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小学德育实施的方法范文

小学德育实施的方法范文

小学德育实施的方法

小学德育实施的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学 德育渗透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6-0118-01

一 挖掘英语教材中的德育内容

英语教师要想将德育渗透到教学过程当中,就要重视对英语教材中德育内容的挖掘,确定教学目标,将英语知识点的传授与德育相结合,利用科学方法,将德育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如在学习礼貌用语时,教师要在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英语对话的基础上,提高他们的文明礼貌观念,帮助他们养成文明习惯。小学英语教材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包含着大量德育信息,比如感恩、责任、宽容等,教师要对这些内容进行深入挖掘,将德育和英语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二 合理选择课堂教学内容

英语教学的主要阵地就是课堂,教师要想让英语课堂发挥出作用,要根据教学计划和学生的实际需要来选择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标,把德育适时地引入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会英语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如在学习“It’s time to...”句式时,可以让学生用此句型描述自己的作息时间,并且写出自己觉得健康的作息时间表,让学生在学会英语表达的同时,认识到合理作息的重要性,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习问路的对话时,可以设定具体的对话情境,让学生利用当地的地名改编对话。当学生完成对话后,教师可以对他们提问:如在生活中遇到有人问路的情况你会怎么做?让学生在掌握英语知识的同时,学会帮助他人。

三 开展课外活动

德育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美好,提高自己的自信心,让学生在亲自参与生活体验的过程中,体会到精神力量的重要性,培养高尚的情操。由于英语课堂的时间有限,若仅依靠课堂上的时间进行德育,往往不能取得明显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组织学生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将英语教学从课堂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受道德的重要性,提高他们的道德意识。如在学习看医生的表达时,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对健康的生活方式进行思考,让他们制订健康的生活计划,并严格按照计划执行,从而让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四 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

英语能够体现西方国家的价值观,在掌握了扎实的英语知识和应用技能后,学生可以利用英语进行交流和沟通,而且,英语学习还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让他们对世界有更全面的认识。此外,教师还要让学生认识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更好地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对于我国的学生来说,学好英语这门国际通用语言有着重要意义,学生在扎实掌握了英语知识后,才能更好地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并且将西方国家的先进观念引入到我国,促进国家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在学生学习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时,教师要以客观者的身份进行教学,不能对西方文化夸大赞扬,也不能无故贬低。如在学习节日的表达时,教师可以在学生学会节日问候语的基础上,让他们了解中西方节日的不同,并探讨当前许多西方节日在我国广为流行的好处和弊端,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还能够让他们认识到我国传统节日的价值,培养其爱国情操。

五 提高教师的道德素养

教师在培养学生的人格方面起着关键作用,一名合格的教师,不仅要传授科学知识,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和道德品质,帮助学生塑造完美人格。在此过程中,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对学生有着重要影响,学生通常会以教师为榜样,对教师的语言和行为进行模仿,因而教师道德水平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德育的效果。因此,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用自己的行动感染和引导学生。如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平等看待每一个学生,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了解学生的想法和需求,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的素质对于教学效果都有着直接影响,要想提高德育的质量,必须推进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

六 结束语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德育教育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小学英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采取合理方法,将德育渗透到英语教学当中去,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渠璐.小学英语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有效性策略[J].考试周刊,2013(67)

[2]渠璐.小学英语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必要性与内容分析[J].考试周刊,2013(72)

小学德育实施的方法范文第2篇

一、摆在首位,做到心里

反思传统的德育教育方式,我们往往是抱守着狭隘的课堂教育观,将施教的场所仅仅局限于教室,把课堂教学简单片面地理解为教育行为的全部,学校教育呈现出一种说教式的、十分明显的封闭化趋势。因此,德育教育的成效还不能令人满意。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教育工作的首位,把它作为主导,“要抓住机遇,大力推进德育工作,切实把德育工作做到学生心里”。为了真正发挥德育养德的育人功效。我校积极探索灵活多变的教育方法,结合市教育系统开展的“学习年”活动,在师生中展开了“老师学”,“我也学”的活动。以“学习年”活动为东风,强化学习的氛围。形成了你学、我学、大家学的浓厚学习风气,此外,我们还组织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引导学生从事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德育教育做的扎实有效。

二、重在实践,体验过程

思想道德教育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德育,把德育置于一个特殊的崇高地位。在德育教育的方式上,我们的做法是“重在实践、体验过程”,做到“三个结合”。既“以人为本”与“依法治校”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校内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广泛开展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进感情,获得友谊。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大家和谐共处、互相帮助、互相尊重,互相谅解,从而形成了良好的校风。我们认为:要使学生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最基本的是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所理解并产生强烈的情感,但这仅用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德育教育的最终目的,必须使学生获得对“美与丑”、“善与恶”,更加鲜明的辨别力。德育是整个教育的灵魂;是学校教育工作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必须紧扣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不断的注入新鲜血液,才能真正发挥“德育养德”的育人功效。

三、巧抓机遇,不失时机

小学德育实施的方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管理网络;队伍建设;德育评价;实践活动;心理健康教育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推进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做出的重大决策。而小学阶段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抓好这个阶段的教育,对少年儿童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至关重要。结合多年德育工作的实践,就小学实施德育的方法和有效途径谈几点体会。

一、健全德育管理网络,落实德育目标任务

德育工作事关青少年发展大局,学校必须确定以德育为核心的发展理念,把德育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构建学校德育工作体系,健全德育工作制度,完善以“校长德育副校长政教主任少先大队辅导员班主任”为成员的德育管理网络。要根据学校实际合理确定德育内容,制订切实可行的德育工作计划方案,详细具体安排德育工作。要加强德育工作督促检查,建立德育工作评价机制,促进德育工作制度化、规范化。近年来,我校确定了“追求真善美,培育有智慧、明是非的阳光学子”的育人理念,提出“以真求真、以善扬善、以美育美、以爱育爱”的落实路径和措施。在全校开展“真善美在课堂、在校园、在校外,真善美在语言、在行动、在礼仪,真善美在教师、在学生、在家长”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德育系列活动。从“弯腰捡起一片纸”“随手拧紧水龙头”“不闯红灯文明行”“在家我做小帮手”等细节入手抓好学生的德育教育,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

二、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夯实德育基础

搞好学校德育工作,离不开一支经验丰富、方法独到的德育工作队伍。班主任是进行德育工作的主力军,他们能组织学生开展切实有效的德育活动,形成良好的班风和学风。我们的做法:(1)组织开展主题班会观摩活动。如开展“读书点亮智慧人生”“放飞心灵,成就梦想”等为主题的班会课观摩,让班主任互相学习、共同提高。(2)开展思品课的教学研讨交流活动。每学期我们都安排1~3节思品课的观摩教学,组织班主任积极探索符合学校实际的低、中、高年级思品课教学模式。(3)开展班主任校本培训。每学年除有计划地送部分班主任参加外地培训外,学校政教处还按月开展班主任培训,培训做到月月有主题、有点评和反馈、有实效。通过这些措施,提高了班主任队伍的整体素质,为教育学生形成良好品德奠定了基础。

三、实施德育评价,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以长春52中开发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为平台,对学生实施德育评价:(1)引入学生标志性发展评定卡评价、班级捆绑100分评价、课堂优化评价、等级评价和积分评价等多种评价方法。每种评价方法都注重及时性和激励性。等级与积分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使评价结果更科学、合理,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更有实效。(2)改变了单纯以考试分数来评价学生的做法,从学生的品德发展、学业发展、身心发展、兴趣特长养成、实践与操作素养五个方面进行全面评价,既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也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以及多方面潜能的发展评价。(3)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使评价成为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评价结果更加客观真实。(4)学期末通过评价平台,对所有学生一学期来的思想表现形成一个客观、真实的评价等级,并在家长会上向家长予以通报。综合素质评价平台系统的引入,较好地解决了当前学生德育评价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真正实现了以评促学、以评促进,提高了德育评价的实效性。

四、开展德育实践活动,在体验中升华

把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实践,实现知和行的统一,是小学德育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以德育实践为主体,将德育工作寓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让学生在活动和实践中体验感悟,从而提高道德素质和人文素养。

五、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实现德育多元化

由于我校地处城郊,生源复杂,城镇学生与农村学生混杂,还有外地来做生意、打工者的子女,也有父母都不在身边在校外公寓寄宿的学生。这就导致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多种多样,仅靠一两节品德课教学是不能解决问题的。面对这种情况,我们一方面在课堂上对全体学生展开心理健康教育,另一方面对少数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个别咨询和辅导。学校专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建立了心理辅导室,积极开展心理咨询活动。重点针对单亲家庭、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家庭以及公寓寄宿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疏导,提高他们抵抗挫折、克服困难的信心和能力,帮助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品行。

参考文献:

[1]陈瑞瑞.德育与班主任.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01.

小学德育实施的方法范文第4篇

小学德育教育作为小学生学习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其主要内容有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道德教育、法治教育、政治教育,是小学班主任通过一定的制度来向小学生普及基本为人处世的原则,并通过一定的激励政策,让小学生在生活日常中也能够达到好的自律效果,实施德育标准并能够形成积极性质,让小学生在不受监督的情况下也能够自发的遵守品德教育,养成积极向上、善良友好的道德品质。

2当前我国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1学校德育组织不够完善

目前,我国小学生德育教育的效果不明显,其主要原因就是学校德育组织不够完善。针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学校没有专门的教学制度、记录制度以及激励制度,一切都是凭靠班主任对学生的掌握来进行,并且德育教育的预见性较差,一般只能够在发生问题时普及教育,并对学生进行惩罚,这样并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不能够真正全方位地提升小学生的德育素质。

2.2德育教育激励策略缺乏实践

小学德育教育过程中一般是由老师向学生普及灌输,小学生一般只是被动地接受,很少具有发言权,这也就导致了学生接受教育只是针对老师学校的现象,而不是真正全身心地接受,出了校门该怎么样还是怎么样,这就使得德育教育不能真正的落实到实处。其次,关于德育教育老师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也较少,只能宏观上进行德育教育普及,不能够针对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小学班主任的德育激励策略只能说是纸上谈兵,不能真正的发挥出让学生自觉遵守的效果。

2.3小学班主任的德育教育激励策略不完善

小学生的德育教育主要是由小学班主任这位思想上的老师负责的,为了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和遵守德育素质,班主任一般都会实施激励策略。但目前我国小学德育教育中这些激励策略还不完善,具体表现为德育激励项目狭隘、德育记录过程不完善、德育激励政策不明朗等,这些问题对小学德育教育的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想要提高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的激励策略,就要采取有效的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

3在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中有效实施激励策略的方法

3.1在生活实际中实施德育激励策略

小学班主任在小学生德育教育中实施激励策略,就要从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抓住重点。只有从生活实际中出发,才能真正体现出小学生的德育素养,激励策略也才能产生效果。例如,我们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来培养和激励小学生的德育素质,比如,对不乱扔垃圾同学,可以给予口头表扬;主动捡垃圾,可以记加分一次;尊重老师、团结同学,可以一期记一次分;回家帮助家长干家务,年末可以跟家长综合考核后给出一定的奖励。这种计分制的激励方式可以促进小学生在生活中积极地学习和遵守德育素养。

3.2在学生心灵上实施德育激励策略

提高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的效果,主要是在能够触及学生心灵的活动上突出激励效果,以此来提高德育激励策略对学生的影响,提高小学生遵守德育知识的自觉性。例如,小学生比较在意的升国旗活动、家长会等,可以抓住这些活动实施有效的德育激励策略。例如,主动申请升国旗并能做到优秀,可以奖励一次;家长会前期一个月表现优秀,主动帮助同学、打扫卫生、获得社会爱心多的前三名同学,可以在家长会上授予表彰,以此来提高小学生对德育教育的重视,激励他们主动去学习。

3.3在德育自律上实施德育激励策略

小学生德育教育激励策略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小学生的德育自律,从小培养学生优秀的品质和素养,从而培养出真正具有良好品质的学生。德育自律上的激励策略,可以让学生主动承担班级管理工作,每人轮流担任一周小小班主任,来管理班级的所有德育事物,从而促进学生对德育知识的理解,一轮结束后经过学生的全体投票,票数最高,做的最好的同学,可以获得“德育小能手”荣誉称号及奖励,以此来培养小学生的德育自律,同时,还能够让学生更加爱护班级,关心同学,让学生团结一致向着更好的方向前进。

4结语

小学德育实施的方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任务引领法;中职学校;德育课程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5-00-02

德育历来为各学校所重视,特别是情况日益复杂的新疆中职学校。近年来,随着中职学校生源压力的增大,学校多采用先招后管的方式保证生源量。在保证生源量的同时,出现生源质上的不足,这给原本成效不高的德育课程进一步增加难度。德育课程实效不高直接影响学生文化和专业课成绩,还导致部分学生出现思想品质问题、逃学、早恋、打架、叛逆等心理和行为问题。因此,探究行之有效的德育课程改革就成为关心教育人士的重要课题。

一、新疆中职学校德育课程实施低效成因分析

(一)新疆中职学校德育现状

新疆中职学校德育课程实施一直令学校、老师最为头疼。但德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保障线,又不容半点马虎。毋庸讳言,德育实施是低效的。根据学者的调查,部分问题学生存在以下情况:(一)学生思想品德:自我中心较为突出、自私自利、集体观念淡薄、集体荣誉感缺乏、组织纪律差、不讲诚信、是非判断不清、不思进取、贪图及时享乐等;(二)学生行为习惯:经常迟到旷课、无视校纪、不讲卫生、时间观念差、吸烟、、打架、破坏公物等;(三)学生心理问题:自卑心理、妒嫉心理、攀比心理、反叛心理、代沟、情感困惑、迷恋网络、自残、虚荣心强,自信心不足等等。[3]凡此种种,将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还会影响其就业和社会和谐发展。

(二)新疆中职学校德育课程实施低效成因分析

1、方法和途径单一

新疆中职学校普遍重视德育课程,但实施效果并非人愿。反思德育课程低效原因,其中德育方法和途径单一是主要原因。目前新疆中职学校德育教法主要以讲授――接受的方式为主,重视教师的讲授,忽视学生的自主学习;重视理论思辨,忽视学生的德育实践活动;重视教师的评价,忽视学生自评、社会评价;重视德育知识考查,忽视德育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德育实施途径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轻视生活和社会教育实践;以集中灌输为主,缺乏启发引导;以集会教育、报告、讲座为主,缺乏针对个人的德育活动。

2、内容陈旧

德育内容是新疆中职学校德育实施的核心,是学生接受德育的主要载体。新疆中职学校德育内容主要以课本内容为主,缺乏鲜活的德育课程内容,甚至有些教师照本宣科,对德育实施的低效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德育内容的陈旧和德育教师的课程观不无关系。部分教师在德育实施过程中秉持教材即教学内容的理念,没有正确认识德育课程的教学化问题,没有正确认识教教材和用教材教的根本区别。所以导致德育内容陈旧,脱离与时俱进的时代要求。

3、教学忽视学生的心理规律

教学既包括教师教的一面,也包括学生学的一面。然而在德育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忽视学生学习的特点和规律。中职学生正处于埃里克森所言同一性对角色混乱的青春期,性格活泼好动且具有一定的叛逆性。教学如果不能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特别是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话,那么德育低效也就自然而然了。如果教师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那么德育低效的问题即可迎刃而解。

4、评价片面

目前我国课程和教学评价以终结性评价为主。新疆中职学校德育课程评价受我国课程与教学评价趋势的影响,也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并且还以知识终结评价为主。德育作为一门学科来说,虽然以德育知识为主,但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知识内容同样重要。当我们以知识终结性评价为主时,其实是在关闭我们提升自身素养、价值观、道德观的有效之门。所以德育评价需要知、情、意、行四方面整体、全面的评价,需要诊断性、形成性、终结性三位一体的评价。

5、教师职业倦怠,工作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教学由教和学两方面组成。在学生体验到德育课程枯燥、乏味的时候,教师同样也感受到教学的疲惫。受学制的制约,德育在新疆中职学校是作为公共课设置的,没有专业课的身世显赫,所以并不为学生重视。部分学生对德育课程的认识仅限于及格。再加上教材所选内容的陈旧及其他原因,所以部分教师对德育缺乏一定的热情。当教师在工作中体会不到教学的灵性和创生性的时候,教师就会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逐渐形成职业倦怠,甚至出现厌教、弃教的行为。教师在长期的教学中,体会不到德育教学的喜悦和成功,体会不到德育的魅力,那么德育教学长期低效的现实也更容易被我们所理解。

二、任务引领教学法在新疆中职学校德育课程中实施的意义

“任务引领教学法打破传统讲授――接受的教学模式,采用生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方式,在任务引领下开展教学活动。在实施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学得知识、训练技能、探究学习方法、培养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专业水平。在任务引领教学法实施过程中,学生通过不断完成任务体验成功感和成就感,进一步激发其求知欲望,形成任务、知识增长、技能训练、专业提升的良性循环之路。”[7]

(一)转变德育课程理念,有利于教师课程理念及德育内容的更新

任务引领教学法是在任务的引领下,融合了讲授、讨论、演示、练习等方法。如果说讲授、谈话、讨论等方法是封闭方法的话,那么任务引领教学法是一种过程性、开放性的方法。从课程论的角度来说,封闭式的方法适用于课程的目标模式,而任务引领教学法适用于课程的过程和实践模式。

教师因受师范教育的影响,观念中惟以课程即教学科目为圭臬,忽视或根本杜绝其他的课程理念。这种观点为教师在课堂中喋喋不休地对课程内容进行条分缕析作了学理的支撑。这恐怕也是师生对德育没有兴趣的根源所在。所以如果想扭转德育课程实施的现状,首要的就是改变教师的课程观念。任务引领教学法以任务解决为目标,既重视解决结果,也重视解决过程,其在新疆中职学校的实施,能有效转变教师课程即教学科目的观念,树立教师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学习经验、预期的学习结果等新课程理念;其次,更新德育内容。任务引领教学法以任务的解决为核心,所以任务的选取尤为重要。在新疆中职学校所使用的德育教材中,基本以德育知识的传授为主,没有德育任务。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意识和能力对德育知识再加工,再加工的过程其实就是对德育知识进行同化和顺应的过程,即对部分知识删除,对部分知识保留和更新。教师在德育知识再加工的过程中,及时更新部分知识,使部分知识具有时代性,以适合青春期的学生身心发展。因此,教师在使用任务引领教学法的过程中,能有效更新德育内容。

(二)以任务解决为目标,有效解决方法、途径和评价的单一

任务引领教学法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完成教师所分配小组的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得知识、训练问题解决的能力、培养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

任务引领教学法的核心是任务的完成。教师依据德育教学目标分配给小组适量的任务。小组成员在了解自己的任务基础上,以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式,通过学习德育教材、查找相关德育资料、利用信息资源等途径有效解决小组分配的德育任务。由此可见,任务引领教学法在中职德育课程中实施打破原有的传授――接受教学模式,融合了讲授、演示、练习等方法,所以其更具开放性和综合性,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任务引领教学法在新疆中职德育课程中实施的教学途径也不再局限于课堂知识讲授,而是在课堂讲授的基础上,学生多渠道探寻问题解决的途径,多以亲自感受、实践的方式学得德育知识。

德育课程评价自身并不适合单一的知识终结性评价。任务引领教学法在新疆中职学校德育课程中的实施采用多元化、多渠道的评价方式。在评价方式上:在任务分配前,教师将使用诊断性评价对学生进行有效分组;在展示成果、交流提高阶段,教师将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在教师案例分析阶段,教师使用形成性评价对学生完成任务过程中的优劣进行评价。在评价主体上,主要以学生的自评和互评为主,同时兼顾到教师评价和社会评价。所以任务引领教学法在新疆中职学校德育课程中的评价是立体的、综合性的,能有效、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德育素养。

(三)以活动为引导,有效调动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

任务引领教学法在新疆中职学校德育课程中实施的任务分配,不同于职业中的任务,它应该属于教学活动。教学活动是教学过程中最具有创造性和灵动性的内容,因此成为教师经常使用的教学手段,也是最具吸引学生的教学方式。对教学活动的优势,我们从普通教育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和大力提倡活动课程即可窥一斑而见全豹。

任务引领教学法在德育课程中的实施,需要教师精心准备教学任务。教师在熟悉德育教材基础上,融入其对德育课程的理解,选取和任务有关的、具有时代特征的典型事例作内容。教师多选取师生感兴趣的材料,进行创造性地设计德育任务。这样无疑会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教师的职业倦怠,有利于教师养成正确的、健康的从业观。

目前,中职学校德育课程是最不为学生所喜欢的,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它传道式的宣讲。任务引领教学法在新疆中职学校德育课程中实施主要采用任务解决的方式,让学生在德育活动中学得德育知识、训练问题解决思维、培养良好的德育素养。特别是采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式,更大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实践性、合作性,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对学习、对任务解决的兴趣。

总之,任务引领教学法在新疆中职学校德育课程中的实施能有效更新德育内容,解决方法和途径单一问题,有效调动师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我们实施的过程中,切忌采用整齐划一的模式,否则任务引领将会成为学生的负担。

参考文献

[1]班华.现代德育论[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

[2]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3]杨道德.新时期中职学校德育理论与实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

[4]赵磊.“任务引领法”在《汽车结构与拆装》中的课堂教学设计[J].《科学时代》,2010年第23期.

[5]冯晓晖.“任务引领型”的《现场导游》课堂教学设计[J].《2009年度职教教改论坛文集》,2009.

小学德育实施的方法范文第6篇

公民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强调对公民道德观念的教诲,培养儿童忠于祖国的爱国主义情感,爱国主义被尊崇为最崇高的社会美德。在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公民意识已纳入品德课程的重要课程目标之一。在新版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了:旨在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德的公民奠定基础。本文从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品德课程中公民教育的实施现状分析出发,探索品德课程中实施公民教育的基本路径,并尝试归纳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的基本策略,从而为提高小学品德课程教学的有效性提供方法借鉴。

一、小学品德课程中公民教育的实施现状

1.公民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缺位

从现行小学品德课程的内容看,小学品德课程对公民教育的介绍内容明显缺位。尽管《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强调了公民教育的重要性,现行的小学品德教材在课程内容上涉及了心理健康教育、法律基本常识教育、权利与责任教育等。但是,综观12册品德教材,“公民”的分量还不够,还没有以“公民”为轴心。在教学方式上,现行的品德教材虽然安排了“小讨论”“小调查”的活动,但是这些活动仅仅停留于形式,公民教育的目的性不够明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很难将教材活动内容与公民教育直接联系。此外,在品德教材中出现的新闻时事、故事案例也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这些都制约了公民教育内容的有效选择。

2.公民教育课程内涵的理解偏差

教师在品德课程实施中,对公民教育的内涵经常把握不准。公民教育的目标是“以培养认同、理解、遵守与维护共和国宪法,关心及参与公共事务,具有独立思考与敢于承担责任,对民族的传统和文化有归属感的现代公民”。它主要的课程内容包括四个方面,即公民道德、公民价值观、公民知识和公民参与技能。然而,部分教师认为公民教育就是道德教育、知识教育。教师由于缺乏对公民教育课程内容的准确把握和深刻理解,导致在品德课堂上用大量时间讲解知识、灌输道德,如将法律条文、口号、准则等直接告诉学生。学生因为缺少经历课程内容的思考过程,缺乏道德的体验和行为的实践,因此对诸多公民教育的课程内容并不能完全理解。亦有教师认为公民教育就是公民教育实践活动,属于学校德育范畴,与品德课程无关,导致其在品德课程教学中根本不关注公民教育的开展。

3.公民教育课程活动的实施泛化

当前,小学品德课程教学中,实施公民教育“活动化”倾向日趋严重。众所周知,小学品德课程具有开放性的特点,教学空间要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从课堂向学校、家庭和社区扩展。在品德课程的实践中,我们发现:基于开放性的品德课程性质,有些学校在实施公民教育的时候,通常以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带领学生开展社区服务活动;有些学校围绕公民教育中“生命、合作、服务、环保”意识的养成,利用班队会、大队主题会、雏鹰假日小队等时间,开展了多种多样的主题活动;有些学校和班级,在每周或每节品德课上开展“新闻播报”的活动,让学生了解社会时事。这些活动的开展客观上推动了公民教育的课程实施。但是,上述各类活动开展呈现“点”状特点,大多属于“片段式”,尤其是一些以年级学生全员参与的主体活动,缺乏一定的逻辑框架,没有课程目标的分层设计。一定意义上说,如果对学生进行的公民教育仅仅局限于几次活动、几场节目,那是难以培养出具有现代公民意识的未来公民的。因此,公民教育必须“课程化”,避免课程活动教育目的性的缺失,注意将公民教育课程的教育性渗透到品德课堂教学、课程活动的方方面面。

二、小学品德课程中实施公民教育的基本路径

实施公民教育的过程中,不仅强调政治概念和道德原则的传授,而且还非常注重公民社会所必需的知识、技能与品性的传授和训练,致力于公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如何在小学品德课程中有效实施公民教育,笔者认为不仅要充实公民教育的内容,更要将公民教育深入学生的日常生活,着力指导学生的日常行为实践。具体实践的路径如下:

1.把准公民教育与品德课程内容的契合点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分六个方面介绍了课程内容。仔细研读品德的课程内容,不难发现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公民教育元素。如在“体会同学之间真诚相待、互相帮助的友爱之情;学会和同学平等相处,知道同学之间要相互尊重,友好交往”这一课程内容中就蕴含着尊重、民主、平等的公民教育理念;又如“了解本地区交通情况,知道有关的交通常识,自觉遵守交通法规,注意安全”的课程内容注重公民“规则”和“自律”意识的养成,这与公民教育理念具有一致性。因此,需要对品德课程内容进行认真的梳理,找准品德课程内容与公民教育的内容契合点,并进行系统整合,使公民教育有机地融入到品德课程教学中。

2.明晰公民教育与学生日常生活的结合点

现任美国课程发展与管理协会主席S・拉姆勒指出:“为培养21世纪的公民,我们必须不断设法帮助学生学会用他人的眼光、心理、心态来看待事物,建立一种要求我们为地球上人们更好地生活负责的价值体系。”公民的意义是积极地“做公民”,而不是消极地“是公民”。只有经过课程实践环节,公民知识才能转化为公民意识,也就是说公民才能学会如何做公民。在品德课程教学中,如何更好地指导学生的生活实践,公民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可以给我们提供诸多启示。譬如:品德课堂教学从学生存在的生活问题或社会问题出发,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进行行为的实践与训练。通过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判断与思考,所得出的结论与方法,才能够深入学生的心灵,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知与行的统一。因此,公民教育不仅仅局限于课堂、课本,而是要延伸到课堂以外的校园生活和社区,让学生在广泛地参与中接受教育,使学生在日常生活的社会探究、社区服务以及干预社会公共政策的课程活动中,进一步得到学科教师的支持和指导,同时也赋予学科教学更多的社会现实性。只有找准公民教育与学生日常生活的结合点,才能真正直面学生的公民教育问题所在,进而有效指导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实践。

三、小学品德课程中保障公民教育规范运行的基本策略

基于对当前小学品德课程中公民教育实施现状的分析,为保障品德课程中实施公民教育的有效性,建议采取如下教学策略:

1.聚焦标准,着力公民教育要求的目标化

品德课程教学需要聚焦课程标准,切实将公民教育的要求具体化为课堂教学目标。因为教学目标是课程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必须基于目标进行课程教学。在品德课程教学中渗透公民教育理念,首先,要从教学目标入手。教师在充分解读课程目标的基础上,结合学情以及公民教育的要求,精心拟定课堂教学目标,完成对课程目标的分解和对公民教育要求的整合,从而让公民教育要求渗透到课堂教学目标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与方法、知识三个方面中。因此,只有当教师的心中有了目标,对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做好准确的定位,才能设计出注重培养公民意识的教学方案,并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

案例:

以苏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从一滴水说起》一课为例,比较两种课程教学目标的异同。

评析:教学目标1注重知识目标,而在“能力与方法”方面几乎没有提及。教学目标2中则比较详尽地阐述了“能力与方法”目标,其中包含着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需要对学生着重培养的能力,注重了公民意识的培养。教学中明确了公民教育的目标点,教师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有的放矢地渗透。因此,公民教育的要求如何具体化为课堂学习目标,是品德教师要具备的专业能力之一。

2.突出重点,凸显学生思考过程的深刻化

品德课程中公民教育的实施应突出重点,公民教育致力于培养公民“清醒的思考能力”,善于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小学生正处于道德观、价值观的萌芽阶段,在品德教学中,要带领学生经历思考判断的过程,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社会事务和现象,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要把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作为教学重点,而不是将课本中的知识以及由课本内容延伸的数据、法律条文等逐一呈现。在品德课程教学中,了解这些公民教育知识仅仅是第一步,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学会思考,提出自己的想法。我们不妨可以这样理解:课本知识为学生的独立思考提供依据,做好铺垫,而学生如何“清醒地思考”并做出选择和判断是教学的重点。教师不能给学生结论,而是要引发学生提出不同的疑问和想法,使其相互碰撞,并在问题之中思考和研究,从而解决问题。为了解惑,需要学生首先掌握事实材料,教师只是提供相关信息供学生思考。其次,学生在掌握已知事实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质疑,如:“你怎么看待这一现象?发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政策的出台能起到什么作用?你认为什么方法可以更好地解决问题?”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讨论分析。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引导、总结和提升。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培养与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久而久之还会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改变了,学生的行为实践也会改变。

3.把握细节,关注公民教育课程的隐性化

品德课程教育中需要着眼教育细节,切实关注公民教育课程内容的隐性影响。从一定意义上说,公民教育首先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设计。杜威的“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对公民教育的实施尤为重要。在品德教学中,我们不仅要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渗透公民教育理念,还要关注课堂教学中一些隐性课程对学生的重要影响。

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关系是课堂教学中重要的隐性课程。公民教育强调“符合公正原则的师生关系”,这要求教师要以身作则在师生交往中展现自由、争议、法治、积极参与等公民价值与品质,做好榜样;所谓“符合关怀原则的师生关系”则要求教师以学生的发展为最高目的,在师生互动中充分展现现代公民尊重他人、宽容、关怀等品质,以帮助学生塑造积极的公民形象。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会形成一种权利结构。有的教师比较强势,会和学生抢话语权;有的学生能力较强,往往在课堂中享有更多的机会……因此,我们要从隐性课程的角度反思自己的教学:我们有没有倾听学生的思想?有没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没有对能力稍弱的孩子付出更多的关怀?……这些细节也应渗透公民教育的理念,这样才能避免形成“反公民教育”的教学实践。

小学德育实施的方法范文第7篇

【2017小学师德师风建设实施方案】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树立我校教师队伍良好风貌,展现教育新形象,促进教育和谐均衡发展的重要手段;是进一步提高育人质量、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迫切要求。为全面贯彻落实全国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省教育厅《关于“十二五”期间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师德建设的意见》,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质,强化教育系统行风建设,增强师德师风建设的实效性。根据阳教字〔2017〕62号《阳城县教育局关于在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活动的实施方案》,特制定芹池中心小学师德师风建设活动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以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核心,以规范教师从教行为为重点,紧密结合“创先争优”活动,认真贯彻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强化师德教育,践行师德规范,弘扬高尚师德,着力解决师德建设中的突出问题,推进师德建设工作改进创新,努力形成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着力营造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服务育人的浓厚氛围,激励教职工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二、目标任务

(一)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

引导全校教师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学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优良的思想政治素质影响和引领学生。

(二)进一步树立正确的教师职业理想

增强教师的职业光荣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培养优秀人才、发展先进文化和推动社会进步为己任,志存高远、爱岗敬业,自觉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

(三)进一步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

大力弘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务实求真精神,进一步增强教师主人翁责任感,热爱教育,热爱学校,热爱学生,尽职尽责,教书育人,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廉洁从教,依法执教。

(四)进一步规范教师的育人行为

教师的高尚言行、完美品德,是学生直接模仿和接受感化的重要来源。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严谨治学,为人师表,精心育人,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主要措施

(一)加强“三观”教育,提高教师思想政治教育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学习贯彻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严格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以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崇高的人生追求影响和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二)加强师德教育,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

认真学习贯彻《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明确师德建设目标,把师德教育工作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提升教师素质,使教师队伍具备优秀的道德品质、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规范的职业素养。

(三)营造良好氛围,健全工作长效机制

积极探索新形式下师德师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提高师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做到依法治校、依法治教,建立以德育人、甘于奉献,热爱学生、诲人不倦,严谨治学、精业勤业,团结协作、携手共进,尊重家长、共同育人,廉洁从教,为人师表,爱岗敬业的良好氛围。

(四)开展主题活动,落实建设具体措施

实施“共产党员承诺亮牌”工程,积极开展“比修养、比学习、比奉献、比业绩,争创职业道德优秀,教育教学优良,学生家长满意”的师德主题教育活动和“师爱进万家”的专题活动,让广大教师成为“勤奋学习的模范、师德修养的模范、教书育人的模范、服务学生的模范、遵纪守法的模范”,使师德师风建设任务落到实处。

(五)关心教师心理健康,提高教师心理调节能力

树立“尊师重教、科教兴校”良好气氛,切实提高教师地位,尊重教师劳动成果、理解教师苦衷、减轻教师过重的社会压力和心理负荷,创设一个融洽、温馨、积极进取的工作环境,将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纳入目前实施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提高教师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减小心理症状出现率。

(六)完善考核办法,实现师德“一票否决制”

完善师德师风考核办法,与教师签定师德师风建设目标责任书,严格执行“芹池中心小学教职工职业道德考核办法和教师十不准”:

1.不准宣扬封建迷信和歪理邪说,传播有害学生身心健康的观点和思想。

2.不准参与、酗酒等违公德和职业道德的不健康不文明活动。

3.不准从事有偿家教,违规从事校外教学、培训辅导。

4.不准体罚、变相体罚学生或者出现其他侮辱学生人格尊严、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

5.不准向学生推销或变相推销辅助材料、书籍和各类商品。

6.不准向学生、家长索要钱物,托办私事。

7.不准擅自停课、缺课、上无准备之课和不布置、不批改学生作业。

8.不准上课时间接听私人电话或与课堂教学无关的事。

9.不准弄虚作假、欺上瞒下、。

10.不准参加封建迷信和组织活动。

对有违反以上教师职业道德不良行为之一的,即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年终考核为不合格等次。

四、实施步骤

(一)动员学习阶段(2017年9月——10月上旬)

1、成立领导组,制定师德师风建设实施方案,9月 日召开教职工大会,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活动目标、任务和具体方法步骤。

2、强化学习,

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集体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的方法,进一步提高全校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对加强自身师德修养意义的认识,增强以德治教,依法治教的意识。

①组织教职工学习《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教师法》、《义务教育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公民道德实施纲要》、《阳城县教育局关于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活动的实施意见》以及阳城县教育局《关于认真学习贯彻县教育局长范学斌同志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深化课程改革”会议上讲话精神的通知》等文件精神;进一步提高全校教职工,特别是青年教师对加强师德师风教育活动重要意义的认识,规范言行,树立良好师表形象的自觉性。等法律法规和相关文件,学习优秀教师的典型事迹,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

②开展拒绝有偿家教、拒绝滥定教辅资料、拒绝违规收费的倡议活动。学校有倡议,教师有表态,学生家长有评价。

③开展“说我身边的师德风范”征文和演讲活动,大力宣传身边的优秀教师事迹。(每个年级组至少两篇)

活动要求

各小组至少安排4次以上集中学习,每次有记录,有体会。每个教职工读书笔记不少于4篇,学习心得不少于2篇(此项工作10月10日前完成)。通过开展各种活动,使学校干部和教职工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依法执教和为人师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积极创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

2、结合实际,通过橱窗、宣传栏、广播等载体进行广泛宣传动员,充分发挥学生家长及社会舆论的作用,积极营造良好的活动氛围。

3、结合实际,拟定和签定师德师风建设目标责任书。

4、党员教师亮牌上岗。

(二)自查自纠、民主评议阶段(2017年10月中下旬)

1、活动内容

组织教职工从思想和行为上回顾自己的从教经历,对照以下标准进行深刻剖析,写出书面材料。(不少于2000字)

①思想方面有没有违背教育方针、政策,散步传播有害学生身心健康的思想言论;有没有只顾个人得失,不顾全大局,或只教书不育人的思想。

②工作方面有没有敷衍塞责、马虎从教,不备课,不批改作业等行为;有没有拒不接受学校正常工作安排,消极怠工,甚至擅自脱岗;有没有不爱学习,不钻研业务,将他人的成果据为己有用于晋职晋级的行为;有没有讽刺、挖苦学生,歧视后进生,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行为。

③行为方面是否存在有偿家教,向学生、家长推销教辅资料,接受或索要学生、家长财物等以教谋私的行为。

④学校认真查找是否有违反规定乱收费、强行推销教辅资料、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等办学行为不规范的问题。

2.阶段要求

①以年级组、后勤组为单位,开展小组活动和集中活动相结合的办法。学校领导实行包组负责,深入下去和教职工一起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②在个人剖析的基础上,召开民主评议会,邀请镇分管领导和学生家长代表参加;

③向学生家长和社会发放征求意见书,征询学生家长和社会对学校办学及教职工工作状况的意见和建议,接受他们对学校和教职工工作的评议及批评。

④评议结束后,各小组将民主评议过程中教职工存在的各种个性、共性问题及学校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梳理,形成自查报告。(10月底前上交办公室)

(三)建章立制落实整改阶段(2017年11月)

1、制定整改方案。学校针对各小组的自查报告,综合梳理出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共性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整改,逐步逐项予以落实解决,直到社会和群众满意为止。

2、建立健全制定。在整改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学校师德师风考核制定,改革和创新师德师风评价办法;建立健全师德师风学习教育制度经常性的开展师德师风教育活动;建立健全师德师风奖惩制度,褒奖先进典型,惩处失德行为;建立健全师德师风民主监督制度,及时发现、解决师德师风问题;建立健全师德师风档案制度,把思想政治素质、思想道德品质作为必备条件和重要考察内容,并实行一票否决。要把师德表现作为教职工绩效考核和评优奖励、职务评聘绩效工资分配等的重要依据,对严重失德行为者,五年内不得晋升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不评先进;影响恶劣者,调离教师岗位,直至解聘,并依法撤销教师资格。

3、建立长效机制。教职工师德师风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我校要以此次师德师风建设活动为契机,不断改进实施办法,建立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将教职工职业道德教育与教育改革、教育科研相结合,从内容、形式、方法上不断创新,努力提高师德师风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教育效果。

(四)、总结剖析,综合评价阶段(2017年12月20日前)

活动内容

学校积极组织开展“三评”活动。学生评教师、教师评校长、家长评学校。让干部的工作作风、教师的师德师风、教育教学质量及学校管理的方方面面自觉接受社会和学生家长的监督,评议结果公开,切实改变学校和教师的工作作风。各小组及时开展自评总结和分析,认真总结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经验和成就,用典型的力量带动人,用先进的力量引导人,用榜样的力量鼓舞人,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先锋模范作用,使广大教师学有榜样、赶有目标,使师德水平有大幅提升。

阶段要求

学校将把师德师风建设与教师的择优上岗、晋级、评聘职称、评先推优、绩效考核相挂钩。对违反从教行为和职业道德缺失的,将进行严肃处理。

小学德育实施的方法范文第8篇

论文摘要:在学校道德素质教育中,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引导学生逐步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正确的道德观念。养成教育在道德素质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养成教育是学生道德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要从小抓起,从早抓起。确立科学、合理的行为习惯标准,是养成教育的重要方面。

道德素质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和体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养成教育在学校道德素质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要遵循青少年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根据德育工作的总体目标,科学地规划各教育阶段的具体内容、实施途径和方法。”按照这一要求,在学校道德素质教育中,应当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注重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

一、养成教育是学生道德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追溯我国教育的渊源,早在古代就有“蒙以养正”的思想。蒙以养正是指德育工作要从小抓起,从早抓起。孔子提出“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的论述。这些古训都是把养成教育作为儿童德育的有效途径,对后世儿童乃至青少年的道德教育产生了经久不衰的积极作用。

在探讨学生道德素质教育时,应当认识到道德素质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它既不像语文、数学或其他学科那样具有明显的“知识”性,也不具有音、体、美、劳那样的“技能”性,而是具有养成教育的“引行”性,它从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人手,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近年来有人提出“思想品德课程”是“修养课”,高等学校思想品德课程一直开设为“思想道德修养”课程,就是以此为依据的。

二、要确立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养成教育内容和行为习惯标准

进行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确立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养成教育基本内容和行为习惯标准。

从养成教育的基本内容看,中共中央于2001年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明确提出的二十字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即“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为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确立了养成教育的原则性的内容。但在教育中如何将二十字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付诸实施,换句话说,如何将教育落到实处,则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根据学生不同年龄身心发展特点确定具体的内容和进行适当的分类。小学生养成教育可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生守则》为依据确定其基本教育内容,中学生可以《中学生有关日常行为规范》作为养成教育的基本依据,大学生可以《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为依据,确定其养成教育的基本内容。这里应当特别指出的是,我国比较注重中小学生的养成教育,忽视大学生的养成教育,而事实上,大学生的养成教育仍然非常必要。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是一个不断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自我完善的过程。大学生从身心发展特点看,同样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因此,要充分认识大学生养成教育的极端重要性。总之,要重视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诸如诚实、虚心、正直、宽容、自尊、自责、自爱、自信、自强等的形成。

要引导学生热爱祖国、遵纪守法、热爱劳动、爱护公物、关心集体、助人为乐、勤俭朴素、刻苦奋发、团结友爱。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基础文明的培养教育。基础文明素质的养成,是养成教育的重要内容,基础文明行为的好坏,反映了学生的精神风貌和形象,不积小德无以成大德,不从基础文明做起,就难以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因此,在养成教育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即要从文明用语、礼貌待人等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做起,严格约束自己,切不可“善小而不为”,“恶小而为之”。

确立科学的、合理的行为习惯标准,也是养成教育的重要方面。由于人的道德行为习惯不是先天形成的,而是后天习行的。因此,在行为养成的过程中总会表现出一定的行为标准或行为深度,即人的行为习惯在形成过程中表现到何种程度才算达标、行为标准分哪些“级别”水平。有的专家将每一行为习惯从程度上分成三级水平:自发、自觉、自动化。“自发”是出于个体的本能需要而产生的行为,具有随意性和情境性,是不稳定的。“自觉”是一种有外力催促的中性行为,但它带有主观情感色彩。“自动化”是一种不假思索的行为习惯,或者说是一种行为定势,达到了孔子所谓的“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

三、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养成教育实施方略

(一)构建全方位的德育结构体系

德育工作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学校、社会、家庭全方位齐抓共管,在实施中可建立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的德育体系,使三者之间相互联系、互为补充,形成合力。学校是养成教育的主渠道,它既承担着道德认识上的教化,又肩负着行为上的规范训练,同时还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评价。对于家庭中的养成教育,我们着力强调环境熏陶,重视父母用自身的模范行为去影响和教化孩子,注重潜移默化地去启迪孩子以达到“近朱者赤”的目的。关于社会教育,就是要为广大青少年学生构建一个有良好社会风气的大环境,让他们在良好的社会环境下接受教育,从而促进其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二)制定养成教育实施制度

要建立起养成教育的实施制度,使学生的养成教育有章可循,形成规范化和制度化。要分别制订出学生系列养成教育规范,以及落实学校和教师养成教育计划的管理职责和制度等。制度的落实是养成教育计划付诸实践的有效措施。因此,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每所学校围绕养成教育的系列内容可以制定诸如《文明学生标准》、《文明班级标准》、《学校德育工作纲要》、《道德教育实施细则》、《德育工作管理制度》、《学生德育考核评估标准》等,用以规范学校和教师执行养成教育工作的状况,促进学生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

(三)注重在养成教育中因材施教

人们一直把因材施教作为智育中的原则和方法,其实它同样适应于德育。我国古代思想家荀况在他的沉气、养心艺术中,极力主张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来实施德育,这一观点对后世影响极大。平时我们鼓励班主任要根据学生不同性格类型,加强扬其长而补其短的训练。例如,在学校特别是中小学教育中,对倔强的孩子,要注意引导其养成柔顺调和的性格;对于性格内向的孩子,要注意引导其形成豁达开朗的性格;对于气量狭小遇事就犯愁的孩子,要注意引导其开阔胸怀;对于没有学习志向的孩子,要注意引导其树立远大理想,等等。除了在性格方面因材施教外,还应注意培养特殊家庭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如有些家庭条件过于优越,且家长缺乏教育方法的孩子,往往得到家长过多的溺爱,花钱如流水,勤俭节约习惯差;目前社会上的离婚率呈升高的趋势,生长在父母离婚这样特殊家庭的孩子,不仅失去父母的严教,而且经常会遇到父母的痛哭流涕、打打闹闹,或是痛骂、责备,甚至要受父母的毒打。长此下去,孩子很可能会染上恶习。对于这些情况,学校及其辅导员、班主任、德育教师都应予以高度重视,要以特殊的关爱,根据不同家庭情况,采取适当的特殊教育方式作为补救措施,进行因材施教。

小学德育实施的方法范文第9篇

【2017小学师德师风建设实施方案】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树立我校教师队伍良好风貌,展现教育新形象,促进教育和谐均衡发展的重要手段;是进一步提高育人质量、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迫切要求。为全面贯彻落实全国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省教育厅《关于“十二五”期间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师德建设的意见》,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质,强化教育系统行风建设,增强师德师风建设的实效性。根据阳教字〔2017〕62号《阳城县教育局关于在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活动的实施方案》,特制定芹池中心小学师德师风建设活动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以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核心,以规范教师从教行为为重点,紧密结合“创先争优”活动,认真贯彻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强化师德教育,践行师德规范,弘扬高尚师德,着力解决师德建设中的突出问题,推进师德建设工作改进创新,努力形成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着力营造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服务育人的浓厚氛围,激励教职工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二、目标任务

(一)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

引导全校教师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优良的思想政治素质影响和引领学生。

(二)进一步树立正确的教师职业理想

增强教师的职业光荣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培养优秀人才、发展先进文化和推动社会进步为己任,志存高远、爱岗敬业,自觉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

(三)进一步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

大力弘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务实求真精神,进一步增强教师主人翁责任感,热爱教育,热爱学校,热爱学生,尽职尽责,教书育人,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廉洁从教,依法执教。

(四)进一步规范教师的育人行为

教师的高尚言行、完美品德,是学生直接模仿和接受感化的重要来源。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严谨治学,为人师表,精心育人,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主要措施

(一)加强“三观”教育,提高教师思想政治教育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严格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以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崇高的人生追求影响和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二)加强师德教育,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

认真学习贯彻《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明确师德建设目标,把师德教育工作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提升教师素质,使教师队伍具备优秀的道德品质、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规范的职业素养。

(三)营造良好氛围,健全工作长效机制

积极探索新形式下师德师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提高师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做到依法治校、依法治教,建立以德育人、甘于奉献,热爱学生、诲人不倦,严谨治学、精业勤业,团结协作、携手共进,尊重家长、共同育人,廉洁从教,为人师表,爱岗敬业的良好氛围。

(四)开展主题活动,落实建设具体措施

实施“共产党员承诺亮牌”工程,积极开展“比修养、比学习、比奉献、比业绩,争创职业道德优秀,教育教学优良,学生家长满意”的师德主题教育活动和“师爱进万家”的专题活动,让广大教师成为“勤奋学习的模范、师德修养的模范、教书育人的模范、服务学生的模范、遵纪守法的模范”,使师德师风建设任务落到实处。

(五)关心教师心理健康,提高教师心理调节能力

树立“尊师重教、科教兴校”良好气氛,切实提高教师地位,尊重教师劳动成果、理解教师苦衷、减轻教师过重的社会压力和心理负荷,创设一个融洽、温馨、积极进取的工作环境,将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纳入目前实施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提高教师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减小心理症状出现率。

(六)完善考核办法,实现师德“一票否决制”

完善师德师风考核办法,与教师签定师德师风建设目标责任书,严格执行“芹池中心小学教职工职业道德考核办法和教师十不准”:

1.不准宣扬封建迷信和歪理邪说,传播有害学生身心健康的观点和思想。

2.不准参与、酗酒等违反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的不健康不文明活动。

3.不准从事有偿家教,违规从事校外教学、培训辅导。

4.不准体罚、变相体罚学生或者出现其他侮辱学生人格尊严、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

5.不准向学生推销或变相推销辅助材料、书籍和各类商品。

6.不准向学生、家长索要钱物,托办私事。

7.不准擅自停课、缺课、上无准备之课和不布置、不批改学生作业。

8.不准上课时间接听私人电话或与课堂教学无关的事。

9.不准弄虚作假、欺上瞒下、玩忽职守。

10.不准参加封建迷信和邪教组织活动。

对有违反以上教师职业道德不良行为之一的,即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年终考核为不合格等次。

四、实施步骤

(一)动员学习阶段(2017年9月——10月上旬)

1、成立领导组,制定师德师风建设实施方案,9月 日召开教职工大会,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活动目标、任务和具体方法步骤。

2、强化学习,

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集体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的方法,进一步提高全校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对加强自身师德修养意义的认识,增强以德治教,依法治教的意识。

①组织教职工学习《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教师法》、《义务教育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公民道德实施纲要》、《阳城县教育局关于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活动的实施意见》以及阳城县教育局《关于认真学习贯彻县教育局长范学斌同志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深化课程改革”会议上讲话精神的通知》等文件精神;进一步提高全校教职工,特别是青年教师对加强师德师风教育活动重要意义的认识,规范言行,树立良好师表形象的自觉性。等法律法规和相关文件,学习优秀教师的典型事迹,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

②开展拒绝有偿家教、拒绝滥定教辅资料、拒绝违规收费的倡议活动。学校有倡议,教师有表态,学生家长有评价。

③开展“说我身边的师德风范”征文和演讲活动,大力宣传身边的优秀教师事迹。(每个年级组至少两篇)

活动要求

各小组至少安排4次以上集中学习,每次有记录,有体会。每个教职工读书笔记不少于4篇,学习心得不少于2篇(此项工作10月10日前完成)。通过开展各种活动,使学校干部和教职工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依法执教和为人师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积极创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

2、结合实际,通过橱窗、宣传栏、广播等载体进行广泛宣传动员,充分发挥学生家长及社会舆论的作用,积极营造良好的活动氛围。

3、结合实际,拟定和签定师德师风建设目标责任书。

4、党员教师亮牌上岗。

(二)自查自纠、民主评议阶段(2017年10月中下旬)

1、活动内容

组织教职工从思想和行为上回顾自己的从教经历,对照以下标准进行深刻剖析,写出书面材料。(不少于2000字)

①思想方面有没有违背教育方针、政策,散步传播有害学生身心健康的思想言论;有没有只顾个人得失,不顾全大局,或只教书不育人的思想。

②工作方面有没有敷衍塞责、马虎从教,不备课,不批改作业等行为;有没有拒不接受学校正常工作安排,消极怠工,甚至擅自脱岗;有没有不爱学习,不钻研业务,将他人的成果据为己有用于晋职晋级的行为;有没有讽刺、挖苦学生,歧视后进生,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行为。

③行为方面是否存在有偿家教,向学生、家长推销教辅资料,接受或索要学生、家长财物等以教谋私的行为。

④学校认真查找是否有违反规定乱收费、强行推销教辅资料、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等办学行为不规范的问题。

2.阶段要求

①以年级组、后勤组为单位,开展小组活动和集中活动相结合的办法。学校领导实行包组负责,深入下去和教职工一起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②在个人剖析的基础上,召开民主评议会,邀请镇分管领导和学生家长代表参加;

③向学生家长和社会发放征求意见书,征询学生家长和社会对学校办学及教职工工作状况的意见和建议,接受他们对学校和教职工工作的评议及批评。

④评议结束后,各小组将民主评议过程中教职工存在的各种个性、共性问题及学校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梳理,形成自查报告。(10月底前上交办公室)

(三)建章立制落实整改阶段(2017年11月)

1、制定整改方案。学校针对各小组的自查报告,综合梳理出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共性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整改,逐步逐项予以落实解决,直到社会和群众满意为止。

2、建立健全制定。在整改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学校师德师风考核制定,改革和创新师德师风评价办法;建立健全师德师风学习教育制度经常性的开展师德师风教育活动;建立健全师德师风奖惩制度,褒奖先进典型,惩处失德行为;建立健全师德师风民主监督制度,及时发现、解决师德师风问题;建立健全师德师风档案制度,把思想政治素质、思想道德品质作为必备条件和重要考察内容,并实行一票否决。要把师德表现作为教职工绩效考核和评优奖励、职务评聘绩效工资分配等的重要依据,对严重失德行为者,五年内不得晋升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不评先进;影响恶劣者,调离教师岗位,直至解聘,并依法撤销教师资格。

3、建立长效机制。教职工师德师风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我校要以此次师德师风建设活动为契机,不断改进实施办法,建立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将教职工职业道德教育与教育改革、教育科研相结合,从内容、形式、方法上不断创新,努力提高师德师风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教育效果。

(四)、总结剖析,综合评价阶段(2017年12月20日前)

活动内容

学校积极组织开展“三评”活动。学生评教师、教师评校长、家长评学校。让干部的工作作风、教师的师德师风、教育教学质量及学校管理的方方面面自觉接受社会和学生家长的监督,评议结果公开,切实改变学校和教师的工作作风。各小组及时开展自评总结和分析,认真总结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经验和成就,用典型的力量带动人,用先进的力量引导人,用榜样的力量鼓舞人,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先锋模范作用,使广大教师学有榜样、赶有目标,使师德水平有大幅提升。

阶段要求

学校将把师德师风建设与教师的择优上岗、晋级、评聘职称、评先推优、绩效考核相挂钩。对违反从教行为和职业道德缺失的,将进行严肃处理。

小学德育实施的方法范文第10篇

一、当前学校德育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评价机制不全,教育观念转变困难重重

学校教育唯分数论,育人观念淡漠。在应试教育体制下,一切教育评价的着眼点都聚焦在学生考试分数上,部分教师将“教书”和“育人”分割开来,忽视了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

德育机构健全,但工作后劲不足。德育内容滞后,重大节轻小德。在当前的中小学德育内容中,极多地注重政治立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热爱祖国等大的思想理念的培养,而较少地重视行为习惯、理解尊重、交流合作等细节品行的养成。

2.教学与实践脱节,学生参与体验不足

由于一些教师以学科考试分数作为教育得失的衡量标准,不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感体验和学习方法的习得,以及学生自我发展能力的提升等。为了保证教材知识点的传授,有的老师简化或干脆省略掉课堂探究学习活动。

3.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脱离,德育资源缺乏必要整和

小学品德教育只是整个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中的一个方面,从来不可能孤立地只存在于学校课堂教学之中。而目前的小学品德教育却存在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严重脱节的现象,没有建立一定的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沟通交流的长效机制,影响了德育资源合力的形成和发挥。

二、学校德育工作改进思路

1.改革评价机制,促进德育观念的转变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让学生从学科或生活的问题出发,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历经探索过程,获得理智的情感体验,积累知识和学习方法。如发挥少先队、政教处等德育专门机构的职能,开展各种形式的符合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活动,让学生受到德育熏陶。

2.采用探究性学习方法,鼓励学生参与德育实践

采用探究性学习方法,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和实施中,找到教学与学生生活的结合点和切入点,引导学生用探究性学习的方法进行德育教学。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通过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知活动,在各种观点的碰撞、争论中学习德育知识,发展品德情操。

3.整合各种资源,优化育人环境

学校可以通过开家长会、举办家长培训班、聘请法治副校长、德育辅导员定期到校上课等方式,提高中小学德育工作的丰富性和感染力。同时,学校和当地政府执法部门还应当优化中小学生成长的育人环境,用开放性的德育观念和优良的德育环境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三、学校德育工作具体改进办法

(一)加强计划制定

一个详尽、周密而具体的工作计划,可以使德育工作有序地进行。制定德育计划应包括以下内容:

1.制定德育目标。德育目标是小学德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2.制定德育工作的内容及实施步骤。德育工作内容应根据小学的德育目标来确定,使内容符合于培养目标的要求。

3.确定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是影响小学德育效果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组织实施

小学德育工作的组织实施,是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实际过程,是德育工作的核心。具体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建立健全小学德育管理网络和统一的指挥系统。学校应建立在校长领导下的,由校长、党支部(总支)书记、部分师生员工、家长代表、社区代表等参加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其职责是组织校内外各方面的力量,协调校内各组织、各职能机构以及学校与家庭、社会间的关系,宏观指挥并指导德育工作的进行,监督检查各方面的工作,做好德育质量的评定以及总结等工作,这是进行德育工作的组织保证。

2.开辟多种教育途径,使德育在学校教育中无所不在。在新的形势下,以往仅通过思想品德课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单一途径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代教育工作的要求,因此,开辟德育工作的多种渠道和多种途径已是大势所趋。

学生不应仅仅从教师那里获得德育知识,明白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家庭、社会(包括各种媒体)、集体等也是对他们进行德育的重要力量和媒介。同时,更不可忽视小学生自我教育的力量。由此,应建立全方位的德育体系,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为逐步形成共产主义的人生观与世界观打下基础。

(三)质量检控

德育质量的检查与控制是德育管理的中继过程,也是对德育工作与德育成果验收的必要环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制定德育工作的质量标准。德育质量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是一个标准化工作,因此,一定要符合小学的实际。此外,为了便于检查评定,标准本身一定要明确化、系列化、层次化、具体化,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小学德育实施的方法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小学德育;实效模式;实践;探索

引言:目前就小学德育工作来讲,它的实效性并不充足,主要原因是德育的目标过于高、大、空。德育内容在某种程度讲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它的实施过程违背了小学生的道德发展和认知能力,德育方法趋于简单化,没有前后关联,并且学生作为德育的主体,却仅在接受教育,道德的主动性并没有被激发出来。而细节的方法是将实现目标、内容分类、操作过程等方面细化到学生容易接受的程度,完全满足小学生作为道德主体的需求,将其内在的潜能激发出来,让小学生可以在看得见、摸得到的实践环境中成长。细节德育主要强调两方面:首先,德育目标、内容、过程、方法的细化,用每一点关键细节当做教育实践的支撑点,创建细节德育的实施体系。促进做人做事的原则,从学生的内心开始建立道德素质。

一、德育和德育实效性的定义

1、德育。指的是教育者通过一定的社会或阶段需求及受教育者的品德构成发展的规律,在教育者施教以及受教育者受教的相互制约的过程里,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把一些社会或阶段的思想政治准则以及法律道德规范转变成受教育者思想、政治、道德品质方面的活动。

2、德育实效性。指的是德育的实际效果,也就是学校在执行德育时所要到达的预定目标以及学生对学校教育的接受程度之间的问题。

二、我国小学德育教育内容方面的误区

从建国初期到新课改之间,我国的小学德育内容具备了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纪教育、心理教育、道德教育五大方面。这其中表现出来的方向是毫无疑问的,它们都是一个人应当具备的品德,也是一个社会可以发展的基础。可是如此完善的小学德育内容在结构方面来看,实施的过程还具有一定的缺陷。

1、追求全面,希望可以让德育内容八面玲珑,使得小学生的德育负担过重。小学德育内容基本呈现的是将所有社会的道德规范和要求均包含在内的状况,我们实际上是在用一种“完美”的准则来要求小学生。可是不论是从理论方面来讲,还是从实践方面来讲,我国的道德教育以主流方面来看依旧处于一种传统的模式当中。这样的模式将道德教育的过程只看成是对学生施加外部影响的过程,而施加的影响主要指既定的道德标准,强调的是养成符合学生的行为规范。

因此,内容的繁重以及传统的道德模式就会令德育变成小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的另一门知识性课程。并且社会的发展对于每个学生的成长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个体需要具备的品德也逐渐增多,在传统的德育观念里,小学生只可以接受道德规范及概念的灌注,因此,小学生严重的负担可想而知。

2、远离社会生活实际的德育内容,构成学生的双重人格

(1)我们为小学生灌注的道德品德规范是一项被脱离生活的理性道德升华,它仅是一种抽象的、空洞的行为规范,它要展现和表达的也仅仅是人的行为表现,没办法穿透人的内心。远离生活的德育,反而会令道德和品德过于形式化、抽象化。这就使得我们很容易理解小学生心中的一些困惑。

(2)当代社会正处在转型阶段,产生巨大转变的人们对于经济、价值的观点用不同方式向学校传授的道德规范宣战,而传统的理想化道德教育以及统一的道德评论规范,却令学生在教育的过程里缺乏自由的空间以及自主判断的能力,他们已经习惯被动的听从命令、被动的接受。长期下去,很多小学生就变成了表面君子,实际小人。从小就养成了说大话、说假话、说空话的习惯。

3、忽略学生的心理状态,将目标作为起点的德育内容,降低小学德育的实效性。建立小学德育起点的最基础的两方面就是德育目标以及小学生已具备的心理特质。当前小学德育内容的选择更多的会被我国的社会价值取向所影响,德育体系的完善以及社会发展的期望,都忽视了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接受能力,脱离了小学生的思维、意识、知识等方面的发展,把小学生看做大人。这造成了小学的德育教育很难获得学生的认同,也更加难以激发出强烈的道德情感以及道德需求,有的还会引发学生逆反的心理。

三、提高小学德育实效模式的方法

1、真正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调查发现,小学生的道德发展是受到主体和环境的相互作用的过程。所以,小学生作为自己道德发展的主人,对学生的德育工作应当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可以用积极的态度去实践、去探索,构成自己独有的思想品德结构。小学生在发挥自身主体作用的过程里,可以激发参与意识,建立小学生的远大理想以及奋斗目标,让学生可以在成功中体会到成就感,这样才能真正将学校的德育工作发挥出来。学校为学生采取德育教育,是为了可以让学生透过德育教学的学习提升意识,社会经验越少、思维模式也就越简单、可塑性就越强。

2、通过课堂教学进行渗透。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场所,课堂教育也是德育的主要方式。通过不同的课程可以锻炼学生不同的能力,在学科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及道理,对学生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所以,在学科教学里应当融入德育教育。

3、老师要以身作则,提升自身修养。老师是一个高尚的职业,老师自身的素质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在平时工作当中,老师不仅要以身作则,还要不断提升自身修养,成为学生的榜样,用高尚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

4、通过课外活动提升德育实效性。德育工作要和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如果脱离了生活,德育也就没有任何意义,学校要加强课外活动的开展,在活动中融入德育,将抽象的知识转变成实际的行动,不但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还可以在愉快的状态下接受德育教育。

结束语: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不断对德育进行探索,不断挖掘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新局面,才可以令小学德育模式更有意义。

参考文献:

[1] 黄孙庆,唐德海.改革开放之德育研究三十年[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研究[C].2009.

小学德育实施的方法范文第12篇

关键词:小学生;德育;问题;对策

一、现阶段小学生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小学生处于人格形成以及学习正确分辨是非的重要阶段,是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是非常重要的。而现在的小学德育工作的进行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在当今形势下,只有正确地认识这些问题才能及时有效地进行解决。下面本文就对现阶段小学生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1.老师对德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

从我国小学教育的总体上看,素质教育是我国小学教育中的主体,老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对各学科的重视程度在不断地提升。因为家长以及老师都追求学生学习效率的最大化,导致学生的课业负担不断地加重,在这种情况下,就给德育工作的进行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2.德育的方法过于简单、陈旧

德育工作进行的重点应该是“教”,而在传统的德育过程中老师则更加注重“管”。在学生有违反班级以及学校的一些规章制度的时候,老师往往会进行空洞的说教管理,用小错大惩的方法对学生进行管理,体现德育的严格以及威严性,其实这是错误的,是一种陈旧的认识,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的需要。而且,在进行德育工作的过程中方法也过于简单,只是对书本上的一些有关知识的解读,缺少针对性的教育,无法达到德育工作进行的目的以及取得相应的效果。

3.进行德育工作的老师素质不高

在我国,大多数小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进行德育工作的老师素质普遍不高,无法有效地进行德育工作。大多数老师在进行德育的过程中会采取用班级一些经常犯错误的学生举例进行教育,这就是一种缺乏素质的体现,小学生处于一种心灵脆弱的阶段,这种教育方法的实施会损伤学生的自尊心。

二、对小学生德育工作采取的措施

在上文中已经对当今小学德育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具体的研究和分析。如果想要更好地进行德育工作,使小学生成为具有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就要对这些问题进行解决,下面就针对上述问题,对小学生德育工作应该采取的具体措施进行分析。

1.加强对德育工作的重视

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要很好地平衡德育与学科教育的比重,把教学的重点在一定程度上转移到德育中,以便德育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

2.创新德育的方法

在新形势下,如果还按照老的方法以及思路进行德育工作,很难取得想要的效果,甚至会适得其反。所以,面对新的形势,小学德育必须改变教育的观念,拓宽教育的思路,更新教育的方法,不断深入地研究、探索教育工作的特点以及规律。要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针对学生的情况以及所需要的知识进行针对性的教育,把小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素质的人才。可以采用校报的方法,把本学校以及其他学校中一些比较好的事迹进行刊登,让学生进行阅读学习,进而进行德育。

3.加强德育工作队伍的建设

对进行德育工作的老师要提出严格的要求,要有比较高的素质,有足够的能力对学生进行教育,不能出现体罚以及打骂的现象,要严格把好教师质量的这一关,也要提高教育人员的管理水平,要使学校的德育工作有序而且有效地发展,制定可行的教育方案,合理地对教学活动进行规划。班主任就是在进行德育过程中比较重要的人员,所以要选取学校中比较有素质和资历的老师来担任班主任,避免一些教育过程中不好现象的发生。作为班主任也要对德育制定出计划,详细的规划出要在哪些方面、什么时间进行教育工作的实施,进而提高德育工作的效率以及质量。

作为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清晰地认识到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德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首要目标,所以德育的工作需要全体老师努力,加强学校对小学生德育的力度,保证德育工作的进行。搞好素质教育的前提是搞好德育,相信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学校一定会将德育工作落到实处,让祖国的花朵越开越茂盛!

参考文献:

[1]殷延芳.守护美好心灵:论农村小学生德育教育的现状、方法和途径[J].文教资料,2011.

小学德育实施的方法范文第13篇

【关键词】小学德育 教育管理 系统工程 实施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065-01

小学是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阶段,小学教育更是为人生奠基的基础教育。学校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适应多元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需要。为了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学校工作还应该坚定不移地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端正先进的办学理念,长期持久地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切实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最终培养出德才兼备的社会人才。所以,必须切实加强学校德育教育的管理,真正建立一套健全的学校德育工作体系,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全社会联动,共同实现德育目标。

德育管理是现代小学管理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也是学校管理的重要内容。学校德育教育管理的科学化、最优化是建立网络化、层次化、系统化的教育工作体制,为保证学校德育教育管理工作科学、顺利、有效开展,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制定德育教育管理计划

为保证学校德育教育工作顺利有序开展,制定比较详实、可操作的德育教育管理计划是非常必要的,德育计划是在国家有关德育指导方针的引领下制定的,具体应该包括以下内容:

1.制定德育目标

所有德育工作的开展都是为了实现最终的德育目标,缺少了德育目标就像天空中断了线的风筝一样,没有了归宿和出发点,一切德育工作将变得毫无意义。所以,首先要制定明确的,切实可行的德育目标,德育目标的制定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学校教育的基本任务。同时,为了便于实施,还要把总体目标不断分解,制定出不同层次、不同阶段短期和长期的德育目标。

2.制定德育工作的内容和步骤

有了明确的德育目标,就可以制定出具体的德育工作内容,首先,要把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放在首位,逐步培养其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情感,树立其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养成料号的行为品质和规范。同时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对其进行循序渐进的教育,切勿追求速度,而失去实效。

3.确定德育工作的策略方法

德育工作的策略方法直接影响小学德育教育目标的实现情况,只有根据实际情况,采用灵活多样的策略方法,来发掘学生的潜力,调动其自我教育的积极性,才能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二、组织实施德育教育管理

组织实施德育教育管理,是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践过程,是德育教育工作的核心。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建立健全小学德育教育管理统一的指挥系统,在德育校长带领下,建立健全德育教育管理领导小组,分工明确,协调组织,积极做好德育教育管理的各项日常工作,这是保证德育工作顺利开展的组织前提。

其次,开辟多种教育途径,使德育教育在学校教育中无所不在,学校除了上好思想品德课外,还应充分发挥社团组织和教师的引领的作用,把德育教育寓于各种教学活动中,另外,做好学校、家庭与社会的联动德育教育工作,建立健全,全方位的、立体的、完整的德育覆盖网络体系。

在德育教育过程中,要特别注重教育的艺术性,手段不要简单粗暴,仅凭强压硬管反而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新时期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做到循循善诱,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感化陶冶学生的心灵。只有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德育质量的检查与控制

德育质量的检查与控制是对德育工作与德育成果验收的必要环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制定德育工作的质量标准

德育工作的质量标准是检测德育工作成果的标尺,其应该根据小学德育的目标及国家颁布的相关规定制定,如《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德育纲要》以及学校制订的《文明礼貌常规》等等。德育质量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是一个非常标准、系统化的工作,因此,一定要符合小学生的实际,为了便于检查检测评比,标准本身一定要明确化、具体化、层次化,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2.强化德育质量的检查与控制

德育质量的检查是通过调查统计、评比等方式对学校或班主任德育工作和德育成果的质量进行分析、检查的过程。并把通过检查所获得的实际资料和发现的问题进行认真的分析,从教师、学生、德育内容、德育管理、德育手段及德育环境等方面,寻找影响德育质量的各种因素。然后制定相应的补救措施,进行有效地控制。

四、总结创新

总结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又是促进德育管理科学化的一条基本途径。为了惩前毖后,一个周期的德育计划完成后,要及时进行总结,总结要以德育工作计划为依据,参照德育目标总结经验教训。因此,总结可以积累德育工作经验,提高德育管理水平。它不仅仅是为了回顾和总结前一段工作的实施情况,最为重要的是依据以往的经验,结合下一阶段的实际,制定出更加科学的,更加完美的德育工作计划。

另外,在实施小学德育教育管理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不断提高小学德育工作队伍的素质,增强责任感和服务意识。

2.切实处理好小学德育工作中各方面的关系。

小学德育实施的方法范文第14篇

论文摘要:本文分析了高校德育学分制的意义,阐述了德育学分制设计的基本内容,建立了大学生德育学分评价指标体系为大学生德育学分制的推行提供了可行方案。

一、实施大学生德育学分制的意义

(一)德育学分制是体现以德育为核心的重要举措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造就“四有”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办法,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实效性。显然,德育学分制是适应高校学分制改革发展,落实以德育为核心,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

(二)德育学分制是学生个体德育评估的现实要求

目前,大学生在德、智、体全面发展过程中,智育较为重视,体育也成为学分制的一部分,而作为“首位”的德育却一直是软而虚,已经成为高校德育工作的“瓶颈”。高校学生的德育实践环节尚未形成体系,对学生的德育实践评估方式量化评分,在知行统一的育人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学生个体德育评估呼唤德育学分制的实施。

(三)德育学分制是提高学生自觉接受德育的有效措施

由于高校德育管理缺乏有效的监督检查环节,缺乏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考核,使学生思想品质的发展状况很难在真正意义上与学生的毕业推荐、学生奖惩挂钩,导致学生接受德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大打折扣。德育学分制以学分认定的形式鼓励学生参与德育理论学习和德育实践,变管理为引导,促进了学生主动接受德育教育。

二、德育学分制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德育学分的考核范围,应涉及学生在校期间的德育理论学习、思想状况、行为表现、技能水平等。为此,德育学分制评价指标体系应包含两大部分:德育理论学习和德育实践,相对应的学分分别称之为德育理论学分和德育实践学分。

(一)德育理论学分

德育理论学分是纳入理论教学的德育内容考核学分。学校根据教学计划和有关要求安排一定的德育必修和选修课程,学生自主选修有关课程,成绩合格者获得该门课程学分。从德育理论学分考核的适应范围来看,德育理论学分应包括“两课”教学、形势与政策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毕业教育等内容。

(二)德育实践学分

德育实践学分是指学生在校期间除课堂学习以外的思想政治素养、行为表现及综合素质等方面评价的学分《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对高校德育的目标和内容作了具体的规定,将思想政治教育、形势教育、法制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学风教育、劳动教育、审美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基本内容。在设计德育学分制的评价指标体系时,本文将德育理论素养归类于德育理论学分的考核范围,将“思想道德素质、文化艺术素质、身心素质、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等六项指标作为构建德育学分评价体系的内容,从思想道德素质、志愿服务能力、科研创新能力、文化艺术素质、社会工作能力、身心健康素质等六个方面建立评价体系。

每个指标的考核均由基本要求和加分项目构成,部分指标设有扣分项目。基本要求是德育培养目标对大学生的一般要求。根据学生不同的德育水平及表现,基本要求划分为不同等级,制定不同的分值,作为学生自我综合评定和集体评定的参考标准。加分项主要考核学生在素质拓展项目中的个性发展水平。扣分项主要考核学生在校期间思想状况、行为表现等方面的不足,内容涉及学生的组织纪律观念品德修养、诚信与责任意识等。

三、德育学分制的实施转

(一)德育学分评定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健全组织机构

德育学分制的实施,首先要从学校体制上进行统一规范和管理,形成由学校党委领导,相关部门参与,分层次管理的体制,推动德育学分制的组织实施和管理。学校成立德育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由学校领导、党委宣传部、学生工作部、团委、教务处、思政部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及二级学院主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组成,负责起草、审定德育学分制实施方案,指导相关部门、二级学院开展德育学分的评定、审核及管理工作;成立由教务处、学生工作部和团委组成的德育学分制管理中心,负责德育学分制的实施和管理;二级学院成立德育学分制实施领导小组,由党委副书记、辅导员、专业导师、主要学生干部组成,负责本学院德育学分制的实施工作。

2.坚持集体评议

随着学分制特征凸现,传统意义上的班级功能弱化。但相对集中的教学管理与稳定的专业环境使同一专业的学生彼此之间比较了解,有利于开展公正、公平的民主评议。因此,应以专业为基础进行集体教育和评议。对于人数较多的专业,可按学生学习、生活的具体情况划分成若干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评议,减少因专业人数多,学生相互之间不了解而导致评议不公的现象,同时也提高了集体评议的效率。

3.实施个人申报

对学生在校期间参与素质拓展的重要经历和优秀成绩,实行个人自主认证、申报制度。学生在校期间参与素质教育活动所取得的成绩,符合学分奖励条件的,可通过一定的程序进行申报。对于在校期间因各种原因受到了学籍、团籍(党籍)处分的,个人也应当如实申报,经专业和二级学院两级审核后确认,按照评价指标体系的要求扣除相应的分值。

(二)德育学分评定的程序

第一,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制定德育学分制及其管理办法,广泛宣传,指导学生开展德育教育活动,组织实施德育学分制。

第二,学生根据德育学分制的要求,对自己的思想状况、行为表现及综合素质进行自我评价,撰写学期德育总结,对照德育学分评价指标体系的要求,实事求是地评定自己的德育实践学分。

第三,各二级学院德育学分制实施领导小组指导各专业开展集体评议。通过组织召开各专业学生会议,审查学生自评结果,确定学生的德育实践学分。

第四,辅导员(导师)鉴定,再次对集体评议结果进行审核。

第五,学院汇总、审核,最终确定学生的德育学分。学生对德育学分评定有异议,可向学院德育学分制实施领导小组申诉。

第六,学校教务部门建立德育学分管理系统,对德育学分进行统一管理。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发(2004)16号,2004.

[2]原国家教委.中国普通高校德育大纲[S].1995.

[3]陈磊.素质教育新论[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4]胡中锋,李方.教育测量与评价[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小学德育实施的方法范文第15篇

论文摘要:“德治”必须 “德教”可是德教在学校方面存在着德育管理、德育低效率等一些重要矛盾和问题.因此,应以系统观点为指导,从社会德育、末庭德育和学校德育三个方面来解决德教中的矛盾和问题。

人们通常把“以德治国”称为“德治”,把“依法治国”称为“法治,把“道德教化”称为“德教”。德治是法治的基础和前提,法治是德治的强化和升华。实施德治必须实行德教。关于德教,根据分类的不同,存在着多种视角,如根据目的与内容的不同可分为国民公德教育、社会公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以及恋爱、婚姻和家庭道德教育;根据途径或渠道的不同可分为学枝德育和社会德育两大途径。本文将以社会德育和学校德育为视角,着重探讨学校德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

一 德教的问题

(一)德教的环境建设问题

人的思想品德是环境、教育综合作用的结果,环境是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对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十分突出的影响,其影响有时会超过教育影响。因而,古今中外的很多著名教育家对此多有精辟论述,如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说明了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他还提出了“近君子,远小人的交友原则。孟子也说过:“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荀子电曾十分明确地指出了客观环境对人的思想品德的决定作用,他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土,所以防邪而近中正也。”。洛克也这样说过:“务必接受这样一个不容置疑的真理:无论给儿童什么样的教训,无论每日给他们什么样的聪明而文雅的训练,对他们的行为能发生最大影响的依然是他周围的同伴,是他的监护人的行动的榜样”。正因为环境对人的思想品德所具有的突出影响,所以,我们党和政府历来重视对德育的环境建设,把德育环境建设提高到“两个文明”建设的高度来抓,作出不小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这一工作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在社会德育环境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拜金主义抬头。其主要表现在经济生活领域里存在的“假、冒、伪、劣”和“坑、蒙、拐、骗”现象。二是腐败之风屡禁不止。行贿受贿花样翻新,行贿工具由财物发展到色情服务,虽经严厉打击,却屡禁不止。三是社会风气不正。“黄、赌、毒”呈泛滥之势,封建迷信抬头,裙带关系严重。四是家庭环境不良。表现在离婚率上升,单亲家庭增加,教养方式不良,家庭精神污染,等等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十分复杂,然而跟我们工作中的措施不力、办法不多有很大关系,如:“一手硬,一手软”尚来彻底改变,宣传教育力度不够,舆论导向不力,对文化传媒管理不善,有法不依、执法不力,等等,都不同程度地制约着社会德育环境建设。

在学校德育环境建设方面,其物质环境建设总体较好,大多数学校都比较重视物质环境建设,因为这最容易体现领导业绩。相比之下,学校德育的精神环境建设普遍较差,问题最多。既有认识上的问题,电有措施上和方法上的问题。具体而言,第一、认识不到位主要表现为很多学校领导对育人环境认识片面,以为学校环境建设不过是绿化美化校园环境而已,忽视校园精神环境建设。第二、全员育人措施不力很多学校都有全员育人意识,然而在对教学人员的教书育人、管理人员的管理育人和后勤人员的服务育人的具体要求上措施不力,表现为措施不够具体、系统和科学,管理措施单一,奖惩力度有限,检查指导不够,缺乏科学的评价手段,等等。第三、重智轻德的校风学风突出。“应试教育”屡禁不止,素质教育困难重重。这方面的问题曾经引起江泽民同志的高度注意,他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尖锐地批评道:“一些学校和地方,对学生的知识教育和学校的设施建设抓得比较紧,而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纪律法制教育,对学生在较外活动的情况,抓得比较松……”。

社会和学校不良的德育环境严重制约、抵消着学校德育对学生的积极而有限的影响,降低学校德育本来就不高的实效,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二)学校德育管理问题

德育管理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德育,完成德育目标、任务的重要手段。然而,在我们的学校德育管理的很多方面、很多环节都存在不步问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主要反映在系统管理和协调管理两个方面的问题上。

系统管理问题的突出表现是德育管理体系缺乏整体建构,管理系统的无序运转现象大量存在,如德育计划跟着形势跑,短期行为盛行.短期计划与长期计划脱节;德育实施上常见善始而不善终现象;“三育人”管理上的“厚此薄彼”、重一头又轻一头的现象屡见不鲜;德育管理机构各自为政、各行其是如此等等。而协调管理问题也涉及到管理系统的方方面面、各个环节,如来自社会、家庭的不良影响严重抵消学校德育对学生的影响,社会德育、家庭德育和学校德育之间的协调管理亟待加强;学校内部各德育途径、各德育形式之间的沟通和配合不够,其协调管理亟待完善;等等。

(三)学校德育低效率问题

学校德育的低效率是个不争的事实。但在认识上很多人往往把它归结为某一方面的原因,如有人归结为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有人归结为方法不当、措施不力;也有人归结为目标过高、内容不实,等等,都是片面的。德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效率不高电是各子系统的各种问题综合作用的结果。除了前述德育环境建设和德育管理的问题之外,主要的问题还有德育的具体目标、内容切合实际;对有的德育规律尊重不够;德育队伍建设不力,及德育经费和设施的局限等因素。

1 关天德育目标和内容不切合实际的问题我们的德育目标总体而言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没有错。问题在于,一方面我们制定的德育目标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要求考虑不够,“少数先进分子的目标不能成为所有人都要达到的目标”,“明天的事不能放在今天做”,简单地“将提倡变为规定”,只有远期目标而无近期目标,只重视高层次目标而不重视多层次目标;另一方蕊是我们的德育目标在实施中的不切合实际,其主要表现在具体的德育目标往往不符台德育对象的各种实际,如不同年龄、不同学段、不同培养目的的德育对象,其德育的具体目标往往差异不大,缺乏层次性。

受德育目标指导的德育内容同样存在着不切实际的问题,有人把这说成是“假、大、空”.有言过其实之嫌,而我们把它总结为“高、大、空”应不为过分。我们的德育内容比较普遍地存在着要求过高、要求过抽象、虚而不实、贴近现实不够的倾向,没有适当反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要求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际,严重脱离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

2 对一些重要的德育规律尊重不够。德育规律告诉我们,人的思想品德是“知”、“情”、 “信”、“行”相互作用的结果。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就必须使他们“知”规范,有体验“情”),诚“信”,成“行”。然而在我们的德育实践中,重知识灌输.不重信念培养;重知识传授,不重行为养成:“知…‘。隋”脱节、“知”“行”脱节、“信”“行”脱节的现象非常突出。“知”“情”脱节则无“信”,无“信”则难以致“行”。这是德育效果不佳的非常重要的原因之一。

3 德育队伍建设不力如何加强队伍建设、提高队伍素质,一直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我们的德育队伍依然存在着队伍不稳、素质不佳的问题。德育队伍人员不整、人心不稳;素质上表现为“身教”欠缺,师德素质不佳,德育能力不高,等等。

4.德育经费和设施的局限。学校德育效果不佳与德育经费和设施的局限有直接关系。对学生的德育需要施加全方位的影响,既需要“第一课堂”的影响,更需要“第二课堂”的影响;既需要学科课程的影响,更需要活动课程的影响;既需要校内大量的道德训练活动,也需要到校外开展广泛的道德社会实践活动。但是,由于经费和设施的限制,不仅三分之二以上有必要开展的“第二课堂”活动以及校内外的道德训练活动和社会实施活动无法开展,而且连“第一课堂”也因块乏声像及互联网等现代化教育手段而严重影响教学质量。

二、德教的对策

(一)进一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净化德育的社会环境

1.确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相配合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思想道德体系的确立,应特别注意坚持以下原则:第一、方向性要求与现实性要求相结合,既要以共产主义方向为指导,体现社会主义性质,又要反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市场经济的现实要求;第二、广泛性要求与层次性要求相结合,既有对广大公民的普遍性要求,又要反映对不同层次群体要求的层次性、差异性;第三、继承传统美德与体现时代精神相结合。  2.坚决扭转“一手硬,一手软”的做法。认真落实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领导负责制,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估方案,把考核评估的结果作为主要领导任用和晋升与否的重要依据。

3.调动各种宣传力量,充分发挥舆论的监督和导向功能。协调统一各种宣传力量,形成宣传台力,酿造舆论攻势,通过舆论的强大力量监督党风、民风,倡导社会的主体价值观念。

4.大力开展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刨建活动。大力倡导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倡导健康文明和科学的生活方式,努力改变不良社会风气和行业不正之风。

5.加强和完善社会主义法制,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必须做到缺法制法,有法必依,违法必究。

6.依法治德,实施“道德法制”。用法制手段治理道德现象,使以德治国落到实处。

(二)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学校德育工作

1.改进和加强学校德育的精神环境建设,营建良好的育人环境。首先,要彻底转变教育观念,哪实实施素质教育。有素质教育观念才会重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切实实施素质教育,德育工作才有望得到加强。其次,要加强校风、学风建设,坚决扭转重智轻德的校风和学风。第三,采取有力措施,强化全员育人。措施要系统配套、具体、科学。同时要加强检查指导,提高奖惩力度。

2.整体建构学校德育管理体系,着重加强学校德育的协调管理。(1)整体构建学校德育目标、内容、途径、方法和评估体系。(2)整体构建学校德育管理的内容体系。其一,从整体角度健全学校德育的领导体制。统一实行校长负责德育的领导体制;建立有实质意义的由各方代表参加的德育领导小组;各德育工作机构之间明确职责,分工协作。其二,整体认识德育队伍的构成,加强德育队伍的整体管理。必须认识到,整体的德育队伍不仅包括学校德育的专兼职“三育人”队伍,还包括德育队伍的社会力量如学生家长和有关的社会人士等。整体管理上,关键是要引入竞争机制和强化激励机制,其三,整体制定德育规章制度,加强德育的制度管理。(3)整体枸建学校德育管理的过程微体系。从计划决策、组织实施、检查指导到评估总结,务必前后衔接,相互结合,有序运转。坚决克眼德育计划跟着形势跑和朝令夕改的短期行为。(4)在整体构建学校德育管理体系的基础上,侧重学校德育的调管理。要采用目标协调、十划协调、制度协调等多种协调手段,重点协调德育目标、德育途径和德育力量,使之形成教育台力提高德育实施。

3.努力提高学校德育效率。学校德育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要提高学校德育效率就必须使学校德育系统的各个方面、各个因素达到系统的整体的优化,除了优化德育环境和德育整体管理之外,还必须重点解决以下三个问题。(1)提高队伍素质,增强队伍的效率意识。要着重提高德育队伍的师德素质和德育能力,同时要培养队伍的效率观念,强化他们的效率意识。(2)德育目标和内容的实施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第一,要与学生的年龄实际、学段实际相适应。第二,要与不同德育对象的不同培养目的相适应。第三,要与个体思想品德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第四,要注意实施中的“小”、“近”、“实”、“序”、“趣”。目标、内容要具体,强调一个“小”字,积小而成大;目标、内容要贴近现实,强调一个“实”字。讲究一个“近”字,由近而及远,逐步树立远大理想;目标、内容要讲究一个“序”字,使目标、内容系列化,达到不同年龄、不同学段、不同培养目的的有序衔接,循序渐进;目标、内容要有吸引力,生动活泼,讲究一个“趣”字,潜移默化。(3)尊重德育规律,重点解决学生“信不信”、“行不行”的问题。一要重视情感教育,“情”动人,以“情”立“信”;二要重视行为实践,结合德育课堂教学通过各种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思想品德训练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养成学生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

(三)改进德育主管部门的管理工作.立足于管大事、管要害,为学校德育排忧解难

管大事主要是管好德育方针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德育方针政策的制定和完善必须建立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之上,既要避免主观随意,又要避免朝令夕改。德育方针政策的执行必须加强监督检查和指导。管要害主要是管校长、书记的德育履职,严格执行校长负责德育的制度。对德育履职不力的校长,一票否决,坚决撤换。为学校德育排忧解难,一要提供经费保证;二要加强德育基地建设,并帮助学校解决社会实践括动场所;三要协助学校作好学校力所不及的各种协调工作。

(四)实行家庭德育的社会干预

1.申证干预。申证主要是指申请结婚证和生育证(准生证)。严格实行申证培训制度,把家庭美德教育和对子女的思想道德教育作为培训的重要内容,使准备组建家庭者获得一次重要的家庭美德教育,使准备生育者获得一次对于女进行家庭德育的基本知识的培训。培训不合格者不予颁证。

2.评优干预。利用“五好家庭”、“十佳母亲”、“模范夫妻”等各种家庭评优活动进行家庭德育的干预,把良好的家庭德育作为各种家庭评优活动的重要评比标准。此促进对学生的家庭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