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化学物质特性汇总范文

化学物质特性汇总范文

化学物质特性汇总

化学物质特性汇总范文第1篇

【关键词】基于 “互动中介” 词汇 研究思路

坚定地立足于汉民族与其生存空间的历史性互动,着重运用认知学、解释学的方法论,将考察人为什么需要、为什么能够创造语词符号与考察汉语词汇的形成发展结合起来而相互发明,着重运用文化学的方法论,将考察人是在何种生存空间、如何运用语词符号与考察汉语词汇的性质功用结合起来而相互发明,着重运用哲学主要是语言哲学的方法论,将考察语词符号在塑造人的本质特征中的作用与考察汉语词汇在特定情境中的本体意义结合起来而相互发明,并且,凭借其内在的固有的关联性与统一性建构研究工作应有的关联性与统一性,尝试提出从词汇事实出发、以“人”为最高目标的关于汉语词汇的“认知,解释――文化――哲学”研究思路。我们尝试提出这种新的研究思路是有其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的。

1 认知学的研究思路

认知科学特别是其中的认知心理学,主要研究人类与其生存空间相互作用的原理,研究人对生存空间中的事事物物开展认知活动的原理,重点研究人把所输入的信息进行表征、存储、加工和转化并且运用转化的成果亦即知识来指导行为和解决问题的原理。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认知过程包括低层次的感觉、知觉、短时记忆等等和高层次的思维活动、概念形成和推理过程、语言理解和知识运用、问题解决等等,而其中的关键,则是“范畴化”、“概念化”以及由此而来的“词符化”。因为,自然语言的词汇,本质上正是人感知事事物物、认识生存空间、通过心智活动将经验到的外在现实加以概念化并将其编码的结果,也是生存空间及其事事物物通过心智活动转化为可以被人理解的“意义”并进入人的文化视野特定位置的结果,或者说,本质上就是人与其生存空间及其事事物物互动的结果。而在人的认知生活中,语词的创造、运用和理解,在一定意义上也就是认知活动和认知过程,因而具有认知功能,既成就了认知的开展,同时也成为了认知的结果。

2 解释学研究思路

解释是与其生存空间互动着的民族人,从自己形成干历史文化进程之中的视域出发,在认知的基础上理解和说明生存空间万事万物存在的根据、过程和意义的活动。认知事物的根本目的在于解释生存空间。解释引导着认知,也实现着认知。每一种事物,当它与人发生关联、发生互动并因此而成为认知和解释的对象时,便在互动、认知和解释活动中获得了特定的意义;而意义则作为互动、认知和解释的成果而体现了人与事物、人与生存空间互动的种种复杂关系,构成了人与事物、人与生存空间互动的方式,是人生存不可或缺的前提,同时也在词汇活动中转化为词义。如果说,人存在的独特本质便是对生存空间及其事事物物进行以认知为基础的解释并由此而创造意义,解释也就成为人存在的基本方式和原始特征,那么,由解释而生的词义也就因此而具有某种生存本体的性质。一切解释都同词义性质“具有内在的关联”,正是通过解释,语词与事物之间有了“内在一致性”而成为“真实的语词”。解释与语词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不解之缘是词汇研究者不能不格外关注的。

3 文化学的研究思路

人认知事事物物、解释生存空间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开展与生存空间的互动,并在互动的历史进程中创造和发展自己的文化。文化是人的一切功能的集中体现,是人的一切劳作的成果总和,是人得以生存发展的根本保证,是人得以形成自己本性的有力动因。一方面,作为语词创造的动力和表达的内容,文化理所当然地起着主导作用,制约着语词的形成和发展,影响着语词的形式和内容,从而使语词符号具有自己的文化特征,形成区别于他种语言词汇的重要特征;另一方面,作为文化创造的中介和表达的符号,语词又对文化事项和文化世界理所当然地发挥着引渡与表征的功能、安置与导向的功能、述说与建构的功能。词汇系统与文化系统实际上始终都处于互为表里、互动共变的关系之中,要对文化进行深入的研究固然离不开对词汇的发掘分析,要对词汇进行深入的研究同样离不开对文化的发掘分析。从这里可以看到本研究思路的文化学根据。

化学物质特性汇总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污染物;监测;调查;独流减河;上游区域

中图分类号 X8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1-0246-02

独流减河位于天津市区南侧,是承泄大清河系洪水的主要入海尾闾,西起进洪闸,流经静海区、西青区、滨海新区,于防潮闸入渤海,河道全长67 km。

近年来,独流减河上游地区西青、静海等地经济发展迅速,大量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未经处理直排入河,造成独流减河上游河道污染严重,水体颜色异常,媒体和群众反响强烈,引起政府部门高度重视。为彻底解决独流减河水污染问题,改善河道水质环境,天津市水务部门组织开展了独流减河污染源调查和水质改善工作,结合清水河道行动,开展了截污治污、河道治理,污水处理厂网建设等各项工作。组织专业机构开展独流减河区域污染物调查监测工作,查找主要污染物,为下一步治理提供技术依据。

1 调查研究方法

对沿线约20 km河道的主要支流汇入口、滩地、河床等区域的地表水、土壤、底质进行了采样分析。共采集水样7个,土壤和底质13个点位97个样品。

1.1 监测点位

对独流减河及主要汇入支流程村排水河、西大洼排水河、陈台子排水河等7条河道的水质、土壤(底质)样品的无机污染物定量分析,有机污染物的定性分析。

水质监测:在独流减河各主要汇入河道(口门)上、下游设置监测断面;主要汇入支流的汇入口上游设置监测断面,共布设7个断面。土壤监测:包括两侧堤岸和河道底质。在独流减河的两岸汇入支流口门下游共布设6个断面;底质断面布设以西琉城站为起点,选择各汇入口门的上、下游可能受汇水污染的河道区域布置,共布设7个断面[1-2]。

1.2 样品采集

水质样品采用深水采样品,现场加保存试剂固定样品,运送回实验室测定。土壤样品采用地质勘探取样机采集土壤柱状岩芯,两堤岸架设机架,河道中由浮船架设机架分别采集。采集深度两堤岸土壤为6 m,河道底质为2 m,每层深度间隔为0.5 m。采集后按要求分段保存,运送回实验室测定。

1.3 监测项目

按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要求,结合区域污染特征选择监测项目。由于有机污染历史上未进行调查,需首先对有机污染物进行定性筛查。

水质样品无机监测项目:pH值、锌、铜、锰、镍、总磷、砷、汞、溶解氧、氨氮、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挥发酚、铅、镉、铬、总铁、硝态氮、石油类、总氮。水质样品有机监测项目:挥发性有机物和半挥发性有机物定性分析。土壤样品无机监测项目:pH值、磷、铬、锌、铜、锰、镍、铅、硫、石油类、镉、氟、挥发酚、氰化物、总氮、汞、砷、铁、有机质。土壤样品有机监测项目:挥发性有机物和半挥发性有机物定性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水质样品监测结果

2.1.1 无机项目。独流减河、程村排水河、西大洼排水河、边沟水质均为劣Ⅴ类。主要污染物质为总磷、氨氮、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总氮。

2.1.2 有机项目。水样中挥发性有机物检出14种。主要集中于宽河、程村排水河和独流减河西琉城附近。独流减河下游水体中含有的挥发性有机物种类较少,主要为氯仿和苯并噻唑。

2.2 土壤样品监测结果

2.2.1 无机项目监测结果。独流减河两岸的土壤监测中,含量较多的元素依次为总铁?垌总硫>总锰>总磷、总氮>氟。有毒重金属元素含量较低。

土壤的表层0~4 m,污染物含量较大,表层至底层浓度逐渐下降,4~6 m的土壤样品中污染物浓度基本相同。可见土壤剖面中4 m以下可认为是区域的土壤原生相。

底质样品监测分析结果得出,浓度含量较多元素依次为总铁?垌硫>总磷、总氮>锰>氟化物,有毒重金属元素的含量较低。与两岸边堤的土壤样品情况一致[3-4]。底质样品陈台子下游100 m断面所监测结果与左岸边堤陈台子站的结果相同,底质表层样品中各污染物含量明显高于底层及其他土壤断面。进一步证实陈台子附近有污染源汇入。

2.2.2 有机项目监测结果。土壤、底质中挥发性有机物检测出10种,苯、甲苯、正己烷、乙苯、邻二甲苯、对甲基氯苯、间(对)二甲苯、四氯化碳、氯仿、苯并噻唑。半挥发性有机物检出7类60余种。这些有机物的存在表明区域受到有机物的污染[5-6]。

3 结论与讨论

调查分析结果表明,独流减河、截流沟、程村排水河、西大洼排水河现状水质均劣于地表水V类标准,主要超标因子为化学需氧量、氨氮、总氮、总磷等。河水不同程度呈现黄褐色颜色,独流减河水质优于其他3条河道。独流减河西琉城至团泊大道桥段及汇入河道铁离子浓度远高于其他河段。浅层地下水铁离子含量最高,地表水铁离子浓度低于地下水。浅层地下水呈棕褐色,并检出较高浓度的苯胺类、萘等染化行业常见物质。滩地土壤和底质中,总铁含量均较高,其中调查中发现滩地土壤中夹杂有深色染料废渣,检出苯胺类、萘等多种挥发性、半挥发性有机物。其中列入《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的8项重金属指标达到Ⅲ类标准,基本上对植物和环境不造成危害和污染。

独流减河的污染问题是历史长期积累而成,并且污染原因复杂。初步分析造成水体颜色呈黄褐色的原因有2个:一是底质中铁离子,受到沿线口门排水冲刷上浮,或遇风浪较大时,水体中二价铁离子被氧化为三价铁离子造成水体呈黄褐色;二是该区域土壤中多年积累的染化污染物经降雨淋洗,溶解进入河道。

河道水环境治理的措施主要是截污、清淤、冲洗、修复。独流减河污染来自岸上,必须先治理岸上污染源,保证入独流减河的水质达标。独流减河的治理必须采用生态治理措施:一是对岸上污染源及汇入河道的水体、土壤和地下水污染进行持续治理;对三角地等重点区域的汇入河道,采取防渗护砌等措施,确保进入独流减河的水质达到相应水功能区水质要求;二是对污染较重区域进行小规模清淤;三是长期补充生态水源反复冲洗,使土壤和底质中的污染物逐渐溶出;四是采取种植水生植物等生态治理措施,逐步消减内源污染物存量。建议加强河道生态修复工作。对清淤后的河道和滩涂分别采取生物岛栅/悬浮生物床等原位生态组合修复技术和微生物+植物联合生态修复技术,保持河道水体的水质,实现滩涂的生态功能,逐步消减内源污染物存量。依托环保部门建设的排水口门水质在线监测系统,及时掌握排水及污染情况。进一步强化沿河闸门泵站管理,落实环保、水务市、区两级监管责任,优化考核问责机制。

4 参考文献

[1] 胥学鹏,张峥,卢雁.太子河水质污染时空异质性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1(5):266-268.

[2] 刘峰,李秀启,董贯仓,等.黄河口滨海湿地水质污染物现状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2011(10):1705-1710.

[3] 蒋艳,彭期冬,骆辉煌,等.淮河流域水质污染时空变异特征分析[J].水利学报,2011(11):1283-1288.

[4] 易文利.宝鸡市城市河道人工水面水质现状调查及评价[J].江西农业学报,2012(7):127-129.

化学物质特性汇总范文第3篇

虽然,学界对我国外汇储备增加的速度和外汇储备余额总量有种种不同的说法,但是,笔者认为,外汇储备的增幅和余额的扩大从总体上反映了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投资环境的改善以及人民币汇率预期的变化。我国外汇储备增加的原因包括:持续的快速经济增长、我国国际收支的双顺差、强制结售汇制以及资本与金融项目的管制、人民币汇率升值预期以及外币资产缺乏有效投资渠道等。不过,从我国外汇储备的性质、特点,以及我国在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所处的地位看,现在还难以得出我国外汇储备过剩的结论。

一、我国外汇储备的性质及与物价之关系

我国作为一个经济快速发展、对外贸易依赖性强的发展中的大国,迅速增加的外汇储备表现出独特的性质,而且储备增加与物价之间的关系也随着实际经济的变化而发生了逆转。从外汇储备的性质看,有两个明显的特性。

第一,我国官方外汇储备中具有部分民间储备,这是我国官方外汇储备的重要特点之一。以持有者为标准来分类的话,我国外汇储备虽然可以分为官方储备和民间储备这两部分,但是,民间储备仅仅是自然人拥有的外汇储备, 而国外的民间储备中包含了法人储备和自然人储备,因此,我国的官方外汇储备中实际上包含了法人储备。1994年实施至今的外汇结售汇制,从本质上讲是“外汇集中制度”,即把企业的外汇集中于中央银行,使企业外汇储备转化成为官方外汇储备。虽然,我国于1996年11月宣布开始履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八条款的义务,基本上实现了经常项目的自由化,并于1997年对个别大型外贸公司实行了部分外汇留存制度以及于 2002年允许更多的外贸企业留存部分外汇,但是,外汇结售汇制依然是外汇管理制度的核心,“外汇集中制”的本质并无变化。由此可见,现存的外汇集中制不仅是导致我国官方外汇储备迅速增加的重要的制度性原因,而且,也有力地说明我国官方外汇储备中包含

了民间的法人储备。

第二,从我国外汇储备的来源看,具有一定程度的借入储备 (borrowed reserves)的性质。从1994年至2001年的经常项目差额和外汇储备的增加额看,除了1998年、 1999年、2000年和2002年这四年的经常帐户差额大于外汇储备增加额之外,其他年份的外汇储备增加额均远远大于经常帐户的顺差额,这就说明,我国外汇储备的来源更加依赖于资本与金融帐户的盈余。无论资本与金融帐户的盈余来自于国际借贷还是国际投资,从根本上讲这些盈余属于最终必须偿还的资金,所不同的是还本付息的方式和还款期限,外国投资者的利润或红利。总之,资本与金融帐户的盈余从根本上看,具有借入性质, 以此构成的外汇储备自然具有借入储备的性质。

以1996年为分水岭,我国外汇储备增加与一般价格水平的变动关系发生了逆转性的变化。其主要原因是,我国自1996年从原来的短缺经济时代进入了相对过剩经济时代所致。

1996年之前,我国每次外汇储备的增加都会引起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扬,尽管物价水平的上涨有时会滞后于外汇储备增加,但是这种因果关系是较为明显的。例如,1979年外汇储备大幅度增加, 1980年就出现了消费价格的上升, 1981年至1983年的外汇储备的增加,又带动了1985年的物价上涨, 1987年的外汇储备增加,又引起了 1988年夏季的物价全面上升,1994年外汇储备的大幅度增加,又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1994年、1995年物价的大幅度上涨。(奚君羊:《国际储备研究》1998年4月P249)虽然,1993年至1995年这三年严重的通货膨胀是否由于外汇储备增加所引起,学界尚有争议,但是,1994年及以后年份中央银行基础货币的净投放全部由央行收购外汇所致,1994年央行甚至通过回收再贷款的方式,用以回笼由于收购外汇多投放的基础货币,这就说明, 1996年之前,我国外汇储备的增加对推动物价水平的上涨具有一定的作用。当然,关于这一点,在发达国家冲销干预理论中已经有详细证明,此处不再赘言。但是,笔者发现,我国外汇储备增加与物价变动的这种正相关关系,于1997年之后,已经完全消失。1997年以来,我国官方外汇储备仍在持续增加,尤其是2001年和2002年分别以28,14%和34,99%的水平大幅度增加,但是,物价水平却呈现平稳或下降的趋势。

笔者认为,可以从实际经济与货币经济两个角度解释这种逆转或变化。1996年之前,我国尚处于短缺经济时代,宏观经济的基本特征是总供给小于总需求, 因此, 当外汇储备增加引起货币供应量的扩张,从而加剧了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不平衡, 物价上涨也就在所难免。1996年之后,我国宏观经济的基本面发生了深刻变化,相对的供应过剩已经成为经济生活中主要的矛盾之一。中央银行在宏观经济的管理中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从控制1993年的通货膨胀以来,央行把物价稳定作为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详见中国人民银行法,1995年)而且开始运用多种政策工具控制货币供应量,来谋求最终目标的实现。因此,在既定的汇率制度和外汇管理制度的刚性框架下,央行开始通过回收再贷款、国债回购等货币政策工具,冲销央行在银行间外汇市场因收购外汇而投放的基础货币,维持货币供应量增长的既定目标,从而保证了物价总水平的稳定。

二、我国最适度的外汇储备量

一国拥有国际储备最为重要的原因是, 为了保证该国具有足够的国际清偿能力,从而保证宏观经济的稳定与发展。然而,国际储备的获得需要支付相应的代价,所以,国际储备并非多多益善,换言之,一国拥有的国际储备总量应该维持在一个适度的水平上,即适度国际储备的问题。由于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的崩溃,黄金的非货币化,外汇成为国际储备中最为主要的资产,因此,下面在没有特别说明时,外汇储备视同国际储备。

一般而言,一国的外汇需求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1)商品和劳务进口的外汇需求;(2)转移性外汇需求;(3)外商投资企业红利和利润汇出的外汇需求;(4)外国投资者证券投资收益的外汇需求;(5)偿还对外货币,性负债的外汇需求;(6)对海外投资的外汇需求;(7)货币管理当局为了维持汇率稳定,干预外汇市场的外汇需求;(8)本币持有者货币替代的需求;等等。正常情况下,上述外汇需求主要通过外汇的流量获得满足,一国官方外汇储备作为存量资产,具有准备金性质,除了干预外汇市场以及偿还官方对外的货币性负债主外, 官方外汇储备主要用于不时之需。因此,最简单的适度外汇储备量,仅考虑商品、劳务进口, 以及偿还对外货币性负债的外汇需求这两项。其表达式如下:

R1二 25%X+10%Y (1)式中:R1一一适度外汇储备量

X一一年度进口额

Y一一年度外债余额

上式中,年度进口额的25%,是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特里芬 (Robert Tnffin)提出的观点。他认为,根据国际经验,一国的国际储备只要能够满足2-3个月的进口支付所需, 即国际储备与进口的比率为20%-25%,就达到最优,否则便是过剩或短缺。而一些发展经济学家则认为,广大发展中国家主要是资本输入国,对外负债是普遍现象,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初南美国家的债务危机提醒了经济学家,发展中国家在积累外汇储备时,必须考虑到偿还对外货币性负责的需求,根据国际经验,一国应该持有相当于对外货币性负债余额10%左右的外汇储备,用以防止债务危机,如果债务结构中短期负债较高,则这一性质的储备比率可以高于10%,反之,可以低于10%。根据上述理由得出的经验算式, 可以给出超额储备的计算式:

R2:= R―(25%X+10%Y)(2)即: R2 =:R―R1 (3)式中:R2一一超额储备额

R一一外汇储备总额

根据(3)式,不难发现,我国的外汇储备量远远超过了适度储备的水平。我国1994年超额外汇储备为18541亿美元,此后逐年升高,到2001年超额外汇储备为 1273 54亿美元,2002年高达1928.76亿美元。如果考虑到2001年和2002年我国国际储备中, 黄金储备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大幅度增加这一重要因素,我国整个国际储备的超标则更为明显。

然而,我们是否就能由此得出我国外汇储备严重超额的结论呢?笔者认为,恐十白现在还难以匆忙下定论。因为,首先,如前所述,我国外汇储备具有明显的借入储备的性质。1994年至2002年经常帐户累积的外汇储备总额仅 164569亿美元,而2002年外汇储备总额为2864.07亿美元,属于借入储备的金额高达1218.38亿美元,即借入储备占总储备的42 54%。当然,我国储备的借入性质,还可以从我国近10年来吸引大量的外商投资的角度来看。根据储备理论可知,借入储备在今后将以红利、股息、利润以及资本转移等方式构成对外汇的需求,因此,借入储备从本质上讲,是不稳定、易变动的储备,不能视同自有储备。

其次,由于我国实行强制结售汇制,法人不能自由持有外汇,我国官方外汇储备中包含了法人储备,因此,官方外汇储备被夸大了,现有的官方外汇储备实际上是名义官方外汇储备。随着我国外汇管理制度市场化的改革, 以及对外开放的深入发展,强制结售汇制,终将被意愿结售汇制所取代。届时,部分法人在获得外汇收入时,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决定是否出售或保留外汇,其结果必然有部分法人愿意保留外汇。这时,我国官方外汇储备才会变成实际官方外汇储备。

还有,从近10年来看,我国对外货币性负债出现了持续增加的趋势,而且,短期负债有明显的增加。1993年我国的外债余额仅有 835.7亿美元,2002年已经高达 1685.4亿美元,是1993年的2.02倍, 8年中债务翻了一倍多。而且,短期债务在外债中的比率迅速上升, 2000年短期债务占总债务的比率仅7.9%,2002年上升到31.43%。短期债务的迅速增加,意味着还本付息压力的加大。增加官方外汇储备,防止债务危机的出现,也是题中之意。当然,换一个角度看,减少举借短期债务,把储备的一部分转化为国内短期外汇需求,也不失为明智之举。

再有,笔者认为,我国的外汇储备中应该包含国际政治风险的外汇准备。在当今的国际政治和国际经济舞台上, 由于意识形态及社会政治制度的差异,我国经常处于被歧视的地位,如果我国遭遇国际政治风险或经济危机,很难出现真正愿意援助我国的国家。亚洲金融危机中,在东亚国家最需要外汇援助之时,负有援助之责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横生枝节,拖延不救的教训是深刻的。如果中国遭遇危机的话,能够指望哪个发达国家或国际金融机构,对我国伸出援助之手吗?因此,充足的外汇储备,对当前世界政治格局中,处于特定地位的我国而言,是非常必要的。

最后,根据我国外汇管理制度改革的进程,以及国际经验,笔者预计,我国将于2010年前后实现人民币资本与金融项目下的自由兑换,(黄泽民,《世界经济》1998年第1期)即在经过若干年的努力,我国外汇管理制度将基本上实现自由化。在外汇管理自由化条件下,我国外汇需求有上升的可能,这主要表现在:(1)中央银行为了维持汇率的稳定或实现央行的汇率目标,通过干预外汇市场实现其政策目标,需要持有相当数量的外汇;(2)为了国际投资或资产转换的需要,货币替代的外汇需求将出现。

有人认为,西方发达国家,除日本之外,很少拥有巨额外汇储备的, 因而,认为中国拥有如此巨额的外汇储备的机会成本实在过高。确实,发达国家中很少拥有巨额外汇储备的, 中国拥有巨额外汇储备的机会成本也确实是高昂的。然而, 中国与发达国家的条件也是不一样的,人民币既不是自由兑换货币,更不是国际货币,这就决定了外汇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与稳定是必须的,极而言之,美国可以不拥有外汇储备,而不会影响美国经济的正常运行,但是,中国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在我国外汇储备居高不下的情况下,应该重视如下问题:(1)外汇储备币种结构的合理性, 以防止汇率风险;(2)在保证储备资产充足的流动性前提下,如何提高储备资产的赢利能力;(3)对储备资产产生的盈利,进行适当的处置。

综上所述,不能简单地套用西方国际储备理论,来解释我国的外汇储备问题,实事求是地、动态地、多因素地考虑中国外汇储备总量的话,无法得出中国外汇储备过剩的结论。我国只有在人民币成为自由兑换货币,进而成为国际货币之后, 才有可能把外汇储备维持在西方国际储备理论的水平上,从而降低拥有巨额外汇储备的成本。

化学物质特性汇总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科技词语 汉语词汇 生活化 发展规律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思维的工具,也是传递信息的工具。它是全社会无时无刻不在使用的交际工具,这就决定了语言的稳定性。人类利用语言相互交流对自然界的各种认识,交流各种社会经验,如果语言要很好地发挥这种交际工具的作用,就必须敏锐地反映人类对于自然界的各种认识和各种社会经验,紧紧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语言的这种交际工具的属性,决定了社会的各种发展变化必然会促进语言的发展变化。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仅带来了物的现代化,引起劳动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而且使人们的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逐步走向现代化。这在语言中最突出的表现是更多的科技词语的出现,以及科技词语的生活化。

所谓科技词语是指在科学技术上运用的专门用语,是表述某学科、某技术领域内科学概念的词语。从意义内容上来看,科技词语可分为信息科学、物理、生物、地理、天文航天、能源材料、生态环境、气象、交通、军事、医药等几个小类,例如,防火墙、辐射、蛋白质工程、断层、黑洞、太阳能、水体绿化、大气候、接轨、导弹、生物疗法等。科技词语在产生之初,主要运用于科学技术的研究、交流,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浓厚的科技性,其重要的特征就是语义内涵单一、严谨、精确,不允许内容模糊,有歧义。后来,由于各种原因,一部分科技词语突破专业限制,进入到人们的生活领域,为人民大众所掌握。它的从无到有、从有到词义的发展、演变、扩展,如同汉语其它普通词汇的发展演变一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词汇的发展规律。

一、简约化规律

词语走出学科、专业限制进入大众生活中后,就由原来的几个音节缩短成两个或更少的音节。例如,空气调节器简称“空调”;电化教育简称“电教”;微型电子计算机简称“微机”;能源消耗简称“能耗”;科学研究简称“科研”;汽车修理配件简称“汽配”;监视和检测简称“监测”;妇女流产简称“人流”;“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技现代化”简称“四个现代化”,再简称为“四化”,等等。在保持原义的基础上,这些科技词语由原来的几个音节大多缩略为两个或更少的音节,形式上更为简约。科技词语要求严谨、精确,表述不能随意改变,但一旦进入生活领域后,这种约束力就大大减弱了。这一现象的产生,究其原因是任何语言总是向着简单、经济、便于交际的方向发展的。

语言是交际工具,人们在使用语言传达信息、表达感情时总是力求简便。这些词语缩略后长度减短但表达的概念不变,起到了简洁的修辞效果。“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随着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不断发展,语言也必然不断得到发展、丰富和完善,而表达的手段则日趋简单和方便。这种内涵的不断丰富和表达手段、形式的不断简便,是语言发展的一条重要的内部规律”。[1]现代汉语单音节和多音节向复音节转变是语言发展的一个规律,同时从交际的角度看,多音节词语的存在无论对口头交际还是书面交际而言都费时费力,这不符合语言的经济原则。缩略语是语言精简的结果,它使用的语言符号少,主要的信息显豁,易于识记和交际,这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经济简约、迅速高效的原则,也符合人们求简趋易的心理。所以科技词语一旦突破专业限制,进入生活领域,作为普通交际语言时,它的缩略就应运而生了,而这种缩略正是词汇简约化规律的有效反映。

二、丰富化规律

科技词语最初产生时都只有一个义项,这也是科技词语本身的特征决定的。且每一个词语都具有专业性、科学性、单一性、系统性,不仅只标记一个概念,而且力求精确,与相似的概念相区别,在一门科学或技术中,每个术语的概念在这一专业的整个概念系统中才能规定。它“排斥生动形象、附有感彩的词语,文中不用叹词、语气词、儿化词和口语词”。[2]

后来一部分科技词语进入日常用语后就不只具有一个义项,而是由一个义项发展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义项。例如“焦点”一词,本是物理学术语,《现代汉语词典》对它的解释是:(1)某些与椭圆、双曲线或抛物线有特殊关系的点。如椭圆的两个焦点到椭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的和是一个常数。(2)平行光线经透镜折射或抛物面镜反射后的会焦点。(3)比喻事情或道理引人注意的集中点。[3]

“焦点”本是一个物理学术语,是光学系统的重要概念之一。透镜(或凹面镜)将光线汇聚所形成的点,因光线聚成一点可将物体烧焦而得名。现在又引申出了比喻义,即比喻事情或道理引人注意的集中点。例如:(1)抛物面型反射聚光器有九层楼高,总面积达2500平方米,中心焦点温度达4000℃。(2)一盆价值估计达1亿港元的“报岁兰”是全场焦点,不少市民闻讯特地到兰花展来一睹它的风采。

再如“弹性”,《现代汉语词典》对它的解释是:(1)物体受外力作用变形后,除去作用力时能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2)比喻事物以实际需要可以加以调整变通的性质:弹性立场、弹性外交、弹性工作制。从对弹性的解释可以看出弹性有两个义项,一是物理术语:指物体受外力作用变形后,除去作用力时能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例如:(3)纤维无拈曲,虽不能纺细纱,但柔软纤细,弹性好,耐压,适宜做座垫和枕芯。(4)骨中含有机物多、无机物少,所以骨的弹性大而硬度较小,容易弯曲发生变形。二是比喻事物的可多可少、可大可小等伸缩性。例如:(5)驻足不前,成交量自然逐渐减少,极难恢复往日的成交量水准,股价弹性大减。(6)入境处和香港政府各部门已做好准备,将灵活和有弹性地调配资源。

又如“克隆”,《现代汉语词典》对它的解释是:(1)生物体通过体细胞进行无性繁殖,复制出遗传性状完全相同的生命物质或生命体。(2)比喻复制(强调跟原来的一模一样)。例如:(7)一位美国科学家17日在伦敦宣布,他克隆出了一个人类胚胎并于两周前将其植入了一位妇女体内。(8)银行的网站也采取了添加“防伪标识”等措施,以防银行网站被黑客克隆。

词汇是语言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词义是词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词义的发展是语言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词义是一个历史现象,由于社会的发展、客观事物的变化、思想观念的改变,原本相对稳定的词义也会发生变化。科技词语由原来的一个义项发展演变为两个或多个义项,不必另造新词,减轻了人们学习的负担,符合语言的经济性原则,也是词汇发展的丰富性的一个重要表现。

科技词语常常通过比喻、引申、借用等方式在原意的基础上衍生出其它意义。这些衍生出来的意义主要用于人们的日常交际中,使话语变得幽默风趣、生动别致,能达到良好的交际效果;应用到文学作品中,扩充了文学的内容,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使作品语言不断更新。它由一个义项发展演变为两个或多个义项,并且增加了词语的修辞效果,丰富了语言,有效地发挥了语言的交际功能。

三、抽象化规律

语言结构成分抽象化规律,在一切语言中都起作用。抽象是从众多的事物中概括出共同的、本质性的特征,而舍弃其非本质的特征。例如苹果、香蕉、梨、葡萄、桃子等,它们共同的特性就是水果,得出水果概念的过程,就是一个抽象的过程。由具体事物中所抽离出的抽象事物的描述会有点含糊不清,有时也会有些含糊不清的指称对象,例如,“快乐”,当作为一个抽象化时,可以指涉能使人快乐的人、事物。抽象化使用了简单的手法,将其具体的细节保留成含糊、或无定义的样子,这类词语指称笼统,覆盖面广,具有较强的概括性,往往有一种“虚”、“泛”、“暗”、“曲”、“隐”的魅力。

语言的抽象化规律在词汇上表现为抽象的意义在具体的意义上发展而来。“在语言发展过程中,一些较为具体的语言事实转化为抽象的语言事实,抽象的程度不断增加”。[4]比如“硬件”、“软件”,这是科技时代最有代表性的产物。硬件是计算机硬件的简称,是电子计算机系统中所有实体部件和设备的统称。从基本结构上讲,电脑可以分为五大部分:运算器、储存器、控制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现在也借指生产、科研、经营等过程中的机器设备、物质材料等。软件指计算机系统的组成部分,是指挥计算机进行运算、判断、处理信息的程序系统,通常分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两类。现在也借指生产、科研、经营等过程中的人员素质、管理水平、服务质量等。例如:(9)从今年开始,北京王府井将从硬件设施、经营理念、经营结构、信息化程度等六个方面进行升级。(10)集中力量加快南宁市及相关城市机场、港口、道路、市政、通信、旅游、宾馆、口岸等硬件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与南博会相配套的管理、服务、人才等软件建设;统筹谋划相关产业发展,大力发展物流、会展、商贸、旅游、信息、房地产、咨询等产业经济。

“群体”本是生物术语,指由许多在生理上发生联系的同种生物个体组成的整体,如动物中的海绵、珊瑚和植物中的某些藻类。现泛指本质上有共同点的整体,例如,英雄群体、企业群体、建筑群体。

词语的概念有从具体到抽象运动的趋势。“硬件”和“软件”本是电子计算机系统的组成部分,进入大众生活后,也用来借指生产、科研、经营等过程中的机器设备、物质材料和人员素质、管理水平、服务质量。“群体”原为生物术语,现在泛指本质上有共同点的整体。它们都在原概念的基础上又发展出新的概念,且这些新概念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具有共同的特性。无论是“城市机场”、“港口”、“道路”还是“市政”、“通信”、“旅游”、“宾馆”、“口岸”,总的来说都属于设施建设。例(9)只提到“硬件设施”,没有具体说明它所包含的内容,虽然指称的“虚”、“泛”,但覆盖面广,泛指一切基础设施。“英雄群体”、“企业群体”、“建筑群体”也是一样,无论什么样的英雄、什么样的企业、什么样的建筑,都统称一个“群体”。这些词语在原来有着具体的指向、意义明确的基础上发展出抽象的指向、意义含糊、无定的意义。

科技词语是随着人们实践的深入而出现的,它代表着词汇的新生力量,当它突破专业领域的限制进入大众生活后,在形式上由原来的几个音节缩略为两个或更少的音节,形式更为简约;在意义上,由原来的一个义项发展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义项,意义更为丰富;在概念上,由原来的一个具体的概念发展为一个抽象的概念,概念更为抽象。作为新词的一部分,它的出现、发展、演变在某个程度上可以反映汉语词汇的发展、演变的过程,从而可以揭示词汇发展的某些规律和特点,这对于词汇的研究有着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吴本和.谈谈汉语中的缩略语[J].河南大学学报,1989,(5):95-97.

[2]杨靖轩,刘爱兰.用科技词语充实普通词汇[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1,(4):150-157.

化学物质特性汇总范文第5篇

关键词:实物地质档案资料;科学化管理;发展趋势;广东模式

实物地质资料,是指在地质工作中为深入研究的需要而从天然地质体上按规范要求采集的实物实体,包括岩矿心、标本、光薄片、副样等[1]。经过归档管理的实物地质资料就成为实物地质档案资料,是地质工作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重要的数据资源。

实物地质档案资料的科学化管理是促进我国地质事业不断发展的重要方面,也是一项有待不断完善和加强的长期任务。本文着重探讨三方面的问题:一、从广东模式看实物地质档案资料管理现状;二、从普通意义上看实物地质档案资料管理存在的不足;三、从前瞻的视角看实物地质档案资料管理的发展趋势。

1 广东省实物地质档案资料管理工作现状

一般来说,实物地质档案资料管理流程可划分为三大环节,入口是实物地质资料汇交管理,中间环节是实物地质资料馆藏管理,出口是实物地质资料服务管理[2]。广东省首先从制度方面入手,将整个管理流程的主要环节纳入制度中进行规范:根据国土资源部出台的《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办法》,制定省级馆业务流程和管理制度以及操作细则,力求做到制度流程规范、标准统一详细,有法可依有制可循。其次,通过本省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系统对实物地质档案资料的整体工作进行信息化管理,主要工作流程可见下图:

从工作流程图可以看出,广东省实物地质档案资料的管理按照实物地质资料汇交管理、实物地质资料馆藏管理、实物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管理三个环节相扣递进,有序运行,在工作实践中体现了管理信息化和操作精细化的要求,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模式。

1.1 汇交管理。汇交是实物地质档案资料管理的第一步,其作用不可小觑。广东省严格按照制度接收实物地质资料,通过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系统,地勘单位在互联网报送实物地质资料清单,馆藏工作人员根据本省情况和筛选细则,将有研发利用价值和典型意义的实物地质资料进行库藏管理,埋藏其余实物地质资料,实现了求精求细、保障重点。值得一提的是,本省将实物地质资料汇交管理工作与探矿权延续管理相结合:在汇交成果地质资料之前,必须报送实物地质资料清单,待实物地质资料汇交完毕后,整体地质资料汇交工作完成,探矿权人相继办理其他手续以完成探矿权延续。这在一定程度上形成约束力,使得实物地质资料汇交监管力度有所加强。

另外,为保证汇交工作落到实处,我省采取了在省级馆藏机构指导下分片委托保管体制,即分别在广州、韶关、梅州、湛江四个地方,委托具有固体矿产乙级以上(含乙级)勘查资质的地勘单位建立实物地质资料保管分库,因地制宜地落实实物地质资料保管设施,很好地解决实物地质资料接收保管问题。这种保管体制也被誉为具有广东特色的保管模式。

1.2 馆藏管理。库房管理是实物地质档案资料管理的中间环节,正规、有序的管理为日后的利用服务提供基础性保障。入库后的实物地质资料,有专人负责管理,严格按照相关制度的规定进行实物地质资料的出入库管理、岩矿心整理,统一编目、上架。清洁好的岩矿心装入岩心箱内,并标明岩心牌,岩心箱和库位编号,按照统一编码格式编写,便于制作目录检索,整个管理工作做到规范化。同时将整理好的实物地质资料统一进行数字化处理,将钻孔数据、实物照片等入互联网方便利用。

1.3 社会化服务管理。“服务”是地质档案资料管理工作的终极目标,也是出发点和落脚点。我省馆藏部门将整体流程结束后的实物资料进行分类、立卷、建档,每一宗建档单元包括该项目的实物和相关文字、图表、电子文件,完整记录了每个管理流程的重要资料,有利于管理也方便查阅利用。同时,广东省级馆于2012年组建完成了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系统,实现了实物地质档案资料从汇交、整理到保管、入库、利用的信息化管理,使得服务手段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馆内服务,给用户带来了更多便利的选择。透过互联网和馆内网并网运行,管理系统为用户提供浏览库藏项目基本信息、岩心照片、钻孔柱状图、剖面图等资料,提高了实物地质档案资料社会使用的时效性。目前,主要服务对象是面向地质勘查单位及地质科研单位,提供单位所需的实物地质资料基本信息,避免重复工作,降低投资风险;同时也向政府管理部门提供管理信息汇总分析,可以及时掌握地质资料管理进展。

2 实物地质档案资料管理存在的主要不足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加强地质资料管理的政策法规,但总的来说,我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管理也相对落后。主要表现在:

①管理体制机制欠完备,法规制度不健全。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较为系统完备的实物地质资料管理体系,缺乏配套的制度保障和技术标准。实物地质档案资料管理也尚未完全纳入地质工作管理体制,分级管理与委托保管制度有待进一步落实。

②实物地质档案资料保管分散,保管措施不到位。截止2010年底,全国包括库房和露天存放点的1006万米岩心存量中,保存完好的岩心105.1万米,完好率在70%以下的岩心占总量的近一半;临时性和其他性质库房占库房总数的一半以上;库房管理人员平均每个库房1.5人;露天存放点464处,总面积11.41万平方米[3]。实物地质资料的保管设施和人员配置的不到位使得不少实物地质资料损毁散失。

③汇交管理存在诸多困难。在实物地质档案资料汇交管理中,往往存在汇交人意识和责任心不强、汇交监管能力不足、缺少实物筛选方法等问题。汇交人对实物地质资料随意处置状况较严重,汇交前的保管和汇交后的埋藏工作困难较大。有些省份由于缺乏科学权威的筛选办法,使得实物汇交工作不能满足省级实物馆和委托保管单位的需要。

④实物地质资料共享机制缺乏,社会服务能力不足。虽然已经建成部级实物地质资料库,但由于共享机制缺乏,服务管理跟不上,许多单位和部门出于各种原因限制了地质资料的社会利用和资源共享,使实物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能力欠缺,同时,实物地质资料数字化工作刚起步,服务产品单一,开发利用缺乏,公共服务能力不足。

毋庸讳言,管理中存在的这些不足主要和制度的完善、机制的创建、重视程度以及资金投入等因素直接相关。所以克服这些不足,一看发展,二看工作,要努力做到在发展中创新,在改进中提高,才能为实现实物地质档案资料的科学化管理搭建有利的平台。

3 实物地质档案资料管理发展趋势

从国家对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的规范性要求、一些工作先进省区积累的有益经验和国际上达到的新水准来看,笔者以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取得一些进展:

3.1 加快政策法规研究,促进体制机制创新,实现实物地质资料的全面汇交和集群保管。从政策方面来讲,需要不断推进开展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的法规政策研究,实现体制机制创新。要制定与《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办法》相配套的管理制度和技术标准,全面推进实物地质资料管理体系建设,加大实物地质资料汇交管理力度,完善实物地质资料汇交管理机制,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实现实物地质资料的全面汇交和集群保管。再者,可以依托汇交管理机制来促进馆藏资源积累,不断强化对著名矿山实物地质资料的采集,做好重要钻孔岩心、反映成矿特点和找矿标志的配套标本、典型性室外展示大型标本的采集。同时,结合各地涉外矿产资源勘查项目,积极开展境外矿产实物地质资料的采集,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3.2 加强技术攻关,继续推进信息化管理建设步伐。从管理角度来讲,加快实物地质资料信息化建设是科学化管理的必要手段,要实现实物地质资料管理从采集、整理、入库、建档、著录到信息流程的信息化。一是加强实物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关键技术,立体再现实物地质资料,做到从三维信息采集、存储到传输的立体观察,建立起实物地质资料虚拟3D库房;二是继续推进实物地质资料数字化工作,深入开展岩心表面彩色图像扫描、标本照相等工作,增强视觉效果;三是搭建重要钻孔数据库系统平台,开展重要钻孔岩心数据库建设。

3.3 开拓思路,强化服务手段,提供多样化服务产品。从服务角度来讲,实物地质档案资料管理工作已成为一项系统性工作,要注重管理与服务并重,搭建社会化服务平台,加大实物地质资料综合、集成、分析、研究力度,开发成熟的实物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产品。有学者提出,构建实物地质资料服务体系,推广系统性多样产品,制定全面的、人性化的、规范化的服务利用制度,是提高实物地质资料服务水平的必要途径[2]。笔者认为在开展实物地质资料服务研究方面,可以拓展实物地质资料服务途径,强化服务手段:根据社会需求,开发有针对性的专题服务产品,包括本省地质调查实物地质资料信息集成,整装勘查区实物资料分布信息集成,典型矿床信息资源整合等;收集系列、成套的地层、岩石标本和典型的地学展品,再配以模拟影像等手段,用于教学与科普展厅、长廊等,尽可能地扩大实物地质资料的应用价值,使本省实物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迈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王永生.我国实物地质资料信息服务现状、问题与对策[J].西部资源.2010,(2):15~16.

[2]高鹏鑫.实物地质资料服务体系框架及其内部组合关系.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动态与研究(内部参考).2012,7:2~13.

化学物质特性汇总范文第6篇

关键词:经常项目;转型;建议

根据国务院和总局的相关文件精神,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外汇管理改革的发展方向是全面实现“五个转变”,通过取消行政许可、简化单证审核推进便利化;由重流出、轻流入的管理方式转变为流出入并重的均衡管理;由审批、核准工作为主的事前管理转变为监测、分析为主的事后管理;由对逐笔交易行为的监管转变为对交易主体外汇收支的综合性监管。结合经常项目现有管理转型进程来看,货物贸易外汇管理的有效性得到了各层面的普遍认可,服务贸易改革也如期推出,促进贸易便利化和提升了监管效率。但还存在许多传统的外汇管理理念和手段与主体监管之间不适应、不到位、不配套的地方,需要继续深入推进转型。

一、转型尚缺的物质条件

主体监管的工作方式是企业基本信息为基础,利用非现场核查软件,通过设定一系列的指标,对监管主体的全部涉外数据进行筛选比对,形成重点监管主体,结合地区外汇收支形势,把符合监管方向和重点的外汇主体筛选出来,对其进行优先监测核查一种分类监管模式。综上,主体监管需要具备完善的法规基础、集中的综合信息系统、有效的监测指标体系以及高素质的监管人才。

结合目前经常项目改革进程来看,目前转型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目前能实施的主体监管还只是在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等条块分割后的小范围内的主体监管,经常项目一体化管理,尤其是以主体为线索对企业不同性质的外汇业务,包括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监管缺乏联动;二是经济金融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发展,以表面真实性审核为主要手段的管理方式对当前嫁接在真实贸易背景上,但明显脱离企业生产经营需要的资金套利行为缺乏有效的识别和制约手段。表现在:

(一)传统的管理方式对于“真贸易,真套利”和“假贸易,假套利”缺乏识别手段。

传统的管理方式侧重于表面真实性监管,随着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的复杂多变,市场上还充斥着许多虚构交易背景,以融资套利为目的交易。一是转口贸易。转口贸易目前是跨境资金流动的高风险领域,其已经异化成不通过买卖价差赚钱利润,而是通过制造虚假合同、提单或者重复使用提单来使境外资金提前流入境内,赚取汇差和利差。目前系统监测和核查手段主要功能在于对企业物流和资金流的总量核查和比对,对总量平衡且具有短期流动特征的纯套利转口贸易监测识别的可能性较低。二是超长期限和超大金额的贸易信贷。目前对贸易信贷的管理方式是事后报告,企业自己掌握,企业报告后,程序合规,往往没有办法从法规上进行管理和控制,异常资金通过贸易信贷实现跨境资金流动的风险加大。三是关联公司交易。关联公司之间业务往来频繁,资金运作相互配合,目的性强,企业的资金运作方式往往都符合表面真实性,符合现行政策规定,无明显违规行为,但每一笔运作均利用特定的背景和手法实现利益最大化,监测和管理的难度较大。当前外汇管理对“真贸易、真套利”和“假贸易,真套利”的整体资金流动路线图都缺乏有效的识别和控制手段。

(二)组织框架条块分割,只能侧重合规性监管。

目前,经常项目内部岗位设置和职能划分仍按照交易项目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个人等进行分领域管理,这种管理模式与国际收支分项目管理的模式相适应,可有效地监管交易的真实性。但也带来了两个的问题,一是单兵作战对交易的真实性方面仅能实现合规性监管。从货物贸易外汇管理改革来看,企业对物流和资金流不匹配的情况,往往可以用时间差(贸易信贷)来解释。二是重复监管,在对涉汇主体进行非现场监测和现场核查时各自为战,易出现重复监管,加重了外汇局的监管成本和市场主体的管理成本。

(三)业务系统互联性不够,综合分析和监测预警功能难以全面实现。

根据交易性质的分类管理需要,细分后的业务基本上都有相对独立的监管系统。长期以来的行为监管,使我们的系统多具有面向业务管理、面向流程处理的特征,各个系统处于自身管理需要抓取数据,口径不统一,既缺少能够抓取、相互转换的信息共享机制,也缺少一个能够涵盖多系统的数据采集、加工和传输为一体的数据交换平台,自然难以全面掌握企业经常项目全部的外汇活动信息,违规信息难以及时发现和处理,综合分析和监测预警的功能也难以全面实现。如果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进行后期的整合分析,监测预警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也难以保证。

(四)缺乏有效的监测指标体系,对资本的异常流动风险提示不够。

非现场监测核查指标是从庞大的数据库中筛选异常企业和异常跨境资金流动的主要抓手。从目前的改革进程来看,我们的监测分析大多停留在数字、指标的增减上,如企业结售汇数据往往依赖于银行的手工汇总报送,对这类数据仅能进行简单的手工统计、汇总和分析。对政策的掌握程度、数据的分析水平、判断水平及业务操作的能力和经验上不足,使得监测分析对资本的异常流动和风险的揭示程度不够,分析的广度和深度有待提高。此外,日常监管中缺乏一整套科学合理的非现场分析方法,没有将一些科学的分析方法引入实践,在分析中往往多定性分析,少定量分析,缺乏对数据变化的敏感性。

(五)对银行理财产品的创新缺乏跟踪认识。

银行是外汇资金和外汇金融产品的主要供给者,是外汇管理政策传导的核心环节。改革的主要特征是简化单证和手续,实现真实性审核权限下发,银行代位监管的作用日益突出,而银行往往处于利益动机,创新理财产品帮助企业套利,特别是对明显脱离企业生产经营实际需要、带有明显套取境内外利差汇差性质的银行贸易融资产品及组合。

(六)人员转型效果不明显,监测经验和敏感性不足。

长期以来的行为监管模式,使经常项目管理人员熟悉了程序化的管理模式,非现场监测刚有所涉足,也基本上由年轻的高学历人员担任,目前的经济积累往往侧重在提升对数据的加工能力,通过对数据的处理和运用来对企业的物流和资金流数据进行比对,核实企业的物流和资金流匹配情况。深层次的监测核查经验如通过企业的资金运作情况来甄别企业的财务能力,资金来源的真实性以及跟踪资金的流向、判断企业的资金运作意图等方面的能力尚比较欠缺。

二、加快管理转型的建议

从中长期来看,随着我国涉外经济金融的发展、加速融入世界经济金融一体化以及资本项目的逐步可兑换,外汇管理所面临的环境、任务、制度、手段等都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一是跨境收支数据巨大,交易活动错综复杂,直接对微观经济主体的监管社会成本较高,管理效果加速递减。二是随着资本项目的有序开放,外汇管理原来设置的管制门槛基本消失,可能面临“没牙”的尴尬。三是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外汇管理主要侧重于宏观风险防范,对微观主体主要是保障市场环境和提供政策服务。因此,外汇管理需要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退出对涉汇主体微观运行行为的监管,转向宏观运行监测和总量工具运用。为此,要紧扣“五个转变”,深入发掘外汇管理的宏观审慎政策与监管功能,将外汇管理纳入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并建立健全相应的工具箱。

(一)打破业务边界,推进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一体化管理。

一是打破以往一类业务一个系统的条线分割管理模式,实现一个系统、一键式进入,监管所有的经常项目业务,将现有的系统进行归并,为实行管理转型提供坚实的技术依托。二是调整内设部门或岗位,按照主体管理方式对业务实行流程式管理,不再区分业务种类。对行政许可等柜台业务,对涉及多个职能部门且经常发生的对外业务,应设计统一格式的文本,且最好植入各相关部门的系统中,以规范操作,便利企业,提高行政审批等办事效率。

(二)建立完善的经常项目外汇管理内部控制制度,保证依法行政。

一是建立完善的经常项目内控制度,将内部分工进一步明确细化,避免责任不明,互相推诿。二是始终强调依法行政,严格执行相关程序,完善内控措施,注重保障企业包括B/C类企业的合法权益及正常外汇业务需求。

(三)设定科学的指标体系。

一是要完善基础数据。完整采集企业多口径数据,以企业机构代码为核心要素,采集企业进出口、收付汇以及结售汇数据,从物流环节、收付环节、汇兑环节全方位监测。二是构建指标体系,一方面将目前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有效的指标整合成一个完整的指标总体框架,另一方面对新增的数据来源,进行对比筛查,形成新的指标设置。实现既建立对单一数据项目进行监测的大额指标、高额指标和趋势指标,又建立关联指标,对具备逻辑关系的不同项目数据进行比对。三是建立多维度监测分析模型,利用数据对比、时间跨度分析、数量模型等方法,科学设定各项分析指标的预警值,明确风险点。

(四)建立人员转型工作机制。

一是增强调查研究的能力,密切关注热点、难点问题,提高调研的针对性、延伸调研的深度,力求全面了解和掌握趋势性问题。二是要强化业务培训和交流,采取各种方式积极主动地、有针对性地参加各类业务交流培训,不断更新相关业务知识,全面提高综合能力和业务水平,以适应新形势下外汇管理工作的要求。

化学物质特性汇总范文第7篇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 实践 思考

1988年创办的上海市徐汇区“希望之星”校园文化活动,是上海市校外教育系统中颇有影响的一个活动品牌。它组织形式新颖、寓教于乐,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中小学生积极参加课余活动的热情。

2009年,“希望之星”校园文化活动以“民族文化”和“迎世博”为抓手,在全区各中小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主题系列活动,在社会上取得了很好的反响。

一、注重民族文化传承,凸显活动主题

2009年,徐汇区“希望之星”校园文化活动以民族文化传承教育为主要载体,通过在各中小学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实践活动,来进一步激发广大青少年民族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1.“薪火・传承”――徐汇区中小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寻访活动

上海市徐汇区历史悠久,人文资源底蕴深厚,获得部级、市级、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共13项,在上海市19个区县中名列前茅。徐汇区青少年活动中心通过对各中小学的校园文化负责教师专题培训,让教师学习了解了徐汇区的悠久历史、人文资源和已经获得部级、市级、区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各中小学学生通过参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基地、少先队入团、入队、十四岁生日等仪式,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探究体验活动。

2.“千年古刹,别样龙华”――徐汇区中小学考察实践活动

龙华古寺是上海地区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古刹。相传三国时,东吴孙权为孝敬其母而建造,距今约有1700多年。

为了更好地帮助和促进徐汇师生了解、知晓、体验“人文徐汇”的魅力,链接“历史与现实”的情感,探索社会教育基地及资源开发利用的有效途径,徐汇区“希望之星”活动开展了区中小学生对龙华古寺、龙华古塔、龙华庙会考察探究的实践活动。学生通过确立参观寻访和畅想龙华未来,了解了这些古建筑的历史,并激发了学生作为徐汇区学子的自豪感。

二、把握时代脉搏,提升活动品牌

2010年,世博的盛会在上海拉开了绚丽的序幕。“理解、沟通、欢聚、合作”,作为东道主,我们为世博会的召开而欢庆。徐汇区“希望之星”活动以此为契机,开展了各项世博有关的校园文化活动,例如:

“土山湾与世博文化”――徐汇区中小学土山湾寻访考察活动;

“上海世博欢迎您”――徐汇区初中学生世博明信片设计比赛;

“铿锵鼓乐庆世博”――上海市中小学鼓乐展演活动;

“对话世博”――徐汇区中小学主题征文活动;

“美好生活我来画”――徐汇区中小学庆世博绘画大赛;

“庆世博、促环保、爱生活”――徐汇区中小学庆世博主题论坛;

“我与海宝共成长”――徐汇区小学生学做纸偶海宝活动;

……

在各项主题活动中,有这样二项活动得到了学校、家长、以及社会一致的好评,使“希望之星”这一活动品牌得到了提升。

1.“典藏世博,相聚申城”――历届世博珍品展参观活动

本次世博实物展向全区师及社区居民免费开放,展示的是自1893年起将近20届世界各国举办世博会的纪念册、明信片、馆藏介绍等近千份实物。活动的形式除了展馆的参观,还有“历届世博珍品展的知识问答”、“徐汇区初中学生世博明信片设计比赛”、“土山湾与世博文化”专题教育活动,让全区的中小学生和广大居民在了解世博会的历史的同时,感受人类人文、科技的变迁,了解历届世博的核心理念。此次活动历经4个多月,共组织参观专场70余场,约有15000余人参加了活动,更有外省市兄弟学校特约前来参观,在社会上取得了高度的评价。

2.“中国大使看世界”――庆祝建国六十周年主题活动

2009开展的“中国大使看世界”主题系列活动,以庆祝建国六十周年和迎世博为契机,通过参观各中国驻外大使的明信片等物品的展览、组织外交知识竞赛等形式,让广大青少年了引导广大青少年用眼去看、用耳去听、用心去体会中国历任驻外使节的风采和中国在世界历史舞台的地位变迁。

活动邀请到了原上海市外事办主任、原中国驻毛里求斯大使夏守安先生,原中国驻纳米比亚、驻希腊大使――唐振琪先生,刘浩清基金会执行董事俞平尔女士,以及区县相关领导。学生们通过与大使的互动,了解了与中国建交国家的风土人情,了解了中国的外交发展历史和取得的伟大成就,从而激发了青少年爱国意识、责任意识和民族自豪感。此活动设计新颖,得到了很好的社会反响。

三、课题引领,开展实践研究

徐汇区“希望之星”活动以区级课题《徐汇区中小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的实践与探索》的研究来推进徐汇区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同时,《千年古刹,别样龙华――徐汇区中小学文化基地社会实践活动》方案被徐汇区教育学会批准为区级课题。在这两大课题的引领下,通过成立课题小组、专项课题研究,让学校师生对自己所在区域产生使命感、归属感,形成强烈的向心力、凝聚力和群体意识,大力推进了校园文化的建设,探索出了徐汇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新途径。

四、关于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的思考

1.校园文化活动的广泛性

校园文化活动面向的是全体学生。作为一项普及性群体活动,我们在设计各项活动时应充分考虑时代特点、学生的年龄特点,发挥中心、学校、社区、家庭整合后的张力作用,设计出更多学生喜爱的活动,为每个学生提供活动体验的平等机会。

2.师资培训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

在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教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建立一支素质高、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所在。定期组织教师考察、观摩、交流学习、拓展训练等举措,能使教师理论知识、教育平与能力不断提高,形成创新性和启迪性的思维,形成巨大辐射作用,从而使校园文化建设迈向更高的层次。总之,师资培训是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保障

3.深化课程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由于所属地域的不同或习俗的差异,每一个学校都应该有自己的文化特征,“一校一品”。通过区级、校本课程的开发,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中充分施展才华,发展个性,并在各种创造性活动中挖掘学生个体的潜在能力,充分认识自我。

4.校园文化活动应与信息技术的融合

化学物质特性汇总范文第8篇

关键词:中学语文;诗歌鉴赏;意象解读

一、意象解读在中学语文诗歌鉴赏教学中的重要性

诗歌不同于其他文学体裁,在大多诗歌中皆以抒情为主,且抒情的方式并非直接透露,通常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因此,诗歌中的“意象”在诗歌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诗歌的重视度有所淡化,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局限性增高,因此,做好诗歌鉴赏教学不仅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教学措施,同时也是保证我国文化传承的重要措施,如何做好诗歌鉴赏教学,加强学生对诗歌“意象”的理解及改善“意象”解读的教学措施尤为关键。

二、意象解读教学措施

(一)意象性词汇教学

意象性词汇教学有助于学生对诗歌中的意象进行理解,在教学之初应让学生对物象和意象的基础性质进行辨认,弄清二者关系,意象是基于物象中表达出来的情感具象,在物象中多以动植物、地理天文等自然界物质构成,基于这些具体物象的了解将有助于对意象的理解。在意象性词汇教学中,意象性词汇具有概括性、典型性、象征拟喻性、形象性等特性,如鸣虫、夕照、来鸿等,在进行此些词汇教学时,可以将诗人中常用意象性词汇罗列出来,针对这些词汇展开讲解,让学生对一些意象性词汇有初步了解,当学生词汇量累积达到一定程度,可自行阅读诗歌,通过教师的引导而自行鉴赏分析。

(二)针对文体特点分析意象

诗歌文体通常具有韵律、节奏等特性,与现代音乐在某种层面上有共通性,因此针对诗歌文体特点展开意象教学,可结合音乐展开教学创新行为,如《花好月圆》流行歌曲借鉴了苏轼《水调歌头》,在《水调歌头》意象教学中先主述哪些意象是表达作者对胞弟的无限怀念,如明月、天上宫阙等等,可以古代神话为引介指出“明月”表达后羿对嫦娥的思念,后为思念故人的象征性词汇。其次,因中学生年龄阶段的学生对流行音乐的喜爱,播放此流行音乐或是吟唱都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初步措施。

(三)串联意象分析诗歌意蕴

将意象性词汇构成的单个意象串联起来做理解,可助对整篇诗歌的整体意象做理解,在思维中可对此意象体系产生画面感,同时分析画面中寄寓的情感,可对整篇诗歌意蕴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如在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一文中,老树、昏鸦、古藤等多个意象进行单独理解对于中学生而言,仅仅是限于词汇的理解,将此些意象串联起来引导学生对意象的形态进行充分理解,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此些意象表达出来的浓重衰败、孤寂、凄凉等感情。其次,结合作者自身经历来串联文内意象进行教学,其亦是教学关键,在《天净沙・秋思》的意象教学中,教师可对作者创作此文当时的经历进行介绍,搜集马致远历史人物的详细资料可助于学生对当时作者厌于官场、漂泊旅途的深层次情感进行理解,同时结合此些理解融入到整篇意象体系理解中,可加深学生对整篇文章的理解。

(四)引导学生把握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审美文化心理

民族文化独特性与审美文化心理是诗歌鉴赏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元素,从民族文化独特性来看,诗歌着重讲究凝炼及含蓄,在大多的诗歌中,诗人对于自身情感表达并非直叙胸臆,大多数诗歌均通过意象表达来抒怀,意象派代表诗人庞端曾总结过,“中国的的诗人并不直接谈出他的看法,而是通过意象表现一切。”虽然这种说法过于绝对化,但也说明诗歌中意象表达情感属于中国民族文化独特性。加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独特性的教学时,同时应注意审美文化心理的培养,可从民族文化差异来切入,如“玫瑰”在西方民族文化中象征爱情,而我国民族文化中“兰”“月”“柳”等多指代男女之情,对于亲情、友情等又有不同的意象指代,培养学生的审美文化心理,从多角度展开教学工作。

(五)引导学生把握意象情感及审美心理、审美情趣

在大多数诗歌中,诗人不同,同一种意象选用的物象也可能不同,但均以审美思维创造而来,有一定的规律可言,如“美玉”、“宝剑”等意象大多指代美人与英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心理和审美情趣,让学生把握其中的规律。如陶渊明独爱菊,而陶渊明喜爱田园、独求高洁,在阅读陶渊明的文章中,“菊”可以理解为陶渊明的化身,理解为诗人厌恶官场、隐居高洁的品性。在《离骚》中:“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在此些诗歌中,“菊”均是一种高洁、典雅的象征,对于这些意象的共通性理解,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心理及审美情趣。

(六)教学融合与创新

在新形势下的语文教学中,应改善传统教学观念,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融合,创新出迎合时代背景的教学手段。如在诗歌鉴赏教学中,也可融入现代词曲进行教学,亦可借鉴一些音乐词曲做教学,如在《伽蓝雨》此歌中,教师可将词写下来对词义进行讲解,同时结合故事背景讲解故事情节,由意象性词汇深入到全文意象的教学中,描述将军与女子的惆怅、别离、寂落等情怀。其次,《伽蓝雨》曲调婉转悦耳,意象性词汇居多,符合诗歌鉴赏教学方向,且能有效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不失为一种可行手段。此外,为迎合素质教育宗旨,教师应将基础教学应用到素质教育中来,如对《伽蓝雨》一文男女之情的讲解,描述出将军与女子的可歌可叹的情怀,有助于学生正确对待青春期男女之情,对学生的品性、道德和人生观的培养有正面效应。

三、结束语

总的来说,中学诗歌鉴赏教学中,意象解读教学是让学生对诗歌有透彻理解的关键点,且教学目的应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审美情趣,通过教学融合创新手段来让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发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林秀艳.诗歌“场”里学诗歌――以余映潮《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教学为例[J].语文建设,2013,(7):19-21

[2]张丽梅.托班诗歌情境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理论观察,2013,(11):99-100.

化学物质特性汇总范文第9篇

关键词:道德人格;人格结构;词汇评定;量表编制

引言

道德心理的科学研究开始于西方的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为了解决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关系的问题,更好地理解个体的道德行为,研究者整合道德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的方法与理论,将道德人格引入道德心理学领域(lapsley,1996;blasi,2004;walker,2004)

道德人格研究的特质取向以特质论为理论基础,把道德人格理解为与道德有关的人格特质或倾向。考利最早采用词汇学与因素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确立了道德人格的四因子结构[1]。walker等人把道德人格理解为与道德有关的特质或倾向。他们的研究发现道德典范的人格特征可聚为六类:原则性的—理性主义的、可靠的—忠诚的、正直、关爱—值得信任的、公正的和自信的[2]。

参照西方学者的研究策略和方法,陈劲获取了现代中国人诚信心理结构的四个正性取向因素和四个负性取向因素[3]。沐守宽发现中国人的美德结构包含诚善仁厚、勤谨务实、机智干练、自立自强、沉稳理性五个大因素[4]。陈劲,沐守宽参照西方学者的研究策略,采用词汇学与因素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道德人格的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但其缺点也是明显的:就研究材料获得途径来说,词典中收录的词汇都是从过去文献中搜集汇总来的,部分比较生僻缺乏时代性。最重要的是,社会是不断发展进步的,道德人格也是相应地发展的;另外,相对于当事人人格直接描述的词来说,词典词汇更抽象、书面化,仅文化程度较高的人群对其比较熟悉和常用,而当事人人格直接描述词则指示着当下道德观的内容,由此得到的道德人格才更有时代性。

鉴于道德典范人格特质的研究符合道德心理学对道德人格研究的特质取向的研究方法,先前的研究经验提供了方法的保证。为了充分澄清当代中国的道德人格的结构及其概念,获得对道德人格结构量化测评的本土工具,本研究拟通过目标人物评价的方法搜集初步词汇,进而编制词汇评价问卷调查收集数据,因素分析的方法,试图编制一个道德人格词汇评定量表。

一、对象与方法

(一)量表编制过程

第一步,采用目标人物评价的方法对当下与道德有关的人格形容词进行搜集,进而采用逐步筛选、浓缩的方法,同义词归类、近义词选取有代表性的、删除有多层含义的复合词和有歧义的词,提取描述道德典范人格词汇117个[5]。

第二步,此步骤对117个道德典范人格描述词汇进行意义明晰度、评价度以及反义词对称性考验。该步骤采取主观标准与客观标准相结合的方法,即在课题专家组(由两名心理学硕士生导师、一名教育学硕士生导师和六名硕士生组成)一致意见选取词汇的基础上,随机选取109名大学本科生被试对上述步骤得到的词汇的语义清晰度、词汇评价度以及反义词对称性做0~100百分制评定。保留语义清晰度平均分80分以上,且词汇评价度平均分60分以下,反义词对称性平均分80分以上的73个(对)词汇构成词汇评价量表的项目。

用73个形容词(后加‘的’)编制自我评定问卷,其中有2个词汇重复,分别是“安静”和“好动”。要求被试对每个反义形容词对和单向形容词作自我评定。词汇评定采用7级评分。

(二)正式施测

选取某大学来自全国各省的本科生150名进行培训,统一指导语和调查实施方法。本研究发放问卷4 000份,收回3 852份,有效3 345份,问卷有效率86.8%。被试覆盖18个省、市、自治区。其中,男1 534人,女1 677人,未注明性别134人。年龄9~75岁,平均年龄30.29岁。来自农村或乡镇1 509人,来自县城671人,来自中小城市592人,来自省城308人,来自直辖市或沿海发达城市81人,未注明居住地148人。职业包括工、农、商、学等各个领域,未注明职业93人。学生被试495人,含文、理、工、农、医各专业的本科生及少量研究生。

(三)统计分析

使用epidata进行数据录入与管理,采用spssl5.0对数据进行分析。

二、结果

(一)道德人格词汇表的结构及项目分析

首先对3 345个样本的73个道德人格词汇项目数据进行因素分析适合性检验,kmo测度值为0.955,bartlett球体检验的显著性达到0.000水平,表明所选词汇项目数据适合因素分析。

对73个词汇项目进行主成分分析和最大变异正交旋转,删除共同度、负荷量小于0.3以及在最高因子负荷与次高因子负荷相差低于0.03的形容词项目14个,最后得到七个因素包含59个形容词项目,共解释49.79%的总方差。对剩余的59个形容词项目采用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之后,各形容词在因素上的因子负荷介于0.43~0.74之间,共同度介于0.30~0.62之间。

因素一(f1)包含的词汇项目为和蔼可亲、豁达、讲义气、乐于奉献、乐于助人、朴实、善解人意、随和、体贴、孝顺、有爱心、有同情心、有追求、正直、爱憎分明、不怕困难、自强;因素二(f2)包含的词汇项目为俭朴—奢侈、合作—竞争、无私—自私、温和—暴躁、吃苦耐劳—好逸恶劳、任劳任怨—拈轻怕重、谦虚—骄傲、友好—敌意、礼貌—粗鲁、心胸宽广—心胸狭隘、宽容—刻薄、礼让—恃强;因素三(f3)包含的词汇项目为干练—拖沓、独立—依赖、成熟—幼稚、聪明—愚笨、理性—感性、坚强—脆弱;因素四(f4)包含的词汇项目为自律—放纵、专注—三心二意、认真—马虎、细心—粗心、热爱生活—厌世、有理想—得过且过、有思想—肤浅;因素五(f5)包含的词汇项目为积极—消极、大方—小气、自信—自卑、勇敢—怯懦、古板—活泼、冷漠—热情、外向—内向;因素六(f6)包含的项目为善表演、善掩饰、贪图名利、有心计、圆滑、势利;因素七(f7)包含的项目为爱冒险、叛逆、占有欲强、征服欲强。

根据因子所包含的词汇项目所反映的内容,七个因素分别被命名为f1为同情心,解释总方差的13.78%;f2为亲和性,解释总方差的9.42%;f3为独立性,解释总方差的6.34%;f4为严谨性,解释总方差的5.96%;f5为外向性,解释总方差的5.96%;f6为世故性,解释总方差的5.04%;f7为抱负性,解释总方差的3.29%。

以上分析结果显示,道德人格由七个大因素组成。这样,我们就建立了道德人格词汇评定量表。项目区分度采用计算词汇项目得分与其所属大因素得分之间的相关系数得到,项目区分度为0.47~0.79,显示形容词有很好的区分度。

化学物质特性汇总范文第10篇

实物地质档案资料的科学化管理是促进我国地质事业不断发展的重要方面,也是一项有待不断完善和加强的长期任务。本文着重探讨三方面的问题:一、从广东模式看实物地质档案资料管理现状;二、从普通意义上看实物地质档案资料管理存在的不足;三、从前瞻的视角看实物地质档案资料管理的发展趋势。

1 广东省实物地质档案资料管理工作现状

一般来说,实物地质档案资料管理流程可划分为三大环节,入口是实物地质资料汇交管理,中间环节是实物地质资料馆藏管理,出口是实物地质资料服务管理[2]。广东省首先从制度方面入手,将整个管理流程的主要环节纳入制度中进行规范:根据国土资源部出台的《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办法》,制定省级馆业务流程和管理制度以及操作细则,力求做到制度流程规范、标准统一详细,有法可依有制可循。其次,通过本省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系统对实物地质档案资料的整体工作进行信息化管理,主要工作流程可见下图:

从工作流程图可以看出,广东省实物地质档案资料的管理按照实物地质资料汇交管理、实物地质资料馆藏管理、实物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管理三个环节相扣递进,有序运行,在工作实践中体现了管理信息化和操作精细化的要求,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模式。

1.1 汇交管理。汇交是实物地质档案资料管理的第一步,其作用不可小觑。广东省严格按照制度接收实物地质资料,通过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系统,地勘单位在互联网报送实物地质资料清单,馆藏工作人员根据本省情况和筛选细则,将有研发利用价值和典型意义的实物地质资料进行库藏管理,埋藏其余实物地质资料,实现了求精求细、保障重点。值得一提的是,本省将实物地质资料汇交管理工作与探矿权延续管理相结合:在汇交成果地质资料之前,必须报送实物地质资料清单,待实物地质资料汇交完毕后,整体地质资料汇交工作完成,探矿权人相继办理其他手续以完成探矿权延续。这在一定程度上形成约束力,使得实物地质资料汇交监管力度有所加强。

另外,为保证汇交工作落到实处,我省采取了在省级馆藏机构指导下分片委托保管体制,即分别在广州、韶关、梅州、湛江四个地方,委托具有固体矿产乙级以上(含乙级)勘查资质的地勘单位建立实物地质资料保管分库,因地制宜地落实实物地质资料保管设施,很好地解决实物地质资料接收保管问题。这种保管体制也被誉为具有广东特色的保管模式。

1.2 馆藏管理。库房管理是实物地质档案资料管理的中间环节,正规、有序的管理为日后的利用服务提供基础性保障。入库后的实物地质资料,有专人负责管理,严格按照相关制度的规定进行实物地质资料的出入库管理、岩矿心整理,统一编目、上架。清洁好的岩矿心装入岩心箱内,并标明岩心牌,岩心箱和库位编号,按照统一编码格式编写,便于制作目录检索,整个管理工作做到规范化。同时将整理好的实物地质资料统一进行数字化处理,将钻孔数据、实物照片等入互联网方便利用。

1.3 社会化服务管理。“服务”是地质档案资料管理工作的终极目标,也是出发点和落脚点。我省馆藏部门将整体流程结束后的实物资料进行分类、立卷、建档,每一宗建档单元包括该项目的实物和相关文字、图表、电子文件,完整记录了每个管理流程的重要资料,有利于管理也方便查阅利用。同时,广东省级馆于2012年组建完成了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系统,实现了实物地质档案资料从汇交、整理到保管、入库、利用的信息化管理,使得服务手段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馆内服务,给用户带来了更多便利的选择。透过互联网和馆内网并网运行,管理系统为用户提供浏览库藏项目基本信息、岩心照片、钻孔柱状图、剖面图等资料,提高了实物地质档案资料社会使用的时效性。目前,主要服务对象是面向地质勘查单位及地质科研单位,提供单位所需的实物地质资料基本信息,避免重复工作,降低投资风险;同时也向政府管理部门提供管理信息汇总分析,可以及时掌握地质资料管理进展。

2 实物地质档案资料管理存在的主要不足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加强地质资料管理的政策法规,但总的来说,我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管理也相对落后。主要表现在:

①管理体制机制欠完备,法规制度不健全。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较为系统完备的实物地质资料管理体系,缺乏配套的制度保障和技术标准。实物地质档案资料管理也尚未完全纳入地质工作管理体制,分级管理与委托保管制度有待进一步落实。

②实物地质档案资料保管分散,保管措施不到位。截止2010年底,全国包括库房和露天存放点的1006万米岩心存量中,保存完好的岩心105.1万米,完好率在70%以下的岩心占总量的近一半;临时性和其他性质库房占库房总数的一半以上;库房管理人员平均每个库房1.5人;露天存放点464处,总面积11.41万平方米[3]。实物地质资料的保管设施和人员配置的不到位使得不少实物地质资料损毁散失。

③汇交管理存在诸多困难。在实物地质档案资料汇交管理中,往往存在汇交人意识和责任心不强、汇交监管能力不足、缺少实物筛选方法等问题。汇交人对实物地质资料随意处置状况较严重,汇交前的保管和汇交后的埋藏工作困难较大。有些省份由于缺乏科学权威的筛选办法,使得实物汇交工作不能满足省级实物馆和委托保管单位的需要。

④实物地质资料共享机制缺乏,社会服务能力不足。虽然已经建成部级实物地质资料库,但由于共享机制缺乏,服务管理跟不上,许多单位和部门出于各种原因限制了地质资料的社会利用和资源共享,使实物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能力欠缺,同时,实物地质资料数字化工作刚起步,服务产品单一,开发利用缺乏,公共服务能力不足。

毋庸讳言,管理中存在的这些不足主要和制度的完善、机制的创建、重视程度以及资金投入等因素直接相关。所以克服这些不足,一看发展,二看工作,要努力做到在发展中创新,在改进中提高,才能为实现实物地质档案资料的科学化管理搭建有利的平台。

3 实物地质档案资料管理发展趋势

从国家对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的规范性要求、一些工作先进省区积累的有益经验和国际上达到的新水准来看,笔者以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取得一些进展:

3.1 加快政策法规研究,促进体制机制创新,实现实物地质资料的全面汇交和集群保管。从政策方面来讲,需要不断推进开展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的法规政策研究,实现体制机制创新。要制定与《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办法》相配套的管理制度和技术标准,全面推进实物地质资料管理体系建设,加大实物地质资料汇交管理力度,完善实物地质资料汇交管理机制,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实现实物地质资料的全面汇交和集群保管。再者,可以依托汇交管理机制来促进馆藏资源积累,不断强化对著名矿山实物地质资料的采集,做好重要钻孔岩心、反映成矿特点和找矿标志的配套标本、典型性室外展示大型标本的采集。同时,结合各地涉外矿产资源勘查项目,积极开展境外矿产实物地质资料的采集,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化学物质特性汇总范文第11篇

>> 探索江苏低碳农业新模式 我国低碳技术创新模式的选择问题研究 建筑电气与低碳节能的创新模式研究 创新模式 提升素质 基于“生态文明”观的农业旅游产业集群创新模式研究 产业集聚视角的农业合作创新模式研究 基于“互联网+”的特色农业产业市场营销创新模式研究 创新模式,低碳环保洗衣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农业技术创新模式研究 农业产业科技创新模式的探讨 协同创新模式提升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质量的研究 生物碳汇类型的特性研究 研究草原碳汇经济的意义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新模式研究 侗族糯禾种植的传统知识研究 农汇网:开拓农业全产业链新模式 “互联网+”促传统农业启动营销新模式 低碳经济路径下的绿色金融创新模式探讨 低碳知识管理的创新模式及高校馆藏资源利用刍议 新时期农业院校“党建创新+服务三农”新模式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5-03-11]。 要改变这个比例将涉及到地球生命体系的基本规律,这也是人类改变不了的客观事实。这两项事实都直接意味着,人类社会对碳汇消费的依赖是无法避免的,而节约碳汇和提高碳汇积累都要受到上述客观因素的限制,因此人类掌控下的调控空间其实十分有限,人为夸大创新的作用无意乎是自欺欺人。

只要我们能以上述认识为基础去认真探讨侗族传统农业碳汇积累的创新模式,那么其内涵理应包括如下3个方面:其一是创新的实质;其二是创新的内容;其三是创新的渠道。

(一)创新的实质

具体到碳汇积累的创新模式而言,其实质在于,需要通过文化再适应的手段,借助于对资源利用方式的优化,使民族生境中的生命物质和生物能的年增长量得到提升,同时又使已经形成的生命物质和生物能能够更长时段延迟降解和消费,以便尽可能地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CO2)的含量,相应提高大气中氧气(O2)的含量。换句话说,凭借对这一创新模式实质的认识,必须意识到,对已经具有较高碳汇积累价值的各民族传统农业,要进一步提升其碳汇能力,就只能凭借对资源利用方式的改变和现代技术的结合去提高对太阳光能的利用比例,同时降低对生命物质的降解和消费速度,而且上述过程还不能扰乱相关民族文化的正常运行和社会生活的相对稳定,这显然是一项至艰至难的任务。要化解这一难题,此前的研究基础很难提供直接的指导作用,更难以提供可以直接借用的经验和理论指导,这更增加了创新的难度。总之,在这里谈创新模式是一项极为严肃的命题,容不得感情用事,更容不得随意夸大创新的空间。

(二)创新的内容

创新并提升特定民族传统农业的碳汇积累模式,理应由2个主要方面构成,同时还需要3个次要方面的配合,才成其为完备的创新模式。

第一个主要方面是指,如何提高传统农业中单位面积内生命物质和生物能的年增长量。对于这个问题,此前已有的研究通常都是剥离开生态环境的系统观和民族文化的整体观,去就单项产品的产量展开讨论。比如,我们要提高每亩水稻的年产量,农学家们几乎脱口而出就会从水利、肥料、良种、病虫害防治等等罗列出各种可资创新的项目。从表象上看,似乎条条在理,只要做好了这一切,似乎水稻的产量可以大幅度增长了。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纳入碳汇积累去加以考量,情况会变得异常复杂。我们仅增加稻米产量不行,因为生产稻米的目的是消费,而不是将它贮藏起来,这样不利于碳汇的提升,反而更应该注意稻秆和稻梗中包含的碳汇。光考虑稻秆和稻梗的增长量还不行,对稻田中其他生物包含的碳汇也应当引起重视。因此,需要看到生态系统的构成极其复杂,能够产出稻米的空间范围极为有限,在这样有限范围内种植稻米的同时,还必然要置换掉其他众多的生物物种。被置换掉的生物物种中,其碳汇积累量大多数比稻田中产出的稻米还要高得多。就这个意义上说,稻米的产出量仅是碳汇积累的有限构成部分而已,要确保总碳汇积累有升不降,决不能光增加稻米的产量,而是要保证稻田中生物物种的多样化并存和食物链的拉长,才能获得较高的生物物质和生物能的积累,同时又能极大的压低生物物质的降解速度,才能促使单位面积总碳汇量的稳定和上升,这才算达到了创新模式的部分目的。明白了这一切后,我们总算可以知道,创新模式的提出,其实隐含着极为艰巨的探索内容。

第二个主要方面在于,如何延缓有机碳化合物的降解,也是提升碳汇积累创新模式的必备内容。如何实现这一创新,同样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现代技术当然有众多的备用手段可资借用。众人都知道,把任何有机物冰冻起来,它都不会快速降解,从而可以成为永久性的碳汇贮备。例如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CO2)浓缩,在44个大气压下,使之变成液态,经过密封罐装后,无论是埋于地下,还是沉入海底就可以实现超长期贮存,从而提高碳汇贮备。但问题在于,要做到这一步,需要投入的能量以及必然要涉及到的碳汇消费将是一个天文数字,用这样的办法去创新不仅收不到节约碳汇消费的预期目的,反而会扩大碳汇消费。进而还必须注意到,有机物的降解和消费,其实是生态系统运行的常态,是生命活动不可或缺的环节,窒息或中断了这些环节的运行将意味着对整个生态系统运行的扭曲,同时也扭曲了相关的民族文化。如果这两样都失去了常态,单纯的碳汇积累还有什么用处。有鉴于此,即令是要延缓有机碳化合物的降解,也绝对不能违反生命和生物的本质,也不应违反相关民族文化运行的常态。从中可以看出,要做到这一步,同样具有极大的难度。

除了上述两个主要方面外,并存生态系统之间的协调,并存文化之间的协调,政策法令的匹配,对上述两个方面都可以发挥不可低估的作用,因而也是探讨提升碳汇积累创新模式必须兼顾到的内容。

(三)创新的渠道

实现模式创新,显然是一项时代的产物,立足于当今的社会现实,创新模式至少包括如下内容:一是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增长,需要进一步深化对文化多样性并存、生物多样性并存价值的认识;二是市场的活跃,法制的健全等相关的派生特征也应当是模式创新的新前提、新基础。立足于上述各项内容,去实现提升碳汇积累模式的创新,其渠道显然具有多样性和多层次性,但就其基本渠道而言,却不外乎如下3个方面:传统必须与现代科技接轨;利用与维护必须实现辩证统一;创新与巩固必须高效兼容。经得起上述3个方面检验的渠道,才具有实际意义。在本文中,我们将遵循这一要求去探讨提升侗族传统农业碳汇积累的创新模式。

二、提升侗族传统农业碳汇积累的创新模式

要真正提升侗族传统农业碳汇积累的水平,其实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其间既需要现代科技的支持,还需要借鉴其他民族的优良传统,更需要正视当地生态系统和侗族文化对提升传统农业碳汇积累的制约因素,其间的艰巨性和复杂性由此可见一斑。

(一)创新的制约因素

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他们都认为,侗族的传统农业其单位面积可以形成的碳汇积累已经达到了我国西南低山丘陵类似人为生态系统中的较高水平,要想在这一基础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去提高其碳汇积累水平,存在着诸多的终极性制约因素。比如,太阳光照是现实条件下根本无法改变的终极限制因素之一,如果要改变现状,增加其光照强度,就意味着要改变农田和森林的现有结构,而这样的改变,不仅会毁损当地侗族的传统农业,而且随着森林面积的缩小,总碳汇积累虽然在稻田中即令有所提高,但实际上反而降低了。这是因为,当地的人工林碳汇积累本身就高于当地的稻田碳汇积累,这样去提高稻田光照,实际上是以大面积人工林的碳汇积累下降,去提高局部的稻田碳汇积累增加。

再如,要提高侗族传统农业中稻鱼鸭的年生长量,另一个终极制约因素是当地稻田水温普遍偏低,要提高稻田水温,在现有条件下同样可以做到,而且操作办法简单得出奇,只需要将稻田的贮水深度降低到5 cm以下,水温也就可以自然上升。但这样一来,遇到干旱时,稻田就有脱水的风险,为了确保稻鱼鸭的正常并存生长,我们就得额外投入能量去给稻田灌水,这将意味着稻田的碳汇积累不是提高了,反而会下降。由此可见,单纯的稻米增产是抵消不了其间的碳汇损失的。为了能更好的说明这一问题,下文将以黄岗侗族为例加以说明。

黄岗侗族居民长期一来,在大部分稻田中只种植深水糯稻,而不种植杂交水稻,其关键就是要解决供水的稳定难题,以确保稻鱼鸭三者在稻田中相生而不相克[1]。如果仅为了增加水稻的产量,采取降低稻田水位去提高水温,那么高秆、耐荫、耐低温的深水糯稻与鱼鸭的协同生长将会被打破,三者相生而不相克的局面将受到严重影响,这将危及当地侗族传统农业遗产存在的价值和正常延续的可能。此外还需要考虑到,一旦稻田水位降低,稻田水温升高之后,稻田土壤中所含的有机腐殖质就会快速降解,从而失去了其永久性碳汇积累价值,这更是单纯的糯稻生物生长量提升绝对抵消不掉的碳汇积累损失。更可怕之处还在于,我国正在成为极度缺水的国度,而黄岗稻田另一个无法替代的生态价值,正在于它能够稳定我国珠江下游水环境的稳定[2]。如果黄岗稻田全部推行低水位种植,那么黄岗稻田的生态公益服务功能也将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由此可见,降低黄岗稻田水位去单纯提高水稻的生长量,会引发4个方面的严重受损,既降低了单位面积的总碳汇积累量,又窒息了当地侗族传统农业的进一步发展,还会牺牲掉黄岗侗族传统农业所能发挥的生态公益服务价值,更要引发黄岗侗族居民对外部能量输入的依赖。看似一个简单的增产措施,但却会引发复杂的连锁反应,最终使得所获得的增产,不仅对碳汇积累无益,反而有害。因而,提出创新模式,绝对不能做这样的傻事。

提高糯稻产量,还有一个看似简单的手段,那就是增加土壤的通透性能,借以提高土壤所含的可用肥力。这在当下也是简单易行的措施。但必须同时看到,侗族乡民实施稻田炕冬操作,①①稻田在长期贮水过程中,致使土壤中碳有机化合物会呈现为逐年按等比级数递增的碳汇积累态势,但由于这些碳有机化合物,基本上是处于厌氧环境,难以降解。到了一定的年限后,会导致田块缺肥少粪,就算是继续施加有机肥料,仍不能保持水稻生长所需的营养,无法稳定水稻的产量,因而需要实施炕冬处理。 本身就符合这一操作原理,只不过当地侗族乡民只是到了迫不得已时,才采取这样的操作,因而对碳汇积累构成的损失极为有限。我们在调查中得知,侗族居民一般在25-30年才实施一次炕冬这样的操作。这样一来,当地稻田的永久性碳汇积累,至少可以稳定持续25年以上。有鉴于此,如果要将提高土壤肥力,增加土壤的通透性作为一种操作手段,去提高碳汇积累,同样是得不偿失之举。有限的水稻增产,反而要大量的去浪费已经取得的永久性碳汇,这同样是一种愚不可及的做法。

凭借上述分析,不得不承认,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光靠单项技术的采用,光凭借侗族的传统文化,简单地改变已有的生态结构,或者单方面的提高生物生长量,都无法真正提升单位面积的碳汇积累水平,只会引发侗族传统农业运行的受阻,甚至会降低此项优秀农业遗产的生态公益服务价值。

(二)利用“文化要素嫁接法” 提升侗族传统农业的碳汇积累

当前我国学人在探讨生态维护时,明确地提出了“文化要素嫁接”新概念[3]。国外学者同时也提到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新鲜例证。在其他的创新思路难以收到预期成效的背景下,笔者在查阅相关民族志资料时,有幸发现中外众多民族在历史上,甚至在当代都有“架田”种植的成熟经验。所谓“架田”是将各种浮体材料漂浮于静水水域中,并在其上铺设泥土去实施农业耕作。因为这样的农田是架设在水面上,因而通称为“架田”[4]。这一传统技术,其发明初衷是要化解与水争地的生存难题,但如果稍加改进后,完全可以符合现代要求的创新,从而化解上文所分析的各种创新障碍,下文仅以黄岗侗族的传统农业为例,加以详细说明。

如果要将这样的具体做法落实到黄岗侗族的传统农业之中,达到提升碳汇积累的功效,大致包括如下5项技术规程。

其一是运用现代的钢构水泥材料,或者用轻体塑料,将黄岗侗寨的稻田建构在贮水深度更深的固定水域之上。通过调查,我们知道黄岗侗寨的居民在构建稻田时,稻田的田坎采用传统的方法做得不仅厚实,而且都比较高,因而一般的稻田其贮水深度都在50 cm左右。对这样的田坎如果使用现代的钢构水泥材料,可以进一步加固,从而形成比较稳固的水域。在这样的固定水域内,我们同时可以在原来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在固定水域中设置具有承重能力的水泥桩,使之可以在水面以下30 cm范围内搭建成悬空的田畦,再铺设5 cm的土壤后,可以直接栽插黄岗侗族乡民所熟悉的传统糯稻,同时照样放养鱼鸭。换句话说,将形成的深水水域,用人造悬空田畦的方式,将整个水域分成上下两层,上层使之更适合种植水稻,因为它能够解决提高水温,活化土壤,稳定肥料补给三项水稻增长的难题,但却不干扰水资源的储养和永久性碳汇的积累。这是因为底层的水温偏低,隔绝空气的性能更好,而且永远不需要做炕冬处理,从而可以实现在提高生物增长量的同时,还彻底稳定永久性碳汇的持续永恒生效,进而还可以适度地扩大黄岗的稻田种植面积。

其二是可以将生产生活有机废物,直接沉入稻田下方的稳定水体中,使黄岗侗寨在生产生活中产生的有机废物,几乎全部能转化为永久性碳汇。每年只需有节制的提取腐殖质,满足水稻生长所需要的肥力就够了。由此而增加的有机碳汇积累,通过碳汇交易可以为黄岗侗族乡民提供长期性的经济回报,更重要的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消我国城镇的碳汇消费,堵塞西方国家为了碳汇对我国的责难。

其三是对水资源可以实现全方面调控。黄岗乡民建构深水稻田的一系列传统技术都围绕水资源的节流、储养而展开,但贮水的深度和时间最终还是得受降雨量波动为转移。建构成这种创新稻田后,水域水位的波动,其灵活性可以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冬天枯水季节可以为江河下游输水,而这样的输水显然会降低永久碳汇积累的水平,这是因为水位下降后,水底的腐殖质降解速度会提高。只要有碳汇交易制度化的保障,向下游供水也就实现了有偿化。这样一来,不仅黄岗乡民的经济利益不会受到损失,而且围绕供水而收到生态公益服务功能却有了更大的保障。等到丰雨季节时,稻田插秧后恢复水稻生产,同时又发挥对江河下游消减防洪压力的生态功用。但不管水位的涨落如何,鱼和鸭反而可以实现终年放养,从而提高了鱼和鸭的年产量。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仅止于如何调控稻鱼鸭的匹配关系而已。

其四是侗族的传统耕作技术可以免受创新稻田的冲击。创新推行之前,黄岗乡民的水稻种植,需要耙田插秧等繁重的劳动操作,还需要设置复杂的稳定稻田水位的各种附属设施,如过水沟、过水田等等。创新后这些操作和装置都会随着水域的水体分层而失去其价值,从而可以实现劳力和技术投入的节约。但总体而言,劳动力投入反而降低了。稻田可以不翻犁,可以以现代科技手段,用污水泵每年从水域底部,抽取富含有机质的少量土壤浇伴在田畦表面就够了。插秧也可用固定的弹性支架,将稻秧成排固定后,直接植入田畦就够了。传统的多品种在同一田块的种植,可以完全不受干扰。水稻的收割也不再需要用摘刀摘取稻禾了,而是可以将整个稻株移出稻田,用铡刀将稻穗铡断,直接打捆就够了,这也减轻了收割的体力劳动。剩下的稻秆在留足饲料后,可以直接塞进田畦下方的水域中,任其转化为永久性碳汇,这既减轻劳动力投入,又提高了永久性碳汇积累。

其五是伴生生物的物种多样性水平也可以得到高效地控制。传统的黄岗侗族稻田,伴生的生物多样性水平很高,原因全在于,其稻田的贮水深度在弹性波动的背景下,不同类型的伴生生物都可以正常生长,而且可以为黄岗乡民提供多样化的食品供给,其中包括软体类的田螺和河蚌,两栖类的各种蛙,属于鱼类的黄蟮、泥鳅以及属于昆虫类的多种节肢动物,最主要的是虾和蟹,其他的一些水生植物还可以为黄岗乡民提供饲料。创新稻田推广后,由于人工建构的浅水田畦和深水区可以同时并存,从而使得整个水域给生物提供的生存环境更趋于多样化,这就确保了不仅此前的伴生生物可以照常生长繁殖,而且原先难以生存的深水型动植物,在这种创新稻田中还可以稳定生长,更重要的是,极大的延长了鱼和鸭的放养时间,甚至可以将一些以前不适合在稻田中放养的鱼种,如青鱼、草鱼反而可以在创新稻田中大批量并终年饲养,这就从总体上提高了生物多样性水平和碳汇积累水平。

三、结论与讨论

综上所述,本创新经过耕作体制的改进之后,确实可以实现提高稻田水温与不降低水资源储养能力相兼容,还能做到增加土壤活性,稳定肥力供应与不降低永久性碳汇积累相兼容,更能够做到提高稻田生物总体年生长量与生物多样性水平提升相兼容。这将意味着上文提及的各项创新难点和障碍,在本创新模式中都能够得到有效的化解,并能兼顾到对侗族传统农业生产的维护和当地已有生态格局的稳定,基本上实现了创新模式的预期目标。

当前各种创新模式最大的缺陷大多在于,只靠牺牲传统去提高产量,而本创新则是立足于传统去针对性的选择与特定的现代科技结合。以往的创新过分偏重于资源的利用,甚至是靠牺牲环境去求发展,而本创新真正做到了利用与维护高度兼容。更具应用价值的优势在于,像这样的创新式稻田只要做好基础投入后,就可以永续利用,几乎不需要维修性投入,真正做到了创新与保持的辩证统一协调。只要有关政策的匹配与这一创新模式相衔接,看似艰难的碳汇积累水平的提升,通过上述创新模式的提出,确实可以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罗康智. 掩藏在大山深处的农艺瑰宝――以侗族传统稻作农艺为例[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09(2):109.

[2] 罗康隆,杨庭硕. 传统稻作农业在稳定中国南方淡水资源的价值[J].农业考古,2008(1):61.

化学物质特性汇总范文第12篇

1.1国际石化工程项目的评价指标——供应链总建设成本

石化工程项目往往采购物资种类繁多,金额巨大,一般占项目总建设成本的50%~60%。多数国际石化工程项目实施全球采购,面临物资来源地分散、质量标准要求高、国际物流难度大等困难,供应链成本控制面临较大挑战。在国际石化工程项目供应链中,从采购、运输到现场施工、安装等各个环节涉及不同的费用,并共同构成了供应链的总建设成本。一般项目的敏感性分析是以经济指标作为敏感性分析的评价标准,本文以国际石化工程项目——乙烯裂解项目为例,综合考虑包括建设物资相应的总采购费用、监造费用、库存费用、运输费用和出口退税等主要费用,忽略了施工、安装等一系列后期费用,把一种简化的供应链总建设成本作为敏感性分析的评价指标。

1.2国际石化工程项目供应链中不确定性因素的选取

从上述供应链总建设成本计算公式可见,大部分环节的费用都与采购价格有关,使得采购价格成为首选的不确定性因素。在项目实际供应工作中多种因素可能导致采购价格的变化,如购销双方信息不对等、采购方式的选择不当或价格约定不明确等,这种变化必然对供应链总建设成本产生影响。国际石化工程项目的全球采购中涉及大量的国际物流,运输时间长,涉及范围广,这些因素使得国际物流中固定距离下的单位运费可能发生较大变化,属于不确定因素。工程项目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按期完成建设,为了保证物资的及时供应,某些物资需要库存处理。由于交货期、运输时间等条件可能改变,库存时间是不确定的,为此选择库存时间作为一种不确定性因素进行研究。国际石化工程项目的全球采购涉及不同币种的交易,汇率的变化直接对供应链总建设成本产生影响,属于比较明显的不确定性因素。综上,共选取采购价格、单位运费、库存时间和汇率4个因素进行敏感性分析。

1.3敏感性分析在国际石化工程项目供应链中的应用实例

为了研究国际石化工程项目供应链总建设成本中的不确定因素,本文选取典型的乙烯裂解项目为例。A项目是国内某大型石化公司作为项目总承包商,于2011年在东南亚某国家实际建设,项目建设历时24个月,在2013年完工并投入使用。A项目中采购涉及数百种物资,种类繁多,为了简化计算,选取采购金额比例较大或能代表国际石化工程项目特点的12种物资,按照供应链总建设成本的计算公式,获取有关因素的真实数据。

2结果分析

在选择的4种不确定性因素中,采购价格的变动对供应链总建设成本的影响程度最大,敏感度系数SZPCi为0.939;其次为汇率的变化,敏感度系数SZEi为0.279;单位运费和库存时间的敏感度系数SZTCi和SZINVTi分别为0.060和0.001,对评价指标影响程度相对较小。在敏感性分析图中更加直观地表现出不同因素的变化对评价指标的影响,图中斜率越大的因素表示该因素的变化对评价指标的影响越大,也即该因素越敏感。上述结论符合A项目代表的国际石化工程项目的供应链特点。在国际石化工程项目中,物资的采购价格一般金额较大,属于供应链总建设成本的主要构成部分,因此采购价格的变化对供应链评估总成本有较大影响,其敏感度系数最大。降低采购价格对降低供应链总建设成本非常重要,应在保证物资质量和进度的前提下采取各种积极的解决措施,如加强对采购物资的成本构成分析,密切关注原材料价格波动和长期走势,及时锁定供应资源,在全球范围内扩大资源搜寻力度,寻找性价比更优的供应合作伙伴,以及通过集成采购增加规模、通过招标采购促进竞争等方式获得优惠价格。汇率波动是国际石化工程项目不可避免的影响因素,属于必须面对的不确定性因素之一。为应对汇率波动对供应链总建设成本的影响,在项目供应链管理中应选择合适的币种和适当的付款时间进行交易,在可以进行人民币离岸交易的国家优先选用人民币作为合同货币,合同执行期间参考汇率远期走势,及时开展外汇远期、掉期等保值措施。单位运费和库存时间两种因素相对不敏感。从运输环节看,除少数特殊物资需要空运外,多数石化物资的运输采用海运方式,运费占据供应链总建设成本比例往往较低,因此单位运费的变化对供应链总建设成本影响较小。从库存环节看,在国际石化工程项目中,采购物资一般都将被及时安装使用,需要长期库存物资种类很少,而且除部分需要特殊存储条件的物资外,大多数物资可以利用现场存储设施,使得库存费用不高。这些可能是单位运费和库存时间两者因素相对不敏感的原因所在。利用敏感性分析的方法虽然可以识别出国际石化工程项目供应链中的敏感因素,但还应该进一步关注不确定性因素发生的概率大小。综合考虑不同因素的敏感度系数和发生概率两方面,可以更加准确地分析国际石化工程项目供应链的不确定性因素风险的大小。此外,在工程项目的实际操作工程中,由于因素之间的相关性,一个因素的变动往往也伴随着其他因素的变动,多因素变动的影响并不是各个单因素简单的加和。为了更加贴近实际情况地分析国际石化工程项目供应商总成本中的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在以后的研究工作中将增加多因素敏感性分析的方法;或是针对不确定性的种类不同(价格不确定性、汇率不确定性、库存数据不确定性),建立更具有针对性的供应链优化模型,应用基于场景随机规划、鲁棒规划等不同的不确定性优化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以提升国际石化工程项目供应链的理论管理水平,更好地指导石化工程项目的建设,保证项目的建设质量,如期完成项目建设。

3结论

化学物质特性汇总范文第13篇

引言

低碳经济就是要求能源利用水平、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经济质量、环境保护水平都有质的提升和转变,是对传统能源利用、产业结构的挑战。森林在低碳经济模式中具有特殊的作用。林产加工等可通过新技术、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开发生物质能源来达到低排放,减少因非法采伐等引起的森林破坏、森林火灾和病虫害等;通过科学规划增加森林面积,利用科学经营提升森林质量,增强碳汇功能;建立造林与更新长效机制,处理好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使经营主体保持积极性,使森林经营与林农致富紧密结合,实现持续碳汇。本文就森林低碳经济的发展谈几点粗浅认识。

1. 发展森林低碳经济的作用

1.1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碳库

森林在生长过程中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森林植物体内和森林土壤中。同时,森林固定二氧化碳持久而稳定。同样,木材及木制品也是十分重要的碳库,固碳的时间可达几十年、上百年。统计分析表明,通过植树造林方式吸收固定二氧化碳,其成本要远低于核能、风能和生物质燃料等各种工业活动减排的成本。

1.2森林是地球表面利用太阳能的最大载体

森林每年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占陆地生态系统每年固定太阳能总量的多一半,这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巨大能源宝库。树苗长成大树,不仅吸收、固定了大量二氧化碳,同时吸收和储藏了太阳能。因此,选用那些易繁殖、萌发力强、能固氮、生长快、热值高、用途多和抗性强的树种,以大密度造林的方法,使薪炭林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间和阳光,就可以达到固碳储能的目的。

1.3消除各种污染源排放

很多森林植物由于结构复杂,树叶表面不平,多绒毛,分泌粘性油脂及汁液,能够吸收有害气体和吸附大量飘尘。杜鹃、木槿、紫薇等植物能够吸收二氧化硫、氯气、氯化氢、氧化锌等有害气体。松属、圆柏属、云杉属、桦木等许多森林植物能放出大量杀菌素,可杀死各种疾病的病原菌。采用人工措施或者喷洒各种杀虫剂或杀菌药来消除环境污染,不仅要付出能耗,而且需要较高的成本。

1.4减少了人工措施的土石方工程

人们投资、投劳耗用水泥、钢材以及其他材料和化石能耗修建各种拦水、蓄水工程,不仅耗费了大量化石能源,而且产生了污染。当使用寿命结束时,清理报废工程仍然需要消耗能源。森林拦蓄降水,调节径流,减少洪涝灾害的成本远低于修建水库的成本。森林蓄水的同时,减少了水土流失和土壤养分损失,从而大大降低了农林业发展对化工产品和化石燃料的需求,减少了化石燃料使用量和温室气体排放。

1.5降低生态系统调控的物质与能源消耗

近年来,气象灾害发生的频率有增加的趋势。采用人工措施增雨、调水、防洪、减灾,不仅需要投入较多的劳动力,更需要大量的物质与能量投入。森林能够调节气候,降低或减缓洪涝、干旱灾害,保持和维护有利的生产环境,减少了化石养分或能耗投入,使农作物和畜牧业在比较自然的状态下发展并获得高收益,从而降低了灾害控制和恢复成本,减少了生态系统调控的物质和能源消耗。

1.6改善人类生活环境

森林所形成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对人类生存有着良好的影响,森林生态环境直接作用于人的视觉、听觉、嗅觉,使人精神放松,增进人体健康。同时,森林也是人们旅游、爬山、远足,甚至探险的场所。生活在山清水秀的自然环境条件下,意味着用于调温、调湿、滞尘的各种人工设备使用数量和时间的减少及其能耗和温室气体排放数量的降低。

1.7林产品是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仅次于煤炭、石油、天然气的第四大战略性能源资源,森林具有可再生、可降解的特点,而且还有占地少、一次种植持续利用的优势,是大有希望的新兴的绿色能源。森林提供的木材作为生物类的材料,以及各种非木质林产品,不论作为能源,还是作为生产、生活资料,都是一种低碳经济材料。在石油、煤日益枯竭的情况下,发展林业生物质能源已经成为世界各国能源替代战略的重要选择。

2. 促进森林低碳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2.1加快造林绿化步伐

围绕《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和《应对气候变化林业行动计划》,加大生态建设投入。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三北”及长江和沿海防护林体系、防沙治沙、湿地及野生动植物和自然保护区、商品林基地建设等林业重点工程。制定和实施造林绿化规划纲要,发展林业生物质能源、油茶等木本粮油等林业重点工程。健全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开展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试点,实行木材加工产品“下乡”补贴试点,推动低碳经济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在增加森林面积的同时,增加森林碳汇。

2.2实施森林经营工程

目前,我国大多数森林属于生物量密度较低的人工林和次生林,森林蓄积很低,这是增加森林碳汇的最大潜力之所在。在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将森林经营作为我国林业建设的重中之重,这既符合国际林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也是未来气候谈判增汇减排的重要筹码。因此,应尽快启动《全国森林经营工程》,同时应积极发展农林复合经营,提高森林蓄积量,增加森林碳汇。

2.3开展碳汇造林试点

在现有造林规划的基础上,开展碳汇造林试点。碳汇造林即在设定了基线的土地上,对造林和森林经营以及林木生长的全过程都进行碳汇计量和监测的营造林活动,探索具有中国特色并与国际规则接轨的营造林模式。建立与“三可”(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相匹配的碳汇计量监测技术体系,为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增汇固碳和中国温室气体减排开展“三可”奠定基础。

2.4提供科技支撑

深入开展森林对气候变化响应的基础研究。加强林业减排增汇的技术潜力与成本效益分析;继续加强森林灾害发生机理和防控对策研究;加强气候变化情景下森林、湿地、荒漠、城市绿地等生态系统的适应性问题研究并提出适应技术对策;加强森林作为重要可再生能源库的研究和开发利用。通过科研,推进科技兴林、科技富林、科技强林的进程,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积极贡献。

2.5引导全社会参与低碳发展

森林在维护气候安全、生态安全、物种安全、木材安全、淡水安全、粮食安全等方面具有特殊作用,在全球高度关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林业被提到了事关人类生存与发展、前途与命运的战略高度。联合国粮农组织前总干事萨乌马指出:“森林是人类之前途,地球之平衡”。因此,应广泛宣传林业在发展低碳经济的优势,充分调动企业、公众参与植树造林、保护森林等活动的积极性,通过林业措施,实践低碳生产和低碳生活。

结束语

化学物质特性汇总范文第14篇

关键词:创造性人才;创造性人格;结构模型

中图分类号:G4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3)04-0116-04

一、问题的提出

创造性人格是指高创造性的个体在创造性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人格特征,高创造性的个体则是那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进行发现、创造、设计、策划活动的人 [1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创造性人格就一直是心理学领域关注的对象。研究者们相信创造性人格有其独特的稳定结构,并试图通过科学方法去探索和确定这些结构。然而,不同学者的研究结果却很难取得一致。Treffinger等人确立了人格的4个成分:能力、性情、风格、个人特点 [2 ]。Sternberg则确立了高创造力个体7种人格特征 [3 ]。究其原因,领域的特殊性可能是一个重要因素。研究表明,创造力与艺术兴趣联结最紧密,创造性人格主要发现于艺术和科学领域 [4 ]。Roy和Richardson的研究表明艺术领域和科学领域的被试在创造性人格的测试中具有不同的表现 [5 ]。还有研究表明,科学家(具体指自然科学家)与非科学家的主要区别是严谨性 [6 ]。还有研究者考察了科学领域学生的创造性表现,发现科学领域学生表现得更加独断专行 [3 ],比起社会科学家,自然科学家表现得更内向 [7 ]。

由此可见,有理由相信自然科学领域的创造性人格结构也应有其特殊性。然而,现有研究对于自然科学领域创造性人格的研究多集中在对其特点的描述上,而较少对其结构进行分析。如,张庆林总结各种对自然科学创造人才的研究,发现他们大都具有以下人格特征:易接受外部信息、思维灵活,有驱动力、有抱负、有成就取向,统治、自大、敌意、自信、自治、内向、独立 [8 ]。显然,对自然科学领域创造性人格的研究仅停留于现象学描述是不够的。为此,本研究欲在界定自然科学领域创造性人格的基础上,运用由传记分析、开放式或半开放式问卷调查等方法形成的中文自然科学领域创造性人格特质形容词表[4 ]对自然科学领域高创造性个体进行词汇评定研究,并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建立自然科学领域创造性人格结构模型。

二、方 法

1. 被试

研究对象是自然科学领域中主持或主持过省级或省级以上课题的研究者,或者在CSI收录杂志中发表文章的研究者。本研究认为这些研究者能为自然科学发展提供科学研究创新成果,将他们定为自然科学领域中具有高创造性的人群。

研究对象主要来自湖南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广西大学等高校及一些研究机构。探索样本544人,其中,男性317人,女性78人,有149人没有填写性别;年龄从23岁到72岁,平均年龄44.41岁;专业包括医学、计算机、化工、物理与电子、心理、数学、土木工程、机械、自动化、教育技术等。

验证样本438人,其中,男性254人,女性73人,有111人没有填写性别;年龄从25岁到68岁,平均年龄42.15岁;专业同样包括医学、计算机、化工、物理与电子、心理、数学、土木工程、机械、自动化、教育技术等。

2. 工具与材料

运用词汇法,通过阅读创造性人物传记、开放式问卷的词汇法获得创造性人格特质形容词表 [4,9 ]。大致过程如下:采用传记分析法和开放式问卷调查法进行选词,词汇来源于高创造性人物传记和日常词汇。经95名硕士研究生仔细阅读,记录创造性传记人物中描述传主稳定人格的词汇。日常用语是从对目标人物(几所大学中部级、省级和梯级的所有学科带头人)的描述中获得。将两种途径获得的词汇进行综合、整理、合并同义词,形成《创造性人格特质形容词表》,内有描绘稳定人格的词汇100个,以备下一步对各个类别的创造性个体做调查时使用。词汇问卷采用5级记分,从1分(很不符合)到5分(很符合)。

效标测验采用威廉斯创造性倾向测量表。此量表经台湾王木荣修订,共50个项目,包括冒险性、好奇性、想象力、挑战性等4个分测验,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3级记分,测验后可以计算4个分测验的分数及总分 [10 ]。

收回纸质问卷后,先统一编号,再采用EpiData 3.1进行数据录入与检查,用SPSS 11.5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内在一致性信度、效标关联效度分析等,用Lisrel 8.7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

三、结果

1. 项目分析

项目难度在人格、态度测验中称为“通俗性”,100个词汇的通俗性在0.4到0.8之间,基本符合要求。

大部分项目的区分度也比较高,鉴别指数小于0.2的词汇被剔除,总共有28个项目。

2. 探索性因素分析

经过多次探索性因素分析,删除了载荷小于0.3的项目、删除了在2个或2个因素上存在载荷差异小于0.15的项目,最后形成一个32个词汇项目的结构模型。

因素分析的先决条件是各变量之间必须具有相关性。KMO统计里的值为0.886,Bartlett's 球形检验的x2值为5801.538,p=0.000,说明32个词汇具有相关性,这544个样本的数据适合进行因素分析。

探索性因素分析抽取特征值大于1的因素一共7个,总共解释了总变异的56.34%。

32个项目的共同度都挺高的,达到0.4到0.7,都可以保留。各项目在各因素中的载荷如表1所示。

根据问卷各项目的具体内容,要对各因素进行命名。因素1的项目涉及偏激、焦虑、急躁、冲动等,将其命名为“神经质”;因素2的项目涉及锲而不舍、刻苦等,命名为“勤勉坚毅”;因素3的项目涉及和蔼、友善、重感情等,命名为“真诚友善”;因素4的项目涉及低调、谦虚、深沉等,命名为“淡泊沉稳”;因素5的项目涉及激情、幽默、浪漫等,命名为“激情敏感”;因素6的项目涉及精明、逻辑等,命名为“逻辑性”;因素7的项目涉及天真、可爱等,命名为“孩子气”。

3. 内在一致性信度检验

测验信度是指一个测验对同一批被试多次施测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信度包括4大类:重测信度、复本信度、内在一致性信度、评分者信度。在对自然科学领域创造性人格特质结构进行信度检验时,仅采用内在一致性信度进行评价。将验证用的数据进行内在一致性信度分析,计算克龙巴赫α系数(Cronbach's alpha)。7个因素的α系数分别为:0.8、0.803、0.799、0.671、0.685、0.715、0.633,基本或良好地达到了心理测量学对内在一致性信度的要求。

4. 效度检验

(1)验证性因素分析

为了验证探索性因素分析后的“自然科学领域创造性人格特质结构模型”的有效性,将438名验证样本的数据汇集后,采用极大似然估计法对该模型的拟合度进行检验,使用LISREL8.70程序,依据各个项目得分的协方差矩阵来完成参数估计。

根据探索性因素分析确定的32个项目重新调整顺序,设置7个潜变量,使用结构方程模型去衡量模型的各项指标,其中最常用的是拟合优度的卡方检验。使用X2和自由度一起来说明模型正确性的概率,当X2/df小于3时,模型拟合较好;在5左右,表示整体模型可以接受。除此之外,GFI、NNFI、CFI、IFI、RMSEA、SRMR等指标也可以用来衡量模型的拟合情况。GFI、NNFI、CFI、IFI等的取值范围在0到1之间,越接近于1,拟合度越好;RMSEA的变化区间也在0到1之间,但越接近于0越好,临界标准一般是0.08。

拟合指数表明,X2/df为2.4,CFI、NNFI、GFI都在0.85以上,模型可以接受。RMSEA小于0.06,比较好。说明模型的总体拟合度比较好。

验证性因素分析的结果表明,自然科学领域创造性人格特质结构模型7个维度:“神经质”(6个项目)、“勤勉坚毅”(5个项目)、“真诚友善”(6个项目)、“淡泊沉稳”(4个项目)、“激情敏感”(4个项目)、“逻辑性”(4个项目)、“孩子气”(3个项目)。

(2)效标效度

将本结构7个维度与威廉斯创造性倾向测量表的冒险性、好奇性、想象力、挑战性等4个分测验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勤勉坚毅、真诚友善、激情敏感、孩子气与威廉斯创造性倾向测量表达到相关系数为0.4的中等相关。而神经质、淡泊沉稳、逻辑性则与威廉斯创造性倾向测量表的相关相对较低,大约从0到0.3之间。这可能与威廉斯创造性倾向测量表更倾向于测量个体的创造愿望有关。

四、讨 论

1. 自然科学领域创造性人格的结构构成和具体特征

创造性人格的研究100年来也没有形成一个被全世界广泛认可的结构模型,特别是在特定领域中的创造性人格的结构模型研究中。本研究认为自然科学领域的创造性人格结构应有其特殊性。因此,对某一特定领域进行创造性人格的结构模型研究是可行的。采用创造性人格特质形容词表对自然科学领域创造性人才进行词汇评定研究,得出自然科学领域创造性人格的结构由7个因素构成,它们是:神经质、勤勉坚毅、真诚友善、淡泊沉稳、激情敏感、逻辑性、孩子气。

因素一被命名为“神经质”。它描述的是一个人遇到困难时精神上出现的不安状态。自然科学领域高创造性个体在偏激、焦虑、自负、急躁、冲动等方面,平均分在2.21到2.48之间,并没有出现高分的情况。

因素二被命名为“勤勉坚毅”。它描述的是一个人对待事物的认真和坚持态度。自然科学领域高创造性个体在敬业、坚韧、刻苦等方面,平均分在3.78到4.14之间,得分非常高。表明自然科学领域高创造性个体勤奋努力、对所追求的事业坚持不懈、脚踏实地。

因素三被命名为“真诚友善”。它描述的是一个人的内在品质、人际关系上的特点。自然科学领域高创造性个体在友善、和蔼、重感情等方面,平均分在3.58到4.02之间,得分比较高。表明自然科学领域高创造性个体真诚、友善、比较重感情。

因素四被命名为“淡泊沉稳”。它描述的是一个人的处世态度和情绪稳定性上的特点。自然科学领域高创造性个体在低调、儒雅、谦虚、深沉等方面,平均分在3.26到3.75之间,得分中等偏高。表明自然科学领域高创造性个体比较低调、淡泊名利、坦然、谦虚、深沉的特点。

因素五被命名为“激情敏感”。它描述的是一个人对待事物反应强度和深度上的特点。自然科学领域高创造性个体在激情、浪漫、幽默、想象等方面,平均分在2.93到3.44之间,得分中等偏高。表明自然科学领域高创造性个体比较有激情、比较富于想象、稍浪漫、具有一定的幽默的特点。

因素六被命名为“逻辑性”。它描述的是一个人的认知风格和是否具有才干和逻辑性的特点。自然科学领域高创造性个体在精明、逻辑、成熟、镇定等方面,平均分在3.62到3.94之间,得分比较高。表明自然科学领域高创造性个体思维深刻、考虑周到、逻辑性强、遇事镇定的特点。

因素七被命名为“孩子气”。它描述的是一个人纯真、童贞方面的特点。自然科学领域高创造性个体在天真、可爱、顽皮等方面,平均分在2.33到2.85之间,得分处于中等。表明自然科学领域高创造性个体在孩子气方面的特点并不明显。

2. 关于自然科学领域创造性人格形容词表的形成

采用词汇法对人格维度进行探讨已经广泛应用于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等各个领域,其作用也日益被研究者们所关注。陈利君曾利用Gough形容词检查表对自然科学领域的高创造性者进行过研究,认为创造性人格由公正性、宜人性、开放性、内倾―外倾性、神经质5个因素构成 [11 ]。但是我们试图通过词汇法对中国本土高创造性人群的人格进行探讨,建立适合中国文化环境的创造性人格理论。研究搜集了中国有高创造性的人物传记中的描述稳定人格特点的词汇,还搜集了高创造人群的日常生活中的稳定人格特点的词汇,对这些词汇进行分析整理,应能较全面地反映中国人的创造性人格特点。

3. 自然科学领域创造性人格的结构模型的心理测量学验证

运用自编《创造性人格特质形容词表》,对自然科学领域高创造性人员进行了5级评定调查,得出自然科学领域创造性人格特质结构模型7个维度:“神经质”(6个项目)、“勤勉坚毅”(5个项目)、“真诚友善”(6个项目)、“淡泊名利”(4个项目)、“激情敏感”(4个项目)、“逻辑性”(4个项目)、“孩子气”(3个项目)。

经探索性因素分析,KMO、Bartlett's 球形检验、各词汇项目的共同度、各项目在各因素中的载荷等指标都符合因素分析的要求。验证性因素分析中,各拟合指数都达到优良水平。测验项目具有良好的区分度,整个模型结构的内在一致性克龙巴赫α系数、效标关联效度等指标也基本或良好地达到心理测量学要求。本结构模型可以继续为以后研究所用。

参考文献:

[1]Guilford J P. Creativity[J].American Psychologist,1950,(9):444-454.

[2]Treffinger D J,Young G C,Selby E C,et al. Assessing Creativity:A Guide for Educators[R].Storrs: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2002.

[3]邹枝玲,施建农.创造性人格的研究模式及其问题[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93-96.

[4]彭运石,段碧花.社会科学领域创造性人格结构模型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1,(1):109-114.

[5]Roy D D. Personality Model of Fine Artists[J].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1996,(4):391-394.

[6]Feist G J. A Meta-Analysis of Personality in Scientific and Artistic Creativity[J].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1998,(4):290-309.

[7]Pervin Lawrence A,John Oliver P.人格手册:理论与研究(第2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8]张庆林,Sternberg Robert J.创造性研究手册[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

[9]段碧花.创造性人格结构模型的建立和中学生创造性人格量表的初步编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7.

化学物质特性汇总范文第15篇

关键词:喀斯特 碳汇 固碳 评估方法 森林碳汇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是陆地生态系统最重要的植被。在降低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减缓全球气候变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独特作用[1]。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都在积极利用森林碳汇应对气候变化。灌丛和草场碳汇在陆地植被类型中的碳汇占比较少。近年来,关于碳汇的研究区域主要在华北人工林,北方草原等较大的区域,这里面既有森林碳汇也有草场碳汇,而对喀斯特这个特殊地区的植被碳汇研究相对较少。因此,喀斯特地区关于植被碳汇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才能比较精确地计算该类区域的碳汇量。

一、喀斯特地区的特点

以贵州为主的南方喀斯特山地地区,为中国五大典型脆弱生态区之一。贵州脆弱的喀斯特环境在中国和世界均具有一定代表性,其脆弱性主要表现在:地表崎岖破碎,山高坡陡,基岩率高;环境中水、土要素出现结构性缺损,石多土少,成土速度极慢;地表干旱,可利用的水资源短缺,受环境的约束,植物生境严酷,立地条件极差,植物生长缓慢,产出率低,导致整个喀斯特生态环境的物质、能量流动不畅,功能低下,表现出环境生态容量低、变异敏感度高、抗干扰能力弱、稳定性差、破坏后水土流失严重,自我恢复能力低,治理难度大等。正是基于喀斯特地区的这些特点才使我们迫切需要对该地区的植被碳汇量进行测算,让人们知道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因为该区域的植被很难恢复,所以我们要保护好该区域的植被不能破坏,否则就会形成一系列的连锁反应,造成生态破坏。

二、主要方法介绍

1、生物量法

生物量法是以森林生物量数据为基础的碳估算方法[2]。生物量是包括在单位面积上全部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现存的有机质总量,由于微生物所占的比重极小,动物生物量也不足植物生物量的10%,所以通常以植物生物量为代表[3]。生物量法比较直接、明确,技术简单。但由于一般倾向于选取生长较好的林分作为样地进行测定,因此以此推算的结果往往导致高估森林植物的固碳量。

2、蓄积量法

蓄积量法是以森林蓄积量数据为基础的碳估算方法[4]。其原理是根据对森林主要树种抽样实测,计算出森林中主要树种的平均容重(t/m3),根据森林的总蓄积量求出生物量,再根据生物量与碳量的转换系数求森林的固碳量。该方法也比较直接、明确、技术简单,但尚有一定缺陷,即可能会忽略森林生态系统内诸多其他要素(如土壤呼吸、非同化器官呼吸、地下生物量增加对总体通量的影响等),因此其统计结果可能会出现较大的误差。

3、以生物量与蓄积量关系为基础的生物量清单法

近年来,以建立生物量与蓄积量关系为基础的植物碳贮量估算方法已得到广泛应用[5]。王效科等[6]采用生物量与蓄积量关系为基础的植物碳贮量估算方法,估算了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的实际碳贮量和潜在碳贮量及两者的差异。采用的方法是,将生态学调查资料和森林普查资料结合起来进行。

与涡旋相关法、驰豫涡旋积累法相比,生物量清单法的优点是直接、明确、技术简单。因此,能够用于长时期、大面积的森林碳储量监测。但其不足就是消耗劳动力多,并且只能间歇地记录碳储量,不能反映出季节和年变化的动态效应。

4、涡旋相关法

涡旋相关法是采用一种微气象技术,主要是在林冠上方直接测定CO2的涡流传递速率,从而计算出森林生态系统吸收固定CO2量的方法。涡旋相关技术仅仅需要较为精密的仪器,在一个参考高度上对CO2浓度以及风速风向进行监测,而喀斯特的山地特点和植被的斑块特点决定了此方法不能使用。

5、驰豫涡旋积累法

驰豫涡旋积累法起源于涡旋积累法。Desjardins首先应用这一技术,其基本思想是根据垂直风速的大小和方向采集2组气体样本进行测量。然而,这一技术在当时并没有获得成功,因为很难根据垂直风速的大小和方向进行不等时瞬时采样。这一技术的实用型直到在涡旋积累的思想中引入驰豫的思想,使得不定时采样转换为定时采样,这一实用型被定名为驰豫涡旋积累法。

6、箱式法

箱式法的基本思想是:植被的一部分被套装在一个密闭的测定室内。在一个封闭的系统内,CO2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就是CO2通量。 与涡旋相关法和驰豫涡旋积累法相比,箱式法是一种对森林生态系统CO2通量的间接估计,其优点在于对组成一个生态系统的各个功能团(如:叶片、根系等)进行了定量的测定,这对于阐述微气象学法直接测定的CO2通量出现的现象有帮助,为理解生态系统的功能并进行调控提供了定量数据。

7、森林蓄积转换法

森林蓄积转换法或称材积源生物量法是根据林分平均生物量与林分平均蓄积量之间存在的某种相关关系,并利用这种相关关系及森林资源清查所取得森林蓄积量数据推算相应的森林生物量,根据对森林主要树种抽样实测,计算出森林中主要树种的平均容重(t/m3),根据森林的总蓄积量求出生物量,再根据生物量与碳量的转换系数求森林的固碳量。

三、小结

通过对以上几种方法的对比,适用于喀斯特地区森林植被的是森林蓄积转换法。森林生态系统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动态变化的系统,现在用于森林生态系统碳平衡研究的方法各有偏重和局限性。在研究森林碳平衡时,必须考虑土壤的碳储存,而森林清查主要考虑森林生态系统地上部分(有的也考虑地下部分)的生物量,对具体森林样地内土壤碳沉积及通量的研究还不多,对于全面了解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平衡具有重要意义。今后森林生态系统碳平衡的研究将要求各种方法的综合运用,通过多学科的介入、联合和渗透,向更高层次的综合、集成研究发展。因此,喀斯特地区关于植被碳汇的可算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才能比较精确地计算该类区域的碳汇量。

参考文献:

[1]陈育峰.自然植被对气候变化响应的研究综述.地理科学进展,1997,16(2):70~77

[2]李意德,等.我国热带天然林植被C贮存量的估算.林业科学研究,1999,11(2):156~162

[3]景贵和,周人龙,徐樵利.综合自然地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4]冯宗炜,王效科,吴刚.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量和生产力.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