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科研情报监测范文

科研情报监测范文

科研情报监测

科研情报监测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地震监测;预报系统;具体做法

中图分类号X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103-0138-02

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灾害的国家,受到地震独有的震源浅、强度大、分布广以及震灾重等特点的影响,人们的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在很多大地震中,由于事前没有做出任何对征兆的监测,因此,造成了较为严重的损失。经官方资料表明,重庆市正处于较频繁的地震带上,因此一旦发生地震,除了地震本身难以监测到以外最重要的还是缺少有效的监测机制、设备等。这就说明了我们在监测预报机制方面的工作还存在很大的不足,这就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

1简述地震监测预报系统

1.1现阶段我国地震监测预报系统发展的现状

作为最早开展地震观测的国家——中国,在新成立伊始就受到政府和领导的重视,经过五十余载的发展和努力,我国的地震监测预报系统有了很好的发展成果。首先、初步确立了现代化的观测网络。最近几年,地震监测网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其作为地震科学研究和预报实践的基础已被广泛的应用起来,全国范围内的国家、省、市三级管理网络化的地震监测网络共计3700多个。同时地震监测台网的数据不但为地震预报服务,还是国家进行基础观测数据信息的资源,确保了其他领域以及国防安全;其次、对地震预报系统实施了不断的深化和探讨。我国的地震事业是以监测预报为基础,科技为引领进行的一些列理论探讨和实践的。虽然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喜人的成果,但是在世界范围内,我国的地震预报依然处于探索阶段,还没有从科学上真正的掌握地震的发生规律及孕育过程。目前我国的主要预报方法就是依据长时间积累的观测资料以及地震实例为基础进行经验性的预报,但这种预报明显的存在着局限性。

1.2地震监测预报系统的原则

首先,夯实基础。在进行监测预报时要坚持对地震台网进行完善的布局规划,加强台网运行的建设与管理,提高公共服务的能力以及丰富地震观测产品,夯实地震预报和科学研究的观测基础为原则,循序渐进的开展工作;其次,将长期、中期、短期相结合好。要通过多种渠道发展长中短临的地震预报,必须要逐步的完善长期预报的科学性,中期预报的有效性以及确保短临预报要有所突破,做好震后救灾服务以及震后趋势判定为地震应急的工作;第三,开放交流与合作。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敞开国门,不断的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科技成果,通过地震监测预报理论和方法上的交流合作,对一些新技术新方法要积极的推广并应用起来;第四,研究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这里要重视监测、预报、科研以及实验相结合,敢于实践,努力创新,从而完善风险决策机制,在地震预报中发挥减灾的重要作用。第五、实施科学的管理办法。认真贯彻落实防震减灾方法,对各种规章制度要加以完善,实行创新机制,加强领导的组织作用以及各种保障政策。

2 具体的地震监测工作

在地震多发地区,做好地震预测报警工作是降低地震灾害损失的重要手段,因此在现代防震减灾工作中应特别强调一下两点,以便更好的实施地震预测报警工作。

2.1对地震情况要开展严密的监视工作

在科学网络技术飞跃发展的今天,为我们深入开展地震情况监视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因此我们必须在原有的基础上,对高新技术进行不断的吸收和引进,有效的发展先进的震情监测方法及手段,从而实现更有效的监视地震态势的目的。

2.2对震情跟踪工作要合理安排

只有通过对震情跟踪工作机制进行不断的创新、不断的探索,才能建立更加科学更加完善的工作机制,同时这也是有效实现减灾的地震预测举措。对地震的震情分析和判断是实现地震预测的关键环节,同时强化震情会商制度,持续发展震情分析判断方法和手段,最终实现物理地震预测的转变。

3 有效提高地震监测预报的措施

3.1通过对监测网的建设与应用,实现网路结构的建立

以地震带的分布情况为基础,在易发地带设立固定台网和流动台网,在利用部级地震台网同地域级地震台网之间的互补衔接,从而形成一个对任何地震带的地震活动进行监测的地震台网。将数据处理中心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以便实现全球、国家、区域和地方的台网资源共享,充分的提高对数据处理的精度。利用现代化的科学手段,实现遥测台网形成网络互联,从而实现对因尺度不大而监测不到网边的情况发生。

3.2努力加强服务机制的设立

对于那些处在活跃地带的板块,要进行重点布防,提高地震监测队伍的使命感,做到爱岗敬业,确保在工作期间能够高度集中,认真观测,分析,做到有情况发生时能够第一时间作出预报,第一时间分析。对于监测设备要时刻确保其齐全性,在我国人口密集的地区一般都是安全地带,在那些高发地带也是人烟稀少,所以有些监测结构就放松了对设备的检验工作,很多设备都出现了陈旧老化的现象,工作人员也缺乏必要的知识,也不将工作放在心上等等,但是自然的变化是无常的,一旦人口密集地带发生了地震,那就是灾难性的。因此必须及时的更新监测设备,采用最先进的监测方法,确保地震监测服务机制的健全。

3.3建立完善的网络体系并加强科学预报体系的建设

依据地震监测预报的经验而谈,必须以中外结合、上下结合、点面结合为工作原则,采取由远及近、由粗到精的方法,建立行之有效的全国性地震监测预报网络体系。对各种数据进行科学的分析,一旦发现有地震征兆时第一时间进行上报。最近几年我国也发生了几次较大震级的地震,给我国带来了不小的经济损失及人员伤亡,因此我国必须对防震减灾法进行修改,使其在社会现实中发挥出其作用。全国各级相关部门必须相互配合,协调工作,确保信息传递的畅通。同时,在思想观念上一定要确立出现情况就上报,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上级主管也要对上报的信息进行分析,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负责。

4 结论

我国在地震监测上的基础还较弱,预报水平还较低,地震中引入科学的力量还不都,这都是我国现在勉励的最大问题,只有对地震监测预报系统进行不断的研究,不断的创新,才能做好预报机制,最大限度的降低因地震带来的损失。

参考文献

科研情报监测范文第2篇

关键词:地震;监测预报;防震减灾;体系建设;综合能力

1.地震监测预报的现状及水平

1.1我国地震监测预报的现状

地震监测预报作为防震减灾的基础,一直以来都是地震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我国地震研究工作通过多年来的艰辛探索与实践,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随着“十五”、“十一五”基本建设项目的实施建成,地震监测预报工作体系的建设正大幅度地向纵深发展。

21世纪,党和政府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国家经济与社会得到迅速发展,这对我国现在的防震减灾工作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一系列防震减灾的问题也凸现出来,地震监测预报也不断出现新情况及新问题。

1.2我国地震监测预报的水平

地震监测的目的是实现对有显著影响和具有破坏性的地震进行速报,积累地震孕育过程中的地球介质及各种物理场变化的连续、完整和可靠的资料,为地震的预测预报和各项地震科学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地震监测预报是减轻地震灾害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在整个国际上,由于地震的孕育过程的极端复杂性,地震预报仍处于探索阶段。我们目前的预报方法主要仍是根据多年积累的大量观测资料和震例而做出的统计性和经验性预报,这种预报不可避免地带有很大的局限性。现在我们做出的对较大时间尺度内的中长期地震预报,已有一定的可信度,但对短临预报的成功概率还相对较低。

2.如何开展地震监测工作

地震预测预警是减少地震灾害损失和影响的重要手段,现代防震减灾安全观特别强调要关注地震预测预警工作。

首先要关注震情监视工作,空间对地观测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的飞跃发展,为我们深入开展震情监视工作展示了更广阔的前景。我们必须不断吸收和引进高新技术,发展先进的震情监测手段和方法,更有效地监视地震动态。

其次,要正确安排部署震情跟踪工作,这是实现有减灾实效地震预测的关键举措。必须通过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建立和完善更科学合理的震情跟踪工作机制。进而,要抓好震情分析和判断工作,这是实现地震预测的重要环节。通过强化震情会商制度,不断发展震情分析判断的方法和手段,逐步实现地震预测由经验预测向物理预测的转变。最后,还要抓好地震预警工作。

3.如何推进地震监测体系的建设

3.1提高监测预报水平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地震科技进步使防震减灾事业有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建设起一个观测手段科学、技术先进、密度适当的地震监测技术系统,对信息的采集、传输、处理、共享数字化,对区域地震科技力量有效整合。

在实际工作中首先要扎实做好地震监测,确保监测资料的准确、完整、可靠性,加强震情的综合分析与跟踪工作;其次要不断提高地震监测资料分析与处理水平,不断提高地震预测、预警能力;第三要加密监测网点建设,实施监测台网结构布局的合理性调整,依托现代科学信息技术,建设地震立体观测系统和预测预警系统,全面提升地震监测能力。第四要依法保护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地震监测设施是地震监测预报的基础,当破坏性地震发生时,地震监测设备可以最快的速度测定出震中和震级,政府部门根据准确数据就能在最短的时间里派出救援人员和救援物资到达确切地点进行抗震救灾,使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

3.2加强防震减灾综合能力

应急能力是防震减灾工作和地震应急工作效果的综合反映。应急能力差会造成救援队伍和救援物资不能在最快时间里到达灾区,延误救援时间,从而造成人员和财产重大损失。

在工作中,应在震情监测预报和加强震害防御的基础上,根据地震环境和防震减灾工作的特点,制订综合防御地震灾害的地震应急预案。预案一要突出以防为主的指导思想,强调把震后消极被动的等待救灾思想转变为震前积极主动的综合防御,做到把一切工作做在地震没有发生时,化大灾为小灾,变被动为主动,投入较小的人力、物力、财力,把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二要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与实际相结合,科学求证,正确客观地分析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和其他一般地区、地震环境形势变化和物质经济条件、行政决策职能和科技等因素之间的关系,使对策方案真正达到最大的减轻地震灾害的目的。三要有较强的操作性和实用性,把政府部门在防震减灾工作中的指挥和协调作用、减轻地震灾害的操作规程进行详细明确的分工和规定,使工作有序进行。

3.3在地震监测预报体系建设中坚持科学发展观

今后的地震预测工作,是从协同观点出发,多层面地统筹考虑地震监测体系的建设,实现基础研究与实际地震监测工作的结合与进步,在已有采集的信息数据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并同时反过来用于指导地震探索实践。

地震监测预报体系建设应该坚持科学发展观,重点着力改善地震监测设施及地震预测分析处理、追踪的软硬件环境,加强对地震监测预报发展战略的研究,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地震监测预报工作机制。

地震监测预报是建立防震减灾三大工作体系的基础,应作为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战略基点和中心环节来抓。特别是监测预报的关键环节:监测技术的发展、监测台网布局的结构调整、地震预报理论及方法的研究等更要给予以高度的重视。坚持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在突出重点的基础上,促进各项工作的和谐发展,扎扎实实地推进防震减灾工作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为社会经济建设提供科学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张国民.地震预报回顾与展望[J].国际地震动态,2005

科研情报监测范文第3篇

【关键词】恶劣气象;监测;预警预报;设计

【 abstract 】 in recent years, high winds, rain, snow, sandstorm, such as bad weather, to our country economy brought immeasurable losses, hindere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ociety, seriously affected the normal life of our people. Establish accurate severe weather monitoring and early warning forecast system can effectively avoid bad weather negative impact on industrial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living.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design of our country in severe weather monitoring and early warning forecast system in the process of the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some views on its existing problems and solutions.

【 key words 】 the bad weather; Monitoring; Early warning forecast; design

中图分类号:P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1.前言

健全恶劣气象监测预警预报系统是当今社会安全建设急需解决的难题,突发性恶劣气象给我国的社会发展、经济建设、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损失,严重减缓了我国社会建设、经济发展的步伐。目前,提高恶劣气象监测预警预报系统的设计水平是我国亟待解决的重大科研课题。

2.国内恶劣气象监测预警预报系统的设计研究现状

我国对于恶劣气象监测预警预报系统的研究起步较晚,与国际先进的技术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但是我国目前已经加大的恶劣气象监测预警预报系统的研发力度。当前我国,恶劣气象监测预警预报系统设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2.1 缺乏先进、科学的理论指导

如今,我国还没有建立一套完善的、科学地恶劣气象监测预警预报系统的理论体系,在气象监测的地域性、时效性、精确性等方面的研究还没有达到我国现在社会建设、经济发展的要求。科学的理论体系的缺乏,制约着我国恶劣气象监测预警预报系统的设计、研究发展。

2.2 传感借点不足

恶劣气象监测预警预报系统主要靠分布在各个地域的传感节点来收集该地域的气象信息。传感节点的缺少,使恶劣气象监测预警预报系统缺乏精确性、系统性,不能够对一些偏远地区的气象状况进行及时的、精确的预警预报。

2.3监测资料不足

恶劣气象监测预警预报系统的运行主要依赖完备的数据库。地面遥控监测、卫星遥感数据数据库的信息资源不能详细的表达各地域的气象信息,如缺乏人工工程,地域植被覆盖率,历史气象等方面的数据,这些数据的缺失,严重影响了对恶劣气象的预警预报工作的精确度。

3.恶劣气象监测预警预报系统的基本结构

信息采集系统、监测系统、决策系统、信息这四个子系统组成了恶劣气象监测预警预报。恶劣气象监测预警预报系统通过GPS、无线传感技术,将各地域的安全隐患,与该地域实时的气象资料有机的结合起来,对各地域的气象信息进行有效的采集、更新,借助空间气象自动识别系统以及气象预报模型准确的鉴别气象预警区域,并在网络技术的帮助下及时的向气象监管部门发出预警报告。使各级政府部门能及时掌握恶劣气象信息,并按照应急预案,采取正确的措施来减少、甚者避免恶劣天气带来的损失。

4.如何提高恶劣气象监测预警预报系统的设计水平

为了使恶劣气象监测预警预报系统研发、维护,更加快速、方便、精确、有序,提高恶劣气象监测预警预报系统的监测水平应进行以下几个方面:

4.1建立时效性强、信息量丰富的数据库

充分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建立宏观性好、时效性强、信息量丰富的恶劣气象监测数据库。加大对恶劣气象形成机理,预警预报理论和模型的研究力度,结合不同地域不同时期发生恶劣气象发生原因,建立科学性强的预报预警模型。

完善恶劣气象监测预警预报数据管理系统,为恶劣气象的预警预报工作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4.2加强预警预报系统的技术应用

恶劣气象监测预警预报系统将应用于我国航天、公路交通、农业各个方面,将预警预报系统与各行业发展紧密结合,在各方面应用过程中不断完善、提高恶劣气象监测预警预报的设计水平[1]。

依托气象观测站和气象监测站,通过多普勒天气雷达、气象卫星云图、以及WCF技术,实时收集交通路线能见度、温度、降雨降雪量,借助监测预警和预报模型,建立权责明晰、多方参与的公路交通气象监测系统、信息服务和运营管理模式,做好现有公路沿线气象观测站、气象监测站的升级和改造工作[2]。广电、通信等部门协调并提高恶劣气象监测预警、预报系统的设计水平,及时的预警、预报公路沿线的气象信息。

4.3对各种恶劣气象的进行数值模拟

通过寻找物理过程与动力过程之间的微妙的平衡关系,结合不同地区地形、地势的资料,模拟出更接近真实情况的的气象变化情况,建立更加精确的恶劣气象预警和预报模型,进行科学地恶劣气象模拟试验。如利用MOS方法建立海雾的预报模型,利用WRF模式模拟新疆大风天气,利用MM5模式模拟地面大风的模拟试验。大尺度的数值模拟试验,对于如雷暴、雾霾、大风天气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是提高恶劣气象监测预警预报系统的设计水平的重要方法。

4.4科学运用无线传感技术

无线传感技术是建立在无线网络技术的基础上的更科学的进步,无线传感技术拥有成千,乃至上万的网络节点,节点分布密集,由具有无线通信能力的传感器和中转数据的基站组成。相比于传统的无线网络,无线传感工作环境比较恶劣,监测信息准确,扩展性大,功能强,施工简单,但存储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有限,且电源供应受到限制。因此,在提高建设恶劣气象监测预警预报技术水平的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地域的地域特征,根据目标区域内的环境性质合理、科学地运用无线传感技术。

5.恶劣气象监测预警预报系统技术的应用效果

在恶劣气象监测预警预报系统技术的应用过程中,预警、预报的目标区域的预警预报结果,将具有详细的、真实的文字和图像的分析报告,在确定恶劣气象在目标区域发生的情况下,预警、预报结果将及时的传达给相关部门,以便政府做出正确的,有效的预防措施,对于恶劣气象发生的级别、类型、区域、时间能够精确控制,同时预警预报系统的操作人员将拥有网外远程登录的权限,普通公众也能通过网络、广播、短信等方式查询保密级别不高的气象变化情况[3]。

6.结语

恶劣气象监测预警预报系统能够为政府的行政部门提供精确、详细的决策信息,提高恶劣气象监测预警预报系统的技术水平,有助于减少突发性恶劣气象对自然环境,社会发展带来的不良影响,减少经济损失,降低对人民的生命财产的危害。恶劣气象监测预警预报技术为政府行政提供了科学的、重要的决策资料。

【参考文献】

[1] 汤筠筠; 李长城; 马雪峰.基于热谱地图的京沈高速公路气象监测试验系统[J].公路,2010,(12):109-112.

科研情报监测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农业干旱;遥感;监测;研究进展

3 结束语

农业干旱监测是全球难题之一。但由于植物-土壤-水分系统本身的复杂性,增加了农业干旱遥感监测的难度,目前的农业遥感干旱监测的理论与方法,多是从土壤含水量进行旱情监测,部分模型在植被区无法适用,各模型的使用都是建立在一定假设条件之下,都有其时空使用局限性。为更好地监测农业干旱,可从以下几方面深入研究:(1)农业干旱指标对比时,尽量使用多时相正常年份历史数据,减少单时相极端值对监测结果影响。(2)多种遥感监测方法结合,打破某一方法使用范围限制。比如可以在作物长势前期或裸土使用土壤热惯量法,在作物生长旺期,可以使用植被状态指数,温度状态指数温度植被指数等。(3)不同遥感数据源结合,弥补单一数据源弊端。如微波遥感和光学遥感结合进行农业干旱监测,利用微波遥感全天候全天时优势、光学遥感空间分辨率高优势,从而增加监测精度。(4)引入其他学科干旱监测方法或者构建遥感模型与其他学科模型相结合的多源数据综合模型。如采用数据同化方法、综合气象干旱模型和遥感干旱监测模型建立新指标,提高干旱监测准确度和精确度。

参考文献

[1]白淑英,徐永明.农业遥感[M].科学出版社,2013:175-182.

[2]王丽涛,王世新,周艺,等.旱情遥感监测研究进展与应用案例分析[J].遥感学报,2011,15(6):1315-1330.

[3]随学艳,王汝娟,姚慧敏,等.农业气象灾害遥感监测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14,30(17):284-288.

[4]赵英时,等.遥感应用分析原理与方法[M].科学出版社,2013:445.

[5]Tucker C paring SMMR and AVHRR data for Drought monitoring[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1989,10(10):127-138.

[6]杨涛,宫辉力,李小娟,等.土壤水分遥感监测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12,30(22):6264-6277.

[7]齐述华,王长耀,牛铮,等.利用NDVI时间序列数据分析植被长势对气候因子的响应[J].地理科学进展,2004,23(3):91-99.

[8]张清,周可法,赵庆展,等.区域土壤水分遥感反演方法研究[J].新疆地质,2008,26(1):107-117.

[9]Price J C. Thermal inertia mapping: A new view of the Earth[J].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1977,82(18):2582-2590.

[10]吴黎,张有智,解文欢,等.改进的表观热惯量法反演土壤含水量[J].国土资源遥感,2013,25(1):44-49.

[11]Idso S B,Jackson R D,Pinter P J,et al.Normalizing the stress-degree-day parameter for environmental variability[J].Agricultural Meteorology,1981,24(1):45-55.

[12]Jackson R D,Kustas W P,Choudhury B J.A reexamination of the crop water stress index[J].Irrigation Science,1988,9(4):309-317.

[13]刘安麟,李星敏,何延波,等.作物缺水指数法的简化及在干旱遥感监测中的应用[J].应用生态学报,2004,15(2):210-214.

[14]Kogan F N.Application of Vegetation index and brightness temperature for drought detection[J].Advances in space Research,1995,15(11):91-100.

[15]Mcvicar T R,Jupp D L B.The current and potential operational uses of remote sensing to aid decisions on Drought Exceptional Circumstances in Australia:a review[J].Agricultural Systems,1998,57(3):399-468.

[16]韩丽娟,王鹏新,王锦地,等.植被指数-地表温度构成的特征空间研究[J].中国科学:D辑,2005,35(4):371-377.

[17]Moran M S,Clarke T R,Inoue Y,et al.Estimating crop water deficit using the relation between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and spectral vegetation index[J].Remote Sensing of Enviroment,1994,49(3):246-263.

[18]齐述华,张源沛,牛铮,等.水分亏缺指数在全国干旱遥感监测中的应用研究[J].土壤学报,2005,42(3):367-372.

[19]王鹏新,龚健雅,李小文.条件植被温度指数及其在干旱监测中的应用[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1,26(5):412-418.

[20]王鹏新,孙威. 条件植被温度指数干旱监测方法的研究与应用[J].科技导报,2006,24(4):56-58.

[21]Sandholt I,Rasmussen K,Andersen J.A simple interpretation of the surface temperature/vegetation index space for assessment of surface moisture status[J].Remote Sensing of Enviroment,2002,79(2-3):213-224.

科研情报监测范文第5篇

关键词基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

药品是用来预防、诊断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功能并规定有适应症,用法和用量的物质。但药品也存在危害人体健康的一面——药品不良反应。

1、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的紧迫性

为减少或避免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必须对各种药物的不良反应有明确的认识,但这需要一段较长时间,尤其是新药在上市前不可能全部完成这项工作。大量事实说明,建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制度十分重要,因为经过数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观察与汇总所形成的具有一定参数、基数规模的档案,对于有关机构综合分析这种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波及范围,以及危害程度具有重要的决策意义。

2、某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工作的调查研究

2.1调查方法高校药学专业和临床医学专业高年级学生查阅当地相关资料,到各个医疗卫生单位实地调查研究。并以该市医疗卫生单位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工作为研究对象,对获取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

2.2调查结果某市处于长江三角洲南翼,一个重点开发开放城市。市级定点医疗机构有市人民及其市级专科医院共6家。此外,乡镇及街道定点医疗卫生机构12所。

2.2.1市药品监督管理局2007年上半年公布的有效不良反应报告表633例分析从上报的633份ADR报告来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常用药物特别是抗菌药物、中成药的注射剂引起的不良反应比例最高,占45.7%,而片剂和胶囊剂等口服剂型在报告中所占比例仅为10%左右。

2.2.2某市人民医院药物不良反应监测情况市人民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急救、预防、保健于一体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是目前该市医疗设备、整体规模最好的一家医院,又是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制度的具体实施单位,自从成立药品不良反应安全监测网以来,各科的科主任、护士长为监测网成员,药剂科和临床药学研究室共同承担日常的具体工作,负责药品不良反应收集,药事宣传,临床查房,开展临床合理用药指导,血液浓度及不良反应监测,出版《药讯》季刊。

2.2.3其他医疗卫生机构药物不良反应监测情况市级专科医院没有专职的临床药师,也没有设置专门的临床药学室,但有兼职人员。按照上级部门规定,由医生登记已发生的不良反应,然后由兼职药师统计、上报。调查发现乡镇医院以下的卫生室、站、所,规模小,医护人员少,对不良反应也了解,但一般不注意。特别是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街道(乡镇)卫生院平均每年1-2例,而村卫生室、个体诊所不良反应报告率极低,有的甚至没有报告。

2.3结果分析市人民领导重视,相关科室、临床药师、医生、护士能较好地参与到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报告工作之中。其实,全国70%的农民生活在基层,药品在基层农民中使用的数量是巨大的,理所当然产生的不良反应也就非常多。基层医院是发现和监测不良反应的主要场所,也是不良反应报告的主要来源。但是我们不难看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ADR报告意识较弱、报表数量极低,有的甚至是零报告,与真实的ADR发生率严重不符,除外新药的原因之外,还与一些错误的思想观念有关。如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因害怕影响药品的销售量和企业形象而不敢做出正确的报告;医院医生因害怕被认定为医疗事故,承担责任也不及时上报。此外,还与广大基层群众文化水平低,普遍相信中药等有关。

3、干预措施

在调研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而且,在调研的基础上也提出了一些干预措施: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市人民医院的引领作用;二是要大力加强有关药品不良反应的宣传;三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必须加强对药品不良反应进行监测的工作力度。通过这些措施期待基层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报告工作有进一步改善。

参考文献

[1]吴春福.药学概论[M].北京: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

[2]周文颖等.药物安全不良反应及其监测[J].医学与,2006,27(6):27-29.

科研情报监测范文第6篇

关键词:地震监测预报监测手段观测环境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P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近年来,全球地震频发,一次次的地震显示出大自然对人类的喜怒无常和不可捉摸。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牵动着人们敏感而脆弱的的神经。经过中国地震科技工作者不懈的努力,我国的地震预测研究在观测、实验、理论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工作,通过对大地震震例研究,提出了以前兆分析为基础的预报新思路,并对一些特定类型的地震,做出了若干成功的预测预报,在地震预测预报方面居国际领先地位。

据统计,1949年—2005年止,中国地震灾害造成27.8万人死亡,民房毁坏约1100万间,直接经济损失超过420亿元。我国地震死亡人数约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一半,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造成了巨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的7.1级地震使得社会公众对地震这一严重的自然灾害给予了空前的关注,也对地震预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地震监测预报的作用

1.1实现有显著影响和具有破坏性地震的速报,积累地震孕育过程中的地球介质及各种物理场变化的连续、完整和可靠的资料,为地震的预测预报和各项地震科学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1.2进一步加强地震监测预报体系建设,持续推进地震监测预报科技进步,坚持科学发展观,是实现新时期防震减灾目标的重要保障。地震监测预报是减轻地震灾害的重要手段之一,一次成功的地震预报可以大大减轻人员的伤亡和财产的损失。

1.3能够对某些类型的地震作出一定程度的预报,经过统计分析,用比较严格的三要素标准来衡量年度预报的报准率约30%,若把时间尺度略放长一些,把发生在圈定的区域边缘的地震计算在内,则报准率可接近60%。

2 地震监测预报工作的理论基础

2.1受我国的震情和国情决定,在地震监测预报工作中我们既不能像发达国家那样,把防震减灾的重点放在建筑物的设防上,也不能像一些经济欠发达国家那样,把防震减灾的重点放在震后的紧急救援上。

2.2根据我国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分布广、震源浅、灾害重的实际,必须坚持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坚持开展地震预报工作。

2.3以预报破坏性地震为目标,进一步深化地震预测预报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结合各自实际,强化监测、预报和科研的结合,提高震情跟踪监视和分析会商的科学水平。

2.4地震预测预报工作思路和工作程序按照“长、中、短、临”渐进式,科学部署,合理安排每个阶段的观测、研究和震情监视工作,充分发挥各级地震工作机构和地震群测群防网络在地震短临预报工作中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利用各方面的研究成果,全面提高地震预测预报水平。

3 地震预报的常用前兆手段

自唐山大地震之后,我国陆续归纳并在中国地震系统广泛得到应用的地震前兆手段有如下几十种,如地下水、地电、地磁、地光、地声、水化学、放射性、地温、降水、旱震、气象云图、电离层、九大行星运行规律、磁暴、次声波、地应力、地形变、地倾斜、地裂缝、电磁波、动物异常、植物异常等等。这些方法在地震的临震信息监测及预报方面都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3.1地应力测量。由于地震发生前会引起地壳的应力变化,因此,常利用钻孔变形应力计,或者体积式应变计探明地壳中各点应力状态,根据应力的变化预测震中位置。

3.2利用氡气前兆。大震前调整单元或调整场上的快速变形引起地层变动进而使氡气含量发生变化从而形成氡气突跳,但是因氡气变化是没有方向的,所以很难预测出地震的震中位置。

3.3自然电场。自然电场地震前兆是由于震源地方微裂和预滑产生的电场,或是调整单元流移产生的过滤电势。

3.4次声波。用次声波传感器及记录仪组成的次声波观测系统,记录电压信号,次声波具有衰减小、传播远的优点,因而世界范围内7级以上地震在一般情况下震前能观测次声波信号异常。

3.5动物异常。震前许多动物会出现异常行为,利用许多动物的异常行为来预报地震。

3.6卫星热红外遥感法。利用卫星遥感技术探测地表和底层大气温度变化进行地震预测。但是,卫星热红外遥感资料在地震预测应用研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所以利用这种方法预测地震仍然处于积累资料和实验预测的探索阶段。

3.7磁暴二倍法。磁暴是由于太阳上的黑子群或耀斑等所产生的强大电磁辐射或微粒辐射引起的全球性的磁扰动。数据表明通过几百次地震与磁暴组合分析结果,磁暴强度越大,对应地震越多,震级越大。这种方法已被用于多次地震预测,是一种有效的地震预报手段。

4 强化地震监测预报工作的对策及措施

4.1切实保证地震监测工作所需经费,把防震减灾工作放在重要位置,打牢地震监测工作基础;扎实做好地震监测工作,确保监测资料的准确、完整、可靠;加强震情的综合分析和跟踪,及时分析会商,捕捉地震前兆信息,提高监测预报水平;加强地震宏观观测工作,充分发挥群测群防在地震短临预报,灾情信息速报中的重要作用。

4.2要在保证地震监测信息连续、准确、及时、可靠的条件下,加密城市和广大农村监测网点建设,实施监测台网结构布局的战略性调整;依托现代科学信息技术,建设地震立体观测系统和预测预警系统,全面提升地震监测能力,从而不断提高地震监测资料分析与处理水平,提高地震预测、预警能力。

4.3依法保护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地震监测设施是地震监测预报的基础,当破坏性地震发生时,地震监测设备可以最快的速度测定出震中和震级,政府部门根据准确数据就能在最短的时间里派出救援人员和救援物资到达确切地点进行抗震救灾,使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救灾期间,还有大量的余震发生,监测设施可将余震的数量、震级的大小、发生间隔的时间记录下来,专家根据记录的情况判断大震的性质及余震能量释放的情况,从而进一步判断是否会再发生强震,政府才能够根据判断的结果进一步采取措施。

4.4进行台站优化调整,才能提高监测产出资料质量。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乡村城镇化的进程不断加快,现有部分地震监测台站的监测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扰,直接影响着地震监测设施的正常工作。同时,新型高精度监测仪器又对原有的监测台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真正满足构造运动监测或地震监测的基本条件,确保地震监测设施每天、每时、每分甚至每秒正常有效地运转,产出连续、完整、准确、可靠的监测数据资料,为地震预测预报和各项地震科学研究服务。

4.5建立健全地震宏观测报网、地震灾情速报网、地震知识宣传网建设,充分发挥群测群防在地震短临预报、灾情信息报告和普及地震知识中的重要作用。要有经费投入,稳定群测群防队伍,确定并保障地震群测群防员岗位津贴的标准和发放,完善群测群防网络建设并发挥作用。要坚持专群结合、社会参与、优势互补的原则,健全地震群测群防工作体系,规范地震群测群防工作规程,提高地震群测群防工作效能。

4.6加大人才的培养力度,鼓励支持年轻人员进修或进一步深造,逐步引进对口专业人才。同时,切实加强地震监测人员的思想教育工作,切实提高从业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以义不容辞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做好地震监测工作,不断提高地震监测质量。

5 结束语

总而言之,只有切实建立健全地震监测预报工作体系,把地震监测预报这个基础工作做好,实现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和应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建设的全面协调发展,实现有重点的全面防御和全方位的综合管理,形成全社会共同抗御地震灾害的局面,才能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损失,保障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科研情报监测范文第7篇

关键词:事业单位 科研管理 对策

科研项目管理是指课题从项目申请、立项论证、组织实施、检查评估、验收鉴定、成果申报、科技推广、档案入卷的全程管理。[1]其目的是使科研项目实行制度化和科学化的管理,保证科研计划圆满完成,出成果、出人才、出效益,提高竞争力。质监系统共有7个直属专业技术机构,这些机构大多以科研研究为主,科研项目管理是其进行科研研究的主要路径。而T机构又是质监系统直属事业单位近年来发展的典型代表,因此,研究T机构的科研项目管理过程,可深入探究质监系统事业单位科研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深层次原因。

一、质监事业单位科研项目管理现状

(一)注重科研项目平台建设

近年来,为提升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质监事业单位首先是突出抓好机制创新和项目管理创新。先后出台了《科研项目管理办法》和《科 技贡献奖励办法》,建立了明确的奖励机制,有效调动全体员工从事科技工作的积极性。建立了“全方位跟踪”的科研项目管理新模式,实现了项目储备、申报、立项、研发、应用各环节的有序衔接。逐步构建了“统一管理、密切配合、协调互动、上下衔接”的科研工作新机制。为做好科研基础工作,设立了“院自立项目”并定位为储备项目,按科技含量、工作难度等区分为大、中、小型项目,给予分类指导坚持“储备一批、申报一批、研发一批”, 鼓励技术人员在院自立项目的基础上申报更高级别的科研项目。其次,加强实验室建设。为了给科研工作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和环境,T机构于2010年系统建成材料科学、化学分析、无损检测及机械电子四大类共26个重点实验室,大、中型仪器设备40多台套。此外,充分开展对外合作交流。T机构根据自主创新研发的实际需求,分别与省内外高校、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标准化研究所、计算技术研究所等科研机构,以及中国移动有限公司公司等大型企业合作开展科技研发共20项,建立了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形成了一支由院技术人员、外聘专家顾问组成的科技开发队伍,切实提高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工程检测研究的实力和水平。

(二)注重应用新技术应用与成果转化

科研成果的转化直接关系到质监直属事业单位的技术水平,为此,近几年来,T机构始终坚持把新技术应用及成果转化与核心能力建设放在发展重要的位置。先后成立了29个“专业小组”,在涡流检测、相控阵检测技术、声发射检测等16个“高、新、尖”的检验检测方面形成专项能力,并在其中的涡流检测、相控阵检测技术、声发射检测、埋地管道检测、导波检测技术、TOFD检测技术、磁记忆检测技术、起重机械寿命评估等8个检验检测能力和方法上形成较强优势。在总结前几年科研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为加快新技术应用与成果转化速度,2012年T机构还成立了高新技术研究所,重点将与核心能力建设有关的新技术应用、成果转化、及解决现场检验技术难题的项目作为科技攻关的重点,加大核心的能力提升的力度。

(三)注重产品研发和技术服务市场的开拓

为实现科研成果产品化与产业化的工作目标,着力培育特色技术产业,T机构坚持产品研发的公益性与提升发展形象相结合。2007年以来,以开发既有公益性质又有市场需求的应急救援指挥车、特种设备综合检测车等产品为重点。坚持技术创新与服务民生相结合,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电梯远程安全信息化监控的技术,研发了“电梯故障无线报警安抚和安全知识宣传系统”。此外,还坚持成果推广应用创新与开拓技术服务市场相结合。如应用超声波相控阵检测技术和方法对钢结构产品非常规焊缝进行质量检测;应用现有的压力管道安全检验技术和基于风险检测分析评价技术,对水电站压力钢管进行风险评估等,为培育新兴的检测市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质监事业单位科研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

科研项目是一项探索性的工作,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对专业知识依赖性高,同时,还具有不确定性及一定的风险性。正是基于科研项目的这些特点,笔者研究发现,质监事业单位在进行科研项目管理时,存在以下问题:

(一)科研项目立项评估的科学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目前,质监事业单位的科研项目立项评估实行两级评估制度,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缺乏一套完整、规范的操作标准和程序,这主要是由于管理部门简单地把科研项目管理理解为评审、立项、验收,只注重项目数量,而忽视项目质量,导致资源不能合理分配;其次,评估专家具体应承担什么责任也缺乏相关标准和规范。在立项时,评估专家一般由单位内专家与单位外专家组合构成,专家们享有权利,却没有承担起相应的责任,项目的科学性、合理性与否全凭当时所下的定论,过后便不再承担任何责任。

(二)未能对资金的经费预算、使用情况进行有效监控

质监事业单位对科研项目经费的使用虽然有一套标准,但更多的是体现在报销环节上。在项目运行过程中的资金使用情况,项目的进度,阶段性成果把控不严。其原因在于,质监系统专业技术机构众多,科研项目繁多,一个个项目的跟踪需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执行起来有诸多困难,科项计划与进度脱节,导致管理部门对科研资金的动态监控难以执行,对整个科研项目的进展情况也只能通过定期汇报会来进行监控。

(三)缺乏的有效的项目申请竞争机制

这主要体现在:一是项目的申请与具体执行承担未能有效分开。在项目申请过程中,为借用专家的权威或高层管理者的权势,许多项目更愿意让“专家”、“领导”挂帅,而项目立项评估时,也会受此影响,忽视项目具体执行者的资历、经验、能力等因素;二是“公开征集”与“定向征集”没有结合,不能充分发挥科研人员的优势。一般在项目申请过程中,更多的是公开征集,而非定向征集,科研项目缺乏领域预研,未能摸清该领域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技术发展趋势等,导致科技攻关方向杂乱无章,不能朝着同一方向钻研;三是工作研究不够规范。科研项目借助外协的力量成了一种潮流,申请者为单位员工,具体的研究工作更多的是高校等科研院所。不可否认,与外部机构的联合研发,可以在短时间内增强科技实力,提高科研效率,但当大部分的科研项目都由外部科研机构执行时,科研项目的针对性、成果转化的可操作性却大大降低了。

(四)缺乏相应激励机制与环境,员工参与科研积极性不高

科员人员不同于一般的脑力劳动者,其研究前景具有未知性,需相对稳定的科研时间与相对宽松的环境。然而,目前大部分的科研人员均是一线员工,一线员工既要承担本职工作,又要从事科研工作,两者难以兼顾,疲于应付。在一项“你愿意从事科研工作”的调查中,仅约35%的人选择同意,具体见图1。

图1:从事科研工作的意愿调查

此外,用人机制及科技评价机制也导致了科研人员缺乏团队意识。朱兆斌(2006)用人和科技评价机制存在不科学因素,决定了科研人员在项目申报、、成果报奖等方面宁为鸡头,不为凤尾,缺乏团队意识。[2]

三、对策

(一)建立科学的科研立项评估机制

科项立项评估是进行科研项目管理的第一关,要建立科学的科研立项评估机制,需进行科研项目立项前的前瞻性预见。通过运用德尔菲法、情景分析法、技术路线图法、文献计量分析法及专利地图法等技术预见方法分析,科学地遴选出适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迫切需要的关键性技术和支撑。

其次,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科研项目立项评估指标体系。评估指标体系应包括科研项目的必要性,即科研项目需不需要做,可做可不做的项目应排除在外;科学性,科研项目应该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符合时间、空间的性质特点;可行性,即科研项目可落地,而不是天马行空;合理性,包括项目合乎法规,经费预算合理等;预期效用,即项目能产生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具体见图2

图2 科研项目评价指标体系

此外,采取适当的科研项目立项评估的方法与程序。质监系统事业单位科研项目管理存在的一个问题即缺乏科学、完整的科研立项评估方法与程序。可选用的方法有专家评估法、基本评估法、同行评估法、领域评估。各个方法均有其优缺点,各单位可视实际情况,结合具体项目采用相应的方法进行立项评估。

(二)建立科研项目管理平台,加强科研计划与进度的监控

刘永成等(2011)认为加强科研项目计划的执行情况监督共有4种方式,包括会议、书面汇报、口头报告、现场督察等。[3]但这些方法各有利弊,且均没有科研项目管理平台的方便、快捷。建立科研项目管理平台,促使科研项目实现信息化与标准化管理有诸多好处。对促进科研管理决策科学化,实现科研管理创校报,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等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首先,构建科研管理的信息化平台,可以促使质监系统专业技术机构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同时,还可改善科研管理的信息的处理过程。其次,建立 服务完善的科研网络平台。通过网络化的手段,服务于各种科研活动和科研辅助活动,建立一个向不同的用户提供不同的服务内容,从而在各类用户之间搭建起一个网络化的沟通、协作与管理平台。

(三)规范科研项目立项评估各相关主体职能,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

质监事业单位科研创新的主体是员工,而科研管理理念、机制、制度创新的主体是各级管理者,尤其是分管科研管理的领导。科研项目管理如何更科学,关键在于落实各级主体的责任与权利,建设良好的科研环境。科研管理部门首先要制定长期、中期、短期的科研计划,引导员工往事业发展的方向前进。同时,还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及时了解国家或行业的法律、法规、政策,并及时加以宣贯培训,尤其在涉及经费申请与报销方面。陈颖姣等(2010)认为在科研立项阶段,管理部门促成协作,组织协调重大项目的申请,以集中优势资源,提高中标率。[4]其次,要明确专家组或专业评估机构的责任与权利,建立项目评估负责制,改变以往光有权利,没有责任的现象。此外,应建立弹性的薪酬机制以适应参与科研的员工,将细分岗位与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培训、晋升等政策适当向这类员工倾斜,以激发其创造性及参与热情。

参考文献

[1]房卫东, 张为, 汤羿. 科研院所分支机构的科研项目管理模式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 2010年6月: 30-34

[2]朱兆斌. 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中值得注意的问题与对策.[J] 科学学研究.2006年12月: 512-514

[3]刘永成,毛兵. 军工单位科研项目管理若干问题探讨.[J] 中国航天(英文版). 2011年 9月:43-45

科研情报监测范文第8篇

摘要:通过对媒体舆情理论和实践应用的分析,探讨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新方式,阐发高校图书馆应回归社会、服务社会的理念。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3)01-0064-03

1媒体舆情理论研究

对媒体舆情的理论研究在国内呈现出起步晚、发展快、研究较分散的特点。笔者以“媒体舆情”为关键词在CNKI中进行模糊检索,从1980年至2011年,共检得相关学术文献407篇。这些文献平均分布发表于新闻类期刊、图情类期刊、计算机科学类期刊上。2010年是舆情监测分析井喷的一年,仅2010年至2011年,相关学术文献总量达到320篇,约占总检得数的78.62%。通过这些数据分析研究,可以看出,媒体舆情理论研究已初具规模。但通过精确检索,笔者发现专门研究“媒体舆情”的文章仅有四篇,这四篇不约而同都在讨论“图书馆”开展“媒体舆情”工作的相关研究,都发表在图情类期刊上。

1.1舆情和媒体舆情

笔者查得“舆情”一词最早的文献记录为二十四史《旧唐书》列传第一百二十七“冠岁名升于甲乙,壮年位列于公卿,趣向有闻,行藏可尚。朕采于群议,询彼舆情,有冀小康,遂登大用。殊不知漏卮难满,小器易盈,曾无报国之心,但作危邦之计,四居极位,一无可称。”在宋、明、清等朝,“舆情”已是较为常见的词汇,多用于朝堂之上,表“民众的意愿”的意思。

中国新闻研究中心认为舆情就是社情民意,是“指社会各阶层民众对社会存在和发展所持有的情绪、态度、看法、意见和行为倾向”。[1]现代意义上的舆情大致沿袭了“民情,民意”的概念,只是对于舆情的主体、舆情传播的范围有了更多的拓展。媒体舆情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概念。

广义的媒体指信息表示和传播的载体。从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来划分,可以得到如下结论:报纸、期刊为第一媒体,广播为第二媒体,电视为第三媒体,互联网为第四媒体,移动网络为第五媒体。其中第四、第五媒体属于新媒体范畴。根据实际情况以及技术层面的限制,笔者主要探讨的高校图书馆媒体舆情监测分析的主体对象――这里的“媒体”应为是以报纸、期刊为主的第一媒体和新媒体的中流砥柱第四媒体――互联网。

1.2媒体舆情的特征与影响

媒体舆情通过媒体,可以让民众及时、客观地了解中介性社会事项,并反映民众的意见和看法。它增强了社会透明度,调动了民众积极性,激发了他们参与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的热情,从而实现民众参政议政的民利。[2]

媒体舆情具有:传播途径广泛、内容多元泛化性强、触发随机交互实时等显著特点。

传播途径广泛是指媒体舆情可以在多个媒体中生成并互相影响,实现跨媒体的二次传播、三次传播。

内容多元、泛化性强是指媒体舆情以媒体为平台,涵盖社会各方面,内容丰富多元,讨论开放,容易出现泛而杂的特点。随着新闻或事件的发生,焦点极其容易转移。

触发随机交互实时则是指媒体舆情在微博时代依靠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在时效性上已经实现了最大化。每个参与者可以实时地参与媒体的讨论,就某一事件发表个人观点,媒体也可以根据参与者的反馈随时掌握舆情的动态。

基于以上几点特征,可以看出,媒体舆情的影响力之深远。要想把握社会脉搏,及时掌握指定人群对某一问题的态度,从而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政策,就必须紧紧依靠媒体舆情。在决策过程中,这一点显得尤为突出。可以说,舆情,尤其是媒体舆情,通过充分反映民意,反映大多数民众对某一个问题的看法,是科学决策的基本依据,是决策的第一要素[3]。

2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方式的变迁

媒体舆情监测分析这一新兴信息服务内容的前身可以追溯到图书馆的专题剪报服务、科技查新、科技定题等专题信息服务。与传统的专题剪报服务相比,媒体舆情监测分析除了对平面媒体的内容进行监测、统计、合并同类项之外,还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研判,得出结论,此外还可以根据用户要求对同一主题的不同媒体报道进行比对分析,得出面向决策的参考性意见。与科技查新、科技定题等专题信息服务相比,媒体舆情监测分析更重视动态分析,大多以周报、月报、季报、年报的方式向用户提供持续的数据采集和信息分析服务。

高校图书馆开展面向决策的媒体舆情监测分析及应用这一研究是有极大优势也是极具丰富的现实意义的。

第一,高校图书馆走向社会化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新的社会形势下,高校图书馆面临着新的挑战。高校图书馆应抓住机遇,拓宽自身的生存途径,努力提升在校园内外的话语权。国际图联(International Federationof Library Associations and Institution,IFLA)在其发表的一份关于学校图书馆的宣言(The School Libraryin Teaching and Learning for All)中强调,学校图书馆是地区性和全国性公共图书馆以及信息网络机构的重要合作者。[4]从国外的先进经验和教育部的文件看,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是图书馆服务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说,向社会开放并提供服务将是高校图书馆义不容辞的使命。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现实意义重大,不仅意味着社会资源的合理利用,也是社会财富、人才的再分配、再利用,对全民教育、终身教育等课题也都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第二,开展媒体舆情监测分析有利于提高馆藏资源的利用率,有利于发挥高校图书馆自身优势,是体现信息生产力重要作用的不二途径。我国高校图书馆数量众多,截止2009年年底,我国拥有普通高校图书馆2,305个[5],且大多数都有自己悠久的建馆历史,在长期的发展中已积累了宝贵的馆藏资源。此外,高校配有先进的信息服务系统和设备,以计算机、存储、网络、通信等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现代信息技术已在高校图书馆普及,实现了计算机管理,接入“中国教育科研计算机网”,并与国际互联网相连,与全球范围的信息网络接轨,检索与获取信息的能力得到空前提高。再次,高校图书馆则拥有专业化的信息管理人才。在长期服务教学科研的工作实践中,高校图书馆已培养和积累了一大批高素质的专业化人才,他们不仅在为本校教学科研服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具备了面向决策提供优质服务的能力。现实情况是,高校图书馆的优势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全国高校图书馆的文献利用率不足40%。

第三,高校图书馆开展媒体舆情监测分析研究大有可为,这一新兴复合式信息服务新内容的实行能收获较好的社会效益和一定的经济效益。

高校图书馆是高校中重要的科研单位,也是为广大读者提供文献保障、信息服务的资源中心。长期以来,高校图书馆的服务性与科研性,始终不能平衡发展。21世纪以来,随着WEB2.0等技术的日新月异,高校图书馆的服务性被一再强调,一再提升,然其科研性则在逐渐弱化,甚至丧失。统计显示,我国高校图书馆产出的科研论文数量虽有所增加,但论文质量却呈下滑趋势,课题立项较少,科研主题较雷同,缺乏创新意识。实际上,高校图书馆作为一支重要的科研力量是不可忽视的,要构建“教学科研型”图书馆,就要贯彻以教学科研促服务,以科研促发展的理念,并以此提升高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

3媒体舆情监测的实践探索

目前社会上的媒体舆情监测机构总体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是政府部门自身成立的舆情监测机构。这类机构因受到体制的限制,在投入上的不足显得尤为明显,同时,考虑到舆情监测分析的结果除了对政府是重要的参考资料外,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政府政策实施执行的检验和反馈。因此,由政府部门自身成立的舆情监测机构有一定的主观性,也有视角上的局限、职能上的局限。第二类是主流媒体设立的舆情监测机构,如人民网的舆情监测室等,这一类机构附属于某些主流媒体,主要为该媒体提供新闻背景、舆情监测等。通过几年的发展,人民网在这方面已经遥遥领先于国内其他媒体,打响了自己的口碑。第三类是软件公司和传统的市场调查公司成立的网络舆情监测机构,这类机构从数量上来说,是目前舆情分析的主体单位,但其侧重于对网络舆情的分析,大部分不涉及对平面媒体的舆情收集分析。第四类是高校或学术机构成立的网络舆情监测机构。总的来说,这些监测机构主要包括以下三个基本功能:一是媒体舆论信息采集。二是信息处理分析整理。三是信息服务与推送[6]。可以说,高校图书馆因其自身的特点具备了开展媒体舆情监测的可操作性,潜力无穷,颇具优势。

在图书馆媒体舆情监测分析这一领域中,在实践中领先的是上海图书馆与广州大学图书馆。两者都取得了较好的实际效果,体现在服务开展时间长、涉及范围广、体系构建完善、客户信息服务个性化时效性突出等多个方面。通过媒体舆情监测分析这一新兴的信息服务内容,图书馆的社会影响力、信息话语权获得了极大提升,效益显著。特别是广州大学图书馆。该馆从2002 年开始为地方政府提供媒体舆情信息服务,经过多年的发展,现已建成了较完整的媒体舆情信息服务平台,形成了以信息速递、信息汇编、舆情分析、专题数据库为代表的系列舆情信息产品,为广州市委、广州市人民政府、广东省公安厅、广州市档案局、广州市公安局、广州市政协等政府机构提供个性化的媒体舆情信息服务。为地方政府了解舆情、科学决策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获得用户的广泛好评[7]。

4结语

高校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理念起源于19世纪初的西方。19世纪初,美国一些著名的教育人士提出用大学的人才优势解决当地的实际问题,大学要为当地的经济建设服务。之后这一理念便被广泛传播。

20世纪,无论是硅谷模式,还是日本等国盛行的产学研联盟的模式在中国也推广了一段时间。但一方面中国人在思想上首先并没有彻底接受这种方式,很多学者一直认为校园理应是不染铜臭的地方;另一方面,中国高校中正在施行的产学研结合也颇有些画虎不成反类犬的味道。实际上,我国的高校、科研院所集聚了大量的资源,但是,成果转化率偏低,项目创新与市场需求未能有效对接。在已转化的一些项目里,大多是理科的研究,文科的成果往往乏人问津,一定程度上显得“重理轻文”。究其原因,还是对接的力度不够大,对接的思路不够广,对接的程序过于复杂。在高校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过程中,行政化干预过多地主导了参与者的思路。更多的地方人士是从经济效益的角度出发,哪些项目最赚钱、哪些项目最快出成果,就上马哪些项目。实际上,“孵化”的概念不仅在科技领域是非常重要的核心概念,在人文领域同样需要“孵化”,只要给人文项目足够的空间去发展去沉淀,一定会有熠熠闪光的成果出现。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舆情信息局.网络舆情信息工作理论与实务[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9:6.

[2]王来华.舆情研究概论――理论、方法和现实热点[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142.

[3]张克生.国家决策:机制与舆情[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66-74.

[4]王璐.大学图书馆向社会开放途径分析[J].图书馆学研究,2006(10):7.

[5]中国图书馆学会,国家图书馆.中国图书馆年鉴(2010)[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10:461.

科研情报监测范文第9篇

关键词:科技创新能力;区域;监测;指标体系

中图文献号:G322;F224 文献编码:A DOI:10.3969/j.issn1003-8256.2015.01.004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的迅猛发展,科技创新已成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和核心推动力,科技创新在我国经济稳定持续快速发展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科技创新能力的监测和评价主要是利用现有的科技、经济和社会统计基础数据,对科技创新活动进行动态监测和综合评价[1],反映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状况,找出差距和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从而为制定经济发展战略,进行宏观调控提供依据,实现经济、科技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在世界范围内,最早开始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的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其出版了《弗拉斯卡蒂系列手册》[7],随后又有很多机构针对不同的创新活动主体开展评价研究[8][9]10],例如《洛桑年鉴》[11]、《欧洲创新记分卡》[12][13]、《全球竞争力报告》[14]等从不同角度、不同评价体系研究各国的科技创新能力。目前,全国范围内关于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的研究也很多,有国家层面的《国家创新指数》[15]、《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也有区域层面的《中国区域创新报告》、各地市的创新能力报告[16-20]等,通过各种评价方法和理论基础,研究国家和区域创新系统的构成和形成机制,建立国家或区域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体系,对不同区域的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和分析。

通过文献调研,发现目前关于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的研究多是基于年度统计数据,而针对某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实时监测分析的研究则很少。本文从科技创新的构成要素入手,结合山东省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概况,设计山东省科技创新能力监测的指标体系,以监测山东省各地市的科技活动水平和科技促进经济发展状况,为提升全省科技创新能力提出建议。

1 山东省科技创新能力发展概况

山东省2014年地区GDP 59426.6亿元,比上年增长8.7%,继续保持全国第三的位置。全省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加快经济转变方式的主线,在科技、经济发展中取得重大成就。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3%,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上升到30.2%。

基于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近年来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数据分析,山东省综合创新能力连续五年全国排名第6位,科技投入带动经济增长的效果日益明显。大部分监测指标都处于全国中上游水平,但是政府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对教育的投资占GDP的比例两项关键指标仍然处于全国较低的水平;能耗、工业双废排量仍然较高,可持续发展和环保压力较大。从聚类分析的结果看,山东省属于创新能力较强的省份,而江苏、广东两省属于创新能力强的省份;根据迈克尔・波特的创新理论,山东省经济发展位于从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过渡的阶段[21],而江苏、浙江、广东三省已位于创新驱动的发展阶段。按照包容性创新能力的评价分析,山东省属于追赶型省份[22]。从全国来看,虽然山东省近年来加大科技投入力度,科技在社会、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山东省的科技创新体系还存在很多薄弱环节。因此,如何准确把握山东省科技创新能力,及时地测算各地市、各区域的科技创新能力,掌握全省的实际情况,对于山东省科技创新能力的整体提升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

2 山东省科技创新能力监测工作的意义

2.1 建立山东省科技创新能力监测制度是建设创新型省份的重要手段和有效保障

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是评价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的关键因素,科学的科技创新能力监测制度和指标体系的建立可以及时地掌握各地市的科技创新工作的实施情况,从而获取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掌握全省各区域的科技创新能力,为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的建设提供有效的科技保障。

2.2 建立山东省科技创新能力监测制度是优化科技资源配置的需要

建立科技创新能力的监测制度,可以及时有效地监测科技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和发展的优势,及时做出针对性改进,有利于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根据山东省定期监测的实时数据,分析不同区域的科技创新能力,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合理地分配资金、人才、技术等重要的科技资源,从而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提升全省科技水平。

2.3 建立山东省科技创新能力监测制度是实现科技、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需要

借助科技创新能力监测制度的建立,可以及时准确地把握各地市的科技活动状况以及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和重要作用。通过评价和监测指标的实时监测,有助于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地制定和调整扶持政策,将科技活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相结合,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优化;既可以利用科技提升劳动者的素质,又可以通过经济社会的进步反映科技发展的作用,从而实现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3 山东省科技创新能力监测指标体系设计

实施定期监测科技创新能力是寻找制约山东省科技创新能力发展瓶颈因素的有效途径,通过设定监测的指标体系分析研究山东省科技活动水平和科技促进经济发展的状况,对山东省科技创新能力进行常规性、制度性监测,对推动区域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有利的评价和指导。

3.1 监测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科技创新能力监测指标体系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指标构成的体系。因此,从综合评价方法和科技创新能力本身的特点出发,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考虑到统计和调查工作的实际情况,构建科技创新能力监测指标体系时,要遵循科学性、连续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

科学性:监测指标的设计要能科学、客观地反应各地市的科技创新环境、科技创新投入以及科技创新产出等实际情况。

连续性:监测指标的选择要遵循各指标在动态变化中的连续性,使得该指标无论是指标数据的取得,还是变化的趋势都具有连续性和可比性。

可操作性:监测指标的选择应注意资料的易得性,可通过现有资料简单加工获得,并且指标应容易量化,保证定量指标的可信度。

3.2 监测指标体系的构建

科技创新能力的形成是一个过程,它是科技创新主体在一定的科技创新环境下,利用一定的创新资源,通过投入科技创新活动所需的人力、财力将科学知识以知识或经济的方式产出,促进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从而提高区域的核心竞争力。科技创新能力的基本构成要素主要包括科技创新的主体、科技创新环境、科技创新资源和科技创新产出[23]。

本文从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来进行山东省科技创新能力监测指标的构建。考虑到一方面,科技创新主体主要包括政府、高校及科研院所、企业以及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等,其产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均通过科技创新环境或科技产出的形式反映区域科技创新;另一方面,高新技术产业作为反映一个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典型产业,本研究将高新技术产业作为山东省科技创新能力监测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遵循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监测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本研究设计了由科技创新环境、科技创新投入、科技创新产出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化相互联系的4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和20个三级指标构成的监测指标体系。具体指标如下表1所示。

表1 山东省科技创新能力监测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科技创新环境 人才环境 万人专业技术人员数(人/万人)

万人大专以上学历人数(人/万人)

市场环境 具有研发机构的规模以上企业数(个)

吸纳技术成果金额(万元)

科技创新投入 人才投入 万人R&D活动人员数(人/万人)

R&D活动人员占科技活动人员的比重(%)

财力投入 R&D经费投入强度(%)

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

科技创新产出 知识产出 万人就业人员发明专利申请数(项/万人)

万人就业人员发明专利授权数(项/万人)

万名R&D活动人员科技论文数(篇/万人)

经济产出 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

输出技术成交额(件)

高新技术产业化 高新技术企业 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家)

高新技术企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例(%)

高新技术产业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

高新技术产业科技成果转化率(%)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的增长幅度(%)

3.3 监测指标体系的计算方法

由于各指标的量纲差异加大,不能直接通过各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利用SPSS19.0后,对各地市科技创新能力监测指标的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处理。本文在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时采用效用值法,利用下公式进行计算:

其中x*ij、Xij分别表示原指标值及无量纲化后的指标值,Mj=max{xij}。通过公式对各监测指标的基础统计值进行无量纲化处理之后再进行指标的对比与分析。

4 建议与启示

4.1 建立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监测工作的长效―协同机制

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监测工作不仅需要科学的指标体系,更需要切实可行的工作和监督机制的建立。一方面,建议设立山东省科技创新能力监测工作组,负责整个工作的统筹与协调工作,各地市科技局和统计局也相应增添本区域内的科技创新能力监测工作职能,形成全省网络化监测系统。另一方面,建立监测工作与资源配置、绩效考评的协同机制。将科技创新能力监测工作的开展与实施效果与各地市绩效评价的结果密切联系,作为各地市政府年度考评的一个重要指标,同时各级政府也应将各地市创新能力监测结果纳入科技资源的分配方案。

4.2 完善山东省科技创新的投入―产出体系

科技投入和产出是衡量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也是反映科技投入效果的重要表现,科技投入的多少和科技产出的效果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科技创新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尺。因此,完善山东省区域科技创新的投入和产出体系,才能不断地提升全省的科技创新能力。一方面,从科技创新投入的角度出发,健全山东省科技投入的法律保障机制,保证政府投入科技经费使用的规范性和合理性;鼓励多元化的科技创新资金的投入机制;加大山东省科技创新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另一方面,从科技创新产出的角度出发,构建市场导向的研发模式,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和市场化进程,提升科技成果的产出效率;健全科技成果转化的保障体系;建立全方位的科技服务体系,健全技术市场、科技孵化器等服务机构。

4.3 优化山东省区域科技创新环境

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与其配套的法律法规、优惠政策等内容密切相关,同时也与某区域科技创新的激励与约束相联系,合理的区域科技创新环境对于有效调节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升整个区域的科技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方面,从优化科技创新政策环境入手,建立各级党政机关的干部政绩考核机制,优化山东省科技创新的优惠政策体系,完善山东省知识产权保护的政策体系。另一方面,从构建科技创新平台入手,整合山东省科技资源共享平台,促进全省科技资源的开放共享;构建全省各区域的技术研发协作平台,实现企业与基础研发之间的合作,提升整体科技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亚伟,韩珂.基于改进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估――以河南省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13):119-124.

[2] Cooke P.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clusters, and the knowledge economy [J].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 2001,10(4):945-974.

[3] 杨代刚.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36(2):199-205.

[4] Furman J.L., Porter M.E., Stern S. The Determinants of National Innovative Capability[J]. Research Policy, 2002,6(31):899-933.

[5] 陈敬全.欧洲创新体系的测度与评估――基于欧洲创新记分牌的指标、方法和应用情况的分析[J]. 全球科技经济t望, 2010, 25(12):5-18.

[6] 虞震.泛长三角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与比较研究[J]. 社会科学, 2011, (11):47-52.

[7] 王文静. 宏观和微观不同视角下的研究与开发――基于《弗拉斯卡蒂手册》与《国际企业会计准则》的比较[J]. 中国统计, 2014, (8):24-26.

[8] 毕亮亮.印度科技创新实力及科研优势领域概述[J]. 全球科技经济t望, 2014, 29(9):24-30.

[9] 张明龙.从引进技术走向自主创新――韩国科技创新路径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 2008,(7):58-60.

[10]黄俊.对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美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启发与借鉴[J].农业科技管理, 2011,30(3):1-3.

[11]吴辰.从《洛桑年鉴》看中国科技的国际竞争力[J].科技管理研究, 2004,(4):10-14.

[12]周晓阳,王钰云.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评价文献综述[J].科技管理研究, 2014,(11):45-49.

[13]赵莉晓.《欧洲创新计分牌(EIS)2007》报告概述及其启示[J]. 科学学研究, 2009,26(2):532-537.

[14] 倪鹏飞,王杉.改革、可持续竞争力对提升我国国家竞争力的作用――基于WEF全球竞争力报告的分析[J]. 甘肃社会科学, 2014,(2):161-165.

[15]肖桂华.《国家创新指数报告2013》解读[J]. 中国科技产业,2014,(4):38-41.

[16] 宋玉臣,李楠博.科技创新型企业创业板上市融资效率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4,35(4):38-42.

[17]赵峰,张春强,张乐萍.湖北省科技创新评价体系设计[J].科技和产业,2010,10(10):108-110.

[18]陈运平,陈林心.我国中部六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比较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6(1):38-45.

[19] 赵希男,褚德海,贾建锋.我国副省级城市科技创新能力的竞优分析[J].中国软科学,2010,(11):88-97.

[20]刘东丽. 北京科技创新效率研究[J].中国市场, 2014, 10(42):64-70.

[21]柳卸林, 高泰山.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2 [M].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3:64.

科研情报监测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基层 药品不良反应 监测报告

药品是用来预防、诊断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功能并规定有适应症,用法和用量的物质[1]。但药品也存在危害人体健康的一面——药品不良反应。

1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的紧迫性

为减少或避免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必须对各种药物的不良反应有明确的认识,但这需要一段较长时间,尤其是新药在上市前不可能全部完成这项工作。大量事实说明,建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制度十分重要,因为经过数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观察与汇总所形成的具有一定参数、基数规模的档案,对于有关机构综合分析这种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波及范围,以及危害程度具有重要的决策意义[2]。

2 某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工作的调查研究

2.1 调查方法 高校药学专业和临床医学专业高年级学生查阅当地相关 文献 资料,到各个医疗卫生单位实地调查研究。并以该市医疗卫生单位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工作为研究对象,对获取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

2.2 调查结果 某市处于长江三角洲南翼,一个重点开发开放城市。市级定点医疗机构有市人民 医院 及其市级专科医院共6家。此外,乡镇及街道定点医疗卫生机构12所。

2.2.1 市药品监督管理局2007年上半年公布的有效不良反应报告表633例[3]分析 从上报的633份adr报告来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常用药物特别是抗菌药物、中成药的注射剂引起的不良反应比例最高,占45.7%,而片剂和胶囊剂等口服剂型在报告中所占比例仅为10%左右。

2.2.2 某市人民医院药物不良反应监测情况 市人民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急救、预防、保健于一体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是目前该市医疗设备、整体规模最好的一家医院,又是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制度的具体实施单位,自从成立药品不良反应安全监测网以来,各科的科主任、护士长为监测网成员,药剂科和临床药学研究室共同承担日常的具体工作,负责药品不良反应收集,药事宣传,临床查房,开展临床合理用药指导,血液浓度及不良反应监测,出版《药讯》季刊。

2.2.3 其他医疗卫生机构药物不良反应监测情况 市级专科医院没有专职的临床药师,也没有设置专门的临床药学室,但有兼职人员。按照上级部门规定,由医生登记已发生的不良反应,然后由兼职药师统计、上报。调查发现乡镇医院以下的卫生室、站、所,规模小,医护人员少,对不良反应也了解,但一般不注意。特别是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街道(乡镇)卫生院平均每年1-2例,而村卫生室、个体诊所不良反应报告率极低,有的甚至没有报告。

2.3 结果分析 市人民 医院 领导重视,相关科室、临床药师、医生、护士能较好地参与到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报告工作之中。其实,全国70%的农民生活在基层,药品在基层农民中使用的数量是巨大的,理所当然产生的不良反应也就非常多。基层医院是发现和监测不良反应的主要场所,也是不良反应报告的主要来源。但是我们不难看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adr报告意识较弱、报表数量极低,有的甚至是零报告,与真实的adr发生率严重不符,除外新药的原因之外,还与一些错误的思想观念有关。如药品生产 企业 、经营企业因害怕影响药品的销售量和企业形象而不敢做出正确的报告;医院医生因害怕被认定为医疗事故,承担责任也不及时上报。此外,还与广大基层群众文化水平低,普遍相信中药等有关。

3 干预措施

在调研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而且,在调研的基础上也提出了一些干预措施: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市人民医院的引领作用;二是要大力加强有关药品不良反应的宣传 教育 ;三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必须加强对药品不良反应进行监测的工作力度。通过这些措施期待基层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报告工作有进一步改善。

科研情报监测范文第11篇

【关键词】水土保持 省级 公报 设想

1 理清思路,深入剖析问题所在

1.1 发展现状

河南省自从2006年开始编制《河南省水土保持公报》,每2年编制一期,现已3期。公报主要内容包括:综述、水土保持监测、水土保持预防、水土保持治理和重要水土保持事件。河南省水保公报的基础数据主要来源于水土保持监测站网和相关水土保持部门。

1.2 作用成效

(1)初步履行法律职责;2011年3月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对水土保持监测公告工作做了明确的规定和要求,将定期编制和水土保持监测公报纳入监测工作的核心内容。水保法第四十二条明确规定:公告是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法定职责。公报根据水土保持监测情况,其主要内容为水土流失类型、面积、强度、分布状况和变化趋势,水土流失造成的危害和水土流失预防和治理情况。河南省的水土保持公报主要以水土流失普查成果和省内主要河流径流、泥沙监测成果、水土流失监测点监测成果和水保统计结果作为主要数据来源,定期向社会全省水土保持监测成果、预防和治理情况等,集中反映我省水土流失状况、水土保持工作进展和防治效益。(2)有宣传效果;公报的取得了一定的社会反响和成效,发挥了良好的社会宣传作用,提高了公众的认知度;为政府、有关行业主管部门提供了重要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信息,有利于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集中展现了水土保持工作进展和效益,提振了行业自信心,提升了行业形象。(3)为决策提供了有限参考;监测公报公告了水土流失状况、预防治理情况以及监测点的年度水文气象、径流泥沙等数据,为水土保持相关部门和行业提供了决策参考,但是作用并不明显,未达到预期的效果。公告的功能和效用有待进一步提升。

1.3 存在问题

总体来讲,目前省级监测公告与法律的要求相距甚远,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科学性。不能实时反应公告区域流失消长变化及原因;资料堆积,缺乏结论缺乏分析。(2)准确性。缺乏公告区域的流失面积变化、原因、对策和结论,数据点面关系。(3)时效性。公告周期、资料数据时间点的时效性不足。

因此,造成公报在决策、行业管理技术支撑作用不明显。

1.4 原因分析

监测公告是监测工作所有成果的集中体现,工作已经开展了10年,总体来说是有进展,步子慢,突破少。究其原因,在对公告的认识、定位、技术路线和相关配套建设方面,都存在着诸多问题和不足。

1.4.1 认识问题

省级监测机构对公报处于应付状态,重视程度依然不够;只注意有和无,不关注公报所发挥的作用;对于公报的内容和形式缺乏不断的探索、总结和提高。

1.4.2 定位问题

(1)服务对象是谁不明确。目前的公报不能为水行政决策部门及相关水保工作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2)服务对象的总需求和阶段需求不明确,公报的内容相对于服务对象缺乏针对性。(3)监测机构总目标和阶段目标不明晰,需要不断的清晰明确。(4)围绕总目标和阶段目标的路径是什么?仍需要不断深化和细化。

1.4.3 技术路线和手段问题

(1)水保监测公报基础源数据的问题。重点应该是针对某一区域的侵蚀强度,而不应是当年的水文泥沙观测等数据。(2)基础源数据获得的途径是什么?适宜遥感普查、遥感抽样、综合抽样和综合(地面)普查多重方法相结合,相辅相成。(3)如何使基础源数据可靠准确的问题。对基础源数据长期有效的观测重视程度不够、相关的科研投入缺乏。(4)如何处理遥(遥感监测)与测(常规监测)的关系。研究认为:遥具有宏观对比的一致性、时效性;测的数据某一时段内具有局限性;测是遥的基础,具有长期性,测为遥提供服务和支撑。(5)空间和时间尺度问题。

1.4.4 相关配套问题

(1)人才问题。水土保持监测是一项跨部门、多学科的工作,不仅需要水保、水文和农林方面的知识和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有关知识,而且还涉及到信息化、现代化设备方面的知识,需要一大批有理想、有抱负的复合型人才。(2)水保监测相关科研课题与投入依然不足的问题。(3)监测设施、设备的功能与型号是否满足监测工作需要的问题依然存在。(4)管理问题。缺乏一种行业管理、部门配合的管理机制。

2 提高认识,找准定位

监测公报是所有监测工作的集中体现。 明确监测公告的定位,是做好公报编制和工作的基础。公告服务于生态建设决策、政府考核和公众权利的功能决定了公告的定位。

2.1 法律定位

水土保持监测公报的法律定位可概括为法定职责、政府决策、变化趋势、公众服务。法律规定和要求的水土保持监测公报,是水土保持部门按照法定内容向社会的重要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监测信息。水土流失情况及变化趋势,水土保持预防和治理情况,服务于生态建设决策、生态文明制度、机制和政府决策。及时向社会公布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相关信息,发挥宣传教育作用,满足社会公众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向社会水土保持监测公告,有助于增强社会公众对水土流失危害的忧患感,增强水土保持责任意识,形成水土保持人人有责,自觉维护、真心、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的氛围。

2.2 工作定位

掌握并及时公告水土流失现状和变化趋势、评价和反馈水土资源保护和利用情况,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决策、生态文明制度、机制和政府责任制提供科学依据;作为加强监管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环节,为目标责任制和考核奖惩制落实提供科学依据。

2.3 工作核心

通过公告集中反应各级土壤侵蚀强度面积变化和原因、区域水土保持工作成效、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等。作为政府部门的行业公报,国家和社会关注的行业重要信息,服务于国家建设与发展、服务于社会公众是其主要功能和核心任务。各地水土流失状况和变化情况,水土保持预防和治理工作进展与成效,反映当地作为生态资源重要组成的水土资源现况和合理利用等变化情况,为政府决策提供重要参考;公告区域水土保持工作成效和存在的问题,是提高各部门增强水土保持意识,积极开展水土保持防治重要的途径。

3 立足现状,全面设想

3.1 公报的名称

公报的名称宜为“水土保持监测公报”。根据法律规定,公报是根据水土保持监测情况向社会法定内容。该名称既突出公报是以水土保持监测成果、分析评价结论作为主要公告内容,与法律对公告界定与要求相一致,又避免了公报就是水土保持工作总结的误读。

3.2 公报的主要内容

公报以水土保持监测成果、分析评价结论作为主要公告内容。公报的主要内容包括:

(1)水土保持工作。主要公告预防和治理、年度工作情况介绍,以及工作情况的统计数据。(2)水土流失状况。主要公告水土流失类型、分布和面积,辖区一定行政单元面积(市、县)水土流失的消长情况。(3)面积变化原因的分析。结合水保工作及面积消长变化,分析所辖区域水土流失发生变化的原因;结合各地水土流失面积及同期降水情况,分析主要河流泥沙含量变化情况、水土保持效益和典型危害事例。(4)综合评价和建议。结合所辖区域水保工作和面积变化,综合评价全省或各地水保环境发展方向、趋势与对策建议。

3.3 公告的周期

省级水土保持监测公报编制与周期宜为2年。

3.4 公告源数据的获取

公告源数据的获取方式以遥感为主;十年全面遥感普查一次,建好本底值和空间分布基础数据;单数年对照全面遥感本底值,进行20%抽样调查;偶数年根据抽样调查结果进行推算并结果;十年一个轮回,实现区域全面监测。

4 讨论与展望

围绕着已经开展的探索和设想,依然有很多问题亟待进一步探讨和研究解决。(1)监测公报中核心数据或源数据到底是什么?研究认为是通过多种途径获取的图斑的侵蚀强度及相关信息。(2)源数据如何取得?研究认为就是通过定期全面遥感普查和定期的抽样调查获得。(3)如何做到全面遥感调查与抽样调查科学准确?全面遥感调查,关键是建立一套科学、准确、稳定的解译标志;抽样调查,关键是如何抽,怎么操作,要有一套具体的管理流程。(4)水保监测人才配置和投资重点。基于以上观点,人才配备的重点依次是信息化方面、水保、水文专业,投资方向重点以遥感、地理系新系统为主。监测站点及应急调查应以坚守、维持为主。努力构建以信息化为主的水保监测体系。(5)如何围绕监测公报定位、主要服务对象及作用等,理清发展思路,把握战略发展方向。

5 结语

结合监测和公告工作现状,我们开展了公报前瞻性的探索,提出尚不完全成熟的初步设想。这些设想还需要通过不断思考、研讨、实践和论证才能逐渐清晰成熟起来,真正指导今后的公报工作。

参考文献:

科研情报监测范文第12篇

【关键词】网络舆情监测 现状 发展路径

网络舆情监测业的现状

舆情监测是指整合互联网信息采集技术及信息智能处理技术,通过对互联网海量信息自动抓取、自动分类聚类、主题检测、专题聚焦,满足用户的网络舆情监测和新闻专题追踪等信息需求,形成简报、报告、图表等分析结果,为客户全面掌握群众思想动态,做出正确舆论引导,提供分析依据。①针对网络舆情监测,目前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重在强调网络舆情监测软件系统的作用,即网络舆情监测是通过对网络各类信息汇集、分类、整合、筛选等技术处理,再形成对网络热点、动态、网民意见等实时统计报表的软件工具。另一种观点认为网络舆情监测是全部网络舆情服务工作的最基础部分,它是高度人机合一的工作。舆论监测机构以第三方的身份进行观察,将事件各方视为平等媒介主体,通过搭建适当的沟通渠道消除误解、解决问题,同时提供客观、中立的意见,是客户的智囊和顾问。笔者认为,这两种观点都只是部分反映了网络舆情的现实,是不全面的。因此,本文所讨论的是建立在二者基础上的网络舆情监测及其相关产业。总的来说,国内的网络舆情监测服务机构大致可以分为四类:

第一类由软件公司和传统的市场调查公司联合成立的舆情监测软件企业,以方正电子、拓尔思、军犬为代表,它们的技术实力较为雄厚,抓取网络舆情数据能力较强。

第二类是依托人民网、新华网等主流媒体建立的舆情监测平台,即舆情监测行业的媒体派,如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新华网“舆情在线”。这两个舆情监测系统主要针对社情民意进行监测,对时事热点和受众心理变化的敏感度较高。

第三类由高校或学术机构创办的舆情研究所。如中国传媒大学网络舆情(口碑)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等。这类机构具有浓厚的学术传统,汇聚了新闻学、传播学专业的各类精英,善于捕捉网络舆情的变化,并将其归纳、梳理,总结规律并且上升到理论研究的高度。

第四类是由舆情监测软件机构和高校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合作成立的舆情实验室,如南京大学—谷尼网络舆情监测与分析实验室、清华—优讯舆情实验室。这一类机构将高校多学科团队的学术优势与先进互联网监控软件的技术优势、市场经验相结合,实现优势互补。

这些网络舆情的监测机构都有一套较为完整的网络舆情监测理论体系、工作方法、工作流程和应用技术,既可以对传统媒体的网络版,又可以对各大网站的新闻、新闻跟帖、网络论坛、微博、博客、网络时评等进行24小时监测,并进行专业的统计和分析,最终形成监测分析研究报告。但是,它们之间的不同之处亦很明显:

第一,服务的对象不同。舆情监控系统功能、工作流程大同小异,服务的对象不尽相同,有专攻一个领域的,有做全面监测的。如红麦舆情监测系统重点在做金融行业,已经形成了成熟的工作流程和方法;新华舆情在线主要是专为中央有关部门服务的。第二,宣传的重点不同。大多数机构强调自己的技术实力,只有部分舆情监测服务机构强调自己的智力和人才资源。如清华优讯,倡导是“中国目前唯一一家可以监测电视、报刊、网站、论坛、博客、微博的全媒体舆情监测服务商。”第三,对新产品开发的重视程度不同。以软件系统著称的技术派在其网站的主页上只有案例库汇集,缺少衍生品的开发,而依托主流媒体或者高校的舆情监测机构非常重视衍生品的开发。

我国舆情监测业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的舆情监测业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舆情监测机构的专业人员严重缺乏。虽然有许多舆情监测机构在广告中都提出依靠软件系统能解决大部分问题,但是仍然需要舆情分析师结合软件数据,撰写人工分析结论。目前,国内的舆情分析师大多数由传统的新闻宣传工作者转型而来,但是离市场的需求还有相当大的人才缺口。据相关机构调查显示,我国专业舆情人才缺口现已超过120万。②

舆情服务机构的产业链不完善。国内的一些公司如大旗网、蓝色光标等,它们提供的服务比较简单,大都是企业发生危机后进行灭火工作。还有一些舆情监测公司更像是体检中心,不具备预警和危机应对功能,客户在得知自身问题后,也不能采取专业有效的措施去处理危机。从舆情监测的产业链上看,整个行业由舆情监测、分析、应对处理多个环节构成。从用户需求的情况来看,用户需要的是“高质量的监测平台+专业的舆情服务”,而不仅仅是一个监测软件。与此同时,传统媒体作为舆情产业链上的一环,作用虽然非常重要,但从目前来看,它们往往处于产业链的下游,自主性严重不足。

重视对客户的服务,忽视对民意的研究。目前一些网络监测机构只强调对政府和企业的服务,对网上舆论则采取“堵”的解决策略。甚至还有一些专门的“删帖公司”,甚至有一些舆情监测公司就在自己的网页上明确写着可以替客户“删除负面信息”,这种同时兼营网络删帖业务的舆情监测公司在行业内大概占到20%。③还有一些地方与部门不是着眼于研究民意、改进工作,而是想借助舆情监测和监测机构或主流媒体建立联系,以便帮助他们监控和处理负面信息。

舆情监测行业规范尚未建立。由于目前有关管理部门尚未出台严格的行业规范和标准,一些商业网站、广告公司、营销公司、公关公司等,也开始纷纷涉足网络舆情监测业务,不规范的业务运作使得“网络删帖”、“网络水军”等大量出现,严重影响了舆论监测行业的健康发展。截至2012年1月,经过工信部软件司认定登记颁证的“舆情”软件共有约68款,市场上还大量存在未经认证的同类软件。在舆情监测产业壮大的同时,呼吁推动舆情服务业透明化、规范化的呼声也越来越多。

我国舆情监测机构的发展路径

加强专业网络舆情分析师的培养。舆情监测软件和平台提高了效率,但人工分析仍是重点。在舆情分析师这个新职业群体中,虽然不乏搜索引擎专家、网络调查专家、统计高手、图表专家等“高技术”人才,但是分析师们所需要的不仅仅是技术。舆情分析师的五大基础技能包括挖掘与收集网络舆情信息、概括剖析网络言论、抽样统计网络舆情数据、撰写舆情分析报告、预测舆情走势。一名合格的网络舆情分析师,除了要有舆论学、传播学、统计学、公共管理学等学科的理论知识以外,还应具备很强的新闻敏感性、舆情分析研判和危机管理能力,熟悉网络舆情抽样、统计、分析工具和模型,对社会心理与网络语言文化有长期观察研究。作为独立的第三方,舆情分析师树立稳定的价值观至关重要。除此之外,还必须了解突发事件演变规律及舆情分析研判能力。

舆情监测机构与高等院校或科研所或新闻媒体结合,实现业务实践与理论研究、硬技术与软实力双赢。大数据时代舆情监测机构要想谋求很好的发展,必须走强强联合之路。具体来讲,就是高等院校或科研所或新闻媒体相结合,实现业务实践与理论研究、硬技术与软实力双赢,这在舆情监测业界已经有不少的成功案例。如2012年9月,红麦聚信(北京)软件技术有限公司与暨南大学成立“暨大—红麦舆情研究实验室”,以红麦舆情监测系统技术平台为基础,收集和处理网络、微博舆情信息数据,提供给实验室作为舆情研究的数据;实验室依据红麦软件提供的网络、数据,制作舆情深度分析报告。

整合资源,开发新产品,构建完整的网络舆情监测产业链。舆情监测机构要选择战略合作伙伴,有效地整合资源才能提供快准全的舆情、竞争情报等业务。如红麦软件与华声财讯成功携手,将技术、服务、业缘关系等优势完美结合。2012年8月,两家签署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协议,携手进军在云计算、大数据背景下的业务情报市场。经过资源整合,促进彼此的发展。总的来说,当前舆情业从监测、处理分析到应对的整个产业链条上都已经有了足够多的竞争者。对于未来,谁能将整个链条打通并有效整合,谁将是未来的最大赢家。④

研究客户需求和网络民意,促进两个舆论场良性互动。研究客户需求,就是针对不同需求的客户,开发出几套特定的监测系统,进行舆情预警、危机指导、危机公关与修复、媒体沟通、法律维权等全方位的服务。研究网络民意,就是对网络上反映的问题在第一时间发现并及时处理,变堵为疏,而不是无视民意,任期发酵,让其成为“烂尾”新闻。

“大众麦克风时代”,民心可敬、民意可畏、民气可用,舆情监测机构要本着中央“三贴近”的要求,善于从群众利益角度,触摸民意脉搏,从基本事实的认定到价值判断,乃至话语方式,与网民坦诚交流;同时让党和政府的声音进入网络社区,推动互联网上官民的顺畅沟通和良性互动。

(作者单位:南阳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本文系河南省2013年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成果,项目编号:132400411125)

【注释】

①高忠业:“青岛入列首批国家舆情师培训计划”,《青岛财经日报》,2013年5月8日

②李光:“百亿市场前景催生网络舆情监测业”,《凤凰周刊》,2010年7月5日。

科研情报监测范文第13篇

 

为切实做好南宁市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监管工作,压实属地责任、主体责任和监管责任,依法规范我市农业转基因生物研究、试验、种植、生产、进口和加工等活动,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目标

严格依照《生物安全法》《种子法》《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等法规规章, 落实农业农村部关于转基因生物安全的监管要求和《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办公室关于印发2021年全区农业转基因生物监管工作方案的通知》(桂农厅办发〔2021〕43号)要求,严厉打击非法研究、试验、制种、经营、种植、加工和进口行为,认真落实农业转基因监管职责,提高基层执法和检测的能力水平,促进全市农业转基因监管体系队伍不断健全,监管能力不断提升,我市农业转基因研究与应用不断健康有序发展。

(一)坚持全覆盖。对农业转基因生物研发、生产、加工、经营和进口等活动全覆盖监管。对涉农试验基地、种子生产基地全覆盖抽样检查。对转基因农产品加工企业全覆盖监督检查,对辖区内农业转基因生物研发单位和农业转基因生物加工企业现场检查覆盖率100%。对重点地区全覆盖抽检监测。

(二)坚持抓重点。突出春耕备耕、秋收冬种、制种售种等关键时节;突出研发单位、育制种基地、加工企业等重点对象;突出研究试验、品种审定(登记)、种子生产经营、产品进口加工、产品标识监管。突出粮食生产区和种子生产基地等重点区域。

(三)坚持控源头。加强研发、制种源头和进口管理,对农业转基因生物研发试验单位和进口转基因生物全程监管,对种子生产加工销售企业全覆盖监管,防范转基因材料扩散,防止非法转基因种子下地,斩断非法种植的源头。

(四)坚持促协同。建立市、县(区)联合监管机制,推进市际协同监管;依照“属地管理、部门协调、检打联动”原则强化职责分工和统筹,加强与公安、市场监管、海关等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加大对县(区)农业转基因生物监管工作的支持、指导和检查力度,积极推动县(区)、开发区农业农村部门将农业转基因生物监管纳入政府议事日程,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事业发展的相关支出列入本级部门预算;指导县(区)、开发区成立农业转基因生物管理领导小组。通过科普培训,指导从业主体规范农业转基因生物原料和加工生产管理,形成“主体责任”意识。努力形成从业主体自律、政府监管、社会监督三位一体的农业转基因生物监管局面。

二、监管任务

(一)压实主体责任。农业转基因相关从业者承担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责任,单位法定代表人要切实担负起监管的法定责任。县(区)、开发区农业农村部门应通过召开指导会、举行培训班、实施例检和抽查、政策法规宣讲、约谈质询等方式,压实农业转基因相关从业者落实主体责任,强化从业主体自我约束和管理,重点检查管理制度、管控措施、设施条件的建立和落实情况。研发单位要成立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机构,建立健全实验室-田间各个环节的管理制度,落实相应的控制措施,切实做好本单位研发活动的管理工作。种子生产经营单位要加强对制种亲本和种子来源的管理,建立健全档案,确保源头和流向可追溯,严防非法生产经营转基因种子。〔牵头单位:局科教与种业科,责任单位:畜牧与饲料科、渔业渔政渔港监管科,市农科所,各县(区)、开发区农业农村行政主管部门〕

(二)研究试验环节。跟踪并掌握辖区内农业转基因研发单位研发动态,严查中间试验是否依法报告、环境释放和生产性试验是否依法报批,重点监管作物播种期、开花前、收获期和试验结束后4个关键时期。对批准开展的转基因试验全程监管,试验前检查控制措施和制度建设情况,试验中检查安全隔离等措施落实情况和试验档案,试验结束检查收获物和残余物处理及贮存情况。对涉农科研育种单位试验基地全覆盖抽样检测,排查非法试验行为,一旦发现未经批准的试验严令立即停止。全覆盖督促并检查研究和试验单位安全管理制度建设情况。督促转基因研究试验单位落实第一责任人,建立健全管理制度,落实相应的安全控制设施和安全管理措施,严格按照《转基因植物试验安全控制措施》进行过程管理,建立转基因活动管理记录和档案,实施转基因材料转移合同制度,确保转基因材料可监管、可溯源、无非法扩散。〔牵头单位:局科教与种业科,责任单位:市农科所,各县(区)、开发区农业农村行政主管部门〕

(三)品种审定(登记)环节。严格落实未获得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的品种一律不得进行区域试验和品种审定(登记)的要求,对参加区域试验的玉米、水稻、大豆等品种以及进行登记的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申请单位要进行转基因成分检测,提供检测报告,并提交标准样品,组织单位应对申请者提交的标准样品进行复检。(牵头单位:局科教与种业科)

(四)种子生产经营环节。对种子企业和制种基地开展拉网式排查,加大种子抽检力度和苗期检测力度,春耕备耕前和种子收获季开展专项检查活动,防止非法转基因种子下地,严防非法转基因种子流入市场。对种子市场、经营门店开展转基因成分抽检,加大抽检力度,严查转基因种子非法销售。南宁市农业农村局将根据自治区农业农村厅的统一部署,做好对冬季企业监督检查,春季市场检查抽取水稻、玉米种子样品进行转基因成分检测。在水稻、玉米苗期,利用转基因试纸条快速检测法组织对本市大田种植品种开展抽样检测;在水稻、玉米种子收获前,组织对生产基地生产的品种进行抽样检测。〔牵头单位:局科教与种业科,责任单位:局法规科、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科,市农业综合执法支队、市农技推广站,各县(区)、开发区农业农村行政主管部门〕

(五)进口加工环节。加强进口农业转基因生物流向监管,确保进口农业转基因生物全部用于原料加工,严禁改变用途。加强《农业转基因生物加工许可证》颁证后的后续监管,对首次获得《农业转基因生物加工许可证》的加工企业从运输到产品流通进行全程重点监管,要求企业每个环节开始前向当地县(区)农业农村行政主管部门和市农业农村主管部门报告。获得《农业转基因生物加工许可证》的企业需每月向属地县(区)农业农村局及市级农业农村主管部门报备农业转基因生物原料进口及加工情况(当月无进口及加工也需报备),县(市、区)农业农村局也须逐级向市级及自治区级农业农村主管部门报备。全覆盖检查农业转基因生物加工企业在转基因生物采购、运输、储藏、加工、销售、标识过程的安全控制措施及加工企业的转基因生物流向档案。严查市内加工企业的装卸、储藏、运输、加工过程中安全控制措施落实情况,全面核查产品采购、加工、销售等档案管理以及转基因农产品标识情况。对违规加工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监管控制措施落实不力的加工企业,依法责令停止加工,给予行政处罚。采取例行、暗访、飞行等检查方式,确保进口农业转基因生物不进入环境,全部用于原料加工,严禁改变用途。市农业农村局将不定期组织开展抽检工作。〔牵头单位:局科教与种业科,责任单位:畜牧与饲料科、渔业渔政渔港监管科、局法规科、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科,各县(区)、开发区农业农村行政主管部门〕

(六)标识管理环节。会同市场监管部门做好转基因标识监管,按照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目录和《农业转基因生物标签的标识》(农业部869号公告—1—2007)要求,严格标识范围,严查标识方式,对已纳入标识目录的转基因产品形成常态化检查机制,充分满足公众知情权和选择权。〔牵头单位:局科教与种业科,责任单位:局法规科、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科,市农业综合执法支队,各县(区)、开发区农业农村行政主管部门〕

(七)加强病虫害发生动态监测。按照属地管理和谁研发谁监管原则,研发部门主管单位负责研发基地的病虫情况监测,生产基地由属地农业农村部门负责辖区内转基因作物种植区域的病虫情况监测。安排专业人员跟踪监测转基因作物种植区域的病虫害消长、种群结构及其生物多样性变化,及时掌握有害生物抗性动态,研究提出应对措施,严防目标害虫转移对其他作物造成危害,防范次要害虫上升危害。〔牵头单位:局粮油蔬菜管理科,责任单位:局经济作物科,市植保站、市农科所,市内转基因研发单位,各县、区农业农村局〕

(八)加强科普宣传。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宣传活动,注重统筹资源,创新机制,尊重科学,客观公正,突出宣传效果,形成科普合力。紧紧依靠宣传主渠道,积极运用微信、微博等新兴媒体,打造科学传播平台。培育懂技术、会科普、接地气的科学传播队伍,加强转基因培训和科普宣传咨询,开展转基因科普宣传进社区、进校园、进公共场所,加强与公众的沟通交流,为转基因科研和产业化营造良好舆论环境。〔牵头单位:局科教与种业科,责任单位:市农科所,各县(区)、开发区农业农村行政主管部门〕

三、工作要求

(一)强化属地管理责任。各县(区)、开发区农业农村行政主管部门是本行政区域内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监管工作的责任主体。要提高认识,勇于担当、主动监管、健全机制、加强领导,制定本县(区)详细工作方案,将工作任务分解到具体的机构、部门和人员,强化责任追究,将转基因生物安全监管工作制度化、常态化。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放管服”改革精神,强化转基因标识等事中事后监管。探索建立约谈当地主要负责人等监管工作新机制,推进属地管理责任的落实。在队伍、经费、装备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

(二)建立协同监管机制。各县(区)农业农村行政主管部门要主动加强与公安、市场监管、海关等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形成齐抓共管工作格局。各县(区)要强化统筹协调,明确相关机构的职责分工和协作机制;加快建立跨地区执法监管协调机制,对扩散源头不在本行政区域的,要及时向南宁市农业农村局汇报,并向扩散源头所在地农业农村部门发送协查信函,严肃查处。常态化转基因监管信息和案件查处信息实行月报制度,重大案件随时报送。

(三)压实主体责任。督导本行政区域内农业转基因生物研发单位和研发人落实好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健全管理制度,落实控制措施。督导种子企业、进口企业和加工企业切实担负起主体责任,依法持证经营,健全管理制度和生产经营档案,落实监管措施。

(四)落实监管长效机制。进一步落实好约谈问责、督导检查制度,及时报告监管线索,依法依规追究不作为、乱作为者的责任。常态化转基因监管信息报送制度,案件查处信息实行月报制度,没有案件的实行零报告。各县(区)农业农村部门及有关单位要做好农业转基因安全监管档案管理工作,随时迎接上级部门检查。邮箱:nnsnyjkjk@163.com。

(五)加大案件查处力度。各地要组织基层农技人员和农业行政执法人员明察暗访,重大案件追根溯源,查出源头,查清主体,查明责任,依法严肃处理。依法做好行政处罚案件的信息公开工作,及时报送和公布案件查处情况,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建立监督举报信息处理制度,鼓励群众举报和新闻媒体舆论监督,加大违法案件曝光力度,威慑违法行为。

(六)加强工作调度和信息报送。加强工作沟通与调度,明确专人负责,落实监管信息报送制度,关键节点实行监管信息日报,案件查处实行信息月报,重大案件随时报送,没有案件的零报告。加强监管工作档案收集、整理、归档、保管等,完善农业转基因安全监管工作记录与档案管理,确保规范、真实和安全。请各县(区)、开发区农业农村行政主管部门明确1名工作联络员并将名单于4月20日前报送市农业农村局科教与种业科,并请按如下要求及时报送相关材料和统计报表,报送材料请通过我局OA系统报送至给市农业农村局办公室转科教与种业科(涉密材料请按密件管理要求报送):

1. 2021年4月30日前,将本县(区)、开发区2021年农业转基因监管工作方案、领导小组文件报送我局科教与种业科。

2. 每月3日前,报送《农业转基因执法监管查办案件情况统计表》(附件1)、《农业转基因生物加工情况表》(附件3)。

3. 6月3日前,报送半年转基因监管工作总结(格式见附件6)。

4. 6月28日前,报送《农业转基因执法监管情况统计表》(附件2)。

5. 12月3日前,报送全年转基因监管工作总结(格式见附件6)。

6. 12月28日前,报送《农业转基因执法监管情况统计表》(附件1)。

7. 随时报送:每次对转基因试验单位、转基因加工企业开展检查后于7个工作日内报送《广西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检查记录表》(附件4)。

四、 工作安排

(一)动员部署阶段(2021年3月—4月)。各县(区)农业农村行政主管部门按照本方案制定相应的安全监管实施方案,明确牵头部门、任务分工和工作机制,细化工作要求和责任落实,尽快组织开展相关工作。

(二)组织实施阶段(2021年4月—11月)。各县(区)根据实施方案及农业农村部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监管延伸绩效管理要求,落实年度任务,严格落实属地监管职责,认真开展监管工作,组织开展专项检查行动,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市农业农村局将对各县(区)监管情况进行督查。

(三)经验总结阶段(2021年12月)。各县(区)及时总结转基因生物安全监管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科学研判形势,谋划下一步工作。

未尽事宜,请与市科教与种业科联系。联系人及联系电话:梁克非,5530256,电子邮箱:nnsnyjkjk@163.com。

 

 附件:1. 农业转基因执法监管查办案件情况统计表

2. 农业转基因执法监管情况统计表

3. 农业转基因生物进口加工情况表

4. 广西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检查记录表

5. 转基因试纸条现场检测记录表

6.  2021年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监管工作总结(模板)

 

 

附件1

2021年   月份南宁市农业转基因执法监管查办案件情况统计表

 

填报单位:                                                      填报时间:2021年   月   日

行政执法案件

移送司法机关案件

案件信息公开(件)

立案件数

办结件数

金  额(万元)

件  数

金  额(万元)

 

 

 

 

 

 

 

 

 

 

 

 

 

 

 

 

 

 

 说明:1. 此表按月报送,每月3日前报送上月的案件统计数据至nnsnyjkjk@163.com。

2. 案件详细案情随此表同时报送。

 

 

 

 

 

 附件2

南宁市2021年  月农业转基因执法监管情况统计表

填报单位:                                                                                填报时间:2021年  月  日

检查研发、生产、经营单位(家次)

出动执法人员(人次)

查处问题(起)

涉及金额(万元)

责令整改(起)

取缔无证

企业(家)

吊销证件企业(家)

试验环节监管

 

 

 

 

 

 

 

南繁基地监管

 

 

 

 

 

 

 

品种审定环节监管

 

 

 

 

 

 

 

制种基地监管

 

 

 

 

 

 

 

种子加工经营环节监管

 

 

 

 

 

 

 

转基因进口加工企业监管

 

 

 

 

 

 

 

小计

 

 

 

 

 

 

 

说明:此表半年报送一次,分别于当年6月28日和12月28日前报送。

 

 

 

 

 

附件3           

 

2021年农业转基因生物进口加工情况表

报送单位:                      填报日期: 年 月  日    填报人:            联系电话:

月加工总情况

加工企业名称

农业转基因生物名称

原料进口原料总数(吨)

用途(如猪、鸡配合饲料、大豆油、大豆粕等)

原料加工使用总数(吨)

加工成品总数(吨)

销售成品总数(吨)

成品流向(主要销售地)

原料销毁(吨)

成品总数销毁(吨)

下脚料收集总数(公斤)

下脚料焚烧总数(公斤)

 

大豆

 

 

 

 

 

 

 

 

 

 

油菜籽

 

 

 

 

 

 

 

 

 

 

玉米

 

 

 

 

 

 

 

 

 

 

……

 

 

 

 

 

 

 

 

 

 

原料进口详情

加工企业名称

批次

农业转基因生物原料名称

进口数量(吨)

来源(国家)

船号

到厂日期

卸装港口

备注

 

1

大豆

 

 

 

 

 

 

2

油菜籽

 

 

 

 

 

 

3

玉米

 

 

 

 

 

 

……

 

 

 

 

 

 

 

加工企业所在县(市、区)

(签章)

 

加工企业所在市

(签章)

 

 

 

 

 

附件4

南宁市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检查记录表

 

被检单位

 

地址

 

检查单位

 

检查时间

 

检查项目

 

参加检查人员

 

被检单位参加人员

 

检查记录

 

 

 

 

 

 

检查负责人:               检查记录人:

检查意见

 

整改情况

 

复查意见

 

 

 

 

 

 

 

复查负责人:             复查记录人:              复查时间:

 

填报单位(盖章):              填表人:            联系电话:

附件5

 

转基因试纸条现场检测记录表

 

时间:                    地点:                    经纬度:

 

作物种类

品种名称(编号)

检测结果

作物种类

品种名称(编号)

检测结果

 

 

 

 

 

 

 

 

 

 

 

 

 

 

 

 

 

 

 

 

 

 

 

 

 

 

 

 

 

 

 

 

 

 

 

 

 

 

 

 

 

 

 

 

 

 

 

 

 

 

 

 

 

 

 

 

 

 

 

 

 

 

 

 

 

 

 

 

 

 

 

 

 

 

 

 

 

 

 

 

 

 

 

 

 

 

 

 

 

 

 

 

 

 

 

 

 

 

 

 

填报单位(盖章):             检测人员:            联系电话:

附件6

 

2021年农业转基因生物监管工作总结

(模板)

 

一、总体情况(对照南宁市农业转基因生物监管工作方案的重点任务,逐条完成情况)

二、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科研情报监测范文第14篇

【关键词】 儿科 病房药物 不良事件 调查

【中图分类号】 R9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8801(2014)03-0318-01

1 引言

药物不良事件是临床治疗中需要关注的一个重点问题,尤其在儿科临床实践中,该问题更加引起人们的重视。它是指在药物治疗过程中,所出现的不良药物事件的总称,该不良情况的出现是多种因素所致,不一定与该药品存在着因果关系。近年来,对该问题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相关的研究成果相继发表。有研究成果表明,在所有的药物不良事件当中,如果采取适当的措施,其中有9%―58.8%是可以预防的。在临床治疗和用药中,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他们正处在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对药物的耐受性较差,容易发生药物危害,不仅给他们的治疗带来不利影响,还会影响儿童的身体健康。下面将通过病例对照,对儿科病房药物不良事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监测措施,希望能够为实际工作提供指导与参考。

2 资料及方法

2.1 一般资料。以我院儿科病房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病例为研究对象,新生儿除外,对其进行分组,然后调查分析,并得出相应的结论。

2.2 评判与分类。对出现的药物不良事件,由医生和药师根据Naranjo评分表进行评判,对评价的一致性,运用Kappa统计进行评估。统计值在0.6至0.8之间说明评价结果相当可靠,统计值在0.8至1.0之间说明评价结果十分可靠。儿科病房药物不良事件分别为轻度、中度、重度,其中轻度对患者治愈没有直接的影响,也不需要采取相应的停药或者减药措施。中度会使患者难受,需要减药或者采取其它相应的处理措施,情况严重的话,还需要进行住院治疗。重度会给患者会带来极大的危害,致残甚至致死,需要紧急停药或者采取其它紧急措施进行处理。另外,有些儿科病房药物不良事件是可以预防的,主要包括以下类型:所用药物没有不适应情况,药剂量、频率不当,有药物过敏史或不良反应史,没有进行所需药物治疗检测,与药物相互作用有关,达到中毒的血浆药物浓度。在临床实践中,对于出现的这种情况,应该采取措施预防,以预防药物不良事件的发生。

2.3 数据采集。临床药师深入病房进行数据采集,查阅病例、医师交班记录,并参与医师临床查房,接受医师咨询和意见,并以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病情的明显变化为信号,判断并收集药房不良事件。对于出现不良事件的数据收集,来自医生、护士、临床药师的收集。收集方法为:对怀疑发生药物不良事件的患者填写报告表和病例摘要表;病案室填写患者基本信息表、用药记录表,对患者病情和治疗用药的基本情况进行详细的记录,为数据收集和分析做好准备。

2.4 统计分析。当数据收集完成之后,接下来进行统计分析工作。利用Epidata软件建立数据库,为各类信息分析准备资料,在分析不良事件影响因素的时候,利用logistic逐步回归方法进行,在判断不同人员药物不良事件一致性差异的时候,运用Kappa进行检验,完成采集数据的分析,为采取相应的措施提供数据支持。

3 结果

3.1 概况。在这一年的研究时期内,儿科病房一共收治1940名患者,男患者1166名,女患者774名,年龄在3.8±3.7岁,平均住院7.7±6.8d,2组不同患者的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在这次研究工作当中,一共鉴定药物不良事件38人次,占1.96%,其中7次是可以防范的,占18.42%。

3.2 变量分析。将患者的基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住院天数、体重、家族遗传史、既往药物不良反应史等作为x变量,将药物不良事件发生作为y变量,纳入logistics模型当中,利用逐步回归的方法分析发生不良事件的影响因素,具体结果如表2所示。

3.3结果评判。主要内容包括医师和药师的评判,根据所收集的数据分析,所得出的评判结果如表3至表5所示。

4 讨论

4.1样本及所得数据具有代表性。本项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调查儿科患者住院期间发生的药物不良事件,研究对象选择本院一年内的儿科住院患者,样本量大,数据详尽,数据来源合理,所得数据真实可靠,在研究儿科病房药物不良事件方面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其研究成果可以为具体工作提供参考。

4.2 我院儿科病房药物不良事件发生率低。在该统计和研究过程中,一共鉴定了药物不良事件38人次,占1.96%,其发生率比文献报道要低。一些文献报道发生率高达10%左右。就我院的实际情况来看,儿科病房药物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主要得益于以下几项工作:医院运用自愿呈报的方式,存在着很多漏报的情况,多数医生在治疗过程中,将主要精力放在诊断和治愈方面,没有全面认识监测工作的重要性,监测工作不到位,多数医生对药品不良事件不上报,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很多的药师是兼职药师,做得是临时工作,不能保证每天到儿科参加交班、查房、查阅病历,从而使得很多药物不良事件没有及时被发现。

4.3 药物不良事件的影响因素。调查显示,发生与未发生不良反应组病例在性别、民族、体重、年龄等方面,其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但在住院天数之间,其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432,事实上,发生药品不良事件的患者,其住院时间往往延长。同时,通过对医师与医生评判结果的分析,其统计值在0.6至0.8之间,说明评价结果相当可靠。在实际工作中不能忽视该项工作。另外分析可以得知,家族遗传史也是药物不良事件的危险因素,没有遗传史的发生概率是有遗传史的0.281倍,所以在监测过程中,应该关注有家族遗传史的患儿。

5 结论

5.1 开展监测具有重要意义。在儿科病房,对药物不良事件监测是不可缺少的一项工作,其意义重大。为提高监测效果,必须由医生、药师、护士共同参与,加强配合,以提高监测效果。目前很多医院监测工作存在不足,使得很多的病例没有报道,今后需要改变这种情况,做好监测工作。

5.2 采取恰当的方法监测。临床药师应该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参加查房,及时收集、整理并分析药物不良事件。随着人们对药品安全问题的愈加关注,在进行药物不良事件监测的时候,不仅要做好报表收集和上报工作,还应该将药物安全性相关的问题,包括不合格药品、药物滥用、药物治疗错误等,逐步纳入药物警戒监测范围,以提高监测效果,为更好的进行治疗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朱丽辉.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在儿科病房的实践[J].中国护理研究,2013(8)

[2]杨树仙.医院儿科药品不良事件的调查及分析[J].中国药业,2013(24)

[3]高清华.儿科病房护理不安全因素的调查分析与对策[J].当代护士,2013(3)

科研情报监测范文第15篇

一、考察情况

这次广东之行,所见所闻广东省水文工作为全国同行领先水平,给我们留下至深印象。

广东省水文局佛山水文分局是广东省水文局(副厅级)的派出机构,属省直管的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副处级),其前身为广东省水文总站佛山分站,始建于1957年,1997年更名为广东省水文局佛山水文分局。(1993年12月经省编委批准成立广东省水资源监测中心佛山分中心,挂靠广东省水文局佛山水文分局,实行一套机构两个牌子。)主管佛山、中山、珠海三个地级市的水文工作,主要开展防汛抢险、水文应急监测、水文水资源监测及管理、水文情报预报等工作,协助水行政主管部门对水资源保护实施监督管理,确保水资源服务保障工作有效有序进行,为防灾减灾及我省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提供技术支撑,为地方三防部门及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分局内设综合科、计财科、水情科、站网管理科和水资源科5个科室,下辖佛山水文测报中心、中山水文测报中心、珠海水文测报中心、马口水文站和三水水文站。管理水文(位)站37个(其中国家重点站2个, 水利部门委托管理站点7个),城市内涝站点60个,雨量站15个,地方水行政部门委托代管站点14个,水源地水质监测断面及水功能区水质监测点共144个。经省编制委员会核定佛山水文分局机构编制78人。

我们此次重点现场考察了佛山和珠海两个测报中心。

二、考察取得的主要成果

广东省佛山水文分局的经验和做法

1、业务和信息化工作成效

(一)深入开展防灾减灾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1.及时准确做好水情预测预报工作

佛山水文分局秉持“防大汛、抗大灾”的指导思想,严格落实汛期值班制度,分局各科室、水文测报中心、水文站均坚持24小时全天候监测水雨情,面对台风、暴雨等极端天气,及时、准确地做好河道水情和风暴潮增水分析预报工作。

例如:近年来,屡有强台风在珠江三角洲及其附近登陆,如“天鸽”、“山竹”、“艾云尼”等,对珠三角的雨水情造成较大影响。佛山分局针对台风实际情况,及时启动应急预案,为近海河道做出增水预报。

2.积极开展城市内涝监测与防治工作

佛山水文分局于2009年起,开展城市内涝监测工作与防治技术探索。截至目前,已在佛山、中山、珠海建设内涝站点近百个,基本完成了主要易浸点的覆盖,并通过内涝监测预警系统,开展城市内涝预警分析,向地方水务、气象、交通、公安交警、110平台等部门提供实时信息服务,在全国率先实现城市洪涝快速预警,为防汛预警和内涝应急处置提供了决策依据和技术支持。

在城市内涝预警预报方面,利用“佛山交警微路况”等微博账号实时发放内涝信息。通过微信平台内涝信息,提供公众爆料平台,官方审核爆料信息。通过短信预警信号、解除预警信号、实测消息等。

(二)提高水文测验和应急监测水平,为民生水利提供有力保障。

1. 深入开展水下地形测量工作

佛山分局针对三角洲河道演变、河床下切的现状,以佛山、中山、珠海三个市的堤防与水下构筑安全为主,积极引进先进仪器设备,对河道地形、地貌与险段进行系统监测,为险段整治,堤防达标加固提供详实、准确的信息。

2. 积极探索智能化河道监测

研发了国内首个水陆空立体式扫描技术,开启无线传输系统先例,实现远程指导、分析研判、千里眼功能。

(三)加强新仪器新设备新技术应用推广

佛山分局依托马口水文站良好的水文测验基础条件,加挂了“广东水文新技术应用示范基地”,出台了《广东省水文局水文监测新技术新设备推广应用实施办法(试行)》。积极开展蒸发自动观测仪器应用、流量监测仪器国产化替代工作,努力探索泥沙自动监测工作、采用无人机开展水文全要素观测,积极开展安全防撞自动预警系统建设。

(四)科研和科技应用推广成果

佛山分局的科研成果《佛山市水环境保护修复与建设集成研究》获得省科学技术三等奖;《河道数字化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获得省科学技术三等奖;《城市内涝实时监测预警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获得省水利学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无线传输地形地貌流场流态实现远程监测的方法及系统》等3项创新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发明专利;《多功能便携式机动水下监测艇》等4项创新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实用新型专利。

2、制度建设和内部管理工作成效

(一)积极争创“共产党员先锋岗”

按要求做好支部创建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共产党员先锋岗”创岗工作,争创活动成效明显,得到上级的充分肯定,并在省水利厅召开的推进会上介绍经验。 第二党支部还被评选为广东省直机关先进基层党组织。

(二)推进文明水文站建设

打造基层先进示范站,推动马口水文站文明测站建设工作,做好总体规划,进一步对站容站貌进行升级改造,通过设立宣传墙、水准点标志和洪水洪痕标记,设立小型展览室等,打造“五个一流”基层示范站并初见成效,被广东省水文局党委作为示范点在全省水文系统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会议上进行经验推广。

(三)加强分局规范管理

开展“规范管理年”活动,在完善规章制度、夯实管理基础、提高工作效能、增强队伍素质等方面采取多项措施,建立党员活动室、图书阅览室、职工之家,提升软硬件设施和文化氛围,塑造“干净、整洁、文明、有序”的一流形象。

(四)推动“青年文明号”创建工作

佛山分局水情科先后获得“广东省直机关青年文明号”和“广东省青年文明号”荣誉称号。局党委积极引导和激励广大青年立足岗位、创先争优,充分发挥青年职工在促进水文事业和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生力军作用。

(五)积极助力脱贫攻坚

佛山分局经多年不懈努力,截止2019年12月31日,对口扶贫帮扶点——云浮市郁南县平台镇中村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8户309人已全部脱贫退出,提前一年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并携手佛山市气象局、水利局,与佛山电视台、醒目视频合作,举办了中村村农产品网络“直播带货”活动,吸引了超10万人次观看,有效帮助村民解决了农产品销售难题。

(六)以党建带群建

充分发挥工青妇等群团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通过组织职工参加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宣传活动;全民参加佛山50公里徒步活动;积极参加羽毛球、篮球、沙滩运动等各类体育活动,因地制宜地组织开展好职工文体活动,关心职工生活,维护职工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