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有色金属贸易范文

有色金属贸易范文

有色金属贸易

有色金属贸易范文第1篇

宁夏大部分有色金属贸易企业对企业信息化管理认识不足,仍停留在外部上网、内部办公这个较低层次。以宁夏国有有色金属贸易企业管理为例,这些国有有色金属贸易企业在进行企业管理的时,简简单单的把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模式当做把自己公司网络化或者是给自己的企业配备一些网络化设备,再购买一些相关的有色金属企业管理软件,投入一定的资金等行为。这就导致了只有公司领导才知道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性,企业里面占绝大多数的营销工作人员却并不明白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概念。在实际操作中,信息的来源往往是信息失真,也就很难完成信息上报、统计、分析的准确性。这样的话企业信息化管理就成了一句空话,企业的信息化管理也难以达到其预期的管理目标。

二、对宁夏金属贸易企业管理的几点战略性思考

针对上文提到的宁夏有色金属贸易企业管理中存在的竞争力不足和信息化管理程度不高的问题,笔者在下文将给出的几点战略层面的思考意见。1.不断创新宁夏有色金属企业管理的经营模式在国际贸易环境愈发恶劣的大背景下,针对宁夏国有有色金属企业管理中竞争力不足的问题,笔者认为在企业管理中要引进创新意识,寻找一种全新的贸易经营模式:一是在进行企业管理的时候引进国内外企业先进的管理技术;二是采用新型的贸易加工组织形式和企业管理模式来实现有色金属企业管理的组织创新;三是建立宁夏有色金属实体产业与贸易产业相配套的产业链模式;四是加强人才培养,除了引进,更重要的还是要自我培养,送出去学习,实现自我造血功能;五是打破传统思维,只要法律不停止的,都可以去尝试。创新是一个企业生命力的源泉,只有掌握住了创新的能力,应用在企业的管理组织和市场层面,才能够保证企业的竞争力,在未来国际贸易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2.循序渐进的提升宁夏有色金属贸易企业的信息化目前,信息化管理已经成为国际有色金属贸易行业的主流管理模式。通过信息化,实现市场信息的采集、分析、整理、决策,在世界市场上整合人力资源和信息资源,为企业发展有效快捷服务。针对当前这种大环境、大趋势,采取实事求是的原则,有规划、有步骤的推进宁夏有色金属企业的信息化管理,一方面可以避免浪费、节约直接成本,另一方面是减少机会成本的浪费。具体步骤如下:一是在信息化管理推行过程中,先培养公司从业人员的信息化管理意识,从源头上达到信息化管理的需求;二是在国内外同行业信息化优秀企业进行调研,结合本公司实际,制定规划,按步骤推进;三是从基础入手,先实现内部办公和信息共享的协同化;四是开始逐步的引进先进的信息化管理设备,选择试点进行使用;五是推进信息化全员化参与管理,保证源头信息的真实化,为后面的分析统计奠定基础;六是进行信息化管理考核,使信息化管理深入企业管理的每一个细节;七是让信息化管理经过分析、统计、研究,为市场决策服务。通过这样的方式就可以切实的提高宁夏有色金属企业的信息化管理能力。

三、结语

有色金属贸易范文第2篇

存货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为销售或者耗用而储备的物资,通常是流动资产中所占比最大的项目,对企业经营特点的反映能力也强于其他的资产项目,其重大错报对于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都会产生直接影响,审计中许多复杂和重大的问题皆与存货相关。因此,存货审计常常是报表审计中的重点和难点。

有色金属大宗商品的金融属性决定了可以利用金融杠杆进行投资炒作,也可以进行保值或融资,企业的利润表现与其价格的起落息息相关,因此,有色金属大宗商品的价值和风险管理成为众多有色企业经营管理的重中之重。同时,有色金属大宗商品存货因其价值大、风险高,且贸易模式不断推陈出新,因此,对其的内部审计既有普遍性的特点,又有个性化的需求。本文就以贸易公司内部审计实践为基础,结合有色金属大宗商品存货业务的特点和新业务模式下风险点,从内部审计角度来探讨有色金属大宗商品存货审计应关注的问题。

二、有色金属贸易模式及其风险点

有色金属作为重要的工业原材料,应用领域广,生产和消费规模较大,贸易量逐年增长。同时,有色金属大宗商品许多品种都有期货,价格透明度高,简单的低买高卖利润微薄。再者,有色金属大宗商品的金融属性和良好的自然属性,也成为库存融资的首选。因此,有色金属大宗商品贸易模式不断推陈出新。目前来看,贸易模式可以分为传统贸易和融资贸易两种。

传统贸易盈利模式为持货待涨或转手赚取差价。由于有色金属价格波动大,稳定盈利风险高,贸易实践中多运用期货进行套期保值。

融资贸易是以有色金属大宗商品存货为质物,资金需求者向银行或其他资金提供者出质从而获得贷款,在现实实践中,有存货质押融资和仓单质押融资等形式。

(一)有色金属贸易中的风险点

由于大宗商品贸易融资环境尚未完全成熟,业务开展中暗藏着诸多风险。对于企业来讲,价格风险、敞口头寸风险、资金风险以及质押物风险等贸易融资中的重大风险点都与存货直接相关。

首先,有色金属大宗商品交易中,由于价格比较透明,购销双方多以期货价格为基础确定最终价格。在起伏波动的期货市场中,有效的管理价格风险,才能获取稳定的利润或者减少损失。

其次,有色金属价格波动频繁,存货若有敞口,就会面临价格风险。锁定采购成本和销售利润,管控敞口头寸的规模和适时止损,对企业稳健经营至关重要。

第三,融出的资金是否获得等值的质押物,且当质押物价值变化低于融出资金额时,是否能够及时获取资金补充或有权处置质押物,以弥补资金损失,也是融出资金的重大风险点。

第四,有色金属大宗商品贸易融资以质押物为基础,质押物的物权是否清晰、选择的质押物是否容易变现对融出资金企业具有很深的影响。

以上重大风险点,对有色金属贸易企业的经营业绩评价和以后年度的经营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有色金属大宗商品贸易存货内部审计的重点

内部审计不仅要关注企业的风险防控机制和内控机制,而且要关注存货的价格形成,核实存货的数量以及所有权,确定存货价值是否真实以及是否存在潜在的亏损。

(一)审查大宗商品存货的风险防控和内部控制

企业要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加强对大宗商品贸易业务风险的识别与防范。选择可靠的、合适的业务模式、对风险大的业务模式选择规避;对业务涉及的存货、合同、应收及预付款项、客户信用、仓储库存与产权归属、货物或仓单质押担保、第三方监管等进行重点排查;梳理和完善大宗商品贸易内控管理制度,建立客户资质信用调查和后续跟踪管理制度,防止上下家均由同一人控制发生资金被套取;严禁开展无真实货物交易、无商品实物、无货权流转或原地库存的融资性贸易和“空转”贸易业务。

因此,对有色金属大宗商品贸易的内部审计,首先要关注被审计单位所处的内外部环境以及重大的风险因素,关注被审计单位是否建立了风险防控机制,是否对贸易业务模式、风险评估、成本效益等进行分析,是否对系统性风险制定了应对措施。审计人员可以依据风险防控情况合理识别和评估财?毡ū碛泄卮婊跸钅康闹卮蟠肀ǚ缦铡?

其次,对大宗商品存货各个环节内控制度的制定以及执行情况开展审查,重点围绕以下两个方面实施审计:一是审查存货管理制度是否健全有效,至少应当包括对收发货、收付款、审核审批、分级授权、监督制衡等关键环节的规范;二是审查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得到有效实施和执行,是否定期对内部控制的关键环节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完善。

(二)审查大宗商品存货的数量

内部审计人员要做好存货库存实物的监盘,以确定被审计单位的存货是否真实存在,是否与账面记录相符;还要获得相关证明文件,从而判断被审计单位是否对存货拥有真实的所有权。在实地监盘时,要特别注意货到单未到、货发款未收、款收货未发以及抵押、质押、委托加工等各种情况是否做出记录,查找出账实不符的原因。

对利用有色金属大宗商品贸易进行融资,尤其是仓单质押融资业务,重点要审查交货环节,是否实际控制货物以及货物流转,若只是处理、传递合同单据的“空转”贸易,则令其坚决杜绝。

(三)审查存货价格的形成

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高度相关,可以提前反映市场供求变化,有色金属大宗商品贸易中多以“期货价格+升贴水”的交易模式定价。实践中,有月均价和点价两种基价选择方法。月均价即期货市场的月平均结算价,点价则随行就市,双方协商。如何运用基价主要取决于买卖双方的商定。

审查有色金属价格存货价格的形成,首先要关注基价的选择。从实践来看,月均价定价风险较小,点价风险较大。

其次,若选择点价,则要看买卖双方点价的权利,即由谁来决定在规定的期限内确定价格。如果被审计单位有点价权,则要关注是否按期点价,若延期点价,需向对方追加保证金,交纳延期费,则会增加点价成本。

再次,要关注点定的价格是否与市场价格差异较大。如有异常,则需要查找原因。

(四)审查大宗商品存货的计价方法

存货计价存在可选择性,存货购入采用实际成本法,存货发出可以采用实际成本法、先进先出法、个别计价法、移动加权平均法等方法,被审计单位若不遵守企业存货计价方法的一贯性原则,随意变换存货计价方法,则可以达到调节销售成本、从而调节利润的目的。有色金属大宗商品贸易中,存货实物形态通常由第三方监管,没有作弊空间,在有利润指标压力的企业中,年度内采用变更存货计价方法达到调节利润的做法最为常见。例如某公司年末铜出库结转方法由累计加权平均法改变为后进先出法,在市场价格单边下跌的情况下,就会造成销售成本减少,利润虚增。

其次,由于存货的形态及流转变化万千,价值结转与实务流转程序有一定的差异,若两者不一致,将影响到会计循环的全过程。有色金属大宗商品若遭遇市场价格大幅波动,尤其是在市场价格单边下跌的过程中,价值结转若与实务流转非同时期、同批次,也可以达到调节利润的目的。例如某公司某年12月份共出库5万吨铜,其中第一批5万吨采购均价为30,000元/吨,第二批5万吨采购均价为28,000元/吨,该企业日常采用月末一次移动加权平均法结转成本,12月分两次出库,而且先将第二批低价铜先出库,第二批高价铜后出库,此做法导致第二次移动加权平均基数变小,出库成本减少,当年利润增加。

第三,在大宗商品贸易中,物流、资金流与票据流通常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对于货到款付票未到、货发款收票未开的存货不仅要核对账务与库存数量的差异,还要注意与预付账款、预收账款等科目核对,审查是否存在重复挂账,虚增存货与负债的现象。

第四,审查存货的期末存货跌价准备计提是否合理、准确,当有色金属大宗商品贸易在价格单边下跌的过程中,若没有进行保值,则可能出现购销亏损的情况。内部审计要关注被审计单位是否按照市场价格计提或提足减值准备,是否存在潜在的亏损。

第五,利用横向或纵向对比的方法,剔除价格上升下降因素,与近期或相近品牌、相近质量的存货相比价格是否合理,价格高出很多的应视为潜在的亏损。例如,审计人员在对某有色贸易企业铝商品的销售价格审计时发现,当月销售价格多在12,000-15,000元/吨区间内,有几笔销售价格却为20,000-25,000元/吨,经查找原因,发现是该企业为完成年底销售收入指标,人为提高销售价格,拟在下一年度再进行回购。此业务造成当年利润虚高,形成下一年度的潜亏。

(五)审查大宗商品存货的风险敞口

有色金属大宗商品具有成熟的期货市场,是构成整个金融市场的有机组成部分。利用金融杠杆来进行投机、保值或融资,追求更高的投资回报,备受许多企业青睐。为了规避有色金属价格波动风险及融出资金风险,减少损失,关注大宗商品存货风险敞口便成为有色企业的日常功课。

内部审计对有色金属大宗商品风险敞口的审查,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审查是否建立了分级授权、限额审批、风险监控、适时止损的风险防控机制,以及风险防控机制是否在实际操作过程得到遵循。

第二,审查业务的流转过程,查看库存现货是否保值,保值量是否超过企业的风险承受度,是否存在存在投机头寸,提示风险敞口给企业带来的潜在盈亏。

第三,审查融出资金是否取得质押物,质押物权属是否完整、评估价值是否覆盖融出资金,以及质押物是否能够及时变现、质押物贬值是否有权处置等事项,确定融出的资金是否可以安全、完整的收回。

(六)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内部审计建议

内部审计人员要对存货审计中发现的??题进行深入分析,诊断其产生的根源,结合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模式,对存货管理程序上的缺失和不当进行揭示,提出改进意见,使被审计单位通过落实内部审计建议,提高存货管理活动的经济性和效益性,以更好地防范和控制经营风险,确保企业资产安全。

有色金属贸易范文第3篇

“一栋楼”撑起一个大市场

2005年,物资公司通过资产重组,开拓出专业从事有色金属大宗商品现货贸易的新业态,上海物贸有色金属分公司宣告建立。到2007年,这个只有36人的经营团队,其主营业务收入高达210亿元。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有色金属是国内和国际市场、现货和期货联动最早、关联度最密切的行当。即使在此不利的背景形势下,当年经济指标也再次创造了历史新高。有色金属分公司实现了令人咋舌的高速发展,主营业务收入从2006年的153亿元上升到2012年645亿元,七年间翻了四倍,业绩始终名列全国同行前茅。

有色金属分公司可否在行业发展的历程中突破瓶颈?而相对较为松散的资源——物贸大厦和有色金属交易市场可否资源化零为整,形成突破的合力,焕发别样的生机?

上海物贸大厦最初从事钢材、化工、木料等贸易,上世纪90年代初,上海金属交易所(上海期货交易所的前身)就诞生于此。从此,开展铜、铝等有色金属的期货交易,大厦内开始集聚有色金属贸易企业,形成了上海有色金属交易市场,包括物贸股份有色分公司在内。随着期交所搬迁至浦东,带走了不少企业,交易市场进驻率大幅下降。

2010年,上海物贸有色金属经营团队提出整合已有资源,提升整个有色金属贸易业态的设想思路。具体就是实施有色金属贸易和有色金属交易市场资源集聚、联动发展。

做大现货交易,以市兴楼。交易市场管理者实施了“腾笼换鸟”策略,把原来客房改为办公用房,撤走与贸易相关度不高、产业附加值有限的驻户,专攻有色金属现货交易。为此,物贸大厦进行了设施改造,外立面装潢一新,电话、宽带扩容升级,打造立体车库,使之容量大为增加;大堂翻新,引进便利店,以优良的环境吸引更多企业入驻。同时,在服务配套上增加“磁性”,让入驻企业离不开。每天下午大厦内交易“收盘”后,4点左右,各有色金属贸易企业便要去物流公司办理仓库提货手续。原先,各物流公司分散在各层楼面,为办理手续有时要上下跑几趟。为方便客户少走几步路,上海物贸股份公司有色金属分公司总经理、上海有色金属交易中心有限公司董事长成冠俊决定,将大厦内的物流企业办公室集中到二楼。而将多少年来的入驻客户挪动一下并非易事,经过反复动员、协商,终于说服了那些客户。此举大受楼内客户的好评。

贴心的服务、完善的功能吸引了客户纷至沓来。如今,“一栋楼”集聚了440多家租户,88%从事有色金属贸易,国内外龙头企业均已入驻,为现货贸易配套的仓储、运输、金融等专业服务企业也纷纷进驻。还有几百家客户等待入驻,出现了一房难求的局面。为什么客户对物贸大厦趋之若鹜?江西铜业的一位驻场代表这样认为,在这里,有色金属买得进,卖得出;大厦内商户信誉好;配套措施齐全,方便;信息多,可以及时把握市场脉搏。

比如,大厦的现货升贴水反映出交易中心的核心定价功能,每天报出的“首发价”,堪称业内权威信息,对铜现货的全国市场价格几乎起着决定性作用。同时,通过有色金属铜现货价格指数,扩大定价的影响力,掌握价格话语权。

物贸大厦有色金属交易市场集聚了上海六成以上有色金属现货交易量,一年交易额达4000亿元,已辐射长三角乃至全国。上海有色金属交易市场连续十二年被中国商业联合会和国家统计局评为全国百强商品交易市场和中国十大金属材料市场的第一名。

从有形市场迈向无形市场

2013年3月,物贸大厦外招牌以“上海有色金属交易中心”新名取代了“交易市场”原称。其背后的意义是:赋予交易中心完善的线上交易服务,配以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信息研发,大电商时代背景下的现代物流,以此撒出的“网”拓展服务面,以多元化的细致服务来提升服务质量,由此谋求走向世界舞台的发展前景。这一名称改变正是物贸股份有色金属业务转型发展的神来之笔。作为大楼的房东,物贸股份不满足于收租金,而是在核心业务上加码。

因特网技术的高速发展给信息社会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了颠覆性的改变。提起电商,人们大多熟悉淘宝等零售模式的购物网站,但国内从事生产资料的交易网站还没有完全成功的典型。如何将现货交易的真知凝练成“动态挂单交易系统”,将线下质押的融资模式探索为在线融资,以此为提升和拓展上海有色金属交易中心的综合功能?2011年,物贸股份有色金属交易市场的掌门人以敏锐的市场意识,毅然决然要在网上打开新天地,于是开展了交易平台、商城平台、资讯平台“三个平台”的建设工作。

“三个平台”攻关团队攻克了一系列技术性、政策性的难关:如制定与现货交易模式相关的各类交易制度,包括交易商入市交易管理办法、货物交割管理办法等;组织开发客户端交易软件,完成“动态现货挂牌模式”和“仓库交易数据实时对接模式”设置。

如今,“三大平台”建设正从平面走向立体……

交易平台建设进入预备上线冲刺阶段,已拟定包括交易交割和结算风控等规则制度。为发挥物贸股份有色金属分公司的资源优势,已率先在线下做了尝试。由中心交易平台首创的“现货动态挂单系统”,“仓储数据对接系统”和“现货升贴水挂单系统”将成为未来有色金属现货交易业内领先的商业模式。

商城平台今年3月上线。所罗列产品分类有序,货源充足。什么货,在哪里?商家客户只需鼠标轻轻一点,稍纵即逝的商机便可攥在手心。“一杯咖啡,一台ipad,投资现货就这么简单。”B2B模式推动了有色金属贸易方式的革新。预计到2013年末,商城平台将吸引客户200家。

资讯平台已步入正轨。平台网罗了国内外与有色金属交易休戚相关的资讯,从宏观数据到央行数据,从突发事件到追踪事件,从行业调研到机构报告,每日每月及时更新。资讯平台有色金属日评、周评,有色金属行业季度研究报告、年度研究报告。在铜矿大国智利发生地震后,资讯平台第一时间做出了反应,火速发表了专题,驳斥地震将对智利铜矿乃至全球铜价产生大的影响的言论,有理有据地阐述了中心观点。资讯平台正逐渐从搜集数据的懵懂期迈向分析数据、精炼数据的成熟期。

站在浦江畔遥望全球贸易风云

物贸大厦5楼,上海有色金属交易中心交易大厅外的长廊,一块块展板将企业的演变路径和发展目标清晰地展现在人们眼前。上海有色金属交易中心将来所承担的角色,不仅仅是为进驻大厦的企业服务,而是“稳坐上海、辐射全国、引领行业”,增加对上下游资源的控制力,体现出上海在大宗商品领域的现代服务业水平,进而打通国际市场。

放眼全球,长久以来,有色金属的价格一直捏在伦敦LME和纽约CONEX两大交易所手中。什么时候,该怎么做?才能促使拥有口岸优势、有色金属产销量极大的祖国拿到价格的话语权?在本市各方关心下,上海有色金属交易中心延请专家学者,深入研究有色金属升贴水价格波动规律,终于编制出了“上海有色金属现货交易实时价格指数”。

这个“上海”价格指数一经推出,就获得了业内广泛认可,国内外知名媒体争相引用转发。该价格指数直面国内的供需产销核心,对期货市场产生一定的反向影响,伦敦LME场内会员也予以密切关注。在此基础上,交易中心与现世界排名第一的信息服务提供商汤森路透集团以及上海市电子商务促进中心(联合国贸易网络上海中心)签订了合作协议,授权转发我资讯平台信息研发的一系列研究报告与评论分析。行业动态数据等。

在瞬息万变的时代,在百舸争流的商海,企业崭露头角,抢得先机,首先要有不断更新自我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上海物贸有色金属经营团队从发展上海大宗商品贸易现代服务业,建设国际贸易中心的高度出发,坚持观念更新和理念创新,思考做大做强有色金属现货交易市场的总体思路和目标。他们经常组织学习掌握国际国内现货期货的交易交割、行情分析、信息、风控管理、物流配套等专业知识,以专家辅导、专业培训、专题讨论等活动,提高团队的实务知识水平。

有色金属贸易范文第4篇

1铜工业概况

全球铜资源分布极不均衡,铜矿储量约87%分布在十个主要国家当中,其中智利储量就占据全球储量的近13。我国进口的铜精矿主要来自蒙古、南美和澳洲等铜资源丰富的国家和地区。

随着国内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我国已经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铜消费国。预计2007年消费量将达到450万吨,其中国内阴极铜生产可达到260万吨以上,而其中依靠国产铜精矿生产的只有不到80万吨,其余的铜原料大部分依靠进口。

2006年黄石市进出口贸易总值达10.33亿美元,位居湖北省第二,比去年同期增长了43.2%,其中进口贸易达6.35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翻一番,出口额达3.98亿美元,同比增长三成。黄石进出口贸易主要以矿产品为主,占到了55%以上,其中又以大冶有色金属公司从智利进口铜精矿和新冶钢从智利进口铁矿砂为主。

根据在大冶有色金属公司冶炼厂计划科了解到的情况,冶炼厂阴极铜生产备料来源比例大体如下:10%自给;30%国内购买;60%进口。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黄石海关统计,2006年湖北省共进口铜精矿26.77万吨,价值4.54亿美元;进口企业高度集中,大冶有色金属公司一枝独秀:2006年大冶有色金属公司共进口铜精矿26.43万吨,同比下降10.89%,价值4.5亿美元,同比上升62.83%,分别占湖北省全省进口总量和总价值的98.7%和99.1%。2002-2004年,大冶有色金属公司是全省进口铜精矿的唯一企业。

大冶有色金属公司进口铜精矿,经冶炼生产出阴极铜,通过质量认证体系验证合格,再经由其子公司——上海金兆外贸有限公司出口到伦敦交易。实质上,大冶有色金属公司从事的就是进口铜精矿、出口阴极铜的加工贸易,从中赚取加工费——铜精矿供货商向冶炼厂支付的费用,是冶炼厂利润的主要来源。

然而近年来,进口铜精矿、出口阴极铜的加工贸易却步履维艰。一方面,由于伦敦铜价大幅度上涨,导致冶炼产能增长的速度高于矿山增长的速度,2006年国际铜精矿市场开始由供应过剩走向短缺,致使进口铜精矿的加工费用不断下滑。另一方面,国家限制政策的接连出台对冶炼行业产生一定的冲击,使中国铜冶炼行业加工贸易遭遇政策冷气流。

2国家政策

(1)出口方面:

2004年1月1日起,一般贸易下阴极铜出口退说率由原来的7%下调为5%,并征收5%出口关税;2006年4月10日起,一般贸易下阴极铜出口关税由5%上调至10%;2006年9月15日起,取消阴极铜出口退税;2006年11月1日起,铜、电解铝等有色金属初级产品实施15%的出口暂定税率;2007年1月1日起,《2007年关税实施方案》正式实施,铜产品出口税率再次调整。

(2)进口方面:

2006年9月15日起,对进口铜精矿一律征收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税;2007年1月1日起,同产品进口税率再次调高。

(3)加工贸易方面:

2005年底,八部委下发通知,已将进口废铜或者铜精矿、出口未锻轧铜列入加工贸易禁止范围;2006年1月1日起,取消了进口铜精矿出口阴极铜的加工贸易;2006年11月22日起,不再办理阴极铜出口加工手续。

3问题分析

通过案例描述部分我们知道国家政策限制进口铜精矿.出口阴极铜的加工贸易,我认为其原因主要有三点:

第一,我国国内铜产品需求量高,国内市场优先满足。我国是世界第一大铜消费国,征收出口税的目的之一就是保障国内市场的供给,主要用于抑制通货膨胀,稳定国内经济。

铜工业自身的问题。进口铜精矿.出口阴极铜的加工贸易大而不强,科技含量不高,企业多停留在初级产品的浅层次加工上,这不利于我国铜业的长远发展,因此,政府必须出台限制政策督促此类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第二,环保需要。铜业属高耗能,高污染及资源类产业,尤其是前述加工贸易,其过度发展会带来很大的负外部性,增加社会成本,政府出于保护环境和资源的考虑必须对其进行限制。

第三,国家财政状况。我们知道出口退税依赖于政府的财政状况。近几年国家连续运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致使财政赤字上升,这时,取消铜加贸出口退税也成为改善财政收支状况的需要。

国家出台的限制政策对铜业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概括如下:

正面影响:

(1)有利于促进铜业结构调整。国家限制的低层次加工贸易会迫使铜业加工贸易向高科技.纵深加工方向发展,如大冶有色金属公司就提出了延长产业链和深加工的发展战略。

(2)有利于推动铜冶炼行业的科技创新和节能降耗,铜业若不及时革新,就会陷在政策限制的泥潭里。国家政策从某种程度上说是铜业进行革新的动力。大冶有色金属公司投入十几亿新换了三号五号转炉,并将拆除落后的反射炉,引进先进的爱莎炉。

负面影响:

征收铜产品出口税和铜精矿进口税,使得铜加工贸易企业进口和出口两次付费,提高了企业生产成本,同时又由于加工费下滑,企业利润减少,挫伤了企业生产积极性,同时也加剧了铜冶炼行业国内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有可能导致恶性循环。

根据自己在大冶有色金属公司的所见所闻及对相关行业资料的阅读,我发现国家和铜冶炼厂之间存在着一种微妙的矛盾关系。一方面,国家接连出台各项针对铜冶炼行业的限制政策,特别是多次调整关税和取消进口精铜矿.出口阴极铜的加工贸易;而另一方面,大冶有色冶炼厂却仍在从事此类加工贸易,且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统计,2007年1-4月,铜冶炼投资26.26亿元,同比增长了43.75%,同时进出口贸易也快速增长,同比增长34.2%

在宏观经济学中有一种理论叫做“时滞”,是指通货膨胀时工资上涨滞后于物价上涨,而在这里则是出现了政策执行对政策出台的“时滞”。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两点:

(1)政策贯彻力度不够,效率不高。中央制定政策后要逐级下达,从中央到省到市再到县最后到公司,期间还要经过各个部门,这都是需要一定时间的,而且在这个下达的过程中,政策的贯彻力度也可能无形中削弱。

(2)出于对当地经济发展的考虑,我们知道大冶有色金属公司是黄石市乃至湖北省的利税大户,并为当地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而公司的支柱产业就是进口铜精矿、出口阴极铜的加工贸易,如果这个支柱一下子到了,那么整个黄石经济发展至少要停五至十年。

国家与铜冶炼行业之间这种矛盾关系的存在有利有弊。从有利的方面看,可以给铜冶炼业一定的缓冲时间,使其顺利地完成向深层次加工的铜材贸易的转型升级。从弊端方面看,如果把握不好,有可能导致国家政策的无效性,不能起到限制“两高一资”产业过快增长等作用。

总的来说,只要地方和公司把握住火候,积极高效的开展过度工作,就能既保证国家政策的发挥,又保证企业的安全转型和地方经济的稳步发展。可见,其存在利大于弊。

通过以上几个问题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当前铜冶炼行业形势不容乐观;国内面临政策限制,国际上面临加工费的持续下滑,该行业自身也存在一系列问题。

然而,就是在这种形势下,大冶公司提出了“冶炼规模提升战略”:十一五期间,阴极铜产量从20万吨提升到40万吨。我不禁要问:这一战略究竟有多少可行性?

目前形势下的铜冶炼行业,要想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利用政策时滞所提供的缓冲时间,加速进行结构调整。在产业方面,可以从单纯的铜冶炼向建筑业,物流,服务业等方向发展。

(2)加快淘汰落后产能。50年代从苏联引进的反射炉所从事的生产已经不适应生产需要,应及时淘汰。

(3)加速转型升级。通过延长产业链,实现由进口铜精矿、出口阴极铜的浅层次加工贸易向进口电解铜,深加成铜材出口的转型升级。同时实施纵向发展战略,发展产品上游采矿.找矿并进入产品下游铜材包装。

(4)在一定时期内适当减产,必要时甚至可以停产,以提升自己在国际市场的主动权。

(5)合并铜业中的小型私有企业,以增强企业活力,加速实现真正的国企公司化,同时也能提高竞争力。

(6)改变粗放型发展模式,走“节能减耗”之路。发展采选高效节能工艺和设备,先进的冶炼加工技术,资源充分回收利用,并实施先进的环境资源保护措施。

(7)重视人才,走好“人才强企”之路,成立企业产品研发中心,发挥其核心功能。

(8)重视科技进步,培育新的竞争力。抓住国家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给予15%税率优惠)的发展机遇,加大科技投入与改造力度,提高企业的科技水平,增加产品附加值。

(9)加强同海关,银行的合作,发挥其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的作用,避免政策调整带来的损失。

(10)尽快开展和加强矿山新一轮找矿,延长矿山寿命。

(11)把握产业发展的热度,重复建设或技术含量不高的项目坚决不能上。

(12)抓住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商务部“万商西进”工程的推进及东部沿海加工贸易向中部地区梯度进程转移加速的有利时机,充分利用外部条件,加速自身发展。

近年以来,受国家外贸宏观调控限制政策出台的影响,加工贸易进出口形势更加严峻,将在分析铜业概况和政策限制的基础上,研究其原因、影响,进而提出相关对策。

参考文献

[1]王忠奎.世界铜精矿供需状况分析[J].世界有色金属,2000,(10).

[2]徐虞利.中外铜精矿加工费谈判添不利因素[J].上海证券报.2006,8(10).

有色金属贸易范文第5篇

中国铜工业主要从事的是进口铜精矿、出口阴极铜的加工贸易。我国国内铜冶炼商为:大冶有色金属公司、云南铜业有限公司、江西铜业集团公司、铜陵有色金属公司、中条山有色金属集团有限公司、金川集团有限公司,白银有色金属公司和烟台鹏晖铜业公司,他们同时是中国主要的铜精矿进口商,也是中国铜冶炼厂采购小组CSPT的成员。

全球铜资源分布极不均衡,铜矿储量约87%分布在十个主要国家当中,其中智利储量就占据全球储量的近1/3。我国进口的铜精矿主要来自蒙古、南美和澳洲等铜资源丰富的国家和地区。

随着国内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我国已经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铜消费国。预计2007年消费量将达到450万吨,其中国内阴极铜生产可达到260万吨以上,而其中依靠国产铜精矿生产的只有不到80万吨,其余的铜原料大部分依靠进口。

2006年黄石市进出口贸易总值达10.33亿美元,位居湖北省第二,比去年同期增长了43.2%,其中进口贸易达6.35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翻一番,出口额达3.98亿美元,同比增长三成。黄石进出口贸易主要以矿产品为主,占到了55%以上,其中又以大冶有色金属公司从智利进口铜精矿和新冶钢从智利进口铁矿砂为主。

根据在大冶有色金属公司冶炼厂计划科了解到的情况,冶炼厂阴极铜生产备料来源比例大体如下:10%自给;30%国内购买;60%进口。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黄石海关统计,2006年湖北省共进口铜精矿26.77万吨,价值4.54亿美元;进口企业高度集中,大冶有色金属公司一枝独秀:2006年大冶有色金属公司共进口铜精矿26.43万吨,同比下降10.89%,价值4.5亿美元,同比上升62.83%,分别占湖北省全省进口总量和总价值的98.7%和99.1%。2002-2004年,大冶有色金属公司是全省进口铜精矿的唯一企业。

大冶有色金属公司进口铜精矿,经冶炼生产出阴极铜,通过质量认证体系验证合格,再经由其子公司——上海金兆外贸有限公司出口到伦敦交易。实质上,大冶有色金属公司从事的就是进口铜精矿、出口阴极铜的加工贸易,从中赚取加工费——铜精矿供货商向冶炼厂支付的费用,是冶炼厂利润的主要来源。

然而近年来,进口铜精矿、出口阴极铜的加工贸易却步履维艰。一方面,由于伦敦铜价大幅度上涨,导致冶炼产能增长的速度高于矿山增长的速度,2006年国际铜精矿市场开始由供应过剩走向短缺,致使进口铜精矿的加工费用不断下滑。另一方面,国家限制政策的接连出台对冶炼行业产生一定的冲击,使中国铜冶炼行业加工贸易遭遇政策冷气流。

2国家政策

(1)出口方面:

2004年1月1日起,一般贸易下阴极铜出口退说率由原来的7%下调为5%,并征收5%出口关税;2006年4月10日起,一般贸易下阴极铜出口关税由5%上调至10%;2006年9月15日起,取消阴极铜出口退税;2006年11月1日起,铜、电解铝等有色金属初级产品实施15%的出口暂定税率;2007年1月1日起,《2007年关税实施方案》正式实施,铜产品出口税率再次调整。

(2)进口方面:

2006年9月15日起,对进口铜精矿一律征收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税;2007年1月1日起,同产品进口税率再次调高。

(3)加工贸易方面:

2005年底,八部委下发通知,已将进口废铜或者铜精矿、出口未锻轧铜列入加工贸易禁止范围;2006年1月1日起,取消了进口铜精矿出口阴极铜的加工贸易;2006年11月22日起,不再办理阴极铜出口加工手续。

3问题分析

通过案例描述部分我们知道国家政策限制进口铜精矿.出口阴极铜的加工贸易,我认为其原因主要有三点:

第一,我国国内铜产品需求量高,国内市场优先满足。我国是世界第一大铜消费国,征收出口税的目的之一就是保障国内市场的供给,主要用于抑制通货膨胀,稳定国内经济。

铜工业自身的问题。进口铜精矿.出口阴极铜的加工贸易大而不强,科技含量不高,企业多停留在初级产品的浅层次加工上,这不利于我国铜业的长远发展,因此,政府必须出台限制政策督促此类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第二,环保需要。铜业属高耗能,高污染及资源类产业,尤其是前述加工贸易,其过度发展会带来很大的负外部性,增加社会成本,政府出于保护环境和资源的考虑必须对其进行限制。

第三,国家财政状况。我们知道出口退税依赖于政府的财政状况。近几年国家连续运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致使财政赤字上升,这时,取消铜加贸出口退税也成为改善财政收支状况的需要。

国家出台的限制政策对铜业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概括如下:

正面影响:

(1)有利于促进铜业结构调整。国家限制的低层次加工贸易会迫使铜业加工贸易向高科技.纵深加工方向发展,如大冶有色金属公司就提出了延长产业链和深加工的发展战略。

(2)有利于推动铜冶炼行业的科技创新和节能降耗,铜业若不及时革新,就会陷在政策限制的泥潭里。国家政策从某种程度上说是铜业进行革新的动力。大冶有色金属公司投入十几亿新换了三号五号转炉,并将拆除落后的反射炉,引进先进的爱莎炉。

负面影响:

征收铜产品出口税和铜精矿进口税,使得铜加工贸易企业进口和出口两次付费,提高了企业生产成本,同时又由于加工费下滑,企业利润减少,挫伤了企业生产积极性,同时也加剧了铜冶炼行业国内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有可能导致恶性循环。

根据自己在大冶有色金属公司的所见所闻及对相关行业资料的阅读,我发现国家和铜冶炼厂之间存在着一种微妙的矛盾关系。一方面,国家接连出台各项针对铜冶炼行业的限制政策,特别是多次调整关税和取消进口精铜矿.出口阴极铜的加工贸易;而另一方面,大冶有色冶炼厂却仍在从事此类加工贸易,且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统计,2007年1-4月,铜冶炼投资26.26亿元,同比增长了43.75%,同时进出口贸易也快速增长,同比增长34.2%

在宏观经济学中有一种理论叫做“时滞”,是指通货膨胀时工资上涨滞后于物价上涨,而在这里则是出现了政策执行对政策出台的“时滞”。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两点:

(1)政策贯彻力度不够,效率不高。中央制定政策后要逐级下达,从中央到省到市再到县最后到公司,期间还要经过各个部门,这都是需要一定时间的,而且在这个下达的过程中,政策的贯彻力度也可能无形中削弱。

(2)出于对当地经济发展的考虑,我们知道大冶有色金属公司是黄石市乃至湖北省的利税大户,并为当地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而公司的支柱产业就是进口铜精矿、出口阴极铜的加工贸易,如果这个支柱一下子到了,那么整个黄石经济发展至少要停五至十年。

国家与铜冶炼行业之间这种矛盾关系的存在有利有弊。从有利的方面看,可以给铜冶炼业一定的缓冲时间,使其顺利地完成向深层次加工的铜材贸易的转型升级。从弊端方面看,如果把握不好,有可能导致国家政策的无效性,不能起到限制“两高一资”产业过快增长等作用。

总的来说,只要地方和公司把握住火候,积极高效的开展过度工作,就能既保证国家政策的发挥,又保证企业的安全转型和地方经济的稳步发展。可见,其存在利大于弊。

通过以上几个问题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当前铜冶炼行业形势不容乐观;国内面临政策限制,国际上面临加工费的持续下滑,该行业自身也存在一系列问题。

然而,就是在这种形势下,大冶公司提出了“冶炼规模提升战略”:十一五期间,阴极铜产量从20万吨提升到40万吨。我不禁要问:这一战略究竟有多少可行性?

目前形势下的铜冶炼行业,要想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利用政策时滞所提供的缓冲时间,加速进行结构调整。在产业方面,可以从单纯的铜冶炼向建筑业,物流,服务业等方向发展。

(2)加快淘汰落后产能。50年代从苏联引进的反射炉所从事的生产已经不适应生产需要,应及时淘汰。

(3)加速转型升级。通过延长产业链,实现由进口铜精矿、出口阴极铜的浅层次加工贸易向进口电解铜,深加成铜材出口的转型升级。同时实施纵向发展战略,发展产品上游采矿.找矿并进入产品下游铜材包装。

(4)在一定时期内适当减产,必要时甚至可以停产,以提升自己在国际市场的主动权。

(5)合并铜业中的小型私有企业,以增强企业活力,加速实现真正的国企公司化,同时也能提高竞争力。

(6)改变粗放型发展模式,走“节能减耗”之路。发展采选高效节能工艺和设备,先进的冶炼加工技术,资源充分回收利用,并实施先进的环境资源保护措施。

(7)重视人才,走好“人才强企”之路,成立企业产品研发中心,发挥其核心功能。

(8)重视科技进步,培育新的竞争力。抓住国家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给予15%税率优惠)的发展机遇,加大科技投入与改造力度,提高企业的科技水平,增加产品附加值。

(9)加强同海关,银行的合作,发挥其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的作用,避免政策调整带来的损失。

(10)抓住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商务部“万商西进”工程的推进及东部沿海加工贸易向中部地区梯度进程转移加速的有利时机,充分利用外部条件,加速自身发展。

(11)把握产业发展的热度,重复建设或技术含量不高的项目坚决不能上。

(12)尽快开展和加强矿山新一轮找矿,延长矿山寿命。

参考文献

[1]王忠奎.世界铜精矿供需状况分析[J].世界有色金属,2000,(10).

[2]徐虞利.中外铜精矿加工费谈判添不利因素[J].上海证券报.2006,8(10).

[3]阮正福.环境保护的宏观政策选择[J].企业经济.2006,(2).

[4]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8-2007.

有色金属贸易范文第6篇

摘 要:近年以来,受国家外贸宏观调控限制政策出台的影响,加工贸易进出口形势更加严峻,将在分析铜业概况和政策限制的基础上,研究其原因、影响,进而提出相关对策。 论文关键词:铜工业;加工贸易;政策限制 1 铜工业概况  中国铜工业主要从事的是进口铜精矿、出口阴极铜的加工贸易。我国国内八大铜冶炼商为:大冶有色金属公司、云南铜业有限公司、江西铜业集团公司、铜陵有色金属公司、中条山有色金属集团有限公司、金川集团有限公司,白银有色金属公司和烟台鹏晖铜业公司,他们同时是中国主要的铜精矿进口商,也是中国铜冶炼厂采购小组CSPT的成员。 全球铜资源分布极不均衡,铜矿储量约87%分布在十个主要国家当中,其中智利储量就占据全球储量的近1/3。我国进口的铜精矿主要来自蒙古、南美和澳洲等铜资源丰富的国家和地区。 随着国内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我国已经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铜消费国。预计2007年消费量将达到450万吨,其中国内阴极铜生产可达到260万吨以上,而其中依靠国产铜精矿生产的只有不到80万吨,其余的铜原料大部分依靠进口。 2006年黄石市进出口贸易总值达10.33亿美元,位居湖北省第二,比去年同期增长了43.2%,其中进口贸易达6.35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翻一番,出口额达3.98亿美元,同比增长三成。黄石进出口贸易主要以矿产品为主,占到了55%以上,其中又以大冶有色金属公司从智利进口铜精矿和新冶钢从智利进口铁矿砂为主。 根据在大冶有色金属公司冶炼厂计划科了解到的情况,冶炼厂阴极铜生产备料来源比例大体如下:10%自给;30%国内购买;60%进口。 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黄石海关统计,2006年湖北省共进口铜精矿26.77万吨,价值4.54亿美元;进口企业高度集中,大冶有色金属公司一枝独秀:2006年大冶有色金属公司共进口铜精矿26.43万吨,同比下降10.89%,价值4.5亿美元,同比上升62.83%,分别占湖北省全省进口总量和总价值的98.7%和99.1%。2002-2011年,大冶有色金属公司是全省进口铜精矿的唯一企业。 大冶有色金属公司进口铜精矿,经冶炼生产出阴极铜,通过质量认证体系验证合格,再经由其子公司——上海金兆外贸有限公司出口到伦敦交易。实质上,大冶有色金属公司从事的就是进口铜精矿、出口阴极铜的加工贸易,从中赚取加工费——铜精矿供货商向冶炼厂支付的费用,是冶炼厂利润的主要来源。 然而近年来,进口铜精矿、出口阴极铜的加工贸易却步履维艰。一方面,由于伦敦铜价大幅度上涨,导致冶炼产能增长的速度高于矿山增长的速度,2006年国际铜精矿市场开始由供应过剩走向短缺,致使进口铜精矿的加工费用不断下滑。另一方面,国家限制政策的接连出台对冶炼行业产生一定的冲击,使中国铜冶炼行业加工贸易遭遇政策冷气流。 2 国家政策 (1)出口方面: 2011年1月1日起,一般贸易下阴极铜出口退说率由原来的7%下调为5%,并征收5%出口关税;2006年4月10日起,一般贸易下阴极铜出口关税由5%上调至10%;2006年9月15日起,取消阴极铜出口退税;2006年11月1日起,铜、电解铝等有色金属初级产品实施15%的出口暂定税率;2007年1月1日起,《2007年关税实施方案》正式实施,铜产品出口税率再次调整。 (2)进口方面: 2006年9月15日起,对进口铜精矿一律征收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税;2007年1月1日起,同产品进口税率再次调高。 (3)加工贸易方面: 2005年底,八部委下发通知,已将进口废铜或者铜精矿、出口未锻轧铜列入加工贸易禁止范围;2006年1月1日起,取消了进口铜精矿出口阴极铜的加工贸易;2006年11月22日起,不再办理阴极铜出口加工手续。 3 问题分析 通过案例描述部分我们知道国家政策限制进口铜精矿.出口阴极铜的加工贸易,我认为其原因主要有三点: 第一,我国国内铜产品需求量高,国内市场优先满足。我国是世界第一大铜消费国,征收出口税的目的之一就是保障国内市场的供给,主要用于抑制通货膨胀,稳定国内经济。 铜工业自身的问题。进口铜精矿.出口阴极铜的加工贸易大而不强,科技 含量不高,企业多停留在初级产品的浅层次加工上,这不利于我国铜业的长远发展,因此,政府必须出台限制政策督促此类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第二,环保需要。铜业属高耗能,高污染及资源类产业,尤其是前述加工贸易,其过度发展会带来很大的负外部性,增加社会成本,政府出于保护环境和资源的考虑必须对其进行限制。 第三,国家财政状况。我们知道出口退税依赖于政府的财政状况。近几年国家连续运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致使财政赤字上升,这时,取消铜加贸出口退税也成为改善财政收支状况的需要。 国家出台的限制政策对铜业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概括如下: 正面影响: (1)有利于促进铜业结构调整。国家限制的低层次加工贸易会迫使铜业加工贸易向高科技.纵深加工方向发展,如大冶有色金属公司就提出了延长产业链和深加工的发展战略。 (2)有利于推动铜冶炼行业的科技创新和节能降耗,铜业若不及时革新,就会陷在政策限制的泥潭里。国家政策从某种程度上说是铜业进行革新的动力。大冶有色金属公司投入十几亿新换了三号五号转炉,并将拆除落后的反射炉,引进先进的爱莎炉。 负面影响: 征收铜产品出口税和铜精矿进口税,使得铜加工贸易企业进口和出口两次付费,提高了企业生产成本,同时又由于加工费下滑,企业利润减少,挫伤了企业生产积极性,同时也加剧了铜冶炼行业国内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有可能导致恶性循环。 根据自己在大冶有色金属公司的所见所闻及对相关行业资料的阅读,我发现国家和铜冶炼厂之间存在着一种微妙的矛盾关系。一方面,国家接连出台各项针对铜冶炼行业的限制政策,特别是多次调整关税和取消进口精铜矿.出口阴极铜的加工贸易;而另一方面,大冶有色冶炼厂却仍在从事此类加工贸易,且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统计,2007年1-4月,铜冶炼投资26.26亿元,同比增长了43.75%,同时进出口贸易也快速增长,同比增长34.2% 在宏观经济学中有一种理论叫做“时滞”,是指通货膨胀时工资上涨滞后于物价上涨,而在这里则是出现了政策执行对政策出台的“时滞”。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两点: (1)政策贯彻力度不够,效率不高。中央制定政策后要逐级下达,从中央到省到市再到县最后到公司,期间还要经过各个部门,这都是需要一定时间的,而且在这个下达的过程中,政策的贯彻力度也可能无形中削弱。 (2)出于对当地经济发展的考虑,我们知道大冶有色金属公司是黄石市乃至湖北省的利税大户,并为当地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而公司的支柱产业就是进口铜精矿、出口阴极铜的加工贸易,如果这个支柱一下子到了,那么整个黄石经济发展至少要停五至十年。 国家与铜冶炼行业之间这种矛盾关系的存在有利有弊。从有利的方面看,可以给铜冶炼业一定的缓冲时间,使其顺利地完成向深层次加工的铜材贸易的转型升级。从弊端方面看,如果把握不好,有可能导致国家政策的无效性,不能起到限制“两高一资”产业过快增长等作用。 总的来说,只要地方和公司把握住火候,积极高效的开展过度工作,就能既保证国家政策的发挥,又保证企业的安全转型和地方经济的稳步发展。可见,其存在利大于弊。 通过以上几个问题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当前铜冶炼行业形势不容乐观;国内面临政策限制,国际上面临加工费的持续下滑,该行业自身也存在一系列问题。 然而,就是在这种形势下,大冶公司提出了“冶炼规模提升战略”:十一五期间,阴极铜产量从20万吨提升到40万吨。我不禁要问:这一战略究竟有多少可行性? 目前形势下的铜冶炼行业,要想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利用政策时滞所提供的缓冲时间,加速进行结构调整。在产业方面,可以从单纯的铜冶炼向建筑业,物流,服务业等方向发展。 (2)加快淘汰落后产能。50年代从苏联引进的反射炉所从事的生产已经不适应生产需要,应及时淘汰。 (3)加速转型升级。通过延长产业链,实现由进口铜精矿、出口阴极铜的浅层次加工贸易向进口电解铜,深加成铜材出口的转型升级。同时实施纵向发展战略,发展产品上游采矿.找矿并进入产品下游铜材包装。 (4)在一定时期内适当减产,必要时甚至可以停产,以提升自己在国际市场的主动权。 (5)合并铜业中的小型私有企业,以增强企业活力,加速实现真正的国企公司化 ,同时也能提高竞争力。 (6)改变粗放型发展模式,走“节能减耗”之路。发展采选高效节能工艺和设备,先进的冶炼加工技术,资源充分回收利用,并实施先进的环境资源保护措施。 (7)重视人才,走好“人才强企”之路,成立企业产品研发中心,发挥其核心功能。 (8)重视科技进步,培育新的竞争力。抓住国家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给予15%税率优惠)的发展机遇,加大科技投入与改造力度,提高企业的科技水平,增加产品附加值。 (9)加强同海关,银行的合作,发挥其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的作用,避免政策调整带来的损失。 (10)抓住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商务部“万商西进”工程的推进及东部沿海加工贸易向中部地区梯度进程转移加速的有利时机,充分利用外部条件,加速自身发展。 (11)把握产业发展的热度,重复建设或技术含量不高的项目坚决不能上。 (12)尽快开展和加强矿山新一轮找矿,延长矿山寿命。

有色金属贸易范文第7篇

摘要:电缆企业在进行贸易融资时往往以产成品电力电缆作为质押进行融资,其贸易融资的目的是满足有色金属如铜、铝等原材料交易的需要。但有色金属属于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大,为了锁定成本,需要在期货交易所或LME进行套期保值从而规避价格风险。本文围绕有色金属(以铜为例)价格的套期保值和电缆企业贸易融资问题进行分析。

关键词 :套期保值;存货质押融资;电缆企业;有色金属

一、贸易融资的概述

1.贸易融资的含义

贸易融资是在商品交易中银行为企业提供的一种服务,是银行为出口商或进口商提供与进出口贸易相关的短期融资。其表现方式有进口押汇、限额内透支、进口代付、假远期信用证、进口托收押汇、出口保理押汇等,结合电缆企业特点,本文着重分析存货质押融资。

存货质押融资指需要融资的企业将企业存货作为质押物,向贷款方(一般银行)申请借款,质押物一般交给具有合法管理存货资格的中介方进行保管。存货融资不仅迎合了中小企业融资的需要,而且使大型企业融资方式多元化。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存货质押融资满足了中小企业的需要,中小企业一般以半成品、成品等存货作为质押物从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融资。

2.存货质押融资的模式

(1)国外存款质押融资模式

目前国外存货质押融资有委托监管模式、物流银行模式和统一授信模式。其中委托监管模式指借款方向银行取得借款时,银行委托中介对存货进行业务控制,按监管程度在监管上分为简单监管和严密监管两种类型。而物流银行模式是由银行和物流企业组成专门的金融机构对借款企业提高存款质押贸易融资。统一授信按授信程度分为物流企业辅助性监管和物流企业独立提供存货质押业务,在第二种类型中银行为物流企业提供一定贷款,通过协议收取本金和收益。

(2)国内存款质押融资模式

借鉴国外存货质押融资模式,根据存货的形态,如产成品、在制品和原材料,分为存款质押授信仓单质押授信、融通仓等。

在上述几种存货质押融资模式中,依据电缆企业特点,电缆企业一般以电力电缆存货作为质押物进行融资。这里主要介绍存款质押授信。存货质押授信是银行应用最为广泛的商品。当电缆企业进行贸易融资时,以企业自有存货如电力电缆等作为动产进行质押,具体分为静态和动态存货质押授信,其中静态授信较为严格,只能以款易货,由于现实交易频繁,这种静态存货质押会束缚了电缆企业的发展。而动态质押授信更为灵活,往往依据质押电缆的价值设定一个范围,融资方式灵活,增加了电缆企业存货融资的方便性。

二、套期保值的相关内容

1.套期保值的含义

套期保值是企业或个人为了防范因商品价格不确定带来的损失而进行规避风险的一种手段,是一种与现货市场买卖相反的行为,转嫁了价格波动风险,往往根据现货市场具体买卖数量,而在期货市场进行买进或卖出期货合约从而弥补自身在现货市场因商品价格变动而带来风险的损失。由于期货交易较为正式,在商品数量和质量上以标准化合约为主,在往往在期货交易所进行交易,降低了投资者的信息不对称风险。

2.套期保值的种类

套期保值按交易方向可分为买入套期保值和卖出套期保值两种。

买入套期保值是投资者认为未来商品的价格会上涨从而买入期货合约以减少因未来商品价格上涨引起的损失,在实际交易中往往会在到期日进行对冲,又称多头套期,在进行多头操作时,投资者会事先买入一份期货合约,在合约到期日按照到期日期货合约价格进行卖出,而在现货市场进行买入,实现保值或套利的目的。卖出套期保值是因为投资者担心商品价格下跌从而卖出一定数量的标准化合约的一种保值手段,又称空头保值,其前提是投资者拥有大量的商品,但认为市场需求不景气,商品价格可能下跌,从而在当期买入一个以一定价格卖出商品的期货合约,在到期日时即使现货市场商品价格下跌,投资者也可以通过期货市场减少损失。

三、贸易融资对大宗商品价格的影响

电缆企业以电缆进行存货质押融资目的是为了增加对铜、铝等有色金属原材料的购买,而另一方面由于大宗商品贸易融资的兴起,使得贸易融资对大宗商品的价格影响很大。据统计,2 月份我国精炼铜进口为27.9吨,1-2 月进口总量为67 吨左右,同比上涨47%。中国对铜、铝有色金属进口只是世界需求的一个缩影,其他国家对有色金属的需求也十分巨大,从而致使有色金属的价格波幅很大,电缆企业不得不通过国内或国外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规避价格波动风险,造成期货市场交易量频繁的现象。此外,有色金属贸易融资会加大国外市场有色金属的需求,也会增加国内市场的库存,造成国内外有色金属价格不一致的问题。

四、套期保值在电缆企业进口大宗商品中的操作流程

进行套期保值应该做好识别经验风险的工作,经营风险贯穿于各个交易环节,针对各个环节的现状运用期货进行保值从而规避价格波动风险,在操作上,有如下注意事项:一是由于传统的保值方法漏洞较多,往往难以达到保值的目的甚至在亏损后很难对亏损的原因进行分析,有色金属保值不仅应该以保值为目的更应该有套利的思维,应时时关注伦敦有色金属交易所和国内期货市场价格的内在联系。二是从国内市场看,我国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压缩银根,贷款利率上升,单纯的银行贷款已不能满足企业融资进行业务开展的需要,因此贸易融资应运而生,特别是有色金属贸易融资的兴起,加剧了有色金属价格的变动。三是从国外进口有色金属,往往存在汇率变动的风险,在实际操作中应考虑有色金属进口中汇率风险的规避。

1.现货操作流程

交易参与者有进口企业、国内客户和国外供货商,在具体操作上,进口企业会从国外供货商购买有色金属,如铝,在付款方式上采用信用证,在开证后取得货物凭证。进口企业取得货物时会以人民币报价的形式转售给国内客户并获得资金。当信用证到期时通过货币转换对国外供货商支付款项。在这个流程中涉及三个价格:国外铝的价格,一般以LME 市场上的价格为基价,一般以美元表示;国内期货市场价格;国内销售价格。在这三类价格中,应注意国内销售价格与国内期货市场价格价差问题。

2.保值与套利

为了避免有色金属风险价格敞口问题,在进行套期保值时,要针对不同环节特点进行套保。依据国际贸易惯例的要求,每一批次的货物都会有点价期限,点价开始于供货商收到保证金或信用证之后,此时供货商也会报出一个点价结束日。由于在运输中海运时间跨度长,货物到港口后还需清关程序。针对这类问题通常在购货时按照利于进口的原则在供货商处进行点价,同时在上海期货交易所卖出套期保值,当货物入港清关后在期货交易所买入保值对冲即可。在进行操作时应注意国内现货与期货市场商品价格的差距。若点价过程中比价处于不利地位,可以通过供货商处点价,同时在LME 卖出套期保值,当比价合适时再进行销售,同时在LME 进行买入对冲。若急需资金,但在比价方面不利于进口,则在入港清关进行销售时在国内期货交易所买入套期保值,当比价合适时再进行买入和卖出进行平仓。

五、电缆企业在国内期货交易中运用套期保值的案例分析

1.买入套期保值实例

在国内期货交易所进行套期保值时,某电缆企业预计年底生产销售增加,3 个月后计划购进铜材料800吨,受银行银根紧缩的影响,作为购买原材料资金的来源,电缆企业以电力电缆等产成品作为质押进行贸易融资,由于铜属于大宗商品,价格变动较大,该公司在期货交易所进行铜材料的套期保值业务,并买入以铜为标的物的套期保值。设2010 年9 月25 日铜的现货市场价格为35000 元/ 吨,此时期货交易所12 月25 日的铜合同价格为36000 元/吨,2010 年12 月25 日时,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铜的价格分别上涨400 元/ 吨和500 元/吨。在现货市场,由于企业没提早购买铜亏损400*800=320000 元;而在期货市场电缆企业通过买入和卖出对冲从而获得收益:500*800=400000 元;从而总收益为400000-320000=80000 元(此处暂时不考虑增值税问题)。可以看出,套期保值是通过期货市场对冲交易来减少现货市场价格变动风险,从而将原材料的成本控制在一定范围。

2.卖出套期保值

而卖出套期保值与买入套期保值相反,电缆企业在购进铜材料时往往会有一定库存,假设2013 年5 月10日库存量为500 吨,而铜的价格是变动的,企业预计3个月后铜的价格会下跌,于是在期货交易所开展卖出套期保值业务。2013 年5 月10 日铜的现货市场价为37000 元/ 吨,而期货市场3 个月后铜的合约价位36900元/吨。6 个月后即2013 年11 月10 日铜的现货价为36800 元/吨,卖出会损失10000 元,期货市场铜的价格下跌至36200 元/吨, 通过买入与卖出合约对冲可获得收益35000 元,通过现货市场与期货市场互配,企业共获利润25000元,实现了套期保值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赵国存.金杯电工股份有限公司铜期货套期保值研究[D].湘潭大学,2013.

[2]盛志荣. 跨国融资风险的期货套期保值策略分析[J].嘉兴学院学报,2008(01).

有色金属贸易范文第8篇

I值,指行业内贸易指数,I=1-|出口量-进口量|/|出口量+进口量|,其中出口量和进口量为特定时期内一国的出口量和同一时期内一国的进口量。行业内贸易指数衡量的是一国进口和出口的比重。如果进口量和出口量偏差很大的话,I值将趋向1;如果一国的进出口量相等的话,I值将等于0。

本文的所有数据都来自comtrade数据库内中国1985―2005年采运业的贸易量数据。选取这个行业的原因是数据比较容易获得,并且这个行业比较好地反应了我国整体贸易形势的变化。

二、对于SITC2――采运业的分析

(一)总体分析

我国地大物博,矿产资源和林业资源丰富,为采选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作为重要的原材料工业,采选业的发展受众多制造业及高新技术产业的影响,不同的产业间的发展差距较大,但总体上产业内贸易程度呈逐年下降的趋势。I值由1985―1987年的接近1 的历史最高点,逐年下跌至2005年的约0.2。其中以金属矿采选业的下跌程度最为严重,1988年之后产业内贸易指数由0.9的高点飞速下跌并一直维持在0.05左右。而非金属矿采选业的产业内贸易程度相对得到了发展,产业内贸易指数由1986年的0.1上升到2005年的约0.8。采选业产业内贸易水平的变化说明了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我国采选业还是存在比较优势。

(二) 对于SITC27――非金属矿采选业的分析

中国非金属矿采选业主要包括化学工业非金属矿(硫、磷、钾、硼等)和建筑材料及其他非金属矿(水泥原料、玻璃原料、陶瓷原料、石墨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中国非金属矿采选业发展迅速,到1994年,共有独立核算企业11561个,总产值3.5亿元。中国非金属矿产品和制品中,水泥产量3.68亿吨,占世界总产量31.1%;玻璃产品、陶瓷产品、石墨等均有大量出口,钾盐产品不能满足国内需求,需要大量进口。中国非金属开发潜力很大,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愈发重要。

近年来非金属矿采选业产业内贸易水平得到提高,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一是我国经济的增长,对原材料工业的拉动作用明显。同时,对建筑保温、防水提出更高的要求,也为蛭石、石棉、珍珠岩、硅藻土等一系列非金属矿产品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机遇。

二是机电工业和汽车工业是非金属矿产品应用最多的领域,随着我国机电工业和汽车工业迅猛发展,带动了上述这些矿物材料的大发展。

三是在石油化工方面,优质的催化剂载体、吸附剂、耐酸、耐碱材料等非金属矿产品,以其不可替代的性能得到广泛应用。

四是在国际市场上,对非金属矿产品的需求持续增长。目前发达国家的非金属矿原料产值已达到金属矿产值的2―3倍,消费速率的增长比金属矿产品高出1倍以上。

(三)对于SITC28――金属采选业的分析

金属采选业的大趋势与整个采选业大致相同,I值从1986年到2004年大致呈现一个下降的趋势,并在1996后大致稳定在极低的水准。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1986―1990年之间有一个巨大的动荡,金属矿采选业的I值先是迅速上升,然后就立即下跌。这和我国当时的外贸政策的改变和临时性国内需求有一定的关系。随着高端的金属矿采选业技术逐渐被我国企业掌握,我国对高质量的金属依赖减少,趋势又回归到发展比较优势产业出口。

我国的金属矿采选业的出口在各个小分类上无论是规模还是贸易方式以及发展趋势都有很大的区别。例如,有色金属矿采选业285的I值趋势与整个金属矿采选业的趋势基本一致,在上世纪90年代初大幅上升后又回落,并且回到稳定的低水平。然而,有色金属矿采选业284却与之截然不同,整个90年代都呈现不稳定的大起大落,在2002年后才转为主要行业间贸易。黑色金属矿采选业281的趋势甚至与整个行业相反,拥有一个上升的I值曲线。其原因是行业内的各个细分行业存在差别,以及我国相应资源的充足程度,地域资金和气候等因素也不同。同时,各个产业的发展也并非同步,所以因为技术和产业结构的不同导致了发展趋势的不同步。另外,国内外的需求也对产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新兴的产业造就了新兴的需求,同时也改变了各个行业的利润和进出口利益,从而较大程度地影响其发展曲线。但是对于整个行业的进出口,一个国家的比较优势在一定时期是既定的,所以符合总的趋势。

三、总结

从采选业的分析结果来看,在1986―2005年间,其进出口额都有很大提高,并且在1997―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时候仍然保持了快速的发展。

有色金属贸易范文第9篇

关键词 贸易量 能源 稀土 贸易摩擦

引言

自中日两国1972年实现邦交正常化以来,由于两国经济互补性强,中日经贸关系得到快速、稳定发展。自1999年以来,中日贸易额已经连续10年创历史最高记录。据中方统计,2008年,中日贸易额比上一年增长13%,创下26667.9亿美元的历史新高,在我国对外贸易中占到10.4%,仅次于欧盟和美国。其中,对日出口在我国出口中所占比重为8.1%,日本是我国的第四大出口地;对日进口在我国进口中所占比重为13.3%,日本是我国最大的进口地,我国对日贸易逆差为345.2亿美元。

1 加入WTO后中日两国贸易量对比

2002年我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WTO的一员,这对我国贸易的增长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享有世贸组织成员的最惠国待遇,整体外部贸易环境得到加强和改善,贸易增长较快。国内市场按wT0的标准与国际市场逐渐接轨,这为日资企业的进入提供了便利。同时在2005年中国已进一步降低关税总水平,大力削减非关税措施,继续执行服务业领域的开放承诺,银行、保险、旅游、建筑、教育、医疗等领域开放程度不断提高。这使得中国作为新兴市场、最佳投资地这一优势得到加强。

2009年以来,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双方的贸易总量有所下降,但2009年1-11月中日的双边贸易额仍达到2033.2亿美元,占我国进出口总额的10.3%。据中国海关总署统计,2010年1至7月,中国对欧、美、日等三大传统市场的贸易情况是,中欧贸易增长36.6%。中美国贸易增长30.6%。中日贸易增长34.9%。其中,中国对日本出口651.5亿美元,增长24.7%;自日本进口965.6亿美元,增长42.8%;对日本贸易逆差314.1亿美元,增长1倍。

2 中日产业结构分析对比

2.1贸易结构趋向产业内贸易

中日贸易产品开始由“垂直互补型”向“水平竞争型”的转变,这反映在产业结构上就是由产业之间的贸易转向产业内贸易。

2.2贸易量增大,但同时贸易摩擦增多

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加强了竞争机制,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加快了国外与本国的产业结构趋同。

中国对日本的出口以劳动密集型低技术成分的机械电子产品(如家电)、纺织和食品为主,而日本对中国的主要出口项目为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机械电子产品(如电机)、汽车和化学制品。

3 对中日稀土问题的分析

在能源方面,我国是资源进出口大国,特别是在有色金属资源方面,无论是进口还是出口长期以来都受到国际有色金属市场巨头的控制。近些年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发展势头迅猛,对各种有色金属的需求量不断攀升,与此同时国内不断扩大的需求需要充足的有色金属供给,因此国际有色金属巨头,一再提高其价格。在很多进口有色金属原料的价格上我国都不得不受制于这些拥有市场定价权的国家,这一点在有色初级产品即原铜、原铝的进口贸易中表现得最为充分。2010年8月28日,第三次中日经济高层对话在京举行。在对话中,日方再次要求中国放宽对稀土的出口限制。部分原因是由于稀土进口价格日益上涨,限制了日本对于计算机零部件、混合动力车及一些需要以稀土为重要原料产品的生产能力。

日本是稀土的主要使用国,国内几乎没有稀土矿。日本希望占领产业链高端,因此在高新技术出口方面比较保守。“中国提出自己的稀土发展战略是追求自己合法权益,日方不应反应过度”。作为制造业强国,日本在节能环保、绿色能源领域优势明显,风力发电、电动汽车、混合动力车、太阳能电池等技术更是全球领先。在本次对话中,中方提出希望日方放宽在这一领域的技术出口限制。由于现有条件下,大量提取稀土对生态环境有很大的损害和破坏,所以中国对稀土的生产、开采和贸易都实行了限制,这样的做法符合世贸组织规则。中国的稀土出口既要促进经济,又要考虑保护环境和国家安全等综合因素。

“如果煤与石油是工业时代的动力资源,那么稀土元素可能是未来世纪信息时代和绿色材料的重要战略物质。”稀土是稀缺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是尖端工业和国防工业领域所必需的原材料。稀土行业是附加值非常高的行业,据统计,每1亿元的稀土原料用于高科技产品中,可创造出200亿元的效益,纯利润率近200倍。当前中国以占世界30%的稀土储量供应着全球90%以上的需求,从长远来看难以为继。但是,从全球角度来看,前些年我国的稀土行业在稀土产业链中只占有很初级的生产阶段,也就是从成分复杂的稀土矿石中分离出具体的稀土元素;即便存在加工行业,也依然停留在初级的提纯、烧结、粉碎等方面。从完整的稀土产业链“稀土矿分离提纯――稀土初级加工――作为新材料添加剂――新材料元器件――终端产品”这一程式,我们不难看出我国的稀土行业产业链不完整,初级产品过多、科技含量不高造成了稀土出口产品停留在初级阶段。美国能源政策分析家马克・亨弗里斯向国会提交的《稀土元素:全球供应链》报告中披露,中国、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的稀土储量分别占世界的36%、13%、19%和5.5%,但中国稀土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97%,其他三国的产量都为零!这些国家将自己的稀土资源“藏”起来,使用的绝大部分是从中国进口的低价稀土,其目的不言自明。更重要的是,由于中国稀土产业存在一些问题,稀土长期处于低价出口的局面。而早期中国稀土的开发与利用导致大量的环境问题,稀土产业亟须规范化。

每个国家都有合理使用本国资源的权利。中国长期以来已向世界低价提供了大量稀土产品,现在应考虑本国自身稀土行业的发展。今年以来,商务部下达的两批稀土一般贸易出口配额共达24281吨,出口量仍居世界第一。

中国近期根据国内法律法规对稀土产业采取了必要的管理和限制,其核心目的就是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样做不仅是对中国的发展负责,也是对世界的发展负责。中国对稀土的开采、生产加工和出口环节采取的管理措施是符合国际规范和世贸规则的,中方不会将稀土出口作为封锁手段。

中日贸易在长期的发展中,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贸易产品结不断优化,但也出现了贸易摩擦不断增多,政治因素凸显等问题,中日贸易的前景是广阔的,但由于目前尚存在的问题,中日在以的发展中要构建协商合作机制来规避争端,取得更大的发展。

有色金属贸易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冶金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1-0001-02

一 研究背景和意义

武汉科技大学学科门类齐全、特色鲜明,以工为主,理工结合,工、理、管、医、文、经、法、哲、艺等学科协调发展。武汉科技大学是博士学位授权单位,拥有冶金工程、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等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冶金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和矿业工程等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23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96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建有17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4个专业学位授予点,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7个省级重点学科,形成了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等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

国际经济与贸易是武汉科技大学所设的56个本科专业之一,于1996年开始本科生的培养教育。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共有专职教师21名,其中正教授3名,副教授15名;博士后3名,博士12名(含海归博士1名);有外贸工作实际经验者9名。截至2011年,武汉科技大学共培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生2500名左右,其中2006届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就达720名左右,现在常年本科招生规模稳定在200名左右。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中国经济学门类的第一大专业,是以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为契机壮大起来的。随着中国进出口商品规模在世界上数一数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发展在中国仍方兴未艾,中国已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国际经济与贸易学科。庞大的社会岗位需求虽然支撑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快速、稳定发展,但在这个表面繁荣的背后也隐藏着深刻的危机。危机主要体现在全国开办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专业的院校众多,但培养的方式单一,各自的特色不鲜明,定位模糊。截至2009年年底,中国开设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普通高校已达700所左右,包括综合、财经、理工、师范、民族以及行业特色型大学,每年的本科毕业生在10万左右,但总体上看,各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模式大同小异,均以理论教学为主,与各大学的特色联系不紧密,学生就业遍及社会的各种工作岗位。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深刻变革以及就业形势的不断变化,在相同的专业背景下谋求自身的特色,形成比较优势和核心竞争力是摆在关心学科发展的学校、社会、老师和学生面前的一个重大的课题。

二 人才培养与大学特色结合的依据

1.人才培养与大学特色结合的现实基础

武汉科技大学前身为武汉钢铁学院,原为冶金部所属,行业特色鲜明。现如今类似的行业特色型大学,主要为上世纪末随国务院机构调整及高教管理体制改革中划入教育部或省、自治区、直辖市等为主管理的原行业部门所属、行业特色鲜明的高等院校,包括电力、石油、钢铁、化工、纺织、交通、邮电、矿业、地质、农林、海洋等类型院校。这些院校一般科学研究实力雄厚、学科优势突出。武汉科技大学就在钢铁冶金、材料、机械、化工、控制等行业具有极为突出的学科优势和特色,属一本院校,学校拥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6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科研基地。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武汉科技大学,虽然也像在其他高等院校将其设置在经济与管理类学院一样,设置在文法与经济学院,但整个武汉科技大学的长远发展必然是上下一盘棋,特色学科与特色学科之间、特色学科与非特色学科之间必然是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协调发展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学校的学科发展中应该是大有可为的,本专业的学生可以有组织、有计划地参观学校的各级实验室,获得对优势学科的感性认识,可以参与各学科的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增加对相关学科所涉及的产业和产品的深层次了解,这些在本学院和学校其他学院的协调下应该并非难事。行业特色型大学在人才培养上贴近行业需求,非特色学科和专业在发展过程中主动与特色型学科和专业靠拢,是各学科和专业长足发展的不二选择。

2.与大学特色结合的理论依据

从学生的需求上看,大学各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表现为满足毕业生的三项需求中的一种或多种。这三项需求依层次从低到高分别为:第一,生存需求,就是毕业后能凭所学知识找一份工作。第二,理性择业需求,就是毕业后能凭专业知识或特定的行业知识找一份对口的工作。第三,自我发展需求,就是在专业岗位上还具有进一步学习、深造以及跨专业领域学习的能力。

在各个不同的历史阶段,大学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毕业生的需求是不同的。在大学精英教育时代,大学各专业主要培养的是高级专门人才,大学生也不存在就业问题,因此在培养目标上以满足毕业生第三和第二种需求为主。而在前些年大学连续扩招和大学教育大众化教育的背景下,迫于就业压力,大学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又倾向于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主张大学生先就业再择业,因此培养目标上又以满足毕业生第一和第二种需求为主。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稳定和社会就业趋于好转,以及高校和社会的磨合和相互了解的加深,各类高校在培养目标上均有一个思路较为清晰和准确的定位。985高校和211高校,一般为研究型或研究教学型大学,培养目标以满足毕业生的理性择业需求和自我发展需求为主。三本院校及高职高专培养目标以生存需求和理性择业需求为主。其他普通高校培养目标要兼顾三种需求,当然也允许有所侧重。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行业特色型大学,无论大学的层次如何,均面临毕业生理性择业需求,在培养目标上一定要利用和突出行业特色,以便毕业生在就业竞争中取得优势。

3.国外经验借鉴

在国外,针对理性择业需求和突出行业特色,国外很多大学都采取了“工学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世界合作教育学会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解释为:将课堂上的学习和工作中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相关的、真实的,通常能获得报酬的实际工作中,然后将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带回课堂,以便在学习中进一步分析和思考。“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称谓:在英国称“三明治”教育模式;在德国称“双元制培训”;在法国称“学徒培训”;在日本称“产学合作”;在美国称“合作教育”,虽然名字迥异,但实质方法和思想是相同的。

依靠“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就可实现由封闭的学校教育走向开放的社会教育,从课堂走向职业岗位,由学历本位走向能力本位,从理论学习为主转为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和能力解决现场实际问题为主,这些恐怕才是教育的核心所在。当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有合适的场地和企业,而行业特色型大学在校企合作方面条件得天独厚,可以满足学生的实践、实习需求。

三 冶金特色型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培养的具体措施

1.培养方案的调整和定位

根据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学生就业现状需要,武汉科技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人才培养可定位为:掌握国际贸易专业所需要的基础理论和中国对外贸易方针、政策,通晓国际商品贸易,特别是钢铁冶金类产品贸易,以及国际服务贸易、国际技术贸易等方面的规则,了解国际贸易专业的理论前沿及发展动态,熟练掌握外经贸实务并熟知中国的商贸习惯,有较高的发现、分析、解决业务问题的宏观和微观能力,英语达到一定水平,并能独立用英语从事有关国际经济贸易业务,尤其擅长从事钢铁冶金类产品贸易业务。纲举目张,有了准确的人才培养定位,就容易统一思想,容易在具体的实施措施中有的放矢。

2.课程设置和结构的优化

在课程设置优化方面,针对武汉科技大学的行业特色和学科优势,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中开设除《冶金概论》外,还开设《金属材料学》《无机非金属材料学》,增加学生有关铁矿石、钢铁产品、煤化工产品的相关知识,开设《机械原理》《机械制图基础》等课程,增加学生有关机械产品、机电产品等相关知识。这些课程的开设以任意选修课的形式为宜,因为此类课程主要为工科内容,对文理兼收的经济学类学生中的原文科学生的学习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整个专业的学生在该类课程学习中知识掌握程度上会有较大差异,既为鼓励学生学习,又能减轻学习压力,任意选修课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此外通过任意选修课的选课人数可以判断哪些课程更实用、更受学生欢迎,从而在今后的课程设置方面进行更合理地调整。在开设该类课程的师资方面,短期可以学校的材料与冶金学院、机械自动化学院等兄弟学院的师资为主,但长期来看,还是要立足本专业的师资培养。因为工科类学院老师对科研更有兴趣,对非本学院设置专业的基础教学兴趣不大,长期依赖他们教学是不现实的。本专业自己的师资培养,可选派部分专业教师在本校及校外进修以上课程,学有所成后根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学习实际需要改造其课程内容,避免课程跨专业学科后的“水土不服”问题。

在课程结构优化方面,在部分传统的专业课程教学中,如《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市场营销》《国际商务谈判》《中国对外贸易概论》《国际技术贸易》《国际投资》等课程教学中增加有关涉及钢铁冶金类产品的专题。

3.实习实践环节的落实

正如前文所言,武汉科技大学拥有很多的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此外还有众多合作的钢铁公司和钢铁厂可提供实习、实践岗位,就是本市的武汉钢铁集团公司就能满足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全体学生关于钢铁冶金类产品的生产和贸易的实习和实践环节的需要。在这方面,要做好抓紧落实,要做好相关的沟通、衔接和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吕西萍.纺织特色型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的培养[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10(1)

有色金属贸易范文第11篇

[关键词] 江西工业企业;东盟;竞争力

中国政府于2004年11月29日与东盟签订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货物贸易协议》和《争端解决机制协议》,两协议规定从2005年7月起,双方对7000多个税目的产品实施降税,对原产于中国和东盟的产品相互给予优惠关税待遇,以自由贸易区的税率实现彼此货物的通关。这标志着中国与东盟各国经贸合作由此进入了一个快速、全面的发展阶段。同时,也给江西工业企业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市场带来了大量新商机。

一、江西工业企业进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自然条件

1.具有区位优势。“江西是东盟与中国长三角的物流通道”。江西省地处长江中下游南岸,上毗邻长三角,下临珠三角,东面紧邻闽东南三角洲,是中部经济地带过渡到东部沿海经济地带的前沿。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大格局中,江西处于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重要战略地位。京九线和港粤高速公路的贯通,使江西与广东、香港形成朝发夕至的经济圈。独有的地理优势使江西省在发展与东盟贸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江西省省长黄智权在介绍和发展东盟贸易所具有的独特优势时谈到:“江西是东盟与中国长三角的物流通道”。

2.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江西地处亚热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江西省有较丰富的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和矿产资源。江西省土地总面积为16.6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74%,居华东各省市之首。

江西省矿产资源较丰富。在目前已知的150多种矿产中,江西已发现各类固体矿产资源l40多种,其中探明工业储量的89种。其中铜、钨、钽铌、稀土及铀被誉为江西有色金属的五朵金花。江西省非金属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较大。江西省在全国具有一定优势的非金属矿产主要有:水泥灰岩、高岭土、建筑用大理石、饰面用花岗岩、滑石、粉石英等矿产。

二、江西工业企业进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优势产业竞争力状况

江西省在工业体系建设中重点支持发展了六大产业,初步形成了以汽车与航空及精密制造产业、特色冶金和金属制品产业、中成药和生物医药产业、电子信息和现代家电产业、食品工业、精细化工及新型建材产业等为主要支撑产业体系。这六大支柱产业涉及17个行业,在江西省工业体系中有比较明显的比较优势。

1.汽车、航空及精密制造业。江西省汽车制造业主要核心企业有江铃汽车股份有限责任公司、昌河汽车股份有限责任公司等,重点产品有轻型车、微型车、改装车、汽车零部件等。2005年江铃汽车股份有限责任公司销售汽车7.33万辆,销售收入62.8亿元,比上年增长9%,实现利润4.95亿元,在中国汽车市场上占1.3%的份额。2005年昌河汽车股份有限责任公司销售汽车12.02万辆,主营收入33.95亿元,同比增长8.1%,实现利润1.67亿元。

江西省航空工业主要有江西洪都航空工业有限公司、昌河飞机工业集团公司、中国直升飞机研究所等,这些企业是我国航空工业科研、设计、生产的重要基地。主要产品有:教练机、农林飞机、直升飞机等。江西洪都航空工业有限公司是国内专业生产教练机和军、民用飞机的主要企业,企业在教练机和农林飞机研制和生产中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江西洪都航空工业有限公司,2005年主营业务收入6.24亿元,实现主营业务利润1.40亿元。但公司现有生产设备的加工能力、工艺制造水平仍处在相对较弱的位置。

凤凰光学股份有限公司是江西精密制造业的代表性企业,公司主要生产光学镜头、照像器材等产品。2005年主营业务收入5.35亿元,实现主营业务利润1.35亿元。公司通过实施“大光学”发展战略,积极融入到世界光电产业链,实现了多渠道、多用途的产业发展趋势。凤凰光学股份有限公司是世界光学零部件加工产业的主要公司之一,其产品在东盟市场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2.冶金工业。江西省特色冶金和金属制品产业的主要核心企业是江西冶金集团公司和江西铜业股份有限公司。江西冶金集团公司是以钢铁产品为主,是集黑色和有色金属生产工程设计为一体的综合性公司。2005年,公司完成工业总产值228亿元,工业增加值41.2亿元,实现销售收入237亿元,实现利税14.82亿元。2005年中国企业500强中,江西冶金集团公司下属的新钢公司排名列第205位,南钢公司排名列第378位。江西铜业股份有限公司是江西有色金属工业的“领头羊”,2005年生产阴极铜42.2万吨,约占全国总产量的16.8%,黄金12.04吨,白银322.58吨。实现销售收入133.41亿元,利润总额33.42亿元。此外,江西省冶金工业较知名的企业还有江西稀有稀土金属钨业集团、崇义章源钨制品有限公司、江西特精钨钼业股份有限公司等重点骨干企业。这些企业技术力量强、资金较雄厚,在东盟贸易区市场具有一定的竟争力。

3.医药工业。江西医药工业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保持了快速发展的势头。近年来江西医药工业充分利用江西中药材资源,制造出了一批具有特色的中药材产品,造就了江中集团公司、汇仁集团、江西博雅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等一批医药重点企业,形成了汇仁肾宝、草珊瑚含片、乌鸡白凤丸等知名品牌中成药品。2005年江中牌健胃消食片实现销售收入6.5亿元,在同类产品中具有绝对优势的地位。东盟地区由于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对中药产品需求量大,江西中医药企业在东盟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4.食品工业。江西省食品工业企业体系已初具规模,多年来坚持发展“优质、营养、多档次、回归大自然”的方向,形成了赣南果业股份有限公司、南昌卷烟厂、广丰卷烟厂、德宇集团等一批知名食品企业。2005年江西食品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49.85亿元,比上年增长27.32%;实现销售收入244.30亿元,比上年增长31%;利税总额47.94亿元,比上年增长17.05%。江西省食品工业经过多年的发展,企业的技术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生物工程技术、真空应用技术、超临界萃取等技术应用提升了产品的质量。江西省食品产业的聚集功能得到了初步的体现,产生了金圣卷烟、四特酒、德雨活茶等名牌产品。

三、江西工业企业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1.江西工业企业对东盟贸易的发展不平衡。如下表所示,长期以来,江西与东盟各国的贸易一直趋于增长态势,东盟已成为江西居欧盟、美国、日本之后的第四大贸易合作伙伴。但江西工业企业对东盟各国的贸易发展总体不平衡。以2005年为例,江西在与东盟各国的进出口贸易额中,印度尼西亚明显高居榜首,出口总额是位居第二的马来西亚的两倍多,相当于除自身之外的其余9国之和,占江西对东盟进出口贸易总额的40%。而缅甸、老挝、文莱、柬埔寨四国与江西的贸易量一直较少。由此可见,江西工业企业应注意加强发展东盟自由贸易区其他国家的贸易关系。

2.产业竞争力基础相对薄弱。江西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但产业竞争力基础相对薄弱。一是硬件不足,江西省要成为连接中国和东盟的重要通道,现有的交通基础设施是不够的,尤其需要加强江西南部地区省份的公路网的建设。二是软环境不完善。政府应进一步增强应有的指导作用,切忌代替企业成为经贸洽谈的主角;企业竞争意识不强,习惯依赖政府给予的各项优惠政策;缺乏熟知国际贸易法规、惯例及东盟国家语言的高素质人才等。

3.产品出口结构不够合理。一是江西对东盟的贸易多以资源性产品、初级产品和劳动力密集型产品为主,产品附加值比较低,缺乏具有竞争力的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产品。二是江西与东盟各国的产业间贸易发展得较好,而产业内贸易程度较低。而事实上产业内贸易对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竞争的实现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江西与东盟间的贸易如果不走出以产业间贸易为主的圈子,发展就会受到限制。

4.缺乏整体性的规划及定位。在江西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缺乏整体性的设计规划及区域定位。江西工业企业在与东盟各国贸易往来中,缺乏稳定、安全、快速的信息来源,没有较好的服务中介机构指导,市场竞争秩序相对混乱。企业间缺乏协调合作机制,产品在出口过程中,经常处于无序、低价竞争的状态。

有色金属贸易范文第12篇

[关键词] 江西工业企业;东盟;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 F75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6)10-0113-03

[作者简介] 郑四华,景德镇陶瓷学院法商系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国际经济学;(江西 景德镇 333001)

姜 琴,广东省佛山金意陶陶瓷有限公司外销员,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学。(广东 佛山 528031)

中国政府于2004年11月29日与东盟签订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货物贸易协议》和《争端解决机制协议》,两协议规定从2005年7月起,双方对7000多个税目的产品实施降税,对原产于中国和东盟的产品相互给予优惠关税待遇,以自由贸易区的税率实现彼此货物的通关。这标志着中国与东盟各国经贸合作由此进入了一个快速、全面的发展阶段。同时,也给江西工业企业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市场带来了大量新商机。

一、江西工业企业进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自然条件

1.具有区位优势。“江西是东盟与中国长三角的物流通道”。江西省地处长江中下游南岸,上毗邻长三角,下临珠三角,东面紧邻闽东南三角洲,是中部经济地带过渡到东部沿海经济地带的前沿。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大格局中,江西处于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重要战略地位。京九线和港粤高速公路的贯通,使江西与广东、香港形成朝发夕至的经济圈。独有的地理优势使江西省在发展与东盟贸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江西省省长黄智权在介绍和发展东盟贸易所具有的独特优势时谈到:“江西是东盟与中国长三角的物流通道”。

2.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江西地处亚热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江西省有较丰富的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和矿产资源。江西省土地总面积为16.6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74%,居华东各省市之首。

江西省矿产资源较丰富。在目前已知的150多种矿产中,江西已发现各类固体矿产资源l40多种,其中探明工业储量的89种。其中铜、钨、钽铌、稀土及铀被誉为江西有色金属的五朵金花。江西省非金属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较大。江西省在全国具有一定优势的非金属矿产主要有:水泥灰岩、高岭土、建筑用大理石、饰面用花岗岩、滑石、粉石英等矿产。

二、江西工业企业进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优势产业竞争力状况

江西省在工业体系建设中重点支持发展了六大产业,初步形成了以汽车与航空及精密制造产业、特色冶金和金属制品产业、中成药和生物医药产业、电子信息和现代家电产业、食品工业、精细化工及新型建材产业等为主要支撑产业体系。这六大支柱产业涉及17个行业,在江西省工业体系中有比较明显的比较优势。

1.汽车、航空及精密制造业。江西省汽车制造业主要核心企业有江铃汽车股份有限责任公司、昌河汽车股份有限责任公司等,重点产品有轻型车、微型车、改装车、汽车零部件等。2005年江铃汽车股份有限责任公司销售汽车7.33万辆,销售收入62.8亿元,比上年增长9%,实现利润4.95亿元,在中国汽车市场上占1.3%的份额。2005年昌河汽车股份有限责任公司销售汽车12.02万辆,主营收入33.95亿元,同比增长8.1%,实现利润1.67亿元。

江西省航空工业主要有江西洪都航空工业有限公司、昌河飞机工业集团公司、中国直升飞机研究所等,这些企业是我国航空工业科研、设计、生产的重要基地。主要产品有:教练机、农林飞机、直升飞机等。江西洪都航空工业有限公司是国内专业生产教练机和军、民用飞机的主要企业,企业在教练机和农林飞机研制和生产中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江西洪都航空工业有限公司,2005年主营业务收入6.24亿元,实现主营业务利润1.40亿元。但公司现有生产设备的加工能力、工艺制造水平仍处在相对较弱的位置。

凤凰光学股份有限公司是江西精密制造业的代表性企业,公司主要生产光学镜头、照像器材等产品。2005年主营业务收入5.35亿元,实现主营业务利润1.35亿元。公司通过实施“大光学”发展战略,积极融入到世界光电产业链,实现了多渠道、多用途的产业发展趋势。凤凰光学股份有限公司是世界光学零部件加工产业的主要公司之一,其产品在东盟市场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2.冶金工业。江西省特色冶金和金属制品产业的主要核心企业是江西冶金集团公司和江西铜业股份有限公司。江西冶金集团公司是以钢铁产品为主,是集黑色和有色金属生产工程设计为一体的综合性公司。2005年,公司完成工业总产值228亿元,工业增加值41.2亿元,实现销售收入237亿元,实现利税14.82亿元。2005年中国企业500强中,江西冶金集团公司下属的新钢公司排名列第205位,南钢公司排名列第378位。江西铜业股份有限公司是江西有色金属工业的“领头羊”,2005年生产阴极铜42.2万吨,约占全国总产量的16.8%,黄金12.04吨,白银322.58吨。实现销售收入133.41亿元,利润总额33.42亿元。此外,江西省冶金工业较知名的企业还有江西稀有稀土金属钨业集团、崇义章源钨制品有限公司、江西特精钨钼业股份有限公司等重点骨干企业。这些企业技术力量强、资金较雄厚,在东盟贸易区市场具有一定的竟争力。

3.医药工业。江西医药工业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保持了快速发展的势头。近年来江西医药工业充分利用江西中药材资源,制造出了一批具有特色的中药材产品,造就了江中集团公司、汇仁集团、江西博雅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等一批医药重点企业,形成了汇仁肾宝、草珊瑚含片、乌鸡白凤丸等知名品牌中成药品。2005年江中牌健胃消食片实现销售收入6.5亿元,在同类产品中具有绝对优势的地位。东盟地区由于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对中药产品需求量大,江西中医药企业在东盟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4.食品工业。江西省食品工业企业体系已初具规模,多年来坚持发展“优质、营养、多档次、回归大自然”的方向,形成了赣南果业股份有限公司、南昌卷烟厂、广丰卷烟厂、德宇集团等一批知名食品企业。2005年江西食品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49.85亿元,比上年增长27.32%;实现销售收入244.30亿元,比上年增长31%;利税总额47.94亿元,比上年增长17.05%。江西省食品工业经过多年的发展,企业的技术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生物工程技术、真空应用技术、超临界萃取等技术应用提升了产品的质量。江西省食品产业的聚集功能得到了初步的体现,产生了金圣卷烟、四特酒、德雨活茶等名牌产品。

三、江西工业企业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1.江西工业企业对东盟贸易的发展不平衡。如下表所示,长期以来,江西与东盟各国的贸易一直趋于增长态势,东盟已成为江西居欧盟、美国、日本之后的第四大贸易合作伙伴。但江西工业企业对东盟各国的贸易发展总体不平衡。以2005年为例,江西在与东盟各国的进出口贸易额中,印度尼西亚明显高居榜首,出口总额是位居第二的马来西亚的两倍多,相当于除自身之外的其余9国之和,占江西对东盟进出口贸易总额的40%。而缅甸、老挝、文莱、柬埔寨四国与江西的贸易量一直较少。由此可见,江西工业企业应注意加强发展东盟自由贸易区其他国家的贸易关系。

2.产业竞争力基础相对薄弱。江西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但产业竞争力基础相对薄弱。一是硬件不足,江西省要成为连接中国和东盟的重要通道,现有的交通基础设施是不够的,尤其需要加强江西南部地区省份的公路网的建设。二是软环境不完善。政府应进一步增强应有的指导作用,切忌代替企业成为经贸洽谈的主角;企业竞争意识不强,习惯依赖政府给予的各项优惠政策;缺乏熟知国际贸易法规、惯例及东盟国家语言的高素质人才等。

3.产品出口结构不够合理。一是江西对东盟的贸易多以资源性产品、初级产品和劳动力密集型产品为主,产品附加值比较低,缺乏具有竞争力的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产品。二是江西与东盟各国的产业间贸易发展得较好,而产业内贸易程度较低。而事实上产业内贸易对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竞争的实现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江西与东盟间的贸易如果不走出以产业间贸易为主的圈子,发展就会受到限制。

4.缺乏整体性的规划及定位。在江西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缺乏整体性的设计规划及区域定位。江西工业企业在与东盟各国贸易往来中,缺乏稳定、安全、快速的信息来源,没有较好的服务中介机构指导,市场竞争秩序相对混乱。企业间缺乏协调合作机制,产品在出口过程中,经常处于无序、低价竞争的状态。

四、培育江西工业企业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竞争力对策

1.将工业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化。由于多数东盟自由贸易区国家工业基础比较薄弱,江西工业的优势产业、优势产品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江西工业企业应抓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进程的推进的机会,采取有效途径,尽快将比较优势转化成为竞争优势,促进江西工业的发展。

(1)优化产业结构,确定优先发展的产业和产品。与东盟各国相比较,江西工业既具有比较优势,又有潜力发展的产业有:汽车、航空及精密制造业、冶金工业、中医药产业、食品工业等。通过实施资源集约、产品整合的战略,确定优先发展的产业和产品,打造唯我独有、唯我为优的名牌产品。通过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优惠扶持,充分发挥名牌产品对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增长的重要作用,把推动名牌战略和提高江西省产业竞争力结合起来,大力依靠名牌产品,提高江西工业在东盟自由贸易区市场的竞争力。

(2)促进与东盟的经济全面合作。江西工业企业可利用现有的资源优势及技术优势,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加强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和周边省、区、市的全面经济合作,双向承接国内和东盟的产业转移。

(3)利用各类科技园区和知名高校,开发在东盟自由贸易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通过对东盟自由贸易区市场的调查与分析,有针对性的利用江西区内一些知名高校、知名企业,开发出适合东盟自由贸易区市场消费者的产品。通过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创造更多的优势产业、名牌产品。

2.加强陆路运输和国际航空港的建设,打造东盟国家与中国内地的物流通道。在对江西省国际航空港的建设中,不但要加强现有的机场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还要扩建旧机场、开辟新航线。南昌昌北国际机场已有通往新加坡的航班,力争开辟江西连接东盟各国主要城市的直飞航线。加强双方口岸合作,推动通关便利化。努力把南昌机场建设成为通往东盟各国的国际航空枢纽港。为江西工业产品进入东盟提供交通便利。

3.推行投资与贸易的多元次化发展战略。东盟10国国情相对复杂,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新加坡、文莱经济发展水平最高,具有发达国家的经济特征;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印尼正在迈进新兴工业化国家,对中档产品需求量较大;柬埔寨、老挝、缅甸,这3国仍属于不发达国家,需求层次较低。东盟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文化的多元化,导致各国有关投资环境、市场结构、贸易法规的差异化,给企业进入东盟自由贸易区带来了风险。江西工业企业可采取商品输出与资本输出并重的方式拓展东盟市场。通过贸易带动投资,投资促进贸易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对柬埔寨、老挝、缅甸3国可以采用以贸易为先导,在此基础上进行投资。这种方式能有效地降低企业投资的经营风险。对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可采用投资与贸易并重的方式来提高企业的市场占有市场,以获取更大的贸易发展空间。江西工业企业对东盟投资要注意选择好项目和投资合作伙伴,协调和当地政府与居民的关系,争取获得当地政府的政策扶植,为企业在当地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4.构建东盟自由贸易区市场的服务体系。完善的硬件设施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基础,而政府的支持则是企业参与东盟贸易的必要保障。

(1)加强同东盟各国官方及企业的对话与沟通,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建议江西省政府有针对性地制定企业与东盟贸易区间的投资与贸易总体规划,制定相关的产业和贸易政策;鼓励行业协会出台指导性意见,引导企业对东盟的出口和投资工作有序展开。政府应为有拓展东盟市场愿望的中小企业提供具体帮助,加强同东盟各国官方的对话与沟通。采取“政府主导、各方参与”的模式,广泛借鉴兄弟省市在东盟市场成功经验,加快推进江西省软环境建设,为江西企业进入东盟市场提供必要的保障。

(2)建立江西――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电子商务服务网站,为企业提供信息咨询服务。针对目前江西企业对东盟市场、法律法规尚不了解的现状,应由政府设立江西――东盟自由贸易区电子商务服务的专门网站,建立信息服务平台。通过整合东盟市场信息,建立与东盟各国信息咨询机构的联系,加大对东盟市场的跟踪与调研,为企业开拓东盟市场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咨询服务。通过商务网站定期有关东盟市场供求信息、商情分析报告,向企业介绍东盟各国的投资环境和合作项目;在网站上设立江西的知名企业、知名产品的栏目,让更多的东盟客商了解江西,认可江西的企业、产品。

(3)构筑优质的人文环境。随着江西与东盟经济交往的增加,对于人文环境的要求将更高。一方面,积极为企业建立出口经营服务的中介机构,加强与东盟各国商会建立广泛、密切、长期的合作关系,定期举办促进经贸合作的研讨会、展销会、洽谈会和招商会,为江西企业与东盟企业、商会建立联系,为江西企业提供必要的商务氛围;另一方面通过培养、引进了解东盟、熟练掌握当地语言和当地商业习惯的高素质人才,为江西经济开放、融入亚洲经济提供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贺圣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构和我们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东南亚纵横, 2002,(7).

[2] 陈建军,肖晨明.中国与东盟主要国家贸易互补性比较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04,(8).

[3]徐燕兰,李光晨.中国企业进入东盟市场的产业定位[J]. Journal of Guangzhou Police College, 2005,(2).

[4]林其屏.福建企业拓展东盟市场的对策研究[J].亚太经济, 2005,(5).

有色金属贸易范文第13篇

日前,中国有色集团赞比亚中国经济贸易合作区发展有限公司(ZCCZ)与赞比亚国家电力公司(ZESCO)在赞比亚首都卢萨卡签订了供电协议,中国有色矿业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副总经理邹乔出席签字仪式并发表讲话。他表示供电协议的签署是推进合作区建设的重要一步,为更多中国企业来合作区投资建厂提供了条件。

融入非洲 建首个经贸合作区

赞比亚中国经济贸易合作区是中国在非洲建立的第一个经济贸易合作区,位于赞比亚铜带省,由中国有色矿业集团有限公司建设和经营。赞比亚中国经济贸易合作区规划面积为11.58平方公里,基础设施总投资17亿元,目前已建成3.6平方公里,入区企业总投资超过2亿美元,2006年入区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5亿美元,初步形成了一个以铜产业链为核心的产业集群。到2010年,该区建成后,将引进中外企业60家,投资8亿美元,提供就业岗位6000个。

目前,在合作区内已经建成了谦比希铜矿、湿法冶炼厂、硫磺制酸厂、中赞友谊医院等企业和机构,铜冶炼厂和其他后续开发项目也在抓紧推进。

“在非洲建立经济贸易合作区是经贸意义和政治意义并存。经贸方面,可以配合中国对外投资战略,在能源等领域上更好地合作,同时在劳动密集型产业诸如纺织、家电等也会进行产业转移,为减少现在中国的高贸易顺差会有些帮助。而政治上也是促进中非论坛北京峰会的成果。”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经济系副主任黄晓玲告诉记者,合作区的开发建设将有力带动赞比亚机械、轻工、建材、家电、服装、制药、食品等行业发展,为扩大赞比亚出口、提供就业机会、增加当地人民收入做出贡献。

事实上,建立海外经济贸易合作区是商务部去年确定的12项重点工程之一,商务部计划在推动中国企业在海外建立10个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而未来这一数字可能达到50个。中国企业可能会获得政府提供的资金扶持。从目前看来,商务部今后建立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的国家主要是在东南亚、非洲、中亚等与中国经济具有较强互补性的发展中国家。

互利合作 实现共赢

中国有色矿业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有色集团”,英文缩写“CNMC”)是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直接管理的中央大型企业,主业为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开发、建筑工程、相关贸易及服务。中国有色集团是我国有色金属行业中最早“走出去”和拥有海外有色金属资源最多的企业,非洲地区是中国有色集团的重要工作区域之一。位于赞比亚与刚果(金)边界的铜矿带是世界上第三大铜矿带。20世纪末,由于铜产量大幅下降,赞比亚政府将大量铜矿及其配套设施出售给外国公司。

中国有色矿业集团于1998年在国家的支持下通过国际投标购得了谦比希铜矿85%的控股权,项目总投资15亿美元。

谦比希铜矿铜资源储量为501万吨、钴12万吨,总投资达1.6亿美元,是国家批准在境外开发建成的第一个、也是我国迄今为止在国外开发规模最大的铜矿山,被称为“中非合作的标志性项目”。

目前中国有色矿业集团非洲矿业公司开发非洲铜取得突破性进展,据统计,去年谦比希铜矿共生产铜精矿5万吨,同比增长4.4%;生产精矿含铜2.3万吨,同比增长7.2%。

谦比希铜矿自2003年7月建成投产以来,已累计生产铜精矿16.6万吨,精矿含铜超过7.3万吨,并向当地纳税170万美元,为当地提供就业岗位2000个,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去年中国有色矿业集团有限公司与赞比亚政府签署了赞比亚谦比希铜冶炼项目合作协议,计划于2008年12月建成投产。赞比亚铜冶炼厂的大部分产品将返销中国。而该冶炼厂建成后,也将为当地创造就业岗位约1000个,赞比亚的出口额因此将增加4.5亿美元。

国际铜研究机构(ICSG)最新报告显示,2006年上半年全球精炼铜产量年比增加6.1%,而铜精矿产量却下降了0.6%。在铜精矿产量供给不足的情况下,精炼铜产量的增加是以消耗铜精矿库存的前提下完成的。赞比亚谦比希铜冶炼项目也是为了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铜需求。

有色金属贸易范文第14篇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年均增长9.45%,对外贸易年均增长超过15%。2001年,中国的对外贸易总量为5098亿美元,世界排名第6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贸易体系中的重要一员。经过15年的谈判,中国终于在2001年12月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未来5~10年内,中国将兑现加入WTO的承诺,切实地改革外贸体制,促进贸易自由化。加入WTO意味着中国将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融入到世界经济之中,大幅度拓展配置资源的范围。加入WTO将进一步推动国内的体制改革;促进比较优势的发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市场开放带来的竞争将促使经济效率的提高。这些因素都最终将推动中国经济的总体增长。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环境的压力也越来越大。随着对外贸易的迅速扩张,考虑贸易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已成为政策设计的重要部分。

一般认为,贸易自由化将在以下五个方面对环境造成影响(OECD,1994):

规模效应

规模效应指由于贸易自由化导致的经济规模的变化所造成的环境影响。通常看法认为,贸易自由化会促进经济的增长,带来经济规模的扩大。它既可造成资源的加速使用和污染的过度排放,从而对环境造成更大压力;也会带来国民财富的增加,使得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改善环境的意识和努力程度增加。

结构效应

结构效应指贸易自由化通过影响经济结构而所造成的环境影响。贸易自由化促进专业化分工,导致各国更依赖于自己的禀赋优势参与国际竞争,从而推动各国经济结构的转变。它可加速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由污染严重的第一、二产业主导向污染较轻的第三产业主导转变,正如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发生的状况,对其环境带来巨大的改善;也会促使一个国家不恰当地利用其资源优势,过度地发展资源出口产业和依赖污染严重的产业,造成环境的恶化。例如许多发展中国家盲目扩大其自然资源出口,成为了发达国家的原材料供应地,而这些原材料的价格往往没有充分考虑其环境成本。

技术效应

贸易自由化加速了各国间的技术流动。新技术往往带来生产效率的提高,使得在同样的产出的情况下,使用更少的投入和排放更少的污染。但贸易自由化同时也拓宽了过时、有害技术和工艺的转移渠道,这样的例子在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转移中并不鲜见。

产品效应

与技术效应类似,贸易自由化也促进了各国间的产品流动。一国可以通过贸易获得对环境更加友好的产品,也可以弥补自己的资源禀赋的不足。同样,贸易自由化也可能带来相反的产品。例如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垃圾转移。

规制效应

规制效应是指由于贸易自由化对一国的环境政策、措施、标准的制定和实施造成影响,从而对环境产生的影响。贸易自由化可以推动一国改善环境管理、加强环境措施和提高环境标准,增强其改善环境的效果;同时,伴随贸易自由化的国际贸易规则也可能限制一国根据本国情况实施环境政策的自由和能力。为了提高国际竞争力,各国间会竞相降低其环境标准,从而陷入国家间制定环境标准的“囚徒困境”。

以上的五种效应,既可能带来环境的改善,也可能造成环境的恶化,而决定其不同效果的重要因素,在于是否存在完善的市场和恰当有效的管理。

无疑,中国成为WTO的成员会对其经济和环境产生重要的影响。本文将根据中国加入WTO的最后承诺,全面地分析加入WTO对中国环境的影响,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一个评价中国加入WTO所带来的经济和环境效应的实证结果。研究将采用一个53部门、2地区的中国递归动态可计算一般均衡(CGE-Computable General Equilibrium)模型进行分析,模型建立在1997年的社会核算矩阵(SAM-Social Accounting Matrix)的基础上。

二、中国的环境状况

中国在经历了经济强劲增长的同时,环境的压力也不断增大。越来越严峻的环境形势表明,我们必须改变其利用资源和对待环境的传统方式,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以实现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持续协调发展。

(一)水污染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需水量也迅速增长。从1980到1993年,城市用水增加了3.5倍,而工业用水增加了7倍。中国的水资源分布很不平均,南多北少,北方的大多数城市面临缺水的境地。由于工业的快速增长、人口和城市发展的多重压力,以及化肥和农药的大量使用,中国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质量已有很大的下降。水资源的严重污染一方面危害了人的身体健康,对农业和工业生产造成不利影响,另一方面又加剧了缺水的困境。据估计中国每年由于水污染造成的损失达到了当年GDP的1.5~3%,超过了洪灾和旱灾造成的损失(OECD,2001)。

水资源的污染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工业废水、城市生活污水和农业废水。工业水污染主要来自造纸业、冶金业、化学工业以及采矿业等。另外在城市和农村水域周围的农产品加工和食品工业,如酿酒、制革、印染等行业,也往往是水体中化学需氧量和生物需氧量的主要来源。

研究表明,氨肥和农药的大量使用是水污染的重要来源。而牲畜业的快速增长在带来肉类制品产量急剧增长的同时,也伴随着牲畜饲养场废物的大量排放,大量的动物粪便成为水体中生物需氧量的主要来源。

表1

1995~2001年废水及COD排放量

资料来源:《中国环境公报》2001,2000,1999,1998,1997年。

由上表可以看到,在工业污水排放下降的同时,生活污水的排放迅速增加,1999年,生活废水的排放量超过工业排放。而在2000年,生活废水的COD排放量也首次超过工业排放。按照目前的趋势,生活污水的控制和处理将越来越成为水污染防治的重中之重。但与70%左右的工业废水处理率相比,城市污水的集中处理率还不到20%(《碧水蓝天》编写组,1997)。随着工业废水的减少和生活污水排放的增加,废水和COD排放的总量都经历了一个先减少后增加的过程,水污染排放的总体趋势不容乐观。

(二)大气污染

中国的大气污染主要来源于化石能源的燃烧,是一种煤烟型污染。与水的需求量一样,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能源需求量也在不断上升。中国是燃煤大国,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75%。1980年煤炭消耗量是6亿吨,到1995年已达12.8亿吨,15年增加了1倍还多。随着能源消耗的增加,排放到大气的污染也在增加。中国的一些大城市的颗粒物和二氧化硫的浓度已超过世界卫生组织标准的2~5倍,在中国,慢性及障碍性呼吸道疾病——肺气肿和慢性支气管炎——是死亡的首因,而大气污染是其主要根源之一(《碧水蓝天》编写组,1997)。1995年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达到2370万

吨,成为世界上排放二氧化硫最多的国家。由于二氧化硫的大量排放,致使我国出现大面积的酸雨,其面积已占全国面积的30%左右。1995年我国由于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造成农作物、森林和人体健康等方面的经济损失已接近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2%(解振华,1998)。

机动车已经成为主要城市的重要污染源,中国目前小汽车的人均拥有量(特别在大中城市)在迅速增加。交通堵塞和烟雾已经成为大城市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如果没有合理的措施,这种状况会更加恶化。

工业用能约占中国终端使用能源的2/3,其中工业锅炉和窑炉约占中国煤炭消耗量的1/2。在各工业行业中,非金属材料制造业(水泥、砖瓦等)、金属冶炼(钢、铝和铜等)以及化学工业(化肥、纯碱等)三大行业占工业终端用煤总量的60%,电力行业约占中国煤耗的1/3,它们都是控制大气污染的关键部门。

表2

1995~2001年能源消费及构成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摘要》2002年。

表3 1995-2001年二氧化硫,烟尘和工业粉尘排放量

资料来源:《中国环境公报》2001,2000,1999,1998,1997年。

由上表我们可以看到,数据表明中国大气污染的排放近几年在不断降低。在排除了数据误差的原因后,我们可以将其主要归结为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导致清洁能源的更多使用(见表2)、以及政府管理措施的加强(例如二氧化硫和酸雨“双控区”的设立和一系列相应控制二氧化硫排放措施的实施)。但我们更为关心的是这种下降趋势是否会持续,或者大气污染的排放会稳定在一个较为合适的水平。如上所述,能源消费与大气污染的排放有着显然的因果关系,大气污染未来的排放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未来的能源消费的趋势。能源消费可以因为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能源使用效率的提高而有所下降,但如果要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经济的规模效应所导致的能源消耗的增加依然是不容忽视的主导因素。所以尽管这两年大气污染排放减少,但是考虑到中国经济增长的趋势,控制大气污染的压力依然很大,而在大中城市由于汽车使用的迅速增加就会使得这种压力表现得更为明显。

(三)固体废物

固体废物的堆存占用大量土地,其产生的重金属、重金属化合物、苯酚及酚类产品、放射物品等都会通过与人体的皮肤、呼吸和污染食品等途径严重危害人体的健康。固体废物污染的二次污染还包括降低地表水、地下水的质量,对土壤和生态系统造成危害。

固体废物主要可分为工业固体废物和生活垃圾。工业固体废物主要包括:矿业废渣(各种矿山开采时产生的废石)、冶炼废渣、煤灰渣、及各种工业垃圾。

由上表可以看到,工业固体废物的产生量最近几年略有上升,但工业固体废物的排放量从1997到1999年连续两年经历了戏剧性的下降,1998年的排放量只是1997年的40%,而1999年的数值是1998年的55%。排除了数据的误差和考虑到工业固体废物的产生量并没有显著下降

表4

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排放量和危险废物排放量,垃圾清运量(万吨)

注: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中:1995年统计范围为近7万个县及县以上有污染的工业企业单位,1996年统计范围为约6.3万个县及县以上有污染的工业企业。NA:数据无法获得。

资料来源:《中国环境公报》2001~1997年;《中国环境统计公报》1999~1995年;《中国统计年鉴》2001~1997年。

后,我们只能把其归因为工业固体废物处理回收率的飞速上升和工业固体废物排放中的结构变化,即处理回收率高的县以上工业排放固体废物所占比例的迅速上升(1997年县以上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1549万吨,占总排放量的8.4%,而2000年县以上工业为1040万吨,占排放总量的32.7%)。

与工业固体废物排放迅速下降的趋势正相反,伴随着城市化和人口的迅速增加,城市年产生活垃圾以年增长率8~10%的速度高速增长。我国城市目前已增至660余个,城市人口约4亿。大量生活垃圾运到城郊堆放,但1999年整体处理率只有63.5%,而无害化处理更是不足20%。历年城市生活垃圾堆放存量高达40多亿吨,侵占土地5亿多平方米,全国2/3的城市陷入生活垃圾的包围之中,已经成为了我国城市发展的巨大障碍(李四清等,2001;OECD,2001)。

与众目所瞩的城市生活垃圾问题相比,农村生活垃圾问题是人们关注中的盲点。相对于城市生活垃圾60%的处理率,农村生活垃圾几乎是没有任何处理就直接排放,尤其在那些城乡结合部但仍属农村的地区,生活垃圾污染问题的解决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程度。

(四)部门污染情况

表5

1997年各工业部门排放污染比例(%)

数据来源:1998年统计年鉴。

表5为1997年中国各工业部门所排放污染所占工业各种污染排放的比例。由表中可以看到,各种污染排放并不在所有的行业平均分布。排放的污染物来源主要集中在能源、原材料等少数部门,例如电力煤气生产业、采掘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以及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其中在工业排放的大气污染中,电力煤气及水生产供应业占据了最大的比例,该部门排放的二氧化硫、工业烟尘占总工业排放的50%左右,工业废气排放占工业总排放的33%。而在固体废物的排放中,采掘行业占到63%,占有绝对重要的地位。在废水排放中,造纸、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以及电力煤气及水生产供应业四个行业,占据了总工业废水排放的60%。

表6给出了中国的部门污染强度系数。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目前中国相应的污染排放数据的缺乏,表中数据主要来自OECD发展中贸易和环境项目所得的部门污染排放系数(Dessuset.al.,1994),它是在世界银行数据库的基础上计算得到的(Martin et. al, 1991)。污染排放用一个含有14类污染指标的向量来表示,这14类污染分别是:排放到水中、空气中和土壤中的有毒物质(1-TOXAIR, 2-TOXWAT, 3-TOXSOL);排放到水中、空气中和土壤中的生物累积的有毒金属物质(4-BIOAIR, 5-BIOWAT, 6-BIOSOL);大气污染物(7-SO2,8-NO2,9-CO,10-CO2,11-VOC挥发性有毒化合物);总悬浮颗粒(12-TSP);水污染(13-BOD生化耗氧量);总悬浮物(14-TSS)。

综合表5和表6中可以看到,两者的污染强度分布是一致的。表6的53个部门中有13个是重污染部门(与表5的重污染部门基本一致),它们分别是:煤炭采选业、石油

天然气、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其他矿采选业、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造纸印刷业、石油加工业、化学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钢铁冶炼压延业、有色金属冶炼压延业、电力生产和蒸汽热水。例如公用部门(即电力生产和蒸汽热水)在空气污染排放中占有较大的比例,其在SO2的污染强度系数高达184,远高于其他部门。表6

部门污染系数(千克/万元)

注:*千克/亿元;**千克/百元。

资料来源:Dessus et. al., 1994, Martin et. al. 1991,作者所做的调整。

三、基准情景和模拟方案设计

中国加入WTO包括一整套关于贸易和投资自由化改革的复杂方案。在本研究中,根据最后达成的协议内容,定量分析以下3个主要方面的影响:(1)工业品的关税削减和到2005年工业产品配额的取消;(2)农业贸易自由化,即农产品的关税削减和关税配额机制的引入;(3)在WTO有关服装和纺织品条款(ATC- Agreement on Textiles and Clothing)规定下,分阶段取消对中国纺织品和服装出口的多纤维协定(MFA- Multi-Fiber Arrangement)配额。中国加入WTO后,在2005年以前,中国出口到北美和欧盟市场上的纺织品和服装将同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可以享受到配额加速增长的待遇,并且在2005年出口配额限制将最终取消。因此模型将分别分析上述情景。由于数据和建模技术的限制,模型的分析只是集中于商品贸易方面,没有包括与WTO成员地位相关的一些其他重要方面,例如服务贸易的开放、知识产权的保护、争端的协商解决等等。

由于中国加入WTO的全部方案将在5~8年的过渡期内逐步实现,我们在此运用递推动态的模型来估计中国加入WTO的影响。动态模型刻画了中国未来10年产业结构、要素组成和比较优势的变化。

模型首先建立一个在未来10年没有贸易和其他改革情况下的基准增长情景,它提供了与其他方案比较的参照系。基准情景假设中国在不加入WTO的情景下,中国将不作任何贸易自由化的改革,并保持粮食自给的政策不变,在2000~2010年期间农产品的进口配额年均增长3%。然后我们考虑了4个与基准情景相对照的政策方案。

第一个方案考虑中国为加入WTO而承诺的工业品关税削减和非关税壁垒的取消。各部门关税削减幅度根据中美协议中2000~2008年的关税削减方案并用1997年一般贸易进口数据加权集结得出。汽车和石油加工部门的进口配额也将在2001~2005年间加速增长,并在2005年最终取消进口配额。第二个方案着重于农业部门的贸易自由化。在这一方案中,目前针对稻米、小麦、棉花、羊毛、植物油和糖的进口配额机制将被关税配额机制(TRQ -tariff rate quota)所替代,而且其他农产品的关税也将逐步削减。第三个方案则分析“多纤维协定”配额取消的影响。在该方案中,中国纺织品和服装出口的配额将加速增长,并在2005年取消对纺织品和服装出口的数量限制。最后一个方案综合考虑以上提及的中国加入WTO的三方面内容,考察中国加入WTO的整体效果。下表是基准情景的基本假设和各种模拟情景的方案设计。

表7

模拟方案设计

四、主要的模拟结果

(一)对经济的影响

模型的结果表明中国加入WTO将获得显著的效率收益。如果中国加入WTO并在2010年完全实现各项承诺,中国的实际GDP和以希克斯等价度量(EV)的社会福利将分别增加4009亿元和3656亿元(1997年价格),占到当年GDP的2.1%和1.9%。在GDP上获得的巨大收益主要源于根据比较优势而重新配置资源所导致的效率的提高,“多纤维协定”的废除进一步提高了中国纺织品和服装工业的竞争力,导致这些产品出口的扩张,从而促进了实际GDP的增长。如果进一步考虑由于贸易自由化所导致的生产率的提高,中国的效率收益将更大(见附表1)。

但上述收益并不是在部门平均分配的。中国加入WTO将导致经济结构发生较大的调整。受到较高保护的农业部门和资本密集部门,如汽车、仪器仪表、棉花、小麦等,其产出水平将有较大幅度的下降;而劳动密集型部门,如纺织和服装部门将是主要的受益者(见附表2)。

(二)对环境的影响

加入WTO后,国内生产结构的显著变化同样会导致污染排放结构和总量的变化。下表给出了14种污染物排放的主要结果。关税降低(E2)和农业贸易自由化(E3)情景下,几乎所有的污染排放增加,而“多纤维协定”取消(E4)将导致较低的污染排放。中国加入WTO的整体方案(E5)下,其环境效应几乎是中性的。6种污染排放增加(3种有毒排放物:NO2,VOC,BOD)而其余的污染排放减少。

工业产品关税削减(E2)会降低国内能源产品的价格。模拟结果显示在此情景下,2010年煤炭、原油、石油产品的价格分别下降2.4%、2.5%和3.6%。能源价格的下降将导致更多的能源使用。此情景下大部分污染排放会增加,且变化幅度超过了实际产出的增加,表明了部门产出污染强度的增加。但是SO2、CO2、TSP和TSS的排放略有降低,这是因为石油价格的相对下降导致了其对煤炭的一定程度的替代所致。

农业贸易自由化情景下(E3)亦导致了较高水平的污染排放,这是由于此情景下实际产出的增加和工业产出份额的相对增加。在此情景下,2010年所有的污染排放都比基准情景增加1~2%。而取消“多纤维协定”情景(E4)下,所有的污染排放都有所下降。这是因为此情景下,纺织、服装和化纤部门的产出份额增加,而污染强度较重的工业的产出份额减少。整个经济转向了更为清洁的产业结构。

表8

中国加入WTO后的污染排放(2010)(相对基准情形变化的百分比)

下面具体分析各种污染物变化的情况:

1.水污染排放的变化

描述水污染的有3个指标,TOXWAT(排放到水中的有毒物质)、BIOWAT(排放到水中的生物积累的有毒金属物质)和BOD(生化耗氧量)。

由表8可以看到,与基准情景相比,在加入WTO的综合因素的作用下(E5),TOXWAT(排放到水中的有毒物质)略微增加(0.5%),BIOWAT(排放到水中的生物积累的有毒金属物质)略有下降(0.98%),而BOD(生化耗氧量)则上升0.47%。

如前所述,造成中国水污染的主要原因是工业废水、城市生活污水和农业废水。加入WTO后,由于结构效应,将导致一批废水污染较重的工业行业萎缩:其中煤炭采选业产出下降0.9%、黑色金属矿采选业产出下降3.8%、有色金属矿采选业产出下降3.8%、化学工业产出下降2.6%、黑色金属冶炼加工业产出下降4.8%、有色金属冶加工炼业产出下降4%。而个别废水污染重的工业行业略有上升:其中非金属矿采选业产出上升0.2%、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产出上升0.3%、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产出上升0.3%。

总体而言,加入WTO将会导致工业废水的排放更加减少。工业废水的排放在近年已是连续下降,WTO的加入会加快下降的速度。由于BIOWAT这个指标更多的是与工业生产的污染排放相关,所以随着污染严重工业的萎缩,此种污染排放比基准情景有所下降。

与重污染工业相比,加入WTO后给农业生产带来的冲击是巨大的。随着农业中稻、小麦、林业、羊毛产出的下降,农业废水的排放量将会大量下降。当然棉花、畜牧业产出的上升将会减缓这种下降的程度。

工业和农业排放废水的减少并未阻止TOXWAT和BOD指标的略微上升,说明废水排放中的生活废水排放的大量增加。生活废水的处理将占据废水污染防治中主导地位。

综合而言,加入WTO后,水污染的情况与基准的情景相比变化不大,工业和农业的废水排放都将比基准情景减少,但排放快速增

加的生活废水将成为废水污染防治中的重点,水污染的总体压力并没有随着WTO的加入而有所减缓。

2.大气污染排放的变化

有关大气污染的指标和加入WTO对其产生的影响为:

TOXAIR(排放到空气中的有毒物质)上升0.76%、BIOAIR(排放到空气中的生物积累的有毒金属物质)下降1.89%、SO2(二氧化硫)下降0.25%、NO2(二氧化氮)上升2.57%、CO(一氧化碳)下降0.13%、CO2(二氧化碳)下降0.31%、VOC(挥发性有毒化合物)上升0.43%、TSP(总悬浮微粒)下降0.49%、TSS(总悬浮物)下降0.96%。

中国大气的污染状况是与其能源消费密切相关的。与基准情景相比,加入WTO后中国的能源消费有所下降,煤炭消耗下降了35亿元,石油消耗下降了124亿元。能源消耗的下降直接带来大气污染物排放的减少,这可以部分解释上述空气污染指标中的大部分指标的下降。这种能源消耗的下降可以归结为加入WTO所带来的结构、技术和产品效应。

由于结构效应,资源从能源密集型部门流向劳动密集型的部门。工业中的耗能大户(金属冶炼、化学工业)多数萎缩,产出下降,带来能源消耗的下降。而那些产出上升最快的部门(纺织、服装)均是能源强度较低的部门。技术效应将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加快能源消耗下降的趋势。产品效应则促进能源消耗结构发生变化,增加更清洁能源的使用。三种效应都会促进大气污染的减轻。

而BIOAIR(排放到空气中的生物积累的有毒金属物质)的下降主要在于对其排放有决定影响的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黑色金属冶炼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加工业几个部门产出的下降。

在大气污染普遍下降的同时,有三个指标上升了。TOXAIR(排放到空气中的有毒物质)的上升主要归因于非金属矿采选业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产出的上升,这两个部门是空气中的有毒物质污染的主要来源。而VOC(挥发性有毒化合物)的略微上升是此项污染严重的部门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和交通运输产出上升和石油加工业、饮料制造业产出下降的综合结果。

NO2排放比基准情形上升了2.57%,NO2来源主要是化石燃料燃烧、工业生产(硝酸、氮肥和有机合成工业及电镀工业)和交通运输(黄润华、贾振邦,1997)。在前两种来源都下降的情况下,加入WTO后NO2的上升主要归因于交通运输排放的增长。由于贸易自由化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带来物流的畅通和增加,所以交通运输业的增长不可避免地带来NO2排放的增加。

总体而言,由于我国劳动力具有比较优势,WTO的加入促使资源由能源密集型行业向劳动密集型转移,与基准情形相比,加入WTO后,能源的使用减少了,减缓了大气污染的压力。但这个程度是轻微的,各污染指标下降都不到1%。而规模效应依然是决定大气污染排放的重要因素,未来大气污染的形势依然严峻。

3.固体污染排放的变化

与固体污染有关的是两个指标:TOXSOL(排放到土壤中的有毒物质)和BIOSOL(排放到土壤中的生物积累的有毒金属物质)。与基准情形相比,TOXSOL上升0.43%,BIOSOL下降3.96%。

与BIOAIR的状况类似,BIOSOL下降在于对此项污染有决定影响的部门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黑色金属冶炼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加工业几个部门产出的下降。

BIOSOL的情况较为复杂,对此项污染影响较大的部门产出下降的有:煤炭采选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造纸印刷业、化学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加工业,而产出上升的部门有非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考虑到农业部门萎缩对此项污染排放的减少,总体而言,第一二产业在此项污染的排放是下降的。

五、主要结论和政策建议

本文采用了中国CGE模型来分析中国加入WTO后对其环境的影响。

模型的结果表明生产结构的显著变化会导致污染排放的结构和总量的变化。但加入WTO对环境的整体效应几乎是中性的。模型的结果显示6种污染排放有所增加(三种有毒物质:NO2、VOC、BOD),而其他污染排放降低。主要由于“多纤维协定”的取消所导致的影响,中国加入WTO后整体经济趋向更为清洁的产业结构,其污染强度有所下降。综合贸易自由化的结构效应、技术效应和产品效应,加入WTO有助于缓解我国污染的压力,但这种程度很小。污染的总体形势依然严峻。

以上的结果对于中国加入WTO有着重要意义。首先,加入WTO对中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同时也意味着巨大的机会。资本、土地的相对匮乏和大量非熟练劳动力的存在,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情。它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都不会发生根本改变。这一国情是中国未来战略选择的基本决定因素。WTO的加入使得中国经济更深地与世界经济结为一体,中国将从中有所获益。因此,中国加入WTO是与其中长期的发展战略相一致的。

中国需要切实地贯彻对外开放和环境保护两项基本国策,将环境保护、贸易增长和经济发展协调起来,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制定21世纪议程的发展中国家。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中,明确规定要把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经济结构调整是第十个五年计划的主线。我们认为,在经济结构的调整中要以可持续发展为主导,包括:在工业化中大力采用高新技术、新能源技术、适用技术,特别是清洁生产技术,并结合国情进行创新;提倡节约能源的工业化模式;在原料、生产、产品、消费、废弃物处置的各个环节中进行严格的环境指标控制;保持生态平衡、保护各种资源,特别是水资源,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并使发展得以持续;在工业化中提倡循环使用、回收再用、重复利用,扩大可再生资源的利用范围,提高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效率;不断提高工业化进程和产品的绿色化程度。

为了在对外贸易的增长中实现环境保护的目的,中国需要不断提高环境标准、完善环境法规和加强环境管理。在建立和完善环境质量标准方面,加强环境标志制度和推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是卓有成效的两种制度。在环境管理方面,中国在加强现有环境管理体系的同时,需要引进排污权交易、环境税等更为适合经济状况变化的手段,用以有效保护环境。

中国需要及时跟踪国外环境壁垒动态,适时采取对策。一是要搜集、跟踪国外的环境壁垒动态,建立有关信息中心和数据库及咨询机构,加强研究和信息搜集工作;二是要加快我国相关产品标准和检验标准的研究制定工作,并与国际先进标准接轨或逐步接轨。要投入必要的资金以完善检测的技术条件,使部分有条件的专业检验机构通过国际认证以获取直接颁发国际绿色通行证的授权,并力争成为相关国际组织的成员;第三,为了维护国内市场秩序,保护人民健康和环境,应参考国际规范,建立自己的环境壁垒体系。坚决禁止严重污染环境产品包括危险废弃物和国外淘汰的严重污染环境的产品、技术和设备的进口,加强进口商品检验和检疫力度,防止危害人民安全的产品进入中国市场。

工业制成品的质量的提高是突破国际市场环境壁垒的关键。因此应该在有条件的企业和产品中,推广环境标志的认证工作,以环境标志为引导,提升工业制成品质量。我国的大、中、小企业都要重视发达国家市场的发展趋势,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要注意发达国家市场发展动向,建立起“产业链”间的协作伙伴关系,并用“生态标志”要求提高自身的技术与产品质量水平

。同时,为防止“环境壁垒”成为新的贸易壁垒,发展中国家的资源既要用于适应发达国家“生态标志”产品的要求,更要用于自身环境的污染治理和产品质量的提高上。ISO14000系列环境标准作为一套科学有效的环境管理标准,它的实施已成为国际潮流。在我国,ISO14000管理体系的实施还刚刚起步,需进一步发展和推进。我们要尽快配置环境管理的硬件设备和完善各种法规,积极推行ISO14000,促进环境友好产品出口的贸易。

由于中国加入WTO所带来的产品效应和技术效应,为引入国外先进的环保技术,大力发展我国的环保产业创造了条件。加入WTO后促进环保产业的发展应该成为对外贸易扩张的重要目标之一。

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

李善同 翟凡 宣晓伟

附录

加入WTO后的宏观和部门影响

附表1

中国加入WTO方案下的主要宏观经济结果(2010年)

注:由于交互影响,E5的结果并不等于E2、E3、E4的简单加总。

有色金属贸易范文第15篇

实习目的:在虚拟贸易平台中,让同学们都参与扮演进出口业务中的不同当事人,在这个共同组成的贸易环境里面对出口商、进口商、工厂甚至银行的日常工作,面对相互竞争与协作从而熟练掌握各种业务技巧和具体操作,体会客户、供应商、银行和各政府机构的互动关系,真正了解到另际贸易的物流、资金流和业务流的运作方式。最终达到增强感性认识和社会适应能力,进一步巩固、深化已学过的理论知识,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习过程:本次实习历时六周,主要采用学生各自上机操作和指导老师随堂帮助解答相结合的实习模式,在体验国际贸易的乐趣与风险的同时学到了很多宝贵的东西,是一次新颖有趣还深刻的学习过程。

上机实习前期是属于准备阶段。主要做的是了解和认识simtrade实习平台的相关内容和注意事项,初步熟悉各操作画面,查看公司角色的概况,建立属于自己的四个角色:进口商、出口商、工厂、进口地银行以及出口地银行。然后了解自己角色的财务状况、库存状况、业务中心、信用证和议付单据等内容,填写自己公司的有关资料。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如何使用系统中的帮助内容以及如何在“淘金网”中获取商机。这个准备阶段大概可持续一至两天课,有了这些准备我们才能在下一阶段的实习过程中得心应手。

上机实习中段。此阶段主要是同学们自行动手参与到模拟进口业务中。刚开始要求自己扮演贸易流程里的所有角色进行一笔以l/c为结算方式、cif为使用贸易术语的业务。第一笔业务的完成是整个实习中最艰难的部分,是首次自己具体操作各项业务流程。刚开始一度让我无从下手。好在系统中有“在线帮助”和我手中的实习指导书,这才让我理清了思路按步骤进行。在实习过程中我是通过先对各角色的认识和对其所处职责进行操作与学习。首先是出口商,这个角色是整个交易过程中的中心和连接角色。它往往是国际贸易业务发生的起点。我又把出口商的工作分成四个阶段:1、交易准备。它包括选择目标市场、选择目标产品,去“淘金网”发放广告以及寻找商机,再选择交易对象,通易准备,选择目标市场、产口市场、交易对象,通过邮件与交易对象建立业务联系。2、磋商阶段,报价核算,党政军价、接受等。3、签字确认合同,修改或取消全员,此合同属于国内合同,既是中文又不复杂。4、组织生产,发货。这属于履行全员,在结束后千万不要忘了缴税,最后是银行角色,这只用做简单的食用证业务,单证业务,货款业务,这个角色部分不是重点,需掌握的部分,到后期基本使用自动银行进行交易。

在熟悉了各角色基本业务工作后便利于以后的若干笔业务。接着再从“帮助”中的介绍中了解不同结汇方式搭配不同贸易术语的流程,然后系统地进行操作。在独自交易了两笔业务后我便与其他同学各担不同角色进行合作交易。这大大提高了交易效率。随着实习地不断深入。基本上每种贸易形式的交易都有尝试过。各项能力都稳步上升,预算能力较弱和填单证不熟练的问题也得到改善。各类交易流程在脑在也有了个大概。

上机实习后段,在距离实习结束前的两三周便可进入此阶段。是一个补缺补漏、体会各细节、消化应用的阶段。在实习体系成型清晰后我要做的是把以前学过的理论内容与实习实践中的内容相结合,这又等于复习了一遍过去的内容。同时又使本次实习更加深刻。在此阶段可以当作实际交易进行、考查各因素使最少的成本达到最大的利润,这让我们更一步体会了一个真正商人有感觉。

实结:

国际贸易是一门专门研究国际间商品交换具体过程的学科,是一门具有涉外活动特点的实践性很强