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研究范文

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研究范文

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研究

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研究范文第1篇

1、动一动,画一画。

瑞士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认为:在音乐上,凡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节奏的长短、声音的高低等各种变化的动感,均可以身体的动作予以表现。身体能够对音乐产生动作反应表示个体通过听、动作、认知对音乐有所感觉与理解。所以,听音乐表现律动必须是老师引导学生感觉音乐中的强弱、快慢、长短、高低、音色、曲式,让学生发自内在对音乐直觉的动作反应。其动作不须经过修饰,完全是原本自然的身体动作,像是:行走、跑步、跑跳、旋转、扭动、摇摆等。

2、看一看,想一想。

欣赏音乐的同时,配合图片或影片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但不要连续实施太长。最好是在欣赏的过程中,老师适时地引发一些与内容有关的问题,让学生在听音乐当中思考答案:这段音乐是快的?还是慢的?你觉得这是描写哪一种动物?为什么?这段音乐特别激烈,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学生聆听之后再发表他们的感受与体验。

3、哼一哼,唱一唱。

哼唱主题演奏曲调:以儿歌、民歌、名曲为主题的乐曲,最好的欣赏方式就是让学生在乐曲当中发现他们所熟悉的歌曲从而引起兴趣,然后配合音乐哼唱或演奏主题,学生从回忆旧经验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认识了伟大的名曲。

4、读一读,拍一拍。

听音乐,一边随音乐表现节奏,让学生综合听觉、认知、技能,与作曲家、乐团、打成一片是何等的有趣而有成就感。凡是结构简单、节奏明显、速度适中的乐曲均可在欣赏的时候一起演奏。在欣赏过程当中,学生不知不觉地培养了良好的节奏感,正确的演奏技巧和与他人合作的意识。随音乐演奏,最简单的就是打强拍、打拍子或是某一个固定的节奏型,学生分组用不同的打击乐器演奏不同的节奏,就可以形成合奏,完全靠听奏而不需要视谱。老师根据乐曲节奏的特点设计节奏型,并用不同的符号画成图谱。每一种符号代表某一种节奏,而每一种节奏可用人声、身体乐器或节奏乐器来表现。

5、跳一跳,演一演。

配合音乐表演戏剧:戏剧与音乐是一体的,歌剧更是戏剧与音乐结合。在音乐欣赏的同时,配合音乐表演戏剧是音乐、舞蹈、美术等各种艺术整合的体现。凡是标题音乐、音乐故事或是歌剧都是现成的教材。进行这项活动之前,先要对乐曲内容有所理解。在设计戏剧动作时,尽量从音乐要素的各种表现中引发想像,以音乐来设计动作,不应以完全凭空想像的故事勉强和音乐凑在一起。

6、改一改,编一编。

选择合适、适当的内容,针对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进行创作、练习,编一编歌词,编一编律动,改一改旋律,变一变节拍等方式,学生能运用语言的直观更好的理解乐曲,能运用提炼出的音乐要素对比不同的音乐情绪与风格,更好地把握音乐的形象与特点。《走进舞曲》中对小步舞曲歌词的创编,学生兴致很高,很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形象的表现了乐曲内容,这些是学生们创编的歌词:嗨,我们大家唱起来,来,大家一起唱一唱,优美的音乐伴随着我们唱的多愉快,来,我们大家跳一跳,听,小步舞曲多美妙,优美地舞蹈动听的音乐大家真开心。

二、运用欣赏教学策略的要求与注意点

1、教师必须深刻理解乐曲内涵掌握欣赏重点。

熟悉教学的曲目是成功教学的第一步。老师必须要对所欣赏的曲目内容要素、曲式结构非常清楚,事先进行反复聆听,分析记录,这是绝对不可少的案头工作。传统的欣赏教学总要以为每首乐曲都得从头至尾全部听完。但有效的欣赏并非完全如此。应该是完整聆听的基础上再撷取音乐当中有表现特色的段落,作重点的深入赏析。对部分有所理解之后,再回归整体,以认识部分在整体中的特征以及乐曲整体的面貌。所谓“窥一斑而知全豹”也。

2、把握音乐主线。

欣赏的主体是音乐,再美的音乐莫过于以其本身美妙的乐声来引人共鸣,言语的描述不能充分表现音乐的美。老师应该尽量少说,只作简要的提示,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探索、想像,以音乐来教音乐。强调音乐情感的审美,音乐的进行过程实际上就是情感的展示与变化过程,要强调内心深处的体验,而不能仅仅停留再外化的层面上;强调音乐想象的个性体验,音乐的不确定性给予了音乐丰富的想像空间,要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和见解。

3、音乐与相关学科的综合。

欣赏教学应与其他教学内容相联系,且应反复多次聆听。感受与鉴赏与音乐的其他各个教学领域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息息相关,密不可分。欣赏时可作一些音乐感知能力的训练。演唱或演奏主题有助于音准和操作乐器的技能;乐曲中的乐理,若学生学过,正好用来加强复习;若是与识谱(乐理)教学的进度一致,就是最好的现成教材;创作的理念也可运用在欣赏的过程当中,随时让学生发表自我的想法。每一个重要的主题,乐句或段落应多次反复欣赏,从感觉、反应、知觉等多反面来欣赏。

4、视听器材应多加运用且注意品质。

丰富的软、硬件视听器材有助于欣赏教学的教学成效。录音带、VCD、录像带、录音机、电脑多媒体、网络是基本的设备,配合教学所用的乐器图片、幻灯片、或实物可使教学更加生动活泼而具实效。因此,教师要努力学习掌握现代教育技术装备。

5、注意榜样力量。

老师本身就是最佳的被欣赏对象,教师随时在学生面前范唱或范奏,本身就是最佳的表演者。老师要注意到自己的每一次表现都应具有音乐性,做让学生学习研究的好对象。

6、欣赏曲目广泛性

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研究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学音乐欣赏;新课程标准;研究

小学音乐欣赏主要是通过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从旁引导,使学生在倾听音乐的过程中,感受到音乐给人带来的美感,获得精神上的享受与满足。对于音乐欣赏的教学,本质上,属于对学生正确、健康审美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倾听音乐的过程中情感得到升华。

一、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对音乐欣赏的教育目的认知得不彻底

现阶段,有为数不少的小学音乐教育工作者,对于音乐欣赏教学的教育目的认识得不够深刻,当前的音乐欣赏教学,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也是对学生爱好与兴趣的培养。但是,大多数音乐教师却没有意识到音乐欣赏教学的重要性,片面地认为音乐欣赏只是给学生进行精神放松的一种手段,没有在它上面进行教学研究的价值,有个别教师甚至省略了备课环节,对于实际上课过程需要的音乐,也没有进行精心的挑选,只是随意地播放一些歌曲,其中大部分没有欣赏的价值。这种教学方式,不仅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得不到培养,还会对学生的审美观产生错误的引导,不利于正确、健康审美观的形成。

2.教师本身音乐素养不够

小学音乐欣赏的教学活动看似简单,但是想要使音乐欣赏课程体现出教学意义与教学价值,必须由具有专业音乐素养的教师,精心开展音乐欣赏教学活动。但是,有许多小学的音乐教师,其本身并不是专业从事音乐教育的人,这些教师自身的音乐素养也许未必满足音乐教学的需要,无法发挥音乐欣赏教育的意义与价值,更谈不上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以及审美观正确、健康的形成。

二、进行高效音乐欣赏教学的手段

1.构建与音乐欣赏相适应的教学情境

在音乐欣赏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小学生年龄与性格的特点,引导学生对音乐欣赏的课程产生兴趣。这种兴趣的培养,可以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充满对音乐欣赏课程的参与热情。在音乐欣赏的课堂上,音乐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利用音频、视频、图片的展示,为学生创设一个形象的音乐欣赏教学情境。利用多媒体营造的这个教学情境,色彩丰富,声像同步,极具魅力,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通过对音乐的欣赏,使学生的心灵产生触动,获得高质量的审美体验。例如,《十面埋伏》是一首讲述两千年前楚汉争霸最后决战的名曲(琵琶独奏起)。在音乐欣赏时,可以利用它进行音乐教学情境的构建,使学生更好地体会那种悲壮与四面楚歌的情境。另外,还可以搜索一个垓下之战的片段,播放给学生看,学生通过边听边看,加深了对音乐的情感体验与心灵的触动,从而加深了对音乐的理解,增强了教学效果。

2.通过合作学习进行音乐欣赏

教师在音乐欣赏课程开始之前,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然后根据每组成员喜欢的音乐类型,为每组选取不同类型的音乐,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展小组内对音乐的交流与欣赏,最后小组之间进行有关音乐欣赏的交流,在班级学生的音乐欣赏交流结束后,作具体的总结与评价,并对学生的音乐欣赏成果进行表扬,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例如,在音乐欣赏课程中,根据学生平常的表现选取了《劳动最光荣》《我是一个粉刷匠》等歌曲,因为教师发现,班级的学生由于家里的娇惯,养成了不爱劳动的坏习惯,于是希望通过对上述歌曲的欣赏,使学生明白劳动的意义。学生通过倾听,心灵受到了触动,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讨论。结果发现,每名学生从音乐中获得的感受几乎各不相同,有的体会到了父母的辛劳,有的体会到工人的不易等等,只要教师善于引导,就可以使学生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进行优秀美德的培养,心灵得到了升华,进而,完成高效课堂的建设。

3.通过游戏完成对音乐欣赏的教学

在实际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教学方法,可以与学生爱玩的天性相结合,利用学生爱玩的天性,通过游戏与音乐欣赏教学相结合的形式,营造趣味性的学习氛围。例如,在学习《两只老虎》时,可以要求学生进行角色扮演,通过边唱边跳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完成对歌曲的学习与欣赏。

总而言之,在进行音乐欣赏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对欣赏学习的乐曲进行精挑细选,通过巧妙的音乐欣赏教学手段,使得学生的心灵受到触动,情感可带入,选取的乐曲充分体现优秀音乐的吸引力与感染力。对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与认知,形成健康正确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研究范文第3篇

近年来,在新《音乐课程标准》指导下,我国音乐课堂教学一直在提高音乐教学有效性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与实践。与此同时,在社会的广泛关注下,小学音乐教学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小学高年级音乐欣赏教学工作中,积极开展教学、观察活动,为音乐教学质量的提升以及小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同时,受到各种因素影响,当前小学高年级音乐欣赏课教学也仍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一、小学高年级音乐欣赏课实践教学的意义

在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今天,艺术教育日益受到了社会、家庭以及学校的广泛关注。音乐欣赏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内容,如何创新音乐欣赏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应当重点关注的问题。小学高年级学生在经历了低年级以及中年级的音乐学习和掌握了一定音乐基础后,对音乐的认识能力更强,对不同音乐形式以及风格形式有独到的理解能力。而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是小学音乐课程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对于提升高年级学生的审美能力、音乐技能以及音乐素养都有极大的帮助。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通过音乐欣赏课的开展,对不同音乐结构、情感表达、艺术形式的美的启发,关注学生心理需求,引导学生在思想、情感上的融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小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全方位提升作用。

二、小学高年级音乐欣赏课实践教学现状

(1)音乐欣赏课投入不足。通过对部分地区音乐教学实践调查分析发现,当前在小学高年级音乐欣赏课教学实践中,教学投入有限。许多音乐教师反馈学校对音乐欣赏课的关注程度不高,学校通常更关注于小学生语文、数学、英语等基础课程的教学投入与教学效果,尤其是五、六年级音乐课程的开课率,明显少于低年级,同时经常被文化课程所挤占。在部分小学音乐教学配置中,音乐教室、五线谱教学黑板等配置不完善,钢琴、电子琴等教学设备质量较低。教学软硬件的不足对于小学音乐审美教学的开展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2)师资力量限制。近年来,国家对音乐教师的培训力度不断加大,采取了多种有效措施,促进师资力量的引用。但是一些学校音乐教师整体教学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不能适应当前音乐教学发展需求。例如在专业素质、教学能力上不能满足新时期课程教育标准,有少数学校音乐教师是由其他课程教师兼职,每年“六一”、国庆等节日里,各大学校都会举行文艺活动,但是在音乐课程的开设、音乐教学专业水平以及学生音乐综合实践能力上仍然表现出许多不足。

(3)教学能力相对欠缺。一节高水准的音乐欣赏课教学,除了需要教师具备专业音乐知识以外,还需要教师有科学的教学方式。通过对一些小学高年级音乐欣赏课教学调查发现,当前音乐欣赏课教学中存在备课不规范、教案不齐全、主观臆想多等问题。另外,许多教师对小学音乐欣赏课采取放羊式教学方式,通常将学生自己跟着多媒体设备学习演唱、学生独立欣赏优秀音乐作品等作为全部教学内容,而未在教学中进行适当的讲解,未对学生音乐欣赏中的好奇心进行满足。

(4)本土音乐关注不够。我国地域宽广,不同的地区都有其独特的具有深远意义的优秀音乐作品。当前,小学高年级音乐欣赏课教学中往往忽略了对本土音乐的关注,没有将地域的音乐形式运用到音乐欣赏课教学中。

三、小学高年级音乐欣赏课实践教学反思

(1)转变教育观念,加大教育投入。基于音乐欣赏课对小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教育部门、学校领导以及家长都应正视音乐欣赏教育对于孩子心态积极向上、健康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将音乐教育放在艺术教育的重要位置,归还小学生音乐学习时间。与此同时,通过加大教学工具的投入,尤其是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通过电视、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应用,以视频或者图像的形式,对音乐曲目进行生动表现,使学生在音乐欣赏课程中提高音乐鉴赏能力。另外,提高教师对于现代化设备的使用效率,通过教学设备的带动功能,以个性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更好地发展小学高年级音乐欣赏教育。

(2)音乐教师要不断优化教学策略,提高综合素养。小学高年级音乐教师首先要不断提升自身音乐素质,通过不断学习与进修的方式,提升专业素养以及教学能力,真正在音乐欣赏课教学中发挥教书育人的作用。其次,音乐教师在欣赏课程开始前,要充分备课,对不同音乐曲目表达的主题、内容等进行细化,并思考如何整理教学,使欣赏课程更系统、趣味性更强。同时,对音乐中表达的情感、各旋律及段落的表现力,做好自我鉴赏,才能帮助学生在教学中对音乐曲目实现整体的认知。再次,借鉴如奥尔夫的体态律动教学法等优秀教学方式,对教学过程进行变通,通过实践与尝试寻找到适合自己班级内学生音乐欣赏课教学的方法。最后,在音乐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将多元化的音乐风格融入教学过程中,通过对不同音乐作品内涵的分析、解读,加强培养学生自我训练,帮助学生提高识谱、演奏等多方面的艺术能力,实现学生音乐素养与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3)创新音乐教学方式。一方面,帮助小学高年级学生在音乐欣赏课教学中理解不同音乐的情绪与风格。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地区、民族音乐表达方式各不相同。小学高年级阶段的学生经过了中低年级的学习,对音乐表达已有了初步的掌握。音乐教师在音乐欣赏课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对不同音乐风格与流派下不同类型的音乐效果进行整体特征的把握。另一方面,通过教学环境布置等方式,以丰富的画面再现歌曲的情境,帮助学生对音乐旋律、音乐内涵有更全面的了解。与此同时,还可以通过形象生动的语言、故事的导入、表演音乐剧等多种方式描绘出音乐场景。如人教版六年级《神奇的童话》中《三个小和尚》的教学过程,可以组织学生创编一个关于三个小和尚的音乐剧对歌曲情景进行再现。

(4)小学高年级音乐欣赏课教学中,对优秀本土音乐的欣赏教学既是对优秀本土文化的学习与了解,也有利于本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因此,在小学高年级音乐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师要有意识地结合本土文化艺术,将具有本土音乐气息的表达方式融入音乐欣赏教学之中。音乐与文化的整合、音乐与地方特色的融合,使学生真正了解自己的家乡,欣赏到家乡音乐以及文化的魅力,更爱自己的家乡,热爱自己的祖国。

四、结语

当前,小学高年级音乐欣赏教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开展面临了一定的阻力。音乐教育工作者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要强调音乐欣赏对于学生审美情感培养的重要意义,通过音乐审美课程的教学创新,培养学生艺术气质。通过不断探索与创新教育实践,结合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特点以及年龄特征,创造丰富的感官体验,加强小学生欣赏的主动性引导,通过多种教学手段的运用,实现小学生音乐欣赏课教学中的互动效果。

参考文献:

[1]潘美姬.分析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策略[J].新课程(上旬刊),2015,(10).

[2]黄琼华.运用多维教学提高小学音乐欣赏课的实效性[J].文教资料,2014,(17).

[3]刘顺敏.试论小学音乐欣赏课的趣味性教学[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版),2011,(32).

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研究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音乐信息技术整合

一、课题的提出

随着“数字化校园”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表现出了巨大的优势,信息技术为音乐学习创造了新的境界,音乐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和已势在必行。小学音乐欣赏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将改变以往音乐欣赏教学目标单一、内容陈旧、教学方单调、教学评价不全面、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等等的弊端,让学生在音乐欣赏课中感受到信息技术创设的真实情境,针对问题,学生通过操作计算机浏览音乐欣赏专题网站,搜集相关的音响、文字、图片等方面的资料,进行处理,获得全面、立体的审美体验,了解相关文化,提升审美素养,同时也会提高学生搜集、整理、运用信息的能力,使学生“在快乐中活动,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创造”。

二、课题实验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近年来,认知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在社会文化环境下,借助人际间的协作活动,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取的,认为“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而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使实现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条件日臻成熟。

二是探究合作学习策略,所谓探究合作学习,就是根据学科教学内容确定问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探究、实验、搜集和处理信息,与小组同伴合作交流信息,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三、课题实验研究目标

1、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和鉴赏能力以及学生在学习中的探究合作能力。

通过课题研究,让学生利用音乐欣赏专题网站自学了解与音乐作品有关的时代背景以及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作者生平等,然后在教师引导下聆听和感受音乐,使他们感受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的运动中的美和丰富情感,体验心灵的感动。同时,让学生依托网络资源,充分发挥自身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拓展音乐作品的内涵和外延,满足其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从而真正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

通过课题研究,让学生熟练掌握信息技术的操作应用技能,培养学生信息获取、分析和加工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网络公德,从而真正培育学生的信息素养。

3、拓展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师适应新课程教学的能力。

通过课题研究,促使教师学习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培养教师的信息素养,拓展教师的知识结构,掌握运用 软件制作音乐欣赏专题网站的方法。从而真正成为新课改的实施者、推动者和创造者。

4、探索音乐欣赏教学与信息技术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

学科整合是新课改中一个全新的理念,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模式可以借鉴。我们试图通过课题研究,探索出音乐欣赏教学与信息技术学科整合的可操作的教学模式,为推进音乐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全面整合、促使音乐新课改向纵深发展作出一定的理论贡献

四、课题实验研究的内容、对象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是: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学摸式,建立音乐欣赏专题网站,学生在计算机教室中,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网上自学、小组协作探究、会话讨论等一系列学生参与活动,建构起学生自己的音乐欣赏知识体系,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帮助学生建立起音乐与人生的密切联系,为终身学习和享受音乐奠定基础。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是:我校小学五年级一班的学生,以五年级三班为对比班。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能够比较熟练的操作计算机、上网。

五、结论

我们进行的小学音乐欣赏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课题探究,探索的是在建构学习主义理论指导下,运用探究合作的学习策略,让学生在计算机教室中利用“音乐欣赏专题网站”进行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新的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模式,通过实践研究我们认为:这种新的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模式比传统的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模式先进,课题研究达到了我们的预期目的,课题研究也锻炼了我们的教师队伍,同时课题研究的开展也加深了我们对小学音乐学科与信息技术学科整合的认识,解决了一些小学音乐学科与信息技术学科整合中的技术性和理论性问题。 (上接第204页) 五、陶冶情操,丰富情感体验。

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研究范文第5篇

一、研究性学习在高中音乐欣赏教学中渗透的可能性

1.多元文化综合型的高中音乐欣赏新教材体系的构建,为研究性学习在教学中的有效渗透奠定了基础。新教材纠正了以往重技能、轻审美的教学指导思想;它以音乐文化为主干,加深了音乐教材的文化内涵;有意识地把文学、史地、哲学、美学等内容融入了选编范围。这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跨学科、综合性地解决问题,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其次,某些教材相关章节的标题与内容,本身就可以当作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如新教材上诸如这样的标题:“音乐的时代性”、“音乐与人的生活”、“音乐与人的素质”等本身就可以直接转为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备选课题;相关内容在拓展与延伸后还可以产生其他一些小课题:如“音乐与人的健康”、“音乐作品音响载体的历史演变”等等。

2.网络与视听技术的高速发展,为研究性学习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的渗透提供了条件。音乐艺术的发展是社会文明的产物,社会的发展又制约着音乐艺术的实践与传播。飞速发展的电子和微电脑技术给传统的音乐欣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人们可以利用相关软件,通过电脑对录音磁带、激光唱片的音轨进行压缩,转换成wave、mp3、mp4等制式的声音文件,并在Internet上下载、传播……传统的课堂音乐欣赏,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听赏需求。他们可以直接点击音乐网站,从网上下载自己所喜爱的音乐作品,并通过随身携带的MD、mp3、mp4播放机自由自在地欣赏。

二、研究性学习在高中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具体渗透

1.合理挖掘教材,大胆拓展。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最典型的基本特征是开放性,我在音乐欣赏课堂教学内容和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大胆加以拓展与延伸,引导学生结合对音乐作品的听赏实践,对与之相关的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各种现象加以探究与思考。如在“音乐作品的音响再现”这一章节的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挖掘,得出一些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小课题,然后当堂公布,与学生一起研讨、总结得出以下6个小课题:“传统的音乐欣赏方式与网络出现后音乐欣赏方式之比较”、“网络的发展与音乐作品的传播”、“网络的发展与音乐作品的音响再现”、“网上音乐版权问题之探悉”、“电脑音乐的过去、现在和将来”、“MIDI探秘”……学生自行分组、自行选题、深入研究。课堂充满了活力,每个学生都各得其所,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2.充分利用现代科技优势,大胆创造。网络与视听技术的发展使音乐欣赏变得空前开放。在教学中我大胆创新,经常把学生带进计算机教室,把音乐欣赏带进网络世界;把电脑与组合音响接驳,充分利用我校局域网、Internet网的优势,引导学生把教材某些章节、内容的学习拓展开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在对音乐审美小课题进行研究。学生针对所要探究的问题,在Internet网上查找资料,下载、视听音乐作品;在局域网上共享资源、开辟论坛,唇枪舌剑、刀光剑影;建立网站,直接在Internet网上与外界合作、交流。通过这些活动,学生把音乐欣赏与文学、史地、哲学、美学等学科相渗透,把音乐欣赏与研究性学习、“网上冲浪”有机地巧妙结合,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把世界带进教室。

3.营建平等、民主的学习氛围,适时进行角色转换。研究性学习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呼唤综合型教师。研究性学习对于师生双方来讲,无疑都是一个“学习过程”,在教学中,我比较注意自己的角色转换。有时让自己从传统教学中的“裁判员”角色,转变成“催化员”、“指导员”,来促进学生的互动和合作;有时自己在自觉与不自觉中,成了一名纯粹的“学习者”――与学生一起欣赏音乐,一起收集资料,一起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一起倾听其他同学的困惑。在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下,学生也从原来的“被动”角色转变为“主动”角色。在一次题为“中学生话歌剧”的音乐欣赏拓展课中,高三年级的一位同学代表其研究小组,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了自己收集、整理的有关《阿依达》等景观歌剧的长达二三万字的资料、图片,让我们大饱眼福、大开眼界。

三、研究性学习在高中音乐欣赏教学中渗遗的价值与意义

1.可以鼓励学生对音乐作品及相关联的社会现象、人文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心。高中学生生理发育已基本成熟,学习兴趣明显分化,中心兴趣初步形成,自我意识开始成熟,自我价值观念日益增强。在欣赏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在教材相关内容拓展上提出问题,从问题的研究着手,让音乐欣赏的学习充满探究的快乐。在这样的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在参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了亲身经验,学习变得生动而实在,充满了发现知识的快乐和完成任务的喜悦,自我价值也充分得以实现。

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研究范文第6篇

一、课题的提出

随着“数字化校园”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表现出了巨大的优势,信息技术为音乐学习创造了新的境界,音乐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和已势在必行。小学音乐欣赏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将改变以往音乐欣赏教学目标单一、内容陈旧、教学方单调、教学评价不全面、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等等的弊端,让学生在音乐欣赏课中感受到信息技术创设的真实情境,针对问题,学生通过操作计算机浏览音乐欣赏专题网站,搜集相关的音响、文字、图片等方面的资料,进行处理,获得全面、立体的审美体验,了解相关文化,提升审美素养,同时也会提高学生搜集、整理、运用信息的能力,使学生“在快乐中活动,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创造”。

二、课题实验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近年来,认知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在社会文化环境下,借助人际间的协作活动,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取的,认为“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而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使实现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条件日臻成熟。

二是探究合作学习策略,所谓探究合作学习,就是根据学科教学内容确定问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探究、实验、搜集和处理信息,与小组同伴合作交流信息,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三、课题实验研究目标

1、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和鉴赏能力以及学生在学习中的探究合作能力。

通过课题研究,让学生利用音乐欣赏专题网站自学了解与音乐作品有关的时代背景以及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作者生平等,然后在教师引导下聆听和感受音乐,使他们感受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的运动中的美和丰富情感,体验心灵的感动。同时,让学生依托网络资源,充分发挥自身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拓展音乐作品的内涵和外延,满足其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从而真正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

通过课题研究,让学生熟练掌握信息技术的操作应用技能,培养学生信息获取、分析和加工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网络公德,从而真正培育学生的信息素养。

3、拓展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师适应新课程教学的能力。

通过课题研究,促使教师学习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培养教师的信息素养,拓展教师的知识结构,掌握运用 软件制作音乐欣赏专题网站的方法。从而真正成为新课改的实施者、推动者和创造者。

4、探索音乐欣赏教学与信息技术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

学科整合是新课改中一个全新的理念,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模式可以借鉴。我们试图通过课题研究,探索出音乐欣赏教学与信息技术学科整合的可操作的教学模式,为推进音乐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全面整合、促使音乐新课改向纵深发展作出一定的理论贡献

四、课题实验研究的内容、对象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是: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学摸式,建立音乐欣赏专题网站,学生在计算机教室中,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网上自学、小组协作探究、会话讨论等一系列学生参与活动,建构起学生自己的音乐欣赏知识体系,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帮助学生建立起音乐与人生的密切联系,为终身学习和享受音乐奠定基础。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是:我校小学五年级一班的学生,以五年级三班为对比班。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能够比较熟练的操作计算机、上网。

五、课题实验研究的步骤

1、准备阶段(2005年2月至7月)

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课题组成员包括:一名教导处副主任、专业音乐教师三人、专业计算机教师二人,课题组成员要进行相关资料查阅、整理,要学习相关的资料、文章、制定可行性研究方案;学习并制作出冀版小学音乐第九册十册各单元音乐欣赏的专题网站,网站内容包括乐曲不同版本的音响资料、与乐曲相关的图片资料、文字资料,作曲家的图片、背景文字资料等。

2、实验研究初级阶段(2005年9月至2006年1月)。

这一阶段为初级探索阶段,在计算机教室中,利用音乐欣赏专题网站进行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实验,对这种欣赏教学的模式进行设计,根据实验过程出现的问题对实验方案、音乐欣赏专题网站进行修改。

3、 实验的深入阶段(2006.2——2006.8)

定期开展实验研究的研讨活动,如观摩课、研讨课,定期进行形成性的检测和阶段性的小结,并在实验的基础上整理典型的课例,教案、总结经验。

参考文献

[1]王希华:《现代学习理论评析》 开明出版社2003年版

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研究范文第7篇

关键词:小学音乐;音乐欣赏课;教学策略;有效性

随着现代教育体制的不断深化改革,小学音乐教学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音乐欣赏课作为音乐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广泛关注。当前,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中普遍缺乏生动性与趣味性,学生的积极性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因此,对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有效性提升方案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与应用价值。

1小学音乐欣赏课相关概述

音乐欣赏课主要指的是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与身心发展特征为学生播放一些优秀的音乐作品,旨在增加学生对优秀音乐文化的了解,对知名音乐家创作风格的欣赏,并在这个过程中提升音乐审美能力与鉴赏能力。音乐欣赏课是音乐教学的重中之重,同时也是提升学生音乐兴趣、发展音乐感受能力及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作为音乐学习的前提,“听”不仅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基础,同时也是了解中外优秀音乐文化的路径[1]。2011年音乐课程标准对小学音乐欣赏课程提出了相应的要求,首先,要通过音乐欣赏课,使学生能够感知音乐作品所传达的情感与内涵。其次,要求学生在欣赏音乐作品后,能够感受作品的风格特征,并明确其所属流派。另外,在音乐作品欣赏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感悟音乐作品的题材与形式,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2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有效性的提升策略

2.1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某一课程或某一教学内容产生兴趣,就会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参与到学习中,提高学习效率。小学生正处于成长与学习的初级阶段,对外界事物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渴望接触新鲜的事物,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把握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心理特点,选取适当的音乐作品供学生欣赏,如《跳圆舞曲的小猫》、《铃儿响叮当》等,这类音乐作品相对活泼,音乐节奏明快,充满趣味性与生命力,符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其次,在音乐欣赏课教学中,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起到组织与引导的作用,可以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可根据教师的要求自主选择音乐欣赏类别,并通过或图画的形式向其他组学生介绍,并对音乐作品进行交流、讨论,这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

2.2注重层层递进聆听

聆听是音乐欣赏课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通常,在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中,教师会为学生反复播放同一首乐曲,指导学生聆听,这种聆听是逐层递进、层层深入的,其主要分为三个阶段。首先为感受性聆听,在这一阶段,教师需要对音乐作品进行简单介绍,使学生了解作品的主要表现形式,形成对音乐作品的整体感知。其次为体验性聆听,主要强调的是对作品情感、情绪的把握,教师要加强引导,启发学生从作品中感知创作者、演奏者的情感,达到情感上的共鸣[2]。最后为理性倾听层次。当学生对音乐作品形成初步感悟后,教师要想学生讲解该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目的等,使学生能够结合作品的创作意图挖掘更深层次的内涵,这对于学生感知能力及独立思维能力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2.3组织参与音乐实践

音乐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音乐欣赏作为一种审美教育活动,不仅强调学生对音乐理论知识的掌握,更要求学生能够在感知音乐、鉴赏音乐的基础上掌握一定的音乐技能吗,这些都有赖于必要的音乐实践活动。因此,在音乐欣赏课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适当的音乐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音乐表演的平台,可以将简单乐器引入课堂,在欣赏音乐作品的同时,了解作品中用到的乐器,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以教会学生掌握乐器的演奏方法,尽可能使每位学生都参与到音乐实践中,增强对音乐作品的感知。

2.4丰富音乐教学形式

每一个音乐作品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与鲜活的生命力,要想使学生能够充分领悟作品所传达的情感,达到情感共鸣,教师必须为学生创设特定的情境,使学生置于某种情境中,增强对音乐作品的感知。另外,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其注意力易分散,单纯的音乐聆听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融入多媒体教学的方法,如在音乐欣赏《嘀哩、嘀哩》合唱时,可以通过多媒体为学生展示蔚蓝的天空、洁白的云彩、翠绿的山林等,使学生融入这一情境中,感受春天的美丽。然后启发学生,这么美丽的季节通过音乐表现会不会有不一样的感觉呢,并带领学生深入到音乐作品中,挖掘其艺术魅力。

3结束语

新课改的实施,强调在音乐教学中加强对学生音乐感知能力、审美能力的培养,因此,在现代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与年龄特点,不断丰富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参与到音乐欣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促进学生音乐综合素养的提升。

作者:蔡文斌 单位: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实验小学

参考文献:

[1]冉继龙.新课改提高小学音乐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教育界:基础教育研究,2015,(14):166.

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研究范文第8篇

国家在对音乐教育事业的重视度不断加强的情况下,出台了音乐教育要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坚持以人为本理念的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但是相关教育部门并未制定与上述理念相同步的高等院校音乐课程标准,因此许多高校在音乐教学方面存在缺乏系统性、制度性等弊端。在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课程内容的选择直接关系着人才的培养与教学成果的好坏,为了促进学生的全方面发展,我们必须对音乐欣赏的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依据问卷调查、实地考察、询问专家得来的结果,我将从音乐欣赏教学内容的现状以及如何促进高校音乐欣赏教学内容的改革几方面进行阐述,希望能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音乐欣赏课程

现如今各大高校的音乐欣赏教学在内容与形式上大同小异,通过讲授相关知识使学生从音乐的表现手法、声乐、乐器与乐队、演奏类型了解音乐的基本常识,结合音乐电影方面的经典巨作,譬如《永远的爱人》、《和你在一起》、《放牛的春天》等,从这些作品中了解音乐对人产生的不同影响,使学生深刻体会音乐其本身所具有的审美特点。在教学手段方面,高校采取的是讲授、欣赏为主,学生自由讨论学习成果为辅。

这种课程的设置可以增进学生对相关文化的了解,增强学生对世界多元文化的了解,另一方面提高学生对中西文化的喜爱程度,提高休闲生活品质,并能在欣赏音乐的同时学会对情绪的调整,最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意识。我们都知道拥有一颗“追求美”的心灵无论是对自己一生的发展还是对社会都具有重要的作用,而音乐欣赏这门课程正是对美的心灵的培养,因此音乐欣赏教程必须引起相关教育部门与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二、高校音乐欣赏教学内容的

现状调查与分析

现如今,在音乐欣赏方面并没有制定明确的教学课程标准,这种现象严重制约了音乐欣赏教学的发展。而且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严重的问题,譬如教材设计中西比例失衡、理论与实践没有充分结合等等,接下来,我将对高校音乐欣赏教学内容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找出其问题存在的原因,为音乐欣赏教学的改革提供现实依据。

(一)音乐欣赏教材编订

西欧音乐的欣赏研究与中国音乐的欣赏研究相比,由于教学实践上存在很大的优势,因此慢慢地在人们内心深处认为西欧的音乐才是最好的。在教材的编订方面,也着重于对外国音乐进行介绍。譬如各大高校广泛使用的《音乐欣赏教程》这本书而言,全书分为如何欣赏音乐、古典乐派、民族乐派、印象乐派、中国现代音乐、浪漫乐派、现代派音乐七个模块,其中只有中国现代音乐与我国音乐有关,其余的都是对外国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等作曲家作品的赏析。可以明显地看出中西比例的严重失衡,在我看来音乐水平的高低并不是由音乐研究的时间长短而决定的,每个国家的音乐都有自身的地域特色,中国学子应全方位了解中国的音乐文化,担负起繁荣音乐文化的重任。

(二)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

据相关调查显示,有百分之八十的高校采取的是一周一节音乐欣赏课的教学模式,时间的简短使得学生无法对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进行有效的吸收。因此就需要学生充分利用课后的时间进行复习,而实践是学习与温习的最好方式,但是大多数高校存在的问题是,虽然举行了大量的与音乐有关的活动,但是参加与音乐有关的实践活动的人数少之又少。这种现状应引起教育工作人员的高度重视,在已有课程的基础上,开展更多与音乐有关的活动,增加学生与音乐接触的机会。

三、高校音乐欣赏教学内容的改革

(一)促进中西文化比例的平衡

中国音乐欣赏教程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启的,因此在教学模式与教学内容方面还存在众多缺陷。音乐欣赏教材中,中西比例的严重失衡导致了学生错误地认为外国音乐就是精品的错误认识,而且也会淹没中国音乐文化的内涵。而且当学生满怀激情的去学习音乐欣赏时,听到的都是生僻的、自己不熟悉的外国音乐,这无疑会降低学生学习的热情。为了更好地促进中国音乐的发展,教材编订者需要做到中西文化比例的平衡,譬如在书中加入对中国古典音乐、民谣、少数民族音乐、戏曲的研究,让学生能全方位了解中国文化,并在日后的音乐创作中汲取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精髓。

(二)音乐欣赏教材具有时代性

教材是教师进行知识传授的基础,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途径之一。音乐欣赏课程的系统发展需要对教材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与中国现如今的音乐教育现状相适应。

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历久弥新,其间所蕴含的宝藏必须被利用。因此在制定教材的过程中既要包含传统音乐的精华,又要吸收现代音乐的发展成果,而不是一味地崇拜外国音乐,忽视中国音乐发展的伟大成就。其次在编订教材的过程中增加内容传授的载体。现如今,经济快速发展,科学技术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体现在方方面面,无论是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交通方式还是教育模式方面,信息技术都以其特有的优势展现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在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科技的优势,突破通过教材进行教学的传统模式,尝试通过多媒体课件、专辑的方式向学生直观展示音乐的魅力,增强学生音乐鉴赏的能力。

(三)教师敢于突破,走出教材

教师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当着引导者与督促者的角色,因此教师的思维模式对学生将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教育工作者必须全面认识自己扮演的角色。并能够认识到即使是最新版本的教材也是以过去式的形态存在的,教师只有敢于超越教材,站在教材之上对现有音乐进行欣赏分析,才能促进音乐文化的繁荣。因此教师需要在以往教学方式的基础上进行思维创新,在课堂上不再局限于单纯地对教材进行解读,而是要结合最新出版的专辑或唱片进行全面分析。这不仅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还可以实现音乐欣赏与时代共同发展的目的。

总之,音乐欣赏的教学现状必须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通过不断调查研究提出行之有效的改革方案,改变以往在教材内容、教学模式、教学实践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这种改革是时展的要求,是繁荣中国音乐文化的必经之路。

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研究范文第9篇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音乐欣赏;有效性教学

教育教学行业快速发展与变化,素质教育改革不断进行,对初中音乐教育也有了一定的研究,有效性的教育教学方法是所有课程中必须达到的教育方式,而对初中音乐教育有效性的研究,一方面也说明了素质教育的全面改革,另一方面也对初中音乐教育有了更高的要求。音乐欣赏有利于改善学生的心情,学生通过对音乐的感知,增加对音乐的记忆力,培养对音乐的情感,通过音乐欣赏教学来增加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从而培养他们对美的欣赏能力和鉴赏能力。初中音乐教师应该对现有的音乐教学进行革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让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工作有一定的基础。

一、初中音乐欣赏有效性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初中音乐欣赏有效性教学的现状

素质教育的全面改革,让许多高校对辅课程也相当重视,基础音乐课堂也开始大力发展,在学校的重视下,初中音乐的教育教学质量也得到了提升。然而还是有个别学校在音乐教育教学中存在许多问题,首选表现在音乐欣赏教学的内容上,学生对音乐欣赏的内容情绪波动比较大。其次,学生对音乐欣赏课堂的古典欣赏内容不感兴趣,他们往往只关注当代流行音乐,对古典音乐很难通过教学手段来达到教学目的,学生对古典音乐欣赏普遍兴趣度不高。第三,对于音乐欣赏课堂结束后,学生并没有进行探讨和交流,仅在课堂上听完就完事,或者还不能领会期中的喻意,不能很好的进行表达。第四,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音乐作品兴致较高,当音乐欣赏课堂欣赏的是他们喜欢的作品,学习兴趣才会提升。

(二)初中音乐欣赏有效性教学现状的原因

通过初中音乐欣赏有效性教学的现状我们发现,许多初中生并不是不喜欢音乐知识,他们对音乐知识也是乐于接受与吸收学习的,但是往往很多学生不喜欢音乐课,问题都处在教学内容上,主要原因有:第一,音乐教师在课堂题材的设计上没有考虑学生的真正需求,如果不了解学生真正需求,就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不到音乐教学的目的。第二,初中音乐教师的教育手段还是相对传统教育,没有顺应教育改革的新要求,这样一来,教育模式还偏向传统模式,不能满足新课程背景下组织教育教学,让学生吸收到真正的音乐知识。第三,新课程的改革背景下,教育教学方法与手段都有了新的变化,音乐教师如果不进行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就不能激发学生对音乐知识学习兴趣。第四,学校还是重视文化课,对音乐教育教学都不太重视,学校和家长更在意学生的文化成绩,导致音乐课程偏少,甚至被其他课程占用,音乐课程没有保障。

二、新课程背景下初中音乐欣赏有效性教学策略

(一)运用综合教学手段,吸引学生对音乐欣赏的兴趣

在音乐欣赏课堂上,要运用综合实践活动的手段,来达到吸引学生对音乐欣赏的兴趣,比如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参与演唱,增加对音乐作品的记忆力。音乐欣赏课堂并不是单一的让学生听,更要让学生参与到音乐中来,通过音乐欣赏,让学生掌握音乐知识,掌握音乐旋律。同时也可通过乐器演奏的形式,来表演音乐作品,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印象。也能充分调动学生对音乐的积极性,让学生从内心感受音乐的美观。而教师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应该适当的给予肯定和鼓励,对音乐课堂表现好的学生可以进行表扬,并分享他们的感想,对音乐课堂表现相对差的学生,要耐心教学,及时调整他们的心态,树立他们的自信心,还可以通过优生带差生的形式,进行音乐小组的划分,通过兴趣的分享和学习影响,通过探讨和交流,提升整个班级的音乐学习思想,让全体学生都能学到音乐知识。

(二)通过音乐作品的多样化欣赏来提升有效性教学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个体,他们有自己个性化的思想与个性化的兴趣爱好,这就可以通过音乐欣赏课堂的多样化的音乐作品来提升学生的音乐兴趣,从而提升音乐欣赏有效性教学。比如领略不同民族风俗特色的音乐作品,欣赏国外优秀的音乐作品,甚至一些大型的交响音乐等等,通过多样化的音乐作品欣赏,让学生学习到不同音乐风格和不同国家的音乐作品,全面提高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也对音乐欣赏教育教学有效性起到重要作用。

(三)通过高科技教学手段,提升音乐欣赏有效性教学

现在是高科技时代,在教育行业中早已引用高科技的教学手段,而多媒体教育教学也可运用到音乐欣赏课堂中,音乐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采用图文加音乐加动画效果的形式,全面展示音乐知识,更加生动轻松,让学生迅速融入到课堂中,加深他们对音乐知识的印象。比如通过网络化的教学手段,比如欣赏音乐电影作品,并分组排演一段音乐电影中的桥段,不仅提升学生对音乐课堂的兴趣,同时也能让学生欣赏到立体、全面的音乐知识,还能增加学生的参与度,进一步提升音乐欣赏教育的有效性。

三、结束语

音乐教师要通过不断改革,不断提高自己音乐教育有效性,勇于创新教学,围绕学生需求,建立一个积极有效的音乐教学课堂。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有效的教育方法,让学生不断提升对音乐欣赏的兴趣,从而促进他们对事物的鉴赏能力和对美的追求。在新课程背景下,音乐教师要适应新课程的改革,努力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与综合素质能力,时刻要求自己,并通过教学实践的总结分析,让初中音乐欣赏教学更加有效,让音乐课程更加融洽积极,让初中生对音乐知识水平和音乐素质水平迅速提升,通过有效性的教学,让初中音乐教育目的得到实现。

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研究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模式;构建

1当前小学音乐欣赏教学存在的问题

1.1过分强调音乐知识与技法的专业性:在当前的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因为教学目标与教学评价的要求将授课重点放在相应的音乐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上,强调学生对于乐理知识的掌握与歌唱等技能的实践应用。这种教学方式的初衷是好的,其目的在于通过有效的内容设置为学生打下坚实的音乐学习基础。但过于强调音乐知识与技法,忽略了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与学习特点,将生动活泼的音乐作品解构为相对枯燥抽象的音乐学习素材,小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难以真正感受音乐的魅力,不能在欣赏学习中体会到音乐的动人之处,本身相对轻松愉悦的学习过程也变得无趣乏味,学生在课堂上很难提起兴趣,欣赏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1.2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小学音乐教学,要求教师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突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平等地位。然而,在当前的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依然沿用以往的模式,强调自己“教”的影响,而忽略了学生“学”的作用。这样的教学方法,将学生置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学生的音乐欣赏学习被限制在教师划定的范围内,其主体地位难以保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难以得到有效激发。同时,音乐作品的欣赏更具有主观色彩与开放性,学生处于被动学习地位时,很难调动起自身的想象力与创造能力,其欣赏过程并非聆听与感悟,而是变成了完成一个个教师安排的欣赏任务,音乐欣赏教学对于小学生审美品位以及人文素质的积极性影响收效甚微。

1.3欣赏教学偏离音乐本体关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核心内容是针对具体音乐作品进行的聆听与体会,并在直观感受的基础上形成系统化的作品认知。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当前小学音乐课堂上愈发强调教学模式的创新,部分小学音乐教师为了追求欣赏教学形式的创新与内容的多样化,安排了大量与作品相关的人物故事、创作经历、背景等内容,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欣赏教学的内涵。然而,部分教师在授课内容比例上安排缺乏科学性,在拓展性内容方面投入了过的的教学时间,针对作品本身进行的欣赏理解教学则相对不足,学生注意力往往被背景故事所吸引,不能将经历集中在作品本身,这种舍本逐末的课堂安排,淡化了音乐做品本身的价值与意义,与音乐欣赏教学的初衷背道而驰。

2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新模式构建策略研究

2.1创设浓厚的音乐欣赏学习氛围:在构建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新模式的过程中,教师应首先为学生营造理想的学习环境,充分激发学生的音乐欣赏学习热情,保证学生在课堂上又较高的投入度。小学阶段的学生活泼好动,在课堂上的注意力相对分散,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兴趣与爱好,科学的设置音乐欣赏内容与教学方式方法,将学生的精力有效的引导到音乐作品上来,让学生真正走进作品走入作品,深入的感受体会欣赏对象传递出的情绪与美感。

2.2选择阶段性的音乐欣赏教学方法:学生音乐欣赏能力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形成的,因此教师应将小学音乐欣赏看做一个系统而长期的过程,选择阶段性的教学方法。教师应研究不同音乐作品情感与技法复杂性上的差别,结合当前小学生的理解接受能力确定欣赏素材。在小学低年级的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富于童趣或活泼欢快类的作品,让学生能够更加容易的感受音乐传递出的内容,并以此为基础展开相关音乐知识与技法的传授。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此时教师可以将器乐作品作为学生欣赏的主体,而随着学生欣赏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教师教授的作品应该提高到更高的层次。通过这种方式,根据学生自身的层次水平,教学力度逐层深入,使得学生欣赏水品逐步提高。

2.3整合多方面音乐欣赏资源视:随着信息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大量的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得以应用,为教学质量带来了显著的提升效果。在构建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新模式的过程中,教师应重视新型教学技术手段的应用,全面整合教学资源,从声光电等多个角度丰富音乐欣赏教学的形式,通过视听结合的方法将音乐具体化,使学生能够对音乐作品形成更为直观深刻的认知。同时,使用电脑、网络进行教学适应这一代小学生的行为习惯,信息技术的应用更加符合当前时展特征,将信息技术与音乐欣赏教学进行整合,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同时也能培养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获取资源的能力。

2.4完善音乐欣赏教学评价体系: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欣赏音乐作品,然后让学生去感受作品所要营造的氛围,通过积极引导,让学生对作品中的场景进行想象,然后将学生分为小组进行交流讨论,让学生通过欣赏音乐,对作品展现的场景进行描述。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要进行适当地点评,当讨论结束,教师要报学生的整体观点进行梳理。在评价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整体表现进行适当地点评,存在的优点,教师要指出并表扬,鼓励学生积极发扬,而存在的缺点,教师也要指出,并提出改进意见。

3结语

综上所述,在音乐教学体系中,音乐欣赏教学作为一种审美和再创造的活动,包括了音乐的感知、情感的体验、音乐的联想等心理过程。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通过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引导学生更好地在音乐中去了解音乐、欣赏音乐,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从而实现音乐教学智育和德育的双重作用。本文分析了当前小学音欣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新模式构建策略,具有一定借鉴价值与参考意义。

作者:邢丽 单位:吉林省珲春市敬信镇学校

参考文献:

[1]李阿娇.浅谈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的情感体验与表现[J].中国校外教育,2013,10:68.

[2]李红.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鉴赏能力[J].学周刊,2013,33:140.

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研究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名曲欣赏;意义;问题;途径

一、小学阶段名曲欣赏实施的意义

首先,小学阶段名曲欣赏的实施符合《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的要求。通过名曲欣赏,有助于提高小学生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取向,使学生发散思维、陶冶情操、提升文化素养、健全人格,真正达到美育,真正实现素质教育。例如,通过欣赏《歌唱二小放牛郎》,可以培养学生对英雄的敬慕之情;通过学习《蜗牛与黄鹂鸟》,告诉小学生在生活中要具有不畏艰难、执着追求的精神;通过欣赏《大海啊,故乡》,培养学生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情感。

其次,益于弘扬我国优秀民族音乐,让学生体会音乐文化的多样性。通过学校教育的方式,让小学生这一广大的传承载体了解、喜爱、传承民族音乐,真正实现优秀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同时,促进欣赏“均衡化”,使学生能够欣赏多种音乐形式的美,发现每种音乐形式的特色与价值,发自内心地欣赏与热爱,体会音乐文化的多样性。例如,通过欣赏《月光下的凤尾竹》,让学生了解到葫芦丝音乐的美妙,激发他们对民族传统音乐的热爱;通过了解《金蛇狂舞》,让学生感受民乐合奏的风格,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情感;通过欣赏青海民歌《上去高山望平川》,使学生了解西北民歌的风格,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二、小学阶段名曲欣赏存在的问题

笔者针对名曲欣赏的相关问题,对黄冈市一些小学生作了问卷调查,问卷内容主要涵盖教材名曲及学生喜爱的名曲、戏曲、民歌、流行歌曲和器乐曲六个方面,从问卷结果中笔者总结了小学阶段名曲欣赏存在的几点问题。

首先,对于名曲的理解众说纷纭,相对片面。有学生认为是气势磅礴的交响乐,也有学生认为是宛如天籁的声乐曲。文章里所指的名曲与学生普遍认为的名曲具有一致性,但不完全一致。新课改强调改变“繁、难、偏、旧”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多地学习与生活相联系的“活”的知识。所以笔者认为对于名曲的理解应该是这样的,无论是电视中的流行歌曲,比如《隐形的翅膀》《我的未来不是梦》,还是五彩缤纷的戏曲剧种,例如黄梅戏,只要是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都应让小学生有所涉及,扩充对不同形式名曲的认知,健全对于名曲的理解。

其次,教材名曲类型较少,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对于教材名曲喜爱程度不高,但仍认为教师需要讲解多种类型的名曲,可见喜爱程度不高的原因并不是兴趣的缺失,而是教材名曲的类型较少。据学生反映,教材名曲类型包括了大量的器乐曲,例如《杜鹃圆舞曲》《土耳其进行曲》《金蛇狂舞》等,以及少量的流行歌曲。但教学效果却与教师预期的相反,只有少数学生对器乐曲有所掌握,大多数学生对流行歌曲的掌握程度却不错,这就需要音乐教育工作者进行深刻的反思,要想办法让教材中的名曲类型多样化,以此来提高名曲欣赏的教学效果。

再次,名曲欣赏“不均衡”现象,不利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记得去年笔者有一次在一所小学听课,科任老师讲的是一首二胡曲的欣赏课,旁边的一个一年级小女生说:“我才不喜欢这种曲子呢!难听死了!我只喜欢听《致爱丽丝》。”笔者当时就觉得很触动,一年级的小女生就已经有了严重的欣赏“不均衡”现象,非常不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审美取向。此外,根据问卷调查,笔者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偏爱流行歌曲,忽视其他名曲种类,欣赏“不均衡”。虽然喜欢流行歌曲不是一件坏事情,但是笔者认为,偏爱一种名曲形式,忽视其他类型的名曲,尤其是忽视本应通过学校教育得以传承和发扬的戏曲和民歌,既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操,也会影响我国优秀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诸如此类的现象,笔者认为应该引起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教师应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改变这种“不均衡”的现象。

最后,教师专业素质不达标,教学技能水平有待提高,不利于小学生对名曲的掌握。根据问卷调查发现,无论是对于戏曲、民歌,还是器乐曲等,学生的兴趣都非常浓厚,但是实际的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究其原因,有许多方面,比如日常生活中与这些类型的名曲接触不多,但笔者认为学校要承担大部分责任。一方面,部分音乐教师的素质达不到素质教育的要求,有待提高。例如有些刚毕业的年轻教师,出现钢伴水平不达标的现象,无法进行正常的音乐教学工作,严重影响了名曲欣赏课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一些教师不能与时俱进,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方法死板。例如,在欣赏课的教学过程中,一味地让学生将名曲从头到尾反复听,导致学生觉得冗长、无聊,不仅不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甚至让一些原本有兴趣的学生失去了兴趣。

鉴于以上通过问卷调研反映出的问题,笔者认为小学名曲欣赏的研究还是很有必要的。

三、小学阶段名曲欣赏开展的途径

目前在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已然找到了一些小学阶段名曲欣赏的策略与措施,在这里笔者提出个人的几点想法,供大家参考,望大家指正。

首先,为了传承与发扬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校方可邀请当地优秀的民间艺人进校园、进课堂,让学生与原汁原味的地方特色音乐文化近距离接触。根据小学生好奇心重的心理特点,这必将引起学生的高度关注,从而激发其对民族音乐文化的热爱。据笔者了解,桂林荔浦老县小学就曾聘请民间老艺人练业忠先生进课堂,教孩子们文场表演技艺,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丰富教材内容,开发与地方特色音乐文化相关的教材。开发地方特色音乐教材,是一条捷径,也是一条弘扬特色音乐文化的必经之路。地方特色音乐教材,带有浓郁的当地特色,比如歌曲中的衬词、方言和传统唱腔等等,学生对家乡文化熟知,较易理解歌曲中的内容,不仅易于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容易引起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调研得知,黄冈市一些小学已经在积极开发以东坡文化为代表的相关音乐教材。

再次,作为音乐教师,应将生活中丰富的、流行的、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音乐补充到名曲欣赏课堂中来。例如,杨培安演唱的《我相信》、周杰伦演唱的《蜗牛》、范玮琪演唱的《最初的梦想》等等。当这些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曲目被带到课堂中,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提升教学效果,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最后,教师专业知识与教学技能的提高。无论是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教师,还是教师队伍的储备力量,也就是高师的学生,都应努力完善自身的专业知识与教学技能。高师音乐教育要注意与基础音乐教育的知识衔接问题,目前许多刚毕业的师范生不能适应基础音乐教育的要求,出现了知识脱节和缺乏实践能力等问题。笔者认为,高师音乐教育可适当增加与基础音乐教育教学内容相关的科目,让师范生有一个良好的知识储备,同时注重师范生的实习实训。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教师要与时俱进,努力提高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教师要研究透名曲欣赏的独特闪光点,然后针对学生特点确定教学方法。教学语言符合学生的认知程度,形象生动,用具有亲和力的儿童语言去教学,而不是把晦涩难懂的音乐理论灌输给学生。

四、小学阶段名曲欣赏教学案例

笔者以小学五年级人教版音乐教材第四单元“音乐中的故事”第一节课欣赏交响童话《彼得与狼》做了以下具体阐述:

作者及创作背景:由苏联作曲家、钢琴家谢尔盖・普罗科菲耶夫创作于1936年,为了让儿童更好地理解乐曲,作曲家写了通俗生动的解说词,运用朗诵配合乐曲讲述故事,使较深奥的交响乐形象化、通俗化,成为儿童欣赏交响乐的入门之作。

作品简介:原名为《彼得是如何巧胜恶狼的》交响童话,全曲穿插着朗诵词,通俗易懂、优美动听。运用音色各异的乐器演奏不同的音乐主题,塑造了形象鲜明的人物、动物角色,不仅利于学生了解各种乐器的音色,理解故事内容,而且教育意义深远,通过机智勇敢的彼得战胜大灰狼的故事,告诉学生临危不惧、团结起来,就能战胜敌人。

乐段结构:整首作品分为三个乐段。第一乐段为呈示段,清晰地呈现七个主题形象(小鸟、鸭子、猫、老爷爷、大灰狼、猎人、彼得),营造出一种安定宁静的氛围。第二乐段运用三支圆号刻画出大灰狼阴森可怕、凶残贪婪的形象,后来小鸭子遇害了,彼得和他的好朋友小鸟为其报仇,有勇有谋地抓住了大灰狼。第三乐段讲述的是猎人和老爷爷将大灰狼送往动物园,但是最后彼得将大灰狼放归自然。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通过之前学习的积累,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音乐欣赏能力、音乐感受能力和音乐理解能力。

重难点分析:引导学生听辨交响乐中几种乐器音色,感受每种乐器演奏的不同的音乐主题,塑造不同的人物、动物形象,并用肢体语言表现这些角色。

教学过程:

1.导入环节:

教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位新朋友――彼得。彼得非常聪明,而且特别勇敢。(伴随描写彼得的音乐片段出示彼得的图片)同学们知道刚刚这段音乐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吗?(学生回答:小提琴)

教师:老师再播放一段音乐,你们猜猜这是用来描写谁的音乐呢?这段音乐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呢?有什么特点呢?(播放代表大灰狼的音乐片段)学生可能答不出。

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问题聆听音乐,给予学生思考的方向,既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有目的地聆听音乐的习惯,又能够达到集中学生注意力的目的。名曲欣赏,不能仅仅停留在听和赏,最重要的是学生要用心去感受,用大脑去想象,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

教师:这段音乐是用三支圆号吹奏的,它的旋律很不谐和,恰当地勾画出大灰狼阴险、狡猾、恶毒的样子。(出示大灰狼的图片)

2.新课教学:

教师:接下来我们听一听彼得与大灰狼的故事(播放《彼得与狼》交响童话),同学们认真聆听。

设计意图:通过音乐的描述和解说词感受作品音乐形象,从故事中受到教育,只要团结起来,机智勇敢地斗争,就能取得胜利。

教师:大家都非常认真地聆听,下面我们做个小测试。大家分别听代表小鸟、鸭子、猫、老爷爷、猎人、彼得和大灰狼这些角色的音乐片段,做连线练习,我们采用抢答的形式。

教师板书:

模仿小鸟清脆婉转的鸣叫 长笛

装饰音,模拟鸭子摇摇摆摆走路的样子 双簧管

断音,表现猫上蹿下跳、活泼机灵的神态 单簧管

音调低沉,描述老爷爷老态龙钟的神态 定音鼓

(大鼓)

模仿猎人射击 小提琴

(弦乐四重奏)

旋律优美,表现彼得活泼、开朗、机智的形象 三支圆号

不谐和的和弦,表现大灰狼凶残、阴森、恐怖的形象 大管

设计意图:采用抢答的形式,根据小学生好胜的心理,既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又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

个人建议:在这一环节后,教师可根据课时考虑开展模仿乐器演奏的环节。根据小学生喜欢模仿的特点,让学生模仿音乐片段中的乐器演奏,从而了解不同乐器的演奏姿势,加深关于乐器的了解。

3.巩固拓展:

学生戴头饰或面具随音乐进行表演。(学生自由发挥,教师可适当进行指导。小鸟――展翅飞翔的动作;狼――戴面具表演;彼得――自由甩臂走的动作;猎人――扛猎枪走的动作;鸭子――摇摇摆摆走路的样子;猫――活泼机灵的动作;老爷爷――老态龙钟走路的样子)。

设计意图:学生聆听完乐曲并不是欣赏的结束,教师应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肢体语言表现音乐。这样既可以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教学建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音乐情境,形成特有的音乐气氛,教师可做一些人物、动物的面具或头饰,学生分角色随音乐表演。

小学音乐教育是感知性音乐教学,名曲欣赏是感知音乐的学习过程。学生的认知程度处于朦胧阶段,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完全来自于大自然,属于初级阶段。音乐教师要把深奥的音乐作品介绍给这些审美初级者。在欣赏过程中,教师在研究透教材的基础上确定新颖的教学方法,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新的体验。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耳听眼观使学生在大脑中产生初步的音乐形象,随着音乐能用面部表情、肢体语言表现音乐情绪。倡导赏识教育,对学生的表现给予及时的肯定鼓励并积极引导。

参考文献:

颜海强.世界名曲欣赏[M].长春出版社,2011-04.

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研究范文第12篇

【关键词】普通高校;音乐欣赏;教学改革;研究

1.前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高校教育提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加大教学投入。把教学作为教师考核的首要内容,把教授为低年级学生授课作为重要制度。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课程教材等基本建设。深化教学改革。推进和完善学分制,实行弹性学制,促进文理交融。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全面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严格教学管理。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改进高校教学评估。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增强诚信意识,养成良好学风。[1]结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高校教学教育改革的要求,针对《音乐欣赏》这门通识教育课程进行相应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指出目前普通高校《音乐欣赏》的教学趋势和存在的不足,提出在该门课程教学模式应该注意的问题,为高校《音乐欣赏》教学提供理论依据。

2.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查阅相关高校体育院系运动生理学实验教学的文献资料,对文献进行归类,研究分析,提取有效数据和材料。

3.讨论与分析

3.1 通识教育课程的定义及内涵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起源于古希腊的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发展于英美国家,在美国称之为general education,华人学者高明士借鉴中国传统文化对于“通”和“识”的解释将general education翻译为“通识教育”,得到普遍认同[2]。再者,通识教育是英文“general education”的译名,也有学者把它译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通才教育”等。以往对通识教育的概念论述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首先,从通识教育的性质角度加以阐述。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非专业、非职业性的教育”,是对所有大学生的教育,是一种大学理念。其次,通识教育目的是强调关注人的生活的、道德的、情感的和理智的和谐发展的教育。再次,通识教育是关于人的生活的各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是非专业性的、非职业性的、非功利性的、不直接为职业作准备的知识和能力的教育,其涉及范围宽广全面。

3.2 《音乐欣赏》课程教学现状

随着社会对普通高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国内大部分高校相应开展了通识教育课程。《音乐欣赏》课程就是其中之一,不同于其它课程,它不是以掌握某种技能为目的,它是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是反映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音乐欣赏》课程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认识和兴趣,使学生步入音乐自由王国的殿堂,吮吸音乐营养,造就学生的音乐鉴赏、想象和创造能力,陶冶学生情操,促进学生自律自觉的个性品德以及美学观念的形成。普通高校《音乐欣赏》课程的设置一般为36学时,2学分,采用考查形式进行。

3.3 制约音乐欣赏教学的相关因素

3.3.1 学生因素。当代大学生普遍独生子女的比例不断的增加,长期接受家庭的溺爱,养成了养尊处优的脾气,对知识学习和自身的发展没有明确的认识。进入高校学习后,自理和自律能力下降,又受到社会上不良风气和师兄师姐的教唆,对通识教育《音乐欣赏》课程的学习不重视。主要体现在,一方面,《音乐欣赏》课程逃课率节节高攀,并且经常出现“一片倒”现象严重;另一方面,普通大学生选择《音乐欣赏》课程是因为该课程内容比较简单,容易取得相应的学分。

3.3.2 教师因素。通识教育《音乐欣赏》是属于是“非专业、非职业性的教育”,是对所有大学生开展的综合教育,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想象和创造能力,陶冶学生情操,促进学生自律自觉的个性品德以及美学观念的形成。然而,《音乐欣赏》课程教学远远没有达到这样的目标,主要原因是一方面《音乐欣赏》课程是针对非音乐专业的学生进行的教育,大部分学生没有基本的乐理基础,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低,影响教学的进度和教师的教授课程的积极性,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也相对简单;另一方面,通识教育《音乐欣赏》课程每个班上课的人数都在100以上,考勤力度不够,很容易造成学生缺勤的现象。

3.4 针对高校教学改革《音乐欣赏》课程的发展趋势

3.4.1 丰富课堂组织形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课堂的组织形式也与时俱进。多媒体手段已经成为《音乐欣赏》课堂组织的主要形式。相对传统的黑板板书形式而言,多媒体具有信息量大、形式丰富多样、生动形象等优势。这一方面有助于减小教师的重复劳动量,将教师的主要精力用于知识点的剖析讲解;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学生的课后复习与巩固。此外,生动的课堂组织形式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进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3.4.2 结合应用背景,讲解课程学习知识点。非音乐专业大学生对《音乐欣赏》课程的专业知识了解很欠缺,这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一方面固然需要从思想认知上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但也要求任课教师对课堂学习知识点的应用背景加以介绍,让学生了解学有所用。教师可以从两方面进行相关介绍。一是结合课程的专业背景和大部分学生的基本常识进行设置课程教学;二是结合教师个人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成果进行课堂教学,让学生形象地学到该学的知识,并且在课堂上演示个人研究成果图片,让学生加深对隧道效应的认知。

3.4.3 利用网络工具,增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当前世界处在信息爆炸时代,网络的发展又为信息的传递提供了极好的平台。《音乐欣赏》课程的教学可以充分利用各种形式的网络工具进行教学和互动交流,如论坛(BBS)、博客(blog)、E-mail、OICQ、MSN。大学生始终站在时代的最前沿,对各类新生事物拥有浓厚的兴趣,网络已经成为他们相互沟通交流的一个重要渠道。

4.小结与建议

4.1 小结

4.1.1 通识教育《音乐欣赏》课程是普通高校的基础课程,也是必修课程,不同学科的学生在日后的工作岗位上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学到有用的知识是完成课程的主要任务,培养综合素质全面的优秀人才。

4.1.2 随着娱乐和审美观点发展,《音乐欣赏》课程教学的技术研究手段不断创新,课程教学应该结合地方的特点,发挥现有网络环境教学优越条件,跟随科技信息化发展的趋势,完成运动生理学实验教学的任务,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

4.2 建议

加大通识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经费投入,为广大《音乐欣赏》教师积极投入到新课改教学的研究中打下基础,形成研究结果,为新时期实验教学指导方向。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0:11-12.

[2]刘一鸣.浅议大学素质教育中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整合作用[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09).

[3]袁小平.价值观领导——大学管理的应然追求[J].现代教育科学,2011(09).

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研究范文第13篇

关键词:小学音乐;欣赏能力;因材施教;情境设置

当前,小学生普遍对音乐欣赏课不感兴趣,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小学生对待音乐欣赏课的态度不端正之外,教师的因素具有很大比重,例如,单一的教学方法就不能有效地激发起小学生对音乐欣赏的兴趣。因此,本文中,笔者就结合自己的一些教学体会来谈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一、小学音乐教师要基于学生实际来进行因材施教式的教学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年级不同来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使用等。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教师在进行音乐欣赏课的开展时要注意其思想不成熟的特点等,让学生多听,教师起到引领性作用,带领学生进行欣赏。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教师可以适当鼓励其多思考、多发言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采取提问法和对比法来培养学生欣赏音乐作品的能力

提问法是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倾听和理解的一种重要手段,教师要在学生进行音乐作品欣赏之前,有目的地给学生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使得他们在倾听的过程中可以更加具有针对性,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和收获性,更加重要的是还使得学生的参与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激发和促进。

三、小学音乐教师可以通过情境设置来调动学生主动欣赏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他们的音乐欣赏综合性能力

以低年级的小学生欣赏课《糖果仙人舞曲》为例,我们就可以通过人物图片展示的形式来让学生对人物有所了解,然后教师将其中的童话世界以图片的形式装扮出来,为学生设置情境,最后使得学生在倾听音乐的过程中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

以上就是笔者结合自己的小学音乐教学实践就“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为话题进行的浅谈,希望能够为小学音乐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而献计出策,作出一份贡献。

参考文献:

[1]杜静文.提高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效率的策略探析[J].课程教学研究,2013(5).

[2]孙丽.刍议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策略探究[J].音乐时空,2013(3).

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研究范文第14篇

音乐欣赏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因此培养小学生音乐欣赏的兴趣,不仅可以开阔视野、陶冶情操,还可以唤起学生的美感共鸣,提高音乐素养。

关键词:小学音乐欣赏;情感体验;教学方法

音乐欣赏是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欣赏教学是教学大纲中规定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音乐欣赏课的学习,可以开发孩子智力、陶冶孩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培养他们良好气质修养等;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感情,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的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音乐是表现情感的艺术, 欣赏者必须用自己曾经历过的生活知识、体验所听到的音乐感知。可是心理学研究表明, 小学生尚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逻辑思维能力较差,这是上好音乐欣赏课的又一大难题。

做好音乐欣赏课的教学,不仅要丰富小学生音乐基础知识,更要加强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和感受。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随着时间流逝而流动,那么,在音乐欣赏课中,我们教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抓住这瞬息即逝去的音乐,激发起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呢?针对这一问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培养小学音乐欣赏兴趣谈一些浅显的看法。

1 丰富的情感体验

情感体验是感知音乐的基础。这对音乐美的感受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小学生由于年龄小、阅历浅、缺乏生活经验,因此初始阶段的情感内容比较单薄。小学低年级学生只适宜演唱一些轻快活泼、悠扬优美的歌曲。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情感不断丰富.可以逐步演唱雄壮的、优美的、抒情的歌曲。以后扩展到欣赏情感有变化、较复杂的乐曲。在音乐教学中,我们应让学生把自身的生活体验与情感表达结合起来,使他们能逐渐从现实生活的情感体验中,储存各种情感.丰富音乐心理的“内在图式”。例如知道上行音调多表现兴奋昂扬的情绪,而下行的音调则常与悲哀、痛苦相联系等。这些音乐的表现形式的把握,必须依赖丰富的情感体验。在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三点。

1.1 选择学生喜欢的音乐

一些教师认为教材上的曲目都是精选的经典作品。学生没有理由不喜欢。但事实上“100%的学生喜欢音乐,而80%的学生却不喜欢上音乐课;绝大多数学生喜欢唱歌,但很少喜欢唱教材中的歌”。面对这种现象,我们要困势利导,积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择他们喜欢的音乐。如果教师尊重学生的选择。把一些学生喜爱的、优秀的通俗音乐引进课堂,并且进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引导,逐步丰富他们的欣赏知识。提高音乐鉴赏能力。就一定能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欣赏习惯。

1.2 选择学生喜欢的教法

传统的音乐欣赏大致分为以下四步:(1)介绍作者、写作背景及思想内容;(2)初听作品,有整体印象;(3)曲式结构分析.讲解作品;(4)复听作品。逐步欣赏音乐……教师在向学生讲解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及进行德育渗透时.忽视了音乐的艺术性、审美性。雷默指出:“当艺术被看作是艺术,而不是社会或政治评说,不是一桩买卖。不是为任何非艺术的目的时。那么它就首先是作为一种审美特征的承受者而存在的,虽然艺术也为非艺术目的服务。但审美教育首先关心的应当是艺术的审美作用。”我们与其向学生肢解示范歌曲,不如渲染情境。让学生在不同的氛围中自己诠释作品。教师要以自身炽热、强烈的感情点燃学生情感的火焰。

1.3 尊重学生的理解

阅读一本科学著作、学习一个科学原理,人们绝对不能随意加以发挥,但欣赏音乐恰恰相反.“欣赏者必须调动自己整个心灵通过审美再创作达到对艺术作品的超越.使艺术欣赏活动成为个人欣赏活动”。这也就是说欣赏音乐时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一部作品都有特定的历史性。比如在欣赏《在希望的田野上》这首歌时。有的学生提出异议:歌词没有时代气息。面对这样的观点.我们是顾及自己的面子一棒子打死,还是鼓励他们继续和自己“作对”呢?这值得我们深思。

2 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教唱。学生跟着一句句学唱,现在需要我们小学音乐教师和学生达成一片,共同的学习新的知识,体现一种综合课型。在课堂上,学生以身体作为一种“乐器”,随着音乐自由的运动。每个学生都会对所听到的音乐做出不同的反应,这样充分的发挥了学生感受音乐的能动性。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让每个学生都有得“优”的机会,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会成功的快乐!在欣赏《采茶舞曲扩时,通过学生的初步感受,引导学生用歌舞、晃身,点头,拍手等各种形式参与进来。对于表现出色的学生,老师可以问一些较难的问题;对于平时不喜欢回答问题的同学可以问一些简单的问题。一旦发现学生能够正确表达乐曲的意思,老师要立刻送给学生一个激励性的动作或肯定的语言。采用这种教学方法,既可以使学生系统的掌握所学的知识,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总之,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音乐的美妙和神奇,体验音乐的情绪,了解和熟悉音乐语言,领会和感悟音乐作品的内容,激发学生欣赏音乐的浓厚兴趣,获得美好的音乐享受是音乐欣赏的首要目标。

结语:

欣赏教学是学校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陶冶情操、提高音乐鉴赏力的重要途径与手段。欣赏就是为了怀着由衷的欣喜、热爱之情自动追求从音乐中获得自我满足和自我发展的实践过程。”传统的欣赏教学一般为先介绍作品基本情况、创作背景、作曲家情况,然后进行欣赏,而这种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往往造成的结果是教师在讲台上侃侃而谈.学生在下面不知所云.使学生不喜欢音乐欣赏课.也丧失了学习音乐的兴趣。

参考文献:

[1] 祖萍萍 小学音乐欣赏课的视听结合[期刊论文]-商情2009(29)

[2] 张瑞 论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期刊论文]-成功(教育版)下半月2011(2)

[3] 蔡淼 从"审美"着眼进行小学音乐教学[期刊论文]-科技咨询导报2007(19)

[4] 李林.郑文珍自制教具对落实科学新课标的价值分析[期刊论文]-中小学实验与装备2004,14(6)

[5] 朱志红 浅谈小学音乐的欣赏教学[期刊论文]-科技信息2010(19)

[6] 周媛 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之我见[期刊论文]-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1(4)

[7] 戴建芳 小学音乐课堂中培养学生倾听能力的探索[期刊论文]-音乐天地2008(10)

8. 谭玉凤 我校自制教具的实践与探索[期刊论文]-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3)

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研究范文第15篇

关键词: 探究性学习 音乐欣赏教学 价值 实施要求

探究性学习,也称为研究性学习。广义的探究性学习泛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狭义的探究性学习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

一、探究性学习的特点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特别注重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探究学习是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在探究学习中学生应始终围绕问题来进行相关的学习,整个学习过程也是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样的步骤进行的。在探究学习中问题质量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率。第二,探究学习是以形成和发展学生科学素养为目的的学习。探究学习要求学生以能动的方式在学习中掌握科学的知识和科学的方法,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探究学习突出了探究性的过程与方法,有助于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第三,探究学习是综合实践的学习。探究学习中学生面临的问题往往是复杂的,具有综合性,需要运用多方面的知识才能予以解决。同时,与一般的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解答问题的学习活动相比,它更接近人们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活动,因而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探究性学习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的价值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探究学习的价值具体表现为:

1.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

音乐欣赏教学中,学生对乐曲的欣赏是一个聆听―感受―体验―创作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因学生主体的差异而不要求千人一面的学习效果。过去的学习往往是教师带领学生,学生顺着教师的思路向前,这样学生的思维受到一定的限制,给予学生的想象空间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探究学习在欣赏学习中的运用,使学生走出了以前学习的束缚。学生在欣赏乐曲时,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从多个角度去聆听、去体验;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提出想要学习的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观点与想法。探究学习中学生的能动性得到不断的发展,为获得知识,他们不断地发现问题、勤于思考、积极探索解决问题。这些过程都对促进学生创新品质的形成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音乐欣赏教学中学生的探究学习为他们打开了创新的大门,使学生有了进行创新性学习的机会。在能动的探索求知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都能得到一定的发展,进而形成勇于创新的品质和精神。

2.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特的审美观。

音乐欣赏学习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建立正确的审美观。正确的审美观并不等于相同的审美观。在音乐欣赏学习中运用探究的学习方式,可以使学生从多角度理解感受音乐。教师在把握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的前提下,可让学生在学习中根据自己的性格特征、审美经验、主观喜好等因素选择欣赏的角度,给学生充分的审美空间。探究学习可以保障学生个性的良好发展,使学生在欣赏乐曲时表现出自己的个性特征。因此,探究学习过程中的音乐欣赏学习将不再是人云亦云的场面,学生可以大胆地说出自己的体会,勇于向教师、向同学说出自己的不同观点,在沿着正确的审美方向前进的同时,逐步形成具有自己风格的审美观。

三、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实施要求

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积极引导学生参与音乐实践的活动,这是新课标的基本要求。因此,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应不断开拓新知识、运用多样的方法和灵活的手段,鼓励学生在欣赏中发现,在活动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为学生构建探究学习的平台,架设创新思维的桥梁。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实施的要求有以下几个方面:

1.设计探究性学习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一,要确立探究课题。探究性课题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以由学生提出,较多的是通过师生合作一起确定课题。探究课题是探究性学习的关键,好的选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激活学生的知识储备,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自主学习。相反,如果确立的课题不适当,探究性学习将难以进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例如,教师可以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确立这样的课题:“音乐神童与他的《渴望春天》”、“认识民族民间乐器中的弹拨乐器”、“不同作曲家的摇篮曲”等。第二,要选择探究的方式。探究性学习有集体探究、小组探究与个人探究三种方式。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探究性学习,一般采用小组探究的方式。学生自己推选研究和组织能力较强的同学为组长,在探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有合有分,各展所长,协作互补。此外,也可以采取个人探究与小组、全班集体研讨相结合的方式。第三,要分配探究任务。确立课题后,可根据学生的兴趣与能力有针对性地进行任务分配。如在音乐欣赏课《西北放歌》的教学中,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有的研究山歌,有的研究小调,有的研究号子,有的研究秧歌,等等。第四,要制定探究计划。小组负责人得到任务后,教师协助其组织全体同学,讨论策划探究方案,制定具体的探究计划。探究计划包括设计人员搭配、时间安排、探究渠道及探究形式等。第五,要搜集、分析信息。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书籍、画报、地图、音响、报纸、传播媒体、互联网等多方面获取相关信息,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通过查找、剪贴等方式,将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汇总、梳理分析,判断其价值,选择有用的素材,按项目要求进行分析。第六,要表达交流。以小组或个人形式,将探究的收获与结果通过歌唱、舞蹈、剪接的音响资料、电脑课建、手抄报、小展板等形式进行表达与交流。在表达与交流过程中,形成信息交互、情感交互、思想交互、方法交互,达到资源共享、欢乐共享的目的。

2.细心引导,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动机。

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个体的学习活动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部启动机制。①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需要指向某一具体对象时,会产生达到目标的欲望,就形成了探索的动机。一个人如果对自己从事的探索活动具有强烈的欲望和追求,那么他参与探索活动的动机就愈明确,同时还能表现出比别人更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应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认真掌握欣赏学习的内容,多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努力激发他们探究学习的动机。

首先,要抓住学生心理特征,鼓励学生敢于发现。在音乐欣赏学习中,学生会有许多的心理活动,如:好奇的心理、情感的需要、创造性的冲动等。教师对学生的心理活动应做到及时发现,并尽量将这些心理活动与学生的学习活动联系在一起,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来满足这些心理的需求。例如:在欣赏莫扎特《G大调弦乐小夜曲》时,在课前教师先指导学生用塑料杯、塑料小桶及橡皮筋制作一个拨弦乐器,让学生产生好奇心理,渴望知道自制的拨弦乐器有什么作用。在欣赏乐曲时教师先让学生自由地感受乐曲的情绪,然后选出一段乐曲中的旋律弹奏,让学生用自制的拨弦乐器在指定的位置伴奏。当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演奏时,他们内心由好奇而产生的求知心理会进一步被激发。“为什么有拨弦乐器进行伴奏乐曲会显得更活泼?”“乐曲中装饰音的作用是不是也起到了使乐曲轻快、活泼的效果?”等这样一些问题也会随之产生。此时,教师应进行适时的鼓励,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疑问,说出自己的发现。由于这些问题都源于学生的真实体验,是他们在实践活动中产生的疑问,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有利于学生形成内在的学习动力,产生探究学习的倾向。

其次,要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善于发现。在我们的欣赏教学中,由于长期以来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挥”下按部就班进行的,因此,学习活动时许多学生总觉得没有什么问题可问,学习有时也显得盲目。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找出问题,思索问题。所以教师在学生的学习中应注意多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让他们在学习中会问、能问。例如:在欣赏《荧屏乐声》这一单元时,先给学生放一段编辑好的山洪爆发的电影片段,这个片段中只有画面而没有任何音响。然后将这个片段加上音响效果让学生欣赏一遍,再让学生对比一下这两个片段,说一说他们的感受。学生们都回答说第二个片段给他们的印象更逼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时教师可做进一步的引导,鼓励学生把自己心中的想法和在欣赏两个电影片段时发现的问题一一列举出来。学生通过欣赏和感受后,问题就比较容易产生了。“为什么两个片段的内容相同,我们感受到的效果却有很大的不同呢?”“音乐在电影中有什么样的作用呢?”……随着这些问题的提出,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会随之高涨,因为这些都是他们感兴趣而又急切想知道的。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问题资源,让学生进一步走入探究学习之中。

再次,要启发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探究。拓展探究要求教师用精辟的语言在总结前阶段的基础上,启发引导学生探究音乐作品的生成流变、版本变迁、语义转换、意义更新、内容增删、思想结构等拓展性内容。例如在欣赏中国民歌《孟姜女》时可通过讨论、调查、假设、实验等方式,引导学生探索到《月儿弯弯照九州》和东北民歌《摇篮曲》源于同宗民歌《孟姜女》调,二者在调式、结构、各乐句的落音上都基本相同,但二者歌词内容、艺术特色、演唱形式、演唱风格及风俗民情、方言语调都有很多差异性。这样学生获得的不仅是丰富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一种学习的方法,锻炼了思维的开阔性和灵活性,同时还使学生的探索精神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培养和提高。

注释:

①冯忠良.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217.

参考文献:

[1]龙亚君.音乐新课程教学论[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