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学生心理健康研究范文

学生心理健康研究范文

学生心理健康研究

学生心理健康研究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学生  心理健康  教育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师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的有关理论,根据小学教育的特点和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通过课堂教育教学、游戏、活动、辅导等各种教育途径,帮助小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的初步认知,唤起小学生自我认识、自我保健的初步意识,并对已经出现心理偏异或形成障碍的学生提供一些简易有效的心理服务,以促进小学生身心正常发展,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教育活动。它主要包括认知与学习心理、心理品质、人际关系三个方面内容。

   (一)认知与学习心理

   一般而言认知与学习心理主要包括观察、记忆、思维、创造、学习环节和方法、思维方法、社会认知。研究表明,加强这方面的心理健康指导,可以使小学生按学习规律去学习,讲究学习方法和用脑卫生,注意劳逸结合,消除学习中的被动状态,从而更好地掌握注意记忆、观察、思维规律,学会学习。

   (二)心理品质

   一般而言心理品质主要包括认识自我、自信、兴趣、动机、能力、性格、气质、情绪、意志、战胜挫折等。学习这部分内容,有助于让学生学会自我控制、自我管理与自我监督,从而学会做人。因为任何教育都必须通过学生自身的努力内化为自己的认知、情意结构,而内化的程度将取决于他们自身的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因此,心理品质教育是小学生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是重头戏。

   (三)人际关系

   一般而言人际关系主要包括社会交往,善待他人,正确处理与同学、家长、教师与集体的关系。通过这方面的教育,可使小学生提高交往能力,学会调整人际关系无论现在和将来都能在和谐、安逸、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工作和生活。

   二、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表现形式及其原因

    (一)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表现形式

   当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整体来说是好的,但确有少数同学存在心理障碍。从类别上讲,心理障碍有认识障碍、情感障碍、行为障碍、个性障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

   第一,厌学。小学生有的由于某些原因对当时所学知识内容不能及时理解进而失去兴趣,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敷衍了事,学习效率低下,对学习失去信心,对学校班级集体生活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不愿接受老师的教育,甚至与任课老师顶撞。

   第二,逆反易怒。由于家庭不和、父母离异、生理有缺陷等方面的影响,而使少数学生心理畸形发展,与他人交往采取不合作的态度,对老师的教育感到厌烦,对家长的劝导进行顶撞,同学之间因常发生矛盾导致关系紧张。在受到一般或轻微的刺激时,情绪易产生较大的波动,如,生气、急躁、发怒等。

   第三,抑郁恐慌。有些小学生不爱与人交往,在情绪上通常表现为悲伤孤独、消极颓废,认为自己什么都不如别的同学,对学习缺乏信心,小小年龄就对自己的人生前景持消极态度,他们喜欢用不信任的态度对待周围的人和事,稍有不顺心的事情,便陷人痛苦之中。对同学的善意帮助持怀疑态度,对老师的教育怀戒备心理,在人际交往中有害羞、不安、尴尬、笨拙等异常反映。

   第四,是不良品行。一些小学生看到自己的学习成绩或生活的其他方面不如别人就心怀怨恨,不但不学习他人的长处,反而进行挖苦讽刺,甚至对其他同学怀有敌意。少数学生私欲强烈,看到别人有好的东西就想占为己有,常有小偷小摸的行为发生。早退甚至旷课,打架斗狠现象在小学校园中时有发生。

   (二)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诱因

   现代社会生活日新月异的发生变化,小学生周遭的一切也急剧地变化,他们在社会中不断成长,周围世界发生的变化都对他们产生了重要影响,总体而言造成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原因主要有家庭,社会,学校和学生自己心理等四个方面。

   第一,家庭因素。家长的经济地位、政治态度、思想倾向、文化教养、人际关系乃至家庭氛围都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生活节奏的加快,面对生活压力,孩子父母往往把教养孩子的责任转移给祖父母辈,忽略了教育孩子的责任。祖辈疼爱第三代,往往比较注重生活方面的照顾,缺少心理上、感情上的交流。由于照顾太多,这些小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发展,在自主、自立、受压能力、人际交往等方面明显不足。

   第二,社会因素。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居民生活质量,独生子女往往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在孩子们中也开始流行起来,孩子生日讲排场,对孩子物质要求有求必应,孩子们之间相互攀比,将艰苦朴素等优良作风抛之脑后。

   第三,学生心理因素。新时期的学生父母文化程度普遍较高,受新思想影响较大,这些学生能力普遍较强,自我表现欲过强,希望得到周围人群的肯定,往往会采取一些极端的形式表现自己。如有些学生希望老师注意他,让老师看到他的能干,故意在课堂上讲话、吵闹。

   第四,教育因素。小学阶段是人一生发展的奠基时期,他们在学校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将影响他们一辈子。小学教育中过分强调对小学生的成才教育,忽略了小学生作为人的成长教育。有些老师教育思想不端正、素质不高、教育方法不当,给小学生造成了超负荷的心理压力,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论文网 Www.LunWenData.Com]

   三、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21世纪人才的需要,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关注和努力。一个真正的老师不应只是传授知识的教书匠,而且应该成为学生的保健医生,学生人生道路的引路人,成为育人的艺术家。

   (一)加强交流,了解学生

   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一些学生难得向老师白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这就要求每一个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经常深人班级,利用适当的机会和场所,让学生自由自在地表达思想情感,从中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如在作文教学中布置《写给老师的话》等题目,使一些较内向的学生或有“难言之隐”的学生通过书面形式与老师交流思想。老师则应该对此做好保密工作,并针对不同性格的学生区分具体情况,选用适当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个别帮助。另外,与学生谈心,是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个别谈心,可以发现、掌握某些同学的不健康心理,再“对症下药”,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调节,帮助他们克服缺点,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要使个别谈心取得良好的效果,班主任只有做学生的知己、朋友,才能取得学生的信任,学生才能将自己的烦闷向老师倾诉。当一些学生在学习上遇有困难,家庭生活受挫折时,他们心情苦闷,情绪失衡时,老师要及时帮助他们,安慰他们,开展谈心活动,老师应以诚恳的态度耐心倾听他们的诉说,让他们把心里的积郁情绪渲泄出来,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

   (二)尊重学生,关爱学生

  

   作为教师,应时刻牢记,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尽管角色不同,但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应该在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进行的前提下,民主治班,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该生是否尊重师长”是班主任评定一个学生品行的首要条件, 而作为班主任是否问过自己“我尊重学生了吗?”尊重学生包括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劳动,尊重学生的成绩,尊重学生的隐私等。那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他们常常感觉不到自己的价值。这些学生只有被人接受,才能接受自己,如果教师不尊重他,他也感觉不到自尊,对那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要坚持正面教育引导,尽量不要当众批评。实践表明,只有从尊重出发,学生才能打开自己的心扉,心理教育措施才能奏效。

   (三)创造环境,多样教育

   为了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除了常规教育外,还要注意在耳濡目染中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这主要有赖于学生所处班级心理环境的状况。老师在教学实践和日常生活中,要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保持积极向上、平和开朗的心境,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积极开展班级文体活动,使学生们的过激情绪在文体活动中得到释放,帮助一些学生克服自卑、焦虑情绪。对于他们在各种活动中取得成绩,那怕是一点点进步,老师都要大力鼓励,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积极性。小学生以鼓励为主,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营造一个充满信心积极向上的氛围,激发他们看到自己的成绩; 长处,继续努力,更加勤奋,力争全面发展的上进心。经常开展集体主义的教育, 让学生树立爱学校班级的集体荣誉感,发扬团结友爱的精神,良好的班级集体融洽师生、同学关系,对学生个体能产生巨大的吸引力,使离群独处的学生感到集体的温暖,帮助其矫正不健康的异常心理。开展立大志创大业主题班会,消除一些人的虚荣骄傲狂妄心理等情绪,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 增进人际交往,提高心理素质, 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02年8月颁布。

   [2]肖汉仕著:《学校心理教育研究》,科学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3]林建华主编:《小学生心理教育原理与教程》,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

   [4]田学岭:《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调查》,《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5]李慧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新探》,《课程.教材.教法》2006年第7期

   [6]曹建平:《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关系之审视》,《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7]覃奇芳:《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初探》,《广西教育》2005年第1期

   [8]周觉伟:《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三个途径》,《黑龙江教育》2004年第4期

学生心理健康研究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学生 心理健康 教育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师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的有关理论,根据小学教育的特点和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通过课堂教育教学、游戏、活动、辅导等各种教育途径,帮助小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的初步认知,唤起小学生自我认识、自我保健的初步意识,并对已经出现心理偏异或形成障碍的学生提供一些简易有效的心理服务,以促进小学生身心正常发展,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教育活动。它主要包括认知与学习心理、心理品质、人际关系三个方面内容。

(一)认知与学习心理

一般而言认知与学习心理主要包括观察、记忆、思维、创造、学习环节和方法、思维方法、社会认知。研究表明,加强这方面的心理健康指导,可以使小学生按学习规律去学习,讲究学习方法和用脑卫生,注意劳逸结合,消除学习中的被动状态,从而更好地掌握注意记忆、观察、思维规律,学会学习。

(二)心理品质

一般而言心理品质主要包括认识自我、自信、兴趣、动机、能力、性格、气质、情绪、意志、战胜挫折等。学习这部分内容,有助于让学生学会自我控制、自我管理与自我监督,从而学会做人。因为任何教育都必须通过学生自身的努力内化为自己的认知、情意结构,而内化的程度将取决于他们自身的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因此,心理品质教育是小学生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是重头戏。

(三)人际关系

一般而言人际关系主要包括社会交往,善待他人,正确处理与同学、家长、教师与集体的关系。通过这方面的教育,可使小学生提高交往能力,学会调整人际关系无论现在和将来都能在和谐、安逸、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工作和生活。

二、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表现形式及其原因

(一)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表现形式

当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整体来说是好的,但确有少数同学存在心理障碍。从类别上讲,心理障碍有认识障碍、情感障碍、行为障碍、个,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

第一,厌学。小学生有的由于某些原因对当时所学知识内容不能及时理解进而失去兴趣,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敷衍了事,学习效率低下,对学习失去信心,对学校班级集体生活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不愿接受老师的教育,甚至与任课老师顶撞。

第二,逆反易怒。由于家庭不和、父母离异、生理有缺陷等方面的影响,而使少数学生心理畸形发展,与他人交往采取不合作的态度,对老师的教育感到厌烦,对家长的劝导进行顶撞,同学之间因常发生矛盾导致关系紧张。在受到一般或轻微的刺激时,情绪易产生较大的波动,如,生气、急躁、发怒等。

第三,抑郁恐慌。有些小学生不爱与人交往,在情绪上通常表现为悲伤孤独、消极颓废,认为自己什么都不如别的同学,对学习缺乏信心,小小年龄就对自己的人生前景持消极态度,他们喜欢用不信任的态度对待周围的人和事,稍有不顺心的事情,便陷人痛苦之中。对同学的善意帮助持怀疑态度,对老师的教育怀戒备心理,在人际交往中有害羞、不安、尴尬、笨拙等异常反映。

第四,是不良品行。一些小学生看到自己的学习成绩或生活的其他方面不如别人就心怀怨恨,不但不学习他人的长处,反而进行挖苦讽刺,甚至对其他同学怀有敌意。少数学生私欲强烈,看到别人有好的东西就想占为己有,常有小偷小摸的行为发生。早退甚至旷课,打架斗狠现象在小学校园中时有发生。

(二)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诱因

现代社会生活日新月异的发生变化,小学生周遭的一切也急剧地变化,他们在社会中不断成长,周围世界发生的变化都对他们产生了重要影响,总体而言造成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原因主要有家庭,社会,学校和学生自己心理等四个方面。

第一,家庭因素。家长的经济地位、政治态度、思想倾向、文化教养、人际关系乃至家庭氛围都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生活节奏的加快,面对生活压力,孩子父母往往把教养孩子的责任转移给祖父母辈,忽略了教育孩子的责任。祖辈疼爱第三代,往往比较注重生活方面的照顾,缺少心理上、感情上的交流。由于照顾太多,这些小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发展,在自主、自立、受压能力、人际交往等方面明显不足。

第二,社会因素。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居民生活质量,独生子女往往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在孩子们中也开始流行起来,孩子生日讲排场,对孩子物质要求有求必应,孩子们之间相互攀比,将艰苦朴素等优良作风抛之脑后。

第三,学生心理因素。新时期的学生父母文化程度普遍较高,受新思想影响较大,这些学生能力普遍较强,自我表现欲过强,希望得到周围人群的肯定,往往会采取一些极端的形式表现自己。如有些学生希望老师注意他,让老师看到他的能干,故意在课堂上讲话、吵闹。

第四,教育因素。小学阶段是人一生发展的奠基时期,他们在学校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将影响他们一辈子。小学教育中过分强调对小学生的成才教育,忽略了小学生作为人的成长教育。有些老师教育思想不端正、素质不高、教育方法不当,给小学生造成了超负荷的心理压力,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三、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21世纪人才的需要,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关注和努力。一个真正的老师不应只是传授知识的教书匠,而且应该成为学生的保健医生,学生人生道路的引路人,成为育人的艺术家。

(一)加强交流,了解学生

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一些学生难得向老师白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这就要求每一个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经常深人班级,利用适当的机会和场所,让学生自由自在地表达思想情感,从中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如在作文教学中布置《写给老师的话》等题目,使一些较内向的学生或有“难言之隐”的学生通过书面形式与老师交流思想。老师则应该对此做好保密工作,并针对不同性格的学生区分具体情况,选用适当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个别帮助。另外,与学生谈心,是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个别谈心,可以发现、掌握某些同学的不健康心理,再“对症下药”,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调节,帮助他们克服缺点,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要使个别谈心取得良好的效果,班主任只有做学生的知己、朋友,才能取得学生的信任,学生才能将自己的烦闷向老师倾诉。当一些学生在学习上遇有困难,家庭生活受挫折时,他们心情苦闷,情绪失衡时,老师要及时帮助他们,安慰他们,开展谈心活动,老师应以诚恳的态度耐心倾听他们的诉说,让他们把心里的积郁情绪渲泄出来,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

(二)尊重学生,关爱学生

作为教师,应时刻牢记,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尽管角色不同,但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应该在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进行的前提下,民主治班,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该生是否尊重师长”是班主任评定一个学生品行的首要条件, 而作为班主任是否问过自己“我尊重学生了吗?”尊重学生包括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劳动,尊重学生的成绩,尊重学生的隐私等。那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他们常常感觉不到自己的价值。这些学生只有被人接受,才能接受自己,如果教师不尊重他,他也感觉不到自尊,对那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要坚持正面教育引导,尽量不要当众批评。实践表明,只有从尊重出发,学生才能打开自己的心扉,心理教育措施才能奏效。

(三)创造环境,多样教育

为了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除了常规教育外,还要注意在耳濡目染中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这主要有赖于学生所处班级心理环境的状况。老师在教学实践和日常生活中,要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保持积极向上、平和开朗的心境,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积极开展班级文体活动,使学生们的过激情绪在文体活动中得到释放,帮助一些学生克服自卑、焦虑情绪。对于他们在各种活动中取得成绩,那怕是一点点进步,老师都要大力鼓励,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积极性。小学生以鼓励为主,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营造一个充满信心积极向上的氛围,激发他们看到自己的成绩; 长处,继续努力,更加勤奋,力争全面发展的上进心。经常开展集体主义的教育, 让学生树立爱学校班级的集体荣誉感,发扬团结友爱的精神,良好的班级集体融洽师生、同学关系,对学生个体能产生巨大的吸引力,使离群独处的学生感到集体的温暖,帮助其矫正不健康的异常心理。开展立大志创大业主题班会,消除一些人的虚荣骄傲狂妄心理等情绪,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 增进人际交往,提高心理素质, 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02年8月颁布。

[2]肖汉仕著:《学校心理教育研究》,科学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3]林建华主编:《小学生心理教育原理与教程》,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

[4]田学岭:《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调查》,《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5]李慧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新探》,《课程.教材.教法》2006年第7期

[6]曹建平:《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关系之审视》,《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7]覃奇芳:《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初探》,《广西教育》2005年第1期

[8]周觉伟:《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三个途径》,《黑龙江教育》2004年第4期

学生心理健康研究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学生  心理健康  教育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师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的有关理论,根据小学教育的特点和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通过课堂教育教学、游戏、活动、辅导等各种教育途径,帮助小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的初步认知,唤起小学生自我认识、自我保健的初步意识,并对已经出现心理偏异或形成障碍的学生提供一些简易有效的心理服务,以促进小学生身心正常发展,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教育活动。它主要包括认知与学习心理、心理品质、人际关系三个方面内容。

    (一)认知与学习心理

    一般而言认知与学习心理主要包括观察、记忆、思维、创造、学习环节和方法、思维方法、社会认知。研究表明,加强这方面的心理健康指导,可以使小学生按学习规律去学习,讲究学习方法和用脑卫生,注意劳逸结合,消除学习中的被动状态,从而更好地掌握注意记忆、观察、思维规律,学会学习。

    (二)心理品质

    一般而言心理品质主要包括认识自我、自信、兴趣、动机、能力、性格、气质、情绪、意志、战胜挫折等。学习这部分内容,有助于让学生学会自我控制、自我管理与自我监督,从而学会做人。因为任何教育都必须通过学生自身的努力内化为自己的认知、情意结构,而内化的程度将取决于他们自身的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因此,心理品质教育是小学生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是重头戏。

    (三)人际关系

    一般而言人际关系主要包括社会交往,善待他人,正确处理与同学、家长、教师与集体的关系。通过这方面的教育,可使小学生提高交往能力,学会调整人际关系无论现在和将来都能在和谐、安逸、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工作和生活。

    二、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表现形式及其原因

    (一)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表现形式

    当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整体来说是好的,但确有少数同学存在心理障碍。从类别上讲,心理障碍有认识障碍、情感障碍、行为障碍、个性障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

    第一,厌学。小学生有的由于某些原因对当时所学知识内容不能及时理解进而失去兴趣,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敷衍了事,学习效率低下,对学习失去信心,对学校班级集体生活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不愿接受老师的教育,甚至与任课老师顶撞。

    第二,逆反易怒。由于家庭不和、父母离异、生理有缺陷等方面的影响,而使少数学生心理畸形发展,与他人交往采取不合作的态度,对老师的教育感到厌烦,对家长的劝导进行顶撞,同学之间因常发生矛盾导致关系紧张。在受到一般或轻微的刺激时,情绪易产生较大的波动,如,生气、急躁、发怒等。

    第三,抑郁恐慌。有些小学生不爱与人交往,在情绪上通常表现为悲伤孤独、消极颓废,认为自己什么都不如别的同学,对学习缺乏信心,小小年龄就对自己的人生前景持消极态度,他们喜欢用不信任的态度对待周围的人和事,稍有不顺心的事情,便陷人痛苦之中。对同学的善意帮助持怀疑态度,对老师的教育怀戒备心理,在人际交往中有害羞、不安、尴尬、笨拙等异常反映。

    第四,是不良品行。一些小学生看到自己的学习成绩或生活的其他方面不如别人就心怀怨恨,不但不学习他人的长处,反而进行挖苦讽刺,甚至对其他同学怀有敌意。少数学生私欲强烈,看到别人有好的东西就想占为己有,常有小偷小摸的行为发生。早退甚至旷课,打架斗狠现象在小学校园中时有发生。

    (二)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诱因

    现代社会生活日新月异的发生变化,小学生周遭的一切也急剧地变化,他们在社会中不断成长,周围世界发生的变化都对他们产生了重要影响,总体而言造成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原因主要有家庭,社会,学校和学生自己心理等四个方面。

    第一,家庭因素。家长的经济地位、政治态度、思想倾向、文化教养、人际关系乃至家庭氛围都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生活节奏的加快,面对生活压力,孩子父母往往把教养孩子的责任转移给祖父母辈,忽略了教育孩子的责任。祖辈疼爱第三代,往往比较注重生活方面的照顾,缺少心理上、感情上的交流。由于照顾太多,这些小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发展,在自主、自立、受压能力、人际交往等方面明显不足。

    第二,社会因素。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居民生活质量,独生子女往往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在孩子们中也开始流行起来,孩子生日讲排场,对孩子物质要求有求必应,孩子们之间相互攀比,将艰苦朴素等优良作风抛之脑后。

    第三,学生心理因素。新时期的学生父母文化程度普遍较高,受新思想影响较大,这些学生能力普遍较强,自我表现欲过强,希望得到周围人群的肯定,往往会采取一些极端的形式表现自己。如有些学生希望老师注意他,让老师看到他的能干,故意在课堂上讲话、吵闹。

    第四,教育因素。小学阶段是人一生发展的奠基时期,他们在学校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将影响他们一辈子。小学教育中过分强调对小学生的成才教育,忽略了小学生作为人的成长教育。有些老师教育思想不端正、素质不高、教育方法不当,给小学生造成了超负荷的心理压力,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三、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21世纪人才的需要,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关注和努力。一个真正的老师不应只是传授知识的教书匠,而且应该成为学生的保健医生,学生人生道路的引路人,成为育人的艺术家。

    (一)加强交流,了解学生

    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一些学生难得向老师白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这就要求每一个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经常深人班级,利用适当的机会和场所,让学生自由自在地表达思想情感,从中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如在作文教学中布置《写给老师的话》等题目,使一些较内向的学生或有“难言之隐”的学生通过书面形式与老师交流思想。老师则应该对此做好保密工作,并针对不同性格的学生区分具体情况,选用适当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个别帮助。另外,与学生谈心,是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个别谈心,可以发现、掌握某些同学的不健康心理,再“对症下药”,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调节,帮助他们克服缺点,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要使个别谈心取得良好的效果,班主任只有做学生的知己、朋友,才能取得学生的信任,学生才能将自己的烦闷向老师倾诉。当一些学生在学习上遇有困难,家庭生活受挫折时,他们心情苦闷,情绪失衡时,老师要及时帮助他们,安慰他们,开展谈心活动,老师应以诚恳的态度耐心倾听他们的诉说,让他们把心里的积郁情绪渲泄出来,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

    (二)尊重学生,关爱学生

    作为教师,应时刻牢记,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尽管角色不同,但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应该在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进行的前提下,民主治班,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该生是否尊重师长”是班主任评定一个学生品行的首要条件, 而作为班主任是否问过自己“我尊重学生了吗?”尊重学生包括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劳动,尊重学生的成绩,尊重学生的隐私等。那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他们常常感觉不到自己的价值。这些学生只有被人接受,才能接受自己,如果教师不尊重他,他也感觉不到自尊,对那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要坚持正面教育引导,尽量不要当众批评。实践表明,只有从尊重出发,学生才能打开自己的心扉,心理教育措施才能奏效。

    (三)创造环境,多样教育

    为了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除了常规教育外,还要注意在耳濡目染中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这主要有赖于学生所处班级心理环境的状况。老师在教学实践和日常生活中,要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保持积极向上、平和开朗的心境,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积极开展班级文体活动,使学生们的过激情绪在文体活动中得到释放,帮助一些学生克服自卑、焦虑情绪。对于他们在各种活动中取得成绩,那怕是一点点进步,老师都要大力鼓励,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积极性。小学生以鼓励为主,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营造一个充满信心积极向上的氛围,激发他们看到自己的成绩; 长处,继续努力,更加勤奋,力争全面发展的上进心。经常开展集体主义的教育, 让学生树立爱学校班级的集体荣誉感,发扬团结友爱的精神,良好的班级集体融洽师生、同学关系,对学生个体能产生巨大的吸引力,使离群独处的学生感到集体的温暖,帮助其矫正不健康的异常心理。开展立大志创大业主题班会,消除一些人的虚荣骄傲狂妄心理等情绪,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 增进人际交往,提高心理素质, 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02年8月颁布。

    [2]肖汉仕着:《学校心理教育研究》,科学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3]林建华主编:《小学生心理教育原理与教程》,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

    [4]田学岭:《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调查》,《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5]李慧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新探》,《课程.教材.教法》2006年第7期

    [6]曹建平:《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关系之审视》,《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7]覃奇芳:《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初探》,《广西教育》2005年第1期

    [8]周觉伟:《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三个途径》,《黑龙江教育》2004年第4期

学生心理健康研究范文第4篇

心理亚健康是一种介于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的中间状态,也称灰色状态等,全世界统计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1。大学生群体更是高发人群。近年来不断出现大学生心理亚健康未及时干预发展为严重心理疾病导致极端事件发生的案例。因此,社会各界尤其是医疗和教育界应不断探索对这一问题行之有效的干预方法。本研究旨在从健身操这一大学生感兴趣、易喜欢、易普及的运动项目中,探讨其对心理亚健康的干预效果。

资料与方法

在南阳工学院和师范学院中随机整群抽样,用CMI、SCL-90、SAS等量表进行评定2,并和学生进行面谈,筛查出符合亚健康状态,并且不良心理状态持续两周以上600人,以自愿原则将600人中的590人定为研究对象,并再次随机分为实验组305人和对照组285人。实验组进行健身操训练,每周5次,每次45分钟,总时程24周,训练结束后仍采用CMI、SCL-90、SAS进行测评。

结果

干预组在干预后医学指数有明显改变,且经过访谈主观上也感到明显好转。见表1~3。

讨论

目前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到父母的照顾,生活上依赖性大,缺乏艰苦生活的磨练,易形成依赖、懦弱等不良个性,对他们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极为不利。大学生长时间读书写字、在电脑前阅读学习,低头弯腰较多,使流向脑部的血液受限,会出现头晕脑胀症状,也会使认知功能下降。再加上就业的压力,大学生又普遍存在自我内心高期待与社会低评价之间的矛盾3,使其对他人的信任,缺乏社会经验而导致人际关系紧张。又正是情感易出现问题期。紧张、焦虑、内心矛盾等等一些心理亚健康症状会伴随而来。健身操是一种有氧操,简单易学,易于普及,深受年轻人的喜爱,尤其是大学生群体正是充满活力的年龄阶段,乐于接受这类动感十足的体育活动。多进行有氧健身操活动,使全身关节活动加强,血液循环加快,脑部循环血量增加,头晕等症状会得到改善。由于规律锻炼,睡眠效率也会增加,焦虑紧张的心态自然会得到改善。学习健身操的过程又增加了与周围人的交往、交流、互相学习、展示的机会,改善了封闭的心态,改善了孤僻等症状,促进人格全面发展。同时该项运动需要耗费大量的体力,从而消除学生的懒惰心态,增强他们的适应力和耐力,也增强意志和抗挫败能力4。

本次只对健身操这一运动项目,对大学生心理亚健康产生的影响做了研究,而其他诸多的方法如休闲体育、团体训练等未做比较和探讨,是本次研究的不足。

参考文献

1马海鹰,雷呈祥.亚健康的定义、分类及其鉴别.预防医学杂志,2012,12(2).

2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学生心理健康研究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学生 青春期心理健康心理危机形成原因干预措施 应对策略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关心学生的健康,是教育者最重要的工作。随着中学生中自甘落、自杀、自残等心理危机事件不断涌现,青少年在刑事案件所占比率的逐年攀升以及暴力犯罪的年轻化等因素,有关青少年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深入开展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心理危机状况进行调查研究,查找和发现导致这些问题的成因,以便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来解决影响中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难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势必会影响其健康成长,严重时危及生命、甚至影响社会的稳定。为中学生提供一个安全、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当务之急,责任重大,意义深远!

一、调查的对象

初中生(七年级和九年级)、高中生(高二年级)和学生家长、学校和社会。

二、调查的内容

中学生心理健康和心理危机。依据是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定义:“健康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主要包括以下七个方面:①个体的适应性和对学习压力的承受程度;②应对心理负面情绪或心理危机等的自控力;③与同学、老师的人际交往;④家庭环境;⑤家校互动;⑥社会环境;⑦中学生心理健康和心理危机状况等方面。

三、调查的方法

采用学生和家长问卷调查、访谈、心理危机个案疏导追踪和社会调查相结合。

四、调查的形式和程序

由问卷调查、走访部分中学生的家长、走入不同层次(城市、城镇、农村)的学校,跨区域学校间联合协同、深入社会调研相结合,调查问卷分学生卷和家长卷两部分。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团体施测和随机抽测相结合,以记名或不记名方式自愿填写,依次对560名初中生和665名高中生分别进行了问卷调查,然后又对近500名中学生的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汇总分析,研讨论证,得出结果。

五、调查的结果

初中生参与问卷调查560人,无效问卷5份。其中男生299人,女生261人。高中生参与调查656人,无效问卷3份。其中男生345人,女生311人。学生家长参与调查500人,有效试卷468份。其中初中学生家长257人、高中学生家长211人。

现将有关中学生心理健康和心理危机几个重要方面的调查研究结果总结如下:

(一)个体的适应性和对学习压力的承受程度方面

1.个体适应性方面

调查发现处于青春期12-13岁的七年级,有19%的同学不适应新学校的管理方式,其中男生适应性最差(占28%),女生适应性最强(仅占4%)。九年级同学对学校的管理方式的适应性明显降低了。这充分说明他们到一个新的学习环境时,男性个体的适应性明显比女性差。走访发现七年级同学,对新的学习环境、新的学习内容或新的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不适应。中学生的适应性在稳定的环境中会逐步得到培养与提升,但是,总体上仍有16%的个体适应性始终较差。

2.学习压力承受程度方面

调查结果显示:中学生普遍觉得学习紧张、压力大,处于青春期的七年级学生刚进入中学时学习压力最大。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抗压能力逐渐增强,觉得学习紧张、有压力的程度有所降低,但是仍然有超过一半以上的中学生觉得学习紧张、压力大。

(二)应对心理负面情绪或心理危机等的自控力

走访、调查发现:有大部分中学生感觉在遇到问题时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容易产生心里冲动;有些中学生意志力薄弱,不能自我约束,养不成良好的习惯,致使成绩不理想。这些同学应对突如其来的负面情绪或心理危机等的自控力也较差。

(三)在人际交往方面

中学生人际交往方面的调查统计结果显示:总体上,九年级人际交往失败的同学最多。刚进入中学的七年级女生人际交往失败也相当突出。随着年龄的增长,女生与人交往变得更加融洽,相对而言,男生恰好相反,与人产生心理矛盾的几率增大。走访、调查发现当今中学生特别是毕业年级中早恋现象相当多,且一旦失恋产生的心理障碍往往也很严重,值得引起老师和家长们高度重视。

有关中学生缺少家长、集体和教师关爱的调查结果显示:总体上,中学生家长对起始年级和毕业年级的孩子关爱较多,但毕业年级同学觉得缺少集体的温暖。高二年级同学觉得缺少家长的关爱的最多(占8%)。走访、调查发现:有大部分的学生认为没有小学的时候与同学和家长相处得那么亲密了;随着年龄的增长,不再乐意与父母或老师沟通了,给父母有一种疏远感,甚至有了心理烦恼时闷在心里也不愿意告诉父母。

有心理烦恼时,中学生通常采取的处理方式调查结果显示:有38%的同学憋在心里自我安慰,九年级高达42%。有10%的同学宁愿压到心底生闷气,也不愿与同学、老师或家长沟通。这是导致心理危机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值得特别关注!

(四)在家庭环境方面

1.一些中学生的家庭教育环境差,家庭心理气氛不好

不利的家庭环境影响是诱发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主要因素之一。调查显示:7%的同学觉得缺少家长的关爱,甚至是受到歧视。随着新型城市化进程加快,一些农民工常年进城或外出务工人员越来越多,有很多中学生留守在农村,缺乏父母的陪伴和关爱,更谈不上心理上的呵护。有的父母经常吵架或在家聚众打麻将等,父母的离婚率也在逐年攀升。这样家庭的孩子越来越多,他们缺少关爱,甚至受到家长的歧视,使得发生心理危机的人数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2.家长的期望值过高

调查结果显示:九年级家长的期望值最高,占49%,说明家长对初中生的期望值过高,来自家长的压力会更大一些。按性别来分,刚进入青春期的七年级的父母对其期望值最高,占61%,家长对男生期望值均高于女生,也许是受“望子成龙”传统思想的影响,对男孩寄予厚望所致。

(五)在社会环境方面

调查结果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就业的危机感逐渐增强,就业压力也成为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另外社会环境不好,舆论导向有偏差。

(六)中学生心理健康和心理危机状况方面

从走访中学生家长和家长调查问卷的结果来看,比学生问卷反馈的结果更真实、更客观,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心理危机状况更是令人担忧!家长们普遍认为当孩子进入中学后,没有童年时那么听话了,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沟通上的障碍,有些孩子产生了逆反心理(negative mind)。有的学生这种情况甚至很严重。部分家长觉得与孩子之间有了很明显的“代沟”(gengration gap)。

六、中学生青春期心理健康问题和心理危机主要形成原因

(一)青春期个体适应性较差,家长期望值过高,学习压力大

调查结果显示:有60%的同学觉得学习压力大,激烈的竞争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很难适应。心理学家认为:人的自控力和承受压力的能力就像肌肉一样,如果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也会逐渐变弱的,就没有原来那么强劲有力了。要想提升这些能力需要有张有弛、科学培养。再加上家长期望值过高,总想让孩子考上一个好的学校,于是利用假期和周末为孩子报各种补习班、辅导班,使得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紧张的学习状态中,身心都没有时间得到休息和调整,自控力减弱,适应性也随之变差,各方面压力过大,多种因素叠加就容易诱发心理危机。

(二)个人社会关系微环境不好,人际交往失败

调查结果显示:人际交往失败会对中学生造成很大的打击。进入中学后心理烦恼因素增多,矛盾激化,一些关系破裂,如失恋、与人交往失败等。心理烦恼无法排解时,就可能会产生心理危机、绝望甚至是轻生的念头。如心理疏导不及时,心理健康及生命安全会受到严重威胁。与人沟通不畅,人际交往失败是导致心理危机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三)家庭环境不好,家校互动少,形不成教育合力

家庭环境因素主要是指父母的个性、家庭的教育方式和家庭的心理气氛等。家长的人格和行为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很多家长不懂得心理学知识,直接影响着对孩子的教育方式。

家长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25%的家长不主动配合学校的调查,在家校互动方面多数处于被动地位

(四)社会不良现象误导,社会舆论导向有偏差

13-18岁这个年龄段的中学生对社会有着极大的好奇心,想广交朋友、多认识社会,来者不拒、无原则地接纳来自社会的各种信息。他们无力甄别是与非,极易受到社会不良习气的诱惑或误导。特别是当今网络极为发达,一些黄、赌、毒充斥着社会的角角落落,稍有不慎,中学生就会误入歧途。大众媒体、社会舆论有些方面做的很不到位或引导有偏差,譬如一些电影、电视、卡通片浮夸的故事情节很易被青少年效仿,对中学生在心理教育起了反作用。

七、干预措施和应对策略

(一)增强自身适应性,管控好各种压力

心理学家丁瓒说:“人类的适应最主要的就是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障碍主要是由人际关系失调引发的。”所以引导学生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提升学生适应性的重要一环。要想适应中学的学习生活,要注意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形成的良好心理素质,做好迎接新挑战的准备。到中学后,尽快融洽与同学、老师、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的关系,提高自身各个方面的适应性。在中学生转换学段时,有序对新科目进行学法指导、新教师介绍、新学校认知等方面进行科学教育和引导,使他们尽快适应中学新的学习生活。

(二)学生、老师和家长间进行良好的沟通,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1.作为学生,主动与同学、老师和家长进行良好的沟通

人与人通过沟通,相互间增进了友谊,增加了信任,即使以后发生了一点小矛盾,也会通过理智的交流化干戈为玉帛。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就能从心理关系上与人增进亲密感、融合性和协调度,就能相互接纳,相互启迪,相互激励,促进个人成长。

2.作为家长和教师,与学生有效沟通的前提是“热爱、尊重和理解学生”

沟通是教育的基础,通过良好、有效的沟通,才能接纳你的思想和启迪。遇到有心理障碍的孩子时,要积极主动地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使学生感觉得到交流带来的快乐和体验,就会慢慢接纳你,逐步打开心扉。想方设法诱导学生将压抑在心中不平的、不满的、苦闷的、愤恨的不良情绪全部倾泻出来,也就基本解决了心理问题,教育目的也就达到了。

(三)优化家庭环境,加强家校互动,形成教育合力

创办家长心理教育辅导学校,聘请心理专家及时讲解相关知识和技能,既能弥补家长在心理教育方面的欠缺,又能让家长认识到心理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加强家校互动,教师要及时与家长沟通,充分挖掘家长在学生心理教育工作中发挥的潜能。双方相互协作,摸清学生的心理动向,做到学校与家庭心理教育相吻合、时空全覆盖,形成教育合力,以期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四)抓好新入职教师的培训,强化教师队伍

政府机构的规划、人事社保、教育等有关部门相互协同谋划,科学合理布局学校。增强全局观念和大局意识,划区域、跨学校统一调配优质教师资源,优化完善教师结构。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狠抓新入职教师的培训,提升教师整体素质和心理教育水平。

(五)净化社会环境,加强社会舆论导向的监督

政府有关部门要多树立榜样,大力弘扬正气、凝聚正能量,倡导良好的社会风尚。加大监督和治理力度,净化社会环境。管控信息和网络环境;严打充斥着社会各个角落的黄、赌、毒;文化界多创造积极向上、催人奋进、充满正能量的优秀文艺作品,大众媒体、社会舆论多做正面的报道、宣传和引导;为中学生创造一个文明、和谐、向上的良好社会环境。

调查结果表明,问题已经存在,而且直接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所以,我们要正视这个问题,要加以解决。当然途径很多,但就我们的研究而言,我们认椋让这些具有青春期心理问题和心理危机的同学参与到学校开设的“英语社团”里来,不失为一种新方法和好办法。

参考文献:

[1][苏]B・A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译.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2]杨治良,郝兴昌主编.心理学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6.

[3]林昆辉.快乐心理学.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

[4]陈少华,邢强主编.心理学基础.暨南大学,2016.

学生心理健康研究范文第6篇

关键词:高职 大学生 心理 教育 研究

现代社会是现代人的竞争,人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也就是人的素质的竞争,人的素质是各方面素质的综合,心理素质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目前大学生在适应、行为障碍、人格障碍、性心理障碍和精神病的发生率有明显增加的趋势。教育部对12.6万大学生调查表明,有20.3%存在心理问题;天津市对5万名大学生调查发现,有26%的存在心理问题;云南师范大学调查发现有26.7%的存在心理问题;北京16所大学统计因心理疾病休学的逐年上升;山东医科大学统计:14年的休学者中精神病患者占首位;同济大学对15年学生死亡原因分析自杀占首位。从以上事实看出,心理疾病已经成为困扰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严重问题。因此,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1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依据

“任何课程的设计与实施都必须以一定的课程资源为支撑。课程资源是学校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全部条件的总和,是课程得以呈现的基石,是课程设计、课程实施的基本组成部分”。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如环境,包括生态环境、人文环境;活动即学生开展的各种活动;学校的条件即学生、教师以及国际互联网络等。还有“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典型的如教材、教科书、资料等”。随着教育理念的发展,课程理论课程资源的概念的理解要更上一个层次,树立广义的课程资源概念。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有着重要的意义。

1.1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通过课程资源的开发,增加学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机会,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能使更多的学生了解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同时,课程资源的开发是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实际情况而进行的,使课程的内容更能针对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的实际情况,从而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的水平。

1.2促进丰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涵。课程资源的开发将突破原有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观,使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不只是停留在课本或者教材的层次,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向学生宣读心理健康的知识,而是向更深层次的活动课程和体验课程方向发展,能够极大地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

1.3促进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本身的研究。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是为了促进人的心身健康和发展,提高人的适应能力和生活质量”。也就是说心理健康教育必定以人的心理作为研究对象。

2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特征

由于国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程度的提高,高职院校重视与加强了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从而提高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水平。从课程资源开发的角度出发,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其自身的特征。

2.1利用已有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注重在学校中开设选修课,向学生传授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这是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最为普遍的途径。对于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这种课程资源的利用存在明显的缺陷。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过分注重教科书这一看得见、摸得着的客观存在的物体。而这些客观物体本身是否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就难以确定。开发一定的活动课程,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通过邮箱、信件、电话、讲座等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举办心理健康活动月或活动周等活动。这些资源的开发能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2.2注重对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师作为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资源,其素质直接关系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成败。许多高职院校都非常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从多种途径培养和建设教师队伍,如心理讲座、学校研讨会、参加各种机构的培训等。客观地讲,心理健康教育“普通学校好于职业学校”,之所以如此,教师队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3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资源的研究

3.1对大学生的研究

现代课程关注学生自身身心状况、学生生活和兴趣。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学生具备健康的心理。而要使学生具备一个健康的心理,必须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了解是最好的课程资源。我们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特别是高职院校。从教育实践中我们发现高职院校学生与普通高校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是有所不同的,而现有的资料都笼统地讲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加强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研究和了解是十分必要的。研究普通高校学生的心理一般特点和作为高职院校学生的特定特点,在教育过程中使学生更加明确自身的心理特点。

3.2资料的搜集与整合

随着国家、社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对大学生心理状况的研究成果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成果越来越丰富。这些研究成果为职业学院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丰富课程资源。但是,由于职业学院学生的特殊性,并非任何研究成果都是可以直接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在对待众多心理健康教育材料的时候,我们应该对材料有一个选择、取舍和整合的过程,从而使经过加工的材料更加适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使心理健康教育有更强的针对性。

3.3教育活动的开展

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发和利用主要指两个方面。其一,开发专门的心理健康的教育活动,即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特点开展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其二,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中。职业学院在开展活动方面有着自己的优势,特别是在社会实践和实习方面。在社会实践和实习活动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能使学生学会人际关系处理的技巧,调节好自己的意志品质。

3.4发挥教师自身的教育积极因素

“教师不仅仅是课程的开发者和课程的实施者,其自身就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确定了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地位。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来说,“教师”不仅仅是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而是指学校全部教师、教育工作者。教师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中不仅要着重研究学生、开发有意义的教育活动和整合材料,而且其本身就是一种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资源。这种资源主要体现在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使教师有更大的感召力和感染力,从而使大学生形成良好心理。同样也体现在教师的为人处事。从开发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资源的角度出发,教师要特别注意自己对学生的态度、自身的形象等问题。

4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与策略

在学院范围内举行心理卫生知识专题讲座,讲座可以解决一些大学生中比较普遍的问题。开设心理卫生教育课程,系统讲授心理卫生方面的知识。定期开展心理卫生方面的咨询活动,以利于促进存在问题的学生的求助动机。正确地对待心理咨询工作,咨询就其本身来说就是商量、建议、帮助、指导,而不是包办、代替。咨询的目的就是咨询工作者帮助求访者认清他们的问题实质,分析问题的成因,最后由他们自己选择解决问题的办法。

参考文献:

[1]崔景贵.我国学校心理教育的发展历程、现状与前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5.

[2]马建青.大学生心理卫生.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版.

学生心理健康研究范文第7篇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 心理健康 教育研究

当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来说基本上是好的,但是仍有部分学生身上存有或多或少的心理健康问题,这提醒我们对学生心理健康切不可忽视大意。事实上,一些心理健康问题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中已经导致了不良的后果。如心理承受能力极差,遇到挫折和困难容易走极端,产生轻生的念头,甚至自杀;青少年性成熟早,缺乏正确性意识、性观念;厌学、逃学,直接影响学业;诱发偷窃、流氓等违法犯罪行为,最终沦为青少年犯罪分子。

为了避免上述不良后果,保障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身心健康,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我们应该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切实转变观念,把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端正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有效手段,也是社会发展新形势下对现代学校教育的迫切要求。因此,职业教育的教育者们应当切实的转变教育观念,真正的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放到适当的位置上来。

二、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们正确认识心理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有其独立的知识结构和科学体系。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和提高,特别是其自我意识、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有着与社会知识和道德规范体系不完全一致的规律,加之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社会经验少,每个人有不同的心理、生理特性,这些都使得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更加的复杂化和精细化。

因此,在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要以讲授积极的、健康的心理现象为主,尽量避免知识的过分专业化和由此产生的消极和不良的后果。另外,还应根据学生的不同需要,以专题的形式对他们进行某一方面的专门教育,使他们对心理问题有一个清晰和正确的认识。

三、发挥同龄共振效应,教会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自我心理保健

基于当前时展的特点和职业教育的现状,有人得出这样一个不等式:教师影响+家长影响

四、通过行为训练,培养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健康心理

一方面要帮助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增加心理营养,满足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指导学生阅读健康有益的课外读物或观赏体验存在于大自然、文化艺术、社会中美的因素和事务;确立奋斗目标和方向,并努力去实现;另一方面,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矫正自身存在的行为问题,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康的心理。比如可以通过自助训练培养学生自立自主的心理品质,克服依赖心理;通过志向训练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心理品质,克服惰性心理;通过情感训练培养学生活泼开朗的心理品质,防止闭锁心理;通过合作训练培养学生抗压、抗挫折的心理品质,克服脆弱心理。

五、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检查

中等职业学校应当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由该机构对学生的心理活动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估,定期处理反映学生心理健康程度的多种量表,将每个学生的心理活动历程、心理健康咨询调查等情况进行测试记录。同时,对心理问题突出的学生进行跟踪测试,由学校心理教师组成小组进行研究,并及时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从而有效的预防心理疾病。

现代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对人的心理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于马上就要走向社会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来说,拥有健康的心理是其未来能够担当大任的保证,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则恰恰是使每个学生获得生动、健康、全面、快乐发展的一条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卫萍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策略[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2]王霞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J].青海教育,2005年,Z2期。

[3]赵红 李桂萍 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实践的发展趋势[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4]吴先超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体系探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年,10期。

学生心理健康研究范文第8篇

关键词:公共管理视域;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

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问题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受到了各界的普遍关注和研究。然而,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相关的研究,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在研究方法、研究结果应用方面仍然存在不足。尤其是在心理健康管理实践缺乏预期的成果。本文试从学校教育、社会引导、家庭关怀等方面入手,对开展大学生心理问题管理教育引导进行探索和思考。

(一)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现状

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和实践,截至到目前为止,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管理工作有了一定的进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研究中还存在诸多不足:心理健康管理的内涵界定不统一;心理健康管理缺乏系统化的体系;理论层面研究相对薄弱;实践应用层面缺乏实效性等。从公共管理视域的角度探讨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处于探索阶段。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的现状主要涉及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管理内容、措施、机制、人员、理论、目标及监督管理等方面,对于管理理论、管理目标及监督管理的研究缺乏全面性和系统性,研究大多是微观的,仅仅是对浅层次的分析,缺少宏观性、前瞻性和深入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监督管理工作缺乏科学化和系统性。从管理学角度来讲,要全面发挥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体系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的有效管理,发挥其预防、矫正和发展的功能,就要整理、合并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的方法和途径,合理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组织管理机制,促使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不仅能彼此分工,且能密切关联,协调合作。从社会管理和监督的角度而言,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管理缺少行之有效的监督和评估。目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没有形成定期检查和科学的督导模式,更缺乏实质性的评估,使得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浮于表面,收效较小。而且,很多社会上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等方面的服务机构由于其功能设施简单,加之缺乏专业的、稳定的人才队伍,其功能也不被社会的认可。由此可见,如要有效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需要完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体系,并且逐步建立相应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督导制度,进行校级之间的交流活动。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各级心理健康管理机构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并进一步加强对其相关的评价和监督机制。以此达成心理健康管理的内外和谐一致、互为补充、相互促进的管理体系。

(二)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存在的问题

第一,管理体制流于形式。我国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体质管理的建设缺乏足够的重视,其自身发展也不平衡,大学生初入校园,对于大学生活并不能完全适应,另外,学习和生活方式都将与高中阶段不一样,一些适应能力差的学生遇到困难时就会产生焦躁、压抑和郁闷等症状。基于这种状况,学校的心理健康管理基本上采取“就症状解决问题”的方式,缺乏系统性和灵活性;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主要以柔性管理为主,管理松散,工作时被动且缺乏严谨性,管理机构很难达成其功能;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的监督力度不够,导致高校心理健康管理机构的工作处于形式化状态,只是象征性地针对大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非正式的调查,汇总出一份学校心理评估报告给上级主管部分,事实上却并没有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深入调查、分析,并提出有效的引导措施;社会上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存在很多的认识误区。这些现象成为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成效的羁绊。第二,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队伍。目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队伍中人数较少,且年龄趋于年轻化、不稳定,心理健康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不强。具体而言,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机构的成员设置数量较少,其管理模式主要包括校外心理顾问、心理咨询中心,以及心理关爱站、心理辅导机构等,这些心理职能部门的队伍规模却较小,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比如,在美国大学校园,心理咨询师与大学生的比例为1:476,我国指导性的建议比例是1:4000,由此可见,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人员严重匮乏。此外,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从业人员年龄偏于年轻化,其经验比较欠缺,专业素养也相对较低,而且,从业人员对于职业的认同感不强,缺乏荣誉感和成就感,导致稳定性较低,离职率较高。第三,学校管理与社会工作环境衔接不足。人们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较大,社会属于一个系统,具备宏观环境和经济、政治、文化、地理环境等,这些因素对于大学生心理状态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大学新生入学后从一个熟悉的环境转移到另一个陌生的环境之中,毕业生又将从这个熟悉的环境转入另一个陌生的职场环境中。这种环境的变迁随时随地地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大学生成长的过程是一个逐渐社会化的过程,通过社会化,大学生要获得在社会中进行正常生活和工作所必需的价值观念和社会所赞许的行为方式,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需要不断调整、丰富和完善自己的心态,并达到社会化的标准要求。同时,当前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我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多元价值观的并存加快了社会化的进程。基于这种背景,大学生在离开校园后,就需要立即去适应社会,这个时候,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出现问题最多的时候,所以,该阶段,大学生需要将心理状态调整至最佳状态,从而避免各种心理障碍的出现。而现阶段,我国高校与社会环境缺乏良好的过渡和衔接。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干扰.

(三)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的对策途径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管理的结果既影响到大学生个人的成长与成才,也关系到社会的发展,所以,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也将成为相关心理健康管理机构的重点,只有寻找到科学、合理的心理健康管理对策途径,才能培养出适应我国社会不断发展的新世纪高素质人才。

1.以学校教育为引导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管理的基础保障。大学生阶段正处于人生的黄金阶段,在这个时期,大学生不仅要接受新的文化知识、专业知识,而且要面临独立人格的养成,为成为一个社会人奠定基础。在大学校园里,引导和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责任将由学校承担。首先,大学老师需要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心理教育和引导。虽然大学教育和高中教育有着很大的差异,但是大学生与高中生的差别并不是一下子就拉开的。尤其是高三到大一的转型,也就是几个月的时间。因此,对于大一新生来说,帮助他们度过远离家庭的适应期,帮助他们从一开始就与同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避免心理问题发生有着重要的意义。第二,大学阶段将是大学生知识获取、能力提升、性格养成的重要阶段,同时,这一时期,大学生也将面临着同社会的接触,并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能力的问题。因此,大学在安排学生学习生活的时候,可以多组织一些互动活动,这些活动一方面可以是校内的文艺汇演、社团活动,也可以走出校园,与社会对接,例如开展各种志愿者活动或者公益活动,目的只有一个,让学生原本枯燥乏味的生活变得丰富起来,让他们在交流、沟通的过程中,学会坦然面对社会和生活。第三,在学校课程设置上,可以开设心理咨、心理问题诊断等课程,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自我反观、自我调节。第四,挑选优秀的学生干部。学生干部跟大学生朝夕相处,对于同学的状况耳熟能详,选好了班干部就意味着在大学生中多了知心人,学生干部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问题的介入将取得良好的效果。另外,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很多诱因也是来自大学生活,比如不善交际导致的人际关系紧张;家庭条件困难,引发的自卑;学习成绩不够理想,形成的焦虑以及失恋带来的失落等等。如果能够从学生干部里面培养几个“知心姐姐”、“知心哥哥”,引导同学间相互交流,及时帮助化解情绪压力,在平等交流中、在理解性的劝说中,许多情绪性的很郁结容易得到化解。第五,正确引导学生正视自身心理健康问题,不要回避就医。一方面,学校要设立心理咨询室,在为学生做好高度保密的情况下,引导学生走出心理阴影,另一方面,也要树立心理疾病也是人体疾病的一个方面,没有什么不可见人的,在积极接受医生治疗。

2.以社会为引导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础保障。我国社会的转型发展,极大地挑战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当前,大学生所承受的一些心理上的困扰成为其成长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问题,比如,面对不良的社会风气、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面对贫困的家境等问题,大学生往往会出现心理落差和心理失衡。因此,如何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如何引导大学生理性认识复杂的社会生活,对于大学生心理问题教育引导也有着重要的意义。第一,需要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体系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进行正面的教育引导。通常而言,社会支持系统主要由亲朋好友、老师及周围其他人员组成,一旦发现大学生有心理困扰、心理问题,社会支持体系就能够及时地帮助他们化解心中的困扰,促使他们健康的成长。比如,要灌输主流价值观,从正面进行宣传教育,社会存在一些丑恶、黑暗的现象,但毕竟为数不多,社会的主流还是好的。即便是对于家庭困难的学生来说,各种贷款资助、基金救助本身就是一种社会力量的援助。正面的宣传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看到社会真善美的一面,激发向善、向美的意愿,可以减少因心理问题导致的犯罪现象发生。第二,净化网络舆论环境。缺乏监督的信息,为了换取点击量、关注率的猎奇信息等,都对缺乏辨别能力和成熟心智的大学生在人生的关键时期受到的负面影响太大。看到别人炫富,就以为生活原本可以很享受;看到别人拼爹,就抱怨自己投错了胎等等,正是因为这种心理作祟,导致大学生学习缺乏动力,情绪焦躁。第三,社会要通过对奋斗者的认可,对拼搏者的嘉奖帮助大学生树立勤奋进取的信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并不遥远,中华民族的复新之路还任重道远,没有有抱负的一代学子的加入,国家的明天有何希望?引导学生正确树立人生目标,将自身的学习生涯置于社会和国家大背景下去衡量,放下“小我”、树立“大我”,放下情绪性的哀伤和暂时的挫折感,用明确的学习目标发展目标战胜家庭背景、经济条件带来的困扰,培养积极进取的精神和远大理想抱负。

学生心理健康研究范文第9篇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以随机整群抽取某大学护理专业学生481人,其中大一年级170人,大二年级162人,大三年级149人,年龄16~24岁,家庭类型:核心家庭309人(64.2%),大家庭38人(8%),单亲家庭35人(7.2%),父母离异60人(12.5%),重组28人(5.8%),其他11人(2.3%)。

1.2方法

采用SCL-90量表[9],以班级为单位对入选对象进行心理测评,SCL-90为自评调查量表,此量表由DerogatisIR编制(1975)包含9个因子,90个项目,比较广泛的精神病症状学内容,如思维、情感、行为、人际关系以及生活习惯,通常评定近1周的情况。评定方法:分为5级评分(0~4级),0无、1轻度、2中度、3相当重、4严重。在心理测评师的统一指导下由受试者自己评价。

2结果

2.1护理专业大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率

依据常模确定的因子分和严重等级标准,统计各类症状发生率和心理问题的发生率。结果显示:各种心理症状发生率有较大差异抑郁、焦虑、强迫、人际关系等问题相对较多(26.30%),总的心理问题发生率相当高(21.65%),其中抑郁为18.48%,焦虑为16.34%,强迫为9.27%,人际关系为7.72%。健康人数为78.35%。

2.2家庭类型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方差分析显示:在不同家庭类型之间,抑郁症状、焦虑症状和总分存在组间差异(P<0.01),其他维度的组间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进一步分析(LSD)发现:单亲家庭、离异家庭或重组家庭子女多数维度得分高于核心家庭、大家庭或其他家庭(P<0.05)。见表2。

2.3家庭经济情况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在不同经济状况家庭之间,躯体化、抑郁、焦虑、敌对、恐惧、偏执等因子均具有显著性(P<0.01),进一步分析(LSD)发现贫困和一般家庭子女的总分和多因子分均高于较好或富裕家庭(P<0.05)。

3讨论

3.1护理专业大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率

国内有关大学生群体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很多,本文中针对护理专业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运用SCL-90调查量表,对在校的481名护理专业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心理健康者占78.35%,21.65%的护理专业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轻度为12.48%,中度为5.82%,重度为3.35%。而其中排名靠前的依次为抑郁、焦虑、强迫、人际关系。结果提示近78.35%的护理专业大学生的心理是比较健康的,需要专业咨询或治疗的占8.17%,有10.48%轻度的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可以经过心理健康教育得到改善。其结果与中南大学近几年对进行心理健康调查,发现约有20%的大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其中经常感到抑郁、焦虑的大学生分别占20.7%、11.6%有相似之处[10]。与广东省某医学院校马泽威研究抑郁检出率27.8%[11]有一定的差距,这可能跟发达城市比较相对检出率稍低。

3.2护理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相关影响因素

学生心理健康研究范文第10篇

【关键字】医学研究生 心理健康教育

作为高层次人才群体, 研究生在面对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个人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人际关系的不协调时, 缺乏足够的心理基础, 使得这一群体出现不良心理状况的人越来越多,而医学研究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又有其特殊性。

经调查统计,各重点医学院校研究生心理存在问题的比例为:南方医科大学17.17%,(女生18.10%和男生16.73%)1,武汉大学医学院21.8%2,山西医科大学14.08%3,昆明医学院34.16%4。各院校总体比例在10-30%不等。而且不同类型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1) 性别差异。女生的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怖因子得分显著高于男生, 而男生在敌对性和精神病性因子上得分则明显高于女生,且均有显著性差异。该结果说明女生的心理反应比男生更广泛、更明显,应有性别针对性地对研究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2) 年级差异。三年级、一年级、二年级逐渐增高。二年级作为研究生阶段的中期, 正着手学位课题的研究,工作繁杂、艰难, 需要查阅大量文献, 并需要与较多与实验相关的人员相处, 处于这一时期的研究生心理压力较大, 情绪容易波动, 心理健康状况最应引起关注, 因此研究生阶段的第二年应当被作为心理教育的重点。一年级新生由于刚到一个新环境需要一个适应过程, 同时基础课学业负担较重,特别是期末临近考试,对考试的恐惧使得部分学生心情焦躁,因此这一人群的心理健康状况同样也应该受到重视。

还有调查表明, 影响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最主要的三个因素排名是学习、人际关系和就业问题。男、女生分别以学习问题和生活习惯问题最为突出。硕士、博士生分别以学习问题和家庭问题最突出。一年级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受人际关系影响最大, 二年级研究生受学习问题影响最大, 而三年级研究生的情绪则最易受就业问题的困扰。所以,如果抓住这样的几个影响学生情绪的原因,对不同层次的人群进行引导和帮助,就一定会最大限度的去防范学生走向极端。

由此,在新形势下,如何加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并施行行之有效的对策是医学院校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中心工作。

1.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要把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到与本科生同样的高度上来。研究生作为较高层次的人才,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是研究生教育必不可少的培养目标。一定要扭转一些人认为的“高学历人员作为社会人群中的佼佼者,除了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之外,必然具备了良好的心理品质,因而忽视了对他们的培养”等如此类似的认识误区,高度重视研究生心理健康,只有首先在思想上重视,才能在行动中落实。

A,增强医学研究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医学研究生既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客体又是主体, 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研究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取决于其自我教育能力的高低, 因此应不断增强研究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增强研究生自我教育能力的主要途径。医学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最好设为必修课, 并保证足够的课时。如果设为选修课, 很多学生可能由于认识的问题而不选修, 失去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机。心理卫生知识讲座是增强研究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补充形式。可针对研究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有针对性地举办心理健康标准、人际交往、调整自我、健全人格等讲座。通过讲座, 使学生能够认识自我, 了解自我,正确定位, 调整心态, 充满自信, 以达到正确地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5。

B, 构建五级心理健康工作组织网络

着力构建五级心理健康工作组织网络――院长,辅导员,学生会干部,寝室长,个人。在上级机构的领导下,下级有针对性地对研究生的心理问题给予及时、有效的服务。各级组织由下而上定期汇报学生心理健康情况,成立学生会干部和寝室长心理健康小组, 应由志愿为同学服务且心理素质较好的研究生组成, 在与同学朝夕相处的学习生活中, 给予那些心理需要关怀的学生以经常性的帮助, 并将有严重心理障碍学生的情况及时地向组织反映, 避免学生由于心理健康问题而引起的恶性事件的发生。

C,注意三个侧重

由于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具有女生差于男生, 硕士生差于博士生, 二年级研究生差于一、三年级的特点, 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应该注意三个侧重: 侧重于女生, 侧重于硕士生, 侧重于二年级研究生。应改变过去守株待兔式的被动工作方式, 主动热情地为学生服务,在每个研究生进校时即为其建立完整的心理档案, 并定期进行心理测量, 以普遍掌握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在此基础上, 必须针对心理障碍的高发人群, 有所侧重地进行认真调查分析,及早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 尽快与这些学生进行思想交流, 弄清症结所在, 及时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 才可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D, 对症下药, 有的放矢

针对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 目的明确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重点解决好学习、人际关系和就业问题。学习问题在男生、硕士生和二年级研究生身上较为突出, 其原因可能是硕士阶段需掌握一整套与本科阶段截然不同的学习、科研方法, 一些学生会不太适应, 而二年级研究生的学习、科研负担在三个年级中是最重的, 因此其心理健康状况受学习问题影响最大; 人际关系问题则主要体现在一年级新生身上, 这是因为一年级新生刚到一个新环境, 在融入一个新群体的过程中, 人际关系必然会左右其心理健康状况; 三年级研究生以就业问题最为突出, 就业是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 它对毕业班学生的心理冲击可想而知。只有针对心理障碍的成因对症下药, 心理健康教育才可能取得显著成效。

2.发挥研究生会等研究生社团的功能。积极组织开展健康活泼、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科技、艺术和体育活动,使研究生能够在繁忙的学习、科研之余参与到集体活动中去,走出自我封闭、孤立的小圈子,扩大其交际面,加强研究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提高研究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要从多方面采取措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勤工助学的岗位,改善研究生的学习、生活条件和环境,缓解研究生尤其是自费研究生由于经济拮据、生活困难带来的压力。

3.要重视导师在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研究生群体内部的较大差异性,导致了培养单位、教管部门等不可能采用整齐划一的措施应对研究生所有的心理问题,而在针对性和时效性上,导师能够弥补其不足。

帮助医学研究生自己维护和促进自己的心理健康 ,培养优良的心理品质 ,创造积极向上的心理氛围 ,这是医学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德育工作的深化和拓展。

参考文献

【1】邢晓辉, 凌朝辉等, 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教育对策. 中山大学学报2006;2(10):86-89

【2】余芬,吴磊等, 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中国校医 2006;19(3):264-266

【3】孟小平, 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对策研究初探,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7;9 (1):109-112

【4】史太平,何朝阳等,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流行病学调查,现代预防医学;2006;33 (9) :1638-1642

【5】唐峥华,医学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6;23:753-754

学生心理健康研究范文第11篇

关键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现状;展望

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人们成长特征,结合人们生理、心理发展需求提供的一种综合性引导式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主要是以关心和引导入手,让学生们具备健康和正面的思想,在拥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前提下进行各学科内容的学习,并且成为综合性人才。随着综合教育理念的不断拓展,促进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当下我国社会教育工作的重点,也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本文针对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展开研究,观察教育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希望科学合理的展望教育工作未来前景,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稳定前行。

一、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现状

本次讨论的重点就是分析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现状,通过对教育内容、教育路径,以及教育方式进行分析,掌握目前的教育情况现状。首先,观察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现状的教育内容问题,必须得到充实的素材支持,保证教学的内容是丰富且符合实际情况的元素。面对当下我国专注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现状分析,教育的内容涉及的内容应该包含对学生心智的引导,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建立社会人际交往关系脉络,引导大学生拥有健康完善的人格。其次,观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路径,可以根据不同的路径内容划分为四个方面。第一种是建立心理健康辅导课程体系,为大学生提供学习的途径。第二种是为大学生提供科学的心理辅导和咨询平台,专注为大学生服务。第三种是为大学生建立相对全面的心理健康档案,营造一个健康的生活和学习环境。第四种是科学定期的带领学生参见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大学生更好的接触社会,实现自身价值。最后,现状中涉及到教育方式的内容。我国当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开展取得了相对的成绩,但是还需要不断的努力进取,保证和实践教育生活中的细节联合起来,能够有效的综合并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传递出去,保证教育引导的有效性[1]。

二、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

针对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研究,就能够发现其存在的一些问题。首先,我国面对大学生展开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理论支持上的缺失,因为我国开展相关研究工作的起步比较晚,实际的研究效果没有达成时代进步的要求。其次,我国在大学教育的整体环境中还存在一定体制上的局限,对于大学校园内实际制定的管理制度不能够完善的执行,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再者,我国面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先进的信息数据支持,没有良好的环境进行教育理念的交流,缺失了科学的指导性发展建议。最后,由于针对我国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人才缺失,也影响了实际研究工作开展的效果,阻碍了工作的进步效率[2]。

三、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展望

当下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是也不能停滞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工作,并且需要不断的扩充和拓展其领域涉及的内容。革新后的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工作已经不再局限于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教育,或者是为大学生提供心理辅导,创新的工作格局更加重要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深化到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希望能够从平时的点点滴滴中引导学生争取的面对生活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也要求学生能够树立正确、全面和健康的心理人格。未来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工作展望更希望能够将教育的内容拓展到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中,让学生更多的了解和掌握自身存在的不足,并且积极的面对和完善自身。大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工作更应该侧重于实际的社会实践内容,让大学生了解社会,也愿意积极的参与社会事项,在实际的社会生活空间和环境中成长并成熟。实践的社会经验才是能够培养大学生具备良好心理素质的关键途径,也是促进大学生成为社会有用人才的必经之路。对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展望工作,主要是希望能够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在科学的教育环境中培养综合性人才,让大学生具备创新、独立、健康的心理和生理素质,突破传统教育引导的格局,实现新形势和新背景下的教育工作目标[3]。

四、结论

综上所述,面对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工作的现状,从教育内容角度入手,观察教育实际路径的情况,分析教育方式上的优势与劣势,希望能够达成教育与人才培养事业发展的双赢局面。在实际分析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工程中,也不断的发现了存在的各方面问题,积极的解决和应对问题,提出科学的完善建议是必行的教育工作职责。最后针对我国大学生心理教育研究的展望,希望在此领域不断取得进步,能够打破传统教育模式下的咨询和辅导理念,从关心和引导的角度更好的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培养社会需要的全面综合性人才,增加我国社会的综合国力。

作者:史迪 单位:西安航空学院

考文献:

[1]许岱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2011,03:220-222.

学生心理健康研究范文第12篇

一、关键词

城乡结合部――城乡结合部又称为“城乡边缘带”、“城市边缘带”、“城乡连续区域”、“城市蔓延区”、“城市阴影区”。是一种土地利用、社会和人口特征的过渡地带,它位于城市连续建成区与几乎没有城市居民住宅和非农土地利用的纯农业腹地之间,兼有城市与乡村两方面的特征,人口密度低于中心城市,但高于周围的农村地区。即城乡结合部是一个环绕城区,连续的、宽窄不一的环地带。

心理健康――心理健康(psychological well-being或mental health),意指一种良好的心理或精神状态。与心理健康含义接近的词有“心理卫生”和“精神卫生”,意指对心理或精神健康的维护和保健。心理健康的含义为:(1)心理健康分为正负两个方面。它不仅是消极情绪情感的减少,同时也是积极情绪情感的增多。(2)心理健康的内涵的核心是自尊。(3)心理健康是一种个人的主观体验。它不仅包括积极情绪情感,也包括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课题研究的成果

1.调查城乡结合部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前测、中测与后测)。在课题研究的初期、中期和后期,分别利用“重庆市弹子石中学校学生心理健康调查问卷”,对我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进行了调查。对全校学生调查的结果显示,学生在研究初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比例较大,并且随着课题研究的开展,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所好转。

2.对城乡结合部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咨询。在课题研究初期,分别对全校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咨询。通过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咨询,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了了解,通过分析,为对策研究奠定了基础。

3.城乡结合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原因分析。通过对我校566名学生的问卷调查(前测)结果表明,15.2%的学生,心理非常健康,可以放心。18.7%的学生,大致属于健康的范围,但应有所注意,也可以找老师或同学聊聊。21.2%的学生,心理方面有了一些障碍,应采取适当的方法进行调适,或找心理辅导老师帮助。23.7%的学生,黄牌警告,有可能患了某些心理疾病,应求助专门的心理医生进行检查治疗。21.2%的学生,有较严重的心理障碍,应及时求助专门的心理医生治疗。

(1)城乡结合部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学习方面心理压力大,挫折承受力差;人际关系不协调,学生自我中心意识强,人际交往能力弱;青春期逆反心理严重,不喜欢师长过多干涉他们的生活。

(2)城乡结合部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成因:本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形成因素是复杂的,主要有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因素和自身因素等。既有单一方面的原因,也有相互作用形成的。

4.城乡结合部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研究。通过研究,初步建立了我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模式――三维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剖析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光靠学校单方面的教育是远远不行,它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共同参与,形成合力,才能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我校通过不断探索,积极、主动地借助家庭、社会的力量,为学生心理健康营造出三维一体的教育模式。学生心理健康需要长期的工作,只有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共同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才能真正培养出一批批高素质的人才。

三、研究的结论

学生心理健康研究范文第13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080611055

高校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健康心理,是人才培养不可缺少的环节,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者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乃至精神医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和技术,通过多种途径与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其心理机能,充分发挥其心理潜力,进而促进整体素质提高和个性发展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顺应大学生成长发育的迫切需要,通过教育使大学生了解人的身心发育规律,对青春期的各种变化能正确认识,学会运用掌握的知识进行心理素质的锻炼与自我调适。通过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调查分析,目前仍存在着不足之处,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课程化、个别化、医学化、形式化和德育化等倾向,已经不能满足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实际需要,因此,构建符合当代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是摆在高校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与教育

各高校在建立心理咨询室对学生进行心理问题疏导、心病治疗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增强学生心理素质,面向全体学生实施开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为了对学生心理状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要针对不同年级、性别、年龄、学生来源进行分类,有意识地开展学生心理问题研究,采取积极、主动的办法和措施,克服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到早期发现、及时干预和有效控制,提高工作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其次,注重多种形式的心理素质教育辅助活动,比如开办心理健康教育的讲座,利用墙报、广播、电视、报纸等多种形式的媒体和手段,广泛开展知识宣传,普及心理卫生常识。同时,要积极创建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网站,充分发挥校园网络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第三,各高校要营造“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的环境,不仅关注学生“专业成才”,更要关注学生 “精神成人”,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大学生成长的过程之中。整合教学、管理、医院、后勤服务等部门力量,采取措施,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机制。第四,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营造文明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是培养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内容之一,宽松的环境,有助于学生深化自我认识,充分发展个性,改善适应能力。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能使朝气蓬勃、精力旺盛的大学生们在广阔的生活空间中尽情地施展天赋和才华;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健康发展的有效载体,它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可使长期处于紧张的神经得到松弛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能有效地将各种管理思想,管理意识注入到学生活动中,培养自觉参与意识和自觉接受教育的能力。一方面,学生参加各种文体活动对于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交往技能、竞争意识、解决困难和面对挫折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另一方面,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对于陶冶情操,形成自信乐观的人格特征,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进一步发挥湖北省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和湖北省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研究会的作用,充分利用中心心理咨询门诊、热线电话心理咨询和危机干预、心理咨询在线服务、心理咨询与辅导老师培训等职能,将中心建设成为全省心理健康教育的基地;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研究会的科学研究、学术交流的作用,并以研究会为交流平台,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和交流,推进全省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健康发展。

(二)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软件设施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心理测评、心理干预等方面需专业的仪器和软件来支持,各高校应该重视专业的软件设施以便开展心理测评,为科学合理的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提供的分析数据。因此我认为,高校应该抽出专项资金用于心理健康教育软件设施的购置,用以弥补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软件设施方面的不足。要积极创造条件,运用具有较高信度与效度、适合我国国情的心理评估工具,为实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早期发现、及时干预和跟踪服务提供参考,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和针对性档案系统。目前,用于心理健康教育软件主要有档案系统、测量系统、互动交流系统、科研系统、管理及心理预警系统等。各高校应结合自身特点,从学生出发,购置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软件,用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

以项目委托研究的方式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在全省的人文社科项目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项科学研究项目中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课题资助,组织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课题研究和工作、学术交流,鼓励高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教育厅应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对在该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学校和个人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

(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管理以及师资队伍建设

省教育厅要对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统一领导,统筹规划。组织心理学专家、学者,以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际工作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研究、咨询、评价和指导;组织编写师资培训使用的正式教材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科普读物;组织开展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工作。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各高等院校,要切实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学校德育工作管理体系中,实行主管校领导负责制,将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积极支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帮助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高等学校要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主管学生德育工作的党委副书记或副校长任组长,并明确职能部门具体负责协调和组织全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科研以及辅导或咨询工作。高等学校应进一步完善或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体制和体系,充分利用有关资源和条件并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工作。

要通过专、兼、聘等多种形式,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专职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要少量、精干,数量可根据实际需要自行确定,编制可从学校总编制或专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编制中统筹解决,原则上应纳入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管理序列。评聘相应的教师职务。设有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机构的高等学校,也可纳入相应专业队伍管理序列。兼职教师和心理辅导或咨询人员,按学校有关规定计算工作量或给予报酬加强教师学习。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强、要求高的工作,从事这项工作的教师必须经过系统培训,恪守职业道德,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建立全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中心,积极开展对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兼职教师的业务培训,培训工作列入学校师资培训计划。培训内容包括职业道德、理论知识学习、操作技能训练、案例分析和实习督导等。要通过培训,不断提高他们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职业道德以及所必备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培训工作应规范化,坚持长期分类进行。此外,还要重视对班主任、政治辅导员以及其他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干部、教师进行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业务培训。

要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是关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施教育的这支队伍的素质,尽管高校开展此项教育和咨询工作已有十多年的历史,但这项工作还远远不能适应高等教育飞速发展的客观形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大多数老师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心理科学知识、技能的训练,对现代心理咨询技术懂得较少,在教育和咨询的实践中,很难保证取得良好的效果,当前,应按照《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的精神,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队伍,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逐步走向健康轨道。

总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加强和改进高等院校思想教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最有效、最重要的途径。高等学校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更应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大力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时展的需要,是社会全面发展对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必然要求。它对于提高大学生适应生活的能力,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促进心理素质与思想道德、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协调发展,提高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针对性、时效性和主动性,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传旭,姚本先主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概论[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

学生心理健康研究范文第14篇

【关键词】 医学生 心理健康 研究现状

【Abstract】 Medical college students in a special group, becaus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ir learning life, the medical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is different from other majors. a great deal of domestic research has done in this field, so, the status quo of mental health domestic research on medical college students will be introduced to show the mental health state of contemporary medical college students.

【Key words】medical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Research Status Quo

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诸多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1]。

1 医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心理健康的特殊性

和其他专业相比, 医学专业的学制长、内容多。医学专业学制一般为 5~6 年, 需要学习 30 余门专业课, 因此, 医学生要学 习的知识总量要大于其他专业。在学习方法上, 医学生主要以 记忆为主, 学习方法较为单一, 这使学习变得单调而枯燥。繁重的学习任务限制了学生自由发展和自主活动的时间, 使学生缺乏娱乐活动, 学习生活沉闷而缺乏活力。有研究认为, 医学生学习生活的特点是导致其出现较多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尤其在急诊、手术等科室, 面临重危、濒死患者,经常接触受疾病之苦的病人, 亲临生离死别的场景, 也会使医生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医疗工作的特殊性需要医务人员具备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 全面准确的医学知识和娴熟的医疗技巧、丰富的临床经验, 更需要有稳定、乐观的情绪、敏捷的思维、坚强的意志、较强的心理承受力等方面的心理素质。

有研究显示,医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类型是焦虑、抑郁和精神病性,与其他专业有所不同。医学生较多的心理问题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加必要。医生不仅要治好病人的躯体疾病,而且要帮助病人解决心理和社会问题,这就要求医务人员有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情绪感染力和体察病人体验的“同理心”,要求医生能以健康的心理状态。要做到这一点医生本人要心理状态健康,人际关系良好,并能及时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这需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对医学生进行相关训练,提高其解决心理问题的能力。

医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医务工作者。医学教育的全过程也应该是对医学生的素质进行培养的过程。在过去,人们较注重医疗知识、技能方面的培养,而忽视了心理素质方面的培养。

现代医学模式已经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在疾病的发生、发展、防治过程中,社会因素和病人的心理因素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医学教育过程中,有关社会、伦理、心理等学科也正在受到教育者的重视。现代医学研究已不仅仅局限在单纯的疾病防治,医学教育客观上要求医学与心理学、医学与社会学相互交叉结合,改变教育中只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而不重视心理和社会知识培养的单一性,加强人文教育,提高医学生的心理素养,更好地服务于医疗卫生事业。

2 国内关于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

对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评估,学者们基本上采用的是症状自评量表SCL90,国内有将SCL90用于评定不同人群的整体心理健康状况[2],显示SCL90能够很好地反映受试者的心理整体状况。

陈福国等人[3][4]运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连续4届,共2102名医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评定。结果显示:①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学生SCL90各因子得分低于全国大学生和河南省大学生,但阳性因子比例较高。②男生的偏执因子得分高于女生。③护理学专业和临床医学七年制学生的因子得分显著高于其他专业P

赵凯1996研究认为,与文科和理科专业相比,医科学生有较多的SCL90 因子达到中度以上。周英等人的研究发现[5]护理本科生中可能有中度以上心理卫生问题的学生占12.2%、医学本科生占11.1%。这一比例较中国大学生已有的研究结果(18.5%)略低[6],此研究同时显示护理专业本科生心理水平不但比医学生低,而且比全国常模低。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的张仁汉教授提出医学生“三年级病”现象[7],即医学生进入大学三年级时,其学习处于由基础医学向临床医学的过渡阶段,在此阶段,往往老师讲到什么病,他们就怀疑自己患什么病,根据老师所讲的症状对号入座。

同时,有学者对医学专业研究生的心理状况做了研究[8][9],结果表明大约有10%-20%的研究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卫生问题,而且这一群体中具有不良心理健康状况的人越来越多。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持续大幅度扩增,在校研究生数量急剧增加,研究生中各种心理健康问题日趋增多,如个人理想和现实的冲突、学业与择业的矛盾、人际关系的不协调等,一些极端事例如自杀、凶杀、精神障碍等屡有报道。医学研究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心理健康状况也有着特殊的一面。

孟小平以症状自评量表 SCL-90和艾森克个性问卷 EPQ 对某医科大学在校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和研究[10],指出在校医学研究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卫生问题,他们在强迫、抑郁、人际关系、焦虑、偏执、精神病性和恐怖等几个因子上得分显著高于常模,而且不同性别、不同年级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所差异。

刘步平[11]用症状自评量表随机调查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专业七年制学生和专业五年制学生。研究表明七年制女生的恐怖因子和因子总分显著低于男生,因子分≥3的检出率居前10位的多是强迫、抑郁症候;七年制学生的因子分、恐怖异常发生率、因子分≥3的总检出率及抑郁、恐怖、偏执因子分≥3的检出率明显低于同校五年制学生;表明七年制中医学专业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较好,说明文理结合的教育模式有助于提高医学生的心理素质,降低期望值、开展职业生涯设计、严格学分制、实行软淘汰等是提高七年制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措施。

陈瑜等人对军医大学护理专业学生做的研究表明[12]:军医大学护理专业女生SCL90得分较高的因子是强迫、人际、抑郁等因子,得分较低的是躯体化、精神病性等因子,这与张运生等人的研究结果类似[13]。军校护理生SCL90的9个因子得分中,恐怖因子显著高于普通大学生与军校学员得分。

王丽荣[14]提出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课题—职业倦怠,职业倦怠是一种特定的心理状态,表现为与工作厌倦相关的一系列症状,目前已成为医护行业中影响医护工作者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王丽荣通过对职业倦怠内涵与表现的分析,提出在高等医学院校应以预防职业倦怠为目标,加强对医学生心理素质的系统培养,并对医学生可能出现的适应性心理问题进行预防性训练的策略。

3 提高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意义与建议

医生是一个特殊的职业,其工作责任性强,风险性大,要求从业者有较高的心理素质。在医疗工作中,医生的工作关乎病人的健康和生命,稍有不慎,出现误诊、漏诊或其它医疗差错。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医学生职业素质的需要。

有学者通过对比研究[15],发现医学心理学教育有助于增强医学生的心理防御机制和心理应对方式,对开展心理咨询工作及时消除心理障碍,提高学生整体心理健康水平有积极的作用。两组学生首测有14.2%的学生有明显心理问题,经系统完整的医学心理学—学习后的实验组学生再测结果显示各因子阳性均分有显著改变,与全国青少年常模组比较已无明显差异。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提高问题的识别力和心理保健意识,帮助学生解决所面临的学习、人际交往、婚恋、生活适应等问题,及时调节学生的认识偏差、情绪障碍和不良行为,使医学大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参 考 文 献

[1]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 [M].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31 - 35.

[2] 金华,吴文源,张明圆.中国正常人SCL-90评定结果的初步分析[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86;12(5):260-263.

[3] 陈福国,王芳,伍志臻,鲁威: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3(26).

[4] 郑日昌.大学生心理卫生 [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1.

[5] 周英,赖淑英,尤黎明,马列凯.医护本科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2004,(20).944-946.

[6] 答会明.大学生自信、自尊、自我效能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2,8(4):2281.

[7] 张仁汉.从医学生“三年级病”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J]西北医学教育,2004;12(5):382.

[8] 史清敏.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J. 现代教育科学,2002,3 :27-29.

[9] 金海燕.易发心理障碍研究生的人口学特征及其教育对策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4, 3 :34-38.

[10] 孟小平.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对策研究初探: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7 (2):9 1 -109.

[11] 刘步平.七年制中医学专业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中医教育,2004(23):7-10.

[12] 陈瑜,张小远.军医大学护理专业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9):529-531.

[13] 张运生,白琴,杜富广等.开封医专护理系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中国学校卫生,2001,22(3):208.

学生心理健康研究范文第15篇

【关键词】  医学生  心理健康  研究现状

【abstract】  medical college students in a special group, becaus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ir learning life, the medical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is different from other majors. a great deal of domestic research has done in this field, so, the status quo of mental health domestic research on medical college students will be introduced to show the mental health state of contemporary medical college students.

【key words】medical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research status quo

        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诸多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1]。

        1  医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心理健康的特殊性

        和其他专业相比, 医学专业的学制长、内容多。医学专业学制一般为 5~6 年, 需要学习 30 余门专业课, 因此, 医学生要学 习的知识总量要大于其他专业。在学习方法上, 医学生主要以 记忆为主, 学习方法较为单一, 这使学习变得单调而枯燥。繁重的学习任务限制了学生自由发展和自主活动的时间, 使学生缺乏娱乐活动, 学习生活沉闷而缺乏活力。有研究认为, 医学生学习生活的特点是导致其出现较多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尤其在急诊、手术等科室, 面临重危、濒死患者,经常接触受疾病之苦的病人, 亲临生离死别的场景, 也会使医生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医疗工作的特殊性需要医务人员具备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 全面准确的医学知识和娴熟的医疗技巧、丰富的临床经验, 更需要有稳定、乐观的情绪、敏捷的思维、坚强的意志、较强的心理承受力等方面的心理素质。

        有研究显示,医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类型是焦虑、抑郁和精神病性,与其他专业有所不同。医学生较多的心理问题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加必要。医生不仅要治好病人的躯体疾病,而且要帮助病人解决心理和社会问题,这就要求医务人员有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情绪感染力和体察病人体验的“同理心”,要求医生能以健康的心理状态。要做到这一点医生本人要心理状态健康,人际关系良好,并能及时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这需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对医学生进行相关训练,提高其解决心理问题的能力。

        医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医务工作者。医学教育的全过程也应该是对医学生的素质进行培养的过程。在过去,人们较注重医疗知识、技能方面的培养,而忽视了心理素质方面的培养。

        现代医学模式已经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在疾病的发生、发展、防治过程中,社会因素和病人的心理因素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医学教育过程中,有关社会、伦理、心理等学科也正在受到教育者的重视。现代医学研究已不仅仅局限在单纯的疾病防治,医学教育客观上要求医学与心理学、医学与社会学相互交叉结合,改变教育中只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而不重视心理和社会知识培养的单一性,加强人文教育,提高医学生的心理素养,更好地服务于医疗卫生事业。

        2  国内关于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

        对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评估,学者们基本上采用的是症状自评量表scl90,国内有将scl90用于评定不同人群的整体心理健康状况[2],显示scl90能够很好地反映受试者的心理整体状况。

        陈福国等人[3][4]运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连续4届,共2102名医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评定。结果显示:①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学生scl90各因子得分低于全国大学生和河南省大学生,但阳性因子比例较高。②男生的偏执因子得分高于女生。③护理学专业和临床医学七年制学生的因子得分显著高于其他专业p<0.05.

赵凯1996研究认为,与文科和理科专业相比,医科学生有较多的scl90 因子达到中度以上。周英等人的研究发现[5]护理本科生中可能有中度以上心理卫生问题的学生占12.2%、医学本科生占11.1%。这一比例较中国大学生已有的研究结果(18.5%)略低[6],此研究同时显示护理专业本科生心理水平不但比医学生低,而且比全国常模低。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的张仁汉教授提出医学生“三年级病”现象[7],即医学生进入大学三年级时,其学习处于由基础医学向临床医学的过渡阶段,在此阶段,往往老师讲到什么病,他们就怀疑自己患什么病,根据老师所讲的症状对号入座。

        同时,有学者对医学专业研究生的心理状况做了研究[8][9],结果表明大约有10%-20%的研究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卫生问题,而且这一群体中具有不良心理健康状况的人越来越多。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持续大幅度扩增,在校研究生数量急剧增加,研究生中各种心理健康问题日趋增多,如个人理想和现实的冲突、学业与择业的矛盾、人际关系的不协调等,一些极端事例如自杀、凶杀、精神障碍等屡有报道。医学研究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心理健康状况也有着特殊的一面。

        孟小平以症状自评量表 scl-90和艾森克个性问卷 epq 对某医科大学在校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和研究[10],指出在校医学研究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卫生问题,他们在强迫、抑郁、人际关系、焦虑、偏执、精神病性和恐怖等几个因子上得分显著高于常模,而且不同性别、不同年级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所差异。

        刘步平[11]用症状自评量表随机调查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专业七年制学生和专业五年制学生。研究表明七年制女生的恐怖因子和因子总分显著低于男生,因子分≥3的检出率居前10位的多是强迫、抑郁症候;七年制学生的因子分、恐怖异常发生率、因子分≥3的总检出率及抑郁、恐怖、偏执因子分≥3的检出率明显低于同校五年制学生;表明七年制中医学专业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较好,说明文理结合的教育模式有助于提高医学生的心理素质,降低期望值、开展职业生涯设计、严格学分制、实行软淘汰等是提高七年制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措施。

陈瑜等人对军医大学护理专业学生做的研究表明[12]:军医大学护理专业女生scl90得分较高的因子是强迫、人际、抑郁等因子,得分较低的是躯体化、精神病性等因子,这与张运生等人的研究结果类似[13]。军校护理生scl90的9个因子得分中,恐怖因子显著高于普通大学生与军校学员得分。

        王丽荣[14]提出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课题—职业倦怠,职业倦怠是一种特定的心理状态,表现为与工作厌倦相关的一系列症状,目前已成为医护行业中影响医护工作者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王丽荣通过对职业倦怠内涵与表现的分析,提出在高等医学院校应以预防职业倦怠为目标,加强对医学生心理素质的系统培养,并对医学生可能出现的适应性心理问题进行预防性训练的策略。

        3  提高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意义与建议

        医生是一个特殊的职业,其工作责任性强,风险性大,要求从业者有较高的心理素质。在医疗工作中,医生的工作关乎病人的健康和生命,稍有不慎,出现误诊、漏诊或其它医疗差错。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医学生职业素质的需要。

        有学者通过对比研究[15],发现医学心理学教育有助于增强医学生的心理防御机制和心理应对方式,对开展心理咨询工作及时消除心理障碍,提高学生整体心理健康水平有积极的作用。两组学生首测有14.2%的学生有明显心理问题,经系统完整的医学心理学—学习后的实验组学生再测结果显示各因子阳性均分有显著改变,与全国青少年常模组比较已无明显差异。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提高问题的识别力和心理保健意识,帮助学生解决所面临的学习、人际交往、婚恋、生活适应等问题,及时调节学生的认识偏差、情绪障碍和不良行为,使医学大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参 考 文 献

[1]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 [m].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31 - 35.

[2] 金华,吴文源,张明圆.中国正常人scl-90评定结果的初步分析[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86;12(5):260-263.

[3] 陈福国,王芳,伍志臻,鲁威: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3(26).

[4] 郑日昌.大学生心理卫生 [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1.

[5] 周英,赖淑英,尤黎明,马列凯.医护本科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2004,(20).944-946.

[6] 答会明.大学生自信、自尊、自我效能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2,8(4):2281.

[7] 张仁汉.从医学生“三年级病”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j]西北医学教育,2004;12(5):382.

[8] 史清敏.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j. 现代教育科学,2002,3 :27-29.

[9] 金海燕.易发心理障碍研究生的人口学特征及其教育对策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4, 3 :34-38.

[10] 孟小平.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对策研究初探: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7 (2):9 1 -109.

[11] 刘步平.七年制中医学专业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中医教育,2004(23):7-10.

[12] 陈瑜,张小远.军医大学护理专业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9):529-531.

[13] 张运生,白琴,杜富广等.开封医专护理系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中国学校卫生,2001,22(3):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