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粉丝文化论文范文

粉丝文化论文范文

粉丝文化论文

粉丝文化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粉丝;社会化媒体;粉丝文化;粉丝特征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10-0248-01

粉丝是英文“fans”的音译,约翰・费斯克在《理解大众文化》中说道:“粉丝是过度的读者,其对文本的投入是主动的、热烈的、狂热的、参与式的。”[1]粉丝文化是伴随着粉丝群体的不断发展而形成的一种文化形式,也是依附于大众文化而滋生的一种文化形式。近些年来,随着社会化媒体(贴吧、论坛、微博、微信等)的迅速发展,大量的粉丝在虚拟社区聚集互动。粉丝群体通过对共同的兴趣或者偶像进行交流,不仅形成了独特的议题,而且也生发了粉丝之间独有的语言风格和行为特征,这种粉丝之间的信息传播和文化交流都对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一、社会化媒体环境下的粉丝特征

(一)组织性强。粉丝群体在发展的不成熟阶段内部组织松散且没有纪律性,社会化媒体的不断发展使得粉丝之间的交流互动更加便利和频繁,有利于粉丝群体内部组织性和纪律性的提高。“随着粉丝团内部组织的规范化、严格化,粉丝的情感和思想也几乎转向了同一个方向,他们自觉的个性消失了,形成了一种集体心理。”[2]粉丝为了达成某种群体愿望,会产生高度自觉和统一的集体行动。以亚洲当红团体EXO成员鹿晗为例,2014年鹿晗4月20日生日时,粉丝为其送上420万条评论。七夕情人节时,鹿晗的微博粉丝发起集结1314万封“微博情书”送鹿晗的活动,使该单条微博的评论量超过了1320万,获得了吉尼斯世界纪录“微博上最多评论的博文”的称号。鹿晗粉丝的这种高度统一的集体行为与其粉丝群体严格的组织性是分不开的。

(二)类型多样化。传统意义上的粉丝群体主要集中在娱乐圈内,以歌手、演员等演艺界名人明星为主,主要崇拜的是偶像的外形、声音或者影视作品等。在社会化媒体环境下的粉丝群体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名人明星粉丝只是众多粉丝群体中的一种。现在各行各业的尖端人士都通过社交媒体聚集了大批粉丝,涵盖科技,传媒,文化,教育等众多领域,甚至于很多品牌也利用社交媒体吸引了大批粉丝的关注。粉丝群体多样性正是粉丝文化发展多样性的体现,社会化媒体的高度开放和公开公平,使得各种文化百花齐放,每个人都能在社会化媒体上找到有着共同兴趣爱好的人,通过彼此的交流共同学习进步。

(三)高度参与性。社会化媒体是人们彼此之间用来分享意见、见解、经验和观点的工具和平台。粉丝在社会化媒体上高度参与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首先是粉丝与偶像之间的互动,与以往粉丝通过传统媒体了解偶像不同,社会化媒体拉近了粉丝与偶像之间的距离。粉丝可以通过社会化媒体了解到偶像的近况,通常偶像了某些信息,粉丝会在第一时间参与到讨论中去。其次是粉丝与粉丝之间的互动加强了,粉丝不仅可以在社会化媒体上组织团体活动,还可以将自己制作的与偶像相关的东西放在社会化媒体上分享,吸引更多同类粉丝的关注,利用社会化媒体扩展自己的交际圈。

二、社会化媒体环境下的粉丝文化的传播方式

粉丝文化的传播方式随着媒体形式的变化也在相应的改变,社会化媒体上的粉丝群体能够更加积极的表达对偶像的喜爱,并随时随地的注视着偶像的信息。社会化媒体为粉丝文化的传播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促进了粉丝文化的发展。以下主要分析粉丝文化在社会化媒体的两种主要传播方式。

(一)相对传统和封闭的贴吧。贴吧是传统的粉丝聚集地,作为粉丝交流的平台,由粉丝自己信息,贴吧汇聚了各行各业不同兴趣的群体交流小组。贴吧强调粉丝的主动性,靠着对同一个主题的兴趣,积极参与讨论,分享信息,交流互动。贴吧内粉丝之间的互动,也是出于粉丝共同的情感需求,群体有着统一的精神追求和价值最求,这种共同的追求加强了粉丝文化的传播。虽然贴吧的话题讨论相对封闭,但是这种相对的封闭性又有助于话题深度的加深。贴吧无论是在组织线上活动还是线下活动,都是一个很好的平台,有助于粉丝文化的迅速发展。

(二)高度自由开放的微博。社会化媒体的繁荣,尤其是微博的出现,为偶像和粉丝、粉丝和粉丝之间的交流互动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平台,粉丝可以通过偶像的微博对偶像进行最直接的观察,而不是单纯等着传统媒体的信息来了解自己的偶像。“微博有史以来最大限度地打破了明星与粉丝之间的森严壁垒,为两者搭建起了及时的沟通管道。”[3]通过微博这种传播手段,拉近了偶像和粉丝之间的距离,而不是像以前只是远距离的崇拜。微博的即时互动深得广大粉丝喜爱,粉丝不但可以与偶像互动,粉丝与粉丝之间的互动也颇为频繁,这些积极的互动推动了粉丝文化的发展。

三、社会化媒体对粉丝文化发展的利弊

粉丝文化论文范文第2篇

一、当代影视剧网络化传播中青年学生群体的主体特征

传播声音的多元化。网络影视剧粉丝身份对于青年学生而言,是依靠共同兴趣而随意随缘、自发自愿组合起来的群体现象。网络粉丝的圈子或大或小,粉丝源可能是本科、研究生、职校等不同学历层次,也可能是或南或北不同地域的大学生,因而,对相同的热播影视剧的关注往往因为背后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的不同归属,在舆论的倾向上更容易声音各异。学生因为对网络媒介的操纵更加得心应手,对于影视剧的舆论喜欢在粉丝文化的特有符号下对于言论进行随意的拼贴,具有极大的流动性。例如在许多青年人聚集的网络热播剧粉丝社区中,典型舆论形态即粉丝贴吧,贴吧的舆论有时因共同的立场有极强的排他性,但更多的时候是无中心、无意义、无厘头的“水贴”,表现出多元化的存在。传播身份的双重性。青年群作为网络热播剧的粉丝,具有双重身份。一方面,他们是舆论的消费者,不论是美剧粉丝、韩剧粉丝、港剧粉丝、大陆剧粉丝,当热播剧刚刚在网上刷新,最先消费的是这些年轻的粉丝。每天依靠网络学习的大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对于自己钟爱的影视剧更容易津津乐道、不离不弃、随时响应,以众星捧月的方式完成了舆论的扩散;另一方面,大学生代表的青年粉丝又是舆论的生产者,粉丝并不满足于对于舆论的知晓,他们往往接下来迅速地投资时间、热情和智慧完成舆论的再生产,网络显然提供功能强大的自由平台,就是在粉丝舆论的再创造中,比如已经热播至第七季的《生活大爆炸》则被大学生粉丝们纷纷模仿,许多网店中热卖的“谢耳朵”服饰特别是在一些理工类的大学中成为时尚。传播导向的情绪化。大学生网络粉丝因为对共同的影视剧的兴趣集合在一起,所以青年粉丝舆论是一个非强迫性的集体话语,舆论导向往往不具有明确的意识形态性,带有强烈的青年亚文化属性,呈现出大众文化时代的情绪宣泄。一方面,热播影视剧的虽然并未关系粉丝自身的现实生活,但大学生粉丝在对于事件的传播却表现出强烈的情感趋向,或热爱或厌恶或嘲讽,其实是在宣泄感同身受的内心情绪,进行了“移情”。例如,刚热播过去的韩剧《来自星星的你》,其蹿红的速度与被大学生们不断吐槽的评论成正比,背后的激越情绪恰恰是年轻的大学生对于纯美爱情的渴望,对于俊美帅气的青春期的自恋;另一方面,有研究者把网络粉丝形容成一种现代游戏,大型的全球化的游戏,当大学生影视剧粉丝们将形形的舆论恣意地在网上拼贴、晾晒,伴随着这些舆论多半以“秒杀”的速度迅速被翻页,淹没在网络舆论的浩瀚海洋中,传统舆论的严肃性也消解在情绪化的娱乐中。

二、当代影视剧网络化传播中青年学生群体的传播特点

传播的即时性。影视剧网络粉丝舆论的传播依靠电子媒介和粉丝的人气力量,往往表现出速度的空前加快。一方面,对于钟爱的热播剧,粉丝们的传播速度就像“病毒式”营销,并在信息量急剧增加的过程中形成围观效应,例如久居评分榜首的美剧《越狱》,女主角萨拉在第三季中死去,但在粉丝们强烈要求形成滚雪球一般的围观效应中,编剧迫于粉丝们的态度在第四季中又让她死而复生,这一消息令不少“越狱迷”欢欣雀跃;另一方面,以互联网为载体的影视剧粉丝舆论是存放在一个没有边界的流动空间里,所有的信息都在不断地更新,也都显得转瞬即逝。因为流动量大速度快而良莠难分,泥石俱下,不仅一些伪舆论、谣言,即使是一些点击率高的热点舆论,也会很快地伴随着粉丝热情的降低迅速地淹没在网络信息的烟尘里,具有即时性。传播的裂变式。当前大学生几乎都是通过QQ、微信、微博、博客等电子媒介相互链接,任何一点微动态,只要你愿意,都可以通过网络迅速被认识和不认识的人看到并被关注。影视剧的热播舆论产生后,通过电子媒介,一旦被大学生粉丝关注,粉丝可以同时被关注,可以转给其他的粉丝,这样每个人都是信息链上的一环,并通过由点到面的方式迅速裂变。在裂变式传播中,每个人都成为再生的舆论源,既接受又传递,传统的媒介权利通过网络回到了影视剧粉丝自身的手里。网络影视剧粉丝的传播几乎打破了传统传播的所有壁垒,消解了单线传播的模式,由此形成一种以人际为核心的快速传播网络。裂变式的传播效应使热播舆论在大学生粉丝手中呈现出“核裂变”式的几何扩散形态,在影视剧的粉丝贴吧中,许多超级粉丝的网上信息可以为近万的粉丝制造舆论。传播的超文本性。网络粉丝对于舆论的访问采用非线性、多路径、无限定延伸的超文本传播。传统影视剧观众的舆论传播是封闭式传播,文本完成之后,会有鲜明的终结点,而超文本的传播是开放式结构。对于年轻的大学生而言,似乎只要愿意追捧一部或一类型影视剧,舆论就可以靠链接一直地传播下去,并且在粉丝的刷新中舆论会变质地被再创造;另外,传统的影视剧观众舆论是定性结构,一旦完成就基本定型,不能随意更改,而超文本传播是依靠弹性结构,舆论结构松散,粉丝们选择链接时自由而随意,通过超文本的链接可以穿越时空,古董级的粉丝可以随时潜水回去,骨灰级的粉丝言论也可以随时再现。

三、当代影视剧网络化传播中青年学生群体的传播导向

加强青年学生群的舆论引导。在网络影视剧舆论中,首先,粉丝是传播关系中的核心纽带,借助网络平台,粉丝受众手中掌握着传播舆论的主动权;其次,粉丝身份本身就是一种心理归属,因为对共享内容的情感交流建立起一种群体身份的认同,这让粉丝们更多地体验到舆论传播与再造的,因而粉丝是网络舆论的热心推动者。对于大学生影视剧粉丝的舆论,虽然事件并未关乎自身,但青年群的积极推动背后反映的是受众的内心诉求,因此要明白影视剧舆论事件背后的愿望与诉求,有服务于青年受众群的意识。影视剧制作要结合年轻观众的特点尝试不同类型的网络剧作品,在手法、类型上能够不断地创新,贴近青春期特点,反映大学生关注的爱情、家庭、创业、人生理想等题材,关注青年文化,传播正能量,想粉丝之所想,急粉丝之所急,并通过网络舆论引导粉丝受众舆论。将网络影视剧工作建立在服务于青年群体的意识之上,才能既理性又温情地解决、引导网络大学生粉丝的舆论。加强公共舆论的导向。当大学生粉丝舆论引发公共事件时,公共部门需要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对网络舆情做出及时的评估和快速的响应,只有这样,才能做出正确的舆论引导。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意见》中进一步指出:“要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引导大学生勤于学习、善于创造、敢于奉献,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所以,在电视传媒工作实务中,要充分认识到网络影视剧粉丝文化对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影响,在满足大众娱乐消费的同时,还要切实关注粉丝,尤其是大学生影视剧粉丝的思想动向,避免商业化传媒的负面影响,完善思想教育与心理引导,以树立自强、自尊、自爱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导向,避免极端粉丝行为,引导大学生共创民主、和谐的文化氛围。建立网络粉丝舆论服务平台。一方面,要法制化地保护网络隐私,维护网络舆论的合法化,将网络大学生舆论看成是现代民意的重要表达方式,硬性地删贴、屏蔽只能使网络舆论混乱化。虽然网络舆论因为匿名化和超链接,有时有情绪化和非理性的倾向,但不会影响网络兼容并蓄的开放性和大学生粉丝们参与公共事务的民主进程;另一方面,要加强网络法律规范和网络道德行为规范,增强大学生网络粉丝网络舆论的自我约束能力,建立网络舆论的法制文明氛围。网络舆情的主管部门能够通过信息技术对数据的分析,及时在数据流动中发现不良信息和违法事件,进行评估,减少盲动,进行处置和引导,维护网络影视剧粉丝舆论的民主与安全。总之,影视剧在新媒介时代互联网滋生的青年网络粉丝舆论,不仅改变着传统影视剧受众的话语权,也该变了影视剧传播的整体格局。伴随着青年网络粉丝群体的不断蔓延,成为网络青年亚文化聚集区的粉丝群也正渐渐地被网络市场产业链所收编。商业主义的市场化驱动,青年亚文化的粉丝狂欢在现代社会演化成什么样的情境,是文化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只有认识到青年大学生粉丝舆论的特点、传播方式,才能有效地建立引导机制,发挥青年舆论的创新力量,实现舆论引导的正能量效应,维护网络媒体时代的传播文化建设与和谐。

[参考文献]

[1][法]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

粉丝文化论文范文第3篇

最近十几年的中国媒介文化中,粉丝文化的研究已经形成我国的文化研究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陶东风、杨玲主编的《粉丝文化读本》

(以下简称《读本》)的出版,则是域外粉丝文化研究最新成果集中、全面的展示,向我们提示出一个更为紧迫的问题则是,我们该如何开展粉丝文化研究?

从传播学的研究范式看,粉丝文化研究可以视为受众研究的典型样本。在某种意义上,正是对粉丝文化实践的研究,使一种积极的受众观占据了文化研究的视野:受众是作为能动的主体参与文化实践的,并体现出强烈的主体间性。《读本》对各种粉丝文化现象的考察和分析、理论资源的梳理和阐述,都是建立在对粉丝文化主体性质的辩驳、识别和确认的基础上的,并由此确立了粉丝文化研究的基础和出发点。在这个意义上,尼古拉・艾伯柯龙比和布莱恩・朗赫斯特的《变化的受众――变化的研究范式》一文具有某种战略意义。它对伯明翰学派的收编/抵抗(简称IRP)范式进行了梳理、总结和质疑,指出,积极的受众并不等同于抵抗的受众,对具体的、单个的经验性研究不能支撑关于霸权的大规模社会理论,当从不同的着眼点透视权力和文化的关系时,研究者难以确定被抵抗的究竟是什么。在此基础上,著者提出了奇观/表演范式(简称SPP),更关注受众在日常生活中的身份形式及其建构,权力的问题也在这一过程中得以考察。

《读本》收入的文章也显示了上述粉丝研究范式变化的轨迹。在约翰・费斯克对粉丝文化的研究中,可以较为明显地看到伯明翰学派的收编/抵抗范式的影响和因袭。费斯克研究的基本前提是,大众在消费文化中“从来没有听任文化工业的摆布”,他们具有积极重构文化产品的能力,粉丝文化是这种能力的突出表征。在《粉都的文化经济》中,费斯克指出,粉丝群体是“最具有辨识力、最挑剔的群体”,从而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文化,抵抗工业文化和商业文化。麦特・西尔斯则以更为精细的思辨矫正了费斯克过于强调粉丝的生产能力的观念,指出粉丝文化中“反商业化的意识形态和商品/完美主义者的实践共存”,认为对粉丝消费者身份的压抑,其实是对粉丝经验的歪曲,而粉丝的消费者和生产者的二元身份最终是文化权力的问题。(《在消费与“抵抗”之间的粉丝文化》)

西尔斯的这一看法对我们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譬如,当我们说“粉丝力量大”时,究竟是指粉丝文化实践主体的文化创造力量,还是指借助或利用粉丝文化实践导入资本市场和经济消费的力量呢?我们看到,有论者更多地着意于后者,当其用“情绪资本”、“魅力经济”、“品牌操纵”来阐释粉丝文化经济的机制时,实际上已经抛开了对粉丝文化实践主体的关注,更没有对其间的文化权力问题展开审视,如此的粉丝文化研究势必变成企业营销战略研究的分支,而与文化研究的旨趣大相径庭。

对粉丝实践的文化权力问题的关注,也体现在亨利・詹金斯的研究中。他以读者中心论颠覆作者中心论,从德赛都那里借用了“盗猎者”和“游牧民”的概念,不仅强调粉丝主体对支配阶级的文化资本与话语权力的反抗,而且进一步指出粉丝作为群体的存在和参与性文化的实质。(《“干点正事吧!”――粉丝、盗猎者、游牧民》、《昆汀・塔伦蒂诺的星球大战》)这种对参与性的强调,既是对收编/抵抗范式的摆脱,更是阐明了粉丝文化主体在身份建构的过程中,“时而内在于,时而外在于商业娱乐的文化逻辑的立场,探索和质疑了大众文化的意识形态”。相比之下,我们的一些研究中,正缺少这种对粉丝文化中权力关系的复杂情境的细致描述和深入揭示。

粉丝主体的参与性,在《读本》的多篇文章中都得到强调,可谓有力支持了SPP范式的研究,它们殊途同归地指向身份问题,包括认同、建构、辨识等。其间引人注目的是,精神和心理分析学说是粉丝主体研究尤其是女性粉丝主体研究中最为集中、最为丰富的理论资源。科奈尔・桑德沃斯的《内在的粉丝――粉都和精神分析》,全面梳理了用来阐释粉丝心理机制的三种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的性本能理论,克莱因的内摄、投射和客体分裂概念以及温尼科特的过渡性客体理论,让我们看到西方学者在粉丝精神世界探索中堪称富足的理论装备。劳伦斯・克罗斯伯格着眼于粉丝的心理和情感问题的考察(《这屋里有粉丝吗?――粉都的情感感受力》,将情感感受力作为核心概念,指出粉丝通过调动和组织情感投入可以建构出个人的身份;还有芭芭拉・埃伦赖希等对女性披头士歌迷的分析、康斯坦斯・潘黎对斜线纹的分析;杰姬・斯泰西对女性影迷的认同性幻想的实证分析(《女性魅惑――个认同的问题》)……这些都为我们提供了粉丝精神探索的生动范例。

这其中,特别值得提及的是,与国内有些学者将杨丽娟这样极端狂热的粉丝看成特例、排除在粉丝文化研究之外不同,斯蒂芬・海纳曼的《“我将在你身边”――粉丝、幻想和埃尔维斯的形象》,运用精神分析理论,探索猫王粉丝关于猫王的一些极端幻想,阐明其实质在于对完满的自我身份的渴望,以弥合现实与欲望之间的裂痕。在将杨丽娟这样“特例”排除在外的另一端,是研究者无限放大了粉丝的范围,将粉丝身份的独特性和认同建构问题泛化为一般的受众心理反应,这就难以真正触及粉丝主体的文化实践和文化心理的真实与独特的存在。这一方面可能是因为相关理论资源的匮乏,另一方面或许也与我们的粉丝研究中的一种矫枉过正的倾向有关,那就是,对粉丝行为和相关方面多作肯定性描述和论断,而忽略更为复杂的联系,缺少心理深度的关切。

粉丝文化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粉丝文化;大众传媒;受众研究;青少年亚文化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03-0149-02

2005年的超级女声是中国大众传媒历史上一个不可忽视的事件,它不仅开启了以湖南卫视为代表的全民娱乐的新纪元,也将一股新鲜生猛的力量带入了人们的视野。随着“玉米”、“凉粉”等粉丝团体的成立及其为明星宣传而组织的各种活动,“粉丝”及其所代表的“粉丝文化”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早期的研究者往往着眼于“追星”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与塑形作用,强调对粉丝文化的监控和引导,趋利避害,使之更好地为教育事业服务。对于具有复杂性和多面性的粉丝文化来说,这固然是一种不错的视角,但是未免有失片面,难以发掘粉丝文化的深层内涵和巨大潜力。因此,本文试图从媒介研究、受众研究、青少年亚文化研究等多重角度切入,对粉丝文化进行多维度的审视,以阐发这一看似喧嚣浮华的文化现象背后所隐藏的社会文化意义。

一、大众传媒:盲从还是颠覆

“粉丝”,即英语“fans”的汉语音译,主要是指体育或表演艺术的热心观众,以及某位名流或某种娱乐消遣的仰慕者或追随者等,在80、90年代又被称为“追星族”。无论是体育明人、电视剧还是影视明星,都是大众传媒所生产和包装而成的“商品”,而作为这些“商品”的有力消费人群,粉丝不可否认与大众传媒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甚至可以说,粉丝正是大众传媒的产物。大众传媒凭借其强大的覆盖率和宣传强度,可以将大量信息同时传递给大量的受众人群,迅速完成对偶像形象的塑造和推广,以其吸引大量的受众,使之成为后续商品(电视剧、电影、广告、流行歌曲,甚至服装和化妆品品牌等)的潜在消费人群。事实也证明,忠诚的粉丝是媒介娱乐产品消费的主要力量。以“超女”为例,热切的粉丝团不仅大量购买所支持的明星的歌曲专辑、MV等相关产品,更主动为明星的宣传和推广出谋划策,组团到演唱会现场为明星呐喊助威等。狂热的粉丝就宛如一群被奶酪香气吸引的老鼠,在欲望和感情的支配下毫无理性地追随着由大众传媒工业精心策划和包装的“商品”(明星、电视剧集、艺人等),消耗着巨大的金钱和精力。这也是80、90年代大多数人对粉丝的看法:“着迷、冲动、不理智,甚至有点竭斯底里。[1]”然而真的是这样吗?

仍以“超女”为例,和以往的明星体制不同的是,这是一场“全民化”的造星运动。粉丝不再简单地迷恋大众传媒制造出来的明星,而且主动参与到这场声势浩大的造星运动中来,从众多的选秀者中挑选出自己喜欢的人物,进而通过网上投票、宣传、现场呐喊助威等多种形式为自己喜爱的人物进行宣传推广,打造出一批“平民明星”。这一行为已经彰显出了粉丝的主动性和自主性。正如约翰·菲斯克在对大众文化的研究中所观察到的,粉丝不仅仅是明星、剧集等传媒产品的忠实接受者,而且总是“积极地参与到原始文本的建构当中,从而将商业化的叙事或表演转化为大众文化”[2]。如朋克乐迷们热衷于组织俱乐部,穿着朋克装束去听演唱会,再如粉丝们自发组织起来要求制片公司更改不满意的剧情等等。菲斯克认为,粉丝的这种生产力是一种被统治者以“拼贴”的方式从“他者资源中创造出自己文化的一种手段”,体现了大众文化本身的颠覆性和抵抗性。

二、受众:接受者还是生产者

作为大众传媒娱乐工业的理想消费人群,粉丝的受众特性无可置疑,菲斯克就将粉丝视为“过度的读者”(excessive reader),认为他们“和其他不太过分的大众读者的差别只是程度上而非性质上的差别[3]”。然而他同时也指出,粉丝并非被动的接受者,他们不仅有较强的辨别力,而且具有一定的生产力。菲斯克指出,粉丝不仅仅满足于对明星及其产品的消费,而且热衷于通过对原文本的模仿、拓展及改写,即采用一种“拼装”的方式,创造出一套拥有自己的生产和流通体系的特殊文化。他将粉丝的生产力概括为三个方面:符号生产力、声明生产力和文本生产力。另一位粉丝文化研究者亨利·詹金斯则借用德赛都的“盗猎”概念,更加详细地阐述和分析了粉丝文化的创造性。他认为粉丝“构成了消费者别活跃和善于表现的一个社群”,他们不仅是文本的“盗猎者”,而且“将盗猎发展成了一种形式”。通过一系列“前进和撤退,玩弄文本的战术和游戏”以及某种类型的文化拼贴,粉丝“在持续地重估他或她与虚构文本的关系,并根据更切近的利益重构文本的意义”。他认为,粉丝构成了一种“参与性文化,这种文化将媒介消费的经验转化为新文本、乃至新文化和新社群的生产”[4]。通过将对原文本的消费和粉丝杂志故事、小说、表演等新文本的生产相并举,粉丝文化模糊了作者和读者之间的界限,成为了一定意义上的生产者。

然而值得指出的是,虽然粉丝文化的生产力和创造性不可否认,但必须认识到,这种生产力和创造性是与其原文本,即大众传媒工业生产的商品是无法分割的。没有大众传媒工业生产的原文本,就不会有粉丝,更遑论其依据原文本而“拼装”改造出来的“新”文本?还有研究显示,大多数粉丝倾向于从传媒文化中得到经验,而不是直接参与社会生活,他们的创造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二度创造”,或者是“影子的影子”。另一方面,粉丝对某一明星或电视剧非理性的热烈拥护也说明了其受传媒操纵的被动性。

由上可见,粉丝的受众特性绝非简单的“主动”或“被动”可以概括,而是同时具备生产者和接受者的双重属性。一方面,受众积极参与到传媒作品的建构与阐释当中,创造了具备一定独立性的粉丝文化;另一方面,他们的生产和创造又被他们所改造和颠覆的传媒产品所束缚,无法得到完全的独立。这一矛盾的特性恰好与大众文化既附属于主流文化、又不无颠覆和反抗的特性相吻合。

三、青少年亚文化研究:颠覆还是依附

虽然粉丝群体的成员可能来自各个年龄段,但大多数粉丝的年龄在15~30之间,随着网络的发展和大众媒介铺天盖地的蔓延,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活跃在各个粉丝论坛上,通过对明星、电视剧或游戏的热衷和推崇发出独特的声音,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另外,粉丝文化所体现出来的对主流文化的反叛、对自我声音的坚持以及对个性的推崇,都与青少年亚文化对风格的强调不谋而合。考察青少年亚文化与粉丝文化之间的联系、共通和交流,对深入理解粉丝文化大有帮助。

文化研究者大多强调青少年亚文化与父辈文化之间矛盾而又复杂的关系,赫布迪奇认为,青少年亚文化往往采用挪用、切割重组及拼贴的方式,彻底改写、颠覆和延伸父辈文化中的一些重要的话语形式,从而传达出一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和论述。而粉丝对原文本乐此不疲的改编、续写、拼贴和互文,正是青年亚文化这一充满反叛性和创造力的表意方式的绝佳体现。青少年亚文化和粉丝文化有如此多的共通之处,以至于很多研究者甚至将粉丝文化归为青少年亚文化的一种。的确,这两种文化在很多地方是如此相似,它们都体现了亚文化与之俱来的颠覆性和具有破坏性的创造力,它们无视原文本的权威,在大众文化的资源宝库中任意地切割、拼贴和改装,经历着一场异彩纷呈的狂欢。

然而不得不指出的是,这并不代表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关系是完全对立的,而是在很大程度上依附着早已获得权威地位的主流文化,在这一点上粉丝文化表现得尤其明显。这不仅仅表现在大多数粉丝对大众媒介生产的原文本的推崇和追随,也表现在粉丝生产对大众传媒产品的依赖上。由于资金、原材料及天赋的限制,大多数粉丝并不生产真正意义上的“原创”产品,而是通过对原文本及其他文本的拼贴和重组来进行创作。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他们的“原创性”,也显示了他们自身的局限性和依附性。此外,许多粉丝团体具有自己的一套规范和行为准则,内部成员的组成也具有组织性和等级性,体现出了主流文化的一些特征,如对权威的服从,对某些行为规范的遵守等等。在某种意义上说,粉丝团体的活动经历对青少年是一种对将要接触的社会文化的预演,是对主流文化的提前认知。一些研究者提出要借助粉丝文化引导和教育青少年,正是看中了粉丝文化的这一特性。

四、结 语

任何文化都不是单一的,而是带有自身的复杂性和多面性,甚至不乏矛盾和冲突,粉丝文化也不例外。作为大众文化中最活跃、最独特的一个子集,粉丝文化更像一面多棱镜,折射出了当今社会在经济、文化、青少年成长教育等多方面的特性及变迁。因此,不应孤立地研究粉丝及其文化,只有将其纳入更广泛的文化研究及传媒研究、社会学研究当中,从多角度考察粉丝文化的方方面面,才能对粉丝文化有一个更加深入而全面的了解。

参考文献:

[1] 李景瑞.听余光中先生谈“粉丝”[N].文汇报,2006-06-21.

[2] 蔡骐.解析菲斯克的大众文化与粉丝研究[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报,2010(6).

粉丝文化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迷研究 粉丝小说 女性阅读行为 明星认同

一直以来,关于迷或者迷群的研究在西方文化研究,尤其是媒介文化研究和大众文化研究,以及社会学研究领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迷, 指粉丝(fans), 也指迷的现象(fan-dom)。迷研究是文化理论建构的重要基础,迷是最主动的一群受众。中国文化研究学者陶东风认为粉丝是过度的、完美的和积极的消费者。粉丝行为,即偶像崇拜与追星行为,在20世纪中叶开始进入欧美传播学研究领域,传播学者特别关注粉丝的积极主动性,粉丝的偶像情结。迷研究在90年代逐渐成为受众研究的焦点。从星际大战电影到罗曼史小说,学界注意到主动受众中最积极的群体—粉丝 。本文中,作者以粉丝小说的女性阅读群体为研究对象,以深度访谈的方法来探究对于大众文化创作的文本实践。

一、粉丝小说的特点

学术研究对粉丝有正面的肯定,认为粉丝不是被动的、被媒体操弄的盲目受众,可以主动创造意义和文本内容的主动消费者。迷在与媒介互动的过程中, 主动挪用文本中的元素来重新生产并解读文本, 进一步的反映了迷的日常生活经验, 成为新一代迷研究关注的主体。粉丝小说是粉丝挪用文本再创作的代表。西方学者称其为“Fan Fiction”,即粉丝以其喜爱的明星为原型进行文学创作。西方学者对于“Fan Fiction”的研究可追溯至20世纪20年代。同时,粉丝小说一直在英美粉丝研究中备受关注,甚至被当作某个粉丝文化成熟的标志。

二、研究问题及方法

因此,作者提出了以下研究问题:1、女性对粉丝小说阅读的行为动机是什么?2、其阅读行为是否对其对明星认同感程度的变化存在影响?3、两个变量是否存在规律的互动机制? 本研究通过深度访谈的方法试图了解粉丝小说阅读者的阅读动机,以及其阅读行为与明星认同两个变量间的互动机制。作者采访了6位粉丝小说的女性读者,其中5位对明星的认同起源于大学时代时代,1位起源于初中时代。2位受访者长期参与粉丝小说的创作。作者对6为受采访者从A至F进行了编号,而后整理录音文字材料共45171字。

三、研究结果

在访谈中发现,女性对于粉丝小说的阅读动机: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1)释放情感,找寻寄托

E:“就是我有这么个感情在,然后我希望寻找它,然后让它,就是这个感情有一个依托,让它可以继续表达。让我有一个空间可以继续表达我的感情。”

(2)建构虚拟世界,逃避现实压力

B:“其实我觉得看这种小说都在逃避啊压力啊就世俗社会的一种,就另外一个世界啊。”;C:“我是觉得现实是恐怖的,然后我又自己需要一些动力和恢复让我在这个现实当中能缓一口气,所以我需要一些幻想的空间,就我自己会需要一个虚拟的世界”

(3)疏解压力、放松心情

D:“就是放松嘛,如果看到很好的文章就会感觉很快乐,很满足。”;A:“是一种放松,比如说考试啊,或什么很烦的时候啊。只要看看他们的视频,看看他们的小说,哇就会感觉,就会忘记其他的事情,这个时候就会感觉很开心”

(4)满足对理想生活的想象

D:“豆花是一种爱情的信仰,因为他们的感情真的让人很羡慕的那种,他代表了一种理想中的爱情那种,所以我看他的时候会觉得很温暖,很温馨。”

研究发现,通过表达对偶像喜爱的方式粉丝为自己建造了一个释放压力、抚慰心灵、重拾勇气的“小憩之所”。 粉丝将自己的经历、性格投射到偶像身上,同时,又从偶像身上汲取信心和勇气。粉丝以偶像为中介来应对外部世界的困难和压力,并将偶像的成功当作自己争取成功的动力。偶像既是粉丝的理想自我和角色榜样,又是粉丝的“精神空间”和心灵寄托。

所有的受访者对于粉丝小说文本的阅读都具有强选择性,而不是被动的、被媒体操弄的盲目受众。粉丝小说对明星的符号意义的再创作必须符合粉丝内心对于其明星形象的认知形象。例如B:“写的不好我就不看……粉丝小说嘛,最重要的还是要,这个关键是这个明星要符合粉丝当中心目中的那个形象”; E:“ 每个人理解不是很一样的,有的人就觉得他应该很孩子气嘛,然后有的人又觉得他应该很有责任感,很有牺牲精神嘛,然后每个人写出来的不一样,那我肯定只爱看我想象中的那个人。”

有些女性阅读者甚至会因为找不到符合自己喜好类型的小说而放弃主动搜寻和阅读粉丝小说。D:“因为他们分开了之后的话,写文的这些人少了,豆花,因为他们的粉丝仍然很多。他们分开之后,有好多人都退出了嘛,所以写的人也少了,然后我自己也就是小说也不怎么看了,就看视频。”

通过对6位受访者的研究发现,粉丝小说的阅读行为在粉丝的明星认同感变化过程的不同阶段扮演不同角色:

1.在明星认同的初期粉丝处于信息不对称的劣势地位。

信息不对称又称“信息偏在”,是指信息在交易主体之间的不均衡现象。粉丝由于信息不对称,会处于对明星讯息主动搜寻了解阶段。6位受访者主动通过百度贴吧,明星论坛等粉丝网络社群搜索其偶像的官方演出信息,相关影音信息以及其他粉丝的评论,以此来弥补信息偏在。之后间接进入粉丝小说板块。可见,6位受访者在粉丝对明星认同的初期,粉丝小说对于信息偏在的弥补作用低于官方信息与相关影音信息。

D:“开始的时候我不看他们的小说的,因为感觉小说没意思,我开始是搜他们的视频,搜他们的图片,不管是自制还是YY的图片或者是截图的那一种,然后等基本上把吧里的东西全部看完之后,没有东西可看了,我才开始转向他们的小说。”;F:“有文(粉丝小说)是我一个同学跟我说的,我一直不知道有文”。

同时,6为受访者都提到百度贴吧是是其明星信息接触的第一选择路径,可见贴吧作为粉丝的集散地和粉丝小说的试验场的重要性。

2.在6位受访者明星认同的第二阶段中,粉丝小说的阅读行为得到了强化

①粉丝小说扮演信息来源的重要性上升。D:“有的算是粉丝中的高层或怎么样,就是获得消息很多很多的那种。然后他们就根据那些小道消息啊,编文啊什么。所以你可以当做一定的信息来源吧,你会觉得哇说不定他们真的有过这种事情”

②粉丝小说参与了明星符号在粉丝心中的构建。D:“作者把他(明星)描写成那种有时很二,然后有的时候就是很抽风,再有的时候就很正派的那种。我也感觉,就是一开始的时候你可能通过屏幕里你可能这样想,但是这个小说呢坚定了我对这个印象的看法。”

③粉丝小说中对于明星符号的多样性再创作,增加了明星形象在粉丝心中的弹性和张力.粉丝小说扩展了受众对明星认同感,因为它将明星形象带入到一些不太可能获得广泛传播的幻想,并通过裁剪加工来适应文化缝隙群体(cultural niches)的需要。 D:“不管把他描述成什么样子,我感觉都会增加我对他的喜爱。”。

④同时,在粉丝对于明星事件的归因中粉丝小说可以起导向作用。C:“那个时候就写了很多文章,比如说希澈精神崩溃啊,然后你就会把这些东西全部都想到现实里面就觉得希澈精神崩溃了,那个时候就更狠韩庚,就觉得完了。”。

⑤粉丝小说可以扮演社群联结的纽带作用,激发粉丝文本创作的参与性,在社群中粉丝小说的交流已经成为粉丝们心中表达自我、展示才华以及获得认可的重要途径。B:“我们就是一个小团体吧传着看看,就是我们有个追星小团体,专门有一个本子写他们的故事,每个人就是根据上个人写一段然后写下面一段。”。

⑥大多数受访者在明星形象再构建的过程中存在明星和粉丝小说中人物形象混淆的现象D:“会倾向于认为这是真的,因为现实文嘛,现实文中就是作者如果写的好的就会有一个很现实的(感觉),就会真的认为这是一种很现实的感觉,真的是作者亲身见证了从他们出道到他们现在这一段的经历”。

3.在明星认同的第三阶段,粉丝小说在明星认同感变化过程的影响出现了三种分化

①混淆明星和粉丝小说中人物形象的现象在3位受访者中一直持续。F:“看他们表演时经常掺杂看文时的这种情境,现在也会,因为现在自己还要写啊”

②有2位受访者,在明星信息接触的特定时间点可以把明星形象和粉丝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分开。B:“我觉得刚开始追的时候分的不开,但是等淡了的时候,就分开了。我觉得这跟人的成熟啊,成长啊都有关系。我觉得追星期我觉得3年吧,3年以后就分得比较开了”;A:“就我们这种资深粉丝,从各种途径也知道他们其实生活根本就不像小说那个那样子,你才有更多YY(“”是当前 mop、天涯等大型网络社区中最常见的词语之一,指天马行空的想象。)的空间把他们写到小说里,想写成什么样就写成什么样,就觉得他也不是这个样子。”

③粉丝小说的阅读对1位受访者的明星认同存在抑制作用。粉丝小说对于明星符号的再构建,其形象的多元性对粉丝起到了涵化作用,使得粉丝对于粉丝小说中人物的认同超过了对现实明星的认同,粉丝对现实明星的认同感受到抑制。B:“你已经觉得你想象的东西已经太丰满了,他们已经没有办法满足你的这种想象了,所以之后吧就慢慢慢慢追星可能就变淡了。因为你觉得那个真人再完美吧也不及你心目中想象的那个完美。”

四、总结

在网络发达的现代社会, 迷群可以藉由新媒介, 跨越真实与虚假, 追求暂时的愉悦,建立自己的认同和迷文化。粉丝在符号中找到自我, 从中得到熟悉感、安全感和情绪的满足。本文提出了粉丝小说在粉丝明星认同感的三个变化过程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及影响,并对其进行了分析。

明星有不同类型,我们将自己心中的完美的形象投射于明星身上,认同明星的镁光灯下的形象而非私人形象。我们在明星身上投射自我,每个人都可以在不同类型明星上看见自己,进而认同不同的明星。某些类型的人特别认同某个明星,藉由这种认同,人们进而找到其在社会上的位置。明星对于其他人来说可能是生活得更光鲜亮丽的普通人或者只是一个打发无聊、排解压力、提供谈资的电视形象。但对于他们粉丝来说,却有着完全不同的蕴意。这个明星不仅激发了无数粉丝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还唤起了他们最强烈的情感,提升了他们的生命体验。在粉丝小说中她们通过对偶像的投入和认同,获得了勇气、信心、快乐和满足。他们通过做粉丝开始了自我发现、自我表达和自我转变的生命旅程。本文对粉丝所形成的文化消费模式的相关文献进行了补充。帮助我们了解粉丝群体如何利用新媒介技术生产、消费属于自己的大众文化以及如何与大众文化符号进行互动。

参考文献:

[1] 张嫱.粉丝力量大[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25

[2] 杨玲.超女粉丝与当代大众文化消费(博士学位论文)[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9.9.

[3] 陶东风.粉丝文化读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10.

粉丝文化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粉丝文化;大众传媒;受众研究;青少年亚文化

2005年的超级女声是中国大众传媒历史上一个不可忽视的事件,它不仅开启了以湖南卫视为代表的全民娱乐的新纪元,也将一股新鲜生猛的力量带入了人们的视野。随着“玉米”、“凉粉”等粉丝团体的成立及其为明星宣传而组织的各种活动,“粉丝”及其所代表的“粉丝文化”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早期的研究者往往着眼于“追星”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与塑形作用,强调对粉丝文化的监控和引导,趋利避害,使之更好地为教育事业服务。对于具有复杂性和多面性的粉丝文化来说,这固然是一种不错的视角,但是未免有失片面,难以发掘粉丝文化的深层内涵和巨大潜力。因此,本文试图从媒介研究、受众研究、青少年亚文化研究等多重角度切入,对粉丝文化进行多维度的审视,以阐发这一看似喧嚣浮华的文化现象背后所隐藏的社会文化意义。

一、大众传媒:盲从还是颠覆

“粉丝”,即英语“fans”的汉语音译,主要是指体育或表演艺术的热心观众,以及某位名流或某种娱乐消遣的仰慕者或追随者等,在80、90年代又被称为“追星族”。无论是体育明人、电视剧还是影视明星,都是大众传媒所生产和包装而成的“商品”,而作为这些“商品”的有力消费人群,粉丝不可否认与大众传媒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甚至可以说,粉丝正是大众传媒的产物。大众传媒凭借其强大的覆盖率和宣传强度,可以将大量信息同时传递给大量的受众人群,迅速完成对偶像形象的塑造和推广,以其吸引大量的受众,使之成为后续商品(电视剧、电影、广告、流行歌曲,甚至服装和化妆品品牌等)的潜在消费人群。事实也证明,忠诚的粉丝是媒介娱乐产品消费的主要力量。以“超女”为例,热切的粉丝团不仅大量购买所支持的明星的歌曲专辑、MV等相关产品,更主动为明星的宣传和推广出谋划策,组团到演唱会现场为明星呐喊助威等。狂热的粉丝就宛如一群被奶酪香气吸引的老鼠,在欲望和感情的支配下毫无理性地追随着由大众传媒工业精心策划和包装的“商品”(明星、电视剧集、艺人等),消耗着巨大的金钱和精力。这也是80、90年代大多数人对粉丝的看法:“着迷、冲动、不理智,甚至有点竭斯底里。[1]”然而真的是这样吗?

仍以“超女”为例,和以往的明星体制不同的是,这是一场“全民化”的造星运动。粉丝不再简单地迷恋大众传媒制造出来的明星,而且主动参与到这场声势浩大的造星运动中来,从众多的选秀者中挑选出自己喜欢的人物,进而通过网上投票、宣传、现场呐喊助威等多种形式为自己喜爱的人物进行宣传推广,打造出一批“平民明星”。这一行为已经彰显出了粉丝的主动性和自主性。正如约翰?菲斯克在对大众文化的研究中所观察到的,粉丝不仅仅是明星、剧集等传媒产品的忠实接受者,而且总是“积极地参与到原始文本的建构当中,从而将商业化的叙事或表演转化为大众文化”[2]。如朋克乐迷们热衷于组织俱乐部,穿着朋克装束去听演唱会,再如粉丝们自发组织起来要求制片公司更改不满意的剧情等等。菲斯克认为,粉丝的这种生产力是一种被统治者以“拼贴”的方式从“他者资源中创造出自己文化的一种手段”,体现了大众文化本身的颠覆性和抵抗性。

二、受众:接受者还是生产者

作为大众传媒娱乐工业的理想消费人群,粉丝的受众特性无可置疑,菲斯克就将粉丝视为“过度的读者”(excessive reader),认为他们“和其他不太过分的大众读者的差别只是程度上而非性质上的差别[3]”。然而他同时也指出,粉丝并非被动的接受者,他们不仅有较强的辨别力,而且具有一定的生产力。菲斯克指出,粉丝不仅仅满足于对明星及其产品的消费,而且热衷于通过对原文本的模仿、拓展及改写,即采用一种“拼装”的方式,创造出一套拥有自己的生产和流通体系的特殊文化。他将粉丝的生产力概括为三个方面:符号生产力、声明生产力和文本生产力。另一位粉丝文化研究者亨利?詹金斯则借用德赛都的“盗猎”概念,更加详细地阐述和分析了粉丝文化的创造性。他认为粉丝“构成了消费者中特别活跃和善于表现的一个社群”,他们不仅是文本的“盗猎者”,而且“将盗猎发展成了一种形式”。通过一系列“前进和撤退,玩弄文本的战术和游戏”以及某种类型的文化拼贴,粉丝“在持续地重估他或她与虚构文本的关系,并根据更切近的利益重构文本的意义”。他认为,粉丝构成了一种“参与性文化,这种文化将媒介消费的经验转化为新文本、乃至新文化和新社群的生产”[4]。通过将对原文本的消费和粉丝杂志故事、小说、表演等新文本的生产相并举,粉丝文化模糊了作者和读者之间的界限,成为了一定意义上的生产者。

然而值得指出的是,虽然粉丝文化的生产力和创造性不可否认,但必须认识到,这种生产力和创造性是与其原文本,即大众传媒工业生产的商品是无法分割的。没有大众传媒工业生产的原文本,就不会有粉丝,更遑论其依据原文本而“拼装”改造出来的“新”文本?还有研究显示,大多数粉丝倾向于从传媒文化中得到经验,而不是直接参与社会生活,他们的创造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二度创造”,或者是“影子的影子”。另一方面,粉丝对某一明星或电视剧非理性的热烈拥护也说明了其受传媒操纵的被动性。

由上可见,粉丝的受众特性绝非简单的“主动”或“被动”可以概括,而是同时具备生产者和接受者的双重属性。一方面,受众积极参与到传媒作品的建构与阐释当中,创造了具备一定独立性的粉丝文化;另一方面,他们的生产和创造又被他们所改造和颠覆的传媒产品所束缚,无法得到完全的独立。这一矛盾的特性恰好与大众文化既附属于主流文化、又不无颠覆和反抗的特性相吻合。

三、青少年亚文化研究:颠覆还是依附

虽然粉丝群体的成员可能来自各个年龄段,但大多数粉丝的年龄在15~30之间,随着网络的发展和大众媒介铺天盖地的蔓延,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活跃在各个粉丝论坛上,通过对明星、电视剧或游戏的热衷和推崇发出独特的声音,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另外,粉丝文化所体现出来的对主流文化的反叛、对自我声音的坚持以及对个性的推崇,都与青少年亚文化对风格的强调不谋而合。考察青少年亚文化与粉丝文化之间的联系、共通和交流,对深入理解粉丝文化大有帮助。

文化研究者大多强调青少年亚文化与父辈文化之间矛盾而又复杂的关系,赫布迪奇认为,青少年亚文化往往采用挪用、切割重组及拼贴的方式,彻底改写、颠覆和延伸父辈文化中的一些重要的话语形式,从而传达出一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和论述。而粉丝对原文本乐此不疲的改编、续写、拼贴和互文,正是青年亚文化这一充满反叛性和创造力的表意方式的绝佳体现。青少年亚文化和粉丝文化有如此多的共通之处,以至于很多研究者甚至将粉丝文化归为青少年亚文化的一种。的确,这两种文化在很多地方是如此相似,它们都体现了亚文化与之俱来的颠覆性和具有破坏性的创造力,它们无视原文本的权威,在大众文化的资源宝库中任意地切割、拼贴和改装,经历着一场异彩纷呈的狂欢。

然而不得不指出的是,这并不代表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关系是完全对立的,而是在很大程度上依附着早已获得权威地位的主流文化,在这一点上粉丝文化表现得尤其明显。这不仅仅表现在大多数粉丝对大众媒介生产的原文本的推崇和追随,也表现在粉丝生产对大众传媒产品的依赖上。由于资金、原材料及天赋的限制,大多数粉丝并不生产真正意义上的“原创”产品,而是通过对原文本及其他文本的拼贴和重组来进行创作。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他们的“原创性”,也显示了他们自身的局限性和依附性。此外,许多粉丝团体具有自己的一套规范和行为准则,内部成员的组成也具有组织性和等级性,体现出了主流文化的一些特征,如对权威的服从,对某些行为规范的遵守等等。在某种意义上说,粉丝团体的活动经历对青少年是一种对将要接触的社会文化的预演,是对主流文化的提前认知。一些研究者提出要借助粉丝文化引导和教育青少年,正是看中了粉丝文化的这一特性。

四、结语

任何文化都不是单一的,而是带有自身的复杂性和多面性,甚至不乏矛盾和冲突,粉丝文化也不例外。作为大众文化中最活跃、最独特的一个子集,粉丝文化更像一面多棱镜,折射出了当今社会在经济、文化、青少年成长教育等多方面的特性及变迁。因此,不应孤立地研究粉丝及其文化,只有将其纳入更广泛的文化研究及传媒研究、社会学研究当中,从多角度考察粉丝文化的方方面面,才能对粉丝文化有一个更加深入而全面的了解。

(作者简介:刘瑞雪,女,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数字分社编辑,硕士,主要从事编辑工作。)

参考文献

[1]李景瑞.听余光中先生谈“粉丝”[N].文汇报,2006-06-21.

[2]蔡骐.解析菲斯克的大众文化与粉丝研究[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报,2010(6).

粉丝文化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 粉丝文化 中学生 影响

1粉丝文化

“粉丝”一词,广为人知,使用频繁,其前身是“追星族”,后由单词“fans”直译而得,意为“迷、狂热者、爱好者。”粉丝们在追星过程中获得自身满足感、自我独立感、群体归属感的同时悄然催生了粉丝文化 。粉丝文化,是一种以青少年群体为主体处于边缘性地位的非主流文化,具有亚文化、后现代文化等特征的复合文化形态。

2粉丝文化对中学生心理的影响

2.1粉丝文化对中学生心理的积极影响

2.1.1提高自我意识

中学生的粉丝理念是“追逐偶像,成就自我”。比如歌手许嵩的粉丝贴吧有关“现在的你就是未来的我”、“没有人像我一样和你做着同一个梦”等口号被转载90万次。中学生在追星过程中展示自我存在,寻求新的自我同一性,他们通过偶像来寻找自我、重建自我,逐渐提高自我意识。

2.1.2释放心理压力

中学生沉重的学业负担使他们的神经时刻处于紧张状态,面对这样的压力,他们需要寻找一种途径来排泄内心的压力。中学生抗压能力较低,所以许多中学生借助了追星来释放压力,给自己带来快乐的体验。粉丝文化以备受中学生喜欢的娱乐活动形式博取粉丝的笑颜,这些活动有夸张另类的动作、诙谐搞怪的表情、风趣幽默的语言、滑稽新颖的服饰……粉丝在欢声笑语中排解精神压力,在轻松愉快中摆脱心理烦恼。

2.2粉丝文化对中学生心理的消极影响

2.2.1削弱个性自我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处于矛盾期,他们既希望与众不同,但又渴望融入群体;既想异乎寻常,又愿群体保持一致。在“追星”过程中,这种从众心理就更加显著。很多的“非粉丝”中学生,会在同学们的潜移默化下,渐渐也喜欢上大众明星,于是,为与偶像保持队行,服饰、语言、表情、思想等等趋于一致,盲目从众,迷失自我,个性消失。

2.2.2颠覆道德观念

粉丝文化作为一种大众娱乐文化,通俗易懂,无需理性思考,它一味排斥和消解着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崇高道德和信念,把娱乐置于非道德、非理性之上;把文化享受与道德、理性相对立;把感官刺激混同于精神享受。这些都会使中学生产生道德判断混乱、价值取向混乱,甚至颠覆中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

3粉丝文化对中学生行为的影响

3.1粉丝文化对中学生行为的积极影响

3.1.1学习优秀模范

近来从日本流行到港台地区的一种特殊模仿秀“角色扮演(cosplay)”很火,随之国内各种模仿秀如“王者归来”、“中国达人秀”等也在校园逐渐流行。这些模仿秀的参赛者们都有吸引中学生的优秀品质比如乐观、自信、坚韧、勇敢等。可见,粉丝文化为中学生从现实自我奔向理想自我提供了榜样示范。

3.1.2提高合作能力

粉丝们坚持“粉丝要彪悼,艺人才能常青”。中学生加入了 “粉丝”团体,因共同的偶像,无论高矮、胖瘦、臭美,便是一个团队,无论背景、身份、学识,便是一个集体。粉丝团根据粉丝的特点,分工合作,各施其职,各负其责,井然有序。李易峰的粉丝团结起来‘炒’了李易峰的经纪人和团队,为李易峰争取正当利益,维护李易峰的正面形象。看似疯狂的行为实则是团队合作的表现,是团结精神的彰显。

3.2粉丝文化对中学生行为的消极影响

3.2.1盲目消费行为

大部分的中学生“粉丝”,会以消费的方式来支持自己的偶像。他们买正版的CD,参加歌友会,看演唱会,或者不遗余力地购买自己喜爱明星代言的产品。有些“粉丝团”的成员,还会不遗余力地给偶像购买礼物,为偶像捐款,曾爆料某选秀明星的“粉丝”,因偶像无力偿还解约赔款,而集体捐款达一百多万元,这些捐款大部分来自小“粉丝”平时攒下的零花钱。可见粉丝文化给中学生的消费行为带来了消极影响。

3.2.2极端崇拜行为

因追星造成的“阿娟事件”、“粉丝排队‘跳楼’事件”虽事过多时,但青少年追星极端行为却层出不穷。近年来,“亚洲天团”EXO影响力惊人,其粉丝用极端的语言表露炙热崇拜之情,如“EXO!除了你们,我谁都不爱!”这种过激的口号、偏激的思想会造成不少中学生非理性的行为,如以自残表忠心。不少“B宝”粉丝在西方思潮的影响下崇洋,不惜“为了小贾斯汀割腕”。

4结语

粉丝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承担着的文化传播功能,在传播过程中影响着人们的方方面面。中学阶段,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期,极易受各种文化形态的影响。尤其是粉丝文化,在发展过程中有其独特的复杂性,扮演着双重角色,给中学生心理和行为带来双面影响。充分认识和把握粉丝文化对中学生心理和心理带来的不同影响,有利于帮助中学生正确认识粉丝文化,从而利用粉丝文化的积极影响,规避消极影响。

参考文献

[1] 陶东风.粉丝文化读本[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粉丝文化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学习粉丝团 网络政治粉丝 微博传播 舆论引导

[基金项目]2015年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粉丝时代的舆论引导艺术(项目编号:CK2015B153)

从2012年11月起,一个名为“学习粉丝团”的账号开始出现在各大微博平台上,其凭借国家最高领导人的近距离独家照片和比官媒更快的一手活动消息而在互联网上迅速走红,引发了大众和媒体的广泛关注。这类新涌现出来的国家领导人粉丝团,利用新媒体平台形成了不同于以往的新的政治言论气候。鉴于此,本文将分析“学习粉丝团”走红的原因,重点梳理其所采用的微博传播策略,并对“学习粉丝团”的成功经验进行总结。

一、“学习粉丝团”的兴起

作为国家领导人粉丝团,“学习粉丝团”并非首例。早在汶川大地震时期,“什锦八宝饭”的登台曾以理性、爱国、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改写了粉丝的形象。但在传统媒介占主导的大众传播时代,这类粉丝团很快便淡出大众视野。而如今,“学习粉丝团”的兴起,不仅持续地吸引着公众的目光,还引领了一场粉丝崇拜向政治参与转型的风潮。究其原因,还在于传播技术、受众需求和官方态度等多重因素的共同推动。

1.传播技术的演进。

传统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是由上至下的单向的过程,缺乏有效的互动性,网络媒介的出现,使得受众与媒介之间的互动成为可能。尤其是微博、微信等社会化网络平台,作为一个自我表达和公共参与的舞台,消解了传播主客体间的二元对立,并在“去中心化”的趋势下形塑了“人人即媒体”的传播格局。由此,在互联网这一巨大的信息资源库中,受众不仅可以更加便捷、及时地获取信息,同时还拥有了选择、创造和分享的权利,能够自由地信息、参与讨论甚至构建专属的小众粉丝团。正是在新技术构建的新传播格局中,诸如“学习粉丝团”这类政治型粉丝能够独辟一方领地,积极地传达对国家领导人的热爱和崇拜之情,并在传播互动中吸引更多社会民众加入到粉丝团的建设中来,共同参与公共政治事务的探讨。众所周知,在新媒体时代,微博平台以其传播内容的丰富性、传播速度的及时性、传播模式的多样性、传播者的草根性等特点正在左右舆论的导向。[1]而“学习粉丝团”正是巧借新媒体这股“东风”,以微博为主阵地,凭借丰富的信息素材、独辟蹊径的报道视角,逐渐崭露头角,积聚了一定的影响力。

2.受众需求的增长。

当前,社会公众对时政信息的需求正在不断增长。越来越多的受众不再满足于在既定的框架内解读时政信息,而希望能更全面、更真实地了解国家政治动态。然而,传统媒体的时政新闻报道大多秉持严肃正统的基调和客观记录的单一视角,不能有效地满足受众对时政信息公开透明的多元化需求。在此语境下,“学习粉丝团”的出现恰好填补了受众的心理空缺,它以平民化视角来呈现国家最高领导人的日常工作,以草根式话语来解读时政资讯,在很大程度上契合了时下的社会需求。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作为一个草根政治粉丝微博,“学习粉丝团”不仅为受众传递了丰富的时政讯息,还致力于塑造贴近性强的国家领导人形象。“学习粉丝团”对领导人的形象建构打破了以往“高大全”的脸谱化模式,在一条条微博中呈现日常化、生活化的领导人形象,比如和年轻时的照片、年轻时读过的报纸和书籍等等。正是在点滴细节之间,一个真实可感的领导人形象呼之欲出,它不仅满足了公众对政治领导人私人信息的需求,同时也凝聚了粉丝对政治偶像的情感认同。

此外,“学习粉丝团”不仅是一个信息的平台,更是粉丝沟通和交流的场域。依托微博、微信等交互式平台,政治领导人的粉丝们不再是散兵游勇,而是聚集成粉丝部落,在“学习粉丝团”、“学习小组”等平台上共同分享与偶像相关的资讯,通过线上互动和线下活动建立起友谊,形成具有凝聚力的亚文化群体,这显然能进一步地满足受众对时政信息乃至政治参与的渴求。

3.官方态度的转变。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我国的政治生态逐步透露出越来越开明的信号,执政者对大众传播更加宽容。特别是新一届的政治领导人,在新媒体时代更是表现出对网络舆论的充分理解和高度重视,将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作为引领社会价值的重要武器。

我们可以看到,“学习粉丝团”在掀起网络舆论狂潮的同时,也引来了传统媒体的关注与重视。其中,代表官方言论的人民网、新华网等都参与到对“学习粉丝团”的讨论中,它们对这一新兴的领导人粉丝团予以正面评价,强调其给领导人形象和政治传播带来了积极意义。事实也是如此,“学习粉丝团”的博主张洪铭表示,“学习粉丝团”自创立以来并未受过官方机构的排斥和打压,由此可以看出,官方对民间草根政治粉丝团是持宽容和肯定态度的。

官方态度的变化还体现在对“政治粉丝”的报道倾向上。在大众媒体对“学习粉丝团”的报道中,再也看不见原有粉丝贬义标签的痕迹,例如丧失理智、疯狂幼稚等负面词汇,它们被爱国、关心时事等积极词汇所取代。进而视之,由于政治偶像是国家最高领导人,因而对于政治粉丝的报道必须从国家政治的高度出发,选择有利于宣传的角度来进行报道。对“学习粉丝团”的正面报道,既能够反衬国家领导人的人格魅力,也能营造民主和谐的文化氛围,从而促进社会主流价值观和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学习粉丝团”正是在官方机构和主流媒体的支持和鼓励下不断成长壮大。

1.传统媒体要改进政治传播手段。

如前所述,“学习粉丝团”的兴起有着深刻的现实背景,即源于传统媒体政治报道的刻板与陈旧。长期以来,主流媒体塑造的领导人形象缺乏个性化和平民化的特色,导致了受众需求难以满足,这间接促成了微博中民间政治粉丝团的走红。正因为如此,传统媒体应该主动借鉴“学习粉丝团”的经验,优化自身的政治报道方式。在内容获取上,要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切实融入到受众中去,感受普通大众的所思所想,第一时间掌握民众最关心的话题,从多种视角去挖掘热点事件。在报道手法上,要懂得对“硬”新闻进行“软”加工,以趣味性的方式来诠释严肃正经的政治资讯,使报道更具有可读性和可传播性。在传播过程中,要积极展开有效的互动,包括对其他信息源的信息进行及时转载和评论,注重与受众的沟通对话,主动为受众搭建一个开放、平等、互动的“公共空间”。

2.政府部门对粉丝舆论要进行科学管理。

对政府部门而言,“学习粉丝团”的积极作用印证了粉丝舆论管理的重要意义。一方面,政府部门要建立和完善网络舆情监测体系,保护民众的知情权,同时,面对舆论危机,应及时作出分析判断,以解决问题为目标,将社会舆论引向健康发展的方向。另一方面,政府部门还要重视网络“意见领袖”的作用,有意识地引导和培育微博平台的主流意见领袖。毋庸置疑,微博意见领袖正在影响着微博意见流的走向。这其中,“学习粉丝团”这一微博账号已然是典型的代表主流的意见领袖,它既能在第一时间传达来自民间的真实声音,又能充分认识到中国社会政治问题的复杂性,从理性、公正的角度来表达自己的意见,而他们的想法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多数网民的观点。因此,政府部门可以合理地利用网络意见领袖的声望和影响力,以之为桥梁来促进政府与民众的沟通,从而有效地实现社会舆论的引导。

3.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要融合发展。

事实上,“学习粉丝团”的发展壮大也是媒介融合的一个成功案例,它以新媒体为平台,同时积极与传统媒体交流互动,使自身在一种合作共赢的融合生态下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因此,面对媒介融合的潮流,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更应该双剑合璧,寻求融合发展和相互促进。新媒体的优势在于信息传播的及时性和多元性,但很容易遇到真实性的问题。与之相比,传统媒体在公信力、权威性和报道的深度上则更有优势。毋庸置疑,要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我们应该取各家之所长,利用新媒体多样性、及时性的海量内容来为传统媒体提供话题和素材,同时借助传统媒体所擅长的专业报道模式,对消息来源进行核实,进而加以深度挖掘和全面整合,从而让新闻报道更具价值,为营造和谐有序的舆论生态贡献力量。

在新媒体传播语境下,以“学习粉丝团”为代表的网络政治粉丝群体正在成为中国政治发展的一道独特文化景观。这一群体的兴起和壮大对中国社会的变迁和发展发挥着不容小觑的影响力,其成功的微博传播策略为传统媒体的政治报道、网络舆论的引导和媒介融合提供了多方面的经验和启示。我们期待,诸如“学习粉丝团”之类的网络政治粉丝群体,能够引导粉丝健康有序地发展,让粉丝成为推动中国社会文化发展和政治文明进步的积极力量。

注释:

[1] 占自华:《微博研究评述》,《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2] 引自“学习粉丝团”微博:http:///xuexifensituan

[3] 尹淑云:《中国网络政治粉丝研究――以微博“学习粉丝团”为个案》,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硕士学位论文

[4] 孟磊:《媒介融合时代下的"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初探》,《大众文艺》2009年第24期

粉丝文化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粉丝经济 兴起原因 盈利模式 问题分析 发展趋势 发展建议

随着社会化媒体的快速发展,具有相同兴趣爱好的人通过媒体平台聚集形成现代新型社群,在社群中,人们相互沟通交流形成强大的凝聚力。粉丝经济正是具有典型的社群体系特征。因为拥有相同的追随对象和强烈的情感共鸣,粉丝们聚合成群并产生一致的文化消费行为,最终催生了粉丝经济产业链。粉丝群体从最初的娱乐演艺圈溢出,渗透到文化、体育、科技、政治等与我们生活相关的各个领域,并在消费主义与媒介合谋的体系下促生了新的文化经济形态――粉丝经济。

一、“粉丝经济”兴起的原因分析

第一,在娱乐方式多元化的背景下,孕育偶像的渠道和方式不断增加,这就为粉丝经济的兴起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在过去传统的粉丝经济营销模式下,艺人要想成为偶像的途径十分有限。而在当今时代,偶像的孕育不仅局限于传统的经济公司、唱片公司和影视制作公司,更多的是通过各类综艺节目、真人秀、网剧、数字专辑等方式来实现。艺人们其后再通过线上或线下开展各类运营活动来提升自己在粉丝中的影响力,巩固偶像地位。

第二,艺人的职业化培养和标准化包装。各大经纪公司纷纷利用化妆技术和先进的PS技术对艺人进行包装,并为其设定粉丝群体所喜欢的言行风格,以方便“二次售卖”获得广告收益。而当明星作为消费型偶像成为人们所崇拜的主要对象时,作为其忠实拥护者的粉丝也就出现了,由此催生了粉丝经济的产生与发展。

第三,粉丝群的专业化经营。一些粉丝组织(分地域、分职业或分年龄段),通过专业化的分工时刻在主流媒体平台上偶像消息,为其他粉丝提供信息交流、情感传递和明星八卦的平台。这种分工明确的粉丝组织在一定程度激发了粉丝热情,即使偶像不在宣传期也能为其保持一定的曝光度,促进粉丝经济的发展。

第四,互联网等大众媒体的发展和移动支付的普及。互联网的普及是粉丝经济迅速发展的推动力,它给大众提供了解偶像、亲近偶像的平台,它使得具有相同兴趣爱好的粉丝可以通过百度贴吧、微博、QQ群等新媒体虚拟平台来共同讨论偶像消息、与偶像进行常态互动。同时,在互联网r代,网民们已养成了良好的付费习惯,愿意为自己的审美、为自己内心的追捧付费,为心仪的偶像买单,向自己的情绪代言人打赏。而支付宝,微信等支付工具的兴起,为这些线上付费提供了便捷的渠道。

二、“粉丝经济”的盈利模式分析

第一,在粉丝经济时代,生产者可以通过传统的营销模式获利,比如售卖影视专辑、向粉丝推送偶像周边产品和获取广告收入等途径,不断挖掘和培养消费者认同的偶像、借助线上线下宣传的方式扩大偶像影响力和粉丝群基数,以实现利润最大化。

第二,实行粉丝会员制。在相关网络平台上推行付费会员模式,粉丝需要通过付费的方式才有更多的机会对自己所喜爱的偶像进行各方面的支持,获得平台提供给会员的额外服务。

第三,通讯流量收入分成。包括粉丝观看网络视频、下载软件等产生的数据流量,生产者均可以与通讯运营商分成以获得收入。

第四,售卖粉丝信息的收益。影音视频网站向粉丝收取的费用远远低于视频拍摄等成本,但是他们会将粉丝的相关数据和资源卖给广告商,从中赚取广告费用。当偶像的人气越高时,粉丝数据溢价也就越高。

第五,售卖获得情感溢价的周边产品。粉丝是对自己所关注的偶像有深入了解的群体,这种熟悉感与认知感逐步转化为一种情感资本,它是实现最终产品增值的关键。张蔷把粉丝经济定义为:“粉丝经济以情绪资本为核心,以粉丝社区为营销手段增值情绪资本”。因此粉丝经济中的周边产品都有一份情感溢价,这种情感溢价提高了商家的盈利空间。

三、“粉丝经济”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分析

第一,粉丝的盲目跟风、过度消费,不利于引导正确的消费观念和价值形态的形成。粉丝的消费是以“越多越好”为标准的无度消费,甚至有人鼓吹“不花钱的粉丝就是没价值的粉丝”。粉丝们无度的消费行为不仅表现在购买与明星相关的产品上的“馆藏式消费”,而且还表现在重复消费等追星行为上。

第二,数据的弄虚作假。在粉丝经济中数据的弄虚作假涉及到两个方面,一个是微博中的粉丝数,另一个是短信投票环节的投票数。由于粉丝数是衡量微博是否具有影响力的重要指标,因此,网上开始出现买卖粉丝的名为“微博服务”的淘宝店铺,对僵尸粉明码标价;还有的投票公司在选秀节目中对投票数据弄虚作假,拉高自身所代表的利益阶层的粉丝支持率。这些现象所涉及的不仅仅是一个数据方面的问题,而是牵连到一个社会道德的诚信问题。

第三,资金的监管缺失。目前我国粉丝市场上的歌友会、歌迷会、粉丝团等粉丝组织还处在自发阶段,其资金主要是通过发起人进行自律管理,缺乏相应的监管措施。这些组织的资金来源除了会费、年费,还有会服、荧光棒、条幅、展板等收益,这其中不乏存在经济诈骗行为,亟需进行有效监管。

四、“粉丝经济”的发展趋势分析

第一,偶像从娱乐产业逐步扩展到其他传统行业。传统意义上的偶像多为影视明星,不过随着社会的进步与时代的变迁,粉丝经济在当代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不少商人、金融行业的分析师等其他领域的从业者,也开始涉足网络成为偶像,并且有了自己的粉丝生态圈,享受到了粉丝经济的巨大收益。以小米为例,雷军凭借其个人魅力,时刻与消费者进行沟通、互动,扩大与用户间的交集,增加彼此间的亲切感,最终将消费者转化为小米粉丝,进而又把粉丝变为小米新产品的消费者,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过程。小米手机所形成的广大“米粉”不乏雷军的忠实崇拜者,而这批粉丝又充当了义务宣传员,为企业的盈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第二,粉丝有望成为一种职业。不少公司招募粉丝,专门为某产品、某活动、某明星等进行拉海报、高声呐喊以及在网上发帖子等捧场造势的活动,并且为这类职业粉丝提供相对丰厚的报酬。这些职业粉丝有两种来源:一N是年轻大学生兼职,主要进行拉海报、网上发帖、建立话题及评论等工作,可获得比较可观的收入;另一种是有一批可提供专业粉丝服务的公司,为某经纪公司、电视台、或活动策划公司进行系列线上线下的专业粉丝支持服务。在粉丝职业化下,他们将对偶像的发展产生更大的影响力。

第三,专业粉丝网站平台从偶像明星扩展到有影响力的企业。许多互联网公司建立线上互动平台让偶像与粉丝建立联系,最早的是百度贴吧,后来有粉丝网、直播APP等。随着粉丝经济的发展,百度也邀请了数千家知名品牌入驻建立官方吧,其中包括神舟电脑、网易游戏、中信银行、天猫、京东等知名品牌。从目前的发展分析,专业粉丝网站平台主要在打造粉丝社区,推出一系列的服务内容,通过广告收入、娱乐增值服务提供线上虚拟社区获得利润。

五、推动“粉丝经济”良性发展的建议

第一,应倡导与培育健康的粉丝文化,防止粉丝将对偶像的过度迷恋转变为不切实际的狂热消费行为。粉丝文化原本是粉丝们寻求社会归属感的一种文化,而今,在社会商业利益的驱动下,广泛流传着“不为偶像花钱的粉丝不是真爱粉”之类的言论,使得很多粉丝被动地成为了商业化捆绑的工具,在为自己偶像掏钱的过程中越陷越深,出现了很多不理性的消费行为。针对过度消费问题,社会和主流媒体应培育健康的社会价值观和文化品味,积极倡导回归粉丝本真的追求,表达自己的文化偏好和见解,即构建一种以寻求身份认同及情感共鸣为基础的亚文化体系。同时,大力提倡粉丝文化中对发展文化产业大有裨益的“关注社会文化,参与社会文化,创新社会文化的自觉与热情。”在粉丝文化中塑造自身健康人格、建构社群,而不是单纯的追求粉丝的不切实际的盲目的迷狂型病态追星。

第二,明确有关部门的责任,加强对弄虚作假行为的监管。一方面,监管部门要出台相关政策以规范市场行为,对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另一方面,相关的运营机构也应积极地配合监管部门,共同抵制这种违背社会诚信的暗箱操作行为。比如,微博运营机构应该加强对假粉丝现象的治理,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违法经营的投票公司进行及时的查处等等。

第三,要加强监管,引入第三方资金管理平台,防止粉丝团体内部出现经济欺骗活动。对于有健全组织结构的粉丝组织而言,财务管理部门负责资金的筹集、使用及分配。而对于那些组织结构尚不健全的粉丝团而言,会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资金管理风险,因此它们的成员在交纳会费、年费等费用时,也应有一个类似支付宝这样的第三方管理平台,并且要配备必要的人员对资金的事后运作进行监督与管理,以防止出现组织者出于个人利益诉求而对资金擅自挪用的问题。

第四,企业应充分塑造人性化的品牌,强化品牌情怀,放下身段抱着为顾客解决问题、做朋友的心态,搭建起品牌与粉丝、粉丝与粉丝间的网状交流平台,充分调动粉丝的积极性,以实现共赢。同时,企业应顺应时代潮流,打造出一个与其核心产品相关的粉丝经济链条,用来实现粉丝群体的更多要求。这个链条可以将更多的服务、周边产品和某个社区结合起来,为粉丝提供多方位、更全面的一体化服务,从而更好地发展粉丝经济。

参考文献

[1]刘芳鸣.打造“粉丝经济”促进“粉丝产业”健康发展[J].经济师,2008,05:60-61.

[2]张红.粉丝经济中的创业行为与可持续性发展[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2,02:119.

[3]向阳.论粉丝经济[J].经济,2014,07:84-86.

粉丝文化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粉丝文化;认同;精神分析

中图分类号:G2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10-0143-03

“粉丝”在当今社会中早已不是一个新鲜的名词,从2005年正式以“超女粉丝”的集体面貌亮相,在不到十年的时间内迅猛崛起,成为网络平台上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粉丝最初走进研究者的视线是因为他们丰沛的感情,以及作为“文本盗猎者”的强大生产力,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粉丝对媒介技术出神入化的使用固然值得描述,但作为“奇观”背后的问题更值得深思。本文通过深度访谈,结合消费社会理论和精神分析理论,试图对中国社会背景中的粉丝认同问题进行探讨。

一、消费作为一种认同方式

在消费文化中,消费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及展现消费者个性的重要手段。费瑟斯通曾总结了三种研究视角说明消费文化的特征,其中两种都涉及到了消费与认同的关系。

第一种视角认为人们为了建立社会联系或社会区别,会以不同方式去消费商品。消费被当作一种社会区隔的标记,由来已久。从凡布伦的“炫耀性消费”到布尔迪厄的“趣味消费”,无不是一种生产人们“社会地位”的消费模式。同时,布尔迪厄借助“文化资本”概念重新审视了文化与社会阶级的复杂关系,使得消费方式与消费内容成为了阶层分化的外在指征,俱乐部的会员、汽车的品牌与居住的空间,不仅成为现代社会所谓不同趣味的标示,也是不同阶层身份的象征。

第二种视角关心的是消费的情感快乐及梦想与欲望等问题。在消费文化影像与审美的消费场所中,情感、快乐、梦想、欲望倍受青睐。这一视角对法兰克福学派的精英姿态不以为然,认为大众在具体的消费实践过程中往往是自我实现的主体。约翰费斯克和德赛都等学者极度美化大众消费的能动性和创造性,高举民粹主义,推崇后现代主义“无深度”的消费文化的直接性、审美投入、超负荷感觉、符号与影像的内爆以及漂浮着的能指,这种对现实的审美幻觉并不意味着人们已经完全失去了控制,它暗示着,在自恋式地让自我感到满足的同时,需要一种有节制的情感宣泄。

这凸显出消费在社会学上意义重大,它既是用于建构认同的原材料,又是认同的体现与表达。

对于前者,在市场经济繁荣的今天,自我建构的过程中更强调个人生活与消费的独特风格、品味与个性化。评论家梁文道曾说,“一个人去崇拜一个偶像,其实是在利用这个偶像的一些形象,来告诉别人‘我是什么样的人’。按照法国社会学大师布尔迪厄的说法,这代表了某种品味的选择。品味就是人赖以区分自己,并且试图在象征性领域战胜其他人的东西。[1]”虽有些牵强附会――布尔迪厄在代表作《区分:鉴赏判断和社会批判》的中心观点是:人们在日常消费中的鉴赏趣味,都表现和证明了行动者在社会中所处的位置和等级。在鉴赏趣味中,之所以流行着诸如高雅与低俗、精致与粗劣、独特与平庸、新奇与陈腐等各种类型的等级区分,“是因为背后支撑着他们的是整个社会秩序[2]”。――不过,这并不失为一种个人解读,粉丝把明星看作自我认同的重要符号资源,即梁文道所说的“品味”,只是对于不同明星的选择,并非是完全自由的,也受经济、社会和文化的主导秩序的掌控。

对于后者,粉丝文化并非单纯是工商业发展的寄生虫,事实上,它提供了一个巨大的“额外市场”。他们不仅是最忠实的购买者,而且认真地、无偿地为文化产品的生产部门提供着市场趋势的预测、产品宣传策略,以及使用情况的反馈。粉丝们数量庞大,来自各行各业,他们的意见由点及面,全面性和实用性不逊色于专业调查公司的报告。尤为可贵的是,他们被激励去生产自己的文本,他们或效仿剧中主人公的穿着打扮,或续写某部影视作品,“使自己成为其社会与文化效忠从属关系活生生的指示,主动地和富有生产性活跃于意义的社会流通之中[3]”。

二、大众文化呼唤明星崇拜

时至今日,大众文化出现了一种去政治化的倾向[4],究其背后原因,是主导意识形态的规制与市场化的商业法则对传媒的双重压力。

一方面,传媒政治话语高度一致,人们对“参政议政”的热情在公共事务的领域存在着较大的限制;另一方面,娱乐领域门户大开,媒体通过强大的议程设置在微博、贴吧等公共论坛掀起讨论,人们可以投票“民选”某部电视剧的主角,甚至肆意攻击某个明星,从而尝到道德谴责的。于是,由于这一分水岭,被压抑的大众讨论的欲望被引导宣泄在娱乐领域,人们广泛介入,习惯于在娱乐事物的讨论上“著书立说”,这可看作粉丝产生的制度性原因之一。同时,大众文化悄然转向。

大众文化本是一种顺应与抵制并存的带有悖论性的政治文化[4]。早年陈佩斯、朱时茂的小品《主角与配角》中,人们通过认识陈的“丑”来领悟传统的道德价值观;赵丽蓉在小品中挥毫“货真价实”四个大字,其背后正是反映了人们对市场化社会的不信任……笑声背后,隐藏着大众文化打造的抵抗政治经济学。如今,一批批丧失了美学高点、甚至毫无文化内涵的明星们蜂拥而至,他们或凭借耍宝逗乐、行为出格,或凭借外貌条件的“出众”,从而拥有了一大批的追随者。人们陶醉于大众文化的享乐性中,把“感官快乐”奉为至上标准,自由地挑选明星来追随,人们对世俗文化的依赖已经使得“快乐”一词容不得丝毫的指摘,否则就是不接“地气”,就是精英主义的伪善。

当代中国文化是一个由主导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相互支撑的三元结构[5],大众文化的发展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其他两者的渗透和制衡,在粉丝文化中也有表现。随着加入者越来越多,粉丝群的平均年龄与文化素质也在提高。在追求感官享受之余,很多粉丝群中都出现了向偶像学习的共识,他们将偶像树立为榜样,推崇偶像的内在品质,也促成了传统价值的回归。

看着他的电影、电视,听着他的音乐,了解他的点点滴滴,开始喜欢他,不仅喜欢他帅气的外表,更欣赏他温暖、平和、开朗、坚韧的性格。希望自己也可以像他一样,坚持自己的理想,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继续努力,好好加油[6]。

三、传统认同力量的式微

访谈中有一问题为“从小到大,你崇拜过哪些偶像?”,并将其范围不仅仅局限在娱乐圈。80后和90后等年轻的粉丝们多半表示:他们喜欢过一些明星,也曾短时间的崇拜过某些人,但远未达到称之为偶像的地步;70后和60后等年纪较大的粉丝们则回忆起小时候买女排贴纸的岁月,称“女排”和“雷锋”是那时的全民偶像。学校和大众传媒近年来的“偶像制造”并不成功,传统榜样的力量也逐年减弱。人们对偶像的选择范围不再局限于政治、经济、高雅艺术等领域,更不会集中于某一个人,全民偶像的时代已经过去。在追星过程中“寓教于乐”,颇受人们青睐。这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传统价值观的的衰落和信仰的危机,也是传统认同力量式微的明证。

粉丝圈里经常有关于”追星以来,你发生了哪些变化”的讨论。比如有玉米表示自己“变得更阳光了”“有了奋进的力量”“变得更开朗了”“人际关系变好”;赵薇的粉丝表示自己变得“豁达”、“坚强”、“笑对人生”等等。可以说,乐观、上进、对人友好这些品质,在成长过程中我们无数次被耳提面命,可为何“质变”发生于追星之后?可见,明星偶像正在承担起教化民众的责任。

明星是否可以胜任“人生导师”?在对他们的无数溢美之词背后,粉丝也进行了一些理智的解读――首先,我们对媒体塑造的榜样已经产生了审美疲劳,明星于我们而言是“距离产生美”,与其说向他们学习,不如说是一份羡慕;其次,术业有专攻,演艺是明星的强项,经纪公司从不会按照老师的标准来包装明星,而且老师有“教”的责任,而到明星最多是“以身作则”;第三,借助大众传媒的力量,明星具有比普通人更强大的倡导能力,事实上,明星们大都投身慈善,传达积极的生活态度,承担起名人的社会责任。

很多粉丝更进一步于“人生导师”,把自己的偶像看做“信仰”,认为他/她寄托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全部想象。英国学者克里斯罗杰克指出:“随着上帝的远去和教堂的衰败,人们寻求得救的盛典道具被破坏了。名人和奇观填补了空虚,进而造就了娱乐崇拜。[7]”其实,拥有宗教的力量并不神秘,古往今来,社会始终不断地从普通的事物中选拔神圣的事物。大众恰好垂爱某个明星,认为从他/她身上可以找到打动人的雄心壮志,以及实施这种抱负的手段,这个人就会卓然出众,被奉为神明。舆论就像维护诸神一样赋予他尊严,受到时代信赖的许多君主都属于这种情况[8]。虽然,我们始终不能将粉丝文化置于宗教的语境中来思考,但是,在当今流行文化浪潮下,理论意义上的宗教概念已经开始“世俗化”并延伸到新的领域,而粉丝社群就恰好存在类宗教特征。比如《星际迷航》的粉丝社群拥有独特的世界观和信念、内部的层级组织、定期“集会”和“朝圣”等;苹果粉将苹果公司一系列传奇故事神圣化;名人粉丝收集“圣物”,“教徒”之间的联络感情更加频繁。有学者甚至推断,类宗教特征是粉丝社群发展到高级阶段后所呈现的普遍特征[9]。

四、精神分析理论的阐释

粉丝研究自诞生之初便伴随着精神分析理论的基本关切。桑德沃斯曾全面梳理了粉丝研究中常用的用来阐释粉丝心理机制的三种理论:弗洛伊德的性本能论,克莱茵的自我理论和温妮科特的“过渡性客体”理论。下文我们将沿着这个思路,并进行补充。

(一)性本能、“梦”与幻想

流行文化致力于用各种方法“烘焙”粉丝的幻想和欲望,名流要么否认感情历程,声明“单身”,维持“人尽可欲”的形象;要么详述自己爱情中的每一个细节,高调“秀恩爱”,从而引诱粉丝们的幻想。追星,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自我对愉悦、的追逐,它与社会其他交往形式相比,更胜一筹之处在于愉悦和幻想之间的关系。

粉都中充满了幻想的无数线索和标记:明星的贴吧里,漂浮着各种主题为“昨天晚上我梦见他/她了”的帖子,里面加工式地描述了这个美梦;另外,也存在着大量涉及性愉悦和相关幻想的同人文;在访谈中,也有粉丝称,“我觉得他那么好,那么纯洁,我那么爱他……那晚我甚至能感觉到他睡在我和我老公之间,他在看着我,我不知道如何向我老公解释,(精神出轨?)对,就是精神出轨”;除了这种以自我为主角的幻想之外,还有幻想明星们之间的情侣配,这样的粉丝也被称为“CP粉”。幻想具有多面性,于绝大多数粉丝而言,粉丝幻想不过是闲来无事的白日梦,远未达到“病态”的程度,“我有点把他当弟弟,但是同时我对他是有欲望的,这个没什么好掩饰的。我跟其他人的心态大概不太一样,(除了粉丝心态YY他之外)有腐女心态喜欢YY他的一面,也有玛丽苏喜欢YY他的一面,当然这两面都不算太极端。”

弗洛伊德认为,幻想是一种在现实中实现不了和受压抑的愿望的满足,故幻想和梦都是象征性的。于某些粉丝而言,他们将明星这一符号神话注入自己的认知世界,成为他虔诚崇拜的精神寄托,在一般情况下,这可看作是人类拥有的一种与困难情景协商的方式。相对于其他方式而言,追星是安全的,疯狂地公开地表达对明星的爱,并不会因此受到道德上的谴责。

(二)镜像和投射

拉康在弗洛伊德“自我”概念的基础上提出“镜像”理论。所谓“镜像阶段”,指的是前语言时期――婴儿出生后的6~18个月,他把婴儿在镜中看到的形象当作“所指”,即意义所在。弗洛伊德认为,“我”是在另外一个完整的对象的认同过程中构成的[10]。

克莱因更进一步,认为自我是与社会相关的客体,需要不断与周围的环境协商和死欲之间的紧张[11],并提出了内摄、投射和客体分裂等研究角度。斯泰西将克莱因的理论用于对女性影迷的研究中,她指出,“投射”类似于“观众按照自我感受和对体现这些定义的特定女星的感受,在有关女性气质的各种竞争性的界定中做出选择”[11]。粉丝投射了他们自身的优良品质,因此制造除了好莱坞电影明星的理想化表征。

说实话,他并没有真正改变我 你可能会问,“既然为他的性格所打动,为何不改变呢?”因为,他性格里面乐观的那面在我身上也有(笑),怎么说呢,乐观,低调,善良等等,这些在我性格中自认还是同样存在的,他嘱咐粉丝回家记得向爸妈报平安,每次听他这么说,心里就暖暖的,因为特别有共鸣。

斯泰西也同时指出:认同并不只意味着同一性,而是相似性与差异性并存。认同不仅仅代表着对现有身份的确认,同时也包含了对可欲身份的生产。因此,在对偶像的追随过程中,我们也在致力于塑造“超我”。

我曾经向他学习,坚持吃素过3个月,后来没坚持下去(笑)。也向他学习,寻找自己的梦想,起码是努力实现近期的目标。学会不放弃;学会珍惜家人;懂得了一个大家庭很多人是多开心的事情;学会勇敢的面对一些事;懂得了有些事有些人,你迈出那一步,他们就不再遥远。我感觉人生清晰了很多,也开心了很多。

(三)温妮科特的“过渡性客体”理论

德国古典美学有个理想,在理性(尤其是工具理性和目的理性)宰制的社会文化中,借助审美的感性功能所具有的某种颠覆性,把人从工具理性和道德的刻板压力中拯救出来[5]。韦伯将这一理论理论用于解决现代性的内在紧张。可以说,这个理论与温妮科特的“过渡性客体”理论不谋而合。

温妮科特将粉都描绘成一个“过渡性的领域”:粉丝活动为我们树起降低自我的风险和焦虑的“保护屏障”[11]。粉丝们观看明星作品、与其他粉丝进行交流沟通、或是自制视频图片。如粉丝所说,偶像是几近于唯一的话题,因此很少产生矛盾,整个气氛总是轻松愉悦的。在采访中,很多粉丝都表示追星使自己获得了“更多的行动力”,“想不到自己可以如此疯狂”,“我其实是依赖他来丰富我的青春”……这可以看作粉丝在摆脱平淡生活的一种尝试,如果不称之为一种“逃避”的话。温妮科特包容了粉丝的“小小疯狂”,认为这是日常生活所必须的。现实的任务永远不可能完成,某个中间的、不被挑战的领域能为我们提供暂时的解压。

参考文献:

[1] 梁文道.名人视角[J].看看新闻网[BD/OL].http://kankanews.

com/ICpet/web/2013-04-17/1154982.shtml.

[2] (法)皮埃尔布尔迪厄.实践的逻辑[M].帕洛阿尔托:斯坦福大学出版社,1990.

[3] (美)约翰・费斯克著.王晓珏,宋伟杰译.理解大众文化[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4] 夏志强.从娱乐到傻乐――论中国大众文化的去政治化[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10 (4).

[5] 周宪.传媒文化:做什么与怎么做[J].学术月刊,2010(3).

[6] 钟汉良资讯台新浪微博[EB/OL].http:///watour.

[7] (英)克里斯罗杰克.名流:关于名人现象的文化研究[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2.

[8] (法)爱弥尔涂尔干著.渠东,汲译.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上海:世纪集团出版社,2006.

[9] 刘伟,王新新.粉丝作为超长消费者的消费行为、社群文化与心理特征研究前沿探析[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1(7).

粉丝文化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偶像;青春;坚持;情怀

电影《小时代1折纸时代》由郭敬明的同名小说《小时代》改编[1],是他作为导演的处女作。《小时代1》在2013年登陆上映国内各大院线,引发了极大的社会及市场效应,轻松击败同期上映的国产电影《画皮2》,夺得了当年华语电影的最高票房。此后,郭敬明又导演了《小时代》系列的后三部。2015年,《小时代4灵魂尽头》票房突破1.2亿元。至此,《小时代》系列影片票房累计达15.1亿元。无疑,在电影票房方面,《小时代》是成功的。

影片《小时代》不仅在刻画剧中人物的故事,也在试图表现当代大学毕业生和职场新人从校园学生到社会人的角色转变中经历的亲情、友情和爱情的动荡和考验。同时,《小时代》系列电影无论从整体还是单部电影,都做到了故事完整、逻辑清晰。这也是这部系列影片能收获高票房的基本条件。

虽然这部系列影片在市场上收获了成功,却在社会舆论上出现了两极分化,掀起了多次网络骂战,如知名影评人周黎明、专栏作家和菜头、编剧鹦鹉史航等业内人士痛批此片,遭到郭敬明及《小时代》粉丝围攻。

关于这一系列影片的正面评价,集中在以下两点:一,影片风格轻松明快,在青春题材影片中较有特色;二,演员选择上较为成功,如“Hold住姐”谢依霖饰演的唐宛如[2]。 而出现负面评价,主要是以下两点:一,《小时代》重场面轻情节,对浮华都市时尚元素所堆砌的场景过度渲染,而影片情节则显得矫情单薄,忽略了电影的平衡性;二,人物关系生硬,人物形象无法深入人心;三,后期剪辑连续使用蒙太奇手法,导致镜头组接突兀,混乱[3]。虽然负面评价铺天盖地,但是《小时代》粉丝们普遍认为,电影对他们的意义不同,自己喜欢的就是好的电影。

这样一部饱受争议电影依然能取得市场的成功和部分影迷的狂热追捧,向我们展示了“粉丝电影”的典型特征:粉丝成为了电影票房的中坚力量。那么,《小时代》系列中粉丝究竟粉的是什么呢?

一、粉丝“粉”的是书

从这部系列电影的观影人群组成结构上我们不难看出,《小时代》粉丝大多数是80后、90后的同名小说粉丝。这些粉丝在青少年时期经历了郭敬明青春文学小说的流行风潮的影响,成为了郭敬明作品或作家本人的粉丝。电影《小时代》一经上映,粉丝们也自然由“粉”书转化为“粉”电影,因此我认为数量庞大的小说、作家粉丝是电影取得高票房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粉丝“粉”的是书中的人物

小说粉丝不仅在“粉”作品,也在“粉”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例如小说中的主人公顾里,情商和智商极高,理智果敢。学习优秀,家境富有,对朋友真心相待。这样一个充满了人格魅力的人,当然会激发青春时期少年内心的强烈向往和认同感。但这样的人在现实中也是遥不可及的,即便通过小说的描写,粉丝的对于人物形象的想象依旧是飘渺、单薄的。电影的上映和演员选择的成功,书中的人物作为粉丝们的偶像,通过电影画面以影像的形式走进粉丝的世界,仿佛从虚拟走向现实。成为了吸引粉丝进入影院无可抗拒的理由。

三、粉丝“粉”的是自己

有的粉丝不只是“粉”故事中的人物,更是在“粉”自己。班杜拉认为人类的学习是由模仿偶像开始的,观察到偶像的行为,自己去做了以后得到奖励,则发生行为的几率增加,这是外部强化。观察到偶像行为的结果得到奖励,自己也倾向于这个行为,这是替代强化。倾向于可以令自己满意的,观察到的行为,这是自我强化[4]。

例如顾里这一形象,穿着奢侈讲究,举止高雅得体,性格果断冷静。这些偶像的行为方式让《小时代》粉丝印象深刻,他们会去刻意模仿这些偶像,向往他们奢靡的生活,惊天动地的爱情,至死不渝的友情,从而觉得这就是美好的人生。同时希望自己也能够拥有美丽的外表,富有的家世,生活在镁光灯下,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但是由于现实中自身经济、家庭、环境等客观和主观条件,无法达到小说人物的生活状态,只能在行为上尽力模仿。这是相当一部分小说粉丝的内心经历,因为现实的原因被迫回归到了自己本身的生活状态。《小时代》系列电影的上映,让这些粉丝的想象得以具象化,在观影的同时将自己代入角色,所以部分粉丝很大程度上“粉”的是自己。

四、粉丝“粉”的是导演

很多《小时代》电影的粉丝不只是对影片内容狂热追捧,也是导演郭敬明的铁杆粉丝。知名青年作家郭敬明于2002年发表第一部小说,一路走来,在写作和杂志出版事业上都取得了极大成功。收获了例如“中国作家富豪排行榜第一名”“中国福布斯排行榜第二十七名”等诸多荣誉,也拥有了大量财富。和大多数同龄人对比他无疑是成功的。在青少年时期,很多人都有过成为作家的梦想,每个人身边都会有一些小说迷。他们大量阅读青春文学小说,自己也去创作小说。郭敬明深深的影响着他们,同他们一同成长,也成为了他们在文学创作道路上的偶像。郭敬明就像是这些粉丝追梦道路上的灯塔,指引着他们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前进。当然成功没有那么容易,很多人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中遇到了阻碍放弃了或是失败了。当他们已经告别了青葱岁月,得知自己曾经偶像自编自导的作品上映,势必是要去看一看的。不仅是对偶像的支持,也是对自己年少追逐文学梦想的怀念。

通常粉丝的偶像情结是能够被大众所理解,但是粉丝对于“粉丝电影”的情结不一定能够被所有人理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偶像,都有自己的偶像情结,这就是一种情感寄托。粉丝电影当中,粉丝和偶像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绝大部分粉丝走入影院还是针对于导演和电影剧情的。在《小时代》系列电影上映十年前,电影剧本就以青春文学小说走入了文学市场,小说的高销量以及系列连载的出现证明了有大量的作品粉丝和作者粉丝的存在。小说中剧情和人物通过电影具象化,和小说读者想象中的人物、画面的碰撞结合,吸引了大批粉丝走入影院,这是粉丝与导演审美的一次碰撞。粉丝除了追随导演和剧情,以及影片中的人物形象之外,还有的,是追随着自己心中的,想象中通过文字勾勒出的人物。当电影中大量奢华的画面出现在十年前构想的脑海画面中,发生了碰撞的时候,观众会在心中有强烈震撼。那是一种从未体验过的生活和感觉,那是从未尝试和发生过的爱情,以及从未体验过的冒险和友情,从而从心底里产生的亲近感和羡慕感。对于粉丝而言,偶像之所以可以称之为偶像,这是一种强大的力量支撑,只是在基于感兴趣,喜欢,崇拜之后的一种可以坚持下来的精神力量和情感依托。(作者单位:成都大学)

参考文献:

[1]本文研究的对象指的就是《小时代》系列的粉丝受众,有评论者将这一系列电影称为“粉丝电影”,本文所谓的“粉丝”、“粉丝电影”仅指《小时代》系列电影及近几年上映的类似影片。

[2]张宝钰.娱评:彻底否定〈小时代〉本身就缺乏客观性[N].天天新报,2013-7-2(10)

粉丝文化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粉丝;名人危机;形象修复

中图分类号:C9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5)12-0038-03

一、引 言

霍桑实验提出除了正式组织还有非正式组织即人与人交往中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情感自发产生的群体,毫无疑问,粉丝是以非正式群体的形式存在的。在娱乐界粉丝依附明星而存在,是相对于明星个人而言的群体。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他们在社会、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社会方面,于建嵘教授利用微博平台发起的“打拐”活动,引发了网络民意的爆发力,传递着社会道德正能量,在拯救被拐儿童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经济方面,黎万强注重粉丝参与感,满足粉丝自我需求实现而创造出小米手机,并带来巨大经济效益;在文化方面,著名媒体人罗振宇凭借自己的知名度,依赖自己强大的粉丝团,建立了满足粉丝的社交需求的“罗辑思维”公众号,他在自媒体时代扮演着“身边的读书人”的角色,组织读书会,开微店,做视频,创造新的盈利模式。

而我们身处娱乐泛化的时代,已经由“星时代”转为“粉时代”,粉丝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由于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自媒体的不断进步,粉丝由原来的信息被动接受转变为信息的生产者,并通过信息的整合、影响着媒体甚至是明星的行为。因此,笔者认为在当今娱乐圈明星危机重重的状况下,我们应该不只是考虑粉丝带来的经济效益,而应该转移视角,关注粉丝在明星危机事件中的作用。因此,本文主要以柯震东吸毒事件为背景,研究在此次危机事件中网络粉丝的行为特点及作用,最后为明星个人或公关公司如何利用粉丝进行形象修复提出相关策略。

二、粉丝在危机不同阶段中表现

美国学者斯蒂文・芬克在1986年提出危机传播四段论模式,在时间上廓清了危机的阶段。分别是:危机潜伏期、危机突发期、危机蔓延期、危机解决期。本文也将从这四个阶段对此次柯震东吸毒事件引发的危机进行解读。

(一)事件回顾

凭借影片《那些年,我们追过的女孩》而一举成名的柯震东,迅速在两岸有了自己的粉丝团。当柯震东因吸毒在北京被抓后,其粉丝并没有表现出对他的厌恶,反而在整个事件的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一如既往甚至超乎寻常的支持。

图 柯震东危机事件四个时间节点[1]

数据来源:百度指数.http:///?tpl=trend& word=%BF%C2%D5%F 0%B 6%AB.

上图是从2014年8月9日~9月7日,柯震东吸毒事件爆发前后得到的网民百度指数。从图中不难看出,从8月17开始,关于柯震东的网上不断升温,因此,可以将8月17日作为第一个时间节点,这个节点之前是危机潜伏期。关于柯震东的讨论在8月19日达到顶峰,之后开始逐渐降低,因此可以将8月19日作为第二个时间节点,17日~19日为危机爆发期。虽然19日以后讨论热度开始下降,但是8月29日柯震东被释放后网上搜索又达到一个小高峰,但就整个事件而言,百度指数的真正下降是在8月29日后,所以笔者将从19~29日这期间,认为是危机蔓延期。而在8月29日之后网民对柯震东的关注度与事件发生前基本持平,这一阶段后则为危机解决期。

(二)危机潜伏期

8月17日名为“徐航”的网友率先通过新浪微博爆料台湾演员柯震东吸毒,并提醒大家关注相关新闻。在第二天即18日,腾讯娱乐记者联系柯震东所属经济公司――台湾群星瑞智国际娱乐有限公司打探相关情况,得到柯震东经纪人柴智屏“会将消息公布于众”的回复。

柯震东粉丝在网络上得知此消息后,表现出“不会相信自己的偶像会吸毒,即使吸毒了也会继续支持”的忠诚态度。这种忠诚甚至引发了一系列的网络口水战,比如有网友对粉丝的这种盲目崇拜进行批评,而粉丝则明确表示在没有确切消息前只听微博网友一面之词就断定柯震东吸毒,对其不公平。粉丝们在网上表现出来的强烈支持态度,实质上对网友散播柯震东吸毒事起到压制作用。可以对比一下同样吸毒被抓的李代沫,在官方未发出消息进行确定之前,他的粉丝在网上并没有对网友的批评进行强烈的反驳,因此,李代沫吸毒一事,在发出确切消息前,网上已经形成了统一的批评态势。所以,粉丝的忠诚度越高,网络活动参与动机越强,在明星危机爆发前对相关批评的压制度就越高。

(三)危机爆发期

危机爆发期为8月18日至19日。首先8月18日,北京警方通过官方微博“平安北京”确认此消息,当晚,柯震东经济公司代表柯震东向大众道歉声明;19日,有关柯震东和房祖名吸毒的事件出现在央视新闻中。此时柯震东的百度指数已经由17日的23010次上升到19日的1581251次[2]。可见,这起明星危机事件已经进入到全面爆发的阶段。

得知真相之后的大部分粉丝依旧表示出对柯震东的支持,而且表现出了强大的网络凝聚力。在网上呼声较高的是“男神挺住”,“出来了,你还是我们的男神”等的话语,并且为柯震东加油的话题也迅速登上了微博的热门话题排行榜第二名。笔者在浏览中新网生活频道的时候发现,在微博热门话题24小时排行榜上,热度前三名都与此事相关,激励柯震东的评论内容占据话题的多数。更有柯震东的粉丝们在其他名人微博下面留言,对他们在柯震东吸毒后不予以心理支持和鼓励的行为表示强烈的不满。而在与柯震东相关贴吧中,也出现粉丝为柯震东加油的声音,甚至已经淹没了网友对此事中立的评论及对这件事情批判的内容。

通过这些可以看出粉丝群体在自媒体时代所体现出的主动性以及在此次危机事件的作用:首先,粉丝的这些行为展现出他们因为共同喜欢柯震东而彰显的虚拟群体凝聚力,这种凝聚力容易使网上有利于柯震东的言论呈现出沉默的螺旋效果,变得更加强大;其次,粉丝们营造的对柯震东有利的网络语言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大众对于吸毒造成的恶劣影响的意识,因为粉丝们成功地将网络上对柯震东吸毒事件的议论重点转向网友对“脑残粉”的评论,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网友和媒体对吸毒事件的注意力。

(四)危机蔓延期

8月20至29日是危机蔓延期。在这段时间内,关于柯震东的百度搜索指数逐渐减少,主要是柯震东所属经济公司进行各项公关活动的结果。柯震东29日在北京释放当天,在公司的安排下召开道歉会,在柯震东个人陈述的8分钟内,有关“道歉”、“后悔”、“犯错”的字眼不断出现,可以看到,经济公司牢牢把握住“道歉”这个议题,想赢得观众的同情心,而柯震东也竭尽全力的去表现。此时道歉会扮演着大众媒体信源的角色,会直接影响到后续媒体关于此事的报道情况。众所周知,大众媒介具有议程设置的作用――大众媒介突出报道的内容,会影响到事件在大众心目中重要性的评估。所以,在道歉会之后,关于柯震东的讨论虽然又出现一个小高潮,但内容变成了对柯震东道歉的态度的讨论。大众通过媒体了解了柯震东的态度,增加了对他的同情,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柯震东吸毒事件本身严重性。

粉丝在此阶段的作用则是直接影响到与柯震东相关的影视业商业链条。由于有传言说有关柯震东出演的多部电影即将撤销其角色或者找替身重拍,引起粉丝们的强烈不满,有很多粉丝表示如果没有柯震东,不会去看电影。从宏观上来说,粉丝的这种行为不仅是单纯的对偶像支持,更涉及到制片方和出品方的利益,因此粉丝们在这里已经对电影制片如何处理影片产生重大的影响。由此可见,粉丝不仅在网络语言环境构建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而且在影片商业利益中也体现出一定的主动选择权,这就为柯震东后期形象修复提供了机会。由于影片上映,柯震东可以依靠自己的演技和俊朗的外表让观众重新认识自己,深化对自己有利的方面,弱化此次吸毒事件后在观众心中留下的“瘾君子”印象。

(五)危机解决期

危机解决期是8月29日之后,关于柯震东吸毒事件的讨论逐渐减少,百度搜索指数最终恢复到事件爆发前的水平。这段时间,粉丝对柯震东的关注度明显比发生吸毒事件发生前更强,笔者以微博中转发量和评论量为指标进行统计,得出以下结果:在事件发生前,柯震东每条微博的评论量平均在5000左右,转发量3000左右;案发后,从8月30日到11月15日,仅有5条,评论量约平均在7万,转发量约平均在2万[3]。前后对比可以发现,在案发后,网友对柯震东的关注度明显增强,几乎是原来的10倍。关注度增强,但是并不一定表示网友对他的支持率上升,笔者再通过等距抽样法,选取吸毒事件发生前的20条原创微博和事前发生后5条微博评论进行对比。案发前的微博每隔5条评论抽取其中一条,每条评论下抽取20条,分析案发后网友评论的态度。 将态度分为三类:支持,在留言中表示出明显的加油,喜欢,支持等显示出积极态度的关键词;反对,在留言中有讨厌、等消极态度的关键词;中立,发表对事件的看法,不表示出明显的喜欢或者讨厌的态度。统计多次平均数得到如下表所示结果。

由上表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在危机事件发生之后粉丝对柯震东不仅关注度有了明显的提升,而且在支持率也有所提高。在进行抽样的过程中,笔者也注意到,由于柯震东在事件发生后很少发微博,粉丝们对他的关心和鼓励只能通过评论他原来的微博来实现,这从侧面说明了事发后柯震东与粉丝的互动明显减少。

通过以上对危机事件四个阶段的分析,笔者总结出粉丝在此次危机中的几点作用:

1.在危机潜伏期,粉丝表现出极高的忠诚度,主要是起到在网络舆论中对那些不利于柯震东的言论进行压制的作用,避免了舆论批评一边倒的状况。这可以为个人或者经济公司的危机公关提供更多时间支持和针对性策略的实施。

2.在危机爆发期,粉丝们表现出较强的网络虚拟凝聚力,极力在网络上营造有利于柯震东的话语环境。而随着时间的发展,网络热议程度的增强,粉丝在一定程度上将媒体的报道重心由柯震东吸毒事件转向大众评论,使得大众对柯震东事件的关注度降低,有利于危机事件的冷却,最大限度的降低影响。

3.在危机蔓延期,经济公司采取一系列的措施进行危机公关起到重要作用,粉丝主要是对柯震东影片是否上映方面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柯震东经济公司掌握了危机中的话语权,在道歉会上紧紧围绕“道歉”议题展开,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媒介报道的内容,进而将大众的注意力由柯震东吸毒事件转移到其道歉的态度上。而在影视商业链上起重要作用的粉丝,不仅对柯震东的影视作品是否上映等问题有一定的影响力,而且柯震东通过这些影片中自己表现出的阳光帅气的形象,对自己在这场危机中形象的损失也起到了弥补作用。

4.在危机解决期,粉丝主要是关注柯震东吸毒事件之后的个人行为,通过新浪微博留言的方式,对他进行鼓励、支持,这有利于柯震东在心态上尽快恢复平静,投入到正常的生活状态中去。

三、形象修复策略

笔者认为,对明星来说,最重要的不是危机已经过去,而是危机过后重新塑造自己形象,以便更好地出现在公众面前,赢得大家的支持。通过危机四个阶段的分析,已经看出粉丝在此次事件中所发挥的作用。因此,当明星遇到此类危机事件时,不能只想着通过经济公司的公关活动,也应该自己行动起来,利用自己与粉丝的关系,积极参与到形象修复的过程中来,而经济公司也不能过度依赖会、道歉会等官方的形式,应该合理利用粉丝,让粉丝参与到危机公关活动中。

(一)明星利用微博等平台与粉丝保持互动

据新浪微博副总裁王雅娟表示,平均每一个微博账号都有200个人关注,也就是说,当有一个人一条消息的时候,会有200个人可以同时看到的。柯震东微博粉丝有3385万人,当他发微博时,不仅这些粉丝会及时关注到,并且粉丝会通过主动转发和评论相关信息,而让更多的网民看到,在不知不觉中参与了明星的形象构建。所以,柯震东在危机事件过后,应该充分利用微博平台,将对自己有利的消息尽快出去,重建自己在大众心目中的良好形象。同时,应注意更多新媒体的出现,让粉丝可以通过更多平台关注到自己喜欢的明星,这就为明星提供了更多形象修复的平台。所以,当明星需要传达有利于自己形象的内容时,应该在注重在不同的媒体平台上进行同步传播,以扩大影响范围。

(二)卸下明星光环与大众拉近距离

明星扮演着粉丝精神领袖的角色,柯震东吸毒事件发生后,粉丝仿佛失去了娱乐、时尚等方面的方向,所以,柯震东的粉丝在事后表现出更强烈的关心,但是要赢得其他人的关注,则需要更多技巧。以微博女王姚晨为例,她的粉丝数一直保持冠军,这与她的微博内容是息息相关的。笔者对她的微博文本进行分类,有以下几种:1.个人生活,包括吃喝玩等;2.工作状态,时尚活动或影视剧拍摄现场;3.公益活动,包括帮助弱势群体和保护动物;4.社会热点话题,主要是社会新闻,通过观察看这些内容可以感觉到姚晨首先是一个普通的人,有自己的工作,关注着身边事,然后才是一个明星,这无疑会让粉丝感到很亲近。柯震东也可以通过这种内容,表现大众的喜怒哀乐,拉近与普通大众的距离,赢得更多人的喜爱。

(三)公关团队应该与粉丝团队合作,共同帮助明星度过危机

明星危机事件发生后,形象修复是一个比较费时费力的过程,仅凭借名人自媒体信息和粉丝的互动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强大的公司公关团队来系统的运作。如果公关公司与粉丝进行合作,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举办明星见面会,带明星与粉丝一起参加公益活动,通过专业的团队运营,有利于明星的消息,并借助粉丝力量传播等,这些不仅是粉丝喜欢且会积极参与的事情,也是修复明星形象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美)凯瑟琳・弗恩-班克斯著.陈虹等译.危机传播[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

[2] 段婷婷.姚晨:网络新媒体之于明星形象的建构[J].贵州大学报,2012(1).

粉丝文化论文范文第13篇

在高端论坛现场,百度贴吧运营中心负责人阎研与北京丝芭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廖捷频、M4娱乐CEO向光、OPPO社会化媒体运营总监黄琳钧、凤凰娱乐新媒体负责人周郁文等嘉宾,从“痛点、玩法、增量”三个方面碰撞出不少创新玩法和精彩观点。

痛点:针对娱乐产业各方困境,贴吧娱乐逐个击破

面对万亿级中国娱乐产业市场,娱乐产业中的各方都希望通过流量大、用户粘性高、内容优质的娱乐平台,解决现阶段在内容宣发、粉丝CRM、孵化IP等方面的难题,实现合作共赢。在高端论坛上,百度贴吧运营中心负责人阎研与参会的娱乐产业各方代表着重讨论了在当前娱乐产业状态下各方的痛点。阎研指出:“在传统营销模式中,社区平台中诞生的草根明星缺乏被继续培养变现的通道,而贴吧将提供平台为其提升影响力提供通道。”

作为高端论坛中娱乐公司的代表,M4娱乐CEO向光提出“如何精准面向娱乐用户做娱乐营销”是他们最大的痛点,他希望能挖掘贴吧中海量用户和粉丝的资源,利用贴吧娱乐这一平台,帮助娱乐经纪公司找到足够年轻、足够时尚、足够喜欢新鲜事物的娱乐用户,实现垂类内容的营销和宣传。

凤凰娱乐周郁文女士是高端论坛中唯一的娱乐大V和自媒体代表,她深入洞察娱乐自媒体领域,指出自媒体存在传播内容单一、缺乏粉丝互动等方面的问题。周郁文在高端论坛中表示:“目前自媒体与粉丝的互动远远不够,现在在自媒体上面看东西仍然是单向的,没有最大限度发挥自媒体小精悍的优势。没有自己的平台、技术和这方面的依托,还是图文形式的内容比较多。”

玩法:挖掘贴吧粉丝平台优势,实现各方共赢红利

百度贴吧娱乐基于其海量粉丝势能、优质内容等优势,在面向用户和商户行为上都具有极大的挖掘空间。无论是开放式“互动营销”,还是针对式“粉丝运营”,娱乐影视机构和媒体行业都希望借助贴吧娱乐自身的影响力,尝试更多新玩法。

在M4娱乐CEO向光和北京丝芭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廖捷频看来,贴吧的核心价值之一就是粉丝运营,怎样拉动受众是找到贴吧娱乐新玩法的关键。向光希望借鉴贴吧闭环优势,进行开放式的“互动营销”,让粉丝全程参与到产业链各个环节中,“比如一部影视剧或综艺节目,从前期的IP预热,到中间的演员海选、演员定装、拍摄过程中的直播等等每一个环节都让粉丝参与进来。”向光举例说。而廖捷频则从针对式的“粉丝运营”角度,提出针对于同一个诉求下可以尝试把更多项目或者相关吧打通共享,向共同的目标汇集,把粉丝对产品的岁邱以及哥哥诉求重叠整合起来,从而释放贴吧粉丝运营的势能。

挖掘娱乐大V等自媒体的内容价值和经济价值,也是贴吧娱乐尝试新玩法的重要方向。凤凰娱乐负责人周郁文表示:“在贴吧上,粉丝互动是很丰富的。自媒体与贴吧合作,将会拥有更多的技术依托、行业依托、形式依托。实现内容和形式的多样化,增强流媒体的比重。”周郁文希望借靠贴吧技术和平台的优势,来实现自身内容和形式的多样化。

增量:深耕泛娱乐领域,实现流量扩容至百亿级

如何最大化发挥28亿娱乐类流量优势,做大产业增量?百度贴吧运营中心负责人阎研表示,贴吧娱乐会力图在创新玩法的基础上,实现从十亿级到百亿级的扩容。针对未来如何扩大增量时,贴吧运营中心负责人阎研表示:“百度贴吧要从泛娱乐角度,与娱乐、体育、游戏等领域进行更好的布局,先从一些娱乐机制入手,使粉丝和优质内容的力量达到最大。”

粉丝文化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微博 企业微博

2011年是以微博营销为代表的社会化营销元年。2012年,更多的中小企业开设了自己的企业微博,开始微博营销。微博不仅具备了传统单向营销的基本条件,也具备了双向营销的多种便利。注册微博简单快捷,微博营销产生的影响力也很大,越来越多的企业受益于微博营销。企业微博应该怎么做才能受到更多的粉丝关注、增加粉丝粘度呢?

一、微博营销的本质

1、微博营销与传统营销的区别

在传统营销中,尽管我们信息的技术越来越先进,内容越来越有可读性,视频也更加吸人眼球,但它们呈现的形式都是单向的,信息的传播是灌输式的,受众不能参与讨论,信息也不能及时反馈给企业。微博的亮点在于它是一种双向交流的形式,信息的人和阅读信息的人可以互动,并在这种平等的互动交流中发生感情联系。

2、微博营销的本质是互动

一个企业的生命力是与其和客户的交流程度密切相关的,企业必须了解客户在想什么,需要什么,微博就是企业与客户联系的桥梁,它不仅向广大客户传递企业的品牌文化,同时也向企业传递客户的意见和需求,微博营销的本质是互动。

二、企业应该怎样做好微博互动

1、互动要有内容

很多企业认为微博营销就是发消息或者广告,其实这类想法还没有摆脱传统营销模式的影响。微博的主要特点是互动性和即时性。在互联网时代,品牌与受众的关系也发生改变,企业应该通过互动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和受关注度。

企业究竟应该在微博上哪些内容呢?微博营销是种前沿的营销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目前存在有奖活动、促销信息、话题讨论、特殊服务等营销活动。以宝洁旗下品牌海飞丝为例,它的官方微博“丝源复活”分不同的类别不同的信息:“护发小贴士”专门给粉丝讲一些护发的实用小技巧,“乐活一族”用来传播品牌文化,“互动时间”是专门进行抽奖活动,回馈忠实粉丝,“智囊荐证”是讲权威媒体的品牌试用……

总之,企业在信息的时候,内容遵循的原则是:不要裸地做产品广告;增加信息的可读性;为精准受众开辟专门信息通道。①

2、互动要有目的性

一些企业利用话题、搜索、群组、私信、关注等,搜寻少量碎片信息,寻找到属于自己的精准客户,利用数据挖掘和数据梳理,有效提升客户对微博营销的参与能力;鼓励自己品牌的粉丝用跟帖、转发、聊天等方式,像意见领袖一样影响更大范围内的受众。比如伊卡璐洗发水的企业官方微博花大力气与粉丝互动,每天都会搜索和自己相关的话题进行参与,还策划许多有意义的互动如“抓拍沉醉天然瞬间”“送ANGLEABABY签名伊卡璐洗发水”来增加粉丝的粘度,现在伊卡璐的粉丝已近30 万,这说明企业的互动一定要有目的性。很多企业的通病就是只信息,不与粉丝交流,互动漫无目的,再热情的粉丝也会慢慢失去激情。

3、互动需要策划和组织

成功的微博营销不仅源于对微博特点有深刻理解,还源于营销活动的创意策划和有效组织。不管是微博内容的、话题的选择、还是对粉丝的鼓励,都值得研究。企业在进入微博的时候,应该有运营小组和专业策划人员,以保证微博互动的多样性和鲜活性。

三、企业应怎样吸引和培养粉丝

微博带来互动,于是有了粉丝这一群体。通过与企业微博的互动与沟通,粉丝和企业获得同一理念或者共同的价值观,粉丝会帮助信息再次传播,也就是口碑传播,所以企业微博争取粉丝是至关重要的。

1、微博内容为王

企业的内容应该有自己的思想,而不是随便搬来一些内容。同时企业的内容一定要彰显企业的亲和力,让粉丝第一眼看见就非常有好感,这样才会慢慢聚集影响力。微博应该持续更新信息,和粉丝之间不断进行活跃的互动,向粉丝表明企业是活在微博上的、是“有血有肉”的、是触手可及的。

2、主动关注别人

你不关注别人,自然不会有人关注你。经过定位与内容规划,企业微博一定要明确自己想要吸引到什么样的用户。举例来说,想要吸引白领女性,可以在工作日的六七点之间一条关于加班的关怀内容,并配上可爱的图片,搜索“加班”、“工作”、“晚饭”等关键词,并从搜索结果列表中选择一些粉丝数量较多的活跃女性用户进行关注。当她们看到自己增长了一位粉丝后,一般都会点击查看粉丝页面,这样看到的最新一条极有可能就是品牌对于加班的关怀内容,这将提高品牌被关注的概率。利用微博工具进行批量关注,显然可以使这个过程更加简化。②

3、及时的回复和反馈

在企业开通微博之后,会有很多的粉丝主动来关注微博,与企业进行微博互动。这时候,企业需要及时回复,表现出对粉丝的尊重。如果不回复,会给粉丝造成一种傲慢的感觉,让其觉得有距离感。当粉丝对企业微博发表评论时,企业应及时回应,哪怕是负面的评价,也要及时做出解释,争取把负面转为正面,赢得更多的粉丝。切忌当有负面评论出现的时候去删除评论,如果不及时解决这些负面信息,只会让事态越来越恶劣。

4、组织粉丝互动

企业在微博内容时候,除了自己感兴趣的文字,更多的要考虑到粉丝的需求,经常一些粉丝感兴趣的内容,这样容易吸引粉丝并把他们聚集在一起。组织一些粉丝感兴趣的话题,让他们积极参与互动。也可以主动向粉丝请教和寻求帮助,请他们回复你,这些都是组织粉丝不错的办法。

四、如何做好微博营销

首先,从微观的角度看,企业微博的运营者自身的水准,直接决定了企业微博的运营水准。微博账号可以是官方的,但运营者是活生生的人,无论使用怎样的工具与平台,都无法代替人的作用。③所以企业应该注重运营人员专业素质的培养,而不仅仅是找个人码字发发微博而已。

其次,互动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抽奖、征集、关注、邀请、徽章、DIY……但是做这些之前,要先问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做这个活动,做这个活动要达到什么目的。粉丝的注意力是一种消耗性的宝贵资源,企业要珍惜和粉丝的每一次互动机会,与其用一次质量低劣无聊的活动使用掉和一个粉丝的接触机会,不如经过规划,在更适当的时机以更适当的方式与粉丝接触。

第三,要发挥粉丝的积极性。每个企业微博都有自己的大量粉丝,企业应该将粉丝中最活跃的一部分剥离出来,为他们黏住自己创造条件和机会,给他们更多的荣誉和责任,使这些粉丝成为企业微博的意见领袖,从而吸引和带动更多其他粉丝。面对数量众多的粉丝,企业不应该无动于衷,而应最大限度的发挥粉丝的积极性。

有人说,微博是座雪山,企业微博的每条信息好比小雪球,从山顶纷纷滚落。企业完全可以不断去制作小雪球,说不定哪天就会产生小规模的雪崩。而后,因为各种巧合滚下的小雪崩,继而聚成一场威力巨大的雪崩效应。企业应该做好自己的微博,才能更快地形成雪崩效应,影响更多的人。

参考文献

①指间柔沙,《微博营销一本通》,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

②/group/

topic/21618870

③/art-

icles/category/smm/weibo-marketing

粉丝文化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微博营销 AISAS 微博粉丝 微博互动

引言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Web2.0时代的到来,新的网络互动媒体不断涌现,微博作为一种新型信息交换平台,具有信息成本低、精准度高、实时性强、传播门槛低、微内容及互动性等特点,微博为企业开展网络营销提供了新选择。企业微博营销作为网络营销的一种新方式,就是利用微博平台,宣传企业文化理念、促销产品、提供服务、收集市场信息、与消费者深入互动,进而不断扩大品牌影响力,获得低成本高效传播的理想效果。网络时代,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模式正从传统的AIDMA模式向具有鲜明网络特质的AISAS模式转变,AISAS模式充分体现了互联网对于人们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的影响与改变。由于微博具有即时搜索功能,企业通过微博建立起自媒体平台,及时各类营销信息,与消费者实现近距离互动。本文基于消费者行为模式的变革和AISAS模式下的微博营销应用,提出了基于AISAS模式的企业微博营销策略。

Web2.0时代消费者行为模式变革

(一)AIDMA模型概述

AIDMA是消费者行为学领域很成熟的理论模型之一,由美国广告学家E.S.刘易斯在1898年提出。该理论认为,消费者从接触到信息到最后达成购买,会经历五个阶段:A:Attention(引起注意);I:Interest(引起兴趣);D:Desire(唤起欲望);M:Memory(留下记忆);A:Action(购买行动)。AIDMA模型反映出能够接受企业营销活动并最终产生购买的消费者的数量,随着AIDMA的五个阶段呈现逐级递减,企业的营销效果在营销过程中逐渐降低。这一模型表明企业通过大量营销活动,形成最终真实消费的顾客总是少数。

(二)由AIDMA模型向AISAS模型的演进

AIDMA模型可以很好地解释在实体经济里的购买行为,但随着互联网及无线应用的发展,该理论的解释无法准确地概括网络消费者的典型特征。以SNS、博客、微博等为代表的Web2.0网络技术不断发展与应用,企业对信息的单向已经变成了企业与利益相关者的双向沟通。网络消费者能够更方便地通过博客、微博、论坛、问答、贴吧、邮件、即时通讯工具等各种形式的网络工具搜索与分享信息,分享得越多,搜索的人也会越多。同时,消费者的购物习惯也在改变。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通过网络搜索、浏览某个产品的购买与使用体验等信息的方式来降低购物风险,提升自己的购物满意度。这种方式不只是在网购中才采用,也包括传统的购买消费模式。

因此,企业必须重视消费者的体验和感受,导致网络营销模式的变革,AISAS模型应运而生。2005年,日本电通集团提出了基于网络购买消费者行为的AISAS模型。AISAS的前两个阶段和AIDMA模型相同,但第三个阶段为S(Search),即主动进行信息搜索,第四个阶段为A(Action),即达成购买行为,最后一个阶段为S(Share),即分享,将购买体验和其他消费者进行分享。AISAS模型是对AIDMA模型的发展,它的核心在于搜索与分享(Search & Share)。

企业通过微博营销,建立起庞大的微博粉丝群,加强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沟通互动,实现信息的快速高效分享。消费者不仅能够从企业微博中全面了解企业信息,也能够方便进行产品与服务的搜索、购买和分享。因此,全面理解与运用AISAS模型原理,能让企业的微博营销发挥更强大的作用。

基于AISAS模式的微博营销应用分析

(一)AI(Attention-Interest)阶段

即粉丝聚集阶段,把目标用户聚集到企业微博平台是微博营销最重要的一步。在引起注意和激发兴趣两个环节,因为微博用户只会对感兴趣的企业进行关注,因而企业微博的粉丝都是企业的目标用户。面对这些精准用户,企业可以提供有针对性的信息及相关服务,通过微博逐渐树立、提升企业的品牌形象,从而拥有越来越多的忠诚顾客,在AI阶段聚集越来越多的目标用户。

(二)SAS(Search-Action-Share)阶段

即粉丝互动分享阶段。在信息搜索、产生购买和信息分享三个环节,企业微博与粉丝互动、粉丝与自己的粉丝多层次互动。目标用户通过微博的即时搜索功能,进行产品与服务的搜索(Search),能实现比搜索引擎更即时、更精准的信息搜集,帮助目标用户快速找到要购买的产品或服务。通过点击微博上的超链接,目标用户可以直接进入企业的在线销售网站或企业在电子商务平台的销售页面进行购买(Action)。微博平台每个账户都有评论、转发等分享功能,购买不再是购物行为的终结,而是分享的开始。目标用户会将购买与使用体验与更多粉丝分享(Share),影响其他粉丝的购买决策,从而为目标用户产生更多的购买提供助力。

企业微博在AI粉丝聚集阶段聚集的粉丝越多,SAS粉丝互动分享阶段企业微博互动营销的开展越有效果。同样,SAS粉丝互动分享阶段效果越好,目标用户品牌体验的分享才会进一步影响其他粉丝的购买决策,才越容易在AI粉丝聚集阶段聚集更多的粉丝。

基于AISAS模式的微博营销策略

微博营销需要企业由以企业为中心转变为以消费者为中心,在微博平台上从人性化角度实施以品牌建设和营销活动相结合的企业微博营销策略,通过Web2.0与消费者平等互动的沟通方式,采取微博、开展活动、评论转发等手段获得粉丝的认可,从而提升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提高潜在消费者的真实转化率。

(一)挖掘目标用户,取得粉丝信任

微博有粉丝才有互动,但是企业微博营销并不单纯以企业微博粉丝数量取胜,更要有精准的定位,吸引精准目标用户成为企业微博的粉丝至关重要。

1.通过标签和微群挖掘用户。微博上的用户都会根据自己的特点或者喜好,为自己的微博贴上不同标签,这些标签都是用户自身设定的,最能体现出其个性化特点。根据这些粉丝的特点,企业就可以对他们进行年龄、身份、职业、爱好等方面的归类。如果企业的目标用户正好和某一类人群重合,则这类微博用户就是目标用户。微群就是微博中一群人因为某个共同的特点或者话题聚到一起,进行交流和互动的地方。如果微群的主要话题和企业产品有比较紧密的结合点,那么微群里的用户也是企业的目标用户。挖掘到企业的精准目标用户,企业就可以关注他们,并吸引他们的关注,从而实现AI阶段粉丝聚集的目的。

2.取得粉丝信任。微博营销是一种基于信任的主动传播。在营销信息时,只有取得用户的信任,用户才可能进行转发、评论,从而实现SAS阶段粉丝的互动与分享。获得信任最重要的方法就是不断保持和粉丝之间的互动,微博的管理员使得企业形象拟人化,所以管理员在回应顾客需求和建议的时候要注意展现亲和力,让粉丝觉得企业是个真诚、热情的人。要经常转发、评论粉丝的信息,在粉丝遇到问题时,企业还要及时帮助他们,从而与粉丝结成比较紧密的关系。

(二)完善微博内容,选择时间

真实准确的微博内容能够增加客户的信任感,因此要向粉丝提供有价值的、真实全面的信息,提升用户的认同度。

1.统一企业微博标识。要想做好微博营销,企业要在多个微博平台注册微博帐号,如腾讯、新浪、搜狐等,然后经过认证成为官方微博。为了吸引粉丝的加入,企业在注册时应该选择统一标识,不论是企业领导者,还是企业微博或者是企业员工的微博,都应该选用企业的正式LOGO,在标签处注明企业名称,通过粉丝的转发不断增加企业LOGO的曝光率,以增加粉丝规模,提高企业的品牌知名度。

2.丰富微博内容。微博营销的内容限定在140字以内,因此要用最精炼的文字实现话题的导入和互动,吸引用户眼球,让用户产生共鸣。微博内容要遵循信息分享的特性,保持“新鲜、有趣、有用”。“新鲜”就是强调内容要具有即时性和实时性,对微博信息的更新频率要高,提高企业微博的活跃度,有助于吸引新用户;“有趣”要求要有看点,企业可以发一些热门有趣、有特色的内容,提高企业微博的被关注度;“有用”即有价值,在企业的营销信息时不要太直接,要尽可能把广告信息巧妙地嵌入到有价值的内容当中。这样的广告因为能够为用户提供有价值的东西,而且具有一定的隐蔽性,所以转发率更高,营销效果也更好。像小技巧、免费资源、趣事都可成为植入广告的内容,都能为用户提供一定的价值。

3.选择微博时间。由于微搏里新内容产生的速度太快,所以如果的信息,粉丝没有及时关注到,那就很可能被埋没在海量信息中,因此要了解微博用户登录的时间段。一般来说,阅读微博的高峰时间段在上午上班后2个小时和下午临近下班前2个小时,中午休息时间和晚上的休闲时间,微博用户也比较活跃,所以企业微博应该选择用户活跃时段。

(三)组织营销活动,增强粉丝互动

SAS粉丝互动分享阶段,企业可以积极组织策划互动性创意营销活动,有效地激发粉丝的互动分享热情,而且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形成病毒性扩散,使活动信息得到最大化传递。

1.开展有奖活动。提供免费奖品鼓励是一种常用的微博营销方式,这种方式可以在短期内获得一定的用户,奖品一定要是用户非常需要的,这样才能充分调动粉丝的积极性。

2.特价或打折信息。提供限时内的商品特价或打折活动信息对粉丝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促销活动一定要有足够大的折扣和优惠,这样才能够引发粉丝的病毒式传播。促销信息的文字要有一定的诱惑性,并且要配合精美的宣传图片。如果能够请到拥有大量粉丝的人气博主转发,就能够使活动效果最大化。

经常性地在微博上开展活动和设计话题,可以满足粉丝们的创造精神和分享意愿,调动粉丝们对于企业微博的热情。粉丝也能在微博上通过关键字等搜索信息,产生评论转发和购买行动,并把在这个过程中的体验通过微博平台即时与其他粉丝分享,产生大量用户创造内容,带动多层次粉丝进行互动,并促进更多粉丝关注企业微博,使AI粉丝聚集阶段与SAS粉丝互动分享阶段形成良性互动。

结论

相对于传统的广告内容,消费者出于对产品真实可靠性的要求,会更相信与其兴趣爱好类似的朋友推荐的对某款产品或品牌的意见,会更倾向于选择好友选择的商品和服务。AISAS模式将信息搜索与信息分享作为两个重要环节,微博粉丝通过搜索参与营销活动,通过其他微博粉丝及粉丝的粉丝分享的购买经验作出购买决策,通过微博平台实现用户与企业的互动,让更多的消费者参与到企业营销活动中,实现企业的营销目标。本文针对Web2.0时代消费者行为变化的特征,分析了基于AISAS模式的微博营销应用,提出了相应的微博营销策略,对企业开展微博营销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CNNIC,2012

2.新浪房产微博应用调研.http://.cn,2012

3.张灵燕.电通重构消费者行为模式[J].现代广告,2007(2)

4.辛庆香.企业微博营销的价值与策略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1(20)

5.金永生,王睿,陈祥兵.企业微博营销效果和粉丝数量的短期互动模型[J].管理科学,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