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新技术推广论文范文

新技术推广论文范文

新技术推广论文

新技术推广论文范文第1篇

1.1全面实施重大示范工程在220kV系统国产化可控制串补等新型技术等已经完成的示范工程的前提条件下,全面落实和周密部署其在500kV系统的示范工程,在此过程中以实现国产化和产业化、有效减少电网设备造价和电力工程造价为目标。

1.2充分推广应用适用技术在电网建设过程中,大面积应用常规串补、可控制串补等新型技术,扩大电力系统的输送容量,提高安全稳定水平;在变电站工程中,全面实施变电站标准化设计,依据电力工程的具体情况,科学推广大容量变压器等新型设备;在电力系统日常生产运行中,大力推广直升机巡线技术、雷电定位联网等新型技术,进而提高电网的生产管理水平。

1.3稳步推进电网第二次大扰动试验进一步研究电力系统计算分析中的负荷模型,增强电网的输电能力,同时在科学的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逐步有序深入研究其他电网的负荷模型,通过模型研究切实增强电网的输电能力,提升电网安全运行性能,增加经济效益。

1.4注重对科技项目的后评估为电网建设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依据,应对先进的适用技术进行后评估工作。现阶段,主要安排对同杆双回紧凑型输电、同塔多回、直升机巡线、大截面积导线、常规串补、可控制串补、静止无功补偿等新科技项目的后评估。

2加快电网建设新技术推广的实践技术应用的具体措施

2.1充分推广使用先进适应技术和设备以促进电网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为中心,在增加运行导线弧垂变化量、加强导线耐温水平、降低运行导线弧垂变化量、缩减塔基面积等方面,充分推广使用先进适应技术和设备。在电网建设的具体过程中,可结合电力工程的具体情况,适当选择使用一部分已经投入运行且有一定运行经验的设备和技术,例如L型绝缘塔型。选择材料时应尽量满足环保要求,保持其与自然的协调一致。对于山区基础可以采用全方位高低腿设计,对于林区,为降低对地貌现状的破坏程度,可以采用高跨设计。

2.2科学规划电网电网规划指导着电网建设与总体发展方向,它具有系统性强、整体性高的特点,我们应全面、深入做好电网规划这项工作,在满足安全供电的基础上,着重做好电网设施的优化布局工作。及时与城市规划部门沟通交流,将电网规划列入城市综合规划中,并将其有机融合在一起,同步进行城市规划建设和电网建设工作,保证景观协调,做好环境保护工作,提高土地综合利用率。

2.3着重谋划特高压落地特高压电网建设在全面实施我国整体能源战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是一项增加社会综合效益的系统工程。特高压落地电网的建设,有助于缩减线路走廊回数,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降低制备破坏和水土流失程度,有助于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缩减负荷密集区的污染源。特高压落地电网在促进生态发展、营造电网与自然和谐共存中发挥着深远的影响。

新技术推广论文范文第2篇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数目已经超过3000万家,而这些企业创造的产品和服务收入已达到了GDP的50%以上。但由于受资金短缺、科技薄弱、信息滞后、管理水平落后等问题制约,企业发展不尽如人意。随着互联网环境的不断变化和发展,中小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门槛降低了,从网络营销的角度来看,可以与大企业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应该合理应用网络工具给企业的经济效益、经营管理模式等方面带来质的飞跃。

一、时代创想公司营销推广现状

(一)公司背景和产品构成。北京时代创想营销管理顾问有限公司成立于2000年2月,是一家综合性企业管理顾问公司,依托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等教学资源,以企业培训需求为导向,传授最优秀的管理理念、技能和方法。公司在北京、沈阳、济南、石家庄都有电话营销分部,每个部门都下属3~5个电话营销小组,每组有业务员4~6人,平均每人每月的业务额在1万元左右。公司分为两个部分:营销策划主要是为企业制定营销策划,文化传播主要是推广培训和教学方面的音像制品,客户群体是大中专院校。

(二)公司营销推广现状。公司原有的推广方式主要是电话营销,即通过电话与客户联系和介绍产品,用传真给客户传输产品信息,并最终达成交易。整个业务流程都是以电话为沟通工具,以信件为辅助,很少应用网络。虽然公司很早就建立了自己的网站,但从内容到形式都非常简单,其主要作用是产品信息的。公司网站的主要作用是为客户展示产品,主要的浏览者是公司的既成客户和正在联系的客户,业务员通过电话将公司网站介绍给客户,如果客户有这方面的需求会主动打开网站,浏览产品信息。

近几年,由于电子邮件的普及,公司又增加了电子邮件的沟通方式,但主动性不强,主要也是方便传输电子版的产品资料,包括产品目录和产品介绍。

二、公司营销推广存在的问题

(一)原有网站过于简单。北斗六部主要负责产品销售,通过电话、传真等传统渠道来联系和沟通客户,只在近期较多的使用电子邮件向客户传递产品信息。和很多中小企业一样,因为资金和人才等诸多原因只是公司简单的建立了自己的网站,也只是单纯的产品展示和形象宣传,和外界的沟通很少,成为了信息海洋中的孤岛,每日访问量很少,利用率低,造成了资源浪费。

(二)营销方式成本居高不下。原有营销方式是以电话为主要手段的,以邮寄作为辅助手段,但二者成本非常高,公司的客户遍布全国各地,长途电话费和信件的邮费是公司整个业务流程的主要成本。平时进行业务联系使用的是长途电话卡,最近和电信部门合作,利用优惠活动在成本上有所降低,但幅度不大。

(三)沟通和对顾客的追踪不便利。大部分客户工作时间不在办公室,而是在教室或者实验室,用电话经常联系不到对方,或者对方正忙,而客户一般留给我们的是办公室电话。即使有客户的私人电话,也只是发货后用来确认的,不方便进行业务联系,平时的业务沟通一般还是办公室的办公电话,时间上难以把握,因此给回访、下单以及客户追踪带来了很大的不方便。

三、适合时代创想公司的新型营销方式

(一)网站推广。企业网站是企业进行网络推广的必要工具。公司现有的网站结构过于简单,内容苍白。首先,应该完善企业内部网,建立客户资料数据库系统,以便于对客户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分类和总结。其次,优化网站内容,树立企业的网上品牌,增强画面的动感。对公司的代表性产品作演示链接;在网站主页添加旗帜广告,宣传企业形象,同时利用在显示页面自由移动的移动广告公司的产品促销活动;开设新闻板块,将最新的产品资讯和教育理念以新闻形式在网站上,吸引客户访问;定期在企业网站上进行免费的在线培训,充分利用企业教育资源,扩大企业的美誉度和影响力,开拓网络教育服务市场,开展员工培训和再教育的网络教育服务;加入广告交换组织,充分利用网站资源;和有影响力的教育网站协商,做友情链接,扩大产品的影响力;及时搜集信息,对网站内容更新,避免建好网站后偶尔才维护的现象。

(二)邮件营销。电子邮件是网络营销中成本低廉的、最常见的营销工具。根据公司最新统计资料,有63.7%的客户拥有个人电子邮箱,36.1%的客户使用单位内部的电子邮件系统,而且绝大多数客户愿意接收公司有关新产品信息的电子邮件。

随着网络的普及,公司的很多客户主动提出用电子邮件来传递资料,由于成本低、时间快,公司也逐渐在客户资料里增加了电子邮箱地址的收集。目前也拥有了一定数量的客户邮箱,并且大部分发过邮件,客户比较认可,不会被当成垃圾邮件。随着网络用户的增加,公司应该下载邮件列表,开展许可邮件营销,以降低交易成本,同时又不会降低信誉。每一笔交易业务员都会记录交易情况、对方的订货信息等等,可以发送针对性极强的一对一邮件,来提高交易的成功率。公司应继续用电子邮件的方式传递产品资料,但不能滥发,以保证邮件信息的可接受性。

(三)搜索引擎。搜索引擎是对搜索引擎和搜索目录的统称,是非常有效的网络站点推广工具。利用搜索引擎注册主要是为了让访问者在使用搜索引擎时能在显著位置找到企业的站点。

出于扩大企业知名度的考虑,公司应开展搜索引擎营销。在新浪、雅虎、Google和百度等知名网站上投资关键字广告。因为公司原来的网站访问率很低,要增加网民的主动访问,最好的办法就是付费在搜索引擎上注册排名靠前的关键字。公司可以注册关键字为:教学光盘、课件、软件等,提交的网站介绍为全国最新的理工类、经管营销类教学光盘、课件和软件,质优价廉,免费邮寄。不能只提交根网址,而要提交内容丰富的URL。以访问率为目标,经常检查营销效果,及时修改关键字信息。

(四)企业短信。企业短信是一种面向企业,帮助企业提高办公效率、提高内部管理水平的一项服务,可以广泛地运用于企业内部发送会议通知、活动通知、客户联系、社会团体会员管理等日常工作。公司在多年的销售工作中,积累了大量的客户信息,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客户的联系方式。一般有过交易的客户会留下手机号码或者小灵通号码,因为公司的产品一般是用邮局和快递公司发货,需要客户提供收货人比较方便的联系方式,多年来公司已经拥有了比较全面和完整的客户信息,可以对客户的需求信息进行分类,增加企业短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五)窄告推广。窄告就是网络定向广告,它能通过分析网页内容、辨别网民所在地,将广告有针对地投放到上千家网站目标客户面前。窄告的传播范围广,按实际效果付费,每次点击低至2毛钱,不点击就在上千家网站上免费展示。公司应该首先选择一个优秀的窄告服务商,注册为用户,然后创建公司窄告的样式和条件,在服务提供商的帮助下有关公司产品的网络广告;在窄告推广的同时,利用服务商提供的数据及时对营销效果进行分析评价,探索企业应该如何改进窄告语义,达到更好的推广效果。

(六)企业博客和博客广告。目前个人博客的应用越来越有特色;而对于企业,无论是内部提升知识管理,还是外部形象和产品推广,博客的应用基本上是个空白。公司的博客应该以教育为主,向专业性、学科性企业博客的方向发展。在企业博客中将经管营销类的文章作为主要内容,也可以将顾客的反馈信息在博客上;同时链接上知名的教育网站,请专家学者撰写教育文章,通过发表各种形式的文章来宣传企业,推介产品;与一些在教育方面比较有名的个人博客合作,进行博客广告的尝试。例如,在教授的博客上投放经管营销类产品的广告,在理工技术型专家的博客上投放理工类产品的信息。这部分内容要及时更新,加强与客户的互动,增加客户留言和交流的平台。

新技术推广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创新;农机技术推广体系;模式;保障条件

0前言

农机技术推广是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农机化服务的重要内容。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及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面临的环境、对象、重点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是各种农业机械购置者和使用者已经由集体为主,逐步变为以农户(特别是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组织)为主;二是农机技术推广服务工作也由集体统一组织逐步变为市场化,并由一般性的宣传示范转向全程服务;三是农机化从以追求数量为主,转向注重质量、提高效益上来;四是农业生产逐步转向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在实现这些重大转变的过程中。迫切要求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要有更大的发展。目前我国现行的农机技术推广体制是在省、地推广总站的基础上,实行以县农机推广站为中心,以乡、镇农机站为纽带的农机技术推广组织体系。这种体制是计划经济的产物,是政府主导下的单一推广组织体系,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为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竞争的氛围淡化了行政推广方式的垄断权威,某些传统的推广措施的效用在逐步退化,这种政府主导下的单一化推广组织体系已不能实现上述农机推广工作面临的重大转变,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发展对农机新技术的需要,不适应农机科技新成果以最快的速度向广大农民和农机户传播的需要。不适应广大农民对通过普及使用新机具、新技术达到致富目的的迫切需求。因此,我国农机化技术推广体系必须进行创新和完善。

1创新农机技术推广体系的社会建制

1.1.调整和完善现行国家农机技术推广机构

调整和完善现行国家农机技术推广机构主要包括:调整市、县农机技术推广专业机构的设置,以便农机技术推广专业机构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协调:调整和创新县、乡(镇)农机站机构设置,可组建区域性的中心农机站,或按优势产业带设置的跨区服务专业农机站,亦可按特色产业综合设置。

1.2培育和发展多元化不同所有制的农机技术推广组织

培育和发展主要包括国家农机科研部门的技术推广组织、高等农业工程院校的科技推广组织、社会团体性质的农机推广组织、专业合作经济形式的农机技术推广组织、农机企业的科技推广组织、中介服务组织以及民间的农机协会组织等,“官办”与“民办”的组织共同发展。

1.3对不同形式的农机技术推广组织实行政府统一管理体制

政府应加强对不同所有制、不同形式的农机技术推广组织的引导,鼓励发展,并制定统一的推广政策和法规,实行统一管理,同时应使农机化技术推广的基础设施和服务手段在竞争中得到优化配置。

2创新的农机技术推广体系模式

2.1创新的农机技术推广体系

笔者根据自身参与校企合作进行农机具产品的开发设计、生产与推广的实践,并对目前农机推广工作的市场运作情况进行了调查和分析,探讨了符合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农机技术推广体系应是“官办”(国家企事业单位)与“民办”(民营企业及民间组织)相结合,以官办为主的双轨多元化的组织体系。

多元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双轨多元化的农机技术推广体系具有双向性、适应性、协调性、社会性的特点,其推广工作既代表政府的意愿又能满足农民对农机技术的需求,使推广工作具有较高的效率和生机。因此,目前在强化农机技术推广体系的地位、作用和服务功能的基础上,突破政府主导的单一推广组织机构的格局。在健全国家推广组织机构的同时,大力调动农机科研机构、农业工程院校、社会经济组织、农机企业、中介组织、农机协会、农机户及各种传媒机构等社会力量。参与到农机技术推广工作中来,实现推广组织多元化、推广形式多样化,加速农机化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促进农业生产节本增效和可持续发展。

2.2创新的农机技术推广模式及组织体系

根据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的实践与调查,市场经济条件下以什么样的模式进行推广非常重要。对于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同的推广项目,可采用不同的推广形式与组织体系。符合现代市场经济条件的农机技术推广模式及其组织体系有以下几种。

1)政府支撑推广的模式。这种模式的推广主体为政府推广机构,推广资金以政府投入为主,适宜于公益性强、社会效益显著、机具投资大的农机推广项目。推广组织体系的主要形式有“政府推广机构+示范基地+农机户”及“政府推广机构+农机大户”等形式。这种模式主要由政府提供政策、法律及推广资金,推广机构提供技术指导(在对机具进行试验的基础上),示范基地和农机大户进行示范作业。

2)农机企业带动推广的模式。这种模式的推广主体为农机生产企业。资金筹措主要以企业投入为主,适宜于经济效益明显、技术简单直观、投资少、农民易接受的农机推广项目。推广组织体系的主要形式有“农机生产企业+农机大户”、“研发单位+农机生产企业+农机大户”、“农机生产企业+中介服务组织+农机户”等多种形式。这种模式由中介服务组织沟通生产企业和用户之间的产销信息,研发单位或企业自主研发提供科技成果和技术支持,企业进行成果转化并提供推广所需的资金和设备。且进行具体推广工作的市场运作和售后服务,研发单位进行技术指导,农机大户开展示范作业。这种模式,企业在推广过程中形成了(科研)生产、推广、销售、服务一体化的经营体制。

3)民间协会组织推广的模式。这种模式一般是由政府扶持、农民自发组织的民间科技推广组织,它是一种在自愿、自由、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的联合。这种民间推广组织主要有农机协会、研究会、合作社等形式。资金来源是由会员提供的会费,协会组织会员开展农机作业、技术推广、经营等活动,协会在向会员提供服务的同时,又保证会员家庭(农户)独立经营的基础不受影响。这种民间推广组织能及时了解和反馈市场信息,减少生产经营的盲目性,缓解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能弥补当前因国家专业部门人才不足和其他服务跟不上而不能满足农机户经营多种农机需求的缺陷:能在协调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关系中发挥枢纽作用。这种推广组织形式很受农民和农机户的欢迎。

3创新农机技术推广体系的保障条件

3.1建立和完善农机化技术推广的政策法规体系

目前我国已正式颁布实施《农业法》、《农业技术推广法》、《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科技进步法》,这为农机推广工作提供了法律支持。但现有的政策和法规还不够完善,对执法情况的监督力度普遍欠缺。因此,面向新世纪,适应新形势,借鉴发达国家农机化技术推广方面的法律法规,建立和完善良好的政策法规体系,以指导和规范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机技术推广事业的发展,为农机技术推广体系创新创造良好的氛围环境和政策、法律保障。

3.2建立和健全多渠道农机技术推广投资体系

各级政府要充分利用WTO规则中的保护和扶持政策及《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积极出台当地的农机化发展政策,强化对农机技术推广的财政支持,逐步提高农机技术推广经费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比例,以保证农机技术推广工作健康发展;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广泛吸引企业、社会经济组织和个人等社会资金投人农机技术推广。从根本上转变农机科技投人和推广经费严重不足的状况;鼓励推广部门与农机科研、教育、生产部门相结合,共同开展推广工作;鼓励推广部门发挥自身优势,开展农机科技开发,兴办实体,特别是县乡农机站可兴办或领办农机股份作业公司和租赁服务公司,以有偿服务来弥补经费不足,拓宽农机技术推广资金来源渠道逐步形成以政府财政“输血”和自我“造血”与外界“补血”相结合的多元化、多渠道投资体系,改善农机技术推广基础设施和服务手段,促进各种农机新技术、新机具推广应用。

3.3建立和完善农机科技创新基础和机制

农机科技开发和创新是技术推广的前期工程。农机科研院所、教学单位、农机龙头企业是农机科技成果产出的源头。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其科技优势进一步加强其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实现科技人才创新工程;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的约束与激励机制、产权机制,为科技创新提供持久、有效的动力,促进农机高新科技成果的产出,为农机产品换代和技术推广提供技术贮备和技术支撑。

3.4建立有效的农机技术推广体系的运行机制

农机技术推广体系运行机制是农机技术推广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建立有效的农机技术推广体系运行机制,重点应从人事制度、薪酬制度和奖励制度等三个方面不断改革和创新。在人事制度上实行全员聘任制,按因事设岗、因岗聘人的原则,公开竞聘,优胜劣汰。在薪酬制度上,按基本工资、岗位工资、绩效工资的分配原则,将生产要素纳人薪酬序列,使推广人员收人与其工作绩效挂钩,鼓励推广人员以娴熟的技术与良好的服务从事农机科技推广工作。在奖励制度上,一是对做出贡献的农机化技术推广人员给予奖励,激励更多的推广人员爱岗敬业、专心致志地从事先进适用农机技术的示范和机具推广工作:二是设计和实施好农机科研、教育、推广、生产同向化的激励机制,使与农机技术推广有关的所有参与者同心协力、各司其职。

新技术推广论文范文第4篇

参考文献是说我们在论文撰写的过程当中引用和借鉴前人的学术研究成果,在引用的地方要做标注用阿拉伯数字按顺序的编著,然后在论文的末尾依次列出参考文献。下面是学术参考网的小编采编收集的关于农技推广论文参考文献,欢迎大家借鉴分析。

农技推广论文参考文献:

[1]郭文瑞.基层农技推广中的语言沟通技巧[J].安徽农学通讯,2007(13):179.

[2]王思斌,谢立中,马凤芝,等.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的历史与现状[J].中国社会工作,1996(2):54.

[3]许莉娅.个案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59-64.

[4]谢春香.试论农机推广中与农民的有效沟通[J].农业技术与装备,2006(2):4-5.

[5]李亚男.农业推广沟通的特点及发展趋势[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4.

[6]陆迁,王秀娟.加强农技推广的双向沟通[J].农村经济,2001(3):38-39.

[7]何蒲明.农业技术推广如何走出困境[J].农业科技竹理,2005(5):89-91.

[8]曾研.社工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2:1-3.

[9]吴易雄,晏红安.平江县创农技推广新模式[N].农民日报,2009-08-31.

农技推广论文参考文献:

[1]乔方彬,张林秀,胡瑞法.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推广行为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1999(03):13-16.

[2]胡瑞法,孙顶强,董晓霞.农技推广人员的下乡推广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4(11):29-35.

[3]陈秀兰,何勇,曾维忠.农业科研人员技术推广的意愿研究——基于四川省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J].科学学研究,2010(02):263-268.

[4]田桂山,张正河,程景民.中外农技推广人员业绩评价比较及对策[J].世界农业,2003(07):35-37.

[5]王移收.试论农技推广人员及农民思维定势的改变[J].湖北农业科学,2005(06):13-14,+26.

[6]熊明华.我国农业推广人才的培养体系建设[J].农村经济,2004(07):70-72.

[7]孟成民,魏旭娇,陈然,等.浅析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推广人才培养[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3):9-11.

[8]王慧军.依靠管理创新深化我国农业推广体系的改革[J].农业科技管理,2001(03):41-45.

[9]林清山.加强福建省农业推广体系建设的思考[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3):28-30.

[10]姚文山,张劲松,庄文才.广东省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J].广东农业科学,2005(06):104-107.

[11]吕珂,徐世艳,侯倩倩,等.加快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研究[J].农业科技管理,2007(06):94-96.

[12]王春霞,贠谦吉.基层农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应对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0(08):377,+385.

[13]唐文金,周红兵.农技推广队伍的问题、成因及对策[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7(10):103-105.

[14]杨曙辉,宋天庆,陈怀军,等.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若干热点问题探析[J].农业科技管理,2010(03):90-93.

[15]陈伟民,汤红东,陈金凤,等.我国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J].广东农业科学,2010(06):287-288.

[16]陈斐,康松,康涛.试论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和对策[J].科研管理,2004(01):23-28.

[17]李立秋.完善农技推广体系要把握的重点[J].农村工作通讯,2007(11):12-13.

[18]王法坤.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问题与对策探析[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06):51.

[19]熊尚鹏,付文杰.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与我国农业的持续发展[J].农村经济,2005(06):51-54.

[20]郭予光,杨家荣.对新农村建设时期农业推广工作的思考[J].安徽农学通报,2007(19):122-123,+131.

农技推广论文参考文献:

[1]宋彬彬,贾天慧.引导农民推广农业技术的思考[J].科技致富向导,2012,(33).

[2]罗斯.浅谈当前乡镇农业技术推广[J].四川农业科技,2008,(01).

[3]童泽平,鞠磊.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当代经济,2009,(02).

[4]蒋和平,等.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的现状及改善对策[J].农业科技管理,2012,(09).

[5]吕剑红,等.创新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思考[J].农业科技管理,2011,(05).

新技术推广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业科技;推广普及;实践应用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333215

我国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国,中国的农业发展不仅关系着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更关系着我国各方面的发展,因此农业发展的重要性不容小觑。发展农业要依靠政策、科技和投入,其中最根本的是要依靠科学技术。我们除了研究出各种创新型产品外,还要将其充分运用到生活生产的实际中,以促进我国的农业发展。

1 新时期下乡镇农业科技推广普及方法

农业科技推广的范围要有针对性,推广的方式方法要具有广泛性,要能够适用到我国农林牧副渔各个方面。针对农民的特点,联系新时期下我国的经济发展特点,我国应采用方便且易推广、易学习的方法来促进农业科技普及。

建立优秀示范户、技术人员进村入户的推广法。在一定农业区域中,以行政村为单位,良种良法直接落实到田地,技术措施要领直接落实到个人,科技人员直接进村入户进行指导,设立科技示范户,示范户做好榜样,带领周围农民进行科技学习,争取做到周围辐射户对农业新科技都能够进行实际操作,达到能够了解基础知识并进行运用的目的。

印发资料、广告宣传手册推广普及法 。将所推广新技术新品种的技术方法、操作要c、技术原理等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印成简便易读的技术资料,发放到农户手中。农户们互相学习,互相探讨,有一定文化基础的农户较易掌握,并可对照操作应用,而文化基相对较弱的农户在科技人员和周围其他人的帮助下也能掌握,达到一定的农业科技普及传播作用。实践证明,农业科技推广普及活动是一项必不可少的配套措施,非常受农户欢迎。

开展农业科技培训班、科技讲座推广法 。开展农业科技培训班、培训讲座,通过培训使技术人员、培训人员明确重点,掌握所推技术的基础原理与关键技术,对科技示范户、新型农民,要使其掌握主推技术的技术要点。通过面对面的传授,有利于将技术及时有效地传达,科技人员或者农户有问题也可以在现场得到有效解决。

政府出台政策、实施技术和实物配套捆绑相结合的推广普及法 。实行技物结合,利用农资实物、配方新肥料等,推广应用农业新科技和农作物优良品种。实践证明,技物结合连锁服务推广普及法,可以让农户等看科技的效果,在第一时间开展新科技、新成果的推广应用。减少群众的盲目种植,形成农业产业。

2 新时期乡镇农业科技推广方法配套应用

在了解推广方法之后,我们最终是要将其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曾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经得起实践的检验,才能够在以后的生产生活中广泛推广、充分运用,以达到发展农业的良好效果。

2.1 按照“专家团、技术员、学习户”的思路建设服务体系

政府或企业提供科技专家开展培训班或讲座,讲述理论知识,技术员亲自到田、地中指导农户学习理论知识并实践。公司为农技人员提供工作津贴与补贴,通过企业、农业技术人员双向选择的方法,提高农技人员工作的积极性。设立优秀学习户、先进户,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生活补助,提高农户学习的积极性。

2.2 转变培养模式,让学生学以致用

现代农业需要实践能力强,理论基础好的农业科技复合型人才,从这个角度出发,要提高学生动手、动脑的实践能力,组织学生投身到农业、农村锻炼实践中,与农户进行交流,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碰撞,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也有利于农户对理论知识的了解。通过实践与理论的学习,让学生获得更多选择和发展空间,也让农户学到更多新的科学技术,使学生走出象牙塔,进行社会化培养 ,带来的是大学生素质的提高,农户文化基础的提高。

3 结束语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要充分运用各种条件资源,提高科学技术的推广与应用能力。我国人口众多,资源丰富,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科学技术的应用能力,由科技大国转变为科技强国。第一产业农业的科技应用,有利于我国经济提高,经济方式的转变。在未来,我国不仅仅要进行科技发明,更要致力于将他们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将理论与实际联系在一起,以实现科技强国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于忠云.新时期乡镇农业科技推广普及方法的实践与应用[J].江苏农业科学,2012(05).

新技术推广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农业科技;推广普及;实践应用

我国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国,中国的农业发展不仅关系着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更关系着我国各方面的发展,因此农业发展的重要性不容小觑。发展农业要依靠政策、科技和投入,其中最根本的是要依靠科学技术。我们除了研究出各种创新型产品外,还要将其充分运用到生活生产的实际中,以促进我国的农业发展。

1新时期下乡镇农业科技推广普及方法

农业科技推广的范围要有针对性,推广的方式方法要具有广泛性,要能够适用到我国农林牧副渔各个方面。针对农民的特点,联系新时期下我国的经济发展特点,我国应采用方便且易推广、易学习的方法来促进农业科技普及。建立优秀示范户、技术人员进村入户的推广法。在一定农业区域中,以行政村为单位,良种良法直接落实到田地,技术措施要领直接落实到个人,科技人员直接进村入户进行指导,设立科技示范户,示范户做好榜样,带领周围农民进行科技学习,争取做到周围辐射户对农业新科技都能够进行实际操作,达到能够了解基础知识并进行运用的目的。印发资料、广告宣传手册推广普及法。将所推广新技术新品种的技术方法、操作要点、技术原理等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印成简便易读的技术资料,发放到农户手中。农户们互相学习,互相探讨,有一定文化基础的农户较易掌握,并可对照操作应用,而文化基相对较弱的农户在科技人员和周围其他人的帮助下也能掌握,达到一定的农业科技普及传播作用。实践证明,农业科技推广普及活动是一项必不可少的配套措施,非常受农户欢迎。开展农业科技培训班、科技讲座推广法。开展农业科技培训班、培训讲座,通过培训使技术人员、培训人员明确重点,掌握所推技术的基础原理与关键技术,对科技示范户、新型农民,要使其掌握主推技术的技术要点。通过面对面的传授,有利于将技术及时有效地传达,科技人员或者农户有问题也可以在现场得到有效解决。政府出台政策、实施技术和实物配套捆绑相结合的推广普及法。实行技物结合,利用农资实物、配方新肥料等,推广应用农业新科技和农作物优良品种。实践证明,技物结合连锁服务推广普及法,可以让农户等看科技的效果,在第一时间开展新科技、新成果的推广应用。减少群众的盲目种植,形成农业产业。

2新时期乡镇农业科技推广方法配套应用

在了解推广方法之后,我们最终是要将其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曾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经得起实践的检验,才能够在以后的生产生活中广泛推广、充分运用,以达到发展农业的良好效果。

2.1按照“专家团、技术员、学习户”的思路建设服务体系

政府或企业提供科技专家开展培训班或讲座,讲述理论知识,技术员亲自到田、地中指导农户学习理论知识并实践。公司为农技人员提供工作津贴与补贴,通过企业、农业技术人员双向选择的方法,提高农技人员工作的积极性。设立优秀学习户、先进户,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生活补助,提高农户学习的积极性。

2.2转变培养模式,让学生学以致用

现代农业需要实践能力强,理论基础好的农业科技复合型人才,从这个角度出发,要提高学生动手、动脑的实践能力,组织学生投身到农业、农村锻炼实践中,与农户进行交流,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碰撞,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也有利于农户对理论知识的了解。通过实践与理论的学习,让学生获得更多选择和发展空间,也让农户学到更多新的科学技术,使学生走出象牙塔,进行社会化培养,带来的是大学生素质的提高,农户文化基础的提高。

3结束语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要充分运用各种条件资源,提高科学技术的推广与应用能力。我国人口众多,资源丰富,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科学技术的应用能力,由科技大国转变为科技强国。第一产业农业的科技应用,有利于我国经济提高,经济方式的转变。在未来,我国不仅仅要进行科技发明,更要致力于将他们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将理论与实际联系在一起,以实现科技强国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于忠云.新时期乡镇农业科技推广普及方法的实践与应用[J].江苏农业科学,2012(05).

[2]李思经.基于农户视角的新型农业科技知识服务体系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

新技术推广论文范文第7篇

1相关理论阐述

1.1“互联网+”。“互联网+”是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新兴经济形态,让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进行深度融合[4],充分优化和配置各项生产要素,促进实体经济的创新和生产力发展。1.2多元化推广战略。多元化推广,即运用多学科理论,将传统的单一推广转化为多种推广形式,不仅包括推广主体与客体的多元化,而且包括推广模式、属性层次的多元化。推广的主体不仅限于政府组织,也可以是非政府组织;推广的客体不再只是传统上认为的农户,也可以是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农业公司等涉农组织;推广的形式和方式可以是主动与被动、线上与线下等多种方法;推广的属性可以是启迪、教导、采纳、决策、参与和沟通等。

2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

2.1推广主体、形式单一。大多数情况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主要由政府推广人员执行,非政府组织的力量未被充分发挥和利用。传统的推广方式较为常见,应用农业信息技术的推广方式鲜有人研究,传播的效果和范围有限。2.2农业技术供给与需求错位。我国每年都会研究出大量的农业科技成果,然而,农业科技的论证程序相当繁琐,需要经过自下而上的层层申报,不仅严重影响了科技申报和推广的效率,而且使农业科技研发不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反而过分重视科技申报率,导致农业技术研究与生产需求错位,农业生产力提升缓慢甚至滞后。2.3创新力度不足。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市场需求不断变化,农民需求的多样化也对农业技术创新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农业技术推广建设中,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创新推广不协调。产前的农业信息技术创新发展缓慢,尚且不能普遍应用到具体的农业生产中,产中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创新也有待进一步提升,产后的农业技术推广成绩与失败的反馈速度和方式较为落后。2.4投入力度小。我国对农业技术推广投资的重视度较低,依赖于政府财政拨款,社会等非政府组织的资金很少流入农业推广工作,资金的来源渠道和数额有限,致使农业基础设施和信息技术发展滞后,制约了农业技术推广的大范围开展。2.5体制建设不完善。目前,农业技术推广的体制建设尚未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仍然以政府采取行政命令的方式进行,多个部门同时进行管理,导致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人事分离,部门和地区之间的推广工作缺乏沟通、配合和协商。许多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职能定位不清晰,推广机构在承担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之外,还负责行政执法、经营、中介服务等工作,造成各部门出现职能错位、越位、交叉等诸多不合理的现象。现阶段,农业推广人员的综合素质较低,缺乏系统的教育培训,严重制约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效率的提升。2.6农民素质较低。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农民参差不齐的素质水平阻碍了技术的推广。大部分农民素质较低,思想保守,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极其有限,即使拥有先进的符合农业生产的技术也难以推广,阻碍农业生产力的提升和农业经济的发展。

3农业技术推广的对策

3.1培育多元化农业推广主体。农业推广要在政府的主导下,充分调动多方面力量协同发展。政府可以为农业企业的推广和服务提供资金和渠道等方面的支持,引导企业和农户建立供销合作机制。同时,要指导农民学习新技术,解决新问题,最终实现企业和农户的共赢。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业发展和推广的重要载体,要建立完善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同时充分发挥合作社的服务功能,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3.2完善多元化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在国家、省级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完善青岛市信息网络平台。首先建立市级区域平台,在市级平台之下建立重点县、乡的信息服务站,形成全市范围的多级信息系统网络。市级信息平台要统筹本市农业信息的,向农民传达国家和省级最新的政策和推广技术,重点县、乡的信息服务站则要对接市级的信息系统,准确、迅速地向广大农民提供可靠、有用的农业信息和农技服务。3.3采用“产学研”三位一体模式。“产学研”三位一体,是指把农民教育、农业科研和农技推广三者紧密结合起来发挥作用。积极与科研院所和涉农院校建立培训基地和生产对口基地,充分发挥高校的人才和技术优势,提高农业推广工作的科学性和效率。3.4提高推广人员的科学文化素质。人力资源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农业推广人员的科学文化素质直接影响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水平。各地农业推广机构要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的原则,创新人才引进和培育机制,定期组织一线农业推广人员的专项培训,使其不断提高专业技能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更好地适应农业市场和农业产业的发展。3.5提高农业推广机制的运行效率。基于青岛市农业产业发展的现状,因地制宜地采取市级农业推广机构向县、乡级指派农业推广员的方式,建立多级农技站,展示和宣传农业技术。建立科学合理的人员考评制度,鼓励竞争,能者上、弱者下。在实际推广工作中选贤用贤,给予能力强、贡献多的推广人员更多机会,把业务骨干置于真正需要的岗位,做到人岗匹配。

作者:张英梅 兰 利 徐 薇 单位: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 上海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葛晓宏,白丽.关于山西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建议[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6(15):69-70.

[2]赫修贵.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及其实施策略[J].理论探讨,2009(2):86-88.

新技术推广论文范文第8篇

【摘要】本文以具有一定科技研发水平和推广基础的国有大型企业为研究对象,选取4个示范企业和12个试点企业开展创新方法推广

>> TRIZ技术创新方法在高校的推广应用模式探讨 创新方法在推广应用中的“有”与“能” 创新方法推广应用的“德阳实践” 技术创新方法(TRIZ理论)在广西推广应用研究 技术创新方法TRIZ(萃智)的地方推广模式研究 TRIZ创新方法培训推广中的莱钢模式 促进福建创新方法推广应用的对策研究 科技创新方法(TRIZ)在企业的应用 加强创新方法的推广应用,全力打造创新型山西 设计中的TRIZ创新方法应用 工业设计中创新方法的研究 试论创新方法在幼儿园语言教学中的应用 TRIZ理论及其在机械产品创新方法设计中的应用 创新方法在流程型企业中的应用探讨 浅论创新方法在幼儿园语言教学中的应用 农科院校创新方法推广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探索GPS在施工中的应用新方法 在铁路行业推广创新方法的新探索 应用推广建筑施工新方法 天津市科技型企业创新方法集成推广应用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这些平台能够满足用户的浏览、查询和下载等要求,可充分利用Web网页提供的文字、表格、图形、动画、录像等功能来增强课件的表现能力和交互式操作能力,拓展了技术创新方法在企业间的推广应用渠道。(五)召开研讨,互动交流,形成创新方法推广应用长效机制 。行业定期组织举行技术创新方法推广应用研讨会,交流经验,展示成果,推动技术创新方法在行业企业特别是国有大型企业之间的应用。同时,在国际同行交流方面以“走出去、请进来”为指导方针,邀请外国专家到国企面对面指导企业科技人员解决技术问题、完成应用典型案例,进行交流研讨。组织国内专家和技术骨干到国外成功应用技术创新方法的企业观摩学习,了解在国际上应用创新方法扶持企业创新的具体情况,并与企业领导及专家进行交流,建立长期合作意向,形成技术创新方法推广应用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戴庆辉,郭彩玲.寻求TRIZ问题特定解的一种新方法[J].机械设计与研究,2006(5).

新技术推广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创新扩散;高校;教育技术

引言

教育信息化是21世纪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之一,教育技术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是,不可否认,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目前教育技术在高校中的推广应用还遇到很多问题,理论和实践两张皮等现象还普遍存在。如何才能有效推进教育技术在高校的应用,切实促进高校教学质量和效益的提高是个现实问题。解决这个问题,既需要理论上的指导,也需要实践中的探索和经验总结。

创新扩散理论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引入我国,目前已逐渐引起教育技术界的广泛关注。创新扩散理论关于创新的扩散模式、扩散的影响因素等问题的研究对教育技术推广应用有着重要的指导价值。

广西属于西部欠发达地区,为加快地方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推广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高校教学质量和效益的提高,我们在长期的实践和研究中逐步形成了“政府主导,学会主管,高校主办,教师主体”的“四主”模式运作机制。运用这种机制,广西成功推进了现代教育技术在高校的广泛应用,近年来在师资培训、多媒体教学资源开发、教育技术应用等方面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广西高校开发的教育教学资源整体水平高,比发达地区省份不落后甚至部分超前。

一 创新扩散理论与教育技术扩散的影响因素

1 罗杰斯的创新扩散理论

创新扩散理论是传播学的分支理论,目前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创新推广理论研究者首推著名传播学家罗杰斯(Everett•M•Rogers),他在著作《创新的扩散》(Diffusion of Innovation)一书中将创新扩散定义为:某个创新通过一定的渠道,经过一定的时间在某个社会系统中传播的过程[1]。 在罗杰斯的定义中,创新扩散有四个最为关键的概念:创新、渠道、时间和社会系统。其中,“创新”是一个名词,可以指代一种新的观念、新的方法、新的行为,或者新的产品等。在创新扩散中,所谓“新生事物”的新颖性是相对推广对象而言,而不是相对于事物发生或者存在的时间而言。第二个要素是“渠道”。一个创新扩散过程往往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渠道,依赖单一渠道实现创新推广一般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并组合高效益、低成本的传播渠道是创新扩散的关键环节。第三个要点是“时间”。创新扩散并非简单的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完成传播和实施的动态过程。最后一个要素是“社会系统”。罗杰斯提醒我们任何创新扩散都是在特定的社会系统中进行的,受这个社会系统的政治、经济、文化、自然条件等各种因素的限制和影响。因此,任何创新扩散都必须在充分调查研究当地社会、经济、文化以及自然环境条件的基础上设计与实施。

同时,创新具有五种特性,人们对这些属性的感知程度决定着一项创新被采纳的快慢。

(1)相对优越性―― 创新相对原有的事物的优越程度;

(2)兼容性―― 创新与现有的价值观、以往的实践经验以及与潜在采纳者的需求的一致性程度;

(3)复杂性―― 创新被理解和运用的难易程度;

(4)可实验性―― 创新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被试验,用于检验创新的效果;

(5)可观察性――创新结果容易显示出来,能够被观察。

此外,罗杰斯还提出创新的扩散决策过程包括五个阶段:

(1)获知(Knowledge )―― 接触创新并对其有所了解;

(2)说服(Persuasion)―― 对创新形成赞成或者不赞成的态度;

(3)决策(Decision)―― 决定接受或者拒绝一项创新;

(4)实施(Implementation)――把创新投入实际使用;

(5)确认(Confirmation)―― 认同自己做出的采纳决定,或者否定先前的创新采纳决定。

2 教育技术扩散的影响因素

教育技术是教育的创新,从传播学的角度看,教育技术是教育创新的一种推广过程。目前,教育技术扩散研究的成果主要集中在影响因素分析和扩散模式研究上。其中,教育技术扩散影响因素的分析对指导教育技术推广过程,提高推广效果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比如,在创新扩散条件方面,美国著名的教育技术专业唐纳德•保罗•伊利提出了教育技术创新推广与实施的八个条件:对现状的不满、知识和技能、充足的资源、时间保障、回报与激励、多方参与、责任感和领导能力。在采纳者分析方面,Roblyer提出教师使用教育技术的五个理由是:动机、独特的教学能力、支持新的教学法、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具备信息时代的技能。在关键因素分析方面,Jeyaraj等人的一项研究表明,“高层管理支持”是个体采纳和组织采纳之间关联度最大的因素。在教育技术应用环境分析方面,Tessmer&Harris提出了四大主要因素:设施因素、材料因素、装备因素、学习者/教师因素;以及两大支持性因素:组织因素、制度因素。

各派学说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对教育技术扩散进行了分析研究,不但为教育技术应用推广提供了有价值的理论指导,也能够帮助我们结合实际,找准切入点,探索、总结适合本地区情况的教育技术应用推广经验。

二 基于“四主”模式的广西高校教育技术应用推广

1“四主”模式运作机制的内涵

“四主”模式是广西根据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实际情况,为加快高校教学资源建设,推广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高校精品课程建设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在长期的研究和实践过程中逐步探索并形成的一种“政府主导,学会主管,高校主办,教师主体”的运作机制。即以广西高等教育学会高校教育技术专业委员会为主要桥梁和纽带,把教育厅、高等院校及广大一线教师联系成一个有机整体,通过举办培训、组织比赛、建立资源共享平台、精品课程建设等活动,有效促进教育技术在高校的深入广泛应用,切实提高广西高校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

“政府主导”指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广西教育厅)结合地方实际情况提供政策导向,提出整体要求,进行宏观决策,引导、组织、扶持广西高校教育技术专业委员会以及各高校开展相关工作。

“学会主管”指由广西高等教育学会高校教育技术专业委员会根据教育厅的有关精神,研究发展规划、制定相关制度、组织各种培训、筹办各类比赛、制定评审指标,主管有关事务,成为有效沟通政府、高校、教师的桥梁和纽带。

“高校主办”指各高校依托现有的教育信息化资源和环境,协调网络中心、教育技术中心、系部等各部门的人力、物力资源,推进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实验中心建设、精品课程建设等各项工作。此外,各个高校轮流承办各种信息技术应用培训以及相关比赛活动。

“教师主体”指广大一线高校教师是教育技术的最终采纳者,教学活动的直接实践者,教学改革的重要推动者、教学质量的主要决定者。因此,以教师为中心,激发教师的参与积极性,提供必要的培训和指导,创造适合的环境和条件,充分发挥广大一线教师的创造力和能动性,是高校教育技术应用推广的关键。

2 “四主”模式的要素及其关系分析

从创新扩散理论的视角审视“政府主导,学会主管,高校主办,教师主体”的运作机制,可以发现,该模式融合了众多的教育技术推广的关键影响因素(图1)。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图1 “四主”模式解析图

要素一:政府。政府是高校和广大一线教师的高级管理层,政府的政策性支持和导向对教育技术应用推广起着重要作用,我们把这种支持推动作用归为教育技术应用推广机制中的制度因素。Jeyaraj的一项研究表明,“高层管理支持”是教育技术个体采纳和组织采纳之间关联度最大的因素。国内也有学者提出,在众多外部推动力量中,行政机构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主要推动者,这与教育行业特殊性和国家政策有密切的关系[2]。广西高校的教育技术推广过程主要采取的是以政府为主导的推动方式。近7年来,广西高校举办的一系列教师培训、课件大赛、教育技术应用大赛等活动均采取教育厅发文通知的方式,得到了各高校的充分重视,很多高校除了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培训和比赛外,还纷纷组织学校一级的课件大赛、应用大赛以及各种培训活动,对教育技术的应用推广起到了切实有效的作用。

要素二:学会。在教育技术应用推广的过程中,学会以发动者、组织者、管理者的身份参与高校教育技术推广的运作过程,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把教育厅、高校及广大一线教师联系成一个有机整体,成为运作机制中一个重要的组织因素。如果缺少学会这个重要的枢纽,政府、高校以及教师三者就很难在某个特定的方向上形成合力,形成协同效应,教育技术的应用推广就不容易高效推进。广西高等教育学会高校教育技术专业委员会的成员主要由教育技术学科专家、高校教育技术中心或网络中心负责人、高校教务处长及相关人员组成,这样的人员组成结构既能够保障学会对教育技术学科发展的专业导向作用,也能够为学会组织开展教育技术推广活动提供各种必要的支持。

此外,传播学中有一个概念叫意见领袖(opinion leaders),指那些活跃在人际传播网路中,经常为他人提供意见、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这些人信息来源丰富,善于利用多媒体技术,对其他人的认知和态度具有较大的影响,在人们采纳创新的过程中,意见领袖的影响力是很大的。一项创新经由意见领袖向大众传播是创新扩散的一个重要途径。在专业学会中,由于组成人员多为学科专家、信息技术骨干、教学及科研部门管理人员,他们具有良好的影响力、号召力,可以在教育技术应用推广过程中充当 “意见领袖”的角色,起重要的带头示范、宣传鼓动作用。

要素三:高校。高等院校是教育技术应用推广的主战场,从创新扩散的角度看,高校需要提供应用教育技术的设施、材料、装备等各种条件,我们将之归纳为环境因素。毋庸置疑,良好的信息化教学环境是教育技术应用推广的必需前提,没有硬件环境的支持,教育技术应用推广只能是空中楼阁。笔者进行的一项调查研究显示,教师不愿意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信息化教学环境不够理想,包括设备的完好率、使用的便利性、管理的灵活性等在内的各种因素都影响教师对教育技术采纳的程度。此外,高校对教育技术应用在制度、管理、培训、激励等各方面的配套情况和支持力度也对教育技术的应用推广效果产生直接影响。广西采用由各个高校轮流承办全区性的教师培训、课件大赛的方式扩大活动的影响面,目的在于对各高校形成辐射带动作用。同时,教师参赛的组织、报名、管理等工作由各高校教务处直接负责,大赛为参赛单位设立优秀组织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调动高校的积极性。

要素四:教师。教师是教育技术的最终采纳者,是“四主”模式中的核心要素。如图1所示,政府、高校、学会这三个要素都是围绕教师这个核心展开的,目的是要为教师采纳提供动力、环境和条件的支持。伊利提出的教育技术创新推广与实施的八个条件:对现状的不满、知识和技能、充足的资源、时间保障、回报与激励、多方参与、责任感和领导能力,基本上都是针对教育技术的采纳者――教师而言的,所以,我们把教师作为教育技术应用推广的主体,把教师这个要素作为“四主”运作模式的核心,这种定位是非常关键的。

伊利认为,“知识和技能”是教育技术创新推广与实施的八个条件中最具影响力的条件之一[3]。结合我们长期的实践经验,我们认为“知识和技能”、“充足的资源”、“回报与激励”三个要素是影响教师采纳行为的最主要因素(图2)。

图2 影响教师采纳的主要因素

其中,“知识和技能”是教师应用教育技术的能力保障,当教师缺乏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储备时,他很容易会选择拒绝使用。“充足的资源” 是教育技术应用的条件保障,缺少必要的教学资源,教师无疑会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境地。“回报和激励”则是重要的动力保障,很多人容易忽视这一点。教育技术应用,特别是在应用推广的初期,先驱者往往需要面对更多的不可知因素,付出更多的时间、精力和劳动,承受较大的压力,如果没有足够的动力推动,是难以长时间维持的。教师的回报和激励可以来自教学效果、学生认同、表彰奖励等外部因素,也可以来自认知驱动力,自我成就感等内部因素,但总的来说,在教育技术应用推广初期,外部激励因素起主要作用。只有“动力”、“能力”、“条件”三个要素都具备时,教师的采纳行为才会顺利发生。广西在推进教育技术应用的过程中,不但定期为高校教师举办各种培训,还为参加比赛的获奖作品颁发厅级获奖证书,使之成为衡量高校教师参与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成果之一,为教师采纳创造了良好的动力和外部条件。

3 广西高校教育技术推广应用的实践与成效

运用“四主”模式,广西在全区54所高校展开了教育技术应用推广工作,取得较为显著的成绩。

(1) 大范围,高质量的师资培训

近年来,广西在区教育厅的大力支持下,采取教育厅发文通知,广西高等教育技术专业委员会承办,高校协办的方式,有针对性地举办各种类型的培训班,取得了良好的成效。通过培训班的方式直接培训高校教师近3千人次,通过教育技术大篷车、宣讲团、学术交流等方式培训教师约5千人次。

(2) 以赛促建,开发了大批优质教学资源

从2001年起,广西高校教育技术学会的组织下,每年举办一次“广西高等教育教学软件大赛”,至今已经成功举办六届。大赛的运作方式采用教育厅主办、学会承办、高校协办的三方协作方式,参加大赛的获奖作品由教育厅直接颁发获奖证书。连续六届的软件大赛催生了一大批高质量的教育教学软件,有力推进了广西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大规模、高水平开发建设。近年来,广西参加全国高等教育教学软件大赛屡获价绩,2005年-2008年参加全国第五至第八届多媒体课件大赛,连续四年获得的特等级、一等奖、二等奖以及作品获奖率均高居参赛各省的首位,整体质量水平比发达地区不落后。

(3) 以赛促用,教育技术应用成效显著

广西从2006年开始举办高校教育技术应用大赛,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两届。首届广西高校教育技术应用大赛共有40个高校参加(占全区高校总数69%),207门课程参加比赛。第二届广西高校教育技术应用大赛共有42个高校参加(占全区高校总数72%),218门课程参加比赛。大赛同样采用教育厅主办,广西高校教育技术学会承办,高校协办的方式,通过举办教育技术应用大赛,适时引导高校和教师把教育技术应用的重点从资源建设转移到教学应用,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切实的促进作用。

三 结语

教育技术的应用推广是教育技术研究领域的重要内容,创新扩散理论的引入无疑为这项工作提供了有价值的指导。正是因为及时学习、借鉴这些理论成果的精华,广西才逐步形成了适合本地区现阶段的教育技术应用推广机制。但是,正如罗杰斯提出的一样,任何一项创新的推广要充分考虑这个社会系统的实际情况,不能生搬硬套。所谓“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广西的成功运作经验和模式可以为其他地区提供参考借鉴,但并不等于放之四海皆准,各地需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探索适合的推广模式。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此外,教育技术应用推广中产生的一些新问题也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和研究。比如:怎样适时实现从政府“主导” 向教师“主动”的重心转变?把工作重点从外部动力机制研究转移到内部动力机制研究。还有教育技术应用的层次问题,如果不能帮助大部分教师转变把教育技术仅仅当作信息传递工具的认识,教育技术的应用推广就还是浅层次的。此外,在教育技术推广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培养并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高校教育技术推广和中小学教育技术推广的机制有何异同等问题都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

参考文献

[1] 弗雷特•M•罗杰斯著,辛欣译.创新的扩散[M],第四版.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1-3.

[2] 张进宝,毕海滨.创新扩散视野下的教育技术推广应用机制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08,(10):50-55.

[3] 郑旭东.领袖群伦:唐纳德•伊利教育技术学学术思想研究论纲[J].电化教育研究,2005,(4):7-11.

Improve the Application Leve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novation Diffusion Theory

LIN Wen1 HU Hua-jin2YANG Man-fu1

(1.Educational Technology Graduate School, Guangxi Teacher College, Nanning ,Guangxi, 530001,China; 2.Educational Technology Center, Guangxi Hydraulic and Electric Polytechnic, Nanning ,Guangxi, 530023,China )

Abstract: Draw on the Innovation Diffusion Theory and in sigh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ducation in our region actually, in our district to promote the application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with constructing and implementing the "four main mode", that is, "government-led, Association manager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rganized and the teachers Participation." This model Trigger a prominent synergistic effect in the application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n our region, resulting in a greater social impact and application effectiveness.

新技术推广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建筑节能;节能技术;技术推广

新能源是我国在建设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时还为我国生产提供主要动力,根据目前形势来看,人口在不断增长,消耗的能源也越来越多,有很多国家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而我国也在研究新能源技术,为满足人类的需求。在建筑中,使用新能源能提高施工质量,提升工程效率。

1 建筑节能新技术推广

1.1 建筑节能的定义。对于建筑节能而言,就是将建筑物在建筑前期做好规划,准备好前期的工作,而在设计、新建、改造和施工过程中,都必须严格遵守建筑节能的标准。在选择材料上,都要求使用新型的建筑材料和产品,以此能达到保温、隔热的要求。如果能够保证建筑物屋内的温度能够在恒定的情况下,应该尽量减少取暖供热、空调、灯光等一些比较消耗能量的供暖设备,进一步减少建筑工程所消耗的能源,为日后建筑施工提供更多的能源。

1.2 建筑节能新技术用途。无论是在我国建筑事业中还是在国外建筑事业上,建筑节能成为全世界建筑事业中的共同目标,无论是建筑工程师还是建材商店老板,都对建筑节能进行研究和不断创新。因此,才会有更多的建筑设计理念油然而生,在建筑行业中,建筑节能的规划十分重视,对建筑节能的规划有很严格要求,把所有建筑节能理论都让每位建筑工作人员进行学习,保证建筑节能引起整个建筑单位的重视,无论是从材料的选择上还是从建筑的结构上,都要对整个建筑结构和建筑设施进行检查,对于是否节约能源还需要工作人员的鉴定,一定要让建筑节能技术起到保护作用。

1.3 主要建筑节能关键技术。建筑节能关键技术有很多种方法,首先就是围护结构的热传递原理,在节能体系中,这种方法能够使建筑低能消耗,使建筑所消耗的能源降到最低,还能控制取暖系统,实现智能控制温度,减少能量损失,对于冷热自动调节功能,可以实现自动预测室内温度,使屋内温度保持恒温状态。在新能源开发中,其中包括很多自然界可以利用的能源,比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很多能源都能够得到开发和利用,在建筑中,实现低能耗施工、建筑设计、环境控制全部都与节能所匹配,不仅能帮助建筑节约成本,还能为建筑质量得到提升,减少环境污染。

2 建筑节能实用技术

2.1 地源热泵技术。地源热泵技术就是将地下水或者地面水作为主体,主要通过往水里面加入一些高品质能源,为水提供能量,就能够实现相互转移的热泵空调系统。该技术是由水源热泵、地热能量交换、建筑物组成的供暖系统,该系统不仅能够调节温度,还能为能源上提供一些动力,在我国很多地方都使用地源热泵技术,无论是在高温地区还是寒冷地区,都具有很高的使用价值,能为人类持续提供能源,减少人类自行燃烧等,防止污染环境,加强对环境的保护,还能够满足人类的需求。

2.2 辐射吊顶技术。辐射吊顶技术就是将水源通过空调的辐射方式达到预期目的,在吊顶板上的水流经过处理后再次通过吊顶板的通道,通过吊顶板上的温度和处理过水流的温度进行二者互换,使水流中的温度与吊顶板上的温度综合起来,通过空调对水流的辐射作用,实现控制室内环境的作用。这种方法使用很广泛,对于人类的健康起到保护作用,降低空调的辐射,还能够通过辐射水流方式对室内温度进行控制,节能效果明显增强,对于一般的家庭来说有很强的经济适用性,并且运行调节非常简单。

2.3 内遮阳节能技术。内遮阳技术就是通过建筑物遮挡阳光,当夏天温度升高到最高温度时,就可以使用这种技术遮挡阳光,降低室内温度,为人类节省使用空调或者电扇的能量。在冬季时,内遮阳保温幕就能有效阻止阳光中的红外线进入屋内,在夜晚,当室内的温度和室外的温度都下降到最低时,通过关闭遮阴幕,防止室内温度外泄,保持室温,减少热量流失,还能够降低加热能源的损失,为室内温度起到保护作用,使室内温度供热成本降低,无论是白天和黑夜都能够完全锁住热能,为人类提供能量。

3 建筑节能技术推广现状分析

3.1 建筑节能新技术不完善。在建筑节能技术推广中,作为新技术的发展都要具备很多要素,其中包括教育、供应、生产、行政、市场等多个环节,在开发新技术中,要让这些环节实现相互交换性作用,为了能够完成同一目标而建立的体系。决非是人们看到的单一研究推广,建筑节能技术系统是一个非封闭的系统,系统的运行离不开研究、推广、推广对象,目前我国在节能技术系统中对于很多因素都还没有完全掌握,导致出现很多错误做法,在政策、教育上等很多方面都存在重视度不够等现象,使整个建筑节能技术系统不完善,进而使整个建筑推广技术在市场上难以推广,很难取得人们认可。

3.2 建筑节能技术存在很多问题。我国在建筑节能技术推广服务在市场上的需求越来越明显,在建筑事业技术市场中包括建筑专业协会、技术中介等一些推广组织。在新技术推广中,建筑节能技术人员培训时,技术人员所掌握技术的知识,起到任何人都无法代替的作用,会直接影响到我国新技术推广,我国仍然存在起步晚、基础差、发展慢等各种缺点,对新技术的推广有很大障碍,与国外其他一些技术相比,依然存在很大差距。

4 建筑节能保护措施

4.1 组织措施。为了能够使建筑节能新技术更好的发展下去,我国政府应当组建起新的技术研究小组,充分对建筑节能进行研究,加强工作人员的管理,一定要将重点放在技术研发上,并且还要培训专业人员进行新技术推广,推广人员在平使应加强推广训练,技术工作人员要将重点放在日常学习中,对新技术要了如指掌,方便为人们讲解新技术带来的优势。

4.2 法律措施。与其他传统材料相比,新研制出的材料会比传统材料更加环保、耐用,使用起来也非常实用,为了创造出市场的公平竞争,为技术研发提供平等的市场平台,确保每个环节都要万无一失,当地政府也要对生产节能材料的企业使用合理的政策奖励,保证建筑节能工作能够顺利开展,政府还要求各企业都要严格遵守建筑节能技术推广机构的性质、权利要明确规定,都必须遵守国家统一部署,对于推广服务质量和收费的标准要根据法律依据设定,树立起节能技术可信度的标准。

5 结语

通过文章叙述,我国在建筑事业上依然存在缺点,未来的建筑面临着更加艰难的挑战。因此,建筑节能新技术不仅只是推广还要凭借着我国先进的技术不断创新,增强企业对于建筑节能新技术的理念,提高我国建筑节能新技术的使用效率,逐渐完善我国在建筑节能新技术上的推广,让我国建筑能力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新技术推广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果树;生产技术;推广;建议

中图分类号:S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6-0149-1

0 绪论

当前,加大农业科技的引进和推广力度,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将是中国农业经济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我国要生产优质果品和绿色果品,必须走产业化、商品化的道路,果品产业必然要由传统管理型向现代科学管理型转化。

1 水果产业化概述

果树产业通常来讲是指以果树产品为对象的生产、加工、流通等经济活动的总称。它是一国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果树产业的集合就构成了整个果业经济。果树产业发展是指果树产业的产生、成长和进化过程,即整个果业经济的进化过程。

水果产业化可以从两个层面上去理解和实施:一是主导产业层面,即将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联结为完整的产业链条,以最终产品上市:二是要素层面,即将良种繁育、整理、包装、推广或运销连成一个产业链条,为果农提供优质良种。从水果产业化的内涵来看,它的核心是利益驱动,关键是龙头带动,基础是果农参与,本质是由有关各方组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使各个组成主体都能获得整个产业链的平均利润。

2 我国果树生产技术推广存在问题

果树生产技术推广要做到规范化、科技化,充分发挥地理和人文优势,因地制宜,采用适宜的推广方式,建立高效的推广组织工作。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果品营销体系建设、打造果品精品、品牌、果品产后商品化处理为核心。

宏观上缺乏明确推广果树生产技术的发展方向,政府部门、科研人员、推广人员和农户对推广果树生产技术的重要性理解不深,对果树的应用方向认识不清、思想不统一是制约果树生产技术推广的主要因素。再则对实现观赏果树苗木产业化的必要性认识还不全面,造成投资和生产管理的盲目性,导致经济亏损,也严重影响了观赏果树生产技术推广的效果。

果树生产技术体系尚不完善,尚未形成完善的果树生产技术体系,不利于推广工作的深入开展,主要表现为:果园规划和建设、果树苗木生产和技术创新,技术本身缺乏系统化和规范化;对可能制约果树产业化的技术细节缺乏深入研究,造成果树生产技术体系不完善。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正待完善:承担技术推广工作的主体不是农业科研与教学单位中的科技人员,而是经销商。这样不能有效的将利用研究单位的研究能力和科研成果优势;对种植户进行技术咨询与培训程度低,技术可靠性差,不易被农民接受,推广的面积增长缓慢,导致科研成果在地域和时间应用上受到较大限制。有些地方采用农业科研和教学单位中技术人员承担培训工作,但是因缺少固有的联系网络,缺少固定的人力物力,推广力度有限,不利于创新成果的持续发展。

3 促进我国果树推广建议

农业推广是不断地向农民提供新知识、新技术、新成果,并使之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手段。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促进果树生产技术推广,特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3.1 进一步明确推广目标,统一思想

推广果树生产技术可以稳定或提高农民收入,政府部门应该给予高度重视和重点扶持,推进科研部门提高理论研究水平,细化技术内容,促进推广部门采取多种方式方法传播技术,提高农民采用新技术的积极性。

3.2 采取措施,降低农业科技应用中的风险

要重视科技投入,完善技术体系研究以及多项技术的优化组合创新问题。还有对果树的生态指标、抗指标、经济功能指标的评价和分析,建立起一套适合我国观赏果树发展的理论体系。创建和完善果树生产体系是建立观赏果树推广体系的前提保证。

严格抓好果树生产示范基地建设,以带动当地果树的生产和推广。必须建设好生产示范基地。在试验基地中要进一步深化技术研究,开发、总结出一系列便于农民直接应用的栽培管理技术和经营模式:同时要建立技术服务机构,搞好技术培训、示范宣传、技术咨询、营销指导等各项工作。这样可以减少科研成果的应用风险,增强农户抵御风险的能力;引导和帮助农民组织起来走向市场,有效地参与市场竞争,合理分享市场利益。

3.3 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疏通科技植入农业的渠道

加快政府农业推广机构改革,大力支持多元化推广服务组织的发展,由政府建立一支履行公益职能的农技推广队伍。对政府推广机构,要保证推广所需经费,依法稳定和改革基层农村推广体系,设立县推广站的派出机构,逐步形成国家兴办和国家扶持、无偿服务与有偿服务相结合的新型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要增加推广一线专业推广人员的比例,适应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4 总结

果树生产技术的推广是一个庞大的工程,不仅需要政府大力支持,同时需要农民自身的组织和努力,社会各个阶级的一致配合。只有认识到果树生产技术推广的必要性,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和手段,才能保证果树生产技术对我国农业现代化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陈子学.我国农业推广体系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北京: 中国农业大学,2004.

[2] 黄冲平.农业现代化导论[M].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2003,3.

[3] 李泽相.果树经营管理新理念[J].园林果树. 2005,(10):9.

新技术推广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农机推广 原则 方法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I(2012)02(a)-0154-01

1 农机技术推广的原则

农机推广涉及多学科,需要诸多部门相配合,更应遵循一定的原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陕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办法》、(简称实施办法)、《农业机械促进法》,我认为农机技术推广的原则应包括以下几点。

1.1 坚持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提高效益的原则。即效益原则

效益原则是农机技术推广工作健康发展的根本。《推广法》第二章第一条明确规定:向农业劳动者推广的农业技术,是必须在推广地区经过试验证明的,具有先进性和适用性。这里所说的“效益”主要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1)经济效益。指通过在农业生产中应用农机新技术而带来的增收节资的经济效益。然而经济效益高低,其不可避免的要受自然环境,时间、政策、价格、社会进步程度等因素的影响,所以必须认真调查研究,仔细分析,反复论证,着眼道远,慎重选择推广项目。

(2)社会效益。社会效益体现在农机技术推广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主导产业的开发利用、产业结构的调整、资源整合、劳动生产率、就业、人才资源的利用)和社会文明的影响。即通过新技术的推广,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减轻劳动强度,改善劳动生产条件,提高农民科技和文化素质,促进精神文明,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等,也可称之为相关效益。

(3)生态效益。实践证明农机化技术与改善生态环境结构,生态功能以及环境质量相关。因此,推广的农机新技术,还必须获得良好的生态效益。如果园机械种草履盖,不仅培肥地力,节水保墒,而且还可改善果园的生态环境。

1.2 具有先进性和适用性的原则,即科学原则

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必须以创新观念、创新内容、创新方法为出发点,应以产前、产中、产后为延伸,由单一的机械技术为主向综合组装,集成为特色的工程技术方向发展。因此,引进每项新技术、新机具要注重其技术内容是否先进适用,技术性能是否可靠。不具备先进性的技术没有推广价值,不具备适用性的技术没有推广前景。

1.3 坚持农机技术与农艺有机结合。生物技术与工程技术结合的原则

受作物品种和耕作制度的变化影响,高效农业对农艺水平要求越来越高,所以农艺水平越来越成为衡量农机技术的一个重要指标。要使农机与农艺有机结合,一是要充分吸收相应行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参于协调;二是农艺制度的建立与推广要有利于农机作业,农机作业要满足农艺质量要求;三是要进行农机与农艺相结合的试验示范点,以点带面,进行大面积的推广。

1.4 要从实际出发,遵重劳动者意愿。即因地制宜的原则

确定推广项目一定要从实际出发,不能盲目,死搬硬套,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充分考虑到该技术或机具的各项内容是否符合本地区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二是要遵重劳动者的意愿。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强制农业劳动者应用农业技术。农机推广部门要配合国家在不同时期的发展需要(比如西部大开发、生态农业建设等)和国家的经济战略调查,积极推广适用技术。应充分考虑到各地气候条件、耕作习惯、文化素质,经济基础等因素,这就需要推广机构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反复调查研究分析、论证确定项目。同时还要进一步做好宣传、示范、技术培训等工作,使群众能够认识它、自愿接受它、应用它。

1.5 坚持依法推广的原则,即守法原则

各级农机推广部门和推广工作者,必须树立依法推广的思想,在农机推广过程中,应以国家法律、法规为准绳,严把产品质量关。选用的机具必须适用、安全可靠。没有通过鉴定及推广许可证的产品一律不予推广。另外还要做好技术培训工作,使群众或机手能够了解机具性能,掌握操作要领,做好安全生产,抵制伪劣农机具进入推广市场,以次充优,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2 农机技术推广的方法

农机技术推广方法指农机推广部门或推广人员为达到推广的目标,在推广活动中采用不同的组织措施和服务方式。制定推广方法时应从农机技术推广工作的特点出发,结合当地实际,因地制定出简单、高效、科学的推广方法,目前采用的推广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媒介信息推广传播法。利用媒介信息方式信息量大、传递快、覆盖面广、耗资少的特点,把要传播的农机化技术及信息,制作成音像、光盘、印刷材料等形式,通过有线电视、广播、电影、报纸、网络等形式简单、快速传递信息。

(2)现场演示、现场考察推广方法。利用现场演示,现场考察方法推广新技术,具有直观、真实、群众容易理解接受的特点。而现场考察演示,一般应选择在作业季节或农时重点环节进行,最好在项目示范区或技术示范点进行。现场演示应与技术前期调查研究宣传相结合。利用该项技术完整的试验示范资料来启发教育引导群众,使被推广人员充分认识新技术的优越性。一般常采用现场会的形式,进行推广宣传。

(3)试验示范推广法。利用试验示范进行技术推广,就是引进或开发适合本地区(或本产业)的适用技术,选择具有推广代表性的田块进行试验示范。用全面试验资料和科学技术数据说明可行性,从而启发人们自觉使用该技术。

新技术推广论文范文第13篇

一、对专业的理论知识进行不断学习

农技推广人员想要肩负起对新农村进行建设的重任,实现将传统农业逐步转向现代农业的目标,就需要对专业的理论知识进行不断学习,保证自己精通气象监测、政策法规、互联网信息化、栽培技术等相关专业的知识。随着社会的进步,知识在各行各业发展过程中具有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逐渐完善,可以说每时每刻都有大量的新知识诞生,立足于当今社会的这一现状,农技推广人员想要保证对农业新技术的大力推广,最重要的一点在于通过对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增加知识储备。农技推广人员需要明确对专业理论知识进行学习的重要意义,通过自我加压的方式,保证学习的高效开展。在日常工作的过程中应当结合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专业书籍或杂志进行阅读,定期参加单位开展的专业培训,认真记录学习笔记,形成相应的论文在专业杂志上进行发表。除此之外,针对在农业新技术推广过程中遭遇的问题对相关资料进行查阅,并且与同事进行交流,也是保证自身专业知识水平提升的有效方式。

二、大力实施宣传工作,提升农民对推广的认知

我们都知道,农民和有关推广部门是负责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主力军,但事实上农民才是属于整个农业推广的重要参与者,缺其不可。因此,农民对于农业技术的大力推广过程而言是主角。因我国农村在经济方面发展并不理想,信息传达速度也不快,交通还存在泥路的现象,这也造成了我国农民在科学文化素养方面存在普遍低下的情况,对于科技认知极为薄弱,思想理念过于守旧,仍然习惯于传统理念上的耕耘?谧鳌6?这样的情况对于农业技术推广来说是有着很大弊端的。因此,必须要对相关部门的技术推广人员提出要求,要求他们?ε┟袷凳┧枷肷系淖?变,对农民加大农业技术引导和宣传,让其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相关媒体渠道,来增强对农业新机器的熟悉和新技术的了解,让他们改变对农业新技术的看法,从思想上明白技术推广对提升农业经济的重要性,用自己所看到的科学文化知识去武装自己的大脑,让传统的小农经济思维产生转变,建立新型的农业生产理念。

三、对推广工作的形式和内容进行创新

想要加快农业新技术推广的进程,不仅需要提高农技推广人员综合素质、对专业的理论知识进行不断学习,还需要根据实际需求对推广工作的形式和内容进行创新。创新工作的开展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内容:农技推广人员需要对党和国家现阶段针对三农所提出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内容进行大力的宣传和推广,尤其是针对市级、区级和县级的人民政府,农技推广人员应当将自己了解并掌握的方针政策内容向农民进行简明扼要的讲解,供农民在对自己的农业生产活动进行安排的过程中进行参考;结合我国国情,农技推广人员应当将工作的侧重点放在对科学施肥观念和技术进行推广的方面,保证农业技术具有的优势可以被最完整的呈现出来;农技推广人员应当结合所在区域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通过适时的引导,让农民主动对农业新技术进行应用。例如,农技推广人员所在区域如果存在干旱的情况,农技推广人员就应当结合实际情况,地膜覆盖技术进行推广,引导农民对该项技术进行应用,降低干旱带来的多种农业生产问题;农技推广人员应当结合所在区域的实际情况,针对农业新技术开展相应的示范以及培训工作。这主要是因为想要保证农业新技术得到大力推广,最重要的核心步骤在于针对新技术所开展的一系列科学、高效的培训工作。

四、改善理念,提升队伍力量构建速度

新技术推广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博弈分析

中图分类号:F30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09-2209-04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农业所占GDP比重在逐渐降低,但其在一国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却在增强。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是依靠科技,科技发挥效力的关键在推广,只有转变为现实生产力的农业技术才能够有力地推动农业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取得了累累硕果,但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贡献率只有49%左右,与发达国家70%~80%的贡献率相比仍有很大差距[1],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在技术研发—技术运用—技术创收的过程中,技术的运用环节存在问题。

我国目前形成的主要农业技术运用模式是“政府—推广中介—农民”[2],其中技术推广中介的主体是政府主导下的农技推广体系。农技推广体系是农业社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适应我国农户规模小、经营分散的基本国情。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是加快我国农业先进技术推广应用,促进家庭经营集约化的重要措施。

农技推广体系的存在大大降低了技术推广的交易成本,也使得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成为了可能。但从博弈的角度看,三个主体各自的具体利益诉求并不相同,在具体技术推广过程中,各主体都会从各自的利益出发做出最有利于自己的决策,并由此产生“政府—推广机构”与“推广机构—农民”之间的两个重要博弈。

1 政府和推广中介的博弈分析

在“政府—推广中介—农民”的推广模式中,政府是主导,推广中介则会在实现政府目标的同时追求自己的利益。从博弈论中的“理性人”假设出发分别分析政府与推广中介利益诉求,政府追求的是通过推广农业技术提高农民的收入和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而推广中介作为一个“准公共机构”,在完成政府任务的同时也在追求自身的利益最大化。政府和推广中介之间的关系就如同企业和宣传者之间一样,推广中介通过替政府做“宣传工作”而实现自身的利益,从需求论的角度看,要达到博弈均衡,则前者必须满足支付给宣传者足够的报酬,而后者要想获得足够的报酬就必须付出足够的劳动,博弈双方主体必须满足对方的需求[3],然而在现实的博弈中,由于各种条件的制约,往往博弈双方的需求并没有获得最大程度的满足,二者都会选取一些参考变量去决定自己的行为。

1.1 完全信息博弈

完全信息博弈分两种可能的情形,第一种是政府提供的技术是“无效的”;第二种是政府提供的技术是“相对有效的”。在第一种情形下博弈将无法进行,只有在第二种情况下的博弈才是有效的博弈。

在完全信息的博弈中,政府实现的是投入技术—检查效益—决定奖罚的一个重复过程,而推广中介实现的是推广技术—接受检查—接受奖罚的一个重复过程,即政府是通过对推广者绩效的考核再去决定对推广者的奖罚,即推广者的绩效—政府—政府的奖罚—推广者。

结论1:在完全信息的条件下,推广者自身的努力程度最终决定着自己的利益。

结论2:在完全信息的条件下,政府建立的奖励机制的合理性决定着政府的利益。

在完全信息的博弈中,为了达到战略博弈中的纳什均衡,政府需要建立合理的奖罚机制,对推广者的劳动支付予以公正的评价,使得推广者获得应得的报酬,进而激发推广者的积极性;而政府支付自己应付的成本,促进农业技术的有效推广。

1.2 不完全信息博弈

结论3:推广者的努力程度不能准确地衡量。

由上可知,不完全信息的条件使得政府和推广中介之间不能很好地达到一个均衡,因此在现实工作中应尽可能地降低各种不确定因素对政府和推广者效用的评价的影响,有必要将不完全信息的博弈向完全信息的博弈转换,以促进农业技术的有效推广。

2 推广中介和农民之间的博弈

我国目前的农业技术推广的主导力量是政府,但农业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接受方是农民。农民是否愿意接受新的农业技术,以及接受农业技术的程度决定着将农业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程度。

前面提到可将政府和推广中介之间的关系比作企业和宣传者的关系,那么推广中介和农民之间的关系可以比作是宣传者和顾客的关系,在该博弈中,有两个重要的假设前提:①推广中介提供的技术也是相对有效的;②农民仅局限于那一部分有机会选择是否接受新技术的农民。

3 结论

有效的农业技术推广实质上就是通过营销策略和战略的创新,指导新技术的开发经营,降低市场风险,促进新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充分发挥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在经济中的作用[7]。由博弈分析可知,良性循环的博弈过程起着积极的作用,而恶性循环的博弈过程严重阻碍了农业技术的推广。在实际推广工作中必须及时发现导致“断路”的原因并进行改进,将恶性循环的博弈现象转化为良性循环的博弈。

参考文献:

[1] 农业部课题组.推动农业农村经济科学发展重大问题研究[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2] 胡虹文,胡正元,杨 静.关于农业技术成果扩散的博弈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2006,22(3):439-444.

[3] 周三多. 管理学[M].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4] 梁小民.微观经济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5] 陈玉萍,吴海涛.农业技术扩散与农户经济行为[M].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0.

新技术推广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农业经济增长;VAR模型;

作者简介:姚延婷,博士生,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农业区域经济与科技政策。

我国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连续第十一年聚焦“三农”,农业的国民经济基础地位始终未变。一直以来,科学技术是农业的第一生产力,农业技术创新与推广无疑是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进而解决好“三农”问题、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型的有效途径。然而,伴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土地污染严重、农业资源枯竭等环境问题的出现,环境因素已经逐渐成为制约农业生产发展的最大瓶颈之一。在现实条件下,农业技术创新不得不把环境因素纳入到考虑范围。基于此,以低投入、绿色、可持续性为目标的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逐步成为农业技术创新的发展方向。

历次兴起的科技革命不断证实,经济增长与技术创新之间存在一种互动关系,即相互促进、互为条件的。然而,针对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而言,由于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一方面要克服诸如体制障碍、制度障碍等传统农业技术创新具有的系统失灵问题,另一方面还要解决由于环境恶化、资源短缺、生态失衡等变量引起的诸多新问题,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是否和传统观念一致,还需要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进一步验证。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展开研究。

1文献综述

自1992年里约峰会提出“环境友好”(Environmentallyfriendly)理念以来,其内容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发展,并已经延伸到了农业技术创新领域。学者们首先肯定了环境友好农业技术的重要性,如Jaffe和Palmer[1]较早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环境友好技术的扩散确实有利于“减排控污”,从而有利于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BruceD等[2]也毫无疑问地肯定了农业在社会、环境和经济层面的可持续发展不但要求农户的创新,也需要再在商品和价值链其它方面的创新,包括基于环境友好层面的农业新方法、农业新技术等方面的规则和治理;JayShankarSingh、SharonL.Forbes等[3,4]以不同的环境友好农业技术为例,认为该技术可以充分利用环境资源,提供了满足农业需求的所需潜力,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基于对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的认可,国内外许多学者近几年已经展开了对该理论的相关探索,主要集中在技术特性、影响因素、激励政策等方面。国外方面,如SusmitaDasgupta等[5]对孟加拉国稻农使用IPM(综合虫害管理)和常规化学技术耕作的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IPM稻田养殖的生产力与传统农业显著不同,降低了农药成本,更具备健康效益和生态效益,比传统的水稻种植更有利可图,然而,由于诸如IPM等环境友好农业技术的外部性问题,使得农民很难单独采用这种技术;KathyS.Kremer[6]在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方面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他的团队研究美国爱荷华州农民采纳新型土壤氮技术的决策过程,结果表明技术创新的复杂性极大地影响农户采纳该项环境友好农业技术的决策,此后,HakiPamuk[7]和Benoit[8]等学者通过实证研究也得出类似的结果;而TravisJ.Lybbert[9]则认为发展中国家有诸多因素制约贫困农民获得和使用新的农业生产技术,提出了10项政策措施促进环境友好农业技术的采纳和扩散,其中包括鼓励公共和私人之间的互补性农业研究、帮助减轻风险、在信息和预测领域有更多的投资等。国内方面,沈宇丹等[10]率先提出了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的概念并分析了我国化肥产业政策对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效应;李学术等[11]从新农村建设目标与当前面临的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等需求的角度提出了我国环境友好技术创新的主要领域;葛继红等[12]以配方施肥技术为例,对农户采用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行为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科学施肥能力越强、示范户、拿到配方卡、参加培训次数越多及所在乡培训总人数越多的农户越倾向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肖焰恒[13]提出与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概念相似的可持续农业技术创新。

尽管国内外学者已经认识到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能够促进农业资源持续高效利用、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并在解决能源问题、气候问题、环境问题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功效,然而,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具有明显的外部性、高风险性与复杂性,如何获取长期、持续的生态与社会、经济效益才是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的根本目标。鉴于此,在推进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的背景下,深入研究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探讨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保障生态效益的同时如何提升农户、农业企业、区域农业发展的经济效益,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对于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的理论研究,早在1912年熊彼特提出创新增长理论之后已经基本成熟,伴随着技术创新理论研究的深入,国内外学者逐步将技术创新理论引入农业领域,探讨农业技术创新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Cochrand在1958年提出了“技术踏车理论”,形象地比喻了商业性农业生产者在农业技术进步背景下的竞争和收益分配;万宝瑞[14]进一步指出推进农业技术创新,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食品生态安全、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促进农业经济增长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在实证分析方面,赵树宽等[15]采用VAR模型,引入技术标准为中间变量,实证结果表明技术创新对技术标准和经济增长具有长期正向的促进作用,是经济增长的源动力,而经济增长对技术创新的影响不明显;王家庭[16]运用空间计量方法和经济计量方法实证研究了技术创新的空间溢出对我国区域工业经济增长的推动效应;刘红峰[17]建立两型(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农业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主成份法分析两型农业科技创新评价的因子及其综合水平,结论表明依靠科技创新促进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促进农业生产率增长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惟一正确的战略选择。

综上所述,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是一个长期、持续、渐进、连贯的过程,虽然国内外学者已经基本认可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对农业经济增长的推动及促进作用,由于视角和方法主要是对二者局部问题进行探讨,未能充分展示二者的相互关系,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学术和政策价值。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证两个角度充分论证二者的关系,以为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政策的进一步调整与改革提供参考。

2概念界定与理论模型

2.1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与传统农业技术创新比较

农业技术创新体系是以现有工业技术为基础,其本质是农业科研成果研制、开发并在农业中应用的全过程,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全过程。毫无疑问,传统农业技术创新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然而,多年来我国传统的农业技术创新追求单一的经济效益,将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造成的资源耗竭、环境损失等问题作为一个被忽略的因素,虽然促进了农业发展和经济增长,但也促使传统农业技术创新沿着不断加重环境恶化和资源枯竭的路径发展。

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是在遵循传统农业技术创新的效率、效益和适用性创新原则基础上,以环境、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为目标,强调环境和资源变量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性,通过农业技术研发、推广、转化、应用来配置创新资源以实现价值增值和获取农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的过程。

实质上,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与传统农业技术创新的构成主体、创新过程、服务体系等方面是相同的,最重要的区别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2.1.1两者创新的驱动因素不同

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在追求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的前提下,采用创新的农业生产技术(化肥、农药、机械等),并通过生产资料的规模投入来实现农业规模化、机械化和集约化。因此,一般创新理论认为,市场需求的拉动力量是农业技术创新的主要驱动因素。然而,在这种因素的驱动下,农业生产经营是以对生态环境和环境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和利用为主要方式,强调经济利益而忽略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的自然持续力。

新技术的市场需求显然也是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的出发点之一,但由于环境问题存在负外部性特征,与其他创新活动相比,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的市场驱动性相对较弱,这使得环境规制也成为了环境创新最主要的驱动因素之一[18]。基于环境保护的农业产业政策、法律环境、金融支持和税收政策等方面的环境规制,通过外界刺激迫使农业经营主体意识到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是经济利好的,从而推动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的产生和采纳。与传统的农业技术创新相比,由于正的溢出效应和负的环境效应的内部化,环境规制会引致农业经营主体的创新活动,并导致“双赢”的结果,在减少环境污染的同时给各参与主体(农业企业、农业合作组织、农户等)带来经济利益。因此,环境规制是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的另一个主要驱动因素。

2.1.2两者知识的供给源不同

化学、电气、机械等领域的现代工业技术是传统农业技术创新的知识供给源,农业新技术是以这些现代工业技术为基础展开研发设计。这些农业新技术具有易于引进和模仿创新的技术特性,从而迅速地实现农业技术进步和农业经济增长,但却带来了农业资源耗竭、生态环境的污染破坏和农业生产的弱质性。

与传统农业技术创新不同,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把全新的系统工程方法、生态学、可持续发展理论、环境保护学等理论纳入到农业技术创新过程中,对传统农业技术创新进一步的“突破”、“融合”。一方面,在传统农业技术的基础上,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将新理念、新知识引入到传统农业技术创新中,注重农业资源的利用,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致力于尽可能减少废弃物排放和对环境的污染,使得农业生产方式向“农业环境友好资源投入-环境友好农产品-农业生态环境改善”的循环式生产过程转换,这是对传统农业技术创新的“突破”;而另一方面,推进和实施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需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在一个合理的维度内,既能保证粮食安全、提高农民收入,又能保障农业经济稳步增长的同时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因此,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必须“融合”现有的农业技术成果,克服和改善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负外部性的同时利用现有的农业技术优势,这使得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的实现环节和难度进一步增加。

2.2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模型

传统农业技术创新的出发点和根本动力即是市场需求拉动和技术推动,而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加入环境规制的驱动因素,在对传统农业技术创新“突破”与“融合”的基础上,通过提高农业企业、农业合作组织、农户等的劳动生产率,提升农业生产要素的边际效率,改善与优化农产品的质量、产量,从而带动农业产业优化升级和诸如旅游农业、休闲农业、生物科技等新兴产业的形成,最终直接或间接地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相反,农业经济的增长会引起新的市场需求(如居民农业产品消费形式、消费结构的变化,农户生产技术的新需求等),在新需求引导下可能会进一步促进农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并由此展开新一轮的循环过程。

因此,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和农业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其中,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对农业经济增长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反过来,农业经济增长为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水平新一轮的提高提供经济基础和物质基础,其理论模型如图1所示。

3变量、数据与方法

3.1变量选择与数据收集

一般来讲,专利申请量和专利授权量等是最常见的衡量技术创新水平的指标,然而,针对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的特殊性以及数据的可获性,本文以1990-2011年的年度数据为样本期,选取“农林牧渔业专利申请量”(PatentApplicationofFarming,Forestry,AnimalHusbandry,andFishery,简写为PA)和“环境友好农业技术推广程度”(Environmentally-FriendlyAgricultureTechnologyExtension,简写为TE)来衡量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水平和推广程度;选取“全国农林牧渔业总产值”(GrossAgriculturalProduct,简写为GAP)作为农业经济增长的衡量指标。其中,“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推广程度”是一个过渡指标,是为了进一步验证和说明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在这三项指标中,“农林牧渔业专利申请量”和“全国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时间序列数据直接来源于《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等年鉴,但“环境友好农业技术推广程度”是一个综合指标,由多项环境友好技术综合决定的,因此该项指标数据较难获取。借鉴国内外学者经验,本文主要选择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以秸秆粉碎还田机拥有量为例)、农用清洁再生能源技术(以沼气技术为例)、节能高效农业机械技术(以节水灌溉类机械为例)和科学施肥技术(以免耕技术覆盖面积为例)等四项技术作为环境友好农业创新技术的代表,通过专家咨询法和主成分分析方法的组合赋权方法算来确定四项技术的权重的大小,并计算得出1990-2011年“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推广度”的综合值,以代表“环境友好农业技术推广程度”的指标,其中四项环境友好农业技术的数据来源于《新中国农业60年统计资料》、《中国农业年鉴》等。

此外,由于本文研究中所采用的数据为时间序列,一般会有异方差的存在,所以对变量进行对数变换,使得数据趋势线性化,变换后分别记作LnGAP、LnTE、LnPA,如表1所示。

3.2研究方法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采用美国著名计量经济学家克里斯托弗·西姆斯(ChristopherSims)提出的VAR模型对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长期动态关系进行实证研究[19]。首先对原始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以判断变量是否是单整的,如果变量是单整的,进一步进行协整检验考察变量是否存在协整关系,建立协整方程。然后在VAR模型的基础上,运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脉冲响应函数、方差分析分解分析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和长期的均衡关系,最终探索二者动态的影响过程。

4实证分析

4.1数据的平稳性检验:ADF检验

为避免伪回归现象的发生,应该首先对宏观经济时间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以判断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本文采用Eviews6.0软件,对LnGAP、LnTE、LnPA的单位根进行ADF检验,以判断各时间序列是否符合同阶单整的条件,为随后的协整检验和格兰杰检验奠定基础。

通过表2的ADF检验值的结果可以看出,LnGAP、LnTE、LnPA的原始序列和其一阶差分形式的ADF检验统计量均大于显著性水平1%、5%、10%的临界值,不能拒绝原假设,均存在单位根,为非平稳序列。在二阶差分之后,原始序列二阶差分形式的ADF检验值均小于1%、5%、10%的临界值,说明分别在1%、5%、10%的显著性水平下,三组时间序列都为二阶单整序列,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满足进行协整检验的前提条件。

4.2Johansen协整检验

为进一步分析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农业技术推广程度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协整关系),须进行协整分析。采用Johansen检验法对“环境友好农业技术推广度”、“农林牧渔业专利申请量”与“全国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个变量进行协整检验,以检验三者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由表3可以看出,采用最大特征根迹统计量来评判的Johansen检验结果,第3行7.586>3.841,即在95%置信水平上拒绝的原假设,LnGAP、LnTE、LnPA三个变量之间最多存在两个协整关系,可以认为农林牧渔业专利申请量、环境友好农业技术推广度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的动态均衡关系。

方程(1)表明,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水平、农业技术推广程度与农业经济增长是同向变化的。在长期关系上,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水平(PA)每增加1%,引起农业经济增长(GAP)增加0.375%,而环境友好技术推广程度(TE)每增加1%,则引起农业经济增长(GAP)增加0.542%。显然,与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水平相比,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推广程度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效果显著。

4.3建立VAR模型

VAR模型对时间序列变量不作任何先验性假设,实质上是考察多个变量之间的动态互动关系,把系统中每一个内生变量作为所有变量滞后项的函数来构造回归模型。VAR模型的建立不但需要各个变量满足平稳性条件,而且需要确定反映变量彼此之间相互影响的最大可能滞后阶数,从而保证模型估计结果显著。LnGAP、LnTE、LnPA为二阶单整时间序列,满足建立VAR模型的平稳性条件。VAR模型中确定滞后阶数的方法主要有LR检验统计量法、最终预测误差法(FPE)和信息准则法等方法,本文采用信息准则法来确定VAR模型的最佳滞后期,结果如表4所示。

由表4可以看出,在滞后阶数为4的时候,AIC和SC值最小。由此可以建立以“环境友好农业技术推广程度”、“农林牧渔业专利申请量”、“全国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因变量,以这些变量的滞后值为自变量,滞后阶数为4的无约束VAR模型,即VAR(4)模型。同时,通过对VAR(4)模型的平稳性检验结果显示,VAR(4)模型所有根模的倒数都小于1(即都在单位圆曲线内),说明本文基于VAR模型的结论是可靠的。

4.4Ganger因果关系检验

上述分析已经确定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农业技术推广程度与农业经济增长三个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因此可以进一步进行Ganger因果关系检验,以探索3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以及因果关系的方向。检验结果如表5所示。

由表5可知:(1)滞后1期,LnTE和LnGAP互为格兰杰因果关系,LnTE和LnPA互为格兰杰因果关系,而LnPA和LnGAP不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这表明在短期内,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的推广程度能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是技术创新推广程度的来源,即创新是推广的前提,而由于从技术创新到推广应用有一定的滞后性,技术创新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在短期内是非常缓慢的。(2)滞后2期与3期,LnPA和LnTE是LnGAP的格兰杰原因,且因果关系是单向的,这表明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诸如新技术的研发等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开始逐步显现,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推广与应用持续促进农业经济增长,而农业经济增长在短期内不能反哺技术创新与新技术的推广。(3)滞后4期,LnPA和LnGAP互为格兰杰因果关系、LnTE和LnGAP互为格兰杰因果关系、LnPA和LnTE互为格兰杰因果关系。这表明,在长期内,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技术创新的推广程度是农业经济增长的源泉,农业经济增长促进新一轮的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与推广,而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是技术推广的基础、技术推广是环境友好技术创新的进一步实现。

4.5脉冲响应函数

Johansen协整检验与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表明,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技术推广度和农业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并且具有因果关系。基于以上的VAR模型,可以用脉冲响应函数、方差分解等工具来详尽地描述变量间的动态特征。脉冲响应函数分析方法用来描述一个内生变量对由误差项所带来冲击的反应,即在随机误差项上施加一个标准大小的冲击后,对内生变量的当期值和未来值所产生的影响程度。运用Eviews6.0软件生成基于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图,通过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结果:

(1)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对农业经济在最初的1期、2期都几乎没有冲击作用,第3期后开始对农业经济增长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并且逐步增大,说明环境友好农业技术转化成生产力持续促进经济发展;而农业经济增长对环境友好农业技术是正向缓慢促进的,第7期以后趋于缓慢平稳的促进作用,表明农业经济增长对技术创新是缓慢并长期有效的。

(2)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推广程度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环境友好农业技术推广度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是前小后大,由于环境友好农业技术的特殊性且受自然环境的影响,技术刚刚开始被农业企业、农户所采纳时是暂时没有经济效益的,在第5期以后,作用才慢慢显现出来,逐步地成为农业经济发展的推动力;而农业经济增长从第1期对技术推广度产生较强的影响,第3期开始下降,第8期以后则趋于稳定,表明通过经济的拉动能够提升农业生产主体采用新技术的积极性。

(3)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与技术推广程度的动态关系。技术推广程度受到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正向冲击之后,从第1期就逐步开始上升,在第3期后速度加快,第12期趋于平稳,这表明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对技术推广程度的有长期的正向影响,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是一切技术推广的基础;而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受到技术推广程度的正向冲击后,除了第1期、第2期上升效果显著,第3期到第7期有低幅度的波动,以后一直保持低速平稳的促进作用,这表明技术推广度长期内对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不显著。

4.6方差分解

方差分解方法是Smis在1980年提出的将系统的预测均方误差(MeanSquareError,MSE)按照其成因分解为自身冲击及其他变量冲击所构成的贡献率,从而将变量间的影响关系具体量化,评价不同结构冲击所造成的影响。运用Eviews6.0软件进行方差分解,LnGAP、LnPA、LnTE的方差分解结果如表6所示。

(1)在LnGAP的方差分解中,能够找出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与技术推广度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在滞后1期,二者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冲击均为零,但随着预测时期的推进,二者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冲击持续增长且速度较慢,充分体现了现阶段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从农户、农业企业到农业经济组织的生产活动都以重视经济效益为前提,对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创新的研发及其推广较为忽视,致使二者对农业经济的促进作用滞后时间较长。但随着政策引导、观念转变、技术转换和经济支持,预测期时间越长,二者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越大。

(2)在LnPA的方差分解中,LnGAP对LnPA的冲击从第2期开始增长,在第14期达到最大,为27.08%,此后逐步减小,农业经济增长对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是缓慢且长期有效的,经济增长为技术创新提供资金支持,为持续的技术创新提供动力。LnTE对LnPA的冲击效果并不明显,仅在第11期达到最大,此后逐步减小,这表明在长期内,环境友好农业技术推广度对技术创新的影响较小,即二者的关系是单向的。

(3)在LnTE的方差分解中,农业经济增长和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都对技术推广度在第1期产生冲击。农业经济增长对其的冲击在第5期达到最大,为71.25%,随后逐渐下降,但冲击都在40%以上。农业经济增长对环境友好农业技术推广度具有长期显著的正向影响。而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对技术推广度也在第1期就产生了影响,最后一期达到最大值,为47.12%。这表明长期内,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是技术推广度的前提,这与之前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的结果一致。

5结论及启示

本文运用基于VAR模型的动态经济计量分析方法,对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长期动态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可以发现:

(1)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推广度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的动态均衡关系,在长期关系上,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PA)每增加1%,引起农业经济增长(GAP)增加0.375%,而环境友好技术推广程度(TE)每增加1%,则引起农业经济增长(GAP)增加0.542%。

(2)短期内,技术创新推广度在滞后1期即能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且环境友好技术创新是推广的前提;在滞后2期与3期,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才开始逐步显现;在滞后4期,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技术创新的推广程度是农业经济增长的源泉。

(3)长期内,环境友好技术创新和技术创新推广程度对经济增长的推进作用是缓慢且长期有效的,农业经济增长为技术创新提供资金支持,为持续的技术创新提供动力,对技术创新的推广起到先强后弱的促进作用;但环境友好农业技术推广度对技术创新的影响较小,二者的关系是单向的。

根据研究结论,并结合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现状,给出以下政策启示:

(1)促进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既然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对农业经济增长具有长期正向的促进作用,那么把环境友好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成为现实的农业生产力则是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因此,首先应该解决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中技术供给者与技术需求者的信息不对称和能力不对称问题,然后进一步通过改善政府、环境治理部门、技术研发部门等组织关系和构建配套的合作协调机制为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成果的转化创造良好的氛围,同时引入农业科技产业化组织方式,使主体之间通过合同契约关系形成利益均沾、共担风险的利益共同体,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