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既有建筑论文范文

既有建筑论文范文

既有建筑论文

既有建筑论文范文第1篇

1.1节能改造项目规模

乌鲁木齐市将在2015~2019年的5年内,完成160个项目、114万m2的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这些建筑绝大多数是1990年后建造的,建筑地段优越。结构形式基本为框架或砖混结构,建筑层数为3层及3层以上的建筑。

1.2节能改造项目类型

按建筑功能划分,节能改造项目基本上可分为教学类、办公类、综合类、宿舍类、医疗类等五类建筑。

2节能改造内容及改造目标

2.1节能改造内容

节能改造内容包括围护结构节能改造、室内供热系统节能改造、加装热计量表及电气系统的节能改造等。

(1)围护结构节能改造主要针对建筑物的外墙、屋面、外门窗、地面、非采暖地下室顶部、采暖地下室外墙、接触室外空气的外挑楼板等进行节能改造,以实现整体节能目标。

(2)采暖计量及采暖系统改造主要是通过分室增设温控阀、每栋建筑采暖总入口设置静态水力平衡阀或自力式压差控制阀及热计量装置;采暖系统改为带跨越管的水平单管或双管形式等方式进行节能改造。

(3)通风系统的改造主要是完善通风系统,改变因无组织通风换气形成的大量热损失的状况。

(4)空调系统的改造主要为一般办公室不再设空调机,对已有的空调系统可加以完善改造。

(5)电气系统的节能改造,通过计算,如有必要对原有建筑照明装置、原有动力系统控制装置、低压配电系统功率因数补偿装置进行更换。

2.2节能65%目标的确定

目前,我国新建公共建筑的节能设计及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设计,依据的是现行国家GB50189-2005《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该标准的节能率为50%。随着我国节能减排力度的加大,我国即将颁布实施节能率为65%的GB50189《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征求意见稿)。为适应国家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提高后的要求,乌鲁木齐市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采用65%的节能设计标准是必要的。

2.3节能目标

将在原建筑能耗的基础上实现降低总体能耗不低于65%的节能目标。根据对9个典型案例项目的能耗计算,建筑围护结构的平均节能贡献率为61.48%,供暖系统中所增加的散热器恒温阀、系统平衡等措施带来了供热系统效率的提高,此部分的平均节能贡献率为5%;两部分合计,总节能率为66.48%。

2.4依据的节能设计标准

国家目前没有公共建筑节能65%的标准。本次节能改造中是依据国家即将的节能65%的GB50189《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征求意见稿)。根据该标准征求意见稿,严寒C区甲类(单栋建筑面积大于300m2)建筑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应符合。

2.5围护结构保温材料的选择

围护结构保温材料应选用保温隔热好(导热系数λ值小)、防火性能好、表观密度低、压缩强度高、质量吸水率小、憎水率高、容易施工且性价比好的材料。《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消防条例》中要求:建筑外墙装饰装修和保温工程禁止使用易燃(燃烧性能为B3级)、可燃(燃烧性能为B2级)材料。《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建筑外保温材料防火暂行规定》对保温材料防火性能的要求:民用建筑外保温材料的燃烧性能宜为A级,且不应低于B1级,严禁采用B2、B3级材料。高度大于等于50m的公共建筑,其外墙保温材料的燃烧性能应为A级。高度小于50m的公共建筑,外墙保温材料的燃烧性能不应低于B1级。当采用热塑性(EPS、XPS)B1级保温材料时,每两层应设置水平防火隔离带。建筑物首层(或建筑突出部分平台上的第一层)严禁采用热塑性保温材料。对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所选用保温材料的燃烧性能,必须遵循上述规定。对160个工程项目、114万m2建筑面积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时,所选用保温材料的物理性能指标必须满足表4的要求。

2.6节能改造项完成后节能量分析

在160个工程项目、114万m2建筑面积的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中,选择不同的建筑功能、结构形式、建筑高度、建筑层数、建筑朝向、建造年代,从五种建筑类型中选择有代表性的9个典型案例项目进行能耗需求分析,在此基础上计算出节能改造后总的节能(天然气)量。各类建筑单位建筑面积的节天然气量(Nm3/m2),其中教学类建筑为15.78,办公类建筑为15.76,综合类建筑为17.12,宿舍类建筑为16.26,医疗类建筑为15.41,采用面积加权平均计算的方法,得出160个工程项目、1136726.20m2建筑面积单位建筑面积的平均节天然气量为15.94(Nm3/m2),节能改造完成后节天然气总量为1811.47(万Nm3)。3.7节能率分析各类建筑的节能率,其中教学类建筑为66.22%,办公类建筑为66.30%,综合类建筑为67.14%,宿舍类建筑为67.30%,医疗类建筑为66.50%,采用面积加权平均计算的方法,得出160个工程项目、1136726.20m2建筑面积平均节能率为66.48%。

3建议

既有建筑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采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改造;设计

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是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为了快速发展经济,建立了许多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虽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同时也带来了能源消耗严重、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需要我国改变原有的经济发展方式,逐渐向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转变。这就需要我们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的改造,可以极大地提高对资源的利用效率,也符合我国新型的经济发展方式。

1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的改造要求

首先,采暖地区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要求主要是在建筑的硬件设施上,主要表现在垂直单管系统,应该被逐渐淘汰。应该都使用垂直或水平双管系统。恒温阀在使用时也有一定的要求:应该使用三通型恒温阀;以保证控制的有效性。恒温阀的装配应该按照装配要求进行安装,还应该做到它的调节特性、温包、阀头曲线都应该达到合格标准。能够正常感应建筑内的湿度,并能做出相应的调控。其次,应该使用具有说明书、许可证明等一系列达标的装置。改造工程完工之后,还要对这些装置进行反复调整、实验,已证实其装置的性能和使用方式是正确的运用。还应该具有专业的监控设备和专门的监控机构,以方便随时对装置进行定期的抽检和排查。对于不符合使用标准的应该及时予以更换。对于出现不能正常运转或数据监控不正常的装置应及时对其进行检修。最后,室内系统也有一定的要求,具体表现为:应定期热力复核审计,提供系统改造散热器的热量提供数据,然后此基础上分析热提供质量是否达到先前计算标准;还应对水压和出水量进行分析,计算出整个室内热提供与热能耗的投入与产出比率,以为更好地分析室内系统供热的情况,并可以针对出现的问题作出及时的应对[2]。

2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设计的具体实施措施

据有关统计数据称,中国既有房屋采暖的建筑占总数的29.0%。例如房屋采暖能耗每平方米25.3公斤煤,可以大约计算出东北、西北、华北地区每年就要耗费1670万吨煤,这些高耗能的采暖方式,会大量的消耗能源。同时由于我国既有居住建筑维护结构多数存在保温标准低,隔热效果差等问题,因此对我国既有居住建筑围护结构进行节能改造成为当前建筑设计中的重点内容。

2.1墙体节能改造设计分析

对墙体的保温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外墙保温,一种是内墙保温。由于墙内外的温度不同,会使墙面发生裂缝,这就提醒在进行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的时候要对外墙增加保温层,通过对外墙的漏点进行保护层的安装,尽量降低室内外温度差异,还可以通过增加对室内温度的监控,防止室内温度过高,进而导致室内外温度差异扩大。利用安装室内热量检测仪器,对室内温度进行及时的监测,调控室内温度,使其保持在一个稳定的范围内,并根据室外温度对室内温度进行调整。防止室内外温度差异过大。比如对于外墙节能改造中,可在主体结构外墙的基础上通过采用挂或粘贴的方式通过铺设保温材料,同时在保温材料的外侧涂抹一层保护砂浆或保护装饰达到保温的效果,其中图1为外墙节能改造中常见的构造形式之一。由于我国多数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多数为7层以下的砖混结构建筑,并呈现为排式布局,且体型规整,多数建筑的体形系数大约在0.3,而墙体厚度大约为240和370mm,因此在墙体外保温节能改造设计中,根据节能50%和65%标准规定墙体的传热系数0.75W/(m2•K)和0.60W/(m2•K),则建筑外墙的保温层厚度、外墙构造方式以及导热系数的确定应根据表1进行判定。

2.2外窗的节能改造

外窗能耗能够达到建筑总能耗的50%左右,所以对门窗的改造对建筑节能有很重要的作用。当前常用的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中对于外窗的节能改造主要从增加门窗的密闭性,改变窗户的材料等措施,以防止建筑热能的流失与损耗,例如使用一些节能门窗。从房屋的修建着手。在原有窗户的基础上再加上一层窗户,并适当的对两个玻璃进行调整。还有设计研究认为,既有居住建筑中外窗节能改造中对窗洞口四周墙体的节能改造尤为重要。基于此本研究提出了以下几种窗洞和窗口周围墙体节能改造方案。通过对上图进行分析可以得知,图2中的方案(a)和图3中的方案(a)属于墙体和窗洞同时进行改造,而这种改造方案相对于方案(b)而言,其不仅保温效果好,同时对节约改造材料和改造成本也具有显著的作用。但是在实际改造工程中还应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以设计出最佳的改造方案,达到节能保温的效果。

2.3热源及管网热平衡改造

首先,我国北方的热管网较长,而大部分管网的建造时间又比较长,旧管网的使用效率较低。保温层受到破坏,致使部分建筑的水循环量过大,水供应出现不平衡的局面。应该通过对供热管线进行直埋,建立健全网络监控配合人力检查的热网监控系统。其次,进行对热能源提供装置进行改造,通过对集体供热总的装置的改造,和单个居住用户的分散处理,来得到提高供暖的能源使用效率。最后,通过对室内温度的监控,利用现代化热计量仪器,对热计量的使用和温度的调控进行合理的安排[1]。对改造成本进行运算,优化改造成本,还有室内、室外供热系统的成本优化,减少热量来源的基础设施改造成本等。具体又可以分为,供暖的能源使用可以细分为天然气、电费、管理人员的工资以及供热成本的相关内容。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是一个对人力、物力、财力耗费的工程,但其成果远比成本要高出很多,然而也不能因为成果显著,就忽略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的成本,不能顾此失彼,应该合理的控制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的成本,让使用者看到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的成本构成。

3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的益处

3.1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的成本降低

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的改造,会在很大程度上减少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的成本,会减少建筑内外部围护结构的维护成本,还会降低热提供系统及维护的成本,降低热能来源的提供成本。这就可以简单地用一个公式来表示:供热成本降低=建筑内外部结构的建设与维护成本降低+室内及小区热系统改造成本降低+热源改造成本降低。上述公式主要是根据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成本降低的具体内容来分的,此外还可以通过供热成本降低的构成来分,也可用公式来表示:供热成本降低=水费成本降低+电费成本降低+燃料费降低。由此可见,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的益处,其直接益处就是减少了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的成本,为用户节省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使用的费用,直接给节能采暖带来成本上的有效降低[3]。

3.2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的增益效益

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的增益效益可以从几个方面分析:首先是居民采暖费用的降低。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的供暖费用是由能源生产价格,运送的费用,销售的费用相加。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能降低供暖能源运输当中的能量损失,从而减少运输过程中的运输成本[4]。通过对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的改造,还能增加能源的利用效率,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建筑节能改造能源的成本费用。其次具体的效益有以下两方面,一方面会减少建筑设施的建设费用。进行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供暖费用,在某些方面是和建筑的建设是有联系的,例如门窗的改造,地板、屋顶的设计,这些两者都是有交叉的,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成本的降低,也会减少建筑的费用。会减少对家用电器的使用,空调、电热扇等家用电器使用的减少,会减少用户电费的使用[5]。

3.3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的成效

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的总成本投入。首先,不同采暖的方法会需要不同的投入这而使用热电联集中供暖则会使成本增加,这几种集中供暖都是常见的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的供暖方式。每平方米的差额可以达到20元。

4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可以有效地避免供热能源的浪费,还可以提高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的供暖效率。另外通过对一些基础设施进行改造设计,还能提高供暖系统的安全性,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供暖系统的利用率,减少建筑节能的使用成本,增加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的使用周期。

作者:掌轩 王丽颖 单位:长春工程学院建筑学院

参考文献:

[1]费良旭,孟庆伟,崔再禹.海南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诊断与改造研究[J].新型建筑材料,2013,(11):68-71.

[2]沈婷婷.夏热冬冷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策略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0.

[3]李倩林.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管理模式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

既有建筑论文范文第3篇

济水苑小区(一期)位于济源市济源大道与愚公路交叉口,共19栋楼,总建筑面积为10.6万m2。小区竣工时间为2003年,均为6层,砖混结构,项目采暖能耗偏高,但部分用户室内温度不达标,用户满意度极低。通过调查分析,该小区外墙采用240mm厚烧结粘土砖,未做保温,外窗为单框单玻普通铝合金推拉窗,屋面保温材料为50mm厚挤塑聚苯板;小区建筑的供热系统是传统的上供下回双管系统,未进行分户计量,大部分散热器支管上未设置温控阀;采暖系统供热为城市集中蒸汽供热,经小区换热站送至热用户,换热站内未安装热计量及调温装置,小区部分楼栋热用户室内温度未达到设计温度,室外供热管网系统存在明显的水力失衡现象。为了降低采暖能耗,提高人体热舒适度,该小区节能改造势在必行。

2、节能改造内容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是指对不符合民用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的既有建筑的围护结构、供热系统、采暖制冷系统、照明设备和热水供应设施等实施节能改造的活动。对既有居住建筑进行节能改造前应首先进行抗震、结构、防火安全评估,对不能保证继续安全使用20年的建筑不宜开展建筑节能改造,或者对此类建筑应同步开展安全和节能改造。小区节能改造工程于2012年4月开始,2012年10月结束。改造内容主要包括:室内采暖系统热计量及温度调控改造、热源及管网热平衡改造、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改造。

2.1室内采暖系统热计量及温度调控改造

室内采暖系统改造应以温度调控和热计量为手段、实现建筑节能为目的,优先实行热源计量和楼栋计量。改造后的室内采暖系统既要满足室温可调和分户计量的要求,又要满足运行和管理控制的要求。该小区原建筑的供热系统为上供下回双管系统,末端为散热器采暖,供暖用户均未安装热计量表,大部分散热器未设置温控阀,用户不能自行调节室内温度。本次改造为用户每组散热器安装温控阀,在采暖用户入口安装调节阀、过滤器、户用热量表及回水管截止阀。

2.2热源及管网热平衡改造

热源的节能改造方案应技术上合理,经济上可行。锅炉、热力站所采用的调节手段应与改造后的室内采暖系统形式相适应。室外供热管网改造前,应对管道及其保温质量进行检查和检修,及时更换损坏的管道阀门及部件。室外管网应进行严格的水力平衡计算,当各并联环路之间的压力损失差值达不到要求时,应在建筑物热力入口处设置静态水力平衡阀。该小区热力站位于小区内,通过集中供暖为整个小区提供热源,热力站内共4组板式换热器,二次侧循环水泵8台,未安装总热量表、变频器、气候补偿器等装置。室外供热管网运行以来,部分管网腐蚀,承压能力降低;保温结构出现破损、同时有些管道阀门漏水,调控不灵活,部分并联环路压力不平衡,出现冷暖不均的现象。本次改造在热力站一次供水管段安装总热量表,循环水泵配电柜安装变频器,热力入口安装平衡阀,更新部分管网、阀门,对破损的保温结构进行修复。见图3、图4。

2.3围护结构节能改造

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改造的重点可根据建筑所处的气候区、结构体系、围护结构构造类型的不同有所侧重。改造前应首先对外墙平均传热系数、保温材料的厚度,以及相关的构造措施和节点做法等进行分析和评价,确定围护结构节能改造的重点部位和重点内容。应首先考虑透明围护结构节能改造,提高门窗的热工性能和气密性。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改造工程必须确保建筑物的抗震、结构安全、防火和主要使用功能。

3、节能改造效果计算与分析

通过对该小区室内采暖系统热计量及温度调控改造、热源及管网热平衡改造、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改造,小区用户能够自行调控、按需用热,提高了供暖房间的舒适度,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得到了增强,降低了采暖能耗。具体分析如下:

(1)实现了热用户自行调控、按需用热

据了解,小区未进行热计量及温度调控改造之前,用暖费用一直实行按面积收费,用户不能自行调控,室内温度较高时,只能开窗散热。不仅用户采暖费用得不到公平合理收取,而且冬季大量燃煤供热造成了大气污染和资源浪费。通过室内采暖系统热计量及温度调控改造,小区用户可以按每天每个家庭的起居、上班规律适时调整温度,实现自行调控、按需用热,从而节省了采暖费用,节约了能源。经实际运行后统计,改造后该区域的平均供热能耗量下降25%。

(2)提高了供暖房间的舒适度

由于小区部分管网存在水力失调,导致系统流量分配不合理,造成某些区域用户室内温度不达标,有时还需要开空调辅助加热,降低了供暖标准和房间的舒适度。通过热源及管网热平衡改造,整个管网供热基本达到了热平衡,克服了“大流量,小温差”的不合理现象,有效的限制了近端流量,使远端用户达到预定的采暖效果,经现场实测,远近端用户室内平均温度可以达到16℃-22℃,有效地提高了供暖房间的舒适度。

(3)增强了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性能

小区竣工时,外墙未做保温,外窗为单框单玻普通铝合金推拉窗,仅对屋顶做了保温处理,部分墙体出现水泥皮脱落、外墙涂料风化褪色的现象,原有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性能较差。

(4)降低了采暖能耗,提高了小区居民的满意度

由于改造前小区供暖无计量装置,因此根据热力公司计量收费统计表明:该小区未改造前2012年度冬季采暖耗气量0.8万蒸吨,改造后2013年度冬季采暖耗气量0.44万蒸吨,同比耗气量节约45%,节能效果显著。同时,根据该小区物业公司对在住545户的调查,对本次改造工程非常满意的用户为234户、满意的用户为207户、比较满意的用户为104户,分别占总户数43%、38%、18%,非常满意和满意率为81%,为下一步节能改造工作的推行建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和示范效应。

4、结论

(1)通过采用围护结构保温、中空玻璃、供暖系统改造、分户热计量等节能技术后,该小区建筑物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显著提高,改造前后节能率达到45%,节能效果显著,同时减少了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气体排放,带来良好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既有建筑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国特色,建筑哲学思想,建筑理论,建筑技术方法

建筑理论,历来成为建筑界争论的焦点。建筑理论涵盖哪些内容,在建筑界存在很大争议。研究建筑理论的最高层次是建筑的哲学思想,它是对建筑科学本体性质属性特点的看法观点,是提出建筑理论的指导思想。建筑理论的研究目的,是在建筑哲学思想的指导下,对于建筑科学的认识提出理论原理,并在建筑理论的指导下,研究建筑技术方法,提出技术方法的原则。现就中国特色建筑理论浅谈如下。

1建筑的理论基础

建筑基础理论,结合现行的建筑设计实践,从初级到高级有不同层面,所涉及的问题各有侧重,诸如建筑概论、建筑构图、建筑设计原理、建筑空间等等。总的说来,建筑的基础理论可以分为建筑设计原理和建筑理论两个层次。

1)建筑设计原理,侧重于阐述建筑创作和实践中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大都较为明显突出,内容包括建筑构成、建筑组合、建筑形式构图、空间组织、建筑构架、环境设计、艺术处理、建筑创作等。

2)建筑理论,侧重于建筑深层哲理的探索,是多层面、多角度、多方位的研究和深化,涵盖建筑的群体态势、地理环境、居住建设、不同建筑层次的需求、建筑文化品位的深化、建筑创作思维的阐述、建筑哲理的剖析、建筑机能组织的变化、建筑形象的表现、评论的准则、未来建筑趋势的预测等,涉及多学科交叉内容。

2中国特色建筑理论的哲学思想

2.1城建园林一体化

城市建筑园林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中国传统的建筑学统称为“营造”,它包括建筑城市和园林,几千年来的城市建设都体现着城市建筑园林三位一体的内容,三者的关系十分紧密。

1)城市的选址在大自然中,城市本身具有绿地系统和庭院绿化,城市和园林密不可分;

2)城市的整体由中心区街道院落各个层次的建筑组成;

3)建筑与园林的关系可以用“建筑在园林中,园林在建筑中”来概括。

由此可见,三者的关系是紧密联系的整体。整体性的哲学思想,是中国特色的建筑理论哲学思想。

2.2建筑理论是自然社会相结合的学科

建筑科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一门独立学科。过去人们一直将建筑学划分在自然科学范畴内,20世纪80年代末,才提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方向。实际上,建筑科学本身的特点就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结合的学科,城市规划和建设,不仅包括自然科学的内容,也包括社会、经济、人文、管理、安全等社会科学的内容,因此,建筑理论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一门学科。

2.3城市不同现代化

中国城市现代化,因地区不同,现代化水平不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指标和发展步骤也不同。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特点,有北京、上海、天津及沿海城市等发达地区,有新乡、成都等中等发达地区,还有甘肃、新疆等不发达地区,对于发达程度不同的地区,应当区别对待,针对不同地区城市现代化特点和发展重点,应确定不同的发展指标和发展步骤,既要重视发展知识经济,还要重视城市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建设和历史文化的保护,更要重视生态节能和环保的建设。各城市的现代化建设要发挥各自的优势,扬长避短,快速发展。

2.4综合效益节俭论

以前说起中国,人们总是很骄傲地用“地大物博”来形容她。但是,随着我国人口急剧增长,我国人均资源明显不足。针对这一特点,中国特色的建筑理论提倡“勤俭建国”的建筑理念。在城市建设时,采用全寿命造价控制,强调综合效益,力争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发展效益的最佳综合效益。

3建筑理论在建筑实践中的应用

建筑理论的发展与建筑实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任何理论都要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确立其价值和地位。中国特色的建筑理论在我国建筑实践中的应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建筑与生态和谐,注重环保建设

中国的传统建筑与自然的关系十分和谐,因地取材,因地制宜,这在现在一些自然保护区,如新疆哈纳斯自然保护区的建筑,云南的傣族部落民居等,至今仍保留了这些传统。但是,许多地区的环境却因工业建设时未考虑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致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大气污染、水源污染、资源过度开发、交通拥挤所有这些,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不便,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20世纪80年代,人们意识到环境保护、合理开发资源、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在建设和设计时,重视生态、节能、环保全面考核,从选址、建材、布局、结构形式、空间造型各方面,在建筑的全寿命过程中,走天人合一的道路,充分利用当地自然地理环境,全面考虑生态、环保、

[1] [2] 

节能的要求,注意废气污水处理,重视回收可重复利用的物质,如污水经处理后的再次使用,一些建材的回收使用等,不仅节约了开支,也减少了建筑垃圾造成的环境污染。

.重视规划,在建设中体现全局意识

现在,我国的各级城市建设,非常重视规划。在建设时,先给城市定位,确定城市规模,划分建筑区域,再根据建筑类型确定建筑定位,全面考虑建筑在城市中的定位,使城市水电交通等资源能够充分利用,使城市工业、交通、居住、商业、服务、文化、教育和休闲娱乐均衡发展。

.重视保护历史文化,在建筑设计和规划中充分考虑建筑与周围历史文物的和谐统一

我国历史悠久,人口众多。各地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在建设现代化城市的过程中,既要创建新的建筑空间环境,又要重视各地城市与建筑历史文化的保存,保留和发展地域文化、民族文化,要在研究传统建筑文化的基础上,创造新的建筑文化。既创建新的建筑文化,又要符合当地历史文化、民俗、自然条件,在创新的同时,保持新建筑与历史民俗文化的和谐统一,在建筑设计时,考虑各地民族风情、装修特点及造型手法,使新建筑既有时代风貌,又不失民族特色。

.重视艺术创作在建筑中的应用,建筑创作体现标准化和艺术表现形式的和谐统一

在建筑设计中,以建筑模数设计建筑开间,再由建筑开间构成建筑物,即组成建筑群,因此,建筑群的空间尺寸也有标准的模数,这是我国建筑的一个特色;在建筑外形上,我国建筑又体现了建筑构造的艺术化特点。如:梁、柱、墙壁上及门外饰物的雕饰、曲线屋顶、飞檐形式等,各地区、各民族都有自己的特点,它们造型、色彩各异,非常优美,是艺术造型和技术构造的优秀组合;门窗、连廊、楼梯、隔断等也采用雕饰、彩绘等手法,创造出形态各富有生活情趣的艺术形象,使建筑艺术与标准化设计完美结合,既充分考虑建设效率,又不失建筑的艺术魅力。这是我国建筑的又一特点。

既有建筑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中国特色,建筑哲学思想,建筑理论,建筑技术方法

建筑理论,历来成为建筑界争论的焦点。建筑理论涵盖哪些内容,在建筑界存在很大争议。研究建筑理论的最高层次是建筑的哲学思想,它是对建筑科学本体性质属性特点的看法观点,是提出建筑理论的指导思想。建筑理论的研究目的,是在建筑哲学思想的指导下,对于建筑科学的认识提出理论原理,并在建筑理论的指导下,研究建筑技术方法,提出技术方法的原则。现就中国特色建筑理论浅谈如下。

1建筑的理论基础

建筑基础理论,结合现行的建筑设计实践,从初级到高级有不同层面,所涉及的问题各有侧重,诸如建筑概论、建筑构图、建筑设计原理、建筑空间等等。总的说来,建筑的基础理论可以分为建筑设计原理和建筑理论两个层次。

1)建筑设计原理,侧重于阐述建筑创作和实践中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大都较为明显突出,内容包括建筑构成、建筑组合、建筑形式构图、空间组织、建筑构架、环境设计、艺术处理、建筑创作等。

2)建筑理论,侧重于建筑深层哲理的探索,是多层面、多角度、多方位的研究和深化,涵盖建筑的群体态势、地理环境、居住建设、不同建筑层次的需求、建筑文化品位的深化、建筑创作思维的阐述、建筑哲理的剖析、建筑机能组织的变化、建筑形象的表现、评论的准则、未来建筑趋势的预测等,涉及多学科交叉内容。

2中国特色建筑理论的哲学思想

2.1城建园林一体化

城市建筑园林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中国传统的建筑学统称为“营造”,它包括建筑城市和园林,几千年来的城市建设都体现着城市建筑园林三位一体的内容,三者的关系十分紧密。

1)城市的选址在大自然中,城市本身具有绿地系统和庭院绿化,城市和园林密不可分;

2)城市的整体由中心区街道院落各个层次的建筑组成;

3)建筑与园林的关系可以用“建筑在园林中,园林在建筑中”来概括。

由此可见,三者的关系是紧密联系的整体。整体性的哲学思想,是中国特色的建筑理论哲学思想。

2.2建筑理论是自然社会相结合的学科

建筑科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一门独立学科。过去人们一直将建筑学划分在自然科学范畴内,20世纪80年代末,才提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方向。实际上,建筑科学本身的特点就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结合的学科,城市规划和建设,不仅包括自然科学的内容,也包括社会、经济、人文、管理、安全等社会科学的内容,因此,建筑理论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一门学科。

2.3城市不同现代化

中国城市现代化,因地区不同,现代化水平不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指标和发展步骤也不同。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特点,有北京、上海、天津及沿海城市等发达地区,有新乡、成都等中等发达地区,还有甘肃、新疆等不发达地区,对于发达程度不同的地区,应当区别对待,针对不同地区城市现代化特点和发展重点,应确定不同的发展指标和发展步骤,既要重视发展知识经济,还要重视城市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建设和历史文化的保护,更要重视生态节能和环保的建设。各城市的现代化建设要发挥各自的优势,扬长避短,快速发展。

2.4综合效益节俭论

以前说起中国,人们总是很骄傲地用“地大物博”来形容她。但是,随着我国人口急剧增长,我国人均资源明显不足。针对这一特点,中国特色的建筑理论提倡“勤俭建国”的建筑理念。在城市建设时,采用全寿命造价控制,强调综合效益,力争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发展效益的最佳综合效益。

3建筑理论在建筑实践中的应用

建筑理论的发展与建筑实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任何理论都要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确立其价值和地位。中国特色的建筑理论在我国建筑实践中的应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建筑与生态和谐,注重环保建设

中国的传统建筑与自然的关系十分和谐,因地取材,因地制宜,这在现在一些自然保护区,如新疆哈纳斯自然保护区的建筑,云南的傣族部落民居等,至今仍保留了这些传统。但是,许多地区的环境却因工业建设时未考虑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致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大气污染、水源污染、资源过度开发、交通拥挤所有这些,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不便,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20世纪80年代,人们意识到环境保护、合理开发资源、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在建设和设计时,重视生态、节能、环保全面考核,从选址、建材、布局、结构形式、空间造型各方面,在建筑的全寿命过程中,走天人合一的道路,充分利用当地自然地理环境,全面考虑生态、环保、节能的要求,注意废气污水处理,重视回收可重复利用的物质,如污水经处理后的再次使用,一些建材的回收使用等,不仅节约了开支,也减少了建筑垃圾造成的环境污染。

3.2重视规划,在建设中体现全局意识

现在,我国的各级城市建设,非常重视规划。在建设时,先给城市定位,确定城市规模,划分建筑区域,再根据建筑类型确定建筑定位,全面考虑建筑在城市中的定位,使城市水电交通等资源能够充分利用,使城市工业、交通、居住、商业、服务、文化、教育和休闲娱乐均衡发展。

3.3重视保护历史文化,在建筑设计和规划中充分考虑建筑与周围历史文物的和谐统一

我国历史悠久,人口众多。各地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在建设现代化城市的过程中,既要创建新的建筑空间环境,又要重视各地城市与建筑历史文化的保存,保留和发展地域文化、民族文化,要在研究传统建筑文化的基础上,创造新的建筑文化。既创建新的建筑文化,又要符合当地历史文化、民俗、自然条件,在创新的同时,保持新建筑与历史民俗文化的和谐统一,在建筑设计时,考虑各地民族风情、装修特点及造型手法,使新建筑既有时代风貌,又不失民族特色。

3.4重视艺术创作在建筑中的应用,建筑创作体现标准化和艺术表现形式的和谐统一

既有建筑论文范文第6篇

论文关键词:中国特色,建筑哲学思想,建筑理论,建筑技术方法

建筑理论,历来成为建筑界争论的焦点。建筑理论涵盖哪些内容,在建筑界存在很大争议。研究建筑理论的最高层次是建筑的哲学思想,它是对建筑科学本体性质属性特点的看法观点,是提出建筑理论的指导思想。建筑理论的研究目的,是在建筑哲学思想的指导下,对于建筑科学的认识提出理论原理,并在建筑理论的指导下,研究建筑技术方法,提出技术方法的原则。现就中国特色建筑理论浅谈如下。

1建筑的理论基础

建筑基础理论,结合现行的建筑设计实践,从初级到高级有不同层面,所涉及的问题各有侧重,诸如建筑概论、建筑构图、建筑设计原理、建筑空间等等。总的说来,建筑的基础理论可以分为建筑设计原理和建筑理论两个层次。

1)建筑设计原理,侧重于阐述建筑创作和实践中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大都较为明显突出,内容包括建筑构成、建筑组合、建筑形式构图、空间组织、建筑构架、环境设计、艺术处理、建筑创作等。

2)建筑理论,侧重于建筑深层哲理的探索,是多层面、多角度、多方位的研究和深化,涵盖建筑的群体态势、地理环境、居住建设、不同建筑层次的需求、建筑文化品位的深化、建筑创作思维的阐述、建筑哲理的剖析、建筑机能组织的变化、建筑形象的表现、评论的准则、未来建筑趋势的预测等,涉及多学科交叉内容。

2中国特色建筑理论的哲学思想

2.1城建园林一体化

城市建筑园林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中国传统的建筑学统称为“营造”,它包括建筑城市和园林,几千年来的城市建设都体现着城市建筑园林三位一体的内容,三者的关系十分紧密。

1)城市的选址在大自然中,城市本身具有绿地系统和庭院绿化,城市和园林密不可分;

2)城市的整体由中心区街道院落各个层次的建筑组成;

3)建筑与园林的关系可以用“建筑在园林中,园林在建筑中”来概括。

由此可见,三者的关系是紧密联系的整体。整体性的哲学思想,是中国特色的建筑理论哲学思想。

2.2建筑理论是自然社会相结合的学科

建筑科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一门独立学科。过去人们一直将建筑学划分在自然科学范畴内,20世纪80年代末,才提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方向。实际上,建筑科学本身的特点就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结合的学科,城市规划和建设,不仅包括自然科学的内容,也包括社会、经济、人文、管理、安全等社会科学的内容,因此,建筑理论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一门学科。

2.3城市不同现代化

中国城市现代化,因地区不同,现代化水平不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指标和发展步骤也不同。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特点,有北京、上海、天津及沿海城市等发达地区,有新乡、成都等中等发达地区,还有甘肃、新疆等不发达地区,对于发达程度不同的地区,应当区别对待,针对不同地区城市现代化特点和发展重点,应确定不同的发展指标和发展步骤,既要重视发展知识经济,还要重视城市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建设和历史文化的保护,更要重视生态节能和环保的建设。各城市的现代化建设要发挥各自的优势,扬长避短,快速发展。

2.4综合效益节俭论

以前说起中国,人们总是很骄傲地用“地大物博”来形容她。但是,随着我国人口急剧增长,我国人均资源明显不足。针对这一特点,中国特色的建筑理论提倡“勤俭建国”的建筑理念。在城市建设时,采用全寿命造价控制,强调综合效益,力争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发展效益的最佳综合效益。

3建筑理论在建筑实践中的应用

建筑理论的发展与建筑实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任何理论都要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确立其价值和地位。中国特色的建筑理论在我国建筑实践中的应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建筑与生态和谐,注重环保建设

中国的传统建筑与自然的关系十分和谐,因地取材,因地制宜,这在现在一些自然保护区,如新疆哈纳斯自然保护区的建筑,云南的傣族部落民居等,至今仍保留了这些传统。但是,许多地区的环境却因工业建设时未考虑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致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大气污染、水源污染、资源过度开发、交通拥挤所有这些,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不便,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20世纪80年代,人们意识到环境保护、合理开发资源、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在建设和设计时,重视生态、节能、环保全面考核,从选址、建材、布局、结构形式、空间造型各方面,在建筑的全寿命过程中,走天人合一的道路,充分利用当地自然地理环境,全面考虑生态、环保、节能的要求,注意废气污水处理,重视回收可重复利用的物质,如污水经处理后的再次使用,一些建材的回收使用等,不仅节约了开支,也减少了建筑垃圾造成的环境污染。

3.2重视规划,在建设中体现全局意识

现在,我国的各级城市建设,非常重视规划。在建设时,先给城市定位,确定城市规模,划分建筑区域,再根据建筑类型确定建筑定位,全面考虑建筑在城市中的定位,使城市水电交通等资源能够充分利用,使城市工业、交通、居住、商业、服务、文化、教育和休闲娱乐均衡发展。

3.3重视保护历史文化,在建筑设计和规划中充分考虑建筑与周围历史文物的和谐统一

我国历史悠久,人口众多。各地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在建设现代化城市的过程中,既要创建新的建筑空间环境,又要重视各地城市与建筑历史文化的保存,保留和发展地域文化、民族文化,要在研究传统建筑文化的基础上,创造新的建筑文化。既创建新的建筑文化,又要符合当地历史文化、民俗、自然条件,在创新的同时,保持新建筑与历史民俗文化的和谐统一,在建筑设计时,考虑各地民族风情、装修特点及造型手法,使新建筑既有时代风貌,又不失民族特色。

3.4重视艺术创作在建筑中的应用,建筑创作体现标准化和艺术表现形式的和谐统一

在建筑设计中,以建筑模数设计建筑开间,再由建筑开间构成建筑物,即组成建筑群,因此,建筑群的空间尺寸也有标准的模数,这是我国建筑的一个特色;在建筑外形上,我国建筑又体现了建筑构造的艺术化特点。如:梁、柱、墙壁上及门外饰物的雕饰、曲线屋顶、飞檐形式等,各地区、各民族都有自己的特点,它们造型、色彩各异,非常优美,是艺术造型和技术构造的优秀组合;门窗、连廊、楼梯、隔断等也采用雕饰、彩绘等手法,创造出形态各富有生活情趣的艺术形象,使建筑艺术与标准化设计完美结合,既充分考虑建设效率,又不失建筑的艺术魅力。这是我国建筑的又一特点。

既有建筑论文范文第7篇

论文关键词:建筑防火,实践教学环节

《建筑防火》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熟练掌握与建筑学专业相关的防火设计理论知识与国标规范;能够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典型的防火安全问题;在方案设计中具备实际操作能力。作为建筑学专业的重要课程,《建筑防火》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总目标,制定切合实际的课程教学任务,在结合理论授课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开放式教学以及案例教学内容[1]。

如图1所示,整个教学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1)理论讲授阶段;2)参观调研阶段;3)实践设计阶段;4)总结强化阶段。《建筑防火》课程的平均课时为34学时,这样保证理论授课与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为4:5。实践环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实践参观调研与案例设计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参观调研既有建筑,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国标规范与工程实际现状相联系。二是从方案设计阶段开始,通过对具体建筑方案的防火设计项目,进一步强化学生工程意识及提高分析问题、解决矛盾的能力。

2 实践教学过程介绍

2.1 实践参观调研

在完成理论授课内容后,结合建筑防火设计理论,要求学生对既有大型公共建筑进行专项调研。学生分成4-6人的调研小组,编写PPT调研报告,并以课堂讨论的形式进行交流与学习。专业调研过程一般需要以下几个方面:

1) 对既有建筑方案的理解过程与空间重构

在实际调研中,学生往往要将实际使用的建筑空间进行图纸化模型化的反构过程。如图2所示,这一过程既有助于学生充分理解和解读建筑方案,又为后期进行防火设计调研打下基础。

2) 建筑专业防火设计的考察

为了更好的结合理论授课内容进行调查研究,将调查参观的逻辑顺序与理论授课相统一,即总平面防火设计调研、防火分区设计调研等七部分内容。具体参观调研分项穿插与七大内容中,如表1所示。

表1:参观调研具体内容一览表

建筑防火设计调研内容

建筑基本情况

总平面防火设计

平面防火设计

安全疏散设计

地下层防火设计

内部装修防火设计

防排烟设计

简易消防设备

建造年代

建筑造型

耐火等级

基本功能

使用人群

建筑分类

防火间距

消防车道

设计概况

防火分区

分区构造

中庭防火

疏散方向线路

安全出口

疏散楼梯

楼梯的类型

疏散设施

消防电梯

安全分区

分区构造

停车空间

设备间

房间功能

使用人群

装修情况

装修材料

个人评价

排烟口设置

排烟管道

排烟方式

排烟设备

消火栓位置及数量

灭火器的位置及数量

自动喷淋灭火系统

3) 防火设计问题总结与分析

学生通过现场调研这一学习过程,一方面,加深理论知识的了解,强化理论学习成果;另一方面,也可对既有空间防火设计进行成果评价,总结经验与教训,并通过对问题深入的分析理解,提出改进措施。例如学生发现某商业卖场为多层建筑,防火设计可按《建筑设计防火规范》标准执行,可实际参观却发现其按照《高层建筑防火设计规范》标准执行,反思不得其解,原来该卖场为家具卖场,多数存储物品属与易燃、可燃材料,故其标准提高,而这也是性能化防火设计的一部分内容,学生由此也对这一概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2.2 案例设计

案例设计亦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结合理论授课安排分项设计,如在平面防火设计理论授课结束后,随即安排平面案例要求学生进行防火分区设计;第二阶段在学生参观调研既有建筑以后,安排对已有的建筑方案完成防火专业设计图纸。此类教学的最大优势是让学生理解理论设计与实际方案的区别,并训练学生逐渐掌握理论与实际结合的设计技巧。具体教学计划如表2所示。

3 教学实践的思考与体会

实践教学的具体操作仍是较难把握的一个问题,如何保证每个学生都完全参与到实践教学环节,达到预期的教学要求,是教学实践中的需要进一步细化的内容[2]。通过笔者所讲授的建筑学专业05-08四个年级8个班次以及环境艺术专业07-09三个年级10个班次的授课经历结果表明,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对本课程的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有:

1)实践调研对象的把握;既有建筑的类型、规模、建造时间、地理区位等条件的限制,对其防火设计的标准有一定影响。如图3所示,首先,所调研的既有建筑全部为公共建筑,公共建筑的内部空间较为复杂,人流量较大,因而防火设计标准较高;其次,公共建筑中商业/综合体类既有建筑占较大数量,主要原因是其内部功能的多样化和空间最大限度的处于开敞状态,对调研最为有利。因此,为了强化考查理论学习的效果,并结合实际调研的可行性综合考虑,应尽量选取城市内新建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公共建筑作为调研对象。

2)学生个人素质能力的把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监督学生组织人员配置合理的调研团队,把握好学生个体的学习特点和素质能力,并指导调研小组结合自身条件选择适宜的调研对象。其二是保证调研报告正确反映学生能力。由于调研报告与理论教学作业完成方式有所不同,而学生感觉较为陌生,往往调研过程挺全面,报告深度却表达不足。因此,指导好学生如何进行调查与研究,通过对调研过程全面深入的整理,以合理的逻辑顺序反映调研过程,发现并深入分析问题,总结研究结论等,帮助学生通过实际观察顺利过渡到理论研究。

3)实践教学效果评估;实践教学环节结束后,通过学生的各项作业把握本次教学效果,对比前次教学分析和总结经验,为指导下一次教学做准备。力求通过不断积累摸索出以适合本专业特色,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为宗旨的教学方式。

总之,实践教学是建筑学专业《建筑防火》课程中的重点教学环节,其灵活多样的教学特点,也要求教师在按照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不断提高应用型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下,探索符合专业特色、教学条件与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 蔡芸. 建筑防火课程实施素质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J].武警学院学报,2007(11):66-68

既有建筑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字: 既有建筑;改造;国外

引言

城市的老化和衰退是一种自然的经济规律和历史现象,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既有建筑的改造活动从欧洲奴隶制社会时期就已经存在,延续至今,不论是技术方面还是改造标准方面均得到了很大的进步与完善。本文概述了西方国家既有建筑改造活动发展的历程,重点介绍了当代西方国家既有居住建筑改造的先进技术与政策法规等,希望能对我国的既有建筑改造活动起到指导作用。

根据西方建筑的发展史,本文将西方既有建筑改造的理论与实践活动分为欧洲古代、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和现代三个时期加以论述。

1 欧洲古代(~1640)

据现有的史料掌握情况,西方既有建筑改造的雏形始于欧洲奴隶社会时期。较早的改造活动是以建筑功能与类型不断推敲、加以完善为目的展开的。由于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致使建筑创作领域不断扩大,进而公共建筑类型增多。会堂、剧场、市场、浴堂、旅馆等一些功能性建筑在这一时期形成了相对成熟的形制,如剧场、浴堂等(如图1)。

而中世纪的既有建筑改造活动大多围绕宗教运动的更迭展开,改造的建筑类型比较单一,多集中于教堂、清真寺等。由于建造工期较长,建筑的改造活动存在着周期长、技法不一的特点。

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和绝对君权时期出现了欧洲古代旧建筑改造实践活动的亮点,集中体现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现代意义上的体量、功能改造,对立面改造也上升到了美学层次,譬如阿尔伯蒂设计的安农齐阿教堂立面改造(1470-1477年)(如图2)。这一时期的建筑改造技术普遍应用当时的现有技术和成熟技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1]。

2 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1640~1918)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工业化进程不断加速的同时,也加快了建筑技术的变革,产生了新技术和新材料;同时催生了近代城市化,带来新功能,进而出现新建筑。对既有居住建筑的改造活动始于19世纪初的巴黎改造。1811年,巴黎着手改建丢勒里宫北侧的李沃利大街,沿街是一色的房屋,连阁楼一共五层,底层是商店,前面有连绵的券廊,形成人行道。这条大街在19世纪中叶改造完成后成为商业街道的范本[2]。

在这一时期,出现并提供了改造既有建筑的新手段:钢铁,玻璃、钢筋混凝土和相应的结构科学。技术进步与设施革新对既有建筑的再利用实践活动起到了根本的推动作用,有一些经典的改造技法得到普及,进而演化成为新的建筑形制,如玻璃廊的产生(如图3)。

3 现代(1919~今)

一战到二战期间,西方国家处于动乱的时期,两战期间虽然出现了屈指可数的旧建筑改造再利用实践项目,但是在长期战乱与经济萧条的影响下却难以为继。旧建筑的改造在这一时期显得无章法可循、支离破碎。

战争结束后,受到战争破坏的国家纷纷开始了战后重建活动。

战后的德国,以再造的方式保留传统。在那些已经进行重建的城市里,古老而传统的面貌残留下来的痕迹,往往是小心翼翼地被保护了下来。许多遗迹甚至被完全摧毁的纪念物,被精心照原样恢复,像科隆的圣马丁附近沿河住宅。可以说,这些真实作品的等比例模型自然不会真正取代原作,却使得重建工作更容易些,并在城市景观中重现它们的存在。

在这一时期,既有建筑的改造仍然大多局限于对特殊历史文化价值的珍宝式建筑遗产的艺术化再利用,改造的类型局限性大,功能置换的自由度不高,改造仍然不是大量的、能够应对社会需求变化的再设计与再建造活动。

1970年后爆发的两次石油危机造成的巨大冲击与影响,使开发商认识到新建建筑耗费巨大的能源,能源危机又迅速提高其成本,进而转求更为廉价的建筑方式――既有建筑的改造再利用。

20世纪80年代后,西方对旧建筑的改造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对既有建筑特别是普通老建筑的性能与功能改造,另一方面是延续一个时期对历史性建筑的持续更新与改造再利用。

比如,美国198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的改造更新发展继续同城市复兴实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以旧金山渔人码头的戏剧性再生为例:从罐头厂到商业中心(如图4)。

4 当代

新世纪以来,西方各国延续着上世纪的节奏,大有“将改造进行到底”之势。普遍从节能、绿色、生态等角度出发,掀起了新一轮既有建筑改造热潮。

德国政府还设立专门的基金用以推动旧房改造,如Kfw基金,对建筑改造工程提供资金上的优惠,使改造工程可以更好地执行。,以实现提高建筑舒适度、降低建筑能耗、减少环境污染的三大目标。

具体行动上,德国每年投入大量资金用于住宅改造,旧房改造的内容很多,包括:增加建筑外保温措施(住宅墙体增加保温材料),更换高效门窗(防止热量从门窗散失),替换高能耗的采暖措施(提高热能利用率),通过这些维护更新方法,德国的旧房改造取得了很高的成效。从政府公布的数字来看,德国旧房改造后,居民住宅每平米CO₂减少的排放量达到40公斤/年。

德国既有建筑具体的改造技术如下[3]:

(1)德国冬季多以燃油取暖为主。未进行节能改造的住宅,其燃油量在20升/以上。路德维希港的一栋示范建筑,主体为砖墙的住宅,外墙贴上20厘米厚的聚苯乙烯板做外保温,屋顶则采用29厘米的聚苯板保温,还采用了其他一些措施。改造的结果,在提高室内舒适度的情况下,采暖燃油降到3升/

(2)外窗采用了三层玻璃密封窗,采用Low-e玻璃,内充惰性气体,外设卷帘或窗板。

(3)将石蜡制成成分散的极小颗粒掺入保温材料中,抹于外墙内侧,利用石蜡相变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的特性,起调节和保温的作用。

(4)外保温与装饰一体装配化。对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来说,尽量采取施工速度快,没有湿作业、对住户影响小的技术。在聚苯乙烯保温层外贴面砖,在工厂预制成块体,到现场用锚固件固定在外墙上,修补好预留的、错开接缝后,外保温与外饰面即可一次完成。该种技术可用于我国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

英国的既有建筑量巨大,1970年以后的新建建筑仅占全部建筑的20.9%,住房基本已经饱和。英国政府每五年修订一次房屋节能标准,不断调整建筑围护结构传热系数限值,并依次展开节能改造活动。如表1列出了英国住历年宅围护结构传热系数的限值,可看出英国对围护结构的要求标准越来越高。

以下是英国既有建筑改造的一些做法[4]:

对于旧墙加强保温来说,往墙内空气间层中填入高效保温材料,是最廉价、最迅速的解决方法。施工时不至干扰住户,缺点是热桥问题不能解决,有时在间层内还有结露的可能性。

基本上不动旧窗,只在窗户上加透明层,利用中间的空气层保温。该种做法是利用原有窗框,或镶在特制的轻质框内,再用螺丝拧上、铁钩构筑或用磁铁吸住。

结语

国外的既有建筑改造活动开始的较早,尤其是近三十年来发达国家在新型建筑保温材料的研究、开发和应用,建筑节能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建筑设计施工、新型建筑节能产品的认证和管理以及建筑使用中的节能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不但改善了环境,提高了建筑的舒适度,而且节省了宝贵的能源,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城市的结构性和功能性衰退将日益成为我国旧城改造的关键。既有建筑的综合改造不是推倒重建,这既不经济也不现实,而是立足于现有条件,新建与改造并重。故借鉴国外较先进的技术、建筑节能产品以及建筑节能法规等,创造出适宜的既有建筑改造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 郑宁.关于建筑改造之中西对比研究[D].天津大学博士论文,2004.

[2] 陈志华. 外国建筑史(第三版)[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3] 卢求,卓定疆. 德国建筑节能政策体系和技术措施[J].北京房地产,2006(4),103-105.

既有建筑论文范文第9篇

论文关键词:建筑防火,实践教学环节

《建筑防火》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熟练掌握与建筑学专业相关的防火设计理论知识与国标规范;能够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典型的防火安全问题;在方案设计中具备实际操作能力。作为建筑学专业的重要课程,《建筑防火》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总目标,制定切合实际的课程教学任务,在结合理论授课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开放式教学以及案例教学内容[1]。

如图1所示,整个教学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1)理论讲授阶段;2)参观调研阶段;3)实践设计阶段;4)总结强化阶段。《建筑防火》课程的平均课时为34学时,这样保证理论授课与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为4:5。实践环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实践参观调研与案例设计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参观调研既有建筑,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国标规范与工程实际现状相联系。二是从方案设计阶段开始,通过对具体建筑方案的防火设计项目,进一步强化学生工程意识及提高分析问题、解决矛盾的能力。

2 实践教学过程介绍

2.1 实践参观调研

在完成理论授课内容后,结合建筑防火设计理论,要求学生对既有大型公共建筑进行专项调研。学生分成4-6人的调研小组,编写PPT调研报告,并以课堂讨论的形式进行交流与学习。专业调研过程一般需要以下几个方面:

1) 对既有建筑方案的理解过程与空间重构

在实际调研中,学生往往要将实际使用的建筑空间进行图纸化模型化的反构过程。如图2所示,这一过程既有助于学生充分理解和解读建筑方案,又为后期进行防火设计调研打下基础。

2) 建筑专业防火设计的考察

为了更好的结合理论授课内容进行调查研究,将调查参观的逻辑顺序与理论授课相统一,即总平面防火设计调研、防火分区设计调研等七部分内容。具体参观调研分项穿插与七大内容中,如表1所示。

表1:参观调研具体内容一览表

建筑防火设计调研内容

建筑基本情况

总平面防火设计

平面防火设计

安全疏散设计

地下层防火设计

内部装修防火设计

防排烟设计

简易消防设备

建造年代

建筑造型

耐火等级

基本功能

使用人群

建筑分类

防火间距

消防车道

设计概况

防火分区

分区构造

中庭防火

疏散方向线路

安全出口

疏散楼梯

楼梯的类型

疏散设施

消防电梯

安全分区

分区构造

停车空间

设备间

房间功能

使用人群

装修情况

装修材料

个人评价

排烟口设置

排烟管道

排烟方式

排烟设备

消火栓位置及数量

灭火器的位置及数量

自动喷淋灭火系统

3) 防火设计问题总结与分析

学生通过现场调研这一学习过程,一方面,加深理论知识的了解,强化理论学习成果;另一方面,也可对既有空间防火设计进行成果评价,总结经验与教训,并通过对问题深入的分析理解,提出改进措施。例如学生发现某商业卖场为多层建筑,防火设计可按《建筑设计防火规范》标准执行,可实际参观却发现其按照《高层建筑防火设计规范》标准执行,反思不得其解,原来该卖场为家具卖场,多数存储物品属与易燃、可燃材料,故其标准提高,而这也是性能化防火设计的一部分内容,学生由此也对这一概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2.2 案例设计

案例设计亦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结合理论授课安排分项设计,如在平面防火设计理论授课结束后,随即安排平面案例要求学生进行防火分区设计;第二阶段在学生参观调研既有建筑以后,安排对已有的建筑方案完成防火专业设计图纸。此类教学的最大优势是让学生理解理论设计与实际方案的区别,并训练学生逐渐掌握理论与实际结合的设计技巧。具体教学计划如表2所示。

3 教学实践的思考与体会

实践教学的具体操作仍是较难把握的一个问题,如何保证每个学生都完全参与到实践教学环节,达到预期的教学要求,是教学实践中的需要进一步细化的内容[2]。通过笔者所讲授的建筑学专业05-08四个年级8个班次以及环境艺术专业07-09三个年级10个班次的授课经历结果表明,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对本课程的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有:

1)实践调研对象的把握;既有建筑的类型、规模、建造时间、地理区位等条件的限制,对其防火设计的标准有一定影响。如图3所示,首先,所调研的既有建筑全部为公共建筑,公共建筑的内部空间较为复杂,人流量较大,因而防火设计标准较高;其次,公共建筑中商业/综合体类既有建筑占较大数量,主要原因是其内部功能的多样化和空间最大限度的处于开敞状态,对调研最为有利。因此,为了强化考查理论学习的效果,并结合实际调研的可行性综合考虑,应尽量选取城市内新建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公共建筑作为调研对象。

2)学生个人素质能力的把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监督学生组织人员配置合理的调研团队,把握好学生个体的学习特点和素质能力,并指导调研小组结合自身条件选择适宜的调研对象。其二是保证调研报告正确反映学生能力。由于调研报告与理论教学作业完成方式有所不同,而学生感觉较为陌生,往往调研过程挺全面,报告深度却表达不足。因此,指导好学生如何进行调查与研究,通过对调研过程全面深入的整理,以合理的逻辑顺序反映调研过程,发现并深入分析问题,总结研究结论等,帮助学生通过实际观察顺利过渡到理论研究。

3)实践教学效果评估;实践教学环节结束后,通过学生的各项作业把握本次教学效果,对比前次教学分析和总结经验,为指导下一次教学做准备。力求通过不断积累摸索出以适合本专业特色,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为宗旨的教学方式。

总之,实践教学是建筑学专业《建筑防火》课程中的重点教学环节,其灵活多样的教学特点,也要求教师在按照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不断提高应用型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下,探索符合专业特色、教学条件与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 蔡芸. 建筑防火课程实施素质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J].武警学院学报,2007(11):66-68

既有建筑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既有;民用建筑;检测;鉴定

既有民用建筑项目的安全性是建筑行业应当重视的工作重点。在既有民用建筑工程项目中主要涉及到建筑工程材料及可靠性的评估。民用建筑的安全与否直接影响到居民的人身以及财产安全,应该给予高度重视。对于既有民用建筑的检查与鉴定应当定期进行,完成建设施工知识整个建筑工程的第一步,对于今后的建筑维护和建筑安全性考察才是衡量建筑工程质量的标准。

1、既有民用建筑工程的检测

1.1构建材料缺损的检测

对建筑项目的构件材料进行检测时,要注意建筑材料经常容易破损的地方,一般情况下,构件材料容易出现裂缝、防护层损坏等问题,在对构建材料进行检测的时候经常会出现构建材料有生锈情况,主要可以通过目测的方法对其进行检查,要想的到较为细致全面的检查结果,也可用声波检测法进行检查,或者使用放射测定技术对建筑进行全方位的检测。

1.2混凝土强度的检测

混凝土的构件强度决定了建筑工程的根本质量,因此对建筑工程的混凝土构件的强度要求很高,混凝土构件的强度决定了整个建筑工程的安全性与稳定性,一旦混凝土构件受到损坏,会对建筑项目造成巨大伤害,缩短起建筑寿命,因此,对与混凝土构件的后期检测尤为重要,其检测方法主要包括回弹法、取芯样实验法和超声波法等等。

1.3钢筋锈蚀情况的检测

钢筋是建筑材料当中主要承受重量的材料之一,由于混凝土渗水性方面的不足,需要钢筋进行整体框架德加固,有时钢筋出现上锈腐蚀情况,这会对钢筋的强度与韧性有极大影响,使混凝土出现破损情况,由此可以看出,对钢筋锈蚀情况的判定可分为直接判定与间接判定。

直接判定方法主要包括重量损失法、截面损失法、电阻探测器技术以及电池电位测量法,其中电阻探测器技术是利用了锈蚀程度与电阻之间的关系进行;检测,该方法既有优点也有其不足,优点是能够实现原理原位检测,缺点是在实际运用的时候具有一定局限性。电池电位测量法这种方法相对于其它方法来说较为简单,在测量的中能够保证混凝土构建不受任何损伤。因此,半电池电位测量法应用较为普遍。而重量损失法和截面损失法对技术要求较高,但结果准确性很高。

间接评定是指通过其它方式的检测来评定建筑工程项目的可靠性,一般通过用气透性检测的方法,以此来判断钢筋被腐蚀的可能性,也可以用保护层测定仪来检测保护层厚度,气透性检测主要用于评定有害离子侵入时混凝土的抵抗能力,以抵抗能力的强弱来评定建筑工程项目中混凝土构件腐蚀的可能性,除此之外,间接测评钢筋锈蚀的方法还有很多,例如还有较为常用的对混凝土质量的检测,以此判断建筑工程项目的可靠性。

2、既有民用建筑工程质量的鉴定与评估

2.1理论依据

结构体系出现损坏的概率可以进行既有民用建筑工程质量的鉴定,从原理上来讲,体系的实效与体系的组成构件大同小异,体系失效具有层次性,上一层次与下一层次互相关联,单个结构在出现构件实效时,直接用结构体系标准来衡量就比较困难,既有民用建筑工程检测技术还需要长足的进步,对此,鉴定建筑的可靠性时,一般都是采用评级的方法。可以看出既有民用建筑工程的可靠性坚定与评估的理论依据有待于逐步完善。

2.2对既有民用建筑工程质量进行鉴定的目的

对既有民用建筑工程质量进行鉴定有以下几点目的:①民用建筑的质量和可靠性是建筑工程的基础,是确保居民人身及财产安全的关键;②对既有民用建筑工程进行质量鉴定可以为灾区民用工程的修复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③对既有民用建筑质量的检测可以是有关部门对建筑行业更加关注,提升建筑行业的整体口碑,定期检测,也可使建筑项目增加寿命。

2.3既有民用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的鉴定方法

我国依旧采取民用建筑鉴定的传统方法,既制定相关报告,递交上级申请,由技术部门审批核实,再交于有关专家进行实地考察,再向所在部门领导进行申请,得到批准后方可实施鉴定工作,由于部分技术人员水平有限,对建筑工程质量的评测往往带有较强的主观性,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建筑工程质量检测行业的不断重视,各种科学合理、简单有效的规章制度陆续出台,使我国建筑工程检测行业的到了更加自由的发展空间,也越来越标准化。将结构可靠性理论加入到实际操作中,通过建筑工程项目的自身特点进行详细分析,得出具有说服力的标准结论。

3、对既有民用建筑进行加固与改造

既有民用建筑工程项目的加固极其重要,当既有民用建筑工程项目进行可靠性鉴定后,不合格的鉴定项目好对其进行加固处理。混凝土结构的鉴定是整个工程项目鉴定中的关键环节,应对其进行细致的分析,了解整体建筑结构和所使用的建筑材料,要对建筑项目每一部分都了解,在进行加固施工时,应给尽量避免与原工程项目发生冲突,保证加固工作顺利、高效进行,加工工程完成后,经过专业评测人员的检测后方可使用,切忌不经检测使用建筑项目,加固工作进行时,要对原结构充分了解,然后再对原建筑结构进行准确检测,以确定是建筑结构出现问题还是建筑材料的问题,对其进行检测,在充分了解了该材料的特性之后,在对其承载能力以及荷载水平进行分析,最终,制定设计方案。

结语:

既有建筑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建筑空间场所;体验;哲学研究

人类学、符号学、美与崇高、现象学、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等都属于建筑理论家和哲学家共同关注的领域和问题,这都是对于建筑意义的探讨。在魏玛艺术馆共同讨论的尼采与我们的心灵建筑研讨会中,哲学家、建筑理论家和艺术史学家针对建筑、文学、艺术、建筑的隐喻等问题。建筑空间场所的体验属于建筑理论界自身向哲学领域的一种拓展。

建筑理论十分非常重视建筑的哲理,哲学的批判理论也成为建筑历史批判与文化批判的理论基础。欧洲的建筑哲学家开始将结构语言学引入建筑思想当中,首次关注建筑的语言表现,学者的思维碰撞开始将解构主义引入建筑学;然而,后现代主义及解构主义也对哲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许多方面,建筑的理论范式和哲学的理论范式都成为了一个整体的组成部分。

早自19世纪末,尼采就发表了建筑是哲学意志投向权利的审美客体的言论,首次提出了言说的建筑与知觉的建筑概念。法国哲学家加斯东.巴什啦则提出了以超越笛卡尔现象的概念去理解建筑的观点。

当代建筑理论开始从关注建筑的形式转向建筑的逻辑,深入更普遍的本体论;但在另一方面,现代建筑理论又十分关注人与建筑的关系,可见其深受现象学哲学的影响。现象学哲学强调的是针对景观、场所、基地及其建造过程,特别是建构的后现代主义态度,这给建筑理论研究注入了生命力。近年来,建筑现象学也开始朝着哲学思考的方向探索,开始深入研究身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视觉、嗅觉、听觉、触觉是人们感知建筑内在组成部分的的媒介,在后现代主义时期,人和建筑之间的联系再一次成为现象学的一个研究课题。建筑现象学所研究的内容是建筑的形成及其怎样产生作用,其不仅关注和认同建筑的基本元素,同时也关注建筑感觉层面上色彩、材质、管线等,而在所有感觉层面的元素中,最重要的就是其空间场所的体验。

空间是建筑区别于绘画作品、雕塑作品的关键特征。长期以来,空间本身被看做一个数学概念,看做一个并不拓展,坚固的被动背景,被坎作为一个恒定的场域。建筑从诞生时期起就是一种空间,这是不同于绘画与雕塑的重要特征。

建筑一直在广泛的学科当中获取新知识,其关系最为密切的莫过于文化哲学了,哲学家对空间的解释也推动了建筑理论家对空间的再认识。罗杰琼斯认为现代的空间概念是一种符合隐喻,它体现了人们对分离、区分、连接、隔离、划界、分裂、区别以及一直等所有的关键和体验。几何定律和透视法是对人们无关联产所体验的一种提炼和总结。空间已开始被完全抽象化、综合化、外化为空无、寒冷的虚空。

近年来建筑师和建筑理论家对城市空间和建筑空间的跨学科探索交流中,也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层次,其中大部分达成了空间是交流的最普遍和最基本的本质所在,是建筑的主角的共识。莱恩劳森之处:空间创造了环境,环境组织了我们的生活、行为和相互之间的关系。哲学家讨论空间问题时,既从形而上的领域出发,也设计到形态的层面。哲学家认为空间是物质的伸张行和广延性,是所有物质系统当中各要素的共存与相互作用的标志。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说过,人们对空间的感知产生空间感,空间感则是人们对物体进行定位及距离测量的过程,是对空间的体验,而这些体验过程依赖于感知者的状况,具有不确定性。

在海德格尔的现象学当中,场所就是天、地、神、人的集中体现。场所和建筑与城市空间有密切关联,场所精神在能够产生共鸣、能够容纳体验的空间中存在,场所既属于空间体验的产物,也属于空间的再创造。

诺伯格舒尔茨对建筑研究中的现象学方法做出了强调。他明确指出,建筑现象学是把建筑在实在的、具体的和存在的理论领域加以理解的理论,建筑现象学将建筑看成是一个具体的现象,一次来建立建筑理论的基础。他认为人要栖居则需要在环境中能够辨认方向,与环境相认同,栖居的真正意义在于生活发生的空间,即场所。场所是生活世界,是一种具有清晰特征性的空间,是由具体现象组成的。场所、场所精神、存在空间以及空间体验被纳入建筑现象学的核心范畴。

建筑和空间以及场所的关系具有唯一性,这是由于建筑和场所的同一性和一致性,这形成了场所精神的基础。建筑和场所有着形而上的、气候的、文化的和历史的联系,如果建筑脱离了场所,就会将这种联系隔断,自然也失去了场所精神。

人类建造了建筑了城市,因此人类也共同塑造了自身。人们总是按照自己的理想和文化区建造我们的城市。我们想象中的城市有时候甚至比我们测量统计数据图纸中的硬性城市更加真实。这种想象既是虚幻的,又是现实的,是一种能够让人体验的空间。

弗洛伊德理论表明,体验是一种瞬间的幻想,是对过往的回忆。既是对过去曾发生过的历史的追忆,也是对现在的真实感受,是一种早年储存下来的意象的显示,同时也是一种对未来的期待。所以说,体验是一种把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综合为建筑空间的一种再创造。

空间体验和城市场所和建筑相关,而城市场所和建筑又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地理位置相关,只有同时体验建筑和城市空间以及形成城市空间和建筑的社会和地理环境,才是完整的城市和建筑空间。建筑的空间在于创造一种能够提供体验的场所,而这种场所体验又和一定的文化和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意大利锡耶纳的市政厅广场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广场之一,大广场的正中是建于1297-1310年的市政厅,大广场中的9块石板,象征着这个注明城邦国家的9位杰出执政官。红褐色的陶瓦屋顶和砖石建筑墙面,始建于1196年,在此诞生了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托斯干纳文化,历史、地理与文化交织的体验共同形成了锡耶纳的场所体验。

优秀的建筑是让建筑与环境成为共同的空间体验场景,成为自然的生活舞台和观众席,城市设计和体验,就是对生活的设计,对体验的设计。

参考文献:

[1l彭茨等编马光亭等译查戴维斯虚拟空间[c]剑桥年度主题讲座―空间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68

[2]布莱恩劳森空间的语言[M]杨青娟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10。

[3I彭茨等编马光亭等译丹尼尔里伯斯金建筑空间[C]剑桥年度主题讲座一一空间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42

[4]孙周兴译.海德格尔荷尔德林诗的阐述[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46

[5]部元宝译海德格尔人.诗意地安居一一海德格尔语要[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95.

既有建筑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既有建筑物 加层 地基承载力

Abstract: The paper studie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procedures of storey-adding transformation about the existing building structures, and discusses the story-adding survey and strengthening technology in detail. Combined with the storey-adding engineering example under construction, analyzing the storey-adding feasibility on economic and technical, different options are compared. Covering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of storey-adding, engineering experience, field detection and test, the paper provides reference for similar engineering.

Keyword: Existing building structures, storey-adding , subgrade bearing capacity

中图分类号:TU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 概述

既有建筑物指使用了若干年的旧房屋,也包括刚竣工或正在施工过程中的建筑物。对既有建筑物进行加层扩建并伴随原结构加固处理即为既有建筑物的加层改造。

一般既有建筑物加层改造工程与拆除重建或新建工程相比投资少、工期短。加层改造能充分利用原建筑物已有的城市基础设施,节省拆迁安置补偿和征地费用等。施工中的建筑物加层改造与使用若干年后的建筑物加层改造相比,收集资料更加方便,不需考虑对结构、材料重新检测鉴定和进行加固设计,不用重新筹备施工可节约投资。

加层工作主要程序为:可行性论证(综合经济技术分析、加层鉴定、加层方案选择)加层、加固设计施工组织设计施工和沉降观测验收沉降观测。[1]

2既有建筑物加层工作要点

2.1地基基础的鉴定

加层鉴定是为既有建筑物加层进行的可靠性鉴定和抗震鉴定。地基基础的鉴定有下列步骤:搜集资料现场调查综合分析提出鉴定检测方法。

地基鉴定方法:采用钻探、井探等方法进行勘探;进行原状土的室内物理力学性质试验;进行载荷试验、静力触探试验或旁压试验等原位测试。

基础鉴定方法:用非破损法或钻孔取芯法测定基础材料的强度;对于桩基可通过沉降观测,测定桩基的沉降情况。

根据大量工程实例,既有建筑物地基承载力标准值可考虑地基土的压密效应而提高,桩基的挤土摩擦承载力随沉桩后休止时间而增长,建筑使用10年以上者,可在原有桩基承载力设计值的基础上提高10~20%。

2.2地基基础加固技术

当既有建筑物的地基承载力或地基变形不能满足加层荷载要求时,可通过地基基础加固或采用外套结构另设新基础等方法加以解决。当既有建筑为桩基础时,应检查原桩体质量及状况,实测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以确定桩间土的压密状况,按桩同工作条件,提高原桩基础的承载能力;当桩数不足时应适当补桩。[2~4]

3施工中既有建筑物加层实例

3.1工程概况

某项目地上裙房5层,主楼2座18层,建筑高度74.8米。工程地基基础安全等级为二级,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主楼下采用桩筏基础。桩基采用 PHC-600(130)AB-C80预制管桩,有效桩长31m,持力层为⑧层粉土层,其抗压承载力特征值估算为 2100kN。

该项目桩基工程于2010年12月开工2011年1月结束。2011年2~7月基坑围护施工,7月开始进行基坑开挖工作。现场情况局部土方已开挖到支撑下,业主此时提出希望在安全的前提下结合造价经济性主楼尽量加层。

3.2可行性技术论证

本文可行性分析侧重给出技术论证。由于是在施工过程中提出的加层改造,18层主楼直接加层,受高度限制等规划条件并考虑经济性,分析主楼加2~3层,该项目加层可行性主要取决于原桩基承载力。

经计算加层后的主楼总荷载变化情况和原有桩基主要力学指标变化情况如下表1。

综合比较三个方案对施工工期、施工现场的影响,结合资金投入状况,选择方案三。

按方案三通过试验检测桩基有富余承载力,经计算不对地基基础进行加固处理也可满足加2~3层的条件。方案三试验资料如下。

根据补勘资料结合原地勘报告,该主楼区域地层分布稳定,无突变情况,桩底以下土层厚度能满足沉降计算要求的压缩层厚度,其中第⑧层粉土层层顶标高-42.06~-35.25m。静载试验桩桩底标高为-39.35~-39.62m,均在第⑧层中间部位,符合设计要求。

桩基静载试验状况:主楼下桩数为775根,在同一条件下试桩的数量,不宜少于总桩数的1%,在主楼下均匀选取8根桩进行单桩竖向静载荷试验,设计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试验值为4560kN。检测报告结果:所检测的8根桩的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值均为4560 kN。

经低应变检测,该8根桩均为Ⅰ类和Ⅱ类桩,桩身质量完好,对桩承载力无影响。经沉降验算桩基础的沉降未超过建筑物的沉降允许值。

4结语

实践证明施工中的既有建筑物加层可免去资料收集、调查研究、材料和结构鉴定等较多工作。加层决策前应根据加层目标要求进行可行性论证,综合考虑结构安全、造价经济、工期缩短、施工简便、使用舒适等因素进行经济技术分析,通过加层鉴定等综合评定,采取相应的加固措施,比较选择最优加层方案,为项目节省造价、控制工期。

本项目加层决策时正处于施工阶段,桩基础休止时间短,但通过试验检测桩基承载力有一定提高,不对地基基础进行加固处理可满足直接加层且加层层数不多的情况,为相似工程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 CECS78:96砖混结构房屋加层技术规范. 1996

[2] GB 50007-200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2002

[3] JGJ123_2000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技术规范.2000

既有建筑论文范文第13篇

――法国新批评派

如今走时尚路线的杂志目不暇给,时装、汽车、奢侈品和谢顶肥肚的成功男士以及修长俏美的模特掺杂在一起,充斥在印刷精美、图文并茂的大开本精装杂志中。家具、居室和建筑自然和豪华手表、游艇、书籍艺术一样成为充实雅皮士们情调的最有品味的谈资。既可以表达自己的儒雅和新潮,也不会触及到不同阶层的切身利益。

建筑在一般情况下不能像汽车、时装等那些时尚品可以随意移动,很难因为喜欢一个房子便可以花钱买到身边,于是带有优雅的建筑照片和帅气草图的建筑评论文章很受编辑们的欢迎,常常“坐落”在时尚杂志四分之三的地方,占领着十六分之一的杂志篇幅。

可是什么是建筑评论呢?我们杂志上的那些是吗?时尚杂志上的评论和专业的评论一样吗?当我们谈到建筑评论时我们指的是什么?中国的当代有建筑评论吗?

Criticism,中文意思是评论、批评,其希腊文词源的含义是分离、筛选、区别、鉴定。建筑评论自然是指对于建筑的分离、筛选、区别、鉴定,其中包含着主体对于客体的动作和态度,是人们对于建筑物的鉴赏和评判,实际上,也是人们对制造建筑的人及其作品的鉴赏和评判。

建筑是一种文化现象,既有其物质的一面,又有其超出物质的一面,是文化的载体,在满足人们物质需要的同时也蕴涵着人们的精神,传达着人类对世界对自身的看法。这种传达使建筑具有一种“文本”(TEXT)的含义,要求人们去理解它、感知它,并且互相交流、互相认知。当人们表达和传达自己对建筑物、城市、人工环境的理解与看法时,建筑评论就形成了。

一般情况下,建筑评论为已有的建筑风格分类,解释建筑背后的东西,预示建筑的发展方向,为历史的建筑作出评价,为当代的建筑确定地位,为将来建筑设定道路,为文化和建筑之间寻找可以连接的话语。可见,建筑评论是人们对建筑的理解与看法的交流和表达。评论将隐藏在表面现象后面的意义揭示到前台来。使“不在场”(absence)成为“在场”(existence)。

我们可以把建筑评论理解为一种行为,有三方面的因素:评论者、评论对象(建筑物)、接受人群。像下图的三角形关系。

建筑评论需要建立在评论的标准(评论背景、评论系统)之上。这之中既有评论者自己的标准,也有评论者和接受人群共同的标准,包括审美、功能、形式、心理、地域等等。不同角度和标准,其评论结果也不同。

从这个角度来看,评论也可看成是类似符号学的应用。

关于语言生成的机制,乔姆斯基曾经指出,语言的产生是由深层结构向表层结构的转化。同样,建筑语言的形成也存在这样的转化过程。这一深层结构正是建筑的功能要求(此处功能的含义是广义的),而建筑的造型形式则是建筑语言的表层结构。建筑所传达的各种意义正是建筑功能发挥作用的结果。建筑语言的深层结构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以下四点:

1、建筑是人类活动的容器,它为人们的活动提供特定的场所。

2、建筑是气候的调节器,它创造出符合一定要求的环境空间。

3、建筑是文化的象征和记忆,它总是从属于一定的时代和地域。

4、建筑是对资源的利用,它是建立在一定的技术经济基础上的。

建筑形式作为建筑语言的表层结构,成为功能的表现者。建筑的应用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播。在这一传播过程中,建筑师是信息的发送者,大众是信息的接受者,造型作为建筑符号正是通过空间这一渠道传播信息的。要使建筑的符号体系为公众所理解,就需要发送和接受两个方面具有一定的相同的符号储备。正如平时人们总是用一座建筑或类似的客体来衡量另一座建筑那样,这种联想的意义获得方式称为“隐喻”,对一座建筑越不熟悉,人们越要把它和一座熟悉的建筑作隐喻式的比较,由此而获得对建筑符号的译码,当人们无法获得这种译码,或者对这种译码的对应性不太了解时,就需要评论来担当这中间的角色。这时发送者就是评论者,传达的是他所理解的建筑的信息。

这样,建筑评论就又可以理解为“解释”①,建筑评论传达很大的一部分是通过解释来实现的,对于建筑的解释过程也就成了建筑的评论过程。

伽达默尔认为,解释的问题是全人类过去和现在经历过的最普遍和最基本的问题。“理解和对本文的解释不仅仅是科学所关注的现象,而且它显然地组成了人类的整个世界经验。”人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理解和解释,理解过程发生在人类生活的每一个方面,人类的生活就是理解的生活。

传统的解释学主张,在理解作品时,解释者必须抛弃个人的成见,必须客观地不带任何偏见地理解作品的原来意义,要像作者一样去理解作品。解释者应该克服任何先入之见,忘却自己的个性,进入作品的个性。总之,认为成见只有消极的一面,解释者在理解过程中要消除成见。但是,伽达默尔却认为“成见”是理解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因素,“不是我们的判断而是我们的成见构成了我们的存在。……实际上,我们经验的历史性使成见在其字面意义上构成了我们全部经验能力的最初方向。成见是我们对世界开放的倾向性。它们是我们据以经验某事――我们遇到的东西据以对我们说什么的条件。”

成见是在一定历史和传统条件下形成的基本观点,即人们理解对象之前已经具有的理论框架或预先理解。合理的成见是理解过程中的积极因素,是理解得以进行的前提条件,如果没有“合理的成见”为基础,一切理解都是不可能的。人之所以具有成见决不是偶然的,是由于理解的历史性造成的,人是历史的产物,人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历史中,每一个人都受到特定的环境和时代的影响,人的历史性决定了人具有什么样的思想和观点,并且决定了一个人不可能随意抛弃自己的成见。“在解释者和作者之间有不可避免的差距,这种差距是由他们之间的历史距离造成的。”成见来源于传统,传统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只保留旧的东西,传统之所以成为传统并流传下来其实是自由选择的结果,否则人们很难说明,为什么历史上有的东西流传久远,有的却早已烟消云散。传统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传统并不只是我们继承得来的一种先决条件,而是我们自己把它们生产出来的,因为我们理解着传统的进展并且参与到传统的进展之中,从而也就靠我们自己进一步地规定了传统。”成见是深入理解的必要前提,首先,由于历史性和传统的作用,解释者在接触文本时,不可能不带有自己的先行理解,其次,在理解过程中,解释者决不是头脑空空的消极地接受文本的思想,而是带有自己的“期望”和“假设”,以积极主动的方式去理解文本。

所以,这种望文生义的理解会和设计人初始的想法非常不一致,但是,难道这不是评论(解释)应该到达的位置吗?

2006年的北京在FM103.9广播中每天都不厌其烦地播送着这则广告:“库哈斯―板凳;安德鲁―水蒸蛋;赫尔佐格―鸟巢,XXX―桥;代表新北京。只有桥是用来居住的。XXX国际村,居住在前沿。”现在前三个建筑两个都竣工了,只有CCTV大厦还在紧张建设中,这个用自己理解给建筑起外号的广告让人们记住了建筑师和他们的作品,其实应该说是最有效的评论,不过是没有用大篇文章展开讨论而已。

类似的事情不止出现在中国,法国建筑师兼记者特莱蒂亚克在书名叫《应当绞死建筑师吗?》(Philippe Tretiack: Faut-il pendre les architectes? Seuil, 2001, Paris)的书中这样形容巴黎密特朗“十大建筑”:“一个立方体(大拱门),一个圆球(拉维莱特科学城),一张四脚朝天的桌子(国家图书馆)”,和我们的“板凳、鸟巢、水蒸蛋”有异曲同工之处,不同的是说出来的语言不同、语调也不同,我们的中文自然压韵的多。

在我们设计的合肥市体育馆和游泳馆也遇到了这种情况。每个去参观体育中心的游客都会听到美丽的导游小姐这样介绍这组建筑:“这群建筑,设计师的灵感来于纸叠的飞机……”她们骄傲地按照自己的理解把建筑师对材料和形式的探索善意地解构了。其实,在我们设计时更多的是考虑探索现代均质建筑材料的应用,通过褶皱和浅折叠痕迹来对材料反射的光影进行控制,以达到光色的丰富效果。再有就是通过屋面的褶痕解决内部空间的高度和雨水排放的问题。但是这些专业的探索问题是很难通过几句话来说清楚的,也没有“纸飞机”那么直观和有戏剧效果,其结果是居然我们中间的一个没有参加方案创作而只画过施工图的建筑师也误以为是纸飞机。可见“合理的成见”的力量。

人们对于建筑城市的理解和表达,对于建筑城市的解释便是评论,评论是解释的过程和结果。建筑评论既然是对于建筑这种本文的解释,这种解释是在成见的基础上产生的,同时也在为别人对建筑的理解造成着成见。建筑评论既然是评论就必然依存于语言和文字,于是造成的文本和解释的分离就更加激烈,评论也就各有不同。所以造成如下的现象:

建筑传达一层意义,评论传达另一层意义。

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建筑评论永远是词不达意的?

是不是可以理解为:这种“词不达意”,恰恰就是评论的本质

建筑评论对建筑的影响是非常广泛的,有社会的、功能的、空间的、心理的、情感的、历史的、技术的、政治的……作好建筑评论对于建筑创作的意义十分重大,甚至可以改变我们的建筑面貌和建筑传统。而且,建筑评论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类型的评论,不同受众的评论,不只是语言文字的评论,还有通过建筑对建筑进行的评论,通过使用建筑对建筑进行的评论,通过建筑设计对建筑进行的评论,等等。

有趣的是当今中国建筑评论人虽然很少,但是类型很多:有专业理论评论人员,有职业建筑师,还有非专业人员。但是真正触及建筑评论本质的还不多,多数是围绕着果树的下面,低着头在努力寻找和捡拾自己以为是长在树上其实已经早就掉下来开始腐烂的果子,甚至拾到的根本就是树根下的蘑菇,而很难抬起头去看看树上是什么样子,去摘取树上新鲜的果子。

但是,每当我手里抱着厚厚的、印刷精美的时尚杂志,看着里面那些我也看不明白的建筑介绍和评论文章时,我就无比兴奋地想:

建筑评论的春天就要来了……

参考文献:

[1] [意]曼弗雷多・塔夫里著.郑时龄译.建筑学的理论和历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1991.9.

[2] [法]保罗・利科尔著.陶远华等译.解释学与人文科学.河北人民出版社,石家庄.1987.12.

[3] [意]艾科等著.柯里尼编.王宇根译.诠释与过度诠释.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1991.9.

既有建筑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绿色,环保,节能,新建筑,既有建筑

 

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型的绿色环保建筑,是近几年才有的新概念,许多绿色环保建筑可以说是徒有虚名,有的根本就不是绿色建筑。笔者希望通过以下论述,可以让绿色环保建筑走出误区,得到真正有效推广。

1 绿色环保建筑并不等于高档和高成本

在楼盘销售时,经常以绿色环保建筑作为概念炒作,与高档楼盘相结合,以至于让人们误以为绿色建筑就是高档建筑,只有有钱人才能享受的起。

绿色环保建筑是一个广泛的概念,绿色并不意味着高档和高成本。论文大全,新建筑。。比如延安窑洞冬暖夏凉,把它改造成中国式的绿色环保建筑,造价并不高;新疆有一种具有当地特色的建筑,它的墙壁由当地的石膏和透气性好的秸秆组合而成,保温性很高,再加上非常当地化的屋顶,就是一种典型的乡村绿色环保建筑;还有我们合肥以前当地农村土房屋,墙壁是由泥坏堆积而成,尖尖的屋顶是用木骨架、泥土和厚厚的稻草铺成,屋顶之所以尖是利于排水。

在当今中国老百姓收入不太高的情况下,大家对房价和房屋成本是非常敏感的。绿色环保建筑所采用的技术、产品和设施,成本要低,要对整个房地产的价格影响不大。并不是现代化的、高科技的和高价的就是绿色的,要突破这样的认识误区。把绿色建筑和环保节能的发展生产道路定位在高端、贵族化,就不会取得成功;事实证明把发展道路确定为中国式、普通老百姓式、适用技术式,绿色环保建筑才能健康发展。

2 绿色环保建筑不仅局限于新建筑

我国这几年新建建筑节能工作做得比较好,基本遵循了绿色建筑的标准;但大量既有建筑改造却没有改进,许多老建筑仍是耗能大户。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既有建筑的改造量将达到38亿平方米,工程改造量十分巨大,如何改造让这些建筑成为绿色建筑,是我们奋斗的目标。

供热采暖系统在建筑节能中具有重要地位。在居住建筑节能50%的设计标准中,采暖系统分担20%;在公共建筑节能50%的设计标准中,空调采暖系统分担约18%。目前,集中供热采暖综合效率偏低,大约为45%~70%,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我们需要在老建筑中引入“集中供暖、分户计量”的概念,需要改革在我国实行了数十年的“单位包费、福利供热”的供暖体制。

老建筑现在从楼上到楼下都是一条管道供热,是串联式的,每一户装一只计热表,不可行。现在技术上已经有所突破,引进欧洲的先进技术,在每个散热片上装一个计量表,成本低,非常适合中国的计量改造。这使得供热也像供水、供电一样,是严格计量的,是可以调控的。

3 建筑节能不只是政府的职责

每台电器设备在待机状态下耗电一般为其开机功能的10%左右;一盏11W的节能灯相当于60W的白炽灯亮度;选用电子镇流器,较传统镇流器省电30%;变频式空调较常规的非变频空调节能20%~30%。

这些节能小窍门看似细小,日积月累,却能节省不少能源。论文大全,新建筑。。

推广绿色建筑不只是政府的职责,广大居民也是绿色建筑的最终实践者和受益者。很多建筑本身的节能效果不错,可居民在装修过程中,把墙打掉了,或者换了窗户,拆掉天花板,这样就破坏了建筑本身的节能性和环保性。

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不能只停留在专家、政府官员和一些大企业、大城市,应进入寻常百姓家。要让老百姓知道什么是绿色环保建筑,不只是有鲜花绿草、喷泉水池、绿化得好的楼盘就是“绿色建筑”。如果老百姓都能关注到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都注意到房屋的能耗、材料、对室内环境的影响、二氧化碳气体的减排,那么大家的共识就会形成绿色环保建筑的市场需求。有了市场需求,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才能在全社会广泛地推广应用。

4 国家鼓励和金融部门单位支持

我国在建筑节能方面的激励政策还十分有限,在价格、补贴、金融、税收等方面不给予激励,建筑节能的推进十分困难。

国家鼓励和扶持在新建建筑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中采用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具备太阳能利用条件的地区,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和扶持单位、个人安装使用太阳能热水系统、照明系统、供热系统、采暖制冷系统等太阳能利用系统。论文大全,新建筑。。同时政府引导金融机构对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可再生能源的应用,以及对民用建筑节能示范工程等项目提供支持。

5 全国向北京奥运村学习

据北京奥运村项目主设计人刘京介绍,奥运村建筑从设计时引入科学分析方法,建立风环境模拟体系,指导、调整规划布局,房屋采用南北通透结构,充分利用自然采光与通风,为创建节能住宅区奠定良好的实施基础。在能源规划方面,除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外,可再生能源利用成为奥运村运行能源的设计主题。如:利用清河污水处理厂的二级出水(再生水),通过“再生水源热泵系统”提取再生水中的温度,为奥运村提供冬季供暖和夏季制冷;太阳能集热管水平安装在屋顶花园,成为花架构件的组成部分,与屋顶花园浑然一体;奥运村的庭院灯、路灯采用太阳能照明灯,大大减少用电量,白天把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化学电池里,夜晚照明时由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用于照明;通过降低住宅体型系数、南面墙采用5.6cm厚保温层、东西北面墙采用4cm厚保温层、增加南面遮阳设施以减少太阳辐射等手段打造节能住宅区;住宅楼设置冷凝水收集系统,集中回收,储存在蓄水池中,可用作冲洗路面、浇洒绿地;地面采用生态砂透水砖、下凹式绿地即利于雨水径流引入绿地、收集地下室顶面雨水用于浇灌绿地;奥运村全部生活污水进行中水处理;屋顶采用种植屋面等。应该说奥运村是中国奥运工程建设者向世界递交的一张绿色名片,集中应用了:可再生能源、中水回用、雨洪利用、绿色建材、建筑节能、空气净化、生态景观、智能家居、数字电视、绿色照明、无障碍设施等绿色建筑的高新技术,追求人文、建筑、环境的和谐统一,奥运村是我国住宅产业体现科学发展观的示范工程,整体达到绿色建筑的国际先进水平。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不应该只是随便喊喊的口号、随便唱唱的高调,节能环保已经是现实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问题。人类是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一环,以前我们更多想的是怎样改造我们周围的环境,让它更适应我们的需要,现在经过了多年的经验教训,我们应该认识到我们必须更好的融入这一系统中,而不是去破坏它,我们和我们的地球的未来才会更加光明。

参考文献

[1]民用建筑节能条例[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2]公共机构节能条例[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3]林宪德.绿色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4]02J121-1,外墙外保温建筑构造[S].北京: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所出版,2003.

既有建筑论文范文第15篇

论文摘要:忻城莫氏土司文化源于土司制度,忻城土司制度文化既是多种制度文化的结晶,本身又立体地呈现了土司制度文化的基本特征。土司制度文化本身的进步因素与落后因素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土司制度下的其他文化.如民俗文化与建筑文化。民俗文化与建筑文化既存在特色因素。也存在文化再现的缺失。从制度文化、民俗文化、建筑文化三方面探讨土司文化的 历史 源流.并对这些制度文化进行理性思考。

忻城土司文化源于土司制度.这一源头本身的特质决定了我们应该用理性的眼光来探讨与思考土司文化。毛泽东说:“

这些民俗文化呈现出的“异化”状态.其实也与忻城土司民俗文化的封闭有关。土司时期,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外人很少进入.忻城土民也很少外出.基本已经处于封闭状态因此,民俗也就很少有变化.有些落后的习俗也无从改起。

三、土司建筑文化的 历史 源流与理性思考

忻城土司衙门建筑群被誉为“壮乡故宫”.它的建筑 艺术 历来备受称赞忻城土司建筑是第八任土司莫镇威于明万历十年始建.占地面积4万多平方米。它雕工精致,气宇轩昂,既包括土司办公的衙门.也包括官族府.也就是土司官族的住所。这个建筑群,积淀着丰富的历史底蕴。折射出厚重的地域色彩。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