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科研诚信管理范文

科研诚信管理范文

科研诚信管理

科研诚信管理范文第1篇

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对高校科研项目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随着高校对教师队伍科研及学术水平要求的不断提升,对高校教师造成了一定科研压力,高校中各种学术不端行为逐渐增多,科研诚信危机日益严重。本文以某高校科研管理为背景,设计并开发了高校教师科研诚信管理系统,以减少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重复统计、漏报、误报等情况,及时统计高校教师科研诚信情况,有效提高科研诚信管理效率。

1国内科研诚信管理现状

目前,针对科研诚信管理,国内大多数高校采用传统的纸质档案管理方法,使得档案数据分散,无法将数据进行整合分析,因而未能形成完整的科研诚信管理体系,无法对学术不端现象进行有效的监督和处理。随着我国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推进,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采用数字化的应用管理系统对数据进行管理与分析,成为数字化校园中数据处理分析的新方式,它有利于推进教学、科研和管理模式变革,实现高校管理的系统化、数字化及信息化。

2系统功能

教师科研诚信管理系统对教师提交的科研成果进行审核管理,满足了高校信息化与办公自动化的需要。教师通过网络录入个人科研成果信息,由高级管理员针对经常出现的科研不端行为,对教师科研成果信息进行审核,并将审核结果提交到系统中,系统自动统计出每位教师的科研诚信度。

2.1基于角色的权限管理

本文将用户访问过程进行逻辑分离,将访问权限与角色相关联,角色再与用户关联,以实现管理员对用户及权限的高效管理。系统中角色和权限的映射关系如图1。

图1系统中角色和权限的映射关系

2.2科研项目信息管理

在本高校科研诚信管理系统中,用户将本人拥有的所有科研成果根据要求录入到系统中,交由管理员进行审核。在用户录入信息后、管理员审核信息前,用户可以修改或删除个人录入的科研成果信息;当管理员完成审核提交到系统中,得出该条信息的诚信情况后,用户则不能再修改科研成果信息。

2.3科研项目审核管理

用户提交个人科研项目成果后,由管理员对每条科研成果信息进行审核,查看是否存在抄袭、剽窃侵吞他人学术成果、篡改他人学术成果、未参加创作却在他人学术成果上署名等学术不端行为,并将该成果信息违反的条款和条款详情提交到系统中。根据审核结果,系统自动计算出用户该研究成果存在的学术不端行为数量,判断其诚信状态。审核详情提交后,管理员仍可以对审核详情进行修改,系统分析并显示新的诚信状态。

管理员审核科研成果信息秉承公平、公正、公开原则,管理员不能审核自己的科研成果信息,并且每个管理员对审核详情进行修改时系统都会保存其操作记录。

2.4科研成果信息查询

系统用户中不同角色拥有不同的查询权限。如普通用户没有查询权限,院系领导拥有本院系内科研成果信息查询权限,校级领导和超级管理员拥有全校所有科研成果信息查询的权限。

3系统数据库

在数据库设计时,要减少数据冗余、保证数据库操作效率,使系统能够更容易进行后期维护和二次开发。本系统由于科研种类丰富,科研信息数据量大,通过对数据关系的分析,本系统数据库主要设计为3类数据表:基础数据表base、业务数据表business、数据统计表count。其中基础数据表用来储存多种用户在录入信息时需选择的基础数据列表,以实现对选择数据项的动态控制,提高系统的二次维护性能;业务数据表则存储在多个业务流程中产生的各种数据,并设置字段来记录每条科研成果的审核状态和诚信状态;数据统计表用来存储系统需要展示给用户的数据结果,在审核详情发生更改时系统自动计算并将数据存入表中。系统中3类数据表的表间关系示例如图2。

图23类数据表表间关系示例

4系统框架结构

教师诚信管理系统建立了系统的诚信监管机制,对教师提交的科研成果进行审核,揭露学术不端行为,对教师的科研行为进行系统有效的监督和管理。

目前,数字化校园的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实施,使得高校对管理系统的需求越来越丰富,系统更新越来越频繁,因此本文采用三层架构进行设计开发,以实现系统的高维护性能。三层架构分为表示层、业务逻辑层以及数据访问层三层来设计实现。三层架构通过Model实体类来互相联系,表示层将实体对象中封装的数据解析出来展示给用户,或将用户提交的数据封装成实体对象,再传递给业务逻辑层;业务逻辑层根据用户请求对实体对象中的数据进行处理,再传递到数据访问层;数据访问层将传递过来的实体对象中的数据保存到数据库中。

5系统安全

由于该系统是基于网络运行的,大量数据通过网络进行传输,因此对系统安全性要求很高。本系统的安全性保障主要包括4个方面:

(1) 参数化查询。在系统访问数据库时,用参数代替原有需要输入数据的位置,通过该参数化查询方式可有效预防注入式攻击。

(2)用户登录密码加密。在系统设置登录密码之后,将密码用MD5算法加密成新的字符串后再存入数据库表中。而MD5加密方式是不可逆的,因此在用户登录验证时,需将用户输入的密码用MD5加密后与数据库表中的MD5码进行比对,来确定用户登录是否成功。

(3)附件上传限制。在系统中个人信息录入时需上传个人头像,系统利用Flash和JS结合开发文件上传插件,在上传时限制文件类型为图片类型,并限制文件大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被木马攻击的可能性。

(4)退出时Session清空。设置退出系统功能,用户选择退出系统时,将清空系统中的Session值,非法用户在本机再次输入页面地址时,登录信息已经失效,必须重新登录系统。

6结语

随着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逐步深入,本文开发了基于三层架构的高校教师科研诚信管理系统。该系统加强了对教师科研诚信的统一管理,有效提高了高校教师科研诚信的管理效率,实现了高校教师科研诚信管理的数字化、自动化及系统化。

科研诚信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科研 诚信 档案 建设

中图分类号:G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8-0071-01

一、国家层面对科研诚信的规范和完善

近年来,科研诚信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科研诚信对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和科技人才培养出现了负面影响,直接影响到整个科研学术环境,它主要表现在社会各界对科研道德,学术诚信问题的讨论,更是在新闻报道、报刊杂志等方面引起热议,这些反应说明科研诚信问题的严重。因为当精神价值和道德标准出现危急,社会舆论造成严重后果时,社会各界才会认识到它的严重性,才会反思,做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制度等。针对科研诚信,从多方面加强科研制度建设,治理学术浮躁、学术不端等不正之风,构建良好的学术风气,优化科研资源,建立科研诚信档案,对高校的科研诚信提出了制度化的指导意见。

二、高职院校科研诚信的现状

科研诚信是科学研究和发展创造的基础。目前,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热议科研失信现象的流传,部分高职院校的科研诚信和学术风气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具体表现为:科研人员在选题和课题研究过程中没有认真对待,有意识回避与理论假设和试验预期不一致的结果,缺乏应有的科学道德和行为规范,科研诚信和自律意识薄弱,拼凑论文成果屡见不鲜,甚至利用不正当手段谋取个人利益、套取科研经费。

高职院校科研工作普遍起步较晚,加强科研诚信,是当前高职院校加强自身科研能力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在治理科研诚信建设过程中,要健全制度,形成科研诚信的长效机制,要从健全法制、加强管理创新、促进科学共同体内部的规范管理,以及科技人员自身的道德自律和文化建设等多个层面综合推动。加强科学研究的同时要完善科研诚信规范,强化科研监督管理,努力推动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健康发展。

三、建立科研诚信档案的重要作用

1.科研人员科研诚信意识的提高是营造高职院校良好学术氛围的基石

诚信是基本行为规范的价值核心,更是个人诚信档案的重要内容[1]。个人诚信意识提高了,不仅是营造高职院校良好学术氛围的基石,更是做好科技创新先锋、学术道德和社会诚信的表率。

2.建立个人诚信档案是科研诚信长效机制的基本保证

随着现代高科技信息业的快速发展,科研诚信的内涵建设也在不断丰富[1],建立个人科研诚信档案势在必行。高职院校建立个人科研诚信档案是科研诚信长效机制的基本保证,科研诚信能够促进管理的透明度,对各项环节做到公平、公正。成立学术委员会,完善学术委员会章程,逐步建立健全科研诚信档案的建设与管理,对参评的项目、课题负责人、科研人员、承担单位等,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和成果产出中出现的不良行为记入个人诚信档案。

3.建立个人科研诚信档案是治理学术不端的有力抓手

科研诚信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是体制方面的原因:主要包括:⑴科研绩效评价机制不尽合理;⑵科研管理制度不健全;⑶科研分配体系不合理;⑷监督机制薄弱。

二是个人方面的原因:主要包括:⑴科研诚信意识薄弱;⑵科研诚信观念落后;⑶缺乏科研诚信自律原则;⑷经济利益的诱惑。

四、科研诚信档案建设的基本要求

1.科研诚信档案归档内容

个人基本信息,专业技术职务,承担科研项目、获奖成果、专利、论文、论著、教材,科研荣誉,学术不端审查及处理情况。

2.科研诚信档案的管理与考核

多部门合作,科研管理主管,负责档案管理、材料归档及科研成果方面的审核,于每年年底对专业技术人员的科研工作业绩进行考核、汇总、统计,建立个人科研业绩诚信档案;人事管理部门、教务部门等协助,负责相关档案材料的审查与考核,并将相关材料移交管理部门进行归档;学术委员会负责归档材料的处理认定,对考核结果真实性、一致性情况进行审核,并在全院范围内公示。最终考核结记入个人诚信档案,与专业技术人员年终考核、评先推优、职称评聘挂钩。

3.科研诚信档案的应用

科研诚信不仅是对个人道德水准的评价与考验,更是个人成果的真实记录与写照,它应用于职称晋升评价、专业技术职务聘任,荣誉表彰相关条件的认定等。科研诚信管理与应用是实现创新与规范齐头并进,创新是要顺应科技创新,利于科学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流程,实现资源共享、一档多用。

五、科研诚信档案的管理与监督

科研诚信档案的建设在科技工作中的位置至关重要。正确引导和宣传,使科研人员,完善落实好各项措施,以实实在在的成果取信于公众,使优良传统和声誉发扬光大。

1.建立个人诚信档案

个人诚信档案不一定完全杜绝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2],但可以消除大部分,是杜绝和减少科研学术不端行为的一个重要措施。单位在每年年底的绩效考核中设立个人科研诚信档案不良记录考核指标,如果有人超出指标,根据规定按照等级给予不同程度的处罚。

2.明确责任,加强监督

建立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明确个人职责与管理部门的监督,完善科研诚信记录的有效利用,达到遏制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

3.规范科研诚信建设

按照科研诚信的基本规范和要求,建立健全科研道德规范,完善学术评价和科研诚信的相关制度。同时,鼓励科研人员针对国家的需要和要求,潜心研究,为国家做出更多创新性研究成果。建立完善科研诚信绩效档案,并将其作为科研人员年终考核、职称晋升考评的重要依据。

总之,科研诚信建设是当今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高职院校应更加重视,必须认识到科研诚信对科教、研人员的科研核心竞争力和高校品牌创建的重要作用,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落实各项法规、制度,提高科研活动的透明度。聘请专家对法规、制度进行宣讲,提高科研人员对科研诚信的认识与提高,使诚实守信成为科技工作者的自觉行动。

参考文献

[1]李立群,史呈伟;王菲;于丹丹;刘心平;孙瑞岐;科研诚信缺失的表现、成因与对策[J].中国卫生人才,2011(8):70-71

[2]刘延东,将科研诚信和学风建设摆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在科研诚信与学风建设座谈会上的讲话 科协论坛 2010,5(274)

科研诚信管理范文第3篇

2012年7月,英国研究理事会等八个部门和单位签署的《维护科研诚信协约》(以下简称《协约》)正式对外公布。《协约》旨在提供一个国家层面的关于良好科研行为及其治理的综合性框架,使政府部门、公众和国际社会确信英国的科学研究始终坚持严谨与诚信方面的最高标准。

签署单位希望达到四个目的:(1)更好地协调现有的科研诚信建设工作;(2)更有效地促进英国科研诚信建设情况的交流;(3)鼓励有关部门和机构担负起责任,使其制度更加透明;(4)激发人们反思目前的相关实践,找出可改进之处。

签署单位致力于做好以下五方面工作:(1)在所有科研环节坚持严谨与诚信方面的最高标准;(2)确保开展的研究遵循适当的伦理、法律和专业框架以及相关的义务和标准;(3)维护以良好治理、最佳实践和支持科研人员发展为基础的崇尚诚信的科研环境;(4)采用透明、健全和公平的程序处理科研不端行为举报;(5)共同加强科研诚信建设,定期且公开地评估工作进展。

二、《协约》将促进英国科研诚信建设的协调配合

英国大学与科学国务部长戴维・威利茨在为《协约》撰写的序言中指出,这是首次建立机制,使科研领域的主要利益相关方一起总结经验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

《协约》的签署单位包括英国研究理事会、英格兰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苏格兰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威尔士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北爱尔兰就业与学习部、英国国家健康研究所、英国大学组织和维康信托基金会。《协约》同时还得到了商业、创新与技能部等政府部门以及学术界的认同与支持。

《协约》的签署是英国在国家层面协调科研诚信建设工作的重要一步,其框架和内容与英国科研诚信办公室、科研诚信前景工作组、出版道德委员会等以往的工作和努力有着密切的联系。

早在1999年,英国的一些有识之士便提出应当建立科研诚信方面的全国性指导与协调机构,但当时一直无法确定如何启动相关工作,而有意尝试的机构也因工作难度太大而被迫放弃。2006年成立的英国科研诚信办公室及其前身――英国健康与生物医学科研诚信专家组开展了许多工作,包括提出一些得到广泛接受的规范和指南,为各类机构和科研人员提供有关良好科研行为和调查处理科研不端行为举报方面的咨询意见。目前英国科研诚信办公室作为公益性慈善组织,得到英国许多研究型大学、英国国家健康研究所以及英国皇家学会等机构的资助。

2009年,英国研究理事会、英国大学组织等机构共同成立了科研诚信前景工作组。该工作组在2010年完成的报告中分析了当时英国科研诚信建设的制度安排及有关方面的需求,提出在科研机构承担科研诚信建设主要责任的同时,应当在国家层面采取联合行动:通过建立一个全国性的咨询与支撑机构,以确保相关政策、规范和标准的一致性,并提出了有关机构设置、职责范围等方面的九项具体建议。

《协约》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还反映了《英国医学杂志》与出版道德委员会于2012年1月通过的《关于英国科研不端行为的共识声明》中的部分建议,包括科研资助机构有义务要求有关科研机构负起责任,如要求各机构都任命一位高层管理人员作为科研诚信官员。

三、英国的一些经验值得我国参考借鉴

英国目前正在进行的工作,与我国的科研诚信建设实践有很多共通之处。我国于2007年建立了科研诚信建设联席会议制度,目前联席会议由12个部门和单位组成。五年来,联席会议开展了一些工作,如联合《关于加强我国科研诚信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组织落实2010年国务院科研诚信与学风建设座谈会的精神。我国的《意见》强调有关方面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社会参与和科技人员自觉行动。而英国的《协约》也是动员和协调资助单位、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的力量,利用现有制度安排促进相关工作。

通过分析《协约》的内容,可以发现其中所包含的一些理念和强调的重点工作为我国深入开展科研诚信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可资借鉴的经验。

1.确不同阶段科研诚信建设的重点

《协约》的制定与签署,表明英国政府机构更加重视科研诚信问题,也促进有关各方更加公开地讨论科研不端行为。《协约》有针对性地强调了一些工作重点,包括不同主体承担各自的责任,促进相关工作的公开与透明,以及补充完善现有科研管理制度。

在我国2009年的《意见》中,也充分阐述了需要解决的问题。但由于科研诚信建设所涉及的机构、法律、政策、机制、支撑和协调等要素都十分复杂,且受到现有制度安排的约束,致使很多问题不容易得到解决。今后我国应发挥联席会议等制度的作用,深入开展工作研讨与交流活动,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统筹协调,稳步推进不同阶段的重点工作。

2.不断总结经验和发现问题

科研诚信建设是不断发展与深化的过程。《协约》提出了一些有助于及时发现和改进问题的措施,如用人单位每年应向其决策机构提交科研诚信建设情况年度报告,应公开对科研不端行为举报的调查处理结果,以及《协约》签署单位举办年度论坛,评估整个科技界科研诚信建设的进展并总结经验。

我国科研诚信建设仍面临许多问题和挑战,包括完善相关制度规范和调查处理机制,加强宣传教育和培训等。而通过经常性地总结经验、梳理问题,特别是总结我国每年科研诚信建设的整体进展,确定完成某些工作的时间表,将更有效地促进关键问题的解决。

3.建立适当的调查处理举报程序

《协约》明确了用人单位需要建立调查科研不端行为举报的透明、健全和公平的程序,并使之适应科研活动发展变化的需要,同时确保调查人员具有相应的知识、技能、经验和授权。

目前,我国也迫切需要完善调查处理科研不端行为举报的政策和程序。尽管我国的大学和科研机构一般都制定有调查处理程序,但在调查人员的资格条件、调查处理程序、调查的质量标准、惩戒措施的设计与实施和保护举报者等方面都还不尽完善,需要有关部门和单位结合实践有组织地进行深入探讨。

4.建立科研诚信建设的咨询与支撑部门

英国科研诚信办公室和出版道德委员会等机构为英国科研诚信建设开展了大量基础性工作,包括组织制定规范、标准和指南,接受各方面的咨询,并在其周围集聚了许多热心而有经验的专家学者。

在我国还缺乏像英国科研诚信办公室那样的咨询与支撑机构,现有不同层面的科研诚信与学风建设机构在工作人员数量、专业知识、工作经验和投入精力等方面都存在不足,从而需要依靠大学或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承担研究、咨询等方面的工作支撑。实践表明,制定学术规范、教育培训,特别是调查处理科研不端行为举报等工作需要由具备专门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人员承担。为此,我国应建立为科研诚信建设提供支撑的专门机构,由其承担或组织开展一些涉及全局性的工作和咨询工作,同时广泛联络科研诚信方面的专家与有经验的管理者。

5.注重科研诚信环境建设

《协约》突出强调了科研诚信环境建设的重要性,并提出一些具体建议,包括资助机构和用人单位发挥导向与管理作用,在现有资助和管理体系中嵌入科研诚信方面的要求。

通过完善科技资源分配、考核评价和奖励等制度措施可以促进科研诚信建设,已成为我国科技界的共识。目前需要结合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和教育体制改革,明确有关部门和单位在完善科研管理制度和培育良好科研环境方面的责任,其中可借鉴英国的经验,充分利用现有的管理框架和职责分工,在其中嵌入科研诚信建设的制度安排,促进在全社会、科技界、机构和团队等不同层面都形成良好的环境与氛围。

(作者:孙平,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2013年5月5日至8日,第三届世界科研诚信大会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市举行。来自40多个国家的300余位代表参加了会议。我国科技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科协等部门都派出人员与会。

科研诚信管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校 诚信建设 总体构想

对于一个现代文明社会来说,诚信建设是一个长期艰巨的系统工程。在我国,当前诚信建设形势紧迫,任务艰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要把诚信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无论政府还是企业、个人,在社会诚信体系的构建中其作用都不可或缺。高校作为思想文化的主阵地,在诚信建设上还缺乏总体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本文将对于高校在诚信建设方面发挥独特作用、存在问题和总体构想谈一些看法。

一、高校在诚信社会建设中的独特作用

高校诚信是以高校及其教职员工和大学生为主体的诚信。高校诚信是诚信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明高校的重要标志,是高校社会影响力的关键。高校诚信在构建诚信社会进程中能发挥特殊的表率作用,具有不可替代性。

(一)高校在诚信社会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1.高校诚信建设有利于社会风气的改善。诚信社会的建立、信用的构建,单靠政府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依赖于社会组织和个人。高校具有特殊地位,其诚信研究建议会影响政府,可以促进诚信法律法规的制定。高校与家庭有着密切的联系,高校影响一个学生,往往会改变一个家庭。

2.高校诚信建设有利于社会稳定。高校师生的思想往往走在社会的前沿,其行为直接影响社会的健康发展。当学生因为高校的诚信而感到社会公平时,就会在心目中树立起对社会的良好印象,从而有利于社会稳定。

3.高校诚信建设有利于社会管理。如果高校诚信建设得好,有利于学生诚信意识的建立,将来踏上社会,他们将以诚待人,有利于社会诚信风气的好转。如果高校出现信任危机,就会动摇整个社会管理的基础。

(二)高校在诚信理论创新的探索作用

1.高校在诚信伦理和诚信法制建设上有优势。高校是新思想、新价值观的创造高地。我国诚信问题的求解,诚信理论的创新,诚信法制的建设,要靠高校的具有科学研究能力的人才去探索和实践,所以,高校诚信建设就是自觉承担使命,为我国的社会进步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2.高校在诚信思想和诚信法制传播上有优势。高校是诚信思想理念的主阵地。高校的任务在于将诚信的传统一代一代传下去,促进人们思想的进步,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主阵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诚信建设,有利于诚信教育的开展。

(三)高校诚信对社会诚信建设的辐射示范作用

1.高校要做守法诚信的典范。没有栋梁,社会诚信大厦难以建立起来,所以,要建成一个诚信的社会,作为社会栋梁的高校诚信建设得好,可以通过率先垂范,促进社会诚信进行良性运行与健康发展。

2.高校的诚信实践对社会的其他组织有示范作用。诚信对大学生有着不一般的意义,因为它代表中国素质教育的程度。大学生诚信实践对社会的人员也有示范作用。通过高校广大师生员工的诚信实践,对整个社会产生广泛的辐射和示范作用。

二、当前高校诚信建设存在的问题

第一,高校诚信建设理论和实践缺乏前瞻性。高校诚信建设的重点应在诚信引导和失信预防上,也就是建立一个好的诚信制度和机制,引导人们主动诚信,减少失信行为的发生。目前在我国还缺乏诚信高校的总体构想,看不到具有前瞻性的失信预防。诚信高校的建立可谓任重道远,主要原因是高校诚信建设具有复杂性和系统性。但我们应当看到,由于高校诚信问题的大量出现,社会开始对高校的诚信不信任,对高校评价在降低,这不但影响学校的声誉和教育质量,高校对诚信建设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第二,高校诚信建设思考缺乏系统性。高校诚信系统性建设是把高校作为一个整体来思考诚信问题,具有全面性和可操作性。全面性应包括高校对社会的诚信和高校所有人员的诚信,内容包括管理服务诚信、教学学术诚信、学习考试诚信等方面的规范和制度建设。可操作性就是采用具体的、能够被衡量的诚信模式来检验人们的行为,并对其行为有所记录。

第三,高校诚信建设实践缺乏整体性。就目前的情况看,高校学生诚信建设有所突破,但教师、管理人员诚信建设缺乏。单单有学生的诚信建设是不完整的,也是很难真正实现的,因为一个人是否诚信与其所处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学校的诚信是一个系统工程,教师失信对学生有负面的影响,而且影响很大。当前高校诚信建设不能缺少教师、管理人员诚信建设。

第四,高校诚信建设研究缺乏指向性。从目前学界关于高校诚信建设研究现状看,问题现象研究多,而实践做法研究少。从所发表的专著和论文来看,研究现象和问题的很多,形成了泛泛的空谈,对改进高校的诚信建设实际意义有限,而很少有学者提出可操作的诚信方案,目前只有学生的诚信档案在个别高校实施。从研究来看,现在各高校的诚信方案实践的做法几乎都是针对学生诚信问题的,很少有人对实际效果进行跟踪和进行规律性的总结,使一些尝试性的做法难以推广。

三、高校诚信建设的总体构想

(一)制定和完善高校诚信的法律法规

制定高层次的诚信立法,目的是强化诚信的法律义务,而不单单是道德境界,使高校诚信领域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

1.国务院应当制定学术诚信研究行为的法律规范。目前立法有知识产权法,还急需由国务院以行政法规形式制定并公布实施的《中国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诚信研究行为规范》,适用于全国各类高校科学研究的教师和学生。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要避免高校师生在科研的道路上自己摸索前进的尴尬。此前,由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制定的《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存在许多问题:一是不具有法律规范性质,只是一个学术共同体内部的学术契约,所以它对学者强制约束力远远不够。二是内容简单粗糙,规范性不强,没有程序方面的规定。三是现在的规范散乱不系统。《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只能适用于人文社科学术研究,还缺少自然科学的学术研究的规范。针对科学研究的法规是:2007年12月新修订的《科学技术进步法》,只有8个条款直接涉及科研诚信建设和规范科研不端行为。针对大学生的学术诚信问题又另行规定的《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恪守学术规范、帮助学生树立学术道德,但这个行政文件不具有道德规范也不具有法律规范性质,仅仅是一个道德的号召。

2.教育部应当修订学生管理的法规。目前,高校管理及与高校学生有着密切关系的法律有:1981年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及其《暂行实施办法》、1989年实施《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和1990年实施《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就学位评定程序来说,关于研究生管理有1995年的《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从目前的规定来看,学位评定诚信、学生管理诚信的内容还没有明确纳入其中,比如考试作弊、成绩造假等,教育部应将学生管理的法规进行及时修订,从而有效地遏制学生失信行为的发生。

3.制定调整高校与各服务公司关系的服务诚信法规。现在大学后勤社会化,在服务方面存在诚信缺失的问题,集中表现在不能提供优质服务上。另外,目前保护学校和学生的合法权益靠民法调整还不够具体,比如学生权益在受到后勤服务的侵害时,学生向谁索赔,学校是否承担责任等问题还不明确。

(二)大力推进高校诚信教育

1.诚信教育要从知晓诚信规范开始。首先全校师生应人手一册诚信规范。知晓后还要做出承诺,承诺就是别人信任的开始,以此激发人们诚信的信心与动力。因为被人信任是有尊严生活的开始,过有尊严的生活,人生才有积极意义。所以高校的诚信教育要从让高校所有人员知晓诚信规范开始。

2.高校诚信教育要从教育者开始。教育者中教师的责任重大是诚信教育的重点,学生出现诚信问题,首先是老师有责任。现在的问题是一些教师本身就不懂学术诚信规范,自己不知什么是借鉴他人成果,什么是抄袭,如何教育学生,所以最重要的是解决老师自己的诚信问题,教育者要首先接受诚信教育。

3.学生的诚信教育更不能忽视。对学生的诚信教育要注意务实性问题,在学术研究中避免学术失范可以举例说明,什么是正确引用,什么是抄袭。将诚信教育与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道德观、法制观教育相结合,力求让大学生成为既是各个领域学术技能,同时具备诚信学术公民所必需的素质,只有这样,中国成为创新型国家才有希望。

(三)建立健全高校诚信档案

在高校诚信建设中,将高校的所有人员全员参与诚信建设是取得实效的关键,诚信档案要人手一册,诚信档案的设计应在第一页显示高校师生的诚信承诺。但由于人员的岗位和职责不同,诚信的档案的设计应有所不同。高校教师的诚信重点在于学术诚信和教学诚信。管理育人重点在于招生管理、考试管理、学生管理。服务人员重点在于提供已承诺的服务。对学生缺乏诚信则重点在学术诚信和考试、评优等方面。

(四)积极建设高校诚信文化

明礼诚信、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能潜移默化影响广大师生。开展各种校园诚信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诚信育人环境,可以增强高校师生诚实守信意识,可以促进师生严谨治学,可以树立高校的良好形象。可以在每年的开学第一周定为诚信周宣传诚信,将教师、学生诚信的典范进行大力宣传,将学生诚信收到奖励和不诚信收到惩罚的故事融入大学生的各种活动中。

(五)建立和完善失信惩处机制

目前,国家在高校的诚信处理上没有统一的法律规定,各高校制定的处理规定有不统一的现象。所以教育部应统一立法,实现失信的投诉举报、调查核实、监督监察、公开公示和惩戒处置的程序有法可依,特别要规定对不服的处理决定与诉诸司法救济相衔接,避免失信处理定性为行政处分,只能通过申诉等其他途径来解决,造成不能有效地保护其自身权益的问题,从而有失公开公平原则。

总之,高校诚信建设复杂艰巨,任重道远。国外的大学为我们提供了成功的经验。我国的高校要想建成世界有一定影响的大学,需要全校教职员工和学生共同努力,还必须以远见卓识和勇气魄力推进实施,才能把高校诚信建设好。

[参考文献]

[1]董娅.当代大学生诚信状态研究报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科研诚信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美国;高校学术诚信;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4)12-0040-03

近年来,学术诚信问题成为讨论和研究的热点。不少学人开始或重新开始关注学术诚信问题,反映在教育方面则着重于如何开展富有成效的学术诚信教育。然而,学术诚信教育一直没能得到重视。美国斯坦福大学前校长唐纳德・肯尼迪在《学术责任》一书中说:“我觉得我们在培养年轻的学术接班人时偏重于他们各自的学术领域,却忽视了那些让他们成为成功的负责任的学术公民所必需的其他知识和技能。”[1]他所说的知识和技能即学术责任感。

唐纳德・肯尼迪的话也暗示了二十年前的美国学术界同样令人担忧,美国大学也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学术不端行为。20世纪80年代,美国各高校逐步加强了学生的学术诚信教育,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率先作为,从学生一入校就开始利用各种方式对其进行教育。笔者通过梳理美国学术诚信教育的历史经验,总结几点启示,以期为我国高校学术诚信教育的发展提供参考。

一、学术诚信教育的内涵

成立于1992年的美国国际学术诚信中心(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Academic Integrity),认为学术诚信包含五个基本价值观念:诚实(honest)、信任(trust)、公平(fairness)、尊重(respect)和责任(responsibility)[2]。美国科学三院国家科研委员会撰写了一份研究报告,继承了该理念,认为学术诚信体现为一种负责任的研究行为,即诚实、准确、有效率、客观[3]。密歇根大学研究科研伦理和诚信的Nicholas H.Steneck 教授指出,“对于个人来说,诚信是其道德品质和经历的一个方面,对于研究机构来说,学术诚信关系到营造一种提倡负责行为的环境”[4]。这一表述深受布迪厄场域理论和格式塔心理学的影响。场域理论认为,每一个人的行动均被行动所发生的场域所影响,格式塔心理学也认为行为受行为环境的调节。由此可见,学术诚信的研究不能仅仅关注个体的行为,同时也是组织、环境以及制度因素的个体反映。这一界定对学术诚信教育影响深远,它指导着美国学术诚信教育由关注个体向关注环境和组织因素的重大转变。

需说明的是,从个体与组织两个层面探索其与学术诚信的关系是本文的基本分析框架。笔者认为用学术共同体的概念来引出并诠释学术诚信不失为一个客观而有益的视角。学术共同体这一概念是20世纪英国哲学家迈克尔・波兰尼提出来的。他认为,区别于一般的社会群体与社会组织,科学共同体是具有相同或相近的价值取向、文化生活、内在精神和具有特殊专业技能的人,为了共同的价值理念或兴趣目标,并且遵循一定的行为规范而构成的一个群体[5]。波兰尼对于学术共同体的表述具有社会学分析的特质,学术诚信是学术共同体内所有人员的价值取向,也是学术共同体存在的基础和先行条件,是理应效行的基本行为规范。而这恰恰是波兰尼有感于当时学术圈内剽窃、造假行为频出而提出的。

二、美国高校学术诚信教育的历史

(一)开端:加强立法惩罚

20世纪中后期,美国学术诚信教育的规范化开始于医学研究领域。20世纪70年代,媒体接连披露了几起影响十分恶劣的学术不端事件:波士顿大学癌症研究人员马克・斯特劳斯(Marc J.Straus)指使其课题组人员及医院护士们在收集临床试验资料时弄虚作假等[6]。这些丑闻一经报道便在公众中产生很大反应,公众意识到自己一直信赖与支持的科学界同样存在着不道德的行为,更有甚者,学术不端者所在的研究机构有意包庇和掩盖事实,在事件的处理上十分不积极。公众由此认为被玩弄于股掌之中。美国国会不得不于1981年3月31日举行了为期两天的听证会,对这些不端事件进行审理,而研究机构方面十分不配合,他们认为该事件被媒体和国会夸大了,国会是在多管闲事。结果,听证会后不久哈佛医学院又爆出一起研究丑闻,此后,国会痛下决心正式介入科研行为的管理,不再放任自流。

1985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健康研究附加法案》,并于1989年增设了“科学道德建设办公室”(OSI)和“科学道德建设审查委员会”(OSIR),开始对学术界严加管制,严惩学术不端者。但是,上述两个机构强调对学者个体的调查及事后惩罚,大小案件均要对簿公堂,“东厂作风”、“强权思想”一度造成学术界人心惶惶。此外,缺乏相应的调查程序,也引发了研究机构对其合法性和公正性的控诉。受这一事件的影响,大学也对学术不端者施以严厉的惩罚,开发出一种近乎警察制度的监管体系,这种不科学亦不人道的管理体系有悖于学术共同体的价值理念,引发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冲突。

(二)制度化:由个体惩罚向重视环境和组织建设转变

自治的科学共同体应拥有自己的机构、规则和权威,其有效性并非来自强权,而是通过他们自己的成就与认可的根本标准的一致性。波兰尼确立了作为科学共同体成员进行科学研究活动的职业标准:原创性、似然性和科学价值,这三者决定了研究能否被“科学共同体”所接受[7]。20世纪90年代,大学的管理者们开始探索一种崭新的学术诚信教育理念,引入民主的成分,由监管机构的警察监督转变为学生的民主参与,由注重惩罚变为激励,由被动变为主动,由社会模仿学习变为多种教育方式相结合学习,更重要的是从个体惩罚转变为加强组织建设。

1992年,OSI和OSIR调整组织结构,两者重组为 “科研道德建设办公室”(ORI)。随后,国会又颁布了《美国健康研究院复兴法案》,以法律手段正式批准了ORI的权限,将ORI合法化,并要求建立主要由教学医院医生、生物医学科研人员、律师和伦理专家组成的科研道德建设委员会负责日常工作。

高等教育界也被要求成立专门机构来管理学术诚信建设,制定本校内学术不端行为的监督、检查、通报、处罚等相应程序和措施。如耶鲁大学的学术诚信办公室(OAI,Office of Academic Integrity)、宾夕法尼亚大学的荣誉委员会(Honor Council,专门负责提升校园学术诚信文化意识)、杜克大学的学术诚信委员会(AIC,Academic Integrity Council)等[8]。1992年唐纳德・麦可考比教授成立了学术诚信研究中心(CAI,Center of Academic Integrity),来应对校园作弊的增加,鼓励和支持学术诚信研究,该机构是由大约225家学术诚信的研究机构组成的联盟[9]。

研究机构推进规范化管理和制度建设预示着学术诚信教育理念的根本转变。从根本来讲,学术共同体是一个自治的群体,对其标准一致性的认可对该群体至关重要。1994年美国化学学会制定了化学家行为准则。1995年美国科学三院联合了《怎样当一名科学家――科学研究中的负责行为》的小册子,而后,又了《科研诚信:负责任研究行为的科研环境的建立》一书,认为学术诚信不仅是学者个体对自身的要求,更应强调组织层面的诉求,尤其是制度建设和组织文化建设。

三、美国高校学术诚信教育的实施路径

(一)将学术诚信课程作为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识教育是美国大学前两年的重要课程计划,旨在培养学生宽泛的知识、开阔的视野、基本的素养,强调外语、写作、表达等综合能力。学术诚信课程向学生传授基本的学术规范和伦理道德知识,让学生掌握学术研究的基本要求。

迪金森学院从2006年开始在新生入学后的第一学期开设学术诚信课程,向学生讲授剽窃及如何避免剽窃的知识,称为“First-Year Program”,新生入学后由专门的教师采用受众反应技术(audience response technology)进行课堂教学[10]。课程完成之后,对学生进行测验及匿名满意度调查,再根据结果分析课程的有效性和学生的接受程度。2007年进行的第一次测量结果显示,学生认为他们确实获得了学术诚信方面的知识,能够很好地认识学术写作中的问题,而且他们也喜欢这门课程,这表明课程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学术诚信教育的另一课程形式是学术写作和阅读,耶鲁大学、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康奈尔大学都有学术写作项目(Writing Program)。2009年,耶鲁大学要求每一名学生都要学习两门写作的课程;哈佛大学在各学院都开设了名为“Academic Writing and Critical Reading”的课程,向学生讲授学术阅读和学术写作中的要求和惯例,重点教授学生如何分析文章、建构有力论点,如何使用论据和二手资料,并且提供学术写作过程中的相关指导,贯穿于写作构思、初稿、修

订、定稿。

(二)开展丰富的学术诚信宣传活动

在耶鲁大学,学校专门制定了《关于提高学生学术诚信重要性意识的计划》。将秋季开学后的第一周选为学术诚信领悟周,注重对学术诚信的道德解释,强调学术诚信的重要性。活动包括校长及各院长的演讲、学术诚信政策宣讲等环节。这一周,学校充斥了“在一所大学里最严重的犯罪莫过于从他人那里窃取观点”、“一所大学的学者和研究者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探寻真理。学术诚实是整个学术事业的心脏”等价值要求和学术理想,使学生随时随地能够感受高等教育的圣洁。同样的活动被宾夕法尼亚大学所学习,2000年10月,学校的荣誉委员会(Honor Council)发起了首个学术诚信周活动。

(三)制定面向全体学生的学生手册及荣誉守则制度

在学生入学之初即发放指导学生学习的手册,如哈佛大学的《哈佛学习生活指南》及《普林斯顿大学学术诚信手册》,手册对校内教育资源做了详细描述,包括如何查找资料、评价资料,如何避免抄袭、整合资料、规范地引用资料[11]。

美国高校中,荣誉守则制度是保障学术诚信、营造良好校园诚信环境的最强有力、最普遍的一种方式。荣誉守则制度受启发于希波克拉底誓言,产生于威廉玛丽学院,发展于弗吉尼亚大学,并逐渐成为学术领域的重要制度。托马斯・杰斐逊在创立弗吉尼亚大学不久后就开始利用荣誉守则的方式来对学生事务管理进行改革,他认为不能再像中学时代利用其害怕心理来管理学生,而应采取民主自治的方式,利用其对自身荣誉感的重视和维护来倡导学生的自我管理。在杰斐逊的大力倡导下,弗吉尼亚大学开始实施学生自我管理制度,并于1842年提出一项决议。即学生在考试前要签署一项声明,承诺:“我,作为弗吉尼亚大学的一名学生,我以我的荣誉起誓,我在考试中将不会从任何人那里得到帮助”,后来又加上了“我也不会给予任何人任何形式的帮助”[12]。这份声明就是后来荣誉制度中的书面誓言,这也标志着弗吉尼亚大学荣誉守则制度开始实行。

荣誉守则制度不仅在缓解紧张的师生关系方面取得良好的成效,同时学生也有意识地约束自身行为以维护荣誉,对学生的学术行为产生了积极影响。荣誉守则制度在弗吉尼亚大学的成功实施对其他高校产生了重要影响,普林斯顿大学、马里兰大学等开始效仿弗吉尼亚大学实施这一制度。

四、启示

通过梳理美国学术诚信教育的历史,笔者认为我国学术诚信教育应该做好三方面的转变。

(一)加强顶层设计:由“强权管理”到民主管理

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蛮横的管理方式难辞其咎。归根结底,科学共同体是一种自治的学术组织,组织的团结性来源于对自身及同行成就的认可与学术标准的一致性。任何外在的强制管理都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纵观美国学术诚信教育的发展历史,当学术界的丑闻引起舆论哗然时,美国公众对政府管理方式的不民主、手段之恐怖的不满更甚于学术不端行为本身。因此,政府在匆匆实施监管之后,便开始加强对管理机构的管理,制定约束管理机构的规章制度。在保证管理机构合乎程序、行为正当之后,再实行监管职能。

(二)从个体惩罚转向组织建设

加强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发展组织文化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成为美国学术界纠正学术不端的主要手段。近年来,我国已经有部分高校开始致力于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政策的制定。如《华东师范大学学术道德守则》、北京大学的《本科考试工作与学术规范条例》等。然而,这些高校对学术诚信的要求仅体现在学生手册中的捎带提及以及考试阶段对考试诚信的宣传,明确制定学术诚信或者学术规范条例,设立专门机构的高校数量极为有限。反观美国大多高校均设有学术委员会、荣誉委员会等专门的机构来处理学术不端问题,且都制定了相关学术诚信政策,并将政策公开于学校网站上,这都是值得我国高校借鉴的。

(三)实施荣誉守则制度,加强通识教育

从学术诚信教育与学生事务管理的关系分析,倡导自治的荣誉守则制度将是学术诚信教育的主要方式。杰斐逊毕生致力于民主事业,将民主精神融入教育管理之中造就了荣誉守则制度。荣誉守则所具有的尊重学生主体、张扬民主的特质,尤其是与现代大学精神的契合值得人们深挖。

参考文献:

[1]叶继红,汤建彬.试论高校学术规范教育的必要性及其

途径[J].中国科技论坛,2006,(1).

[2]Cam Caldwell.A Ten-step Model for Academic

Integrity:A positive Approach for Business

School[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10:(2).

[3][美]Nicholas H.Steneck;曹南燕等译.科研伦理入门:

ORI介绍负责任研究行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1.

[4][6]美国医学科学院,美国科学三院国家科研委员会;

苗德岁译.科研道德倡导负责行为[M].北京:北京大学

出版,2007:43,5.

[5]苌光锤,李福华.学术共同体的概念及其特征辨析[J].

煤炭高等教育,2010,(5).

[7]钱振华.波兰尼科研诚信建设思想探析[J].山东科技大

学学报,2011,(4).

[8]李奇.美国大学处理科研不端行为问题的研究报告[J].

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2010,(8).

[9]Donald L.McCabe,Patrick Drinan.Toward a Culture

of Academic Integrity[J].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1999,(8).

[10]Christine Bombaro.Using audience response

technology to teach academic integrity:“The

seven deadly sins of plagiarism”at Dickinson

College[J].Reference Services Review,2007,(2).

[11]Harvard Guide to Using Sources[EB/OL].[2013-12

-21].http://usingsources.fas.harvard.edu/icb/

icb.do.

科研诚信管理范文第6篇

一、我国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与学术诚信教育的缺失

学术道德规范是从事学术研究应该遵守的基本规范,了解与掌握学术道德规范是开展学术研究工作的前提条件。我国教育部制定的学术诚信方面的制度主要有2004年颁布的《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和2009年颁布的《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规范指南》。然而,根据“首都高校研究生学术道德与诚信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课题组开展的一项问卷调查①显示,当前我国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高校学术诚信教育的严重缺失,以致研究生群体在面对经济利益的诱惑时,往往为了经济利益而违反学术诚信。

二、美国RCR教育计划

RCR 的全称是Responsible Conduct of Research,意为负责任研究行为。该计划最初是针对整个学术界的科研诚信问题提出的,面向对象包括研究生、博士后、科学研究院以及管理机构。根据美国研究诚信办公室提出的RCR教育目标,RCR教育的内容涉及9个方面,即数据的采集、管理、共享与所有权,利益冲突与履行承诺,人体试验,动物实验,科研不端行为,发表实践与作者责任,导师/学生的责任,同行评议,科研合作等9个专题。美国为了在研究生院学校中推进对研究生的学术诚信教育,制定了一项研究生“负责任研究行为”教育计划(即RCR教育计划)。这项计划由美国研究诚信办公室和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资助,并由美国研究生院委员会启动[1]。随后,美国各高校也开始意识到RCR教育的重要性,部分走在前列的高校已经具备RCR 教育的相关网络教程、师资队伍和教学经验。美国通过实施RCR 教育计划出台了完善的学术诚信条例,构建起立体式的学术诚信监管系统,开展了全方位的学术诚信教育,对学术不端行为采取了严厉处罚。通过这些全方位的防范和监管措施,营造了良好的学术诚信氛围,保证了美国学术诚信建设的长期和良性发展。

三、 我国研究生学术诚信保障体系的构建

考虑到我国研究生群体中的一系列学术不端事件,从长远看,研究生作为未来国家科技创新的主力,其学术诚信建设将不仅是一个学风问题,更是一个战略性的关键问题。因此,我们可以借鉴美国RCR 教育计划,通过推行相关的制度规范、建立相关的组织机构、营造学术诚信氛围以及实施严厉惩罚来构建我国高校研究生的学术诚信保障体系。

1. 以制度为支撑

美国完善的学术诚信条例为其学术诚信建设提供了明确的文本依据,有鉴于此,我国也逐步建立起一套专门制度。2004年,教育部颁布第一部学术诚信方面的规范――《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该文件界定了学术诚信的评价标准。2009年教育部颁布《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规范指南》。2013年施行的《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为处理学位论文作假行为提供了规范清晰的条文准则。虽然上述几部文件对我国研究生学术诚信建设提供了一定支持,但要构建我国高校研究生的学术诚信保障体系,除了制定明确的学术诚信标准并严格实施外,还需对与该制度相关的一些配套制度进行完善。

首先改革研究生研究成果评价制度。高校应该改变将研究生文凭与论文数量挂钩的现象,对研究生的理论基础、学术思维、研究能力等实施综合评价,重点培养研究生的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其次制定研究生学术活动制度,以制度的形式规定研究生需要参与的讨论、论坛和报告等,实现导师与研究生之间以及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通过教授等权威人士的点评,传授给研究生正确的学术态度和研究方法,增强研究生的学术诚信意识。再次,高校还应提供多种学术交流平台,尽量为研究生创造学术交流机会。例如,小至研究生自主举办的各级学术讲座、网上学术交流区和学术论坛,大至国内各高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乃至国际性的大型学术活动等。

2. 以组织为依托

美国健全的组织机构为其学术诚信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有鉴于此,我国也逐步设立起一个专门机构。2007 年3月,我国科技部成立了科研诚信建设办公室,接受科研不端行为的举报和组织开展调查工作,这是我国在科研诚信管理机构建设方面迈出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许多高校纷纷响应科技部的此项举措,在学校内部构建诚信管理办公室,用于接受学术不端行为的举报和调查工作[2]。专门机构的设立,为高校学术不端行为的管理提供了规范化渠道和正规受理部门,也是加强学术诚信规范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3. 以宣传为手段

美国全方位的学术诚信教育为其学术诚信建设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使学生时刻接受到“学术诚信”的熏陶。有鉴于此,我国各高校也开始重视学术诚信教育氛围的营造。

首先,我国高校应该充分利用三个关键时期,即学生入学时、考试前和毕业时,采取丰富多样的宣传方式,使学术诚信意识深入人心。比如介绍并引进“诚信誓言”制度,张贴诚信教育方面的海报,以及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对研究生进行学术诚信教育等。其次,还可以根据我国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将学术诚信教育纳入研究生学位课程体系,将其作为研究生学位课程的必修课。在授课内容上,可以安排有关学术诚信的法律法规、案例分析等;在授课形式上,可以采取统一授课、专门讲座、小组讨论等;在考核方式上,可以采取闭卷、开卷和个人体会等相结合。通过多样化的教学安排,使研究生从理论上明确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同时利用案例分析和讨论使研究生从实践上懂得如何避免学术不端行为,严格按照学术道德和规范进行学术研究。

4. 以严惩为警示

美国对学术不端行为的严厉惩处为其学术诚信建设起到了很好的威慑作用,有鉴于此,我国大学必须对学生考试作弊,找“”论文或代考等学术不端行为实行严厉的处罚。可以借鉴美国大学的做法,对学生采取作业不及格、课程不通过甚至休学或开除的处罚。只有这样,才能净化研究生队伍,营造“干净”的学术环境。

参考文献

科研诚信管理范文第7篇

关键词: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07-0061-03

近年来,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行为愈来愈严重,这不仅不利于优良学风氛围的形成,而且也不利于研究生学术研究水平的提高。本文对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行为进行了博弈研究,运用博弈均衡理论,把研究生和学校管理部门作为博弈局中人,分析合作博弈各方的利益函数,建立博弈模型,以此协调合作中的利益分配,提出了研究生学风建设与学术道德培养的相应策略。

一、研究生学术道德问题概述

学风是指学生或学生集体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特点和作风,是一种氛围,一种无形的力量,对于研究生而言,研究生学风是指研究生在学习和科研的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行为特征以及精神风貌。研究生在从事学术科研工作的过程中,必须要遵守学术界所认可的一系列道德规范和准则,然而当下,一些研究生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自我学习以及自我约束的能力不足,心浮气躁,加上学校管理部门监督管理制度的不健全,研究生对学术道德规范持消极的态度、对学术道德规范缺乏坚定的意志力、学术不端行为时有发生,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行为的存在不仅会影响到人才培养质量,而且也会对未来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产生负面的影响。

二、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行为的博弈分析

(一)博弈论概述

博弈论是指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在直接相互作用时,人们如何进行决策以及这种决策如何达到均衡,博弈论开始于冯・诺依曼(Von Neumann)与摩根斯坦(Morgenstern)在1944年合作的《博弈论与经济行为》(The Theory of 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一书的出版[2]。博弈论首先假定人是理性的(Rational),这里所讲的理性的人是指在进行具体策略选择的时候,把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作为目的,博弈论所要研究的是理性的人之间如何进行具体策略的选择,简单说来,就是每个博弈方通过自己所掌握的信息,从自身的利益和目的出发,同时考虑到他的决策行为对其他人可能产生的影响,选择最佳策略计划来采取行动,从而达到自身收益的最大化。博弈方、博弈的规则、策略、收益、结果是描述一个博弈活动必须具备的五个基本的要素[3]。

(二)研究生与学校管理部门之间的博弈

研究生学位论文及科研成果水平是衡量学校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当学校管理部门对研究生在读期间学位论文质量及科研成果进行具体要求时,研究生与学校管理部门之间就开始了博弈。研究生由于自身内部和外部原因,可能采取一些不诚信的方法,以最低成本达到学校管理部门对研究生学位论文及科研成果的相关要求,以顺利获得学位。在这种情况下,学校管理部门必须通过相关制度规定引导研究生的行为,鼓励研究生通过自己努力学习达到学校管理部门规定的质量要求。针对该问题本文建立博弈模型如下。

把研究生与学校管理部门之间的博弈看成是一次完全信息下的混合策略博弈,在这个博弈中存在一个混合策略纳什均衡,现在,以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问题为例,假设面对学位论文时,研究生按照某一概率可以随机选择诚信或者不诚信这两种纯策略,学校管理部门也同样按照某一概率可以随机选择检测或者不检测这两种纯策略,假设个人收益没有增减的情况为0,研究生选择不诚信采取其他手段完成学位论文的成本设为C1,学校管理部门不对研究生学位论文进行检测,研究生选择不诚信采取其他手段完成学位论文后获得的额外收益设为A,学校管理部门对研究生发表学位论文进行检测的成本设为C2,学校管理部门检测出研究生不诚信时研究生所承担的后果设为L,学校管理部门对研究生不诚信行为进行惩罚后,研究生改正后给学校管理部门所带来的收益设为F,学校管理部门不对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进行检测,出现研究生不诚信时的损失设为H,研究生选择不诚信策略的概率设为p,研究生选择诚信的概率设为(1-p),学校管理部门选择对研究生学位论文进行检测的概率设为q,学校管理部门选择不对研究生学位论文进行检测的概率设为(1-q),那么研究生与学校管理部门之间的混合策略博弈得失矩阵如表1。

通过对研究生与学校管理部门之间的混合策略博弈得失矩阵的分析可以求出,研究生的期望收益函数E1是:

学校管理部门的期望收益函数E2是:

对于学校管理部门选择对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进行检测的混合策略 (q,1-q),研究生希望使得期望收益函数E1最大化,因而对上述公式(1)进行求偏导,即E1对p求偏导,然后令所求得的偏导等于0可以求到:

可得

同理,对于研究生选择不诚信行为的混合策略(p,1-p),学校管理部门希望使得期望收益函数E2最大化,因而对上述公式(2)进行求偏导,即E2对q求偏导,然后令所求得的偏导等于0可以求到:

可得

由上述求得的值可以知道,研究生选择不诚信策略的概率p,与学校管理部门对研究生学位论文进行检测的成本C2成正比,与学校管理部门对研究生不诚信行为进行惩罚后,研究生改正后给学校管理部门所带来的收益F、学校管理部门不对研究生学位论文进行检测,出现研究生不诚信时的损失H之和成反比;学校管理部门选择进行检测的概率q与学校管理部门不对研究生学位论文进行检测,研究生选择不诚信采取其他手段完成论文后获得的额外收益A和研究生选择不诚信采取其他手段完成论文的成本C1之差成正比,与学校管理部门不对研究生学位论文进行检测,研究生选择不诚信采取其他手段完成学位论文后获得的额外收益A及学校管理部门检测出研究生不诚信时研究生所承担的后果L之和成反比。其中A与L具有一致性,就是说研究生选择不诚信采取其他手段完成学位论文后获得的额外收益越大,对学校管理部门造成的损失也越大,因此学校管理部门检测出研究生不诚信时研究生所承担的后果也应该越大,即A或L越大,q 越小。

因此,本博弈的混合策略纳什均衡为:

即研究生以 的概率选择不诚信策略,学校管理部门以 的概率选择对研究生学位论文进行检测。

在研究生选择不诚信策略的概率p一定的情况下,学校管理部门选择对研究生学位论文进行检测,即q=1的时候,学校管理部门的期望收益函数E2(p,1)为:

学校管理部门选择不对研究生发表的论文进行检测,即q=0的时候,学校管理部门的期望收益函数E2(p,0)为:

时,E2(p,1)=E2(p,0),学校管理部门将会对研究生学位论文随机选择进行检测或者不检测,当0

研究生选择诚信策略,即p=0的时候,研究生的期望收益函数E1(0,q)为:

根据上述博弈分析,可以总结出:(1)由于学校管理部门对研究生学位论文进行检测需要消耗一定的成本,因此学校管理部门对研究生学位论文进行检测所消耗的成本越高,研究生选择不诚信采取其他手段完成学位论文的概率将会增大,所以,在实际生活中,研究生的不诚信问题很难彻底解决;(2)在学校管理部门对研究生学位论文进行检测的成本一定的情况下,学校管理部门对研究生不诚信行为进行惩罚后研究生改正后给学校管理部门所带来的收益不高,或者学校管理部门不对研究生学位论文进行检测出现研究生不诚信时的损失比较小的时候,如果学校管理部门选择不对研究生学位论文进行检测,那么研究生选择不诚信策略的概率将会增大;(3)学校管理部门检测出研究生不诚信时研究生所承担的后果越大,学校管理部门选择对研究生学位论文进行检测的概率就会相应地降低,同时加大对研究生不诚信行为进行处罚的力度,也可以增强对研究生不诚信行为的治理,在惩罚力度一定的情况下,加大学校管理部门选择对研究生学位论文进行检测的概率也会使研究生更倾向于选择诚信行为;(4)研究生选择不诚信采取其他手段完成学位论文的成本很小,或者学校管理部门不对研究生学位论文进行检测,研究生选择不诚信采取其他手段完成学位论文后获得的额外收益很高的时候,研究生就会选择不诚信采取其他手段完成学位论文,那么研究生选择不诚信策略的概率就会变大。

三、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行为的解决策略

(一)加强对研究生不诚信行为的治理

研究生的策略选择受到学校管理部门检测出研究生不诚信时研究生所承担的后果以及学校管理部门的惩罚力度大小的影响,如果学校管理部门检测出研究生存在选择不诚信采取其他手段完成论文的行为时,对其行为予以遮掩或并未进行惩罚,那么,学校管理部门检测出研究生不诚信时研究生所承担的后果L就会变得很小,相对而言额外收益A就会变大,这必然会导致更多的研究生选择不诚信行为。因此,学校管理部门只有在对研究生发表的论文进行检测发现其不诚信行为后,加重研究生选择不诚信行为时所承担的后果,加大对其进行处罚的力度,才能够有效治理研究生的不诚信行为。

(二)引导研究生树立正确的利益观

在学校管理部门对研究生学位论文进行检测的成本一定的情况下,学校管理部门对研究生不诚信行为进行惩罚后研究生改正后给学校管理部门所带来的收益不高,或者学校管理部门不对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进行检测出现研究生不诚信时的损失比较小的时候,如果学校管理部门选择不对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进行检测,那么研究生选择不诚信策略的概率将会增大,长此以往,不仅会严重影响学术科研环境,而且也不利于研究生学术研究水平的提高。同时,从博弈论的角度看,研究生在评估学术不端现象与学术道德失范行为的风险以及预期收益时,可能会被眼前的利益所迷惑,从而对因学术道德失范行为而造成研究生长远利益损害的情况持有一种不清楚、无所谓、不关心的态度[4]。因此,学校管理部门要对研究生不诚信行为进行全面的监督,建立学术监督机构,引导其树立正确的利益观。

(三)完善研究生评价制度

学校管理部门可以为研究生建立个人诚信档案,对研究生不诚信行为进行记录并及时对外公示。除此之外,当前的评价体系是以数量、期刊级别为中心的,然而科研工作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并且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并不能保证每年都有预期的成果,特别是对于研究生来讲,在短短三年的时间里,既要完成课程的学习,又要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以及取得高质量成果,这就对他们造成较大的压力,可能导致他们选择不诚信采取其他手段或是完成学位论文[5]。学校管理部门应该全面完善研究生评价制度,从理论素养、课程学习、行为表现、实践能力、创新思维等方面多维度、多形式、多途径地评价研究生,以更广阔的视角真实地表现研究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使得研究生能以更好的身心状态投身于学术科研中去。

通过运用博弈均衡理论对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行为的博弈研究可知,在研究生与学校管理部门之间的博弈中存在一个混合策略纳什均衡,学校管理部门必须加强对研究生进行学风建设与学术道德教育,提高其收益分析的能力;加重研究生选择不诚信行为时所承担的后果,加大对其进行处罚的力度,有效治理研究生的不诚信行为;要对研究生不诚信行为进行全面的监督,建立学术监督机构,引导其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完善研究生评价制度,从理论素养、课程学习、行为表现、实践能力、创新思维等方面多维度、多形式、多途径地评价研究生,以更广阔的视角真实地表现研究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这样才能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才有利于研究生学术研究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安琪.浅谈高校研究生学风建设[J].吉林省教育学院

学报:中旬,2013,(12).

[2]顾越桦.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道德心理成因分析和对

策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3,(6).

[3]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格致出版社,

2011.

[4]陈翠荣.高校研究生学术失范行为的博弈分析及其治理

[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01).

[5]马争朝,蔡成蹊.学术不端行为:科学理性与生活理性的

博弈[J].陇东学院学报,2013,(6).

[6]张广兵.研究生学术失范的博弈论解读[J].研究生教育

研究,2012,(1).

[7]刘业峰.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博弈论分析[J].教育教

学论坛,2014,(51).

科研诚信管理范文第8篇

【关键词】科研诚信;研究生教育;诚信教育

科研诚信建设是国家科学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必然要求,是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基础。科研诚信是科研人员具备的基本科研素质,是不可逾越的生命线[1]。医学院校的毕业生未来大多数都要称为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医学研究和服务的对象是人,地方医学院校研究生教育为地方建设培养出众多技术人才、学术骨干,在提高我国人民的健康水平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近年来,医学科研领域抄袭剽窃、数据作假等学术不端行为等学术腐败现象在我国大面积爆发。加强科研诚信建设、弘扬科学道德、遏制学术不端行为,成为当前我国医学科研领域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

1 造成研究生科研诚信危机的原因分析

1.1 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医学科研投入资金大幅增加,人们对科研产出的预期增大,不良社会风气和浮躁心态作祟,导致我国科研不端行为时有发生[2]。许多地方医学院校单位对研究生的优秀考核主要是考评数、论文的影响因子数、获得奖项数等。基本上是以硬性指标指标为准,并据此与奖学金等挂钩,同时,这些指标也是用人单位录取人才时的重要衡量标准。这样的评价体系极易诱使一部分人通过低成本的作假获取更大的收益,超越伦理底线弄虚作假。

1.2 教育制度的问题。

近年来,国内高校各种学术腐败现象层出不穷,抄袭现象大有泛滥之势。学术造假对学校、社会均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医学研究生科研诚信的品质很难不受影响。医学研究生是医学科研工作中重要的主力军。很多学校规定,研究生在校期间需要在核心期刊发表1~2篇论文才能满足申请答辩的资格,有的院校甚至把申请学位的条件“一刀切”的规定为必须发表SCI论文。为了完成这些硬性指标,有些研究生在完成课题和撰写论文时,千方百计拼凑论文,多发论文,快发论文,一稿多投,甚至背弃基本的科研道德。也许,在制定这些制度的目的可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科研动力,敦促研究生努力学习,提高效率,认认真真的完成科研课题,但这一规定是一把“双刃剑”,有的学生因为基础差或者动手能力不强,不能完成这些指标,最后不得不丧失科研诚信,编撰数据和结果,甚至花钱从市场上购买论文。

1.3 科研平台的限制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科研平台的高低决定着科研成果的大小。没有经费,缺少相应设备,技术条件不成熟等先天的不足在地方医学院校中是非常现实的问题。研究生导师因工作原因科研关注有限,招生数量多,许多师生关系都是有名无实,部分研究生导师科研项目和经费短缺。科研活动条件、经费承担和开展学术交流等方面的科技资源配置不均衡。

1.4 监管机制的缺失

医学科研的跟踪机制是指对取得医学科研项目的经费、进程、阶段等进行跟踪和监督的机制实质上也是一种过程监督机制。重课题的申请立项,轻课题的研究结题。跟踪机制不完善也为医疗科研学术腐败和学术造假提供了的活动空间。许多地方医学院校的科研诚信教育几乎处于宣传教育阶段,许多研究生导师和研究生对科学精神、科研规范、科研道德不甚了解。

2 研究生科研诚信问题的主要表现形式

地方院校科研资源有限,有的研究生导师经费短缺,在研究过程中,不允许失败, 现在的期刊喜欢发表阳性的结果,阴性结果往往被杂志拘稿,为了文章,铤而走险。医学院校里的临床专业学生,因为临床工作任务重,没有时间做实验,为了毕业,借助于论文编辑公司,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作用,已经不再是新鲜事,论文可以明码标价,俨然成为一种商品。近年来,研究生招生扩招现象严重,特别是在职研究生数量的迅猛发展,使得在职研究生的科研诚信问题成为重灾区。

3 加强对医学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 我们应该注意四个方面

3.1 重视学术道德教育

开设《科研诚信》教育的课程,学习相关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等法律规定了科技人员要遵守科研诚信,尊重知识产权,了解国家设立的监督管理机制,学术诚信档案制度等[3]。医学研究与生命健康息息相关,需要坚持伦理原则,对受试者进行有效保护,尊重实验动物福利要求,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科研诚信规范。

3.2 医学科研监督机制的完善和执行

医学科研方案设计、立项申请、开展研究、、奖励申报等各环节提出诚信行为规范要求,加强对科研诚信建设的领导、组织和管理,加强对科研人员培训,建立健全机构内部科研诚信监管制度。贯穿开题、中期报告、最后的答辩整个研究过程中,不定期的抽查实验报告及记录,落到实处,真抓实干,把科研不端的土壤彻底清除。同时对发生的科研不端行为按照制定的相关法规和制度,严查严办。

3.3 导师应做诚信的典范

研究生导师是对学生实施科研诚信教育的关键主导者,其必须具有较高的道德修养,严谨的科学态度,高尚的科学精神,去教育引导学生,才能使科研诚信教育的效果达到最大化。研究生导师的遴选要严格,经费、科研诚信、学术水平 、指导学生的时间等多个方面应综合分析,限制导师招收学生的数量,有些情况下可以实行双导师制,确保指导学生的时间保证。同时,积极借鉴国外将诚信教育融入到专业课程教育的优秀做法。建立以导师为指导的科研小组,在实验研究中,导师既不能越俎代庖,也不能不放羊式管理。

3.4 改革研究生毕业标准。

当前许多地方医学院校对研究生毕业的要求与现实严重脱离, 规定必须达到规定数量的文章才能答辩,达到规定数量的文章甚至是SCI研究生才能拿学位证书等等,各学科一刀切,不注意学科间的不同特点。因此适度调整医学科研管理制度,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对于医学研究生形成诚信的风气大有益处。我们的领导决策也看到了科研诚信的现实问题,正在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医学院研究生学位划分为科学学位与临床学位,不同类型的研究生的毕业的要求不一样,临床学位研究生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执业医师考试为主要毕业考核目标。

4 小结

诚然,研究生自身诚信意识、 责任意识淡薄, 缺乏理想, 缺乏信念, 这该是造成研究生诚信危机的内因。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育就是养成好习惯, 我们的教育应该使学生养成诚信的好习惯。高等医学院校具有培养医学人才、进行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各方面的责任,高校更是提高思想修养的地方,而思想修养是否也可以用论文数量来进行计量?过分倚重科研、论文的考核体系将是地方医学院校研究生教学考核管理的退化。2014年9月,国家卫生计生委正式《医学科研诚信和相关行为规范》,以加强卫生计生领域的医学科研诚信行为规范和监督体系建设。在国家卫生计生委近日召开的医学科研诚信建设专家研讨会上,《规范》的出台为医学科研诚信划出一道不可逾越的红线。

【参考文献】

[1]彭志红,唐波,汪荣泉,等.浅谈医学研究生科研诚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医学教育探索[J].2010,9(1):137-139.

科研诚信管理范文第9篇

科研诚信是促进科研事业繁荣发展的基石和前提,科学研究离不开科研诚信。本文阐述了科研诚信在科研活动中的重要性,分析了科研诚信缺失所导致的学术不端行为的表现形式及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在制度、机制、教育、惩治等方面加强科研诚信建设,遏制学术不端行为的。

【关键词】科学研究学术不端行为科研诚信建设

科学研究是一个艰辛与求索的过程,也是一个收获喜悦与成功的过程。正如马克思曾说: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因此,科学研究往往没有一帆风顺而行,没有平坦捷径可走,不能有半点虚伪与浮夸,只有踏踏实实、潜心钻研、一丝不苟、精益求精, 才有可能取得成功。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爆炸的时代,也是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人类进步的进程中可以说较以往任何时代都显得尤为突出和重要。然而,近年来,科研诚信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伪造、抄袭、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愈演愈烈,严重破坏了科研活动的公平竞争和正常秩序。

1.科研诚信的重要性

所谓科研诚信,是指科研工作者在科研活动中弘扬以追求真理、实事求是、崇尚创新、开放协作为核心的科学精神,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恪守科学道德准则,遵循科学共同体公认的行为规范。具体表现为在科学研究过程中不篡改试验数据;不抄袭别人研究成果;正确标示参考文献;按照预算使用科研经费;按照科学有效的流程评审科研成果等。

人类社会的进步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辉煌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然而,科学研究离不开科研诚信,因为科研诚信是保证科学发现和发明创造的基础,是推动科学技术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前提,从人类发展来看,科学研究如果没有诚信,科学技术就很难向前发展,社会也不会有很大的进步,从一个国家来看,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如果没有科研诚信,就不会有尖端的科学技术,国家就会丧失发展的动力和竞争力,更谈不上创新。党中央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梦,把科学技术放在了首要的地位来发展,进一步彰显了科学研究和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因此,科研诚信事关科技事业的健康发展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大局。从个人来讲,如果没有科研诚信,就不会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吃苦耐劳的韧劲、刻苦钻研的精神,更不会有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大多数人说,是才智造就了伟大的科学家。他们错了,是人格。”同志要求在全党树立实事求是的优良学风,强调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邓小平同志指出科学本身就是实事求是、老老实实的学问,是不允许弄虚作假的。同志强调科学精神的精髓是实事求是,科技工作者应该率先垂范,克服急于事功的浮躁心态。同志要求科技工作者树立踏实认真的作风,淡泊名利,志存高远,勇于在科技创新的实践中经历磨炼。同志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发扬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精神,努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创新成果。因此,只有沉下心来,凝神静气,孜孜以求,勇于探索,才能到达光辉的顶点。

2.学术不端行为的表现形式

近些年来,由于科研诚信的缺失,致使伪造、抄袭、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和滥用权力、不当得利等学术腐败现象时有发生,科研诚信问题已经成为国内外普遍关注的热点。

所谓学术不端行为,是指研究和学术领域内的各种编造、作假、剽窃和其他违背科学共同体公认道德的行为;滥用和骗取科研资源等科研活动过程中违背社会道德的行为。学术不端行为显然是一种弄虚作假、败坏学术风气、违背科学精神和道德、抛弃科学实验数据的真实诚信原则的丑恶行为。学术不端行为破坏了科学研究公正、公平的秩序,往往会威胁到科学研究的可靠性和诚实性,也必将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造成国家科研资源的浪费、科研公信力的下降,败坏社会风气,滋生腐败行为。

学术不端行为主要表现为:科技部在系列规章、章程、办法中列举的科研不端行为包括: (1)在有关人员职称、简历以及研究基础等方面提供虚假信息; (2)抄袭、剽窃他人科研成果; (3)捏造或篡改科研资料; (4)在涉及人体的研究中, 违反知情同意、保护隐私等规定; (5)违反实验动物保护规范; (6)其他科研不端行为。中国科学院2007 年颁布的《中国科学院关于加强科研行为规范建设的意见》对学术不端行为分了六大类:(1)故意虚假陈述,比如编造数据、篡改数据,改动原始文字记录和图片,在项目申请、成果申报以及职位申请中做虚假的陈述;(2)侵犯他人著作权,比如侵犯他人的署名权,剽窃他人学术成果,引用时故意篡改内容、断章取义;(3)违反职业道德利用他人重要的学术认识、假设、学说或者研究计划;(4)研究成果发表或出版中的科学不端行为,比如将同一研究成果提交多个出版机构出版或提交多个出版物发表,将本质上相同的研究成果改头换面发表,将基于同样的数据集或数据子集的研究成果以多篇作品出版或发表;(5)故意干扰或妨碍他人的研究活动;(6)在科研活动过程中违背社会道德,包括骗取经费、装备和其它支持条件等科研资源,滥用或严重浪费科研资源,在个人履历表、资助申请表、职位申请表以及公开声明中故意包含不准确或会引起误解的信息以及故意隐瞒重要信息。

3.科研诚信缺失、学术不端行为产生的原因

2011年2月25日,中国教育网的《关于“学术不端”行为的调查报告》显示,55%的调查者认为学术不端现象很普遍。纵观近年来出现的学术不端行为,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为了个人职称晋升、获奖、获得项目经费、谋取私利等目的, 不惜违背道德良心和学术原则,在实验数据上弄虚作假,编造数据,抄袭或剽窃他人成果或提供有关职称、简历以及研究成果等方面的虚假信息。

3.2为了拉近与上级领导或知名专家的关系,在科研成果署名时,给未参与科研活动的领导、知名专家署名;或虽然参与了科研活动,但对成果的署名不按惯例进行排序;或不给参与科研活动的人署名,直接将成果占为已有,这种现象在多发生在高校,如研究生为导师发表文章或做科研项目。

3.3由于科研资源分配体系不合理,监管不严等原因,通过、请客、送礼、甚至贿赂等手段,获取科研项目、经费支持或急于研究成果通过验收。

3.4对学术不端行为缺少有效的监督机制。2011年2月25日,中国教育网的《关于“学术不端”行为的调查报告》显示,有46.7%的调查者表示,对发现自己的文章被他人剽窃抄袭不会采取措施。

3.5社会环境和风气的影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现代道德价值、道德规范、道德体系又未及重构、强化,传统道德价值、道德规范、道德体系不断受到怀疑、否定,全社会普遍存在着一种焦虑和浮躁的氛围,在急功近利心理的驱使下,很多人只想着赶快出成果,不能静下来潜心搞研究。

3.6评价机制的不尽合理。在绩效评价、职称评审中,过多强调科研的数量和级别,忽视科研活动的长期性等特点,在硬性的数字量化指标面前,为了完成任务,很容易滋生学术不端行为。

3.7对学术规范不甚熟悉,对有关政策不甚了解,而导致不能正确标引、标注他人研究成果、参考文献等等。

4.加强科研诚信建设,遏制科研不端行为

4.1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与评价机制。包括从科研立项到科研成果验收等各个重要环节的管理制度,有利于科技创新、有利于基础研究的科学评价评审制度,不断优化科研经费、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公平的竞争机制,有利于科研活动健康开展的包括职称评定、成果奖励、绩效考核等制度,尽力避免行政权力手段对学术成果评价的干涉,不断提升管理的透明度和科研公信力,充分体现学术评价的民主与自由。评价过程中,既要重视基础理论研究重要性的评价,又要重视应用技术研究创新性的评价,既要注重成果本身的现时价值和长远价值,又要注重成果对学科发展的促进作用。

4.2加强科研诚信教育。科研诚信是促进科研事业繁荣发展的基石和前提,要杜绝学术不端行为,遵守科研诚信是前提。从当前学术不端行为频发的现象来看,除了制度层面、管理层面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加强外,更主要的是个体诚信的缺失。因此,要加强科研诚信建设,首先是要加强宣传教育和引导,不断提升科研人员的科学道德素质,特别是要强化大学生包括科研诚信、科学精神、科研方法与科学思维的教育与引导,用先进科技工作者模范事迹鼓舞人,用学术不端行为典型案例警示人,用科学道德准则约束人,要始终秉持科学精神,坚守学术道德,端正科研态度,牵记社会责任。总之,加强科研诚信教育、自觉践行诚信是科研人员的一门“必修课”。

4.3建立健全学术管理透明机制。科研管理部门,根据不同的学术领域建立相应的专家库,在科研立项评审、学术成果鉴定、科研表彰评定、以及职称评审等活动(过程)中,从专家库中随机抽取专家组织评审组开展评审评价工作,避免因关系、权利、暗箱操作等因素影响评审评价的公平性、公正性,从而提高评审评价工作的公信力和透明度。

4.4加大学术不端行为的惩治力度。遏制学术不端行为,一方面靠自我的素质修养,主动积极地约束自己不愿违,另一方面靠对法律规章准则的遵守,自律自己不敢违。当然,从现实情况来看,学术不端行为仍然严重,这就需要通过严格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准则的执行,加大惩治力度,及时公开不端行为信息的处理,让不端行为的科研人员、单位受到社会舆论的强烈谴责和法规制度的严厉打击,并在提拔任用、考核评优、职称评定、项目申请中实行“一票否决”,取消、撤销因不端行为所获取的学位、奖励、荣誉称号,用高压的态式强制不端行为的产生。

4.5建立健全完善的法制和规章

近年来,针对学术不端行为调查处理,我国虽然制定了的许多法律法规、政策性文件和学术规范。但不端行为仍然盛行,原因很多,其中,也反映了我们在法律规章方面仍然存在需要不断建立和完善之处。因此,在制度层面上必须不断加强和完善有关法律规章特别是科研诚信立法的建设,使管理和惩治工作有法可依。

4.6不断完善监督体系。一是建立科学道德监督机构,及时揭露、惩戒违背科学道德的行为。二是发挥社会公众、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三是职能管理部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和信息沟通机制,使科研管理从申请立项到成果验收结题各个环节无缝衔接,保障监督无死角。四是发挥科研学术机构内部的自我净化和监督职能。五是建立科研诚信档案和经费审计制度。

参考文献

[1]2011年2月25日中国教育网关于“学术不端”行为的调查报告.

科研诚信管理范文第10篇

关键词:高校教师;科研绩效压力;科研诚信影响机制

在当前情况下,中国的全部高校对教师都采用绩效管理的办法,这种方法明确规定在一定年限内高校教师必须在指定期刊上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出版一定数量专著,从而获取相关的课题经费,在高校教师的职称晋升过程中也必须具有一定的科研指标。因此,在当前背景下,高校教师主要围绕科研绩效管理制度来开展全部的科研行为。科研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但是科研在成果及其获益性方面却十分稀缺,所以在高校科研绩效管理制度上出现的科研绩效压力也就成为了高校所有教师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在当前日益激烈的科研竞争环境中,高校科研绩效管理制度会导致教师的压力过大,这就容易在学术作风上产生一系列不好的行为和现象。笔者在此对高校绩效压力和科研诚信影响机制进行分析,提出以下对策,以实现绩效管理压力在科研诚信中的积极作用。

1.在绩效考核的过程中由原先的注重数量逐渐转变为注重质量

高校在对教师进行绩效考核时都是采用数字指标的办法。不可否认,数量指标考核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它能够客观地对不同教师进行相同评价维度上的评比,这样也能够有效降低绩效考核成本。但是数量绩效考核还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那就是会导致教师忽视科研质量,而片面追求科研成果数量。所以,高校在对教师进行绩效考核的过程中应更加强调科研成果的质量,在进行考核时应对于那些真正有科研价值的成果予以认真对待,将高校教师的注意力有效转移到科研成果的质量上来。

2.在绩效考核的过程中应去掉主体的行政化色彩

受中国国情的影响,高校在管理体制方面具有一定的行政化色彩,高校科研制度的制定、科研资源分配、科研成果评定都是由行政人员决定的。这存在很多绩效管理办法和评价制度不合理、不科学的问题,给教师带来了很多压力。所以,在高校的绩效考核过程中应倡导教授治校的方法,让那些对科研了解、精通的学者们来制定科研绩效管理办法,从而提高高校科研绩效管理方法和评价的科学性。此外,在评价科研绩效、科研成果的过程中应采取同行评议的方法,通过同行的专家视野来审视科研成果质量,从而真正认可那些有好成果的高校教师。

3.在绩效考核的过程中应实现指标多元化

目前高校在绩效考核的过程中越来越注重教师在一级期刊、SCI上的数量,当然这些论文质量很好,影响力也大,但是也有许多优秀论文会发表在一些小的期刊上。同时,一些教师虽然在SCI等相关绩效指标上比较弱,但是出版了一定的专著,然而专著出版在很多学校的绩效管理制度所占比重较小。此外,有一些高校教师更擅长教学而非科研,而在绩效管理制度中教学的比重非常小,这就导致教师们对教学投入的忽视。所以,在高校科研绩效管理办法中应始终坚持科学精神,在设置绩效指标时更加强调多元化,对教师在绩效指标以外取得的成果要充分肯定,从而使更多能够体现科研能力的内容加入到考核体系中,以此来引导教师对教学的重视程度。

4.实行终身教职的制度

在欧美国家中,很多高校采用教授终身制,这样能够有效减少教师在绩效考核方面的压力,给教师提供宽松的科研环境。然而目前国内还缺乏这种制度,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部分资深教授在研究兴趣方面下降,而不得不面对绩效考核的压力,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长期的研究中去,不利于发挥这部分人的聪明才智。所以,当前国内高校应该尝试采用西方的这种终身教职制度,对于那些学术能力强的教授授予终身教职的地位,将其减少绩效考核制度带来的压力,更好的投入到科研中去。

5.对于不诚信的行为要采取适当的惩罚措施

在高校中如果出现不诚信的行为,就应进行适当的惩罚,这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科研道德规范和政策明确,那么高校如果发现不诚信的行为,就应按照规定执行相关的惩罚,以真正实现这些惩罚制度的威慑力。当然,发现不诚信行为还存在一定的难度,所以,应该严格制定相关的惩罚措施,通过惩罚整体结果来实现另外的平衡。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避免不诚信行为的出现,更好地提高科研诚信的程度。

参考文献:

科研诚信管理范文第11篇

国家科研经费项目涉及的经费是由国民生产收入重新再分配而来,具有严肃性,因此如何管理在科研领域里的国家经费,是我们本文要深入讨论的问题。传统的国家科研经费项目管理存在一些问题,如:重复立项、立的项目需求性不强、经费使用管理存在真空区、项目评审专家评审能力参差不齐、专家立场不中性、项目验收完成后科研设备长久闲置,最终只会报废处置,造成无效用的经费投入,致使国家经费损失巨大。本文初步探讨一种管理思路,希望引入风险管理的意识和方法到国家科研经费项目管理工作中。

关键词:

国家科研项目;科研经费;问题;风险管理;诚信管理

十以来中央政府提出规范化工作的改革发展方向,指出规范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础性制度安排,成为与战略、规划、政策同样重要的国家治理手段。曾对规范化治国明确提出,规范化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长远的意义,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可涉及经济、技术、科学等管理范畴。科研项目管理是从近几十年开始逐步发展起来的,世界各国、各行业所采用科研项目管理系统各有差异,但其基本原则和管理的基本要素是一致的。中国科研管理水平与国际同行相比,差距很大。国家科研经费项目涉及的经费是由国民生产收入重新再分配而来,具有严肃性,因此如何管理在科研领域里的国家经费,是一个非常值得重视的问题。立规矩,就是建制度,是防范风险发生的重要手段。规矩立好了,才有路可走,才能越行越远。

一、规范化科研项目风险管理的必然性

科研项目管理是一个过程管理,包括项目的研究范围、组织、进度、成本、质量和后勤保障等,科研项目管理活动贯穿于项目整个科研周期并通过计划、组织、控制、效果评估等手段达到科研项目目标。科研项目管理也是一个风险管理、信用管理。规范化科研项目管理是通过一系列规范体系,贯穿从科研项目管理的原则方针、组织要求、科研全过程,从而控制技术、进度、经费等方面的风险,这些准确而可操作的全面的规定,有利于刚性地管理国家经费科研项目,不仅仅要达到科研项目目标,而且还要做到目标的具象化、真实性、可追溯性和科研经费的明晰化、责任化、可审计化、成果化。这需要在科研项目管理中,对重复性的事物和概念,通过制订、和实施规范达到统一,以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它不是简单的部门行为,而是多个部门综合行为,是经济社会发展、市场化、商业化和国际交流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传统国家经费科研项目管理风险简述

传统的国家科研经费项目管理存在许多方面没有风险管理机制,包括:重复立项、立的项目需求性不强、经费使用管理存在真空区、项目评审专家评审能力参差不齐、专家立场不中性、项目验收完成后科研设备长久闲置,最终只会报废处置,造成无效用的经费投入,致国家经费损失巨大。第一,申报项目:项目负责人制定科研项目目标、计划、预算等;其风险是:项目负责人主观上存在风险,重复立项、立的项目需求性不强。第二,专家评审,筛选立项,其风险是:专家权威风险,无法保证立场的中性。第三,项目执行:科研项目管理包括财务管理、人员管理、设备使用管理、中期形式报表,其风险是:经费使用风险。经费管理存在真空区。第四,项目验收:其风险是:验收专家评估风险。立场如何确保其中立性。项目完成后没有技术成果转化的机制,致使研制出的设备长久闲置,成为垃圾,无人问津,多年后报废处置,造成国家经费无效使用。第二,传统的国家经费科研项目管理方法的弊端是:个人主观因素过多,管理松散,工作衔接不严谨,科研人员与风险管理人员没有明确的组织分工,往往是对立的态度,两者因为关注的领域不同,沟通不畅,造成管理真空区,从而形成风险累积。没有明确的风险管理部门,更没有风险管理者事前、事后参与到科研管理中的可操作的机制,做不到事前、事后管理,而仅仅是财务部门的事中结算管理。缺失风险管理部门的作用。

三、规范国家经费科研项目风险管理探讨

(一)在申报项目阶段

加入科研计划部门深入的市场调研与分析工作报告。科技人员协助风险管理者做出经济和科技的两个方面的可行性分析报告。规范的科研立项工作是立项时要做大量的调研工作,统计经济数据,做出调研分析报告。科研计划部门要参与进来,科研技术人员协助风险管理者一同搜集相关数据,做出经济需求和技术需要分析报告,以往只是科研项目负责人做科研技术可行性报告。现代国家经费项目更加重视对国家的、民生的需求分析。为了杜绝盲目、非经济立项,需要科技战略部门和科研信息部门提出经济上的搜集要素,如:外界政治经济环境因素、技术的改变因素、新技术的产生因素、经费的变化因素,做好经济和科技两方面的可行性分析报告。要对各种相互有抵触的需要加以权衡。从而帮助决策者充分理解科研目标的需求,准确把握经费投放的靶位。

(二)评审立项阶段

在专家评审立项阶段,建立专家科研个人诚信机制,包括建立科研专家诚信机构、制度、推出守则及惩戒办法、建立科研诚信档案、专家诚信评级、投诉管理等制度。

(三)在项目科研阶段

第一,建立科研项目负责人个人科研诚信管理模式,同样包括:建立科研人员诚信机构、制度、推出守则、惩戒办法、建立项目负责人的科研诚信档案、科研人员的信用评级、投诉管理等制度。第二,经费统筹部门是事中参与到科研管理中的风险管理部门。国家科研经费使用管理,科研项目人提供需求清单,由统筹部门按清单去市场询价,统筹部门统筹直付,统筹部门做出采购分析评估报告,以备事后审计。第三,项目负责人的项目管理工作是相对独立的,包括:立项申请、制定合同与计划及费用核算、质量控制、参加人员选择、外部内部沟通等有关项目科研风险控制等综合进行有效的、全面的管理。保证科研技术可描述性文件归档,科研技术的可控性管理,科研成果可追溯性。第四,网络管理部门是简便并严谨的风险管理工具。还需要建立规范化管理电子网络,划定责任界限,协调相互间接口。在网络的每一级明确控制、评估和证明质量合格的目标。科研项目组织标准化:标准要形式化具有可操作性,明确参与者的职责、相互关系、权限等,协调参与者与现有组织结构间的关系。加强规范化全过程管理。总体上,规范化的国家经费科研项目管理包括风险管理,细分可分为:规范化的财务风险管理、规范化的人员风险管理、规范化的设备使用风险管理、规范化信息/文件管理。第五,财务部门是记录成本和进度的风险管理部门:不仅仅是为保证人力、设施、材料和资金的最佳使用,提示科研项目负责人项目的可行性,及同类科研项目的可比较性。规范化成本管理,科学化、定量化。在大量数据资料的基础上,制定科学的成本模型并严格成本控制,目前采用粗放型的成本估算,缺乏定量控制办法,科研项目缺乏预算定价依据。因此,加强成本管理和经济精算分析,建立科学的科研经费管理模型,当务之急。

(四)项目验收阶段

项目验收阶段,同样需要建立验收评审专家诚信管理机制。保证专家中立性。确保公正评审。

(五)项目验收后,建立技术成果转化机制,通过市场验证,跟踪评估。

技术成果转化部门是事后参与科研成果价值评估风险管理部门,长期跟踪技术成果,做出技术成果转化情况分析报告,以此也可把它作为以后评估立项目时或验收时对评估专家的诚信评级加分还是减分的诚信数据采集的参数、同时也作为对项目负责人的诚信评级时的诚信数据采集的参数。

四、结束语

本文意在提出未来国家科研经费项目管理工作的发展方向。涉及国家科研经费项目管理模块包括:信息采集及管理系统、市场调查与分析、财务管理、诚信管理体系、信用和市场风险管理、征信数据库应用开发、诚信评估与客户关系管理等诸多方面,以此框架建立严谨的国家科研经费项目管理制度。只有当风险管理部门介入到国家科研经费项目的管理里来,才能在事前、事中、事后对项目的风险做出测量并准确预警,同时提示决策层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与国家经费损失风险,让国家经费高效使用。

作者:李舸 单位: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

参考文献:

科研诚信管理范文第12篇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以“诚信科研”为专题的民主生活会,主要是为了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共同防治学术不端行为,构建良好学术风气,我们要结合本院实际,促进我院科研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一、深刻认识诚信科研

科学研究是以诚实守信为基础的事业,自诞生之始就把追求真理、揭示客观规律作为崇高目标。纵观科学发展历史,可以清晰地看出,求真务实、为真理献身的科学精神不仅是推动科学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源泉,也是引领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杆。但是最近一段时间以来,随着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在诚信科研上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学风浮躁、学术不端行为滋长,正在侵蚀学术的肌体,对科研事业健康发展产生的消极影响不可低估,已经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国家历来高度重视诚信科研,是因为诚信科研是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基础、诚信科研是科学事业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诚信科研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二、诚信科研出现的原因

1、为了个人职称晋升、获奖、获得项目经费、谋取私利等目的,不惜违背道德良心和学术原则,在实验数据上弄虚作假,编造数据,抄袭或剽窃他人成果或提供有关职称、简历以及研究成果等方面的虚假信息。惯例进行排序;或不给参与科研活动的人署名,直接将成果占为已有。2、为了拉近与上级领导或知名专家的关系,在科研成果署名时给未参与科研活动的领导、知名专家署名,直接将成果占为己有,这种现象多发生在高校,如研究生为导师发表文章或做成科研项目。3、由于科研资源分配体系不合理,监管不严等原因,通过以权谋私、请客、送礼、基至赂等手段获取科研项目、经费支持或急于研究成果通过验收。4、社会环境和风气的影响。全社会普遍存在着一种焦虑和浮的氛围,在急功近利心理的驱使下,很多人只想着赶快出成果,不能静下来潜心搞研究。5、评价机制的不尽合理。在绩效评价、职称评审中,过多强调科研的数量和级别,忽视科研活动的长期性等特点,在硬性的数字量化指标面前,为了完成任务,很容易滋生学术不端行为。

三、做好诚信科研

科研诚信管理范文第13篇

(一)研究生诚信缺失的归因研究

针对研究生在诚信缺失方面的种种“不良”表现,学者们纷纷从不同视角和立场进行归因研究,提出各自见解,其中不乏真知灼见。首先,社会大环境的不良影响。有学者指出,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虽得到进一步发展,但功利主义、金钱至上思想不断泛滥,并日益演变成一种不良风气,如假冒伪劣商品盛行于市、坑蒙拐骗、强买强卖等。当谎言和虚伪比诚信更适合某种环境并具有更大的生存和竞争优势时,必然导致更多的人在更大范围内不守诚信,如此恶性循环,不诚信的歪风就愈演愈烈,无疑会影响到广大研究生的学习、生活、就业等诸多方面。其次,研究生诚信监管制度的缺位。主要表现为缺乏严格、完善的研究生诚信道德评价和约束机制以及缺乏完善、配套的研究生守信奖励和失信惩戒制度。由此导致有的研究生对自己违反诚信规则的行为不以为然;有的研究生基本的诚信知识缺乏,甚至根本不知道自己的某些行为已违反诚信规则,更不知道其行为将受到法律惩罚。再次,不良心态作祟。

有学者指出,从众心理(别人不诚信,我也不诚信)、侥幸心理(认为不诚信也许不会被发现)、吃亏心理(从经验事实出发,不讲诚信沾了光,讲诚信吃了亏,所以也不讲诚信)、报复心理(因为他人不讲诚信曾给自己带来过伤害和损失而不讲诚信,以报复他人和社会)、无用心理(讲诚信没有什么用)、冒险心理(不冒风险则不达目的,明知有风险,但宁愿为风险付出代价,“不成功,则成仁”)以及低成本心理(不讲诚信成本很低,划得来)等在研究生中不同程度地存在,有些方面甚至更为突出。最后,一些导师自身学术道德失范的不良示范。如有些导师在要求学生提高道德素质的同时,自己道德素质低下;在要求学生诚信的同时,本人弄虚作假、抄袭剽窃;有些导师金钱至上、急功近利,自己的课题让研究生做,不给任何报酬,把社会上的腐败行为引入学校,跑关系、走后门。同时,由于学术腐败行为不易察觉和发现,或发现后难以认定,部分人因“腐败”而得益或“腐而不败”,这些都对研究生起到了极坏的“示范效应”。

(二)加强研究生诚信教育的对策研究

针对研究生诚信问题的日益凸显,学界普遍认为需要通过各种有效措施,切实加强研究生诚信教育。有学者指出,第一,要研究生坚守个体道德,这是诚信培育的根本,主要通过意志锻炼、勤奋好学、自由探索等方式实现;第二,重视对研究生诚信的引导,主要措施就是加大对诚信的宣传,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将诚信原则贯穿于“三育人”之中,培养全员诚信教育意识,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咨询中渗透诚信教育内容,结合诚信状况加强对研究生进行法制意识教育以及营造良好的诚信教育环境;第三,建立健全研究生诚信机制,如建立严格的诚信道德约束机制、切实可行的诚信评价机制以及研究生失信惩罚机制,教育行政部门要协助政府或其他行政部门制定正确的用人机制,营造一个适合研究生诚实做学问的客观环境。

针对研究生学术诚信方面日益暴露的问题,有学者认为首要之举在于确保学术诚信。为此,必须坚守学术宽容,营造学术诚信的学术环境;强化学术引导,建立学术诚信的学术航标;优化制度约束机制,创设学术诚信的学术平台;培养研究生的道德自律,塑造学生诚信的学术人格。此外,还要“制定专门的研究生学术诚信规范,及时严格处理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开设学术诚信必修课以及建立一套可执行的惩戒程序”,其根本目的“在于培育研究生的学术道德意识,提高其对学术科研中具体行为的对与错、善与恶的识别,进而为学生的道德选择做准备,同时也为提高道德反省与谴责能力以及为学生的道德选择提供知识上的准备”。上述加强研究生诚信教育对策的思考似乎已经面面俱到,但实际中如何执行与具体操作并非易事,因此需要审慎思考这些对策如何“接地气”的问题。

二、近年来研究生诚信教育研究存在的问题反思

第一,理论研究有余、实践研究不足。纵观已有研究成果,其数量不可谓不丰硕,但大多停留于理论探究,且多集中于学术科研领域方面,对研究生诚信教育的实践研究明显不足,造成研究生诚信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两张皮”现象。当前,虽有一些关于研究生诚信的社会实践调查,但由于其调查对象及范围选取不可避免地存在地区性和狭隘性等缺陷,不足以全面客观地反映我国研究生诚信问题的真实全貌。诚如有学者在《研究生对学术诚信的认知和态度状况分析》一文中坦诚的:“我们所调查的数据是否反映了真实的状况,还很难确定。”

第二,认识和定位明显“偏低”。众所周知,对研究生诚信教育的诸多举措和依据大多停留于本科生层次。已有研究不仅未能充分考虑到研究生教育作为本科生教育后的一个独立教育阶段自身存在的规律和特点,反而将研究生与本科生混在一起泛泛而谈高校诚信教育。纵观学界现有成果,以大学生诚信为主题展开研究的论文不计其数,但专门以研究生诚信为主题展开研究的成果却很少,属于稀缺资源,即使有,也存在简单套用关于本科生诚信教育的一系列措施、制度和做法,研究成果缺乏深度与新意,其根本原因在于“长期以来,研究生实行以导师负责制为主的教育管理模式,研究生德育只是作为本科生德育一个不起眼的方面,全面沿用本科生的模式,没有考虑研究生的特点,没有形成相对独立的德育体系,造成近几年研究生教育规模化后的不适应现象”。即便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也至少存在两种认识误区:“一种观念认为研究生属于高层次人才,他们本身具有良好的素质、较强的自我管理能力、稳定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不需要再教育,从而放任自流;另一种观念认为研究生需要与本科生一样进行管理,用对待本科生的思想教育方法来教育研究生,没有真正掌握研究生的群体特征,所以收效甚微”。在笔者看来,前者过于理想化,直接把研究生定位为高知、高能群体,进而“想当然”地认为无需再对他们进行诚信方面的教育;后者的缺陷在于依然沿袭本科生教育与管理的思维模式,在研究生诚信教育方面缺乏“积极应对的有效办法”,因此很难取得真正实效。

第三,模糊了诚信教育与德育之间的应有边界。现在许多高校比较流行的做法是:给道德教育起一个名字、贴一个标签、列一个课表、组织一次考试、参与一次签名,就认为诚信教育完成了———这显然是多年来社会“诚信教育运动化、运动完成形式化倾向”在高校的一个蔓延与缩影。事实上,诚信教育作为一种养成教育、一种细节教育,需要通过长期实践的累积才能有效养成。北京大学康健教授指出:“道德的认知可以通过讲授获得,道德的一些技能可以通过训练来获得,但是道德的情操就必须靠养成,靠融合式的这样一种教育方式。”研究生德育包含研究生的思想、政治、道德、心理等多方面的综合教育问题,虽然从内容到方法手段都涉及到研究生诚信教育,但这并不足以表明可以遵循传统的一般思维路径,把二者同等看待或混同起来。研究生诚信教育与研究生德育有密切的联系,但研究生诚信教育问题有着自身的逻辑脉络和内涵特征,只有通过专门的、精致的研究,才能提高研究生诚信教育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实效性。

第四,存在明显的研究薄弱点。如研究生诚信考核评价方面的研究颇为欠缺,成果较少。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很多研究者过于拘泥传统思维定势,常常习惯于把关于本科生诚信考核评价方面的措施和成果简单套用与移植于对研究生诚信的考核评价,创新性、针对性和科学性存在明显不足;二是研究生诚信考核评价本身具有的复杂性要比本科生诚信考核评价大,使得一些研究者倍感困难,再加之其理论知识储备和能力不足等方面的原因,导致目前学界关于研究生诚信考核评价方面的研究进展缓慢,极大地影响到研究生诚信教育的顺利开展和实施。譬如,关于研究生诚信教育规章制度建设方面的研究还不够,诚信教育的规章制度建设不仅仅只是建立诚信档案,还需要一系列相关的规章制度与之配合,如建立举报奖励制度、通报诚信缺失的事件、建立完善的科研学术道德建设制度以净化学术风气,弘扬科学精神等等。通过一系列规章制度的建设,形成一整套良性的互动机制,使得师生员工能够在自我约束的基础上受到相应规章制度的制约和引导,明确知道应做什么、不应做什么和提倡什么、反对什么,从而形成良好的诚信素质。此外,还有一个研究薄弱点值得深切关注,就是研究生的学术诚信研究———它理应成为学界研究和关注的重点,因为研究生承载着未来的学术希望,没有理由不做好自己的“研究”学业,并培养良好的学术道德、学术操守,学会学术担当。但现实情形却不容乐观,一些研究生的学术诚信缺失问题日益严重,这不能不引人深思。

三、未来研究生诚信问题研究的对策展望

首先,加强实践研究,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笔者以为,研究生诚信教育实践研究的开展应当避免以往在调查对象、学校类型、专业范围等方面选取时存在的地区性和狭隘性等缺陷,尽可能地凸显全面性和代表性。更为重要的是,诚信教育作为一种素质研究、一种养成教育,不仅需要有深度的理论研究,还应当有鲜活的实践案例研究作有力支撑,把诚信教育与研究生的日常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并结合研究生自身特点持之以恒地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如此方能增加说服力和实效性。譬如,在研究生中广泛开展以“诚信为本、文明自律”的主题宣传活动,围绕“学术道德与学术责任”开展研究生导师与研究生的“心灵对话活动”、在学校“研究生网”开辟“研究生诚信教育论坛”等专为研究生“量身定做”的活动,使研究生诚信实践教育不断深入人心,同时也为研究生诚信教育的实践研究提供源源不断的丰富养分与生动素材。

其次,超越现有认识和定位,积极制定有效的应对之策。研究生均已成人,其思想、情感、心智、阅历等都与本、专科层次的大学生有显著区别,很多方面都已日趋成熟和稳定,而在具体的研究生诚信教育过程中,动辄搬出“对付”一般大学生的规章制度,实属张冠李戴———姑且不讨论这些规章制度在现实中有多大的可操作性与可行性,譬如,大多数高校在《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中对一般大学生的诚信作出的规定都只局限于提出一个过于模糊和抽象的表述,即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和诚实守信的要求,仅此而已。对何为诚信、有什么丰富内涵、具体评判标准是什么,如何践行诚信品质、如何监督等要害之处却并未作进一步详细说明———这是教育管理不作为之典型表现,很难取得教育实效。

研究生诚信教育制度的缺位和内容的空泛,使研究生根本无法体会到诚信为何物,在现实操作中更是无所适从。因此,一方面,应当尽快制定专门的针对研究生诚信教育的相关制度法规。以此为契机,积极克服长期以来对研究生诚信教育的认识缺位和政策滞后,以及盲目性、随意性与理想化,主动对接广大研究生的生活、学习、工作、科研等方面的特殊情况与实际情形,使得研究生诚信教育工作的开展有的放矢、事半功倍。另一方面,规避研究生诚信教育与研究生德育之间的模糊现象。二者有很多的共性(甚至存在包含与归属关系),但决不能简单等同和替代。笔者认为,研究生诚信教育的实施不仅要囊括研究生德育的一般要求,还要超越一般的德育活动。如何提炼与彰显诚信教育在研究生育人方面的品牌效应和特殊价值,有待今后作进一步深入探讨。此外,还需克服研究生诚信教育运动化、运动完成形式化之倾向,增强研究生诚信教育的实效性。

最后,突破研究薄弱点。一方面,加大研究生诚信考核评价机制的建设与研究力度。研究生诚信水平的提高,研究生诚信品质的形成,离不开完善的诚信考核评价机制的保障和支撑。目前对研究生的诚信考核缺乏规范化、程序化、可操作化的评价指标,评价往往带有浓厚的主观化、盲目化色彩,一定程度加剧了研究生诚信缺失现象的泛滥。迄今为止,由于研究生诚信考核评价机制建设的滞后性,导致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明显偏少。即便有部分高校开始尝试制定专门的研究生诚信考核评价制度,在具体过程中多少有照搬照抄本科生诚信考核评价标准的痕迹,针对性、创新性和前瞻性存在明显不足。因此,这方面的研究亟待加强。当然,要对研究生的诚信状况进行客观、公正和科学的评价,并非一件易事。要实现此目标,就“必须将诚信纳入学生评价体系之中,制定诚信品格方案,明确评价指标,统一标准尺度,并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坚持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传统方法与现代方法相结合,对学生的出现状况进行科学的评价”。

科研诚信管理范文第14篇

1.1国外科研诚信教育现状

1.1.1科研诚信课程设置及内容

国外科研诚信课程设置最大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专业课与诚信课相结合的原则上。美国的科研诚信教育起步较早,1992年Stephen等]调查表明,大学生的学术诚信意识是影响其学术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只有形成内化于学生的学术道德规范才是解决作弊问题的根本。同年,美国学术诚信研究中心(CAI)成立,现在已有近400多所学校加入该机构,共同致力于大学生学术诚信问题的研究_5]。21世纪美国高校大学生学术诚信研究又有了一种新的研究范式,即从大学生失信的遏制策略向教学与学习策略转变[6]。现在美国很多高校与研究院开展了负责任研究行为(ResponsibleConductofResearch,RCR)教育,主要针对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以及各层次的研究人员¨7]。RCR教育内容涉及9个方面,即数据的采集、管理、共享与所有权,利益冲突与履行承诺,人体试验,动物实验,科研不端行为,发表实践与作者责任,导师/学生的责任,同行评议,科研合作。美国各高校在遵照RCR教育内容的基础上自设课程,如:圣约翰斯大学的“避免剽窃、自剽窃及其他写作问题:写作的伦理道德指南”课程;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的“当代科学、价值与动物试验”课程;耶鲁大学的“同行评议道德规范:论文评阅指南”课程l8]。美国研究院RCR教育课程也各有差异,如: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学术界道德规范与生存技能”课程,为期1O周,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每年更新;密苏里大学有两类课程,一类是1个学分的周六研讨班或网络基础课程,另一类课程则是根据学科负责任行为特色开设的课程,并通过各种方式对课程建设成效进行评价;杜克大学对博士生开设了12~18h的负责任研究行为的培训l1。此外,还有针对教师的课程,伊利诺斯理工学院开设的“课程中的道德规范”课程,为期8d的暑期研讨班,每年举行,旨在为教师提供一个将科学伦理道德教育融人到专业课程中的实践训练_1。德国、El本等国家没有专门的针对科研诚信的系统教育,而是通过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来促进日后的科研诚信。德国大学生诚信教育主要通过伦理学、教育学、法学、经济学等课程,还有渗透到专业课中的课程共同来完成口。日本高校的诚信教育包含在德育之中,所以其诚信教育的内容与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经济意识教育等方面共同构成了日本高校德育的主要内容,以及那些渗透到各学科中的德育教育内容口。

1.1.2科研诚信教育方法及形式

国外对科研诚信教育的形式和方法是多样的。美国各高校结合学科自身的研究领域,采用的教育形式有:研讨班、讨论会、系列讨论与讲座、科学道德论坛、发证书、案例库、做报告等。为了加深学生对RCR的认识和理解,各所院校的教学方法并不相同,有些院校采用了角色情景扮演教学的方法[1,有些院校采用了PBL教学ll]等,且他们有相匹配的教学评价体系。德国除授课外,还利用考试和日常道德行为管理,及大众媒体、网络教育等形式进行大学生诚信教育,有问题式、渗透式、社会大课堂式。日本多是通过课程讲授的形式进行诚信教育。

1.2国内科研诚信教育现状

我国科研诚信教育起步较晚,大部分高校还没有开设科研诚信、科研行为规范的相关课程,也缺乏适合的教材和读本。我国高校开展的道德教育课程有《思想道德修养》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医学院校仅开设《医学伦理学》或针对护理学生的《护理伦理学》对学生进行医学伦理道德教育。大多数高校的科研诚信教育几乎处于宣传教育阶段,我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偏重科学知识教育,轻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教育;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轻视伦理道德教育;以圣人道德代替公民道德、职业道德教育,忽视道德底线的教育。许多科研人员和研究生对科学精神、科研规范、科研道德不甚了解u。近年我国的科研诚信逐渐受到重视,2007年1月18日,科技部科研诚信建设办公室成立_1。2010年1O月27JournalofNursingScienceJan.2012Vo1.27No.1(GeneralMedicine)日,中国科研诚信建设办公室正式成立运行。近几年,许多专家和学者对我国的科研诚信教育作出了积极的探讨。黄俊辉等_2。。研究认为,在大学本科生及研究生中开展预防学术不端行为的早期教育,通过构建一套基于荣誉制度的诚信教育体系,使大学生树立诚信做人的观念与严谨求实的科研态度。钱军平1_研究认为,应基于“诚信不仅认定为一种美德,更认定为一种情绪体验”的认识,从“他律”向“自律”升华的角度来反思和构建大学生诚信教育框架。我国的科研诚信教育处于滞后的阶段,加强科研诚信的教育:[作势在必行。

2规范我国医学科研诚信教育的几点思考

2.1医学科研诚信课程的设置

我国高校应着手开设医学科研诚信课程。课程应包括“科学研究伦理入门”,除讲解伦理学基础知识外,还要包括科学精神、科学规范、科学研究的基本要求和准则以及典型案例[2;科研不端行为;数据的采集、管理、共享与所有权;人体与动物试验;发表实践与作者责任为专题的教学课程。“科学研究伦理入门”每个专题的课时,可经过充分评估专题内容及其在科学研究中所占的地位及授课对象确定。研究生、博士生还应开设的专题课程有:科研合作;导师/学生的责任;同行评议。因科研能力不足可能导致大量的科研不端行为或其他不当性,应将提高科研人员的科研能力作为科研诚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2。还应开设能提高科研人员科研能力的相关课程或培训。

2.2对院校教师的要求

教师是对学生实施科研诚信教育的关键主导者,其必须具有较高的道德修养,严谨的科学态度,高尚的科学精神,去教育引导学生,才能使科研诚信教育的效果达到最大化。针对目前我国教师科研诚信能力缺如的现状,建议将科研道德知识和法律法规写入《教师手册》、《研究生手册》,并作为青年教师培训的必修课l_2。医学科研诚信课程应由经过专门科研诚信相关的法律、法规、内容等培训的医学教师担任。同时,积极借鉴国外将诚信教育融入到专业课程教育的做法,在进行专业课教学时,教师需言传身教,时刻将诚信贯穿于教学中。应该针对不同专业的教师开展侧重点不同的培训,如:对基础医学专业的教师多偏向于实验方面的培训,内容包括科研诚信专题和教师如何评价授课效果。高校还应结合教师平时的科研诚信情况,综合评价后选出优秀的教师担任专业课教学工作。

2.3建设医学科研诚信教育资源

教育资源是规范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教育的后备力量。组织各大医学院校相关领域的专家教授,根据国内外医学科研诚信教育现状,编写或翻译适合我国医学生阅读的科研诚信书籍。同时,国家医学科研管理部门应开发网络资源,一方面宣传科学规范、科学研究的基本要求和准则,国内外医学相关政策和规定;另一方面也可作为医学生学习科研诚信的平台。有条件的医学院校也应开发自己的网络科研诚信课程,扩大医学科研诚信教育的范围。充分利用相关医学期刊杂志,多刊出坚持正确科研导向的文章。充分利用互联网和科技期刊的平台,让学生学习国内外的相关科技政策和学术道德规范,提高其识别学术不端行为的能力。

科研诚信管理范文第15篇

[关键词]诚信 研究生 诚信教育 路径选择

[作者简介]门雨颖(1975- ),女,吉林吉林人,东北电力大学研究生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吉林 吉林 132012)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项目“‘112’研究生创新教育体系的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ZC11088)

[中图分类号]G64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3-0056-03

诚信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传统美德,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是个人安身立命的砝码。研究生教育是学历教育的最高层次,研究生作为高级专门人才必须具备诚信品质。但当前,研究生诚信缺失现象已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和担忧。本文从当前研究生诚信的现状分析入手,从强化研究生道德自律,优化教育资源,完善制度设计方面,对加强研究生诚信教育的路径选择进行探究,以期为研究生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研究生诚信现状分析

2001年中共中央在《公民道德实施纲要》中提出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20字公民基本道德规范,首次把诚信列为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来要求。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了要引导大学生遵守明礼诚信的道德规范。研究生群体作为科研的主力军和骨干力量,对诚信持有普遍认同的态度,可是具体到日常行为中,却呈现出道德认知和现实行为的相悖。

在学术上,不脚踏实地地进行调查研究,不深入地进行分析思考,而是从互联网或者杂志上,整段摘抄,东拼西凑;不实事求是地反映客观现实,为了某种结论,篡改、伪造实验数据;不诚实地引用他人成果,为了完成学校的“硬性任务”,对引用、参考文献作“模糊”处理;不遵守学术成果要求,为了追求论文的篇数,一稿多投;更有甚者干脆全文照抄,只更换作者姓名,对原文标题和小标题稍作改动就堂而皇之地据为己有。

在考试上,不进行系统学习,在一些大型考试中,如研究生入学考试、大学英语等级考试中,投机取巧,购买所谓的答案;不坚持上课,不做好复习,在必修学分的考试中,携带相关资料或互相抄袭;更有甚者,铤而走险,雇用他人或代替他人考试。

在求职就业中,不实事求是地填写毕业生推荐表,为了尽量充实自己的“竞争实力”,满足用人单位的优先录用条件,不惜伪造各种等级、奖励证书,篡改成绩单,模糊所学专业、政治面貌等;不信守履行就业协议中的相关规定,在办理违约时,以各种借口和手段欺骗、蒙蔽用人单位和学校,以获取空白的就业协议和有利的就业机会。更有甚者,“未雨绸缪”,在刚领取到就业协议还没有落实就业单位之前,就将空白协议复印多份,“优中选优”,一女多嫁,造成就业资源的浪费和学校信誉的损失。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研究生利用伪造的困难证明,获取困难补助;有些研究生恶意欠费(如学费、住宿费),扰乱财务管理秩序;有些研究生毕业后还贷违约,造成不良信用记录;更有甚者利用导师的信任,在论文格式审查的过程中,在导师审核未通过的情况,伪造导师的签名,蒙蔽过关。

目前各高校为了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大部分安装了学位论文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对毕业生的学位论文进行检测,对重复率达到一定比例的研究生,不允许进入毕业答辩环节。可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很多研究生事先花钱到一些非法具有检测功能的网站,将自己的论文进行检测,对检测结果超标的内容进行模糊处理;更有甚者,虽然未事先对毕业论文进行检测,可为了应对检测系统,对论文中整段摘抄的内容进行删减,恶意炮制合格的检测报告单,而在实际提交的论文中再将删减的内容重新加上,以保证论文的完整性和字数要求。

二、加强研究生诚信教育的路径选择

诚信是诚实守信的简称。诚实是一种内化于心的信念,是道德主体主观精神状态的一种反映。守信是一种外在的行为规范,是道德主体在行为实践中的一种表现。诚信就是内诚于心,外显于行,诚实不欺,实事求是,言行一致,恪守信约,履行诺言。“它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基本伦理规范,是一种交往伦理、契约伦理和未来伦理” 。它主要依靠个体的自觉自愿,同时受到义务、契约的约束,体现做人的根本准则,用于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现实关系。

研究生诚信教育是教育研究生将诚信内化为自我意识,转化为现实行动,形成“己任”的过程。对研究生失信的种种表象进行分析表明,导致研究生失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要化解诚信危机,加强研究生诚信教育,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强化自我教育,加强道德自律,塑造诚信品格

长期以来,很多高校把研究生的学术、科研能力置于培养的核心位置,对研究生的评价往往只注重对学术成果的评价,这种重心的失衡导致了社会、高校和研究生本人都过于关注学术发展而轻视综合素质的均衡提升。高校部分教育者认为,研究生在生理上、心理上都比本科生成熟,忽视了对研究生的治学态度、敬业精神、职业操守等道德修养的引导和教育。部分研究生在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下,学习目的功利化,读研变成了一种纯粹的“消费或投资”行为,在尽快收回“投资成本”的利益目标驱动下,目光短浅,蝇营狗苟,忽视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观修养,在获取短期利益的同时,丧失了道德自律。

实质上,研究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虽然经过本科阶段的学习和生活,生理和心理都日趋成熟,但由于本硕连读等原因的影响,在校研究生的年龄逐渐呈现低龄化,大多数研究生的社会化并未完成,社会成熟滞后于心理成熟。理论思维空前活跃,但社会实践经验不足,认识和思考问题时缺乏全面性。一般情感比较发达,但对政治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的认识不够深刻和丰富。在这个阶段,其价值观、人生观仍有很大的可塑性,这个时期更应加强诚信教育的引导,强化自我教育,加强道德自律。

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是受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主动地把自己作为认识、设计、约束的对象,为提高自身素质而自觉进行的教育、管理活动。道德自律就是道德自觉,是道德观念、态度的形成过程,依次分为服从、同化、内化阶段。实质上每个人都循环往复的实践着这三个阶段,而内化阶段是被动变主动,客体变主体的阶段,是态度真正形成和彻底转变的阶段,是保证行为最持久、最稳定的基础。道德的内化就是将外在的道德规范转化为自己的道德品质和信念。当这种品质和信念形成之后,个体行为不再依赖于外在规范的约束,而是依靠自我的道德信念的指导。研究生诚信教育的阶段大都处在诚信内化阶段,这种内化是指研究生不仅真诚的接受、信服和遵守诚信的原则和规范,而且自觉的将社会要求的诚信观念和行为规范纳入到自身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过程。当然这种过程绝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实践过程中螺旋上升的,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研究生群体要以主体身份参与到学校的各项管理工作之中,不断强化自我教育,按照研究生培养的规范和要求,以诚信的原则面对和处理问题,以诚信的态度对待学习和生活,以诚信的气质相互影响和感染,主观能动的对自身修养进行改造和提高,完善自身品德,塑造诚信品格。

(二)更新教育理念,丰富教育内容,改革教育方式

我们在讨论研究生诚信教育的时候,往往简单地把研究生的诚信教育归入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框架内,大多数培养单位主观地认为,研究生在进入研究生教育阶段以前,已经系统地接受了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具备了良好的道德素质,没必要重复教育。实质上,随着高校的逐步扩招,每年毕业的研究生数量逐年增加,研究生面临着巨大的成才和就业的双重压力,他们更渴望将自己从本科生中分离出来,希望学校将其作为一个单独的群体,从他们的思想特点出发,给予更多的教育和引导。

目前,国内的大多数培养单位没有专门设置关于研究生诚信的课程,诚信教育搭本科的“顺风车”,即使涉及诚信教育,其内容过多集中于对古代诚信伦理道德观念的起源、发展的讲述,集中于意义上的理论讲述,不能与时俱进,缺乏时代性和针对性,使研究生的诚信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适应。马克思认为,人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至于喧嚣尘上的学术诚信规范方面,也是一些空洞、苍白无力的提醒。当下实行的“导师负责制”,本意是让导师指导研究生的品行和学术,可部分导师却割裂了教书与育人两大职责,只关注研究生实验的进展情况、项目的完成情况、论文的发表情况,对研究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漠不关心,不闻不问。

在诚信教育的方式方法上,盲目乐观地认为研究生完全可以进行道德上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缺乏对主动性和进取性的正确引导,缺乏目标和要求的明确性,缺乏将诚信教育融入研究生的实际生活和社会实践的活动。所谓“道德必须在实践中习得并在实践中得以体现” ,诚信道德品质也是如此。

研究生诚信教育要想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就要更新教育理念,从发展的角度,结合时代特点,把研究生诚信教育从“本科生—研究生一锅烩”的混沌状态中澄清出来,将其作为一个单独的层次进行教育。就要丰富教育内容,把研究生诚信从简单片面地等同于学术诚信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合理规划教育课程。在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的同时,增设有关诚信的内容。在内容选择上要从讲授诚信的传统意义,向诚信的现代价值和与实际密切相关的地方转移;在范畴上要从单一的学术诚信扩展到研究生的为人处世、学术研究、经济交往,就业工作的方方面面;在内容节奏上,要根据研究生的学制特点,分阶段、有重点地施教。就要改革教育方式,打破枯燥乏味的理论讲述模式,应结合当前社会上的守信、失信案例分析,从正反两方面论证诚信对个人成才和社会发展的意义。不能停留在几场讲座和报告中,应融入专业课程学习之中,授课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本专业的知识,更应该为同学明确本学科的学术规范,避免因无知造成学术失范。学校除了教育研究生学习诚信道德品质的主要内容外,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运用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去认识社会,并以诚信的态度和方式到社会中去实践,从而更深刻地理解诚信道德以及体会其蕴含的社会价值。

(三)加强制度保障,健全诚信评价体系,强化监督作用

制度管理是一种运用法律、制度、纪律等强制手段或硬性约束措施开展的管理活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的制度管理主要是指校纪、校规和其他有关学生学习生活的各种规章制度对学生的约束功能及其他管理方式的相互关系。开展研究生诚信教育除了加强研究生个体的道德自律,丰富学校诚信教育的内容外,还需有完善的制度约束作为保障。

研究生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的生力军,成绩和能力固然重要,但是,代表着一个人道德品质的诚信记录更应该作为重要的权衡系数。长期以来,研究生的行为评价体系整体是“重智育,轻德育”,是“重数量,轻质量”,评价操作是“重结果,轻过程”。目前各高校研究生推优、评优过程中成绩要素仍占据着首要位置,导致部分研究生铤而走险,放弃原则,不择手段地“创造”各种好成绩。多数学校在研究生培养方案中都硬性规定,研究生在进入答辩环节之前必须公开,却没有明确规定出期刊等级,导致努力不够、能力不足的研究生抄袭论文,互相署名,一稿多投。要提高诚信教育的效果,应“预防为主”,牢牢把住招生、入学教育、上课、考试、实验、作业、论文等关口,及时扼杀失信的苗头。应更多关注研究生的平时表现,考核时要有综合全面的标准,对研究生诚信状况进行定量记载和定性评价。诚信档案的内容不能只停留在校园内,应开拓思路,将社会诚信建设的有效因素纳入到研究生的诚信档案中来,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银行金融业日益发达,持卡消费成为新时尚,研究生口袋中的“卡”数不胜数,研究生的“不良信用”记录时有发生,这些数据应及时更新到研究生诚信档案中。

研究生作为高级人才,普遍具有一定的自律性,但在经济转轨过程中,维系市场经济的信用体系和道德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制度和法律还不完善的既定环境下,加强监督必不可少。首先,加强研究生群体的互相监督,成立研究生诚信道德自治组织,承担接受投诉、调查核实、裁决、公示、制裁等功能。其次,加强导师的监督,导师不仅要在课上向研究生传授学术规范、学术道德、科学研究方法等知识,还要在课下积极引导学生自觉、主动的树立诚信意识。再次,加强管理部门的监督,成立诚信委员会,制定、宣传、实施各项关于诚信和失信的规定,接受失信行为的投诉和举报,负责调查核实。一旦确认为失信,要严加惩罚,当失信成本大于失信收益,并给行为者带来损失和制裁的时候,行为者就会趋利避害,尽量减少失信行为,从而促进诚信环境的好转。最后加强媒体的舆论监督,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的普及,使媒体在舆论导向、舆论监督上的作用愈显突出。快速做出反应,及时、客观、准确的公布信息,实事求是的报道事情真相,并深入浅出的向受众普及诚信知识,这是当代媒体的社会职责所在。

“诚信友爱”是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诚信是和谐社会的精神核心,有赖于公民诚信品质的养成和诚信水平的提高。研究生作为未来社会中各行业的“精英”,加强其对诚信的积极引导和教育,使其成为思想道德和文明行为的示范者,是高等教育的目标所在和必然要求。虽然目前研究生的诚信教育还任重道但无论是研究生本人,还是学校和社会都应更积极的采取措施,规范、完善诚信体制,从而造就一批有坚守、有信念、有能力的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高精尖人才。

[参考文献]

[1]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2]欧阳林.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学[M].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