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专科毕业设计要求范文

专科毕业设计要求范文

专科毕业设计要求

专科毕业设计要求范文第1篇

关键字:机械类专业;实物型;毕业设计

一、 前言

毕业设计是实现大学本科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是使学生将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与技能,加以综合、融会贯通,并进一步深化和应用于实际的一项基本训练。毕业设计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并使其在从事科研与设计开发方面得到初步锻炼。

近年,随着经济形势及产业结构的变化,人才知识体系与能力结构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机械类专业毕业生就业主要在车辆、机械设计、制造的一些企业,企业需求除了要有现代机械设计、制造的理论知识,还需要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而目前高校经过多年的扩招,生师比严重失衡,每年毕业设计指导老师都带学生较多,一般每个指导老师会带6-8个学生,多数指导老师提出的毕业设计题目及其完成模式常年不变,毕业设计内容与生产工作实际严重脱节,学生毕业设计既无兴趣,又缺乏充分的指导,同时又有就业、考研及出国等诸多原因交织影响,导致毕业设计质量普遍较低,学生穷于应付,抄袭现象严重,没有起到应有的锻炼效果。

如何提高机械类专业学生毕业设计质量,对现有毕业设计模式进行改革,是当前高校机械类专业的专业老师及教学管理者正在探索的问题。

二、 机械类专业实物毕业设计实践实例

针对机械类毕业设计现状,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为提高毕业设计和人才培养质量,进行了毕业设计模式改革。学院要求教师以提高学生实践动手及应用能力为目标,积极挖掘实验室资源进行毕业设计选题,鼓励在学校专项资助下开展实物型毕业设计,探索毕业设计新模式。在毕业设计选题方面,强调选题的实践性和工程性;在内容及要求方面,力求内容具体、贴近工程实际;在设计成果方面,提倡真刀真枪做实物,不追求纸上谈兵大而全;在组织形式上,尝试跨专业、跨专业方向小组形式的毕业设计、与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及竞赛相结合形式的毕业设计。从2010年起,学院申请专项资金用于资助实物型毕业设计,每年大约20%的人进行实物型毕业设计。

从实践结果来看,实物型毕业设计平均成绩明显优于总体成绩,优良率一般达到70%以上,而总的优良率只有约40%。实践表明,进行实物型毕业设计,学生的主动参与热情高涨,深入实验室的比例大为增加,跨专业、跨专业方向小组形式的毕业设计,小组学生既明确分工又密切合作,发挥各自专业特长,完成设计目标,既培养了毕业生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又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和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组织沟通能力。不管是单个还是小组形式的实物毕业设计,学生所得到的锻炼都是那些仅分析原理、做几张设计图纸的毕业设计无法比拟的,大部分实物毕业设计学生在答辩时也感慨,通过这最后学期短短几个月的实物设计制作,把前面7个学期的知识全部串了一遍,整体融会贯通,虽然很忙很紧张,但学会的知识比以前各学期加起来都多。

实物毕业设计过程也充分利用了各实验室资源,为学院实验室资源的共享、新型综合实验项目的开发提供了有力的促进,起到了良性循环的作用。

三、 全面推行实物型毕业设计面临的问题

实物型毕业设计对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培养质量上意义重大,但全面推行却面临诸多困难:

(一)实物型毕业设计要求学生在时间上投入更多,调研、原理分析、设计、加工、调试每个步骤环环相扣,都必须精心准备,认真投入,否则就难以进入下一环节,而大四的最后学期,学生大都面临着考研录取、就业、出国等诸多问题,还有部分学生大四时还有以前的课程没过,需要在最后学期重修,这些都要耗费很多精力,毕业设计的时间难以保证,影响其进度与质量。

(二)实物型毕业设计过程学生有更多问题需要与指导老师探讨,这也要求教师投入更多精力,但因每个老师带的学生比较多,指导老师除了指导毕业设计外,还承担教学任务、科研任务等。指导太多实物型毕业设计,指导老师也会感觉力不从心,因而指导老师主观上并不希望多带实物型毕业设计。

(三)机械类毕业设计实物制作需要相关材料及加工费用,机电工程学院近三年实物毕业设计的平均单项花费3千元左右,都是申请的专项经费,如此大的花销,全面普及是难以想象的,因而难以惠及所有毕业设计者。

四、应对措施

针对机械类专业推行实物型毕业设计的问题,可从如下几方面来解决:

(一)探索全程学业导师制。从学生入校开始到毕业,整个大学四年全程实行学业导师制,这样可以将毕业设计选题提前,避免最后学期诸多因素造成的影响,缓解最后学期毕业设计时学生与指导老师时间、精力投入不足问题。

(二)建立企业兼职师资队伍。主要由校外企业人员中位于生产第一线的工程师和高级技工等工程技术人员和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组成。在全程学业导师制的基础上,采用企业导师制度,大三以后实行校企双导师制,校内专业教师和校外企业教师联合指导5~8名学生,企业导师进行部分专业课程授课,对学生短期培训,并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有效的校企沟通,既可避免毕业设计选题成无源之水,又可有目的地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三)鼓励毕业设计选题与大学生科技竞赛、本科生创新基金项目、开放型实验项目相结合,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每年参与北京市级以上的机器人大赛、机械创新大赛、节能车、卡丁车、方程式赛车、3D设计大赛等的学生有100多人次,每年北京市资助的科技创新项目平均30多项,每项平均3-4个人,参与学生也有100多人次,每年立项的开放型实验有20多个,参与学生数更多,在进入毕业设计阶段学生中大约30%的人曾经参与过专项资助的竞赛、创新项目或开放型实验项目,他们在实物设计制作方面具有一定的经验,应鼓励他们利用已有的资源,自拟相近的实物型毕业设计题目,进行相关的创新制作。

(四)针对跨专业的小组型的毕业设计,建立不同专业结合的导师组,可实现有效的资源、优势互补,学生可针对具体问题咨询相应的指导老师,从而提高指导效率。

五、结束语

坚持推进机械类专业实物型毕业设计,继续深化和完善毕业设计模式的改革与创新。需注重校企结合培养,强调选题的实践性和工程性,强化与工程实践相结合、与课外科技创新及竞赛活动相结合、与教师的实际科研项目相结合。力求设计内容具体、贴近工程实际,提倡小而精,鼓励自主设计、大胆创新。实现对机械类毕业生培养质量的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 于毅,闫岑.浅谈大学生就业、毕业设计与考研之间的矛盾及对策[J].科技信息.2012(1)

专科毕业设计要求范文第2篇

[关键词]测控技术与仪器 毕业设计 创新人才培养

一、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仪器仪表的内涵发生了很大改变,无论其自身结构还是功能用途都体现出综合化、系统化特征,微型化、集成化、远程化和虚拟化成为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测控技术的一个发展趋势。

南京邮电大学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始建于1977年,专业名初始设立为电信仪表,1978年更名为电子测量与仪器专业,1999年根据教指委指导意见,更名为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我们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目标对人才培养培养提出的要求,按照南京邮电大学提出的“将学校建设成特色鲜明,在信息科学和技术领域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建设目标,在对比研究国内外一流大学“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建设的特点和经验的基础上,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创新性、多样化”的创新人才,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能力相互协调,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背景、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面广、较强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掌握检测与过程控制及相关学科领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以电子信息技术及计算机应用技术为基础,从事仪器与测控系统设计等方面的专业能力,为国民经济、国防建设、教育科研等部门服务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1]。

南京邮电大学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具有合理健全的师资队伍,一直致力于教学、科研综合实力的提高,不断更新教学硬件,完善实验教学环境。长期以来,本专业立足于自身特点,依托南京邮电大学通信与信息学科平台,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经发展成为具有信息、通信与网络特点的测控技术与仪器特色学科专业,并已成为江苏省品牌专业,经过品牌专业建设,已经形成“网络测控技术”、“智能仪器仪表与自动化装置”与“网络机器人”等专业特色。

二、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本科毕业设计是本科学习阶段的总结, 既是培训体系中重要的一环, 又是对培训体系效果的检验。根据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其教育学生的最终任务是使学生成为合格的工程技术人才,使学生毕业后具有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设计研发新产品的能力。鉴于该专业的上述培养目标和任务,其本科毕业设计有如下主要特点:

(1)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本科毕业设计同其它专业毕业设计一样,作为本科教学中的最后一个环节,不能局限于某一门或某几门专业课程,它是对以前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其涉及到的知识涵盖了本科阶段所学习的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综合教育等。对该专业的学生来说,要做好毕设课题,学生必须熟练掌握电子电路、传感器、嵌入式系统、光学、机械等方面的知识,并具有灵活运用上述专业知识的能力[2][3]。

(2)强化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是一门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有较高要求的专业,特别是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该专业不仅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还需具备较强的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该专业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本科阶段学习的各个环节,包括工科基础实践能力、学科基础实践能力、专业基础实践能力和专业工程实践能力等[2]。毕业设计作为学生在校期间最后一个重要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特别是对于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学生来讲,其毕业设计的课题大多为硬件和软件相结合的项目,同日常生活实践结合较为紧密,在完成毕设课题的过程中,需要学生进行硬件制作、软件编程和软硬件联调,因此,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可在毕业设计完成的过程中得到进一步地强化和提高。

(3)培养学生创新应用的能力

创新技能是反映创新主题行为技巧的动作能力,主要包括对创新主题的信息加工能力、动手和操作能力、创新成果的表达能力以及物化能力等[4]。它是创新思想获得表现的载体,因而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亦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和灵魂。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本科毕业设计除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动手实践能力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应用技能。特别是在当今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独立工作和创新能力的要求日益增强的形式下,非常有必要通过最后的实践环节加强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进一步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素质结构,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4]。

根据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以及该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的主要特点,剖析我校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本科毕业设计实际,仍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① 学生对本科毕业设计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尽管学校对教育部的文件和学校制定的管理文件进行宣传,但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学生对于本科毕业设计的重要性和目的没有明确的认识,致使一部分学生对于本科毕业设计的完成流于形式,没有深入研究和认真对待。

② 毕业设计过程中学生对课题资料分析不够仔细深入,其工科基础实践能力、学科基础实践能力、专业基础实践能力和专业工程实践能力等有待进一步提高。

③ 受毕业设计指导教师队伍规模、毕业设计实验设备、经费和管理评价机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学生毕业设计题目过于陈旧,重复率较高,严重影响到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提高。

三、改革实践与探索

为提高我校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近年来,我们以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江苏省高等学校品牌专业建设点建设为契机,针对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毕业设计选题和方案制定、毕业设计过程指导和监督、论文答辩和质量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探索:

(1)在毕业设计选题和方案制定方面,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

首先,在本专业学生进入本科毕业设计阶段之前,加强对学生创新性和实践性的培养,积极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参加课外创新实践活动和教师科研项目,指派优秀教师指导学生开展实践和创新活动,对于具有一定创新性和实践性的项目和学生给予资助;此外,经过创新实践项目锻炼和培训,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国际、国家和省各类科技竞赛。对已经成功申请到国家或省级课外实践创新的项目,可考虑直接作为学生本科毕业设计项目,并进行滚动资助。

其次,对指导教师给出的本科毕设课题进行查新,确保教师给出的毕设课题具有一定创新型和实践性,对于那些陈旧、创新性和实践性结合不紧密的课题一律不予立项。初步筛选完指导教师给出的毕设课题之后,由系所相关部门对拟立项的本专业毕设课题及其任务书进行汇总并制定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课题选题指南,应在指南中明确课题的软、硬件性质及对选题学生的基本软、硬件素质要求。学生应根据选题指南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毕设题目,并就课题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案进行一定时间的前期准备;在毕业设计正式开始前,应进行本专业学生的毕设开题答辩工作,对毕设过程中可能出现和应注意的问题提出进一步的要求,力争做到毕设立题科学新颖、避免重题、学生选题恰当,拟定方案切实可行,努力实现指导教师和学生之间双赢。

(2)在毕业设计过程指导和监督方面,首先,加强科研毕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实践能力。为加强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兴能力,亦为加强对学生毕设过程的指导和监督,积极鼓励指导教师把学生的毕业设计实践同自己的科学研究结合起来。在进行毕业设计过程中,让学生参加一些与自己毕设题目相关的课题团队的科研工作,使其接受创实践新意识的熏陶和激励,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学到必要的科研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科学思考问题、勇于实践、勇于创新的能力,还可以加强对学生毕设过程的指导和监督,对于毕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得到及时有效地处理。

其次,鼓励团队毕业设计,在充分利用现有的专业实验室和创新实践基地的基础上,合理增加硬件实验设备和经费,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本科毕业设计对学生的软件设计、硬件实践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鉴于该专业的专业实践特点,在毕设过程中鼓励学生进行团队毕业设计,团队成员至少3人以上,这样指导教师可以根据项目要求将课题划分成不同的子课题,团队内不同学生根据子课题功能要求分别进行相应模块的软、硬件设计。这种团队毕业设计的做法,不仅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动手实践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团队内成员为完成总的毕设任务,按各自分工的不同,彼此之间可以相互协商和帮助。此外,通过团队毕业设计,实验室设备、经费及其它的资源可以更为有效地整合和利用。

(3)在论文答辩和质量评价体系方面,进一步健全毕业设计( 论文) 质量监督机制和质量评价体系。建立规范的毕业设计( 论文) 组织管理和操作程序,规范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开题、中期检查、论文撰写、指导教师评阅和毕业答辩等组织程序和进度管理。建立以检查和评优为动力的质量监控机制, 根据毕业设计( 论文) 进程进行阶段性检查,研究制定质量标准,实施质量控制;对于阶段性检查不合格的学生,给出相应的管理办法;建立科学的毕业设计( 论文) 考核办法,制订毕业设计( 论文) 成绩评定标准,从论文质量、平时表现和答辩成绩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在论文答辩方面,实行三级管理,具体分为:非团队毕业设计的学生参与系所组织的论文答辩;团队毕业设计的学生直接参与学院组织的论文答辩;对于参加系所和学院论文答辩且成绩为优秀的学生,进一步推荐至学校,参加由学校组织的论文答辩。

四、结束语

本科毕业设计是学生本科学习过程的重要阶段,是对本科阶段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和提高。论文根据测控技术及仪器专业创新实践型人才培养目标及该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的主要特点, 针对南京邮电大学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本科毕业设计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探索,实践证明上述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基金项目:南京邮电大学教改项目(JG00511J80,JG00511J79,JG00511J78),江苏省研究生双语授课教学试点项目,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教改项目(TD00511JG11)

[参考文献]

[1] 南京邮电大学2010级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2010:136-142

[2]冯旭哲, 陈建云, 明德祥.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研究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1,34(1):86-88

[3]牛金星,申杰,李恒灿.关于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本科生毕业设计的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11,27,248-248

专科毕业设计要求范文第3篇

收稿日期:2013-09-08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JG2013010479),黑龙江工程学院教育科学规划项目(JG1201)

作者简介:武鹤(1963-),男,黑龙江工程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教学研究与教学管理工作,(E-mail)。

摘要:在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文章结合土建类专业特点及建筑教育发展趋势,分析土建类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提出多学科团队式土建类专业毕业设计模式。

关键词:土建类专业;多学科团队式;毕业设计;培养模式;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423;TU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4)01-0123-04

毕业设计是全面培养学生工程系统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工程类专业尤其是土建类专业本科教学最重要的实践性环节。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的毕业设计题目和项目内容在适应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改进和提高,质量也在不断提升,但毕业设计教学大多还停留在“一师多生、一师多导”的传统模式上。

高等工程教育是一个开放的应用性专业教育,其所培养的人才应是能够将科学理论应用于实际,能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工程师。随着用人单位对工程技术人员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传统的“单一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方式,由于视野的局限,其毕业设计成果无法与实际建设工程紧密结合,无法将现代工程建设多学科、多专业、多工种合作的特点融入毕业设计[1]。据用人单位反映,不管是重点院校还是普通院校的工科毕业生,都普遍存在动手能力差、专业面窄、合作沟通能力不足等问题[2]。

土建类专业毕业设计多学科团队模式的构建,旨在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大系统观、大工程观以及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以适应现代工程建设的需要[3]。

一、土建类专业的特点及团队式毕业设计的内涵

(一)土建类专业特点

土建类专业主要包括建筑学、土木工程、给水排水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和建筑电气工程等专业。一项实际建筑工程项目设计必须由这些专业人员相互配合协作,共同完成。土建类专业具有涉及学科多、专业口径宽,实践性、创新性、综合性强,人文素质要求高等特点。近年来,建筑技术飞速发展,建筑与工程实践的结合越来越紧密,多学科跨专业的技术结合也成为工程建设发展的方向。因此,加强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尤其是加强毕业设计模式的改革尤为重要,它是架在学校与社会需求之间的一座桥梁。

(二)团队式毕业设计的内涵

“多学科团队式的土建类专业毕业设计”就是将学院土建类专业,包括建筑学、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等专业的毕业生有机组合,共同完成一项综合性建筑工程的设计。通过对实际工作环境的模拟, 搭建一个有利于各专业学生相互沟通、互相配合、共同设计的工作和交流平台, 提高学生处理和解决工程设计中多专业、多工种之间的矛盾与冲突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操守, 强化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同时,也可有效解决传统建筑类专业毕业设计各自独立、互不往来、缺乏交流、不成体系,以致设计成果缺乏应用价值的问题,使学生毕业后能尽快进入角色,适应社会需求,这对培养适应现代大工程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当今,土建类学科的教学及实践日益开放多元,特色成为学校追求的目标,创新性和实践性进一步得到加强,人才市场对毕业生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毕业生适应岗位需求的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结合自身办学定位,培养学生系统建造能力、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是土建类专业教育的核心目标,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与工程实践能力是其根本方向。

(一)国内团队式毕业设计的研究

工程教育在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一直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培养规模占高等教育总体培养规模的30~40%,位居世界第一[4]。中国高等工程教育已基本建立了结构较完整合理、规模最大、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体系。毕业设计是学校和社会需求之间的一座桥梁。由于各种因素,目前大学毕业生综合素质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学生毕业后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进行岗前培训,才能适应用人单位岗位的要求[5]。毕业生无论是实践经验、知识应用能力、创新意识,还是团结协作精神及与人沟通交流能力都与社会需求存在较大差距[6]。作为教学重要环节的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尤为突出。国内一些学科已经进行了跨专业、团队式毕业设计改革的初期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但针对土建类多学科的毕业设计改革,研究成果还较少[7]。

(二)国外团队式毕业设计的研究

“团队协作”毕业设计教学,在国外已有几十年的实践与研究的历史,其特征就是将实际工程项目的运作模式引入毕业设计教学环节,将社会实际需要作为条件和任务融入毕业设计,使各专业学生在毕业设计中能理解并掌握合作的方式和策略。通过营造多边互动的教学环境,在平等交流和相互探讨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索的欲望,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工程系统能力的目的。

德国土建类专业指导教师大多配备相当数量的多学科背景的工程实践人员,学生只有圆满完成基础理论的学习和涵盖大量工程实践环节的专业学习后,才能受到认可,才能被社会所接受。实践证明,团队协作的互动交流能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使其更快地进入岗位角色。

三、土建类专业毕业设计存在问题

(一)各自独立,缺乏协作与配合

目前,土建类各专业在进行毕业设计时大多独立开展,相互之间缺乏协作与配合,在设计计算时缺乏整体考虑。而建筑设计是一项整体工程,建筑、水、暖、电等多个专业既要各司其职,又应紧密配合、相互协作,才能顺利完成设计任务。

以建筑学专业为例,作为设计的龙头,建筑专业应当负责给其他专业提供准确详尽的平面条件,并对所设计的建筑提出设计文字要求作为基本依据。如果不了解相关专业的要求,不经常进行沟通交流,就无法协调一致,增加后续过程的返工量,甚至造成设计上不可更改的缺陷。缺乏相互协作的平台,也不利于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

(二)选题上存在的问题

选题是毕业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直接决定毕业设计的质量,也直接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土建类各专业在毕业设计选题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脱离工程实际,忽视“产、学、研”的结合。设计题目多年重复使用,同质化程度高,差异性不强。选题的难易程度也把握得不够理想,出现选题太难、太大或者太易、太小的现象,未能调动学生参与毕业设计的积极性,导致毕业设计质量不高。

(三)指导教师的问题

指导教师是保证毕业设计质量的核心和关键。土建类专业毕业设计指导教师不仅应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高度的责任心以及丰富的教学经验,还应具备一定的工程实践经验。而实际情况是在各建筑类院校中这类“双师型”教师相对匮乏,特别是高校扩招,使师资队伍的发展落后于学生数量的增长,生师比过高,毕业设计的指导效果难以得到保证。由于种种原因,真正意义的校企合作又难以实现,毕业设计指导教师中来自设计单位的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师数量过少。这些问题若不及时解决,将极大地妨碍学生工程素质的培养。

(四)学生自身的因素

由于高校规模扩大和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就业压力也在不断增大。学生忙于考研或参加各种招聘会和面试,急于落实工作单位,以致用于完成毕业设计的时间有限,精力投入不足,重视程度不够,缺乏毕业设计创作激情,常常是以敷衍勉强的心态完成设计任务,毕业设计成果质量自然难以得到保障,甚至出现下滑趋势。

四、土建类专业团队式毕业设计模式的构建

(一)制定毕业设计多学科团队模式改革方案

多学科团队式土建类专业毕业设计改革,涉及建筑学、土木工程(建工、道桥、隧道)、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等专业,因此需要结合各个专业对毕业设计的要求,来制定多学科团队式毕业设计实施方案。应明确研究内容和目标,协调各专业之间的分工协作,确定实施的具体步骤及措施。同时加大与建筑设计单位校企合作的力度,以解决设计选题、补充师资、学生就业等诸多问题。

(二)确定科学合理的毕业设计选题

确定毕业设计选题是毕业设计教学的关键环节,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步骤。毕业设计选题不仅要具有较强的综合性,还必须与工程实际相结合, 具有较强的实践性。 此外,选题还应该紧密联系本专业的发展趋势与前沿技术,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多学科团队式毕业设计的选题除了要具有以上特点外, 还必须满足不同专业的毕业设计要求。各子课题任务分工明确,设计合理,研究内容相互联系。

笔者所在的黑龙江工程学院2013届多学科团队式毕业设计以“鹤岗—黑河高速公路二所至长青段(含大型服务区)”为工程设计背景,分为交通土建项目(包括道路设计、桥梁设计和隧道设计三个组)和大型服务区建筑设计项目(包括建筑设计、结构设计和暖通设计三个组)。设计选题与工程实践结合,整体性强,内在联系紧密,能有效反映团队成员间的实质性协作与配合。同时设计理念定位也紧密结合北方寒区的自然条件及地域生态文化特征,与专业发展趋势保持一致。

(三)构建高素质多学科的指导教师团队

良好的师资队伍是保证教学质量、实现培养目标的前提和基础。黑龙江工程学院充分利用长期形成的校企合作优势,成立了由企业导师和各专业教师组成的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团队。其中校内指导教师主要由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持有国家职业注册资质证书的双师型教师组成;校外指导教师则由来自黑龙江省公路勘察设计院、交通科研所、黑龙江建设集团、哈尔滨建筑工程大学建筑设计院、方舟建筑设计有限公司等的资深工程师组成,校企指导教师共同负责跨专业的毕业设计团队的指导工作。通过导师的引领,给学生以更深入的指导和影响。同时,有助于探索建立校企合作育人的有效新机制。

(四)开展多学科的学生团队合作

土建类毕业设计团队多由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建筑学、工程管理等多学科、多专业组成。各专业学生如何分工与合作,如何提升学生的协作能力和团队意识,如何提高学生在工程设计中处理多专业、多工种需求的协调能力,是多学科毕业设计团队应着力研究的问题。

黑龙江工程学院2013届土建类专业毕业设计分为道路设计、桥梁设计、隧道设计、建筑设计、结构设计、暖通设计等6个团队;每个团队不少于3名学生。毕业设计团队并不需要全部由精英型的学生组成,关键是指导教师要合理引导,通过布置调研任务、师生讨论会等考察学生的能力,使人尽其能;可安排动手能力强、善于沟通的学生为团队负责人,把各成员凝聚为一个有共同目标而又相互配合的团体。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根据土建类专业特点及团队设计模式,采取分阶段讨论式教学指导方法,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根据规定的进度框架,由学生团队独立完成每一阶段的设计任务,并做阶段性成果汇报,由教师组织讨论和评阅。在具体的指导过程中,考虑到毕业设计是以提高学生知识综合运用能力为主要目标的教学环节,指导教师应采用师生讨论互动的方式,以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从知识型向知识能力型转换。

建立毕业设计实施过程的“阶段性控制体系”。毕业设计实施过程的五个阶段分别是“设计准备阶段的调查分析”、“设计前期的快题式总体构思”、“设计分组子课题的实施与完成”、“各专业设计方案的协作与深化”、“设计成果的表达、评价与反馈”。每个阶段设定关键的设计问题,引导学生逐层深究,特别是在面对复杂、综合的问题时,能够借助一种系统的和循序渐进的方法,找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以此增强设计的系统性和可操控性。

(六)确立评价标准

制定合理、有效的毕业设计质量评价标准,体现学科的交叉性,突出“大工程、大系统、大视野、大土木”的理念。

毕业设计考核成绩由平时成绩、指导教师评阅成绩、评阅教师评阅成绩、答辩成绩等四部分组成。对多学科团队式毕业设计而言,尤其应重视对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的考评,再结合平时讨论、阶段汇报、中期评审、学生答辩等,从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多学科团队式毕业设计一般采用联合答辩形式,由各分项组长介绍课题总体成果,各成员分别作个人工作汇报,并介绍取得的成果和经验。对于一些涉及多专业的问题,可允许学生团队成员讨论回答。

(七)建立毕业设计过程管理及质量监控体系

为保障学生毕业设计过程的顺利实施,应建立毕业设计过程管理及质量监控体系,以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与传统的毕业设计模式不同, 多学科团队毕业设计的学生来自不同的专业, 平时较为分散, 管理难度更大。因此, 应建立严格的团队毕业设计管理制度,如院长巡查制、组长负责制、团队工作制、导师交流制、阶段汇报制、中期评审制、督导抽查制等一系列过程管理措施,确保毕业设计的质量和进度。

五、结语

多学科团队式土建类专业毕业设计的改革,充分利用多学科交叉的优势,注重学生综合工程设计能力的培养,为各专业学生搭建有利于相互沟通、相互配合、共同开展项目设计的工作平台,帮助学生树立“大工程、大系统、大视野、大团队”的工作理念,提高学生适应现代工程多专业、多工种需求的能力,对培养土建类专业宽口径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赵继龙,张建华,等. 面向区域创新建筑人才培养模式[J]. 中国高等教育,2009(7):34-35.

[2] 路忽玲. 小议建筑教育改革[J]. 信息科技,2009(26):356.

[3] 武鹤, 等. 实施“卓越计划” 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J]. 高等建筑教育,2012(z):15-17.

[4] 张亦静, 何杰, 肖芳林. 基于团队协作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模式探讨[J].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08,22(3):107-109.

[5] 张长森, 等. 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设计团队培养模式的构建[J]. 理工高教究,2009,28(6):118-121.

[6] 李富荣,荀勇,王照宇.土建类毕业设计团队指导模式研究[J]. 中国电力教育,2011,(11):140-141.

[7] 武鹤,等. 基于CDIO理念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改革与实践[J]. 高等建筑教育,2013,(3):119-121.

Innovation of civil engineering graduation design based on the multidisciplinary team

WU He, ZHANG Lijuan, MA Guijun, GE Qi, PAN Weiying

(Civil Engineering Department, Heilongji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arbin 150050, P. R. China)

专科毕业设计要求范文第4篇

关键词:艺术设计类专业;实践教学;毕业设计;教学模式

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毕业设计是针对学生专业理论学习、实践实操、技能技巧、创新创造及综合素质能力的一次最终考核,更是检验高校教育教学水平、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指标。而对于地方本科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毕业设计还存在与社会需求、学科发展不相适的教学现状,如:选题老旧、设计虚拟、评价单一、监管松散等,基于此本文以昌吉学院为例,探讨“理论与实践实操两手抓—选题多角度类型化—过程全监控”三位一体教学模式。以培养社会急需实践性应用型、技能技术型专业人才,为地方经济、文化建设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1地方本科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毕业设计”课程教学模式现存问题

1.1教学与监管体系尚未健全

毕业设计教学实践只是依靠以往的教学经验,缺少理论指导,带有很大的盲目性。[1]艺术设计的教育已是大众教育,地方院校招收的学生中有极大一部分是“专业突击”考入大学,系统学习专业知识的意识没有形成。在实践教学尤其是毕业设计中却需要系统的应用专业理论知识加以具体实践呈现,显得有点无所适从。毕业设计监管体制还不健全,设计初期工作量要求不明确、不具体、不规范,设计中期由于学生大多在外实习、找工作,缺乏指导教师的监督检查和督促改进,设计后期缺乏严格质量控制等,这一情况在地方本科院校中普遍存在,昌吉学院也不例外。毕业设计教学环节持续时间长、自由度大、随意性强等已成为普遍现状,为此强化过程管理和质量控制尤为必要。[2]

1.2选题及表现形式单一、深入度不够

毕业设计的选题关系到能否深入探讨一个具体的设计问题、社会现象或提供一种可能性的解决方案,关系到能否有效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综合实践实操、分析解决问题以及综合素养等能力。但现绝大多数地方本科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在毕业选题上,存在着较大比例的与社会设计实践脱节、缺乏时代气息与实用价值,更无个性和创新性的选题。[2]大多课题是对专业课内容的复制,只是作品数量扩充,表现形式及方法与专业课作品相比“换汤不换药”。[3]毕业设计最终呈现的表现形式单一化,深入度不够,经不起推敲。

1.3师资实践经验、指导能力有待提高

设计学科是一个新兴学科,加之近几年高校扩招,一时间专业师资建设难以跟进,大多高校专业教师多为跨专业及刚毕业离开高校没有专业岗位实践经验的老师,这种现象尤其在地方本科院校中普遍存在。昌吉学院艺术设计类专业更是如此,其教师的专业实践性、实操性、实战性都相对局限;与此同时还存在教学任务重、学历、职称提升等压力。以上种种缘由,教师在实践经验、指导能力方面都有待进一步提高。

1.4实践实操及创新性导向不明显

近几年艺术设计类专业毕业设计的成果已成开放态势,从相关网站及其他公众平台展播的情况看,绝大多院校尤其是地方院校的毕业设计还以虚拟设计为主,与时下社会的需求还相差甚远,与国家近两年倡导的地方高校要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大政方针结合还远远不够。艺术设计类专业毕业设计在对学生的设计实践、实际操作技能技术、创新性研发上还需院校、相关社会职能部门给予高度关注,提供切实有效提升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措施方案以及必要的培养平台。通过积极有效措施、培养平台的运行,强化学生实践实操、创新创造能力的培养。

2地方本科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毕业设计”课程教学模式创新探讨

2.1针对市场需求修订教学方案与监管体系

教育部已明确要求2000年以后升本院校应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并明确提出应培养为地方经济、文化建设服务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昌吉学院作为昌吉地区唯一的本科院校就应肩负起历史使命,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毕业设计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手抓。理论教学方面,可安排有针对性的专题讲座,以此加强学生对毕业设计理论知识的认知,强调选题以区域经济和文化为基础,引导分析市场需求,启发学生找线索寻思路。引导学生深刻认知毕业设计的内涵、毕业设计的程式、毕业设计的方式方法等。在实践实操上尽可能引导学生实践真题,让评判的第三方介入,打破纸上谈兵的趋势,搭建真兵实练的平台。在监管体系上,针对第七学期全学期的学生专业实习、第八学期毕业设计较松散的学习状态,制定措施得当、管理有效、井然有序、全程监控的毕业设计监管制度,进一步研究毕业设计期中检查评价以及对教师的辅导管理体制。

2.2多角度宽领域引导设计选题意向

毕业设计的选题是毕业设计的首要环节,选题直接关系到毕业设计其他程序的质量。[1]随着教育部对学科门类的进一步调整,其设计学的学科方向也随之更为具体更为丰富;加之新技术、新产业的不断涌现,使得艺术设计类专业施展的范围越来越广,这就要求其毕业设计实践教学更应该多角度宽领域涉猎。作为地方高校应更加关注当地发展动向,抓住实践机遇,合理引导学生切合自身兴趣理性选题,杜绝盲目跟风、舍近求远。可结合当地社会新现象、存在的新问题、的新焦点、市场新需求、消费新观念、本学科发展对社会的新影响等角度引导学生选题。就一题可以引导多名学生展开不同领域研究,通过选题在研究过程中对同一问题调研,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协作能力、辨析能力,通过借鉴他人的调研成果丰满自己的调研不足,让研究成果更具可行性、更具深度、更具审视性。

2.3多举措提升师资实践实操及科研能力

师资队伍实践教学能力直接影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面对师资综合实践能力薄弱的情况,应该积极探讨有效提升师资队伍实践实操及科研水平的途径,确保指导教师具有较强的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能力。针对昌吉学院可尝试以下措施:第一,建立科学管理制度,合理有序地安排教师短期到对口企业公司一线参与实践实操设计事务,系统学习了解设计实操程序、方式方法、加工工艺、技能技巧等,了解市场需求、大众审美现状。第二,建立奖励机制,鼓励教师参加各级各类行业协会组织的设计赛事,培养教师对学科前沿动向的认知能力。第三,提供便利条件,鼓励有一定实践能力的教师组建设计工作室,以建促学、以学促练、以练促教;第四,搭建交流平台,请进来、走出去。定期邀请知名设计公司一线专家、设计师来经验交流,不定期组织教师团队去知名企业公司考察学习。通过以上措施方法,逐步形成长效机制,营造良好的师资教育教学、实践实操、科研创新风气。高效稳步提升师资队伍实践教学能力,为培养应用型、技能型社会急需的专业人才而打下坚实的基础。

2.4加大力度营造实践实操及创新性教学氛围

良好的教学氛围,尤其是学生自我养成的科学有序的实践实操及创新性学习氛围,需要科学合理营造。大学最后一个学期,毕业生受就业、前期学业、实习等影响其专注程度要低于二、三年级,针对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更需要教师团队积极引导;让学生能够静下心,从思想上重视起来,认识到毕业设计是专业学业水平提升更高层次的关键环节。第一,以教师科研带动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有科研、实践项目的教师应积极将自身的科研课题、实践项目化整为零,分解成多个任务量和难易度适中的子课题项目提供于学生毕业设计选择。一方面,可以避免学生毕业设计“假题假做”的现状,最大限度地发挥导师研究课题的资源优势,形成研究合力;另一方面,学生又能通过教师的研究直接学习教师研究课题的方法步骤、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方式方法。由于师生研究的课题有着众多的交集,教师的研究潜移默化影响学生,既能起到监控的作用又能引导学生深入研究,实现教学双赢。[4]第二,以专业实习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实操能力。毕业设计导师团队可以通过审核学生专业实习期间实践的项目,梳理学生的闪光点,指导学生找到毕业设计的切入点。引导学生就实习中的某个项目展开深入而细致的研究,让学生少走弯路并能就前期思考的问题得以连贯,在研究过程中还能让第三方介入指导与评价。通过实习项目的再研究,让学生更深入地思考社会市场需求,探寻设计的本质意义。第三,以设计赛事为蓝本找创新突破口。近年来,部级、省部级及有一定影响力行业协会组织的设计赛事越来越多,这给大学生的毕业设计提供了一个实战平台,借此机会可以通过梳理对口赛事,以赛事主题、项目为毕业设计选题的着力点,也是培养当代大学生专业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突破口。专业赛事一般都有明确的研究目标及要求,这对学生来说在选题、设计内容上已指明了方向,减少学生盲目选题。引导学生关注往届大赛成果,在梳理往届获奖作品中审视他人的构思、创意、表现,分析评审专家的点评,这无疑是间接学习他人的成功经验的最佳途径。专业赛事一般都专业性强、要求严格,项目的训练对于学生的原创性要求也相对较高,大赛项目将有效锻炼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的能力。大赛项目都有具体的进度要求,顺理成章就会督促学生毕业设计的进程,鞭策学生的惰性。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管的目的,同时通过大赛方案的评定评审结果(获得名次或奖项等)将有效激励学生对专业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

3结语

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毕业设计是学生对在校期间学习成果的一次总体汇报,亦是学校对学生综合专业技能的一次全面考核。[5]在近两年教育部倡导的高校教学改革策略下,针对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以培养服务地方急需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时代背景下;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与管理工作者,应该积极研究适应时代、学科发展的毕业设计的理论及实践教学与监管体系。积极探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契机,走出一条以培养学生实践实操技能、洞察社会市场需求、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发展为目标,以专业化高质量就业为导向的教学培养模式。

作者:黄伟斌 张雪坤 单位:昌吉学院

参考文献:

[1]马涛.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J].教育纵横,2014(7):229-230.

[2]黄艳丽,戴向东,李节.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创新教学模式初探[J].艺术教育,2011(12):104-105.

[3]赵文琰.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初探[J].设计艺术教育,2012(10):146-147.

专科毕业设计要求范文第5篇

关键词:土木工程;专升本;毕业设计;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9-0119-03

在土木工程专业教学体系中,毕业设计是教学计划中最后的实践教学环节,也是重要的实践教学之一。按照学校“以人为本、厚德强能、开放创新、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遵照“突出地方性、加强应用性、保持师范性、发展综合性”的办学定位,根据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编制的《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及课程教学大纲》的指导意见,按照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人才培养体系、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的指导思想,制订了新乡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土木工程专业(四年制本科)的毕业设计实践教学指导大纲。

一、毕业设计在教学实践环节中的重要性

在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中,毕业设计是衡量高等学校教育质量、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的一项重要评价指标。[1]毕业设计是高等学校整个教学计划中的最后一个实践教学环节,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不可缺少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在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高等学校在重视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是使毕业生成为符合社会需求的合格的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手段。[2]毕业设计环节是检验学生四年专业学习并充分展示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平台。

二、土木工程专业(专升本)学生与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存在的不同

1993年,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将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与其它专业合并拓宽为建筑工程专业。1998年,教育部将建筑工程专业扩宽为土木工程专业。

目前,我院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由两部分生源组成,一类是高中毕业直接录取的四年制本科生,一类是专科毕业升本的学生。专升本的学生在进入本科阶段学习之前,已经有了专科阶段的专业学习,然后直接从三年级开始按照四年制本科教学计划执行教学任务。

专升本的学生中,有一部分专科阶段所学的专业如建筑工程专业在课程设置上有着与土木工程专业相似之处,但也有的专业只是相近专业,如公路监理等,甚至个别学生专科阶段所学专业与土木工程专业相差甚远,如制冷与冷藏专业等。其中,专升本学生专科阶段所学专业为建筑工程类专业的占53%,相近专业的占30%,不同专业的占17%。这样就形成了一部分学生已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能力,而另一部分学生相比之下,在专业课程上略显不足,这些问题已经在一些专业课程的讲授过程中凸显出来。比如《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有些学生专科阶段学习过《建筑施工技术》,他们希望《土木工程施工》教学中增大教学内容,以学习新技术、新工艺为主;但有些学生专科阶段没有学习过相关课程,连基本的施工工艺原理都不知道。如果只一味地照顾前者,后者学习起来会相当吃力;但如果过多地考虑后者,前者又会觉得课程很乏味,降低学生学习兴趣,造成成绩距离过大,不利于教育均衡。

专升本学生来自不同的学校,学校教学计划存在差异。一部分学生专科阶段的毕业环节参与了工程类实践活动,如到施工现场或设计单位等参与实习,所占比例为51%;一部分学生参与了相关实践活动,如参与招投标等,所占比例为34%;一部分学生所在学校没有进行相关训练,所占比例为15%。专升本学生专科阶段毕业环节形式也有较大差别,做毕业设计的有57%,做毕业论文的有43%。我院土木工程专业(四年制本科)教学计划针对毕业环节明确要求做结构类毕业设计,而专升本学生在专科阶段所做设计或论文内容与结构设计相近的占52%,有着较大差别的占48%,这部分学生参与毕业设计会感到难度较大。

如果没有科学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毕业设计指导方案应对以上存在的客观情况,而是简单地使用土木工程专业(四年制本科)的指导大纲,势必会导致学生毕业设计不均衡,毕业设计效果不理想。根据现行的土木工程毕业设计实践教学计划,针对专升本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毕业设计模式上进行一些有益的探索,从指导教师的安排、设计题目的选择、答辩与考核形式等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达到实现多规格、多模式人才培养的目标。在整个毕业设计实施过程中,使学生能够均衡性、突出性、目的性地学习。

三、改革和创新的思路及实施方法

1. 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安排

在进行毕业设计之前,先对专升本学生在专科阶段的学习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然后对学生分组。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教师大体上分为两组,一组由理论基础更强的教师负责指导以前没有接触过毕业设计和本、专科专业相差较大的学生,目的是让这部分学生扎实地掌握土木工程专业的系统理论知识。一组由实践经验更为丰富的教师负责指导专科阶段专业相近的学生,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掌握更加前沿的专业知识。

2. 科学地选择设计题目

科学地选择设计题目是保证毕业设计质量的首要条件。设计题目要对学生的创造有一定的约束,又要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一定的弹性,从而开展分层次的毕业设计指导。在专升本学生选题时,在满足毕业设计指导大纲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适当加入一些供不同程度学生选做的内容,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能力采用分层次的教学方法,进行不同层次和深度的指导,给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条件,为学生的个性发展留有余地。根据学生结构不同,在制定题目和选题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专科毕业设计要求范文第6篇

关键词:毕业设计;环境工程专业;过程管理;就业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是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毕业设计一方面让学生学会如何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和探索知识应用能力的一个重要过程[1]。毕业设计(论文)环节的学习实践使本科四年学习能力得到升华,同时毕业设计水平的高低已成为高校教学总体水平的直接反映。近年来,本科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使得地方院校本科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环节与就业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学生急于准备研究生考试或者提前毕业上岗,占用大量甚至全部的毕业设计时间,严重制约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的实施,成为本科毕业生设计水平与实践能力提升的桎梏[2]。目前,地方性高校本科毕业设计教学环节亟需改革,如何改进实践教学模式、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就业市场适应性,已成为大多数地方高校本科生教育面临的一个十分迫切的课题。本论文选择河南省由代表性的省属本科院校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应用型较强的环境工程本科专业为研究对象,开展本科毕业设计教学环节改革研究。全文旨在深入分析就业市场需求和毕业生反馈信息的基础上,对学生、教师、管理等多个层面存在的问题以及出现的新情况进行认真的梳理,并探索有效的解决办法,从而构建行之有效的毕业实践(论文)新体系。

一、地方高校毕业设计教学环节存在典型问题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环境工程本科专业(以下简称“本专业”)开设于2003年,该专业以培养“环境治理应用人才”为办学定位及导向,强化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及工程应用能力为目标,学校秉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质量两手同时抓、都要硬的教学理念,培养了一批在环境污染治理及工艺设计、生态环境质量影响评价以及第一线工程运行调试等理论与实践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毕业设计(论文)是本科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实践教学环节,该环节对培养大学生综合运环境工程专业基础理论、工程实践经验和现场运营技能,进而具备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起着至关重要作用。然而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目前所面临的问题在地方性高校中具有共同性,大致归纳为以下两方面:1.博士及硕士青年教师刚从学校毕业就走上教师岗位,他们的理论教学和工程实践经验都不够丰富,其手头的工程设计资料、工艺调试经验非常有限。而本科毕业设计大多是一对多的非精准指导方式,导致这些指导教师列出的部分设计题目类型相似、陈旧甚至脱离实际毕业设计(论文)模式,因此设计(论文)题目中能做到追逐专业应用前沿或行业研究热点屈指可数;2.毕业设计(论文)主要在第7-8学期执行,此时学生的多忙于出国、考研、就业或者签约单位实习上,而毕业设计(论文)成绩不能作为录取学校或的用人单位考评指标,导致学生不重视毕业设计(论文),少数学生在极短时间内突击完成毕业设计(论文),从而导致毕业设计(论文)欠缺创新性,研究没深度,设计说明书内容简单,甚至出现抄袭现象。

二、基于就业需求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全过程控制体系的构建

(一)强化毕业生管理和要求

众所周知,毕业设计的主体是学生,指导老师务必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性,对学生的指导方式要用“授之以渔”代替传统的“授之以鱼”[5]。指导教师务必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可为整个毕业设计工作安排合理且较详细的时间计划表,才能真正起到鞭策督促的作用。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各类措施,看似占用了毕业生大量的求职应聘时间或学习时间,但实则大大提高了大学生毕业设计的水平,进而促进高校教学质量的良性循环。从学生角度来看,需要完善学业导师制度,让学业导师、专业任课教师、辅导员等形成组合长效教育机制,加强学生毕业设计的过程教育,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毕业设计对将来工作、学习的重要性,更要使毕业生意识到毕业设计(论文)实践学习过程是对四年大学所学理论知识的一个系统总结,是培养个人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分析问题能力以及解决各类实际应用能力的重要过程,最终帮助学生树立起人生规划的整体和长远目标,从意识深处强化其对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视程度。

(二)提升指导教师业务素质

整合教师资源,采取学科团队负责制。团队培养模式下指导教师学科团队的构建是保证教学质量、实现培养目标的前提和基础[3]。不同于传统单一毕业设计指导方式,基于团队培养的环境工程类毕业设计指导模式转变为团队指导,即由多名环境工程类不同研究方向专业教师组成教师团队对学生进行指导,有利于实现师资的整合与共享。学校应为青年骨干教师到公司企业兼职锻炼创造机会,通过深入生产现场一线,熟悉工艺流程,积累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发现各类实际问题及增强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最终将自身的业务能力及科研水平得到大大提升,指导毕业设计的教学质量的能力也随之加强。另外,学校拓展渠道积极寻求机会建立高校/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模式,构建多元化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团队,聘请行业内富有科研创新能力、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毕业设计企业导师,同时学校组建专业相近的指导教师团队和企业导师联合参与毕业设计指导工作。

(三)基于产出要求的毕业设计选题原则

选题是毕业设计的关键环节。良好的课题,能有效强化理论知识及实践技能,使学生充分发挥其创造力,圆满地完成毕业设计。通过系统分析国内高校环境工程专业毕业论文选题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让选题与专业培养目标有机结合,并以基于产出教育要求(OutcomeBasedEduca-tion,OBE)作为毕业设计选题的重要原则及依据[4]。1.符合培养目标及基本教学要求原则。开展毕业设计教学环节时,学生已系统学完所有专业理论知识,通过近三年多的专业课学习,大多学生明确自己的专业兴趣及方向。设计指导团队尽可能结合工程应用及理论基础命题,学生根据选题的原则和要求同时结合自身的兴趣选题,另外允许学生自主命题,这些举措将大大提高其毕业设计的自主性、主观能动性。2.选题与就业需求相结合。通过毕业设计教学环节学习达到提高学生就业技能的目的,将学生就业需求与毕业设计选题做到有机融合。鼓励他们到大型环保类公司做毕业设计,让他们接触各种污染控制类、环境评价类课题,在学校教师和环保企业联合导师的全程共同参与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通过毕业设计环节学生可深层次了解或掌握未来就业单位专业核心技术,有效缩短参加工作后的不适应期。而对有考研究生打算的学生来说,尽可能让这些学生参加校内指导老师主持的科研项目或者根据学生研究生阶段的研究方向选定研究课题,把锻炼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该类毕业设计的主要目标。3.选题与各类校园科技创新大赛结合。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教育部及国内高校设立了各类大学生创业创新项目和各种科技创新竞赛,建议将科技创新和科技竞赛和毕业设计选题工作相结合,引导学生参与各类大赛并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将毕业论文选题和科技创新项目相结合。

(四)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打造“实践-毕业设计-就业”呈“一条龙”的培养计划,和公司企业签订长期的大学生培养合作协议,建立稳固的校外“产-学-研”合作基地。每年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生产认识实习,企业导师直接参与指导毕业设计工作。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在校内建立了环境工程实验中心专业本科实习基地,同时与西安第三污水处理厂、郑州市五龙口污水处理厂、郑州市马头岗污水处理厂、郑州新区污水处理厂、郑州市八岗污泥处理厂、河南省金山环境保护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单位签署了长期合作协议,为学生打造各类专业实训平台,建立固定的学生实习基地。改变传统的学生参观实习形式为上岗实习。上岗实习比参观实习的要求更高,要求学生和单位的正式员工一样全身心地投入到公司的设计、施工、管理等各类实践工作,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多方面的锻炼和培养。学生实习环节的考核方式转变为教师与实习单位联合考核。这种培养运行方式下,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更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质量得到保障,达到高校/企业双赢。

专科毕业设计要求范文第7篇

关键词:毕业设计;质量;教学管理;实践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3-0204-02

毕业设计是本科生一门非常重要的实践类课程。通过毕业设计,学生能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且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也有较好的把握。一些探索研究类的毕业设计,还可以使学生对本学科专业的发展动态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毕业设计能够较好地培养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毕业设计都有明确的技术指标,通过十几周时间,学生自己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动手实践直至完成课题指标要求,是对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次很好的锻炼。目前,普通大学本科生的毕业设计的学时一般都在十几周,课程的学分较多,所以毕业设计的成绩对学生的总成绩也会有较大影响。因此,研究如何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对于大学教育而言,毕业设计完成的好坏对专业教学目标的完成和本科人才培养的质量起到重要作用。下面作者拟从目前大学教育中影响本科生毕业设计质量的普遍因素和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措施两方面谈几点体会。

一、影响毕业设计质量提高的因素

要提高毕业设计质量,我们首先要明确有什么因素会影响学生毕业设计质量的提高。首先,是学生实际用来做毕设的时间可能比预期要少。这主要是因为毕设的这个学期一般都在大四的第二学期,这个阶段学生还要同时找工作,有些还要考研复试,需要占用不少时间和精力,加之有些学生对毕设的重视程度不足,认为还是“出路”问题更重要,所以人为导致了毕设时间缩短。此外,如果毕业设计的题目设置的不太合理,比如题目过难、过易,或学生没有兴趣,也容易造成学生不愿意做毕设的结果。所以,要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首先要使学生从思想上重视毕业设计这门课程,还要在毕设的各个环节上把好关。

二、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措施

究竟应该怎样做才能提高毕设质量呢?作者认为,在整个毕业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同时做好指导教师的管理和指导教师对毕业设计整个环节的监控和指导,而后者又要注重从毕设选题、毕设要求、过程监控、毕设论文、毕设答辩及后期管理六个方面着手加强监督和管理。

(一)加强指导教师水平和资质的管理

1.提高指导教师的指导水平。毕业设计质量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指导教师的水平。但是目前多数大学中,指导教师的水平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指导教师本身的学历及能力有所差异,对教学、科研的兴趣和投入又有所不同,所以造成某些指导教师可能因为所指导专业素养不够而心有余而力不足,只得应付了事,影响毕业设计质量的提高。

针对以上问题,各专业可以根据本专业情况,建立指导教师交流平台。比如可以定期开展专业内教研活动,讨论毕业设计指导方法;还可以请一些指导经验丰富的教师为大家做一些培训讲座,将好的经验传授给大家;对于一些刚刚担任指导教师的,也可以为其聘请一名经验丰富的“导师”,共同进行学生的毕业设计指导工作。这些形式,可以使一些不太善于指导的老师明白指导教师要具备哪些条件,履行哪些职责,如何根据专业的发展适当地确定选题范围,如何指点学生克服毕业设计中的困难,完成课题要求等内容。

2.加强指导教师资格审核与评价。通过以上的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的指导水平,但是难免还可能有极个别责任心不强的教师对毕业设计指导工作存在敷衍了事的现象。因此,对毕设指导教师的指导资格不能实行“终身制”,要加强指导教师资格审核与评价,这样才能促进指导教师指导水平的提高,从而有利于学校毕业设计整体质量的提高。

对指导教师指导资格的审核和评价可以在毕业设计任务下达之前进行,依据的主要指标可以主要是该教师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成绩,比如优、良、中、及格、不及格这五个等级,学生所占的比例都是多少。另外,在评价教师的资格时,还可以适当地结合指导教师近年来的科研成果。因为一名科研经历丰富的教师,对本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把握一般也较强,而且科研能力强的教师制定毕设题目时也和专业发展更为紧密,指导教师要想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设计,就应该具备相关专业的科研能力,因此,在安排教师指导学生毕业设计时,要考虑某教师近几年公开出版或者发表过的与所指导专业相关的论文、学术专著、专利,申报了什么级别的科研课题、获得过哪些科研成果奖等。对于科研能力较强的教师,可以让其适当地多指导一些学生。

(二)加强毕业设计各环节的管理

1.有关毕设选题。毕业设计的题目设置要符合专业毕设工作量的要求,不能过难或过易,更重要的是,题目要和学生的学习兴趣相结合,这样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和工作热情。作为教师,要确定一个适合学生的课题,可以首先了解一下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兴趣,然后教师和学生共同协商,大致确定课题方向。最后具体题目可以根据方向由教师或学生本人拟定。如果课题由教师指定,可以再给学生一些时间具体调研下课题大致的技术路线,以最后确定该课题是否适合自己。如果由学生定课题,教师需要把关工作量和难易程度是否符合毕设要求,这样经过以上步骤确定的题目,学生一般都愿意主动去完成。

2.有关毕设要求。毕设要求主要涉及到三点:课题要求、纪律要求和提交材料要求。要向学生讲解毕业设计的重要性,使学生从思想上重视起来。待确定好题目后,这些要求还要及早交代清楚,这是毕设能够顺利进行的前提。(1)课题要求:要明确课题完成的技术指标和成果形式,比如实做类课题要求学生有实物、编程和仿真结果,仿真类课题要求学生清楚原理,有编程和处理结果。(2)纪律要求:比如外出要和指导教师请假、定期汇报课题进展情况等。(3)提交材料要求:告诉学生完成毕设所需提交的各种材料和提交时间,比如任务书、开题报告、中期报告和毕设论文的写作要求和提交时间等。

3.有关过程监控。过程监控的目的主要是督促学生按时进行毕设,帮助学生及时解决所遇到的困难。为此,可以采用多种沟通方式,让学生定期汇报进展情况。比如,可以通过电子邮件让学生每两周汇报进展情况,如果遇到一些问题急需解决,则可以通过电话短信或直接面谈的方式进行。多种沟通方式可以节省时间、提高效率,同时又可以有效督促学生进行毕设。

4.有关毕设论文。毕设论文可以说是毕设质量的直接体现,所以毕设论文的好坏是提高毕设质量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指导教师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指导论文写作:(1)写作前先列写提纲,确定论文结构。本科生的毕设论文遇到的一个共性问题是论文结构不合理。所以在动笔写论文之前,要鼓励学生先列写论文提纲并交由老师审核。确定章节结构后,再开始写论文。(2)讲解科技论文写作技巧及具体论文写作要求。很多本科生对于科技论文写作还比较陌生,不知道从何下笔,论文中会使用很多主观性较强的词语,论文写得像个人总结。所以针对这个问题,指导教师应该向学生讲清楚科技论文的写作技巧,告知学生论文中要尽量多写自己的设计过程,把工作过程写清楚具体。(3)注意格式符合写作规范要求。除内容外,格式规范也很重要,要注意模板中的格式要求。

5.有关毕设答辩。毕设答辩时要求学生准备一个答辩PPT,内容简洁、尽量体现自己的工作量,还要提醒学生准备一个答辩提纲,主要为PPT内容的概述。必要时可以帮助学生进行一下预答辩,这样可以发现学生课题理解和表达上的一些问题,帮助学生及时解决,有助于提高答辩成绩。

6.有关后期管理。后期主要指答辩后至最终毕设材料提交的这段时间。这段时间的管理同样重要,这是提高毕设质量的最后一个环节。在答辩后,评阅老师和答辩小组老师会对论文提出一些新的修改意见,学生再次修改论文有助于论文质量的进一步提高。最后学生要将最终修改后的论文按要求装订好并上交。

除了以上提到的几个方面,还可以鼓励学生及早着手进行毕业设计工作,比如可以在大四的第一个学期开始,以免和找工作考研冲突,在毕业设计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监控和指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结语

以上是作者对提高本科生毕业设计质量的几点思考,可能并不全面,希望在整个毕业设计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继续探索提高毕设质量的有效方法,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得到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黄文聪,等.本科生毕业设计现状与改革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3,(34).

[2]孟梅,等.高校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管理的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7,29(1).

[3]贺娟,等.工科类本科毕业设计的不良现状与对策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3,(31).

专科毕业设计要求范文第8篇

关键词:毕业设计;教学模式;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B

毕业设计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创建高水平大学的教学理念,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改变传统的毕业设计工作模式,构建更为科学、先进的毕业设计工作模式,在毕业设计选题、毕业设计指导、毕业设计管理以及培养创新能力方面,开展深入研究与改革实践,具有现实意义。

1毕业设计的选题模式

毕业设计课题的选择是学生进入毕业设计环节的第一步,毕业设计首先应在选题模式上进行改革,其基本思路是实现毕业设计课题的多样性、实战性,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奠定基础。

为了满足人才培养多样性的要求,毕业设计课题必须具备多样性。除了工程设计类课题以外,还可以有科学实验类、软件开发类等典型课题。积极探讨与专业培养目标相符而又社会急需的其他类型的设计课题。

为了满足人才培养的社会需求,毕业设计课题必须具备实战意义。毕业设计课题应当尽量取自于实际科研项目,或是以实际工程为背景,真题真做。

近年来,我院学生毕业设计的选题,主要结合我国信息学科发展的新形势,结合当代信息技术行业的需求,确定各学科专业毕业设计的选题范围,并能充分反映出选题的时代性。所确定的选题充分反映了我院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能达到综合训练的目的。

毕业设计选题还应考虑难度与份量的统一,设计难度主要要求学生能运用已学的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开展创新思维和创新研究尝试,让学生得到基本的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训练。

我院毕业设计题目大部分能从教师科研课题中产生。比如,2005级毕业设计的1165个题目中,结合工程实际的课题为998个,占86%。学院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经费和相应的条件,让学生能依据自己的创新思路,在综合训练中完成毕业设计。根据选题类型,逐步进行查阅相关资料、制定研究计划、确定实验方案、整理与分析实验数据、适时调整研究方案、直至得出结论、撰写论文,提交导师评阅。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沟通能力、处事能力得到了训练与提高,团队合作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得到了全面训练,使学生得到了工程能力的初步训练。

2毕业设计的指导模式

教师对毕业设计的指导是保证毕业设计质量、提高毕业设计效果的关键。在新的形势下,为了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特点,需要探索新的指导模式。

指导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的设计阶段及不同的问题对学生采取启发式、讨论式的方法进行指导。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独立工作能力。

在民族班学生毕业设计的指导过程中,采用指导小组的模式实施指导。总体上遵照学院有关毕业设计的要求与培养目标,但结合该班实际,强调要熟悉一种流行的开发工具(Java、、C/C++等),培养综合应用能力与系统开发能力。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际开发能力,开设一门“软件环境与工具”课程(32学时),主要讲授内容是:系统总体设计、建立系统开发环境、开发环境与工具的应用、系统模块设计、系统测试与调试技术。此项改革取得较好效果。

3毕业设计的管理模式

毕业设计管理是毕业设计工作的重要环节,它贯穿于毕业设计的全过程,直接影响着并决定了毕业设计的进程和质量。为了保障毕业设计工作的顺序进行,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必须研究更为规范的毕业设计管理模式。

(1) 毕业设计监控的组织模式。明确学院、系以及院专家检查小组的职责,及其工作模式,保障毕业设计各个环节的工作质量。

学院积极开展对毕业设计的全过程进行监控,做好毕业设计前期检查、中期检查和后期检查。前期检查主要检查学生、教师毕业设计实践条件,特别是逐份检查毕业设计任务书,确保毕业设计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中期检查主要检查学生毕业设计的进度、教师的指导情况,及时掌握全院毕业设计的整体进度;后期检查主要检查学生毕业设计的实验结果、程序的上机演示及调试结果,检查毕业论文质量。并安排学院组织院专家组、各系(中心)负责人、骨干教师对学生毕业论文质量和学生答辩资格进行全面的审查,根据学生论文的质量,按照“按时答辩、修改后答辩、推迟答辩、不能答辩”确定学生论文等级和学生答辩资格,为本科论文质量把关。例如,2008年学院组织了130多人次对本院1265份毕业论文进行全面审查,确定了140多位学生因毕业论文质量问题推迟答辩,其中,至少12位学生不能参加答辩。

(2) 科学制定毕业设计的质量评估体系。考虑在设计选题质量、教师指导质量、学生工作质量、物质保障质量、设计成果质量、毕业答辩质量及组织管理质量等方面制订指标体系。评估体系应具有一定的规范性、科学性、可操作性、导向性和可比性,应能充分发挥教师、学生和管理人员的积极作用,并能真正保障、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

学院成立了健全的毕业设计管理机构,负责指导、管理本科生毕业设计工作,监控毕业设计过程。如设立院级毕业设计领导小组、毕业设计专家组、毕业设计指导小组等机构;编制了“毕业设计指导书”,对毕业设计选题、毕业设计任务书填写、毕业设计指导以及答辩评分和毕业设计过程监控等有关工作做了详细的规定;学院召开了各系(中心)负责人会,指导教师会,毕业生动员会,明确提出了毕业设计各阶段对指导老师的要求,对学生的任务要求。毕业设计质量监控过程如图1所示。

4改革效果

由于把关严格,我院各专业毕业设计与论文质量普遍提高,优秀良好率为73%。2003年学校、湖南省和教育部抽查毕业设计成绩吻合率达99%以上。2008年有5名学生获学校本科生优秀毕业论文(设计)奖一等奖,17名学生获得学校本科生优秀毕业论文(设计)奖二等奖。2003~2004年在湖南省毕业设计论文抽查中,我院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本毕业论文获得教育厅专家的一致好评。例如,湖南省教育厅对全省高校2003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进行了抽查,我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抽查之列。在湘教通[2004]25号文件中,对我院的毕业设计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专家评审意见为“管理规范,选题较新颖,论文技术含量高,能充分运用新技术、新方法进行毕业设计,文档资料齐全,文档格式较规范”。

参考文献:

专科毕业设计要求范文第9篇

【关键词】专业认证;毕业设计;质量管理;工程能力

0 引言

作为高校本科教育的最后阶段,毕业设计(论文)是全面提高毕业生素质的一个重要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通过这一系统、全面的工程设计和科学研究综合训练,检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并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培养科学研究能力和严格、正确、创造性地从事技术工作的作风,完成从学习岗位到工作岗位的初步过渡。但传统的毕业设计一般由指导教师根据自己课题衍生而来,有些题目甚至是虚构出来的,过于偏重理论性,计算机模拟内容多而实际的工程设计、制作、装配、测试少,远离生产一线。一些课题由于缺乏生产现场的数据资料和设计条件,也只能纸上谈兵,学生无法获得完整的工程训练。

专业认证是对工程专业教育是否能为毕业生的未来职业发展提供必要的教育基础、是否满足社会需求的验证,是一种全社会维度而非高等教育系统内部的质量保证方式,代表了整个社会尤其是工程职业界对工程教育质量的干预[1]。认证标准重视考察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分析并解决工程问题的基本能力,以及对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进行研究、开发和设计的初步能力[2-3]。因此,以专业认证的要求来重新审视并优化毕业设计环节,强化学生工程素质和工程能力的锻炼,成为强化毕业设计质量、提高学生的工程素养、工程知识以及工程能力的必由之路。

1 开展前期宣传,营造工程实践氛围

在毕业设计前一学期,学校依托卓越工程师系列讲座、主题论坛、学术沙龙等形式,先后邀请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下属研究所、Altera公司、 Xilinx公司、新百利制造工程有限公司、广州泰克公司、海格通信集团、固伟电子有限公司、湖南中仁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桂林高新科技园等单位的研究人员和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来校,从用人单位的角度为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和毕业班学生剖析产业人才需求方向,介绍国际标准化设计规范,传授工程设计方法和技巧。这些来自企业的实例常涉及许多新思想、新原理和新技术,学生意识到其实用价值和经济效益,对毕业设计课题的参与主动性和积极性都大大提高,形成浓厚的工程实践氛围。

2 提高工程设计选题比例,鼓励到企业做设计

毕业设计的选题应围绕工程能力、创新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培养这三大目标,加大紧密结合本专业工程实际问题的创新型选题的比例。注意选题的深度、广度与工作量大小要与本科生的实际能力和学校的教学计划相适应,不能贪多求大,要确保学生经过努力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课题或取得阶段性成果。工科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中,工程设计型、应用型题目应占80%以上。鼓励教师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到毕业设计选题中,为学生接触行业的前沿科技、培养科学研究能力创造条件。鼓励依托校外实习基地、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等平台,由厂方提供实际工艺改革项目、新产品开发项目或工程设计项目,学校教师与厂方工程技术人员共同拟定设计题目。条件成熟的部分专业也可安排学生在企业真实环境中完成毕业设计。企业提出毕业设计题目和导师人选后,学校依据教学大纲和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进行审核。题目确定后,由学生网上选题。选题页面提供课题工程背景、学术价值、经济价值方面的简要介绍,企业指导项目还需提供合作企业概况和企业导师简介。

3 加强过程监控,确保设计质量

学生选题名单确定后,在第七学期末前两周内安排学生与导师见面,由导师详细介绍课题的内容和要求,向学生下发《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布置文献检索、外文文献翻译和开题报告等任务。对于企业指导毕业设计的项目,在不影响企业正常运行的前提下,由校企双方通过协商,确定本届毕业生指导的具体安排和管理措施。学校向企业方介绍本校毕业论文的规范要求和教学流程安排,提供《毕业设计(论文)管理条例》、《毕业设计(论文)撰稿指南》、《优秀毕业论文(设计)汇集》等相关资料[4]。遴选企业指导教师时,要求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或丰富的独立科研经验。

在毕业设计进行到第三周时,开展初期检查,重点检查题目设置、课题主要任务与要求、工作量和进度安排等。第七周时进行中期检查,审查进展情况、有无偏题或跑题、完成课题存在的困难和解决方案。在答辩前一个月,重点检查学生的设计和论文初稿,督促学生按时按量完成设计任务。校外进行的毕业设计工作,学生按企业作息制度上下班,由导师对学生进行考勤,学生每月一次书面汇报毕业设计进展情况。论文环节中专业方面的指导与论文专业内容质量的把关由企业导师负责,学校教师负责论文的形式审查,协助做好对学生的日常管理,协调解决临时出现的问题[4]。

毕业设计经费向与生产实践、科研、社会需求相结合以及硬件设计制作较多的课题倾斜,毕业设计评优指标也向此类课题倾斜。

4 改革成绩评价模式,引入企业专家意见

毕业设计成绩由指导教师、评阅人和答辩小组三部分评分组成,分别按30%、20%和50%加权得到总分,最后由学院答辩委员会审核。对于校内进行的工程类毕业设计课题,评阅和答辩环节需聘请相关专业的企业专家参与,并将评价意见反馈至学院及指导教师处。通过企业界的评价干预,促进毕业设计与工程应用需求的良性对接。对于企业指导的毕业设计,验收时,设计方案和结果需接受生产现场的检验和评价。

毕业设计结束后,从各专业中抽取部分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送区内外重点院校和企业专家处进行校外评阅,评阅结果计入毕业设计教学质量评估总分。学校每年根据《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评估方案》对各学院毕业设计质量进行评估,评估结果纳入年终院级教学评估指标体系中,以进一步促进各学院改善毕业设计教学条件,规范毕业设计过程指导与管理,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参考文献】

[1]韩晓燕,张彦通.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及其对工程教育的影响[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8(01):86-89.

[2]罗正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及其对高校实践教学的影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06):1-3.

专科毕业设计要求范文第10篇

1.1毕业设计团队的组建

1.1.1教师团队的构建团队培养模式下指导教师团队的构建是保证教学质量、实现培养目标的前提和基础.不同于传统单一毕业设计指导方式,基于团队培养的水利类毕业设计指导模式转变为团队指导,即由多名水利类专业教师组成教师团队对学生进行指导,有利于实现师资的整合与共享.指导教师团队的组建,应根据选题的类型采取不同的组建方式,一般可采取以下方式进行:(1)科研团队建设比较成熟的院校可选择以科研课题组为毕业设计指导团队;(2)校企合作比较密切的院校可采用由校内水利类各专业教师和校外企业导师组成的毕业设计指导团队;(3)科研团队尚未形成青年教师居多的新兴本科院校可由科研兴趣或科研方向相近、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组成毕业设计指导团队.指导教师团队一般由2-3名不同的学科专长教师构成,以达到优势互补;同时确定1名负责人,负责人由责任心强、专业业务素质高的教师担任,并由其负责组织协调团队内指导教师及优质教学资源的使用.在构建教师团队的同时,也要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通过“以老带新”激励青年教师积极投身生产实践,增加工程实践经验,进而完善教师梯队建设.鉴于我校为新升本科院校,青年教师占的比重较大,且尚未形成科研团队,故采用后一种方式组团.

1.1.2学生团队的构建学生团队是水利类专业毕业设计团队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团队的组建,可采取以下方式进行:(1)以教师科研团队为背景的毕设团队,该种模式下先由学生自愿报名,然后由指导教师团队再从中选择符合条件的学生进入设计团队;(2)以赛制项目团队及科研训练等课外科技活动团队为背景组建毕设团队,如学校立项的科研训练计划、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大学生挑战杯等,以这些课外科技活动项目构建的团队组建毕业设计团队;(3)以学生研究兴趣为基础的自组团队,学生选择团队成员,自己联系指导教师,自己构思项目整体研究思路,该模式下学生参与程度最广的.水利类毕业设计团队一般由水利水电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农业水利工程等多学科多专业组成,学生设计团队具体构成需根据项目内容及项目工作量来确定,可以同专业,也可以跨专业、跨学科组建团队,同时安排沟通能力好、责任心强的学生为作为团队负责人,负责整个项目的协调.由于学校水平及学生能力限制,我校水利类专业毕业设计团队组建一般是采用前面两种方式进行.

1.2团队毕业设计的选题毕业设计课题的选择是毕业设计教学的关键环节,直接关系到团队毕业设计的最终效果.好的选题应具有综合性、应用性与创新性,不仅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也能较全面的提升学生专业能力.在进行团队毕业设计选题时要做好总课题与子课题的设计工作,每个子课题既要符合学校关于毕业设计选题所做的要求,同时各子课题之间要有密切联系,使得以团队毕业设计选题工作较传统方式要求更高,难度更大.团队毕业设计的选题一般可采取以下方式进行:(1)以教师在研或刚结题的科研课题作为毕业设计选题的来源,设计出团队毕业设计选题,这样一方面可以保证团队毕业设计课题的新颖度,同时又能较好地反映各学科的前沿技术;(2)以赛制项目及科研训练等课外科技活动项目作为毕业设计选题的来源,设计出团队毕业设计选题,课外科技活动的可持续性、综合性强的特点,能调动学生兴趣、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也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的培养;(3)以与地方施工单位或设计院所合作的实际工程项目作为毕业设计选题的来源,这种选题面向实践项目,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4)由教师根据生产实际自拟毕业设计课题,该类课题一般多为校企合作的水利工程设计,如水库工程初步设计、中小河流治理工程等.在具体选题时,应根据学生的毕业去向有针对性定制相应课题,同时优化毕业设计课题内容.

1.3团队毕业设计的过程管理与传统毕业设计一样,团队毕业设计其过程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即毕设前期阶段、毕设中期阶段和毕设后期阶段.团队毕业设计需对每一阶段提出具体的任务和要求:(1)毕设前期阶段,以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熟悉课题研究背景为主,总课题负责人组织团队成员进行研讨学习,明确总课题与子课题的关系;分课题的指导教师按要求布置并详细讲解毕设任务,同时要求学生通过集中讨论的形式深入研读学习(.2)毕设中期阶段,团队安排专门指导教师定期检查并督促各个子课题的研究进度,学生要定期汇报工作进展;学生每天做好工作日志,同时,指导教师对工作日志给出评语;团队成员要定期进行讨论,尤其是对毕业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要共同讨论,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对仍不能解决的问题,由相应的指导教师以毕业设计讲堂的形式进行专题讲解毕设后期阶段,指导教师要督促学生按照学校要求认真撰写毕业设计论文,期间可安排一场科技论文写作讲座,以更好指导学生撰写科技论文;撰写完论文后,先交具体指导教师进行审阅,再由评阅教师评阅,只有指导教师和评阅教师都认可后,才能参加答辩.

1.4团队毕业设计的成绩考核团队毕业设计模式中,学生成绩的评定既要考虑学生个人的贡献和工作水平,又要兼顾学生在团队中的协调配合能力和团队整体工作质量[3].因此,在团队毕业设计中,学生成绩由平时成绩、团队协作成绩、评阅成绩及答辩成绩4部分组成.团队毕业设计平时成绩根据该学生在毕业设计期间的学习态度、纪律、独立思考、创新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评价,并由具体指导教师给予评分;团队协作成绩主要由指导教师团队根据学生日常汇报、平时讨论情况、中期评估对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进行评价;论文评阅成绩包括由指导老师对学生毕业设计完成情况和质量进行评价给予评分,以及由不同评阅老师给出评阅成绩;答辩成绩由答辩教师根据团队成员在答辩过程中的表现给予成绩.上述四方面成绩按一定比例加权得出该学生的综合成绩.

2水利类专业团队毕业设计的实践

南昌工程学院是一所水利特色鲜明、以工为主的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培养的人才既要体现宽口径、厚基础的特点,又要体现应用型的特色.其下属水利与生态工程学院拥有水利水电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农业水利工程、水土保持及荒漠化治理等四个水利相关专业.我校配置完善的专业群为开展水利类专业团队培养模式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笔者在多年本科生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一直鼓励学生以团队形式完成毕业设计,不论是本专业的课题,还是跨专业的课题.在此过程中每人负责课题中的一部分,由于课题之间的联系,在做毕设过程中,学生为完成毕设,就需要主动交流、互相讨论,相互协作.以笔者所带的水利类跨专业团队为例,为了能使毕业设计课题更科学,指导教师团队在第7学期初就开始进行毕业设计选题工作.经过多次讨论,最终确定毕业设计团队的题目为“留金坝水利枢纽工程初步设计”,该课题来自工程实践.然后,将大题目拆分为两个子课题,分别为“留金坝水利枢纽工程初步设计—水工设计”、“留金坝水利枢纽工程初步设计———水文水利计算”.同时为方便学生选择,在各子课题下标明难易程度和具体指导教师.通过双向选择,最终组建了学生团队.该团队共有9名学生,3名学生来自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简称水文组),6名学生来自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简称水工组);团队指导教师有2人,由一名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教师和一名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教师组成,其中,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教师是该项目的负责人.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老师具体指导3个学生,其课题主要任务是通过对留金坝坝址处历史流量资料进行设计洪水及调洪演算,得到留金坝水库设计洪水位及校核洪水位,为水工组坝体设计计算提供数据支撑,除此之外,水文组还需自行编程,实现水文计算程序化.一名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教师指导6个学生,其课题主要是通过水文组计算出的设计洪水位数据进行坝体设计,包括坝线、坝型的选择、枢纽布置方案比较、溢流坝的剖面设计、非溢流坝的剖面设计、细部构造设计等.由于本次团队毕业设计项目工程大、涉及的专业多,在毕业设计的各个环节,团队都安排指导教师进行指导,如查阅文献、熟悉课题研究背景、专题讲解、撰写毕业论文及毕设答辩等;同时,为督促学生毕设进度,要求学生每周做好工作日志,指导教师每周一对周工作日志给出评语,并现场就毕设做的情况进行提问,检查学生掌握情况,平时通过见面、发邮件或QQ进行指导,解决毕设过程中碰到的问题.通过团队各专业师生团结合作及相互配合,最终该团队较好地完成了毕业设计任务,其中,4人毕业设计成绩获优秀,5人获良好.通过这种基于团队培养模式的水利类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指导法,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得到了较好的锻炼,另一方面,也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同时,通过这种团队培养模式,也锻炼了团队中的年青教师,使青年教师指导水平得到较大提升.总得来说,本次毕业设计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

3结语

专科毕业设计要求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毕业设计

一、引言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对工科专业教育是否能为毕业生的未来职业发展提供必要的教育基础、是否满足社会需求的一种验证。认证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科学理论和技术方法、分析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基本能力,以及对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进行研究、开发和设计的初步能力。因此,从专业认证要求的角度来审视并优化毕业设计环节,强化学生工程素质和能力的锻炼,成为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和学生的工程素养、知识以及能力的必由之路[1]。工科专业的毕业设计是本科教学阶段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实践教学环节,是实现培养目标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也是在专业认证中对毕业要求达成度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的课程。工科专业学生毕业之后要求能从事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工作,通过完成毕业设计环节,一方面对在大学本科期间所学的基本原理、知识和技能进行梳理,另一方面要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就必须进行深入的原理分析,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这样不但学习到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流程,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和学术交流能力[2]。

二、国内外现状分析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源于西方,《华盛顿协议》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国际互认协议。我国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工作始于2006年[3],2013年加入《华盛顿协议》,成为预备成员,2016年通过考核成为正式成员,实现了我国工程专业本科学位与该协议其他正式成员之间的互认,这意味着我国向工程人才国际化迈出了重要的一步[4]。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是国际通行的工程教育质量保障制度,也是实现工程教育和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的重要基础,是一种以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为导向的合格性评价,其核心是要求工科专业毕业生达到行业认可的质量标准[5]。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根据《华盛顿协议》制定的《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对毕业设计提出了明确要求:毕业设计选题要结合本专业的工程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协作精神以及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

三、改进目标和内容

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对毕业设计环节的要求为导向,从毕业设计的选题、实施以及评价三大方面改进目前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探索改进方案,建立新的管理、实施模式,促进工科专业工程教育的建设和发展。在完成毕业设计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工程教育认证理念,在毕业设计教学目标制订上要严格按照“产出导向”理念,从选题、实施到评价,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有效评价学生在毕业设计中各方面能力的达成,并通过能力的达成效果调整教学目标,充分体现持续改进的理念,从而提升毕业设计质量。按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理念,毕业要求中最关键的就是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仅通过理论、实验教学难以完成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培养与锻炼,而毕业设计是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的重要环节。对于工科专业毕业设计的要求和改进内容为:(1)选题要紧密结合本专业的实际工程问题,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应用专业知识,同时考虑经济、环境、社会、法律等各种制约设计的因素;(2)毕业设计要突出综合训练,加强学生对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专业能力;(3)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协作精神,尤其要鼓励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4)对毕业设计的选题、指导和考核应有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

四、实施措施

目前毕业设计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相比,常存在以下差距,也是要改进的问题:(1)毕业设计模式陈旧,创新性不够,重理论轻实践,基本停留在利用学校现有资源或在本校范围内进行;(2)指导教师与企业接触少,缺乏工程经验,毕业设计内容与实践脱节,出现“假题真做”、“真题假做”的尴尬局面;(3)毕业设计与学生就业和考研时间冲突,学生时间和精力投入不足,使毕业设计质量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严重影响学生专业综合能力的培养。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我们黑龙江大学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和理念的引领下,采取的新思路及措施如下:1.提前开展宣传,营造工程实践氛围。在毕业设计开始前,从企业的角度为学生剖析人才需求现状,传授工程设计方法和技巧。这些来自企业的实例通常涉及许多新思想、新技术和新需求,使学生意识到其应用价值和经济效益,提高参与毕业设计的主动性,形成浓厚的工程实践氛围。2.提高毕业设计选题比例,鼓励到企业做。从专业认证角度出发,加大紧密结合本专业工程实际问题的选题比例,同时选题应围绕工程能力、创新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培养这三大目标。工科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中,工程设计型、应用型题目应占80%以上。我们专业现有教师11人,全部具有博士学位;教授6人,副教授4人;有企业工作背景的8人,为毕业设计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智力基础。与企业合作,真题真做,依托校外实习基地、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等平台完成毕业设计。工科本科教育培养的是面向企业生产的第一线的工程技术人才,企业作为技术实践和创新的主体,将其引入毕业设计,不仅能锻炼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能为学生创造接触企业和社会的机会。此前学生经历了在企业的认识和生产实习,对企业的基本情况有较深入的了解,以此为依托开展毕业设计得心应手,效果较佳。我们专业和许多企业签订了学生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理论学习、实践操作和科研创新一条龙的发展平台,使学生可以在毕业后即可适应生产科研环境。与企业紧密联系,随时掌握相关的市场信息,让学生了解前沿的科研和生产情况,把握实践性和工厂生产相结合,为毕业设计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实践基础。3.建立双导师制度。建立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同时作为学生指导教师的双导师制度。聘请企业技术骨干作为指导教师,结合企业实际为学生选定毕业设计题目,对学生的毕业设计进行全过程指导,保证学生毕业设计质量。校内指导教师主要负责学生管理和学业指导,把握毕业设计的方向,指导毕业设计的撰写。双导师制度的实施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在毕业设计中汲取校企各自之所长,提高毕业设计质量,而且可以帮助企业了解和选择合适的人才。4.企业专家参与成绩评价。探索企业专家参与毕业设计的评阅、答辩与成绩评定环节的创新,答辩委员会成员至少包括1/4的企业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对于在企业完成的毕业设计,条件成熟或允许,答辩时可接受生产现场检验和评价。通过企业界参与评价,促进毕业设计与实际工程应用需求的良性互动。

专科毕业设计要求范文第12篇

1.传统毕业设计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

(1)制度形式化导致的重复使用现象严重,由于规定毕业设计题目每生一题,三年不得重复,而每个教师所指导学生均在6~8名,导致每年毕业设计只有题目变化而没有内容变化,实际为重复使用。(2)实验条件较差,企业合作较虚,大部分毕业设计课题缺乏实验条件,受实验室场地不足、实验设备匮乏或紧张的瓶颈束缚,导致相当大部分学生只能闭门造车,甚至抄袭他人作品,使毕业设计结果粗糙、质量低劣。(3)毕业设计时间安排不科学导致的抄袭现象严重,毕业设计通常是在大学四年级中后期启动,在大约四个月的时间内,学生首先要接受课题,理解内容,掌握工具;然后要完成设计方案,调研论证,实施试验,分析总结,撰写论文,答辩等;同时又要面临来自就业、考研等方面的综合压力,时间上的紧迫性与来自外界的各种压力导致学生从网络抄袭等问题严重。(4)学风、教风与师德缺陷,导致部分教师责任性不强,学生积极性不高,郊区办学造成了教师与学生间辅导交流时间极少,有研究生的导师将本科毕业设计全权交由硕士研究生负责,从形式和本质上都失去了本科毕业设计的意义。个别教师与学生也将毕业设计创新争优作为了一种为学习成绩不佳而获得破格学位等的手段。

2.专业分流机制下毕业设计运行机制造成的新问题。

(1)大类招生造成学生对专业方向冷热不均的现象,专业知识学习不足的问题,导致前两年实践教学环节的泛而不精,浅而不实,大部分无法与此后的专业实践环节衔接。(2)个别学生虽可已通过相关的专业竞赛补足专业实践内容,但大部分学生实际都无法完成本专业培养计划中的基础实践环节,影响了此后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3)分流办法导致的学生对本专业学习兴趣下降,分类指导与学生特色培养无法实现等。综上所述,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整体毕业设计质量的提高,不利于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等的培养。

二、改革与创新

毕业设计运行机制改革创新的时间改革是研究参考国际工程教育设计模式,将毕业设计工作内容和设计深度要求分解为基础设计和详细设计两个阶段,基础设计阶段包括从大学第四学期末启动专业分流前到第七学期启动详细设计前的学习阶段,打破原有毕业设计“时间固定、立题随机、选题被动”的传统模式,可以把学生本科阶段完成的课程设计、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计划、大学生学科竞赛等学习成果与学生的毕业设计内容有机结合,有效提高学生毕业设计的设计深度和设计质量,按照人才培养出口的能力要求,“自顶向下”地促进实践性教学内容的改革,以毕业设计为实践教学时间改革的观察与考核点,总结凝练应用型本科毕业设计立题选题、提前实施等创新模式,检验工程教育的实效,为不断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提供理论创新和实践经验。毕业设计运行机制改革创新的空间改革是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对毕业设计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调研,着重研究以“双团队”满足“三需求”的毕业设计运行创新模式进行改革,即:构建教师团队大类立题、学生团队大类选题的“双团队”运行管理机制,强化毕业设计过程管理机制和质量保障机制,以学生能力培养为目标满足社会需求、专业需求和学生需求。实施过程中具体的改革创新内容包括:

1.在运行机制方面

将毕业设计划分为基础和详细设计阶段,分阶段提前实施。结合实施试点专业大类招生改革,将基础设计与各学期的实践性教学内容相结合,提前安排在学生专业分流学期前各学期的实践教学计划中,实现毕业设计的分层化和连续性,即克服了大类招生专业分流带来的弊端,也完成基本的毕业设计内容,然后在第八学期集中进行的详细设计阶段中,完成提高毕业设计深度和设计质量的工作。

2.在培养内容方面

强调各学期中设置的实践环节与毕业设计之间的内在联系,体现各学期实践环节与毕业设计相关这一改革的创新举措。结合专业基础、专业课程,由教学团队负责安排与毕业设计相关的基础设计任务,如市场调研、工程计算、零件设计、单元设计、数据分析案例设计与竞赛等等,在最终设计阶段将各学期模块化学习的成果总结、深化、提炼为符合专业能力要求的毕业设计文件及成果。这种积累的过程和学习成果可以增强学生完成毕业设计任务的自信和成就感。教师指导团队在教学的过程中可结合学生的兴趣志向和能力要求,综合考虑专业需求和社会需求,确定并指导学生从事自己想设计、能设计、能成功的毕业设计课题,可以从一定程度上避免原有机制下的形式化、盲目性和抄袭等现象。

3.在质量保障方面

,学生可以把各学期的课程设计、综合实验,课外的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大学生学科竞赛等学习成果有机地整合到自己的毕业设计中,既保持原有课程设计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又为后续毕业设计环节中强化毕业设计深度奠定了基础。在详细设计阶段,学生可以集中精力完善最终设计文件编写、期刊论文撰写、申请专利等强化毕业设计深度的相关工作,促进人才培养计划中实践课程设置与能力培养的一致性,有效毕业设计的教学质量。

三、实践运行

毕业设计运行机制改革创新研究构建应用型本科毕业设计教学新模式与运行机制,以上海应用技术学院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为实验对象,该学院现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和电子信息三个本科专业,选取其中自动化专业为例,具体研究与实践内容如下:

1.分流前培养。

重点研究在学生专业分流前专业基础实践环节与进入专业分流后专业实践环节的有机结合方法、措施与管理。由于分流前的前两年教学主要以基础课为主,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双团队”运行管理机制,参考国际工程教育设计模式,将该阶段完成的实践教学环节与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计划、大学生学科竞赛等学习成果有机结合,开展教师团队立题和学生团队选题,结合这一阶段的教学内容,构建与各种大学学生竞赛紧密结合的电子电路设计、智能监控装置设计、小型智能仪表设计、小型电源设计、简单控制装置设计等多个大类实践学习团队,每个大类的团队按模块分为若干模块,如:传感器模块、器件模块、软件设计、输入/输出设计、处理模块设计、干扰抑制模块设计、电源供给设计、结构件设计等等。打破原有毕业设计“时间固定、立题随机、选题被动”的传统模式,加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等综合能力培养,实现毕业设计运行机制改革创新的时间改革的基础阶段培养,以及空间改革的“双团队”和“三需求”培养目标。

2.分流后培养。

实施应用型、工程一体化目标培养教育的详细设计阶段,研究衔接专业分流前专业基础实践环节形成的基础,从学生初步了解工程知识的认知阶段,到理解专业基础基本概念和基本专业技能,逐渐培养掌握专业所需的知识体系和基本技能。主干实践教学以若典型工程设计与实施的案例为载体开展教学,尤其是以教师和研究生从事的工程科研项目为载体,依据“双团队”和“三需求”培养方法,将该阶段完成的实践教学环节与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计划、A-B杯全国大学生自动化系统应用大赛、飞思卡尔杯智能车大赛、“西门子杯”工业自动化挑战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电子专业人才设计与技能大赛等大学生学科专业竞赛和教师的科研项目有机结合,开展教师团队立题和学生团队选题,组成与学科专业各项竞赛相关的智能监控系统工程设计、自动化工程系统设计、集散控制系统集成与设计、检测与控制装置设计与研制、智能仪表设计与应用、电气传动与控制系统设计、大功率电源系统设计、运动控制系统设计与应用、嵌入式控制系统设计与应用、图像信号处理与控制系统设计等多个大类和模块的团队,使学生设计能力培养主线贯穿于大学本科专业教育全过程,主线两侧每学期设置的基础设计实践性环节均以科研和竞赛项目为导向,使学生获得相应的能力汇集到能力主线上,最终使学生有能力独立完成相对完整的实际的工程设计项目等。

3.实践结果。

专科毕业设计要求范文第13篇

关键词: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开题;指导;评阅答辩;过程管理

一、前言

毕业论文(设计)是在工科材料类本科生完成全部基础课和专业课学习、毕业前的最后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对学生所学知识和掌握的技能进行总结和升华的过程。毕业论文(设计)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学生进行专业训练,培养他们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能力,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即将走向的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专业技能基础。通过毕业论文(设计)这一教学环节,还可以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锻炼和增强学生在资料收集分析、科技论文写作以及语言表达等方面的综合能力[1-3]。因此,材料类专业均对毕业论文(设计)工作非常重视。通常,毕业论文(设计)安排在大四第二学期进行,所占学时较大。如本校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毕业论文(设计)的学时共17周。通常毕业论文(设计)过程可分为选题与开题、课题实施、答辩总结等阶段。为了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需要明确每一阶段的主要任务和影响因素,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每一阶段的具体管控措施[3,4]。下面结合本校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在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方面的探索与实践,对毕业论文(设计)各个环节的工作思路和具体做法进行说明。

二、选题原则、思路与对策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是具有明显特色和实践性较强的工科类专业。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应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以实际工程问题为主,努力做到一人一题,难度适中,以便使学生得到综合训练[5]。在具体选题过程中,要结合各学校及专业的定位、行业背景与特色。选题一定要突出专业特色,紧紧围绕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来选题;选题要有工程应用背景,并与科学研究和生产实际紧密结合,做到真枪实弹,实战演练;选题难度要适中,还要针对能力不同的同学,尽可能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个同学通过努力都能达到毕业论文(设计)的要求;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尽可能做到学生一人一题,互不相同,但应允许同一研究方向下不同分工的选题,可在选题内容、要求上有所区别,这样同一指导教师名下相同研究方向的同学既需要独立工作,完成各自的主要内容,也需要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共性的内容,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与团结协作精神。为此,笔者在毕业论文(设计)选题过程中,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6]:(1)实行开放式师生双向选题,将选题提前向学生公布,学生有足够的时间了解选题的内涵与目标;同时增加提高选题数量,增大选题数目与学生人数的比例,增强题目的可选性。(2)允许和鼓励学生在符合专业培养要求的前提下自主选题,以拓宽选题来源,提高选题针对性。(3)积极进行校企联合,发挥企业兼职教师的作用,进行校企联合选题,使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内容与企业实际需要相结合,为就业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4)提前选题,以延长毕业论文(设计)的有效时间。笔者通常于大四第一学期后期就开始向指导教师征集选题,并及时向学生公布,进行导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选择,以确保在学期末就完成选题工作。

三、开题目标和任务

开题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是提高学生对文献资料的检索阅读和分析整理能力,进一步明确毕业论文(设计)的研究内容,确定研究方法,进行可行性分析,并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技术路线和实验设计方案,为后续阶段的工作打好基础[7]。在大四第一学期末或第二学期初,在指导教师和学生中分别召开毕业论文(设计)动员会,并进行实验室管理及安全教育。向指导教师强调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重要性,明确各个环节的时间结点及工作要求。积极引导学生对毕业论文(设计)的重要性有明确认识,正确理解未来工作与毕业论文(设计)的关系,向学生明确毕业论文(设计)的要求、各环节的时间流程,介绍实验室各项规章制度及安全要求,以保证毕业论文(设计)顺利完成。在业论文(设计)一开始,就由指导教师向学生下发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任务书中由指导教师详细说明了毕业论文(设计)的课题名称、研究意义、基本内容、工作要求、进度安排、参考文献和实验条件等。在开题阶段,通常要求学生提交文献综述、外文文献翻译和开题报告等资料。指导教师对学生所撰写的文献综述、外文文献翻译和开题报告审阅并签署同意开题的明确意见后,由专业组成开题小组统一进行评阅并组织开题考核。开题小组对学生选题的工作量、难易程度、时间进度安排、技术方案、实验条件、可行性等方面进行综合评议,并给出开题是否通过的明确结论、需要修改及修改的具体意见。为了做好毕业论文(设计)开题,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切实落实好指导教师负责制,建立定期的讨论和汇报制度,以加强指导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明确相关师生的职责[1,3]。(2)重视和培养学生文献检索和阅读的能力。毕业论文(设计)期间,可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专题讲座,向学生介绍专业文献资源的搜集及管理方法,充分发挥文献资源在毕业论文(设计)中的重要作用。(3)严格执行开题制度[8]。可由专业统一进行开题工作,并对任务书、外文翻译、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的具体内容、文字格式和字数等做出规范具体的要求,使指导教师与学生了解开题要求,使开题工作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四、指导思路与方法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是本科教育阶段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毕业论文(设计)全过程都是在指导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学生的学习、思想情况由指导教师全面负责。通常一个指导教师要同时指导多名本科生。指导教师不仅要做知识的传授者,而且要关心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使学生能够感受到专业教师对他们的关怀和培养。俗话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指导教师每年指导毕业设计的学生都不同。显然,指导教师作为保证学生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第一责任人,指导教师的素质、水平和责任心以及指导方法直接影响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1]。因而,首先要对参与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教师资格进行审查。一般指导教师应为讲师以上职称或具有博士学位学历,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具有一定独立科研工作的经历;工作认真负责,学生反映教学效果、指导效果好。每名指导教师指导的具体学生人数可根据指导效果每年进行动态调整。指导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光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具有很强的专业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指导教师必须熟悉自己所指导的课题内容,掌握有关资料,并提前做好准备工作。除此之外,指导教师还要具备严谨的治学态度、科学作风以及真挚的教育情感,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爱岗敬业、奉献进取的精神境界感染和影响学生。教师要重视教学法研究,注重指导方法,多采用“提问式”和“启发式”的指导方式。通过启发、答疑和引导,耐心指导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向,直至问题得到合理解决。指导教师要勤于指导,认真负责。指导教师应把毕业论文(设计)作为一门课程对待,在毕业论文(设计)期间坚守岗位,经常与学生见面进行讨论,掌握学生的情况,检查工作进程和质量,把握正解的课题开展方向,做到及时答疑解惑。此外,教师还要定期进行阶段性检查,对学生的工作进展提出评价和指导意见。在毕业论文(设计)全过程中,指导教师要从思想上和生活上关心学生,也要对学生严格要求,做好考勤记录,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考勤纳入到评语和成绩中。

五、(论文)评阅及答辩

通常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最终成绩由指导教师打分、论文评阅人打分和答辩小组的评分等综合评分后给出。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对任务书工作内容的完成情况和完成质量、平时表现、论文撰写以及动手能力和专业知识运用等情况,按照一定的评分标准给出成绩。论文评阅人评分主要通过评阅文献综述、开题报告、外文翻译、毕业论文或设计图纸,根据文献查阅、实验结果与分析、设计图纸、论文或设计书撰写质量等方面,判断学生毕业论文(设计)任务完成情况和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后给出,并就学生是否达到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要求、同意参加答辩与否给出明确结论。毕业论文(设计)答辩由专业统一组织。通常根据学生人数组成若干个答辩小组,每个答辩小组由5—7名指导教师组成,并邀请企业导师参加。由答辩秘书负责对答辩过程进行记录。答辩由学生自述及回答问题两部分组成,要求学生充分展示研究或设计成果,并对自己的课题内容进行讲解说明,以便答辩小组对学生的学术水平、语言表达能力、实际动手能力以及综合应用所学基本理论与专业知识的能力给出评价,并按照相应的评分标准,给出答辩成绩。毕业论文(设计)的最终成绩由指导教师评分成绩、评阅教师评分成绩和答辩委员会评分成绩,按照一定的规则加权计算后获得。通常提交学校的成绩按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五级评分,只需将百分制的毕业论文(设计)的最终成绩转化成五分制即可。毕业论文(设计)答辩和评分结束后,专业需将毕业论文(设计)全套资料整理装袋后归档,以备查用和调阅。

六、过程管理与质量监控

为使毕业论文(设计)工作顺利进行,确保毕业论文(设计)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提高,学校教学管理部门要明确毕业论文(设计)的工作流程,建立校、院、专业三级质量监控体系与反馈体系,并加强过程质量管理与监控[2,3]。专业也要根据其各自所在的学科门类和本专业的特点制订出毕业论文(设计)的具体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使毕业论文(设计)各个环节的目标任务、进度及要求均有章可循[9]。为了督促指导教师和学生按计划进度做好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应对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全程监控与跟进,并对进展情况进行检查。本校的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检查组通常由校院两级教学督导和专业教师组成,检查共分三个阶段,即初期检查、中期检查和后期检查。初期检查主要是结合毕业论文(设计)的开题工作进行,由指导教师和检查组分别完成。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开题资料认真检查,检查开题报告的内容和撰写是否符合规范以及是否达到开题要求等,并签署同意开题与否的明确意见。检查组通过任务书和开题报告着重检查选题情况、学生有关资料的收集与分析情况,课题方案的制订情况,课题进度和安排情况等,以确定学生能否进入课题实施阶段。中期检查安排在毕业论文(设计)进展的时间中段。在指导教师自查的基础上,由学生向检查组汇报已完成的研究内容、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下一步拟开展的工作计划和研究内容等。检查组着重对照任务书,检查工作内容的完成情况,是否按计划进度执行、工作方向是否与任务书相符等;同时检查学生出勤等情况。专业要责成指导教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查找原因,及时改进。后期检查安排在毕业论文(设计)的末期,主要结合预答辩和正式答辩进行。预答辩前指导教师要检查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完成情况、论文格式是否规范、相关资料是否齐全、答辩准备是否充分等。正式答辩前指导教师要对毕业论文(设计)期间学生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毕业设计工作情况等进行综合量化评价,并明确学生是否具有正式答辩资格。正式答辩时,校院两级教学督导随机列席答辩小组,听取答辩过程,检查毕业论文和资料,并将检查结果进行反馈,以供其专业持续改进。

七、结语

毕业论文(设计)是培养工科本科学生掌握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基本思路和方法的重要教学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高低,也关系到学生毕业后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在毕业论文(设计)开展过程中,必须对选题、开题、指导、评阅及答辩等关键环节予以高度重视,并对毕业论文(设计)的全过程进行有效的质量管控。

作者:张忠明 马蔚蔚 李继红 邹军涛 单位:西安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牛锐锋,唐文亭,吕振林,张忠明.在毕业设计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思考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32(4):23-25.

[2]马蔚蔚,张忠明,邹军涛.高校毕业设计质量监控体系的实践与思考[J],黑河学刊,2015,(10):95-96.

[3]张忠明,马蔚蔚,邹军涛.做好材料类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工作的几点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15,12(2):247-248.

[4]高琪,李位星,廖晓钟.工科专业本科毕业设计全过程考核评价体系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11):393-397.

[5]文九巴,张凌峰,任风章,张柯柯.材料类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中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11,(2):177-178.

[6]张忠明,马蔚蔚,徐春杰,邹军涛,梁淑华.材料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选题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15,12(4):222-225.

[7]付晓茹,方华,黎飞虎.加强过程控制切实提高工科毕业论文质量[J].教育教学论坛,2013,(5):265-267.

专科毕业设计要求范文第14篇

关键词:环境工程 毕业设计 质量 问题与对策

环境工程专业旨在培养具备城市和城镇水、气、声、固体废物等污染防治和给排水工程、污染控制规划和水资源保护等方面的知识,能在政府部门、规划部门、环保部门、设计单位、工矿企业、科研单位等从事规划、设计、施工和研究开发方面工作的环境工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可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可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实践能力,因此高质量的毕业设计有助于提高环境工程本科教学质量,有助于培养环境工程学科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我校环境工程专业于1999 年开始招收本科生,2006年以优秀成绩顺利通过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育水平评估,经过10余年发展,该专业已具备一定规模,并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近年来环境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环节暴露出一些问题,使毕业设计质量呈下降趋势,因此提高环境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质量,成为环境工程专业高等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1 毕业设计环节存在的问题

1.1 毕业设计题目与工程实际脱节

目前的毕业设计题目通常由指导教师确定,指导教师的水平将严重影响毕业设计题目的质量。由于我校环境工程专业的部分专业教师为年轻的硕士、博士,参加工作时间短,教学经验不足且缺乏工程实际经验,因此给学生选择的毕业设计题目多为模拟设计,如模拟废水处理工艺的设计、废气处理工艺的设计等。此类题目虽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背景,但与真题真做差距较大。学生在做毕业设计时,多简单套用国家规范、标准及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对设计方案的确定、工艺参数的选择等都比较随意,未能结合实际工程进行选择,导致毕业设计形式雷同,没有特色。

1.2 指导教师投入精力不足,指导环节薄弱

指导教师在指导多名学生毕业设计的同时,还要承担较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致使指导毕业设计的时间不足,影响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另外,毕业设计的指导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工程实践经验或科学研究经验,而近年来许多硕士、博士未经过工程实践锻炼和系统的岗前培训,从学校毕业就直接进入一线教学岗位,缺少毕业设计的指导经验和工程实践经验,在选题、教学手段、方法和内容等方面均存在较大不足,影响其对学生毕业设计的指导质量。

1.3 学生时间与精力投入不足

根据我校环境工程专业的教学计划,第8学期前3周为毕业实习,接下来是为期14周的毕业设计,而这一阶段是学生解决就业问题的关键时期。目前,由于高校毕业生就业为双向选择,竞争激烈。对于未找到就业单位的学生来说,他们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解决就业问题,而导致用于毕业设计的时间和精力明显不足。同时指导教师也为学生求职着想,放宽对学生的要求,降低毕业设计难度。而对于已确定就业单位的学生来说,若将来从事的工作性质与专业相差较远,则认为毕业设计不太重要,进而投入毕业设计的精力有限。另外,有些学生根据多年来无论毕业设计质量高低最后都能通过的现象,想当然地认为“毕业设计不卡人”,从而对毕业设计的态度消极,时间精力投入不足,影响毕业设计质量。

1.4 毕业设计管理力度有待加强

学校和学院近年来针对毕业设计出台了相应的管理规定,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在实际管理中还存在一些问题。(1)题目质量把关不严。学院虽然有毕业设计题目审查一关,但由于各种原因,力度不够,未能起到把关的作用。(2)对毕业设计检查效果不佳。据学校毕业设计管理规定,对毕业设计要进行初期、中期检查,相关要求也较为严格,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的检查未按规定进行或虽进行了检查,但未做好检查情况的反馈工作,导致检查“走过场”,未能很好地发挥作用。(3)在毕业设计评审及成绩评定环节把关不严,不论设计质量高低,均可参加答辩,同时对毕业设计的成绩评定比较宽松,多年来不及格率基本为零,形成了毕业设计无论质量高低均能通过的现象。

2 提高环境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质量的应对措施

2.1 选题与工程实际相结合

毕业设计题目是影响毕业设计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为保证毕业设计题目质量,在选题方式上,由指导教师“闭门编题”的传统做法逐渐改变为到设计院或相关企业寻找课题,在实践中选择课题[1]。毕业设计题目的深度和广度既要满足教学要求,又要切合环境工程领域的实际应用,如某化工厂的废水或废气治理课题、某水泥厂的噪声控制课题、某小区的固体废物治理课题等。同时指导教师布置的设计任务不仅要让学生所学的知识得到全面应用,而且还要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技能。学院通过毕业设计督导组加强对毕业设计题目的审查工作,不符合要求的毕业设计题目,将不允许开题。

2.2 提前进入毕业设计阶段

为了避免学生因求职而对毕业设计质量的不重视,可让学生提前进入毕业设计阶段。为此,我校将环境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修订的总体思想是专业课程前移,在第7学期的前8周仅安排少量专业课程学习,让学生利用第7学期的后半学期进行毕业设计;同时学生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把毕业设计的一部分工作利用寒假时间完成。由于在第7学期和假期已进行了部分毕业设计工作,因此学生在求职比较忙碌的第8学期,也能够按时完成毕业设计任务,并保证质量。

2.3 加强质量监督,完善过程管理

毕业设计实行以指导教师全面负责的指导教师负责制[2]。毕业设计期间,指导教师对毕业设计的各个环节进行检查和督促,及时了解学生的进展情况,并结合具体情况进行指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以保证学生能够按时且保质保量地完成毕业设计。同时学院成立毕业设计督导组负责毕业设计的检查工作,进行定期与不定期检查[3]。通过不定期检查掌握学生在各个环节的毕业设计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并加强对指导教师的监督。定期检查主要分为中期检查和后期检查。中期检查通常安排在毕业设计的第7周,主要检查学生的毕业设计进度、质量以及学生在毕业设计期间的出勤情况和指导教师的指导情况。后期检查通常安排在答辩前1~2周,主要检查学生毕业设计的完成情况以及毕业设计质量,若质量较差,将不允许参加正常答辩。

2.4 严格答辩程序,避免走过场

成立以专业指导教师和毕业设计督导组为主体的答辩委员会,负责整个答辩过程。答辩过程分为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对学生的答辩资格进行审查,答辩委员会通过审查学生毕业设计质量,确定学生的答辩资格。对没有完成毕业设计或完成的毕业设计质量较差,将不允许其参加答辩。第二个环节是在答辩过程中,除考查学生对本环境工程专业的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同时还要考查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对未能达到毕业设计要求,答辩不及格的学生,不予通过,要求其重修毕业设计,并重新答辩。同时为督促在校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在毕业答辩过程中,学院组织低年级的本专业学生参加旁听,以利于低年级学生熟悉答辩流程,同时毕业设计不予通过的真实例子可也促进低年级学生认真学习,树立良好的风气。

2.5 增强教师的综合素质,强化指导环节

毕业设计涵盖的知识面较广,毕业设计的指导不仅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需要有丰富的工程经验和较高的学术水平[4]。因此,要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必须要求教师拓宽自身的知识面,同时加强实践方面的锻炼,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一方面,通过组建老中青相结合的导师团队,通过老教师的传帮带,促进青年教师指导能力的提高[5]。另一方面,鼓励青年教师系统学习本专业的相关课程,并组织青年教师到工程设计和研究院所等单位进行培训学习或挂职锻炼,积累工程经验和研究经历,使青年教师尽快成长,从而提高指导学生毕业设计的能力[6]。

3 结束语

毕业设计是环境工程专业本科专业完整教学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理论知识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综合训练过程,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分析了近几年环境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环节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科学选题、强化指导、加强质量监控、完善过程管理等应对措施,采取上述措施,可提高环境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质量,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校的办学层次。

参考文献

[1]沈雅钧,崔肖洁.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存在问题与对策[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9(6):601-605.

[2]许晓毅,吉芳英,胡碧波.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教学方法探讨[J].高等理科教育,2010(4):114-117.

[3]董建.化工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2(3):57-59.

[4]谭志伟,杨革,刘莹.工科专业毕业设计保证体系研究[J].黑龙江教育,2008(12):64-66.

专科毕业设计要求范文第15篇

[关键词]本科毕业设计;新工科;贯穿式培养;交互式指导

1传统计算机本科毕业设计现状分析

传统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偏重于课堂授课,即理论教学,对实践教学重视不足。首先体现在课时分配上,理论教学授课时间一般要多于实践授课[3]。其次体现在实践资源上,公共计算机实践平台有限,计算机课程同时也是很多计算相关专业的基本必修课或选修课,导致实践资源紧张。实践学习相对于理论学习需要更多的时间来慢慢体会和提升[4]。虽然大部分学生可以自行配置计算机设备,但是没有公共实践课程的强制约束,能自觉在课下进行实践练习的学生很少。这一点也在传统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设计中得到体现。虽然经过了大学本科前三年半共计七个学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大部分学生的实践能力依旧非常差。很多学生只是记得简单的编程语言知识,缺乏实际的编程经验,没有真正经历过全面的、系统的实践训练。此外,计算机专业是一个不断快速发展的学科,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涌现。而课堂教学内容往往比较固定、更新较慢,教师们也常常需要依照课程教纲授课,能介绍的新知识有限,致使很多学生只关注于书本知识,不了解学科领域最新的发展。在本科毕业设计环节,指导老师选定的课题一般都是自己科研领域的较新或者较前沿的方向[5],大多数学生没有接触过,需要临时学习,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有好的成果产出。总的来说,传统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过程暴露出本科培养的两个问题:理论与实践脱节,没有扎实的实践,就不会有对知识的深刻理解;课程设置跟不上学科新进展,所学知识无法满足实际新需求。

2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专业发展需求

新工科建设是国家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大形势下提出的新时代工科专业发展战略。新工科主演涵盖了与计算机紧密相关的若干专业,如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虚拟现实等。新工科建设的目的是探索高等教育新模式、新理念,建设工程教育强国,培养“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新型高素质工科人才。传统的计算机本科教学模式及本科毕业设计实践模式显然无法满足新工科建设的需求。一方面,计算机本科教学对新工科涉及的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方向难以做出及时调整;另一方面,毕业设计学生难以在短时间内对新方向开展深入研究。此外,正如第2章节所述,教师们也难以在有限课堂时间内将额外新知识很好地传授给学术[6]。鉴于此,很有必要探索适应于新工科建设需求的全新的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设计培养方法。

3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专业本科毕设提升思路

我们旨在改变传统计算机本科毕业设计培养方式的两方面不足:短周期培养和单方向指导。相应地,我们需要开展两方面工作:一方面将本科毕业设计培养贯穿于整个大学培养周期,进行全流程、可跟踪式培养;另一方面用交互式指导模式代替单方向填鸭式指导模式,激发学生兴趣、挖掘学生潜能。

3.1贯穿式培养

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贯穿式培养模式主要有两个特点:全周期和可跟踪。全周期是指从大学第一个学期开始就为本科生选配毕业设计指导老师,将毕业设计融入到大学全周期的教学与实践环节中去。需要指出的是,全周期培养并不是一开始就给学生指定毕业设计题目,而是根据学生兴趣及指导老师研究方向,在前期给学生一个相对自由的探索与实践空间,后期再让学生选定毕业设计题目。可跟踪是指整个培养周期内,指导老师可以及时、全面地掌握学生的学习与实践动态,根据具体情况实时调整培养方案。全周期模式有三方面优点:第一,充足的实践。理论需要联系实际,公共实践资源极为有限,更多的私有实践资源分散在指导老师那里。指导老师可以为本科生提供实践的物理空间和设备资源,使学生有充足的实践锻炼,深刻领会课堂所学知识,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第二,更多的收获。指导老师还可以让研究生协助培养本科生,把研究生丰富的课题研究实践经验传授于本科生;第三,更大的创新空间。本科生思维活跃,融合理论知识和实践锻炼,有利于产生创新性研究成果。可跟踪模式的优点在于指导老师对学生有全面的了解,可以根据学生前期的学习及科研情况选定最终的毕业设计题目,做到因人选题、有的放矢,实现提升毕业设计质量的目的。

3.2交互式培养

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的交互式培养是指导老师与学生进行双向的互动,而不是单向的灌输式培养。交互式培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活力,使学生有更大的获得感,从而不断激励学生自发地搜集资料、学习知识、加强实践,实现自我综合素质的提升,最终到达毕业设计质量的提升。交互式培养贯彻于整个培养周期,包括前期的学习、实践以及最终毕业设计论文的完成。交互式培养在老师指导、学生反馈、老师与学生讨论以及再指导、再反馈、再讨论的循环往复过程中实现学生潜能的不断发掘与提高。本科毕业设计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前期充足的积累才能写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不是简单地完成、调试成功了程序,而是针对所选定的题目,根据所学理论知识及调研资料,设计出解决问题的创新方案,并与指导老师不断讨论与优化,在此基础上利用掌握的程序语言和工具,实现毕业设计课题的研究目标。在毕业设计的实现阶段,交互式培养会更加频繁,这个阶段是对整个培养方式的考核,需要在指定时间内实现一个具体的研究课题,并要求有创新性思路。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