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高科技农业发展范文

高科技农业发展范文

高科技农业发展

高科技农业发展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原特色农业;农业科技需求;供给创新

一、引言

云南省通过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全力打响丰富多样、生态环保、安全优质、四季飘香等“4张名片”,重点建设高原粮仓、特色经济、山地牧业、淡水渔业、高效林业、开放农业等“6大特色农业”,精心打造一批优势产业,着力推进高原特色农业示范行动、农产品加工推进行动、农业科技支撑能力提升行动、农产品品牌创建行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行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行动、城乡流通服务体系提升行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能力提升行动等“8大行动”,集中推进云烟、云糖、云茶、云胶、云菜、云花、云薯、云果、云药、云畜、云渔、云林等“12大品牌建设”,通过发展高原特色农业,云南五年后要力争实现“三个翻番”、“三个突破”,保证主要农产品供给,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改善农村民生情况,持续增加农民收入,提升云南农业综合效益,不断壮大云南农业经济实力,促使云南省走出一条具有云南高原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基于该背景,要发展云南高原特色农业,推动农业科技供给创新,农业产业化组织的作用不容小觑。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农业职业农民、农产品产供销大户等,正在而且必将成为特色农业发展的主力军,也必将成为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因此,农业科技创新及相关的供给工作必须切实尊重广大农业科技需求者的意愿,考虑其利益,这样才能产生并持续发挥该主体的作用。

由于农业生产的特殊性,在土地、劳动力和资本等农业生产要素有加速集中的趋势下,充分了解和分析农户和农业产业组织的农业科技需求,从而为农业科技供给创新提供一些合理建议就变得至关重要。然而,过去缺乏对农业产业化组织及农业科技运用行为系统和深入的研究,没能认真了解和尊重其背后的利益、需求及意愿,从而导致某些农业科技的低效和不可持续。

二、创新农业科技供给的意义

(一)农业科技是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基本要素

农业科技是建设云南新农村的重要条件,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都是基于农业科技的前提。此外,在提高高原特色农业竞争力方面,农业科技也发挥着支撑作用。经验证明,在建设放心云南、健康云南的过程中,每次重大的科技发明、科技进步,对农业发展的影响都是巨大的。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问题本质就是农业与农村的经济效益问题。要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提升农业生产的科技水平,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都离不开农业科技。要引导科技供给,改善科技供给,促进科技供给,必须依靠农业科技需求的扩大;要大幅度实现科技兴农、科技兴粮和科技增收,只有让科技供给符合科技需求。由此说明,农业科技进步是云南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必由之路。

(二)农业科技是解决农业矛盾的基本途径

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存在以下方面的矛盾:自然资源耗竭和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与农业发展的矛盾;日益增长的人口对农产品的数量与质量不断增长的需求的矛盾;农产品的竞争力低和经济效益差与农产品市场竞争加剧的矛盾。面对新形势,农业必须转向科技之路,转变过去对资源依赖的情况,不断提高农业资源的使用效益。农业发展只有不断提高科技水平,才能有效增加产品产量,提高产品品质,进一步满足农产品需求。在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等方面,同样离不开农业科技的发展。农业科技需求的扩大,能够更好地引导科技的进步,带动科技的创新,从而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农业科技是降低城乡差距的基本条件

目前,云南省经济发展较快,但是出现农民增收缓慢、农村产业经济发展难度增加、城乡差距扩大的一系列新问题。要缩小农村与城市的差距,必须实现农民增收,而通过农业科技提高农产品市场附加值是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保证。因此,扩大农业科技需求,不仅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条件与可靠保障,还是促进城乡和谐的重要途径,有利于促进工农业之间的和谐。

三、高原特色农业产业背景下的农业科技需求调查

(一)调查样本

为进一步了解农业产业化组织,如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农业职业农民、农产品产供销大户等在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条件下对农业技术的需求和特点,课题组对全省从事种植、养殖、加工、经营的农户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共发放问卷578份,收回问卷544份,有效答卷525份,回收率为94.11%,有效率为90.17%。调查的样本分布情况如下(见表1和表2)。

(二)调查结果分析

调查问卷共设3大类15个问题,主要包含农业技术需求与农业技术推广。通过相关统计,结果分析归纳如下。

1. 技术及技术提供者

农业龙头企业、种养大户、农产品产供销大户、农业专业合作社和一般农户对自己所从事的行业领域的技术均感兴趣,有191位,占36.37%的受访者对深加工技术表现得最为感兴趣,这说明受访者对于附加值更高的深加工产品更关注。对于这些技术来源,46%的受访者选择公司和行业协会,27%选择农技科技人员,近1/3选择祖辈的经验和靠自己摸索(见图1)。

2. 最感兴趣和最喜欢的技术

在问到生产过程中最感兴趣和最喜欢的技术时,50%的受访者选择了自动化/机械化技术,也有10%的受访者选择了减少损耗的技术。这说明目前的农业科技已经相对普及,由于农业产业化组织的生产较大,在运用生产技术时,会更多考虑减轻生产强度和降低成本的自动化/机械化农业技术(见图2)。

3. 最相信的技术来源

就最相信的技术来源,56%的受访者相信农技人员推广的技术,22%相信自己和祖辈的经验,没有一个受访者相信科研机构的科研成果。这与技术来源的数据相比,更多的受访者接受来自公司和协会的技术来源,但本质上还是相信具有公信力的政府基层农技推广组织(见图3)。在问到为什么做出上述选择时,47%的受访者觉得农技人员推广的技术让自己“心中有底”。

4.最担心的生产技术及原因

由于调查对象更多针对种养大户,对于农业科技的选择,重点都在农业机械化和自动化上,更多的担心是新设备投资过大,不能较快收回投资(27.76%),害怕新技术与实际应用不符合(22.22%)及不能较快掌握新技术(22.22%)。

(三)调研结论

该问卷基于云南省种养大户等农业科技需求进行调查,对于现阶段农民的科技素质、科技需求及其所期待的社会化农技服务方式上都有所反映,在创新农业科技供给方法方面具有一定借鉴作用。

1. 农业科技需求的差异

云南省种养、经营大户的科技素质总体水平还是要高于普通农民。对于农业技术,大户更关心农业机械化,普通农民更在意新品种、病虫害(疫病)防治和栽培(养殖)管理。就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而言,规模化是未来的方向。随着新型城镇化使农民工进城速度加快、土地流转使得优势耕地资源集中及农村新型经营主体的出现和扩张,农业产业化组织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关注农业产业化组织的科技需求及社会化服务方法显得至关重要。

2. 农业科技供给渠道

本次调查结果充分显示,农业科技的来源主要由提供物资和产品的农资公司、原材料收购商提供。但是农民最信赖的农业新技术渠道还是政府各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如何在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背景下发挥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和科技人员的作用,进一步提高公信力,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3. 农民科技培训

就培训目的而言,农民更乐意参加目的明确的培训。在培训形式方面,农民最喜欢短期培训和一技一训,地点不出乡或村,能够利用农闲晚上时间进行培训,更乐意开展田头指导培训。对于一天以上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有85%以上的农户表示每年都会积极参加。但是在培训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培训内容太深奥、提问式的交流互动不够、培训目的针对性不强等。

4. 基层农技人员对科技的认识

对农技人员的辅助调查能够准确反映农民对农业科技的需求情况,因为基层农技人员与农民的联系最为密切。在农民最需要的农业技术方面,农技人员认为其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农业新品种、病虫害和疫病防治技术;农产品保鲜、农业机械化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既节本节能又省力的标准化的农田(设施)栽培与养殖管理和市场营销技术。此外,农民自身的科技文化素质,新品种新技术的市场前景与风险,实施新技术需要一定的设施条件与资金投入,这三个方面制约了农民应用农业新技术的脚步。

四、高原特色农业背景下农业科技供给创新存在的难题

(一)抵御科技风险的能力较弱

要实现高原特色农业的跨越式发展,就需要一流的农业科技,然而在新技术、新设备和新品种的推广和供给过程中存在难以预期的科技风险。在提高资源产出率、增加收益等方面,新科技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其外部性和不确定性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民对科技的需求。

(二)农户对新科技缺乏理解

在推动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农户对农业科技成果的有效需求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结合调研分析结果,一是农民没有太多的购买愿望;二是没有足够的购买能力。农户采用新科技的根本出发点在于获取更高的收益,但是农户往往因为缺乏对农业科技的了解,不知道使用新科技的预期收益如何,因而抑制其对科技的需求。

(三)科研成果与科技需求相脱节

各级各类农业科研机构往往存在“为科研而科研”,主要是为了完成国家下达的科研任务,而且科研机构远离农村,多是位于中心城市,与生产脱节,缺乏对农业实际科研问题的真实感知。农业科研目标单一,结构也不尽合理。在实践过程中,大多数农业科研项目集中在产中阶段,忽视产后科研转化,缺乏解决农业实际问题的动力和压力,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这种科研体制往往与农户需要的适宜性农业技术不符或是供给短缺,最终导致农业的科技链与产业链脱节。

(四)新科技推广所带来的风险无人买单

推广新的科技必然会存在一定的风险,如果发生失败的案例,需求主体的损失得不到保障,没有合理有效的补偿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农户参与新技术推广的积极性,农户不愿意承担科技供给带来的风险,宁愿保守种植也不愿意去探寻有更多收益的机会。各类实施意见和管理办法也淡化和回避了科技推广风险谁来承担的问题,农业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和农业技术成果转化“最后一道坎”因科技推广风险无人买单而滞后,科技转化能力薄弱,农业科技进村入户难度大的问题无法从根本上解决。

五、对策建议

(一)创新农技供给体系

加大农业技术创新的力度,实现公共农业技术服务需求与供给的基本平衡。明确划分农业公益性技术与商业性技术的区域,将商业性技术全部交给市场,政府负责强有力的监管,维护需求主体的权益;对于公益性的农业技术,政府不能缺位,要通过加大科技投入,创新农技推广队伍体系,推行首席农技师制度,全面推行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将产学研有机结合,健全激励机制,避免过度竞争;落实科技评价与考核制度;加大成果转化与公益服务;制定和落实农业科技供给保险与担保制度。在成果转化方面,应鼓励国家和民营科研单位面向农业生产,逐步建立健全多主体、多样化、多层次的合作研发推广新模式。

(二)创新农技培训方式

农业科技供给的主要方法之一是通过培训带动需求主体进行响应,实施分类别、分层次培训。一是加大科技示范户培训。以向普通农户身传言教、带着农民干、做给农民看为目标,开展系统的农业种养新技术、新品种、标准化、设施农业技术、病虫害(疫病)综合防治技术培训。二是强化种养业大户培训。突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和农业标准化生产,开展种养新品种及其配套技术、设施农业技术的培训。三是注重普通农户培训。以着力提高农事技能为要求,推介实用的新品种及其栽培管理配套技术、农药及其使用方法为主、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可选用的肥料,开展一技一训。四是实施农业企业家培训。为达到带动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健康发展的目标,以标准化生产-营销、系统化经营管理及电子商务等为重点,辅以无公害种植、养殖、加工新技术。培训过程要有差异化:因势,不断拓展培训内容;因事,紧密联系实际;因人,讲解通俗易懂;因技,做好成果转化。

(三)创新农技推广传播载体

多元化的农技需求需要探索创新多元化的农技载体。因此,要充分调动政府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机构、农民行业产业协会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业龙头企业与投资农业的工商企业、民办科研机构与科技型企业、科技示范户与专业大户的积极性,逐步建立起国家扶持与市场引导机制相结合、专业队伍与合作组织相结合、公益与市场性经营相结合的多元化、多层次的新型责任农技推广服务体系,通过建立科技下乡、农技服务、农业项目与公司协同、网上农技/110、农业标准化服务载体等方式,全面建设面向农业科技需求主体的传播载体。

(四)创新农技成果转化制度

围绕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构建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立科研、教育、推广等紧密衔接的成果转化机制,推进省-州-市农业科研、教学单位和企业上下联动,左右互动。

参考文献:

[1]柴国荣,许崇美,阂宗陶.科技成果转化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及应用研究[J].软科学,2010(24).

[2]沈光华.农业科技推广和成果转化的对策分析[J].种业导刊,2011(03).

[3]刘文曾.试论农业科技的推广以及成果的转化[J].农林经济,2009(09).

[4]李宗泰.我国基层农业科技推广组织创新探讨[J].经济师,2010(11).

[5]郑洁.论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与机制创新[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 版),2011(06).

高科技农业发展范文第2篇

一、农业风险的含义及中国农业面临的风险

(一)农业风险的含义

美国学者海恩斯(Haynes)于1895年就给“风险”作了权威性的解释。他说:“风险一词在经济学中和其他学术领域中并无任何技术上的内容,它意味着损害的可能性”(顾镜清,1993)。A.H.威雷特于1901年又作了进一步的阐释,指出:“风险是关于不愿发生的某种事件的不确定性之客体体现”(王巍,1981)。由上可知,“风险”具有“不利性”,它一旦发生,就会对相关主体造成损害。

农业风险作为风险的一种类型,是指在农业生产或经营过程中灾害或损失发生的可能性。农业风险除具备风险的一般特性外,还有其自身特点。(1)自然性。农业生产的过程就是人与自然界打交道的过程,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是普遍存在、不可避免的。(2)突发性。自然状态的变异性往往造成人们始料不及的结果,市场的千变万化常常令人难以捉摸,而生产经营者对信息掌握的不充分,更助长了风险发生的突发性与随机性。(3)不对称性。在通常情况下,高风险是与高收益相对称的。然而,农业并非如此。作为弱质产业,农业风险带来的后果往往是难以弥补的,市场本身并没有提供相应的补偿机制。(4)不确定性。农业受自然力的控制,自然界又是变化多端的,远远超出了目前人类社会的预测和控制能力。所以,农业生产尤其是农作物生产,便具有不确定性。

“十五”期间,我国农业必须解决好三大问题:农产品的供给安全、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和入世的挑战,影响这三个问题顺利解决的制约因素,就构成了我国的农业风险。因此,就中国的国情而言,所谓农业风险,就是指在农业生产和经营的过程中,因资源条件、自然环境、市场环境、政策环境以及农业内部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对农业生产、农民增收和中国农业竞争力带来的危害。

(二)中国农业面临的风险

当前,我国农业风险主要来源于如下三个方面:

1.资源风险。此处的“资源”,特指农业自然资源,它是人类从自然条件中摄取前用于人类生产和生活所必需的各种自然组成成分,主要有土地、土壤、水、森林、草地、湿地、海域、原生动植物、微生物等。通常,人们把自然资源分为土地资源、水利资源、生物资源、气候资源、海洋资源五大类,或将其分为非耗竭性资源(如太阳能、空气、风、降水、气候等)、耗竭性资源(如动物资源、植物资源、微生物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等)。资源风险,则是指农业资源的有限性与社会索取资源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给农产品的安全供给带来的危害。农业是一个资源密集型的产业,各种资源的存在和有效供给,是农业安全的前提。

我国农业资源的现状不容乐观,且资源风险还有进一步加剧的危险。

(1)人均耕地不足。“土地是财富之母”,耕地乃农业赖以发展之根本。 我国的耕地总量可观,达到19.24亿亩。按全国(大陆)总人口(12.66亿人)计算,人均占有耕地1.52亩;按农村总人口(8.07亿人)计算,人均占有耕地2.38亩;按农村劳动力(3.5亿人)计算,人均占有耕地5.5亩。同世界各国相比,我国人均占用的耕地少的可怜。到2000年底,我国人均耕地只占世界人均耕地的45%。全国约30%(666个)的县(市),人均耕地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0.86亩的警戒线。其中近70%(463个)的县(市)人均耕地低于0.5亩。“用占世界7%的土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此话一方面说明了我国农业取得的惊人成绩,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我国人口与耕地之间矛盾的尖锐程度。

我国的耕地不仅数量少,而且质量差。三分之二的耕地分布在山地、丘陵和高原地区,有灌溉设施、旱涝保收的耕地不足40%。近20%的耕地受到工业“三废”和农药污染,致使每年有数百万亩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干旱、半干旱地区耕地的40%受水土流失、荒漠化的侵蚀,质量严重退化。另一方面,土地的贫瘠化问题不可小看。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有20.6%的耕地有机质养分不足,缺氮、磷、钾的耕地分别占24.6%、50.8%、13.8%。现有的耕地,三分之二是中低产田,与高产地块相比,产量要低40%,有的甚至低一半以上。

耕地风险反映在现实生活中,就是农产品供给尤其是粮食供给的安全问题。据联合国人口基金会预计,我国到2030年人口将至16亿,按年人均用粮400公斤(小康)、450公斤(中等)、500公斤(富裕)水平计算,2030年16亿人口则需6400亿公斤、7200亿公斤、8000亿公斤;从实际出发,到2030年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应达到小康?中等水平,需要有6.4?7.2亿吨粮食,即需从目前的4.9亿吨净增粮食1.5?2.3亿吨,也就是到2030年要比目前的单产水平提高55%以上。目前,我国粮食生产水平基数已很高,在现有农业科技水平上,单产增长举步维艰。所以,耕地紧缺,将长期困扰着我国农业的发展。

(2)水资源短缺。按年降雨量计,我国年降水量居世界第三位,全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但是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按人口和耕地平均计算的年径流量都不高。我国人均水资源量只相当于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4,居世界第110位;单位耕地面积占有水资源量则为世界平均水平的80%,远低于印度尼西亚、巴西、加拿大、日本等国。近年来,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日趋严重。以黄河为例,1996年黄河上游平均流量降至每秒572立方米,从1972年开始的黄河断流现象,是水资源日渐枯竭的一个集中表现。断流时间,1995年为118天,1996年为136天,1998年则长达200多天,黄河下游几近干涸,给农业的发展带来了严重影响,全国农田受旱面积至90年代竟扩大为4亿多亩。

(3)农业生态恶化。从资源经济学的角度看,现实中的农业技术可分为合理利用资源承载力的技术和超越资源承载力极限的技术两种类型。过去,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出现了消耗大量非再生资源又产生大量废弃物、农药残毒等生态环境问题,造成农业生态的日益恶化,威胁着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水、空气、噪声、垃圾污染突出,全国七大水利三分之一以上的河段达不到使用功能要求,近一半的城市河段污染严重,大部分湖泊富营养化突出,近岸海域污染呈加重趋势。全国生态恶化的趋势未得到有效遏制,水土流失面积已达36700万公顷,其中耕地的水土流失面积达45.4万公顷;荒漠化土地面积26200万公顷,沙化的耕地面积也已达256万公顷;盐渍化耕地超过800万公顷。

2.自然风险。自然风险,是指恶劣的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害。由于自然因素的不可控性、不可抗拒性、自然条件的差异性及其变化的频繁性,可能造成农业生产在地区、季节、年度之间的巨大反差,给农业造成不可估量的风险。

资料表明,我

国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正在下降,成灾面积逐步扩大。1975-1979年,全国农作物受灾面积为66705万亩,成灾面积23092万亩,成灾率为34.6%;1980-1984年,受灾面积55220万亩,成灾面积26595万亩,成灾率为48.2%;1985-1989年,受灾面积69423万亩,成灾面积34540万亩,成灾率为49.8%;1990-1997年,受灾面积74002万亩,成灾面积37465万亩,成灾率上升为51%(《当前我国农业重大问题研究》课题组,1999)。以山东省为例。1997年因灾减产粮食62.6万吨,死亡大牲畜2.5万头,造成的农业直接经济损失为273.76亿元;1998年因灾减产粮食555.7万吨,死亡大牲畜1.62万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为47.06亿元;1999年出现7次较大范围的大风、冰雹天气,发生6次较大暴雨洪涝,农作物因大面积受灾。干旱导致蝗灾大面积发生,黄河沿岸较为严重,作物产量受到一定影响(山东年鉴,1998-2000)。

3.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是指农产品供求失衡导致的价格波动和价值实现的困难。近年来,我国农业市场风险增加,已影响到农民收入的增长。1996-2000年,我国农民人均收入增幅分别为9%、4.6%、4.3%,3.8%和2.0%,呈逐渐下降之势。农民收入增长减缓已经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成为影响国民经济全局的突出问题。

市场风险的存在主要有四个原因:一是需求弹性小。大多数农产品属于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随着消费者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恩格尔系数的降低,对农产品的直接消费量不可能有很大的增加,有的甚至会减少。这样,就与日益扩大的农产品生产总量形成了尖锐的矛盾。二是市场调节的滞后性。市场机制对农产品产量和生产结构的调节,是根据现行的生产价格而不是未来的生产价格进行的,由于农产品的生产周期长,所以生产无法迅速适应变化多端的市场。市场调节的滞后性,往往使农民深深地陷入“一哄而上,一上就多,一多就下”的泥潭之中。三是农业生产及农产品供给的季节性强。相对于其他行业,农业的生产经营带有明显的季节性,农业生产的时间性强,错过季节,损失就难以避免。受生产特性的影响,农产品进入市场一般都表现出很强的集中性,并且大多属于鲜活产品,一旦流通受阻,后果不堪设想。四是即将遭遇国际市场的严峻挑战。随着我国进入世贸组织“大家庭”,我国的农业市场风险更加严重。尽管入世增加了我国农产品的市场空间,但也有可能使我们的市场舞台变小。当前我国农业所面临的所有市场风险,集中在一起,就是农产品竞争力低。

农产品竞争力是农产品参与市场竞争并能够持续获取利润的能力。这可以从农业生产效率、农产品质量、农产品价格、市场营销和满足消费需求程度等多方面表现出来,并贯穿于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各个环节。农产品竞争力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农产品市场价格、农产品质量、农业生产和农产品销售的组织程度等。根据这些影响因素,可以看出我国农业面临着如下市场风险:

(1)小生产不适应大市场。我国农业是以家庭为基础进行经营的,现行体制和经营制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但也有其明显的局限性。一是分散的农户不具备有效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尤其令人担忧的是,我们是以分散的“千家万户”去迎战WTO,同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相抗争。二是信息不灵。信息是市场农业的眼睛,而许多处于闭塞状态下的农民,只能充当市场的盲从者,被市场牵着“鼻子”走。

(2)数量农业不适应买方市场。农产品买方市场要求粗放经营让位于集约经营、数量农业让位于质量农业。片面追求产品数量,质量得不到快速提高,是我国农业面临的最大的市场风险。从粮食品种、品质和质量来说,好的不多,多的不好。目前,中国粮食生产的基本结构是大路产品多、优质产品少,原料型产品多、深加工产品少,低档产品多、高档产品少。这种粮食供给结构,不能适应新阶段城乡居民收入提高后对农产品的多样化、优质化、专用化消费需求。中国大陆大米在香港大米市场上的占有率,1977年为52%,1987年降为35%,1997年降为27%。原因就是我们的大米品质差,而且包装、加工跟不上。我国农畜产品难以打入国际市场的关键,也是质量问题。

(3)种植业产品高成本缺乏竞争力。稀缺的耕地、落后的农业装备水平和低下的农业劳动生产率,造成了我国大部分粮食的生产成本节节攀高,降低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据中国农科院调查(凌耀初,2000),1997-1998年,中国小麦每公斤成本(不包括土地成本,下同)为1.22元(人民币),美国为1.16元(包括土地成本,下同),加拿大为0.47元(包括土地成本);中国的玉米每公斤为0.88元,美国为0.88元;中国的大豆为1.83元,美国为1.76元;中国的油菜籽2.61元,加拿大为0.90元。我国种植业产品如果考虑土地的成本,每公斤的生产成本还将高出30%。另有资料显示,近年来,我国主要农产品的价格,除大米、大豆与国际市场较接近外,小麦、玉米、棉花等分别比国际市场高出75%、63%和12%。农产品的国内价格已高出国际市场价格,不具备商业竞争优势。

二、高科技农业是防范农业风险的关键

(一)高科技农业的内涵

高科技农业,就是将高新技术融入到产品生产经营全过程中的现代农业。农业“高技术”是以农业科学的最新成就为基础,处于当代农业科学前沿的、建立在综合科学研究基础之上的技术(罗剑朝、侯军歧,1999),它具有高效益、高智力、高投入、高竞争、高风险、高潜能等特点,可以称为农业的“技术革命”;农业“新技术”是原有技术在时间、空间和形式上的创新和发展,或者说是在一定范围内初次出现的技术(熊启泉,2001),它具有相对先进性、市场容量大、经济效益好等特征,可以称为农业的“技术革新”。所以,发展高科技农业,就是利用技术革命和技术革新的成果,来改造传统农业,促进农业由量变上升到质变,使农业能够持续、稳定、安全地向前发展。

根据我们的研究,“高技术”主要包括农业生物技术、农业信息化技术、设施农业技术、节水农业技术、绿色农业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等;“新技术”主要包括农业机械化、化肥的合理使用、塑料的应用等技术。将“高”与“新”结合起来,高科技农业主要包括农业生物技术、农业信息技术、设施农业技术、节水农业技术、“绿色”农业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农业机械化技术、精细施肥技术、农膜覆盖栽培技术等。

(二)高科技农业是化解农业风险的关键

农业发展的推动力量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投入的增加(包括土地投入、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制度的变革、科技的进步,其中,后两种力量对农业增长的贡献并称为农业技术进步的贡献率(周洪文,2001)。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对农业发展作用日益增大。历史 用事实反复论证了一个铁的定律:科技是农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是解决农业问题的根本出路;具有了农业高新技术,就控制了农业发展的制高点。当前,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份额,发达国家达到70%-80%,我国也达到了42%,农业科技进步已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现在,农业已成为现代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应用最广阔、最活跃、最富有挑战性的领域,高科技农业的发展,将使农业发生革命性变化。中国的农业如果不停留于常规技术的渐进,而是乘新技术革命浪潮之风,发展高科技农业,将会有效化解农业风险,推动农业的跨越发展。高科技农业在化解农业风险中的关键性作用,主要表现在:

1.高科技农业是解决农业资源短缺问题的关键。工业化社会初期,财富来源于原材料、土地和资本;而在知识经济社会中,人力资本和技术资本则成为创造社会财富的主体(石元春,2001)。资源短缺尤其是耕地紧张,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高科技农业的发展,可以突破资源瓶颈,实现高科技与紧缺资源有效替换。从农业科技革命对农业的影响看,高科技的运用,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资源对农业发展的限制。由于科技的作用,英国由20世纪上半叶的农产品进口国,转变为80年代开始的出口国;耕地面积只及我国宁夏自治区的荷兰,近20年来稳居世界农产品出口额第三大国的位置;以色列的人均耕地很少,但在建国后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他们就使农业产量提高了12倍,一个农民能生产出92个人的食物。我们可以利用农业高新技术培育出农业“新品种”,创造出“新物种”;不仅提高现有土地的生产率,而且把以前不可能使用的土地改造为良田;运用高科技发展“三色农业”即绿色农业、白色农业(如微生物、基因工程等)和蓝色农业(海上养殖),从“二维农业”(植物、动物),转向“三维农业”(植物、动物、微生物),开拓农业新领域。

2.高科技农业是解决农产品安全供给问题的关键。回顾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可以清楚地看到,正是科学技术帮助我们解决了“吃饭”这个大问题。农业科技革命,使农业产量翻了三番,保障了世界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的供给安全。建国50年来,有几大技术体系为我国农业大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申茂向,2001):高秆变矮秆、化学工业技术的发展、耕作制度的变革、良种培育与杂种优势的利用、节水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有效地推动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保证了粮食安全和农产品的有效供给。“九五”期间,我国以“丰收计划”为龙头的农业技术推广,增产粮食420亿公斤、皮棉12亿公斤、果菜30亿公斤;增产畜产品12亿公斤、水产品8亿公斤;共新增产值700多亿元。我国现有耕地中,三分之二是中低产田,据已有的经验,对其进行技术改造,一般至少可增产粮食1500公斤/公顷以上,未来5-10年单产若能年递增1%,2011~2030年间单产递增0.7%,就可达到预期的年6.4亿吨的总产量。

3.高科技农业是解决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关键。高科技农业在解决了以上两大难题之后,就大大缓解了生存和发展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压力,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高科技农业本身是解决当前的农业生态问题的最重要的手段。例如,高效、低毒、低残留、具有选择性的新农药,可以增加食物的安全系数;用3S(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技术)精确施肥方法,既可以提高化肥的利用率,又能减轻污染;将生物技术用于生产抗虫害、抗除草剂作物,能减少杀虫剂的用量,降低杀虫剂及其残留物对食物链、水体造成污染,从而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通过拓宽物种范围、生物固氮、病虫害的生物控制、生物能源的开发利用、工厂化无公害生产等技术的推广应用,节省某些敏感的短缺资源,阻止生态恶化的趋势。

4.高科技农业是解决农民收入问题的关键。我国收入水平低,收入增幅逐年下降,农业科技落后是最主要的原因。科技落后直接导致了农业结构调整滞后、劳动生产率低、农产品的加工率和增值率不高。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例。高层次的调整就是把品种调新、品质调优、品牌调强,调整的思路是:“开发市场,研究生产加工技术,建设基地,龙头带动,整体效应”。而贯穿始终的应该是科技,用高科技与市场对接,就能化解市场风险,收入得到稳定增加。

5.高科技农业是解决农产品竞争力问题的关键。同国际水平相比,我国的农业存在着很大差距。我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90年代,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为422国际美元,世界平均水平为1080国际美元,是中国的2.55倍,以色列、法国、加拿大、美国分别是中国的39.52倍、62.39倍、101.49倍、122.18倍(牛若峰,2000)。农产品质量差、农业效益低,是我国农业的又一个突出问题。所有这些问题,都与农业科技落后直接相关。解决的途径,就是发展高科技农业。其实,我国农业、农产品参与的竞争,就是高科技和科技含量上的竞争。发达国家的经验告诉我们,不发展高科技农业,就难抢占战略竞争的制高点。在发展高科技农业方面,我们还可以充分利用“后发优势”走捷径。

三、建立健全我国高科技农业发展的运行机制

深入探讨从高新技术成果的取得,到成果的转化、推广和应用的机制即高科技农业的运行机制,是发展高科技农业的关键。一般说来,高科技农业的运行机制主要有:

1.制度安排与政策机制。农业制度的安排同高科技农业的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它直接关系到能否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使高科技农业的发展充满生机和活力。现有的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的农业经济制度,充分调动了农户生产经营的积极性,但小规模的分散经营,增大了高科技农业的发展成本,使高科技农业的发展受到了严重制约。如何在坚持和稳定现有制度的基础上,扩大经营规模,降低高科技农业的发展成本,是我们的一项重要任务,这涉及到未来政策的基本走向。高科技农业的发展,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离不开政府的扶持,在当前我国农村生产力水平比较低的情况下,离开了政府扶持,农业科学研究和开发就难以进行,真正把发展高科技农业摆在重要的位置,为高科技农业的发展指出方向。

2.市场调节机制。高科技农业的发展更应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遵循价值规律,讲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长远意义上说,离开了市场机制,农业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成果的推广应用就难以发展。市场需求是高科技农业发展的方向。科研机构要根据农业生产经营的需要确定研究项目,不能盲目地研究。技术市场是技术交易的场所,农业高新技术通过技术市场交易,投资者可以直接得到收益,补偿技术科研投资成本,刺激进一步投资高新技术开发的投资热情。通过技术市场的信息反馈,农业高新技术的研究才能把握市场需求,便于高新技术成果的转让,从而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高新技术市场体系的建立以及市场机制的培育是高科技农业发展的重要环境。

3.资金投入机制。发展高科技农业是一项高投入的系统工程,高科技农业的产出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投资主体对高新技术的投入数量。所以,在发展高科技农业的过程中,应健全与完善高科技农业发展的投入机制,逐步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投资主体。首先,进一步明确政府投资的主体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都规定政府对农业研究的投入增长幅度必须高于国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确立了国家对农业高新技术投资的主体地位。中央和地方每年都要在基建拨款中安排一定数量的专项资金用于重点科研基地和重大科技工程的建 设。(谢家智,1999)。其次,鼓励企业和社会团体投资高新技术农业。农业经营实体及农业科技经营开发公司、农业专业技术协会等组织,应着力投资于农业高新技术的开发、推广和应用研究,由此而形成相互依存、各有侧重的投资机制。第三,积极推进利用外资,争取国际科技合作与援助。第四,通过股份制筹集资金。即以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为募股或集资的主体,向社会定向或公开募集农业技术项目所需资金,并按照股份制的要求进行组织和运作。

4,科技创新机制。科技创新是高科技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一定要构建科技创新机制,为高科技农业的发展提供支撑。首先,建立一个宏大的、高质量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我们要按照高科技农业发展的要求,深化农业科研机制改革,重新配置科研院所,提高科研效率,提高农业科研整体水平和创新能力。其次,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我国的国力与农业发展水平不允许、也不可能全面进行高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必须抓住我国农村产业结构的关键与重点,选择关系到培育新产业生长点与传统产业改造等关键的高新技术。对这些技术要集中力量、重点突破,争取时效,强调效益。第三,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继承我国传统农业体系和吸收西方常规的技术体系中的科学精华,适应我国农业的特点,允许劳动、资金和知识密集型技术的时空交叉发展,推动高新技术向传统农业的渗透,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技术、生态、经济协调统一的多层次的集约农业技术体系。

5.推广应用机制。新的农业技术推广应用机制应突出两条,一是由政府行为逐渐转变为社会行为,二是农户成为推广应用的主体(周洪文,200)。按照物化程度的不同,高科技农业中的高新技术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已经物化的技术,形成了农业技术产品,它们可以根据市场经济的原则去运作;另一种是未经过物化的、还停留在知识或信息形态的技术,它暂时只能通过农业技术人员的周到细致的服务而得到推广。在传统体制下对于后一种形态技术的推广,我国一直是由政府包办的,效果越来越差,科技成果转化率很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不应再以政府为主,而应成为社会行为。除基础性研究和推广体系的建设外,其余的工作应交予社会承担。社会在进行技术推广应用的过程中,应以农户为中心,形成“自下而上”的推广应用机制。因为农户是技术的最终需求者,而不是技术的被动接受者。

6.风险控制与管理机制。高科技农业发展本身存在着非常高的风险(熊启泉,2001):农业更容易受到自然界突变现象的影响,因而高科技农业的发展面临着很大的自然风险;农业高科技从供给者手中转移到使用者手中的环节多,容易出现信息丢失和信息扭曲,从而产生信息不对称的风险;农业技术尤其是相当一部分生物技术,具有很强的地域性,高科技农业的发展要求农业高新技术跨越地域局限广泛推广,由此便产生了新的风险;高新技术农业投入高,不只是指研究本身大量投资,而且包含着因技术失败或科技产品缺乏市场而带来的高风险,通常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成功率一般不到50%,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率更低,这就形成了市场风险;农民作为高新技术的主要需求者,收入水平长期得不到应有的提高,对风险的承受能力极低,农民的文化素质不高和市场经济观念仍较淡薄,使高科技农业的发展“险上加险”。因此,建立高科技农业的风险控制和管理机制十分重要。

7.人才培育机制。发展高科技农业必须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其中的核心问题是人才队伍建设。我们要通过体制改革、环境优化、观念转变,不拘一格,发现人才,使用人才,对有突出贡献的农业科技人员要实行重奖,鼓励农业科技人员为实现农业现代化作出贡献。要做好吸引国外留学生的工作,按照“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原则,鼓励和引导留学人员、留居海外的农业科技人员回国工作或在国外为我国的农业科技发展献计献策。

【参考文献】

[1] 顾镜清.风险管理.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3.

[2] 王巍.国家风险??开放时代的不测风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1.

[3] 石元春.中国农业发展的高技术战略[N].科技日报,2001-2-9.

[4] 谢家智.我国农业高新技术形成和发展机制的建立问题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1999,(5).

[5] 熊启泉.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内涵、意义与促进措施[J].中国农业经济,2001,(7).

[6] 周洪文.农业新技术革命对国家发展的影响[J].农业技术经济,2001,(1).

[7] 山东年鉴:“山东省情网”.

[8] 申茂向:科技是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动力[N].科技日报,2001-2-7.

[9] 《当前我国农业重大问题》课题组:当前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与对策[J],管理世界,1999,(4).

[10] 牛若峰.中国发展报告——农业与发展[M].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

高科技农业发展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农业科技;供给创新;科技成果转化

一、前言

科技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也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在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农业科技作为“三农建设”的重点内容,被放在最重要的位置。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土地、劳动力和资本等农业生产要素有加速集中的趋势,要促进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的发展,农业科技创新是核心。要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并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根本出路在科技。

在此背景下,农业产业化组织如农业龙头企业、种养大户、农产品产供销大户、农业专业合作社和农业职业农民等正在而且必将成为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应用的主力军,成为推动农业科技供给创新的主体。这种主体作用的产生和持续发挥,要求农业科技创新和供给工作必须切实尊重广大农业科技需求者的利益和意愿。

二、农业科技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贡献

(一)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农业技术创新在当前的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过程中,将发挥更加强大的作用,在改善农产品品质结构和品种结构,提升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提高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发挥农业资源比较优势等方面发挥决定性的重要作用。要进一步提高农业产业结构的层次,依靠科技进步是实现农业增长的新方式,在进行农业内部各产业调整方面,既要进行数量调整,还必须坚持以科技为依托,在品质结构和品种结构等方面进行调整,增加农产品中优质产品比率和优质产品产出率,从而使得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得到提高,达到调整并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的目的,从而进一步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二)创新农业科技推广模式

有关资料显示,近些年我国每年产生农业科技成果达7000多项,但在成果转化和利用方面,没有实现的占很大部分。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为50%左右,与世界发达国家65%-85%的水平相比差距较大;另外,在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方面,我国 2007年的数据是48%,而世界发达国家的为 60%-80%,相差近半。要想实现农业科技成果的价值,必须依靠成果转化,同时科技这一要素与其他农业生产要素进行有效配置是关键所在。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农业科技进步在农业增效与农民增收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基于农业科技成果,科研机构和用户之间所建立的供给与需求的过程。由于区域性特征、农户数量的巨大和生产的分散性,客观上,农业科技研究和成果转化需要建立较为庞大的体系。农业科研既要遵循“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的发展规律来实现自身进步,另外还受到社会需求的推动。因此,有大量农业科技成果属于公益型成果,而部分农业科技成果具有商品化的特征,需要通过市场调节保持供求平衡。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农业技术创新作为农业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动力,在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通过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收益率等,在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与质量、增加农业效益、提高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着先导作用。

产学研三结合通过科技人员自带成果下乡,成果扩散速度加快,使得推广周期大为缩短,农民对科技接受情况也更有成效,对地方经济的发展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此外,科技示范基地的开展更具示范作用和辐射能力,在推广应用科技成果、实现劳动者技术培训方面成绩显著。

(三)增加农民收入

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多地少,因此,依靠农业技术创新与应用,是农民持续稳定增收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发展现代科技,能为农民创造更多的产出,从而实现农业经济效益最大化。

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是农民难以增收,而农产品产量的增长和质量的提高是农民增收的关键因素。农业现代化、农民收入离不开农业科技进步,农业新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程度最终决定了农产品的产量与质量。过去,要素驱动、资本驱动直接决定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而现在已转向技术驱动,技术、资金搭配人力资源成为创造社会财富的主体。在市场竞争的过程中,农户只有不断采用新技术,才能实现利润的最大化。

(四)有效探索新型农民培训

目前,在居民收入方面,我国农村与城镇存在较大差距,并有扩大趋势。另外,在科技素质方面,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也存在着较大差距。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我国农村青年中受过高中及以上教育的不足 20%,绝大多数都是小学初中文化程度。也正因为如此,对于学习农业新技术,农民往往心存疑虑,并在接收农业新技术的过程中缺乏主动性。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都从客观上要求尽快缩小城乡差别。同时,农业经济的发展与国民经济关系密切,科教兴农必须以农民为本,农民是农业科技成果的需求主体,通过农民采用农业科技成果,既能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在农业经济发展中实现其蕴含的使用价值,还能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及整体科技文化素质,只有这样的新型农民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

农户的科技需求欲望、行为动机、既定的行为目标是农户采用科技的三大因素,其中:农户采用科技的原动力是科技需求欲望;农户采用科技的直接力量是行为动机,这是由需求欲望衍生而来的;农户应用科技的根本动力是既定的目标,这也是农民所要达到的预期效果。

农民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收入水平、经营规模等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其技术选择。在年龄和性别方面,选择资金节约型与高产技术的更多的是年龄较大的农民,对于优质技术与劳动节约型技术,选择更多的是妇女。文化程度对于农民掌握和使用农业科学技术能力具有很大影响,统计表明:能力较差的农户占总数的18.58%,能力一般的占27.88%,而能力较强的占53.54%。在收入水平方面,不同收入水平的农民对技术选择的行为也各不相同:人均收入较高的农户,因为劳动力机会成本较高,对于节约劳动力的技术更加青睐,同时也越希望选择优质农产品生产技术;人均收入较低的农户,却更加倾向于选择资金节约型的技术。在经营规模方面,人均耕地与资金节约型技术呈负相关性,耕地较少的地区,单位面积上的物质投入较多。

(五)提高科技素质,增强科技意识

农民在农技推广活动中,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发挥着重要作用。农民行为通过一系列层次性进行改变:知识的改变――态度的改变――个人行为的改变――群体行为的改变。其中,农民对科学技术态度的改变比知识的改变难度更大,是对事物评价倾向的改变,是一种通过事物认知后在情感和意向上的变化。

在实际的工作中,农业推广部门、首席专家和农业技术服务员充分了解了农民的需求,通过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的实施,有针对性地为他们提供所需技术。在制定农技推广计划、评价推广效果时,应当尊重农民的选择权,在新产品、新技术、新成果的选择问题上充分征求农民的意见,让农民广泛参与,充分利用农民在长期的劳动中积累的经验,通过树立“以农民为本”的推广观念,农民得以参与其中,农民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行为使得农民科技素质明显提高,科技意识逐渐增强。

三、对于实施农业科技供给创新的建议

(一)确立农业科技的基础性、社会性及公共性的地位

农业科研投入方面,应建立起以财政为主渠道,适应农业科研规律和产业特点的长期稳定与适度竞争相结合的项目投入机制。通过加大财政方面对农业科技的投入,来保障相关科技平台的正常运转,提高公益性农业科研机构保障水平。

(二)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围绕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构建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立科研-教育-推广等紧密衔接的成果转化机制,从而推进省、州市农业科研教学单位和企业上下联动、左右互动。

(三)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

加强农业推广体系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公益性职能定位,保障公益人员工资和工作经费,改善工作条件,加强推广人才队伍建设。

(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加快省、州(市)农(林)科院(校)农业科研基础设施条件、科技平台和人才队伍建设,大力研发适应高原山地农业生产特点的生态安全、节水抗旱等新技术,提高科技研发能力,加强种子、种苗、种禽、种畜等生物技术选育与繁种研究,开发应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技术,为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提供智力支持。

(五)着力培养新型农民

按照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要求,开展农业生产经营引导性、普及性培训,大力实施现代农业后备力量培植计划,增强农村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经营能力、普及农业生产基本技能。

参考文献:

[1]黄季馄.我国农技推广投资总量和结构的研究[J].农业科技管理,1998(02).

[2]黄祖辉.技术进步对我国农民收入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3.

[3]张晓山等.农民增收问题的理论探索与实证分析[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

[4]Theodore Sehultz,Transforming Traditional Agriculture[M].New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 1964.

[5]刘云惠.农业技术创新和我国农民增收问题研究――以津市为例[M].2010(05).

[6]张晓山等.农民增收问题的理论探索与实证分析[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7]林岩.当代中国农业技术推广中的政府行为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

高科技农业发展范文第4篇

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是用高科技和高资金投入,以农业设施工程为主体,具有多方面功能和综合效益,进行集约化生产和企业化经营的新型农业组织形式。已成为陈仓区农业科技示范推广领域的重要载体,是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重要平台,是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手段,是农村现代化建设新的生长点,引导其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及其重要意义。宝鸡市陈仓区以周原镇、慕仪镇和东关街道办为核心的万亩蔬菜科技示范园,以高效、生态、特色、观光为特点,集生产、科研、推广、休闲观光于一体,突出高起点、高科技、高效益。以大明、绿丰源、惠生、鸿盛和国人菌业等示范园为典型代表,引进高科技的工厂化生产设施,进行内外贸、产加销生产经营,初步形成技术含量较高的优化结构和生产体系,起到了巨大的展示、引领作用。

一、陈仓区蔬菜科技示范园发展现状

宝鸡市陈仓区万亩蔬菜科技示范园区,是陕西省2010年首批确定的全省25个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之一。隶属于陈仓区农业合作社协会,由陈仓区农技中心实施技术指导的省级重点项目。万亩蔬菜科技示范园是以周原、慕仪镇和东关街道办为核心,辐射虢镇街道办和阳平镇等毗邻镇、村,面积达10多万亩。目前示范园内入住中小微企业17家,建造连栋日光温室和大、小拱棚8900多座,设施蔬菜3.47万亩,占全区蔬菜总面积的47.8%,总投资达2.1亿多元。高科技多功能设施有连栋工厂化育苗中心、太阳能杀虫灯、增光、增温电气设备、微雾精细喷雾加湿器械、绿色生物综合防控技术,秸秆反应堆技术,水肥一体化施肥技术、微灌技术设备、机械化卷帘机、科学使用CO2气肥设施、冷藏库等前沿先进设备。展示了城郊型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模式和方向。

二、科技示范园展示与带动效应

1.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是带动农业生产力发展新的制高点。农业科技示范园的产生,有利于生产要素配置的优化、农业资源利用的高效化、农业生产率和农业生产效益的高值化,现成为我区农业生产力发展的新的制高点。就是这种生产力的发展,如国人菌业、大明和绿丰源蔬菜科技示范园的展示,势必引导全区农村产业与经济发生深刻变化。

2.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是城郊型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新生长点。现阶段正是我区传统农业向城郊型现代农业发生转变的关键时期。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进程中的一个新生长点,代表了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方向,具有科学性、创新性、鲜明性、可操作性,推动农业由初级形式向高级形式的演化,在同类型生产条件下示范推广,可带动全面发展。

3.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是促进农业科技与农村经济紧密型结合点。现代科技示范园科技内涵体现在:一是“硬件部分”需要提供新型设施材料和新颖设施结构;二是“软件部分”需要提供适宜设施条件下果蔬花卉等优质新品种、新技术,调控设施条件下光、温、湿、气、水土环境等要素,向自控化、智能化、工厂化生产方向发展。

4.提高了全社会对现代农业的认识。随着宝鸡市全力推进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市民与现代农业的距离在逐渐拉大,对农业漠不关心。蔬菜科技示范园展示高科技手段和反季节种植数百种蔬菜、瓜果、花卉及观赏植物,让市民不仅了解到各种作物生长过程和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更直接提供了亲自动手种植与采摘机会,拉近了市民对现代农业深情感受,提高全社会各界对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正确认知。

5.职业农民科技素质普遍提高。从事设施农业生产的职业农民,通过政府实施阳光工程培训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多媒体学习、去经济发达地区观摩等灵活多样方式培训,从而使职业农民科技素质普遍提高。

6.社会融资高投入,给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注入鲜血,使其迅猛、持续发展充满活力。华臻、绿源、惠生、新育生态、国人菌业等企业投资建设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用工业化手段建造装备现代农业,用企业化经营理念经营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方向,展示了我区企业高投入打造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的独特亮点、以及创新发展方式。

7.高科技、新、奇与特色农作物产品得到高度展示。设施蔬菜具有调节市场供给、高投入、高产出、高回报率、见效快的突出特点,颇受广大农民青睐。万源公司的油桃、瑞丰蔬菜专业合作社的草莓、大明公司的薹(苔)菜、国人菌业公司的白灵菇等采用高科技的工厂化生产模式,获取亩数万元的高额收入,给毗邻县、区起到巨大展示和积极的引领推动作用。

8.土地流转后规模经营使得有限土地的高产值得到巨大展示。受现有科技体制和农民分散经营两方面制约,农业科技和农村经济结合度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还存在很多困难和障碍。陈仓区万亩蔬菜科技示范园核心区的慕仪镇和周原镇,2010年前60%的土地为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制,而40%土地为一年一熟制。万亩蔬菜科技示范园建园以来,瑞丰、大明、绿丰源、国人菌业等示范园的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充分发挥了设施栽培的有限土地和作物地生产潜能,使周围镇村深受教育和启发。看到、感受到城郊型现代农业的发展前景。

三、保持城郊型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健康持续发展势头的探索

1.做好科学论证和规划设计,力争城郊型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成为城市综合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建议部、省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制定项目建设、审批管理程序的相关政策。综合规划设计,精心统筹谋划宝鸡大城市建设与现代农业协调同步发展方略,使科技园区布局合理有序地健康发展。

高科技农业发展范文第5篇

1、技术创新源泉的建设要顺应世界新科技革命的趋势,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和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原则,选择有优势、能够在世界高技术领域占据一席之地,可以带动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和产品,开展攻关。通过3-5年的努力,形成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和传统产业的升级。

2、信息技术以集成电路芯片设计与制造为核心,以发展高清晰度数字电视、高性能移动通讯、高速宽带网络为重点,围绕专用电路的芯片设计、自主版权的软件技术和产品的开发,在数字产品开发与制造、网络建设与应用方面形成一批创新增长点,使上海率先成为高清晰度电视播放地区、电子商务活跃地区、网络教育普及地区,促进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联动发展。

3、生命技术以人类基因组、作物基因组、基因技术平台为基础,抓好创新药物和作物新品种的研究。围绕一些高发病和疑难病,开展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加强药物筛选与新药开发,争取在3-5年内获得几个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工程药物和天然资源药物的临床、生产批文。在农业方面,开展水稻及其他作物优良品种和抗性目的基因的研究;重点开发、生产1-2种转基因作物,获得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

4、新材料以发展特种金属材料、特种合成材料和特种陶瓷材料为重点,加强共性基础技术研究开发。根据本市高新技术产业与支柱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重点开发汽车新材料、信息新材料、生物医用新材料、建筑新材料、储能能源新材料等产品,带动相关产业优化升级。同时,在材料制备等若干基础技术开发上取得突破,推动新材料产业跨越式发展。

5、大力推进高新技术向工业、农业、建筑业、服务业的辐射、渗透、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通过若干年的努力,使本市成为工业设计和产品深加工的重要基地、农业良种培育基地、建筑业新技术集成示范基地、服务业电子化基地,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二、完善创新机制,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

6、政府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点行业的技术创新作出总体部署。大力倡导企业开展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等创造发明活动。制订并实施本市鼓励引进技术吸收与创新的规定,加大引进技术消化吸收与创新的力度。凡列入国家重大技术引进计划的项目,必须有技术创新计划,并落实吸收与创新经费。项目审批部门对重大引进项目的技术创新进展及经费落实情况,要进行跟踪检查。有关企业要积极吸收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科研力量参与技术创新活动。各类企业要根据自身的特点,确定技术创新的目标任务和相应的保障措施。要加大企业研究开发经费的投入。企业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允许在缴纳企业所得税前扣除;企业当年发生的技术开发费比上年实际增长10%以上的,经税务机关审核批准,可再按当年技术开发费实际发生额的50%抵扣当年度的应纳税所得额。软件开发生产企业实际发放的工资总额在计算企业应纳税所得额前扣除。

7、强化企业技术创新组织建设和队伍建设,全面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积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大型企业要全面建立健全企业技术中心。争取到2000年,部级和市级企业技术中心的总量达到100家。政府对部级技术中心和市级技术中心给予一定比例的资助。有关企业要在本企业的技术开发费中,对企业博士后工作站的每位进站博士给予一定的经费补助,用于开展科研。

鼓励企业加强与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和其他企业的联合研究。

企业研究开发经费要有一定比例用于产学研联合。产学研联合要拓展到企业技术创新的全过程,包括新产品开发、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科技攻关、成果转化、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和人才培养等环节,并根据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原则,实现技术资本、产业资本和人才资本的优化组合。

8、建立健全企业经营者技术创新动力机制,实现经营管理者收入与企业经营业绩挂钩。进一步强化企业经营者面向市场开展技术创新的意识,将企业技术创新工作纳入对经营者的重要考核内容。完善企业经营者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

三、集聚优势资源,加快张江科技创新创业示范基地的建设

9、设立上海市张江高科技园区领导小组。充分发挥浦东开发开放的优势,依托本市的科技优势、产业优势和市场优势,抓紧建设以张江高科技园区为重点的科技园区,使其形成全新机制和体制,成为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示范基地,产学研结合综合改革的先试先行基地,创新人才、研究开发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的集聚基地,以及与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科技服务基地。

10、张江高科技园区重点发展生物医药和信息两大高科技产业,积极推进新材料产业和环保产业的发展。2000年,搞好1平方公里技术创新开发区的建设,加快新药创制体系和软件园的建设,启动国家上海光源装置建设。加快建设5万平方米通用孵化器,使张江在3~5年内取得初步成效。到2005年,把张江高科技园区建设成为创新创业氛围浓郁、机制灵活,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科技园区。

11、积极鼓励研究开发机构、大学和科技企业等参与张江高科技园区的建设。引入和建立一批研究开发机构、开放实验室、研究生院和博士后流动站。继续加大对张江高科技园区的投入力度,继续加大对参与张江高科技园区建设企业的鼓励措施力度,发挥政策集聚效应,促进园区和企业的共同发展。

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优化科技资源配置

12、开发应用类研究机构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属地化管理的原国家部委开发类研究机构和本市92个地方开发类科研机构,要加快企业化转制的进程,尽早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技术创新、市场创新、管理创新的新机制。抓紧落实研究院所改革转制中清产核资、资产剥离、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税收等政策措施,保证研究机构顺利转制。

鼓励地方开发类科研机构进入企业或企业集团。加快国有科研机构改制为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科技企业的试点,推进科技企业股份期权的实践。鼓励有实力的科技企业通过高新技术作价入股、租赁、收购等方式,用高新技术增量盘活资产存量,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规模和水平。

13、优化科技力量布局和科技资源的配置。政府加强对基础性、公共性研究的支持力度,并根据发展战略的总体部署,对现有科技资源进行统筹规划,合理调整。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合作的新型运行机制,形成一支有影响力的精干科技队伍,提高科技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政府属产品性研究机构,加强健康卫生、生态环境、标准计量等社会公共性研究和若干高技术前沿性研究基地的建设。继续加强重大技术供需信息库以及科技信息网络等技术创新基础设施建设。

现有的社会公益型科研机构要根据不同的功能,进行分类改革。

一部分与市场联系紧密的研究机构要转为科技型企业或中介服务机构。其它社会公益型科研机构要在调整结构、分流人员的基础上,按非营利性机构的机制运行和管理。

14、鼓励多种所有制科技企业平等竞争。通过地方立法,对科技企业的法律地位、行业准入、项目投标、产权关系、管理制度、融资渠道和涉外事务等作出规定,从法律上保障科技企业规范、快速的发展。建立资金为1亿元的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加大对中小科技型企业创新活动的支持。

15、大力扶持发展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健全中介服务体系。积极培育中介服务市场,推进中介服务的专业化分工,逐步实现中介服务的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和竞争市场化。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实行自律管理。加强对中介服务从业人员的培训,规范科技中介服务行为。提高技术交易、技术产权交易、技术经纪、技术咨询、无形资产评估、科技投资咨询和技术评价等服务的水平。

五、落实技术创新的政策措施,营造良好环境

16、实施财税扶持政策。政府择优采购国内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设备和产品。对社会力量资助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研究开发经费,可按一定的比例在计税所得额中扣除。对技术转让、技术开发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的收入,经登记后免征营业税。

销售自行开发生产的计算机软件产品按17%税率征收增值税后,对实际税负超过6%的部分实行即征即退。购买软件的单位在计算应交增值税时,仍可按17%税率抵扣。

对计算机软件经过国家版权局注册登记,在销售时一并转让著作权、所有权的,征收营业税,不征收增值税。

对列入国家高新技术商品出口目录的产品,凡出口退税率未达到征税率的,经国家税务总局核准,产品出口后,可按征税率予以办理退税。

17、实施金融扶持政策。提高科技信贷额度,探索多种行之有效的途径,改进对科技型企业的信贷服务。依据企业的不同特点,建立相应的授权授信制度。增加信贷品种,拓展担保方式,扩大科技信贷规模。对有市场发展前景、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能替代进口的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加大贷款支持的力度,并给予相应的贴息。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在信贷和贴息方面给予支持。

18、鼓励海内外企业和研究开发机构来沪设立研究开发中心。同时,鼓励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在境外设立研究开发中心及科技企业,利用境外资源,加速高科技发展。

19、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创造各种条件,让优秀人才有充分施展才华的空间和机会。积极改革分配、奖励等劳动人事政策,充分体现知识的社会价值。对增加社会财富取得显著成绩的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给予政府奖励。鼓励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在部分国有企业中进行期权(股)试点,以奖励有贡献的职工,特别是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

按照国家新的科技奖励条件,改革本市科技奖励工作。设立市科学技术进步奖,提高奖金数额。市级科学技术进步奖重点奖励具有专利或自主知识产权,有明显经济社会效益的成果。鼓励和规范社会力量为促进科学技术发展而设立的各种奖励。

20、加强知识产权的管理和保护。积极鼓励科技人员发明创造,拥有专利。市有关部门对专利申请人给予专利申请费补贴。引导企业、高校、研究机构运用知识产权杠杆,增强产业竞争力。加大知识产权执法力度,严处侵犯知识产权的违法行为。认真抓好知识产权的宣传和人才培训工作,提高全社会对知识产权重要性的认识,形成良好的创新法制环境。

六、积极进行高新技术企业的板块试点,完善风险投资机制

高科技农业发展范文第6篇

问:新世纪第9个“中央一号文件”继续聚焦农业农村,您对此有何感想和总体考虑?

答:我们深受鼓舞,我们感到这充分体现了“三农”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定位,农业部门将全力以赴抓好落实。2012年,农业部将继续坚持“两个千方百计、两个努力确保”目标不动摇,把握稳中求进的总方向,突出“巩固、加强、优化、改革”,再夺农业好收成。巩固,就是要巩固增产增收的好形势,扩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效果,坚持和完善行之有效的发展措施、工作机制,确保农业农村经济在新的起点上稳步前进。加强,就是要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加强体系机构建设,切实提高基层科技服务能力,开展“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更大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优化,就是要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大力支持主产区、生产大县和区域特色产业发展,提高农业生产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水平。改革,就是要坚持不懈推进农村改革和制度创新,总结、推广基层经验,深入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扩大农业对外开放,进一步增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活力。

问: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突出强调农业科技创新,是出于什么考虑?

答: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农业科技发挥了关键支撑作用。但是,从当前和未来发展看,耕地、淡水等资源的刚性约束进一步加剧,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越来越大,依靠大量消耗资源的传统生产方式推进农业发展已难以为继;农业劳动力的素质呈结构性下降,用工成本迅速上涨,依靠低成本劳动力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空间逐渐减小。在粮食产量“八连增”、农民增收“八连快”的基础上,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推进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必须更加依靠科技实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我国已到了必须更加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历史新阶段,科技进步已成为最重大、最关键、最根本的出路和措施。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突出强调农业科技创新,把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作为“三农”工作的重点,作为农产品生产保供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在我国农业科技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这是党中央、国务院科学把握现代农业发展规律,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新形势下加快推进“三化同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部署。

问:当前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现状如何,不足在哪里?

答:虽然我国农业科技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与建设现代农业的新要求相比,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差距仍然较大,突出表现在“三个不足”:一是创新成果供给不足。农业科技总体水平还不高,跟踪式、模仿式,甚至低水平重复式研究还较多,类似杂交水稻、黄淮海综合治理等重大成果多年少见,我国50%以上的生猪、蛋肉鸡、奶牛良种,90%以上的高端蔬菜花卉品种依赖进口。二是农技推广服务不足。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还存在许多突出问题,如管理体制不顺、运行机制不活、经费投入不足、条件建设薄弱、人员素质不高,等等,推广能力落后于生产和农民需要。专业化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还相对滞后,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三是农业人才总量不足。农业科研缺乏领军人才,基层农技人员年龄老化问题突出。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农村“谁来种地”、“谁来养猪”已成为绕不过的严峻问题。

问: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农业科技有哪些新论述、新思路、新举措?

答:以中央一号文件的形式统一全党意志大力推进农业科技改革发展,在我国的农业发展历程中是首次,在科技发展进程中也是首次,有许多创新之处。

关于农业科技创新问题,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明确了农业科技的定位、定性和定向。在农业科技的定位上,文件明确指出,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要坚持科教兴农战略,把农业科技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这就进一步指明了,我国已到了必须更加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历史新阶段。在农业科技的定性上,文件明确强调,农业科技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要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保证财政农业科技投入增幅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逐步提高农业研发投入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建立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这就进一步明确了在农业科技上,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财政承担主要责任的基本政策取向。在农业科技的定向上,文件明确强调,面向产业需求,着力突破农业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切实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问题。这更加明确了农业生产要依靠科技、农业科技要服务生产的要求,明确了农业科技创新的方向。按照这一要求,我们要坚持产业需求导向,切实解决科技与生产“两张皮”的问题,大力推进农业科技与农业农村经济的融合。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农业科技的“三定”非常令人振奋,非常鼓舞人心,必将激励农业科技人员安心工作、潜心研究、热心服务,对农业科教工作将产生巨大的推动力,营造更好的发展环境。

关于农业技术推广问题,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强化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要普遍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明确公益性定位,根据产业发展实际设立公共服务岗位;要进一步完善乡镇农业公共服务机构管理体制,切实改善基层农技推广工作条件,按种养规模和服务绩效安排推广工作经费。按照这些要求,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和人员在保障和支撑生产、引领发展等方面的作用,着力增强基层农技推广服务能力。要完善激励、评价考核机制,引导科研教育机构积极开展农技服务,鼓励科研教学人员深入基层从事农技推广服务。要大力培育和支持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扶持各方力量广泛参与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关于教育科技培训问题,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振兴发展农业高等、中等职业教育,加快培养农业科技人才,大力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并明确提出要实施一系列的人才培养计划。这就进一步明确了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地位,人才是第一生产力的地位,农业科技的发展,归根结底取决于各个层次的农业人才智力支撑,取决于具有科技素质、职业技能的新型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

问:一号文件支持农业科技有什么特别值得关注的政策亮点?

答: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农业科技创新的新论述很多,新政策很多,新亮点也很多,包括农业科技创新的方向、重点、机制、条件问题,也包括种业科技创新问题、强化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问题、扶持多元化农业社会化服务、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问题,等等。其中最受广大农业科研和农技推广人员欢迎的政策亮点有两个:一个是关于农业科技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的“三性”论述,这一论述给广大农业科技人员吃下了定心丸;另一个就是关于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一个衔接、两个覆盖”的政策,即:乡镇农技人员工资待遇要与当地事业单位的平均收入相衔接,今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基本覆盖所有农业县,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条件建设项目覆盖全部乡镇。“一个衔接、两个覆盖”政策,是中央财政支持基层农技推广工作的重大政策突破,是基层广大农技推广人员的长期期盼,是激励和发挥他们作用的关键所在。

问:今后一个时期农业部门加快农业科技发展的总体思路与主要目标是什么?

答:农业部将深入贯彻落实中央要求,进一步增强使命感、紧迫感、责任感,紧紧围绕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等重大战略目标,坚持把农业科技进步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途径,加大投入力度,完善体制机制,强化联合协作,全力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推广服务能力建设,以及人才队伍建设,创造条件让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能够安心工作、潜心研究、热心服务,调动各方面力量共同推动农业科技进步,不断提升农业科技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

为此,今后一个时期,加快农业科技发展,对农业部门来讲,最重要是“三加快”。一是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尤其是种业创新,着力解决制高点的问题。重点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作物种业,培育一批突破性新品种,大力支持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做大做强;加大水稻机插、玉米、棉花机收等攻关力度,加强农机农艺融合技术研发,加强应对农业灾害、节本增效等关键技术研发。二是加快农业科技推广尤其是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着力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重点是加快健全乡镇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发挥县乡农技推广机构的整体功能,提倡服务在乡、管理在县。同时,引导鼓励专业合作社等社会力量开展农技推广,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适应生产环节、农时季节、重点区域和重点品种的需求,组织发动广大科技人员开展有针对性的技术服务。三是加快农业人才培育尤其是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包括现代农民培训,着力解决“将来谁来种地”的问题。重点是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以种养大户、经纪人、大学生村官、农机手等培训为重点,加快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农业服务人员和农村社会管理人员。依托现有重大科研计划等,加强科研优秀人才及创新团队建设。分期分批选送农技骨干到大专院校深造,实施农技推广服务特岗计划,引导和鼓励高校涉农专业毕业生到基层工作。

为全面、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农业部决定今年在全国开展“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

问:“农业科技促进年”的总体考虑和重要举措有哪些?

答:活动的总体安排是:全面落实中央部署,紧紧围绕实现“两个千方百计、两个努力确保”目标任务,以“科技进村入户,助力增产增收”为主题,重点推广重大实用技术、支撑粮食和农业稳定发展,着力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全面做好农业科技各项工作,确保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实质性进展。

围绕深入开展“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农业部今年将重点在以下四个方面工作上取得新突破、新进展。

一是全力推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为落实“一个衔接、两个覆盖”的政策部署,要重点实现三个突破,即在落实基层农技推广工作经费上有大的突破,在乡镇公共服务机构条件能力建设上有大的突破,在充实县乡农技推广力量上有大的突破。为了确保实现这三个突破,农业部今年将对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建设情况开展绩效考评,推动政策到位、人员到位、资金到位、条件到位、制度到位。

二是全力推广农业防灾减灾稳产增产重大实用技术。今年粮食和农业稳定发展,抗灾夺丰收仍然是关键。及时针对性强的抗灾减灾应急预案和技术指导方案,加大关键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积极争取各级财政投入,推动落实大幅度增加农业防灾减灾稳产增产关键技术良法补助。以多种形式继续开展科技大会战,组织全国70万名农业科技人员下乡、进村、到场、入户,扎实开展全年全程农业科技服务工作,实现对农业大县、重点乡村全覆盖。

高科技农业发展范文第7篇

关键词:挑战;适应;高技术农业;经济增长

一、高技术农业的概念界定

在高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在知识经济来临的21世纪,中国农业要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就必须大力发展高科技农业。所谓高技术农业,就是用最新的处于国际或国内领先水平的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农业,就是将高新技术融入到产品生产经营全过程中的现代农业。它是高科技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根本要求,是中国农业实现新的历史跨越的希望所在。高技术农业以高新技术的有效利用为特征,能使农业获得核心竞争能力,能够给农业带来巨大的未来经济效益,成为农业经济增长的坚实基础和不竭动力,是防范农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潜在风险的关键。

二、高技术农业在国外的发展

随着全球人口的急剧增加,在已然到来的21世纪,人类农业生产将面临严峻考验。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世界各国的科学家们纷纷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各显神功,力图开拓未来农业发展的新路,他们的不懈努力,使我们看到了新世纪农业发展的前景,如海水灌溉、转基因技术、水面种植等。

在日本农林水产省农业研究中心的试验农场,旱田用的无人驾驶拖拉机,仰仗于GPS和知觉感应器的作用。可以自己离开车库行驶到农场,干完农活再回到车库。并且还以利用光线的反射状况,快速检测出土壤的水分、养分和农药的残留量,自己决定干什么农活。

加拿大研究人员开发的新型农业则更进一步精确到了分子水平,这种高技术农业涉及的新技术是采用基因工程方法来制造植物,生产疫苗、化学品和生物降解塑料。其许多新产品可能有助于低成本、预防疾病。然而,以日趋减少的耕地养活越来越多的地球人口,还必须解决产量和质量的问题,于是,分子生物工程又为更精确的农业生产提供了技术保证。

作为世界经济最强国的美国,也是世界农业最强国,其农业发展方向往往代表着世界农业的发展潮流。据报道,1997年美国就有400万英亩拼地播种转基因棉花、玉米和大豆,这表明生物技术已在美国农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据美国商务部估计,到2008年,全美国至少有290家大型企业、财团进入高技术农业领城。

高技术农业是世界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而也是中国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

三、中国农业科技发展的简要回顾

在20世纪,中国农业科技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是传统技术阶段。其主要特征是农业资本有机构成、土地的产出率、劳动生产率都很低,农业的产出主要受自然条件所制约,食物安全得不到保证。二是传统技术改造与过渡的阶段。其主要特征是开始进行以改土、改肥、改良品种为主的技术改良,由于劳动密集型的技术投入增加,农业资本有机构成明显提高,因而土地生产率得到提高,国民的食物安全有明显改善。但农业仍主要受自然环境的制约,呈现典型的传统特征。三是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共存的“二元技术”发展阶段。其主要特征是技术变革趋向于土地生产率的提高,现代良种、化肥及灌溉等土地替代型技术的进步成为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基本得以解决。未来的路子是走发展高技术农业,这是一个先进、科学的思路,也是解决中国人多地少,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的必要的根本途径。现代农业是高技术农业,在21世纪,高科技发展不仅促使全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也有推动传统农业向以高技术为代表的现代农业转变。

其实,邓小平同志早就指出过,中国农业发展问题,从根本说要靠科技解决。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必然要求农业科技有一个大的发展,一次新的农业科技革命。所有这些论述,都表明现代农业是高效农业,高效农业是高技术农业。改革实践也证明,中国农业只有依靠技术的发展,才能摆脱人多地少的困境,才能大幅度提高土地生产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才能有效增加农民收入。

四、高技术农业在中国发展的可能性

如何利用高技术来推动中国农业的新的科技革命,提高农业的收益率,发展高效农业,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有人会认为发达国家的农业技术比我们要先进许多年,甚至与我们不在同一发展阶段。的确,在发展阶段可能难以透越,但是世界经济发展史也表明,在技术阶段上是完全可以跨越的。在新一轮农业科技革命中,中国在基因工程、酶工程、微生物工程、超常规育种技术等高技术领城已走在世界的前列,这也将为中国高科技农业发展提供最现实的基础。中国的一批农业类公司作为农业发展的“火车头”,已经开始注重在农业中的高技术投入,积极探索发展高效农业之路。六和集团、新希望集团、金健米业、丰乐种业、新疆天业、顺鑫农业等农业类新老公司,近年来利用公司在技术、资本、市场和管理上的优势,广泛运用高技术成果改造传统农业,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使农业效益有了明显提高,向世人展示了高技术农业和高效农业的广泛发展前景。

五、高技术农业在中国发展的必要性

高技术农业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高科技农业是解决农业资源短缺问题的关键。工业化社会初期,财富来源于原材料、土地和资本;而在知识经济社会中,人力资本和技术资本则成为创造社会财富的主体。二是高科技农业是解决农产品安全供给问题的关键。农业科技革命,使农业产量翻了三番,保障了世界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的供给安全。三是高科技农业是解决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关键。高科技农业在解决了以上两大难题之后,就大大缓解了生存和发展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压力,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四是高科技农业是解决农民收入问题的关键。五是高科技农业是解决农产品竞争力问题的关键。发达国家的经验告诉我们,不发展高科技农业,就难以抢占战略竞争的制高点。

六、中国还要为高技术农业发展要做的准备

直至今天,中国的高技术农业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依然比较落后,摆在前面的问题还比较复杂,稚嫩的高技术农业的发展还需要各个方面的强力扶持,其中最强力的是政府的扶持。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

(一)各级政府领导应充分认识发展高科技农业的重要性,并且把它摆在重要的议事日程,常抓不懈

中国农业要上新台阶,首先最根本的是各级领导要重视农业,树立科技兴农意识,要充分认识到在21世纪,如果不树立用高科技发展农业的观念,还停留在传统农业的观念上,那么中国的农业就很难进步和发展。

(二)政府要制订发展高技术农业的计划和实施规划

要发展高科技农业,就必须了解目前世界农业科技发展的新动向和中国农业科技的现状。为此,政府应组织专业的科研人员和技术人员收集世界农业科技信息,同时对中国的农业科技状况进行全面、深入、广泛、系统的调查研究,在充分占有丰富资料的基础上制订适合中国实际的发展高科技农业的计划与实施规划。

(三)政府要增加农业科研的投入,并制订一些优惠的政策措施,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增加对高科技农业的投入

农业中的高新技术,主要来源于农业科研院、校、所,农业科研院、校、所是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但由于政府对农业科研的投入满足不了农业科研对资金的需求,结果使得中国近年来的农业科研成果增长缓慢,有重大突破性的成果较少。

(四)明确人才培育机制

发展高科技农业必须调动全社会力量,其中的核心问题是人才队伍建设。能不能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决定了高科技农业发展的成败。各级政府要为农业科技的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采取得力的措施,造就宏大的农业科技队伍。

(五)建立依靠市场调节科技发展方向的机制

市场需求是高科技农业发展的方向,科研机构要根据农业生产经营的需要确定研究项目,不能盲目地研究。通过技术市场的信息反馈,农业高新技术的研究才能把握市场需求,便于高新技术的转让,从而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六)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最重要的原因是农业技研究、推广、应用三个环节相分离。因此,要发展高科技农业,就必须走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道路,在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同时,要大力推进农业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实现普遍农业的高科技化。

农业科技进步已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高技术农业的发展,将使农业发生革命性变化。中国的农业不可能停留于常规技术的渐进,必然要乘高新技术革命浪潮之风,发展高科技农业。中国农业也将会带来一场炫目耀眼的革命。

参考文献:

1、刘惟洲.高科技在化解农业风险中的作用[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2(3).

2、周洪文.农业新技术革命对国家发展的影响[J].农业技术经济,2001(1).

3、申茂向.科技是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动力[N].科技日报,2001-02-07.

4、当前中国农业重大问题课题组.当前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与对策[J].管理世界,1999(4).

5、牛若峰.中国发展报告——农业与发展[M].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

6、罗剑朝,侯军歧.全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问题研讨会综述[N].农业经济问题,1999(10).

7、凌耀初.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效率与政策[N].上海经济研究,2000(7).

高科技农业发展范文第8篇

关键词:挑战;适应;高技术农业;经济增长

一、高技术农业的概念界定

在高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在知识经济来临的21世纪,中国农业要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就必须大力发展高科技农业。所谓高技术农业,就是用最新的处于国际或国内领先水平的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农业,就是将高新技术融入到产品生产经营全过程中的现代农业。它是高科技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根本要求,是中国农业实现新的历史跨越的希望所在。高技术农业以高新技术的有效利用为特征,能使农业获得核心竞争能力,能够给农业带来巨大的未来经济效益,成为农业经济增长的坚实基础和不竭动力,是防范农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潜在风险的关键。

二、高技术农业在国外的发展

随着全球人口的急剧增加,在已然到来的21世纪,人类农业生产将面临严峻考验。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世界各国的科学家们纷纷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各显神功,力图开拓未来农业发展的新路,他们的不懈努力,使我们看到了新世纪农业发展的前景,如海水灌溉、转基因技术、水面种植等。

在日本农林水产省农业研究中心的试验农场,旱田用的无人驾驶拖拉机,仰仗于gps和知觉感应器的作用。可以自己离开车库行驶到农场,干完农活再回到车库。并且还以利用光线的反射状况,快速检测出土壤的水分、养分和农药的残留量,自己决定干什么农活。

加拿大研究人员开发的新型农业则更进一步精确到了分子水平,这种高技术农业涉及的新技术是采用基因工程方法来制造植物,生产疫苗、化学品和生物降解塑料。其许多新产品可能有助于低成本、预防疾病。然而,以日趋减少的耕地养活越来越多的地球人口,还必须解决产量和质量的问题,于是,分子生物工程又为更精确的农业生产提供了技术保证。

作为世界经济最强国的美国,也是世界农业最强国,其农业发展方向往往代表着世界农业的发展潮流。据报道,1997年美国就有400万英亩拼地播种转基因棉花、玉米和大豆,这表明生物技术已在美国农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据美国商务部估计,到2008年,全美国至少有290家大型企业、财团进入高技术农业领城。

高技术农业是世界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而也是中国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

三、中国农业科技发展的简要回顾

在20世纪,中国农业科技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是传统技术阶段。其主要特征是农业资本有机构成、土地的产出率、劳动生产率都很低,农业的产出主要受自然条件所制约,食物安全得不到保证。二是传统技术改造与过渡的阶段。其主要特征是开始进行以改土、改肥、改良品种为主的技术改良,由于劳动密集型的技术投入增加,农业资本有机构成明显提高,因而土地生产率得到提高,国民的食物安全有明显改善。但农业仍主要受自然环境的制约,呈现典型的传统特征。三是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共存的“二元技术”发展阶段。其主要特征是技术变革趋向于土地生产率的提高,现代良种、化肥及灌溉等土地替代型技术的进步成为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基本得以解决。未来的路子是走发展高技术农业,这是一个先进、科学的思路,也是解决中国人多地少,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的必要的根本途径。现代农业是高技术农业,在21世纪,高科技发展不仅促使全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也有推动传统农业向以高技术为代表的现代农业转变。

其实,邓小平同志早就指出过,中国农业发展问题,从根本说要靠科技解决。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必然要求农业科技有一个大的发展,一次新的农业科技革命。所有这些论述,都表明现代农业是高效农业,高效农业是高技术农业。改革实践也证明,中国农业只有依靠技术的发展,才能摆脱人多地少的困境,才能大幅度提高土地生产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才能有效增加农民收入。

四、高技术农业在中国发展的可能性

如何利用高技术来推动中国农业的新的科技革命,提高农业的收益率,发展高效农业,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有人会认为发达国家的农业技术比我们要先进许多年,甚至与我们不在同一发展阶段。的确,在发展阶段可能难以透越,但是世界经济发展史也表明,在技术阶段上是完全可以跨越的。在新一轮农业科技革命中,中国在基因工程、酶工程、微生物工程、超常规育种技术等高技术领城已走在世界的前列,这也将为中国高科技农业发展提供最现实的基础。中国的一批农业类公司作为农业发展的“火车头”,已经开始注重在农业中的高技术投入,积极探索发展高效农业之路。六和集团、新希望集团、金健米业、丰乐种业、新疆天业、顺鑫农业等农业类新老公司,近年来利用公司在技术、资本、市场和管理上的优势,广泛运用高技术成果改造传统农业,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使农业效益有了明显提高,向世人展示了高技术农业和高效农业的广泛发展前景。

五、高技术农业在中国发展的必要性

高技术农业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高科技农业是解决农业资源短缺问题的关键。工业化社会初期,财富来源于原材料、土地和资本;而在知识经济社会中,人力资本和技术资本则成为创造社会财富的主体。二是高科技农业是解决农产品安全供给问题的关键。农业科技革命,使农业产量翻了三番,保障了世界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的供给安全。三是高科技农业是解决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关键。高科技农业在解决了以上两大难题之后,就大大缓解了生存和发展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压力,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四是高科技农业是解决农民收入问题的关键。五是高科技农业是解决农产品竞争力问题的关键。发达国家的经验告诉我们,不发展高科技农业,就难以抢占战略竞争的制高点。

六、中国还要为高技术农业发展要做的准备

直至今天,中国的高技术农业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依然比较落后,摆在前面的问题还比较复杂,稚嫩的高技术农业的发展还需要各个方面的强力扶持,其中最强力的是政府的扶持。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

(一)各级政府领导应充分认识发展高科技农业的重要性,并且把它摆在重要的议事日程,常抓不懈

中国农业要上新台阶,首先最根本的是各级领导要重视农业,树立科技兴农意识,要充分认识到在21世纪,如果不树立用高科技发展农业的观念,还停留在传统农业的观念上,那么中国的农业就很难进步和发展。

(二)政府要制订发展高技术农业的计划和实施规划

要发展高科技农业,就必须了解目前世界农业科技发展的新动向和中国农业科技的现状。为此,政府应组织专业的科研人员和技术人员收集世界农业科技信息,同时对中国的农业科技状况进行全面、深入、广泛、系统的调查研究,在充分占有丰富资料的基础上制订适合中国实际的发展高科技农业的计划与实施规划。

(三)政府要增加农业科研的投入,并制订一些优惠的政策措施,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增加对高科技农业的投入

农业中的高新技术,主要来源于农业科研院、校、所,农业科研院、校、所是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但由于政府对农业科研的投入满足不了农业科研对资金的需求,结果使得中国近年来的农业科研成果增长缓慢,有重大突破性的成果较少。

(四)明确人才培育机制

发展高科技农业必须调动全社会力量,其中的核心问题是人才队伍建设。能不能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决定了高科技农业发展的成败。各级政府要为农业科技的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采取得力的措施,造就宏大的农业科技队伍。

(五)建立依靠市场调节科技发展方向的机制

市场需求是高科技农业发展的方向,科研机构要根据农业生产经营的需要确定研究项目,不能盲目地研究。通过技术市场的信息反馈,农业高新技术的研究才能把握市场需求,便于高新技术的转让,从而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六)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最重要的原因是农业技研究、推广、应用三个环节相分离。因此,要发展高科技农业,就必须走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道路,在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同时,要大力推进农业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实现普遍农业的高科技化。

农业科技进步已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高技术农业的发展,将使农业发生革命性变化。中国的农业不可能停留于常规技术的渐进,必然要乘高新技术革命浪潮之风,发展高科技农业。中国农业也将会带来一场炫目耀眼的革命。

参考文献:

1、刘惟洲.高科技在化解农业风险中的作用[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2(3).

2、周洪文.农业新技术革命对国家发展的影响[j].农业技术经济,2001(1).

3、申茂向.科技是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动力[n].科技日报,2001-02-07.

4、当前中国农业重大问题课题组.当前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与对策[j].管理世界,1999(4).

5、牛若峰.中国发展报告——农业与发展[m].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

6、罗剑朝,侯军歧.全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问题研讨会综述[n].农业经济问题,1999(10).

7、凌耀初.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效率与政策[n].上海经济研究,2000(7).

高科技农业发展范文第9篇

1农业科技创新的意义知识经济时代是知识和技术不断创新的时代,只有不断的创新,才能加快向知识经济时代过渡的步伐。当前,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背景下,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1可以有效地适应现代农业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农村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农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当前,我国正处于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时期,新农村的农业必须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现代农业。传统的农业技术显然已经不能够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必须要用现代科学技术来提升农业发展,用现代农业发展理念来指导农业生产,不断推进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因此,只有不断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才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

1.2可以有效地提高农产品质量我国的农业发展体系还不完善,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在当前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对农业生产和农产品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因此,要解决我国当前农业生产中的问题,必须要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产品数量,解决农业产品供需矛盾,满足市场的需求。

1.3可以有效地提高新农村建设进程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必须要把农业科技创新作为主要的推进手段,把现代农业发展作为主要的发展方向,提高我国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当前,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农业增长方式和农民增收渠道发生显著变化,一些新问题也随之产生,这对农业科技创新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面对新的发展环境,必须要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提高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步伐。农业科技创新可以有效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推动新农村建设。

1.4可以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城乡之间差别较大,如何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提高农业的生产能力、农村增收、农业经济发展,保证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实现和谐社会,一直是社会各界探讨的热点。只有依靠科技创新力,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效果,才能更好地完成社会目标。没有农业科技的创新发展,就不会出现农业科研成果的运用和推广,就不可能提高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村经济的发展也会受到一定抑制。只有加快农业科技发展水平,提高科技成果的推广和运用,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发展现代农村服务业,才能更好的保持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缩小城乡之间的差别,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这对于和谐社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2制约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因素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农业科技在创新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这些问题和不足成为制约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瓶颈。

2.1财政投入力度不足充足的财政支撑可以保证我国农业科技持续有效的创新发展。然而,我国农业科技投入方面受国家整体财力不足的影响,长期投入不足,尤其是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表现的尤为突出,农业科技创新方面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表1)。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提高农业生产的基础,虽然我国一直在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但总体而言,我国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相对偏低,农业科技研究开发经费投放总量相对不足,致使农业发展缓慢,农业科技储备不足,农业科技创新开发缺乏资金保障,科技开发缺乏后劲。同时,我国农业科技资金大部分投向了传统农业,种植业比重过大,新兴农产品的资金投入不够,这严重抑制了我国新兴农业的发展。由于我国农业科技体系发展较晚,许多农业资金很难找准市场,使在农业科技活动中难以发挥真正的作用,现行的农业科技投入体系限制了农业科技发展的步伐。影响着我国农业科技水平的高低,对于提高农业生产率,农民增收、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都有着非常重要的联系。当前我国农业技术人才严重匮乏,学科结构发展不合理,科技水平和科技贡献率过低,不仅成为我国制约我国农业整体水平的瓶颈,也直接影响到农民增收。目前我国农业专业技术人员总体规模呈现上升态势,但我国农业科技体系建设还不完善,缺乏相应的激励保障机制,没有将技术创新和创新人员的相关利益有效地结合在一起,致使农业科技创新人才流失严重。同时,农业科技创新人员较多的集中在传统种植产业,而新兴农业人才相对偏少,农产品加工人才、农业标准质量管理人才等复合型人才更是奇缺,这种技术人员缺失、学科结构不合理的状况,对促进我国农业产业升级、农业产业转型是极为不利的。

2.2科技人才匮乏农业科技人才是农业科技成果的创造

者,同时也是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动者,农业科技人才是实用推广的重要技术保障,他们的数量、质量和结构水平接影响着我国农业科技水平的高低,对于提高农业生产率,农民增收、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都有着非常重要的联系。当前我国农业技术人才严重匮乏,学科结构发展不合理,科技水平和科技贡献率过低,不仅成为我国制约我国农业整体水平的瓶颈,也直接影响到农民增收。目前我国农业专业技术人员总体规模呈现上升态势,但我国农业科技体系建设还不完善,缺乏相应的激励保障机制,没有将技术创新和创新人员的相关利益有效地结合在一起,致使农业科技创新人才流失严重。同时,农业科技创新人员较多的集中在传统种植产业,而新兴农业人才相对偏少,农产品加工人才、农业标准质量管理人才等复合型人才更是奇缺,这种技术人员缺失、学科结构不合理的状况,对促进我国农业产业升级、农业产业转型是极为不利的。

2.3农民对新技术吸纳能力较差农民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直接载体,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农业科技知识转化的效果,决定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农村居民受教育的程度越来越高。虽然现在已经普及了义务教育,但是在农村居民中高中以上学历占比依然较低,农村居民接受现代农业科技的能力较差,技术停滞现象较为严重。同时,农村居民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无法支付一些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农业科技培训费用。这些障碍不利于农村农业科技人才群体的形成,导致现有农业技术应用基础薄弱,以农业机械化为特征的现代农业技术推广困难,从根本上制约了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与应用,影响了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2.4农业科技管理运行机制不完善农业技术创新离不开相应的科技体制的配合,完善的管理运行机制是组织发展的重要保证。由于受传统计划体制的影响,我国农业科技管理体制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存在严重的条块分割、各部门管理混乱、职责定位不清等问题。许多科技研究部门的科研工作取向发生偏差,研究取向并不是面向社会,而是面向上级有关单位,将争取科研资金做为首要目标,在发展的过程中不能为“三农”发展提供服务。同时,各科研机构缺乏横向和纵向的联系、协作,造成科技力量分散,缺乏统一的组织与协调,企业与科研单位之间缺乏仃效的信息沟通,致使科研成果无法及时有效的推广和应川.不能形成相对稳定和规范的管理体制,整体优势难以发挥。

3提升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策略

3.1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度通过科技力量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是当前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农业科技投人足一直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因此,必须要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度,不断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为我国农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持。要不断加快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体的投入体系,完善投入机制,鼓励社会各类资本发展农业科技创新,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机制,满足农业发展的需求。

3.2加强科技创新队伍建设人力资源是科技创新的主要推动力量,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加大农业科技创新队伍的建设力度,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人力支持。要对现有的农业科研机构进行改革,不断完善科研机构的设置,形成覆盖全面的科研体系。要建立一支科技创新能力强的人才队伍,不断的对现有人才进行培训,鼓励其参加学习并促进知识升级。同时,要加强人才引进力度,特别是各类复合型人才。要加强同国内外一流科研机构的联系,加强交流,通过对一些重大科研项目的开发,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要建立健全组织管理制度,加强对农业科技人才的考核力度,按照课题和成果的完成程度以及社会效益、适用效果等指标进行考评,形成公正廉明的用人机制和人才成长条件,进一步提高科研人员的待遇,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为创新型农业科技人才成长创造有利环境。

3.3加强培训,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是加速农业科技转化的主要力量。因此,要不断加强对农村居民的培训力度,提升农村居民接受新科研、新成果的能力。各级地方政府要充分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性,落实领导责任制。要成立农民教育培训工作领导小组,促进农民农业科技知识的更新,对农民当前在培训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要进行认真分析,了解问题所在。要结合我国当前农村发展的实际,制定行之有效的培训措施。要创新培训方式,通过现代化的培训手段,形成功能齐全的培训新体系和灵活的运行机制。要不断整合现有农村教育资源,充分利用教育培训资源,创新培训方法。这样才能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技能水平,使农业科技得到更有效的推广和使用。

3.4完善农业科技体系运行机制健全农业科技组织管理运作体系,对于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发展农村经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要不断地改革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机制,改革现有机构设置隋况,形成合理的组织机构体系。要创建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组织经营形式,充分发挥各类运行模式的效能,强化农业科技的开发、应用与转化力度。各级地方科研机构要加强联系,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建立有效的农业科技推广合作机制。要不断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各级地方政府要充分发挥推广的主导作用,支持农业科技人员深入基层,了解“三农”发展过程的需求,使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能够来源于实践,并能够有效地指导农业生产。同时,要建立和健全农业科技服务推广体系,完善体系发展,不断整合各方力量,实现资源配置最大化,逐步提高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率和运用率。

高科技农业发展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农业科技园区;人才队伍;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03-0114-02

科技人才是推动科技园区持续发展和参与市场竞争的决定因素,农业科技园区是农业科技成果组装、集成、示范、推广、孵化的新型组织方式,是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主体,成为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引擎。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趋势和政府破解三农问题的需要,淮安加快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建成一批在区域内具有示范效应的农业科技园区,促进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但随着农业产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成为农业科技园区持续发展的制约瓶颈,加快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稳定农业科技人才队伍成为淮安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的工作重心之一,受到政府与社会的关注与重视。

1 农业科技园区人才队伍建设现状

1.1 农业劳动力资源状况

淮安是江苏农业大市,农业在地区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农民收入中来自农业的比重约占40%。由于地处苏北腹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高,居民收入水平与省内苏南、苏中地区存在一定差距,加上工作环境及人才政策等因素的制约,难以吸引和留住接受一定文化教育和具有一定技能的农业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农业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淮安市第二次农业普查数据显示,农村劳动力资源中,文盲15.7万人,占8.3%;小学文化程度61.96万人,占32.6%;初中文化程度89.91万人,占47.3%;高中文化程度20.44万人,占10.8%;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2.07万人,占1.1%。

1.2 农业科技人才资源状况

科技人才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同时也是农业科技园区持续发展的内在驱动力。随着淮安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速,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得到重视,对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依赖度日益增强,对农业科技人才的需求显得尤为迫切,特别是高素质、高学历、高职称的农业科技领军人才更是显得稀缺。全市农业技术人员有4 845人,具有初级职称的人员3377人,占69.7%,中级职称人员有1296人,占26.7%,具有高级人才有172人,占3.6%。

农业科技人才数量不足、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成为制约农业科技园区持续发展的瓶颈,培养与引进农业科技人才数量,提升人才综合素质,优化农业科技人才队伍结构成为提升农业科技园区水平和竞争力的重点工作。

2 农业科技园区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科技人才数量与农业科技园区发展不相适应

淮安是江苏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欠发达地区,人才工作环境和生活待遇与苏南地区存在差距,高素质科技人才到淮安从事农业工作的吸引力不强,一直是江苏的高技术人才凹地,农业科技园区的人才规模存在较大缺口,不能适应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的需求。2011年统计资料显示,淮安每万人口拥有科技人员数排位在全省12位,每万人口拥有科学家和工程师人员数排在11位,制约农业科技园区科技水平和市场竞争力的提升。

淮安农业科技园区在近几年得到快速发展,对淮安农业现代化发展发挥出较强的示范与辐射作用。截至2012年,通过政府认定的农业科技园区达43个,其中,省级农业(渔业)产业园9个,农业科技园区可持续发展需要一批从事农业科技研究、技术示范与推广、农业产品营销人才支撑。目前,现有的农业科技人才数量不多,难以适应农业科技园区快速发展的要求。

2.2 科技人才素质与农业科技园区发展不相适应

受到淮安经济发展基础较弱和人才政策不多优厚的限制,高素质的农业科技型人才特别是高层次的农业科技领军人才较少,提高农业科技人员的素质成为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的紧迫工作。掌握农业生产前沿技术和专业技能的科技人才并不多,自主学习意识不浓,捕捉农业生产前沿技术发展变化信息的敏感性低,缺乏战略思维和全球化眼光,难于推动农业科技园区转型升级发展,为地方农业科技发挥示范作用。

2.3 科技人才结构与农业科技园区发展不相适应

农业科技园区协调发展需要建设合理的科技人才结构,形成职称、专业岗位、年龄结构合理的梯队。淮安农业科技园区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尤其是人才结构不科学和人才分布不均衡。农业科技园区的科技人才技术结构不合理,表现在缺少园林、果蔬、畜牧、水产和加工的专业人才,缺乏农业高科技人才,如生物组培快繁技术、无土栽培技术、计算机技术等,缺乏善于经营管理的人才,缺乏农业信息方面的人才,对高层次复合型科技人才的渴求是农业科技园区的普遍状况。

2.4 科技人才环境与农业科技园区发展不相适应

吸引农业科技人才的环境不够浓厚,人才政策没有做到优惠倾斜,与农业科技园区快速发展的现状不相适应。农业技术市场准入、土地、资金、项目、税收等方面扶持力度还不够,政府机关的服务意识不强,影响科技人才的工作激情和安定。近年来,政府制定了一些优惠政策吸引和培养科技人才,鼓励农业科技园区及农业企业引进和培养人才,但政策得到有效落实,能够享受到科技人才优惠政策的不多,影响农业科技人才的集聚。

3 对策及建议

3.1 完善人才政策,提升农业科技园区对人才的吸引力

制定和完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政策,吸引科技人才安心于农业科技园区工作。第一,重视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对农业科技人才成长的经费扶持,政府预算需要安排专门经费对农业科技人才教育培训经费予以扶持。第二,鼓励和支持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打造农业科技人才的发展平台。进一步完善财政、税收、金融、信贷优惠扶持政策,加大扶持农业科技园区发展力度,引导农业科技同区做大做强,吸引和留置住科技人才工作与创业。第三,完善农业科技园区分配机制,让从事农业科技的人才享受正当利益,保障其智力分配的权益。

3.2 营造人才成长氛围,优化农业科技园区人才工作环境

营造农业科技人才创新与创业氛围,用事业留人、政策留人、感情留人。第一,营造浓厚的宣传舆论氛围。新闻媒体如报纸、电视、互联网,有组织有计划地宣传支持农业科技人才成长的政策,激发人才成长的意愿和积极性,营造出全社会关心、理解与支持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氛围。第二,营造“宽容失败、鼓励冒险”的人文环境。鼓励科技人才创新改革,宽容失败、鼓励冒险。第三,建立公正考核和评价机制,完善农业科技人才市场和评价机制,按照市场化要求和公开、公正、公平原则,推行公开选拔、竞争上岗,不拘一格选拔优秀农业科技人才。第四,营造农业科技人才良好的工作与生活环境,树立101%服务理念,加强服务教育,强化服务意识,切实解决农业科技人才成长环境中难点与重点。第四,建立保障机制构建互动式信息服务平台,跟踪了解农业科技人才的实际需求,解决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做好服务保障工作。

3.3 重视教育培训,提升农业科技园区人才综合素质

探索加强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的新思路、新办法,提升农业科技园区人才综合素质。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专题培训与成功农业科技园区考察结合、定期讲座与集中研修结合、农业科技专题研讨与农业科技领域热点交流结合的培训机制,建立立体式农业科技教育培训体系。第一,搭建教育培训平台,提升科技人才素质。利用政府培训资源,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开展科技人才知识与能力培训,发挥周末农业科技大讲堂作用,邀请农业专家学者开展讲座,开阔人才眼界,不断提升农业科技人才视野及素质。第二,搭建沟通交流平台,拓宽农业科技人才成长空间。开展农业科技论坛活动,加强农业科技内部沟通交流,共同研讨农业科技发展趋势,使科技人才对农业科技做到相互了解,知彼沟通。第三,建立“柔性”培训机制。建立定期和不定期农业科技知识培训制度,选派农业科技骨干参加国内外农业知名高校、专业培训机构举办的学习班,丰富农业科技人才阅历、拓宽其视野。

3.4 拓宽渠道,培养园区农业科技基础人才

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和使用机制是否完善,是发挥科技人才的潜力与作用的重要内在因素。第一,依托本土现有农业、生物高等院校为农业科技园区代培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设施农业、农业工程等方面的技术人才。第二,搭建教育培训平台,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开展农业科技人才专业知识与能力培训,邀请农业科技专家、学者来园区开设讲座,拓宽农业科技人才的视野,提升农业科技人才的素质。第三,建立“柔性”培训机制,定期和不定期选派农业科技人才参加国内外知名农业高校和科技专业培训机构举办学习班,提升农业科技园区的专业人才科技素养。

高科技农业发展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山东省;农业科技;现代农业

山东省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地势平坦,气候适宜,十分适合农业产业的发展。自古以来,山东省就是我国的农业大省,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伴随着农业科技的进步,传统农业经济也正在逐步向现代农业经济转变。农业科技的进步和发展,不仅为山东省现代农业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山东省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提供了新动力。

1山东省农业科技发展取得的成绩

1.1农业生产力显著提高。农业科技的进步和发展,对山东省农业经济的直接影响表现在农业生产力有了显著的提高。伴随着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建设,一批批农业新技术得以在农村地区广泛推广,农业生产力显著提高。2016年,山东省第一产业生产总值为4979亿元,较上年增长181亿元。主要粮食作物每hm2的产量为6290kg,实现了粮食产量的稳步增收。另外,农业科技的发展还表现在农业机械的拥有量不断提高。农业机械作为现代科技的产物,为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解放农村劳动力提供了技术支持。农业机械化、自动化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从表1可以看出,山东省主要农业机械的拥有量稳步增加,为山东省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技术保障。1.2农业产业化发展迅速。根据国外发展经验,农业产业化发展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农业产业化发展,不仅将农业科技创新与农业生产有机结合起来,还将农业科技创新与市场需求相结合,促使现代农业形成研发、生产、销售、售后等一条龙服务的经营模式,降低农业产业的成本,增强农业产业的竞争力。截至2016年年末,山东省农业企业超过1.5万家,年销售额高达2万亿元。近些年,山东省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社,倡导农民多主体联合发展、自主协作、资金互助,已注册的合作社高达13万家。农业合作社的建立是山东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础。同时,山东省倡导农业生产标准化、着重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建立合理高效的现代农业质量监督体系、增加农业品牌数量,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而这些都离不开农业科技的支持。1.3农业科技对农业经济的支撑作用不断显现。山东省政府十分注重农业科技的发展。目前,山东省批准建立的省、市级以上的农业科研机构有100多家,有山东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两所高等院校,山东畜牧兽医职业院校等高职专科学院,还有众多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等。这些都为山东省农业科技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人才、技术、资源的支持。山东省在小麦、花生、玉米等农作物种植、动物克隆、农产品加工等方面的研究均处于我国领先地位,农业科技贡献率高达60%。随着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农业科技对农业经济的支撑作用不断显现。

2山东省农业科技发展存在的问题

2.1科研组织发展还不健全。虽然近些年山东省大力建设了一定规模数量的研究所、实验室和教育教学机构,但是,由于现代农业发展时间较短,许多机制还不健全,信息沟通不够流畅,山东省农业科技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制约。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地[收稿日期]2017-06-03理位置方面,各研究机构分布在山东省各市、县内,相隔较远,使得科研力量变得十分分散,无法高效协同运作;第二,在资源分配方面,各研究机构间并不均等,有些机构依然在使用十分落后的设备设施,限制了农业科技的创新;第三,在信息沟通方面,由于科研信息的不透明、不对称,许多科研机构间存在着重复研究的现象,这都造成了资源的浪费,降低了科技创新效率;第四,在实践应用方面,许多农业科技创新还处于理论阶段,没有在农业市场上得到应用和推广,没有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第五,在研究领域方面,大部分的科研机构着重于对农业生产这一环节的研究,而对于产前技术支持、产后加工服务的研究较少,因此可以获得的利润规模有限,科研机构难以实现高速发展。2.2农业科研资金不足。农业科技的研发与创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前期投入较大且收益较慢,许多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往往不愿意对农业科研进行投资,因此,政府部门成为农业科研资金的投资主体。有关数据表明,山东省农业科研投资强度仅为0.77%,不仅低于其他行业的平均投资强度1.7%的水平,也低于发达国家对农业的投资强度。另外,据估计,仅有20%~30%的山东省农业科研项目可获得稳定的支持经费,这导致科研过程易因为资金供应不连续而中断。山东省要想实现建设农业强省的目标,实现农业发展现代化、可持续化,必须保证农业科技创新有足够的资金支持。2.3农业科技机构管理机制不完善。目前,山东省农业科技的主要研究方向依然在于如何提高农产品产量,而对于农作物的育种、养殖品种的筛选、农产品加工以及售后服务等方面研究较少。而现代农业不仅要求农业科技为农业生产提供技术支持,也要求农业向着产、供、销一条龙服务的产业模式发展。由于农业科研机构与市场结合度不高,无法满足农民对农业科技和农业市场信息多元化的需求,使得农业科技的利用率较低。其次,各农业科研机构的研究比较独立,缺乏相应的沟通与联系,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还难以形成功能齐全的服务体系,降低了农业科技的生产效率。同时,农业科研组织机构极少开展针对农民长期的、有计划性的培训,服务往往停留在田间地头,农民无法有效利用新兴的农业科技成果。

3推进山东省农业科技发展的建议

3.1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资金支持。首先,政府部门需要正视农业科技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道理运用在农业生产方面也同样适用。政府部门在加大对农业科技投入的基础上,也要引导民间资本和企业对农业科技进行投资。政府部门可通过建立完善的风险投资管理机制,帮助农业科研资金的利用实现多元化、高效化。其次,针对科研人员流失严重的现象,应着重提高科研人员基本待遇水平,并根据其工作绩效给予适当的补贴,提高科研人员的收入。科研机构应正视科研人员对农业科技进步做出的贡献,以此实现各科研机构吸引人才、留住人才、高效运营的目的。第三,针对有些科研机构因资金问题而导致的设备落后、环境简陋等现象,山东省政府需要加大对实验仪器、设施设备、实验基础设施的支持力度。最后,山东省政府应提高农业科研投入在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保证农业科研机构可获得最基本的资金支持,使各科研机构在改善农业科研环境的同时,依然有充足的资金进行科研创新。目前,山东省的农业科技贡献率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大力发展农业科技不仅能为山东省农业、农村发展提供新途径,还为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业产业利润率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3.2健全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山东省在建设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过程中,通过不断地探索,逐步建立起“三位一体”的服务体系,即建立起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建立技术共同研发体系实现资源技术在研究领域内共享,建立农业技术科教体系帮助农民学习利用科技成果。通过这三个体系的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逐步形成,并日趋完善。目前,山东省构建农业科技体系的重点在于整合全省的农业科技资源,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减少资源的浪费。针对山东省众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山东省迫切需要改变机构重复设置、课题重复研究这一问题,通过明确各机构间的责任,实现资源合理分配、课题独立研究,以此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的速度。健全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另一方面是要建立完善的农业科技推广机制,打破各区域间的技术壁垒,以现代农业发展需求为导向,有针对性的进行农业科技的研发与创新。同时构建起全省范围的技术推广服务网络系统,使各科研机构一起参与到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中去,使基层农民能够直接享受科技红利,提高农业科技对现代农业发展的贡献率。3.3加大与国外农业科研机构合作力度。由于山东省现代农业发展时间较短,因此无论在理论基础还是实践操作方面都有许多不足之处。早期山东省农业科技主要以模仿为主,缺少科学技术知识产权。而发达国家进入工业化社会时间较长,其农业科技化、工业化、产业化发展开始较早且水平较高。同时,伴随着经济发展全球化,各国经济的关联度不断提高,联系日益密切。因此,山东省需要建立自己的知识产权体系,不仅要学习国外农业科技发展的先进经验和技术,也要加强与与国际农业科研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山东省要紧跟时代潮流,充分发挥山东省农业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发展国际化进程,引进国外农业科技的最新成果,并且注重农业人才的交流,学习先进经验。只有加强与先进科研机构的沟通与交流,努力实现互利共赢,才能为山东省农业科技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才能实现农业强省这一目标。

作者:宋玉华 单位:山东省临朐县农业局

[参考文献]

[1]陈祺琪,张俊飚,程琳琳,等.农业科技资源配置能力区域差异分析及驱动因子分解[J].科研管理,2016(03):110-123.

[2]钟秋波.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制创新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3.

[3]陈萌山.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提升农业科技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能力[J].农业经济问题,2014(10):4-7.

[4]蒋和平,刘学瑜.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研究评述[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4(04):1-9.

[5]韦志扬,蒙福贵,李思源,等.广西“十三五”农业科技发展路径研究[J].南方农业学报,2014(05):898-905.

高科技农业发展范文第12篇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现代农业的发展经过了几个不同的时期,其中现代农业是以先进的科技为基础并且采用了更多生产工具和管理体系来加以实现的。现代农业中对于农业技术的要求也相对较高,而无论是先进的生产工具、管理体系还是经营体系,都能够更好的促进农业资源发展的高效利用,对于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以及促进农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r,农业科技的不断发展也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综合能力,其中农业综合效益以及竞争力的提高也都离不开现代科技的发展,这对于提高我国农业的竞争力以及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也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农业科技发展的加快有助于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和农民的持续增收

粮食的稳定发展的农业建设的基本要求,通过实现粮食的稳定发展以及农民的持续增收也可以更好的促进我国农业的健康发展,而目前我国在这方面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和不足,因此还需要我们通过不断改进和完善科学技术来进一步的提高单位的粮食产量,进而促进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也只有更好的借助科技的创新也才能够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这也是保证农民持续增收的一项基本要求。

(二)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是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我国农业发展面临资源短缺的矛盾将越来越突出。只有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发展循环农业和农村循环经济,才能不断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益,促进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是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举措

我国农业的发展与国际也存在着一定的竞争性,而农业科技也是重要的核心竞争力,我国农业为了更好的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也需要不断的改进和完善科技的创新能力,通过新的科学技术以及资源优势等来进一步的促进我国现代农业科技的改进和创新。

二、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以加快农业科技创新

我国的农业科技创新起步相对较晚,并且在很多关键的技术和一些领域上相比其他发达国家还有着一定的差距,但是我国在一些重大科技领域以及研究上也取得了非常重要的成果,其中农业成果的转化率也在不断的提高,这也是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一种重要表现。同时,很多的良种推广也得到了广泛的补贴,农业科技开始不断普及,很多重大的农业科技项目也都开始应用到了实际生产当中,这样也就更好的促进了我国农业粮食生产以及农民收入的不断增长,从我国农业长远发展来看,目前我国的农业发展依然保持着非常良好的势头。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虽然农业科技发展相对较快,然而相比其他农业科技发达的国家还有着一定的差距,其中农业科技的贡献率仅仅只有43%,对于肥料、水以及农药等相关产品的利用率也仅仅只有30%左右。折页说明我国农业科技成果在转化率上依然不够普及,并且农业科技的存储率相对较低。因此,要进一步提升我国农业科技的创新和应用水平,使之真正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还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进一步增加对农业科研的投入,加快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农业科研投入体系,不断提高科技投入用于农业科研的比重,形成稳定的投入增长机制。抓紧建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按照“以需求定项目、以项目建平台、以平台促协作、以协作创机制、以机制建体系”的工作思路,扎实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强国家基地、区域性农业科研中心创新能力与应用能力建设。搞好农业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加快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的研究。改革和改善科研机构内部管理,建立鼓励科研人员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二)加强农业重大技术攻关和科研成果转化

对于农业科技的创新研究必须要提高成果的转化,农业地区的农产品栽培、畜牧业的养殖产品无害化生产、农产品加工等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尽快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农业科研成果。力争在新品种培育、动物疫病和植物病虫害防控、生态环境建设、资源高效利用、关键农业设施和主要生产环节农机装备的研发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大力实施农业科技跨越计划,加强主导品种集成创新,加快产业核心技术中试、熟化和转化,促进农业高新技术的产业化进程。同时,加大对农业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激励农业科研、教学单位和龙头企业开展自主创新。

(三)着力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积极探索对公益性职能与经营实行分类管理的办法,合理设置县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明确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承担的公益性职能。完善农技推广的社会化服务机制。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农业科研、教学等单位的作用,鼓励科研、教学单位的科技人员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推广新品种、新技术。要引导和鼓励科研机构、教学单位、推广机构、农民合作组织、农业企业和社会中介机构,联合实施科技推广项目,形成以国家农业技术推V机构为主体,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农业科研、教学单位、涉农企业等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分工协作、形式多样、服务到位、充满活力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探索科技成果推广的新模式,加大农业科技推广重大项目的实施力度,大力实施科技入户、测土配方施肥、农村沼气等农业科技推广项目。

(四)健全农业信息化建设

农业信息化建设也是开展农业科技发展创新的重要一部,其中所涉及到的内容也相对较多,包括了信息资源的规范化以及信息数据整理的标准化等。当前,我国的农业科技信息发展已经实现了信息的互联模式,通过更多高科技的设备来进一步的提高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率,这样也为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通过电子信息网络对农业资源实现市场优化配置,实现农产品供应和产品需求的市场连接。加快信息技术研究成果和产品进入农业领域并转化为生产力的步伐,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地方在农业生产经营中,积极采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等技术,积极发展精准农业。

三、结束语

高科技农业发展范文第13篇

1正确把握农业科技发展形势,深刻认识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2011年我国粮食连续8年增产,综合生产能力已达到5亿t以上,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提升到新的水平,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但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依然突出;耕地和淡水资源短缺压力加大,农业发展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明显上升,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越来越大,以资源大量消耗为代价的传统生产方式难以为继;农业劳动力成本迅速提高,农业比较效益不断降低,农业生产正在进入高成本阶段,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的任务更加艰巨。技术变革和科技进步始终是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现阶段必须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建设。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科技贡献率已由“一五”时期不足20%提高到2011年的53.5%,有力支撑了农业持续稳定发展。但与发展“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现代农业的新要求相比,与国际农业科技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着巨大差距。在新的历史时期,要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任务更加艰巨。当今世界,农业科技正孕育新的革命性突破,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迅猛发展,带动并加快了农业科技创新的进程,全球农业科技正进入创新集聚爆发和新兴产业加速成长时期。欧美等农业科技强国和跨国大公司在农业生物技术领域占据优势地位,正逐步加大加快进入我国市场的力度和速度;巴西、印度等新兴经济体国家农业科技竞争力也显著增强。世界各国抢占未来农业科技发展制高点的竞争更加激烈。一定要认清形势,深刻认识科技进步在农业发展新阶段中的重要地位,承担起发展我国农业科技的历史重任,致力于攻克农业发展的科学难关和技术瓶颈,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为提升我国农业和农业科技的国际竞争力做出应有的贡献。

2充分认识农业科技发展规律,进一步明确创新方向和重点发挥农业科技支撑作用,必须正确认识农业科技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明确农业科技创新的方向和重点,使农业科技成为推动农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充分认识农业科技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把握农业科技的发展规律。农业是保障人民生活和国家稳定的基础产业,其社会效益大大高于经济效益。农业发展依靠农业科技进步,农业科技成果通过转化推广直接为农业生产和广大农民服务,这充分体现了农业科技的公共性和社会性。农业科技的这些属性决定了农业科技投入的政府主导性和公共科技部门研发的主力军地位。农业科技又具有区域性明显和研发周期长等特点,这决定了农业科研工作要立足长远、统筹规划、超前部署。中央一号文件准确把握了农业科技的发展规律,提出要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稳定支持农业基础性、前沿性、公益性科技研究。要切实履行公益性研究职责,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供更强大的科技保障。突出农业科技工作的时代性,把握新时期农业科技创新的方向和重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新要求,对农业发展提出了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等一系列重大时代命题。新时期农业科技工作要服从国家战略目标和时展需要。一是明确农业科技创新方向,做到“顶天立地”,解决科技与生产脱节的问题。“顶天”,就是要着眼长远,超前部署农业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力争在世界农业科技前沿领域占有重要位置。“立地”,就是要坚持产业需求导向,从农民的实际需要出发,在农业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上取得突破。二是突出农业科技创新重点,大力加强农业基础研究,加快推进前沿技术研究,着力突破农业技术瓶颈。三是进一步改善农业科技创新条件,加强重大科研条件平台建设,加强试验示范基地和科研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国际合作交流,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农业技术。坚持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突出农业科技工作的创新性。农业科技的发展是不断创新的结果。从农业机械的发明发展、化肥农药的使用、育种技术的突破,到当前农业生物技术、数字技术等为代表的科技创新,推动了农业科技的飞速发展,带动了一轮又一轮的农业科技革命,决定了世界农业的发展进程。在科技实践中,要不断解放思想,勇于挑战和攻坚,致力于攻克前沿性科学问题,解决农业发展中的关键性技术问题。要不断优化农业科技发展环境,建立协同创新机制,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逐步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并以体制创新促进科技创新。

3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必须牢牢把握当前重大历史机遇,认真谋划跨越发展新目标,创新跨越发展新思路,推动我国农业科技改革发展迈出新步伐、取得新进展。确定发展新目标。未来5~10年,要努力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农业科研院所,成为国家农业科技新思想、新理论、新技术和重大科技命题的策源地,成为国家农业高层次科研人才的培养基地和创新创业基地,成为国家“三农”问题和农业科技发展战略研究的学术重镇。要逐步凸显中国农业科学院在我国农业科技发展中的引领与主导作用,在解决我国农业发展全局性、战略性、关键性技术问题上的核心作用,在国际学术界的骨干与引领作用。要进一步弘扬中国农业科学院50多年来积淀形成的核心价值和精神,使之成为全国农业科技战线的旗帜和推进农业科技事业的强大精神动力。

把握农业科技发展方向。面向世界农业科技前沿,以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发展为导向,加快推进农业基础性、前沿性科学研究,加强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精准农业技术等高新技术研究,在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方面取得一批重大自主创新成果,抢占现代农业制高点。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围绕国家农业农村发展的目标和需求,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应用研究和试验示范推广工作,努力在农业生产、加工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一批重大实用技术成果。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加强院所学科体系建设,形成重点突出、优势明显、相对完整的现代农业学科体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形成科研、科辅、转化和管理4支人才精良、结构合理的科技创新队伍,以及与之相配套的、激励创新的人才管理体制。加强科技条件建设,形成完备的基础设施和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科研设施支撑体系。

大力提升产业支撑能力。面向产业需求,以解决农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为导向,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使科技成果及时应用于实践问题的解决,充分发挥其支撑引领作用。积极开展科技兴农服务,加强与地方合作,开展科技示范活动,加强援疆、和老、少、边、穷地区的科技扶贫工作,做好农业科技救灾应急工作。

全力推进现代院所建设。坚持“以人为本、民主办院”的发展理念,按照科技发展规律的要求,加快建设“职责明确、评价科学、开放有序、管理规范”的现代科研院所制度。根据行业特点和研究所实际,明确未来发展定位、重点学科、关键领域及对产业的贡献,从人才队伍建设、科技资源配置、管理制度完善和创新文化发展几个方面落实保障措施,加快推进研究所发展。

加强农业和农业科技宏观战略研究。充分发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科技思想库、智囊团和策源地的作用,为国家农业和农业科技重大战略规划、重大问题和热点问题的解决、相关政策的制定建言献策。建立中国农业科学院发展战略研讨会制度,就国家及中国农科院科技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进行研讨,为国家提供决策支持,为中国农科院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积极联合各大农业科技相关单位,举办农业科技发展高层论坛,为国家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思想创新平台。

高科技农业发展范文第14篇

关键词:创新;现代农业;探索;实践

中图分类号:F303.2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3.07.020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n the Innovation of Modern Agriculture Service

——Taking Suzhou Polytechnic Institute of Agriculture as An Example

CAI Jian, WANG Wei, WU Yu-gang, LIU Hai-ming, HE Gang

(Suzhou Polytechnic Institute of Agriculture, Suzhou,Jiangsu 215008, China)

Abstract: Through an analysis on the state agricultural policies and social background, the main problems existing in serving the modern agriculture were pointed out. It had innovated the modern agricultural service and methods for it were put forward, whose purpose was to provide practical refere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e.

Key words: innovation; modern agriculture; exploration; practice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为题,再一次聚集“三农”问题,这是新世纪以来第10个以“三农”问题为主题的一号文件,进一步明确了中央对“三农”问题的持续关注,也为农村发展与繁荣提出了更为清晰的发展途径。

农业高职院校利用其优势和特色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既是自身发展的趋势和必然,也是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农业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推进器作用。而农业高职院校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建设,走服务地方、服务社会之路能获得更好发展[1]。

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历来将为农服务作为学院的重点工作。近年来,学院以培养创新人才、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服务“三农”为产学研结合的目标导向,成立了“科技为农服务领导小组”,出台“科技为农服务工作意见”,发挥自身专业和人才优势,面向农业经济主战场,开展科学研究、技术推广和生产应用工作,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和科技支撑,重点实施“挂县强农富民”工程、“院-区”和“院-县”科技结对等,采取多种方式为农业园区、特色村和示范户提供服务,并取得了重要成果。在我国高校科技服务现有模式的基础上,就农业高职院校科技为农服务的几种模式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1 政策与社会背景

目前,“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增收,农民的收入渠道来自2个方面:一是农业生产的收入,因此对农村劳动力进行农业生产技术、技能培训,充分提高他们的农业生产水平;二是非农生产的收入,农村大量过剩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太低,如北京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仅9.65年,能够从事的非农工作岗位有限,就业能力、市场竞争力较弱,必须进行非农业的职业技能培训,使之具有一技之能,增强他们非农业的就业竞争力,这是增加农民的农业收入与非农业收入的必然选择。所以通过这2个渠道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或提高农业产业的科技含量来提高农民收入[2]。

农业高职院校是我国农业职业教育的中心,也是农业科技研究的中心,农业高职院校不仅要在服务现代农业方面发挥引领作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科技推广、普及实用技术、培训农村基层干部、技术信息咨询服务等,更要承担我国农业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育任务,通过科技为农服务模式、品种及技术创新,为服务“三农”发挥农业高职院校的优势资源,实现农业高职院校的功能。

2 服务现代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部分农业高职院校在服务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方面作了很多有益的尝试,但就全国高职院校整体情况看,还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2.1 服务现代农业认识不到位

农业高职院校在服务现代农业时只注重科学研究,而不重视“产学研”一体化建设,忽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3];同时社会上普遍存在“轻农”现象,对发展农业科技及服务现代农业不够重视,甚至许多农业高职院校学生也认为从事农业工作没前途,出现大量“学农不为农”的现象,浪费了许多农业科技人才。

2.2 服务现代农业投入不足

农业高职院校服务现代农业,参与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由于缺少相应的激励措施,不仅地方政府对服务现代农业投入力量较少,教育主管部门和高职院校对服务“三农”等支农活动没有真正行动起来,给予必要的投入。

2.3 服务现代农业科技体系不健全

目前,我国农业高职院校普遍存在机构不健全、缺编缺人缺钱、制度不完善等多种情况,这导致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先进适用技术难以很快应用于农业,同时目前我国农村整个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也存在着机构不健全、水平不高、投入不足等诸多问题,使得我国农业科技普及和推广的能力非常有限,严重制约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影响农民的增收及农业的发展[4]。

3 服务现代农业的模式研究

服务现代农业是农业科技从研究、开发到推广、应用的全过程,主要是提供各种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并成功实现在农业推广单位和农民之间传递,最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其主要内容是提供农业科技信息与农业技术服务,而农业技术服务是农业高职院校为农服务的核心。所以高职院校向现代农业提供科技为农服务,大力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积极推进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实现农业现代化,是扩大高职院校的社会影响力和社会声誉,谋求发展,实现高职院校的社会功能。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性问题,作为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关系最为密切的农业高职院校,创新为农服务模式,把致富农民的金钥匙交到农民手中,更好地为新农村建设服务,是增加竞争砝码、谋求学院发展的重要途径[5]。

3.1 科技下乡进村模式

农业高职院校从各专业中挑选一批热爱农村、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团队,深入农村第一线,通过举办科技讲座、播放电教片、发放科普图书、编写农村科普读物等形式,普及农村科普知识,增强农民的科普意识,为推动农村地区科学种田多办实事,为农民提供实实在在的服务[6]。

3.2 科技信息服务模式

目前,大多数农村、农民仍没有摆脱贫困、落后的现状,这与当地的信息闭塞有直接关系。农民无法及时掌握农业技术、农业生产资料等方面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的发展。农业高职院校可以充分利用人才、知识密集和网络的优势,通过广泛收集和处理农产品市场信息,及时提供给农民,引导农民组织生产[7-8]。同时,要针对农业生产中实际存在的问题,不断地为农业生产提供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等科技信息,为农民提供持续、高效的信息服务,以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

3.3 龙头企业带动模式

龙头企业带动模式是指由龙头企业作为现代农业开发和经营主体,本着“自愿、有偿、规范、有序”的原则,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组织形式,向农民租赁土地使用权,将大量分散在千家万户中农民的土地纳入到企业的经营开发活动中,并在基地进行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和产业化开发,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经济共同体。

3.4 乡镇挂职服务模式

选派专业技术人员挂职乡镇科技副职组成科技服务团队,根据工作需要和农时季节,专业技术人员可采取灵活多样的服务方式和办法。在需求季节集中时间在所在乡镇巡回指导,通过电话、网络等方式进行农业技术服务。针对挂职乡镇的环境、人口、地形、地貌,对其进行生产、生活、旅游区域规划和可行性分析。同时帮助引进项目、资金、技术、人才,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致富[9]。

3.5 外向型创汇模式

外向型创汇模式是指沿海地区的区域优势,采取相应政策吸收扶持农业企业,重点发展优质种苗、特色蔬菜、优质花卉、名优水果、优质家禽和特种水产等资金和技术密集型农产品生产。生产和加工优质农产品出口,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3.6 农业成果转化模式

农业高职院校利用良好的科学研究基础和先进的科学研究设备,借助现代化的试验手段和较为充足的科研经费、图书信息资源,通过开展科学研究和创造性的劳动,产生新思想、新工艺、新方法等无形的科学知识以及研究报告、研究论文和专利产品等有形的科技成果,并把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领域,使之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最终使农民收入得到提高,真正发挥科研成果为农民服务的功能[10]。

3.7 山地园艺型模式

山地园艺型模式是立体型、多层次、集约化的复合农业,是在一些山区发展水果产业的模式,在充分考虑市场条件和资源优势的基础上,确定适宜当地发展水平产业和项目,引进先进的技术成果与传统技术组装配套,待引进技术和品种试验成熟后,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在当地推广。

3.8 科技示范户模式

在乡镇大力扶植农村科技示范户,在专家的指导和科技示范户的辐射带动下,调动和激发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使新品种、新技术对农业增产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通过科技示范户在农业科技试验、示范、推广应用及带动农民致富中发挥带头作用,进而形成以户带户、以户带村、以村带乡的农业技术示范新模式。

3.9 农业科技园模式

农业科技园模式是指由政府、集体经济组织、民营企业、农户、外商投资兴建,以企业化的方式进行运作,以农业科研、教育和技术推广单位作为技术依托,引进国内外高新技术和资金、各种设施,集成现有的农业科技成果,对现代农业技术和新品种、新设施进行试验和示范,形成高效农业园区的开发基地、中试基地、生产基地,以此推动农业综合开发和现代农业建设的运行模式[11-12]。

3.10 农村人才培训模式

通过相应的网络培训体系及职业教育与培训基地,根据农村人才的不同层次、不同要求,以农村人才资源素质培养和能力建设为核心,对广大农村干部和农民进行现代农业科学知识与技术的培训。通过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培训,提高农民素质,提高他们为现代农业服务的能力。

4 服务现代农业的方法措施

根据江苏省实际情况,结合学院师资力量,积极与各级政府职能部门配合,以服务现代农业为宗旨,在全省范围内开展蔬菜新品种栽培与管理、花卉苗木新品种栽培与管理、病虫害防治、以及田间施肥等技术的培训和推广,帮助农民解决实际生产中的问题,掌握一定的农业生产实用技术,为发展经济和增收奠定良好的基础,达到“引科技之水,经教育之渠、灌农业之田、结富民之果”之目的,为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13]。

4.1 强化产学研作用,构建科技为农服务平台

发挥学院的科技服务功能,紧扣产学研一体化,强化产学研基地建设,搭建为科技为农服务的科技平台。基地可成为教师科研和学生实习的平台,现代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展示的舞台,并且发挥了集科技示范、农业技术培训、带动农民致富于一体的产业基地的作用。

4.2 组建科技协作团队,创新科技为农服务

根据学院的科研实力和专业优势,依据东山中心、园艺中心、园艺技术工程中心等科技为农服务平台,组建科技协作团队,每个科技协作团队设一名首席专家,负责协作组内项目实施技术指导工作,提升项目实施水平,推进项目实施组织化、规范化、系统化和科学化。

4.3 加大科研开发,提高成果转化力度

充分利用学院部级园艺花卉实验实训基地、江苏省球根花卉种质资源基因库,大力开展种质创新,以特色水果新品种和园艺花卉为重点,充分发挥农业高职院人才、设施、科技、信息等优势,重点培育球宿根花卉优良品种,做好成果转化推广工作,不断提高江苏省花卉产业核心竞争力,推进当地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加速江苏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民增收,进一步带动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效。

4.4 强化技术指导,保障农民的切身利益

利用学院师资的优势,采取点面结合、长短结合、校内外结合、脱产与业余结合、技能与学历结合、现场与网络结合等多种培训形式,采取多种形式对农村基层干部、农技推广人员、职业农民、种养大户、返乡农民、农民经纪人、企业员工和技术人员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引导农民因地制宜发展高效设施农业,扩大设施蔬菜生产规模,提高抗灾能力,保障农民的切身利益。

4.5 加快基地建设,提高园区规模化水平

进一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切实把园区建设作为提高发展质量,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建立与相关园区企业的合作机制,从园区企业发展实际出发,依托学院教学科研力量及设施设备,整合学院与企业的优势力量,通过“院区结对”项目,真实掌握所服务园区的发展现状和远景规划,找出园区在体制机制、管理运行、市场拓展等方面的薄弱环节,积极为企业搭建技术服务平台,为农业园区争取各类项目,促进园区企业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带动农业产业的发展和升级[14]。

4.6 实施各类人才工程,促进新农村建设

围绕高效农业规模化,学院整合各类农业科技人才资源,选聘副高以上职称的专家教授,与优势特色产业相对接,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必要的工作经费,通过专家巡回指导和结对挂钩,更直接、及时地帮助解决各地高效农业产业发展中出现的技术难题。

4.7 创新培训形式,全方位开展农民培训

依托农业部苏州培训中心、国务院扶贫办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示范基地,面向“三农”,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大规模技能培训,为经济建设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主要推进农业科技扶贫、实用技术培训、职业农民培训、农民创业培训,积极创新培训模式,解决农户生产中的关键技术问题。

参考文献:

[1] 袁松梅.创新为农服务模式,推进农业信息化发展[J].上海农业科技,2010(6):1-2.

[2] 田玉敏,张雅光,佟丽丽.高等农业院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路径选择[J].河北农业科学, 2008,12(2):163-164.

[3]张莉.高等职业院校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1):10317-10318,10326.

[4] 史佳林,张蕾,贾凤伶.天津休闲农业区域类型划分与发展前景展望[J]. 天津农业科学,2012,18(4):58-61.

[5] 陈奕,章家恩.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四种科技服务模式的比较与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8(5):46-47.

[6] 杨艳文.农业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践与探索[J].河北农业科学,2010,14(12):162-163,172.

[7] 杨成才,吴承春,兰之祥,等.农业高校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与探索[J].湖北农业科学,2010,49(9):2301-2304.

[8] 赵魏.发扬农业高校优势,推进农业信息化发展[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2(2):10,14.

[9] 黄学群,史佳林,牛高华.加快天津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措施[J].天津农业科学,2011,17(4):77-81.

[10] 张淑云.农业高校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农业科技管理,2007,26(6):56-58.

[11] 陈鹏,贾凤伶.天津农业产业化发展典型模式分析[J].天津农业科学,2011,17(4):87-91.

[12] 张兆敏,赵阳,任子君.河南省农业科技园区运行机制初探——以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为例[J].河南农业科学,2011(8):5-9.

高科技农业发展范文第15篇

1.1农业科技创新是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科技竞争的需要

进入21世纪初,知识经济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科技实力的竞争成为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农业科学技术已成为推动世界各国农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以农业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特征的新的科技革命浪潮正在世界各国全面兴起。在这场新的农业科技浪潮中,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近年来都在制定实施新的农业科技发展战略,改革农业科技体制与运行机制,加大农业科研投入,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抢占农业科技发展的制高点。这既对我国农业科技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更提供了迎头赶上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实现农业科技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性机遇。

当前我国正处于加入WTO后的过渡期,农业面临的国际竞争更加激烈,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不仅使国内市场国际化,而且使国内农业国际化。在世界农产品和贸易方面,对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的农产品的需求比重会提高,对农产品卫生和质量标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是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根本措施。

1.2农业科技创新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我国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现代农业的典型特征是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和安全,这些都依赖于农业科技的不断创新和支撑,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已成为增强农业生产能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和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关键因素。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为解决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于艰难的爬坡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离不开现代农业科技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农业科技创新是解决我国农业问题的根本出路,只有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才能提高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动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的调整,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保证我国的经济安全。

2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

2.1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

据有关专家介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水平在大多数领域仍落后于发达国家10~15年,从而严重地阻碍了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近几年,我国农业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已经提高到了45%,但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发达国家农业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都在75%以上,德国、法国、英国等甚至达到90%,以色列也达到了90%以上,世界农业的快速发展主要是得益于农业科技的重大突破和农业科技的创新。我国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率也比较低,据资料显示,2000年以来,我国每年取得科技成果6000多个,但转化率不足50%,真正形成规模的不到20%,而发达国家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率已经达到80%以上。科研成果与农业需求的脱节,造成了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滞后。现在,新一轮农业科技革命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兴起,生物技术、基因重组技术和信息技术开始应用于农业科研生产领域,但是对于高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我国目前还只是刚刚起步,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

2.2农业科技创新投入严重不足

农业科技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和社会效益,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对农业科研的投入,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上许多国家用于农业科研的投资与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1%以上,而我国仅为0.17%~0.27%。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统计数字来看,我国农业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远远小于农业GDP的比重,如全国农业支出/财政支出1991~1995年为9.486,1996~2000年为8.758,2001~2002年为7.71;而农业GDP/总GDP1991~1995年为21.38;1996~2000年为18.42;2001~2002年为15.80,这说明国家在财政上对农业发展重视不够。特别是政府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资强度增长缓慢,总量不足。在1988~1999年间,我国农业科研政府投资强度平均增长率为-2.47%,投资强度平均为0.193%,1997年后有所增加,2002年达到0.339%,但2003年有下降到0.312%,还不到1981~1985年期间世界平均水平0.76%的一半,也明显低于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0.35%。近几年,国家对科技投入的力度有所加大,但由于现有科技经费归不同部门掌握,条块分割严重,配置比例不合理,难以集成使用;仪器设备重复购置,档次不高,浪费严重;重点实验室开发度低,难以共享。由于农业科技投入严重不足,导致农业科技创新基础条件薄弱,至2003年底全国农业科研机构设备总值仅17.35亿元,全国农业科研机构基建投资实际完成额仅为5.55亿元,比2002年减少0.4%。

2.3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匮乏

农业科技创新高层次人才总量不足,流失严重。目前,全国农业科研机构具有大学以上学历的人员3万人,仅占职工总数的1/3;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仅占农业科技人员总数的3%,比全国平均水平低8.5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人才流失严重,2003年全国农业科研机构减少人员4806人,是新增人员的1.7倍,除了离退休人员外,人才流失占较大比例。据有关统计资料,我国平均2000多个农业劳动力中才有一名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而发达国家平均不足400人就有1名。缺乏农业科技尖端人才和学科带头人,导致高新技术研究乏力;缺乏市场意识强、管理水平高、开拓能力大的开发型人才,导致农业科技产业化发展滞后。

2.4农业科技体制不完善

我国传统的农业科技体制宏观管理条块分割、组织布局分散、研发层次重叠、管理效率底下、学科设置陈旧、专业单

一、跨专业综合性的项目较少、研发方向与市场需求脱节,运行机制、分配机制、激励机制僵化落后,传统的农业科技体制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我国农业转型的现实需要。农业科研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科研方向应当反映当前和今后经济发展的需求。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受到科技体制和运行机制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农业科研与经济发展未能紧密结合,农业科技与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脱节状况比较严重。这反映了在农产品短缺时期建立的科技体制和运行机制难以适应农业市场化、国际化和现代化的发展形势和需要。

3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对策

3.1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创新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