取“九五”期间,逐步完成我国主要江河流域、重点防洪城市、分滞洪区、水库紧急泄洪或溃坝的洪水风险图。洪水风险图的编制工作量大、技术性强,为保证图的质量和权威性,需要解决如下问题:

①由国家防总组织制定适合我国特点和防汛工作需要的洪水风险图编制手册和有关技术规定;

②落实经费渠道;

③确定组织方式,充分发挥水利科研、规划与设计部门的作用;

④落实审批制度,使正式绘制的风险图能够成为规划与执法的依据。

(四)加速建立防汛防旱信息数据库和计算机网络系统

美国各部门都建有各种信息数据库,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建成,实现了资源信息共享,在防灾减灾中发挥了巨大作用。FEMA在飓风袭击佛罗里达州、通讯完全中断的情况下,能够仅仅依靠自行开发的灾害预测模型,利用计算机网络上传递的气象预报信息和从有关数据库中检索出的社会经济信息,就对灾情做出准确的预报,立刻绘制成图,摆到克林顿总统的办公桌上,为减灾决策提供依据,可见这套系统的效率和效益。为了实现我国防汛系统信息资源共享,必须要统一信息的内容和格式,建立必要的规章和制度。除了各地区、各部门分别建立好自己的水文、气象、防洪工程、防汛物资储备等信息数据库外,为了满足洪水灾情评估与洪水风险图绘制的需要,有关的地理信息和社会经济信息的分区、分类原则及内容和格式要求等也需专门做出规定。

防洪风险评估范文第4篇

我国位于世界最大海洋与最大陆地之间,全国大部分地区为季风气候区,受季风影响,极易形成暴雨洪水、融雪(融冰)洪水、冰凌洪水等多种形式的洪水。其中,经常发生并造成严重灾害的主要是暴雨洪水。我国暴雨洪水一般具有:季节性明显、洪水峰高量大、径流年内分配集中、洪水年际变化大等特点。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开展了大规模的江河整治工程建设。修筑水库拦蓄洪水,修筑堤防防止洪水泛滥。这些工程的修建,取得了显著的防洪效益,1949年到1987年的38年间防洪工程累计减淹成灾农田约6600万ha,加上减免的城市工业等其它损失,减少损失约3000亿元。然而,近十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受洪水威胁区域内人口和资产的不断增长,洪水造成的损失有逐步增长的趋势,如图1。1991年,淮河、太湖流域洪水造成2100亿元损失;1998年长江大水经济损失约2500亿元。

50年来,通过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人们普遍地增加了安全感,在河岸两侧开始大规模的建设,城市不断扩大,人口不断集中。然而,当下一次洪水泛滥发生时,人们发现洪水所造成的损失比以前有增无减,于是人们又要求提高江河的防洪标准……如此下去,便形成了防洪工程投入不断加大,而洪灾损失也不断增长的局面。

我们应该认识到洪水是一种自然现象,企图以工程手段控制和消除洪涝灾害是不可能的,认识到洪水的风险不可消除而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或回避。洪涝灾害的风险预测及洪灾风险管理的概念便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提出的。

2.洪涝灾害风险

洪水作为一种自然现象,可以用客观尺度测度其大小;洪涝灾害风险又与人们的行为相联系,与人们的决策有关;洪涝灾害风险的大小可以用风险程度来度量,它与洪水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及其可能产生的损失有关,用数学表达式来表示,即R=f(P,L)其中,R——洪涝灾害风险;P——洪水事件发生的概率;L——洪涝灾害风险损失。

3.洪涝灾害风险管理

洪涝灾害风险管理是指人们对可能遇到的洪水风险进行识别、估计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有效地控制和处置洪水风险,以最低的成本实现最大安全保障的决策过程。它是一个连续的、循环的、动态的过程,主要包括建立风险管理目标、风险分析、风险决策、风险处理等几个基本步骤。如图2。

洪涝灾害风险管理的目标是选择最经济和有效的方法使风险成本最小。它可以分为灾害发生前的管理目标和灾害发生后的管理目标。灾前的管理目标是选择最经济和有效的方法来减少或避免损失的发生,将损失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性降至最低程度,如进行洪水预报、洪灾警报、防洪工程的规划与实施、防洪调度预案等工作;灾害发生后的管理目标是当实际灾情发生后,监测实时雨情、水情和工情信息,确定最合理有效的调度方案,并组织好抢险与避难转移,尽可能减少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使其尽快恢复到损失前的状况。

洪涝灾害风险分析主要包括风险识别、风险估计和分析评价。风险分析是通过对区域洪水成因、洪水特性(包括洪水概率、流量、水位等)、水利工程状况进行分析,采用历史洪水调查、水力学模型试验或数值模拟计算等方法,确定区域内不同地区的洪水危险程度(包括淹没范围、淹没水深、淹没历时、流速等);再对区域内的社会经济状况(人口、资产等)分布和抗灾能力进行分析,得出不同高程下的主要资产类型和这些资产在不同淹没水深下的洪灾损失率,并将上述两方面的信息进行结合,估算出区域在不同频率洪水下的洪水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确定洪水灾害的风险程度;最后,根据洪灾风险分析的结果,选择不同的防洪减灾对策,考查估算不同方案的费用、效益。

洪灾风险决策是指通过选择对付洪灾风险的一种方法或几种方法的组合,在洪灾风险评价的基础上,并考虑对社会、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综合影响后,选择洪灾风险管理对策,实施洪灾风险决策。生产实际中,对付洪灾风险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风险自留(不采取任何措施);

2)回避风险(将人口和资产从风险区内搬出);

3)降低洪灾损失(适当限制高风险区内的经济发展;建立避水庄台,建立防水房屋,搞好风险区内安全建设;设计好避难路线;做好抢险避难的宣传工作);

4)风险转移(开展洪水保险和再保险)。

洪灾风险处理是根据决策的方案实施风险管理计划,并对计划实施后的效果进行评价。评价各种防洪减灾措施实施后的效益与费用,修改、建立新的洪灾风险管理目标,进入下一次的洪灾风险管理过程。

针对洪水管理的具体内容,洪水风险管理主要包括对洪水的预测和调度中的风险管理、防洪工程风险管理、防洪投资风险管理、洪泛平原风险管理、洪水生态环境风险管理、防洪决策风险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洪水预报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的准确,准确的预报,会对水库等水利工程的调度决策提供帮助,可能会减少损失;预报与实际不相符合,不仅不能对水库等水利工程的调度决策提供帮助,而且会提供错误的信息,可能会增大洪涝灾害风险。防洪工程建设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水库、堤防等水利工程的调度决策,都可能产生潜在的风险。

防洪投资风险管理主要是通过对防洪投资效益进行评估和跟踪调查,确定防洪投资预算和投资方向是否正确,再根据国家经济实力确定合理的投资预算和投资方向,避免投资的浪费和积压。

洪泛平原风险管理主要针对在正常时为干燥地域而当发生某种频率洪水(美国定为1%洪水)时可能淹没的区域内的土地进行管理。包括域内土地开发利用方式的管理;城市防洪减灾设施的管理;建筑物结构及耐水标准的管理;洪水预、警报系统及防洪救灾体制的建立和管理;居民避难系统的建立;洪水保险制度的建立;灾后重建的社会、国家补偿制度等。

洪水生态环境风险管理包括对各类防洪工程建设对流域内生态系统、环境质量的影响进行评估;制定改善环境、生态保护的补偿计划并逐步实施;对洪水灾害发生后产生的环境和生态影响进行调查和评估等。

防洪决策风险管理,主要针对上述各项管理过程中的决策进行管理,避免由于决策失误造成的不良影响和失误,包括决策科学化、制度化。如建立辅助决策信息管理系统、决策支持系统,以及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规体制等。

4.实例

洪水风险图是标示某一区域内可能发生的洪水灾害危险性大小的地图,是进行区域洪灾风险管理的基础。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从1984年以来已先后完成了永定河泛区、小清河分洪区、辽河中下游地区、黄河北金堤滞洪区、东平湖分洪区、淮河蒙洼分洪区、珠江的西江流域、黄河下游山东段等地区的洪水风险图以及沈阳市、深圳市、广州市、上海市、天津市、哈尔滨等城市的洪涝灾害风险图。

实例:黄河下游堤防保护范围的研究

1)洪灾风险管理目标的确定。历史上,黄河山东段曾多次泛滥,但由于两岸地貌发生较大变化,新建许多大型水利工程及道路,目前依然很难确定黄河堤防的保护范围及保护范围内的洪水风险。而山东省黄河河道狭窄,设计行洪能力只有10000m3/s,近年来河道淤积日益严重,1995年下游河床淤高16cm,而黄河大堤多年未曾加高,两岸的安全标准日益降低。加之,下游河道容易发生冰塞,建国以来已有两次形成冰凌灾害,是属于洪水灾害风险较大的区间。

从地貌来看,黄河河床居高临下,下游段成为海河、淮河两流域的分水岭。洪水成灾范围极大,但究其准确,则众说不一。黄河下游两岸为我国经济发达地区,人口财产密集,铁路、公路纵横,堤防一旦溃决,后果将十分严重。北决可犯华北平原,威胁海河流域,南决可危及淮河流域,且有京蒲、京九、陇海铁路大动脉、胜利油田等重要设施及众多的城市。因此需要正确地确定黄河下游堤防的保护范围,进一步根据该范围内人口及财产分布,计算堤防的防洪效益。

2)洪灾风险分析。本研究采用无结构不规则网格对计算域进行剖分,使网格的大小随地形地势和阻水建筑物的分布灵活确定,而且尽可能地将这些阻水建筑物作为网格的边界,充分反映计算域的特征。在计算方法上,在网格形心处计算水位,在网格边界(即通道)上计算流量。将网格按地形划分为滩地型、河道型;将通道按构成成分划分为滩地型、河道型、连续堤、有缺口堤、特殊型等。

以水位和流量为主要控制变量的二维非恒定流的基本方程如下:

水流连续方程:

式中:H—水深;Z—水位;q—源汇项,本模型中代表有效降雨强度,不计降雨情况下q=0;M—x方向的垂向平均单宽流量;N—y方向的垂向平均单宽流量;u—垂向平均流速在x方向的分量;v—垂向平均流速在y方向的分量;n—曼宁糙率系数;g—重力加速度;t—时间。Z=H+B(4)u=M/H(5)v=N/H(6)其中:B为地面高程。

上述两个动量方程中,第一项为加速度项,第二、三项为对流项,第四项为重力项,第五项为阻力项。

本模型上起陶城埠,下至河口清1断面,共有2286个网格,根据不同的堤防决口位置,共计算了十个方案[图3]。综合十个方案的淹没范围,勾绘出整个淹没范围的包络图[图4],该图就可以代表整个黄河下游堤防的保护范围。计算结果表明:黄河北岸决口时,洪水主要沿徒骇河两岸漫流入海,洪水波及至马颊河的南岸,淹没面积为10870km2。黄河南岸决口时,洪水主要沿小清河两岸漫流入海,淹没面积为5950km2。

得到黄河下游山东段堤防保护范围内的最大可能水深分布图后,结合保护范围内的人口和资产分布状况,对各种分类资产损失(如农作物损失、林业损失、水产业损失、畜牧业损失、居民财产损失、企事业财产损失等)进行估算,再对各种分类资产损失求和后,可得到堤防溃决后的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堤防的总的减少洪灾损失的价值即为堤防的防洪效益。

5.结语

洪灾风险管理是一项综合的、持续的管理过程,这就决定了它必将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在我国,对洪涝灾害进行风险管理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相信随着对洪涝灾害认识的逐步深入,必将能够认识到洪灾风险管理的重要性,相信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人类既能较少的受洪涝灾害之苦,又能免于受水资源匮乏之苦的日子将不遥远,人类与水和谐相处的目标必能实现。

参考文献

[1]刘树坤等著,全民防洪减灾手册,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3

[2]杨梅英主编,风险管理与保险管理,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9

[3]骆承政、乐嘉祥,中国大洪水-灾害性洪水述要,北京:中国书店,1999

防洪风险评估范文第5篇

1)下穿桥桥头处设置中央分隔带开口以利于养护、维修及抢险;2)在桥头处设置净高5.5m的限高设施,以防止超高车辆行驶冲撞铁路桥梁;3)优化路线竖曲线;4)对桥面防、排水做特殊构造设计。由于下穿桥位于凹曲线上,受暴雨、洪水影响大,故应从以下几方面来控制洪水对桥梁的影响。1)下穿桥采用固定支座、设置挡块防止桥梁在流水压力的作用下发生偏移;在预应力混凝土现浇箱梁箱内填充铁砂混凝土压重来抵消上浮力。2)下穿桥桥墩采用实体墩配桩基础,横向端部设锥形体,以减少对水流的阻力;中墩与主梁固结,取消支座。3)为保证汛期将洪水隔离在桥面行车道外,下穿桥采取由箱梁和防水墙组成的封闭U形槽断面,如图2所示。防水墙在墩顶和跨中均设变形缝断开,基本不参与箱梁受力。4)箱梁及防水墙采用防水混凝土,变形缝内设背贴式和中埋式止水带2道,伸缩缝处箱梁和防水墙采用OMEGA止水带1道。5)桥面排水[5]采用封闭集中排水系统。设置凹形纵向排水明槽,雨水通过纵向排水明槽汇集到集水池。

2风险评估

公路桥梁建设和运营阶段存在着诸多不确定性因素,设计、施工、运营过程中任一环节的错误和疏忽,都会降低结构安全性,导致安全事故发生。下穿桥处于特殊环境条件下,需进行风险评估[6-7]。风险估计是风险评估的主要工作,包括风险概率估计、风险损失估计和风险量测3个方面的工作[7]。本文主要采用专家调查法对下穿桥设计进行风险评估。根据该桥的建设条件、设计方案、施工方案、运营管理划分评估单元,将统计分析结果按照评估单元划分归类,分析当前工程中存在的风险,判断风险等级,并拟定对策措施控制风险[8]。限于篇幅,本文仅列Ⅱ级及以上风险。

2.1建设条件风险

下穿桥建设条件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通过调查、分析建设环境和项目情况,主要针对气象条件风险、水文条件风险、施工环境风险和场地条件风险等方面进行评估。风险描述见表1。对13名业内专家的调查情况见表2。以暴雨风险为例,9位专家评定暴雨风险发生概率级别为4级及以上,2位评定为3级,2位评定为2级;1位专家评定暴雨风险损失等级为4级,2位评定为3级,8位评定为2级,2位评定为1级;综合评定概率发生级别为4级,损失等级为2级。最终确定暴雨风险等级为Ⅲ级。气象、水文条件中Ⅲ级风险主要应对措施如下。1)进行水文调查计算,多设排水口,增大排水截面;设置自动控制排水系统及应急预案;合理确定洪水位,并考虑浪高,对淹没区漂浮物及洪水特性进行充分分析。2)建立下穿桥气象监测和地方气象台的信息联动机制,并根据项目范围内灾害性气候特点和统计规律制定异常气候安全通行管理规定,通过及时有效的交通控制措施,实现异常气候条件的安全管理。在下穿桥桥墩合适位置设置洪水位报警装置,报警信号可上传至监控中心,如遇暴雨、特大洪水可提前报警。

2.2结构方案风险

下穿桥下穿运营及在建的铁路桥梁,考虑嘉陵江100年一遇洪水,该桥两侧设置了挡水墙,故其主桥结构特殊。结构方案设计中应重点研究复杂环境条件、结构形式特征缺陷、排水系统失效及现有理论不足等因素给结构本身带来的风险,主要风险源及风险等级见表3。下穿桥结构方案中Ⅲ级风险应对措施如下。1)结构形式特征缺陷风险应对措施。设置排水、防水系统,适当降低纵坡,加强桥面排水功能,同时还要考虑洪水期因排水口而造成的反涌水。加强抗洪抗浮设计,加强挡水墙研究与设计,如挡水墙受到车辆撞击、洪水漂浮物撞击等。加强结构耐久性设计。对止水、防水需特别重视,应加强防排水[9]构造处理措施。2)排水系统失效风险应对措施。与城市雨水排水系统不同的是,下穿桥两端坡度较大,集水较快,考虑该桥的重要程度,应适当提高其排水的设计重现期,一般宜取其上限5年[9],进行水文、水力验算。集水池雨水流态会对水泵的运行产生影响,由于雨水收集系统与集水井直接相连,暴雨时流速较快的雨水径流集水井直接进入集水池会形成回流、湍流,从而恶化水泵进水条件,导致水泵效率下降,故应采取导流等措施来改进雨水流态,以利于泵站的正常运行,如设置导流板或导流墩、压水板或挡水板等。泵站选址应结合当地防洪现状并考虑泵站自身防洪要求,防止泵站淹没而影响泵站运行。水泵的控制手段与能否及时排除雨水密切相关,故宜采用报警水位双泵启动方式控制,即高水位(小雨)时启动1台水泵,超高水位(大雨)时再启动1台水泵并报警。3)现有设计理论不足或设计失误风险应对措施。调研完善基础资料,吸收已有工程经验。认真研究可能工况并进行验算,完善各种工况的应急措施。加强抗洪、抗浮设计,加强挡水墙研究与设计,如挡水墙受到车辆撞击、洪水漂浮物撞击等。处理好全桥排水、防水等的构造设计。对长期运营中构件的有效性及维修、更换提出措施。对防排水设施的薄弱部位,如伸缩缝、变形缝、施工缝、集水井的防水,设计时需细化构造,并对材料选择、安装提出详细技术要求和措施。另外,还需对下穿桥的防、排水系统及暴雨、洪水预警系统展开专题研究。

2.3施工方案与施工管理风险

下穿桥在施工阶段技术要求高,一旦发生事故影响重大。因此,根据该桥结构特点,本文主要分析挡水墙施工风险、桥墩及基础施工风险以及铁路施工与运营风险。风险控制应注意以下几点:固定模板的螺栓不宜穿过防水混凝土结构,以避免水沿缝隙渗入,若必须采用对拉螺栓来固定模板时,则应加焊止水环;保证止水带的施工及质量,加强施工工艺、工序的管理,对关键环节,须经各部门共同确认达标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施工;需加强排水设施的管理及维护,及早明确接管单位并提前介入,以保证排水设备正常运用。

2.4运营管理风险

下穿桥在运营管理期间主要存在汽车超载风险、灾害天气风险、洪水风险、高铁施工及运营风险、养护风险及车辆撞击风险。其主要风险描述及控制措施见表5。1)汽车超载风险应对措施。建立下穿桥的健康监测系统,及时发现超载、超限车辆对桥梁产生的威胁和病害,并及时进行加固维修处理;加强超载车辆的管理和宣传力度,注意警示标志的设置;在收费站或服务区设置计重系统,勒令超载车辆卸载,杜绝超重车辆上桥。2)暴雨风险应对措施。设计时可考虑设置预备排水孔,平时封闭,有暴雨天气出现时开放;加强对防、排水系统的日常检查,维护;做好暴雨及洪水预警系统,建立暴雨、洪水预防联动机制。

3结论

防洪风险评估范文第6篇

关键词: 子牙新河整治工程;社会稳风险;风险防范;化解措施

中图分类号:E951

1 子牙新河整治工程基本情况

子牙新河自上世纪60年代末开挖以来已运用40余年。堤防工程及建筑物工程年久失修,险工众多,河道淤积严重,加上堤防沉降,行洪能力低,目前子牙新河河道的过流能力仅4000~5000m3/s,不能满足《海河流域防洪规划》确定的行洪流量5500m3/s的要求,一旦行洪将严重威胁两岸堤防保护区的防洪安全。为保障子牙新河两岸防洪安全,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子牙新河进行治理是十分必要的。

本次子牙新河整治工程主要分布在子牙新河两岸,主要包括左右大堤加高工程、南小堤修复工程、险工段治理、桥梁重建或加固、穿堤建筑物改建加固等,工程涉及沧州市的河间市、献县、黄骅市、青县4个县(市)。

2 评估内容

2.1 风险调查评估及各方意见采纳情况

2.1.1 风险调查情况

(1)合法性调查

通过文献法查明1966年11月水利部海河院提出了《海河流域防洪规划(草

案)》。按照该规划,自1967年开始实施根治海河工程,对子牙河系进行了大规模治理。河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于2009年初根据河北省水利厅安排,编制完成了《子牙新河整治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2010年11月25日~27日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组织专家召开评审会,对整治工程报告中的相关内容进行了认真的评审。根据审查意见,对有关内容进行了补充、完善和优化,于2011年8月提出了修改后的可研报告。2011年11月5日~6日,水规总院对修改后的可研报告进行了复审。会后,再次对可研报告进行了修改完善,于2011年12月提出了修改完善后的可研报告。项目合法,手续完备,程序完备。

(2)合理性调查

本工程工程设计严格按照《防洪标准》、《海河流域防洪规划》、《泵站设计规范》等相关国家标准和规范进行设计,工程设计合理。工程建设无新增永久征地,且总征地面积较少,为涉及房屋拆迁和移民安置问题,各项补偿标准严格按照国务院《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条例》(国务院令[2006]471号)和周边正在实施的基础设施工程的各项补偿标准执行,有关税费执行国家或地方的有关规定。

(3)可行性调查

符合已批复《子牙新河整治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并通过对工程区内的村民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当地92.3%的群众都认为本建设项目是有必要的,项目完全可行。

(4)可控性调查

项目实施的社会不稳定因素主要有占压土地和在工程建设期产生的环境、噪声等不利影响。子牙新河整治工程征地量较少,且主要为线、点状分布,项目可能引起的社会稳定风险的主要为个体事件,涉及当地群众数量较小。对于其他环境、噪声等可能引起的不利影响,施工过程中已经确定了相应的保护措施,并且这些不利影响随着工程的完工也将消除。因此,整个项目实施的社会稳定风险可控性较强,通过完善、相应的措施能够得到防范和化解。

2.1.2 风险调查评估及各方意见采纳情况

本工程涉及沧州市的4个县(市),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336份,其中回收336份,回收率100%,其中献县回收调查问卷76份、黄骅市回收调查问卷15份、河间市回收调查问卷105份、青县回收调查问卷140份,调查问卷填写合格有效。

公众参与意见调查结果表明,本项目得到了工程建设影响范围内及关注工程建设的大多数群体的支持和理解。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发现了许多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社会稳定风险问题。

2.2 风险识别和估计评估

本项目可能引发的社会稳定风险有:1、本工程需征地,涉及群众利益,可能存在风险,风险概率较高,影响程度较大,风险程度高;2、施工期间,施工场地及周边可能存在社会稳定风险,风险概率较低,影响程度较小,风险程度低;3、项目可能造成环境破坏的风险,风险概率较高,影响程度中,风险程度高;4、项目可能引发的社会矛盾风险,风险概率中等,影响程度较小,风险程度中。

2.3 风险防范和化解措施的评估

根据对项目可能诱发的风险及其评价,拟采取下述风险防范和化解措施。

(1)对于占地范围内涉及到的实物指标,按照国家和地方政府的相关政策和规定进行补偿。对于土地采用中低产田改造、发展设施农业、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等手段,提高土地产出率,逐步使占地群众生活达到或超过原有水平。

(2)施工单位加强工程车辆驾驶人员交通安全教育,施工车辆按指定线路行驶,在穿越村庄、人口密集区域要减速慢行;经过学校、市场、交通要道等人口密集区域施工单位应指派专人负责现场交通安全管理;严禁超载、超限车辆上路,对大吨位车辆进出狭小的村道,要积极采取防范和完善措施,在工程车辆经过的道路应设置符合交通技术规范的标志牌。

(3)加强与周围村、社区的沟通和交流,倾听意见和建议,及时给予反馈,并在可能范围内尽量向他们提供方便和支持;化解群众不满情绪,引导有异议的群众采取合理合法的方式反映问题;项目组紧密联系和依靠村委会,采取以预防为主的治安防范措施,建设期间,如有个别村民有异议,以疏导,说服,化解等为主,将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

(4)通过电视、报纸、广播、网络、开通热线电话等方式加强宣传工作,宣传工程实施的意义,取得公众理解和支持。

(5)成立维护社会稳定工作小组,确定维稳接待人员,制定工作方法,并进行必要的维稳工作培训;建立各施工标段与村、社区以及重点企事业单位的联系制度,加强基层的沟通与协调,将矛盾发现和化解在基层。

2.4 落实措施后的风险等级确定

经过相关的防范和化解措施后,各风险因素的风险程度都能降成低风险,综合风险等级为低风险,意味着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可能性不大。

3 评估结论

子牙新河整治工程是为了防止子牙河系洪水北窜大清河系威胁天津市、津浦铁路,京沪高速大港油田以及下游广大地区人民生命财产防洪安全,由国家财政投资兴建的防洪影响处理工程,体现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主导思想,具有重要意义。本项目符合现行法律、法规规定,程序合法,手续完备。通过对子牙新河整治工程中可能发生的社会稳定风险进行了识别与评价,项目可能引发的社会稳定风险因素有四项,全部为低风险,意味着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可能性不大。

综合评价,子牙新河整治工程社会稳定风险等级为低风险。

[作者简介]郭宏伟(1986-),男,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水文水资源及水利工程规划工作。电话:18222807872。

参考文献:

[1](发改投资【2012】2492号)《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国家发展改革委重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暂行办法的通知》[S].2012.

防洪风险评估范文第7篇

【关键词】洪涝灾害 经济影响 防灾减灾能力 评估 研究

【中图分类号】S282 【文献标识码】A

由于我国大部分地区处于季风区,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年际变化大,且大量的围湖造田,导致湖面缩减,泄洪能力差,河流中上游地区植被破坏严重,再加上我国东部地区地势平坦,水流缓慢,种种因素导致我国洪涝灾害频繁发生,严重威胁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成为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大因素。

因此,我们应当明确洪涝灾害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影响,建立健全洪涝灾害防灾减灾能力评估体系,提高我国防灾减灾能力,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那么,洪涝灾害究竟有哪些经济影响,我们应当如何构建科学的洪涝灾害防灾减灾能力评估体系?笔者主要针对以上这两个问题展开了探索和研究。

洪涝灾害的经济影响

洪涝灾害威胁着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我国历史上每一次大型洪涝灾害都会产生大量伤亡人口和受灾人口。①据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统计,经由相关部门核实,2013年全国洪涝灾害受灾人口多达1.2亿人,因灾死亡774人、失踪374人,全国共投入抢险人数966万人次,紧急转移危险区域群众1112万人,解救洪水围困群众195万人,减少受灾人口3787万人。即使如此,2013年全国洪涝灾情相对来说还是总体偏轻,2013年洪涝灾害主要指标与1990年以来的均值相比,偏少3成的受灾人口,偏少7成的死亡人口,偏少7成的倒塌房屋,偏少1成的农作物受灾面积,其中,直接经济损失占上年GDP比值小0.98%。由此可见,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洪涝灾害的影响。而洪涝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严重威胁,导致人们生命财产得不到完全的保障,进而限制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的进步。②

洪涝灾害恶化了人们的生存条件。洪涝灾害的发生往往伴随着住房的破坏、基本生活设施的损坏等状况产生,这些状况无疑恶化了人们的生存条件。洪涝灾害不仅会导致房屋倒塌,还会污染饮用水、破坏供水系统和排水系统,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③以2013年全国洪涝灾情为例,据统计与核实,2013年我国洪涝灾害倒塌房屋53万间,农作物受灾11901千公顷,成灾6623公顷,受损水库1241座、堤防3.7万处、护岸5.3万处、水闸7187座,其中,县级以上城市受淹234个。

同时,由于洪涝灾害破坏了原本的安全水源,造成水质污染,严重影响了食品安全,又由于洪涝灾害破坏了供水系统和排水系统,各种垃圾随着洪涝流向漂流满溢,大大增加了血吸虫病、疟疾和肠道传染病等疫病和传染病的爆发概率,极大地威胁着人们的生存条件,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④洪涝灾害对人们生存条件破坏所产生的直接经济影响,以及国家后期对修复再建的经济投入,很大地阻碍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⑤

洪涝灾害的直接经济影响。据统计,2013年我国洪涝灾害直接经济损失高达3146亿元,全国投入抢险舟船10万舟次,运输设备68万班次,机械设备35万班次,消耗编织袋9963万条,最终防洪减淹耕地3978千公顷,避免粮食损失2029万吨,减灾效益约2362亿元。从以上实例中可以看出,洪涝灾害造成了我国巨大的直接经济损失,其中,各大产业中,受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主要有农牧渔业、工业与交通运输业以及水利事业。

从农牧渔业的角度来看,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的第一产业。由于洪涝灾害的特点,洪涝灾害往往会造成大面积的耕田被淹、农作物被毁,在农牧渔业当中,农业的直接经济损失最大。首先,阻碍我国农产品产量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洪涝灾害,灾情较轻的年度农产品产量大大多于灾情较重的年度农产品产量。其次,洪涝灾害具有较大的地域差异性。例如,2013年洪涝灾害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农作物受灾3927千公顷,成灾2619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591亿元。⑥其中,松辽流域地区最为严重,这一地区的洪涝灾害损失是我国将近12年以来年均损失值的三倍之多。再次,不同地区的农田受灾率具有很大的差异。农田受灾率是指农作物受灾面积与耕地面积的平均比例。根据我国历年农田受灾情况可以看出,农田受灾率在全国显现出由西向东、从北向南逐步升高的趋势。⑦

最后,洪涝灾害对牧渔产业的影响也较为严重,尤其是今年来,在我国林牧渔业不断发展的同时,洪涝灾害对牧渔产业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也越来越大、越来越严重。

从工业与交通运输业的角度来看,从工业与交通运输业的角度来看,洪涝灾害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影响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一是洪涝灾害造成工矿企业停产;二是洪涝灾害破坏输电线路和通讯线路,导致电力中断以及通讯中断;三是洪涝灾害毁坏路基和路面,导致铁路中断以及公路中断。⑧ 首先,洪涝灾害对工矿企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洪涝灾害会迫使工矿企业停产、停工和停业,导致企业生产量下降,生产值减少。其次,洪涝灾害对交通运输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洪涝灾害会导致铁路与公路的路基、路面、轨道、隧道、车站等基础设施被损坏,威胁交通安全,迫使铁路中断以及公路中断。最后,洪涝灾害对电力业与通信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洪涝灾害会导致电力与通信基础设施设备被破坏,从而损坏输电线路和通讯线路,迫使供电中断以及通讯中断。

从水利事业的角度来看,我国要防洪减灾,就应当加强水利工程建设,水利事业是对抗洪涝灾害的重要手段。因此,洪涝灾害,尤其是大型洪涝灾害,会严重破坏水利设施。洪涝灾害会损害水库、堤防,导致垮坝以及堤防决口,同时,洪涝灾害还会破坏机电泵站、机电井、塘坝、护岸、水文测站。灌溉设施以及水电站等水利基础设施,不利于区域防护、农业灌溉的进行,妨碍了区域内的正常发电与供电。据调查,21世纪以来,洪涝灾害对我国水利设施造成的年均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09.12亿元,其中,江西、广东、四川、浙江和湖南水利设施受损情况最为严重,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很大的负面作用。

洪涝灾害的间接经济影响。洪涝灾害不仅会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直接经济影响,还会产生间接经济影响。间接经济影响是指由于洪涝灾害直接造成了某行业的经济损失,从而影响到与某行业具有关联性的其他行业,甚至影响到整个经济系统,对其他行业产生间接经济影响。目前,洪涝灾害的间接经济影响主要表现在实际GDP、消费、投资、就业、贸易等方面。洪涝灾害通过对我国农牧渔业、工业与交通运输业、水利事业的影响,导致我国实际GDP在一定程度上下降、实际工资水平与就业水平下降、资本要素的四个指标整体下降以及行业产出受到负面影响等等。

防灾减灾能力的评估

优化防灾减灾能力评价系统设计。要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就应当优化防灾减灾能力评价系统设计,提升防灾减灾质量,提高防灾减灾效率。首先,我们应当深化对洪涝灾害防灾减灾能力的认识和理解,设计出综合评价防灾减灾能力的总体架构,有针对性地进行防灾减灾能力评估。洪涝灾害防灾减灾能力是指政府相关部门把持洪涝灾害对社会经济影响的行为能力,洪涝灾害防灾减灾能力的总体行为目标为避免或减轻人员伤亡以及财产损失,为社会连续性运行和人民人身财产安全提供有力的保障。

其次,应当依据美国危机管理专家和大师罗伯特・希斯率先提出的4R危机理论和危机管理领域公认的PPRR理论,应对洪涝灾害危机,设计防灾减灾能力评价体系。其中,4R危机理论将危机管理分为四个阶段:Reduction(缩减力)、Readiness(预备力)、Response(反应力)、Recovery(恢复力),PPRR理论则将危机管理分为Prevention(危机前预防阶段)、Preparation(危机前准备阶段)、Response(危机爆发期反应阶段)和Recovery(危机结束期恢复阶段)四个阶段。另外,我国于2007年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根据突发事件发生以及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从预防与应急措施、监测与预示警报、应急行动与救援、事后重建与恢复等方面进行了规范性规定。我们应当深入理解危机管理科学理论和相关法律法规,科学制定洪涝灾害防灾减灾能力评价体系。

最后,应当在危机管理理论的指导下,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为依据,充分结合我国实际国情,优化洪涝灾害防灾减灾能力评价体系。我们应当建立健全预防与应急措施能力评估分系统、监测与预示警报能力评估分系统、应急行动与救援能力评估分系统与灾后重建与恢复能力评估分系统。其中,在预防与应急措施能力评估分系统中,我们应当主要针对洪涝工程防灾能力、生态保护能力以及民众防灾意识进行评估;在检测与预示警报评估分系统中,我们应当主要针对洪涝灾害监测能力、洪涝灾情分析能力、洪涝灾害预警能力以及相关信息能力进行评估;在应急行动与救援能力评估分系统中,我们应当主要针对防洪除涝能力、安置灾民能力、交通运输能力、医疗救治能力以及灾区通信能力进行评估;在灾后重建与恢复能力评估分系统中,我们应当主要针对政府救济能力、资源供应能力、灾区建设能力以及居民恢复能力进行评估。

构建科学合理的防灾减灾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首先,应当充分发挥洪涝灾害防灾减灾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各种功能。我们应当收集与洪涝灾情以及防灾减灾情况相关的多种数据,将数据加以归纳整理,充分发挥洪涝灾害防灾减灾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描述与反映功能。同时,我们应当综合分析灾情区域内各方面的防灾减灾能力,总结和反思不足之处,对比不同灾区的情况,分析相同点与不同点,更好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发挥洪涝防灾减灾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监测与评价功能。另外,我们应当明确各地防灾减灾工作的绩效与缺点,优化工作设计,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充分发挥洪涝防灾减灾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指导和决策功能。

其次,应当科学合理地构建洪涝灾害防灾减灾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实现评价效果最优化。我们应当贯彻实施科学的理论指导方针,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到当地灾情和我国国情,将科学理论与客观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更好地构建洪涝灾害防灾减灾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同时,我们应当将洪涝灾害防灾减灾能力评价分为目标层、系统层、状态层和指标差四个层次,坚持系统性原则和层次性原则,协调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和经济因素等各方面的关系,突出评价重点,抓住评价对象的主要特征和情况,科学构建防灾减灾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另外,我们应当运用简洁明了的文字或表格阐述洪涝灾害防灾减灾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实现指标体系的规范化发展,使其具有正确的引导意义,促进我国洪涝灾害防灾减灾综合能力的提高。

构建科学合理的防灾减灾能力评估模型。应当对洪涝灾害防灾减灾能力进行数据标准化处理。防灾减灾能力包含多种方面的能力,因此,针对不同的能力,我们应当根据科学理论和实际情况,提出不同的评价指标。例如,在评价防灾工程的排水管道密度时,我们应当计算该工程的排水管道长度与建成区面积的比率,将实际比率与规范的排水管道密度相对比,科学评价该地区的工程防灾能力。在评价地区人均防护林造林面积时,我们应当计算当地实际防护林造林面积与当地常住人口的比率,将其余规范的人均防护林造林面积相对比,根据对比结果,对该地区的生态保护能力做出科学评价。在评价区域气象观测站点覆盖率时,我们应当计算区域气象观测站点数量与其土地面积的比率,将其与规范的区域气象观测站点覆盖率相对比,科学评价该区域的灾害监测能力。⑨在评价洪涝灾区除涝面积比例时,我们应当将除涝面积除以耕地面积,再乘以100%,将实际比例数据与规范数据相对比,从而评价该地防洪除涝能力。在评价洪涝灾区的人均自然灾害生活救助支出时,我们应当计算该地自然灾害生活救助支出与常住人口的比例,将其与规范数据相对比,科学评价政府救济能力。在评价地区人均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时,我们应当计算该地水利、环境与公共设施管理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与常住人口的比例,与规范数据对比之后,科学评价资源供应能力。

结语

综上所述,洪涝灾害破坏着人们的生存环境,威胁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对我国的农牧渔业、工业与交通运输业以及水利事业等方面造成了负面的直接经济影响,对我国的实际GDP、消费、投资、就业、贸易等方面造成了负面的间接经济影响。因此,我们应当加大对防灾减灾事业的投资力度,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建立健全灾后重建制度和灾民保障制度,对防灾减灾事业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和财政支持,提高我国防灾减灾能力。同时,应当注重洪涝灾害防灾减灾能力评估体系的构建,全方位、多方面地评价防灾减灾能力,促使评价指标科学化、规范化,构建科学合理的防灾减灾能力评估体系,对提高我国防灾减灾能力起到更好的督促作用。

(作者单位:山东行政学院应急管理培训办公室;本文系山东行政学院课题“山东省危机管理信息化研究”成果,项目编号:YKT201110)

【注释】

①姜蓝齐,马艳敏,张丽娟,马玉妍,徐虹:“基于GIS的黑龙江省洪涝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自然灾害学报》,2013年第5期。

②张晓等:《中国水旱灾害的经济学分析》,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第35页。

③庄天慧,刘人瑜:“贫困地区村级组织防灾减灾能力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西南地区28个村的调查”,《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3年第5期。

④周峰,许有鹏,石怡:“基于AHP-OWA方法的洪涝灾害风险区划研究―以秦淮河中下游地区为例”,《自然灾害学报》,2012年第6期。

⑤ 王小鲁,樊纲主编:《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213页。

⑥崔巍,陈文学,白音包力皋,陈兴茹:“中小河流洪涝风险评估及研究―以哈尔滨地区为例”,《中国水利》,2013年第4期。

⑦薛晓萍,马俊,李鸿怡:“基于GIS的乡镇洪涝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技术―以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为例”,《灾害学》,2012年第4期。

⑧何爱平:《灾害经济学》,北京:西北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76页。

防洪风险评估范文第8篇

关键词 堤防 风险 决策

中国分类号:TV6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1-035-02

1、堤防风险管理决策的主要内容

堤防风险管理决策是指对具有防洪功能的堤防系统中固有的或潜在的危险及其严重程度所进行的分析和评价,并以既定指数、等级或概率值做出定性或定量的表示,最后对风险和承受者的脆弱度进行分析并做出相应对策的综合体系。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1)分析堤防运行期间存在的风险因素,堤防不安全的极限状态应是堤防漫决、冲决和溃决,因此应围绕导致决口的内因和外因分析风险因素。

(2)用可靠性和概率论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各风险因素对堤防工程安全的影响程度并做出定性或定量表示,即在设定的边界条件下对各风险因素对整个堤防工程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进行分析。

(3)根据确定的标准判定堤防的安全等级,其中判定标准的确定又与堤防保护范围内的人口密度和经济发展水平有关,也与整个社会的承受能力有关。

(4)对不同的安全等级采取相应的措施,包括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如在非汛期进行除险加固,维修养护,在讯前做好防汛责任制落实、搞好各级洪水下的防洪预案,在汛期抓好“洪水预报、洪水调度、查险抢险”三个关键环节。

2、堤防安全评估等级的划分

堤防各评估指标特点各异,既有定性指标,也有定量指标。对于定性指标,可以采用专家打分法处理;对于定量指标,由于其量纲不尽相同,需要根据各指标的特点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后得到其评估值。由于堤防工程安全评估指标体系具有明显的层次性,需要根据各指标对其上层指标的相对重要性程度分别赋予不同的权数。我们可以综合考虑主观和客观赋权方法,建立适合堤防工程安全评估指标的静、动态权系数优化融合赋权模型。鉴于上述目的,在资料比较齐全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利用人工神经网络训练各因素的权重,建立堤防工程安全评估指标的融合权重模型;而在监测资料缺乏的情况下,只能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静态权重模型。

根据堤防工程的实际情况,将堤防工程的安全性分为以下四个等级:安全、较安全、较危险和危险,各等级对应的的安全性综合评估值及含义见表1,上述四个等级的确定主要依据各因素的最佳组合(上限)和最不利组合(下限)而确定的,这种评价标准有待进一步完善。

3、堤防除险加固工程措施

堤防出现险情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由于堤防工程的历史特点和地域复杂性,每一种除险加固方案都有其适用范围、局限性和优缺点,因此,除险加固方案的选择,应综合考虑工程病害情况、加固要求、工程费用以及材料等因素。

比如管涌险情,一般发生在背水脚附近地面或较远的坑洼地,多呈孔状出水口冒水冒沙,随着河床水位上升,高水位持续时间加长,土粒随渗水不断流失,如不抢护就把堤基沙层掏空,造成堤防塌陷溃决。管涌抢护应以“反滤导渗,控制涌水,留有渗水出路”为原则,这样既可使土体不再被破坏,又可以降低渗水压力,使险情得以稳定。管涌抢护的方法有反滤围井,反滤压盖等方法。再比如滑坡是堤顶或堤坡发生的弧形裂缝使土体失去平衡,与堤身分离,局部挫落下滑的险情。处理滑坡险情的原则是“上部减载,下部压重”。如果临水坡发生滑坡,则在坡脚抛放块石或沙袋,以增加抗滑力,临时压重固脚,同时将滑坡体主裂缝上部进行削坡减载。当背水坡发生局部滑坡,可在其滑坡范围内全面抢筑导渗沟以导出渗水,并采取间隔抢筑透水支撑,以防背水坡继续滑坡。在抢护滑坡险情时,切勿在滑坡处打桩,当滑坡比较严重时,必须在迎水面和背水面同时抢护上部削坡下部还坡。在背水还坡时应采用沙性土填筑。

堤防加固应在高程、宽度和质量上符合国家防洪标准,并尽量采用新技术、新材料,在堤防迎水面应进行防渗处理,以便拦截渗流,降低渗透坡降,减少渗流量和降低浸润线高度。堤身渗流可采用灌浆、粘土斜墙、土工膜、硷防渗墙等措施加以解决。

堤基渗流可采用薄防渗墙、帷幕灌浆等措施。堤防下游侧坡脚常设反滤排水措施,因势利导将渗流导出。反滤层可保护渗流出口处土体不发生渗透破坏。

4、堤防降低风险的非工程措施

堤防作为防洪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降低风险的非工程措施主要由预警和管理两大要素组成。

防洪风险评估范文第9篇

关键词:GIS暴雨灾害风险区划

中图分类号:C35文献标识码: A

1引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越来越明显,已经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和国家安全的重要因素。在全球变暖大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发生频率持上升趋势,其中暴雨洪涝灾害尤为显著,给国民经济特别是农业生产及生态环境等带来很多不利影响。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灾害风险区划,合理的区划对风险区土地的合理投资与利用、自然灾害的预防与治理、减灾规划与措施的制定以及灾害保险制度的制定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承灾体易损性、抗灾能力四个评价指标,建立各评价因子和灾害风险评估模型,最终绘制出基于GIS的乌兰察布察右前旗暴雨洪涝风险区划图,为察右前旗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2 资料及分析方法

依据自然灾害风险分析原理,从致灾因子、孕灾环境、承灾体、抗灾能力等四个方面去综合评估察右前旗暴雨洪涝灾害风险程度的地区差异,以一个综合的灾害风险指数作为指标,对察右前旗暴雨洪涝灾害进行风险区划,并对区划结果进行验证。资料如下:致灾因子:暴雨统计资料取自察右前旗8个乡镇1984~2013年逐日降水记录;孕灾环境:察右前旗1:5万GIS地图中提取的地形高程和河网数据;承灾体:察右前旗各乡镇的面积、耕地面积、人口、GDP等社会经济资料取自2013年乌兰察布市统计年鉴;抗灾能力:察右前旗各乡镇的GDP,取自2013年乌兰察布市统计年鉴。

3察右前旗暴雨洪涝风险区划

3.1致灾因子危险性评估和区划

致灾因子主要为暴雨,暴雨洪涝灾害主要是由于降水异常偏多、强度过大而引起的,因此用不同等级(强度)的降水量和频率来反映暴雨灾害的主要致灾因子。先确定一个基本条件,即过程降水中至少有一天的日雨量≥30毫米。然后统计全旗所有乡镇符合基本条件的1天、2天、3天……6天的不同天数连续过程雨量,将所有乡镇雨量样本汇总排序,按照第98、第95、第90、第80、第60百分位数分别确定不同天数对应的雨量阈值,划分为5个等级,由此划分出不同天数暴雨过程的各级降水强度范围。

对每个乡镇求出各强度降水的总次数,除以该站的观测年数得到暴雨频次。将各乡镇的不同等级降水频次归一化后,从5-1级依次取权重系数为5/15、4/15、3/15、2/15、1/15,采用加权综合评价法计算站点的致灾因子危险性指数。

3.2 孕灾环境敏感性评估和区划

孕灾环境主要考虑地形和河网分布。地势越低、高差越小、河网越密集的地方越容易孕育洪灾。根据察右前旗实际,地形采用高程及高程标准差的不同组合赋值。在GIS中采用100米×100米的网格分别计算了地形高程标准差和河网密度,得到地形指数分布和河网密度。经归一化处理后,取地形权重为0.6,河网权重为0.4,采用加权综合评价法计算得到各格点孕灾环境的敏感性指数。

3.3 承灾体易损性评估和区划

致灾因子的危险性仅反映了暴雨可能产生的危害大小,而实际造成危害的程度还与承灾体的情况有关。同等强度的暴雨发生在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地区造成的损失往往要比发生在人口稀少、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大得多。本文重点考虑社会(人口)、经济(GDP)和农业(耕地)等三个方面,选用地均人口、耕地和GDP来作为暴雨洪涝灾害的社会经济易损性指标。将上述数据归一化后,用专家打分法,取人口密度的权重为0.4,耕地比例的权重为0.4,地均GDP的权重为0.2,采用加权综合评价法计算,得到各乡镇的承灾体易损性指数。

3.4 抗灾能力评估和区划

致灾因子、孕灾环境、承灾体的综合只能表明一个地方灾害的自然风险,抗灾能力的强弱也是风险评估不可或缺的。在抗灾能力分析中考虑了人均GDP。人均GDP表示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其值越大,表明该地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抗灾能力越强;反之亦然。人均GDP的归一化值,即为全旗抗灾能力指数。

3.5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区划

考虑抗灾能力,将危险性、敏感性、易损性和抗灾能力等4个评价因子指数,代入暴雨洪涝灾害风险指数模型。根据专家打分以及和历史灾情对比,采用等权重(四个评价因子权重系数均取1)方法计算灾害风险指数。采用3级分区法将察右前旗划分为暴雨洪涝灾害高风险区,中等风险区,低风险区 。各区评述如下:

高风险区:主要位于察右前旗中部。这些区域暴雨危险性较高,河网密布,孕灾环境敏感,承灾体易损性中等,人口密度较大,易损性最高,抗灾能力强,综合来看,洪涝灾害风险最高。

中等风险区:主要位于察右前旗中西部和中东部地区。这些区域暴雨危险性中等,孕灾环境敏感性中等,虽然易损性中等,抗灾能力偏低,因此,洪涝灾害风险一般。

低风险区:主要位于察右前旗西南角和东北部的小部分地区。这些区域暴雨危险性一般,孕灾环境不敏感,人口密度小、易损性低,因此,虽然抗灾能力较弱但洪涝灾害风险最低。

3.6风险区划结果验证

用历史洪涝灾情资料和区划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区划结果和实际灾情基本符合,高风险区察右前旗中部灾情最重;低风险区的察右前旗灾情边境较轻。

图3察右前旗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区划

4结论与讨论

本文根据自然灾害系统理论和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理论,在分析察右前旗暴雨洪涝灾害的致灾因子、孕灾环境、承灾体及抗灾能力的基础上,构建了察右前旗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运用察右前旗气象资料、社会经济资料和地理信息资料,建立了包括气象资料、民政灾情资料、社会经济统计资料GIS资料在内的暴雨洪涝灾害风险数据库,采用专家打分法及加权综合法建立了暴雨洪涝灾害各评价因子和综合风险评估模型,对察右前旗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进行评估和区划,将察右前旗暴雨洪涝灾害分为高、中等和低三个风险区,并用历史洪涝灾情资料、典型大涝年洪水淹没区以及相关历史文献记录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区划结果和实际灾情基本符合,可为有关部门灾害管理和减灾决策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 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区划技术规范,2009(02).

防洪风险评估范文第10篇

关键词:黄河下游 堤防 安全管理技术

中图分类号:TV871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黄河下游堤岸防护工程是保护堤岸安全、稳定的有效措施。黄河下游堤岸在黄河洪水期经常受到水流、风浪的侵袭、冲刷, 严重的可造成失稳、破坏、以致决口失事, 因此对这些堤段必段采取防护工程措施以控制、调整水流、稳定岸线、保护堤岸安全。

二、堤防工程安全综合评估体系的构建

1、堤防工程安全综合评估的含义

安全评估是指对一个具有特定功能的工作系统中固有的或潜在的危险及其严重程度所进行的分析和评价, 并以既定指数、等级或概率值做出定量的表示, 最后根据定量值的大小决定采取预防或防护对策. 由此可见, 堤防工程安全评估应包括以下内容:

(1)分析存在的不安全因素, 堤防不安全的极限状态应是堤防决口, 包括漫决、冲决和溃决, 因此应围绕导致决口的内因和外因分析不安全因素;

(2)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各因素对堤防工程安全的影响程度并做出定量表示, 即在设定的边界条件下对各不安全因素对整个堤防工程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进行分析;

(3)根据确定的标准判定堤防的安全等级, 其中判定标准的确定又与堤防保护范围内的人口密度和经济发展水平有关, 也与整个社会的承受能力有关;

(4)对不同的安全等级采取相应的措施, 包括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 如在非汛期进行除险加固、维修养护, 在汛前做好防汛责任制落实、搞好各级洪水下的防洪预案, 在汛期抓好“洪水预报、洪水调度、查险抢险”三个关键环节. 从上述可以看出, 堤防的安全是相对的、动态的概念, 即安全是对一定的洪水量级、特定的工程与非工程保障措施而言的.

2、影响黄河堤防工程安全的因素分析

造成堤防决口的主要因素因决口的形式不同而有所不同,漫决是由堤防高度不达标或超标准洪水造成的, 评价时涉及堤防工程等级的确定、设计洪水频率及堤防超高的规定、设计洪水位的计算等问题。溃决多是因堤身内部隐患或强透水性堤基在高水位长期作用下发生渗水、管涌、漏洞, 在抢护措施不到位情况下, 继而发展为决口。冲决多是由河势变化造成大溜顶冲堤防, 或者风浪淘刷堤坡, 而堤身土质为砂性土且缺乏有效的防护措施造成堤岸崩塌, 抢护不力时便可发展为决口。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 堤身的材料特性、断面形式及大小、堤身隐患、防护措施等都是影响堤防安全的内部因素。洪水特性及河势是影响堤防工程安全最重要的外部因素. 同时还应该看到, 堤防工程在经历过多次险情后, 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加固, 堤防的抗风险能力也会相应的加强, 因此除险加固措施也应作为内因来考虑。

综上所述, 影响堤防安全的因素十分复杂, 并且相互交错, 相互影响. 为此, 在评价堤防安全状况时,既要考虑多方因素的影响, 又要本着科学性、可行性、可操作性的原则, 有针对地、有重点地选择影响因素作为评价指标. 据此选择堤身断面( 堤顶及临背河地面高程、堤顶宽度、边坡比) 、粘粒含量、干密度、除险加固情况( 历史险情统计、隐患探测资料、加固措施及效果) 、防护情况( 护岸措施等) 以及堤基土层的渗透特性等作为内因评估指标, 将洪水位、洪水历时、降雨以及河势状况等作为外因评估指标, 而把查险抢险等人为因素作为预防措施来考虑, 不再单独作为评估指标。

3、影响因素的量化处理

由于各评估指标特点各异, 既有定性指标又有定量指标, 而且定量指标的量纲也不相同, 所以在评估之前, 必须确定基础指标的评估值。

基础指标即评估指标体系中不能再进一步分解的指标, 其中定性指标具有模糊性和非定量化的特点, 很难用精确的数学值来表示, 只能采用模糊数学的方法对模糊信息进行量化处理. 当采用专家打分法处理时, 如果专家选择合适, 专家的经验较为丰富, 对情况比较了解, 精度较高. 这就需要给专家提供尽可能多的信息, 并合理确定专家打分表, 以获取定性指标的评估值. 定量指标由于其量纲不尽相同,不具有可比性, 因此, 在知道指标的实际值后, 需要根据各指标的特点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后得到其评估值。

4、权数的选择

堤防工程安全评估指标体系具有明显的层次性,这就需要根据各指标对其上层指标的相对重要性程度分别赋予不同的权数,指标间的相对重要性程度是可以从不同角度加以反映的,包括信息量的多少、独立性的大小、可靠性的高低以及评价者的判断等。根据堤防工程安全评估问题的性质特点,其权数应该是估价权, 即下层指标对其所属的上层指标性能优劣的影响程度。

5、赋权方法的确定

估价权是以评价者的主观判断为依据的, 但是如果能够综合考虑客观赋权方法, 可以扬长避短, 建立适合堤防工程安全评估指标的静、动态权系数优化融合赋权模型. 鉴于以上目的, 在资料比较齐全的情况下, 可以考虑利用人工神经网络训练各因素的权重再结合层次分析法确定的静态权重, 建立堤防工程安全评估指标的融合权重模型; 而在监测资料缺乏的情况下, 只能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静态权重模型, 其虽然主要依靠人的主观判断, 也带有一定的客观性, 但是一种比较有效可行的权重确定方法。

6、评估指标集的选取

根据堤防工程的实际情况, 将堤防工程的安全性分为以下四个等级: 安全、较安全、不安全和很不安全, 各等级对应的安全性综合评估值及含义见表1,

上述四个等级的确定主要依据各因素的最佳组合( 上限) 和最不利组合( 下限) 而确定的. 当然, 这种评价标准还不十分严格, 有待进一步完善。

三、堤防工程安全实时监测与评估

1、实施安全监测的目标

当黄河水位达到警戒水位后, 防汛部门需组织大量人力对堤防工程安全实行拉网式检查. 这种检查在实战中已取得了很大成效, 但也有其局限性, 如只能等险情发展到堤防表面时才能发现, 同时还深受人为因素的影响. 为弥补传统的拉网式检查的不足, 争取防汛查险的主动性, 为“抢早抢小”提供条件, 有必要在堤防重要部位布置相应的自动化监测仪器, 以逐步实现监测的自动化和监测资料的实时分析. 如对堤防重点堤段的临河水情, 堤身滑坡、渗漏, 穿堤建筑物位移、底板扬压力、土石接合部渗漏等进行监测, 对护岸工程的根石走失、土心坍塌监测. 在论证监测方案时, 应充分考虑实用性和先进性的要求,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以及现代计算机软硬件技术, 开发相应的监测资料评估系统, 实现对监测资料进行科学管理和实时评估。

2、监测仪器的选择和布置

在我国, 随着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的相继开工建设, 安全监测技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各种先进的监测仪器和监测技术不断引入并广泛应用于工程监测中。其中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可望用于堤防滑坡、渗漏监测, 并突破以往点式监测的局限; GPS 技术用于变形监测时, 具有操作简单、观测时间短、定位精度高、能全天候作业、易于实现全系统的自动化等优点, 更加适合堤坝及水上目标的监测; 中子土壤水分仪原用于野外土壤水分测量, 具有不用取样、测量速度快、精度高、测深不限等优点, 可望用于监测堤身水分含量的空间分布, 为判断堤身的渗流动态提供依据。

3、监测资料的分析和评判准则的确定

对堤防工程监测资料的分析, 可采用统计模型、灰色系统理论等方法, 建立监测资料的预报模型. 根据各监测量的特点, 可选取一个或多个评判准则, 可采用极值评判准则、监控模型评判准则、时空分布评判准则、时效分量评判准则等, 以对堤防工程的安全运行情况进行实时监控。

四、结束语

在黄河堤防工程加固过程中, 曾出现因对堤防存在问题不明造成处理措施不当而影响加固效果的问题。在堤防运行管理中, 更需要明确所属堤防的安全状况, 做到心中有数、有重点地进行除险加固和防守。

参考文献

[1] 邢万波.堤防工程风险分析理论和实践研究[D]. 河海大学 2006

[2] 张秀勇.黄河下游堤防破坏机理与安全评价方法的研究[D]. 河海大学 2005

[3] 顾冲时,汪自力,刘成栋.堤防工程安全评估专家赋权模型[J]. 岩土力学. 2006(12)

[4] 卢杜田,朱艾钦,齐洪海.黄河下游河道整治工程根石位移监测技术研究[J]. 人民黄河. 2004(11)

防洪风险评估范文第11篇

关键词:风险分析 汛期水库调度 研究方法

1 研究进展

可靠性与风险是两个互补概念,前者的研究始于本世纪30~40年代,用概率论研究机器设备的维修问题;后者的研究始于50年代,最早是由军工生产部门提出。到80年代初,可靠性和风险分析理论逐步形成一门内容丰富、方法多样、理论体系较完整的边缘科学。

在水资源工程中可靠性概念应用早于风险,例如在水库调度中,人们早就用发电保证率、灌溉保证率等概念方法评价水库运行策略的优劣。风险分析在70年代后期才渗透到水资源研究领域,并最早在美国水资源开发中得以应用。1984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了ASI高级研究所,专门从事水资源工程的可靠性与风险研究,并提出了水资源工程可靠性与风险的研究框架和系统理论、方法及评价指标。目前世界各国对水资源工程中的风险决策以及水资源系统运行的风险分析都高度重视,并开展了广泛的研究〔2,3〕。但作为水资源系统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水库调度,其风险概念和分析方法80年代才提出,研究刚刚起步。

近年来国内的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4〕。傅湘等用概率组合方法估算了水库下游防洪区的洪灾风险率,用系统分析方法建立了大型水库汛限水位风险分析模型;冯平等研究了汛限水位对防洪和发电的影响,通过风险效益比较定量给出了合理的汛限水位;谢崇宝等分析了水库防洪风险计算中水文、水流及水位库容关系的不确定性,研究了水库防洪全面风险率模型应用问题;梁川以极差分析法进行防洪调度风险评估;王本德等〔5〕建立了水库防洪实时风险调度模型,该模型考虑了水库下游防洪效益与水库风险两个目标,又在论述水库预蓄效益与风险分析的必要性和主要困难的基础上,首先提出了一种风险率的计算方法,然后提出一种以经济效益与风险率为目标的水库预蓄水位模糊控制模型及求解方法;田峰巍等提出了依据典型联合概率分布函数的风险决策方法。李国芳和覃爱基采用频率分析方法,对水利工程经济风险分析方面进行探讨,得出一些有益的结论。随着矩分析方法和熵理论的日臻完善,可将信息熵、概率论和风险估计结合起来,建立最大熵风险估计模型。李继清等〔6〕采用层次分析方法,将水利工程经济效益系统划分为防洪、发电、灌溉(供水)效益子系统,辩识出风险因子,通过两种风险组合方式,建立最大熵模型,得到系统经济效益的风险特性。

2 风险分析的一般方法〔5~10〕

2.1 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调查方法

调查方法是通过对风险主体进行实际调查并掌握风险的有关信息。动态与静态结合是指调查既要了解主体的现状,又要了解过去,又要归纳总结,预测它的未来。就水资源系统而言采用调查法对有些问题并不适宜,如水库调度风险问题。

2.2 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的系统方法

系统方法是现代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它是从系统整体性出发,通过研究风险主体内部各方面的关系、风险环境诸要素之间的关系、风险主体同风险环境的关系等,确定风险系统的目标,建立系统整体数学模型,求解最优风险决策,建立风险利益机制,进行风险控制和风险处理。该方法适用广泛,从理论上讲是较科学、理想,但应用难度大。

2.3 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

2.3.1 定性风险分析方法定性风险分析方法主要用于风险可测度很小的风险主体。常用的方法有调查法、矩阵分析法和德尔菲法。德尔菲法是美国咨询机构兰德公司首先提出,主要是借助于有关专家的知识、经验和判断来对风险加以估计和分析。在水资源系统中有些不确定性因素难以分析、计算,因此该法在水库调度风险决策中具有实用价值。

2.3.2 定量风险分析方法定量风险分析方法是借助数学工具研究风险主体中的数量特征关系和变化,确定其风险率(或度)。

(1)基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风险分析方法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研究水库调度中可靠性与风险率的最为有力的工具,如过去对水库运行的发电保证率和灌溉保证率等的计算均是建立在该基础上的。该基础理论和方法也适宜于解决风险率的计算。

根据水库调度中风险的特点,以下介绍4种方法:

①采用典型概率分布函数计算风险率

在水库调度中,影响风险主体的不确定性风险变量(或随机变量)大都服从一些典型的概率分布,如三角形分布、威布尔分布、正态分布、高斯分布、伽玛分布、皮尔逊Ⅲ 型分布等。因此用概率分布密度函数的积分便可分析计算决策指标获取的可靠率或风险率指标,该法计算简单且精度也可基本满足要求。

②依据贝叶斯原理计算风险率

防洪风险评估范文第12篇

关键词: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汉中

中图分类号:C9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4)11020302

1引言

汉中市位于陕西省西南部,地跨东经105°30′50″~108°16′45″,北纬32°08′54″~33°53′16″。境内北依秦岭,南屏巴山,最大直线长度东西为2586km,南北为1929km。北与陕西省宝鸡市、西安市为邻,南与四川省广元市、达州市毗连,东与陕西省安康市相接,西与甘肃省陇南市接壤。地貌类型多样,但以山地为主。山地占总土地面积的752%,丘陵占146%,平坝占102%。受秦岭纬向构造和大巴山弧形褶皱带的影响,境内断裂及褶皱构造发育,造成地质灾害频繁发生,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根据60多年来发生在中国的滑坡灾害历史记录的整理和分析研究,得出秦巴山区是我国滑坡发生最为严重的地区[1]。例如,2011年7月5日11时15分左右,汉中市略阳县城金亚路象山发生山体滑坡,有35m宽、35长、5m厚约5000m3的滑塌体瞬时倾下,造成现场坡底309省道旁一座2层楼房共8间房屋被埋。2011年9月17~19日的天气过程中,17日和18日南郑县圣水镇白庙村3组,牟家坝镇新窑村8组、马仙坝村4组,青树镇双坪村6组、10组,碑坝林场,大河坎镇汉群村、南湖风景区别墅区共7处相继发生滑坡。2012年,汉中市境内共出现6次较明显的强降水过程,每次过程中不同地域中均有出现不同程度的山体滑坡或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2已开展的地质灾害风险预警服务

汉中市是陕西省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业务较早的地市,距今已有8年。目前已初步建成了地质灾害自动观测网。拥有自动雨量站270个,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闪电定位系统、Swan邻近预警系统等。自行研发地质灾害预报预警技术。2007年开发《汉中市地质灾害气象等级预报系统》,近年结合数值预报雨量预报产品,目前能通过自主研发的地质灾害预报模型输出6h间隔的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服务产品。2012年始启动了暴雨洪涝灾害风险普查工作,目前全市已普查完成90%以上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和滑坡点,建立了分县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和滑坡点风险数据库。2013年5月开始,开展了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评估工作,初步搭建了地质灾害从监测到预报预警到服务再到风险预警效果检验与评估的完整业务[1~4]。

3存在的问题

(1)基础监测设施不完备。提高预报准确率和降水临界值精确度是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报预警的首要,二

者都需要以灾害易发区的详细降水监测数据为支撑[2]。汉中市现有的雨量监测点与地质灾害隐患点数量严重不匹配。目前汉中共有加密雨量站270个,但地质灾害隐患点1700多个,不能准确地收集资料进行有效地分析,导致预报预警精确度降低。

(2)汉中地形复杂、山地面积多,小区域特别是固定地点的定量降水准确预报难度极大,导致地质灾害预警准确率降低。

(3)部门联动、共享机制尚未深入建立。汉中市气象同国土部门虽然已建立信息互通渠道,并与2010年签订了业务合作框架协议,但资料共享特别是实时资料、实况地质灾害灾情仍未真正实现即时共享。

4对策与建议

由于目前全球普遍以降水量作为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山洪地质灾害是否的衡量标尺,因此气象部门在滑坡、泥石流等山洪地质灾害的预警防治工作中发挥着“发令枪”的作用。如何在提供观测数据和传统气象要素预报的同时,结合区域特点,寻找适合本地山洪地质灾害预警防治工作中的着力点,充分发挥在地质灾害风险预警业务上的科研优势是现阶段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服务中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

41建立高频次的全天候雨量监测网

在现有区域站网的基础上,通过加密站点、更新升级设备性能,加强监测能力建设。

4.2做好地质灾害风险普查工作

继续做好暴雨诱发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和泥石流、滑坡地质灾害的气象风险普查,完善风险数据库,确定不同风险等级的致灾阈值,并在实践检验中进行修订。对本地历史上发生的地质灾害情况进行整理分析,找寻规律性信息,进行规律总结。

4.3加强山洪地质灾害非工程性措施建设

继续加强对降雨性山洪地质灾害精细化预报方法的研究,开展地质灾害损失研究,继续开展汉中市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服务效益评估及评估方法的研究,同时根据评估结果,对致灾临界雨量指标进行滚动修正,从而不断提高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服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提升气象风险预警服务水平,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轻灾害可能造成的损失。

4.4健全部门合作和联动机制

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体制已初步建立,但机制的发挥亟待加强。部门合作和联动机制尚不健全,设备、资料的共享机制仍需大力推动。气象服务社会化尚在探索中。因此,建立更为紧密的部门联动合作关系,调动更多的社会资源,更好地发挥社会力量参与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的积极性,是强化气象防灾减灾的重点。

4.5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评估

风险和减灾的有效管理要以完善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为前提,根据风险评价的节骨和风险程度的差异,才能决策出有效的减灾措施[3]。因此开展常规的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评估是提升服务质量和效果的有效途径。

4.6加强气象科普宣传

随着气象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气象部门对灾害性天气的监测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预报预测水平也取得了进步,预警信息能力更快更及时。但是公众尤其农村广大群众,在收到气象部门的预警信息后,如何采取正确的防灾避灾行动,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还有明显的差距。因此,加强科普宣传,引导公众提高对气象及其衍生灾害防控的认知,对提高地质灾害风险预警服务乃至提升气象服务的整体社会效益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桑凯.近60年中国滑坡灾害数据统计与分析[J].科技传播,2013(10):124.

[2] 管翔.四川省雅江县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服务探析[J].北京农业,2013(8):191~192.

防洪风险评估范文第13篇

关键词: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紫金城住宅小区

 

1 引言

为改善中低收入员工住宿、住房条件,稳定公司员工队伍的原则,在确保员工享受公司住房福利待遇的同时,尽快完成周边居民危旧房屋改造,从而加快承德市城市建设的步伐,提高城市整体环境、改善居民居住条件。河北瑞坤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在承德市牛圈子沟镇红石砬村苏子沟拟建紫金城住宅小区。遵照国家有关规定,该公司于2007年12月29日委托我队承担该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

2 评估工作方法

本次评估工作紧密结合工程建设特点,以野外综合调查为主,充分搜集和分析评估区及其附近已有的基础资料。详细调查评估区的地质环境条件及地质灾害的种类、类型、分布、变化趋势及其与工程的关系。评估工作流程如图1所示

3 地质环境条件

3.1气象、水文

本区属大陆季风气候,冬长而寒冷,夏短而炎热,多年平均气温9.1°C,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4.4°C, 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9.4°C,极端最高气温41.5°C,极端最低气温-24.2°C,最大日温差23.8°C。历年最大降水量835.9mm,最小降水量326.7mm,平均降水量557.9mm。历年最大积雪深度27cm,雪压1.8g/cm2。电线积冰厚度25mm。标准冻土深度126cm。

流经评估区附近的河流主要为武烈河。流量较大,随季节性变化较大。评估区位于武烈河北岸约300m处的Ⅰ级阶地外缘。

3.2地形地貌

评估区地处燕山山脉腹地中低山区,地形较复杂、地貌单元属武烈河Ⅰ级阶地外缘及山前坡麓地带,地貌类型较复杂。图幅内海拔高度310-600m,相对高差290m。区内山峦起伏,沟谷发育,评估区内沟谷主要为苏子沟,沟谷横断面呈“W”字形,沟谷走向东西,总长约600m,沟口宽约40m,沟道比降平均为120‰-150‰,两侧山坡坡度15°-30°,区内两侧山坡上植被发育。山谷和冲沟两岸大部分基岩裸露。表层岩石风化剥蚀作用较强烈,节理裂隙较发育。评估区未见第四系上更新统地层。

3.3地层岩性

区域出露地层从老到新分别为中元古界、中生界及新生界。

(1)中元古界长城系大红峪组(Chd):多分布于评估区北侧。

图1 地质灾害评估工作流程框图

(2)中生界侏罗系中统后城组(J2h): 岩性单调,层位稳定,主要分布于评估区西、北两侧。产状160°∠20°。与长城系大红峪组(Chd)呈断层接触。

(3)中生界白垩系下统大北沟组(K1d):主要分布于评估区内及东侧,局部分布于西南侧。产状160°∠15°。与长城系大红峪组(Chd)呈断层接触。

(4)中生界白垩系下统西瓜园组(K1x):主要分布于评估区东南侧。产状60°∠20°。论文参考网。

(5)新生界第四系上更新统(Q3pl+dl):主要以黄褐-深褐色粉土及砂类土为主,厚度:6.0-8.0m,分布在评估区内及武烈河Ⅱ级阶地之上。

(6)新生界第四系全新统(Q4al+pl):主要以黄褐-深褐色粉土及砂类土为主,厚度:3.0-6.0m,分布在武烈河Ⅰ级阶地及外缘之上。

3.4评估区地质构造与区域地壳稳定性

评估区及附近所处大地构造单元为:Ⅰ级构造单元中朝准地台;Ⅱ级构造单元燕山台褶带;Ⅲ级构造单元承德拱断束,Ⅳ级构造单元大庙穹断束。区域性断裂均为非活动性断裂。

评估区及附近地区属华北地震区,在近代历史上本地区未发生源发性地震,是一个相对稳定地区。依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一2001),评估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评估区区域地壳相对稳定。

3.5评估区工程地质条件

拟建场区地层从上至下简述如下:

(1)粉土(Q4 al+pl):黄褐色,孔隙发育,局部含少量砂、砾石,稍湿、稍密。一般厚度1~1.5m。天然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约110KPa。

(2)砂、砾石(Q4 al+pl):黄褐色,主要成分为细砂及砾砂,细砂主要成分为石英及长石,粒质较均匀。砾砂的砾石主要成分为凝灰岩、花岗岩等,砾石含量约30%-40%,一般粒径0.2-4.0cm,最大超过8cm,多呈亚圆形,磨圆度、光洁度较好,充填物为砂土,稍湿、稍密。一般厚度5~6.5m。细砂天然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约120KPa,砾砂天然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约250KPa。

(3)凝灰岩(K1d): 灰褐色,凝灰结构,层状构造,节理裂隙较发育。表层风化强烈,岩体风化呈土状及碎块状。强风化层厚度0.5-2.0m,地基承载力特征值500KPa;其下为中等风化-新鲜岩石,新鲜岩石饱和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frc=25MPa。

(4)石英岩状砂岩(Chd):层位以碎屑为主,下部夹有富钾页岩,上部为泥晶白云岩,厚度和岩性变化较大,砂岩中多含长石。

本区工程地质条件良好。

3.6 水文地质条件

本区在河北省水文地质分区中属燕山山地水文地质区,评估区及其附近地下水按类型及其赋存条件,可分为第四系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分布在武烈河河谷上,水位埋深约8.0m。论文参考网。含水层的透水性及给水度较强。

本区地下水动态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地下水的变化受降水量的影响,年变幅1.5-2.0m。地下水与武烈河联系密切。

本区水文地质条件良好。

3.7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评估区位于承德市牛圈子沟镇红石砬村苏子沟,评估区及附近人类工程活动主要是农耕和工民建施工等,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工程经济活动为较强烈。论文参考网。

3.8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

综合评述,据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4]69号文)附件《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分类表”确定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为中等。

4 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评估区内主要沟谷为苏子沟,呈“W”字型,沟谷北侧基岩为长城系大红峪组(Chd)石英岩状砂岩,南侧基岩为白垩系下统大北沟组(K1d)凝灰岩。沟道内沉积第四系厚度为0.6-6.0m的砂类土,沟谷南侧坡麓地带为第四系冲洪积全新统砂、碎石土类,厚0.5-4.5m,山坡上植被发育,树种为松树、棉槐和灌草丛,沟道内种植有山楂树、栗子树。形成长条状的山麓斜坡台地。根据现场调查,斜坡安全稳定。

据现场调查及已往资料,在评估区范围内历史上没有发生过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山体稳定,植被发育,评估区现状评估地质灾害危险性小。

5 地质灾害预测性评估

5.1工程建设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危险性的预测评估

评估区地处燕山山脉中段,地貌类型为山前坡地,拟建场区位于苏子沟斜坡中上部及坡麓地带,附近出露的地层主要为长城系大红峪组(Chd)石英岩状砂岩、白垩系下统大北沟组(K1d)凝灰岩和新生界第四系粉土及碎石土类。建筑物依山而建。基础埋深浅,工程的修建不需进行大面积的挖方及填方,故不会对周围环境及山体造成影响;局部将形成3-5m的边坡陡坎,由于削坡与该区岩石走向相切,该区石英岩状砂岩、凝灰岩岩石坚硬,岩体稳定。工程建设引发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地质灾害危险性小。

评估区可能引发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危险性小。

5.2工程建设可能遭受地质灾害危险性的预测评估

评估区位于武烈河北岸约300m处Ⅰ级阶地之上,高出河漫滩约25m。工程的建设遭受洪水冲袭的可能性小。拟建场区位于苏子沟山麓斜坡中上部,苏子沟两侧山体岩石部分裸露,岩体稳定性较好,遭受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评估区上游汇水面积为0.59Km2,山体岩石部分裸露,局部及沟道内含有松散残坡积物,如遇强暴雨时,可能遭受泥石流的地质灾害。其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

小结: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

6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原则及防治措施

6.1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

根据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合评估区所在地质环境条件差异、地质灾害的类型、发育程度、分布范围、现状评估的地质灾害危险性小和预测评估的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综合评估认为评估区为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区。

6.2建设场地适宜性评估

根据上述建设场地适宜性分级标准,建设场地为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区,建设场地适宜性为基本适宜。

6.3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为了确保工程安全,减轻地质灾害的危害,应采取如下防治措施:

(1)苏子沟两侧山体建议修筑挡土墙,以防发生岩质边坡崩塌掉块。

(2)为防止雨季洪水侵袭,场区应修筑防洪坝,场区外修排洪沟。

(3)评估区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工程经济活动较为强烈。场区周围应采取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保护周围环境。

7 结论与建议

7.1结论

(1)紫金城住宅小区属于较重要建设项目,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中等,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级别为二级。

(2)该项目占地总面积286亩,建筑总面积9.5万m2.

(3)现状评估评估区地质灾害危险性小;预测评估评估区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根据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结果,综合评估评估区为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区。

(4)建设场地适宜性为基本适宜。

7.2建议

(1)工程建设必须坚持“先勘察、后设计、再施工”的原则进行。

(2)为防止雨季洪水侵袭,场区应修筑防洪坝,场区外修排洪沟。

(3)对苏子沟两侧山体建议修筑挡土墙,以防发生岩质边坡崩塌掉块。

(4)场区周围应采取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保护周围环境。

8 参考文献

[1] 刘立捷,王瑾,红眼川乡移民小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J].环境保护,2009,1(1):46-49.

[2] 华北地质勘查局五一四地质大队,紫金城住宅小区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Z].2008.

[3] 王先华,邓建辉.某水电站联合调度中心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研究[J].工业安全与环保.2010,36(2):27-28,39-40.

[4]罗元华.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方法[M].地质出版社,北京,1998.

防洪风险评估范文第14篇

险毕业论文

一、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防灾减损工作是保险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防灾减损工作,对保险企业提高自身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减少自然灾害对财产保险造成的损失,国内外不少保险公司都在不同程度上开展了财产保险防灾减损技术研究。

财产保险防灾减损技术研究目标为:①根据保险业当前和未来财产保险防灾减损的需要,建立管理系统模型,提高保险业在防灾减损方面的科学决策能力;②综合利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集成方法,提高灾害预测与评估研究的科学性和可靠性;③结合不同地域自然环境的差异性和自然灾害的特点,构建财产保险自然灾害损失评估模型和自然灾害预测和预报模型;④与其他相关部门或机构合作,逐步建立重点城市灾害数据库。

研究内容为:①利用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将基础灾害信息和空间信息分层表现在图层上,并可以交互查询和动态更新;②利用遥感卫星提供的多时相、全天候遥感图像来获取不同时期的洪涝灾害的专题数据。在遥感图像解译系统下,通过对遥感图像进行图像增强、滤波、特征提取和分类、网格数据到矢量数据的变换、投影变换、坐标变换、几何纠正、图形并贴、比例尺统一等一系列的遥感图像预处理过程,形成矢量数据库,它转换成地理信息系统数据输出或者直接进入GIS空间和属性数据库;③利用GPS(全球定位系统)测量系统可获取灾情发生区域的大地测量的动态数据,经标准化后进入GIS系统;④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功能,对不同时期的数据进行解析,建立监测与评估模型;⑤把遥感影像(遥感时空数据库)、图形图像(地理空间数据和GPS获取的动态观测数据)以及保险公司提供的保险责任信息经过校正和标准化后叠加在一起,并利用这些复合信息进行灾情监测与财产损失评估;⑥利用以上获取的数据建立财产保险防灾减损决策支持模型。

二、技术方案

系统通过对致灾因子和孕灾环境的分析,采用一些预测或实测的方法,结合3S(GIS、GPS、RS)技术,将预测或实测结果以灾害图层的形式表现出来,同时,保险公司的保险责任也以保险责任图层的形式体现出来,将两个图层相互叠加,采用损失评估模型,就可以对承灾体由于灾害产生的损失进行评估,最后得到财产损失评估结果,根据损失评估结果进行防灾减损决策支持。

系统中包括7个数据源或数据模块:GIS图层、灾害因子、灾害图层、保险责任数据、损失评估结果、保险理赔数据和决策支持。其中CIS图层是基础,灾害图层、保险责任数据和损失评估结果需要与GIS图层相结合,以图层的形式展现。

GIS图层上包括点状信息、线状信息和面状信息三种图层,如城市政府机构、金融机构、企事业单位、公检法机构等图层属于点状信息图层;城市道路、等高线、河流等图层属于线状信息图层;行政区划、绿地、湖泊等图层属于面状信息图层。将这些包含城市基本信息的图层按照地理坐标系进行配准,然后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叠加,就形成了基础地理信息图层,它反映的是事物的基本空间属性。

灾害因子包括致灾因子和环境因素。所谓致灾因子是指导致灾害发生的触发因素。洪涝灾害的致灾因子是致涝水量,以及与致涝水量有关的致灾因素如降水量、降水历时、河流水情要素等。这里定义模型涉及的致灾因子为降水量、灾害持续时间等。环境因素又称孕灾环境,指灾害作用的环境,包括地表特征(植被、建筑物分布)、地形指数(高度、宽度、坡度、坡向)和排水能力等。

灾害图层是致灾因子作用于环境因素上产生的结果,包括洪水淹没区域、洪水淹没水深、洪水淹没时间、灾害强度和模式。模式是对灾情的划分,包括典型模式(5年一遇的降雨、10年一遇的降雨等)、暴雨模式、台风模式、暴雨台风复合模式4种。

保险责任数据包括保单数据和标的损失系数,其中保单数据来自保险公司业务库中的承保数据,而标的损失系数则是通过对保险理赔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的结果。标的信息和标的损失系数构成了系统中的承灾因子(承灾因子就是当灾害发生时在致灾因子影响下发生明显变化而表现出灾害特征的人文或自然要素)。

保险理赔数据来自保险公司业务库中的历史理赔数据。

损失评估结果是灾害图层和保险责任数据相结合,通过一定数学方法运算得到的。对应灾害区域中各受损标的的损失情况,有两种展现形式:以保单为中心和以客户为中心。

决策支持是根据损失评估结果确定的,包括风险等级、防洪预案或施救方案、费率建议等。

通过对系统结构框架的细化,可以进一步将系统分解成为静态模型和动态模型两个部分,分别执行不同的功能,下面将对静态模型部分和动态模型部分进行阐述。

1.静态模型

静态模型反映财产保险防灾减损系统的静态结构,它是系统模型框架的基础,是实施预测和评估的前提。

财产保险防灾减损静态模型主要包括三种图层,对应一个数据库。三种图层是基础图层、责任图层和灾害图层,对应的是保险公司防灾减损中间数据库。在静态模型中,基础图层对应模型框架的第一层中的环境因素部分,它的主要来源是国家测绘机构提供的不同比例尺的基础地理图层,它为其他两个图层提供了基准信息。基础地理图层上包括点状信息、线状信息和面状信息三种图层,如城市政府机构、金融机构、企事业单位、公检法机构等图层属于点状信息图层;城市道路、等高线等图层属于线状信息图层;城市水系、行政区划等图层属于面状信息图层。将这些包含城市基本信息的图层按照地理坐标系进行配准,然后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叠加,就形成了基础地理信息图层。它反映的是事物的基本空间属性。

责任图层对应的是模型框架中的保险责任数据,它是保险责任信息与地理信息的关联图层,它反映保险责任和保险公司营业网点等与保险责任有关的地理信息分布情况。责任分布图层主要是点状信息图层,如财产保险标的位置,客户的分布情况等。图层上的信息点与防灾减损中间库中的业务数据相联接。

灾害图层对应的是模型框架的灾害图层,它是主要风险与地理信息的关联图层,主要反映水灾、风灾等灾害的地理分布情况。灾害图层主要是面状信息图层,如各个历史年度水灾分布情况等。这个图层主要根据预测的或实际的灾情信息进行计算,经过处理形成面状信息后,通过几何校正和处理与基础地理信息图层进行匹配和校准后,与基础地理图层进行叠加。

防灾减损中间数据库中存放了客户基本信息、业务基本信息、灾害基本信息等,中间库中的数据来源包括业务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和可以得到的灾害实时或历史信息。

2.动态模型

动态模型反映财产保险防灾减损系统的动态过程,体现了原型系统功能实现的过程。

动态模型包括灾情预测、损失预评估、预案及应急方案三个部分。灾情预测模型采用了基于DEM的灾情预测模型,综合考虑引发灾情的各种因素,采用DEM模型进行初步预测,得到可能受灾的地区、淹没深度和持续时间,然后采用神经网络模型进行修正,使得预测精度进一步提高。损失评估模型在预测灾情或者实际灾情的基础上,将对理赔数据统计分析得到的承灾体损失系数作为损失度计算的一个的因素,在此基础上最终形成灾害损失评估结果。

(1)灾情预测模型

灾情预测模型的基本方法就是根据GIS系统提供的地理图层,以及通过各种途径获取的灾情参数和其他灾情信息,预测灾害到来时的淹没区域、淹没水深和灾害强度等。灾情预测需要从外部项取得数据,这些外部项包括电子地图供应商、气象部门、水务部门和遥感数据提供部门等。在处理方法中,系统按照不同种类的灾害模式进行分类研究,这样的研究结果更有针对性,也更加准确。系统最后生成不同模式下的灾害图层,供保险公司防灾减损工作参考,同时为损失评估输入必要的参数。模型中采用了基于GIS和RS的预测方法,最终得出所需要的灾害图层。灾情预测过程如图1所示。

灾情预测的步骤是:

①从电子地图、气象数据、水务数据和遥感数据中获取基础数据,对数据进行提取,并做预处理。提取出模型方法可以处理的数据。

②依据等高线数据和遥感影像数据建立DEM模型,按照各种模式,结合遥感得到的地形特征信息,承灾体下垫面情况和植被截留情况,进行灾情预测,得到可能被淹的区域、淹没深度和持续时间,得到下一步运算所需的指标。

③将上步得到的结果和雨量信息等及从外部项得到的各指标输入已经训练成功的网络,经运算得到预测的结果。

④对预测结果进行处理并反映到地理图层中,使客户可以了解灾情预测的结果,并可以为进一步的损失评估所用。

(2)损失评估模型

财产损失评估模型有效利用收集到的信息(利用GIS技术、RS技术和GPS技术,把遥感影像、图形图像以及保险公司提供的保险责任信息经过校正和标准化后叠加在一起的复合信息),建立模型并进行财产损失评估。

由于财产损失评估模型是针对保险企业建立的,所以其评估目的是根据投保标的的情况和实际发生的灾害情况对标的所发生的直接损失进行评估,生成“财产损失评估表”,即对于每一个投保标的,给出其可能损失度,并计算出可能损失额,并给出所有投保标的可能的总损失额,以指导查勘小组的查勘定损工作。图2显示的是财产损失评估的过程。

财产损失评估模型的步骤如下:

①从灾害图层中提取灾害数据,包括淹没水深、淹没时间、灾害强度和淹没区域。

②对历史理赔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到标的损失系数表。

③把在灾害图层中提取的淹没区域与保险责任图层进行叠加,得到受损标的信息,包括险种、标的类型和标的价值。根据险种和标的类型查找标的损失系数表,得到标的的损失系数。

④淹没水深、淹没时间、灾害强度和标的损失系数共同组成财产损失评估模型的输入因子,通过评估模型方法运算得到各灾害区域中的标的的损失度。

(3)防洪涝预案和应急方案

保险系统防洪涝预案是为保障保险财产安全、避免或减少保险财产因洪涝灾害带来的损失,在现有水利工程设施条件下,针对可能发生的各类洪水灾害而预先制定的防御方案、对策和措施,是各级公司在防汛期间实施指挥抗洪抢险的依据。

防洪涝预案的组成结构包括两方面的内容:风险分析和主要对策。在灾害发生前,保险公司按照防洪涝预案的有关要求,做好防范工作。一旦发生灾情,则立即启动应急方案,确定责任人,确定受灾区域,调度施救队伍。

三、创新点及成果

《财产保险防灾减损技术研究》从保险公司的实际需求出发,建立了防灾减损原型系统。系统与保险公司业务系统紧密结合,以承保标的作为承灾体进行防灾减损研究;根据保险公司全国历史理赔数据,得到了保险标的的损失系数,为保险公司的防灾、风险评估等工作提供了帮助,为今后与地理位置相关标的的保险费率厘定提供了依据。系统充分利用3S(遥感、地理信息和全球定位)技术,与社会相关部门紧密协作,建立了灾情预测模型和损失评估模型,并给出了保险公司防灾减损预案,为保险公司的防灾减损工作提供了支持。

《财产保险防灾减损技术研究》的创新点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以承保标的作为承灾体进行研究

充分发挥保险公司业务数据方面的优势,利用以往的业务数据,结合外部数据(如城管、水务、气象等数据),得到了与灾害有关的全面、客观的资料。以承保标的作为承灾体进行研究,有效地解决了经济统计资料不完备的问题。

(1)以承保标的作为承灾体进行研究,实现了防灾减损研究与保险公司的核心业务系统的有机结合,充分利用GIS和GPS技术,使保险公司的业务信息具备了地理属性,可以直观地反映在地理信息平台上。同时,系统将客户与保单进行挂钩,使得业务信息的管理更加清晰有效。

(2)提高服务水平是保险公司在越来越严峻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的有效途径,系统以此为出发点,充分体现了保险公司“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思想,保险公司利用系统的预测和评估结果,通过灾害风险图可以清晰地得到具有潜在水灾风险的标的、客户和保险人,使保险人能更好地为客户提供服务。

(3)保险公司积累了多年的保单数据和客户数据,这些都是进行防灾减损研究的宝贵财富。通过业务信息和GIS的结合,以专题图的形式,清晰地看到保险客户和保险责任的地理分布,从而为保险公司的业务拓展、机构设置、资源分配提供有力的决策依据。

(4)保险公司积累了多年的理赔数据,这是对灾害损失的最客观而又全面的记录,解决了损失评估中经济统计资料不完备的难题。系统提出了损失系数的概念,并根据保险公司全国2000年之后的理赔数据,按出险原因、险类、险种和标的类型的不同,对财产保险的标的理赔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到了损失系数的具体数值。损失系数体现了不同类型的标的在不同的出险原因下的损失程度,解决了损失评估中的关键问题,为保险财产损失评估的量化做了准备。

2.利用遥感技术和相应的数学方法对孕灾环境进行全面分析

GIS具有数据采集及空间分析能力,尤其是地形表现、土地利用和土壤数据的获取、坡面流路径的确定、水文参数的提取等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RS具有获取大范围信息的能力,遥感影像能够直观和完整地反映地表空间分布的各种物体和现象。通过遥感影像,可以了解城市布局、土地覆盖状况、土壤类型等情况,它可以作为GIS的一种主要的数据源。

利用GIS和RS技术,可以方便地生成模型参数(如DEM数据、降雨等值线数据等)并可视化显示,这样解决了传统方法缺乏足够的空间分析功能、不能动态显示模拟结果的难题。综合降雨模型、排水模型和产汇流模型,以RS作为模型数据源之一,结合GIS的分析方法和手段,建立一个基于GIS和RS的城市内涝灾害分析模型,模拟内涝积水的淹没深度、淹没面积分布和淹没时间,并以可视化的形式显示模拟结果。

以大比例尺地形数据作为基础数据集,使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和等高线相结合,准确真实地反映研究区域的地形特征和地物空间分布状况,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基于RS和GIS的城市内涝灾情预测模型,将该模型应用于财产保险防灾减损领域,为指导保险公司采取防灾减损措施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3.采用以防灾减损为中心的信息模型和集成方法

原型系统通过地理信息这个平台上对各单位的信息进行有效集成,反映了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系统建立了数据导入的方法,包括从气象部门得到的气象数据,从城管部门得到的地下管网数据和从水务部门得到的水务信息以及电子地图信息等等。系统利用了气象部门提供的雨量信息作为灾情预测的降雨量信息来源,利用城管部门得到的地下管网数据建立了排水模型,根据电子地图信息建立了DEM,利用遥感图像得到了建筑物分布、植被分布、承灾体下垫面情况等对灾情预测至关重要的因素。

4.建立了有针对性的防灾减损模型系统

通过建立防灾减损模型系统,为保险公司防灾减损工作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平台,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了过去防灾减损工作中盲目性和缺乏针对性的不足。

(1)在对灾害的充分研究的基础上,为保险公司的防灾减损工作建立了防洪涝灾害的预案,预案根据客户分布和风险图,细致地说明了应对灾害的具体办法,责任到人,使得保险公司的防灾减损工作脱离了过去的盲目性和被动的状况,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防灾,并根据承保标的的分布进行有针对性的施救,尽量减少灾情对保户及其标的造成的损失,提高保险公司的效益。

防洪风险评估范文第15篇

(一)制订预案,常备不懈

应急预案应包括对自然灾害的应急组织体系及职责、预测预警、信息报告、应急响应、应急处置、应急保障、调查评估等机制,形成包含事前、事发、事中、事后等各环节的一整套工作运行机制。通过培训和预案演练使广大群众、灾害管理人员熟练掌握预案,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预案。

(二)以人为本,避灾减灾

以人为本,把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作为防灾减灾的首要任务,最大程度地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危害。

面对自然灾害,科学防御,从早期盲目的抗灾到近年来主动地避灾,体现了在防灾减灾中的科学发展观。

(三)监测预警,依靠科技

气象灾害是可以有较长预警时效、较高预测预报准确率的一类突发公共事件,加强灾害性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加强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制作工作,加强气象预警信息工作,是提高防灾减灾水平的重要科技保障。依靠科技,提高防灾减灾的综合素质。通过加强防灾减灾领域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采用与推广先进的监测、预测、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置技术及设施,并充分发挥专家队伍和专业人员的作用,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科技水平。

(四)防灾意识,全民普及

社会公众是防灾的主体。增强忧患意识,防患于未然,防灾减灾需要广大社会公众广泛增强防灾意识、了解与掌握避灾知识。在自然灾害发生时,普通群众能够知道如何处置灾害情况,如何保护自己,帮助他人。政府与社会团体应组织和宣传灾害知识,培训灾害专业人员或志愿者。有关部门通过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广播、电视、网络等,广泛宣传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常识,增强公众的忧患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有关部门应编写自然灾害防御宣传手册与宣传材料,广泛宣传与普及灾害知识、应急管理知识、防灾减灾知识,提高基层群众参与应急管理能力与自救能力。

(五)应急机制,快速响应

政府、相关部门需要建立“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功能齐全、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防灾减灾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政府组织领导,各个部门积极响应。在气象灾害应急管理中,气象部门在内部上下联动的同时,加强了与新闻、水利、民政、安全监督、海洋、农业、林业、环境等部门的横向联动和紧密协作,建立应急联动机制,把气象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的公共服务体系。需要加强以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处置队伍建设,建立联动协调制度,充分动员和发挥乡镇、社区、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志愿者队伍的作用,依靠公众力量,形成规范、高效的灾害管理工作流程。来源:考试大的美女编辑们

(六)分类防灾,针对行动

预防和减轻台风灾害,应根据台风预警级别,及时疏散沿海地区居民,人员应尽可能待在防风安全的地方,加固港口设施,防止船只走锚、搁浅和碰撞,拆除高层建筑广告牌,预防雨引发的山洪、泥石流灾害。

对暴雨洪涝灾害,根据雨情发展,及时转移滞洪区、泄洪区人员、财产,及时转移城市低洼危险地带以及危房居民,切断低洼地带有危险的室外电源。

浓雾发生时,大气能见度与空气质量明显下降,机场、高速公路、航运采取停运、封闭措施,交通驾驶人员控制速度,确保安全,居民减少外出或外出时戴口罩。

雪灾发生时,相关部门做好交通疏导,必要时关闭道路交通,做好道路清扫和积雪融化工作,驾驶人员小心驾驶,防范道路结冰影响。

(七)人工影响,力助减灾

人工影响天气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减灾科技手段。在合适的天气形势下,组织开展人工增雨、人工消雨、人工防雹、人工消雾等作业,可以有效抵御和减轻干旱、洪涝、雹灾、雾灾等气象灾害的影响和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