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范文

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范文

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学科学;合作学习;探究能力;培养

长期以来,我们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能力培养;注重知识的结果,往往淡化甚至不管知识获得的过程。而人是具有思维活动的,通过人的尝试活动,人逐渐学会思考如何获得成功。人是有感情的,人在尝试活动中,不仅会思考,而且还能从尝试活动本身获得成功的喜悦,尝试成功是一种愉快的学习体验,具有促进进一步学习的动力作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用“高效益”的方式将实验的结果得出的规律告诉学生。然后把大量的时间用于反复通过习题训练理解、掌握规律,但这样做恰恰是本末倒置的。教师不把现成的结论直接教给学生,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先去尝试,自己初步解决问题,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尝试中的难点,进行引导、点拨。学生在不断地追求尝试活动中的积极的情感体验,把尝试成功作为学习的源源不断的动力,这对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具有重要作用。在探究活动中离不开学生的自主学习,也离不开教师的参与指导。那么,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呢?

1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求知欲是学生对学习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是学生获得知识,拓宽视野,丰富心理活动的内部驱动力。学生一旦对某一事物有探究的欲望时,就会在大脑中形成最优秀的兴奋剂,促使各种器官处于最活跃的状态,引起学习的高度注意,从而为参与探究提供最佳的心理准备。因此,在课前教师要精心创设能引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的“激情”情境,尽可能地引起学生的惊奇、新鲜、疑问、猜测,使探究过程始终对学生有一种吸引力,让学生怀着由惊奇所引起的理智上的震动进入到科学活动的探究中去,去积极地探究其中的无穷奥妙。如:在教学《有趣的磁现象》一课时,我先在手里拿着一根小铁钉,一不小心掉在讲台前的地上,接着请三位同学来帮我寻找,可三位同学忙乎了一阵都没有找到。这时,我拿出一块磁铁给其中一位同 学说,请它出来帮忙找吧。果然,一会儿磁铁就把小铁钉吸起来了,接着,我又请这位同学去吸文具盒里的削笔刀、小剪刀、铅笔、圆珠笔??,这时,同学们个个睁大眼睛,十分好奇,为什么有的东西能吸起来,有的东西不能吸起来呢?于是,同学们个个动起手来实验,通过自己的探究弄清磁铁的基本特征。

2 精心创设学习情境

小学科学作为一门实验性学科,其主要特点是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出发,大胆质疑,进而对自然进行探究,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就身边的事物引导学生生疑、质疑,进而释疑。培养学生敢想、敢问的良好习惯,从而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热情,吸引学生主动投入到实践探究活动中,如在进行"电磁铁"这一知识点教学时,上课刚开始,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听到电铃声我们开始上课,而电铃是怎么样的,你知道些什么?"让学生畅所欲言,进而引导其提出各种问题,为本次教学埋下伏笔,这样的教学首先就有了一个好的开端,在极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激发了其探究的热情,再经过教师引导就能够有效地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积极的学习行为。开拓探究空间,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获得知识固然非常重要,但掌握知识的过程更为重要,因为掌握知识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过程。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该留出更多的时间和更大的空间,让学生自主思维、任意猜测,教师从中进行引导,帮助学生养成自主探究的良好习惯和积极的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手段,从而转化为学习研究的能力。

3 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

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活动为主体而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创新能力,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小学科学实验课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让学生通过阅读、研讨自己设计实验。具体做法是:把实验的目的、名称、器材、步骤、现象、结论等要素设计成空白实验报告提供给学生。学生在自己的小组中阅读、思考、研讨,共同填写实验报告,等于是自己设计实验,自己进行操作、观察、分析,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认真阅读了教材,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他们互相补充、互相帮助共同填写有关内容,教师巡堂只做启发和点拨。在确定了实验步骤后,各小组按照自己确定的方法独立地操作、记录和分析。

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范文第2篇

一、利用课程特点,将学生探究的兴趣激发出来

在教育教学中,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是至关重要的。小学生的特点是好动、好奇,所以教师应结合小学生的特点,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感受和体验的机会,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并培养他们积极动手的能力。例如,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认识生物世界,可带领他们走入自然,对虫鱼鸟兽、花草树木进行欣赏,感受大自然生命的丰富性。在学习认识自然这一课时,可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图文并茂的幻灯片。同时引导学生将课本知识与日常生活中的雷电风雨现象进行联系,以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从而将学生学习的兴趣极大地激发出来。

二、对学生的潜能进行充分的挖掘,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探究能力

科学探究最常用的方法就是观察,教师应指导学生明确观察目标,同时制定合理的观察记录。通过亲身体验和观察,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与探究能力。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观察问题的能力,并且逐步深入,通过对结论的总结,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例如在教授《细菌》这一课时,可在玻璃瓶中放入鱼和鸡的内脏,让学生注意观察,并且记录玻璃瓶中观察对象所发生的变化。尽管学生一直在记录和观察,但他们对观察对象发生变化的原因,对其中所蕴含的科学道理并不懂。通过教师讲解腐生细菌的知识,学生会最终明白,鱼和鸡的内脏到底去哪里了。通过参与这样的实验过程,不仅激发了学生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同时也加深了他们对实验的印象和对所学知识的领悟。

三、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在探究中发现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必然会有疑问产生。这些疑问,会直接影响学生对问题本质的理解与认识。富有新意的质疑的产生是学生积极探索的内在动力。学生的质疑能力,是学生认知水平的重要体现。所以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个体不同的思考和体验予以充分尊重,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如在教《导体和绝缘体》时,有学生举例说木头湿了也会导电,进而认为绝缘体偶尔也会导电。他的看法会使人感到极为惊讶,为了让他进行更深入的探究,教师应给予一定的鼓励,使他能大胆的发现其中的原因,从而解决所存在的问题。

四、规范学生的操作,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范文第3篇

【关键词】科学探究 能力培养

一、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意义

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应像“小科学家”一样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能力,特别是科学探究能力,同时受到科学价值观、科学方法观的教育,并发展自己的个性。

二、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思维

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必须要有科学的探究性思维。良好的科学探究思维品质包括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独立性、批判性、逻辑性、灵活性、敏捷性和创造性”。探究性思维是在上述良好思维品质基础上形成的具有主体性、发展性和潜在创造性的思维。探究性思维对于促进和完善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具有理性驱动作用。因此必须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思维。

三、创设化学实验情境,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

实验探究问题主要是书本知识的升华,通常也应与日常生活、生产实践和先进的科学技术紧密结合,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探究精神是指敏锐地把握机会,敢于挑战,敢于付诸探究行动的精神状态。

通过实验倡导学生勇于质疑、勤于思考的精神,指导学生运用已学化学知识和技能方法解决新的、较为复杂的化学问题。鼓励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等,充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四、教师在学生探究过程中的角色

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满足学生的发展要求。教师的主导性也是不可或缺的,教师的主导性影响着学生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教师的主导性主要体现在:对探究实验的选题方向、可行性及探究过程中思维方法的评价;鼓励学生在成功中发现不足、在失败中寻找希望;帮助学生借鉴他人的经验,指导学生收集和分析信息,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迁移。

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范文第4篇

一、从设置问题情境入手,激活学生探究兴趣

(一)发现问题

小学科学教学的实施过程中,为了帮助学生探究能力获得持续性的提升,建议从设置问题的情境方面着手,以此来激活学生的探究兴趣,这样才能在多项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努力取得理想的成绩。一般而言,探究能力的培养过程中,与问题存在非常密切的关系,应积极的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首先,教师可以在日常的知识讲授过程中,不经意的展现出一些比较特殊的现象,小学生的观察力是比较敏锐的,当教师不经意的展现出以后,很容易获得小学生的较高关注。此时,学生内心的问题已经发现,但是教师不能表现出来,应该按照“明知故问”的心态来提出问题,促使小学生去积极的思考,从而对课程的教授做出引导。其次,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应尽量的让小学生自己去发现。小学科学教学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更好的对科学内容实施正确的理解,在多个角度上找到自身喜欢的领域,而后去积极的探索。因此,发现问题的教育过程中,并不需要完全集中在课本上,还可以从生活的角度出发,对一些自然现象做出分析,让学生积极的去体验生活、体验自然,这样才能在科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拥有足够的用武之地。

(二)准备材料

小学科学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必须从长远的角度出发,不能总是按照简单的模式进行教育。一般而言,为了促使科学的实验具有较强的探究性,教师必须在材料的准备上积极努力,不能出现严重的偏差和不足。例如,在教科版的小学科学教材当中,《磁铁有磁性》的教学中,为学生准备了与之相关的铁与非铁两部分材料,进行对比实验研究,让学生分组观察实验,发现磁铁能吸铁类物体,不吸非铁类物体。使学生能很快探究出磁铁性质,从而获取了磁能吸铁性质的知识。通过开展材料的对比分析,能够让学生在科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有一个深刻的了解,在多个层面上开展探讨分析,由此在知识的记忆、应用上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值得注意的是,准备材料的过程中,也可以作为探究式的任务布置给学生,或者是要求学生和家长共同完成,这样实施的好处在于,能够为课堂实验提供更多的参考、指导,对学生的课后作业完成,可积极的吸引家长参与,完成了教学的良性循环。

二、从制定目标入手,弹性设计教学过程

(一)制定目标

小学科学教学的实施过程中,要想让学生的探究能力获得阶段性的提升,还必须在制定目标的层面上有所努力。从主观的角度来分析,很多小学生的玩乐心态比较严重,对科学课程的追寻,也仅仅是表现为一时热衷的现象。但是,科学教育是长久要努力的内容,仅仅在短期内表现良好,并不能获得较高的肯定,也无法得到特别优秀的成绩。所以,要为学生、为教师都制定目标,大家按照目标来学习、进步,才能阶段性的提升自己。从某种程度上分析,制定目标的方法,对学生探究能力的提升,具有很强的外部约束作用,我们这样做能够最大限度的减少学生错误行为,对学习思路的规划是非常清晰的,可进一步减少传统教育的不足现象,对今后的教育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验证猜想

小学科学教学的过程中,探究能力的提升并不是完全依靠理论完成的,要积极的去验证不同的猜想。在此阶段,要求学生积极的与教师沟通,双方共同对设定的猜想去验证。相对而言,验证猜想的过程,就是探究能力提高的过程。教师应该对学生验证猜想的方法,去多多实践分析,找出学生探究能力的不足,然后予以针对性的指导。另一方面,为了让学生达到更高的信服状态,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比赛,观察谁的验证方法更加可行,观察最终的验证内容是否准确等。通过这样的教育方法,可以让学生对科学学习的成果,有一个特别直观的了解,最终的成绩、能力,都会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值得注意的是,验证猜想的过程,要求尽量在室外进行,或者是在实验室完成,达到验证的专业操作。

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范文第5篇

一、积极参与,激发探究兴趣

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首先要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激起学生的探究意识。学生只有具备了自觉的探究意识,才能投入到积极的探究活动中去。在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地为学生提供各种参与机会,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巧妙地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1、实验激趣。用演示实验的方法来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发探究。

例如我在教学《沉与浮》时,我先告诉学生我有一支听话的滴管,然后演示实验:将滴管放进一个装满水的矿泉水瓶中(滴管口朝下),盖紧瓶盖,我说沉,就用力挤压瓶子,滴管就会往下沉;我再说浮,就松开手,滴管又会上浮。这个实验激起了学生极大的好奇心,他们个个跃跃欲试,既想自己动手做做,又想知道这其中的奥妙,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对科学探究的浓厚兴趣。

2、故事激趣。用讲故事的方法来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领探究。

如在教学《奇妙的护身术》一课时,先让学生讲一讲小壁虎借尾巴的故事,然后让学生思考:“故事中小壁虎凭借什么本领逃避敌害的?”由于学生对故事感兴趣,自然引发“大自然中的形形的动物还有哪些奇妙的护身术本领保护自己、逃避敌害的?”这一问题,从而使学生产生探究兴趣。

二、科学实验,培养探究能力

学习科学必须有一定的实验能力。包括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实验观察记录、整理记录资料等方面的能力。在科学课堂上,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自实践,主动去探究知识,获取新知识,是提高探究能力的有效途径。

比如我在教学《盐到哪里去了》一课,“不同物体与水混合后,不一定都能溶解”我就让学生做这样一个探究性实验:沙、锯末、铁粉、白糖、食盐分别与水混合,并搅拌相同次数,并观察现象。对比混合后和之前的猜想有什么不同,根据观察到的现象给物体分类,并由此引出溶解的概念。课后延伸,回家后找一找生活中的物体,并自己进行实验,看是否会溶解。课后,学生研究兴趣高昂,认真地参与实验,探索出生活中哪些物体能够溶解。所以这样的教学内容就突破了课堂时空对于学生发展的限制,而着眼于对生活的探索,提倡让学生走出课堂,面向社会,关注环境、关注自然、关注人类的发展,关注自己的发展。使他们通过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验、表达、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了知识。并在活动中体验到科学探究的过程、建构基础性的科学知识、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学生们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个个兴趣盎然,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并在活动过程中愿意与他人合作、交流想法。使他们在学习中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三、合作交流,提高探究能力

合作交流,讨论辩论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探讨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学《盐到哪里去了》一课物体与水混合后怎么再分离出来的内容时,学生争着来发表自己看法。有的说:“沙子颗粒较大,我们用沉淀的方法就能分离出来。”有的说:“锯末和水混和后,有的沉下去了,有的还漂浮在水中,所以用沉淀的方法就行不通了,可以用过滤网把它过滤出来。”有的说:“混和在水中的铁粉可以用吸铁石吸出来。”有的说:“溶解在水中食盐,既不能过滤也不能沉淀,我们可以采用日晒或加热的方法来把它分离出来。”

集体合作交流的思维,能有效地促使每个小组的成员由感性认识逐步向理性认识发展。经过辩论,去粗存精,去伪存真,逐步使学生对纷繁复杂的现象之间的关系,获得较深刻的理解,在培养探究能力的同时形成了一定水平层次的科学概念。通过讨论,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研究鉴别的能力、概括评价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的能力。

四、现代教育技术,加强探究能力

人的认识不是外界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外界刺激与人的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产生的,必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获得有效的知识而多媒体图、文、声、像等丰富的再现功能,能创设一种新颖别致的情境,把学生的眼、耳、手、脑等器官都调动起来,使学习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使枯燥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如我在教学《制作小火箭》时,让学生观看电视录像--“神九”发射时的壮观场景,从而把学生带进“小火箭”的世界里探究。

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范文第6篇

当前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已越来越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对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研究已有较大的发展,但多是着眼于中学学科,小学科学学科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研究虽有研究,但尚处于起步阶段。

一、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实验中,我们力求“以人为本”,优化教学,营造一种轻松、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讨并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努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动手能力、观察能力、知识的迁移能力等。不但要让学生“学会”,更要让他们“会学”,在教学中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把知识能力转化成创造能力。

兴趣是促使学生学习投入的内在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探求知识就会成为“心理需要”,就有了自主探究的意识。现在不少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养成了很强的依赖思想,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这对他们今后的发展是很不利的。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教育强调以学生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这些活动应当是学生熟悉的、能直接引起他们学习兴趣的、精心选择和设计的、具有典型科学教育意义的。

二、引导学生去探索

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头脑去想、用自己的双手去做、用自己的嘴巴去说……我们要十分珍惜孩子的好奇心,引导他们注意观察周围事物,鼓励孩子提出问题。问题提出来后,教师不是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设计好实验和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操作和相互讨论。在教师引导和建议下,孩子们自己动手做实验、观察、提问、设想和验证。孩子们要用自己的语言记录下实验过程中的想法、活动情况,与正确答案相比较。

三、培养学生科学探究中的合作能力

在传统的科学课教学中,比较普遍采用的是教师讲实验内容学生听,教师演实验方法学生看,教师提问实验结论学生答的“满堂灌”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不利于主体精神的培养。针对这一现象,我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让学生通过阅读、研讨、自己设计实验。具体做法是:把实验的目的、名称、器材、步骤、现象、结论等要素设计成空白实验报告提供给学生。学生在自己的小组中阅读、思考、研讨,共同填写实验报告,等于是自己设计实验,自己进行操作、观察、分析。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认真阅读了教材,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他们互相补充,互相帮助,共同填写有关内容。教师巡堂只做启发和点拨。在确定了实验步骤后,各小组按照自己确定的方法独立地操作、记录和分析。

现代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与计算机的普及既为共享资源和合作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但也容易使人进入一个自我封闭的学习环境,这就需要以合作学习进行引导。

四、注重探究方法和过程的评价

一提到评价,老师们往往会联想到考查、考试。其实对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涉及到许多方面,考查、考试只是一个很小的方面。在科学课的标准中,对学生的评价问题作了详细的叙述。标准中强调“科学课程的评价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因此,科学探究能力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探究结果,更重要的是关注他们的探究过程。学生在进行科学探究活动中,他们对自然事物的观察、发现以及提出问题的能力;在探究实验中的设计实验、动手操作能力;对观察、实验中各种信息的搜集、整理、分析、推理、归纳、总结、质疑、交流、评议等能力的提高;在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等过程中都体现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这些方面都是评价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方面,这是单纯以一纸试卷所不能体现的。只有注重了探究过程的评价,才能有一个好的结果。另外,评价的方法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不只是考试这一种形式。

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范文第7篇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探究能力;培养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而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科学探究不仅可以使小学生体现到探究乐趣,获得自信,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而且可以使他们认识到什么是科学,什么不是科学。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皮亚杰指出:“一切真理都要学生自己获得,或由学生自己重新发明,至少由他重建,而不是草率地传递给他。”这就表明儿童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小学科学教学,特别是边远农村小学要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并非易事,在教学理念上要冲破“应试教育”照本宣科的方式,向素质教育转轨,创造有利实验环境,让学生多动手动脑,培养学生创新的良好素质。结合农村多年教学经验,谈谈如何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1.问题:科学探究学习的动力

在探究学习的第一步就是提出问题,有问题,才有思考;有思考,才有探究;有探究,才有发现;有发现,才会有进步。问题提出可以是由老师提出,也可以是学生提出。如果由老师提出问题,那么提出的问题在严密的科学性的同时也要兼顾学生的年龄特征,让提出的问题贴近学生生活,充满童趣才能吸引学生注意,引起学生的兴趣。在科学探究的教学活动中,我对探究问题进行精心设计,提出一些在学生身边发生的事情或看到的有趣现象,或讲述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引起学生的关注和好奇心,然后提出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科学探究就迈出成功的一大步。如在教学《小河的哭诉》一课时,我在课堂上先出示一组事先拍好的学校周围被污染的小溪的照片,让学生看到小溪里的垃圾成堆,水中泛着泡沫;出示用矿泉水瓶装的污染过的水,让学生看水的颜色,闻水的气味,出示河里的鱼在哭泣的动画,提出问题:小河和小河里的鱼都受到深深的伤害,你们想当侦探吗?想找出那背后的凶手吗?在调动了学生积极兴后,让学生去完成水污染的调查。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如果由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种鼓励提问的氛围,让学生围绕课题大胆的提问,提一切问题,并肯定学生的问题。在学生提问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倾听和重视所有孩子的提问,并进行适当地记录。要知道教师给孩子的眼神和鼓励对孩子都是特别重要的。一定要让孩子感觉到你重视他的提问,你在倾听他的提问。学生能提出问题说明他们在认真思考,也说明他对此有兴趣,老师让学生合作学习解决他们自己提出的问题,学生会很有积极性,也觉得很有成就感。

2.过程: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通过大胆的猜想,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无数的发明都是来源于科学家大胆的猜测。在科学的教学中,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围绕问题,根据以往的经验,说出自己的猜想。在大胆的猜想过程中,学生调动以往的知识和经验,根据发展的趋势预测今后发展的过程,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在大胆猜想过程中培训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这过程中,教师不要否定学生的假设,即使学生的猜测和假设在目前的情况下根本无法实现,也应该给予鼓励,并让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说过理由。

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通过小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小学科学教学中,实验内容占了很大的比重,这些实验内容就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在小组内合作完成实验内容,锻炼学生的能力。在实验过程中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让学生在小组内通过阅读、研讨共同设计实验计划,学生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实验过程。具体做法是:把实验的目的、名称、器材、步骤、现象、结论等要素设计成空白实验报告提供给学生。学生在自己的小组中阅读、讨论,共同制定实验计划,在确定了实验步骤后,各小组根据成员的特点,学生在小组内分工合作,一部分同学操作实验,一部分同学认真观察,一部分同学进行记录,共同协作,完成实验整个过程。教师巡堂只做启发和点拨。

3.评价:科学探究前进的动力

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范文第8篇

一、培养小学生科学探究能力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但也需要明确,探究不是惟一的学习模式,在科学学习中,灵活和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策略都是必要的。教学中应注意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提问题的训练,一般安排在探究活动的起始阶段。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对一个问题的结果作多种假设和预测,还要指导学生学生在着手解决问题前先思考行动计划,包括制定步骤、选择方法。在学生收集好资料后,教师要教会学生观察、测量、实验、记录、统计与做统计图表的方法。得出数据后,教师要指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而不是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整个探究的过程是教师指导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所以,课内的探究主要是学生的探究。教师在教学中只是指导作用,学生应该是探究的主體。

二、提高小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

一堂成功的科学教学课,首先就是要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少年儿童的学习兴趣主要来源于好奇心,求知欲。传统教学方式主要靠粉笔、黑板、挂图或模型,学生兴趣不大,而网络环境中的科学课堂生动、形象、直观,学生兴趣浓厚。如教学《昆虫》一课,在学生掌握了昆虫的概念以后,训练学生能否在众多的动物中判断哪些是昆虫。这时可以在电脑上出示“送昆虫回家”的题目,让学生以游戏的形式“拖拽”昆虫到相应的栏里,学生既引发了兴趣,又强化了知识。同时,教师要通过巧设悬念,引导将好奇心转化为求知欲,继而转化为探究兴趣。例如,在《让灯泡亮起来》一课的教学中,先让学生观察电池盒小灯座的构造,看看电池夹、小灯泡电线是怎样安装的,接着指导学生合作连接线路,让小灯泡亮起来。这时,学生初步感受到不用手按住灯泡就亮起来了的兴趣,进而要学生想一想:我们能不能把2个、3个……灯泡灯座、电池盒连起来让更多灯泡亮起来呢?现在让我们合作连起来吧!这样,学生的好奇心立刻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学习情绪高涨,为后面的探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开展科学创新实验

《科学课程标准》中强调:“科学学习要以科学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方式,又是科学学习的目的,而实验则是探究活动中最常用的一种方式。因此,在教学中要通过一系列的实验,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把科学知识的学习和科学探究活动有机结合,实现获取知识、锻炼技能、培养兴趣的目标。开展科学创新实验,并不是简单的就能开展得起来的,需要一系列的准备和程序。首先,教师要精心准备或者指导学生精心准备,提供出有结构的探究材料。因为丰富的、有结构的材料能激发学生们的灵感,活跃学生的积极性思维,从而创造性的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其次,要给学生科学的搭配科学创新实验的小伙伴。有了小伙伴,就需要学生相互合作,使学生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反思或批判,从而建构起新的和更深层次的理解,易于生成新的问题。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观念和合作意识。再次,是教会学生操作技能。学生实验的作用是让学生学习、验证、探究科学规律,通过对实验仪器的规范性操做,提高观察技能,并尝试处理实验数据,进行误差分析,写出实验报告,使实验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最后,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探索,体验创新的过程,总结实验。

四、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

科学知识来源于自然也应用其探究自然。然而,在我国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教学都是学生安安静静的座在教室里接受老师的“传教”,现国家投入了大量的经费用于实验室的建设,老师们又把科学课搬进了实验室,实验室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的科学学习和科学探究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尽管这样学生也会被教室这个太小的空间所束缚,把学生拘泥于仅仅是以文字或语言形式呈现出的现成的知识,不能充分感受到学习科学的趣味与作用,无法体验到科学的魅力。笔者认为小学科学作为科学启蒙课程,我们应注重学生科学知识的获取方式和学生能力的培养,在课内培养的同时,还应引导学生走出教室,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在生活和大自然中去感受科学的魅力和学习科学的乐趣。文学家卡尔说过:“每个孩子在他们幼年的时候都是科学家,因为每个孩子都和科学家一样,对自然界的奇观满怀好奇和敬畏。”就是因为他的好奇心驱使他一次又一次地尝试每一件事直到掌握为此。作为小学科学老师,我们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性,充分利用学校周边的各种资源,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与生活和自然零距离的接触,让学生亲身体验生活,体验自然,充分表现自己,享受成功的喜悦。

五、结语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我国有过落后就要挨打的经历。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小学生科技探究能力的培养关系到我国的前途命运。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开展科学创新实验,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培,能够培养小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相信在我们广大科学教师的不断努力下,小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将得到进一步提高,科学教学的质量将获得提升。

参考文献:

[1]张克平,《小学科学》·教师版,长春出版社,2010年,第10期

[2]江平,小学生科学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J].新课程,2013.2

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范文第9篇

一、深挖教材,利用课堂教学培养探究能力

教师要把每节课都作为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课堂,形成以主动探究为中心的学习局面。教师创造性地利用教材,使教授教学知识在广度上和深度上高于教材本身。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重视学生的质疑,保护学生的探究意识,努力创设探究的情景,珍惜学生解决问题的自,鼓励学生主动探究,使他们成为学习和自我发展的主人。肯定、重视学生探究的结果,使他们更加热爱学习,热爱思考,热爱探究,进一步促进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学术交流,从而达到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习经验的整合,实现课堂教学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教师在备课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发展,启发他们对课本相关知识的思考,充分调动他们课堂内外学习、探究的积极性。如“进一步探究其他因素对鼠妇生活的影响”一课,教师可启发学生用准备好的小冰块放在小塑料袋里,然后放在相同环境的另一半土壤中,来进一步探究温度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再如收集“克隆”、“人类基因组计划”等方面的资料,由学生当小老师进行讲解等。

二、激发兴趣,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课的教学可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加深理解已学过的基本理论,既使学生的实验基本技能得到严格的训练,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我们要在实验课上创设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农村中学生对实验需要的仪器、药品、材料、实验操作过程以及实验现象都感到新鲜,因此,教师抓住这一特点,在实验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动手兴趣和探究精神。例如,在学习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玻片时,老师可先利用设疑的方法为课堂教学创设一种紧张、活跃、和谐、生动、有效的探究氛围。比如,怎样制作植物细胞临时玻片标本?染色的方法是什么?染色的步骤是在盖玻片之前还是之后?染色的目的是什么?你认为还有什么样的染色方法或操作上比教材描述的更为简单呢?等等。教师引而不发,学生疑问重重,求知欲倍增。然后,师生合作除按教材要求临时玻片的制作外,再由学生尝试用碘液代替清水直接滴在载玻片上,其他步骤与教材操作相同,最后在显微镜下观察结果是否相同。通过自己实践,所设疑问大多会迎刃而解,在实验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拓宽视野,在课外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农村中学,教师充分利用校园及其周边生物资源,开展生物学课外兴趣小组活动。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生物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同时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习惯以及提高学生探究的兴趣与能力。如生物教师可以让学生给校园及其周边森林中的木本植物定名挂牌。并在木牌上写好自己的姓名,然后挂在自行选择的植物上,算是自己“认养”的树木。其后,教师帮助他们对自己认养的树木进行形态结构的观察、记录,提供有关资料帮助查阅检索,确定植物的学名、俗称、科别、主要特征及其用途等,并逐一填写到木牌上。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使学生学会了查阅检索的方法,并对自己认养的植物倍加爱护,实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一举多得。

四、学以致用,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实践出真知,探究能力寓于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和学校周边的果农、菇农联系,设立校外实践基地。适时组织学生到果园或菇场去进行实践教学。让有经验的果农或菇农为学生讲解果树、香菇的栽培技术。例如,选种、育苗、栽培、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以及果树的嫁接、剪枝,香菇的灭菌、接种、培养等操作技术,许多学生还在果农、菇农的指导下进行操作练习,倍感兴趣。这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既使学到的知识用于实践,又体验了实践操作过程,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了情操。

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范文第10篇

1 在实验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动

手操作能力

动手操作能力就是让学生动动手而已吗?不是!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的关键就是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只有思维动起来,学生才会有意识地去做每一步实验,才会不断提高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而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教师往往忽略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只注重学生动手,而不注重学生动脑(即思维)。

比如“热”单元,每课每一项实验都以动手操作活动的形式进行。拿“液体的热胀冷缩”这课来看,让学生从不成功的装置进行思考,与组间同学探讨装置的改进,动脑设计实验方案,如何一步步动手操作来证明水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让学生在思维活动的基础上来动手操作。研究完成后发现水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么其他液体也有吗?为了让大家研究的更彻底一些,笔者从平常生活中常见的液体入手,一一出示给大家,有酱油、黄酒、醋、牛奶、果汁、啤酒、可乐……把学生的研究活动向着更宽广的方向拓展。但是这样的进一步实验也提出一个思考难点:在原来的实验基础上哪些实验步骤需要改动?思考过后再动手自己去“玩一玩,做一做”。在每小组有选择地动手完成实验探究后,再来阐述所研究的液体是否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这样的实验教学就是让学生在“动手”的基础上,真正地让思维动起来,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2 在实验探究中培养学生的观

察能力

如在教学“观察、描述矿物”这一课时,笔者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观察、研究,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课堂上学生积极主动,讨论得热火朝天。在这个过程中,笔者适时地让学生来自己动手观察,从颜色、条痕、光滑度等方面着手。有时自己把不对的步骤调整一下,方法不好的换个方法再试一试。最后,学生描述的既在情理之中,也在意料之外,有课本上有的,也有课本上没有的,真正达到源于课本、高于课本,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3 在实验探究中培养学生的语

言表达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只凭耳朵听,一般只能吸收5%~20%的信息,传统的教师和个别学生的一问一答,即使尖子生的回答是100%正确,这一尖子生单位时间里得益是100%,但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收益甚少。只有当每个学生都来动脑、动口、动手,他们每一个既是老师又是学生,还是听众,耳、口、眼、脑并用,学习的效率才会大大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就会飞速发展。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所需要的能力,其中强调“发展表达和交流的能力”。科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科目,不仅在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更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科学素养,其中包括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科学实验探究中,要让学生的所思所想能完整地表达出来,就必须让学生学会说、懂得说的方法,同时也要有说的勇气,敢于在众人面前发表自己的意见,既不怕说错,也不怕说不完整,而且能够做到声音洪亮、语言清晰、条理性强。这些要求在科学探究学习的课堂环境中显得尤为重要。所以,要想养成学生说的习惯,提高学生说的能力,教师一定要给学生充分的说的机会。在平常的课堂中,让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很多,但是很多时候科学教师对于学生回答更多的是关注答案的准确性,而忽视学生回答的完整性。既然要发展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那么在课堂中,教师就应该让多一些的学生来回答问题。同样的一个问题,在第一个学生回答完毕以后,可以追问谁还能比他回答得更好,期待下一个学生能有更加完善的回答,并且在关注学生的准确性的时候,还要适当地关注一下学生回答问题的完整性。

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范文第11篇

关键词:新课标;探究能力;能力培养

目前,我国正在进行一场划时代的教学改革。在新课改背景下,中学物理的教育目标更加倾向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中已明确要求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下面我以“探究加速和力、质量的关系”这个实验为例,就如何通过实验探究提高学生探究能力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一、提出问题

能够提出可以探究的问题,并能从物理学的角度表述这些问题,认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意义,是实验探究的基本能力之一。提出的探究问题要有可操作性,并且难度要合适,让学生能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和能力,通过科学探究,能获得问题的结果。

在学习了牛顿第一定律后,我们知道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难易程度又与自身的质量有关,我们还知道加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基本物理量。那么,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与物体所受的力,以及自身的质量一定存在着某种联系。于是,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也就顺理成章。

二、猜想与假设

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对所要探究的问题提出猜想,对问题的猜想要有一定的依据,这个依据就是自己以往的观察和经验以及已经掌握的科学知识。并推测实验结果,提出假设结论。

根据日常生活经验,物体质量一定时,受力越大,它获得的加速度就越大;物体受力一定时,质量越小,加速度也越大。我们可以先从最简单的方面猜想:当物体质量一定时,物体加速度与它所受的力成正比;当物体所受的力一定时,物体的加速度与质量成反比,或者更复杂点,加速度与质量的二次方、三次方成反比。

三、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

为了验证我们的假设,需要制订相应的计划,设计实验。设计实验时,要明确哪些是自变量,哪些是因变量,需要控制哪些变量以确保实验的可靠性;要明确观察、测量和记录的方法,以及需要的器材等。在设计中还要掌握相关的技能、方法和策略。

在这个实验中,物体获得的加速度随物体质量和所受力的变化而变化,我们要分别控制物体质量和所受的力不变,探究加速度和力以及质量之间的关系,这就是控制变量法。在设计这个实验时还需要思考两个问题:(1)怎样测量物体的加速度?(2)怎样提供并测量物体所受的恒力?这些问题可以让学生分组探究,小组和小组之间相互交流。

四、进行实验与搜集证据

实验时首先要正确安装和使用实验仪器,然后按照事先制订好的计划与步骤认真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并如实记录实验数据。记录数据时,事先要根据实验的目的与特点设计合理的表格,把数据分别记录在对应的表格中。这个实验采用的是控制变量法分别探究加速度与力、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那么我们可以设计两个表格分别记录数据,记录时要注意因变量和自变量一一对应,这样才能更好地反映出它们的关系。

五、分析与论证

实验结束后,我们得到了多组测量数据,那么我们如何根据测量数据得出正确的结论,这就需要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这个实验,我们最初的猜想和假设是:当物体质量一定时,物体加速度与它受的力成正比;当物体受力一定时,物体加速度与质量成反比。那么我们采用什么方法能够更容易地找到变量之间的关系。当很多数据以合适的图象表达出来时,也就很容易判断出数据是否符合事先的假设。用作图法处理数据的优点就是直观、简便。 六、评估

得出结论后,我们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评估。在猜测和假设过程中是否做到了科学和尊重事实;在设计实验时是否遗漏了某些因素的影响;在记录数据时是否如实记录;在作图时个别异常数据的处理是否合理等。最后还要分析假设与最终结果之间的差异,探究活动中有没有未解决的矛盾,有没有发现新的问题,有没有更好的实验方案等。

七、交流与合作

教师要引导学生写出探究报告,在报告中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在整个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合作中既坚持原则又尊重他人。

总之,学生的探究能力是综合能力,探究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实验探究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只有在不断的探究中,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探究能力。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范文第12篇

关键词:科学探究能力 实验 创新 新课标

“科学探究是新化学课程标准提倡的重要理念之一”,科学探究是新课程标准下的新版初中化学教材的一大亮点,在新版的初中化学教材中有较多的体现,科学探究能力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能力之一,在中招考试的能力考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时科学探究也是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掌握实验技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即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更好地适应中招对探究能力的考察,本文从课堂教学出发谈一下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一点认识。

一、教师应具有的保护学生创新心理和创新精神的意识,是学生形成创造力的重要条件

创新意识是使学生进行创新、创造行为的心理动机。作为智力正常的学生,一般都具有创新和创造的潜能。教师应具有的保护学生创新心理和创新精神的意识,是学生形成创造力的重要条件。如在实验教学中,因材施教,拓宽实验思路,使化学实验更具有趣味性、探索性和综合性,以满足学生动手、动脑、求新的心理特点,支持学生在实验中萌发的创新意识,鼓励他们去探究事物的本质。例如:在学习了H2和O2气体的实验室制取的方法之后,在学习制取CO2的实验中,可以对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实验进行如下的设问:(1)、制取H2和制取O2的装置有什么特点?它们是否只是用于H2和O2的制取?是否可以用来作为制取CO2?(2)制取一种气体,我们需要了解哪些信息?(3)如果实验室没有稀盐酸,可不可以用硫酸代替?(4)若没有碳酸钙该用什么药品代替?经过动手、动脑,不仅提高了学习兴趣,巩固了所学知识,同时培养了独立思维能力。

二、在实验中探索新知识,发展学生创新意识

1、变演示实验为学生设计性实验??

为了提高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在演示实验中,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过程,使之变为探究型、设计型、科研型的实验。例如:在关于溶液的导电性演示实验中,教师可以给出所需的药品和仪器,然后让学生自拟一个实验方案来验证物质的导电性,教学中我们可以这样安排:(1)学生自拟实验方案。(2)学生详细设计实验操作过程。(3)师生讨论、评价实验,学生在实验中,独立探索、研究,虽然时间可能长一些,但在操作中提高了他们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动手能力,通过解决实验中出现疑难问题,提高了学生独立实验和学习的能力。

2、注重对实验的探究

探究的目的是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探究性地主动求知,这是学习过程的一种质的突破与飞跃,探究式教学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时空,为学生提供动手动脑的机会,促使学生产生质疑、问题,探索求解的创造性学习动机,并将化学学科的各部分知识、技能、技巧相互渗透、融会贯通,以教材?“燃烧的条件”为例。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按以下步骤进行:

(1)提出问题:燃烧是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现象。那么应具备哪些条件才能燃烧呢?

(2)提出假设:由于学生对燃烧这一现象非常熟悉。联系到学生的实际情况,纷纷猜想问题的答案,主要有以下几种:

猜想一:要有可以燃烧的物质(可燃物)。

猜想二:要有氧气。

猜想三:要达到一定的温度。

在学生提出各种猜的问题后,老师再引导学生在猜想的基础上进行如下合理的假设。

假设1;三个条件只需满足其一就能燃烧。

假设2:三个条件要同时满足才能燃烧。

假设3:满足三个条件中的其中两个就能燃烧。

(3)制订计划,设计实验,进行实验:让学生制订详细的探究计划,就上述的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方案,教师在实验中给予一定的指导。

实验一:在500ml的烧杯中注入400ml热水,放入一小块白磷,在烧杯上盖一薄铜片,铜片上一端放一小堆干燥的红磷,另一端放一小决已用滤纸吸干表面水分的白磷,观察现象。

现象: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薄铜片上的红磷与热水中的白磷没有燃烧。

实验二:用导管对准上述热水中的白磷,通入少量的氧气,观察现象。

现象:热水中的白磷燃烧起来。

(4)解释与结论:要求学生对所做的实验进行总结,从实验所得到的事实可以证明,燃烧的条件是:①氧气(或空气)②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③可燃物,这三个条件应同时满足,缺一不可。

3、注重验证性实验的探究性

通过实验探究不仅能让学生获得知识,学到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到科学方法和受到科学思维的训练,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品德,发展学习的兴趣,这是要求教师通过实验探究来得出某个结论。例如,在讲铁生锈条件时,由于铁生锈的时间较长,所以必须在讲课前的10天前按右图装置做好后,放置于教室或是实验室(也可让学生回家自己做),并让学生每天观察铁生锈的情况,并做好记录。这样在实验教学中,尽量发挥实验的探究本性,让学生体验到实验的趣味,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丰富学生探究活动的亲身经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利用探究性习题,提高学生探究思维能力

选择好的探究性习题,对于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能力可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实验方面的探究性学习会占据大量的时间,而且会受到一些客观条件的限制,而习题只需要利用大脑的思维,避开实验条件,利用已有的知识,在大脑里形成探究步骤,在大脑里比较分析各种可能情况的利与弊,从而得到正确的结论。所以它不仅能很好的锻炼探究性思维能力,而且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探究思维品质,学会把握探究过程的脉络,有利于提高在实际探究中更快的找到最佳方法的能力。

例如:某课外活动小组?在一次探究实验中,将一种金属投入盛有水的,发现反应剧烈并有大量气体生成,请根据上述实验现象探讨下列问题:

(1)根据所学知识推测该气体可能是什么气体,并简述推测理由。

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范文第13篇

关键词:科学探究活动; 科学探究能力; 激发兴趣; 潜移默化

传统教育的培养目标更多地关心学生学到什么,只注重学习的结果而忽略创新精神和实践精神的培养,更忽略了人的发展,人的发展立意为能力的发展。课标突出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即与物理学相关的自然、生活和社会中的事实、现象等为内容的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

初中物理教材以科学探究为编写主线,科学探究活动灵活地贯穿始终。苏科版物理课本中活动安排有138次,其中课堂中的学习活动占了130次,包括观察、实验、探究、讨论等。今年暑假有所领悟,知足常乐,知不足者成长。本人报名参加《自然的恩典》西安欧亚学院青少年心灵成长夏令营,热心为学员服务成为了营中一位优秀义工,梦想着成长为一名更优秀的物理教师。夏令营里有着强有力的讲师团队,一位陕西省著名的教育心理专家伽南老师讲:“一件事情重复21次进入潜意识,重复100次成为习惯。"我们要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经过130次的课内活动,其成效是显而易见的。

物理教学中,我觉得要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主要的是:

首先,要激发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现行教材在130多个实验中,都千方百计的从学生兴趣入手。活动1.1 探究声音的产生:一张纸、一根橡皮筋、一个笔帽、一杯水,这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怎样使它们发出声音?比比看,谁的方法多?谁的方法与众不同?在这个环节让所有的学生都‘动’起来。用“试一试”给学生勇气完成“比比看,谁的方法多?谁的方法与众不同?”譬如一张纸就有多种发声方法:单手晃动,手指弹纸,双手搓揉,双手猝拉,撕纸片等。具体、直观的感性材料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兴趣,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究欲,促进学生的自主性发展。下一个环节是问题的提出:想一想,上述物体发声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特征?学生日常生活的声现象集中展示,经过思考提出问题。学生把自己的发现,通过思考,演变为一个具体、明确的物理问题,从‘物体发声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到‘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特征?’明确了探究方向。通过‘做一做’让学生体验声音的产生,把手指放在喉咙发声处,讲话时,声带在振动吗?将发声的音叉触及面颊,音叉在振动吗?走下去就是结论。此次活动内容简单,活动环节简单,从活动中能否感觉到老师的和蔼可亲是最关键的,从心理学角度看‘试一试’、‘想一想’、‘做一做’在课堂活动中由老师适时说出来引导学生完成探究声音的产生,是多么好的鼓励性话语,更能激发兴趣和勇气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去。初二学生刚接触物理,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其次,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法拉第曾经说过:“没有观察,就没有科学,科学发现诞生于仔细的观察之中”。对于初学物理的初中学生,尤其要重视对物理现象的仔细观察。因为只有通过对物理现象的观察,才能对所学的物理知识有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只有通过仔细、认真的观察,才能对所学物理知识深入理解。例如:活动3.5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观察与思考:图3-35是一张令人惊讶的照片,茶色玻璃板后有一支蜡烛,它竟然能在‘水中燃烧’!激起了观察兴趣,‘浇不灭的烛焰’成为观察的目标。请展开你想象的翅膀,说说你提出的问题和猜想。‘这是怎么回事?也许…’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猜想。探究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有什么关系使探究过程有了明确的方向,平面镜所成的像就是学生确定的观察目标,实验环节的重点观察:物的像是在镜前还是在镜后?观察并比较物的像与物的大小,把一张白卡片竖直放在像的位置,观察卡片上能否出现物的像恰是所学物理知识重点。又如:学习运动的相对性,老师讲参照物时,许多同学都会联想到:坐在火车上的人,会观察到铁路两旁的电杆、树木都向车尾飞奔而去。这个生动的实例使我们对运动的相对性有了形象的认识。预先的细心观察形成学生的感性认知对学生学习有积极意义。

最后,更要重视物理实验探究。8-9年级的物理课程是在小学科学课程的基础上开设的。在小学阶段已经进行了科学探究的初步实践,并培养了学生的初步科学探究能力。8-9年级学生学习物理的过程中,要注重把所学的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生产中的现象相结合起来,其中也包含与物理实验现象的结合,因为大量的物理规律是在实验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更要让学生更多地参与科学探究实践的过程中来,发展科学探究的能力。作为一个刚刚开始学习物理的初中生,要重视课堂内的探究活动。这类活动主要由老师与学生一起,精心设计探究方案,指导学生在课堂内进行。认真观察老师的开示性实验,并鼓励学生课内自己设计实验、动手操作实验。实验是研究物理的基本方法,它对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提出问题能力、信息收集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信息交流能力,提高实验技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物理学家进行科学探究一般进行以下环节:发现并提出问题,作出猜想和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通过观察、实验等途径来收集证据,评价证据是否支持猜想和假设,得出结论并提出新的问题。在科学探究过程中交流与合作也是不可缺少的环节。其中一要素或若干要素在130次课内活动中,一丝丝一点点嵌入学生的学习习惯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前提,问题是各个探究环节的核心。猜想不是胡猜乱想,猜想是有一定依据的对问题可能的解释,是科学结论的先导,使探究过程有了明确的内容和方向。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虽然是科学探究的前提但也是薄弱环节,应择机引导练习。科学探究是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每次探究活动,学生能学习、了解某一探究要素所涉及的知识和方法。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通过观察、实验等途径来收集证据,选择好的方法、确定的实验器材、规范的操作、有了科学事实,推理得到科学结论,评价证据发现新问题。

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范文第14篇

新课程标准中的科学探究是指在教师指导和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的物理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方式,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科学的教与学的组织形成,它既是物理教学的内容,更是物理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教材的编制及近几年来全国各地的中考试题也确实反映出各地都非常重视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考察,命题者对于这方面在命题过程中,时常会出一些独树一帜的好题,成为试卷的“亮点”,所以,这也积极引导广大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实验教学,积极开展探究,避免探究的形式化,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育活动中尽可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果学生在活动中能感受到有趣、快乐,就会愿意主动参与,寓教于乐,这样教学效果就会事半功倍,提高吸引力。苏科版初中教材就是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的,突出了以学生为本,注重科学探究,让学生在科学探究中学到新课程标准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到探究的乐趣。教材中有很多科学探究的引入,这些是编写组成员精心设计的,有一定的新颖性。例如:“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时教师首先根据教材做一个魔术引入,魔术前向学生设问:“蜡烛可以在火中燃烧吗?”绝大多数学生大胆回答“不能”。然后教师展示魔术,教师在茶色玻璃后放了一支蜡烛,它竟然能在“水中燃烧”,大多数学生都发出惊奇的感叹:“怎么可能啊,肯定有诈!”在学生兴致高昂的时候揭开魔术谜底,实质上是平面镜成像,由此引入课题,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这样学生在自然而然中快乐地进入今天新课知识的探究中,才有可能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一、设计多样化,提高学生分析能力

科学探究一般由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搜集证据、分析与论证得出结论、提出新的问题、交流与合作七个环节构成,而这七个环节的结构关系是环环相扣、彼此促进的。在学生的科学探究过程中,可以涉及全部要素,但笔者认为一开始七个环节全部由学生探究完成,难度太大,教师也反映这样会比较费时耗力,完不成教学任务,所以笔者认为教师可以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及探究内容确定,有选择性地重点涉及某个或某些探究环节进行探究设计。

例如:“探究动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一节教学中,通过对学情的详细分析,如果探究目标确定在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上,那么探究设计的重点就放在“制订计划和设计实验”上。又如“探究充水玻璃管中气泡的运动规律”的实验中,若重点是为了培养学生根据数据画出气泡运动的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图像,并分析图像,试着找出匀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所以探究的重点可设计在数据和图像分析与归纳上,引导学生分析数据间的关系,得出实验结论。这样,在不同的探究实验中,通过多样的设计,让学生有所侧重地体验某一个或某几个探究环节,通过教师长期有的放矢的训练,学生的探究能力一定可以一步步得到提高。

二、观察方法多,增强学生观察能力

初中物理教学通过观察实验的方法学习物理知识,在学生周围有很多可以观察的事物,但现在的学生往往视而不见,不会观察,更谈不上提出有价值或值得思考的问题,这也不能全怪学生,他们为了应付中考需要做大量脱离实际、重复的练习,所以教师首先要在观念上端正,需要加强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减少学生的死记,教材中有许多给学生观察发现的机会,教师在平时探究实验中可以教学生一些观察的方法。当学生参与了实验活动,发现了许多自己未曾注意到的现象,提出一些希望能够解决的问题,他们的好奇心就被激发出来。

教师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可以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观察训练,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方法一:整体全面观察。例如“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中,既要观察角的大小关系,又要观察线的位置关系,更要判断三线是否共面。又如“探究冰的熔化特点”时引导学生观察整个物理现象发生的过程、产生的条件、熔化的特点。这样从多角度、全面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全面分析各种现象的联系,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方法二:按顺序观察。如“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中,①在u>2f区域,成倒立缩小的实像,②在u=2f处,成倒立等大的实像,③在f

方法三:在对比中观察。“探究冰、烛蜡的熔化特点”时引导学生对比观察冰、烛蜡熔化时有什么相同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让学生在对比中发现规律,获得清晰印象,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三、数据保真实,培养学生实事求是

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范文第15篇

关键词: 探究兴趣 营造氛围 组织引导 创新思维

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亲身经历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这不仅标志着该课程从单一的学科教育转移到学生科学素养培育上,更重要的是教育理念要飞跃和教学双向方式要变革。科学课内容不但多科性,而且观察与实验具有多样性。列夫・托尔斯泰说:“如果学生在学校里的结果是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一生将永远是模仿的抄袭。”面对二十一世纪人才,我们必须重视创造型人才的基础教育,从培养科学探究品质、科学探究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科学探究动机等基本素质开始教育,这是培养未来发明者、科学家的启蒙教育。世界的发展与进步离不开科学探究和发明,我们不应该把人才视为现代化技术的附属品,而应该看成主宰。探究能力是学生科学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探究能力是我们进行科学教学的任务之一。这里借此谈谈几点肤浅的看法。

一、创设生动情境,激发科学探究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导入可以是给学生看一段教学片段,教师利用多媒体等工具,把学生非常感兴趣的游戏、谜语等运用到课堂中,使学生亲身参与其中,使枯燥的问题变得很有意思,学生的参与意识大大增强。如教学《磁铁》时,在轻松的乐曲声中,屏幕上展示一幅美丽的百花园,然后拿着一只用曲别针夹住的纸蜜蜂问学生:“谁能让这只蜜蜂在百花丛中飞舞呢?”几个学生争先恐后地到台上尝试,都以失败告终。这时,我说:“我也来试试,看行不行!”全班同学都睁大了眼睛,等待着我的失败。当我把藏在手中的磁铁放在画板后轻轻地动,蜜蜂随之飞舞时,学生十分好奇,都想探究其中奥秘。于是让学生仔细观察,当弄清楚原来是小小的磁铁在作怪后,我再激发兴趣,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磁铁可以吸哪些东西呢?让学生动手实验,通过自己探究弄清磁铁的基本特征。如果说科学探究能力是科学活动资源,那么,兴趣则是科学探究的火种,依靠它,可以燃起熊熊的动力之火。

二、善用评价激励,营造科学探究氛围

小学科学教学评价是一种多元激励性评价,通过评价,可以激发学生兴趣、鼓励学生好奇与探索精神,使学生对科学学习始终保有愉悦的情感体验。对此,我在课堂中常用评价激励语,如“高刚同学坐得真端正!注意力真集中!”“你很像一个小老师,不仅管好了自己,而且把自己的小组管理得很好!”“你真行!真棒!真是好样的!”“老师发现你不仅听得仔细,说得也很好!”“你的想法很有创见,这非常可贵,请再熟练地做一遍!”“倾听是分享成功的好方法,看刘玲同学正在分享大家的快乐,我相信她已经有了很多收获。”“你知道得真多!知识真丰富!大家要向你学习!”“能提出这么有价值的问题,真了不起!”“我知道你能行!”“你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妙的方法,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好学生!”“你的回答真是与众不同啊,很有创意,老师特欣赏你这点!”“你真像位小科学家,有这么多重大发现!”“了不起的发现,再用精彩的方式介绍给大家,大家就更佩服你了!”等等。对于学生的回答,无论恰当与否,教师都应及时做出评价,一个充满赞扬的眼神、一个表扬的轻轻手势、一句鼓励的话语都能使学生心潮澎湃,甚至对他们一生都有影响,这点我在教学中已颇受至深。我还结合实际实施了“两会两能”评价法,就是上课时会听、会看、能说、能做。科学课学习活动中,学生首先进行自评,自己认为做到了,就可以到课代表那儿要求加一颗星,当然要结合学生互评。从实践看,实行这种激励性评价,学生心中会始终涌动一种精神力量,谁也不甘落后。学生好动的少了,举手的多了,回答问题的质量高了,主动参与意识强了,动手做出来的东西也好看了。

三、优化师生关系,营造良好探究氛围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只有心理安全才能导致心理自由,才能导致学习创造性。”教学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学生学习兴趣高低,因此,建立平等、民主、友爱的师生关系,创设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是学生主动探究的前提条件。这就要求教师开放教学环境,优化师生关系,将课堂还给学生,将自主还给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研究科学,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发表独立见解,敢于与教师争论,与同伴争论,营造积极、向上、自然、和谐的探究氛围。

四、合理组织引导,培养学生合作能力

传统实验课教学中,比较普遍采用的是教师讲实验内容学生听,教师演实验方法学生看,教师提问实验结论学生答的“满堂灌”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不利于主体精神培养。针对这一现象,我在小学科学实验课教学中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让学生通过阅读、研讨自己设计实验。具体做法:把实验目的、名称、器材、步骤、现象、结论等要素设计成空白实验报告提供给学生。学生在自己小组中阅读、思考、研讨,共同填写实验报告,等于自己设计实验,自己进行操作、观察、分析,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认真阅读教材,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热烈的讨论,他们互相补充,互相帮助共同填写有关内容,教师巡堂只做启发和点拨。确定了实验步骤后,各小组按照自己确定的方法独立操作、记录和分析。

五、创设创新思维,建立新型探究关系

现代学生观是把学生看做有独立人格的人,尊重爱护他们,使他们身心得到健康发展。这样学生才能敢想敢说,敢于发表独到见解,敢于标新立异,得到创新后愉快情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