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花文化论文范文

花文化论文范文

花文化论文

花文化论文范文第1篇

1.1研究区域

福州是茉莉花茶的原产地。茉莉花[Jasminumsambac(Linn.)Aiton.]原产于印度、波斯湾一带,属木樨科,茉莉属,常绿灌木,为热带、亚热带长日照偏阳性植物,适于在光照充足且年均温20—40℃,土壤持水量60%—80%的环境下生长。茉莉花在西汉时经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之初就在福州落地生根,这与福州独特的自然条件关系密切。福州市位于福建省东部沿海,闽江下游,地理位置介于25º15''''N—26º29''''N,118º08''''E—120º31''''E之间,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闽江横贯其中,下游为福州盆地,北部和东部为山地和丘陵,南部为平原。福州属典型的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温暖湿润,降水丰沛,年均温在16—20℃之间,7月平均气温28.6℃,1月平均气温10.5℃,年均日照时数1700—1980h,全年无霜期长达326d。年均降水量达900—2100mm,平均湿度77%。福州在光、热、水、土资源等方面与其他茉莉花种植区相比优势明显,为茉莉花的生长提供了十分优越的自然条件。福州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农业文化遗产地主要分布在福州市境内的晋安区、仓山区、闽侯县、连江县、长乐市和永泰县等6个县(市、区),总面积3291km2,其中茉莉花主要生长在闽江沿岸的冲积平原和沙洲上,茶树则主要分布在鼓山等山区。

1.2研究方法

1.2.1问卷设计与调查本研究中问卷调查主要包括福州居民人口统计学特征、福州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农业文化遗产地方认同维度测量量表等内容。按照调查对象的性质把福州居民分为福州市民和外来居民。福州居民对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不同事物的地方认同维度测量量表采用从1(表示“强烈反对”)到5(表示“完全同意”)的5分制Likert量表。参考Proshansky[4]对地方认同所下定义,结合本调查问卷的具体研究内容,以农业文化遗产地作为地方认同理论的应用及研究范围,将地方认同划分不同认同维度:历史认同(historicalidentity)、现实认同(practicalidentity)、情感认同(emotionalidentity)和行为认同(behavioralidentity)。调查小组于2013年5月在福州市仓山区的万达广场、台江区的闽江公园以及晋安区的鼓山3个地点随机对福州居民开展问卷调查并当面回收有效问卷342份。受访居民基本情况参见表1。受访居民中,福州市民(46.78%)和外来居民(53.22%)所占比例较为接近,男女性别比例相当(51.46%和48.54%)。受访者中以18—60岁年龄段为主(占比92.68%),所从事职业以工人(23.39%)、学生(15.20%)及企事业职工(24.56%)为主,年均收入在5,000元以下、20,001—30,000元、30,001—50,000元的受访者所占比例分别为20.17%、22.22%和27.19%,受访者多接受过良好的教育(54.67%受访者具有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借助Excel进行数据汇总并利用SPSS17.0对汇总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1.2.2问卷信度与效度良好的问卷结构要求各维度与测量总分间的相关系数在0.30—0.80之间,各维度间的相关系数在0.10—0.60之间[18]。据此,为使研究更具科学性和可信性,本研究利用SPSS17.0中scale模块提供的信度分析(ReliabilityAnalysis)及因子分析功能对量表进行信度和结构效度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地方认同维度量表的克朗巴哈(Cronbach)系数为0.664,KMO统计量为0.65,球形Bartlett检验发现变量间在0.01显著性水平下显著相关,说明量表的信度和结构效度处于可接受范围内,可以对量表数据进行后续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福州居民地方认同维度总体特征分析采用5分制Likert量表对问卷结果进行测量时,通常情况下得分均值在1—2.4之间表示不同意,2.5—3.4之间为一般,3.5—5之间为同意。由表2可知,福州居民对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农业文化遗产不同认同维度的总体得分介于2.80—3.90之间。其中,福州居民在历史认同、现实认同及情感认同3个维度上的总体得分分别为2.85、2.80和3.25,认可程度一般。行为认同维度上的得分达到3.90,表明福州居民在保护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农业文化遗产的认知上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在对福州居民中的福州市民和外来居民分别进行研究发现,福州市民在各地方认同维度中的得分均高于外来居民。除在行为认同维度上福州市民和外来居民得分均值差异没有达到显著水平外(P>0.05),在其他认同维度中两者得分均达到显著差异(P<0.05)。

2.2福州居民地方认同维度差异特征分析以地方认同均值及不同地方认同维度均值为变量,利用方差分析方法对福州居民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的地方认同及其4个认同维度在不同性别、年龄、职业、年均收入、居住时间、文化程度和调查对象之间的差异进行分析,以研究这些因素对福州居民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地方认同的影响程度。为尽可能地降低某些分组因样本量过少而对分析结果产生的干扰,现将职业组别中“科研人员”样本以及年均收入组别中“5,001—10,000元”样本予以忽略,在此基础上对数据进行方差分析(表3)。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年龄段居民对福州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地方认同差异极显著(P<0.01),随着年龄的增加,地方认同亦增加,但不同年龄段居民之间的地方认同差异主要体现在历史认同维度(P=0.042)、现实认同维度(P=0.009)及情感认同维度(P=0.004)上,而在行为认同维度上没有达到显著水平(P=0.601);不同收入水平居民对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地方认同差异显著(P<0.05),随年均收入的增加而升高,但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情感认同维度(P=0.005)和行为认同维度(P=0.002)上,而在历史认同维度(P=0.164)和现实认同维度(P=0.224)上差异不显著。年均收入在“30,00150,000元”的居民在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上均高于其他收入居民;居民居住时间的长短对其地方认同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居民地方认同的形成需要较长时间的积累,居住时间愈长,地方认同程度愈高。具体而言,不同居住时间的居民地方认同的历史认同维度(P=0.000)和现实认同维度(P=0.001)差异极显著(P<0.01),在情感认同维度(P=0.029)上差异显著(P<0.05),但在行为认同维度(P=0.412)上差异没有达到显著水平(P>0.05);不同文化程度居民的地方认同、历史认同维度和行为认同维度分别在0.05、0.01和0.01水平上差异显著,其中“大学”和“硕士及以上”受访者的地方认同、历史认同和行为认同高于其他文化程度受访者,说明居民地方认同程度的高低与其受教育水平关系密切,受教育水平愈高,地方认同程度也愈高;福州市民和外来居民的地方认同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具体分析发现,福州市民和外来居民在历史认同维度(P=0.000)和现实认同维度(P=0.000)上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在情感认同维度(P=0.019)上差异显著(P<0.05),但在行为认同维度(P=0.087)上差异不显著。福州市民地方认同高于外来居民,表明人口的空间迁移和依存地变化可能对居民的地方认同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2.3福州居民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地方认同影响因素分析为研究不同因素对福州居民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地方认同的影响程度,借助SPSS17.0相关分析功能中的Pearson相关系数对受访者的年龄、年均收入、居住时间以及文化程度与其对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的地方认同、历史认同、现实认同、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进行相关分析(表4),分析结果表明:年龄、年均收入、居住时间和文化程度与居民地方认同之间均存在相关性,其中,年龄和年均收入与地方认同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居住时间和文化程度与地方认同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受访居民的居住时间和文化程度与历史认同同样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表明在当地的居住时间愈长,受教育水平愈高,受访居民对福州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的历史文化传统了解程度愈高。福州居民现实认同的形成主要受到年龄和居住时间的影响,与年均收入和文化程度没有显著相关性(P>0.05)。居民的情感认同与年龄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年均收入和居住时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福州居民的行为认同与其年均收入和文化程度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且更多受到居民文化程度的影响。综上所述,福州居民对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的地方认同及各认同维度主要受到居民居住时间和文化程度的影响,居住时间愈长,文化程度愈高,居民对地方事物的了解程度愈高,更有利于提高对当地的认同程度。

3结论与讨论

3.1福州居民农业文化遗产认知及保护规律为探究福州居民对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的认知及保护规律,按照受访居民人口统计学特征及其与地方认同各维度间相关系数大小,将福州居民对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的认知保护划分为由低到高的3个层次:人口特征、认知态度和保护态度,其中,依据地方认同各维度涉及的具体调查内容,以历史认同、现实认同和情感认同3个维度指示居民的认知态度,以行为认同指代居民对该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态度,据此,构建福州居民农业文化遗产认知及保护规律(图1)。在地方认同与受访者行为表现的关系研究中,Williams等[20]研究发现当人们对一个特定地方产生地方认同时就会表现出对该地负责任的环境行为。本研究中,福州居民的认知态度受居民人口特征(年均收入、文化程度等)的影响,而居民对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行为主要受其对该遗产项目的认知态度的影响,与居民人口特征相关性不强。依据福州居民农业文化遗产认知及保护规律,在如何有效保护的问题上,应采取积极举措转变居民的认知态度,如政府及相关部门可经常性地组织或举办弘扬茉莉花文化的大型民间文艺活动以吸引市民参与其中,增强居民对茉莉花及茶文化的了解;茉莉花在福州拥有悠久的栽培历史并因此而成为福州市花,占据“天时”与“地利”而独具特色,政府部门应利用大众传媒及移动互联网多渠道对茉莉花与茶文化进行积极宣传,增强居民的文化自豪感以及对该文化遗产的情感认同;可针对居民开展茉莉花茶保健功效的讲座或论坛,拓宽居民对茉莉花茶用途及功效的理解,进而影响其消费倾向。通过增强居民的认知程度最终影响其行为选择,以实现对该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目的。

3.2不同农业文化遗产地动态保护研究方法及内容对比为丰富农业文化遗产动态保护相关研究方法,以更好地促进福州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笔者参考相关文献将国内不同农业文化遗产地动态保护的主要研究方法及其研究内容加以分类整理(表5)。由表中可以看出,不同农业文化遗产地动态保护在研究方法及研究内容上存在差异性和多样性。概括来讲,在遗产地动态保护的研究方法上,国内学者运用的主要方法有问卷调查及访谈法、结构方程模型及评价模型、生态足迹方法等。研究内容主要有旅游开发与农业文化遗产地资源/居民态度之间的关系、遗产地资源多功能性价值评价、生态足迹及生态补偿等。福州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今后的研究过程中,应充分借鉴其他农业文化遗产地动态保护的研究方法及技术成果,依据本地实际情况,取长补短,从而促进遗产地动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有机结合。

花文化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花瑶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村庄规划

1花瑶民族概况

在湖南湘西南崇山峻岭间,隆回县境最北面,平均海拔1300m的虎形山上隐居着一支不足六千人的瑶族分支——花瑶,因其服饰独特,色彩艳丽,特别是女性挑花技术异常精湛,故称为“花瑶”。千百年来,他们独自居住在封闭的大山里,过着自给自足、与世无争的生活,他们敬奉古树和巨石,穿着花样艳丽的服饰,有着奇特狂野的婚俗。

花瑶有着独具特色的三大传统节日“讨念拜”和两次“讨僚皈”通称“赶苗”,将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

花瑶的婚俗,当属世界上最古老、最具个性的婚俗之一,媒人公的提亲到完婚,需历经一连串古老的繁缛礼仪,最具撩人心扉的当属婚俗活动中的“打泥巴”“炒茅壳里”和“打蹈”,这圣洁而疯狂的三步曲。

花瑶挑花和呜哇山歌已被列为湖南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花瑶挑花已被列为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瑶家山民祖祖辈辈都和寨子里的古树、山石长久相依,在他们心中,这些古树、山石饱吸天地灵气,早已是神,他们深信是这无数的树神、石神常年为他们镇守寨子,保佑家人,他们有着“砍树宁砍人”的传统。

2花瑶民族文化面临的危机

2.1信息社会与花瑶民族文化

在当今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日渐频繁,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日渐增多,人们之间不再仅仅是面对面的口头交流,他们可以通过Email、手机等各种方式与任何人进行交流,对于那些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民族而言,其特有的民族语言交流范围逐渐缩小,对于年青新一代来说,也难以用其民族语言顺畅地进行交流,其民族语言正面临灭亡之危机,同样,其民族服饰、民族风情等也面临这样的处境。

2.2生产方式、生活态度的转变与传统的生活习俗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正悄然地发生改变,随着经济的发展,花瑶人不再仅仅从事传统的农耕,他们正逐步向金银花种植与加工、花瑶旅游特色产品、特色饮食及旅游服务等多元化的生产方式转变,舞蹈中花瑶人传统耕作的场景在现实生活中正逐渐减少。现代化的电器、交通工具、生活方式正逐渐进入花瑶平常人家,传统的吊脚楼正慢慢地被钢筋砼楼房所代替,昔日三五成群、家长里短的交往被人“机”对话所代替,传统居住模式、生活习俗正悄然地变化着。

2.3民族文化的传承后继乏人

花瑶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其民族文化的传承只有通过口语传述和风俗沿袭,可以说,在花瑶里,年老的长者,他们是花瑶的瑰宝,而花瑶年青一代,外出打工闯天下,受外界影响较大,同时,也受自身经济的影响,对本民族的东西不再那么的感兴趣,不愿将大部分精力专注此事,民族文化面临失传的危险。

3花瑶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几点思考

隆回县花瑶民俗村作为花瑶民族文化风情保留比较完好的村庄,受外界的影响较小,其村庄内随处可见衣着颜色鲜丽、民族服饰的妇女们或三五成群的聊家长或独座门前干着农活。如何将花瑶民族文化、生活习俗完整地保留和传承,使花瑶民族充满生气与活力,更具有生命力,是当地政府考虑的一个问题,更是社会各界对花瑶民族文化所关注的一个主要问题,同时,也是本次规划所考虑的主要问题

3.1加大政府的投入和扶持力度

政府应加大对花瑶最基本的民族文化投入,成立专门的机构,负责收集、整理花瑶的民族文化,聘请花瑶年老的长者和民间艺人,开办培训班,免费培养乡土艺术人才,组建花瑶民族艺术团,初步建立一些公平演出的市场网络,有力地推动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

3.2加大花瑶民族文化的研究和宣传力度,提升花瑶人对本民族优秀文化的自识自尊意识

组织专门机构加大对花瑶民族文化的研究,在不影响民族文化真实性的基础上,大力挖掘民族文化及特色产品,将各类特色产品进一步包装推向市场,以做大做强花瑶特色产业,不断提升花瑶民族的活力和生命力。同时,加强民族文化宣传和再教育,让花瑶人在世代相传的民俗文化活动中感受到独特文化的情致和魅力,感受到传统文化与他们生活密不可分,提高对本民族优秀文化的自识自重自尊意识,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花瑶民族受到外来文化的侵蚀。

3.3大力支持花瑶各项民俗活动,培育花瑶民族文化生境

保护和传承各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就是要保证这些文化艺术赖以生长和发展的土壤和环境,将各种民俗活动、乡土艺术融入到花瑶人日常生活中,成为其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同时,政府加大对各项民俗活动的推动和支持,有力地促进各种传统民俗活动的恢复、发展和繁荣。活着的民俗活动就是民族文化传承的根本,有了民俗活动这块土壤和平台,文化传人就有了大显身手的天地,民间歌舞艺术就有了发展传承的条件,才能滋养出优秀的民间文化传人和精英。

4花瑶民族文化规划保护措施

4.1划定花瑶民族文化保护区范围,严格控制其各项建设

规划根据花瑶民族分布特征及其生态环境的完整性、历史文化与社会的连续性,确定花瑶民族文化保护区范围及协调区范围。

花瑶民族文化保护区范围:花瑶古寨、虎形山村、富寨、水洞坪等花瑶居住地比较集中的区域。

规划控制措施:严格保护虎形山花瑶民族独特的文化资源、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保持花瑶文化风情的原真性和景观的完整性,严禁在该区域内建设建筑风格不一致、性质不相符的项目和任何形式的开山、采矿、滥砍滥伐等活动。严格保护花瑶民族风情、民俗文化习俗,严格保护其居住地和居住方式、人口分布,严格保护其生产、生活习惯与其生存环境。

花瑶民族文化协调区范围:虎形山乡花瑶民族文化保护区以外及小沙江镇部分用地。

规划控制措施:该区域的建设应与花瑶民族文化、自然生态系统相衔接。严格控制各种有污染的开发建设,保持花瑶民族文化景观的可持续性及统一性。

4.2建立花瑶民族风情园

规划利用虎形山花瑶民俗村便利的交通、优良的地理位置,设置花瑶民俗风情园。内设各种花瑶研究机构、民俗活动表演及培训场所、挑花作坊、民族特色产品、饮食一条街及特色旅馆,集中体现花瑶民族独特的文化历史和民俗风情,园区为集花瑶民族文化的研、学、演、庆、游为一体,做到保护与开发的有机结合。

4.3保护和尊重花瑶人们的生产方式与生活习俗,营造花瑶民族文化生境

耕田与种植金银花为花瑶人传统的生产方式,规划将现有的梯田结合景观,进一步的整修,在保护耕地这一基本属性的前提下,形成亮丽的梯田景观。在延续其传统的生活习俗下,规划在花瑶居住集中地设置小型生活休闲广场,增加花瑶人们之间交流和活动,保持其花瑶人生产、生活的原真性,为其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和环境。

4.4传统花瑶集居地的保护和整治

对于相对成组成院的花瑶集居地,他们依山就势、层层叠叠,周边分布了大量的古树、巨石。规划保护其现有的布局格局,以改善其交通、方便生活为原则,利用现有空地,拆除部分破旧的附属房,引入一条宽4m的小路,满足消防要求,也便于其生活出入,适应现代化的生活需求。同时,在集聚地的中心地段结合古树,开辟一个小型的生活休闲广场,为花瑶人提供一个交流休闲活动的场所。

4.5传统居住建筑的保护与整治

吊脚楼为花瑶人居住的传统建筑,其充分地利用现有地形有效地解决了山地建筑底层潮湿的问题,随着时代的进步,现代化的生活家具进入花瑶平常人家,其居住建筑也在不断变化,出现了砖砼楼房和砖木形式的吊脚楼。为此,规划本着保护其吊脚楼的传统形式,提高吊脚楼的生命力,将吊脚楼底层支撑柱采用砼结构,外砌当地石块,保护其自然古朴的风格,同时,底层敞开,作为家禽及农具房。二、三楼厨卫采用砼混结构,外墙采用木材加以包装,其余均为木结构,既保留其吊脚楼的传统风格,又适用现代化的生活要求。

4.6虎形山路商业街的立面整治

虎形山路两侧为村内主要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其建筑大部分为2~3层的砖混楼,与花瑶古寨的风貌形成了强烈冲突,为此,对其传统建筑的形式进一步研究,以坡屋顶、木结构、窗花、檐口等花瑶建筑特色为元素,对沿街建筑进行全面整修,保持花瑶古寨风貌的协调。

4.7古树、巨石的保护

划定古树、巨石保护范围,禁止作为其他用地,设置其标识牌,介绍其名称和巨石美好的传说,加强宣传与教育。

5结束语

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和历史,民族文化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促进社会和谐、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动力,在社会文化变迁相当剧烈、全球经济一体化潮流席卷世界的今天,规划师们运用其规划技术和措施,合理地进行各项建设用地的空间布局,提出各种民族文化的保护和整治措施,以文化来指导规划,以规划来保护各种文化,使民族文化得以保护和传承。

参考文献:

花文化论文范文第3篇

在中国数不尽的文人墨客以花卉题材创作了许多令人回味无穷的千古佳作。这些精彩的花卉题材作品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温暖、滋润了人们的内心。这些作品不但提高了人们的审美,而且使花卉的文化内涵更加充实。各式各样的花卉为文人提供了数不胜数的创作题材。例如《,红楼梦》六十三回中贾宝玉生日,玩抽签游戏,十二位姑娘各自的代表花卉,不但代表了每个人的气质性情,还暗喻了每位姑娘的命运。又如第二十七回,林黛玉这一多愁善感,悲观心态的人物形象由于“葬花”这一情节的设计,使其更加深入人心。再如蒲松龄的小说《聊斋志异》中,很多情节的人物形象都是花仙、花精。这些著作都是以花卉题材进行想象和创作的。周敦颐赞美莲花“出淤泥而不染”不会被坏的环境所影响,依然保持高洁的品质。陆游赞美梅花不畏惧风雪寒冬,勇敢坚毅地盛开在百花之前。中国人不仅仅把花卉作为大自然界的一种植物,更是认为花卉有精神,有灵魂,有情有智。中国传统文化民俗与花卉有着紧密的联系,中国人的想象力丰富,将花卉人格化,再加上花卉的实际用途和特质,便与人们的衣食住行、婚嫁、丧事、送礼、庆祝等发生了密切的联系。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所以就出现了很多的民俗。在春天百花盛开的时候,人们郊外游玩称之为踏青,到郊外观花赏画,娱乐游玩。端午节时,人们将可以作为药材的花卉加工制作,装入精美的香囊里,系在腰间。这么做可以对传染病的预防起到很好的效果,同时也可以驱除蚊虫和身体异味。在中国盛行花会。每年春天都是花会的盛行季节,在花会上人们表演戏曲,杂技,和众多民间的节目,甚至有的花会就是一个博览会。

2中国传统文化花鸟画体系中花卉题材的演变

自古,花卉就是中国绘画上“最有力之中心题材,亦即于世界绘画之画材上,占一特殊地位”(潘天寿《中国绘画史》)。中国花卉绘画从起初发展的六朝时期到最繁盛的五代十国、南宋期间,许多专长于花卉绘画的人物,形成了“徐黄体系”,代表人物是徐熙、黄筌。徐熙和黄筌的绘画艺术风格不同,形成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黄筌的作品线条细且流畅,画面干净真实。徐熙的作品更偏向于追求落笔成型追求意韵。由此形成了花鸟体系中的两种绘画画法,工笔和写意。在中国人的意识中花卉作为物质形态展现带来的美好感受让人流连忘返。在中国人的毛笔下,不仅仅描绘了花卉的形态,同时花卉的气质秉性,独特魅力在浓墨淡彩下更加传神。画出了花,画出了花魂。花卉绘画发展最繁盛的时期是宋代,宋代文人的花卉题材作品是其精神意蕴的表现。例如,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提到国画映入人印象的首先就是四君子(梅、兰、竹、菊)。为何中国人如此爱花中四君子,这跟中国人所认同的精神气节息息相关。高洁坚毅如梅花、品质脱俗如兰花、气节不凡如竹、淡泊纷争如,这些都是千古至今中国人传唱的高贵品质,也体现出中国人的精神追求。在千千万万中国名画中,以四君子为题材的绘画作品尤为众多,耐人寻味。四君子的出现为中国传统文化花鸟体系添加了新的内容。明清时期的代表人物有山人、扬州八怪。山人在自己的画中注入了思想,表达忧国之情、爱国之情。恽寿平的没骨花卉创新应用结合了徐熙和黄筌的两种不同的绘画风格,使花鸟体系得到新的发展。到现代的齐白石、潘天寿等都在中国传统文化花卉画中进行创新。潘天寿擅长于写意花鸟画。画面构图精妙,墨的浓淡到位,精致却也不显紧张,用笔潇洒肯定。使得笔下的平凡普通的题材却显得与众不同。现代的中国花卉画在传承古人的技法和绘画韵味的同时也不断地创新,使得中国传统文化花卉绘画持续走向更广阔的世界。花卉绘画的发展强调神韵和意蕴的制造,显示出中国传统文化绘画的大写意,形成了鲜明独到的特点并发展至今。如现在存放在的沈振麟《十二月花神册》。

3花卉在中国传统文化文化中的象征意义思考

花文化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旅游英语论文;旅游文化英语论文;英译 

引言 

攀枝花市,四川省唯一以花命名的城市,被称作阳光花城,座落在四川西南角,金沙江和雅砻江交汇处。自1965年建市以来,城市建设已形成规模,旅游资源独具特色: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独具风味的饮食,浓郁的少数民族民俗风情文化,成为独树一帜的旅游品牌,成为攀枝花市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 

旅游文化的翻译工作是使对外宣传资料发挥作用的重要环节, 也是一个城市对外交流水平和人文环境建设的重要体现。如何让攀枝花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攀枝花, 有效开展招商引资、扩大对外交流和合作起到了积极作用。在这种情况下,针对目前攀枝花市独特旅游资源的英译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将极大地促进攀枝花的对外交流合作和提高城市的整体形象。但是由于中英旅游文本中的文化差异表现在其不同的审美、价值观及风俗习惯等中英旅游文本在提供信息方面亦有不同的侧重点。因此,在功能理论的指导下,结合中英旅游文本的不同点,,旅游文本的翻译应以游客为中心,以传播中国文化为导向,最终达到旅游文本的诱导目的。可以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直译、增译、省译、类比等,以期增强旅游文本译文的可读性,最终有效实现译文的预期功能和目的。 

一、攀枝花特色地理地貌的英译 

攀枝花地处攀西裂谷中南段,属浸蚀、剥蚀中山丘陵、山原峡谷地貌,山高谷深、盆地交错分布,地质构造复杂,森林覆盖面积大,喀斯特地貌分布广,裂谷、温泉、溶洞、瀑布和河流比比皆是,为旅游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资源基础。对于对于攀枝花特色地理地貌的英译方面,张沉香(2007)对于术语的国际化, 提出应“适当加大音译比例”,“促进国际合作和科技发展”。 

音译不仅能够达到简洁和透明的作用,还是保存源语文化的最佳途径。尊重术语体现的文化而采用音译的翻译方法也是现代术语翻译的一个趋势。以攀枝花地理地貌“喀斯特”为例,就是采用的音译方法现已被学界多接受,然而它却曾被中国学界采用意译的方法改译为“岩溶”。另一个类似的例子是世纪初由中国学者确定的“天坑”,即西方地理学学术话语中的“特大型塌陷漏斗”所描述的地理样貌,在攀枝花也是数量众多,大小不一。2005 年起,“天坑”这一定名获得了国际喀斯特学术界的一致认可,汉语拼音 “tiankeng”开始国际通用“喀斯特”在中国和 “tiankeng”在国际学界的最终被接受,这体现了两个属于名词文化内涵的保留,以及音译在学术文化界的认同。 

攀枝花非常有名的“格萨拉生态旅游区”主景区距泸沽湖116公里,距丽江376公里,沿省道216线(稻攀路)前行可达稻城、亚丁,景区景观由天坑地漏、岩溶景观、高山草甸和彝家风情等组成。关于“格萨拉生态旅游区”的英译资料“Gesala Ecotourism Area as a part of the Golden Triangular Tourism Area of Daocheng, Lijiang and Panzhihua is located at the juncture of Sichuan and Yunnan Provinces.”该译文首先介绍了格萨拉生态旅游区的地理位置位于稻城,丽江和攀枝花旅游金三角,位于川滇两省的交接处。 “ It is not only the south gate of the Great Shangri-la of China, but also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Sunshine Ecotourism Area in west Panzhihua City.” 此句则强调了格萨拉生态旅游区的重要性,为中国大香格里拉的南大门, “the south gate”则运用了英语中隐喻的修辞手法  “metaphor” ,非常生动形象。 

接下来用添加注解的方法,介绍格萨拉生态旅游区命名的含义和渊源。 “Gesala”, a vocabulary of the Yi Nationality, means “the beautiful heaven where human and nature coexist harmoniously”, “the funniest hillock” and also “the place closest to the Sun”. “格萨拉”是彝族的一个词汇,含义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的天堂”,“最的山丘”“离太阳最近的地方”。 

花文化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花儿文化;民歌;山歌

[中图分类号]K89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0)22-0054-02

花儿又称“少年”,流行于我国青海、甘肃、新疆、陕西、宁夏等地,深受回、汉、土、东乡、保安、撒拉等民族的喜爱,是一种纯粹的民间文化,被称为“西北民族之魂”、“滚动的百科全书”。它采用比、兴手法,主要表现男女之间忠贞不渝的爱情。由于花儿在发展过程中受西北各族文化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艺术风格,主要有河湟花儿和洮岷花儿两种。

一、花儿文化及发展现状

(一)花儿文化概述

花儿不仅是民间文学,也是民间艺术。花儿文化包括与“花儿”这一民族艺术相关的物质文化及精神文化内涵,且更多表现为精神形式,包括花儿艺术记录的西北各民族风土人情、社会历史及其所蕴涵的西北各民族的伦理道德等。如花儿反映了高原人追求美好未来的强烈愿望,表现出了劳动人民的美好追求和向往,大胆要求个性解放,是高原人民倾吐感情最自由、最热烈、最自豪、最坦率的表达方式。它饱含着西北高原人民心灵深处对生活、人生、历史的真切呼唤,表现了西北人民对希望、未来坚持不懈的追求,集中反映了花儿艺术的精神文化。花儿文化的物质文化内容包括花儿演唱者的服装、道具及与花儿相关的物质产品,如花儿会上人们交流的物品等。

(二)花儿文化的发展现状

目前,随着经济的发展,一些传统文化也被迫退出历史舞台,或因现代化潮流的冲击而面临消失境地,花儿文化也同样如此。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花儿演唱者减少,花儿歌手后继无人

一方面,花儿演唱者的数量逐渐减少,会演唱的基本上是老一辈艺术家。以花儿为精神文化的娱乐时代已经慢慢逝去。另一方面,随着王绍名、马吉贤、张生彩等花儿歌手的相继离世,各民族老歌手所剩无几。农村青少年绝大多数上学读书,但由于没有乡土教材的正确引导,对家乡优秀民族文化没有明确认知”。[1]随着经济的发展,一些花儿歌手外出务工,没有时间演唱,时间久了便会退出歌坛。

2.花儿会上花儿稀

过去的花儿会规模盛大、气势隆重,可以持续几天或更长时间,如今的花儿会已经找不到当年的情形了。

3.原生态花儿消失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巨大冲击,花儿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地理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娱乐形式的多样化,彻底摧毁了花儿唱响大西北的传统局面。尽管现在还有极少数歌手在演唱,但仅靠少数演唱的歌手是不行的。文化不是由少数人创造和传承的,而由一个民族群体创造和传承。

二、花儿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一)花儿文化保护、传承的原则

“民歌的演变很正常,消失太可惜。在经济、社会都飞速转变的今天,民歌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发生演变,也是很自然的事。民歌的消亡对中华民族来说,却是不可挽回的巨大损失。”[2]因此,我们更应该做好花儿文化的保护工作,其保护原则应遵循以下几点:

1.以旧迎新原则

即保留原有的花儿的传统部分,然后从多方面进行创新,如可以用不同的语言来演唱花儿,或者通过开花儿演唱会来作宣传。同时,还可以渗透一些现代化的元素。

2.去粗取精原则

即去除传统花儿的落后部分,保留和发扬其精华部分。众所周知,花儿主要表达的是男女青年之间的爱情,爱情是美妙和神圣的,但是再美妙的文化也有其糟粕,这就要求我们去粗取精。

3.以人为本原则

人不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者、传承者,而且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拥有者、享用者。花儿是西北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中国传统文化,是非物质文化的一部分,但花儿的保护与流传始终要靠人这一主体来完成。因此,保护好那些创造、拥有和传承、研究花儿的活生生的人,是做好花儿文化保护工作的根本。

4.活态性原则

花儿文化本身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文化,有着自己的生命力。不能只做标本式的保护,即录制老艺人的唱腔或制作影碟等方式,而应该保护好花儿传承人及传承环境,以便更好地进行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5.文化自觉原则

著名学者费孝通曾提出“文化自觉”问题,其中重要的一点是拥有和传承着一种文化的民族、社区或者个人,一定要对自己的文化有一种自觉的意识,能冷静地看待自己文化的利弊,并采取正确的方式、方法来保护它、发展它。

(二)花儿文化保护、传承的具体对策

1.网络途径

网络对于人类的信息传播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将花儿文化通过网络进行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学习,让更多的研究者去研究。现在的网络中,关于花儿文化的东西少之又少,只是零星的一些介绍,对其文化内涵却没有详细的阐释。因此,应该加大对花儿艺术在网络上的传播力度,只有这样才能扩大花儿文化的影响力,对它的保护和传承起到积极作用。

2.政府扶持

优良文化环境的形成与各种因素密切相关。除了传统文化的自身作用外,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来自各级政府的鼓励和支持。西北各级政府应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拨出一定的资金专门用于制定宣传花儿文化的项目,由各级领导起带头作用,扩大花儿文化在社会上的影响。政府还应出面积极组织与协调相关部门或其他单位进行恢复与传承花儿传统文化的活动,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

3.家庭传承

这种传承方式比较普遍,即民间艺人把花儿传承给自己的儿子或亲戚成员。各级文化单位应该尽是抓花儿培训工作,请老歌手、名歌手把自己的好歌、绝活儿教给年轻人。只要是感兴趣的都可以让他们参加地区各种培训,这是解决失传问题的良好途径。

4.发挥学校在民族花儿文化传承中的教育功能

教育部门应该把花儿作为音乐课的辅助教材纳入中小学教育课程中,从培养青少年的基础工程入手,改善花儿后继无人的状况。学校教育是使花儿得以传承的有效载体。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也十分重视民族民间音乐的保护和挖掘,提倡在中小学校音乐教学课程中增加民族音乐素材。

5.积极寻找和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者

对民族花儿传统文化比较熟悉的人大都年近古稀,如果不及时进行寻找和保护,花儿文化的精华就有可能被他们带走,造成永远消失而无法恢复的局面。因此,当前迫切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工作规划,按照重要程度,有计划、有步骤地积极寻找和保护民间文化的传承人。

三、花儿文化保护、传承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首先,对花儿文化进行保护和传承,不仅可以完善花儿艺术的理论体系,而且可以为民族学、文化人类学、民俗学等学科,对非物质文化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和参考。其次,对花儿文化进行保护和传承可以唤醒人们对文化的保护意识。许多非物质文化已经面临失传,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花儿更应该积极保护。

(二)现实意义

首先,从经济利益来看,对花儿文化的保护,有利于形成一种文化旅游产业,让更多的旅游者、参观者来到西北来欣赏花儿艺术;让西北人民从中直接得到经济利益,从而促进大西北的发展。其次,从社会层面来看,让那些在外务工的花儿歌手回到家乡,从事心爱的花儿艺术事业,有利于解决子女赡养、家庭和谐、缓解就业压力等社会问题。

[注释]

花文化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 撒花词;彩词;娱乐功能;教育功能;民间文化保护

武汉市是我国南北交通要道,素有九省通衢之称。尤其是古代的汉口一带还是一遍泽国,南来北往的商旅、官吏、军队,多在汉口经过或歇脚,因此,武汉就成为南北文化交融的重地,黄陂区是武汉市的郊区,受其影响,黄陂文化也属于开放型的文化。

在黄陂的婚丧嫁娶、节日庆典、宗教仪式等民俗活动中存在着大量的仪式歌,其中撒花词和彩词就是本地仪式歌中常见的两种。撒花词是民间宗教太平醮仪式(一种禳灾祷福的宗教仪式,据说太平醮仪式起源于西汉。)中撒花仪式部分所唱的祝福歌词,由主唱道士根据不同场合进行编唱。撒花词以花起兴,主要唱的是和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蔬菜、花果和社会生活中的新现象等。如“葫芦开花咚咚摇,缸豆开花结两条……”。一般是边做撒花和舞蹈动作边唱撒花词,表演时,主唱道士在旁边先是围绕七张叠起的方桌两手摆动快速奔跑,接着做作辑拜谢动作,然后手拿一把用土纸卷起的火把,边做动作边撒花,即抖动这些火把使火星不断的向周围飞溅,这些火花代表运气和福气,人们都希望火花溅到自己的身上,以祈求给自己带来福气和运气。

彩词是在民众中流传很广的一种说唱艺术,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传统,据说起源于唐朝,又称“民间彩词”、“彩歌”、“莲花落”、“顺口溜”、“数来宝”、“金钱板”、“打油诗”等。这种短小的韵白作品全国流行,古代是沿街卖唱艺人和乞丐行乞时即兴编创的吉利话和讽刺小品。分为节令彩词、风俗彩词、行业彩词、爱情彩词、劳动彩词五大类。[1]现在多在节日庆典、婚丧嫁娶仪式上出现,如春节农村玩龙灯、狮子灯等时必要喊彩,即唱彩词,这种风趣生动曲艺形式深受百姓喜爱,至今活跃在黄陂民俗生活中,为百姓的文娱生活服务,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1 撒花词和彩词的民俗文化特征、功能分析

最近,笔者又对本村做的一次太平醮仪式做了一个个案调查,收集了部分撒花词,发现流传于本地的两种仪式歌撒花词和彩词,受本地文化、宗教文化和民俗的影响,它们具有很多独特的地方文化特色。本文将从二者的文化内涵、特点、社会功能等方面将二者作一点浅显的比较研究,也算是为传承和保护本地这两种特殊的文化样式作一点努力吧!

先来探讨二者的个性,虽然同是黄陂地方仪式歌,二者的使用范围和频率并不同,撒花词仅出现在道教的斋醮仪式──太平醮仪式中,在现代生活中出现的频率不是很高;而彩词则出现在黄陂几乎所有的庆典仪式中,如常出现在婚丧嫁娶、节日庆典中,其应用范围更广,生命力更强,至今活跃在黄陂人民的民俗生活中。

从文化内涵、特点、社会功能来看,二者有很多共性:

1.1 撒花词和彩词都是用黄陂方言演唱,即时创作,其流传方式主要靠口耳相传,师徒父子传承,彩词前可能有少量手抄本存于祠堂,在民间流传。在笔者调查有关太平醮仪式中了解到,这次主唱撒花词的张道士就四代家传的传承人。其撒花词就是根据现场情况编创的。一般而言,说彩即讲彩词的也是当地颇有名望的文化人,如痴心收集民间彩词的第一人──明德运,也是耳濡目染,从父亲那里学会说彩,并喜爱上收集彩词的。

1.2 唱词简洁明了,形象生动,朗朗上口。如撒花词中唱到:“……铁匠铺里开红花,油果子(油炸食品)铺里炸麻花,人口缝里开的添粥花,摸麻将的是杠上开花;两个秀才一起走,此花名为富贵花……我家的花王大大开,千花万花由你摘……茄子开花红绿袍,茄子开花皮中骨,南瓜开花黄如金,葫芦开花白如银,荚竹开花上夹板,两个和尚一头睡,此花名为茉莉花……妯娌三个挖田忙,大嫂在前把土挖,二嫂在后把籽下,三嫂是个大脚人,一脚踢得满撒花……”[2]讲的就是一个妯娌三人共同劳动的生产场面和各种生产劳动果实的开花的形状。而在“贺新春”的彩词中更是直抒胸臆,“……青年看了我的灯,百样精通百样能,能文能武显身手,四化建设当先进。种田人看了我的灯,年年都有好收成,专业承包五业旺,精耕细作土变金……”[3]

1.3 二者都属于祝福歌,满足人民对美好事物和美好生活的祈求的愿望。如撒花词中唱到:“我家的花王大大开,千花万花由你摘,桂花留得人来,又得富贵又得子……”[4]彩词中的吉利话、祝福语更是俯首可拾,如:“贺老伯伯做生”里唱到:“来到寿堂内,过细观情备。请客为的几十岁,子孙都贤惠。福如东海大,寿向南山贺。好似彭祖八百八,齿落复生牙。寿高万年春,发白又转青。好似唐朝程咬金,是个福德星。亲戚和六眷,前辈和晚辈,一齐都在寿堂内,荣华又富贵。”[3]

1.4 它们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实用功能。其创作会因时因事而变。如撒花词中过去和现在有不同唱法,同样是药死和杀死,过去唱药死和杀死是这样唱的:“一叹往死陈,杀死幽魂,两阵相对,命令一来,前方去对敌,不听将军令,拉到后方,一刀两断,送他”回家“,杀死的幽魂来受钱和米……”现在则唱:“中日战争起,命令一来,开往前线去打敌,天上是飞机,地上是地雷,保国的将士来受钱和米……”最后的结束语是:“感谢当今的,文官武将福受齐平,五丰时雨祝三登,黎民百姓户户致恩。”[4]彩词因其很强的实用功能,因时因事而作,所以也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反映了现实生活中新现象。如有一首“庆独生子女”的彩词(玩狮子灯彩词)唱到:“狮子头上一点黄,庆贺独生子女到府上,你是响应号召带头人,你是我们好榜样……”;[3]又如出嫁彩词:“姑娘想当现代人”唱到:“二想剪披头,鲜花戴两朵……五想洋雨盖,脚穿新皮鞋,嘉陵开起来,再把电视开……”[2]

1.5 二者的表演性和观赏性都很强,群众的参与性都很高,在人民群众中的影响较大。一般而言,唱撒花词时是要跳一种古老的舞蹈动作,人称禹步,是道教的一种请神驱鬼的仪式舞蹈,本地表演时加入了杂技表演,即做舞蹈动作同时头顶一只装满沙子的碗,在碗的沙子内插着一支燃着的蜡烛,在做舞蹈动作时,这些蜡烛不能熄灭。在做舞蹈动作时,一只手抖动用土纸卷的燃着的火把,口唱撒花词,这种表演需要一定的技巧,不是一般人能表演的,因此表演更显精彩,更具观赏性。如前所述,民间彩词是伴随龙灯、狮子灯、彩莲船等传统民俗表演项目一起出现,在玩龙灯、狮子灯时,说彩的人是边撒谷米边唱彩词,每唱一段,稍作停歇,很有节奏感,在玩采莲船时更是一唱众和,其观赏性和群众的参与率也是很高的。

1.6 撒花词和彩词都有一定的现实性和教育意义。如:“……闸刀拿下,上(电线)杆接火,别人不知,闸刀上没有标记,然火线联上,触死的幽魂来受钱和米;平高就低,楼房来做起,一下做到半天云里,发生事故,空中飞人,摔死的幽魂来受钱和米;世上爱摸牌的老年人,本身就有内病,赢了一个大胡,他就笑嘻嘻,麻将一推,两手一撒,往桌子下一梭(方言滑的意思),笑死的幽魂来受钱和米……”[2]警示大家要注意身体健康,注意生产和生活安全,警告大家不要、不要吸毒、不要打架闹事、不要贪杯贪色,平时要心胸开阔等具有很强的现代教育意义。这与道教劝善的一贯的宗旨是相符合的。这种教育的意义在于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也相当于一种乡规民约的道德制约在人们的心中植下了根。在民间彩词里除了一些喜庆求吉祥的彩词外,也存在一些陈述社会现象、劝诫教诲的彩词。有一首纪念母亲的祭词“十月怀胎歌”历数母亲十月怀胎的艰辛,对教育观众要尊老爱幼能起到一定的触动作用。有一首“恋爱十戒歌”“虾子灯,虾子灯,玩了前村玩后村。恋爱十戒劝世人,年轻朋友快来听。一戒一见钟情,二戒求全责备。三戒以貌取人,四戒未婚同居。五戒将就凑合,六戒猜疑多情。七戒无谓考验,八戒失恋报复。九戒贪爱钱财,十戒脚踏两舟”。[3]对当前婚姻恋爱中存在的不良现象进行了讽刺,以此教育年轻人要树立正确的婚姻恋爱观。采船歌“唱弟兄”奉劝弟兄之间要和睦,采船词“唱媳妇”、“唱婆婆”、“唱姑姑”、“唱丈夫”、“唱妻子”、“唱父母”等指出了各自的为人之道。如:“唱父母”“奉劝为父母,切莫把儿护,养子不教如养猪,定要多读书。哺到五六七,教他讲道理……他的志气大,不可荒误他,学好科学和文化,长大成专家。就是没有钱,也要读几年,后来工作和种田,写算也方便。有的父母亲,养儿不教训,娇生惯养把他疼,惯坏他品行……”[3]用传统的道德伦理劝诫世人规范人们的行为,一方面调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稳定社会能起一定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无论是撒花词,还是彩词其最大的教育意义恐怕在于在人民群众中在参与这些民俗活动中,对于民族传统文化、伦理道德的学习、体验和传承。

2 撒花词和彩词在传承、保护本地民间文化中的重要性

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口头文艺面临日益被电视、电影等多媒体所取代的问题。作为至今还活跃在黄陂民俗生活中,深受人们喜爱的两种文艺形式,也面临着受现代文明的冲击,经济文化的影响,传承人日益减少的危机。早在1949年7月,在第一次全国文艺工作者大会上说:“曲艺和劳动人民的关系是密切,它在民间流传了几百年,说明劳动人民喜欢它。是我们文艺队伍中不可缺少的轻骑短刃兵,它的鼓舞作用还是很大的。”白庚胜2004年5月27在萨满文化的学术报告会上的讲话中谈民间文化保护的诸问题中谈到口头和非特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他谈到:“我们的宇宙观、道德观、价值观、审美观等无不潜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各个细节。只有在与世界、在与其他民族文化接触中保持我们的基本生活方式,民间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才有生命力。我们要保护住我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式,以确保民间文化的持续性、发展力。一个无根的民族就是无望的民族。”[4]中国文化是一种生命体验的文化。文化不只是学到的,还是体验的结果。我们在用生命来演绎属于民族、属于国家、也属于个人的文化,并保护、传承这种文化。如果改变了生命历程的编码方式,改而说别的语言,行其他礼节,全面转换人生礼仪,那民间文化、传统文化还能得到保护与稳定的传承吗?

谈到保护,还有一种保护叫教育保护,教育是一个广义性的概念,它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个方面。仅就学校教育而言,目前,除了一些大学有民俗学理论教学外,中小学教育中基本上没有民间文化内容。就社会教育而言,全社会最盛行的是拜金主义、个性张扬、享乐主义,凶杀、色情、暴力为内容的媒体传播甚嚣尘上,胡同被推倒,四合院无存,农村急剧解体,口传文艺等迅速被网上游戏等所代替。民间文化教育的环境已被摧残得十分脆弱。因此,庆幸这些地方口传文艺点缀我们的生活,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在为这些口传文艺的命运担忧。民间文化的教育向来是我们的溥弱环节,所以作为至今仍存活在民众中间的一些民俗活动对我们的传统文化的教育渗透就显得弥足珍贵。庆幸这些地方口传文艺点缀生活,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在为这些口传文艺的命运担忧。事实上,随着禁鞭令实施,文化观念的转变,市场经济的影响,不管是撒花词还是彩词也好,他们伴随的文艺形式,道教的斋醮仪式、玩龙灯和狮子灯等其规模和影响已大不如从前。当然,时代在进步,自然有它发展的规律,不能苛求违背自然规律,人为去阻挡历史的车轮,但是要肯定它在传统文化教育中的作用。一方面要鼓励和倡导有利于人民生活、社会稳定的文艺形式继续为我们服务,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另一方面,要找到新的出路,要加强学校和家族对传统文化教育的比重。台湾中国文化大学的金荣华先生不久前来大陆,说“二十世纪中国四大文化工程之一是民间文学。它的成果应体现于教育”。所幸,部分民族地区本民族艺术课程在学校的开设使我们看到了希望。

参考文献

[1] 明德运. 多姿多彩的武汉民间彩词. 长江日报, 2005年12月5日第11版

[2] 选自汤梅.武汉市郊汤小太平醮的个案调查.2004年10月8日.

[3] 选自明德运、余德意.中国民间彩词M.西苑出版社,2004.

花文化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欧亚旋覆花;化学成分

Abstract:ObjectiveTostudythechemicalconstituentsofInulaBritannica.MethodsThen-butanolfractionsofethanolextractofInulaBritannicawereisolatedbychromatographicmethods,theirstructureswereelucidatedonthebasispartitionedandpurifiedbymeansofseveralseparationmethods.Thestructuresoftheseisolateswereelucidatedonthebasisofphysico-chemicalpropertyandspectralanalysis.ResultsEightcompoundswerepurifiedandtheirstructureswereidentified,theywereidentifiedasrutin(Ⅰ)、berberine(Ⅱ)、patulitrin(Ⅲ)、isoquercitrin(Ⅳ)、quercitrin(Ⅴ)、chlorogenicacid(Ⅵ)、quercetin(Ⅶ)andkaempferol(Ⅷ).ConclusionCompounds(Ⅰ)、(Ⅱ)、(Ⅴ)wereobtainedfromthisplantforthefirsttime.

Keywords:InulaBritannica;Chemicalconstituents

欧亚旋覆花是一种传统的中草药,为菊科旋覆花属植物欧亚旋覆花InulaBritannicaL.的干燥头状花序,主要分布于我国、韩国和日本,该药收载于《中国药典》(2005年版)Ⅰ部,味咸、性温,入肺、肾经,具有降气止呕,消痰行水等功效。主治咳嗽消痰、胁下胀满、大腹水肿、去头目风、泄散风寒。本实验从欧亚旋覆花乙醇提取液的正丁醇部分中分得8个化合物,经光谱鉴定和与对照品对照,确定它们的结构分别为:芦丁(Ⅰ)、小檗碱(Ⅱ)、万寿菊苷(Ⅲ)、异槲皮苷(Ⅳ)、槲皮苷(Ⅴ)、绿原酸(Ⅵ)、槲皮素(Ⅶ)和山柰酚(Ⅷ)。其中化合物(Ⅰ)、(Ⅱ)、(Ⅴ)为首次从该植物分得。

1仪器与材料

X-4型显微熔点测定仪(温度未校正);BrukerEQUINO55型红外光谱仪;GCT型质谱仪;BrukerAM-500核磁共振仪;Agilent1100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柱色谱用硅胶、薄层用硅胶G、薄层用硅胶GF254均为青岛海洋化工厂产品;柱色谱用聚酰胺、聚酰胺薄膜为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四甲生化塑料厂产品,葡聚糖凝胶LH-20为瑞典Pharmacia公司产品。实验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

欧亚旋覆花采自山西运城地区,经河北医科大学药学院生药教研室聂凤禔教授鉴定为菊科植物欧亚旋覆花InulaBritannicaL.。

2方法与结果

2.1提取与分离取10kg欧亚旋覆花地上部分,粉碎后用95%乙醇室温提取3次,提取液减压浓缩至膏状物762g,将膏状物分次以1g:2ml的比例悬浮于水中,依次用石油醚、氯仿、醋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萃取液减压浓缩得干膏。取正丁醇萃取物100g,经AB-8大孔吸附树脂富集,聚酰胺柱层析,硅胶柱层析,氯仿-甲醇系统梯度洗脱,葡聚糖凝胶LH-20(甲醇)纯化得到化合物Ⅰ(8mg)、Ⅱ(80mg)、Ⅲ(12mg)、Ⅳ(30mg)、Ⅴ(7mg)、Ⅵ(8mg)、Ⅶ(100g)、Ⅷ(7mg)。

2.2结构鉴定

2.2.1化合物Ⅰ黄绿色粉末,m.p.173~174℃,盐酸-镁粉反应阳性,Molish反应阳性。用TLC(三种不同的展开系统)和HPLC检测,与芦丁对照品的Rf值和tR值相同,且与芦丁对照品的混合熔点不下降,确认为芦丁(rutin)。

2.2.2化合物Ⅱ黄色针晶(甲醇),m.p.283~285℃,对改良碘化铋钾试剂呈阳性反应。EI-MS:m/z:335。IR(KBr)cm-1:ν-OCH32947cm-1,νC=N1633cm-1,νAr-OCH31276、1331cm-1,ν-O-CH2-O-1387、1359、1232cm-1。1HNMR(400MHz,DMSO-d6,TMS,δppm):9.87(1H,s,H-8),8.91(1H,s,H-13),8.19(1H,d,J=9.16Hz,H-11),7.98(1H,d,J=9.00Hz,H-12),7.78(1H,s,H-1),7.08(1H,s,H-4),6.16(2H,s,-O-CH2-O-),4.91(2H,t,H-6),4.06(3H,s,-OCH3),4.08(3H,s,-OCH3),3.19(2H,t,H-5)。13CNMR(100MHz,DMSOδ):150.85(C-3),150.29(C-9),148.15(C-2),145.92(C-8),144.10(C-10),137.95(C-13a),133.41(C-12a),131.15(C-4a),127.21(C-13),123.96(C-12),121.86(C-1a),120.90(C-11),120.64(C-8a),108.89(C-4),105.87(C-1),102.54(-O-CH2-O-),62.36(-OCH3),57.49(-OCH3),55.63(C-6),26.77(C-5)。经与文献[1,2]对照,以上数据与小檗碱的波谱数据基本一致,确定化合物Ⅱ为小檗碱。

2.2.3化合物Ⅲ黄色粉末(甲醇),盐酸-镁粉反应阳性,Molish反应阳性。酸水解后薄层层析,与糖的对照品对照,证明糖为葡萄糖。LC/ESI-MS:m/z:493.3[M-H]-,二级质谱m/z:331.3[M-H-162]-。1HNMR(400MHzDMSO-d6,TMS,δppm):7.72(1H,s,H-2'),7.55(1H,d,J=8.48,H-6'),6.94(1H,s,H-8),6.90(1H,d,J=8.38,H-5'),5.13(1H,d,J=6.38)。经与文献[3~5]对照,确认化合物Ⅲ为万寿菊苷(patulitrin)。

2.2.4化合物Ⅳ黄色粉末(甲醇),m.p.234~236℃。盐酸-镁粉反应阳性,Molish反应阳性。经过酸水解后与糖的对照品进行薄层层析实验,证明为葡萄糖。LC/ESI-MSm/z:463.2[M-H]-。1HNMR(400MHzDMSO-d6,TMS,δppm):6.18(1H,s,H-6),6.38(1H,s,H-8),6.82(1H,d,J=8.96Hz,H-5'),7.57(1H,s,H-2'),7.55(1H,s,H-6'),5.44(1H,d,J=6.96,H-1'')。13CNMR(100MHz,DMSOδ):155.6(C-2),132.8(C-3),176.9(C-4),160.7(C-5),98.1(C-6),163.6(C-7),92.9(C-8),155.8(C-9),103.4(C-10),120.6(C-1')114.7(C-2'),144.3(C-3'),147.9(C-4'),115.6(C-5'),121.1(C-6'),100.3(C-1''),73.5(C-2''),75.9(C-3''),69.4(C-4''),77.1(C-5''),60.4(C-6'')。以上数据与文献[6~8]对照,确认化合物Ⅲ为异槲皮苷(isoquercitrin)。

2.2.5化合物Ⅴ黄色粉末,m.p.183~185℃,盐酸-镁粉反应阳性,Molish反应阳性。LC/ESI-MS:m/z:447.1[M-H]-,二级质谱m/z:301.2[苷元-H]-。用TLC(3种不同的展开系统)和HPLC检测,与槲皮苷对照品的Rf值和tR值相同,且与槲皮苷对照品的混合熔点不下降,确认化合物V为槲皮苷(quercitrin)。

2.2.6化合物Ⅵ无色针状结晶,m.p.207~209℃,三氯化铁反应墨绿色,与绿原酸已知品对照,用TLC(3种不同的展开系统)和HPLC检测的Rf值和tR值一致,且与绿原酸对照品的混合熔点不下降,确认化合物Ⅵ为绿原酸(chlorogenicacid)。

2.2.7化合物Ⅶ黄色粉末(甲醇),m.p.312~316℃,盐酸-镁粉反应阳性,Molish反应阴性。LC/ESI-MS:m/z:301.2[M-H]-,二级质谱:m/z151.0[A1-1]。用TLC(3种不同的展开系统)和HPLC检测,与槲皮素对照品的Rf值和tR值相同,且与槲皮素对照品的混合熔点不下降,确认化合物Ⅶ为槲皮素(quercetin)。

2.2.8化合物Ⅷ黄色粉末(甲醇),m.p.276278℃,盐酸-镁粉反应阳性,Molish反应阴性。LC/ESI-MS:m/z:284.9[M-H]-。用TLC(3种不同的展开系统)和HPLC检测,与山柰酚对照品的Rf值和tR值相同,确认化合物Ⅷ为山柰酚(kaempferol)。

3讨论

欧亚旋覆花正丁醇萃取物中所含的化合物主要是黄酮苷,大部分是槲皮素苷元,我们在醋酸乙酯部分得到1g槲皮素,己在另文报道。

欧亚旋覆花中除含有黄酮类化合物外,还有酸素化合物和生物碱,为进一步研究欧亚旋覆花奠定了基础。

该部分还有一极性较大的成分没有得到,且通过HPLC观察其含量很高,值得进一步分离研究。

【参考文献】

[1]秦海林,尚玉俊,赵伟,等.核磁共振氢谱法鉴别黄连的研究[J].中草药,2000,31(1):48.

[2]张起辉,高慧媛,吴立军,等.吴茱萸的化学成分[J].沈阳药科大学学报,2005,22(1):12.

[3]ParkEJ,KimY,andKimJ.AcylatedflavonolglycosidesfromtheflowerofInulabritannica[J].JNatProd,2000,63(1):34.

[4]BaiNS,ZhouZh,ZhuNQ,etal.AntioxidativeflavonoidsfromtheflowerofInulaBritannica.JournalofFoodLipids,2005,12:141.

[5]滑艳,汪汉卿.白茎绢蒿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6,31(10):820.

[6]叶冠,范明松,黄成钢.芨芨草中的黄酮类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J].中草药,2006,37(6):821.

花文化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樱花;日本文化;多元象征

日本人民将樱花看做是春天降临的象征,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樱花也反映出了日本人的自然观念。日本文化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曾多次受到外国文化的影响和浸淫,并在不断的碰撞与融合的过程中,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体系。在这一过程中,日本人民也形成了独特的个性特点。有日本文化研究专家就指出,日本的民族性格主要有两个层次。第一层是源于日本农耕文化的民族核心性格。另一层次是受到多元文化影响的性格。樱花文化就是在这两种性格特点的共同影响下而形成的。在当代日本人民的生活中,樱花不仅是一种自然景物,甚至成为了一种精神文化,深深影响着日本的文学、艺术、风俗、政治等各个方面,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化,樱花的内涵也在不断的变迁。

一、樱花作为文化符号的象征意义

文化符号是随着一个民族的发展和演变逐渐形成的,日本民族文化符号的形成受到了许多外来文化的影响。并且日本是一个很善于借鉴和模仿的国家,能够很好的吸收外来文化的精髓,将其转化为自己文化的组成部分。而日本樱花文化的产生则标志着日本独立文化体系的形成。在平安中期前,中国对日本的影响是最大的。中国人崇尚赏花,因此日本人也很注重赏花的风俗,但当时主要是赏梅。平安后期,日本人开始由赏梅转变为赏樱花。一开始,这种风俗还仅限于贵族当中,之后就逐渐平民化。发展到后来,樱花成为了大众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日本的诗歌、短剧中樱花都是重要的主题和内容。

樱花作为文化符号的一种表现形式,体现了日本文化多样性的特点。它既表现了日本人的自然观和世界观,还反映出了日本人对社会、国家、道德、审美、文化等方面的认识。本文对樱花象征意义的研究就将从这几个方面入手,并分析了由此反映出的日本人文化心理的变化过程。

二、樱花与日本人的自然观和宇宙观

日本人对四季景物的变化有着极高的敏感性,这得益于他们高度发达的农耕文化。日本古代社会中较低的劳动力水平和艰难的自然生活条件也使得日本人对自然形成了一种天生的畏惧感。日本民间很盛行用占卜来预测庄稼收成的好坏,并且还要定期祭拜农神。樱花的开放时节是农历三月,这个时间也恰好是插秧的时节。因此,樱花开放时的天气状况从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庄稼一年收成的好坏。日本人也就很自然的将樱花与农业耕作联系到了一起。在日本很盛行用樱花来进行占卜,预测农耕时节天气的状况。在民间还流传着一种说法,即樱花是农神喜欢的植物,因此每年樱花盛开的时节,日本人都会聚集在樱花下祭拜农神,并占卜收成的好坏。

在日本文化中,樱花还象征着春天,因此樱花也体现出了日本人的自然观。日本有很多与樱花和樱花季节有关的专有词汇,例如樱田、樱月、樱汤等。这些词汇都是日本文化中所特有的,由此也可以看出樱花在日本人生活中的重要性。日本人的自然观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日本人将人类看成是自然中的一部分,将自然景物的四季变化与人的生老病死、世事无常联系起来。日语中有一句谚语“花有期,人有时”就是感慨樱花和人生命的短暂。

三、樱花与日本人的对人意识和社会意识

日本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主张是双方和谐共存,不存在谁征服谁的问题。日本人经常将自己比喻成樱花,用樱花的开败来比喻自己的一生。樱花的凋谢象征着落榜或死亡,樱花的盛开则象征着成功或辉煌。这种自然观念也对日本人为人处世的方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日本人在与人交往时不会将自己的主观意识放在首位,强调尊重他人,避免与人发生矛盾和冲突。日本人认为沉默是一种美德,是谦虚的表现。日本习语中有一句“沉默如花”就是强调为人处世时,要像樱花那样默默无闻,体恤他人。日本人强调以一种平和淡然的方式来生活,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日本人会对恬淡的樱花有这么深的感情寄托。

日本社会的另一个特点是等级关系森严。日本社会是一种纵向人际网的社会,十分强调长幼有序、尊老爱幼。这在樱花文化中也有所体现。“樱花自山下开,秋叶自山顶红”就体现了日本社会中万物有序的这一特点。既然日本人认为人与自然是浑然一体的,那么人际交往的原则和自然法则当然也是和谐统一的。

日本人还十分推崇集体意识。他们习惯于将自己隐藏在集体中,但这并不意味着日本人否定个人的才华。日语中有一句话“无处不生花”就相当于中文中的“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它充分肯定了个人才华的重要性,但不崇尚急于表现出这种才能。在日本人的观念里,一个人的才能只有在集体中才能得到最好的发挥,只有在集体中,人的价值才能得到体现,集体的荣誉也应当高于个人的荣誉。樱花又很好的承托了日本人的这一种社会观念,因为樱花总是同一时间开放,同一时间凋谢。

四、樱花与日本人的道德意识

日本谚语中还有一句非常受人推崇的就是“花数樱花,人数武士”。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花当中要数樱花最美,人当中要数武士最值得人们崇尚。众所周知,武士在日本社会中的地位和意义,将樱花与武士类比,足以见得人们对樱花的喜爱。这两者的共同之处就在于,樱花是稍纵即逝的,它开花时开得绚烂,凋落时决绝凌然,就像高尚、果敢的日本武士一般。日本人对樱花的喜爱从很大程度上也是出于对樱花这种性格的推崇。樱花具有一定的双重性。开放时,它生机勃勃、绚丽多姿,使人感到生命的蓬勃多彩;凋零时,它晦暗虚无,使人感到死亡的绝望。樱花的这种双重性格也是日本人性格的一种投射。日本人自身的性格就具有鲜明的双重性。樱花性格的双重性体现在它生时的蓬勃生机和死时的晦暗虚无,而日本人性格的双重性则体现在他们的“耻感文化”上。日本人的耻感文化不同于西方社会中由于内心道德约束而产生的“罪感文化”,而是由于过于在意外界对自己看法而产生的一种情绪。日本不像西方的一些国家是一神论者,他们对自身价值和行为准则的判断主要来自于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如果能够获得社会对自己的认同,那么这种行为就被认为是道德的,反之就是不道德。日本人的这一思想观念造成了他们在社会内部对自己有着极为严格的行为规范,但是一旦突破了内部社会的制约,他们就有可能变得暴躁和歇斯底里。

日本近代的一位思想家新渡户稻就在他的书中明确的指出樱花就是武士的象征。武士道事实上是源于中国的儒教。武士精神崇尚对自然的崇拜,而樱花作为自然的象征自然受到武士道的推崇。在近代日本对外殖民扩张的过程中,樱花的这种生而绚烂,死而壮烈的特点曾经被扭曲和滥用,从而成为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托词和借口。日本的许多军歌就是以樱花为题材的,日本的原陆军和海军都曾使用过樱花作为军徽。这些都是对樱花文化的滥用。

但与此同时,人们也应当承认,武士道精神也有其积极的一面。例如,日本经济在现代社会中的快速增长也极大的得益于这种坚韧不屈的武士道精神。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日本人民锐意进取、勇敢创新,在科技、文化等领域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为战后日本经济的恢复和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日本人始终相信,脚踏实地的努力总有一天会获得回报的,因此他们从不刻意去追逐名利,或是夸夸其谈,而是默默的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日本人民就像在山野中默默开放的樱花一样,在平凡的岗位上辛勤工作,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

五、樱花与日本人的审美观

日本属于一个岛国,它特有的岛国风光再加上外来文化的影响,共同促成了日本人独特的审美情趣。

日本人的审美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喜欢小巧精致的东西,崇尚简洁,注重线条与阴影,爱好残缺美。樱花作为日本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日本人的审美情趣也有深刻的影响。樱花的种类繁多,色彩斑斓,还有着淡雅的芳香。因此,赏樱花成为了日本每年的盛事。日本的樱花一共有300多种类型,不同的种类有着不同的花色和花形。每年到了樱花盛开的时节,不仅仅是日本人会聚集在一起观赏樱花,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也会纷纷来到樱花之都日本进行一番观赏。通过欣赏各种类型的樱花,日本人也在加深着对自然的认识,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赏樱花也带动了一系列产业和文化的发展,例如茶道、花道、绘画、庆典等。可以说,樱花与日本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息息相关。就拿花道来说,许多插花艺术都是樱花为主题的,将樱花放在美观的容器中,再在水面上撒上几片花瓣,来模仿自然中的景象。

日本人崇尚简洁、残缺美的审美特点也在樱花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樱花的美不仅体现在开放的时候,即使是在含苞待放或是落花满地的时候,也同样有一种别样的美感。而对于日本人而言,凋落的花瓣似乎更有一种残缺的美,更能引起他们心理上的共鸣。日本人还喜欢在夜景中赏花,日语中的“夜樱”就是专指夜色下的樱花。日本人会边赏着樱花,边畅谈人生理想或家庭琐事。

六、樱花与日本人的实用主义与实利主义

日本人推崇实用主义和实利主义,在当代的日本,这两种观念表现的更加突出。在历史上,日本的这两种观念在宗教上也有过体现。公元6世纪,日本为了引进先进的技术对东渡而来的手工艺者采取了宽容温和的态度,并且包容了他们的。但实用主义和实利主义并不意味着不懂得欣赏美。恰恰相反,日本的商人很善于利用人们的审美情趣。例如,日本的商场就看中了日本人民对樱花的喜爱,在每年的樱花季节都制定了有效的销售策略,推出各种樱花主题的商品,如樱花花色的服装、饰品等,食品柜台也会推出一系列由樱花制成的食品,如樱花饼、樱花酒等。这种将美好的食物与实用主义相结合的做法也体现了日本人强大的创新能力。

七、樱花与日本文学

日本一直以来就有赏樱花的习俗,日语中的“花见”就是专指赏樱花的一种活动。这一习俗最早开始于平安时代。当时的皇宫贵族在宫中举办赏樱花的盛宴。一开始,这种盛宴只在贵族当中流行,但从江户时代开始,日本民间也开始流行这种观赏樱花的活动了。日本有一首民歌就叫《樱花》,讲述的就是日本民间赏樱花的风俗。

在日本的文学创作中,樱花也是最常见的题材之一,尤其是日本的古典文学中,关于樱花的描写比比皆是。樱花那生而绚烂,死而绝美的生命特征极大的激发了文学家们的创作热情,也影响了日本文学家们的创作风格。在日本的文学作品中经常能够看到作家们借由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从感物到感人,无不借助于樱花这一具有日本标志色彩的景物。日本著名的作家川端康成就在他的作品中描绘过赏樱花的景象,更是让人们了解了日本的赏樱胜地,伊豆半岛。

本文要重点探讨一下樱花在日本古典文化中的象征意义。日本平安时期吟诵樱花的诗歌数量很多。但这些诗歌并不是单纯的描写景物这么简单,诗歌中的樱花也并非是一种简单的自然景物,很多时候樱花是诗人内心世界的象征。

日本著名的歌人素性法师曾经写过一首关于樱花的诗,诗的大致内容是:街道两旁布满了樱花树,红绿相织,交相辉映,都城犹如一幅锦绣画卷。这反映了当时日本京城的景象。当时的日本街道盛行种樱树和柳树,从而就形成了诗中红绿交织的画面。《万叶集》中也有一首关于樱花的和歌。歌的内容是:为了今天,我将樱花留待多日都未曾摘取。如今,山上的樱花早已开放的如此绚丽多彩。那么,日本人为什么惟独对樱花情有独钟呢?有一种说法是,古代的日本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而在中国,诗人们大多喜欢吟咏桃花在作诗。但是在当时的日本是没有桃花的,日本的诗人们只能以樱花代替桃花来吟诗作对。《凌云集》中收录了平城天皇的一首樱诗《赋樱花》。这首诗是用来赞美皇女的,诗中将皇女比作了樱花。这一表现手法与中国古代诗人将女子比喻成桃花的手法如出一辙。由此也可以从侧面证明,日本的樱花一开始是中国桃花的替代品。在古代,中国一直是日本模仿和借鉴的对象,尽管后来日本的法令制度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体系,但是从根本上来说还是沿袭了中国思路和思想。在文学方面,日本受到中国的影响尤其深刻,因此日本诗人也会有意无意的仿照中国诗人将桃李樱柳等配对再写进自己的作品中。在他们的脑海中似乎有一种美好的想象,那就是仿照中国的诗人描写出桃红柳绿的画面就能使日本的街头也出现相似的景象。这种景致上的追求从根本上来讲是对古代中国制度的一种向往。在那些看似描写景物的诗歌背后,隐藏的是人们对繁荣、昌盛社会的追求,因此诗里的樱花不再是自然景物,而是心境之花、想象之花。

八、结语

综上所述,樱花体现了日本人民的自然观、社会观、处世观、道德观、审美观等各个方面的思想内涵。作为一种多元文化的符号特征,樱花不仅体现了日本传统文化的特征,其内涵还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而不断丰富和拓展。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原本的内涵可能会被新的内涵所替代,也可能在新的社会背景下,焕发出新的生机。

【参考文献】

花文化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三台红花化学成分

Abstract:ObjectiveTostudythechemicalconstituentsofClerodendrumserratum(L.)Moon.MethodsThecompoundswereisolatedbychromatographyonsilicagel.TheirstructureswereelucidatedbychemicalmethodsandIR,NMR,MSspectralanalysis.ResultsSixcompoundswereidentifiedasstigmasterol(Ⅰ),Bis(2-ethylhexyl)phthalate(Ⅱ),oleanolicacid(Ⅲ),5,7,4′-trihydroxy-flavone(Ⅳ),serratuminA(Ⅴ)andacteoside(Ⅵ).ConclusionAmongtheseisolatedcompounds,compoundⅠ~ⅣandⅥareisolatedfromthisplantforthefirsttime.

Keywords:Clerodendrumserratum(L.)Moon;Chemicalconstituents

三台红花为马鞭草科大青属植物三对节Clerodendrumserratum(L.)Moon的全株,分布于贵州、广西、云南、等地。其性味苦,微辛,凉,民间用于治疗跌打损伤、骨折、风湿疼痛、肾虚腰痛等疾病[1,2]。该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已报道有黄酮和三萜成分[3],近年来有报道该植物有抗菌活性[4]。贵州有丰富的三台红花资源,有必要对其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进行深入研究,充分开发和利用该资源,作者从三台红花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通过理化性质及波谱分析,分别鉴定为豆甾醇(Ⅰ),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Ⅱ),齐墩果酸(Ⅲ),5,7,4′-三羟基黄酮(Ⅳ),serratuminA(Ⅴ),Acteoside(Ⅵ)。其中除Ⅴ以外余下化合物为首次从该植物分离得到(化合物Ⅱ、Ⅵ结构式见图1)。

1器材

X-4型数字显微熔点测定仪(温度未校正);日本岛津红外光谱仪(SHIMADZU-IRPrestige-21);Inova-400MHz核磁共振仪(TMS为内标);HPMS5973质谱仪(美国惠普公司)。薄层用硅胶及柱层用硅胶为青岛海洋化工厂产品,凝胶柱色谱sephadexLH-20(Amershan公司产品);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

三台红花药材采自贵州省凯里市郊,经贵阳医学院生药教研室龙庆德副主任鉴定,原植物为三对节Clerodendrumserratum(L.)Moon。

2方法与结果

2.1提取与分离

三台红花干燥全株(4.3kg)粉碎后,用95%乙醇提取,2h/次,共3次,适当浓缩,加水调至醇浓度70%,沉降叶绿素,滤除沉淀,回收乙醇得到浸膏452.4g。将浸膏水溶悬浮,依次用石油醚,醋酸乙酯,正丁醇进行萃取。弃去石油醚层,得到醋酸乙酯层(40.5g)和正丁醇层(180.5g)。醋酸乙酯萃取层(40.5g)进行硅胶柱色谱,用氯仿-丙酮(1∶0-0∶1)和甲醇冲洗分为6组分,其中组分2,3,4再次经过硅胶柱色谱,用石油醚-氯仿(10∶1),石油醚-丙酮(4∶1)和石油醚-醋酸乙酯(2:9),反复洗脱得到化合物Ⅰ(24mg),Ⅱ(257mg),Ⅲ(39mg)。组分5,6经过硅胶柱色谱,用石油醚-醋酸乙酯(4∶6),氯仿-甲醇(10:1)洗脱和薄层层析制备纯化,得到化合物Ⅳ(18mg),Ⅴ(56mg)。将正丁醇部分180.5g经过反复硅胶柱层析及SephadexLH-20,氯仿-甲醇(30∶1-0∶1)梯度洗脱,得到化合物Ⅵ(1.067g)。

2.2鉴定

2.2.1化合物Ⅰ

无色针晶,mp.168~170℃,1H-NMR(400MHz,CDCl3)δppm:3.50(1H,m,3-H),5.43(br.s,6-H),5.12(1H,dd,J=15.0,8.0Hz,22-H),5.00(1H,dd,J=15.0,8.0Hz,23-H),0.75-0.90(m);13C-NMR(100MHz,CDCl3)δppm:37.2(C-1),33.7(C-2),71.8(C-3),34.9(C-4),140.1(C-5),117.9(C-6),30.9(C-7),30.8(C-8),49.5(C-9),37.2(C-10),21.5(C-11),39.6(C-12),43.3(C-13),56.0(C-14),28.4(C-15),29.2(C-16),55.1(C-17),12.0(C-18),19.1(C-19),40.8(C-20),13.0(C-21),138.1(C-22),129.6(C-23),51.3(C-24),32.5(C-25),21.4(C-26),19.8(C-27),25.3(C-28),12.3(C-29).EI-MS(m/z):412[M]+,369,351,300,271,255,133,109,95,81,69。以上数据与文献[5]报道的豆甾醇一致,且TLC对照与豆甾醇标准品Rf值完全一致,因此确定该化合物为豆甾醇。

2.2.2化合物Ⅱ

无色油状物,IR(KBr)cm-1:2961,2932,2863,1730,1600,1581,1465,1382,1275,1124,1074,1040,959.1H-NMR(400MHz,CDCl3)δppm:7.55(each1H,dd,J=5.6,2.2Hz,3and6-H),7.35(each1H,m,4and5-H),4.12(each2H,dd,J=11.1,5.2Hz,1′and1′′-H),1.61(each1H,m,2′and2′′-H),1.39(each2H,m,3′and3′′-H),1.27-1.46(each2H,m,4′,4′′,5′,5′′,7′and7′′-H),0.88-0.93(each3H,m,6′,6′′,8′and8′′-H);13C-NMR(100MHz,CDCl3)δppm:134.2(C-1and2),131.0(C-3and6),127.8(C-4and5),166.7(C-a′anda′′),68.9(C-1′and1′′),38.6(C-2′and2′′),24.7(C-3′and3′′),23.1(C-4′and4′′),27.8(C-5′and5′′),14.8(C-6′and6′′),30.2(C-7′and7′′),10.6(C-8′and8′′).ESI-MS(m/z):391[M+1]+.以上数据与文献[6]报道一致,故鉴定该化合物为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

2.2.3化合物Ⅲ

白色粉末,mp.280~282℃,Liebermann-Burchard反应呈阳性,IR(KBr)cm-1:3448,2924,1691,1458,1360,1029.EI-MS(m/z):456[M]+,438[M-H2O]+,410,395,248,207,189,147,133,119,105,69.1H-NMR(400MHz,CDCl3)δppm:3.20(1H,dd,J=10.0,6.0Hz,3a-H),5.25(1H,t,J=3.6Hz,12-H),2.87(1H,dd,J=14.0,4.6Hz,18-H),0.72,0.85,0.87(s,CH3),0.93(s,CH3),1.08(s,CH3)以上数据与文献[7]报道基本一致,通过TLC对照与齐墩果酸标准品Rf值完全一致,故确定该化合物为齐墩果酸。

2.2.4化合物Ⅳ

黄色粉末,mp.>300℃,盐酸-镁粉反应阳性示为黄酮类化合物。IR(KBr)cm-1:3340,2928,2610,1720,1658,1610,1515,1445,1359,1268,1244,1178,1029,829.1H-NMR(400MHz,C5D5N)δppm:6.80(1H,s,3-H),6.63(1H,d,J=2.0Hz,6-H),6.74(1H,d,J=2.0Hz,8-H),7.91(2H,d,J=8.7Hz,2′-Hand6′-H),7.25(2H,d,J=8.7Hz,3′-Hand5′-H);13C-NMR(100MHz,C5D5N)δppm:168.5(C-2),107.8(C-3),182.9(C-4),158.6(C-5),94.9(C-6),164.6(C-7),102.4(C-8),163.2(C-9),109.5(C-10),123.3(C-1′),129.2(C-2′and6′),110.9(C-3′and5′),162.5(C-4′).EI-MS(m/z):270[M]+,242,153,124,118,96,89,79,69,55.以上数据与文献[8]报道的5,7,4′-三羟基黄酮基本一致,确定该化合物为5,7,4′-三羟基黄酮。

2.2.5化合物Ⅴ

黑棕色树胶状物,[a]D20+12.41(C0.010,C5H5N).IR(KBr)cm-1:3470,3020,2946,1714,1657,1450,1425,1385,1245,1070,755.1H-NMR(400MHz,C5D5N)δppm:6.87(1H,d,J=6.1Hz,3-H),2.17(2H,m),2.15(2H,m),3.72(1H,t,J=9.2Hz,7-H),4.50(2H,m),5.02(1H,s,9a-H),5.14(1H,s,9b-H),1.82(3H,s),5.44(1H,s),5.23(1H,d,J=10.2,4′-H),3.92(1H,t,J=10.2,2.0,5′-H),4.38(2H,br,s);13C-NMR(100MHz,C5D5N)δppm:169.4(C-1),127.9(C-2),138.0(C-3),27.4(C-4),36.5(C-5),142.5(C-6),50.4(C-7),72.1(C-8),114.5(C-9),13.2(C-10),110.4(C-1′),85.7(C-2′),208.6(C-3′),73.4(C-4′),77.2(C-5′),61.3(C-6′).以上数据与文献[9]报道相关数据一致,故确定该化合物为serratuminA。

2.2.6化合物Ⅵ

白色粉末,[a]D20-76.5°(C0.45,MeOH).IR(KBr)cm-1:3400(br.),2925,1690,1590,1512,1470,1360,1250,1040,810.1H-NMR(400MHz,CD3OD)δppm:aglycone,6.75(1H,d,J=2.0Hz,2-H),6.70(1H,d,J=8.0Hz,5-H),6.44(1H,dd,J=8.0,2.0Hz,6-H),3.71(1H,m,αa-H),4.04(1H,dd,αb-H),2.72(2H,β-H);caffeoylmoiety,7.02(1H,d,J=2.0Hz,2-H),6.64(1H,d,J=8.2Hz,5-H),6.85(1H,dd,J=8.2,2.0Hz,6-H),6.28(1H,d,J=15.8Hz,a-H),7.61(1H,J=15.8Hz,β-H);glucosylgroup,4.36(1H,d,J=7.6Hz,1-H),3.26-3.96(m);rhamnosylgroup,5.14(1H,d,J=1.8Hz,1-H),1.08(3H,d,J=6.0Hz,CH3),3.26-3.94(m);13C-NMR(100MHz,CD3OD)δppm:aglycone,131.5(C-1),116.7(C-2),145.3(C-3),143.2(C-4),117.4(C-5),121.3(C-6),72.1(C-a),36.6(C-β);caffeoylmoiety,127.6(C-1),114.8(C-2),146.8(C-3),149.6(C-4),116.5(C-5),123.2(C-6),114.7(C-a),148.2(C-β),168.5(C=O);glucosylgroup,104.0(C-1),75.6(C-2),82.1(C-3),71.6(C-4),76.0(C-5),61.4(C-6);rhamnosylgroup,103.0(C-1),70.3(C-2),72.3(C-3),73.8(C-4),72.0(C-5),18.4(C-6).13C-NMR谱及DEPT谱给出29个碳信号,其中1个甲基,3个亚甲基,18个次甲基和7个季碳,根据以上数据,可知化合物分子式为C29H36O15,不饱和度为12。以上数据与文献[10]报道的苯丙素苷acteoside一致。

3讨论

目前,国内外对三台红花化学成分的研究报道较少。从本次实验以及查阅的文献来看,该植物含有黄酮、三萜和苯丙素苷类化合物,对于该实验苯丙素苷类化合物(如acteoside),因其苷元为取代苯乙基,亦称为苯乙醇苷。由于糖的种类的变化,支链糖的连接位置、顺序的不同,以及肉桂酰基和苯乙基上取代基团的变化,从而导致了该类化合物结构类型的多样性。近年研究表明,该类化合物具有很强的生物活性如抗肿瘤等,我们将进一步研究该类化合物的药理活性。

【参考文献】

[1]张小娴.中药辞海,第1卷[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9:177.

[2]谭远忠,姜锦林,荣绪宝.三百棒酒剂治疗腰痛120例临床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01,48:11.

[3]姚振生,谭绍凡,姚煜.江西大青属药用植物资源及开发利用[J].江西科学,1998,16(3):188.

[4]NarayananN,ThirugnanasambanthamP,ViswanathanS,parativeantibacterialactivitiesofclerodendrumserratumandpremnaherbacea[J].IndianJ.Pharm.Sci.,2004,66(4):453.

[5]冯长根,李琼.香青兰化学成分研究[J].中成药,2006,28(11):94.

[6]LuXH,ZhangJJ,LiangH,etal.ChemicalconstituentsofAngelicasinensis[J].J.Chin.Pharm.Sci.,2004,13(1):1.

[7]袁久荣,李全文,李智立.夏至草化学成分的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0,25(7):421.

[8]肖海涛,李铣.半枝莲的化学成分[J].沈阳药科大学学报,2006,23(10):637.

花文化论文范文第10篇

论文关键词:保证营养需求促进果树花芽分化

 

花芽分化是果树年生长周期内的重要生命活动之一,花芽分化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果树的产量。果树花芽分化对明年苹果的品质产量至关重要。因此,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一、苹果树花芽分化时期

苹果的花芽分化形成是一定规律的生长过程。具体地说,果树花芽分化有三个时期,即生理分化期、形态分化期、性细胞分化期。生理分化期的具体时间是:谢花后四周开始,大约是40天左右;而形态分化期是生理分化期完成后,一直到停止生长大约4个月左右;性细胞分化期是次年芽的萌动开始至开花期。这三个分化期的成功与否,决定着来年的产量。生理分化期也就是叶芽转变为花芽的内部生理变化过程;形态分化是芽内部进行一系列分化的生理反应,果农只能从外观看到芽体的不断膨大;性细胞分化是在前两者完成的基础上分化出雄蕊和雌蕊,从叶芽转变化花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运转过程。

二、苹果树花芽分化碳水化合物需求

生理分化期需要充足的碳水化合物。首先要补充大量的养分,以磷钾为主再配部分中微量元素,用喷、施、涂的方法,使苹果树营养达到满足,给果树制造一个当年果实需要的养分,还剩余一定数量的营养,促进花芽的生理分化。如果营养不足,只能造成停长,而不能分化花芽核心期刊目录。特别提醒的是生理分化期,最好不要使用含激素的叶面肥和大量氮肥,以防刺激和破坏芽的稳定性,使树体虚旺生长农业论文,导致不能分化成花芽,形成果农果农所认为的假花。

在花芽的生理分化期,在营养充足的情况下,要保证和有效提高芽细胞液的浓度,尽量少浇水和不浇水,也就是控水补养来促进芽细胞液的浓度稳定增高,保证芽的稳定性和半休眠状态。可对生长过旺的树合理环剥或环割,使整个树华丽达到稳定状态。为了提高芽细胞液的浓度,控水浇水也有一定的时期,既花后4周浇1次透水,4周后就是控水期,大约1月半左右,使花芽顺利完成生理分化。生理分化后花芽一旦形成,就不可能再有冲花之说,这是有科学道理的。合理的控水结束后要大量浇水。2周浇一次,连浇2~3次,使果实膨大并有效地使花芽形态分化饱满键壮。有效的控水、大量的补水,严格控制,以免浇错水,影响花芽分化。花芽的分化期也要有充足的光照时间,因此要结合合理的夏委修剪,使整株树光照充足。光合效应增强,才能产出高浓度的碳水化合物和较高的芽细胞液,促使花芽分化圆满顺利完成。

花文化论文范文第11篇

论文关键词:保证营养需求促进果树花芽分化

 

花芽分化是果树年生长周期内的重要生命活动之一,花芽分化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果树的产量。果树花芽分化对明年苹果的品质产量至关重要。因此,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一、苹果树花芽分化时期

苹果的花芽分化形成是一定规律的生长过程。具体地说,果树花芽分化有三个时期,即生理分化期、形态分化期、性细胞分化期。生理分化期的具体时间是:谢花后四周开始,大约是40天左右;而形态分化期是生理分化期完成后,一直到停止生长大约4个月左右;性细胞分化期是次年芽的萌动开始至开花期。这三个分化期的成功与否,决定着来年的产量。生理分化期也就是叶芽转变为花芽的内部生理变化过程;形态分化是芽内部进行一系列分化的生理反应,果农只能从外观看到芽体的不断膨大;性细胞分化是在前两者完成的基础上分化出雄蕊和雌蕊,从叶芽转变化花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运转过程。

二、苹果树花芽分化碳水化合物需求

生理分化期需要充足的碳水化合物。首先要补充大量的养分,以磷钾为主再配部分中微量元素,用喷、施、涂的方法,使苹果树营养达到满足,给果树制造一个当年果实需要的养分,还剩余一定数量的营养,促进花芽的生理分化。如果营养不足,只能造成停长,而不能分化花芽核心期刊目录。特别提醒的是生理分化期,最好不要使用含激素的叶面肥和大量氮肥,以防刺激和破坏芽的稳定性,使树体虚旺生长农业论文,导致不能分化成花芽,形成果农果农所认为的假花。

在花芽的生理分化期,在营养充足的情况下,要保证和有效提高芽细胞液的浓度,尽量少浇水和不浇水,也就是控水补养来促进芽细胞液的浓度稳定增高,保证芽的稳定性和半休眠状态。可对生长过旺的树合理环剥或环割,使整个树华丽达到稳定状态。为了提高芽细胞液的浓度,控水浇水也有一定的时期,既花后4周浇1次透水,4周后就是控水期,大约1月半左右,使花芽顺利完成生理分化。生理分化后花芽一旦形成,就不可能再有冲花之说,这是有科学道理的。合理的控水结束后要大量浇水。2周浇一次,连浇2~3次,使果实膨大并有效地使花芽形态分化饱满键壮。有效的控水、大量的补水,严格控制,以免浇错水,影响花芽分化。花芽的分化期也要有充足的光照时间,因此要结合合理的夏委修剪,使整株树光照充足。光合效应增强,才能产出高浓度的碳水化合物和较高的芽细胞液,促使花芽分化圆满顺利完成。

花文化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万载;花炮文化;金融危机;传播策略

美国“次贷危机”是从2006年春季开始逐步显现的。2007年8月开始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金融危机给我国花炮出口企业带来重大影响,湖南、上栗不少企业,尤其是出口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据了解,上栗某花炮厂2008年底因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来自欧美地区的订单减少70%。万载也不例外,花炮产业是万载经济支柱产业,出口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订单减少,在突然而来的金融危机影响下,万载花炮产区当前是如何传播其花炮文化的?在花炮文化传播过程中又遇到了哪些困难?万载该如何解决花炮文化传播过程中的问题?本文将就以上问题提出相应的看法和建议。

1金融危机背景下万载花炮文化传播状况

自2007年8月开始的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万载并没有放松其花炮文化传播活动,近两年来,宜春中秋时节的月亮文化节上都可以看到万载花炮的精彩表演,特别是2008年中秋万载更是成功举办了声势浩大的首届花炮文化节,向外界极大地宣传了万载的花炮文化。当前万载花炮文化传播状况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1成功举办彩天情2008中国·万载首届花炮文化节,向国内外展示万载花炮文化。

政府搭台,企业唱戏。2008年9月16——18日举办的部级、国际性、专业化的花炮文化节,县内150余家花炮企业积极参与,和相关部门一起共接待国内外宾客1600余人,花炮企业和客商广泛签订业务合作合同,并进行各种形式的花炮燃放表演活动,例如万载彩天燃放制作有限公司创造的“龙腾盛世彩烟彩龙”吉尼斯记录获得成功,并当场授牌。另外,在宜春新城区举行的闭幕式晚会“万载之夜——火树银花不夜天”国际音乐烟花展演,邀请美国、德国、西班牙、意大利、中国熊猫集团等5支燃放队伍参加,气势恢弘、精彩无限,吸引了中外客商和6万多宜春市民现场观看。并举办各种花炮文化论坛,通过相关活动和媒介报道,最大限度地宣传了万载的花炮文化。

1.2将万载其它传统文化与万载花炮文化相结合,力求丰富花炮文化内涵。

万载有着深厚的花炮文化历史底蕴,还有源远流长的与花炮相互呼应,而且万载本县及周边还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可以起到辅助作用。万载利用花炮文化节的契机,很好的结合了万载当地的傩舞文化、有机农业和特产文化、以及红色和绿色旅游文化。

1.3出台相关政策,支持花炮企业做大做强,大力发展万载花炮产业。

一个产业的发展关键在于政策的支持和市场的开辟。近年来,万载县政府积极协调,为花炮企业提供财政支持,重点培植大企业和大品牌。在市场开辟方面,简化花炮企业出口通关手续,开辟多个出境通道。内销方面则抓住奥运年国家大事多,喜事多的有利时机,大力开辟花炮市场,实现产销两旺,组团参加各种订货会、展览会,如中国(长沙)烟花爆竹博览会和上海庆典烟花国际博览会,宜春市月亮文化节暨经贸活动周,通过产品展示,经贸洽谈,焰火晚会,高峰论坛等方式,大力宣传万载花炮,让更多的客商了解万载花炮。

1.4利用广告媒体积极宣传万载花炮文化。

2008年,万载开办“国际烟花网万载专栏”和“国际烟花爆竹供应商网站”,通过互联网,大力宣传万载花炮企业,宣传万载花炮文化和产业政策,及时将万载花炮的经营、发展、管理和亮点、信息输送到全世界所有花炮供销商和消费者。另外,花炮文化节期间,万载云集全国各路媒体记者,对万载花炮节的各项活动进行全面报道。

2当前万载花炮文化传播的困境

近年来,万载县利用各种方式和渠道,在宣传万载花炮文化方面可谓硕果累累。但前进的道路总是曲折的,面对将来的发展,万载花炮文化传播依旧面临着巨大挑战。

2.1国际金融危机对万载花炮行业发展的影响。

自2007年以来,随着国家对花炮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加上烟花原材料价格涨价、运输受阻、海运成本大幅度升,当前,烟花爆竹产业面临严峻的形势与新的挑战。金融危机的到来,使得原本花炮平均外向度偏低的万载外贸市场进一步萎缩。由于受众多规模以下企业外向度低的影响,万载烟花爆竹整体外向度依然较低,据统计,2008年上半年万载花炮外向度为22.3%,而浏阳鞭炮整体外向度为65%。

2.2浏阳、上栗、醴陵等其它花炮主产区的激烈竞争。

浏阳早在8年前就通过“文化搭台,工业唱戏”,大力举办“浏阳国际花炮节”向世界推介浏阳市、推介浏阳的烟花。通过政府企业上下联动宣传和积极争取,“全国烟花质监站”、“国际烟花协会”和“烟花爆竹原产地”均落户或确定在浏阳,浏阳地域保护品牌也申报成功,拥有一批全国乃至世界知名商标,烟花爆竹产业的开放度和品牌知名度得到稳步提升。

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的影响,万载的花炮行业在进入2002年后放慢了发展的脚步,甚至停滞不前。据万载花炮局数据显示,2006年全国炯花爆竹产值为11O亿元,作为主产区的万载只有18亿元,而上栗达到30亿,浏阳则是51亿元。醴陵号称“花炮祖师李畋故里,花炮之乡”,株洲统计信息网数据显示,醴陵目前共有花炮企业六百余家。2005年全市花炮行业产值过四十亿元,品种多达数千种,产品远销八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2.3万载花炮企业发展滞后,未形成特色优势和规模优势。

万载花炮企业多以中小企业为主,呈现一种“小而全、散而乱”的局面。据当地政府部门统计,80%的企业的主要产品都是一些生产成本相对较高、利润率低的低附加值产品,像海外市场走俏并且高附加值的大型地面礼花、高空和芳香型爆竹等产品生产规模小,生产厂家寥寥无几。但潜力还是巨大的,例如,在一个全新的、极具发展潜力的烟花领域——日景烟花和白天庆典产业上,万载华泰烟花厂和彩天燃放公司在国内已经占有了较高的知名度,无论在技术积累还是市场占有率方面都远远领先浏阳等竞争对手。

花文化论文范文第13篇

一、“青花”的符号化运用并非今朝

青花是中国最具民族特色的瓷器装饰,也是中国陶瓷装饰中较早发明的方法之一。一般来说,青花瓷的特点一是着色力强,发色鲜艳,呈色稳定;二是纹饰永不褪色;三是丰富多彩,明净素雅,有中国水墨画的艺术魅力;四是不含铅、砷等有毒元素,对人体无毒副作用;五是不但适合装饰餐具、茶具等日用瓷,而且也适合装饰花瓶、大缸等陈设瓷;六是其制作原料含钴,而钴是蕴藏丰富的天然矿物质。青花的这些特点,从原材料的选择和挖掘、到制作流程和工序都很容易使其成为我国广泛流行的瓷器种类。

众所周知,“青”在传统五行中属木,代表着东方。在季节中又对应着春季,意义上可延展为新鲜、朝气等,如青苗、青春、青年、青娥(少女)等等。而从民俗学和社会学的角度看,青色的最佳解释就是素色,朴实、洁净、高贵而不花哨。在具体的运用中,往往代表着广泛、公正、高雅或美好的积极意义。比如古代将史书典籍称为“青史”,将有才华、有气节的人称为“青云居士”,将对人或物的欣赏称作“青睐”。因此,即便在中国古代,与其说“青”是一种色彩词汇,不如说“青”是一项与色彩有关的意指词汇,即符号。在这个符号里面,有着广泛的意义和所指。

青花瓷相对于其它瓷品之所以更具文化代表性,主要在于它在民间流传更广,艺术品质和层次更为丰富,也更具普及意义。因此其就更具文化符号的多种内涵。可以说,历史发展演变到今天,青花瓷作为文化符号,不是今天才有的事情,它广泛的意义和符号所指自古就有。我们今天对其符号内涵的演变与延展的研究,也就是对青花瓷制造历史的研究。

二、流行文化的特点促进了青花内涵的延展

所谓流行文化,是消费文化、大众文化、休闲文化、都市文化、区域文化、奢侈文化、现代物质文化、亚文化以及流行的生活方式与品味等诸多概念所组成的整体概念。这个整体概念应具备一定的流行节奏与周期,在一定的区域或全球范围内,在不同群体中通过不同的传播渠道广泛传播起来的意向性共识文化。

流行文化首先是一种大众文化,也即是平民文化,它是当代社会高度文明、民主化进程发展到特定时期的必然结果。这种民主与平等主要表现为:1、具备广泛的包容,融汇并消解了各类型文化间的隔阂,唯一的界定法则就是是否能获得大众认可,或曰“流行”。2、在“流行”的进程中服从于传播的有效性,而超越了时空、民族与地域间差异的限制。3、流行文化讲究效率,知识的合法性在流行过程中往往处于滞后或是被忽略的,对是否流行起决定作用的是知识的意向性与符号的使用。

作为当代文化的代表性符号,青花的基本审美属性在使用过程中被顺利地转嫁与移情,并广泛地适用于各个文化领域。举例来说,现代社会提倡平民文化,如通过网络而流行起来的“山寨文化”,素色青花的质朴感恰好与之对应,很容易获取广大网民的好感并被认可;同时,青花的素色本身就是去除色彩后对形象抽象化的提炼,艺术特征明显,加上图案化的抽象符型又更带来理解上的趣味性,这就使得青花具备了一定的精英文化特质;而这种趣味性更多地体现于视觉呈现,在逻辑推导上远不及数理逻辑或是哲学那样的晦涩难懂,这也促使其与当代的快餐文化产生了切合,加上它在审美上特有的高雅气质,很自然地具备了小资情调的典型特征,成为了中产阶级使用的高频词汇。

还需指出的是,出于现代工业产业化的需要,作为视觉符号的青花概念由于审美特征的支配,使其形象与名称背离,被广义地运用于对上述延展的比拟。这也是青花概念从传统向现代转型过程中所产生的必然现象,它不再仅仅植根于传统的生存方式和文化环境之中,而是以“基因”或“灵魂”的形式全面地散布于现代商业与生活当中。

三、青花作为符号的具体运用

在当今社会,青花多以符号的形式集中呈现于视听传播媒体,如影视剧、歌曲、广告、包装等多方面的流行文化形式。这种运用既有从概念出发,将青花内涵层层分解,提取所需意指重新编码的创作行为,也有立足于将传统青花瓷视觉再现的造型与设计行为,两者互为补充,共同繁衍。下面以青花符号在设计领域与其它文化领域的具体案例来加以分析说明。

设计领域

青花符号在设计领域的运用可谓极其广泛,由于它的视觉形象在审美属性上非常具有大众亲和力,加上其文化内涵丰富,所以受到各门类设计师的青睐。

陶瓷器皿原初的功能就是用于细碎物件与液体的装载,所以在包装设计中运用青花元素就显得极为自然。通过调查发现,几乎所有品牌的白酒企业都有青花样式的包装设计,其它类型的包装设计中运用青花元素的种类涉及食品包装、医药与保健品、茶叶、手提袋、书籍、信封、电子产品等等。这些产品多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借助青花图案的符号化意指,揭示了商业与文化合璧的设计理念与销售目标。

最热衷于青花符号的门类当属服装设计。近年来,从韩国的设计师安德烈·金到意大利著名设计师罗伯特,在设计上都与青花符号有着亲密的接触;著名品牌美特斯邦威以及西班牙皇家品牌LOEWE都有名曰“青花”系列的成衣。青花符号与服装的结合相得益彰,色彩明快而清新,淡雅而通透,在创造时尚的同时也建构了靓丽的当代流行文化氛围。

在环境与工业造型设计方面,以青花符号为典型装饰手法的使用也极为广泛,青花装饰的墙面与室内布艺随处可见,还涉及了诸如惠普打印机贴膜,方正国雅、神州万图U盘,谭木匠产品,厨卫用具,旅游纪念品等等众多产品。可以说,小到饰品,大到个性十足的汽车装饰均有青花符号的身影。

从种类繁多、数量广泛的设计案例来看,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元素,青花正充斥着设计领域的方方面面,装扮着人们丰富多彩的现代生活。

其他文化领域

就广义而言,对青花符号的使用与研究都应归属于文化范畴,本文中符号化的青花元素在当代文化领域的运用将视野锁定为影视、文学、音乐与舞蹈等方面。

影视方面:以陶瓷为题材的影视作品为数不多,但在影片的命名上编导们却不约而同地选择了“青花”,这种撞车现象绝非偶然,应该是编剧们共同关注青花的文化符号作用及其丰富内涵与所指的结果。如2005年杨子、李若彤主演的影片《青花》与同年赵本夫原创剧本,赵雅芝、斯琴高娃主演的电视剧《青花》的相撞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有趣的是,两部影视作品都是从女性的角度来展开故事讲述的,这似乎也暗示着青花与女性间的映射关系。

文学方面:所有影视剧目都离不开文学剧本或小说的参与,话剧《青瓷》、音乐剧《再见,青花镇》都是由小说改编而成,歌曲《青花瓷》的词作者方文山的相关书籍《青花瓷——隐藏在釉色里的文字秘密》也于2008年出版。在文学领域,更多的青花符号出现在诗集、散文集中。

音乐与舞蹈方面:提及与青花有关的音乐创作,很多人一定会想到周杰伦的经典曲目《青花瓷》与周传雄演唱的歌曲《青花》。尤其是前者,一度被认为是将青花符号与流行概念捆绑推广的始作俑者,从文化研究的角度来看,它促进了青花概念的年轻化与现代性,彻底将传统的青花符号引入到流行与时尚领域,并在很大范围上拓展了人们对青花的理解。与青花有关的舞蹈与表演也极为丰富,除了舞蹈《青花舞》、《梅瓶·青花谱》以外,比较著名的还有中央电视台2009年元宵晚会上的舞蹈《青花》。而著名的舞蹈编导苏时进也在几年前联合江西省歌舞剧院创作演出了以瓷文化为内容的大型舞剧《瓷魂》。

在众多的青花音乐与表演形式中,景德镇的瓷乐表演也比较具有文化研究价值,它将音乐演奏时乐器的使用限制于陶瓷器具,如瓷瓯、瓷罄、瓷笛、瓷编钟、瓷二胡等,演奏的多为中国的古典音乐和民族音乐,再现了传统陶瓷“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视听一体化情境。

纵观当代文化活动中对青花元素的使用,莫不是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生动感人的文艺佳作,在围绕青花瓷众多符号化元素的挖掘过程中,创作者或借其典、取其意,亦或用其型、仿其色,不仅体现了作品对我国传统审美与民族文化的继承,更直接展示了意味深长的当代文化视角与丰富多样的符号化提炼。

参考文献:

1.(法)罗兰·巴特:《符号学原理》,王东亮等译,三联书店 1999年版。

2. 杨永春:《说陶论艺》,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1年版。

花文化论文范文第14篇

一、花生的起源、传播和在华的发展

传统的著述只笼统地介绍花生起源于美洲新大陆.这样就太简单了。现在,具体的起源地仍在研究中。比较占优势的说法是起源于南美。具体的地区一说是巴西(1),一说是南美安第斯山脉的中海拔地区(Midele- vation)。现在阿根廷的胡胡伊省还生长有野花生(2)。其具体的年代据近年的考古发现,在四千年前的秘鲁就有了花生的人工栽培(种)(3)。从公元前200年到公元700年这段时期,花生的种植利用已有了一些发展(4)。到15世纪末哥伦布航渡美洲、开创地理大发现时代以前,花生大量种植于南美的巴拉圭、乌拉圭、巴西、阿根廷等地区。

16世纪伊始,葡萄牙人从新大陆的巴西把花生引入旧大陆的非洲(5)。西非离南美较近,故成了旧大陆首先进行农田栽培花生的地区。到16世纪60年代,花生已大田种植于塞内冈比亚(Senegambia)。到16世纪末,花生在西非广大地区的种植导致培育衍生出一个独特的非洲新种(6)。最为戏剧性的是,花生在西非栽种,收获利用,再运上贩奴船作为食物,导致它于18世纪又传人北美美国东部。在南卡罗来纳州和佐治亚州的一些黑人社区,人们至今仍知道花生的非洲名称彭大(Penda)和古伯斯(Coobers)(7)。所以美国的花生主要是由西非黑奴传去的。

欧洲文献中最早的花生记载见于西班牙著名史家奥维多于1526年在托莱多出版的《西印度博物志》(Ia natural historia de las Indes)。16世纪伊始花生已传人了欧洲。由于花生的植物形态上的特异性,欧洲人经过近两个世纪的观察研究,到1693年出版的《美洲植物志》才对花生有了明确一致的认识。但由于气候、农业生产条件和习惯的限制,欧洲人并未在生产上经济上大量利用(8)。我想这大概也是《剑桥欧洲经济史》、《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丰塔那欧洲经济史》等著名的大部头欧洲经济史著作几乎未提及花生的原因。

花生本来公认起源于原产于美洲,地理大发现开始后才传播到世界各地。但近年来中国有学者提出,花生可能也起源于原产于中国。其理由是:浙江吴兴钱山漾和江西修水山背遗址20世纪五六十年代已出土了4000年前的炭化花生种子;而元代贾铭《饮食须知》(约14世纪中期成书)已有“近出一种落花生,诡名长生果,味辛苦甘,性冷,形似豆荚,子如莲肉”的记载。而且中国花生还先后传到欧洲、日本、南亚和非洲,故花生在欧洲有“中国坚果”之称,在日本至今仍有“唐人豆”的称呼(9)。

我认为,上述理由证据并不足以证明花生也起源于原产于中国,亦不足以否定它只起源于原产于美洲。第一.只发现有4000年前的炭化花生种子(花生米),而没有3000年前、2000年前、1000年前、500年前的标本,在考古学上就不能构成系列,就缺失了许多重要的环节,就不能证明所想证明的事情。第二,由此可反推怀疑把它们鉴定为4000年前的炭化花生种子的正确性和科学性。第三,花生也被老外称为中国坚果(Chinese nut)、唐人豆并非意指中国是原产地;而是意指它从中国传人的。它的得名是因它先从美洲传到中国,再从中国传到欧洲、日本。例如《苏联大百科全书》“花生条”便明确指出这点(10)。起码是作为大田种植栽培的优良品种是从中国传去的。花生被日本人称为“唐人豆”也不能旁证花生原产中国在唐代就有并已传去了。因为在近代以前日本一直以唐指中国,近代又以支那指中国。例如地理大发现开始后。梅毒病从美洲传到欧洲,又传到亚洲、中国,又从中国传人日本。故日本也称梅毒为唐疮,意指由中国传来的皮肤病(11)。而且日本学者也明确指出,花生古代在南美洲栽培,16世纪传人旧大陆,17世纪从中国传人日本,因此花生在日本有“南京豆、唐豆、唐人豆、蕃豆”等名称(12)。第四,退一万步,即使那些发现物真是4000年前的炭化花生米,那也不排除这样的可能性:即中国花生此后就绝种了、灭绝了,中世纪晚期才重新从美洲传人,并推广开来。第五,元贾铭是这样记载落花生的。他先说:“落花生,味甘、微苦、性平。形如香芋,小儿多食,滞气难消”。接着才说:“近出一种落花生,诡名长生果,味辛苦甘,性冷,形似豆荚,子如莲肉”。最后还说:“同生黄瓜及鸭蛋食,往往杀人。多食令精寒阳萎”(13)。研读这段记载,可知,1、近出的诡名长生果的落花生只是传统落花生的一个新品种,并非否定美洲起源派学者所以为的是新发现或新起源或新传人的花生。2、花生米的味道丝毫不辛辣、苦涩,而是香,脆(炒熟吃),滋润(生吃),可口,好吃;花生入药也不性冷,而是性子;3、花生同生黄瓜及鸭蛋一起吃,并不杀人;多吃也不精寒阳痿,而是精暖阳壮。所以,可知贾铭所记的落花生并非今日我们常吃的花生.而很可能是一种芋类。例如清初陈误子的《花镜》就是把马铃薯误记为落花生(14)。《康熙台湾府志》也说“香芋,长尺余,大至数?,番人所种”(15)。可知香芋不是花生。

1706年(宝永三年)是日本文献有确切年代记载的花生从中国传人之年,因此可推知在17世纪便已从中国传人了。但到明治初年花生才开始广泛种植。历史悠久的著名品种神奈川的“南京豆”,则是由中郡大矶町国府的寺阪庆次郎在1871年(明治四年)从横滨的朋友那里得到的叫作“异人豆”的几粒种子,进行培育而形成的。从此这种豆(花生)的种植得到大范围的普及(16)。

花生是在16世纪初由葡萄牙人从海路传人中国的(17)。16世纪30年代,花生在距今上海不远的一些地方栽培,引起一些士大夫学者的注意。明嘉靖年进士王世懋曾记:“香芋,落花生,产嘉定。落花生尤甘,皆易生,物可种也”(18)。明嘉靖年举人黄省曾也说:“又有皮黄肉白,甘美可食,茎叶如扁豆而细,谓之香芋。又有引蔓开花,花落即生,名之日落花生。皆嘉定有之”(19)。这些大概是中国最早的对花生的明确记载。花生首先传人东海沿岸地区也符合情理。因为花生是在地下土中结果实,所以最初人们把它归人芋类,称为“香芋”。

进入清代,花生的传播、栽培、利用开始广泛起来,甚至像台湾这样的徼外蛮荒后进之地也有了种植利用开发。《康熙台湾府志》载:“菽之属:……落花生,即泥豆,可作油”(20)。而且台湾居民还率先加工利用花生榨油食用。到乾隆时代,台湾居民对花生的认识栽培加工利用又有了发展。《乾隆台湾府志》载:“土豆,即落花生。蔓生花开黄色,花谢于地即结实,故名。一房三四粒。堪称果品,以榨油,可代蜡。北方名长生果”(21)。是书又引南明《赤嵌笔谈》曰:“田中艺稻之外,间种落花生,俗名土豆,冬月收实。充衢陈列,居人非口嚼槟榔,即啖落花生。童稚将炒熟者用纸包裹,鬻于街头,名落花生包”(22)。由上所知,台湾居民乾隆时代对花生的认识利用已达到较高的水平,花生的几大用场都排上了,诸如生啖、炒熟零食、榨油食用、点灯代蜡照明。

人清以来花生在大陆也有了广泛的传播普及和开发利用。清乾隆年檀萃《滇海虞衡志·志果》说:“落花生为南果中第一,其资于民用者最广。……粤估(贾)从海上诸国得其种,归种之。(粤人)呼棉花为吉贝,红薯曰地瓜,落花生曰地豆,滇日落花松”(23)。以上“为南果中第一,其资于民用者最广”说明至少在中国南方,花生已成为主要的干果零食食品和菜肴。清中叶还有了花生栽培法的记载描述。清中叶《南越笔记》载:“落花生,草本,蔓生。种者以沙压横枝,则蔓上开花。花吐丝而不能成荚,其荚乃别生根茎间。掘沙取之,壳长寸许,皱纹中有实三四,似蚕豆。味甘以清,微有参气,亦名落花生。凡草木之实皆成于花,独此花自花而荚自荚。花不生荚,荚不蒂花,亦异甚”(24)。可见此时花生的大田种植已相当普及,在农产品中已扮演重要角色。所以士大夫们才对它的生产农艺加以总结,对它的特性予以概括。

大陆居民也很快发现了花生的食用油料作物属性并加以利用。清中叶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175年成书)在大陆首次记载了“花生油”这个名称:“落花生,一名长生果。……出外国,昔年无之。……康熙初年,僧应元往扶桑觅种寄回,亦可压油”(25)。这里所说的由应元从日本引进的花生大概与16世纪初传人中国的在品种上有不同,富含油脂。

当然,花生最常见的用途还是零食。清代著名学者郝懿行于18世纪s0年代曾在首都北京看到“友朋燕集,杯盘交错,恒擘(掰)壳剖肉,炒食殊甘。俗人谓之落花生(26)。所以,中国喜好零食花生的习惯在清代已形成。

清嘉庆年进士吴其浚的《植物名实图考》则有了花生的枝株蔓叶和荚果的线条图画。其画形象逼真,线条简洁,布局错落有致,堪称佳作。似乎这是中国最早的描绘花生的植物图谱和美术作品(27)。

到了清末,国人对花生的认识了解栽培利用、开发加工又有了新的发展和进步。据《甲午台湾澎湖志》载:“落花生,俗名土豆。蔓生,花黄,谢时花心人针,人地即成子,故名。形如荚豆,一荚三四子。性宜沙土。辛能润肺,香能舒脾。澎(湖)人植此尤多,以榨油。其渣为[米+凡](糁),可粪田。藤可为薪,可饲牛羊,利尤溥焉”(28)。是书卷10又载:“花生油,豆[米+凡](sh*n)。内自讼斋时注,花生可为油,其渣可粪田,曰油[米+凡]。[米+凡]音莘,俗读如枯”(29)。所以,到清末日本侵华前,花生的各种主要用途,如食用、榨油、油渣肥田、藤枝为薪、枝叶为饲料等,都已被中国人民认识开发加以利用了。

二、向日葵的驯化、传布和在华的普及

葵花或向日葵也起源于美洲大陆。具体的起源地大概是在北美今美国地区,现在美国仍有野生向日葵(30)。不过南美秘鲁人认为他们那里也是向日葵的故乡,故今天还把它定为国花(31)。所以,向日葵的起源驯化、人工栽培也可能是在美洲各文明中心独立进行的,如北美、墨西哥、秘鲁等地(32)。在加拿大的边远地区,发现有古印第安人用向日葵种子制粉和榨油的痕迹,在南美洲也发现有向日葵种子的炭化物(33)。所以只说向日葵起源于美洲便太笼统了。

野生向日葵在古印第安人的培育和选择下,花盘逐渐变大变圆,籽粒增多增重,分枝习性逐渐退化,渐渐只开一朵花,结一巢果,最后终于进化成了栽培向日葵。

西欧冒险家于15世纪末登上美洲大陆,很快就被向日葵那硕大而美丽的花盘和朝阳转动的特性吸引住了。1510年,向日葵被西班牙人带到了西欧(34)。种植在马德里植物园,作为花卉观赏。16世纪末,向日葵作为观赏植物已传遍欧洲。17世纪末,欧人才采摘向日葵花盘上的嫩花朵,加上佐料做凉拌生菜吃,并把籽粒采来作咖啡粉代用品和鸟饲料。1716年英国人A.布尼安(Bunyan)首次从种子中提取油脂成功,获得了《向日葵油提取法》专利(35)。18世纪初向日葵从荷兰传人俄国。]9世纪初,俄国沃罗列兹省比留奇区间列克塞耶夫卡村的农奴波卡略瓦首次把它引人大田种植。1829年,波氏从葵花子仁中榨取得到油;1833年,首座葵花子榨油坊在阿列克塞耶夫卡村建成投产。到19世纪中叶,由俄国人育成的各种盛产油的向日葵栽培品种又从俄国回传人北美的美国和加拿大(36)。

向日葵起源于原产于北美洲,这本来是公认无疑的。但近年来的一些著述则有意无意地传播一些容易引起混乱的信息。例如,杜甫有诗曰:“葵藿倾太阳,物性故莫夺”;《元诗纪事》卷4]有诗曰:“葵藿有心终向日,杏桃无力谩随风”。有学者把上引诗句中的葵藿都释为向日葵(37)。再例如,北宋梅尧臣《葵花》诗曰:“此心生不背朝阳,肯信众草能翳之”。苏辙《葵花》诗也曰:“葵花已开阑,结子压枝重”。南宋刘克庄诗《葵》曰:“生长古墙阴,……不改向阳心”。有的著述把上引诗文中的葵花、葵也都释为向日葵(38)。按以上所说,中国早就有了向日葵,中国也是向日葵的起源地原产地之一。这就提出了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我们不得不加以辨析。我认为,问题其实很简单,不必使用繁复的文献学训诂学考证,也无需使用旷日持久的植物栽培观察试验.便能予以解决。只记载了葵花向阳或葵藿向阳并不能说明向日葵也原产于中国。因为许多植物的花都有向阳性,葵也有好几种,其花也有向阳性。只有记录了人们食用(零食和榨油食用)其种子,才能说明向日葵也原产于中国。因为难以想象:人们既已了解认识栽培了向日葵,却又不把它的种子用于禽畜的饲料,进而用于人类的食物。那样的话就不可理喻。可食用其果实的记载明以前从来都没有,所以就只能说明那些“葵藿”“葵花”“葵”不是今日之向日葵。所以也就无法证明中国也是向日葵的原产的起源地之一。

1492年哥伦布首航美洲,1498年达.伽马首航印度,1521年麦哲伦从西欧航行到美洲再航行到菲律宾。从此海道大通,世界连成一体。向日葵约在16世纪末17世纪初由南洋传人中国。明万历年间赵?缰?吨财贰肪矶?岬剑?蚶?昙湮鞣酱?淌看?肆讼蛉湛?39)。万历年从1573年到1619年,按常规它应先传人东南沿海,再传人内地。赵?缥?挛鞅T??人。他了解看到搜集到向日葵当是它已在华传播了若干年后,所以可推断它是16世纪末17世纪初传人的。

稍后,明万历年进士王象晋便较为翔实地描绘了向日葵:曰“丈菊,一名西番菊,一名迎阳花。茎长丈余.干坚粗如竹。叶类麻,复直生。虽有旁枝,只生一花;大如盘盏,单?色黄;心皆作窠如蜂房状。至秋已转紫黑而坚。取其子种之,甚易生。花有毒,能堕胎”(40)。今日植物学家把向日葵归人菊科葵属。由上可知,王象晋的记载比较准确,分类比较科学。明末文震亨1639年的《长物志》首次使用了“向日葵”这个名称。他日:“葵花种类奠定,初夏花繁叶茂,最为可观。一曰向日,别名西番莲”(41)。

虽然明后期向日葵便已传人,但明末两部农学植物学巨著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和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尚未提到向日葵,所以可推那时它的栽培还不普遍。据以上《群芳谱》的记载,估计主要同作观赏植物和药用作物。

清代向日葵的栽培进一步传播、普及。清初陈?B子1688年(康熙25年)进一步描述:“向日葵,一名西番葵。高一、二丈,叶大于蜀葵,尖狭多刻缺。六月开花,每杆顶上只一花,黄?大心,其形如盘。随太阳回转,如日东升则花朝东,日中天则花直朝上,日西沉则花朝西。结子最繁,状如蓖麻子而扁。只堪备员,无大意味,但取其随曰之异耳”(42)。陈?B子的描述表明人们对向日葵的特性、形态等已有了比较深入系统的认识和了解.而且《花镜》卷6《花草类考》另列了“西番菊”条,从而把向日葵与西番菊区别开来。上引中“只堪备员,无大意味”一句值得重视。“备员”意即充数、凑数。它充什么凑什么数?窃以为大概是充凑款待客人的干鲜果品糖果糕点之类的零食之数。由此可推知清初葵花子已进入中国干鲜零食干果的行列。

乾隆年间,台湾地区也有了向日葵的种植。《乾隆台湾府志》有“向日葵,又一种名秋葵”一语(43),可证其事。嘉庆年间吴其浚又把它归人花类菊科。并在《群芳谱》基础上补充曰:“按,此花向阳,俗间遂通呼向日葵”。又明确记载:“其子可炒食,微香。……滇黔与番瓜子西瓜子同售于市(44)。书中首次明确记载向日葵用于零食并已零售。书中还绘有向日葵花朵盛开的明细画,写实隽永,惟妙惟肖。这大概是中国首幅描绘向日葵的图画,也是历史名画。说明此时葵花子已成为中国的主要干果零食食品之一,中国人嗑瓜子的嗜好和习惯也逐渐形成。

清末光绪年何刚德则记下了向日葵的农时栽培法和综合用途。“葵,名向日花,…一春初种。小满后结盘,夏至开黄花,立秋满盘结实,秋末可收。沟边田畔随地可种,生长极易”(45)。又说,“拣选饱满葵子,纳于耕熟畦内。纵横尺许,数子一科(窠),覆之以土。待叶大如钱时,留佳者一株,余悉拔起。四周有草亦宜拔尽,忌用锄。种时以熟粪和土覆之,后偶灌于粪水”(46)。这大概是最早对向日葵生产时节栽培法的细致科学总结,至今还可以借鉴。同时说明清末向日葵的种植利用已很广泛普及,所以农学家士大夫才对此详载并总结概括。何刚德还总结了向日葵的多种用途和开发利用,包括以茎作菜,作纺织原料,用作火把(炬),洁净空气等.在种子的吃食方面是书曰:“子炒熟,味甘香,每斤值三四十钱。子可榨油”(47)。这是中国首次记载葵花子用于榨油食用。表明中国人对向日葵的认识了解开发利用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即工业化利用的阶段。

三、花生、葵花在中国的作用影响和开发利用

由于花生、葵花本身具有的许多优点:富含油脂、蛋白质、其它各种营养等;香,好吃;可生食可熟吃;可予以加工制作的方法吃法多样;对土壤气候灌溉的要求也低,适应性强,所以花生、葵花一传人就受到中国人的

欢迎喜爱,迅速发展起来普及开来。也由于中国从明末起即17世纪以来就落后于世界先进国家,物质匮乏。广大人民缺乏副食品,严重营养不良。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才根本转变。故花生和葵花逐渐成为中国人最主要的干果零食食品。成了中国人重要的菜肴副食品和植物烹调油油料之一.现在,中国的花生、葵花产量位居世界前几名,中国是最主要的生产国之一。花生在全国南北种植都很普遍。向日葵性喜干燥、寒冷,故在北方、西南种植很普遍。但在南方,特别是在炎热、多雨、湿润的亚热带地区台湾、海南等地种植有限。中国更是数一数二的花生、葵花的消费大国。花生在中国饭桌上作为菜肴的吃法有:油炸花生米、卤花生米、盐水煮花生米、宫保肉(鸡)丁(即花生米炒猪肉或鸡肉)等名莱或保留菜肴;有花生炖鸡、花生08肉、花生稀饭等饭菜;作为零食吃的则主要有炒花生、生花生、花生糖、花生糕、鱼皮花生、花生占等果糖;作为烹调材料和辅助调料吃的则有花生油、花生酱等;作为喝的有黄豆花生混合制作的花生豆浆,等等。

花生米炒肉丁、鸡丁这道名菜的来历还有一段故事:晚清四川总督丁葆桢出巡川南到邛州(今邛崃),邛州官员厨师为款待他而临时制作、炒出了这道菜.因他位尊宫保,又是吃这道菜的第一人,故而得名为宫保肉(鸡)丁(48)。

葵花子主要用于零食,在餐桌上虽有葵花子也用作零食品而非菜肴。但它在零食上的地位超过一切零食品,成为中国的干果零食之王。在零食方面葵花子的花样也很多,有炒瓜子、生瓜子、盐瓜子、奶(乳)香瓜子、甜瓜子等。近来又新推出了去掉壳的瓜子仁,也分炒、生、盐、奶、甜等类,吃起更加赶口,方便,过瘴.另外.葵花子油也是极好的烹调油。

葵花于、花生现已成为中国人最大宗的干果零食食品。其原因也许还包括喧瓜子剥花生比较适合中国人温文尔雅热情好客慢条斯理的性格,同时花生葵花的介入也从一个小侧面促进中国人性格向那方面发展。中国人今天闲暇时间大增也促进了葵花子、花生的大量消费,把它们用于休闲零食。

花生和葵花不仅成了中国人最大宗的干果零食食品,而且影响了中国的语言文化。在这方面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例如,谜语中关于花生的就不少:如“麻(一说黄)屋子,红帐子,里面睡着白胖子”(打一食品);桃李门墙(打一食品)。桃李为“花”,门墙泛指师门。故桃李门墙为“花的学生”,扣“花生”,屑会意/正扣(49)。又如,在玩笑中,有一说法:花生英(俄、日、法等)语怎么说?答(快速地):剥了壳壳吃米米。花生米有时又成了子弹8别称(因子弹特别是手枪子弹外形很像花生米)。在特定场合说“给(赏)他一颗花生米算了”,意即给他一枪(把他打死)算了。

中国农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还总结出一些农谚。中国农谚是中国农业生产技术的经验总结和结晶。花生传人后也构成中国农谚文化的一分子。如,花生苗齐八成收;沙土花生粘土麦;花生过路去.不可年年种;若要花生好,磷钾不可少;等等(50)。

葵花子对中国语言也有影响。例如“瓜子”一词本指炒熟作零食品的瓜类种子,如西瓜子、番瓜子(51)。但葵花子后来居上,反客为主,习非成是。今天,不加限制词的瓜子就指葵花子,如成都有名的傻瓜瓜子、颗颗酥瓜子、老八号瓜子,番瓜子西瓜子反而要注明是番瓜子西瓜子才不会引起歧义。

葵花还在当代中国的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活中扮演了特殊的重要角色,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从1949年起,中国成为一个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同时中国又有个人崇拜的传统和习惯。故长期以来,在宜传上,在文艺作品中,在政治生活和社会教育中,都把伟大领袖主席和伟大、光荣、正确的中国共产党比作太阳,把人民群众比作向日葵,歌曰“葵花朵朵向太阳”。明喻人民紧紧团结在和共产党周围,向着他(们)转动,跟着他(们)前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摒弃了个人崇拜。仍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思想的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和道路,坚持无产阶级即人民民主(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故仍把共产党比作太阳,把全国人民比作向日葵,明喻人民紧紧团结在共产党周围,在她的坚强领导下奋勇前进。随便举点例子,今天,中小学生就还经常举行“红心向党向日葵行动”(52)。中央电视台2003年春节文艺晚会.就演出了一个节目男声小合唱《老前辈》(车行词)。歌词云:“前辈面前咱是永远的向日葵”(53)。

由于中国是最大的花生、葵花生产国之一,是数一数二的花生、葵花消费大国,所以中国今天对花生、葵花的加工制作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中国不仅早就有了先进的花生脱壳机。这几年又新研制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的花生米脱衣机(54),葵花子脱壳机,从而使这两种干果零食更受欢迎,吃起更方便、赶口,使它们得以发挥更大的作用。今日中国对花生、葵花的育种研究也居于世界前列。例如今天台湾澎湖种植的花生品种便主要是从西方引进又加以改良而形成的新品种,如台南选9号、台南9号、台农4号、澎湖1号、澎湖2号等(55)。

花生、葵花传人中国后,还激发中国中医药学家加以研究开发,成为重要的常用的中药材。花生的功用主治:润肺和胃,治燥咳、反胃、脚气、产妇奶少。花生炖猪蹄子给产妇吃喝成了催奶的常见偏方,我内人也用过,很有效果。当代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各种出血症、血友病、慢性气管炎、冻伤。其中花生衣(皮)的药效更强,更是重要的中药材“’。而花生油和花生枝叶也可作药,前者治急慢性菌痢、蛔虫性肠梗阻、急性黄疽性传染性肝炎、传染性急性结膜炎,用于麻醉;后者治疗失眠、高血压(57)。

向日葵全身皆可人药:向日葵子功用主治为治血痢,透痈脓;用法为内服煎汤;外用捣敷。向日葵叶治高血压,水煎内服;向日葵壳治耳鸣,内服煎汤;向日葵花祛风,明目。治头昏、面肿,又可催生,内服煎汤;又治牙痛,吸食(抽烟)。向日葵根治胸胁胃胱作痛、二便不通、跌打损伤、内服煎汤,外用捣敷。向日葵花托治头痛、目昏、牙痛、胃腹痛、月经痛、疮肿,内服煎汤。向日葵茎髓(梗心)治血淋、尿路结石、乳糜尿、小便不利,内服煎汤,外用捣敷(58)。

苏联著名植物学家、农学家瓦维洛夫曾说:“假如没有了向日葵、玉米、土豆、烟草和高地棉之类的作物,则难以想象今天我们的存在。而它们都是不久前才从美洲引进的”(59)。借用这句话,我们似可说,假如没有花生、葵花之类的作物,我们今天则没有了剥花生吃、嗑瓜子吃这些口福和乐趣。今日中国已普遍推行五日工作周、八小时工作制,所以人们的空闲时间大增。而品茶、嗑瓜子、剥花生、抽烟、搓麻将等成了中国人独特优雅的重要休闲方式。所以葵花、花生的作用在中国还在增大。

纵观花生和葵花的传播史、发展史,还会发现,世界各地各大文明区的人们都对它们造福于人类做出了贡献。美洲印第安人的驯化栽培,欧洲人的发现和传播,非洲黑人对优良的花生品种的培育,中国黄人对优良的花生品种和向日葵品种的培育……近现代北美大量种植的花生良种是从西非传回的,日本最早的花生本是从中国大陆传去的,但中国大陆最早用于榨油的花生品种又是从日本传回的。苏一俄、东欧大量种植的向日葵良种是从西欧辗转传去的。到19世纪中叶,俄国人育成的盛产油的向日葵良种又回传到它的故乡北美。中国今天大量种植的向日葵主要又是20世纪中叶从苏联引进的良种。花生、向日葵的起源驯化地本是美洲.但今天美洲已不是主产区和主要消费区。例如花生原产于南美,但今天最主要的生产国消费国却是印度、中国、美国、印尼、塞内加尔等;向日葵本起源驯化于北美美国地区,但今天的主要生产国消费国排在美国前面的有俄罗斯、阿根廷和中国。真是千年沧桑,山转水转,河东河西,时移俗易。

所以交通交往交流促进了生产和消费的发展,生产消费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交通交往交流,这样相互促进使世界日益成为一个地球村。为文明发展都做出了贡献的各种族各民族人民都得以共享地球村的文明成果。

注释:

(1)cf.N.I.Vavilov:The origin,variation,immunity and breeding of cultivated Plants,New York,1951,P.43。

(2)(3)(4)cf.J.R.Harlan:Crops and man,Wisconsin,1975,P.232,table,Arachis;P.229;P.230。

(5)cf.J.C.Arthur Jr.:Peanut,Encyclopedia Americana,1980s,Vol.21,P.451。

(6)(7)cf.J.A.Carney:African rice in the Columbian exchange,Journal of African History,Vol.42,2001,N0.3,P.381;PP.392—393。

(8)参《中国大百科全书·农业卷·上》第239页,1991年版。

(9)参王达《花生栽培史》,《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业历史卷》,1995年版,第145页;林乃?觯骸吨谢?a class=content_a href=/class_free/22_1.shtml>文化通志·饮食志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60页,等等。

(10)CM.Д.T.Ymeн,B.H.Bexob:《ApaxNc》,《Boлъщaя CoBeгckaя ЗHЦNKJOЛeД—Nя》,MockBa,1970 ΓoдьI,Tom.2,C.162。

(11)见北村包彦:《ぱぃでく梅毒》,《世界大百科事典》,平凡社1981年版,第24卷,第284页。

(12)见星川清亲:《ラツカセィ》,《大日本百科事典》,小学馆1980年代版,第22卷,第525页。

(13)《饮食须知》卷4《果类·落花生》。

(14)参《花镜》卷5《藤蔓类考·落花生》,以及伊钦恒先生的校注引言及注解。(15)《康熙台湾府志》卷7《风土志·土产·蔬之属》.杨州古旧书店复印本。

(16)参 间宫广:《なんきんまぁ》,《世界大百科事典》,第23卷第179页。

(17)参拉塞尔·伍德:《五个世纪的交流与变化:葡萄牙人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的植物传播》,载《通向现代世界的五百年》,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90页。

(18)《学圃杂疏·菜蔬》,《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谱录类》,齐鲁书社。

(19)《种芋法·一·之名》,《植物名实图考长编·附录》,万有文库本。

(20)《康熙台湾府志》卷7《风土志·土产》。

(21)(22)《乾隆台湾府志》卷17《物产一·五谷》,第20册。

(23)(24)《植物名实图考长编》卷16《果类·落花生》注引。

(25)《本草纲目拾遗·果类·落花生》。

(26)《晒书堂笔录·长生果》。

(27)《植物名实图考》卷31《果类·落花生》,商务印书馆。

(28)《甲午台湾澎湖志》卷l0《物产·五谷》,第10册,杨州古旧书店复印本。

(29)《甲午台湾澎湖志》卷10《物产·杂产》。

(30)cf.N.I.Vavilov:The origin,variation,immunity and breeding of cultivated plants,New York,1951,P.45。

(31)参《世界各国国旗、国徽、国歌,附国花、国鸟》,世界知识出版社1988年版,第8l页。

(32)см.П.Г.Семиxненко:《ПодсолнеЧнИк》,《Больш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Энциклопедия》,Мос—ква,1970 ГоДы,Том.20,с.134。

(33)参吴存浩:《中国农业史》,警官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988页。(34)см.П.Г.Семихненко:《Подсолнечник》,c.134。

(35)参《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作物卷·下》,1995年版,第592页。(36)см.П.Г.Семихненко:《Подсолнечник》,c.134。(37)见李夏等六人编:《警语名句词典》,长征出版社1988年版,第420—421页。

(38)见张秉戍、张国臣主编:《花鸟诗歌鉴赏辞典·花部·葵花》,中国旅游出版社1990年版。

(39)参王毓瑚:《中国农学书目》,农业出版社1964年版,第175页。

(40)《群芳谱》卷10《花谱·葵》。

(41)《长物志》卷2《花木·葵花》,丛书集成初编本。

(42)《花镜》卷6《花草类考·向日葵》。

(43)《乾隆台湾府志》卷18《物产二·草木》,第21册。

(44)《植物名实图考》卷28《群芳·丈菊》,商务印书馆。

(45)(46)(47)《抚郡农产考略》卷下《草类四·葵》,上海古籍出版社《续修四库全书·子部·农家类》。

(48)参《成都民间文学集成·传说·土特产》.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89—991页。宫保即太子少保、少保之通称。因系东宫大臣,故名。清代不立太子,以太子少保、少保为高级官员的虚衔,对加有太子少保衔者,习惯上尊称为宫保。

(49)参《中国灯谜辞典》第194页,齐鲁书社1990年版。

(50)参文汇、刘爱荣编:《佳句秀语大辞典》,海洋出版社1991年版,第654页。(51)这两种瓜子也是外来的,一是从西域来的,一是从美洲来的。

(52)见《成都教育周刊》2002年12月24日2版载《“向日葵”在行动》。

(53)中央电视台一频道2003年1月31日晚10点播出。

(54)脱去花生仁表面的红衣,这样更好吃,当然不脱衣也可以吃。脱去的花生衣用作中药材。

(55)参《寰华百科全书》第7卷,第475—476页,台湾寰华出版公司1982年版。

(56)(57)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下册,上海科技出版社1986年版,第2322—2324页;第2326—2327页。

(58)参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931—932页。

花文化论文范文第15篇

1.1试验点概况

阳江银滩园林绿化项目位于广东省阳江市海陵岛(21°33′~21°40′N、111°47′~112°01′E),常年气温高,降水量充足,但分布极不均匀,易出现季节性盐雾,夏秋季节多台风,台风灾害尤其严重,每年平均出现2~3次。

1.2试验设计

在试验点选择种植时间超过1年(植物种植完工时间为2011年5月),长势良好的树种的花坛作为园林绿化种植土壤的采土点,客土厚度为1~2m之间,花坛种植面积约为300m2,植物种类较为丰富,层次配置率高。空白对照为同期填土,但尚未进行绿化种植的区域。

1.3综合措施

2010年春至2012年12月对阳江银滩园林绿化项目进行园林绿化工程改造。土壤改良采用客土抬高地面降低地下水的方式。客土土壤为黄壤土和红壤土混合,砂砾较多,平均客土厚度为100cm,以保证短期内不会受到地下水盐碱度的影响。试验点花坛的园林植物种植于2011年5月前完成,调查时的植被种类。定植以后的管理过程中,进行水分管理,特别是每当台风过后需用淡水洗盐。

1.4样品采集与处理

2012年12月份,在花坛试验点和未种植区域采集表层(0~20cm)土壤样品,3次重复。土壤样品均为砂壤土,土壤的化学性质由华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进行测定,包括pH值、电导率、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

1.5数据处理用

Excel的数据分析功能对2个试验的土壤指标数据进行方差分析。

2结果与分析

花坛的种植土壤pH值为6.12,较对照的6.08高,但两者无显著差异(P>0.05);花坛的土壤EC、交换性钠的含量显著低于种植区域(P<0.05)。结果表明,综合措施实施后1年后的土壤的盐碱度水平处于植物正常生长的适应范围(pH范围为6.08~7.00,EC范围0.26~0.39<1.00,ESP(交换性钠)含量范围10.06~15.93mg/kg);而且能降低土壤的盐度、碱度,但与pH无明显差异,这与赵秀芳等和单奇华等观察到的现象一致。花坛种植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和碱解氮分别比对照显著高85.72%和25.00%(P<0.05),但有效磷和有效钾含量较后者显著低66.96%和44.19%(P<0.05)。表明综合措施实施后,1年后提高了土壤的有机质和有效氮含量,但降低了土壤中有效磷和钾的含量;土壤中碱解氮含量仅为2.85mg/kg,处于较低水平。

3讨论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