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范文

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范文

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

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范文第1篇

【关键词】村镇银行;湖南省;调研报告

1.前言

自2007年1月12日银监会印发的《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颁布以来,全国范围内已设立几百家村镇银行。村镇银行的设立,是深化中国农村金融机构改革的一项创新之举,它在缓解农村资金供求矛盾,促进农村金融竞争,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作为农业大省的湖南,村镇银行在我省农村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村镇银行的发展是关系我省新农村建设乃至“三农”长远发展的关键。但是村镇银行作为新的金融机构,它的发展势必会遇到很多困难,除了直接面对来自以农信社为主的农村机构的竞争,更多地要面临农村信贷的小额化,分散化所带来的高风险,高成本。湖南省村镇银行发展状况到底如何?他们是否有效、便捷地为当地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标准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课题组成员运用抽样调查法结合典型调查方法对我省村镇银行的开设和发展进行调查研究。

2.湖南村镇银行发展现状

2008年3月16日湖南省第一家村镇银行湘乡市村镇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对外挂牌营业,截止到2013年3月22日,湖南省现有村镇银行29家。

2.1 湖南村镇银行发起设立基本情况

在设立开业的29家村镇银行中,2008年批复开业3家,2009年批复开业2家,2010年批复开业4家,2011年批复业5家,2012年批复,15家,其中大部分是2011年2012年设立开业的(详细情况见表1)。29家村镇银行注册资本平均在人民币5000万元以上,根据我国村镇银行总行的分布情况,按照省级行政区的平均数来看,中部地区9省的平均数最高(约34家/省),湖南省的村镇银行发展在全国省份中居中下游水平。

从表1可看出,从2008年在第一家村镇银行正式对外挂牌营业到2011年,四年时间平均每年开业的村镇银行不到4家。2012年,湖南省村镇银行实现了一次量的飞跃,开业的村镇银行15家,占到了总数的51.7%。湖南省13个地市,1个自治州除怀化外其他地市自治州都已设立村镇银行,郴州和衡阳分别以5家和4家位居前两位。

湖南村镇银行发起行的性质和产权结构各不相同,有中资银行也有外资银行,有政策银行也有商业银行。如韶山光大村镇银行是湖南首家由股份制商业银行(光大银行)发起的;平江汇丰村镇银行是湖南省第一家由外资银行(汇丰银行)发起的;汨罗国开村镇银行是由政策性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发起的。湖南省村镇银行的设立具有明显的批量化设立的特点,这些主导行以沪籍银行为主。在湖南省的29家村镇银行中,上海农商银行发起设立的12家村镇银行分别布局在宁乡县、醴陵市、双峰县、涟源市、长沙县、永兴县、衡阳县、桂阳县、澧县、临澧县、慈利县和石门县,每家资本金为5000万元,由上海农商银行控股51%,其他由法人和自然人参股。湖南是上海农村商业银行设立村镇银行最多的省份。除了上海农商银行之外,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在湖南省先后发起设立了4家村镇银行。2009年,在湖南资兴发起设立了资兴浦发村镇银行;2012年09月,浦发银行在湖南批量设立茶陵、衡南、沅江和临武浦发村镇银行,4家湘籍浦发村镇银行注册资金共2亿元人民币,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出资占比为51%。

2.2 湖南村镇银行规模结构状况

从注册资本来看,29家村镇银行注册资本总额达人民币161000万元,平均注册资本额人民币5551.72万元,注册资本最低的为1000万元(1家),最高的为2亿元(1家),其次是1亿元(1家),其余的26家均为5000万元,注册资本规模在全国范围内居于中等水平。除资料不详的1家村镇银行之外,其他的村镇银行都是发起行绝对控股(至少占股为51%),其中汇丰银行投资的湖南平江汇丰村镇银行有限责任公司,以及哈尔滨银行投资的株洲县融兴村镇银行有限责任公司和耒阳融兴村镇银行有限责任公司还是发起行100%控股(具体见表2)。

从业务经营范围来看,湖南村镇银行的业务经营范围基本涵盖了银行类金融机构业务。

较为充足的注册资本有助于村镇银行扩大单笔业务的规模,有利于加快经营发展,有助于更好地满足农村地区的金融需求,有助于村镇银行保持较高的抗风险能力,有助于村镇银行与农村区域的其他银行类金融机构相竞争。由于湖南村镇银行按照“低门槛、严监管;先试点、后推进”的原则,直面解决农户资金问题,激发农村金融市场活力,促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进程,真正意义上发挥了积极作用。

3.湖南村镇银行发展面临的问题

课题组通过网络调查,及对JX村镇银行进行实地调查,发现湖南省辖内村镇银行设立时间较短,绝大多数没有设立分支机构,只有一个营业网点,服务范围有限,无法覆盖整个辖内区域的全部农户与中小企业,支农效果未完全显现,也一定程度限制了各类银行业务的拓展。湖南村镇银行发展面临以下问题:

3.1 宏观方面,政策瓶颈限制了业务发展

目前,湖南的村镇银行成立已有7年之久,发展现状良好,但增速缓慢,2012年湖南进入“批量扩张期”,且盈利能力较差,究其原因,国家对村镇银行的扶持政策不明确,尤其在税收减免、存款准备金率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始终不明朗。作为农业大省的湖南,高新农产业和龙头企业仍然比较少,因此虽然湖南现在已经成立了29家村镇银行,但是如果没有政府扶持,仅仅凭个人之力要获得高效益项目的支持难度很大。

3.2 微观方面,筹集资金困难

课题组成员调查湖南省JX村镇银行发现,该银行设立于农村贫困地区,虽具有一定的本土优势,但由于这些地区受地域自然条件和开放程度等限制,居民收入水平不高,农民和乡镇企业闲置资金有限,客观上制约了该村镇银行储蓄存款的增长。二是JX村镇银行作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成立的时间较短,社会各界对其缺乏了解,与国有商业银行、邮储银行、农信社相比,社会各界对其的认可程度大打折扣,有的甚至将其误视为“草根银行”。三是原桃江县“农村两会一部和一社(城市信用社)”被撤销的影响至今仍未消除,村镇银行树立品牌形象起步艰难,自身吸收存款难度较大。四是JX村镇银行作为法人机构,却只有一个营业网点,加之如上所述的现代化支付手段匮乏,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对农户和中小企业的吸引力。

湖南村镇银行还面临支付结算网络不畅、银行卡业务缺失、存款结构失调和信贷支农创新压力较大等困难。

4.对策与建议

4.1 国家应加强对村镇银行的扶持力度,建立和完善农村金融风险补偿机制

一是发挥税收政策的激励效应和调节作用。充分考虑到村镇银行发展期的实际困难,建议对村镇银行实行“全免‘三农’贷款营业税和所得税免征”的优惠政策,以缓解“三农”信贷高风险、高成本矛盾,更好地激励村镇银行面向“三农”、服务“三农”。二是建立财政补偿机制。建议地方政府从财政预算中拿出一定规模的资金,成立农户贷款风险补偿基金,专项用于补偿村镇银行等涉农金融机构发放支农贷款时由于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等原因形成的贷款损失,由财政提供资金给予涉农金融机构一定比例的补偿,并对农贷利息予以一定财政补贴。三是建立和完善政策农业保险制度。特别要开办多种形式的政策性农业保险,重点是健全农村房屋、畜禽等财产保险和农作物灾害保险体系。尝试由中央财政、地方财政、涉农企业、农户按一定比例分担保费和理赔费用,并给予一定税收优惠政策。这样,既可补偿农民因遭受自然灾害等原因造成的损失,调动农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积极性,又可补偿村镇银行等农村金融部门发放农业贷款无法收回而形成的贷款损失,消除其后顾之忧。四是积极发展面向涉农中小企业和农户的抵押融资担保体系,缓解涉农贷款抵押、担保难问题。鼓励政府出资的各类信用担保机构积极拓展农村担保业务,有条件的地方可设立三农担保机构,建立担保基金,发展农村互作担保组织,并鼓励现有商业性担保机构开展农村担保业务,适度分散村镇银行信贷风险。探索建立农村土地使用权抵押、农村动产抵押登记制度,将农村土地使用权等不动产及农业机器设备、农用车、农产品和农产品交易合同等动产引入农村信贷实践。

4.2 努力拓展资金来源

一是根据再贷款管理的有关实施细则,村镇银行可向人民银行申请再贷款,以解决其自筹资金困难与支农信贷需求旺盛的矛盾。二是建议地方政府借鉴外地经验,将财政国库资金、政策性补贴、涉农资金、社保基金等统一归口村镇银行办理业务,迅速壮大村镇银行的资金势力。三是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和平台,向社会公众宣传设立村镇银行的意义和目的,介绍村镇银行开展的相关业务,正面引导社会公众充分了解并认可村镇银行,引导社会公众将闲置资金存到村镇银行。四是在继续争取股东、当地政府支持的基础上,加大各项存款的营销力度,开展形式多样的营销活动,重点在个人存款营销上下功夫,破解负债业务结构不合理、增速慢的问题。五是增设村镇银行分支机构,扩大服务半径。六是加快村镇银行基础设施建设,以现代化的手段和优质的服务吸引客户资金的流入。

参考文献:

[1]谌争勇.村镇银行发展面临的困境及对策——来自湖南省桃江建信村镇银行的调查与思考[J].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

[2]湖南银监局课题组.探寻村镇银行未来发展之路——基于现状评估下的湖南村镇银行发展模式选择[J].中国农村金融,2012(14).

[3]裴绍军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如何以创新促服务——以东丰诚信村镇银行为例[J].中国金融,2010(2).

[4]网站http://.cn/roll/20101203/01549047834.shtml.

项目来源:本文是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2010年度立项项目题《湖南村镇银行发展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0C0215)。

作者简介:

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范文第2篇

【关键词】村镇银行 农村金融 风险防控 金融监管

为有效解决河北省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较低、金融服务不充分等问题,河北省从2008年开始村镇银行组建工作。经过四年时间的发展,河北省村镇银行的机构数量明显增长,经营规模稳步扩大,信贷支持“三农”作用逐渐发挥,有效缓解了村镇“金融抑制”问题,促进村镇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一、村镇银行发展状况与运行特点

(一)机构数量快速增长

2008年6月13日,河北省首家村镇银行——张北信达村镇银行开业,标志着河北省村镇银行设立步伐正式开启。在经历前期的摸索后,村镇银行设立步伐逐步加快,城市商业银行作为设立村镇银行的主力军,带动农村商业银行、国有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在9个地市发起设立23家村镇银行。

(二)经营管理情况良好

村镇银行业务发展迅速,资产负债规模呈稳定增长态势,经营状况总体良好,但由于建村镇银行前期投入资金较多,部分村镇银行还未开始盈利,已盈利的村镇银行也大都是经营时间较长,并已确立适合自身发展经营模式的村镇银行。

(三)支农效果初步显现

村镇银行遵循服务“三农”和中小企业的宗旨,开设多档次的贷款期限,创新担保方式,丰富贷款品种,在满足“三农”多层次、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四)选址多在经济发达的县城

1.受县域金融资源的分布影响,村镇银行均设立在县城,尚未向下设立分支机构,并未真正深入到村镇地区。

2.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选择在经济发展状况较好的地区发起设立村镇银行,环京津及沿海地区成为设立村镇银行的首选。

(五)区域性银行仍为村镇银行发起主力

1.区域性银行成为主力军。由于监管部门对城市商业银行等区域性银行机构跨区设立分行的监管尺度收紧,众多城商行、农商行已经将设立村镇银行作为实现跨区经营的主要途径。

2.省外区域性银行积极性高涨。银监会调整村镇银行组建政策后,外省区域性银行发起设立村镇银行的积极性大增,开始布局村镇银行网络。

二、村镇银行面临的问题

(一)主发起行参差不齐,管理能力有待提高

1.主发起行资质不高,管理能力差。

2.异地机构发起设立多,管理难度大。异地金融机构发起设立村镇银行地域跨度大、管理半径长、协调和管理成本过高,不利于机构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3.主发起行不重视,未进行专业化管理。部分主发起行未设立专门的村镇银行事业部进行专门管理,而是由其他部门代管。

(二)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内控监督乏力

1.组织机构不完善,运行效率不高。大多数村镇银行虽已成立了“三会一层”,但部分村镇银行的董事长、行长、监事长由主发起行员工兼任,不是专职人员,也没有常驻在村镇银行,高管人员的缺失,制约了村镇银行的发展。

2.股本设置欠合理,股份制优势难以发挥。大多数主发起行持股比例高于50%,股权的高度集中可能会使村镇银行成为主发起行的附属机构,丧失决策流程短、经营机制灵活的先天优势,使村镇银行从公司治理到管理模式都难以有大的创新,缺乏独立性和创新性。

(三)吸收存款难度大,存款结构失调

1.机构成立时间短,社会认同度低。

2.网点机构少,覆盖范围小。

3.结算渠道不畅,银联卡发行难。近一半村镇银行没有接入人行大小额支付系统,且村镇银行的账户系统、信贷管理系统不能与人民银行正常联网,不具备开具票据、发行银行卡等基本功能,不能满足业务发展的需要,制约着村镇银行的发展。

(四)业务发展受限,经营前景不乐观

1.受制于资本约束,业务难以有效拓展。部分村镇银行资本金低于3000万元,受资本充足率、单户贷款占比、存贷比等多项指标限制,注册资本金较小的村镇银行发展后劲明显不足。

2.缺乏差别化金融产品,创新性不足。村镇银行业务与当地信用社基本重合,而信用社成立时间较早,占据了先发优势。村镇银行又缺乏相应的配套设施,金融创新不够,大大降低了在农村地区的竞争力。

3.经营成本较高,可持续经营难度较大。村镇银行经营的业务具有数额小、频率高的特点,所需的高流动性资产比例相对较大,因而资金成本相对较高。同时,由于农业保险制度、存款保险制度、利率激励机制等相关配套政策尚未到位,金融生态环境不佳等因素,致使村镇银行的商业可持续性存在很多问题。

(五)抗风险能力差,监管力量薄弱

1.信贷风险集中,抗风险控制能力弱。村镇银行信贷支持的主要对象为弱势产业和弱势群体——农业和农民,而农业和农民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很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极易形成风险。

2.机构扩容快,监管力量薄弱。由于村镇银行准入门槛相对较低,机构的迅速扩容必将成为发展趋势。然而县域监管力量比较薄弱,随着监管办的整合,部分县已无监管部门,有监管部门的县(市)普遍存在人员少、监管任务重的问题,对村镇银行的监管难以到位,难以取得好的效果。

三、加快我省村镇银行发展的建议

(一)发挥发起行作用,促进机构发展

1.适度扩大资本金规模。资金雄厚的主发起行要根据业务发展状况,注入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宜的资本金。

2.提供必要的技术和网络支持。主发起行要加大对村镇银行电子化建设的支持力度,使村镇银行依托发起方网络优势,竞争力得到显著提高。

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范文第3篇

摘 要 作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村镇银行相对于其他诸如小额贷款公司、资金互助社等更受高层及商业银行的青睐。根据《新型农村金融机构2009年-2011年总体工作安排》,2011年将会是村镇银行设立的高潮期,在这一关键时期探讨村镇银行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具有一定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关键词 村镇银行 经济学分析 现状及发展趋势

2009年7月份的“中国银监会关于做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2009年-2011年总体工作安排》有关事项的通知”再次把村镇银行的设立推向了高潮。根据《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计划表》,至2011年底,国内村镇银行的数量要达到1027家。足见高层对建设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决心。那么,现实是否真如高层所希望的那样呢?本文将根据公开披露的村镇银行的信息对村镇银行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做初步探讨。

一、村镇银行现状――关于村镇银行注册资本的经济学分析

根据2006年12月底的《银监会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的规定“在县(市)设立的村镇银行,其注册资本不得低于人民币300万元;在乡(镇)设立的村镇银行,其注册资本不得低于人民币100万元”。而笔者根据所获取的数据进行统计及计量分析从中得到不少有规律的分布。

1.注册资本与年份及注册地的关系①

2007年至2010年已开业及筹建的村镇银行的注册资本金的平均数依次为1580万、4590万、7655万、8139万。

注册资本金逐年递增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考虑盈亏平衡点,注册资本金低于一定数量的村镇银行不具有商业可持续的基础。因为考虑资本充足率这个重要监管指标,一旦资本金没有一定的基础,其贷款也无法形成规模,在以存贷利差为主要利润点的中国银行业,这就意味着利润无法得到保障。以四川仪陇惠民村镇银行为例,该行初期注册资本仅200万元,按8%的资本充足来算(目前国内大多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都在10%以上,当然,这里以8%来算可以放大贷款量),假定其所有资产以贷款的形式存在,那么其最多贷款额为2500万元,按一年期存贷净利差3.5%来算,净利息收入为2500*3.5%=87.5万元,而固定成本加所有可变成本至少也要上百万,显然是无法盈利的。事实上,该行2007年和2008年确实分别亏损20万元和30万元,于是2008年底增资扩股至3000万元,2009年才首次实现税后盈利270万元。

因而考虑地域因素,越发达地区设立的村镇银行其注册资本也应该越高,因为其租金等固定成本以及人力费用也应该越高,那么其盈亏平衡点自然也更高了。可以很合理的推断,随着先行者的经验教训的累积,后面设立的村镇银行其注册资本也自然会随之上涨。

各参数回归结果均显著(相伴概率为0.000),表明各参数均独立对因变量的变化起显著影响;F值等于29.03,相伴概率为0.0000,表明各参数联合对因变量的变化也起显著作用,因而模型对样本的拟合结果较好。

对结果的分析如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注册资本金平均每年增加1646.991万元;而在发达地区设立的村镇银行的资本金平均说来要比中部欠发达地区的高2435.356万元,比西部不发达地区高4870.712万元。

2.村镇银行注册资本与主发起人性质的关系

这里主发起人性质指的是外资银行(汇丰、渣打、澳新三家)、大型国有银行(国开行及四大)、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交通、招商、民生等)、城商行(城市信用社)及农商行(农合行、农村信用社),分别以0~4表示。为了统计方便,这里将注册资本金按照200~1000、1000~2000、2000~5000、5000~10000、10000~15000、15000~30000、30000~50000(单位为万元)七档分类,分别以1~7七个数字代表。

从上表分项来看,由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发起设立的村镇银行有72%的银行其注册资本金在5000万-1亿之间,而由城商行及城市信用社发起设立的村镇银行有57%以上的注册资本超过5000万,足见这些城商行(合作社)之“不差钱”(虽然很多村镇银行并不是由这些城商行独资的,但是在主发起金融机构控股的情况下,注册资本金越大其所出资也越大),而农商(合)行(农信社)也是如此,这个比例也达到58.67%。

事实上真正不差钱的“主”――外资及国有四大行在这方面反面显得谨慎,多数在2000-5000万,外资银行有60%处在这个区间,四大行也有近35%位于这个区间。

从年份来看,2010年开业及筹建的村镇银行有70%处在5000万以上级别,其中尤以5000~10000万居多,2009年也是如此,而在这之前的2007及2008年设立的村镇银行则有60%以上处于5000万以内。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村镇银行的注册资本金年度差异相当明显。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初步预测未来村镇银行的发展趋势:

二、村镇银行发展趋势

1.村镇银行规模巨型化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2008年以后设立的村镇银行注册资本多在5000万以上,2010年3月份开业的由东莞银行作为主发起人的长安村镇银行更是高达3亿元;而注册资本2亿的村镇银行更是不在少数,由杭州联合银行发起设立的长兴联合、嘉善联合及乐清联合村镇银行的注册资本都达到2亿元,而由九江银行发起设立的中山小榄村镇银行注册资本为2.5亿,今年12月份由长沙银行发起设立的国内第一家地市级村镇银行――湘西长行村镇银行的注册资本也达到2亿,由天津农商行发起筹建的南阳村镇银行的注册资本更是高达5个亿。众多城市商业银行及农商行(农合行)的积极性极高,表现相当抢眼。

2.村镇银行注册地发达化

如图4所示,2007年设立的村镇银行只有一家处在发达地区,其余都处于不发达地区,真正响应国家政策要求。而到2008年,虽然不发达地区设立的村镇银行数量增加到42家,但发达地区设立数量也剧增,所占比例剧增到35.38%。这一趋势在2009年表现更为明显,设立在发达地区的村镇银行的数量比例进一步增长,达到57.14%,为最高值。

当然,这种分布有其合理性。监管层更多地从社会经济效益的角度考虑村镇银行的设立,希望设立的村镇银行能够解决金融生态不健全的贫困村镇地区资金有效供给不足的境地,能够起“鲶鱼效应”。但是作为商业银行的发起主体,加之其他商业性发起人的利润导向,单纯支持国家新农村建设不可能也不现实。设立村镇银行需要谨慎考察当地的存款能力、运营规模、人均收入水平及农业发展程度等。希望发起主体只尽社会责任而无盈利显然不具备可持续发展基础。

从上图可以清楚地看出累计设立的村镇银行数量及比例在各地区之间的差异。显然,发达地区是村镇银行设立的聚集地。无论从市场规模、收入水平,还是发展程度,东部沿海地区都更具持续发展基础,因此,村镇银行注册地的发达化也就在所难免了。

3.中小商业银行积极性高

如图所示,城商行(城信社)作为主发起人设立的村镇银行数量占比高达50%,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也不甘示弱,由其发起设立的村镇银行占比为28%,仅此两类金融机构作为主发起人设立的村镇银行数量占比近八成,足见其积极性之高。反观四大行及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在这方面的积极性就明显较弱。当然,随着国家各项鼓励措施的出台,允许设立村镇银行数量达到一定比例的金融机构设立控股公司或集团,四大行特别是建行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建行计划未来建设200多家村镇银行,其他大银行及城商行也有类似想法,显然,政策激励机制在此发挥很大作用。

4.跨区域经营是城市及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性的动力所在

相比于大银行分支机构遍布全国各地,城商行及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在这方面就十分不足。于是众多城商行寻求突破,期望实现由“地方银行”向“区域性银行”乃至“全国性银行”的转变。然而,跨区域设立分支机构,特别是分行的条件限制较多,在中国核准制情况下,金融牌照十分稀缺。因此,在政策利好之下,设立村镇银行成为城商行实现跨区域经营的突破口。另一方面,各地监管机构也顺势而为,设立激励。比如四川银监局提出,外地城商行要到成都开分行,原则上“先下乡后进城”,包商银行先在四川广元剑阁县开设了包商贵民村镇银行,其成都分行才获批。而目前包商系村镇银行数量暂居各银行之首,仅2010年就新设7家,并筹建1家,数量超过之前年份设立总和,总计达15家,地区遍布东、中、西部,涉及9省(自治区、直辖市),真正实现跨区域、全国布局。农商行中江阴农商行的积极性最高,到目前为止共设立5家村镇银行,涉及4个省份。

5.村镇银行经营渐入佳境

随着各村镇银行资本规模的大幅提高,村镇银行也慢慢走出初期资本不足的亏损状态。以河南省最早成立的栾川县民丰村镇银行(洛阳商行为主发起人)为例,该行注册资本2000万,成立21个月以来,已经实现盈利244万元,股东回报率达到12%。截至2009年年底,其总资产达4.92亿元,各项存款3.23亿元,各项贷款1.68亿元,实现税后利润244万元。

6.村镇银行任重道远

设立之初,村镇银行就被寄予厚望。“村镇银行主体明确,产权清晰,贷款审批机制灵活,为农村经济和农户提供了有效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支持;其较低和灵活的利率定价抑制了民间高利贷发展;而在许多现有银行业金融机构无法延伸的地区,更为农村提供了必需的基本金融服务。”监管层期待村镇银行能够像鱼箱里的“鲶鱼”一样激发农村地区金融生态,改善农村金融资源配置状况。

然而,由于缺乏先进的技术支撑,村镇银行无法开办新业务。目前村镇银行的电脑系统往往无法加入人民银行大小额支付系统,致使资金结算手续繁、费用高、速度慢、查询难。村镇银行不能加入银联,不能发银行卡。客户存取款项都必须到网点办。这些成为制约村镇银行业务扩展的最大瓶颈。加之作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其在规模及声誉等方面暂时都无法与经验丰富的邮储及信用社相比,村镇银行可谓任重道远。

注释:

①数据说明:截止2010年6月末,全国已核准开业的村镇银行214家,其中2007年底前开业的村镇银行19家,2008年底前开业的累积91家,2009年底前开业的累积148家;下面的分析所涉及的村镇银行截止2010年6月末共计197家,样本覆盖率达92.06%,完全能够满足样本的代表性.所有数据根据公开信息整理而成.

参考文献:

[1]银监会.银监会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银监发(2006)90号.2006.12.20.

[2]银监会.银监会关于印发的通知.银监发(2007)5号.2007.1.22.

[3]银监会.银监会关于做好有关事项的通知.银监发[2009]72号.2009.7.23.

[4]银监会.银监会关于加快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有关事宜的通知.银监发(2010)27号.2010.4.22.

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范文第4篇

一、拓展业务的优势

(一)决策链短。具有独立的企业法人资格,属于一级法人机构,是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来建立法人治理结构的,且其机构规模小,决策链短,公司治理灵活,能根据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特点和现实需求科学地设置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

(二)现代零售银行。立足城乡,服务“三农”,服务中小企业,是“村镇金融便利站”式的现代零售银行,是属于农民自己的“草根银行”,其建立和发展有助于解决农村地区金融供需矛盾,能有效解决农民、微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

(三)创新产品灵活。针对农村地区借款人普遍缺乏有效抵押物这一实际,村镇银行发挥了发起行的经营理念和传统优势,推出了中小企业联保贷款等业务品种,深受客户欢迎。

二、村镇银行建立产生的效应

(一)有利于促进农村金融发展。村镇银行的设立,对原有的农村金融机构无疑是一个促进作用,增加了一条支持“三农”的金融渠道,还可以解决因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审批严格、手续繁琐、门槛较高而对“三农”和中小企业支持不足的问题,有利于“三农”和县域经济的更好发展。

(二)为农村金融创新提供了舞台。村镇银行的出现无疑拓宽了融资渠道,从而为形成规模化农业经营提供一定的资金保障。村镇银行的出现可开拓农村消费信贷需求,能有效促进农村消费信贷市场开拓。村镇银行构建了城乡金融资源互通互联的新桥梁,一定程度上可缓解城市资金有余,农村资金紧张和金融运行渠道少的问题,逐步可实现把农村资金留在农村、把城市资金引入农村的目的。

(三)强化对特色农业的资金支持。村镇银行加大了金融对“ 三农” 的投入力度,拓宽了特色农业的融资渠道,引导社会和金融资金流向特色农业,有效地满足农户和小企业的小额贷款需求,帮助从事特色农业的农户和中小企业等突破资金瓶颈、扩大生产规模, 有助于促进农民增收、特色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大发展。

三、发展中面临的风险

(一)面临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情况。从目前情况看,村镇银行总人数在20人左右,基本除一名董事长、一名行长、一名副行长外,其他部室并没有相应的配置,法人治理结构无从谈起。

(二)面临一定的流动性风险。在吸收存款方面,村镇银行一方面受到严格的地域限制,不能跨地区进行存贷业务,另一方面受到农行及邮政储蓄银行在网点、网络、品牌等方面的竞争,吸收存款弱势明显。村镇银行放贷需求强烈,由此产生了资金需求和供给的不对称性,从而很容易产生流动性风险。

(三)面临一定的信用风险。目前,村镇银行面对的企业客户往往没有完善的财务及产业发展系统可供评估,也缺少相关的专业评估机构对其进行评估,而且这种状况短期内将难以改变。农业作为弱势产业,本身具有很大的风险。

(四)面临一定的操作风险。从业务管理看,村镇银行沿用大股东发起行原有制度模式,业务流程上从原有的较大客户向农村客户调整,采取相对灵活的模式。这种结构的特点是效率高,但也容易产生操作风险。

四、业务发展制约因素

(一)法人治理上的制约。村镇银行虽然按照公司法和监管部门的要求进行了法人治理建设, 但由于发起行强大的资源支持和影响,村镇银行独立法人自主决策无法体现出来, 分支机构管理式的倾向明显。村镇银行法人治理建设中,对高管人员任职资格的绝对性限制也有与村镇银行设立初衷不一致的地方。村镇银行设立的初衷就是要利用民营资本,要充分调动当地股东的积极性,追求责、权、利一致,而在村镇银行中,董事长、监事长、行长、副行长均由发起银行派任,这种法人治理是欠缺科学性的。

(二)业务开展上的制约。目前村镇银行由于结算系统不畅通,难以开展同业拆借业务,不能发行、买卖金融债券,致使存款之外的资金来源、融资渠道受限。这些不仅影响村镇银行的形象,也限制了村镇银行存款的增长,资金来源受阻,村镇银行的贷款业务就会受到较大制约。新业务如代销基金、债券,代缴水电费,理财产品销售,保险等没有得到开展,创收渠道单一,实现盈利困难重重。

(三)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制约。首先《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中明确“村镇银行发放贷款应坚持小额、分散的原则,提高贷款覆盖面,防止贷款过度集中,对同一借款人的贷款余额不得超过资本净额的5%”。再则农村地区金融专业人才奇缺,加之难以承受太高的人力资源成本,村镇银行即便招募到金融专业人才,也面临人才流失问题。

五、对策建议

(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建立长效政策支持体系。一是对初创阶段的村镇银行减免营业税和所得税,给予一定年限的免税期;建立涉农贷款补贴制度,对村镇银行发放的涉农贷款,由中央和地方财政给予一定比例的信贷补贴。二是银监部门适当放宽对村镇银行存贷比例和最大单户贷款比例指标的监管限制,促进村镇银行扩大支持“三农”的经营规模和效益。三是构建良好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全面提高农村经济组织和农民的金融意识和信用观念。四是研究探索农村金融担保和保险制度,适时建立农业保险机构,开办农业保险业务,建立健全必要的农业信贷风险补偿机制,切实保证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贷款放得出、收得回。

(二)明确市场定位,加快发展步伐。目前“贷款难”的问题主要反映在低端市场的空白以及中端市场的金融供给不足。由此可见,低端市场的主力以及弥补中端市场供给不足的任务将由村镇银行来承。在村镇银行成立初期,明确的市场定位不仅有助于其在农村地区形成自己的“区域”和“地盘”,加快发展的步伐,也有助于推动各正规金融机构之间形成良性竞争。

(三)完善内控机制,加强风险管理。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这是确保村镇银行稳健经营的必要条件。必要时股东大会可聘请外部审计机构加强控制执行情况进行检查、评价,并对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进行纠正和完善,确保依法合规经营;要完善制度体系建设,建立基本制度下的各项具体业务管理办法、操作方法、操作流程等制度体系。要加强信用风险管理策略。从村镇银行自身来讲,必须研究并建立一套客观、科学有效、操作简单的农村信用评估方法,使得业务人员易于掌握并高效决策。同时要评估农户及中小企业经营风险。根据农村生产周期、气候状况、供求状况、价格变化趋势、农村保险市场状况及抗风险能力,确定他们的经营风险,以此作为设计产品的依据。

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范文第5篇

一、贵州省凯里东南村镇银行发展初期存在的双向风险

处于发展初期的贵州省凯里东南村镇银行在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存在着很大的双向风险。如何在该行的发展初期正确有效的规避双向风险,使村镇银行更好地服务于三农、可持续发展,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

(一)现阶段存在的双向风险

凯里东南村镇银行是一家成立于凯里的地方性金融机构,但是由于该村镇银行规模较小,注册资本少,缺乏强有力的资金和机制的支持,在信用、操作、流动性及市场方面对于农民而言存在巨大的风险问题,从而无法取得良好的社会公信力。与此同时,村镇银行在面向农村发放贷款时,农民会使村镇银行面临巨大的信贷风险,常常出现“缺少抵押物,农民缺钱不好贷;成本高风险大,银行有钱不敢贷”的现象。具体可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1.村镇银行的金融风险

当前正处于发展初期的凯里东南村镇银行业务相对单一,其中主要是存贷款业务。然而其面临的状况是吸收存款难度大而贷款需求旺盛,同时贷款回收也存在一定问题。该行存贷数量及期限的不对等,使得该村镇银行面临较大的流动性风险,从而造成该行公信力的加速流失,吸收存款难上加难,陷入恶性循环。与此同时,处于发展初期的凯里东南村镇银行在内部治理结构的设置上也不够完善,并且由于地处经济、教育发展落后的西部贫困地区,该行的经营管理人才资源不足,也使得该村镇银行面临着较大的经营管理风险。

2.农民贷款的信用风险

现在的凯里东南村镇银行面临的情况有,农业生产周期比较长、受自然环境影响大。贵州属于自然灾害频发的地区,对当地的农业生产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同时,由于当地的农业保险机制不尽完善,许多农户并未参与农业保险,这更加剧了该行发放农业贷款的信用风险。

(二)产生双向风险的主要因素

现阶段该行产生风险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点:

1.村镇银行产生金融风险的因素

第一,该行在内部治理结构上存在一定问题。在银行风险管控方面,该行仅仅设有一个风险管理部,集风险管理与内部监督于一体,但并未单独设立独立于风险管理部以外的审查监督部门。

第二,该行的管理人员配备存在不足。该行目前的在职员工仅为40人,即便是人员配备最多的市场业务部员工也仅有18人。管理人才不足、银行员工较少等因素也使得该行的岗位轮换制度难以得到有效实施。

第三,凯里东南村镇银行的信贷资金来源受到严重制约。该行的统计数据显示,农户的储蓄存款大约占该行各项存款的70%左右。因此,该行的存款主要依赖于当地农村居民的储蓄存款。

第四,凯里东南村镇银行不良贷款比率较高。我们了解到该行的不良贷款为669.9万元,不良贷款率占比为1.84%,这说明不良率上升是村镇银行在发展初期普遍会遇到的困境。同时,从涉农贷款占比来看,该行涉农贷款余额为32658.4万元,涉农贷款占比为89.88%。涉农贷款较多,农民还款能力弱,村镇银行承担信用风险大,这也直接导致了该行不良贷款率较高。

2.农民贷款存在信用风险的因素

第一,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的不可预见性。该村镇银行虽然已经纳入征信系统,但由于当地征信体系的不完善,其贷款对象往往在其他金融机构没有贷款记录,这样无疑更加增大了该行在发放贷款时对贷款人的信用评估难度,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的不可预见性都增加了该行发放贷款的信用风险。

第二,发放贷款时的信用评估存在问题。该行虽然严格要求在信贷管理上执行“贷前、贷时、贷后”的“三查”工作,但由于该行规模较小,人手不足,“贷前”搜集资料阶段的工作开展不够充分和全面,仍然存在贷前调查不到位,特别是存在对贷款资金的用途缺乏深入调查、对担保人的担保能力分析不充分等问题。同时,由于贵州省地处山区,交通较为不便,该行的信贷人员在深入当地农户进行上门调查时路途遥远,也使得贷时调查存在诸多困难。另外,该行信贷档案中存在未附贷后检查报告情况,能提供的也较简单,对借款人经营情况的分析不够全面。

二、贵州省凯里东南村镇银行发展初期风险规避问题存在的不足

(一)操作风险的防范不足

从内部结构来说,股权结构设置不是很合理,容易使该村镇银行成为母行的附属机构,容易偏离“服务三农”的市场地位。有关政策规定设立村镇银行,其股东至少有1家为持股比例不低于20%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且主要发起人为出资额最多的银行业金融机构。而凯里东南村镇银行的母行是贵州银行,是贵州省本省最大的国有企业。因为贵州银行其股份占比,其极大的占比率容易使凯里东南村镇银行沦为与贵州银行旗下的分行一样,从而偏离了“服务三农”的定位。

(二)信用风险的体系缺失

从外部因素分析,适用于当地的征信体系尚未完善。目前,由于农民的真实借贷情况难以掌握和农村私营个体企业财务制度的极不健全,金融机构缺乏正常获取、检索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的渠道。信息不对称、贷前调查难的问题客观存在,道德风险的不可预见性和对后续贷款的有力影响,对农村金融生态带来极大的冲击。因此,更需要该行根据当地市场需求及中介机构运行的实际情况来建立完整的征信体系。从银行基层信贷人员出发,对农户的信用进行资料搜集、评级,从而减少信用风险。

(三)市场风险的政策有效性低

凯里东南村镇银行和其他村镇银行一样,具有局域性和独特性,国家、当地政府甚至村镇银行自身缺乏对村镇银行的监管政策及措施。凯里东南银行虽然可以汲取国内其他的村镇银行成功防范市场风险的经验,利用其后发优势。但是贵州省黔东南地区地处内陆贫困地区,与发达的沿海地区村镇银行相比,面临更多的问题和风险。因而不能将问题一概而论,此时研究出针对该银行的政策是十分必要的。要因地制宜,制定出适用于该村镇银行的政策。

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范文第6篇

(一)财政农业支出总量不足

从1990年以来,我国的财政农业支出不断增长,财政农业支出占整个财政总支出的比例一直维持在5%以上,农业支出也占整个财政总支出的比例也一直维持接近10%。

(二)财政农业支出结构不尽合理

1.用于建设性的支出比重不高。政府农业财政支出有相当大的比重是用于政府农业行政事业单位的运转费用,支援农业生产支出和农林水气部门的事业费是用于财政农业支出的主体,所占比重大体维持在70%水平上下。财政在科技三项费用和农村救济在促进农村发展中的作用主要区别在:一是就农民增收的问题,促进科技发展可以提高农业产量,进而增加农民收入,是实现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而农村救济只是缓解农民生活困难的应急措施。二是从两种资金的受益范围来说,只要农业科技进步就可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所有的农民都可以受益;而救济只是针对农村贫困和失去劳动能力的居民的一种补贴,受益范围很有限。三是从作用的结果来看,科技的进步不仅可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还可以促进整个农业产业的发展;而救济就不具备这一功效。

2.基础性战略投资不足。近几年,政府支农投人中,每年用于粮、棉、油、糖等等农产品流通环节的补贴在500~700亿元之间,占政府农业支持总量的30%以上。由于财力有限,一些关系农业发展全局的基础性、战略性、公益性项目,或者没有财政立项支持,或者缺乏足够的投人保障,致使农业发展的后劲不足。

(三)中央和地方职责划分不清

1. 地方投入积极性不高。近几年来,中央财政对“三农”投入增加的速度远远高于地方,地方过分依赖中央,甚至造成了地方财政投入“三农”的挤出效应,不利于充分调动地方投入的积极性以及财政农业支出资金效益的有效发挥。

2.各级政府的支出责任不清。

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既是中央政府的事权,也是地方政府的事权。什么项目应该由中央政府投资,什么项目应由地方政府投资,对此没有明确的界定。

3.资金不能形成整体合力。目前政府对农业的投入渠道较多,农业财政支出分部门管理。由于农业基础设施、科研、生产、流通等方面的财政资金分属不同的部门管理,力量分散,造成了“撒胡椒面”现象,不同渠道的投资在使用方向、实施范围、建设内容、项目安排等方面有相当程度的重复和交叉,难以使有限的财政资金做到统筹安排、合理配置。

(四)法律体制不健全

由于我国整个财政法律体系和内容还不完善,造成财政支农投资法律依据支离破碎,无法可依,特别是应当通过宪法或法律形式规范政府间财权的《财政收支分配法》目前仅为1993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决定》。

三、国外财政农业支出的经验借鉴

由于农业是弱质产业,国际上无不把公共财政农业支出政策,作为支持和保护农业、保障农民收益的主要宏观调控手段。

(一)适度的投入力度。美国是世界上农业最发达的国家,其农业的高度发达与政府的财政支持密不可分。虽然美国州和地方有独立的财政预算权,但在美国几乎所有的农田水利建设补贴,农业部也要给予一定的资助。

(二)健全的补贴政策。美国联邦政府几乎承担了所有的农田水利建设补贴,还在全国新建交通运输、能源供应等。美国还采取了贸易支持政策,为了增强美国的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和扩大市场占有率。

(三)完善的立法体制。美国的财政农业支出政策主要是通过其农业支持体系来实现的,自1993年美国国会通过,《农业调整法》以来,经过70多年的发展和完善,以发展成为一套较为完整和复杂的体系。

四、完善我国财政农业支出措施

(一)增加财政农业支出总量。我国的农村经济在历史的不同阶段为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但农民享受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远远少于城镇居民。

(二)调整和优化财政农业支出结构。财政对农业的支持要有利于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财政农业支出资金的支出结构应以此为目标加以调整和优化。

(三)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支出职责

1.创新投入引导和激励机制。在不断增加“三农”投入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创新农业投入激励机制,引导信贷资金、民间资本投入新农村建设。

2.建立责任明确的分级管理机制。理顺中央和地方在农业投入方面的关系,使事权划分清晰,财力合理匹配,才能保障财政农业支出政策的稳定性、一致性和有效性。

3.建立财政农业支出管理监督机制。对于目前由不同渠道管理的农业投入,尤其是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资金投入,要加强统筹协调和统一安排,防止项目重复投资或投资过于分散,使有限的资金发挥出最大的效益。

(四)规范和完善法律体制

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范文第7篇

关键词:村镇银行;存在问题;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村镇银行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收录日期:2012年2月28日

一、村镇银行发展现状

(一)村镇银行发展迅猛,但仍与监管部门规划有较大差距。截至2011年末,全国共组建村镇银行726家,在已组建机构中,有473家设在中西部省份,占比60%。已开业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316亿元,80%以上用于“三农”和小企业,其中农户贷款余额435.5亿元,小企业余额631.5亿元,中西部贷款农户数占到全部贷款农户数的70%以上。

截至2011年末,已开业村镇银行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为30.5%,总体上运行平稳,风险处于可控范围。从图1中我们可以看出,2007~2011年我国村镇银行机构设立增速是十分快的,分别为378.9%、52.6%、135.8%和50.2%,年平均增长率为154.4%。但是,由于银监会将村镇银行限定于中西部及欠发达县域农村地区,发展前景不明朗,大中型金融机构发起设立热情不高,村镇银行数量增长缓慢,与监管部门规划的2010年村镇银行大提速、2011年成立1,027家的目标相去甚远。(图1)

(二)注册资本金不断增加。据统计,2007年9月之前,在6个试点省市成立的前12家村镇银行平均注册资本为1,060万元,最大注册资本为2,000万元,最小注册资本仅200万元。截至2009年末,正式成立的148家村镇银行平均注册资本上升为4,930万元,注册资本超过亿元的村镇银行有14家,最大注册资本规模上升为2亿元。2010年6月末,“全国最大村镇银行”的名号已归东莞长安村镇银行所有,注册资本3亿元;2010年12月末,“全国最大村镇银行”的记录再一次被刷新,河南南阳村镇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于2010年12月30日正式宣告成立,注册资本金5亿元。(表1)

村镇银行注册资本规模的扩大,主要源于做大贷款规模的冲动。根据规定,村镇银行对单一客户的最大贷款规模为注册资本的10%,注册资本越大越易争取县域内资金需求量大的大中型企业。未来,不排除有注册资本达到全国性商业银行注册资本要求的村镇银行出现。

(三)盈利能力较强。农村地区旺盛的资金需求为村镇银行提供了绝佳的发展环境。从已开业村镇银行的运行状况看,绝大多数村镇银行各项业务发展较快,资产规模不断扩大,取得了较好的经营业绩。据统计,截至2010年6月末,全国村镇银行存款余额401.6亿元,贷款余额349.3亿元,所有者权益为110亿元。以较早开业的3家村镇银行四川仪陇惠民村镇银行、甘肃庆阳瑞信村镇银行和吉林东丰诚信村镇银行为例,除四川仪陇惠民村镇银行在开业的2007年出现亏损外,2007~2010年间,3家村镇银行都实现了盈利连续增长、商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二、存在的问题

(一)市场定位有偏离“三农”倾向,发展偏离政策初衷。“村镇”一词同时也刻画了村镇银行设立区域、服务对象,即“在农村地区设立,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但从已开业的村镇银行来看,除先期试点的仪陇惠民村镇银行、固阳包商惠农村镇银行现将总部设在乡镇,先后通过开设分行和搬迁总部的方式“回县城”,其他村镇银行大多将其总部设立在经济发达的县、市一级。从客观来看,这并不完全符合在金融服务空白地区布局的经营思路,更有甚者,大部分村镇银行都没有专注“高风险、高成本、低收益”的小额贷款业务,而将目光放在了贷款金额较大的小企业上,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偏离了设立村镇银行的政策初衷。

(二)总体设立步伐较为缓慢,与监管规划差距很大。截至2011年5月末,全国村镇正式开业的村镇银行为539家,与《关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2009年-2011年总体工作安排》中截至2011年末村镇银行总数达到1,027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按照监管规定,村镇银行必须由一家银行业金融机构作为主发起人。目前村镇银行设立难,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村镇银行的主发起行难找。截至2010年末,全国村镇银行中,由国家开发行及四大行发起的村镇银行约占总数的7%,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发起的约占10%,城市商业银行发起的约占50%,农村商业银行(含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发起的约占30%,外资银行发起的约占3%。在现有体制下,村镇银行对于大多数大中型银行不具有足够的吸引力,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是目前成立村镇银行的主力,但受制于自身资本规模和管理能力,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发起设立村镇银行能力有限。

(三)存贷比过高。存贷比过高是村镇银行目前普遍面临的问题。造成存贷比过高的原因是村镇银行吸收存款难而发放贷款易。村镇银行吸收存款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汇兑结算难。村镇银行多数未纳入人民银行结算系统,与央行结算系统不畅,使清算、汇兑等业务无法办理,与外界相关机构和发起行也没有实现相应的网络连接,代收代付、通存通兑、信用卡及网上银行等业务难以开办。二是村镇银行成立的时间较短,居民对其缺乏了解,与国有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村信用社相比,居民对村镇银行的认可程度较低,因而不敢将个人存款放到村镇银行。三是村镇银行网点少,现代化手段缺乏,吸引力小。

(四)人才瓶颈问题。人才问题也是村镇银行目前面临的瓶颈因素之一,一支优秀的人才队伍是一家银行能够获得成功的重要前提。由于村镇银行主要设立在较为偏远的农村地区,在吸引人才方面,很难与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相媲美,更难以与外资银行相竞争。村镇银行应在人才招聘方面更具灵活性,但应该严格避免“近亲繁殖”。其员工大部分是从农村信用社转来的,来自大银行有经验的专业人才很少,即使一些大学毕业生对村镇银行也缺乏“入行”的兴趣,因此村镇银行业务急需专业人才。

三、对策建议

(一)坚定“支农”、“支小”的发展方向,立足于长期价值和长远发展。村镇银行及发起人应立足于对长期价值的追求,不能为了当前利益而“紧盯”商业银行的传统领域,走进同质化发展的“死胡同”。各家发起行务必立足长远,以追求长期价值为目标,为村镇银行经营管理确定科学的发展规划和目标。还应力求在“农”、“小”领域形成特色化、差异化经营,是村镇银行的成立之本,发展之源。村镇银行要不遗余力地专注于“农”、“小”领域金融服务需求的特点,通过强化客户细分和差异化管理、不断推出高度契合市场需求的高质量创新产品、不断优化业务流程等举措,打造比较优势与核心竞争力,力争早日形成“支农”、“支小”特色品牌,实现银行与客户共同发展的目标。

(二)主发起制度应适当改革,从制度上推动村镇银行设立步伐。目前,对于村镇银行能否实现商业可持续,仍需在实践中摸索。而在这一过程中,民间资本无疑可以担当重要角色。但目前的监管制度束缚了民间资本的能力。同时,银监会在2009年规定小额贷款公司可转制为村镇银行,但转制除了要满足一系列条件外,还要满足村镇银行股权的有关规定。这等于是民间资本在经营几年后,若想将小额贷款公司转制为村镇银行,就得将控股权拱手送出。上述出于风险考虑的制度设计,限制了民间资本在激活和推动农村金融市场中的能力释放,也从机制上束缚了村镇银行作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组织的作用发挥。

要想推动村镇银行组建步伐,切实发挥在实现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中的示范作用,可从制度上充分释放民间资本的活力。目前,江浙地区出台的村镇银行具体规定中,有的已经对银行控股的最高比例进行了适当的限制,以保证村镇银行的机制优势得以真正发挥。同时,对于符合条件的小额贷款公司,也应允许转制后的控股股东可以为非银行业金融机构,以尽可能激发民间资本的积极性。

(三)多策并举,提高业务发展水平,缓解流动性风险。村镇银行应积极配合当地政府进行宣传,进一步提高知名度和可信度,并适时设立分支机构,以充分吸收当地资金来源。同时,主发起行应在系统网络、产品提供、品牌宣传等方面给予村镇银行有力支持,解决村镇银行在吸收存款方面的技术“硬伤”,提高村镇银行的社会认同度;监管部门应从制度上解决村镇银行加入人民银行大小额支付和征信系统、加入银联系统、进入全国同业拆借市场、发行金融债券、获得支农再贷款、村镇银行存款保险等问题,使之更具可行性和操作性,在技术、系统和机制上为村镇银行吸收存款和筹集资金提供支持。同时,建立人民银行对村镇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处置机制,确保在村镇银行暂时出现流动性问题时,可以向当地人民银行申请动用存款准备金或争取其他资金支持。

(四)创造良好环境,吸引优秀人才。首先,制定较高的薪酬待遇,吸引高素质的人才加入;其次,村镇银行应当加强员工培训,尽快提高现有人员素质,适应业务发展的需要。要鼓励、支持村镇银行组建既懂信贷业务又了解市场和企业、实践经验丰富的信贷业务管理团队,提高化解风险的能力。村镇银行要积极培养专业人才,开展日常业务培训;支持村镇银行从业人员到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实习,帮助他们练习和培训职业技能和业务素质。

主要参考文献:

[1]李向,贺风.村镇银行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探究[J].内蒙古金融研究,2011.6.

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范文第8篇

[关键词]村镇银行;现状;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 F832.3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11)05-0081-04

一、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

自2007年3月1日,全国首家村镇银行――四川仪陇县惠民村镇银行成立以来,村镇银行在全国的试点工作也已经有3年多,成立的数量却远远低于小额贷款公司,至2007年底,开业的村镇银行数量仅有19家(见图1),在2008年这一数字增长到89家,增长率为368%,但是在2009年增长速度明显放慢,到年底才设立148家,增长率下降到66%。至2010年4月末,全国村镇银行已开业的184家,较年初增加不到50家。以这样的成长速度,离银监会在2011年成立1,000多家村镇银行的目标还相距甚远。包括村镇银行在内的214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共吸引社会资本余额100.8亿元,存款余额336亿元,贷款余额275 亿元,其中农户余额102亿元,中小企业贷款余额136亿元,累计已发放农户贷款166亿元,中小企业贷款254亿元。①

另外,从图2来看,国有银行从整体上动作较慢,往往还是在监管部门的督促之下,为了响应号召而成立村镇银行。相反,一些城市商业银行以及外资银行成立的村镇银行的数量则较多,以包商银行最具代表性,截止到2010年6月成立的小额贷款公司的数量达到9家,全部分布在西部地区(见表1)。外资银行中,以汇丰的动作最为迅速,已经营业的村镇银行数量达7家,并有5家村镇银行支行,汇丰在湖北天门和重庆荣昌增设小额贷款公司的审批也已经通过,预计将于下半年正式开业,其农村金融网络正逐步壮大。作为政策性银行的国开行,在村镇银行的组建方面注重向中西部地区倾斜,目前成立的村镇银行全部位于中西部省市,将更多资金投向“三农”,解决农村融资难的问题。同时,依托母行的优势,国开行村镇银行在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方面进行了创新,并在2009年实现了整体盈利,截止到2009年底,7家村镇银行总资产达12.8亿,存款总额8.94亿,贷款总额5.52亿。②建行在与西班牙桑坦德银行积极筹备金融控股公司的同时,也在迅速扩张其村镇银行的覆盖范围,仅6月到7月初便成立了4家村镇银行,其中包括其在西部成立的首家村镇银行――陕西安塞建信村镇银行。建行意在3年内在全国范围内成立100多家村镇银行,这一数量占到银监会到2011年在全国成立1,027家村镇银行的10%。随着国有大型银行的建设,村镇银行网络的加快,中小商业银行也迅速在全国成立村镇银行,以期获得控股公司的牌照。以民生银行为例,其在筹建中的村镇银行有10家,分布状况以中部地区省市居多,达5家。

二、村镇银行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一)吸存能力差

相对于国有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银行机构,村镇银行成立时间太短,社会认可度低,在利率相当的情况下,普通百姓更倾向于将钱存到在农村知名度更高的农信社等金融机构。同时由于村镇银行的营业网点少,在外务工的农民工在往家里汇钱时,面对高昂的跨行跨地区汇费也只能望而却步,使得村镇银行在汇兑业务上没有竞争力,也就丧失了大部分存款来源,由此导致吸收个人存款的能力差。而在吸收企业存款方面,由于大额支付系统、结算能力的不完善,在与农信社和农行等的竞争中更加缺乏竞争力。这也使得村镇银行无法复制母行的经营模式,需要在经营模式上进行创新。存贷比例的失衡,将导致流动性风险的加大,严重影响运营状况。成立于2009年4月21日的浙江永嘉恒升村镇银行,注册资本金为2亿元,截止到2010年5月底存款额为2亿元,贷款额为3亿多元。由于存款较少,而贷款的成本又相对较高,永嘉恒升村镇银行也仅仅实现了微利。

(二)资金投向难以保证

《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中表示,村镇银行在缴足存款准备金后,其可用资金应全部用于当地农村经济建设。村镇银行发放贷款应首先充分满足县域内农户、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确已满足当地农村资金需求的,其富余资金可投放当地其他产业、购买涉农债券或向其他金融机构融资。实际上,这并没有规定村镇银行的资金投向必须全部在农村,那么就很难保证村镇银行的资金流向,导致很多村镇银行不“村镇”。由于控股人为商业银行,村镇银行的经营模式更倾向于母行的模式,很有可能在利益的驱使下,回避额度小、风险高并且需要做详细的实地考察的农户贷款,将资金投向利润更高的城市地区。

(三)面临风险高

村镇银行的主要客户是农户以及中小企业,这类客户的信用记录不完善,往往没有纳入征信系统,在评估方面,也无法按照传统的评估方式对客户的信用状况进行评估,因此相对于一般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村镇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较高。[1]信贷员需要对客户的财务状况、还贷能力进行深入的调查,以降低信用风险。而这也增加了经营的成本,使得村镇银行的盈利风险增加。同时,由于村镇银行试点的时间相对较短,在政策上还有不稳定性,例如,在2010年5月财政部下发的《关于农村金融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中,对“农户小额贷款的利息收入,免征营业税,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90%计入收入总额”的规定,适用的时间为2009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不具有可持续性。另外,人民银行允许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浮动,但是村镇银行的存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是否放宽的问题,并没有明确规定。目前农村小额贷款的利率普遍较高,一般在10%以上,与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惠农政策初衷有一定差距。

(四)业务种类单一

根据银监会的规定,村镇银行除不能发放、买卖金融债券,不能经营外汇业务,不能提供信用证服务及担保等业务外,将拥有与普通商业银行基本相似的功能。但是,在经营的过程中,村镇银行的业务处理系统还是基于简单的内部网络,结算系统不够完善,现代银行的结算方式还没有形成,如通存通兑、代收代付、信用卡及电子银行等业务都很难开展。网点的缺乏,无法给客户带来便捷的服务,影响了业务的正常发展,跟普通商业银行无法竞争,在业务上产生了很大的差距。

(五)过度依赖于母行

村镇银行银行业金融机构发起设立,虽然区别于分行与支行的设立与经营模式,但是在村镇银行的发展模式不成熟的阶段下,对母行的依赖程度很高。目前村镇银行的竞争力远远弱于商业银行以及农村信用社等银行机构,在享受的优惠政策方面也不及农村信用社,因此,进一步增加了村镇银行对母行的依赖度。例如,北川富民村镇银行的盈利还依靠政府补贴以及绵阳商行的扶持,将其手头多余现金拆借给母银行,获得的利息收入比市场水平要高。 此外,北川富民村镇银行还在车辆使用、员工工资方面依赖于绵阳商行[2]。这不利于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村镇银行应当在经营中逐步探索符合自身市场定位的发展模式。

三、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对策

(一)提高吸存能力

依托母行的品牌,尽快建立自身的竞争优势。尽量避免与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银行正面竞争,选择农信社没有覆盖到的地区或者是与农信社等银行金融机构进行合作,共同服务农村金融。设立在已经有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银行地区的村镇银行,应当培养自身优势,重点做其他银行所不擅长的小额贷款业务,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增加营业网点,将服务半径扩大到县城以下的乡镇和农村地区,方便农户进行存贷款,同时也能够充分发挥人缘、地缘的优势,做营销和贷前调查,降低贷款管理的成本。建立健全存款保险制度,确保存款人的利益,让农户能够放心存款。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吴晓灵(2009)指出,应当出台农村金融的普惠税收政策,无论是哪类金融机构,只要把新增可用资金的70%用于县域及县域以下的涉及贷款的就给予营业税和所得税的优惠,优惠税率可以根据各地经济的发展情况而有所差别,中央银行应对这些机构在存款准备金率和再贷款支持上给予差别优惠。③由于村镇银行的发展时间相对较短,又面临着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银行机构的激烈竞争,政策扶持是村镇银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中央财政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对上年贷款平均余额同比增长、上年末存贷比高于50%且达到监管指标要求的村镇银行,按其上年贷款平均余额的2%给予财政补贴,这不仅给予村镇银行财政上的补贴,同时也对存贷比例有了较为具体的要求,对村镇银行的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激励作用。在《关于农村金融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中,减免营业税的农户小额贷款金额需要在5万元以下。在金额上的规定,将引导村镇银行向“三农”倾斜,进一步支持农村金融的可持续发展。村镇银行设立的初衷是缓解农村融资难的问题,对于偏离其市场定位的村镇银行,银监会应当提出改进建议。对于村镇银行的运营状况,应当采取适当的评价考核机制,保障资金在一定比例上能够流向农户,缓解农户融资难的问题,支持“三农”的发展。

(三)健全风险控制机制

国内外理论和实践中控制小额信贷风险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小组联保;二是个体贷款。孟加拉格莱珉银行采用小组联保贷款模式。个体贷款模式要求信贷员对每一个借款人进行密切的跟踪分析,欧洲的复兴银行和印尼的BRI都是采用这种模式。[3]农村信贷资金需求具有规模小、分散性特征,村镇银行很难采用现有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模式,需要在有关信息收集、信贷机制、贷款模式上进行创新,才能有效控制经营成本,降低风险,确保这种新型金融机构在我国的生存和发展。各地国开村镇银行积极探索信贷模式,为农户以及中小企业等提供信贷服务。例如,湖北宜城国开村镇银行搭建信贷平台,创新性的发展了农户联保、商户联保等方式。为了降低信用风险,大多数村镇银行没有简单的推出个体贷款的模式,基本上都是建立在联保的情况下。

(四)积极开展多种业务

相对于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可以开展多种银行类业务。有条件的村镇银行可以在农村地区设置ATM机,并根据农户、农村经济组织的信用状况向其发行银行卡。自2007年底汇丰的首家村镇银行成立至2010年5月底,汇丰已经先后成立了7家村镇银行,并于2010年开始盈利,主要的盈利收入来源于发放的贷款。汇丰计划在2010年6月份发行首张借记卡,并设立ATM机,为农户提供更加便利的金融服务。在目前的运营过程中,村镇银行还没有充分的利用银联系统。银联对村镇银行这类小银行机构缺乏差别性的支持政策,高达300万元的入会费,使得村镇银行的银行卡业务迟迟没有开办。实际上,由发起银行发行村镇银行借记卡,并适当的实施优惠措施,能够达到吸引农村存款资金的目的。同时,也可以弥补由于网点过少带来的业务上的不便,农民可以在其他的ATM上进行交易。为了更好解决农户在生产中资金不足的问题,内蒙古和林格尔渣打村镇银行从最初的只存不贷,到现在推出无抵押的小额贷款服务,只要是居住在和林格尔从事农业经营活动的农户,持有效身份证都可以申请贷款,贷款额度一般不超过5万元人民币,期限不超过一年。

(五)加强团队建设

由于村镇银行的大股东是各银行,因此具有先天的优势,可以将母行的公司治理结构引入到村镇银行中,借鉴母行的业务模式和风险管理等方面的经验,同时进行相应的创新,为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由汇丰银行成立的首家村镇银行曾都汇丰村镇银行中,董事会的成员则全部由母行的高级管理人员组成,极大的增强了村镇银行的经营能力。截止到2009年6月,该行的不良贷款率为零。村镇银行的经营团队应当符合当地市场条件,了解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整体的信用状况。在农村地区,金融专业人才相对较少,而工作的难度又不低于城市地区,因此,如何以较低的人力成本获得较高素质的人才,也是村镇银行面临的重要问题。对于已有的人才,村镇银行应当注意加强人员的培训,提高员工的专业化素质,尤其是在面临着风险相对较高的农户贷款方

面,应当建立更加专业化、具有针对性的人才队伍。

[注释]

① 数据来源:第三届中国村镇银行论坛,,2010-02-23。

③ 摘自吴晓灵在中国农村金融与村镇银行发展论坛的讲话,省略 ,2009-06-20。

[参考文献]

[1]张忠永,朱乾宇.村镇银行的风险控制问题[J]. 银行家,2008(11):106-109.

[2]刘振盛.IFC将参股北川富民村镇银行20%[N]. 21世纪经济报道,2010-04-21.

[3]石俊志. 小额信贷发展模式的国际比较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 国际金融研究,2007(10):4-9.

A Study 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ural Banks in China

Ge Qianqian

(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 Economic,Beijing 100029,China)

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范文第9篇

首先令人担忧的就是村镇银行被限定于所属县市或乡村的地域范围内,不得发放异地贷款,市场狭小,并受制于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和居民收入水平,这样是否能保证其商业利润的实现是个问题。就目前来看,这一举措的地域性仍然很强,商业化的道路更适合于较先进的农村。

其次则是诚信问题。从村镇银行方面来看,由于村镇银行是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设立的股份制银行,破产倒闭的风险必然存在,与国有大型银行相比,缺乏令农民信服的资金实力,所以吸储难度较高,但小额贷款却相对容易。一旦贷多存少的情况出现,村镇银行的资金流动性、资本充足率都会发生问题,难以为继。另一方面,农村信用状况较之城市并不乐观,经济基础不足,农民少有资产抵押等等都是制约村镇银行发展的瓶颈。

再次则是内外部风险管理问题。投资资本的注入、农村银行案件的频繁发生、信用制度的不完善都将使村镇银行的经营风险决不会低于现有各类银行机构。村镇银行虽属于一级法人,但与农村商业银行的5000万注册资本相差甚远,其抗风险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规模的影响。

在掌握村镇银行所面临问题的基础上.监管部门也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如《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规定:任何单位或个人持有村镇银行股本总额5%以上的,应当事前报经银监分局或所在城市银监局审批。在贷款方面,村镇银行对同一借款人的贷款余额不得超过资本净额的5%;对单一集团企业客户的授信余额不得超过资本净额的10%。如果严格按照此规定执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公司投资控制村镇银行的经营权,同时也将有效防范信用风险,防止投机资本的进入。《规定》还强调,村镇银行的最大股东或唯一股东必须是银行业金融机构,这使其有了坚强的“后盾”,诚信度也得到增加。

尽管问题依然存在,但我们仍然有理由看好村镇银行的发展前景。只要有效益优良的企业入股,严格依照《规定》的要求进行风险监管,村镇银行应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农村金融市场的升值潜力,促进农村融资和经济发展,加快农村城镇化的步伐。(摘自2007年3月2日《中国城乡金融报》)

相关链接

村镇银行的业务范围和监管方式

《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明确了村镇银行的概念,特指经银监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批准,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

根据规定,村镇银行可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办理国内结算;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从事同业拆借等。有条件的村镇银行今后要在农村地区设置ATM机,并根据农户、农村经济组织的信用状况向其发行银行卡。对部分地域面积大、居住人口少的村、镇、村镇银行可通过采取流动服务等形式提供服务。

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村镇银行 DEA 效率分析

一、样本指标选择与实证分析

考虑到样本的可获得性、代表性与样本数据的实时性,本文选取全辖11家村镇银行,截止10末的截面数据,选取三个投入指标和2个产出指标,其中:员工人数、固定资产净值、存款总额为投入指标,贷款总额和净利润为产出指标。

(一)纯技术效率

纯技术效率是银行由于管理和技术等因素影响的生产效率。样本中,纯技术效率为1的村镇银行有6家,分别是龙口国开、蓬莱民生、招远建信、栖霞中银、莱阳胶东、莱山齐丰村镇银行,低于0.8的有海阳珠江、福山珠江、牟平胶东、芝罘齐丰四家村镇银行,表明这四家村镇银行的纯技术效率处于较低水平。11家村镇银行的纯技术效率均值为0.881,处于中高水平。[1]

村镇银行的纯技术效率主要与其管理和技术水平有关,因此,较低的纯技术效率应该从村镇银行的从业人员素质、公司治理、及经营管理模式方面进行探讨。本文认为主要有3个方面原因:第一,我国村镇银行中高素质的从业人员严重匮乏。一方面,村镇银行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强。[2]另一方面,现有从业人员的管理水平和业务水平不足。[3]第二,我国村镇银行普遍存在公司治理不完善,运行效率不高的现象。第三,我国村镇银行普遍存在经营管理模式不当的问题。[4]

(二)规模效率

规模效率是由于银行规模因素影响的生产效率,在管理和技术水平一定的前提下,表示现有规模与最优规模之间的差异。[6]11家村镇银行中规模效率为1的村镇银行有龙口国开、蓬莱民生、招远建信三家村镇银行,样本的规模效率均值为0.833低于纯技术效率,尤其是芝罘齐丰村镇银行规模效率为0.434、福山珠江村镇银行的规模效率为0.674、莱山齐丰村镇银行的规模效率为0.722。表明这几家村镇银行处于规模无效率的状态。

此外,通^DEA效率值的测算,我们发现,样本中,莱州珠江、海阳珠江、福山珠江、栖霞中银、莱阳胶东、牟平胶东、莱山齐丰、芝罘齐丰处于规模效率递增的状态,因此,这8家村镇银行银行应继续扩大规模,提高产出;而龙口国开、蓬莱民生、招远建信三家处于规模收益不变的状态,表明这三家村镇银行应调整结构,走精细化的道路,而不是盲目追求规模扩张。

(三)综合技术效率

综合技术效率是对决策单元的资源配置能力、资源使用效率等多方面能力的综合衡量与评价。综合技术效率等于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的乘积。[7]

从总体上看,辖区内村镇银行效率普遍较低。根据DEA的测算结果,样本中,效率值为1的村镇银行只有龙口国开、蓬莱民生、招远建信三家,由于综合效率等于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的乘积,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莱州珠江、海阳珠江、牟平胶东综合效率较低主要是由于技术效率较低引起的,而福山珠江、莱山齐丰、芝罘齐丰综合效率较低主要是由于规模效率较低引起的。

二、结论

第一,辖区内大部分村镇银行处于纯技术效率较高的状态。样本中纯技术效率为1的有6家,0.8-0.9的有1家,低于0.8的有四家,纯技术效率均值为0.881,综合处于较高状态。分析认为,村镇银行纯技术效率低与其管理和技术水平不足有关,具体表现为:辖内村镇银行中高素质的从业人员严重匮乏;村镇银行普遍存在公司治理不完善,运行效率不高的现象;村镇银行普遍存在经营管理模式不当的问题。

第二,辖内大部分村镇银行处于规模有效率的状态,但总体表现不如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为1的有3家,0.8-1的有5家,低于0.8的有2家。分析认为,2家规模效率较低的村镇银行与其开业时间较短有较大关联。

第三,辖内村镇银行综合效率较低,且造成综合效率较低的因素各不相同。辖内有3家综合效率为1,莱州珠江、海阳珠江、牟平胶东综合效率较低主要是由于技术效率较低引起的,而福山珠江、莱山齐丰、芝罘齐丰综合效率较低主要是由于规模效率较低引起的。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从纯技术效率层面来看,辖区内大部分村镇银行处于纯技术效率较高的状态,说明辖区内村镇银行在技术效率层面不存在较大的瓶颈;从规模效率来看,辖区内村镇银行效率总体表现不如纯技术效率,一是与其开业时间较短有较大关联,二是由于国内经济运行周期处于下行区间,对开业时间较短的村镇银行有较大影响,目前经济运行期间实体经济一方面发展困难,盈利困难,造成对资金融通的需求并未表现的那样强烈,另一方面,部分对资金有需求的农村农户和实体经济由于缺乏足够的担保和质押,无法获得充裕的银行信贷开展业务,且目前村镇银行呈现存款规模增长幅度大于贷款规模增长幅度的状态,致使村镇银行运营成本升高,效率降低。从综合效率来看,辖内村镇银行整体较低,且造成综合效率低的原因各不相同,仅有三家村镇银行综合效率为1。

参考文献

[1]张玲玲.我国商业银行效率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2]沈军.新金融发展理论的构建与中国效率型金融变革[J].财经科学,2006年07期.

[3]陈建国,杨涛.中国对外贸易的金融促进效应分析[J].财贸经济;2005年01期.

[4]胡援成,肖德勇,肖永明.国有商业银行改革过程中的经营效率评价[J].财贸经济,2006年06期.

[5]李林,朱淑芳.我国商业银行的运行效率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经济论坛),2006年04期.

[6]罗勇,曹丽莉.基于超效率模型的中国商业银行效率评价[J].金融论坛,2005年09期.

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范文第11篇

关键词:村镇银行;现状;问题;现实发展;对策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建设的发展,一支新兴的金融力量在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得到了快速成长。截至2015年底,全国已有1500多家村镇银行陆续开业,他们着力打造“支农、支小、支散”独具特色的社区银行,积极支持“三农”发展,为推动农村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成为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我国农村、农业、农民长期以来资金供给不足、无法满足经济活动需求,普遍存在着资金短缺、金融供给渠道单一、资金链遭遇瓶颈等问题。2007年,银监会颁布了《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村镇银行作为能够缓解农村金融抑制、增加金融供给、增强农村金融机构活力的一支生力军开始在广大农村出现。村镇银行自打诞生之日起,就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规模小、网点少、吸储难、结算难、盈利能力低等问题无时不在困扰着村镇银行的正常发展。由于自身先天不足,优势较少,村镇银行面临着比国有商业银行更多的竞争压力。因此,笔者在本文中拟对我国村镇银行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对可选择的现实发展对策。

一、我国村镇银行的市场定位与发展现状

我国村镇银行的市场定位,是致力于全心全意为“三农”服务,目标群体是以各自相关区域内农村中低端客户。在具体经营中,始终坚持抓好四大战略:一是大爱战略。大爱是一种文化。因为面向低端客户群的业务是一种劳动密集型业务,需要更多的耐心、细心和爱心。对村镇银行来说,弘扬大爱文化就是首要的战略问题。要坚持不懈地用大爱文化教育员工,带着一种深厚的感情做服务,为“三农”发展殚精竭虑。二是创新战略。要以特色为本,“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以开拓进取、敢为人先的精神努力创新、做大、做细、做实各项业务,扩大资金来源,为日后的发展壮大打下坚实的基础,把村镇银行办成深受广大农民群众爱戴的自己的银行。三是联动战略。村镇银行是由商业银行衍生发展而来的,因此,村镇银行要与自己的“母行”保持经常性的联动,利用各种手段,争取各方面的力量,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只有充分利用好各项政策,在重大问题上得到银监会与央行的大力支持,才能保持积极主动的态势,将村镇银行的牌子做响亮、做扎实,做到可持续发展。以近年来在国内金融界崭露头角的晋城银行为例,作为太行村镇银行的主要投资者,近几年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树立了比较知名的品牌,这对于办好村镇银行是一个重要优势。正是由于一些具有优势的商业银行都去办村镇银行,包括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外资银行等等,才能把各种先进的理念辐射到农村,才能够最终形成“汤水效应”。四是本土化战略。要接好“地气”,学会用当地的文化来预防金融风险。大爱是基础,创新是关键,联动和本土化是重要保障。坚持这四大战略,村镇银行就可能成功;如果背离,必然会以失败告终,新型的优势体现不出来,服务“三农”也很可能成为一句空话。

(一)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村镇银行的发展出现了由冷到热的状态。由于银监会关于村镇银行管理规定要求在欠发达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发展,因此,在发展初期各商业银行积极性不高,发展比较缓慢。2010年以来,村镇银行的限制政策有所放宽,尤其是近两年来全国各地呈现出井喷式地增长。以温州市为例,截至2013年,该市已在全国各地设立了44家村镇银行,以期通过推进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以“走出去,跳起来”的方式,在全国各地进一步搭建金融桥梁,从而将温州经济与全国经济对接。他们一方面利用温州的金融优势积极支持欠发达地区的金融发展,另一方面,积极拓展自身的发展空间,找到温州经济新的增长点。相关统计数据表明,近年来,不仅是国字头的金融机构,如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国家开发银行等开始建立村镇银行的准备工作,更多的是一大批股份银行,如浦发银行、民生银行、广东银行、包商银行,以及外资银行,如渣打银行、汇丰银行等也都参与进来,形成了“热潮涌动”的态势,将村镇银行的发展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之所以形成了这样令人鼓舞的发展态势,究其原因:一是在当前经济新常态下,村镇银行的服务理念、服务定位、服务方式体现了“精、准、稳”的特点,与党中央、国务院在“十三五”规划中提出的战略方针高度吻合;二是村镇银行在为“三农”精准服务的过程中,能够很快实现盈利,有些地方盈利能力还很强;三是银监会进一步放宽了对村镇银行的限制,同时出台了优惠政策。从而使许多“母行”看到了新的利益增长点。

(二)村镇银行具有较强的盈利能力和一定规模的注册资本

农村、农业和农民旺盛的资金需求给村镇银行的发展提供了绝佳的良田沃土。一方面,一些地方的村镇银行业务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推出各种信用贷款,帮助农户解决无生产资金的难题,做到了金融普惠,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村镇银行在实践中锻炼了自己的实战能力,也实现了盈利持续增长的目标。另一方面,在银监会的大力支持下,各家商业银行进一步扩大了对村镇银行注册资本投入的规模。2007年村镇银行开办之初,村镇银行的注册资本平均在银监会规定的最低水平线,有的只有几百万元;而仅仅过了三年,就出现了注册资本多达5亿元的河南南阳村镇银行,并且这一纪录还将被刷新。村镇银行注册资本的进一步增加,说明越来越多的村镇银行将注意力放在了县域内资金需求量大的中小企业,希冀以自己的实力,进一步争夺资源,巩固阵地,与实力雄厚的国有商业银行分得一杯羹。因此,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肯定还会涌现出更多、更大、更具有竞争实力的村镇银行。

(三)村镇银行的客户定位

村镇银行自创立之日就是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的商业银行,它要确保自身健康发展,就必须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这是底线,没有半点疑惑。但是,由于其服务对象是“三农”,必须扎根农村、盯住农业、服务农户。因此,在发放贷款时必须谨慎行事,切实遵循“小额、分散”的原创,时刻防范风险,不能有任何失误。在利润为先、风险最低的前提下,村镇银行必然会进行微调,将原来的服务农村的中低端客户转变为瞄准农村的中高端客户,这样就会背离设立村镇银行的初衷。另外,从目前村镇银行的网点设置来看,大多是建在了县城,真正设立在乡镇抑或是建在村庄的很少甚至为零。

(四)村镇银行存贷款比例过高,存在着风险

村镇银行普遍存在吸收存款难的问题,原因主要是:一是成立时间短,影响力低。大多数农民对他们缺乏了解,有的甚至还有误解。相比在农村有比较大影响力的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以及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还是“小兄弟”。二是现代化程度低,汇兑结算慢。由于村镇银行缺乏现代化的通存通兑、网上银行等手段,导致许多业务无法与其他银行实现第一时间结算甚至连一些重要的业务都无法进行,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村镇银行的发展。三是网点少,人力、物力、财力有限。许多农民不敢将现金存入村镇银行,欠缺吸引力。目前存在的一个共性的问题是存贷比例过高,究其原因主要是村镇银行吸收存款比较难但是发放贷款却比较容易。

二、我国村镇银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所带来的机遇

一是近年来我国每年都要出台新的政策,积极支持“三农”发展,进一步增强农村经济增长的后劲,让更多的农民享受到改革所带来的红利。2006年1月1日起,国家取消了农业税,成为“种田不交税千年头一回”。“十二五”期间,国家进一步加大了支农惠农的力度。二是“三农”巨大的资金需求为村镇银行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广大农村正在迈向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小康生活,强化农业基础、惠及农村发展、富裕农民生活,构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是各级政府共同努力的方向。在惠农政策的促动下,广大农村地区春潮涌动,农村城镇化、产业化、现代化与农业商品化、专业化与亿万农民积极投入新农村建设、新型的基础设施和民生项目,需要大量的启动资金,据有关方面统计,在2020年之前,仅新农村建设就需要20余万亿元的资金投入,光靠政府投入远远无法满足对资金的需求。因此,农村经济社会环境的改善为村镇银行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三是优惠政策为村镇银行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动力。近年来,政府有关部门相继出台了一些优惠政策,积极支持和鼓励村镇银行的设立与发展。财政部还决定对存贷比大于一定比例的农村金融机构给予一定额度的补贴;银监会放开了发展村镇银行的有关限制,同时上调了单户贷款的上限。一系列政策的出台,极大地调动了村镇银行的积极性,为村镇银行的快速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经济新常态下所面临的挑战

一是目前我国出现了经济下行的局势,特别是农村地区的经济环境比城市地区有着更多的不利因素。中西部地区经济环境更为恶劣。主要表现在:农民收入、农村信用环境、农村金融市场、农村经济环境等等要素水平都偏低,中小企业发展举步维艰,有效抵押资产缺乏、担保体系尚未建立、保险覆盖面很小等问题比较严重,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了村镇银行的发展。二是村镇银行面临着农业银行、邮储银行、农村信用社等多家银行的激烈竞争,使原本就不多的良性资源被分而割之,县域农村金融市场目前的现状是:群雄抢夺,百舸争流;鹿死谁手?不得而知。与资金实力雄厚、资产规模巨大、网点布局全面、人才优势明显、客户基础优良的各家商业银行来说,村镇银行只能凭借自身的“接地气”来竞争,如对客户的详细情况比较了解,操作机制灵活,贷款申批时间短、决策迅速等优势做好新阶段的"三农"工作。

三、我国村镇银行的发展趋势

(一)联合、扩张为全国性的总行不适合实际需要

有关专家指出,要想改变目前村镇银行单打独斗的现状,必须走联合之路,即“控股公司+总分行制”。按照银监会在2010年制定的有关推动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相关规定:拥有30家以上的机构才能组建新型金融控股公司。这从理论层面为村镇银行大发展做好了顶层设计。从实践方面来看,经过几年的发展,已有多家银行进入了实施阶段。但是,由于村镇银行的定位就是为“三农”服务,特别是要更多地着眼于县域内中小企业与中小农户对金融的需求,因此,一味地扩张、联合成为全国性的总行,实行“条管理”也不符合实际需要。

(二)东西部村镇银行将出现比较大的差距

从我国目前村镇银行的发展态势来看,东部地区村镇银行的实力与发展速度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处于经济发达省份,民营经济发展快速,融资非常活跃,因此决定了这些地区的村镇银行无论在资金数量、资产规模、技术实力、人才队伍,还是在盈利能力、利润规模等方面,都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的村镇银行。因此,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实力的差距进一步拉大,东中西部村镇银行的差距也将进一步拉大。

(三)劣势村镇银行被优势村镇银行兼并

根据“支农”和“扶小”的有关要求,村镇银行定位的目标客户主要是那些还未被其他银行纳入金融服务的农户,也包括中小企业。现在村镇银行在发展中遇到的最大难题,主要是吸收存款难,与旺盛的信贷需求相比,存款却捉襟见肘。因此,村镇银行需要结合所处局域特点,根据实际需要,发挥优势,及时扩大营业网点,抢占滩头,进一步追求规模最大化。目前国内一些地方已经出现了在资产管理、资产规模、资产质量等方面处于劣势的村镇银行,被资产规模大、技术水平高、人才实力雄厚、管理方面有着明显优势的村镇银行兼并的案例,从而向重量级控股公司方向发展。

(四)村镇银行在运营过程中风险凸显

在经济新常态下,村镇银行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到自己的准确定位,避开其他商业银行的锋芒,克服农户居住偏僻、分散,存贷款笔数多、工作量大等不利条件,找到盈利点,的确非常不易。一方面,长期以来农业一直都是高风险的弱势行业,再加上大自然的再生产过程中有许多不可抗拒的因素,导致对“三农”的每一笔资金都较之其他行业增加了风险。另一方面,工作人员在激烈的竞争中为了获得项目、争取客户,难免会出现违规操作、违规放贷以及降低信贷标准等问题,这样必然会进一步加大潜在的风险。因此,如何在运营过程中积极预防风险,把控风险,对村镇银行管理者是一个全新的命题。

四、我国村镇银可选择的现实发展对策

笔者认为,深化村镇银行发展需要特别注意以下问题:第一,感情问题。一定要带着感情办村镇银行。破解金融支农难题,一个重要前提是解决感情问题。对“三农”没有感情,对当地没有感情,事情肯定做不好。必须有一种精神,一种创业精神、服务人民的精神。在村镇银行探索期,这种精神因素至关重要。第二,政策问题。作为村镇银行,一定要积极争取各种优惠政策。近期国家在陆续出台一些扶持“三农”的政策,有的涉及到村镇银行。这就需要积极与有关部门对接,不能消极等待,坐等天上掉馅饼。第三,辐射问题。村镇银行必须眼睛向下,应当考虑适度扩张机构。在目前金融形势下,倾斜“三农”仍将持续,抢占村镇银行阵地已经成为一些外资银行的重要战略性行动。在做好单点机构的基础上,应加快向县城内、乡镇和一些大村延伸。

(一)适度把握注册资本,发展规模要与当地经济相匹配

在我国经济新常态下,一定要在发展村镇银行的过程中,摸清当地经济的发展状况、金融市场规模以及企业规模等,把握好“度”,合理地确定村镇银行的注册资本,传递正能量、凝聚新共识,不能盲目扩张,更好地发挥村镇银行“支农、支小、支散”的独特作用。同时,要尽可能吸收当地有一定实力和影响的企业、事业单位与个人投资人参股入股,本着“一行一策”的原则,“有的放矢”,科学发展,力求以“一村、一业、一企、一点”为抓手,从而使村镇银行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站稳脚跟,打开局面。

(二)调动各方面的力量,进一步加强多方合作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何调动各方面的人力、物力、财力,运用有限的资金,实现利润最大化,是每一家村镇银行应该时刻关注的问题。村镇银行无论在网点、设备、技术、资金,还是人才、科研、管理等方面,较之国有商业银行乃至股份制商业银行都有很大的劣势。因此,一是要发挥“木桶效益”,扬长补短,积极发挥“船小好调头”的功能,瞄准其他商业银行没有涉及到的领域,进一步开拓市场,为“三农”服务。二是要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加强多方面的合作,努力克服科研不足、设备有限、人才不够等问题,特别是搞好辖区内商业银行之间的协作关系,共享有无,实现双赢。三是要深入基层,掌握和了解农民资金互助社以及农民的多种需求,组织力量对农民资金互助社进行业务辅导,帮助他们完善各种制度,合理、健康地发展;同时要利用各种信息,切实做到有效防控风险。

(三)切实防患金融风险,做好事前、事中、事后管控

受各方面的条件所限,村镇银行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着来着各方面的多重风险。因此,村镇银行管理人员要“达摩克利斯剑”高悬,高度重视日常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做细、做实、做小。一是要建立与完善各种内控制度,杜绝可能存在的漏洞;二是要从高管做起,从每一位工作人员做起,“打铁还得自身硬”,绝不;三是要严格按工作流程、规章制度办事,不留任何死角,做到事前防范,事中跟踪,事后评估,切实防范一切可能发生的各种风险。为村镇银行一步一个脚印地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村镇银行必须充分发挥本土优势,以“新、特、独”取胜

实践表明,村镇银行只有紧紧依靠本地特色,通过“银行+平台企业+担保公司”等多种经营方式,为上下游的产业链注入资金,才能进一步推动本地农业产业的升级。近年来闻名遐迩的辽宁锦州北镇益民村镇银行、海口苏南村镇银行、新疆石河子国民村镇银行正是将本地特色和本地优势发挥到了极致,一切为了农村,一切为了农业,一切为了农民,才取得了令人羡慕的成绩。

作者:连凝 单位:太原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客家村镇银行业务经营成绩喜人获得多项荣誉.梅州网-梅州综合门户-点梅州知客家览天下,2012

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范文第12篇

关键词:村镇银行 C-A-P 模型 发展定位

村镇银行是以服务三农为宗旨,实行的是小额度、大范围以及商业的可持续性发展为原则,提供的存贷款服务范围必须局限于县域经济圈内的银行类金融机构。事实上,我国的村镇银行目前处于初级发展探索阶段,并不和银监会的规定紧密相连,出现了一些发展中的问题。其中,实际发展定位的偏离问题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在对村镇银行的市场定位分析中,本文采用“C-A-P” 模型进行分析,它揭示了市场定位战略及市场定位由三维要素决定,即客户(Client )、竞争地(Arena )和产品(Product )。

一、我国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

最近几年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村镇银行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截至2012年9月末,全国已组建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三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858家,其中村镇银行799家。出台政策方面,2009年国务院了《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2012年银监会专门出台《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实施意见》,但是村镇银行真正对农村经济服务的比例却达不到理论中的标准。如2012年4月中国金融网记者查阅相关数据显示,松江民生村镇银行截至2012年末涉农贷款余额3.69亿元,占比为26%。可见,一些村镇银行已经不符合其建设的初衷。服务的重心也从对农村经济的服务转向了对企业作贷款的服务,更有一些村镇银行完全不对“三农”作贷款服务。

二、我国村镇银行发展定位分析

村镇银行建立的初衷是为当地农民和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农村金融供需矛盾,解决农村贷款难的问题,但是现实经营状况表明由于制度建设不够完善与监管不力等原因,导致了村镇银行的定位处于徘徊、犹豫不决之中,与当时建立的初衷存在一定的距离。具体表现在:

(一)经营对象(C)偏差

村镇银行建立的原则是服务于三农发展需求,其发放的贷款必须首先满足区域内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要求,只有在满足了当地农业发展资金需要后才能将多余的资金贷款给其他产业。从安徽省的情况看,从2008年起成立首家村镇银行,几年来规模不断扩大,现已开业的村镇银行截止2012年一季度已达到19家,资产总额达48.3亿元,所有权益10.7亿元;累计发放贷款5192笔,累计金额48.2亿元。其中,发放农户及农业经济贷款2452笔、9.95亿元,发放非农产业贷款2501笔、35.3亿元。同时根据山西高平市太行村村镇银行的业务情况分析出:直至2012年3月末,该银行贷款给制造业、服务业、工商业的总额达到了57.7﹪。再分析山东枣庄和汇通村村镇银行的业务情况发现,其中2011年度枣庄村镇银行设立在地级市城市的80﹪的资金都流入了非农产业,其排在前三名的是批发行业、交通运输、服务业,汇通村村镇银行也大致一样。从以上数据不难看出,村镇银行的经营对象出现了偏差,其贷款并未真正投放到农业经济发展。

(二)机构网点(A)远离农村

依据《规定》的条款得知:村镇银行机构网点设置应在农村,给“三农”发展提供便利。但是从目前已经成立运营的村镇银行的机构网点大多数都设置在各个地区的县城。只有极少数的村镇银行设置在乡镇,这已经完全偏离了真正对金融业务迫切需求的农村地带。乡镇客户只能到县城办理相关借贷款业务,这给交通不便的农村地区客户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目前全国设立的村镇银行地理分布如下:东部地区250家,东北地区200家,中部地区188 家,西部地区161家。其中,辽宁省和浙江省分布最多,青海省则分布最少,自治区内村镇银行尚属空白。可以看出发达地区设立较多,贫困地区较少,这可能导致贫困地区的金融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同时村镇银行在县城设立的较多,纯粹在农村设立的较少,例如安徽省已经成立的19家村镇银行分析,仅仅只有长丰科源村镇银行设置在当地乡镇,其他银行都远离乡镇。村镇银行机构网点远离乡镇,在无形中已经偏离了“村镇”的设立理念,也脱离了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三)业务(P)趋同于其他银行

大部分村镇银行在市场地位时不注重自身服务宗旨、运营环境、资金实力,也不对市场进行科学、准确、仔细的分析判断,而是盲目的跟随农行、工商银行、邮政储蓄银行,与这些银行竞争,使其偏离了本身的服务宗旨和方向,在业务上趋同于其他银行。根据调查显示,全国的村镇银行大量的资金涌入风险较小的县域中小工业项目、城镇化建设项目等项目。例如安徽省长丰科源村镇银行其总注册资金为2.54亿元,但是从其贷款的业务情况分析出,2012年末其贷款总量为1.6亿元,其大多数贷款的方式为按揭贷款(房贷、汽车贷款、中小商业企业贷款、个体户经营贷款、美丽家园贷款),其中贷款的对象为当地农户和农业经济的业务只有“美丽家园”,贷款总额不足600万元,仅仅占3.7﹪。

三、村镇银行发展的未来展望

根据C-A-P模型的分析,村镇银行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偏离了“服务三农”的初始定位。如果村镇银行真正以服务三农为实际发展定位,未必无法盈利,但这需要村镇银行进行科学的经营和管理。同时,银监会需积极引导,审慎监管使村镇银行安全运营;金融管理部门要出台一定的倾斜政策支持[0],并通过农村征信系统等建立农村金融市场的良好秩序等等。总之,村镇银行健康与可持续发展,需要多方面的配合与支持。

参考文献:

[1]张亮.我国村镇银行市场的现状与发展前景[J].学术界,2012

[2]田光武.村镇银行的经营困境与可持续发展[J].武汉金融,2008

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范文第13篇

[关键词]村镇银行;发展现状;差别化监管

[DOI]1013939/jcnkizgsc201650104

随着国家对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注程度的日益提高,农村金融相关问题也成为学界与管理层关注的热点。2004年以来,为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每年中央“一号文件”都在反复且不断深入地论述农村金融问题,意在通过鼓励农村金融的持续改革与良好发展来解决“三农”问题。然而,农村金融的发展力量仍然十分薄弱,存在一系列问题:农民收入水平低、增长缓慢,农村金融市场供给不足、服务缺失、垄断性经营、体制不完善。作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村镇银行是解决农村地区金融问题的创新之举。在政策引导下,近年来村镇银行如雨后春笋般,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但由于控股模式单一、目标偏离现实、创新不足等问题的存在,其发展过程还面临问题。

1村镇银行目前的发展现状

11数量及分布

截至2016年6月末,全国共组建村镇银行1412家(开业1371家,筹建41家),覆盖全国31个省份的1256个县(市、旗),县域覆盖面达672%。其中湖北、辽宁、江苏、吉林、海南、重庆、宁波、青岛、上海、天津10省市已实现县域全覆盖。

在村镇银行的地区分布上,按东中西部划分,截至2016年2月,在全国已开业的1328家村镇银行中,东部成立481家,中部成立482家,西部365家。其中,设在部级贫困县的有193家,占1453%。

12主发起行类型情况

在村镇银行其主发起行的类型上,截至2016年2月,全国共有279家银行类金融机构发起设立了村镇银行,其中农村商业银行(含农村合作银行)占半壁江山,城市商业银行占1/3,农村信用社占1/10,其余机构总和不到10%。

13资产规模

截至2015年年末,村镇银行资产规模首次破万亿元,全国有306家村镇银行资产规模在10亿元以上,其中91家超过20亿元,13家超过50亿元。截至2016年3月末,全国村镇银行资产总额10061亿元。但值得注意的是,截至2015年年底,村银行在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当中占比不到1%,相对来说,城商行总资产占比为117%,农商行占比为78%。可见,村镇银行资产规模在银行业金融机构中是比较小的。

14盈利能力

在盈利能力上,《中国村镇银行发展报告》指出,在2014年前村镇银行盈利能力确实在不断改善,盈利面已经接近90%,资产利润率和资本利润率也逐渐提高。但2015年较2014年资产利润率和资本利润率分别下降02和07个百分点。而进入2016年,盈利仍在继续下滑。截至2016年第一季度,全国村镇银行资产利润率和资本利润率分别为111%和832%,均低于商业银行119%和1596%的平均水平。

2015年全年,全国254家村镇银行经营亏损,亏损面接近20%,其中31家机构净亏损在1000万元以上,开业三年以上的110家机构净亏损合计达到85亿元。对此,可以看出目前村镇银行盈利能力有待提高。

2村镇银行发展中的问题

第一,控股模式单一,导致各方利益主体动力不足。《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要求村镇银行最大股东或唯一股东必须是银行业金融机构,且持股比例不低于20%。而在河南被调研的22家村镇银行中,超过一半的发起行拥有51%及以上的绝对控股权,部分银行持股比例达80%。民营资本股东的话语权太小,对村镇银行采取观望态度的居多,客观上阻碍了民间资本和证券、保险等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发起成立村镇银行的积极性。国有商业银行出于经营效益考虑,不愿发起设立村镇银行;农信社也认为在农村没必要再成立村镇银行,现有村镇银行大部分是地方商业银行设立。这种制度设计在一定意义上对繁荣发展村镇银行、促进支农机构“广覆盖”不利。

第二,村镇银行有偏离目标的现实外在条件。但“村镇”一词刻画了其应“在农村地区设立,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现实中,大多数成立的村镇银行都将其支行设在行政中心所在地,多是县城。村镇银行最终呈现“冠名村镇,身处县城”的格局。这并未完全符合在农村这个金融服务空白地区布局的经营思路。

第三,先天不足,制约村镇银行发展。目前从现实看,一是结算系统孤立。部分村镇银行至今没有单独的行名行号,无法加入人民银行的大小额实时支付系统,只能进行资金的手工清算,汇划到账速度较慢,不能满足客户快速、便捷的服务要求,而且容易出现差错事故。二是网点少,便民服务上不去。三是力量小制约发展。从目前看,绝大多数村镇银行人员偏少,多为10来个人,加之都是新来人员、成分素质不一,对本银行的发展理念认识不一,这些都势必加剧“万事开头难”。

第四,客观要求创新经营与观念陈旧化的矛盾。村镇银行要想在农村市场实现可持续发展,真正闯出一片新天地,必须创新方式、适应农村实际,如创新贷款风险管理制度,创新贷款审批流程,创新具有农村特色、真正符合农村实际的金融产品等。但由于目前村镇银行的从业人员大都是其他金融机构的人员或社会上的招聘人员,旧有观念多,很容易把自己的业务模式照搬过来,但农村市场具有自身的特点,照抄照搬很难开辟新天地、实现大发展。如何避免村镇银行走四大商业银行的老路,如何使控股股东向村镇银行输出经验并使之适应县域市场的特点是一大难题。

第五,宣传不够,公信力低。一方面,由于村镇银行成立的时间短,农村居民对其缺乏了解,与国有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村信用社相比,农村居民对村镇银行的认可程度较低,担心存款安全性;另一方面,由于村镇银行经营网点少,大多数只在县城有一个点,极少数能开设一两个支行的,服务不够方便,就很难争得农民市场。

3村镇银行发展中的政策建议

31改进支农、支小再贷款的使用方式,增加对“三农”和小微企业的信贷服务,缓解农村地区贷款难、贷款贵的问题

首要是应该改革支农再贷款的拨付办法,可以考虑支农再贷款的申请与拨付的无缝对接。例如,第二期再贷款可以在第一期清偿之前申请、审批和拨付,把第一期再贷款的偿还情况作为能否得到第三期再贷款的影响因素。这样,可以使两期相连的贷款无缝对接,解决再贷款使用期限与实际需要错配的问题。

32在坚持主发起行制度的同时,着力培育村镇银行的自主发展能力

主发起行应尊重村镇银行独立法人地位,以股东身份参与村镇银行公司治理,按照市场化原则处理好业务往来关系,这样才能更加处理好与其他股东之间的关系,稳定和提高村镇银行管理队伍及其能力,推动村镇银行健康发展。根据村镇银行发展情况,可适时考虑调整主发起行的“兜底”要求,依照《公司法》由股东承担相应责任。

33m当延长财政奖补政策期限,增加奖补范围,改进奖补方式方法

首先,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可适当延长财政奖补政策期限,以支持村镇银行健康发展。其次,增加对扩展基础金融服务的补贴。最后,可以考虑改进财政奖补资金的拨付方法,加强现有财税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简化流程,使各县财税补贴能够快速、及时、精准地下发至各村镇银行。

34对村镇银行进行分级差别监管

首先,对于支农和支小成效显著、评级优秀的村镇银行,可以适当放开业务限制。其次,对于经营管理状况优秀的村镇银行尽快落实“一行多县”政策,允许其在同一地市范围内其他区县设分支机构,在为村镇银行自身发展提供更大市场空间的同时,提升区域普惠金融服务水平。最后,对村镇银行实施差别化的监管。在诸如公司治理、监管指标等方面能够对村镇银行适度放宽,为村镇银行的健康发展营造一个宽松的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1]夏楠村镇银行相关文献综述[J].金融经济,2014(16)

[2]2016年中国村镇银行发展报告[Z].2016

[3]张弘村镇银行的 SWOT分析及发展策略[J].商场现代化,2010(10)

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范文第14篇

关键词:村镇银行;银行股权;股权结构

[中图分类号]F832.35;F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2)9-0017-02

一、引言

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比较多的国家,以农业为主的村镇银行也比较多。村镇银行又是针对农村金融的特殊环境而建立的,然而,在现实社会中,村镇银行的发展却出现了偏离服务“三农”目标的问题,定位的偏差主要源于股权结构的高度集中。其股权结构与治理结构息息相关,优化村镇银行的股权结构,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是村镇银行准确定位的关键,这样能够促进其更好地为农村服务。所以,研究村镇银行的股权结构对我国新农村建设具有不可磨灭的意义。

二、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

(一)村镇银行产生的原因。村镇银行是指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批准,由境内外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我国金融体系中,农村金融一直处于薄弱环节。①农村信用社经营的低效率以及资金处于劣势状态,加剧了农村地区金融供给的失衡程度;②现有的金融机构已经没有办法满足逐年增大的农村金融需求;③国有商业银行从农村撤离及贷款权限的上升,加之缺乏对农业信贷投入的优惠政策,农村资金缺失严重。在这种形势下,村镇银行应运而生。

近年来,在中国银监会的大力推动下,村镇银行从无到有,逐步发展壮大。2007年1月,银监会了《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其中规定了金融机构及非金融机构在村镇银行中的入股设置。自2006年12月银监会调整放宽了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市场准入机制起,到2009年底我国已在全国29个省(区、市)设立村镇银行138家,其中涉及96家中、外资银行参与发起。到2011年底我国需发展村镇银行约1200家,就目前村镇银行建立的规模,2010年—2011年两年间增加将近1000家村镇银行。

(二)村镇银行股权结构现状分析。a股权决定着公司治理乃至经营方向。村镇银行的股权结构有独资、绝对控股、相对控股、绝对控股和相对控股相结合四种形式。对于村镇银行的股权,中国银监会的基本要求是:总部设在县一级的资本不少于300万元,设在乡镇一级的资本不少于100万元;在股权构成中,作为主发起人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不少于20%且必须是第一大股东,单个一般法人企业入股不多于10%,单个自然人入股不多于10%。

现阶段发起的村镇银行,股东结构中权利的制衡很重要。少数大股东联合常会损害中小股东的利益,而自然人股东一般势力单薄,难以与法人大股东相抗衡,易引发隧道成本的产生,不利于村镇银行利润最大化目标的实现。一旦自然人持股比例增大,在股东大会中的力量得以加强,那么多数的股东会为此联合起来,股东大会将不再成为虚置,而将逐步演变成起作用的权利决策机构,可以为银行的经营管理良好运营起到指导和监督作用,来促使经理层为追求股东利益而服务,避免了监督不力下的委托问题。

股权过分集中,一股独大现象严重。在股东人数上,超过一半的村镇银行出资人少于10人,出资人在10到30人的村镇银行大约有1/4;独资银行大概占1/10多一点,其中外资银行大概占不足1/10。这个现象反映了村镇银行股权在很大程度上过分集中。

二、我国村镇银行股权结构中存在的问题

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范文第15篇

摘要:随着中国银监会《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的,地方银行发展现状及其风险状况受到各有关方面的关注。本文以地方银行财务报告为切入点,分析农村信用社与村镇银行的资金运用特点及其财务可持续性,进而阐释地方银行面临支付能力不足、经营低效和行业风险积聚的危险。

关键词:地方银行;风险;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随着海南省农信社逐步完成全省票据兑付工作以及村镇银行在各市县陆续开业运营,地方银行发展迅速、成绩斐然。伴随改革发展的步步深入,海南省地方银行发展现状及其风险状况受到各有关方面的关注。本文以地方银行财务报告为切入点,分析农村信用社与村镇银行的资金运用特点及其财务可持续性,进而阐释地方银行面临支付能力不足、经营低效和行业风险积聚的危险。

一、海南省地方银行发展现状及特点

海南省地方银行包括农信社和村镇银行两类机构。2011年末,地方银行资产规模667.9亿元,占全省银行的10.8%,负债618.3亿元,占10.2%。全年累计实现利润3.3亿元,占同业的4.3%。

(一)村镇银行与农村信用社资金来源和运用渠道差异明显

村镇银行资金来源主要依赖同业存放款,截至2011年末,琼海村镇银行和文昌村镇银行的同业存款占总负债比例分别为59.6%和82.4%,吸收存款仅占39.9%和15.9%。与之相较,农村信用社吸收存款占总负债的75.6%,同业存款占18.0%,且主要为市县联社上存省联社的资金。受制于社会认知度低、网点单一,村镇银行很难同其他商业银行一样以吸收存款作为主要资金来源,其“同业”存款也主要是发起行的存放款。

从资金运用方式看,农信社生息资产种类包括发放贷款和垫款、货币市场营运资产、存放央行款项、存放同业款项,占总资产比重分别为40.7%、15.7%、12.1%和24.7%。村镇银行生息资产包括发放贷款和垫款、存放央行款项和存放同业款项,其中,琼海村镇银行和文昌村镇银行发放贷款约占总资产的80.3%,文昌村镇银行发放贷款中来自发起行的转贴现占全部贷款82.7%。其它村镇银行均在去年9月后开始营运,由于还处在起步阶段,吸收的存款绝大多数存放同业,其存放同业款项占生息资产比重达82.4%。与村镇银行相比,农信社得益于存款和新募股金增加,除发放贷款外,通过货币市场运营的资产大幅增长,2011年末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同比分别增长265.8%和235.1%。

(二)村镇银行收入来源单一,农村信用社多元化经营趋势明显

村镇银行是其发起行以存放同业形式将资金存入村镇银行,村镇银行再以发起行资金发放贷款,且贷款中发起行给予的转贴现占绝对比重,可见村镇银行2011年度盈利绝大部分依赖发起行的支持。

农信社营业收入包括利息收入、手续费收入和投资收益三部分,占比分别为84.2%、1.3%和14.3%。其中,利息收入除了贷款利息收入,还包括贴现、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利息收入,且占比逐年提高,2011年对利息收入的贡献同比增长4个和11.7个百分点。农信社投资收益来自统筹运用市县联社上存资金,加大银行间债券市场投资规模,2011年该项目同比增长158.0%。

(三)地方银行利润增速大幅超过存贷款增速

2011年村镇银行存、贷款增长96.0%和392.1%,净利润增长了1217.5%;农信社存贷款增速分别为43.1%和57.5%,净利润增长2507.0%。与此相较,已步入稳健经营阶段的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贷款平均增长17%,净利润增长15%。地方银行利润增速大幅超过存贷款增速,究其原因一是地方银行贷款议价能力较高,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对象主要集中国有企业,为维系大客户,议价能力相对受限,因此,地方银行能实现以价补量,使利息收入增速快于贷款增速;二是国有商业银行倾向于总行集中运用资金的经营模式,其系统内往来利息收入占比明显高于贷款利息收入,而地方银行信贷资产运作经营灵活,不仅局限于存贷业务,如农信社可据货币市场情况买入返售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以及投资银行间债券市场。

(四)地方银行高议价能力难以抵补低成本控制能力,总体盈利能力偏低

2011年地方银行各项贷款加权平均利率8.68%,省内其他商业银行为7.30%,可见地方银行具有较高的议价能力。但从成本控制看,一是地方银行存款结构中低成本活期存款比例较低,致使利差水平低于同业;二是每一单位收入需要支出的成本较高,村镇银行、农信社成本收入比分别为84.2%和49.7%,大幅高于同业38.1%的平均水平。成本控制能力较低严重影响地方银行的盈利能力,2011年地方银行净资产收益率、平均资产回报率分别为5.2%和0.5%,大幅低于同业8.1%和1.6%的平均水平。

二、地方银行经营中存在的风险隐患

(一)存贷比高位运行产生的流动性风险。从已稳步推开各项业务发展的文昌村镇银行和琼海村镇银行看,2011年末其存贷比分别为552.2%和225.6%,意即除存款全部用来发放贷款外,发起行存放在村镇的“同业存款”也用于放贷。尽管监管部门“允许村镇银行存贷比在开业5年内逐步达到75%的监管标准”,但存贷比过高一方面反映县域贷款需求旺盛,村镇银行就地媒介资金能力较强;另一面也反映村镇银行吸存困难,缺乏稳定的资金来源渠道。资金来源于异地发起行,紧急情况下外部支援有限,一旦存款出现异动会出现流动性危机,进一步影响村镇银行声誉,使其吸收存款更加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