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金融市场的重要作用范文

金融市场的重要作用范文

金融市场的重要作用

金融市场的重要作用范文第1篇

关键词:金融伦理;金融市场;金融文化

中图分类号:B82-0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217(2008)05-0125-04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金融市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金融市场融资规模的大小、金融资产种类的多少、金融产品价格的高低、金融市场赢利的多寡。这些方面当然是完善金融市场功能和加强金融市场建设的必要条件。但是,金融市场在关注经济利益的同时是否容许道德失范行为的存在?金融市场建设对金融伦理的作用是否关注?金融市场在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是否取得了相应的社会效益?从我国金融市场实践的结果来看,仅仅注重经济效益的现状和忽视伦理作用的现实已经受到了经济全球化的严重挑战。以“安然事件”为代表的金融市场丑闻向我们透射一个信息:我国金融市场的诚信行为十分脆弱。金融市场全球化发展的事实要求我们要切实加强金融市场的伦理建设。

一、金融伦理原则:我国金融市场建设的伦理标尺

伦理是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关系所应当遵守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金融伦理则是以金融活动的行为为研究对象,以道德规范的范式为金融活动提供实践原则,使金融市场的行为符合一定规则的道德制度总和。金融伦理是我国金融市场建设的伦理标尺。

巨大的金融市场风险可能给投资者带来巨大的风险利益,正是由于这个因素的存在,金融市场各方的投资者都有冒险的可能性,因此,人们的贪婪欲望在金融市场中很容易得到催生。如果我们不对此加以伦理的规范和道德的约束,人们的这种无限制贪婪欲望就有可能使他们的价值观发生扭曲,严重的甚至会使他们蔑视法律而把金融市场推向无序的状态。金融伦理在制约和规范人们的金融行为中,至少有三个作用:(1)金融伦理的社会责任原则能够规范个人在金融市场中的冒险行为。用社会责任去教育和规范人们的金融行为,可以保证人们的价值取向不发生扭曲;(2)金融伦理重视公开、公平、公正的“三公”原则,反对社会不公,它能够使人们在金融市场竞争中的恶和投机行为得到遏制,促使人们注重社会责任的投资;(3)金融伦理倡导诚信为本的原则,反对金融欺诈,它能够使人们在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同时注重社会效益的获取,避免经济短视行为。归结起来说,金融伦理在金融市场建设中能使人们遵循社会责任、遵守诚信原则和遵从金融公正。尤其是我国金融市场建设处于转型时期和融入国际金融市场的大机遇时期,如果失去了金融伦理的支撑。就会产生许多问题。.

我们这样说丝毫没有贬低法律的作用,法律和道德是使金融市场建设走向规范化的两驾马车。金融实践的结果告诉我们,我国是比较重视金融市场法律监管的,例如加大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的法律权利,保证货币投资市场、证券投资市场和保险投资市场的有效运行。可是,不重视道德这驾马车的作用,对于金融市场建设来说是不够的。因为法律手段在调控金融市场中有三个缺陷:第一,法律有不完善的地方。金融市场内部活动和行为方式不是几部法律能穷尽的;第二,法律有滞后性。出现一个不法金融事件就想到制定相应的法律,而不法事件总是层出不穷的;第三,法律尚有不完美之处。金融市场毕竟与经济联系密切,在这个市场中单靠法律的力量培养人们的诚信道德和坚持公正投资,是不够的,人们的金融良心、自律行为、金融公正等都要依靠道德的力量。因此,重视法律而忽视伦理,金融市场的建设就会是小部分人钻了法律的空子而大部分人上当受骗。小部分人的不当投资利益是建立在大部分人受害遭殃的基础上的,公平、公正的金融市场就是一句空话。道德是最高层次的法律,法律是最低层次的道德。金融市场的诚信原则和“三公”原则等既是金融伦理基本的道德要求,又是法律规范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要实现这个要求和达到这个目标,法律和道德必须并驾齐驱。

二、金融伦理缺失:我国金融市场建设的伦理软肋

我国金融市场一直受主流经济学的影响,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而忽视伦理建设,这种现实已经使我国金融市场遇到了形而上学的尴尬,出现了金融市场的某些混乱甚至无序状态。归纳起来,我国金融市场建设的伦理缺失有三个方面:诚信缺失、公信力下降和职业道德水平低下。

诚信缺失是目前我国金融市场建设中最大的伦理缺失。在中国传统儒家伦理理论中,诚信被视为“立人之道”和“立政之本”。例如孔子就反复主张一个人如果没有诚信,他就不能与他人进行正常的社会交往,他就在社会中失去了立足之地。在正常的社会交往中,诚信是人们相互联系的道义纽带。诚信同时是人类最古老的道德准则,一直受到不同肤色、不同种族和不同国度人们一致的推崇和赞赏。在现代经济交往中,诚信是所有经济实体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道德资本。许多人不待你熟悉就要与其进行谈判,有时甚至与未曾谋面的人进行经济交易。是什么原因使本不相识的人们彼此合作。产生互利的效果?这是诚信的原则在起作用。然而,就我国目前的金融市场而言,可以毫不客气地说,诚信已经变为一种稀缺资源。以证券市场为例,现在我国的证券市场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广大中小投资者信赖的投资市场,新基金上市前。媒体的宣传和监管者的厚爱都给投资者以无穷的信任而结果往往差强人意。大家从已经披露的基金黑幕中可以知道,证券市场的黑箱操作已经使市场各方参与者失去信心。股市大户自己“对倒”造成成交量上扬的假象,使中小投资者防不胜防;自己“倒仓”提高基金净值,发表失实的投资组合公告欺骗中小投资者,使中小投资者苦不堪言;证监会监管不力,《证券法》不尽完善,金融市场因为金融欺诈而陷入混乱和无序的事实,使中小投资者成为受害者。诚信在这个市场完全变成了道德说教。

货币市场的诚信缺失也很严重。一般来说,银行信贷资金不能进入股市。可是,在暴利驱使下,有的银行放松融资门槛,违规融资个人或者企业的资金进入股市以获取非法利润;个别银行产生的坏账和呆账与银行职工的不道德行为有关;一些银行为了自己单位的利益,违背诚信原则,只贷关系款,增大了金融风险的积累和银行不良资产的存量。《国际金融报》在2001年6月7日的第1版揭露了“亿安科技”案的内幕:罗成自炒本公司股票有18亿元来自四大银行的关系贷款,还有19亿元是54家证券公司的营业部为他做的融资安排。我们可以看到,货币市场诚信缺失在此达到了一个巅峰!这种诚信缺失后果有二:一是使中小投资者对金融市场信心的丧失;二是使国有资产蒙受巨大的损失。

公信力下降是目前我国金融市场建设中又一严重的伦理缺失。公信力来自“三公”原则的维护。公开原则的关键是要求金融市场信息的公开和透明;公平原则的核心是要求金融市场各方参与者的合法权利受到法律的保护;公正原则的重点是要求金融市场的监管者对监管对象待遇的一致。公正原则既是“三公”原则的中心,又是公信力高低的基础。就一般意义来说,公正是一种合理性的选择,这种合理性必须出自社会全体成员共同的理性判断;而从根本意义上讲,公正应当是人类社会理性的充分体现。具体到金融市场而言,人们的公信力主要来自金融监管层的公正性。

然而,金融市场建设的伦理缺失造成了我国金融公信力的下降,导致“三公”原则的名存实亡。以证券和货币两个金融市场为例,个别特权机构和个人利用资金或者是信息的优势,进行非法的权钱交易和暗箱操作,对外制造虚假信息,欺骗中小投资者;按照自己的利益需求随意抬升或打压股价;处于弱势地位的中小投资者信息不灵或者失真,合法权利被剥夺。更有甚者,个别特权机构和个人利用资金或者是信息的优势,干扰市场运行秩序,自己进行恶意炒作,扭曲中小投资者的价值评价标准,使投资走入投机,增加金融市场的运行风险;广大中小投资者要么套牢,要么斩仓,他们被基金大户们弄得筋疲力尽,何谈公正?金融监管层在这种不遵守合法游戏规则的金融市场运行中,如果执法不公,就会使公信力下降,助长非法者的气焰,增大金融市场的投机风险。这种诚信缺失后果有二:一是可能把金融市场推向崩溃的边缘;二是可能使人们对政府的公信力发生信任危机。

职业道德水平低下是目前我国金融市场另一重要的伦理缺失。职业道德是基于一定职业的特殊需要以及与社会联系的特定方式所产生的对本职业的道德要求。一个人的职业道德必须经过严格的培养和训练才能逐渐地形成。职业道德建设要从培养职业劳动者的职业道德意识入手,让他们形成与本职工作相适应的职业道德观念,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做一名文明的职业劳动者。职业道德意识应包括坚定的职业理想、正确的劳动态度和高尚的职业良心,还表现为责、权、利三者的正确分配与使用,特别是那些以公众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金融市场从业人员和管理者的职业道德就属于这个范畴。

我国金融市场还不发达的现实使得个别从业和管理者的责任感不强,职业道德水平低下。它集中表现为和权钱交易,突出表现为金融欺诈和金融犯罪。有的金融从业人员违规贷款,从中收取好处;有的从业人员利用职权挪用客户资金进行炒股;有的从业人员利用职业优势进行金融诈骗;个别金融监管者利用职务之便进行金融犯罪活动。现在已经公开揭露的金融犯罪案例证明,他们的职业道德水平低下是促使其走向犯罪道路的深层次原因。将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后,是他们处理责权利关系的唯一标准。金融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水平低下同样会带来两个严重后果:一是使金融市场交易成本上升;二是使金融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影响。

三、金融伦理构建:我国金融市场建设的伦理旨归

我国金融市场建设的伦理缺失再次表明,要使我国金融市场有一个良性发展的外部环境,就必须加强金融伦理构建,完善金融伦理规范,提升金融伦理文化。

1.加强金融伦理构建能够保护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时间不长,经验不足,出现各种矛盾和困难是正常的。我国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法制建设,如果说法制是金融市场建设的硬环境,那么伦理则是金融市场建设的软环境,加强金融伦理构建就是积极营造金融市场的软环境。具体来说,必须加强金融诚信建设。诚信为金融市场建设之本,它要求人们要把社会责任原则以及公开、公正和公平的“三公”原则作为金融伦理的最基本规范来看待,以便使金融市场的各方参与者能够处在同一个起跑线上。金融市场的各方参与者在社会责任感的驱使下更要以诚信为本,金融从业人员和管理者必须把诚信当作职业道德建设的核心。金融诚信构建与金融公信构建必须同步进行。众所周知,金融市场国际化是金融发展的规律和趋势,我国金融市场在这个规律和趋势面前要防止各种层出不穷的金融诈骗和金融犯罪行为,只有增大金融的公信度,即增加金融信息的透明度,减少金融信息的不对称现象,加大金融监管力度,加强金融监管人员的社会责任感教育,给金融市场的各方参与者一个公正的投资环境,并在一个合理的金融游戏规则中进行健康投资。金融职信的建设是金融伦理构建的重要内容。金融职信就是指金融市场各方参与者的职业良心和职业信誉。金融职业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职业,他们的职业良心和职业信誉直接决定金融职信的高低。金融职信是金融诚信的重要内容,也是金融公信的核心内容。从我国金融市场的实际出发,金融职信建设是我国金融市场建设一个重要的伦理途径。当金融市场各方参与者的职业良心和职业信誉能够有一个高水平时,我国金融市场的外部环境就达到了一个较高的层次。

2.完善金融伦理规范可以保证金融市场的持续发展

从我国金融市场运行的实际来看,金融市场建设的法制化当然是我国金融市场持续发展的条件。但因基金黑幕、会计造假和金融伦理的缺失而引发的各种金融犯罪又迫使我们必须思考金融伦理在金融市场建设中的重要性。完善金融伦理规范,首先,要加强金融从业人员的职业操守教育。将这种职业操守在内容上完善,在文字上规范,在实践中践行,并与他们的业绩、提升和利益分配挂钩。其次,要对金融市场各方参与者的金融信誉进行规范。我国金融市场哪些人能够参与和不能参与进去,必须考虑他们的金融信誉度。建立金融市场投资的准入制度,并将道德因素纳入进去。例如,一个有恶意透支消费记录的人,就不允许他参与信誉度高的金融投资;一个有会计造假记录的人,就不能让他参加金融市场的投资活动。最后,要把金融伦理规范和金融法制规范结合起来。惟有如此,金融伦理规范才有强大的法律保障机制,才不会流于空洞的伦理说教。

3.提升金融伦理文化才能保障金融市场的持续发展

金融市场的重要作用范文第2篇

关键词:金融市场 伦理价值 保证 实现路径

金融市场,是指资金融通的场所和信用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曾经典性地指出“货币不是东西,而是一种社会关系”。作为实现资金融通的金融市场,实质上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交换价值进行社会联系的重要场所。而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利益联系,就一定有内在的伦理因素包含其中,并时刻发挥着调节作用。党的“十”报告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切实推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新要求。然而长期以来,由于过度注重经济效益的现状以及忽视伦理的调节作用,造成了我国金融市场道德行为失范与金融丑闻的不断发生。从根本上讲,金融理论与金融实践中产生的多种伦理缺失问题,既影响了公平与效率的实现,又严重阻碍了金融市场的有序发展。因此,实现金融经济发展中的伦理旨归,促进金融市场的良性发展,成为了新时期深化经济改革、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任务。

我国金融市场伦理缺失的根源探寻

随着我国金融经济发展与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金融市场形成了复杂的利益关系。由于新时期金融市场各参与主体之间由利益竞争而引发的冲突日趋激烈,因此当金融领域产生的利益冲突与不良的经济价值导向相适配时,就容易引发伦理风险。当前,就我国金融市场出现的伦理缺失现象来看,既存在其理论层面的原因,又受到现实问题的制约。

(一)主流金融经济理论的基础价值偏误

现代金融理论,是指在金融经济学中大量应用数理模型和计量分析,研究金融风险的防范与控制、资本市场的运营、资本资产的结构和定价的相关理论。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全球金融经济的飞速发展,现代金融理论逐渐摆脱了过去那种纯货币、银行理论占主导的状态,确立了资产定价在金融学中的核心地位,使金融理论从定性描述为主转向数理模型和计量分析。随后,以马克维茨(H.Markowitz)的证券组合理论和布莱克-斯科尔斯的期权定价理论为标志的“技术革命”开始兴起(丁瑞莲,2009)。走向实证和计量的现代金融理论在推动数理化理论发展的过程中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网络通信等现代高新科技的发展推动了金融组织和管理等层面的技术融合。现代金融理论的“变革”正如博特赖特指出的那样,金融学逐渐变为“仅依赖于可见事实的客观科学,它不作任何关于伦理价值的判断”(博特赖特著,静也译,2002)。

一方面,在现代金融市场中,主流金融学理论对金融价值产生了偏误导向。金融理论的数理化趋势,契合和发扬了新古典经济学为主导的现代主流经济学的“价值中立”传统。金融学逐渐脱离和淡化了自身包含的伦理内涵,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自利理性观”成为了金融活动主要的价值导向。在这种错误价值取向背景下的我国金融市场,难以避免的产生道德混乱状态。以追逐暴利为目的而产生的投机、造假、失信等行为事件频发,在阻碍金融经济运行的同时也传播了不良的价值观念。另一方面,金融理论技术化、工具化的改造使自身逐渐沦为一种单纯用于交易手段的计算工具。金融机构和组织过度依赖于技术工具,虽然实现了金融理论的量化和规范化,但却始终无法解决人们利用技术漏洞谋取私利的行为。现实的金融市场交易的实现保证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尤其道德和伦理的考量。对于数字解释力的单一信任,以及对伦理价值判断的漠视,造成金融理论实践运用中存在潜藏的伦理风险。

(二)我国金融市场伦理缺失的现实原因

就金融市场的伦理范畴来看,有学者认为涉及微观的个人、企业组织和宏观层面的金融制度,其核心是金融行为的目的性、合法性和道德规范三者的统一(战颖,2005)。从我国金融市场出现的伦理缺失的表征来看,长期以来的伦理缺失造成了金融秩序的破坏和损失,其产生范围涉及宏观到微观层面。因此,可以从金融从业人员、金融市场主体以及金融制度环境三个不同维度入手分析其现实原因。

首先,从个人层面来看,金融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水平低下。一方面,由于我国金融市场道德建设不够完善,部分在职人员为谋取个人利益或业务发展,不惜或使用欺诈等违法手段,造成金融组织内部成员犯罪事件时有发生。另一方面,归因于基础金融伦理道德教育的不重视。在金融业从业人员或高校金融专业学生的教育培养过程中,较少涉及到金融伦理相关的教育,造成正确的经济价值观、职业道德观不能够被良好塑造。其次,从我国金融市场主体层面来看,存在相关责任义务缺失现象。由于责任和义务的缺失,基于信用效用的金融契约不能够得以保全,影响到金融交易的公正有序的进行。并且,部分金融机构和金融企业对于利益最大化的过分追求,容易产生盲目投资交易行为,并时常因为短期利益而放弃长远利益。当经济效益的诱惑遮蔽了社会责任与伦理道德时,金融风险随之而来。最后,从金融制度层面来看,来自资源分配不均与金融垄断矛盾的问题,是造成我国金融市场伦理缺失的主要制度诱因。在金融制度安排中,对于效率的追求往往大过于公平,导致了金融资源集中在部分地区和部分群体,从而进一步致使金融发展过程中两级分化加深。此外,虽然金融制度在从国有垄断向着市场化转轨,但是国有金融经济依然占据着巨大的市场份额。由于金融资本之间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的不平等,造成了我国金融市场潜在的伦理道德风险。

我国金融市场运行的伦理价值分析

金融伦理,作为调节市场经济中金融活动和金融交易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具有奠定金融价值基础、维护金融体系稳定和促进金融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对于我国金融市场的运行和发展而言,如果将其看做是金融市场参与主体之间进行金融交易,实现金融价值的动态发展过程,那么伦理在其中的调节作用可以被看作是“三个保证”。

(一)建立良性金融市场的基础保证

金融市场作为市场经济系统中最为复杂的系统,也是最重要的子系统,为了能够正常运行,其存在和发展首先需要有一个良好的金融环境基础。因为,只有“当市场被人们认为是公平的时候,人们才会积极投入到资本市场中去”(博特赖特著,静也译,2002)。一个稳定、公正、合理的金融市场环境,才能够广泛地吸引投资、活跃创新、推动增长。伦理价值在其中的根本作用,是规制市场内部利益与冲突的深层蕴含,更是建立良性金融市场的基础保证。

伦理道德在金融市场产生的价值效应也是通过内部与外部不同层面而产生相互作用的。在我国金融市场的组织建设过程中,伦理道德的良性调节作用保证了金融经济发展过程中多层次的和谐有序。首先,金融伦理调节保证金融市场自身协调有序。在伦理因素发生作用的状态下,金融市场内部各组成部分与参与主体之间目标责任明确,能够形成一个整体功能完善的组织体系,从而发挥更大功效。其次,金融伦理的调节作用保证金融市场与经济整体发展方向相协调。金融市场的发展要受到现实资源和环境的制约,在党和国家大力倡导生态经济建设的今天,必须对金融经济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和改革,优化资源配置,才能与生态环境相适应,与市场经济的整体可持续发展相适配。再次,金融伦理的调节作用保证金融市场发展与社会需要相协调。金融市场是以社会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也应当伴随金融需求主体的需求而变化。金融供给机构与社会需求的协调,体现了关注社会发展的金融伦理价值。最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当今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国际化进程不断加深。在这一趋势下,我们必须坚持国际金融伦理的全球共同价值,才能达到国内金融市场在开放条件下的金融稳定要求。

(二)金融市场交易效用的实现保证

金融市场是一个复杂的市场体系,通过保证金融交易的完成,从而达到其融资功能和资源优化配置功能。深层来看,金融交易实质上是以平等、公平、诚信为核心的契约伦理价值的实现过程。在金融市场实际运行过程中,伦理道德则通过对行业组织与从业人员行为约束和引导发生作用。因此,伦理道德担负着保障完成市场交易的任务,其规范作用不言而喻。

在金融契约中,首先应该具有平等观念。金融交易双方的主体地位是平等的,这一观念也隐含着当事人之间潜在的权利义务对等关系。在金融契约制定和发挥实效的过程中,金融交易平台必须基于平等关系建立,其交易行为必须基于互利的首要原则。另一方面,当现实金融交易中的违约行为产生时,无论过错一方具有怎样的地位、身份或财富都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在保证金融交易有序进行时,公平同样是必要观念。在金融市场运行中,竞争与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却是可以加以约束和管制的。竞争不能基于无限制的自由,需要有统一的伦理价值观念来优化资源配置,规范和维护正常的自由竞争。而要使参与竞争者能够在机会均等的条件下进行,进而实现市场的稳定,就必须树立公平观念。此外,在以契约为形态运行的金融市场中,诚信是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伦理观念,金融交易主体诚信的好坏能够影响到经济效益实现的优劣。诚信不仅仅是涉及个人的道德表现,更是能够提高各金融市场主体自身的“软实力”。从交易费用理论的视角来看,诚信能够通过有效避免金融市场交易中存在的伦理道德风险,从而降低金融交易过程中产生的不必要的费用,提高经济效益。

(三)金融市场监管实施的规范保证

金融市场自身从来都不是完美的,在金融市场不断发展壮大的进程中,诸如负外部性、垄断和信息不对称等市场失灵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金融市场乃至整个经济体系运行的稳定。凯恩斯认为,必须引入政府的宏观调控以弥补经济的市场失灵。在金融领域,这种政府干预表现为政府对金融活动的监管(李成,2008)。即市场调节这只“看不见的手”需要与政府调控和监管这只“看得见的手”相结合,才能更好的保证金融稳定有序。因此,只有实施有效的金融监管,才能够建立良好的金融市场环境,这也是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的集体伦理诉求。

一般来讲,传统的金融监管以政府干预为主要方式,并通过行政、法律或经济等实际手段来实施。但是,金融监管必须要依据正当的伦理价值取向。作为市场调控中关键角色的政府,其调控金融市场的伦理原则必须与金融市场存在和发展的内在伦理要求相一致,应该进行科学决策而不能够盲目的进行干预。作为金融市场的参与者们,其共同目的是为了获得经济利益。如果金融市场因缺乏监管而变得混乱无序,那么参与者的利益就会受到损害。而如果有不正当的监管产生,参与者们的利益依然得不到保障。随着金融经济改革与开放的深化,金融监管的主体和形式不断复杂化和多元化,也推动了公众对金融监管的伦理价值基础的关注。总的来说,市场监管的目的是为了推动金融经济的稳定和发展,最终实现效率和公平的和谐统一。因此,金融市场不仅需要金融监管,更需要监管的实施以社会整体利益的伦理需求为出发点,才能保证其规范性和有效性。

我国金融市场伦理价值的实现路径

金融领域存在的伦理问题对金融体系的稳定产生着严重的威胁。我国金融领域频发的金融伦理缺失与道德危机,从侧面暴露了当前我国金融市场伦理价值的缺失和错位。金融经济的运行需要良性的金融道德环境和金融伦理规范的保障。面对国内外复杂的经济形势,一方面,必须重新树立我国金融市场的伦理价值。另一方面,必须建立健全完善的金融伦理规范体系,最终保障实现我国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一)重视金融伦理价值教育

从业人员是行业组织实际运行过程中的活动实施承担的基础单元,并在行为过程中受到自身的伦理道德观念影响。金融从业人员作为我国金融市场中重要的基本组成部分,承担着组织和执行金融经济运行的实际工作。其中,金融伦理价值观念是引导从业人员进行金融活动的核心基础。因此,金融市场的发展在极大程度上要受到金融从业人员职业伦理道德观念的影响。而金融职业伦理教育的实施是一个划分不同层次的动态过程。现实中,要在传统金融教育的基础上把握金融职业业务技术的训练与伦理道德知识教育并重的理念。在金融伦理教育不断改革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培养从业人员正确的金融价值观。此外,我们不仅要重视金融从业人员的人格意志的塑造和培养,还应当在全社会树立良好的金融伦理价值观念。金融市场不是一个封闭独立而能够存在和发展的领域,金融经济的好坏影响到社会整体收益的优劣,并与所有金融参与者息息相关。

因此,现代金融伦理教育的特点应该遵循“广泛普及,有所偏重”的八字方针。这一方针意味着:一方面,金融伦理教育的范围需要扩大到整个社会参与的广度,实现社会整体金融观念的提升,同时也能够为金融经济的发展提供高质量的整体环境。另一方面,其教育重点应当偏重于金融从业人员以及各院校金融专业学生,并实施规范化和模式化的培养,以达到教育效率与效用的双实现。只有通过金融伦理整体教育机制的提高,才能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金融道德风尚,集聚推动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正能量。

(二)道德与法律的双重规范

道德和法律均来自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变化中产生的对于行为约束的认同,是构成社会生活的准则和规范中最重要的两个部分,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发挥着约束作用。但是,道德和法律却是通过不同路径来实现其作用与价值的。而且,两者适用的范围和程度也不尽相同。在我国金融市场的正常运行过程中,道德手段通过调节市场经济参与者的内在“自律”发挥作用。一方面道德为个体的金融交易行为做正确的价值导向,另一方面社会道德价值形成的群体舆论压力促使不良风气的纠正。法律手段则通过国家强制力来保障实施,体现“他律”的约束作用。法律以严厉的惩戒性方式打击金融市场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金融犯罪行为,并在威慑犯罪倾向维护金融稳定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认为,道德和法律是同根同源的。法律是最低限度的伦理道德,而又存在伦理道德不具备的强制力。伦理道德是法律的基石,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实施包含着伦理道德的内在精神。而法律又是伦理道德的强化,伦理道德的基础要求需要法律的强制保证。在现实中,金融市场是一个充满利益冲突的领域,其复杂的结构和多变的特点决定了需要有全面的规范手段。在调节利益冲突、避免道德风险、打击金融犯罪的功能上,伦理道德与法律有着不同的优势与作用。对于我国金融市场来说,要实现稳定高速的发展,就必须重视道德与法制的双重作用。在推行传统伦理道德约束手段的同时,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和健全金融法律法规,真正做到“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三)金融伦理的制度环境保障

我国金融市场处于特殊的金融制度环境的宏观背景下,金融市场的产生和发展曾经历了旧体制向新的开放体制的转变。在这一转变过程中,金融经济的发展方向无可避免的受到了制度政策改革的引导。从制度伦理的视角来看,金融制度作为强制性的规范标准,其自上而下的制度强制力保证了金融伦理价值的实现。对于金融市场来说,金融制度的根本伦理属性决定了它是分配市场资源、调节市场风险的首要力量。任何一种公正合理的经济制度都要为社会成员提供尽可能多的利益需要,因为它的根本道德性原则或第一原则就是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成员的利益需要(谭长富,2003)。在合理分配市场资源方面,通过金融制度的安排制定实施良好的金融政策,并提供稳定的社会预期。一方面,金融制度建立一种预设的保障机制。当面临可能出现的不合理状况时,有意识的提前做好降低金融风险的工作。另一方面,对于金融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垄断和不公平牟利行为进行惩处,维护了金融运行的公义基础。在协调由金融交易而产生的的利益冲突方面,金融制度清晰明确的对金融体系中的各个组成部分进行了界定和职责分工,并执行一定的规范框架来约束和调整。同时,金融制度还为解决金融活动中出现的矛盾与冲突提供行动上的支持。金融制度的建设和发生作用体现着金融伦理的内涵价值,也反映了社会整体的价值需求。来自制度的顶层设计,为伦理价值在金融市场中实现自身作用提供了条件,公正、合理、高效的金融制度环境是金融伦理发挥自身作用的保障。

(四)金融伦理实现的新思考

在金融市场不断深化发展的今天,作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金融经济越来越需要在金融实践中遵循伦理规范。而金融伦理的价值基于社会整体的价值需求和现实实际需要,并伴随社会发展变化而变化。因此,金融伦理的实现必须符合金融发展规律,依据现实实践进行创新路径的思考。面对当前我国金融市场不断浮现的伦理问题和道德危机,可以建立“道德数据-道德审查委员会”体系来进行创新路径的思考。在医疗领域,道德委员会机制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在金融领域这一机制鲜有出现。“道德数据-道德审查委员会”体系通过整合社会信息资源与制度政策资源而建立,主要通过三个步骤产生效用。

首先,道德数据系统记录金融市场参与者的诚信档案数据,并执行信息公开披露机制。在金融交易过程中,交易双方均能够清晰的掌握对方的诚信情况,在交易进行前为避免出现金融道德风险而提供数据。

其次,建立金融业道德审查委员会统一监管金融市场交易活动潜在的伦理风险。在金融市场运行过程中,对于道德数据显示面临金融伦理风险的交易,道德审查委员会有权介入审查,通过既定的风险审核程序,作出道德判断和道德评价。

最后,道德数据体系必须与道德审查委员会二者需要结合发挥作用。道德数据体系需要由道德审查委员会来管理和使用,而道德审查委员会也需要道德数据来作为评判的重要依据。作为金融伦理实现的创新思考,“道德数据-道德审查委员会”体系的建立,一方面能够通过相关精确的诚信记录来使金融参与主体能够从自身出发提高伦理道德素质。另一方面能够通过道德委员会的监管,实现金融活动的标准和规范,从而保障金融伦理价值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95

2.丁瑞莲.现代金融的伦理维度[M].人民出版社,2009

3.[美]博特赖特.金融伦理学[M].静也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战颖.中国金融市场的伦理冲突与伦理规制[M].人民出版社,2005

金融市场的重要作用范文第3篇

关键词:金融市场 金融市场结构 融资工具 适配性

我国企业融资方式大多是间接融资,主要是通过银行中介的融资方式,银行类金融机构在我国金融市场占有主导地位,是最主要的资金中介和资金组织方,控制着金融市场中的绝大部分资金资源的配置权限。同时,在资金需求方,我国亟需贷款支持的大部分都是中小企业以及处于发展阶段的企业,他们缺乏抵押质押资产,而银行更乐于贷款给大型国企,这就出现了金融市场资金供求双方的不对称。因此,我国企业必须根据金融市场结构选择合适的融资方式和融资工具。

一、我国金融市场结构

经历了进四十年的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到了全面深入的发展,同时形成了以央行中国人民银行为中心的银行体系,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市场。

首先,从我国金融市场的子市场结构来看,目前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保险市场和外汇市场等。其次,从市场参与主体构成来看,活跃在我国金融市场的投资者不断增多,基金公司、社保及公积金的参与,都成为了新兴的市场主体,同时随着资本市场的放开,外资金融机构逐步进入我国金融市场。再次,从金融制度和产品创新来看,我国金融市场上的原生工具和组合工具种类大幅增加,规模不断扩张,投资方和融资方都有较多选择。

从静动态角度来讲,静态方面:我国金融体系中银行类金融机构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地位,控制着大部分的资金配给,是最主要的资金供给方;动态方面:我国金融市场正在不断发展,增加新的参与者,尤其是资本市场的政府管制放松,外资银行和机构投资者不断涌入。

二、企业主要融资工具

所谓企业融资工具,即是指在企业融资过程中产生的证明债权债务关系的凭证。金融市场中有各种各样的融资工具,企业应当如何选择,这是一个非常复杂而艰巨的任务。企业应当结合自身发展需要,对融资风险和成本进行详细的考虑和计算。下面介绍我国企业常用的几种融资工具:

(一)银行贷款

本文中所说的银行贷款是指企业向银行及银行类金融机构借贷的,并需要还本付息的款项。在间接融资方式下,银行是重要的金融中介,银行贷款也是主要的间接融资方式。银行贷款的类型主要分为一年期以内的短期和一年期以上的长期两种方式。相较而言,短期贷款的融资成本更低,但是需要及时还款,筹资风险稍高;长期贷款有充足的使用期限,不必担心资金归还的信用危机,但是因为期限增加需要承担更高的利率。一般而言,短期贷款是属于自发性负债,用以解决短期资金供应,长期贷款主要是用于公司长期建设项目或者研发投入,是长期资金供应的方式。在我国企业中,短期贷款是较通常使用的方式。

(二)股权融资

股权融资是指企业的股东愿意出让部分企业所有权,通过增资的方式引进新股东的融资方式。企业通过股权融资获得的资金,没有还本付息的负担,但是新股东根据其持有股份的比重可能对企业有一定的话语权,稀释了原有股东对企业的控制权,并且新进入的股东会以其持有股份与老股东共同分享企业的盈利和增长。目前,我国的证券市场还是较为公开透明,拥有较为严格和完善的市场监督制度,选择股份化,走上市的路线,通过一级市场发行股票也是很多优质大型企业融资的一条重要途径。

(三)债权融资

与股权融资一样,债权融资也是企业直接融资方式之一。所谓债权融资就是指企业利用举债的方式借入资金实现融资目的,获得的资金需要支付利息,到期需要向债权人偿还本金。债权融资获得资金的使用权,对此支付利息作为代价,保留了企业的控制权,比如常见的发行债券;同时,债权融资有利于提高资金回报率,具有明显的财务杠杆效应。此外,因为债务支付的利息是在所得税前扣除,因此债权融资还有较好的税盾作用,故而也是较多企业所钟情的融资方式之一。

(四)杠杆融资

所谓杠杆融资,也就是杠杆收购融资,这是一种以企业并购案为背景的融资活动,是指企业计划收购其他企业以进行企业结构调整和资产重组时,以目标企业资产和未来收益作为抵押,向银行申请部分资金用于该收购活动的融资行为。一般而言,向银行申请贷款金额约占整个并购案资金总额的80%左右,企业另自筹部分资金,由此便可有望完成并购目标企业或者达到控制效果的部分股权。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发展趋向集约化和大型化,经济规模性是企业应对激烈竞争的重要获胜手段之一。利用杠杆融资,不仅可以快速解决资金需求,而且收购一个成熟的企业要远比新建要节省时间,而时间就是抢占市场的一个关键,并且某些特殊行业有限制准入条件,现有的成熟的企业已经具备这种从业资格。

三、我国金融市场结构与企业融资工具选择的问题

在前文中,已经介绍了一些企业常用的融资工具,但是在目前实际操作中,金融市场中的资金供应方总是有一些投资方向偏好,同时企业也有自身的融资工具偏好,这些选择有的是处于融资成本的考虑,有的则是因为融资过程的繁琐程度。很明显,这些选择还存在有待优化的空间,下面就讨论一下目前企业融资工具选择的问题。

(一)间接融资比例过大

在我国,企业内部融资是极少的,所以资金的来源主要是依靠外源融资,而入前文提到的,我国金融市场主要的资金配置权限掌握在银行类金融机构手中,其中银行占有九成以上,因此银行贷款成为了企业的主要融资来源,金融公司和其他贷款机构仅为一个补充部分,企业融资高度依赖于银行。间接融资比例过大对于市场稳定是非常不利的,企业背负了较高的负债成本,加大了银行类金融中介机构的资金风险。一旦出现国际经济形势变化的影响,某一个行业出现衰退,极有可能出现金融市场的资金断裂,进而引发整个市场的崩盘。

(二)货币市场内部不匹配

我国金融市场毕竟还是处在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中,各种子市场发展存在明显的不平衡现象,同业拆借和票据市场的发展滞后,明显落后于债券回购市场。高度发达的同业拆借市场对于调节金融机构头寸,满足其流动性需求有重要作用,并且能够迅速准确传达央行货币政策的动向,但是我国发展相对落后的同业拆借和票据市场不利于商业信用的发展和货币政策发挥作用,不能较准确清晰表达管理层对于经济走势的判断和调整意图。

(三)资本市场内部不匹配

在一个结构合理的金融市场中,资本市场是企业融资的主要平台,但是我国资本市场的子市场中,债券市场发展严重落后与股票市场,尽管近几年有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但是无论从规模和质量上都还不能与我国金融市场整体匹配。也正是因此,我国股票市场上数万亿的资金只能在沪深两市炒作这不足3000只股票,导致大部分股票市盈率畸高不下,股市风险在无形中被放大了数倍,这也是今年股市在年初迅速拉高后又被炒作快速跌落的一个原因,这也是资本市场不够成熟完善的一个表现。

四、优化我国金融市场结构的建议

(一)提高直接融资比重

作为资本子市场中发展最好的股票市场,主板市场、中小板和创业板应该协同发展,逐步形成一个多层次的资本市场结构,鼓励更多企业通过股票市场出让股权融资。同时,内源融资也是一个可行的途径,但是要加强管理,防范和杜绝非法融资。为了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和财产安全,应该对直接融资的企业有一定的审核标准,建立全社会性质的诚信备案制度,提高失信的成本,净化资本市场环境。此外,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思维创新直接融资方式,增加直接融资比重。

(二)优化资本市场结构

目前我国资本子市场内部发展不平衡,亟需建立一个运行高效安全,结构科学合理,功能健全完善,监督透明有效的资本市场。在企业融资选择的时候,更多选择通过资本市场运作,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的功能,通过发行股票和债券等方式进行直接融资,解决企业发展中遇到的资金困难,重视在二级票据市场上进行融资活动,活跃票据市场和同业拆借市场,企业间相互的资金流动也是很好的融资方式选择。此举同时有助于缓解企业对于银行的依赖性,降低银行业资金风险,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整个社会的经济安全运行。

(三)扩大金融市场化程度

目前我国的利率结构还是实行的管制利率和市场利率并存的,这与经济自由化和全球化是相矛盾的。优化我国金融市场结构,其中重要的一环就是要逐步放开对于金融的官方管制,市场需要的是监管,不是管制,要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就需要一个自由的市场化的金融体制与之匹配,减少政府的不必要管制。另外,还应当继续鼓励外资进入国内,进入我国金融市场参与流动,或者直接对我国企业投资,这都是可以从分利用的;同时鼓励国内企业通过境外上市、境外债券和跨国经营等方式利用国际资本。此外,金融市场的管理层也应该积极参与国际性或者地区性的金融组织,加强国际交流学习与合作,促进国内金融改革和开放。

(四)完善金融创新机制

纵观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发展历史,不难发现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就像是互相博弈的左右手。金融创新不仅是丰富金融工具的手段,也是新的子市场出现的关键契机和活跃市场的重要途径,而且更重要的是金融创新还可以在于监管的博弈中找寻监管漏洞,促进金融监管的完善,最终有助于整个金融市场结构优化。在技术与产品创新方面,我国金融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明显弱于国外,很多金融工具产品都还处于对国外市场借鉴模仿阶段,需要具有自己独创性的产品与工具,从而扩大对周边金融市场的影响,也是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途径。而要实现这些目标,培养和吸引金融类专业人才和进行技术革新是必不可少。

五、结束语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融资是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而金融市场工具五花八门,如何进行融资方式的选择,这是所有大中型企业都正在面临的重大课题。而我国金融市场的结构还有待完善,内部子市场发展不均衡,金融工具及衍生产品缺乏创新性。一方面,企业要认真分析中长期自身发展目标,明确企业在行业中的定位,比较分析多种融资方式,尽可能选择符合企业的融资工具。另一方面,我国金融市场需要进行结构化调整,深化体制改革和扩大金融开放,提供更多符合国内实际,满足企业需求的金融产品。

参考文献:

[1]徐平.我国企业债务融资工具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D].江西财经大学,2014

[2]严晓虎.中国金融市场结构与企业融资工具适配性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5

[3]巩建荣.浅析集团企业融资工具的选择[J].中国集体经济,2013

金融市场的重要作用范文第4篇

1 金融信息的特点

金融信息是金融运动过程中各种金融现象发展变化、相互联系及其特征的真实反映,是与金融活动相关的各种知识、消息、情报和资料的总和。它包括对银行信贷政策调整、市场货币流通量的大小和流通速度、银行存款的增减、利率、外汇管制政策与外汇牌价的变动,国库券发行、集资、期货等变化,证券与股票市场的行情变化等方面信息。

一般地说,金融信息有如下特性:

(1)金融信息与其载体的不可分割性。金融信息是由信息内容与信息表现形式――载体构成的整体。金融市场始终处于运动状态之中,并不断发出各种不同的信息。但这些信息只有转换成语言、文字、数据、符号、图表等形式才能为人们所感知和接受。所以,金融信息是不能离开金融载体而孤立存在的。

(2)客观性。金融市场活动是人们客观存在的社会实践活动,因而反映这种金融活动特征的信息,同样具有客观性质,即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特性。

(3)时效性。金融市场信息既是有效用的,又是有时间性的。其有效性在于能给市场信息占有者带来效益,其时间性在于其有效性受到时间的严格限制。也就是说,金融市场信息的经济价值受其时间价值的制约,使用价值的大小与提供的时间价值恰好成反比。

(4)可分享性。金融信息在传播和使用过程中不会磨损,每一位接受者都可以分享。正是这一特性,决定着分享者越多,竞争则愈烈。这使金融市场信息在传递、接收和使用过程中增加了复杂性。

(5)连续性和流动性。金融市场活动贯穿着两种运动过程,即货币流和信息流。货币实体的生生不息流动,决定着信息流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不断发生着变化。

2 金融市场信息的功能和意义

金融市场信息的实质在于帮助人们减少对周围环境的不确定性程度。金融市场信息是一切金融活动的基础。它与金融从业人员、资金设备有机组合在一起,共同构成金融活动的三大要素。

金融市场信息在金融活动中的作用,至少有如下三个方面:

(1)金融信息是金融活动经营决策的前提与基础。金融市场信息通过影响金融活动决策质量,进而制约着金融活动的各个方面。只有有效地运用金融市场信息,才能减少金融活动决策者对市场认识的未知度、不定度和混杂度,及时地作出最佳营销决策。离开准确及时的市场信息所做的决策,只能是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

(2)金融活动市场信息是金融企业进行经营管理、控制和监督的重要依据和手段。现代营销观念告诉我们,经营是企业一切活动的龙头,而经营寸步也离不开信息。金融市场信息决定着金融企业经营、管理、控制和监督的质量;离开金融市场信息,金融企业的经营、管理、控制和监督都将会变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难有作为。

(3)金融市场信息是金融企业经营活动的直接动力和获得经济效益的重要源泉。金融企业经营活动的根本动力是要实现经营目标,在实践中对于目标的趋近和背离的程度、速度、大小等情况如何,这些都是靠信息为媒介和桥梁来实现控制的。只有捕捉和获取大量的真实的市场信息,就能够开阔视野,明了形势,增长才干,产生开拓前进的动力。

总之,无论是宏观金融活动,还是微观金融活动,金融信息已经越来越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历史及现实的金融实践活动都告述我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防止金融风险有力手段之一,就是不断重视、强化并正确解读金融信息。在美国次贷危机刚刚显露的时候,人们的看法和对策是有很大差异的:有的人及早认识到它的严重性,赢得了主动权;而有的人则认识迟缓,处处被动。究其原因,在于对待金融信息的不同态度。

3 金融信息的收集

金融市场信息的收集是信息工作最重要的环节,它是信息分析处理的前提,也是信息运用的基础。

为了确保金融信息工作的质量,在信息收集中应该遵循如下的基本原则:

(1)准确性原则。收集到的金融市场信息必须是客观地、如实地反映金融市场活动的实况。准确可靠是市场信息的生命,也是信息工作的全部意义所在。

(2)时效性原则。时效性原则是要以最快的速度、最少的时间收集到最新的金融市场信息。在金融市场激烈竞争中,时间就是财富,信息的价值往往和信息提供时间直接相联系。

(3)系统性原则。是指能全面、完整、具体提供出反映金融市场活动的各个时期、各个方面和各个经营环节的信息。它要求所收集到的金融信息在横向上应有广泛性,在纵向上应有深刻性。也就是既有相当的广度,又有一定的深度。

(4)有效性原则。是指根据各个时期的具体情况,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收集那些对金融企业经营决策有重要意义的金融市场信息。这一原则要求信息的收集工作要事先制定好信息收集计划,明确收集方向,确定好收集内容,避免盲目性。

(5)经济性原则。是指金融市场信息的收集要讲求经济效益。这就要求一方面要尽可能节约信息收集的费用,另一方面在一定的费用水平上使信息收集具有最佳的效果。

4 金融市场信息网络

收集金融市场信息的策略有许多,但其中十分重要的是要建立健全金融市场信息网络。金融信息网络是指金融企业在主要负责人直接领导下,设立收集金融信息的专门机构,并确定专职的信息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他们专门搜集、加工、存储、检索和传递金融市场信息,以形成组织管理系统。

金融信息网络要充分履行自己的职能,必须做到如下几点:

(1)信息管理制度化、专业化。对人员、设备、工作程序,应该建立一套完备的信息系统管理制度。从而做到信息人员专业化、信息收集统一化、信息传递连续化、信息管理科学化、信息处理系列化。

(2)信息形式标准化。其中最主要的是指金融信息管理手段和信息物质载体的标准化。如对有关市场信息所使用的文件、表格、用语、磁带、磁盘、录像等都要按照社会统一规格制作,以确保信息畅通。

(3)信息的加工客观化。金融信息网络将收集到的各种信息予以加工处理,应本着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不可妄加主观臆断,以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4)信息传递高效化。金融市场信息网络要把有关的市场信息及时、准确地传送到企业决策者手中,为科学、有效的决策当好先行官。

5 金融市场信息的整理和分析

金融市场信息的整理和分析,是信息收集工作的继续和升华,是把金融市场信息由潜在的财富转化为现实的宝贵财富的重要一环。

5.1 金融市场信息整理

金融市场信息的整理,主要是指将所收集到的各种信息按其内容进行归纳和分类,使之成为能够反映金融市场活动本质特征和适合企业需要的信息。它是信息的深加工,也是信息分析判断的前提。

金融市场信息整理工作的程序,大体上有如下几个阶段:

(1)汇总。由于金融信息收集往往是通过许多渠道进行的,因此,信息整理首先要把各部门、各方面收集到的市场信息集中到专门机构或一二个专职人员手中,便于统一处理。

(2)分类。由专职人员将杂乱无章的各类金融信息按需要整理,分门别类地清理出来。

(3)初审。在分类的基础上,对各类别的金融信息逐条进行检查。检查该信息的来源、收集方法、信息的内容、信息的真实程度和价值大小。

(4)筛选。在全面审查的基础上,去掉那些明显不真实的和暂时无效的信息,把有价值的信息保留下来。

(5)登记。将经过筛选的金融信息,按一定的标准和要求,进行登记编号。并采用各种方式存储起来。

金融信息的整理可以借用国外的5W2H法进行:

what――什么信息?信息分类;

Who――谁?找出信息源;

Where――在哪儿?找出信息发生的地点;

When――时间?找出信息发生的时间;

why――为什么?找出信息产生的原因;

How much――多少?信息的时效、可信、价值程度如何;

How go――如何进一步判明信息的有效性?如何进一步获取更有用的市场信息。

5.2 金融市场信息的综合分析

金融市场信息经过加工整理,但还不能立即用于传递和决策。还应该进行综合分析,以进一步断定信息的真伪,它是否准确地反映金融市场活动的客观过程和本质特征。因此可以说,金融信息的综合分析,是金融市场信息加工整理的继续和延伸。

金融市场信息综合分析阶段,要求人们依据唯物辩证的方法论原则,对大量的信息材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认真分析思考,才能确保该阶段任务的完成。具体分析方法主要有如下三种:

(1)定量分析法。定量分析法是对金融市场信息资料进行数量关系上的研究。它是对以数据性为主的信息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它的前提是要求所提供的信息数据必须准确,这样测算出来的结果才能具有可靠性。定量分析法可以比较完整、比较精确地反映出金融市场各经济变量之间的具体数值、比例关系,帮助人们认识和预测金融市场发展变化的规模、程度和水平。

(2)定性分析法。定性分析法是以思辨的方式对金融市场信息资料进行质的研究,目的是审核市场信息是否正确地反映金融市场的本质特征。定性分析法要求人们注重信息之间的相互区别,反映的本质属性和主要特征,来审定信息的真实性,判断市场的发展规律。因此,运用定性分析法时,要求所提供的信息资料的数量要多,反映的面要宽,便于人们从总体上把握市场活动的规律。这种方法可用于人们对市场政策、市场环境及市场现状、结构、体制、渠道等方面的信息进行质的分析判断。

(3)定时分析法。定时分析法是对一定时期内某一类金融信息资料进行连贯性的分析研究,目的是审核所收集的金融市场信息资料是否连续地、正确地反映了某一时期市场变化态势。定时分析法要求信息资料既要有文字描述,又要有必要的数据资料。采用这种方法,可以对反映近期市场、节日市场、季度市场的动态信息资料进行连续性的分析。

在金融信息分析实际操作中,以上三种方法往往是相互结合使用的。这是因为它们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结合使用,可以取长补短。除上述三种方法外,还有不少分析方法,如对比分析法、综合归纳法、典型分析法以及经验分析法等,都是经过实践检验的切实可行的分析方法。

在对金融市场信息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也要最后进行真伪的再鉴别工作,以确保信息的真实可靠、公正客观。金融市场信息真伪再鉴别大体有如下四个程序:

第一,用材鉴别。即对加工、分析时所采用的原始信息材料进行再鉴别,复核金融信息的来源和可靠程度。

第二,方法鉴别。即对加工、分析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进行审查,认定加工过程是否合理,对金融信息的效用有无影响,以尽可能避免加工分析过程中所带来的误差。

第三,佐证。即要从正反两个方面和不同角度对加工分析后的金融信息资料进行印证,用以确保金融信息资料的典型性、权威性。

金融市场的重要作用范文第5篇

【关键词】货币金融市场 现状 政策建议

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一定程度上得益于货币市场的发展,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在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但是,在庞大的国际金融资本的强大压力下,现有货币金融体系已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我国金融业发展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研究我国货币金融体系现状及政策建议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鉴于此,笔者初步探讨了我国货币金融体系现状,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一、我国货币政策传导中金融体系的现状

目前由于我国货币市场运行机制的不畅,我国货币政策传导中金融体系的现状也不容乐观,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我国金融市场不统一、金融体系不健全、金融监管不到位三个方面,其具体内容如下:

(一)金融市场不统一

我国金融市场由于受发展程度和体制因素的制约,参与主体不够广泛,市场容量有限,目前为止货币市场仍然处于一个相对割裂的状态,整个货币市场不能真实的反映货币供求状况,难以对宏观经济运行产生足够的“冲力”。就整个货币市场而言,货币市场包括很多子市场,由于货币各个子市场之间的有机联系被切断,大多数货币子市场仍然处于分业经营阶段,严重影响了金融发展的进程。加之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之间的分裂,不同市场上的利率不同,导致资金的利用效率也较低。

(二)金融体系不健全

我国资本市场起步较晚,目前我国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尚未发展到成熟阶段,我国金融体系不健全的原因是由很多因素造成的,如金融结构类型偏商业银行机构、银行所有制结构偏国有银行,银行贷款对象结构偏国有大型企业贷款等,金融体系建设难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致使利用金融市场这条途径传导货币政策的渠道受限,导致金融水平低下,影响了货币政策传导的效能。

(三)金融监管不到位

金融监管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课题,当前我国金融监管理念在实践中仍存在一些问题,监管内容和范围狭窄,缺乏有效金融监管的条件,对货币市场的监管还处于事后监管的阶段,金融监管的总体水平不高。另外,我国货币市场的监管者同时也是经营者,监管过度与监管空白并存,难以体现监管的客观性以及有效性,影响了金融监管作为一个系统整体运作的效果。

二、完善我国货币金融体系的政策建议

我国金融体系的改革对货币政策机制具有重要的影响,针对我国货币政策传导中金融体系的现状,完善我国货币金融体系的政策可以从统一货币金融市场、健全货币金融体系和加强货币金融监管三个方面入手:

(一)统一货币金融市场

金融市场的统一进程成为当代主要市场经济国家金融发展的主流,完善我国货币金融体系,应统一货币金融市场,使金融市场成为一个整体,保证各个货币市场之间的相通与相容性。在统一金融货币市场中,要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一方面,货币市场应成为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优先目标,加强各个货币子市场之间的联系,应以利率统一为切入点,通过循序渐进的放松管制达到利率市场化的目的,促进货币市场统一。另一方面,要加强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之间的有机联系,使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在功能上相互补充,有效发挥货币市场的作用,并进而带来整个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

(二)健全货币金融体系

货币金融体系构成了金融活动的总体框架,完善我国货币金融体系,应健全货币金融体系,从根本上提升中国金融体系的竞争力。我国的货币市场发展很快,交易迅速扩大,健全货币市场结构,首先,市场需要多元化投资主体,要建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要求的多元化的市场主体,政府应放宽对货币市场主体资格的审查,加强货币市场主体之间的竞争。其次,就是进行金融工具创新,彻底改变目前我国货币市场工具单一的局面。最后,就是在金融工具创新的过程中应注重各个金融工具之间的互通,进而促进货币资金在各个不同市场之间的自由流动。

(三)加强货币金融监管

加强对货币市场的监管是一国金融稳定的前提条件,对于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稳健运行具有重要意义,完善我国货币金融体系,应加强货币金融监管,保证金融业安全高效稳健运行。加强对货币市场的监管,一方面要尽快出台规范货币市场的相关法律规范;另一方面应尽快成立一个专业的货币市场监管机构,实现对金融机构及其从事的金融业务持续有效的监管。其中,制定规范货币市场的相关法律法规,应在立足当前的货币金融市场体系的基础上,使法律规范具有一定程度的前瞻性。监管机构对货币市场运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则应在公共、公平、公开的前提下依法处理。

三、结语

总之,货币市场作为一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的经济体制和金融体系的改革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货币市场发展滞后已成为制约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因素,在新的金融环境下,为进一步发挥货币市场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应尽快制定出完善我国货币金融体系的政策,健全货币市场结构、统一货币市场以及加强对货币市场的监管,以促进货币市场运行机制的顺畅。

参考文献

[1]闵晓莹.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背景下的人民币国际化进程[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2010(03).

[2]郭菊娥.中国货币政策调控模式与运行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

[3]王冬吾.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效应分析[J].时代金融(下旬刊).2011(06).

金融市场的重要作用范文第6篇

关键词:农村;金融市场;成长困境;解决途径

十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农村改革,特别是14年中央一号文件对深化农村改革做了全面部署,要求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加快农村金融制度创新,进一步盘活农村资本市场。现阶段,我国十三亿人口八亿农民,农村改革和发展依然是国家建设的重中之重,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稳步提升就少不了金融市场的支持,从目前看,一是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还很不均衡,一方面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村土地向集约化和机械化方向发展,农业合作社建设如火如荼,但缺少必要的启动资金和大型农机具采购费用;另一方面,由于受到政策、农村金融环境和机制的影响和制约,农村金融机构大量的闲置资金却不能被农业合作社所用,造成供需失衡。[1]此外,金融服务更加侧重城市建设和企业信贷,对农村金融市场的开发还没有重视起来,所开发的产品和服务很多都需要一定的抵押物和限制条件,相对农民而言办理起来较为繁琐;在政府监管和顶层设计上还缺少前瞻性和指导性,有些好的政策和当地的实际不符,落实上遇到困难影响到金融市场的成长。

一、农村金融市场的成长困境

(一)农村金融供需关系不平衡

从全国范围看,现在的农村金融供需发展出现了一个怪现象,一方面农村百姓对资金贷款需求量很大,另一方面,我国的金融机构却为之提供的金融服务和资金数量却相对较少。很多农在春耕之前因筹措不到必要的春耕费用,而被迫将土地进行流转出去打工。而流转的土地到合作社手中,同样遇到的是资金问题,金融机构在提供资金的同时需要一定的抵押物作为保障,但农民和合作社很少有合适的抵押物进行贷款,从而制约了合作社的发展和土地流转的正常运行。除此之外,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的分布的不均衡,边远落后地区金融机构营业网点分布明显较少,服务水平明显不足,信贷审批权限小、额度低,风控能力较差等也严重影响着农村金融关系的平衡。[2]

(二)金融产品和服务过于单一

目前,相对其他国有商业银行在农村金融市场上所占比例看,农村信用社在服务农村金融上仍占主导地位,其所提供的贷款总额约占农村地区贷款总额的五分之四,其比例远远要高于其他国有商业银行,由于自身发展能力和政策的制约限制,其所开发的金融产品主要以信贷和理财为主,而多数农民对此类金融产品的需求并不是很迫切,急需的主要是春耕时的小额贷款,时间短,运作活的金融服务。而其他金融机构在县乡一级的金融网点设置又不是很充足,所提供的服务产品更是与农民的需求相距甚远。可见,面对占全国GDP贡献的三分之一的农村金融市场,现有的金融机构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开发,在机构设置和产品服务上没有和现在农村的改革相适应。金融产品过于单一,严重制约了农村金融市场的成长和农村改革的发展。在金融服务上面,受到基层金融部门规模小,人员少,业务员素质差异等方面的影响,在农村金融服务上面基本处于停滞状态,或者开展的金融服务只是针对种粮大户,对广大农民来说,其金融服务的意愿还是很单薄的。

(三)农村金融市场缺乏有效监管

从历史角度看,农村金融从民间自发借贷和地下钱庄发展而来,其历史影响并没有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金融市场的深入而彻底从农村消失。相反,由于农村金融机构给农民提供的服务和产品在利率并没有太大吸引力,在办理程序上过于繁琐,对文化相对较低的农民而言,民间借贷显得更加实在和快捷,虽然利率改一点但民间借贷仍然占据农村资金流通的主要形式。这种只发生在农村之间的金融流通方式,政府和金融管理部门基本上不能进行有效监管,除非发生特别重大集资事件或者借贷纠纷,政府相关部门和金融管理部门才会进行监管和处理。此外,基层金融监管部门相对薄弱只有中国人民银行和地方的银监会,这些金融监管部门人员配备和监管手段都很难从外部对农村金融市场进行有效监管。此外,对金融机构而言,很多农村贷款在回收上面遇到很多困难,不良贷款的数量居高不下,这样造成了金融部门不愿意对农村金融产品进行开发,在实际监管上也不愿意投入太多精力。

(四)金融市场的风险补偿和保障机制建设不健全

金融市场本身的特点决定其高风险性,在我国这种风险性一旦出现其最终的拯救者就是国家,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金融市场的风险补偿和保障机制基本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金融企业作为国家的附属机构,缺乏市场推出机制。但随着金融活动的市场化加深,又要求金融部门要进行调整,政府由原来的风险承担者要向风险控制者转变。但从目前看,农村金融市场的风险补偿和保障机制建设还处于探索阶段,很多方面还很不健全,特别是在农业政策性保险制度、补偿制度的范围和程序上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其农业发展决定着国家的稳定和谐,农业在抵抗自然灾害和风险上面还很薄弱,金融市场要在农业上面做文章,进一步探索和健全风险补偿和保障机制建设,从制度建设入手,不断提高农业发展抵抗风险能力。农村金融市场建设任重而道远,特别是我国正处在农村改革的关键期,很多新鲜事物都处在探索和总结阶段,要想解决好农村金融市场存在的现实问题,光靠一两个文件落实是解决不了的,光靠政府主导也是解决不了的,靠金融部门加强内外部管理和建设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金融市场发展道路上的困难。要抓住农村市场发展的关键,从体系建设入手,不断引导农村金融市场体系建设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与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相匹配;政府要加强农村金融市场的顶层设计,不断推动下级金融机构业务改革,此外,政府要将有形之手从农村金融市场中脱离出来,从风险的承担者变为掌控者,不断的对进行市场进行有效引导和监管,加强农村金融服务平台建设,为金融机构和农民之间架构资金流通的桥梁和渠道;此外,作为金融机构本身也应加强内部建设,多投入些精力和时间,放在农村金融市场的产品研发和服务方式的改进上来。[3]这有多管齐下,各尽其职,农村金融市场成长才有出路,农村改革才有动力,农民收入才有保障,国家富强才有盼头。

二、农村金融市场成长的突围路径

(一)农村金融市场突围的关键在于体系建设

金融体系建设贯穿农村金融市场成长始终,一是要进一步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创建良好的市场环境,明确农村金融市场发展方向,不断促进多种形式金融机构共同发展,打破金融行业垄断,不断完善农村金融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加快调整农村金融市场资金配置。二是要大力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特别是借鉴发展成熟的村镇银行、金融合作社等新型金融机构发展模式,结合本地实际,不断推进金融服务主体多元化。三是要进一步提升农村金融体系功能的发挥,不断增强金融体系基础的农村放贷功能,提升金融产品的创新功能。四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给予财税政策、货币政策等方面的政策扶植,各级政府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相应农村改革的发展措施,不断的完善金融体系建设,为金融市场成长寻找突破路径。

(二)农村金融市场突围的核心在于顶层设计

通过金融机构顶层制度的制定,推动下级金融机构业务改革。从金融市场的构成角度出发,金融机构在农村金融市场中所扮演的角色处于核心地位,没有金融机构的推动农村金融市场就会缺乏资金来源,就会如同一潭死水一样失去应有的活力。现阶段,民间资本参与金融改革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利率问题和准入机制依然阻碍着以民间资本为主的设立的村镇银行的设立,从这方面看,顶层设计的缺陷导致民间资本在金融市场的建设方面是有力使不出,进而这部分资金就会分流到民间借贷或者地下钱庄上去,融入到农村金融市场,以这种方式融入的资金,作为金融监管部门几乎不能进行监管。要想盘活这部分资金,就必须打破顶层设计的障碍,制定相关制度,准许民间资本参与到金融机构的设立和运营中来,降低准入门槛,合理设定贷款利率,真正的让民间资本参与到农村金融市场的建设中来,才是未来解决农村金融市场的一个重要核心问题。对此,具体而言,除了要在农村地区进一步大力建设农业发展银行和商业性农业银行,推动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在强化农村金融市场的扶持、引导和监管的基础上,进一步依据农村地区金融发展的特点,制定差异化的金融服务政策,降低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的准入门槛,通过政策援助优化农村地区,尤其是在欠发达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体系及其金融发展环境,最终在根本上为农村金融市场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基础。

(三)农村金融市场突围的基础在于平台建设

近年来,部分地区通过政府引导金融机构成立适合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金融服务平台,结合土地流转和土地确权工作的开展,通过补齐担保短板,拓展“四权”抵押贷款模式。明确抵押贷款机制,确定贷款对象和工作流程,从具体政策上指导、支持、管理抵押贷款工作。依托县乡经管部门农村资源流转服务平台,建立了县、乡土地经营权流转融资网络管理平台,实现了咨询、登记、评估、抵押、担保、审批、贷款、仲裁一站式服务。这种以物权公司开展的担保贷款业务很好的弥补了金融机构在抵押物贷款方面的苛刻要求和不足,也为进一步打造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平台提供了新的思路。由此,在不断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可以考虑由政府出面,联系和推动金融从业单位进一步强化平台建设。一是通过物权融资公司担保服务,将有效盘活农民承包的土地,破解农户担保物少、信用额度低等难题,使规模种植和养殖农户在申请贷款上能够担得起、贷得上。二是由政府和金融机构共同构建的服务平台,能够有效的分担贷款风险,为金融机构开展信贷业务消除了后顾之忧。

(四)农村金融市场突围的保障在于监督管理

严格的金融监管制度无疑是推动农村金融市场进一步发展和健康成长的基本保障和基础。在农村金融市场体系建设中避免不了会出现投资理念偏差、农村信贷体系信用度较低、不良贷款出现和回收难度较大等现象,这些都是因缺乏监管或监管失位造成的。要想开展还农村金融市场的监管工作,首先,要加强监管体系的内部建设,现阶段,我国的金融监管体系建设还相对滞后,在人力、物力和财力方面投入还相对较少,特别是现在县乡一级金融监管部门往往只是有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两个部门,部分监管职能还需要政府出面进行干预,要从金融监管部门内部入手,加强人员的培训和业务知识学习,不断丰富实际管理内容和管理经验,采取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其次,建立金融信贷信用体系,特别是对种植大户和合作社群体建立信用等级评估机制,以服务平台为依托,通过资格审核和贷款信用等级评定来确定贷款数量,对失信个体要进行严肃惩治,取消信贷资格,加大处罚力度,让失信个体真正的受到严惩,从而为农村信贷市场创造良好的信用环境。三是加强金融机构管理,实行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市场准入与退出机制,既能够有效地推动一些金融机构及时进入农村市场,也能够使得不符合农村市场发展的、造成严重金融负面影响的、服务产品和服务方式落后的金融组织及时淘汰,退出市场。此外,还必须着力加强政府与金融机构的联合监管力度,重点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管,防止挪作他用和产生不良贷款。

(五)农村金融市场突围的重点在于农村金融发展机制的完善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完善的发展机制,对于农村金融市场机制建设而言,其好坏直接影响到金融市场的运行顺畅程度,而且,也必然影响到整个农村金融市场的未来走向和发展前途,因而,要实现农村金融市场的突围,就必须不断完善农村金融发展机制,通过资源的调整与配置促进金融市场的合理有序发展。对此,针对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情况,首先可以从加强农业保险力度做起,在减少合作社和农民损失,降低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可能出现的风险的同时,引导农民和合作社积极投保,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对有大额贷款的合作社要进行强制性保险,抵御自然灾害带来的不利影响。其次,要重点强化风险补偿机制,在多个方面,尤其是关系到农民切身利益的金融活动方面建立和完善金融风险的补偿和担保。比如,对于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而言,不仅是个新生事物,正处于探索完善阶段,而且,也关系到农民和金融机构的切身利益,彼此风险都比较大。就可以有地方政府出面出资,设立相应的风险补偿基金,在政策指导下对于金融机构因开展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产生的风险加以化解,推动此项工作快速开展。

总而言之,农村金融市场改革作为我国金融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农村发展农民致富的重要责任,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农业发展的兴衰,直接关系到农村改革的成败。我们要正视现阶段农业农村的现状,正视农村金融成长所面对的困难和不足,上级部门要做好顶层设计,政府和金融部门要加大扶持力度,不断为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内部和外部环境,要加强农村信贷信用体系建设,完善各项机制,从源头入手加强监管,堵塞不良贷款渠道,从而实现农村金融市场的成长与发展,为实现农业农村的跨越式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作者:党晨鹭 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

参考文献:

[1]马九杰,刘海英,温铁军.农村信贷约束与农村金融体系创新[J].中国农村金融,2010(2):39-41.

金融市场的重要作用范文第7篇

[关键词]金融市场化;改革;经济发展;影响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5.02.094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02-0127-01

经过对金融市场化的探索,我们认识到社会主义经济通常是市场经济。要使其健康快速的发展,就需要改变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向着市场化经济模式转变。在这一过程中,金融市场化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经济市场化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金融市场化的要求,从理论上讲,经济市场化是金融市场化的前提。

1 关于我国金融市场化的概述

1.1 我国金融市场化的内涵

金融是社会化商品经济发展的主要产物,也是货币资金融通的总称。商品经济的发展将我国带入市场经济,使金融运行渠道逐渐得到拓展。不仅提高了我国资金配置效益,还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金融机构,满足了金融活动在各方面的需求。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商品经济的发展,金融的作用开始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围绕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金融也开始逐渐改革。金融改革的主要目的是实现计划经济向着市场经济的转变,所以,我国的金融市场化是由计划金融向着市场金融转变的过程。我国金融市场化内涵丰富,不同角度的金融市场化有着不同的内涵,金融运行方式不同,其市场化的内容也有所不同,根据运行方式可以得到金融市场化的内容有三个方面:第一方面是对信用活动的计划运转局面进行改善,按照市场机制建立相关的运行制度;第二方面是利用发展直接金融的方式拓宽融资渠道;第三方面是恢复利率机制的调节作用,促进利率的市场化。根据金融体质可以得到金融市场化的内容有五个方面:根据市场金融发展的情况对金融体系进行重塑;通过商业化的改造将国有银行变成真正的金融机构;对金融市场体系进行逐步完善;对金融直接调控局面进行改善,建立完善的金融体系;通过对外汇管理体系的改善进而扩大金融对外开放的范围。

1.2 我国金融市场化改革的进程

近年来,我国金融业市场化改革主要以放松管制为重点,逐步建立多层次的市场化金融体系。对于准入管理的放松,既有对金融业内部的放松,也有对外部的放松。对内放松主要是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金融市场,促进金融机构的产权改革。在银行、证券以及保险行业增资扩股改革中鼓励民间资本的参与。此外,还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小额贷款公司。金融业在加强管理、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加大了民间资本的参与力度,进一步增强了服务三农的能力。

金融业在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也鼓励金融创新,使用各种方式绕开行政管制,不断响应市场的各种需求。金融市场化改革过程中还对利率和汇率进行改革,建设市场基准化利率体系,扩大市场化产品的应用,推动利率的市场化。在推进利率改革的过程中,完善中央银行利率调控体系,对利率传导渠道进行疏通,建立利率定价机制。在汇率改革中,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对浮动汇率进行管理,保持了人民币汇率的稳定性。金融市场化改革中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的程度,支持金融机构使用多种方式开展境内外活动。

2 金融市场化改革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2.1 金融市场化改革对民营经济的影响

金融市场化改革和经济发展是一种正相关的关系。通过金融市场化改革形成了一个成熟的金融市场,使金融体系更加完善,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主要在于完善的金融市场能够合理引导社会资源,将更多的资源使用到生产领域中,从而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从一定程度上来讲,金融市场化程度越高,我国经济就会越发达,尤其是民营经济会迅速发展。随着民营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地位的不断提升,其也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总体动力和源泉。也是实现就业机会增长,促进产业转型的主要方式。在民营经济占据主要地位的经济发展背景之下,其信贷融资对于民营企业的发展起到阻碍作用;同时,对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也不利。随着金融市场化改革,在银行利率等各个方面的改革使得国有商业股份制的产权更加明晰,国有银行的经营目标也开始转变,对于一些效益较好的民营企业也开始支持,解决了民营部门资金匮乏问题,促进了地方民营企业的发展。

2.2 利率改革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实际利率的改革对经济发展起着促进作用。我国金融体系主要以国有银行为主导,国有银行占据垄断地位,导致银行之间的竞争力不够强烈,银行贷款的使用效率相对较低。一些非国有企业的贷款只是占据很少的份额。说明我国金融资源配置效率较低,其根本原因在于利率机制没有发挥其应用的作用。随着金融市场化改革的逐渐深入,对银行利率进行调整,降低了国有银行的利率使用比重,不仅提高了银行业内部的竞争力,也提高了资本的运作效率和使用效率,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2.3 货币化程度的提高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金融市场化改革中提高了货币化程度,使我国金融深化水平不断提高,进一步强化了金融中介效率,使工业发展过程中实际收入和产出的比例逐步扩大。直接对经济发展起着促进作用,也扩大了经济发展范围。

3 结 语

金融市场化改革扩大了我国经济对外开放的范围,解决了对外贸易问题。此外,利率市场化不断推进建立了市场基准利率体系,进一步强化了市场定价机制。汇率的改革使得人民币汇率的弹性逐渐增强,有效的调节了市场供求。这一系列的体制变动不断推动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总的来说,金融市场化改革从根本上促进了经济市场化。

主要参考文献

金融市场的重要作用范文第8篇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 改革 金融风险 防范

利率市场化是金融改革的必由之路,逐步取消利率管制政策之后,金融对经济发挥着显著的促进作用。利率市场化把利率定价权交给金融市场,用市场均衡利率取代既有的管制利率,最终促进资金的合理流动、推动经济增长,而防范金融风险就成为一项重要课题。

一、基于利率市场化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性

利率市场化指的是中央银行把利率决定权交给金融机构,由它们自主按照市场资金供求关系决定利率,中央银行则通过控制基准利率、存款准备金、再贷款率、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等手段间接调控利率,传导国家的政策。利率市场化对金融环境的改善和优化有利,能帮助提高运行金融系统的效率,在经济发展中发挥潜在功能[1]。尤其是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微观经济基础、宏观经济环境都较薄弱,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风险更大、更复杂,探究并防范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汇率风险等金融风险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基于利率市场化防范金融风险的主要措施

(一)增强风险管理意识

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应不断增强自身管理利率风险的意识,完善内部控制机制,提高分析、预测、规避利率风险的能力。一是尽快以效益为中心建立起协作的、高效的金融产品定价体系,按照客户给金融机构带来的收益、期限长短、信用风险以及利率风险的大小、资金筹集成本、运营成本等因素,合理定价金融产品,构建科学的产品定价体系;二是在市场利率的导向下建立内部资金转移价格,内部利率是调节金融机构内部资金流向的一个重要杠杆,一旦和市场价格偏离,就极易误导各机构的经营行为,对金融机构的正常经营不利;三是改变采集利率信息的方式,重视研究、预测市场利率的走势,适当建立衡量利率风险的系统,真正发挥出利率在优化经济结构、配置金融资产以及改善金融宏观调控等领域的基础作用,提高风险管理能力,防范金融风险。

(二)稳步推进改革进程

只有稳步持续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在改革中有效化解金融风险,才能保证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一是继续简化管理贷款利率的档次与种类,增加金融机构定价贷款利率的权力;二是研究促进存款利率市场化的形式,它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攻坚问题,是金融机构管理资产与负债的前提,须放宽对起存金额的限制,促进存款利率的市场化;三是对利率的结构和水平进行适当的调整,将利率关系理顺,优化计结息方式,逐步靠拢国际惯例;四是积极推出利率衍生产品,放宽市场准入标准,完善利率互换市场,促使市场主体能通过有效的手段管理金融风险,增强对风险的控制和防范能力;五是完善存款征信制度、保险制度,确保金融机构及存款人的安全、利益,促使银行体系自担风险,改变社会信用现状,避免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之后出现竞争过度的局面,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保驾护航。

(三)健全金融市场机制

利率市场化要和丰富金融产品、健全金融市场机制有机结合在一起,因为金融市场是集散资金交易信息的主阵地,是市场的参与者、调控者对市场信息的主要获取渠道,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提高市场的透明度与公平性对激发市场供求有利,能为有效的、真实的市场利率的形成以及市场的参与者、调控者作出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一方面,要建立起完善的、统一的货币市场,并不断扩大其规模,提高其运行效率和影响力,形成能真正将市场资金供求反映出来的利率信号。相对发达的货币市场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础,是中央银行操作货币政策的主要手段[2]。最近几年,债券回购市场、同业拆借市场快速发展,人民银行凭借它们调控公开市场的业务,取得的成效是显著的,接下来则应注重票据市场的发展,因为票据市场对银行、企业有很强的关联性,拥有连接和管制市场利率的优势,中央银行应基于对票据市场管理的强化,加大调整再贴现率的频率,使其和市场利率更符合,并将其视作重要的市场利率反映指标。

另一方面,要进一步规范发展证券市场,增强它与货币市场之间的联动效应,为金融机构、投资者提供规避和防范金融风险的资产结构调整机制,从而拓展证券市场的广度、深度,提高金融机构管理的流动性及市场筹资能力,建立起统一高效、品种丰富、竞争有序的证券市场,这是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基础。一是持续扩大市场主体,增加市场成员的广泛性,推动社会资金的高效、充分、广泛地流动;二是增加市场交易工具,满足投资者的个性需求,丰富金融市场内涵,尤其要适时推出衍生交易品种,丰富金融风险防范工具;三是大力建设市场中介制度,推动市场发展经济业务,增加市场流动性;四是大力建设金融市场基础设施,提高交易系统的运行效率,尤其要注重债券柜台交易系统的全面推广,以扩大市场覆盖面;五是推动交易市场与银行市场的相互融通,促进大额存单市场、票据市场等的均衡发展,完善成本约束机制、金融风险防范机制。

(四)有效实施金融监管

完善并有效实施金融监管是基于利率市场化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前提,尤其是在现阶段,国有商业银行尚未完全转化成商业银行,很多工商企业也不是真正的企业,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机制还有待完善。如果在这样的形势下实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却没有有效的金融监管,那么金融风险不可避免。所以应坚持整顿并维护市场金融秩序、调控商业银行的资本利率、充足率、降低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进一步规范利率主体行为[3]。一是以利率市场化机制的建立为契机,积极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建立接轨国际标准的金融监管体系;二是依据金融的市场化运行要求,规范金融监管,建立起符合国情及国际惯例的法规体系,加大金融监管力度;三是利用先进的技术建立数据模型,对利率的风险程度、敏感度加以计算和分析,建立完善的金融风险预警机制,同时结合专项稽核等手段全方位监管金融机构面临的经营风险;四是选拔并培养监管人员,打造高素质金融监管队伍,有效提升金融监管水平,全面防范金融风险。

三、结语

利率市场化改革是金融产业走向市场的一个重要步骤,是将国民经济运行体制转变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基本标志。在实践中,务必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克服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中的金融风险,有效建立监管体系,才能真正做到对金融风险的防范,为持续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提供保障,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逯新红.利率市场化的风险防范和改革重点[J].宏观经济管理,2015(03):61-63.

金融市场的重要作用范文第9篇

    一、法制化是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必由之路

    近年来,国际金融市场风波迭起,因违规进行金融衍生交易、资本运作效益低下、金融诈骗发生频繁且高科技化跨国化等而引发的金融风险案令世人震惊。各种金融动荡的后果已不再仅局限于某个金融机构或国家,而且呈锁链式传递或扩散。危害波及周边地区至整个经济区域。随着世界金融贸易服务自由化的加快、金融创新工具的推陈出新而导致的传统条件下金融内控制度与监管制度的滞后,不能适应现代金融业飞速发展的需要的种种严重问题性,已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金融风险防范已成为国际性的共同课题。

    在中国,目前反映出来的潜在金融风险隐患除了违规操作衍生交易,资产效益低下,呆帐坏帐率偏高,金融诈骗严重等国际共同的金融风险外,还具有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明显特点:如金融主体资格不健全、部分非银行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偏低、金融机构设置布局不合理而引发的过度同业竞争、银行信贷资金违规流入股市炒作、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比例偏高等等。检讨中国现有金融风险隐患的成因,不外是体制的不健全与法制的不完备两个方面,而这两方面又是相互联系与影响的。 

    从制度方面看,中国的金融体制尽管已进行了历史性的变革,并初步建立了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金融市场雏形,但这种雏形与完善的市场机制所需要的金融市场差距甚大,呈现出明显的“过渡性”特征。其中,中央银行调控体系尚未健全。央行尽管已开始采用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间接调控宏观金融市场,但由于货币市场、利率市场、外汇市场等配套运作机制不健全,央行完全依赖信贷、利率、汇率等金融杠杆进行间接宏观调控的条件尚不具备。同时,国有商业银行虽然已向商业化方向转变,但因长期实行的政策金融与商业金融的影响尚存,加之地方政府干预严重,缺乏对经济利益刺激的反应机制,以致短期内很难实行以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和风险管理为特征的商业银行运作机制。在这种状况下,商业银行不可能将央行货币政策信号有效地传导至生产与流通领域,从而在相当程度上弱化了央行的间接调控功能。第二,市场运行机制与市场体系尚不完善。一方面是证券、信托、保险、期货等市场已建立,使金融市场呈现出资产多元化格局。另一方面,是市场运行机制缺乏完整的制度模式和架构,以至出现了证券期货市场违规行为不断、信托业定位模糊、保险业非均衡发展及过度竞争等问题。这些不正常现象若长期存在,必将对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均衡发展造成不良影响,使市场融资方式趋向单一,并最终危及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从金融法律制度上看,中国的金融法制建设起步甚晚,与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同步发展,同时具有“摸着石头过河”的特征,制度不健全、法律规范的缺位和金融监管体制的不完备在所难免。但从法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不难看出:金融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必须有相应的制度与规范作后盾,金融市场的有效运作则必须以秩序为前提。而无论是制度、规范,还是秩序,都是法制建设的基本任务与目标,因此,金融法制的不健全可以说是形成中国金融市场风险隐患的更为主要的原因。

    中国金融市场建设应以统一开放、有序竞争、严格监管为最终目标,这实质上也是市场机制合理、有序运行的基本要求、要实现这一要求,必须规范金融市场主体行为,建立金融市场秩序,协调金融关系、完善金融宏观调控手段。而这些目标,只有在金融法制健全和完善的前提下才能进行,这是由金融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和法律的功能所决定的。

    金融市场在市场经济体系中的中枢地位决定了它既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又是市场经济体制的最重要规范对象。在人类发展过程中,经济活动是一切社会活动的基础。商品经济条件下维系人类经济生活的主线有两条,其一为物质资料的生产与再生产,其二便是社会资本的流转与循环。在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作用下,社会资本的循环路径、规模、利益取向除了直接调控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外,还影响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也就是说,在价值规律和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成为资源配置的基础的条件下,金融活动所具备的双重功能日趋显著:在微观上金融机构提供的资金是企业资金的主要来源;在宏观上金融市场的发展对整个市场经济的发展直接产生影响,从而成为整个市场经济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现代市场经济是有国家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金融在整个市场经济体系中的中枢神经地位必然使国家将其作为政策工具,使之成为重要的调控手段,并通过其宏观调控的功能对微观经济产生影响。

    正是由于金融市场在整个市场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其规范运作和稳健发展就显得更为重要。而市场经济的本质是法制经济,依权利法定的法治原则。政府如何运用金融政策进行宏观调控需要法律授权,政府宏观调控的权力、范围、措施及效力均需法律明确规定;金融市场主体的行为规则需要法律确认,金融市场秩序需要法律建立,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法制化是中国金融市场建设的必由之路,当然也是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必由之路。法律化、制度化的金融市场才能实现合理、有序、秩序运行的目标,也是由法律的特殊功能所决定的。

金融市场的重要作用范文第10篇

在现代金融经济中,金融套利行为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金融套利行为的存在有利于提高金融市场资源配置的效率、提高金融市场的流动性、推动金融市场的自由化和一体化进程。但是同时也会造成金融市场波动性增加,对金融管理形成冲击等负面影响。因此,利用其积极作用,规避其消极影响是对金融套利行为关注的焦点。

【关键词】

金融经济;金融套利;金融监管

套利行为在计划经济制度下被视为投机倒把、不劳而获的行为,长期难登大雅之堂,其负面影响被人为夸大,而其积极作用则未被发现。随着近些年来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成长,金融经济正逐步形成并迅速发展。于是,随之而来的金融套利行为作为现代金融经济的主体之一也逐渐活跃起来。但是,我国的金融市场相对而言还处于发育程度不高的成长阶段,金融经济市场运行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金融市场运行过程中的制度建设、运行效率、对外开放步伐、自由化进程等方面的问题,都是目前金融监管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因此,如何认识和利用金融套利对这些问题的积极作用,同时克服其消极影响,对搞好我国金融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金融套利简介

(一)含义金融套利是伴随着现代金融发展而产生的一种金融主体行为。根据现代金融学的观点,套利是以资产价格为中心来进行界定的。是一种利用资产价格的差异来获取无风险利润的行为。然而,对金融套利行为的定义,不同的学者从金融市场运行的不同角度作出了不同的界定。总结学者们的研究成果,金融套利可以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广义上的金融套利指的是在金融市场运行中,市场主体利用市场运行中存在的非均衡性获得利润的行为;狭义上的金融套利指的是利用市场上各种金融工具之间非正常的价格联系获取利益的交易行为,是一种金融价格套利。

(二)类型金融套利主要有金融价格套利和金融制度套利两种。价格套利是金融套利最常见的形式,它是指利用汇率、利率等各种金融资产之间存在的价格失衡来获取利益的行为;现代金融经济的运行是建立在相应的制度基础上的,它给金融经济参与主体带来外部的制度负担,但是,制度之间存在的差异和不协调性也给市场主体带来了减轻制度负担的机会,在金融经济活动中市场主体可以通过调整自身的适应性来对这些制度的差异和不协调加以合理利用,进而规避制度的约束,金融制度套利也即是这样产生。

二、金融套利的作用

(一)提高金融市场效率金融市场效率包括了市场定价效率、制度效率、资源配置效率。套利行为的存在对上述三种金融市场效率都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市场定价效率要求金融资产价格能够准确及时地反映所有的市场信息,以确保重建均衡。因此,供求对信息反映的快慢实际上决定了市场定价效率的高低,信息效率构成了市场定价效率得以实现的前提条件,金融套利行为的一个积极作用就在于可以提高市场的信息效率,促使市场价格关系由非均衡向均衡快速转变。金融套利行为对金融制度效率具有提高作用,通常来说,金融制度在短时间内是静止的,金融套利对制度效率的提高作用主要表现为可以为原先存在的制度低效情况起到一定程度上的弥补。这种提高作用又可以细分为两中具体情况:一种是竞争性金融制度套利。市场参与主体将资本从制度效率相对低下的地区或金融监管部门转移到制度效率较高的地区或者是金融监管部门,这样就从整体上提高了社会资本管理的制度效率;另一种是非竞争性金融套利。这种套利活动是利用制度间的不协调或漏洞来进行的,这种套利行为的存在实际上使得那些因为制度缺陷因素的存在而不能开展的金融活动可以开展。因而,这种套利行为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对原先存在的制度断层和漏洞进行弥补,进而提高制度效率。而金融套利对于金融市场资源配置的作用也十分明显,这种作用主要分为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两种。套利行为本身就是一种直接的资源优化配置过程,金融价格套利行为实现了市场的均衡,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一种比较直接的资源优化配置行为。而金融套利行为对资源配置的间接效应主要是通过提高市场定价效率和制度效率来间接提高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并且,金融套利行为对资源优化配置的积极作用主要就是通过这种间接效应来发挥作用的。

(二)增加了市场流动性虽然金融市场在流动性方面的缺陷并不能产生金融套利行为,但是,金融套利行为的存在却反过来能够增加金融市场的流动性。金融市场的流动性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交易对象及其活跃程度、交易手段的多寡和交易损失程度这三个因素。其中交易对象是指金融市场的参与者;交易工具则是各种金融工具;而交易损失程度则指的是交易前后的差额,直接关系到交易成本。一般来说,如果金融市场具备了众多活跃程度较高的参与者、完备高效的交易手段和交易效率,那么,该市场的流动性就较高。相反,如果不能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市场流动性就会出现问题。而金融套利行为的存在就可以通过对这三个因素施加直接和间接的作用,进而影响金融市场的流动性。

(三)推动金融市场一体化金融套利对金融市场一体化的推动作用主要是通过价格套利对市场的连接来实现的。这种推动作用主要表现为:价格套利推动了具体一国国内各个专业性金融市场或某一市场内部的一体化;套利资本的跨国运作推动了国际间金融市场的一体化。这种对市场一体化的推动同时也对相应的金融制度和金融服务的一体化进程产生推动作用。

(四)推动金融市场自由化金融制度套利主要是通过规避金融制度来实现的,制度套利的大量存在促使政府逐渐解除对金融的某些管制。而金融制度套利对金融市场的自由化的推动作用是通过对套利的监管来实现的。金融监管套利不仅是金融自由化的原始动力,同时也是金融自由化的持续动力。

(五)增加了金融风险在经济活动中,任何经济行为都具有其两面性,在产生积极作用的同时往往都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金融套利行为作为金融市场活动中的一种重要行为,同样对金融市场和金融经济的发展产生着积极和消极并存的作用。它在弥补市场缺陷,充当金融市场运行剂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负面的影响,这种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增加了市场的波动性、对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的有效性产生削弱。这就会直接导致金融风险的增加,甚至可能会演变为金融危机。

三、结语

金融套利是金融经济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和行为,金融套利的存在对金融市场的发展有正反两面的作用,如何在金融经济中对金融套利行为的积极作用加以利用,对其负面影响加以规避,是金融监管和金融经济宏观调控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也是促进金融经济和金融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途径。

参考文献

[1]纳赛尔•萨博.投机资本:全球金融业中看不见的手.第1版.北京: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年5月.

[2]王明华.金融工程与金融效率相关问题研究.第1版.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l月.

金融市场的重要作用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农村金融;二元失灵;市场失灵;政府失灵;矫正路径

中图分类号:F83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544(2008)02-0005-04

农村金融作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最为重要的资本要素配置制度,对农村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然而,在我国农村金融领域却同时存在着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即“二元失灵”问题。这是由于市场机制的先天缺陷和政府干预的后天失调而导致农村金融受到抑制,从而不能有效发挥金融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矫正农村金融“二元失灵”的关键在于政府职能的有效发挥。

一、我国农村金融存在的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在某些领域不能提供符合社会效率条件的商品或服务的现象。我国农村金融存在的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市场竞争法则导致资金大量流出农村地区。市场机制追求效率,不能有效解决资金的公平配置。开放金融市场能有效地从社会各个角落中吸收游资和闲散资金,形成根据货币供求状况在各部门、各地区之间重新分配资金的机制,但在追求效率的利益机制的驱动下资金常常向经济发达地区和效益高的部门集中。尽管我国农村经济和农村地区存在大量的资金需求,新农村建设存在大量的资金缺口,但广大农村地区不仅不能有效吸收资本, 相反资金还大量从农村地区流出,结果带来的是城乡差距的扩大,二元经济的深化。

2. 农村金融市场竞争不充分而呈现出高度垄断的特征。金融业属于资本密集型行业,有着自然垄断的特征。在垄断情况下,市场竞争机制扭曲,不能发挥自发而有效的调节功能,完全竞争条件下的“帕累托最优”成为纯粹的假设。尽管我国农村存在多种金融组织, 但这些金融组织之间并没有形成有效竞争的格局。农业银行作为国有商业银行,在商业化改革进程中市场定位发生了重大变化, 业务范围已从农村转向城市、从农业转向工商业。各种形式的非正规金融组织难以得到国家法律和政策的制约和保护,游离于正规的金融市场之外。在这种情况下,农村信用社几乎成了农村金融市场上惟一的正规金融组织。信用社经营活动存在着明显的地域限制,缺乏必要的竞争。处于垄断地位的信用社,缺少改革和创新的内在动力,导致农村金融市场缺乏生机和活力。

3. 农村金融具有准公共产品的性质。准公共产品是介于纯私人物品和纯公共物品之间的产品。由于农村金融存在着准公共产品的性质,这就使得仅靠市场机制不能有效提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尽管一个良好有效的农村金融体系能够提高农村公众的福利水平, 更有利于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但由于资金投向农村地区相对于投向城市部门要承担更多风险而收益却小, 结果导致大量金融机构和金融服务出现严重的脱农化倾向,农村金融萎缩,经济社会发展严重贫血,具有准公共产品性质的农村金融供给不足。

4. 农村信贷市场信息不对称性问题突出。对于工商信贷而言, 农村信贷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远比城市普遍和严重。 由于缺乏有效的财务报表和数据资料作为参考, 农村放贷人往往很难知道分散在各地农村的小额借贷人是否是按照合同写明的目的申请贷款,获得贷款后做了些什么,也难以确认借贷人是否会策略性赖账。 信息的不对称性导致放贷人需要与农户进行较长时间交往才能采集足够的信息,用于判断是否提供信贷。但由于贷款规模微小,正规金融机构无法承担信息采集的时间和成本。同时农贷的整个申请、获得、使用过程中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突出,容易产生信用风险。这样,贷款人在放贷金额上一直控制额度,出现信贷配给,致使农村金融市场一直处于资金供不应求状况, 无法满足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5. 农村金融存在显著的负外部性问题。 外部性是指市场经济中某一个体的经济行为对外部世界带来的正面或负面的影响, 对外界的正面影响为正外部性,对外界的负面影响为负外部性。负外部性效应的存在使得社会资源的配置不能达到最优化, 从而影响经济运行的效率。金融的负外部性效应是指:金融机构的不良运行或破产倒闭产生的连锁反应将通过货币信用紧缩破坏经济增长的基础。 我国农村金融存在的负外部性问题十分明显,宏观上看,农村金融发展缓慢和滞后的负外部性效应带来的是资金大量外流、 农村经济发展的落后和城乡差距的不断扩大;微观上看,我国农村金融相对于城市金融更为脆弱, 农村地区的非法金融活动产生的风险以及单个金融机构的破产倒闭都会迅速扩散, 严重威胁农村地区的安全稳定。

6. 农村金融面临着特质性的风险与成本问题。我国农村经济依然以小规模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金融需求者通常有居住分散、收入低下、生产有明显季节性、单笔存贷款规模小、生产项目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比较大、缺乏必要的担保与抵押品等特点,这决定了农村信贷服务的风险较大, 信贷成本相对较高。此外,农业的自然依赖性强,面临着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多,使得农业投资具有长期性、高风险和低盈利性的特点,这与商业资金追求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三性”要求相悖。农村经济的独特特点, 决定了农村信贷的成本和风险大大高于城市工商信贷, 从而使我国的农村金融的供给与需求矛盾长期存在。

二、我国农村金融存在的政府失灵

政府干预如果在试图弥补市场失灵时降低了社会经济效益,就发生了政府失灵。我国农村金融的政府失灵主要表现为:

1.政府对农村金融干预的范围和力度过大,超出了矫正市场失灵、 维护市场机制顺畅运行的合理界限, 抑制了农村金融市场和农村民间金融的发展。不可否认,农村金融市场中存在着一定的“市场失灵”,适度的政府干预是十分必要的,但政府的干预仅仅是对市场的有益补充, 绝不是替代市场作用的发挥。 要界定政府的职能边界, 该放的要放开放活,该管的要管住管好,要尽量减少行政干预,避免损害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地位。 目前我国政府对农村金融市场的不当干预表现在: 一是直接对农村金融机构的业务进行干预,使其不能成为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二是对农村金融市场准入的管制,使农村金融结构单一,民间金融不能获得合法的地位, 不能满足农村经济主体对资金的需求。

2.农村政策性金融供给不足, 政府未能弥补农村金融市场公共性金融产品不足的缺陷。 政策性金融是对一部分生产和投资领域赋予优先或优惠地取得金融资源权力的金融机制。 农村政策金融在消费上具有部分排他性和竞争性, 因而具有准公共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性质。 农村政策金融的功能是要满足那些不能通过金融市场的竞争性金融行为而满足的农村金融需求, 目的在于使更多的农村居民通过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来分享改革和经济增长的成果,提高农村社会的整体福利水平。 虽然我国在这方面已安排农业发展银行给予支持, 但农发行的职能范围还比较狭小,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生态环境建设、 扶持重点地区和行业等方面的信贷支持仍显不足。

3.政府未能提供有效的制度来保障农村金融良好的发展环境。近年来,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但农村金融制度却缺乏创新少有突破, 制约了我国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这突出表现在农村金融市场缺乏竞争主体和竞争机制。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市场虽然存在着多种形式的金融组织, 但这些金融组织之间并没有形成有效竞争机制。 农业银行作为国有商业银行,市场定位发生了重大变化,业务范围已与其他国有商业银行无异, 竞争的视角也从农村转向城市,从农业转向工商业;各种形式的民间借贷属非正规金融部门, 不但不受政府政策上的鼓励与保护,而且受到较为严格的市场准入限制,成为地下金融, 且由于其具有较高的金融交易成本, 在各方面都不可能成为有力的竞争主体; 农信社作为合作金融组织,经营活动有着明显的地域限制,其经营绩效也主要取决于区位优势, 其他金融组织在农村金融业务方面并不对农信社产生竞争威胁,农信社几乎成了农村金融市场上惟一的正规金融组织。 因此,农村金融制度供给的现实情况是体制内正规金融体系处于合法的供给的垄断地位, 民间社区性的金融受到压制, 非正规的合法的金融制度供给严重不足。农村金融需求很大,而金融供给(包括制度供给)严重短缺。

4. 金融监管缺位与监管越位并重, 农村金融市场积聚了较高的风险, 未能解决金融的负外部性效应问题。按照福利经济学的观点,外部性可以通过征收“庇古税”来进行补偿,但是金融活动巨大的杠杆效应――个别金融机构的利益与整个社会的利益之间严重的不对称性显然使这种办法显得苍白无力。因此, 需要一种市场以外的力量介入来限制金融体系的负外部性影响。但长期以来,由于多方面原因,我国农村金融监管中缺位与错位现象较为突出,体制上的管理者成了观众,管理者的“缺位”,导致经营者的“越位”。从某种意义上讲,多年来不断出现的农村信用社贪污、挪用等腐败现象,不完善的管理体制难辞其咎。这使得农村金融市场积聚了较高的风险。

5. 农业风险经济补偿机制不健全, 甚至存在严重缺位现象。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作为农业大国,每年约有0.3亿公顷农作物受灾,占全国农作物播种面积的1/4,成灾面积占受灾面积的比重在40%以上。显然,农业保险有巨大的潜在市场需求, 发展农业保险对促进我国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我国农村经济风险补偿机制尚未健全, 农业保险供给出现萎缩。目前, 我国农业灾害损失主要依靠两种方式进行灾害救助:第一种方式是政府农业灾害救济,但这种补偿性质的灾害救济受到国家财力不足的限制, 而且不利于充分调动农民投保的积极性, 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业保险业的健康发展; 第二种方式是由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和新疆兵团财产保险公司开办的农业保险,由于缺乏相应政府补贴等政策支持,加之农业保险的高赔付率, 这两家保险公司经营农业保险一直处于亏损状态。尽管最近采取了一些措施,如筹建涉农保险公司,为农民开发“一揽子”的保险保障产品等, 但仍然远远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结构调整的巨大需求。

造成我国农村金融失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市场机制存在先天性的缺陷, 在农村金融资源配置中市场不能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 外部性与农业的特质性风险等问题; 二是政府对农村金融干预不当,既未能有效弥补市场机制的先天不足,相反在一定程度上还抑制了市场的成长与发育, 甚至扭曲了市场机制,使之不能正常发挥作用;三是我国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时期, 市场发育不健全和不完善,政府职能转变不及时不到位,两种力量不能有效协调和配合,还常常产生矛盾和冲突,使得我国农村金融的“二元失灵”矛盾更加突出。

三、矫正农村金融“二元失灵”的基本思路

市场失灵为政府干预提供了基本依据,但是,政府干预也非万能,同样存在着“政府失灵”的可能性。政府失灵一方面表现为政府的无效干预, 即政府宏观调控的范围和力度不足或方式选择失当, 不能够弥补“市场失灵” 维持市场机制正常运行的合理需要;另一方面,则表现为政府的过度干预,即政府干预的范围和力度,超过了弥补“市场失灵”和维持市场机制正常运行的合理需要,或干预的方向不对路,形式选择失当,结果非但不能纠正市场失灵,反而抑制了市场机制的正常运作。 在政府和市场双失灵的情况下, 寻求二者的有效融和是矫正我国农村金融“二元失灵”必然的选择。

1. 要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 形成促进农村金融发展的合力。政府和市场作为一种经济协调方式是一对矛盾,既相互对立,又相辅相成。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不存在一种政府代替市场、解决市场失灵的简单规则。 不能把政府与市场的功能固定化、公式化,而是要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客观经济环境条件的变化, 不断调整二者的关系,实现政府与市场的有效功能组合。 对我国农村金融改革要实行“区别对待”和“分类指导”,这是寻求政府与市场有效融合的有效原则。 在经济发达和比较发达的地区,政府以“退”为主,让市场逐步发挥基础性作用;在贫穷地区依然强调“合作金融”和“政策金融”的重要作用;在“商业金融”失灵的地方,政府要通过具体机制的有效设计, 采取诸如“优惠政策”、“”、“政策金融的商业化运作” 等方式进行有效地修补。

2. 转变政府职能, 合理界定政府干预农村金融的有效边界。 矫正我国农村金融二元失灵的关键在于政府, 这是由市场和政府的内在本质属性所决定的。政府有思维、有能动性,对市场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志对其施加影响、进行干预,而市场是无意识地按照其内在的规律运行的。相对市场而言,政府始终处于主导地位。 合理划分市场和政府作用于农村金融的有效边界, 其原则是市场能够发挥作用的领域政府就不要干预。为此,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避免政府在农村金融管理中出现缺位、越位和错位现象;同时要调整政府对农村金融的管理范围和管理方式,变指令为指导,变干预为服务,实现既弥补了市场缺陷、又有效发挥了市场机制作用的帕累托最优状态。

3. 要进一步培育和完善农村金融市场,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农村金融发展中的调节作用。 农村金融市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村金融的发展有赖于整个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发展。目前,我国还处在经济体制转轨时期,政府退的过程就是市场进的过程, 但政府从市场退出又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转轨过程中,政府一方面要转变自身职能、规范自身行为,同时还承担着培育市场主体、完善市场功能的职能。 只有建立起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 市场机制才能在农村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更为充分的基础性作用。(1)要鼓励和引导民间资金进入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增强金融市场的竞争活力。市场机制自动调节农村金融运行, 其前提条件是市场主体具有足够的自主性, 故政府对农村金融市场的干预不能太多, 要善于从市场机制能够发挥作用的领域中退出。比如,通过降低市场准入门槛,给民间金融以合法地位, 鼓励私人资本进入农村金融领域,大力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让市场主体有竞争压力, 其结果必然是给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活力。(2)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改变农村金融市场资金和服务供给不足的状况。 农村金融失灵最直接的表象就是农村金融市场资金匮乏和涉农金融产品及服务的供给严重不足。 发挥政府有形之手的作用矫正农村金融失灵, 就必须有正确的政策加以调节。要通过财政贴息、税收优惠、差别准备金制度以及建立农业贷款风险补偿专项基金、 将支农再贷款的发放与支农绩效相挂钩、 对涉农企业再贴现实行差别利率政策等, 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对农村资金过度流失问题进行逆向调节, 鼓励金融机构增加涉农信贷产品和服务的创新, 增强农村金融市场贷款投放能力。(3)创新农村金融监管体系,营造农村金融安全稳定的发展环境。 农村金融的准公共产品性质和外部性效应决定了农村金融监管的必要性。目前,我国的农村金融监管制度存在着供给不足与供给过剩并存的矛盾:一方面,随着农村经济的蓬勃发展,微观金融主体对金融安全、金融效率、金融监管制度的需求已远远早于、高于实际制度供给;另一方面,农村金融监管制度供给存在着严重“过剩”,一些过时的制度和无效的制度仍然在沿用, 不仅不能有效防范和化解农村金融风险,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抑制了农村金融创新,降低了农村金融效率,助长了金融寻租和金融腐败。 为此, 要创新农村金融监管方式,加强农村金融监管法制建设, 建立社会监督、 外部监管、 行业自律及内部控制相结合的多层次的农村监管体系,防范和化解农村金融风险,维护农村金融市场的安全稳定。

参考文献:

[1]杜彪. 关于我国农村金融制度变迁的理论视角[J]. 农业经济问题,2007(10).

[2]郭巧东,黄位旺,潘再见. 开放条件下重构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战略性思考[J]. 济南金融,2007(3).

[3]刘晓蔚,谢谦. 深化农村金融改革 促进城乡金融和谐发展[J]. 中国发展观察,2007(4).

[4]周立. 农村金融市场四大问题及其演化逻辑[J]. 财贸经济,2007(5).

金融市场的重要作用范文第12篇

本币金融产品市场既是一国货币国际化的有效支撑。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如何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等前期工作深入推进的基础上,着力把握全球金融产品市场的最新动向,发挥后发优势,以金融产品市场建设为突破口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对于我们拓展人民币流出渠道、管理外来金融风险、实现货币国际化收益、谋求国际金融市场定价权等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国际本币金融产品市场发展的最新趋势

成熟且开放的本币金融产品市场是一国货币国际使用的必要条件(Bergsten,1975)。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化的深入推进,各主要货币发行国为在国际货币竞争中占据主动,围绕货币产品市场展开激烈竞争,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图景,使得全球本币金融产品市场发展呈现以下趋势特征。

(一)美元主导国际金融产品市场,欧元和日元市场地位此长彼消

当前,世界最主要的金融产品市场是括美元金融产品市场、欧元金融产品市场、日元金融产品市场。依托强大综合国力和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特殊地位,美元仍是全球金融市场的主导货币;凭借欧洲一体化和金融市场的整合,欧元在国际地位迅速上升,在某些领域如国际债券发行、纸币和硬币发行等方面甚至超过了美元,但短期内仍无法撼动美元的优势地位;由于经济的长期不景气和货币政策的失误,日元国际地位正日益边缘化。

(二)金融产品市场扩张迅速,跨境资金流动频繁

在二十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除战争所引致的国债阶段性激增外,全球金融产品市场和实体经济保持大致相同的扩张速度。但自1980年起,包括股票、公私债券和银行存款在内的金融资产的扩张速度大大超过GDP的增长速度,经济金融化趋势日趋明显。以美国为例,1980年以来,其金融资产占GDP比例比前80年增长了两倍。从全球范围看,随着金融创新的深入推进和金融市场制度的不断完善,市场深度不断增加,各国金融资产相对于其GDP的比率在不断提高。目前全球金融资产的价值已经是全球GDP价值的三倍以上――显示了前所未有的金融深度。

随着全球经济金融深化程度,跨国资本流和金融资产海外持有量持续快速增长,资金跨境流动频繁。2012年,全球范围内的跨境资金流动,包括海外资金购买股票和债务证券、跨境贷款和国外直接投资,增加到8.2万亿美元以上。据麦肯锡统计,自1990年以来,跨境资金流动以每年10.7%的速度增长,分别超过全球GDP(3.5%)、贸易(5.8%)和金融(8.7%)的增长速度。目前全球大概四分之一的债务证券和五分之一的股票由外国投资者拥有。如果用国外直接投资与证券投资合计占GDP的比重作为一国金融开放度国衡量指标,我们就会发现,这一指标增长更快。在工业化国家,该指标从1970年的15%增加到1990年的32%,从1990年起开始加速,到2012已达到150%。跨境资金的频繁流动反映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态势,是各国强化金融市场竞争,提高开放市场程度的结果。

(三)直接类本币金融产品份额超过银行存款,金融衍生交易复苏势头明显

随着国际金融市场的完善发展,以债券和股票为代表的直接金融产品发展较快,银行存款类金融产品的市场份额呈稳定下降态势。在全球金融资产的构成中,由国债和私人债券的债权类金融产品占最大比重,且呈稳定增长态势,从1990年的19万亿美元增加到2012年96万亿美元,占比从40%增加到47%。

(四)离岸业务发展势头放缓,离岸金融市场地位有所下降

作为二战后最重要的金融市场制度创新之一,离岸金融业务曾是国际金融竞争的焦点,伦敦就是凭借发达的离岸金融业务重新成为全球顶级的国际金融中心。20世纪80年代,包括美国、日本在内的67个国家或地区建立了离岸金融市场。全球离岸金融市场的资产规模从1970年代末不足万亿美元猛增到1985年的29840亿美元。1990年更是猛增到68772亿美元的峰值,年均增长率超过25%。1990年后,全球离岸金融市场步入调整期。整个1990年代离岸金融市场的年均增长率只有6.4%,低于同期国际金融市场平均发展速度(7.0%)。离岸金融交易在整个金融市场中交易的占比逐渐下降。

二、对我国人民币国际化的启示

(一)要高度重视金融产品市场建设在人民币国际化中的作用

一种货币要成为国际货币,必须拥有一个较为规模巨大、体制健全和有较高开放程度的金融市场。首先,发达金融市场有利于管理货币国际化的金融风险。当一种货币成为国际货币后,必然面临回流问题,只有建立相当的广度和深度的金融市场,才能吸纳并有效管理外溢的流动性,防止其对国内经济的过度冲击而形成金融风险。其次,金融市场是有利于增强货币的国际吸引力。发达的金融市场为中央银行及各国投资者提供了各类成本低、安全性高、流动性强的金融工具,有助于提高国际社会对本国货币的信心,扩大交易者对该国货币的需求。第三,有利于掌握未来金融发展的主导权。随着全球经济金融化的趋势不断发展,金融产品市场成为决定资金和大宗商品价格的主要场所,对金融定价权的争夺也是货币国际化的一个主要收益。

(二)要准确界定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

进入新世纪以来,在世界经济非均衡发展的作用下,国际货币格局正酝酿深刻变动,未雨绸缪,前瞻性地确定人民币在未来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对于维护我国经济安全和国际利益、优化人民币国际化路径具有重要意义。受金融危机的冲击和综合国力的相对下降影响,美元地位有所下降,但仍然是主导国际货币。欧元迅速崛起,在某些领域如债券市场甚至超过美元,成为世界第二大国际货币,然而,由于欧盟非国家,在财政与货币政策协调等方面存在先天缺陷,欧元的发展空间受到很大制约。由于产业升级的失败、资源的匮乏和人口老龄化等不利因素,日本经济竞争力的持续下降,日元衰落将是一个长期现象。作为新兴市场经济体中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目前我国经济总量已超越日本居世界的二位、外贸总额居世界第二位、货币发行量(M2)已接近美元。更重要的是,推动我国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的长期性因素仍然存在,无论是从经济实力、国际关系还是未来发展趋势,人民币都有成为世界主要国际货币的巨大潜力。此外,美元和欧元代表的是欧美成熟经济形态,随着日元地位的衰落,经济活动最为活跃亚太地区的代表性货币将出现空前缺。凭借强大的综合国力和良好的发展势头,在稳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不断积累货币管理经验,逐步取代日元的国际货币地位将是未来人民币国际化的一个可行的战略目标。

(三)要积极推动在岸人民币金融产品市场建设

在20世纪后半期,离岸金融市场曾经是国际金融竞争的焦点。受伦敦金融中心崛起的影响,曾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离岸金融市场。然而,这些离岸市场如新加坡等大都不是国际货币发行国。日本和美国虽然建立了基于本币的离岸金融市场,但并不成功:由于监管的过度宽松和长期接近零的货币利率,日元沦为全球金融市场的主要套利货币;美国国际银行设施对离岸美元设置了诸多限制,市场规模和作用一直有限。同时,尽管存在国内离岸市场,但美元、欧元和日元这些主要国际货币依托的还是在岸市场。

作为有强大实体经济支撑人民币,在其国际化过程中始终要把在岸金融产品市场建设作为发展的重点,通过在岸市场的做大做强来保障和提升人民币国际地位,离岸人民币金融市场只能作为必要的补充形式。当然,目前人民币在岸市场建设还受我们市场发展水平、制度设计、监管能力等的限制,条件还不很成熟。但这些条件可以通过渐进式的改革和反复的试点逐步创造,不能因此而否定人民币在岸的大方向。毕竟,在全球离岸市场地位下降的大背景下,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未来发展空间有限。同时,离岸金融市场还存在一个发展悖论,如果规模过小,对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助益有限;如果规模过大,势必有更多外资金融机构介入,有可能导致定价权旁落,威胁我国金融安全。离岸市场相对于在岸市场最主要优势是交易自由和低成本优势,这些完全可以通过增强在岸市场的开放性和做大规模来实现。

(四)要积极发展债权型直接金融产品

目前,债权类金融产品已占国际金融市场的主导地位。2012年,在全球198万亿美元的金融资产构成中,包括国债和私人债在内的金融产品达93万亿美元,几乎占全球资产总构成的50%,是股权类金融产品的2倍多。同时,债券产品在货币国际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欧元唯一超越美元的金融领域。在人民币的国际化的进程中,我们要高度重视债权类金融产品市场的积极作用,努力推动债券市场建设,通过财政金融制度改革,逐步增加高信用级别的国债产品;通过放宽市场准入条件,积极推动优质金融企业、国有和民营企业等发行债券;通过跨境人民币贸易改革试点,逐步引入外资类债券市场交易主体和客体。同时,我们还要正视金融衍生品在金融市场体系中的作用,要在强化监管和风险防控基础上,积极发展信用衍生品市场,完善债券市场结构。进一步发展和开放我国债券市场和衍生品市场,不仅有利于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还有助于拓展我国金融市场的深度与广度,完善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和各项制度,消除金融脆弱面,使中国金融市场逐步成为国际金融市场的中坚力量。

参考文献

[1]贺昌政、任佩瑜.人民币汇率研究因素,《管理世界》.

[2]李阳.全球金融危机经典案列,中国金融出版社.

[3]马俊志.金融危机生成机遇与防范,中国财经出版社.

[4]周伯祥.试论述金融业的风险意识,《上海金融》.

金融市场的重要作用范文第13篇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掀起了一场金融创新的热潮,大量的创新工具、创新体制的问世,不仅改变了金融机构的经营方式、经营理念,极大地推动了金融深化、金融国际化的进程,乃至于对整个世界的经济发展造成巨大而深远的。认真金融创新,确立金融创新在我国金融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对我国21世纪的金融改革具有直接的借鉴意义。

(一)金融创新内涵的界定

金融创新虽由来已久,但对于金融创新的含义这个基本的理论仍存在很大争议,国内外尚无统一的解释。美国纽约Barron’s Educational Series inc.出版的《银行辞典》(Dictionary of Banking Terms)将金融创新定义为“支付制度促进银行及一般金融机构作为资金供求中介作用的减弱或改变”,并指出金融创新包括4方面:(1)技术创新;(2)风险转移的创新;(3)产生信用的创新;(4)产用股权的创新。该定义主要从微观层次,从当代新出现的金融工具、金融服务的角度,从支付制度引起金融中介地位变化这个侧面来阐述金融创新的含义。十国集团中央银行研究小组编写的研究报告《近年来国际银行业的创新》中认为,金融创新就其最广义的定义而言,包含两种不同的现象,一是金融工具的创新,二是金融创新的三大趋势,二者相互作用。该报告认为,任何金融工具都可以看做若干特性的结合。这些特性有:收益性、流动性、价格风险、信用风险、期限长短等。在某一金融工具里都有某些不同的特性捆在一起。金融创新可以看做是通过对这些特征加以解捆和重新配套的过程来创造新的金融工具。至于金融创新的三大趋势,该报告认为,一是证券化以及使银行信用和资本市场的界限变得模糊不清的趋势;二是表外业务越来越重要;三是金融市场全球一体化。从上述观点可知它主要从金融市场出现的新工具和新趋势来规定金融创新的内涵,前者属于微观市场范畴,后者属于整个金融业的宏观变化。我国经济学家在金融创新或相关著作中也规范了其含义,例如经济学家厉以宁在《经济发展中的金融创新》一文中,将金融创新界定为:“在金融领域内存在许多潜在的利润,但在现行体制和现行手段下无法达到,因此在金融领域内就必须进行改革,包括金融体制方面的改革和金融手段方面的改革,这就叫金融创新”。

以上各家观点都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金融创新的含义,有的侧重微观层次,有的注重宏观变化。虽各有优长,但难免有失偏颇,笔者认为金融创新的内涵应从广义的金融创新、狭义的金融创新和最狭义的金融创新三个方面去阐释。广义的金融创新是的范畴,它泛指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出现的一系列新事物,它伴随金融业发展的全过程。狭义的金融创新是指从60年代初开始尤其在70年代西方国家放松金融管制以来,金融领域内的各种要素重新组合和创造性变革所创造或引进的新事物。最狭义的金融创新是指60年代以来金融工具的创新,即任何金融工具都可以视为若干要素的结合,金融创新可以视为是对这些要素进行重新组合来创造新型的金融工具。

考虑到60年代以后的金融创新具有集中性、代表性,又不失感,本文对金融创新的论述是基于第二个定义即狭义的金融创新。

(二)我国金融创新的特点与限制条件

建国以后,我国实行“大一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在这种体制下。银行等金融机构成了政府的附属,只起着政府出纳的作用,严重束缚了金融业的发展,更谈不上金融创新。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金融体制开始了一系列重大而深刻的变革,我国的金融业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金融创新也十分活跃。金融体制的创新总体上可以归纳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1979—1983年,恢复和成立了四大国有专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第二个阶段始于1984年,创新主要是建立中央银行制度,形成管理与运作相分离的二级银行体系。第三个阶段始于1987年,继重新组建银行后,又陆续新建了一些商业银行。第四个阶段始于1990年,先后成立了深沪两个证券交易所,决定四大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变,1994年又成立了三家政策性银行。迄今为止,中国已经建立包括中央银行、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等初步完善的金融机构体系以及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初步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在金融体制创新的同时,金融工具的创新也十分活跃,各种新型的金融工具不断涌现,从银行的负债工具看,先后出现了保值储蓄存款、住房储蓄存款、委托存款、信托存款等新品种;从资产业务看,出现了抵押贷款、质押贷款、按揭贷款等;从中间业务看,最具代表性的是银行卡业务,如牡丹卡、长城卡、龙卡、金穗卡、太平洋卡等已成系列。并且我国也曾引进了一些衍生工具,如外汇期货、股票价格指数期货、认股权证、国债期货、外汇远期和货币互换等,但大部分因法规不完善,过度投机而被迫停止交易,另一些未形成规模。

综观我国的创新,可以看出其主要特点,现简要归纳如下:

1.政府主导型的金融创新。西方国家的金融创新是在发达的市场条件下进行的,创新主体动机明确,就是适应市场需要绕开管制追求利润的内在驱动力,因此西方国家的金融创新是市场主导型。而是在市场不完善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活动。我国金融结构不健全、市场不完善、金融机构刚刚建立、内部机构不成熟、金融工具简单、竞争并不激烈,所以追求利润和规避管制的欲望较小,单靠市场自发地进行大规模深层次金融创新是不现实的。因此为了加快经济,推动金融业稳步前进,中国只能进行政府主导型的创新。

2.金融创新的范围广但独创少,并且技术含量低。我国自1979年开始进行金融改革以来,金融创新的范围涉及到金融业的各个领域,对金融业发展造成空前的。由于我国的金融改革是在一个很低的基础上进行的,必须引进西方国家已有的先进的事物,因此我国的金融创新范围虽广,但大部分是通过“拿来”的方式进行的,单就金融工具的创新而言,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创新工具达70多种,但85%为拿来的工具。我国现有的金融创新大多放在易于掌握、便于操作、含量小的外在形式的建设上,如金融机构的增设、金融业务的扩展等,而金融创新的主体素质不高、比较肤浅、手段比较落后。

3.衍生工具的创新大多归于失败。西方国家衍生工具的创新占金融创新的相当比重,对金融业的发展经营造成巨大的影响。而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引进的各种衍生工具因种种原因大部中途天折,究其原因主要有:(1)市场规范化建设严重不足,缺少必要的法规。我国衍生工具交易时,大多缺少必要的法律法规去规范,交易制度、交易程序不规范,一旦出现大量的违规事件,难以应付。(2)衍生市场投机性过高,从市场主体角度看,适当的投机者和套期保值者是市场运行的必需。但投机要有一定的限度,过高则会破坏衍生市场的发展。

在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下,金融创新还有很多限制条件,主要有:

1.市场外部条件的限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虽已建立了包括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在内的金融市场体系,但应该看到我国的金融市场还很不完善,市场规模狭小,地区分割、条块分割现象还很严重,市场运行法规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市场的公平竞争还需进一步确立,和金融机构的关系还需理顺。金融创新需要市场给予外部条件,而不健全的市场必然影响到金融创新的进一步发展。

2.金融机构内部条件的限制。自我国金融改革以来,我国虽然建立了包括国有四大银行、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在内的金融机构体系,也确立了建立商业银行和四大国有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变的改革决定,但可以说迄今为止,四大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变的成果并不显著,内部经营机制的改革还任重道远。内部违规操作现象依然严重,职工违法犯罪时有发生,内部管理制度还有待进一步完善。金融机构是金融创新的主体,而这些都影响了金融创新的产生。

3.技术条件的软环境限制。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我国金融技术还很落后,与西方国家的银行业务电脑化、自动化、经营管理的信息化还相距甚远,我国一些金融服务网点还处于十分原始的手工操作状态。而现代金融创新很多是运用数学建模、图解、仿真模拟等设计和开发出来的高科技产品。我国落后的金融技术必然限制了一些金融产品在我国的推广运用。

(三)金融创新在我国金融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金融创新自20世纪60年代初兴起以来,得到迅猛的发展,实践已经证明它的积极意义。金融创新在我国虽起步不久,但也显示了它的勃勃生命力,当前我国的金融业正面临深层次改革的关键时期,发展和推动金融创新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可以说它是21世纪我国金融持续发展的关键。

1.创新是的源动力,创新是金融业持续发展的基础。任何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创新,没有创新则只能停留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扩张。金融业的发展也是如此,金融发展的动力源在于创新。从发展的长河中,我们可以看到金融业每一次前进都离不开金融创新的支持,货币的出现、商业银行的建立等金融创新都极大地推动了金融发展。金融创新的作用在当代表现得尤为显著,金融的国际化、金融的深化及至全球一体化,没有金融创新是不可能的。金融的发展同样离不开金融创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每一次发展突破都伴随着金融创新的脚步。

2.金融创新是解决我国金融矛盾的关键。我国实行金融改革多年,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存在着诸多矛盾,严重束缚着金融业的进一步发展。这些矛盾主要表现在:(1)金融市场不完善,首先资本市场结构不合理,一方面股权市场与债权市场失衡——前者规模小,后者规模大,另一方面债权市场自身失衡——国债市场相对发达,而债券和金融债券市场落后。其次是资本市场单一,只有深沪两个交易所,市场狭小。(2)独立的商业银行体制还未完全确立。我国虽已做出国有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变的改革决定,但转轨进展缓慢,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商业银行经营机制的真正确立还需时日。(3)银行与企业、政府的关系还需理顺。(4)金融监管机制还需进一步改善。中央银行的独立性还需加强,金融法规要进一步完善,金融监管手段也要由行政性向主要以经济手段和手段转变。(5)我国国有专业银行的信贷资金严重沉淀,资本金不足,运营风险加大。我国四大国有银行发放的贷款中至少20%为呆坏账甚至更多,与我国金融法规规定的逾期贷款不能超过8%的规定严重超标。当前我国的金融改革已经到了由“破”到“立”的关键时期,解决所有这些必须发展金融创新,从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监管方面的创新入手。用新的思维和管理模式去创造性地解决这些问题。

3.金融创新是我国金融与世界金融接轨的关键。当今世界金融业的资产负债管理方式、融资手段、经营理念以及金融工具与传统金融相比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金融业已逐步进入以高度发达的为基础的“知识经济”。我国的入世进程已经取得重大进展,金融业开放在所难免,要使我国金融业能与发达国家金融业竞争,“小米加步枪”的传统金融是绝对不行的。只有加快我国金融创新的步伐,一方面“拿来”其他国家优异的创新产品,另一方面开发适合我国的金融创新。从金融体制、金融市场、金融工具方面的创新入手,提高我国的金融综合实力,使我国金融业与世界金融业接轨。

4.金融创新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有效途径。近年来,由于金融监管不力导致银行倒闭的事件时有发生,著名的有“巴林银行事件”和“日本大和银行亏损案”等,使人们对金融创新产生怀疑,认为金融创新会加大金融运营的风险。实际上我们应该看到,金融创新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就整个金融体系而言,有效的金融创新实际上提供了一种完全基于市场的风险化解和防范机制。首先,金融创新必然伴随着金融机构和金融工具的日益丰富,从而使金融部门能运用各种金融工具消化经营风险,这与冲销呆、坏账相比无疑是一个积极的;其次,金融创新的基本方向是融资的证券化、金融运行的市场化,使融资工具拥有很强的流动性,价格随市场状况不断波动,而这种波动对金融运行具有调节功能,能有效引导金融部门实现最优经营;再次,金融创新能推动资本市场向前发展,从而实现风险的分散化。当前我国银行呆坏账比例很大,经营风险增加,金融业的对外开放引起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必然增大我国金融机构的运营风险,因此加快金融创新步伐,能促使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的多元化,提供市场化解风险机制,增加抵御风险的能力。

(四)对我国创新的几点建议

1.继续加强政府引导。如前所述,我国的金融市场不完善,金融机构建立不久,内部经营机制不成熟、金融工具简单、竞争并不激烈,追求利润和规避管制的内部创新需求并不强烈,单靠市场引导自发地进行大规模、深层次金融创新是不现实的。这就必须加强政府引导,用货币政策及宏观调控措施,形成金融机构进行金融创新的外部压力。

2.以体制创新为主线,和引进适合我国国情的金融工具。金融体制的创新包括金融市场体制的创新、金融机构体制的创新以及金融监管体制的创新几个方面。加强金融体制的创新,对于完善金融市场,健全金融机构的内部经营机制,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监管体制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国早已确立发展完善主义市场的目标,金融创新也最终要回到以金融机构为创新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金融创新模式,而培育完善的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监管体制是这一模式的前提。体制创新的同时,开发和引进适合我国国情的金融工具,能够活跃金融交易,增加金融机构的收益。

金融市场的重要作用范文第14篇

关键词:产业结构;金融;资本;政策

中图分类号:F830.5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2-0064-02

一、金融作用产业结构调整的机制

一般而言,产业结构的调整有两种基本方式一种是存量结构调整。另一种是增量结构调整。无论是存量调整还是增量调整,在实施过程中必然需要动用大量的资金进行优化配置。而金融市场最本质的功能就是融通资金和资源配置。因此金融与产业结构调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从供给与需求两方面来看,金融通过为相应企业和产业提供融通资金服务促成市场供给结构的调整;另一方面,通过作用于需求,影响产业的需求结构,从而影响产业结构的调整。

从金融作用的渠道来看,金融对产业结构的调整的作用可分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通过金融市场运作影响产业的资金供给和需求,从而作用于产业结构升级;另一方面是通过金融政策与产业政策共同对产业结构的调整起作用。

在中国目前金融体制下,金融运作主要通过两个不同性质的市场,从两种作用层次不同的渠道对产业结构的调整产生影响。一是间接融资为主的信贷市场,二是直接融资为主的证券市场。前者对经济体内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主要通过商业银行发放贷款的行为将其所聚集的资金向不同的行业进行分配,包括生产贷款和消费贷款两种方式。后者通过债券的市场和证券市场为企业筹集所需资金,并通过市场机制调节资金流向。

另一方面则是通过金融政策配合产业政策共同对产业结构的调整起作用。政府通过制定实施政策性优惠贷款,对商业性贷款的政策担保等金融措施,将资金引向素质好、技术可行和有市场前景的企业和项目上,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与调整。

二、金融运作的现状

(一)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的关系

在工业化初期,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建立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系,就必须要依赖于以银行为主的间接融资体系来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因此在该阶段间接融资比直接融资有明显优势。但就目前来看,产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进入衰退期,以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进入扩张期,以银行为主的间接融资体系尽管还可在信贷资金支持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是由于以信贷为主的间接融资存在流动性差,缺乏持续性,不易变现等固有缺陷,因此证券市场为主的直接融资体系就可以发挥整合产业资源的积极作用,有效的克服间接融资方式的上述不足。然而目前,银行信贷仍是中国企业最重要的融资渠道,占国内金融融资总量的比例一直在 70%~80%左右,这是与经济发展规律相违背的。

(二)信贷市场分析

就目前生产信贷状况来看,中长期贷款主要流向了政府扶持的大型项目,而最需要资金的中小企业融资获得的支持有限。一方面,因为中小企业获得生存空间的关键因素充满了不确定性,商业银行在发放贷款时为了避免自身风险增大便将严重依赖银行获得资金的中小企业排除在外。另一方面,基础设施投资主要被大企业,国有企业所垄断,商业银行的信贷也主要投向了这些安全性强、收益稳定的大型项目。因此,中小企业的信贷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排挤。

接下来再看消费信贷。消费贷款品种主要有个人住房贷款、汽车消费贷款、助学贷款、大额耐用品贷款等,涉及多个领域。但近年来,居民对大额耐用品、住房装修、旅游等消费贷款品种需求不断减弱,市场上主流的消费贷款品种为个人住房贷款、汽车消费贷款、助学贷款等不超过五种消费贷款品种。这主要是因为长期在艰苦的环境中生活,居民养成了勤俭持家、勤俭办一切事业的好习惯,同时也形成了“量入为出”、用积蓄的钱商品的习惯。这种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仍旧在一些居民中根深蒂固地存在着,并时刻影响着人们的消费行为。而作为住房、汽车这些大项目支出,仅依靠自身的积蓄来支付,实为冰山一角,因此才得以发展。

(三)资本市场分析

成熟的证券市场是筹集资金的前提。近年来,中国加大了股权分置改革的力度,同时极力促进国内的境外上市公司回归,但中国证券市场的规模仍然偏小,市场中大量资金被权重股占据。从证券市场上募集的资金集中于大型企业、龙头企业,不利于其他产业的企业从证券市场上筹措资金,从而难以促进资金自发地向需求结构变动方向调整。

与股票市场相比,债券市场在规模上就有显著差距,政府对股票市场发展的重视,对债券市场的轻视和限制(尤其是企业债券市场)。这使得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部分没有条件上市的企业无法获得均等的融资机会。长期以来,政府并没有把企业债券市场看做是中国证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是一直把企业债券作为有关部门和地方企业项目资金缺口的补充措施。而在债券市场中,国债又占据主要部分。国债的发行规模长期来看是具有扩大趋势的。但企业债券则根据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国家计委每年制定当年企业债券总体发行额度,并具体分配到中央各部门和地方以及各行业,企业债券发行规模有限。

(四)金融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关系

金融政策与产业政策存在着互动的关系,产业结构的调整是金融政策的实施对象,也是其目标实现的重要表现形式;而金融政策的性质决定了它需要其他相关经济政策协调配合和综合运作,才能保证金融政策的运作效果和产生共振效应。由此可见,金融政策与产业政策是经济政策体系内容中的平行分支,它们相互独立,又相互渗透、相互促进,通过共同作用实现经济政策的总目标。因此,金融资源必须更多地配置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具有潜力的电子信息、新医药、新材料等行业;同时还要着力提高第三产业比重,持续不断地增加对第三产业的投资。

三、政策建议

(一)加强金融信贷政策对中小型企业的支持力度

应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目前面临的经济环境比任何时期都显得严峻。如果政府的宏观调控导致中小企业的发展受到排挤,市场容量进一步萎缩,那真的将是雪上加霜。小企业是大型企业的基础,具有“船小好掉头”、技术进步相对较快而资金占用量小等特点。因此,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企业必须是大中小型合理配置,才能迎合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对中小企业进行信贷支持是十分必要的。政府促进商业银行将信贷按比例投入到中小企业,将资金引导到具有技术创新,结构优化的产业中去。

(二)研发信贷产品,迎合居民消费特点

首先,必须转变公众对消费信贷认识上的偏差,认为消费信贷等价于超前消费。其次,改变以往重工商业贷款轻消费信贷的观念,应该将工商业贷款与消费贷款同等重视,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向消费信贷倾斜。最后,整合现有消费信贷产品,加快产品创新,积极开拓消费信贷市场,有针对性地设计消费信贷产品。只有金融机构的工作重心逐步转移到调整产业结构,突出刺激消费从而促进经济发展上来,这是符合经济进步和市场发展的客观发展趋势的。

(三)扩大证券融资规模,支持产业结构调整

大力发展证券市场,扩大直接融资比重。加大企业上市力度,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从长远发展战略的高度推动企业上市,将其作为带动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点来抓,重点推动一批条件成熟的中小企业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着力组织国有大型企业整体上市,培育一批民营企业到中小板市场融资,组织符合条件的企业到国际资本市场上市。鼓励和引导创新型小企业适时进入创业板、境内外柜台交易等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

(四)放松债券市场管制,创新债券产品

目前,债券市场的供给规模主要是由政府控制,市场筹资功能的发挥也是在政府的推动下实现的。但是政府过多的管制与干涉阻碍了债券市场的顺利发展。中国应该放松对债券市场的行政管制,尤其是在企业债券方面,从而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在债券市场发展中的基础作用。其次,债券市场在改善整个经济系统融资体系,降低融资成本,优化公司资本结构以及完善公司治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中国应大力发展债券市场,有计划地发行企业债券,增加债券品种,扩大债券发行范围,满足企业的不同筹资需要,将企业推向市场。最后,债券产品的金融创新有利于完善中国资本市场体制,重新激发债券市场的活力,应鼓励企业运用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公司债及可转换债等创新产品来进行风险规避。

(五)利用金融政策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一方面,政府应该通过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调整货币供应量为实施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创造先决条件。同时通过区别对待的利率政策对不同产业、行业和企业进行鼓励或限制或采用信贷选择政策,引导资金投向。另一方面,政府出面建立若干官方或半官方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向私人民间金融机构不愿或无力提供资金以及投入资金不足的重点、新兴产业进行投资和贷款,实现对市场机制的矫正补充机制。

此外,金融业支持产业结构调整,不仅体现在资金支持,更体现在各种金融相关配套服务领域。为此,金融业应充分利用自身产业优势,积极为企业提供安全、快捷的资金结算汇兑和财务管理等多种传统和新兴服务项目,充分利用高科技成果和自身信息资源优势,积极延伸和拓展传统服务项目领域,建立以网络技术为平台的,集多种银行信贷业务、资金支持、金融服务、信息共享四位一体的综合性全方位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

四、总结

总之,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金融发挥着重要作用。没有金融资源的参与和支持也就不会有产业结构的调整与改善,故金融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可归结为:在一定金融制度下,借助产业政策和宏观货币政策,金融能通过信贷市场与资本市场来调节资金的产业投向,优化产业结构。

参考文献:

[1]邵宜航,刘雅南.二元经济的结构转变与增长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10):3-8.

[2]杨德勇,姜南林.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证券市场发展相关性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8,(6):72-75.

[3]梁海平.产业结构调整中金融支持的地区比较[J].现代乡镇,2008,(12):32-26.

金融市场的重要作用范文第15篇

论文关键词:区域性,产业,优化选择,金融支持,机理及政策

一.研究述评及问题提出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引导经济资源配置的重要动力机制。在我国,产业政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导向性作用,是我国经济发展体系的中心,而金融也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核心支持机制。对于金融发展理论的研究,一直受到国内外金融学术界的重视。1970年以来出现的金融发展理论系统研究了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发现金融发展在理论上是经济增长的动力之一[1][2],在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方面工商管理论文,Greenwood(1990)[3]、King(1993b)[4]、P.Arestis(1997)[5] 、Beck(2000)[6]等也证明了这一点。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20年来无论是经济增长还是金融发展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对于产业结构问题的探讨,就我国国内而言,谈儒勇(1999)[7]运用1993-1998年的季度数据对两者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我国金融中介和经济增长之间有着显著的相关关系,丛林(2002)[8]、张金瑞(1990)[9]、庄卫民(2003)[10]等分别对技术进步、产业发展与经济发展问题展开了探讨,揭示了技术进步对产业发展与经济发展的支持机理,此外,宋泓明(2004) [11]等较为系统地探讨了产业结构的调整问题,为国内学者展开对产业结构优化调整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引导性作用。对于金融支持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的探讨,已经成为国内金融学术界的研究热点,由于这方面的研究刚起步,已有的研究成果不是太多,龚仰军(2002)[12]等主要从宏观视角探讨了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并局限于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宏观考察,没有通过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划分,来深入揭示金融支持产业结构调整的内在机理。顾海峰(2010)[13][14] 则对产业结构的调整过程进行了划分,并构建了金融支持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整体性框架,该框架理论认为,金融支持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过程,应包括金融支持产业类型的优化选择、金融支持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金融支持产业结构的高级化等过程。其中:产业类型的优化选择是实现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前提条件,产业结构合理化是实现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中间环节与重要保障,而产业结构高级化才是实现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最终目标。而顾海峰(2010)[15]则讨论了金融支持产业结构合理化演进的对策问题。

本研究认为,产业优化选择的主要目标是从低附加值的一般性产业样本中,遴选出具有高附加值潜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国。因此,从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与升级过程来分析,产业优化选择是实现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与升级目标的重要前提条件。特别是国家进入“十二五”时期工商管理论文,随着国务院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的出台,彰显出理论研究严重滞后的现状。正是在这样的理论与实现背景下,本研究针对“区域性产业优化选择的金融支持机理与对策”问题展开深入探讨。本研究的主要贡献在于:在金融发展视角下,以分析产业优化选择的原则与思路为切入点,针对产业优化选择的金融支持机理问题展开深入探讨,在此基础上,选取上海市作为区域样本,分别从政策性金融层面与市场性金融层面系统性地提出区域性产业优化选择的金融支持对策。本研究将为政府制定科学高效的产业发展政策与金融财政政策,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与决策参考,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二.产业优化选择的原则与思路

(1)产业优化选择的原则

①比较优势准则。区域比较优势基准的理论来源于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分析法以及赫克歇尔—俄林资源禀赋学说。虽然在区域各个时期的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区域都具有某种资源的相对优势,但某一区域不可能同时具有各个方面的相对优势,这客观上要求重点发展那些可以充分利用相对优势的工业部门。区域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必须突出产业的地域属性,即强调与外部环境的适应性。

②产业关联准则。根据美国发展经济学家赫希曼提出的产业关联度原则,优先考虑那些对较多产业有带动和促进作用的产业。在他的《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依据投入产出的基本原理,对产业间关联度与工业化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研究中发现,任何一个产业部门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通过供需关系与其他部门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并形成产业链条,产业彼此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效应。产业关联度越大,该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就越高,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就越大。

(2)产业优化选择的思路

产业选择的思路就是基于产业发展潜力指标,来实现从一般性产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筛选功能。其中,发展潜力标准包括三个方面内容:

①技术进步潜力。20世纪50年代,索罗运用著名的索罗剩余计算出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大于资本的增长和劳动力的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继索罗之后,罗默、赫尔普曼等又进一步建立了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内生模型。在发达国家,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20世纪初只占5%左右,40-50年代上升到20%-40%工商管理论文,80年代以来已经达到60%-80%。一般主要从科技进步速度、科技劳动者比率、劳动生产率上升率等指标来衡量产业技术进步的程度。本研究选用技术进步速度作为衡量指标,其中:

科技进步速度n = Y/ Y - α·( K/ K) - β·( L/ L) ,这是由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推导所得, Y/ Y 为产业产出的增长率,K/ K为资本投入增长率,L/ L为劳动投入的增长率,α、β分别为资本和劳动的产出弹性。

②市场增长潜力。本研究选用需求收入弹性,作为衡量产业市场发展潜力的指标。所谓需求收入弹性是指某种产品的需求增长率与人均收入增长率之比,反映随着国民收入增加而引起的对各产业最终需求的变化,收入弹性大于1的产业和产品,说明随着收入的增加,需求增加更快中国。只有需求收入弹性大的产业,在未来的发展中才能占有较高的市场份额,获得较高的利润。

③增长表现:本研究选用产值增长率作为衡量产业增长表现的指标。

本研究通过给科技进步速度、需求收入弹性、产值增长率等指标社定一定的评价权重系数,即可得到任何产业的加权平均值,该数值就反映了每个产业的发展潜力程度。最后,本研究通过选择加权平均值比较高的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这就是本研究设计的产业优化选择的战略性思路。

三.金融支持产业优化选择的机理性架构

产业优化选择机制包括具有明确的政策指向性的政府直接或间接干预的政策性选择机制和市场性选择机制。无论在何种机制下,金融都会发挥重要作用,因为产业选择的过程就是资金向优质产业流动和集中的过程,需要金融的资金形成和导向机制来实现。金融支持产业选择的机制主要包括政策性选择机制和市场性选择机制。其中,政策性选择是指在政府通过直接或间接干预来实现产业选择时,金融的支持作用体现在通过政策性金融和政府对市场性金融活动的适当干预使金融资源流向优质产业,促进产业类型结构的优化配置。市场性选择是指通过市场竞争机制使金融资源流向边际收益高的优质产业。两种产业选择机制并非是对立的,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产业选择也要通过市场性选择来实现,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的作用。

本研究认为,金融支持产业选择的过程,就是通过金融资源的初次优化配置来实现产业类型结构优化配置的过程。也就是说工商管理论文,通过金融支持产业优化选择的过程,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从一般性产业样本的顺利遴选目标。需要说明的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据政府产业目录的比重大小,完全取决于金融资源在产业优化选择过程中的配置效率,也就是产业优化选择的金融支持效率。因此,本研究所构建的金融支持产业优化选择的机理性架构,以及下面将给出的金融支持对策,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其直接关系到产业优化选择的金融支持效率问题。本研究认为,金融支持产业选择功能的实现应通过政策性金融和市场性金融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共同完成。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完善,一方面,应逐步提升市场性金融支持产业选择的作用程度,充分发挥市场性金融对产业选择的作用机制,使我国市场性金融更好地发挥产业选择功能。另一方面,也必须重视政策性金融的产业选择作用,特

别是关注政策性金融对那些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无法获得市场性金融支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国际上各国产业政策的实践证明,在任何发达国家产业政策实践中,市场机制作用总存在“失灵”的阶段或范围,一旦出现市场机制作用“失灵”的阶段或范围,政策性金融就要发挥其功能和作用。基于上述分析,本研究所构建的金融支持产业优化选择的机理性架构,如图3-1所示。从图上可以发现,金融支持产业优化选择的机理性架构,主要包括政策性金融支持体系对产业优化选择的支持过程和市场性金融支持体系对产业优化选择的支持过程。其中:政策性金融支持体系是通过政策性金融支持机制作用于信贷体系与资本市场体系而形成的,市场性金融支持体系是通过市场性金融支持机制作用于信贷体系与资本市场体系而形成的。金融支持产业优化选择的过程,就是通过政策性金融支持体系与市场性金融支持体系之间相互协调作用,通过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工商管理论文,保障产业优化选择目标的顺利实现。

图3-1金融支持产业优化选择的机理性架构图

三.政策性金融支持上海产业优化选择的政策设计

产业优化选择的目标在于从处于低附加值状态的一般性产业中遴选出具有高附加值潜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因此,必须强化金融对产业优化选择的支持功能。金融支持产业优化选择的过程应体现政策化扶持原则,这种政策化原则不仅体现在政策性金融方面,也要体现在市场性金融方面中国。以政策性金融支持上海产业选择的思路是:通过政策性金融机构或政府间接干预金融市场等手段,来引导金融对上海产业优化选择的支持活动,从而实现上海政策性金融支持产业优化选择的功能,优化上海产业选择的效率,提升上海一般性产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遴选效率。具体而言,主要从以下方面给出支持政策:

(1)政府应积极引导政策性金融机构参与支持上海的产业选择活动。比较全国各个城市,上海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产业生态环境、金融生态环境等优势,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潜力水平指标值很大,但因其处于发展初期而导致产值较低的发展水平,这时最需要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支持。具体的政策支持流程为:

①通过本研究提出的产业发展潜力指标评价模型,政府从中选取产业发展潜力指标居前的若干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然后重新对选出的若干产业进行反复比较筛选,确定上海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②一方面,政府积极引导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等政策性银行在各自的政策性信贷领域参与对上海已确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性信贷支持;另一方面,政府应引导政府全资或控股的政策性信用担保机构积极开展对上海已确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担保业务,通过担保方式来支持上海已确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资。

(2)政府应采取财政补贴或贴息方式引导商业性金融机构参与支持上海的产业选择活动,这是通过政府干预商业性金融活动来实现产业选择的政策性金融支持目标,也属于政策性金融的支持范畴。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发展初期所表现出的低产值产业发展水平,难以满足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商业性金融资本的信贷要求,如果信贷利率过低,则损害商业性金融机构的利益,如果信贷利率过高,则战略性新兴产业难以接受高启的融资成本。这时工商管理论文,政府应通过财政补贴或贴息方式,通过补偿市场利率与商业性金融机构发放给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际贷款利率之间的差异部分,来引导商业性金融机构积极参与支持上海的产业选择活动。

具体的政策支持流程为:首先,政府对参与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信贷支持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等商业银行,实行财政补贴或贴息,引导商业银行参与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信贷支持活动;其次,政府通过财政补贴或贴息方式,来引导商业性担保机构参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资担保。再者,政府通过财政补贴或贴息方式,来引导信托机构、金融租赁机构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参与支持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活动。

(3)政府应通过制定地方性产业政策,来积极引导资本市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并购活动,并利用资本市场强大的资金支持功能,从而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获得资本市场的金融支持。

具体的政策支持流程为:政府制定地方性产业政策,明确对投资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给予营业税、所得税等税收优惠,并引导上海或外市的上市公司利用资本市场的资金支持功能,通过增发或配股方式来并购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经营企业股权,一旦并购成功,意味着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得到了资本市场的资金支持。

四.市场性金融支持上海产业优化选择的政策设计

市场性金融支持上海产业选择的思路是:通过市场性金融手段,来引导市场性金融对上海产业选择的支持活动,从而实现上海市场性金融支持产业选择的功能,优化上海产业选择的效率,提升上海一般性产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转换效率。市场性金融支持活动必须基于市场化原则开展金融支持活动,这明显不同于基于政府干预原则的政策性金融。具体而言,主要从以下方面给出支持政策:

(1)政府应积极改善上海的金融生态环境,推进上海金融组织与企业组织之间良好协作机制的构建,并充分发挥上海地方性金融组织在支持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的示范性作用。具体的政策支持组成体系主要包括:

①政府应积极改善上海的金融生态环境,良好的金融环境有利于金融支持活动的开展。改善上海的金融生态环境工商管理论文,政府要加强企业的诚信建设,发起建立企业诚信信息数据库,确定企业的信用等级,公布企业的信用执行状况,为金融信贷提供一个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对于处于发展初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获得市场性金融支持尤其重要,因为金融信贷风险的发生,不仅仅取决于产业(项目)本身,还取决于信贷主体(企业)的诚信状况。

②政府应积极推进上海金融组织与企业组织之间的良好协作机制,良好的银企协作机制有利于降低金融信贷风险的发生。商业银行信贷是基于风险内部化的,如果没有贷款抵押或质押标的,则商业银行将承担全部风险,根本无法实现风险的转移与分散功能,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承担载体往往处于发展初期而无法提供足够的贷款抵押或质押标的,因此,一般而言,由于商业银行与贷款企业之间存在较大的信息不对称,商业银行出于风险控制而放弃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载体企业提供贷款。于是,由政府推进而建立的上海金融组织与企业组织之间的良好协作机制,对于支持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已显得尤为重要。

③政府应充分发挥上海地方性金融组织在支持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的示范性作用。处于发展初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因呈现低产值发展水平状态,难以获得一般商业性金融机构的青睐,而这时作为市场性金融机构的上海城市商业银行、上海信托公司、上海金融租赁公司、上海财务公司等地方性金融机构,在坚持市场化运作原则下,优先为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载体企业提供金融支持,当然,这需要政府的引导与协调,因为政府毕竟拥有大部分地方性金融机构的控股权,所以这样的政策性协调、市场化运作机制对于支持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完全是可行的工商管理论文,也是容易操作的,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典型模式。此外,还可为其他非地方性商业金融机构参与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活动启到了非常重要的示范性引导作用中国。

(2)地方性产权交易市场作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应尽快建立与完善上海的产权交易市场,形成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资金引导机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载体企业可能因无法获得银行信贷支持而缺乏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这时,如果上海具有一个完善的产权交易市场,则载体企业可以在产权交易市场通过企业产权的转移,使拥有资金实力的新股东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载体,从而有助于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建立与完善上海的产权交易市场,实际上为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了一种直接融资的可行路径,上海产权交易市场的建立与完善,有助于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资金引导机制的形成,也是对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间接融资的重要补充,拓展了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资渠道。政府应尽快进行上海产权交易市场的筹建工作,上海产权交易市场的筹建工作主要包括制定产权市场的参与主体、产权市场的交易标的形式、产权市场的交易标的的评估与定价、产权市场的交易规则、产权市场的监管制度等交易监管政策,并提供科学有效的交易风险管理方案、高效的交易操作软件、固定的交易场所、专业化运作的工作人员等一系列软硬件设施。

五.结论与展望

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与升级的过程应包括产业选择、产业结构合理化与产业结构高级化三大过程,其中,产业优化选择过程的主要功能是实现产业类型结构的优化配置,产业结构合理化过程的主要功能是实现产业比例结构的优化配置,产业结构高级化过程的主要功能是实现产业技术结构的优化配置。而在实现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与升级目标的整个过程中,产业优化选择过程的主要目标是从低附加值的一般性产业样本中,遴选出具有高附加值潜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因此,产业优化选择过程是实现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与升级目标的重要前提,而产业优化选择目标的实现必须依赖于金融支持。本研究主要探讨区域性产业优化选择的金融支持机理与对策问题。本研究构建的金融支持产业优化选择的机理性架构,主要包括政策性金融支持体系对产业优化选择的支持过程和市场性金融支持体系对产业优化选择的支持过程。其中:政策性金融支持体系是通过政策性金融支持机制作用于信贷体系与资本市场体系而形成的工商管理论文,市场性金融支持体系是通过市场性金融支持机制作用于信贷体系与资本市场体系而形成的。金融支持产业优化选择的过程,就是通过政策性金融支持体系与市场性金融支持体系之间相互协调作用,通过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保障产业优化选择目标的顺利实现。该研究成果将为政府制定科学高效的产业发展政策与金融财政政策,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与决

策参考,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与升级对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与战略意义是显而易知的,在国家关于培育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现实背景下,加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金融支持这一重大课题的研究,已经成为国内外金融学学术界的重要研究使命。特别是进入“十二五”时期,国务院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的出台,彰显出理论研究严重滞后的现状,为了更好地指导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制定的科学性与高效性,从事这一重大课题的研究无疑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本研究成果将为这一重大课题的研究作一前期研究基础,为金融学术

界继续深入进行这方面的研究作一良好的铺垫。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