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一对一数学教育范文

一对一数学教育范文

一对一数学教育

一对一数学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 一对一;数字化;高中数学教学

一、一对一教学理念的优势

一对一教学理念自从其被提起之日起,就获得了大量人的认可。而且当前很多学校都在主动探究数字化一对一的教学模式,所以可以清楚地感受到当前的教育也在快速的改变着,在教学过程中,数字化一对一高中数学的优势表现的越来越明显。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式而言,数字化的一对一教学并非只是传授给学生知识,更多是的帮助学生养成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在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下,原有的“灌输式”的传统教学中存在的不足都会被弥补。

国家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创新都必须建立在创新的基础之上,而大众化与创新是相对的,只有先保证个性的存在,才能够可能进行创新。在教育中也一样,只有不断地培养学生的个性,学生的创造力才不会被枯燥的知识所埋没,才能够被激发,进行成长为创造性的人才。高中数学的作用是帮助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上解决诸多问题,所以依然需要学生拥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教育应当满足学生的终身发展需求,但是实际来看,每一位学生之间都是客观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的,每一个高中生都有自己个性的地方,但是传统教学中基本不考虑这一点,所以一对一教学可以很好的满足个性化教学的需求,其基于人们的工作生活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突破了原有的网络信息化教学模式,并且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目标――为满足数字化社会的需求,所培养的人才应当具备对信息的获取、处理和应用能力。在数字化一对一高中数学教学模式中,其主要有四个优势,第一个是用多维互动的教学方式替代原来的单向灌输教学方式;第二个是用个性化教学方式替代了大众化的教学方式;第三种是使用开放式教学替代原有的封闭式教学;第四种是关注点转移到学习过程上,不再过度看重学习结果。

二、数字化环境下一对一高中数学教学的具体措施

(一)课前从网络上自学。

教师在上课之前把所需要学习的高中数学任务都布置好,并且o出自学的目标。学生自主寻找各种教育资源进行自学,并且在诸如微信、QQ、微博等平台与教师剂同学进行交流,针对学生提出的各种疑问,教师需要及时予以回答,并且针对性的做好课堂面对面的教学活动设计。借助课前的网络自学,提高学生对于高中数学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了学生交流互动的机会,并且很好地展示了学习的效果,同时因为学生的反馈也帮助教师明确了课堂教学的重点。

(二)教师与学生互相交流并展示。

教师与学生互相交流并且展示在自学阶段所了解掌握的内容,并且总结、梳理教学内容,通过交流和展示,培养学生的整理归纳以及语言的表达能力,帮助其感受自主学习的乐趣。数学知识的掌握、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开发,不能单凭老师讲,更重要的是靠学生从练习中得来。练习是教学过程中学生实践的主要形式,要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转化为技能就必须通过练习。教师能及时根据反馈,实现教学诊断,及时调整教学,使学生在课堂能及时消化、巩固和运用知识,掌握基本技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课外负担。利用信息技术编写的系统的、有针对性的练习,其练习效果非常之好,传统练习方法不可比拟。它的最大成功之处在于化学习被动为主动,化抽象为具体,通过带娱乐性的练习,能使学生轻松巩固已学知识。例如,在练习中编各种形式的选择题、填空题、是非题等,由电脑来判断学生解答的正确与否,根据练习的情况,给予必要的表扬鼓励或重复练习等。

(三)通过网络渠道进行问题的讨论。

数字化环境下,要充分应用网络渠道,通过微信、微博等平台就课堂中出现的有价值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或者是由教师主动提出一些具有拓展性和较具挑战的问题,师生之间进行交流讨论,这样不仅能够很好的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而且也很好地培养了学生善于质疑的习惯,让数学的思维更加发散。

例如如数列的极限概念及无穷等比数列各项和的概念比较抽象,对于诸如0.9=1这一等式,很多学生即便学完了数列的极限这一节后,依然表示费解。对此可以专门为学生一对一方式提供一个小故事:古代印度有一位老人,临终前留下遗嘱,要把19头牛分给三个儿子。大儿子分总数的1/2,二儿子分总数的1/4,三儿子分总数的1/5。在印度牛不能宰杀,只能整头分。老人死后,三兄弟为分牛一事而绞尽脑汁。邻村智叟给建议是:“我有一头牛借给你们。这样,总共就有20头牛。老大分1/2可得10头;老二分1/4可得5头;老三分1/5可得4头。你等三人共分去19头牛,剩下的一头牛再还我!”但是老大似乎只该分9.5头,最后他怎么竟得了10头呢?原本让学生苦恼的问题,通过简单的网络交流,学生就明白了无穷等比数列各项和公式S=一对一1/(1-q)。

(四)按照不同层次为学生设定对应的训练题目。

每一位学生在高中数学的学习方面都是存在着差异的,所以在数字化环境下一对一的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学生为其设定不同的权限,安排其去所设定的网站进行练习,教师远程了解每个学生的练习处理状况,并且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实时的进行评价分析和指导,采用分层次训练的方式,帮助学生在数字化环境下开展自己的个性化学习,感受成功。

(五)学生在平台上进行总结,教师为学生点评和引导。

在一对一模式下完成数学教学后,教师可以在平台上发起课后拓展的话题,引导学生共同进行交流。这样不仅能够再度帮助学生巩固知识,还能够了解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的状态,为之后的一对一教学做准备。

三、总结

数字化一对一高中数学教学中,可以让每一位高中生都能够以成功者的心态感受高中数学,从而对高中数学的学习产生足够的兴趣,从而可以在课堂上与教师实现融洽的交流,并且,在数字环境下,学生的学习内容得以丰富很多,间接提升学生对于高中数学的学习兴趣,真正意义上实现自主学习和个性化的学习,更好的促进学生未来的发展。

一对一数学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一对一”数字化教学;教学环境;教与学变革;师生发展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9―8097(2015)03―0050―07【DOI】10.3969/j.issn.1009-8097.2015.03.008

一 “一对一"数字化教学简介

1 含义

“一对一”数字化学习是指每人拥有一件数字化学习设备,并能够运用这一设备所提供的平台与资源,进行有效学习的理念、技术与方法。也可以将“一对一”数字化教学理解为每个学生在均拥有一件数字化学习设备的数字化学习环境中,应用新的教学理念,开展探究教学和基于项目的教学等新的教学方法,促进课堂变革的教学过程。

2 教学环境

“一对一”数字化教学的硬件环境主要包括几种移动终端设备,如:笔记本电脑、上网本、平板电脑、掌上电脑(PDA)、课堂及时反馈设备、智能手机、学习机、电子书包、便携游戏机等,同时配备交互式电子白板、投影仪和电脑手推车(移动充电柜)、无线路由器、无线教学控制系统;软件环境有各种小游戏小软件、虚拟实验软件、在线仿真实验、几何画板等专业软件。利用上述软、硬件环境可以充分整合网络资源进入课堂,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和教师教学方法的革新。例如:教师可以应用无线网络、3G上网卡和移动存储进行发现学习和随机访问学习,利用应用GMDesk、iGoogle和360doc搭建“个人书桌和图书馆”等。笔者综合目前“一对一”数字化教学的软硬件环境构建了课堂教学环境,如图1所示。

3 项目背景

2009年9月25日,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和中央电化教育馆在戴尔公司资助下启动了“互联创未来”项目,启动该项目以来,全市项目受益学校共12所,校际协作伙伴学校共12所,参与班级249个,参与教师150余名,受益学生11280名。我们随机抽样了2所项目学校,对其展开课堂观察、调查问卷、访谈、学生测试等一系列调研,全面系统地分析了“一对一”数字化教学带给教师、学生和课堂的革命性变革。下面是对调研数据的详细分析和解读,期望能深层次挖掘出“一对一”数字化教学的优势和不足,以促进课堂教学改革的可持续发展。

二“一对一”数字化教学引发的课堂变革

1 课堂实录分析

在实地走访调研过程中,调研人员随机选取了2节课进行观察,为遵循研究伦理,特隐去项目学校实名,统称为成都项目A校,成都项目B校,教师统称为张老师、王老师等,如表1所示。

课堂观察量化分析:在工艺学记录方式的基础上,把课堂言语活动分为十个种类,每个分类都有一个代码。然后形成互动分类表(FICA)如表2所示将整堂课的800行为分类统计。

(1)成都项目A校――小学四年级语文课

表2反映出课堂中学生自主学习和接受学习所占的比例。

统计数据分析显示,本节课小学生的学习方式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第①、②、③、⑨类),传统的教师主导的接受学习方式己逐步减少(第⑤、⑥、⑦、⑧类),学生主动发言非常积极(第⑨类),表明“互联创未来”项目的实施促进了小学生课堂学习方式的变革,学生主动发言占到了41.5%,将有利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2)成都项目B校――Uncle Jack's farm

表3反映出课堂中学生自主学习和接受学习所占的比例。

从统计数据看,课堂小学生的自主学习方式占优势,(第①、②、③、⑨类),老师主导的接受学习方式比例逐步减少(第⑤、⑥、⑦、⑧类)。从第⑨类所占比例37.3%可以看出学生所做的活动较多,自主学习的空间较大,有更多的机会培养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2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提升了课堂教学水平

“一对一”数字化教学促进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实践探索,极大地提升了学校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应用水平,项目学校教师积极参与学科整合的教学实践与探索,形成了许多优秀的教学案例和教学资源,并均获全国、省、市一、二、三等奖,其中9节优质课被选入成都市教育资源库。

三 “一对一"数字化教学变革教师的教

1 受到教师们的一致认可

从调研和访谈中可以看出,教师对“互联创未来”项目的实施表示高度的认可和赞扬,成都项目A校信息技术学科赵老师说,戴尔“一对一”课堂教学使学生有了更多展示机会,方便了生生交流,学生信息技术素养也得到了提升。例如《角的分类》授课中,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电子白板操作移动直角,提高了学生应用电子白板学习的能力。

2 促进了教师的教研活动

对比基线调研数据,“一对一”数字化教学的实施促进了教师的教研活动,表现为:(1)教师更多利用网络教学资源,每节课从网络下载资源的频率提高了14%;(2)教师更注重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每节课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频率提高了45%;(3)图2显示,通过“一对一”数字化教学的实施,教师四个方面的教学行为在“几乎每节课”的观测点上都有大幅提升,教师已普遍注意到了自身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开始关注课堂教学研究,改革教学方法。

一对一数学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线性代数 概率论 矩阵可逆 线性无关

1.引言

在大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经常会有学生这样问:“为什么要学大学数学,学了有什么?”这个问题不是一两句话能回答清楚的.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应该努力做到以学生为中心,针对他们所关心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在探索这些问题答案的过程中,眼界为之宽广,使自己的水平得到提高,从而更好地做好教学工作.下面就以线性代数里面的教学过程为例说明这一过程.矩阵可逆是线性代数中的一个基本内容,在实际应用中有着非常重要而又有趣的应用,在教学中适当添加这些内容,能让我们的教学更生动,让学生更有兴趣学习.

2.矩阵可逆的基本条件

本节中我们给出矩阵可逆的一些基本定义和定理[1],引出我们后面的内容.

定义1:我们称n阶方阵A是可逆的,如果存在n阶方阵B,使得AB=BA=E成立.

同时,把矩阵可逆和解方程组联系在一起,还能够得到如下定理:

定理1:方程组Ax=b有解的充要条件是方阵A可逆.

而在学习了向量组的线性无关性以及秩的概念后,我们还能够得到关于方阵可逆的等价条件:

定理2:n阶方阵A是可逆的充要条件是,由方阵A的行向量组成的向量组的秩是n,或者说这n个向量是线性无关的.

3.喷泉码中的矩阵可逆问题

在现代通信中,为了准确传输信息,通常会对要传输的内容进行编码.喷泉码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编码方式,其基本原理是,对要传输的码字,我们可以设为向量a■,a■,…,a■,发送方首先随机的选取系数c■,c■,…,c■,然后利用这些系数不断的发送这些向量的线性组合c■a■+c■a■+c■a■,直到接收方恢复出向量a■,a■,…,a■为止.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接收方接收到的都是a■,a■,…,a■的线性组合,因而可以把解码的过程看做是如何从线性方程组中解出a■,a■,…,a■.

由定理1可知,方程组是否有解等价于求矩阵A可逆的概率是多少.一般的,向量a■,a■,…,a■中每个元素都是0或1,所以,喷泉码的解码概率就转化为如下的一个数学问题:

设矩阵A中的元素以相等的概率取0或者1,那么矩阵A可逆的概率是多少?

对于这一问题,我们可以这样解答:

首先,矩阵A中的元素不是0就是1,这样总共有2■种可能性.其次,当矩阵A可逆时,它的每一行的元素应该这样选取:对于第一行,可以选取除了全0以外的任一种,因此有2■-1种可能性,对于第二行,不能是第一行的线性组合,因而有2■-2种可能性,对于第三行,不能是第一行和第二行的线性组合,因而有2■-2■种可能性.如此继续下去,对第n行,有2■-2■种可能性.因而矩阵A可逆的概率是:

■?摇■…■.

当n大于10时,能够证明,这个概率接近于0.289,是比较小的概率.

从上面的例子中我们的体会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要努力拓展自己的思维,引导学生思考,这样才能让学生学会怎样解题,才能学会自己寻找问题,并学会在遇到问题时,多方探索,得到满意的答案[2].

3.结语

本文介绍了矩阵可逆这一问题在实际中的应用.从实际教学效果来看,学生对这一问题非常感兴趣,教学效果非常好.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努力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同济大学应用数学系编.工程数学.线性代数[M].高等教育出版社,第四版,2003.

一对一数学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等数学 中学数学 衔接 对策

1 两阶段课程目标及教学要求的差异分析

1.1 两阶段课程目标及教学要求的差异分析

中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的具体从能力目标,情感目标来培养的目标是:①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结论的本质,了解概念、结论等产生的背景、应用,体会其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它们在后续学习中的作用。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②提高空间想象、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③提高数学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包括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发展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④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力求对现实世界中蕴涵的一些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做出判断。⑤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⑥具有一定的属性视野,逐步认识数学的应用价值、科学价值和文化价值,形成批判性的思维习惯,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从而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①。

鉴于高职高专属性的两重性,其数学课程目标一般是根据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结合1999年教育部制定的《高职高专高等数学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而制定。每个学校会根据自己的人才培养方案并结合要求,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从而确定教学任务。

通过上述比较,可以看出,目前高职高专高等数学的教学要求只是将理工类高等数学的教学大纲“减”“简”了一部分内容,并且为了凸显高职高专的职业性,提出了遵循“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根本没有以中学数学作为参照。用这样的大纲来指导教学,必然使高职数学的教学陷入困境。所以安排一部分教师从根本上学习和研究中学数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制定出中学数学与高职高专高等数学衔接紧密的,又能满足后续课程要求的、合理的教学大纲是迫在眉睫的。

1.2 教学要求差异的衔接策略

数学教学大纲是指导数学教学纲领性的文件,因此,要搞好高职和中学数学教学要求的衔接,首先要解决好教学大纲的制定问题。

①教学大纲的制定必须考虑到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确定学生在高职阶段所必须达到的“数学现实”,明确数学方面的基本要求、提高要求和应用要求。

②教学大纲的制定要建立在中学数学课程的平台上,结合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实际情况,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相应的改革,尽量避免知识梯度过大,计算要求过于复杂。

③教学大纲的制定要突破原有课程的界限,根据各专业特点灵活选用教学内容,达到数学与相关课程和相关内容的有机结合②。编写符合高职高专特色的各专业高等数学教学大纲,做到“专业性质不同,开设课时不一,目标要求不同,侧重内容各异,精选传统内容,渗透现代知识,保持体系完整,重在知识应用”。

高职数学的教学要求被具体的分割在每次教学活动中,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毋庸置疑,每次活动中,教师对教学要求的认识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开展和质量。要搞好高职和中学数学教学要求的衔接第二方面要做的是,对高职教师进行数学教学要求的培训。

在教学大纲制定的基础上,对所有的任课教师进行大纲要求的培训,明确教学任务,教学要求。并在后期的教学中,定期分模块,分章节的结合教学实际,再对教师进行基本要求,提高要求,进行应用要求方面的培训,使每个一线教师能够深入细致的了解高职的教学要求,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

2 两阶段教学内容的差异分析及衔接对策

2.1 两阶段教材内容比对

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是以初中阶段的学习为基础的,同时也为进入高一级学校学习打下基础。2003年4月,国家教育部制定的《普通中学数学课程标准(实验)》对课程的内容及其处理方式进行了新的变动,更加突出了基础性和选择性。数学课程不再划分科目,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的内容直接由模块构成,为不同学生的发展提供了不同的课程内容。

以人教A版作为高中阶段的参照教材。教材的必修课程由5个模块组成,选修课程有四个系列,内容覆盖了高中阶段传统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主要部分,其中包括集合、函数、数列、不等式、解三角形、立体几何初步、平面解析几何初步等。此外,基础内容还增加了向量、算法、概率、统计等内容。向量是近代数学最重要和最基本的概念之一,是联系几何、代数、三角等内容的桥梁,它具有丰富的实际背景和广泛的应用。算法作为新名词,在以前的数学教材中没有出现,但是算法本身,学生并不陌生,因式分解、不等式、方程等中都出现了算法思想,这些都是学生熟悉的知识和内容。只是算法的基本思路、特点、学习算法的必要性等问题以前没有专门的涉及。概率与统计是基于时代的要求而添置的,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人们需要具备从数据提取信息,做出合理决策的能力。基本的概率与统计知识是公民必备的常识。

现行高职高专高等数学课程的内容一般包括:函数、极限与连续、导数与微分、导数的应用、不定积分、定积分及其应用和常微分方程、向量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多元函数及其微分法、重积分、曲线积分与曲面积分、无穷级数等。其他部分如概率、统计、复数等只是在部分专业开设,故不进行讨论。

2.2 高职高专高等数学与中学数学知识脱节内容梳理

纵观两个阶段的数学教学内容,发现相对于高中阶段数学课程内容设置,高职高专高等数学课程内容设置相对陈旧,没有根据中学数学内容的改革而调整。从而出现高职高专高等数学和中学数学在教学内容上的不衔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脱节现象:

2.2.1 两阶段教学内容完全脱节。这种类型指的是知识点在中学数学中没有讲授,而在高职的高等数学的教学中却把这些知识点当作已经讲解过的内容直接作为计算工具来使用。这些脱节的知识点虽说不多,但是如果不了解,不给学生事先做铺垫,必将给高等数学的教学带来不良的影响。

2.2.2 两阶段教学内容重复。这种类型就是指高职高等数学内容及形式与高中的基本一致或完全重复。随着中学数学教学内容的改革,部分高等数学的教学内容被纳入到中学数学教学中,导致两阶段中出现了一些重叠部分。这样的重叠大体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某些知识点的讲解和教学上的要求一模一样。这部分内容,学生在高中已经学习过,高职教师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对同样的内容进行重复讲解,不但消耗了有限的学时,还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另外一种情况是,两阶段在某些知识点上都有所涉及,但在内容和教学要求上是不一样的,有部分重叠。这部分内容新旧知识混合的编排,由于老师没有准确的了解学生已知知识细节和掌握程度,而导致重复或讲解不到位,导致脱节。

2.2.3 两阶段前后不一型。就是对同一内容,高职和高中两阶段的表述、名称或符号等不一致。如单调性是函数最重要的性质之一,了解函数的单调性为我们精确地作出函数图像和准确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提供了重要的分析工具,无论是在中学数学还是高职数学教学中都是重要的知识点之一。在认真研究高中与《高数》教材中发现关于单调性的定义和利用导数判断函数单调性的充分条件中都有差异。(高中)若函数f(x)在[a,b]上有定义,对于任意x1,x2∈[a,b],当x1

2.3 高职高专高等数学与中学数学脱节知识点衔接策略

根据上述两阶段脱节内容的分析,高职数学教师在讲授新知识时,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复习旧知识,联系和区别新、旧知识,特别要注重对那些前后不一,新旧混合的知识点,要加以分析、比较、区别。对概念及数学思想的正确理解,才可以到达温故知新、温故探新的效果。

2.3.1 补充“两头都不管”的知识点

在梳理高职高等数学与中学数学知识脱节的基础上,对于“两头都不管”的知识点,采用教学中分散补充方法进行补充,避免学生的数学知识结构出现断层。如对三角函数积化和差化积公式,根据高职高等数学的培养目标,只需要让学生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能够使用这个工具进行计算就可以了。所以这里只需要在讲授相关内容之前,以阅读资料形式将这个知识点提供给学生,再进行指导,引导学生理解即可。

2.3.2 “自学指导”法,兼顾重复知识点

对于完全重复的知识点部分,可以大胆进行删减或改由学生自学掌握。而对于需要加深、扩展的内容,应加以强调和重视。用高等数学的理论、观点、方法去分析那一部分内容,使学生意识到中学数学教材中一些不能讲解的“深刻”的内容。通过高等数学的相应的解释,提高学生对数学问题的认识高度。

2.3.3 适当降低教学内容难度,便于学生接受

针对高等数学知识难度过大和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方案,教师在教学时要适当降低难度,把教材内容改造成适合学生普遍接受和理解的形式。在强调高等数学理论系统性时,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可接受性,可简化一些理论证明。同时,对某些内容的处理,可降低一些理论要求,适当删掉一些过于繁琐的推理和完全可以用计算器代替的计算。如“理解罗尔定理和拉格朗日定理,了解柯西定理(三个定理的分析证明不作要求,只需要学生能够借用一些辅助函数的图像理解便可)”,再如“淡化特殊积分技巧的训练,可教学生使用积分表或使用数值积分软件。不要求过于繁琐的计算。”

2.3.4 高职高等数学课应与专业课相得益彰相互促进

建筑力学虽然研究工程实际中的各种构件和结构,但受力作用后的内力、应力和应变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必须借助数学中的向量及其运算、函数与图像甚至微积分来表示与研究。再例如采取轴力图、剪力图、弯矩图等阐明静力学和结构力学的基本原理。

因此,必须培养学生用数学概念、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消化吸收工程概念和工程原理的能力。

此时数学知识已经传授完,如果数学老师就此打住,此例题就显得平淡无奇,但是如果老师加一句话:实际操作时如何下料?

学生讨论后,老师可带学生分析。

当然,建筑力学不是数学,它有很强的工程背景,而且应用性很强。因此,建筑力学在教学中必须突出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广泛联系工程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建筑力学的抽象原理,引导学生把理论知识和工程实际相结合,把建筑力学知识学懂学活。

3 结束语

教育的衔接问题由来已久,自把教育分成大、中、小学就开始出现,只是近年来由于升学、教育改革等原因,此问题变得更加突出,各阶段的教育衔接已经被提上议程,占据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职教育与高中阶段的衔接问题研究不应该被忽视。当然,鉴于高职教育的双重属性,它的研究与普通教育的研究存在很多不同。由于个人的经验和水平,研究只对高中与高职阶段的数学教学衔接因素中的内容衔接做了初步的探讨,还有很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比如衔接教学教材如何建设,衔接的教学方法还有哪些等等。解决数学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的衔接,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工作,需要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积极参与,更需要各教育阶段之间的相互沟通与了解。只有这样才能使高职与高中两个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有机衔接。

注释: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②周元明.高职院校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太平洋学报,2005(57),12:65-66.

参考文献:

[1]周元明.高职院校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太平洋学报,2005(57),12:65―66.

[2]中华人民共和国共和国教育部.普通中学数学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3]巴班斯基著,李玉兰译.学习过程最优化问题[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4:123―133.

[4]王贤军.高职数学教学降低理论难度初探[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4,18(9):110―112.

一对一数学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计算机专业 数学教学模式 模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2.0

引 言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根据社会的需要为社会培养技术型应用人才。其培养目标决定了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性质,即要求培养的学生首先具有一定的技术理论基础,但对其理论的深度不作太高的要求;其次,要求培养的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总体上,要求技术型应用人才具有较强的将理论与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的综合能力。

高等数学作为高等职业院校中计算机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不论在计算机理论和计算机应用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高等数学课堂教学与计算机专业培养目标之间的矛盾也日益突出,能否很好地处理二者之间的矛盾关系到高等职业教育目标能否实现。本文针对这一问题,结合笔者自身的教学实践,就这一问题进行了一定的探讨,同时提出了高等职业教育计算机专业数学教学模式改革的一些措施。

当前高等职业院校计算机专业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高等职业院校中的数学课程采用的教材都是传统的通用型数学教材,强调了数学的共性,使得教材对不同的专业具有较好的兼容性,但忽略了不同专业对数学要求的个性。目前尽管许多高等职业院校对数学课堂教学进行了一定的改革,但大多数是停留在对现有数学教材的处理上,而没有将不同专业使用的数学教材与其专业具体结合,大多数教材也仅仅是本科院校开设的数学教材的压缩本。

数学是一门集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学科,大多数高职院校中的数学教材往往注重的是其理论部分,而对应用则关注不够。就计算机专业而言,很难在课本上体现出数学在计算计专业的应用,这与高等院校为社会培养技术型应用人才的办学目标是不适应的。有些教材虽然另外附加了部分数学软件知识,但仅仅是作为知识的介绍,而学生并没有机会具体地进行上机操作,因而将数学教学与计算机专业相结合在当前来说仍然是空白的。

高等职业院校计算机专业数学教学中解决相关问题的措施

1.加大数学教材建设的力度,体现教材为专业服务的特点

教材建设工作是整个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在《新世纪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计划》中提到,推出一批特色鲜明的高质量的高职高专教育教材,形成一纲多本、优化配套的高职高专教育教材体系。教材建设要紧紧围绕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开展工作,基础课程教材要体现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基于此,对于计算机专业来说,在不违背教学大纲的前提下,尽量做到数学教学为计算机专业服务的主导思想。在介绍教学大纲所规定的知识内容以外,合理地加入计算机专业所需的部分数学知识,有助于学生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2.将数学软件应用到上机操作中,做到学有所用

在本科院校中数学软件实践课大都安排在高年级的课程中,鉴于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可以在一年级的下学期开设选修课,内容则是以实践数学教材中的知识为主。比如,可以开设像Mathematica、Matlab等数学软件。同时,随着学生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增加以及在一年级下学期开设的线性代数介绍矩阵的相关概念,在上机操作中,教师可以加入部分课外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知识面以及拓展学生的思维。

3.加大数学建模教学的力度,做到数学知识和计算机知识相结合的继续教育

高等数学作为高等职业院校中计算机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其开设的时间仅仅在一年级。随着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开设,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当中就很少接触数学课本了,以致许多学生认为只要把数学考试结束了,这个课程就不需要在学习了。就计算机专业来讲,计算机的发明和应用都离不开数学的发展。同样,计算机的发展也为数学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以致产生了许多数学学科的分支,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因而需要做到数学知识和计算机知识相结合的继续教育。在高校中,数学建模则是一个具体的表现。近几年的数学建模竞赛也证实了对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数学建模竞赛不仅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应用能力,在这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结束语

今天的高等职业教育已近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其作用和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对加快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有着积极的意义。本文对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开设的高等数学课程与计算机专业培养的目标之间的矛盾进行了分析,并就此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措施,对高等职业教育计算机知识中数学教学改革有着积极的探索意义。

参考文献:

[1]杨军强.对高等职业院校中数学教育改革的新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综合版),2005,9(1):54-56.

[2]刘宝利,赵刚.高等职业教育数学教学改革浅析[J].中国科技信息,2006,(16):236-237.

一对一数学教育范文第6篇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本质

作者简介:郑明军,任教于浙江省温岭市之江高级中学。

新课程实施已经三年,反观三年来我们走过的历程,笔者有这样的疑问:我们所做的一切都能达到预期目的吗?我们的学生都获得了哪些发展?我们的课堂教学是否有效?我们教师自身是否也获得了发展?……等等。我们要反思的也许会很多,不过常言道:态度,决定一切!面临新课程,我们都有什么“状态”值得一提,供大家反思呢?

状态一:因选用了这种新教材,“以人为本”吗,不就多给点时间让学生练习罢了,让学生多做几套练习,教师少讲一点,这总可以了吧?

状态二:既然提倡探究、创新,咱也来一下,不就“以人为本”吗?不时也让学生“探究一下”,交流交流也有好处。只是,哪能天天这么做呢?

状态三:“以人为本”是一种理念,学着将其融入到常态下的教学之中,不求最好,追求更好。在我们努力改变教学观念之时,也让学生试着改变其学习方式。不错,有味道!

其实,不管我们的态度怎样,也不问高考如何考?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就是“一切基于学生的发展”。当然,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是否有效、是否可称为“好课”,同样是以“一切基于学生的发展”为评价标准。以下所说的,或直接、或间接地均与此有关,欲想表达几年来新课程实施中的领悟,在此与大家共同体会、反思和探索,为今后的实践能提供一点参考。

一、认知教学有效之标准

关于教学有效性的标准,在新课程实施后,有一个“重新认知”的问题。因为只有当我们对“标准”有了符合新课程理念的重构和共识,我们才能去谈论“有效教学”,才能去思考如何进行“有效教学”?当然也才知道如何设计、实施,使课堂教学实现“有效教学”!换句话说,这“标准”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学设计之理念与教学过程中的教育行为机智运用等问题。为此,不妨先看几个案例:

案例1:关于“对数函数概念之引入问题”的价值之争议

问题1:前面我们学习了指、对数运算以及由指数运算“顾名思义”而来的指数函数。现在请大家思考下面两个问题:①你能将等式改写成其它哪些形式?并请说出所改写的形式,类似解决了什么问题?②在中,当N=1,2……时,如何求的值?你从计算中得到什么启示?

生1:老师,我将改写成,我感觉是解决了——乘方与开方这两种运算……

生2:我们改写的是,它解决了求幂指数问题……

生3:每次计算都用到等式,我感觉这是否就可以称为一个“函数关系”啊?

师:如右图,你在沟通①②③中两式关系时,你还记得我们那些所学内容与此相关?

争议焦点:探究是什么?这里提供的图,虽是自然“产生”,但价值何在?

个人观点:探究问题尚可,图与过程却映射出师生思维不合拍,创新价值缺乏!

案例2:关于《椭圆定义及标准方程》第一课时的“课题导入方式”之争议(摘自“同课异构”之不同设计)

导入1:多媒体演示:①宇宙背景下,太阳系中行星运动;②生活中的椭圆:椭圆镜子,椭圆型坠子,油灌车等。问题:从“行星运动的轨迹”和“生活物品的形状共性”,你通过观察有什么发现吗?

导入2:若将火腿肠横切断,切口边缘是什么形状?如果斜着切,请你猜测切口边缘又是什么形状?你能列举生活中类似形状的图形1~2示例吗?

导入2:请结合符号意义,用文字语言朗读下列动点P满足的条件,并思考:它的轨迹是什么?能否求其轨迹方程?

①|PA|=m(m为正常数,点A为定点);

②|PA|=|PB|(点A、B为定点)。

争议焦点:谁最符合新课程理念之课堂教学设计?相对课程目标,谁的设计最有效?

个人观点:关注问题情景创设,注意利用相关教学资源——这是新课程课堂的特色,但此处“导入3”更体现学情把握和“一切基于学生发展”的理念(传统的,不一定不理想!)

为了便于我们在“标准”问题上形成共识,我们可继续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1)新课程要求我们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及过程体验,那么,学生是怎样学习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怎样促进学生的学习行为的改善?设计是否利于学习文化的形成?(个人观点参考:学习是知识的构建,它发生于人选择相关的信息,将它组织成一致的结构,以及通过整合已有的知识来解释新知识。)

(2)有效教学的前提是“有效设计”,那么,教师的教学设计基于什么?有效设计应该关注课堂教学的哪些方向?你的设计是基于学习者的发展吗?(专家观点参考: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利于课堂生成资源的有效利用,更重要地“是使天才能够做到的事一般人也能做到”[美国课程设计家和教育家——兰达]。)

一般在高中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任务按常规可分成:概念课、方法课、复习课和讲评课(针对试卷或习题)。高一高二教学中较常见是概念课,在高三教学中较普遍是复习课。在此就以概念课和复习课有效设计为例,谈一点个人见解。

概念课:①展现数学核心概念内涵的来龙去脉,让学习者感知:知识的发生与发展;②用准确的数学语言来描述数学概念,让学习者理解数学抽象化思维的特点与本质;③多角度展示数学概念,以起到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效果;④关注核心概念的多次反复、螺旋上升的前后呼应。

复习课:①在设计“源头”把握好“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度,且主导“淡退”、主体“凸进”;②研究学情在先,解读《标准》在后,最后再问教什么?③精选内容(或问题),关注“错误”分析,探究思考互动;④理顺复习课“三要素”脉络——思路、方法,联系、拓展,反思、提炼,设计出“详略”策略,“过渡”语言。

二、剖析有效教学之内涵

有效设计是有效实施的前提,因为教学并不是按图索骥,而是一种于课堂活动中,不断地动态生成,又不断调整追求平衡的过程。有效设计,只是为有效教学提供了必备的条件,而有效实施,才是有效教学的关键。深度剖析“有效实施”的内涵,是我们切实寻求做到常态下,实施有效教学策略与方法的支撑。比如顾泠沅教授在充分总结青浦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让所有学生有效学习的四条基本原则:情意原则、序进原则、活动原则和反馈原则”。 在几年的新课程实施研究分析中,我个人有如下几点体会:

1.有效讲授

把握学生认知水平的“现有发展区”,合理地实现向“最近发展区”的转化,特别是理解好新课程所用教材的“螺旋上升”的编写意图,有效时宜地讲授。如椭圆的第二定义何时何地怎样呈现出来?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是否要提出?《直线与圆》和《圆锥曲线》的“分离”,用意何在?类似这样的思考,我们是否有所准备,这都是我们必须通过教材的深入解读,才能做到“有效讲授”的。又如在“必修1的《函数单调性》第一课时”,不少同行都设计了如下类似的教学程序:

例:请判断函数

的单调性,写出它的单调区间。

变化1:讨论函数

的单调性。

变化2:证明函数

()在是单调函数。

质疑:无论我们怎样用“多媒体”生动地完成上述“变题”的讲授,但作为刚接触高中数学学习的高一学生,这样的能力要求,是可以面对“全体”的吗?

2.有效提问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效提问是课堂上“思维对话”的发端,把握空间上的开放度、内容上的深刻性、对象上的层次化是有效提问的关键。首先,有效的提问要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必须具有一定的开放度。有专家认为,教师的提问有“封闭的问题”与“开放的问题”,有效的提问应该具有一定的开放度,而不是由封闭问题充塞的“满堂问”。第二,有效的提问应该具有一定的深刻性,要把握好记忆、理解和应用问题的比例,过难与过易的提问无利学生的学习。第三,有效的提问要注意对象的层次化,让不同的学生都拥有思考的兴趣,所谓深者得之深,浅者得之浅,但均有所收获。在此有效提问虽是展示个人风格之处,但前提是“一切基于学生发展”。

3.有效倾听

课堂上,面对问题有思考才有交流。但作为高中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他们的交流不再“冲动”,更多的是在追求着价值,体现自我。倾听,不时也就成为“有效教学”的一道风景线!例如在学习完《解三角形》后的复习课上,笔者曾用了如下问题:

思考题:锐角ABC中,若A=2B,则 的取值范围是

笔者只说了一句:请大家思考,两分钟后我们交流探究结果。

生1:

, 范围是(0,2)。

生2:我们的结果是,由A为锐角

生3:ABC为锐角三角形,则三个内角均为锐角,“C为锐角”未用,可能结论有问题!

(在这里,笔者只是在倾听,学生也在学着倾听,在倾听之中积极思考,并最终获得了正确结果,最后笔者也没有用语言评价什么,只用目光鼓励“继续”……在此用时不足3分钟。)

有效倾听的真实含义是“有效关注”, 这里的“倾听”不仅仅指用耳朵,同时注重用眼睛观察,用大脑思考判断。显然,这里的“有效倾听”是指教师在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而“心中有学生”正是教师专业化成长与提升的标志之一。所以,有效倾听是师生、生生之间有效交流、价值认同的必备心理过程。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交流之中暴露出的知识结构、思维方法、探究手段等方面的问题,因为学生所有的“问题”都是“合理”的,即都是有原因的。教师要善于发现这些问题的课程价值,生成珍贵的教育资源。

4.有效反馈

有效的教学依托于有效的反馈。教师在把握“反馈”上,必须做好两点:适时与积极。适时的反馈有利于学业提高;积极的反馈,能保护自信心、促进继续学习。综观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都是在积极的反馈中,交流情感、实现精彩互动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对学习的投入程度是有效教学的标志之一,而课堂教学反馈越是积极,学生对学习就越是投入。因此,有效反馈对于教学有效性的影响举足轻重,不过,慎用“零反馈”。

三、透视有效教学之本质

有效教学中的好课,其实就是一种理念(或理想)。它要求我们关心学生的学习过程,那么我们关注什么?以一种怎样的视角去关注?在此我认为在有效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学习文化”的视角,关注学生人格的熏陶与培养,而不仅仅是关注学生成绩怎样才能提高什么之类的。作为数学教师,在这种“学习文化”的培养中,须注意两个时机的把握:高中学习之初与每学期开学之初。在这两个“时机”中,注意向学生提出学习方法、学习习惯之类的要求,并坚持及时反馈。反观我们的教育教学行为,是否有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有利 “学习文化”素养的培养,进而反思我们教育教学行为的立足点是什么?它能指导或促进学生处理好课堂上“听与思”、“听与记”、“听与练”等各类不可避免的关系吗?在此无论学习者,还是讲授者,均应强调合作学习,就是强调互补性学习,形成利益的共同体。而不同的学习任务需要的是不同的智力成份(分析成分、实践成分、创新成分),不同的人所擅长的智力也是不同的,只有适当平衡的智力成分,才能取得学习、事业和生活的成功(斯顿伯格“成功智力”观点)。

所以,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最重要的标志就是体现在能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积极地思考、探究问题原本;勇于表达思想、倾听他人见解;善于发现问题,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文化”氛围。学习者如此,教授者也如此.这些不仅仅是新课程课堂教学文化的表征,也是“有效教学”的表征。在此,我个人的观点是将它作为“好课”的标准,有效教学的指南。

窥视常态下的课堂:有效课堂可以不新奇,但一定飘扬理念的芳香;有效课堂可以不花哨,但一定演绎智慧的激情;有效课堂可以不时尚,但一定洋溢成长的喜悦。在有效的课堂里,肯定充满探究意识与思维碰撞,但如何让课堂“活而不散,动而不乱”——那里充满了教育机智!在有效的课堂里,教与学的双方都在努力探究、交流、创新,在实现着“自我”的同时,也在塑造着共同的“我们”,但如何让教师的“教学艺术”与学生的“学习文化”得以有效统一与融合——这里无不体现专家型学习者与专家型教师的特征!

参考文献:

[1]张维忠.文化视野中的数学与数学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王尚志,张思明.走进高中数学新课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一对一数学教育范文第7篇

教育大数据的出现改变了学校内部管理的发展方向,是对学校管理工作的有效变革。通过对教育大数据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教育大数据是学校内部多种信息数据的集合,具有较强的包容性和实用性,能够以最快速度对各种数据进行整合与分析,方便学校管理工作顺利推进。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绝大多数学校对教育大数据的了解较为肤浅,所以要想将教育大数据与学校教育管理有效融合在一起仍存在较大的难度,因此现代学校在进行内部建设的过程中,应加大对教育大数据的研究,通过对教育大数据的运用来促进学校内部教育管理的优化。

关键词

教育大数据;教育管理;概述;运用

一、教育大数据概述

1.教育大数据的内涵

教育大数据是对传统教育数据的发展,其与传统教育数据最大的不同在于其能够借助现代先进的计算机设备、信息技术等,对教育数据进行全面细致的采集,并且可以利用信息系统和专业的数据分析软件对搜集的教育信息进行整合与管理。学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数据信息,这些数据信息往往能够反映出学校各项工作的进展状况,对学校教育管理工作有着重要的监管作用。就传统教育数据而言,由于受到思想观念、科学技术等方面的限制,教育相关数据在学校教育管理中能够发挥的作用相对有限,很难保障数据信息的全面准确。而教育大数据不仅缩短了学校教育数据信息的采集时间,同时也扩大了教育数据的应用范围,为学校内部的管理工作和决策工作都提供了可靠的参考依据。

2.教育大数据的具体内容

大数据在不同行业中应用所显示出的内容有所不同,就教育大数据而言其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体基础信息。个体基础信息主要包括的是户籍信息、学习记录、健康情况等,所有信息都与个体本身有着直接的关系,是了解个体情况的关键信息。学校内部个体基础信息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学生个体基础信息,另一类则是教职工个体基础信息。第二,教育基础信息。教育基础信息涉及的内容以教育教学为主,其中包括课程设置、教学考核、教师信息等。对这些信息进行搜集能够有效地了解学校的授课情况,并对学校教育给予全面把控。须注意的是,不同类型数据信息之间存在一定的交叉,因此在数据信息搜集过程中可以对交叉信息进行共享,提升数据信息整合的效率。第三,学校整体教育信息。学校整体教育信息包含了多个方面的内容,除了教育教学方面的信息外,还会涵盖学校建设、学校安全、设备管理等各项数据信息。第四,区域教育信息。该部分信息涵盖了校内校外两个方面,针对区域内的教育信息、竞赛信息、科研信息等进行整合,有利于学校增加与教育部门及其他教育机构的联系,同时也可以促进教育数据信息的共享,推动线上教育的稳步发展。第五,整体教育信息。所谓整体教育信息就是站在教育发展全局上对教育数据进行搜集,着重了解各区域教育教学情况,以及相关教育部门对教育教学的要求等等。

3.教育大数据的特点分析

教育大数据主要为学校教育服务,是学校教育在大数据时代的必然选择,能够进一步加速学校信息化、数字化发展的进程。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学校要对教育大数据进行有效应用,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把握教育大数据的特点。具体来说,教育大数据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第一,信息化程度高。教育大数据存在的基础就是现代科技,通过对教育大数据进行研究,我们可以看到,与教育大数据相关的绝大多数工作都需要依赖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来完成,较为常用的技术包括:云计算技术、传感技术等。由此可见,教育大数据信息化程度相对较高,符合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第二,搜集信息全面。教育大数据信息容量较大,对学校教育的关注更加全面,除了搜集学校内部基本教育信息外,还会增加细节上的关注,对一些非常规信息进行挖掘,在保障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对学校内部教学情况、学生学习状态等信息都进行详细的搜集。第三,动态信息变化。教育大数据关注的是实时信息,会根据教育教学的发展不断对数据信息进行更新和补充,因此动态信息变化也是教育大数据最主要的特点之一。

二、教育管理中教育大数据的运用

1.丰富数据信息,完善参考资料

学校为了增加教育管理决策的准确性,往往会在决策之前搜集大量的资料信息作为参考,以避免学校教育管理决策出现问题。但是上文我们已经提到,传统教育数据在信息量以及准确度等方面都存在弊端,依靠传统教育数据做出的教育管理决策可靠性较低,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风险。因此,学校需要对数据搜集与分析工作进行调整,在保证教育数据信息准确、可靠的前提下进行教育管理决策,而教育大数据正符合学校对教育数据信息的要求。从内容上讲,教育大数据信息量丰富,涵盖面广,涉及了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的大量教育数据。并且,依靠计算机设备进行数据整合与分析,较人力更加的便捷、迅速。由此可见,在学校中引入教育大数据能够丰富学校教育数据信息,为教育决策提供更多的参考,进而达到优化教育决策的目的。

2.革新管理系统,提升创新意识

教育大数据从内容到形式都与传统教育数据有着本质的差异,因此为了顺应教育大数据的发展,学校内部的管理系统以及管理流程等也会产生一定的变革,进而将学校教育管理工作带入一个新的阶段。首先,数据管理模式发生转变。在教育大数据出现之前,由于数据信息内容简单、涉及面狭窄,绝大多数学校并没有重视数据管理工作,因此之前的信息管理系统在作用、性能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问题,已经难以对教育大数据进行支持。所以,在教育大数据的影响下,学校对内部的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变革,不仅革新了应用技术,同时还强化了存储功能与分析功能,为教育大数据的应用与管理提供了较为便利的条件。其次,教育大数据的出现改变了问题解决的思路,增加了管理人员对学校工作的把控能力。从新旧对比的角度看,传统教育管理侧重的是事后管理,只有出现问题,才会考虑解决问题,并且解决问题的流程复杂,问题处理效率偏低。而引入教育大数据后,教育信息数据实现了实时变更,因此管理人员可以对学校工作进行实时把控,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发现问题,并对问题进行提前预防或及时解决,进而将学校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控制在最低,保障学校各项工作的平稳发展[2]。最后,教育大数据的出现推动了学校内部创新工作的发展,在教育大数据的引导下,学校教职工的创新意识都有所增加。

3.改变管理思路,变化决策方式

决策是学校教育管理的核心任务之一,绝大多数学校在进行管理决策的过程中都以管理层意见为主,将管理人员的工作经验、决策直觉等放在首要位置。这种决策方式缺乏客观性,经常会因为决策者认识角度狭隘、个人经验落后等原因造成管理决策的失误。但是随着教育大数据在学校中地位的不断提升,影响教育管理决策的因素开始增多,管理者的直觉和经验成为影响管理决策的因素之一,不再对学校教育管理决策起到主导作用。在这种情况下,教育管理的思路开始转变,教育决策方式开始变得更加民主、科学。首先,领导在决策中所起到的作用开始下降,在决策过程中其主要的任务是找到问题,并将问题阐述出来,围绕问题进行相关数据的搜集与分析,通过对数据信息归纳、总结,找到其中存在的规律和经验,进而为教育管理决策指明方向,提供依据。其次,教育大数据依托于网络,而网络除了是信息传播平台也是信息交流平台,因此利用网络搜集教育信息的过程中,除了能够了解到更多、更新的教育资讯外还可以倾听到来自社会大众的声音,以丰富学校教育管理决策的视角,使得教育管理决策能够符合教育教学的实际要求。

三、优化教育大数据运用的有效路径

1.掌握应用技巧,注重微观探索

促进教育大数据与教育管理之间的融合已经成为学校主要工作任务之一。而要想在该方面有所突破,强化教育大数据在教育管理中的运用,就一定要掌握教育大数据的应用技巧,将教育大数据的优势有效地展示出来。首先,学校要对教育大数据产生足够的了解,在对教育大数据进行应用之前,增加对教育大数据的分析和学习。其次,由于教育大数据具有较强的动态性,并且能够对学生个体的信息进行具体的搜集,因此学校应对教育大数据的这一优势进行发挥,在教育管理过程中注重对微观层面的探索。除了对学校教育整体进行管理外,还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变化,了解学生心理、情绪等方面的变化。通过这样的方式,一方面能够让学校教育管理工作更加的人性化、个性化,另一方面也可以加速教育大数据与学校教育管理的融合,使得学校可以从宏观、微观两个层面入手对学校教育管理进行完善和引导。

2.出台指导文件,提升应用水平

教育大数据是推动学校教育管理发展的核心力量之一,但是当前我国绝大多数学校对教育大数据的应用并不到位,难以将教育大数据与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真正结合到一起,进而拖慢了学校教育管理的发展速度。因此,我国政府以及教育部门应对教育大数据在学校中的应用现状进行了解,找出影响教育大数据应用的主要因素,并出台正式文件针对教育大数据进行阐述,并对各级学校实际应用工作进行指导。首先,教育部门应在文件中对教育大数据的作用进行肯定,这样做有利于增加各级学校对教育大数据的重视,为教育大数据的应用营造良好的氛围。其次,文件中应对教育大数据的具体应用给予阐述,其中包括教育大数据应用的目的、目标,应用流程、分析方法等,让学校在对教育大数据进行应用的过程中有明确的认识,减少工作上的混乱与无序。最后,除了出台政策性指导文件外,还要从技术、资金上对教育大数据的应用进行支持。教育部门可以针对学校技术人员不足的问题派遣专业的技术人员到学校之中进行辅导。而学校自身也应组织教职工进行学习,以弥补其能力上的不足,增加他们对教育大数据的驾驭能力。此外,政府要给予学校资金上的支持,鼓励学校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为教育大数据的运用奠定硬件基础。

3.增加制度管理,强化应用规范

教育大数据本身信息量极为丰富,其中不仅涉及了大量常见信息,同时还包含一些隐秘性的信息,这些数据信息在应用过程中如果出现泄漏就很容易造成权益损害。因此,相关部门在对管理制度进行完善的过程中,应关注教育大数据的安全性问题,完善教育管理制度,制定泄露、篡改、窃取隐私信息等行为的处理方案,借助制度的力量来对教育大数据中的隐私信息进行保护。基于教育大数据应用的实际需求,完善教育大数据管理制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3]:第一,强调教育大数据安全管理的重要性,要求学校建立专门机构,从事专项管理;第二,对保密工作提出要求,并设立保密等级,根据数据信息泄露等级的不同采取差异性的处理办法;第三,关注教育大数据的整体应用,将数据搜集、数据分析再到数据储存都纳入法律法规的制定范围内,增加教育大数据保护的全面性;第四,明确管理人员的工作范围、工作职责,因管理人员工作失误而出现的问题应由管理人员承担相应的责任。此外,为了激发管理层对教育大数据安全管理的重视,在责任制度设计过程中还可以引入连带责任制度,如果基层工作出现问题,管理层也要受到处理。

4.加大研究力度,实现产业发展

教育大数据现阶段在学校之中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仅能对学校基础管理工作进行支持。但是站在长远角度进行分析,教育大数据将左右学校未来的发展,是保证学校与社会联通、与时代接轨的关键。因此,教育部门应针对教育大数据进行系统性研究,设置研究中心,对教育大数据的应用、教育大数据的发展等进行分析,为教育大数据提供现代技术支持和相应的配套设备,这样可以进一步挖掘教育大数据的作用,从而强化学校教育管理。同时,政府还应积极推进教育大数据的产业化发展,加强学校与科研单位、国家机关之间的合作,进一步提升教育大数据的实用价值,使其不仅可以对学校管理产生影响,并且能够逐步向社会范围进行辐射,增强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融合和互动。

作者:郭春雷 单位: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后勤处

参考文献

[1]徐鹏.王以宁.刘艳华.张海.大数据视角分析学习变革———美国《通过教育数据挖掘和学习分析促进教与学》报告解读及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6).

一对一数学教育范文第8篇

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且担任班主任,因此对于初中数学教育有着自己特有的体会。德育是所有教育中首先应该被提倡的,但是大多数人都认为这种教育与各门学科无关,仅是局限在班主任平时对于学生的言传身教,或者也是在某些人文学科中才能得到体现。但是学生在数学学科的学习过程当中,必然会映射出每一个学生不同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同时教师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也会对学生渗透实时的社会道德观和伦理观。因此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把德育看成教育工作中的一个整体,数学教育中的德育便是这整体当中的一部分。教师应该重视挖掘数学教学过程中的隐性的德育点,通过巧妙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德育方面的渗透,使得德育能够在数学教育中贯穿始终。

一、德育在数学教学中的体现及必要性

有专家曾这样概括:数学教育中的德育,首先主要体现在提高学生对于数学学科的热爱。其次,要通过数学文化去感染学生,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道德品质和人文精神,用良好的课堂环境去影响学生,通过我国悠久灿烂的数学历史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因此可以看出,数学教育中德育的关键,在于教师如何通过正确的教育方法来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当中的德育点。德育在数学学科当中的体现并不明显,所以数学教师不但要拥有高水平的数学专业知识,更应该具有非凡的洞察力来对数学教育中的德育进行挖掘,使学生受益。

另外,如果想提高数学教师的教学质量,数学教育中的德育也能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作为一名数学教师,笔者可以深刻的体会到,如果学生想要提高数学成绩,单靠对于课本上的数学定义、公式、法则等知识点进行熟练的掌握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必须要树立正确的辩证法思想,在熟练掌握基本知识点的同时,还应重点建立自己的数学思维。如果数学教师能够做到在数学知识点传授的同时,去渗透正确的辩证法思想,让学生在辩证法的基础上完成自身数学思维的确立,那么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时候,便会通过自己的数学思维方式,在宏观上对问题进行把握,从主要矛盾入手,化繁为简的去解决问题。因此可以看出,在对学生进行基本数学教育的同时,将数学德育点中的思想教育贯穿其中,便会增强学生的解题能力,提高数学教育的教学质量。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德育的原则和策略

初中阶段的学生对于知识的吸收和掌握是比较快的,而且也正是学生确立自己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思考方式的重要阶段。因此在对初中生进行数学教育时,就更应该做好其中的德育工作。

(一)德育的原则

1.鼓励原则。数学教师必须要提高自身的工作热情,对所教学生应该同等对待,尤其像我既是数学教师又是班主任,对于班里所有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状况都要做到充分的了解。鼓励学生微小的进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创新能力。

2.整体性原则。教师要坚持数学教育的整体性,不能忽略其中的德育。在德育教学时一定要注意不可生搬硬套,必须要结合具体数学内容,使学生真正能够从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当中体会到其所蕴含的科学观念和人文观念。

3.可接受原则。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接受并掌握。因此教师必须要对学生的接受能力有所区分,分层次的合理地进行德育。作为班主任更要熟悉学生的心理状态,使学生的各方面同步发展。

(二)德育策略

1.教师应重视对于课本教材的挖掘。教师不能单一的通过教材去传授基础知识,还应通过它对学生进行德育。我认为通过对教材的挖掘可以对学生进行数学哲学、数学发展史、数学文化等多方面的德育。教师可通过对这些方面的知识组织专门的课堂对学生进行教育,从而达到在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2.除了通过课本外,教师自身也可以针对具体情况对学生进行德育。比如在讲解数学题的时候,教师一定要注意关联词的使用,使学生能够明晰解题步骤。从而教师可以借此来教育学生的条理性,使学生做任何事情都可以分清主次、有条有理。

一对一数学教育范文第9篇

[关键词]高职数学教育 通用数学知识技能 通识教育 数学文化性 数学意识

[作者简介]陈竹宏(1972- ),男,广东韶关人,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公共课教学部副主任,高级经济师,研究方向为经济数学与高职数学教育;张玉成(1957- ),男,湖北武汉人,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公共课教学部数学教研室主任,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数学教育。(广东 深圳 518172)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6-0114-03

对于纠正高职院校普遍存在过窄的专业教育、过弱的文化陶冶等弊病,通识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那么就高职数学教育而言,通识教育又意味着什么呢?围绕这个问题,笔者作为高职院校的数学教师,几年来结合我们学院的实际情况,进行了一些实践,也做了一些思考。

一、高职数学教育应充分重视数学通识教育

在高职数学教育中为什么要充分重视数学通识教育?这需要我们对数学通识教育的内涵和作用、对高职数学教育的特点和现状,都要有一个较清醒、较明确的认识。

(一)对数学通识教育的认识

教育通常可分为具有“技术”功能的“专业教育”和具有“通用”功能的“通识教育”两大类。对于高职学生来说,“专业教育”可理解为是培养他们能够具备专门从事某个领域工作所需技能的教育,其作用是要帮助他们解决好今后能否“生存”的问题。而对“通识教育”,尽管目前尚无公认规范的表述,但普遍认为它是一种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选择的非职业性和非专业性的教育,其作用是要帮助学生处理好今后能否“生活”的问题。

具体到高职数学教育,又应该怎样认识数学的“通识教育”呢?众所周知,在我们接受教育、从事社会工作或在平日生活里所做的每件事中,都会感到有某些与专门知识技能没有直接联系的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存在,这就是所谓的“通用数学知识技能”。显然,这是一种各行各业都必需的、每个准备投入社会实践的人都应当掌握的、具有普适性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因此,我们可以简单地认为,在高职数学教育中开展数学通识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要开展以传授这种“通用数学知识技能”为主要内容的教育。

应当说,数学通识教育是一种与通用数学知识技能关联的人文教育,它体现了数学的“文化性”。因此,在高职数学教育中开展这类教育的基本目的应包括有:让学生能利用所掌握的数学知识技能,从数学的角度分析、认识、处理自己在社会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让学生在接受这一教育的过程中,体验数学文化的魅力,“获得独立的思考能力以及对世界、对人生的精神感悟”;让学生能借助数学的广博性与专业的精专性,促进自己综合素质的形成,等等。

(二)对高职数学教育现状的认识

不难理解,高职数学教育是一种同时具有“技术”功能与“通用”功能的教育,这主要因为数学自身具有的“工具性”与“文化性”特点。事实上,“工具性”特点使得数学教育能适应专业需求以帮助学生学习专业知识,而“文化性”特点则让数学教育能满足个人需求可帮助学生提升综合素质。因此,我们可以认为一个科学、合理的高职数学教育应该是其“技术”功能与“通用”功能均衡的教育。

高职数学教育对促进整个高职教育发展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不可否认,但也应该承认它在“科学、合理”方面还不尽如人意。因为目前的高职数学教育还大多停留在体现“技术”功能这一层面上,这从我们熟悉的高职数学课程设置上不难看到。目前的高职数学课程多是依据专业需求来设置的(如经济数学、应用数学、计算机数学等),这样的设置显然将高职数学教育的“通用”功能给淡化掉了。之所以会如此,除了数学教学计划时数减少等客观原因外,在很大程度上还因为我们习惯地认为,数学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就是一个能方便专业知识学习的工具。显然,这是一种不全面的认识,与国家对高职教育的整体要求也不相适应。要改变这一状况,就应当在高职数学教育中充分重视“通用”功能并给予适当地位,也就是要积极设法开展具有“文化性”特点的数学通识教育。

二、在高职院校开展数学通识教育的一些实践

为了相对均衡高职数学教育的“技术”功能与“通用”功能,需要在开展数学通识教育方面有所作为。针对我们学校的实际情况,主要围绕着数学课程的设置,从如何满足某类专业学生的需求开展具有定向性通用数学技能的传授、如何针对所有学生利用数学通识教育提出基本数学要求、如何通过通用数学知识所具有的“文化性”促进学生“有意识地修养”等方面,通过开设公共选课的方式做一点有益的尝试。

(一)“实用数学算法”课程的开设

“实用数学算法”是我们针对学校需要学习编程知识这类学生开设的公共选修课程,也是我们开展数学通识教育的最初实践。该课程选取了古今中外的若干经典实际问题(案例)为内容,通过步骤化方法的处理,向学生介绍几种实用的数学算法。显然,这是一门属于数学“通识技能”类的课程,其教学属于“数学通识教育”的范畴。因为课程所介绍的算法均为简单且基本的数学技能,而得到算法的教学过程表现出了从数学的角度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

我们开设本课程的初衷,主要基于两个方面的考量:一是希望尝试一下如何在数学类课程中实现高职院校“学用结合、能力本位、项目驱动”的课程改革要求。为此,我们在设计该课程时就明确要以“项目驱动”为主线,通过一个个的“项目”来构建课程的基本框架。这里的“项目”就是一个个实际的问题(案例),这些均要求来源于相关专业之外或现实生活之中,要有一定的普遍意义。二是希望将“数学通识教育”的理念引入我校的数学教育教学体系。为此,针对各“项目”的教学我们采用了“六步骤”方法来设计。这里“六步骤”分别是:(1)提出问题(即给出问题来源、内容、背景和相应要求);(2)简单分析(即发掘、分析问题特征,分解问题为若干基本问题);(3)设计准备(即对每个基本问题给出处理思路或方法);(4)实施步骤(即给出解决问题的算法);(5)评估反思(即对算法给出客观评价,并解释相关数学知识的思想和作用,或提出推广完善的思路);(6)要点回顾(即归纳出为得到算法所涉及的数学思想、重要公式、实用的技巧和方法)。按此“六步骤”开展教学,可让学生去尝试体验到如何从数学的角度分析、认识、处理自己所面对的实际问题的全过程,并从中学习掌握一些最基本的数学技能。

(二)“数学欣赏”课程的开设

这是一门突出数学“文化性”特点的公共选修课程,是我们对开展数学通识教育的又一次实践。开设该课程的目的十分简单,就是希望能将趣味性、实用性、历史性的素材揉进传统数学问题的方法,向学生灌输这样一种思想:数学不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文化,从而为消除目前高职教育中重专业教学、轻文化积淀的现象做点工作。

“数学欣赏”课程的设计,包括数学历史文化欣赏和数学思想方法欣赏两个部分。考虑到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前一部分内容我们面对全校学生设计,主要介绍的内容有:我国古代的数学发展与成就,古代巴比伦、埃及和希腊的数学,古代西方与中国的加减乘除运算的演变,圣经中的数学文化、悖论及其对数学发展的影响,黄金分割与斐波那契数列,古代几何作图三大难题,神奇的数字[π]和e等。我们希望通过数学发展历史上一些较为浅显的数学史实、经典历史事件和文化现象,让学生了解我们祖先以及西方先贤在数学发展形成过程中做出的成就和贡献,了解数学发展与形成具有怎样的特点与规律以及对推动社会进步有怎样积极的影响,注意到什么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并从中欣赏数学的文化价值,进而能由此得到对自己有益的启示,达到拓宽知识、激发兴趣、提高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的目的。

后一部分内容是对部分有一定数学兴趣和基础的学生设计的,也是对前一部分的补充。这部分主要介绍几种常见的、具有“通识”性的数学思想方法(如化归、模型、归纳、美学、运筹与抽屉原则等)。希望学生能由此了解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数学、数学家们是怎样思维的、人们寻找和发现真理的主要手段、现实与数学之间存在怎样的桥梁、数学的美学价值和作用等,欣赏到数学中隐藏的科学与人文精神,领悟数学知识、方法、思想的深刻性、普适性与可靠性,以及数学与自然、社会、科技的密切关系,促进自身理性思维与辩证思维的形成,进而提高自己从数学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和数学素养。

三、数学通识教育对于高职数学教育发展的积极影响

几年来的实践,我们不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认识到面对高职学生开设这类课程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同时也看到了在高职院校开展数学通识教育会对高职数学教育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一)数学通识教育有利于提升对高职数学的三种意识

数学的应用意识、素质意识和效率意识是能帮助我们正确认识高职数学教育教学的三种最基本、最重要的意识。几年来的实践表明,开展有关数学通识教育的教学,对于提升这三种“意识”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例如,我们开设“实用数学算法”课程,就是希望通过对不同“项目”的处理来实现对学生传授简单且基本数学技能的目的。而相应教学过程所遵循的思路就是要通过从数学的角度分析、认识、处理实际问题来领会通用的数学知识或技能所起到的作用,所彰显的正是数学的应用意识。同时,这门课程的开设,也在现有的高职数学教育体系中突出了“那些能够解决某些简单实际问题的最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方法”以及“那些能够解释、处理专业学习中碰到某些基本问题的某些基本数学结论和模型”,而这也正是在教育教学中实现数学应用的基础。

再如,我们开设“数学欣赏”课程,其前一部分的设计就是希望能从考虑培养学生能力和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通过教学,一方面可将数学发展历史中的某些史实、事件和文化现象融入到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具有个性、博学多识的综合素质”的形成;另一方面也可让我们教师从所介绍的教学内容中真正认识到“方法和能力对一个学生是战略的、长远的、普遍起作用的”这样的观念,进而提升教师自身的数学素质意识。该课程后一部分的设计,主要是考虑到任何一种数学思想方法在处理相应问题时都具有“事半功倍”的特点,亦即每种数学思想方法中都蕴含着数学的效率意识。因此,我们希望通过对几种常见的、具有“通识”性数学思想方法的介绍,让学生在学习掌握这些思想方法的同时去领会数学的效率意识。另外,从我们介绍这些数学思想方法的方式上看,实际上是从多种途径、在有限的课时内去帮助学生去认识、了解和掌握这些思想方法的内涵、背景和作用。从这个角度看,开设这些课程将有利于数学效率意识的提升。

(二)开展数学通识教育是高职数学教育发展的需要

我们承认,由于作为高职教育主体的专业教育的发展,各高职院校的数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时数被压缩减少了,这对高职的数学教师确实有较大影响。而开展数学通识教育后,这样的影响的确有所缓和,但并不能因此就认为在高职数学教育中开展数学通识教育是数学教师为改善自己工作环境所为。事实上,开展数学通识教育是高职数学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我们在高职数学教育中开展通识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数学通识教育是一种与通用数学知识技能关联的人文教育,它体现了数学的“文化性”特点。而目前高职数学教育的课程设置中“工具性”课程与“文化性”课程的安排并不均衡,导致出现了较严重的“重专业教学、轻文化积淀”现状,这显然不利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为了改变或消除这种现象,我们希望在高职数学教育中开展具有“文化性”特点的数学通识教育。

目前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告诉我们,面对一群数学基础或素养都相当薄弱的工科学生,他们需要具有“工具性”的数学教育以帮助自己完成专业知识的学习,但他们更需要具有“文化性”的数学教育来促进自己数学能力和素质的提升,而后者对于他们今后的职业生涯是至关重要的。因此,为了培养具有综合数学能力和素质的高职学生,我们需要在高职数学教育中开展具有“文化性”特点的数学通识教育。

一个好的高职数学教育“应该充分揭示数学的精神、思想和方法,展示数学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最终落实在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方面上来”。这表明作为人文教育一部分的数学通识教育,其文化特征之明显不言而喻,对于培养合格高职学生意义重大。因此,为了完善现有的教育教学体系,我们必须在高职数学教育中开展具有“文化性”特点的数学通识教育。

如果我们将一个人离数学的“远近”,亦即他认识数学、运用数学的程度称为“数学距离”,那么对学生来说“数学距离”越小越好。但我们看到,确实有不少高职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淡薄,甚至在心里对学习数学或多或少会产生些恐惧,这表明他们的“数学距离”较大。造成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学生长期接受缺乏“文化性”的数学教育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因此,为了缩小高职学生的“数学距离”,需要在高职数学教育中开展具有“文化性”特点的数学通识教育。

围绕“数学通识教育”在高职数学教育中的开展,几年来我们进行了一些实践与思考,检验了我们的一些设想和做法,也明确了今后工作需要完善的地方。我们深深地认识到,包含“数学通识教育”的高职数学教育,是一种均衡的、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教育。让学生接受这样的高职数学教育,“不仅能帮助他们学习数学知识、掌握其方法的广泛运用,更重要的是能有助于实现对他们理性思维品格和思辨能力以及科学人文素养的培养,也有助于对他们聪明才智的启迪和潜在能动性与创造力的开发。”

[参考文献]

[1]冉彬.通识教育背景下高等数学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转换[J].教育与职业,2010(23).

[2]田智.提高高职学生数学素养的几点作法[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1).

[3]张福保.大学数学文化课中文化性的思考[J].数学教育学报,2011(5).

一对一数学教育范文第10篇

摘 要:数学教育(Mathematical Education)现在已成为一项独立的社会活动,理论上则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标志之一是1908年在罗马举行的第四届国际数学家大会(ICM)上,成立了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ICMI),并从1969年起,每4年召开一次国际数学教育大会(ICME)。

关键词:背景;过程;展望

我国的数学教育作为国际数学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有很大的发展。尤其80年代以来,我国的数学教育不仅与国际数学教育共同发展,而且无论在数学教育活动还是数学教育理论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一 数学教育学历史背景

我国的数学教育学产生于80年代初期,首先是应高等师范学校数学教育专业的教学要求而提出的。当时的一批从事数学教育教学和研究的高等学校的学者

在进行数学教育理论研究时发现,原来的“数学教学法”已不能满足数学教育活动的需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数学教育活动不仅需要回答“怎样教”的问题,而且要对现成的教材和若干教学方法进行探讨,还需要回答“教什么”和“怎样学”的问题。就是说,迫切需要能回答当时整个数学教育活动提出来的问题的新理论。

此时,我国高等学校的教师正在翻译前苏联斯托利亚尔的著作《数学教育学》,当时它是苏联高等师范学校的教材。受这部教材的启发,一些本专业的老师提出了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数学教育学的设想,这一设想得到更广泛的数学教育界人士的支持,也得到教育行政部门的肯定。国内一些教育科研基金资助了如“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数学教育学”等一类课题。

八十年代中,《数学教育学》中译本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首次印数就达15500册,对建立中国特色的数学教育学的设想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同年,全国高师数学教育研究会成立,并把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数学教育学视为自己的任务,全面推进数学教育学的研究工作。

随后举行的全国高师数学教育研究会学术年会,以创建有中国特色的数学教育学为中心议题的,对“创建”工作做了具体化归纳,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数学教育学必须解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共20个。这一具体化工作有力地推动了数学教育学的研究.可以说此后的国内数学教育学的研究,许多问题得到了深入的探讨,这些成果最终导致了数学教育学的产生,产生的标志之一就是曹才翰、蔡金法的《笛Ы逃学概论》的出版,这部著作确定了数学教育学的基本框架――它由数学学习论、数学课程论和数学教学论构成,分别回答数学教育活动关于“怎样学”“教什么”和“怎样教”的问题,并分别对应着教育学中的学习论、课程论和教学论,采用了后者的基本概念、规律和结论.说这部著作是数学教育学产生的标志之一的依据有二:一、这是国内第一部完全摆脱了传统的“数学教学法”框架的关于数学教育的著作;二、后来的数学教育学的著作尽管加上几“论”或增加一些别的有关内容,但作为核心的课程论、学习论和教学论的地位则一直没变。

二 数学教育学实践过程

与前述数学教育学的理论工作展开的同时,国内展开了波澜壮阔的数学教育改革工作,数学教育改革和数学教学实践也提出了一系列的理论问题,这些问题集中地表现在中国教育学会中学数学教学研究会的研究内容中,从80年代中期以来,研究会的主要研究内容就是数学课程教材以至数学课程沦、数学学习论、数学教育心理学、数学教学理论、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等,其目标在于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而所有这些研究内容与前述数学教育学的理论课题是基本一致的,这样,数学教育学研究实际上是把中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的实践要求与高等师范学校的学者们的理论探讨结合起来了,这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无疑极大地促进了数学教育学的发展,数学教育学后来的发展确也得益于这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数学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需要必然要反映到对教师的培养工作中。

1987年,全国人大代表王湘浩教授在七届人大会议期间提出的《面向中学改革师范院校数学专业课程的设置》提案处理为契机,国家教委提出了高等师范学校数学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意见,组织一大批高等学校开展了这项研究工作。

其具体研究方针是“从培养目标入手确定毕业生的规格,以规格为尺度选择基本教育内容,以所选内容为材料构建课程体系。”经过20余所高等师范学校的先期准备工作,于1990年,召开了“全国高师数学教育专业(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研讨会”。会议探讨了高师数学教育专业毕业生应具有的知识与能力结构、高师数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构想,研究了一些高等师范学校数学教育专业改革的实践路径。

在《普通高等师范学校数学教育专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中,规定了“数学教育类课程的基本要求”,指出它们属于数学教育学范畴,它们包括:数学课程论,数学教学论,数学学习论,数学方法论,数学思想史,等等,而所有这些正是数学教育学理论和数学教育实践所涉及的课题。

《基本要求》的编订和执行极大地促进了数学教育学的发展――促使高等师范学校数学教育专业开设一系列数学教育学课程而不是只有一门作为实习前训练的“教学法”课,而系列课程的开设则要求人们对有关的内容作深入的探讨。

三 数学教育学未来展望

数学教育学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1.数学的特点和数学教育的特点,数学教育哲学;2.数学教育目标;3.数学课程设计与教材编写;4.数学思维;5.数学能力;6.数学学习;7.数学方法及其教育功能;8.数学思想及其教育意义;9.数学教学;10.数学教育实验;11.数学教育的测量与评价;12.数学问题解决;13.数学应用及其教育作用;14.数学素质和数学素质教育;15.数学竞赛与数学教育;16.跨文化数学教育比较;17.国外数学教育理论;18.数学教育史;19.计算机辅助教学.

数学教育学理论的发展对数学教育实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数学教育改革、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对当今的数学教育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教学心理学,张大均,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8.

[2] 廖其发 《当代中国教育改革研究》讲座稿提纲2002.4.

[3] [苏]斯托利亚尔著,丁尔泽译,数学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一对一数学教育范文第11篇

[论文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传统应试教育中存在的弊端不断显露,而数学作为高中最为重要的学科之一,其教育中也存在不少问题。本文从当前高中数学教育遇到现存的问题入手,并分析其原因,引出素质教育的相关问题。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快发展,大量的数学方法应用于科学研究和各个生产领域,数学作为基础学科本身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相应的,数学教育的培养目标也在发生变化。针对当前高中数学教育的现状,以及素质教育的相关问题,期望得到大家的关注。

一、高中数学教育的现状及其成因

目前,我国的高中数学教学正在由应试教育的模式向素质教育模式过渡,而这时也正是教育教学观念更新的关键阶段。在当今的高中数学教学领域,“应试教育”仍占据主要的地位,各种升学考试、入学考试成为老师和学生追求的目标,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数学思维则被大大忽视了。数学教育中应有的陶冶人的情操、思维能力的培养被题海战、各种培训、单纯追求分数的提高取而代之了,严重地忽略了思维能力的提高,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当前高中数学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因素:

(一)滞后的数学教育观念。高中数学教育的发展具有稳定性、封闭性、节奏缓慢等特点,相对来看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和动态性,以及对公民整体数学素质的提高都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但是当前的高中数学教育观念滞后,教育素质培养的目标还存在一定的差异。

(二)应试教育依占据主导地位。虽然一直倡导提高素质教育,但如何将素质教育与数学教学很好地结合,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教师教学中遇到的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因此,当我们将中学数学知识用某种新的数学理念去透视的时候,就有一个由于观念的历史演变带来的认识视角差。

二、当前高中数学教育中的素质教育

数学素质教育是面向新世纪的、高要求的素质教育,其主要目标是普遍提高学生的数学基础能力,包括计算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数学抽象能力、数学符号变换能力、数学应用能力以及充分发展学生的各种需要。数学教育对于素质的培养主要表现在数学知识、数学观念、道德品质、美学修养、思维方法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及各种能力的拓展。素质教育与传统应试教育相比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等诸多方面有明显的改变,给教师自主创新教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同时也对数学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转贴于

(一)高中数学素质教育中教师的职责与任务。教师的职责应当是突出教学而不是教书,突出高中数学素质教育的功能。(1)教师通过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如不迟到、早退、拖堂,对待学生要耐心认真,这些对自身严格要求的原则将会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指导,使学生达到启迪心智的目的,使受教育者的道德境界变得更为崇高。(2)教学生如何学数学,如何进行数学思维。实施数学素质教育教学,关键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数学思维。(3)教学生学会“问”,并具有独创精神。实践证明,疑问、矛盾、问题是思维的“启发剂”,是学生积极学习的动力,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在状态转到活跃状态,能有力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数学素质教育中思想观念的转换与方法的更新。高中数学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有效实施数学素质教育的关键是数学教育思想观念的转换和更新。所谓更新,并非是对传统的全盘否定,它既是对传统的扬弃也是对未来的展望。从某种意义上讲,数学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比数学知识的更新更为重要,也更为困难。因为观念的更换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实现的,它需要一个过程,且取决于人们的态度。那么,如何调整和确定更新的方法呢?目标是用辩证的数学观、素质型的目的观以及科学的方法观,树立数学素质教育的思想观念,转变教学理念和方式。(1)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并积极思考,亲自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创造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2)改进教学方式。素质教育更多的是以问题作为课堂的中心,围绕问题,组织学生以讨论的方式提出解决方案,在教学中增加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以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并发表自己的见解为主,培养学生问题解决式的思维方式。

三、结束语

就目前的高中数学教育而言,数学素质教育在很多地方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大多数教师并未充分意识到其重要性。然而,随着数学课程改革的发展和新课程的进一步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数学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也是以后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方向。我们相信当数学素质教育的魅力真正渗入教材、到达课堂、融入教学时,数学就会更加平易近人,数学教学就会通过素质教育层面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学、喜欢数学、热爱数学。

参考文献

一对一数学教育范文第12篇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教育;对策

一、小学数学教育存在的问

小学数学知识的学习对小学生来讲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这一过程决定了学生以后的数学学习方向与学习习惯,对小学生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小学数学教育的发展已经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小学生对小学数学的学习态度逐渐明确,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有了较高的提升,同时小学生对小学数学教育产生了积极的心理情感,更有利于以后的数学学习。在小学数学取得教育成果的同时我们还存在一些教育的现状可以进一步的完善。

首先,小学数学教育的教学思想还存在一些违背素质教育的现象。在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我们应当以学生为主,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心理变化进行讲述,但在现代的教育中,许多教师难以转变教学的思想,依旧以自己的备课内容为主,经常忽略大部分学生的感受与课堂表现。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需要积极踊跃的参与到小学数学教育的课堂中,而现代的数学教育,学生在课堂中的发言机会较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更多的是以教师的讲述为主,学生的表现机会较少,这样的教学并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其次,小学数学教育的教学内容过于死板。在信息时代,许多发达的技术已经应用到了很多的领域,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在实际的教学环节中,许多教师为了方便书本知识的讲述,尽快的完成小学数学教育的教学目标,并未将现代的技术应用到小学数学教育的课堂中。小学数学教育教学内容较为死板,许多教师都采用教材的内容开展数学教育,这对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产生了消极的情绪。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最后,小学数学教育的评价方式加剧了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死记硬背。当代教育的评价方式主要以考试为主,对学生进行统一的测评,这样的评价方式使学生与教师在数学学习中过于追求高分,而忽视了一部分素质教育的数学思维的培养。小学生数学教育应当积极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以及平时表现进行评价,能够进一步的调动学生的数学学习。学生的个人特点与思维习惯都存在较大差异,每位学生对数学题目的解题角度不同,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个人特点对学生进行评价,而不能一味的否定或者肯定。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需要教师进行培养,在死板的教学模式下很难真正实现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个人发展。教育的模式包含了诸多方面的内容,对学生的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教学的严谨性与学生学习状态的培养。

二、对小学数学教育问题的对策

小学数学教育在现代的教学中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对当代小学生的影响是较大的,只有将小学数学教育进一步的完善,才能积极促进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小学数学教育是当代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对小学生的思维逻辑性、严谨性等进行了培养。本人根据小学数学教育的现状,结合小学数学教育的实际情况对小学数学教育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我国小学数学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第一,小学生数学教育中应当转变教学的主体,以学生为主。传统的教学方式将学生置于被动地位,要求教师对数学知识进行讲述,进而使学生记住数学知识。在这一教学环境下,学生的数学思维并没有得到培养,对课堂知识的理解不到位。数学教学要同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与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在课堂教学中以提问的方式进行师生互动,引发学生的思考,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技术可以作为数学学习的开始阶段,积极调动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课程内容与其他参考资料的整合更能激发学生多角度的思考,锻炼了学生的数学发散思维与逻辑能力。

第二,小学生的数学教育不应当局限于课堂,应当出现在校园的各个角落。数学是一门培养学生思维逻辑的学科,数学可以出现在学生的生活当中,小学数学教育也应当出现在学生生活学习的周围。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个建O的过程,在这样的发展中,需要学校与教师不断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启发学生的思维。将数学教育与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素质教育的开展。在课堂之外进行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所产生的教学成果要远大于学生在课堂所接受的知识的学习。

第三,调整当代小学数学教学的评价方式更有利于学生的素质教育与教学目标的高效实现。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中占据主体地位,他们可以对自己的表现进行自评。学生在接受、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要开动脑筋,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记忆,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并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学之间也可以互相评价,他们在进行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更加了解彼此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对同伴作出的评价更有针对性和可参照性。这样学生可以更全面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加以改正,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总 结

数学教育是现代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课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与人格魅力。小学生数学学加强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基础,激发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同时,学生的思维水平与沟通交流的能力得到了提升,虽然小学数学教育已经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教学成果,但依旧存在部分漏洞需要教师们完善,需要我们齐心协力将小学数学教育事业推向新的高峰。

参考文献:

[1]张作军.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思考[J].新课程(小学).2013(09).

一对一数学教育范文第13篇

【关键词】数学;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反思

【基金项目】本文系钦州学院科研项目“师范专业学生数学学习习惯与方法研究”(编号:2011XJKY-38C)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09-0008-02

数学教育作为我国基础教育中的一门基础性学科内容,在我国数学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进程中,不断汲取和吸纳国内外的成功教育经验,对数学基础教育的教学理论进行研究,还对教学方法进行了创新和变革。同时,在不断创新和改革的时代变化中,将数学基础教育与网络新媒体相结合,在大数据下实现对数学基础教育的创新,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数学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一、数学基础教育改革的现状分析

我国的数学基础教育改革在历经很长时间的磨砺之后,获得了较为丰富、宝贵的教学理论知识和教学实践经验,并培育出较多的数学竞赛的佼佼者。他们在数学基础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不仅基本功扎实,具有较为突出的优点,而且还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瞩目。然而,尽管我国的数学基础教育改革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却仍旧存在数学实际应用能力相对薄弱的现象,相对于国外数学基础教育改革成功的国家而言,还具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数学课程教育呈现出枯燥单调、深奥抽象的现象

受应试教育“指挥棒”的影响,学生大多处于数学基础知识学习中的被动状态。固态的数学教学思维和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加之数学知识自身的抽象性和枯燥的内容,导致学生难以摆脱机械性教育的困境和束缚。以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大环境,使得数学基础教育难以摆脱传统教学模式,因而在具体的教学中,难以增进学生的科学精神,对于数学思想和方法的理解也无法得到升华。

2. 过于追求数学教学的学习数量

在数学基础教育中,依据旧知导入新知的教学方式可以较好地引导学生学习数学基础知识。然而,为了不断地接受新的数学知识,学生总是依靠强记硬背的方法来达到对数学相关知识的掌握与学习,对新的数学知识进行记忆,数学知识并没有真正渗入到学生的脑海中,出现快速遗忘的现象和问题。这就使数学基础教育成了应付考试的途径,并没有使学生真正意识到数学基础教育的应用价值和功能。

3. 教师压力大

教师往往要花费极大的心血和精力,使学生理解相对抽象和枯燥的数学知识内容,这对于数学教师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常常采用传统的“题海”战术,让学生沉浸于数学的习题解答过程之中,通过大量的数学习题训练,让学生解答各种难题和偏题,而对学生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培养却较少关注,难以真正实现数学基础教育的价值。

二、数学基础教育的改革发展与反思

我国的数学基础教育与国外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大多数学生可以较为熟练地掌握相应的数学基本技能,对于数学基础知识的实际应用却显得较为滞后,因而难以真正体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为此,我们要进一步推动我国的数学基础教育改革,在此过程中,不断反思并获得更为深刻的启迪。

1. 全面落实数学基础教育的课程标准

要全面落实数学课程标准,必须在转变数学基础教育的理念前提下,以学生为数学学习的主体,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和正确的行为习惯。因此,教师要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思维活动中的既有知识和经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探索,培养其直观、理性的思维能力。

2. 注重数学基础教育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的深化变革

在数学基础教育的课程教学中,需要对数学基础教育教材进行创新性变革,在转变应试教育的传统观念之下,克服单纯以数学理论教学为主体的教学状态,适当增添数学应用型实例的教学内容,把数学基础教学与生活现实相契合,使学生充分理解数学思想和精神。同时,还可以引入“一课研究”的研究和教育架构,这是一种创造性数学基础教育架构和模式,主要涵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维度和内容:

(1)数学的知识维度。包括小学、初中、高中、大学阶段中的数学相关知识。

(2)课程标准维度。

(3)教材比较维度。即教师对一节课的教材内容进行纵、横向比较性的研究和教育。

(4)理论指导的维度。这主要是指教师在数学基础教育的教学中,可以努力探索数学基础教育的理论,并将其应用于数学课堂的具体教学实践当中,充分体现出数学基础理论的价值和意义。

(5)学生起点维度。在数学基础教育之中,教师要围绕一节课的教学,充分了解学生的起点,并以此为依据完成教学设计。

(6)教学设计维度。教师可以对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加以明确,再根据不同的学情,设计出具有针对性、个性化的教学过程。

(7)课堂教学的维度。即教师要对课堂教学情况全面观察和分析、评价,从而更好地体现出数学基础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8)课后评价的维度。指教师在数学基础教育中的情感态度和“四基”等方面,实现对学生的测试和评价。

(9)校本教研维度。指的是教师要紧紧围绕一节课的热荩进行全面、系统地设计,完成校本教研活动方案。

3. 完善数学基础教育的专业课程设计

在数学基础教育之中,要完善对学生的专业课程设计内容,具体包括有:

(1)必修基础课程。这主要包括代数、几何、数学分析三大部分。

(2)必修应用类课程。这主要是指数学基础教育中的概率论教学、数理统计教学、数学建模、模糊数学应用等内容,但它们之间各有其侧重点。

(3)数学教育类课程。这主要包括数学问题研究、数学教学论、数学文化等内容,要在这个内容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技术。

综上所述,在数学基础教育的过程中,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转变原有的教学观念和意识,努力夯实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不断培养学生潜在的数学能力,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热情,并在数学问题的发现、分析、反思和解决的过程中,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创新能力。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和知识,以及既有实践经验,完善和优化数学基础教育内容和体系,稳步持续地推进我国的数学基础教育改革。

参考文献:

[1] 王春月.关于数学基础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J].科技视界,2016,(10).

[2] 郑勇.中国数学基础教育扼杀了创新精神[J].科普童话,2015,(3).

[3] 丁建林.甘南藏区数学基础教育的现状分析及策略[J].考试周刊,2016,(25).

一对一数学教育范文第14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数学教育研究;理论品位;高职特色

重视高职数学教育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数学教育研究的对象应是从小学到大学乃至成人层次的数学教育。然而,当前中小学数学教育研究蒸蒸日上,其他层次的数学教育研究则显得风平浪静。特别是关于作为高等职业教育基础课之一的数学(以下简称高职数学)教育研究的文章更是少之又少,且呈现出量少质次的特点。高职数学教育的研究与其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及其在高职教育中的地位极不相称,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十多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高等职业教育成为迅速发展起来的具有广泛前景的教育。据教育部的《2004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截止到2008年,我国高职院校就有1036所,招生约202万人,已稳占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教育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巨大贡献已显而易见。近年来国家对高等教育提出了稳定发展规模,重点提高教育质量的要求。高职教育的质量已成为决定高等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高职数学作为高职教育的重要基础课,其教育质量的提高非常重要。

高职数学教育有自身的特点,它既不同于中小学数学教育,也不同于本科数学教育,更不同于数学专业的数学教育。它是由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与高职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决定的,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等待我们去研究探索。实际上,国际数学教育界已经对此问题给予了一定重视。2004年在丹麦召开的第十届国际数学家大会的课题研究组和讨论组就分别提出了“职业中学的数学教育”和“非本科的大学数学教育”的课题。遗憾的是,由于这方面的研究在量质上均未达到应有的水平,即使在很少的高职教育研究文献中,基本上都是“感性的”、“经验的”总结,缺乏数学教育现论的指导,少量的文章也只是镶嵌了教育学、心理学的名词而已,以至于高职数学研究远远落后于中小学数学教育研究水平。

事实上,高职数学教育研究有着广泛的学术前景。首先,高职教育在我国是蓬勃发展的新兴教育,职业教育在当今时代越来越重要,而“一切技术,说到底包含着一种数学技术”;其次,高职数学教育的对象和内容有着丰富鲜明的特点,建立在特点鲜明基础上的理论,就会有丰富的理论特色;再次,众所周知,中小学教育研究一直存在着理论与实践脱节现象,其原因是:数学教育的研究成果由于受到高考这个“无形之手”的操控,很难在教学实践中发挥指导作用。可是包括高职院校学生在内的大学生已经脱离了高考的指挥棒,从这个意义上说,高职数学教育研究理论可以与实践结合得更加紧密,它将为数学教育研究者提供施展抱负的一个自由平台。因此,高职数学教育研究前景广阔。

高职数学教育研究必须有理论品位和高职特色

(一)高职数学教育研究必须具有一定的品位

高职数学教育研究必须明确首要的问题是建立理论体系,还是解决现实问题。笔者认为,虽然如前所述由于高职教育迅速发展,作为高职教育的重要基础课之一的高等数学教育,有着大量的现实问题亟待研究和解决,同时,对理论建构也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因为只有建构科学的理论,才能从更高层次对于实践和现实问题给予指导。不可否认,数学教育现实需要教育经验和常识,但仅仅停留在经验和常识的层次上是永远不够的。没有理论的引领,没有从经验到理论的升华,没有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就不可能解决纷繁复杂的现实问题。局限于现实问题解决的急功近利的做法,可能使得数学教育研究缺乏对问题更宽的辐射面,视野过于偏狭,触不到问题的实质和核心,这样就会弱化理论,从而反过来会伤害到现实问题的科学且完美的解决。因此,高职数学教育研究首先必须有理论品位。

高职数学教育研究是数学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必须遵循数学教育研究的一般规律,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其理论品位。首先必须遵循数学教育研究的以下基本理论和规律。

必须明确数学教育的基本矛盾郑毓信教授认为,数学教育的“数学方面”与“教育方面”的对立统一构成了数学教育的基本矛盾。所谓数学教育的“数学方面”,即是数学教育相对于一般教育的特殊性,数学教育应当充分体现数学的价值;所谓数学教育的“教育方面”,则集中表明了数学教育具有一般教育的共同性,数学教育应当体现社会需求和学生的发展,遵循教育的一般规律。数学教育研究的关键任务就是正确处理这个矛盾。如美国的“新数学运动”,由于注重“数学方面”即重视现代数学思想对传统数学教育的改造,而忽视了“教育方面”,即没有依据教育的规律对那些现代数学思想和概念的“可接受性”以及正确的教学方法进行深入研究,从而惨遭失败;与此相反,美国的新一轮数学教育改革由于过分强调数学的可接受性(教育方面),而使人们担心“通过使数学变得越来越易于接受,最终所得出的将并非数学,而是别的东西”(忽视了“数学方面”)。因此,我们要研究高职数学教育在“数学方面”和“教育方面”的明显特征,既要以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以及高职教育理论为指导,又要体现高职数学的价值,使其有“数学味儿”。

必须弄清数学教育研究的逻辑起点与数学教育的基本矛盾相对应,单墫教授、喻平教授提出了数学教育学“双逻辑起点”观点,即数学教育学的逻辑起点不是一维的,而是二维的。一个起点是教育学,它与数学教育是演绎关系;另一个起点是数学教学,它与数学教育学是归纳关系。因此,高职数学教育研究的逻辑起点有两个:一个是教育学、心理学,另一个是高职数学教学。这是我们进行高职数学教育研究必须明确的出发点。

必须符合数学教育研究的范式随着数学教育研究的深入发展,数学教育研究方法自然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但是,作为数学教育现展的重要特点,人们已经从仅重视研究方法发展到更为重视相关的研究范式。所谓研究范式是体现研究共同体对于个人研究活动的一种制约或规范。依据“双逻辑起点”理论,认为数学教育研究有两个范式:一个是把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应用于数学教育中进行演绎式、解释性的研究;另一个是遵循“问题发现——经验总结——理论提升”的问题中心研究范式,即有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两种范式。郑毓信教授在综合了尼尔伦伯格和毕晓普相关知识的基础上,用一种纵向的、历史的观点提出数学教育研究主要有三种:经验的范式、思辨的范式、实证的范式。

缺乏实证性研究是高职数学研究的弱点之一,因此必须在这方面下工夫。与实证的研究范式相对应,进行教育学术研究必须符合国际上通用的学术规范,张奠宙教授根据尼斯(M.Niss,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前秘书长)于2000年国际数学教育大会的报告归纳指出国际上通用的学术规范包括五部分:(1)前人已有的结论是什么?尚没有解决的问题在哪里?(2)研究的目的和要解决的现象是什么?(3)研究的方法。(4)本人的结论及成立的依据。(5)进一步的问题和挑战。这也是我们进行高职数学教育研究努力的方向。

(二)高职数学教育研究必须体现高职特色

一对一数学教育范文第15篇

[论文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传统应试教育中存在的弊端不断显露,而数学作为高中最为重要的学科之一,其教育中也存在不少问题。本文从当前高中数学教育遇到现存的问题入手,并分析其原因,引出素质教育的相关问题。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快发展,大量的数学方法应用于科学研究和各个生产领域,数学作为基础学科本身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相应的,数学教育的培养目标也在发生变化。针对当前高中数学教育的现状,以及素质教育的相关问题,期望得到大家的关注。

一、高中数学教育的现状及其成因

目前,我国的高中数学教学正在由应试教育的模式向素质教育模式过渡,而这时也正是教育教学观念更新的关键阶段。在当今的高中数学教学领域,“应试教育”仍占据主要的地位,各种升学考试、入学考试成为老师和学生追求的目标,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数学思维则被大大忽视了。数学教育中应有的陶冶人的情操、思维能力的培养被题海战、各种培训、单纯追求分数的提高取而代之了,严重地忽略了思维能力的提高,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当前高中数学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因素:

(一)滞后的数学教育观念。高中数学教育的发展具有稳定性、封闭性、节奏缓慢等特点,相对来看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和动态性,以及对公民整体数学素质的提高都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但是当前的高中数学教育观念滞后,教育素质培养的目标还存在一定的差异。

(二)应试教育依占据主导地位。虽然一直倡导提高素质教育,但如何将素质教育与数学教学很好地结合,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教师教学中遇到的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因此,当我们将中学数学知识用某种新的数学理念去透视的时候,就有一个由于观念的历史演变带来的认识视角差。

二、当前高中数学教育中的素质教育

数学素质教育是面向新世纪的、高要求的素质教育,其主要目标是普遍提高学生的数学基础能力,包括计算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数学抽象能力、数学符号变换能力、数学应用能力以及充分发展学生的各种需要。数学教育对于素质的培养主要表现在数学知识、数学观念、道德品质、美学修养、思维方法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及各种能力的拓展。素质教育与传统应试教育相比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等诸多方面有明显的改变,给教师自主创新教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同时也对数学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高中数学素质教育中教师的职责与任务。教师的职责应当是突出教学而不是教书,突出高中数学素质教育的功能。(1)教师通过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如不迟到、早退、拖堂,对待学生要耐心认真,这些对自身严格要求的原则将会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指导,使学生达到启迪心智的目的,使受教育者的道德境界变得更为崇高。(2)教学生如何学数学,如何进行数学思维。实施数学素质教育教学,关键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数学思维。(3)教学生学会“问”,并具有独创精神。实践证明,疑问、矛盾、问题是思维的“启发剂”,是学生积极学习的动力,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在状态转到活跃状态,能有力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数学素质教育中思想观念的转换与方法的更新。高中数学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有效实施数学素质教育的关键是数学教育思想观念的转换和更新。所谓更新,并非是对传统的全盘否定,它既是对传统的扬弃也是对未来的展望。从某种意义上讲,数学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比数学知识的更新更为重要,也更为困难。因为观念的更换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实现的,它需要一个过程,且取决于人们的态度。那么,如何调整和确定更新的方法呢?目标是用辩证的数学观、素质型的目的观以及科学的方法观,树立数学素质教育的思想观念,转变教学理念和方式。(1)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并积极思考,亲自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创造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2)改进教学方式。素质教育更多的是以问题作为课堂的中心,围绕问题,组织学生以讨论的方式提出解决方案,在教学中增加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以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并发表自己的见解为主,培养学生问题解决式的思维方式。

三、结束语

就目前的高中数学教育而言,数学素质教育在很多地方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大多数教师并未充分意识到其重要性。然而,随着数学课程改革的发展和新课程的进一步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数学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也是以后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方向。我们相信当数学素质教育的魅力真正渗入教材、到达课堂、融入教学时,数学就会更加平易近人,数学教学就会通过素质教育层面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学、喜欢数学、热爱数学。

【参考文献】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