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产品结构设计要求范文

产品结构设计要求范文

产品结构设计要求

产品结构设计要求范文第1篇

关键词:电子产品;结构设计;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TH1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45X(2015)11-0258-02

作者简介:郑海航(1987-),男,广东汕尾人,学士,准备评中级机械工程师,研究方向:产品结构开发

电子产品的功效不仅需要通过原理性设计来实现,同样也需要进行电子产品结构设计优化来实现。电子产品的结构性设计与原理性设计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在电子产品设计时要综合考虑。但是一些电子产品设计人员在产品设计时只侧重于功能性原理设计,忽略了结构性设计。在对电子产品结构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电子产品的功能,综合考虑电子产品生产和维修、产品设计零件材料、产品功效实现、产品用户使用、产品使用寿命、产品经济效益等影响因素。

1电子产品结构设计的要求与原则

1.1电子产品的结构设计要求

电子产品结构设计的要求一般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功能要求,电子产品作为一种商品,要在结构设计中体现自身的使用价值;第二是产品质量要求,产品美观、实用、环保等质量要求决定了产品的价值,有助于实现电子企业的经济效益;第三是产品结构优化,电子产品结构设计涉及到工艺、材料、联接方式、形状、位置、尺寸等结构设计元素,找到结构优化的最佳方案;第四实现结构设计创新,现代电子产品与信息技术同步发展,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电子产品更新升级速度相当的快速,所以在对电子产品结构设计时要运用创造性思维,运用最先进的电子技术和设备,实现电子产品的盈利。

1.2电子产品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

第一,实现各个部件的预期功能的原则,立足结构设计的整体,协调各个结构之间的关系,简化电子产品结构,实现一个结构多种功能;第二,遵循强度与刚度的要求,通过结构设计、减小应力集中、改善受力情况来增加强度,对外壳材料进行综合的检测,满足所需要的强度和刚度;第三,满足制造工艺和装配要求的原则,在结构设计中,要简化电子产品零部件的配置、提升产品装配性能、合理划分装配单元等来实现零部件的合理安装;第四,满足用户审美的原则,电子产品不仅要有实用功能,更不可以忽视电子产品的外在美感[1]。

2结构设计阶段应考虑的主要因素

2.1产品的生产和维修方面的因素

做好电子产品结构设计生产和维修环节,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一是增强元器件布局的安全性、高效性、方便性。做到电路清晰识别,避免波峰焊出现隐蔽效应。产品的生产是做好电子产品的基础,因此在产品生产阶段就应当做好结构设计,设计好的产品才能投入生产中。电子产品的设计一定要结合其实用性考虑,将实用性纳入到电子产品结构设计工作中,做到产品的美观设计和实用设计相结合。其次,注重组件部件的连接。组件部件的连接要综合考虑连接线的方式和种类,其对组装效率和产品检修有很大的影响,一般来讲,排线连接生产效率要高,插拔连接较方便,同时,在维修方面的设计也非常重要,电子产品要做到维修便捷,因此在维修方面的设计要易于打开相应设备,维修的线路和主板能够直观地被维修人员看到,及时检查故障点,快速维护产品性能。产品生产和维修是结构设计阶段应当考虑的首要因素。

2.2产品设计零件材料方面的的因素

对产品设计零件材料的选择,也将极大的影响到电子产品设计的效果。在零件材料的选择上,要考虑零件材料是否环保、可回收再利用、安全等因素。在对电子产品设计零件材料的选择上,要选择信誉较好、价格较合适的厂家,不能贪图低价的便宜,缩减生产成本,采购前要选定产品设计所需要的材料,采购时尽量选择材料优质,价格合适的厂家,采购来的零件材料要送到相关的检测部门,经过一系列的检测程序后,安全合格后方可投入到正式的电子产品设计环节中;电子产品的种类不断增多,电子产品的使用人群增多,电子产品的普及产生了较多的电子污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等都造成了不可修复性的威胁。可是相关电子技术设计人员却忽视了对电子产品的后期处理,造成许多电子产品在被使用后没有得到科学的处理方法,电子设计人员要牢牢树立环保意识,要实现电子产品设计各个环节的无污染。另外,还要考虑电子产品的可回收利用。

2.3产品功效实现方面的因素

电子产品的功效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产品内部布局的合理性,因此要想实现电子产品预先设计的功能,就必须要考虑元器件布局、电路板布线、组件部件布局、以及三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在元器件布局上要克服电路之间相互干扰的问题,考虑电路板承重限度,避免过重导致电路板的变形甚至是断裂,对于怕热的元器件要远离物源;在电路板布线方面,要考虑公共、高频线路阻抗、信号、接地等因素对信号的影响,避免分布电容对布线带来的干扰;在组件部件布局方面,应该考虑到与相关因素的地理位置距离。

2.4产品在用户使用方面的因素

电子产品设计是为了服务广大用户,因此,要考虑到用户使用方面的因素。电子产品贴近人们生活,所以务必要保证其安全性,完善安全保护接地措施,安装电子安全设备,比如安全接地、防雷接地等,消除触电的隐患;杜绝外界因素对电子产品机械零部件损害,延长电子产品机械零部件的寿命;电子产品对外辐射较大,久而久之,对设计人员、用户等都形成了无形的生命威胁;对电子产品结构的设计要有可靠的防过热高温、防火、防爆措施;同时,不可忽视对电子产品运输、存储时的安全,防止引起意外爆炸。

2.5产品使用寿命方面的因素

产品的结构好坏,对产品使用寿命有着很大的影响。综合考虑散热、热保护、热机械固定、太阳辐射等温度对产品使用寿命的影响因素,及时为元器件散热,对功率性发热的元器件实施热保护,避免长时间的太阳直射,保护元器件,避免电子产品的过早报废,延长产品使用寿命;保证电气连接、机械连接的可靠,进行防振动设计,防止连接松动和噪音产生;在结构设计时既要避免内部电路的误操作,又要避免外部电路的误操作,避免误操作对元器件的损害。避免印制线路由于电路板变形过量而断裂,提高产品的耐用性,提高产品的使用性能[2]。

3结束语

实现电子产品结构设计需要综合考虑很多因素,只要电子设计人员准确把握电子产品结构设计的影响因素,才能实现电子产品的预期功效,使电子产品更加符合人们的需求,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使用需要,使电子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获得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于龙飞.电子通讯产品结构设计研究[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14,11:47-48.

产品结构设计要求范文第2篇

    关键词:机械产品;方案设计方法; 发展 趋势

引 言

科学 技术的飞速发展,产品功能要求的日益增多,复杂性增加,寿命期缩短,更新换代速度加快。然而,产品的设计,尤其是机械产品方案的设计手段,则显得力不从心,跟不上 时代 发展的需要。目前,计算机辅助产品的设计绘图、设计计算、加工制造、生产规划已得到了比较广泛和深入的 研究 ,并初见成效,而产品开发初期方案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却远远不能满足设计的需要。为此,作者在阅读了大量 文献 的基础上,概括 总结 了国内外设计学者进行方案设计时采用的方法,并讨论了各种方法之间的有机联系和机械产品方案设计计算机实现的 发展趋势。

根据目前国内外设计学者进行机械产品方案设计所用方法的主要特征,可以将方案的 现代 设计方法概括为下述四大类型。

1、系统化设计方法

系统化设计方法的主要特点是:将设计看成由若干个设计要素组成的一个系统,每个设计要素具有独立性,各个要素间存在着有机的联系,并具有层次性,所有的设计要素结合后,即可实现设计系统所需完成的任务。

系统化设计思想于70年代由德国学者pahl和beitz教授提出,他们以系统 理论 为基础,制订了设计的一般模式,倡导设计工作应具备条理性。德国工程师协会在这一设计思想的基础上,制订出标准vdi2221“技术系统和产品的开发设计方法。

制定的机械产品方案设计进程模式,基本上沿用了德国标准vdi2221的设计方式。除此之外,我国许多设计学者在进行产品方案设计时还借鉴和引用了其他发达国家的系统化设计思想,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

(1)将用户需求作为产品功能特征构思、结构设计和零件设计、工艺规划、作业控制等的基础,从产品开发的宏观过程出发,利用质量功能布置方法,系统地将用户需求信息合理而有效地转换为产品开发各阶段的技术目标和作业控制规程的方法。

(2)将产品看作有机体层次上的生命系统,并借助于生命系统理论,把产品的设计过程划分成功能需求层次、实现功能要求的概念层次和产品的具体设计层次。同时采用了生命系统图符抽象地表达产品的功能要求,形成产品功能系统结构。

(3)将机械设计中系统科学的 应用 归纳为两个基本 问题 :一是把要设计的产品作为一个系统处理,最佳地确定其组成部分(单元)及其相互关系;二是将产品设计过程看成一个系统,根据设计目标,正确、合理地确定设计中各个方面的工作和各个不同的设计阶段 。

由于每个设计者研究问题的角度以及考虑问题的侧重点不同,进行方案设计时采用的具体研究方法亦存在差异。下面介绍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系统化设计方法。

    1.1 设计元素法

用五个设计元素(功能、效应、效应载体、形状元素和表面参数)描述“产品解”,认为一个产品的五个设计元素值确定之后,产品的所有特征和特征值即已确定。我国亦有设计学者采用了类似方法描述产品的原理解。

    1.2 图形建模法

研制的“设计 分析 和引导系统”kaleit,用层次清楚的图形描述出产品的功能结构及其相关的抽象信息,实现了系统结构、功能关系的图形化建模,以及功能层之间的联接 。

将设计划分成辅助方法和信息交换两个方面,利用nijssen信息分析方法可以采用图形符号、具有 内容 丰富的语义模型结构、可以描述集成条件、可以划分约束类型、可以实现关系间的任意结合等特点,将设计方法解与信息技术进行集成,实现了设计过程中不同抽象层间信息关系的图形化建模。

文献[11]将语义设计网作为设计工具,在其开发的活性语义设计网ask中,采用结点和线条组成的 网络 描述设计,结点表示元件化的单元(如设计任务、功能、构件或加工设备等),线条用以调整和定义结点间不同的语义关系,由此为设计过程中的所有活动和结果预先建立模型,使早期设计要求的定义到每一个结构的具体描述均可由关系间的定义表达,实现了计算机辅助设计过程由抽象到具体的飞跃。

    1.3 “构思”—“设计”法

将产品的方案设计分成“构思”和“设计”两个阶段。“构思”阶段的任务是寻求、选择和组合满足设计任务要求的原理解。“设计”阶段的工作则是具体实现构思阶段的原理解。

将方案的“构思”具体描述为:根据合适的功能结构,寻求满足设计任务要求的原理解。即功能结构中的分功能由“结构元素”实现,并将“结构元素”间的物理联接定义为“功能载体”,“功能载体”和“结构元素”间的相互作用又形成了功能示意图(机械运动简图)。方案的“设计”是根据功能示意图,先定性地描述所有的“功能载体”和“结构元素”,再定量地描述所有“结构元素”和联接件(“功能载体”)的形状及位置,得到结构示意图。roper,h.利用图论理论,借助于由他定义的“总设计单元(ge)”、“结构元素(ke)”、“功能结构元素(fke)”、“联接结构元素(vke)”、“结构零件(kt)”、“结构元素零件(ket)”等概念,以及描述结构元素尺寸、位置和传动参数间相互关系的若干种简图,把设计专家凭直觉设计的方法做了形式化的描述,形成了有效地应用现有知识的方法,并将其应用于“构思”和“设计”阶段。

从设计方法学的观点出发,将明确了设计任务后的设计工作分为三步:1) 获取功能和功能结构(简称为“功能”);2) 寻找效应(简称为“效应”);3) 寻找结构(简称为“构形规则”)。并用下述四种策略描述机械产品构思阶段的工作流程:策略1:分别考虑“功能”、“效应”和“构形规则”。因此,可以在各个工作步骤中分别创建变型方案,由此产生广泛的原理解谱。策略2:“效应”与“构形规则”(包括设计者创建的规则)关联,单独考虑功能(通常与设计任务相关)。此时,辨别典型的构形规则及其所属效应需要有丰富的经验,产生的方案谱远远少于策略1的方案谱。策略3:“功能”、“效应”、“构形规则”三者密切相关。适用于功能、效应和构形规则间没有选择余地、具有特殊要求的领域,如超小型机械、特大型机械、价值高的功能零件,以及有特殊功能要求的零部件等等。策略4:针对设计要求进行结构化求解。该策略从已有的零件出发,通过零件间不同的排序和连接,获得预期功能 。

    1.4 矩阵设计法

在方案设计过程中采用“要求—功能”逻辑树(“与或”树)描述要求、功能之间的相互关系,得到满足要求的功能设计解集,形成不同的设计方案。再根据“要求—功能”逻辑树建立“要求—功能”关联矩阵,以描述满足要求所需功能之间的复杂关系,表示出要求与功能间一一对应的关系。

kotaetal将矩阵作为机械系统方案设计的基础,把机械系统的设计空间分解为功能子空间,每个子空间只表示方案设计的一个模块,在抽象阶段的高层,每个设计模块用运动转换矩阵和一个可进行操作的约束矢量表示;在抽象阶段的低层,每个设计模块被表示为参数矩阵和一个运动方程。

    1.5 键合图法

将组成系统元件的功能分成产生能量、消耗能量、转变能量形式、传递能量等各种类型,并借用键合图表达元件的功能解,希望将基于功能的模型与键合图结合,实现功能结构的自动生成和功能结构与键合图之间的自动转换,寻求由键合图产生多个设计方案的方 法。

2、结构模块化设计方法

从规划产品的角度提出:定义设计任务时以功能化的产品结构为基础,引用已有的产品解(如通用零件部件等)描述设计任务,即分解任务时就考虑每个分任务是否存在对应的产品解,这样,能够在产品规划阶段就消除设计任务中可能存在的矛盾,早期预测生产能力、费用,以及开发设计过程中计划的可调整性,由此提高设计效率和设计的可靠性,同时也降低新产品的成本。feldmann将描述设计任务的功能化产品结构分为四层,(1)产品(2)功能组成(3)主要功能组件(4)功能元件。并采用面向应用的结构化特征目录,对功能元件进行更为具体的定性和定量描述。同时研制出适合于产品开发早期和设计初期使用的工具软件strat。

认为专用机械中多数功能可以采用已有的产品解,而具有新型解的专用功能只是少数,因此,在专用机械设计中采用功能化的产品结构,对于评价专用机械的设计、制造风 险十分有利。

提倡在产品功能分析的基础上,将产品分解成具有某种功能的一个或几个模块化的基本结构,通过选择和组合这些模块化基本结构组建成不同的产品。这些基本结构可以是零件、部件,甚至是一个系统。理想的模块化基本结构应该具有标准化的接口(联接和配合部),并且是系列化、通用化、集成化、层次化、灵便化、 经济 化,具有互换性、相容性和相关性。我国结合软件构件技术和cad技术,将变形设计与组合设计相结合,根据分级模块化原理,将加工中心机床由大到小分为产品级、部件级、组件级和元件级,并利用专家知识和cad技术将它们组合成不同品种、不同规格的功能模块,再由这些功能模块组合成不同的加工中心总体方案。

以设计为目录作为选择变异机械结构的工具,提出将设计的解元素进行完整的、结构化的编排,形成解集设计目录。并在解集设计目录中列出评论每一个解的附加信息,非常有利于设计工程师选择解元素。

根据机械零部件的联接特征,将其归纳成四种类型:1)元件间直接定位,并具 有自调整性的部件;2) 结构上具有共性的组合件;3)具有嵌套式结构及嵌套式元件的联接 ;4)具有模块化结构和模块化元件的联接。并采用准符号表示典型元件和元件间的连接规则,由此实现元件间联接的算法化和概念的可视化。

在进行机械系统的方案设计中,用“功能建立”模块对功能进行分解,并规定功能分解的最佳“粒化”程度是功能与机构型式的一一对应。“结构建立”模块则作为功能解的选择对象以便于实现映射算法。

3、基于产品特征知识的设计方法

基于产品特征知识设计方法的主要特点是:用计算机能够识别的语言描述产品的特征及其设计领域专家的知识和经验,建立相应的知识库及推理机,再利用已存储的领域知识和建立的推理机制实现计算机辅助产品的方案设计。

机械系统的方案设计主要是依据产品所具有的特征,以及设计领域专家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推量和决策,完成机构的型、数综合。欲实现这一阶段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必须研究知识的自动获取、表达、集成、协调、管理和使用。为此,国内外设计学者针对机械系统方案设计知识的自动化处理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采用的方法可归纳为下述几种。

   3.1 编码法

根据“运动转换”功能(简称功能元)将机构进行分类,并利用代码描述功能元和机构类别,由此建立起“机构系统方案设计专家系统”知识库。在此基础上,将二元逻辑推理与模糊综合评判原理相结合,建立了该“专家系统”的推理机制,并用于四工位专用机床的方案设计中。

利用生物进化理论,通过 自然 选择和有性繁殖使生物体得以演化的原理,在机构方案设计中,运用网络图论方法将机构的结构表达为拓扑图,再通过编码技术,把机构的结构和性能转化为个体染色体的二进制数串,并根据设计要求编制适应值,运用生物进化理论控制繁殖机制,通过选择、交叉、突然变异等手段,淘汰适应值低的不适应个体,以极快的进化过程得到适应性最优的个体,即最符合设计要求的机构方案。

    3.2 知识的混合型表达法

针对复杂机械系统的方案设计,采用混合型的知识表达方式描述设计中的各类知识尤为适合,这一点已得到我国许多设计学者的共识。

在研制复杂产品方案设计智能决策支持系统dmdss中,将规则、框架、过程和神经 网络 等知识表示 方法 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适应设计中不同类型知识的描述。将多种单一的知识表达方法(规则、框架和过程),按面向对象的编程原则,用框架的槽表示对象的属性,用规则表示对象的动态特征,用过程表示知识的处理,组成一种混合型的知识表达型式,并成功地研制出“面向对象的数控龙门铣床变速箱方案设计智能系统gbcdis”和“变速箱结构设计专家系统gbsdes”。

    3.3 利用基于知识的开发工具

在联轴器的cad系统中,利用基于知识的开发工具nexpert-object,借助于面向对象的方法,创建了面向对象的设计方法数据库,为设计者进行联轴器的方案设计和结构设计提供了广泛且可靠的设计方法谱。则利用nexpert描述直线导轨设计中需要基于知识进行设计的 内容 ,由此寻求出基于知识的解,并开发出直线导轨设计专家系统。

    3.4 设计目录法

构造了“功能模块”、“功能元解”和“机构组”三级递进式设计目录,并将这三级递进式设计目录作为机械传动原理方案智能设计系统的知识库和开发设计的辅助工具。

    3.5 基于实例的方法

在研制设计型专家系统的知识库中,采用基本谓词描述设计要求、设计条件和选取的方案,用框架结构描述“工程实例”和各种“概念实体”,通过基于实例的推理技术产生候选解来配匹产品的设计要求。

4、智能化设计方法

智能化设计方法的主要特点是:根据设计方法学 理论 ,借助于三维图形软件、智能化设计软件和虚拟现实技术,以及多媒体、超媒体工具进行产品的开发设计、表达产品的构思、描述 产品的结构。

在利用数学系统理论的同时,考虑了系统工程理论、产品设计技术和系统开发方法学vdi2221,研制出适合于产品设计初期使用的多媒体开发系统软件muse。

在进行自动取款机设计时,把产品的整个开发过程概括为“产品规划”、“开发”和“生产规划”三个阶段,并且充分利用了现有的cad尖端技术——虚拟现实技术。1) 产品规划—构思产品。其任务是确定产品的外部特性,如色彩、形状、表面质量、人机工程等等,并将最初的设想用cad立体模型表示出,建立能够体现整个产品外形的简单模型,该模型可以在虚拟环境中建立,借助于数据帽和三维鼠标,用户还可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到这一环境中,并且能够迅速地生成不同的造型和色彩。立体模型是检测外部形状效果的依据,也是几何图形显示设计变量的依据,同时还是开发过程中各类 分析 的基础。 2) 开发—设计产品。该阶段主要根据“系统合成”原理,在立体模型上配置和集成解元素,解元素根据设计目标的不同有不同的含义:可以是基本元素,如螺栓、轴或轮毂联接等;也可以是复合元素,如机、电、 电子 部件、控制技术或软件组成的传动系统;还可以是要求、特性、形状等等。将实现功能的关键性解元素配置到立体模型上之后,即可对产品的配置(设计模型中解元素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产品配置分析是综合“产品规划”和“开发”结果的重要手段。3) 生产规划—加工和装配产品。在这一阶段中,主要论述了装配过程中cad技术的 应用 ,提出用 计算 机图像显示解元素在相应位置的装配过程,即通过虚拟装配模型揭示造形和装配间的关系,由此发现难点和 问题 ,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认为将cad技术综合应用于产品开发的三个阶段,可以使设计过程的综合与分析在“产品规划”、“开发”和“生产规划”中连续地交替进行。因此,可以较早地发现各个阶段中存在的问题,使产品在开发进程中不断地细化和完善。

我国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设计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利用面向对象的技术,重点 研究 了按时序合成的机构组合方案设计专家系统,并借助于具有高性能图形和交换处理能力的opengl技术,在三维环境中从各个角度对专家系统设计出的方案进行观察,如运动中机构间的衔接状况是否产生冲突等等。

将构造标准模块、产品整体构造及其制造工艺和使用说明的拟订(见图1)称之为快速成型技术。建议在产品开发过程中将快速成型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虚拟表达与神经网络(应用于各个阶段求解过程需要的场合)结合应用。指出随着计算机软、硬件的不断完善,应尽可能地将多媒体图形处理技术应用于产品开发中,例如三维图形(立体模型)代替装配、拆卸和设计联接件时所需的立体结构想象力等等。

利用智能型cad系统sigraph-design作为开发平台,将产品的开发过程分为概念设计、装配设计和零件设计,并以变量设计技术为基础,建立了胶印机凸轮连杆机构的概念模型。从 文献 介绍的研究工作看,其概念模型是在确定了机构型、数综合的基础上,借助于软件sigraph-design提供的变量设计功能,使原理图随着机构的结构参数变化而变化,并将概念模型的参数传递给下一级的装配模型、零件设计。

5、各类设计方法评述及 发展 趋势

综上所述,系统化设计方法将设计任务由抽象到具体(由设计的任务要求到实现该任务的方案或结构)进行层次划分,拟定出每一层欲实现的目标和方法,由浅入深、由抽象至具体地将各层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使整个设计过程系统化,使设计有 规律 可循,有方法可依,易于设计过程的计算机辅助实现。

结构模块化设计方法视具有某种功能的实现为一个结构模块,通过结构模块的组合,实现产品的方案设计。对于特定种类的机械产品,由于其组成部分的功能较为明确且相对稳定,结构模块的划分比较容易,因此,采用结构模块化方法进行方案设计较为合适。由于实体与功能之间并非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一个实体通常可以实现若干种功能,一个功能往往又可通过若干种实体予以实现。因此,若将结构模块化设计方法用于一般意义的产品方案设计,结构模块的划分和选用都比较困难,而且要求设计人员具有相当丰富的设计经验和广博的多学科 领域知识。

机械产品的方案设计通常无法采用纯数学演算的方法进行,也难以用数学模型进行完整的描述,而需根据产品特征进行形式化的描述,借助于设计专家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推理和决策。因此,欲实现计算机辅助产品的方案设计,必须解决计算机存储和运用产品设计知识和专家设计决策等有关方面的问题,由此形成基于产品特征知识的设计方法。

目前 ,智能化设计方法主要是利用三维图形软件和虚拟现实技术进行设计,直观性较好,开发初期用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参与到设计中,但系统性较差,且零部件的结构、形状、尺寸、位置的合理确定,要求软件具有较高的智能化程度,或者有丰富经验的设计者参与。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各种方法并不是完全孤立的,各类方法之间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联系,如结构模块化设计方法中,划分结构模块时就蕴含有系统化思想,建立产品特征及设计方法知识库和推理机时,通常也需运用系统化和结构模块化方法,此外,基于产品特征知识的设计同时又是方案智能化设计的基础之一。在机械产品方案设计中,视能够实现特定功能的通用零件、部件或常用机构为结构模块,并将其应用到系统化设计有关层次的具体设计中,即将结构模块化方法融于系统化设计方法中,不仅可以保证设计的规范化,而且可以简化设计过程,提高设计效率和质量,降低设计成本。

产品结构设计要求范文第3篇

摘要:根据目前国内外设计学者进行机械产品设计时的主要思维特点,将产品方案的设计方法概括为系统化、结构模块化、基于产品特征知识和智能四种类型。指出四种方法的特点及其相互间的有机联系,提出产品方案设计计算机实现的努力方向。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产品功能要求的日益增多,复杂性增加,寿命期缩短,更新换代速度加快。然而,产品的设计,尤其是机械产品方案的设计手段,则显得力不从心,跟不上时展的需要。目前,计算机辅助产品的设计绘图、设计计算、加工制造、生产规划已得到了比较广泛和深入的研究,并初见成效,而产品开发初期方案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却远远不能满足设计的需要。为此,作者在阅读了大量文献的基础上,概括总结了国内外设计学者进行方案设计时采用的方法,并讨论了各种方法之间的有机联系和机械产品方案设计计算机实现的发展趋势。

根据目前国内外设计学者进行机械产品方案设计所用方法的主要特征,可以将方案的现代设计方法概括为下述四大类型。

一、系统化设计方法

系统化设计方法的主要特点是:将设计看成由若干个设计要素组成的一个系统,每个设计要素具有独立性,各个要素间存在着有机的联系,并具有层次性,所有的设计要素结合后,即可实现设计系统所需完成的任务。

系统化设计思想于70年代由德国学者Pahl和Beitz教授提出,他们以系统理论为基础,制订了设计的一般模式,倡导设计工作应具备条理性。德国工程师协会在这一设计思想的基础上,制订出标准VDI2221“技术系统和产品的开发设计方法。

制定的机械产品方案设计进程模式,基本上沿用了德国标准VDI2221的设计方式。除此之外,我国许多设计学者在进行产品方案设计时还借鉴和引用了其他发达国家的系统化设计思想,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

(1)将用户需求作为产品功能特征构思、结构设计和零件设计、工艺规划、作业控制等的基础,从产品开发的宏观过程出发,利用质量功能布置方法,系统地将用户需求信息合理而有效地转换为产品开发各阶段的技术目标和作业控制规程的方法。

(2)将产品看作有机体层次上的生命系统,并借助于生命系统理论,把产品的设计过程划分成功能需求层次、实现功能要求的概念层次和产品的具体设计层次。同时采用了生命系统图符抽象地表达产品的功能要求,形成产品功能系统结构。

(3)将机械设计中系统科学的应用归纳为两个基本问题:一是把要设计的产品作为一个系统处理,最佳地确定其组成部分(单元)及其相互关系;二是将产品设计过程看成一个系统,根据设计目标,正确、合理地确定设计中各个方面的工作和各个不同的设计阶段。

由于每个设计者研究问题的角度以及考虑问题的侧重点不同,进行方案设计时采用的具体研究方法亦存在差异。下面介绍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系统化设计方法。

1.1设计元素法

用五个设计元素(功能、效应、效应载体、形状元素和表面参数)描述“产品解”,认为一个产品的五个设计元素值确定之后,产品的所有特征和特征值即已确定。我国亦有设计学者采用了类似方法描述产品的原理解。

1.2图形建模法

研制的“设计分析和引导系统”KALEIT,用层次清楚的图形描述出产品的功能结构及其相关的抽象信息,实现了系统结构、功能关系的图形化建模,以及功能层之间的联接。将设计划分成辅助方法和信息交换两个方面,利用Nijssen信息分析方法可以采用图形符号、具有内容丰富的语义模型结构、可以描述集成条件、可以划分约束类型、可以实现关系间的任意结合等特点,将设计方法解与信息技术进行集成,实现了设计过程中不同抽象层间信息关系的图形化建模。

将语义设计网作为设计工具,在其开发的活性语义设计网ASK中,采用结点和线条组成的网络描述设计,结点表示元件化的单元(如设计任务、功能、构件或加工设备等),线条用以调整和定义结点间不同的语义关系,由此为设计过程中的所有活动和结果预先建立模型,使早期设计要求的定义到每一个结构的具体描述均可由关系间的定义表达,实现了计算机辅助设计过程由抽象到具体的飞跃。

1.3“构思”—“设计”法

将产品的方案设计分成“构思”和“设计”两个阶段。“构思”阶段的任务是寻求、选择和组合满足设计任务要求的原理解。“设计”阶段的工作则是具体实现构思阶段的原理解。

将方案的“构思”具体描述为:根据合适的功能结构,寻求满足设计任务要求的原理解。即功能结构中的分功能由“结构元素”实现,并将“结构元素”间的物理联接定义为“功能载体”,“功能载体”和“结构元素”间的相互作用又形成了功能示意图(机械运动简图)。方案的“设计”是根据功能示意图,先定性地描述所有的“功能载体”和“结构元素”,再定量地描述所有“结构元素”和联接件(“功能载体”)的形状及位置,得到结构示意图。Roper,H.利用图论理论,借助于由他定义的“总设计单元(GE)”、“结构元素(KE)”、“功能结构元素(FKE)”、“联接结构元素(VKE)”、“结构零件(KT)”、“结构元素零件(KET)”等概念,以及描述结构元素尺寸、位置和传动参数间相互关系的若干种简图,把设计专家凭直觉设计的方法做了形式化的描述,形成了有效地应用现有知识的方法,并将其应用于“构思”和“设计”阶段。

从设计方法学的观点出发,将明确了设计任务后的设计工作分为三步:1)获取功能和功能结构(简称为“功能”);2)寻找效应(简称为“效应”);3)寻找结构(简称为“构形规则”)。并用下述四种策略描述机械产品构思阶段的工作流程:策略1:分别考虑“功能”、“效应”和“构形规则”。因此,可以在各个工作步骤中分别创建变型方案,由此产生广泛的原理解谱。策略2:“效应”与“构形规则”(包括设计者创建的规则)关联,单独考虑功能(通常与设计任务相关)。此时,辨别典型的构形规则及其所属效应需要有丰富的经验,产生的方案谱远远少于策略1的方案谱。策略3:“功能”、“效应”、“构形规则”三者密切相关。适用于功能、效应和构形规则间没有选择余地、具有特殊要求的领域,如超小型机械、特大型机械、价值高的功能零件,以及有特殊功能要求的零部件等等。策略4:针对设计要求进行结构化求解。该策略从已有的零件出发,通过零件间不同的排序和连接,获得预期功能。

1.4矩阵设计法

在方案设计过程中采用“要求—功能”逻辑树(“与或”树)描述要求、功能之间的相互关系,得到满足要求的功能设计解集,形成不同的设计方案。再根据“要求—功能”逻辑树建立“要求—功能”关联矩阵,以描述满足要求所需功能之间的复杂关系,表示出要求与功能间一一对应的关系。

Kotaetal将矩阵作为机械系统方案设计的基础,把机械系统的设计空间分解为功能子空间,每个子空间只表示方案设计的一个模块,在抽象阶段的高层,每个设计模块用运动转换矩阵和一个可进行操作的约束矢量表示;在抽象阶段的低层,每个设计模块被表示为参数矩阵和一个运动方程。

1.5键合图法

将组成系统元件的功能分成产生能量、消耗能量、转变能量形式、传递能量等各种类型,并借用键合图表达元件的功能解,希望将基于功能的模型与键合图结合,实现功能结构的自动生成和功能结构与键合图之间的自动转换,寻求由键合图产生多个设计方案的方法。

二、结构模块化设计方法

从规划产品的角度提出:定义设计任务时以功能化的产品结构为基础,引用已有的产品解(如通用零件部件等)描述设计任务,即分解任务时就考虑每个分任务是否存在对应的产品解,这样,能够在产品规划阶段就消除设计任务中可能存在的矛盾,早期预测生产能力、费用,以及开发设计过程中计划的可调整性,由此提高设计效率和设计的可靠性,同时也降低新产品的成本。Feldmann将描述设计任务的功能化产品结构分为四层,(1)产品(2)功能组成(3)主要功能组件(4)功能元件。并采用面向应用的结构化特征目录,对功能元件进行更为具体的定性和定量描述。同时研制出适合于产品开发早期和设计初期使用的工具软件STRAT。

认为专用机械中多数功能可以采用已有的产品解,而具有新型解的专用功能只是少数,因此,在专用机械设计中采用功能化的产品结构,对于评价专用机械的设计、制造风险十分有利。

提倡在产品功能分析的基础上,将产品分解成具有某种功能的一个或几个模块化的基本结构,通过选择和组合这些模块化基本结构组建成不同的产品。这些基本结构可以是零件、部件,甚至是一个系统。理想的模块化基本结构应该具有标准化的接口(联接和配合部),并且是系列化、通用化、集成化、层次化、灵便化、经济化,具有互换性、相容性和相关性。我国结合软件构件技术和CAD技术,将变形设计与组合设计相结合,根据分级模块化原理,将加工中心机床由大到小分为产品级、部件级、组件级和元件级,并利用专家知识和CAD技术将它们组合成不同品种、不同规格的功能模块,再由这些功能模块组合成不同的加工中心总体方案。

以设计为目录作为选择变异机械结构的工具,提出将设计的解元素进行完整的、结构化的编排,形成解集设计目录。并在解集设计目录中列出评论每一个解的附加信息,非常有利于设计工程师选择解元素。

根据机械零部件的联接特征,将其归纳成四种类型:1)元件间直接定位,并具有自调整性的部件;2)结构上具有共性的组合件;3)具有嵌套式结构及嵌套式元件的联接;4)具有模块化结构和模块化元件的联接。并采用准符号表示典型元件和元件间的连接规则,由此实现元件间联接的算法化和概念的可视化。

在进行机械系统的方案设计中,用“功能建立”模块对功能进行分解,并规定功能分解的最佳“粒化”程度是功能与机构型式的一一对应。“结构建立”模块则作为功能解的选择对象以便于实现映射算法。

三、基于产品特征知识的设计方法

基于产品特征知识设计方法的主要特点是:用计算机能够识别的语言描述产品的特征及其设计领域专家的知识和经验,建立相应的知识库及推理机,再利用已存储的领域知识和建立的推理机制实现计算机辅助产品的方案设计。

机械系统的方案设计主要是依据产品所具有的特征,以及设计领域专家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推量和决策,完成机构的型、数综合。欲实现这一阶段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必须研究知识的自动获取、表达、集成、协调、管理和使用。为此,国内外设计学者针对机械系统方案设计知识的自动化处理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采用的方法可归纳为下述几种。

3.1编码法

根据“运动转换”功能(简称功能元)将机构进行分类,并利用代码描述功能元和机构类别,由此建立起“机构系统方案设计专家系统”知识库。在此基础上,将二元逻辑推理与模糊综合评判原理相结合,建立了该“专家系统”的推理机制,并用于四工位专用机床的方案设计中。

利用生物进化理论,通过自然选择和有性繁殖使生物体得以演化的原理,在机构方案设计中,运用网络图论方法将机构的结构表达为拓扑图,再通过编码技术,把机构的结构和性能转化为个体染色体的二进制数串,并根据设计要求编制适应值,运用生物进化理论控制繁殖机制,通过选择、交叉、突然变异等手段,淘汰适应值低的不适应个体,以极快的进化过程得到适应性最优的个体,即最符合设计要求的机构方案。

3.2知识的混合型表达法

针对复杂机械系统的方案设计,采用混合型的知识表达方式描述设计中的各类知识尤为适合,这一点已得到我国许多设计学者的共识。

在研制复杂产品方案设计智能决策支持系统DMDSS中,将规则、框架、过程和神经网络等知识表示方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适应设计中不同类型知识的描述。将多种单一的知识表达方法(规则、框架和过程),按面向对象的编程原则,用框架的槽表示对象的属性,用规则表示对象的动态特征,用过程表示知识的处理,组成一种混合型的知识表达型式,并成功地研制出“面向对象的数控龙门铣床变速箱方案设计智能系统GBCDIS”和“变速箱结构设计专家系统GBSDES”。

3.3利用基于知识的开发工具

在联轴器的CAD系统中,利用基于知识的开发工具NEXPERT-OBJECT,借助于面向对象的方法,创建了面向对象的设计方法数据库,为设计者进行联轴器的方案设计和结构设计提供了广泛且可靠的设计方法谱。则利用NEXPERT描述直线导轨设计中需要基于知识进行设计的内容,由此寻求出基于知识的解,并开发出直线导轨设计专家系统。

3.4设计目录法

构造了“功能模块”、“功能元解”和“机构组”三级递进式设计目录,并将这三级递进式设计目录作为机械传动原理方案智能设计系统的知识库和开发设计的辅助工具。

3.5基于实例的方法

在研制设计型专家系统的知识库中,采用基本谓词描述设计要求、设计条件和选取的方案,用框架结构描述“工程实例”和各种“概念实体”,通过基于实例的推理技术产生候选解来配匹产品的设计要求。

四、智能化设计方法

智能化设计方法的主要特点是:根据设计方法学理论,借助于三维图形软件、智能化设计软件和虚拟现实技术,以及多媒体、超媒体工具进行产品的开发设计、表达产品的构思、描述产品的结构。

在利用数学系统理论的同时,考虑了系统工程理论、产品设计技术和系统开发方法学VDI2221,研制出适合于产品设计初期使用的多媒体开发系统软件MUSE。

在进行自动取款机设计时,把产品的整个开发过程概括为“产品规划”、“开发”和“生产规划”三个阶段,并且充分利用了现有的CAD尖端技术——虚拟现实技术。1)产品规划—构思产品。其任务是确定产品的外部特性,如色彩、形状、表面质量、人机工程等等,并将最初的设想用CAD立体模型表示出,建立能够体现整个产品外形的简单模型,该模型可以在虚拟环境中建立,借助于数据帽和三维鼠标,用户还可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到这一环境中,并且能够迅速地生成不同的造型和色彩。立体模型是检测外部形状效果的依据,也是几何图形显示设计变量的依据,同时还是开发过程中各类分析的基础。2)开发—设计产品。该阶段主要根据“系统合成”原理,在立体模型上配置和集成解元素,解元素根据设计目标的不同有不同的含义:可以是基本元素,如螺栓、轴或轮毂联接等;也可以是复合元素,如机、电、电子部件、控制技术或软件组成的传动系统;还可以是要求、特性、形状等等。将实现功能的关键性解元素配置到立体模型上之后,即可对产品的配置(设计模型中解元素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产品配置分析是综合“产品规划”和“开发”结果的重要手段。3)生产规划—加工和装配产品。在这一阶段中,主要论述了装配过程中CAD技术的应用,提出用计算机图像显示解元素在相应位置的装配过程,即通过虚拟装配模型揭示造形和装配间的关系,由此发现难点和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认为将CAD技术综合应用于产品开发的三个阶段,可以使设计过程的综合与分析在“产品规划”、“开发”和“生产规划”中连续地交替进行。因此,可以较早地发现各个阶段中存在的问题,使产品在开发进程中不断地细化和完善。

我国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设计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利用面向对象的技术,重点研究了按时序合成的机构组合方案设计专家系统,并借助于具有高性能图形和交换处理能力的OpenGL技术,在三维环境中从各个角度对专家系统设计出的方案进行观察,如运动中机构间的衔接状况是否产生冲突等等。

将构造标准模块、产品整体构造及其制造工艺和使用说明的拟订(见图1)称之为快速成型技术。建议在产品开发过程中将快速成型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虚拟表达与神经网络(应用于各个阶段求解过程需要的场合)结合应用。指出随着计算机软、硬件的不断完善,应尽可能地将多媒体图形处理技术应用于产品开发中,例如三维图形(立体模型)代替装配、拆卸和设计联接件时所需的立体结构想象力等等。

利用智能型CAD系统SIGRAPH-DESIGN作为开发平台,将产品的开发过程分为概念设计、装配设计和零件设计,并以变量设计技术为基础,建立了胶印机凸轮连杆机构的概念模型。从文献介绍的研究工作看,其概念模型是在确定了机构型、数综合的基础上,借助于软件SIGRAPH-DESIGN提供的变量设计功能,使原理图随着机构的结构参数变化而变化,并将概念模型的参数传递给下一级的装配模型、零件设计。

五、各类设计方法评述及发展趋势

综上所述,系统化设计方法将设计任务由抽象到具体(由设计的任务要求到实现该任务的方案或结构)进行层次划分,拟定出每一层欲实现的目标和方法,由浅入深、由抽象至具体地将各层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使整个设计过程系统化,使设计有规律可循,有方法可依,易于设计过程的计算机辅助实现。

结构模块化设计方法视具有某种功能的实现为一个结构模块,通过结构模块的组合,实现产品的方案设计。对于特定种类的机械产品,由于其组成部分的功能较为明确且相对稳定,结构模块的划分比较容易,因此,采用结构模块化方法进行方案设计较为合适。由于实体与功能之间并非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一个实体通常可以实现若干种功能,一个功能往往又可通过若干种实体予以实现。因此,若将结构模块化设计方法用于一般意义的产品方案设计,结构模块的划分和选用都比较困难,而且要求设计人员具有相当丰富的设计经验和广博的多学科领域知识。

机械产品的方案设计通常无法采用纯数学演算的方法进行,也难以用数学模型进行完整的描述,而需根据产品特征进行形式化的描述,借助于设计专家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推理和决策。因此,欲实现计算机辅助产品的方案设计,必须解决计算机存储和运用产品设计知识和专家设计决策等有关方面的问题,由此形成基于产品特征知识的设计方法。

目前,智能化设计方法主要是利用三维图形软件和虚拟现实技术进行设计,直观性较好,开发初期用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参与到设计中,但系统性较差,且零部件的结构、形状、尺寸、位置的合理确定,要求软件具有较高的智能化程度,或者有丰富经验的设计者参与。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各种方法并不是完全孤立的,各类方法之间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联系,如结构模块化设计方法中,划分结构模块时就蕴含有系统化思想,建立产品特征及设计方法知识库和推理机时,通常也需运用系统化和结构模块化方法,此外,基于产品特征知识的设计同时又是方案智能化设计的基础之一。在机械产品方案设计中,视能够实现特定功能的通用零件、部件或常用机构为结构模块,并将其应用到系统化设计有关层次的具体设计中,即将结构模块化方法融于系统化设计方法中,不仅可以保证设计的规范化,而且可以简化设计过程,提高设计效率和质量,降低设计成本。

产品结构设计要求范文第4篇

LLPC产品工业设计中需要满足加工效率高、安全性、良好人机与操控、良好维护性等要求。因此,对应地,设计过程中考虑分析加工各个功能模块的布局,获得高效率的加工方式;考虑在设备加工过程中操作人员的安全性问题;考虑人员操作的易用性,获得良好的精确操作及监视需要;考虑使用后的定期维护需要,需要将控制模块进行独立布局,而不影响其他模块。概括地,该产品的特点有:(1)体量大;基于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设计方法容易造成尺度把握不当而造成装配误差。同时该产品的人机尺度与交互关系成为设计要点,设计过程中应注重计算机数据对人机尺度的检测与验证。通过分析确定的人机尺寸数据输入前期的模块化设计中,为后期造型与结构设计作重要参考。(2)零件多;大型机床功能较繁琐,实现功能的零件多,设计过程中需要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基于零件的三维数据构建三维模型,佘月明等人对复杂层次关系的造型做了研究,必要时候采用逆向工程方法进行三维数据采集。(3)构造复杂,需要提前进行产品布局设计;大型机床产品功能模块多,因此构造必然复杂,零件装配点多而连接关系复杂,因此,在计算机辅助设计时,应先构建主体零件,次要零件的尺寸、位置及装配关系。(4)生产方式与材料特性对造型风格影响大;确定功能模块的布局后,则需要导入生产方式的考虑,以建立造型设计的基本工程要求。魏专等人研究的造型比例关系在数控机床造型设计中的应用[6],提供了一定参考。

2LLPC产品的多目标体系构建

针对该产品的多个特点及设计的要求,在产品计划阶段我们对该产品的要求进行目标化,构建出多目标的体系,如图1所示,通过目标体系对产品设计的指导,加强产品的设计的方向和过程控制。图1多目标体系示意(1)整体性:该部门要求产品具有整体感的结构与外观设计。产品的复杂性与零件数量多,要求在产品设计过程中,对整体结构进行统一规划,避免产生多个零件群的链接关系,及产品设计装配时考虑都与一个共同体进行链接。另外对产品的外观需要保持整体性,避免结构零件的外露而破坏整体性。(2)维护性:该目标要求是产品应具有灵活的维护性,产品构造上可采用模块化装配方式,每个模块相对独立,如果某个部件出现故障需要维修,只需在对局部该模块进行修理和维护,不改变其他模块的链接关系,无需拆解整体结构,这与传统整体式结构相比体现出了高效性、便利性和较低的成本。著名奥运场馆水立方的外墙设计采用了模块化的结构,整体造型的局部每块覆膜都是独立装嵌的,如果某一个模块受损坏,只需要根据该模块编号更换该模块的一个覆膜即可,维护非常方便。这种理念是设计师在整体风格与系统性因素分析所获得的。导入维护性目标,在大型激光加工中心产品结构上,系统分析功能模块与布局。(3)外观品质:该目标要求是产品外观风格设计具有一定品质感,框架式构造与外壳的加工方式对外观风格影响明显,可利用加工方式获得的造型特点进行整体造型设计,通过外观主型面的造型分割形成设备品质感较强的风格。(4)可靠性:该目标要求是研发流程可控性好,风险低;基于框架式构造的产品设计流程稳健可靠,属于比较规范合理的产品设计流程,通过对功能布局、整体结构、框架结构等几个关键环节的质量控制,确定了整体结构后,该产品设计即可定型,后期的可变因素很小,大大降低了设计风险。在产品周期中,如果那个部件出现问题,可更换或者局部改良,不影响其他零部件品质。(5)拓展性:该目标要求产品的更新换代可行性。对于大型机床产品,产品的系列化与延续性对于品牌的战略尤其重要,单一的产品系列势必导致片面的市场格局。在保证产品品质的基础上可根据市场细分,基于同一平台拓展出不同功能定位的产品。这一策略在汽车品牌的车型开发中常见。模块化结构形式有助于功能的模块化定义,对于影响终端界面的模块可进行更新换代,而共用的基础部分保持不变,即可根据产品的系列化定位进行基于平台架构的不同功能组合延展,在不增加太多成本的基础上实现不同产品系列的拓展。(6)易用性:该目标要求整体产品在人机交互过程中,保证操作人员从尺寸、操作范围、操作过程等方面便于使用。对于体量大的LLPC产品,人机易用性是产品设计重要的目标。

3多目标作用下的产品框架方式创意

在产品设计的工程结构中,一般会采用单体式结构,即每个主体零件都成为结构的一部分,结构上并没独立承重与支持的单体,这种结构方式简单实用。另一种整体式结构是框架式结构,当需要考虑产品的稳定性和扩展性时,可采用这种设计理念,它对产品起整体支撑作用,其他零件则只需设计与它的装配关系。框架式结构的产品具有便于拆卸、维护、更换、重组、升级等优点。LLPC产品设计开发过程将面临着模块布局、人机界面、安全性、操作性、维护性等多个目标要求,多重因素的叠加促使该产品的结构主体成为重要的关键点。提出框架式设计理念对以上目标问题进行整合规划设计,以求获得实用功能布局、友好人机关系、便利功能维护、高效操作性的设计结果,提高产品的品质与形象。

4框架式结构应用的可行性对比分析

基于以上初步讨论,我们需要将两者进行对比性分析,寻找框架式理念的优势与LLPC产品多目标要求的吻合度,同时对比传统单体式结构。大型激光加工中心应用框架式结构设计的可行性是LLPC产品自身的产品特点分别与应用框架式与单体式结构设计对比分析,寻找其多元性系统性的关系,根据对比结果评估其应用的对应情况,见表格1。从上表对比可见,框架式结构理念对于LLPC产品的工业设计具有较好的优势,符合多个目标的要求,此对比情况对于产品开发初期的规划与设计定位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5设计过程验证———框架式结构的应用过程

基于多目标体系的构建,我们综合了相关的产品设计方法,应用该结构形式对LLPC产品进行了工业设计的过程应用,进一步验证其作用,以多个目标为导向,我们应用了功能定量优化设计、人机交互设计、外观特征造型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等多种设计方法,研究过程包括:(1)产品规划设计初期,我们对所需完成的工作作出一个计划性安排,流程的规划主要包括:功能定量优化法优化功能分区与结构机构———基于结构优化的框架搭接———基于布局方案与品牌形象外化的外观造型设计———基于装配与维护的细节设计———基于计算机辅助评价方法———基于基础零件标准化的生产监控。(2)产品结构机构设计在LLPC产品设计前期,以整体性目标导向,导入框架式理念,对产品进行模块化布局设计,根据优化的模块方案,进行了产品框架结构与机构的设计,设计结果见图2。(3)外观创意设计完成产品整体框架构建后,以外观品质、易用性目标导向,导入生产方式与框架式特指进行外观创意设计。主要完成内容有外观造型的风格化、色彩方案、人机界面、观察门的开合方式等。其中重点是在框架范围内根据合理的人机关系进行功能细化的设计;然后根据生产方式及产品风格进行外观造型特征营造设计,设计结果如图3所示。(4)零件标准化完成外观方案设计及三维数据建立后,则进行结构设计阶段。考虑到产品装配过程中涉及到较多的装配位置及装配误差问题,以可靠性目标导向,基于简化原则。结构零件中的连接零件采用统一标准设计,仅在链接孔位预留装配余地,大大减少了零件数量简化了生产工序与装配流程。连接零件的设计采用可调式设计方案,装配时可根据零件尺寸误差进行局部调整。(5)三维数据的评估完成LLPC产品整体外观结构数据构建后,即可基于计算机辅助软件进行零件装配,图4所示,装配的顺序应根据零件的重要性与尺寸从大到小分别装配。完成产品整体零件模拟装配后即可进行结构分析与装配干涉分析,以验证数据的可靠性与可行性。分析检查过程中,如发现零件的干涉(装配过盈),则根据零件的重要性进行逐级调整参数。(6)设计完成的产品实物将生产完成的产品结构、外观零件根据预先设计的装配流程进行装配工装。完成装配的产品实物如图5所示,最后根据产品实物进行人机操作验证,见图6。根据系列设计方法的指导与辅助,完成了多目标导向的框架式结构在LLPC产品工业设计中的应用研究与实践,有效验证了多目标作用的效果与框架式结构在大型产品机床设备中的应用设计可行性。

6结束语

产品结构设计要求范文第5篇

关键词:机械产品;方案设计方法;发展趋势

引言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产品功能要求的日益增多,复杂性增加,寿命期缩短,更新换代速度加快。然而,产品的设计,尤其是机械产品方案的设计手段,则显得力不从心,跟不上时展的需要。目前,计算机辅助产品的设计绘图、设计计算、加工制造、生产规划已得到了比较广泛和深入的研究,并初见成效,而产品开发初期方案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却远远不能满足设计的需要。为此,作者在阅读了大量文献的基础上,概括总结了国内外设计学者进行方案设计时采用的方法,并讨论了各种方法之间的有机联系和机械产品方案设计计算机实现的发展趋势。

根据目前国内外设计学者进行机械产品方案设计所用方法的主要特征,可以将方案的现代设计方法概括为下述四大类型。

1、系统化设计方法

系统化设计方法的主要特点是:将设计看成由若干个设计要素组成的一个系统,每个设计要素具有独立性,各个要素间存在着有机的联系,并具有层次性,所有的设计要素结合后,即可实现设计系统所需完成的任务。

系统化设计思想于70年代由德国学者Pahl和Beitz教授提出,他们以系统理论为基础,制订了设计的一般模式,倡导设计工作应具备条理性。德国工程师协会在这一设计思想的基础上,制订出标准VDI2221“技术系统和产品的开发设计方法。

制定的机械产品方案设计进程模式,基本上沿用了德国标准VDI2221的设计方式。除此之外,我国许多设计学者在进行产品方案设计时还借鉴和引用了其他发达国家的系统化设计思想,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

(1)将用户需求作为产品功能特征构思、结构设计和零件设计、工艺规划、作业控制等的基础,从产品开发的宏观过程出发,利用质量功能布置方法,系统地将用户需求信息合理而有效地转换为产品开发各阶段的技术目标和作业控制规程的方法。

(2)将产品看作有机体层次上的生命系统,并借助于生命系统理论,把产品的设计过程划分成功能需求层次、实现功能要求的概念层次和产品的具体设计层次。同时采用了生命系统图符抽象地表达产品的功能要求,形成产品功能系统结构。

(3)将机械设计中系统科学的应用归纳为两个基本问题:一是把要设计的产品作为一个系统处理,最佳地确定其组成部分(单元)及其相互关系;二是将产品设计过程看成一个系统,根据设计目标,正确、合理地确定设计中各个方面的工作和各个不同的设计阶段。

由于每个设计者研究问题的角度以及考虑问题的侧重点不同,进行方案设计时采用的具体研究方法亦存在差异。下面介绍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系统化设计方法。

1.1设计元素法

用五个设计元素(功能、效应、效应载体、形状元素和表面参数)描述“产品解”,认为一个产品的五个设计元素值确定之后,产品的所有特征和特征值即已确定。我国亦有设计学者采用了类似方法描述产品的原理解。

1.2图形建模法

研制的“设计分析和引导系统”KALEIT,用层次清楚的图形描述出产品的功能结构及其相关的抽象信息,实现了系统结构、功能关系的图形化建模,以及功能层之间的联接。

将设计划分成辅助方法和信息交换两个方面,利用Nijssen信息分析方法可以采用图形符号、具有内容丰富的语义模型结构、可以描述集成条件、可以划分约束类型、可以实现关系间的任意结合等特点,将设计方法解与信息技术进行集成,实现了设计过程中不同抽象层间信息关系的图形化建模。

文献[11]将语义设计网作为设计工具,在其开发的活性语义设计网ASK中,采用结点和线条组成的网络描述设计,结点表示元件化的单元(如设计任务、功能、构件或加工设备等),线条用以调整和定义结点间不同的语义关系,由此为设计过程中的所有活动和结果预先建立模型,使早期设计要求的定义到每一个结构的具体描述均可由关系间的定义表达,实现了计算机辅助设计过程由抽象到具体的飞跃。

1.3“构思”—“设计”法

将产品的方案设计分成“构思”和“设计”两个阶段。“构思”阶段的任务是寻求、选择和组合满足设计任务要求的原理解。“设计”阶段的工作则是具体实现构思阶段的原理解。

将方案的“构思”具体描述为:根据合适的功能结构,寻求满足设计任务要求的原理解。即功能结构中的分功能由“结构元素”实现,并将“结构元素”间的物理联接定义为“功能载体”,“功能载体”和“结构元素”间的相互作用又形成了功能示意图(机械运动简图)。方案的“设计”是根据功能示意图,先定性地描述所有的“功能载体”和“结构元素”,再定量地描述所有“结构元素”和联接件(“功能载体”)的形状及位置,得到结构示意图。Roper,H.利用图论理论,借助于由他定义的“总设计单元(GE)”、“结构元素(KE)”、“功能结构元素(FKE)”、“联接结构元素(VKE)”、“结构零件(KT)”、“结构元素零件(KET)”等概念,以及描述结构元素尺寸、位置和传动参数间相互关系的若干种简图,把设计专家凭直觉设计的方法做了形式化的描述,形成了有效地应用现有知识的方法,并将其应用于“构思”和“设计”阶段。

从设计方法学的观点出发,将明确了设计任务后的设计工作分为三步:1)获取功能和功能结构(简称为“功能”);2)寻找效应(简称为“效应”);3)寻找结构(简称为“构形规则”)。并用下述四种策略描述机械产品构思阶段的工作流程:策略1:分别考虑“功能”、“效应”和“构形规则”。因此,可以在各个工作步骤中分别创建变型方案,由此产生广泛的原理解谱。策略2:“效应”与“构形规则”(包括设计者创建的规则)关联,单独考虑功能(通常与设计任务相关)。此时,辨别典型的构形规则及其所属效应需要有丰富的经验,产生的方案谱远远少于策略1的方案谱。策略3:“功能”、“效应”、“构形规则”三者密切相关。适用于功能、效应和构形规则间没有选择余地、具有特殊要求的领域,如超小型机械、特大型机械、价值高的功能零件,以及有特殊功能要求的零部件等等。策略4:针对设计要求进行结构化求解。该策略从已有的零件出发,通过零件间不同的排序和连接,获得预期功能。

1.4矩阵设计法

在方案设计过程中采用“要求—功能”逻辑树(“与或”树)描述要求、功能之间的相互关系,得到满足要求的功能设计解集,形成不同的设计方案。再根据“要求—功能”逻辑树建立“要求—功能”关联矩阵,以描述满足要求所需功能之间的复杂关系,表示出要求与功能间一一对应的关系。

Kotaetal将矩阵作为机械系统方案设计的基础,把机械系统的设计空间分解为功能子空间,每个子空间只表示方案设计的一个模块,在抽象阶段的高层,每个设计模块用运动转换矩阵和一个可进行操作的约束矢量表示;在抽象阶段的低层,每个设计模块被表示为参数矩阵和一个运动方程。

1.5键合图法

将组成系统元件的功能分成产生能量、消耗能量、转变能量形式、传递能量等各种类型,并借用键合图表达元件的功能解,希望将基于功能的模型与键合图结合,实现功能结构的自动生成和功能结构与键合图之间的自动转换,寻求由键合图产生多个设计方案的方法。

2、结构模块化设计方法

从规划产品的角度提出:定义设计任务时以功能化的产品结构为基础,引用已有的产品解(如通用零件部件等)描述设计任务,即分解任务时就考虑每个分任务是否

存在对应的产品解,这样,能够在产品规划阶段就消除设计任务中可能存在的矛盾,早期预测生产能力、费用,以及开发设计过程中计划的可调整性,由此提高设计效率和设计的可靠性,同时也降低新产品的成本。Feldmann将描述设计任务的功能化产品结构分为四层,(1)产品(2)功能组成(3)主要功能组件(4)功能元件。并采用面向应用的结构化特征目录,对功能元件进行更为具体的定性和定量描述。同时研制出适合于产品开发早期和设计初期使用的工具软件STRAT。

认为专用机械中多数功能可以采用已有的产品解,而具有新型解的专用功能只是少数,因此,在专用机械设计中采用功能化的产品结构,对于评价专用机械的设计、制造风险十分有利。

提倡在产品功能分析的基础上,将产品分解成具有某种功能的一个或几个模块化的基本结构,通过选择和组合这些模块化基本结构组建成不同的产品。这些基本结构可以是零件、部件,甚至是一个系统。理想的模块化基本结构应该具有标准化的接口(联接和配合部),并且是系列化、通用化、集成化、层次化、灵便化、经济化,具有互换性、相容性和相关性。我国结合软件构件技术和CAD技术,将变形设计与组合设计相结合,根据分级模块化原理,将加工中心机床由大到小分为产品级、部件级、组件级和元件级,并利用专家知识和CAD技术将它们组合成不同品种、不同规格的功能模块,再由这些功能模块组合成不同的加工中心总体方案。

以设计为目录作为选择变异机械结构的工具,提出将设计的解元素进行完整的、结构化的编排,形成解集设计目录。并在解集设计目录中列出评论每一个解的附加信息,非常有利于设计工程师选择解元素。

根据机械零部件的联接特征,将其归纳成四种类型:1)元件间直接定位,并具有自调整性的部件;2)结构上具有共性的组合件;3)具有嵌套式结构及嵌套式元件的联接;4)具有模块化结构和模块化元件的联接。并采用准符号表示典型元件和元件间的连接规则,由此实现元件间联接的算法化和概念的可视化。

在进行机械系统的方案设计中,用“功能建立”模块对功能进行分解,并规定功能分解的最佳“粒化”程度是功能与机构型式的一一对应。“结构建立”模块则作为功能解的选择对象以便于实现映射算法。

3、基于产品特征知识的设计方法

基于产品特征知识设计方法的主要特点是:用计算机能够识别的语言描述产品的特征及其设计领域专家的知识和经验,建立相应的知识库及推理机,再利用已存储的领域知识和建立的推理机制实现计算机辅助产品的方案设计。

机械系统的方案设计主要是依据产品所具有的特征,以及设计领域专家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推量和决策,完成机构的型、数综合。欲实现这一阶段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必须研究知识的自动获取、表达、集成、协调、管理和使用。为此,国内外设计学者针对机械系统方案设计知识的自动化处理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采用的方法可归纳为下述几种。

3.1编码法

根据“运动转换”功能(简称功能元)将机构进行分类,并利用代码描述功能元和机构类别,由此建立起“机构系统方案设计专家系统”知识库。在此基础上,将二元逻辑推理与模糊综合评判原理相结合,建立了该“专家系统”的推理机制,并用于四工位专用机床的方案设计中。

利用生物进化理论,通过自然选择和有性繁殖使生物体得以演化的原理,在机构方案设计中,运用网络图论方法将机构的结构表达为拓扑图,再通过编码技术,把机构的结构和性能转化为个体染色体的二进制数串,并根据设计要求编制适应值,运用生物进化理论控制繁殖机制,通过选择、交叉、突然变异等手段,淘汰适应值低的不适应个体,以极快的进化过程得到适应性最优的个体,即最符合设计要求的机构方案。

3.2知识的混合型表达法

针对复杂机械系统的方案设计,采用混合型的知识表达方式描述设计中的各类知识尤为适合,这一点已得到我国许多设计学者的共识。

在研制复杂产品方案设计智能决策支持系统DMDSS中,将规则、框架、过程和神经网络等知识表示方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适应设计中不同类型知识的描述。将多种单一的知识表达方法(规则、框架和过程),按面向对象的编程原则,用框架的槽表示对象的属性,用规则表示对象的动态特征,用过程表示知识的处理,组成一种混合型的知识表达型式,并成功地研制出“面向对象的数控龙门铣床变速箱方案设计智能系统GBCDIS”和“变速箱结构设计专家系统GBSDES”。

3.3利用基于知识的开发工具

在联轴器的CAD系统中,利用基于知识的开发工具NEXPERT-OBJECT,借助于面向对象的方法,创建了面向对象的设计方法数据库,为设计者进行联轴器的方案设计和结构设计提供了广泛且可靠的设计方法谱。则利用NEXPERT描述直线导轨设计中需要基于知识进行设计的内容,由此寻求出基于知识的解,并开发出直线导轨设计专家系统。

3.4设计目录法

构造了“功能模块”、“功能元解”和“机构组”三级递进式设计目录,并将这三级递进式设计目录作为机械传动原理方案智能设计系统的知识库和开发设计的辅助工具。

3.5基于实例的方法

在研制设计型专家系统的知识库中,采用基本谓词描述设计要求、设计条件和选取的方案,用框架结构描述“工程实例”和各种“概念实体”,通过基于实例的推理技术产生候选解来配匹产品的设计要求。

4、智能化设计方法

智能化设计方法的主要特点是:根据设计方法学理论,借助于三维图形软件、智能化设计软件和虚拟现实技术,以及多媒体、超媒体工具进行产品的开发设计、表达产品的构思、描述产品的结构。

在利用数学系统理论的同时,考虑了系统工程理论、产品设计技术和系统开发方法学VDI2221,研制出适合于产品设计初期使用的多媒体开发系统软件MUSE。

在进行自动取款机设计时,把产品的整个开发过程概括为“产品规划”、“开发”和“生产规划”三个阶段,并且充分利用了现有的CAD尖端技术——虚拟现实技术。1)产品规划—构思产品。其任务是确定产品的外部特性,如色彩、形状、表面质量、人机工程等等,并将最初的设想用CAD立体模型表示出,建立能够体现整个产品外形的简单模型,该模型可以在虚拟环境中建立,借助于数据帽和三维鼠标,用户还可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到这一环境中,并且能够迅速地生成不同的造型和色彩。立体模型是检测外部形状效果的依据,也是几何图形显示设计变量的依据,同时还是开发过程中各类分析的基础。2)开发—设计产品。该阶段主要根据“系统合成”原理,在立体模型上配置和集成解元素,解元素根据设计目标的不同有不同的含义:可以是基本元素,如螺栓、轴或轮毂联接等;也可以是复合元素,如机、电、电子部件、控制技术或软件组成的传动系统;还可以是要求、特性、形状等等。将实现功能的关键性解元素配置到立体模型上之后,即可对产品的配置(设计模型中解元素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产品配置分析是综合“产品规划”和“开发”结果的重要手段。3)生产规划—加工和装配产品。在这一阶段中,主要论述了装配过程中CAD技术的应用,提出用计算机图像显示解元素在相应位置的装配过程,即通过虚拟装配模型揭示造形和装配间的关系,由此发现难点和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认为将CAD技术综合应用于产品开发的三个阶段,可以使设计过程的综合与分析在“产品规划”、“开发”和“生产规划”中连续地交替进行。因此,可以较早地发现各个阶段中存在的问题,使产品在开发进程中不断地细化和完善。

我国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设计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利用面向

对象的技术,重点研究了按时序合成的机构组合方案设计专家系统,并借助于具有高性能图形和交换处理能力的OpenGL技术,在三维环境中从各个角度对专家系统设计出的方案进行观察,如运动中机构间的衔接状况是否产生冲突等等。

将构造标准模块、产品整体构造及其制造工艺和使用说明的拟订(见图1)称之为快速成型技术。建议在产品开发过程中将快速成型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虚拟表达与神经网络(应用于各个阶段求解过程需要的场合)结合应用。指出随着计算机软、硬件的不断完善,应尽可能地将多媒体图形处理技术应用于产品开发中,例如三维图形(立体模型)代替装配、拆卸和设计联接件时所需的立体结构想象力等等。

利用智能型CAD系统SIGRAPH-DESIGN作为开发平台,将产品的开发过程分为概念设计、装配设计和零件设计,并以变量设计技术为基础,建立了胶印机凸轮连杆机构的概念模型。从文献介绍的研究工作看,其概念模型是在确定了机构型、数综合的基础上,借助于软件SIGRAPH-DESIGN提供的变量设计功能,使原理图随着机构的结构参数变化而变化,并将概念模型的参数传递给下一级的装配模型、零件设计。

5、各类设计方法评述及发展趋势

综上所述,系统化设计方法将设计任务由抽象到具体(由设计的任务要求到实现该任务的方案或结构)进行层次划分,拟定出每一层欲实现的目标和方法,由浅入深、由抽象至具体地将各层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使整个设计过程系统化,使设计有规律可循,有方法可依,易于设计过程的计算机辅助实现。

结构模块化设计方法视具有某种功能的实现为一个结构模块,通过结构模块的组合,实现产品的方案设计。对于特定种类的机械产品,由于其组成部分的功能较为明确且相对稳定,结构模块的划分比较容易,因此,采用结构模块化方法进行方案设计较为合适。由于实体与功能之间并非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一个实体通常可以实现若干种功能,一个功能往往又可通过若干种实体予以实现。因此,若将结构模块化设计方法用于一般意义的产品方案设计,结构模块的划分和选用都比较困难,而且要求设计人员具有相当丰富的设计经验和广博的多学科领域知识。

机械产品的方案设计通常无法采用纯数学演算的方法进行,也难以用数学模型进行完整的描述,而需根据产品特征进行形式化的描述,借助于设计专家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推理和决策。因此,欲实现计算机辅助产品的方案设计,必须解决计算机存储和运用产品设计知识和专家设计决策等有关方面的问题,由此形成基于产品特征知识的设计方法。

目前,智能化设计方法主要是利用三维图形软件和虚拟现实技术进行设计,直观性较好,开发初期用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参与到设计中,但系统性较差,且零部件的结构、形状、尺寸、位置的合理确定,要求软件具有较高的智能化程度,或者有丰富经验的设计者参与。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各种方法并不是完全孤立的,各类方法之间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联系,如结构模块化设计方法中,划分结构模块时就蕴含有系统化思想,建立产品特征及设计方法知识库和推理机时,通常也需运用系统化和结构模块化方法,此外,基于产品特征知识的设计同时又是方案智能化设计的基础之一。在机械产品方案设计中,视能够实现特定功能的通用零件、部件或常用机构为结构模块,并将其应用到系统化设计有关层次的具体设计中,即将结构模块化方法融于系统化设计方法中,不仅可以保证设计的规范化,而且可以简化设计过程,提高设计效率和质量,降低设计成本。

产品结构设计要求范文第6篇

LLPC产品工业设计中需要满足加工效率高、安全性、良好人机与操控、良好维护性等要求。因此,对应地,设计过程中考虑分析加工各个功能模块的布局,获得高效率的加工方式;考虑在设备加工过程中操作人员的安全性问题;考虑人员操作的易用性,获得良好的精确操作及监视需要;考虑使用后的定期维护需要,需要将控制模块进行独立布局,而不影响其他模块。概括地,该产品的特点有:(1)体量大;基于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设计方法容易造成尺度把握不当而造成装配误差。同时该产品的人机尺度与交互关系成为设计要点,设计过程中应注重计算机数据对人机尺度的检测与验证。通过分析确定的人机尺寸数据输入前期的模块化设计中,为后期造型与结构设计作重要参考。(2)零件多;大型机床功能较繁琐,实现功能的零件多,设计过程中需要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基于零件的三维数据构建三维模型,佘月明等人对复杂层次关系的造型做了研究[5],必要时候采用逆向工程方法进行三维数据采集。(3)构造复杂,需要提前进行产品布局设计;大型机床产品功能模块多,因此构造必然复杂,零件装配点多而连接关系复杂,因此,在计算机辅助设计时,应先构建主体零件,次要零件的尺寸、位置及装配关系。(4)生产方式与材料特性对造型风格影响大;确定功能模块的布局后,则需要导入生产方式的考虑,以建立造型设计的基本工程要求。魏专等人研究的造型比例关系在数控机床造型设计中的应用[6],提供了一定参考。

2LLPC产品的多目标体系构建

针对该产品的多个特点及设计的要求,在产品计划阶段我们对该产品的要求进行目标化,构建出多目标的体系,如图1所示,通过目标体系对产品设计的指导,加强产品的设计的方向和过程控制。(1)整体性:该部门要求产品具有整体感的结构与外观设计。产品的复杂性与零件数量多,要求在产品设计过程中,对整体结构进行统一规划,避免产生多个零件群的链接关系,及产品设计装配时考虑都与一个共同体进行链接。另外对产品的外观需要保持整体性,避免结构零件的外露而破坏整体性。(2)维护性:该目标要求是产品应具有灵活的维护性,产品构造上可采用模块化装配方式,每个模块相对独立,如果某个部件出现故障需要维修,只需在对局部该模块进行修理和维护,不改变其他模块的链接关系,无需拆解整体结构,这与传统整体式结构相比体现出了高效性、便利性和较低的成本。著名奥运场馆水立方的外墙设计采用了模块化的结构,整体造型的局部每块覆膜都是独立装嵌的,如果某一个模块受损坏,只需要根据该模块编号更换该模块的一个覆膜即可,维护非常方便。这种理念是设计师在整体风格与系统性因素分析所获得的。导入维护性目标,在大型激光加工中心产品结构上,系统分析功能模块与布局。(3)外观品质:该目标要求是产品外观风格设计具有一定品质感,框架式构造与外壳的加工方式对外观风格影响明显,可利用加工方式获得的造型特点进行整体造型设计,通过外观主型面的造型分割形成设备品质感较强的风格。(4)可靠性:该目标要求是研发流程可控性好,风险低;基于框架式构造的产品设计流程稳健可靠,属于比较规范合理的产品设计流程,通过对功能布局、整体结构、框架结构等几个关键环节的质量控制,确定了整体结构后,该产品设计即可定型,后期的可变因素很小,大大降低了设计风险。在产品周期中,如果那个部件出现问题,可更换或者局部改良,不影响其他零部件品质。(5)拓展性:该目标要求产品的更新换代可行性。对于大型机床产品,产品的系列化与延续性对于品牌的战略尤其重要,单一的产品系列势必导致片面的市场格局。在保证产品品质的基础上可根据市场细分,基于同一平台拓展出不同功能定位的产品。这一策略在汽车品牌的车型开发中常见。模块化结构形式有助于功能的模块化定义,对于影响终端界面的模块可进行更新换代,而共用的基础部分保持不变,即可根据产品的系列化定位进行基于平台架构的不同功能组合延展,在不增加太多成本的基础上实现不同产品系列的拓展。(6)易用性:该目标要求整体产品在人机交互过程中,保证操作人员从尺寸、操作范围、操作过程等方面便于使用。对于体量大的LLPC产品,人机易用性是产品设计重要的目标。

3多目标作用下的产品框架方式创意

在产品设计的工程结构中,一般会采用单体式结构,即每个主体零件都成为结构的一部分,结构上并没独立承重与支持的单体,这种结构方式简单实用。另一种整体式结构是框架式结构,当需要考虑产品的稳定性和扩展性时,可采用这种设计理念,它对产品起整体支撑作用,其他零件则只需设计与它的装配关系。框架式结构的产品具有便于拆卸、维护、更换、重组、升级等优点。LLPC产品设计开发过程将面临着模块布局、人机界面、安全性、操作性、维护性等多个目标要求,多重因素的叠加促使该产品的结构主体成为重要的关键点。提出框架式设计理念对以上目标问题进行整合规划设计,以求获得实用功能布局、友好人机关系、便利功能维护、高效操作性的设计结果,提高产品的品质与形象。

4框架式结构应用的可行性对比分析

基于以上初步讨论,我们需要将两者进行对比性分析,寻找框架式理念的优势与LLPC产品多目标要求的吻合度,同时对比传统单体式结构。大型激光加工中应用框架式结构设计的可行性是LLPC产品自身的产品特点分别与应用框架式与单体式结构设计对比分析,寻找其多元性系统性的关系,根据对比结果评估其应用的对应情况,见表格1。从上表对比可见,框架式结构理念对于LLPC产品的工业设计具有较好的优势,符合多个目标的要求,此对比情况对于产品开发初期的规划与设计定位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5设计过程验证———框架式结构的应用过程

基于多目标体系的构建,我们综合了相关的产品设计方法,应用该结构形式对LLPC产品进行了工业设计的过程应用,进一步验证其作用,以多个目标为导向,我们应用了功能定量优化设计、人机交互设计、外观特征造型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等多种设计方法,研究过程包括:(1)产品规划设计初期,我们对所需完成的工作作出一个计划性安排,流程的规划主要包括:功能定量优化法优化功能分区与结构机构———基于结构优化的框架搭接———基于布局方案与品牌形象外化的外观造型设计———基于装配与维护的细节设计———基于计算机辅助评价方法———基于基础零件标准化的生产监控。(2)产品结构机构设计在LLPC产品设计前期,以整体性目标导向,导入框架式理念,对产品进行模块化布局设计,根据优化的模块方案,进行了产品框架结构与机构的设计,设计结果见图2。(3)外观创意设计完成产品整体框架构建后,以外观品质、易用性目标导向,导入生产方式与框架式特指进行外观创意设计。主要完成内容有外观造型的风格化、色彩方案、人机界面、观察门的开合方式等。其中重点是在框架范围内根据合理的人机关系进行功能细化的设计;然后根据生产方式及产品风格进行外观造型特征营造设计,设计结果如图3所示。(4)零件标准化完成外观方案设计及三维数据建立后,则进行结构设计阶段。考虑到产品装配过程中涉及到较多的装配位置及装配误差问题,以可靠性目标导向,基于简化原则。结构零件中的连接零件采用统一标准设计,仅在链接孔位预留装配余地,大大减少了零件数量简化了生产工序与装配流程。连接零件的设计采用可调式设计方案,装配时可根据零件尺寸误差进行局部调整。(5)三维数据的评估完成LLPC产品整体外观结构数据构建后,即可基于计算机辅助软件进行零件装配,图4所示,装配的顺序应根据零件的重要性与尺寸从大到小分别装配。完成产品整体零件模拟装配后即可进行结构分析与装配干涉分析,以验证数据的可靠性与可行性。分析检查过程中,如发现零件的干涉(装配过盈),则根据零件的重要性进行逐级调整参数。(6)设计完成的产品实物将生产完成的产品结构、外观零件根据预先设计的装配流程进行装配工装。完成装配的产品实物如图5所示,最后根据产品实物进行人机操作验证,见图6。根据系列设计方法的指导与辅助,完成了多目标导向的框架式结构在LLPC产品工业设计中的应用研究与实践,有效验证了多目标作用的效果与框架式结构在大型产品机床设备中的应用设计可行性。

6结束语

产品结构设计要求范文第7篇

关键词:机械产品;布局设计;建模

1 设计约束

产品设计是一个有限约束的综合过程,其中一系列相关约束共同构成设计环境的约束系统,是支撑产品生命周期中各个视图的问题解空间。约束c是表示设计变量和设计域的一种关系。它作用于设计过程,并最终影响设计结果。设计约束可以表示为c={x,a},其中x是与设计相关联的约束变量,具有和设计参数相同的属性和功效,是约束系统和设计之间联系的桥梁;a表示约束的属性,包括约束范围、作用、大小和类型等。约束可分为系统约束与环境约束两类,其中系统约束分为功能约束和结构约束,是贯穿整个设计过程的主要约束路线,而环境约束是指在产品设计过程中所采用的设计手段,方法与设计规则。根据约束所起的作用及其内部属性,又可将约束分为:功能约束、结构约束、关系约束和选择约束。将其形式化表达为如下四元组:c=[cfn,cs,crs,co]t,其中,cf表示功能约束类的变量及其约束;cs表示结构类的变量及其约束;cr表示关系类的变量及其约束;co表示选择类的变量及其约束。在设计信息和约束的抽象中,由于设计信息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需要将约束进一步细化。

cf={af,ff};cs={es,ss};cr={fr,sr};co={lo,so}。

其中,af表示与功能属性相关的约束,表明产品实现的功能;ff表示与功能行为相关的约束,表明产品具体能实现的行为。es表示与产品相关配套设施构成的环境结构形式;ss表示产品本身的详细形状结构约束形式。fr表示从功能到结构的关系约束;sr表示从结构到功能变量之间的约束关系。lo表示逻辑类约束;so表示选择类型约束。具有多种约束变量的约束系统较为复杂,为了便于约束管理和约束运算,将其进行层次划分,约束分层表达将约束分为上层、中间层和下层,这是一种自顶向下的设计思想。其中,上层约束由产品设计过程的前两个阶段需求分析和概念设计中相关信息导出;下层约束表示的是后续定位在零件结构的详细设计视图中的相关信息;而中间层约束主要表达布局设计信息。

2 基本概念

根据布局设计过程中联接与定位的先后关系,将布局方法归纳为如下三种:(1)先定位后联接。先布置各个设计单元,即先将参与布局的设计单元大致位置固定。然后,再根据产品需求分析视图和概念设计视图中所得到的要求,进一步细化定出较为具体的设计单元之间的联接方式,例如,圆柱旋转副、棱柱移动副、球体旋转副等。(2)先联接后定位。先确定设计单元之间的联接方式,然后再考虑其相互位置关系。(3)联接定位。这种方式将定位和联接先后顺序模糊化,即介于上述两种方法之间。联接方式先不严格固定,同时兼顾设计单元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继而最终确定出布局联接定位关系,得到设计单元的布置方式。

3 求解方法

传统的优化求解方法,如罚函数法、复合形法、约束变尺度法、随机方向法、简约梯度法、可行方向法等,都有较为广泛的应用。然而,随着问题规模和复杂程度的逐渐增大,传统优化方法易出现局部最优解等的局限性,为此许多研究人员提出了新的算法。目前研究较多的有专家系统技术,人工神经网络方法以及各种智能启发式算法,例如遗传算法、模拟退火算法和禁忌搜索法等。

4 设计要求

通常布局设计有一定的布局目标和要求,用dr表示。布局设计要求属于产品设计约束中的环境约束,它包括产品空间体积最小,布局密度尽可能大,产品的重心尽可能低,产品装配性好,装配路径的花费经济以及布局设计中的其它限定要求和描述等。

5 布局设计模型

在详尽分析了布局设计所涉及的各种因素的基础上,本文用布局设计模型来描述装配设计阶段的布局设计过程,简称布局模型,并将其形式化表示为如下的四元组:ldm=[du,lc,ls,dr]t。其中,du为设计单元;lc为布局约束;ls为求解方法;dr为设计要求。

6 产品多层次表达

从产品发展的全生命周期过程来看,可以得到产品的多层次表达。如下图所示,产品从需求分析阶段到后期行为阶段是一个特征演化过程。同时,诸多特征在各阶段相应视图的层次变化中都具有继承性和不完备性,并且将随着设计过程的细化和推进而逐步趋于完备。其中,由于产品的形态结构可塑性强,用户消费心理、产品的美观性、宜人性等因素在设计中摆在相当突出的地位,因而需求分析阶段的相关特征不容忽视。而功能特征、设计要求则是设计过程进化的动力所在。设计过程的特征演化主要表现在概念设计、布局设计和详细设计阶段特征的产生、继承、变异、抽象、派生、映射以及后期行为阶段的消亡等几个方面。设计方案的选择和循环往复主要发生在这些特征之间。

概括起来,多视图特征在设计过程中主要表现出下列特点:

①分类层次性。设计过程中的特征多视角性主要涉及三个方面,即功能需求、结构特性和制造特点。每类特征又可根据设计过程不同环节的需求进一步细化,形成分类层次结构,最底层即为实际工程应用中面向不同环节的基本元素。

②相互依赖性。在产品的概念设计阶段基本确定产品的功能需求;在具体化设计阶段,根据产品的功能要求,确定产品的结构特性;在详细设计(工艺设计或可制造性分析)阶段则根据产品的结构及功能,产品的批量、技术经济要求及现有的生产条件、包括人员素质,管理方式,制造环境和经验习惯等,确定产品的制造特点。同时,结构设计必须顾及产品的功能性和工艺性,这表现为特征间的反馈性。设计过程的循环反复,正是因果性和反馈性之间协调和统一的具体表现。

③关联多重性。同一功能可以由不同的结构来实现。同一结构又可以表现为不同的功能。如—个外回转面,既可能是一个支承面,也可能是一个导向面,同样,—个导向功能既可由圆柱结构,也可以用槽结构来实现。此外,同一结构特征可以用不同的工艺加工方法来形成;反之,不同的工艺方法可以实现相同的产品功能和结构。这一特点要求设计,制造过程中不断对功能、结构和制造间进行协调和优化。

④表达同一性。尽管特征有功能、结构和制造的多方面含义。其属性类型及其值域也多种多样,但其基本的作用对象都是构成特定形状结构的几何形体,任何的特性归根到底都可具体化为形状的特性以及相应的几何生成方法。

参考文献

[1]郭万林.机械产品全生命周期设计[j].中国机械工程,2002,(7).

产品结构设计要求范文第8篇

关键词:机械产品;布局设计;建模

1设计约束

产品设计是一个有限约束的综合过程,其中一系列相关约束共同构成设计环境的约束系统,是支撑产品生命周期中各个视图的问题解空间。约束C是表示设计变量和设计域的一种关系。它作用于设计过程,并最终影响设计结果。设计约束可以表示为C={X,A},其中X是与设计相关联的约束变量,具有和设计参数相同的属性和功效,是约束系统和设计之间联系的桥梁;A表示约束的属性,包括约束范围、作用、大小和类型等。约束可分为系统约束与环境约束两类,其中系统约束分为功能约束和结构约束,是贯穿整个设计过程的主要约束路线,而环境约束是指在产品设计过程中所采用的设计手段,方法与设计规则。根据约束所起的作用及其内部属性,又可将约束分为:功能约束、结构约束、关系约束和选择约束。将其形式化表达为如下四元组:C=[Cfn,Cs,Crs,Co]T,其中,Cf表示功能约束类的变量及其约束;Cs表示结构类的变量及其约束;Cr表示关系类的变量及其约束;Co表示选择类的变量及其约束。在设计信息和约束的抽象中,由于设计信息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需要将约束进一步细化。

Cf={Af,Ff};Cs={Es,Ss};Cr={Fr,Sr};Co={Lo,So}。

其中,Af表示与功能属性相关的约束,表明产品实现的功能;Ff表示与功能行为相关的约束,表明产品具体能实现的行为。Es表示与产品相关配套设施构成的环境结构形式;Ss表示产品本身的详细形状结构约束形式。Fr表示从功能到结构的关系约束;Sr表示从结构到功能变量之间的约束关系。Lo表示逻辑类约束;So表示选择类型约束。具有多种约束变量的约束系统较为复杂,为了便于约束管理和约束运算,将其进行层次划分,约束分层表达将约束分为上层、中间层和下层,这是一种自顶向下的设计思想。其中,上层约束由产品设计过程的前两个阶段需求分析和概念设计中相关信息导出;下层约束表示的是后续定位在零件结构的详细设计视图中的相关信息;而中间层约束主要表达布局设计信息。

2基本概念

根据布局设计过程中联接与定位的先后关系,将布局方法归纳为如下三种:(1)先定位后联接。先布置各个设计单元,即先将参与布局的设计单元大致位置固定。然后,再根据产品需求分析视图和概念设计视图中所得到的要求,进一步细化定出较为具体的设计单元之间的联接方式,例如,圆柱旋转副、棱柱移动副、球体旋转副等。(2)先联接后定位。先确定设计单元之间的联接方式,然后再考虑其相互位置关系。(3)联接定位。这种方式将定位和联接先后顺序模糊化,即介于上述两种方法之间。联接方式先不严格固定,同时兼顾设计单元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继而最终确定出布局联接定位关系,得到设计单元的布置方式。

3求解方法

传统的优化求解方法,如罚函数法、复合形法、约束变尺度法、随机方向法、简约梯度法、可行方向法等,都有较为广泛的应用。然而,随着问题规模和复杂程度的逐渐增大,传统优化方法易出现局部最优解等的局限性,为此许多研究人员提出了新的算法。目前研究较多的有专家系统技术,人工神经网络方法以及各种智能启发式算法,例如遗传算法、模拟退火算法和禁忌搜索法等。

4设计要求

通常布局设计有一定的布局目标和要求,用DR表示。布局设计要求属于产品设计约束中的环境约束,它包括产品空间体积最小,布局密度尽可能大,产品的重心尽可能低,产品装配性好,装配路径的花费经济以及布局设计中的其它限定要求和描述等。

5布局设计模型

在详尽分析了布局设计所涉及的各种因素的基础上,本文用布局设计模型来描述装配设计阶段的布局设计过程,简称布局模型,并将其形式化表示为如下的四元组:LDM=[DU,LC,LS,DR]T。其中,DU为设计单元;LC为布局约束;LS为求解方法;DR为设计要求。6产品多层次表达

从产品发展的全生命周期过程来看,可以得到产品的多层次表达。如下图所示,产品从需求分析阶段到后期行为阶段是一个特征演化过程。同时,诸多特征在各阶段相应视图的层次变化中都具有继承性和不完备性,并且将随着设计过程的细化和推进而逐步趋于完备。其中,由于产品的形态结构可塑性强,用户消费心理、产品的美观性、宜人性等因素在设计中摆在相当突出的地位,因而需求分析阶段的相关特征不容忽视。而功能特征、设计要求则是设计过程进化的动力所在。设计过程的特征演化主要表现在概念设计、布局设计和详细设计阶段特征的产生、继承、变异、抽象、派生、映射以及后期行为阶段的消亡等几个方面。设计方案的选择和循环往复主要发生在这些特征之间。

概括起来,多视图特征在设计过程中主要表现出下列特点:

①分类层次性。设计过程中的特征多视角性主要涉及三个方面,即功能需求、结构特性和制造特点。每类特征又可根据设计过程不同环节的需求进一步细化,形成分类层次结构,最底层即为实际工程应用中面向不同环节的基本元素。

②相互依赖性。在产品的概念设计阶段基本确定产品的功能需求;在具体化设计阶段,根据产品的功能要求,确定产品的结构特性;在详细设计(工艺设计或可制造性分析)阶段则根据产品的结构及功能,产品的批量、技术经济要求及现有的生产条件、包括人员素质,管理方式,制造环境和经验习惯等,确定产品的制造特点。同时,结构设计必须顾及产品的功能性和工艺性,这表现为特征间的反馈性。设计过程的循环反复,正是因果性和反馈性之间协调和统一的具体表现。

③关联多重性。同一功能可以由不同的结构来实现。同一结构又可以表现为不同的功能。如—个外回转面,既可能是一个支承面,也可能是一个导向面,同样,—个导向功能既可由圆柱结构,也可以用槽结构来实现。此外,同一结构特征可以用不同的工艺加工方法来形成;反之,不同的工艺方法可以实现相同的产品功能和结构。这一特点要求设计,制造过程中不断对功能、结构和制造间进行协调和优化。

④表达同一性。尽管特征有功能、结构和制造的多方面含义。其属性类型及其值域也多种多样,但其基本的作用对象都是构成特定形状结构的几何形体,任何的特性归根到底都可具体化为形状的特性以及相应的几何生成方法。

参考文献

[1]郭万林.机械产品全生命周期设计[J].中国机械工程,2002,(7).

产品结构设计要求范文第9篇

关键词:机械产品;布局设计;建模

1 设计约束

产品设计是一个有限约束的综合过程,其中一系列相关约束共同构成设计环境的约束系统,是支撑产品生命周期中各个视图的问题解空间。约束C是表示设计变量和设计域的一种关系。它作用于设计过程,并最终影响设计结果。设计约束可以表示为C={X,A},其中X是与设计相关联的约束变量,具有和设计参数相同的属性和功效,是约束系统和设计之间联系的桥梁;A表示约束的属性,包括约束范围、作用、大小和类型等。约束可分为系统约束与环境约束两类,其中系统约束分为功能约束和结构约束,是贯穿整个设计过程的主要约束路线,而环境约束是指在产品设计过程中所采用的设计手段,方法与设计规则。根据约束所起的作用及其内部属性,又可将约束分为:功能约束、结构约束、关系约束和选择约束。将其形式化表达为如下四元组:C=[Cfn,Cs,Crs,Co]T,其中,Cf表示功能约束类的变量及其约束;Cs表示结构类的变量及其约束;Cr表示关系类的变量及其约束;Co表示选择类的变量及其约束。在设计信息和约束的抽象中,由于设计信息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需要将约束进一步细化。

Cf={Af,Ff};Cs={Es,Ss};Cr={Fr,Sr};Co={Lo,So}。

其中,Af表示与功能属性相关的约束,表明产品实现的功能;Ff表示与功能行为相关的约束,表明产品具体能实现的行为。Es表示与产品相关配套设施构成的环境结构形式;Ss表示产品本身的详细形状结构约束形式。Fr表示从功能到结构的关系约束;Sr表示从结构到功能变量之间的约束关系。Lo表示逻辑类约束;So表示选择类型约束。具有多种约束变量的约束系统较为复杂,为了便于约束管理和约束运算,将其进行层次划分,约束分层表达将约束分为上层、中间层和下层,这是一种自顶向下的设计思想。其中,上层约束由产品设计过程的前两个阶段需求分析和概念设计中相关信息导出;下层约束表示的是后续定位在零件结构的详细设计视图中的相关信息;而中间层约束主要表达布局设计信息。

2 基本概念

根据布局设计过程中联接与定位的先后关系,将布局方法归纳为如下三种:(1)先定位后联接。先布置各个设计单元,即先将参与布局的设计单元大致位置固定。然后,再根据产品需求分析视图和概念设计视图中所得到的要求,进一步细化定出较为具体的设计单元之间的联接方式,例如,圆柱旋转副、棱柱移动副、球体旋转副等。(2)先联接后定位。先确定设计单元之间的联接方式,然后再考虑其相互位置关系。(3)联接定位。这种方式将定位和联接先后顺序模糊化,即介于上述两种方法之间。联接方式先不严格固定,同时兼顾设计单元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继而最终确定出布局联接定位关系,得到设计单元的布置方式。

3 求解方法

传统的优化求解方法,如罚函数法、复合形法、约束变尺度法、随机方向法、简约梯度法、可行方向法等,都有较为广泛的应用。然而,随着问题规模和复杂程度的逐渐增大,传统优化方法易出现局部最优解等的局限性,为此许多研究人员提出了新的算法。目前研究较多的有专家系统技术,人工神经网络方法以及各种智能启发式算法,例如遗传算法、模拟退火算法和禁忌搜索法等。

4 设计要求

通常布局设计有一定的布局目标和要求,用DR表示。布局设计要求属于产品设计约束中的环境约束,它包括产品空间体积最小,布局密度尽可能大,产品的重心尽可能低,产品装配性好,装配路径的花费经济以及布局设计中的其它限定要求和描述等。

5 布局设计模型

在详尽分析了布局设计所涉及的各种因素的基础上,本文用布局设计模型来描述装配设计阶段的布局设计过程,简称布局模型,并将其形式化表示为如下的四元组:LDM=[DU,LC,LS,DR]T。其中,DU为设计单元;LC为布局约束;LS为求解方法;DR为设计要求。

6 产品多层次表达

从产品发展的全生命周期过程来看,可以得到产品的多层次表达。如下图所示,产品从需求分析阶段到后期行为阶段是一个特征演化过程。同时,诸多特征在各阶段相应视图的层次变化中都具有继承性和不完备性,并且将随着设计过程的细化和推进而逐步趋于完备。其中,由于产品的形态结构可塑性强,用户消费心理、产品的美观性、宜人性等因素在设计中摆在相当突出的地位,因而需求分析阶段的相关特征不容忽视。而功能特征、设计要求则是设计过程进化的动力所在。设计过程的特征演化主要表现在概念设计、布局设计和详细设计阶段特征的产生、继承、变异、抽象、派生、映射以及后期行为阶段的消亡等几个方面。设计方案的选择和循环往复主要发生在这些特征之间。

概括起来,多视图特征在设计过程中主要表现出下列特点:

①分类层次性。设计过程中的特征多视角性主要涉及三个方面,即功能需求、结构特性和制造特点。每类特征又可根据设计过程不同环节的需求进一步细化,形成分类层次结构,最底层即为实际工程应用中面向不同环节的基本元素。

②相互依赖性。在产品的概念设计阶段基本确定产品的功能需求;在具体化设计阶段,根据产品的功能要求,确定产品的结构特性;在详细设计(工艺设计或可制造性分析)阶段则根据产品的结构及功能,产品的批量、技术经济要求及现有的生产条件、包括人员素质,管理方式,制造环境和经验习惯等,确定产品的制造特点。同时,结构设计必须顾及产品的功能性和工艺性,这表现为特征间的反馈性。设计过程的循环反复,正是因果性和反馈性之间协调和统一的具体表现。

③关联多重性。同一功能可以由不同的结构来实现。同一结构又可以表现为不同的功能。如—个外回转面,既可能是一个支承面,也可能是一个导向面,同样,—个导向功能既可由圆柱结构,也可以用槽结构来实现。此外,同一结构特征可以用不同的工艺加工方法来形成;反之,不同的工艺方法可以实现相同的产品功能和结构。这一特点要求设计,制造过程中不断对功能、结构和制造间进行协调和优化。

④表达同一性。尽管特征有功能、结构和制造的多方面含义。其属性类型及其值域也多种多样,但其基本的作用对象都是构成特定形状结构的几何形体,任何的特性归根到底都可具体化为形状的特性以及相应的几何生成方法。

参考文献

[1]郭万林.机械产品全生命周期设计[J].中国机械工程,2002,(7).

产品结构设计要求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机械产品 方案设计方法 发展趋势

根据目前国内外设计学者进行机械产品方案设计所用方法的主要特征,将方案的现代设计方法概括为下述四大类型。

一、系统化设计方法

系统化设计方法的主要特点是:将设计看成由若干个设计要素组成的一个系统,每个设计要素具有独立性,各个要素间存在着有机的联系,并具有层次性,所有的设计要素结合后,即可实现设计系统所需完成的任务。系统化设计思想于70年代由德国学者Pahl和Beitz教授提出,他们以系统理论为基础,制订了设计的一般模式,倡导设计工作应具备条理性。德国工程师协会在这一设计思想的基础上,制订出标准VDI2221“技术系统和产品的开发设计方法。由于每个设计者研究问题的角度以及考虑问题的侧重点不同,进行方案设计时采用的具体研究方法亦存在差异。下面介绍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系统化设计方法。

1.设计元素法。用五个设计元素(功能、效应、效应载体、形状元素和表面参数)描述“产品解”,认为一个产品的五个设计元素值确定之后,产品的所有特征和特征值即已确定。我国亦有设计学者采用了类似方法描述产品的原理解。

2.图形建模法。研制的“设计分析和引导系统”KALEIT,用层次清楚的图形描述出产品的功能结构及其相关的抽象信息,实现了系统结构、功能关系的图形化建模,以及功能层之间的联接。将设计划分成辅助方法和信息交换两个方面,利用Nijssen信息分析方法可以采用图形符号、具有内容丰富的语义模型结构、可以描述集成条件、可以划分约束类型、可以实现关系间的任意结合等特点,将设计方法解与信息技术进行集成,实现了设计过程中不同抽象层间信息关系的图形化建模。

3.“构思”―“设计”法。将产品的方案设计分成“构思”和“设计”两个阶段。“构思”阶段的任务是寻求、选择和组合满足设计任务要求的原理解。“设计”阶段的工作则是具体实现构思阶段的原理解。将方案的“构思”具体描述为:根据合适的功能结构,寻求满足设计任务要求的原理解。即功能结构中的分功能由“结构元素”实现,并将“结构元素”间的物理联接定义为“功能载体”,“功能载体”和“结构元素”间的相互作用又形成了功能示意图(机械运动简图)。方案的“设计”是根据功能示意图,先定性地描述所有的“功能载体”和“结构元素”,再定量地描述所有“结构元素”和联接件(“功能载体”)的形状及位置,得到结构示意图。Roper,H.利用图论理论,借助于由他定义的“总设计单元(GE)”、“结构元素(KE)”、“功能结构元素(FKE)”、“联接结构元素(VKE)”、“结构零件(KT)”、“结构元素零件(KET)”等概念,以及描述结构元素尺寸、位置和传动参数间相互关系的若干种简图,把设计专家凭直觉设计的方法做了形式化的描述,形成了有效地应用现有知识的方法,并将其应用于“构思”和“设计”阶段。

4.矩阵设计法。在方案设计过程中采用“要求―功能”逻辑树(“与或”树)描述要求、功能之间的相互关系,得到满足要求的功能设计解集,形成不同的设计方案。再根据“要求―功能”逻辑树建立“要求―功能”关联矩阵,以描述满足要求所需功能之间的复杂关系,表示出要求与功能间一一对应的关系。将矩阵作为机械系统方案设计的基础,把机械系统的设计空间分解为功能子空间,每个子空间只表示方案设计的一个模块,在抽象阶段的高层,每个设计模块用运动转换矩阵和一个可进行操作的约束矢量表示;在抽象阶段的低层,每个设计模块被表示为参数矩阵和一个运动方程。

5.键合图法。借用键合图表达元件的功能解,希望将基于功能的模型与键合图结合,实现功能结构的自动生成和功能结构与键合图之间的自动转换,寻求由键合图产生多个设计方案的方法。

二、结构模块化设计方法

从规划产品的角度提出:定义设计任务时以功能化的产品结构为基础,引用已有的产品解(如通用零件部件等)描述设计任务,即分解任务时就考虑每个分任务是否存在对应的产品解,这样,能够在产品规划阶段就消除设计任务中可能存在的矛盾,早期预测生产能力、费用,以及开发设计过程中计划的可调整性,由此提高设计效率和设计的可靠性,同时也降低新产品的成本。Feldmann将描述设计任务的功能化产品结构分为四层,(1)产品(2)功能组成(3)主要功能组件(4)功能元件。并采用面向应用的结构化特征目录,对功能元件进行更为具体的定性和定量描述。同时研制出适合于产品开发早期和设计初期使用的工具软件STRAT。认为专用机械中多数功能可以采用已有的产品解,而具有新型解的专用功能只是少数,因此,在专用机械设计中采用功能化的产品结构,对于评价专用机械的设计、制造风险十分有利。

三、基于产品特征知识的设计方法

基于产品特征知识设计方法的主要特点是:用计算机能够识别的语言描述产品的特征及其设计领域专家的知识和经验,建立相应的知识库及推理机,再利用已存储的领域知识和建立的推理机制实现计算机辅助产品的方案设计。机械系统的方案设计主要是依据产品所具有的特征,以及设计领域专家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推量和决策,完成机构的型、数综合。欲实现这一阶段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必须研究知识的自动获取、表达、集成、协调、管理和使用。

四、智能化设计方法

智能化设计方法的主要特点是:根据设计方法学理论,借助于三维图形软件、智能化设计软件和虚拟现实技术,以及多媒体、超媒体工具进行产品的开发设计、表达产品的构思、描述产品的结构。在利用数学系统理论的同时,考虑了系统工程理论、产品设计技术和系统开发方法学VDI2221,研制出适合于产品设计初期使用的多媒体开发系统软件MUSE。

我国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设计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利用面向对象的技术,重点研究了按时序合成的机构组合方案设计专家系统,并借助于具有高性能图形和交换处理能力的OpenGL技术,在三维环境中从各个角度对专家系统设计出的方案进行观察,如运动中机构间的衔接状况是否产生冲突等。

五、各类设计方法评述及发展趋势

综上所述,系统化设计方法将设计任务由抽象到具体(由设计的任务要求到实现该任务的方案或结构)进行层次划分,拟定出每一层欲实现的目标和方法,由浅入深、由抽象至具体地将各层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使整个设计过程系统化,使设计有规律可询,有方法可依,易于设计过程的计算机辅助实现。

结构模块化设计方法视具有某种功能的实现为一个结构模块,通过结构模块的组合,实现产品的方案设计。对于特定种类的机械产品,由于其组成部分的功能较为明确且相对稳定,结构模块的划分比较容易,因此,采用结构模块化方法进行方案设计较为合适。因此,若将结构模块化设计方法用于一般意义的产品方案设计,结构模块的划分和选用都比较困难,而且要求设计人员具有相当丰富的设计经验和广博的多学科领域知识。

机械产品的方案设计通常无法采用纯数学演算的方法进行,也难以用数学模型进行完整的描述,而需根据产品特征进行形式化的描述,借助于设计专家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推理和决策。因此,欲实现计算机辅助产品的方案设计,必须解决计算机存储和运用产品设计知识和专家设计决策等有关方面的问题,由此形成基于产品特征知识的设计方法。

目前,智能化设计方法主要是利用三维图形软件和虚拟现实技术进行设计,直观性较好,开发初期用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参与到设计中,但系统性较差,且零部件的结构、形状、尺寸、位置的合理确定,要求软件具有较高的智能化程度,或者有丰富经验的设计者参与。

在机械产品方案设计中,视能够实现特定功能的通用零件、部件或常用机构为结构模块,并将其应用到系统化设计有关层次的具体设计中,即将结构模块化方法融于系统化设计方法中,不仅可以保证设计的规范化,而且可以简化设计过程,提高设计效率和质量,降低设计成本。网络技术的蓬勃发展,异地协同设计与制造,以及从用户对产品的功能需求设计加工装配成品这一并行工程的实现成为可能。但是,达到这些目标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就是实现产品方案设计效果的三维可视化。为此,不仅三维图形软件、智能化设计软件愈来愈多地应用于产品的方案设计中,虚拟现实技术以及多媒体、超媒体工具也在产品的方案设计中初露锋芒。

机械产品的方案设计正朝着计算机辅助实现、智能化设计和满足异地协同设计制造需求的方向迈进,由于产品方案设计计算机实现方法的研究起步较晚,目前还没有成熟的、能够达到上述目标的方案设计工具软件。作者认为,综合运用文中四种类型设计方法是达到这一目标有效途径。虽然这些方法的综合运用涉及的领域较多,不仅与机械设计的领域知识有关,而且还涉及到系统工程理论、人工智能理论、计算机软硬件工程、网络技术等各方面的领域知识,但仍然是产品方案设计必须努力的方向。国外在这方面的研究已初见成效,我国设计学者也已意识到CAD技术与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性,及其应当采取的措施。

参考文献:

[1]机械设计手册编委会:机械设计手册.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2]盛伯浩陈宗舜:机械产品设计与CAD技术,2005

产品结构设计要求范文第11篇

关键词:产品创新产品设计产业结构升级

产业结构是指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系统中各个产业之间比例关系和相互联系的形式,而所谓产业结构的升级则是指三次产业之间和每次产业内部从既有的均衡与协调出发通过技术进步、产业和产品创新,形成从量到质的突破,从而实现新的均衡与协调。探讨现阶段产品创新发展如何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借鉴有益经验,因势利导地加快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有效地提升我国产业结构的级次与整体素质,可为实现经济目标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产品创新和产品设计创新

产品创新指的是将新产品的构思或生产程序首先作为商业用途。产品创新的角度,其主要的目的自然希望借由创新带来有形的价值。一方面培植自己的发展实力,另一方面又有丰富的利润,以维持事业本身的营运。本文中所谓的产品是包含产品的创新、实现至使用的整个概念,也即经济学所谓狭义商品的定义。

产品设计创新是基于现代设计理论和方法,应用微电子、信息、管理等现代科学技术,以提高产品质量、用户满意的价格和款式(造型色彩)、提高产品的功能、缩短产品开发周期为目的的一切设计技术的总称。产品创新理论、方法与工具技术研究的宗旨是从产品的工作特性和功能目标出发,在特定技术、经济和社会等具体条件下,根据相邻学科的原理,创造性地设计产品,并使其在技术及经济上达到最佳水平。该技术鼓励设计人员,从原来固有的常规设计模式中跳出来,用新观点、新原理、新方法来设计新产品。在发明了新产品后,在技术领先的有利条件下,将该技术领域扩展,并形成此方面的技术优势。换句话说,设计的目的在于增进产品在技术上新的操作功能及整体品质。整体品质包含产品外观、表面处理、信赖度等,它融入在整个产品创新的程序中。这说明了产品创新也等于技术创新,也是设计创新。

产品创新设计不是形而上学的空谈设计,也不应该是盲目的改造或创新,它是要真正解决问题,满足用户需求和期望值的创造。设计创新需要依赖于设计者高瞻远瞩的眼光,通过运用独特的思维和集体智慧,独具慧眼,分析潜在需求,科学地预测未来市场需求和趋势,充分发挥设计者的创新能力,以前瞻性和独创性的产品,创造和开发新的市场空间。

产品创新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机制

产业结构升级(如图1)主要是指产业结构的改善和产业素质与效率的提高;同时也是产业由低层次向高层次的转换过程。产业结构升级不但包括产业总量的增长,而且包括产业结构向高层次、合理化方向发展。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产业结构调整的加快,各国都积极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力争占据有利地位。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就是要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改造劳动密集型产业,扩张和强化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具体来说,就是要求企业重视产品创新发展,包括产品技术创新和产品设计创新,从而提高产业素质和效率,进而达到推动产业升级的目的。企业应该增强设计开发新产品的能力,同时积极进行品牌建设,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提高产品差异性,实现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的转变,以企业的产品创新来带动有层次差异的产业结构的形成。

产品创新是企业领先的重要保证,我国企业只有创新才能在世界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创新实际上就是个性化的体现,是差别化设计的过程。只有提高创新能力,在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保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优势;生产、制造出别的国家所没有的产品,并且是别人难以模仿的产品,提高核心竞争力,企业才能永葆生机,产业结构才能优化升级。

产品创新主要通过刺激社会需求,改变劳动力分工结构,造成市场贸易格局差别化等方面,从而促使产业结构改变、升级(如图2)。

(一)社会需求

产业存在的基础是社会需求,而需求结构却受到产品创新的影响和制约。产品创新和社会需求结构之间也存在着很强的互动关系,需求结构的变化也对产品创新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一定程度的反作用。日本新力的新产品开发研究指出,一个新产品研发的成功可以归因于市场需求与技术发展的密切配合。有了需求,产业发展才有方向和目标。可是如果没有技术创新作支撑,没有设计创新作先导,需求结构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将是极其缓慢的。

人们对产品的期望是无穷尽的,然而能否实现这些产品就是企业发展的优势所在。设计创新提供了无限的创意,技术创新将这些概念一实现;而且一旦科学技术上有重大突破,就会极大刺激新需求。可见,产品创新发展直接促使技术水平的提高。产品创新通过降低成本,扩大市场,推动需求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产品创新还将带来投资需求结构的改变,促进产业结构变动,优化资源配置。

(二)劳动就业

劳动力就业结构是产业结构的一种表现形式,就业结构也是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作用于产业结构的一个媒介和传导。产品创新是劳动就业结构改变的前提条件之一。因为技术创新带来科学的进步,技术的成熟,促进劳动分工不断细化和生产专业化,脑力和体力劳动的比例也发生了变化,劳动生产率得到大幅度提高。分工细化能够使员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劳动力的科学合理配置直接促进了企业管理水平的发展。产品创新发展正是通过改变劳动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优化生产要素的组合,改善企业运作效率,从而促使产业结构得到升级。

(三)市场贸易

技术差距理论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从不同的角度阐明了技术进步的作用。技术的差异造成市场贸易的差异,这也成为比较各国、各地区优势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市场贸易的差异归根结底还是技术和结构的差异,通过对贸易结构的改善可以提高产业结构升级的进度。

产品创新通过增强企业竞争力,进而影响市场贸易结构。市场竞争力一般取决于成本、品质、附加值和品牌等几个因素,技术直接影响产品成本的高低与品质的优劣,设计则对产品附加值和品牌起着重要作用。这些因素中的任何一个都离不开产品创新,并体现了产品创新的能力。市场贸易的竞争核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技术竞争,技术竞争的高标准、高要求推动着技术创新,而技术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就是必须优先保证产品质量。

产品创新发展通过社会需求、劳动就业和市场贸易这三个方面,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产业素质和效率,优化生产要素的组合,提高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进而促使产业结构调整,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与优化配置,最终达到产业结构升级。

发展产品创新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对策建议

(一)以政策鼓励企业产品创新发展

政府应当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引导与激励企业开展产品创新,加强产品创新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设立工程技术和产品创新基金,鼓励产学研三方来申请这样的基金,以基金和企业投资、地方政府投资相结合,支持和推动全国各地的产品创新,使其成为全国普遍的行动。国家要制定和实施促进产品创新的政策,大力支持开展产品创新设计及相关的研究和学术活动,增强产品创新研究的技术支撑手段,促进我国产品创新能力的提高。

创造条件,大力促进产品创新设计人才的储备。其中包括艺术、科技、人机工程、市场需求分析、市场经营等领域的多学科、全方位的产品创新人才。采用一些优惠措施引进并保留创新型人才,同时注重这类人才的教育培养。

利用产业集群的优势,促进产业内企业的产品创新的发展。产业集群的一个最主要优势是其创新的效应,由于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和其他机构聚集在某个特定的区域内,而且集群内存在创新的条件和环境,所以对企业的产品创新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政府应当制定政策帮助推进地方产业集群的发展,同时通过创新主体企业的良性互动来对产业集群发生作用。

(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必须通过各种形式和方法提高企业的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加快形成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创新体系。重点推进企业建设一流的研究与试验条件,支持社会发展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建立和完善企业自主创新的支撑平台。企业作为创新设计的主体,应该积极转变意识,根据市场需求,大力投入新产品的开发研究,转变过去产品生产主要靠模仿的局面。通过设计水平的不断创新和提高,促进技术的进步,开发自主创新产品,使得企业具有更高层次的竞争力。高层次竞争优势则以核心技术的知识产权、产品或服务上的差异为核心。这很大一部分来源于企业和产业内部的创新意识和氛围,而这种高层次的竞争力给企业的发展带来无限发展前景,改变企业与其价值链上其他企业之间的分工,实现产业内的结构调整。

(三)提高协调发展技术、设计和市场的有效管理能力

产品结构设计要求范文第12篇

关键词:工艺 结构 优化设计 成本控制

工艺是指企业或者个人利用某些生产工具对各种原材料、半成品等进行加工处理,使之成为最终的产成品的方法和过程。结构可以是指植物的结构、原子的结构、语言结构、产品结构以及建筑结构等,而本文所指的结构是工业产品结构,产品结构是指产品的“骨骼系统”、“皮肤与肌肉系统”,即产品外部及连接结构、产品内部股价及安装结构、产品运动机构等,产品结构对于产品主要起到包装、支撑、安装、连接等作用,而产品的机构主要起到完成运动、空间运动以及产生功能等作用。成本控制是企业长久以来探讨的主要问题,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企业都在努力的进行成本控制,将成本发展成企业的竞争优势。本文将对工艺、结构的优化设计与企业的成本控制相结合,从全新的角度对企业成本控制进行剖析。

一、工艺、结构的优化设计在企业成本控制中的作用

工艺、结构的优化设计对企业的成本控制有着重要的作用,工艺、结构的设计关系着企业经营的所有方面,不同的工艺工程或者结构会使得企业收入成本发生很大的变化。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成本控制方法主要有作业成本法、VE价值工程成本管理、标准成本法、目标成本法、本—量—利分析方法以及战略成本管理方法等。工艺结构的优化设计与企业成本控制相结合的方法,强调的是企业在保证生产的产品和服务的前提下,对工艺和结构进行相应的优化设计,使企业在成本上获得优势。将工艺结构的优化设计与适合企业的成本管理方法联系起来,是企业进行成本控制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企业进行成本控制的目的是降低产品或者服务的成本,在行业中建立起成本领先的优势,获得更高的利润,也就是说利用更低的成本来获取更大的收益。这是一种双赢的状态,消费者用更少的钱购买了相同价值的产品,而企业则利用更少的钱获得了更多的收益。对工艺、结构的优化设计可以有效的降低企业成本,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所以对企业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二、工艺、结构的优化设计在企业成本控制中的应用

工艺、结构的优化设计其实在企业中的运用十分广泛,对每一道工序的选择、机器的选择以及结构的选择等都是对工艺、结构的优化设计,也许其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控制成本,但是成本也是其改良的重要方面。

(一)工艺的设计及优化

工艺设计是对某个工业建设项目生产工艺的设计,其主要内容包括产品方案的设计,原料、燃料、动力的来源和用量设计,选用设备的型号和配置,主要经济指标,对建筑物的要求等。工艺设计的种类有基础工艺、改性工艺和后期处理工艺。工艺的范围很广泛,涉及到了各行各业,例如说玉雕工艺、剪纸工艺、机械工艺、化工工艺等。据调查显示,企业将近80%的成本涉及到工艺成本,所以对工艺进行优化设计具有很大的潜力可以为企业节约更多的成本。工艺加工过程既是生产过程同时也是消耗的过程,工艺方法很多,所以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对不同要求、不同批量的零件或者产品,其设计方案的可行与否,不仅取决于技术上的优劣还取决于其经济性。

产品的工艺设计体现在所制定的设计总方案中,设计方案主要包括产品原材料和零件的采购、工艺设备、工艺特点以及工艺流程等的安排,但是对工艺设计必须进行评审,分析其技术性和经济性。产品工艺的设计优化需要对工艺进行技术革新和工艺创新,也需要依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工艺设计方案,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达到成本控制的目的。工艺的设计优化应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合理选择产品设计结构,保证零件或者产品的技术性和经济性的要求;依据产品的设计阶段和批量不同,合理改善毛坯技术状态;采用新工艺和新技术;合理选择机器设备,优化工艺参数,减少辅助时间。

在优化工艺方案方面,为了使得产品成本得到最好的控制,企业必须要找到影响工艺优化的瓶颈之处。与优秀企业相比较,找出自身存在的不足之处,例如设备方面的不足,应该引进行业内先进的设备,来满足行业内的市场需求,提高生产效率。并且应该加强对新工艺的开发利用,改善落后工艺而造成的低效、高耗现象,在不断促进工艺创新的同时,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对工艺的设计及优化既可以降低消耗,又可以完善工艺上的不足之处,对企业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结构的设计及优化

本文所描述的结构的设计及优化主要针对工业企业的产品结构,以下是对产品结构的优化设计以降低成本的描述。

1、工业产品结构的设计流程

工业产品设计流程是先根据客户的要求和提供的资料如产品开发计划书、产品性能介绍以及基本材料结构等进行分析,考核是否需要追加其他资料,制定多种设计方案、选择材料、制定安全标准以及拆分合理的结构装配等。之后进入实践设计阶段,对产品进行外形设计、结构设计和功能介绍,企业还需要进行平面设计和立体设计,然后选择材料、零件拆分、制定安全标准,最后是产品颜色设计、整体的装配说明以及最后的包装设计,到此为止,产品设计完成,但是后面的阶段还要进行审核和改进。

2、工业产品结构设计及优化与成本控制

材料的选择是产品结构设计的开始阶段,材料的选择关系到以后的很多阶段,例如生产、包装、配送等阶段,都会因为选择材料的不同而使得这些阶段也会有相应的变化。影响材料选择的因素有很多,例如说价格、销售情况、品质、装配问题以及完成时间等因素。但是在考虑选择何种材料时不能兼顾如此多的因素,需要依据客户提供的资料以及市场需求等实际情况选择材料的类型。常用的工业材料类型主要有硬胶(GRPS)、不碎胶(HIPS)、超不碎胶(ABS)、透明大力胶(AS)、软胶(LDPE)、硬性软胶(HDPE)、橡皮胶(EVA)、百折胶(PP)、软质(PVC)、硬质(PVC)、尼龙单6(PA-6)、防弹胶(PC)以及酸性胶(CA)等材料。材料的选择直接影响了产品的成本和利润,选择合适的材料保证成本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例如PC材料强度较高、价格贵,流动性不好,比较适合强度要求较高的外壳,按键、镜片等。有些产品需要进行厚度的选择,厚度的多少对产品设计也有着举足轻重作用,选择合适的厚度对成本也会影响较大,在不影响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减少产品的厚度,若产品是批量生产会节约很大一部分的成本。适度的减少产品的厚度,会节约材料,降低成本,给产品的工艺也带来一定困难。塑件制品的强度和刚度要得到保障,而又不想加厚塑件制品的厚度,就需要放置加强筋,若要求强度较大,可以多放置一些加强筋,企业一般都宁可多放置加强制也不会选择增加产品的厚度,这不仅是为了节约成本,更多的是为了保证产品的强度。外形设计是在进行产品结构设计时需要考虑的重要方面,如果外形错误的话,会导致各种零部件的报废。在现在社会中,外形设计已经越来越重要,对其要求也越来越高,既要求美观大方又要求自然、合理。目前市场竞争愈演愈烈,很多企业都借助外形来增加竞争优势,所以对外形的要求也越来越苛刻,而且在考虑这些的同时还要考虑成本问题,根据市场需求来设计产品的外形,制造出物美价廉的商品。

结构的设计及优化并不只是单纯的对设计找出不足之处,而是选择更加适合的结构以及在保证各方面要求的基础上对设计的改进,进行更有深度的控制成本。对结构的优化设计并不是降低要求,而是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浪费,以此来控制成本。结构的设计及优化需要对设计人员的水平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更好的结构以及优化。例如,根据产品的具体情况,分析存在的优势与不足,针对不足进行更加严密的思考,亦可以效仿国内外成功的案例进行改良,改良的主要目的并不只是为了削减成本而是在完善产品结构过程中进行成本控制。

通过以上描述可以看出在结构设计及优化过程中需要考虑很多方面,首先要根据信息制定计划书等,详细分析产品资料和市场行情之后,在进行结构设计工作,只有事半功倍才能最大程度的节约成本。

三、结束语

工艺、结构的设计优化的目的之一是进行成本控制,将成本管理方法与工艺、结构的设计优化相结合可以发挥更加明显的效果。但是值得强调的是工艺、结构的设计优化需要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优化设计、减少不必要的浪费,使企业具有成本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包乐琪,陈绪坤,潘伟.结构设计中的成本控制.科技致富向导,2011,5

产品结构设计要求范文第13篇

关键词:机械;产品;方案设计;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 mainly thinking design features of mechanical product design, product design method of the program are summarized as systematic, modular structure, product features four types based on the knowledge and intelligence. Points out that the organic connection between the features of the four methods 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m, the direction of product design computer.

Keywords: mechanical; products; design

中图分类号:F407.4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1 系统化设计方法

系统化设计方法的主要特点是:将设计看成由若干个设计要素组成的一个系统,每个设计要素具有独立性,各个要素间存在着有机的联系,并具有层次性,所有的设计要素结合后,即可实现设计系统所需完成的任务。

我国许多设计学者在进行产品方案设计时还借鉴和引用了其他发达国家的系统化设计思想,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①将用户需求作为产品功能特征构思、结构设计和零件设计、工艺规划、作业控制等的基础,从产品开发的宏观过程出发,利用质量功能布置方法,系统地将用户需求信息合理而有效地转换为产品开发各阶段的技术目标和作业控制规程的方法。②将产品看作有机体层次上的生命系统,并借助于生命系统理论,把产品的设计过程划分成功能需求层次、实现功能要求的概念层次和产品的具体设计层次。同时采用了生命系统图符抽象地表达产品的功能要求,形成产品功能系统结构。③将机械设计中系统科学的应用归纳为两个基本问题:一是把要设计的产品作为一个系统处理,最佳地确定其组成部分(单元)及其相互关系;二是将产品设计过程看成一个系统,根据设计目标,正确、合理地确定设计中各个方面的工作和各个不同的设计阶段。

1.1设计元素法

用五个设计元素(功能、效应、效应载体、形状元素和表面参数)描述“产品解”,认为一个产品的五个设计元素值确定之后,产品的所有特征和特征值即已确定。我国亦有设计学者采用了类似方法描述产品的原理解。

1.2 图形建模法

研制的“设计分析和引导系统”KALEIT,用层次清楚的图形描述出产品的功能结构及其相关的抽象信息,实现了系统结构、功能关系的图形化建模,以及功能层之间的联接。

1.3 “构思”―“设计”法

将产品的方案设计分成“构思”和“设计”两个阶段。“构思”阶段的任务是寻求、选择和组合满足设计任务要求的原理解。“设计”阶段的工作则是具体实现构思阶段的原理解。

将方案的“构思”具体描述为:根据合适的功能结构,寻求满足设计任务要求的原理解。即功能结构中的分功能由“结构元素”实现,并将“结构元素”间的物理联接定义为“功能载体”,“功能载体”和“结构元素”间的相互作用又形成了功能示意图。方案的“设计”是根据功能示意图,先定性地描述所有的“功能载体”和“结构元素”,再定量地描述所有“结构元素”和联接件(“功能载体”)的形状及位置,得到结构示意图。

1.4 矩阵设计法

在方案设计过程中采用“要求―功能”逻辑树(“与或”树)描述要求、功能之间的相互关系,得到满足要求的功能设计解集,形成不同的设计方案。再根据“要求―功能”逻辑树建立“要求―功能”关联矩阵,以描述满足要求所需功能之间的复杂关系,表示出要求与功能间一一对应的关系。将矩阵作为机械系统方案设计的基础,把机械系统的设计空间分解为功能子空间,每个子空间只表示方案设计的一个模块,在抽象阶段的高层,每个设计模块用运动转换矩阵和一个可进行操作的约束矢量表示;在抽象阶段的低层,每个设计模块被表示为参数矩阵和一个运动方程。

1.5 键合图法

将组成系统元件的功能分成产生能量、消耗能量、转变能量形式、传递能量等各种类型,并借用键合图表达元件的功能解,希望将基于功能的模型与键合图结合,实现功能结构的自动生成和功能结构与键合图之间的自动转换,寻求由键合图产生多个设计方案的方法。

2 结构模块化设计方法

将描述设计任务的功能化产品结构分为四层,(1)产品(2)功能组成(3)主要功能组件(4)功能元件。并采用面向应用的结构化特征目录,对功能元件进行更为具体的定性和定量描述。同时研制出适合于产品开发早期和设计初期使用的工具软件STRAT。 认为专用机械中多数功能可以采用已有的产品解,而具有新型解的专用功能只是少数,因此,在专用机械设计中采用功能化的产品结构,对于评价专用机械的设计、制造风险十分有利。

提倡在产品功能分析的基础上,将产品分解成具有某种功能的一个或几个模块化的基本结构,通过选择和组合这些模块化基本结构组建成不同的产品。这些基本结构可以是零件、部件,甚至是一个系统。理想的模块化基本结构应该具有标准化的接口(联接和配合部),并且是系列化、通用化、集成化、层次化、灵便化、经济化,具有互换性、相容性和相关性。我国结合软件构件技术和CAD技术,将变形设计与组合设计相结合,根据分级模块化原理,将加工中心机床由大到小分为产品级、部件级、组件级和元件级,并利用专家知识和CAD技术将它们组合成不同品种、不同规格的功能模块,再由这些功能模块组合成不同的加工中心总体方案。

以设计为目录作为选择变异机械结构的工具,提出将设计的解元素进行完整的、结构化的编排,形成解集设计目录。并在解集设计目录中列出评论每一个解的附加信息,非常有利于设计工程师选择解元素。根据机械零部件的联接特征,将其归纳成四种类型:①元件间直接定位,并具有自调整性的部件;②结构上具有共性的组合件;③具有嵌套式结构及嵌套式元件的联接;④具有模块化结构和模块化元件的联接。并采用准符号表示典型元件和元件间的连接规则,由此实现元件间联接的算法化和概念的可视化。在进行机械系统的方案设计中,用“功能建立”模块对功能进行分解,并规定功能分解的最佳“粒化”程度是功能与机构型式的一一对应。“结构建立”模块则作为功能解的选择对象以便于实现映射算法。

2.3 基于产品特征知识的设计方法

基于产品特征知识设计方法的主要特点是:用计算机能够识别的语言描述产品的特征及其设计领域专家的知识和经验,建立相应的知识库及推理机,再利用已存储的领域知识和建立的推理机制实现计算机辅助产品的方案设计。机械系统的方案设计主要是依据产品所具有的特征,以及设计领域专家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推量和决策,完成机构的型、数综合。欲实现这一阶段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必须研究知识的自动获取、表达、集成、协调、管理和使用。为此,国内外设计学者针对机械系统方案设计知识的自动化处理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采用的方法可归纳为下述几种。

2.3.1 编码法

根据“运动转换”功能(简称功能元)将机构进行分类,并利用代码描述功能元和机构类别,由此建立起“机构系统方案设计专家系统”知识库。在此基础上,将二元逻辑推理与模糊综合评判原理相结合,建立了该“专家系统”的推理机制,并用于四工位专用机床的方案设计中。

2.3.2 知识的混合型表达法

针对复杂机械系统的方案设计,采用混合型的知识表达方式描述设计中的各类知识尤为适合。在研制复杂产品方案设计智能决策支持系统DMDSS中,将规则、框架、过程和神经网络等知识表示方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适应设计中不同类型知识的描述。将多种单一的知识表达方法(规则、框架和过程),按面向对象的编程原则,用框架的槽表示对象的属性,用规则表示对象的动态特征,用过程表示知识的处理,组成一种混合型的知识表达型式,并成功地研制出“面向对象的数控龙门铣床变速箱方案设计智能系统GBCDIS”和“变速箱结构设计专家系统GBSDES”。

2.3.3 利用基于知识的开发工具

在联轴器的CAD系统中,利用基于知识的开发工具NEXPERT-OBJECT,借助于面向对象的方法,创建了面向对象的设计方法数据库,为设计者进行联轴器的方案设计和结构设计提供了广泛且可靠的设计方法谱。则利用NEXPERT描述直线导轨设计中需要基于知识进行设计的内容,由此寻求出基于知识的解,并开发出直线导轨设计专家系统。

2.3.4 设计目录法

构造了“功能模块”、“功能元解”和“机构组”三级递进式设计目录,并将这三级递进式设计目录作为机械传动原理方案智能设计系统的知识库和开发设计的辅助工具。

2.3.5 基于实例的方法

在研制设计型专家系统的知识库中,采用基本谓词描述设计要求、设计条件和选取的方案,用框架结构描述“工程实例”和各种“概念实体”,通过基于实例的推理技术产生候选解来配匹产品的设计要求。

产品结构设计要求范文第14篇

关键词:半导体专用设备 机械结构 系统化 模块化 智能化

0.引言

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以及人们对产品质量要求的提高,在半导体专用设备设计中,为确保产品质量,提高设备综合性能,采取有效措施做好方案设计是十分必要的。另外,当前产品更新换代步伐也在不断加快,产品功能日益增多,性能复杂性增加,更新速度加快,在这样的背景下,提高产品方案设计水平更具有紧迫性。但一些设计人员对此重视程度不够,影响方案设计水平提高,跟不上时展步伐和对产品质量的要求。为转变这种情况,设计人员要提高思想认识,重视计算机辅助产品的设计绘图和设计计算,以促进产品设计水平提高,更好满足半导体专用设计需要,为产品生产和应用打下良好基础。下面将探讨半导体机械结构不同的设计方案,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展望,希望能为方案设计和发展提供参考。

1.半导体专用设备中机械结构的方案设计

在计算机辅助产品设计的引导下,再加上设计人员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当前半导体机械结构方案设计取得多种不同方案,并且每种方案具有自身显著特点和优势,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种,实际工作中应结合具体需要合理选择。

1.1系统化设计方案。将方案设计看成由若干要素组成的系统,每个要素既独立,又相互联系,并具有层次性,方案设计时将所有要素结合起来,进而完成系统设计任务。机械结构设计应用系统化设计方案时,常用方法包括设计元素法、图形建模法、构思-设计法、矩阵设计法、键合图法。设计元素包括功能、效应、效应载体、形状元素、表面参数,五个元素确定后,产品设计特征和特征值也已经被确定下来。图形建模将设计划分为信息交换和辅助方法两个方面,实现系统结构、功能关系的图形建模。构思-设计将产品设计分为构思和设计两个方面,选择合适的结构,然后得出结构示意图。矩阵设计采用“要求-功能”逻辑树描述要求功能间的关系,然后建立关联矩阵,满足所需功能的矩阵,提高方案设计水平。键合图法将系统元件功能分为产生、消耗、转变、传递能量形式,借助键合图表达元件功能解,由键合图产生设计方案,达到完成设计任务的目的。

1.2结构模块化设计方案。定义设计任务时以功能化产品结构为基础,引用已有产品解描述设计任务,从而在设计阶段预测生产能力和费用,提高产品设计可靠性,节约方案设计和产品生产成本。功能产品结构分为产品、功能组成、主要功能组件、功能元件四个层次,并且每个模块化结构具有标准化接口,具有系统化、集成化、层次化、互换性、兼容性特征,以缩短产品设计周期,节约产品设计成本。

1.3基于产品特征知识设计方案。用计算机能识别语言描述产品的特征,设计领域的知识和经验,建立知识库和推理机制,进而实现计算机辅助产品方案设计。常用设计方案包括编码法、基于知识的混合型表达法、利用基于知识的开发工具、设计目录法,具体产品设计时根据具体需要合理选用相应的方案。

1.4智能化设计方案。根据设计方法和理论,借助三维图形软件、智能化设计软件、虚拟现实技术、多媒体、超媒体工具进行产品开发和设计。常用方法包括产品规划-构思产品、开发-设计产品、生产规划-加工和装配产品。

2.半导体专用设备中机械结构的方案发展前景

上述不同设计方案各有自身特点和优势,并具有一定联系。随着技术发展和设计理念更新,半导体机械结构设计水平将进一步取得发展和进步,对产品生产和制造发挥积极作用。

2.1各方案的特点。上述不同设计方案各有自身特点,满足半导体设计需要,产品设计时应结合具体需要合理选择不同方案。系统化设计方案将方案设计由抽象到具体进行层次划分,制定每一层设计目标和方法,将各层次有机联系在一起,推动整个方案设计系统有序进行,并确保系统设计有规律和方法可以遵循,促进方案设计水平提高。结构模块化设计对不同模块进行组合,进而完成整个方案设计任务。半导体机械产品的某些组成部分功能明确,结构稳定,通过划分模块进行设计更有利于完成设计任务。并且一个实体可完成多种功能,设计的关键内容是结构模块划分和选用,设计人员需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并注重总结经验,才能有效完成模块化设计任务。产品方案设计无法采用纯数学演算方案,通常根据产品特征进行形式化描述,根据设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经验进行推理决策,然后才能完成设计任务,更好满足产品使用功能需要。智能化设计常用三维图形软件和虚拟现实技术,直观形象,有利于用户积极参与。但该方案系统性差,在零部件结构、形状、尺寸、位置确定时,要求设计软件具有较高的智能化程度,并且设计人员需要丰富的经验和专业技术知识。此外,这些方案并不完全孤立,不同方法又相互联系,模块化设计蕴含系统化思想,基于产品特征知识设计方案需应用系统化和模块化方法。通过不同思想和方法的合理应用,有利于简化设计流程,节约成本,确保产品设计质量。

2.2方案设计发展。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发展,异地协同设计方法出现,用户对产品“功能需求-设计-加工-成品”成为可能,为促进该目标实现,首先就要实现产品设计的三维可视化。由此带来的结果是,三维图形软件、智能化设计软件、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超媒体工具越来越多的被应用到方案设计中,推动方案设计发展与进步,促进产品设计水平进一步提升。

2.3方案设计前景。目前,半导体机械结构方案设计朝着计算机辅助实现、智能化设计、满足异地协同设计制造需求方向迈进。有关方案设计的计算机实现方法起步较晚,技术尚未成熟,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提升设计水平。为解决这些问题与不足,综合应用上述四种方法,提高方案设计水平是一种有效方法和途径,它包括机械设计、系统工程理论、人工智能理论、网络技术等多种理论和技术,这是今后需改进和完善的地方。同时还要注重总结经验,提高设计人员综合技能,加强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提高方案设计水平,推动半导体设计和产品质量提高。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机械结构设计是半导体专用设备设计和生产的一项重要工作,对后续工作产生重要影响。随着设计经验总结和技术更新,方案设计水平将进一步提升。另外,设计人员还要善于总结经验,注重技术创新,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吸收最先进的设计成果,更好指导结构方案设计工作,推动半导体结构设计水平和综合性能提升。

参考文献:

[1]程建瑞,王作义.半导体设备市场的新挑战与新机遇[J].电子工业专业设备,2014(2),81-84

产品结构设计要求范文第15篇

以消费者为导向的设计已经成为一个成功的产品开发过程中的关键因素。消费者的需求不断变化,因此设计师需要更科学有效的方法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融合消费者的想法,设计的产品才能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而用户的需求是通过产品属性实现的,目前在需求到产品属性的转化上,设计师和消费者存在认知的差异。通过借鉴方法目的链分析方法,建立设计师的用户需求转化为产品属性的认知结构模型,用户根据认知机构模型运用评分矩阵进行评分,从而得到设计师和用户在需求到产品属性转化上的共识,通过达成的共识指导设计。

关键词:

用户需求;产品属性;转化;方法认知共识

1引言

当前,产品设计提倡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理念,因此,设计要关注用户的真实想法。设计师在进行产品设计时应该结合用户的观点进行设计,这需要一种更科学有效的方法,将用户和设计师在需求到产品属性转化上的认知呈现出来,并找到设计师和用户在认知方面的共识,避免设计师通过自己的主观感受进行产品设计。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得到一种科学有效的需求转化为产品属性的有效途径,以便于设计出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

2方法目的链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MEC理论是综合产品属性、产品结果利益及价值的简单结构,可以有效地帮助我们了解消费者行为[1]。在市场营销中方法目的链理论是研究产品属性,用户使用结果和利益以及价值之间的关系,以此来了解顾客是如何、为什么选购某种产品的,产品设计中,用户的需求是受用户的价值观影响的,用户的需求必须通过产品属性来实现,将这种方法引用到产品设计中就可以回答如何设计产品以及为什么这样设计的问题,在进行产品设计时要以用户的需求为目标,产品属性与用户需求之间存在着很直接的相关性,产品设计的目的是满足用户的需求,用户的需求受用户的价值观影响,并且,用户需求的满足需要通过产品属性来实现,因此用户需求,产品属性和用户的价值观之间形成了一条关系链。在产品设计中借鉴方法目的链理论的研究方法,需要对原有方法目的链的结构进行改进,将使用结果层换成用户需求层,因为在市场营销中用户选购某种商品的目的是实现某种使用结果或利益,而在产品设计中,设计是为了满足用户的需求。

3用户需求到产品属性的转化过程

设计师关注用户的真实想法才能避免设计的主观性,才能使产品设计满足用户的切实需求,因此,在用户需求到产品属性的转化上应该更加科学有效。用户需求转化为产品属性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将用户和设计师在需求到产品属性的转化上的认知进行呈现,并找到设计师和用户在认知方面的共识的过程。在产品设计中,借鉴联合模板技术,事先确定有关产品属性、用户需求和价值的列表[2]。将思维导图分为价值、用户需求和产品属性这三层,因为在产品设计中,用户的需求是受用户的价值观影响的,用户的需求必须通过产品属性来实现,这三者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制定认知结构模型,通过进行结构性的,定性的认知导向研究,取得适用于产品设计的方法目的链,并制定指导产品设计的价值层级图。

模型的构建主要分为三部分,首先构建一个呈放射状的思维导图(价值-用户需求-产品属性)去呈现设计师有关产品的认知。其次,创建一个评分矩阵,通过为属性-结果和结果-价值矩阵中的一对元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评估和赋值来给用户提供一个表达他们观点的机会。再次,设计师和用户之间认知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将被区分开来。这样设计师可以了解他们的认知结构相比用户有着怎样的差异,同时,也可以得到设计师和用户达成的共识,并以此来指导设计。具体流程如图1所示:

3.1构建设计师的认知结构模型的步骤认知结构模型的建立是由设计师完成的,通过认知结构模型可以了解设计师对于产品属性、用户需求、价值之间的相关性的认识。(1)建立编码——为了方便用户根据方法目的链模型进行评分和赋值,然后将收集到的价值、用户需求、产品属性、邀请3名设计师进行编码和分类,编码要采用数值编码的形式,编码的重点不在于关注各个要素,而是厘清要素间的关系,同时,编码所反映的内容必须清晰而全面。Gutman(1982)提出分类结果要由其他编码人员进行复检,从而保障其一致性[3]。(2)首先把设计主题这个关键词放在纸的中心,然后按照价值、用户需求、产品属性这三个层次从这个中心扩展其范围。(3)主要的分支将扩展出各个较小的分支,只能标注一个关键词在各自分支上。(4)所有较小的分支从主要分支中被扩展出来形成树状图;主要分支和较小分支的分支线粗细递减。

3.2建立综合关联评分矩阵建立综合关联矩阵是为了通过让用户评分的方式获得用户对产品属性、用户需求和价值之间的相关性的认识。通过矩阵,采用量化的方式实现被访用户的数据整理分析。有助于整合和量化消费者的认知取向,并以建立的矩阵来构建出价值层级图,简称HVM,从综合关联矩阵可以看到,横轴和纵轴包含了所有的编码,而矩阵的每格都有自己的含义,表示在阶梯矩阵中产品属性层的各元素与用户需求层的各元素之间的关联程度,或者用户需求层各元素与价值层各元素之间的关联程度。

3.3建构价值层级图通过方法目的链模型和关联矩阵可以得到设计师和用户对于产品属性、用户需求和价值这三层中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的共识,得到需求转化为产品属性的方法。由此可以得到几条指导设计的方法目的链,根据所得方法目的链构建价值层级图,在层级图中所涉及的元素都可以采用编码内容作为依据,而连接的线条则以关联矩阵表中的连接顺序为主,价值层级图展现了产品的属性、利益和价值,在MEC中的整体关联关系。

4设计实例应用

以老年人个人移动通信设备为例,确定从用户需求到产品属性的认知结构模型,以实现用户需求到产品属性的转化。案例研究“老年人个人移动通信设备”详细解释了用户如何考究设计师所产生的想法,然后双方达成共识。在研究开始时,设计师使用思维导图构思,并确定由26项“属性”元素13项“需求”元素,和5项“价值”的元素构成的认识结构模型。然后,建立一个关联矩阵让被调研的用户对属性和需求之间的关联度进行评价,以此可以得到消费者和设计师对“老年人个人移动通信设备”的认知异同,以及它们之间的联动关系。最后,精简的价值层级图被用来表示设计师和用户达成一致认知的想法,并利用这些信息指导产品设计方针。

4.1确定从用户需求到产品属性的认知结构模型的三个层次(1)价值是对特定行为或生活的终极状态的一种持续性信念,会影响个人的行为方式或生活目标[4]。依据Kahle(1983)所提出的ListofValues(LOV)中的九项价值并参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来确定价值,将价值确定为温馨的人际关系、满足自我、趣味生活、安全感和成就感。(2)通过访谈法、问卷调查法、人物角色建模以及情景分析的方法确定老年人的用户需求层,得到以下用户需求层:(3)通过评语分析法确定老年人个人移动通信设备的产品属性,本文根据在京东商城销售量排前3名以及销售量居后3名的6款老年手机进行属性的分析和获取。选择销售量排前3名的老年手机进行研究,可以获取使用户做出肯定决策的产品属性,选择销售量后3名的老年手机可以获取是用户做出否定的使用决策的关键属性。最后将这6款手机的产品属性进行综合,得到以下产品属性表:

4.2建立关于老年人个人移动通信设备的认知结构模型设计师运用思维导图建立关于老年人个人移动通信设备的认知结构模型,三位设计师使用思维导图的方法花了1.5小时,集思广益。在主要分支价值上收集的要素有“满足自我”,“温馨的人际关系”,“成就感”,“趣味生活”,和“安全感”。子分支被扩展为需求,并从这些子分支到下一级所产生的分支是属性。根据他们的个人经验和知识,以及分层和分类关键字的原则,设计师建立认知结构模型的过程来阐述他们对“老年人个人移动通信设备”的认知结构,如图3所示。

4.3进行认知结构模型的可靠性评价:邀请三位程序员中熟悉方法目的链和内容分析的人对元素进行分类和编码。再对编码信息进行可靠性评价。Wimmer&Dominick提出可靠性评价值要大于0.9,因此当评价大于0.9时设计师所建立的认知结构模型是合格的。可靠性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获得:经过计算得出:可靠性计算所得数值大于0.9,因此设计师所建立的认知结构模型是合格的。

4.4建立综合关联矩阵研究用户认知关联矩阵中的元素根据图2中的认知结构模型进行AD和DV关联矩阵形式分类。首先,以属性为行,以需求在列,形成一个AD矩阵。被调研的用户对属性和需求之间的关联度进行评价。评价采用五分量表:非常密切相关是5、密切相关是4、次之是3、稍有关联是2、并没有关联是1。类似地,DV表中所列的是需求和价值。建立综合关联矩阵可以通过让用户评分的方式获得用户对产品属性、用户需求和价值之间的关系的认识。阐述用户和设计师对“老年人个人移动通信设备”的认知异同。通过此矩阵可以描述用户所理解的不同要素之间的相关性,并以此构建出价值层级图,得到需求转化为产品属性的途径。

4.5问卷调查并分创建一个评分矩阵,通过为属性-结果和结果-价值矩阵中的一对元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评估和赋值来给用户提供一个表达他们观点的机会。再次,设计师和用户之间认知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将被区分开来。这样设计师可以了解他们的认知结构相比用户有着怎样的差异,同时,也可以得到设计师和用户达成的共识并以此来指导设计。具体流程为了干什么的。问卷收集:调查问卷(包括AD和DV),向用户发放问卷98份,收回有效问卷86份,回复率为88%。基于86名受调研者提供的数据建立一个整合后的含义矩阵。通过将矩阵每一个区域中采访数据求和除以采访人数可以计算平均组合值。计算合计AD矩阵每一小区域中的平均组合值公式如下:i是属性的数量,值为1到26;j是需求的数量,值为1到13;N是被访者人数,86人;平均组合值,值为1到5。根据86份问卷调查结果,获得关于属性A1-A26各个名词与使用结果D1-D13各个名词之间的各项评分的平均分矩阵和展示在认知结构模型,用灰色部分标记出来,这些代表设计师的认知。另一方面,参照尼尔森(1993)的研究,如果五点量表的平均值大于3.60,则意味着这个问题有一个“正”的值,用户认为两个元素之间存在重要的相关性。如果表中的数值是灰色底的加粗黑体字,那就代表设计者和消费者达到了正向一致;如果是灰色但不是加粗黑体字,那就代表是设计者的主观意见;如果是加粗黑体字但不是灰色底,就表示代表着消费者的主观意见;如果既不是黑体也不是灰色,代表设计者与消费者意见相反。

4.6得出方法目的链若设计师和用户在某一类需求类别、需求以及属性之间的关联程度上达成了共识,那么就能确定一条需求类别、需求和属性之间的关系链,以此类推,可以获得多条具有较强相关性的关系链。经过计算属性与需求,以及需求与价值之间的相关性,可以得到14条方法目的链,通过这14条链,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各个产品属性与各个用户需求以及价值之间的对应关系。可以明确用户的需求是在哪种价值的引导下产生的,通过哪一种属性来实现需求。

4.7建构价值层级图通过方法目的链模型和关联矩阵可以得到设计师和用户对于产品属性、用户需求和价值这三层中各个要素之间的相关性的共识,从而得到需求转化为产品属性的共识。这些共识是通过得到的方法目的链体现的,因此,根据所得方法目的链构建价值层级图,层级图中所涉及的元素都可以采用编码内容作为依据,而连接的线条则以关联矩阵表中的连接顺序为主,价值层级图展现了产品的属性、利益和价值这些元素在方法目的链中的整体关联关系,这种关联关系就是需求转化为产品属性的途径,利用这些信息可以指导产品设计。

5结论

本文研究一种合理的用户需求转化为产品属性的有效途径,以便设计师设计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实现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理念。结合市场营销领域中的方法目的链分析法,建立用户需求到产品属性转化的认知结构模型,通过用户参与,取得需求转化为产品属性的有效途径,可以更科学有效地指导设计。

参考文献

[1]Gutman,Jonathan.AMeans-endChainModelBasedonCustomerCategorizationProcesses[J].JournalofMarketing,1982,Vol.46:60-72.

[2]孙宇彤.方法目的链理论在手机电视消费行为研究中的运用[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3]王吉军,岳同启,张建明,王健.客户广义需求分类体系研究[J].大连大学学报,2002,23(6):4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