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小学数学生活化论文范文

小学数学生活化论文范文

小学数学生活化论文

小学数学生活化论文范文第1篇

前苏联教育家斯卡特金认为,教学是一种传授社会经验的手段。因此我们今天的教学要与信息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相适应,要从现实生活中寻找教学的教材,使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教学。这样就会使学生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和求知欲,有利于形成似曾相识的接纳心理,从而使学生亲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用数学思维去看待和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例如,在组织学生参观考察活动中,引导学生讨论:你坐在第几辆车?你在车上坐第几排?某同学在你前(后)几排?你的前面有几个同学?后面有几个同学?这排共有多少个同学?车上共有几排?这辆车共坐了多少个同学?这些问题都会引起学生热烈的讨论、研究和思考。结合年龄特点,还可以联系“相遇问题”和“追击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和思考。同学们此时可以全然忘记旅途的艰辛,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和探索中,充分体验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2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数学课程要根据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并结合心理发展规律选择合适的题材,题材要尽量广泛,并用丰富多彩的形式呈现出来,使小学生愿意接触,愿意学习。在教学中,教师要紧密结合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生活中挖掘数学学习资源,根据他们的爱好创设情境,将枯燥的数学符号、抽象的数学概念、公式转变为生动有趣的具体场景,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教学《千克的认识》时,课的开始我拿出两个同样规格的盒子,问学生,这两个外形一样的盒子,哪个重,生纷纷举手,生1:我认为两个盒子一样重,因为我看这两个盒子一样。生2:我反对,盒子是一样,但一个新,一个旧,我认为新的轻,旧的重。生3:我反对,要知道两个盒子哪个重,不能只用眼看,你要用手去掂一掂。师:还有什么办法?生4:也可以去称一称。教师赋枯燥的内容以“生命”,使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学习,同时也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生活中间”。又如教学《线段》这一内容时,开头引入:一天一只小猴正在家门口玩耍,忽然听见妈妈喊:“小猴贝贝,回来吃水果”,通往小猴家的路有两条,一条路是直的,一条路是弯的,小猴走哪条路可先吃到水果、这里面有什么数学奥秘呢?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就明白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

3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活动,探究数学问题

在小学生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感受数学的使用价值和学习数学的快乐。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根据学习内容创造探索性的情境,吸引学生的关注,让他们积极地探索数学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具体操作时,教师要以文字描述、语言表达的方法,为学生描述一段新鲜而熟悉的生活事例,来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例如教学《平面图中的方向与位置》时,教师课前谈话:国庆期间,你们出去旅游了吗?谁来说说你去什么地方旅游的?生1:我去山南。生2:我去林芝。生3:我去罗布林卡公园了……师:就是我们西郊的罗布林卡公园吗?拉萨除了罗布林卡公园外,你还知道哪些景点?(生交流)师:这么多好玩的景点,你们想不想去玩呀?老师带你们去好吗?”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趣的情境,教师的谈话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开始了学习。

4设计生活化练习,让学生应用数学知识

现实生活是数学的重要来源。所以我们的数学教学应该设计生活化的练习,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做到学以致用。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时空,但时间毕竟较短,空间也有一定限制,学生发挥的空间不大。所以,我们可以走出课堂,开设一些生活化的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应用、发展数学。例如教学《千克的认识》时,学生对买东西有生活的基础,对重量有一定的认识,教学中让学生掂一掂一千克苹果等水果的重量,学生对台秤有初步认识,秤面上的1就是1千克,2就是2千克,但5千克对准的却是0,学生有疑惑,不知是5千克,还是0千克,为了让学生对台秤有更深的了解,让学生课后去菜市场,调查了解究竟是怎么回事,通过了解学生发现现实生活中用的台秤和书上介绍的台秤有所不同,但当台秤指针转了一圈后就是5千克。

小学数学生活化论文范文第2篇

1.教学情景的生活化

新课标标准明确指出,小学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到数学的自身特点,在课堂教学中还必须从学生的数学心理规律出发,要为学生营造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情境,并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上。由于小学生的知识接触面相较于初中生和高中生而言比较狭窄,且大部分小学生还处于思想朦胧阶段。因此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从学生出发,将生活经验与社会现实作为数学教学中的重要资源。如某小学教师在上“百分数”内容时,可以首先问学生:“大家知道我们家乡宜宾的特产有很多,真了不起,同学们知道都有哪些吗?”学生自然而言就会说到酒,“同学们知道酒的酒精度数是多少吗?”“45%”,这时教师继续询问“那么还有哪位同学见过类似的表示方法呢?”教师采取这样的谈话方式学生很容易接受,在提到家乡特产时学生也会感到既亲切又自豪。教师从特产联系到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类似表示方式,就为学生营造了一种贴近生活、愉快、和谐的教学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兴趣。

2.数学问题的生活化

无论是小学生的实际生活还是实际学习,也都存在着数学知识的应用。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就要联系实际情况创设出与生活相关的数学问题。如某小学教师在讲解“乘”的内容时,首先问学生:“周末,小红和妈妈一起去集市买鸡蛋,一共有20个鸡蛋,每个1元,那么同学们算算小红妈妈买的鸡蛋一共有多少钱?”这种在集市上卖鸡蛋的例子就是取自于小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这样的学习,见微知著,有本有末,学生的学习热情度高,易于掌握。

3.数学应用的生活化

数学与实际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在数学课堂上将两者进行结合,可以更大的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大部分小学数学来说,联系日常生活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例如,大部分小学生上学都是步行或者骑车。教师便可以要求小学生测算出自己家到学校的路程,运用“速度”的计算方法分别计算出从自己家中到学校的骑车速度和步行速度。这样,小学生就会逐渐明白数学应用于自己生活的关系,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4.教学模式的生活化

小学数学教学环境和氛围对于小学生而言是较为枯燥的,所以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上,要尽可能的考虑全面。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更应该尊重客观的条件,打造符合小学生生活的教学模式。一般来说,教学模式体现生活化,主要就是针对小学生所处的客观条件进行开展。例如“植树问题”的相关内容在进行讲授的时候,可以让学生亲自的进行实践和操作,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一方面也有利于教学模式和手段的创新,对于开展小学的数学课堂教学具有很大的帮助。

二、结语

小学数学生活化论文范文第3篇

1.教学情景的生活化

新课标标准明确指出,小学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到数学的自身特点,在课堂教学中还必须从学生的数学心理规律出发,要为学生营造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情境,并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上。由于小学生的知识接触面相较于初中生和高中生而言比较狭窄,且大部分小学生还处于思想朦胧阶段。因此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从学生出发,将生活经验与社会现实作为数学教学中的重要资源。如某小学教师在上“百分数”内容时,可以首先问学生:“大家知道我们家乡宜宾的特产有很多,真了不起,同学们知道都有哪些吗?”学生自然而言就会说到酒,“同学们知道酒的酒精度数是多少吗?”“45%”,这时教师继续询问“那么还有哪位同学见过类似的表示方法呢?”教师采取这样的谈话方式学生很容易接受,在提到家乡特产时学生也会感到既亲切又自豪。教师从特产联系到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类似表示方式,就为学生营造了一种贴近生活、愉快、和谐的教学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兴趣。

2.数学问题的生活化

无论是小学生的实际生活还是实际学习,也都存在着数学知识的应用。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就要联系实际情况创设出与生活相关的数学问题。如某小学教师在讲解“乘”的内容时,首先问学生:“周末,小红和妈妈一起去集市买鸡蛋,一共有20个鸡蛋,每个1元,那么同学们算算小红妈妈买的鸡蛋一共有多少钱?”这种在集市上卖鸡蛋的例子就是取自于小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这样的学习,见微知著,有本有末,学生的学习热情度高,易于掌握。

3.数学应用的生活化

数学与实际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在数学课堂上将两者进行结合,可以更大的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大部分小学数学来说,联系日常生活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例如,大部分小学生上学都是步行或者骑车。教师便可以要求小学生测算出自己家到学校的路程,运用“速度”的计算方法分别计算出从自己家中到学校的骑车速度和步行速度。这样,小学生就会逐渐明白数学应用于自己生活的关系,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4.教学模式的生活化

小学数学教学环境和氛围对于小学生而言是较为枯燥的,所以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上,要尽可能的考虑全面。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更应该尊重客观的条件,打造符合小学生生活的教学模式。一般来说,教学模式体现生活化,主要就是针对小学生所处的客观条件进行开展。例如“植树问题”的相关内容在进行讲授的时候,可以让学生亲自的进行实践和操作,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一方面也有利于教学模式和手段的创新,对于开展小学的数学课堂教学具有很大的帮助。

小学数学生活化论文范文第4篇

下面就依据二年级数学课堂教学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贴近生活情境,激发兴趣。

《新课标》中强调数学学习要贴近儿童的现实生活。从学生最向往和熟悉的生活背景导入,让学生感受数学无处不在,能提高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诱发学习动机。

如教学《数一数》这课时,我设计了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入手的举例游戏。如问学生:同学们都有一双灵巧的小手,一只手有几个手指头?一双手呢?两双手呢?三双手呢?这里请几名学生伸伸手,其余的学生数一数。再如问学生:一辆小轿车有几个轮子?那么3辆这样的小轿车有几个轮子?能列算式吗?接着让学生想一想在生活中你发现到了什么,说一说。又如问学生:一双筷子有几根?2双呢?5双呢?你能列算式吗?这样让学生抢着一一作答,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时教师已将生活素材转为数学问题。还可以要求生生互动提问比赛:同桌合作,每提一个问题或解决一个问题得10分,最后比比看谁得分多。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体会到在日常生活数数中经常会遇到相同加数连加计算的简便算法,就是日后学习的乘法,感受到了学习乘法的必要性。

通过贴近生活背景来展开教学活动,让学生经历、体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能体会到学好数学的重要性。

二、关注生活体验,培养能力。

“数学来源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数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学生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教师要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预设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并鼓励他们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亲身体验生活中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从而易于接受,培养数学能力。

在教学《生日》这课时,大家知道,过生日是学生生活中比较关心的事,更是非常熟悉又重要的日子。我为了让学生统计哪个季节过生日的同学最多,先为学生提供了非常美丽的四季图片,让他们欣赏“美”之后,同桌之间说一说自己的生日是什么时候、猜一猜会在哪个季节,再根据学生生日的月份有意识地按照四个季节的顺序排列在黑板上,而后引导学生认识四季的划分,最终知道自己的生日所在的季节。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亲身经历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统计过程,其间不是采用一问一答的方式,而是组织学生选用“贴色卡”的方法统计,让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一种颜色卡来表示生日的季节,并让全班学生一一上黑板贴色卡参与其中。最后让学生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发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所有的结论都由学生自己得出。这样学生经历了统计的全过程,真正体现了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教育方法。学生感受到生活处处需要统计,统计无处不在,体验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通过关注生活与社会的联系,培养了学生学习初步的数学思想及数学能力,让他们的应用意识提高了,也让不同程度的学生能学到所需要的数学知识,让思维敏捷的学生得到拓展,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人人都学到有价值的数学”。

三、回归生活实践,解决问题。

“学以致用”是数学教学的一条原则。《课标》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就是为了便于更好地去服务生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具有生活实践的教学活动,以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欲望,培养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实践能力。

小学数学生活化论文范文第5篇

一、小学数学教育生活化的必要性

1.小学阶段的重要意义。小学是人生正式踏入学校的开始。这时候的学生对于学习与生活还处于懵懂迷茫的状态。小学生的是非观念并不十分明确,他们还不理解学习的真正目的。学生在小学时接受的教学方法教育理念将会对小学生的将来产生不可预测的深远影响。因此,小学阶段的教育尤为重要,而数学教育的生活化显得更加重要。填鸭式,题海战略以及“一言堂”仍然占据了大部分的课堂。数学教育的不贴近生活使得数学变得乏味。据调查显示,某省有80%的小学生不喜欢数学课。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近几年来,让数学滚出高考的呼声此起彼伏。

2.生活即教育,教育源于生活。在我国传统文化经典《大学》里有一句“物格而后知之”即一旦领悟了生活中的物的现象,那么知识自然而然也就来了。这早就已经说明了生活即教育。而近代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观点。国外曾有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由此,我们应让教育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3.激发学生思考能力,创新意识。有一个笑话曾经说“数学学不好没关系,买菜用不到数学”,可生活中不只有“买菜”,有身高单位是米还是分米要用到数学,有我们走了多久多远多快要用到数学等等。数学教育的生活化,会使学生更大程度的理解生活中数学的无处不在,使学生能够自觉主动的在生活中运用数学,不知不觉中培养数学思维能力。

二、小学数学教育生活化的途径方法

1.运用生活中的事例提出问题。鉴于小学生的生活范围比较小,受到生理,心理发展的限制,而且生活经验还没有积累到一定程度,他们能够接受新鲜的、摸得着、看的到的事物。相对抽象、枯燥的数学公式,定理则很难接受。因此,我们应该采取将生活引入课堂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提高学生的兴趣。比如,在学习“任意角”这一问题时,我们可以提问回答问题时举起的手是多少度,转圈圈时一圈是多少度等等。而不是简单的讲解任意角的概念、范围。这样可以让学生将数学与生活有效的联系起来。从而更好更加高效的吸收掌握知识。

2.教材的编写与使用要和生活相结合。现在的教育工作者已经意识到了这样一个问题:教材的讲述空洞,内容则脱离现实,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比如复杂的“鸡兔同笼”问题,可能小学生会想“为什么鸡要和兔子放在一个笼子里?为什么不能直接数数?”等等。甚至有的版本教材通篇全是公式和定理,连一个鸡兔问题都不曾举例。教材的编写要符合小学生的生理与心理限制,而不能一味地“填鸭”。或者,小学生教材可以把儿童游戏编辑进去,比如“丢手绢”,可以问同学“丢手绢的同学跑了我们为的圆圈的多少呢?”、“我们围的这个圈周长是多长呢?”等。教材的编写有时候会限制教师的课堂教学,因此,教材的编写生活化是大势所趋,也是十分必要的。教材的使用亦是十分关键的环节,这需要教师的自身素养易需要学生的配合,教师可以采用让学生制作道具的方法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做到教育的生活化。比如学习“概率”时,可以让学生制作纸圆畔,分别涂成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的钱数,如5元、10元等,并且示范讲解转到哪个钱教数的“机会”大,怎样更合算等等。通过学生的亲自动手,印象自然更加深刻,知识能够更好的吸收,生活中遇到这类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3.教师教学过程中要尽量和生活实际相结合。小学生数学教的生活化需要教师提高自身水平,尽量结合生活实际。同时,又要注意学生的生活情况,比如跑跑卡丁车,城市的孩子十分熟悉,而农村的孩子就不一定了解。因此,结合生活实际并不是盲目的,要顾虑到不同的实际情况,这也是对教师的要求与考验。教师可以通过家访、与同学聊天等,了解学生实际生活,从而更好的联系实际情况。

小学数学生活化论文范文第6篇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生活元素的必要性

首先,由小学数学知识源于生活所决定,小学数学教师生活性较为明显,教师可以在日常生活发现大量的数学知识,通过精心设计来调动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教师可以实际生活中发现数学知识的描述形式,这是小学数学教学的根本;教师只有走进实际生活才能够发现数学知识的价值。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大多都是数理性、抽象的知识,只有与生活元素相结合,才能够帮助学生提升数学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其次,由小学生的自身特点所决定,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与认知能力较差,并且天真烂漫、活泼好动,对于学习机械枯燥的数学知识,学习欲望不强。另外,小学生具有较强的求知欲与好奇心,比较喜欢趣味性的知识,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充分运用生活元素,就能够帮助其熟悉数学知识,拉近教材内容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距离,从而提升学习效率。

二、生活元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1.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相连。

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生活元素,需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在小学教育阶段,学生的性格、年龄、习惯与爱好等较为特殊,教师应该给予充分认识和高度重视,紧扣小学生的身心特点,把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兴趣比较高的事例引入到数学课堂中,以此来调动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因此,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需要与小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充分激发其学习主观能动性。例如,在《认识人民币》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把日常生活中的人民币带到课堂之上,让学生接触到各个面值的人民币,与其实际生活联系较为密切,以此来激发其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与动力。另外,针对小学生喜欢动画片这一特点,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在课件中穿插部分小动画,提升小学数学课堂的趣味性,让学生在图文并茂中学习数学知识。

2.教师重视对生活元素的选择。

小学数学教师在运用生活元素时,需要重视选择,应该仔细斟酌、精心设计,充分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能盲目选择生活元素,所选择的生活元素需要对教学效果帮助较大,具有一定的教学价值。假如教师所选择的生活元素较为冷门,大部分小学生都不了解,或者是没有接触过,那么就极有可能会造成冷场或卡壳现象,不仅无法调动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还有可能会引发其抵触情绪,对数学知识难以接受。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选择生活元素时,应该选择那些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元素,容易接受且比较感兴趣,例如鸟虫鱼兽、花草树木、趣味游戏等,大多数小学生都能够接触到,在学习数学知识时容易接受。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选择生活元素时也不能过于常见或普通,要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尤其应该把握好度。

3.培养学生对课外作业的兴趣。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针对生活元素的运用,不能够仅仅局限于课堂上,还应该广泛的应用到课外作业中,课外作业与小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更加密切,并且小学生还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对不少新鲜事物都比较感兴趣,所以应该丰富小学生的课外作业,在帮助小学生学习和掌握数学教材知识,同时还需要精心设计一些与其日常生活相贴近的课外作业。小学数学教师在设计课外作业时,应该坚持开放性与多样化原则,不能够过于局限或模式化,只要是学生感兴趣且与生活关系密切的,都可以作为课外作业。例如,在学习完《年、月、日》数学知识之后,教师所设计的课外作业内容就是让小学生自己制作一个日历,促使小学生在完成课外作业的同时,积极主动运用和探索数学知识,通过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来解决问题,进而培养其发散性数学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

小学数学生活化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数学文化 渗透策略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一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在漫长发展过程中以数字、语言、公式三者相结合的方式解决和记录生活数学的方法和内容。数学是经过几代人累积下来的宝贵财富,所以数学的发展需要新一代人的发现和创新。这就要求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注重数学文化的作用,向学生展示数学文化的美,感受数学文化的博大精深,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1.渗透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1.1促进数学学科发展。

社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社会文明的兴盛,在人们的生活质量有保障的前提下,人们对文化事业的重视程度随之增加。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特有的文化,没有文化背景支撑的学科是无法发展的。所以数学学科的发展需要数学文化提供动力,特别是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时,小学生的知识面比较窄,在接受新的知识时对单纯理论知识的接收能力较弱,所以教师就需要引入数学文化,培养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数学学科的发展要注重理论和文化的结合,所以这要求小学数学教学在进行理论教师的同时渗透数学文化,为数学学科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2促进小学生个人发展。

数学是小学数学中的基础学科,数学学习可以帮助小学生发散思维,培养逻辑性。但是在现实的小学数学课堂中,小学生的学习热情偏低,不爱举手回答、提问,甚至有些调皮的学生不爱配合教师的课程安排,影响到教学质量和教学进程。小学数学课堂没有体现出“学生为主,教师为导”的教学概念,学生的能力没有在课堂上很好地表现,严重影响到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所以教师要注意向学生灌输数学文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的个人发展。

2.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方式

2.1充分利用课本知识,扩展渗透数学文化。

小学生数学课本内容的设置是比较有趣的,数学课本是向学生表达数学文化的一个很好的工具。在小学生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课本上的知识和内容,通过扩展的方式渗透数学文化。如:在数学第一课时可以先向学生简要介绍数学的发展史,或者是讲一些历史数学家如祖冲之的数学小故事,可以根据小学数学各个板块的知识分布图进行相关数学文化的渗透,下图是小学数学12册95个单元的知识内容分布图。

2.1.1变书本数学为生活数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要“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加深学生对身边处处有数学的体会。例如:初一在教学“绝对值”,让学生计算|3|和|-3|时,我不让学生死记硬背“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而是通过学生乘车付费只与距离有关,而与方向无关,让学生明白绝对值与方向无关,代表的是距原点的距离。

2.1.2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数学教材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但绝不是唯一依据。无论哪个地方选择教材的余地很小,而各地学生实际情况有很大区别,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敢于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立足学生实际,从学生的发展和需要考虑,不是为了教材而教学生,而是为了学生而用好教材,使教材真正成为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材”。例如:教学百分数意义时,我让学生搜集百分数的素材,有的带来牛奶,有的带来纸巾,有的带来饮料,有的带来衣服上的标签,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2.1.3变被动训练为自主探究。数学的学习方式不应是单一的、枯燥的、以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方式,而应该是充满生命活力的历程。例如:在讲授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时,我让四人小组合作自制小孔成像的装置,再度量物高、像高及相关的距离,通过计算、观察、对比,总结出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等于相似比。这个性质的探索,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精神和交往的能力,同时也为自主探究学习习惯的养成奠定基础。学生的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充分体现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的教学理念,教师真正起到组织、引导和合作的作用。

2.2结合生活,渗透数学文化。

小学数学课本的内容偏向生活化,所以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进行课堂教学。比如:在“100以内的加减法”课堂中,老师可以利用儿童纸币进行生活模拟:老师早上带了100块钱菜市场买菜,买了2块钱豆腐,10块钱猪肉,50块钱的米,又捡到了20块钱,那么老师的口袋里还剩多少钱?然后请3个学生上讲台写下各自的计算过程和答案,并分享自己的解题思维。让学生在文化层面上理解数学,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会比较高。

2.3利用数学美感渗透数学文化。

数学文化包含数学的美感,在建筑、艺术、动物等方面很好地展示数学的美。所以教师在一些数学课堂上就可以先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美再展开教学,比如在介绍图形特点和图形的对称性时就可以先向学生布置一些课前作业:你身边的桥是什么图形组成的?你生活中有哪些轴对称图形物品?在数数的课堂教学中可以带领学生走进自然,通过对动物的观察,问学生:蚂蚁有几只脚?有几对触角?5只蚂蚁有几只脚?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几何图形在生活中的构造美,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散学生的数学思维。

小学数学生活化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8-0190-02

一、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内涵

生活化教学这一概念是随着新课程改革以及素质教育的发展而逐渐提出,生活化教学的教学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式有很大的不同,它指的是将学习与生活相辅相成,将生活中的数学知识上升到理论层面,并且反过来还能够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更好地指引生活。传统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多强调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培养出的学生大多只会机械地学习数学知识,对于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实践力较弱。在小学实施数学生活化教学是将生活中的数学知识融入数学理论教学中,使二者在教学过程中相辅相成。教师要通过一定的方法将小学课本中的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有机联系到一起。通过一定的情境设计、游戏引发小学生们的数学学习热情,在这一过程中帮助小学生们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

二、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必要性

1.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实施生活化教学是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科技的发展以及时代的进步,使得社会对于实践、创新型人才的需求量与过去相比有较大幅度的提升。在教育过程中也不再只是关注学生的理论学习情况,而是从社会生活实践出发,去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改造生活的能力,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培养、锻炼、提高小学生们的数学学习的各方面软实力。因此,小学数学课堂生活化教学的发展是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

2.数学学科教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数学起源于生活,但长期以来,由于数学的枯燥、难懂以及许多公式定理、推算证明等,使得许多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较低,进而演变成一种有“数学无用论”的观点,认为自己学习数学对于生活毫无用处,生活中的数学知识仅限于买卖时的加减乘除,这种错误的认识导致学生们的数学学习热情更加受到打击,同时,也不利于我国数学学科的进一步发展进步。因此,数学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兴起及发展能够让学生们更好地认识数学学科,帮助他们了解到实际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又是如何转化、上升为数学理论,这对于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而言具有重要作用。

3.数W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实施生活化教学是数学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新课程改革中有关数学改革方面的信息主要包含三点:第一点就是在小学数学课堂开展生活化教学的教学内容的编写,对小学数学的教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且融入了更多与生活相关的数学知识;其次,就是对于教学手段的要求,要将先进的教学设备与教学方法密切结合,激发学生们的数学学习兴趣;最后是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目标的要求,生活化教学要能够培养学生在小学数学课堂上的积极性和能力。

三、在小学数学课堂开展生活化教学的特征

1.数学教学要始于生活。数学来源于生活,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开展生活化教学的教学特征首要的就是使数学教学始于生活,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注重从实际生活出发,将生活中的数学知识与课本中的知识内容相联系,帮助小学生们构建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知识与数学理论之间的联系,培养小学生们的创新发现思维与能力。

2.数学教学要高于生活。“数学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知识虽然来源于生活,但数学教科书中的数学知识显然是对于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内容的提升、抽象和加工。在小学数学课堂开展生活化教学绝不只是将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现象再现到课堂中来,而是要采用一定的、系统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建立生活中的数学知识与课本中的数学理论之间的联系,同时,又能使学生将生活中的数学知识抽象、上升到数学理论知识,使学生们能够理解数学教学中的理论知识既是来源于生活,又是生活中数学知识的升华。

3.数学教学要服务于生活。数学生活化教学只有真正能够使学生学习到的数学知识服务于生活,才能体现数学学科的价值,使学生们从心底里摒弃过去那种“数学无用论”的错误思想。通过数学生活化教学使小学生们的数学学习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通过这种学习方式,帮助他们建立起自主学习的学习能力,在这个过程中还能够不断培养他们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分析判断能力等,最终使他们健康成长为国家所需的栋梁之才,更好地为社会服务,更好地使数学知识服务于生活。

四、在小学数学课堂开展生活化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数学生化教学目标缺失。在小学数学课堂开展生活化教学所提倡的主要目的主要是:首先是使学生纠正以往“数学无用论”的错误思想,使他们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另外,在小学数学教学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以便他们能够更好地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然而在实际的数学生活化教学中,许多教师在数学课堂中开展生活化教学缺乏相应的数学生活化教学目标理念,在教学中主要还是遵从传统以分数定能力的教学目标,在这样的目标导向下,教师不能很好地通过生活化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思考、联系以及逻辑思维能力,使生活化教学只是成为了一种口号。

2.数学教学与生活分离。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教学理念逐渐得到了推广和应用,但目前许多教师在运用数学生活化教学这一理念时,尚停留在表层化,不能真正深入理解生活化教学的内涵,使得在教学过程中常常出现数学教学与生活分离的现象,主要表现在:首先,就是部分教师在教学中重数学,轻生活,在生活化教学理念引入课堂后没有改变教学方法,仍旧沿用传统的教学套路,始终以分数作为衡量学生学习情况的标杆,在课堂中只是一味注重数学理论教学。另一种极端现象就是教师响应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号召,切身实际的执行,但由于缺乏相关理念执行的经验,经常在教学中把握不好度,导致课堂中过多采用生活化教学的模式,课堂秩序混乱,学生的数学学习得不到有效保障。

3.数学生活化教学手段单一。在小学数学课堂开展生活化教学还存在教学手段单一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教学形式的单一,尽管多媒体在教学中已经得到普及,但就实际应用而言,许多教师并没有发挥出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实际使用价值,在课堂中也没有开展多样化教学;此外,教学手段单一还表现在情景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许多教师在情景设计时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为情景而情景,并没有使生活中的数学知识融入到情境中。

五、在小学数学课堂开展生活化教学途径

1.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观念的树立。在小学数学课堂开展生活化教学,首先要帮小学数学教师树立起正确的数学教学观。在教师进行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过程中要摆脱传统应试教育思维,致力于提升学生的数学实际应用能力;第二,教师要能够深刻理解数学生活化教学所内含的深层意义,真正在教学中能够平衡好数学生活与数学理论之间的教学关系问题;最后,在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课堂中,教师要明确自己在生活化教学中所扮演的角色,在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中做好学生的引导者。

2.小学数学教材的合理开发与应用。教材是小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基础,新课程改革背景下,τ诮滩慕行了一定的调整,其中融入了许多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案例。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挖掘教材内容,注重挖掘教材中与学生实际相关、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教学素材;此外,还要能够合理整合优化数学教材中的知识点,使学生们能够有一个系统的数学观。

3.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更新。教学方法以及手段的创新应用,对于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小学数学教学方法以及手段的应用,教学应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在此基础上,采用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除此之外,多媒体的创新应用在小学数学课堂中也必不可少,要使多媒体真正发挥其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晴晴.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4.

[2]葛芳.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5.

[3]熊觅.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3.

小学数学生活化论文范文第9篇

一、写什么――揭开论文的“神秘面纱”

长久以来,在人们观念中“论文”好象是硕士生、博士生所进行的专职工作,小学生也能写论文吗?其实,所谓的数学小论文,是指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所习写的以数学内容为中心的短小文章,它可以是学生对某一个数学问题的理解、评价,可以是数学活动中的真实心态和想法,可以是进行数学综合实践活动遇到的问题,也可以是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数学问题的经过等。数学小论文到底写什么?这是学生很困惑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将数学小论文分为以下几类:

(1)阅读启发型。通过阅读数学学科发展的历史、数学家的成长故事、数学童话故事获得一定的启发。写一写自己的心得、认识等。

(2)回顾反思型。可以在某一个阶段学习结束时,对学习的知识点进行梳理;也可以对数学学习的过程加以回顾,总结学习中的得失,总结学习方法和经验,反思对所学数学知识存在的困惑。

(3)问题探究型。可以对某个数学问题进行研究,探索规律,得出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也可以把某一道有挑战性的题目简便的或与众不同的解法(包括一题多解)条理清晰地写出来

(4)实践应用型。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对生活中与数学有关的问题进行研究并写成文字。

(5)创作型。包括数学故事、数学童话等。学生将数学知识融入于故事或者童话的情境中,体现了数学学科和语文学科的整合。

二、怎么写――如何指导学生写论文

1.组织丰富的数学实践体验活动

学生只有有了讨论数学的兴趣和研究的数学问题。才能让学生撰写论文有事可议、有问可究,才会下笔如有神。那么撰写论文的源头在哪里?笔者认为来自数学文化氛围的营造和数学活动的开展。笔者在日常教学中通过布置黑板报数学专栏、数学活动展板、数学风采宣传窗等,争取让教室的每一面墙、每一块板“说话”,让学生在浓厚的数学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开辟每周一次“智慧数学”实践活动课,开展读数学读物、讲数学家故事、设计数学小报、攻打数学擂台等数学体验活动。把课堂变为学习数学的乐园;课间指导学生玩玩“抢报三十”、“算二十四点”、“五子棋”等游戏,让学生体验玩数学的乐趣;在春秋游活动中,引导学生寻找春秋游中的数学问题:有的学生步测草坪的周长和面积,有的学生估测古塔的高度,有的学生在估算小树林中树的棵数,还有的举着照相机寻找公园里的不规则图形……: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关心生活、关心国家大事:神州六号飞船飞天了,上网查找相关科学知识,算一算有关的数学问题:珠穆朗玛峰新身高测量结果出来了,探究一下世界最高峰变矮的原因:学了“调查统计”后调查家中、学校几个月来的用电、用水情况或者食堂用餐浪费粮食情况,算算节约一度电、一滴水、一粒米的价值……在这些实践体验活动中。学生们发展了学习数学的能力,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写作欲望。

2.指导学生写论文要循序渐进

根据儿童的身心特点,在指导学生写小论文的过程中我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点做法。

(I)从兴趣入手,先任意写后按要求写。在初始阶段,不规定内容和格式,让学生自己根据感兴趣的话题试着写。无论其写得如何,教师对学生所写的材料组织评议时,只要能写都给予充分肯定。

(2)从说话入手,先说后写。教师提出一个数学问题或创设数学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全班进行说话训练。由大组到小组,引导学生口头将意思表述清楚、将语言组织通顺,为笔写扫清思维障碍,接着才让学生试着在日记本上写下叙述内容。

(3)从写话写段入手,先部分后整体。低年级学生表达能力弱,撰写小论文不应作过高要求,习写中先针对一个片段、一个问题,让学生写一句话或一段话。再到整体构思,用整篇文章完整记述或表达。其中不会写的字词,允许用汉语拼音代替。

(4)从记叙入手,先叙后议。即:先记叙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活动、经过、结果,让其言之有物,再引导他们从中以数学的眼光想开去,力求找寻自己的发现。附上议论或反思。

小学数学生活化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具体策略

G623.5

一、前言

从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来看,有效地开展生活化教学,不但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同时也是一种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为此,我们应当从捕捉生活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回归数学天地,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以及设置生活背景,培养学生生活意识等方面入手,保证生活化教学能够落到实处,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由此可见,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开展,需要进行多方面的准备,只有做好上述工作才能够保证生活化教学的开展取得实效。

二、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应捕捉生活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小学数学应做好生活素材的搜集,用于课堂教学中

从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来看,做好生活素材的搜集,并将生活素材用于课堂教学中,对于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之所以要捕捉生活素材,主要是因为小学数学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通过生活素材的搜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数学有正确的认识,并对学习数学的作用和意义有全面的认知。所以,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应当做好生活素材的收集。

2.通过对生活案例的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生活化教学开展过程中,不但要做好生活素材的搜集,还要对生活中的案例进行分析,让学生掌握数学对生活的重要意义,并通过生活案例的分析,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的重要性以及数学在日常生活中具有怎样的地位和作用,以此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目的。因此,通过对生活案例的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达到提高生活化教学质量的目的,使小学数学的生活化教学能够落到实处。

3.利用生活素材进行教学,拉近数学与学生的距离

基于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实际,以及生活素材对课堂教学的重要作用,在生活外教学开展过程中,应当利用生活素材进行教学拉近数学系学生的距离,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到数学的作用,并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案例,拓展数学思路和学习思维,使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能够得到有效的增强,达到提高课堂教学针对性和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三、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应回归数学天地,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1.小学数学教学应构建完善的课堂环境

考虑到小学数学的特殊性以及小学数学教学的专业性,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想做好生活化教学的开展,就应当根据教学大纲的需要构建完善的课堂环境,使n堂环境中能够以数学知识为主,形成良好的数学教学氛围,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跟住老师的思路,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所以,构建完善的课堂环境是生活化教学的关键。

2.小学数学教学应重视对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

结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际,以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目标,在生活化教学开展过程中,应当重视对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具备基本的数学常识和数学能力解决一定的数学问题,并将这一能力应用到生活当中,发挥数学教学的作用,使数学教学能够从课堂教学延伸到生活中,实现课堂教学内容的有效延伸,所以,重视对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3.小学数学教学应根据数学教学需要锻炼学生的应用能力

在生活化教学开展过程中,应当着重锻炼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使学生能够根据课堂中学习的数学知识进行相关能力的拓展,并且让学生通过在课堂获取相关的数学知识,做到在课堂中和生活实践中都能够有效地运用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运用能力,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提高整体的数学教学质量。所以,着重锻炼学生的应用能力是生活化教学的侧重点之一。

四、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应设置生活背景,培养学生生活意识

1.小学数学应合理设置生活背景,考察学生的数学能力

目前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开展来看,合理设置生活背景并有效考查学生的数学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在生活背景的设置过程中,应当选择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的数学内容以及生活场景,通过生活背景的设置,能够实现对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考查,掌握学生学习的扎实程度,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所以,合理设置生活背景,考查学生的数学能力,是生活化教学开展的重点之一。

2.小学数学应设置生活场景,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除了要合理设置生活背景,考查学生的数学能力之外,在生活化教学开展过程中,还应当设置生活场景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使学生不但要认识到数学的重要性,还能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树立正确的学习意识和规范意识,达到配合老师的教学,跟住老师的思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学习数学知识,因此。做好学生数学意识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3.小学数学应结合生活实际,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目的出发,在生活化教学开展过程中,还应当结合生活实际,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中掌握必要的数学理论知识,并将这些理论知识在生活中进行一一的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保证小学数学教学能够落到实处,并能够根据学生的社会实践情况有效地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策略,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针对性。

五、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开展生活化教学是十分必要的,要想提高生活环境学的开展效果,就应当从捕捉生活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回归数学天地,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和设置生活背景,培养学生的生活一生等方面入手,保证生活化教学的开展能够落到实处,并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相结合。

参考文献:

[1]刘景标;;探寻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途径和策略[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2年12期

[2]李淑霞;;数学生活化教学的策略探究[J];赤子(上中旬);2014年16期

[3]王淑莲;;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发展对策研究[J];成才之路;2015年09期

[4]李本芳;;生活情境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3年09期

小学数学生活化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小学教学,小学数学,反思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1-

1.引言

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关于教学反思的研究不少,他们企图从理论上为教师专业发展给予启发或指导;教育主管部门、学校管理者也纷纷要求教师开展教学反思活动,比如,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写反思日记,写课后反思报告、开展教学反思论文竞争等等。然而,在实践中轰轰烈烈开展的小学数学教学反思活动尽管对小学数学教师发展起着一定的作用,但效果并不理想。针对这一问题,本文要思考:为什么小学数学教师教学反思活动效果不理想、原因何在、如何优化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反思活动等一系列问题。

2.教学反思及其特点

教学反思是教师个体或群体以教学活动或教学情境为聚焦对象,通过探究的方式解决自己教学活动或教学情境中的问题,以使自己的教学活动趋于合理的过程。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己教学的重新审视,这必然包含着对反思内容和过程进行验证。反思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将反思的结果运用于实践,进行验证和修正,推动教学水平的向前进步。教学反思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总结教学的成功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一步步地从感性走向理性,从实践上升到理论,从经验上升到规律。这个一个过程,必然要伴随着对反思对象的再认识和再创造。通过教学反思,必然会提高教师自身的实践水平和理论水平。因此,我们可以说,教学反思具有超越性。

3.小学数学教师教学反思活动存在的问题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反思活动轰轰烈烈地开展了很多年,但其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教学反思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二个方面。

3.1小学数学教师教学反思视角单一

从主体的角度进行分类,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教师与学生两类主体,教学不能只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够了,还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必然是教学反思不能忽视的部分。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小学教师的教学反思往往从“教”的角度出发,视角十分单一,具体表现如下:

(1)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反思活动多关注教师“怎么教”,忽视学生“怎么学”。教师在进行教学反思的时候,多涉及对教学目标的反思、对教材教法的反思、对教学过程的反思、对教学策略的反思、对教学效果的反思、对个别教学事件的反思等方面,如何熟悉掌握教材内容、如何设定更准确的教学目标、如何优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如何更好地编写教案等方面成了教师日常工作的重点。从对这些内容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教师的反思多集中于反思自己“如何教”,而忽视了学生“如何学”。

(2)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反思片面关注学生的知识积累,忽视学生其他能力的发展。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目标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在现下的学校教学过程中,虽然各个学校一直在推行新课改,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小学数学教师们还是将教学工作的重点放在“知识与技能”这个层面,教学反思工作也围绕着如何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而开展。在实际进行教学反思的过程中,教师的反思多涉及:对教学目标的反思、对教材教法的反思、对教学过程的反思、对教学策略的反思、对教学效果的反思、对个别教学事件的反思等,但是反思的侧重点一直围绕着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

(3)教师对教学公平缺少反思。很多小学数学教师都学习过教育理论或教育观念,都知道应该公平地对待每位学生,但是,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往往会不由自主地偏爱班级里的“好学生”,也就是那些学习成绩比较好的或者乖巧听话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以及课下教师对学生的态度上,教师对待“好学生”和“差学生”的态度存在一定差异,往往会忽略一些“差生”的感受,缺乏对全体学生的公平性。比如“好学生”能获得教师更多的提问机会或关注,而“差学生”得到的关心或提问的机会却相对较少。由于在工作中教师的负担已经很重,对于这种不公平的现象,往往没有引起教师自身的重视,加之教师没有意识到这种不公平给学生带来的心理上的伤害,因此教师普遍对这种不公平的问题缺乏敏感,没有反思的意识。

(4)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反思多关注课堂教学,忽视教学管理方面的内容。在现实的教师工作中,小学数学教师们对教学活动的理解普遍存在着片面性,将教学活动等同于“课堂教学活动”,因为小学数学的特点,所以对教学活动中的学生管理工作关注,一般认为由班主任或则语文老师来管理,在对学生进行管理过程中,多采取模仿性的、经验性的手段,认为自己只要把学生“教”好了就好,能做数学题没有就可以。

3.2小学数学教师教学反思的浅薄化、形式化

(1)小学数学教师教学反思的浅薄化。教育研究者一直鼓吹教学反思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教育管理者也热切地期望教师能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积极开展教学反思活动,从而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于是,小学数学教师纷纷写备课反思、课后反思或其它教学反思等材料,但由于许多小学数学教师认知能力或理论分析能力所限,这些反思大多仅止于回顾或不系统的经验性点评,并没有通过多方面的分析提炼出关键问题,且针对问题的探究过程并不科学,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教学反思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分析能力,缺少理性、系统的深层分析,不能准确把握问题,也不能解决问题,所以,当教师的“反思”只具备反思形式或反思流程时,并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2)小学数学教师教学反思的形式化。由于学校的强制要求,将教师的教学反思活动与其考评联系起来,因此,对教学反思不抱希望的教师们也不得不拿出部分的时间与精力写写反思材料或参与反思活动,但这种参与形式大于内容;更有一些教师认为工作负担沉重,不堪负荷,于是从网上下载别人的反思材料作为自己的“作业”。不对自己的教学情境进行分析,其问题是别人的,而非自己的,教师没有解决这一问题的迫切需要与动力;问题定位准确,产生好效果。被反思效果挫伤了热情的教师,迫于学校的压力不得不通过拼凑、下载等方式完成反思任务的做法,不仅对反思活动无益,反而有害。

4.小学数学教师教学反思活动问题分析

本文希望通过建设教育共同体的方式优化教师教学反思的效果,首先必须通过教育共同体的框架分析教师教学反思问题产生的原因。本文认为,以教学为核心工作的教育共同体由三种层次构成:以教学为主要活动的师生共同体,这是基层共同体;服务于师生活动的教师集体、教育专家、教育管理者组成的教育共同体,这是中层共同体;由因共同教育教学信念而聚集起来的,形成的跨越体制、跨越区域的教师群体,这是外层共同体。本文以教育共同体的基层、中层、外层为分析框架,分析教师教学反思效果不理想的组织层面的原因,并企图基于此形成优化教师教学反思的策略。

体制语境下,教师与教师的合作以及教师与专家的合作可以从不同层面对教师反思的观点、思维、技能进行启迪,提高其教学反思能力。然而,这些合作从形式到实质都不理想,这些直接制约了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使其反思能力长期处于浅薄化的状态。

可以说,教师群体是教师受到共同的职业信仰、教育追求的感召而形成的。但是,由于种种障碍的存在,教师群体的合作反思并不必然是顺利的,在发展过程中,教师群体活动的展开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反思效果还很不理想。

5.优化小学数学教师教学反思活动的策略

在教育共同体理论的指导下,共同体成员应该在共同信念的引领下,以合作互动、利益分享、责任共担的方式展开教学反思活动,优化教学反思活动的效果。因此,信念是共同体建设的基石,也是实施优化教学反思活动策略的前提。共同体成员的自主合作是发挥共同体功能的有效方式。基于教育共同体的层次,我们从以下三个层面形成优化教师教学反思活动的策略――关注学生反思视角,发挥师生基层教育共同体的作用;系统变革共同体主体关系,发挥中层共同体作用;从内外两个角度促进教师群体合作,充分发挥外层共同体的作用。

(1)关注学生反思视角,发挥师生基层教育共同体的作用。教师要想获得最真实的学生“学”的需求,一是通过和学生的交流,获得学生最真实的感受,二是让自己以一名学生的心态去体会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分组分层教学的方法来保障这种公平性。首先,为了避免分层不恰当不合理,教师要首先了解学生的情况,按照学生的差异水平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层;其次,为了防止在分层过程中教师潜意识地把学生按照以往的经验“贴标签”,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的这种分层应采取隐性的方式――为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便于对学生进行干预和指导,对于学生之间的差异,教师只要做到心中有数,暗地里做出安排即可,并在语言上做出积极地引导,淡化差异现象对学生的负面影响,鼓励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分组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横向分层和纵向分层,即组间分层和组内分层,努力做到纵向有差异而横向无差异,即组内成员之间有程度及能力上的差异,但各层次的成员都能在其他组中找到相对应的竞争对手,以便采取竞争的方法促进发展,教师要正确认识到在这种方法中学生的分层是最主要的,分组是表面的,是对学生的一种保护措施,同时又促进了不同水平间的合作,发挥每个个体的优点。

(2)优化教师与研究者合作反思的策略。案例教学法对我国当前教师反思培训有着重要启示和推动作用。首先,教育专家精心设计、使用的案例来自丰富的实践情境,教师非常熟悉这些情境以及情境中的问题,这大大激发了教师的兴趣。其次,在案例教学中,教育专家不再是知识传递者、理论宣讲者的角色,他扮演的是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他主要鼓励、引导教师学员积极展开讨论或争论,形成反复的互动与交流,通过各种信息、知识、经验、观点的碰撞来达到启示理论和启迪思维的目的。可以说,案例教学容易沟通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与教师学员之间的距离,让学员在自己熟悉的情境中理解教学理论,并学会运用教育教学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教学反思的有效性。

(3)从内外两个角度促进教师群体合作,充分发挥外层共同体的作用。从内外两个角度促进教师群体合作,充分发挥外层共同体的作用。在具体的实践中,教师群体可以在日常的反思活动中,设定相对稳定的反思主题,定期围绕这个主题开展相关的讨论活动,将讨论的结果应用于实践,并将实践反馈的情况纳入下一次的讨论活动。通过这样的反思模式,可以推动教师反思的持续、深入发展,这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可靠的、基础的渠道。

参考文献

[1]王春光. 反思型教师个人实践理论探究[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版),2005,(1):138-143.

[2] 张天扬.对中小学教师教学反思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2,(1):121-122.

小学数学生活化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教W;生活化

国家进行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关心学生的需要,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落脚点,强调课堂教学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充分利用经验潜力进行建构性教学。

建构主义作为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心理学派,对教育教学起着重要的作用。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生成学习意义,建构个体理解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常在社会文化互动中完成。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是与社会文化互相作用的过程,知识也是社会文化的产物。也就是说,无论是学习的主体、客体、中介、过程,都是在社会文化中所进行的。那么,教学也就无法避开实际生活而论。

我国著名学者陶行知曾说过:“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可以看出,教育教学与生活密切联系,不可分割。优秀的生活化教育,不仅能使学生在生活中享受诸多便利,还有着许多潜在的好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知识于生活中,促进学生对学习的热爱程度;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生活化的教学过程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轻松,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生活化的教学必然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

目前,我国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化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数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大量的运用。小学是一个人学习生涯的最初始阶段。小学数学的生活化教育,需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跟上新课改的不断革新。根据多年的从教经验,联系前人对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成果,笔者特提出以下建议,希望能够为各位小学数学教师提供借鉴。

一、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美国教育学家布鲁姆指出:“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所以在这里,我们首先谈谈教学材料的生活化。教学材料,也就是教师用来进行教学的主要内容。一般情况下,教师会根据教学材料中的内容而制订教学目标。所以,教学材料的生活化,应当作为教学社会化的先锋而被诸位教师重视起来。小学数学教师应将教学材料中的内容进行整合,将教学材料中枯燥无谓的内容,替换为生活中常见的、实际会遇到的、适合于学生进行学习的一些小问题,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的魅力,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所在。例如,在对“分数”进行讲授时,我们可以这样讲:

分数包括分子、分母、分数线。分子在分数线上面,分母在分数线下面。怎么理解呢?很多小孩子因为个子太低,在看不到远方的时候,就会坐在母亲的肩膀上去观看,或许是看台,或许是别的。

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生动有趣,还能使学生学到知识,并且掌握,何乐而不为呢?

二、教学方式的生活化

数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在生活中大量运用使其重要性不容小觑。教学方式是一名教师用以传授知识的主要措施。如果教师的教学方式“合”学生的“胃口”,那么将会对教师的教学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处于具体运算阶段的小学生,往往对能看得到、摸得到的事物更容易进行理解。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时,可以将教学方式革新为生活化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进而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也有利于学生将数学学习的成果运用于生活中。例如,我们在课堂上可以给学生这样的问题:

我将从班级中第一排同学坐的位置走到最后一排同学坐的位置,第一位同学与最后一位同学之间有6位同学,我一共走了16步,那么,我走多少步的时候走到第一位同学与最后一位同学的中间位置呢?

更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能够使学生产生“自己动手试一试”的愿望,从而使学生不仅提高了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因而更贴近实际的教学方式,更适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之中。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从而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数学这一门课程的设置,本就是为了学生能够更好地生活,学以致用。因此,生活化的数学教学非常重要,无论是有利于学生将理论实践相结合,还是有利于教师进行数学教学这一意义上,数学的教学亟须生活化这一进程。笔者拙见,认为本文中所提到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生活化等措施,倘若能够在小学数学教学的教学过程中实施,定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生活化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创设情境;数学教学;探究式;游戏化;效率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3-0085-01

在新课程标准要求下,数学教师要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注重提高教学效率,并善于为学生创设多种教学情境,将学生兴趣的关注点及注意力引入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中。本文从创设生活化情境及探究式、游戏化情境等方面研究提升教学效率的方式。

一、结合生活创设情境,提升数学教学效率

从当前数学教育状况看,数学教师应积极地改变自身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方法,解决学生对于数学课程不感兴趣、不爱探索的现实问题。教师可为学生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将教材与学生生活相结合,加深学生对枯燥知识的理解程度,提升数学教学效率。教师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充分了解,使其学会将数学问题融入现实生活和实践中。即把一些生活问题数学化,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理性思维方式。教师应培养学生主动并积极地将数学问题紧密结合生活现象进行思考的习惯,以更利于学生学习数学理论知识、喜欢数学学科。数学教师要结合学生学习特点进行教学,提高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思考分析生活化数学现象的能力,并总结出适合自身的数学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教师要提升自身结合生活化现象进行理论知识练习生活实践相对应的授课能力,进而促进学生主动思考,提升学生运用生活实践解决数学理论问题的能力。

例如,教师可将生活中小额文具购买等真实的体验融入课堂,让学生在完成教学内容的学习过程中充满趣味。这样的情境构建,除了让学生学会小额加减运算并进行实践运用,还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加强对于数学公式等的兴趣与记忆,增强其学习效率,从而提升教学效率。教师建立生活化的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将课堂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中,对于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还能拓展学生数学思维和促进学生日后数学学习能力的良好发展,提高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数学等偏理性思维方式的知识的愿望,进而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运用游戏创设情境,提高学生数学兴趣

数学教师应为学生构建游戏化教学情境和探究式课堂环境,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与热情。数学学科具有较强理性及抽象性,而结合游戏教学则会减少枯燥的感觉。学生对新事物的内容易产生兴趣,易在探究式的讨论环境中阐述自身的数学理论观点。此外,将游戏引入数学教学,可为学生创建轻松的教学环境,还可使学生用轻松的心态积极地进行数学学习。而且结合游戏教学、探究式问题教学,能培养学生在竞争中的合作意识,最终达成教学目标。多样化的游戏情境除了可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外,还可给予学生充分的信心,以使学生更加喜爱数学学习,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探究问题的能力。模拟问题情境可在不影响正常教学进程的情况下,为学生提供一些自主学习与交流探讨的时间,由此提高其探究数学问题的积极性,提升数学教学的效率。教师还应在基础阶段培养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意识。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注重探究式数学教学情境的应用,帮助其寻找适合自身的数学学习方法与思维。教师要为学生构建探究式学习环境,帮助学生树立用创新思维思考问题的思想,让学生在寻找、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数学素质。

例如,教师可带领学生们做倍数游戏,即369游戏。游戏的规则是学生按座位顺序,从起点处第一个学生开始念1,接下来第二个学生念2,第三个学生要拍手(轮到3、6、9本身及倍数拍手不说话),没拍手或念错的要设置小惩罚,以此加深他们对于乘法运算、除法运算及倍数等数学知识的掌握。简单的问题情境要选择日常生活中发生的,学生感兴趣的,他们才会主动思考寻求答案,才能达到通过问题情境进行教学的目的。因此,数学教师采取游戏、问题设问等方式进行教学,易于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兴趣及积极性,令其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从而进行探知、学习。

三、结束语

总之,教师应积极地为学生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探究式、游戏化的情境,进一步将数学教材与日常生活、游戏等相结合,提升学生对于枯燥的数学学习的新认识与新观念。运用此种方式,能进一步拓展学生数学学习思维,提升数学教学效率,推进数学教学水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金光一.关于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思考[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1(05).

[2]孔涛涛.浅议如何密切联系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J].数学教学通讯,2014(13).

小学数学生活化论文范文第14篇

面向改革开放,面向广大城市和农村小学教育的需要,在课程设置的设计上加强了实践性研究,第一,处理好“大”与“小”的关系,要培养新型的小学教师,又要使毕业生切实具有大学本科水平,既不能搞简单的中师“延长”,也不能搞普通高师的“照搬”。在必修课里开设了《现代汉语》、《高等数学》、《写作》、《普通生理学》等课程,在选修课中开设《古代汉语》、《儿童文学》、《中国文学》、《外国文学》、《自然辩证法》、《科技发展简史》等,使学生掌握较为宽广、扎实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第二,我国农村人口多,居住分散,小学校小人少,有的学校还在进行复式教学,因此我们的毕业生的能力应是多方面的,即“多能一专”型。这样在课程设计中还开设《体育》、《大学音乐教育》、《大学美术教育》、《大学英语》、《计算机》、《社会科学概论》、《自然科学概论》等必修课,还开设了文化素质课程要求每位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2-3门选修课,目的是让学生各方面素质能力都有提高,更好地为小学服务,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第三,重视学生的教育实践和社会实践活动,加大教育实践的比例,一、二、三年级各进行一周教育见习,四年级十八周教育实习,包括教育调查与毕业论文,对毕业论文以往的中师和专科生没有明确要求,只是号召通过教育实习写出心得体会,在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论文答辩不通过不能毕业,这充分体现了小教本科学生较强的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强化综合性

小学教育的特点是综合性,小学生的特点是对教师有更多的模仿性,小学教师必须对小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和谐发展承担更多的责任。当代科学发展的一大趋势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日趋整合。而在小学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过程中,课程的综合化又是教学改革的主旋律。因此我们新的课程设置必须面对这种挑战,适应这种要求。第一,在科学文化素质上,必须从小学教育实际出发,为师范生构建一个较完备的知识系统,建立以语文、数学、教育专业知识为主的知识体系。如语文学科的构建,本着“大语文教育”的思想,增加课时比重,融文学与写作、教师口语、语言文字基础知识、书写等课为一体。语文学科的性质比较复杂,从语言文字上说具有工具性,从思想内容上说具有文学性,从知识内容(包括社会历史生活知识、科学知识、理论知识以及语文知识)上说还具有知识性。这些性质是综合在一起的,因此语文学科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师范院校的语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的基础上进行语言和思维的综合训练,以思维增强语感,促进语言的鉴赏、评析和表达能力,使师范生掌握较系统的汉语知识、文学基础理论和写作理论等;同时通过大量文学作品的选读,了解和把握中外文学发展的历史概貌,以形成语言、文学、写作等有机组合的知识体系。充分融合听话、说话、阅读、文学、写作、书写等语文能力的培养,在此基础上形成胜任小学语文教学的能力。数学知识方面,在高中学习的基础上,开设高等数学等课程,这些课程的学习对提高学生的数学修养、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强调理性抽象的数学思维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胜任小学数学教学,特别是提高了学生毕业后指导小学数学竞赛和小学数学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的能力。在形成以语文、数学、教育学科为主干的课程体系的同时,特别强调教育专业课的特殊地位与作用,力求科学构建系统的完整的课程结构。第二,在以语文、数学、教育学科为主干的课程体系中,还加大了思想政治课课程的比例,充分发挥学校思想政治课的德育主渠道作用,使未来的小学教师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除了国家规定的课程之外,还在选修课中开设伦理学、美学概论、社会学等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不仅在于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的教育,而更重要的在于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为小学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奠定基础。第三,在高中学习了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这六大基础课的基础上,开设两门综合性较强的必修课,即《社会科学概论》和《自然科学概论》。这两门课程既注意了知识的横向联系,又体现了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综合训练,同时要反映出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研究的新进展,使师范生的知识面更开阔,为他们继续深造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三、体现灵活性

以往的课程设置中,必修课安排的较多,选修课和活动课较少,学生的学习不可能有自主性和选择性,毕业生在座谈会上也说:“在校时学的课程有些没有用,多开点选修课和活动课有利于我们的个性发展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在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我们进行了一些尝试。第一,加大了任意选修课的门类和比重,现设选修课30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去选择性的学习,而且鼓励学生多选课,从评价制度上得以体现。评价制度中有合格加特长的学分,学生选学的课多,他的特长学分也多,这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评价是一个重要内容,这无论对学生的就业和对社会的贡献都是值得肯定的。而且选修课的门类、内容还可以由学校灵活掌握。第二,加强对活动课程的管理和研究,活动课对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和创造能力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但在过去的课程设置中没有被高度重视在组织管理上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将活动课分为三大类,即兴趣组与社团活动,军训,劳动教育,而且这些课的开设遵循三个原则即求是性原则、实践性原则、时代性原则。保证活动课有明确的目的和要求,内容和形式有利于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发展,同时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其次,活动课纳入课程方案,就一定加强管理,要有授课计划和教学评价体系,建立科学的活动课学习成绩档案,进行等级评价和成果汇报,将成绩记入学生学籍。

四、确保发展性

小学数学生活化论文范文第15篇

面向改革开放,面向广大城市和农村小学教育的需要,在课程设置的设计上加强了实践性研究,第一,处理好“大”与“小”的关系,要培养新型的小学教师,又要使毕业生切实具有大学本科水平,既不能搞简单的中师“延长”,也不能搞普通高师的“照搬”。在必修课里开设了《现代汉语》、《高等数学》、《写作》、《普通生理学》等课程,在选修课中开设《古代汉语》、《儿童文学》、《中国文学》、《外国文学》、《自然辩证法》、《科技发展简史》等,使学生掌握较为宽广、扎实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第二,我国农村人口多,居住分散,小学校小人少,有的学校还在进行复式教学,因此我们的毕业生的能力应是多方面的,即“多能一专”型。这样在课程设计中还开设《体育》、《大学音乐教育》、《大学美术教育》、《大学英语》、《计算机》、《社会科学概论》、《自然科学概论》等必修课,还开设了文化素质课程要求每位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2-3门选修课,目的是让学生各方面素质能力都有提高,更好地为小学服务,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第三,重视学生的教育实践和社会实践活动,加大教育实践的比例,一、二、三年级各进行一周教育见习,四年级十八周教育实习,包括教育调查与毕业论文,对毕业论文以往的中师和专科生没有明确要求,只是号召通过教育实习写出心得体会,在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论文答辩不通过不能毕业,这充分体现了小教本科学生较强的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强化综合性

小学教育的特点是综合性,小学生的特点是对教师有更多的模仿性,小学教师必须对小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和谐发展承担更多的责任。当代科学发展的一大趋势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日趋整合。而在小学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过程中,课程的综合化又是教学改革的主旋律。因此我们新的课程设置必须面对这种挑战,适应这种要求。第一,在科学文化素质上,必须从小学教育实际出发,为师范生构建一个较完备的知识系统,建立以语文、数学、教育专业知识为主的知识体系。如语文学科的构建,本着“大语文教育”的思想,增加课时比重,融文学与写作、教师口语、语言文字基础知识、书写等课为一体。语文学科的性质比较复杂,从语言文字上说具有工具性,从思想内容上说具有文学性,从知识内容(包括社会历史生活知识、科学知识、理论知识以及语文知识)上说还具有知识性。这些性质是综合在一起的,因此语文学科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师范院校的语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的基础上进行语言和思维的综合训练,以思维增强语感,促进语言的鉴赏、评析和表达能力,使师范生掌握较系统的汉语知识、文学基础理论和写作理论等;同时通过大量文学作品的选读,了解和把握中外文学发展的历史概貌,以形成语言、文学、写作等有机组合的知识体系。充分融合听话、说话、阅读、文学、写作、书写等语文能力的培养,在此基础上形成胜任小学语文教学的能力。数学知识方面,在高中学习的基础上,开设高等数学等课程,这些课程的学习对提高学生的数学修养、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强调理性抽象的数学思维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胜任小学数学教学,特别是提高了学生毕业后指导小学数学竞赛和小学数学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的能力。在形成以语文、数学、教育学科为主干的课程体系的同时,特别强调教育专业课的特殊地位与作用,力求科学构建系统的完整的课程结构。第二,在以语文、数学、教育学科为主干的课程体系中,还加大了思想政治课课程的比例,充分发挥学校思想政治课的德育主渠道作用,使未来的小学教师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除了国家规定的课程之外,还在选修课中开设伦理学、美学概论、社会学等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不仅在于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的教育,而更重要的在于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为小学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奠定基础。第三,在高中学习了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这六大基础课的基础上,开设两门综合性较强的必修课,即《社会科学概论》和《自然科学概论》。这两门课程既注意了知识的横向联系,又体现了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综合训练,同时要反映出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研究的新进展,使师范生的知识面更开阔,为他们继续深造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体现灵活性

以往的课程设置中,必修课安排的较多,选修课和活动课较少,学生的学习不可能有自主性和选择性,毕业生在座谈会上也说:“在校时学的课程有些没有用,多开点选修课和活动课有利于我们的个性发展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在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我们进行了一些尝试。第一,加大了任意选修课的门类和比重,现设选修课30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去选择性的学习,而且鼓励学生多选课,从评价制度上得以体现。评价制度中有合格加特长的学分,学生选学的课多,他的特长学分也多,这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评价是一个重要内容,这无论对学生的就业和对社会的贡献都是值得肯定的。而且选修课的门类、内容还可以由学校灵活掌握。第二,加强对活动课程的管理和研究,活动课对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和创造能力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但在过去的课程设置中没有被高度重视在组织管理上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将活动课分为三大类,即兴趣组与社团活动,军训,劳动教育,而且这些课的开设遵循三个原则即求是性原则、实践性原则、时代性原则。保证活动课有明确的目的和要求,内容和形式有利于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发展,同时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其次,活动课纳入课程方案,就一定加强管理,要有授课计划和教学评价体系,建立科学的活动课学习成绩档案,进行等级评价和成果汇报,将成绩记入学生学籍。

确保发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