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建筑工程运营管理范文

建筑工程运营管理范文

建筑工程运营管理

建筑工程运营管理范文第1篇

收稿日期:2013-11-06

基金项目:天津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校学术失范行为多层次监督运行机制研究”(HE1012);天津城建大学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城市建设领域应用型管理人才培养的创新机制研究”(JG-1012)。

作者简介:郭汉丁(1962-),男,天津城建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博士,主要从事循环经济与城市建设管理、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管理、废旧电器回收再生利用产业链管理的研究,(E-mail)。

摘要:绿色建造与运营管理是建筑业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兴学科。其主要基础理论是可持续发展和系统论,与工程实践密切融合是学科的主要特征;该学科平台是管理科学与工程,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绿色建筑评价、绿色建筑运营管理、村镇绿色建设与管理、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与管理。实际问题的复杂性与学科的发展性,决定了该领域需要培养高层次人才。

关键词:绿色建造与运营;管理学科;人才培养;学科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TU-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4)01-0010-05

20世纪末世界范围的能源危机以及全球环境问题,使可持续发展思想和理论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建筑业的能源消耗占全球能源消耗的30%左右,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发展具有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及舒适健康五大特性的绿色建筑,成为新时期建设领域技术创新与学科发展的主题。《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将“城市功能提升与空间节约利用”、“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城市生态环境居住质量保障”作为城镇化与城市发展领域的核心内容,为绿色建筑的开发研究与实践创新,以及建立与发展绿色建造与运营管理学科搭建了政策支撑平台和学科环境。

发展绿色建筑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绿色建筑已成为中国建设领域的一种发展趋势。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首次超过50%,达到51.27%,预计到2020年,中国城镇化水平将达60%以上。中国在今后较长时期内仍将处于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阶段,新建建筑规模持续增长,既有建筑存量不断扩大,绿色建筑的建设以及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都大量需要绿色建筑规划、设计、建造和运营管理等领域的专门人才[1]。绿色建筑的实现关键在于理念与管理的创新,而实现创新的基础在于高层次人才。绿色建造与运营管理学科培养的正是具有建筑学、城市规划学、土木工程、创环境科学等相关技术基础,掌握经济管理系统方法与工具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是引领绿色建筑持续发展的栋梁之才,是推动绿色建筑技术进步的中坚力量。设立绿色建造与运营管理学科,培养具有技术和管理综合知识体系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是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学科内涵及特征

(一)学科基本内涵

绿色建造与运营管理学科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循环经济理论、系统论、控制论为支撑,基于系统集成优化与项目管理方法,以政策创新与行为研究为重点,开展绿色建筑评价、绿色建筑运营管理、村镇绿色建设与管理、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与管理等方面的研究,探索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内的技术集成与优化、管理理论与方法以及政策体系与机制,培养绿色建造与运营管理领域高级应用型人才,提供绿色建筑规划、设计、施工与运营管理的科学决策支持与实践开拓服务,促进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学科实践特征

绿色建造与运营管理学科源于工程建设实践需要,是建筑学、城市规划学、土木工程学、环境学、管理学与经济学等专业学科的集成、整合、重组与创新,主要任务是探究绿色建筑形成过程的内在规律与集成优化等理论、方法与政策,是一门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交叉性、综合性学科,是循环经济时代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研究对象与内容的拓展与丰富,是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面向工程建设领域的新兴学科。

二、学科发展概况

(一)国外绿色建造与运营管理学科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要求促进了绿色建造与运营管理学科的创立、形成与发展。国外以绿色建筑学术研究为引擎,学科研究与人才培养互为促进,正逐步形成绿色建筑学科体系。绝大多数大学都设立了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方向或研究机构,部分大学还成立了可持续发展学院,为可持续建筑的科学研究提供了组织保障。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成立可持续建筑发展办公室,致力于为学校建设符合LEED标准的绿色建筑;哥伦比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下设的现代建筑材料研究方向,主要从事现代建筑材料的研究,研发可回收的建筑材料,其建筑控制与健康监控方向主要从事建筑运营监控等方面的研究。明尼苏达大学成立了可持续建筑研究中心,主要从事建筑可持续设计、节能技术等研究。美国三大高校联盟的各大学课程体系中,均开设有可持续发展、建筑环境、城市可持续建设等相关课程。

英国剑桥大学建筑学院设立了绿色建筑研究小组,专门研究绿色建筑的建模、设计、监测、建造与运营等内容,并培养该领域的研究生,在建筑可持续设计领域研发具有创新性的技术、方法以及工具;谢菲尔德大学于2007年成立建筑环境分析研究所,主要研究城市环境中植物景观可持续设计及其发挥的作用、绿色屋顶生态技术、城市可持续发展等内容,主要职能包括在建筑可持续设计、绿色建筑节能等领域开展具有前瞻性的科研活动,为社会提供咨询与节能服务,为可持续设计专业培养硕士生与博士生;牛津布鲁克大学成立可持续发展研究所,下设低碳建筑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建筑性能与监测、家庭能耗评价、区域气候变化风险评估、低碳建筑设计、建筑能耗模拟以及建筑材料可持续利用等内容;诺丁汉大学的建筑环境系主要在建筑可持续设计、可持续能源技术、城市可持续发展等领域开展学术研究以及人才培养,其关于绿色建筑的研究更是处于领先地位,吸引了许多学术界与工业界的专家和精英。牛津大学单独开设了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环境管理等课程,同时大力推动校内的绿色建筑建设,并将这些绿色建筑的实践经验作为案例植入学校的房地产开发管理课程中。

澳洲的墨尔本大学、南澳大学和邦德大学也都开设了绿色建筑设计专业,提供可持续发展服务、建筑可持续设计、城市可持续发展等课程;南澳大学开设建筑可持续设计专业,可授予可持续设计专业硕士学位,研究范围涉及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工业设计等领域;邦德大学则开设了多个相关专业,可授“城市发展与可持续性”、“房地产可持续发展”等专业的硕士学位。

总之,可持续发展与绿色建筑在国外大学的学科建设中已基本形成,发展态势良好[2],在很多学校已形成了独立的学科,并培养了一批高端人才,为绿色建筑的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

(二)中国绿色建造与运营管理学科的发展

在国内,随着绿色建筑的发展以及生态环保意识逐渐深入人心[3],绿色建筑领域的管理人才需求日益旺盛,绿色建造与运营管理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势在必行。

中国绿色建筑研究起步较晚,尚未形成以培养专门的高端专业人才为目的的绿色建筑相关学科体系,但绿色建筑作为一个新兴研究对象,已引起了众多学者和实践管理人员的关注。很多高校相继成立了绿色建筑专门研究机构,例如,清华大学与中冶赛迪联合成立了绿色建筑技术研究中心;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于2007年4月成立绿色建筑研究所,以建筑节能数据库建设为主要工作内容,同时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工作;山东建筑大学成立了低碳城市与绿色建筑研究院;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在上海成立绿色建筑研究所;天津大学成立了科学研究院;天津理工大学成立了循环经济研究院;天津城市建设学院成立了生态宜居城市与可持续建设管理研究中心;天津中新生态城成立了绿色建筑研究院,为生态城的规划、建设提供技术与管理服务的支持。同时,全国很多建筑类高校相关专业培养方案中增加了与绿色建筑相关的专业选修课,了解绿色建筑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需求的人才培养导向已受到认可,高校理论界及行业实践的有识之士正在为形成独立的绿色建筑学科体系而共同努力[2]。

三、学科主要研究方向

该学科研究主要包括绿色建筑评价、绿色建筑运营管理、村镇绿色建设与管理、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与管理四个方向。

(一)绿色建筑评价

1.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包括国际LEED、BREAM、CASBEE等指标体系的比较,基于区域可持续发展目标与区域资源约束的区域性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不同类型、不同阶段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考虑城市发展目标的绿色建筑群落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等。

2.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研究

包括绿色建筑标准的制定方法与优化途径,绿色建筑标准的更新与集成创新,绿色建筑标准的时效性与适用性,绿色建筑标准的国际统一性与区域差异性,绿色建筑标准与技术进步的关系等。

3.绿色建筑全过程评价方法研究

包括绿色建筑规划设计评价方法,绿色建造实施过程评价方法,绿色建筑预评价方法,绿色建筑评价的系统量化模型,绿色建筑运营绩效评价方法,基于绿色建筑建设管理过程的标识管理方法等。

(二)绿色建筑运营管理

1.绿色建筑运营监测与管理研究

包括绿色建筑运营阶段能源、用水的分项计量与远程监控,绿色建筑运行状态及室内外环境实时监测,区域内水、电、气、热等配套基础设施运行状态实时监测的技术与方法[4],绿色建筑运营管理信息系统与绿色建筑能耗、水耗预警平台构建,绿色建筑能耗、水耗实时分析与决策模型等。

2.绿色建筑设备系统运行优化与管理

包括建筑电气、给排水、空调与通风、消防应急、电梯设备和新能源的系统优化方法与技术集成创新[4],考虑区域气候特征、资源条件及建筑功能的各种负荷预测模型、管网稳态运行的控制策略与调节手段分析、绿色建筑设备运行平台构建与信息化等。

3.垃圾处理与循环利用研究

包括绿色建筑全过程垃圾分类收集、回收体系与运营机制;垃圾处理排放减污技术与垃圾生态处理系统优化,绿色建筑区域规划的垃圾处理再利用技术集成与管理机制,降低垃圾运输与管网建设成本的垃圾处理厂的区域规划与优化等。

4.绿色建筑责任主体行为分析与激励研究

包括绿色建筑的相关责任主体(政府、开发商、物业管理企业与业主)的行为特征与互动反馈关系[5],基于风险共担的相关主体责任体系构建与优化,物业管理企业选择、准入与发展战略,绿色建筑业主节能、节水、节电和环保的激励与约束机制,绿色建筑政府价格引导、税收调节、市场管控等手段与工具分析等。

(三)村镇绿色建设与管理

1.村镇绿色建筑适宜技术选择研究

包括基于区域气候特征与资源约束的村镇绿色建筑技术选用原则、标准规范与体系集成,村镇绿色建筑技术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基于村镇地区经济、气候、资源与文化特征的村镇绿色住宅技术集成、优化及方案选择等。

2.村镇绿色建筑开发模式与住宅产业化研究

包括村镇住宅开发模式分析与创新,国外小城镇建设模式比较,村镇绿色建筑开发运行机制,村镇住宅产业化技术政策与运行管理,村镇住宅产业化激励政策体系与实现机理、城镇化与村镇建设协同运行机制等。

3.村镇绿色建筑发展政策研究

包括村镇地区绿色建筑特性分析与产业发展规律,村镇绿色建筑开发影响因素及其动态反馈关系,村镇地区可持续发展战略与发展模式创新,村镇绿色建筑发展动力机制与激励机制,村镇绿色建筑开发运营行为对策,基于村镇区位、行政管理等特点的绿色建筑建设监管方法与运行机制等。

(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与管理

1.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决策研究

包括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设计优化途径,环境条件与社会影响分析,实施步骤抉择,业主参与协商机制,合同能源管理模式选择、改进与优化,市场主体行为特征与演化机理,相关主体利益分配机制、利益关联分析与责任分配机理,基于主体责任的契约体系设计与优化,节能改造服务企业经营战略选择,节能改造服务企业市场能力形成与竞争优势提升,市场培育机制与激励政策体系等。

2.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实施管理研究

包括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融资模式选择与运行机理,投资效益分析与过程控制,实施中的组织协同,实施现场布置优化、文明施工与环境保护,质量管理体系与质量保证,风险预警、分担机制与动态控制,合同履行管理,效果检测与标识,使用运行管理,效果评价体系、评价方法和评价机制等。

3.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政府监管模式研究

包括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法律平台建设,市场发展战略,市场运行动力机制与竞争机制,各方主体行为博弈策略,全过程政府监督模式与体系构建,政府监管运行机制,技术进步的政策体系,政府监管政策与措施,市场激励与约束机制,政府宏观调控手段与方法,工程建设持续改进发展战略等。

四、学科的理论基础与依托

(一)学科理论基础

绿色建造与运营管理是一个交叉融合创新的新兴学科,涉及建筑学、城市规划学、土木工程学、环境学、管理学、经济学以及发展学等众多学科理论知识,其建立与发展的主要理论基础有可持续发展理论、循环经济理论、系统论和控制论,其研究方法与技术支撑包括工程项目管理、系统评价、模拟与监测、数据挖掘、决策分析、运筹学等。绿色建造与运营管理学科基于系统优化,以建设实践为背景,集成创新地解决绿色建筑规划、设计、施工与运营等全过程管理所面临的学科发展与实际问题。

(二)学科关联依托与区别

根据中国颁布的专业学科目录,该学科与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如管理科学、管理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系统工程、建筑经济及管理(《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1993年版)》中下设的二级学科)等具有研究方法的借鉴与互补性、研究平台的依托与支撑性;具有与现有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下相关二级学科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理论基础的特殊性和拓展性。该学科与建筑学、城市规划学、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等学科具有技术支撑性、交叉融合性和增益互补性,既是管理科学与工程、建筑学、城市规划学、土木工程和环境科学与工程等一级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也是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在新时代背景下的特色研究领域。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研究与发展的一般规律、工程项目管理技术、信息技术等为该学科理论研究与实践提供了坚实的学科支撑平台;可持续发展理论、循环经济理论、系统论、控制论等构成该学科的理论基础;集成创新、交叉融合是该学科研究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三)学科的特殊性

由于绿色建筑具有高性能、高成本以及高技术要求等特性,绿色建造与运营管理学科在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方面,都以绿色建筑为对象,涉及绿色建筑的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等全过程管理[6],有别于传统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知识体系与研究内容,在管理理论与方法、技术集成与创新、政策制定与运行、评价体系与机制、运营方式与管理等方面均有其特殊性,是对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研究对象与内容的拓展与丰富,可形成完整独立的二级学科体系,是现有二级学科无法替代与合并的。

五、学科发展前景

(一)人才需求潜力大

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国家长期发展战略,绿色建筑是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目前中国城镇化与城市现代化进程加速,工程建设规模持续增长,新建建筑绿色化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任务日益繁重,培养绿色建造与运营管理高级应用型人才具有广阔的社会市场需求和发展前景。

(二)实践发展问题多

绿色建造与运营管理学科的工程实践特性,决定了学科理论研究必须与绿色建筑建设实践密切结合,绿色建筑建设的长期性和建设环境的复杂性内在地规定着实践问题暴露的渐进性,面向绿色建设实践问题的学科研究具有持续增长的实践需求。

(三)学科增益责任重

绿色建造与运营管理学科依托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融合建筑学、城市规划学、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等学科,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循环经济理论、系统论、控制论为理论基础,相关理论的丰富与关联学科的发展将持续丰富该学科的研究内容,优化研究方法,促进学科体系完善与持续改进[7]。因此,绿色建造与运营管理作为新兴的交叉学科具有长期理论研究与内容丰富的历史责任和任务。

六、结 语

绿色建设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国家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措施,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内在要求。中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将处于大规模建设的高潮期,建筑节能、绿色建造面临时代挑战,无论是绿色建筑的设计与规划、绿色建造过程,还是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和绿色运营,都迫切需要懂技术、善管理的高级人才。因此,适应中国建筑业可持续发展需求,探索引导产业发展的新兴学科与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发展与强化绿色建造与运营管理学科,面向绿色建设全过程开展理论与实践研究,培养具有独立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协作研究能力,能为绿色建筑规划、设计、建造及运营全过程管理提供决策支持、技术集成、过程改进、产业政策咨询服务的高级应用型专业人才,是建筑业科学发展的时代要求。培养绿色建造与运营管理高级人才不仅紧迫,而且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 申琪玉.绿色建造理论与施工环境负荷评价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7.

[2] 董之鹰. 推进学科建设的诸类发展关系研究[J]. 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10(4):3-12.

[3] 戴世明,吕锡武,陆惠民. 循环经济与绿色建造浅析[J].建筑管理现代化,2006(2):9-11.

[4] 李旭,朱道立. 绿色运营的理念、实施及其管理对策[J].管理评论,2004,16(8):53-56.

[5] 李旭,朱道立. 绿色运营:未来的重要管理理念[J].科技导报,2004(11):40-43.

[6] 陈兴华,王桂玲,苗冬梅,李丛笑. 绿色建造的机遇、挑战与对策[J].质量管理,2010,28(1:2):5-7.

[7] 刘献君. 论高校学科建设中的几个问题[J].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4):6-11.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green construction and

operation management discipline

GUO Handing, MA Hui, GUO Wei, ZHANG Yu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Tianjin Chengjian University, Tianjin 300384, P. R. China)

建筑工程运营管理范文第2篇

建筑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为国家创造了巨额财富,也提供了数以亿计的就业机会。即将出台的国家十三五规划顶层设计中强调,我国的产业结构的调整,一带一路、京津冀一体化、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建设等国家战略实施都离不开建筑企业的参与和支持。企业的营运资金是潜在的资金源泉,它关系着企业的生死存亡,是施工企业经营和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也代表着一个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水平。因此,为了保证建筑企业的资金运作可持续,就必须加强企业的营运资金管理,提高抗风险的能力,积极构筑行业壁垒,为建筑企业营造一个健康的生存和发展环境。

2 建筑企业营运资金的定义

营运资金可分为狭义和广义概念。广义的营运资金是指企业全部的流动资金,包括货币资金、交易性金融资产、应收账款、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预付账款、应收利息、应收股利、存货等项目,也称为营业周转资金,是企业资金中流动性最强、周转速度最快的部分,是企业正常运转和获得利润的根本保障。狭义的营运资金是个静态数据,是指在某个时点企业的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差额,即所谓净流动资金。净流动资金的多寡代表企业拥有的流动性地位,净流动资金越多表示净流动资产越多,其短期偿债能力越强。狭义的流动资金管理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流动资产管理,另一部分是流动负债管理。对建筑企业来说,流动资产管理主要涉及货币资金、应收账款和存货,而流动负债管理主要涉及到应付账款、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应付利息等项目。本文所指的是广义的营运资金管理。

3 建筑企业营运资金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垫资现象普遍,流动资金压力大

建筑业本来就属于竞争性行业,近年来由于受国内当前经济下行和供求关系的影响,处于完全竞争状态,是一种不受阻碍、干扰和控制的市场结构,施工方是价格的完全接受者。建筑企业为了承揽工程或者获得更多的工程份额,垫资施工已经成为企业的一种竞争手段,也成为一种行业常态。一般来说,施工企业的垫资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投标期间垫资:投资方在发出邀标书时,要求竞标单位提供投标保证金,投标结束后,投资方会退还未中标单位的保证金,而对于中标单位,保证金被计入签订的正式建筑合同中,以工程进度款等形式返还。

2)项目启动垫资:对中标单位,投资方要求施工方提供保证金作为工程项目启动资金,保证金在施工过程中根据工程进度返还,造成垫资施工。

3)工程期间垫资:对工程进度款的不足额支付,造成部分垫资施工。比如在双方的施工合同中约定承包方报送的月进度报表经发包人确认后,于次月支付确认工作量的70%,这样的付款条件造成承包人对当月已经完成工作量形成100%的垫资,在次月对上月已经完成工作量形成30%的垫资施工。

4)按约定形象进度垫资:在双方的施工合同中约定,如基础全部完成且发包方检验合格后开始支付进度款;或者结构封顶后按一定比例支付工程预算价款等,使得建筑企业承担垫资。

5)全额垫资施工:在建设工程施工期间,发包方不向承包方支付任何工程价款,承包人自行负担工程期间的所有资金费用,只有工程项目建设完工经竣工验收合格后,发包方才按照合同约定支付工程款。

3.2 存在大量的应收账款,三角债严重

应收账款是营运资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资产负债表里位列货币资金之后,从理论上说,应收账款的变现能力优于其他流动资产,但实际运作中却由于诸多因素导致应收账款无法及时变现,给企业增加了资金压力。由于建筑业社会生存环境较恶劣,应收账款的数量和所占流动资产的比例几乎都高于其他行业,也是三角债的高发区。建筑企业应收账款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应收账款数额和所占比例大。我国建筑业已经进入微利时代,每个建筑企业为了获得行业的平均利润率,或者争取较高利润率就必须采用激进的营运资金政策,往往采用垫资方式承接业务,增加了应收账款的坏账成本、机会成本、管理成本等运营成本。

2)应收账款账龄长,三角债严重。由于对投资方的资金实力调查不充分,工程竣工之后工程款不能及时支付给建筑方,进而导致了拖欠工程款。但是政府多次出台治理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政策,施工企业为了及时发放农民工工资,不得已向银行办理贷款或承兑汇票,加剧了企业的财务风险。同时施工企业拖欠工程物资供应商的款项,供应商又拖欠生产厂家,生产厂家又拖欠原材料供应商,形成了社会资金的恶性循环,因此,建筑业成为典型的三角债高发领域。

3)忽略应收账款的合同管理。在建筑合同签订前,缺乏对合同关键条款或内容的严格把控,一般按投资方起草的法定合同范本稍做改动就签订合同。在建筑合同签订后,未设置专人和专门机构对其进行保管、收款统计、收款登记、收款对账、收款进度对比、收款的全面跟进,出现收款条款的缺失或收款条款不执行等情况,尤其对工程尾款数额或工程质保金的确认,需要具备资质的第三方中介机构进行审价或工程监理部门审核确认,这就需要建筑企业对合同的严格管理,否则由于拖欠时间太长,发生应收账款坏账的可能性就非常大。甚至,有些施工单位碍于情面或考虑到以后的长期战略合作,采取先施工后签订合同的作法,造成施工单位在工程竣工投产后在预决算金额、工程量的认定等方面产生分歧,引起了大量的法律纠纷和官司,但是很难清偿甚至无法追款的结局。

3.3 营运资金内部监督机制较薄弱

监督机制是现代公司制度的固有组成部分,良好的内部监督机制是保证公司正常运转的重要条件,其中内部审计是内部监督机制的关键组成部分。而我国建筑业在营运资金内部审计方面,存在以下三个主要的问题。

1)领导不重视内部审计。在不少的建筑企业里,由于领导认为设置内部审计机构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或者公司营业执照年检时的需要,因而存在随意撤并或精简内审机构的现象。有的企业甚至不设置内部审计部,只在财务部门下设内部审计,或者设立一个内审室,或者临时抽调财务人员应付检查。凡此种种,使得建筑企业的内审机构势单力薄,内部审计在建筑企业常常流于形式,被管理边缘化,或者受控于管理层,缺乏独立性,难以获得符合实际的第一手资料。

2)内部审计质量差。内审的作用不仅仅限于事后监督,更多的应该是事前预防与事中控制。而大多数建筑企业尤其是中小型建筑企业,只重视事后的审计结果,忽略在项目的运行前期和整个过程中,内部审计对整个项目的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和评价,导致内部审计的质量较差,无法达到治标与治本的效果。

3)对外部审计的抵触情绪。虽然政府投资和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建设项目都要进行外部审计,且理论上来讲对其监督是客观的,但大多数建筑企业对外部审计存在抵触心理及其诸多因素的影响,很难达到对管理者预期的监督、提升和改进效果。

4 加强建筑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建议

4.1 加强建筑企业应收账款管理能力

从某种意义上说存在的大量应收账款是建筑企业的癌细胞,将直接减少建筑企业的经营活动现金流入,使得现金净流量减少,严重加大了建筑企业营运资金风险。因此如何减少、盘活、优化应收账款就成为了建筑企业的头等大事。建筑企业要切实把工程项目作为管理重心,着眼工程项目的全过程,抓好资金营运特别是抓好应收账款管理工作,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在承接项目前,管理层和法务部应该仔细研究工程合同,尤其是涉及工程价款的支付进度和方式、工程施工工期、工程尾款支付时间、违约解决方式等关键环节的合同条款。企业坚决不承揽价格偏低又没有资金保障的项目,规避可能的大量应收账风险。

2)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建筑承包方要及时向投资方报告工程进度,办理工程进度结算,结算工程价款,比照工程进度与资金结算的匹配,严格关注投资方的财务状况,使建筑企业的主营业务所产生的现金流入有可靠的保障。如果出现投资方有严重违反合同,无法按照进度支付工程价款的问题,应该立即进行协商并关注事态的发展,避免形成大量的应收账款,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3)在工程施工完工后,积极办理完工决算报告和相关签证手续,对形成的应收账款加大催款力度。要与投资方充分沟通、谈判和协商,对于处于资金困难的投资方,建筑企业应该积极应对,采取债务重组、非货币资产抵债、应收账款保理、债务转股权等方式,消化应收账款,盘活营运资金。

4.2 加强建筑企业商业信用筹资能力

商业信用是指在商品交易中由于延期付款或者预收款项而形成企业间的借贷关系,是企业之间的直接信用行为,属于自然性融资,一般都无息,具体包括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预收账款等。商业信用筹资具有容易获得、一般不提供抵押物担保、无需办理繁琐的筹资手续、企业具有较大的主动权等优点,因此建筑企业在诚信、确保如期履行各种契约关系的的基础上,谨慎使用商业信用,全面提高商业信用筹资能力,进而减轻营运资金压力。

1)充分考虑商业信用筹资所带来的风险。结合企业实际财务状况,利用财务分析方法,正确评估商业信用筹资风险,对商业信用筹资的成本收益进行比较,分析选择适合自己的商业信用政策,避免发生无法按期偿还的信用风险。

2)充分认识信用管理的重要性。商业信用是社会信用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很大的外在性,影响着其它信用的发展。建筑企业应该加强商业信用管理,使重视信用成为企业经营管理的一种自觉理性选择,为企业信用筹资提供良好的保障。

4.3 加强建筑企业营运资金管理能力

1)建立符合企业实际的营运资金管理制度。营运资金管理制度包括:做好前期营运资金计划和预算、中期的营运资金控制、后期的营运资金考核机制、年底的营运资金反馈和修订等,目的是做到对营运资金规范、合理和有序的管理,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2)建立符合企业实际的资金统一结算中心。建筑企业的资金分散是导致建筑企业资金链紧张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了发挥资金的规模效应,建筑企业应该建立集团内部的资金结算中心或者财务公司,统一资金调度,降低资金的使用成本,提高资金的周转率,发挥资源配置优势,增强集团融资与偿债能力。

3)提高资金财务部门人员素质。人才是企业的发展根本,不少建筑企业的领导依然保持着陈旧观念,认为财会人员只是出纳和管钱,资金财务部门不能为企业创造利润。随着我国的电子商务、电子结算、网络银行、网络金融的快速发展,财务和资金部门工作内容和方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因此建筑企业应该通过积极培养、内部选拨、对外招聘或者培训人才等措施,提高资金部门人员专业素质和综合修养,以应对我国不断发展的网络结算的快速变化,进而保证企业营运资金结算往来的安全。

4.4 加强建筑企业营运资金的内部审计

1)增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独立性是审计的灵魂,只有保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才能作出客观公正、不偏不倚的审计评价。要做到内部审计完全独立于企业经营,首先应该明确内部审计机构的定位。从建筑企业的实际来看,当前建筑企业设立内部审计机构的情况不一。我国有些大型建筑企业或上市公司几乎都设置审计委员会来指导审计部的工作,审计部都是由监事会、董事会或企业总会计师的领导。而现实中,大部分建筑企业只设立了审计部且审计部等同于一般行政职能管理部门。因此建筑企业应该建立完善的内审制度,成立专门的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直接隶属董事会或者企业最高领导机构,审计人员的工作为审计委员会负责而不是为总经理和管理层负责,以此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审计的客观公正性。

2)完善内部审计职能。随着我国建筑企业的发展,有的大型建筑企业已经完成上市或者正在申请上市,有的已经走出国门,成立了海外子公司分公司或者项目部等,因此建筑企业内部审计的工作内容要实现相应的转变:从财务收支审计向内部控制审计、预算审计、决算审计转变,积极开展关于建筑企业经营活动范围内的资金流动、营运资金管理、资本运用、负债状况等的管理审计和评价,进一步丰富内部审计内容,并针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提升和扩展内部审计职能。

3)提高营运资金审计工作质量。内部审计能否有利于建筑企业加强管理和防范风险,能否改进经营与内部控制的分析与建议,实现企业价值的保值增值并改善组织运营的目标,取决于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内部审计只有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深入结合建筑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恪守客观公正、不偏不倚的职业道德,才能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紧紧围绕建筑企业发展战略目标,主动行动有所作为。

建筑工程运营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校园,建筑设备,运营管理,BIM

1概述

目前,建筑物全生命周期的概念被建筑行业所接受,建筑物的全生命周期,包含了建筑从设计规划、建设施工,到运营使用和最终的废除四个阶段,由于建筑物的使用价值,在这四个阶段中,运营使用阶段成本占据了建筑物全生命周期成本的80%以上[1]。校园建筑一直以来结构简单,使用功能单一,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校内建筑物使用功能趋于复杂,不但要满足多媒体化的教学、信息化的办公,还对室内的温湿度、含尘量、防静电等级等因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校园建筑引入了大量的设备,这些设备种类繁多,结构复杂,包含了各种空调、电梯、节能控制装置等,在装设阶段固然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在运营维护阶段更是对运营管理造成了巨大的困难。以往在建筑设备的运营管理时,管理方多采用的方案是将施工方、设备供应商等提供的资料和设计图纸以纸质方法保存,这些信息存储分散,很难进行各个方面的关联,更新困难也容易丢失损坏,在信息查询时,往往需要翻阅大堆的资料和图纸。

2校园建筑设备运营管理系统

以上问题导致了在后期运营管理阶段,往往会因为校内建筑设备的信息不完整,图纸过于专业,无法实时的快速准确的维护好运营中的设备,大量的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被浪费在无意义的资料查找和读图识图中,使得管理效率极其低下。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提高校内建筑设备的运营管理效率,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BIM)和数据库调用技术的建筑设备信息运营管理方案。BIM技术因其完善的信息融合能力,在行业内被广泛应用,目前,国内对于BIM技术的使用主要是由施工方牵头设计方跟进,在造价和施工管理上使用较多,在后期的运营管理时,由于工程图集本身没有整合到建筑内部设备的合同信息、状态信息、维护管理信息等,往往不能发挥有效的效用,管理方也就忽视了在建筑设备运营维护时使用BIM的信息集成及可视化功能的可能,既浪费了前期的设计投入,又增加了后期的运营成本。本方案是利用BIM的信息融合能力和3D视图方法,将设计方和施工方提供的建设工程BIM图集进一步精细化,通过通用数据库接口,将复杂的建筑设备的信息,引入到BIM的数据库中,再利用VB建立一个登录及管理程序,简化整个程序的使用难度。研究该方案能够使复杂的建筑设备信息被整合,便于快速查询;使建筑设备信息在管理终端上实时共享,无损传递;使得原本复杂平面的建筑设备信息变成3D可视化的图像,使非专业人员也能够快速的掌握建筑设备信息;综合建筑设备的基本信息,方便对于建筑设备运营维护的综合管理,提高了设备的管理效率和整体的管理水平。

3建筑设备管理

建筑设备管理,是指应用多种理论方法,通过一定的技术措施,使得建筑内设备能够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增强其使用寿命,减缓设备损耗,发挥出各类设备的综合价值,以提高经济收入,降低管理成本的一种科学管理[2]。在校园建筑运营使用中,设备管理需要详细记录各方面信息,制成表格,形成一个数据库,表格内容主要包含:设备的基本信息、维护维修信息、合同信息、成本信息四项内容[3]。其中,设备的基本信息记录了设备的最基本性能和使用组别等,是设备基本功能的体现,也是设备运营管理的依据;维护维修信息记录着设备的日常维护状态,体现了设备的使用状态,这个信息不但需要保持实时性和共享性,还应包含维护人员和厂商的讯息;合同信息的引入能够完善建筑设备的基础信息,明确管理中的责权和内容,对于维护管理也具有指导意义;成本信息是最后一个信息,它是建筑设备的全生命周期信息,记载了整个设备从购买安装到投入使用,维护维修和最终废止这一过程中的全部成本,是建筑设备管理经济性的体现[4]。这四个方面的信息,能够基本表示出校内建筑设备方方面面的情况,以往这些数据被分类汇总保存在不同的地方,但通过BIM软件,这些信息能够直接或间接的保存在建筑模型中,不但便于观看还能够便于查询,生成表格,如表1所示建筑设备的基本信息。

4基于BIM的校园建筑设备运营管理模型

本方案的基本思路是利用BIM能够在三维图纸上汇总建筑信息的特点[5],利用施工方最终提交的BIM图集,把能够输入到BIM自有数据库的建筑设备基本信息输入进数据库中,在模型中实时体现,让管理人员能够方便的查询到校园建筑内每个设备的基础信息,运行状态。把运营维护阶段大量复杂无法整合进BIM的管理信息,利用Access数据库建立表格,在BIM中利用内含的开放数据库互联软件接口调用Access数据,使得管理者能够在BIM中查看合同信息等不属于建筑模型基本信息的内容。

5校内综合楼模拟运营管理

根据上文所述的方案和程序调用关系,本文采用了已有校内综合楼交付的BIM工程图集和工程资料建立了一个运营管理系统,对该楼进行了模拟运营管理,如图2所示为在VB程序中观察中央空调F8-1的状态展示图。

6结语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BIM的建筑运营阶段设备管理的方案,并在实践中开发了具体系统,模拟运营管理,该系统能够实时的观测到全楼的设备状态,汇集全部建筑信息,方便建筑设备运营管理,尤其适合应用于学校多栋大楼的综合管理。

作者:义勇正 单位:山西大学后勤管理处

参考文献:

[2]董晋兴.现代建筑设备管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3-5.

建筑工程运营管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建筑企业;市政工程;企业管理;施工管理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行各业都在与时俱进,对于建筑企业来说更要紧跟时代步伐,建立健全企业创新管理机制,强化完善企业管理体系,推进建筑企业深层次改革,重新构筑新的管理机制。首先必须按照行政管理与经济管理相分离、宏观经济管理与资产所有相分离、管理指挥劳动与资产相分离的原则,使企业的管理机制从以“行政系统”为轴心转变至以“价值系统”为轴心的企业管理机制。

1、明确管理职责,强化资本运营机制

资本运营机制是企业资产保值、增值、更新,以确保资产收益扩大的资产启动、操作和运转机制。对于建筑施工企业,充分发挥部门管理的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和协调职能,尤其是推行质量认证制度,建立客观保证体系,是产品运营的重要保证。通过质量、环境、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建立、认证、运行和持续改进,建立质量、环境、职业安全健康一体化管理体系,不断改造、规范企业的业务流程。从总经理到企管部、生产技术部、质量安全部、机械装备部等职能部门和项目经理部都明确职责和权限,对产品、过程、过程网络进行相互制约的程序控制,从而使质量隐患消失在产品形成过程中,实现企业资产运营,确保资产增殖。无形资产运营方面,如企业商标专用权、企业资质、专利技术,也包括企业形象、企业精神、企业信用、信誉等。

2、实行科学管理,正确运用决策机制

决策是企业管理的首要环节,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目前,随着工程对象日趋复杂,技术要求不断提高,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影响决策的因素越来越复杂。企业必须建立强大的市场信息采集、整理、提炼机制,领导决策从市场信息中摄取,根据企业实际形成决议。这种运行机制,既要捕捉瞬息万变的建筑市场的各种信息,又要洞察建筑行业竞争对手的经济、技术、经营信息,还要随时把握国家宏观调控经济形势和经济政策的信息,尤其是对宏观调控的价格、税率、汇率等经济杠杆发生变动时发出的各种信号,必须随时掌握,灵敏反应,及时决策。

3、抓好分配管理,健全企业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是根据经济主体的具体指向,刺激企业实现长远发展目标以保证各经济主体利益的长期均衡发展的启动、传递机制。建筑企业要建立起能够充分体现按劳分配原则的企业内部利益分配机制,打破企业长期存在“大锅饭”、“铁饭碗”的弊病。在坚持工资总额与企业效益、职工收入与劳动成果挂钩的前提下,正确处理好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关系。如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改变固定工制度,引进竞争机制,营造优胜劣汰、团结进取的环境,建立一套吸引人才、培养人才、人尽其才、激励贡献的制度和措施。

4、在建筑业发展的特定历史时期,理顺私营分包建筑队伍的挂靠问题,是完善企业的规范化管理的必经之路

私营建筑施工队伍是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所有制形式。它从施工资质、技术力量、工程承包、成本核算到税收等各个环节,都比不上国有建筑施工企业。因此,挂靠现象既是国有建筑施工企业的补充,也是改革开放过程中一种过渡形式。私营建筑施工队伍的挂靠现象,在特定的时期内,对于弥补国有建筑施工队伍力量的不足,促进经济发展和建筑市场的发育,起到积极作用。但也有消极因素,长期下去,对规范建筑市场的管理也有影响。

(1)把挂靠队伍纳入企业创新管理机制运行轨道,强化实行正规管理

改革开放30年来,私营建筑施工队伍已积聚了一定的经济实力,自有资金比国有建筑施工企业更雄厚,加上没有沉重的历史负担,有灵活的经营手段,能吸纳更多的专业人才,施工水平不断提高,机械设备日趋现代化,已成为建筑市场经济一支活跃的生力军。但也由于资质低、机制不健全,从工程质量、施工组织、工期和社会效益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所以,把挂靠队伍纳入主管企业内部管理机制运行,建立相应的财务制度和经营管理制度,加强建筑企业管理,对规范建筑市场是十分必要的。

(2)向挂靠主营企业多年的私营建筑分包队伍实行股份渗透,按股分成

这种形式适合目前多数私营建筑分包队伍,资金实力不是十分雄厚,技术、设备和管理人才尚未达到较高层次。实行挂钩后,不仅有利于主管企业,又有利于挂靠队伍,而且应该作为今后加强建筑企业管理的主要发展形式加以引导。

(3)联合组成股份制企业,实行优势互补

主营企业资质高,社会信誉好,而挂靠队伍资质低,但自有资金雄厚,业务活动能力特强。因此,实行优势联合,按多个投资主体组成股份制企业,也将大大促进建筑施工企业管理体系的完善。

5、要注重项目管理模式方面的创新,强化

质量和施工、技术等方面的管理

(1)对施工进度控制加强管理

控制市政工程建设施工的重点,就是在施工前必须建立科学有效的进度计划。在进度计划中,要包括所有的施工项目,同时要把所有项目的施工进度都明确地注明。然后还要与所有的分包单位签订详细的施工进度合同,约定好施工的进度和工期,如果延误工期,分包单位必须要进行经济赔偿。

(2)建立全方位的技术控制系统

由于市政工程施工涉及到多项的施工技术,而通常在施工过程中采取的技工管理又十分的单一,因此十分有必要建立全方位的技术控制系统。建立完善的技术控制系统,需要借助现代计算机处理系统,对影响施工技术的气候条件、地质条件、荷载条件、材料性能、资源状况、现场条件等制约因素进行预测、识别、分析和调整,最终在可以控制的范围内最大限度的实现设计目标。借助计算机系统,对施工过程进行模拟,求解其内力和位移,比较分析实测值和预测值,如果两者间存在较大的误差,及时进行调整,一直到符合设计要求为止。

(3)全力解决施工过程中的环境公害问题

1.1采用先进的施工技术。主要是在施工过程中大量的应用各种环保技术,减少施工造成的大气中有害气体、粉尘、以及废弃物和噪声等施工公害。

1.2施工中使用优质的工程材料。施工中材料的选择,直接决定了对环境的影响程度。优质的工程材料可以把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控制到最低,在施工过程中采用优质材料还能极大的避免在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隐患的出现。

1.3加强施工环节的监管。对于施工的每个环节都应该采取严格的管理措施,预防各种环境问题的出现。

1.4引进先进的施工机械设备,这样可以极大的提高施工的效率。

建筑工程运营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建筑施工;经营管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1-0000-01

一、引言

对于建筑施工企业而言,科学高效的经营管理策略能够从根本上保证企业的健康稳定运行,并在很大程度上为企业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提供重要的制度保障。建筑施工企业要从主观上加强对于经营管理的重视程度,从建设施工的全过程落实企业经营管理的制度化,使经营管理能够有章可循,为建设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态势下不断增强自身竞争优势,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促进企业健康发展与壮大。

二、建筑施工企业经营管理的特点

1.复杂性

一般而言,建筑工程是由分部分项工程组合而成,而且参与施工建设的队伍也比较多,建筑工程施工的经营管理会牵扯到多个方面,需要将多个学科进行综合运用,才能很好的完成建筑施工企业的经营管理。此外,建筑工程在施工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的不确定因素,这就决定了建筑工程具有多变性,整个施工过程都需要协调不同经历的施工队伍,或者对他们进行科学的管理和有机结合,才能实现预期的施工目的和管理目标。可见,建筑施工企业经营管理工作难度较高,具有一定的复杂性。

2.系统性

在建筑施工管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会对建筑工程施工有关的技术进行有序集成,工程施工管理就是要对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机械设备、施工队伍等要素综合协调,从而实现建筑工程的整体目标。目前,在我国的建筑工程经营管理的过程中,系统的理论知识和系统化的思想都是不可或缺的,这也是建筑工程经营管理的精髓所在。

3.综合性

由于在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要对施工技术进行有机集成,因此,建筑工程常和特定的企业、特定的建筑材料联系在一起,而对建筑工程的经营管理就是对不同的施工技术进行协调,将不同的产业联系在一起,并对它们进行综合性的管理。在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会用到很多的资源,对其进行管理,可以有效的提高建筑工程资源的利用率,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节约建筑工程的资金成本投入,协调建筑工程管理的主体与建筑工程环境的关系。

三、新时期建筑施工企业的经营管理策略

1.树立市场化的经营理念

建筑施工企业要树立以市场为主导的经营管理理念,为建筑施工企业的创新经营管理提供战略基础。建筑施工企业要树立全新的市场意识,对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做出科学全面的调查研究,正确评估企业的现实状况,在任何时候都必须以市场作为导向,牢牢把握企业经营的关键环节,针对企业内外部环境,结合自身特点,明确市场定位,扬长避短、科学合理的制定出适合自身长期发展的经营战略,同时要坚持组织机构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原则,能够审时度势、精心谋划,按照市场的需求对企业的经营策略、经营方针、经营目标做出科学合理的安排和调整,建立健全适应市场竞争需要的企业经营管理策略。

2.突出重点,落实责任,加强工程质量建设

坚持以严格的质量规范为准绳,以严抓细管为手段,努力提高质量管理水平。坚持不懈地教育职工,牢固树立“今天的质量就是明天的市场”的观念,做到事事有人负责,环环有章可循,项项有据可查。一要强化过程控制。根据工程项目的构成情况、难易程度、施工合同要求,确定创优目标,明确创优标准,编制创优计划,分解好岗位创优和工序创优责任。从激励和约束两个方面,增强项目创优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二要提升质量意识。逢会必讲工程质量,使力创精品形成所有员工的共识;三要强化质量督查。坚持实行自检、互检、专检制度和一案三工序制度。并随时对工程质量进行抽验;四要落实责任,层层签订责任状。公司同基层签订工程质量目标责任书,施工单位同本单位工程管理人员、质检人员、施工人员分别签订责任书,把工程质量责任落实到人;五要按设计和技术规范施工,预防和克服工程质量通病。在施工过程中发现违规施工或达不到标准要求的工程坚决返工。在材料进场上严格检测把关,对不合格的材料决不准使用;六要坚持工程创优与技术攻关相结合。适时组织技术攻关确保重点工程、特殊工程的施工质量。比如我公司之前就重点解决并完善了大直径筒仓施工中出现的跑、涨模现象和中心井架不稳定及逆作法施工的难题,使大型筒仓施工技术逐渐成熟。同时以诚信履约夯实品牌,认真做好施工工程回访工作,对各方面的质量信息及时回复并认真整改,为业主提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3.完善制度,加强管理,提高企业基础工作水平

坚持以“突出预防为主,注重行为规范”为指导思想,根据新形势和新要求,注重完善制度,规范工作程序,促进基础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强化合同管理,严格审批程序,杜绝无效合同或无违约责任条款的合同,有效防范经营风险。强化预结算管理,加大工程预结算工作的考核力度,有效遏制项目成本的“出血点”。同时加大对预算人员的考核力度,杜绝自编自审现象。强化项目成本控制与管理,切实做好全员、全方位、全过程成本核算及各项考核工作。认真做好经济活动分析,使项目始终处于受控状态,减少浪费,提高效益。强化资金计划管理,统一平衡调度各单位、各部门资金支出计划,合理安排资金支出的数量和时间,杜绝“无预算、无合同、无有效凭证、无完备审批程序”的资金使用行为。转变物资设备采购方式,严把供货商和供应物资的准入资格,大型物资设备采购,采取招标方式,货比三家,择优采购,不仅避免了暗箱操作,降低了成本,而且还提高了设备质量。强化施工设备和周转材料管理,建立健全完整的责任奖罚考核体系,提高设备和周转材料的综合效能,保证资产保值增值。实行项目动态管理,合理配置生产要素,强化项目运作过程中的实际成本管理,减少不必要的非生产性开支。以市场运作的方式,合理配置项目机械设备,增强机械设备的有效运营,实现投入产出的最佳结合。坚持进行“成本一体化考核”、“绩效考核”等,加强成本费用控制核算。积极开展“双增双节”活动,减少浪费、不断提高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胡君.建筑企业经营管理浅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1(06).

建筑工程运营管理范文第6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造价;预结算;措施

工程造价反应了建筑项目的总投资情况,对预结算工作标准具有指导作用。为了改变早期工程造价平台存在的问题,需要提出切实可行的预结算方法。对于现阶段建筑造价控制存在的缺陷,需实时调整预结算模式,从多个角度开展工程造价控制工作。

1工程造价管理趋势

“工程造价管理”是建筑工程经营阶段非预期风险的量化,因而要重视工程造价管理的计量方法,快速发展和稳步发展所导致产生的不同风险偏好,会直接影响到计量结果的不同。工程造价是整套项目从规划至竣工产生的所有费用,包括:投资、设计、变签、施工、维修等,这些都是工程造价中需要编制的费用。工程造价的主要任务:根据图纸、定额以及清单规范,计算出工程中所包含的直接费、企业管理费、措施费、规费、利润及税金等。

2建筑工程造价预结算职能

2.1评价职能

对于工程造价的评价功能,需要从投资及收益等两方面角度展开评估,才能更好地完成项目施工计划。在评价土地价格、建筑安装产品和设备价格的合理性时,就必须利用工程造价资料,在评价建设项目偿贷能力、获利能力和宏观效益时,也可依据工程造价。

2.2调控职能

国内外研究对建筑工程市场运营尤为重视,强调了市场运营对建筑工程内外经营机制的影响力,提出符合建筑工程发展趋势的市场运营制度,其中,考虑国家政策、建筑工程经营、市场风险等方面因素,提出切实可行的市场运营方案。国家对建设规模、结构进行宏观调控是在任何条件下都不可或缺的,对政府投资项目进行直接调控和管理也是必需的。这些都要用工程造价为经济杠杆,对工程建设中的物资消耗水平、建设规模、投资方向等进行调控和管理。

2.3预测职能

预测是对建筑工程造价的综合规划,对项目结构改造起到了调控作用,实现了造价预算与控制的最优化,这些都是提升项目竣工收益的关键。投资者预先测算工程造价不仅可以作为项目决策依据,同时也是筹集资金、控制造价的依据。承包商对工程造价的预算,既为投标决策提供依据,也为投标报价和成本管理提供依据。

2.4控制职能

预结算审核工作中,对造价结构布局进行深化控制,提出符合工程造价控制的可行性方案。同时,工程造价的控制职能表现在两方面:①它对投资的控制,即在投资的各个阶段,根据对造价的多次性预算和评估,对造价进行全过程多层次的控制;②对以承包商为代表的商品和劳务供应企业的成本控制。

3建筑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方法

3.1全面审核法

全面审核法是从工程造价计量到预结算信息数据的积累,都是一个精细化管理的过程,需要总分支各级机构的配合。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预结算关系管理是商业领域中普遍运用的管理理念和战略。从理论的角度探讨企业的最优资本的构成,从理论的角度对资本监管和造价扩张以及经济增长影响的体制进行详细的梳理,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对资本约束和造价扩张关系做了研究。

3.2重点审核法

重点审核法就是抓住工程预结算中的重点进行审核的方法。工程造价管理的前提是准确计量风险所带来的损失,工程造价所带来的潜在损失一般可以分为预期损失、非预期损失和异常损失三种。预期损失是指在一般正常情况下,工程造价损失的统计平均值,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可预见的平均损失。它是企业的经营成本而不是风险,通过拨备和产品定价进行预防。“风险”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各个行业参与市场经营都面临着风险隐患,如何控制风险也是工程造价调整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3.3对比审核法

在同一地区,如果单位工程的用途、结构和建筑标准都一样,其工程造价应该基本相似。因此在总结分析预结算资料的基础上,找出同类工程造价及工料消耗的规律性,整理出用途不同、结构形式不同、地区不同的工程的单方造价指标、工料消耗指标。建筑行业预结算在避规风险阶段,主要结合市场调研、数据分析、产业规划等方面内容,进一步提高项目规划及资金发展要求,从而实现了风险调控与资本控制,帮助企业实现经营效益的最大化。此外,风险可控性原则中,也对预结算日常营运体系提出不同的要求,按照企业资本战略规划指标,不断增加原始资本积累,从而加快了企业工程造价改造要求,为预结算可持续规划与发展做好了充分准备。

3.4分组计算

就是把预结算中有关项目划分若干组,利用同组中一个数据审查分项工程量的一种方法。利用同组中分项工程间具有相同或相近计算基数的关系,审查一个分项工程数量,就能判断同组中其他几个分项工程量的准确程度。可操作原则是对工程造价调控的新思路,按照资本控制与改造要求,才能实现工程造价改造目标,帮助建筑行业构建符合市场化机制的营运方案。当前,建筑工程在工程造价调控与规划方面,要注重预结算所带来的风险调整后的市场运营回报率。建筑行业投资成本大,任何一个项目都有一定运转周期,严格防范市场风险是经营管理重点。预结算风险对建筑工程经营提出更高要求,注重预结算管理体制调整是经营者的必然决策。

3.5筛选法

筛选法是统筹法的一种,通过找出分部分项工程在每单位建筑面积上的工程量、价格、用工的基本数值,归纳为工程量、价格、用工三个单方基本值表,当所审查的预算的建筑标淮与“基本值”所适用的标准不同,就要对其进行调整。建筑工程市场运营的配置区分为对存量风险资产的市场运营配置和对增量风险资产的市场运营配置。在三大前提具备的条件下,采取自上而下的原则对市场运营加以分配。现阶段,建筑工程建立技术改造关系具有多方面途径,主要是从其业务模式本身采取措施,尤其在贷款业务方面可以获得更多预结算支持,逐渐建立预结算销售对象群体。

4结论

工程造价管理体制改革中,要结合常见风险形式及控制方案,提出针对性的管理改革模式,解决传统预算与考核存在的不足,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随着先进企业管理工具的引进,精细化管理的推广,及围绕着工程造价管理展开的风险计量、绩效考核、资本配置和产品定价等延伸应用建设日趋成熟,企业的管理体系正在逐步完善。未来企业的发展中应掌握方法和工具,将其应用于全行的业务体系,实现先进的风险及资本管理理念,逐步完成价值经营的转型。

参考文献

[1]张斌.建筑安装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问题及应对策略[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6(20).

[2]万建华.工程预结算审核质量提高的体会[J].城市建筑,2013(12).

[3]卫沛庆.浅谈土建工程预结算审核[J].价值工程,2012(04).

[4]王军,钱金来.浅谈工程项目预结算管理与控制[J].四川建筑,2012(01).

建筑工程运营管理范文第7篇

关键词:建筑企业;经营管理;评价指标体系

建筑企业的数量越来越多,这样使得建筑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良性竞争可以促进建筑行业的发展,提高其经营管理的水平。建筑企业经营管理制度随着市场经济的改革也做出了相应的变化,而对这些变化的评价工作是衡量建筑企业工作质量的重要指标,而这项工作的进行首先需要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本文通过分析现有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建筑企业的管理评价提出了新的构想,并分析了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相关策略。

一、建筑企业经营管理评价指标体系

对建筑企业经营管理的评价需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是从企业经营管理状况角度进行评价,另一方面是从经营管理效果的角度进行评价,这两方面都是衡量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而且对构建相关评价指标体系以及策略分析有着重要的作用。

1、建筑企业经营管理状况的评价

1.1建筑企业领导管理水平的评价。建筑企业的领导是企业发展的重要领头人,其通过制定相关发展策略对企业经济效益提升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建筑企业的领导团队对企业的经营与发展有着控制作用,领导通过制定相关决策,可以带领整个企业员工完成企业发展目标。这也考验了企业领导人的素质与管理能力,所以,建筑企业的领导一定要通过学习,提高个人的素质,加强思想觉悟的提高,并且提高自己的领导能力。建筑行业的发展很快,很多专业知识也更新的很快,所以领导干部也要加强学习,这样才能使企业更加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

1.2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评价。对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评价,需要结合不同方面,听取不同人员对经营管理水平的评价意见,需要通过定性分析来综合评价经营管理水平。听取评价以及分析的方面主要有:建筑企业管理团队、企业的发展策略、企业的经济实力以及企业发展的内外环境等内容。

1.3经营管理规模的评价。对建筑企业经营管理规模的评价需要参考企业价值量以及实物量等指标,即对其的评价要参考企业的总产值、经济效益、施工的土地面积以及完成情况等等。

1.4经营管理能力的评价。经营管理能力包括的内容很多,在评价的时候需要综合参考,这样才能体现评价的全面性,其主要涉及施工人员的技能、施工设施的效用、建筑企业的资金情况等。

1.5质量安全评价。建筑企业质量的评价需要从两方面进行,一是参考企业取得的成绩,二是企业施工质量存在的问题。而安全评价主要是对建筑企业施工阶段,人员伤亡情况进行统计,要考虑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

1.6管理体系的评价。建筑企业的施工过程具有周期长、范围广等特性,其是一个综合性工程。在施工的过程中,企业的管理系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管理体系的运行影响着企业经营的效果,所以,对建筑企业的经济管理系统的评价需要全面的进行,不能忽视任何细节。对建筑体系的评价要参考企业管理机构、施工过程、管理制度等等。

2、建筑企业经营管理效果的评价

建筑企业经营管理效果是衡量企业的发展的主要指标,对其的评价是管理评价的中心内容,也是核心任务,做好这项工作,可以有效的提高建筑企业竞争力,促进其经济效益的增长。对建筑企业经营管理效果的评价需要结合多方面内容,以下是笔者对其各项评价指标的分析。

2.1收益性指标。收益性指标是衡量企业收益或盈利能力的指标,通过对其分析,可评价企业的盈利能力。代表性指标有:资本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成本利润率、销售利润率。

2.2安全性指标。安全性指标是衡量企业经营风险程度的指标。代表性指标有:负债比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权益比率等。

2.3流动性指标。流动性指标是资金运用效率分析指标,反映了企业资金流进流出速度。周转速度快,说明企业营运能力强。代表性指标有:资金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贷周转率等。

2.4生产性指标。生产性指标是衡量企业生产要素利用效果的指标。代表性指标有:人均利润率、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劳动装备率、固定资产投资效率等。

2.5成长性指标。成长性指标是从量上反映企业发展潜力的指标。代表性指标有:销售收入增长率、利润增长率、资产增长率、增加值增长率、资本金增长率等。

二、建筑企业经营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策略分析

1、总体构想

要实现对建筑企业经营管理的有效、科学评价,评价指标体系必须满足评价需要,才能利用一定的评价方法,得出反映企业经营管理真实水平的评价结果。因此建筑企业经营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必须满足:突出企业经营管理效益;运用财务分析等技术,提高评价指标的准确性。

2、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在总体构想的指导下,结合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构建建筑企业经营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整个建筑企业经营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分为五个子系统,即:企业概貌:效益状况、资产营运状况、偿债能力状况、发展能力状况;每个子系统有选取了具体指标进行表征,即:企业概貌子系统用净资产、施工面积、净产值工伤事故频率、优良工程率、全员劳动率表征;效益状况子系统用资本保值增值率、产值利润率、成本利润率来表征;资产营运状况子系统用存贷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不良资产比率、资产损失比率、银行存款余额来表征;偿债能力状况子系统用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流动负债率、长期资产适合率来表征;发展能力状况子系统用总资产增长率、固定资产增长率、三年利润平均增长率、三年资本平均增长率来表征。

三、结语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也推动了建筑行业的发展,建筑企业的各项管理制度也在不断完善,建筑企业的管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也在不断变化,而其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是衡量其经营水平的主要内容,这项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需要参考多方面内容,不但要对建筑行业的经营管理情况进行评价,还要对建筑企业经营管理效果进行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其特性,而且要做到全面的分析,任何细节的疏忽都可以影响评价的质量与效率。构建健全的经营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有助于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这也可以提高企业竞争力。所以,做好这些工程,可以为企业制定科学的发展策略提供基础资料。■

参考文献

[1] 陈茂明,代 新.建筑企业经营管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建筑工程运营管理范文第8篇

关键词:营运资金;营运资金管理;施工企业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许多先进的现代企业制度也如同雨后春笋般出现在企业中,企业的营运资金作为资金总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营运资金的管理也给现代企业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随着建筑行业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营运资金管理在建筑施工企业的资金管理链条中成为较为脆弱的环节,涉及面广,不确定因素增多,影响着建筑施工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和企业的生产发展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建筑施工企业的营运资金管理成为当务之急,如何应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采取先进的资金管理模式成为企业面临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建筑施工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现状

(一)营运资金及其特征

营运资金,也被称为营运资本,是指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用于产品的生产、销售,参与生产经营全过程的短期周转资金。狭义的营运资金就是某特定时点内,公司的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之间的差额,也被称为“净营运资金”。广义的营运资金,其构成结构为企业拥有的现金、可转让债券、应收账款、存货等,是公司在一定时期内的全部流动资产。

营运资金具有以下四个特征:

1.变现性强。企业拥有非现金形式的可转让债券、应收账款、存货等,可变现能力强,能够较为快速地满足企业的短期资金需求。

2.流动性强。企业拥有的营运资金可以借助于开展短期的筹资活动得到。

3.来源多元化。营运资金的来源包括两种渠道,即短期筹资和长期筹资。短期筹资一般会通过短期借款、短期融资、票据贴现等方式实现。

4.资金规模不确定。企业拥有的流动资产、流动负债容易受到内外部环境影响而发生数量上的波动。

(二)建筑施工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现状

由于建筑施工企业自身特点,企业下属项目、分支机构的营运资金管理往往缺乏体系,企业不能对营运资金的流动实现实时监督,也就加大了企业的财务风险。或者对于一些大型施工企业集团来说,可能有些分子公司的营运资金充足,而有些分子公司的营运资金匮乏,综合整个集团来看,营运资金的分配不够合理。当前我国的建筑施工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现状可以从以下方面来看:

1.企业营运资金结构不合理

首先是一些建筑施工企业通过银行借款等负债融资方式进行企业筹资,这样的方式确实能够暂时缓解企业资金现状,但长远来看问题重重;其次很多建筑施工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比例较高,没有合理考虑投资活动对营运资金的占用;再者一些建筑施工企业对于采购方面缺乏合理规划,也会导致营运资金周转出现问题。

2.工程款拖欠和工程垫资问题严重造成营运资金短缺

工程垫资施工和拖欠施工企业工程款问题是当今建筑市场上普遍存在的现象,很多建筑施工企业为了在建筑市场中抢占市场份额,或是其他一些原因限制,往往会采取垫资施工的方式,拖欠施工企业工程款也就在这种前提下出现了。为了达到发包方的条件,垫资施工的企业不得不将大量营运资金投入进去,最终会形成大量应收账款,若是应收账款不能及时收回,就可能会带来营运资金短缺问题。

3.营运资金使用不合理

营运资金的重要性目前已经被建筑施工企业所认知,所以企业会在费用开支及资金使用上制定详细计划,虽是如此,但计划的执行情况却不容乐观。施工企业受其产品特殊特点所限,施工周期较长,环境复杂,往往不能按照既定计划进行营运资金管理。

二、建筑施工企业营运资金管理问题的原因

(一)行业规范程度较低

虽然目前我国关于建筑施工行业的各项规范和制度逐渐完善起来,但整体规范程度还是较低,压级压价、垫资施工、工程款拖欠等问题不断发生。而建筑施工企业的工程项目往往投资大,建设周期长,一些项目前期资金充裕,后期却资金短缺,这时若是根据业主要求进行垫资施工,就会导致企业的生产经营、经济运行等出现问题。因此,行业的规范程度较低严重影响着企业营运资金管理水平的提升。

(二)企业盈利水平较低

建筑施工企业的利润率相较其他企业来说着实不高,主要是因为我国的建筑施工企业还没有走向精细化管理,施工项目更是实行粗放式管理,部分项目的分包单价远低于中标合同价,责任成本管理没有完全落实,分包工程量的清算及材料消耗、资金支付管理等失控。

(三)缺乏营运资金管理平台

有些建筑施工企业虽然拥有较为充裕的货币资金,抗风险能力也较强,但是由于企业规模较大,货币资金分散在不同层级的下属公司或项目部,分属于多个不同的资金账户,缺乏资金的集中归集管理,货币资金流动性较弱。或是企业虽然建立了财务制度管理平台,但是平台的功能有效,仅局限于财务流程管理、财务报表申报等,对于资金的调剂功能还比较欠缺,所以对资金的管控能力相对较弱。

三、营运资金管理的强化措施

(一)合理确定营运资金结构

面对建筑施工企业中存在的营运资金结构不合理问题,可以从以下方面展开强化:

1.优化资产结构。将企业中的存量资产变为活动资产,提升存量资产的使用效率,通过全面清查存量资产,将闲置的资产采用出租、出售等方式加速资产的流动与变现,并用存量资产变现的资金填补流动资产,以此使得企业资产的构成比例发生变化,进行提升企业的营运资金管理水平。与此同时,企业还应当综合自身考],权衡流动性与效益型,根据生产经营需要和债务偿还需要合理安排流动资产的存量,优化企业资产的结构比例。

2.调整负债比重。建筑施工企业中普遍存在资产负债率高的问题,上文已说明原因是由于不少业主要求建筑施工企业垫资施工,还因为企业通过举债经营利用杠杆效应,为企业创造额外收益。但企业在选择负债程度时还必须综合自身情况考虑,根据企业当前发展情况,权衡负债程度的风险性和效益性,防止财务杠杆效应没利用好,反而给企业带来更大的负担。

3.合理确定债务期限。长期筹资虽然比短期筹资需要负担的财务费用高,但风险却比短期筹资低,因此企业在流动负债的结构性管控中,应当权衡风险和获利能力一起考虑,尽量选择风险最低,获利最高的负债构成比例。这不仅能够合理发挥财务杠杆效应,减少企业的财务费用,还能够提升企业的安全性,提升资金使用的成本效益。

(二)加强资金管理

怎样加强企业的资金管理,提高资金的运作效率,这就需要企业加强对存量资金的管控。

1.建立健全营运资金管理制度。健全的营运资金管理制度,包括营运资金预算制度、内部控制制度、人员培训制度、内部审计制度等。企业在编制营运资金预算时,需要以各个部门的实际情况为基础,与各个部门进行有效沟通,将资金的预算落到实处。资金预算执行时,还需要结合企业的相关考核制度,并对预算的执行情况做到及时监督考核,确保预算的合理执行。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制度在营业资金管理中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业,是与营运资金管理预算制度相辅相成的,通过这两项制度,能够对财务进行合理有效分析,尽快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2.建立资金集中管控平台。建立资金集中管控平台,加大资金集中管理力度,这对于集团型施工企业来说非尤其必要。企业可以建立统一的结算中心,在专门银行开立结算账户,集中管控母子公司的现金收入。

3.其次要加强对资金流向的实时监控,尽量实现货币资金存量与营业收入同步增长的情况;再者需要拓展融资渠道,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尽可能地获得低成本、可持续的外部融资。

参考文献:

[1]林振标.加强施工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思考[J].交通财会,2016(02).

[2]蒋鸥.建筑施工企业资金营运风险及防范措施[J].科技展望,2014(23).

建筑工程运营管理范文第9篇

1建筑通风空调技术发展现状

随着通风空调技术的发展,在节能环保方面已经能够达到一定的高度,建筑中央空调系统的节能技术应用,能够较高提升系统换热效率,同时不断降低对臭氧层损耗值。在运维管理方面,通过建设智能云服务平台,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物物互联,实现机房内无人值守,通过一键开停操控,能够实现全天候实时检测。目前空调通风系统能够实现减少人工维护量,借助云技术,使得建筑通风空调更加的智能,进一步解放生产力。

2建筑通风空调工程建设环节的节能减排策略

建筑通风空调工程实现节能减排,不仅需要从工程设计与施工方面采取全面的措施,还要从运营管理方面,采取节能减排措施,实现建筑节能环保目标。现对施工建设环节的节能减排,做以下论述:2.1合理选择风机风道。建筑通风空调系统组成中,风机和风道是主要内容,要合理选择风机风道,以确保通风空调工程建设的质量。通常通风空调使用的风机为离心式通风机,在运行的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噪音,按照节能环保设计规范,要做好防噪音处理。除此之外,要合理控制风道面积,因为风阻影响着风机运行性能,通常设置混凝土风道,或者使用钢板及复合材料风道,尽量降低风机压力阻力,提高工程的节能性。2.2合理设置风口。通风空调系统工程运营管理工作中,高度重视设备节能,而风口设置的位置与大小,直接影响着通风空调系统的节能减排效果,因此在前期设计阶段,要做好风口设计,合理布局降低阻力,以实现节能减排目标。除此之外,还需要做好热力管道的节能控制。如室外直埋热力管道与室外暖气沟、室外架空管道相比较,在安装、节能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直埋管道在安装时,务必按施工图纸、标准规范施工安装,尤其在管道防腐、保温、防潮及连接缝的处理非常重要,避免热源散发、长期腐蚀管道以至于跑冒漏等问题出现。2.3设计时选择合适的系统及系参数。在建设通风空调系统时,要做好节能减排的控制,以保障运营管理期间的节能性。这需要在设计与建设环节,充分考虑冷却水系统与电力系统等,同时考虑到建筑工程所在区域的气候特点,合理设计系统参数,适当采用变频技术等以保证空调系统运营的低能耗与节约性能。在空调系统的选择方面,抛开建筑成本不谈,根据系统特点、条件尽量选择高性能及节能的系统或产品,比如磁悬浮空调,水源、地源热泵,冰蓄冷、模块机,分布式能源等,对推动绿色建筑改造,达到节能减排目标,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基于此,要严格把控设计阶段的质量,严格进行方案比选,合理设置系统参数。

3建筑通风空调工程运营管理中的节能减排策略

3.1提高建筑保温能力。建筑通风空调工程运营管理中,若想实现节能减排,要注重提升建筑保温能力,保持建筑室内温度处于合适范围内,减建筑•节能少资源浪费。提升建筑保温性能,减少室内外热量的传递,降低空调运行载荷,以缩短空调运行的时间,减少能量消耗,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基于此,通常从建筑围护结构及门窗入手,利用墙体材料的保温性能、门窗质量及气密性来提升建筑的保温性能,减少热冷量损失,将空调能源消耗最大限度上控制在低水平状态下,实现节能减排。3.2提升通风空调自动化控制水平。空调在建筑能源消耗中占据的比例较大,通常在50%或以上。在建筑通风空调工程运营管理中,不仅要满足建筑使用者的需求,还需要实现能源节约,是智能建筑与楼宇自动化研究的重点。通风空调工程运营管理中,实现节能减排,需要从能源消耗与合理利用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采取集中化与协调化控制的方式,调整通风空调系统与设备控制的方式,提升通风空调运行控制能力,不断优化空调系统运行,以实现节能减排。除此之外,在运营管理过程中,采用自动化控制技术,来提升电气设备运行效率,强化空调设备能源消耗量的控制。目前,建筑通风空调系统采取自动化控制已经成为趋势,是智能建筑构成的主要部分,能够保障空调设备处于合理运转,实现运营管理阶段的节能减排目标。3.3加强通风空调设备运维管理。建筑通风空调工程运营管理阶段,提升系统的节能减排效率,加强通风空调设备运维管理,有着必要性。若能够做到定期保养与保修,确保空调设备始终处于良好运转状态下,能够降低空调设备故障的发生率,对提高空调设备的性能,提高资源利用率,有着极大的作用。除此之外,需要不断提升空调检修技术水平,选择专业的技术人员,来负责此项工作,加强空调系统的管理,避免空调设备处于高负荷云状状态,增加能源消耗量。利用变频节能技术,来提升通风空调系统运行效率,降低空调系统能源消耗,选择灵活的运行模式,以实现节约成本的目标。利用此技术,能够使得空调系统在运行的过程中,处于合理的负荷工作状态,实现能源节约,延长空调使用寿命。应定期不定期对建筑的隔热材料性能及效果进行检验及修复,并对建筑门窗的缝隙进行填补,确保这些结构部分中不存在缝隙而产生冷桥。还要对系统管道的保温性进行监测及修复,以确保其具有较强的隔热功效。在过渡季节适当运用新风对建筑物进行调节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4结束语

综上所述,若想保障通风系统运营管理环节的节能减排效果,要从工程设计与建设阶段加强质量把控,以确保系统达到节能减排标准。在后期运营管理过程中,利用自动化技术,加强通风空调设备运维管理,以确保系统的节能性。

作者:吴海军 单位:湖南华润万家生活超市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辽宁省循环经济中心立足省情突出特色全面推进循环经济发展[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3(10):14~18.

建筑工程运营管理范文第10篇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施工企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也很大,同时这种劳动密集行业又解决了很大一部分人的就业问题,有近三分之一的进城务工人员从事建筑行业。企业的发展离不了科学的管理,科学的经营管理,会让企业具有强大的实力去应对发展过程中的诸多挑战,提高企业的生存力与竞争力。新形势下,市场竞争愈演愈烈,建筑施工企业的发展也受到了很大冲击,只有改革企业的经营管理方法,才能使企业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更加顺利。但是,并非所有施工企业都能认识到经营管理的重要性,在运营模式上还存在许多 问题需要解决。

1.建筑施工企业缺乏完善的管理体制。近年来我国建筑业的发展可谓是速度飞快,在发展过程中将质量和进度放在第一位,却忽视了管理工作,导致企业没有一套完善的管理体制。施工过程追求利益最大化,为了减少施工项目工程的成本投入,不少企业会选择撤除部分管理部门,减少人员投入,使得本来就不富足的管理人员更加不足,无法实现有效管理。企业缺乏合理的组织机构管理体系,许多岗位职责分配不明确,作业操作规范不健全,管理手段较落后,无法实现管理的合理化和科学化。

2.企业资金成为阻碍发展的问题。房地产市场的繁荣把很多资金引入到这个行业,其中不乏社会零散资金,最终形成中小施工企业不断增多。这些小企业工程项目有限,也不能很好的进行长远规划,在发展战略方面缺乏对形势的判断和把握,仅仅为了当前的利益而胡乱开展经营,资金方面严重不足,少数过少,在管理中更是各自为政,四处出击,长此以往,将制约国内建筑行业的发展规模,形成中小企业林立局面,不利于建筑企业做大做强。

3.企业创新能力不足,缺乏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创新是企业不断发展的动力,目前,我国建筑施工企业创新思想和技术严重缺乏,所谓的管理创新也只是一个口号而已。很多企业为了追求更多的经济利益,还采用传统的“重技术,轻管理”的运营模式,企业资金配置不平衡,限制了企业发展。此外,企业没有正确的工程管理方法,工程项目中管理者不能根据建筑特点做到实考察,而是经验主义做出判断,使实际进度和计划进度发生偏差,严重影响施工进度。没有先进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不摒弃落后的观念,不注重科技力量的投入势必影响施工质量和进度,影响企业的持续发展。

4.缺乏相应的人才建设。建筑施工企业中,“重技术,轻管理”的用人方法导致管理人才匮乏,只有少数管理人才接受过高等教育,更多的作业人员则是来自农村的农民工。他们的自身素质和文化水平都有限,对设备的不熟练操作直接影响施工质量和效率,也容易造成违规违章情况的发生,因此,建筑施工企业的运营管理必须要重视对企业人才的建设。

二、建筑施工企业运营管理模式创新的建议

1.完善管理机制的构建。健全的管理体制与施工进度和质量息息相关,缺乏完善的管理体制最终将影响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坚持管理机制创新是建筑施工管理创新的必由之路。施工企业要遵从管理的基本原则,并结合自身特点,对企业原有的一些内部制度进行创新,对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管理新问题要做到从容面对,进行管理机制的创新,构建规范、科学、合理、运转协调的管理体系,以适应企业在信息多变的环境中生存发展的需求,全面促进建筑施工管理的顺利进行。公司总部为经营决策层,项目经理部为施工管理层,施工队伍为劳务作业层,企业管理层次与项目管理层次既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要正确把握他们的共同特点和不同之处,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大胆创新。企业层次对项目的管理主要是一种宏观的调控,紧扣职能职责、目标任务、激励约束,强化战略导向、过程管理、结果运用,加大改革创新力度。

2.加强企业资金管理。资金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以及发展的动力支柱,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基本保证,缺乏足够的资金,企业必将陷入财务困境,因此,建筑施工企业必须提高对资金的重视程度,加强资金管理。加强资金管理就要严格控制现金流量的出入,加强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筹资活动等环节所产生现金流量的管控,对建筑施工企业采取有效的管理方法实现资金集中统一管理,以此规避或降低财务风险发生概率。同时,还可以推行资金预算管理,建立健全完善的预算控制体系,对资金使用的各环节进行控制,确定现金流量的科学性,减少资金流动风险和损失。

3.确立多元化经营的理念,不断进行管理手段和技术的创新。建筑施工企业要想持久发展下去并做大做强,必须要有先进的经营理念保证企业跟得上时展的步伐,必须要进行长远的战略规划,而多元化的管理和经营模式就成为了建筑企业实现目标的重要手段。企业树立新的管理理念,摒弃传统思想观念,重视建筑施工管理,对企业发展制定长远计划,确保企业管理机制的构建、管理人员的招募以及管理资金的到位才能使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建筑施工企业主要经营专一的建筑线路,比如专营道路修建或者桥梁承建等,现代大型企业要把眼光放长远,进行长远规划,积极兼营具有潜力的行业,在不影响原本项目的同时做到多元化经营,扩大企业的利润来源。

建筑工程运营管理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建筑企业;资源配置;成本管理

1探析建筑企业资源配置及成本管理战略理论

1.1建筑企业资源

从现代管理学角度出发建筑企业资源主要是指其运营进程中所需一切资源,是建筑企业拥有、控制运营要素总和,通常情况下可分为“人”、“物”、“材”三大类,亦可从有形资源、财务资源、实物资源、无形资源、时空资源、技术资源、信息资源、品牌资源、文化资源、管理资源等角度进行分析。其中,文化资源主要是指建筑企业文化底蕴、人文精神、企业凝聚力、企业形象、企业市场影响力等;管理资源主要是指建筑企业组织能力、协调能力、管理制度有效性、管理战略科学性等;品牌资源主要是指建筑企业产品品牌、企业品牌、服务等品牌带来的资源效益,影响建筑企业运营成效;信息资源主要是指建筑企业面向市场获取的竞争对手的信息、建筑市场、国家政策等信息,助力企业科学决策;技术资源主要是指建筑企业在管理及承建进程中普遍应用的技术,如混凝土养护技术、夯实技术、施工管理等技术;时空资源主要是指建筑企业可以利用的公共资源,如时间资源、空间资源等,只有建筑企业把控发展时机,才能提高自身竞争实力,优化配置各项发展资源;无形资源主要是指技术资源、时空资源、文化资源、信息资源及管理资源,与土地资源、设备资源、资金资源等有形资源概念相对[1]。

1.2建筑企业资源配置

建筑企业资源配置主要是指企业以发展战略为依托,立足建筑市场及所开发的承建项目,针对企业掌控各类资源进行量与质的分配,旨在助力建筑企业提高竞争实力,形成战略经营结构,完善其战略体系,顺利建筑企业完成承建任务。通常情况下建筑企业采用作业组合、价值工程两种形式配置建筑企业资源。例如,建筑企业可采用BIM技术手段,运用计算机分析处理技术将建筑项目所需资源录入其中,以建筑企业项目规划为导向,针对各个承建环节所需资源配置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并得出资源配置方案,为推动建筑项目集约化发展奠定基础。

1.3建筑企业成本管理

成本管理主要是指建筑企业运营进程中涉及成本分析、核算、决策及控制等事宜的成本管控行为,主要由成本计算、规划、控制及评价等环节构成,根据建筑企业经营环境作出科学规划,其中成本计算是建筑企业成本管理信息基础,根据成本计算所得信息针对建筑企业运营成本进行控制,运用组织、技术及经济干预等手段降低企业成本,业绩评估主要针对建筑企业成本管理情况进行评价,旨在改进建筑企业原有管理体系,优化成本管理方案,调整成本管理目标,为优化配置建筑企业各类资源提供依据。例如,建筑企业可推行财务管理理念,通过设置内控机构,定期反馈建筑企业成本管理情况,以会计报表为载体直观反馈建筑企业成本管理成果,为建筑企业科学规划、及时调整、优化配置发展资源奠定基础。

2建筑企业资源配置与成本管理战略实施要点

2.1统筹全局

在传统建筑企业资源配置及成本管理战略实施进程中,企业秉持遇见问题、解决问题理念开展各项工作,虽凸显企业资源配置及成本管理灵活性,但容易诱发企业运营风险,使企业无足够资源支持在建项目,影响企业运营成效,为此建筑企业应紧抓统筹全局要点,根据建筑企业规设战略计划制定资源配置及成本管理方案,避免出现“只算小账”、“秋后算账”、“资源浪费”等问题,赋予建筑企业资源配置及成本管理战略性、预见性、发展性,为建筑企业获取更高经济收益奠定基础。

2.2科学计划

建筑企业受政策、市场供需关系、行业发展及自身运营等因素影响,需通过合理调配各项资源,科学制定成本管理战略稳健发展。例如,建筑企业可在明晰自身发展实际情况前提下统筹建筑项目、战略规划、市场定位、市场竞争环境、企业财力等因素,制定科学、可行、高效企业资源配置与成本管理战略,确保市场环境、国家政策、企业发展三位一体,达到助力建筑企业在政策导向下,立足市场经济大环境稳健发展的目的。

3建筑企业资源配置与成本管理战略实施方略

3.1树立资源优化配置及成本科学管理意识

建筑企业需在了解成本管理、企业资源配置等理论内涵前提下,通过顶层设计根据自身发展需求制定资源优化配置及成本科学管理战略,确保资源高效利用,成本管理得当,为建筑企业科学发展与管理奠定基础,根据建筑企业发展动态信息及时调整相关战略,达到推动建筑企业与时俱进的目的。

3.2制定建筑企业资源配置及成本管理机制

首先建筑企业应设立财务管理部门用以负责资源配置及成本管理工作,其次制定市场调研机制、信息搜集机制、决策机制、评估等机制,使各项资源配置及成本管理工作落到实处,明确财务管理工作人员权责,将成本管理与资源配置渗透在建筑企业运营各个环节,确保人人头上有成本管理、资源配置指标,营建开源节流、节约资源建筑企业运营氛围,助力建筑企业获取更高经济收益。

3.3完善建筑企业资源配置及成本管理战略实施制度

建筑企业需根据承建项目及运营总方针制定资源配置及成本管理计划,为执行相关计划颁布各项制度,例如建筑企业可颁布《施工部门建筑资源优化配置制度》、《工程结算小组成本管理规范》、《建筑企业在建项目成本管理战略白皮书》等制度,确保各项建筑企业资源配置及成本管理战略得以有效实施,削减建筑企业运营阻力,提高建筑企业资源调配能力,助其顺利完成承建任务,通过成本管理获取更高经济收益。

建筑工程运营管理范文第12篇

关键词:绿色建筑,运营管理,低碳运营

1引言

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确定为2021年度八大重点任务之一,这是中央层面首次提出明确的能源消耗控制目标。我国建筑规模位居世界第一,现有城镇总建筑存量为650亿平方米,根据中国建筑节能协会能耗统计专委会的《中国建筑能耗研究报告(2020)》,我国2018年建筑运营阶段能耗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21.7%、碳排放占全国能源碳排放总量的21.9%。因此,加强建筑运营管理,促进建筑低碳运营,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项目概况

深交所广场位于深圳市福田区,由荷兰大都会建筑事务所(OMA)与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联合设计,占地3.9万平方米,建筑高度245.8米,总建筑面积27.13万平方米,其中地上46层、地下3层,2013年6月竣工并投入使用。大楼主要用于金融机构办公和数据机房等。中央空调冷源由A、B两大系统组成,A系统冷源服务于数据机房等24小时供冷区域,总冷负荷2752RT,选用3台900RT单工况冷水机组;B系统服务于除24小时供冷外的其他区域,总冷负荷4415RT,选用3台950RT、1台500RT双工况冷水机组,冰蓄冷系统采用串联-主机上游式-单泵系统,配置25台蓄冰槽,蓄冰设备总蓄冰量19025RTh。项目的设计时间为2008年,为达到绿色三星级要求,采用了集成绿化配置、自然通风、自然采光、低能耗围护结构、综合遮阳、太阳能利用、空调变风量、空调冰蓄冷、空调排风热回收、雨水和中水利用、智能化控制管理、建筑材料节约与优化利用等技术,以实现节地、节能、节材、节水和环境保护的绿色建筑目标。项目在设计之初就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50378-2006)规定的三星级作为建设目标,在建设管理部成立了绿色建筑专责管理小组,并将绿色三星目标写入所有工程合同。施工阶段以深圳市绿色施工示范项目要求为基础全面推动落实,调试验收及运营管理阶段始终遵循绿色低碳与可持续发展理念。

3低碳运营数据统计与分析

大楼运营7年来,年平均耗电约3600万度。根据《民用建筑能耗标准》(GB/T51161-2016)计算,每平方米的能耗强度在82kWh/(m2.a)以内,较《深圳市公共建筑能耗标准》(SJG34-2017)能耗强度约束值低约25%,年节约电费700万元以上,节能效果显著。按照测算,年平均二氧化碳减排约为7500吨。具体情况如下。

3.1近七年的总耗电量及平均电价

大楼2014-2020年总耗电量与平均电价情况如图1所示。数据表明,大楼投入使用初期(2014-2016年),入驻率逐年上升,总耗电量增长幅度较大,基本电费分摊比例逐年下降,电费单价也随之回落。2017-2019年入住率平稳,但入驻人数及数据中心IT设备不断增加,总耗电量小幅增长。2020年总耗电量升幅较大,电费单价降幅增大,经分析主要原因有:一是新冠疫情期间采取了增加室内新风供应量、延长空调系统运行时间等措施,导致空调耗电量大幅增加;二是向供电局申请调整基本电费计收方式,减少了全年基本电费;三是疫情防控期间减免了部分电费。

3.2常规耗电量与特定功能耗电量

根据《民用建筑能耗标准》(GBT51161-2016)规定,为便于对同类建筑的能耗水平进行比较,建筑能耗可分为常规耗电量与特定功能耗电量。数据机房、外立面景观照明、新能源汽车充电、厨房炊事等作为特定功能,不计入民用建筑常规能耗统计范围。大楼2014-2020年常规用电与特定用电的情况如图2所示。图2中显示2016年之后,大楼入住率基本不变,常规耗电量保持小幅波动,2020年因疫情原因增幅较大。特定功能耗电量在2018年升幅较大,其余年份保持平稳增长,主要原因是2018年数据中心二期机房投入使用。

3.3能耗强度与低碳效果分析

建筑能耗强度是指不包含特定功能耗能的单位建筑面积年耗电量。根据《深圳市公共建筑能耗标准》(SJG34-2017),本大楼属B类非党政机关办公建筑,能耗强度的约束值(即允许的上限值)为110kWh/(m2.a)。根据深圳市住建局的《深圳市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监测情况报告》,2016-2019年深圳市公共建筑平均能耗强度分别为99.6kWh/(m2.a)、109.7kWh/(m2.a)、104.1kWh/(m2.a)、109.0kWh/(m2.a)。由于未取得2014、2015、2020年的能耗强度数据,为便于与本大楼对标分析,这三年的能耗强度暂沿用相邻年份的数据。与深圳市公共建筑平均能耗强度相比,本大楼七年的节电量、节能费用和二氧化碳减排量数据表1(计算时采用了华南地区电网基准线排放因子的相关数值,2020年度沿用2019年值)。

3.4常规用能的分布情况

大楼常规用能项包括停车场照明、楼层公共照明、电梯、舒适性空调、通风系统风、弱电智能化系统、消防系统、给排水系统、业户户内办公及照明等。根据近年的统计情况,大楼空调、办公和公共照明为常规用电最多的项目。2020年的能耗分析如表2所示,空调系统用电量占常规用电量的53.5%;办公用电占比为15.6%,公共照明与动力用电占比达12.7%。

4低碳运营管理策略总结

大楼在保证服务质量、安全运行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运营管理中融入全寿命周期、可持续发展理念,通过科学管理、技术改造和行为引导,依托信息化管理平台,提高运营管理的技术含量。在大楼全寿命周期内实现管理节能、技术节能和经济节能。具体方式有:(1)重视运营管理与人员结构一是大楼运营管理团队以原建设团队为基础组建,工程技术人员的留任在运营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是大楼采取了25项绿色建筑技术措施,做到有设计必有施工、有施工必有运行。(2)重视管理制度与运行过程一是大楼运行有严格的技术管理制度,按执行层、管理层与决策层三个层面分工负责;二是严格执行运行规程,及时、完整、真实、清晰地记录运行数据;三是定期的系统运行管理报告。(3)重视数据分析与优化更新一是按八个系统分类,并定期进行运行数据的整理与分析报告;二是根据运行记录或分析发现异常情况,寻找短期和长期解决方案并择机实施;三是能耗使用情况分析,实施精细化的运行模式。

5结语

建筑工程运营管理范文第13篇

现阶段我国绿色住宅建筑的开发建设已经处在全面高速发展时期,但获取运行评价标识的项目数量远不如设计标识,这样的现象意味着绿色住宅建筑的运营管理才刚开端。本文分析了绿色住宅建筑运营管理模式当中存在的问题并引出市场化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合同激励方案设计,旨在使得业主享受绿色生活,物管企业获取利润激励的同时,推进绿色住宅建筑运行标识的申报工作。

关键词:

绿色住宅建筑;市场主体;运营管理;合同激励

0引言

截至2016年6月底,我国累计绿色建筑标识项目已达4314个,累计建筑面积49988万平米,其中绿色住宅建筑的数量为1986个。据有关机构预计,到2020年,新建绿色建筑市场增量规模将达到210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超24%。然而,在政府大力推动下,如此快速的绿色建筑发展过程中,其运行标识的推广滞后和运营管理过程中的问题也接踵而来。住宅建筑获得绿色建筑设计标识的建筑数量在2008-2016年间呈突飞猛进的增长态势,但运行标识的数量仍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甚至在增长率较高的2013-2016年,运行标识的数量反而呈现出萎缩的态势。按照目前统计,绿色住宅建筑设计标识占评价标识总数96%,运行标识占4%。这样的数据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现阶段我国绿色住宅建筑产业只重形式、轻长效的薄弱环节。如若想要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绿色住宅建筑的运行将是下一阶段将要解决问题的重中之重。

1绿色住宅建筑运营管理发展动态分析

1.1绿色住宅建筑运营管理市场主体分析

绿色住宅建筑运营管理的参与主体是指在其活动中所涉及的各方参与者。现阶段涉及到的运营管理阶段参与主体一般来说有三方:政府,物管企业和业主。而政府又是以一个宏观调控者的姿态出现在运营活动关系当中的,物管企业与业主即是本文所指市场主体。现阶段国内外学者已有众多研究绿色建筑推广与运营管理的激励,对于激励的主体也较集中于政府对于开发商的激励,市场主体间的激励相对较少。特别的,对于市场双方主体的互动激励更是几乎没有。①政府。政府既是绿色建筑开发行为的有力倡导者和推动者,同时也应该是运行标识的宣传者与推行者。政府可以采取强制性政策和经济激励政策来积极引导绿色建筑的投资开发与运营管理工作。②物管企业。绿色住宅建筑主要运行操作方是物管企业。该机构有两种成立的性质。一是由开发商的直属部门组建或由开发商聘用,二是业主委员会自主聘用。两种方式组建的物管企业的目标均是在物业合同约束下为业主提供服务。③业主。业主是运营管理的重要参与者,同时也是绿色消费的直接消费者。我国城市化现已步入稳定期,城市住宅业主文化素质参差不齐,知识涉猎维度也不尽相同。因此,其绿色消费承受能力有高有低,行为特征也各不相同[1]。但就总体而言,随着全民素质的提高,我国城市住宅业主已经具备节能环保的意识,行为中也会以可持续发展为最高目标。

1.2现阶段绿色住宅建筑运营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①物业服务内容狭窄。物管企业的服务对象即是其所管物业范围内的全体业主。这一特点使物管企业管理的针对性更强,可根据业主的要求定制相应的服务,根据业主的反馈不断改进和提高服务质量和程度。但这也是制约其主动性的最大症结所在,物管企业常常只关注并提高物业合同内的服务。如若没有约定有关绿色建筑运营的服务项目,物管企业将忽视或者置于不顾。②物管企业存在绿色意识盲区。有些物管企业认为建筑物是否绿色取决于建筑物规划、设计和施工,物管企业在这方面其实无能为力。还有的认为建筑项目在设计阶段采用了绿色节能技术,在运营阶段就顺理成章能达到绿色建筑的要求。再者,有些物管企业考虑自身盈利甚微,更不愿把资金用在物业项目的节能管理上。甚至有些项目尽管资金充裕,却不知道将此部分改善的资金作何用处。这些绿色意识的盲区和误区严重阻碍了绿色建筑运营管理的进程。③物管企业自身能力不达标。现阶段,我国物管企业大部分仍沿用传统的物业管理方法,管理理念、技术、方法、手段等与绿色建筑“四节一环保”的要求相去甚远。主要表现为劳动密集型的管理,以人工劳作为主,管理技术落后,科技含量低,无法适应绿色建筑物业管理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特点,难以实现物业管理专业化、精益化和规范化的要求。④费用结算条款存在缺陷。目前大多数物业项目中,物管企业负责代缴代付设备运行发生的各项水、电、柴油和煤气等费用,业主也按实结算。在该运作模式下,物业是否绿色和节能与物管企业便没有直接利益关系和责任关系,物管企业便会逃避责任或者丧失节能环保的积极性,使服务动力变差。⑤激励力度弱,条款不明确。尽管现阶段我国政府已有完善的激励政策出台,不同地区对获得运行标识的项目均有一定程度的奖励,但运行标识评选情况仍不尽如人意。说明政策奖励力度终究不足以调动运营各方的热情,难以改善运营管理中一成不变的现状。与此同时,合同激励办法的缺失,节能得利分享条款的缺失,同样也无法帮助保持物管企业的节能环保热情。

1.3绿色住宅建筑运营管理激励发展方向探索

已有学者在绿色建筑运营管理方面进行了有效的研究与探索。刘玉明(2012)认为政府应逐步降低对绿色建筑的激励力度,运用反向激励即市场激励的方法,来扶持绿色建筑发展[2]。刘飞(2014)认为绿色建筑运营市场需要政策限制、宣传引导和市场调节三方来平衡,强调了市场调节的重要性[3]。杨宇(2015)从加强政府管理职能、提高企业执行能力、解决市场需求,健全市场体制三方面提出运行标识的推广对策[4]。综上所述,先前的研究已经提出了利用市场的力量来推动绿色建筑运营管理的发展。此方向的研究将成为响应政府政策转变,适用于未来绿色住宅建筑运营管理发展的有利先导。并且,现已有青岛市利用“市场+”的方式推动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的先例[5],可作为借鉴的实例。考虑到政府未来将减弱政策激励,用意于缓解政府财政压力,研究市场主体双方的物业合同激励,将是顺应利用市场化的大手调用社会资金运转、调动市场经济活力的大势所趋。

2绿色住宅建筑物业合同激励方案设计

2.1将绿色建筑运营评级项加入合同条款

为了更好的明确物管企业的服务范围与责任,需要在合同当中载明绿色建筑运营评级的等级要求,控制项与评分项的要求,做到有据可循。

2.2约定激励方法与合同价

在合同激励条款中,写入当地政府补贴与减税等相关政策优惠,约定合同价计算方式与进度款拨付方式。在其中明确约定剩余利润分项系数进行节能收益的分配。如此,物管企业在政府激励的同时,也能够在市场化中获取利润,此举有利于未来政府减弱优惠,缓解财政压力。

2.3借助数据化管理

要求物管企业定期公示管理账目明细、设备运行记录、能耗监测记录等。此举在合同当中的目的,一是帮助业主动态监测物管企业实际服务工作量,监督物管企业是否遵照合同内的要求提供高质量的绿色物业服务并严格控制成本;二是将物管企业的努力程度尽可能地量化成其绩效,有助于进行精确合理的奖励;三是可根据激励措施执行效果及时调整。

2.险责任划分

在风险条款中,明确约定合同双方的责任。给业主与物管企业强烈的信心、勇气与工作积极性。业主的风险分担与利润共享有助于降低物管企业的风险规避度,以增加业主的效益,使得激励机理能最大限度地合理使用,得到最佳的动态合作激励效果。

2.5引导广大业主主动支持和参与绿色物业管理工作

在合同当中约定,物管企业须设置节能标语与节能标志,号召业主对生活废弃物自觉进行分类收集和放置、主动节水节能、进行环保家装等。带领业主群体参与到绿色物业工作当中来,形成良好的节能环保行为与风气。

3结论与展望

现有的绿色住宅建筑物业合同当中已有有关运行评价的条款,但仍然不够完善,激励条款欠缺。本文通过分析绿色建筑运营管理当中的问题与学者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市场化的发展方向。通过绿色住宅建筑物业合同激励方案设计,为绿色住宅建筑运行标识的申请提供了合同条款思路的支持。希望绿色住宅建筑开发商与物管企业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采用市场化的先进思想与方法,积极带头申报绿色建筑运行标识,最终形成政府期望看到的良好市场氛围,营造全社会的绿色住宅环境。而绿色建筑的绿色物业管理的实施,绝不仅仅是政府的任务,也不仅仅是靠着物业服务企业一方的力量就可以实现的,更要联合业主一起,相关多方通力参与,合作推动绿色建筑运营管理产业的发展,共同为我国可持续发展事业尽一份力。

作者:李云飞 申玲 宋家仁 单位:南京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朱静娟.基于系统动力学的住宅节能经济激励政策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

[2]刘玉明.北京市发展绿色建筑的激励政策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2):46-51.

[3]陌扬.刘飞:拿到绿色建筑运行标识相对比较靠谱[N].中华建筑报,2014-11-14014.

建筑工程运营管理范文第14篇

一、何为建筑企业的资金运营风险

目前,经济发展速度日益加快,与此同时,建筑行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在建筑行业整个市场中,投资单位的法人意识逐渐增强,这加大了投标环节各位业主的抵押风险以及承诺保证金的分量等,目前,多数业主改变了交款方式,由之前的银行保函变为当场的货币现金,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建筑企业用于施工的资金外带沉淀量,同时,也提高了建筑企业的资金风险。施工项目管理机制决定项目的盈亏能力以及抵抗风险的水平,因此,施工流程的组织程序以及整体的管理水平对施工项目的建筑效果产生直接性影响。

鉴于建筑企业对生产组织活动管理力度较弱,加上受其他方面因素的影响,及时已经完工的建筑项目,却取法得到监理工程师与业主双方的认可,另外,由于业主自身情况有所变化,导致其资金不能按时到账,出现垫资等行为,以及三边工程的长期存在等,在结算过程中,容易出现一些收款风险,这些因素都加剧了建筑企业资金运营过程的风险。

造成建筑企业出现资金风险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由于内部建筑单位管理不够严格,从建筑企业自身与施工单位等之间签订的各类施工协议来讲,若对协议相应条款的规定、账目登记等监督不够严格,将可能造成资金运行出现风险,影响施工项目的正常进行。

二、如何应对建筑企业的资金运营风险:

(一)优化内部控制机制与法人管理模式

这是应对建筑企业资金运营风险的重要举措,这需要各个方面的配合。一是董事会应坚持与时俱进,敢于重用外部独立董事,以进一步规范企业经理等的实际行为;二是公开聘请企业经理,运用股份支持职业经理人的工作;三是从外部聘用监事人,由其定期向监事会反映资金运营状态与项目施工进程,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尽可能转变监事会权利与党委、纪检部门等的权利相互穿插的局面,及时发现其中的不良问题,防止引发资金运行的风险等;另外,逐步强化、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合理的内部管理制度有利于保证法人治理机构的正常运转。

(二)加强相关法规建设

法律是维护建筑企业利益的重要武器,因此,在预防资金运营风险过程中,上级领导者要重视相关法规,对其熟练掌握并能够运用自如,其主要包括工程保护承包双方利益的法定指标等,建筑企业只有在充分掌握此类法规的前提下,才能按照法律要求进行工作,当出现资金运营风险时,可以利用法规进行自身利益的保护,从而有效规避此类风险。

(三)树立风险意识,做好监督审查工作

建筑企业在确定具体的施工项目时,要事先做好相应的调查工作(包括企业员工建议、市场行情、此施工项目的盈亏结构等),探究其是否具有实施的可行性,另外,需要及时关注国家相应的建设计划,认真了解施工业主的信誉以及资金状况,对于施工环境要事先进行考察,及时发现其可能出现的问题,从而提前制定相应的解决策略,防止由于失误造成资金运营风险频发。

(四)强化合同规范,共同遵守条约内容

建筑施工合同时为了维护双方利益阐明双方权利而制定的一种条约规范,其有一定的法律凭借标准,对此,建筑企业必须严格遵守条约规定,企业的相关负责人以及施工项目的管理者要熟悉条约内容,明确违约后果,对其内部的各种条约制定要经过严密的商讨,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防止出现意外事故,可用其进行解决。

(五)提升会计人员自身素质

建筑工程运营管理范文第15篇

关键词:财务风险;成本控制;全面预算

在建筑行业泡沫逐渐破裂的现阶段,原有的粗放财务管理模式将会导致企业财务风险不断增加,全面预算管理不力,成本费用严重超支,长短期债务比例不够合理等问题,制约了建筑企业做大做强。作为资金密集型行业,建筑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工作开展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因而,合理控制财务风险理应成为建筑企业的首要问题。

一、建筑企业财务风险表现及成因分析

(一)财务风险意识不足

我国建筑企业普遍存在财务风险意识不足的情况,国内建筑企业在财务风险控制领域实践操作水平较差,主要以财务会计核算为主要活动内容,财务风险控制不当。当银行贷款规模紧缩时,建筑企业所承担的融资、资金利用效率风险将会加大,制约建筑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部分中小型建筑企业因财务困境面临或者已经破产。为提高建筑企业财务管理水平,企业提高财务风险意识,提高风险控制能力势在必行。

(二)全面预算机制缺失

现阶段建筑企业的预算模式主要集中在融资、成本和费用控制等基础工作的开展。而目前,建筑企业特别是许多中小建筑企业并没有搭建全面预算机制,在建筑项目开始前仅对主要部分进行成本预算。而在运营过程中,与预算的对比分析与调整工作相对缺失,全面预算管理工作流于形式,对于建筑过程中不可抗力因素所产生的成本变更工作预计不足,这将造成企业潜在的财务风险迅速积累和不断增加,影响建筑企业的资金链健康运转,可能会产生额外的成本弥补因预算缺失而导致的损失。预算机制缺失或不足无法通过合理的市场分析来估算项目成本,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三)贷款规模难以控制

(1)贷款规模迅速增长,企业承担的债务负担逐渐加重,在建筑行业竞争不断加剧,盈利能力降低的现阶段,建筑行业沉重的债务负担将影响企业的经营运转。(2)短期债务比例迅速上升,出于信贷风险角度考虑,金融机构缩减了长期贷款规模,建筑企业短期债务规模扩大造成企业短期内需准备额外的资金偿还到期债务,对现金流的要求提高,建筑企业财务风险迅速加剧。

(四)成本费用控制不到位

建筑企业成本费用控制工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企业盈利能力和生存能力。近年来,建筑企业对于成本控制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强,成本控制水平有所提高,但对于动态成本、边际成本的关注程度仍不足,成本费用的控制范围相对比较狭窄,无法覆盖整个建筑企业的运营范围,这将造成费用控制的工作重心出现偏移,计划外成本增长。在建筑企业部分工作环节中,存在着资源配置不合理、成本浪费等情况。基层工作人员成本控制意识相对较差,造成建筑企业整体成本费用控制不当,影响企业参与市场竞争能力,企业财务风险也有所加大。

二、建筑企业财务风险的规避措施

(一)增强财务风险意识

(1)管理层应该形成至上而下的风险管理模式,强调财务风险管理对于企业运营的重要性,在整个企业内部形成良好的财务风险控制氛围,并将其作为企业文化的组成部分,为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夯实基础。(2)建筑企业应该在内部建立专职的财务风险管理部门,主要负责财务数据的收集与分析工作,查找企业潜在的财务风险与财务工作存在的不足,配合审计部门降低企业财务工作的失误,合理规避风险,风险管理部门直接对管理层负责,保证工作的独立性,同时要求各个部门配合财务风险管理工作,在整个企业内部形成良好的管理氛围。(3)应加强对财务风险管理的培训工作,邀请专家来到企业对财务乃至其他相关部门开展财务风险管理的相关培训,增强财务相关工作人员的财务风险防范意识,提升财务风险防控能力。

(二)合理确定贷款规模

(1)关于总体贷款规模的控制。建筑企业作为资金密集型行业,具有较充足的资金对于项目的建设和运营是必不可少的,但企业所面临的债务风险也随之提高,这要求建筑企业结合预期发展情况与建筑行业市场发展情况制定全面的贷款规模计划。当贷款规模超出预期后,管理层应迅速分析原因,在合理范围内增加贷款规模,保证公司的偿债能力能够满足贷款的本息需求。(2)建筑企业应制定合理的长短期债务比例。虽然短期债务相较于长期债务申请条件相对宽松,但是短期债务规模过高,将造成企业财务短期偿债压力增加,所以建筑企业应该结合自身现金流运行情况与公司的偿债能力,合理制定长短期债务比例,在满足企业资金需求的情况下适度缩减短期债务比例,通过拓宽融资渠道,或提高长期债务比例,缓解短期财务压力,降低财务风险。

(三)完善全面预算模式

建筑企业要完善全面预算模式,需要管理层转变对预算的认知模式。建筑企业全面预算工作应该落实到整个企业的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将预算的执行权责归结到各个部门,当出现因工作失误而超出预算的情况则迅速归结责任,进行相关处理工作,提高整个建筑企业对于全面预算工作的重视程度,保证预算能够落实到建筑行业的各个环节。企业应通过实际发生成本与预算报表的对比,找出企业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相对完善的预算计划来规范企业建设和经营过程中的各项成本费用支出、资金收支情况。(四)加强成本费用管控(1)建筑企业要提高对成本控制工作的重视程度。动态成本作为建筑企业施工项目与运营过程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具有一定不可预见性,控制工作的开展在初期将会面临一些问题。这需要建筑企业不断提高动态成本核算效率与重视程度,对于成本费用控制效果较好的部门予以经济奖励,与绩效考核相结合的模式能够有效提高企业成本费用管控水平。(2)建筑企业应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施工过程中尽量选择能够重复利用的工具,同时应该达到建材使用效率的最大化,对于铺张浪费行为予以严厉处罚,成本费用管控是一个持久的过程,需要管理层持续关注,以降低财务风险产生的可能。

三、结束语

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变化,财务风险可能体现在不同层面,需要管理层与整个企业协同注重财务风险的控制工作,提高财务风险意识,以完善的财务管理手段加强企业财务风险管控,不断增强企业盈利能力,确保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宋斌.建筑设计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探析[J].科技经济市场,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