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思想品行和职业道德评价范文

思想品行和职业道德评价范文

思想品行和职业道德评价

思想品行和职业道德评价范文第1篇

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是初中起点的教育,是初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高度融合的一种教育培养模式。然而,现阶段,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在注重学生知识提升和技能训练的同时,忽视了教育的中心环节——道德教育。提高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的德育水平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下面,笔者就担任学生工作以来的几点经验和体会作一简单介绍,以供大家参考。

一、将学生日常行为纳入德育评价体系

当前,市场化、功利化思想日益盛行,高职学生爱党、爱国、爱集体等社会主义价值观受到巨大冲击。而学校对学生的评价,智育讲得多,德育讲得少;德育评价中也是定性评价多,定量评价少,致使德育在高校中被漠视、弱化。因五年制高职学生的年龄偏小,他们的知未必能有效地落实到行动中来,因此,将他们的日常行为纳入德育评价体系之中,不仅对他们的行为具有导向性,更是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当前德育评价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评价方式单一。

目前德育评价主要是书面考试,或结合平时的到课及课堂提问发言情况给一定的权重分。其次,评价过程简单,仅凭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与学生考试卷面的答题情况就做出定论。再者,评价结果缺乏针对性,以书面考试为主的德育评价形式针对性很差。将高职学生的日常行为纳入德育评价,就是要完善德育的评价模式,即由书面考试改为书面考试与日常行为考核相结合,以此来提高德育课程的教学效果,促进各项教学工作的展开。

二、教师人格魅力在德育中的价值

五年制高职学生一般都在父母身边长大,在中小学多在老师的视线内活动,他们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能力较差,对家长和老师的依赖心理严重。进入高职教育阶段后,大多数学生离开了家人到外地生活和学习,脱离了原有的生活环境,往往使他们感到茫然。在这个心理断乳期,他们自然想多与老师接触,这无形中增强了高职学生的向师性。下面,本文将谈谈一个合格教师应具有的优良品质及预期会达到的效果

第一,教师崇高的思想品德对学生思想的形成起着奠基作用。五年制高职的学生年龄偏小,可塑性强,教师的思想素质无形中会给学生以影响。

第二,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起着催化作用。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品质高尚,应有着良好的职业道德。首先,他应该满腔热忱,关心爱护学生,不歧视、辱骂、体罚学生。

第三,教师文明的言谈举止对学生思想品质的形成起着修正作用。老师的一言一行都是教师内在修养的外在体现,都会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学生也正是通过这一点来了解老师思想的。“经师易得,人师难求”。每一位教师都应加强自身修养,不断学习,提高思想认知和道德觉悟,平时严格要求自己,以良好的师德形象为学生树立表率,自己的人格力量为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的形成贡献一份力量。

三、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

很多人认为德育是班主任和政治课老师的事,与专业课教师无关。但在实际工作中并非如此。在五年制高职教育阶段学生除接受正常的政治课教育外,大部分精力和时间用于专业课学习,他们的思政水平也时常在专业知识学习中表现出来。因此,在专业课教学中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可谓是德育的有效途径。下面,笔者将从三个方面来说明这一问题。

第一,深入钻研教材,正面说理。在深入钻研教材、熟悉教材的基础上,将专业性教学和思想性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按照教学内容本身的体系选择结合点,正面引导学生,进行哲理性的归纳,使学生在学习知识中自然地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熏陶。

思想品行和职业道德评价范文第2篇

    一、将学生日常行为纳入德育评价体系

    当前,市场化、功利化思想日益盛行,高职学生爱党、爱国、爱集体等社会主义价值观受到巨大冲击。而学校对学生的评价,智育讲得多,德育讲得少;德育评价中也是定性评价多,定量评价少,致使德育在高校中被漠视、弱化。因五年制高职学生的年龄偏小,他们的知未必能有效地落实到行动中来,因此,将他们的日常行为纳入德育评价体系之中,不仅对他们的行为具有导向性,更是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当前德育评价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评价方式单一。

    目前德育评价主要是书面考试,或结合平时的到课及课堂提问发言情况给一定的权重分。其次,评价过程简单,仅凭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与学生考试卷面的答题情况就做出定论。再者,评价结果缺乏针对性,以书面考试为主的德育评价形式针对性很差。将高职学生的日常行为纳入德育评价,就是要完善德育的评价模式,即由书面考试改为书面考试与日常行为考核相结合,以此来提高德育课程的教学效果,促进各项教学工作的展开。

    二、教师人格魅力在德育中的价值

    五年制高职学生一般都在父母身边长大,在中小学多在老师的视线内活动,他们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能力较差,对家长和老师的依赖心理严重。进入高职教育阶段后,大多数学生离开了家人到外地生活和学习,脱离了原有的生活环境,往往使他们感到茫然。在这个心理断乳期,他们自然想多与老师接触,这无形中增强了高职学生的向师性。下面,本文将谈谈一个合格教师应具有的优良品质及预期会达到的效果

    第一,教师崇高的思想品德对学生思想的形成起着奠基作用。五年制高职的学生年龄偏小,可塑性强,教师的思想素质无形中会给学生以影响。

    第二,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起着催化作用。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品质高尚,应有着良好的职业道德。首先,他应该满腔热忱,关心爱护学生,不歧视、辱骂、体罚学生。

    第三,教师文明的言谈举止对学生思想品质的形成起着修正作用。老师的一言一行都是教师内在修养的外在体现,都会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学生也正是通过这一点来了解老师思想的。“经师易得,人师难求”。每一位教师都应加强自身修养,不断学习,提高思想认知和道德觉悟,平时严格要求自己,以良好的师德形象为学生树立表率,自己的人格力量为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的形成贡献一份力量。

    三、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

    很多人认为德育是班主任和政治课老师的事,与专业课教师无关。但在实际工作中并非如此。在五年制高职教育阶段学生除接受正常的政治课教育外,大部分精力和时间用于专业课学习,他们的思政水平也时常在专业知识学习中表现出来。因此,在专业课教学中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可谓是德育的有效途径。下面,笔者将从三个方面来说明这一问题。

    第一,深入钻研教材,正面说理。在深入钻研教材、熟悉教材的基础上,将专业性教学和思想性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按照教学内容本身的体系选择结合点,正面引导学生,进行哲理性的归纳,使学生在学习知识中自然地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熏陶。

思想品行和职业道德评价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思想道德素质 体系建构 体系运行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3(c)-0233-01

提高高职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构建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体系是对高职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一种创新和尝试,能在体系的构建与运行上有所突破和发展,有利于高职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深度挖掘和开发。

1 提高高职院校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有效途径

1.1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环境育人功能,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综合素质

优良的环境是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通过对研究数据和结果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校园文化活动可以从以下途径进行设计与引导。

(1)开展思想学术类活动,为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深厚的校园学术氛围,提高学生文化修养可以开展“论坛”、榜样示范、表彰会、优秀大学生先进事迹报告会等活动。

(2)开展文化艺术类活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可以通过开展竞赛,激发广大学习的进取心与竞赛意识,同时还能增进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也通过举办迎新晚会等大型文艺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广大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

(3)推动社团文化,社团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丰富学生第二课堂,活跃学术氛围、增长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可以开展创新创业培养活动,引导学生关注个人发展持久性,提早为创业就业做好准备。也可以引导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创造更多的机会,为繁荣校园文化做出贡献。

(4)进行体育竞技比赛,学校可以组织开展体育文化节活动,增进了同学之间的互动交流,推动了学生群众体育活动的蓬勃发展。

1.2 占领网络教育阵地,发挥新媒体传播育人正能量

如今计算机网络繁荣着教育市场,深刻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机遇。我们可以利用网络这个新平台,加强校园网建设,优化网络环境;弘扬先进文化,抵御文化侵袭;组建网络德育的专兼职工作人员;加强网上网下联动。

只有做到这几点才能够真正意义上的创设良好的文化氛围、调动学生自我反省、自我约束、自我修养、自我完善的积极性。

1.3 以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实现思想道德教育的社会化

社会实践是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途径,在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志愿服务,发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安排学生走访调查,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社会、思考生活;安排学生参与与专业学习相关的实践活动;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进而增进学生对社会的了解;

1.4 加大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加强心理素质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德育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发挥着尤其重要的育人功能和价值。

学校可以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制定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制度、开展心理辅导活动、聘用专兼职教师队伍开展个别心理辅导。

2 构建思想道德素质的评价体系

2.1 职业基本素养养成训练课程纳入正式课程体系

专业课程教学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重要阶段。在讲授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将岗位任职要求引进课堂教学,设立职业基本素养养成训练课程,同时也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改变灌输式教学模式,增强沟通意识,加强双向交流,实现互动式教学,使学生学中做,做中学。

2.2 建立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机制

自我教育通过外在引导逐渐改变大学生的态度、动机和思想等,有利于调动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进一步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良性发展。激励大学生自我教育,就要给他们提供有价值的榜样进行榜样引导;并且端正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目标与方向,促使大学生的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积极统一;开展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促进他们自我选择的正确性和自我调控能力的提高。

2.3 构建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体系

通过对大学生加强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同时对文科学生加强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

办学理念上,要改变以往的只注重技能训练的技术教育,而转向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上要重视人文精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充分利用教育环境;增强隐性文化力度,充实人文素养培养实施者的底蕴;最重要的就是要完善评价体系,构建人文素养评估标准。

2.4 按照知行统一原则,在评价方式采用四个结合,有效地保证思想道德评价的质量和效果,更好地促进高校德育目标的

(1)理论考查与操行考核相结合,理论考查与操行考核相结合,就是引导学生把认知与实践统一起来。高职学生的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分为四个等级:一级指标是总体评价指标,二级指标分为理论考查与操行考核两个方面。理论考查与操行考核下设立三级指标,理论考查有理论课出勤、平时作业、最终考试成绩;操行考核有政治表现、遵章守纪状况、集体观念、勤俭节约、劳动观念等,主要检验学生在课堂以外的道德修养践行情况。四级指标考核的重点就是对三级指标进行评定,并赋予各类指标不同的权重。最终,根据两部分的成绩,按照所给定的权重,折合成一个综合评价分值。

(2)自我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外部评价是指社会、学校、老师、同学等通过各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自我评价是学生不断提高自身发展水平的一种评价方式。自我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就是按照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权重,给出综合评价成绩。

(3)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定性是指在评价中用语言文字来描述、解释和说明品德行为,定量是把品德行为的具体指标用数值量化,它通过统计分析,对大学生品德做出量化说明。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公正、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品德发展状况。

思想品行和职业道德评价范文第4篇

1.促进五年制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发展的需要

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是五年制高等职业院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培养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由于学校德育管理缺乏有效的监督检查环节,学生思想品德发展水平如何,德育工作效果如何,缺乏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考核分析,很难使学生的思想品德与评优评先、奖学金发放、实习就业等相结合,德育工作变成可有可无的事情,成为班主任依靠印象掌握的问题,影响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发展。

2.促进五年制高职院校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需要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是党的“十七大”和“十”对教育工作者提出的具体要求,在五年制高职院校学生思想建设、道德建设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学生成长过程中,会遇到思想上的困惑和实际生活中的诸多问题,需要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3.促进五年制高职院校德育工作规范化的需要

开展五年制高职院校学生德育量化测评,是将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建设得更加具体化、可操作化、规范化,使教育与管理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学生干部、班主任老师、学生管理干部的作用,实现德育工作的良性循环,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质量。

4.促进五年制高职院校学生自觉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需要

在实施德育工作量化测评过程中,通过学生自我总结、自我评价等环节,有效组织班级学生开展评议,能够很好地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评价、自我约束的功能,激发学生参与德育测评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觉接受思想品德教育。

二、在五年制高职学生中开展德育工作阶段性量化测评的内容

1.思想品德方面

胸怀祖国,有强烈的爱国激情,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政治上要求进步,积极参加党团政治活动,注重个人修养,在各项活动中发挥带头作用。学习目的明确,学习态度端正,保证良好的教学秩序,热爱所学习专业,积极参加理论、技能学习,保质保量地完成学习任务。并且通过测评结果,检验实施学习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教育效果。

2.道德素质方面

遵守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团结友善,尊敬师长,自觉服从教职工教育管理。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相互关心、相互帮助;言谈文雅、举止大方,注意采用文明礼貌用语,助人为乐,公共场所扶老携幼。并且通过测评结果,检验实施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效果。

3.行为习惯方面

热爱劳动讲究个人卫生和公共卫生,积极参加卫生值日、执勤、劳动周等活动。爱护公物,节约水电,珍惜爱护各种资源,发现公物损坏及时报告;服装整洁大方、仪容仪表符合学生身份,遵守宿舍管理规定。积极参加文体活动,认真锻炼身体,遵守学校作息时间等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并且通过测评结果,检验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效果。

4.遵章守纪方面

主要包括遵守国家政策、法令,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待人真诚,遇事守信,坚持正义,对于不良行为敢于批评劝阻;遵守国家法律法规,遵守学校规章制度,不吸烟、不喝酒,不在公共场所起哄闹事;男女同学之间举止文明、正常交往等方面的内容。并且通过测评的结果,检验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效果。

5.社会实践方面

积极参加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按时参加校内外实习,注重操作技能的提高,服从师傅管理;积极认真参加学校组织的课外实践活动,有创新意识。积极参加各种竞赛和比赛,努力拼搏争取取得最好成绩。并且通过测评结果,检验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效果。

三、在五年制高职学生德育工作阶段性量化测评的结果分析

1.从测评对象结构分析

测评对象为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徐州技师分院数控技术专业一至五年级在校学生,三次测评截止时间分别为2012年7月、2013年7月、2014年7月。第一次测评测试结构为:参加240人,其中男生205人、女生35人,男女生比例为5.86:1;来源徐州市区91人、县城66人、农村83人,城市和农村学生人数比例为1:1.64。第二次测评参加192人,其中男生169人、女生23人,男女生比例为7.34:1;来源徐州市区77人、县城73人、农村42人城市和农村学生人数比例为1:1.49。第三次测评参加184人、其中男生161人、女生23人,男女生比例为7:1;来源徐州市区84人、徐州所属县城75人、农村25人,城市和农村学生人数比例为1:1.19。从测评数据看,市区农村学生人数比例逐步减小,由于市区学生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明显好于农村,因此这也是教育成果逐步提高的因素之一。同时从数据中可以得出,在男生人数远远大于女生情况下,测评结果能够不断提高,说明教育活动产生了较好效果。

2.从测评德育成绩方面分析

第一次测评为没有实施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学生德育基础数据,平均成绩为87.55。第二次测评为实施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过半,德育平均成绩为91.10,呈上升趋势。第三次为全面实施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两年,德育平均成绩为92.12,上升较大。从测评结果可以明显看出随着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不断深入,学生的德育成绩逐步升高,平均成绩分别提高为3.55分和4.57分,说明实施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德育工作起到了应有作用。

3.从学生所处年级角度分析

一年级三次测评平均值为89.63;二年级三次测评平均值为87.83;三年级三次测评平均值为90.27;四年级三次测评平均值为91.17;五年级三次测评平均值为94.80。从测量结果可以发现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心智逐步成熟,在实施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德育工作后,学生思想品德发生了很大变化。虽然在二年级段反复出现,也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正常波动。

四、在五年制高职学生中开展德育工作阶段性量化测评的启示

1.发挥教学渠道作用,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首先要发挥思想政治课主渠道的作用,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要内容,开展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第二,充分挖掘蕴含在各门专业和学科中的丰富德育资源,发挥所有学科的德育教育作用。第三,实施教学改革,增加实践性环节,多采用案例教学、课堂讨论、企业调查等多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参与教学,使课堂成为师生实施德育工作的互动平台。

2.渗透学生学习生活,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五年制高职学生在校期间在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可以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日常思想教育是引领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键环节,学校必须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实际,充分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内涵,采取多种教育方式,争取得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班主任是学生政治思想教育的组织者和责任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有着十分重要和不可代替的作用。班主任必须深入学生中间,进行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配合学校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活动,着力解决学生在学习、健康、成长、成才、交友、择业、创业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引导五年制高职学生自觉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3.实施分层阶段教育,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具有学生年龄小、学制长等特点,面临从少年期到青年期的过渡。学校要根据学生不同年级不同阶段的特点及需要,明确各阶段目标,实行分层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贯穿始终。一年级学生刚刚入校,年龄小,心理发育不成熟,他们从不同初中进入学校,多数学生是第一次过集体生活,出现许多不适应。可以通过思想教育等相关课程和多种集体活动,初步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使学生初步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方面的内容,经过各种有效的教育活动,实现“一年行为养成”的德育目标。二年级学生已经熟悉学校环境和管理教育方法,各种潜在的不利因素会有所抬头。可以通过安全、法制、养成、心理健康教育等活动形式,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并且实现“二年知荣知耻”德育目标。进入三年级部分学生已经年满十八岁,正在向成人过渡,违反校规校纪现象明显减少。此阶段要以专业思想教育为主线,开展职业道德、诚实守信教育、责任意识教育,实现“三年道德提升”。四年级时学生已经长大成人,具有辨别是非的能力,能够进行自我管理与自我教育。在这个时期主要进行了解社会、认识社会的教育,通过生产实习、创业实践、工艺实践等多种社会实践途径,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使之了解社会、认识自我,完成“四年创新实践”。到了五年级学生世界观已经形成,面临就业、择业、创业,学生十分想自立,想步入社会,早日体现自己的社会价值。所以要特别进行就业创业方面的教育和指导,使学生认清就业形势,了解就业政策,一定要解决学生在就业方面存在的迷茫和困惑,最后实现“五年自我发展”。

4.抓住一切有利契机,实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五年制高职学生在校期间有许多具有特殊意义的纪念日和重大节日可以利用,学校应该抓住这些有利契机,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等方面的宣传教育。通过学习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作出的历史贡献,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思想动力,通过以上多种形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使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

思想品行和职业道德评价范文第5篇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事业的不断深入,人们的需求发生了本质转变,再加上社会上各种思潮的相互碰撞,造成人的情绪较为波动,不利于健康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在煤矿企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下,要想实现企业平安度过危机实现跨越,必须统一思想,凝心聚力,所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职工建立统一的企业价值观,才能帮助企业战胜危机,实现健康发展。

[

关键词 ]煤炭企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我国在经过了30多年的高速发展,也带来了一些弊端正在逐步显现,特别是在当前煤炭形势异常严峻的大环境下,传统煤炭企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要想在严峻的市场环境中求得生存,实现新的跨越和发展,就必须要有一种正面积极的价值观念作为统领,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正好为我们指明的努力的方向。所以,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便成为了当前国有企业需要去努力解决的实际问题。

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

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国家的信念追求,体现了一个社会的价值准则,是维系一个民族的精神纽带。面对新常态下的新问题和新挑战,特别是人们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情况下,在各种文化的相互交织与碰撞下,在一些腐朽思想的严重侵蚀和影响下,一些过去曾经洗涤过的腐朽、落后、不健康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生活恶习重新泛滥,整个社会风气和社会道德出现了令人担忧的乱象。拜金主义、奢靡享乐主义风气盛行,诚信缺失,社会道德滑坡,社会浮躁,个人理性不足等等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国家的进步和发展,也制约了企业的和谐和稳定,必须及时加以解决。解决这种现状的途径就需要我们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特别是在目前煤炭企业正处在困难时期,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进一步凝聚价值共识、巩固思想基础、铸牢精神支柱,对与我们煤炭企业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进一步统一思想,凝心聚力,应对严峻挑战众志成城战危机,对于我们进一步凝聚价值共识、巩固思想基础、铸牢精神支柱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企业健康和谐发展的重要作用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的本质需要,是塑造国民积极、健康、科学的价值观的需要,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对于企业来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样能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1、有助于形成独立的企业精神,凝心聚力,统一思想

“人心齐,泰山移”一个企业要想发展壮大,必须要有自己的独立的企业精神为依托。通过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职工建立起正面积极地价值观念,从而形成统一的企业价值观,汇聚起强大的企业核心竞争力,帮助企业在充满了挑战,充满了风险的市场竞争中搏得一席之地,实现企业的健康发展。

2、有助于建树良好的道德观念,崇尚道德,体现文明

“德,立身之本”职工是否拥有良好的道德观念,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企业职工的“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个人品德”四德教育相结合,培养高素质的干部职工队伍,既展现了企业良好的形象,又可以教育引导职工,在当前社会各种思潮的影响下,始终保持爱国爱企、明辨是非、摒弃陋习、崇尚文明的高尚品格,打造出一支思想过硬、品格高尚的高素质职工队伍。

3、有助于营造和谐的企业环境,理顺情绪,维护稳定

“利莫大于治.害莫大于乱”一个企业想要实现健康发展,必须要有和谐稳定的企业环境作为保证。面对人们的较为思想浮动,情绪容易出现波动的现状。需要我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职工建立起正确的是非观、荣辱观,帮助企业理顺职工情绪、消除与职工之间的隔阂,将各类思想隐患消除于萌芽状态。

三、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八大所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仅用了24个字“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基本层次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对于企业来说,要想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融入到职工的思想当中,体现到日常的行动上来,只有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企业文化建设相结合,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相结合,与企业的和谐发展相结合,才能使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1、加强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与培育

企业价值观不是自发产生的,是长期积淀的产物,是有意识培育的结果。一是深入开展职工的日常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理念信念教育、科学发展观教育、科学精神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用心工作教育等教育内容纳入职工日常的学习活动中去,让职工自觉学会用科学的思想武装头脑,学会辨别是非善恶,从而提高职工综合素质。二是注重正面引导。利用企业的广播电视、网络、新闻、报纸、内部刊物等媒体,深入广泛的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加强阵地宣传,制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牌版,营造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浓郁氛围,让职工在潜移默化中将核心价值观的理念融入思想,体现到行动。

2、加强企业的道德建设工作

道德建设工作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保证。道德建设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着一个企业文明程度的优劣。

一是建立道德模拟测评体系。在企业内部建立形成一套道德建设的模拟测评体系,根据每月职工发生的好人好事以积分的形式进行登记,每季度或每年根据各单位的积分情况进行表彰奖励,设立“道德银行”,并将职工道德银行的个人积分作为职工每年评先的一项重要依据,提高职工的积极性。同时,开展“季评好人好事”活动,每季度对全矿发生的好人好事进行综合评定,评选出突出的好人好事对职工进行表彰奖励,对先进事迹进行宣传,不断优化企业道德环境。

二是积极培育道德典型。举办道德人物颁奖典礼,组织成立道德人物评选组委会,每年挖掘在一年里所涌现出的敬业奉献、助人为乐、孝老敬亲、见义勇为的典型人物。认真评选事迹突出影响力大的道德人物。并组织开展大型道德人物颁奖典礼,对当选年度道德人物的职工或集体进行隆重表彰。同时,组织年度道德人物进行巡回演讲,讲述自己的故事,在企业内部营造学习道德模范,争当道德人物的热潮。

三是开展“道德讲堂”活动。宣扬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和孝老爱亲的道德品质。用身边人说身边事,身边人说自己事,身边事教身边人的方式,不断提升职工道德素养,构建成仁尚德的良好氛围。充分利用企业自身的条件,建立“道德讲堂”场所,按照道德讲堂的总要求,规范“唱歌曲、看短片、讲故事、做点评、诵经典、学礼仪”六个流程,大力弘扬传统道德理念,学习道德模范先进事迹,引导广大职工自觉养成学礼仪、守规范的良好习惯。

四是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活动。根据中央文明办《关于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活动的实施方案》的要求,在企业内部内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活动。针对企业职工中普遍出现的诚信缺失、道德示范等情况进行综合治理,教育职工自觉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

3、深入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

为职工搭建一个奉献爱心服务社会的平台,深入开展各种形式的志愿者服务活动。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激发志愿者投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热情,在企业内部建设志愿者服务队伍,对企业志愿者进行登记造册,建立志愿服务QQ群、微博群、微信群等平台。建立星级志愿者评选制度,秀志愿者进行表彰奖励,不断促进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释放职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激情和活力。

4、深入开展文明创建活动

开展文明创建工作,不仅是企业和谐建设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企业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

一是开展勤俭节约教育。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通过开展“节约一张纸、一度电、一滴水”活动,使职工养成良好的节约习惯。不定期开展勤俭节约活动监督检查,实行月通报制度,对查出的问题予以通报批评和处罚。积极开展修旧利废活动,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按照能使用旧品就不添置新品,能调剂的不外购、租赁,能修复的不增加新品投入原则,对设备设施进行自主修复,降低材料成本。

二是开展“文明餐桌”行动。弘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崇高精神,抵制舌尖上的浪费。在职工食堂内加强文明用餐的宣传,通过播放文明餐桌活动标语,在餐厅门口摆放文明餐桌倡议书牌板、服务承诺牌板,在每个食堂窗口放置提醒节约用餐的提示牌,并且为职工准备盛放剩菜剩饭的购物袋。同时为职工下发文明餐桌公约,开展“吃完有礼”和“半份餐”活动,引导职工树立勤俭节约意识。

四是开展文明交通行动。开展私家车驾驶员文明行车教育会,通过职工容易接受的教育形形式,对企业内部的私家车驾驶员进行培训。同时,制定企业内部的驾驶员文明行车规范和车辆文明停放、出入、管理规定等制度措施,不断加强文明交通行动,引导职工开文明车、开安全车,能够有效地保障职工交通人身安全。

五是开展诚信教育活动。开展“诚信待人、诚信处事、诚信工作、诚信立身”主题教育活动、诚信教育座谈会、研讨会、演讲比赛、主题征文等活动,进一步强化广大职工的诚信意识,引导树立求真务实、言行一致的诚信形象。

思想品行和职业道德评价范文第6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思想品德课 教学改革

思想品德课在高职教育中的地位

高校思想品德课是教育部规定的我国所有高校共有的必修课,是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主渠道,是塑造大学生正确人生观、世界观的重要途径。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高等学校担负着把大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思想品德课与其他专业课程同等重要,是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必修课,而不是可有可无的“豆芽课”课程。明确了思想品德课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教学改革就更显得迫切。

高职思想政治课教学现状

学生方面 高职院校的大学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他们中有应届高中毕业生也有职高、中专毕业生,总体成绩处于中下等水平,有的学生受市场经济的不良影响,自身道德修养较差,缺乏公德意识,拜金主义思想比较严重。又因为是专科文凭,面对“难就业”的问题,自卑心理严重,空虚、胸无大志。还有一部分学生面对变化发展的社会无所适从,缺乏积极向上、勇于拼搏、开拓的精神,缺乏责任感、使命感等。很多高职生有一种危机感,认识到大专文凭已经没有优越性,迫切希望自己能够拥有“一技之长”为将来就业增加筹码。单纯的认为只要学好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就好了,思想品德课学不学无所谓。由于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和学习目标,产生轻视甚至排斥思想品德课的情绪。

教师方面 教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导者,是教学的主持者、组织者和责任人。因此可以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的高低,效果的好坏,关键在教师。由于思想品德课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学生思想实际存在一些脱钩的现象,教学手段单一、学习的内容局限在教材,学习方法仍以老师讲授为主,造成很多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缺少兴趣,教学效果较差。另外,部分教师本身上课照本宣科、教学缺乏吸引力、与学生交流互动较少,不能及时发现解决学生的问题等等因素也都是造成学生不喜欢上思想品德课的原因。

教材方面 课本部分内容与中小学德育课程重复,教学内容不够“新”,吸引力相对较低,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与专业关联不大,认为与专业学习无关,不是生身立命之本;理论性太强,显得较为空洞,教师难得教好,学生难得好好学。高职思想品德课教学有明显的应试嫌疑,以为学习思想品德课程只是为了考试。

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但投入相对较少,教学设备的配置滞后,导致教学手段单一,主要采取“灌输式”教学,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大多是半路出家,而专业培训跟不上,导致科研素质较低,不能把理论和现实进行较好的结合,对课本的依赖性较强。没有科学的思想品德课程的评价体系。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措施

把握好教材 高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和《形势与政策》三门课程。这三门课都具有与现实结合非常紧密的特点,因此教师必须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代感,科学合理的选择教学内容。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精心设计、安排教学内容,充分做好资料准备,努力结合社会现实和热点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在教学内容方面还应努力突出职业院校的特色,要注意与院校、专业的特点结合,让学生感觉到学了有用才能真正学好。

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和改进教学手段 废止传统教学中的“填鸭”模式,用以现代教育技术为主的多形式取而代之,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教师简要强调知识点,主要注意问题的解决。

“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思想品德课教学手段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将传统的书本教材转变为由声音、图像、文本等构成的动态教材,用更生动、更形象、更直观的形象刺激学生的感官,强迫大脑去思考,从而增强教学的有效性。

改变考试评价方式 考试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检查教学效果的主要手段。恰当的考试方式不仅可以发挥教师教学的创造性,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于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政治理论水平,因此,单纯的一元化、唯分数化的考核方式并不适合思想品德课。应该变单一的“卷面成绩”的考核方式为多元化的动态考核方式,使考核过程不仅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还要贯彻于生活的全过程,灵活多样、注重平时表现的考核方式,这样不仅有助于检查学生对所学理论的理解程度,更有助于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而这才是本课程的最终目的所在。

思想品行和职业道德评价范文第7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德育 质量检测 评价 趋向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2C-0042-04

高职院校德育是高等教育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涵盖的内容很广,在塑造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品质、人格特质、精神风貌等方面发挥着其他教育无法替代的作用,在学生的整体素质结构中占主导地位,对人生发展起定向和引导作用。《中国普通高校德育大纲》明确指出:“德育考评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是实现高校德育目标的必要保证。通过考评,学校可全面了解和衡量学生的思想品德表现及其发展水平。”全面而又科学地检测与评价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表现,是客观评价学校德育质量的一项重要内容。高校检测与评价德育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具有教育功能和导向作用。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德育质量检测与评价不断得到完善。

一、当前高职院校德育现状及检测评价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职院校因办学历史不长,对学生德育缺乏整体规划、系统管理,目标单一。在内容结构上,存在知行统一衔接不够紧密的问题;在管理上,学生自主意识和自我教育的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在教育途径上,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渠道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之间的衔接配合不够紧密;德育个性化、生活化、常态化教育仍显不足;学生在文体和社团活动、专业教育,特别是在专业技能实训、实践与竞赛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作用和创新精神等有益于社会发展的个性发展方面的表现仍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高职院校现有学生德育质量检测与评价仍然存在为评价而评价的功利主义倾向,忽略了检测评价的激励功能和导向功能,导致评价程序上学生自我评价缺位、不重视评价的反馈,即过于注重他评,而忽略了学生的自评,德育评价没有完全达到触动学生、充分发挥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自我反思自我教育的作用。在评价手段方面,过于注重定量评价,忽略了定性评价。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学生德育评价往往是通过先采用指标量化的方法给每一位学生打德育分,再按德育分值的高低和比例给学生设定一个德育定性的等级,诸如优秀、良好、及格之类,其科学性值得商榷。

二、高职院校德育质量检测与评价的新趋势

高职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为高职德育质量检测与评价提供了更广阔的领域,同时也对德育质量检测与评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归结起来,德育质量检测与评价评价呈现出如下一些新趋势:

(一)德育质量检测评价与素质教育结合。我国高校德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基础上的。按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观点,人的全面发展的素质应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人的身心潜能充分发挥;二是人的对象性关系的全面生成;三是个人社会关系的高度丰富和发展。这是一个宽广的、充满了人文关怀和有益于在多姿多彩的世界中生长的素养。这些素养并不是自然而然就可以形成的,马克思明确指出“它要靠社会主义教育和训练把人都变成为‘新人’”才能得以实现。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是各相关教育职能部门根据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才实际需要,通过一系列教育、管理和服务手段,对学生政治思想、文明道德、知识结构、适应能力、心理品质等多方面素质进行全面培养的一个综合性的动态过程,它具有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的特征。它要求学校改变一直沿用的不利于学生良好道德素养形成的应试教育模式。高职院德育素质教育与质量检测和评价一般可以从如下方面结合:

1.培养个性发展与德育评价结合。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培养个性发展,不仅要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有较全面的发展,而且要注重促进每个学生争取获得相对于自己来说最好的发展。全面发展教育与个性发展教育是辩证统一的,前者是就整体而言,后者是就个体而言。学生的全面发展依托每一个个体个性的发展,并渗透在每个个体个性之中,在这里所说的个性发展是统一性中的有益于自己各方面的发展和不妨碍其他人全面发展的发展,无疑这样的个性发展将有利于整个社会人们整体素质的提高。为此,实施素质教育,应将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劳动等有机地统一在一起,懂得德育总是通过体育、美育、劳动技术和社会实践等作用表现出来。

2.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与德育质价量检测和评价结合。创造力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综合性本领,创造力的培养不仅关系到人的本质力量的增长,同时也关系到人类发展。为此,我国高等教育法把创新精神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一大任务要素提了出来,指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国高职院校是为国家培养现代化建设高素质专业技能型人才基地,承担着为国家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的重大社会责任。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学校教育因受教育理念陈旧和课时不够、教师不足等条件限制,教师教学不少仍停留在知性教育基础上,考试除采用标准化的试题和规范化答案外,很少让学生发挥或关注学生的见解,特别是结合实际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种教育方法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及作用的发挥。为了适应新时代知识高度分化而又高度整合、渗透的趋势,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在开展课程学科(专业)理论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实际需要,注意对学生加强与专业相关的文化艺术教育和文理知识互补的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引导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学习兴趣,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条件。特别是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学校教师教学应教会学生采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提高获取并运用现代信息知识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并养成良好的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

3.重视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德育质量检测和评价结合。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方面。其中心理素质制约着其他素质的发展,它既是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又是素质教育的归宿。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的生源较之其他高校有明显差距,高职学生的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学生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认识不清,对就业前景不明,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自身的自卑心理,认为与本科院校相比,自己在就业上处于劣势。同时,大学生又多为“90后”、“00后”独生子女,在心理素质上存在着对新环境的适应力、情绪稳定性和心理上的自我调适能力不强、意志比较薄弱等一系列问题。为此,学校有必要将思想教育和心理指导有机结合起来,教师在教学中要学会倾听,并积极参与学生心理辅导和必要的生活指导,使学生掌握心理上的自我调节与保护的方法。此外,学校应有计划地针对不同性别、年级、地区、家庭条件的学生实际情况,拓宽校园人际沟通与交往的渠道,勇于探讨学生步入社会即将遇到的种种问题,让学生增长社会见识,磨炼意志,增强承受挫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二)德育质量检测和评价与以人为本的理念结合。高职院校德育的对象是高职学生,强调以人为本实际上就是强调德育工作质量评价要以学生为本。评价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学生为德育质量评价的中心环节。

1.树立服务学生的意识。重视学生的心理感受、情感体验、主体性作用的发挥及潜能的发掘。德育评价如果完全脱离了学生的实际,如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脱离学生的发展需要,只将学生视为被动的受教育者,必然遭受到学生内心的排斥,从而导致德育评价流于形式。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理论内化于心,并外化于行的思想品德教育方面仍然做得不够,部分教师对学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人才素质培养、学生发展需要等掌握不够,结合不紧,在不同程度上与学生产生了隔阂,不利于德育深入开展和取得好的实际效果。

2.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德育质量检测与评价应坚持将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目标,从学生成长成才需要出发,充分理解学生的心理诉求和尊重学生在德育评价中的主体性地位。德育评价应当更多地引入学生参评机制,给学生树立科学评价标准和传授评价方式,提高学生自我评价、自我教育的能力,发挥评价结果对学生的鼓励和鞭策作用,让学生在自我评价、自我教育、自我改进中取得更大的进步,获得更好的发展。

3.强调人生价值导向作用。高职院校德育是有既定目标的,高职院校德育目标由其社会性的本质决定。我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此,德育评价必须把学生是否“全面发展”和能否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以及是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作为目标内容进行检测和评价,给学生健康成长做出正确引导,使知识教育落实到能力培养之中,使学生因获得更好的教育而获得更加美好的人生和更加美好的未来。

(三)德育评价与职业生涯规划结合。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技能人才。高职生在校期间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状况,对学生将来的事业有直接的影响。为学生成才助力,在进行德育评价时,应注意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把专业思想教育列入德育范围。德育强调职业技能学习对学生成才立业的重要作用,让学生懂得掌握职业技能是高职生步入社会的谋生之道,是安身社会之本,高职生要想在社会安身立命,没有一技之长是不行的,难以实现人生价值,更谈不上为人类做贡献。

2.把职业道德教育融入专业教育过程中。职业道德教育是高职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把职业道德教育融入专业教育过程中,与专业学习和职业生活实践相结合,职业道德意识才能确立起来,职业道德习惯才得以养成,才能为高职生步入社会,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专业技术技能型职业人奠定良好基础。

3.把榜样的力量作为德育的一项重要教育内容。即把模范人物作为学习标杆,以其高尚品德、良好的思想素质和职业精神等作为一面镜子对照,为其典型事迹感动,为其高尚情操感召,从中得到鼓舞,产生一种向善向上的力量,有利于实现学生德育内化和践行,通过德育评价带动,为德育创造良好的环境,形成良好道德风尚。

(四)德育评价与社会发展需要结合。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国家建设与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建设人才支撑,高职学生是高技能人才,经过几年的培养后将成为国家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这支主力军的建设与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进程。

1.德育评价与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有利于社会主流价值培育和践行,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政治素质。高职德育质量评价是高校育人过程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我国对大学生社会主流价值观培育的必然要求和集中体现,是对社会意识形态特别是社会主流价值观实施情况进行检查、评估、评价,对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建设者和社会主义接班人、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德育评价与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有利于减少学生培养的社会化成本,更好更快地融入社会。高职院校学生作为未来的高技能人才,其社会化过程与其他普通高校学生有所不同,高职生作为我国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数量大、分布面广,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其思想素质的高低与其发挥作用的大小直接相关,对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有着重大的影响。

(五)德育评价与科学理念结合。德育评价受科学文化发展的影响。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为德育评价提供了思想支持,技术支撑。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将使德育评价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 将德育评价视为一门科学。作为一门学科,德育涉及教育学、心理学、行为科学、管理学、数学、统计学、政治学、哲学等相关学科范畴,借助于相关学科知识的支撑,德育评价的科学性才得以体现,否则德育评价将如同无本之木。德育评价必须符合德育对象的年龄特征、地域特征、心理特征、民族风俗习惯和认知规律。一方面,高职教育通过传授学生专业技能,造就学生适应社会分工需要的职业本领;另一方面,通过科学德育工作,在思想精神层面塑造学生。德育评价要体现历史和现实相结合,国内和国际相结合、课堂理论学习和课外实践相结合、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相结合、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

2.评价手段要讲求科学性。科学技术尤其是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为德育评价提供了便利、快捷的评价手段,互联网络的普及为德育评价提供了良好的平台。通过不断改进德育评价的手段,有利于提高评价结果的效度和信度,增强学生参与评价的积极性。德育评价应当吸收相关学科的评价理论、评价方法、评价模式,增强德育评价的科学性,使德育评价的结果更具有说服力,特别是使其本身具有和发挥教育激励作用。

3.评价指标的设置要讲求科学可行。传统德育评价体系指标存在相互交叉,部分指标无法准确考核,部分指标超越了德育评价的范畴,往往导致相关考评数据难以获取,或者获取成本过大。评价指标应做到可行与易行相结合、绝对与相对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三、高职院校学生德育评价体系进一步完善的内容

在新的形势下进一步完善高职院校德育评价体系已经成为重要任务,德育评价的科学合理将直接影响德育工作的成效,进而影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影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局。高职院校德育评价体系的完善应当包含如下内容。

(一)评价手段:定量与定性手段相结合。定性评价是指评价者在观察的基础上对评价对象基本属性和特征的整体认识,是对评价对象德育表现进行抽象概括。定性评价主要以我国法规相关要求和学校德育素质教育目标和内容作为基本要求,结合学生实际表现做出评价。评价一般在原则性要求的基础上,对学生的特长、优点和不足等做出描述性定义,这种评价客观真实,定性测评一般采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定量评价是通过数学模型和科学计算手段对评价对象德育状况进行全面的数值化评价,所得结果相对来说较为可靠、 准确。定量分析的长处是对评价对象进行全面、整体的综合评价。受科学性德育理念的影响,在德育测评中应建立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二)评价主体:学校、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德育评价的目的决定了评价的主体应当是学生,即在学校有关主管部门指导协调下,以学生自评为主,学生的参与应该贯穿整个德育评价过程,旨在发挥评价的教育引导激励功能。如果只是把学生作为一个被动的评价标的,忽略学生在评价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影响学生参与评价的热情,只将评价视为少数学生干部和老师之间的事情,会造成学生心理上的排斥,从而削弱德育评价应有的教育导向和激励功能。目前,高职院校的素质教育往往通过不同的工作部门和教育途径进行各有侧重的实施,一般来说,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主要负责对学生系统化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情况进行测评,而学生工作处侧重通过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学生在思想政治素质、道德法律文明素质、能力素质等方面的表现进行评价;团委主要通过社团组织建设和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中学生在思想政治、文化素养等方面的表现作出评价等;然而很多院校对这些各具功能的碎片化的平台缺乏关联性整合,不能适应我国人才培养目标和素质教育系统性要求,应加强内容的整体规划,特别是通过运行机制统一实施,确保达到预期目的。

(三)评价指标体系:指标的设计应当考虑动态指标和静态指标的结合。动态指标可以反映学生德育的动态发展情况,有利于动态考察学生的道德状况,尤其是有利于鼓励后进的学生不断努力,而静态指标则有利于考察学生在某一个时点状况的德育现状,有利于鼓励先进的学生获取较高的德育评价。在考察动态德育指标时可以采用选取相对指标的办法进行评价,在考察静态德育指标时可以考虑采用选取绝对指标的办法进行评价。

不同年级的德育评价指标应该体现出一定的差异,因为不同年级的学生面临不同的德育问题,不同的年级的学生面临的学习任务和德育环境也不一样,通过差异化地设计不同年级的德育评价指标,有利于循序渐进地塑造学生的良好品德。一成不变的德育评价指标不符合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渐进形成的规律,以过高的德育标准和过低的德育标准来评价学生都会适得其反,难以起到指导性的作用。 (下转第77页)

(上接第44页)

(四)评价程序:评价程序在德育评价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涵盖了从指标设计公开到评价结果公开反馈的整个过程。德育评价程序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参与评价的积极性和对评价公信力的判断。评价程序可以按照“德育评价部门公开评价指标―学生自评并公开评价结果―学生互评并公开评价结果―德育老师评价―评价结果公开”的逐层评定法。

总之,德育评价是一门科学,它以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涉及教育学、心理学、行为科学、管理学、数学、统计学、政治学、哲学等相关学科范畴,借助于相关学科知识的支撑,德育评价的科学性才得以体现。在实行对学生的德育评价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发挥其教育功能和导向作用。

【参考文献】

[1]袁立平.浅析高校德育管理的现实困境[N].情感读本,2014(2)

[2]虞丽娟.谈高校德育的优化与评价[J].中国高等教育,2003(8)

[3]王开业,吕春雷,郭践识.对高等学校德育系统评价体系的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3(4)

[4]江乐园.苏静.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评估问题研究综述[J].前沿,2005(11)

思想品行和职业道德评价范文第8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职业道德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8-0230-02

随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推广,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也越来越受到企业的关注。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主阵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于提升高职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高职学生如何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已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一、教学内容职业化——突出职业道德意识的培养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而其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实效性的提高必须与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相联系。因此,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必须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进行进一步的整合,以“一线化”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基点,以企业对人才要求为要素构建若干内容上具有相对独立性、主题突出、鲜明的教学模块,变教材体系为教学体系。

(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突出职业道德教育

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内容的确定上,把职业道德教育作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内容,以正确的人生价值教育为主线,加强意志品质、适应能力、合作能力、团队精神、心理抗压能力等关键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进行职业选择、职业理想、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原则与规范进行教育,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什么是职业道德,作为高职学生应该树立怎样的道德观。

(二)结合专业、岗位开展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道德的共性表现为社会从业人员所应具备的共同职业道德要求。职业道德的个性即行业职业道德,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道德要求。行业规范往往是从事该行业人员必备的职业道德。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不仅仅局限于共性的范围,还应该进行个性化的行业职业道德教育。高职学生只有集共性与个性道德品质于一身,才能形成优良的职业道德素质。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引入行业职业道德,丰富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结合专业及岗位群的要求开展教学,让学生明确将来从事的职业或岗位应该具备怎样的职业道德,帮助学生培养职业道德素质。

(三)引入企业文化理念,增强学生的职业价值认同

当前,相当一部分高职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或就业后被“炒鱿鱼”,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高职学生缺乏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而企业文化是职业道德的有效载体,为了做到从学校到企业的“无缝对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要把现代企业文化引入教学内容中注重、突出敬业、责任、创新、服从、守时、沟通、吃苦、细心等职业态度的教育与培养。根据企业文化的要求,培养学生的纪律观念、遵守企业的生产流程,培养质量意识、遵守企业的安全生产制度,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按企业要求规范学生言行举止,培养学生的文明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

二、教学方法、手段多样化——注重职业道德行为的培养

要充分重视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不断创新和完善课堂教学形式,是教育方法创新的一个具体方面,要在保持传统讲授法优势的前提下克服讲授法的不足,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授课过程中加强与学生的互动,融“教、学、做”于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主动性。因此,一是打破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旧三中心”教学模式,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中心,以体验为中心的“新三中心”的教学模式,将学生从以往被动的客体地位提升为积极的主体地位。二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正确、科学地安排教学内容之后,运用灵活多样新颖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可以根据职业道德的教学内容和特点采用专题讲授、上台演讲、课堂讨论、主题演讲、专题辩论、角色扮演、影视教学、参观调查、社会实践等方法。通过多种多样、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既有利于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实践教学常态化——加强职业道德素养的养成

职业道德教育是一种养成教育,是在职业生活中积累、培养的过程,职业道德只有在职业道德训练的实践中才能得以实现、升华。高职学生作为“准职业人”,高职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的养成仅靠课堂教育是难以实现的,只有让学生到实践中去领悟、体会和感受,才能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在学生职业道德的养成过程中便显得格外重要。目前,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水平不能满足企业的要求,其主要问题不是缺乏理论知识,而是在行为能力上。通过理论教学,学生对职业道德的要求有了较深的理解,关键的问题出现在“知行合一”上。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过程中,应把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各项社会实践活动中,增强学生对职业道德的认识和兴趣,促进高职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活动设计:一是根据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求,选取不同的重点与难点,设置不同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在日常行为规范上与企业的要求相衔接,把企业要求职工的行为规范作为培养高职生日常行为的部分规范要求。二是选用案例时选取与专业相关的案例进行教学,加深学生对行业职业道德的认识。三是不管是课堂纪律还是实践活动的纪律按照企业的纪律要求进行设计。

四、考核方式过程化——强化学生职业道德行为的养成

道德评价是人们依照一定的标准、根据和方法,对某种社会道德、道德行为和道德品质的价值和性质进行判断,以达到扬善抑恶目的的一种特殊评价活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目的不仅让学生学会一些基本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采用适当的方式,从理论教育入手,同时让理论来指导学生的行为,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达到知、情、行的统一。因此,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的考核要更加关注高职学生职业道德的形成过程而非结果。从评价主体来说,实现评价主体多样化,改变单一评价主体为多方评价主体,采用任课教师评价、辅导员评价、同学评价及自我评价相结合。从评价方法来说,实现评价方法多样化,改变单一评价方法为全面的、多角度的评价。即坚持闭卷考试与开卷考试相结合、理论考试与日常行为表现相结合、平时作业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的评价办法。从评价内容来说,职业道德的教育既是内化的过程,更是外化的过程。坚持理论认知与日常行为相结合、课内表现与课外实践相结合。通过考核方式的改变,不断完善评价体系,力求知行统一。

五、建立校企互动的教育途径——让学生在真实的职场环境中感悟

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过于强调教师主导地位,过于强调课堂理论教学,而忽视了学生的道德行为体验;教学方法仍然停留在“灌输式”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对学生来说缺乏吸引力,教学过程存在着知行分离的教育困境。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教育困境,就要不断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把职业道德教育过程向企业延伸,不断丰富职业道德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建立校企互动的教学模式。因此,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要把企业文化引入课堂,建设具有职业化特征的课堂教学,还应进一步深化与企业的合作,以校企合作为突破口,不但要“引进来”,而且还要“走出去”,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身临其境地感受企业文化,切身感受企业生产经营中员工所表现出来的职业道德,了解岗位所需的职业道德。通过校企互动,可以培养学生关心企业、了解企业、研究企业、服务企业的意识,引导学生主动吸纳优秀的企业文化提升自身的职业道德,甚至把思想政治工作延伸到学生到企业实习、顶岗实习的过程中,帮助学生解决工作、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从而起到导向的作用。

六、教师职业道德行为示范化——为学生树立职业道德的榜样

高职院校要培养出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教师是关键。教师作为一个职业人,其所作所为都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形成起到一个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正如“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德高为师,学高为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承担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政治立场、道德修养、敬业精神、创新意识、治学态度及日常行为举止对高职学生都有着最直接、最强烈的影响,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及以身立教的思想,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把抽象的道德标准、行为习惯内化为教师的道德行为及职业行为习惯,并在言行举止中影响学生,成为学生的直接楷模与巨大的教育力量;同时通过教师的示范作用及学校对教师的职业要求,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企业制度、企业文化、职业核心价值观、企业对毕业生能力素质的要求,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的养成,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从而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应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及学校办学特色和育人要求,根据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探讨教学改革,把教材体系变为教学体系,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加强实践教学,充分发挥企业员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榜样作用,使学生在学习、工作及生活中不断感悟、内化,从而不断提高高职学生职业道德素质,提高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王珏.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

[2]许倪倪,肖杰.如何将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带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J]·文教资料,2009,(1).

[3]应金萍.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学生职业道德培养机制的思考[J].职教论坛,2009,(3).

思想品行和职业道德评价范文第9篇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现状的原因分析

近几年来,青年教师在教师群体中的比例逐渐扩大,承担了大量的教学科研任务,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由于当前社会环境、高校体制、成长环境等因素,部分青年教师的师德修养不够,奉献意识不浓,业务素质不高,不能适应教育教学的要求。分析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社会转型期大环境的冲击。近二十年是我国社会经济大发展的时期,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也正是社会转型加快引发的矛盾冲突,为高校教师的理想信念也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今年来出现了多起急功近利、弄虚作假等教育和学术腐败。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知识分子因发现真理、传授真理而受到人们的尊敬,同时也基于这种尊敬而获得雄厚的心理支持。作为世俗化的商业主义、功利主义、实用主义、金钱主义等人生观对中国社会影响日渐突出,教师职业道德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

2.学校管理体制的影响。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各高校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管理中引入了一系列竞争机制,这对激励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有其合理的一面。但是,有的高校在考核中,过分强调了科研经费、研究项目、获奖成果、的数量,将这些量化为硬指标,而将个体的道德品质、敬业精神、团队意识、育人状况视作软任务,没有衡量和考核的可操作性标准,因而在具体执行的过程中常常被忽略。这样的政策杠杆让一些教师只注重硬指标的实现,教师关注较多的是职称晋升、学历提高,不可避免地影响了他们对事业的追求和对工作的投入。而将师德修养视作可有可无,将不计量的工作或公益活动视作额外负担而不愿意承担。

3.教师自身因素。部分教师对加强自身职业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不足,不能从自己所担负的特殊历史责任的角度认识加强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没有体会到教师职业的神圣感、光荣感和责任感,不能严格要求自己。当前的教师主体大都是在改革开放时期成长起来的,多数人没有经历过艰苦岁月的磨炼,优越的成长环境使相当一部分教师缺少艰苦奋斗的精神,缺少吃苦耐劳的品格,意志力薄弱。

提升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方法和途径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高校教师按照社会道德的普遍原则与教师职业规范进行的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陶冶的道德活动,同时也是一个接受他律并经过内在良心调整达到自律的过程。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是带有教育工作职业特点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规范的总和,有其渐进性和相对稳定性。教育工作实践是教师职业道德形成的基础,高尚的教师职业道德是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锤炼而成的。因此,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要从高校整体建设的特殊性出发对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提出要求,从履行教书育人的角度研究高校教师品德形成的方法和途径。

1.努力学习道德理论,树立高校教师道德的理想人格。道德发展阶段论认为,道德认知判断水平的高低对道德行为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制约作用。这就启示我们,要提高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品质必须加强道德认知教育,努力学习教师职业道德理论,让他们接受现代社会教师的职业道德标准并使之与自己的观点、信念融合,从而支配和控制自己的思想、意识、情感,然后外化为个体的行为以作用于社会。教师学习职业道德理论,主要是个人自学与教育部门组织学习相结合。个人自学不受时间、地点限制,有一定的灵活性和机动性,但由于受个人理论水平、理想觉悟和自我控制能力的影响,有时达不到预期的目的。教育部门组织学习,是一种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它克服了自学中的不利因素。树立教师职业道德的理想人格,就是要确立教师的道德理想。一个人只有在道德修养中以教师道德的先进典型作为自己思想行为的楷模,鼓励自己,在思想道德中凝聚着教师职业道德的原则和规范,常以祟高的道德品质作为自己的目标,正确处理好理想信念与行为选择的关系,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有较高道德修养的高校教师。

2.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学校规章制度是学校以条文的形式,对学校成员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必须遵守的共同行为准则做出的规定。学校规章制度的建立,是学校管理规范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学校办学宗旨、办学理念、学校精神、学校价值观的体现;是学校开展各项工作的依据;也是广大师生员工进行自我规范的依据;是学校持续发展和创办一流学校的制度保障。学校规章制度对形成个人的自律习惯,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提高学校管理效率有着重要的作用。“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校若没有规章制度,学校管理就无从谈起。然而,规章制度不是摆设,要重在实施和落实。高校职能部门制定的规章制度及工作纪律应该具有可操作性,如明确无故迟到、早退、缺旷如何处罚;挖苦辱骂学生,体罚学生,以不适当的方法处理学生而影响上课如何处罚等等。而后组织全校教师学习,让他们都清楚哪些行为是符合教师职业道德的,哪些是与之相悖的,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3.深化高校教育改革,营造高校教师的工作环境。一个时期以来,教师队伍中的少数人之所以职业道德水平下滑,行为失范,除了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个人放松了对自己的修养和要求以外,最直接的原因就是高校内部承袭多年的人事、分配、考核评价制度,缺乏对高校教师职业行为的激励和约束,客观上提供了不良现象继续存在的土壤。因此,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应当选在深化高校教育改革、健全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当代中国高校教育实际的人事、分配、考核、奖惩制度上,真正做到在用人制度上废除教师职业终身制,实现优秀分子进得来、留得住,不适合从教或者师德缺乏者出得去;在分配制度上改变干与不干、干多与干少、干好与干坏都一个样的做法,实现多劳多得,优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在考核评价制度上,通过务实、公正、公开的考核评价,营造“恪守师德光荣,不讲师德可耻”的舆论氛围,从而形成对教师行为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这是目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乃至整个中国高等教育走向现代化的关键所在。

4.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合理完善的教师道德评价制度有助于提高教学的质量、有助于确定教师是否需要及需要接受怎样的培训、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师生和教师间的交流关系等等,它既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力措施,又是纠正缺点、发扬优势的有效途径,更是促进师德修养的重要保证。而最直接的道德评价标准就是道德规范,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也应当成为最直接的道德评价标准。其次,学校的职能部门制定的各种严格的规章制度也应成为评价依据。通过评价的反馈作用,及时获得教师师德修养的有关信息,可以使我们客观、准确地把握教师工作的状况,也可以使我们清楚地看到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这样便于教师经常调整工作的目标与进程,及时调节、及时强化、及时矫正,使教师的道德修养不断得到完善、得到改进,从而达到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目的。对教师师德修养的评价可以分成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教师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是个体对自己的思想、愿望、行动和个性特点的判断和评价,它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师评价制度。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是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重要途径。然而,许多高校现有的自我评价仅限于一年一度年终考核时的工作总结,且多侧重于教学总结。在这类评价中,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自我评价都是偏高的,甚至少数人的自我评价有虚高的倾向。要想教师的自我评价尽可能客观、真实,可以采用一些手段,如制定比较客观、详细的自我评价表。只有正确地评价自己,才能为自己准确地定位,扬己之长,避己之短,从而获得成功。(2)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对于学生评价教师,教师们有许多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学生不能胜任对师德的评定。但学生作为教育的对象,是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直接参与者,他们对教师的师德修养有着最直接的感受和判断。学校管理者或教师本人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召开学生评价教师的座谈会,或者在校内设立学生评价教师专题信箱,还可以设计师德修养调查问卷,让学生通过答卷的形式,完成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评价。(3)教师对教师的评价。教师与教师间彼此都比较了解,因此,教师对教师的评价是学校管理者对教师评价总结的最重要的参考内容之一。所以,在教师评价中,对每一位教师都应是全面的、细化的和量化的,要实事求是、公正、客观地进行评价。依据这一特点,每学期进行教师对教师的评价,评价的方式可以是在一张评定表上记分或作书面的描述等等。(4)学校管理者对教师的评价。学校管理者在操作评价中,首先要参与教师对教师的评价,与教师个人单独进行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学校管理者要肯定教师的优势,指出存在的不足,提出提高发展的建议。其次,学校管理者的重要任务是组织、协调、平衡和总结各个评价主体的评价活动。再次,学校管理者要把平时的定性评价、定量评价、分解性评价、稳定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灵活性评价等,在一个学期中,进行积累整合,形成一个比较客观的、实在的总结性评价的成果。领导、教师、学生与自我评价相结合,能有效提高学校和评价者的道德水平和评价水平,保证评价结果的系统性、可靠性和公正性。

思想品行和职业道德评价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时代性;实践性

一、引言

职业道德是一种重要的道德规范,它关系到职业操守、职业纪律和职业责任。党的十报告指出:“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报告种的这一要求体现了党对职业道德教育的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在于说服人、教育人、培养人和塑造人,思想政治工作的路径和方法,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思想政治工作应在路径和方法上高度重视职业道德教育,把职业道德教育置于重要的位置,从而培养出职业道德感强烈、具有良好职业操守的新时代职工。本文主要就思想政治工作中为何应突出职业道德教育以及如何有效突出职业道德教育展开一些初步的探索,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之积极作用。

二、新时期职业道德要求的理解

职业道德既有传承性,又有时代性。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是敬业、诚信、忠诚、廉洁、奉献,同时职业道德也具有时代要求,体现了职业道德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1.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职业道德的内容与职业实践活动紧密相连,反映着特定职业活动对从业人员行为的道德要求。每一种职业道德都只能规范本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行为,在特定的职业范围内发挥作用。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单位,职业道德是存在差异的,如教师、医生、律师、公务人员等不同职业的职业道德规范是各异的,这就要求我们在职业道德教育中充分认识到职业道德的差异化,在遵循职业道德教育基本规律和一般要求的基础上,认识到本行业、本单位职工应遵循的特殊职业道德规范。唯有如此,才能使职业道德规范精准地发挥其对特定行业、特定职业相关人员的价值指引和行为准则作用。职业道德包括如下几点基本要求:一是敬业。所谓敬业,是一个人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及学习负责的态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我们做到敬业,即职工应该对自己的岗位工作具有高度负责的态度,在岗位工作中必须做到一丝不苟;二是诚信。我国自古以来就有诚信的美德,遵守信用的人受到社会的尊重和敬仰,背信弃义的人则受到人们的鄙夷和唾弃。职工在职业活动中需要遵守诚实信用的原则,在单位内不得欺上瞒下,在业务活动中不得欺诈客户、消费者;三是忠诚。职工需要忠于事业、忠于单位、忠于自己的良心,不应见异思迁;四是廉洁。职工在职业活动中会面临各种利益诱惑,如果职工无法做到廉洁自律,便会滑向腐败、犯罪的深渊而不能自拔,最终毁了自己的职业生涯。因此,职工需要高度重视廉洁自律的重要性,切莫放松廉洁之弦;五是奉献。职工应认识到工作不仅仅是为了获得劳动报酬、养家糊口,而是应在工作岗位上奉献自己的青春、汗水和人生,用自己的点滴努力,推动社会的进步,提升公共福祉。2.职业道德的时代要求。道德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概念,它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作为下位概念的职业道德也是如此。新时期的职业道德应具有新的要求:一是坚持价值操守。在当今多元化的社会,人们有着不同的价值选择,如有人下海经商发了财,有人混迹官场升了官,但对大多数职工来说,只是在平凡的岗位上从事一份平凡的工作而已。新时代的职业道德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价值操守,这种价值操守表现为既要安于平凡,又要追逐理想,但这种理想并非个人的升官发财,而是服务于事业和公众;二是追求精益创新。追求精益创新是敬业的体现,但是其内涵比敬业更为丰富,它要求职工在岗位工作中能够精益求精、追求创新,而不是浑浑噩噩、尸位素餐。可见,精益创新对职工的职业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三是服从大局安排。大局意识和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的体现,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具有了新的内涵。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新常态的大背景下,经济结构正在转型升级,国家各项改革措施的力度比较大。改革的整体目标是促进社会的发展,但难免会触及一些个人利益。新时代的职业道德要求职工“舍小我”、“成大我”,自觉服从大局、服务大局。

三、思想政治工作中突出职业道德教育的意义

道德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范畴,职业道德是指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思想政治工作旨在提高被教育者的思想认识水平,避免其走入思想认识上的误区。思想政治工作中突出职业道德教育的意义有如下几点:1.职业道德教育有利于提高职工思想水平。职工对职业道德的理解水平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职工的思想水平。新时期的职业道德要求职工具有爱岗、奉献、敬业等精神品质,一位优秀的职工不仅仅体现为思想觉悟高、业务能力强,还表现为对职业道德的深刻认识。“德才兼备”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充分重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而职业道德教育正是道德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职业道德教育的深入开展,能够不断提高职工的思想水平,促使其认识到遵从职业道德规范之于个体和集体的重要意义。2.职业道德教育有利于促进职工道德实践。职工仅仅了解到职业道德的重要性还远远不够,思想政治工作者还需要通过职业道德教育促进职工的道德实践。所谓道德实践,是指在一定的道德意识的推动下,在社会活动、岗位工作等具体的实践活动中体现出道德修养、道德水平和道德追求。职业道德实践就是职工在职业活动中讲职业道德、尊职业道德和守职业道德。思想政治工作者除了需要教育职工提高对职业道德的认识外,还要为职工提供机会、搭建平台,使职工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职业道德的认识,并自觉遵守职业道德,从而建立从理论到实践的完整职业道德教育体系。3.职业道德教育有利于提升职工综合素质。思想政治工作不仅仅为了灌输某种意识理念或行为规范,而是需要教育人、塑造人,使职工成为高素质职工,以思想教育促进职工的发展,从而使思想教育不仅仅是一种外在要求,而是成为职工的内在需求。我们应通过职业道德教育使职工认识到,遵守职业道德不只是外在的规范和要求,更是实现职工自我提升、自我肯定的必要途径。职业道德教育的开展能够提升职工综合素质,使职工真正成为“德才兼备”的新型人才。新常态需要创新驱动,而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职工仅仅具有较高技能水平是远远不够的,职工只有深化对职业道德认识,不断提高职业道德修养,才能成为一名综合素质较高的优秀职工,才能为“创新驱动”和“人才驱动”提供充沛的动力。

四、思想政治工作中突出职业道德教育的对策

思想政治工作中突出职业道德教育应注重方法论,强调实际效果。笔者就思想政治工作中如何突出职业道德教育提出如下几点建议:1.内容上融合职业道德教育。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制定思想政治教育规划时,就应融合职业道德教育,把职业道德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具体来说:一是要提高职业道德教育的比重,改变以前那种忽视职业道德教育的做法;二是要革新职业道德的教育方法,善于从思想教育层面出发引导职工认识到职业道德重要性,使职工在思想上夯实重视职业道德、遵从职业道德的思想意识基础;三是从教育人、塑造人的角度出发,对职业道德教育的功能形成新的认识,并用职业道德教育来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职工;四是认识到职工对职业道德教育的主观需求,吸纳职工参与到职业道德教育的教案设计中来,听取职工对职业道德教育的看法和想法,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融合职业道德教育,并实现以职业道德教育发展人的最终目标;五是鼓励知行合一,引导职工在理解职业道德内涵和要求的基础上,进一步在职业生涯中开展职业道德实践,使职业道德规范真正体现在职工的行动中,融入到职工工作的方方面面。2.方法上切合职业道德教育。传统意义上的思想政治工作由于忽略职业道德教育,导致职业道德教育出现断层,思想政治工作无法与职业道德教育有效对接,其根源在于没有掌握职业道德教育的方法。当前思想政治工作需要在方法上切合职业道德教育,使两者能够顺利对接。具体来说,思想政治工作需要考虑引入如下新型教育方法:一是情境教育法。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在职业道德教育中设定若干情境,由职工去判断应如何应对,以此观测、审视职工的职业道德观及其职业道德实践能力;二是互动教育法。思想政治工作者需要和职工共同探讨、积极互动,交流职业道德的学习与实践心得;职工之间也可以就职业道德的学习与实践进行交流互动;三是案例教学法。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采编与职业道德相关的正面、反面案例,与职工共同评析案例,从案例中汲取精华,提高职工对职业道德的认知和体验程度。例如,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通过网络采编一些违反职业道德而构成违纪违法的典型案例,以此引起职工们的警醒;也可以采编一些遵守职业道德,赢得社会尊重,实现职业成功的典型事例,促使职工认识到遵守职业道德规范是职业生涯之路上取得成功的基本前提;四是体验教学法。职业道德需要长期修养和实践,所以职业道德教育活动中的体验教学具有一定的难度,但是我们不能低估体验教学法在职业道德教育中的重要性。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通过组织“职业道德讲堂”等具体活动,引导职工在活动中学习,加深职工对职业道德的体验。3.评价上结合职业道德教育。道德水平如何,最终必然会形成评价,即来自于他人和社会的评价。一个道德水平高的人,会得到人们积极的、肯定的评价;一个道德水平低的人,则会受到负面的、否定的评价。职业道德也是如此,具有较高职业道德操守的职工,会得到社会的肯定,得到单位和领导的肯定,得到同事的肯定。思想政治工作突出职业道德教育,要求我们在评价上凸显职业道德教育,将职业道德教育的成果作为对职工的一项重要的评价依据。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从如下角度予以实现:一是自我评价。思想政治工作者需要引导职工通过自我评价的方式,使职工高度重视职业道德。这就要培养职工对职业道德的敏感度,使职工在违背职业道德规范时能够产生内心上的羞耻感;当然,如果职工遵守了职业道德规范,则应鼓励职工在内心上对自身予以积极评价,形成自我激励;二是他人评价。思想政治工作者还需要在职业道德教育中引导职工认识到,职业道德规范作为一种强制性规范,最终会形成来自于他人的评价。例如,一个职工严重违反职业道德规范构成犯罪,法律将会对其负面评价,并追求其责任。因此,职工需要充分认识到职业道德规范同时也是职工社会评价的一项依据。此外,思想政治工作者还应在职工激励考核等场合将职业道德作为激励考核的一项依据,体现出制度化的评价机制。总之,我们要改变传统上思想政治工作不重视职业道德教育的做法,提升职业道德教育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比重,充分发挥职业道德教育对于提升职工思想认识水平的作用。我们应在加深对职业道德传统要求和时代要求的理解,分别在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上、方法上和评价上突出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建议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转变理念、革新方法,将职业道德教育更好地融入到思想政治工作中去。

参考文献:

[1]赵广、于成学:《道德体验:思想政治教育交往实践活动的价值追求》,《思想教育研究》,2012(12).

思想品行和职业道德评价范文第11篇

[关键词]高等院校师德建设行为规范师德评价

高等院校作为系统道德教育的主阵地之一,必须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德育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切实担负起教书育人的重任。教师是教育行为的主导,要搞好学生的德育工作,没有一支思想道德素质过硬、业务水平高的教师队伍,提高高校德育工作效能只能是一句空话。因此,高等院校必须把师德建设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教育教师正确处理“德”与“能”的关系,不断提高自身道德素质

教师法明确规定: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有教育教学能力的人,才可成为合格教师。做为一名合格教师,就必须是德能兼备。有能无德不行,无能无德就更不行。

目前很多学校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标准过于笼统抽象,具体考核评价起来很难操作,只要不出大事,每个教师的道德水平都难分伯仲,对教师的道德要求与评价在事实上成了有名无实。这种状况导致的后果是:有很多教师觉得业务精、成果多才是硬道理,对业务学习重视有加,而对思想道德修养重视不够。也有人认为每个人的道德素质是自然形成的,不需要进行专门的、刻意的修养,甚至有些人认为自己已经不错了,道德修养是其他人的事情,与自己无关,。事实上,每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不是自然形成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人们的思想也会不断受到各种外来因素的侵蚀,因此只有进行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改造,经过长期实践自觉刻苦的磨练,才能最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使自己的道德素质不断提高。

教师的“能”,也就是教学科研的能力与水平。那些有“能”的教师在教学科研业务上表现出来的积极进取、勇于钻研、乐于奉献精神,不仅影响着学生现在和将来的治学态度,也必然会同时影响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相反,一个不求上进、疏于业务学习与钻研的教师,不仅不能很好地传授给学生科学文化知识,也不可能给他的学生在道德方面带来积极影响。所以,“能”也事关“德”,我们不仅应该看到“能”在教师教书上的作用,也应该看到“能”在教师育人上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看,低能的教师,也不可能是德高的教师,所以,进行师德建设决不能离开对教师“能”的要求,片面以“德”论“德”。强调教师的能力,是当今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并不是要否定以德为首。学校在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广大教师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同时,也要切实创造一个好的环境,引导、鼓励、督促每一位教师处理好“德”与“能”的关系,加强自我道德修养与业务学习,不断提高教师的道德素质。

二、帮助教师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育的目的应该是使受教育者主动地接受正确、健康的思想。教师没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就很难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当今的中国社会正处在大变革时期,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分配与保障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世界经济一体化的逐渐形成等变化,对社会成员原有的生活方式乃至价值观念、道德观念产生着重大冲击和影响。在某种意义上说,社会变革对教师价值观、道德观的冲击和影响,要比对学生的冲击和影响大得多。面对社会变革带来的种种矛盾,在某些观念上,教师本身也迷茫不清。比如说国家和社会都强调尊师重教,但有些贫苦地区的中小学教师的生活条件还非常艰苦,有的教师的经济收入还不如刚刚毕业的学生等等。面对各种困惑,少数教师的道德观念出现了倾斜,主要表现在:有的教师不能把主要精力用于教学,不认真备课,不尽心尽力讲课,对学生不负责任;有的教师疏于学习钻研、不求进取,教学上马马乎乎,科研上剽窃抄袭;有的教师不注意做学生的思想工作,管理方法简单,对犯错误的学生讥讽、挖苦,甚至体罚学生等等。虽然上述现象仅是少数教师所为,但消极影响非常大,不仅玷污了教师的形象,更在学校德育工作上起了不可低估的负面作用。

人们常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高尚的。但是,高尚的只是教师这个职业,而不是具体的教师,因为人从来不会因其职业而高尚,可以让一个人高尚的只能是他的高尚行为。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做为一名教师,要真正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得起自身所从事的高尚的职业,首先就要净化自己的灵魂,成为有道德、讲文明的人,如此才能为人师表,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因此在进行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时,必须有针对性地解决教师思想观念中的种种疑惑,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才能提高每一位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使教师队伍的思想道德水平跃上一个新台阶。

三、制定科学合理的高校教师道德行为规范,使师德建设有章可循

教育部制定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中提出,要抓紧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及教师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我们认为科学合理的制定《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体现层次性,把握规律性,具有可操作性。制定明确的教师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使广大教师有章可循,是加强师德建设的前提。要保证师德建设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首先,师德建设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求,体现层次性。一是基本的人格目标。教师首先应是一个合格的公民,要具备一个公民应有的人格素质和道德水准;二是教师的职业标准目标。教师应有高于一般公民的品德素质和职业道德品质;三是先进性目标。教师应该追求大家风范、世人楷模的境界,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其次,师德规范要体现高校教育教学的规律和特点,对教师提出明确的规范要求:即以忠诚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为师德建设的方向;以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师德建设的核心;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师德建设的准则;以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水平为师德建设的重点。只有把师德规范做细做实,师德建设才能具有可操作性,学校才能通过规范来评判优劣、奖优罚劣,主动引导、鼓励、督促广大教师弘扬高尚师德,力行师德规范,强化师德教育,优化师德建设环境,不断提高高校教师的师德水平。四、教育教师严格遵守职业道德,以身作则,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论语》中曾讲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邓小平同志也曾指出:“搞精神文明,关键是以身作则”。教师是学生的榜样,只有教师的率先垂范,才能真正做好学生的道德教育工作。所以,有了切实可行的教师职业道德行为规范之后,就必须具体落实。

在落实工作中要标本兼治。认真组织教师学习教师职业道德的理论,学习先进教师的模范事迹,使广大教师不仅从内心认识到提高自身道德素质的必要性,也要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深刻领会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德”的内涵。使每一名教师都能自觉遵守教师道德行为规范,做到忠诚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规守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自觉加强师德修养,以身作则,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敬业爱生,以自己良好的思想和道德风范影响和培养学生;要有宽广厚实的业务知识和终身学习的自觉性,遵循教育规律,具有求真务实、勇于创新、严谨自律、团结协作、共同进步的治学态度和学术精神;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思想,全面关心学生成长,与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人格,因材施教,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建立师德评价、制约、激励机制,确保师德建设的真正落实

师德评价是师德建设评估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它对于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具有重要的约束和促进作用。如何做好师德评价工作,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建立系统完备的师德评价体系,形成师德目标的导向机制。师德评价体系是师德建设目标和师德建设内容的具体化。师德评价体系主要由政治思想、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四个方面内容分若干项指标组成。根据具体指标分别进行考评。

2.全过程实施民主评价,形成师德建设的制约机制。一是实行自评与他评相结合。教师根据师德要求进行认真总结自评;学生、同事、教研室和院系领导等分别对教师进行师德评价;最后将各方面的测评情况综合,确定每位教师的师德结论。师德评价应结合学期总结和年终考核同步进行。二是师德评价的结果在教师晋级、评奖等事项中实施一票否决制。对在教学环节中严重失职的,违反学术道德、剽窃他人学术成果的,违反教书育人规定、有失教师身份并在学生中造成严重后果的,以及师德总体评价连续不合格的教师,学校在晋升职称、提职升级、评选先进等事项中,给予一票否决。

3.师德评价与师德教育结合,形成师德建设的激励机制。师德评价为师德建设提供外部动力,师德教育为师德建设提供思想基础,将二者有机结合,形成师德建设的激励机制。在精神激励方面,通过用学校事业的发展前景来鼓舞人,通过加快学科建设和学校事业发展为教师实现个人价值提供环境保证;同时要为教师个人进步和职业需求创造条件。通过大力宣传和弘扬师德典型,形成师德优秀者受人尊敬的舆论氛围;在物质激励方面,学校对评选出的师德标兵给予重奖。

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必将使高校德育工作有一个大的改观,可树立正气,制止邪气,使教师在良好的环境下,钻研业务,教书育人;使学生在教师的正确培养教育和影响下,自觉做到“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Z].

思想品行和职业道德评价范文第12篇

[关键词]高等院校 师德建设 行为规范 师德评价

高等院校作为系统道德教育的主阵地之一,必须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德育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切实担负起教书育人的重任。教师是教育行为的主导,要搞好学生的德育工作,没有一支思想道德素质过硬、业务水平高的教师队伍,提高高校德育工作效能只能是一句空话。因此,高等院校必须把师德建设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教育教师正确处理“德”与“能”的关系,不断提高自身道德素质

教师法明确规定: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有教育教学能力的人,才可成为合格教师。做为一名合格教师,就必须是德能兼备。有能无德不行,无能无德就更不行。

目前很多学校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标准过于笼统抽象,具体考核评价起来很难操作,只要不出大事,每个教师的道德水平都难分伯仲,对教师的道德要求与评价在事实上成了有名无实。这种状况导致的后果是:有很多教师觉得业务精、成果多才是硬道理,对业务学习重视有加,而对思想道德修养重视不够。也有人认为每个人的道德素质是自然形成的,不需要进行专门的、刻意的修养,甚至有些人认为自己已经不错了,道德修养是其他人的事情,与自己无关,。事实上,每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不是自然形成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人们的思想也会不断受到各种外来因素的侵蚀,因此只有进行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改造,经过长期实践自觉刻苦的磨练,才能最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使自己的道德素质不断提高。

教师的“能”,也就是教学科研的能力与水平。那些有“能”的教师在教学科研业务上表现出来的积极进取、勇于钻研、乐于奉献精神,不仅影响着学生现在和将来的治学态度,也必然会同时影响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相反,一个不求上进、疏于业务学习与钻研的教师,不仅不能很好地传授给学生科学文化知识,也不可能给他的学生在道德方面带来积极影响。所以,“能”也事关“德”,我们不仅应该看到“能”在教师教书上的作用,也应该看到“能”在教师育人上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看,低能的教师,也不可能是德高的教师,所以,进行师德建设决不能离开对教师“能”的要求,片面以“德”论“德”。强调教师的能力,是当今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并不是要否定以德为首。学校在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广大教师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同时,也要切实创造一个好的环境,引导、鼓励、督促每一位教师处理好“德”与“能”的关系,加强自我道德修养与业务学习,不断提高教师的道德素质。

二、帮助教师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育的目的应该是使受教育者主动地接受正确、健康的思想。教师没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就很难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当今的中国社会正处在大变革时期,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分配与保障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世界经济一体化的逐渐形成等变化,对社会成员原有的生活方式乃至价值观念、道德观念产生着重大冲击和影响。在某种意义上说,社会变革对教师价值观、道德观的冲击和影响,要比对学生的冲击和影响大得多。面对社会变革带来的种种矛盾,在某些观念上,教师本身也迷茫不清。比如说国家和社会都强调尊师重教,但有些贫苦地区的中小学教师的生活条件还非常艰苦,有的教师的经济收入还不如刚刚毕业的学生等等。面对各种困惑,少数教师的道德观念出现了倾斜,主要表现在:有的教师不能把主要精力用于教学,不认真备课,不尽心尽力讲课,对学生不负责任;有的教师疏于学习钻研、不求进取,教学上马马乎乎,科研上剽窃抄袭;有的教师不注意做学生的思想工作,管理方法简单,对犯错误的学生讥讽、挖苦,甚至体罚学生等等。虽然上述现象仅是少数教师所为,但消极影响非常大,不仅玷污了教师的形象,更在学校德育工作上起了不可低估的负面作用。

人们常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高尚的。但是,高尚的只是教师这个职业,而不是具体的教师,因为人从来不会因其职业而高尚,可以让一个人高尚的只能是他的高尚行为。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做为一名教师,要真正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得起自身所从事的高尚的职业,首先就要净化自己的灵魂,成为有道德、讲文明的人,如此才能为人师表,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因此在进行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时,必须有针对性地解决教师思想观念中的种种疑惑,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才能提高每一位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使教师队伍的思想道德水平跃上一个新台阶。

三、制定科学合理的高校教师道德行为规范,使师德建设有章可循

教育部制定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中提出,要抓紧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及教师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我们认为科学合理的制定《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体现层次性,把握规律性,具有可操作性。制定明确的教师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使广大教师有章可循,是加强师德建设的前提。要保证师德建设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首先,师德建设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求,体现层次性。一是基本的人格目标。教师首先应是一个合格的公民,要具备一个公民应有的人格素质和道德水准;二是教师的职业标准目标。教师应有高于一般公民的品德素质和职业道德品质;三是先进性目标。教师应该追求大家风范、世人楷模的境界,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其次,师德规范要体现高校教育教学的规律和特点,对教师提出明确的规范要求:即以忠诚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为师德建设的方向;以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师德建设的核心;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师德建设的准则;以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水平为师德建设的重点。只有把师德规范做细做实,师德建设才能具有可操作性,学校才能通过规范来评判优劣、奖优罚劣,主动引导、鼓励、督促广大教师弘扬高尚师德,力行师德规范,强化师德教育,优化师德建设环境,不断提高高校教师的师德水平。

四、教育教师严格遵守职业道德,以身作则,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论语》中曾讲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邓小平同志也曾指出:“搞精神文明,关键是以身作则”。教师是学生的榜样,只有教师的率先垂范,才能真正做好学生的道德教育工作。所以,有了切实可行的教师职业道德行为规范之后,就必须具体落实。

在落实工作中要标本兼治。认真组织教师学习教师职业道德的理论,学习先进教师的模范事迹,使广大教师不仅从内心认识到提高自身道德素质的必要性,也要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深刻领会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德”的内涵。使每一名教师都能自觉遵守教师道德行为规范,做到忠诚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规守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自觉加强师德修养,以身作则,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敬业爱生,以自己良好的思想和道德风范影响和培养学生;要有宽广厚实的业务知识和终身学习的自觉性,遵循教育规律,具有求真务实、勇于创新、严谨自律、团结协作、共同进步的治学态度和学术精神;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思想,全面关心学生成长,与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人

格,因材施教,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五、建立师德评价、制约、激励机制,确保师德建设的真正落实

师德评价是师德建设评估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它对于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具有重要的约束和促进作用。如何做好师德评价工作,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建立系统完备的师德评价体系,形成师德目标的导向机制。师德评价体系是师德建设目标和师德建设内容的具体化。师德评价体系主要由政治思想、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四个方面内容分若干项指标组成。根据具体指标分别进行考评。

2.全过程实施民主评价,形成师德建设的制约机制。一是实行自评与他评相结合。教师根据师德要求进行认真总结自评;学生、同事、教研室和院系领导等分别对教师进行师德评价;最后将各方面的测评情况综合,确定每位教师的师德结论。师德评价应结合学期总结和年终考核同步进行。二是师德评价的结果在教师晋级、评奖等事项中实施一票否决制。对在教学环节中严重失职的,违反学术道德、剽窃他人学术成果的,违反教书育人规定、有失教师身份并在学生中造成严重后果的,以及师德总体评价连续不合格的教师,学校在晋升职称、提职升级、评选先进等事项中,给予一票否决。

3.师德评价与师德教育结合,形成师德建设的激励机制。师德评价为师德建设提供外部动力,师德教育为师德建设提供思想基础,将二者有机结合,形成师德建设的激励机制。在精神激励方面,通过用学校事业的发展前景来鼓舞人,通过加快学科建设和学校事业发展为教师实现个人价值提供环境保证;同时要为教师个人进步和职业需求创造条件。通过大力宣传和弘扬师德典型,形成师德优秀者受人尊敬的舆论氛围;在物质激励方面,学校对评选出的师德标兵给予重奖。

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必将使高校德育工作有一个大的改观,可树立正气,制止邪气,使教师在良好的环境下,钻研业务,教书育人;使学生在教师的正确培养教育和影响下,自觉做到“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Z].

[2]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Z].

思想品行和职业道德评价范文第13篇

一、问题的提出

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根据职业素养的内涵特点,我们可以将其划分为显性职业素养和隐性职业素养。显性素养是职业素养结构中外显的、可测量的部分,主要包括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等;隐性职业素养是职业素养中内在的、无法测量的部分,主要包括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作风和职业态度等方面,它影响着显性职业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是职业素养结构中最根本的部分。

前几年,为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大部分高职院校强调高职学生职业技能的提升,忽略职业精神、职业道德、职业态度等方面的培养。虽然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但高职生的就业问题仍然突出,仍然出现了企业招工难、学生就业难的现象。人们逐渐意识到:良好的职业素养是高职生就业的一道门槛。

为改变高职院校重视显性职业素养、忽略隐性职业素养的现状,本课题组开展高职生职业素养调查,了解目前高职生的职业素养现状,进行高职生显性职业素养和隐性职业素养的相关性分析。

二、职业素养评价模型

本课题组首先走访了多家用人单位、多所高职院校以及多名高职毕业生,调查分析目前高职生所需的职业素养,提炼出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五项评价指标:思想品德、身心健康、文化基础、专业技能、通用技能(其中思想品德、身心健康、文化基础属隐性职业素养范畴,专业技能和通用技能属显性职业素养范畴)。其次通过组织专家座谈会,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职业素养评价模型,计算出各项评价指标分别对职业素养的权重: 0.1509, 0.2118, 0.1195, 0.2788, 0.2390。

采用Likert5级评分法,若某位同学的各项指标得分分别为4.5、3、4.8、3.8、4.2,则该同学职业素养的总评分为:

Z=4.5×0.1509+3×0.2118+4.8+0.1195+3.8×0.2788+4.2×0.2390=3.9513

该同学的隐性职业素养总评分为:

Z1=(4.5×0.1509+3×0.2118+4.8×0.1195)/(0.1509+0.2118+0.1195)≈3.9155

该同学的显性职业素养总评分为:

Z2=(3.8×0.2788+4.2×0.2390)/(0.2788+0.2390)≈3.9846

三、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随机选取广东省四所高职院校的大三毕业生进行调查。共发出问卷230份,其中有效问卷213份,有效率达92.6%,主要的统计学特征见表1

(二)调查方法

1.问卷调查法。由于在现有的文献中,对高职学生职业素养调查的研究极少,本研究使用的《高职生职业素养量表》是在借鉴王燕等人编制的《高师生职业素养调查问卷》以及张寿三编制的《职业素养测试表》的基础上,根据上述高职生职业素养评价模型的各项指标自编而成。编制后的量表包含50个题目,分思想品德素养(10题)、身心健康素养(9题)、文化基础素养(9题)、专业技能素养(5题)、通用技能素养(17题)五个项目,采用Likert5级评分法。

2.统计分析方法。采用SPSS20.0对回收的数据进行各项统计与分析。

四、调查结果分析

(一)高职生职业素养总体状况

高职生职业素养总体状况见表2。本研究采用用Likert5级评分法,其中五个项目的得分由各维度各题得分直接求均值得到。若某位学生各项得分高于4分,说明该项素养达到优良水平;各项得分高于3分,说明该项素养达到合格水平;各项得分低于3分,说明该项素养不合格。

从表2可以看出:在职业素养的各项评价指标中,只有思想品德素养达到优良水平,其他四项评价指标仅达到合格水平。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近些年来高职院校非常重视学生技能的培养,但从专业技能和通用技能这两项得分来看,学生的职业技能并没有得到较好的提高,两项指标的得分偏低。

目前,许多企业对员工最基本的要求是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虽然高职生的思想品德素养平均分达到优良水平,我们还需对全体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得分进行进一步的分析。结果显示:57.7%的同学的思想品德素养达到优良水平,38.0%的同学的思想品德素养达到合格水平,4.3%的同学的思想品德素养不合格。上述结果说明,仅有57.7%的同学的思想品德素养达到企业的要求,整体情况并不理想。

通过上述高职生职业素养评价模型,我们可以计算出隐性职业素养、显性职业素养以及职业素养总评得分。三项得分分别为3.87、3.41、3.63,均仅达到合格水平。进一步分析职业素养总评得分,结果显示:19.7%的同学的职业素养达到优良水平,67.7%的同学达到合格水平,13.6%的同学的职业素养不合格。这个数据应该引起高职院校和高职教师们的思考:通过三年大学的学习,大部分高职学生可以获得毕业文凭,可以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但学生们的职业素养是否真正达到了社会的需要?

(二)学生差异在职业素养得分上的情况分析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高职生职业素养各项得分、隐性职业素养总评分、显性职业素养总评分、职业素养总评分进行性别差异、专业差异、来源差异分析。结果显示:差异均不显著。在性别差异上,除思想品德素养得分非常接近外,其他各项得分男生均比女生略高。在专业差异上,理科学生在专业技能素养、身体心理素养上得分比文科学生略高,其他各项得分分数均非常接近;在来源差异上,来自城市的学生的各项得分均比来自农村的学生的得分略高,在专业技能素养这一项上差别比较明显。

思想品行和职业道德评价范文第14篇

论文摘要: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反映出人才结构与企业需求不相匹配的问题。从企业对大学生素质要求的变化出发,探讨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改革的必要性,提出高校德育要从三个层面着手,重视“软文化”与“硬制度”的建设,把“授业”和“育人”有机结合起来,以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涌人就业市场,就业难已成为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同时,企业对大学生的素质要求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企业需求的变化、社会生活的多元化,对传统的德育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高校作为人才的主要供给方,要适时转变德育模式,构建全新的思想政治工作机制。这种转变,将有利于优化人才结构,提高人才质量,有助于推进毕业生就业工作。

1现代企业对毕业生素质要求的变化

1.1职业素质要求更高

近年来,企业对人才的文化层次和专业知识结构的要求越来越高。据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的调查报告显示:46.72%的企业要求大学毕业生能熟练掌握或精通某项专业技能,学习能力、专业成绩仍是社会和企业衡量大学毕业生素质高低的一项重要指标,但创新能力、事业心、责任感也是人才能否成为企业财富的重要的内在品质,是企业越来越看重的人才要素。

1.2道德素质倍受关注

现代企业除注重毕业生的专业技能外,更注重其道德素质,即人品。做人是做事的基础,许多企业把职业操守作为选才的首要因素,“人品”已成为企业选才的“第一要件”,而团队意识、沟通能力、合作精神以及意志力等也是不可忽视的素质要求。

1.3心理素质日益重视

大学毕业生心理素质也是社会和企业较为关注的一项内容。一个人能在艰苦或不利的环境中尽快调整自己的状态,保持旺盛的精力,积极进取,并善于与他人合作,就容易获得成功;相反,就会屡屡碰壁。

2传统德育模式的不足

长期以来,学校、家长往往注重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而忽视了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心理健康的培养。毕业生“一步登天”的择业观与企业的理性选才观强烈撞击,凸显传统德育模式的不足。

2.1知行脱节

德育追求的最终目标是良好道德行为与习惯的养成。传统德育以灌输为主,忽视道德行为的养成和道德能力的培养,比较重视对学生进行道德知识的灌输和教育,企图以此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考核也重在考察学生对道德知识的掌握,学生只要死记硬背就可拿到高分,而实际的道德行为与道德认识存在巨大的反差。不少高分学生遇到复杂情况就不知所措,表明思想道德教育的成效是要大打折扣的。

2.2教学与育人“两张皮”

传统的德育、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依靠两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党团组织以及学生工作部门。专业教师普遍认为自己只负责教学和科研,思想政治工作与己无关,导致管教分离、教而不育的尴尬局面。即使有些学校已认识到专业教师育人功能的重要性,但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专业课的德育功能的发挥主要取决于教师的观念和能力,仍未形成有效的现代德育管理机制。

2.3忽视教育对象的个性差异

目前,完全封闭的德育环境已不存在,各种价值观涌向校园,不断冲击着学生的思想,使之在心理上、品质上产生了许多偏差;学校、家长考虑较多的是如何管好学生,企图在学生与社会现实生活之间筑起一道围墙,而不考虑他们的个性发展需求,期望他们完全按照成人的意愿成长,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3构建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的措施

3.1育人环境的优化建设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和途径,环境的美化和建设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孟母择邻而居,三迁其所”,无不说明环境对人的影响和作用。

3.1.1创建优美的校园物质环境

职业教育的“职业”特点,使得高职院校的校园融人了更多的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等元素,校园物质环境的建设,必须强调以职业氛围为主的设计理念,在规划和布局上应增加人才需求信息、行业与专业的发展趋势、业内成功人士的资料等宣传内容,让学生从中体味职业感受和专业思想,增加学习动力。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设施的建设,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置身于职业环境中,从而加强对职业道德规范和职业技能要求的理解,提高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

3.1.2培育优良的校园精神环境

良好的职业素养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必然要依赖于科学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依赖于科学、严谨、求实、创新的优良作风的培养,依赖于严格的法纪观念和健康、文明行为习惯的确立。建设具有鲜明个性的校风学风是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关键。良好的校风学风具有深刻的“强制性”感染力,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起着陶冶情操、砒砺德行、磨练意志的作用。职业院校应顺应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开展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各种活动,积极营造和谐、健康的校园氛围,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

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帮助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方面,是实施德育的前提和基础。基于此,要坚持学校师生间的平等、和睦,教师应关爱学生,并倡导友爱、互助的同学关系,引导学生珍爱自己,善待别人,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正确对待人生中的各种困难,养成积极进取的乐观人生态度,努力营建民主的、阳光的教育氛围。

3.2育人制度的制订与内化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育人同样重要。只有建立起完善的规章制度,把思想政治教育的“软”要求变成管理制度中的“硬”规定,通过科学、严格的管理,引导和规范师生的思想和行为,才能树立起良好的校风,保证各方面工作和活动的开展与落实。制度文化的开发程度,直接关系到学校能否真正做至撇章合理、纪律严明、管理科学,对学校成员品德操守的培养和行为规范的养成具有约束、导向作用。

3.2.1制度的制仃要体现人本性

规章制度要以人为本,把实现人的价值放在核心地位,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最终目的。制度的制订不仅要遵循教育教学客观规律和符合国家、政府的政策、法规,更要依据教育对象的身心特点和年龄特征,以学生为出发点和归宿,尊重学生发展的需要,特别注意在具体的条文中突出学校的文化底蕴,突出价值观念、素质要求、作风态度等精神文化方面的条款,给制度以灵魂。只有把宏观要求和具体规定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规章既起到强制作用,又能发挥激励和促进的作用,使道德成为学生内在的精神追求,最终实现自律。

3.2.2“他律一自律一无为”的制度育人境界

规章制度的建立并不等于就能自然发挥其功能和作用,制度文化的作用和功能主要体现在规章制度是否被广大师生员工所接受。也就是说,只有当规章制度这种“外在文化”转变为全校成员的“内在文化”时,才能真正发挥制度文化的作用。因此,必须把着力点放在规章制度的贯彻和实施上,加大宣传力度,创新德育的载体,促使广大师生正确理解各项规章制度的内涵,不断提高对规章制度的认同感,将带有强制性的要求变为师生的自觉行动,实现德育的生活化、常态化。

3.3育人体系的构建

深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构建,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是巨大的。当一所学校具有一种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氛围时,也就给生活在其中的师生赋予了一片自由、广阔的空间。因此,建设有效的“德育网络”,是构建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的核心。

3.3.1整合力量,共同发挥育人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学校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职责。“全员育人”不仅体现在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中,更体现在教师的教学行为、管理部门的管理行为乃至后勤人员的生活服务中。只有组织协调学校中的各种教育力量,并使他们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形成合力,才能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阶段性、连续性的特征,要依据学生在各个阶段的不同特点,构建相互连贯的全过程育人体系,从新生人学到毕业典礼,从学习到生活,点面结合,纵横相连,形成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全面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处事能力、独立生活能力以及心理承受能力,使学生在校期间的每个阶段、各个环节上都能受到积极向上、富有责任感的影响和熏陶。

3.3.2寓思想政治教育于课堂教学之中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课堂教学的育人功能并未被重视,许多人把学生品德操守的培养和严谨的行为规范的养成简单归于“两课”教育和学生管理之中,人为地把教书和育人割裂开来。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形式,学校的育人功能在任何时候都无法在脱离课堂教学的状态下获得完美实现。任课老师应通过教学内容、师德形象、治学精神来实现教书育人,并根据课程特点,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将诚实守信、团队合作、勇于纠错等职业道德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德育目标融于教学过程之中。要注意寻找“切人点”和“结合点”,将思想品德、职业道德和专业知识、操作技能有机结合,不断培养学生的合作、创新、科学等素养。

3.3.3科学评价,促进学生和谐全面发展

正确地评价教育对象是教育界长期以来的关注点。传统的评价方法过于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学生的思想品德;过于注重总结性评价,而忽视过程性评价,这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天性,无形中成为制约学生发展的“瓶颈”,甚至制造了许许多多的“失败者”。“刘海洋事件”、“马家爵事件”等,都令人深思。这些昔日的天子骄子,在老师、家长眼中无不被视为“好学生”,然而光环之下,内心却隐藏着被扭曲的人生观、价值观。此外,用人单位的选才标准也不时与学校的评价标准发生冲突。笔者经常听到有老师抱怨:这么好的学生怎么企业就看不上?事实上,企业更看重未来员工多方面(知识、智力、品德、心理、体质)的综合素质,而非仅仅是对学生的学历及发展水平的要求。因此,要建立现代教育评价理念,注重对教育对象的全方位评价,即定性与定量评价、外部与自我评价等多种评价模式相结合,且对评价结果要全面考察和慎重处理,这样才能使评价结果真正起到它应有的作用,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3.3.4注重内化,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最终必然要落实到具体的行为上,任何外在的教育都必须经过受教育者的内化才能发生作用。每个人都是自我发展与完善的主人。在学校,学生是德育的主体,这就需要建立“以人为本”的德育体制,力求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针对学生的个J隆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注重学生良好个性的养成,大力提倡学生的自我管理、自主发展,在充分发挥学生个性的同时又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教育。

3.3.5创新载体,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1)职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紧密结合第一线岗位需要的实际,紧密结合高职学生的思想实际,以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能力和职业道德行为作为具体目标”。显然,思想政治教育要取得实效,就必须适应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以学生未来生存和发展为目标。在实际工作中,一方面必须努力发挥“两课”在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中的作用,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必须以学生职业规划为切人点,体现个性发展的理念,开展量身定做的思想政治教育,实现职业生涯设计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统一。

(2)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互补。由于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对初涉职场的毕业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此给学生带来的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并产生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如大学校园内出现了所谓的“啃老族”、“恋校族”,一些学生拒绝长大,害怕就业,希望永远躲在学校、家长的羽翼之下。健康的心理是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的前提条件,良好的思想品德是形成健康心理的重要保证。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教育的互补关系,互相借鉴、互相配合,共同促进学生的成人、成才。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采用心理教育的方法和手段,重视教育对象的心理参与,往往能使思想政治教育更符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取得更好的效果。

思想品行和职业道德评价范文第15篇

关键词:技校教师; 道德修养

中图分类号:G71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4-156-001

技工学校承担着培养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严明的职业纪律、宽广的职业知识、熟练的职业技能的劳动者的重任,对于一所优秀的技工院校,没有一批具有高尚职业道德的教师队伍是无法想像的。因此,技工院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的职业道德品质不是先天赋予的,而是自身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不断地进行职业道德修养获得的。一个人能否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的人民教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是否重视和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因此,明确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内容和方法,对于教师增强自我修养会有很好的帮助。

一、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修养”是一个涵义十分广泛的概念。“修”的原意是“切磋琢磨”,“养”的本意是指涵养性情或陶冶情操。“修”与“养”结合起来是指,通过学习、磨练、涵育和陶冶情性,养成良好品德的功夫。综合起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含义:一是指“修身养性”之道;二是指接人待物的良好态度;三是指人们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知识技艺等方面所达到的水平、素质和才能;四是指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所进行的自我锻炼,自我改造的过程和功夫。

教师作为一种职业,肩负着教书育人,为社会培养新一代优秀人才的重任,同时也承担着传播人类思想文化的重担,更是连接人类和社会发展的桥梁和纽带。教师教育学生不仅仅是文化知识的传播,更要教导学生如何做人处事,如何对待生活,如何被社会所认可,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人格修养等,教师将对学生的一生产生重要影响。

对于技校的教师而言,他们的职业道德修养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具备教书育人的基本道德文化素养;二是精通所教专业的知识并能够领悟该专业知识的文化素养;三是具备培养优秀人才的教育能力。拥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不仅可以让教师自身的文化知识得到加强,而且可以增加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

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讲究道德修养,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古往今来,我国许多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都特别重视道德修养。对每一个教师来讲,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是其培养高尚的职业道德品质的客观要求和必要途径。教师不仅需要坚持不懈地学习,掌握业务技能,而且必须不断地培养和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素质,这样才能具备与实际工作岗位相适应的业务能力、道德品质和职业行为。社会越发展,人们对教师的要求就越高,要求教师提高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的愿望就越强烈,技工教育也不例外。有了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技校学生,才能较好地实现技工学校的培养目标。然而,职业道德品质的形成,单靠职业道德教育是不够的,还要靠教师自觉地进行职业道德修养。职业道德修养就是将外在的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转化为从业者的内在信念,并进而将这种内在信念转化为实际的职业道德行为的必由之路,也是职业劳动者完善道德品质陶冶道德情操的能动力量源泉。

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成人成才。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专业的知识,更要让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得到提高,能够沉着面对激烈变化的社会环境,较高的职业道德素养可以让教师把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放在首位,把促进学生“成人”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始终,给学生全面发展创造条件。教师的个人素养对学生都将产生影响,这是任何东西都无法代替的。因此,教师只有不断地提高职业道德修养,才能成为使学生难忘的老师,帮助学生实现全面的发展。

三、提高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方法

第一,坚持知行统一。理论是行动的向导,缺乏理论指导的行动必然是盲目的。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一种理智的、自觉的活动,它不仅需要科学的世界观作指导,也需要科学文化知识和职业道德理论作基础。只有掌握了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理论,真正懂得了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原则和规范的实际要求,才能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选择和评价能力,并形成科学的职业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技工学校的老师不能满足现有的某些道德知识,而必须在总结新的职业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深化职业道德认识,增强职业道德情感。更重要的是凭借较高的教师职业道德修养、高度的责任感、踏实的工作作风、崇高的敬业精神,将学生培养成才。

第二,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同其他事物存在和发展一样,都是在外部与内部的矛盾运动过程中实现的。职业道德品质的培养与提高,既要依赖包括批评在内的道德教育和道德评价,又要依赖包括自我评价在内的自我道德审视和自我道德评价。认真地、经常地进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教师进行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教师只有勇敢地拿起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严于和善于剖析,反省自己,才能消除错误道德观念和行为的影响,培养高尚的职业道德品质。

第三,学习先进人物。由于先进人物总是不同程度地体现了我们的职业道德理想,为我们的道德修养提供了可以借鉴的先进经验,所以向各条战线上的先进人物学习,特别是向本行的先进人物学习,也是教师进行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