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防治病虫害的方法范文

防治病虫害的方法范文

防治病虫害的方法

防治病虫害的方法范文第1篇

一、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

1、以系统工程和可持续控制为指导,以保护森林资源和维护国土生态安全为目标,贯彻“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坚持除治与预防并重,坚持防治与营林相结合的原则,加强依法防治,强化政府行为,倡导群防群治,依靠科技进步,加大资金投入,实行分类指导,分区施策,达到有效遏制其扩散蔓延的目的。

2、具体措施:①坚持除治与预防并重的基本方针,认真扎实抓好预防监测工作。②坚持分类指导,分区施策的基本方针,以预防的总体战略出发,根据有关因素对全区除治与预防工作进行科学区划、实行分类指导,分区施策,对不同类型区的目标任务和对策都要有所区别,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矛盾。③坚持政府组织,全社会参与、群防群治的基本方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的规定,各级政府是危险性病虫害防范的责任主体,负有首要责任。预防工作政策性强,涉及社会各个方面,是一项集政府行为、社会行为和部门行为于一体的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求各个部门协调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走群防群治的道路。④坚持法律、行政、经济和技术手段相结合的基本方针。在危险性病虫害防范过程中,认真贯彻《植物检疫条例》和《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以法律为武器,坚持依法除治,依法预防,防止人为传播。进一步完善规章制度,强化行业管理。法律、行政、经济、技术手段缺一不可,只有把四者有机结合起来,建立有效的病虫害控灾机制,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取得理想效果。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全面提高除治与预防水平的基本方针。除治与预防工作技术性强、难度大、要求高,在深入了解病虫害的发生与发展的内在规律基础上,不断研究出先进除治预防手段,积极引进和推广国内外先进技术,不断提升除治预防水平,提高除治预防成效。

3、及时对森林虫害进行化学药物除治与预防处理

(1)积极筹集资金、加大投入。积极争取各级财政的资金投入,为彻底除治危险性病虫害奠定基础。

(2)营林措施。要尽快完成工程治理范围内所有枯死木、濒死木清理工作,对林地剩余的其他风折木、砍伐后遗留下来的剩余松树枝桠也一并清除,按有关技术方案要求,全面进行药物除害处理,要求松褐天牛除治死亡率达到 100%;完成工程治理范围内的所有枯死侧枝清除和除害处理工作,要求松褐天牛除治死亡率达100%;完成因郁闭度大、需要进行卫生伐的全部作业。将所有松木枝桠和松木药物处理后按方案要求集中指定地点烧毁。

(3)化学药物处理。开始挂设天牛成虫诱捕器:完成林内喷洒16%虫线清乳油,名木古树每木注射16%虫线清乳油等化学防治松褐天牛。

二、病虫害的生态防治

生态控制的原理在于系统生态学。一个生态系统内,物种之间协同进化,不同种的有机体或亚系统协调共生、互惠互利,和谐高效利用系统的能量,系统中的所有生物都占领着一切可利用的生态位、摄取一切可利用的能量,从而形成最佳的物流与能流状态,使整个系统表现出高效和谐的持续发展。在这种协同进化过程中,物种常表现出抗逆性和变异性,这些抗逆性和变异性的基础来源于物种基因的调控表达和变异。因此,自然森林生态系统中各种组分形成的各级结构具有自我协调、自我组织、自我维持的稳定机制,这种机制构造了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从而起到对病虫灾害的可持续控制。

遗传控制得以实施的基础是以基因工程为主导的现代育种技术。从林木或其它动植物体内定位到抗病、抗虫基因,并将其克隆、转入到林木体内,表达出对特定或大多数病虫害的持续高抗性。目前,涉及遗传转化的树种已达9科 19属近30种。一些重要的树种如杨树、欧洲落叶松等已获得了转基因植株。在报导的林木基因工程的目的基因中,抗性基因的种类最为丰富,包括了抗虫基因、抗病基因、抗盐基因、抗寒基因以及抗除草剂基因。

防治病虫害的方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林业;病虫害;无公害;防治方法

林业病虫害防治必须要坚持无公害的防治思想,降低林业病虫害防治对农药的依赖,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治理路线,采取低污染、低成本、高质量的防治方法,以降低病虫害对林业生产的影响,为林业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提供更为可靠的保障。

一、林业病虫害的发生原因

1、人工造林的影响

造成林业病虫害爆发的原因之一就是防御工作没有完善实施。人工造林导致林木树种过于单一,成为直接导致林业病虫害爆发的诱因。对林木种类的配置不尽合理,人工林群本身的防御病虫害和自我修复能力较弱,应对外来虫害的抵抗能力低弱,对区域经济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同时,人工造林也存在着引进树种与当地地理气候条件不相符合的问题。树种的生存环境与实际所需不符, 同样也能引起病虫害大面积爆发对经济效益造成影响。另外,我国人工林业管理政策不尽完善,人工林区缺乏先进的管理手段和技术过硬的工作人员, 使得林业病虫害的控制和预防没有做到及时、准确和科学,延误了最佳检测与防治时间,造成不可挽回的经济与社会损失。对树种配置给予足够的重视,全面了解所辖林业的气候地理状况,完善人工造林相应政策等等,均可减轻人工造林对林业病虫害的促进作用。

2、人为因素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和社会技术的不断发展, 市场对林木的需求日益增长, 需求增长促使企业为获取经济效益大规模砍伐林木,森林资源遭到了日益严重的破坏,原有生态系统的自然平衡被严重破坏,林群自身的抵抗与修复能力下降,更容易被病虫害侵袭。同时,过量砍伐也会造成森林多样性破坏。经济增长也导致我国与国外贸易往来频繁。这为外来物种的入侵提供了极大的条件。外来物种造成我国本土林业病虫害大面积爆发已成为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另外,农药的过度使用导致害虫获得高抗药性,防治效果逐年下降,林木自身的虫害能力也大幅度降低。最后,人工砍伐期限制过长也是林区病虫害滋生过多的一大原因。大量繁殖的林木使得森林负荷能力超载,给病虫害生长和扩散提供了条件。可见,不遵循林业发展的相应规律,过度伐树、过度养成林木、过度引入外来物种等等不科学手段均会造成林业病虫害,导致林木生长不良。

3、林业管理不完善

林业管理上的疏忽成为防治病虫害的一大阻碍。林业工程规划工作没有彻底完善导致很多日常管理工作不具有科学合理的执行体系。森林植被的维护与培养同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往往是在大面积的病虫害已发生时再采取措施, 产生了诸多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同时,林业管理工作的执行也存在各种问题,往往存在避重就轻、忽视重点、不能有效快速的把握根源的问题。林业管理部门缺乏科学性、体系性。林木没有合理有效的养护措施,为病虫害的产生打下了基础。林业管理工作忽视对林木病虫害的检测与防护,往往出现问题再补救。

二、林业病虫害的无公害防治方法

1、森林抚育及管理

林业病虫害的防治,首先要坚持适地适树的种植原则,根据地形和土壤特点选择合适的苗木,并尽量挑选长势较好、没有病虫害且抵抗能力较强的品种进行栽种,以充分保证苗木的存活率。其次,要尽量保证林中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尽量增加生物的多样性,降低病虫害发生的可能性。另外,为防止病虫害的产生和蔓延,必须要加强对林木的管理和养护工作,定期进行翻土和施肥,及时开展修剪和除草工作,并严格日常管理,杜绝人和牲畜对林间环境的破坏。特别是要严格杜绝乱砍乱伐的现象发生,以充分保证企业财产,避免人为因素而对林间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2、完善林业病虫害监测预警机制

人工林本身对病虫害的抵抗能力较差,因此除了必要的扶育工作外,更要建立和形成一套完善的林业病虫害检测预警机制,提高对病虫害的反应能力,避免和杜绝病虫害现象的蔓延。林业管理人员必须要根据岗位制度定期开展林间巡逻工作,及时了解林区的空气情况、土壤情况及天气情况,并做好必要的统计工作。同时,林业企业必须要加强与天气监测站的合作,及时获取天气和气候变化信息,以做好必要的病虫害的预防工作,针对病虫害的具体特征及时进行防范。此外,在检查和发现病虫害隐患或早期病虫害疫情后,要及时采取治理或者隔离手段,以避免危险性病虫害的扩散和蔓延。

3、提高林业病虫害防治的科技含量

病虫害的防治工作还应该降低对农药等化学药剂的依赖,尽量提升病虫害防治手段的多样性,并强化林业生态系统对病虫害的抵御能力。也可以采取生物处理方式即引入昆虫的微生物天敌,及时杀灭有害昆虫。目前,针对不同病虫害,市面上已经出现多种生物农药,林业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其次,可以采取引进益鸟的方式来遏制病虫害问题,如啄木鸟、麻雀、喜鹊和山雀等鸟类,都是大量昆虫的克星。林业企业可以建造大量鸟巢,吸引鸟类进入林业生态系统当中,形成天然的保护屏障。

4、对林木苗进行检疫

林业病虫害的防治,也需要从林木自身入手,加强对木苗的培育工作,保证木苗的存活率和抵御能力,以更好地抵御病虫害对苗木的危害。林业企业在日常管理过程中,必须要加强林木苗的培育和检疫工作,积极培养抵抗能力强、适应能力强和抗逆性强的木苗,消除病虫害的繁殖场所,增强木苗的抵抗能力。此外,在木苗的栽种过程中,可以适当采取穿插种植的方式,将两种或者多种木苗进行混合栽种,这样不但能够有效地提升人工林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同时还能够降低某一类病虫害所造成的影响,促进林木的健康、快速成长。

5、加强林业保护,禁止乱砍乱伐

国家应该加大林业保护,禁止乱砍乱伐。天然林业有自己的生态系统,对病虫害的抵御能力比较强,然而由于大量的天然林业被砍伐使得病虫害的发生次数越来越多。要加大森林的防护工作,把森林害虫和森林培育结合管理,依照林木的生长日期和特点进行适当的砍伐。枯木进行及时的清理,对濒死木进行及时救治,避免病虫害的蔓延,合理的修枝对害虫的防治也起作用。及时改造生长衰弱的树林,提高森林的抗病虫能力。工作人员应积极培育林木苗,使得木苗得以健康成长,并努力培育优秀种类,培育出更加优良的木苗种类,减少林业并害虫木苗的侵蚀危害。而且在林业工程重点建设中要采用多形式的混交林,尤其是对本土树种大力栽种,对优良树种引进时要注意树种的搭配工作,不仅对林木生长有利还可以防止病虫害。在退耕还林时利用抗逆性比较强的经济树种造林,做到草木、灌木及经济植物的立体开发对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有促进作用。

总而言之,当前国家林业正面临着较为严重病虫害入侵现象,极大的影响着林业总产量以及相应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为了使国家林业经济的健康发展,必须对林业病虫害工作给予高度重视。要对林业病虫害进行极早的预防,积极展开林业的检疫,对农药的使用上加以节制,建立专门的病虫害防护体系,运用科学的手段加以控制,使林业病虫害得到良好防治,促进林业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保证林业走在健康绿色发展的道路上。

参考文献:

[1]韩卫东.林业主要病虫害发生原因与防治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2(23)

防治病虫害的方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林业病虫害;无公害防治;防治方法

一、无公害防治技术概述

森林病虫害严重阻碍了林业发展,防治过程中大量应用农药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采用无公害技术手段后,病虫害防治方法更科学环保,采用生物防治方法,增强森林的抵抗能力,发现害虫后会采用物理方法对发病树木进行隔离,避免灾害面积进一步扩大,治理手段也是以物理方法为主。解决了传统防治理念中虫害对药物产生抗体的问题,林业发展效率也因此得到提升,这是传统技术方法中很难到达的。开展无公害林业灾害防治,对环境保护工作开展也起到了促进作用,使森林与周边环境融合在一起,健康生长,感染虫害的几率也因此而降低。

二、我国林业病虫害发生的主要原因

1、营林方式不科学

人工培育种植的森林,在树木品种上比较单一,生长阶段森林内部并没有形成生态系统,对大部分病虫害不具备抵御能力。我国营林方法中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内容,过于注重经济收益,缺乏结合生态环境的探讨设计,在树木生长养护阶段,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一旦虫害发生造成的经济损失也是不可逆转的。树木种植阶段预留间距不合理也是常见问题,树木生长时光照与通风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没有充足的氧气,树木感染病虫害的几率也会因此而增大。阴暗不通风的环境也使得虫害繁殖传播更加快速,这也是林业发展中需要及时解决的问题。

2、天然林比例较低

人工建设的森林虽然能够缓解林业资源紧缺的现状,但在发展建设过程中缺乏对天然林区的维护,导致天然生态林面积逐渐减少。生态系统也变得更加薄弱,增大了病虫害感染传播的几率。与天然林区相比较,人工建设的森林防御能力相对较低,需要天然植物的保护,比例不协调问题导致生态系统恢复受到影响。比例不协调问题是林业发展急需解决的,协调好建设园林与天然林区之间的存在管理,林业可持续发展计划能够在基层高效落实,成本投入也更能合理的控制,高效治理病虫害。缺少大部分病虫害的天敌,这就为害虫的繁衍提供了理想环境。虽然许多病虫害对天然林危害较小,但是却能够给人工林造成巨大破坏,导致林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

3、农药使用不规范

传统防治理念中,是通过喷洒农药的方式来解决病虫害问题的,对环境带来的影响也十分明显。农药是专门用于控制和消除病虫害的重要药剂,农药的发明和应用给农业发展带来了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农药的不规范使用和过度使用,不但无法达到理想的病虫害防治效果,甚至会导致病虫害的快速蔓延。现实中,部分林业工作者缺乏对病虫害疫情的深入了解和评估,造成农药使用类型的不合理以及浓度和数量的不科学,最终导致病虫害防治工作收效甚微。使用大量农药,还会给人工林脆弱的生态系统造成破坏,使得有益生物死亡或数量减少,不利于病虫害的防治与控制。

三、无公害防治技术在林业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策略

1、加强对林木种苗的检疫

林业病虫害的防治,需要从林木自身入手,加强对木苗的培育工作,保证苗木的成活率和抵御能力,以更好地抵御病虫害对苗木的危害。林业工作者在日常管理过程中,必须要加强苗木的培育和检疫工作,积极培养抵抗能力强、适应能力强和抗逆性强的苗木,消除病虫害的繁殖场所,增强木苗的抵抗能力。此外,在苗木的栽种过程中,应适当采取“穿插种植”的方式,将两种或者多树种进行混合栽种,这样不但能够有效提升人工林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同时还能够降低某一类病虫害所造成的影响。

2、森林抚育及管理

林业病虫害的防治,首先要坚持适地适树的种植原则,根据地形和土壤特点选择合适的苗木,并尽量挑选长势较好、没有病虫害且抵抗能力较强的品种进行栽植,提高苗木抗病虫能力,以充分保证苗木的存活率。其次,要进行封山育林,尽量保证林中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尽量增加生物的多样性,建立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增强森林对病虫害的防御和自控能力,降低病虫害发生的可能性。另外,为防止病虫害的产生和蔓延,必须要加强对林木的管理和养护工作,并定期进行土壤施肥,及时开展抚育和除草工作,清除受病虫危害的枝叶,清理病枝、病叶、病果等,并集中烧毁,预防病虫蔓延扩散。同时,严格日常管理,杜绝人和牲畜对林间环境的破坏。特别是要严格杜绝乱砍滥伐的现象发生,避免由于人为因素而对林间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3、完善林业病虫害监测预警机制

预测预报作为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基础,对于防止病虫害的蔓延及爆发有着重要作用。森林病虫种类多,各种病虫害的发病规律各不相同,但每一种病虫害的发生、发展都有着自身的规律。因此,摸清病虫害的发病规律,建立和形成一套完善的林业病虫害检测预警机制,可以提高对病虫害的反应能力,避免和杜绝病虫害现象的蔓延。林业管理人员应根据岗位制度定期开展林间巡逻工作,及时了解林区的气象、土壤等情况,并做好定期统计工作。同时,林业工作者必须要加强与气象监测站的合作,及时获取天气和气候变化信息,以调整病虫害的预防工作计划,针对病虫害的具体特征及时进行防范。此外,在检查和发现病虫害隐患或早期病虫害疫情后,要及时采取治理或者隔离手段,以避免危险性病虫害的扩散和蔓延。

4、提高林业病虫害防治的科技含量

病虫害的防治工作还应该降低对农药等化学药剂的依赖,尽量提升病虫害防治手段的多样性,强化林业生态系统对病虫害的抵御能力;也可以采取生物处理方式即引入昆虫的微生物天敌,及时杀灭有害昆虫。目前,针对不同病虫害,市面上已经出现多种生物农药,林业工作者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其次,可以采取引进益鸟的方式来遏制病虫害问题,如啄木鸟、麻雀、喜鹊和山雀等鸟类,都是大量昆虫的克星。在林中,还可以建造大量的鸟巢,吸引鸟类进入森林生态系统当中,形成天然的保护屏障。物理、机械防治包括:①人工机械捕杀。包括鼠夹捕鼠、人工抹卵、人工捕杀幼虫和成虫等方式。另外,可利用害虫的某种趋性采取适当的方法诱集,再进行集中消灭。例如,可在林中开阔的地方设置黑光灯,每8.0hm2设置3盏灯,以诱杀金龟甲。又如,可以用糖酒醋液制成诱饵毒杀黏虫、地老虎、斜纹夜蛾等害虫。②阻隔。包括围扎塑料薄膜、树干刷白、涂胶、涂药等,以阻隔害虫上树。③高温。用高温处理杀死害虫或病原菌。在烈日下曝晒林木种子,是常用驱杀害虫或防治害虫侵害种子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 龚云华,黄国成,陈秀东.关于林业病虫害发生原因及无公害防治策略的探讨[J].科技致富向导,2012(04).

防治病虫害的方法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 介绍了森林病虫害的概念,对森林病虫害防治的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方式进行对比,说明选用生物防治方法防治森林病虫害的优点,应大力推广生物防治。

    森林是以乔木和其他木本植物为主体的生物群落。构成这个群落的成分除乔木、灌木外,还包括其他植物、动物、微生物及其居住的环境。森林并非是树木的简单集合,而是有一定结构,各成分之间相互作用、彼此制约,并与外界环境发生密切联系的极其复杂的集合体。森林的主要功能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降低噪音、防风固沙、改良土壤、调节气候、减免自然灾害,保障农牧业稳产高产,维护生态平衡;另外,森林还可以为人类提供丰富的林副产品。

    在建国初期,国家为了改变当时恶劣的自然环境,投入了大批的财力、物力营造了广袤的人工林。使得祖国的荒山秃岭都披上了绿装,也改善了人们居住的环境,使大部分人居住在如画环境之中。但是,在人们庆幸生存环境改善之余,大面积的人工林也为人们带来了不少的烦恼。因为人工林的特点是几千公顷甚至几万公顷都是纯林,这种单一的纯林为森林病虫害的发生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极易造成森林病虫害的大面积发生,使得林木及林副产品减产、甚至绝收,更有甚者森林病虫害会让大片林木死亡,造成大量森林资源的浪费。因此,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越来越受到林业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1森林病虫害的概念

    森林病害是指森林植物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或其产品和繁殖材料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遭受其他生物的侵染或不适宜的环境条件影响,生理程序的正常功能受到干扰和破坏,从而导致植物生理上、组织上和形态上产生一系列不正常的状态,生长发育不良,甚至整株死亡,最终引起人类经济损失和其他损失的现象。

    林木病害的类型有:一是侵染型病害。是由真菌、细菌、质原体、病毒、寄生性种子植物、藻类、线虫和螨虫等侵染的病害,此种病具有传染性。二是非侵染性病害。是由不适于林木正常生长的水分、温度、光照、营养物质、空气污染等因素所引起的病害,这种病不具有传染性。三是衰退病。是指按照特定顺序出现的一系列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综合作用造成林木生长势或生长潜能显着下降,最终导致林木死亡的一种病。森林病害的发生必须要有植物和引起植物发病的因素,没有这2个条件森林病害就无从发生。病害的发生可能是由一个因素或某些因素作用的结果。其中,直接引起病害发生的原因称病原,间接因素称诱因。病原按其性质分为生物性病原和非生物性病原。

    森林虫害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自然灾害,是昆虫在繁殖生长的过程中,取食植物的营养器官或吸食植物的汁液,造成林木所生产的营养减少或者是林木的营养物质被林木害虫取食,造成林木生长不良,使得木材及林副产品的产量下降,甚至使整株林木死亡。

    2防治方法

    病害防治的基本方针是“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病害防治的原则是在制定森林病害防治计划和方案时,必须考虑三方面的因素,即生物性因素、生态因素、经济因素。森林病害防治的策略:一是杜绝和铲除;二是免疫和抗病;三是保护;四是治疗。人们在对森林病害的防治过程中先后使用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起初,人们为了防治森林病害普遍采用化学防治的方法,刚开始使用化学药品的品种少,使用的剂量少,但取得的效果极好,森林病害发生的间隔期较长,防治的费用低。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多数森林病害对化学药剂产生了抗药性,森林病虫害发生的间隔期逐渐缩短,森林病虫害防治的剂量加大,且效果降低,即成本加大,呈逐次上涨的趋势。后来,人们利用微生物之间的拮抗作用对病原物进行杀灭或抑制,即采取生物技术来实现对森林病害的防治。

防治病虫害的方法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 介绍了森林病虫害的概念,对森林病虫害防治的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方式进行对比,说明选用生物防治方法防治森林病虫害的优点,应大力推广生物防治。

森林是以乔木和其他木本植物为主体的生物群落。构成这个群落的成分除乔木、灌木外,还包括其他植物、动物、微生物及其居住的环境。森林并非是树木的简单集合,而是有一定结构,各成分之间相互作用、彼此制约,并与外界环境发生密切联系的极其复杂的集合体。森林的主要功能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降低噪音、防风固沙、改良土壤、调节气候、减免自然灾害,保障农牧业稳产高产,维护生态平衡;另外,森林还可以为人类提供丰富的林副产品。

在建国初期,国家为了改变当时恶劣的自然环境,投入了大批的财力、物力营造了广袤的人工林。使得祖国的荒山秃岭都披上了绿装,也改善了人们居住的环境,使大部分人居住在如画环境之中。但是,在人们庆幸生存环境改善之余,大面积的人工林也为人们带来了不少的烦恼。因为人工林的特点是几千公顷甚至几万公顷都是纯林,这种单一的纯林为森林病虫害的发生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极易造成森林病虫害的大面积发生,使得林木及林副产品减产、甚至绝收,更有甚者森林病虫害会让大片林木死亡,造成大量森林资源的浪费。因此,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越来越受到林业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1森林病虫害的概念

森林病害是指森林植物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或其产品和繁殖材料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遭受其他生物的侵染或不适宜的环境条件影响,生理程序的正常功能受到干扰和破坏,从而导致植物生理上、组织上和形态上产生一系列不正常的状态,生长发育不良,甚至整株死亡,最终引起人类经济损失和其他损失的现象。

林木病害的类型有:一是侵染型病害。是由真菌、细菌、质原体、病毒、寄生性种子植物、藻类、线虫和螨虫等侵染的病害,此种病具有传染性。二是非侵染性病害。是由不适于林木正常生长的水分、温度、光照、营养物质、空气污染等因素所引起的病害,这种病不具有传染性。三是衰退病。是指按照特定顺序出现的一系列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综合作用造成林木生长势或生长潜能显著下降,最终导致林木死亡的一种病。森林病害的发生必须要有植物和引起植物发病的因素,没有这2个条件森林病害就无从发生。病害的发生可能是由一个因素或某些因素作用的结果。其中,直接引起病害发生的原因称病原,间接因素称诱因。病原按其性质分为生物性病原和非生物性病原。

森林虫害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自然灾害,是昆虫在繁殖生长的过程中,取食植物的营养器官或吸食植物的汁液,造成林木所生产的营养减少或者是林木的营养物质被林木害虫取食,造成林木生长不良,使得木材及林副产品的产量下降,甚至使整株林木死亡。

2防治方法

病害防治的基本方针是“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病害防治的原则是在制定森林病害防治计划和方案时,必须考虑三方面的因素,即生物性因素、生态因素、经济因素。森林病害防治的策略:一是杜绝和铲除;二是免疫和抗病;三是保护;四是治疗。人们在对森林病害的防治过程中先后使用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起初,人们为了防治森林病害普遍采用化学防治的方法,刚开始使用化学药品的品种少,使用的剂量少,但取得的效果极好,森林病害发生的间隔期较长,防治的费用低。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多数森林病害对化学药剂产生了抗药性,森林病虫害发生的间隔期逐渐缩短,森林病虫害防治的剂量加大,且效果降低,即成本加大,呈逐次上涨的趋势。后来,人们利用微生物之间的拮抗作用对病原物进行杀灭或抑制,即采取生物技术来实现对森林病害的防治。

防治病虫害的方法范文第6篇

关键词: 森林病虫害;概念;防治方法

森林是以乔木和其他木本植物为主体的生物群落。构成这个群落的成分除乔木、灌木外,还包括其他植物、动物、微生物及其居住的环境。森林并非是树木的简单集合,而是有一定结构,各成分之间相互作用、彼此制约,并与外界环境发生密切联系的极其复杂的集合体。森林的主要功能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降低噪音、防风固沙、改良土壤、调节气候、减免自然灾害,保障农牧业稳产高产,维护生态平衡;另外,森林还可以为人类提供丰富的林副产品。

在建国初期,国家为了改变当时恶劣的自然环境,投入了大批的财力、物力营造了广袤的人工林。使得祖国的荒山秃岭都披上了绿装,也改善了人们居住的环境,使大部分人居住在如画环境之中。但是,在人们庆幸生存环境改善之余,大面积的人工林也为人们带来了不少的烦恼。因为人工林的特点是几千公顷甚至几万公顷都是纯林,这种单一的纯林为森林病虫害的发生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极易造成森林病虫害的大面积发生,使得林木及林副产品减产、甚至绝收,更有甚者森林病虫害会让大片林木死亡,造成大量森林资源的浪费。因此,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越来越受到林业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1森林病虫害的概念

森林病害是指森林植物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或其产品和繁殖材料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遭受其他生物的侵染或不适宜的环境条件影响,生理程序的正常功能受到干扰和破坏,从而导致植物生理上、组织上和形态上产生一系列不正常的状态,生长发育不良,甚至整株死亡,最终引起人类经济损失和其他损失的现象。

林木病害的类型有:一是侵染型病害。是由真菌、细菌、质原体、病毒、寄生性种子植物、藻类、线虫和螨虫等侵染的病害,此种病具有传染性。二是非侵染性病害。是由不适于林木正常生长的水分、温度、光照、营养物质、空气污染等因素所引起的病害,这种病不具有传染性。三是衰退病。是指按照特定顺序出现的一系列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综合作用造成林木生长势或生长潜能显著下降,最终导致林木死亡的一种病。森林病害的发生必须要有植物和引起植物发病的因素,没有这2个条件森林病害就无从发生。病害的发生可能是由一个因素或某些因素作用的结果。其中,直接引起病害发生的原因称病原,间接因素称诱因。病原按其性质分为生物性病原和非生物性病原。

森林虫害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自然灾害,是昆虫在繁殖生长的过程中,取食植物的营养器官或吸食植物的汁液,造成林木所生产的营养减少或者是林木的营养物质被林木害虫取食,造成林木生长不良,使得木材及林副产品的产量下降,甚至使整株林木死亡。

2防治方法

病害防治的基本方针是“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病害防治的原则是在制定森林病害防治计划和方案时,必须考虑三方面的因素,即生物性因素、生态因素、经济因素。森林病害防治的策略:一是杜绝和铲除;二是免疫和抗病;三是保护;四是治疗。人们在对森林病害的防治过程中先后使用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起初,人们为了防治森林病害普遍采用化学防治的方法,刚开始使用化学药品的品种少,使用的剂量少,但取得的效果极好,森林病害发生的间隔期较长,防治的费用低。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多数森林病害对化学药剂产生了抗药性,森林病虫害发生的间隔期逐渐缩短,森林病虫害防治的剂量加大,且效果降低,即成本加大,呈逐次上涨的趋势。后来,人们利用微生物之间的拮抗作用对病原物进行杀灭或抑制,即采取生物技术来实现对森林病害的防治。

防治病虫害的方法范文第7篇

 

关键词: 森林病虫害;概念;防治方法

    森林是以乔木和其他木本植物为主体的生物群落。构成这个群落的成分除乔木、灌木外,还包括其他植物、动物、微生物及其居住的环境。森林并非是树木的简单集合,而是有一定结构,各成分之间相互作用、彼此制约,并与外界环境发生密切联系的极其复杂的集合体。森林的主要功能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降低噪音、防风固沙、改良土壤、调节气候、减免自然灾害,保障农牧业稳产高产,维护生态平衡;另外,森林还可以为人类提供丰富的林副产品。

    在建国初期,国家为了改变当时恶劣的自然环境,投入了大批的财力、物力营造了广袤的人工林。使得祖国的荒山秃岭都披上了绿装,也改善了人们居住的环境,使大部分人居住在如画环境之中。但是,在人们庆幸生存环境改善之余,大面积的人工林也为人们带来了不少的烦恼。因为人工林的特点是几千公顷甚至几万公顷都是纯林,这种单一的纯林为森林病虫害的发生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极易造成森林病虫害的大面积发生,使得林木及林副产品减产、甚至绝收,更有甚者森林病虫害会让大片林木死亡,造成大量森林资源的浪费。因此,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越来越受到林业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1森林病虫害的概念

    森林病害是指森林植物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或其产品和繁殖材料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遭受其他生物的侵染或不适宜的环境条件影响,生理程序的正常功能受到干扰和破坏,从而导致植物生理上、组织上和形态上产生一系列不正常的状态,生长发育不良,甚至整株死亡,最终引起人类经济损失和其他损失的现象。

    林木病害的类型有:一是侵染型病害。是由真菌、细菌、质原体、病毒、寄生性种子植物、藻类、线虫和螨虫等侵染的病害,此种病具有传染性。二是非侵染性病害。是由不适于林木正常生长的水分、温度、光照、营养物质、空气污染等因素所引起的病害,这种病不具有传染性。三是衰退病。是指按照特定顺序出现的一系列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综合作用造成林木生长势或生长潜能显着下降,最终导致林木死亡的一种病。森林病害的发生必须要有植物和引起植物发病的因素,没有这2个条件森林病害就无从发生。病害的发生可能是由一个因素或某些因素作用的结果。其中,直接引起病害发生的原因称病原,间接因素称诱因。病原按其性质分为生物性病原和非生物性病原。

    森林虫害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自然灾害,是昆虫在繁殖生长的过程中,取食植物的营养器官或吸食植物的汁液,造成林木所生产的营养减少或者是林木的营养物质被林木害虫取食,造成林木生长不良,使得木材及林副产品的产量下降,甚至使整株林木死亡。

    2防治方法

    病害防治的基本方针是“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病害防治的原则是在制定森林病害防治计划和方案时,必须考虑三方面的因素,即生物性因素、生态因素、经济因素。森林病害防治的策略:一是杜绝和铲除;二是免疫和抗病;三是保护;四是治疗。人们在对森林病害的防治过程中先后使用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起初,人们为了防治森林病害普遍采用化学防治的方法,刚开始使用化学药品的品种少,使用的剂量少,但取得的效果极好,森林病害发生的间隔期较长,防治的费用低。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多数森林病害对化学药剂产生了抗药性,森林病虫害发生的间隔期逐渐缩短,森林病虫害防治的剂量加大,且效果降低,即成本加大,呈逐次上涨的趋势。后来,人们利用微生物之间的拮抗作用对病原物进行杀灭或抑制,即采取生物技术来实现对森林病害的防治。

  20世纪70年代后期,全世界都在探索利用生物技术来防治森林病虫害的方法。通过几十年对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的探索发现,化学防治具有防治效果好、收效快、使用方法简单、受季节性影响较小、适合大面积使用等优点。缺点是如果使用不当,能够引起人、畜中毒,污染环境,杀伤天敌,造成植物药害,长期使用还可使某些病虫害产生抗性等。森林病虫害的生物防治有很大的优点:不仅能直接消灭大量的害虫,而且可以改变生物群落的组成成分,具有对人、畜、植物安全,不杀伤天敌和其他有益生物,不存在残留和污染问题,不会引起害虫的再次猖獗和产生抗性,对一些害虫具有长期控制等优点,即在林区内使用了生物制品可以在很长的时间内达到对森林病虫害的防治效果

[1] [2] 

。但生物防治也有局限性,一般见效比较慢,人工繁殖技术较复杂,防治效果受使用技术和自然条件影响较大等。

防治病虫害的方法范文第8篇

 引言:森林是以乔木和其他木本植物为主体的生物群落。构成这个群落的成分除乔木、灌木外,还包括其他植物、动物、微生物及其居住的环http://境。森林并非是树木的简单集合,而是有一定结构,各成分之间相互作用、彼此制约,并与外界环境发生密切联系的极其复杂的集合体。森林的主要功能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降低噪音、防风固沙、改良土壤、调节气候、减免自然灾害,保障农牧业稳产高产,维护生态平衡;另外,森林还可以为人类提供丰富的林副产品。

1 我国森林病虫害的发生特点

一是常发性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居高不下,总体呈上升趋势;二是偶发性森林病虫害大面积暴发,损失严重;三是危险性病虫害扩散蔓延迅速,对我国森林资源、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构成巨大威胁;四是多种次要害虫在一些地方上升为主要害虫,致使造成重大危害的病虫种类不断增多;五是经济林病虫危害日趋严重,严重制约着山区经济的发展和林农脱贫致富进程。因此,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越来越受到林业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2森林病虫害的概念

森林病害是指森林植物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或其产品和繁殖材料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遭受其他生物的侵染或不适宜的环境条件影响,生理程序的正常功能受到干扰和破坏,从而导致植物生理上、组织上和形态上产生一系列不正常的状态,生长发育不良,甚至整株死亡,最终引起人类经济损失和其他损失的现象。

林木病害的类型有:一是侵染型病害。是由真菌、细菌、质原体、病毒、寄生性种子植物、藻类、线虫和螨虫等侵染的病害,此种病具有传染性。二是非侵染性病害。是由不适于林木正常生长的水分、温度、光照、营养物质、空气污染等因素所引起的病害,这种病不具有传染性。三是衰退病。是指按照特定顺序出现的一系列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综合作用造成林木生长势或生长潜能显着下降,最终导致林木死亡的一种病。森林病害的发生必须要有植物和引起植物发病的因素,没有这2个条件森林病害就无从发生。病害的发生可能是由一个因素或某些因素作用的结果。其中,直接引起病害发生的原因称病原,间接因素称诱因。病原按其性质分为生物性病原和非生物性病原。

森林虫害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自然灾害,是昆虫在繁殖生长的过程中,取食植物的营养器官或吸食植物的汁液,造成林木所生产的营养减少或者是林木的营养物质被林木害虫取食,造成林木生长不良,使得木材及林副产品的产量下降,甚至使整株林木死亡。

3 防治方法

病害防治的基本方针是“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病害防治的原则是在制定森林病害防治计划和方案时,必须考虑三方面的因素,即生物性因素、生态因素、经济因素。森林病害防治的策略:一是杜绝和铲除;二是免疫和抗病;三是保护;四是治疗。人们在对森林病害的防治过程中先后使用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起初,人们为了防治森林病害普遍采用化学防治的方法,刚开始使用化学药品的品种少,使用的剂量少,但取得的效果极好,森林病害发生的间隔期较长,防治的费用低。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多数森林病害对化学药剂产生了抗药性,森林病虫害发生的间隔期逐渐缩短,森林病虫害防治的剂量加大,且效果降低,即成本加大,呈逐次上涨的趋势。后来,人们利用微生物之间的拮抗作用对病原物进行杀灭或抑制,即采取生物技术来实现对森林病害的防治。

4 森林病虫害的预防措施

那么对于森林病虫害我们应如何来预防和治理呢?笔者认为根据病虫害和森林生态环境的辩证关系,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抓好森林病虫害的预防工作:

4.1 着重抓好森林植物检疫和监测预报:植物检疫是预防森林植物免受某些危险性病虫害的重要措施。对发生植物检疫对象地区,应划为疫区进行封锁;对种籽、苗木、其他繁殖材料及木材的调运加强管理,采取严格

转贴于 http://

的检疫措施,确保营造健康森林,减少病虫害发生。同时要用科学的方法,侦察病虫发生、发展动态,并把侦察的材料结合当地气候条件、林木状况,正确推断病虫害的发生、发展趋势,并及时通报。快速掌握病虫发生情况,避免错过防治的有利时机。

4.2 因地制宜的搞好封山育林:封山育http://林应适地适树地通过各种选育措施,选择抗病虫力强的树种。同时应进行必要混交,这样能完善生物群落,增加天敌数量,提高林木的保护性能,达到控制病虫的目的。封山育林是减少人、畜对森林植被破坏的重要手段。

4.3 加强育苗消毒处理:在苗圃建设中,由于种籽及土壤中潜存有一定的病源和害虫,在育苗过程中应对种籽和土壤进行消毒,才能确保出苗率,必要时还需进行轮作。

4.4 保护害虫天敌:在森林中生存着很多以林木害虫为食的寄生性、捕食性昆虫,微生物,益鸟等有益生物,它们对抑制害虫的发生和繁殖起着重要作用,应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好这些有益生物。

5 有效的生物治理措施

对待森林的病虫害我们要预防为主,并辅以有效的治理,生物治理则是实现可持续控制森林病虫害的重要手段,特别是生物农药如:

5.1 昆虫病原细菌 苏云金芽胞杆菌(简称bt)是我国工业化和生产水平最高的生物农药之一,广泛用于防治松毛虫和其他森林食叶害虫的防治。

5.2 昆虫病原真菌 在森林害虫防治中,以白僵菌应用最为广泛,特别是我国南方许多省份,利用其独特的气候条件和森林生态环境,在松毛虫低虫口密度下施放白僵菌,实现有虫不成灾。同时,还用于防治松褐天牛等蛀干害虫。

5.3 昆虫病原病毒 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dcpv)是我国林业应用最多的昆虫病原病毒,生产上常将dcpv、bt和白僵菌等混用防治马尾松毛虫,可以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

5.4 昆虫生长调节剂 灭幼脲是我国当前防治森林害虫上应用最多的一种昆虫生长调节剂,它具有对环境影响小、对天敌安全、有一定后效作用等特点,因此已作为防治马尾松毛虫主要农药之一。

5.5 植物源农药 苦豆碱是我国西北地区广泛分布的野生灌木——苦豆草中所含多种生物碱中的一种。据初步试验,苦豆碱对松材线虫具极强的杀线活性,而且其毒力随时间而逐渐增大。

5.6 转基因植物 通过基因工程手段获得转基因抗虫植物,是森林害虫防治的一条新途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转基因植物将逐步得到推广。

防治病虫害的方法范文第9篇

关键词:营林生产;病虫害;防治方法

中图分类号:S76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533166

前言

随着人们生态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林业发展受到社会各界广泛重视,病虫害一直是威胁林业资源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对病虫害防治的研究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必须处理好营林生产中林木培养与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关系,扩大林木培养规模并注重林木培养质量,采取先进的技术手段进行病虫害防治,避免过度喷洒化学药剂给生态环境带来更严重的破坏。

1 病虫害的形成原因

我国国土面积辽阔,地大物博,林木资源丰富,病虫害种类也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不同地区的病虫害特点不同,使病虫害防治工作更加复杂。而且森林害虫繁殖能力强,具有较强的移动传播能力,即使被大规模消灭,经过几代的繁殖传播后,又会形成较为严重的灾害状况,所以病虫害防治工作应具有长期性,需要持之以恒[1]。

随着林业发展,林木培养技术交流及林业生产经营活动日益频繁,这给病虫害的扩散创造了机会,不仅新型害虫种类层出不穷,而且适应能力不断增强,对同一种类的病虫害防治措施也需要换代升级,才能有效确保病虫害防治工作的有效性。病虫防治工作仍面临着巨大挑战,是一项需要长期进行的复杂的工作任务[2]。

2 病虫害防治的内涵

病虫害防治是通过生物手段、化学手段对森林虫害进行预防和治理,对病虫害规模进行人为控制,确保林木的健康成长,促进森立资源不断发展。病虫害防治技术是营林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在林木培育的同时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增强林木的抗虫抗病能力,才能保证营林生产效益。营林生产中病虫害防治工作应遵循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综合考虑生态因素、生物因素以及经济因素,制定合理的病虫害防治方案,有计划的对病虫害进行消除和控制。通过采用先进的病虫害防治技术,对林木进行有效保护,不断提高林木的抗病抗虫能力,对已遭受病虫灾害的森林进行及时治理和恢复,提高防治工作的有效性,逐步实现杜绝、铲除病虫害的最终目标[3]。

3 病虫害防治的有效措施

随着营林生产面积的不断扩大,病虫害l生面积也有增加趋势,尤其是单一树种区域,病虫灾害情况较为严重。对常见种类的病虫害治理不够彻底,比如天牛、杨扇舟蛾、松毛虫等,而新兴虫害种类还在增加。部分地区时常发生虫害爆发现象,给林木生产带来巨大损失[4]。

针对这些情况,营林生产中的病虫害防治工作必须从全局角度出发、从细节处着手,采取科学的防治措施,提高防治效果。应制定合理的造林计划和改造计划,减少单一树种纯林,将纯林变为混交林,将疏林变为密林,将单层林变为复层林,完善森林体系,提高抗虫能力。在树种选择上,在保证经济效益的同时优先选用抗虫能力强的品种。加大抗虫抗病树种的研究培育力度,从根本上提高林木的病虫害抵抗能力。做好病虫害监测预报工作,对虫害频发区域进行大面积的实时监测,及时采取有效手段,控制虫害规模,做到有虫不成灾。逐渐将病虫害防治工作从“治”向“防”进行转移,避免爆发大规模虫害,给营林生产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

4 将营林生产工作与病虫害防治工作有效结合

营林生产的工作重点通常放在林木培育上,应平衡好林木培养与病虫害防治的关系,将2者进行有机集合,在林木培养过程中,提高森林的抗虫害能力。在树种选择上充分考虑病虫妨害因素,将林木的免疫力和虫害抗性作为选择标准之一,提高主要培养树种的抗虫抗病能力。还应保证诱饵树种的种植比例,将虫害可能造成的损失进行有效转移,确保主要树种的健康成长。在苗木的运输、移植过程中规范操作,保证苗木根系完好,在栽植时也要按照要求进行,促进苗木的健康成长。还应该做好林地卫生工作,避免害虫的大规模滋生。将营林生产工作与病虫害防治工作紧密结合,可以有效提高病虫害防治效果,提高营林生产效益。

5 结束语

病虫害是威胁林木生长,阻碍森林资源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必须提高对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视,应将病虫害防治工作与营林生产工作紧密结合,优化林木品种,完善森林体系,不断提高森林的抗虫抗病能力,保证林木生产效益。

参考文献

[1]杨燕.生态脆弱区林农经营行为对森林资源消长变化的影响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6.

[2]王盛世.浅谈营林生产与森林病虫害防治[J].农业与技术,2014(03):91.

[3]刘红.国家林木种苗发展战略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1.

防治病虫害的方法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杨树人工林;叶干类病虫害;蛀干类虫害;食叶类虫害;防治方法

中图分类号: S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前言

杨树是我国常见的阔叶树种,在广袤的国土范围内有着广泛的分布,具有耐低温、抗干旱、水肥要求水平低、综合性能优异的树种,新时期为了加强对杨树资源的开发利用速度,林业部门展开了杨树人工林的营造工作,并成为当前林业的基本工作和技术重点。杨树人工林是依靠杨树繁育的特点和生活习性,约束和控制不利条件,增大有力条件,加速杨树成林和成材,实现短时间内杨树人工林防护、绿化、积碳等各项林业发展目标。杨树人工林中生态结构比较单一,食物链不完整,难免会出现病虫害的侵扰,很可能会形成病虫害的扩大和蔓延,对杨树人工林产生毁灭性的威胁,因此,需要将病虫害防治工作列为杨树人工林管护和抚育工作的重点。根据杨树人工林病虫害的防治经验,林区将杨树常见病虫害分为叶干类、蛀干类、食叶类,提升杨树人工林病虫害防治的质量必须熟悉各类常见的病虫害,并通晓病虫害的种类和习性,找到防治杨树人工林病虫害的措施和方法,实现为林业扩大防范杨树人工林常见病虫害工作的内涵与外延的助推和加速的作用,使杨树人工林得到更适于成林成材的人工干预和自然环境,实现杨树人工林在防护、绿化、基薪等工程中的重要功能。

1叶干类杨树病害的防治办法

1.1杨树溃疡病的防治

杨树溃疡病一般在四月开始出现,5月份进入高发阶段,主要在杨树的枝干部位繁衍和发病,发病部位出现水泡和病斑,并有黄褐色臭味液体排出,当液体流出后会在树皮部位形成凹陷、病斑和色素沉淀,当杨树溃疡病病斑绕干一周后,就会引起病斑枝干的枯死。防治杨树溃疡病应该以林业实际工作为基础,在造林设计时选用抗病能力较强的杨树树种;加强杨树人工林管护阶段的抚育工作,增强杨树的生长态势,提高抗病能力;对于已经产生杨树溃疡病的部位可以用3-5度石硫合剂进行喷雾处理,在条件不具备的区域也可以用10%碱水涂抹杨树溃疡部位。

1.2杨树黑斑病的防治

杨树黑斑病是人工杨树林最难治理的病害,杨树黑斑病以寄生菌和腐生菌的繁孽侵蚀杨树枝干,一般会因引起杨树早期落叶,而影响杨树正常的生长和发育,在杨树黑斑病发病较重的杨树人工林,会造成对整体林木的毁灭性威胁。防治杨树黑斑病可以在发病的初期喷洒1∶1的波尔多液或80%可湿性代森锌液,以半个月为期限,连续喷施4次就可有效制止杨树黑斑病的继续发展和蔓延。

2杨树蛀干类虫害

天牛是杨树蛀干类害虫的代表,特别在天牛的幼虫时期,以杨树树干为食,手段天牛幼虫蛀蚀的杨树树干可能因风力过大造成风折,进而引发继发性事故和危害。防治天牛的措施有两种,一是化学防治,对于发现天牛幼虫已经蛀蚀过的树木和虫洞采用毒签法、打孔注药法、树干喷施法,用化学药剂杀灭天牛幼虫。二是人工捕杀,利用天牛羽化初期飞翔和附着能力不强时,采用人工捕杀的方法,控制天牛成虫的数量。

3杨树食叶类病虫害的防治

3.1柳毒蛾的防治

柳毒蛾主要危害时期为幼虫期,柳毒蛾猖獗时,短期内能将整片杨树林全部吃光,柳毒蛾一般4月即开始活动,6月老熟幼虫在被害树皮缝,7~8月上中旬为第1代幼虫为害盛期,9月第2代幼虫孵化稍食后即开始越冬。对柳毒蛾的防治应该抓住幼虫期这一关键阶段,应采用400~800倍液或苏云金杆菌剂600倍液、10亿/ml的松毛虫杆菌、50%杀虫螟松乳油1000倍液、80%敌敌畏乳油200倍液;也可采用黑灯光诱杀柳毒蛾成虫。

3.2杨尺蛾的防治

杨尺蛾也是在幼虫阶段啃食杨树叶片,造成对杨树林的危害,杨尺蛾在人工杨树林高发时,轻则会影响杨树整体的生长,严重时能将杨树叶片整体吃光,使杨树林整片死亡。防治杨尺蛾应该阻止成虫上树产卵,在春季用久效磷、氧化乐果等农药1000-1500倍液喷雾或10倍液打孔注干,杀灭杨尺蛾的幼虫。

3.3杨树黄刺蛾的防治

杨树黄刺蛾民间俗称:洋拉子,对于人工林来说有比较大的危害,以幼虫啃食杨树树叶为害,幼虫食性较杂,七月中旬幼虫出现,小幼虫只吃叶肉,4龄幼虫取食全叶,严重时仅剩叶柄和主脉。预防杨树黄刺蛾的措施有:造林要选择无病虫害苗木和良种壮苗,购苗造林时发现有带虫茧的苗木,加强营林措施,提高林木抗病虫害的能力。杨树黄刺蛾的防治方法应该根据越冬时间长的生活习性,可采取利用秋冬季采虫茧深埋或现场击碎的方法,可有效地减少虫口密度,在幼虫期(七月下旬)可使用1.2%苦烟乳油稀释800-1000倍液进行喷雾消杀,注意消杀过程的安全。

结语

综上所述,经常侵扰杨树人工林的病虫害有叶干类、蛀干类、食叶类等三种类型,要想提高杨树人工林成林成材的速度和质量,就必须加强对上述种类病虫害的分析和防治,以科学的措施、合理的方法有效降低天牛、黄刺蛾、卷叶螟、溃疡病、黑斑病和杨尺蠖对杨树人工林的损害。本文对杨树人工林病虫害防治工作进行的研究出发点基于实践和基层,论述的方式又过于直白,可能会出现重点不清和论述不明等问题,希望同仁能够在正确理解本文表达的前提下,结合工作实际和当地特点,通过更加科学和规范的研究,促进杨树人工林病虫害防治工作走向更高的层次和更广的范围,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马润宝,高瑶.延安市两种绿化树种病虫害的调查研究[J].林业实用技术.2007(06)

[2]曹涤环.杨树溃疡病的几种类型及防治方法[J].农村实用技术.2009(07)

[3]石松涛.杨树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2005(06)

防治病虫害的方法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园林绿化 病虫害 防治

园林绿化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经济的日益发展,绿化事业亦加快发展,树木花草的种类及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但在花草树木的 生长发育过程中,经常会遭受到病虫害的侵袭,从而使花草树木生长不良、畸形、腐烂甚至死亡,不仅降低花木的质量,失去观赏价值和绿化效果,而且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做好园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特别重要。

一、园林病虫害防治与苗圃地

城市各种园林绿地的苗木主要来源于园林苗圃,所以园林苗圃病虫害的防治直接关系到园林苗木的质量,关系到园林绿地景观的效果,关系园林植物后期的养护以及整个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病虫害防治问题。在苗圃病虫害防治方面可以做到两个方面。

(一)要从苗圃的卫生状况入手,苗圃的卫生是减少病虫害侵染的重要措施。其主要工作如下:苗圃地中病残体要及时收集,并加以处理,深埋或化学药剂处理。生长季节中要及时摘除有病枝叶,拔出病株,并对病土进行处理。园艺操作过程中要避免重复浸染,如摘心、切花是一定要防止工具和人对病害的传带。温室中的有病土壤及有病盆钵在未处理前不可能继续使用,在无土栽培时,被污染的培养液要及时清除,不得继续使用。在栽植苗木前进行深耕改土,耕翻后经过暴晒、土壤消毒后,可杀灭部分虫害。

(二)把好苗木的进出,严禁带有病虫害的苗木进入苗圃和销出。在苗圃里配备专门的园林病虫害的技术人员,在苗木进出时进行严格的检验,防治带有病虫害的苗木直接进入苗圃造成病虫害的交叉感染。同时在苗木出圃时也要进行严格的检疫,禁止带有病虫害的苗木流入城市园林绿地。若确实急需的苗木检疫出病虫害后也要经过处理病虫害后方可进出苗圃。

二、园林病虫害防治与植物检验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进口的、外地的花卉苗木源源不断流入本地,病虫害也会随之混入,爆发了大面积的病虫害,如:百锈病、樱花细菌根病菌由日本传入我国,给许多园林风景区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因此对这些苗木必须进行严格检查,禁止带有病菌和虫害的花卉及其繁殖材料输入,防止病虫害分布区域的扩大和危险性病虫害的传播。这就要求遵守并严格执行植物检疫制度,防止新的病虫害的传播蔓延。

园林植物检疫的主要任务由三个方面:

(一)禁止危险性病虫害随着植物及产品由国外传入它不能传到无病区,并在检疫和由国内输出。

(二)将在国内局部地区的危险性病虫害封锁,分区把它消灭。

(三)当危险性病虫害侵入新地区时,应及时采取彻地消灭的措施。

目前,我国以颁布的与观赏植物有关的进口检疫对象(病害)由:柑橘溃疡病、桑萎缩病、苹果锈果病、柑橘黄梢病等。经检疫,如果发现由检疫对象应进行检疫处理。

三、园林病虫害防治与园林绿地施工

园林绿地施工是园林苗木进入城市绿地的最后一道关口,因此我们在这个环节也要重视园林病虫害的防治,为整个城市系统病虫害的防治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防治因为种植了外来引进的带有病虫害园林树木花卉,造成病虫害的感染;同时也要注重当地病虫害对新种植苗木的危害,提高苗木的成活率。进购种植苗木前要严格检查苗木的植物检疫报告,没有检疫合格报告的苗木不能进入种植现场。如果发现购买苗木带有病虫害且不严重,但又急需时要对苗木进行病虫害处理后方可进行种植。带有严重病虫害的苗木应就地销毁,防治造成交叉感染,危害其它苗木。种植苗木前要对基地土壤进行消毒处理,深耕改土、耕翻后经过暴晒杀死部分病虫害。给苗木创造一个好的生长条件,增强其抵抗病虫害的能力。

四、园林病虫害防治与后期养护管理

园林植物养护管理包括以下内容:科学施肥;合理浇水;松土除草;合理整形修剪,以保持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并结合修剪,清除病虫枝叶;做好绿地卫生,清除病株残体,减少侵染来源;对草坪、草花等进行合理轮作;结合翻地消灭越冬虫害等。同时做好园林病虫害的监控工作,在各个季节都有相应的易于爆发的病虫害,我们只有做好预防监控,掌握病虫害的流行区域和时间做好预防措施降低病虫害的大面积发生的机率。在治理病虫害时要采取多种治理方法相结合,如: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微生物防治、物理机械防治等。根据不同病虫害和园林植物的特点采用各自相应的治理办法。例如:在古树的病害治理种常用物理机械的方法尽是治理,避免了化学药物对古树的危害。

五、常见园林病虫害防治的方法

1、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是用化学农药防治植物病虫害的方法,化学防治作用迅速、效果显著,使用方便、适用范围广,现已广泛应用。这种办法是应用有毒物质千扰有害生物的生理过程,从而将有害生物杀死、阻碍物质如抗菌素可阻止侵染物的扩展。排斥物质可影响害虫的感官,如散布难闻的物质。

2、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具有许多优于化学防治的特点,如对人畜安全,不污染环境,不产生抗性,且由于参与了生态调控能起到保护生态平衡、持续控制病虫害的作用。其缺点是防治效果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作用不如化学防治速效,人工培养有益生物的技术难度较高,能用于大量释放的天敌种类不多等。总的来说,运用生物防治进行生态调控是园林病虫害防治的发展方向,在园林病虫害可持续控制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在园林病虫害防治上应用较广的生物产品有细菌类的苏云金杆菌、白僵菌、管氏肿腿峰、周氏啮小蜂、阿维菌素、浏阳霉素、井岗霉素、烟参碱等。

3、微生物防治

微生物防治主要是通过某种特定的微生物侵入病虫害体,杀死或抑制其生长发育。紫云金芽孢杆菌是一种相当有效的防治虫害的微生物它只对蝶类(鳞翅目)的幼虫有致病效用。这种微生物能产生一种在幼虫肠内溶解毒素,是适用于约150种鳞翅目幼虫的特有的肠毒剂。在欧洲、美国和苏联的林区,已成功地用于防治15种主要鳞翅目害虫,包括落叶松毛虫、栋绿卷蛾、松带蛾和落叶松线小卷蛾。这种菌剂可从飞机上喷洒,对其他生物体没有毒害作用。

4、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是通过热处理、射线、机械阻隔等方法防治植物病虫害。任何生物,包括植物病原物对热有一定的忍耐性,超过限度生物就要死亡。在园林植物病害防止中,热处理又干热和湿热两种方式。机械阻隔也能起到防治病虫害的作用。 对于虫害来说主要是通过人工捕杀、诱杀(灯光诱杀、毒饵诱杀、植物诱杀、潜所诱杀),此外还可以通过热水浸种、烈日暴晒、红外线辐射来杀死在种子里的病虫害。

防治病虫害的方法范文第12篇

【关键词】杨树;病虫害;防治方法

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造纸业、建筑业蓬勃发展,对林木资源的需求量大,强化杨树种植成为重要工作。杨树是在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适应性最强、栽培面积最大的树种之一,其生长速度快、易繁殖、易存活[1]。但是,病虫害问题始终是困扰杨树质量与产量的重要因素,其在影响经济的同时,还会使得杨树的使用价值降低。因此,探究杨树病虫害的防治方法具有必要性。

一、杨树常见病害以及防治方法

(一)叶锈病

杨树与其他的树种不同,其生长速度较快,因此其被广泛的应用到防护林与工业用木方面。杨树的病虫害问题成为重大困扰,影响着其使用质量与效果。在病害方面,叶锈病是杨树最为常见的病害之一。叶锈病主要发生在杨树的幼苗期与幼林期[2],发病期通常会发生在夏季,主要发病的位置是杨树的叶片处,有时还会波及到嫩芽与叶梗,影响两者的正常生长。当叶锈病呈现严重的状态时,几乎所有的叶片都会染上此病,在叶片上会形成一块块的病斑,当病斑逐渐扩大时,会将诸多的斑点进行连接,形成大面积的斑,最终导致整片叶子呈现焦色或枯黄色,最终会导致叶片脱落。在感染此病的前期,在叶片的正面表现为小黄点,背面表现为粉尘状的病灶[3]。

防治方法:第一,在杨树栽种前,应注重对抗病类品种的选择,从根源上予以控制,可大大降低杨树病虫害的发生概率。同时,还应强化对杨树栽种密度的合理规划,禁止为了经济利益而导致杨树种植密度过大,而影响杨树后续的生长。第二,叶锈病发病的高峰期在春季,因此,在该病症出现之前,及时摘除发病的嫩芽,且对摘除的嫩芽进行一次性的全部烧毁,禁止叶锈病的不断蔓延,抑制传染疾病出现。第三,在该病的高发期,也就是5-9月要定期用药物喷洒,药物的选择应根据树种来进行选择,并按照相关的说明进行药物量的配比

(二)黑斑病

黑斑病发生在树苗的树叶处。黑斑的蔓延速度较快,且黑斑会逐渐扩大、生长,最终导致斑点都连接在一起,引起并发症,后来感染病菌的叶子会逐渐脱落,会在落叶季来临前脱落,导致秃树现象。黑斑病的主要发病时间为阴雨、高温、潮湿的条件下,一旦出现此类天气,黑斑病产生的可能性就较大,且杨树的叶子会出现不同的黑斑,若放任不管,会导致黑斑点逐渐蔓延,直至最终树木死亡。一般情况下,黑斑病通常出现在5月份,在7、8月为该病症发生的严重期。

防治方法:其一,选择抗病性强的杨树种类,不可单一的进行统一品种树木的选择,可有效遏制病害的发生。第二方面,不可选择低洼的区域或排水功能相对较差的区域,保证种植区域具有良好的通风性与透光性。第三,在病害发生的敏感期,应提前做好预防工作,及时对具有预防性的药品进行喷洒,制作出混合药物制剂,每隔10天喷洒1次,降低杨树病害发生概率。

二、杨树常见虫害以及防治方法

(一)食叶害虫

食叶害虫主要是对杨树的树叶进行蛀食,其对叶片的危害性很大,以杨扇舟蛾、杨小舟蛾和分月扇舟蛾为主。此类害虫为飞虫类,其对杨树的危害性最强,危害程度严重,每年此类害虫的出现频率较高,5次/年,通常会在高温、干燥、干旱的情况下出现,最早从5月份开始。针对此类害虫的防治应将4~8 月

视为一个重要防治期,视为5~9月是另一个防治期。在防治时,应及时将越冬蛹进行及时手工摘除,将1-2代虫苞摘除,运用物理防治法中的成虫趋光性来进行诱捕。

(二)蛀干害虫

所谓的蛀干害虫,顾名思义,是主要对树干进行蛀食,以桑田牛、云斑天牛两种为主。这些害虫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一年四季都存在,对杨树会产生严重的危害。针对此类害虫的防治,应采用物理防治与药物防治两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物理防治是冬季对杂草、落叶等予以及时的清理,不为害虫的滋生提供条件。此外,还要对已经被害虫侵蚀的树木予以砍伐,切断传染源。药物防治是在害虫的期予以诱捕,以减缓害虫的繁殖力度,在害虫侵蚀树木时,应利用化学药物进行喷洒,防治危害的扩大。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分析了解到杨树的常见的病虫害有黑斑病、叶锈病、天牛、食叶害虫、蛀干害虫等,病虫害的发生会导致杨树的质量与产量都会受到约束,做好杨树病虫害的有效防治是关键之举。对于杨树而言,其在生长与发育的过程中受到病虫害的威胁,若置之不理,会使得杨树逐渐减产,病虫害问题变得更为突出,杨树的质量与产量下降,影响着社会的需求。可见,强化对与杨树病虫害的防治是重要前提。

参考文献:

[1] 王增平. 人工杨树林病虫害的防治方法探索[J]. 农业与技术,2015,23:74-75.

[2] 王志明. 浅议杨树造林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方法[J]. 科技与企业,2015,02:255.

[3]韩守锋. 黄河故道区杨树常见病虫害防治方法[J]. 安徽林业科技,2013,10:15.

[4] 王国枢,于中柱. 杨树育苗过程中不同生长发育期病虫害防治方法[J]. 农业与技术,2015,23:74-75.

防治病虫害的方法范文第13篇

关键词:板栗病虫害;综合防治;策略与方法

中图分类号:S436.6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我国自古就有对板栗的利用,而本县也有悠久的种植板栗史。近年来,随着农作产品的深加工以及社会愈加重视食补的关系,板栗的种植也不断深化和发展。自1987年以来东源县板栗总种植面积达0.93万hm2),其中优良板栗种植比超过50%。尽管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但是种植技术仍处于传统粗放型模式,导致板栗病虫害有防治低效果的现象,给种植生产和板栗收成带来了不小的危害。因此,需要对板栗进行系统化的病虫害综合防治。

1 栗树病害与虫害介绍

1.1 栗树主要病害

东源县板栗的病害主要致病因素是真菌染。病原菌通过气流、雨水及鸟虫传播、伤口入侵等途径造成板栗的幼苗、苗木、幼树以及成树树干等发生病变。像板栗干枯、芽枯病的发病部位一般是在板栗树芽、枝以及干。发病初期不易被发现,用刀轻刮树的干皮可见红褐色小斑点,中期斑点连片后皮表呈泡状凸起且松软,皮内开始腐烂发酵流汁,并干缩,后期发病处成纺锤形肿大,树皮出现开裂、脱落甚至枯死;白粉病集中在苗木及幼树的叶片发病,患病初期嫩叶有黄斑,叶面及背呈白粉霉层,中期粉霉层出现针状、黄转黑褐小粒病原菌闭囊壳,后期导致树叶枯焦脱落,翌年春季随空气传播;栗斑锈病则危害早期幼苗叶片,全幼叶发病呈黄色泡状斑锈时,早期为孢子堆,成熟后黄锈孢子堆破裂散出,而呈褐色蜡质斑锈状时,孢子堆不破,两种孢子堆均可导致幼苗叶体过早的脱落。

1.2 栗树主要虫害

昆虫类对栗树的影响与病害相比具有更强的危害程度。我县主要虫害有栗瘿蜂、蛾类、金龟子以及蚜虫类(栗大蚜)。不同虫类根据生长期的不同危害也不尽相同。像栗瘿蜂主要危害幼芽,初夏时节将卵植入芽内,使幼虫在芽内越冬生长。春季植被生长期带虫枝叶等部位开始膨大成虫瘿或瘤,使枝叶衰弱枯死,影响结果率及持续生长;蛾类在产卵期主要危害板栗的树枝干,通过将卵排于距地10~70cm树干粗皮裂缝或虫道内,使受损部位出现皮层翘裂、树瘤隆起或疤痕等阻碍树木获取营养,严重时出现枯树现象,幼虫期的幼虫又称尺蠖,啃食栗叶、花吸取汁液,导致大量花叶脱落影响结实,到了结茧期又卷挂叶面、叶背蚕食叶片,食烈者可将全树树叶食尽;金龟子主要危害栗树树根和嫩叶叶、梢以及花序。幼虫期咬噬根系导致栗树无法正常供给营养而枯死,成虫期啃食嫩叶、嫩梢和花序,导致网状残叶、残花脱落花叶等影响出果率;栗大蚜以繁殖期危害最大,通过密集型繁殖吸食枝干汁液,分泌蜜露污染栗叶并将卵产于栗树枝干芽腋及裂缝中越冬。成熟期危害栗苞果梗。

2 综合防治栗树病虫害的现实意义

要做到栗树病虫害的有效、安全、经济防治,就要建立起全面系统的防治机制。利用多种渠道降低病害及虫害的发生,综合防治是系统性的防治。通过综合防治可以在安全经济的前提下实现病虫害的有效预防和治理。从植物保护学看,这有利于植物的健康生长和次代繁衍,有利于优化栗树的抗病虫害性;从环境学上看,有利于栗树生长环境的低污染或无污染可持续开发利用;从经济学看,有利于提高栗树产果率,增加稳定经济收入。

3 栗树病虫害综合防治

综合防治是将农业、物理、生物和化学防治等手段通过一定放入方法系统的协调在一起来解决病虫害问题。各防治间相互补充和促进,可以更好地发挥防治效果。综合防治应合理确定防治目标,明确高防与全防的差别。坚持以农业防治为主,推动物理防治、深化生物防治、控制化学防治的思路。遵循安全经济、有效全面的防治原则。

3.1 板栗的农业防治

农业防治是综合防治的核心。通过合理耕作制度,优化种植流程,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种植和管理,可以有效预防病虫害的发生。这种方法是建立在传统耕作基础上,因此在种植户中易于推广和实行。就地取材仅改变种植方法成本较低,对环境友好。但其产生效果较慢且对于已发性病虫灾的防治效果有限。可通过以下几点进行科学防治:

3.2合理选园

优管肥水。选择通风较好、土质较好地为园址。种植前先进行清园消毒处理。耕作时尽量降低主干和枝条的损伤操作以减少病虫入侵风险。注意施肥以及微量元素均衡性,宜采用有机质肥。

3.2科学种修

根据园内种植面积、气候及土壤等条件确定种植密度,确保幼树良好的通风和光照。栽培时应选择抗病虫性较高的优良品种进行母树的嫁接(如日本栗),或选择混种(可在栗园四周种植蓖麻等低作物)方式降低栗树虫害发生。对內膛枝、徒长枝、荫枝、病虫枝及虫瘿枝应进行剪修,剪修频率应保持在年均1~2次为宜。及时处理剪修下的病虫害枝条,统一隔离或堆放,待到收果后与落叶、落果一并烧毁处理,以减少病虫源。做好冬季栗树的涂白越冬处理,增强栗树的抵抗力。

3.3采用较先进方法采果

提高采果方法,选择低伤树果的方式采摘。如采用圈杆方式打果即用直径为9cm铁圈固定于竹杆上套住栗果左右扭摘。这样可以保护次年结果枝,避免伤口处的病虫入侵。

3.2 板栗的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是通过光、热、声等进行病虫害的防治。如对种子进行热处理防止病菌和虫卵在种子上的寄生。东源县采用较多的是对虫害的处理。如根据金龟子的趋光性在栗园安置黑光灯进行集中诱杀;对栗瘿蜂的雄虫采用放射照射使之不孕不育;选择晨暮进行震落捕杀等。这种方法使用起来效果较好,对环境几乎没有任何污染,缺点是大规模暴发虫害时防效不佳。

3.3 板栗的生物防治

考虑到经济性,本县主要利用保护和投放天敌的方式进行生物防治。如中华长尾小蜂可以很好控制栗瘿蜂数量,通过采摘枯瘿挂回树冠来保护中华长尾小峰的发育。或通过养殖蚯蚓的方式,既可以令蚯蚓吞食虫卵,又能起到改善土壤的作用;还可以在栗园适当放养鸡、鸭等捕食昆虫。

3.4 板栗的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是重要的防治手段,喷施时应注意选择低毒高效药剂。此法对暴发性病虫害具有快速有效的防治特点,但其容易导致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等问题。所以它的防治必须遵守以下原则:选择多法局部施药;降低使用率;控制高防、适量用药;交替喷施、防同源抗性;科学配用、兼祛多病。具体病虫害用药还应根据病虫害的发病时期进行对应防治。具体见表1。4 尾语

全面系统的进行病虫害综合防治有利于板栗的生长发育和板栗林区的健康发展。只有加强普及板栗的病虫害综合防治策略和办法,不断完善技术水平和防治体系,才能保证板栗的稳定持续产出和种植户经济利益不受损。

参考文献

[1] 王江柱,王文江,核桃、柿、板粟高效栽培与病虫害看图防治[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144-164.

[2] 李志远.板栗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探讨[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8(10).

[3] 张泽.浅谈板栗病虫害防治方法[J].现代农村科技,2010(4).

防治病虫害的方法范文第14篇

 

关键词: 森林病虫害;概念;防治方法

    森林是以乔木和其他木本植物为主体的生物群落。构成这个群落的成分除乔木、灌木外,还包括其他植物、动物、微生物及其居住的环境。森林并非是树木的简单集合,而是有一定结构,各成分之间相互作用、彼此制约,并与外界环境发生密切联系的极其复杂的集合体。森林的主要功能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降低噪音、防风固沙、改良土壤、调节气候、减免自然灾害,保障农牧业稳产高产,维护生态平衡;另外,森林还可以为人类提供丰富的林副产品。

    在建国初期,国家为了改变当时恶劣的自然环境,投入了大批的财力、物力营造了广袤的人工林。使得祖国的荒山秃岭都披上了绿装,也改善了人们居住的环境,使大部分人居住在如画环境之中。但是,在人们庆幸生存环境改善之余,大面积的人工林也为人们带来了不少的烦恼。因为人工林的特点是几千公顷甚至几万公顷都是纯林,这种单一的纯林为森林病虫害的发生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极易造成森林病虫害的大面积发生,使得林木及林副产品减产、甚至绝收,更有甚者森林病虫害会让大片林木死亡,造成大量森林资源的浪费。因此,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越来越受到林业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1森林病虫害的概念

    森林病害是指森林植物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或其产品和繁殖材料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遭受其他生物的侵染或不适宜的环境条件影响,生理程序的正常功能受到干扰和破坏,从而导致植物生理上、组织上和形态上产生一系列不正常的状态,生长发育不良,甚至整株死亡,最终引起人类经济损失和其他损失的现象。

    林木病害的类型有:一是侵染型病害。是由真菌、细菌、质原体、病毒、寄生性种子植物、藻类、线虫和螨虫等侵染的病害,此种病具有传染性。二是非侵染性病害。是由不适于林木正常生长的水分、温度、光照、营养物质、空气污染等因素所引起的病害,这种病不具有传染性。三是衰退病。是指按照特定顺序出现的一系列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综合作用造成林木生长势或生长潜能显着下降,最终导致林木死亡的一种病。森林病害的发生必须要有植物和引起植物发病的因素,没有这2个条件森林病害就无从发生。病害的发生可能是由一个因素或某些因素作用的结果。其中,直接引起病害发生的原因称病原,间接因素称诱因。病原按其性质分为生物性病原和非生物性病原。

    森林虫害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自然灾害,是昆虫在繁殖生长的过程中,取食植物的营养器官或吸食植物的汁液,造成林木所生产的营养减少或者是林木的营养物质被林木害虫取食,造成林木生长不良,使得木材及林副产品的产量下降,甚至使整株林木死亡。

    2防治方法

防治病虫害的方法范文第15篇

关键词:病虫害的防治;观赏效果

中图分类号: S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20-2

1 材料与方法

试验于“长春市牡丹园”进行。供试材料为5~8年生的5种中原牡丹400株,5种西北紫斑牡丹400株,喷雾器,有机磷杀虫剂40%辛硫磷乳油,1%苦参碱可溶性液剂,农百安3%苯氧威乳油,三唑类杀菌剂20%三唑酮乳油等广类低毒性药剂。针对东北寒带地区的引种栽植成活后以不同的药液、不同配比浓度喷洒置于露地栽植成活后、产生不同程度病虫害的牡丹植株,并根据喷洒药液后的牡丹植株的防治情况确定防治方法、用量、最佳防治时间及牡丹植株在病虫害影响下产生的不同受害等级。

在实践防治工作中,利用记录员长期进行观察、记录与对比,产生了不同防治效果与防治方法进行比较后产生结论。

(1)根据长春地区的气候变化,记录产生病虫害的时间及病虫害的种类,结合不同病虫害对牡丹植株的影响情况进行同等量配比药液喷洒。(2)跟踪观察使用不同配比药液喷洒后的防治效果。记录牡丹植株喷洒药液后在本地区的具体表现,利用实践产生的防治情况整理出牡丹植株受害等级,牡丹植株受害后对植株生理生长发育及花朵观赏效果的影响,针对不同病虫害喷洒不同药液配比浓度所产生的防治效果进行评定。(3)结合防治牡丹植株病虫害的实践经验,针对不同病虫害施用不同的配比药液喷洒于牡丹植株所产生的实际防治效果等进行跟踪观察的数据做出讨论。

2 结果与分析

2.1 牡丹病虫害产生的时间

根据多年的跟踪观察与记录结果,牡丹在东北寒带地区主要的病害有白粉病、红蜘蛛病、叶斑病,主要地下虫害有蛴螬。其病虫害产生的时间与原因多与气候温度、湿度有直接关系。形成了牡丹病虫害随着天气温度、湿度的逐渐增高而产生。

牡丹植株病虫害种类及每年产生的时间亦不同,如白粉病一般产生在2010年6月27日、2011年6月24日、2012年6月28日、2013年6月22日左右;红蜘蛛病一般产生在2010年5月30日,2011年6月8日,2012年6月12日,而2013年未见病虫害症状;叶斑病一般产生在2010年6月18日,2011年6月25日,2012年6月30日,2013年7月15日左右;地下虫害一般产生在2010年6月9日,2011年6月12日,而2012年和2013年未见病状。

经过上述理论分析及实践经验的总结,东北寒带地区的牡丹病虫害中白粉病在牡丹植物体上的性状与其他植物体上基本相似,但对牡丹侵害较大。牡丹在6月末至7月初因高温、湿度增大后易产生白粉病,在牡丹的叶面上形成一层白色粉末,使叶面逐渐腐蚀,影响了植株的正常生长;种角也会出现白粉性状,严重地影响到种子的质量。叶斑病在6月中旬至7月初开始形成。它是在牡丹叶面上形成一块块褐色斑点,逐渐变大干枯腐烂,严重时在茎上的斑块也会变大使茎腐烂,但是立秋后会逐渐停止蔓延,及时预防、缓解病状即可。红蜘蛛在花期时即5月下旬或6月末易形成。它是很小的红色蜘蛛,用它的刺吸式口器吸食牡丹叶面的营养,使牡丹叶面蜷缩、干枯,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影响了牡丹植株的正常生长,长此以往会导致植株的死亡。在长春市牡丹园中,地下虫害以蛴螬为主。它主要食牡丹的根,造成牡丹根不能向地上部分传送养分而导致死亡。

2.2 牡丹病虫害产生的条件

牡丹病虫害多在相对持续高温、高湿的情况下产生。在东北寒带地区,牡丹病虫害相对引种地产生较晚,根据多年的观察与记录,牡丹病虫害可能在每年的5~7月初产生。如2010~2013年5~7月的最高平均气温为25.4℃,最低平均气温16.28℃,最大平均湿度为83.37%,降水总量为1169.9mm。

2.3 牡丹病虫害防治的方法

2.3.1 牡丹病虫害防治的作用 关于牡丹病虫害的防治,一般采用适量配比浓度的药液针对牡丹植株的各部位进行喷洒来控制。在东北寒带地区多年来主要采用防治各种病虫害的药物种类及作用如下:1%苦参碱可溶性液剂用于防治所有绿化树种各种病虫害,用于害虫的神经中枢,具有触杀作用;农百安3%苯氧威乳油用于防治被其他绿化树种或感染的松毛虫等,具有胃毒、触杀、破坏昆虫内分泌激素作用;国光粉必治用于防治白粉病、锈斑病,具有预防、铲除、熏蒸作用;20%三唑酮乳油用于防治白粉病、锈斑病,具有预防、铲除、治疗和熏蒸作用;40%辛硫磷乳油用于防治地下虫害蛴螬,具有触杀、胃毒作用。

以上是东北地区针对牡丹病虫害所使用的广性低毒性防治药液,经过多年的使用情况,这些药液不但低毒而防治效果较好。

2.3.2 牡丹病虫害防治使用的方法 牡丹病虫害防治使用方法较简单,同其他绿化植物相似,在针对牡丹植株、叶面喷洒药液时要在叶的上、下面均匀喷洒,使叶面全面得到药液的保护,防止病害的侵蚀。在防治地下虫害时,要针对植株周围进行大面积灌注,直到灌透为止,还可以在晚间利用照明灯进行人工诱杀。具体的施用方法及配比浓度如下:1%苦参碱可溶性液剂可配比600~500倍液,首次在5月中旬~6月上旬施用,对植株、叶面喷洒,一年中共施8次;国光粉必治首次在花期后一周左右按照800~600倍液施用,也对植株、叶面喷洒,一年中共施9次;20%三唑酮乳油在花期后4~5天按照800~600倍液施用,对叶面喷洒,一年中共用9次;农百安3%苯氧威乳油同样在花期后至5月末首次施用,按照4000~3000倍液配比,一年中共施用6次,同样针对植株、叶面喷洒;而40%辛硫磷乳油一般在6月初按照2000~1000倍液浓度针对植株根部大面积灌注,一年中共施用4~5次即可。

由上述可得知,首次喷洒药液的时间大约在5月中旬~6月上旬左右或在花期后进行。喷洒药液时要均匀喷洒。以上药液具有高渗透性,在喷洒后可使叶面良好的吸收,但遇到雨天在叶面干爽后要进行补喷,使叶面、植株尽可能定期的保留药液成分,来保护植株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不被有害菌群侵蚀至病害。

2.3.3 牡丹植株喷洒药液后的防治效果 牡丹植株在进行病虫害防治时,会有一段最佳时间,可以从喷洒药液的时间上看出提前对牡丹植株喷洒药液进行防治和牡丹得病害后进行喷洒药液的效果是不同的。针对400株5种中原牡丹和400株5种西北紫斑牡丹在病前施用效果为略有病害症状,牡丹植株完好,可健状生长;病后施用效果显示为病害症状略重,但不蔓延,植株略有枯叶,但可以正常、健壮生长;而不喷洒药液却显示为病害症状较重,蔓延扩散,植株受害严重,影响植株生长,种子成熟率、发芽率低,次年观花效果差,甚至死亡。

由多年的观察记录可以看出,针对牡丹在没有病害前喷洒药液的效果较好;在有病害后喷洒药液的效果一般,但不影响植株的正常生长;如果不喷洒药液,会对牡丹植株的生长、种子的成熟率及观花效果有一定的影响,甚至导致植株死亡。由此可见,针对牡丹病虫害的防治原则应是以预防为主。

3 结论

牡丹在本地区产生的病害,根据以上数据对比一般是在花期过后就开始防治,如果在产生病害后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到牡丹的健壮生长及观花效果,所以提前预防能起到更理想的效果。采用以上不同药液按照配比浓度进行均匀的喷洒于植株、叶面即可,可以交替使用。

牡丹在本地区生长过程中产生病虫害的同时也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基本上是每隔10~15天左右喷洒一次。如果随着温度过高,湿度过大,大约在7月左右病害产生明显的情况下,可以缩短施用药液的时间到每隔8天左右,同时要增加药液的配比浓度,可以有效地预防病虫害的漫延。

针对于地下虫害,本地区一般是采用辛硫磷、烟参碱药液相结合、交替使用进行灌溉的方法可有效的防治地下虫害对牡丹的侵蚀。在灌溉之后,继续观察,根据情况而定是否再次灌溉预防。根据实际防治效果情况可随时加量或者增加灌溉次数,一般每隔8~10天左右就灌溉一次,连续使用4~5次即可。同时要加强对牡丹的养护管理,这样就能增加植株的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