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小学语文教材特点范文

小学语文教材特点范文

小学语文教材特点

小学语文教材特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课标;古典诗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7-003-02

一、问题提出

1、概念界定

新教材:本文所说的新教材是相对于课改之前的教材而言,是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2001年6月第一版,2008年5月16次印刷,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古典诗歌:就文学体裁而言,古典诗歌是以汉语言文言文为载体,以语言节奏的和谐性再现生活抒情言志的语言艺术。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前产生的各种诗歌体裁形式。

2、研究意义

古典诗歌是作为幼儿启蒙和青少年教育的重要教材,优秀的古典诗歌能震撼人的心灵,提升人的道德品质,影响着人们的人生根基和原动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们一生的发展道路和价值取向。旧时的语文教材虽然有不少的古典诗词,但往往并非进行文学教育,而是撇开作品情感,无视诗文押韵,不求形象感人,只做理性分析和读写技能训练。

二、小学语文教材古典诗歌教学现状分析

1、调查结果

目前,古典诗歌教学在政策上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那么,小学古典诗歌教学的实际情况是怎么样呢?带着这个问题,本人于2013年1月初对怀化市洪江区二完小不同年级(主要是二、四、六年级)12个班240名学生和40名语文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如下:通过“对诗歌的学习兴趣”的调查结果可以明显看出,随着年级的增长,学生对古典诗歌“很有兴趣”的学生的比例在减小,“无兴趣”的学生人数则在增加;而教师对古典诗歌的兴趣则低于学生。通过“对诗歌有兴趣的原因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兴趣相对比较广泛,其中“增长知识”所占比重最大;而且都是一些较为感性的经验,比较符合的认知水平和心理发展规律。通过“对某些古典诗歌熟悉的原因”和“课外古典诗歌阅读情况”的结果进行分析,可以知道学生之所以会对一些古典诗歌熟悉程度,主要是因为教师课堂讲授过和家长课外强迫学习;而学生课外古典诗歌阅读“从不读”所占比例最大。由此可见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外在因素大于自身因素,并非是自身对对古典诗歌存在很大的兴趣。通过“教师对《新课标》对各学段古典诗歌教学的要求了解情况”,差不多一半的老师对《新课标》的要求比较了解,但是也存在个别老师忽略《新课标》的要求,忽视其对古典诗歌教学的重要性。“教师开展古典诗歌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的调查结果可以知道,教师开展古典诗歌教学活动的形式相对比较乏味,缺乏新颖,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以及激发学生内在的兴趣。

2、原因分析

教师方面:(1)教师自身学识不够,文化底蕴欠缺,未能真正认识到古典诗歌对小学生未来发展的影响,以及对继承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2)诗歌教学方法相对比较单一、乏味、缺乏创新,上课不讲究教学艺术,按照传统的诗歌教学环节对学生进行施教。每次学习新的诗歌,教师总是按部就班的按照这样的环节进行,不仅不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而且会阻碍学生的创造性想象的发展。(3)教师观念落后,学习能力差,应试的思想根深蒂固,不能与时俱进。导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注重学生对字词以及诗句的理解程度,忽略语文教育的人文性。(4)理论指导实践,但是由于如今的老师都是一线教师,教学经验相对比较丰富,但是教学的理论学习不够扎实,没有坚实的理论基础是很难使自己的教学充满艺术。

学生方面:(1)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方法不够科学,古典诗歌学习是语文教学相对较薄弱的环节,兴趣是根本,方法是途径必须注重学生的积累,才能充分挖掘古典诗歌的人文因素,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2)如今学习古典诗歌的氛围淡薄,不管是在学校还在家里,教师没有将学习古典诗歌贯彻到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而家长的诗歌素养也不足,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无法重视对古典诗歌的学习。(3)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学习缺乏思考,诗歌的学习只是浮于表面,不能内化成为自己的文化素养,这样的教学效果着实让老师感到无奈,教学活动无法有效开展,也就谈不上落实积累,培养感悟以及诗歌创作了。(4)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基础知识水平都是制约诗歌教学的重要因素。

三、小学语文教材古典诗歌教学出路探讨

1、在古典诗歌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因此,在具体的古诗鉴赏中我们当以学生为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于古诗的探讨,应该教师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查阅相关资料,扩宽视野,师生共同进步,不必拘泥于教参,不仅有利于学生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诗歌教学中借用多媒体辅助,优化诗歌教学方式

教师诗歌教学方式单一、枯燥,不仅不能让学生体会到作品的意境,反而会降低学生对学习古典诗歌的兴趣。如今教学设备都十分先进,视听结合,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

3、不断提高教育者自身在古典诗歌方面的学养

教师自身在诗歌方面的修养十分重要,语文教育质量如何,教师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教师不仅要想更好的鉴赏古典诗歌,首先就需要多读书,不断扩宽自己的知识面,做到博学多闻。其次教师要培养自身观察能力,诗歌创造需要善于观察独特的事物,创造出动人的形象。

4、创造最佳学习古典诗歌环境

小学语文教材特点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生本作业 教材特点

作业是使学生牢固掌握知识进而转化为能力的一种练习手段。就当前语文作业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目标不明,“盲”练。为练而练,盲无目的,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还有的作业空、大,教师不作铺展,使学生摸不着头脑,无从下手。

形式单一,“呆”练。不顾文本的特点和价值,一律采用“读读写写”、“背背记记”、“我想对xx说”,单调机械,形式呆板,缺乏思考性。

缺乏梯度,“散”练。不顾学生、文本的差异,不管是否已掌握、能接受,布置作业一律同样要求;或每次只是做些前后不相干的零碎作业,缺乏整体的连贯性和系统性。

一、关注文本价值进行设计,让作业练有所获

根据不同的文本特点,设计不同的作业,避免了老套的机械的作业形式,让不同的文章体现出不同的作业指向,对丰富文本主题有着深刻的意义,学生也会对作业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的作业才是切中学习价值的合身作业。

1.因文而异,凸现价值

选入教材的课文,每篇都是文质兼美但又各具特色。作业设计时要有针对性,根据不同类型、不同体裁、不同题材文章的特点,发展儿童不同的能力。在学完名人名篇后,作业中要求学生去读它的姊妹篇,扩大学生阅读量。如六年级上册第五组“走近鲁迅”主题单元,学习《少年闰土》后,指点学生去读鲁迅的相关作品,学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有的人》后,可让学生去查找资料,进一步了解鲁迅,更深层次地去感受鲁迅的文品和人品。而《山中访友》、《山雨》等文情并茂的课文,易于学生熟读成诵,就布置他们多读,在读中体会通过联想和想象表达对大自然独特感受的同时,积累美言佳句丰富语言。

2.精读略读,各有侧重

叶圣陶说:“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因此,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在作业的安排上应该体现出不同的要求。

精读课文,要引领学生紧扣课文的重点段、重点词句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讲究精细的、充分透彻的阅读,要读懂文本中的每一个词、每一个句子,仔细地揣摩它们的本义和言外之意。因此,作业应更体现重点段落、词句的语言训练。略读课文,放手让学生“读个大概”,不必过于在词句上拖泥带水,强调阅读方法的运用,培养独立阅读能力,还要加强课内外联系。因此,作业应体现阅读方法的运用,通过自主阅读获取信息,沟通课内外阅读,适度拓展和延伸。

3.课后习题,适时运用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课后习题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机械性的练习没有了,提示性、方向性的问题增多了。这本身在要求我们不做机械作业,作业要关注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教学中,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要对课后习题进行深入研究,针对课后习题进行精心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的课后习题1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父亲在救助儿子过程中的心理有哪些变化?”可以从朗读入手,将读到的、感悟到的信息转化为内部语言,将获取的素材迁移为口头表达材料,通过思维的逻辑转换,表达出父亲在救助儿子过程中的心理变化。教师可以指导、启发学生把说的内容整理、润饰,通过“当他遇到什么困难,怎么想;遇到什么困难,怎么想;遇到什么困难,又怎么想”这样的语言形式进行表达,还可以形成书面语言,变成书面作业。

精心设计,适时运用课后习题,会对教学起到很好的桥梁作用,有效地促成学生的语言习得。

二、“生本作业”的实施

生本作业的设计是教师根据课程的特点,将语文作业进行科学的整合,这样的作业具有教材相应的内容载体和学生学习策略的总和。为了达成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最大化,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生本作业,目的在于形成理想的作业方式,充分发挥生本作业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一)课内+课外

语文教学注重学生知识传授,让学生获得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素养。课堂的时间往往是教师为了完成教材的教学任务,尽可能地挤出时间进行教材的学习,作业只能让学生在课外完成。语文的课程安排语文课堂中,留出十分钟让学生完成部分作业(课堂内容的巩固等),少许剩余作业让学生课后完成,这是减轻学生作业负担的有效举措。

四年级配套作业本中的阅读练习――“读一读,写一写”;五年级作业本中的阅读练习――“品读课文精彩片段,完成练习”。这些阅读题,都是编者以课文中的精彩片段精心设计的作业,将这些作业穿插在课堂阅读教学的环节中,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既能引导学生独立阅读思考,又能有减少学生课外的作业量。 这样一来,学生在课堂上不能完成的作业就较少,可以在课外用较短的时间完成。

改变一贯的语文机械性的作业,在一定程度地解放学生的大脑和双手,让学生有一定的时间从事他们所喜欢的作业内容和形式。生本作业的设计就是将作业在教学各个环节中进行优化,提高小学语文作业的有效性,以最小的作业量,让学生在最少的时间掌握更多的知识与技能,并且让他们乐在其中,爱上语文作业。

(二)独立+合作

根据作业的内容,我们把语文作业加以区分,以便于让学生选择不同的完成形式。对于传统的积累型作业,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而对于具有一定的难度或复杂性作业,可以组织学生作业小组,通过合作的形式完成。

作业本作为学生巩固性的练习,大部分要求学生以独立的形式完成。如词语的积累,生字的音形义等,各种类型的句子练习,都是以学生的个体学习为主要形式。在生本作业的实践中,我们设计把前置性的作业作为生本作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前置性作业实际上是把许多课堂上教学任务前置到教学前,课堂上只是把作业中提出的问题展示出来即可。

(1)自主学习式。这是教师把前置性作业通过书面形式下发给每个学生或张贴教室里,让学生自己学习、探究完成的一种形式。它面向大众化,是最普通的形式,适合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让所有学生都需掌握的重点内容。

(2)合作探究式。此种形式适合有一定难度、学生个体不便于完成的教学内容。学生通过合作探究、互相补充、互为印证,从而做到解疑释惑。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能圆满地实现教学预期。

(3)情境体验式。情境式作业让学生去体验,以期得到更直观、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加深对课文内容的领悟。如在教学二年级口语交际《春天里的发现》一课时,老师在课前设计了如下的情境:

带领孩子们走出教室,去观察春天,亲近春天,欣赏春天的花、草、小动物,感受春天的风、雨、阳光、天空,观察人们的衣着、行动、语言等。

三、反思

生本作业的探索,从指向教材的单元主题,抓住文本特点,而“练有所获”,因延伸了语文园地,而“开阔心思”。在生本作业的设计实践历程中,从学生的学习出发,让学生亲历作业过程,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习得语言,丰富语文素养。

只有做到真正从学生出发,努力用新的教育理念来指导教育实践,积极倡导以自主、合作、探究为学习方式的生本作业设计与实践,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才会在自主探索的学习中享受到浓浓的乐趣,蕴藏着无限的创造,潜能才会尽情地释放,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教材特点范文第3篇

那么,什么是主体性呢?我们先来看客体性,客体是个被“规定了”的概念,本质上客体是一种客观存在,但并不等于说存在着的客观事物都能够成为人认识的客体,客观事物只有在被主体改造或认识时才成为客体,也就是说,客体属性和客观实在性不是一个概念,那些还没有进入主体活动领域的客观事物虽然有客观实在性,但却不具有客体的属性。同样,主体也是个被“规定了”的概念,主体必须与客体结合、或说投入到客体中才能获得主体属性,即主体性。因此,只有实践着和认识着的人才能获得主体的地位,实践是主客体之间的中介,是主客体相互“规定性”的桥梁,离开了同自己所改造和认识的客体的关系,那就只能是抽象的人。实践以及主客体之间的相互规定性是我们理解诸多教育现象的基础,如果我们能站在这个角度上比较小学新旧教材,则会很容易找到打开新教才之门的钥匙。简单地比较一下新旧教材,最初的感觉就是新教材的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感性经验,这就是“规定性”,即规定了客体的属性才有可能使主体性更好的得到体现。更重要的是:新教材在内容上可操作性强和想象空间比较大,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或者说更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互动。

学习的过程是个学生实践的过程,因此我们必须从实践的角度来认识学习过程。实践的过程就是主客体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一方面,主体通过实践认识和改造了客体,使得客体有了更多的客体属性,这是作为主体的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另一方面,通过认识和改造客体的实践活动,主体又把客体的属性、规律内化为自己的本质力量,充实和发展了自己能力,于是,主体的变化必然引起客体的变化,随着主体的实践能力和认识能力的提高,新的客体和客体的新属性会不断出现,同样,客体的变化也促进着主体的变化,新客体的出现,又要求着主体具有新的认识能力。所以说,人的主体地位是在实践中确立的,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促进也是在实践中发生的,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用以说明认识是主体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是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要旨。人的学习是个认识活动,学习的过程就是个认识过程,认识过程从根本上讲就是个实践过程。因此,用实践的观点来理解和解释学习的过程更有助于揭露学习的本质。我们必须从实践的这个角度去审视新教材,否则新教材就失去了其“新”的意义,我们也必须从实践的这个角度去应用新教材,也就是把着眼点放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上,放在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这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一个区分点,应试教育注重结果,素质教育注重过程。使用新教材,必须有新思想,否则就是用旧瓶装新酒。一句话:语文教学就是一种语文实践活动。

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学生的实践过程,我们就必须明确如下几点:

1. 实践首先是主体的自身活动,是主体对客体的直接作用 就学习而言,就是学生在学,就是学生自己对知识的探究和追求,而传统的应试教育则是把学生视为装知识的容器,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是教师的备课和讲课。备课,就是教师为学生“设计”好学习的“程序”,把知识“嚼烂”;讲课,就是教师把设计好的知识程序“演”出来,就是教师用指头抠出来“嚼烂”的知识塞进学生嘴里,所谓好课、公开课就是比比谁演得好。这是一种否认主体性的教育。我们应该转变一个观念,即教学不是比谁“讲得好”,而是要比谁的学生“做得好”。

2. 实践是人的自觉的能动的活动 我们常常把学生上课大胆积极发言看成是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这种外在的积极的活跃性并不是人实践的能动性的本质,动物在一些活动过程中也可以表现出极大的兴奋状态。人的自觉的能动性的本质是人的实践的目的性,目的性贯穿在人的整个实践活动过程的始终,并且是人实践活动的动力。其实,这就是我们老师们在天天说的“为什么要学习”的问题。学习的目的才是能动性的根源。我们不难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语文学得好的孩子,或说作文比较好的孩子很大因素是自己“好”,能在“好”上下功夫,是所有教学的最高境界。

3. 主体的能力是在实践中获得和发展的 表面上看,人的实践活动的终极目的是为了认识和改造客体,目的是“果”,但是主体的能力却是在获取结果的过程中获得的,因此,对学生的学习来说,学习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现在都已经认识到“应试教育”的第一大弊端是“只为教知识而教”,但是还没有认识到任何实践活动都可以发展人的能力,我们在高举“传授知识、发展能力”的大旗时,是否存在着一种认为只有学习知识才能使智力和能力得到发展的片面认识呢?

4. 人是借助于工具来认识和改造客体的,使用工具,甚至是人与动物的一个根本区别 工具的使用,可以使人的主体能力和主体地位得以放大,从而加深和扩大了对客体的认识和改造范围。因此,在学生的学习实践活动中,应特别注重学习和掌握对工具的使用,并应把这一点看成是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一个重要条件。

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是否认教师的主导作用,关键是对教师的主导作用怎么理解,也就是说主导导什么,导在什么地方。教师的教是学生发展的外因,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因此,教师的主导一定要落在学生的主体身上,目的是有助于学生主体性的实现,而不是代替学生的实践活动,更不是省略掉实践的过程只呈现给学生结果。具体地说,教师的主导就是给学生创造实践的条件和环境,就是让学生自己“吃”,而不是“嚼”给学生吃,不但要让学生自己嚼着“吃”,而且更要让学生明白和体会到“嚼”着吃的好处,从而自己去找“食儿”吃(即目的性)。为了更好的说明主导与主体的关系,我们来打个比方:有一种探险类的体育项目就是驾驭着橡皮筏子在河中漂流。我们把漂流者看成是主体,客体是河流,漂流的过程就是实践。那么,教练呢?教练可以处在两种位置上:一种是教练坐在舟中驾驶,带着学生漂流:一种是教练在岸边指导学生注意事项,让学生自己漂流。前一种我们明显看出教练也是主体,只有后一种才是学习过程的“模型”。在这后一种模型中,教练只是个指导者。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在漂流的过程中教练起什么作用。影响漂流的主要因素有漂流者的身体素质、漂流线路的设计、水文情况、动作的合理性等等,还有一项不能忽略,即漂流者的自信心等心理方面的因素。以上诸因素都是教练干预的因素,但无论怎么干预,漂流的实践者都不是教练。我们为什么不厌其烦的分析这个问题呢?因为在教育教学的具体过程中,我们教师总容易坐错了位置,没有去履行教练的职责,而是频频坐在船头,作为主体带着学生漂流起来。具体表现是教材嚼得过烂,知识点分析得过细,教学过程的设计太精密,教师导一步,学生走一步,学生的思路紧紧被控制在教师预先设计好的线条上,教师成了旅游团中那个排头拿小旗带队的导游,学生就象旅游团的队员一样,好看不好看都得看,爱看不爱看也得看,看不看都不能随便离队。更可怕的是这些已经成了我们评价一堂好课的标准。

应该这样理解:主体性就是自主性。就象漂流一样,整个漂流的过程都是由漂流者独自完成的,所有的激流险滩、漩涡暗礁虽然有教练在岸边大声提醒,但闯过它、体会它都是漂流者自己的事,也只能是他的事。从自主性这个角度上说,任何学习都是自学,因此好的教师是导学生自学,教师的主导应该导在使学生自主性的完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学习过程上,而不是陪学生走完一个过程。因此,教师应该导方法,导信心,导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素。也就是说,教师的主导是依附在学生的主体上的,越是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也就越体现出了教师的主导性。

从本质上讲,学习应该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因为学习是源自人自身发展的本质需要,如同出于自身的生存需要必须饮食。饮食,历来被人们看成是一件快乐的事,而且从来没有停止过对饮食内容和形式的探索和追求。但为什么学习这种活动却普遍成了一件痛苦的事情了呢?其主要原因,就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丧失了主体地位,成了教师手中摆布的木偶。没办法,就只好用书山有径、梅花香来之类的话来劝勉。假如学习真是一件令人痛苦的事情,我们难以想象人类会有今天的进步。

小学语文教材特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材;儿童本位;研究

目前,存在一个普遍现象,小学生对语文教材不感兴趣,没有阅读的欲望,针对此问题,众多学者及一线教师对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进行了研究,指出了问题所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成人化现象严重。2000年,张新强的《小学语文的成人化偏差》,从两个方面指出语文教材的成人化偏差:一是教材中反映儿童生活的课文所占的比重不够大;二是教材中反映儿童生活的课文本身也存在着成人化的偏差。本文针对在小学语文教材体现“儿童本位”的思想进行简要阐述。

一、“儿童本位”的概念

(一)“儿童本位”的定义

“儿童本位”就是以儿童为中心,顺应儿童自然发展,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给予指导,引导儿童向正确的方向发展,最终实现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二)“儿童本位”的特点

一是把儿童看成是独立的个体,儿童在生理心理上,虽然和大人有点不同,但他仍是完全的个人,有他自己的内外两面的生活;二是把儿童作为起点、中心、目的,一切活动围绕成长和发展展开;三是给与儿童适当的指导,“儿童本位”主张不对儿童的生活、喜好、成长横加干预,仅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使其沿着正常的轨道发展。

(三)小学语文教材成人化的弊端

1.违背儿童成长规律。小学语文教材成人化的表现是用成人的价值观来教育学生,而成人的价值观有固定的思维模式,有处理问题的既定方法。儿童阶段思维模式还没有形成,处于想象力和创造力丰富的阶段。教材的成人化使儿童被动接受成人的思想模式,使用成人的语言和行为方式,违背了儿童成长的规律,阻碍儿童智力的发展,影响儿童个性的发挥。

2.教师缺乏“儿童本位”意识。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是以教材为基础的,教材的成人化导致教师缺乏“儿童本位”思想。教师认为儿童是无知的,忽略了儿童独立思考和创造的能力,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学生。首先用成人的视角解读教材,一味追求文章背后的隐晦内容,把教材理解的非常抽象、深奥,学生难以接受,或者为了应试教育,把重点放在考点、采分点上,学生觉得枯燥无味。

3.加剧小学教学成人化倾向。小学语文教材的成人化,导致教学视角、课堂用语、课程设置等成人化,忽略了小学阶段的特殊性,使教学活动失去了灵性。儿童作为小学的教学对象,具有活泼、开朗、好动的天性,对于儿童的教育不能使用初、高中那种静态、训练为主的方式进行教学,要结合儿童发育特点,采用“儿童本位”的教育方式,让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

二、构建“儿童本位”小学语文教材的策略

(一)树立“儿童本位”的教材编写理念

1.以儿童为起点。小学语文的教育主体是儿童,儿童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在编写小学语文教材时,要以儿童为基本出发点,关注儿童心理发展,把儿童学习母语的规律做为教材的逻辑出发点,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连,这样才能编出好的小学语文教材。

2.培养儿童的创造性。儿童有独特的思想,蕴含着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制要尊重儿童的原始创造力,并努力激发儿童创造力的发挥。此外,还要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独立的氛围进行思考,以此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语文素养。

3.关注儿童社会化的过程。社会化通常是指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小学是儿童社会化发展的过渡时期,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要充分考虑这个时期的特殊性,要在授予基础语文知识、基本语文技能的基础上,关注儿童的社会化过程,关注社会现实生活。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要尽量做到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同步,在讲解中国传统文化时,要学生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给学生打造出贴近生活、丰富多彩的语文教材,这样才能使学生深刻理解,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二)选取“儿童本位”的教材编制内容

1.在“儿童本位”教材的选文方面。符合“儿童本位”小学语文教材要从家庭、学校、社会、自然等领域进行选文,要具备思想性、趣味性、艺术性,目标是使学生了解自然、认识社会、获取知识文化等。小学语文教材选文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心理发展的差异、对文章审美的需求及语言的差异进行选文,重视儿童的兴趣,突出文学作品对儿童的积极作用,选出优秀、经验的文章编入教材。也不是说所有的文章都必须是经验,只要满足一定的指向性,达到教育的目的就可以。但是,在选文时要避免过高的思想教育,真正的好文章是要影响人的心灵,达到思想上的共鸣,而不全是空洞的大道理。此外,还要避免文章结构过于单一,如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大部分文章都是“总、分、总”的结构,对学生没有吸引力。

2.在“儿童本位”教材的语言方面。“儿童本位”小学语文教材使用的语言,要符合儿童语言发展规律,满足儿童对语言的审美需求。教材中文章的语言要保留对人物及场景细腻的描写,不要将原汁原味的文章进行压缩,压缩后的文章虽看起来简单易懂,但对于儿童来说,就更难理解了。与成人不同,儿童一般在细腻的描写中更容易理解文章的内涵。此外,这种生动的描写能够激发儿童阅读的兴趣。“儿童本位”的小学语文教材应避免出现成人腔,教材要贴近儿童的语言生活,符合儿童的语言表达习惯,不要让生动的儿童语言变成枯燥的成人语言。

三、结论

综上所述,树立“儿童本位”的教材编写理念,以儿童为起点,培养儿童的创造性,关注儿童社会化的过程,从选文和语言使用两个方面,选取“儿童本位”的教材编制内容,一定能构建起符合“儿童本位”的小学语文教材。本文对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儿童本位”进行了简要研究,观点还不够成熟,需要本人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张新强.小学语文的成人化偏差[J].河南教育,2000(3).53页.

小学语文教材特点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材 教育性 趣味性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065-01

小学语文教材设计的初衷在于提高学生对语文课程教学的好感,初步培养学生对语文课程教学的兴趣。但是从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目标来看,兼顾学生发展特点的同时,还要结合课程教学大纲,充分考虑“教育”特性的实现。下文论述中,笔者从小学阶段学生的具体特点入手,围绕小学语文教材“教育性”与“趣味性”二者的关系进行了阐述,并就如何对二者进行结合展开了详尽的分析。

一、小学生特点分析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之外,首先需要完成的工作,就是对学生的特点进行充分了解和把握。除幼儿园阶段外,小学是学生步入学习生涯的第一个较为正式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学生的知识量、知识架构以及学习习惯都处于快速发展和形成的时期,学生们对知识的态度呈现出明显的反差,热爱学习的学生对知识的获取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望,有的学生却存在厌学思想;除了学习态度两极分化的情况以外,小学生还存在较为明显的多动倾向,即对游戏或是活动表现出由衷的喜欢;小学生由于知识体系的缺乏,基础知识的空白,对所有不明白的东西都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但是伴随好奇心而来的,还有一颗容易遭受挫折的敏感的心。

小学语文教材的“教育性”在于对学生的基础语文知识及素养进行培养,但是在知识传输的过程中如果不充分考虑学生天性,断然进行教学的话,必然难以取得好的效果;而“趣味性”是指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度挖掘,对教材涉及的知识点进行重新整合与调整,以一种小学生更为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出来,激发学生对课程教材兴趣的同时,提升整个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活力与张力。但是就二者来说,少了其中任何一个都有可能造成极大的缺失,因此,“教育性”与“趣味性”的结合,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同时更是从小学生特点出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小学语文教材“教育性”与“趣味性”的有效结合

通过上文论述,我们已经对小学语文教材“教育性”与“趣味性”结合的重要性有了基本的认识与了解,结合现阶段小学语文教材状况来看,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一)合理把握教材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对教材的要求进行合理把握,体现出教材的创新性与实践性,提升课堂教学的活力与张力,把握教学主旨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实现知识的延伸,拓宽学生知识面。教师在把握教材主旨的过程中,首先要对相应章节教学内容的思路进行宏观把握,看看章节教学规定的教学目标是什么样的,然后再根据课程教学安排的进度,将这一目标设定与自身的教学素养及业务水平能力进行联系,从而促成教学计划与教学实施的一体化,保证教学过程的效果和质量。在进行教学设计之前,教师除了对教学内容涉及到的知识进行梳理外,还应结合学生的兴趣倾向,选择合理的教学手段及途径,并且通过实际生活例子来对知识内容进行说明,这样一来,不仅能最大限度挖掘教材资源,同时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迁移能力。

(二)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教材

除教师对教材进行合理把握外,小学语文教材“教育性”与“趣味性”的有效结合,还应加强学生对教材的了解。这一部分功课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合作完成。在每一章节教学内容开始时,教师可以提前引导学生对这一章节知识内容的架构及构成进行大致的了解,让学生明确这一章节学习的主要目的和内容,让学生在心理构建出一个合理的学习体系,帮助学生与教学计划进行对话;在每一堂课程的导入环节,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有趣的问题,引起学生对教材知识的共鸣,激发学生对接下来教学内容的兴趣,这一途径可以是故事性的讲述,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资源播放相关视频,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提高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活力,加深学生对教材的认知。

(三)师生沟通交流的有效进行

小学语文教材“教育性”与“趣味性”的有效结合,应着力建立师生间的有效沟通。教师与学生是课堂教学中极为关键和重要的两个要素,知识的传递与知识的吸收都靠着二者之间的交流来完成,载体作用是否能够得以发挥与这二者之间有效沟通也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过程中,建议教师应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设计、教学实施以及教学评价的环节中来,调动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可以实现通过QQ、微信等通讯工具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深入掌握、了解学生的知识架构,将学生的兴趣爱好及能力层次纳入到教学设计中去,通过“对话”提高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其次,教学活动中,教师应适当转换教学模式,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表现机会;在测试与评价环节,教师也应对学生的意见进行合理筛选,保证教学测试任务及目标完成的同时,提高学生对教学过程的参与热情。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就小学语文教材“教育性”与“趣味性”二者的有效结合来说,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同时更是从小学生特点出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结合小学语文教学现状来看,要想充分实现教材的“趣味性”和“教育性”,必须从学生角度入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教材内容及教师的教学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参与兴趣,帮助学生深入语文教学的世界,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琦.论小学语文教材的“教育性”与“趣味性”[D].中国海洋大学,2013.

[2]徐立焱.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小学语文教材二次开发研究[D].喀什师范学院,2014.

[3]肖云.文学教育中的童话世界[D].湖南师范大学,2013.

小学语文教材特点范文第6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材;人格特质;人物性格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4-0088-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4.055

教育的核心目的是健全人格的建立,教育的本质诉求在于人格的塑造和对人性的探索。而教材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生通过对教材的学习可以展开对整个人生和世界的认识。同时,教材对于学生价值观、处事行为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学生的基础教育中,语文是一门主要的科目,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思想情感和健全的人格价值观念,对学生成长有着强烈的影响。在对语文教材中人格特质词和人物性格的分析中,对人格特征进行归纳,对人格教育观和人格价值观进行更多的揭示,可以找出培养健全人格的方法。

一、小学语文教材中人格特质所具备的特点

在人的稳定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构成中,人格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人们所表现出的任何一个特点都可以与一个词相对应,和人对于环境的适应能力关系越紧密的特点,对它的表述就会越详实。所以,越看重的人格特点,描述它的词在各种媒介中出现的次数就越多。经过了对小学语文教材的相关研究和总结,我们可以看出,人格教育观和人格价值取向与语文教材的人格特质词、人物性格等内容是紧密相连的。

1.人格特质词可以对人或者动物等的身上所具备的特征进行描述。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所出现的人物特质词主要包括了两个部分,分别是人格特点术语和表情情绪术语,且它们的属性基本上是肯定的。对于小学生的语文教学和人格的形成是非常有帮助的。

2.民族文化深刻的蕴含于语文教材中,对于文化的传承有着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在语文教材中所描述出的人格特质,展现出民族文化的特性。

由于中西方的文化有着很大的差别,所以,中西方人的人格结构也是非常不同的。中国人的人格结构包括七个部分,分别是精明干练、严谨自制、外向活泼、淡泊诚信、温顺随和、善良友好、热情豪爽;而西方人的人格结构包括了五个方面,分别是外向性、愉悦性、公正性、情绪稳定性和开放性。那么,在中国人的认识中,什么样的人格才是一种理想的人格特质呢?德行和才能是中国人认为的理想人格特质中所具备的两个最重要的内容。德行是中国人最注重的人格特质,在语文教材中对于这方面的描述非常多,突出了个人的优秀品质。同时,在教材的编写中对于个人创造性及思路开阔的程度也进行了展现。就目前的小学语文教材来看,开始突出创新、探索的重要性。

3.在语文教材中,男性所占的比例要远远高出女性,在教材的描写中,男性人物大多是真实的,女性基本上是虚构的,家庭妇女在描述的女性中占了大多数,可以看出男女社会地位的差异。在男女职业的描述中,男性的职业类型要比女性的职业丰富很多。男性的人物形象和人格特征是更加丰富的。

二、价值取向和健全人格的建立

语言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了人的思想情感状态。在语文教材中,实现了两者的相互作用,一方面通过语言来展现人格,另一方面通过语言的影响力实现人格的塑造。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关于人物的描写,将人性直接展现给学生,通过教师的教学,使学生形成自己的理解,从而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教师充分发挥语言的影响力,利用语言来展现人物的人格特征,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健全的人格。

1.我们已经进入一个现代化的时代,培养学生的现代化意识非常重要,这对于现代化人格的建立是非常有帮助的。我们可以将这样的目标在语文教材中进行充分的展现,在人格词汇的运用中融入更多现代人所应具备的人格特征。在现代化人格的建立过程中,不要忽视优秀传统人格的继承。

在男女平等观念的树立上投入更大的力度。小学是一个特殊的阶段,学生的性别观念正处在建立的初级,打下什么样的基础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所以,教师在这个时期就要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性别观念。小学生对于教材中出现的内容观点总是保持充分相信的态度,因为他们批判和辨别的意识和能力还没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在这样的状况下,通过教材将男女平等的观念传达给他们是非常必要的。

2.道德人格的培养是中国人非常注重的一个内容,建立道德、理性、审美全面发展的人格结构是当下非常迫切的一个课题,这对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建立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小学语文教育中,非常重视学生健全人格的建立,在对道德进行肯定的同时,也对理性和审美进行了肯定。具体来说,健全人格包括了道德、理性和审美多方面的内容。

培养小学生柔性和刚性结合的人格特征。柔性说的是增强小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不过其中存在的弊端就是容易造成软弱个性的形成。所以,教师要将柔性和刚性结合起来,做到充分的互补,帮助学生树立完善的自我,朝着这个人格发展的方向前进。在小学生的语文教育中,教要重视这方面的问题,将相关的内容通过语文教学渗透给学生。

除此之外,健全人格的建立要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进行一定程度的结合。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的理念与人格建立的理念有很多互通的部分。比如,民族文化中讲究山水自然,山的品格和水的智慧,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亲近山水,领悟其中的奥秘。

三、结语

小学语文教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中有着非常丰富的人文性,在学生价值取向和健全人格的建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小学语文教材中人格特质词和人物性格的分析,可以揭示出语文教材对于理想人格建立和价值取向的重要意义。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语文教材,并将其中的内容进行一定的完善,使其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将现代化人格的要求和传统的民族文化结合起来,推动小学生价值观和人格结构的形成。

参考文献:

[1] 吴正英.小学语文教学对学生人格的塑造[J].才智,2014(35).

小学语文教材特点范文第7篇

关键词 小学英语;PEP教材;游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21-0074-02

1 前言

英语是小学学科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门教学课程。小学英语课程教学,处于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基础阶段,对于小学生的英语基础夯实和日后的英语学习生涯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小学英语PEP教材即人教版小学英语教材,它是根据我国小学生学习特点和英语学习需求而设计的一种非常科学和实用的英语教材,具有图文并茂、系统严谨、逻辑准确等特点。PEP教材在现代小学英语课程教学中的使用,可以帮助小学生更好地理解小学英语书本的内容和知识,锻炼小学生的英语口语交流能力。因此,小学英语教师应当积极利用好小学英语PEP教材的教学优势,科学地开展小学英语教学,从而促进小学生英语学习质量的提高。

2 创设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情境

在小学英语PEP教材的教学内容中,有很多英语知识和语法等教学内容采用图文并茂的设计方法。这些教学内容都有相应的教学情境所对应联系,而优美、形象的教学情境则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学英语知识,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所以,小学英语教师在使用PEP教材开展小学英语教学时,应当深刻认识到PEP教材的这一特点,并且积极利用好,帮助小学生创设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教学情境,从而有效提高小学生的英语学习主动性。

小学英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来帮助创设优质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情境,多媒体技术具有虚拟情境、动态模拟和动画播放等功能,可以很好地将小学英语PEP教材中包含英语知识的图片、文字、语言对话等教学内容,有效地转化为动态、直观的模拟情境播放,从而更为有效地帮助小学生理解相关英语知识点。同时,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还能够有效地活跃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气氛,为小学生营造优秀的课堂学习环境,加强小学英语教师与小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有效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从而有效达到提高小学生英语学习质量的效果。

以小学英语PEP教材中的“一般现在时”这一英语知识点的教学情境创设为例,小学英语教师可以结合多媒体技术创设现实的语法对话教学情境,通过这种模拟现实的多媒体视频情境对话,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快速有效地建立对于该知识点的知识结构理解。

3 开展小学英语课堂游戏学习

小学生年龄较小,具有活泼好动的天性,喜欢尝试和探索新鲜的事物,而小学英语学习相对较为古板,那么如何才能够降低小学生的英语学习负担,使其能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中快乐地开展小学英语学习?这关键在于小学英语教师的教W方法上。游戏教学法是一种融合教学与娱乐于一身的快乐学习法,能够有效地帮助小学英语教师贯彻寓教于乐的科学教育观念,以及现代科学的素质教育理念,帮助小学生更加快乐、更加高效地开展小学英语PEP教材的学习。

小学生由于本身的特点,比起枯燥无味的书面文字,他们更容易被游戏一类的教学活动所吸引。游戏教学法紧抓小学生这一性格特点,将小学英语PEP教材知识融于游戏中,从而有效提高小学生英语课堂的学习兴趣。而且游戏教学法在小学英语PEP教材教学中的应用,还可以有效帮助小学英语教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帮助小学英语教师及时了解小学生英语课堂听课的质量和小学生学习进度,以及对英语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从而及时调整教学方案,使自己的英语教学方案变得更为合理。

4 强化小学英语课堂表达能力

在小学生进行基础英语知识学习和巩固的同时,同步做好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培养,也是小学英语PEP教材的科学教学目标之一。小学英语是一门语言类课程,主要教学目标就是帮助小学生学会英语表达方法,培养小学生英语口语交流能力,使其能够在实际的交流中灵活运用。因此,小学英语教师在利用PEP教材开展小学英语教学时,还应当同步做好小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培养工作。而要想有效培养小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让小学生愿意开口,敢于用英语进行口语交流,关键还在于培养他们的英语口语表达自信。小学英语教师只有首先帮助学生建立起敢于用英语进行口语表达的自信,才能够更好地开展英语学习,锻炼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小学英语教师可以从两个细微之处入手,培养小学生的英语口语自信。

1)小学英语教师在教学和答疑时应当多采用鼓励式的语言来教学。小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基础较为薄弱,在用英语进行口语对话交流过程中,或多或少会出现一些发音上的不准确和语法、词汇上运用的错误,这时就需要小学英语教师及时进行纠正。在纠正的过程中,小学英语教师一定要注意语言艺术,不可打击小学生用英语进行口语交流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多采用一些激励性的语言来鼓励他们。

2)小学英语教师在课堂上要坚持英语口语教学,很好地为小学生创造一个标准的口语学习环境[1]。

5 小学英语听说领先、读写跟上

“听说领先,读写跟上”是小学英语PEP教材设计理念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教学原则,它要求小学英语教师在开展PEP教材的教学中,应当首先重视小学生的听力和说话能力培养,然后在此基础上加固小学生的读写能力培养。通过这样的教学原则和顺序,小学英语教师可以很好地在小学生心中建立起科学的英语学习模式,帮助他们有效地加强书写能力和口语能力的双向培养。

首先,对于小学生听说能力培养,PEP教材将听说能力培养的教学部分提前到每一英语教学单元的最前面,后面同时配备相应的英语听力和口语训练的教学光盘或者磁带,用于小学生课前预习。小学英语教师应当科学地利用PEP教材的这些教学设计资料,辅助小学生听说能力培养的开展。在课堂教学中,小学英语教师还可以采用先提问的教学方式,鼓励小学生带着问题来听和对话,从而有效锻炼小学生听力能力,很好地帮助其解决学习问题和困扰。

其次,对于小学生读写能力培养,PEP教材中专门为其设计了语法教学、作文训练教学、短文训练教学等多个教学部分,通过科学利用这些教学内容,小学英语教师可以帮助小学生更好地提升英语读写能力。

6 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英语PEP教材的教学对于小学生夯实英语学习基础、提高学习效率、培养英语口语交流能力等具有非常高效的作用。因此,小学英语教师应当积极利用小学英语PEP教材的优势,科学开展小学英语教学,从而有效提升小学生的英语学习质量。

小学语文教材特点范文第8篇

【关键词】高效 小学语文课堂 途径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我们的语文教学不断引进新的教育理念,从课程到课堂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教学实效性有了显著提高。但是,我们的语文教学仍然是耗时最多、师生最累、最难教、各方面舆论诟病最多的学科。我们语文教学的问题究竟在哪里?下面我对此进行了分析。

一、小学语文课堂高耗低效的情况分析

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有其自身优势,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小学语文课堂没有分清教材与教学内容的关系

受中国传统语文教学教材与教学内容合一的影响,我们的专家和教师一般不会有意识地区分教材与教学内容,致使教师们一般认为语文教学就是教教材(课本)。虽然新课标实施以来我们一直在强调“活用教材”和“用教材教”,但包括一些名家在内的课程实施者们,没有能够真正把握好教学内容与教材的关系,没有认清教材文本仅仅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

2.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忽视了语文学科特点

第一,汉字是象形文字,本身具有图画的一些特点,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在学习时,往往整体感知比结构分析更为容易;而我们的常态课堂过早地倾向于结构分析、分类对比,反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造成效果不佳。

第二,语文学科学习的是语言,是人对生活体验的口头或书面表达,学习的过程不能脱离生活实际。在常态教学过程中,教师们过多地讲解、分析文本,忽视了语文离不开生活这一本质特征,把很好的篇章支离破碎地教给学生,而没有引导学生还文本于生活实际,严重地挫伤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3. 小学语文课堂教材编排忽视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

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成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几十年的现代语文教育史中, 国内没有哪位专家真正有意识地研究过孩子在哪个年龄段适合学习哪些知识,而更多的是教师(成人)一厢情愿地给学生安排学习内容、选择教材,结果孩子很不领情,很不喜欢学习那些“应该”学习的知识。

二、 构建自主高效语文课堂的方法和途径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和上述分析,要构建自主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体系,需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

1.根据语文素养培养来确定教学内容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 ,语文教学内容应包括:“培育学生养成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是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来切实完成这些教学内容。

2.根据小学语文的特点来选编教材

汉语文作为世界上发展最早的语文之一,既有与其他语文相同的特点,也有与其他语文不同的特点,所以我们在选编教材的时候,一定要研究这些相同与不同,从而更好地指导我们的语文教学。

(1)汉语文的基本元素“字”是象形文字,它的字形结构与拼音文字不同。从脑认知科学来讲,学习汉语与学习拼音文字的语言在认知方式、认知年龄、认知习惯以及认知规律等方面都应有所不同,所以我们在选编教材时一定要研究汉语独特的认知规律。

(2)汉语文与其他语言一样,是融于以其作为母语的人群生活的各个方面的。所以我们在选编教材时既要关注语文本身,又要关注语文在人们日常生活各个领域的呈现,避免就语文来学语文,造成语文教学与生活实际相脱离,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3.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来确定教学内容

古井勋博士研究指出:“默记汉字的能力,一年级学生最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研究表明,“儿童阅读能力培养的关键期在二年级”,即8岁左右。过去私塾中的孩子,只要两三年的功夫就可以认识常用的两三千字。我们要关注这些规律,要敢于在小学低年级加大识字量和阅读量,不要让我们的孩子在自由识字、阅读上出现滞后,错过了儿童识字和阅读的最佳时期。

4.根据教学内容要求来选择教学形式

小学语文教材特点范文第9篇

记者:吴老师,您是广东语文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亲历者,我们知道您不但有着丰富的中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经历,长期从事语文教学研究,而且还参与了新时期中小学语文教材的改革与建设,能请您谈谈30年来广东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情况吗?

吴惟粤:好的。我从36年前走上教师岗位至今,前15年主要是教学和学习,此间先后担任了小学、初中、高中各年级的语文教学,后20年主要是教学研究,其间也先后主持或参与了8套各时期小学、初中、高中语文教材的编写。在经历了这些年语文教学与研究的实践之后,确实也感到很有必要对新时期以来语文教育改革实践进行反思,以取得更好更快的发展。

建立广东特色中小学语文教学体系,成为20世纪80年代广东语文教学改革研究的重点课题

记者:30年前,开始进入新时期的广东语文教育是在一个怎样的基础上起步?面对的主要困难有哪些?当时改革的目标和任务是什么?

吴惟粤:当时正处在之后的百废待兴、百业待举时期,广东中小学语文教育面临的困难主要有几方面:首先是亟待恢复正常的教学秩序,建立适当的教学目标,明确规范的教学要求。当时全省中小学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一样,在长期无序、无标准的混乱状态中起步,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的教学差异很大。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广东的城市中学执行三年制的重点中学教学计划,农村中学执行两年制的农村中学教学计划,前一计划要求过高,后一计划则要求过低,与当时的教学实际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其次是当时中小学语文教师中存在大量“低标准,瓜菜代”时期延用下来的不合格教师。在未能做到整个教师队伍实现学历达标之前,用了十多年时间,让大批教师通过在岗进修,取得合格学历或中小学教师岗位合格证。三是广东的语文教学是在多种复杂方言背景下开展的,并且由于毗邻港澳,因血缘地缘关系深受港澳地区使用繁体字的影响,汉字简繁混用,当时“讲普通话,用规范字”的任务就十分艰巨。这些都极大地增加了我省语文教学的难度,我们提高语文教学水平首要的任务就是推广普通话、使用规范字,然后才能谈到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如何从实际出发,确定适当的中小学语文教育目标,迅速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解决语文教学长期以来高耗低效的问题,是当时语文教学面临的主要困难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建立科学有序的具有广东特色的中小学语文教学体系,可以说在20世纪80年代成为全省广大语文教师教学改革研究的重点课题。

在全省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语文教学改革呈现百舸争流、繁花盛开的新局面

记者:30年来,我省语文教学改革主要经历了哪些阶段?每个时期的改革重点是什么?有哪些阶段性特点?

吴惟粤:我省中小学30年语文教学改革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前面提到的20世纪80年代,这是一个恢复起步期。这个阶段主要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指引下,掀起思想大解放的热潮,广大教师刚从十年禁锢中解放出来,迸发出极大的工作热情和改革干劲,语文教学改革出现了百舸争流、繁花盛开的新局面。显著的特点是广大中小学教师、教研员从教学实际出发,认真总结教学经验,探索教学规律,在语文教学的许多方面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和改革,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教学风格和学术流派,在语文园地开出一朵又一朵奇葩,涌现出一批务实创新的语文教育专家和教学实验项目,其中不少在省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如:北有韶关刘清涌提出的“培养发展学生的情、理、知、能、智”语文教学观和“贵在引导,重在转化,妙在开窍”的教育观;东有梅州李清以单元教学目标调控为契机探索出大面积提高农村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改革之路;西有湛江李寰英的“情理智能法”“循环导学”的语文教学、江门陈传和的由“阶段性、连续性、循环性”的外部三性和“整体性、规律性、实践性”的内部三性组成的单元教学体系;南有佛山钟德赣设计和主持实验并大面积取得成效的“五步三课型反刍式单元教学法”、中山黄汝棠以启发式教学这一教改的永恒主题为主线总结和推广的导读法、活动教学法、比较教学法、情感教学法、思路教学法等,以及广州市教研室主持的“精读・略读・仿写”语文教学实验、华南师大附属中学开展的阅读教学、语文活动教学改革,等等。这些教学教研骨干长期不懈的探索实践和理论研究,不但提高了语文教学效率,取得了弥足珍贵的理论成果,而且带动了一大批语文教改的骨干,提升了我省语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促进了我省中学语文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教学方法改革开始拓展延伸到课程教材改革,一批承载着教改新理念新成果的教材成为语文教育改革的新亮点

记者: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我省先后涌现出了一批在我国有着较大影响的语文教材,成为这一时期广东语文教育改革的突出亮点。您能谈谈这些骄人成果的主要特点吗?

吴惟粤: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可以说是我省语文教育改革的第二阶段。这个时期中小学语文教改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特点,改革的重点已不局限于前一时期的教学方法改革,已经开始拓展延伸到课程教材领域的改革。当时的工作背景有两点比较大的变化:一是各种在教学实践中成效显著的教学方法成果需要可供教学操作的教材作为载体;二是教育事业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1985年中央教育工作会议描绘出了我国教育改革的蓝图,提出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发展目标,建设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大纲、教材的任务已经鲜明地提了出来。因此,这一时期我省语文教育改革的突出特点和成果是建设了一批在我国产生了较大影响的教材。

1986年,我省实现了普及小学教育,开始向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迈进,并且以“改革开放先行一步”为工作准绳,努力实现广东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提出了领先于全国的教育目标。1988年,在教育部规划全国中小学课程教材建设的一盘棋中,我省承担了建设适用沿海地区使用的义务教育教材(简称“沿海版”)的任务,编写包括小学语文和初中语文在内的各科教材,从1989年开始在沿海地区广东、福建、海南等地实验使用,这套教材一直使用至2008年秋学年之后才完全过渡到新课标教材。我国中小学教材建设“在统一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多样化”的20年改革实践中,沿海版语文教材是其中比较有特色的一种,这套教材除了鲜明的区域性特点外,还体现

并促进了新的语文教育观念的形成和发展。如果把教育观念几十年来转变和发展的轨迹表述为“加强双基――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发挥个性”,就可以看出,此前的教材主要反映了轨迹的第一点,涉及第二点,未能顾及第三、四点。沿海版语文教材则反映了这个轨迹的全过程,吸收融汇了几十年来语文教育研究发展的最新成果,尤其突出了语文作为基础性、工具性学科的交际功能,把语文运用规律和儿童认知规律较好地结合起来,建立起一个以听说读写能力训练为主线、把语文知识教学有机地融于其中的语文教学体系。其成就不但促进了广东语文教育在全国达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而且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如马来西亚的《华文》教材,过去一直由台湾负责提供编写。当地华文学校管理部门看到了“沿海版”语文教材后,决然停用一直由台湾供应的教材,派人专程赴北京通过外交部门找到“沿海版”编写组的老师,要求按照“沿海版”语文的教学体系和编写体例,为马来西亚编写新的初中、高中《华文》教材,这套教材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一直使用至今。这一成果的推广意义非常重大:扩大了改革开放后的新中国在海外的影响;教材用简化汉字编印,推广了简化字;用汉语拼音注音,推广了汉语拼音方案;应用我们的教学语法,促进了汉语在海外的规范使用;宣传了中华民族文化和改革开放的成就;在政治上、学术上、文化上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丁有宽主持编写的“读写结合教材”,从1988年开始在全国20多个省、市、区的小学实验使用,这套教材强调以读带写、从读学写、以写促读,从篇着眼、从句人手,打好基础,从“有法”到“无法”,从仿到创、从放到收,从述到作、从说到写,把写作教学和阅读教学法融为一体,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全国小学语文教材中风格别树一帜,尤其适用于农村小学。王东明主持编写的“注音识字,提前读写”教材,强化拼音教学,加强听说教学,引导儿童提前进入读写,扩大阅读量,在促进小学低年级学生读写能力发展方面成效突出,尤其适用于南方方言区,与黑龙江的“注音识字,提前读写”教材南北呼应,成为我国“注、提”教学流派最具代表性的两套教材之一。当时的国家教委初等教育司还在广东召开全国“注、提”教学实验研讨会,宣传推广广东的研究成果,并且以广东和黑龙江的研究和实验成果为基础,编写了一套全国通用的“注、提”教材。此外,吴郑珊的“集中识字”教材,李寰英的“情理智能法循环导学”教材,也都在省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这一阶段的课程教材教学改革,呈现出自下而上、由实践而理论、以教学第一线教师为主力,从教学实际出发,从改革教学方法人手的特点。由于来自实践,用于实践,有用好用,成果易推广,教材受欢迎。同时,在沿海版教材建设中,一批高校学者开始参与其中,与一批中小学优秀教师和教研员一起,组织起一支把基础理论、应用理论和教学经验有机结合的课程教材研究和建设队伍,这支队伍至今仍在新课程教学改革和教材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新一轮语文课程教材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石。

在新课程的起跑线上,有着20多年不懈探索和研究的宽厚基础、敢为人先的广东语文教育改革又一次傲立潮头

记者:新世纪新课程提出了“三维目标”的理想愿景,实现难度是比较大的,这一时期的广东语文教改又有哪些新成果呢?

吴惟粤:新的时代为语文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极好的良机,也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2001年国务院批转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掀起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教学改革,这一时期可以说进入了教学改革的第三阶段。我省1996年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之后,在巩固和提高“普九”成果的同时开始进入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事业大发展阶段。这一阶段课程改革以“三个面向”为指导,从现代化的需要和国际视野出发,着眼于未来发展的需要,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先导,从改革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设置入手,构建适应新世纪社会科技发展需要的课程教材教学体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这一阶段我省语文教学改革的突出特点是改革力量强大、教育理念先进、学术根基扎实、群众基础深厚。语文教育的学科建设方面正在经历着一场现代化的巨大变革,这是有别于历史上任何一次文化进程的变革。在社会信息量剧增、信息环流加速运动的今天,为了更好地完成时代的使命,语文教育面临着学科自身不断完善的重大课题。这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课程改革,突出语文学科人文性、工具性的特点,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努力构建紧密联系社会发展实际、能够学以致用的语文课程,在实现新课程“三维目标”要求的同时,要求在教学中实现信息技术和语文课程整合,以现代化教学手段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愿景是比较理想化的,实现难度也是比较大的。由于有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20多年不懈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的宽厚基础,有不甘人后、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我省的语文教育改革又一次傲立潮头。

语文教育凸现鲜明的时代色彩,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迅速普及。并开始成为广大教师的自觉行为

记者:我们知道,这一时期广东语文教育改革也取得了一批可圈可点的成果,您能说说这些成果有哪些比较突出的标志性特点吗?

吴惟粤:这一时期最大的突破是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和先进教育技术的应用,以及广东语文教改成果的辐射影响,而且在广东语文教育改革和发展中都有突出的标志。首先是信息技术在我省语文教育中应用得早、应用得广泛。我省语文教育工作者自1996年承担国家重点课题“96-750”(中小学教学中的信息技术应用及其课件制作)语文研究项目以来,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迅速普及。进入新世纪以后,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已经成为广大教师的自觉行为。随着语文网络教学资源的日臻丰富,以及我省“校校有网站,人人有网页”活动的广泛开展,涌现出一批显示新世纪教学风采、体现新课程理念特色的教学和研究成果。从“九五”期间罗定中学创设的语文多媒体教学法课堂结构“板块结构模式”的尝试,珠海一中信息技术整合语文教学的探索,广雅中学以信息技术辅助管理语文教学过程的实践,到“十五”期间佛山、茂名、云浮、江门等市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课程整合在全市范围的实验,再到“十一五”期间以广州市天河区“天河部落”、江门市“同步课堂”“虚拟教研”和珠三角地区一些学校和教师积极开展的语文网络教学实验等为代表的充满时代

色彩的语文教学与研究,标志着我省语文教育已经初步迈进现代化的时代,极大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效率,提高了语文教研的实效。

新世纪,语文教改取得了开创性的新突破。广东首次承担编写我国普通高中语文教材并付诸新课标课改实验

记者:听说在发挥广东语文教改成果对教学的辐射力影响力的同时,语文教材建设也取得了新成果,这项成果和以往的教材成果有什么不一样?

吴惟粤:这就是我要说的又一项标志性成果。普通高中教材建设作为广东语文教改在这一时期一项开创性的突破,确实尤可称道。据了解这是建国以来广东首次承担编写的国家课程普通高中语文教材。2004年,我省编写的普通高中语文教材通过了教育部的审查,作为全国第一批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教材供高中新课程实验区使用。这套语文课本包含5本必修课教材和14本选修课教材,以及相关的教学资料和网络资源,既给学生提出了普通高中语文学习统一性的基本要求,又为学生选择性的自主发展和兴趣爱好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语文选修课等课程资源。这套教材以学生发展为本,坚持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以经济比较发达的社会需要作为选择教学内容的出发点,以语文水平一般的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发展需要为教材内容安排的依据,充分利用地区经济比较发达、思想比较开放、信息技术较为普及、教育资源丰富的优势。

这套教材有着鲜明的学术风格和教学特色:一是以活动为载体进行听说读写,确立了语文活动教学的体系,实现了活动与语文知识、语文技能、写作的结合,构建了语文“活”和“动”的机制,师生可根据自身实际和学习内容等,选择灵活多样的方法;学习过程是“活”的,可在生活中考察、采访,也可走进网络世界去讨论、交流。二是以阅读为杠杆提高语文素养,构建了“以阅读为主线,听说读写有机结合”的体系,把阅读、写作、语言、活动等项内容整合在每一个单元。三是构建了新的语文教科书体系,按活动、文体、语体三条线索,创建了“三线四单元”的语文教材新框架。教材的设计注重引导师生充分利用本地的社会生活和自然环境,为开发各地区语文课程资源提供了可能,教材适合各种层次和水平的教师,对我省高中语文教学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

广东语文教育改革这些年来取得的成果,不但对我省语文教学实践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促进提高了我省语文教学质量,而且在辐射影响港澳地区的语文教育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如我省早期通过“说话”课促进推广普通话的做法对香港中小学“普通话”课程开设产生影响;连续四年来广东都派出几十名语文教学专家到香港驻校担任教学顾问(每批一年),传授广东语文教学的成功做法;近两年也配合澳门教学评估工作需要派出一些教学评估专家协助澳门对中小学进行教学质量评估;钟德赣老师反刍式单元教学法正在新加坡的一些中小学推广实验……应该说,这些都是非常令人骄傲的成绩。

如何真正实现语文教学“万物皆备于我”的境界,语文教育工作者依然任重道远

记者:回首我省三十年语文教学改革的历程,您最深刻的体会是什么?对于未来我省语文教学改革您有些什么设想?

吴惟粤:三十年语文教改,承担着时代的使命,历经了艰难的跋涉,将继续在探索中前行。我最深刻的体会是:任何教学改革都必须从当时当地的教学实际出发,充分利用所有能调动的教学资源和条件,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必须及时将行之有效的实验成果提炼总结,宣传推广;必须有一支敢于改革、勇于创新的包括广大中小学教师在内的教学专家队伍,而且身处教学第一线的中小学教师应该成为教育教学的专家队伍的中坚力量。

语文教改之路将伸向何方?这需要我们认真总结过去的经验,在总结过去30年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确定下一步的目标,把语文教学改革引向深入。语文教育作为具有高度人文性、工具性的基础学科,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担当着尤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应该不懈努力探索高效率的教学途径,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语文素养,打下扎扎实实的语文基本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语文教学的许多领域还有待我们研究和探索,如:如何开发和建设语文课程资源?如何发挥语文教育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中的作用?如何改革语文教学评价与考试?如何认识语文阅读审美与多媒体(视觉、听觉等)审美的关系?如何引导学生养成阅读审美的情趣和习惯?如何认识纸质文本阅读、检索与网络阅读、检索的关系,纸质文本写作与手机文本写作的关系、规范表述与谐趣表述的关系?如何认识和处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语文综合能力培养和语文基本功训练的关系?如何看待语文教育的功利性与“无事乱翻书”的关系?倡导读书怡情,引导读书形成风气……

我们说,中国语文是一门古老的学科,伴随着汉字记录的五千年中华民族文化,语文已经走过了五千年的历史。古代的语文教育是熔文史哲经于一炉的大语文教育,私塾、蒙学的教学因人而异、各取所需而百花齐放、各吐芬芳,我们从历史长河大浪淘沙流传下来的一些典籍中,仍可以看到古人对于如何读书、作文提出的不少规范和方法,从中也可以看到我们今天语文教育体系的雏形。

我们也说,语文又是一门年轻的学科,直到1903年张之洞主持制定《奏定中学堂章程》中设立“中国文学”课程,才正式拉开了现代中国语文教育的序幕。一个世纪以来,历经“中国文学”、“国学”、“国文”、“国语”以及“汉语”、“文学”并设等称谓,最终还是选择了简洁而明快的名字――“语文”。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现代中国语文教育作为一门学科已经建立起自立自强的课程和教学体系,并且在我国的学校教育中一直占有着很重的分量。

小学语文教材特点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基础知识 人文性 学习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0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更多、更大。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在全世界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学习英语可以更好地与世界各国交流,融入大地球村。在我国英语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中都受到非常的重视,初中英语在整个英语教育体系中,肩负着奠基的作用。作为英语教学的载体英语教材的编写,更是格外受到关注。教材的编写理念,基础知识的设定,语法修辞的确定都影响着教学效果的提高。由于时代的发展,英语教材也在不断地更新,以人教版初中英语教材为例,就已经有过几次改革了。最近一次的改革是2012年,之前的2003年~2011年的初中英语教材在2002年又做了一次更新。下面,笔者就结合这次更改,谈谈对七年级上册新旧版本教材基础知识的安排的理解和思考。

一、正确认识教材版本更新的意义

英语教材是英语教学的蓝本,是师生用于教学实践相互沟通的纽带。教材作为教学的理论依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初中英语教学的效果。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学生采用的学习方式,都和教材设计的内容有密切的关系。认真研究新旧版本教材的不同点,对于教师掌握教材、提高教学效果,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通过新旧版本英语教材的对照,可以明了英语教材在设计和编写时所体现的优劣,并能够在教学中尽量完善和弥补,发扬优势弥补不足。通过比较新旧版本的教材在教法上的不同,可以有效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改进,从而改变教学方法。通过对教材的对照、比较、分析,可以帮助教师更好的掌握教材的编排体系,高屋建瓴地进行教学的总体构思,树立大英语教育观。

二、人教版初中英语七年级上册新旧两版教材基础知识的共同点

英语和语文都是语言学习的学科,属于工具型课程。但是英语学科作为一门外来语教学,与所有学科都有本质的区别。这是一个新兴学科,是前人没有教学经验的学科,需要教师不断探索的学科。因此新旧版本的教材都注重了基础知识的安排,注重了跨语境学习的特点。注重了英语以词内部形态的变化来体现语法的特点。新旧版本的教材都比较重视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提升学生英语语言的运用和交际能力。另外,对于中国的教育而言,复员辽阔的国土面积,使得很多学校处在农村,这里的师资薄弱,小学虽有开设英语,但是基本属于不规范阶段,初中英语才可以算作基础教学。因此,新旧版本的英语教材都十分重视基础知识的安排和教学设计。不管是词汇、修辞、语法都比较适中,都注重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学习方法的掌握。

三、新教材的内容更加注意人文性

新人教版英语教材在原有教材内容基础上更加体现了英语教学的人文性。语言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载体,语言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英语和汉语一样,都承载着使用者的文化。英语教材中的人文性贯穿在每个单元,这是语言学习的关键,没有人文性的语言学习将会是没有意义的。新教材更加注意了对学生进行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助人为乐等品质的培养。在文章中有很多的内容都是这方面的。比如:七年级上册Unit7 How much are these socks?在这个单元学习中,教材首先是注重了基础知识点教学,要求学生学会单词和句型等基本知识,而且还着重强调学生关注社会、关心他人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培养。在基础知识的学习中培养学生为他人着想,热爱公益事业,乐于助人的优良品质。同时教材内容让学生在开阔视野、了解外国文化的同时增强祖国意识。比如Unit 2 This is my sister.通过谈论人物介绍,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句型,以及单词语法,同时要让学生了解东西方文化差异等人文知识。使学生了解不同民族、不同地区所具有的文化习俗。培养学生尊重不同习俗的习惯,使学生形成更多的良好兴趣。这就是新版教材的优势,注重基础知识也注重人文思想的教育。

四、单词量的差别

新版教材中每个单元都设计了很多的小版块,设计了很多学生的活动,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让学生参与教学,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新人教版教材中安排了大量的单词,这是以往没有过的,突破了以往的临界状态,生词量大使老师和学生都觉得有些难度。但是可以强化学生对单词的记忆,积累丰富的词汇。比如Section A和Section B中的阅读材料,其语言结构相对复杂,但是语言使用起来则显得很灵活,教材中设计了大量的生活化和口语化的语言,表面看似不够规范,但是这些看似难点的教学恰恰是英语语言的本质特点,即口语性、交际性、工具性和文化性的特点;同时这样编排教材内容也反映了语言学习的本质,多学、多记、多积累,只有大量的词汇积累,才可能灵活运用语言进行交流。大量的语音、词汇、结构和话语材料等的积累是学习英语的最基础的内容。旧版教材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人文思想教育这方面,不如新教材的力度大,单词量也不如新教材多,这是一个创新。

五、新教材更注重学生能力的体现

基础知识的内容改革,从一个侧面反应出教材编写者的意图,那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强化单词的记忆,让学生提高词汇的运用能力。另外新教材在每个单元都安排了大量的任务型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具有很大的影响和促进。基础知识的安排也体现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需求,更加注意运用已经学到的英语知识进行交流,能够用英语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同时新版英语教材具有前瞻性。比如七年级上册Unit 4 Where's my schoolbag?学的是用介词谈论物品的位置, Unit5 和Unit6主讲一般现在时,而 Unit 7到Unit 8 则延伸和扩展。Unit 9 当中的Section A主要是学习和操练与话题有关的基本词汇和句型,活动形式以听说为主。Section B部分主要是学习和操练与话题相关的扩展词汇和句型,活动形式有听、说、读、写。

总之新版教材和旧版教材各有优势,但是新版教材的优势更大一些,更加体现新课改的理念,更加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对语言的运用能力是新教材的侧重点,大量的单词强化积累也是一个主要的特点。所以把握好新教材的特点,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是教师的一个备课内容。

参考文献

[1] 杨婷. 两套小学英语教材比较分析及其调查研究[D]. 赣南师范学院 2010

小学语文教材特点范文第11篇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

一、科学合理利用课本教材

小学语文教师在有效性的教学过程中,最基础的就是对课本教材的二度开发,科学合理地利用教材,在课本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加工与调整,促使教材资源进行有机整合,从而让学生能够有效地理解课本内容。但在传统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很少在教材上下工夫,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学生对教材的理解难度。而教师能够科学合理地利用课堂教材,对课本教材进行有效的探究与开发,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认识。例如,《吃水不忘挖井人》一文中,教师在课前备课时一定要注意到此文的本质意义,要让学生学会感恩,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对此,教师需要仔细研读课文,从而在教学活动中学生能够通过对人物介绍、语言、动作、心理等多方面的描写,从而有效地学习感恩之情。

二、结合学生的性格特点,诱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教学理论已被众多的教育工作者所认可,并且通过多次实践证明是有效的。故而在进行小学语文有效性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效地诱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小学生有着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与在意外界评价等特点,教师可以利用这些特点,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设置疑问悬念,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让小学生产生好奇心,从而将注意力放在语文课堂上。当然,根据小学生在意外界评价这一特点,教师可以适时给予学生一些鼓励与赞赏,以树立小学生对学习语文的信心。例如,《小猴子下山》授课时,教师首先可以设置悬念,让学生猜测小猴子最后选择了什么,带着疑问看课文,教师再向学生提问。对于学生的回答,倘若正确,教师应给予表扬与鼓励,而学生回答错误,教师更应注重对学生的评价,先对学生进行鼓励,再指出错误。如此,不但让学生有效地认识到了错误,同时增强了学生对语文的学习积极性。当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扮演小猴子、西瓜、芝麻等课文出现的角色,通过学生熟读课本,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如此,不但让学生对课堂内容有了深刻的印象,同时还有效地诱发了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有效地加深了对语文知识的理解。

三、教学目的明确化、具体化

在实际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提升教学的有效性,还需要有效的明确的教学目的与规范的教学范围,如此才能让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有效的学习。对此,教师需要对课程大纲进行认真有效的分析,研究课本教材,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范围,从而制定合理的教学方式。当然,在明确了教学目标后,还要对每一个教学目标进行分析,使教学目标具体化,能够在教学中发挥最大的作用。例如,教师在教学《丑小鸭》时,教师应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明确中心思想,确定教学范围,划分故事阶段,如此,能够让学生更加有效地进行课文学习,掌握课文内容,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

社会日益进步的今天,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不但是新教改的要求,同时也符合时代的发展。它能够让小学生提升语文学习能力,提高语文水平,同时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当然,以上笔者的分析与探究还不够全面,这还需要更多的教育工作者以新课改的指导,不断在实际语文教学中进行完善与实施。

小学语文教材特点范文第12篇

通过对这两套教材进行比较,笔者发现, “人教版”教材更加凸显的是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而“浙教版”教材则把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定位于工具性,教材的基本目标更强调练好语文基本功,强化语言文字训练。“语文知识细致密集、语文能力序列鲜明、语文练习充分全面”是“浙教版”教材的显著特点。笔者期望通过这两个版本的比较,能让我们明异同,在继承中求创新。

一、字词教学――循序渐进、步步为营

《司马光砸缸》在两个版本的第二册教材中均被编入,文章内容相同,编写意图却在课后习题设计中有所体现,作为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领会编者的编写意图,从而确定课程的教学目标,明确课文的教学重点。那么“人教版”教材和“浙教版”教材在习题中分别是如何设定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的呢?笔者列出了两个版本的课后练习进行比较。

朗读课文。

“人教版”教材课后练习的特点是:简化头绪,加强整合。而“浙教版”教材的课后练习特点可以概括为:简洁明快、层次分明。“浙教版”教材的组织特点反映出编写教材的主导思想是“训练”。简洁明快有利于分项训练,层次分明有利于训练的循序渐进。这一组织特点使教材更具有刚性,教师和学生对教材的依赖程度很高。对于教和学来说,其有利之处是教材的使用不易变形,编写意图能得到很好的执行。但问题是,教材使用比较机械,不利于创造性教学的开展。

在生字教学上,“浙教版”教材可谓是步步为营,扎扎实实地将“笔画―偏旁―笔顺―结构”的教学落到实处。如第一册第10课是小学阶段第一次出现生字教学,课文仅要求学生学习“一、五”两个字,在学字的同时,非常明确地要求学生认识“横、竖、横折”三个笔画,并在课后有相应的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笔画。每一课的生字教学,都提出相应的笔画和偏旁的学习,并经常在单元练习中有此类练习不断进行巩固。第一学期一共学习26个常用汉字笔画和37个常用偏旁,在课本最后以表格形式呈现,使得学习目标一目了然。

在扎实进行生字教学的同时,对于词句教学,“浙教版”教材的设计编排也是从易到难,层层递进。在一、二年级的课本中,基本上每一课都会有组词、造句形式的练习,让学生从仿照说到独立写,由扶到放,从而使学生在一年级基本上能够说一句正确的完整句,为今后的习作奠定基础。

二、单元导读――明晰重点、练习配合

从三年级开始,两个版本教材的课文都出现了“单元导读”板块。“单元导读”是学生开始学习本单元的“扶手”,好的导读能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选取第五册第一单元的导读内容进行了比较。

人教版 浙教版

我们的生活像七彩的图画:在教室里读书,在操场上游戏;去科技馆参观,去少年宫演出;到小河边钓鱼摸虾,到树林里采集标本……在快乐的生活里,我们一天天长大。让我们走进课文,去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 我们已经学过用音序查字法查字典。现在,我们学习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

部首查字一般分4步:…… 请你用上面讲的方法查课文中的生字,了解它们的读音和意思,预习课文。

通过比较我们不难发现,“人教版”教材侧重在人文性主题上,而“浙教版”教材则把重点落在语文知识点的学习上。以浙教版这一单元为例,《纸的故事》等三篇课文的课后第二题练习都是要求学生指出带点字的部首,在单元练习中,更是以表格形式,让学生练习“用部首查字法”查生字,凸显单元教学重点,让学生真正习得语文。这样的“导读”,才是真正学习需要的“导读”。

三、习作教学――系统有序、范文指引

习作教学的有序性,是“浙教版”教材的显著特点。三年级是学生写作的起始年段,作为两个版本的教材,又是如何安排习作教学的呢?

从以上表格可以看出,“人教版”教材体现了兴趣为先、训练精要的教学思想。具体体现在:一是简化头绪,拓展了教材的内涵,为学生习作提供更大的空间;二是加强整合,使语文成为语言与思想的整体、学习与生活的整体。“浙教版”教材则是列出了由浅入深的学习序列,让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放心。比如在学习按“方位顺序”写一段话时,这一单元是这样安排的:

通过这样一系列的学习,对于“方位顺序”的写法,学生容易接受并能很好地运用于自己的习作中。对于处于作文起步阶段的三年级学生,虽然可能没有华丽辞藻来修饰自己的作文,但起码做到习作“有序”的第一步。

在习作教学中,“浙教版”教材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实用性强,编排了与学生生活相衔接的应用文写作,比如借条、收条、寻物启事、留言条、通知等,这为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铺垫了“语用”之路。

小学语文教材特点范文第13篇

【关键词】微课设计 关键点 疑难点 延伸点

微课主要针对教材中的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进行设计、制作,具有切口小、时间短、主题突出、类型多样、交互性强、使用方便等特点。选准知识点是微课开发的首要任务,也是微课教学“效能”的关键所在。下面笔者以小学语文四年级微课程制作为例,简述如何选好微课的“点”。

一、关键点:熟悉教材,把握目标,形成知识应用的序列

小学语文微课的开发制作,应遵循“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这一课程总目标,把握学段目标与内容,选准知识应用的关键点。

在微课设计中,笔者首先联系教材内容对学段目标加以细化,形成具体目标,并根据具体目标的要求,梳理形成“微小”的知识点,这些知识点便可成为微课开发的“点”。

如围绕《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第二学段“综合性学习”的目标研读教材,可发现教材中蕴含的知识点。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园地・我的发现》这一栏目,在“发现”的范围上较三年级有所扩展,安排了关于读写方法和阅读习惯方面的发现,而且呈现方式由原先的提示语变为学习伙伴“小林”和“小东”之间的对话。这样的编排特点不但体现了四年级语文教学关注学法提炼的特点,而且以学习伙伴对话的形式呈现,为学生提供了进行学习小结的范例,也为第三学段“回顾与拓展・交流平台”的学习实践做了铺垫。因此在研读教材后,联系“能提出学习中的问题,共同讨论”这一目标,我们以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一、三组《语文园地・我的发现》栏目为切入点,确定了“如何进行学习小结”这一微课主题,重在引导学生从畅谈阅读感受、提炼阅读方法、联系相关内容、品读课文语言、领悟表达方法、比较不同作品等方面来进行学习小结;小结的时候,提示学生先概括地说一说,再用具体的例子加以说明。

同样的,我们还关注教材的“课后练习”“导读提示”“宽带网”等栏目,围绕这一具体目标,确定微课开发的“知识点”(知识点列举见图1)。

综上所述,我们围绕“语言运用训练”之主线,遵循“总目标学段目标具体目标知识点”的思路,从阅读、习作与综合性学习等三方面分别确定语文知识运用的关键点。这样设计的微课切口小,主题集中而明确,教学目标达成度比较高。

二、疑难点:关注学情,解答疑惑,提升语言运用的能力

微课的设计开发,也可以选取学生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难问题来进行。学贵有疑,根据学生学习的疑难之处来设计开发微课,可以有效地引领学生的自我学习。

例如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夜莺的歌声》一课时,学生对文中“小夜莺”面对军官盘问时说的两句话表示难以理解。

师:“小夜莺”在面对敌人的盘问时,说了这样两句有意思的话。请同学们读一读,品一品,你读懂了什么?(教师出示句子)

① “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夜莺倒是只有我一个!”

② “人呢?战争一开始这里就没有人了。”小孩不慌不忙地回答,“刚刚一开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

生: “小夜莺”回答敌人时说“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是指在树林里有很多鸟,非常热闹。

生:我读着这两句话,感觉“小夜莺”似乎并不是在讲鸟很多,有野兽,应该是有别的含义,但具体是什么,我读不明白。

……

“小夜莺”在回答敌人盘问时,说的话一语双关。“双关”这一语言现象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的确是学习上的疑难点,但同时也是一个新的语言增长点。课堂上,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具体的语境、联系上下文再思考,如提问:句中的“麻雀、乌鸦、猫头鹰与野兽”还有可能指的是谁?“小夜莺”这样说话有何妙处?课后,我们以“读懂双关语”为主题设计了微课。由课文语例教学为切入口,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双关”的语言现象,初步了解双关的用法及表达效果。

除了课堂上关注学生学习的困惑之处,我们还在课前,根据学生的学情预设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疑难困惑。例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安排了侧重学习表达方法的“作家笔下的动物”这一组课文:《白鹅》和《白公鹅》,两位作家笔下的白鹅,特点鲜明,形象生动,但表达方法和语言风格迥然不同;老舍的《猫》和《母鸡》,都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但写法完全不一样。教材建议学生通过对比阅读来学习,但如何具体地进行对比阅读,需要切实可行的操作指导。又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组课文要求学生体会文中含义较深的句子,这也是学生阅读的难点,需要引导点拨。针对上述例子中谈及的学生疑难困惑,我们设计了微课《对比阅读作家笔下的鹅》和《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作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帮助突破教学重点与难点。

总之,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学情,善于将学生的疑难问题变为教学资源。由学生的疑难问题切入设计的微课体现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效果会更佳。

三、延伸点:补充教材,扩大视野,丰富语文学习的内容

微课的开发设计,还要关注教材的“延伸点”。如何由教材开始“延伸”?有的侧重于补充相关知识,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牧场之国》的课后资料袋提供了有关荷兰的介绍,可由此延伸制作微课,指导学生进行仿写;有的侧重于提供活动建议,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四“宽带网”栏目指出“让我们通过课外阅读、看电影电视、听故事、参观展览等活动,了解更多的有关战争给人类造成灾难的事实和英雄人物的事迹”;有的侧重于指导品悟语言,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一“我的发现”栏目引导学生发现句式的特点;有的则侧重于指导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来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如指导学生阅读生活中的各种票据,等等。

我们以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组《口语交际・保护文物》为例,谈谈如何拓展延伸知识点来确定微课主题。根据教材“保护文物”口语交际训练要求,我们将“保护长城”这一训练载体作了延伸,把身边的月湖景区创设为口语交际训练平台,通过课前资料收集、课中文物保护情况交流与建议及课后延伸实践等活动,训练学生有层次、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表达与倾听的能力。

在此过程中,我们还将学生收集资料的过程与成果制成微课,为口语交际提供言语材料;可以将学生练习交流的过程制成微课,为口语交际的评价与修正提供具有“现场感”的资料。这样由课内延伸至课外,对课程资源进行了合理开发与利用,使学生与教材、与学习内容贴合得更加紧密。延伸,补充了教材,丰富了语文学习的内容,增强了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兴趣与能力。

小学语文教材特点范文第14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版本;教学体会

为了搞好语文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素养,为学生日后的学习深造打好基础,课程改革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版本的语文教材,笔者所在学校使用的是北师大版的语文教材,在使用过程中,有一些体会和心得与大家分享。

1.北师大版初中语文教材选材充分考虑七年级学生的成长特点。在每个单元中,在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身心发育情况的基础上,选材突出实用性和趣味性。由于七年级学生处于从小学向初中的过渡阶段,教材的编排要继承小学生的趣味性,也要突出初中生的角色转变,引导学生塑造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北师大版初中语文教材编排却较好地做到了这二者的和谐统一。

2.北师大版语文教材选材充分兼顾选材内容的多样化。在选材过程中,北师大版语文教材注意各种不同形式内容的穿插交互,注意多种层次教学内容的规律安排。如,七年级语文教材(上),共40篇精彩的文章,安排方式让教材内容多样化,让题材丰富多彩,增加了形式的多样性和阅读的积极性,让初中语文教学充满乐趣。

3.北师大版初中语文教材选材突出扩散性思维特点。按照新课改要求,为了培养学生的扩散性思维能力,文章不再局限于一个问题只能有一个标准答案,而是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增大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水平和层次感。充分尊重学生的思想,不再设有传统的标准答案,只要学生理解得当便给予肯定和鼓励。

4.北师大版初中语文教材强化对教材本身内容的解读和语文知识的温故知新。在各个单元的学习中都加强语文阅读的重要性认识,使学生在反复的阅读过程中增加语文语感,加强和语文内容的深化和认识。北师大版语文教材课后的读写环节能加强学生的读写认识,有利于知识点的巩固和知识点的储备。

可见,北师大版初中语文教材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充满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是一部适合初中学生特点的优秀语文教材。

参考文献:

[1]冉启蒙.高效语文课堂学习的三个维度[J].现代交际,2013(02).

小学语文教材特点范文第15篇

关键词:因材施教;中学语文;教学应用

前言

因材施教作为孔子的著名教育思想在我国已流传几千年,这一教育思想在今天也仍然具有着非常深刻的意义。因材施教,顾名思义,即按照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来进行施教,我国现代的中小学教学采用的是大班教学,如何能让每个学生都学其所能,发挥其最大的潜能,让学生的学习更加有效,这些就都要求能够在教学中有效的进行因材施教。现在对因材施教这一策略有的学者是其提倡者,认为因材施教这一策略完全可以应用到教学实践当中去,有的则是认为在因材施教的实施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应当引起教师的注意。

一、 因材施教策略的应用

1、因材施教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必要性

在学习中由于学生个体认知的差异,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学生家庭环境的不同,每个学生对老师在课堂上所讲的内容所能理解的也各不相同。有学者指出语文是一门定义模糊的学科,它的内涵和外延从来没有被清晰的界定的。词汇,作文,文学常识等等这些语文能力的培养从来都不是一朝一夕的,因此语文教学一直处于一种尴尬的地位,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因材施教的策略显得更加重要了。

2、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因材施教

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有的同学比较擅长写作,有的同学则对阅读感兴趣而有的学生可能对基础的的语文知识掌握不够。中学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对学生加以引导,根据学生的特点来因材施教。现在提倡的因材施教方法主要有,分层教学,比如给学生有梯度的布置作业;铺设台阶,循序渐进教学;分层次辅导。宏观调控,点面结合,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及时进行评价来对学生进行宏观的调控,分析每个学生的学习优点和弱点,把学生归入相应的层次,针对性调控教学。还有一点是,针对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有的学生喜欢阅读,可以鼓励他们多阅读并且推荐课外读本给学生,有的学生喜欢写作可以多创造机会给他们让他们多写作多多指导他们的习作并加以表扬鼓励。

关于在教学中运用因材施教策略很多学者都有自己的见解,总之,要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因材施教,教师首先要承认学生之间是存在差别的,其次要针对性的进行教学或指导,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性格特点进行施教,激发学生最大的潜能使其能够得到很好的发展最终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 因材施教施行中存在的问题

1、对因材施教的曲解

很长时间以来,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一直都存在着重点班,这种重点班制度有一个主观原因看起来是根据因材施教来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对学生作均衡分班。但其实这种制度是对因材施教的一种误读,因材施教中的“因”实际则是指学生个体间的所有差异,这种差异是全面的即是学生之间有什么差异都应该接受和尊重,而不是因为某一方面的不同而被划分为一个均衡的整体。对于一门学科来说这种分班制度是极为不合理的,它只是片面的剥夺了学生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没有实质性的效果,虽然学生按照学习成绩分了重点班,但是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还是各有差异的,教师的授课如果没有改变教学效果仍是失败的。

2、班级教学与因材施教的对立

班级授课制有着很长的历史渊源,由特殊的历史性决定,并一直存在,是现在广泛存在的教学制度。班级授课主要是集中授课,统一要求,整个班级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完全一致,很多老师满足于课堂教学,在课后因材施教基本没有实施。教师在进行班级授课时完全忽略因材施教,注重共性而忽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造成一部分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囫囵吞枣,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对学习失去信心,产生厌恶感,这也是很多学生偏科的原因之一。还有一部分功利主义者认为,班级授课完再进行因材施教需要花费的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不计工作量,不计报酬,这也是现在很多人都有的一种思想意识。

3、把因材施教定位到少数学生身上

很多教师在班级授课完后,关注的基本都是少数的尖子生,对尖子生寄予厚望,经常有意无意的对他们进行鼓励,课后可以针对尖子生存在的问题进行专门的辅导,这种情感与教学的倾斜,只是局限的因材施教,并且对班级的其他学生造成了一种情感的失落,有可能会让他们更不喜欢这一门学科。教师不能民主公平的运用因材施教,很多老师认为,只有少数的学生需要课后的针对性辅导,如果对所有的学生都在统一上课后再进行因材施教就是对班级授课的一种全盘否定。

三、 对因材施教策略应用的的思考

因材施教作为一种教学艺术,从几千年前起就在教学实践中开始实施。在长久的教学实践中,教育工作者对因材施教这一教学策略也进行了不断的发展和改进,为其注入了许多的新鲜血液,当然同时在实践中也出现了许多的问题,这些都是需要引起我们的思考的。

1、 现行因材施教策略的实行

因材施教始于孔子的教学中的各因其材思想,后来在朱熹的总结下发展为因材施教的说法,就是根据个人差异进行教育教学,所谓“材”即是指学生的个性差异,教育教学中必须针对学生的个人特点和差异,从实际出发,有的放矢采取不同的途径,方式和方法来进行教学。

这一策略现在的普遍应用就是班级内学生自己组成学习小组来学习,这样的学习小组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来选择和自己有着相同的学习兴趣或者学习特点的同学来一起进行合作探究性学习。这一方法对语文学习来说也是有意义的,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按照自己对语文的兴趣可以分成不同的小组,比如喜欢中国古典文化的同学可以组在一起来分享交流自己的学习体验,喜欢阅读现代小说的同学可以在一起互相推荐喜欢的书目并且可以讨论,这样更加能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语文教学不是一蹴而就的,是经过长时间的积累来提高的,这样的学习小组可以使学生在自己的兴趣中慢慢对语文知识进行积累,进而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

在因材施教策略的实施中很多学校和老师都进行了有效的尝试,很多学校都开设了兴趣班,根据学生的兴趣可以让他们自己选择要上的兴趣班,培养学生的特长,使学生得到个性化的发展。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了解,对学生进行差异教学,教师在备课时,根据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来进行课堂设计,使课堂带有教师的个人风格和特点,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课堂上自主的学习,可以让学生自己讨论,选择他们自己的学习方式。并且与家长进行及时的联系,全方位的了解学生,给家长一些教育指导,学校与家庭的相辅相成才能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

2、 对因材施教策略的建议

优化教育资源,小班教学是因材施教策略实行的保障。现在的大班额教学,要实行因材施教是比较困难的,教师的教学任务重,学生人数多且各有特点,教师没有办法对每一位学生进行针对性辅导,在一个班级里,注定会有学生成为牺牲品。所以把教育资源进行合理分配,进行小班教学,这样也能保障教学的质量,使学生能够各有所成。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多种不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或者特点来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比如,教师在准备一节新课时,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准备自己对这一课感兴趣的预习,或者查找有关资料让大家在课堂分享自己的想法,大家一起谈论,这样使学生充分的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学习便会变得生动而有趣,不再成为学生学习的痛苦。

小结

因材施教作为一种教育思想,不只在我国受欢迎在国外也是被普遍接受的,因材施教是教育发展的需要和最终目标,学生的个性得以发展,最终因“材”而使每一个学生达到自己最大潜能的发展。在现在还不能实行小班教学的条件下,因材施教该如何进行,并且涉及到各门学科中需要怎样实施对学生因材而施教,这些问题很多学者和教育工作者也已经做出了一些研究和实践,当然在实践中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些问题。关于因材施教的道路还任重而道远,需要每位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使我们的教育达到最优,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健康成长,成为我们所需要的各种人才。(作者单位:延安大学)

参考文献:

[1] 王霄. 试论因材施教在语文教学中的实现[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04).

[2] 卢宝祥. 谈谈当前因材施教的几个误区及其对策[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06).

[3] 吴全华. 义务教育学校重点班制度应该废止―兼析因材施教的误用及后果[J].教育科学研究,2010(10).

[4] 邱永新,杨松初. 因材施教 发展个性―贵港市县西小学培养特长生纪实[J].基础教育研究,1998.

[5] 简悦.因材施教与个性发展―浅谈分级滚动教学[J].广州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02).

[6] 郑造桓,吴晨.因材施教 自主学习 注重个性 全面发展―研究型大学培养道路之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5(01).

[7] 王红利,郭连锋.寓“因材施教”于现代教学的新思考[J].岱宗学刊,20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