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节能技术评估范文

节能技术评估范文

节能技术评估

节能技术评估范文第1篇

摘要:我国建筑节能技术应用虽然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是在节能技术应用后对于节能实际效果以及评价指标等方面的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针对我国建筑节能评价与后评估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本文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并计算得出权重,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江南大学经管大楼进行评价,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总结,提出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建筑节能;评估指标体系; 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判法。

中图分类号:TS958文献标识码: A

1.引言

我国是一个能源短缺的国家,我国建筑能耗的总量正呈逐年上升趋势,在能源总消费量中所占的比例从上世纪70年代末的10%,已上升到近年的27.45%。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预计到2020年,全国高耗能建筑的面积将达到700亿平方米。研究表明,我国建筑耗能比例最终将上升至35%左右。经过多年努力,随着我国建筑节能工作的开展,对节约能源和提高室内的舒适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国建筑节能工作虽然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是我国建筑节能技术应用评价研究方面存在尚未构建出一个获得普遍认同的建筑节能评价体系及权重分配。本文就此问题展开讨论。

2.建筑节能技术应用后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2.1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思路

从前期的规划设计,到施工阶段的材料选择,设备安装阶段的暖通空调系统,新风系统,可再生能源利用,再到照明节能,最后到节能效果分析阶段,形成层次鲜明的树形结构,指标体系由三级指标构成。一级指标由能综合反映总目标的指标构成,一级指标又由若干二级指标构成,再分解成具体的三级指标,反映动态稳定并具有针对性的内容。为了做到全面性与可操作性,指标体系选择了更多的平均指标、量化指标或相对指标。

2.2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根据上述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和思路,构建的建筑节能技术后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个7分类指标,23个分项指标。

(1)规划设计:在项目前期,对建筑的节能要求做一个整体的规划,考虑建筑与周围环境的融合,因地制宜,最大限度的提高资源利用率。

(2)节能材料:从节能材料的选择,利用回收率,使用新型节能材料方面,提高建筑的内在节能本质。

(3)围护结构:围护结构的外在整体的严密性,保温性,抗风性是建筑节能技术应用的关键环节,是节能系统发挥作用的保证。

(4)暖通空调系统:为了弥补建筑自身对室内温度,湿度,新风量调节的不足,暖通空调系统为人们提供了舒适的环境,但是也造成很大的能耗负担,所以必须采取节能措施。

(5)可再生能源系统:对周围一切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同时也减轻了建筑自身的能耗负担。

(6)照明系统:科学的照明管理设计可以在满足人们日常需求的同时,最大限度的节省能源的消耗。

(7)节能效果:可以直观的反映节能技术的经济特性,为各项技术今后的实际发展提供可靠借鉴。

2.3指标体系权重分析

以上确定的评价指标,由于其性质和所处的层次不同,对评价对象的作用肯定也不是等同重要的,所以在选定评价指标后,需要对指标赋予权重。在此可采用层次分析法,通过排序结果对问题进行分析和决策,从而建立最终的建筑节能后评价指标体系。

2.3.1 层次分析法

利用层次分析法确立节能过程后评价指标权重的基本步骤如下:

(1)构造层次结构模型。本研究的层次结构分为3层:综合指标层A,分类指标层B,分项指标层C。

(2)建立两两比较的判断矩阵得出权重值。该矩阵表示相对上一层次某元素本层元素之间相对重要性的比较,采用Saaty教授提出的1-9比率标度法。对各因素之间进行两两比较,得到量化的判断矩阵。判断矩阵中的数据是根据客观数据、专家意见和分析者的认识综合得出的。

表1.1A-B层成对比较判断矩阵

建筑节能技术应用后评估指标A 规划设计B1 节能材料B2 围护结构B3 暖通空调系统B4 可再生能源系统B5 照明系统B6 节能效果B7

规划设计B1 1 1/3 1/3 1/3 1/3 3 3

材料B2 3 1 1/3 1/3 1/3 3 3

围护结构B3 3 3 1 3 3 3 5

暖通空调系统B4 3 3 1/3 1 3 3 5

可再生能源系统B5 3 3 1/3 1/3 1 3 3

照明系统B6 1/3 1/3 1/3 1/3 1/3 1 3

经济指标B7 1/3 1/3 1/5 1/5 1/3 1/3 1

利用和法计算相对权重向量,判断矩阵n个列向量归一化后的算术平均值近似作为权重

所得判断矩阵如下所示:

可求得=7.767,一致性指标CI=0.127,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1.32,一致性比率CR=0.096

同理可得出B1~B7层各指标权重,具体内容如下表:

表格1.2指标体系权重

综合指标A 分类指标B 权重 分项指标C 权重

建筑节能技术应用后评估指标A 规划设计B1 0.09 间距C1 0.07

朝向C2 0.17

体形系数C3 0.25

窗墙比C4 0.40

外遮阳C5 0.11

节能材料B2 0.12 材料选择C6 0.46

就地取材C7 0.17

材料节约C8 0.10

材料回收再利用C9 0.27

围护结构B3 0.31 外墙保温C10 0.41

屋顶保温C11 0.11

外窗保温隔热C12 0.41

屋顶绿化C13 0.07

暖通空调系统B4 0.22 自然通风C14 0.14

空调效率C15 0.57

新风热回收C16 0.29

可再生能源系统B5 0.16 太阳能利用C17 0.60

地热能利用C18 0.20

雨水回收系统C19 0.20

照明系统B6 0.07 自然采光C20 0.33

节能灯C21 0.67

节能效果B7 0.04 投资回收期C22 0.25

节能率C23 0.75

节能技术评估范文第2篇

关键词:IDC机房;节能减排;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TB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 3198.2016.22.089

1 IDC机房节能减排技术的应用

1.1 IDC机房节能减排技术概念简介

IDC(Internet Data Center),全称是互联网数据中心,是电信部门利用互联网通信线路、带宽资源,建立的标准化的电信专业级机房环境。IDC机房为政府和一些企业提供服务器托管、租借和其他有关的增值等方面的服务。IDC机房比传统方式耗能低,节约了资源,符合绿色环境发展的要求。

1.2 IDC机房节能减排技术应用的必要性

在IDC机房的运行的过程中,存在着能耗过大的问题,且仍然有很大的节能减排的空间。尤其随着IDC机房的不断发展,机房面积不断扩大,设备机器增多,IDC机房的散热成为了当前急需解决的一项重要问题。传统散热方法通常采用通风制冷设备来降低IDC机房温度,保护机房内对温度变化反应灵敏的设备,但是这种制冷方法比较粗糙,不能针对性的精确降温,不仅造成了不必要的能源消耗、增加机房运营成本,有时仍然无法对部分温度过高的设备有效降温。这一问题就需要通过IDC机房节能减排技术来解决,

在IDC机房的使用中实行节能减排技术不仅可以更好地解决散热问题,延长设备机器的使用寿命,提高设备的工作效率,节省开支,降低了IDC机房的租赁成本,还低碳环保,符合国家绿色发展的要求。

1.3 IDC机房节能减排技术的具体应用方式

1.3.1 精确送风技术的应用

精确送风技术是提出的比较早的一种IDC机房节能减排技术,精确送风技术是实现精确制冷与自动温控的关键。精确送风技术的原理是将空调送出的冷空气,通过可控制的风道送到通讯设备或服务器的进风口。通常我们将精确送风技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智能精确送风,第二类是机柜精确控制。其中智能通风地板主要是通过智能化控制系统根据实际通风需求,自动调整通风地板的开度,从而控制地板送风量,并且结合先进的微电脑控制调节技术,进行风阀的调节,在出风量上也要远优于普通地板,可以大大降低通风能耗。智能精确送风主要是利用电脑智能化系统完成的,是精确送风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机柜精确控制,则是通过对每个机柜后排风温度的动态监测,并通过前端控制器对数据的分析,自动调控各通风地板的送风量,以实现精准送风的目的。

下面我们分别介绍智能精确送风技术和机柜控制单元的具体方法,并对二者进行比较:

(1)智能化动态精确制冷技术的应用。

IDC机房节能减排技术中关注度很高的一种是智能化动态精确制冷技术。这种技术的主要原理是利用智能化的系统,检测出不同设备所需降低的温度,精确地调节相应空调送风口的风速和温度,合理分配规划,达到有效解决设备局部温度过热的目的。智能化动态精确制冷技术的优点还体现在该技术可以监测空调送风以及回风的温度,并且调控它们改变温度,保证用最少的空调能耗达到最佳的设备降温效果。

IDC机房可以采购相关设备,安装智能化制冷系统,并培训相关工作人员熟练掌握操作系统。

(2)自动温控技术的应用。

自动温控技术作为IDC机房节能减排技术中十分重要的一种,其主要工作原理是在机房设备上安装温度传感器,将设备的实时温度传送给温度控制系统,电脑的温度控制系统会使用这些数据,做出温度调节的决策,当设备温度过高时,温度控制系统将准确控制相关制冷设备的开启程度,迅速散热;当设备温度恢复正常水平时,温度控制系统将会及时关闭制冷设备,节省能耗。

IDC机房在资金充足的情况下可以在设备上设置温度传感器,在控制电脑上安装温度控制系统的相关程序,关联制冷设备,调控IDC机房散热过程。

1.3.2 IDC机房设备科学排列布局技术的应用

IDC机房设备的布局和排列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机房的散热效果。机房内设备的位置、结构、排列会不会阻碍机房空气流动是判断IDC机房的排列布局合理与否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如果没有规划好设备的摆放方向,很有可能使设备两侧出现温度差,增加空调能耗,甚至还可能造成设备局部温度过高、烧毁机器的严重后果。

合理地设计IDC机房内设备和元件的布局,按照科学的方法排列它们,可以从很大程度上增强其他IDC机房节能减排技术的施行效果,减少IDC机房运行成本。

1.3.3 IDC机房的供电设备及供电方案优化技术的应用

IDC机房维持日常运行的主要能量来源是电能。IDC机房内机器数量庞大,供电设备及供电方案优化技术是实现节能减排最直接也最为基础的途径,优化机房供电系统是实现机房节能减排的有效措施。第一步要做的是优化供电线路。对供电线路进行精减,删去多余的线路,用尽量少的线路完成供电,以避免线路上的能量损耗。第二步要做的是尽量选择节能的供电设备,引入一些新型低能耗设备。

IDC机房可以合适的高压直流系统取代原有的供电系统,并做好日常维护保养工作。在工作中一旦发现供电系统的问题就及时改进。

1.3.4 新风系统技术的应用

新风系统技术的工作原理是将室外空气经冷气机降温、过滤后形成清洁冷空气送入机房,与机房内的干热空气进行交换。同时通过机械或自然排风把热湿空气排走,利用免费冷源的同时保证机房内空气质量。当进风机的风口温度小于设定值且湿度满足要求时,则打开进风单元,将适宜的冷空气引入机房,根据补充冷量由电脑自动关闭对应台数空调;当进风机的风口温度大于设定值时,则关闭进风单元,根据机房的热量来开启对应台数空调。IDC机房节能减排技术的效果评估。

(1)精确送风技术的评估。

①智能化动态精确制冷技术的评估。

智能化动态精确制冷技术前景广阔,有效的节省了人力,制冷效率高、效果好,并且很大程度上减少了IDC机房日常运行中的空调能耗,是一种绿色安全便捷IDC机房节能减排技术。同时,该技术需要的前期投资相对较高,还需要进行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给这种技术的普及造成了一定的阻碍。但是不可否认,智能化动态精确制冷技术代表了未来IDC机房节能减排技术的发展趋势。

②自动温控技术的评估。

从本质上来看,这种技术与第一种技术是同一种类型,都属于智能调控减少能耗。具有降温效率高,耗能少,温度浮动程度小等优点。区别在于自动温控技术相对来说需要更多的前期投入。但是,自动温控技术需要的专业程度较低,工作人员更容易掌握。

(2)IDC机房设备科学排列布局技术的评估。

IDC机房设备科学排列布局技术的成本较低,在机房建设初期施行,可以具有“一劳永逸”的效果,安全性也非常高。但是,这种技术节能减排的效率不高,力度比较小,需要配合其他节能减排技术共同使用。

(3)IDC机房的供电设备及供电方案优化技术的评估。

IDC机房的供电设备和供电方案优化技术是机房节能减排技术中的基础技术。这一技术的优点是从根本上控制能耗,节省用电量。缺点也比较明显:工作量较大,完成周期比较长,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风险性。需要随着机房的发展不断调整维护。

(4)新风系统技术的评估。

新风技术最大的特点在于它的风源是室外自然风,经过简单处理后通入机房内,有效中和了机房内干燥的空气,且在合适的季节可以利用自然冷源,省去了对空气降温的能耗。但是这种技术收到季节和地域的影响比较大,不能长期使用。

2 结束语

节约资源、减少排放是未来我国工业发展的趋势,IDC机房在当今信息化社会中扮演着不可缺少的角色。落实实施IDC机房节能减排技术对于控制成本、提高机器运行的效率具有非常关键的意义,这一措施也符合节能减排、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具体要求。IDC机房节能减排技术仍然有广阔的发展空间,积极鼓励推动IDC机房节能减排技术的创新和发展,采取安全高效的节能减排技术,逐步提升IDC机房节能减排的整体水平,可以推动建设节约型社会,为改善生态环境做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帆.数据中心机房节能减排技术的实践研究[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5,(21):191.

节能技术评估范文第3篇

关键词:IDC机房;节能减排;技术应用

IDC其全称为互联网数据中心,是我国电信的重要转型行业之一。近年来随着我国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IDC机房的建设规模也越来越大,其所需消耗的电能也越来越多,因此如何进行IDC机房的节能减排工作,也就成为了相关政府部门以及业内的一个重点关注问题。因此在充分保障系统设备能够正常运行前提下,如何进一步提升机房的管理水平,提高电能的利用率并进一步消除机房过热的问题,也就成为IDC机房在日后发展过程中所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

1、IDC机房运行过程中节能减排的重要性分析

IDC是电信部门通过互联网通信线路、宽带资源而建立的一个标准化的电线专业级机房环境,并能够为我国的政府与相关企业提供服务器的脱管以及租借等服务。较之于传统方式,IDC机房具备有耗能低、运行速率快以及节约资源等诸多优势。但是在现阶段的IDC机房运行过程中,依旧存在着能耗过大这一情况,这也表明了其还拥有着较大的节能减排空间。近年来随着我国IDC机房的进一步发展,使得其散热问题也成为了现阶段所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而在传统的散热过程中,所示通过通风制冷的方式来进行机房的降温工作,并对机房内的设备进行保护,但是这种传统的制冷模式时不仅无法做到针对性的精准降温,也会直接产生一些不必要的能耗,并导致该机房的运营成本得到进一步的增加。而在IDC机房中,通过相关节能减排技术的合理运用,其不仅可以有效解决机房的散热问题,还能够保障相关设备的使用性能,并且达到提升设备使用效率以及延长设备使用寿命的目的,这样不仅能够有效奖励IDC机房的运行成本,还能够充分满足我国绿色发展的实际需求。

2、IDC机房节能减排技术的具体应用

2.1精准送风技术

该技术是一种出现比较早的节能减排技术,通过精准送风技术的运用,也能够对精准制冷以及自动温控的实现奠定重要的基础,借助于该技术,就可以让给空调送出的冷空气通过风道送到各个设备的进风口出,从而取得良好的散热降温效果。现阶段常见的精准送风技术主要是智能精准送风以及机柜精准控制两种,其中前者主要是运用自动化的控制手段来进行机房的降温工作,其工作原理是对机房内的实际通风需求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来对通风地板的开度的智能化调整,并借此达到地板送风量的合理控制。在运用智能通风地板进行机房的散热工作时,其自动化程度相对比较高,并需要运用先进的智能控制技术,在出风量方面较之普通地板也有着比较大的改善,并能够有效降低通风过程中所产生的能耗。因此说智能通风地板也是智能精准送风的一个必然发展趋势;机柜精准控制的工作原理是对机房中所有设备的排风温度进行有效的监控,并将监控数据传输到前端控制器上面,在对这些数据进行整理分析之后,就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地板送风量的合理控制。智能精准送风技术以及机柜控制单元技术两者在应用上面还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其具体对比结果如下:(1)智能化动态精准制冷技术:该技术在IDC机房的节能减排技术中有着很高的关注度,其工作原理则是借助于智能化的系统,来对各个设备所需要降低的温度进行动态的检测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相应空调送风口其风速以及温度的精准控制,并对局部温度过热的问题进行有效的处理。借助于该技术不仅能够对空调送风以及回风的温度进行精准有效的控制,还能够对机房相关设备的温度进行有效的调控,从而确保在最低能耗的情况下来达到良好的设备降温效果。因此说IDC机房就可以进行智能化制冷系统的合理安装,并需要培训相关的管理人员来充分掌握该制冷技术。(2)自动温控技术:该技术的工作原理是在机房中相关设备上进行温度传感器的安装,并将这些设备的实时温度传递给温度控制系统。而温度控制终端则能够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与评测,并在此基础上做出温度调节的相关决策。在设备的温度过高时,借助于自动温控系统就能够迅速开启制冷设备,并进行迅速散热,而在设备温度恢复正常之后,则会直接关闭降温设备,从而达到节省能耗的效果。因此说IDC机房在自身资金充足的情况下,也可以进行温控设备的安装,并取得一个良好的节能减排效果。

2.2科学排列布局技术的合理运用

在IDC机房的建设过程中,其设备的布局以及排列情况对于机房的散热效果也有着非常大的影响意义。因此说在进行IDC机房的排列布局过程中,也就需要对设备的位置、结构以及排列等因素进行详细的考虑,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设备排放位置的合理规划。如果设备的排放位置未能够得到合理的回话,就有可能出现设备两侧存在温度差的情况,严重情况下甚至会导致因为局部温度过高而出现的机器烧毁现象。而借助于设备以及元件的合理布局,能够让其它节能减排技术的实施成果得到极大的增强,因此可以起到减少机房运行成本的良好效果。

2.3供电方案以及设备的优化技术

IDC机房其主要消耗的能量是电能,而在起具体的运行过程之中,还有着设备数量非常庞大以及供电设备的数量较多等特点,因此说要想取得一个良好的节能减排效果,也就需要对IDC机房的供电方案以及供电设备进行不断的优化与完善,并使得该机房自身的供电系统能够得到进一步的优化,这也是IDC机房实现节能减排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在电路的具体设计过程中首先需要进行电路的井间,并在最大限度上避免线路上面的电能损耗。此外还需要积极引用一些节能效果叫很高的供电设备,并取得一个良好的节能减排效果。

2.4新风系统技术的运用

该节能减排技术的工作原理是对室外控制进行降温与过滤处理,并使其成为清洁得冷空气,然后再将其送入到机房之内并与室内的干燥热空气进行有效交换,从而取得一个良好的降温效果。运用新风系统技术其可以通过自然排风的方式来对机房内的热风空气进行排放,这样就可以在确保整个IDC机房空气质量这一前提下,来进行免费能源的合理运用。在新风系统技术的具体运用过程中,一旦进风口分度低于系统的设定值,并且湿度满足系统要求的情况下,就会打开进风单元,并且往IDC机房内适当引入如果进风口的风口温度值小于设定值但其湿度满足要求时,进风单元就会打开,并将适当的冷空气引入到机房内;而在进风口温度值大于系统的预定值时,该系统就会根据机房的具体温度来进行对应数量空调的开启。

3、IDC机房中节能减排技术的评估分析

3.1精准送风技术的评估

(1)智能化动态精准制冷技术:该制冷技术拥有着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其不仅能够有效节省人力,还拥有着良好的制冷效果以及制冷效率。运用智能化精准制冷技术能够最大限度的减少IDC机房在日常运行过程中所产生的空调能耗,并取得一个良好的节能减排效果。但是该技术在应用前期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并且要求相关的工作人员拥有一定的智能化操控技术。因此在运行该技术进行IDC机房的散热工作时,就需要对相应的工作人员进行一定的培训工作,这也对该技术的普及造成了一定的阻碍。(2)自动温控技术:该技术也是进行智能调控并减少能耗的类型,并且具备有降温效率高、耗能少以及温度浮动程度小等优点。与智能化精准制冷技术对比,自动温控技术的前期投入更大,但是其操作更加简单,因此可以有效减少人员的训练成本。

3.2IDC机房供电设备科学布局技术的评估

在IDC机房的具体建设过程中,可以通过设备科学布局的方式来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该技术成本较低,并只需要在建设初期进行实施,就能够取得一个良好的节能效果。此外该技术还拥有着良好的安全性,因此也在现阶段的机房建设工作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但是该技术的实际减排效果较差,只有和其它节能减排技术进行配合运用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

3.3供电设备以及方案的优化评估

该技术是节能减排中的一个基础技术,并能够从根本上进行能耗的控制,但是该技术的工作量相对较大,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并需要对其进行不断的维护调控。

3.4新风系统技术的评估

该技术可以将室外的自然风经过简单处理之后送入机房,并能够对机房内干燥的空气进行有效综合。在合适的季节中运用该技术可以取得良好的节能减排效果,但是其受到季节以及地域的影响比较大,其使用性能也不稳定。

4、结束语

通过IDC机房节能减排技术的落实,其不仅能够有效提升相关企业的运营效益,还能够充分满足节约型社会的建设需求,因此值得进行进一步的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尚兴源.IDC机房节能减排技术的应用实践探讨[J].电源技术应用,2014(3):476.

节能技术评估范文第4篇

关键词:网络安全;互联网技术;关键技术

一、网络风险评估及关键技术

1.1网络安全风险评估。风险评估由资产的安全值、风险的程度、损失程度组成。在网络风险评估中首先应确定评估方向和范围,并由评估小组共同探讨评估的依据和办法,而其中评估办法应符合网络环境安全的要求。

1.2网络安全风险评估办法。在网络安全风险评估办法中有:手动和工具两种评估方法。而工具风险评估从其各自的作用可分为:基础平台工具、综合风险管理工具、风险评估工具。利用这些工具从技术和整体方面进行评估,并对风险的性质和风险程度进行评估。

二、网络流攻击图的分析

当前网络安全技术逐步发展到能够主动搜索和发现安全风险,以提高网络系统的可靠性。通过对网络流攻击图分析可以预防网络风险,修复被攻击的原子从而保证网络信息的安全性。在原子攻击修复集中,设定互联网需保护目标资源集为Zn,将原子攻击集M中的A作为子集,并去除攻击图AK中A原子的攻击节点,使初始条件集合Z0不能到达Zn集合中的任何节点,那么A便可作为Zn所攻击的修复集[1]。在最优原子攻击修复集中,设定修复的代价函数是cost:M-R,那么修复剂A修复代价是cost(A),原子攻击修复集A是最优原子攻击修复集,并且其修复代价也最小[2]。

2.1攻击图生成算法和控制。当前网络安全问题严重影响网络秩序,而漏洞补丁和防火墙以及网络控制技术对网络安全的保障能力非常有限,就需要网络监测系统对入侵伤害起到安全保护作用。在应用定制算法攻击图时可依据前向或逆向搜索算法,对攻击者从主机权限上和主机连接等方面发起回击,并重复进行安全保护操作直到抵达初始节点为止。定制算法可消除与目标无关的攻击路径,减少被攻击的可能。

2.2攻击图的控制。网络中主机增多其攻击图节点也会增多,攻击图增多后也就难以对其关键节点和攻击路径进行分析。因此,研究者通过减小攻击频次并提高攻击图的直观性,来对攻击图进行多角度的观察和多层次的聚合。研究者所采用的聚合办法从不同层面展示攻击图,可将攻击节点的前提属性或结果属性聚合成属性集以增强攻击图直观性;还可将主机的属性聚合成抽象主机减少对具体属性的。

三、风险评估的关键技术

互联网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在于网络系统从设计、开发到运行等方面均存在程度不等的安全漏洞。这使得网络安全防御技术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通过对网络系统的安全现状的进行分析并找出安全防御的处理方法,能够有效保证网络系统的安全。其中风险评估的关键技术主要有:定性和定量以及综合评估的技术。

3.1定性和定量评估的技术。定性评估是指用德尔菲法对网络安全风险进行评估的技术,依据推倒演绎理论来判断网络安全性。定性评估用背对背通信方法获取导致不稳定的因子,通过匿名数据筛选进行数据处理以评估安全风险。定量评估所得出的结果可视性更强且效果颇佳,但该种评估局限性还在于复杂且难度大[3]。嫡权系数法是该技术的数据量化指标,其评估技术主要是计算参数权重时用嫡权系数法以度量系统不稳定因子量化安全风险,以极值特征判断网络风险程度。即:熵值与网络安全风险成正比,熵值ei最大值=1,则表明网络处于安全状态。

3.2综合性评估的技术。构成网络安全风险原因众多而且不稳定因子也较多,在定性和定量评估不能取得好的判断结果时,可选择采用综合性评估的技术。这种评估方法结合了各种评估技术的优点以提高网络安全系数,达到预期的预防网络安全风险的效果。网络风险安全综合性评估办法中主要有:威胁树评估法、障碍树评估法、层次分析评估法。综合性评估技术中通常采用定量评估,并以定性评估办法为主轴,运用综合两种评估技术的各自优势来提高评估的准确率。

四、结束语

综上,当前互联网在应用中安全保障成为了其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互联网安全进行保障,可以提高网络信息的安全程度同时也起到和谐社会的作用。因此,在应用互联网时加强对网络安全风险进行评估做好安全防护工作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作者:王维 单位:四川师范大学信息中心

参考文献:

[1]储向阳.网络安全风险评估关键技术研究[J].通讯世界,2014,6(10):62.

节能技术评估范文第5篇

关键词:批量评估技术 以房养老 效率创新 流程重构

基金项目: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新苗人才计划)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16R443014)的阶段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812(2017)07-0106-02

一、引言

近期,国务院正式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政策的提出意味着对房屋反向抵押评估的需求的增多,以房养老模式下,房地产价值评估的重要性又被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既关系到老年人是否能够取得合理的养老资金,又影响着养老产业链中银行、保险等进入机构的盈利性。日益爆棚的房屋反向抵押需求对房地产估价机构传统的估价模式发起了挑战。

2007年,我国首先在上海展开了以房养老试点工作,紧接着逐步推广到北京、南京、杭州等重要城市,虽然这些城市分别采用了各自不同的运作模式,推广了“以房养老”与“住房反向抵押”的概念,但是并没有取得很大的成果,遇到了许多现实的问题。目前,我国的住宅房地产批量评估技术尚处于初级阶段,考虑到前期的投资成本及项目的风险程度,许多房地产估价机构依旧围绕着传统房地产价值评估所带来的收益,不舍得摒弃旧观念,不敢大胆正视技术变革对传统估价模式的影响。现阶段,一些关于房屋批量评估技术的理论与技术实践研究并不成熟,关于房地产估价机构模式创新的文献也是少之又少。同时考虑到我国许多地方性房地产估价机构创新意识的缺乏,因此,重视以房养老契机下房屋批量评估技术对传统估价模式的影响是大势所趋。

央行最新的数据显示,我国以住宅房地产抵押贷款的总量较大,且近几年来以较快的速度增长。随着“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批量评估技术在我国住房反向抵押领域迎来了机遇。大趋势下,房地产估价机构是否能转变传统观念,是否能正视批量评估技术可能为房地产估价行业带来的新机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估价机构自身的长远发展。适时调整或创新自身的评估模式,适应新技术的发展趋势,以获取未来更长久的利益,或许是房地产估价机构的一剂良药。本文分析了以房养老背景下房地产批量评估技术的应用前景与机遇,并以此为基础,说明了新的批量评估技术对房地产估价机构模式创新的可能影响,旨在引发房地产估价机构对新技术新趋势的重视,帮助理解批量评估技术对估价机构传统估价模式的影响。

二、房地产批量评估技术的应用机遇

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个人住宅抵押贷款相关数据显示,2008年至2012年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余额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2008年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余额29 846亿元,2009年44 142亿元,2010年57 252亿元,2011年88 000 亿元,2012年突破10亿元,相比2008年增长了近3倍。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余额还在不断攀升。由此可见,个人住宅抵押贷款余额上升趋势清晰可见,住宅房地产抵押在现阶段我国金融机构贷款领域的地位逐步上升。随着以房养老试点工作的推进,住宅房地产价值评估的需求日益增加,如何高效、合理、公允地评估住宅房地产的价值,是房地产评估机构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在“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浪潮席卷的时代,信息流量以难以计量的加速度增长,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企业会越来越关注数据决策,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更多更有效的数据资源来支持经营决策是很多企业管理者所希望的。房地产评估机构也一样,宗地房地产的信息越来越细,例如不同时间、不同地区、不同容积率、不同房地产的价格范围等,这些都可以成为房地产评估机构提高效率的利器。从这一层面上看,利用大数据特征的批量评估技术具有很强的竞争力。然而,传统估价模式下,以房养老的发展陷入了困境。这种困境对房产评估机构模式创新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也促进了房屋批量评估技术的发展。

困境1:房产评估和市场监管的缺陷。

市场经济下,非盈利性房地产评估机构缺失,盈利性房地产评估机构缺少公信力。房屋的价值是以房养老贷款限额的关键依据,而房屋价值是由具有资质的房地产评估机构确定。房地产价值评估在房地产买卖、抵押贷款、房屋补偿标准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尽管目前已经出台很多相关的规章制度,来规范评估师与房地产估价行业的行为,但是还是存在着一些评估技术指标不规范的现象。以房养老不仅关系着社会基层群众的利益,而且关系着国家经济、政治等各层次的发展。为了维护房地产评估市场的权威,引入批量评估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持评估的客观公正性。相比于缺乏公信力甚至是失真的房屋评估报告,这不仅可以保障房屋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房地产评估市场的秩序,更是推进了以房养老的发展进程。

困境2:缺少统一的协调机构,以监督、协调“以房养老”各实施环节。

银行、保险公司、担保业、评估业等是“圆桌会议”的与会人员之一,要实现以房养老的目的,缺少不了这些部门的合作。尽管这些行业都有各自相应的管辖机构,但是“多头领导”必然会降低合作的效率与效果。以房养老的实施,离不开金融市场的蓬勃发展,若市场准入机制与监管制度不健全,缺少统一的专门协调者,这势必会阻碍政策的落实效果。房屋批量评估技术是利用统计手段、计算机技术来运作的,整个评估过程中,主观判断的因素较少,难以人为规避某一评估环节,提高了评估过程的客观公正性以及评估结果的准确性。由此可见,批量评估技术为建立健全监管机制与社会信用体系打下了技术基础。

综上所述,无论是信息技术带来的机遇还是现实的困境,都为房地产批量评估技术的应用带来了前景。

三、批量评估技术对房地产估价业务的影响

传统模式下,房地产估价机构一般都是围绕着一项宗地(房屋)评估业务展开工作的。工作流程可以简要概括如图1所示。

从图1可知,从接受客户委托到明确评估事项、签订合同,从具体的评估过程到最后确定评估结果,每一项房地产估价业务,传统的估价模式都需要囊括这些步骤。房地产批量评估技术可以大大节省流程③中的几个步骤。结合传统估价模式的流程图,批量评估技术对估价模式创新的影响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对目标客户的影响。批量评估模式借助计算机分析技术和不断优化的运算方法,在评估效率、成本、客观公平性等方面都存在优势。该技术的运用将在一定程度上拓宽房地产评估机构的潜在客户范围,不断提高与优化的专业化水平也会为客户提供更加专业、经济、快捷的服务。它对目标客户的影响见表1。

其中,利益相关者不仅包括财税部门(利用批量评估系统为税部门提供纳税申报的原始数据),还包括以房养老涉及的老人、银行、保险等,可以是具有合作关系的房产经纪公司或其他业务互补的房产估价机构,而且还囊括了目标客户、同行竞争者或是高一层的监管者。

2.对评估过程的影响。批量评估技术对传统房地产评估过程有较大的影响,彰显了优势,具体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1)批量评估技术可以节省工作时间,提高评估效率。通常,对一处目标房地产价值进行评估,若采用传统评估方法,到现场采集资料、市场调研、寻找案例等工作都需占用一定的时间,机会成本较高,且这样的工作效率也很难满足日益增多的“以房养老”项目推广的需要。批量评估模型是建立在大量市场数据的基础上的,按照评估理论建立起评估模型并导入到计算机,借助计算机分析技术,对参数匹配度较高的同一区域内目标房地产进行评估。这一过程可以迅速完成,相比于传统的单一评估,批量评估可以避免一些重复劳动,节约资源,提高工作效率。

(2)降低评估成本。由批量评估的特征可知,采用批量评估技术可以节约很多时间成本、人力成本、物力成本等。如果大量的经常性的评估项目交由传统评估方式完成,就需要启用大量的评估人员,这笔人力资本不可小觑。

(3)规范评估流程。批量评估模型的构建是基于评估的三大基本方法的,同时,它利用统计手段、计算机技术来运作这个模型,所以在整个评估过程中,主观判断的因素较少,难以人为规避某一评估环节,这不仅规范了评估的流程,而且提高了评估过程的客观公正性以及评估结果的准确性。

(4)批量评估系统的运用可以保持抵押房产的动态评估。“以房养老”的整个运作模式中,可能会涉及到对抵押房产的多次评估。例如最常见的初次签订协议时的房屋评估,老人得到养老资助金期间房地产价值变动的评估等。批量评估会对抵押房产进行检测与追踪,保持动态评估,确保利益各方不因抵押房产价值大幅度震动的影响而失去“以房养老”的初衷。

3.对评估机构价值维持的影响。批量评估技术以其优于传统评估方式的长处为房地产评估机构带来了新的价值。这种技术的优越性及不断改善的体系可以使估价机构维系自身的利益优势,较高的技术门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潜在竞争者的进入或模仿。其次,批量评估技术得到认可后,先行者可以占据较多的市场份额。再次,批量评估技术的应用范围较广,不仅可以用于常见的房屋抵押评估,还可以为日益剧增的税务需求、以房养老等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础。

4.对收入实现模式的影响。首先,传统评估方式的收费标准往往要以评估价格总额、项目难易程度等为主要因素,而批量评估技术采用了更加灵活的方法制定收费标准。其次,采用批量评估技术后,随着目标客户的多元化,估价机构的收入来源也呈现出多渠道。除了传统的宗地房地产评估收益外,估价机构还可以收获来自银行、税务局、保险机构等目标客户的批量评估收入及其他批量评估技术的应用收益。再次,批量评估技术的优势之一是可以凭借着自身的大数据功能对区域性房地产市场展开动态评估,这就实现了估价机构收入的动态性与持续性。由此可见,这种收入模式的改变可以为估价机构带来更多的机遇。

四、总结

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IT技术的发展,各个领域都尝试着抓住机遇转变。评估行业具有中介服务的功能,在市场经济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随着以房养老政策的推动,房地产评估这一项任务又关系到国计民生、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发展。根据批量评估技术的理论与实践经验,我们有理由相信,融入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的批量评估技术可以在以房养老政策下的房屋批量评估中有较大的发展舞台,它可以促进房地产估价机构模式的创新,实现评估效率的创新、流程的重构及动态评估。

参考文献:

[1]张思雪,林汉川.住宅房地产批量评估模型的构建[J].统计与决策,2016,(3).

节能技术评估范文第6篇

关键词:铁路建设项目节能评估

中图分类号:G449.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铁路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命脉,对于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促进各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铁路虽然较其他运输方式节约能源,但铁路自身仍然存在较大的节能空间,仍然面临许多节能减排新课题。

2010年11月铁道部颁布实施《铁路基本建设项目节能评估报告编制暂行办法(试行)》和《铁路基本建设项目节能评审管理暂行办法(试行)》,明确了铁路节能评估报告书的组成与内容,规定了铁路节能评估报告书的审查时限和要求,为加强铁路建设项目节能管理,提高铁路能源利用效率,促进科学合理利用和节能能源提供了依据。中铁二院作为我国陆地交通勘察设计的领军企业,在海南岛西环铁路建设过程中率先开展了铁路建设项目节能评估,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并不断积极探索铁路节能技术的发展。

1 铁路节能评估的背景

能源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解决能源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大力推进节能降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在社会建设和经济发展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对能源、资源消耗也占较高比例。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工作作为一项节能管理制度,对深入贯彻落实节约资源基本国策,严把能耗增长源头关,全面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10年9月,国家发改委《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暂行办法》(发改委第6号),要求年综合能源消费量3000吨标准煤以上、年电力消费量500万千瓦时以上、年石油消费量1000吨以上、年天然气消费量100万立方米以上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应单独编制节能评估报告书。

铁路建设工程项目,年消耗一般都在上万吨标准煤,应编制节能评估报告书,随可行性研究文件一同上报铁道部和国家发改委。铁路建设项目节能评估报告及审查意见作为项目审批、核准或开工建设的前置条件,同时也是项目设计、施工和竣工验收的重要依据。

2 铁路节能评估的主要内容

铁路运输的能耗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一是完成运输活动的各种运输工具直接消耗的能源,称为列车牵引能耗;二是由服务于列车的站、段、所的建筑能耗和设备能耗,统称为非牵引能耗。铁路建设项目节能主要包括技术标准选择、设计选线选址、行车组织方案、牵引动力设备、牵引供电系统、站房建筑结构方案、照明设备、采暖制冷设备、机车车辆检修、新材料新能源选用等。

根据铁道部《铁路基本建设项目节能评估报告编制暂行办法(试行)》,铁路节能评估的主要内容为能源供应情况分析评估、项目建设方案节能评估、项目能源消耗及能效水平评估、节能措施评估。

2.1 能源供应情况分析评估

全面调查项目所在区域能源供应条件及消费情况,分析项目能源消费对区域能源消费的影响,评价铁路牵引种类选择的合理性,阐述项目所处区域的能源供给情况,以及铁路牵引能耗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2.2 ,项目建设方案节能评估

分析铁路主要技术标准及线路方案对项目节能的影响,阐述机车、牵引变电系统等主要能耗设备及其耗能指标和能效水平,以及辅助生产和附属生产设施及其耗能指标和能效水平。

3 海南西环铁路节能评估

3.1项目概况

海南西环铁路为客货共线电气化牵引的双线铁路,正线全长344公里。该项目节能评估工作是铁路工程建设首次单独编制节能评估报告书并进行专项评估的项目,其节能评估方法具有较大的示范价值和指导意义。

3.2 节能评估方法

3.2.1 能耗水平评估

海南西环铁路其能效水平的评估,采用了铁路与公路能耗的比较,CRH1型动车组与普速铁路机车能耗的比较,建设项目与已运营的广深铁路类比分析等方法,最终得出评估结论。

该项目客流若全部使用公路运输,则较铁路运输增加能耗近期约42358t标准煤;该项目客货运输均采用电力牵引,客车采用CRH1型动车组,虽然能耗比普通铁路机车稍高,但是节约乘客的时间价值,往返时间比普速客车节约40多分钟,且对线路的坡度要求较低,节省了工程投资。该项目与广深铁路能耗指标对比分析如下表。

海南西环铁路与广深铁路能耗指标对比表

根据上表数据,海南西环铁路能耗指标较广深铁路高28.31(kwh/万人.km),其原因一是该项目采用20‰的限制坡度,而广深铁路限制坡度仅为6‰。二是该项目客车旅行速度为180km/h,而广深铁路的客车旅行速度为134km/h。综合考虑以上因素,该项目牵引耗能指标略高于广深铁路是合理的。

3.2.2 线路方案评估

在对线路走向方案进行节能评估时,容易走入评估的误区。若仅根据线路长短进行比较,则直线方案最节能。选择线路走向应优先考虑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并符合地方的规划和发展。权衡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耗的关系,科学的反应项目节能水平,是线路方案节能评估的重点。

海南西环铁路线路方案,主要有沿既有线改建方案和沿高速公路方案,线路方案的比较主要为海口至东方段。两方案能效水平比较见下表。

不同线路方案动车组能效水平表

不同线路方案SS9型电力机车能效水平表

从节约能源角度看,沿高速公路方案比沿既有线改建方案线路长,其能耗相对较高,但最终评估推荐沿高速公路方案,具体分析如下:

两方案均位于海南省西部地区,起于海口市,线路走向及客货运量基本一致。沿既有线改建方案由于海口至东方段线路标准低,既有线路利用率仅为26.9%,且不能满足远期跨海通道的能力需求,仍需要新建单线铁路。沿高速公路方案,运输组织灵活,与东环铁路的匹配较好,方便开行环岛客车,满足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需求,方便铁路与公路的换乘,减少换乘能耗。

3.2.3 牵引设备选型评估

目前我国铁路牵引设备选型主要是机车选型和动车组选型。海南西环铁路动车组车型比选,主要针对CRH1型动车组和CRH2型动车组,其能效水平比较如下:

海西线每天开行长、短编组动车组对数见下表。

按照长编组动车组能耗为短编组能耗的2倍计算,CRH1和CRH2型动车组能效水平见下表。

从能效水平对比数据看,若开行对数相同,CRH1较CRH2型动车组每天增加耗能约24917kwh,年增加耗能约909万kwh,CRH2型动车稍节能。但是CRH1型车定员668人,而CRH2型车定员仅610人,人均能耗低。同时若采用CRH2型车,势必增加开行对数增加能耗。海南西环铁路最短区间为凤凰机场站至三亚站长10.5km,平均站间距28.66km,站间距较短。CRH1型动车组具有停站距离短、快速启动的特点,有利于站停车组织。因此评估认为该项目应选择CRH1动车组。

3.2.4 项目对所在地能源消费的影响评估

根据海南省的节能目标,以及能源消费和供应水平的预测,得出本项目所用电能仅占2020年海南全社会用电量的0.92%,对当地能源消费增量的影响极小。该项目的建设可减少当地汽车运输部门的燃油消耗,减少废气排放,有利于沿线地方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对海南省完成节能减排目标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4 关于铁路节能评估的思考

4.1增强节能意识,贯彻节能标准

不断提高对节能减排基本国策的认识,加强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国情宣传教育,组织开展建设工程相关法律法规学习,大力宣传自主创新、节能减排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设计人员的忧患意识、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用科学发展观统领铁路节能评估工作,是做好节能设计的基础和前提。

4.2 科学分析、源头控制

节约能源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长远战略,也是当前一项极为紧迫的任务。铁路建设项目节能评估应遵循“科学分析、源头控制,为项目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的理念,针对建设项目当地能源供应情况、项目建设方案、项目能耗和能效水平和项目节能措施等内容开展节能评估。

4.3 依靠科技进步,突出技术创新

节能评估必须依靠科技进步,突出技术创新。紧紧围绕节能环保、环境控制等关键技术难题,统筹把握技术创新需求和方向,组织节能评估科研项目攻关,开发节能评估应用软件,创新节能评估方法,为提高建设项目能源利用效率、优化能源结构提供技术保障。

4.4 强化总体管理,注重专业协调

节能评估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贯穿于建设项目的各阶段,涉及到勘察设计各专业,不断优化评估报告,贯彻落实评审意见,努力提高节能评估的总体性和专业的协调性,重视能耗数据的对比分析,是确保建设项目节能效果的关键。

5 结束语

中铁二院铁路建设项目节能评估的成功实践,得益于国家节能减排政策的引导,得益于企业节能技术的创新。铁路工程节能技术前途广阔、任重道远。勘察设计企业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做好节能减排科研立项,积极开展关键技术攻关,从科技进步上实现节能减排;必须强化节能评估、优化评估报告,从技术方案上实现节能减排,为我国铁路建设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 考 文 献

节能技术评估范文第7篇

关键词:职业技术学院;项目评估;场域;参与式评估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16)-06-0150-02

本文结合某职业技术学院C系的实际情况,对其校内项目建设评估过程的实然失迷进行分析,以利于及时发现、纠正其中偏差,探索可能创新路径,以促进校内项目评估的应然功能发挥,引导项目建设的健康持续发展。

一、校内项目评估面临的主要局限及其原因分析

因校内系部设置或专业差异、传统体制惯习、所处场域等因素的制约,目前校内项目建设的评估还存一系列的实际局限或失迷。

(一)过于管理主义的倾向,强化了职业技术学院校内项目评估的“异治”惯习

基于对投入与产出增长的过于关注而实施问责制的管理主义,已广为引入教育管理环节。管理主义倾向的评估在相当部分职业技术学院实施项目评估过程中较为普遍,通常做法是依托其行政性、指令性,甚至为了凸显其评估的权威性,更是凭借“一票否决”的硬性措辞,强化结果问责。这无疑异化了校内项目 “由教师建设――由教师管理――提升教师能力”、寄希望于通过评估而履行指导项目建设职责的初衷,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强化职业技术学院传统教学管理环节的“异治”惯习。

(二)偏颇的技术理性,引发了校内项目评估目标的偏离

部分教师在项目建设的信息技术层面,过于强调标准化、一致化、精确化和数量化等,可将某些技术的具体细节做得非常到位,表现形式也很漂亮,但是有关“有些信息技术与项目建设的关系是什么”、“技术运用与项目提升如何整合”等问题则很少涉及。实践中,不能理性地看待技术的社会属性,就可能偏离其本源,导致技术运用与项目建设之间的断裂,即便是标准化的校内项目评估体系的常态性实际效果也将难以明确。至于项目评估环节所体现的较强工具理性,则更难以关注其校内项目的设置初衷和综合实效。

(三)曲解了评估的权力,诱发了校内项目评估场域的不端

权力,即“政治上的强制力量”或“职权范围内的支配力量”[1],通常体现为利益相关方面在互动过程中较强的博弈性。校内项目评估过程中,通常认为权力维持了场域内的规范和秩序,支撑着校内项目评估的控制体系。如此语境下,可能存在对权力的曲解,一方面认为教师有权决定怎么设置项目、怎么建设项目,并通过项目建设和评估促进其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却又常常希望通过项目的“数字化”考核,甚至类似于“一票否决”的惩罚,形成一种新的“规训性”权力,以此逐渐强化教研室等职能部门对校内项目实践情境中的设置与布局拥有不可质疑的决定权。最后,校内项目评估也就易于被理解为对项目建设者单方面的控制,而对评估权力理解的失当又可能成为项目建设冲突发生的滥觞,使项目评估可能偏离理想状态的“对事不对人”,成为场域中不同位置占据者之间的竞争。而这种竞争,“行动者在场域中所占据的位置是由他们所拥有的资本的总量及类型而决定的,不同行动者所拥有资本的差别其实也是权力的关系,因为它决定了主导的及被支配位置的分配,也影响着行动者进一步争取利益的机会”[2]。由此,普通教师、评估专家、教研室主任等行政领导各自所处位置的差异性,则可能加剧项目评估场域的不端。于是,项目建设效果较好的“实力较强者”没有得到公平的结果,易产生“相对剥夺感”;反之,则可能由于“特别关照”产生负向的边际效益。“如果其他个体通过这种方式并且成功谋取到利益,那么个体则更趋向于采取同样的行为方式以谋取自身利益”[3]。这样的现象倘若反复出现,不仅可能导致教师对于评估的“不信任”,而且可能形成新的惯习,有悖于项目建设与评估的目标,不利于专业建设与院校发展。

(四)项目建设者“缺场”,校内项目评估主体多元化流于形式

就校内项目评估而言,其主体都只能是广义的人。当然这里的“人”,或为个人,如评估专家、教师,或由个人所组成的群体、团队、组织,如评估委员会、评估专家组,或由个人所组成的权力机构等。评估过于强化行政或“专家”评估的权威性,往往易于导致项目建设者的“缺场”,即便偶尔有些许教师代表能进入评估委员会,但由于缺乏系统的职责规范,极有可能处于一种表象的“在场”和实际的“缺场”状态,所有评估结论或解释常被异化为“专家匿名评审的”,以表明其“公正性”,实现对评估权威的固守,而教师在评估权威之下更显无奈,久而久之,也就淡然失语。调研发现,C系引入第三方评估的本意是好的,但“第三方”的甄选随意性大,虽与传统评估过程中的“寻租”不完全相同,但第三方面的“匿名”同时也强化了教师的“缺场”,甚至架空了项目建设者民主参与评估的权力,曾经“当面”的竞争可能演绎成“背后”的博弈。

(五)评估周期撕裂,忽略了校内项目评估结果的有效反馈

调研发现,职业技术学院校内项目建设评估大多属于一次性的、终结性的评估。首先,评估专家团队往往是临时匿名组建的,而且有关项目评估的规则基本也是在笼统套用校级层面的原则性规定之外,加入了类似于“一票否决”之类的惩罚性规定,而没有系统的、操作性强的实施细则,估计评估过程中,主要得靠“专家们”各自对抽象规定的不同理解来进行。其次,关于公示,就其本质而言在于保障对评估结果的质疑权益,但现实中部分项目评估公示往往停留于最后结果公示而忽略了过程公示。或一经公示,若有人不遵守场域性压力而试图主张可能更符合实际情况的建议的质疑声音则可能被认为是“不合拍”,甚至可能被指责为非理性,并会为此付出实在的代价。其实,就专业建设及院校长远发展而言,“真正的团结是以群体内部的理性共识为基础的,不同价值观的相安无事并不意味着团结”[4]。但若忽略了这种“不敢质疑”的现象,则可能是权衡其自身未来的某种利益而放弃原则的坚守,正如《皇帝的新装》中的那些人不敢说出真相。最后,至于评估信息反馈机制,要么滞后,要么没有,作为项目主要建设者的普通教师通常被动接受评估结果的既成事实,对于评估过程中存在的偏差或纰漏只能自己在下一次准备应对评估过程中加以防范。就项目建设而言,评估结论也只能成为未来改进后续项目的参考,而不能对正在实施的项目建设活动中可能存在的偏差及时预警、干预或修正。这样,信息反馈及复议也就难以保证评估结果的服众和过程的规范,更难能体现项目评估管理的严谨与求真。

二、有效推进校内项目评估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

“场域的动力学原则就在于它的结构形式,特别是根源于场域中相互面对的各种特殊力量之间的距离、鸿沟和不对称关系,正是场域中积极活动的各种力量造成了场域中至关重要的差异”[5]。职业技术学院校内项目评估环节失迷与梗阻,根源于其对项目评估的本质功能的误解,及相关方面的话语权的悬殊差异的影响。建立健全校内项目评估的机制,就必须就其功能定位、理念制度、方法手段等方面加以改进,全方位促进评估的本源回归。

(一)设置科学的校内项目评估制度

制度是良知保证的底线。从制度规范出发寻找破解职业技术学院校内项目评估失迷现象的路径是可能且必须的。必须基于质量、效益、公正、规范等原则而设置,既坚持评估制度的工具性,又不能忽视其“公正”的价值前提。虽然公正“只能给出模糊的方向指引,不能根据每一具体状况提供行为建议”[6],但若失去了公正的前提,操作环节也将失去公正性,甚至可能沦为某种借口之下的工具。因此,职业技术学院校内项目评估必须科学设置评估制度,从制度层面保障评估过程与结果的公正性。

(二)构建一种新的先进的、综合的评估方法论

通常所说的评估,常趋于传统的实证主义倾向,希望通过“客观事实”以达到“证实”的目的。完全的实证主义取向往往无法关注“因素的前后关联”,不仅可能由此衍生诸如“不可抗拒的特定权威”、“封闭了评估的其它途径”、 “减少了评估者的责任”[7]等现象,且可能忽略项目设置、建设、评估过程中各个利益相关者的思想和意识,进而偏离评估主旨。要从根本上解决校内项目评估的存在的问题,必须进行方法论的重新构建。首先,必须明确“评估是什么”、“为什么评估”、“谁评估”、“还有谁可以参与评估”及“如何评估”等基础范畴,切实保障项目评估前期的建构与再建构,不断“解释”与“辩证”,形成一整套系统的合理化评估模式,以避免评估前夕临时推出一些“碎片化”指标;同时,必须改变传统评估注重“求证结果”的倾向,真正开展着眼于引导未来发展的评估。

(三)逐渐建立起参与式的评估方法,规范项目评估过程

职业技术学院校内项目评估的和谐是指评估过程的良性循环和协调发展,其追求的应该是一种互动、发展的逻辑境界。项目评估必须有科学的理念、有效的方法、适切的指标、统一的时空节点等作为基础,加以规范。既要防止对制度化评估制度的刻板遵从,而背离评估的效率标准,又要防止强调效率而带来的执行过程的灵活变通而可能破坏对代表制度理性的项目评估仪式符号的遵从所引发的权力寻租,损害评估过程的规范性。因此,必须改变评估者与被评估者分离的现状,充分保证项目建设者及其利益相关方在评估过程的话语权,逐渐由传统单向评估转型为参与式评估;坚持定量评估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技术理性与价值公正并举,过程评估与结果评估并重,创新规范过程,在对评估规则的尊重和重建中展开,使评估成为保障项目建设力的有效手段,达到项目建设与评估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K].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1075.

[2] [5]布迪厄・P;华康德・L・D.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M].李猛、李康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134.

[3] 柯珠军、岳磊.人情视角下我国腐败行为的文化透视[J].开放时代,2014(2):218.

[4] 吕寿伟.团结的教育生活与公民公共心灵的培育[J].高等教育研究,2015(5):17.

节能技术评估范文第8篇

关键词:政府绩效评估;公共治理;异体评估;人民代表大会

中图分类号:D0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2)05—0007—06

自科学发展观思想提出以来,政府绩效评估受到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普遍关注,成为政府部门推行管理创新的重要举措,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场持续10年之久的政府绩效评估热潮。但是,就最近几年的评估实践结果而言,该项工作的实施成效远低于预期并颇受质疑,存在着评估工作被改造为新的政绩工程、盲目攀比跟风现象及运动式评估等诸多问题。在理论研究方面,我国至今还没有形成能够切实指导评估实践的统一的系统性理论,更未能建立起一套规范的政府绩效评估制度。反思我国政府绩效评估陷入困境的根源,从基本制约因素入手寻求新的理论突破,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理论困惑与实践困境之源:谁来评估在我国的政府绩效评估运动中,相继出现了以山东青岛为代表的“改进型目标责任制”、以山东烟台为代表的“社会服务承诺制”、以河北邢台为代表的“效能监察”、以福建漳州为代表的“效能建设”、以辽宁沈阳和江苏南京为代表的“公民评议政府”、以甘肃兰州为代表的“第三方评估”、以安徽淮南为代表的“党政群团一体化”等至少九种评估模式。①但无法回避的现实是,这些实践模式都内含了一个共性特征:评估活动是由政府系统内部主导的。尽管上述评估实践中不同程度地注意了吸纳公众参与和引入民间力量,但往往形式大于内容,主导权仍然掌握在政府手中。

“谁来评估”是政府绩效评估体系设计中的一个基础的、首要的问题,是绩效评估研究的逻辑起点。就政府绩效评估的基本逻辑框架“为何评估——谁来评估——评估什么——如何评估——评

收稿日期:2012—05—29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基于“异体评估”和结构方程模型(SEM)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构建研究》(11YJC810011)、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种子基金项目《我国政府绩效评估的理论创新与体系重构》(N100414003)、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社会转型中的政府治理模式研究》(08JZD0018)、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基于科学发展观的辽宁市级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研究》(L08ATJ00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高洪成,男,东北大学文法学院公共管理系讲师,博士(沈阳110819)。

娄成武,男,东北大学文法学院公共管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沈阳110819)。

估何用”而言,五个环节之间存在着严密的逻辑关系(如图1所示)。根据政府绩效评估发展阶段的不同,每个环节在该评估链条中的重要程度渐次发生变化:在评估引进阶段,“为何评估”非常重要,旨在统一认识,确立评估的重要地位;在就评估意义达成一致后,便需要解决及澄清“谁来评估”的问题,而“谁来评估”又需要同“为何评估”紧密联系在一起进行理解,对“为何评估”的理解深度在很大程度上又决定着“谁来评估”;评估主体确定之后,需要重点解决“评估什么”的问题,将评估内容尽可能科学地分解到评估指标体系之中,并选取测评方法;前面三个环节解决以后,评估将要进入实际操作阶段,需要研究应该如何发起、组织和实施评估;“评估何用”旨在通过对评估结论的科学使用以充分发挥其结果导向功能。

图1政府绩效评估逻辑框架

从国内政府绩效评估的发展现状看,系统性、科学性的政府绩效评估理论及实践模式均尚未形成。这个阶段的首要问题是必须明确“谁来评估”的问题。“谁来评估”环节直接决定着“评估什么”和“如何评估”两个环节,也深刻地影响着“评估何用”。只有在切实理解并确定了“谁来评估”之后,才能开展好后续工作。评估主体问题解决不好,会造成整个链条内容朝着错误的方向演化。

目前,国内学界已逐渐形成共识,认为政府绩效评估的内部评估路径是造成我国评估困境的主要原因和根源性问题。评估主体过于单一的内部取向,直接损害了政府绩效评估的公允性、科学性和连贯性。②然而,尽管有此共识,但在评估主体的选取及主体结构安排方面却又一直相对缺乏足够深入透彻的讨论,我国政府绩效评估由政府自身主导的主体格局也一直未能获得实质性改变。笔者认为,“谁来评估”环节出现误区的原因是,未能切实将政府绩效评估研究置身于国家政治生态中去审视和思考,多数研究只在五个环节之间徘徊,没有将这五个环节与评估体系之外的政治系统和国家社会系统紧密联系起来,回避了针对中国政府绩效评估实施条件的政治因素分析,而是试图在不触及体制的前提下主要进行工具性、技术性研究。这种偏于追求管理技术系统自洽性的研究逻辑造成了研究重点的下移,政府绩效评估研究主要聚集于“评估什么”环节,将重点放在了绩效评估方法的选择以及绩效指标的制定讨论上,并且在指标及方法方面分歧和争论不断。研究重点的错位造成了“谁来评估”环节基础理论研究的不足,进而造成政府绩效评估实践推进的难以为继。

二、公共治理范式变革下“异体评估”思路的提出

节能技术评估范文第9篇

关键词:人才测评 发展培训 交互式发展评估法

目前,随着人力资源管理行业的日益发展,管理日趋科学化、现代化,现代科学的人才测评理论和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人的价值越来越被企业管理者所认同,人才管理也成为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继而引发了人才测评技术的不断开发与完善。

人才测评技术经历了由形式单一走向多样化、由关注知识技能走向关注潜在的能力和动机、由静态走向动态的蜕变过程,现有的技术体系已基本成熟。传统的现代人才测评方法主要有:履历分析、笔试、面试、无领导小组讨论、模拟工作会议、公文筐测验、角色扮演、管理游戏、案例分析测验、工作分析与对策报告、心理测验等,其中面试还分为结构化面试和半结构化面试两种类型。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的测评方法,例如笔迹分析法、星座血型分析法、电影评价法(郭丹,2012)、沙盘模拟游戏(叶茂林,张珊珊和孟晋,2012)等,这些方法在本质上都是传统测评方法内涵的延伸。通过对测评技术的重新梳理不难发现:技术方法不断创新完善的终极目标就是测评结果的无穷精确化。评价中心技术广泛应用的原因就在于其综合了多种测评方法,在尽可能现实的情景下对目标个体进行较为精确的测量和评估。尽管如此,个体在处于被测评的环境中还是会出现较强的赞许性或者紧张感,从而影响测评结果的可靠性。“如何创建一个真实自然的环境来获取测评对象真实行为的相关信息”已经成为人才测评领域最大的难题。

中智公司经过多年人才评鉴的项目实践总结形成了一项创新性的人才测评技术――交互式发展评估法。该方法不仅综合了评价中心技术中的各项测评方法,更是对“最大限度获取真实行为的信息”这一难题的价值性探索。目前,交互式发展评估法已经在多家大型国有企业的测评项目中得到广泛地实践。

一、交互式发展评估法的技术路线

1.交互式发展评估法的内涵

交互式发展评估法(IDA, Interactive Development-Assessment)是以测评为目的,以测评要求为准则,通过设计一定的培训课程,测评师在培训过程中对测评对象进行分组观察、测量并做出评价的人才测评技术。

交互式发展评估法共分为三个阶段:前期线上线下测验阶段、中期培训与观察阶段、后期反馈与面谈阶段。具体内容见图1:

(1)前期:线上线下测验

此阶段的意义是为培训观察和反馈面谈提供基础依据和信息补充。具体测验内容是根据测评目的和培训课程来选择的,通常为心理测验,当然也可以是其它与测评培训内容有关的调查。心理测验能够很好地考察评估对象的性格特点、处事风格和原则、团队角色等素质特征,而这些特征在面试或其他测评方法中往往不能全面的体现。通过心理测验评估结果,可以与评估对象的面谈表现、培训中的行为表现有效结合,全面评估测评对象的综合素质特征,从而更好地为用人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前期测验阶段的技术难点在于:如何选择合适的测验内容,既能有效收集信息、引发测评对象的兴趣,又便于后期反馈和理解。

(2)中期:培训与观察

培训课程以测评要求为准则,参考胜任力模型从动机、思维、行为及心理四个层面设计具体的内容与流程,同时在传统培训的基础上,将活动观察环节嵌入培训过程,以培训课程指导评估内容,以评估结果调整培训课程,实现培训与评估相辅相成。在原有培训课程的活动或互动环节进行现场观察,安排观察员,跟踪每个小组,负责记录、观察、评价。这样既不影响原有课程设计,也保证整个培训的连续性和评估的隐蔽性。

培训与观察阶段的技术难点在于:如何把测评技术融合到培训的各个环节,并能制定有效的评价标准和明确的评价目标,让整个测评过程在最自然的状态下进行。

(3)后期:反馈与面谈

此阶段以一对一或多对一的面谈为主,从心理测验结果的反馈为切入点导入谈话内容,并对测评对象进行行为面试,通过营造轻松的氛围,深度挖掘个人行为特点或风格,以及测评对象对日常工作的理解和思考,个人过往行事和思考风格等信息,以此评价测评对象的各项素质能力。

反馈与面谈阶段的技术难点在于:如何既能巧妙地隐藏测评师的真正目的,又能有效挖掘测评对象真实的行为信息。

2.交互式发展评估法的特点

交互式发展评估法是传统培训与测评的有机结合,它保留了传统培训与测评的优势,同时又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进与创新。

(1)交互式发展评估法与传统测评、培训的对比

收获 收获认知层面的知识与观点,但行为层面改变不大,并且无法比较评估人员相应能力的高低 通过培训中的观察测评,有效的降低测评的表面效度,从而使最后的测评结果更为准确;并且在培训中完成整个自我了解的过程,以此为起点,逐步改进行为 实现对评估人员能力较为有效的评价,但无法对评估人员进行能力的提升

(2)交互式发展评估法的特点

第一,从形式上看,交互式发展评估法是将测评融入培训之中,是培训和测评二者的交互融合,在测评中关注能力素质的发展与培养提升,在培训中侧重个体能力素质的评价,有效地避免了单纯测评造成的学习效应,降低了表面效度的影响,也缓解了测评对象的社会赞许性和紧张感。

第二,从目的上看,交互式发展评估法不仅关注培训效果,更关注测评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第三,从内容上看,该方法中培训内容的选取是以测评要求为指导的,培训形式及活动的设计要以便于观察和测量为前提,在每个培训的环节都要有明确的测评目的及评价标准。

第四,从效果上看,通过心理测验、现场培训观察和反馈面谈多种技术与手段综合运用,不仅能很好地反映测评对象的实际管理能力,还可以在培训中的互动式体验活动中,积极引导评估对象审视他们各自当前的状况,内省信念,鼓励他们去改变心智模式,完成自我深层认知与行为模式改进,提升其自身综合素质。

二、交互式发展评估法的应用

交互式发展评估法主要适用于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领导力盘点、中高层管理岗位后备人才选拔等类型项目。实际操作中参与测评的最佳人数应在10-30人之间,若少于10人,培训互动环节较难开展;若人数过多,则会影响培训的效果和观察员信息的收集,建议分班或分批进行。此外,参与观察和反馈的观察员及测评师必须具有丰富的行业经验,这是项目成败关键因素之一。

以下是某国有银行直属单位后备管理人员选拔与培训项目的案例简介:

1.案例背景

为了促进XX银行战略性人才发展,充实中高层管理队伍,该企业决定对中高级管理人员开展后备人才选拔与培训提升的工作。此次项目明确的目标和要求是:客观全面地盘点候选人的能力,选拔的同时对候选人进行管理能力的提升,对候选人的评价尽量做到隐蔽。通过对企业、相关行业、候选人群体特征的全面分析,结合项目的具体需求,中智公司独创性地开发了交互式发展评估法,巧妙地迎合了项目的所有需求。

2.实施流程

该项目实施的大致流程如图2:

(1)前期准备阶段

前期准备阶段包括选拔候选人、确定能力评估模型和选取培训课程三项工作。候选人选拔主要通过企业高层或部门内部推荐的方式,一般为组织或部门能力和绩效相对突出者,此次后备人才选拔共选取了24名候选人。其次,通过对该企业、银行业及候选人群体特征的分析,经专家小组讨论后确定了后备人才能力评估模型,包含分析判断、计划执行、灵活创新、沟通协调、团队合作与管理等五项测量指标及其权重比例。最后,根据能力评估模型,结合候选人群体的能力短板,选取了《团队管理》与《管理沟通》两门中智精品课程,并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融入了管理游戏、模拟工作会议等多种测评元素,建立了各个互动环节行为评价的标准,从而更加符合项目的要求。

(2)正式评估阶段

此阶段是交互式发展评估法的核心阶段,包括了线上线下心理测验、培训与观察、反馈与面谈三个环节。针对选取的培训课程,挑选了团队角色测验(线下)、性格色彩测验(线下)和工作风格测验(线上)这三种心理测试。在培训与观察环节,24名候选人分成4组,每组6人,每组设一名专家观察员负责组织本组互动活动并全程跟踪记录成员行为。在反馈与面谈环节,测评师以心理测验和培训结果的反馈导入谈话内容,进一步收集候选人的行为信息,对能力模型的各项指标进行评价打分。

(3)结果汇报阶段

此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形成最终的测评结果并排序,测评专家依据结果和整合的信息撰写个人评估报告。

三、小结

交互式发展评估法是对传统人才测评方法的一次有效整合,也是培训与测评的一次创新性融合,更是一次人力资源技术的大胆尝试。在培训中测评,为测评提供真实自然的实施环境,使得评估结果的效度更加优于其它测评技术;在测评中培训,为培训提供即时的数据,使得培训过程更加具有针对性、多样性和灵活性。然而,交互式发展评估技术由于使用成本较高、时间较长、技术难度高、对环境的要求较高、对施测的专家顾问个人经验水平要求高,对测评对象个人能力素质要求也较高,在使用时应该结合实际目的,并在专业咨询机构或经验丰富的测评专家指导下实施。任何新技术的开发都伴随着局限性,未来,交互式发展评估技术还需要在项目实践中不断地改进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张雷.人才测评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商界,2012(10)

[2]窦维红.人才测评的发展趋势[J].中国民用航空,2012(7)

[3]叶茂林,张珊珊,孟晋.沙盘模拟应用于人才测评的实证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2(8)

节能技术评估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网络安全 安全风险评估 仿真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当今时代是信息化时代,计算机网络应用已经深入到了社会各个领域,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空前便利。然而与此同时,网络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如何通过一系列切实有效的安全技术和策略保证网络运行安全已成为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网络安全风险评估技术很早前就受到了信息安全领域的关注,但发展至今,该技术尚需要依赖人员能力和经验,缺乏自主性和实效性,评价准确率较低。本文主要以支持向量机为基础,构建一个网络安全风险评估模型,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通过综合数值化分析方法对网络安全风险进行全面评价,以期为网络安全管理提供依据。

1网络安全风险评估模型的构建

网络安全风险模型质量好坏直接影响评估结果,本文主要基于支持向量机,结合具有良好泛化能力和学习能力的组合核函数,将信息系统样本各指标特征映射到一个高维特征空间,构成最优分类超平面,构造网络信息安全风险二分类评估模型。组合核函数表示为:

K(x,y)=d1Kpoly(x,y)+d2KRBF(x,y) d1+d2=1

Kpoly为多项式核函数,KRBF为径向基核函数。

组合核函数能够突出测试点附近局部信息,也保留了离测试点较远处的全局信息。本文主要选用具有良好外推能力的d=2,d=4阶多项式。另外一方面,当%l=1时,核函数局部性不强,当%l=0.5时,核函数则具有较强局部性,所以组合核函数选用支持向量机d=2,%l=0.5的组合进行测试。

2仿真研究

2.1数据集与实验平台

构建网络安全风险评估模型前,需要在深入了解并归纳网络安全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确定能够反映评估对象安全属性、反映网络应对风险水平的评估指标,根据网络安全三要素,确定资产(通信服务、计算服务、信息和数据、设备和设施)、威胁(信息篡改、信息和资源的破坏、信息盗用和转移、信息泄露、信息丢失、网络服务中断)和脆弱性(威胁模型、设计规范、实现、操作和配置的脆弱性)为网络安全风险评估指标,从网络层、传输层和物理层三方面出发,构建一个完整的网络安全评估指标体系。将选取的网络安全风险评价指标划分为可忽略的风险、可接受的风险、边缘风险、不可接受的分享、灾变风险五个等级。在此之后,建立网络评估等级,将网络安全风险评估等级定为安全、基本安全、不安全、很不安全四个等级。确定评价指标后,构造样本数据集,即训练样本集和测试样本集。

为验证模型可行性和有效性,基于之前研究中所使用的有效的网络实验环境,构建实验网络,在实验网络中设计网络中各节点的访问控制策略,节点A为外网中的一台PC机,它代表的是目标网络外的访问用户;节点B网络信息服务器,其WWW服务对A开放,Rsh服务可监听本地WWW服务的数据流;节点C为数据库,节点B的WWW服务可向该数据库读写信息;节点D为管理机,可通过Rsh服务和Snmp服务管理节点B;节点E为个人计算机,管理员可向节点C的数据库读写信息。

2.2网络安全风险评估模型实现

将数据分为训练数据和测试数据,如果每一个训练数据可表示为1?6维的行向量,即:

Rm=[Am,0,Am,1,Am,2,……Am,15]

那么,整个网络信息系统安全性能指标矩阵为:

Rm=[R0,R1,R2,……Rm-1]

将这M个项目安全性能指标矩阵作为训练数据集,利用训练数据集对二分类评估模型进行训练,作非线性变换使训练数据成为线性可分,通过训练学习,寻找支持向量,构造最优分类超平面,得出模型决策函数,然后设定最小误差精度和最大训练次数,当训练精度小于预定目标误差,或是网络迭代次数达到最大迭代次数,停止训练,保存网络。

采用主成分析法即“指标数据标准化――计算协方差矩阵――求解特征值和U值――确定主成分”对指标进行降维处理,消除冗余信息,提取较少综合指标尽可能多地将原有指标信息反映出来,提高评价准确率。实际操作中可取前5个主成分代表16个指标体系。在训练好的模型中输入经过主成分析法处理后的指标值,对待评估的网络进行评估,根据网络输出等级值来判断网络安全分等级。

2.3实验结果与分析

利用训练后的网络对测试样本集进行测试后,得到测试结果。结果表明,基于支持向量机的二分类评估模型能正确地对网络的安全等级进行评价,评估准确率高达100%,结果与实际更贴近,评估结果完全可以接受。但即便如此,在日常管理中,仍需加强维护,采取适当网络安全技术防范黑客攻击和病毒侵犯,保证网络正常运行。

3结语

总之,网络安全风险评估技术是解决网络安全风险问题行之有效的措施之一。本文主要提出了一种基于支持向量机的二分类评估模型,通过仿真分析,得到该模型在网络安全风险的量化评估中具有一定可行性和有效性的结论。未来,我们还应考虑已有安全措施和安全管理因素等对网络安全的影响,通过利用网络数据,进一步改进评估模型和相关评估方法,以达到完善评估效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步山岳,张有东.计算机安全技[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0.

节能技术评估范文第11篇

第二条全市年综合能源消费总量(含增加消费量)1000吨标准煤或年用电250万千瓦时(新增变压器500kva)以上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含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必须进行节能评估和审查。对全市年综合能源消费总量(含增加消费量)1000吨标准煤或年用电250万千瓦时(新增变压器500kva)以下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含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合理用能情况由各县(市、区)、开发区及有关主管部门自行确定管理办法。

第三条项目节能评估应委托有法定资质的能源利用监测机构(或有资质的其他审核机构)进行,并出具评估意见。

第四条市经贸委是全市节能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的审核和监督管理工作,市发展改革委、市建管局及相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能负责相关领域工作。各县(市、区)经贸部门负责本地区相关工作。

第五条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应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划和产业政策,符合建设标准、技术标准和《中国节能技术政策大纲》的节能要求。项目节能评估报告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能耗指标:分品种实物能耗总量、综合能耗总量、单位产品(产值)综合能耗、可比能耗,按单一能源品种考核的实物单耗、主要工序(工艺)单耗等;

(二)单位产品能耗和主要工序(工艺)能耗指标与国际国内对比分析,设计指标应达到同行业国内先进水平,有条件的重点产品应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三)主要工艺流程采取的节能新工艺、新技术,主要工艺设备的能效指标;

(四)主要耗能设备和换热设备的热效率和热力指标;

(五)余热、余压和放散可燃气体的回收利用;

(六)炉窑、热力管网系统的保温;

(七)能源计量仪表的配备和设置;

(八)工业锅炉的热电联产等其他单列节能工程;

(九)供、变电系统的能效指标和节电措施,泵类、风机和空气压缩机等通用机械设备的能效指标;

(十)工业用水的数量和有关用水量指标,节约用水的新技术和工业废水的回收利用情况;

(十一)生产、管理部门和公共附属建筑结构保温隔热水平(外墙、屋顶、地板传热系数和门窗密封指标、级别)和单位面积能耗指数水平;

(十二)生产部门、管理部门和公共附属建筑的采暖、空调、照明和生活用热水、燃料的实物能耗和综合能耗总量;

(十三)节能建筑设备与产品的采用;

(十四)资源综合利用及其它能耗和节能措施等。

第六条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核内容:确定项目用能总量及用能品种是否合理,项目能耗指标是否达到国内(国际)先进水平,项目是否符合国家、地方和行业节能设计规范、标准,主要工艺流程是否采用节能新技术,单项节能项目(如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和建筑能耗指标是否符合国家和地方有关标准,有无选用已公布淘汰的机电产品以及国家产业政策限制内的产业序列和规模容量或行业已公布限制(或停止)的旧工艺,对节能措施等进行综合评价。

第七条节能评估机构应在10个工作日内完成评估报告,并上报市节能主管部门审核。

第八条节能评估审核部门对节能评估符合规定要求的项目,应于5个工作日内出具审核意见,项目审批、核准、登记、备案部门给予办理相关手续。

第九条评估报告节能篇(章)不符合规定要求或未按规定进行节能评估的项目,审批部门不予办理申报、备案、核准、批复立项手续,建设单位不得建设。

第十条项目建设过程中,市节能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对项目节能标准和规范执行情况监督检查。对未按节能标准和规范建设的项目,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依法追究有关单位的法律责任。

第十一条项目建成后,应将项目节能措施完成情况作为主体工程竣工验收的重要内容纳入验收程序。达不到节能标准的,限期整改。

第十二条经批准的项目,其节能方案发生变更时,项目单位应向节能审核部门重新报批变更修改后的节能方案。

第十三条节能评估机构应公平、公正地开展评估工作,凡参与某项目节能篇(章)编制工作的咨询机构不得作为该项目节能的评估机构。

第十四条节能评估机构不按时出具或出具虚假评估报告的,责令其改正;情节严重的,依法取消其评估资格。

节能技术评估范文第12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应用;评估;效益;策略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3)05-0055-05 [DOI]10.3969/j.issn.1009-8097.2013.05.011

毋庸置疑,信息技术早已在我国高校的教学、研究、管理、社会服务等方方面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更新,信息技术对高等教育的影响会更加显著。

然而,信息技术的应用是昂贵的。昂贵不仅体现为购买设备花费大量资金,更体现为花费大量人力资源推动和支持信息技术有效应用。因此,高校在持续不断地投资信息技术的同时,有必要关注信息技术应用的效益问题,以确保其投入物有所值。

提升信息技术应用效益的途径离不开管理。作为管理的核心工具,评估是公共组织提升绩效的重要动力来源。从评估切入,通过评估来提升高校信息技术的应用效益是一个切实可行的路径与选择。本文通过分解高校信息技术的应用过程,建构了针对过程的连续性评估模型,并将这种过程评估方法应用于三所高校的信息技术项目中,明确了高校信息技术应用管理的关键环节,进而提出相对应的效益提升策略。

一、信息技术应用过程与评估分解

信息技术在高校中的应用不是摧枯拉朽式的席卷和变革,而是雨打芭蕉式的循序渐进的渗透和浸润。我们只有清楚认识和分析信息技术的应用过程,才有可能有针对性地进行评估,做出正确的决策,最大程度上发挥信息技术的应用价值。

1.应用过程的六阶段划分

对于信息技术应用实施的过程研究,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就已成为学术研究的焦点。其中Zumd和Cox的“执行过程”和Ginzberg的“实施过程”研究是经典理论。Ginzberg的“MIS实施过程的关键事件研究”、Cooper和Zumd的“信息技术扩散方法”以及Markus和Tanis的“企业系统成功经验研究”等都是富有成效的过程研究,为学术界广泛接受。

当然不同研究者的研究视角和研究对象有所偏差,侧重也不同,信息技术应用过程的分解也有所不同。高校这样的公共组织与企业不同,信息技术应用从确认需求开始,到使用该项信息技术的成果实现结束,生命周期的跨度更大。参考Coope和zmud的观点,高校信息技术应用可划分为启动、购买、调适、接受、惯例化和内化6个阶段,如图1所示。

高校在意识到使用信息技术的机会后做出购买决策,接着开始信息技术的部署和实施。这时的信息技术应用行为主要体现在高校组织层面,接下来会逐渐转移到高校个人层面,体现在最终使用者(教育管理者、教师以及学生)对信息技术吸纳和利用的进程中。使用的情况是,有的信息技术可能会被使用者接受,并频繁使用。这样的信息技术有可能成为高校组织系统惯例的一部分,并逐步内化为系统成员的一种行为模式,这是最理想的结果。但也有信息技术在经过轰轰烈烈的技术部署和实施后,却逐渐偃旗息鼓,销声匿迹了。当然信息技术应用的各个阶段不是离散的单点事件,过渡也不是截然出现的,它们是相互交迭的活动。

2.评估的四类型划分

评估的模型和方法多种多样。我们选择使用CIPP模型对高校信息技术应用过程进行评估,因为CIPP模型能够适应高校这样多重结构的松散组织单位,可以满足不同层级人员的评估需求。CIPP评估模型最早由Stuffebeam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几十年来不断被修正和完善,在公共管理评估领域被广泛应用,其核心概念是情境(Context)、投入(Input)、过程(Process)和成果(Product)评估,如图2所示。

情境评估是评估需求、问题和机会,并以此界定评估目的及其优先级,判断产出结果的重要性;投入评估用来评估满足需求的各种候选途径,以作为规划方案和分配资源的手段;过程评估是评估计划方案的实施情况,并协助引导信息技术方案修正;成果评估是通过确认预期与非预期的成果,判定评估的有效性。

CIPP评估模型最显著的特点是重视过程修正和决策导向。“评估的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当前教育领域信息技术的评估活动基本上未摆脱目标导向模式的局限,注重鉴定而忽略了评估的改进。CIPP模型同时也强调决策,“评估不应限于确定目标的达成程度,而应该是为决策提供有用信息的过程”,评估的一个主要目的是为管理者提供决策选择,提高教育服务质量。

二、信息技术应用过程的评估与管理

接下来,我们讨论如何运用CIPP模型开展对高校信息技术应用过程的评估。简言之,就是在信息技术应用过程的不同阶段建构不同的评估指标体系,开展不同类型的评估。如图3所示,在信息技术应用的启动阶段,开展情境评估:在购买阶段,开展投入评估;在调适、接受和惯例化阶段,开展过程评估;在内化阶段,开展成果评估。

我们将上述评估方法在苏州的三所高校进行了试用。在试用过程中,通过对评估结果的比较分析,我们发现,信息技术应用的不同阶段出现的问题,如果在管理过程中有针对性的提前重视并加以预防,就能够极大地提升信息技术的应用效益。具体来说,就是在信息技术应用的启动阶段,进行战略规划;在购买阶段,进行投资管理;在调适、接受、惯例化以及内化阶段,进行组织管理和运行管理。

1.启动阶段

在一个信息技术项目实施之前,也就是信息技术应用的启动阶段,高校需要进行情境评估。情境评估用来协助确认某个信息技术应用项目的正当性,包括确认预期目标,确认预期受益者并评估其需求,确认将遇到的问题或障碍,确认可用来达成目标的有利条件以及确认目标的明确度和适宜度,以规避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与启动阶段相关联的信息技术应用管理的关键环节是战略规划。战略规划是管理重要资源的基础,有效的战略规划不仅能创造良好的信息技术应用环境,也能为高校总体战略目标的成功实现描绘蓝图。战略规划主要包括三方面:确定与高校的总体战略目标相符合的信息技术应用项目;量化信息技术应用项目实施所需要的资源;建立信息技术应用的监督和定责机制。

2.购买阶段

购买阶段是信息技术应用过程的一个标志性的环节,是高校迈出的具有实质性意义的第一步。在购买阶段需要引入的是投入评估,即评估高校为完成某个战略目标所需的所有条件、预算以及各信息技术项目备选方案的优缺点,其实质是对方案的可行性进行判断。投入评估可以帮助高校考虑各种可能的信息技术应用方案,最终选择最佳方案。

与购买阶段相关联的信息技术应用管理的关键环节是投资管理。投资管理用来确保有关开支可以被有效的监督和管控。投资管理主要包括三方面:识别所有的信息技术相关投资,并做出合理解释;使用投资评估技术辅助重要的投资决策,减少资源无法有效利用的风险;推进信息技术设备采购与使用的标准化。

3.调适、接受和惯例化阶段

过程评估发生在信息技术应用中的调适、接受、惯例化这个动态的过程中,进行持续性的检查。过程评估目的有三:一是为管理人员提供信息反馈,通过反馈可以了解信息技术使用者的使用情况;二是帮助使用者确认信息技术应用过程中的问题,并进行相应的改进和修补。三是定期评估使用者接受并扮演其角色的程度。

与此相关的管理环节是组织管理和运行管理。组织管理能促使高校建立一个合适的组织框架来支持信息技术有效应用,主要包括三方面:明确相关人员的任务和责任;建立有效的工作制度;开展必要的人员培训。运行管理的目的是保障高校信息技术服务高效性和运行的安全性,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进行信息技术应用的日常服务与维护;确保信息技术应用的安全性与合法性。

4.内化阶段

信息技术在教育系统的内化意味着信息技术得到较高层次的扩展性应用和集成性应用。成果评估正是在这一阶段进行的。成果评估的目的是测量、阐释并判断信息技术应用项目的成就表现,包括评估预期的与非预期的结果,正向与负向的成果、以及项目的长期性的成果。运用成果评估,可以决定一个特定信息技术项目是否值得被继续、重复以及扩充至其他情况。

与此阶段相关联的信息技术应用管理关键环节同样是组织管理和运行管理,但是侧重有所不同。内化阶段的组织管理和运行管理更加强调项目成功的经验总结,将其规范化与制度化,用以指导其他信息技术应用项目的开展。

三、信息技术应用效益的提升策略

围绕高校信息技术应用管理的战略、投资、组织和运行四个关键环节,通过分析苏州三所高校信息技术应用项目基于CIPP模型的评估结果,我们提出八条效益提升策略。

1.战略规划策略

(1)信息技术应用要与高校总体战略目标保持一致

当我们分析信息技术应用的效益时,几乎很少考虑到它和高校总体战略目标的关系。事实是,一项能够推进高校战略目标实现的信息技术应用,它的价值要远高于那些没能推动战略目标实现的信息技术应用。

在技术快速发展的环境中,高校面临着应用尖端技术的持续压力。因此,高校有可能仅仅关注于信息技术的先进性,而忽略了信息技术作为工具来帮助高校实现总体战略目标的真实功能和价值,这样会导致决策风险增加,造成高校采用的信息技术应用有可能无法长久持续,或者无法为高校的总体战略目标做出贡献。

因此,信息技术应用与高校总体战略目标保持一致是至关重要的,相对于由技术驱动的信息技术应用,由需求(包括教学、研究以及管理等)驱动的信息技术应用更有利于高校总体战略目标的达成。

(2)量化每项信息技术应用的资源

如果没有事先明确实施信息技术应用所需的所有资源,就盲目启动项目是非常危险的。特别是当高校没有充分考虑信息技术设备的全生命周期成本和更换成本,以及支持此项信息技术应用必需的员工资源时。因为这样的信息技术应用项目有可能会无法持续运行。

因此,高校管理者需要建立一个量化信息技术应用的资源模型,统筹考虑所需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以及财政资源。只有全面明确所需资源,高校才能够从各选方案中做出正确选择,确立可实现的目标,同时留出适当的资源,对未预见到的和变化的需求做出反应,确保信息技术项目一旦正式实施,能够提供有效的资源支持。

2.投资管理策略

(1)识别所有的信息技术投资

要了解效益如何,首先要了解投资状况。高校需要识别两种最主要的信息技术投资:人力资源和信息技术资本。然而,各种原因导致高校的信息技术投资信息并不完整。

大部分高校能够识别独立信息技术部门的人力资源,但很难鉴别院系中信息技术相关人力资源。而那些不被正式看作信息技术员工的人(一般技术人员、管理员等)对信息技术的成功应用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些员工代表了非常庞大、隐藏着的信息技术投资。高校只有认识到这些隐藏的投资,才能清醒地意识到保证信息技术有效应用所需的人力资源。

同时,高校一般也缺乏识别所有与信息技术相关的资本支出的机制。高校一般会设立一个资本门槛,只有高于这个门槛的设备才会有特定的账户代码,被视为资本支出。即便如此,由于不同部门的政策差异,也会导致资本数据的差异。例如,如果设备分成几个订单,低于学校的资本门槛,某个院系会将其视为日常开支。而另一个院系以一个订单来购买同样的设备,会将其视为资本支出。为了避免这种不一致,高校的财务制度应该推行信息技术支出的标准会计处理,建立能够单独识别和解释信息技术资本支出的代码系统。

(2)使用投资评估技术辅助重要信息技术应用的决策制定

研究发现,高校这样的公共组织中很少或者几乎没有在投资之初使用投资评估技术。投资是否有效,似乎是在项目完成后期才需要考虑的问题,当然问责机制的缺乏致使即便高校存在投资无效或者项目无法持续的风险,也只有等问题显现之后才会被关注。事实上,只需要在前期多做一步投资评估,就可以将问题在产生之前解决。

当前流行的投资评估技术,例如净现值法、层次分析法以及模糊综合评价法等在评估潜在投资决策的财务影响方面都是非常有用的。当需要决定两个或多个候选信息技术项目的相对财务优势时,这些方法就会发挥作用。

3.组织管理策略

(1)建立信息技术应用专家指导小组

将信息技术应用的总责任赋予某位校领导有助于信息技术的应用与高校的总体战略目标保持一致。但是,在实践中,单个人来指导和监督信息技术应用实施是不现实的。高校应当建立一个信息技术应用专家小组。

专家小组要建立一套程序来对超出一定财物价值的所有项目进行批准和检查,同时也要成立工作组来对单个项目实施管理。专家小组界定工作组职责,工作组对专家小组负责。为了监督项目的进展,专家小组会要求工作组在项目关键阶段以及项目结束时提供正式的进展报告。通过工作组监督信息技术项目的实施,专家小组能够确保项目与高校战略目标保持一致。

(2)明确信息技术应用实施部门的任务与责任

随着信息技术应用的不断增加,对信息技术部门的要求也在增加。而一般在高校中,信息技术部门的任务是含糊和混沌的。经常由技术工作人员来决定提供哪些服务,以及哪些服务请求被优先满足。有时,工作人员具有良好初衷的决定与高校的总体战略目标并不一致。其实,只要负责信息技术应用实施部门的任务和责任界定是明确和清晰的,就能预防上述情况的发生。

同时,为了跟上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高校应当定期识别提供信息技术服务所需要的信息技术技能,有效部署技术过硬的员工。

4.运行管理策略

(1)进行有效的信息技术应用服务管理

高校可以制定正式的信息技术服务等级协议,详细描述所提供服务的特点和标准,以及有关方的责任,这是进行信息技术应用服务管理的有效方法。技术服务部门通过测量关键活动,并且将结果与服务等级协议中描述的水平和标准进行比较,就能够监控服务质量。如果服务质量低于所需的标准,那么就要采取适当的行动来改善质量。

使用者的直接反馈能够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帮助管理部门更加深入地了解信息技术服务的质量,使管理部门关注需要进一步改进的领域。可以通过查阅用户评论、开展问卷调查等方法获取使用者的反馈信息。此外,在调研中发现,对信息技术服务进行全面的用户满意度调查在高校中几乎被忽视。缺乏用户的反馈,管理者就不能了解资源是如何被使用的,或者提供服务的范围和质量是否满足了用户的需求。

(2)确保信息技术应用的安全性和合法性

虽然高校都意识到信息技术环境安全的重要性,但是几乎没有高校在学校层面解决与信息技术安全相关的问题。高校要确保在战略层面来考虑信息技术的安全风险,并且要采取适当的行动来最小化风险。

节能技术评估范文第13篇

关键词:计算机;安全弱点;评估检测;关键技术;分析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08-0064-03

Abstract: Due to the increasingly perfect the function of the computer and data processing is particularly simple, network technology continues to improve. At the same time, computer function also showed the trend of diversification a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difficulty is increasing. The birth of the Internet, making all kinds of decentralized data and information together, formed the massive information resources system, facilitates the handling of information, promote the use of information, to accelerate the pace of the information age. But the data security issues also accompanied by health, for the computer to bury a certain security risks. The author will focus on computer, focusing on issues related to security vulnerabilities and key technologies, to create favorable condi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mputer and the progress of the times.

Key words: computer security vulnerability assessment; detection; key technology; analysis

随着网络规模的迅速增长,网络安全事件日益增多,安全问题逐步严峻。大量理论探究与长期实践探索表明,黑客、病毒与恶意代码等将会对计算机运行构成严重威胁,产生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安全弱点,对于计算机与其软件而言,在相关设计活动、开发研究与日常维护中总会出现安全弱点。由此可知,全面剖析和探讨安全弱点,这在提升网络安全,维护计算机系统中发挥着巨大价值。

1 计算机安全弱点概述

1.1 内涵

计算机弱点研究具有广泛性和复杂性,主要涵盖形式语言学与统计学等不同领域。计算机弱点一般指代在自身硬件、软件系统或者策略层面存在缺陷,为攻击者的恶意攻击与非法访问提供可能性。弱点包含广泛的范围,涉及计算机与网络系统的所有环节,例如,路由器以及防火墙等。以防出现称呼混淆现象,笔者在本文中把安全漏洞、薄弱点、薄弱性以及安全弱点均看作弱点。探讨计算机弱点问题时一般需要解决下述四个问题,其一,何谓计算机弱点;其二,如何清晰反映弱点的本质特性;其三,如何计算机系统归属脆弱范畴;其四,一旦出现计算机弱点,将会引发各种资产损失。围绕上述探讨的四个问题,通常能够把弱点研究简单地概括为以下三方面:描述、检测以及评估技术,该三项技术紧密相连,相互影响,弱点描述技术占据着基础性地位,弱点检测技术扮演着评估工具,弱点评估技术面向用户提供最终服务,彰显弱点研究的初始目标。

1.2 弱点描述技术

为全面解读计算机弱点,要求我们应完整、清晰表述与计算机弱点相对应的本质特性,在此种背景条件下,弱点描述技术随之出现。弱点描述探讨主要包含弱点分类方法与描述语言这两点内容,其中前者的探讨主要解决何种属性可清晰、全面标注弱点这一问题,后者的探讨则用来应对借助何种手段让人们明确与体会上述属性,进而正确认识弱点这一问题。对于弱点描述技术,其应用需要大多源自弱点信息公开、存储与获悉;检测;研究和评判;软件工程范畴。

1.3弱点检测技术

弱点检测指代弱点识别,它可促进弱点评估工作的开展,为其提供合理的弱电信息,从常规意义上而言,主要用来探究弱点发现问题。因此,在实践活动中,弱点检测情况关乎着弱点评估工作最终的成效,且为主要影响因素。近些年,研究人员围绕弱电检测技术开展了大量与系统的研究,并从不同角度出发给出相应的分类结果,各个检测方法密切联系。从检测目标层面而言,可将弱点检测技术划分成已知与未知这两项内容,其中前者主要涉及部分自动检测方法,最为常见的是被动监听方法,然而后者主要探究人工检测方法。

1.4 弱点评估技术

弱点评估技术具体指代判断计算机以及网络软件系统自身出现安全弱点后将产生的损失量。借助弱点风险评估能够明确信息系统结构内部的安全健康装款,判断安全有效性,以此来促进安全防范,为其提供可靠的决策信息。

2 主机系统弱点评估

2.1 总体概述

近几年,网络技术迅猛发展,与此同时,恶意攻击与非法访问活动也更加多样与繁琐,其中最为突出的网络病毒,主要按照自动化方式,经由软件安全弱点进行传播与蔓延,面向计算机系统进行恶意攻击。上述提及的安全隐患对计算机系统的正常运行与稳步使用构成严重威胁。为增加系统安全,提升信息可靠度,系统管理人员以及开发人员正在努力探索自主、有效的防范技术,即弱点评估,并引发了人们的高度热议。

弱点评估具体指代落实计算机、明确网络在安全弱点的作用下产生的损失量,借助弱点评估,有效掌控计算机系统实际的安全风险走向,促进安全防范,为其提供科学的决策信息,进而防范危险事件的出现。弱点评估技术较为主动,且具有一定的预先性,优越于入侵检测技术。

参照评估对象,可将弱点评估划分成主机系统评估、计算机防火墙评估以及网络软件系统评估等多种类型,笔者将着重探讨主机系统评估。主机系统通常包含多个软件,且各软件能够看做系统组件,原有评估方法只是分析个别组件弱点,不考虑若在多个组件弱点内部的关联所产生的不良威胁,同时,原有的评估方法仅借助弱点数量表达系统风险,此种形式将会诱发弱点误判现象。为弥补这一不足,笔者提出以弱点关联图为基础的评估方法。此种方法不仅应用弱点关联思想,而且应用综合分析方法,选取指数评估策略,以此来从组织设计、实现与投入运行中评估弱点诱发的安全风险,并综合比对每一个系统与所有版本在任何层面的安全状况。

2.2 风险计算

2.2.1 基于弱点进行的风险计算

众所周知,从主机系统的层面来说,攻击者在执行多级攻击环节时只能借助相同操作系统包含的安全弱点,因此,对于各操作系统版本均存在相应、独特的弱点关联子图。其中弱点关联子图包含独立弱点以及关联弱点链这两部分,若想围绕操作系统内部的安全走向进行量化评估,则应提供与弱点与弱点链相对应的风险计算理论公式,参照公式进行科学计算。

2.2.2 基于评估对象进行的风险计算

在常规条件下,执行评估活动之前要求应明确评估对象,对于本文所探究的主机弱点评估,其对应的评估对象主要包含真实存在的操作系统、基本组件、各种软件以及不同的数据库等。基于评估对象进行的风险计算一般依托弱点风险计算来开展,利用琼斯指数,选择风险系数较高的弱点序列充当系统整体的评估依据,借助矩阵形式展现评估对象自身的风险值,主要应用微观与宏观这两种分析方法。

2.3 评估算法

参照软件运行状态,可将弱点评估划分成动态评估以及静态评估这两种类型,其中前者还包含主机扫描与网络扫描评估。由此可知,以弱点关联图为基础的主机系统弱点评估所采用的评估方法,一般应涉及以主机扫描为基础的动态评估、以网络扫描为基础的动态评估、以网络扫描为基础的静态评估。正式执行上述评估算法之前,要求达成下述两项任务,其一,各已知弱点存在预先设计的量化特征;其二,可生成涵盖各种已经明确弱点的VGR。

3 网络系统弱点评估

计算机的迅猛发展为人们的日常工作与常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此同时增加了恶意攻击与非法访问的可能性。生活实践表明,多个独立弱点虽然波及范围较小,然而,若被黑客经由网络进行组织利用,那么将会为网络系统安全埋藏一定风险。从弱点评估范畴层面来说,因计算机的互联,致使网络系统评估以及主机系统评估存在较大差异,对于网络信息安全系统而言,其安全风险分析以及网络互联程度呈现出正相关,随着互联程度的增加,分析难度系数将不断提升。

参照描述方式,可将风险评估划分成定性、定量以及混合式评估方法。通俗来说,定性评估一般依据研究者自身的知识结构与经验水平等来明确系统风险状况,此种评估方法具有全面、深入的优点。定量评估是指借助数量指标开展风险评估工作,此种方法的显著优点为直观、简明、合理、严密。笔者将围绕网络系统具体的量化弱点评估进行探讨。本文依托网络节点关联关系,组织设计,研制出风险传播模型,以此来评判网络系统风险。

3.1 网络节点关联关系

为明确网络内部各独立弱点的实际联系,以此来精准评判安全风险,研究人员围绕网络节点自身的连通性进行大量研究。分析相关文献发现,系统理解与全面探究网络自身每一个节点主机自身的连通性关乎着网络弱点评估效果。在工作实际与现实生活中,随时随地均会应用网络,例如,通过网络公开数据信息,借助网络开展作业活动。在上述实践探索中不难发现,网络节点以及节点用户内部一直存在别样的访问关系,此种关系具有特殊性,除作用于专有控制权层面,还展现于关系特殊性中。

3.2 风险传播理论模型

首先,进行模型定义,提出所有与之存在关联的概念和定义;随后,明确传播算法。因NPR认识存在不足之处,不难发现,现实生活中很少能够看到与求解该问题所用算法相关的文献研究。截止到前,与该问题较为相似的问题主要包含DCMC与MRD问题,这两种问题与NRP问题存在差异,后者求解重点是把各种风险顺着各种有向路径,完整传播至各种可达节点。

3.3 近似传播算法

结合实践活动,我们试图探索一种近似算法,以此来在精准的基础上,显著优化算法性能。基于这一需求,近似传播算法正式问世,将其记做APMI算法。

分析RH算法可发现,每条有向路贯穿相同部件时均会落实一次操作,这一般会消耗较多的时间,挤占一定的空间,针对这一现象,归纳总结出近似传播原则,其具体内容如下:各部件传播风险,使其转移到邻近部件,忽略继续传播问题,同时各部件只需要处理一次。在这一基础条件下,涌现出了新的问题,主要是指部件处理顺序将会制约准确性,为规避这一误差,引入最小度原则,以入度最小部件为对象实施邻近传播。APMI算法具体涉及初始化、准确计算所有部件自身的初始概率,明确风险,形成风险源集合,科学计算初始入度,摒弃零入度对应的非风险源部件内部形成的入度或者间接形成的入度,实施邻近传播内容。随后从有回向路与无回向路着手探究算法的精准性。在此基础之上开展模拟实验,为探究网络规模类型、网络实际密度以及风险源密度等不同因素在算法性能中产生的影响,本文以中小规模类型的网络开展模拟实验,合理布设实验环境。面向各节点设置一个主体,且各弱点以及有向便对应的概率值与危害性指标分别规定为0.5与1.0。另外,为降低实验误差的大小,针对各组实验,依托一组参数借助平均分布随机数制造RH与APMI,并选取对应的平均值。分别从网络规模类型、网络密度值以及风险源密度等进行探讨。

通过分析探究可知,若网络环境存在差异,则网络规模类型将会对算法产生不同的影响,形成这一结论的主要原因为:若网络系数,则形成有向回路几率降低,因此,APIM算法更加精准;若网络与风险源较为稠密,则对应的有向回路与风险源均较多,随网络规模类型的逐步扩大,算法性能以及精准性将不断下降,满足分析结果;APMI算法几乎不会因网络密度值出现变化,这两者之间并不密切,待网络密度值发生改变时,算法精准性仅仅受到很小的影响;网络密度关乎着RH算法,且影响程度较大,相对来说,网络规模类型以及风险源密度则会对RH算法产生较小的影响,但APMI算法却在相同的高稠密条件下,呈现出线性指数关系,性能有所提升,其性能与RH算法相比存在一定的优越性。

4 结语

现阶段,社会各界在计算机网络发展问题中已经达成共识,携手努力,一起构建信息网络平台,为实现该目标,首先应提供稳固、可靠的安全保障。不难发现,面向安全隐患提出可行对策至关重要,这需要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不管是从局域网的层面来说,还是站在因特网的角度而言,均涉及信息保护问题。因此,我们应结合各类安全隐患,提出有效的安全对策,综合权衡各种威胁特点,切实保障网络信息数据,不断提升安全技术水平,实现计算机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永铮.计算机安全弱点及其对应关键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

[2] 张婷婷.计算机安全弱点及解决技术研究[J].网友世界・云教育,2014(19):8-8.

[3] 孙桂林.对计算机安全知识教学的分析和探讨[J].学周刊B版,2014(6):55-55.

[4] 崔志磊.基于人工免疫的计算机安全行为防范模型[J].兰州理工大学学报,2014,35(4):107-110.

[5] 欧鑫凤.基于弱点数据库的多维关联规则挖掘[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

[6] 全石峰.计算机安全技术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探讨[J].微型电脑应用,2013,29(11):63-65.

[7] 罗成.电子商务中计算机安全技术的运用研究[J].消费电子,2014(8):107-107,109.

[8] 刘海英.计算机安全技术在企业移动办公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3(20):33-34.

节能技术评估范文第14篇

项目外包是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产物,通过项目外包工作,能够大大简化项目的研制复杂程度,节约公司的开发力量,便于将有限的人力资源投入到公司的核心技术研发工作中。同时,项目外包的承担方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能够最大限度的节约开发成本,提高项目的研制进度,缩短民机的科研生产周期,提高公司利润。民机的研制水平是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和综合国力发展的表现,我国要想在目前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市场优势,就必须充分借鉴和利用国外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理念,形成我国自己的核心科技技术,促进我国民机的研制水平不断向前发展。

一、外包项目承担方质量控制流程

1、对承担方进行质量能力评估

民机的研制工作技术难度高,专业化细分复杂,周期长,对安全性、维修性及持续适航要求都很严格,这就需要对外包项目承担方进行严格的质量能力考查,确认该承担方是否具有高质量、高水平、高专业的研制能力,通过仔细审核,严格挑选,选取能够通过质量能力评估审查的公司作为外包项目承担方,然后按照相关流程进行合同细节探讨,在最终达成高度一致的协议后签订外包合同。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合同及相应技术协议内容中,应对外包项目的质量保证条款进行详细说明,对于外包项目的研制进度和项目成果提交时间等作出准确说明。必要情况下,民机公司还可以通过外派专业员工到项目承担方,全程监督指导,严格监控项目的实施质量,及时进行风险评估,对于项目中的问题及时进行纠正,从源头上减少研制风险的发生。

2、外包项目质量能力评估的内容

民机的研制成本高,因此要做好外包项目的成本预算。在现有的研制项目资金和相关可利用资源的条件控制下,为了保证民机安全性能和研发成本的最优配置,必须根据对外分包项目的内容以及项目的重要程度进行层次划分,并对不同层次的项目事项分层管理。民机外包项目对于安全性、经济性、维修性等方面有严格要求,因此就要求外包项目的资金和科研力量投入要与最终的研制成果相匹配。另外,对于不同的外包项目要选择不同的、有针对性的质量能力评估方式,以此避免“一刀切”现象,严格按照研发技术要求和相应的技术标准进行审核,务必做到项目研发方法可行、结论精准。

3、外包项目质量评估的注意事项

(1)选择恰当的评估时机。外包项目的质量评估要把握好时间,通常情况下,要在民机公司与外包项目承担方进行外包项目立项完成后,在双方所签订的合同不存在技术问题及其它细节上的分歧意见后,进行合同签订前完成评估事项。一旦双方完成合同签订工作,该合同就具有法律效力,除非出现重大的歧义和研发风险,否则不能终止合同。因此在合同签订后的评估就显得毫无意义。

(2)明确民机研发技术标准体系及适航要求。民机外包项目的的研制必须符合民用航空器的适航要求,适航要求主要是国家对民用航空产品提出的安全性要求。为了满足这些要求必须使用大量的各种工业技术标准。对适航条例与其支持标准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对民用飞机的发展是很有意义的。

(3)评估过程和内容要力求全面。对外包项目承担方的评估应严格依照相关的行业规定,除了对外包项目的类型、内容、研发要求等主要因素的考量评估,还要注意对项目研制细节、现场研发人员技术水平等方面进行考察,选择恰当的评估检查单据,通过函调与外包项目公司实地考察的方式相结合,进行全方位、立体式的审查,对于审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指出并要求改正,对于出现的疑问和分歧双方要及时进行协商。

(4)评估结果要有效利用。对外包项目承担方的评估是为了更好的保证民机研制的质量与可行性,因此对于评估结果要做到足够的重视与高效的利用。充分做好评估记录,对于评估过程中的数据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并采用横向对比与纵向对比相结合的方式,选取综合能力最强的公司作为外包项目承担方。

二、项目外包质量能力评估体系的建立

1、质量能力评估体系的建立原则

随着民机研制外包项目的发展和成熟,相关的标准体系也不断进行完善。目前国际上通用的民机质量体系标准都是以AS9100为参考,尤其注重对整个研制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潜在承担方质量能力评估体系组建亦以此为基础,确保外包项目各环节符合民机研制质量要求。潜在承担方质量能力评估体系建立须遵循以下原则:

(1)以过程方法为基础,评估体系应覆盖项目研制过程各环节,即包含人、机、料、法、环、测等过程要素。评估过程中的各环节有相互联系、上下衔接的关系,在进行项目外包的评估工作时,要注重对其中各部分环节的把控。

(2)以质量控制为依托,对不同民机研制的外包项目要做到一定的灵活性,充分考虑民机各组成部位的使用条件和工作特性,采用有较强针对性的质量控制,并在后期的评估过程中做到通用性与专业性相结合。

(3)以外包项目类型为切入点,不同类型的外包项目要按照行业评估规范进行对应类型的评估,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注意做好对项目外包承担方的考核工作,明确评估指标,避免在后期的项目验收中出现分歧。

2、外包项目评估体系的组建

(1)正确认清项目研制标准。在完成初步的外包项目合作意向之后,要对承担方的专业能力、设计意向等提供详细的备忘资料,对于商业模式和研发流程要进行一定程度的了解和跟踪,全面系统地对民机外包项目进行标准分析,找出民机设计、制造、研发过程中的相应体系标准,并在此基础上,全面系统的对我国民机研制的技术标准、战略体系、重点领域技术展开研究,及时跟踪收集最新国外民机研制标准,逐步形成与其相适应的完整的质量体系或适航审定基础。

(2)进行总体规划与设计。在完成外包项目的细节探讨之后,相关的研究人员和专家要进行总体的系统构建,从宏观上确定外包项目的研发方案,并制定实施计划书。以适航条例和技术标准为切入点,以民机适航性审查规定为指南,按照民机适航规章要求,做好适航规章与国内现有标准的对比分析,明确满足适航要求的标准项目,保证民机飞行的安全。

(3)各部门间配合工作,完成项目任务。通过制定详细的研发计划、开发编程、测试分析、系统整合、现场支持等多个步骤,初步完成对外包项目的工作任务。最后进行系统的调试运行,对于调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记录并反馈给相关的技术人员,对故障进行处理。

3、外包项目合同质量保证条款

质量保证条款是根据外包项目不同类型拟定的,主要分为:外包设计、外包试验件设计及加工、外包试验、外包应用软件开发、外包文件翻译、采购等。

三、外包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外包项目实施是指从合同正式签署到项目验收结束全过程。在整个过程中要进行的质量控制活动主要有项目实施方案或试验大纲的评审、试验前检查、项目中期检查、必要时的质量专项检查等。所进行的质量活动是为了监督外包项目的实施过程,确保外包项目是严格按照合同及技术协议执行,充分保证过程的符合性。

1、“外包设计、软件开发”类过程质量控制

外包设计、软件开发类项目的质量控制主要是通过设计评审来保证,但软件开发还需要通过各级别的测试保证。外包设计和软件开发类项目至少要求二次评审:一是对详细设计方案评审;二是在正式交付研究报告或设计结果前,对研究报告或设计结果进行验收评审。必要时可在实施过程中增加中间过程的评审节点。

2、“试验件设计及加工”类过程质量控

对于试验件设计及加工类外包主要是通过设计评审来控制其设计质量,通过试验件加工的跟产、试验加工检查、必要时的现场质量专项检查等手段进行控制。对于外包试验件设计及加工质量控制活动重点应该关注。所有的状态检查,测试记录和偏离处理都要有记录,确保可追溯性。

节能技术评估范文第15篇

【关键词】 VSD负压引流技术; 优质护理服务; 针对性护理; 关键环节; 护理措施

Nursing Research of VSD Negative Pressure Drainage Technology in the Treatment of Open Fractures with Skin and Soft Tissue Defects/WANG Gui-qin,LIANG Jia-zhi,TIAN Xiao-na.//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5,12(26):100-102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high quality nursing methods in VSD negative pressure drainage technology,improve the nursing ability of nurses in VSD.Method:25 patients with open fractures with skin and soft tissue defects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3 to November 2014 were treated with VSD negative pressure drainage,combined with high quality nursing service,used the method of nursing program,nurse in charge of the responsibility,the assessment-plan-implementation-evaluation-optimization of nursing path was implemented,the use of preoperative "targeted nursing",after the "eight key links of nursing" concrete method.Statistical methods were used for the cases of last 2 years,checked the problems before operation and postoperative,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esults of nursing care,the patient satisfaction rate,the average length of hospital stay were counted,the science and effectiveness of nursing method was verified.Result:25 cases of VSD preoperative issue were involved five aspects,postoperative problems were involved eight aspects,the settlement rate was 100% after nursing care.Data showed that the tangible assets:the satisfaction of patients was 99.98%;shorten the hospital stay of patients with an average of 9.97 days,the results were optimized compared with the group before the statistical data.Intangible assets:the nurses’ awareness of responsibility and care skills and methods were improved.Conclusion:VSD combined with operation nursing methods of high quality nursing service,using the nursing procedure,take the key link of preoperative nursing and postoperative nursing is an effective nursing method and is worthy of reference in the industry.

【Key words】 VSD negative pressure drainage technology; High quality nursing service; Targeted nursing; Key link; Nursing measures

First-author’s address:Employee’s Hospital of Henan Province,Zhengzhou 450002,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5.26.030

维斯第(VSD)即负压封闭引流,是一种有效快速清除组织水肿渗出液和坏死组织,促进肉芽组织生长,缩短治疗周期,用于处理各种复杂创面和深部引流的全新方法[1],将传统的点状引流变为面状引流,以生物半透膜为全密封材料,覆盖、封闭创面,连接负压,使创面处于全封闭负压引流状态,保护VSD敷料接触面下的毛细血管,敛合创面及腔隙,促进肉芽组织生长[2-3]。它是骨科开放性骨折合并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一种新的广泛应用的治疗方法,配合这项技术的护理技术与方法的研究应用显得尤为迫切与需要。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本院2013年1月-2014年11月收治的25例开放性骨折合并皮肤软组织缺损实施VSD负压引流治疗的患者,其中男19例,女6例,年龄22~75岁,治疗时间7~14 d,平均9.97 d,术前术后有不同程度的各类问题。护理方法包括“问题护理”、“护理程序”、“优质护理服务”、“针对性护理”、“关键环节护理”。

1.2 治疗方法 (1)彻底清创:对创面的坏死组织、脓液、渗液进行清创。(2)裁剪或拼接设计VSD材料:根据创面大小进行设计VSD材料。(3)无菌手法覆盖创面及生物半透膜、贴膜,连接负压,调节压力至-0.020~-0.060 MPa持续吸引,间断或持续引流管冲洗。(4)观察促进新生肉芽生长、创面愈合情况,总结每一例结果。

1.3 护理方法

1.3.1 术前护理 根据术前收集问题实施“针对性护理”。术前评估具体如下:(1)由责任护士负责,收集患者资料,全面掌握患者心身状况,为个性化健康指导及护理打基础。(2)评估对手术的认知状态:判断患者对VSD术的了解程度,对预期手术有无错误的认知和手术结果的过高期望,对手术时间、手术物资、手术持续过程的认知情况[4]。(3)评估对手术的心理反应:观察患者情绪有无过度紧张、压抑、悲观、失望或盲目乐观、毫无心理准备等,并了解引起不良心理反应的原因[5-7]。(4)评估术前准备落实情况:包括皮肤准备、胃肠道准备、术前药物的应用、生命体征及患者的营养与血管条件等[8-9]。

1.3.1.1 个性化健康教育舒缓,有针对心理疏导 责任护士负责,其他责任护士根据评估收集的患者心理状况及其他问题进行VSD技术手术配合、VSD术后自我配合等健康教育,消除术前顾虑[10]。

1.3.1.2 治疗环境管理 为了避免感染,加强基础护理和病区管理,房间每日空气消毒,术前更换床上用品及床单元消毒,保持适宜的温度湿度[11-12]。

1.3.1.3 加强营养 术前给予营养丰富、清淡易消化食物,提高抵抗力,促进康复。

1.3.2 术后护理 8个关键环节护理措施保安全。责任护士总负责,各班护士共同参与,护士长“五查房”,完善术后各项护理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进行8个关键环节的针对性护理。

1.3.2.1 评估伤口出血、渗液情况 短时间内有少量出血、渗液,属正常情况。但出血量较多或出血期延长时,应通知医生及时处理。本组3例出血量大(术后3 d,80~100 mL/d),经过护士及时观察评估密闭换药处理,伤口均在预期内痊愈。因此伤口观察评估处理是术后第一个关键环节[13]。

1.3.2.2 评估负压吸引装置的情况 正确适当的负压对创伤部位肉芽组织的生长起着“揠苗助长”的作用,过大或过小负压会阻碍肉芽组织的正常生长。定时查看吸引装置的压力,有异常及时处理是术后护理的第一个关键环节[14]。

1.3.2.3 评估患者引流管是否通畅 各种原因造成引流堵塞或不畅,影响创面愈合的同时引起继发性感染;责任护士根据评估结果定时检查患者的、引流管道的位置、及时挤排血块,教育患者自护是很关键的第二个环节,本院25例管道通畅率为100%。

1.3.2.4 评估伤口生物膜密闭情况 密闭的生物膜是保证创面肉芽组织生长的无菌环境及适当压力的基础,如果生物膜边缘漏气,VSD清创术将无效。责任护士及时观察评估,及时与医师沟通处理,保证生物膜密闭是关键的第三个环节。本院25例均在正确观察护理下密闭效果完好。

1.3.2.5 评估患者术后伤口疼痛情况 伤口早期疼痛会随着效的减退而逐渐明显,剧烈的疼痛影响情绪、进食、睡眠等。本组16例不同程度疼痛,评估疼痛得分,根据结果采取早期舒缓措施,必要时遵医嘱应用止疼剂,保证患者无疼度过VSD持续过程是术后护理第四个关键环节。本组16例经过有效评估护理,100%疼痛缓解。

1.3.2.6 评估VSD术后肢体活动情况 术后肉芽生长期持续使用负压装置,会不同程度限制肢体活动,影响功能锻炼。因此及时对术后肢体活动度进行评估,指导正确主动与被动活动,促进循环与代谢,防止便秘,加快创口肉芽生长与愈合是术后第五个关键环节[15]。

1.3.2.7 评估生命体征情况 体温升高提示创面可能感染,责任护士应立即通知医生共同处理,防止感染。所以术后正确监测生命体征,及时评价,准确处理是术后护理的第六个关键环节。

1.3.2.8 评估照护环境 整洁、安全是病房环境的基本要求,但对于此类患者病室的清洁度尤为重要,也是本院第七个护理关键环节。

1.3.2.9 评估心理状况 部分患者皮肤软组织缺损过多或伤口污染过于严重需要进行再次VSD术,多数出现焦虑情绪,心理疏导护理是第八个关键护理环节[16]。本组12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责任护士通过观察及有效宣教使之缓解。

2 结果

25例VSD术前问题涉及5个方面,术后问题涉及8个方面,经过责任护士及时评估处理、医生协同处理全部解决,解决率为100%,术前护理评估结果及术后关键环节护理措施应用结果具体内容见表1、表2。数据显示有形资产:患者满意度99.98%;患者住院时间缩短平均9.97 d,均较本组统计数据前结果优化。无形资产:护士责任意识与护理能力及方法提高。

3 讨论

3.1 VSD负压引流技术可靠性 本院25例VSD术的效果与张国凤等[1-2]有关VSD技术的研究结果相当。此项技术用于治疗四肢开放性骨折合并皮肤软组织缺损和控制创面感染取得的临床效果,具备其他方法无法比拟的优点[3]。

3.2 护理方法优越性 (1)采取问题护理,运用护理程序路径、优质护理服务方法、问题护理措施,术前针对5个方面的问题,缓解率为100%,说明术前针对性护理有效。(2)术后关键环节护理措施应用,使术后问题全部解决,解决率为100%,说明术后护理有效。(3)有形资产:患者满意度调查,满意率99.98%,住院时间9.97 d,较数据统计前结果优化。(4)无形资产:评估量表实施加强了责任护士的观察意识与能力;针对性护理的应用促进了护士责任意识;问题列表统计的应用促使责任护士护理患者“数字说话-讲究结果”,保障患者护理落到实处;应用护理程序提供整体化护理,术后八个关键环节护理措施应用引导护士“重过程抓重点”的护理意识与能力,最终,患者得到了实惠。

总之,VSD负压引流技术是外科引流技术的革新。本院运用护理程序的路径、优质护理服务的方法,针对具体问题,实施“术前针对性护理”、“术后关键环节护理措施”,临床实践与数据统计结果表明,它是一种有效科学的护理方法,值得业内借鉴应用。

参考文献

[1]张国凤,施牡丹.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复杂创面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9,6(20):1831-1832.

[2]孙伟,阮国辉.负压封闭引流术(VSD)在手、足部软组织损伤中的临床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2011,9(13):20-21.

[3]姚元掌,黄显凯,麻小林,等.创伤软组织损伤的封闭性治疗[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02,16(6):388-390.

[4]王雪娟.VSD负压密封引流治疗开放性骨折合并软组织缺损7例围术期护理[J].齐鲁护理,2009,15(6):28.

[5]陈世云.负压封闭引流(VSD)在下肢开放性骨折合并软组织缺损创面的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245-246.

[6]李菁林,陆秀珍,邹叶芳.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开放性骨折合并软组织缺损的护理体会[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33(9):1258-1259.

[7]裘华德.负压封闭引流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6.

[8]李惠珍,钟小晶,王一征,等.负压封闭引流治疗严重软组织损伤的疗效观察与护理[J].南方护理学报,2003,10(3):16-17.

[9]徐琰,姚元章,黄显凯.负压封闭引流(VSD)治疗损伤感染创面的临床观察[J].创伤外科杂志,2001,3(4):311-312.

[10]孙旭东,王金华,沈祥,等.外固定支架结合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GustiloⅢ型开放性骨折中的应用[J].安徽医学,2013,34(5):560-562.

[11]陈桂兰,潘鹏飞,陈怀祥,等.口咽通气管在院前急救与转运中的应用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4):346-347.

[12]曲晶.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加外固定器治疗四肢开放性骨折护理探究[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3(23):504.

[13]张惠玉,李荷琴.VSD负压引流失效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吉林医学,2013,34(29):6156-6157.

[14]慕长萍.创面冲洗-负压封闭引流结合外支架固定治疗胫腓骨开放性骨折合并软组织缺损的护理[J].现代医药卫生,2013,29(11):1722-1724.

[15]朱如里,马永平,郑闽前,等.封闭负压引流治疗腕部开放性骨折合并软组织缺损[J].创伤外科杂志,2010,12(3):218-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